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病人心理健康教育

病人心理健康教育

时间:2023-07-25 17:16:5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病人心理健康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病人心理健康教育

第1篇

一、缺乏针对性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其特定的范围和目标,是针对学生的实际而制定的。超越了学校和学生这个实际,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就会笼统而空洞,内容庞杂而无序,缺乏针对性。由于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在理论研究上主要受西方的影响,我们所运用的方法、技术、手段多数移植甚至完全照搬欧美国家的一套。例如,我们引进的心理测量量表远远超过我们自编的,有些量表引进后甚至未经修订就开始应用,可信度很低,不适合我国国情,不适合我国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有的用成人的心理健康标准去衡量学生;有的以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去衡量小学生;有的目标制定得过高过大,脱离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水平和硬件设施的实际情况,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徒有其形,而无其实;有的用心理教育代替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过泛过滥,缺乏针对性,学生了无兴趣。

实际上,心理教育伴随人的一生,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是这个“系统工程”中的一个“子工程”。在这个阶段中我们所要达到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的能力”。我们要做的是“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我们应该结合我国中小学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吸纳国外的心理辅导理论、技术、方法。我们应该充分研究我国青少年学生在学习、生活、交往、就业中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制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相应的目标、途径、内容、方法,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二、形式化倾向

学校通过加强对学生全面的心理教育,来促进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但不同时期应有不同的切入点。当前,以我国的实际状况而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针对青少年学生已经出现或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心理障碍而实施的,有着极强的时效性。脱离了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学生的心理问题难以得到解决,一般的心理问题可能积淀而成为心理障碍、心理疾患。

一些学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按照固定的教材、固定的内容、固定的形式上课,大量讲授系统的心理学知识,甚至像其他学科一样进行非常严格的考试,这样做的结果,不但没有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反而增加了学生的学业负担。因此,这种流于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课逐渐受到学生们的冷淡,效果并不好。应该肯定,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来丰富学生关于心理健康的知识是必要的,但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应当只是某种学科的知识体系,而应当是学生通过学习和了解这些知识,自我疏导、自我教育,从而自己解决心理问题,克服心理障碍,改善心理行为,提高心理素质。

同样,学校设立心理咨询室对于那些需要特殊帮助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解决个别学生的心理困扰是必要的。但有些学校的心理辅导教师的心理咨询技术还没有掌握好,难以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处理不好反而会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因此,只有少数有条件的学校才能设立心理咨询室,聘任专职心理教师。由于绝大多数学校尚不具备条件,所以有些学校的心理咨询室门可罗雀,名存实亡,甚至摘牌散摊,这也反映了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

三、简单化倾向

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必须以心理学知识作为理论基础。其内容和形式必须围绕着学生已产生的或者可能产生的心理问题而制定。有些学校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主题不鲜明,缺乏心理教育色彩,与班队活动雷同;有些学校的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教育毫无二致;还有一些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简单、片面理解为心理诊断和治疗,用诊断病人的量表来测量、诊断学生。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具有我国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不够健全,缺乏具体的指导,缺乏行之有效的、可操作的方式方法,特别是缺少具有心理学专业知识的教师。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规范,效果不够明显。

四、重调适性心理咨询,轻发展性心理辅导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许多人认为学校只有建立心理咨询室才算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因此,有些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放在少数甚至个别学生心理问题的咨询和治疗上,忽视了绝大多数的学生,重调适性心理咨询,轻发展性心理辅导。对有各种心理问题的学生通过调适性心理咨询,及时予以解决是必要的,有条件的学校应该设立心理咨询室,安排有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的心理教师开展心理咨询。但是,我国绝大多数学校不具备相应的条件,又轻视或不知如何开展发展性心理辅导,结果多数学生心理素质没有得到提高,新的甚至同样的问题仍然不断出现。实际上,通过发展性心理辅导既能帮助广大学生了解自己在心理发展过程中要注意的心理问题,防止并消除在其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心理异常问题,而且还能帮助学生充分开发自己的潜能,进一步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更好地发展自我。

实践表明,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当面向全体学生,以全体学生为服务对象,一切教育内容、目标、计划、活动都要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发展,着眼于绝大多数学生的共同需要和普遍存在的问题。与此同时要重视个别差异,最终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到每个具体学生。只有绝大多数乃至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到维护和提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个别问题。

五、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门人才

有人大声疾呼“为什么中小学不设立专职的心理教师?”其实原因很简单,一是大学心理系的毕业生到中小学的寥寥可数,二是由于评职称的时候没法归类,学校没有心理教师这种编制。且不说心理系毕业生改行教其他课,即使心理系毕业生都当心理教师,在几年内也满足不了北京市的需要。从全国范围来看,问题就更严重了,在我国1000余所高校中设有心理学系的学校少的可怜,每年心理学专业毕业生寥寥无几。面对我国上万所中小学和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如果以每所学校配备一名心理教师计,即使让我们近二十年培养的所有心理学、教育学专业的毕业生都去从事心理教育工作也远远不能满足需要。这种客观事实告诉我们,我们必须充分发掘班主任队伍中蕴含的巨大资源,培养一大批能够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队伍。

第2篇

〔关键词〕安人心理;积极心理学;幸福感;物联网;移动互联网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0)08-0037-03

记者:王总您好,很荣幸您能接受《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的采访。众所周知,安人测评自2003年成立以来,在心理测评领域已经有了非常好的口碑和品牌积累,但是今天我看到您的身份是来自“安人心理”(),能否请您介绍一下其中的缘由?

王薇:首先感谢《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对安人公司的关注,也注意到了安人测评与安人心理的细微差异。成立于2003年5月15号的安人测评是安人品牌[1]下最早成立的公司。在教育系统中,得到史家小学、北京市十五中学、北京市教育系统人才交流中心等数千所学校及百家机构的青睐。

虽然心理测评受到很多学校及各种人力资源机构的青睐,但我们深刻意识到,安人需要从单纯的“心理测评软件供应商”转变为一个“系统的心理健康产品供应商”。心理测评协助人们理解潜能,而之后如何提升人们的潜能,安人在思考。

请看这样一组数字:全球4亿人患有精神或神经疾患;中国重性精神病人约1600万,占国家医疗支出20%;在中国3.4亿17岁以下的人群中,约3000万人有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在中国60岁以上老人中,AD、VD等患者总数在300万以上。[2]

更重要的是,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收入越来越高,一片阴云却在人们心中越来越挥之不去――钱多了,我们真的就更幸福了吗?为什么某些待遇不错的公司却出现员工不断跳楼的尴尬?根据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费立鹏教授推算,在中国,每两分钟就有1人自杀身亡,有8人自杀未遂。我国每年有28.省略)首页上这样介绍安人心理:“以积极心理学为核心,结合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与物联网,提升人类幸福感。”可否解释一下这句话的含义?

王薇:这句话听起来很简单,但是要真正做到科学、专业,实际上有很多扎实工作要做。

第一,要以“积极心理学”为核心。积极心理学的概念在国内已经开始流行,安人在公司成立八周年之际,即将推出一套“安人应用心理学实务手册”,包括安人公司原创的《积极心理学测量手册》、《积极心理学实践入门手册》、安人公司翻译的积极心理学发起人之一塞里格曼的代表作《习得无助》,以及被塞里格曼称为“积极心理学的天才”的芭芭拉・弗雷德里克森的代表作《积极性如何改变你的生活》等。我们要加强对有实证科学基础的积极心理学研究成果的学习、研究与传播。

第二,以心理测量为基础。如何准确评估人的个人优势、人的积极情绪?如何评估学校的心理资本?诸多课题都在探索研究中。安人公司基于在心理测量领域的传统优势,目前,我们正在组织十余位心理学专家共同研究这些课题,期望为产品研发和效果评估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以科技手段为引领。重视互联网、移动互联网[5]与物联网[6]在心理学领域的应用。上述三网的发展将大大降低心理学研究中数据采集、传输及处理等技术上的困难,从而使心理学研究以更有趣的方式融入到日常生活中。举个简单的例子。林伟被同学冤枉,憋了一肚子火,他需要填写一份冗长的问卷以分析出此时他的心理状态吗?不,我想,大家的答案都会是:不需要。林伟可以找一个充气人发泄一下,消消火气,然后坐在一把宽松而舒适的放松椅上,听着动听的音乐,让那个积极、平和的自我被悄然唤醒。此时,他的行为、多项生理指标已经被设备中的传感器记录下来,用以选择最能帮助他放松的音乐,并同时将这些物联网采集到的数据传输到服务器上。更有趣的是,林伟还可以借助移动互联网与互联网,与其他有类似问题的同辈进行群体分享,交流心得。希望这样的心理健康服务平台能够融入到中小学生学习和生活中,对改善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所助益。

记者:从您的介绍中,我们看到了安人对研发的重视。下一步在研发心理健康科技新产品上有什么规划和设想?

王薇:安人一直以来非常重视研发。2003年,安人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了题为《中学生心理档案系统的构建及其应用》的心理档案方面的论文[7]。 2004年,云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测试了10万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安人为该项测试提供了“心理健康与人格”等测评指标[8] ;2005年,安人研发了一套完整的心理健康服务系统。2006年,安人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与《中国教育报》举办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评选活动中荣获第一届十佳企业称号。2007年,安人举办了第一届心理商业机构年会,来自全国各地四十来位心理学商业机构负责人参加了此次年会。2008年,安人发起了5・12地震之后的灾后心理支持项目――华老师,并及时开发了在线心理咨询机器人。2009年,安人研发了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心理行为训练体系――幸福课。2010年,安人出版了以积极心理学为基础的团体活动课手册《积极心理学团体活动课操作指南》。

作为研发主导的高科技企业,安人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离不开以下两点:

(1)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例如,中国社会心理学副会长、中科院研究生院管理学院副院长时勘教授与中国心理学会学校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人民大学心理系教育心理学雷雳教授都一直非常关注并积极支持我们的工作;此外,全国各地的心理学界众多同仁都非常关注和热情帮助安人的成长,安人目前拥有专兼职心理学博士五人,心理学讲师数十人,承担国家教育部社科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多项,保障了安人心理的研发工作。

(2)安人内部对研发的重视。安人公司坚信,改变世界,从改变自己(大脑能力与主观幸福感)开始。安人内部每年都有超过10%的硬性经费投入在研发上。发展至今,安人已经拥有上百项自主创新的知识产权,比如软件著作权、专利、在国际一流期刊与学术会议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原创的图书,等等。2010年6月1日~4日,由美国预防科学学会(The Society for Prevention Research)在科罗拉多州丹佛市举办的第18届年会上,安人公司的专家(王等)发表了题为《Online Intervention for Subjective Well-being in China: the Use of a“Happiness Ledger”》的论文。传统的在线治疗抑郁症的方法多是消极心理学导向,同时难以做到朋友之间的相互鼓励。而安人公司基于积极心理学原理开发的幸福账本[9],则充分结合了积极心理学与SNS社区[10]的优势,在会上受到众多专家关注。

记者:感谢您的精彩介绍,也感谢安人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事业作出的努力。最后,请您谈谈您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展望。

王薇:我们认为,积极心理学理念将影响新一代心理学家和心理教师,使他们对心理学的关注从“心理问题咨询”中解放出来,从而投入“让每个孩子生活得更幸福”这样更伟大的目标中去。而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与物联网的发展,将使得心理学研究更加便捷、无缝地融入校园生活、家庭生活,改变孩子们的生活质量。

安人出版的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支撑的团体活动课指南――《积极心理学团体活动课操作手册》,包含75个团体活动课程,是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提供的非常实用的操作手册,为教师更好地开展团体辅导与团体咨询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为了帮助一线教师学习和掌握这些理论和方法,安人组织了积极心理学巡讲活动,目前已经进行到第九期,来自全国各地的逾千名中小学骨干心理教师从中受益。安人真心希望能与各界开展更深度的合作。

非常感谢《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为我们提供这个交流平台。在展望未来之际,我希望,为了促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发展,加强有权之士、有识之士和有志之士的联合,把学校、科研机构、媒体、企业与社会有机整合,共同为提升人类幸福感作出贡献!

(稿件编号:100722010)

注释及参考文献:

[1]安人,始于2003年,专注于脑科学与心理学的商业应用。以实证研究为依据,依托专业社群,结合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与物联网,开发并推广新一代脑与心理科技产品。目前,安人正在逐步以创新的方式,推动脑科学与心理学从学术殿堂步入现实生活。在这个过程中,安人公司也逐步从一家公司发展为三家行业领先的专业公司:安人心理、安人脑训练、与安人测评。详细内容见: 省略/

[2]数据参考中科院心理所心理健康实验室成立时的网站与宣传资料:labmh.psych.省略/problems.htm.

[3]数据参考:news.省略/c/2006-09-11/

170410980432.shtml.

[4]文字引自:《论语・宪问第十四》.

[5]移动互联网:是指通信技术与互联网相互融合的产物,详细介绍可以参考:baike.省略/view/1168245.htm.

[6]物联网: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详细介绍可以参考:baike.省略/view/1136308.htm.

第3篇

1.1国家政策的支持

2005年1月颁发的《教育部、卫生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提出,“高校所有教职员工都负有教育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责任。……不断完善和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机制,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2012年召开的党的十报告提出,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政府从国家层面提出要重视心理健康工作,要求学校所有教职员工,各部门都要主动承担起一部分心理担子,形成全校全员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

1.2心理学的高度发展

国外心理学蓬勃发展已有近百年历史,国内心理学近期发展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距今已有30多年。现代的世界是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学术交流,知识传播,思想碰撞方兴未艾。心理学在国内已是一个相对成熟的学科,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很多高校开设了心理学本科专业,心理学硕、博士点。无心理学专业的学校,也都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大学生善于了解新事物,吸收新知识,心理学作为一门蒸蒸日上的,符合人心理需求的学科自然受到大学生青睐,愿意去了解它。

1.3社会对心理学的认识革新

以往把心理等同于神经病,正是最近心理学的极大发展,人们对心理学认识才更客观。心理学是对人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进行研究的学科,通过这些心理研究成果更好的指导人,帮助人。举个简单的例子,当你骑车通过一条两边都是浅沟的窄路,人心理本能的潜意识对话就是不要掉到沟里,最后你还是骑到了沟里。为什么?因为人的注意具有专注性,当心理想不要掉到沟里,你的注意就会关注到“沟里”二字,专注“沟里”,就进“沟里”。当知道人的注意有这个特点,我们把心理潜意识的对话改为“我要顺利通过路面”,结果就完全不同了。社会上不仅善于用心理知识服务自己,还对心理咨询有了更深入认识,不再片面的认为有神经病的才需要去心理咨询,懂得心理咨询乃是心理咨询师通过和来访者商谈、讨论,帮助、启发和教育他们解决各种心理问题,以便使其更好地适应环境,保持身心健康的科学。心理咨询是全民的精神享受,任何人任何时候,只要你需要都可以寻求心理帮助。通过心理服务,可以排解心理困扰,获得心理舒适,提升幸福感。总之,社会大众已经能够接受心理学。作为在校大学生,高知识分子,更是渴望心理学能够帮助自己。

1.4心理学服务有效性

目前人们体会到了心理学服务的“甜头”,社会各行各业大兴心理学之风。依据心理学人职匹配理论公务员事业单位和公司企业招人要加考心理测试,以招到人合岗位的员工;就连教师资格证面试通过后都要加试心理测试,以供发放教师资格证参考;新生入学后要参加学校统一组织心理普查,筛查有问题学生,做好预防治疗工作。上海有很多心理总裁班、市长班等等,这些无不是为了通过学习一些心理学知识,懂得更多的心理常识,在自己岗位上做到更好。作为学校校医院,若懂得一些心理常识,无不为工作锦上添花,前来看伤治病同学也会受益良多。心情好,病也就好了一多半。

1.5心理与生理的密不可分

万物皆有联系,联系只有远近之说。生理和心理是密切密不可分的。生理方面出了问题的人,其心理是难受的,不情愿的。所以说生病的人外显是体征不正常,内隐的是情绪化。看病不仅是症状消失,还有情绪得到安抚,一般医生大都是通过开药打针使症状消失,通过简单讲解疾病使情绪得到安抚。若通过一些心理学方法(共情)和病人简单聊几句,情绪可以得到更好安抚,身心愉悦许多,疾病自然好的快些。其次,很多疾病都是心理原因引起的。比如消化性溃疡大都是反复的精神刺激或长期的精神过度紧张引起的;功能性痛经也是由于行经期精神过度紧张,对行经产生忧虑和恐惧而引起的生殖器官无明显器质性病变的原发性行经疼痛。这些疾病就叫心身疾病。常见的高血压、偏头痛和支气管哮喘等都属于心神疾病。若医生能加以有效心理安抚,事半功倍。

1.6校医院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实证调查研究

为了解学生对校医院开设心理咨询室需求,特自编问卷进行调查。本调查在某大学随机发放问卷110份,有效问卷105份,有效率95%。其中男生40人,占38%,女生65人,约占62%;涉及全校28个专业;对心理学一点不了解的16人,占15.25%,近85%的学生对心理有所了解,自然也会催生对心理的需求。被调查对象中有55.24%的学生认为医生职责包括心理安抚,学生在去校医院看病的时候,有49.52%的同学存在心理需求。还调查了学生从入学以来去校医院看病,医生是否提供了这些额外帮助。医生“一直做到”为0%“,常常做到”占9.52%。当询问医生做些心理尝试是否有益于医患双方关系,只有5.71%同学认为无益,大部分都是认为很有益处的。校医院融入心理成分不仅是学生心理需求,更是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善举。

2校医院开展心理工作途径

目前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与校医院是2个完全独立的部门,分属学生处和后勤保卫处。各自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工作,缺少相应的沟通配合。在大学生注重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双重需求下,若能针对性的采取一些措施解决需求与供给矛盾,将大大提升培养学生的质量。

2.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与校医院合作开设心理门诊

心理咨询界一直在讨论心理老师是否应该主动寻找来访者,至今仍无定论。心理老师可以走到“潜在需求者”身边,以便他们需要时及时提供服务。校医院可开设一间心理咨询室,心理老师进驻轮流值班。学生在来看病的时候,正如前边所论,不仅仅带着疾病症状,还带着情绪来的。也许是疾病带来的痛苦;也许是自己遇到了难以启齿的事情,只言症状,不言产生症状的原因;也许是自己有心理疾病,但不敢走近咨询室,想通过吃药解决…若心理老师及时跟进,对医生来说事半功倍;对求助者来说,问题可得根治。本组学生都一定程度(非常支持占62.86%)上支持校医院开设心理咨询室。目前中国人民大学在校医院开设了心理门诊,医院特聘请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心理专家定期来校医院坐诊,进行心理咨询及精神卫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北京大学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心在校医院心理咨询与治疗门诊,主要面向大、中学生以及社会各界提供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服务,收到了较高的评价。

2.2校医院医生心理知识学习

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与校医院合作中关键的部分就是校医院医生对心理知识,尤其是心理治疗知识有一定认识,对谈话技巧有一定的掌握。求助者除希望医生为其看病治疗外,更希望能懂自己感受,能站在自己角度说话。如果医生满足求助者心理需求,其心理上也得到了治疗。校医院的医生可以通过自学心理学书籍、参加相关心理专题培训、同行间的相互交流学习、进修心理学学历或学位来达到对心理学了解。

2.3校医院转介

校医院医生掌握一定的心理知识,具备一定心理咨询的特质(共情、关注、尊重等),他就可以在心理上予以一定帮助。这里需要明确的是,医生接待每位求助者时间很短,这就要求医生从求助者坐下就要掺入一定的心理交谈技巧。如有需要,可以适当增加交流时间。为防患未然对某些确需专业帮助同学,提议来访者可以去心理咨询中心或者就近的校医院心理咨询室,找专业老师聊聊。有些求助者可能就听从建议。(如果医生同意)有些喜欢和医生有私下进一步交流,这时候医生就需要运用已经掌握的心理知识进行帮助并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或者医生可以事后与心理中心老师描述来访者情况,听取进一步帮助建议。医生要做到多倾听,多理解,鼓励其多运动,多找人沟通。

2.4校医院健康知识宣传时增加心理知识宣传

校医院是健康宣传的前线阵地,在促进学生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不断提高学生保健意识和能力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健康教育宣传的时候增加心理知识宣传。如具有选择性消极关注特质的同学,发觉自己饮食不好,就自认得了绝症,心情压抑,饮食更差,本来没什么问题可能真的最后出了问题。通过宣传,让同学认识到心理同等重要。养成阔达爽朗的性格,遇事沉稳冷静,待人友善亲切。

2.5校医院医生和心理老师互相交流信息

第4篇

【Abstract】In order to standardize and perfect the medical psychology teaching at college level and improve the teacahing quality, the reform ideas are put forward based on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medical psychology teaching. The accurate positioning of the teaching objective of medical psychology is set according to the training objective, learning period and teaching hours of medical vocational schools.The teaching objective can be realized via the teaching content system which is constructed with necessary basic pshcology knowledge,proper enlargement in the knowledge of psychology health and reasonable acceptance or reject in clinical psychology.

《医学心理学》课程自1979 年在北京医科大学率先开设后,至今已有近30 年的历史,各医学院校也已将该课程作为医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来开设。但由于《医学心理学》是医学和心理学相交叉的一门新兴学科,全国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各校使用的教材也是五花八门,从事医学心理学教学工作的教师有不同的专业背景,因此,在课程教学中,从课程目标的定位到具体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采用都存在很大的差异。特别是高职高专学校,基本上是参照本科院校的要求开展教学,教学内容也基本上与本科院校一样,有的学校甚至使用本科院校教材。因为本科教育与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要求不同,修学年限不同,开设的课程也不应该相同,因此,对专科层次的《医学心理学》课程目标进行准确定位,构建符合高职高专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教学内容,对于促进和完善高职高专医学教育课程是非常必要的。根据近10 年专科层次《医学心理学》课程教学的实践经验,教研室进行了探索与研究。

1 专科层次医学心理学课程教学目标定位

1.1 当前本科层次《医学心理学》课程教学目标的描述

通过查阅文献及访问各医学院校的《医学心理学》课程网站,便可看到各院校《医学心理学》课程教学目的要求尽管在语言描述上不尽相同,但基本包含以下内容: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医学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人的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心身相互作用的规律及心理障碍的病理过程和机制;同时还要使其掌握医学心理会谈、心理评估、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和心理卫生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培养医学生全面地观察人和理解人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并能应用所学的方法和技术,指导自己的医疗实践,解决病人的心理问题,有效地为病人服务,提高医疗质量[1- 2]。这样的目标定位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医学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还要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并能开展临床心理治疗。但从实际情况来看,绝大部分本科医学院校的教学并未能达到这样的要求[3- 4],高职高专就更加难以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了。

1.2 专科层次《医学心理学》课程教学目标定位

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新医学模式要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临床医务人员。现代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要求人们在看待健康与疾病的问题时,从系统性出发,将人看成是一个生物的、心理的和社会的多方面统一体。这就要求现代医务人员具有整体医学观念,在临床工作中,不仅要了解病人的生理疾病,还要了解病人的心理健康状况,结合病人的个性因素,做到有针对性地开展诊治工作。基于这样的培养目标和要求,专科层次的《医学心理学》课程教学目标应定位为:一是使学生获得适当的心理—社会—生物的整体观,让学生从病人的生理性、心理性和社会性出发,树立整体医学的理念。让学生从内心把医学心理学作为一种理论、态度与手段,以指导学生如何应对病人的问题及其周围环境。二是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心理学、医学心理学的理论知识,能从宏观上把握人的心理本质、心理过程和人格结构,掌握心理应激与应对,了解人的病理心理和健康心理的过程、机制和表现,以便能更全面地观察人和理解人。三是使学生能应用所学的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心理保健、解决自己的心理和心身问题,能初步帮助别人进行心理保健、为别人解决心理和心身问题提出建设性的建议。

2 专科层次《医学心理学》内容体系的构建

当前各医学院校使用的《医学心理学》教材版本各式各样,从专供高职高专医学院校使用的比较权威的卫生部规划教材的版本来看,一般都包括普通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心理卫生、心理应激、心身疾病、变态心理、心理评估、心理咨询与治疗、病人心理与医患关系等内容[5- 6]。而从高职高专《医学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时数来看,大部分院校只开设32~36 个课时,这中间不仅包括上述理论内容的教学,还包括心理咨询与治疗、心理测评的实验操作课时。从课程内容的学习来看,这其中的每一部分知识其实都需要相当于一个学期的时间来学习。所以,32~36 个课时的教学时数对《医学心理学》现有的内容来说是远远不够的,构建适合高职高专人才培养要求的《医学心理学》教学内容体系是非常必要的。

高职高专修学年限只有三年,《医学心理学》不是主干课程,难以再增加教学时数。根据上述《医学心理学》课程教学目标的定位,在构建该课程教学内容时应注意以下方面:

2.1 保证必要的心理学基础理论知识

从广义上说,医学心理学是把心理学的系统知识和方法运用于医学领域中,研究和解决整个医学领域中的心理问题,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不包括在内。但是作为一门课程,它必须考虑到授课对象的知识结构和一门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衔接关系。医学专科生大都没有心理学的知识基础,一开始就讲授与临床有关的医学心理知识,往往使其难以接受,况且所接受的知识也缺乏系统性,因此,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相关内容的概括讲授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在基础理论知识介绍中,要有关于人的心理本质、心理过程、人格心理、各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特点等知识。

2.2 适当扩展心理健康相关知识

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已经成为所有教育工作者及有关部门的共识。但对于高职高专医学院校来说,由于修学年限较短,必修的专业课程已占用了大量的教学时间,部分学校难以再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课,即使已经列入了教学计划的,在实际开课时仍不能正常进行。因此,可以把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结合到《医学心理学》课程的教学中,增加相应章节的教学时数,而不必另行开设一门课程。如在“心理过程”内容里增加“大学生思维特点”、“大学生情绪管理”;在“人格心理”内容里增加“大学生人格发展特点”、“完善自我人格”、“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确立”等内容,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人格发展特征,学会“认识自我”,对自己进行正确、客观地评价,做到自知、自尊、自爱、自重;在“心理卫生”内容里增加“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大学生学习心理”、“大学生恋爱心理”等内容。同时,可以有意识地结合某些内容,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如可结合“医患关系与沟通”的内容进行人际关系相关知识的学习;结合“病人心理问题的处理”介绍“心理危机与干预”的知识等。

2.3 合理取舍临床心理的内容

如前所述,高职高专医学类院校培养的是适应时代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临床医务人员,不是培养心理医生,所以,《医学心理学》应该介绍临床心理的相关内容,如心理应激及应对、病人心理、心身疾病、康复心理等旨在帮助医学生了解病人心理状态的内容,但对于心理测量、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则不应过分偏重,可适当减少其教学时数。如对于心理测量问题,几乎所有量表都要求“主试须经过严格的专业培训”,并要求“必须具有心理测量学、心理统计学及相关知识的专业人员才能对结果进行科学的解释”,而医学生并不具备此条件。再如心理咨询,2001 年颁布实施的《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要求,专业心理咨询工作者必须经过严格培训,具备相应资格,方可从事心理咨询工作。而心理治疗工作则更是由专业临床心理治疗师在特定环境中进行的。因此,在专科层次的《医学心理学》课程教学中,对心理学各种操作技能宜简单提及,而不做过深过广的阐述。而“变态心理”的内容与人民卫生出版社最新出版的精神病学内容几乎雷同或相似[7],可让学生结合精神病学的内容学习“变态心理”的内容,而不必进行专门讲授。

3 结束语

《医学心理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其课程教学改革仍需要不断地探索。当前国家正大力扶持和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医学类专科院校,必须准确定位《医学心理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构建符合高职高专医学院校人才培养要求的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 王宇中,吴国华.医学心理学的课程特点与教学方法的探讨[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1,13(2):191- 192.

[2] 崔光成.搞好医学心理学教学的实践[J].医学教育,2002,(3):15-16.

[3] 衣桂花.加强医学心理学实践教学初探[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07,43(1):81- 82.

[4] 曹召伦.医学心理学教学中的若干问题及其解决对策[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1):97- 99.

[5] 姜金乾.医学心理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目录页.

第5篇

关键词:社区护理;健康教育;心理变化;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0-0187-03

1 健康教育

方法:①入户调查建立健康档案,有针对性进行个体健康教育。进行心理疏导,并进行家庭随访,观察效果。②建立心理咨询电话热线。③举办专题讲座,也可以利用传播媒介方法,如电视、广播、报刊等方式指导。④发放相关教育小册子。传单等。使老年人保持良好心态。稳定情绪。健康长寿。群体教育:每月固定日期进行讲课。

健康教育的实施内容

1999年中国进入了老龄社会。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已达到1亿4千万。占全球老年人口总量五分之一,已成为世界上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所以,老年人的心理保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自古以来“养心”看成老年人健康长寿的关键环节。在某种意义上说要比营养,锻炼还重要。老年人应根据生理、心理变化实现身心健康要做到以下几点:

1.老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关键是保持心态平衡,美国医学专家研究发现人类65%-90%的疾病与心理压抑有关。主动调适自己的心理状态。实现心理健康,提出10项心理平衡要点

①对自己不要苛求

②对亲人期望不要过高

③不要处处与人争斗

④暂离困难

⑤适当让步

⑥对人表示善意

⑦找人倾诉烦恼

⑧帮助别人做事

⑨积极娱乐

⑩知足常乐

2.保持稳定情绪是身心健康的精神支柱:抑郁、低沉、忧患、愤怒的心理状态导致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会引起疾病。有研究资料表明。老年病的发生率70%-80%是与心理因素社会因素有关。如肿瘤。心脑血管疾病。主要原因是心里失调81.2%的癌症病人在患病前都经历过恶性事件。所以讲究心理卫生调试,培养从容豁达的乐观情绪。摆脱失落感孤独感。自卑感、偏激感、忧虑感等、净化心境。也可采取排泄法、人为疏导法、语言暗示法、自我激励法、幽默风趣法等自我调整。同时以五乐的境界(即知足常乐,助人为乐、自得其乐、排忧取乐与众同乐伴随生活历程。

3.树立老友所为、老有所用的观点。正确地认识和对待离退休。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尽快适应离退休所带来的社会定位和社会角色的变化。用丰富的人生、工作、社会经验。充分发挥余热。让自己老有所用。为社会做贡献。让生活更轻松。不要纠缠在以往工作和人情变化。要立足新起点。以新的态度对待新生活。

年轻人要向他们学习丰富的工作、人生、社会经验。不要让他们有空虚失落感。利用他们余热,让他们感觉自己还有社会价值。

4.正确评价自我健康状态,老年人对自我健康状态的评价往往缺乏客观性。赋以主观意念较多。表现为:①同是一种疾病老年人的自我感受平均都比中年人更糟。②心理因素是造成感受欠佳的最重要因素。这种不佳感受随着年龄增大而逐渐加重。老年人生理功能减退衰老、体弱是事实。但如果对自然健康状态做出过分的脱离实际的悲观评价,会导致心理压力过大,影响健康

5.保持积极的乐观心态,因为愉快的情绪能使人对未来充满信心。能承受生活中种种压力,对老年人而言,愉快的心情要靠自己找。不要等别人给你愉快。

①读书为乐。老年人读书好处多,读书使老年人年轻,富有活力。调节人的情绪和敏锐观察力。读书能使人更新知识,了解新事物。“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还能创建积极心态,充满精神活力。②书画为乐:有人研究发现,人在写字、作画时呼吸深长,心跳有力。出现增强思维和创造思维。对老人而言书画的健身易神之功能尤为突出。不失为自我心理保健之良方也。③交流看法:可调节心绪,消除忧伤。有人说,有一名知心朋友相当于多一名心理保健医生。引导他们讲授各自心里感受。不愉快的事通过倾诉达到纾解心中压抑、郁闷。可为他们针对性的问题和困难出主意想办法,献计献策。在执导方式中、每人即是受教育者同时又是教育者。他们在教育中收到启发,又从他们的帮助中感到自己有存在的价值。是一种对老年人心理和行为问题的矫治方法。④自我调节:唱歌、跳舞、听音乐可产生良好效果。如利用舒缓的大提琴曲调、可松弛他们内心隐藏的紧张压力。利用雄壮高昂的交响乐振奋他们的精神,唤醒潜在的积极情感。利用节奏轻快的打击乐激发他们新的动力和希望。使人愉悦。⑤知足常乐:主动降低自己的要求,遇到想不通的化一下角度,思维方式。就会迎刃而解、心满意足。要学会解脱自己,知足常乐。自然心地平衡烦恼也随之云消雾散。

6、正确的对待生死:衰老与死亡,随着年龄增长、一步步向死亡靠近,老年人应克服恐惧和伤情。应用唯物辩证的观念看待人生。把生死看成一切生物演变与发展的必然规律。应顺其自然,正确对待、克服恐惧心理。在有限的生活道路上,找到生活的意义和乐趣。

7、处理好家庭与第三代人的关系:家庭是温馨的港湾,是感情的热土。老年人在家庭中的地位角色,在默默的变化,老年人应正确的对待这些变化。使家庭的作用不但不减反而增加,因为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由于社会竞争大、压力大、工作忙、时间紧,所以老年人的主导作用淡化。子女尽孝道、赡养老人、尊重老人固然重要,而老年人,自然厚道,理解和宽容作风也不可忽视。

由于社会发展观念,意识也在变,在处理一些问题的观念和看法上,与子女产生分歧,随着子女长大、成家和养儿育女,特别是和子女生活在一起的老年人,和第三代人身上产生隔代心,和“童心浮现”现象,处理好可获得待偿性的心理满足。处理不好,惹起家庭不快和心理纠纷,老年人要充分估计到这些因素,做好心理调适。使家庭和睦。对身心都有益处。

第6篇

1了解和熟悉病房环境

病人住院进入病房后,医护人员要立即主动、热情为病人介绍我科是专门收治各种类型肝炎病人的专科病房,具有多年治疗各种类型肝病的丰富经验,是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病房,介绍主管医生、主管护士,拉近医患、护患距离,同时要告诉患者清洁区、污染区、半污染区的划分,厕所、浴室等的所在位置及探视制度。这样,让病人熟悉环境,消除陌生感。

2实施心理护理干预

1)当病人感到孤独、悲伤或自暴自弃时,采用直接心理支持,用积极的语言表达、行动表达、情感表达直接影响患者的内心,让其产生一种积极获取健康需求的驱动力,使心态趋于平稳。

2)鼓励病人以积极的方式宣泄自己的不安、疑虑、恐惧及焦虑感,及时纠正病人的不正确信息,并提供有关疾病发生、治疗、护理、预后及康复方面的正确信息,使病人理解自己患病的真实情况,采取积极正确的态度面对现实;督促病人尽可能参与治疗及护理与健康教育,培养病人的自理能力,使病人产生自我控制感,以增强信心。

3)当患者意志减退、对个人前途悲观失望、行为退缩、自我评价降低时,努力帮助患者提高认知能力,鼓励患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4)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放松训练,转移病人对病情的注意力;努力建立舒心病房,营造良好的护理环境,使病人对护理人员产生安全感、信任感,帮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心理教育:因每位患者的病情、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生活习惯不同,其医学知识掌握程度亦不相同,要根据他们对医疗康复的需求及心理问题,因人而异制定出个体化健康教育计划。有些慢性肝病患者多担心病情恶化,有时情绪不稳定,烦躁易怒。医护人员要有针对性地对慢性肝病患者进行疾病防治及如何才能康复的相关知识教育。热情耐心地回答患者提出的问题,尽力帮助患者摆脱或减轻疾病的困扰,使他们面对现实,善待生命,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以达到心理健康,身体机能改善和控制病情发展、早日康复的目的。

3尽量满足病人对有关疾病知识的需求

3.1疾病的病因肝炎是由肝炎病毒引起的弥漫性肝细胞炎性疾病。到目前为止至少发现有五种明显不同的病毒,因而分为甲、乙、丙、丁、戊五型肝炎。医护人员要向患者介绍各类肝炎的传播途径,传染源为肝炎患者及病毒携带者。甲肝通过消化道途径传播。乙肝主要是通过血液以及母婴传播。丙肝的传播通过血制品。丁肝只有乙肝患者才有可能感染,可与乙肝同时感染或重叠感染,传播途径如乙肝。戊肝通过消化道传播,妊娠妇女患戊肝病情重时会危及胎儿。

3.2药物与疾病介绍药物的作用与副作用。病毒性肝炎目前尚无理想的特效药物治疗,一般用的都是护肝、降酶、退黄、改善肝脏微循环的药物。如肝利欣、五酯胶囊、异肝宁等。在患者用药的同时还要向患者介绍所用药物的副作用,例如:有的病人用干扰素抗病毒治疗,要事先给病人介绍肌注干扰素后会引起发热,如果病人发生了这种情况,请不要惊慌失措,情况严重可找医生。又如:肝硬化腹水病人在服用利尿剂时,医护人员要清楚地告诉这类病人应服的剂量,让他们知道过量会引起脱水、急性肾小管硬化和肝肾综合征。

3.3饮食及营养介绍合理的营养以及营养与疾病的关系。一般的肝炎病人都以清淡饮食为主,给予高碳水化合物、高维生素、低脂易消化饮食。不要饮食含酒精的饮料,更不要吸烟,以免烟酒损害肝细胞。有腹水的病人应以低盐或无盐饮食为主,有昏迷先兆或血氨升高时应限制蛋白质的摄入。

3.4活动与休息各期肝炎在活动期均要注意休息,症状减轻时则可动静结合,以静养为主,可有适量和适当的活动。发病期以卧床休息为主。恢复期可以从事轻体力工作,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但要以无疲乏感为度。临床治疗3年内均应避免剧烈体育活动及重体力劳动。

3.5检查前指导需要做肝、胆B超的病人,通常在检查前一日晚餐后禁食,次日上午空腹检查。同时采血也需空腹时进行。

4做好出院教育及指导

1)要保持乐观情绪,正确对待病情,从事力所能及的工作及参加适合自己的体育活动。在体力尚可、肝脏功能稳定的情况下,可做日常工作。

2)预防感冒,戒烟戒酒,注意合理饮食,禁食生冷食物,不要滥服药物,用药前应咨询医生。

3)加强自身防护,防止交叉感染,做好家庭隔离。

4)复查时间及指导:病毒性肝炎常出现病情反复,应坚持复诊。一般肝功能正常后3个月内每半个月进行1次肝功复查,3个月后每月复查1次,肝功能正常半年后每年复查2次。如出现下列情况须及时就诊:乏力、纳差、恶心、呕吐、尿黄、皮肤巩膜黄染、腹部不适等。

第7篇

[关键词]学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8-0286-01

导言

近年来,学生心理问题日益突显,学生心理危机事件越来越多,引起社会各界和高教界的高度关注。学生是自杀的高危人群,自杀是人类的悲剧。构建科学的、操作性强的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有效进行心理危机干预,是维护学校安全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手段之一。心理危机干预,就是运用一定的心理干预理论与技术,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个体或群体进行心理指导、心理辅导或心理咨询,以平衡干预对象的心理状态,减轻或避免可能出现的对自身、他人或者社会危害的专业性活动。学校必须重视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切实履行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教育使命。

1 学生存在的心理危机类型

1.1 发展性危机

发展性危机是指正常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的急剧变化或转变所导致的异常反应。如亲友突然死亡,父母感情破裂,家庭经济破产,家人受到刑事处罚,自身遭受失恋挫折等。

1.2 境遇性危机

境遇型心理危机是指突如其来、无法预料和难以控制的自然灾害的影响,使学生无法承受由此带来的影响和压力,从而产生心理危机。如地震、内涝、火灾、洪水等自然灾害,以及学生个人及家人在灾害中受到的影响和伤害,往往会对学生心理产生严重的影响,甚至产生心理危机。

1.3 存在性危机

存在性危机是指伴随重要的人生问题,如关于人生目的、责任等出现内部冲突和焦虑。如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高期望;人际关系紧张或人际交往困难;没有考虑自己职业生涯问题,导致生活缺少目标;缺乏自我肯定,受挫能力差等等。这些问题都会让学生产生自卑心理,情绪低落,缺乏追求。

2 学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必要性及意义

2.1 保证学校的良性发展和优良的校园环境

当前,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学生面对的消极干扰因素与日俱增。在此条件下,提升学校心理危机干预能力和效果,就是使用所有的心理干预力量和社会资源参与到心理干预实践体系之中,走到学生中去,了解第一手的心理问题,建立心理问题资源库,促进有针对性的心理危机干预开展,保证学校的良性发展和优良的校园环境。

2.2 避免不良后果,保障学生健康成长

关爱每位学生,为他们提供心理保护,提供心理支持,帮助心理危机者走出心理困境,及时防止不良心理诱因可能引发的危机行为。进行心理干预,及时遏制已发生的心理危机行为,避免不良行为后果的产生。进行心理教育,提高当事人心理健康水平,帮助当事人克服心理障K,重构心理防线,重塑健康人格。

3 学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存在的问题

3.1 缺乏行之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机制

目前建立专业化的心理危机干预队伍的学校还是少数,而且完整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机制亟待完善。虽然很多校校都建立了“班级-辅导员-心理咨询机构”三级信息工作网络,但是职责、任务没有很好的明确,导致心理危机事件的信息不能得到及时沟通。

3.2 对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重视程度不高

不少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出于“评估”的需要,没有认识到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重要性。他们把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简化为心理健康课程,把心理健康课程等同于一般的文化基础课,心理健康教师发挥不出在心理危机干预方面的特殊作用。

3.3 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科学性不够

首先,传统的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存在一定的保守现象,习惯于依靠常规的手段和老办法,在解决出现的新问题时,效果不明显。其次,存在一些心理危机干预开展的调查研究不够深人的情况。再者,心理危机干预上存在惯性思维,缺乏对全过程的控制和监测,也缺乏对后期结果的考察和总结。

4 心理危机预防性干预工作

4.1 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制度

学校应当像重视学生体检那样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的心理健康普查制度,学生在入学时应进行心理状况普查工作,筛查出需跟踪观察的学生,心理健康中心定期或不定期对本校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测评,并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4.2 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宣传活动

学校应抓住各种教育契机,搭建多形式的教育平台。在新生入学时编印《新生心理健康手册》,并在《学生手册》中编印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让新生从进入大学时起就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了解心理健康知识;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网页、刊物、宣传栏、板报等载体,定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并通过开展“心理健康周”、“心理健康月”活动来提醒学生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并提高学生的心理能力。

4.3 开展生命教育

组织学生开展生命教育实践活动,比如到肿瘤医院进行社会,了解生命垂危病人对生命的渴望,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热爱;到自然博物馆观察一个生命的孕育成长过程,理解生命的不易及价值意义;加强社会实践,有助于学生培养健全人格。

4.4 信息化手段的利用

学校心理咨询室除了平日的值班时间以外,为应对应急状况,应设立咨询热线、心理救援电话,既应有座机电话,也应有移动电话;咨询热线、心理救援的电话号码、电子邮箱、QQ号、微信号等应当公开,而且要安排值守,保证畅通。而且也可用心理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形式推送心理文章。

4.5 建立学生心理状态实时监察反馈网络

学校形成“班级心理委员―班主任―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心理状态监察网络,如果能纳入科任老师,家长等各方面人员参与,效果会更佳。特别注意发动班级心理委员的作用,毕竟最了解学生情况的就是学生自己和他的同学,形成观察情况的及时无障碍反馈,并且要求班级心理委员填写每个月的班级心理状况报表,对处于心理健康水平降低的同学进行及时的团体辅导或个体咨询。

5 心理危机应急处理干预工作

当学生处于紧急严重的心理危机的状况下,

首先,应保证学生的生命安全,稳定学生的情绪,通过倾听关心等建立接纳的氛围建立信任的关系,寻求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建议与帮助,并且及时汇报上级领导及相关人员,联系家长。

其次,根据学校心理咨询室对学生心理状况的初步评估,安排相应的措施,如果超出心理咨询的范畴,即属于心理治疗的范畴,要及时转接;若属于心理正常,没有很严重的心理问题,可通过个体心理咨询或者团体心理辅导来完成,并可请求该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配合完成,以便帮助学生恢复心理功能,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

结论

新形势下,开展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是学校发展的基石,也是开展好学生教育学习工作的前提。各个学校必须将此工作放在核心位置加以考虑,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最大范围地联系社会各界相关专业心理危机干预力量,最大限度地做好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

参考文献

[1] 刘志远.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困境与对策[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5,01:73-76.

[2] 陈秋燕.建立学校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反应机制[J].中国高等教育,2005,23:44-45.

第8篇

[关键词] 健康教育;临床工作;应用

[中图分类号] R193.8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4-4721(2010)10(c)-122-02

增进健康、预防疾病、恢复健康、减轻痛苦,要履行这一职责,健康教育不仅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也是重要手段之一。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人类的健康与疾病受到社会、经济、自然环境、行为心理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对疾病的概念不仅要从生物角度,而且要从心理学角度进行重新定义。

1 健康教育的目的和任务

1.1 健康教育的目的

教育就诊患者及家属树立正确的健康意识,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养成良好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减低和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全民族的健康水平。

1.2 健康教育的任务

帮助患者建立对预防疾病和保持自身健康状况的责任感,使之自觉自愿地担负起维护自身健康的责任,创造有利于个体行为改变的环境,选择有利于健康的行为,指导患者掌握疾病护理、康复知识,增强患者自我保健和自我护理能力,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1]。

2 健康教育的原则

健康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教育者通过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系统活动,把健康知识传播给公众,唤起公众的健康意识,从而使人们树立对自己及社会的责任感,投入到卫生保健活动中来。在实施健康教育过程中应遵循优先满足患者需要,进行因人施教,讲解与患者自身疾病直接相关的健康知识以及疾病的控制和正确用药等知识,使之实现既定目标,同时遵循患者及家属参与原则。实施健康教育时根据健康教育内容、逻辑顺序和患者认知能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地展开教学。健康教育的对象大多不具备医学基础知识,实施健康教育时必须遵循科普化、通俗化原则,尽量使用日常生活用语、俗语等能够使患者理解的方式进行表达和交流,将深奥难懂的医学知识转变成通俗易懂的卫生常识[2]。

3 健康教育内容与方式

3.1 生理因素的调节

良好的生理调节可以促进健康,使身体处于良好状态,包括正常的生活规律及生活节奏,有规律地工作、休息、睡眠及身体锻炼,这些生理调节在自我保健中具有积极的作用。

3.2 心理因素的调节

正常的心理调节是指健康的心理活动和性格,宽松乐观的心理环境能够使人心情舒畅,身体健康。相反,烦躁、消极情绪、压抑感等无疑不利于身心健康。调节情绪、心态是自我保健的重要内容。通过交谈等方式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社会背景,针对性地做好心理调节,减轻其紧张、焦虑情绪,以消除其不利于健康的各种心理因素,教会其自控。

3.3 环境因素改善

自我保健需要健康的生活与工作环境。人类的健康环境以舒适、安全感为基础。在自我保健中,要致力于创造有利于健康的生活、社会环境,使人们能够轻松、愉快、舒适地工作、学习与生活。帮助患者尽快适应就医环境,建立遵医行为。

3.4 生活保健习惯的改善

杜绝吸烟、酗酒、不良饮食习惯、破坏身体生物钟节奏的生活方式等有损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积极参加社会保健活动及各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

4 健康教育的过程

4.1 确定患者有无学习能力

根据患者的年龄、记忆力、反应程度、疾病状态等,可确定患者是否能够学习和有无学习能力,以指导制定学习计划。

4.2 及时发现患者不良心理因素

患者对疾病的适应模式和认知能力,应及时发现其不良心理因素,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对疾病的适应能力和认知能力,减轻其紧张、焦虑情绪,以消除其不利于健康的各种心理因素。

4.3 注意了解患者对健康教育的认知和需求程度

通过与患者交谈、直接提问和患者的行为,观察判断患者的态度,了解患者对健康教育的认知和需求程度,及时发现和纠正患者的消极态度。患者的职业、文化程度、经济条件、居住地区、饮食生活习惯、个人嗜好、运动情况等也会影响其对疾病的看法和对健康教育的态度。

4.4 应根据情况设计不同教育方式和内容

根据受教育者的需求和学习起点,设计不同的教育方式和内容,既要开展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学习,也要开展较纯粹的自我提升、养生修性式的学习活动,使受教育者通过学习来获取快乐,提高自我保健和自我护理能力,促进功能康复,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5 效果

开展不同形式的健康教育是现代医院发展的趋势,也是医院产生综合效益的有效途径。通过健康教育,融洽医患关系,赢得患者的信任和理解。通过健康教育提高医护人员的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扩大知识面,提高业务水平,更进一步提高医院及医护人员的知名度,体现医护人员的自身价值。通过健康教育,患者接受医疗、护理的顺应性增加,患者科普知识水平得到提高[3]。

通过实施健康教育,使受教育者进一步掌握医疗、保健和预防的基础知识,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帮助患者建立自身健康意识,有效地控制病情的发生、发展,降低发病率,对人们的健康及疾病的恢复起到积极的作用,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4-5]。

[参考文献]

[1]田本淳.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实用方法[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414.

[2]林琳.健康教育论文的写作与规范化[J].中国健康教育,2003,19(12):928.

[3]赵柏英.脑梗塞患者的健康教育[J].中国医药导报,2006,3(6):79.

[4]戴雪群.谈医务人员如何开展健康教育[J].中国医药导报,2007,4(13):45.

第9篇

关键词:德国高校;心理咨询;经验;启示

中图分类号:G40-059.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9-0154-02

一、德国高校心理咨询的经验

1.机构设置规范化

20世纪70年代后期,德国部分高校在政府的资助下成立独立于大学之外的大学生服务中心。目前,全德共有56个大学生服务中心,这些服务中心大都承担着学业指导、心理咨询、就业指导等咨询服务工作。由于中心独立于大学,他们的工作范围往往并不局限于特定高校,而是面向一定区域内的所有高校。同时,一些高校也成立自己的心理咨询机构,与学业指导和就业指导工作相结合,直接对校长负责,为全校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在德国,对心理咨询从业人员的管理、认证、培训等有明确的法律规定。1994年德国大学校长联席会议明确要求各高校都应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并建议每3000名学生配备一名专职咨询人员,且每5000~10000名学生应配备一名有执业资格的咨询师。

2.咨询师队伍配备专业化

德国高校心理咨询人员专业化程度非常高。对于高校心理咨询人员,德国有专门的学校心理学家培养计划,受训者要完成100小时的专业学习[1]。尽管各州法律规定不尽相同,但是咨询人员一般都要求心理学、医学或教育学专业本科和研究生毕业,取得心理咨询师证书,并在心理诊所工作五年以上,具有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

3.咨询内容综合化

在德国,由于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的压力,高校学生同样存在心理问题甚至心理疾病。德国一项面向全国大学生的抽样调查显示,有27%的大学生有过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其中13%需要干预,11%的学生有比较严重的心理障碍,5%的学生需要到专业的医院去治疗。从具体表现来看,可以分为学习障碍、考试焦虑、人际交往、情感困惑、时间管理、性格问题、环境适应、网络成瘾、物质依赖、神经症等方面。其中学习障碍、考试焦虑方面的咨询比例较高,约为50%。

因此,德国学校心理咨询传统的价值取向着眼于矫治的层面,只为少数有问题的学生提供服务,注重补救性工作而忽视对绝大多数正常学生的帮助。随着时代的发展,咨询的价值取向正向发展性倾斜,心理咨询的对象、内容、目标也相应发生积极变化,呈现出多样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在目标定位上,希望心理咨询能“为大学生成功学习提供保障,促进学生的人格发展”。在服务范围上,不仅包括学生心理方面的问题,还包括了学习咨询、职业指导等。学校心理咨询人员扮演着心理健康的保健者、学习生活的辅导者、职业选择的指导者、思想品德的引导者、心理潜能的发掘者和心理发展的促进者等六种角色。从咨询的内容看,德国高校把学业指导作为心理咨询的重要内容,将二者紧密结合起来,并且在心理咨询工作中将引发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成学习因素和非学习因素两类,有针对性地提供咨询服务。

4.咨询方法多样化

德国高校心理咨询的方法大都采取个别谈话、团体辅导、讲座、网上咨询等方式,采用的基本治疗方法包括认知行为疗法、精神分析疗法、系统疗法等。这些方法的选择一般由心理咨询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正如海德堡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主任所说:“各种流派本身无所谓好坏,关键要找到适合个案的解决方法。”

5.心理咨询社会化

1998年德国制定的《心理治疗师法》确定了心理治疗属于医学领域的服务内容之一,由此明确区分了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人员在医疗机构和私人诊所进行服务,其服务费用由病人的保险机构支付;心理咨询工作通常由得到政府或慈善机构资助的社区或学校的咨询中心开展,服务是免费的。从服务对象来看,心理咨询服务对象为正常人群,而心理治疗的服务对象是有明确诊断的病人。

(1)以高校心理咨询机构“有限责任”为前提

正因为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之间区分明确,使高校心理咨询的边界十分清晰。学校心理服务包括相应治疗中对疾病的诊断和障碍的早期发现以及调适指导,但这些不是根本目的。高校咨询以适应性和发展性咨询为主,精神疾病治疗和医学化的治疗不是学校心理咨询师工作的主要目标。当来访者咨询次数超过6次时,心理咨询师就要对来访者情况进行评估,并设法把他们转到专业心理治疗机构去。根据德国心理咨询法,如果一名独立心理

咨询师做出诊断,认为一个人有自杀倾向,精神病院必须接受这名患者并保护他不受伤害。

(2)以社会心理服务网络为支撑

“有限责任”并不是放手不管,其后盾是有更专业的机构能够承担“无限责任”。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在德国历史悠久,私人心理诊所遍布各地,社会心理咨询和治疗专业化程度高,分工精细,实力雄厚。同时心理治疗被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也就是说在德国,心理治疗由国家“买单”,保证了治疗的系统性。

此外,社会工作者也是德国高校学生心理咨询的一个重要的社会支持主体。社会工作者会根据每个学生的社交圈建立起一个联系网络,通过观察学生的社会关系网,全面了解每个学生,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安排心理辅导或寻求社会帮助。社会工作者与心理咨询师会及时、适当地与学生进行沟通,同时还避免沟通时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尝试与学生进行朋友式的、平等的交流,及时化解各种矛盾,以鼓励、帮助、支持为主[2]。

强大的社会心理服务网络承接了高等学校心理咨询的后续工作,也为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二、德国高校心理咨询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1.心理咨询要注重服务

随着人本主义思潮对学校教育的深入影响,心理咨询对服务对象的定位也应该从一个学习者转变为一个富有思想感情和个性的、充满需要且富有潜能的具有社会性品质的整体的人。心理咨询的重点是指引而不是补救,重点应放在指导学生更有效地学习与生活方面[3]。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服务,学校心理咨询要真正尊重人的心理需要,关怀人的精神价值,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可以预见,随着人对内心世界和心灵体验的更加关注,心理咨询将会越来越人性化、个性化和理性化,以人为本、尊重、理解、共情等心理咨询的理念也必定会获得广泛认可和长足发展。

因此,要努力构建一体化的大学生咨询服务体系,要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的紧密结合,建议借鉴德国大学生服务中心模式,设立大学生咨询服务中心,由专业咨询人员“坐诊”,为学生提供咨询服务。

2.心理咨询要促进学生发展

即使在德国这样心理咨询和治疗起步较早、发展较好的国家,心理咨询工作还是饱受质疑,社会上和学生中对心理咨询存在误解,认为“有病才去咨询”,这个问题在我国也同样存在。中德高校心理咨询工作者都在积极寻求心理咨询“去标签化”的有效途径。加强咨询理念的宣传和疏导,把心理咨询有机融入学生学业指导、生活指导、就业指导中,在潜移默化中化解学生的心理问题,心理咨询工作才会受到更多学生的认可。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是一个开放、自我决定的系统,有不断超越自我能力极限的实现潜能开发的内在能力,将重心着眼于对人固有的潜力的积极培养上,并且通过培养和激发人所固有的力量使人真正成为发展自我的完整个体[4]。在德国,学校心理咨询把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首要价值。引导学生自我认知,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平衡点,摆正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是个长期需要做的工作,也正是心理工作者可以做的事情。以发展性咨询为导向,培养学生优秀的人格品质,促进学生身心素质全面提升的咨询工作将为更多的学生接受和认可。

3.心理咨询教师要专业化

德国在咨询师的准入门槛上一方面强调学科背景,需要心理学、医学或教育学相关专业毕业;另一方面强调实践经验,必须有在精神病院或私人咨询诊所一定年限的工作经历。心理咨询工作实践性强,临床经验的积累使咨询师在面对各种复杂问题时能从容应对。比较我国,近年来,随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日益受到重视,高校心理咨询人员来源日益优化,不少高校心理咨询中心纷纷引进心理学硕士、博士。但高学历不等于高水平,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提升心理咨询师的专业操作水平。

心理咨询工作队伍的主体包括两支队伍,即专职心理咨询师队伍和辅导员队伍。对专职心理咨询队伍,一要实行心理咨询师任职资格准入制度。要求学校心理咨询师不仅要具有心理学、医学、教育学等相关专业知识,经过系统的专业训练,而且要具备学生工作经验,使心理咨询师更好地贴近学生、了解学生,把握学生思想行为特点。二要建立心理咨询师定期督导制度。建议整合专家资源,建立区域性的学校心理咨询督导中心,要求在职心理咨询师必须到督导中心定期接受一定学时的专家督导。同时,要坚持把辅导员队伍当做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辅导员队伍开展心理咨询的专业能力,把心理咨询作为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要注重培养一批辅导员长期从事和潜心钻研心理咨询工作,成为具有心理咨询专业技能的专家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

4.心理咨询要规范化

要依靠教育行政机构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术团体制定管理条件、工作细则、建设标准等,进一步加强有关学生心理特点、心理健康教育规律等方面的研究,对学校心理咨询工作进行“行政干预”与“专业干预”,提高科学性与实效性,引导心理咨询工作向规范化发展。

5.心理咨询要善于合作

海德堡大学生服务中心的一名教授曾说过一句话,“心理咨询师要明白自己的能力有限,不可能同时又做咨询又做治疗,必须学会合作。”与学校其他部门、专业教师的“合作”及与社会咨询机构、精神病院的“合作”在德国高校心理咨询机构均非常顺畅。

高校学生心理咨询工作是培养心智健全人才的关键环节,关系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任重道远,应该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心理咨询工作的有益经验,不断探索新的工作思路和方法,改进工作质量,为学生健康成长、全面成才提供更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1]方双虎,陈志强.发达国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势及其 对我国的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11(3).

[2]梁悦,冯国森,易洁儿,于长春.中德学生心理问题分析及德国 F+U心理咨询对我们的启示[J].职业教育研究,2006(4).

[3]马建青.发展性咨询:学校心理咨询的基本模式[J].当代青年 研究,1998(5).

[4]刘晓明.我国学校心理咨询的发展方向[J].中国教育学刊,2000(4).

[5]Christoph Steinebach.Handbuch Psychologische Beratung[M]. Deutschland,2006.

第10篇

关键词:社区;老年人;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4-0330-01

高血压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因和危险因素,影响着心脏、大脑、肾脏等重要脏器的结构和功能,长期高血压得不到控制会导致重要器官的功能衰竭。特别是老年高血压患者更容易发生心脑血管并发症,严重影响着老年人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因此,必须加强对老年高血压护理的重视,积极给予药物治疗的同时给予心理护理, 使患者保持健康的心里状态,减少心理紧张而引起的血压升高,从而更好的控制血压,减少高血压的发病率。本文是笔者多年在社区医院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心理护理的一些体会。

1 护理工作人员应具备的心理素质

社区护理工作人员除了具备扎实的临床护理技能和丰富的临床护理经验外,还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强烈的责任心事业心和进取精神。这样才能出色的完成任务,才能促进患者的康复,护士要充分认识到社区护理的重要性,自觉的服从社会的需要,为社区护理工作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要热爱护理事业,乐于献身护理事业,脚踏实地的工作,把病人当做自己的亲人,一切为了病人,为了一切病人,为了病人的一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一切为病人着想,在社区人民中树立起美好的白衣天使形象。

2 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

由于老年人退休后生活比较单调,人际交往比较缺乏,子女工作压力较大,生活节奏较快,不能时刻陪伴在老人身边,老年人常常感觉心理孤独,老人对高血压病缺乏正确的认识,高血压患者常常对血压不正常产生恐惧、焦虑、紧张、甚至失去生活的信心等不良情绪。还有一些患者受电视广告、杂志广告等媒体的宣传以及其他病友的讲述,自己认为某种药物就是最适合自己病情的药物,甚至在用药的过程中过分的看重是否进口,是否是广告的药物,从而对医生的建议产生质疑,甚至不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有些患者对自己的病情预后期望过高,甚至要求不可实际的根治自己的病情,一旦达不到自己理想的状况就更加着急。患者这些不良的心理和情绪严重影响了对高血压的治疗和控制,常常导致患者病情的加重和恶化。

3 对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措施

3.1 对患者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口老龄化加强,社区老年患者更需要健康知识,他们更迫切的希望知道自己的病情状况、治疗情况、发展变化及预后等详细情况,作为社区护理人员,应当根据患者的病情,时时刻刻安慰患者,耐心向患者及其家属解释患者的病情变化,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告知患者通过合理的服用降压药物、坚持低盐低脂饮食、戒烟戒酒、科学的饮水、适量的体育运动、积极的生活态度和愉悦的心情是可以有效的控制血压的,使患者的得到安慰和放松,从而解脱心理的压力,获得战胜疾病的强大信心。

3.2 重视护患沟通:在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护理过程中,我们护理工作者要树立起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宗旨,创建和谐的护患关系,在对患者护理的过程中,态度要和蔼,语言要文明,在与患者发生误解时,我们护理工作人员应当尽可能的宽容,尽可能的心平气和,尽可能理解患者迫切希望根治疾病的心情,不与患者发生争吵,积极疏导患者的心理情绪,和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从而有利于患者的血压的控制。

3.3 重视和患者家属的沟通:老年高血压患者常常存在孤独的心理,护理人员在对病人心理护理的同时,应积极和患者家属沟通,督促家属积极帮助老人就医,尊重、照顾和体贴老年患者,使患者能够感受到子女的孝道,感到欣慰,作为子女更不能让老人为子女的事业和家庭而担忧,从而减少了心理和精神上的压力经常向老人解释就医的必要性,说服老年高血压患者就医。鼓励高血压患者使患者获得战胜疾病的勇气,,从而更好的控制血压,

参考文献

[1] . 张密, 浅谈老年高血压护理体会. 中国实用医药, 2010(35): 第178页

[2] 刘玲, 老年高血压护理体会. 中国医学工程, 2011(10): 第130页

[3] 王廷玉, 黄平与罗云, 治疗老年高血压心理治疗60例效果观察. 九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2): 第77-78页

第11篇

《宁波市精神卫生条例》――浙江省首部关注精神障碍患者是否快乐的法规,已经于2005年12月23日由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批准,并将于2006年4月1日正式实施。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宁波市精神卫生条例》是全国首部保障精神障碍和心理障碍者的地方性法规。尽管之前上海已经有一部《上海市精神卫生条例》,但由于其关注的是单纯的重症精神病患者,故两者之间立法的本意不同,关注的对象不同,使得宁波的这部条例实施后,注定将成为首部关注所有心理障碍和精神障碍者以及心理咨询工作者、精神科医生合法权益的地方性法规。

让人同情的病人群体

要了解这部条例的出台,不得不谈到宁波市精神和心理卫生的现状,也许这些例子和数据并非所有人都愿意看到。

宁波市康宁医院院长胡珍玉在谈到这些案例时,情绪有些激动和悲天悯人:“我只说我们宁波,其实全国的情况一样严重,看了宁波的情况就可以了解个大概了。”

这是一个康宁医院精神科所有的医务人员都知道的故事:

汤加民每天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双手合十,祈祷老伴今天平安无事。老汤60多岁了,退休已经十几年。按理,老汤不该在40多岁这么年富力强的时候离开单位,他也是没办法,一切都是为了他的老伴。

老汤是东北人,十几岁就在一个亲戚的介绍下来到宁波做工,因为人踏实,肯出力,又虚心学技术,干了几年老汤就转正了。随后,老汤认识了一个姓汪的姑娘,结了婚。老汤那时很风光了一阵子,家乡人都知道他在南方站住了脚,还娶了个漂亮的老婆。

但好日子没过多久,老汤的妻子就患上了精神病。这个病来得蹊跷,好好的一个人,有一天清晨起床说疯就疯了。老汤曾对妻子的双亲发誓,说今生今世无论遇上什么事,他都要对妻子好。这种考验一来就是30年!

在叙说这个故事时,胡院长有些黯淡,让记者感到了老汤的艰难和无奈。

老汤有两个孩子,一男一女,男孩是老伴患病前出生的,女孩出生时老伴已经不太好了,所以现在老汤最害怕的就是女儿千万别像她妈。老伴得病这些年,老汤带着她跑遍了大大小小的精神病医院,也找过不少偏方,可老伴的病不但没治好,反而越来越严重。老汤为了老伴,只好向单位申请提前退休。退休了,收入就减少,每次老汤陪老伴来医院,都唠叨着说现在和他一块儿参加工作的同事能拿好几千,自己没这个福气!

收入少了开支反而多了。不过经济上的事和老伴屡屡在外惹祸相比,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2004年年底,老汤去银行领工资,心想银行不远一会儿也就回来了,于是把屋门从外锁上,小跑着去银行。哪知就这么一会儿工夫,老伴却惹下大祸。老汤家的阳台通着楼道,其间隔着一道窗户,老伴不知用什么办法将楼道的玻璃窗打开,然后跨了过去。老汤家住在14楼,站在楼上往下望都让人心悸,然而老伴却鬼使神差地跨了过去。

而现在,老伴的事情越来越多了,这让60出头的老汤感到心力憔悴,常常出现生不如死的念头。前几天,老伴在一天里就发生了两件事,一是用砖头砸碎了邻居汽车的一块玻璃,说那车挡了她的道;二是把邻家的一名客人从14楼追骂到1楼。

胡院长说老汤的老伴患的是间歇性躁狂症,时不时地就会发作,发病前也没有任何征兆,也没任何规律可循。老汤也知道像老伴这种病人最好的办法是把她送回康宁医院,长期接受治疗,但他家哪儿有这个经济实力?老汤也曾和社区联系过几次,但社区也无力帮他看护老伴。

实际上,在宁波,像老汤这样的家庭并不鲜见,遇有老汤这种困难和无奈的人也很多。不过,胡院长说,要是和“武疯子”比起来,老汤老伴这样的病人就算是“文气”的了。

2004年3月,江北某小区的精神病患者凌某突然发病,他手持两把菜刀,以不给钱就自剁手指相威胁,向其老父要钱。老父与众邻居极力劝阻丝毫不见效果,无奈求助于当地派出所,最后民警将其送进了康宁医院。

胡院长告诉记者一串数据:据不完全统计,宁波市现有重性精神障碍者约7.4万人,仅2004年精神障碍者肇事、肇祸533人次,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为311.4万元和1206.1万元,轻性精神障碍者和需要接受心理健康咨询的人员更多。

说起需要接受心理健康咨询的人群,胡院长更加感到立法的迫在眉睫。

胡院长接待过一名女性咨询对象,姓张,45岁,高级白领,年薪10万元。曾经服药自杀,被朋友发现后,送宁波市第二人民医院抢救成功。她曾和胡院长进行过一次心灵对话,相信这次对话会让我们有很多感慨。

张女士自述,她觉得自己是一个绝对自私的人,不是一个好人,希望别人和自己的孩子千万别向她学习。她说,因为她一遇到不顺心的事,就不想活了,老想着怎么死,全然不顾亲人们的感受。她自己认为这样做很不应该,伤了很多人的心,给社会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张女士觉得很多年来,恶劣的心情像幽灵一样,经常出现在她的生活中,平均每个季度就有一次。她自己也知道心情不好的祸害,并非常害怕会自残。

张女士说她以前没有去看过心理医生,因为她怕被别人说是神经病。现在,张女士自己不知道一旦遭遇别的坎坷,是不是又会想到死。

“这就是现状。在我们康宁医院,每年的门诊量有7万人次,其中心理咨询门诊,每年竟然有3万多人次,住院病人达到2500余人次,当然,这还不包括属于公安系统的安康医院以及属于民政部门的复退军人疗养院和宁波市精神病院统计的数字。”

立法带来福音

事实上,早在5年前,宁波市精神卫生办公室副主任、市人大代表陈绥贞等就在人代会上提出精神卫生立法的议案。之后,陈绥贞在历届人代会上都一如既往地提出相关议案。直到2004年为止。

在此期间,陈绥贞和从事精神科工作24年,开展了近20年心理咨询工作的宁波市康宁医院院长等专家的几份调查资料,震动了市人大常委会和市政府一些相关部门的领导。

其中一份调查报告显示,2002年至2004年,宁波市共有1248人自杀,平均每年自杀者达416人,其中,男性比女性高44.71%。目前,宁波有重性精神障碍者约7.4万人,既有七八十岁的老年人,也有十几岁的小孩,更多的是一些中青年人。其中脑力劳动者、白领、女性、学生相对较多,不少是抑郁症患者,并有自杀倾向。

而另一份调查报告则让听取报告的人显得极为不安,因为按照这份对宁波市某区有10年以上教龄的教师所作的调查发现,竟然100%的教师认为本职业现在没有或很少有快乐,89%的教师对本职业感到厌倦。

宁波市卫生局法规处陈处长说:“很显然,如果老师不快乐,如果老师感觉厌恶教学工作,那带给学生的又将是什么?”

“宁波市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心的两个门诊部2004年的门诊量为3.2万人次,而在1986年只有约1000人次,18年间增加了32倍。”说到这些,陈处长的脸色显得有点忧虑。

正是这些强有力的证据打动了相关部门。

“精神卫生问题之所以最后能够成为立法项目,就是因为它存在着最大的需要性和最强的急迫性。”宁波市人大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谢承福说。

2005年年底,《宁波市精神卫生条例》被省人大常委会批准后,社会各界予以高度关注。

记者了解到,在有关保护精神障碍者的合法权益方面,条例从服务体系、医疗看护、医疗服务、康复以及法律责任等方面的相关条款中予以了详细的规定。如在服务体系的章节中,条例规定,市和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应当设立专门机构或配备专职人员,具体承办精神卫生工作的管理业务。同时,该章节还规定,街道办事处和有条件的镇(乡)人民政府应当设立社会福利性或公益性的工(农)疗站、日托康复站等,为精神障碍者提供就近康复的场所。

如此,康宁医院院长胡珍玉谈到的汤加民老伴的事情也许就可以避免。

在条例中,有关心理健康的规定,也给今后需要帮助的人带来了福音。

谢承福说:“在条例中,专门以第三章整整一个章节的篇幅,专门就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就提高市民精神健康水平,预防精神、心理障碍,普及精神卫生知识,开展精神卫生健康教育工作等作出了详细的规定。比如,该章节规定,卫生行政部门和其他有关行政部门应当采取措施,宣传预防精神障碍的意义,普及精神卫生知识,开展精神卫生的健康教育工作;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群众团体应当参与精神卫生知识的普及工作,帮助市民提高预防精神障碍的能力;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应当开展精神卫生的公益性宣传。禁止损害精神障碍者形象和歧视精神障碍者的报道。”

对于孩子、老人、残疾人、妇女甚至是服刑人员的精神健康问题,条例也给予了详细的规定。条例规定,学校应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咨询服务,创造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环境;残联、相关组织和个人应当针对残疾人、妇女、儿童、老年人的特点,参与和开展精神健康促进活动;司法行政部门应当为服刑人员提供心理健康咨询服务;各级人民政府和相关组织应当开展突发事件心理危机干预,从组织、人员和措施上提供保证,降低突发事件发生后精神障碍患病率。

谢承福认为:“该条例一旦实施,必将大大提高市民提高预防精神和心理障碍的能力,大大改善精神卫生领域里的环境,同时,政府相关部门也可以大大的给需要帮助的精神和心理障碍者提供有效、及时的帮助。” 谢承福先生一连用了三个“大大”的字眼,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任重而道远

按理,所有关心宁波市民精神健康的人至少可以暂时松口气了,但事实并非如此。据记者了解,“需要获得帮助的人”可能因为该条例的实施而受益;但是“提供帮助的人”至少在好几个方面都表示心中“没有底”。

去年8月,宁波市人大法制委员会召开了一次座谈会,广邀相关领域的专家征求条例草案的修改意见。记者有幸全程参与了这次座谈会。

康宁医院胡院长向记者透露,1995年,医院的一位医生在工作时,被病人刺杀身亡,至今仍给其他医务人员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据2004年的统计,康宁医院的工作人员受到病人攻击和伤害达到87人次。而医院的业务收入却大大低于综合性医院,造成职工福利待遇相对低下。因此,医务人员完全是凭着对病人的同情、理解和敬业爱岗的精神,忍受委曲,默默奉献着自己的青春。

这从康宁医院2003年至2004年的收支情况中可以看出,2003年和2004年,康宁医院的业务收入是2456万元和3147万元,但是,业务支出却是2704万元和3875万元,亏损达到300多万元和700多万元。而按照财政拨给康宁医院的人员经费和实际支出的人员经费来看,之间的差额令人吃惊。2002、2003、2004年,财政拨款分别是191、218、251万元,而实际支出的人员经费为1138、1366和2047万元,之间的差距根本不成比例。

按照宁波市精神病院院长张月丽的说法,这完全是因为一些“三无”病人和流浪精神病人的压力造成的,而这种压力,目前看来还无法完全缓解。

张月丽讲了个事实,她认为目前的精神病院已经成了“盲流”收容中心。

她说,对于流浪的精神病患者,市民发现后肯定报110,而110则肯定会将病人送到精神病院,但是,收容和治疗这些病人的钱谁来支付?病情稳定后的遣返工作怎么做?谁来做?如果接受的流浪病人患了其他疾病、或者发生意外怎么办?谁承担得了这个责任?

看来,精神卫生领域的工作确实任重而道远。不过,前景应该还是光明的。

宁波市人大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谢承福认为,这部条例实施后尽管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它毕竟对加强和促进宁波市的精神卫生工作、保护精神障碍者和心理障碍者的合法权益、提高市民的精神健康水平,提供了法律保障。

谢承福同时对记者说,这部条例的实施,并非如一些人说的那样――“充其量从‘精神层面’对精神障碍者进行关注,没有实质性的内容”。他说,条例对精神障碍者病愈后,入学、应试、就业等方面的权利,以及精神障碍者的医疗费用由谁承担等以前很难解决的问题,都作出了实实在在的、具有很强操作性的规定。

他说,条例明确规定,精神障碍者病愈后,依法享有入学、应试、就业等方面权利,有关单位不得以其曾患精神障碍为由,取消其入学、应试、就业等方面资格;精神障碍者病愈后,有权参加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就业能力。精神障碍者病愈后,在劳动关系存续期间或者聘用合同期内,其所在单位应当为其安排适当的工种和岗位,在待遇和福利等方面不得歧视。

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精神障碍者的医疗费用,按国家、省和宁波市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规定执行;农村精神障碍者的医疗费用,则列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报销范围。

对于无生活来源、劳动能力又无法定赡养人、抚养人的精神障碍者,条例规定由民政部门指定的精神卫生医疗机构收治,医疗费用按照国家、省和宁波市的有关规定执行;对于医疗费用按规定减免后支出仍有困难的精神障碍者,则可以按照国家、省和宁波市的有关规定申请医疗救助。

看来,宁波市关注精神障碍者是否快乐,并非是一句空话。

相关链接

精神卫生和心理卫生源自英文Mental Health。作为科学术语,心理与精神是同一个概念。心理卫生与精神卫生是一个意思。

第12篇

[关键词] 高职学生 心理危机 干预

心理危机是指当个体面临突然或重大生活逆境时所出现的心理失衡状态。近年高职学生出现心理不适应、反常甚至选择自杀,存在某种程度的心理危机的现象越来越多,学生心理危机,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更是学校必须采取强力措施予以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学生的危机现象及分析

通常人们把心理危机分成两类:发展性危机(指人在生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危机)和意外性危机(指由于自然灾害、亲人丧失等引发的心理危机)。高职大学生之中所发生的主要是发展性心理危机。

从近年高职入校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表明,高职学生中出现心理障碍倾向者的比例超过30%,而其中存在较严重的心理障碍的占学生总数的10%左右。高职学生中心理障碍主要为学习危机、神经症性的情绪障碍及人际关系敏感和强迫倾向等。高职学生中心理危机的发生常有如下特征:

一是突发性。心理危机常常是出人意料的,而且具有不可控制性。

二是紧急性。心理危机出现如同急性疾病发生,它需要紧急处理。

三是痛苦性。心理危机给人带来的体验一般是痛苦的,而且可能能涉及到人的尊严丧失或羞辱等。

四是无。心理危机常使人感到无所适从,同时,心理危机到来常使人的未来计划受到破坏。

五是危险性。心理危机常隐含着危险,这种危险可能危及学生的日常学习和人际交往,严重的还可能危及学生的生命。

二、探索高职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新模式

心理干预模式是医学、心理学和社会工作者使用各种医学手段,心理学方法及其各种相关措施介入个体或群体所发生的的心理危机之中的一种形式。心理危机干预就是化解危机并告知如何应用较好的方法处理未来的应激事件。目前,国外常用的危机干预模式有三种类型:平衡模式、认知模式和心理转变模式。这三种模式为许多不同的危机干预策略和方法提供了基础。根据前人模式的原理及优点,针对高职学生心理危机的特点,我们设想建立高职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模式的特点是在学院学生处、团委、“两课”教研室和班级设立多层次的心理咨询室,确定“心理咨询员(师)”,使心理健康工作纳入到规范化管理中来,从而确保及时了解学生心理状态,发现心理问题,使心理干预模式有一个坚实的落脚点。

我们将干预按危机的形成、危机的处理与危机的重估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危机的形成。这一阶段是危机干预的基础。据调查研究表明,高职学生中出现心理危机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相对普通高校学生更多。高职高专学生的学习能力介于本科院校与中职学校之间,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大多迫切需要提升学历,希望继续学习的心理压力较大,而对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大多主动放弃提升学历,但认为自己学历较低,对就业的心理压力较大,并容易陷入感情危机。这些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可能与下列几类心理社会因素有关:一是学校及社会大环境的不良刺激或家庭教养方式不当,非智力因素不良的影响,他们在中学时成绩不突出,就存在学习障碍;二是人格的缺陷、独立生活自我照料能力差;三是人际沟通能力技巧缺乏、不知如何面对困难等。当他们在心理危机发生后,当事人的应激反应系统开始调动起来。此时,我们注意观察,存在这类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可能出现一系列的症状,如抑郁、急性反应性焦虑、情绪紊乱等。事实上,这些症状并不是疾病,它们只是情感危机的反应过程。这些症状在高职新生中更突出,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忧郁、偏激、精神病性、敌对、焦虑、躯体化、恐怖等现象时有发生。通过这些症状,可以对心理危机的存在情况进行诊断,并确定危机的类型、性质等。

第二阶段是心理危机处理阶段。它是危机干预的核心。在这一阶段,自我作用要大于外界的干预作用。我们认为,归根结底是要靠自己去摆脱危机,干预只是起辅导效果。在危机产生时,我们要注重两种干预方式的结合使用,相互补充,从而使危机干预达到最佳效果。如高职学生在入学后,由于环境和角色的变化,他们的应试目标的合理性丢失以及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的变化,致使许多学生在学习方面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一些学生就会发生学习危机。在这时,如何对他们进行学业指导,帮助他们减轻压力,消除学习障碍,就显得尤为重要。值得注意的是,新的干预模式要充分发挥各级“心理委员”的作用,重视以他人为媒介的间接干预,帮助他们摆脱学习困境,发挥内在潜能,获得学习成功。同时,我们要发挥各级心理咨询机构的作用,从培养良好的班风、学风;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动机;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注意用脑卫生和考试的心理卫生等方面来化解他们的学习危机。

第三阶级为危机的重估。它是危机干预的产物,通过有效的干预,能使心理危机得到合理的处理和化解,即使一次处理不能化解危机,通过及时重估和再处理,多次干预,最终使危机得到较为合理和满意的解决。危机的重估也可能成为危机干预的新的起点。

三、实施心理危机干预的措施

高职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模式只是给了我们一个总的框架,在具体实施时还需要有一系列具体的措施。

1.建立完善的心理咨询机构和制订相应的规章制度

新模式要求学校领导在加强大学生政治思想工作的同时,把开展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卫生工作,维护和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避免和减少各种心理问题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学校都应该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建立完善的机构,在教师和学生中配备专职的心理危机干预人员(学生可称为“心理委员”;教师可称为“心理咨询师”),建立学生心理问题多级防护网,加强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制订相应的制度。如《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实施办法》包括预防教育制度、早期预警制度、危机干预制度、后期跟踪制度、常规工作制度等。在早期预警中,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汇报制度、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和排查、学生心理危机评估等制度。

2.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是反映学生素质的一种科学记录。建立心理健康档案的目的是之一就是甄别学生心理特质,以便制订相应的预防措施。因此,学校应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的调查研究。比如,在新生入学,就可进行健康诊断测验,开始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

在心理测验时,可采用三个心理学量表。

一是UPI(大学生人格问卷)。此问卷主要是起到筛选作用,将可能有问题的学生筛选出来,以方便专家的进一步面谈。

二是SCL(症状自主问题)。此表涉及人的感觉、思维、情感、行为、意识、人际关系、生活习惯、饮食、睡眠等。主要用评定一个人是否有某种症状及其严重程度。如果经测试,发现学生有问题,就能测出问题表现在哪些方面。

三是16PF。它主要对学生的人格状况及心理素质水平作出全面的评价。可以评定一个人的16种人格因素,而且可以推测次级人格因素(如内外倾向型、心理健康因素、创造力、成长能力等)。

对人的心理素质进行全面的考察。在进行了诊断测验后,可建立《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对象库》,对进入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库的学生或突发心理危机的学生,学校根据其心理危机程度实施心理危机干预。从心理品质的角度来说,大多数的危机是逐步形成的,是有其根源的,或在某个过程中已经潜伏危机。由此,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是大学生危机干预的重要一步,对于我们全面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可能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干预和化解奠定了基础。

3.向学生广泛地传播心理卫生知识,帮助他们建立起维护个人心理健康的自觉意识

例如,开展“四结合”心理素质教育活动,其内容包括心理素质教育课程的教学、心理咨询、校园心理素质教育环境的创建和心理素质教育的科学研究四个方面。

4.选择干预对象,正确选择干预技术

危机干预技术主要两类:一是支持技术,二是解决问题技术。前者旨在尽可能地解决危机,使病人的情绪状态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它包括暗示法、环境改变法、镇静药物法等。后者则是采用“明确问题,确立方案,执行方案,解决问题”的方法来危机的技术。通常用干预技术对有心理障碍、心理疾病或自杀倾向的学生进行干预。选择的对象:

(1)遭遇突发事件而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如家庭发生重大变故、遭遇性危机、受到自然或社会意外刺激的学生。

(2)患有严重心理疾病,如患有抑郁症、恐怖症、强迫症、癔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病等疾病的学生。

(3)以往有自杀未遂史或家族中有自杀者的学生。

(4)身体患有严重疾病、个人很痛苦、治疗周期长的学生。

(5)学习压力过大、学习困难而出现心理异常的学生。

(6)个人感情受挫后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

(7)人际关系失调后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

(8)性格过于内向、孤僻、缺乏社会支持的学生。

(9)严重环境适应不良导致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

(10)家境贫困、经济负担重、深感自卑的学生。

(11)由于身边的同学出现个体危机状况而受到影响,产生恐慌、担心、焦虑、困扰的学生。

(12)其他有情绪困扰、行为异常的学生。尤其要关注上述多种特征并存的学生,其危险程度更大,应成为重点干预的对象。同时,还可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网络、热线电话、BBS等进行心理干预。

参考文献:

[1]伍新春.高等教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