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经济发展潜力

经济发展潜力

时间:2023-07-25 17:17:1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经济发展潜力,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经济发展潜力

第1篇

关键词:中国 发达国家 低碳经济 发展潜力

一、导言

国家和地区作为经济发展的主体,在积聚人才、资本、物质、信息资源,不断扩张生产规模,创造物质财富,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的同时,也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因大量碳排放而导致的环境污染和温室效应就是明显的例证。2003年英国政府在《能源白皮书》(UKGovernment。2003)首次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认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低碳经济是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机会,也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了机会,同时也能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好的就业机会。随后,低碳经济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响应。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创新研究方法,对“低碳经济”的内涵、指标、实现路径和战略措施等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探讨,对实践发展起到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从区域经济的视角,在研究探讨低碳经济关联性因素基础上,对我国和发达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和潜力进行比较分析,希望有助于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化,并在实践发展中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实现国家和地区节能减排目标,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低碳经济关联性因素

所谓“关联性因素”是指与发展低碳经济关联度较高的因素,包括:经济、技术、社会人文和制度环境等。

1、经济增长。人类在进入工业社会以来,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最大资源之一是能源资源,而在当今经济技术条件下,化石能源又是生产中采用比重高,且碳排放量较高的能源。因此,经济增长越快,所需能源和碳排放量就越多,经济增长与低碳经济呈负相关关系。

2、城市化率。人既是生产力的创造者也是资源的消费者,人口的增长对低碳经济形成负面影响,而城市人口的增加将消耗更多的能源。有资料显示,我国城市化率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城市人口约增加1,300万。目前,我国城市人口对能源的消费是农村的3.5倍。因此,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必将增加对能源的需求和碳排放量,城市化与低碳经济呈负相关关系。

3、产业结构。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工业生产所需能源资源较高,第一和第三产业生产所需能源相对较少。在工业化进程中第一产业比重逐步减少,因此,第三产业越发达,比重越高,即产业结构越高级化,对能源资源的需求量就相对较少,二者具有较高关联性,并呈正相关关系。同时,环保产业与低碳经济具有关联性,即环保产业越发达,对碳排放治理越有成效。

4、能源结构。能源结构指在一定量的能源生产和消费情况下,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之间及其内部所占比重。化石能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属于不可再生能源,且碳排放量高。通过调整能源结构可以减少大量的碳排放。因此,能源结构中可再生能源比重越高,即能源结构越优化,碳排放量就相对越少,二者关联性高,并呈正相关关系。

5、能源利用效率。所谓能源利用效率指一定的技术条件下,消耗一定数量的能源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之间的比率,而能源利用效率又受能源利用技术水平的约束,即能源利用技术水平越高,能源利用率就越高,在一定的生产规模下所需能源和碳排放量就越少,二者有较高关联性,呈正相关关系。

6、碳汇林业。“碳汇”是指自然界中碳的寄存体。研究表明,森林植被是地球上存在的巨大碳汇,它们通过光合作用可以吸收和固化二氧化碳,进而抵消部分工业源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碳汇林业与低碳经济呈正相关关系。

7、制度环境。制度创新在低碳经济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制度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建立和完善法规政策体系、发展战略规划、建立资源和能源价格机制、建立排污权交易制度和市场、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建立生态补偿和资源节约与高效利用长效机制等。

三、低碳经济发展潜力的国际比较

1、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比较

根据本文对低碳经济关联性因素分析,经济增长与能源需求和碳排放量呈正比,对低碳经济形成负面影响。从表1上述国家2009年GDP总量看,美国和日本超过中国,但2010年中国为5.87亿美元,日本为5.47亿美元,中国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GDP增长速度看,我国达到9.1%,远远高于上述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总量的迅速扩张,对能源的需求量也不断增长。据最新数据,我国2009年能源消费量306,647万吨标准煤,比2000年的150,406吨标准煤增长了1倍多,能源需求的快速增加带来较高的碳排放量。因此,对于我国来说,节能减排的任务十分艰巨。从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分析,我国第三产业比重仅达到43,4%,处于工业化发展中后期。因此,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存在较大潜力。从城市化率指标比较,我国远低于发达国家,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的加快集聚,将增加对能源的消费,对低碳经济发展形成较大压力。我国和各级地方政府应采取积极对策,使城市化进程与低碳经济发展相协调。

2、能源结构与能源经济效率比较

(1)能源消费结构比较

(2)能源经济效率比较

能源经济效率也称能源强度,是指产出单位经济量(或实物量、服务量)所消耗的能源量,能源强度越低,能源经济效率越高。能源经济效率指标通常用宏观经济领域的单位GDP能耗和微观经济领域的单位产品能耗来衡量。

从单位GDP能耗指标看,2009年中国为1.077吨标准煤,比上年降低3.61%,但仍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据世界银行数据,目前,中国单位GDP能耗约是美国4倍、日本的7倍、韩国的2倍、印度的1.8倍。但由于各国单位GDP能耗统计方法的不同,进而导致统计结果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一些学者建议采用单位产品能耗更具可比性和真实性。中国单位产品能耗国际比较,见表3。

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结构和能源利用效率问题。实践表明,在一定能源生产和消费量情况下,能源结构的调整可以减少大量的碳排放。从表2看出,我国非煤能源比

重较低,仅达到29.7%,远低于上述发达国家。在化石能源消费中我国煤炭消费占70.3%,石油和天然气比重占22%。可再生能源中核能、水电和风能仅占7.7%。因此,应通过调整能源结构,发展清洁能源,降低碳排放量。鉴于我国短期内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不能彻底改变,还应特别注重能源技术创新,应用低碳技术、节能技术、减排技术,逐步减少传统工业对化石能源的过度依赖。从表3能源利用效率微观数据比较看出,我国主要耗能工业产品单位能耗与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节能降耗还存在很大空间。应通过加大科技研发支出,构建起低碳经济技术体系,提高能源利用体系整体效率。

3、碳汇林业发展比较

碳汇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中具有重要作用。科学研究表明,林业生长每一平方米,平均吸收1.87吨二氧化碳,释放1.62吨氧气。发达国家为保护生态环境,减少碳排放,积极发展碳汇林业。目前,日本的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67%,韩国64%,瑞典54%,加拿大44%,美国33%,德国30%,法国达27%,印度23%。2009年,我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0.3%。中国国土辽阔,森林资源少,森林覆盖率低,地区差异很大。全国绝大部分森林资源集中分布于东北、西南等边远山区和台湾山地及东南丘陵,而广大的西北地区森林资源贫乏。城市的森林覆盖率也有很大差异,2009年,北京为31.72%,天津为8.24%,上海为9.41%,重庆为34.84%。从以上数据比较看出,我国碳汇林业还存在很大发展潜力。因此,要加快植树造林,使碳汇林业在降低碳排放,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中发挥重要作用。

4 低碳经济制度建设比较

发达国家通过专门立法或强化已有法律法规和标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2008年,英国率先颁布《气候变化法》,要求政府每五年公布一次碳预算,组建专门的气候变化委员会,评估减排行动和碳预算执行情况。美国国会也在积极推动气候变化立法。美国众议院2009年6月通过《美国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参议院也在推进温室气体减排的相关立法。澳大利亚也在积极推动低碳经济立法,《碳排放交易法案》虽然两次遭到参议院否决,但政府仍在继续努力促成立法,以保障碳减排目标的实现。同时,强化和配套现有法规和标准。德国《节约能源法》规定,新建建筑能耗必须满足节能标准才允许开工。欧盟和日本制定汽车排放标准,规定到2020年新车二氧化碳平均排放分别降至95克/公里和115克/公里。

为支持低碳经济发展还采取了积极的政策措施。英国为开发可再生能源,给投资成本高的海上风电项目提供30%-50%的投资补助;许多国家对可再生能源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实行减免增值税和所得税等税收优惠政策。如葡萄牙、比利时、爱尔兰对个人投资可再生能源项目免征个人所得税;部分欧盟国家还增设了碳税或气候变化税。同时,政府还通过与企业签订自愿协议,对完成节能减排目标的企业,给予减免税或其它激励。

我国已经制定了一些与环境保护和循环经济发展相关的法规政策,但与低碳经济直接相关的法规政策还很不系统和完善。应制定《能源法》、《低碳经济法》、修订《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电力法》、《煤炭法》等,并出台与之相配套的各项专项法律和法规标准。同时应建立完整科学的政策体系。并对以往颁布的不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进行清理和调整。同时,应积极进行制度创新,形成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制度安排。应加快我国能源体制改革,建立起能够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供求关系的价格机制和体系;加强可再生能源市场机制建设、促进排污权有偿取得和交易制度改革;推进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改革等。

四、简短结语

第2篇

关键词:主成分分析;经济发展潜力;因子得分

淮北市位于安徽省北部,地处华东地区腹地,苏、鲁、豫、皖四省之交,北接萧县,南临蒙城,东与宿州比邻,西连涡阳和河南永城。南北长108公里,东西宽60公里,总面积2741平方公里。自夏禹以来,淮北市经历了多次变迁。1977年1月20日,国务院批准,将宿县地区的濉溪县划属淮北市,市政府驻相山区。至此形成了淮北市3个市辖区(杜集区、相山区、烈山区)、1个县(濉溪县)的格局。

所谓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潜力,指的是这个地区未来的发展潜能,是指区域复合系统(一定区域的人口、资源、环境、管理调控等子系统通过相互作用、影响、制约而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在维持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所具有的潜在能力。本文首先利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分析淮北市第一、二、三产业的优劣。然后以区县为基本空间单元收集区域发展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通过主成分分析,提取并分析各主因子的空间分布状况,在此基础上进行以下处理主因子得分综合,得到区域空间发展潜力。

一、主成分分析法

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是考察多个变量间相关性的一种多元统计方法,研究如何通过少数几个主成分来揭示多个变量间的内部结构。首先是由K・皮尔森对非随机变量引入,尔后由H・霍特林将此方法推广到随机向量。

采用这种方法可以克服单一的变量指标不能真实反映区域的经济情况的缺点,引进多方面的变量指标,但又将复杂因素归结为几个主成分,使得复杂问题得以简化,同时得到更为科学、准确的经济发展信息。

二、主因子得分

本文选取反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14个变量指标,分别为总人口(万)、非农业人口(万)、农产值(亿)、第二产业产值(亿)、第三产业产值(亿)、工业产值(亿)、工农业产值(亿)、区域面积(平方公里)、财政收入(亿)、第一产业人口(万)、第二产业人口(万)、第三产业人口(万)、迁入人口(万)、高速公路(公里)。对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显著主因子2个,累计方差贡献率超过98%。主成分载荷为:

由上图可知,第一主因子可以解释财政收入(亿)、第一产业人口(万)、第二产业人口(万)、区域面积(平方公里)、工业产值(亿)、工农业产值(亿)等等,可以解释指标比较综合。第二主因子主要解释第三产业人口(万)和迁入人口(万)。

综上所述,人口在淮北市的经济发展中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结果显示,全市常住人口2114276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共增加239676人,增长12.79%。根据2010年各区县的人口规模,我们得到淮北市区县位序规模公式为lnp=5.0255-1.0989lnr,R2=0.9501,城市首位度为2.14,集中程度不是很高。这表明该地区的城市规模结构和人口集中程度结构正常、集中适当。

三、评估发展潜力

根据因子荷载矩阵以及因子得分系数矩阵计算各乡镇主因子得分,如下表所示:

由得分可以看出,濉溪县的综合能力不错,但是第三产业有待发展,与之对应的就是相山区的第三产业发展很好,但是其他方面则相对欠缺。

依据主因子得分乘以贡献率权重得到的发展潜力是基于现状的发展潜力或空间格局。其结果如下表:

综合发展潜力分析表明,目前淮北市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濉溪县,其次为市政府所在区相山区。杜集区以及烈山区的得分均为负,发展条件较差。在淮北市内部,淮北市的主要工业和居住区围绕东湖和南湖成块状分布,分别为相山区一块、烈山区一块、矿山集一块和东部新城。因此,淮北市政府可以将城市体系分为四个区块,四个区块有侧重点的发展,同时加强区块之间的联系。

从宏观上看,淮北市位于两大经济区之间:淮海经济区和中原经济区。由于淮北市目前的二、三产业主要位于东北部,而且与徐州市等周边城市之间的影响也较大,因此淮北市可以努力加强与周边地区,尤其是淮徐、淮蚌的对外交通联系,同时改造城市内部的道路系统,形成完善的城市道路网络系统。而对于中原经济区,其战略定位为: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全国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示范区等等。淮北市濉溪县可以加强与淮阜和淮商的联系,发展农业。

四、结束语

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主旋律,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更应该从当下开始,为将来的小康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而对于一个城市,政府人员必须清楚自己所在城市经济发展的不足之处,清楚城市的发展潜力,以后有针对性的扬长避短、重点发展。最后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本文在其他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提出了发展潜力评估的初步方法,可以肯定其中必然还有许多不完善和需要进一步探讨的地方,欢迎批评和指教。(作者单位: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潜力、河南省

区域可持续发展潜力评价是按照一定的指标体系,采用一定的方法,对某区域可持续发展潜力的大小进行定量测算与等级划分,进而对所评价区域的发展潜力予以全面综合分析。通过采用熵值赋权法的多因子综合评价分析法,对河南省区域发展潜力进行评价,旨在于探讨揭示河南区域可持续发展空间差异规律,为河南可持续发展战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区域发展潜力定量评价模型的构建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要使区域发展潜力评价结果具体化和定量化并且全面、准确、科学地反映区域发展状况,就必须遵循一定原则来构建指标体系。

科学性原则。只有科学的指标体系才能进行科学的评价,也才能科学的反映区域发展状况。

规范性原则。区域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由多项指标构成的体系,由于这些指标的性质和特点不尽相同,这就需要对各项指标进行分类和规范化处理。

可行性原则。指标体系必须根据区域发展内涵的要求来设置,根据具体的生态安全内容来确定相应的指标体系,在进行区域发展潜力评价时具有可行性。

层次性原则。根据评价需要将指标体系分解为若干层次结构,使指标体系合理、清晰。

动态性和稳定性原则。指标对时间、空间或系统结构的变化应具有一定的灵敏度,同时又保持指标在一定时期内的稳定性。

完备性和独立性原则。能全面反映城市发展各个方面的特征和状况,各指标间相互独立或相关性小,避免包容和重叠,力求简而精。

指标体系的选择与建立。在一般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考虑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及发展条件差异,建立能够实事求是、全面、科学的反映经济发展潜力水平的指标体系,将区域发展潜力评价因素归并为目标层(A)、准则层(B)、指标层(C)。其中,目标层(A)即为各地市可持续发展潜力评价的综合指标,用来衡量区域可持续发展潜力。准则层(B)是各地市可持续发展潜力评价的分项指标,是对目标层的细化和说明。指标层(C)是各地市可持续发展潜力评价分项指标细化,是对区域可持续发展潜力评价的详细表述。

根据河南省的具体发展水平特点及现实因素,参照2006~2008年《河南省统计年鉴》等资料的有关数据,选择1个目标层,对应6个准则层,再对应43个指标层,构成了区域可持续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

1个目标层(A)为河南省区域发展潜力综合评价(A1)6个准则层(B)分别为:经济规模与产业结构(B1),科技创新能力(B2),社会发展水平与居民生活质量(B3),区位与基础设施(B4),信息化水平与对外开放度(B5),资源禀赋与环境支撑能力(B6)。

43个指标层分别为:人均GDP,第二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百元投资利税率每万名从业人员中的R&D人员,R&D经费占GDP的比重,三类科技成果的产出数量,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总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技术市场成交金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恩格尔系数,城镇化率,抚养系数,万人拥有医生数,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比例,每万人拥有大专以上学历人数客运周转率,货运周转率,高速公路密度,人均城市道路面积,用水普及率,燃气普及率,排水管网密度千人拥有互联网用户的个数,百人拥有电话数,人均电信业务总量,人均实际利用外资,人均旅游外汇收入,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人均耕地面积,城市人均日生活用水量,单位GDP能耗,单位GDP电耗,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工业及城镇生活废水中的COD去除率,工业及城镇生活废气中的SO2去除率,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

熵值赋权法及其权重系数的确定。熵值赋权法是一种根据来源于客观环境的原始信息,通过分析各指标之间的联系程度及各指标所提供的信息量来决定指标权重的客观赋权法,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主观因素带来的偏差。由于文中指标体系的各指标间性质不同,单位不同,而且数量级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所有原始变量均要进行无量纲化处理,以消除原始变量量纲影响。无量纲化处理后,用熵值法赋予各指标权重,最后得出区域发展潜力指数(DPI)。计算过程如下:

对于第i个被评价对象的第j项指标的指标值:Xij(i=1,2,…,m)。如果对确定的j,相应的Xij(i=1,2,…,n)之间的差异越大,则说明该项指标的相对作用就越大,即所提供的信息量也就越大,其熵值也就越小,具体的计算过程如下:首先,计算第j项指标的熵值:

为第i个被评价对象的第j项指标的特这比重。然后,计算第j项指标的差异系数:rj=1-Ij(j=1,2,…,m)。

差异系数是反映综合指标作用大小的一个量,其值越大,指标的作用就越大,反之亦然。最后,计算第j项指标的权重系数:

式中:Yij-第i个城市的第j项因子分值:α(j),Xj当第j项因子指标与城市竞争力正相关时,α(j)=1且Xj=Xmin当第j项因子指标与城市竞争力负相关时,α(j)=-1且Xj=XminXij第i个城市第j项指标值Xmax各城市Xij指标的最大值Xmin各城市Xij指标的最小值。

二、因素因子分值的计算。采用加权平均数法,城市竞争力评价的某一因素分值按照下式计算:。式中:Fik第i个城市第k个因素分值Wkj第j项因子对应上层第k个因素的权重值Yij第i个分等对象第j项因子的分值n第k个因素包含的因子个数。城市发展潜力综合分值按照下式计算:

即为DPI区域发展潜力指数。式中:Si第i个城市竞争力的综合分值Wk第k个因素的权重值Fik第i个城市第k个因素分值因素个数。

河南省区域可持续发展潜力评价

可持续发展潜力指数(DPI)的计算。采用综合评价模型,将权重系数Wj代入模型即可得出河南省地市的可持续发展潜力指数(DPI)。

发展潜力评价分析。从计算结果可以直观的反映出,郑州作为省会城市,洛阳作为河南省第二大城市,同样是经济发展的中心,其发展潜力综合评价值分别为0。2216、0。0889远高于其他各地市成为经济增长极和副增长极,从而作为河南省经济发展的龙头带动着其他地区的发展。从地域空间上来看,全省的可持续发展潜力指数(DPI)空间分布呈现由省会郑州向想其他地区呈阶梯状下降的趋势。

可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非均衡性是影响发展潜力高低的主要因素,处于较弱和弱发展潜力的区域多属河南省四大经济区域中的黄淮地区、豫北地区、豫西豫西南地区及中原城市群中的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地区。距离省会政治经济中心城市较远,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河南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经济体系。淘汰高耗能、高耗材、效益低下、污染严重的落后生产技术和工艺,发展以先进的生产技术工艺,开发和引入清洁生产技术、节能降耗技术、废物回收利用技术和资源的开发技术与替代技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提升河南区域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4篇

一、引言

交通可达性是指地域之间交通的便利程度,是空间相互作用的表征性指标。良好交通条件是旅游产品的价值得以实现的决定影响因素。旅游业发展潜力是指地区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在一定刺激条件下能够展现出来的潜在的旅游持续发展的能力。该指标是衡量地区旅游业发展前景与持续能力的综合性的指标,对提高旅游经济效益有较大影响。学术界目前关于旅游竞争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国家或者地域为研究对象,以旅游业发展潜力概念和指标体系的构建为研究内容进行的研究。如曹新向(2007)构建了旅游产业发展潜力评价指标,运用相关性分析对我国31个省旅游发展潜力的差异进行量化研究;丁建军,朱群惠(2013)基于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以产业自我成长潜力和外源支出潜力等旅游业发展潜力指标对我国31个省市的旅游产业发展进行了研究;王学峰,张辉(2013)在借鉴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构建了旅游发展基础、发展能力和发展空间等指标对西部12个省域的旅游发展潜力进行了比较分析。综上所述国内关于旅游发展潜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家或者区域层面上,指标体系构建主要还是从旅游自身的要素出发。基于以上分析,目前对省内各地市旅游发展潜力系统的研究尚不多见,以交通可达性与旅游资源优势度来构建指标研究旅游发展潜力的就更少。为此,本文以安徽省16个地市为研究对象,通过交通可达性来构建旅游潜力指标运用相关性方法对安徽省旅游发展潜力进行研究,以期对安徽省的旅游发展提供帮助。本文相关数据来源于《安徽省统计年鉴》《各市统计公报》。

二、各地市交通可达性及旅游业发展分析

(一)各地市交通可达性评价

城市基础交通设施健全与否是所属地市交通可达性的客观反映。本文对地市范围内交通设施的状况选用三个一级指标来衡量,分别为航空状况、铁路设施状态、公路状况。每个一级指标下设若干明细指标如表1。经过数据标准化及德尔菲法赋以权重,以此使各地市的交通可达性具有可比较性。

数据标准化处理如:

(1)

为第i个指标标准化的数值,0

可达性系数计算公式如:

(2)

(2)式中指第j个地市的交通可达性的综合得分,分值越高其交通可达性越好;Aji为第j个地市第i个变量的标准化数值;为第j个地市的低i个变量的权重赋值。

通过以上构建的指标体系和相关的计算,得出如表2所示各地市的交通可达性系数。

从表2可以看出交通可达性系数最高的是安徽省会城市合肥,合肥的航空和铁路的交通可达性水平较高;其次是阜阳,阜阳有九条航线且列车班次与其他地市相比最多;淮北、马鞍山及铜陵等地市的交通可达性系数较低,低于0.1的水平,主要由于这些地区处于多山地区,(马鞍山和铜陵处于半面环山一面环水(长江))且缺乏丰富的旅游资源,交通设施的建设有一定的难度。从三个区域来说,皖南地区的交通可达性均值处于最低水平,皖南主要是山地丘陵为主,交通较为不便;皖中地域的平均交通可达性水平最高;从交通可达性构成来看,各地市的公路交通可达性明显强于航空和铁路,12个地市没有飞机场,多数地市的铁路交通只有普通列车班次,安徽的交通水平总体来说欠发达。

(二)各地市交通可达性与旅游业发展水平相关性分析

旅游业的规模大小是旅游业发展投入指标,也是最基本的表象指标,而旅游业的收益是旅游产业发展的产出指标,也是其所追求的的最终指标,因此,本文以各地市旅游业的规模和效益两个评价指标来衡量地区的旅游业发展水平。

(三)各地市交通可达性与旅游业产出水平相关性分析

本文采用各地市2012年旅游者人数和旅游业收入作为衡量各地市旅游业发展的产出指标,以此指标与交通可达性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SPSS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结论如下:安徽16个地市交通可达性系数与旅游收入之间相关性达到0.637,双侧显著性检验在1%水平上显著,与各地市接待游客人次的相关性达到0.616,双侧显著性检验在5%水平上显著。说明地市市域内交通可达性越高可以相应的提高旅游业产出水平。

(三)各地市交通可达性与旅游产业投入水平相关分析

地区旅游产业规模是旅游产业发展的投入指标,投入越多规模越大。旅游产业投入主要是资本的投入和人力的投入,所以本文选用旅游业固定资产投入表现资本的投入,用旅游产业的从业人数表征人力投入。用2013年各市的固定资产数、旅游业从业人数和各地市的可达性系数运用SPSS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结论如下:交通可达性与旅游产业固定资产投入水平之间的相关性达到0.755,且两者的双侧显著性水平检测在0.01以上显著;交通可达性与旅游产业从业人数投入水平之间的相关性也达到了0.675,且双侧显著性水平检测也在0.01水平上显著。

(四)基于交通可达性的旅游产业发展分析

从安徽省范围内的分布来看,皖南地区的风景名胜在全省占比较多,且多集中在池州市、黄山市及芜湖市,但由于这些地区多处于多山丘陵地区,导致城市本身的可进入性减弱。皖北地区旅游资源虽相对较为匮乏,但其公路交通的可达性较高,且京沪、京福等高铁建成也相应提高了其铁路交通的可达性水平,大大增加了其区域内的景点的可达性,对临近区域客源有一定吸引 力。皖中地域的旅游资源较为丰富,如安庆的天柱山、六安的大别山等,且合肥作为安徽的省会城市,经济较为发达,交通设施建设也较为完善。滁州、马鞍山、芜湖及宣城等地靠近经济较为发达的长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与此四地级市的交通可达性也较高,可以将长三角地区的客源市场作为重点开发。基于合肥、六安等是安徽交通可达性最高的地市,其客源市场主要为沿高速、高铁线路的1h和2h内可达的城市。如南京、常州、苏州以及上海等地区。可以看出交通可达性的高低对于地区旅游产业的效益和规模的发展都起着正相关的促进作用,由此各地市在旅游开发建设的同时也要相应的考虑其景点的交通可达性强度。在做省内具体的交通规划时可以适当考虑一些风景名胜区区位,加大省内风景名胜区的可达性,从而获得较高的旅游业效益。

三、旅游业发展潜力研究

根据表2可以得出安徽省16个地市的交通可达性系数,结合文献(韩春鲜.2009,基于旅游资源优势度差异的新疆旅游经济发展空间分析)中给出的方法经计算可以得到安徽省各地市的2013年旅游资源禀赋、旅游资源丰度以及旅游资源品位度等指标的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的方法,对各地市资源丰富度与交通可达性系数进行排序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本文通过旅游资源品味度A、旅游资源优势度B以及各地市交通可达性系数C等指标构建旅游业发展潜力模型。首先对旅游资源品味度A、旅游资源优势度B和各地市交通可达性系数C进行标准化处理,得到SA、SB、SC。旅游发展潜力的公式如下:

(3)

对(4)中计算得到的旅游业发展潜力M业进行标准化处理,并以乘以10 之后的数据作为各地市的旅游业发展潜力值。如表6所示。

从表3可以看出,旅游潜力最大的地区是黄山与宣城,这些区域的旅游资源处于较高的优势度水平之上,因此这些地区是安徽省现在乃至将来旅游业发展的重点;处于第二层次旅游发展潜力的城市有六安、安庆和池州,三市旅游自然资源丰富,尚处于旅游景区开发初级阶段,交通的可达性是制约这些地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合肥与芜湖处于安徽省旅游发展潜力的第三阶段,交通可达性系数较高,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处于安徽省内前茅,因此客源市场较为广泛;处于最后一个层次的是阜阳、亳州、淮北、蚌埠、宿州等9个地市,这些地市旅游资源优势度较低,且交通的通达性也较低,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旅游业的发展整体上令人担忧。从安徽省整个区域来看,旅游业发展潜力最高的还是皖南地区,其次是皖中地区,发展潜力最小的是皖北地区。皖南地区有丰富的国际性知名旅游景区,目前已具有一定规模,且有国家重点旅游建设项目的支持,其未来依旧是安徽省旅游发展的重中之重;皖中地区虽自然的旅游资源优势度相较于皖南地区差些,但是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说,皖中地区旅游发展建设徐转换模式,其未来发展的爆发里较强;皖北地区的旅游资源优势度和交通通达性皆低,该地区的旅游业还得从基础做起。

四、结论与建议

现依据全文的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及相应的建议:

首先,交通可达性对旅游业发展的效益与规模都有重要影响,但是由于安徽省各个地市的旅游发展的起步阶段不同需要区别对待。如黄山市、池州市以及安庆市等地区的旅游业已较为发达,但是由于处于多山地区,交通设施不完善,究其未来旅游发展的方向是旅游的发展带动交通设施的建设;六安、宣城等地区的旅游资源丰富但是旅游资源的特色不明显,景点开发较晚,旅游发展处于初级阶段,这些地区旅游发展要依赖于交通设施的完善,也就是说要以交通的便利性来带动旅游业的发展;合肥、芜湖、马鞍山等经济发达交通便利但是缺乏具有吸引力的自然旅游资源的城市要依托其经济实力做好旅游产业模式的转换,发展城市旅游,以城市的建设来带动旅游业的发展。

第5篇

关键词: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经济;灰色关联度

一、评价区域经济发展实力的指标选择

人类社会始终围绕着经济活动在活动,而经济活动需要在地理区域内进行的,这样就形成了经济区域。区域经济发展实力可以从四个方面表现:(1)经济发展水平,主要从地区GDP、人均GDP、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四个指标分析;(2)经济结构,分析一产、二产、三产占地区GDP的比重;(3)经济发展活力,有经济上有发展活力,地区才能健康运行。本文选取公路客运量和公路货运量两个指标进行分析;(4)经济发展潜力。地区经济的发展潜力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要f明这种潜力,可以从地方财政科学技术支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入手,对这两个指标的投入大小可以看出地区经济未来的发展潜力,同时也说明了地区经济发展实力。因此,评价地区经济发展实力就要比较地区在这四个方面的优劣。

二、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1.经济发展水平现状分析

作为最能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实力的地区生产总值,可以看出地区经济发展程度。四川省GDP值2005年是7385.1亿元,但到了2014年发展成了28536.66亿元。增长了3.86倍,年均增长了16%。紧随其后的陕西省,其GDP值从2005年的3933.72亿元发展到2014年的17689.94亿元,年均增长了19%,经济总量扩大了4.5倍。陕西经济具有资源丰富、前景广阔、基础坚实等有利条件,西部大开发,为陕西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这可以看出陕西省的经济发展后劲很足。

广西因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北部湾经济发展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带来的经济优势是经济增长速度上了又一个台阶,显现出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2005年的GDP是3984.1亿元,2014年的GDP是15672.89亿元,从经济总量上扩大了3.93倍,年均增长了17%。除了这三个省区以外,其他地区的GDP曲线相对平缓,特别是青海,涨幅很低。

2.经济结构现状分析

为了说明我国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九个地区的经济结构发展状况,本文根据2014年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各自占GDP的比重数据进行分析,在第一产业总产值占GDP比重中,新疆最大0.1659、重庆最小0.0744;在第二产业总产值占GDP比重中,陕西最大0.5414、新疆最小0.4258,而在第三产业总产值占GDP比重中,重庆最大0.4678、陕西最小0.3701。导致这种局面的关键因素是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

3.经济发展活力现状分析

四川省的公路客运量、货运量一直处于九个地区最高水平,其中,2012年分别达到最大水平为266338万人、158396万吨;重庆市,在2012年公路客运量达到最大值152249万人;广西在2012年公路货运量达到最大135112万吨。

4.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在地方财政科技支出指标中,四川省投入的数额水平最高,由2007年的20.78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81.76亿元,增大了3.9倍;其次就是广西,2007年投入额为13.19亿元,到了2014年达到了59.93亿元,增大了4.5倍;其他地区的涨幅度比较平缓。

在R&D经费指标中,四川省也同样投入力度最大,2011年到2014增大了1.9倍;陕西和重庆的投入接近,2011年投入分别是陕西966768万元、重庆943975万元,2014年投入分别是陕西1606946万元、1664720万元。

三、丝绸之路经济带下区域经济发展实力评价

我国东西部的地域差距的局面短期内不会消除,相信通过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将会改善这种不平衡。通过分析参与经济带战略的九个省份的经济发展实力的因素,利用灰色关联度对全国31个省市的各指标平均值组成参考序列(母序列),其余地区组成比较省市,重点研究西部九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实力。首先,求各个省市11项指标的均值;用各个指标原始数据除以各自的均值;将均值化的参考序列数据减去均值化后的各个比较序列,再对差值求绝对值,并找到绝对差值的两级最大值和两级最小值;根据灰色关联系数的公式求灰色关联系数(取ρ=0.5);最后对灰色关联系数进行加权处理,得到关联度ri,并进行排序,从结果来看,九个地区的经济实力排名依次是四川省、陕西省、重庆市、广西、甘肃省、云南省、新疆、宁夏、青海省。

1.四川省的经济发展实力在九个地区中最大

四川省在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和发展活力方面都表现最佳。四川省分别突破了地区GDP、公路客运量、公路货运量、第一、二产业总产值占GDP比重这五项指标的平均水平,位居西部第一。2014年,四川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投入了1960112万元,可以看出,四川想要朝着更高的经济实力迈进,未来四川省的发展将会备受瞩目。

2.陕西省的经济发展实力在九个地区中位居第二

陕西分别突破了公路客运量、公路货运量、第二产业总产值占GDP比重这三项指标的平均水平。在经济发展实力的4个方面虽然不如四川省的表现,但是陕西的经济增长潜力很大,后劲很足。陕西的灰色关联度排名16,为0.9756,经济综合发展潜力很强,这与多方面因素有关。首先,陕西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化和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但陕西省的重点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则仍然表现出不足的现状。其次,陕西煤炭储量全国排名第三位,矿产资源储量丰富,未来发展前景不可估量。从宏观政策环境来看,国家已将单位GDP的CO2排放量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并在全国开展低碳城市试点工作,陕西天然气储量很大,这在客观上将成为助推陕西天然气产业发展的有力引擎。

3.其余七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实力相对一致

剩下的七个地区,经济发展实力整体差距不大,灰色关联度排位分别是重庆18、广西23、甘肃24、云南25、新疆26、宁夏28、青海30。这七个地区中,重庆市的经济发展实力相对来说比较好一些,它的11个经济指标都很乐观。2014年,重庆市的GDP值为14262.6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25147.23元,公路客运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为63630万人。而广西的2014年GDP值达到了15672.89亿元,广西一直在追赶陕西经济。

四、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经济发展实力的建议

通过分析可以看到九个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省市经济发展实力表现不错,潜力很大。所以通过寻找和探索出可行的发展路线,争取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提升我国经济大国的地位。

1.始终重视发展教育和科技投入

作为西部省份,更是应该瞄准教育、科技。政府的财政政策也应该成为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源动力,增加人力资本,增加基础设施投资和增加研究与开发投资的政策措施。

2.重视特色产业培育

要从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思路入手,不断调整优化本地区的产业结构,达到一定程度的产业竞争力,进而扩大市场占有率。凭借地区优势,发展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出口基地。加强省际间、国际间要深度合作,推动跨区域合作模式的建设,扩大和聚集产业规模,重视承载能力的提升,努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3.加强民间交流与合作

只有不断的交流、不断的碰撞才能产生意外地收获。在旅游方面,加强合作交流,扩展旅游规模,共同打造带有丝绸之路特色的国际间实惠又精致的旅游线路和特色产品。特别是在科技上,加强科技合作,鼓励科技人员之间进行科技交流,合作开展重大科技攻关,为科技创新提供新的思路。要不断利用网络社交平台,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便捷特性,形成和谐友好的文化生态和舆论环境。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竹产业;竹产品;再设计

益阳,中国“竹子之乡”,楠竹等竹类资源丰富,当地基于竹资源发展的产业发展前景良好,发展潜力巨大。益阳市城市历史悠久,艺术底韵深厚,通过对竹产业的开发和对竹产品再设计的挖掘以及竹产品与当地联系的研究和分析有利于在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弘扬传统竹文化。

1 竹产品的开发意义分析

1.1 竹产品的开发对于环境的影响作用

竹生长迅速,分布范围广。在益阳,竹的历史由来已久,当地竹业资源已成为产业发展的一项不可或缺的优势。竹子能够保持水土,固土、保水等效用良好,同时也具有其他植物同样的绿化功能――吸收二氧化碳,此外,竹子还有滤水功能,成片的竹林下都有竹根水,利于土壤健康。

1.2 竹产品的开发对经济的影响作用

益阳市可观的竹业资源成为了益阳市城市发展和建设不可或缺的极有利优势。

第一,拓宽产业发展的渠道,促进产业多样化。以竹产业为发展基点,提携周边产业的发展,形成“以一带多”、“以多促一”等的相互渗透的产业发展模式。在此基础上,可选择以竹产业为主,形成原料出售、原材料深加工的“一条龙”产业发展;也可以选择以竹产业为首,多产业共同促进的模式,拱卫竹产业的发展道路,各行业以此共同致富,形成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此举,可拓宽当地的产业发展渠道,拓宽各产业的发展空间,提升各产业的发展潜力,同时也促进益阳市产业多样化的发展,为今后的经济腾飞做铺垫。

第二,加强各行业与竹产业的内在联系,深入挖掘各行业的发展价值。与竹产业相关的产业发展潜力的大小,取决于当地的竹产业的发展力度。尤其以竹作为产业发展关键点的产业来说更是如此,如原料(竹木)加工行业等。竹的利用价值随着不断地开发和挖掘将不断地加强,同理,随着加强周边行业与竹产业的粘连度,行业的发展潜力势必增大。对于依赖竹产业发展的产业来说,当地竹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加强各行业与竹产业的粘连度,拓宽交互发展的渠道,有利于促进竹产业和各行业的又好又快发展。加强各行业与竹产业的内在联系除了能够增加自身产业的发展潜力外,同时也能进一步提高竹子的利用价值,进而开拓竹产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空间。

1.3 竹产品的开发对当地传统文化的影响作用

益阳当地竹业的优势背景哺育、滋养了竹文化的生长发展。竹产业的发展势必促进传统竹文化的发展。竹文化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各种竹制品和竹具,其涵盖的领域之广足以覆盖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发展竹产业,不仅能够完善并形成具有益阳特色的竹文化景观,而且更重要的是当地人的文化自信心得到了提高,使人们受到传统文化的滋养,提升了人民的精神文明素质,让保护文化的理念深入人心。

2 竹产品的再设计对当地的影响分析

2.1 产品引导

基于优势的产业资源和经济发展建设,益阳本土的竹产业不能仅仅囿于原料的生产和销售的产业圈。从未来的产业发展高度来看,产品的设计与制作是现今益阳本土竹产业发展的最有利环节,也是即将步入的一个产业发展阶段。益阳用竹的历史由来已久,然而时至今日,传统文化受到现代文明的强烈挤压。这是一个文化与时代相适应的过程和过渡。新的生产关系必须与新的生产力相适应,竹产业的发展与它所匹配的生产关系息息相关。所以,在面对益阳竹产业将要步入的这一发展阶段时,更应该考虑的是使新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匹配。市场的需求,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迫使产业的结构优化和升级。所以,为了引导产业与未来的产业发展模式相适应,就不得不考虑产业资源的细化利用和资源分配。现代设计是使产业适应需求的一种极佳的改造方式,是实际产能匹配实际需求的一种有利途径。

2.2 消费引导

消费来源于需求。消费的选择权在大众手中。产品设计本身已将自身的理念植入其中,除了销售的环节之外,产品的设计中还需要有一些“诱导”功能。因为旧时代的竹制品只需要使用,现代社会的竹制品不仅需要满足自身的“实用”功能,更多的还应考虑与消费者、社会和时代的自适应。当生产关系满足不了现有的生产力,那么只能通过改善(革)来解决问题,而在审美和使用方式方面都是非常好的改革切入点。

设计可以引导大众使用一种新的且更有效地发挥他们想法的方式,而这种方式因人而异。如竹担子的再设计,可以考虑是否能够结合人体工程学原理,为使用的过程中减少使用者的负担,或者是以竹子为原料,发明创造一些能够代替挑物工具等。我们可以看出,产品的再设计是可以对大众起到一个消费引导的作用的。

2.3 文化引导

在传统文化发展的今天,拯救和弘扬传统文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尤其是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背景下,本土文化的巩固和发扬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在当今国际文化相互交融的时代,谈如何传承文化显得颇为费力。这事关于一个引导的问题,是产业发展的问题,更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问题。

竹是竹文化的最主要载体,是竹文化之源,必然成为传递、引导的媒介。

由于竹产品的运用领域广,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可通过原先竹制产品的再设计,融入文化理念,成为与消费群众贴心的文化引导媒介。这样产品的消费行为就升华成了对大众的一种文化引导,一种意识观念的传递与精神塑造。

3 结语

基于益阳地区的竹业资源优势,其开发意义深远,而就目前地区经济发展情况来看,竹产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空间巨大,距离形成规模化、成熟化的产业经济运营还有一段较长的距离。但从客观上说,益阳的竹资源在全国具有一定知名度,其发展潜力巨大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基于竹产业开发的竹产品行业,一定程度上受其开发力度的制约,此外还有市场、经济、传播等方面的因素。但就目前产业情况来说,益阳的经济生产总值将会随着竹产业的进一步开发而增长,发展前景喜人。而当地的相关行业也会随着竹产业的发展而兴起。产品的再设计需要各方有志人士共同建设、引导和规划。随着竹产业与产品再设计力量的联合发展,未来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将会进一步地发展、更新、与时俱进,向着更美好的未来进发。

参考文献:

第7篇

2006年安徽十强县座次已排定(分别为宁国、凤台、肥西、繁昌、当涂、天长、芜湖、无为、肥东和广德),这次评选也采用了全国百强县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因此,这十个走在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其反映出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实力是可以与全国百强县作对比的。那么安徽哪个强县能率先步入全国百强县之列呢?

“十强县”与新郑市的差距

河南省新郑市在2005年全国百强县中名列第100位。根据是次评价结果,安徽十强县综合发展指数比新郑市低21个百分点。其中,发展水平指数、发展活力指数和发展潜力指数分别低24.17个、15.03个和7.09个百分点。十强县中,宁国的综合发展指数与新郑市的差距最小,为13.02个百分点,无为与新郑市的差距最大,为27.46个百分点。其中,发展水平、发展活力和发展潜力三类指数中,宁国的发展活力指数比新郑市高5.29个百分点,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两类指数最高的宁国比新郑市分别低17.15个和1.46个百分点。

发展水平指标比较。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差在经济总量上。2006年,安徽十强县县均GDP不及新郑市的一半,GDP总量最多的无为只及2005年新郑市的64%;县均地方财政收入相当于新郑市的67%,最多的宁国只及2005年新郑市的89.8%。由于安徽十强县经济总量偏小,导致经济密度偏低。2006年,安徽十强县经济密度仅为新郑市的23.2%,最高的凤台只相当于2005年新郑市的40.6%。

二是差在经济结构上。2006年,安徽十强县非农产业比重比新郑市低14.6个百分点,最高的繁昌比新郑市还低5.1个百分点。

三是差在人均水平上。2006年,安徽十强县人均GDP、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及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相当于新郑市的41.1%、60.4%和81.2%,人均GDP最高的宁国仅相当于新郑市的71%,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只有宁国和繁昌好于新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当涂高于新郑市。每万人拥有社会福利院数床位数,安徽十强县比新郑市少4.9张,除宁国、凤台和繁昌3个县(市)多于新郑市外,其他县(市)均少于新郑市;每万人拥有医院卫生院床位数,安徽十强县比新郑市少5.7张,只有宁国多于新郑市;每万人拥有医院卫生院技术员数,安徽十强县比新郑市少8.1人,也只有宁国多于新郑市。

发展活力指标比较。差距主要表现在:其一,发展速度慢。2006年,安徽十强县地区生产总值指数和投资变动率比新郑市分别低6.5个和56.2个百分点。

其二,经济外向度低。2006年,安徽十强县出口总额与GDP之比比新郑市低1.1个百分点,除宁国、天长和广德3个县(市)高于新郑市外,其他7个县(市)均低于新郑市。

其三,利用外资少。2006年,安徽十强县实际利用外资额与GDP之比比新郑市低2.7个百分点,除繁昌和芜湖两县高于新郑市外,其他8个县均低于新郑市。

其四,每百户居民民用汽车拥有量少。2006年,安徽十强县每百户居民民用汽车拥有量比新郑市少4.6辆,没有一个县(市)多于新郑市。

其五,人均贷款额低。2006年,安徽十强县人均贷款额相当于新郑市2005年的86%。10个县中除宁国、繁昌和天长高于新郑市外,其他县均低于新郑市。

其六,投资水平低。2006年,安徽十强县人均固定资产投资相当于新郑市2005年的85.4%。10个县中凤台、肥西、天长、无为和肥东均少于新郑市。

发展潜力指标比较。差距主要表现在:第一,人均常用耕地面积少。2006年,安徽十强县人均耕地面积0.98亩,相当于新郑市的93.3%,除凤台、天长和肥东多于新郑市外,其他县(市)均少于新郑市。

第二,基础设施落后。2006年,安徽十强县公路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08公里,相当于新郑市的63.9%,没有一个县超过新郑市。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安徽十强县比新郑市低0.7个百分点,肥西、繁昌、当涂、天长和芜湖等5县均低于新郑市。

第三,工业劳动生产率不高。2006年,安徽十强县工业劳动生产率比新郑市低15.1%,除肥西、凤台、肥东和广德县等4个县高于新郑市外,其他6个县均低于新郑市。

第四,科教事业滞后。从反映科教事业发展的四项指标看,2006年,安徽十强县人均科教事业费支出相当于新郑市的86.7%,只有宁国、繁昌和天长3个县(市)高于新郑市;每万人中的中学生人数相当于新郑市的63.7%,没有一个县(市)好于新郑市;每个教师负担学生数比新郑市多0.4人,只有宁国、繁昌和广德3个县(市)少于新郑市;每万人拥有专利申请数仅相当于新郑市的11.9%,最多的宁国市也不及新郑市的一半。

第五,文化基础条件较差。2006年,安徽十强县人均图书拥有量相当于新郑市的61.1%,除宁国、繁昌和广德3个县(市)多于新郑市外,其他县(市)均少于新郑市。

追赶之希望在哪里

从2005年全国百强县评价测算出的综合发展指数看,安徽十强县的综合发展指数均处于全国2070个县的中等偏上水平,其中宁国、凤台、繁昌、当涂、芜湖和肥西等6个县(市)的综合发展指数排名在全国县域500名左右,说明安徽十强县冲击全国百强有一定基础。

首先,这些县(市)发展潜力基础条件较好。从2005年全国百强的评价结果看,安徽十强县发展潜力指数与全国百强县的差距相对较小,不超过10个百分点。其中,宁国和繁昌与全国百强县的差距不到4个百分点,与新郑市的差距不到2个百分点,说明安徽十强县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这也是安徽十强县冲击全国百强县的优势条件。从影响发展潜力指数的12个具体指标看,安徽十强县的地方财政收入相当于GDP比例、公路密度及人均常用耕地面积三个指标略高于全国百强县;地方财政收入相当于GDP比例、耕地产出率、农业劳动生产率等指标明显高于新郑市。宁国、繁昌和天长的人均科教文卫事业费支出接近全国百强县水平,超过新郑市;凤台、天长和肥东的人均常用耕地面积多于全国百强县,也多于新郑市;除宁国、繁昌和广德公路密度低于全国百强县外,其他7个县(市)均高于全国百强县;宁国、凤台、无为、肥东和广德的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高于新郑市。

其次,十强县发展活力条件较优。2006年安徽十强县的发展活力指数与全国百强县的差距虽然较大,但要小于发展水平指数(比发展水平指数低5.2个百分点);与新郑市相比,差距仅为15个百分点。

从影响发展活力的因素看,一是外资企业比重相对较高。2006年,安徽十强县外资企业比重虽然低于2005年全国百强县平均水平,但比新郑市高12.9个百分点,肥西和肥东两县甚至比全国百强县还要分别高27个和8.3个百分点。二是工业企业增长速度较快。2006年,安徽十强县工业企业增长速度虽然低于全国百强县,但比新郑市高10.4个百分点,宁国、繁昌、当涂、芜湖、无为和广德等6个县(市)的增长速度均在30%以上,远高于新郑市。工业企业的较快增长,将迅速壮大县域工业经济;而工业经济的不断壮大,将对整体县域经济起到重要支撑作用。三是投资增长速度较快。2006年,安徽十强县固定资产投资增幅比2005年全国百强县高13.5个百分点,有7个县(市)的增幅高于全国百强县,宁国、繁昌、当涂、芜湖和广德等5个县(市)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均高于新郑市。投资的较快增长,为后续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原动力,并将以其乘数效应进一步拉动经济增长。此外,安徽十强县中部分县利用外资形势较好,繁昌和芜湖利用外资与GDP之比已超过新郑市,达到全国百强县水平;经济外向度较高,宁国、天长和广德等3个县(市)的出口总额与GDP之比均超过新郑市,将更增添这些县域经济发展的活力。

再次,十强县发展水平提升空间较大。目前安徽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已成为制约冲击百强县的最大障碍。但是,从安徽十强县未来发展前景看,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很大。

先来看宁国。该市工业发展基础好,工业化率超过40%,已初步形成以水泥、橡胶零部件、电子电器等六大支柱产业,拥有市场占有率较高的优质产品,如橡胶汽车密封件、耐磨材料、灯具电容器。较强的支柱产业,既有好企业,又有好产品作支撑,加之毗邻发达地区,又有优先承接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明显优势,宁国经济有望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凤台是全国煤炭资源大县,已探明储量达百亿吨,已投产煤矿原煤产量超过1500万吨。随着淮南三大基地的建设和境内丁集、顾桥、杨村煤矿的开工建设和达产,未来凤台的原煤产量有望突破5000万吨。这在全国县域是绝无仅有的。资源优势,将助推凤台经济高歌猛进。

肥西依托江淮和昌河汽车,正在致力于打造全国汽车制造及零部件加工业重要基地,规划到2010年基地实现工业产值400亿元,引进配套企业100家以上。目前,桃花工业园内江淮汽车60万辆乘用车生产线正在加紧建设(轿车已下线,并将于下半年上市),已引进配套企业50余家。该县与合肥高新区联合开发的柏堰科技园已初见雏形,总投资10亿元的格力空调生产基地即将建成投产。

繁昌的水泥年产量将在2008年突破2000万吨,即将开建的台湾宝成鞋业(总投资1.2亿美元)、富鑫钢铁(总投资6亿元)、三鹿乳品(总投资2.2亿元)等大项目,筹建中的荻港新型建材工业园和船舶工业园等,都将成为未来经济增长的新支撑点。另外,总投资233亿元的核电项目落户该县,将更使其经济发展如虎添翼。

当涂众多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壮大,刃模具、机床、筑路工程机械配件享誉全国,并已形成了密集的产业集群;长江钢铁和蒙牛乳业等骨干企业已进入稳定发展成长期,在建的力通稀土钢缆、山鹰纸箱、比伦生活用纸及中意合资发酵肉制品等两亿元以上项目,将对全县经济发展形成重要支撑;而正在筹建的大唐当涂电厂,总投资达120亿元,将于2009年建成,又将助推全县经济跃上新台阶。

天长是东向发展前沿阵地,民营企业和外向型经济发展势头强劲,目前已形成了线缆、化工、电子等众多的支柱产业,其中工程塑料、电视元件、柴油机缸盖以其生产规模大、技术含量高、配套能力强,在全国同行业已享有较高的知名度。优势产业的规模效应和聚集效应,有望使该市经济快马加鞭。

芜湖县作为芜湖市支柱产业(汽车制造)的重要配套基地,已被批准为国家级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加工基地,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等已形成较为紧密的产业链。截至2007年5月底,仅该县工业园内就签约企业近700家。不难想象,产业集群的规模效应将使该县经济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无为依托资源发展的羽毛羽绒加工、纺织服装加工基础雄厚,船舶制造开始形成气候,闻名全国的高沟特种电缆产业群正方兴未艾,即将开建的上海华谊集团投资超百亿元的化工“航母”,又将构筑该县新的经济增长点,并形成新的产业格局。

肥东作为全国粮油生产重点县、全国农产品优质化工程十强县、全国无公害生产示范基地县,依托农业产业化开发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成效将逐步呈现;受合肥市区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已形成的家电、机械加工制造等支柱产业正步入快速成长期;正在建设中的化工工业园,将接纳众多大型化工企业整体搬迁。工农业并举,又是著名的建筑之乡,伴随着合肥市区大建设大发展,必将赢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第8篇

文/张志明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国内外关于小微企业发展潜力评价的研究现状,构建了新疆小微企业发展潜力评估指标,通过层次分析法赋予指标权重,建立评价体系,最后采用新疆地区多个小微企业为指标体系验证实例,对小微企业进行评价,对结果分析后提出发展建议。

关键词 小微企业;新疆;发展潜力;层次分析法

【作者简介】张志明,新疆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企业战略。

随着新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小微企业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很大的提高,逐渐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部分,它在提供就业、促进经济增长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小微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融资困难、人在匮乏等问题,使其在与中大型企业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对其持续发展能力提出严峻挑战。因此,新疆小微企业必须从实际出发,科学分析自身竞争优势,不断发掘和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使其能持续发展下去。新疆小微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持续发展下去,就必须清晰认识自身的发展潜力,因此,对小微企业发展潜力进行科学的评估显得非常重要。

一、小微企业发展潜力评价发展现状

通过对小微企业的发展潜力进行评估,可以有效地提高企业的发展能力,改善经营状况,进而促进企业的良好发展。特别是对于处在转型期的新疆小微企业来说,更需要对其发展潜力进行评估,以提高企业竞争力。近年来,国内外对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比较多,并且提出了多种评估体系。国外对企业发展潜力评估的研究主要是从风险投资项目的角度进行。学者Welle 构建了包括管理水平、产品技术、市场因素、变现能力等5个一级指标,管理层承诺、产品、市场等多个二级指标的评估体系。他认为技术与产品因素是反映企业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国内的学者更多注重对小微企业自身发展的分析,孙卫东等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从市场反应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经营管理能力、营销能力和企业文化5个方面构建中小企业发展潜力的评价模型。朱勇萍指出科技型小微企业的创新潜力是其能否发展的关键因素,他从创新投入、创新研发、创新生产实施、创新市场化和创新盈利5个方面着手,采用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建立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刘志国在分析企业发展潜力关键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从外部环境、企业资源实力、企业经营能力和企业文化素质4个方面构建企业发展潜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综上所述,目前研究小微企业发展潜力的文献比较少,虽然已经有一些评价指标和方法,但未能全面评价小微企业的发展潜力,究其原因,是因为发展潜力是一个模糊性的概念,影响小微企业的发展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具有不确定性。因此,本文将运用层次分析法来评估小微企业的发展潜力,并试图对该问题做进一步探讨。近几年新疆的经济发展迅速,小微企业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评价小微企业发展潜力,不断提高小微企业竞争力,促进小微企业的又好又快发展显得越来越重要。

二、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Analyse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法) 是由美国运筹学家匹茨堡大学教授、运筹学家ToLoSaaty 在20 世纪70 年代初提出的。

AHP 法是一种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方法,是针对多层次、多目标规划复杂决策问题的有效决策方法。AHP 法的基本原理是将复杂问题系统化、概念化,通过对其多个因素分析,理清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建立有序的层次结构模型;请相关专家对同一层次的各因素进行较为客观的判断,给出定量表示,建立判断矩阵,计算出每个层次所有因素的相对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再加以排序;然后归结为最底层相对于最高层的权重或者优劣次序。这种方法在很多领域已得到广泛的应用,如社会学、经济数学等。

三、新疆小微企业发展潜力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 新疆小微企业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通过科学合理地构建新疆小微企业发展潜力的评估指标体系,并通过该体系对小微企业进行评价,不仅能对新疆小微企业有一个清晰的定位,更能认清自身发展的不足,并加以改进,不断提高自身竞争力。因此,本文将按照以下原则进行发展潜力指标的选取。

1.科学性原则。发展潜力的指标体系构建必须在符合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新疆经济、文化等区位特色,并且选取的数学统计方法已比较完善,以此确保指标体系的科学性。

2.系统性原则。将企业看作一个完整的系统,各个分指标分别代表子系统,不仅可以避免指标选取的重复性,也可以避免指标的遗漏。因而,指标选取完整合理。

3.代表性原则。小微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种种困难与挑战,特别是新疆小微企业的发展,面临更多的内部和外部的影响因素,指标数量繁多。因此,本文的指标选取将遵循代表性原则,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发展潜力指标。

4.全面性原则。通过对小微企业内部和外部进行综合分析,特别是小微企业所处的经济、政策环境的分析,使发展潜力的指标描述尽可能地全面。这样不仅能反映企业的当前情况,而且更好地反映小微企业发展潜力。

(二) 新疆小微企业发展潜力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通过对小微企业的影响因素分析,并依据上述原则,结合众多新疆小微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综合顾朝兵和孙卫东等人的研究成果,我们建立了评估小微企业发展潜力的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分为三层: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其中竞争能力为总目标,设计了5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如表1所示。

1.评价管理能力(B1) 的指标。管理能力是指对企业的人力和物力的合理配置能力以及对企业未来发展的规划能力,对小微企业发展能力至关重要。小微企业要想持续发展,其管理模式必须是有竞争力的、独有的。只有这样,小微企业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争取到更大发展空间。我们设置了战略规划能力(C11)、组织协调能力(C12)、抓住机遇能力(C13)、获取资源能力(C14) 来评价管理能力。

2.评价营销能力(B2) 的指标。营销能力是小微企业运用特有营销技能将企业产品转化为利润的能力,是企业持续发展的保障,是小微企业进一步提升竞争力的基础。营销人员比重(C21)、新产品推广能力(C22)、细分市场能力(C23) 这3个指标可以用来评估小微企业的营销能力。

3.评价财务发展能力(B3) 的指标。企业的发展状况首先体现在财务上,因此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评价更能体现企业当前的发展状况以及对企业未来的预测。总资产平均增长率(C31)、净资产平均增长率(C32)、新产品平均贡献率(C33) 这3个指标可用来评价财务发展能力。

4.评价环境支持能力(B4) 的指标。小微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它所处的环境,因此环境支持能力的强弱会直接影响到小微企业的发展,特别是对未来环境的预期,将关系到小微企业的未来发展。政府支持力度(C41)、企业融资环境(C42)、市场成长空间(C43) 这3个指标可用来评价环境支持能力。

5.评价企业文化发展(B5) 的指标。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不竭动力,有活力和凝聚力的企业文化有助于小微企业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保持持续竞争力。员工的团队意识(C51)、员工精神面貌(C52) 这2个指标可用来评价企业文化发展。

四、评价小微企业的发展潜力的各层级权系数

(一) 构造判断矩阵并赋值

为准确判断小微企业发展潜力评估中的各项指标的重要程度,运用专家意见法,采用1~9标度的层次分析法, 构造判断矩阵。设P={P1,P2,…,Pn}为评价指标集,T为评价目标,在矩阵A中,元素两两比较其重要程度(见表2)。

采用1~9标度,其含义如下。

根据专家意见统计结果构造6 个判断矩阵A-B, B1-C1j, B2-C2j, B3-C3j, B4-C4j,B5-C5j, 并计算出各指标的权重和λ max值。矩阵A-B 中B1~B5 的权重值依次为0.24, 0.17,0.11,0.43,0.05, λ max值为5.04;矩阵B1-C1j中C11~C14 的权重值依次为0.47, 0.07, 0.15,0.31, λ max 值为4.20;矩阵B2~C2j 中的权重依次为0.47, 0.23, 0.30, λ max 值为4.10, 矩阵B3~C3j 中各指标的权重依次为0.09, 0.50,0.41, λ max 值为4.02;B4~C4j 中各指标权重依次为0.28,0.49,0.23, λ max值为4.07;B5~C5j中各指标权重依次为0.49, 0.51, λ max 值为4.15。

(二) 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

由于在构造判断矩阵时依据专家意见,所以判断矩阵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因此,要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λ max是矩阵的最大特征值,C.I.试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指标,R.I.是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C.R.是判断一致性比率,是C.I.与R.I.之比。由表3 得出, 所有矩阵C.R.值均小于0.10,则可以认为这6个矩阵的一致性是可以接受的。

(三) 层次的总排序和一致性检验

从表4可以清晰地看出各指标对于总目标的权重值, 企业融资环境(C42) 占的权重值最高,其次是政府支持力度(C41) 和战略规划能力(C11),前三者所占的权重之和为33.5%,剩余指标所占权重和为66.5%,这些数据可以很好地反映新疆小微企业发展潜力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对层次总排序的一致性检验。

C.R.=0.045<0.1

通过对层次总排序进行一致性检验,结果是合理的,可以用于实际评价。

(四) 指标体系信度和效度检验

本文采用spss20统计分析软件对搜集的数据进行处理。本次发放问卷共50 份,收回问卷44份,有效问卷40份,有效率到80%。对问卷进行信度和效度分析。

信度分析,本文采用Cronbach系数检验问卷的内在一致性,通过Spss的计算,本问卷的17项指标信度系数为Cronbach Alpha=0.815>0.8,说明问卷的内在一致性符合相关统计要求。

效度分析,本文用Spss对评价指标进行相关性检验,通过计算得到相关系数矩阵,各指标之间的相关系数较高,表明指标呈较强线性关系,因此,效度分析结果可以接受。

五、实证分析

为验证本文的评价体系的实用性,选取乌鲁木齐市的5家小微企业,通过向这些小微企业发放问卷,获得各评估指标的数据,经过计算获得评价结果。5家小微企业的得分如表5。

由表5可知,2号小微企业的得分最高,4号小微企业得分最低,相差达20多分。在评价中,C41 和C42 两指标得分最高,因此,在小微企业发展潜力中,政府政策支持和金融环境两个因素是制约小微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其次是管理能力指标,对小微企业的发展潜力起比较重要的作用。

六、对策与建议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构建新疆小微企业的发展潜力评估体系,并通过层次分析法对每个指标的权重进行赋值,最后,通过对5家新疆小微企业问卷调查,利用该体系计算小微企业的发展情况,并对小微企业发展潜力进行分析后提出建议。

(一) 小微企业通过企业内部的转变提升企业竞争力

1.提升自身的管理能力。由于小微企业本身职员较少,所以小微企业管理层大多身兼数职,并不是专业管理人员,因此,管理人员需要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对企业资源配置、战略规划进行高效管理。

2.提高营销能力。营销在企业中地位比较重要,因此,小微企业可以通过增加销售人员数量、进行市场细分等方式提高小微企业自身的营销能力。

(二) 政府和金融机构采取措施促进小微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政府通过制定一些列有助于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不断营造公平竞争健康发展的环境,通过政策等方面的支持,推动小微企业的发展;金融机构完善服务体系,给予小微企业适当优惠政策,简化信贷流程,方便小微企业融资。

参考文献

[1]Priskin,J..Assessment of nature resources for naturebased tourism:The case of the central coast region of western australia[J].TourismManagement.2001,(22).

[2]刘志国.企业发展潜力指标评价体系构建[J].经济研究导刊,2014,(10).

[3]顾朝兵,张正亚.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潜力评价指标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2013,(6).

[4]霍影.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潜力评价方法研究——以东北三省为例[J].科学管理研究,2012,(2).

[5]夏芸.民营科技型企业发展潜力的综合评价[J].统计与决策,2005,(5).

[6]冯学钢,王琼英.中国旅游产业潜力评估模型及实证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09,(8).

第9篇

关键词:会展旅游;层次分析;发展潜力

随着上世纪70年代末国门的开放,我国参与国际、国内会展旅游活动的次数逐渐增加,会展旅游逐渐成为国内各大城市和地区的新宠,很多城市开始纷纷大力组织发展会展旅游,并形成了以北京、上海、广州为中心的会展旅游经济圈。但是由于国内会展旅游业起步比较晚,发展基础比较薄弱,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挖掘其发展潜力并可持续发展成为很多城市和地区关注的问题。本文借助层次分析方法对其发展潜力进行评价。

一、会展旅游发展潜力简介

所谓城市会展旅游发展潜力,是指一个城市在发展会展旅游的过程中,利用其自身资源及其优化组合,推动自身会展旅游发展的能力。也就是从影响会展旅游的各个因素入手,评价影响城市会展旅游发展能力的各因素的强弱,分析评价城市会展旅游的发展能力。

发展潜力的评价与测量,主要采用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AHP)最初用于服务领域,是美国运筹学家沙旦(T.L.Saaty)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AHP是将决策者的定性判断和定量计算有效结合起来,它采用数学方法将哲学上的分解与综合思维过程进行了描述,建立了决策过程的数学模型,是解决多目标,不确定性决策的一种有效的决策和评价工具,是一种实用的决策分析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将一个复杂问题分解成若干层次和若干因素,通过比较因素的重要程度构造判断矩阵,利用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值和它所对应的特征向量,确定下层元素对上层元素的贡献程度,从上到下逐层计算,最后得到基本元素对总体目标的重要排序结果。运用AHP的一般步骤如

图1-1层次分析法的实施步骤

二、廊坊市会展旅游发展潜力评价体系的构建

1.确定评价指标

评价指标的选取对于评价结果有着极大的影响,需要谨慎。但实际应用过程中,具体指标的选取过程存在着一定的主观性,用不准确的指标体系来评价系统必然导致评价结果的偏离。在确定会展旅游发展潜力评价体系指标的时候,应遵循目的性、全面性、代表性、可操作性、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等原则,从复杂的关系中找出起主导作用的因子。

关于会展旅游发展潜力的评价指标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说法,本文在分析会展旅游发展潜力影响因素及参考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初步建立了一套评价指标体系(如表2-1所示)。

该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分为三层,第一层是目标层,以会展旅游发展潜力作为定量评价的目标;第二层是准则层,以经济因素、基础设施、区位因素作为影响会展旅游发展潜力的因素;第三层是因子层,是准则层指标的更进一步分解和具体化。

2.建立判断矩阵

判断矩阵的确定是AHP分析法的核心问题。判断矩阵表示的是针对上一层次中某一元素而言评价层中各元素的相对重要性,其基本形式为:

对于任何判断矩阵来说,都应满足以下条件:Xii=1且Xij=1/Xij。Xij表示对于Ak而言的元素Xi和Xj相比,Xi重要性的判断值。本文中的判断矩阵是请有关专家给出的。例如,会展旅游发展潜力(A)准则层(B)的判断矩阵为:

同理,我们可以建立因子层的判断矩阵。

3.计算判断矩阵的权重

判断矩阵的权重指的是该指标占上级指标的权重。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ai就是所求权重,i=1,2,…n

经过计算,现求得准则层(B)的权重分别为:b1=0.637,b2=0.258,b3=0.105;

同理可得因子层(C)的权重分别为c1=0.376,c2=0.412,c3=0.212,c4=0.679,c5=0.321,c6=0.408,c7=0.315,c8=0.277。

4.一致性检验

一致性检验是AHP的重要的必不可少的步骤,在构造判断矩阵时,虽然没有要求所有的判断达到完全一致性,但是要求判断具有大体的一致性。因此,在出权重系数之后,还要进行一致性检验,这是保证结论可靠性的必要条件。一致性检验的公式是:

公式中,CR是相对一致性检验指标,当CR≤0.1是,我们就认为判断矩阵是基本合理的,否则就要对判断矩阵进行调整;RI是平均随即一致性指标,通过工具书的查询能够得到;CI为一致性检验指标,其计算公式是:

其中,n是判断矩阵的阶数,λmax是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其计算公式为:

公式中,A为判断矩阵,a为判断矩阵A所对应的各因素的权重向量。

经计算可得准则层的λmax=2.929,CI=0.036,查表得3阶RI为0.52,因此,CR=0.069≤0.1,可以认为判断矩阵基本合理。

同理可对因子层进行一致性检验,经检验得知因子层的判断矩阵也都基本合理,可以使用。

5.指标量化

指标量化是指将所有影响因子都赋予一定的量化数字,但这些影响因子有些可以从相应的统计资料中查找,具有确定的数据,有些则没缺确定的数值。对于能具有确定数据的那些指标可以通过功效系数法来进行确定,那些没有确定数据可以参考的指标则可以通过德尔菲法进行确定。

功效系数法是根据多目标规划的原理,对每一个评估指标分别确定满意值和不允许值,然后以不允许值作为下限,计算各指标现实满意度的程度,并转化为相应的评估分数。各项指标的满意值和不允许值一般是行业中最优值和最差值,也正因为这样,功效系数法的一个最大优点就是能够反映企业某一时点在行业中的地位。本文将具有直接参考数据的量化指标进行转化,其公式为:

Si=(Zi-Zib)(Ziy-Zib)*40+60

式中,Zi是指标的实际值;

Zib是指标不允许值;

Ziy是指标最优值。

按照功效系数法计算出来的分值范围在60-100之间,为了和后面的取值范围相统一,将计算结果缩小10倍,变为6-10之间。

本文涉及的指标当中,适合采用功效方法进行量化的分别是C1、C2、C3和C4,在查阅相关统计资料和文献的基础上,经计算可确定各指标的取值(表2)。

表2 功效法确定可量化指标的数值

德尔菲法又称专家意见征询法。它采用一套系统的程序,采用匿名和反复函询的方式进行。拟定调查提纲,并提供背景资料,经过几轮的征询和反馈,使不同意见渐趋一致,最后汇总,用简单的统计方法进行收敛,从而得出统一的预测结果。德尔菲法主要对评价因子中那些难以找到数据支撑的指标进行量化。

本文中评价因子C5、C6、C7和C8在实际中都很难找到数据支撑,因此采用了德尔菲法对他们进行评分,以得到量化结果(表3):

表3 德尔菲法确定的不可量化指标的数值

根据确定的权重和进行量化后的指标数值,首先计算准则层的分值Bi:

经计算得出:B1=8.17,B2=8.52,B3=8.93。

然后,计算廊坊市会展旅游的发展潜力(A):

三、廊坊会展旅游发展潜力综合评价

经过计算A=8.34,即廊坊市会展旅游发展潜力为8.34,具有较强的发展潜力优势。通过以上的分析,廊坊会展旅游在今后工作当中,应加大经济发展、加快基础设施、利用区位优势、重视文化建设等方面进一步增强其发展能力,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马勇.会展旅游[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2] 吴秉坚.模糊数学及其经济分析[M].中国标准出版社,1994.

[3] 毛小岗.武汉会展旅游发展研究[D].武汉大学,2004.

第10篇

关键词:保护;发展;城镇规划;思路

中图分类号:[TU98]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经济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优美的生态环境能促进经济的发展,正确处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促进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实现城镇、产业、生态及文化在空间上的协调布局,有待我们在进一步发展中研究和创新。

1 现状概况

某县县域总面积约1761.5平方公里,拥有36个乡镇,49万人口。由于区位偏远、自然条件制约,某是一个土地匮乏、城镇分散、人口稀少、经济欠发达的典型多山地区城镇。

2 规划思路与方法创新

基于某优越的自然生态资源和风景旅游资源,以及自身较低的发展水平和众多发展条件的制约,规划提出“生态优先、城乡统筹、交通引导、轴群发展、山地特色”的新思路。

2.1 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强调区域划分与规划控制

某县属于生态区,县域有四大水系流域,占县域总面积的89%。位于西北部的水系占县域面积的49%,拥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是饮用水源区。基于某县的生态优势和保护要求,规划强调县域内的整体规划,以此一级区域为单元对地域空间进行分区控制,重点强调以生态及水源保护为主的“西北生态保育区”和以产业及旅游开发为主的“东南经济发展区”的协调与控制。针对此区域的资源和特色不同,提出相应的控制要求,并加强此区域间的协作分工。西北生态保育区应严格控制饮用水源区内的城镇规模,偏远与不具发展潜力的小型乡镇建议拆迁合并,重点发展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第二产业集中布置在东南经济发展区的产业基地内,与西北生态保育区通过自然山体形成有效分离,实现生态保护和城镇发展协调共生。

根据现状建设情况及城乡发展对地域生态环境的影响,按不同地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对此区域进一步细分,建立包括规划管制、区域与通道管制、项目选址管制的网络化空间管制分区体系,构筑安全友好的生态网络系统。

2.2 以生态承载能力为条件,合理确定城乡发展规模

通过生态容量法、生态足迹等方法科学测定生态承载能力,在生态保护的前提下合理确定县域人口、城乡发展的规模容量,由单纯满足建设规模需求转变为生态容量和规模需求的双向协调,保障城市稳定、持续发展。县域人口由45万增长到规划期末49万人,城乡建设用地规模由29.6平方公里增加到规划期末的31.4平方公里。规划为了避免遍地开花的发展方式,保护县域整体生态环境,提出“小县大城关”发展战略,将有限的资金和土地指标投放到中心城区,吸引各种要素向土地资源较为丰富的中心集聚,规划城镇人口为12万人,约占县域人口的1/3,城镇建设用地规模为11.85平方公里。同时,在交通区位和用地条件良好的地区培育此中心城市,积极打造旅游服务中心。严格控制西北生态保育区内的城乡人口和建设用地规模,对生态环境保护造成较大影响、偏远与不具发展潜力的小型村镇建议拆迁合并。

2.3 以生态功能区划为指导,形成“轴群式”城镇空间布局

从协调区域发展角度提出了多种发展模式,充分考虑新省道、省道及高速公路某支线等发展廊道的轴向联系和中心集聚功能,通过方案比选和优化,以“轴群式”的布局模式,规划形成“一主一次,两轴四片”的县域城镇空间结构。规划以城市为核心,以城镇为次中心,以省道构成的交通走廊为发展主轴、高速公路某支线交通廊道为发展次轴联系西部、北部、南部和东部四大片区的城镇组群。中心城市为主的西部片区以综合功能为主;组合城镇为次中心的东部片区,发展旅游服务中心,以旅游度假功能为主。

各城镇组群内部以公共服务设施为半径,提倡城乡基础设施共享,形成半小时交通圈,体现“点—线—面”有机集中的发展思路。

2.4 以资源禀赋为前提,实行差异化产业发展策略

结合某县域资源禀赋,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规划提出“旅游主业化、工业集聚化、农业生态化”的差异化产业发展策略。

首先,规划突出旅游资源优势,树立旅游精品名牌,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为重点,加快旅游服务中心等配套设施建设,延伸旅游半径,快速提升某县生态旅游业形象和影响力,成为更大范围旅游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旅游先导作用,带动配套产业发展,使其成为主导产业。

其次,发挥省道改造带来的区位优势,在对县域环境影响较小的东南经济发展区着重建设产业基地,把沿省道产业带培育成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动力,推动农村产业化进程。

最后,发挥生态环境优势,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沿省道形成茶叶种植基地、经济林果基地、蔬菜种植基地、中药材种植基地、畜禽养殖基地为主的特色生态产业基地,促进传统农业向绿色经济农业、生态效益农业、观光休闲农业、现代精品农业等现代农业转型,结合历史文化保护和旅游开发,规划乡村发展民俗文化型、乡村度假型、农园观光型的农家乐休闲产业。

2.5 与山区地形相结合,统筹城乡基础设施规划

受地形条件影响,某对外没有高等级公路,县域内部缺乏快速联系通道,道路等级低。规划结合山区地形形成高速公路、干线公路网和乡村公路网三个层次的“一高三纵三横多连”的等级公路网框架体系。全力推进高速公路某支线的建设,构筑对外快速交通走廊。以新省道及省道为主骨架,多条树枝状城镇道路连接线快速、便捷地连接各乡镇,强化公共交通优先,构建一体化城乡道路网,减少交通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2.6 注重历史文化保护,突出山地城市特色

某县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丰富,为了更好地保护自然生态及人文环境,规划强化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加大文物保护力度。依据山地城市的自然特征,避免“摊大饼”式的过度集中连片布局,破坏山城特色,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规划选择山地生态城市的建设模式,各城镇结合地形条件在空间布局上采取分片式、带状式或组团式的分散布局形态。规划在城镇风貌、街道空间、建筑高度、传统材料和建筑形式等方面进行规划引导控制,形成城镇、建筑、地景三位一体的山地特色城镇形态。

3 结语

随着经济发展和城镇化速度的加快,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对于生态环境优越地区,更要协调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充分发挥生态资源的后发优势,促进经济与生态的良性互动发展,坚持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发展老路,实现保护与发展“双赢”。

参考文献:

[1]莱斯特 R 布朗.生态经济——有利于地球的经济构想[M]. 林

自新等,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2.

第11篇

我国西北五省区(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总面积约为297万km2,占全国总面积的30.94%。西北五省地处亚欧大陆腹地,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属于温带大陆性干旱和半干旱气候(陕西南部和关中平原除外),年降水量40)600mm。西北五省区是我国沙漠和戈壁的集中省区,生态环境极其脆弱,但它们也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区域内石油及煤炭资源极其丰富,是依靠能源发展的地区。2011年,西北五省区能源消耗分别为9761万t标准煤、6496万t标准煤、3189万t标准煤、4316万标准煤、9927万t标准煤,能源消费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4.6%、14.2%、19.9%、18.7%及13.7%,增长速度较快。同时,西北五省区经济发展水平整体上处于落后水平,产业结构不完善,能源结构不合理,仍以高排放的传统能源为主,使西北五省区迫切需要走低碳经济之路。

2指标体系构建及数据来源

低碳经济是以低排放、低能耗、高效益为原则的经济发展模式,其实质是通过更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从而达到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生活。为了评价西北五省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本文在借鉴学者们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西北地区的实际情况,建立了由低碳经济发展基础、低碳排放、低碳产业、低碳消费和低碳资源5个一级指标、22个二级指标构成的评价体系。

3结果与分析

我国西北五省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显著差异,陕西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地较高,宁夏低碳经济发展水平最低,青海、甘肃、新疆处于中间位置。形成此格局的主要原因是:¹西北五省区能源结构不合理,煤炭能源消费仍然占据很大比重,使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碳排放强度高,碳排放压力过大。º西北五省区大多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工业所占比重较大,且对钢铁、水泥等高耗能产品的需求量大,导致碳排放量大。»西北五省区生态环境极其脆弱,水资源失调、水土流失严重、荒漠化程度加剧,生态环境恶化,使社会发展成本增加,限制了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¼西北五省区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对低碳经济认识不够,使西北五省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较低。2007)2011年,我国西北五省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逐年提高,陕西低碳经济发展水平指数由0.6125提高到0.7359,年平均增长率为3.09%;甘肃经济发展水平指数由0.3977提高到0.4225,年平均增长率为1.37%;青海经济发展水平指数由0.5426提高到0.6307,年平均增长率为1.95%;宁夏经济发展水平指数由0.2467提高到0.2723,年平均增长率为0.64%;新疆经济发展水平指数由0.2633提高到0.3197,年平均增长率为1.41%。这说明我国西北五省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在提高,但各省低碳发展速度存在差异,陕西省低碳经济发展速度最快,宁夏低碳经济发展速度最慢。从权重来看,5个一级指标的权重所占的比重分别为14.82%、23.85%、15.43%、24.58%和21.32%。权重越大,表示对评价结果影响越大,因此低碳消费和低碳产业两个一级指标对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起主导作用。碳排放可反映出区域的碳排放情况,直接反映出低碳经济发展程度。在低碳排放方面,得分较高的是青海、陕西和甘肃,说明这3个省份的节能减排做得较好;得分较低是宁夏和青海,说明这两个省区的能源利用率较低。低碳产业发展程度决定着区域经济的发展方向。在低碳产业方面,除陕西得分为0.1688以外,其余四省的低碳产业发展远远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得分仅仅为全国的平均水平得分的1/7)1/2。一个地区经济社会资源基础从一定程度决定其区域发展程度和方向,经济规模、产业结构和城市化水平能直接反应出区域社会经济资源基础条件。新疆和陕西的低碳经济发展基础较好,得分分别为0.1470和0.0971;甘肃得分最低,为0.0592,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2。在低碳消费方面,陕西和甘肃得分较高,分别为0.1283和0.0787;青海得分最低,仅为0.0242,说明其能源消费效率低,产业结构不完善。在低碳资源方面,西北五省区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森林覆盖率低,使其碳吸收能力弱。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主要是: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西北五省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均总体较低,仍然处于高碳发展阶段。低碳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为陕西,其次为青海,宁夏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最低。低碳经济发展水平逐年提高。2007)2011年,西北五省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逐年提高,但各省低碳发展速度存在差异。陕西的低碳经济发展速度最快,年平均增长率为3.09%,宁夏低碳经济发展速度最慢,年平均增长率仅为0.64%。低碳经济发展难度较大。西北五省区经济发展基础薄弱,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比重大,高耗能行业所占比重较大;且西北五省区多为能源大省,长期以来对石油、煤炭等化石能源的依赖性强,已处于/碳锁定0模式。这种模式在短时间内很难改变,使西北地区低碳经济发展难度增大。低碳经济发展潜力大。国家对西北地区的支持力度较大,特别是/西部大开发0和/新丝绸之路0的提出,为西北五省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战略机遇;国家在西部实施生态和经济和谐发展战略,为西北五省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了相应的政策保障。西北地区新能源发展较快,风能和太阳能等新能源开发的潜力很大、发展速度较快,为低碳经济发展奠定了明显优势;陕西是我国著名的高校及科研院所聚集地,高等人才众多,为西北地区发展高科技产业、发展低碳经济模式奠定了人才优势。因此,西北五省区低碳经济发展潜力巨大。

4.2建议

第12篇

1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ComponentAnalysis,PCA)

新变量之间是相互独立的,并无相关性,并且在一般情况下,这些新变量可以包含n个原始变量的80%以上的信息。如果定义X1,X2,…,Xn为原变量指标,F1,F2,…,Fm(m≤n)为新的综合变量指标,那么要求满足以下几个条件:(1)Fi与Fj(i≠j;i,j=1,2,…,m)相互无关。(2)F1是X1,X2,…,Xn的一切线性组合中方差最大者,F2是与F1不相关的X1,X2,…,Xn的所有线性组合中方差最大者;Fm是与F1,F2,…,Fm-1都不相关的X1,X2,…,Xn所有线性组合中方差最大者,则新变量F1,F2,…,Fm分别称为原变量X1,X2,…,Xn的第一,第二,……第m主成分[2]。

2主成分分析法的应用

利用Spss软件对所得到的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因为所选取的11个指标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因此利用降维的思想来减少变量的个数,从而能更好的对各个沿海省市经济发展综合实力进行分析和评价。

2.1数据处理

在软件处理过程中,设定选择的标准是各成分的初始特征值大于1。数据处理结束后,即经过主成分分析后,所得到的新变量,是由原来的11个指标经过整合后得到的更具综合性的评价指标。这些互不相关的新变量,成为我们进行综合分析的重点。在将2011年10个主要沿海省市在11个指标上的相关数据输入并分析后,得到的数据处理结果如图1和表1所示:从表1中,根据初始特征值大于1的标准遴选后,得到了3个新型变量,这3个主成分的累计解释方差达到总方差的91.772%。主成分分析法原理中,说明了在一般情况下,要求累计解释的方差应该在80%以上。通过比较,可知这次数据处理选择的标准是合理的,因此,可继续进行下一步分析。表2所示的是原有的11个指标在三个主成分上各自所占的比重。

2.2数据分析

从表1中得出的3个主成分,总的累计贡献率为91.772%,这表示三个主成分在91.772%的程度上反映了沿海省市经济发展的评价指标。另外,3个主成分各自的贡献率为48.226%,32.571%和10.975%。第一主成分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每十万人口高等学校平均在校人数、技术市场成交额等指标上负载较大,可以说主成分1可以概括为经济发展水平与发展潜力。另外,第一主成分的权重最大,接近50%,对总体评价占据一半的分量,是最重要的评价指标。通过更具体的分析,包括在第一主成分内的所有指标中,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系数最大,揭示出推动城乡建设已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同时,对于农村的建设更是重中之重,这一点符合我国目前的发展政策,加强农村经济发展,缩小贫困差距。对于第二主成分,比重较大的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客运量、邮电业务总量等指标,其次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入总额。综合来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某地区的消费水平、各种资源流动的活力,所以主成分2可以概括为经济发展活力因子。其中,4个指标中,客运量所占比重最大,达到94.6%,这表明当一个地区的客运量较大时,也意味着该地区与外界在政治、文化、经济、旅游、教育等各方面的互动会更为频繁,带动了自身与外界的交流,增强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活力。对于第三主成分,以外商投资进出口总额占GDP总重指标比重最大。因此,为了便于叙述,称主成分3是外商投资进出口比重因子。本文所研究的对象是沿海省市的经济发展,其中大部分都是我国在改革初期最先对外开放的地区,最先对外招商引资的地区,经过30多年的发展,这一指标因素不仅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沿海省市的经济腾飞,也使这些沿海省市成为我国经济、文化、旅游等方面最为繁荣集中的地区。

3结论

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得到评价我国沿海省市经济发展综合实力的指标可概括为以下3个:经济发展水平与发展潜力、经济发展活力和外商投资进出口比重,并且每种成分所包含的的变量都是正相关的,因此在评价沿海省市经济发展综合实力时,可以仅抽取每一个主成分中的某一个指标,所得到的结论近似程度将达到90%以上,可以大大减少统计时间与精力,降低成本。另外,如果每个沿海省市想通过相互比较来找出自身与其他地区在3个主成分方面的差距,可进一步通过因子分析,得到各因子得分以及综合得分,从而找出自身不足之处,加以弥补与发展。

作者:刘歌 单位:东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