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四年级语文教学内容

四年级语文教学内容

时间:2023-07-25 17:17:1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四年级语文教学内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四年级语文教学内容

第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四年级 阅读教学 问题 方法

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比较好动,但是对学习的热情比较高,而且其心理情绪方面较为不稳定,因此必须进行合理的引导与纠正。语文阅读教学在某些方面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同学而言比较沉闷、无趣,难以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阅读教学过程中。小学四年级是小学生的过渡阶段,这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转折点,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积极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一、小学四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概况

小学四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在于提高小学生的文字阅读能力、认识字的能力、总结文章内容以及阐述思想的能力。小学四年级是小学六年教学阶段中的转折点,关系到今后学生的语文学习发展情况,因此必须加以重视。

当前,我们国家正在实行教学改革制度,这就需要中小学、高等教育学校共同配合,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提高我国的教育质量,改变当前的教育现状。

二、当前小学四年级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农村小学的教学基本情况较城市小学教学基本情况而言差距甚远,这不仅仅影响了学生的发展,同时也严重影响了我国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进程。目前,我校小学四年级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国家政府部门虽然对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逐渐加大,但仍然无法改变当前我校的教学格局。学校内部的教学设施较差,与其他地区的多媒体教学而言,我校目前仍然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工具(黑板、黑板檫以及粉笔),这种教学模式意味着学校的教学效率较差。阅读技能是学生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的重要基础,也是我们当下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小学语文作为一种基础教学,其对学生阅读技能的培养、对学生基本语文素养的形成和以后的继续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这种教学环境与条件下,四年级语文阅读教学受到了较大的限制,只能够讲授书本中的阅读或者是少部分的课外阅读,这对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消极的影响作用。

2.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因为教学条件受限,使得其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与陈旧,相关方面的教学理念比较落后。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过分的强调要学生刻苦学习,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利用传统的教学工具,主要是教师在讲台上讲解,这不仅仅造成资源的浪费,同时也不能够较好的吸引学生的关注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偏低,学习的热情较低。在这种教学背景下,学生在课堂上与教师之间的互动频率比较低,一旦遇到教师课堂提问,只有少部分学生能够与教师进行交流,其余的学生课堂积极性较差,这样就大大降低了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

3.由于农村学生家庭条件较差,较城市学生而言农村地区的学生视野比较窄,而且相关方面的表达能力比较弱,朗读能力还有待提高。农村学生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使得其在学习资源方面的限制性比较大,知识的来源主要是教师的教授以及书本知识,这就大大降低了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不利于阅读水平的提高。不仅如此,农村学生的课余活动尤其少,较城市学生而言,其参加活动与比赛的次数少,有的学生甚至没有对外交流的机会,这就导致农村小学生的表达能力比较弱,朗读能力差。在这种基础上,小学四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也会随之降低,教师的教学负担逐渐加重,不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三、解决阅读教学问题的相关措施

1.国家政府部门要逐渐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量,积极建设农村学校教育体系,提高农村学校的教学设施质量与科技含量,从而带动教学课堂质量的提高。政府部门、社会团体以及学校应当共同合作,逐渐转变学校内部的教学现状,使其向多媒体教学转变。这样才能够为教师的教学以及学生的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不仅如此,还应当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源,加大学生的课外知识学习量。

2.教师也要积极改变阅读教学方法,摒弃传统的教学理念,积极创新,从而提高四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合理的阅读教学方法,积极改进与创新,从而有效的吸引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提高阅读教学课堂的有效性。

3.学生也要积极转变学习态度,在阅读教学课堂上积极与教师互动,课外多多学习其他方面的知识,为提高阅读能力奠定基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在把握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抛弃与时代不符的教学方法,大胆创新,让学生对文章内容产生形象直观的感受,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才能迈上更高的台阶。

四、结论

小学四年级阅读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仅仅影响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同时也影响了学生学习阅读技巧与方法的最终效果,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结合具体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措施加以改进。

参考文献:

[1]梁丽文.任务分析理论在小学中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导刊,2013,(11):44-46.

第2篇

一、了解教材中每组课文的知识结构

1.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每一学段的课文编写都有很强的系统性,都是按照学生的年龄特征,把每一组课文的知识结构进行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编排。各年级的语文教材,每一组课文的编排和知识结构,都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低年级注重字词的学习掌握,中年级注重词句的阅读掌握,开始习作,高年级注重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学习。

2.各个年级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组课文,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分析教材时,一定要考虑这一组课文教学中要落实标准学段目标的要求。在教学三、四年级的课文时,我们要结合课文的词语特点,重点训练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在教学五、六年级的课文时,我们要指导学生结合课文的特点,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表达顺序,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文章的表达效果。

3.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组课文,分为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两大类型,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在教学时有不同的要求和方式,如人教版教材中四年级语文下册,《桂林上水》和《七月的天山》这两篇课文中,《桂林上水》属精读课文,我们在分析教材时,一定要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设计课时,必须精讲多练,把握课后练习和拓展训练。《七月的天山》属略读课文,在教学设计时,一定要注意指导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阅读方法,在较短时间内把握文章的大意,逐步掌握略读技巧,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独立阅读的能力。

4.在语文教材中,根据不同的学段,都编排了诗歌、古诗、文言文等,诗歌突出朗读、背诵。古诗和文言文采用诵读的方式,让学生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自己读懂。根据学段的不同,各个年级古诗教学在理解和感悟的要求上也有所不同。如,一年级语文教材中的诗歌《鹅》一文,重点突出读读背背,识字写字,就能达到教学的目的。四年级语文下册中《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忆江南》这几首古诗要突出读读背背,解词解句,能够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高年级应突出自主感悟,朗读欣赏,如,六年级语文下册中《七步诗》这首古诗,一定要引导学生阅读,让学生自主感悟每句诗的意思。

二、掌握每一组课文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小学语文教材,根据不同的学段,有不同的要求。从分析教材得知,每一组课文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都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思。(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例如,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五课《翠鸟》一文,教学目标是:(1)了解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的特点,进而理解这些特点和翠鸟捉鱼本领的关系,初步知道翠鸟的特点是为了适应环境而渐渐形成的,教育学生懂得爱鸟、护鸟。(2)学习作者观察的顺序和抓住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的一些词语。(4)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3自然段。教学重点是抓住描写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特点的词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的观察顺序和观察方法。

三、分析教材要仔细体会课后思考练习显示的编写意图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从一年级下册开始,每册由八个单元组成,每个单元的识字课、阅读课、语文园地、回顾拓展都围绕本组主题合理安排,相互联系。每篇精读课文后面都设置了精炼的训练习题,如,四年级语文下册中《桂林上水》一课,课后的练习是:写得真美,我要有感情地朗读,要把课文背下来;认真读课文最后一段,联系上文说说自己对桂林山水的感受;把课文第二自然段抄下来。从教材课后思考练习来看,注重从“文体”向“学体”的转变,注重学生的自主选择,个性化阅读,注重语言的积累运用。

总之,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分析教材时,了解每一组课文的知识结构,掌握每一组课文的教学重难点,弄清每一组课文作者的编写意图,就能很好地驾驭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我们一定要静下心来认真分析教材,真正读懂教材、读透教材,引领学生在语文课堂中,享受语文学习的快乐。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 高中语文 三性特点 教学方法

现阶段语文界中争论比较激烈的便是高中语文教学,针对这一情况,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认为理论的研究和实践的教学依然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我针对高中语文教学的“三性特点”作了分析和研究。

一、高中语文教学目标、内容上的模糊性特点

这种模糊并不专指抽象画等相关文学艺术当中的模糊含义,准确地说是一种模糊的现象。可以说,对于一件事情进行直白的描述,追求到这件事情的比较深层次之后,发现准确其实并无法获得问题的答案,通过模糊的思维方式却能够有效解决问题。在物理界中有不准确的原理,在微观世界当中有“海森伯测不准原则”等,那么在语文界中也有模糊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在苏教版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针对课程目标是这样规定的:一年级和二年级有4个量化的教学目标,三年级、四年级和五年级有七个量化的教学目标,六年级、七年级一直到九年级有八个良好教学目标,在高中时期,只拥有两个教学目标。其他高中阶段的教学目标,例如在能力培养、巩固、提高等方面都处于模糊状态,并没有准确的规定。

从高考的考试手册可以发现,针对语文的考试目标是这样规定的:阅读,也就是可以相对熟练地对简单浅显的文言文和现代文进行阅读,拥有一定的理解、评价和综合分析的能力,等等。能写出具有议论性、说明性和记叙性的文章,等等。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可以选题和立意,具备布局等相关能力。可以这样说,高考的考试手册当中针对考试目标的规定是比较准确和清晰的,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并没有针对掌握的程度制定具体的标准,从这种角度讲是一种模糊的规定。简单基础的语文知识,高中生已了解,教师可以对之前的基础知识进行不确定性的回顾和传授。高中语文习题当中有很多问题的答案都是多种的,也就是具有“模糊性”这一特点。从高中语文范围看,它包括文化艺术、哲学、自然和人文科学等众多不同的知识,无法辨别出哪一个是高中语文的重点,可以说进一步体现高中语文教学的“模糊性”特点。

二、高中语文教学的开放性特点

教学目标、内容所具有的模糊性特点和教学过程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同时教学内容和目标的模糊性特点进一步决定了语文教学评价方式、教学方法和教材开发过程中的开放性特点。

1.教材开发的开放性特点

高中语文教学内容和目标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决定了在教材开发过程中也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现阶段教育体制进一步改革,出版了全新的语文教材书籍,这些新出版的教材书都拥有全新的特色,体现教材开发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的特点。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了解并掌握了一部分教学特点,在相关课程标准方面,基本上处于一种模糊的界定,在实践语文教学中,应当以比较开放的态度对待相关的教学目标,不能只依据规定教学,否则很容易影响教学效果。注重教学的开放性,但不应当过于随意。

2.教学方法的开放性特点

高中语文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进一步决定了教学方法具有一定开放性的特点。我在实践教学中,针对不同的课文内容,应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同时针对不同学生应用不同性的教学方法,达到比较好的效果。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高中语文的教学方法也会不一样,教学方法没有统一规定的模式。高中语文教师应当了解自身的特点,了解自己适合哪一种教学方法,了解学生适合哪一种教学方法,从而选择一种最适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强化教学效果。

我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比较重视培养、增强学生的能力,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有机结合,设计出适合学生的习题,同时回顾相关知识点,奠定学生的知识基础。例如教学《安塞腰鼓》时,根据“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致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简直像来到另一个星球。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的语句,提出全文最后一个“鸡鸣”运用了哪一种表现手段,并通过一个你所学过的古诗反映出这一表现手法的习题。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并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情况,提高学生的基本能力,证明高中语文的模糊性进一步决定了教学方法的开放性。

3.教学评价的开放性特点

所谓教学评价的开放性特点,是我们都比较熟悉的一个高中语文教学特点。在语文高考试卷中,上海卷对于全国卷当中固定的基础知识选择题进行了取消,增加了一部分立意题目,同时使用苏教版的省份也出台了一部分全新的考试评价命题模式,这便是教学评价具有开放性特点的具体表现。在高中语文教学评价过程中,可以运用开放性的评价手段,培养并增强学生在语文方面的独立思考能力。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该被考试手册而限制了教学行为,而应当充分发挥能动性,应用多种多样的教学评价方法,让学生获得比较好的成绩。

三、高中语文教学中思想教育隐形性特点

所谓思想教育中的隐形性特点,就是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贯彻思想教育,但是又不能够从表面上要求学生过于重视思想教育,而是利用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相应的影响。在协调语文本身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关系时,应当应用这一思想观点,可以说这体现了各个学科的共性和语文学科的个性。

参考文献:

[1]朱秀珍.浅议高中语文教学要“五味俱全”[J].教育教学论坛,2013(15).

第4篇

小学语文从本质上讲具有其他科目所不及的丰富性、生动性、趣味性等特点,理应得到小学生的高度喜爱,但是,鉴于小学语文教学存在一定的缺陷,目前的小学语文课堂往往难以真正获得小学生的青睐,小学学业完成之后,学生普遍尚未获得必要的文学素养、审美修养以及端正的语文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方法,严重地阻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近几年来,小学语文教师着力应对新课程改革开展了对教学的改进,力求通过有效的方法手段,使语文教学实现高度精彩。

一、小学语文教师组织开展精彩教学的方法

1、开展游戏或把课文编成课本剧教学

小学语文教师组织开展游戏教学,主要是迎合小学生好动、喜欢玩闹的特点,以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内容、教学目标为主线,设定具体的游戏方式,鼓励小学生积极地参与游戏,引导并帮助他们在精彩的游戏过程中,实现对于知识的学习、品味以及领悟,使他们获得进行语文学习的兴趣。

2、开展合作学习的教学

小学语文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主要是迎合学生喜欢在课堂上说话、喜欢动手操作、喜欢与其他同学一同解决问题的天性,来组织课堂教学。教师以具体的教学任务为基础,设定出与学生实际生活、兴趣爱好相贴合的精彩课题,为小学生赋予充分的自由,引导学生进行自主与合作的学习,从而使他们在自主探究以及合作的过程中,实现对于知识的有效把握。

3、开展巧设问题的教学

小学语文教师开展问题式教学,主要是应对小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好胜心理,来组织开展教学。教师在教学中针对教学任务,设定某一话题,并围绕着此话题设计具有衔接特点的问题,引导小学生针对教师提出的某一话题,在逐步地猜想中实现对于知识的学习以及有效掌握,使课堂实现精彩化。

以《普罗米修斯盗火》(苏教四年级上)这篇文章的讲解为例,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用“火”作为主题,询问学生“火的起源”,引导学生从“钻木取火”的神话、“火”字的演变、与“火”相关的“熟”字、“火”的用途、“火”的美好意蕴等方面进行讨论学习、大胆猜想,从而引导他们理解文章中所阐述的普罗米休斯盗火的壮举,以及普罗米休斯因为盗火而被人们称作英雄的原因,从而帮助他们实现对于文章内涵的精彩把握。

二、小学语文教师组织开展精彩教学的手段

小学生思维较为简单、直观、感性,小学语文教师在对他们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还要充分应对这一特点,借助有效的教学手段,对教学内容进行创造设计,以引导学生在精彩的教学以及学习氛围中,实现对语文知识的有效学习,并引导他们在直观、形象的观察中,培养自身的文学素养。具体来讲,小学语文教师可采取以下几点教学手段来辅助开展教学。

1、多媒体与网络手段

新时期,多媒体教学已经逐步成为了教学的主流趋势,它具有丰富、形象、生动、内容宽泛等优势意义。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屏幕以及网络的手段,组织开展课堂教学,推动课堂教学的形象化、直观化、生动化、趣味化,能够达到对小学生认知特点的有效应对,使教学课堂达到极其精彩的境地,继而激活小学生对于学习语文的良好情感和兴趣。

以《火烧云》(人教四年级下)这篇文章的讲解为例,语文教师借助多媒体播放钢琴曲《火烧云》等类似的音乐,并通过网络获取“火烧云”的视频或者是图片,去展示“火烧云”初起的时候,孩子、大白狗、红公鸡、黑母鸡、小白猪、老头在霞光下的姿态。然后,再向小学生展示“火烧云”变化过程中,颜色、形象的变动,引导他们去自主感悟并表达火烧云的美丽,鼓励他们大胆猜想多媒体屏幕上火烧云变化的形状,最终使学生在安静的欣赏、热烈的讨论、兴奋的情绪中,实现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并帮助他们加深对于文章语言的认同。

2、远程语文教育手段

小学语文教师要想提升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以及学习兴趣,使课堂实现精彩化,还可以着力借助远程教育的手段来实施,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及时地针对教学中的问题,展开与同学、教师、其他学校师生的交流,从而拓宽他们的视野,使他们在学习中认识到自身的优势以及不足,继而帮助他们在精彩的学习中,实现健康的成长。

以《用心灵去倾听》(人教六年级上)这篇文章的具体教学为例,小学语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大自然中,聆听大自然中植物草木、昆虫动物的声音,处于闹市中聆听周围人们的声音等活动,帮助学生学习倾听和感悟,然后再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利用网络远程语音交流方式,与同学、教师交朋友,鼓励他们倾诉关于语文学习的困扰,在学习中出现的新的感悟,同时也引导他们耐心地倾听并总结对方的感悟,使小学生在相互的学习中,达到对于自身文学素养以及真善美精神的培养。或者,语文教师还可以在教学中,与其他班级的学生同时开展此堂课,引导学生通过多媒体网络,与临班的学生就文章的学习与感悟,进行交流对话,使他们在精彩的课堂中,实现对于知识的有效掌握。

三、结语

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面临着较为特殊的学生群体,教师要想切实地提升这一群体的学习水平,就必须努力地针对学生的特点,借助有效的方法及手段,使课堂教学实现精彩化。

参考文献

[1]韩立先.小学语文教学因为远程教育而精彩[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9,(09).

[2]王小能,安静.人文关怀,使语文教学更精彩[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0,(24).

[3]沈慧静,施玲英.捕捉动态资源促进精彩生成一一浅谈小学语文教学方法[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9,(04).

[4]顾丽娟.彰显教学细节,解读语文密码一一关注教学细节,营造精彩语文课堂[J].新课程:教师(下旬),2012,(03).

第5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 经验 学习积极性

陶行知所提倡的“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的基本内核。语文教育一旦回归生活,便不再是枯燥的、令人头疼的语词、课文背诵,而是引导学生进入生活的文学风景区。经验在语文课堂上是尤为重要的,这里的经验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都能在一定层面上让孩子与语文课堂产生切不断的联系,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上课效率就会提高。

一、经验是兴趣的激发

语文教学应该是最生动、最有趣的,教师要善于用小故事讲大道理,在挖掘文本内在之美的同时,给学生一种生活化的体验。在教学中,有很多课文都跟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但有很多课文是脱离我们现代生活的。比如一些古诗,一些历史类的文本,像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公仪休拒收礼物》、《祁黄羊》、《三顾茅庐》等,这些文本距离学生的生活时代实在太遥远,上起课来学生可能会没什么兴趣。而在此时,老师是否可以利用学生的间接经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呢?

案例一:来上一段话剧,开开门路:在课堂伊始,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一段独幕剧的表演,给学生先亮亮眼,顺带介绍一些剧本的小知识,这样就会唤起学生的一些生活中的间接经验,一只只小手就会举起来。

生:“老师,我奶奶经常听京剧的,我知道很多有关京剧的东西。”

师:“那请你说说看?”

生:“我知道京剧是流行在北京的戏剧叫京剧。”

生:“老师我也知道,我跟我奶奶听过京剧中的《白蛇传》,但是我没听懂,不过我看动画片看懂的。”

……

师:“看来我们同学对戏剧了解的还真不少,今天我们也要学习一种剧叫独幕剧……”

学生一个个坐得直直的、挺挺的,丝毫没有表现出对剧本的不感兴趣。

……

鲜活的课堂气氛被调动起来,学生兴趣盎然,一个个都竖起耳朵听着,生怕听漏一个精彩的细节。所以这些间接的经验给了学生无穷的兴趣,促使他们认真仔细地挺好每一个小环节,为课堂的推进发挥很好的铺垫作用。

二、经验是情感的共鸣

语文教育只有以个人的情感共鸣为起始点,让学生体察生活的变化,才能收到表情达意、欣赏陶冶,进而起到潜移默化浸润心灵的教育功效。以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次抱母亲》为例:

案例二:利用直接经验,感悟作者心情:如教学《第一次抱母亲》一课时,要学生理解“我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右手拖住母亲的腿弯,使劲一抱,没想到母亲轻轻的,我用力过猛,差点仰面摔倒”,这里为什么要用这么大力气差点就“仰面摔倒”呢?真的会摔倒吗?话音刚落,一个小朋友的手就举起来。

生:“老师,我做过类似的事情。有一次,妈妈叫我帮她拿个包裹,我以为很重的,于是用上了全身的力气往身上一抱,结果没站稳就摔倒了。”

师:“你为什么要用那么大的力气呢?”

生:“我也不知道那个包裹原来那么轻,我根本就不知道里面装的是什么,妈妈叫我搬我就搬了。”

师:“是这样啊,那同学们,你们想想看,这里的作者是不是也是这样的?”

生:“是的,作者也不了解自己的母亲到底多重,所以用了很大的力气去抱,导致他会差点摔倒。”

师:“所以,作者在第一次抱母亲的时候内心会因为不了解母亲而感到难过,是吗?”

就这样,利用学生的直接经验很好地解决文中作者第一次抱母亲时的感受。

学生大多数都能点头回应我,再想想自己生活中的事情和场景,都能动情地读好这段文字。所以最熟悉的总是最亲切的,亲切就能学好课文,上好语文课,这正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的一个体现。

三、经验是话题的延伸

学生看不到生活里的繁华盛景,自然描述不出美丽的天光云影。在教学口语交际时,教师要允许学生进行多元分析,因为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来自不同的学习环境、生活环境的孩子的经验是不一样的,所以来自他们口中的语言或理想的出发点是不一样的。

1.经验是自我推荐的理由

在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口语交际中,要求围绕“推荐或自我推荐”这个话题进行口语交际。想一想,班里学生谁适合担任班委?为什么?考虑好了,在班会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如果觉得自己适合担任某项职务,也可以自我推荐。

这节课上,很多孩子说出很多自己在幼儿园时令他自己骄傲的事情,比如:六一儿童节上台表演了,大合唱比赛第一名,钢笔字过了3级了,从小学一年级到三年级都是学习委员……所有令他们骄傲的事情都搬出来,就为了获得学生的投票,这些经验都是自己曾经获得的,也是令他们感到骄傲的事情,所以在课堂上他们比任何时候都要高兴。这些都是经验带给他们的快乐,让他们对这节语文课无法忘怀,这样不好吗?不正是陶行知对“墨辩”(墨子对知识的看法)的第一种分析,即:亲知。亲身得来的,就是从“行”中得来的。

2.经验是续编故事的源头

就在第二单元的口语交际中,要求学生对《受骗以后》进行故事的续编。自从被狐狸骗走到嘴的一块肉以后,乌鸦一直很后悔。有一天,乌鸦又得到一块肉。当她在一棵大树上歇脚的时候,碰巧又被出来寻找食物的狐狸看见了……

现在的学生,一看到故事,他们的激情还是没减。尤其是看到这么个老生常谈的故事,一开始我有些担心,害怕因为故事内容太久远,他们二年级就已经学过了的课文已经没什么好编的了。没想到,从他们口里说出来的故事内容还真的是令我捧腹大笑。有的学生根据看的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对故事中的狐狸进行改编:“狐狸没得逞,大叫道:我一定会回来的……”有的学生根据看的童话书,把狐狸给写成正面人物,他们竟然已经对任务的正面与反面有所了解。还有的一如既往地将乌鸦编成贪慕虚荣的家伙,但却把乌鸦的儿女写成了所谓的“好人”,他们也懂得“好人有好报”的道理……

第6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策略

开展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策略研究,对促进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现阶段针对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策略研究,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因此,开展本研究极具现实意义。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采用多种有效方法提高课堂四十分钟的利用率。

一、运用情境教学法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情境教学法的引入能够让学生迅速融入到课程学习中,理解课程学习内容,让学生体会到主动学习的乐趣。第一,多媒体的情境创设。多媒体在利用过程中,要不断地集合课程内容,创设对应的情境,使学生能快速地融入教学,深入到具体的学习中。例如,小学四年级课文《秦兵马俑》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能够对知识有综合性的认知,我让学生先通过视频了解兵马俑的气势,截取了《地理中国》中的秦朝兵马俑片段,学生根据视频清晰地了解了兵马俑的历史,仿佛置身其中,这对接下来的课程将大有裨益。第二,要营造浓厚的语文学习氛围,情境教学是实践的最佳路径。例如,四年级下册《大自然的启示》教学中,教师为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可以利用课外活动中春游或者秋游的机会,让学生主动接触自然,为学生自主学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其中,利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满足教师教学需求的重要方法,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可以将抽象化的语文教学内容利用合理的手段变得具体和生动化。例如,在教小学生学习《孔融让梨》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在黑板上贴故事图片或者是影片放映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可以让学生以情景剧表演的方式将故事还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词语传达的文化精神,将深刻的道理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正确地引导学生了解和学习中华文字的精髓,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小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历史背景,进一步提高小学生语文课堂的教育水平和效率,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

三、设计教学课堂创新问题

教师应该在学生的语文课堂中进行正确的指导,帮助学生能够良好地掌握知识点。首先,可以针对教学内容提出相应的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进行课文阅读,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人数进行分组,分配给每个学生不同的教学任务,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这样不仅能够营造学生的教学氛围,也能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自主学习能力。其次,在问题的设置方面,应该严格地根据内容进行规定,不要偏离主题,提高问题质量,让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题义。例如,在学习小学课文《赤壁之战》中,在学生阅读课文之前,留给学生问题,课文的主要叙述内容是什么呢?先讲了什么?后写了什么?最后的结论是什么?在学生认真阅读文章的过程中,问学生火攻这一仗的主要步骤是什么呢?最精彩的是哪一招?并说出自己的原因,最后周瑜以3万人打败了曹操的80万人,用一个成语进行概括是什么呢?这3个问题能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前中后三大部分的主要内容,并进行了归纳总结,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让课堂变得鲜活新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四、游戏教学

小学生由于心智尚未成熟,考虑到小学生爱玩的天性,可以将游戏引入n堂教学,用游戏的方式推进课堂知识的学习,能够让课堂成为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为学生的语文学习点燃热情,在体会游戏乐趣的同时,掌握课本的知识,提升自己的语文综合素养。比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跟同学举行“成语接龙”的游戏,通过这样的游戏,让学生熟练掌握和应用成语,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应用能力;也可以借助“换词不换意”的游戏,充分挖掘学生对于词汇的积累,巩固所学知识。同时,接力棒游戏也是在语文课堂上容易实现的游戏方式,接力的内容可以是成语、故事、古诗词等,尤其是故事接力棒,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提升学生的创作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在游戏课堂中,语文课堂俨然已经变成了学生获得欢声笑语的乐园,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游戏中达到提升。

五、鼓励学生参加课后练习

有些教师反映,课堂上,学生的上课态度比较积极,并且能够很快地掌握和运用知识点,但是之后的考试成绩却并不是很理想,这是因为教师没有帮助学生进行课后知识点巩固,语文全面锻炼了学生的听说读写等基本素质,教师应该根据语文这门学科的特色,利用学生的课后和课间自习时间进行强化训练,让学生对重点和难点能够更好地掌握,帮助学生在短时间之内对语文知识能够全方面理解和运用。例如,小学生语文课文《妈妈的爱》,教师可以通过课后留作业的形式,让小学生对父母表达出自己的尊敬和爱意,并用作文的方式对自己做的事情进行记录,一方面,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另一方面,达到了语文教育的根本目的。

六、利用多种教育技术手段完善教学

小学语文教师在实施教学活动时,要不断探索优化相关教学方法,以增强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小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为目的,更好地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教学目标的实现。例如,在进行诗歌教学时,可以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还原诗歌中描写的场景和意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在欣赏诗歌时,教师可以主动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对诗歌的认识和理解。当学生遇到困惑时,教师可以通过形象化的比喻帮助学生理解。情感教育不仅可以渗透课本中的情感因素,更是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互动的有效方式。

七、结语

总之,在现代化社会建设的推动下,教育教学愈加的得到了公众的重视,而各界也在如何创造一个高效的,积极的,向上的教学环境而努力着,创新着。为了能够真正的从实处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效率而不断的坚持着,不断努力着。

参考文献:

[1]李慧香。小学语文高效课堂之我见[J]。教育教学论坛,2014,(34).

[2]莫莉。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3,(04).

第7篇

【关键词】对话学习理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对话教学理论古已有之,在中西方文化早期奠定的时候,很多先哲都推崇并主张通过对话学习的方式追求真理和知识。然而随着教育的发展,教学模式走向越来越死板的形式,老师唱独角戏的教学风格正逐渐成型。在当前教学方式已经难以满足教师和学生需求的时候,对话学习理论便重新受到了重视。但在目前的教育践中,教师对对话学习理论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误区,例如仅仅将对话当成形式,而忽略了对话的实质意义,根本不重视学生的思想情感等。很多教师采用所谓的对话教学方式,其实只是简单地改变了原有的板书教学方式,并没有作出根本意义上的变革。因此,重新认识并重视对话学习理论,是当前教师都应该重视的问题,下面就以苏教版小学语文为例,具体分析从对话学习理论角度实现课堂教学变革。

一、 以“对话”为学习指导的教学模式特征

(一) 小学语文教学新模式

1. 对话核心主题

在以对话理念为学习指导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对话的核心主题处于最重要的地位,它是教师和学生以及教材作者借助教材一起构建对话学习方式。教师在针对对话教学的核心主题进行讨论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实质性的、具体的教学过程。

2. 对话分主题

以对话核心主题为基本框架,学生在此基础上对同一事物拥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理解[1],因此他们会提出很多不同的观点,而这些在对话核心主题之下讨论的主题就是对话分主题。

3. 对话依托点

在各对话主题之下,需要对话依托点对主题进行具体的阐述和论证。语文课堂的对话依托点包含了课文中的字、词、句、段和篇等各层面的语言单位,当然也包含以此为基础的延伸性内容。

4. 对话基本要求

首先应确定切入点,通过交流,学生和教师共同确定对话核心主题;其次,由点到线,以核心主题为基础,学生将自己的理解及感受准确表达出来;然后,由线至面,学生和教师以对话分主题为基础,寻找各话题的依托点,表达自己的意见;最后,由面回到点,师生在完成以上三步学习步骤之后,根据课堂对话的具体情况,整合并提升所有主题的依托点,使对话教学回归主题。

(二) 新模式下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特点

1. 强调对话核心主题

语文课堂一定是一个浑然一体的对话场景,所有的教学都应围绕某一核心主题展开。在对话式的语文教学中,应充分强调不同对话核心主题对教师和学生的影响,通过师生对对话核心主题的感受,还原教材应有的完整性。因此,在教学之初,师生就应共同确定一个对话的核心主题,或者确定一个对话认知角度、思想角度或情感角度[2]。不同的课文应采用不同的对话主题和角度,因此,对话教学的方式是建立在对学生阅读心理充分尊重的基础上的。

2. 归回课堂本色

就教学本身而言,最朴素、最本质的教学内容是最重要的,但如今社会充斥着浮华与功利,很多教师在引用新教学模式时,并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作用,而是以近乎作秀的方式呈现出来,看似新颖,实则为传统教学理论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对话教学则是回归了课堂教学的本质,紧扣话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和感受能力,提高课堂活力。在对话教学中,教师所扮演的角色非常重要,作为引导者,教师应更多地发挥学生思考和表达的能力,而不是纯粹地授教。

3. 重视预习能力

对话教学更多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理解的能力,因此,应充分发挥课前预习和阅读的作用,使学生能够提前对教材课文获得一定程度的掌握。课前阅读能够让学生首先对学习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其次,在阅读过程中,学生的求知欲会被激发出来,产生交流的想法,产生对话的动机[3]。基于此,预习对于对话教学会产生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

二、 以“对话”为学习策略的课堂活动过程

第一例: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第二单元第8课《》。这一课程的对话核心主题可以确定为我国近代史的大事件,林则徐的虎门禁烟运动是这一课的核心主题。在此核心主题之下,教师和学生可以根据不同的切入点或理解,设置分主题,例如禁烟人物林则徐、此次禁烟的结果与后果、此次事件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等等。以不同的分主题对学生进行分组,不同组别的学生首先通过组内对话的方式,对各自的分主题和核心主题进行阐述、分析,并表达自己的看法。然后,每组选派1名代表,分别和教师进行对话,学生先发表自己的观点以及得出此观点的依据,教师根据学生的观点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最终引导学生对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作出正确的认识。

第二例: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第三单元第8课《三顾茅庐》。老师应首先和学生们探讨此文的核心主题,也就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文中“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等语句都是在表现刘备的诚心,因此,才有了后来的“诸葛亮出山后,刘备把他当做自己的老师,两人同桌吃饭,同榻睡觉,一起讨论天下大事”。通过这些关键语句,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刘备都作出了哪些牺牲?通过刘备的行为得到怎样的启示?”等,可以让学生以座位为单位,四人一组进行简单探讨,得出结论,之后进行师生对话,对话的核心主题为心诚是打动人心最重要的品质,在此核心主题上设置多个分主题,例如此次探访中关张二人的表现和刘备表现的对比、诸葛亮的表现等,进行对话探讨。

三、 结论

第一,通过对话理论教学,学生们对语文课堂的兴趣明显提升;第二,通过对话理论教学,学生们学习语文的能力得到显著增强。从目前的教学效果上来看,只要教师能够正确运用对话教学的理念,就能够让语文学习真正地发生,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 林芳英.以对话为学习策略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探索[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10(51):362.

第8篇

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启蒙阶段,其不仅仅关系到后期的阅读角度,更加牵涉到未来的写作教学,甚至成为影响其他学科教学的重要因子。由此,结合中高年级字词教学案例,探讨中高年级字词教学的有效方法,成为当前小学语文教师普遍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

中高年级;字词教学;有效方法

中高年级字词教学工作的开展,不能像低年级字词教学那样,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主动性,使其成为字词含义的探究者,由此增强学生获得知识的感受和体验,这样可以充分保证字词教学的有效性。长期以来,笔者探索出几个有效的教学方法,具体如下。

一、在词语归类中辨析字词

词语归类是字词教学过程中常常用到的教学手段。将类似的词汇归纳总结到一起,可以帮助学生记忆和复习,引导学生做到举一反三。比如,在学习完一个章节之后,教师要求学生找到所有课文中的成语,让学生进行字词的归纳和整理,并且对于部分相似或者相反的词语进行辨析,以加深学生对于词语的理解。为此,教师不妨可以依照不同的词语属性和含义来进行界定。比如,从描写的角度入手,可分为描写人的品质的,描写人的智慧的,描写人的仪态和风貌的,描写人的口才的,描写人物动作的,等等。

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钓鱼的启示》课文为例,第二段的“不一会儿,月亮升起来了,湖面变得银光闪闪”中的“银光闪闪”,对于这个词语不难理解,从环境角度描写出月光之美,用叠词“闪闪”突出了“闪得耀眼”。这个“银光闪闪”可以归类为“ABCC”结构,之后,教师可要求学生归纳和整理跟这个词汇结构相同的词汇,例如“气喘吁吁”“兴致勃勃”“怒气冲冲”“清香袅袅”“白发苍苍”“大名鼎鼎”等词汇,都是利用叠词加重本义,增添表达效果。可见,教师将这样类型的词汇归结到一起,方便学生更好地去辨析词汇、理解词汇、运用词汇。

在上述教育教学过程中,巧妙地运用了归纳整理的方式,由此可以从含义转移的视角入手,对于同样结构的其他词汇进行辨析,这样可以使得学生的词汇量得到拓展,通过一类词语来了解其他词语的意思,达到触类旁通的教学目的。

二、在阅读教学中理解字词

字词并非是独立的语言单位,其处于对应的句子中,处于对应的段落中,是联系上下文的重要媒介,由此可以通过阅读教学的方式,实现对于对应字词含义的推测和理解。尤其在中高年级课文学习过程中遇到了生僻词汇的时候,可以充分运用这样的方式,以此保证字词教学的有效性。

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新型玻璃》课文为例,在学习第二自然段“它非常坚硬,受到猛击仍安然无恙”的时候,“安然无恙”属于生僻词汇,学生往往不能单独理解这个成语的含义。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去分析这个词汇的含义,其中的“恙”原来指的是人平安,没有疾病,现在将其界定为泛词,指的是事物平安没有出现损坏。在不了解之前,学生可以结合受到撞击的语境,判断词汇表达的意思是玻璃比较坚硬,出现撞击也不会被破坏。这样的词汇猜测行为是阅读理解中常常会运用到的手法,这对于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字~的含义来讲,是非常有效果的。

通过上述阅读教学过程来看,教师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去分析前后文之间的语言关系,继而猜测对应生僻词汇的含义,这样去理解词汇,往往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理解习惯,并且还加深了学生对于字词的理解程度,是很有效的教育教学手段。

三、在语言情境中运用字词

对于字词的深刻理解,需要在实践运用环境中多角度去感悟,这样才能够保证理解的全面性和有效性。在中高年级字词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以言语运用环境改变的方式,通过多次言语表达的方式,使得学生对于字词的理解程度得以加深,这也是保证字词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举措。

例如,在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唯一的听众》课文教学过程中,在第二段中的“一天早晨,我蹑手蹑脚地走出家门”中的“蹑手蹑脚”属于重点字词教学内容。教师为了增强学生对于此词汇的理解程度,不妨要求学生运用“蹑手蹑脚”这个词汇去造句。有学生这样写道:“我拿了妈妈床头的十元钱,担心被妈妈知道,我蹑手蹑脚地把钱放回原处。”“我今天考试考得不好,回到家后,我蹑手蹑脚地拿出作业做起作业来。”……

在听完学生造句之后,教师指出造句中存在的错误环节,让学生回顾学过的课文中是否学过这个词语,这时,教师在课件上出示四年级上册丰子恺《白鹅》中的“临近的狗也很多,也常常蹑手蹑脚地来偷鹅的饭吃”,通过这一系列教学,让学生更加全面地理解“蹑手蹑脚”的内涵。

上述在言语运用情境中,引导学生去感悟对应词汇的含义,尤其在多个语言情境中进行调换,学生通过调动自己对于不同意境的构造,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对应词汇的含义。因此,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应该注重言语运用技巧来实现对字词的理解。

四、在字词本意中学习字词

字词本意往往也是学习字词的重要渠道,就是通过对于字词字面含义的分析和理解,可以确定字词需要表达的寓意,由此实现对于字词内涵的全面理解。在中高年级字词教学过程中,完全可以运用字词本意的方式来学习字词,从而保证字词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以人教版四年级《火烧云》课文为例,其中一个段落描述“一时恍恍惚惚的,天空里又像这个又像那个,其实什么也不像,什么也看不清了,必须低下头,揉一揉眼睛”中的“恍恍惚惚”,从字面来理解就是视野比较模糊的意思,在这样字面本意的理解基础上,我们对于实际的语言环境进行深刻剖析,就可以找到此词汇的准确含义:神志不清、迷惘的状态。在进行此部分教学内容的时候,教师应该首先引导学生去分析词汇的字面意思,在此基础上再去探究其深层次的含义,这对于加深学生对于此词汇的理解程度是非常有帮助意义的。

在字词本意中分析实际的语境,并在此基础上找到字词的学习技巧,这也是语文教师在开展字词教育教学过程中需要明白的,这也成为中高年级字词教学工作的重要方式和方法。

综上所述,中高年级字词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必须要将其作为重点工作来开展。语文教师应该高度重视起来,分析字词教学工作特点,总结字词教学工作经验,切实找到更加有效的、合理的字词教学手段,以改变字词教育教学的格局。

[参 考 文 献]

[1]王玉航.小学中高年级“字词”教学策略探析[J].教育观察,2013(19).

第9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 创新能力 培养

DOI:

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9.221

现在的时代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本身是一种创新经济。而人是知识创新的主体,只有掌握了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具备了创新能力,才能在知识经济时代站稳脚跟,有所作为。因此,培养创新意识和精神,开发创新潜能,成为各阶段、各学科教学的根本任务。那么,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正确对待师生关系,培养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正确处理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关系。在课堂上,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使用,都需要教师去实施。学生的主体作用更应得到充分发挥,学生作为被教育者,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是客体,但学生作为主体的人,具有能动性,只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给他们充分表现的机会,挖掘他们的创新潜能,他们也可以创新。

在创新教育中,要正确处理教师和学生的关系,调动教师和学生两个积极性,使二者达到和谐统一。学生通过教师的组织、调节和指导,来掌握科学知识,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教师要通过学生本身的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知识,提高他们自身的语文素养和创新能力,完成教学任务。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创新能力

小学生是一个好奇心较强的年龄段,如果引起他们的好奇心,让他们感兴趣,他们一定会想方设法地了解、获得这方面的能力和知识。在教学中,教师应讲究一些技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自己寻找答案。对于学生的一些问题,教师可以启发引导他们,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上网、询问、观察、思考等方法寻找答案。

例如,学习四年级上册《颐和园》一课前,我先让学生通过上网查阅颐和园的相关资料或观看关于颐和园的一些纪录片,使学生对颐和园有了初步认识和了解,在学本课时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兴致颇高。再如学习五年级上册关于思乡的《古诗词三首》后,提问学生们:“你们还知道哪些思乡的诗句?”部分学生发言后,教师适时布置任务:今天因为时间有限,还有很多同学没有发言,同学们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搜集后整理,咱们下周自习课进行汇报,比一比看谁知道得多?这样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起来,大大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巧妙设计教学情境,培养创新能力

特定的情境,能使思维更加敏捷,迸发出创新的火花,特别是小学生,他们的抽象思维还比较差,创新思维的潜力正在发展。因此,教师要根据需要创设各种情境,给知识的引入提供一个丰富而生动的空间。

例如,学习《乡下人家》这课时,抓住这篇文章的特点:是描写景物的,向人们展示了一幅幅生动优美的画面。我们可以让学生对课文进行不同形式的再创造,让他们把文字的东西换成绘画的形式。在欣赏完课文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动手画一画。画面地构思、景物地取舍、主次地安排,使学生对课文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样不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同时学生的绘画、欣赏等能力也有了提高,满足了他们的创作欲望。再如学习四年级下册《触摸春天》课文前,教师布置一项作业:感受黑暗三分钟。让学生在家里体会当眼睛看不到光明时生活的困难以及当时复杂的心情。再学课文就更能更深刻地感受小主人公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热爱。

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创新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如果问题的提出由教师一手操办,学生的任务仅仅是回答那几个老师控制的问题,那么学生的创新领域无形中已缩减了很多。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自己针对现象发现问题并敢于提出,问题一旦被学生自己发现提出,就意味着学生的创新活动已经开始了。

学生要在课堂上提出与众不同的问题确实不容易,因为他们要承担被老师批评、被同学讥笑的风险。因此,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对学生质疑给予充分肯定,特别是在平时课堂上敢于发表反驳意见的学生,更要予以表扬,即使他们的观点是错误的,也要在肯定学生勇敢质疑的前提下,与学生一起讨论来加以引导和点拨,只有这样才能树立学生质疑的信心。比如,学习五年级上册《“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时,学生对母亲慈祥的爱和父亲严厉的爱持不同的看法,有的人觉得母亲的这种爱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有的人认为父亲的做法值得肯定。不同的观点展开激烈地辩论,在争论过程中,使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对方观点的阐述使学生认识到两种爱都要适度,才更有利于孩子健康的成长。

五、采用电教手段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等电教手段辅助教学,能呈现出各种形象生动、灵活多变的画面,给学生多种感官刺激,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有效地诱发学生的创造兴趣,激发他们更积极地开展创造活动。

如学习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圆明园昔日的壮观景物已毁灭,无法再现,单单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远远不够,教学中借助各种媒体手段,以音乐、图片直观地感受圆明园的建筑的精美、规模的宏大,收藏的珍贵,想象圆明园当年的壮观与恢宏,为学生学习提供了资源,搭建了平台。在图、文、声、像等多元信息的共同作用下让学生充分感知,再由这些感性认识深入到对文章中心的感悟。通过这些教学手段,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再现形象。

六、利用各类作文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作文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对学习的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是一种创造性劳动,是学生把自己的知识、体验、情感等方面进行重新组合、创造的过程。教师要打破老师怕教、学生怕学的心理障碍,科学地使用教材,合理地安排活动,创造各种条件,为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拓展广阔的空间。

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挖掘课文中的写作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学中,我们可以把不同类型的课文进行改写,如把课文中描写景物和儿童生活的古诗改写成小短文,把第三人称的文章改写成第一人称。根据课文故事的情节,顺其自然想象结果进行续写,如《卖火柴的小女孩》《穷人》《凡卡》等课文,学完后让学生充分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续写接下来会发生的事。教师还可以根据学习的文章让学生仿写,例如学完五年级下册《儿童诗两首》后,学生对现代诗产生兴趣,教师可以叫他们把生活中的一个个场景进行仿写,然后大家分享。

第10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语文教学改革也进入了深水区。我们发现以往单纯地从课堂教学入手的办法收效甚微,语文教学的改革必须从整体入手。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以课堂教学为抓手,以学习方式的转变为突破口,以整体建设语文课程体系为目标,经过2010年的关注每节课教学内容的核心问题,2011年的有效教学,2012年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逐步形成了我校高效丰润的语文课程体系。

一、建立高效的语文学习模式

(一)注重“一课一得”

针对传统语文课堂教学的弊端,我们对常态下的课堂进行了大胆的改革。教学内容的改革是重点。我们奉行“三不讲”:学生已经懂了的不讲,学生自己能读懂的不讲,讲了学生也不懂的不讲。我们还把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课文内容区别开来,将关注的重点放在课文的表达形式上来,即课文写了什么不是我们的教学重点,课文是怎么写的才是我们的教学重点。这样一来,我们的教学目标更加明确、集中,课堂效率得以大大提高。我们的课堂讲究一课一得,绝不平均用力。在每个假期里,经过研读教材,我们列出每篇精读课文的“一得”点。课堂上,教师针对这“一得”有的放矢,真正让学生学有所得。

例如,《鲸》这篇课文,文中鲸的种类、大小、习性固然重要,但此类知识是科学课需要重点解决的内容。对于语文课,我们更应该把着力点放在语言的积累与表达方式的学习上。因此,附着在言语内容之上的语言形式成为我们本课教学的“一得”,即通过文本内容的理解,学习列数字、举例子等说明文的表达方式。这样,教学目标更加集中,更能体现语文课程学习语言、学习表达的本真,进一步提高了语文学习的效率。

(二) 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

针对传统语文学习的弊端,我们把小组合作学习引入课堂,转变语文学习方式。我们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把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学生在组内采用互读、互查的方式,检查知识掌握的情况;通过互教、互评的方式解决部分知识点;通过合作、讨论的方式,解决疑点、难点。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曾说过:文不读熟不开讲。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一点很难达到。以往的课堂上,教师检查学生的朗读,只能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进行。是不是每个学生都会读,是不是字字都得到了落实,这些无从考查。我们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先在组内互读课文,每个人圈出自己读不准或者不认识的字,然后组内互教,解决部分字词,大家都不认识的通过问老师或者查字典解决。教师再根据每组的学习情况,重点解决遗留下来的问题。这样不仅提高了效率,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表达、交流的机会,更能够了解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并给他们提供相应的帮助。

小组合作学习的运用还体现在利用合作交流、解决疑难问题上。例如,在执教《葡萄沟》一课时,我让学生围绕“为什么说葡萄沟是一个好地方”进行交流讨论。此类问题在以往的课堂往往成为几个好学生的回答专利,其他学生的回答要么照本宣科,要么掌握不住要点。我先让学生自读课文,画出相关语句,然后再小组内交流自己画的语句并说出理由,最后请一位学生代表本组汇报学习所得。这个时候每个组员既是汇报者,也是倾听者,每个人都参与到学习中。在汇报时,出现了这样的回答:“我们小组画的是‘那里出产水果。五月有杏子,七八月有香梨、蜜桃、沙果,到九十月份,人们最喜爱的葡萄成熟了’ 。葡萄沟一年四季都有许多水果,所以说是个好地方。”这样的回答,概括性完整,显示出学生思考的系统性。

(三)建设语文学习辅助系统

为了配合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习效率,我们建设了相当完善的语文学习辅助系统。

1.为学生配备电子书包。将学科内容、学习工具、课外书籍电子化,用电子互动的方式为教师和学生搭建学习互动平台,提供强有力的资源支持。

2.小组合作学习。班级内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课堂学习活动、进行评价。小组的优秀与个人的优秀挂钩,与期末综合评价联系。采用“班级银行”的方式向优秀小组的每个人发放代金券,期末统一组织“贸易会”。组内以强带弱,形成学生的团队合作意思。

3.学生课堂语言系统。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清晰的语言表述,意味着思考的条理、逻辑。通过学生课堂语言系统的学习,每位学生都能够有条理、有层次地表达自己的思考。

4.课堂提示系统。学校通过“吧台铃”“提示牌”有效解决了小组合作学习中课堂调控、信息交流的问题。一声铃响,所有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一点,有效、高效。“提示牌”及时显示学生的学习状况,能让每位学生、每个小组高效地投入学习,不至于互相干扰。

5.学科纠错本。在当堂练习与检测后,以小组与互帮对象为单位,互批互改、互相辅导,对做错的题目,相互标记并相互督促,利用纠错本进行纠错,纠错后继续跟踪批改,直到问题解决。教师对互批情况进行反馈跟踪。

6.课堂评价反馈表。将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参与面、专注度、倾听、发言等维度以评分的形式公示于班级黑板前,将个人表现纳入小组评价机制,做到堂堂有反馈、周周有评奖、月月有小结、期期有活动。

二、 建构丰润的语文课程结构

(一)晨诵——与黎明共舞

语文教学历来十分倡导阅读积累,注重课外阅读拓展。经典诗文是久经历史考验的人文典籍,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特殊作用,理应成为语文教学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内容。我们在对经典古诗文作了一番研究之后,将其纳入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以此补充教学内容,拓宽语文学习天地,开发孩子的阅读潜能,把孩子的视野引向经典诗文的美丽田野。我们组织精干力量,编写了一套富有我校特色的校本课程《晨诵》。这套教材循序渐进,从儿歌童谣到古典诗词,从现代美文到精短文言文,从中国蒙学经典到外国诗文经典,均做了精心编排。我们每册书分32个单元。每个单元4篇(首、段),供孩子们每天晨读10分钟使用。这样坚持下来,孩子们就在轻轻松松中积累的古今中外经典几万字,真正让孩子们 “腹有诗书气自华”。

为了更好地让孩子们进入经典的殿堂,我们在全校推广了吟诵。我们安排全校语文教师参加中华吟诵学会组织的吟诵师资培训;要求全校教师学习吟诵,每学期至少掌握8首诗词的吟诵。我们定期在学校广播里播放名家的吟诵作品。语文教师按计划教孩子们吟诵,升旗仪式上进行班级吟诵展示。以上活动的开展,使得吟诵逐渐走进了孩子们的心田,吟诵成了孩子们的校园流行歌曲。

(二)海量阅读——与书为友

阅读的作用怎么说都不为过。小学阶段是孩子阅读的黄金时段。我们要把6年阅读1000万字以上变为现实。为此,我们实施了“海量阅读”计划。我们精选了一批适合儿童阅读的书,其中有图画书、名著、纽伯瑞奖、安徒生奖、卡耐基文学奖、克里斯多奖等国际一流儿童文学奖项的书。这些书是好书中的好书,是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经典。 在古往今来浩瀚无边的书海中,它们总能一次又一次地浮出水面,被人们记起,阅读、讨论。

我们一、二年级采取“听我读”的方式,即教师给孩子读故事。三、四年级采用班级读书课的方式,提高孩子的阅读兴趣,分享阅读收获。而在五、六年级则通过建立班级读书会,进一步扩大影响,提升阅读品位,有计划地开展多种形式的阅读、讨论、交流活动,提高阅读的效率和质量。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收获颇丰。一年级的教师说:“开学了,我没有急于教教材。面对孩子,我捧起了一本厚厚的、十分精致的《格林童话》与他们读了起来。就这样,没有学习任务的压力,我同孩子们开始了故事世界的遨游。我讲得津津有味,孩子听得如痴如醉,何等的快活啊!”三年级的老师说:“我找来《亲爱的笨笨猪》,给他们讲笨笨的故事。可爱的笨笨猪把孩子们逗得哈哈大笑。他们为笨笨猪而乐,为笨笨猪而急,为笨笨猪而气。他们感受到了读书的乐趣,总是缠着我讲故事。于是,我要求他们周末回家去书城,每人买一本《亲爱的笨笨猪》。就这样,孩子们对《亲爱的笨笨猪》爱不释手。”

(三)个性课程——与情趣邂逅

语文是一门非常有情趣的学科。除了以上语文课程,我们学校还有一个重要举措,那就是推行个性课程。每个班级根据师生各自特点,开设一门个性课程,用以丰富学生语文素养。这些课程带有强烈的个性色彩,有利于培养孩子们语文某方面的专长。这些课程内容容量小,便于操作实施,实施时间短,见效快。比如,有的班级开设了对课课程。孩子们在班上读背《声律启蒙》等对课入门书籍,掌握对联基本常识,学习对对联、写对联。有的班级开设了电影课程,把电影与整本书阅读结合起来,看完电影找相关原著读一读,一部电影就是一次综合性学习。有的班级开设演讲课程,孩子们接受在大众面前演讲的锻炼,练出勇气,练出胆量,也练出好口才。

三、建设丰富的语文活动课程

(一)学科竞赛,夯实基础

为了改变以往一张试卷定乾坤的检测模式,我校配合课程改革,采用了以活动代检测的方式。经过三年的实施,逐渐形成了我校语文学科独特的检测模式。这里既有全校性的传统语文活动,也有适合年段特点的特色活动;既有全员参与的普及活动,也有选拔性的竞赛活动。

比如,为了提高学生的查字典速度,养成勤查字典的习惯,我们每学期都会举行查字典比赛。为了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我们每学年都会进行朗诵比赛,全员参与,一个都不能少。另外,每个年段也逐渐形成适合孩子年龄特点的语文活动:一、二年级的“识字大王”评选、讲故事比赛,三、四年级的课文朗读擂台赛,五、六年级的辩论赛。这些语文活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提升了语文能力。

(二)表演展示,彰显情趣

结合每个班的个性课程,我们把语文与艺术结合,让语文走向舞台,用艺术的方式演绎语文,丰富语文的内涵和外延。比如,学生自编的课本剧《心愿》获得东莞市课本剧一等奖。学校艺术节上,吟诵节目《短歌行》铿锵有力、气势磅礴,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吟诵古诗文的兴趣。各班也会开展一些类似的表演活动,如演演绘本中的小动物,电影对白大比拼……通过这些活动,有效地把语文的视阈拓宽,彰显了语文学科的情趣,丰富了语文的表现力。

(三)家校沟通,拓展空间

第1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新;改革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0-221-01

引言:由于传统教学思维的影响下,致使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也相对的趋于功利化。并且随着时代的进步,语文教学的地位也逐步工具化。因此这就导致小学语文教学,一方面凸显出急功近利的灌输式教学,另一方面也开始向基础技能型教学转变。但是显然这都不利达到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亟需回归到美学教育、人文关怀、哲理思辨的教学正轨上。鉴于此,本文通过一定的事例研究,重点着墨于小学语文教学模式改革策略,试图为小学语文教学走出困境提供动力。

一、小学语文存在的困境

1、课堂主体的把握 就现目前的教学现状而言,在这一点的把握上许多教师都做得不尽如人意。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学中片面的强调学习的自由性而忽略了教学的约束性,另一方面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就导致了有的课堂教学,虽然表面上其乐融融但是一堂课下来,学生几乎毫无所获;而另外一种课堂教学,气氛肃穆学生也一丝不苟的学习,但是实际的操作中却缺乏创新。显然这都是不合理的教学模式。

2、教学资源匮乏或运用不当 众所周知,我国是人口大国,因此相对而言我国的人口基础较大,所以接受教育的适龄儿童也为数众多,一般的教学自然班级人数都存在数量严重超标的情况。这样的窘境难免就导致我国的教学资源严重匮乏,还有就是教学资源分配不均。这主要也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优秀教师资源的匮乏和分配失衡,据有关统计显示我国优秀师资的配比存在严重的失衡,好的师资几乎都被所谓的名校所占据,而普通学校的师资就相应要略显弱势,贫困的学校甚至是一个教师任教数个学科。另一方面则是自然教学资源的匮乏,就语文教学而言主要是阅读资源的贫乏,还有就是对信息化教学设备使用不当。

3、评价方式的局限性 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对学生学习能力及学习效果的检验办法只有考试这一个办法,并且在考试中也仅仅将高分作为评判的标准。自然这也导致了小学语文教学的功力化,和教学模式的单一化。

二、走出小学语文教学困境的策略

1、教学主体的合理把握 就现目前教学改革中提出的要求来看,解放学生学习动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逐渐成为了教学的重点。但是这样的“解放”,不应该等同于放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任然要起到引导的作用。譬如在实施现目前较为流行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时,教师在学生谈论过程不能置身事外,应该走动监督并及时与学生互动,在学生遇到瓶颈时应该及时伸出援手予以帮助。此外,也要根据教学内容的差异而具体制定教学的策略。譬如在讲授《狐狸和乌鸦》(苏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这类课程时,由于其具有较强的故事性,并且其思考维度较大,学生可以从同的角度去分析。因此这时就可以采取,小组谈论学习的教学模式。但是如果在学习古诗词时,由于其理解难度较大,并且也存在许多学生认知能力无法企及的问题,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尽可能多的引导学生学习。

2、建立师资队伍完善师资分配 在教学中教师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一个优秀的教师对学生今后的影响也是举足轻重的。就语文教学而言,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学,优秀的教师不仅可以教会学生基础的知识,同时也能以自身的修养影响学生言行及写作能力,从而潜移默化的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文学素养。因此想要走出现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的困境,首先就应该建立强大的师资队伍,政府应该鼓励优秀大学生加入到教育工作中去,并对在贫困地区任教教师加大补贴力度,这样才能实现师资力量均衡,从而全面提高我国人民的语文水平和文化素养。

3、注重诗歌意境教学 普通学生生读诗歌,往往不能觉察其内在的美感,甚至于有的人在读完一首诗,感觉空洞无物没有得到丝毫的体会。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常人读诗歌都是流于表面字词的理解,对诗歌涉及的意象的深层次含义,没有进一步的挖掘,这就使得学生的体会相对的肤浅抑或甚至没有。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注重诗歌意境教学是诗歌教学的关键所在。因为只有通过意境教学,学生才可以更加清晰的理解诗歌深层次的含义,否则仅仅停留在读字词的解读上,这就完全的将一首诗歌“糟践”了,就好比吃鸡蛋不吃蛋黄一样,学生只能认识到诗歌表面的韵味,却丢弃了诗歌内在的醇香。譬如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中杜甫就利用了诸多意象表达了自己的思乡之情,如“涕泪满衣裳”、“喜欲狂”、“巴峡穿巫峡”等,这些意象都表现出了浓烈的思乡之情,但是除此外还应该有爱国之情融于其中。总之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品味诗词的意境,从而养成良好的文学素养。

4、合理使用教学资源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因此我国也逐渐实现了信息化教学,即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辅助教学。但是在小学语文教学阶段对此的运用似乎还不够科学,抑或说是运用度不高但是适当的使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教学内容直观化,这样也有利于学生的理解。例如:学习《雾凇》(苏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一课时,许多学生都没有亲眼见过这样的景观,因此便不能通过文章清新的感受到那一份美感。此时教师不妨利用多媒体的影像资源,尽可能的为学生构建一个冰雪世界。于是他们就可以在“零下30摄氏度”的世界里驰骋;也可以感受“寒风吹拂,雾气缭绕”的清冷。总的来讲,合理的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是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

参考文献:

[1] 何雪梅.走出小学语文教学的误区[M].观察思考.2009

第12篇

关键词: 单元整体教学 高效 优化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要求学生从提取信息到解读文本,从鉴赏语言到运用语言,以至走进更大的阅读空间,参与语文实践活动,在生活中学习语言,运用语言文字。单元整体的教学模式,着眼点高,视野开阔,以点带面,尊重学生学习规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让教师真正成为课堂的主导,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优化教学设计,抓“主线”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就是知识自主构建的过程。单元整体备课就是把一个单元的教学看做一个整体,改变过去单篇课文独立教学、独立成线的形态,将一个单元的课文看做一个语文训练集合,将语文学习打造成一张网。大约由这样几条线组成:一是单元教材的体裁;二是单元教材的结构;三是是语文能力训练;四是语言点训练;五是学习方法的培养。这些线编织成一张语文的网,教师在单元教学中突破单元语文训练的某些点,由学生自主探究完成语文知识体系的构建。

二、突出预习环节,抓“立体”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单元整体教学中的“预习”是学生实现自主学习的重要环节,也是落实《新课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策略。预习单是实现高效预习的一个重要载体。

1.预习环节的整体感知

单元整体教学的预习环节,就是让学生整体感知一个单元的课文,整体感知单元的学习内容。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能够读通、读懂课文,能够划出不懂的地方。不同的年段要求不同:一二年级,就是让学生自己读读课文,划划生字词;三四年级,不但要读课文、划字词,还能够提出问题;五六年级,读课文、划字词、提问题时要注意多个角度,比如主题的角度、体裁的角度、表达的角度、个人的观点等。

预习,就是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凭借自己的能力去学习。预习就是了解学情,尊重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承认学生具备学习经验和学习能力。预习还在于让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提出问题之所以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是因为提出问题需要多个角度的思考,有价值的问题往往能促进更深入的思考。预习以后,师生可以站在更高的平台上进行交流。

2.预习环节的纵向设计

单元整体的预习环节应有2课时的教学,除了传统意义的感知解疑,还要引领学生将语文学习延伸向多学科的合并,明确单元各项学习目的和学习目标,指导学生有目的的学习,培养学生学习习惯,整合课内外资源,学科间融合,让学生在更广阔的语文天地学习,感受语文的实践性。

以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找春天》为例。预习时,引导学生设计搜集春天的古诗、儿歌和美术课整合走进春天、画春天、讲春天的故事、认识春天的词语,全面立体地让学生感知春就在身边。

语文课程必须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在本设计中注重语文实践,让学生在生活中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在单元整体学习计划中,让学生明确学习的任务和标准,使语文学习的天地更广,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更高。

3.预习环节注重学法培养

学习方法的指导是培养自学能力的有效途径。在预习环节逐步培养学生自己设计预习单,是对学生语文学习方法训练的重要途径,也是检验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有效方法。

以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预习单为例。学生将《卖火柴的小女孩》、《凡卡》、《鲁滨孙漂流记》、《汤姆・索亚历险记》四篇课文,从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情景进行纵向分析概括。本案例中,学生在单元预习过程中自主设计预习单,初步完成课文内容感知和概括,对体会人物情感的方法初步了解,为后面阅读方法的学习搭建了舞台。纵向的对比使学生形象地感知了小说的写作方法和主素,这就是整合后的语文教学,然后将单篇的课文打通,让学生在对比学习中寻找异同,训练学生的思维,开阔学习的视野。

三、优化课堂教学,抓“探究”

1.探究问题的设计要来自预习单的反馈

《新课标》中有一条鲜明的教学理论:以学定教。这一基本理念将教学活动牢牢定位于“学”,学生的学先于教,即以学生的预习活动启动教师的教学活动。预习交流中,教师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其中简单的、常识性的问题及时合作释疑。有探究价值的问题需归类板书,提醒学生在深入学习中进一步关注。这些“留”下的问题,通常是课堂交流的重点话题。比如,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观察与发现”,这是一个以科普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单元。根据单元特点,探究问题可以直接选定学生预习课中的疑难问题,如,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进而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写作时的认真观察,最后指向单元技能目标:如何写好观察作文。

2.探究问题的设计要体现整合的理念

整合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体系,所以探究问题的设计一定要体现单元的主线,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和思考。如,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故事长廊”的领悟表达模块,探究问题可以设定两个,一是探究寓言、民间故事、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四种文体的特点。二是体会语言、外貌、动作描写中关键词语的表情达意。其中第一个话题的设计如下:

将民间故事、民间传说、寓言、神话从以下四个角度分析对比:

A.篇幅的长短B.主要人物(人、动植物、神)

C.有没有神奇的情节(举例说明)D.结局是否美好(举例说明)

这个话题的承载形式体现了整合的理念,让学生对文体的特点一目了然,而且有了更为明晰的认识。

3.探究问题的设计要注重读书方法的训练

单元整体教学不仅要在整体上把握教材,制订学习方案,还要从整体上进行语文能力的综合训练。除了教学内容的整合,还要注意语文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整合。内容的整合,重点在于单元课文思维的集中突破点,方法整合有利于学生获得语文学习的经验,使学生在高效的学习活动中逐步学会学习。

以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童话故事”单元主题为例。在体会人物情感环节方面,教师抓住单元阅读的一个训练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感知人物内心”。在典型示教中,教师选择《去年的树》中一关键字“看”,通过不同的“看”字引领学生体会鸟对树的真情。

师:……它变成了灯火,小鸟睁大了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它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看见了树。

生:仿佛看见了它给树唱歌的快乐情景。

生:仿佛看见了它们相依相伴的情景。

……

(幻灯片: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好像在说:)

师:它好像在说什么?

生:我的老朋友,我终于找到你了。

生:我再给你唱去年的歌吧。

生:老朋友,你怎么变成这样了?

……

(幻灯片:唱完了歌,鸟儿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就飞走了。好像在说:)

师:这里又出现了一个“看”,这是怎么样的“看”啊?

生:伤心地看。

生:不舍地看。

生:眼泪汪汪地看。

师:从这两个“看”字你读出了什么?

生:小鸟对树的友谊。

生:小鸟对树的心声。

生:小鸟对树的依恋。

师:简单的两个“看”字,你们就读出了这么丰富的内容,文字有温度,语言有情感,让我们用这样的方法在剩下的三篇课文中找出含义深刻的句子读一读,看看你体会到了什么?

在本案例中,教师以《去年的树》中两个“看”为切入点,向前让学生思考大树与小鸟的深情,它们之间发生过什么事情,统领全文的内容主线,向后让学生感悟,这样的深情你感受到了什么,想说点什么,发散思维,让情感体会更深刻。单元学习中以此为例,学生在其他课文中横向找每篇课文的切入点理解课文,纵向由一点深入下去,把课文读深刻,这是对学生读书方法的训练。

4.探究的过程教师要调控引导、传授技巧

有序高效的课堂探究离不开教师的调控引导。在学生合作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和困难,有知识上的,也有合作技能方面的,这些都会对学生的合作进程带来影响。教师可根据问题难度,合理调控合作时间,保证学生充分交流、充分思考,必要时给学生提供及时的帮助。同时需教授学生一些合作技巧,教会学生如何倾听,如何发表不同意见,如何向别人提出改进建议,如何处理矛盾、争议等。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暗示、认可、奖励、语言评价等手段,及时引导学生的合作,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合作热情,这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习惯有很大裨益。

由于学生在知识基础、动手能力、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在施教中,教师要正视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充分考虑到高、中、低三种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按照他们所能接受的程序组织教学,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尤其对于后进生,更应给他们的心灵注入一缕阳光,增强信心,使他们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在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实现高效的探究。

单元整体教学不是一种模式,它是传统语文教学经验总结的创新,这样的教学思路,对教师的教是一种挑战,教师要优化自己的知识体系,调控好课堂,在这一教学思路下,真正让教师、学生、课堂相生相济实现高效的教和高效的学。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什么是真正的高效课堂.中国教师报,2010―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