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景观设计分析

景观设计分析

时间:2023-07-25 17:17:1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景观设计分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景观设计分析

第1篇

关键词:园林景观 设计分析 思考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且涉及很多内容。据调查发现,受多种因素影响,我国北方部分地区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存在一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园林景观价值的体现。为此,笔者结合多年园林景观设计经验,谈谈有关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的一些看法。

一、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原则

1.以人为本原则

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应遵守以人为本设计原则,使园林景观更好的为人们的生活服务。一方面设计时应进行综合的分析,通过科学的论证,从人们的需求出发准确把握每个设计细节,争取营造清新、优雅、舒适的居住环境。另一方面,设计时不仅从美观的角度进行分析,而且注重实用方面的考虑,要求对空间进行合理的布局,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总之,将以人为本设计原则融入到园林景观设计的各个环节中,能够在满足人们对居住环境要求的同时,促进居住区稳定、健康、长远的发展。

2.科学布局原则

所谓科学布局原则,指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时一方面应保证其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不能给人视觉上的冲突,从而体现园林景观的美。另一方面,设计时应突出层次感、立体感,充分利用空间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布局,使园林景观错落有致、层次分明,在提高园林景观叶面指数的同时,提高空间利用率。

3.因地制宜原则

不同地区的居住区园林景观有着各自的特点,因此,为保证设计出的园林景观符合当地特点,设计时应遵守因地制宜原则,即依据当地的地形地貌,选择生活习性和生长规律适宜当地自然条件的植物,既要保证设计出的景观效果美观度达到预期目标,又要尽最大程度的发挥其社会效益。

二、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现状分析

通过研究发现,北方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居住区园林景观的作用的充分发挥。接下来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汇总和逐一分析。

1.居住区植物布局合理性不足

居住区植物布局合理性不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临近街道的位置没有种植一些降噪、吸烟能力强的植物。很多地区种植的植物仅停留在绿化功能上,即,表面上郁郁葱葱的,但吸烟、降噪功能非常之差,各种车辆频繁来往给人们的居住造成较大干扰;其次,居住区内受各种因素影响,种植的植物在调节气候方面作用欠佳,在营造良好居住氛围上有待加强。

2.栽种的植物种类比较单一

调查发现,北方一些地区居住园林景观设计时,处于经济因素考虑多选择比较廉价的植物,一方面无法充分体现出景观之美,另一方面由于树种单一,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的作用非常有限。另外,部分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时,将重点放在了草坪的种植上,忽略了设计的层次性,最终无论在降噪防尘上,还是美化环境上远远达不到人们居住要求。

3.居住区园林景观功能缺乏

设计居住区园林景观时,很多地区仅仅停留美观的营造上,缺乏对园林景观功能的考虑,即,设计的园林景观在色彩的搭配上,以及空间的利用上均比较合理,但功能比较欠缺。例如,设计的园林景观不能达到良好的防尘、抗噪效果,或者无法与现存的娱乐基础设施相协调等。上述问题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园林景观社会与经济效益的充分发挥。

三、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对策

针对我国北方绝大多数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设计单位应在遵守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原则的基础上,不断研究和分析解决现有问题的对策,以改善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水平与质量。

1.认真规划,合理布局

实践证明,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质量,会给园林景观质量,及后期功能的发挥造成直接影响,因此设计人员时设计人员应进行实地的考察,明确不同地形地貌情况,并结合规划要求进行设计。首先,设计居住区园林景观时,要求结合居住区面积大小及地势状况进行认真规划,合理布局,尤其在面临交通要道的一侧,为防止过往车辆影响人们的休息生活,应注重种植一些高大,防尘、降噪性能较强的植物;其次,居住区内景观的设计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即,合理搭配不同树种,一方面既要保证不同的季节能够形成不同的景观,例如,对天津地区来讲,可种植火炬树、合欢等。另一方面认真考虑不同树种优化环境能力的大小,进行合理搭配,以实现净化空气,营造良好环境的目的,例如,可种植女贞、复叶槭、国槐等树种,为人们的居住营造自然、和谐的环境。

2.避免单调,增加树种

日常生活中,人们接触居住区园林景观比较频繁,因此,为防止树种单一造成的观赏性不高问题,设计人员设计景观时应多加避免。例如,设计时应结合预算情况,适当增加栽种树种,既要栽种高大挺拔的乔木树种,又要注重灌木的栽种。而且,还应栽种合适面积的草坪等。栽种乔木时可搭配种植落叶乔木和常青乔木,这样即便在冬季也能呈现郁郁葱葱的景象。例如,天津可种植的落叶乔木有:白蜡、国槐、栾树、臭椿等,可种植的常青乔木包括:北美香柏、华山松、雪松、白杆等。两种树种搭配起来,即便寒冷的冬天到来,也不会感觉园林景观的凄凉和单调。另外,如居住环境湿度比较大,可种植具有较强调湿性能的树种;如平时刮风机率较高可种植抗风能力的树种等;。总之,通过增加不同树种,构建不同的园林景观,最终实现改善人们居住环境的目的。

3.注重功能,提高质量

进行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时,不能仅停留在营造优美的外在景观上,而且还应加强对景观功能的考虑,以提高园林景观整体质量。例如,设计栽种树种时应考虑,除其能与周围环境良好的搭配外,还应分析其是否具备降噪、吸收有害气体的功能。同时,还应注重提高空间的利用率。通常情况下,需要乔木、灌木、草坪同时布局。不过需要注意一点,栽种乔木时应选择喜阳且具有较高透光率的树种,以降低其对下层植物的光合作用的影响,确保其健康成长。对于下层植物则应选择喜荫的植物。例如,适合在天津种植的喜荫树种有:扶芳藤、常春藤、山荞麦、迎春等,具体情况树种应根据设计需要进行栽种。另外,为保证园林景观功能的完备性,应设计专门的运动区、休息区,并对其进行明确的划分。在运动区可设计网球场、羽毛球、篮球等场地;在休息区应设计赏景园林、下棋场所以及休息场地等,使人们在欣赏景观的同时,既能进行休闲的运动,又能休息,切实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

四、总结

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生活压力也不断的增加,因此,怎样在居住区设计出科学、合理的园林景观,使人们在工作之余放松心情是设计人员应认真考虑的问题。同时,重视对居住区园林景观的设计,可在改善人们生活环境的同时,提升城市形象,对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具有重要意义。为此,设计人员应从实际出发,认真分析当地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进,为人们营造出舒适、美好的居住环境而做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甘维青,巩雪峰,陈勇. 现代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分析[J]. 陕西农业科学,2007,02:120-122.

[2]刘盈盈. 国内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研究新进展[J]. 绿色科技,2011,07:31-33.

[3]陈益浪. 以人为本的现代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J]. 现代园艺,2012,17:45-46.

第2篇

一、高速公路绿化景观设计的重要性

高速公路绿化景观主要由道路主体结构、附属设施、沿线建筑物、和周边的自然环境结合而成,所以高速公路的绿化景观是一项综合性的技术,与环境科学、自然地理、建筑设计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既要保证公路沿线的植被与水土环境良好,又要保证公路行车的舒适性。高速公路绿化景观的设计应根据当地植物的生长条件来确定具体的规划方案,保证绿化景观的整体效果。在高速公路绿化景观设计的过程中要遵循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采用适合当地的绿化品种,使绿化景观与周边环境相适应。消除司机在驾驶过程中产生的视觉疲劳,有效地促进高速公路周边生态环境的发展。

二、山西高速公路绿化的气候环境以及土壤特点

山西省属于黄土高原地带,地形地貌比较复杂,高速公路经常会穿越丘陵、峡谷、农田等不同的区域,所以在同一条高速公路的不同地段,需要栽种的植物也是不同的。

1.土壤特点

山西省的土壤类型不同、瘠薄厚度不同,而且山西省高速公路的路基都是利用分层碾压的方式进行碾压的,压实度非常高,土质中黏土以及砂砾比较多,不适合大部分植物的生长。高速公路的护坡地段,大多为公路建设时的临时行车道,所以土质结构也非常的坚硬,在冬季降雪高速公路会喷洒大量的融雪剂,融雪剂全部渗入到了土壤中。公路上正常行驶的汽车也会排放出大量的有害气体以及油污,都会影响到公路植被的生长。

2.气候环境

山西省高速公路的护坡以及中央分隔带风速比较大,而且昼夜温差大,水分蒸发得比较迅速。路基平均高度均超出了正常地面很多,所以在阳光直射路面时,公路路面的温度非常高,在夜晚时,由于路基较高,风速比较大,导致了公路路面与护坡下方的温差变得非常大,路基上方的部分路面不能得到水分的补充,影响了绿化植被的正常生长,特别是中央分隔带的绿化景观,会出现大面积的枯死现象。

三、高速公路绿化景观的设计目标

1.设计原则

在高速公路绿化景观设计开始之前,要对高速公路覆盖的区域网络和公路正常交通量进行实地调查了解,在进行设计时要使绿化景观尽量与周边环境融合起来,避免绿化景观的设计对高速公路周边的环境造成大的破坏;高速公路的景观设计需要因地制宜,乔灌结合、分类指导、适地适树,保证绿化景观的实用性,使绿化景观设计始终遵循易于管护的原则;在设计过程中可以借用园林景观的设计方法,对景观效果不好的地点进行处理,保证高速公路的绿化景观具有整体性的美感;高速公路绿化景观的设计要根据公路的整体走向进行布局,尽量节约资源,根据绿化景观具体地段的气候和立地条件来选择树种,减少绿化景观的造价。

2.设计理念

高速公路绿化景观的设计要结合设计区域的自然环境,尽量使绿化景观更具备地方特色,所以在设计理念方面要尊重原有的自然状况,减少对原有自然环境的破坏,尽量以保护利用的施工手段为主;绿化景观在设计完成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绿化景观也会不断的生长,所以在设计时要预先考虑好绿色景观的生长规律,选择适合的植物,避免因为绿色景观的生长而影响整体景观效果;高速公路各个路段的绿化景观都具备各自的功能,所以在对绿化景观进行布局时,要使绿化景观的功能满足需求;很多高速公路绿化景观的种类都比较多,这是因为在绿化景观设计之初考虑到了季节的变换,使高速公路的绿化景观更加具有特色;高速公路绿化景观的种植密度对于公路行车安全性有着很大的影响,所以在设计时要对种植密度、树种选择、栽植技术进行详细的规划。在高速公路绿化景观设计之前要对景观区域的历史文化背景进行调查,保证绿化景观与历史文化背景相结合,使高速公路的绿化景观充分地体现出当地的人文景观。

四、山西高速公路绿化景观设计分析

1.中央分隔带绿化设计

高速公路中央分隔带的绿化景观主要是为了消除司机的视觉疲劳,避免司机长时间开车产生幻觉,造成公路行车安全事故。目前山西省高速公路中央分隔带的绿化景观主要以耐修剪的桧柏、卫矛球、丁香、木槿、榆叶梅等植物品种。在中央分隔带的植物种植上,大多是灌木、常绿乔木等等,中央分隔带的宽度大多在二米以内,为满足防眩要求常绿乔木高度一般为一米五。在高速公路的直线路段,植物间距大多在二米五左右,植物的生长空间充足,弯道植物距离相对较近,避免车辆灯光影响到对向的行车。

2.边坡绿化设计

高速公路的边坡绿化是绿化景观的主体,为了保证边坡土质不会被雨水冲刷,所以在边坡绿化时需要选择根系比较发达,适应性强的护坡植物。目前山西高速公路的边坡大多采用播种草种及扦插(穴栽)紫穗槐、柠条两种方式来对边坡进行绿化,在路侧护坡道大多种植的为乔木类品种,植物的种植远离路肩,避免影响到高速公路的正常养护。

3.互通式立交区域的绿化设计

互通式立交区域的绿化是高速公路绿化景观的重点地段,由于互通式立交地段车辆全部减速行驶,所能观看到的绿化面、景观面较多,所以必须要有足够的立体层次感,能够体现出季节的变化,避免造成一种单调的感觉。在互通式立交区域出入口的绿化设计除用造型灌木勾勒图案以外也会在大片空地处通过自然造景方式种植乔灌草花,形成具有特色的绿化景观。互通立交区域的分流路口不能种植较高的乔木,可以种植高度适中的灌木,在互通立交的匝道地段外侧区域可以种植一些较高的植物,引导整个行车路线。互通式立交区域的植物种植要尽量丰富,使季节变化性强一些。

4.服务区的绿化景观设计

高速公路服务区的主要功能是满足车辆正常休息、加油、食宿的区域,缓解司机在高速公路上的驾驶疲劳。所以在对服务区进行设计时要以园林景观的设计方法为主,以服务区的建筑物为主体,来设计。在服务区可以设计一些花坛、小品、植物造景等等,使服务区体现出不同的绿化风格,而且服务区的绿化植物选择可以多树种、多品种、多色彩,只要是适宜当地气候条件的植物都可以,因为服务区对于绿化植物的浇水比较方便,而且土质也相对较好,是休闲、观赏,体现景观美观的场所。

五、高速公路绿化景观设计中各种新技术的应用

在对高速公路绿化景观进行设计时,要以保护环境、保护植被为主要的设计目标,对绿化路线、立地类型、植被分布进行综合分析,避免占用过多的耕地,通过自然恢复的方法,使绿化景观最大化的融入到周边自然环境中;可以在绿化景观的设计中应用微型喷播技术和节水灌溉技术,提高绿化景观的设计效率,提高绿化景观的成活率和保存率。在绿化景观的设计上要增加保护水环境的设计,注意公路沿途水环境的保护管理。

六、结语

第3篇

【关键词】城市景观;景观设计;园林规划

一、城市景观设计的现状

一是城市景观设计需要加强行业教育。为了尽可能与国际接轨, 可将风景园林专业的教学大纲进一步加以完善, 并结合时代需求重新设置课程, 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从而缩小我国与国外在设计思想和人才上的差距。二是城市景观设计需要加强与商业发展相结合, 高度重视对人性化的关注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 人们对设计作品要求更富有人情味、人性化, 这要反映到商业空间当中。具有怡人的空间尺度和自然完美结合的商业空间会带来巨大的商业利益。商业与城市景观设计相结合也为城市发展提供了经济支持。三是城市景观设计需要创新。创新不是标新立异, 而是在设计之前深刻地理解场所精神并综合协调各种因素进行创作, 这就是创新。每一个城市景观都具有其不同的场所特征。场所的环境特性、功能要求、资金投入量以及景观设计师本人的创造力等等因素决定了该城市景观与众不同的个性。在当今社会, 景观设计师们从字面上理解了“古为今用, 洋为中用”这句俗语, 大量采用“拿来主义”的理论,使设计作品不是与别人作品雷同就是照抄, 而不是借鉴, 如不少中小城市为追求沿街用地的经济效益, 盲目建设所谓欧式一条街, 结果照搬了欧洲古典建筑形式, 街道空无一树或绿化甚少, 效果不佳。

二、城市景观设计的范围

城市景观设计是美国的景观设计同城市建设相结合的产物, 它是一个包含风景设计、植物设计、城市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多学科复合的设计体系。其应用范围十分广泛, 从大地的生态规划、流域规划到区域景观规划; 从国家的生态保护到国家公园建设; 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到城市广场、步行街规划; 从城市公园建设到私家花园建设; 从局部环境建设到街头城市小品、雕塑设计等。具体涉及到场地规划、城镇规划、公园与休闲区规划、区域景观规划、土地发展规划、环境设计、生态规划与设计、基地的历史性保护与复兴和社会与行为学设计领域。

三、城市景观设计的原则

尊重人、尊重自然、尊重文化是城市景观设计的三大原则。可是, 近年来, 有些 城市美化运动 明显违反上述原则。无论在大都市还是小城镇, 无论是迁址新建的小城, 还是具有数千年历史的古城, 都毫无例外开始城市美化运动。有的不惜耗费数千万元巨资修建 人造景观 , 不顾居民的生活休闲和活动的需要。更有甚者, 愚公精神重现, 将自然山头改成奇花异木的 公园 ; 伐去蜿蜒河流两岸的林木, 铲掉自然的野生植物群落, 代之以水泥护岸等。这些轰轰烈烈的城市美化, 不但没有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改善城市环境,也与建设可持续、生态安全与健康的城市相去甚远。

1、尊重人。这里的人是具体的人, 普通的、平等的、有血有肉的、有情感的人, 而不是集体名词, 是在城市中生活的市民, 而不是被当作奴隶或被征服成为观众的人, 当然也不是临驾于普通人之上的贵族和君主。尊重人本质上就是尊重人性, 景观设计师要与实际结合, 抛开决策者的标新立异, 把大众的社会需求用设计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

2、尊重自然。建立人与自然间亲切友善的关系。在近万年的城市历程中, 人们从屈服于自然, 走向试图征服自然,从不和谐的一端, 走向不和谐的另一端。尊重自然就是尊重自然界风、水、生物的过程, 就是尊重自然的地形自然的格局。

3、尊重文化。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个时代都有那个时代的文化。尊重文化就是要弄清历史文脉, 从而重视景观资源的继承、保护和利用, 把握特定环境的本土特征, 寻求客观规律, 创造出适合于当地特色的城市景观形态。城市景观设计将通过对环境的设计使人、自然、文化相互协调、和谐共存。它融合了工程与艺术、自然与人文科学的精髓。所以, 景观设计师应当融城市和景观设计前沿理论、现代技术及传统文化于一体, 创造和谐的生活环境, 让祖国大地园林化, 将人、自然、文化有机地结合, 为现代城市 放大了的家园的主人服务。

四、城市景观设计要注意的问题分析研究

作为景观设计师, 有几点要特别注意: 除了要了解建筑材料、建筑环境, 还要了解城市项目的情况。比如气候、环境、文化, 把它们融合在设计里, 使设计符合当地的要求。城市景观设计注重系统的设计过程,不只是做出一个好看漂亮的设计就可以了, 更重要的是看它怎样做出来。因此, 城市景观设计要注意以下5 个方面:

1、调查求细。设计要注重运用创意、设计的理念、设计的内涵, 前提是要通过详细的调查将该项目的城市背景、市场背景搞清楚。周边环境将来的发展前景是不是能和此项目汇合在一起? 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将来是怎么样的? 这些都要调查清楚, 使该项目跟将来的周边环境有一个很好配合。

2、方案求值。经过系统设计的方案, 必须是一个有经济效益的方案。很多时候有人误以为好的设计一定要靠很多很昂贵的材料、很奇特的方案、很新颖的处理方法, 才有一个好的效果出来, 这不是绝对的。但是好的设计创意对整个方案有影响, 一个富有经济效益的方案是很重要的。

3、设计求远。设计一定要考虑长远, 这对做城市景观设计的城市景观设计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其实, 对园林设计、环境设计也应如此。

4、材料求宜。在城市景观设计的材料运用上要因地制宜。在植物选择上更要注意, 因为每一个地方都有不同的植物可以利用, 尤其是植物配置上要讲求配置原则: 因地制宜, 适地适树, 因树制宜, 因景制宜。

5、风格求准。每一个项目都希望自己有独立的个性, 这需要项目有自身一套设计语言, 这套设计语言跟什么风格和什么主题有关, 要根据项目特点而定, 通过系统的设计过程, 把一些特别的元素通过一些创意和设计语言运用在项目上。

五、结语

城市景观是一门多元关系的综合艺术, 这就是说, 城市景观是城市中各种视觉事物及事件与城市周围空间组织关系的艺术, 是客观的, 它受人们的视觉思维与主观感受的影响。同时城市景观又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 它的构成是一个集艺术、科学、工程技术于一体的应用科学, 其范围涉及城区人居环境的各个方面。城市景观设计就是将各类事物和事件在其特定的环境中进行创造与组织, 使城市景观的形象、意境、风格能有效地表达与显现。国家的发展取决于全民素质的提高, 城市景观设计的发展也同样取决于人类素质的提高。有些地方,失败的城市景观设计之所以能够得到实现, 甚至于被称颂一时, 可以说是设计师和决策者的专业素质不高所致, 同时, 也说明公众的分辨力、鉴赏力不够。所以说, 引导和培养公众对城市景观设计的鉴赏力, 以及对该专业基础知识的普及是必要的。而对一些需长期不间断投入才能产生效益的项目如林业企业的林改或营林投入则应选择低利率长期贷款或国债资金支持, 避免产生资金断流。

第4篇

关键词: 城市规划 城市景观 创新

一、城市规划与城市景观

城市景观环境,是城市设计中一种表象的物质形式,通过视觉审美而形成。城市景观规划,指的是在一定时期内,实现城市发展相关任务和目标,是整个城市建设的重点部署内容。作为城市的景观设计及建设,对城市土地综合利用,改善土地相关特有功能,都十分有利。

城市的景观应反映城市的性质与规模。城市规划工作在确定城市规模与性质后,其景观设计就应反映城市的性质。如首都北京的长安街政治气氛浓厚;历史文化名城西安的城市景观组织中透着浓郁的古都气息;杭州作为旅游城市,山光水色气脉相联,自然景物与人文环境融洽。

城市景观还应反映城市各物质要素之间功能分区与布局。随着国家工业化的发展,各地不断出现了工业城市、工业区,一些现代化的厂房、高炉、水塔、码头等建筑物、构筑物和设施,就成为这类城市的景观。

城市景观特点。

(一)具有以下人类主导性。

城市景观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历史文化特点,也是人类对理想生活环境梦想的现实表现。在城市景观中,主要的结构成分和景观的整体格局都是人造的,或者人为地配置或调整过的;多种主要生态过程也是在人为控制或影响下进行的;城市景观的功能需要人类的维护。这些都决定了城市景观的人类主导性。

(二)生态脆弱性。

由于城市景观系统对人类调控的高度依赖性,城市的自然生态过程被大大简化和割裂,城市功能的连续性和完整性都很脆弱,一旦人类活动失失调,就很容易导致城市功能,特别是城市生态衰退,城市的总体可持续性和宜人性下降。

(三)破碎性。

由于城市景观功能的多样性和城市景观人为活动的复杂性,城市景观要素扳块之间及其与城市外部之间的,与人类活动相关的能量和物质流通速率很高,而城市景观中的“自然”生态过程受阻。提高城市景观生态连通性,就成为维持城市景观生态过程和环境功能的基础。

二、城市景观保护设计及其策略

(一)城市景观保护设计必然遵循自然景观的保护,严格意义上来说,就是生态设计。

生态型城市自然遗留地包含有代表性的生物群落和风景样本,其中的动植物物种、生境和地貌具有保护、教育、游憩和科普的意义。根据管理目的的不同,还可以再分为生态保护型、生态游赏型、生态科普型等。在城市景观设计和建设中,生物多样性是必须考虑的因素。城市景观是人们在生活及生产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必须考虑景观设计给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带来的正面及负面影响。

(二)城市景观保护设计策略。

1.城市建筑景观保护策略。历史建筑作为城市景观保护设计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其意义非常重要。建筑景观的保护设计,必须充分考虑资源的优化利用,在城市整体设计中,资源的合理利用最为重要。取代所有旧的事物来满足新的要求会浪费资源,而且很昂贵,这会毁灭整座城市甚至一个地区。不满足今天的需要,不预测明天的需要,可能会导致经济和文化的自毁。我们必须在某处打破平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本地的实际,同时参考别的地方的经验,认真做好城市景观保护工作。

2.生态景观保护设计。除了建筑景观的保护设计外,生态景观的保护设计也是城市景观保护设计的重点。因为,作为城市生态系统中的第一生产者―绿色植物是城市生态系统中最为主要的纽带,其为城市整个生态系统提供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所以绿色植物的保护设计和生物多样性设计是城市生态景观保护设计中的主要内容。植物园以及树木园作为城市生物多样性的中心,必须全面收集相关植物,重点保护相关等级的生物,必须组建生物基因库及城市种子库,便于对生物进行离体保存。植物园既是植物资源迁地保护、植物科学研究的基地,又是对公众进行植物科普宣传和教育的基地,在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中起着核心作用。在城市生态景观保护过程中,充分利用景观规划方法,实现最优化保护效果,这样可以减少植物园以及生态园的数量。

作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途径,景观规划可以分两种方式来实现。一是传统保护模式,即基于物种保护的方法来进行生物多样性保护。二是最优化保护模式,即基于生态系统保护的方法来进行生物多样性保护。第二种方法是从源头来避免濒临物种的产生,强调的是和谐发展,即全面联合景观系统及生态系统,让各物种以更好的状态生活于生态系统中,或适应新的生态系统。生态景观学最优化景观保护是以最优化模型为基础,从事前控制出发,充分考虑生态和谐因素,建立适合物种生物链的生态保护模式,是城市景观保护中可持续设计的重要环节,所以,最优化保护模式,是景观设计的重中之重。

三、城市规划中城市景观设计的创新

我们要站在全球化城市竞争的战略高度,依托现有的特色景观资源,运用创新性思维,采用创新性方法,促进城市的整体发展。

(一)城市发展重心应从“问题导向型”转变为“目标导向型”。

面对随时可能到来的城市竞争,应该在城市总体规划阶段就明确从“整治现状的规划”转变为“面向未来的规划”的指导方针。从国家的主导政策和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发展历程可以预见,中国城市社会的转型和城市现代化的趋势将难以避免。

(二)依托特色景观资源,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产业。

产业是城市发展的灵魂,通过建立完善产业结构,进一步拓展新的特色产业群的产业发展思路,这样既有利于充分保护和利用本地特色景观资源,又有助于从整体提升城市形象,从而使城市的城市价值全面拓展和延伸,全面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三)培育创新型城市,制定城市发展的人才战略。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要用观念创新带动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在全球城市竞争的今天,我们必须勇于创新,主动化“资源优势”为“比较优势”,全面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园林;理念,景观设计

一、引 言:

园林设计的因素包含构思立意、自然地形地貌的利用与塑造、园林建筑布置、园路和场地,植物种植,置石,假山与小品的设置等。是文科与工科的贯穿、科学性与艺术性的交融、在广义建筑学中与城市规划学、建筑学共同组成一个学科和建设的系列。而绿地是城市用地的一种类型,指以有生命的绿色植物种植和覆盖的用地。建设绿地的行为称绿化 林学、农学、园艺学和园林学等都是与绿化相关的学科而各有其本门研究的范畴。城市总体规划中有城市绿地系统的专项规划,而城市景观不仅有绿化的要求,更要着眼于园林城市建设。说绿就是美是不全面的。园林不仅是绿,还有美学和园林艺术的内容。

二、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理念

城市的概念也是循时代而发展的。进入现今的生态环境建设阶段,城市的本质从来就是而现在更应强调的就是人类聚居藉以生存和生活的环境。环境的综合性决定了城市规划和城市景观的综合性。综合多样的城市景观可概括为人工景观和自然景观两大类。人工景观诸如建筑物,构筑物及街道、广场、驳岸等;自然景观包括大自然景观和人造自然景观,城市景观的普遍问题是过于人工化。园林构成因素中面积最大的是绿色植物。惟绿色植物,既可与山水自然景观亲和,又可与人工建筑物亲和,并可有效地综合生态环境与景观两方面来隔离过于密集的建筑景观。

从宏观而言,为了防止城市发展成“摊大饼”,可用隔离绿地加以分隔,而有些城市既想用这种名义,又打算作为建筑预留地用,因此称为绿化隔离带,这样用地性质就不是绿地了。实践下来必然是雷声大雨点小,有的大城市一半以上的隔离带用地被批准为建设用地。隔离带上再造建筑和街道就无所谓隔离了。防止摊大饼的初衷也就准以实现。若用地定性为隔离绿地,则因不许侵占绿地而将保证隔离功能的实现,大片绿地,甚至一条绿带,都具有这种隔离作用。从微观而言,绿地植物能有效地以生机盎然的自然景观调剂过于平滞和呆板的建筑线条、人工形体、质感、色彩和气氛。从理论上讲是“以素耀艳”。

三、生物的多样性与城市景观的多样性

生物的多样性出于生态环境建设的需要,是稳定良好的生态环境的具体内容之一,同时也构成T自然景观。城市景观要有生气就必须建立在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基础上。动物和微生物无不藉山林和水泽等生长和繁育。山林包括了水、空气、土壤等主要的生态因子。一切生物都离不开地面,只有在地面上创造宜于多种生物生长和发育的环境才能达到生物的多样性。因此,城市建设一方面要保护城市的自然资源,另一方面要对在城市化过程不可避免地破坏了的自然资源进行补偿,并建立城市的人工生态系统,保证城市持续发展。这就需要人工塑造地形,以形成适应多种生物需要的人工小气候条件。因此,地形设计不仅是创造不同的空间的手段,也是创造不同生态环境的手段。平地只是一种环境,坡谷是另一种环境。因微地形起伏可以创造阴、阳、向、背,加之理水的因素又出现干湿的差别。湿生、沼生、水生的植物就有了藉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这样生物的多样性才得落到实处。植物景观并不是单纯种植物。植物是毛,地形是皮,皮之不存,毛将何以附焉?如前所述,城市景观可概括为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其多样性的统一,总的来讲,是把人工建筑、街道融会到自然环境中。把城市和建筑建在绿色中,绝不是空想,它是发展的方向,是可以逐步实现的。

四、景观设计的看法

1、景观设计过于平面化的处理

人们往往惊叹于设计图纸平面图案的美妙绝伦,但事实上,亲身置身于施工完的景观现场,完全体会不到设计者的“独具匠心”。在夏日的骄阳下,人们穿越广场匆匆行走,根本无暇顾及满目平整的花花草草。大尺度的平面布置,使景观设计成为纯粹的装饰品,和人产生了很大的距离。然而中国园林注重空间变化,讲究竖向尺度,重视与人的交流与对话。大中型园林一般都由几个不同境界的次要景象围绕着主要景象,形成一个主次分明,景色多变的园林景观。每种景象本身又是一幅立体式的空间画面,随着观赏方位和角度的改变,都会使画面变化。而且设计者也会对景象进行详尽的分析、比较和组合,设计出几条最佳的游览路线。这些路线把行进中各种最佳动态观赏点和静态观赏点有机串联在一起,使所观赏的景象形成一幅有开合变化、虚实对比和节奏韵律的、统一的连续画面。现代设计者应该把握这其中的设计思想,在设计中把实际情况和平面图纸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从一开始就能从空间的角度考虑其设计,并时常以普通游览者的身份和视觉角度来审视和修改自己的设计,这样的设计才能散发出勃勃生机。

2、景观设计过于孤立的处理

这里的孤立是指设计的东西没有与周围的环境和本身的地理条件联系起来。现在的一些建设者常用的方法:先整出一大片平地,然后把景观安排在视线最好,自己认为最满意的位置上,设计足够的硬地和停车场,铺上草皮,原有的天然石块被推土机埋葬了,原有的涓涓细流泉水都填平了,水进入了地下管道,肥沃的表土连着野花都用洗过的砂砾覆盖,引来一些外来的树木花草代替了原有的植物景观,这样的结局,设计者和主人皆大欢喜,硬说这就是“人造的天堂”。实际上是破坏了自然面貌,造成与四周极不协调的“风景污点”。

中国传统园林崇尚“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反对成法和违背自然的人工雕凿。景观建设最理想的是利用自然界原有的地形,它是亿万年逐步形成的,具有自然界本身固有的协调,利用起来既省工力又有丰富的自然情趣。事实上由于人们无限制地开垦、开采、修建工程,现在的城市及郊区已经很少保存着原有的自然地形了。景观设计者不能再继续这样的破坏,而是要借鉴一下前人的思想:如果是准备利用开发的自然风景,还要进一步详细调查,要以土地的自然属性来决定它的用途。如在环太湖十八弯景的设计中,设计者对每一个山坡都进行了土质和地形的分析,拿出相应的设计方案就非常的成功。另外,自然地形在必要时可以容纳人为的设施,其中包括各种人文构景。在时间上要远近结合,为考虑将来的发展应留有余地。比如在道路景观设计中,如果设计者没有调查清楚地块的性质,将要拍卖出去的地块当作永久地块进行系统的高造价设计,而不是以临时绿化代替,那么无疑造成了人力和财力上的浪费。在空间上也要远近结合,因为任何一个人文构景既用来观赏风景,又被远处的游人观赏,这也正是中国园林中所说的“借景” 的艺术手法。“得景无拘远近”,“嘉则收之,俗则屏

之 。借景借得巧妙,就能形成美丽的画面。

3、景观设计内容与思想苍白的处理

这一点有两层意思:一是设计者本身为建景观而景观,根本就没有想到能结合文化来做点文章,另一是设计者在设计前了解了很多历史文化的东西,在设计说明中也很好的把这些运用进去,并给了它一个响亮的主题,但在最终施工结束后,人们根本不能感受到一点文化的气息,甚至与设计意图大相径庭。

第6篇

关键词:中轴线 景观设计 分析 坡地景观 空间序列

中图分类号:F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5-250-03

引言

一个城市是否有活力,是否充满生机,取决于使用着它的人,只有人才可能成为城市生活的主角,而“建筑只是舞台背景……他们为在这些建筑物之内或之间的空隙中发生的事件提供发生的场所”。(摘自严迅奇:《联系的美学》)同样,对于一个居住区而言更是如此,所不同的是这里的舞台背景是公共空间的景观设计,它的设计水映了一个城市综合文明和进步的程度。

一、区位分析

本案位于山西省阳泉市平定县城。平定县位于山西省中部东侧,太行山西麓,境内群山环绕,沟壑纵横,中部丘陵起伏,95%为石质、土石山区,坡度起伏较大,为坡地景观的形成提供了客观条件。本项目为西关新农村建设规划项目中的中轴线景观设计,北面为雀山,西面临平定县外环西路,南面为规划内的小区,其中包括幼儿园及村政府办公楼,东面为平定县第一中学及商业区;在环境方面,当地政府早已将新城区列为教科文卫的重点发展区和高档住宅区。位于新城区的本案,居住环境十分理想。随着周边多个现代住宅小区的陆续建成和众多政府机关的搬入,地块区域的居住生活环境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大的提升;在交通方面,地处新城区一条城市主干道与两条次干道的交接点,路况很好,交通出行十分便利;生活配套方面。地处于新城区,周边的生活配套相对较为缺乏,仅有的生活配套设施分布较为散乱。但是正处于新城区建造期,规划水平与层次有望在年内得到较大改善。

二、总平面图分析(如图1)

随着新农村发展战略,阳泉市平定西关村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期。西关村是阳泉市重点发展方向之一。社区景观最大的优势“坡地景观”,以及丰厚的文化知识底蕴,将西关村全力打造成国际化,高标准的复合社区。

把握总体,刻画细部,该项目主要是提供一个综合性的景观设计方案,实现对社区总体景观风貌的控制,平衡与协调各地块的环境建设,确保总体规划的宏观意图和目标能顺利实现。同时,本设计对部分区域进行深入设计,为重要的景观节点和道路景观提供具体的设计方案。使山水阳光新社区的景观环境在总体上相互协调,细部上各有特色,功能上齐全方便。

通过借景、组景、分景、添景等多种手法,使住区内外环境协调。社区内地势最高点有一处大面积的水源。住区充分利用了该自然水资源,设置亲水景观;临近公园或其他类型景观资源的住区,应有意识地留设景观视线通廊,促成内外景观的交融;毗邻历史古迹保护区的住区应尊重历史景观,让珍贵的历史文脉溶于当今的景观设计元素中,使其具有鲜明的个性,并为保护区的开发建设创造更高的经济价值。在景观风格上以田园化、自然式、装饰性景观为主,整个景观轴线对公众开放,保持步行系统的通畅,从北至南形成不同的序列体验,避免冗长、单一的风格。

社区内绿化系统与生态绿核和山体相互渗透,根据地形创造特色台地景观,采用自然的台地处理手法。尽量保持原有地形、栽植,并提升景观品质。社区水景将景观轴线串联,环水步行道路,连接各重要活动区和景点。景观设计细节体现文化内涵。尽量贴和地形的前提下设计景观轴线,构成几何化、简洁大方的地形景观。南入口处及商业入口形成标志性景观。设置步行道路系统和一定量的生态休闲设施,并与居住区的入口以及商业中心形成交通联系,服务设施服务范围不大于800米。休闲设施考虑环境的可持续性,同时考虑人文背景。在最大可能满足使用需求的基础上增加景观效果。

三、空间序列

中国古典园林具有多空间、多视点和连续性变化的特点。这种动态的空间序列组织手法,依赖于观赏路线的合理组织,这条路线可以是闭合的、线性的、或者是两者的混合。其目的在于从不同视角欣赏园林,同时丰富园林寓意,有助于形成对全园的总体感受。整个社区的环境景观设计的总体设计主题明确,以中心轴线为主,向四周伸展扩散,从而将总平面划分为七大功能分区,分别为入口广场区、商业南中心景区、商业北中心景区、小区商业中心区、水源集散广场区。

来到社区主入口前,首先映入眼帘便是入口的大型集散广场,这是中轴线的地势最低点。它的环绕小水池,以及旱喷泉,以及摆放统一的植物小景,无一不向人们传达着活力以及青春的信息。使人不由自主地放慢脚步,缓缓穿游在这宏伟布景中,细细品味。

沿着广场的缓坡慢慢向下,前方豁然开朗,看到的是一条小溪从上游缓缓流下,色彩变化奇妙丰富的铺地,整齐规则的台阶,色彩斑斓的花坛,种类多样的植物,以及激流勇进的跌水景观,收放自如,规整而不呆板,开放中兼有含蓄,第一眼便给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

顺着小溪再往前走,便会看见明显的地势起伏变化。在地势变化上,主要采用立体绿化、台阶以及坡道来处理高差变化大的问题,形成随意的坡地特色景观。

沿着台阶一直往前步行,便会有另外一种视觉享受,映入眼前的便是整齐排列的树阵广场,贴心的带座椅的树池,方便了居民的各种活动,在这可休闲,可娱乐,别有一番风味。步移景异,接着回到另外一个新的高度,来到了本中轴线的中心区位——小区的商业中心。此商业中心由城市次干道分割成四个部分,形成一个圆形的集散商业广场。同时地段也设有社区唯一的地上停车场,方便了社区内部居民和县区局面的生活。在城市次干道上,设置了人防的地下通道,主要为步行居民提供安全保障。

经过了商业北的中心景区之后,会看到本项目的景观地势最高点,也就是小溪的水发源地——水源集散广场。水源集散广场设计上做了较多的变化,整体风格趋于自然,突出体现碧水蓝天,在各个休闲区有雕塑小品,运用借景及对景的组景手法,将此区做的生动活泼,同时满足各项功能需求,旨在追求一种纯真、自然。整个中轴线穿行于水系和石峰之间,带你动态地观赏小区景观。道路的多样性和可选择性十分明显,富有趣味。

中轴线景观节点空间分析:

可以看出,这一空间序列的变化十分丰富,基本上遵循了空间开合相间的原理,开敞空间所占比例较大,与四周较高的建筑相映,给人以最佳的心理感受。

序曲:略显平淡的空间,将人引入一个更为精彩的区域。

前奏:空间线路蜿蜒曲折,色彩丰富,逐渐让人产生心理上的兴奋感。

第一段乐章:多股人流的汇聚,商业空间和大广场为人们提供了购物和娱乐的满足感。

平缓的过渡:规则的树阵广场,为人们提供了世外桃源般的温馨,带给人们田园生活般的向往。

第二段乐章:到达地势最高处,在此处可以提供最佳观赏角度,优美景色一览无余。

尾声:公共空间的后花园,在这里你可以完全放松心情,当行人从最高处缓缓而下,整个空间的乐曲也随着缓缓的设计平台而悄然结束。

结语

通过对西关村中轴线的景观分析,可以看出,本案根据自身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探索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小区发展模式,其特点在于小区地形起伏较大,水系统领整个轴线形成步行系统,形成现代化的舒适人居环境。居住区不再是简单的人口组合,应以人为中心,因为人的创造力和积极参与使得空间充满活力,人们建造住区,而住区又以它优美的公共空间回报给人们。

[基金项目:山西省软科学研究项目(山西大原区建设与创意文化产业研究)项目编号:2012041054-04]

参考文献:

1.平定县志.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

2.吴良镛等.三亚市城市中心地区城市设计探索.城市规划,1993(2)

第7篇

【关键词】景观设计 ,居住区 ,人性化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具有诸多方面的意义。首先,居住区科学、合理的园林景观设计不仅可以有效增加舒适度还可以起到调节居住区周边的气候环境的作用,而且随着提升居住区整体环境的特色的提升可以有效的带动周边环境的优化。尤其是近年来,我国国内整体环境恶化严重,城市机动车和工厂造成的各类气体污染、噪声污染逐渐加剧,使得城市居民在选择居住区的时候越来越多的考虑到园区周边环境的美化和绿化程度。居住区环境质量水平的高低,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重点问题。城市居住区的园林景观设计的重要性意义逐渐得到放大和关注。这也就是我们进行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的意义所在。

二、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的功能和效应

城市园林景观除了其本身存在的生态功能、休闲功能、文化功能以外,它带来的巨大的环境效应、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也是开发者和设计者不断追求的动力。在城市居住区兴建的园林景观力求要与城市其他功能分区的园林景观达到相互和谐,共同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充分的发挥园林景观所具有的巨大功能和效应,促进城市的科学发展。

1. 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发挥的生态和环境效应

近年来,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发展和气候环境的急剧变化,城市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彰显无疑,面对突然的大范围降雨很容易造成大范围的城市内涝,主要的原因在于城市路面的硬化程度高加之土壤硬化城市排水系统部完善,导致积水无法及时排出,造成内涝严重地影响到了城市的发展。而一个设计优良的城市园林景观将有助于能够有效的缓解一个城市的排水问题,在设计园林景观时,注重整体的排水和含水能力,多采用布置立体式、复合式的园林结构,能够有效缓解城市的排水压力,同时对城市地下水的质量和含量也能起到大幅地改善作用。

2. 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发挥的休闲功能

随着经济的发展高节奏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导致很多人处于亚健康状态。人们在经济物质生活富足的同时越来越多的想到的是是休闲和养生。而居住区是人们重要的生活场所的同时也能是一个休闲养生场所。通过建设自然地景致,色彩和休闲设施,搭配良好的环境,同时注重树木花草的搭配营造视觉和感觉上舒适来舒缓居民的生活压力,起到修身养性的作用。

第8篇

全球化的浪潮加速了各国文化对我国的冲击,使得很长一段时间各民族地域文化缺失,文脉断裂。近年来,由于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人们民族意识加强,也逐渐唤醒了人们保护传统文明的意愿。“新中式”景观设计的出现,重拾了传统文化的精髓。本文从景观的场地分析、空间布局入手,对于传统元素的应用、景观再设计模式、构景手法的体现等这几方面,总结归纳了“新中式”景观的设计手法,以期在景观设计中提供一些有意义的参考。

关键词:

“新中式”景观;传统文化;传统园林;设计手法

1“新中式”景观的概述

1.1概念

“新中式”景观产生于21世纪初期。它是在中国传统园林的基础上,融合时代感元素,以满足现代人回归传统的愿望和精神层面需求的一种新型景观模式。该景观模式并不是照搬过去的传统理念。所谓“新”是指除去旧积习中的繁复,融入了现代的设计手法,例如,新材料、新工艺等。“中”则是运用传统符号机制,传达出独有的东方神韵。

1.2“新中式”景观发展的契机

“新中式”景观的发展有其必然性。首先,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人们已基本实现了对于物质的需求,进而会追寻更高层面的精神需求。“新中式”景观的出现,延续了文化的血脉,是人们渴望传统文化回归所作出的设计反应。其次,全球一体化加速了各国文化对于传统的冲击力度,使得民族地域文化逐渐缺失特色,最终导致文脉断裂。近年来,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人民教育水平的提高,逐渐唤醒了大众保护传统文明的意识,开始产生了对于本土景观的向往。再者,城市的发展与膨胀,大批突兀的园林景观与城市面貌不相协调。人们对于这样的园林充满了陌生感,他们迫切寻求一个心灵归属的场所,“新中式”景观就是在这样背景下应运而生。

2“新中式”景观的场地分析和空间布局

2.1“新中式”景观的场地分析

中国传统园林十分注重园址的选择。主要方面有:关注地形是否可以被适当改造;水系的存在是否利于生产生活,能否结合其它元素,例如,架设亭、廊等,营造别样景观等。“新中式”景观的场地分析继承了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因地制宜”的传统思想。但区别于过去的方法是:首先,对选址作出地质、水文、气候等方面的勘测,加上现代新型分析工具,例如,卫星图纸等,使得设计在得到精准数据的基础上再进行创造。其次,结合场地外其它要素,包括自然景观、灯光等,都运用到场地内部景观中,创造出别致的景观效果。“新中式”景观的设计在经过场地分析,应当把握以下3大设计原则:(1)整体性原则:设计应对乡风民俗进行系统分析后纳入自然环境中,达到功能与景观的统一,提炼出具有地域性的景观。(2)生态性原则:“新中式”景观设计中“尊重自然”原则与中国古典园林相一致。可持续发展,协调人与自然共生,设计中尽量做到保护原有生态资源不被破坏。(3)时代性原则:“新中式”景观在汲取传统的基础上,又融合其它美学思想及现代元素、技术的运用,使其展现时代的活力。

2.2“新中式”景观的空间布局

中国传统园林造园讲究空间与空间、空间与整体之间的关系。游览者在观赏空间过程中,体验的是一系列视觉意象。景观的空间布局,实则是对各个空间形态进行细致地编排。“新中式”景观空间布局与传统造园手法一样,力求达到“步移景异”、“曲径通幽”等体验效果。合理的空间布局手法运用到现代空间设计中,是“新中式”景观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分为3种方式:

2.2.1线型空间。串联了各个空间,形成有组织的空间序列。景观空间以“叙事性”的方式,开始——————尾声,使游览者的心情随着空间的变化而变化。这种引导性的空间方式在景观设计中最为常见。

2.2.2围合型空间。这种空间形态的优势是:明显的边界设计,创造了景观空间的领域感,同时,使游览者有心灵的归属感。围合型的空间,还增加了场地的安全性,便于对景观、建筑的管理。

2.2.3向心型空间。突出了主体景观,使其具有更高的识别性,同时,能使浏览者驻足观赏,增加了停留时间。

3“新中式”景观的设计手法

“新中式”景观基于中国传统园林的造园手法,对传统元素进行合理地应用。在提炼元素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再设计,通过重复、拼贴等多种模式,创造出符合现展,满足当代人的审美需求。

3.1传统元素的应用

3.1.1符号提取。中国古典园林在历史长河中经过积淀,逐渐形成了承载中华文化的传统符号。例如,传统纹样、图腾纹饰、宗教符号等。这些传统图形都蕴含着各自的寓意。中国的书画、漆器、剪纸、脸谱、彩陶……浓重的历史底蕴,是“新中式”景观符号提取的最佳来源。现代景观设计大致用到的符号有:中国传统吉祥物,例如,龙、凤等;文字,例如,象形文与甲骨文;五行及具有代表性的民族图案,例如,生肖、祥云还有宝相植物包括荷花、“岁寒三友”等。这些传统符号体现着我们的传统精神,蕴含了古人哲学观与审美意识。

3.1.2色彩搭配。人们在观察景观元素中最能引起视觉反应的就是色彩。色彩在一定程度上也反应了一个城市甚至整个国家的文化特性。不同的色彩,可以传递出不同的信息。“新中式”景观色彩搭配中保留了“国色”,例如,中国红、长城灰等作为主色调,营造出安和的景观氛围,引起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共鸣。中国红一般用在大门、景观亭以及廊架处较多,可以体现高贵的感觉,营造喜庆的氛围。长城灰多用于铺装、贴面或者景观小品上,让人们感受到空间的宁静与典雅。玉脂白主要用在景墙饰面及雕塑上,营造了纯洁、清静的氛围。另外,“新中式”景观在传统用色上,加入现代设计风格,融入了黑色和木原色。黑色的视觉感受是沉稳、内敛,多用于处理铺装的点缀、小品等。木原色是最能体现材料的本质,常与灰白色搭配用于铺装、构架等,沿袭了传统园林自然的理念。

3.1.3植物营造。中国古典园林的植物造景空间层次丰富。而“新中式”景观的植物搭配则趋于简洁化,一般营造2~3个空间层次。另外,各地区因气候、地形差异,形成了富有地域特色的植物景观。采用本土植物丰富景观效果的优势是:利于植物的长势及养护成本的减少。植物选择趋于本土化,最重要的是突显出了该地域的特色。不同的植物有着其独有的寓意。设计师通过植物的表现,传达出许多积极意义。松柏的苍劲耐寒,象征着坚贞不渝;桂花的芳香高贵,象征胜利夺魁;梅兰竹菊的清雅淡泊为世人钟爱,因此,被人们称为“四君子”。在西安的紫郡长安,设计师就是采用“四君子”加上莲花形成组团,使得院落充满自然气息。

3.2构景手法的体现

古典园林的构景手法营造出了意蕴深长的景观。现代景观继承了古代构景手法理念,借助场地周围风景,丰富空间景观设计。主要手法有:

3.2.1借景。就是借助视角所能看到的事物,把它纳入景观中,能为一道风景。借助的景物有很多,山景、水景甚至声景。借景能够丰富空间景观,扩大人们的视野,使有限的空间与空间之外无限的事情协调统一。

3.2.2障景。顾名思义就是阻挡了最初所要欣赏的景观。障景本身就是一种美感的体现,当绕过障景再观赏下一个景观时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

3.2.3框景。空间景物不尽可观,有选择的提取几处空间美景,更能显示其珍贵之处。这种利用门框、窗框等,来观赏前方景观的手法来源于古代的绘画,能够让现代人在现实生活中体会到古画意境。

3.2.4漏景。与框景有着相似之处,即利用窗、洞等,引发游览者兴趣。漏景的朦胧美是它最大特点,一般漏窗、门洞、格栅等都是制造漏景的材料。还有其它构景手法,例如,隔景、影景等都是丰富空间景观的成景手法。这些构景表现,充实了景观内容,协调了各元素之间的关系。

3.3景观再设计模式

景观再设计模式是指“新中式”景观在对于传统元素应用的基础上,进行景观再创作。它的模式有:重复、拼贴、替换、转化等几种。重复是最常见的模式之一,即相同元素出现2次以上,营造了空间秩序感和韵律美。元素符号的重复出现,加深游览者印象,并能够传达文化的深层内涵。拼贴是对景观元素进行拼接或组合,拼贴的对象一般是文字或者景观小品居多。这种材质与材质的碰撞,材质与文化的碰撞,是景观设计中混搭风格之一。替换则是在用不同的材料、色彩替代原来的元素内容,而元素的形式保持不变。材料本身具有固定属性,在演绎元素形式时,能够传达出更多的景观信息。常用材料替换的模式运用十分普遍,演绎了景观的简单美。转化就是利用变形、错位等手法处理元素,这种模式直接保留了传统园林中的景观形态,回归了传统。

3.4景观意境的传递

古人造景讲究意境之美,所谓意境,是指人看到物体现象之后能用心灵感受却难以用言语表达其意蕴和境界。景观意境是景观意象的升华。造园者通过对景观的建构,将空间事物、人的品质融入情景之中,达到人与景共融的境界。虽然现代景观中加入了时代符号,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与古人也大不相同,但是意境仍作为景观设计中最高精神层面的体现。“新中式”景观将空间形态、场所等众多意境要素相互融合,使人们与空间景观产生联系,意境就是在这样相互关系的影响下,既反应了意象,又创造出符合现代人审美的心境,营造时空并存的氛围。有时,还通过合适的素材,适当的暗喻,追求含蓄的境界。

4结论

“新中式”景观是在中国传统园林基础上出现的一种现代景观。它传承了我国传统文化,提炼了传统园林的空间布局、造园手法、造园意境等,又融合了时代设计,创造出符合现代社会的审美取向。“新中式”景观设计已经融入到了我们的生活中,小到家中居住环境,大到国家建筑,“新中式”景观设计依然在设计长河中不断发展着。通过艺术家们不懈的努力,不断完善。既要让设计,不失本土化,真正做到从“吸取传统”到“参与传统”,又要革物创新,满足现代人们的精神追求,推动“新中式”景观设计,让其展现强大的活力,是我们每个设计师的责任。

作者:乐同心 单位:浙江工业大学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王艺.新中式园林景观设计手法研究[J].中国园艺文摘,2015(1)

第9篇

关键词:城市商业综合体;信通国际中心;商业综合体

对整个城市区域的影响,发挥其内核凝聚力,发散辐射周边,为南屿片区居民打造完善生活配套,满足其日常居住购物、餐饮、娱乐等需求,使本案具备足够的资本成为未来南屿的中心。

1城市商业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

1.1公共性

城市综合体是人们消费和休闲的重要场所,其景观设计必须遵循公共性原则。城市的商业综合体,从功能的角度来看,它可以将娱乐、社交、购物等多种功能有机整合,可有效利用的城市广场和城市街道上的公共空间,并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城市公共活动载体。因此,景观设计必须遵循公共性原则。

1.2连续性

景观生态学强调,应该充分重视景观生态过程与格局的连续性和完整性。主要是加强景观结构单元之间的联系。例如:对城市残留的一些斑块、廊道、背景(基质)之间的联系进行维护。在这些景观设计上,遵循连续性原则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在城市综合体的景观设计中忽视这一原则,我们必须要深入追究。

1.3地域文化性

在具体设计中,要对城市的总体情况进行分析,并对具体情况和建设工程的实施需求进行分析。同时,在这个前提下,设计师应对本地相关的一些优秀的历史文化、民族个性、风俗和其他方面综合考虑,只有这样多角度、全方位的城市景观才能反映当地的地理特征。

2城市商业景观设计要素及要素分析

2.1设计要素

2.1.1着重体现人文因素

在公共操作设计方面,应该建立体验式商业消费环境,并将目的地作为城市的商业消费中心,让人们充分体会商业综合体散发的魅力与强烈的吸引力。从而使人们能明显区别该商业中心的环境设计与企业建筑,增强人们的关注度。因此,具体的设计,要全面考虑个人的感受,并在空间,材料和色彩设计中融入个人感受。为人们创造机会,并让他们积极参与各种设计建议活动,并建立相应的设施,以增加人与环境的互动。

2.1.2充分体现文化特色

城市商业综合体景观设计,可以结合消费者需求的具体特点,对休闲消费场所进行更加开放的设计,并将其作为城市休闲旅游项目的核心所在。这或许会成为该区域的标志性建筑,能更好地体现城市文化和商业文化。在具体的设计中,传统文化的开发,以及休闲业态的市场化一直是一个难题。同时,也需要关注商业地产的盈利能力。文化、休闲元素,虽然一直是城市建设的重要因素,但盈利始终是商业综合体建设的核心。商业景观设计水平的提高,不仅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新型消费思维,而且还进一步提高其商业价值,我们必须优先考虑。

2.2设计要素

空间一直是景观设计的重要要素,尤其应注重人性化的设计。设计要给人一种心旷神怡、赏心悦目的整体效果。然后在此基础上,适当地引入小品、景观铺装等诸多因素,以充分适应人们对商业空间的需求。商业综合体景观设计要素应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

2.2.1植物的选择与科学分配

对于商业综合体,在植物配置过程中应对当地气候条件、土壤酸碱度、生态习性等各树种有自己的综合考虑,然后根据景观设计的具体要求选择种类。同时,也应该考虑到不同的植物可能会给对人类的心理和行为产生暗示。在此基础上选择更适合种植的植物,以及明确的种植方式。

2.2.2景观小品设计

在商业综合体设计中用于商业景观的过程中,通常会应用到椅子、垃圾桶以及道路标志和雕塑等一系列景观小品。在雕塑设计中,具体形象应充分突出其复杂度,而尺度与色彩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并通过适当的修改和创新,逐步成为城市居民景观关注的焦点。而对于经常使用桌椅和垃圾箱的人,应结合人们的实际需要,放置在正确的位置,为人们提供更舒适、便捷的体验。此外,道路设施应充分考虑到艺术设计的各种要求,并从整体上加强设计的协调和统一。因此,对于景观设计和科学配置,相关的设计人员应融入城市的特点进行商业景观设计,制定出更健全、科学的商业景观设计。

3商业景观设计项目实例分析

3.1项目概况

本项目位于乌龙江板块南屿区域,同时是海西园及未来“大福州”的发展远景中占据地理中心的区位。项目北侧紧邻乌龙江大道,南侧临京福高速公路,周边为三盛托斯卡纳、康桥丹堤、顺华乌龙江大区等各种高档住宅区。建筑风格从布局上感受到简洁、动感时尚。建筑功能分为商业街、商业步行内街、精品酒店、商业办公的综合型建筑景观.

3.2设计灵感信通设计灵感

来源于“海洋之心”,提取“水”和“心”的元素,演变成雕塑、座椅、水景和铺装,全力打造浪漫的风情水街。以水为脉,通过跌水、旱喷、雾喷等不同形式的水 景方式表达,结合线性的铺装广场,点缀以浪漫的小品,同时结合夜景灯光,吸引人流的进入,打造风情浪漫的现代商业街。如图2。

3.3景观总体规划

3.3.1景观分区结构

依据建筑规划和业态功能总体形成商业街空间、商业步行内街、天空农场、酒店景观区、商业办公及SHOU住宅景观区。

3.3.2商业街景观区

商业街的“聚”空间,主要表现活力、动感、时尚展示的功能。整个商业街采用流线性铺装设计,如水流环绕整个区域引导人流的进入,将空间局部放大形成小型广场,有节奏地营造出空间的点。通过不同形式和气氛的广场,营造丰富变化的外部空间,商业内街有较好的凝聚性和围合感,具有强烈的特色吸引购物者的注意,设置了音乐中心广场,为人们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同时也是为商业演艺、展示、活动卖场等商业活动提供了空间。在景观空间上形成重叠式使用空间。

3.3.3天空农场景观区

城市天空农场是从事有机生态农业室内外种植、养殖、认养、乐活亲子教育、体验、休闲娱乐的现代都市农业文创项目!秉承绿色、健康、生活的发展理念,力求实现农业与商业的完美结合,开创全新的时尚购物体验,与乡村旅游度假休闲新生活方式!以蔬菜、水果和花朵为基调搭建景观主体,借助植物与空间的互动魔力,加入镜面反射等设计手法,让人们产生梦想空间。在现实中缔造童话森林世界,利用现有地形高差,丰富天空、大地及绿墙。

3.3.4精品酒店景观区

精品酒店主要经营理念为别致、趣味、活力、舒适。酒店空间与商业空间用绿化进行视觉隔离,营造闹中取静的效果,酒店门口正对面的水景景墙展现酒店的风格特色,同时也是划分区域的空间认知。

3.3.5商业办公及SHOU住宅景观区

建筑独特的高差设计让商业办公及SHOU住宅景观区远离了商业街的喧嚣。通过绿化堆坡和艺术景墙栏杆将办公与SHOU住宅软隔离,实现功能上的有效管理,将住宅和办公功能合为一体,为创业者的工作与生活分离,可静可动的现代简洁优质舒适的创智天地。

3.4夜景灯光

3.4.1现代科技灯光秀

结合展销中心设置镜面水景和LED显示屏,引入富有动感的3D互动灯光秀,以声、光影音技术打造最炫户外视觉效果,增强人与商业环境的真实互动,让人成为商业景观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4.2草坪萤火虫灯光

商业街沿街部分绿化种植采用简洁的草坪式绿化和大树点缀的形式,夜晚灯光选用萤火虫式大片布置在草坪上,夜幕降临时星星点点,充满浪漫的气氛。

3.4.3流线性地面灯光

结合地面流线型铺装,采用LED流线布灯,根据水流的方向引导人们进入商业街区,并用不同变幻的色彩改变商业街的氛围。

4结语

综上所述,商业景观是城市的名片。为城市商业综合体设计出品质更高的城市景观,对其城市整体设计、建设效果的提升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影响。因此,在设计实践过程中,除了要凸显当地文化特色外,还应不断加强城市、空间之间的巧妙融合,充分体现出人性化特点,以此来全面满足人们提出的各项需求。因此,为了设计出更高品质的城市综合体商业景观,相关人员应对城市发展现状、需求等诸多方面做出综合考虑,着重体现人性化特点。

参考文献

[1]刘大亮,吕桂菊,陈明泉,等.济南市花园路商业综合体外环境景观设计[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1,26(5):471-475.

第10篇

关键词:低碳理念;园林;景观设计

随着低碳理念日益深入人心,该理念也逐渐渗透到日常学习生活当中。从专业化角度出发,低碳主要是指实现二氧化碳在实际排放量上的不断下降,而低碳经济则主要是指保证温室气体最小排放量的发展方式,借助制度化创新、新能源开发以及技术性创新等手段,促进温室气体排放减少,实现生态环境以及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1低碳理念在园林景观设计应用中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脚步的加速,造成能源消耗增多,二氧化碳排放增加,导致城市气候恶化。与此同时,因人们不良行为对于环境的影响,使得城市绿地面积以及城市景观也在不断减少,而且生态系统所具有的服务功能慢慢降低[1]。在以上问题日益加重的背景下,低碳理念逐渐融入多个发展领域中,尤其是园林景观设计。具体来说,低碳理念的融入将会促进园林景观生态化服务功能的大力发挥,逐渐发展为低碳城市建设工作的重要途径。

2低碳理念下的园林景观设计策略

2.1低碳理念下的园林植物配置

从某种程度上讲,加强低碳管理的途径之一就在于重视园林绿化,从而保证绿色植物在吸收氧碳化合物实际能力上实现最大化,不仅可以促进生态效率的提升,而且还可以起到保护自然资源的作用。第一,合理配置固碳释氧能力相对较好的植物。根据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垂柳、荷花以及刺槐等植物有着相对较强的固碳能力。此外,植物配置还应该科学选择节约型植物、低养护植物以及高能效植物种类。具体来说,园林景观绿化必须要大力推广易养护、耐旱与耐贫瘠等的植物种类,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园林景观实际固碳氧化能力。第二,实现高龄树种以及低龄树种之间的合理配置,通常情况下,高龄树种在固碳能力上往往要比低龄树种低[2]。就一棵树木碳贮存量角度出发,古树碳贮存量高于常见树种,然而因古树碳贮存量具有有限性的特点,故园林景观设计人员必须要就高龄树种和低龄树种实施科学配置,这种情况下,不仅能够促进园林绿化固碳能力提升,而且还有助于保护自然资源。

2.2低碳理念下园林景观材料选择

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基础上,高污染或者是高能耗材料逐渐遭到淘汰,被污染相对较低、排放量相对较低、可以循环利用以及使用时间相对较长的材料所取代,比如木材料等。大面积运用木结构,能够使森林资源得到可持续发展,起到很好地固碳作用[3]。例如上海世博会的万科馆材料应用,该建筑的核心建筑材料为天然麦桔杆经过一系列压制工序最终形成的麦桔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废弃物的循环利用,进一步唤醒人们对自然的尊重、欣赏以及顺应态度,保证低碳理念能够深入人心。园林景观材料选择期间,相关工作人员应充分利用能够重复利用的资源,比如园林废弃材料等,不仅能够将其用到景观地形塑造工作中,还能够循环利用。

2.3低碳理念下园林水体景观设计

园林低碳景观设计工作中,水体设计属于非常重要的内容,比如,针对景观设计工作的高差问题,从实际设计方式上来看,往往采用在从山上到小区门口的道路上设立一条溪流,雨水落入溪流时,小区中的水生植物就会停留在溪流两旁,最终发挥蓄水作用。运用这个设计,可以构建小型生态圈,增加二氧化碳的实际吸收量,究其原因在于植物种植密度相对较高[4]。此外,雨水资源还可以在生态圈作用下实现重复利用。具体来说,园林水体设计中的低碳理念运用不仅可以综合考虑景观效果,还可以增强景观的亲和性、创造性与生态型。实际设计工作中,首先应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尽量做到就地取材[5]。在考虑到自然水源与地形因素的前提下,科学选择水体景观建设地点,从而降低景观设计成本与建设成本。其次,在注重设计效果的同时,应强调成本控制,尽可能减少能源损耗。最后,做到水体植物的科学化种植,借助水体植物促进景观效果的不断增强,发挥其自净功能,降低污染概率。

3结语

园林景观设计属于城市化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实际景观设计中科学融入低碳理念,能够促进碳排放量不断减少,不仅能够满足生态环境要求,而且还可以达到净化空气以及低碳环保的最终目标,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健康发展。因此,园林景观设计人员应重视低碳理念的应用,通过低碳水体景观设计、植物配置以及低碳材料应用等措施,实现园林设计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周琴华.园林景观设计中低碳理念的运用[J].智能城市,2016(4)

2黄青火.基于低碳环保理念的园林景观设计研究[J].绿色科技,2015(7)

第11篇

关键词: 现代城市居住区; 园林景观设计; 生态性;以人为本

0引言

居住区绿化是城市绿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伴随着现代化城市建设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绿地。随着住宅建设高速发展和扩大, 市民对人居环境质量要求不断提高, 居住区绿化在城市园林绿地中比率日益增大, 水平不断提高,成为城市绿化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闪光点。笔者结合多年从事园林规划设计和施工的实践经验, 就如何做好居住区景观建设作了探讨。

1 园林景观设计的生态性分析

1.1园林景观特性

园林作为一种特殊的自然、人文景观, 艺术性和功能性兼而有之, 对人类生理、心理的影响是有积极意义的。园林景观生态学在景观层面上来说, 强调的是对人的作用,中国的古典园林侧重于意境的渲染, 而西方的园林侧偏重于美学视觉效果。

园林景观作为游览区域, 必须具有观赏性和艺术性,以园林学、美学作为景观规划的指导, 围绕游览、教育、休闲度假、娱乐或环保为主题展开。在景观创意、内涵、表现形式和视觉形象方面均形成独特的表达特点, 满足人们的视觉亲历和心灵感受。

1.2园林景观的生态特性

绿色植物将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贮存于植物体内, 这一过程是生物圈与太阳能发生联系的唯一环节, 也是生物圈赖于生存的基础。在城市生态系统中, 既有自然的组成要素, 又有高度人工化的组成要素, 而园林系统则是其中唯一具有自净功能的组成万分, 在改善环境质量、维护城市生态平衡、美化景观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园林设计目的, 是为了创造人类理想的家园。无论是人工建造的园林, 还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天然财富, 都可以看成是一种生命的存在, 能够借助大自然的力量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自我循环。近些年, 人类在园林景观的规划、设计中越来越多地考虑园林的这一生态特性。

生态园林, 是根据植物的共生、循环、竞争等生态学原理, 因地制宜地将乔木、灌木、藤木、草本植物, 相互配置在一个群落中, 使具有不同生物特性的植物各得其所,共同构成一个和谐、有序、稳定的复层混交的立体植物群落(见图1)

2当前城市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与景观建设存在的问题

2.1规划设计水平参差不齐

在一些发达的大中城市, 聚集科技人才, 专门的设计公司和资质较高的园林绿化设计公司较多, 园林绿化发展的较快, 规划设计水平高。但在一些相对欠发达的中小城市, 科学技术较薄弱, 缺乏专门的设计人才, 园林绿化规划设计相对欠缺, 发展极不平衡。据统计, 目前我国有6000多家园林绿化公司, 有些园林绿化公司根本就没有专

门设计人员, 存在粗制滥造园林绿化工程的现象, 园林绿化设计水平参差不齐。

2.2景观建设缺乏整体考虑

居住区开发规划中常用的组团模式要求有一个或多个中心公共绿地。中心公共绿地是居住区的门面, 它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居住区住宅的卖点。因此不少居住区规划中对此类共享空间关注较多, 而对其它局部, 如房前屋后, 道路两侧, 居住区边缘则关照不足, 存在居住区绿化的死角,结果造成整体不和谐, 各个景观孤立、不连贯, 从而显得

居住区绿化景观凌乱无章。

2.3植物的应用不合理

2.3.1盲目引进外地植物

一方面是植物种植不考虑植物自身的生理习性, 盲目的种植一些不适应当地自然条件的绿化树种, 结果因生长环境的不适, 造成植物生长发育不良甚至死亡, 达不到成景的效果, 植物本身的枯亡也增加了维护费用。因此, 在绿化植物的选择与配置上要尽可能多的选择乡土植物、当地的特色树种, 这样居住区的园林绿化才显得更有个性、有特色。当然还可适当选取一些适应性强、观赏价值高的外地植物, 改善住宅小区的植物种植结构。另一方面存在常绿植物与落叶植物的搭配不合理, 常绿树种多了, 一味追求绿量, 冬天就显得阴凉。反之落叶树种多了, 冬天就显得萧条, 没有生机。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应模似自然生态进行布置, 讲究乔木、灌木、花草的科学搭配, 创造“春花、夏荫、秋实、冬青”的四季景观。

21312盲目移植大树

为达到绿化速成的目的, 时下常见的做法便是大树移植。古人云: 前人种树, 后人乘凉。可现在流行的做法是今年种树, 明年就可以乘凉。大树移植有利有弊: 首先拆东墙补西墙, 缺乏对大树古树的保护, 造成对现有生态资源的破坏; 其次是大树移植的成活率很低, 一旦不成活,损失将无法挽回; 第三是被移植的大树, 通常都具有较为优美的树姿, 但为保证其成活率, 在移植过程中不得不对其修枝、截干, 这种损害加上移植过程中的损伤, 使大树的造型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难以恢复, 甚至很难再达到原有的姿态。

3现代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与建设思路

对于县域城市而言, 居住区的绿地系统和园林景观设计相对大城市略显不足, 但从生态城镇建设和未来可持续发展的角度, 加强县域城市生态建设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城市居住区的绿地景观设计与建设的优劣正成为改善居住区和城市自然环境好坏的关键所在, 对县域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进行探讨有很强的现实义, 具体思路如下:

3.1设计时应充分考虑以人为本的原则

相对于以人为本的思路, 以前很多小区实际上是以景为本, 只重视景观观赏作用的雕塑、喷水池、西式柱廊矗立在公共绿地中, 挤占面积, 使实际绿地面积很局促。同时, 有些楼盘把大面积草坪定为欧式景观基调, 绿地内鲜见林阴, 在炎热夏日, 人们很难进入草坪内休憩。

目前, 人们在经历了只重景观, 忽略园林绿化主体的以景为本的绿地规划设计思路之后, 一些开发商与规划设的参与性回归, 人们进入绿地是为了休闲、运动和交流,园林绿化所创造的环境氛围充满生活气息, 做到景为人用,以人为本, 富有人情味(见图2) ; 居住区绿地绿化植物的选择与配置上注意常绿植物与落叶植物的搭配, 炎热的夏天能乘凉, 寒冷的冬天能晒太阳; 居民能在树荫下乘凉、聊天、散步, 让住户感到绿地亲切、实在。因此在住宅入口, 直到分户入口, 都要进行园林景观绿化。

3.2现代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思路

3.2.1保留原有植被

尽可能保留场地的原有植被, 这是小绿地建设中常常易被忽略的一个问题, 保留原有植物并非不加选择地将所有原有植物加以保留, 而是要依据植物的生长状况、景观效果加以评价, 当留则留, 通常在城市中, 经历了若干年的开发经营, 几乎很难有原生的植物尤其是群落保留下来,比较常见的是次生群落及人工植被, 由于这些植物材料与环境间长期的共存, 已建立相对稳定的关系, 故而一般情况下应尽可能保留(见图3) 。

3.2.2遵循“互惠共生”原理, 协调好植物之间的关系“互惠共生”原理是指两个物种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彼此相互依存, 双方获利。如地衣即是藻与菌的结合体,豆科、兰科、杜鹃花科、龙胆科中不少植物都有与真菌共生的例子; 一些植物种的分泌物对另一些植物的生长发育是有利的, 如黑接骨木对云杉根的分布有利, 皂英、白蜡与七里香等在一起生长时, 互相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但另一些植物的分泌物则对其他植物的生长不利, 如胡桃和苹果、松树与云杉、白桦与松树等都不宜种在一起, 森林群落林下蔗类植物狗脊和里白则对大多数其他植物幼苗的生长发育不利, 这些都是园林景观生态设计中应当注意的。

3.2.3植物营养空间的定位

园林植物的配植以美观为目的, 植物与植物个体间的相互关系, 是设计师应该首要考虑的问题之一。自然界植物的分布受到气候、土壤、光照、海拔等影响而有水平及垂直分布现象, 深入到某群落内部, 乔灌木的分布也是有规律的, 不同生长型的植物, 分布在不同的营养空间的层次上, 通常所说的摹拟自然植物群落就是要求人工栽植计划合乎自然群落构成规律。

小型绿地一般以2个配植层次为宜, 即乔木与小灌木的搭配和乔木层加上地被层, 这两种配植方法的优点是,充实顶层及地面, 留出中层之虚空, 从而可以保证视线的通透, 避免郁闭感和植物对营养空间的需求。

3.2.4保持“物种多样性”, 模拟自然群落结构

物种多样性理论不仅反映了群落或环境物种的丰富度、变化程度或均匀度, 也反映了群落的劝态与稳定性, 以及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与群落的相互关系。生态学家们认为,在一个稳定的群落中, 各种群对群落的时空条件、资源利用等方面都趋间于互招补充而不是直接竞争, 系统愈复杂也就愈稳定。因此, 我们在园林景观设计时, 应尽量保持物种多样性, 避免单一化, 注重与自然的协调。在满足自身需要的同时, 也要尊重所有其他物种的需要。

生态设计是建设可持续发展城市的有效手段, 通过生态设计来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 减少废弃物的产生, 增强城市生态服务功能, 是建设可持续发展城市的有效手段。在我国城市生态设计中, 将自然环境的生态功能、审美功能和精神功能有机地结合起来, 建立生态功能良好的城市景观格局, 并运用产业生态学原理与技术组织改造城市产业, 以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与循环再生, 减少废物的排放,使城市建设走向社会安定、经济持续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生态服务功能健全、环境良好的健康发展之路。

3.3重视水景设计, 实现动静合一

人的生活离不开水, 自古以来的城镇都是依水而建,因此, 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特别要重视“水景”的设计。那么, 水景设计的要点是什么呢? 一是水质, 二是水形,要有水容易做到, 难的是成景。“一潭死水”会让住户掩鼻而过, 叫苦连天。居住区的水流, 即使在地面上不便沟通,也应以地下暗管沟通, 这样没有死水断头浜之虞, 做到正的“活水”。

因此, 在“水景”设计的同时, 要对水补充、排泄、循环、净化等一系列问题进行综合考虑, 真正做到“绿色”、“生态”。以瀑布、涌泉作为动力, 创造水位高差, 让水体自然循环流动, 产生溢水、跌水、涓流、紊流等动态水景观, 增加水体与大气、沙石的接触, 提高含氧量。古谚“流水不腐”, 也是水景设计的座右铬。因为各种不同缓坡、不同水面宽狭, 造就了各处不同水深, 溪流也有急有缓, 浅的地方, 要控制水流使之不冲不淤, 深的地方, 可掘井促使上下循环。大型水面, 还在兼顾交通、娱乐、生产的种种需要, 并以开挖水渠及缓坡之土方, 堆叠地形,高低起伏, 即体现自然, 又节省费用。在流域附近的绿地,采用自然水灌溉, 形成水的生态良性循环和雨水的回收利

用。同时在不同的水体环境, 布置各种不同的动植物, 如水中的荷莲, 水边的芦苇、鱼类等, 让人们有一种回归自然的感觉。用完美的水系作为景观主体, 串联起步行空间和绿化空间, 并巧妙地运用石、阶、栏、廊、亭、桥、树木、花草等景观构成元素, 以各种形式加以点缀、延续,加大景观的深度(见图4) 。

图4园林景观设计的多样性可加大景观的深度

从叠水涌泉到春色满园至游泳池, 从获水流瀑至秀水林荫到水韵轻风, 以龙形水系的动感渲染着建筑之神韵,使水的灵性、建筑的韵律、草木的生机在动与静中相互融透, 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城市居住区的美好意境。

4结束语

第12篇

关键词:城市滨河 滨水景观 绿地

一、前 言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文化是有地域性的。人们生活在不同而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下,历经漫长的世代传承与发展,又经过与外界不断融合与摩擦的过程中,从而逐渐凸显其自身特色,最后形成本区域内的文化特征,并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信息,或是无形的风情习俗,或是灿烂的物质遗产,两者交融互汇,相映依托,形成了现代景观设计中最具内涵的地域文化。

二、地域文化的景观阐释

城市滨河绿地是构成一个城市文化载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一,滨河绿地本身就是文化,反映了一个城市对滨水景观的保护程度和人居环境条件,并间接体现其城市发展建设的水平;其二,自古以来人们择水而居,绝大部分城市也是依水而建,对滨水区的开发建设使滨河绿地成为城市风景名胜重要组成部分;其三,滨河绿地是文物古迹得以保存的重要环境,现代城市在扩展初期往往追求商业用地最大化,蚕食面积日渐减少的滨河绿地,对城市传统文化造成严重破坏;其四,滨河绿地是城市特色化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除去为数稀少的地标性建筑和商业区,滨河绿地直接向游人展示城市现有面貌。

滨河绿地景观中对地域文化的表达,表现为两种形式:(1)对地域文化的发掘。或许在滨河绿地所处地区并无显著的文化特征,但其所在背景城市或区域则有悠远的历史遗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进行绿地景观规划设计时,可以充分发掘出这些历史文化遗产,增加景观的文化意蕴。

(2)对地域文化的传承。对过往的追忆是绿地景观设计的目的之一。随着城区功能的转换和地位的变迁,现代城市在更新的过程中对滨河绿地进行不间断的改造与升级。由于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需要,当前用于工业、商业等其它用途的滨河区,不久后或将被建设为滨河绿地。对于用地日趋紧张的城市市中区而言,贯穿城市的滨河绿地建设显出两难局面:一方面是沿河工业或商业用地的寸土寸金;另一方面是看似闲置,但实则是城市园林绿化及人居环境建设所必需的滨河绿地。

三、地域文化对滨河绿地景观的意义

城市滨河绿地被认为是最具有城市特色文化形态的因素之一,与文化相辅相成,形成特定文化环境氛围,构成特定文化载体。绿地景观,是文化的载体,是历史的载体,也是保护历史和文化的基础。文化是绿地景观的灵魂和内涵,没有文化的场地是不能吸引人类去解读的。

滨河绿地景观和文化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印记镌刻于城市建成环境,场所之中积淀了对一个连续的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在城市不断更新与扩充的进程中,传统场所感的丧失和地域性的消退使得人们无法确定自身存在的归属,迷失在日益趋于同化的城市吵杂中。

中国古典园林是“被自然环境和精神文化环境双重污染包围的清净绿地”,经过了自然美的抚慰和高雅精神文化的陶冶,能够有效地帮助人们超尘脱俗,清心散忧,澡雪精神,净化灵魂 。其园林美“绿色启示”在文化方面主要表现在对诗意最本质的追求,利用直观的审美和丰饶的景象表达人们对哲理的深切思考。如果把过去闭塞在小空间之中的园林艺术释放出来,把曲径通幽的竹树花木、移步换景的小桥流水、水乡特色的花塘柳堤、四时变异的季相形色等等,经过精心规划,撒向现代化城市中镶嵌的滨河绿地空间,也许是开创具有中国现代化绿色生态城市的独特蹊径 。

四、地域文化在滨河绿地景观中的体现

4•1设计结合自然

4•1•1植物材料的选用

作为滨河绿地景观的构成要素之一,植物既是滨河绿地景观中的主体,又是绿地中其它景观要素得以展现的基质。进行滨河绿地景观设计时,首先应该最大限度的保存原有植物结构,对原植物进行景观改造,保留具有良好观赏效果的本土植物物种,对古树名木的保护尤为重要;在对原有绿地改造完成后,适当补种能在当地良好生存的植物种,以维持或增强此地景观特征;对一些需彻底进行改造的滨河绿地地段,在选用植物时,尽量多的考虑乡土植物,充分展示地域风貌。

城市市树市花的评选为打造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滨河绿地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成都市纷繁艳丽的芙蓉,洛阳市雍容华贵的牡丹,福州市独木成林的榕树,广州市落落大方的木棉树,北京市墨绿浓云的国槐,海口市高耸挺拔的椰树,使各自城市的滨河绿地甚至整个园林绿地景观都具有显著的标示性和地域归属感。选用本土植物造景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当地自然环境条件的选择作用。当然,洽到好处的植物景观并不是数量有限的本土植物所能完成的,生长健康的植物群落才是良好的绿地景观,本土植物种在其中只是一种突出的地域标示物。

4•1•2景观小品的选择

北方气候四季分明,尤其是冬季干燥寒冷,滨河区域色彩灰淡,其选用的景观小品色彩多浓重,为单调的冬季增添生气;江南气候温暖,观赏植物色彩绚丽,多选用色彩淡雅之景观小品,但湿季多雨,当前滨河绿地中随处可见的廊架虽通透可爱,但其毫无遮蔽的特性决定其在不同季节里使用率相差巨大;华南地区常年湿热,在滨河绿地中设置的遮蔽性景观小品多通透轻灵,色彩明亮,极富热带风情。

4•2表达风土人情

穿过市区的滨河带状绿地大部分相对窄小,其对风土人情的表达多依托硬质景观要素予以呈现,特别是景观小品,是地域文化最直观的表现形式,在设计中往往起到以小见大的作用。

4•2•1功能性建筑设施

(1)桥。作为贯穿城市滨河两岸绿地的连接通道,此处的桥只要求做到安全、美观,甚至是灵巧,并尽量与周围绿地相协调,或整体风格与传统的建筑型式相符,或是栏杆及柱头等细节部分传递当地人文气息,使桥融入滨河绿地景观中去。

(2)休憩设施。滨河绿地是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休闲游憩的良好去处,休憩设施使人们得以停留享受滨河绿地空间。休憩亭台的风格、布局及休息桌椅的细部特征是风土人情的重要展示平台。

(3)照明灯柱。在滨河绿地中的照明灯柱除了照明之用外,何尝不能以一种独特风格的造型,作为独一无二的要素增添绿地景观可视别性?

4•2•2景观小品

(1)雕塑。主要指带观赏性的小品雕塑,具有强烈感染力的一种造型艺术,也是反映城市风土人情最直观、最贴切的表达方式。具象的人物雕塑、抽象的诗题画作,多来源于生活,却比生活本身更具玩味和欣赏性,直接作用于人们对城市的认知与识别。

(2)景亭、花架。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景亭和花架的样式日渐趋于同质化:一样的式样,相同的设置,毫无差异,似乎无亭无架不成景。亭架可以丰富滨水绿地景观,但稍微用心处理,则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创造出独具魅力的地域景观特色。

4•2•3铺装

滨河绿地中以道路铺装为主,“花街辅地”以其玲珑富丽的样式,题材广泛的内涵,古典质朴的风格,成为最能体现地域特色的一种辅地方式。

尽管在滨河绿地景观中,这些过于表面化的硬质景观要素对城市地域文化的表达起到莫大的作用,但地域文化绝不是这些实体所堆彻而成,更不是无中生有的标新立异。一切景观要素或多或少的应该反映出现实,只有带有文化标记的硬质实体才能真实的反映城市中最大众化的生活情形,记录当地特有的文化景观,并在得到合理处置后,引起人们的共鸣,作为真切而又独具特色的景观得以延续。

4•3传承历史文化

城市在不断发展,滨河地带也随之更新,原有的用地功能日益退化,直至完全不能适应城市用地要求,最后被改造为作为公共空间的滨河绿地。全盘地否定带来的是焕然一新的滨水面貌,同时也花费巨额的经济成本,并彻底隔绝了绿地与往日用地的联系。或许我们应该保持滨河绿地与其历史作用的相融相通,按照景观需要对其进行合理改造,剔除陈旧的杂物,保留最具历史意义的实体,让它们默默见证城市的往昔与变迁,随滨河绿地一起传承城市的历史文化。

五、结束语

城市是由人类聚居而成,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与文化底蕴。不同的城市因地域不同而具有不同的自然景观及人文景观,给城市滨河绿地创造了可识别的外观特色。现代城市滨河绿地景观在规划设计时应该依托城市地域文化,各依形势,根据不同文化景观的要求,体现不同的格局,融入更多文化内涵,表达对不同地域文化的理解和阐释,增强城市的可识别性,避免毫无特色、令人迷失的重复性滨水景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