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证券投资决策

证券投资决策

时间:2023-07-25 17:17:0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证券投资决策,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证券投资决策

第1篇

间接投资一般也称为证券投资,是指用现金、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资产购买或取得其他单位的有价证券(股票、债券等)。

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大小和技术的先进程度、证券投资的规模大小和投资对象的合理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经营和发展的潜力,因此,对固定资产投资和证券投资决策方法的研究和使用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固定资产投资决策

1、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方法。如前所述,固定资产投资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由于它投资数额大、投资回收期长、一经决策和实施就难以改变,因此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成败与否后果深远。实务中,企业在进行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时,一般都要提出几种投资方案,进行反复比较后从中选取最佳或最合理的方案,这就需要运用净现值法、内含报酬率法、现值指数法、投资回收期法、平均报酬率法等投资决策方法,但现行财务管理理论和实践对固定资产投资主要采用净现值(简称NPV)法。所谓净现值是指投资方案的未来现金流人量的现值和现金流出量的现值的差额。用公式可表达为:

NPV=∑CIt/(1+i)t—∑COt/(1+i)t

其中:CIt表示第t年的现金流入量;COt表示第t年的现金流出量;i表示预定的折现率。

净现值法的决策规则是:在只有一个备选方案的采纳与否决策中,净现值为正者则采纳,净现值为负者不采纳;在有多个备选方案的互斥选择决策中,应选用净现值是正值中的最大者。

2、对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方法的说明。不难发现,净现值法与其他方法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净现值法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能够反映各种投资方案的净收益,即以各种投资方案收益的大小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因此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2)净现值法与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相一致。投资方案的净现值就是该方案能够给企业增加的价值,因此要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一目标,就必须在多种备选方案中选择净现值最大且不小于零的投资方案。

因此,现行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主要采用净现值法进行固定资产的投资决策。

二、证券投资决策

1.证券投资决策方法。证券投资决策的目标就是将投资收益和投资风险风险联系起来,对二者进行权衡后选择最为合理的证券进行投资。因此,证券投资决策主要是讨论如何在规避风险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获取证券投资收益,这就是著名的投资组合理论。投资组合理论最初由马考维茨(HMarkowitz)于20世纪50

年代创立,后经威廉•夏普(WSharpe)等人发展,主要运用证券投资回报率的期望值E和系统风险系数β两个指标表示一个证券(或证券组合)的投资价值,以此为基础的分析被称为“E—β”分析。

证券投资组合的风险可以分为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风险,即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系统风险又称为不可分散风险或市场风险,是由于一些会影响到所有公司的因素如战争、通货膨胀、经济衰退、金融危机、国际市场的变化引起的风险。这些因素对任何企业来说,都是不可避免的;非系统风险又称为可分散风险或公是指发生于个别公司的因素如新产品开发失败、失去一项重要合同、重大项目投标的失败、竞争对手的出现、生产工艺技术的老化等所造成的风险,此类风险可以通过多元化的投资来分散或消除。

2.对证券投资决策方法的说明。资本市场理论和实践研究表明,证券的回报率和系统风险之间存在着很高的相关性,即风险与收益对等,高风险可以用高回报来补偿,而低风险则伴随着低回报。在完全有效的资本市场中,证券的价格反映其价值,证券的价格在任何时刻都应与其价值相符,因此购买或出售证券只能获得与该证券的系统风险相一致的回报率。也就是说,证券投资的净现值等于零。因此证券投资决策不能用净现值作为评价指标,而应采用“E—β”分析法。

综上所述,对固定资产投资与证券投资决策方法的差异归纳为以下几点:

(1)现行企业财务管理理论和实践对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主要采用净现值(NPV)法,而对证券投资决策则采用回报率与风险(E—β)分析法。

(2)只有当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净现值不小于零时,才有可能接受该方案,而证券投资方案的净现值一般为零。

(3)由于证券市场的竞争性远远高于产品市场,使得证券市场能够迅速达到竞争性均衡状态,因此,证券投资的平均租金高于零;而产品市场或者因为存在垄断和寡头,或者因为某个或某些企业的创新而使得该行业调整到竞争性均衡状态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固定资产投资可以赚取经济租金。

三、原因分析

1.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角度来看。上面的分析似乎表明固定资产决策和证券投资决策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决策类型,其实并非如此,两者实际上都使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来量化风险。

威廉•夏普1964年开创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italAssetPricingModel,简称CAPM)被认为是财务管理学形成和发展中最重要的里程碑,它的出现第一次使人们能够对风险进行定量分析。这一模型为:

Kj=Rf+βj(Km—Rf)。

式中:Kj表示第j种股票或第j种证券组合的必要报酬率;Rf代表无风险报酬率;βj表示第j种股票或第j种证券组合的β系数;Km表示所有股票或所有证券的平均报酬率。

可见,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简单、直观地揭示了证券的期望报酬率与风险之间的关系。

例:当前的无风险报酬率为6%,市场平均报酬率为12%,A项目的预期股权现金流量风险大,其值β为1.5;B项目的预期股权现金流量风险小,其β值为0.75,则:

A项目的必要报酬率=6%+1.5×(12%—4%)=18%

B项目的必要报酬率=6%+0.75×(12%—4%)=12%

因此,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是证券投资分析的直接工具,应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可以直接预测证券投资组合的期望报酬率;而在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中,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同样发挥作用,即可以用于估计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机会成本,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风险越大,资金的机会成本也就越大。如果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净现值大于零,就说明该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期望报酬率大于资金的机会成本。

因此,无论是固定资产投资决策还是证券投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都是一个有效的工具,所不同的是,在证券投资决策中,资金的机会成本就是该证券投资的期望报酬率;在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中,用估计的资金机会成本作为折现率对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预期现金流量进行折现,计算其净现值,并根据计算结果的大小对投资方案作出取舍。

2.从经济租金和有效资本市场假说的角度来看。

经济租金是扣除全部成本后的净额,这些成本不仅包括生产成本、储藏成本等,而且包括资金的机会成本。也就是说,经济租金是扣除了资金的机会成本之后的利润。根据微观经济学的价格理论,竞争促使经济租金趋于零。

有效资本市场假说也认为,如果资本市场是高度竞争性的,并且有众多掌握充分市场信息的参与者,各方行为精明、谨慎行事,符合公开市场条件,那么资本市场就会迅速调整到均衡状态,这时,证券投资者只能按资金的机会成本获得回报。也就是说,在有效资本市场上,如果不考虑交易费用,对证券买卖双方来说,一方所得正是另一方所失,因此证券投资的净现值很难大于零,尽管资本市场可以细分为许多子市场,但资金在这些市场之间的流动非常迅速,证券的买者和卖者会充分利用一切机会和有利因素,形成激烈的竞争。也正是这种竞争力量促使证券市场迅速达到均衡,并使证券投资的净现值为零甚至为负数。因此,用净现值法来评价证券投资方案的优劣就毫无意义。

第2篇

[关键词]固定资产投资证券投资决策方法

投资是企业重要的财务活动之一,它通常是指企业将一定的财力和物力投入到一定的对象上,以期在未来获取收益的经济行为。投资活动可以按多种标准进行分类,其中按投资方式的不同可分为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直接投资又称为实物投资,是指直接用现金、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进行投资,直接形成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能力。直接投资往往数额大,回收期长、与生产经营联系紧密。

间接投资一般也称为证券投资,是指用现金、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资产购买或取得其他单位的有价证券(股票、债券等)。

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大小和技术的先进程度、证券投资的规模大小和投资对象的合理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经营和发展的潜力,因此,对固定资产投资和证券投资决策方法的研究和使用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固定资产投资决策

1、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方法。如前所述,固定资产投资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由于它投资数额大、投资回收期长、一经决策和实施就难以改变,因此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成败与否后果深远。实务中,企业在进行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时,一般都要提出几种投资方案,进行反复比较后从中选取最佳或最合理的方案,这就需要运用净现值法、内含报酬率法、现值指数法、投资回收期法、平均报酬率法等投资决策方法,但现行财务管理理论和实践对固定资产投资主要采用净现值(简称NPV)法。所谓净现值是指投资方案的未来现金流人量的现值和现金流出量的现值的差额。用公式可表达为:

NPV=∑CIt/(1+i)t—∑COt/(1+i)t

其中:CIt表示第t年的现金流入量;COt表示第t年的现金流出量;i表示预定的折现率。

净现值法的决策规则是:在只有一个备选方案的采纳与否决策中,净现值为正者则采纳,净现值为负者不采纳;在有多个备选方案的互斥选择决策中,应选用净现值是正值中的最大者。

2、对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方法的说明。不难发现,净现值法与其他方法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净现值法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能够反映各种投资方案的净收益,即以各种投资方案收益的大小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因此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2)净现值法与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相一致。投资方案的净现值就是该方案能够给企业增加的价值,因此要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一目标,就必须在多种备选方案中选择净现值最大且不小于零的投资方案。

因此,现行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主要采用净现值法进行固定资产的投资决策。

二、证券投资决策

1.证券投资决策方法。证券投资决策的目标就是将投资收益和投资风险风险联系起来,对二者进行权衡后选择最为合理的证券进行投资。因此,证券投资决策主要是讨论如何在规避风险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获取证券投资收益,这就是著名的投资组合理论。投资组合理论最初由马考维茨(HMarkowitz)于20世纪50

年代创立,后经威廉•夏普(WSharpe)等人发展,主要运用证券投资回报率的期望值E和系统风险系数β两个指标表示一个证券(或证券组合)的投资价值,以此为基础的分析被称为“E—β”分析。

证券投资组合的风险可以分为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风险,即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系统风险又称为不可分散风险或市场风险,是由于一些会影响到所有公司的因素如战争、通货膨胀、经济衰退、金融危机、国际市场的变化引起的风险。这些因素对任何企业来说,都是不可避免的;非系统风险又称为可分散风险或公是指发生于个别公司的因素如新产品开发失败、失去一项重要合同、重大项目投标的失败、竞争对手的出现、生产工艺技术的老化等所造成的风险,此类风险可以通过多元化的投资来分散或消除。

2.对证券投资决策方法的说明。资本市场理论和实践研究表明,证券的回报率和系统风险之间存在着很高的相关性,即风险与收益对等,高风险可以用高回报来补偿,而低风险则伴随着低回报。在完全有效的资本市场中,证券的价格反映其价值,证券的价格在任何时刻都应与其价值相符,因此购买或出售证券只能获得与该证券的系统风险相一致的回报率。也就是说,证券投资的净现值等于零。因此证券投资决策不能用净现值作为评价指标,而应采用“E—β”分析法。

综上所述,对固定资产投资与证券投资决策方法的差异归纳为以下几点:(1)现行企业财务管理理论和实践对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主要采用净现值(NPV)法,而对证券投资决策则采用回报率与风险(E—β)分析法。

(2)只有当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净现值不小于零时,才有可能接受该方案,而证券投资方案的净现值一般为零。

(3)由于证券市场的竞争性远远高于产品市场,使得证券市场能够迅速达到竞争性均衡状态,因此,证券投资的平均租金高于零;而产品市场或者因为存在垄断和寡头,或者因为某个或某些企业的创新而使得该行业调整到竞争性均衡状态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固定资产投资可以赚取经济租金。

三、原因分析

1.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角度来看。上面的分析似乎表明固定资产决策和证券投资决策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决策类型,其实并非如此,两者实际上都使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来量化风险。

威廉•夏普1964年开创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italAssetPricingModel,简称CAPM)被认为是财务管理学形成和发展中最重要的里程碑,它的出现第一次使人们能够对风险进行定量分析。这一模型为:

Kj=Rf+βj(Km—Rf)。

式中:Kj表示第j种股票或第j种证券组合的必要报酬率;Rf代表无风险报酬率;βj表示第j种股票或第j种证券组合的β系数;Km表示所有股票或所有证券的平均报酬率。

可见,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简单、直观地揭示了证券的期望报酬率与风险之间的关系。

例:当前的无风险报酬率为6%,市场平均报酬率为12%,A项目的预期股权现金流量风险大,其值β为1.5;B项目的预期股权现金流量风险小,其β值为0.75,则:

A项目的必要报酬率=6%+1.5×(12%—4%)=18%

B项目的必要报酬率=6%+0.75×(12%—4%)=12%

因此,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是证券投资分析的直接工具,应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可以直接预测证券投资组合的期望报酬率;而在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中,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同样发挥作用,即可以用于估计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机会成本,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风险越大,资金的机会成本也就越大。如果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净现值大于零,就说明该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期望报酬率大于资金的机会成本。

因此,无论是固定资产投资决策还是证券投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都是一个有效的工具,所不同的是,在证券投资决策中,资金的机会成本就是该证券投资的期望报酬率;在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中,用估计的资金机会成本作为折现率对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预期现金流量进行折现,计算其净现值,并根据计算结果的大小对投资方案作出取舍。

2.从经济租金和有效资本市场假说的角度来看。

第3篇

关键词:投资决策;模糊变量;期望值模型;线性规划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7月16日

一、背景介绍

投资决策问题是指投资者为了实现自己的预期投资目标,运用一定的科学理论、逻辑方法及技术手段,通过一定的程序对投资的必要性、投资目标、投资规模、投资方向、投资结构、投资成本与收益等经济活动中重大问题所进行的分析、判断和方案选择。众所周知,现代的投资决策问题具有一定的风险性,从而要求投资者应及时考虑到实际投资决策过程中将出现的各种可测或不可测的变化。为了对投资决策中的风险做出合理准确的估计,众多学者根据以往的历史资料并通过科学的方法进行风险控制研究工作,从而可以有效降低投资决策中的风险,并获得最大化的投资利润。范龙振和唐国兴假定投资项目的价值和初始投资支出是随时间变化的几何布朗运动,利用期权定价的理论和方法,给出了投资时间选择权带来的投资机会的价值和相应的投资决策方法,并讨论了投资的时间选择权对投资决策的影响。韩其恒等提出了一类概率准则下的两期投资决策问题,并对证券收益率为连续及离散型随机变量这两种情况分别进行了讨论。

随着美国控制论专家Zadeh(1965)提出的模糊集理论的不断发展,模糊模型及相应算法得到了迅速发展。袁国强(2009)提出了一类两阶段模糊生产计划期望值模型及混合智能算法。袁国强等(2009)提出了一类新的模糊生产计划期望值模型,并通过模型性质转化为经典的线性规划模型。袁国强(2009)提出了一类新的带有模糊参数的生产计划模型并设计了相应的混合智能算法。因此,本文首先将基于可信性理论提出一类新的投资决策期望值模型;然后,通过模型的基本性质将模糊投资决策期望值模型转化为经典的线性规划模型;最后,本文给出一个具体的证券投资决策问题的例子来表明所设计模型的实用性。

二、模糊投资决策期望值模型

在本文的以下讨论中,假设采用下面的指标和参数:

i=1,2,…,n:投资有价证券的数量;

Ai:第i种有价证券;

ai:第i种有价证券的信用等级;

bi:第i种有价证券的到期年限;

ci:第i种有价证券的到期税前收益率;

xi:投资第i种有价证券的金额;

k:在n种有价证券中选出固定投资的m种有价证券至少所需投资的金额总数;

K:投资者现有的投资金额总数;

a:投资者可以接受的所购证券的平均信用等级;

b:投资者可以接受的最高所购证券的平均到期年限。

使用上面的记号,为了得到带有模糊参数的投资决策期望值模型,本文首先建立以下带有确定参数的投资决策模型:

max cixi

s.t. xi≥k

xi≤K (1)

aixi≤axi

bixi≤bxi

xi≥0,i=1,2,…,n

这里,约束条件xi≥k表示在需要投资的证券中选出m种证券,使得这些证券的投资总额不少于k;xi≤K表示需要投资证券的总金额数不超过K;aixi≤axi表示投资者所购证券平均信用等级不超过a;bixi≤bxi表示投资者所购证券的平均到期年限不超过b。

由于现实的投资决策中存在大量的风险因素,例如银行利率、信用风险、交易风险、操作风险和市场风险等。投资者通过有限的信息要想得到最大的投资利润就必须合理地对各种投资风险进行妥善处理。由于有价证券的税前收益率受到以上各种因素的影响,从而本文将到期税前收益率看作连续型三角模糊变量,即模糊税前收益率ci(γ)i=1,2,…,n,这里假设各个模糊变量是相互独立的。因此,通过以上引入的模糊参数可以建立下面模糊环境下的投资决策期望值模型:

max E[ci(γ)xi]

s.t. xi≥k

xi≤K (2)

aixi≤axi

bixi≤bxi

xi≥0,i=1,2,…,n

由于以上模糊投资决策期望值模型(2)中的模糊变量是相互独立的,所以根据Liu和Liu(2002)中的相关理论可以将模型(2)转化为下面的经典线性规划:

max E[ci(γ)]xi

s.t. xi≥k

xi≤K (3)

aixi≤axi

bixi≤bxi

xi≥0,i=1,2,…,n

这里,由于模型(3)是一个经典的线性规划问题,从而可以采用经典的线性规划问题算法进行求解。

三、模糊证券投资决策问题实例

下面给出一个证券投资决策的例子来说明上述模糊投资决策模型的实用性。假设某投资者计划用1,100万元资金进行五种有价证券的投资,并且可供购进的证券、信用等级、到期年限、到期税前收益如表1所示。(表1)基于以上数据,建立模糊环境下的证券投资决策期望值模型:

max E

ci(γ)xi

s.t. x2+x3+x4≥400

xi≤1100 (4)

2x1+2x2+x3+x4+4x5≤1.3xi

8x1+14x2+4x3+3x4+3x5≤5xi

xi≥0,i=1,2,…,5

这里,要求第3种、第4种和第5种证券至少要购进400万元;所购证券的平均信用等级不超过1.3;所购证券的平均到期年限不超过5年。由于模型(4)中的模糊变量均假设是相互独立的,所以根据模型(2)和模型(3)的转化可以得到下面的线性规划模型:

max 0.04225x1+0.02775x2+0.0335x3+0.02x4+0.022x5

s.t. x2+x3+x4≥400

xi≤1100 (5)

2x1+2x2+x3+x4+4x5≤1.3xi

8x1+14x2+4x3+3x4+3x5≤5xi

xi≥0,i=1,2,…,5

为了求解模型(5),本文利用三角模糊变量的期望值公式已经分别计算出了各个模糊收益率ci(γ)的期望值E[ci(γ)],见表1。然后,可以利用Lingo软件求解模型(5)。最后可以得到模型(5)的最大收益值为39.25625万元,最优解为第1种证券投资275万元;第3种证券投资825万元。

主要参考文献:

[1]韩其恒,唐万生,李光泉.概率准则下的两期投资决策问题[J].管理科学学报,2002.2.

第4篇

关键词:独立型证券投资主体;模仿型证券投资主体;证券市场风险;独立客观相似机制;模仿从众传染机制。

1.引言

证券投资决策的核心问题是证券本来的收益和风险。证券未来的收益充满不确定性。投资证券的风险可以界定为,在给定情况和特定时间内,证券本来可能的收益间的差异。如果证券未来收益仅有一种结果是可能的,则其收益的差异为0,从而风险为0.如果证券本来收益有多种结果是可能的,则风险不为0,这种差异越大,证券的风险也越大。

产生和影响证券投资风险有经济、政治、道德与法律诸因素。就经济方面而言又可以分成市场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购买力风险以及上市公司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等。对证券市场来说,上述风险大致可分成内生风险和外生风险两类。市场风险就是内生风险,它仅仅由证券市场内在机制引起证券本来可能的收益间的差异。其余风险可归入外生风险类,它由市场以外的因素引起证券本来可能的收益间的差异。

本文试图从证券投资主体处理信息的角度研究证券投资市场风险形成的市场内在机制。

2.预期和决策

在有效的证券市场中,证券市场价格的调节对所有新的、公开的信息能作出迅速反应,其信息集合除包括市场本身的客观信息外,还包括公开的证券市场相关的场外客观信息。简而言之,有效的证券市场中,所有场内外相关客观信息都能在上市证券的价格中得到充分迅速的反映。因此,通过证券市场价格计算的证券收益同样能够充分迅速地反映所有证券市场场内外相关的客观信息。

投资主体处理信息的过程通常总是通过证券收益客观信息的识别,获得证券未来收益的预期信息,提取证券投资的决策信息,然后选择证券投资行为。

根据证券投资主体预期形成模式的差异,可以将预期分成理性预期和有限理性预期两大类型。

理性预期是利用最好的经济模型和现已掌握的信息所得出有关证券未来收益水平明确的预测。其中包括不直接研究证券市场价格涨落,而直接研究证券市场所有投资主体的投资行为,通过博弈模型进行证券本来收益的预期。

有限理性预期指证券投资主体不采用经济模型,凭借各自证券投资的经验或者参考其它证券投资主体的预期信息、决策信息和投资行为对证券未来收益的经济预测。

类似的,根据证券投资主体决策形成途径的差异,将决策也分成理性决策和有限理性决策两类。

理性决策是证券投资主体通过合适的证券投资决策模型或者通过证券的技术分析,然后选择投资行为的证券投资决策。

有限理性决策是证券投资主体不采用证券投资决策模型,也不采用技术分析,仅凭借各自证券投资经验或者参考其它证券投资主体的预期信息、决策信息和投资行为所进行的证券投资决策。

证券市场中,完全不考虑证券未来收益水平和变动趋势的完全非理性证券投资主体几乎是不存在的。因此,本文研究的证券投资主体在信息处理的预期和决策两个环节中都具有理性或者有限理性。

3.两类证券投资主体

具有理性的证券投资主体在信息处理两个主要环节上是通过经济模型或者技术分析独立获得理性预期信息和理性决策信息,然后独立选择证券投资行为。故称他们是独立型证券投资主体。

具有有限理性的证券投资主体在信息处理过程中,如果在两个主要环节上都是凭借自身证券投资经验获得有限理性预期信息和有限理性决策信息,然后,独立选择证券投资行为,他们也是独立型证券投资主体。如果,至少在一个环节上,参考其它证券投资主体获得有限理性预期信息或者有限理性决策信息,模仿其它证券投资主体的投资行为,选择自身投资行为,称他们是模仿型证券投资主体。

独立型证券投资主体可能采用相同的经济模型或者相同的技术分析,也可能凭借各自相似的证券投资经验,导致其证券投资行为产生客观相似的效应。

模仿型证券投资主体,基于自身认知的内涵、认知的结构和认知的层次以及投资的经验。投资的偏好和投资的心理的局限,不足以从客观信息中独立获取证券未来足够的预期信息和独立提取选择投资行为足够的决策信息,或者对各自预期信息和决策信息的置信程度不足以独立选择投资行为。他们不得不通过参考其它证券投资主体的预期信息、决策信息和投资行为,以便获取各自足够的预期信息,提取各自足够的决策信息,或者达到选择投资行为足够的置信程度,客观上模仿独立型证券投资主体的投资行为进行证券投资。因此,模仿型证券投资主体的投资行为产生模仿的效应。

模仿型投资主体的投资行为比独立型投资主体的投资行为客观上非理性含量更高一些。通过社会心理和认知心理分析,特别是证券投资博奕分析可以得到,模仿型证券投资主体模仿选择的投资策略是随大流的从众策略。

综上所述,在有效的证券市场中,独立型证券投资主体的投资行为可能存在客观相似性,而模仿型证券投资主体的投资行为必定存在模仿从众性。

4.形成风险的市场内在机制

在有效的证券市场中,上市证券的价格能充分迅速地反映证券市场所有场内外相关信息。所有证券投资主体都能任意地、不断地获取有关上市证券价格、涨跌幅度和交易量的客观信息。因此,在有效的证券市场中,所有证券投资主体的客观信息是对称的,证券市场的竞争对所有证券投资主体是公平的。

面对客观对称的信息,两类证券投资主体预期形成的模式和决策形成的途径具有较大差异,导致其证券投资行为对未来证券市场价格的波动产生不同的作用,从而对投资证券未来收益的波动也产生不同的作用。因此,两类证券投资主体的投资行为对证券未来可能收益间的差异产生不同的作用。如引言所述,证券未来可能收益间的差异就是投资证券的风险,两类投资主体的投资行为对证券市场风险产生不同的作用,他们就是形成风险的市场内在机制。

若两个具有限理性的独立型证券投资主体通过相同的经济模型或者相同的基本分析和技术分析独立获得各自的理性预期信息和理性决策信息通常是大致相同的。

若两个具有限理性的独立型证券投资主体凭借各自的投资经验大体相同,他们独立获得的有限理性预期信息和有限理性决策信息也大体相同。

上述情况下,两个独立型证券投资主体间便具有预期信息和决策信息的对称性,通常其证券投资行为对投资证券的市场风险形成产生客观相似的作用。否则,两个独立型证券投资主体的预期信息和决策信息是非对称的,其证券投资行为也不尽相同,对投资证券的市场风险形成的作用也不尽相同。

桑塔弗研究所(SFI,SantaFeInstitute)通过计算机模拟完全由独立型证券投资主体组成的股票市场发现,股票市场价格波动,股票未来可能收益间的差异,即证券投资风险和独立型证券投资主体投资行为的客观相似程度及其变化速度有关。

综上所述,独立型证券投资主体投资行为的客观相似性是证券市场风险形成的一种内在机制。不妨称为独立客观相似机制。其客观相似程度以及所持资本资产结构的变化速度达到一定水平时,投资证券的市场风险会被成倍地放大,导致证券市场出现复杂现象,价格大幅波动,交易量增加,泡沫形成,甚至累积成危机。正如桑塔弗研究所模拟的股市一样。说明形成市场风险的独立客观相似机制是证券市场内在的非线性机制。

面对客观对称的信息,模仿型证券投资主体各自独立获取的预期信息和独立提取的决策信息,通常是非对称的。模仿型证券投资主体需要参考其它证券投资主体的预期信息和决策信息,以便选择各自的证券投资行为,他们的投资行为就会或多或少地模仿其它证券投资主体的投资行为,也就是从众选择各自证券投资行为。这种模仿从众行为会在模仿型证券投资主体间传染蔓延,他们个体的有限理性投资行为演化成证券市场整体的非理性投资行为,证券市场价格的波动被成倍地放大,导致证券市场价格极度剧烈地波动,证券未来可能收益间的差异大幅度增加,证券市场风险增大,甚至风险累积成为危机。

模仿型证券投资主体投资行为的模仿从众性是证券市场风险形成的另一种内在非线性机制。不妨称为模仿从众传染机制。

5.结束语

第5篇

行为金融学是证券投资的重要参考,对投资者进行有效的指导,帮助其作出正确、理性的投资行为,有效避免投资者在投资决策当中的误差,有效降低投资风险。根据我国金融市场环境的实际情况,确保投资者的理性投资行为是十分重要的,这就需要结合行为金融学进行投资分析,解读投资者的心理和行为,进而采取最佳的投资策略,以获得良好的投资收益。

关键词:

行为金融学;证券;投资行为

行为金融学涵盖了经济学以及心理学的多个学科的内容,基于金融投资分析,围绕投资者的心理和行为,了解其对于金融投资的态度和方向,加强其对于证券市场的了解,帮助投资者做出理性的投资判断。在行为金融学的指导下,投资者能够保持理性的投资心理,保证其正确的投资行为,避免金融投资受到干扰,从中获得更多、更好的投资机遇。

一、行为金融学对证券投资的积极影响

行为金融学是证券投资的指导性理论,通过对投资者心理和行为的准确分析,使投资行为更加理性,纠正投资者在投资决策当中的错误。基于行为金融学,让投资者正确对证券市场和金融投资有了更为准确的认知,从心理学的角度对金融投资行为进行分析,了解投资人的投资心理,准确预测证券市场的发展趋势,纠正投资者对证券市场认知上的偏差,正确反映出市场运行的实际情况,进而帮助投资者的投资行为作出准确的判断。基于行为金融学,打破传统的投资观念,不再局限于回避风险和理性预期,而是需要对其他影响因素加以考虑,避免由于投资者的主观判断而导致其决策与理性相偏离。在行为金融学的指导下,投资者的投资行为更为理性,更具市场竞争力,进而维护证券市场秩序,为证券投资提供良好的环境,创造更多的投资机会。行为金融学有效的结合理论和实践,更加准确、详细的分析和解读证券投资行为,对投资者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1]。

二、投资者的非理性投资行为

(一)“羊群效应”。

“羊群效应”是证券投资当中比较常见的现象,投资者受到从众心理的影响,加上市场信息不足,盲目追求投资回报,很容易导致其非理性投资。在“羊群效应的”影响下,投资者缺乏主观性意见,盲目跟从他人,得不到准确的市场信息,导致传递链链接过程中出现错误,形成投资风险。由于投资者的“羊群行为”往往存在不稳定性,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而做出改变,市场价格会出现不稳定的变化。“羊群效应”给证券投资行为带来了盲目的导向,使投资者失去的自己的投资观点和方向,这种非理性投资行为很容易导致投资失误而发生亏损。因此,在证券投资当中,投资者要以清醒的头脑来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不盲目跟风,以行为金融学为参考,保证理性投资[2]。

(二)过度自信。

证券投资的过度自信主要体现在投资者过高估计其判断和决策,从而产生非理性的投资行为。投资者对于证券投资的过度自信,过于信任市场信息,对于其中的虚假和错误信息未能有效的予以辨别,很容易导致投资选择和决策的失误。投资者过度自信的投资心理,往往会导致其盲目的投资行为。在进行信息的收集和过滤过程中,会出于主观意识,往往会选择符合其投资心理的有利信息,而忽视不利于投资决策的信息,不承认自身判断与决策的失误,极大的增加了投资风险。

(三)套利行为。

由于证券市场存在信息不对称的特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交易者的行为。而投资者在信息获取方面投入越高,对于信息所带来回报的要求也就越高,信息聚集正溢出效应就由此而产生。该效应会影响投资者信息数据分析,往往会做出错误的引导,投资者所关注的信息偏离了理性的方向,导致投资者的信任套利行为,这是证券市场当中普遍存在的非理性投资行为之一,给市场资产价格带来不正常的波动[3]。

三、行为金融学指导下的证券投资

(一)回避损失。

行为金融学指导下的证券投资,通过对投资者投资心理和行为的分析解读,帮助其做出正确的投资判断和决策,有效的降低投资风险,回避损失。证券投资的核心目标在于获取更高的投资收益,回避损失就变得十分重要,这就需要投资人的投资行为更加理性。证券投资要“趋利避害”,要将回避风险放在首位,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好的追求利益,这是理性投资的重要体现。在行为金融学的指导下,投资者能够权衡投资的利弊,“弊”的权重要高于“利”。投资者在进行证券投资判断时,首先要将不利于投资的因素加以考虑,有效的识别风险,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有效降低投资风险,以达到回避损失的目的,才能获得良好的投资收益。回避损失是行为金融学指导下的理性投资行为,为证券投资做出正确的导向[4]。

(二)反向投资。

反向投资是基于行为金融学的证券投资的有效策略,能够有效纠正证券市场的过度反应。在预期的范围内进行市场价格反转,进行套利投资。反向投资能够有效应对证券市场的变化,及时的洞察并采取应变手段,能够有效避免“羊群效应”对自身的影响,深入到证券市场当中,了解和掌握市场信息,以作为投资决策的参考。对投资行为存在的偏差予以分析,进而对市场形势进行预测和判断。投资者在投资过程能够对自身有着理性的认识,对证券市场有着正确的认知,有效的把握市场信息。以理性心理引导理,抓住良好的投资机遇,进而创造良好的投资收益。

(三)利用行为偏差。

受到主观意识和外界因素的干扰,投资者的投资行为会存在一定的偏差,证券的市场价格也会受到相应的影响,而很多这样的行为偏差是难以避免的,为了有效降低投资风险和回避损失,以获得更高的投资回报。在行为金融学的指导下,充分利用行为偏差,作为证券投资的重要参考。受到投资行为偏差的影响,在证券市场当中,存在着被低估或高估的股票,在合适的时机进行买入和卖出,即买入低估股票,卖出高估股票,进而创造良好的经济收益。与此同时,准确判断证券价格的上升或下跌的走向,采取惯易策略,充分利用证券市场反应的延迟性,有效把握投资者的投资心理,利用行为偏差,指导投资者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四)捕捉并集中投资。

在证券投资当中,投资者参考行为金融学理论,超前获取市场信息,掌握最新的证券市场资讯,以在证券市场经济活动中占据优势。高效处理信息,综合分析其他投资者的投资心理好投资行为,掌握其认知和投资行为偏差,进行成本集中投资,能够游戏有效的降低风险,进而获得良好的经济收益。在行为金融学的指导下,利用捕捉并集中投资策略,理性进行投资,更好的在证券市场中赢得竞争优势,进而维护证券市场秩序,为证券投资提供良好的环境。及时捕捉错误的股票定价,进而采取集中投资策略,以获得更高的投资收益[5]。

结论

基于行为金融学的证券投资,通过对投资者心理准确、详细的分析和解读对证券投资予以有效的指导。针对“羊群效应”、过度自信以及套利行为所引起的非理性投资,采取最佳的投资策略予以避免。在行为金融学的指导下,通过回避损失、反向投资,利用行为偏差,采取捕捉并集中投资策略,有效降低投资风险,确保投资者的理性投资行为,进而获得良好的投资收益。

作者:王颖 单位:国信证券江苏分公司

参考文献:

[1]金飞.从行为金融学角度来探析证券投资[J].现代商业,2013(07):36-37.

[2]付一为.基于行为金融学的证券投资行为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3(12):6.

[3]马广平.行为金融学理论角度下的证券投资策略研究[J].商业经济,2010(24):91-93.

第6篇

一、行为金融学

所谓的行为金融学指的是在金融学中融入心理学的行为科学理论,通过个体行为以及这种行为内在的心理动因,对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研究和解释。对金融市场中市场主体出现的反常和偏差行为进行分析,并且探寻在不同的环境下不同的市场主体表现出的决策行为特征和经营理念的不同,从而对市场运行的状况和市场主体的实际决策行为进行正确的描述,并建立相应的描述性模型。对于商业银行公司治理问题的研究而言,行为金融学为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首先,行为金融学打破了传统金融理论关于人的行为的假设。在传统的金融理论中,认为人是基于相机抉择、效用最大化、回避风险、理性预期的基础上来做出决策的。然而通过心理学的分析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在投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其他因素,人们总是对自己的判断过分自信,通过自己的主观判断来预测投资决策的结果,从而主导自己的投资行为。行为心理学特别指出这是一种系统性的偏离理性决策的行为,不能够通过统计平均而进行消除。其次,行为金融学打破了传统金融理论关于有效的市场竞争的假设。在传统金融理论中,非理性投资者总是为理性的投资者创造套利机会,通过市场竞争,只有理性投资者能够幸存。然而事实上市场上常常出现大量的反常现象,通过市场竞争幸存下来的并非全是理性投资者。行为金融学对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最大启发就是:不应该将人的行为视为一种假设而予以排斥,而是应该在理论分析中进行行为分析,不仅研究从理论层面上应该发生什么,还应该研究实际情况中发生了什么,只有这样才能对决策者的投资决策进行正确的指导。

二、标准金融投资分析与行为金融的对比

证券市场效率和投资者心理到问题上,标准金融认为投资者是理性的,由投资者的理性而推导出市场和价格的理性。但是行为金融学没有将投资者视为理性人,投资者存在认知偏差和情绪,难以做到效用最大化和理性预期,这种非理性的行为也会造成资产价格的偏离和市场的非有效性。两者的差异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表现:1.在进行信息处理时,标准金融学认为投资者能够对统计工具进行恰当和正确的使用,行为金融学却认为交易者在进行数据处理时依赖于启发式处理模式,也就是过分相信过去的经验法则,从而影响了其理性的判断。投资者所形成的预期带有各种偏差,因此其经验法则也并不完善。2.最终的决策会受到决策问题形势的影响,标准金融认为投资者的决策不会因为形式的不同而受到干扰,金融将投资者视为理性人,认为投资者能够对各种不同的形式进行洞察,对事物的本质进行掌握,从而进行理性的判断和决策。然而行为金融学却认为决策问题的构造会影响交易者对收益和风险的理解,这是由于投资者必须依赖于问题的形式来进行决策。也就是说标准金融学认为投资者的投资决策行为是绝对独立的,而形容金融学却认为实际上投资者的决策是相对依赖的。3.标准金融学认定市场的有效性,也就是即使市场上存在少量的非理性人,也不会对市场的有效性造成影响证券的价格与价值,不会发生过大的偏离。行为金融学则认为市场价格会受到相对依赖和启发式偏差的影响,从而脱离基本价值,造成市场失去其有效性。

三、行为金融学对我国证券投资的影响

1.行为金融学的“过度自信”对证券投资的启示。回金融学认为,投资者在决策的过程中往往过于自信,对自己的决策力和判断力过于高估,从而不能很好的判断客观情况的变化,容易造成决策的失误。过分的自信对投资者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在处理信息时如果过于自信,就会对自己收集到的信息过分相信,也就是形成噪声交易,对于真正能够反映实际情况的信息却视而不见。例如投资者过分相信收集到的错误信息,忽视了公司的会计报表。第二,由于过度自信,投资者在对信息进行处理时往往会自动过滤不利于自己自信心的信息,过分夸大能够增强自己自信心的信息。2.因为金融学的“回避损失”对证券投资的启示。在经济活动中,人们遵循趋利避害的原则,也就是先回避风险、避免损失,再想办法取得收益。然而在行为金融学的研究中却发现,在进行投资时人们的内心并不能正确的权衡利害,也就是先产生回避损失的意识。在进行证券投资时人们往往考虑当产生风险时,哪只股票到损失比较小,然后再考虑收益问题。3.行为金融学的“从众与时尚心里”对证券投资的启示。行为金融学认为人普遍具有盲从心理,其典型的表现就是追求时尚。人群之间的相互影响会极大地改变人的偏好,这种心理在金融投资领域同样有所体现。投资者会表现出一些从众心理和行为,也就是所谓的股市中的“羊群行为”。由于一些投资策略,单个投资者会受到其他投资者的影响,从而做出一些非理性的行为,与其他人采取相同的投资策略。与此相反,单个投资者如果发现其他投资者并不采取自己相同的投资策略时,可能就会对自己的投资策略产生动摇。这种情况会导致证券投资市场上的投资策略的趋同,在熊市或牛市中这种现象表现得更为明显。4.行为金融学的“推卸责任与减少后悔”对证券投资的启示。人们在进行投资决策的过程中,更愿意选择能够减少后悔的方案。如果出现投资失误,投资者难免会产生后悔心理,为了避免产生后悔心理,投资者往往倾向于选择能够减少后悔心情的方案,这种投资心理也会影响到投资者的具体决策。5.行为金融学的“锚定现象”对证券投资的启示。心理学上的“锚定现象”指的是数量评估的过程中,问题表述方式经常会影响到评估值。特别是一些金融产品本身就具有模糊的内在价值,这种“锚定现象”就会对人们产生更大的影响。人们并不知道每个股票指数到底代表着多少,只是受到“锚定心理”的影响。特别是如果缺少一个准确的信息,人们更倾向于以类似的产品和以往的价格作为参照物来对当前的价格进行确定。我国的股票市场与政策的联系非常紧密,在证券投资中,每个投资者都会对政策产生不同的反应。因为信息不完全,普通的个人投资者对政策往往做出过度的反应。机构投资者则可以提高预见性,进行反向投资。在证券市场中羊群行为非常普遍,造成了市场预测的系统偏差。

四、结语

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来对证券投资进行探析,能够为证券投资提供一个新的视角。我国的证券市场中仍然存在着“跟庄”“跟风”的现象,导致了证券投资市场的预测偏差,从而引起股票价格的偏离。如果能够对行为金融学进行掌握,则能够从新的视角来探析证券投资,在股市中就能够更加游刃有余。股市的本质是一种群体行为,投资群体的决策会对股市的涨跌产生极大的影响,这就需要证券投资者能够掌握大多数人的行为和心理,充分利用行为金融学来为证券投资进行指导,寻找投资机会,规避投资风险。

第7篇

证券投资是狭义的投资,是指企业或个人购买有价证券,借以获得收益的行为。在证券投资过程中,如何做到最大限度的认识、计量和规避风险一直是证券投资行业永恒的研究课题。统计方法作为经过多少年来不断印证和完善的实用理论,已逐渐被应用于各行各业。运用科学的统计方法,用数字来说话,是避免证券投资中拍脑袋做决策的有效辅助工具。

(一)证券投资风险的相关概念

1.证券投资风险的定义及特点。证券投资风险指因未来的信息不完全或不确定而未来带来投资经济损失的可能性。不仅包含可能给人们带来的直接损失,还包括可能带来的相对损失以及潜在损失。

而证券投资风险通常表现出一下几点常见的特性:

a.普遍性和客观性。即证券投资风险是伴随着投资活动客观普遍存在的。

b.偶然性和必然性。即证券投资风险存在着大量风险发生的必然性,与某具体风险发生的偶然情况。

c.可变性。即证券投资风险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投资活动进行有可能风险会转移、缩小或扩大。

d.多样性。即证券投资风险随着各式各样投资活动的进行常伴随着多变的风险。

e.可防范性。即尽管证券投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同时又带有不确定性,甚至达到一定程度后更具危害性,但我们仍然可以采取一定的方法来防范和规避证券投资风险,尽可能避免或减小风险带来的损失和危害。

2.证券投资风险的分类。不同的维度,证券投资风险可以分为多种。根据导致证券投资风险的原因是否与投资活动相关,可将风险分为经济证券投资风险和心理证券投资风险。证券投资所要考虑的风险主要是经济风险,经济风险来源于证券发行主体的变现风险、违约风险以及证券市场的利率风险和通货膨胀风险等。

根据风险的性质是否关系全局由共同因素导致,我们可将证券投资风险分为系统性证券投资风险和非系统性证券投资风险。证券投资的总风险即为系统性证券投资风险和非系统性证券投资风险的总和。其中,系统性证券投资风险是由某种全性活同性因素引起的收益降低或产生预期投资损失的可能性。由于该种风险难以通过不同证券组合等方式进行回避和消除,因而又称为不可分散风险活不可回避风险。如,通货膨胀或者政府政策带来的市场风险,信贷利率风险等都属于系统性风险。非系统性证券投资风险就与系统性证券投资风险相对应。非系统性证券投资风险则多是由于投资公司自身等某种个别原因导致的收益降低或产生预期投资损失的可能性。这类风险主要表现出个别性、具体性和突发性等,可能是一个独特事件,但又关系证券投资活动的成败。但由于这种风险通常是个别因素导致,通常及时排查可以避免。因而非系统证券投资风险又称之为可分散或可回避风险。

二、如何在证券投资风险管理中应用统计方法

(一)量化统计在证券投资风险管理中得到广泛应用

随着统计科学中量化理论研究结果的不断深化,与此同时,Markowitz的证券投资组合理论在实际证券投资活动中的应用也日益广泛,理论也逐渐完善起来。时至今日,Markowitz的证券投资组合理论随着实例中验证加之投资者对防范投资风险意识的加强已经成为现代证券投资风险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具。后又有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刘遵义运用比较、数量分析和模糊综合评判等方法,对证券投资风险进行了量化研究。实践证明,虽然主要运用于指导决策的手段偏好于个人投资,但通过组合理论和其他技术分析进行量化的统计工具逐渐被认同,逐渐变为理性投资规避风险的一般常用形式。定量统计对于证券投资活动中客观存在的依赖关系进行了梳理,也巩固了证券投资决策和管理的壁垒。处理好各种投资活动和行为中潜在的风险对于活动的成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均值-方差模型应用于证券投资风险管理

除定量分析外,根据常见的证券投资活动又结合统计分析方法逐渐演变出了一些特定的实用模型。均值-方差模型便是其中之一。均值-方差模型主要适合于投资者根据证券的期望收益率估测证券组合风险,投资者仅依靠证券的风险和收益来做决策,追求投资收益最大化,相应区间风险最小化的投资活动中。

该模型不仅适用于散户,值得注意的是同样适用于大规模的投资决策,尤其是投资基金决策时。

该模型的意义就在于在满足预期收益率情况下,使得组合证券投资的风险降低到最低。随着参与投资证券活动种类的增多,组合证券投资的优势也随之凸显,证券投资风险也就越来越小。

(三)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应用于证券投资风险管理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也是有特定适用类型的一种统计方法与证券投资风险管理相结合的实际应用模型。该种模型适用于投资者较多,且都支持一个相同周期投资项目,且只关心本项投资活动计划周期内的收益情况,同时投资者只能公开交易,市场环境无摩擦的投资情况下。

该种定价模型的意义就在于可以根据分析的结果区分证券类型,从而采取相应行动。当为进攻型证券时,系统风险高,但市场证券组合收益率呈现快升快降形势。因此,当市场看涨时要买入。当为防御型证券时,系统风险虽然低,但收益率也呈现慢升慢降形势。因此,当市场看跌时要买入。当系统风险等同于市场风险时,则购入证券涨势与市场趋势一致,需要根据市场情况行动。

无论哪种统计分析方法,共同目的只有一个即帮助投资人认清证券投资的风险,正确的评估当前投资行为的风险水平,及时采取相应的规避风险行动,从而确保投资活动的收益。

第8篇

为耦合证券投资风险评估指标的主观价值和客观信息功能,提出了基于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集成熵权-AHP法来评估证券投资风险值;为检验集成方法的优越性,进行了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结果显示,集成方法在考虑先验经验的前提下修正了AHP算法的主观影响,同时耦合了客观信息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证券投资;风险评估;熵权;AHP

对证券投资的事前风险评估是保证投资决策最优化,实现投资收益最大化的有效路径。在此过程中,先决经验和市场信息是进行决策的主要参考源。因而根据先决经验进行定性分析和根据市场信息作出定量判断是决定证券投资收益的关键。郭存芝等建立了基于主观赋权方法的AHP模型[1]和基于客观赋权方法的熵权模型[2],对证券投资组合分别作了定性和定量风险估值,其方法为证券投资风险评估的量化带来重要参考。在文献[1]评估指标体系和数据基础上,提出一种集成定性和定量分析过程,耦合主观赋权权重价值和客观赋权权重信息的评价方法———集成熵权—AHP法对证券投资风险进行评估,结果显示,集成方法耦合发挥了证券投资风险评估指标的价值和信息功能。

一、集成熵权—AHP法的基本步骤

(一)定量权重的计算证券投资风险根据其成因可以归纳为静态风险和动态风险,这两类风险是证券投资过程中内外生变量的共同作用。一般认为,证券投资风险具有一定的模糊性[3],因而证券投资组合定量分析结果的稳定性将受到显著影响。熵是数据无序程度的一种度量方式,熵越大则相应数据的无序程度越高。证券投资风险的评估数据本身由于其量纲等影响,可以看作一系列无序数据。熵权法在证券投资风险评价中的应用将有助于消除无序数据带来的噪声影响,得到一组基于定量方法的证券投资风险权重指标。1.评价指标标准化证券投资风险评价指标数值可以看作一个含有m个评价单位,n个评价指标的评价矩阵。其中,公式(1)适用于指标值越大越好的指标,即收益性指标;公式(2)适用于指标值越小越好的指标,即成本性指标。2.熵值的计算第j个评价指标的熵值是该指标重要程度的衡量,且是负相关关系。3.熵权的计算指标的熵权与其熵值呈反比关系,因而引入差异系数来表示该关系。定义第j个评价指标的熵权为:

(二)定性权重的计算根据风险的可预测性,证券投资风险分为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一般认为,系统风险可测,而非系统风险则依赖于先决经验判断,这个判断过程往往是一种定性分析过程。层次分析法(AHP)是一种基于定性评价分值的简易决策方法[6],该方法可以快速有效得出评价指标权重并对评价单位进行排序,设基于AHP法的证券投资评价指标权重为ωj2,该权重是证券投资风险的经验性主观判断的量化。

(三)集成熵权-AHP权重的计算证券投资是一种基于主观经验和客观事实的综合决策。主观判断体现了指标的价值量,而客观分析则包含了指标的信息量[3]。文献[1]从证券投资的主观赋权方法入手研究投资的定性风险,文献[2]则研究了证券投资的定量风险。而集成熵权-AHP方法则兼顾了主观和客观赋权,该方法在获取指标价值量的同时耦合了指标的信息量,对于证券投资风险量化更加接近事实。基于客观赋权法指标权重ωj1和基于主观赋权法的指标权重ωj2可以看作n维空间中的两个向量,这两个向量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也就是一定程度的信息重叠,但又有部分变异。因此同时与这两个向量拥有最小距离的新向量ω*j则可以最大限度地反映这两个向量的共同信息。基于这个分析,集成的熵权-AHP权重计算可以表示为如下的线性规划问题。

二、集成熵权—AHP法的实证研究

文献[1]和[2]用同一组数据分别研究了定性和定量证券投资风险,本文引用这组数据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结合的研究,并把研究结果与文献[1]和[2]作比较来说明本文方法的优越性。

(一)集成熵权-AHP权重计算把ωj1、ωj2和yij代入公式(5),通过MATLAB7编程计算可得基于集成的熵权-AHP权重算法的证券投资风险评价指标权重ω*j,表1是基于定量分析、定性分析和定量定性分析结合的证券投资风险评价指标权重比较表。从表1可以看出,ω*j的值介于ωj1和ωj2之间,缩小了ωj2因为来源于主观赋权而带来的较大标准差,也就是说弱化了评价指标之间的价值量变异影响;与此同时也扩大ωj1数值之间的差距,为评价指标信息量的度量提供区分度。为说明集成熵权-AHP权重算法的相对优越性,进行了SPEARMAN相关系数的计算,计算结果见表2。表2显示,ωj1和ωj2之间存在明显相关性,说明定量或者定性分析本身都在很大程度上表明证券投资的风险评价指标权重;但是ω*j与ωj1和ωj2的相关系数则大幅度提升,这个现象表明基于集成熵权-AHP权重算法所得的权重更好地解释了事实。

(二)证券投资组合风险评估证券投资组合风险估值可以表示为证券投资风险评价矩阵和评价指标权重的线性组合。

三、结语

集成的熵权-AHP算法所得的证券风险估值在考虑先验经验的前提下修正了AHP算法的主观影响,同时耦合了客观信息的参考价值,为相关人员的证券投资决策提供了一种更接近事实的经验性判断方法。

参考文献:

[1]郭存芝,凌亢,刘容华.证券投资风险评估的AHP结构模型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0(8):28.

[2]郭存芝,陈红兵.证券投资风险熵权系数评价方法[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5):41-42.

[3]宗蔚,吴凤平.基于熵权的证券投资风险模糊综合评价方法[J].商场现代化,2009,576(5):212.

[4]朱雪龙.应用信息论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5]邱菀华.管理决策与应用熵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6]赵焕臣.层次分析法:一种简易的新决策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

第9篇

关键词:信息不对称;中小证券投资者;信息披露

中图分类号:F830.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15-0099-01

当今社会,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和运用的金融理论以及金融知识,无不是以有效市场假说作为基础的,而这个理论的前提是市场信息的对称。然而,中国现实的金融市场中,尤其是证券投资市场,信息是极其不对称的。这种信息的严重不对称,对中小投资者造成了巨大的危害。

一、我国证券投资市场现状

(一).信息不对称现状

证卷市场存在着巨大的风险,而正是风险的魅力,吸引着大批投资者们进入证券投资市场。在巨大的风险之下,投资者想要做出理性而正确的选择,就必须获得正确、有效并且及时的信息。蒋顺才等人从市场监管层面,将我国证券投资市场信息不对称的表现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信息来源的不对称、信息时间的不对称、信息数量的不对称和信息质量的不对称。这些不对称,集中体现在机构投资者和中小投资者之间。

(二).中小投资者的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投资者在证券投资市场中一直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他们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随着我国证券投资市场的发展,中小投资者规模逐渐壮大。截止2011年末,我国证券投资者开户数为1.65亿户,位列全球之首。其中,个人投资者占99.6%,持股市值10万元以下的投资者占80%以上,中小投资者成为证券投资市场中的重要投资力量。一旦对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的保护力度不够,影响其投资意愿,撤离市场,便将会严重滞缓我国证券投资市场的发展速度。

二、信息不对称产生的原因分析

证券投资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是客观存在的,只能弱化,不能完全消除。在我国,信息不对称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法制制度的不完善;二是证口投资市场的制度建设较为滞后,无法满足其正常的发展要求;三是社会舆论没有起到应有的监督与引导责任,金融伦理缺失。

三、弱化证券投资市场信息不对称,保护中小投资者权益的对策

1、建立健全司法制度,尤其是证券投资市场信息披露制度

《证券法》中指出,证券的发行、交易活动,必须实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而信息披露制度是证券法公平、公开、公正原则的具体体现和精髓。为了弱化信息不对称,促进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我国应该坚决贯彻强制信息披露,并且完善细化相关证券法规,贯彻实施公平披露原则,避免选择性信息披露。

2、规范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公布

会计信息对中小投资者的投资决策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信息来源。刘婷在《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对投资者保护的作用评价》中,对深沪两市1000多家样本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进行评价,从数据分析中,可以得出结论,我国证券市场2010-2011年期间的会计信息质量有所下降。

到目前为止,我国证监会的一系列措施只停留在增强规范性的层面上,还没有真正落实并有所成效,所以,要削弱信息的不对称,切实保护中小投资者的权益,相关部门应该加大规范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力度,加大违规披露行为的成本,切实有效的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3.设立中小投资者保护协会,增强中小投资者的维权意识

我国可以借鉴美国证券交易协商会的做法,由政府牵头组织,建立中小投资者保护协会,邀请相关经济学专家、法律专家以及投资者代表组成委员会,为中小投资者解决纠纷,维护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于此同时,没中小投资者保护协会还可以组织相关培训,既提高中小投资者的投资知识储备,同时也通过法律知识宣讲,增强中小投资者的维权意识。

第10篇

(一)证券投资方案资产配置的意义就是把各种各样的资产所获取的利润与投资者的喜好放在一起,并组合成最佳形式,证券投资的最基本的意义就是优化资产配置,建立可观的优化配置确定最有效的投资组合,通过合理的控制风险获得最可观的利益。作为金融投资而言,必须对全球的经济节奏了如指掌,只有知己知彼才会做到万无一失。对于目前的购买者而言部分购买者对于自己的判断能力具有过高的自信心而成功概率却并不乐观,所以就要求对信息的判定仔细斟酌,隔离效应、动量效应损失厌恶和后悔厌恶都是其中出现的现象。还有就是心理账户是投资人自己大脑中的一种自我判断,投资市场中还有羊群效应这都是需要改变的。

(二)证券投资的分析方法证券投资方式被分析成几种类型,对于基本分析来,是以传统的分析经济理论当做基本思想从而进行分析,并且以当前的企业价值形式进行仔细研究,从而分析企业的价值对证券的影响,企业的经营情况和目前的证券价格做对比进行分析,其次要有技术指导作为指导,利用现代化的计算机等设备对当前一段时期的形式作图分析其变化频率等。并且实时的听取相关专家的证券分析等,只有对证券交易进行全面的掌握才能够进行证券投资。证券投资的风险性与其带来的利益是相对的,风险与效益相并存,只有进行充分的“备战”,才能够在“战争”中取胜。

(三)证券市场证券市场分为两类,证券投资市场的也必须通过买卖才能够进行市场形式的体现,在一级市场当中分为公募发行和私募发行。对于二级市场就是证券发行以后转让流通的市场,证券行市就是证券买卖的价格,它等于预期的当期证券收益与市场利率之比。其根据当前交易形式的不同还分为证券交易所和店头交易市场。但是两者的交易并不能够进行互相之间的渗透。每种证券的安全性都不相同,投资者必须在选择证券之前对其进行综合分析在进行购买,以免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目前市场上越来愈多的职业分析人员,他可以对消费者购买的证券进行分析并从中赚取提成。

二、证券投资研究

(一)投资规划如今在西方证券业发达的国家已形成了一套相对成熟的基金绩效理论体系。投资是企业重要的财务活动之一,它通常就是企业在证券部分投入部分资金已获得更大效益的方式,可分为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直接投资当中包含实物投资和间接投资。直接投资就是用现金或是固定的资产进行投资而间接投资就是一种无形的资产进行投资。对证券的规模正确的处理和合理的进行投资会对企业的良好发展产生重大的意义。证券投资组合理论是一种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被提出的理论证券投资决策方法。其方法是将投资风险与投资的收益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在避开风险最大基础上进行收益。

(二)决策方法全球资产管理行业趋势表明,相比区域、规模和风格配置,行业配置策略的重要性日益提升,对于证券投资的方法来说,是将投资收益与风险相联系,并且对其进行综合分析,权衡利益的大小,最终进行证券的妥善处理证券投资决策方法。对于证券来说都不宜长期持有,要适时的进行出手,对于持有者还有秉着本金安全的基础思想,股票是相对具有风险的,证券相比之下是更安全的选择。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是对于证券分析的工具之一,对于资产定价模型可以对证券的期望报酬进行判断,计算好其价值并对投资方案进行选择。

(三)风险性证券投资当中不可避免的会存在着风险,但是其中又包含了系统风险和非系统的风险。系统风险就是不可避免的市场风险,是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风险,可能会导致通货膨胀等一系列的经济问题,但是这都是在决定参与证券活动中不可避免要承担的,其次就是非系统的风险,这种分先就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消除进行最小程度的减小风险。以证券投资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四)证券投资的价值形式经济是拥有自己的周期的,有行业轮动周期,在特定经济环境下回出现的特定现象,对于资产配置而言,要对所购买的证券进行了解,资产可以答题分为三个方向,第一类是资本资产第二类是非耐用可交易的资产,第三类就是保值类资产例如古董等,房地产就处于多种的结合体,在选择之前要对资产的每月收益的动态分布图进行分析以及波动率是否稳定。

三、结语

第11篇

关键词:证券投资 特点 风险性 管理措施

市场经济是面向所有资金持有者的产业平台,社会主义市场交易活动可在法律范畴内任意进行,这些都推动了市场剩余资金的流通运转。为了摆脱传统产业收益不足的局面,现代金融业为资金持有者们提供了广阔的投资平台,帮助资金持有者实现经营收益的持续增长。与此同时,对于证券投资活动潜在的市场风险,企业或个人投资者也要做好市场风险评估,及时采取有效的抗风险处理措施,把投资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一、证券投资作用

作为金融产业比较重要的活动构成,证券投资是创造收益的有效方式,由投资者们参与股票、证券等产品的买卖,按照预定周期交易之后赚取相应的差价,最终带来了丰厚的收益水平。在宏观调控政策引导下,金融行业发展取得了优异的成就,其对社会主义市场产生了巨大的推动意义。

(一)筹集资金

借助证券活动可以筹集到更多的资金,尤其是发展中企业通过证券交易活动,能够在短时间内筹集到经营所需的资金数目,为日常经营活动提供了多方面的保障。例如,中小企业是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的主力军,中小企业规划对市场经济有着深远的影响。资金缺乏是中小企业难以扩大发展的根本因素,解决资金筹集问题可依赖于证券交易活动,按照特定周期为投资者提供收益,减小了企业承当的资金运作压力。

(二)优化管理

资金链收支是企业经营的主要活动之一,关系着固有资金额度的调配情况,并且对资金收支具有宏观性的影响作用。借助证券投资扩大了资金链的收支范围,同时为企业管理给予了优化性的指导,帮助经营者解决实际营运中的决策性困境。企业可以建立现代化管理模式,利用市场交易方式解决内控管理问题,并且引导资金链收支的均衡性。对于管理局势落后的企业,也可利用证券交易活动锻炼市场营运能力。

(三)辅助调控

国家在发挥经济调控职能阶段,利用证券交易搭建金融产业调控平台,服务于广大投资者的交易活动,这些都是颇具经济意义的交易行为。市场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国家干预金融产业发展的力度越来越大,这是宏观干预经济事业的有效方式,降低了传统证券经济体制的风险系数。而证券投资能够反映金融市场的变化趋势,为国家参与调控给予了先进的指导,广泛收集与金融相关的市场资料,全面提升了国家调控金融经济的政策性作用。

二、证券投资的主要风险形式

作为金融产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证券投资在市场经济发展历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仅对投资者提供了广阔的收益平台,也为集资者们创造了更多的资金储备方式。因社会主义市场环境尚处于改革阶段,证券投资活动还处于风险期,任何一项证券投资都有可能带来不同的风险问题。证券投资项目执行阶段,其风险形式主要包括:系统风险、非系统风险等两种,这些都关系着整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情况。

(一)系统性风险

是指由于全局性事件引起的投资收益变动的不确定性。系统风险对所有公司、企业、证券投资者和证券种类均产生影响,因而通过多样化投资不能抵消这样的风险,所以又成为不可分散风险或不可多样化风险。例如,国家经济政策变动限制了金融业的发展空间,对金融产业、证券市场、经营企业、投资个人等造成全面性的影响,这种风险是对金融体系的市场冲击,风险具有系统性、全面性等特点。

(二)非系统风险

是指由非全局性事件引起的投资收益率变动的不确定性。在现实生活中,各个公司的经营状况会受其自身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跟其他企业没有什么关系,只会造成该家公司证券收益率的变动。把证券投资主体范围缩小,其是企业或个人投资的一种行为,从主体角度分析投资的风险性,往往是由某一个局限性因素造成的,这类风险不是系统性的,仅仅是对投资主体造成的风险损失。

三、证券投资前期市场风险特点评估

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证券投资市场运筹范围不断扩大,为各类投资者们提供了市场交易活动空间,带动了金融产业链的稳步运转。证券投资前期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投资者不仅要纵观整个市场行情的变化,还要对各类项目收益额度进行全面性的分析,找出一套适合本项目投资的运作方案。针对上述两种风险形式,证券投资前期要做好风险特点的评估工作,再提出切实可行的资金调配方式。证券投资风险特点评估结果:

(1)客观性。由于证券市场的风险现象是不可避免的,其具有客观性特点,这是不受主观意识变动的风险问题。详细来说,证券投资风险受到外界条件的影响甚大,尤其是市场环境变动会带来价格变动,投资者买入与卖出价格差额超标,直接导致了投资者盈利水平的降低。

(2)未知性。风险是未知的,固然具有未知性特点,任何一个企业或个人都无法预知风险发生的时间。证券投资受到主客观因素的作用,对于投资收益预期水平无法感应,同时也难以判断风险对行业造成的具体损失,这些都来源于投资决策的不可预知,以及外界环境变动对投资造成的风险影响。

(3)破坏性。证券投资风险问题形成,必然会导致一系列的不良后果,或是对投资者决策产生误导作用,或是对金融体系营运产生危害,这些都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尽管证券投资风险是可以控制的,但其造成的破坏性具有不利作用,投资者往往会蒙受惨重的损失,这也是所有证券投资者们普遍关注的问题。

四、从投资准则优化风险控制体系

基于金融产业体系优化调整背景下,证券投资前期市场风险问题受到了普遍关注,投资者们对风险评估与控制方式更加重视。为了避免证券投资决策失效造成的不利影响,投资方应坚持良好的投资准则,严格规范证券交易活动流程,才能把风险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一)统筹原则

按照统筹兼顾原则能够实现产业效益的最大化,帮助证券投资者带来预定的收益额度。基于社会主义市场的不稳定性,证券投资在创造收益过程中,也面临着不同程度的风险。投资者要坚持统筹兼顾的原则额,对证券投资进行全面性的分析,掌握投资风险以提前做好应急处理对策。当遇到市场风险时期,要从收益与损失两个方面给予调控,保障投资项目收益达到理想状态。

(二)分散原则

证券的多样化,建立科学的有效证券组合;证券投资在分析、比较后审慎地投资。市场经济开始走向多元化发展趋势,经济投资活动也应朝着多样性方向发展,从而保障了资金投入的收益性。对于证券投资而言,资金持有者要选择不同的投资方向,减小资金的集中密度。例如,购买股票时,可根据市场行情选择几种股票进行投资,一方面分散了风险损失,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收益来源的途径。

(三)投资程序

确定投资方案、选择证券经纪商、办理证券交割、办理证券过户。投资程序执行情况对最终收益也有影响,必须要做好详细的投资操作规划,按照特定流程执行证券交易方案,进而实现市场投资收益的最大化。证券投资前期要做好准备工作,对投资交易活动实施全面性的分析,探讨市场交易秩序的具体方案,对证券交易潜在风险执行综合判断,尽可能减小风险投资失效带来的资金损失。

五、科学应用证券投资方式防范风险

经过较长时间的编制与规划,金融行业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善的调控体系,以市场经济为导向执行了一系列的营运决策。证券投资前期市场风险具有广泛的危害性,处理不当则会导致投放资金的完全流失,并且对金融体系稳定性造成多方面的危害。科学利用证券投资方式是很有效的对策,根据实际情况执行投资方案,降低了证券投资的风险系数。

(一)证券套利

利用证券的现货和期货价格的差价进行套买套卖,从中获取差额收益的活动。一般情况下,当现货和期货价格差异到一定程度,投资者可根据收益额度大小及时买卖交易,避免证券囤积过久而耽误了最佳收益,这也是减小长期投资风险的可行性办法。证券套利交易方式要考虑投资周期,并且对证券产品价格波动时刻关注,选择最佳时机完成交易。

(二)证券包销

对于新发行的证券,按一定的价格全部予以承购,即在证券发行前线按全价给发行者,再由银行向市场公开发售;发行者按规定付给银行一定的包销费用。“包销”投资可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投入,扩大投资方在证券市场的占有率,经过分销之后,可大大减小投资者的风险承当范围,并且降低了经济损失额度。

(三)发行

银行利用其机构网点和人员等优势,发行证券的的单位在证券市场上以较有利的条件发行股票、债券和其他证券,从中收取发行手续费的行为。对于这种投资,市场风险系数很小,即便出现了市场性的经济危机,也有庞大的金融体系作为支撑,基本可以对投资者全面赔偿,避免投资失效而引起的经济损失。

六、结束语

证券投资是金融产业盈利的主要方式,在总业务项目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也是近年来市场投资活动比较热门的选择。对于投资者们来说,证券交易必须要做到“风险控制全面化,项目投资科学化、收益分析精确化”等要求,这样才能在金融市场中赚取理想的投资收益。对于证券投资前期风险评估之后,投资企业或个人应当结合具体情况,编制一套合理的证券投资方案,并且在投资活动阶段严格执行好每一步。

参考文献:

[1]魏涛,陆正飞,单宏伟.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的动机、手段和作用研究――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管理世界.2007(01)

[2]陆建桥.中国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1999(09)

[3]寻卫国,刘万方.引入“独立监督实体”理念改进基金治理[J].金融会计.2008(07)

第12篇

关键词:认知偏差;证券市场;行为金融学

中图分类号:F830.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7)01-0042-03

一、证券市场上的认知偏差

投资者作为证券市场的行为主体,其最主要的特征就是依据市场信息做出投资决策。从投资者接受各方面的信息到最终做出投资决策,要经历一个复杂的处理过程。研究表明,投资者的行为表现并非完全理性,在判断与决策时,不可能对所有方案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估,往往会受到认知过程、情绪过程、意志过程等心理因素的影响,以至陷入认知陷阱导致金融市场中较为普遍的行为偏差。

行为金融学认为在从个体投资者感知信息处理信息产生决策实施行为的整个主体客体认知链条中,认知偏差居于中心地位。同时,个体投资者之间的心理偏差并不具有相互独立性,个体投资者之间会基于心理传染或羊群行为而导致投资者群体出现集体性认知偏差,进而导致集体投资者群体预期出现系统性偏差以致集体无意识行为。[1]从国内外目前的研究成果看,投资者投资决策中的认知偏差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即因“启发式决定过程”而产生的认知偏差和因采用“心理框架”所引起的认知偏差。

1.“启发式决定过程”引起的认知偏差

因“启发式决定过程”而产生的认知偏差是指决策者在复杂、不确定的信息环境下进行决策时所采用的规律。[2]决策加工并不是严格合理地对所有的有关信息进行收集并且客观地评估,人们喜欢在决策过程中走捷径。当人们可供决策的时间有限时,就很可能很现实的采用这种决策过程。启发式的决策过程可能产生较失败的决定结果。典型的由启发导致的认知偏差包括:代表性因素、过度自信、锚定、赌徒谬误以及可用性偏差等。[3]

2.“心理框架”所引起的认知偏差

因采用“心理框架”所引起的认知偏差,“前景理论”(Kahneman和Tversky,1979)提供了一个框架用来描述人们在风险和不确定因素下决策进程,而且比许多经济模型中包含的“目标期望效用理论”更为丰富。[4]它描述了可能影响个体决策过程的数个精神状态。其主要认知偏差包括:损失厌恶、后悔厌恶和心理账户。[5]

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卡尼曼(Kahnenman)和另一位经济学家特沃斯金(Tversky)指出,人们在获利和遭受损失时的风险态度并不一致(见图1)。当投资者处于盈利状态时,投资者是风险规避者;而当投资者处于亏损状态时,投资者则成为风险偏好者。投资者价值评估函数在损失部分的曲线比在获利部分的曲线更为陡峭,即投资者由于亏损导致的痛苦程度大于相同数量的盈利所带来的快乐程度,因此投资者对损失较为敏感;随着收益(或损失)的增加,其满足(或痛苦)程度的增长速度将减缓,因此投资者损失厌恶的心理更为突出。因此,投资者在投资决策中往往存在着较强的售盈持亏的行为取向,即对亏损股票存在较强的惜售心理,担心后悔而不愿意实现损失;在赢利面前趋向回避风险,愿意较早卖出股票以锁定利润。

图1 投资者价值评估函数

二、我国证券市场投资者认知偏差状况

在成熟的证券市场上,占主导地位的应该是机构投资者。而我国证券市场发展至今只有10余年的时间,与西方发达国家股票市场相比,不仅市场制度建设方面不够完善,证券市场上中小投资者比例过大,投资者结构不合理,并且作为市场参与主体的投资者在投资理念、投资知识和技能方面也不够成熟,典型地存在“投资者认知偏差”问题,从而引起投资者的行为偏差,如损失厌恶、风险偏好、过度自信等。[6][7][8]

1.我国证券市场投资者的构成

研究表明,我国证券市场的投资者分布呈现以下特点:以个人投资者为主;投资者年龄偏小,新股民占有相当比重;投资者以工薪阶层为主。

据调查,在我国证券市场中,个人投资者约占75%,真正意义上的机构投资者仅占25%。而在个人投资者中,中小型投资者又占大多数。散户(资金实力在10万元以下的投资者)、中户(资金实力在10万元到50万元之间的投资者)和大户(资金实力在50万元以上的投资者)的人数比例大致为:60%,35%、5%。从交易量来看,个人投资者的交易量也明显大于机构投资者的交易量。而在其他主要国家发达股票市场上,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都高于个人投资者所持比例。我国股票市场呈现出机构投资者数量明显偏少,以个人投资者交易为主的特点。

同时,我国证券市场投资者平均年龄约为38.5岁,其中40岁以下的投资者占60.83%,50岁以上的离退休人士占16.51%,相比较美国股票市场的投资者,我国的投资者年龄偏小。从入市时间来看,我国投资者的平均股龄为4年,其中13.33%为1997年前入市的老股民,而2001年及以后入市的投资者比例就达到了17.43%,这部分新股民还欠缺对市场进行分析的能力和实战经验,但是却占了较大比例,他们很大程度上是参考他人的行为和市场噪声进行投资。[9]

此外,投资者以工薪阶层为主,近70%的的投资者的家庭收入来源于工资收入,这使得我国个人投资者的抗风险能力较弱。而且从我国个人投资者接收教育的水平来看,中专及中专以下学历人群的所占的比例达到了65.92%,他们通常缺乏对市场信息进行分析的必要知识。由于投资者自己的分析能力有限,他们就会向政府、专家等寻求心理依托,并且市场波动越大,其心理依托感就会越强烈,投资者的认知偏差也就会越明显,因而造成非理性的投资行为,导致市场资产价格的偏离。

2.损失厌恶与风险偏好共同存在

我国证券市场投资者卖出盈利股票的概率约是其卖出亏损股票的两倍。上海证券交易所的一项调查显示有49.41%的投资者因为害怕遭受损失而采取了“决不止损”的手法,显示出风险偏好的行为特征,但同时,大部分投资者(占被调查者82.75%)当所持股票被严重套牢时会有恐惧感,其中57.06%的投资者经常有恐惧感。[10]深交所的调查也显示,当投资者所持股票下跌时,选择采取“长期持有,直到解套”的投资者为数最多,约占总数的41.0%;其次是选择采取“不断补仓,拉低价位”的投资者,约占总数的32.0%;而选择采取“忍痛割肉”的投资者约占总数的27.0%。[11]这些调查结果显示,我国证券市场中的投资者有着较为典型的损失厌恶与风险偏好共同存在的行为特征。因而,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往往不是从整个投资组合的角度来衡量财富总量,个别证券的价值变化往往决定了投资者的交易行为,从而影响投资整体收益的实现。[12]

3.过度自信导致高交易频率

研究发现,人们总是较多地表现出过分自信,倾向于过高的估计自己的判断力及其他能力。如果人们称对某事抱有90%的把握时,事后往往证明的成功概率大约只有70%,金融活动中此心理特质表现尤为突出。一般的投资者都相信自己具有出色的判断能力,认为自己能够把握市场。[13]我国证券市场投资者中过度自信的现象较为明显,如投资者常对不确定性很强的股票指数范围做出较为肯定的判断,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我国股市的交易频率。从历年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证券市场的年换手率一直高居不下,最高时甚至超过900%;2000年,我国沪、深两市的年平均换手率是台湾市场的两倍;是东京市场的8倍;美国纽约市场的6倍。近几年,换手率虽有所下降,但其交易频度也相当高,居全球证券市场之首。这表明我国证券市场的投资者不够冷静,往往以试错机制来完成投资,大多数交易缺乏对上市公司内在价值的理性判断。

同时,上证联合研究计划的调查还显示,2002年,深交所76.9%以上的我国投资者的投资策略是做6个月以下的中短线投资,在股票的平均持有时间上,70%的投资者持有1只股票的时间在6个月以下,平均持有1只股票的时间低于1个月的投资者约占总数的21.2%;投资者短期行为明显。[14]在投资者的年交易次数上,42.5%的投资者年均交易次数在13次以上,90%以上的投资者年均交易次数在3次以上;而据美国证券业协会2000年度对美国投资者调查的统计结果,2000年全美有60%的投资者全年交易次数低于6次。这些反映出我国投资者短线投机倾向比较浓厚,投资者交易次数频繁、交投活跃。这些行为提高了市场的交易额和交易成本,导致大量盲目易的产生,从而加剧了股市泡沫的形成。

三、结论

我国证券市场以中小投资者为主,投资者结构不合理,由于在投资理论和投资经验上的缺乏,一方面不能对市场上的各种信息作有效的判断,另一方面,面对纷繁复杂的市场信息,更容易采用非理性的方式进行投资决策,受到各种投资者认知偏差的影响。研究表明,在我国证券市场中典型存在着“投资者认知偏差”,其主要表现为损失厌恶与风险偏好共同存在,过度自信,此外还存在后悔厌恶、可用性偏差等。

参考文献:

[1] 戴广平,靳晓龙.行为金融学对中国证券投资者行为的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5,(7).

[2] Beyer,Sylvia,Edward M. Bowden.Gender Differences in Self-Perceptions Convergent Evidence from Three Measures of Accuracy and Bias.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1997,23,(2).

[3] 杨奇志.证券投资者行为偏差研究及在我国证券市场中的应用,现代管理科学,2004,(4).

[4] Heath, Chip, Steven Huddart Mark Lang. Psychological Factors and Stock Option Exercis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9114,(2).

[5] 蒋绵绵.过度自信与过度交易――金融市场上的认知与行为偏差[J].市场论坛,2004,(9).

[6] 郑振龙.中国证券发展简史.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7] 陈野华.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阶段性与制度建设.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8][11][13] 苏玮,谭秋燕.中国证券市场机构投资者的羊群行为研究.经济问题,2005,(12).

[9] 孙颖.我国机构投资者行为与证券市场稳定研究.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