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健康教育感想

健康教育感想

时间:2023-07-25 17:17:1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健康教育感想,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健康教育感想

第1篇

心理健康教育在现代社会的教育中越来越重要。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成功与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一环,下面就我在心理教育方面的几点心得:

一、抓认识提高,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社会日新月异的急速发展和变革,各种不良思潮和矛盾使在校青少年学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由于青少年学生正值成长发展过程中,缺乏科学的辨别能力和社会实践经验,加上小学生的独立意识较差,所以小学生很少易发生心理行为偏差。近年来,小学生常出现妒忌、自卑、孤僻等不健康心理行为,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存在心理偏差,是由于在学习和生活中碰到问题和困难时,缺乏解决矛盾,应对挫折和处理危机的能力。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对此不能置之不理,不能只注重分数而不管学生是否具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我们要培养的是人才而不是废才,更不是害群之马,因此,我们全校上下形成共识:要下足功夫,正视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学生的健康发展,健全他们的人格,为21世纪培养合格的人才。

二、抓学科渗透,扎实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是学校进行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不仅是科学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学生心理发展的过程。我们严格按照上级要求,开设上好心理健康课的同时,要求教师在各科备课时注意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因素。思品课,抓好心理疏导的教育;语文课,以教材中大量的优秀文字形象,从这些人物身上体会和感悟良好的心理素质;数学课中研究重点是观察、注意、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英语课则要求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学习信心,使之敢于表现自我,增强学生群体交往意识,发展能力和个性;音乐、美术等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给人以美的熏陶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渗透有关的知识,可以使学生处处都感受到真、善、美的教育,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且作为教育的主体,教师不仅在知识上影响着学生,而且教师的人格也会在教学的师生互动过程中起潜移默化的作用,这就构成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三、抓课题研究,从细处着手抓好心理健康教育

探索了一系列针对小学生的关爱教育的内容及途径,探索并形成了优化学生情感体验、人格发展的一系列的方式方法。主要是在教师以身示范下,对小学生开展“关爱自己、关爱他人、关爱社会”三个方面的教育。通过开展主题活动,抓陶冶、抓体验、抓渗透等展开教育,我们明显感觉到学生的心理素质、道德情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优化。在校内、班级中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互相关爱、团结帮助蔚然成风,在各种学习活动中,学生合群,积极参与,团结协作,自尊自信,创新精神等得以充分体现。在家中,社会上,学生都能从小事做起主动关心、爱护、帮助他人,富有同情心。多次主题队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受到教育的同时,自身的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心理素质明显加强。

四、抓家庭教育,引导学生家长关心子女的心理健康

由于学生家长与学生固有的血缘关系,感情和伦理道德上的内在联系,家庭教育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的效果,也是学校教育所不能代替的一种力量。父母在关心子女的生理健康的同时,还应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有些父母认为孩子长得壮,不生病就是健康,这是不全面的认识。事实上,有一些青少年身上存在心理障碍,如说谎、无理取闹、妒忌、自卑、不合群等行为。然而,认识的片面性,不少家长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不够重视,甚至采取违背心理保健的教育方法,这是不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的,在发现他们心理有缺陷时我们就及时与家长联系做到及时矫正,并在学校上对家长开展如何对子女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讲座,引导家长科学地教育孩子,从而培养孩子关心社会、关心他人,培养他们的责任感、独立性和自制力,养成乐观进取的精神。

总之,要使学生的心理得以健康发展,学校及教育工作者必须掌握好心理知识,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在实践中灵活运用心理教育规律,探索学生的心理发展,总结心理教育的经验,与家庭、社会紧密联系,才能取得良好的成效。

第2篇

这次参加了区教育局组织的教师心理健康培训,受益匪浅,感想颇多。我想就此问题谈谈自己肤浅的体会。

一、使我认识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通过培训学习,使我对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从少到多,由浅入深。使我认识到:健康不仅是身体上没有任何疾病,而且也包括心理方面没有任何问题,如能正确了解和接纳自我,能正确地感知现实并适应现实,良好的适应及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平衡过去。

二、懂得了教师应具备健康的心理。

我认为,教师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行者、具体实施者,一个成功的教师,除了要有渊博的学识和优良的教学技能,还要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教师的衣着举止,言谈风度,以及待人接物等,都会使学生受到深刻的影响。因此,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一名优秀的教师,会在课堂中营造出和谐与温馨的气氛,让学生如沐春风。因此,教师完善的心理素质,是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和情感教育的出发点。新的教育实践要求每一位教师都应不断地完善品德修养,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

三、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的心理健康对其一生都有极为重要的影响,我们总能在报纸或新闻中看到学生自杀的事例,为学习,为人际关系等等,且有增长的势头,这就说明现代学生承受心理压力的能力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人只能由人来建树,我们工作的对象是正在形成中的个性的最细腻的精神生活领域,即智慧、感情、意志、信念、自我意识。因此,教师要运用“同样的东西”对学生“施加影响”。所以,在层出不穷的新现象、新问题面前,心理健康教师力求“对症下药”,从心灵上给予学生鼓励和信心,了解学生的不良心理的成因,既包括学校因素,如单调枯燥的学习生活,也包括家庭、社会因素,如家庭的生活环境、抚养环境,社会风气等。当我们感觉无力摆脱社会风气的困扰时,就应该会同学生家长采取较为科学的方法教育子女。例如,可以尽量创设健康的教育环境,可以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可以与学生家长沟通思想,相互配合,而且要将其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我们教育的目的就是教书育人。只有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齐抓共管,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水平一定能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这一课程越是学习,我越是感觉自己对很多知识的了解还很肤浅,我必须不断地学习,我将不断的提高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同时也运用到实践中去,不断的学习成长。同时我也希望这样的培训能够坚持进行下去,进一步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水平。

第3篇

一、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途径

一是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二是可以引用古人的坎坷经历,提高学生抗挫折的能力;三是要培养学生正确的自我意识。

历史与现实有着密切的联系: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历史的延续,是正在谱写着的历史。历史又是由一个个的历史事件组成的。这些历史事件告诉人们,社会上没有和风细雨、轻歌曼舞的竞争。在古代的斯巴达国家中,婴儿出生时,父母不是用水而是用烈酒为其洗浴,然后接受长老的检查。长老只允许健壮的婴儿生存,体质弱者则被抛弃。年满七岁的孩童要离家编入团队,进行严格的军事训练,训练忍耐力、顽强的意志及独立生存的能力。

“斯巴达”式的教育固然带有残酷和不人道的一面,但培养出的却是能够战胜一切的勇士。中国古代也有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随着时代的进步,竞争越发激烈。每个学生都要学会适应客观环境,提高自己的生存能力,进一步提高生命的质量。

二、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要求

当代中学生在长辈过分精心的呵护下成长,成了“温室里的花朵”。当他们在学习中碰到困难时、在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就会表现出悲观、失望、退缩,甚至意志崩溃的情况。

正如司马迁所说,学历史是为了“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历史同样告诉我们,现实是残酷的,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只有拥有顽强的意志,才能顺利地走过人生中的磨难与坎坷。牛顿、爱迪生、爱因斯坦、拿破仑、林肯等都克服了重重困难、种种不足,凭着顽强的意志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一部中国近代史浸润了辛酸血泪,写满了挫折和艰难,更展现了挫折中的抗争,记录了刚强的中华民族精神。每一次磨难无不使民族遭受到巨大的挫折,蒙受空前的灾难。但中国人民并未被摧垮,而是愈挫愈勇、发奋图强、奋勇前进。历史教学可以让学生从具体的事例中汲取到自己所缺少的东西。

三、从学习方式挖掘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心理教育讲究的是主体参与性原则,不再是教师在讲台前一味地讲授,而更多要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己去体验、感知。多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是新课程改革赋予广大教师的职责。

历史课外活动就是让学生走出课堂,参加社会实践,动手去做、去实验。让他们在“做”和“动”的过程中学习、体验和感悟。因此,开展课外活动既符合心理教育的原则又体现出新课程改革的精神。

课外活动以小组的形式展开较佳,活动的内容有许多:可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对乡土历史进行调查和研究;可利用各种重大节日的纪念活动,进行有关的资料收集和宣传;也可制作历史小报、历史小制作……活动的方法就是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将学生合理搭配,分成若干个活动小组。各小组根据自身的特长、兴趣等实际情况,通过讨论、研究,选取活动的内容。在学生进行实际操作之后,再撰写调查报告、考察报告、参观后的感想、制作模型过程的心得体会和活动总结等。

在整个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会不知不觉地受到爱国情感的熏陶。同时,又发展了对信息的反思和辨认能力,还培养了学生协同合作、共同进取的团队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实践证明,这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既是学生进行实践锻炼的好机会,又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途径。

第4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针对性;提高认识;主动探究

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重视,现在很多的社会现象也告诉我们对于孩子们的心理是值得关注的!我们教育的成功与否并不是再看这个孩子的成绩而是越来越倾向于对这个孩子的性格,态度,品行的考察。作为一名班主任,平时和孩子接触的也非常多,接触了各式各样的孩子,也让我更加的认识到,孩子的心理健康是多么的重要,下面就我在心理教育方面的几点心得。

1深入了解孩子,才能使心理教育有针对性

对于班级的每一位学生,我们是否真正的了解了每个孩子的特点以及他们背后的故事,在孩子纯真的外表下,我们又是否能看到他们内心的脆弱那?可能因为你的不小心的一句话就会给一个幼小的心灵带来不可磨灭的伤害那?那年是我上班的第一年,年轻我有些自以为是,认为粗暴的管路就可以摆平一切,可是事情就不是我想的那样。这一天我让同学们把父母的联系方式写下来,有事我可以及时和家长沟通,可是她只写了姥姥的联系方式,不假思索的我便很严厉的问她“你怎么没又写父母的联系方式那?”,她一句话也不说开始掉起了眼泪,此时的我不知所措,一个这样简单的事,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为什么要哭?我过于严厉?还是我伤害到了她?上百个问号在我头脑中瞬间闪过。事后我才了解到孩子的,父母离异,由爷爷抚养,父母常年不在身边,母亲的工作环境也不好,从来不会向外人提及到自己的父母,而且对这类话题非常的敏感,性格偏执,喜欢攀比,总是和同学说不到几句话,有时还会在角落里偷偷掉眼泪,在描写妈妈的作文中更也只是草草几笔。对于这类孩子在心理健康教育上,首先我们就要先走进他们的生活,深入去了解她的各个方面的情况,做到无所不知,有的放矢,而不是对这种情况为什么会发生而一无所知。其次我们就要谨言慎行,注意自己的言辞,保护他们易碎的心灵,我们要着重培养他们自信、自强、独立,从而克服自卑、自责,鼓励他们从自己的生活中走出来,让他们感受到身边的爱是无处不在的,并且让他们知道自己是被需要的,从而培养他们自尊心。此时教师必须具备心理学专业知识,乐于看,善于说、喜于听,敢于做。除此之外,还要耐心细致的说教,不厌其烦的与学生进行心理沟通。最后我们应给予美好的期待让孩子知道老师是对自己有期望值的,从而起到激发其内在的动力,努力改变自己,在老师期盼的目光中逐渐走出困扰。

2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的双重教育管理,争取家长的支持

同学、老师之外接触最多的就数孩子的父母,他们是否给孩子传递出正能量也是影响到孩子的心理健康的因数之一。但是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吃的好,睡的好就是健康,这是狭隘的认识。事实上,孩子身上存在心理问题,如说谎、狡辩、不承认错误、避重就轻等行为。但是,现在很多的家长都是因为工作或活计忙而顾不上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曾经有一个这样的男孩,在我看来是一名不爱说话,性格内向,但从不给班级和老师带来麻烦的孩子,可是,这个孩子突然有几天居然没有来学校上课,孩子的父母焦急的找到我,告诉我说孩子没去学校的几天不知道孩子去了哪里了,他们找了好几天也没找到,三天之后孩子回来说在一个网吧呆了三天三夜。这出人意料的结果,谁也没有想到孩子会在网吧呆了三天三夜,事后我对这个孩子进行家访发现家里面给配了一台电脑,家长十分无奈的说:“唉!老师,打也打了,骂也骂了,什么也听不进去,在家上也比出去上强,管不了了!不敢说也不敢管!别再跑了!”听完这话,真是有了几分无奈,我深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家长对于孩子这样的行为无可奈何,只能听之任之却什么也不能做那?问题的关键就是缺乏有限的沟通,家长不能够掌握对孩子疏导心理问题的技巧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是一味的打、骂是根被解决不了问题的,反而会使问题更加的严重!所以我们不能只停留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上,还要定期为家长们开展这样的讲座、宣传让家长们对心理健康的认识有所提高。

3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

其实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未必是这一节课就能解决的问题,而是把每一节课都渗透进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教育,让孩子们时时都接受到书本、老师、同学的正能量。比如在我的语文课《长江之歌》中,课文有些枯燥、无趣、孩子们也没有见过长江的磅礴气势,更难理解作者的所要表达的感情。这个时候就要克服掉孩子厌学的情绪状态,我便找了一些有关长江的视频,孩子看到了、听到了也感受到了长江的雄伟,自然而然的打消了他对这节课消极的心理,这节课的气氛变得热烈、宽松,孩子们你一句我几句的谈感想,把被动的讲授式变成了学生喜于去探究,乐于去学。由此可见,一个优秀的孩子不仅仅要看他的成绩,那样的教育是失败的,我们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将家长以及各个学科的教师联合起来在实践中使我们的孩子成为社会型人才,让孩子们受益终身。总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深入了解孩子,才能使心理教育有针对性,起到激发其内在的动力。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的双重教育管理,争取家长的支持,让家长们对心理健康的认识有所提高。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把被动的讲授式变成学生喜于去探究,乐于去学的教学方式,使我们的孩子成为社会型人才。

作者:李叶 单位:辽宁省鞍山市青华小学

参考文献:

[1]孙利芳,马艳艳.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的双重教育管理[J].心理健康教育,2014,(8):255.

[2]童立君.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体会[J].青年与社会:中外教育研究,2011.

[3]张青青.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的双重教育管理的创新[J];成功(教育);2012年05期.

[4]黄源华;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年01期.

第5篇

关键词:团体辅导;高校学生干部;心理健康教育

团体辅导是以团体为对象,运用适当的辅导策略与方法,通过团体成员间的互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激发个体潜能,增强适应能力的助人过程。高校学生干部是高校学生工作、学生活动主要的组织者,提高学生干部的素质,有利于发挥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运用团体辅导对高校学生干部进行培训对学生干部队伍的执行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有很好的提升作用。

一、团体心理辅导在高校学生干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优点

(一)形式方面

团体心理辅导更多的采用体验、分享的方式,让学生干部通过游戏和活动的形式亲身去体验,在这一过程中互相协调,互相合作,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培养了自身的团队合作能力、协调能力。他们分享团体辅导的最后一个环节,这一环节中团体成员各抒己见,彼此打开心扉,思维相互碰撞,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Q问题。

(二)效果方面

在团体情境中,成员之间的体验、感受、分享,可以改变团体成员的自我观念,促进他们认知、情感以及行为模式的改变。团体辅导是一个多向沟通、助人自助的过程,具有广泛的影响和很强的感染力。团体辅导使原有的一对一的模式向一对多的模式转变,在提高效率的同时,又避免了资源的浪费。因此,团体辅导是一种经济有效的培训途径。

二、高校学生干部面临的问题

(一)学生干部扮演着学生与干部双重角色,由于这种特殊性,使得他们面临较一般学生更复杂和多样的问题和事情。一方面要面对工作和学习的矛盾冲突,另一方面要完成自己干部角色的塑造。 因此,学习成绩及师生对其工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都会影响学生干部的心理。

(二)学生干部需要处理相对复杂的人际关系,包括师生关系、学生干部之间的人际关系及与普通同学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处理不好,将会产生各种矛盾,因此而感到苦恼。

三、团体心理辅导的具体实施阶段

团体心理辅导活动都是由专业的团体辅导队伍开展的,辅导活动中要注意跟学生干部的实际情况相结合,避免脱离实际的无效活动,另外也需要对辅导的效果进行及时的反馈和评估,具体的团体辅导过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一)破冰阶段:此阶段是用来相互介绍,消除新任学生干部之间的陌生感,增进成员之间的了解,拉近彼此距离,营造良好的关系。

(二)具体运作阶段:该阶段侧重于集中注意力,全身心地投入。将注意力集中于团体目标,利用学生干部团体资源,鼓励团体成员探索个人的态度、感受、价值与行为,深化对自我的认识。在探索自我的过程中注重培养觉察他人需要的能力,相互支持、相互帮助,协助成员解决问题,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自我成长的同时帮助他人成长,最终促进团体共同进步,共同成长。

(三)结束收尾阶段:该阶段可以理解为总结汇报阶段,主要是帮助学生干部成员回顾、总结已有的成长与改变,巩固习得的适应行为。

四、团体辅导在高校学生干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实践――以郑州财经学院现代物流与管理学院为例

笔者在郑州财经学院现代物流与管理学院的学生干部培训中,采用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对参加培训的150名学生干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团体心理辅导开始之前让这些学生干部填写由我校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的老师编制的学生干部能力测评量表。

本次活动主要包括“大风吹小风吹”、“水果蹲”、 “棒打薄情郎”和“蒙眼摆形状”等游戏,游戏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开场游戏“大风吹小风吹”作为热身活动,打破了尴尬的局面;“水果蹲”和“棒打薄情郎”让大家在短时间内相互认识;“蒙眼摆形状”强化团队协作,也更是将本次团体辅导活动推向。让陌生的新同学在欢快轻松的氛围中,打破沉闷,快速认识,增进了解。活动期间,同学们热情参与、默契配合,掌声不断,现场充满了欢声笑语,大家团结合作,齐心协力完成了一个又一个的挑战,增进了集体荣誉感。

培训结束之后,让学生再次填写该量表,作为培训后效果评估,并让参与培训的学生干部每人写一份活动感想和总结。结合前后量表数据结果以及活动感想,笔者发现学生干部们表示本次团体辅导活动有效拉近了同学间的距离,通过活动大家相互了解,相互协作,相互信任,学会了共同分享以及人际关系的处理,体会到了团队带给自己的力量感和幸福感。

参考文献:

[1]管丹.团体心理辅导在高职学生干部培训中的运用[J].心理健康教育,2009,(5):47.

[2]樊富珉.团体心理辅导[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第6篇

教师师德师风自查报告

一、角色定位:保育员就是教师

很长一段时间里,幼儿园的保育员就意味着打扫卫生、负责幼儿安全、管理幼儿衣物和本班设备,似乎保育员只负责“保”,至于“育”则是教师的事,“保教合一”事实上难以实行。我国的幼儿教育法规明确规定了保育员的职责。如在新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对保育员的要求除了上述一些外,还有一条很重要却往往容易被广大幼教工作者忽视的是:“保育员要在教师指导下,管理幼儿生活,并配合本班教师组织教育活动。”这一方面是国家对保育员作为幼儿保育和教育的专业性的认可,另一方面也暗含着保育员作为教育者的角色要求。上述1案例中的C老师,在带班老师无暇兼顾所有幼儿的情况下,没有“我只是保育员,教学的事不归我管”的工作态度,而是主动融入教师角色,通过让儿童跟唱昨天学的歌曲,避免了活动秩序混乱的局面,既减少了过渡环节时间的隐性浪费,又很好地配合了带班教师的工作。其实,在这个事件当中,她已经发挥了教师的作用,并以教师的角色来应对特定的教育情境。如果没有一定的教育意识和教育机智,是很难做到的。此外,从上述案例中,我们不难看出,C老师没有像其他保育员那样对班上教学活动不闻不问,而是对班上的教学活动和教育内容十分熟悉,否则她很难把昨天孩子学会的歌曲迁移到当前的情境之中。

二、角色转换:实现保教一体

在2案例中,C老师在孩子们户外活动完回到教室后,安排孩子们洗手、喝水,履行的是传统教育观念中保育员的角色;但是就在A老师让她“说说彤彤的表现”时,其实C老师的角色已经超越了照顾孩子饮食起居、班级卫生的传统角色期待,而是根据情境需要,在彤彤要贴几个小红旗这个问题上,转变为评价者。在这个案例中,三位教师很自如地转换着彼此的角色:当B老师对儿童进行评价时,并没有一言堂,而是将其他两位老师也纳入评价主体;A老师则将评价权力交给C老师,给了她走到台前的机会。正是由于平日里带班教师给了保育员很多机会,才能使得保育员在锻炼中逐步转换身份、转换角色。

三、角色期待:保育员是课程的实施者、审议者

(一)保育员是课程实施者

1.保育员在幼儿健康教育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要求:“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足见健康教育在幼儿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幼儿健康教育的内容涉及幼儿生活的全部范畴。因此,幼儿健康教育是生活教育,应当在盥洗、进餐、清洁、睡眠、锻炼、游戏等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环节渗透健康教育理念,实施健康教育策略。而保育员可以说和幼儿一日生活联系最为密切,如果保育员能够在以上几个生活环节中适时融入健康教育的要素,渗透健康教育的理念,其作用要比教师专门组织的健康课大得多。具体而言,在盥洗、清洁时,保育员不仅起到督促、监督、帮助的作用,而且还应当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在进餐时,如果保育员能够超越以往为了尽快收拾餐桌、餐具,只关注孩子是否定时定量吃完的情况,更多地和教师一同关注幼儿的进餐自理能力、进餐量变化的原因、进餐情绪等等,保育工作的教育价值就凸现出来了……可见,对于保育员来说,“处处是教育,时时是教育”。关键看保育员能否抓住一日生活中的保育契机,从中发挥教育作用,做到“以保促教”。可以说,保育员在促进幼儿身体的发展,满足幼儿生理的需要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承担着幼儿发展中最基础性的任务。

2.保育员在课程具体实施中起到辅助作用。在课程物质材料准备上,保育员的职责不应仅局限在分发教具、材料上,而应根据自己平日对儿童的了解和关注,就材料制作提出自己的意见,进而帮助教师改进玩教具的制作和摆放。在具体活动进程中,以往保育员只是简单配合教师维持秩序,在必要的时候参与并帮助教师完成教学活动。其实,保育员还应当在活动中细心留意孩子们的状况,尤其是个别能力较弱的孩子,并及时调整他们的状态,引导和帮助他们参与到教师的活动之中。在活动后,保育员除了负责收拾物质材料之外,也应及时向教师反映在活动中发现的问题,包括自己的困惑,这样才能在不断的总和反思中得到成长。事实上,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保育员都是必不可少的,幼儿园课程作为与儿童生活紧密相联的课程,更是少不了保育员的参与,如此,才能更好地发挥保教人员的教育协调作用。

(二)保育员是课程审议者

审议是指通过对特定对象、现象的深入考察、讨论及权衡以做出一定选择的活动。课程审议是课程开发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幼儿园课程审议特指以幼儿园课程开发为目的的课程审议。而课程开发不是单凭个别教教

教师就可以完成的,而是要借助幼儿园团队的力量,团队组织方式可以是多层次、多样化的。班级作为幼儿园课程实施的重要基地,为以班级为核心的课程开发提供了可能,保育员作为班级中重要的一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方面对课程实施提出建议,从而催生出一些新的策略。以下是一位保育员写的工作感想:“以往在活动时,我主要负责收拾整理各种材料。现在,我除了做好这些工作以外,还及时和教师交流我在活动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如个别儿童的特殊兴趣点和需要等等。主班老师发现问题后,我们又一起想了许多办法来解决问题。没想到,我也可以做得这么好!”事实上,这个保育员已经参与了本班的课程审议,只不过这种审议相对于有组织的正规审议,在形式上更为自由。所以,在幼儿园,每个参与者都有权力对课程进行审议和开发,不同的是每个人的侧重点和角度。因此,参与者可以对同一问题进行多角度的分析和探讨,课程在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才能开发得更好。

第7篇

一、解读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的目的是要通过教育使学生感受和领悟到生命的有限、唯一和不可逆转,思考生命价值的存在意义,在人生中体现其生命价值。具体来说,对于学生的生命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生命珍贵的教育。生命对于每一个人只有一次,是短暂的,一旦失去就无法挽回;生命又是脆弱的,鲜活的生命有可能顷刻间就划上句号。现实中,人总会碰到各种磨难、痛苦、失意和挫折,或是来自社会、学校、家庭等的压力。这时,如果能够正确对待,把种种压力看作生命必须经历的,那么,消极的因素也许能转变成积极的东西;但许多学生缺少耐挫力,所以,当他们抱怨“累”“无聊”时,其实就存在消极、懈怠心理。生命教育就是要让学生能找到无数的生存理由,而把非理性选择的念头一个个打消,要让学生真正感悟到生命的珍贵,教育他们要怀有自爱之心,要有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的理念。

(二)生命价值的教育。每个学生对自己的前途都有着各种各样的期许,面对与自己一样优秀甚至更出色的同学,他们很可能只是普通一员,这种普通一般的状态会使他们不禁怀疑自己存在的价值。另外,受错误思想和不良社会风气的熏染,有的学生把生命的价值视为赚大钱,住大别墅,做大官等。这是把生命的意义视为物欲、权欲的满足和虚荣的表现。生命教育就是要矫正这些认识,引导学生认识到,上学不只是为进入社会之前的人生准备,还要怀抱远大理想,也要脚踏实地,应该学会尊重他人,善待他人。

(三)生命安全的教育。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递生命的气息。”生命的价值先是基于生命的存在;在此基础上才能完善和提升生命的价值。教育领域中,学校要关心学生知识的获得、精神的成长,还要防止可能伤害生命的行为发生和出现,教会学生保护好自己的生命。事实上,大中小学生伤害生命和生命被伤害的事件经常有发生。因此,培养学生的生命安全意识,使他们有更好地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教育他们保护自己的生命不等于自私,使他们树立正确的生命安全观。

二、汉语教材中蕴含丰富的生命教育因素

无论是小学汉语教材还是中学汉语教材,都有关于生命教育题材的语言材料。我们对新疆少数民族汉语教材(双语班使用)做了较为细致的统计,如表1展示的内容,系小学教材中生命教育篇目,教师在确定情感与态度目标时就可以结合生命教育去完成。汉语老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把这些承载着人类生命智慧的语言材料融进学生的情感体验中,进而转化为其精神世界的—部分,达到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让学生在学习课文材料时去体验生命内容,感悟生命的珍贵、生命的价值、安全的重要,帮助学生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

三、建议将生命教育理念渗透到汉语教学中

目前对中小学生的生命教育不仅仅是德育课程的任务,也是我们各学科教师的任务之一,汉语教材中拥有大量的生命教育因素,因此,汉语教师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生命观这个问题上责任重大。然而,提高汉语教师的生命教育意识和指导教育能力是实施生命教育的关键,汉语教师要有强烈的生命教育意识和相应的理论素养,要在每位教师的言传身教中进行生命教育,发挥模范作用,还要具有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素养。但一定要注意避免直接说教,要以情动人、以境育人、以榜样服人。“生命教育”追求的教学境界是:“以知识的传授为载体,赋予每一项教学活动以意义,实现思想与思想的交流,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生命与生命的对话!”

(一)关注生命教育理念,将汉语教学的教育目标与学生情感与态度的目标和谐统一起来。中小学汉语新课程目标中将情感与态度作为教育的主题之一,就意味着教师在汉语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增强汉语学科知识中情感态度等相关内容的教育意识。中小学汉语新课程标准是基于汉语课程目标的教学,即先制定汉语教学目标,一切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评价的实施都围绕教学目标的达成而设定。而情感领域教学目标的制定和实施则是基于过程的目标,即通过对汉语课程教学内容、学生背景情况的分析,在知识内容、教学过程与情感目标之间建立起直接的、必然的联系,是将教学目标类别化、层次化、具体化的过程。在汉语教学中,汉语教师可以通过感知、感悟、感想、感受(简称“四感”)等方式,让少数民族学生对生命教育中的安全教育、生命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生存教育、关爱生命教育、保护环境教育等有深入的了解,通过“四感”的制定和实施,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和训练汉语技能的同时,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做到汉语学习目标与情感与态度目标的和谐统一。

第8篇

关键词: 班级心理辅导 团体心理辅导 面临问题

1.相关概念

班级心理辅导,是由辅导教师根据班级状况和学生“共性问题”,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以班级为单位,通过开展丰趣味性、教育性活动,促进学生个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发展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其特点是重“导”,重学生体验和行为实践,重心理情景的设置与学生的心理情感,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重学生参与活动与学生感受的分享。

2.与团体心理辅导的区别

首先,团体心理辅导是就特定主题,招募存在此困扰的同质性成员,如自卑团体、危机干预团体。而班级心理辅导,属于发展性的辅导团体,它的特点在于对象是同班同学,主题根据共同特质共同需要而定。与班会活动更类似,但更多地运用心理方法而非教育手段,属于心理健康教育而非德育工作。

其次,对于团体辅导而言,领导者应受过专业培训,要求较为严格。班级心理辅导的领导者则多是学校心理老师,或是接受过一定心理学培训的其他老师。

最后,团体辅导成员大多有明确目标,同质性强。而班级心理辅导的成员是来自以年龄分别的自然班,大多为普通中学生,较为异质性。

3.国内外研究现状

3.1港台地区的研究情况

港台地区在心理辅导教育起步较早,在团体心理辅导这个方面做了探索,他们在向西方学习的同时,结合了本地的经济文化发展状况,使之更加本土化,对内地学界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982年后,台湾师大、彰化师大等高校成立“心理辅导咨询中心”后,编著了《团体心理辅导手册》、《高中生团体心理辅导手册》等实用性操作指南,具体指导中学的工作[1]。他们首创将团体的规模扩大到班级,在班级中再分成一个个小的团体,通过班级心理辅导的实施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将班级中的团体心理辅导教育作为学校整体心理辅导中的一个重点。

香港地区的学校心理辅导始于上世纪70年代初期,最初完全由班主任策划和推行,后逐渐得到专门负责家庭与儿童福利的社会工作者的帮助。这样的发展对于中学进行班级心理辅导的普及有很大帮助,但是这样的辅导人员心理学专业素质较难掌控,需要不断发展和探讨。

3.2内地的研究

内地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上海在学校团体心理辅导方面的实践探索走在全国的前列。2000年上海教科院普教所的吴增强就心理辅导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做了研究,比较系统地对“班级心理辅导”与“班级主题班会”和与“团体辅导”进行了概念上的区分,介绍了班级心理辅导的特点、理论依据、辅导形式等[2]。钟志农对于现在中小学较为常用的辅导形式进行了辨证的论述,认为心理辅导应将理念放在第一位,认为心理辅导课的设计应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创新精神,要有很鲜明的层次感和连续性,这样才能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3]。鞠玉翠认为心理辅导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实施、班级活动与管理实施、心理辅导活动课和专门的心理辅导实施,这样有利于在班级中营造互相尊重、接纳、合作的气氛,从而对每个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4]。这些研究都极大地推动了上海市中小学开展心理辅导。

4.班级心理辅导面临的问题

4.1学生因素

第一,辅导以班为单位,规模较大,这对辅导老师的活动控制能力有较高要求,需要尽量在互动分享中关照班级中的每位学生。

第二,团体成员来自学校统一编班,并非志愿组合,辅导老师无法控制团体的成分。

第三,学生需要在特定的时间接受辅导活动课,并且无退出的自由,较易造成偏激学生的心理抵触。辅导老师应该及时给予这些学生关注,同时吸取教训,及时对活动设计进行修改,使其更加适应学生的需求。

4.2教师因素

首先,要注意在班级心理辅导中由教育者向辅导者角色的转换。在活动中协助保持团体内外关系,促进成员间互动,以实现团体目标。

其次,应该注意学生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的特点,设计合适的能激活学生兴趣的活动。

最为重要的是,辅导老师要在团体中引导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感想和积极展开思考,在结束时要及时强化成员的体验感悟、行为实践和活动后行为的迁移。

5.结语

班级心理辅导这种以心理学、群体动力学为理论基础发展起来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有利于为学生提供良好班级环境,使学生在班级成员的共同影响下进入一个社会化的轨道。每个班级管理者都应该树立班级心理辅导的理念,掌握班级心理辅导的技能和技巧,这既是时代的要求,又是学校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团体心理辅导如雨后春笋纷纷出现、呈欣欣向荣之趋势的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中,通过团体心理辅导理论与技术的运用,通过精心创设的情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更有信心地解决他们面临的成长性共性问题,进而创建一个有良好班级氛围、具有凝聚力的班级。

参考文献:

[1]舒敏熠.高中生团体心理辅导方法初探[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2,(16).

[2]吴增强.班级心理辅导——着眼于同辈群体资源的开发[J].思想.理论.教育,2000,(11).

第9篇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心理学界兴起的一种新的研究思潮,它利用心理学较为成熟、完善的实验测量方法,研究人类积极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潜能等积极方面。积极心理学强调关注普通人的积极力量,提倡以一种积极的观念重新解读人的心理现象,并在该过程中挖掘个体在现有条件下获得幸福感受的各种因素。积极心理学相信人性的优点和价值,主张用积极的理念审视人的潜力与价值,使人的积极品质得到培养,人固有的正向力量得到激发,人格优势和心理潜能得到充分发挥,真正获得美好幸福的生活。积极心理学的本质与目标就是寻求人类的人文关怀与终极关怀,它以关怀全人类的福祉为宗旨,展示了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对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改革和完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笔者认为,作为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该吸收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论要素,着眼于全体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进一步提高课程的实效性。

一、以增进学生的积极体验和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品质为核心,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积极目标

课程目标不仅是课程建设的出发点,也是课程建设的归宿。课程目标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方向具有规范作用,它指导着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课程评价等。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明确指出,能够时常体验到幸福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积极心理学的核心目标就是帮助人们增进主观幸福感,获得幸福体验。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不仅仅是矫治心理缺陷、预防心理问题,更主要的是挖掘大学生的各种外显和潜隐的积极体验,并在实践中扩展和深化这些积极体验,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品质和积极人格,使大学生能够学会以欣赏的态度对待生活,提升创造幸福的能力,增进大学生的幸福感。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面向全体大学生、促进大学生心理成长的发展性课程,是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公共课程,课程目标设计从内容上来说应当达到知识、情感、意志和行为的统一。课程教学不仅需要传授心理健康的基本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实践训练促进知识在个体身上的内化,使之养成良好的心理行为习惯。很多心理健康知识是浅显易懂的,关键是在学生现实生活中能否意识到,自觉转化为行动。只有心灵受到最真实的触动,才能做到知情意的统一。教育的本质在于引导人的发展,在于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人文关怀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精神,心理健康教育是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设计中,尤其要注重结合教学内容中丰富的人文内涵,以情感人,以情怡人,以情育人,发挥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学生受到感悟,实现情感的升华。

二、以积极、生动、实用的内容为主体,丰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

我们的一切教育、思考和知识,都以怎样获得我们本性所不断追求的幸福为对象(自然的体系)。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不仅仅是关于疾病或健康的科学,也是关于人的幸福、发展、快乐、满意的科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价值就是健康(health)、和谐(harmony)、幸福(happiness)。在3H的价值指引下,应该把握以下三个方面来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

1.积极性。积极心理学以积极情感体验、积极人格和积极的组织系统为支柱内容,这就决定了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中应该注重积极导向,应该更加注重大学生潜能的开发、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在课程内容选择中,要注重将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将提升主观幸福感、塑造积极人格、创造积极环境融入课程中,如在课程中,如设置“学会感恩”“塑造乐观人格”“积极的情绪管理”“爱与幸福指数”等专题,介绍和行为训练内容。

2.实用性。调查显示,对于课程内容的设置,大学生普遍认为除了基本的心理健康理论知识以外,更希望在课程内容中增加一些符合他们年龄和心理特点、更具有实用性的内容,所以,课程内容的设置必须紧密结合学生实际生活和现实需求,将那些能够帮助学生走出困惑,提高心理调适能力、优化心理品质,使他们能够快乐地学习和生活的内容都列入课程内容,如开设与每个学生密切相关的人际交往、情绪调节、自我意识等内容的专题学习研讨。

3.以学生为本。积极心理学注重激发人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实现个人的自我成长和自我发展,达到身心健康、生活幸福的目的,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实现了心理学研究的返璞归真。欧美国家的学校心理教育理念正在从由“让学生适应学校”到“让学校适应学生、为绝大多数学生提供最有意义的教育”方向转变。以欧美国家的心理教育理念为借鉴,我们要坚持以学生为根本,面向所有学生,选择符合学生心理发展需要的、喜闻乐见的内容,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提升其自我教育能力,使之体会主观自我对解读生活事件的主控功能,培养其主观幸福感、乐观、自尊、希望等积极的人格品质。大学生是处于特定发展阶段的群体,对应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应该是阶段性、发展性的。我们应该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开展分层的教学活动,立足教育、重在指导,解决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学习、生活、成长中普遍遇到的问题。比如,可以针对大一新生的学习适应、大二学生的自我意识、大三学生的人际关系和恋爱、大四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创业等不同内容,开设有针对的辅导讲座。

三、以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改进高校心理健康教学模式

作为学习气氛的重要调节因素,情感体验本身也是教学的组成部分,这一点在以体验为主、以自我教育为主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体现得尤为突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只有能够激发大学生的个人心路历程,并使他们在情感交融和思维激荡中产生强烈深刻的情绪和情感体验,才能真正达到促进学生心理品质和心理能力发展提高的课程目的,才是真正有价值的课程。在积极心理学指导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改变以单纯的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形式,应采用互动式、体验式、活动式等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通过情感体验、交往互动、反思领悟与行为训练,实现认识提高、反思建构、行为固化的统一。

案例教学与讲授教学相对,改变了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学方法。在案例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对有关知识、情感、意志的学习主题,为学生提供生动典型案例,组织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思考,引导学生主动观察心理现象、寻找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和技巧。案例教学最突出的特点是实践性和生动性,它虽然不直接传授理论知识,但是却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案例为载体把学生引入真实的境界,引导学生认识现实、了解社会、融入现实社会活动中,鼓励他们自主参与,主动思考,扩展知识,提升现实生活经验,促进大学生自我心理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达到身心和谐。

互动式教学是一种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组织形式,通过师生、生生的交流互动,在教师的引导、帮助和启发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启发学生的思维,重组学生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门互动性较强的课程,多数内容都需要学生参与互动才能完成。教学中,可以采用以小组分享为主的互动性教学形式,包括角色扮演、自画像、心理影片赏析、个案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分析反思自己,鼓励学生交流分享心得感受,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在感受中发展,在发展中成长。

体验式教学是指在某一假定的模拟环境,学生扮演特定角色,通过观察、参与、体验、反思等过程,在实践中得以体验,在体验中得以成长,在成长中得以提高。体验式教学以活动为载体,用生动鲜活的体验、体会、感想、启迪说话,抛弃了传统教学的苍白说教,通过团体咨询、角色扮演等方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体验,使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和内省建构心理健康知识,体验感悟知识背后的意蕴,通过体验与实践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

四、提升教师的积极素质,创建积极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艺术,艺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取决于教育主导者教师的素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视环境因素,认为积极的环境对于增进大学生的主观体验、塑造积极人格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要秉承积极心理学教育理念,坚持以外显和潜在的积极品质为出发点和归宿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教师是人类美德和优势的体现者和传承者,教师的言传身教对每一个学生都有着有形和无形的强大影响力。教师要自觉提升自身的积极素质,积极开发自身的美德和优势,善于调整心态,不断增进个人的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感、事业快乐感与工作流畅感,直接对学生施加影响。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围绕着激发、大学生自主参与、自主体验、自主感悟而展开的自我教育课程。为发挥课堂中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的自我探索、自我教育,教师就要打破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固着,以积极地展开教学,钻研教学技术,提升教学水平,采用多元化、活泼生动的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用个体的优势和力量感受生活,满意地对待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乐观地面对未来。

教师要以积极的、欣赏的态度看待每一位学生,树立“每个学生都在成长、每个学生都有闪光点”的积极信念,充分尊重学生,重视学生自我成长的经验、积极的思维和情感,用心发现学生的长处和优点,鼓励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心态,将心理问题当做一个展现自我能力和挖掘潜在积极品质的机会,充分发挥潜能,将教育过程转变为学生积极主动的求知行为,变成师生积极互动、心灵对话的过程。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主导者、管理者,而是引导者、协助者、激励者,关心、接纳学生的精神世界,鼓励学生挖掘潜在的积极力量,师生之间建立起平等、民主、和谐的关系。

积极心理学致力于研究人的积极力量和美德,为心理健康教育开拓了新的视野,促进了心理健康教育回归本原,也促使大学生心理素质积极健康发展。我们要不断创新、深入探索,进一步构建完善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参考文献:

[1]K.M.Sheldon&Laura King,Why Positive Psychology Is Necessary[J].American Psychologist,2001,56(3).

[2]任俊,叶浩生.积极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价值核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33(4).

[3]陈时见.课程与教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李高峰,汪明.对“三位一体”课程目标的解读[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9(22).

[5]杨钦芬.论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课程属性及有效实施[J].前沿,2006(1).

第10篇

(包头师范学院,内蒙古 包头 014030)

摘 要: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中日益受到重视,但目前工作模式中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反映在普及性与实效性方面。目前心理健康实践领域的新疗法,如阅读疗法、电影疗法与音乐疗法,可以在高校中加以利用,以文化活动的形式,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内容与目标,学生更易接受,影响范围大,持续性的效果也会更好。文章对以上三种心理疗法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结合、具体工作开展做了一一阐述。

关键词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阅读疗法;电影疗法;音乐疗法

中图分类号:B84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3-0189-03

近些年,高等学校日益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在努力探索,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模式却一直未在现实效果上得到肯定。多数学校一直将工作重点放在心理问题的监控、心理咨询室的建立和举办心理讲座或开设心理课程上。这些工作有一定的成效,但与高校心理健康的主要要求却无法完全相符。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首要的要求是普及性。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存在心理援助需求的学生不在少数,而有提高心理素质需求的学生更是众多。大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只服务于少部分、甚至是极少部分学生,心理咨询室模式却只能,也只可能服务于少数人。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要强调注重发展性,它针对的是大学生共同面临的成长需要和发展任务。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也包含着普及性的要求。

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要求是实效性。心理健康教育追求实效,但目前的讲座与课程往往局限于知识传授,而学校心理咨询一方面缺少专业人员,另一方面也不易做到规范、系统服务。以上方式的学生接受度也有限,产生的作用从广泛性和具体性上看都非常有限。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达到能吸引多数人、适合于多数人、能满足多种需求,且能对多数人产生作用的目标要求,而且要符合高校能开展,能多开展的现实要求。在这个要求下,目前常规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无法满足,需要开辟新的途径来实现。

在心理健康研究与实践领域,已经探索出一些更有效更适合于多数人的心理疗法,这些方法如果能够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或高校日常工作结合,对于改善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有非常切实和有效的作用。

1 阅读疗法的利用

1.1 关于阅读疗法

阅读疗法在《韦氏新国际英语词典》中的释义为:阅读疗法是以文献为媒介,将阅读作为保健、养生以及辅助治疗疾病的手段,使自己或帮助他人通过对文献的学习、讨论和领悟,养护或恢复身心健康的一种方法。[1]阅读疗法的重点是心理体验,依靠作品的内在与读者情感产生共鸣,从而影响心理,激发态度和行为的变化。阅读疗法对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有着独特的优势。

有调查发现,因人际交往问题求助于阅读的占61.8%,因恋爱问题求助于书籍的学生有48.1%,因就业难题的占51.1%,困扰于性方面问题的有89.2%的学生求助于图书。[2]调查显示,大学生有求助于图书的倾向。

1.2 高校开展阅读疗法的优势

第一,高校拥有图书馆优势。充足的书籍和图书馆专业人士与心理学专业人员结合,将会更好地挖掘出图书馆的价值。

第二,阅读是一件简便、易行的事情,不受场地、时间的限制,不需要为学生提供特定的条件,也因此对学校、对个人都没有经济上的负担。

第三,阅读疗法是一种个人性行为,不会为学生造成心理压力,足以保护隐私。

第四,阅读疗法可以兼顾发展性问题和障碍性问题,能够标本兼治。既可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也可开解困扰,也可寻求自助办法。

1.3 阅读疗法的具体开展

1.3.1 加强对阅读疗法的宣传

通过各种宣传途径,帮助学生了解阅读的方法、作用,甚至动员学生参与阅读疗法的服务与管理,并在此基础上建立阅读疗法使用群体的互助,推动阅读疗法的广泛运用。

1.3.2 做好阅读导读

选择适合的书籍是阅读疗法最重要的环节。要根据干预的目的、学生特点和问题特点来指导阅读,安排相应的阅读书目。如针对新生的《读大学究竟读什么》、张继栋的《今天怎样上大学》、李开复的《做最好的自己》等一系列图书,针对失恋的如茨威格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针对抑郁、自卑的《走出抑郁》、《超越自卑》、《拉自己一把》、《生命的重建》、《别了,灰色的心灵风暴》、《启动心的力量》等。[3]

1.3.3 开展读者交流

利用心理阅览室这个平台,定期举办集体读书心得交流会和心理沙龙。通过此类形式,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心理互助,也鼓励自卑、孤僻、存在人际障碍的学生的活跃度。活动中学生可以互相交流心得、提供改善经验,并推荐有价值的书籍。

2 电影疗法的利用

2.1 电影疗法

最早采用电影进行心理治疗的是英国心理医生贝尔尼·弗德尔。2003年弗德尔医生的治疗方法得到英国心理及精神病领域最具权威机构、英国皇家精神病学院的正式认可,并在欧美国家得到广泛推广。[4]

心理电影赏析的研究表明:运用电影艺术作为一种心理治疗手段是可行的。它可以让我们在光影世界的心灵分享中,休整略感疲惫抑或麻木的灵魂;在别人的故事里解读自己的生命体验,整理自己淤积的情绪;在深层次认识自我的基础上重新接纳自我,带着一份如阳光般温暖的好心情,投入到生活和学习中去。[5]

杨眉的研究发现,以电影文本为媒介对学生实施心理教育,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心理成熟、心理稳定和社会适应力等的提高有明显的促进作用。[6]

有调查显示,大学生喜欢观看电影的人数达到78.5%,1周看1-2部电影的达75.9%,认为电影可以调节情绪、使人获得灵感和影响人生方向上的在59.7%以上。[7]电影是学生非常愿意接受的一种文化媒介,以此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载体,在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性上是有很大优势的。

2.2 电影疗法在高校的具体开展

2.2.1 影片选取与推荐

电影疗法要产生作用,关键在于找到能够使人产生强烈共鸣的影片。对应自卑,可选取励志型影片,如《阿甘正传》、《幸福终点站》、《改变》、《肖申克的救赎》等;对于成长,可以选取《心灵捕手》、《大象》、《美丽人生》;为了学习心理学理论或了解心理问题,可以观看《爱德华大夫》、《美丽心灵》、《三面夏娃》等;关于爱情的,可以观看如《美丽心灵的永恒阳光》、《触不到的恋人》等,关于人际关系与亲情,可以推荐《雨人》、《当幸福来敲门》、《精神导师之梦》等。

2.2.2 观前观后的引导

心理电影赏析课的关键就在于教师的组织引导。教师在观影前必须提出要求,做心理解析上的简单引导,提出问题,避免仅仅“看热闹”,要有指向地引领观众。在观影后,要组织讨论、交流,并从心理学角度去分析电影中的故事情节,理解、感受人物性格与情感,并要延伸到现场观众的心理需求。

观后的解析非常重要,这是深化教育效果的关键。解析重点在三个方面,一是人性的解读,二是心理的深层次分析,三是励志,即积极行动的促进。

2.2.3 团体赏析与同伴教育的结合

同伴教育是指具有相近年龄、相同性别、相同背景、共同经验、相似生理状况或由于某种原因使其具有共同语言的人在一起分享信息、观念或行为技能,以实现教育目标的一种教育形式。在大学生中开展团体式电影疗法,每次活动结束后,要求每个组员对自己在本次活动中的突破、成长、收获及感想进行总结,分享。每个人的不同理解和感受又能对他人产生推动作用。同伴共同赏析,一起分享,他们更容易从同辈群体中接收有价值的观念,模仿有益的行为方式,从而积极扮演自身角色,以实现其正常社会化水平。

3 音乐疗法的利用

3.1 关于音乐疗法

音乐疗法综合了音乐学、教育学、心理学,运用音乐特有的心理、生理效应,通过专门设计的音乐内容、演唱(奏)方式,使治疗对象经历音乐体验,以改善心理状况的方法。1950年,美国率先成立了全美音乐治疗协会NAMT,此后,欧洲各国先后建立了音乐治疗专门机构和音乐治疗协会。中国自1997年中央音乐学院创办了音乐治疗中心以来,许多院校和研究单位都设立了音乐治疗研究机构,起到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作用。[8]

实际应用中,表达抑郁、悲伤、痛苦、愤怒和充满矛盾情感的音乐被用来激发相应的情绪体验,帮助表达与发泄。消极情绪发泄充分之时,也是积极情绪抬头之时,配合以积极音乐,支持内心积极力量,最终达到改善情绪状态。这个过程也是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解放、成熟的过程。成功地完成这种音乐心理治疗的人通常会在性格上变得更加开朗和自信,在人格上更加成熟,并获得一种在精神上得到新生的体验。[9]

此外,音乐可以起到放松的作用。“音乐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研究发现,经过音乐放松训练的干预后,参与者在日常焦虑程度上有明显的减少。[10]

3.2 音乐心理教育的内容

3.2.1 音乐欣赏

音乐欣赏能够为大学生提供很好的情感宣泄的途径。在音乐的审美活动中,大学生们逐渐培养起一种缓和和调控情绪的修养,音乐的审美功能还可以培养个性意识。

学生能从有选择的经典音乐作品中得到不同的生活感悟。如《命运交响曲》往往能振奋人的意志,《春江花月夜》抒发对大自然的美好情感的作品,往往使人心灵归于宁静;《梁祝》的不同篇章可以诱发学生在爱情方面的各种感情共鸣。共情是影响心理咨询效果的重要技术,而适合的音乐就是对学生最好的共情。

3.2.2 音乐表演

音乐表演从心理作用上说,既是一种内心的表达,也是表演者与欣赏者之间的交流。通过音乐表演,有助于缓解孤独、减轻压力、促进交流与提升自信。

音乐表演往往是群体性的,如合唱、合奏、重唱以及歌舞等,这是一种以音乐为纽带的高层次情感交流。在音乐表演活动中,大学生有丰富且安全的途径自我表现,在艺术展示的前提下,各种现实中不适于直接表达的情感和冲动会受到允许,甚至得到理解。充分的表达和外界的认可对于自尊的提升、问题的缓解都有很好的作用。

3.2.3 音乐放松

专业的音乐治疗在高校可能不容易普遍进行,但针对学生的紧张、焦虑问题的放松治疗,相对容易开展。利用音乐可以为大学生进行身心放松训练。清华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主办的“水木心曲”系列活动,专门组织了“音乐与身心健康”活动,运用音乐的放松技术,引导大学生利用音乐帮助自己疏导大学生活中的不良情绪,沟通协调人际关系,在促进身心健康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

阅读、电影与音乐,都是学生喜闻乐见、参与积极的文化活动,将文化活动的形式注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可以贴近更多的学生,帮助学生自然而然投入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既可以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性,又可以发挥其渗透作用,产生良好效果。这些方式将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采用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程晓红。高校图书馆阅读疗法浅析[J]。科技信息,2011(15)。

(2)贾国洁。高校图书馆心理阅览室建设[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1(6)。

(3)宫梅玲。阅读疗法在高校中的实践探索[J]。图书馆杂志,2010(10)。

(4)陈璐,何青青,等。团体式电影疗法在大学新生人际关系改善中的运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2)。

(5)陈红。心理电影赏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

(6)杨眉。用电影文本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方法的探讨[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8)。

(7)黄璐,王荣,等。电影对大学生心理、行为影响的调查[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09(5)。

(8)雷芳,封亚伶。高师音乐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9(4)。

第11篇

[关键词]心理;成长;工作坊;问题

一、“教师心理成长工作坊”是教师心理成长的有效途径

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势表明,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在教育观、人才观和学生观之中,要求心理教育全员化、心理咨询专业化。教师心理成长就是用以人文科学知识为内涵的文化修养、以开拓创新精神为核心的能力结构、以心理健康为标志的身心素质培养适应未来教育的现代教师。

据北京市对500余名中小学教师的调查显示,有近60%的教师觉得在工作中烦恼多于欢乐,70%的教师忍不住要生气发火,教师中普遍存在烦躁、忧郁、敏感、偏执等不良心理。我们在兵团继续教育的中小学教师现场调查中发现,有82.5%的教师存在职业倦怠,教师的心理问题已是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要想成为一名受学生欢迎和爱戴的教师,必须修炼自己,不仅要精通专业知识,懂得教育规律,而且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心理品质。另据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前不久对辽宁省168所城乡中小学的2292名教师所进行的检测表明,中小学教师已经成为心理障碍的高发人群,教师心理障碍问题是造成学生“师源性”心理伤害的根源。“师源性”心理伤害主要是指由于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的消极影响。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只会源源不断地“制造出”心理不健全的学生,减少和避免“师源性”心理伤害的有效途径,就是提高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教师心理成长可以解决教师自身的心理问题,还能真正解决学生心理成长的源头性问题。

怎样促进教师心理尽快成长呢?石河子大学师范学院、兵团教育学院承担着兵团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国培计划的教学任务。我们在继续教育和国培计划的教学中添加了“教师心理成长工作坊”,针对教师自身存在的心理困惑和在班级管理、课堂教学、师生关系等方面的心理需求,运用团体心理辅导理论、方法,采用“专题工作坊”的形式开展短期的心理培训。在培训中,以改变教师的工作理念、优化教师教育手段、促进教师个人成长、提升教师人格魅力为目标,将培训、教学、科研融为一体。并且,我们还把农十师186团中学作为“教师心理成长工作坊”的试验点,进行实证研究。

二、设置“教师心理成长工作坊”的目的

“工作坊”设计的培训目标能直接指向教师的具体需求,从学校和教师的实际出发,通过培训有针对性地解决实际难题,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提高教师心理素质和运用心理学原理与方法的能力。培训内容短小精悍,可以照顾到教师需求的差异性。每位教师在一个学期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参加最合适的“工作坊”,这些工作坊包括“教师生涯探索工作坊”、“师生沟通艺术工作坊”、“班级活动设计工作坊”、“教师自我形象设计工作坊”等等。

三、“教师心理成长工作坊”的形式

“工作坊”充分利用团体心理辅导的各种活动形式,如专家讲座、同伴启示、辅导点评、小组讨论、头脑风暴、角色扮演、游戏体验、绘画投射等,摆脱了枯燥的理论说教与实践操作脱节的现象,吸引了教师的积极参与,并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将所学方法和技巧及时运用到自己的工作实际中。而且,学员来自学校内部,培训的时间和进度可以根据学校行政安排,灵活机动地设置,也能针对教师的个体特点加以调整,减少学员因教学工作繁忙而出现缺课现象,保证培训的顺利进行。

四、“教师心理成长工作坊”成效反馈

我们从2009年7月继续教育培训的教学中,就尝试着做“教师心理成长工作坊”。接受培训的教师近500人,不论教龄长短、职称高低、学科差异,参加培训的所有学员均收到了较好效果。通过他们的活动感想,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共同的体会:在“工作坊”中,教师以轻松的体验引出深层的感悟,获得真实的成长。以下是一些教师的感悟:对我自身而言,“教师心理成长工作坊”是一种心灵的净化,让我更加了解自己的性格和感情,让自己今后在工作岗位上对学生的心理教育有了一定的依据和指导方向。在课上,我们和老师分享了很多的快乐。每当想起同学们一起做团体训练的情景,我感觉我的心情都是“微笑”的。

五、“教师心理成长工作坊”取得的成绩和实践反思

1.取得的成绩

传统的教师培训往往将教师集中起来,让教师成为“学生”,加以理论培训,无法达到良好的效果。而“工作坊”采取理论书籍推荐自学、专家论点交流研讨、方法技巧实践体验的方式,每个主题通过大量活动,让教师参与、体验、分享和感悟。教师通过领悟和内省,获得认知和行为上的改变,摆脱枯燥的理论说教与实践操作脱节的现象,使教师心理培训模式得到改革与创新。“工作坊”将教师培训由外控式管理向内控式管理转变,进修学习由被动型向主动参与型转变,培训的方式由单一封闭型向多样开放型转变,它为教师心理素质的提高和心理技能运用提供了新的平台。

2.实践反思

按照团体心理辅导的操作原则,团体成员过于熟悉对团体辅导目标实施不利,于是,我们对彼此熟悉的同校教师与相互陌生的异校教师参与“工作坊”的培训效果进行了分析。从学习效果来看,总体上没有太大的差别,但从活动气氛及分享的开放度上看,有一定的区别。成员之间关系太近,会产生心理防卫机制,不利于袒露心扉,分享出现表面化而缺乏深度。由于我们开设的“工作坊”重点是发展性的团体培训,不涉及有严重心理问题教师的心理剖析和行为矫正,设计的活动对成员心理冲突挑战不是太激烈,所以未出现团体活动的阻碍现象。一些个体心理问题的解决,将是我们“工作坊”要继续探索的内容。

第12篇

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正在引起人们的重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更加严格的要求自己。多看书,多学习,不断丰富自己、完善自己。因为要想为别人提供帮助,首先自己内心要够强大。我还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尽我所能帮助需要帮助的学生,希望通过我的帮助,学生能以更加积极,良好的心态学习和生活,并为以后步入社会做好准备。而我自己也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提升自我,追求更高的人生价值。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心得,欢迎大家参阅。

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心得1这次培训共开课十一次,历时一年。每一次为我们讲课的都是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家和优秀工作者。我非常珍惜这次宝贵的学习机会,认真参加培训,从不缺课。每次培训都认真做好记录,培训结束后及时整理笔记。按要求完成作业,认真复习积极备考,最终通过南京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资格考试,成为一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通过这次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我掌握了一定的心理健康专业知识,更深入的认识了自我,面对工作有了更多的信心。可以利用专业知识分析现实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而找到解决的办法。和学生的沟通交流更为有效,提高了教学效率。

成为一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对我来说是一种鞭策。我所在的学校里有很多中职生,他们正处在心理上的转型期,有些学生心理成长的很好,在迈向社会的过程中充满自信和力量,而也有很多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心理得不到成长,心理上的不成熟导致思想、行为上的不成熟,常常让老师、家长头疼不已。中职生迫切需要有人走进他们的心灵,给予他们心理指导。但是由于师资条件有限,任课教师负责教授各种文化课和专业课,多的是知识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而和学生心灵沟通较少。班主任工作繁忙,一个人面对几十个学生,精力有限。有些家长“心有余而力不足”,对孩子物质上的关心较多,而对孩子心理上的关注较为欠缺。我希望自己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实践经验的积累,帮助中职生重新认识自己,进而接纳自己,欣赏自己,帮助他们建立自信。看着学生能够拥有健康的心态、满怀信心走向工作岗位,作为一名教师才能真正体会到职业的幸福感和成就感。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更加严格的要求自己。多看书,多学习,不断丰富自己、完善自己。因为要想为别人提供帮助,首先自己内心要够强大。我还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尽我所能帮助需要帮助的学生,希望通过我的帮助,学生能以更加积极,良好的心态学习和生活,并为以后步入社会做好准备。而我自己也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提升自我,追求更高的人生价值。

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心得2本学期学校心理健康节与工作,以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按照教育局本学期教育工作的要点的要求提出的,学校要把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本学期的重点工作之一,进一步贯彻《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__教师节的重要讲话精神,结合学校实际,积极推进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种心育阵地作用,扎实地开展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让每一位学生在活动中了解自我、悦纳自我、调控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自我。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并执行好各项规章制度成立了以主管教学副校长为组长的,德育主任、教务主任,班主任和健康教师为组员的心理健康工作领导小组,开学前,学校行政就心理健康教育召开专项研究会议,制定学期工作目标,并将此纳入学校行政工作计划之内。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校领导经常给以具体的指导、协调、检查和督促。学工委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直接分管部门,对班主任、家长、生活教师等进行了指导与培训,并给学生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

2、心理健康领导小组成员,带头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制定心理健康工作计划,并将计划落实到实处,根据自己的工作任务,认真做好工作记录,发现问题及时分析,研究解决的对策。

3、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培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搞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键:通过培训提高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水平。

定期聘请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来校做报告,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意识,建立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的机制,举办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班。逐步形成在校长领导下,分管干部负责,以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和班主任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体制;同时学校重视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把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一个方面,为教师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供必要的条件。

4、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用严谨和健全的制度规范我们的行为。

在工作中严格执行《心理健康辅导教师工作职责》、《学生隐私保密制度》《心理教育工作是制度》。

二、做好心理辅导室工作

(1)安排好咨询室的值班工作。学校安排专兼职教师在心理咨询师值班,认真做好心理咨询记录

(2)加强了宣传教育,引导好学生正确对待自己的心理问题,鼓励学生有问题时能轻松走进咨询室。

(3)热情接待好每一位来访者,在保证学生隐私的前提下,及时与有问题的学生家长进行沟通。

4、抓好心理健康宣传工作

(1)开办了专门的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广播栏目,对教师和学生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每周广播一至二次)。

(2)开办校园网站上的“心理健康”专栏。

三、开展多种多样的心理教育的途径

一是通过校本心理健康的通识培训讲座,加强对教师进行心理知识辅导,引导老师要在繁忙的工作和家务中调节好自己的心态,积极、努力、快乐的工作,保护好学生的心灵,把握学生的思想波动;二是通过聘请专职心理教师对全校学生进行心理知识讲座,让心理健康知识深入学生当中,逐步在学生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通过主题班会、学法指导月等活动,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潜能,端正学习的动机,掌握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法,改变不良的学习习惯,从而改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被动无助状态,增强学生对本学科的兴趣,增强自信,提高学习的效率。

重视课堂主渠道建设。重视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互动式的集体教育,上好品德与社会课、主题班会课。各班辅导员及各任课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育主阵地,积极配合学校进行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做好了心理健康档案的积累和整理工作

及时做好对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档案,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案例档案的整理工作,通过规范档案的管理,为提高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服务。

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心得3学期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是:根据学校中心工作计划和学校德育工作的精神和大队部工作的具体要求。依靠现代教育理念,继续围绕学校校本课程教育主题,扎实开展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结合我校学生实际,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学校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

组 长:

副组长:

组 员: 及各班主任

学校心理咨询室兼职教师:

按照制定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工作目标,我校这学期开展的主要工作:

1、坚持以人为本的德育工程——继续完善“三全育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体系,扎实开展“六心教育”工作,落实常规管理的精细化。

强化“以德为本”的思想,坚持活动育人,贯彻“六心”“爱心献给社会、诚心献给他人、孝心献给父母、忠心献给祖国、信心留给自己”,使每位学生都成为崇尚和谐,追求美好生活的新一代。

2、坚持“以德治校”的方针,树立“教师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理念,强化服务意识,严守从业准则,坚持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良的校风培养人,以真挚的情谊感动人。

3、坚持“活动育人”的理念。

与大队部、各中队结合开展系列活动,注重“课堂内外”的互补,坚持德育课程与日常德育活动齐头并进的教育模式,关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落实“六心教育”活动的有序开展。上好心理健康课,开展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鼓励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中德育教育的闪光之处,及时调整教育思路,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运用心理健康的理论和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培育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教育学生努力学习,争取做全面发展身心健康的小学生.

4、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

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通过普遍开展教育活动,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认识,使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心得4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全面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使他们健康成长,这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神圣使命。为此,我校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放在首位,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

一、加强对老师的培训,提高老师的辅导技巧。

学校还聘请讲师团老师来我校作心理讲座,老师们受益匪浅。我校利用班主任会议对班主任进行题为《欣赏与赞美的艺术》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培训。平时推荐一些文章印发给老师进行学习,帮助老师掌握一些辅导技巧,帮助班主任上好班会课,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二、扎实工作,拓宽渠道,加强学生的个别心理辅导,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心理辅导在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正确认识自我及社会,充分发挥潜能,有效适应环境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学期,我校在个别心理辅导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巨大的成效:

1、坚持实行了辅导员工作制度,心理辅导员值班时间:周一至周五12:00-12:50

15:50-16:40为面对面咨询时间.

2、加大宣传力度。

通过张贴海报,课堂上促进,校园广播,班主任工作等让学生特别是初一新生能尽快了解心理咨询的时间、地点、方式。

3、增加了心理咨询的方式,不仅有个别面询还有电话咨询。

通过宣传和拓宽心理咨询渠道,本学期来咨询的学生与以往相比有上升的趋势:共接听电话12个,接待来咨询的学生15人次,在来咨询的人中有一半以上是初三学生,来咨询的问题主要是学习问题、情感问题、人际交往问题。这也说明了我校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对心理问题的回避转变为能积极主动寻求心理上的帮助。

4、做好个别辅导的同时,针对初三学生学习压力大,心理负担重的实际,我校在2019年3月20日举办了以“信念”为内容的团体心理辅导,给初三学生把好学习考试心理关,使学生能以积极,健康、向上的心态面对初三,面对考试。

2019年5月18日又邀请专家李仁奎老师给初一、初二学生做了题为“用爱成就未来”的讲座, 给家长们带来了家庭教育的启示,也解开了现实教育中的一些困惑,学生深受感动,效果非常好。

三、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1.加强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宣传工作。

通过黑板报、橱窗、校园广播等途径,努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本学期,心语广播站宣传内容主要包括学生的身体健康、饮食健康,还有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起到了一定的教育作用。

2.积极开展大课间活动和体育活动。

我校每天坚持大课间活动,学校提供充足的活动器材,并根据实际情况,让各年级定期交换器材进行活动,这样不但丰富学生的活动内容,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活动中陶冶情操,放飞心情,同时也缓解了学习压力。

3.分年级开展心理讲座,教育效果更佳。

本学年分年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初一年级主题:如何适应初中学习生活 初二年级主题:善于与人交往 让自己成为受欢迎的人 初三年级主题:知己知彼,成足在胸。

4.通过手抄报评比等活动,让每个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

5月份举办了心理健康小报评比活动,组织初一年级及初二年级收看电影《我与世界不一样》并要求写观后感,校园网上挂出“心理调适”系列内容,发放心理健康小知识资料等,均对学生有所帮助。

四、加强家校共育,整合教育资源。

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仅仅依靠学校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家庭教育。因此,教师应和家长合力共同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利用家长会、家长开放日活动、家长学校,提高家长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并利用家校路路通等方式及时与家长联系,共同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

2月份,学校开展教育进社区活动,给我们的家长进行讲座,并发放心理健康宣传资料,提高我们家长的心理素质。

总之,在过去的一学期中,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还有许多不足:如心理健康教育课还需要加强、改进,我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观念还要进一步转变,我们仍然有部分班主任、集体备课组长、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与重视还很不够。今后我们要继续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特别是广大教师要转变观念,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得更好,真正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健康、温馨的环境中学习和成长

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心得5心理健康教育为学校德育开辟了新的领域和途径,是德育的一部分,是在新形势下对德育工作的改进和补充。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需要,学校必须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才能在真正意义上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下面就我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总结如下:

一、组织领导,建制建网

许多看似道德品质的问题,其实质未必是品德问题,可能更多的是心理问题。我校一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十分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把它作为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建立了比较规范的制度、形成了一个网络体系。

1.成立领导小组。

由校长任组长,由分管德育工作副校长和德育处主任担任副组长,由心理健康辅导老师、各班班主任担任组员,成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

2.制定落实制度。

学校制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度》、《心理辅导老师工作守则》、《心理辅导教师道德守则》、《心理咨询师职业道德》等,使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从计划、活动到检查指导等各个环节,环环落实,避免因教育教学工作繁忙而出现心理健康教育“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使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保证时间、保证地点、保证经费、做好台帐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分层次、多元化的有效管理机制。

3.注重队伍建设。

班主任都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兼职人员,我们利用每周一次的班主任例会、每学期一次的班主任研讨会,就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交流、切磋,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任课教师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后援团,学校每学期都邀请专家、教授为全体教师举办普及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专题讲座。目前我校有2名教师获得国家心理咨询师二级证书,多名教师取得心理健康教育上岗证。

二、全员教育,分层辅导

我校心理教育注重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针对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特点,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采取分层教育。

1.初一新生一入学就会在学习和生活方面碰到许多问题,因此我们在入学教育期间就进行心理疏导教育,培养他们的自理能力与合作能力,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利用每周的心理选修课,运用自编教材,综合各家之长,从中选择适合我校学生的内容,以形式多样的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领悟心理知识,增加了教学的实际效果,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2.针对初二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情绪特点,通过心理讲座主题班会、大众传播媒介(校刊、宣传橱窗等),有的放矢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青春期情感教育,以指导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期望与生活态度,增强自律、自控能力,发展自尊、自爱的个性,增加心理稳定性。

3.针对初三学生时间紧,压力大的现状,通过心理讲座、主题班会、大众传播媒介(校刊、宣传橱窗等)进行如何放松应试紧张心理的指导,邀请演讲团为初三学子加油鼓劲,邀请苏大心理专家为初三全体学生开设了一次题为《自信、从容,走向成功》的心理辅导讲座,每年举行中考百日宣誓。

针对各个班级学生的不同特点,各班自行开展不同的心理主题活动,收效显著。

4.心理咨询室定时开放,心理咨询在保密的原则下,在宽松的环境中进行一对一的心理辅导,对减轻甚至消除学生的各类心理问题特别有效,在学校心理教育中发挥了主导作用。

三、开展活动,形成特色

1.注重全方位渗透。

各种教育教学活动蕴含着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必须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些因素,把心理辅导有机地渗透在各科教学和各项教育活动之中。比如语文课,语文中丰富的思想内涵可以直接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同时要求学生坚持写周记,在写周记中培养学生的意志力,体验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学会珍视生命。从周记中还能发现学生的心理状态、心理困惑和心理问题,及早实施必要的辅导与干预。

体育课竞技项目教学同样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心理品质。目前每天上午的体育大课间活动和下午的阳光体育活动,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载体,它能增强体质、磨练意志、训练肢体的协调性和大脑反映的灵敏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更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调节身心、促进健康。

每学期举办的读书征文活动,让学生在阅读优秀的名人故事、古典名著的过程中,接受心灵的洗礼,培养健康高尚的情趣。我们还利用宣传栏、黑板报、国旗下讲话、学校网站宣传等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宣传教育。

2.发挥同伴互助作用。

我们从本学年起开始在各班评选班级心理委员,让这些自身充满阳光的少年,开展班内“同伴心理互助”,倾听同学心声,协助老师开展心理辅导工作,带动周围伙伴阳光地学习、生活。

3.整合教育资源。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除在学校内部全面渗透、多渠道推进外,还需要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心理教育网络,全方位、立体式地实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我们为此坚持办好家长学校,针对不同学习阶段孩子的心理特点以及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通过讲座使家长了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况,促使家庭教育更贴近学生的心理。另外,我们积极利用社会教育中如龙城网上家长学校等有效的教育资源,共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逐步形成了学校与家庭、社会相互协作的心理辅导网络。

四、强化科研,初见成效

为了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我们参与和承担苏州市立项课题《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于校园文化建设》的课题研究工作,多篇论文在各种评比中获奖。

五、成果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