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经济发展新形态

经济发展新形态

时间:2023-07-25 17:16:5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经济发展新形态,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经济发展新形态

第1篇

互联网+是互联网思维的进一步实践成果,它代表一种先进的生产力,推动经济形态不断的发生演变。从而带动社会经济实体的生命力,为改革、发展、创新提供广阔的网络平台。

通俗来说,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它代表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全社会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

 

一、经济法中法律责任特点

 

1.社会性

 

经济法中法律责任具备了社会性的特征,正是由于经济法中法律责任具备这个特点才使得经济法的众多法律责任关系得以平衡稳定。经济法的社会性特点指的是法律责任不管是构建体系还是创建制度等都应当充分考虑到社会的公共性,不但以维护整个社会利益作为宗旨,而且还兼容了多种制度、多种原则、多种方式来体现,可以说经济法法律责任的社会性特点就是一种全局性、公众性、公平性以及多元性的整体特征。违反经济法的行为极有可能对他人的利益造成侵犯,严重者甚至可能侵犯社会公共利益,从而对社会的和谐稳定造成危害,所以,经济法更应当站在社会角度去规定其法律责任[1]。

 

2.综合性

 

经济法中法律责任通畅会采取传统行政责任、民事责任以及刑事责任等形式来体现,在表现形式上具备了极为明显综合性特点。法律制度不断成熟后其形态就会按照传统的标准分配到刑法、民法以及行政法等法律部门,然而经济法属于新法律部门,则很难发展出更新的形式。此外,经济法所调整社会经济关系复杂程度也已经表明了,无论是何法律部门都需要明确诸多法律责任,才能将立法的宗旨及目标实现。

 

3.双重性

 

经济法法律责任具备的双重性特点可以从以下的三个角度理解。第一,双重性特点指的是法律责任极有可能由他法责任与本法责任来组成。第二,直接的讲,经济法法律责任就是违反法律的人应对社会承担的责任,既可以体现民事责任中的补偿性质,也具备了行政责任中的惩罚性质,经济法法律责任就是结合了补偿性与惩罚性的一种责任制度。第三,违反经济法的行为极有可能对个体或者整体的利益造成损害,而这种双重性的损害使得经济法的主体也承担了双重责任[2]。

 

二、经济法中法律责任形态

 

1.经济法法律责任的传统形态

 

在经济法中,大部分的法律责任都是专章规定,这其中就存在了大量与行政责任、与民事责任以及刑事责任等性质一样的规定,主要采取间接和直接的方式对这些规定进行表述。其一,间接方式指的是在经济法的法律法规当中,要对违法主体的法律责任进行追究,但是传统的法律责任只是规定了应该追究其责任形态,并且由执法人员根据相应法律法规进行适当的处理。其二,直接方式指的是在经济法的法律法规当中,应当具体说明或者明确法律责任的承担方式及承担幅度等内容,能够直接采取该条款进行执法处理[3]。

 

2.经济法法律责任的新形态

 

(1)纠正性广告制度。站在维护社会整体利益的角度来考虑,对那些违反经济法行为,有时不仅仅只限于追究其民事责任与行政责任,而且还应考虑到抵消这些违法行为是否会对社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而纠正性的广告形态就是一个典范。

 

(2)惩罚性的赔偿制度。惩罚性的赔偿主要包含了三个功能。第一,赔偿功能,这一功能主要是针对一些难以证明的人身伤害损失、受害人精神损害以及诉讼费用等给予的赔偿。第二,制裁功能主要是对那些具有恶意行为、违法行为者给予的惩罚。第三,遏制功能就是,受害人在接受赔偿后又受到不法分子的威吓,遏制功能可以对此发挥出遏制的作用,让不法分子在这种违法行为中吸取教训后不敢再实施该类行为。惩罚性的赔偿能够给予受害人更加及时、充分以及全面的利益保护,激励受害人与违法行为做斗争,这种功能可以对一些潜在的违法人员起到震慑作用,以削弱违法人员的强势地位而预防或者避免违法行为的产生。

 

(3)缺陷产品的召回制度。缺陷产品的召回制度指的是销售商、生产商或者进口商得知自身销售、生产或者进口的产品,可能存在一些危害消费者的安全、健康等缺陷时,可依法向相关职能部门进行报告并及时通知广大消费者,最后设法将消费人员手上以及市场上的缺陷产品收回,采取销毁、更换或者免费修理等措施进行弥补制度。目前,国际上已经有很多国家都建立了召回缺陷产品的制度,并且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而且还制提高了生产者对产品质量的意识,为广大消费人员的合法权益提供有利保障。

 

(4)企业的社会责任。企业的社会责任指的是企业在获取利润的同时,也有增进或维护社会利益的责任与义务。企业的社会责任包括了慈善责任、道义责任、综合责任以及法律责任等,这些责任对企业自身发展及演变过程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企业的社会责任最初的表现形式以道德责任为主,然后慢慢发展成为了软法责任,一部分又开始不断转化为法律责任,此种演进足以反映人们道德水平、文明程度的提升。现如今,社会发展速度极为迅猛,在不久的将来将会有更多企业责任实现法律化、

 

软法化。最后,除了上述的两种责任类型以外,经济法内还包括了资格减免责任、信用减等责任、失误的政府经济决策失赔偿责任以及发出禁止令责任等形态[4]。

 

三、结束语

第3篇

但是人们愈来愈感觉到,网络经济不象是空穴来风。经济以及糊口的现代时速已经经到了令理论以及学术钻研跟不上脚步的程度。而现代人对于新技术新思惟新概念的吸收如斯之快,以致于历史的视角常常被那些斑驳陆离哗众取宠的新语言新观念所蒙蔽。在这类情况下,如果经济学或者广义的经济分析界,继续悉听股评家简单地从网络股演绎网络经济,或者者听凭IT精英使用技术密钥开解新经济之锁,那末恐怕就再也不是1种深沉,而是1种怠惰了。

历史的观念:演化以及立异 现代人有1句流行语: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这句话反应了技术变革及其对于社会经济、传统文化以及道德观念的迅猛冲击。如果不能用历史的目光,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待这些变化,就很容易由于近视而隐约。无论社会以及经济如何变化,它们都将会1如既往,继续体现并树立在咱们过去经验的基础之上。面对于网络新经济,咱们深信,只有从经济社会的历史演化中,并且运用从这类演化中提炼出来的那些经济学思想,才能够对于新经济形态或者新经济现象做出科学而公道的解释。

马克思在他的巨著《资本论》初版叙言中指出,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1个自然历史进程。西方现代经济学的开山祖师马歇尔也曾经形象地借用“自然界不能奔腾”这句格言,来表述经济进化是渐进的。没有昨天就没有今天以及明天。人类发展进程中的1切立异,老是不能离开已经有文明提供的基础。只有那些真正推进了经济社会向前发展演进的立异以及变革,才拥有革命的历史的意义。因而,当咱们处在新旧经济时期交壤区,探索如何在网络社会中生存以及发展的时候,不得不抱有这类历史的观念。

210世纪对于社会经济形态演化进行了深刻考察且拥有盛名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取得者,美国人性格拉斯·诺思认为,推动经济社会形态演进的两个首要因素是技术立异以及轨制立异,经济社会形态演变进程实际上就是技术变迁以及轨制变迁的进程。网络经济作为1种新经济形态,其实不是单纯的电子技术革新。互联网技术及其对于经济糊口的深入影响,也不是简单的“触网”。必需从社会演化以及经济流动的公道性中追求对于网络经济的全面理解。

经济社会历史演化的启示 人类经济流动的基本内容是人与自然之间产生的物资(广义的物资包含能量与信息)变换流动以及人与人之间产生的利益交流流动。其中,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资瓜葛表现为出产力状态、出产方式和科学技术水平,而人与人之间的瓜葛则表现为产权瓜葛、企业轨制和利益体系。人类的这类2重交流流动使经济社会拥有普遍的2重性:1方面,它拥有自然、物资、科学技术所拥有的1切属性;另外一方面,它又拥有社会、精神、人文人际瓜葛体系所拥有的1切属性。这2重属性,在经济社会演进的每一1个进程中,都是交织在1起相互关联共同产生作用的。

依据人类交流流动以及交流方式的变迁,经济学家把经济社会的历史演进大致划分为几种社会形态,例如自然经济以及商品经济,并前瞻性地描写未来经济的结构以及形态。下表主要从技术基础、出产以及交流的方式,和财产轨制等方面,概括了经济社会的历史演化。

当尝试从自然的历史进程来察看网络经济时,经济社会的演化启迪了咱们正确地提出问题。而提出问题的思路恰是解决问题的方向。这些问题是:

(一)网络经济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1种新形态,仍是象征着经济社会的根本性变革?

(二)互联网成为新兴产业尤其是电子商务的扩大,是呈现“网络经济”概念的直接缘由,这类经济形态演化的深层缘由又是甚么?

(三)现代市场经济是发达的交流经济,但是不管交流的规模怎么扩展,也没法消化日趋膨胀的产品供给,因而现代经济1直在追求提高市场效力的法子以及手腕。互联网的经济价值是不是正在于此?

(四)进入壁垒是保护立异利益以及延缓投资边际收益降落的有效屏障,如果信息同享技术偏向于解除进入壁垒,那末,网络经济是否增添了整个经济系统的风险?

(五)如果在信息时期以及知识经济中,同等以及机会的独一障碍是资本及其所有权,那末网络经济能给咱们提供某种解决的方案吗?

(六)经济变革的规律是,技术立异老是不断把出产力从传统产业中解放出来,并在改造以及完美传统产业的同时,把整个经济社会推动到1个新的历史阶段。因而新经济的发展既取决于传统产业已经经到达的出产力水平,也取决于新兴产业所包括的经济潜力。从这个观点动身,我国具备进入网络经济的前提吗?

网络经济透视:本色以及特征 工业时期所累积的巨大出产力,正被人类用于建设1个斩新的经济社会。二一世纪的主流是:网络技术、网络通讯、网络市场(电子商务)、网络社区、网络糊口、网络社会、网络世界。

大致从二0世纪七0年代开始,发达国家的GDP愈来愈依赖于以电子数字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流动所创造的经济价值。正象工业革命把九五%的人口从农业中解放出来1样,现在信息革命也把绝大部份从业者从传统制造业中解放出来。风险资本对于互联网以及电子商务的青睐,指引了经济社会的取向。这说明“网络经济”的概念拥有现实的基础。

信息产业成为现代经济的主导产业毫不是偶然的。信息在经济流动中的意义,是被经济学疏忽的1个首要方面。从信息的角度看,自然经济因为缺少快捷的交通工具以及通讯手腕,人们没法取得外界的信息,因此既没有交流的渴想,也没有交流的前提。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进程看,出产扩张始终遭到市场的限制,而市场又遭到信息的限制。所以1切使信息的搜集、传布以及应用产生革命的流动,都会增进交流的发展。一五世纪末哥伦布新航道的探险以及新大陆的发现,使世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北海,因此造就了大不列颠的繁华。而把工业技术的立异成果扩大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恰是交通运输体系以及通讯系统的革命。因而可以确定,互联网所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革命,势必带来交流以及市场——体系的又1次革命。网络经济就是这类革命的结果。

人类在发展中1直在追求彼此之间的沟通以及理解,承载信息的媒介恰是为了这个目的而发明以及产业化的。但是与现代数字信息媒介相比,传统媒介的发展始终没有超出狭隘的产业界线,其商业利用也至关有限。互联网扭转了1切:一.互联网与旧传媒共同组成庞大的信息网络,为交流以及市场流动提供了广阔的信息平台。信息同享的理念以及技术撤除了市场进入障碍,因此把交流流动的规模扩展到史无前例的境地。二.电子数字技术不但是信息技术,它还更新了金融手

腕以及信誉体系,为交流行动提供了全新的交易方式以及结算方式,因此极大地提高了市场效力。三.原来商品交流的网络是集中型的,以商业中心以及批发商为中心构成辐射型的销售渠道以及配送体系。而互联网络是散布型的,由无数网络结形成鳞次栉比式的网络,所以通过网络所进行的交流流动是并联的系统。网络交流提高了交易的频率以及速度。 综上所述,网络经济是在工业文明的基础上交流经济发展的自然结果。网络经济是电子化的现代交流经济,是市场流动的网络化,因而也能够说,网络经济就是网络化的市场经济。

第4篇

关键词:职业培训;互联网+;人力资源

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已经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会,这些影响甚至超越了互联网技术本身,正在改变我们的工作与生活习惯。而“互联网+”是互联网思维的进一步实践成果,以互联实践带动社会经济新体形成。

“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它代表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全社会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

二、当互联网+职业培训

面对“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企业如何在众多品牌中脱颖而出?传统企业如何从地面转战网络?电商企业又如何整合线上线下的资源而实现“互联网+”时代的华丽转身呢?这同样是职业培训行业要思考的问题。

职业培训的特点和现状:很大程度上,我国职业培训目前还不能摆脱学历教育补充的定位,首先职业培训所面对的学员大体上都是在职学员,在职学习注定了他们的学习时间和精力是业余的、是有限的,其次大部分在职学员是有工作经验和专业基础,他们的学习动机主要是强化专业的深度和理论的系统化;目前来说职业培训主要是根据工作安排所需要的补充学习形式,一方面,培训主管机构较难获得培训的精确需求信息,培训的安排甚至有一定的盲目性,从而令到培训的针对性不是很强,另一方面,学员由于工作的压力,对培训普遍有一定的抗拒,对知识需求的及时性无法满足而更倾向于自学和知识的自我获得,教与学的矛盾较为突出。

作为信息时代的产物,互联网以其巨大的信息负载、数字化技术、超时空传播等突出优势成为科技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互联网的开放性、即时性、共享性是传统技术所无法比拟的;互联网的简约化、海量化、互动化更让传统技术望尘莫及。互联网不仅不断改写着传统产业的版图,而且对传统行业的重构和促进正影响着包括培训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借助互联网技术的全天候、大数据和低成本,培训过程中面临的很多困难都将迎刃而解,对培训行业也将带来革命性的变革。

三、职业培训的发展展望

纵观改革开放30多年的职业培训发展,职业培训必然要根植于经济发展的土壤,随着经济的发展需要而改革创新职业培训的内容,一方面要利用现代科技发展职业培训,提高职业培训效能,另一方面是职业培训必须紧跟社会需求,提供现代社会发展人们所需的技能和知识,互联网+时代正以排山倒海之势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无论我们身处何地都很难置身事外,职业培训也要积极拥抱互联网+时代。

首先职业培训必须积极应用互联网+技术,提供基于互联网+的培训课程,云数据库为我们提供全天候培训成为可能,只要一条网线,时间和空间不再是障碍,满足劳动者终身培训的需求;第二,职业培训必须适应经济发展,服务经济发展,2014年以来政府强力推进互联网+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职业培训也要主动助力互联网+变革时代的发展,为我国产业转型成功做出贡献;第三,互联网+的呼啸而至,势必冲击到职工就业和转型,必然也要求职业培训系统作出积极回应,身处变革的时代,企业和劳动者既是培训的需求主体,也是培训的实施和参与主体,职业培训机构必须要坚持面向市场、按需办学、强化质量,及时提高互联网+技术培训,不断增强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工作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提高企业互联网+技术改造效能,为国家互联网+战略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施做出贡献。

中国互联网+经济战略发展的成功必将是人力资源充分开发利用的成功,而人的发展永远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终极归宿。为此,互联网+职业培训的旗帜应当也必然在中国互联网+经济转型的主战场上高高飘扬!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信息时代;《标志设计》;教学思路;创新;多元化

1标志设计概述

标志设计,又称为LOGO设计,表明某种意义特征的记号、标记。它的表现手段是运用图形、文字构成具体可见的象征性视觉传达符号,代表着特定的事物和符号语境。标志通过精练简洁的视觉形象表达品牌的精神理念与文化内涵,并巧妙运用符号识别、联想等思维能力,向受众传达独特的品牌信息。在当代的设计语境下,标志反映着强烈的时代风格,以其视觉化、图形化的特性相比较文字语言能够更快速直接地表达品牌个性、传递品牌信息,加深消费者的品牌记忆。

2标志设计的发展趋势

标志是时代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设计产物,有着极为深刻的时代烙印。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时空环境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观念和审美心理。在注意力经济盛行的当代,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消费观念的转变、审美能力的提高,无疑对标志塑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更好地获得消费者的认同,标志在当今社会意识形态和新兴媒介传播下,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也逐渐趋于多元化,呈现出了新的发展趋势。标志设计作为品牌传递信息的重要媒介,应当顺应时代的发展,把握住时代的流行脉搏,寻找新的设计思路,使作品更具有当代性,体现出标志设计的全新语境。

3《标志设计》课程教学思路面临的问题

20世纪的标志风格在以“包豪斯设计”为首的现代主义设计风格影响下,标志设计形态以其简洁抽象的几何图形为主,强调造型上高度的理性和统一,但是过度的简约标志已经使得大众出现了视觉麻木和审美疲劳感。新媒体时代标志的时尚化语言,多元化的设计表现技法以及标志形态的个性构成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潮流,在标志设计发展中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这使得《标志设计》课程的教学目标,不应固守20世纪的标志造型单一化、程式化的设计规律,而应该切实依循当代大众审美文化和技术的状况,结合当代标志多样的流行趋势特点来培养学生的标志设计能力。国内大部分《标志设计》课程教学的书籍中还停留在20世纪由于技术束缚所导致的相对滞后的设计观念,教学内容更倾向于对20世纪经典标志传统设计方法的借鉴和学习,标志的理论与方法基本上是对不同历史时期标志设计风格的研究以及标志造型形式的技法介绍,标志设计传统表现技法的教学内容远多于对标志设计创新思维的培养和探索,结合当今时代背景的全新教学理念较少,导致《标志设计》课程教学观念、陈旧教学内容相对滞后的结果。

4当今《标志设计》课程教学思路的探索

《标志设计》课程教学应顺应标志设计多变的视觉流行趋势,来安排标志课程教学的重点,通过多种的教学思路来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探索课程教学改革新思路。

4.1标志设计多元化

由于受到后现代艺术思潮和当今消费群体消费观念影响,当代的标志设计传达的信息语言更为丰富,标志设计所体现出的视觉感受不断向多元化视觉、情感化体验的方向发展变化。标志不但要有强烈的视觉识别性,还要具备人文情趣和独特创意。多元化的标志设计更能引起受众无限的联想,符合当今社会多群体受众的不同审美心理。《标志设计》课程中多元化的教学设计理念正是基于当代多元化的审美观念。《标志设计》课程教学要巧妙运用丰富的视觉解读语言,体现出多元的标志设计需求。在《标志设计》课程教学思路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意表现力,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正负形、共线共形、一形多义等多种构成形式,以少胜多的方法,充分地发挥出各种形态信息的优势,相辅相成,达到传递信息的目的。通过多种视觉元素融合的设计方法,一方面简化标志造型的视觉形态,同时多元化的视觉语言创意独特新颖,巧妙又不突兀地把多种设计元素统一融合在一个图式之中,使元素之间互相衬托,形体特征之间互相补充和借用,使得标志设计具有强大的视觉感染力和吸引力。

4.2标志设计立体化

传统《标志设计》课程的教学思路一直定位在二维上,一贯强调静态的标志形态展示分析。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飞速发展以及社会审美诉求观念的发展和变化,平面化、程式化的《标志设计》课程教学思路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促使《标志设计》课程教学中要进行创新思维观念的变化。标志设计的形态不再单一地以平面形态的视觉方式出现,立体化的标志形态应用也越来越多。立体化标志教学思路更加符合新时代视觉信息个性化的需求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课堂教学经验的固性思维,使标志设计的形态摆脱平面视觉的束缚,向更宽阔的视觉领域发展。标志的立体化教学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空间视觉感受,培养学生对标志进行综合性思维和多角度的设计,其营造出立体的视觉空间,便于观者对标志能够获得整体的、全面的认知与理解,在空间视觉感受上展现出一种新颖的视觉体验。

4.3标志设计动态化

动态化标志是传统标志设计在新媒体下发展的一种新形态,是信息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和数字媒介蓬勃发展而催生的产物。数字媒介的优势除了具备传统平面设计的静态文本和图片展示,以及交互式信息传播外,还有对动态展示的支持,解放了以往媒介由于先天条件的缺失对于标志形式的束缚,体现出新型视觉语言强大的视觉生命力。动态化标志的教学研究思路是标志设计类型中的横向延伸,通过对学生动态思维的分析和训练,也可以加深学生对标志图形空间的理解。作为形象的核心识别部分的标志,在设计上,应充分考虑符合数字媒介传播的因素,可以充分利用单位形来设计一系列的动态变化效果,例如可以利用线的方向性、速度感、运动感、循环性对学生动态思维进行分析和训练,加深学生对标志图形空间的理解。标志的动态变化隐含着无穷的视觉新意象,比静态标志具有更好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标志设计》课程的动态化教学思路着重对学生动态思维意识的培养,极大地改变了《标志设计》课程曾经固守的传统标志的设计观念,为未来的标志设计开拓了一种创新思维的模式和探索精神,使标志设计呈现出了新的境界。

5结语

在当代的设计语境下,传统的《标志设计》课程教学思路已经不能满足时代对标志设计人才的需求,《标志设计》课程应把教学思路的重点放在开拓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用概念设计的思路去表现标志,在不断地进行尝试、探索、完善中理解标志的功能和形式美的规律,培养学生对于标志设计的学习能力和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刘艳.标志图式发展趋势教学方法研究的新视野[J].设计,2015(04).

[2]丁艺.当代标志设计的发展趋势分析[J].大舞台,2014(06).

[3]姜雪琴.当代标志流行趋势与标志设计课程教学改革[J].包装世界,2010(05).

第6篇

书籍设计在中国源远流长,自秦汉,经由简牍、卷轴、册页而演变的经折装、旋风装、蝴蝶、包背装,至清代线装都有其历史时期的发展顶峰。古人创造了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书籍艺术珍品,独秀于世界书籍之林。现代书籍设计从早期以“装帧”概念为核心理念的书籍设计到当代流行的书籍整体设计,现代书籍设计在中国从已走过近百年历史。随着时代的发展,国际交流的增加,现代书籍设计发展也多样的趋势发展,具体如下:

本土文化的回归,对“书卷气”的尊重和新诠释

西方文化的过度入侵,人们开始反思泛西化,传统文化内涵被人们重新拾起和诠释。尊重本民族的审美习惯是设计成功的基石,而中华民族重意境、气韵、品味的传统审美倾向深深地影响了国人。对书籍文化的尊重,淡化电脑痕迹,追求反扑归真的的书卷气,是我国书籍设计的一种文化精神,为我国现代书籍设计提供了一种文化根基和底蕴,但本土风格绝不是墨守成规、因循守旧,它追寻中国精神与时代气象和谐统一。现代书籍中,对具有中国精神、气象的作品国际上是赞赏和肯定的。在这方面吕敬人先生在对传统式书籍设计的创新和传承的探讨,无疑是当之无愧的继承者和发扬者。如其设计的《中国记忆:五千年文明瑰宝》,就获得了2009年“世界最美的书”称号。

新观念的引入,设计风格多元化

现代社会不断发展,外来文化的不断冲击和影响,一个多元文化并存的社会,决定了书籍设计风格的多样性。设计是与时代同步的,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不可否认,学习和借鉴西方先进的设计理念,结合西方发达的印刷技术,是有效和快速地跟上西方发达国家设计的途径,也开拓了设计师的眼界和思路。如赵清设计的《恋人版中英词典》,全书采用雪清色和玫红色两大基色,分隐喻书中男女主角的属性和性格特色,整本书采用手写页码,eigenvalue故事配上随性小插画(一个10岁小女孩所绘),采用中英对照手法,中文竖排,英文横排,书籍采用裸脊形式。全书的文字编排、章节划分、装订方式都构成了另一种中西合璧的“恋之风景”。

探索实验概念性,探讨交互性

观念与思维的变化是书籍装帧设计出现现代感较强的新形态的前提。实验性书籍设计就是书籍装帧设计的一种新的设计观念和思维的具体物质呈现,其设计方法不按常规出牌,是书籍装帧设计的新形态,它的出现是对书籍装帧设计的一种探索。它丰富和拓展了书籍的功能,使书籍在某种程度上不再是一种简单的商品,超越了书籍形式本身,同时现代书籍也注重与读者的对话。如朱赢椿的《蚁呓》,是一本图文并茂充满探索精神的实验性图书,它能与读者产生互动,即可以当做收藏也可以在书后的空白页记录下阅读过程的感受的特殊笔记本。

强化材质工艺之美

书籍是一个有体积的物体,不同于当下的电子阅览读物。它是实实在在的物化产品。传统的书籍装帧大抵是纸质的,纸的种类也很单一。大量新型材质用于现代书籍设计,给书籍带来富有现代气息的材质之美,大大增加了设计的表现力。如韩湛宁设计的《G*国际平面杂志NO.1》整书用锡箔纸包裹,在读者打开书的那一瞬间就与书完成书的整个设计过程,也是一种阅读体验。现代的书籍形态,甚至已然超脱于纸质的约束,以玻璃、金属、木头等材料为媒介的设计作品层出不穷,以后现代艺术的思维方式,彻底反传统的手段,向书籍和刊物的基本设计规律发出了挑战。

读图时代的信息设计

现如今我们已经进入视觉时代,其基本特征是所传递的信息视觉化、图形化。新的信息传播环境对书籍这一传统媒介产生了根本影响,它直接改变了书籍的媒介地位、功能以及大众对书籍的观念、需求,间接改变了书籍的内容和形式。在书籍设计中,信息传递是藉由文字、图形、色彩和编排等元素组成的。书籍信息的合理设计,能够使读者的阅读流畅度、舒适度、方便性,信息的吸收率得到提高。

信息时代下的新媒介书籍设计

信息时代下,液晶屏显下的各种阅读器,或其他承载的媒介改变了传统的阅读方式,电子书给我们提供信息量更大更生动更直接的阅读内容,互动字体、动态画面、声效的结合更加激发人们的视觉,颠覆了传统设计的表达,使视觉、声音、互动等结合完美再现一个鲜活的书籍。但量感、触感、质感等感官享受却不能在设备上体现,这需要技术的发展和设计师的努力,数码时代使设计师可以结合现代新视听技术创造出前所未有的阅读表现力。

结 语

第7篇

一、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亦是生态价值观对于人类的物质、制度、精神层面不断渗透、改善的动态关系。换言之,生态文明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所应当达到的文明程度:人类在改造自然过程中应当正确处理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即形成了生态行为文明与生态产业文明;人类在改造社会过程中应以环境介质的保护为基础来处理的人与人的关系,即形成了生态制度文明与生态管理文明;人类在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中,处理的主观与客观、人与自我的关系同时,应当秉承环境伦理观念,即形成了生态意识文明。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不协调现象,是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中最突出的问题。据中科院测算,目前我国经济增长率为7.5%,而因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已经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15%左右,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的矛盾仍然扩大,环境损害更是给社会各主体的环境权益及环境权造成了严重损害。将生态文明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模式之中,是确保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相协调的唯一路径。经过格兰杰因果检验(GrangerCausali-tyTest),可以得出生态文明与社会经济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且二者统计意义上的因果关系达到了10%的显著性水平并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证明了产业结构、技术进步及对外贸易是“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的关系”的重要影响因素,换言之,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工业化发展所带来的资源消耗及污染破坏会制约生态文明的发展,而另一方面,工业化发展所增加的技术研发投入有利于控制环境损害,故应正确处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加大环境修复力度、增强环境管理制度,促进生态产业发展。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双向因果关系,决定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只有将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融合,即向生态文明发展模式的转型,才能够正确认识和解决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存在问题,确保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对生态文明发展模式的思考

所谓生态文明发展模式,即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融入到人类社会的社会结构中,融入到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及文化价值观中。发展生态文明,就是建设与自然界良性互动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即将生态文明作为人类文明的新形态,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个方面。发展生态文明应当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及循环性等基本特征,换言之,需以宏观的视角对经济社会的发展问题进行审视,立足于自然与人类发展全局的综合性视角促进各学科交流,发展清洁生产与低碳绿色经济,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降低环境损害,以促进经济增长及社会进步,实现环境与经济社会之间的协调发展。生态文明发展模式,应当具备以下基本要求:第一,以遵循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系统为立足点,即发展经济社会必须考虑生态系统的容量限度和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发展方式应当顺应自然界规律及社会发展规律,善待自然,爱护自然,将生态保护观念融入到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中(如产业发展、考核标准、生活消费、制度设计等等);第二,以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乃至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为宗旨,即坚持从整体主义的视角来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坚持可持续发展;第三,以发展生态文化为重心,促进生态保护理念的传播,加强生态伦理道德教育,使得生态伦理观在人类社会中树立。具体而言,生态文明发展模式集中表现于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生态文明产业发展与生态文化建设三个方面。

(一)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生态文明制度的构建是国家在宏观层面推动生态发展的表现。生态文明制度具体包括社会发展评价制度和生态保护法律制度两方面。所谓社会发展评价制度,即符合生态文明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及奖惩机制。政府的行政规划应当具有整体性、长远性、综合性,尤其对于涉及生态安全、长远发展的问题或事项,应当充分考虑生态系统的容纳限度及自然资源的有限性,把资源消耗、生态效益、环境损害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政府在编制开发利用规划时,应当充分考虑建设对环境的影响,并对建设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同时,应将生态保护纳入行政考核标准,把环境状况作为行政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并把考核结果向社会公开,确保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的实施。生态保护法律制度建设,主要表现为具体的环境基本制度完善,如生态修复制度、生态补偿制度等。确保对环境损害进行救济,对于受损的生态系统结构及功能进行针对性的修建和恢复。明确生态修复的责任主体和参与主体,明确各主体的权限责任分配及协调合作机制,明确生态修复的对象并科学的进行分区和规划,对于生态修复的财政拨款及其他来源资金建立专项基金,明确构建生态修复管理机制、生态修复监督机制及生态修复激励制度,完善生态修复规划制度与评价制度。同时,健全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健全生态补偿的协商机制,加强生态保护及恢复治理的力度。

(二)促进生态产业发展

生态经济与循环经济的发展,是生态文明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表现。循环经济,即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中,最大限度的实现能力利用效率的经济。把环境保护与产业布局相结合,通过优化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布局、限制排污总量等方式,将生态保护理念融入到产业发展中。鼓励企业向高科技、低污染、低能耗的产业转型,确保高耗能、高污染的设备及产业链被及时淘汰。提高新兴产业项目在产业结构的比重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例,发展节能产业及生态能源循环产业,刺激以能源资源产业为中心的多元化产业链的形成和发展。同时,应强化企业的环境社会责任,维持企业与社会生态环境系统动态平衡。鼓励循环经济的发展,鼓励企业进行低碳绿色生产,开发高新技术推动能源行业发展,鼓励企业开发资源综合利用、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及再生利用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进行清洁生产,不断探索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鼓励企业加大对于自然资源的循环式开发利用,开发废弃物回收再利用技术,鼓励第一公共部门(政府)、第二私益部门(企业)及公众的良性互动,以充分发挥各主体在循环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加强政府在循环经济发展中的引导规划作用,提高企业的资源环境意识和公民的绿色消费意识,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良好社会氛围。

(三)加强生态文化建设

生态文化建设,是将生态文明与社会文化现象相融合的过程。生态文化,具体包括生态伦理文化、生态哲学文化、生态科技文化、生态教育文化等内容;生态文明,作为一种环境伦理观念,包含生态意识、生态道德、生态理性三个层面,生态意识是人类低层次的生态观,其有认知尊重自然规律重要性,有享受生态环境良好功能的基本意识,是对于人与自然关系最浅层的认识;生态道德,是人类善待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觉醒,高于生态意识一个层次,已致力于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而生态理性,则是最高层次的生态意识,其以对自然规律及生态系统的正确把握,来指导人类的生产生活实践,通过顺应自然规律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实现自然界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文化建设具体表现为“生态意识培养———生态道德教育———具备生态理性”的过程,其以实现生态伦理观的树立及生态保护理念的传播是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生态文化建设,需各主体树立生态伦理观念、遵守生态伦理道德及生态行为规范,从思想上改变传统的生产、生活、消费理念,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基本立足点。四、结语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紧密的双向因果联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路径。作为人类文明的新形态,生态文明应贯穿于人类社会中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只有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转型,强化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促进生态文明产业发展,加强生态文明理念传播及生态文化建设,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存在的问题,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作者:吴隽雅 单位:福州大学

第8篇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 高职学生 自我发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9C-0184-02

经济新常态下,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发展对于高职学生的就业及发展影响深刻。对于高职学生来说,为了将来的职业发展,他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应注意个人发展,以适应社会的新需求。

一、经济新常态下国家经济发展

自2014年底以来,指出了中国经济目前正处于经济新常态,并相继提出“一带一路”、“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等战略思想。其中,“互联网+”是一种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融合发展的新形态、新业态。目前,中国新一代移动互联网产业、个性化智能制造企业、生物医疗及医药产业、高端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等新产业形态正迅速成长为引领中国经济的新增长级。这些创新产业基本上与国际先进水平在一个水平线上,为中国发展的弯道超车提供了可能。

“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的制造强国发展战略,它立足于我国转变经济发展实际需要,围绕创新、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人才为本等关键环节。重点发展先进制造、高端装备等领域。

二、目前毕业生毕业实习与工作状况

毕业实习对于高职学生获取更多工作经验,对不同企业所处的行业,企业内不同的岗位工作特点、工作内容都有一定的了解,同时,毕业实习也能使学生将理论更好的与实践相结合。根据统计,机械类的学生,从事的实习岗位主要是机械类的工作如产品设计、制造工艺、数控加工、品质管理等一系列本专业的工作,较少部分从事销售、保险或其他的非本专业工作。通过毕业实习,高职学生对企业工作环境,工作方式和工作态度等都有了相应的认识,对自己日后所从事的工作、个人的发展都有了初步的想法。

(一)离职频率偏高。高职学生目前的毕业实多数是学校推荐企业,学生自主择业。而不少学生初次面对企业,都存在从众心理。结果一同去到了同一家企业,部分学生能坚持下来,而部分学生则打退堂鼓。在这段时间中,学生的思想都存在一定的茫然,对于从事何种工作有些不知所措。

(二)工作中体现的个人能力不突出,缺乏一技之长。学生在进入企业实习后,普遍工作能力不强。大部分学生都处在边工作边学习的状态。能够做到刚接触工作不久就能胜任的非常少。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实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的职业技术教育。对于机械类的高职学生而言,其所需学习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课程是比较多的。而目前的高等职业教育是大众化的教育,在有限的学时中,很难做到学习好基本的理论知识和基本的实践技能外,提高个人的工作能力。比如说CAD制图,在学校中主要考核学生是否会使用CAD软件绘图。而在企业,需要的是快速的读图能力、高效的绘图速度。学生在学完这个课程后,基本都是处于搁置状态,熟练程度自然大打折扣,进入企业后自然也就没有这一技之长了。

三、新经济常态下,学生个人发展策略

在互联网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马云创建的淘宝网,继而发展的支付宝,再衍生出余额宝、网上银行等一系列的过程,都是依托了互联网的大趋势下通过自身的创新发展起来的。而我国目前提出的一系列发展举措,对于毕业生就业与个人发展方向无疑会产生深远的影响。那么,高职生在个人的自我发展方面应做何准备?

(一)加强独立思考,提高自学能力。高职学院的不断扩招,高职学生的素质也有下降趋势。高职学院的教育也在不断的进行教学改革与探索,不断的创新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然而在课堂上的技能知识毕竟只是基础。要提升能力及素质,就要有良好的独立思考与学习能力。只有如此,才能在全新的工作环境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毕业实习初期的离职偏高,经历过求职失利后的茫然,正是由于缺少独立思考的结果。因此,高职教育中,有必要在学习中不断引导学生进行自学,勤于思考、分析。只有立足于自我做事,才能减少人云亦云,或受制于人或面临失败。

(二)掌握一技之长。在工作中,无一技之长,很难做到脱颖而出。在高职的一个专业中,要学习的理论知识和实训课程都很多。高职学生应在平衡发展的同时,根据自已的兴趣及特点,提高自身的特长。笔者注意到,在校期间参加科技竞赛的学生,由于备赛的苦练及比赛的经验,都让学生的学习、实践能力有了相应的提高。在毕业实习中则很快的适应工作环境,且在工作中能独挡一面。高职教育发展十几年,各级的科技活动、竞赛十分丰富,给学生一个宽广的舞台。但能得到锻练的只是精英,要做到由点及面,我们的高职教育还需从个人的思想教育着手,使更多学生认识到特长在工作中的优势。

(三)拓展知识面,掌握更多新工具。“互联网+”的提出,也就是多种学科,多种知识的融会贯通。同时,在互联网的背景下,人们获得知识与(下转第192页)(上接第184页)信息更加快捷,同时,信息量也更加丰富。人们对产品的需求也从大批量向个性化发展。更为先进的反求建模技术、快速成型制造、智能化制造等新工具与新方法的蓬勃发展及应用也不断涌现。因此,机械类的高职毕业生,由于设有先进制造技术等相关课程,了新技术与新方法具有一定的认识及基础,在进入到工作岗位中不断拓宽此类先进的制造技术知识,及时掌握先进的方法和工具。

(四)加强关注时事政治,把握大势发展趋势。学生刚入职场,关心的是工作的收入,工作的强度然后才是工作的岗位和甩处的何种行业。那么时事政治与国家经济和我们高职学生就业有何关系呢?我们可以注意到,由于前几年房地产的火暴,使建筑有关的专业都很热门。这和我国的经济走向关系密切。如今,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等发展战略,其相关的行业群无疑也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高职学生在做好实习任务的同时,应关注时事政治,把握与国家的经济发展大势,以便沿着国家发展大势的航向,根据自身的情况,寻找适合自己发挥特长的平台。而且把握方向后应坚持这个方向,避免过多的辞职、跳槽。在这个方向中不断积累,实现个人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黄丛丛.经济走向“新常态”对中国企业意味着什么[J].中国集体经济,2015(12)

第9篇

关键词:资本批判理论;经济;政治;文化;人的发展

一部资本主义的发展史,同时也是一部资本主义的批判史。作为20世纪70年代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形成和发展的一种思想理论,生态学以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为切入点,把生态学与相结合,充分吸收借鉴马克思的资本批判理论和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思想,以对资本逻辑的批判为核心,对资本主义社会展开了集经济、政治和文化批判于一体的生态批判,开辟了资本批判理论的新维度。

一、生态学资本批判理论的经济维度

生态学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有自毁其发展根基的趋势,是一种不可持续的经济形态,其理由有三。一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资本积累,其手段是扩大生产和剥削劳动,其后果是经济的危机与生态的危机并存。生态学认为,资本积累、经济危机以及生态危机之间是有着内在关系的。至于资本与经济危机的关系,马克思已做过论述。在资本与生态危机的关系上,由于资本的自我扩张在经济的维度上没有限制,并且资本低估自然界的存在价值,因此,资本只有通过经济危机的形式来触及到生态维度上的局限性。在经济危机与生态危机的关系上,奥康纳认为,经济危机可导致生态危机,反过来,生态危机也有可能引发经济危机。其二,资本存在新形态对生态危机和社会危机的影响进一步加剧。生态学认为,二战以后,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资本的存在形态出现了新的变化,比如石油资本、金融资本等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对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和社会秩序带来的破坏性更大。奥康纳就认为,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不仅给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而且也加剧了国际社会的不稳定;而建立在消费信用或抵押信用基础上的金融资本,“在带来财富的同时,也会带来债务、金融投机以及金融结构的不稳定,这些因素很可能会引发一场金融体制的危机。”[1]261奥康纳的这一观点也为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所证明。其三,资本的全球化带来了生态危机的全球化和全球性的经济发展不平衡。生态学认为,资本为了克服其自身扩张带来的生态危机和发展限制,必然会突破地域的限制,走向世界,把世界范围的资源纳入其生产体系,并为了实现由扩大再生产带来的剩余价值而抢占世界市场。因此,生态学认为,资本通过操纵世界范围内的生产和消费,把全世界都纳入到了资本主义生产体系之中,给世界各国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局面。机遇就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和技术,促进民族经济的发展;挑战就是资本通过全球化也把自身造成的生态危机进一步全球化了,并且由于资本全球化的目的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而不是促进世界经济发展,因此,进一步造成了南北的不平衡发展和世界环境危机的进一步加剧。

二、生态学资本批判理论的政治维度

生态学从其独特的生态危机视角来审视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并将其提到与整个生态系统以及人的发展相联系的高度,得出了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的反生态本性及其根源于资本逻辑的结论。阿格尔在《西方概论》一书中对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的反生态性有过详细的描述,他说道:“资本主义和国家社会主义的结构上的弱点导致了人们在其中不得不通过个人的高消费来寻求幸福的环境,从而加速工业的增长,对业已脆弱的生态系统进一步造成压力。”[2]486生态学认为,生态危机的问题不应该仅仅放在资本的维度上来加以审视,国家与自然界的危机之间也存在着非常深刻的内在联系。

为了说明资本与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奥康纳提出了资本主义第二重矛盾的理论,即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与其生产条件之间的关系。其中,生产条件是一个关键概念,它包括劳动力、城市的基础设施和空间以及外部自然界或环境。奥康纳认为,生产条件“它不是作为商品,并根据价值规律或市场力量而生产出来的,但却被资本当成商品来对待的所有东西”。[1]229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资本主义生产的一般条件能够在政治上获得保证。但奥康纳又认为,从生产条件的这种政治化视域中来看,如果生产条件被忽视了即它们的生产性能力遭到了破坏,将会出现的不仅是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问题,还是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危机或者执政的党和政府的政治危机问题。因为资本主义国家是在市民社会中得以运行的,它身上还负载着意识形态的、社会的以及政治的冲突与妥协。同时也就意味着,国家保护资本家的利益的功能的实现必然会引发市民社会内部的各种复杂的斗争和运动。生态学认为,资本主义的生产条件是人类生活的条件,以及生命本身的条件。所以,国家政权无视甚至保护资本对其自身的生产条件进行有计划的损害或破坏,致使经济危机及其引发的生态危机和社会运动在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下将不可避免。

三、生态学资本批判理论的文化维度

生态学认为,资本在积累过程中不仅要通过资本对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领域的支配从而成为资本主义社会中“支配一切的经济权力”来实现,而且受求利性的驱使,资本必将突破经济领域,通过对资本主义政治、文化等社会领域的依赖、渗透和控制等来实现积累。20世纪60、70年代,随着垄断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资本逻辑也从经济生产领域扩张到了意识形态和精神生产的部门中去。因而,人们的物质消费和文化消费也全部渗透着交换原则的资本运作逻辑,马克思的作为上层建筑的一种形式的文化整体也在资本逻辑的侵蚀下逐渐被肢解。资本逻辑通过操控科学技术和人们的消费来为资本增殖服务,这必然会会对人们的社会心理、意识形态以及价值观念等文化层面的内容和要素造成冲击,以致技术文化、消费文化、大众文化等在资本的推动下成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主流文化形态。生态学认为,在消费文化盛行的社会里,不但人们头脑里只有可供销售的商品,而对人类的历史、道德、文化、科技和环境的知识一无所知,并且资产阶级政权为了满足个人通过高消费来追求幸福的异化需求,必然会扩大工业生产规模,以生产尽可能多的消费品。这必然会带来对自然剥削的加强,从而给业已脆弱的生态系统造成更大的压力。由此,生态学得出结论:在资本主义社会,文化也成了资本剥削自然、追求价值增殖的工具,具有反生态的特征。

很明显,生态学把对资本主义文化的批判也作为自己资本批判理论的内容之一,并试图通过对资本主义文化的批判和重构来解决当前面临的生态危机。例如,莱斯和阿格尔就试图把人们的幸福追求从消费领域转移到生产领域来消除消费文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奥康纳试图赋予人类的社会劳动以文化的和自然的特征,致力于探索一种能将文化和自然与传统的的劳动范畴融合在一起的方法论模式,从而使作为人类社会和自然生态系统中介的社会劳动具备一种文化维度和自然维度,构建起文化、劳动、自然三位一体的自然观和历史观,以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四、生态学资本批判理论的人文关怀维度

生态学认为,由于资本主义不能克服资本逻辑所导致的危机,又需要依赖危机确保资本逻辑实现,因此,其不得不采取扩大生产规模与操纵消费市场的途径。而其带来的结果却是人的进一步异化和生存危机。首先,资本所创造的大规模产品必须要销售出去才能实现剩余价值,因此,资本便通过制造人们的需求、激发人们的消费欲望、改变人们的消费观,以达到实现剩余价值的目的。资本所制造出来的需求是与人的真实需求相异的虚假需求,因此,生态学认为,在劳动异化的基础上,人的虚假需求进一步加深了人的异化。其次,资本扩大生产规模的手段之一是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生态学认为,作为人类解放手段之一的科学技术在资本逻辑的支配下,已经成了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工具,从自身解放的手段转变成了资本压迫人、统治人的工具。最后,资本扩大生产规模的另一个手段是全面加大对自然的开发,使自然全面资本化。生态学认为,在资本逻辑的支配下,自然从作为人类生存发展的根本前提转变成了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水龙头”和倾倒废料的“蓄水池”。只不过是“这个水龙头里的水是有可能被放干的,这个污水池也是有可能被塞满的”。[1]296这样,在资本逻辑的支配下,人类的生存环境被破坏了,人从异化的困境走到了生存的困境。在此,生态学认为,受资本逻辑的支配,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人的消费、科学技术、自然界等都发生了异化,在这种社会中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成了资本逻辑的附属品。

生态学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充满危机的社会,而且其依赖于危机而存在。在生态学看来,资本为追求剩余价值所采取的一切手段,不仅不能很好的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社会危机和人的生存危机,而且会使危机形势进一步加剧,因为资本具有自毁根基的趋势。所以,从生态维度出发,生态学提出了构建具有生态理性的、可持续的生态社会主义的理想社会模式。

参考文献:

第10篇

一、低碳经济、林业产业及林业低碳经济的概念

(一)低碳经济低碳经济这一概念首次出现在2003年英国对外公布的能源白皮书中,其提出背景是可持续发展和全球气候变暖。所谓的低碳经济是指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理论指导,通过产业转型、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新能源开发等手段创造低污染、低能耗、低排放的经济模式,减少环境污染、能源消耗、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共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低碳经济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价值,是各国谋求新的经济发展空间和应对气候变暖的主要经济措施。(二)林业产业。林业是重要的绿色资源,是低碳经济的一部分。在低碳经济下,林业概念得以进一步丰富,被定义为是一项重要的基础产业和公益事业,承担着林业产品供给和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任务。一方面,通过林木资源培育、种植、采伐、加工制作等方式制造各种各样的林业产品,创造直接的经济收益,是国家经济中的基础产业;另一方面,林业作为绿色资源,本身具备气候调节、环境保护、生态建设、森林景观等社会,是社会发展中的一类工艺事业。(三)林业低碳经济。林业低碳经济,指林业经济活动中利用科学的管理方法、技术手段及创新等,增加森林碳汇,减少林业碳源,进而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提高林业经济产出,进而创造良好的经济效果。从其定义可以看出,林业低碳经济强调森林汇碳,主要手段主要是技术创新、科学管理等,最突出特点是经济活动低碳化,根本目标是不影响林业经济发展的情况下,利用低碳技术减缓气候变暖,发展林业能源,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林业在低碳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地位。2011年,联合国召开第九次森林论坛,会上明确指出林业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基础和关键,肯定了林业产业在低碳经济中的重要地位。第一,林业为低碳经济提供绿色资源,如木制材料、能源产品等,它们具备清洁、安全、可再生、可降解等优势,是低碳经济组成的重要部分;第二,林业在应对气候变暖、水土流失控制、涵养水源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有着突出作用,可以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需要的生态环境;第三,林业产业发展为社会提供了无数工作岗位,解决了人民生计,提高了人民收入,而且可以为人民创造健康的生活环境,是造福人类的重要途径。以上三个方面充分体现了林业在低碳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是林业经济发展的主要潜力所在。要想发展低碳经济,必须重视林业产业发展。(二)作用。林业作为低碳经济组成的一部分,在低碳经济中自然发挥着巨大作用。第一,林业产业中的森林碳汇是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林业有着丰富的森林资源,森林利用自身的碳汇功能储存碳资源,减少碳排放;第二,缓解全球气候变暖。《京都议定书》中明确指出持续造林、减少毁林等在缓解气候变暖上起着重大作用。林木具备一定的吸收功能,可以大量的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并释放出氧气,是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渠道;第三,具备调节水循环和提供生物栖息地的重大功能,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和遗传资源中起着重要作用。林业在低碳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已经得到肯定,人们的林业产业重要性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从森林的功能看,林业在碳汇产业发展和调节气候服务等方面都有着重要作用,应当不断发展林业低碳经济。

三、在低碳经济背景下林业产业发展策略

(一)优化林业产业内部结构。从整体上看,林业产业经济在社会经济中的比重持续下降,且自身产值增速缓慢,经济产出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林业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为促进林业低碳经济发展,推动林业可持续发展,应当优化林业产业内部结构。主要思路是主攻新产业、发展传统产业、淘汰落后产业,优化林业产业结构,充分挖掘林业附加值,培育以低碳经济为发展形态的企业。具体工作操作如下:第一,加大林业第一产业的投入,大力发展森林培育业,加快森林增长,提高森林资源提升,有针对性的增加第三产业在林业产业中的比重,夯实低碳林业产业发展的基础;第二,对林业中的第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限制过量生产,节能减排。在林业产业中,第二产业主要有造纸业、板材加工业等,通过优化调整提高产能,促进第二产业生产效率提升;第三,加速发展林区文化产业、森林旅游业等林业第三产业,增加第三产业比重,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转移第二产业中的剩余劳动力。(二)积极开展植树造林。目前,人们对林业在低碳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已经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林业产业发展。为发挥林业的价值,重视林业产业发展基础上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工作,不断的扩大森林覆盖面,控制林业退化、毁坏等问题,提高森林资源质量,为林业低碳经济发展提供丰富的绿色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编制植树造林、育林等工作计划,按计划逐步开展绿化工程,对荒山实行封、造、管等措施,积极开展退耕换林、防护林等建设工作,提高人工造林工作步伐。适宜人工造林的荒山,采用植苗造林和直播造树相结合方式,统筹开展人工造林工程。对于哪些不适宜人工造林的荒山,应当先封山,恢复山地植被,增强荒山育林条件,使之可以进行人工造林。此外,加强植树造林宣传,增强人们的森林绿化意识,开创人人参与植树造林工作局面,确保植树造林工作落到实处。(三)加强林业产业经营管理。低碳经济发展背景下,林业产业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对传统的林业产业经营管理产生了极大冲击。为发展低碳林业经济,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加强林业产业经营管理是重要的。第一,加强森林火灾防范、病虫害防治等工作,保护森林资源;第二,严格控制工程建设方面的林地征占、使用,保护林地资源,减少森林砍伐;第三,增强林分质量,增强森林的碳汇功能;第四,树立林业可持续经营理念,不断加强育林、护林工作,提高现有森林资源的生长量和质量,维护森林的生态环境。(四)构建低碳林业经济体系。低碳经济发展形态的提出,为林业产业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理念和模式,应当树立大林业观,构建与低碳经济相适应的产业结构,全力发展低碳林业经济。基于这样的考虑,建立以低碳森林培育业、低碳林产加工业、低碳森林旅游业为核心的林业经济体系,使林业中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紧密的接合起来,形成一套新型的林业产业结构。其中,第一产业是低碳林业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条件,要利用科学管理方法、技术手段积极开展森林资源培育,扩大森林覆盖面、提高森林增长量,为低碳林业经济发展提供助力。(五)大力发展林业碳汇业。由于林业产业中的多数生产指标持续下降,危及林业可持续发展,有碍于低碳林业经济体系形成。这种情况下,必须需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林业碳汇业,为林业经济创收提供支持。林业碳汇指森林植被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将二氧化碳固定森林植被或土壤中,降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相关研究证明,森林覆盖面持续增加、林业资源退化减缓,可以明显控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为此,应当积极发展森林碳汇业。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庞大,占全球市场的30%左右,这为森林碳汇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在我国发展森林碳汇业是可行的。发展森林碳汇业,创造林业产业增值的新经济点,利于促进林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推动低碳林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想要发展森林碳汇业,就要增强森林的固碳能力,在这方面森林生长量最重要。日常工作中,注重山地植被恢复,积极开展植树造林,提高森林增长量,增强森林的固碳能力。同时,开发碳汇交易市场,建立公平、公正的市场交易机制和收益分配制度,使碳汇市场活动有序进行。(六)开发森林的生物质能源产业。生物质能源是生物体经过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主要包括新兴能源植物和各类传统有机废弃物。生物质能源可以直接生产气体、液体、固体等能源,且本身是一种可再生资源,这为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提供了条件。森林中的林木种类丰富、生物多样性丰富、生产力高,是生物质能源生成的主要场地。所以,低碳林业经济发展可以从森林生物质能源产业开发入手。在当前及未来林业发展中,坚持“不争粮地、综合高效、多元发展”原则,大力研发固体成型的燃料制取、燃料乙醇提取、气热电联产等技术,开发生物柴油基地建设,发展生物质能源产业。(七)加大政策与资金支持。低碳林业经济是林业产业发展的新形态,作为一类新兴事物,其发展势必需要国家提供政策、资金方面的支持。特别是林业经济活动具备弱质性特点,如果政府不给于政策、资金方面的支持,将无法建立完善的市场机制,更高效的进行资源配置,所以低碳林业经济发展需要政府支持。第一,健全林业执法机制,使林业经营管理工作更透明、更公开,提高林业经营管理成效;第二,落实简政放权,优化林业产业内部的政务环境,减少对市场机制的干预;第三,加大经济投入,引进社会资本,为低碳林业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

四、结论

综上所述,林业在低碳经济发展中有着重要地位和作用,是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低碳经济背景下,林业产业要引用低碳经济发展理念,积极调整内部产业结构,建立低碳经济体系,开发森林的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低碳林业经济。与此同时,加强植树造林和林业经营管理,争取政府的政策与资金支持,为低碳林业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条件。

作者:彭辉 夏敏 单位:安化县林业局

参考文献

[1]辛姝玉,张大红.低碳经济背景下北京市林业产业结构及竞争力研究[J].林业经济问题,2014(4):357-362.

[2]李平,张继梅,王作铁.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林业产业发展对策研究——以黑龙江省为例[J].林业资源管理,2014(5):23-27.

[3]徐亚军.基于低碳经济背景下四平林业经济发展初探[J].吉林农业,2011(7):203.

[4]杨芳军,杨振安,党鹏,等.低碳经济视角下凤翔县林业产业发展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2(3):84-86.

第11篇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 网络经济 电子商务

21世纪的现在知识经济是以电脑、卫星通信、光缆通信和数码技术等为标志的现代信息技术。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现实经济运行主要表现为信息化和全球化两大趋势。这两种趋势的出现无不与计算机技术和计算机的发展密切相关。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传统的国家、民族界限变得日益模糊,使整个世界变成了一个小小的“地球村”,从而使世界经济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全球化趋势。因此,知识经济实质上是一种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全球网络经济。

一、计算机网络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网络经济概括为一种建立在计算机网络(特别是Internet) 基础之上,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的经济形态。它不仅是指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产业的兴起和快速增长,也包括以现代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整个高新技术产业的崛起和迅猛发展,更包括由于高新技术的推广和运用所引起的传统产业、传统经济部门的深刻的革命性变化和飞跃性发展。因此,绝不能把网络经济理解为一种独立于传统经济之外、与传统经济完全对立的纯粹的“虚拟”经济。它实际上是一种在传统经济基础上产生的、经过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提升的高级经济发展形态。深化对知识经济的研究和认识,我们不难发现,尽管目前人们对未来经济的描述有多种说法,诸如知识经济、信息经济、后工业经济、新经济、注意力经济等等,但它们的基础是相同的,这就是计算机与计算机网络,特别是国际互联网络。

在计算机网络促使网络经济的发展的同时,随着电子商务、电子货币、电子政务等的发展,又对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不仅需要加强网络建设,通过TCP/IP来构建一个全方位的公共通信服务的网络互连,增强web功能;还要加强相关软件技术的开发,以切实满足构筑新形态商务活动应用环境的需求,如Java技术、xml技术及组件技术等等。同时,网络安全问题对电子商务等活动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这就需要加大网络安全建设的步伐,尽快建立全方位的网络安全体系(如OSI安全体系),对数据进行加密,建立各种认证系统,使得网上交易等一系列活动能够安全准确的进行,这也是网络经济能够生存发展的最基本的条件之一。

二、发展计算机网络促进经济建设

1.推动计算机技术发展以适应经济发展需求

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已经遍及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可以说是20世纪最重要的科技创新,它的发展速度是惊人的,几乎渗透到每一个经济部门,同时经济的发展也呼唤计算机技术的更快进步与创新。因为随着网络经济的繁荣,电子商务、电子银行、电子金融等的深化发展,一系列网络及计算机问题随之出现,如网络安全问题、多媒体传输及网络速度问题等等都急需解决。这些都需要我们不断地推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

2.在企业中建立自身网络实现新的营销渠道

在企业内部,制约企业发展的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信息的缺乏和扭曲。当一个企业扩大它的生产规模的同时,监督费用会成倍增加。各企业应该重视网络营销的新渠道,建立自身的网络体系。建立企业内部网络系统,既可独立成网,又可连接国际互联网络,可内可外,一鱼双吃,优越性极大。内部网络系统对企业技术数据库、研究开发、产品设计、工艺流程、管理方式、市场营销、售后服务、技术反馈等,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美国的通用公司、波音一麦道公司、德国的宝马公司、意大利疲累里橡胶公司、日本丰田汽车公司、东芝电气公司和花王公司等数亿功绩的大公司都建立了自己的内部网。其中有些公司还拥有自己的卫星通讯系统。

3.重视人才培养和教育

网络经济实施的基础是人与电子工具的紧密结合。作为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网络经济所涉及的人才包括各个层面,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数据标准化建设和处理,以及贸易、海关、工商、税收、交通运输等多个行业。网络经济目标的确定、扩展、组织规划的实施都是在相应的技术环境、经济环境,以及人文背景下由各方面的人共同确定的。离开电子设备目标、组织、规划的制定者或缺乏这方面的人才,网络经济是难以运行的。网络经济的具体运作过程是商务理论、商务实践与电子工具的有机结合,也需一大批实施网络经济的复合型人才。建立一支适应网络经济发展要求的人才队伍是完全有以必要的。然而,网络经济人才的培养目前还是个薄弱环节我们必须在深入分析和认识网络经济发展对新世纪劳动者素质要求的基础上,制定和实施符合网络经济发展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网络经济发展人才。

4.完善法律法规保障

网络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变革,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而且也引发了一系列新的社会关系,带来了很多以往社会发展中从未出现的问题。法律是社会关系的调节器,法律的发展总要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国家现在已经明显地感觉到传统的法律条文在解决新型的信息技术所带来的社会问题时的滞后性。因此建立良好的法律环境,是网络经济良性发展的又一重要保障。 5.加快制定网络经济发展政策

我们应该认真研究和吸取世界各国和地区实行产业政策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在信息和通讯技术产业, 国家积极干预,并且有明确的产业政策有日本、韩国、和西欧的一些国家。而美国、以色列、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信息和通信产业的发展完全是由市场主导的。至少这些产业中,我们可以看到,政府主导的产业政策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相反却阻碍了这些产业在这些国家和地区中的发展。

三、计算机网络发展对经济的影响

全球信息网所引发的涟漪效应已经远达网络的瀚海之外,并且已经冲击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引发了一波又一波新的浪潮。这不是媒体业界所受的巨大冲击,也不是人际通讯的新奇工具,而是经济结构的全新变化,以及整个社会结构的变化。

1.竞争会更加激烈

由于消费者可以通过网络和生产者直接交易,那些效益低服务差的公司会在和效益高服务好的大公司竞争中败退下来。那些过去由于地域的隔阂而形成的“地区垄断”会逐渐消失,我们将面临一个竞争激烈的全球性的市场。正因为如此,在某一产业内部的企业的数目,会逐渐减少。例如,生产作为最终产品的汽车或计算器的企业的数目,会逐渐减少,但是,由于不同零件由不同企业生产,企业的总数目,则未必会减少。

2.企业会变得更加专业化

由于网络能减少企业使用市场的交易费用,企业之间会“垂直脱钩”,个别企业集中生产它的优势产品和提供核心业务,而从市场上购买非核心的产品和服务。也就是说,垂直生产链上的企业数目会增加。这对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有着非常重要意义。

第12篇

关键词: 计算机网络 网络经济 电子商务

21世纪的现在知识经济是以电脑、卫星通信、光缆通信和数码技术等为标志的现代信息技术。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现实经济运行主要表现为信息化和全球化两大趋势。这两种趋势的出现无不与计算机技术和计算机的发展密切相关。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传统的国家、民族界限变得日益模糊,使整个世界变成了一个小小的“地球村”,从而使世界经济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全球化趋势。因此,知识经济实质上是一种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全球网络经济。

一、计算机网络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网络经济概括为一种建立在计算机网络(特别是Internet) 基础之上,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的经济形态。它不仅是指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产业的兴起和快速增长,也包括以现代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整个高新技术产业的崛起和迅猛发展,更包括由于高新技术的推广和运用所引起的传统产业、传统经济部门的深刻的革命性变化和飞跃性发展。因此,绝不能把网络经济理解为一种独立于传统经济之外、与传统经济完全对立的纯粹的“虚拟”经济。它实际上是一种在传统经济基础上产生的、经过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提升的高级经济发展形态。深化对知识经济的研究和认识,我们不难发现,尽管目前人们对未来经济的描述有多种说法,诸如知识经济、信息经济、后工业经济、新经济、注意力经济等等,但它们的基础是相同的,这就是计算机与计算机网络,特别是国际互联网络。

在计算机网络促使网络经济的发展的同时,随着电子商务、电子货币、电子政务等的发展,又对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不仅需要加强网络建设,通过TCP/IP来构建一个全方位的公共通信服务的网络互连,增强web功能;还要加强相关软件技术的开发,以切实满足构筑新形态商务活动应用环境的需求,如Java技术、xml技术及组件技术等等。同时,网络安全问题对电子商务等活动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这就需要加大网络安全建设的步伐,尽快建立全方位的网络安全体系(如OSI安全体系),对数据进行加密,建立各种认证系统,使得网上交易等一系列活动能够安全准确的进行,这也是网络经济能够生存发展的最基本的条件之一。

二、发展计算机网络促进经济建设

1.推动计算机技术发展以适应经济发展需求

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已经遍及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可以说是20世纪最重要的科技创新,它的发展速度是惊人的,几乎渗透到每一个经济部门,同时经济的发展也呼唤计算机技术的更快进步与创新。因为随着网络经济的繁荣,电子商务、电子银行、电子金融等的深化发展,一系列网络及计算机问题随之出现,如网络安全问题、多媒体传输及网络速度问题等等都急需解决。这些都需要我们不断地推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

2.在企业中建立自身网络实现新的营销渠道

在企业内部,制约企业发展的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信息的缺乏和扭曲。当一个企业扩大它的生产规模的同时,监督费用会成倍增加。各企业应该重视网络营销的新渠道,建立自身的网络体系。建立企业内部网络系统,既可独立成网,又可连接国际互联网络,可内可外,一鱼双吃,优越性极大。内部网络系统对企业技术数据库、研究开发、产品设计、工艺流程、管理方式、市场营销、售后服务、技术反馈等,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美国的通用公司、波音一麦道公司、德国的宝马公司、意大利疲累里橡胶公司、日本丰田汽车公司、东芝电气公司和花王公司等数亿功绩的大公司都建立了自己的内部网。其中有些公司还拥有自己的卫星通讯系统。

3.重视人才培养和教育

网络经济实施的基础是人与电子工具的紧密结合。作为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网络经济所涉及的人才包括各个层面,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数据标准化建设和处理,以及贸易、海关、工商、税收、交通运输等多个行业。网络经济目标的确定、扩展、组织规划的实施都是在相应的技术环境、经济环境,以及人文背景下由各方面的人共同确定的。离开电子设备目标、组织、规划的制定者或缺乏这方面的人才,网络经济是难以运行的。网络经济的具体运作过程是商务理论、商务实践与电子工具的有机结合,也需一大批实施网络经济的复合型人才。建立一支适应网络经济发展要求的人才队伍是完全有以必要的。然而,网络经济人才的培养目前还是个薄弱环节我们必须在深入分析和认识网络经济发展对新世纪劳动者素质要求的基础上,制定和实施符合网络经济发展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网络经济发展人才。

4.完善法律法规保障

网络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变革,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而且也引发了一系列新的社会关系,带来了很多以往社会发展中从未出现的问题。法律是社会关系的调节器,法律的发展总要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国家现在已经明显地感觉到传统的法律条文在解决新型的信息技术所带来的社会问题时的滞后性。因此建立良好的法律环境,是网络经济良性发展的又一重要保障。 5.加快制定网络经济发展政策

我们应该认真研究和吸取世界各国和地区实行产业政策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在信息和通讯技术产业, 国家积极干预,并且有明确的产业政策有日本、韩国、和西欧的一些国家。而美国、以色列、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信息和通信产业的发展完全是由市场主导的。至少这些产业中,我们可以看到,政府主导的产业政策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相反却阻碍了这些产业在这些国家和地区中的发展。

三、计算机网络发展对经济的影响

全球信息网所引发的涟漪效应已经远达网络的瀚海之外,并且已经冲击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引发了一波又一波新的浪潮。这不是媒体业界所受的巨大冲击,也不是人际通讯的新奇工具,而是经济结构的全新变化,以及整个社会结构的变化。

1.竞争会更加激烈

由于消费者可以通过网络和生产者直接交易,那些效益低服务差的公司会在和效益高服务好的大公司竞争中败退下来。那些过去由于地域的隔阂而形成的“地区垄断”会逐渐消失,我们将面临一个竞争激烈的全球性的市场。正因为如此,在某一产业内部的企业的数目,会逐渐减少。例如,生产作为最终产品的汽车或计算器的企业的数目,会逐渐减少,但是,由于不同零件由不同企业生产,企业的总数目,则未必会减少。

2.企业会变得更加专业化

由于网络能减少企业使用市场的交易费用,企业之间会“垂直脱钩”,个别企业集中生产它的优势产品和提供核心业务,而从市场上购买非核心的产品和服务。也就是说,垂直生产链上的企业数目会增加。这对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有着非常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