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小学语文现代诗教学

小学语文现代诗教学

时间:2023-07-25 17:17:1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语文现代诗教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小学语文现代诗教学

第1篇

本文以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优化策略为研究主旨,以创建图书角、成立读书小组――开设活动周――完善评价机制为研究主线,就如何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活动探究的主动性,促进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有效性、开放性、灵活性与时代性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旨在为学生创设书香萦绕的学习氛围,陶冶学生的语文文化素养,为学生今后的语言文化学习与其他学科学习奠定良好的文化基础。

一、创建图书角,成立小组共成长

在班级授课制度下的教学模式中,班级不仅是实现课堂教学双边活动的基础阵地,更是学生课后休息、交流讨论以及开展相关课余活动的主要场所。因而笔者经过思考,为了进一步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为学生提供语文课外阅读的有效平台与必要条件,教师可以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在班级角落创建图书广角,组织学生通过向校图书馆集体借阅书籍、学生自愿交换书籍的形式,定期更换图书广角的书籍,丰富读物的种类,让图书广角变成学生课余生活的精神园地。

另外,笔者以为,在建立班级图书广角的前提下,为了进一步促进学生阅读的目的性与有效性,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与合作性,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差异性与学生阅读兴趣的指向性,进行合理化的分组,成立班级读书小组,并选出一名小组长。通过读书小组的形式,能够激发小组成员主动阅读的积极性,提高阅读的组织性与有效性,使学生在一起阅读、共同探讨的过程中,体验阅读的乐趣,收获知识的精髓,并相互影响养成自主阅读、共同进步的语文学习习惯。

二、开设活动周,注重指导促创造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具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对此要求,在课外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立足于课外活动的开放性特征,创设符合学生兴趣特点与认知发展需求的读书实践活动,充分激活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强、实践性强”的心理特征,并在实践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教授学生科学阅读、有效探究的方法,如速读、精读、选读、小组合作探究等,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不仅能够收获知识,还能够有创造性的独特见解与体会。

例如在教授完四年级小学《语文》下册《走,我们去植树》这课后,笔者考虑到,本节课以现代诗为载体,形式新颖,内容通俗易懂却又具有深刻的感染力与号召力,为了让学生们接触更多的现代诗,更加深入地了解现代诗,笔者引导学生在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我最喜欢的一首现代诗”的阅读实践活动,活动可以根据小组实践的成果以手抄报、诗歌配乐朗诵、阅读知识竞赛、讨论会或者故事会的形式展开。在活动周开展前,笔者引导学生做好实践准备,撰写本小组的实践活动计划与方案,并进行小组间的分工,明确自身的阅读任务。通过这种活动周的阅读实践活动,能够给予学生更加自由、宽广的实践平台,让学生在活动中彰显自己的个性,充分展现自己在文学方面的潜能与才华,促进学生创造性发展各自的爱好。

三、评价发展性,丰富内容扬个性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活动不同于课内活动,它具有显著的开放性与灵活性、创造性与实践性。因此,教师在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应该有所侧重、有所创新,一方面要实现评价的模糊性与过程性,重视学生的活动过程,从大致方向对学生的活动成果进行总结与评价;另一方面要注重评价的激励性与发展性,在评价过程中体现激励,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热情,并引导学生把这份热情投入到阅读实践活动中,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笔者在课外阅读评价过程中,开展了每周“班级阅读之星”的评选活动,组织学生准备一本读书笔记,对自己的阅读情况、阅读心得以及阅读所得(好词、好句或者好段)等及时进行记录与整理,通过对学生读书笔记的反馈情况,评选出每周的“阅读之星”,并奖励一颗手工制作的小星星。同时,笔者还开展了两周一次的“最佳阅读小组”评选活动,通过对小组阅读量、阅读活动的完成情况,评选出“最佳阅读小组”,以此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到小组阅读探究活动中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团队荣誉感,鼓励学生的小组合作与创造。

总之,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举足轻重其教学分量能开启学生思维与智慧的大门,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热爱语言文字的热情,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化素养,是传递信息的桥梁,是成就梦想的翅膀。因此,作为教师,应该根据社会文化主流以及学生的认知发展需求,深入探究,不断丰富语文课外阅读的形式与内容,从大处着眼,从细处着手,让阅读实践活动变得丰富多彩、生动有趣,让学生们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奔跑在探索的大路上,让课外阅读变成孩子们成长与进步的乐园。(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骑岸小学)

第2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言实用性;练习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的发展。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要加强学生在语言实用性上的练习。下面我们来讨论一下如何增强小学生的语言实用性练习。

一、在语言练习题上增强实用性练习

语言练习题能结合实际的都要尽量结合实际。同时还要指导学生进行基础语言的练习,如写书信、日记等等。也可以多结合实际进行练习如社会新闻、广告、说明书、朋友过生日卡片上填的贺词等。还可以让学生试着写学结,读后感、影评。不仅是在校内,还要走到校外去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学习写调查报告之类的实用性文章。

二、语言练习要有足够的数量,注重实际效果

语言练习就要多练。特别是小学生处于识字的阶段,容易写错字,就要多多写。次数多了自然而然就能记在心里。如“跋”和“拔”字,这两个字右半部分相同,容易记混。学生要在一起对比多加练习。“跋”要用到脚,如“跋山涉水”,而“拔”要用到手,如“拔萝卜”。还要注意别把右半部分写成“发”字。语言文字的学习唯有多练,别无他法。但是也要注意每篇课文的练习题不宜太多。太多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反而达不到我们期望的效果。

三、在读诵名家名篇时提升语言能力

读诵欣赏的真正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要让学生从中感悟并应用于自己的文章中,可以利用读诵阅读教材中的“读诵欣赏”,多加读诵。我们细细分析不难发现“读诵欣赏”的编写原则。第一是“结合性”原则。读诵欣赏中的材料往往和每个单元中的内容相结合,和文化背景资料相结合等。读诵欣赏是从课内到课外的延伸,如小学语文课本《桂林山水》课文后面的阅读链接是一首诗《浓碧》。诗和课文都是以漓江的水为背景。课文中把漓江的水比喻成无瑕翡翠,而诗中把漓江的水比喻成了浓碧。同学们可以把课文与诗两种手法进行比较,从中得到感悟感化,从而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第二个原则是“系列性”原则。主要表现在由景及人,由易到难,不仅有文章还有古文和现代诗歌。例如小学五年级课文第三节《白杨》一文中“白杨”象征着向像小主人公父母一样的扎根边疆的建设者,而课文后面的阅读链接是一首现代诗歌《帐篷》。“帐篷”比喻的是工程的建设者,它与课文同属于一个系列,都是在赞扬艰苦的环境中为祖国作出贡献的建设者。《帐篷》语言简短,理解起来比课文难度要高,这样学生就能由浅入深提升语言能力。

四、口语交际教学的实用性训练

口语交际通俗一点讲就是说话。说话也是一门艺术,一个说话水平高的人,会得到社会的认同、上司的赏识、朋友的喜欢。在小学阶段培养口语交际能力,最主要的是让学生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让学生敢说、爱说、多说。小学语文课堂给学生创造说话的机会。给出“说“的环境,制定“说”的标准。口语交际训练可以采用以下几种形式。第一是利用课前几分钟的时间,按学号登台讲话,内容不受限制。可以是每天的趣闻趣事,也可以描述一下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和花花草草。在课堂内,可以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叙述课文的中心思想和段落大意的形式来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第二是教师可以开展专门的演讲课。给每个学生上台演讲的机会。可以给大家朗诵自己喜欢的文章、诗歌,也可以给大家讲讲幽默小故事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环境中成长。第三是开展多种形式的辩论。教师给出辩论题目,如“传媒对青少年的影响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吃菜好还是吃肉好”“过年放鞭炮的利与弊”等。同学们自愿选择成为正方或反方。全班就被分成了两大阵营,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机会。谁举手快谁就有发言的权利。辩论赛不仅要求学生能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还要求学生有一定的思维、反应能力。

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累词汇量

传统的课程过分突出老师的作用,常常是以知识传授和老师的教学思路为中心。语文活动课则要给学生充分的自由空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学生可以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可以精读、细读。多读书可以积累大量的词汇,只有熟练地掌握了词汇,才会掌握汉语这门语言。词汇量的多少与掌握的熟练程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表达能力。拥有大量的词汇才能更好地进行阅读理解。就像是造房子需要砖瓦等材料,词汇就像是砖瓦材料,足够多时才能建造大房子。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读书,可以推荐优秀的书籍供学生参考阅读。课外作业可以采用写读后感等激励学生阅读的形式。

语言训练是有价值的,要想掌握语言技能必须进行语言训练。语言和生活有着天然的联系,将语文教学延伸到校外。给学生提供大量的阅读、说话、写作的机会,才能达到语文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小学;文言文;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

小学文言文教育既是小学语文教育的重点,也是其难点。中华五千年,沉淀了无数的文化精粹。如何让传统文化精华传承下去,无疑是语文教育的重中之重。而文言文教育,则是整个传统文化教育中的基础。著名国学大师季羡林就曾在《在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中提出:“我觉得,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

然,文言文时代毕竟距今久远,其音、形、意都与新生不久地白话文相去甚远。再加之句式、修辞、文化背景的不同,使得对其之理解变得困难。小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尚未成熟,即使是较为浅白的古文,对他们来说,也是枯燥无味,甚至是晦涩难懂的,由之产生的畏惧和厌恶情绪非常普遍。而教学者,对其采用的死记硬背,强迫式教学虽一时之间起到达标的效果,却牺牲了学生对文言文的长期兴趣,导致语文教学的整体质量下降。

正如前文所说,小学文言文教育在整个小学语文教育中有着重要作用,而同样也是小学语文教育的最难点。如何寓教于乐,提高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如何在轻松的环境中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古文知识基础,这些都是小学文言文教育中需要探索和思考的部分。笔者在长期地实践探索和思考中,认为教学者应该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已经是老生常谈了,但激发学习兴趣的方法却是需要我们不断创新的地方。

(一)故设悬念,激发兴趣。有些课文本身就是趣味十足的故事。除了可以让学生们自己通过查字典、工具书等方式搞懂课文意思之外,还可以让利用猜读的方法一句一句出示课文,然后让学生们根据人物的性格,猜测事情的发展。没有最正确的答案,只有最绮丽地想象,在这样的环境设定下,学生们自然兴趣高涨。

如教学《性缓》,先出示前半句:“一人性缓。”猜其意,思其平日之表现,想故事之发展。“冬日共人围炉,见人裳尾为火所烧。”如果你看见了怎么办?慢性子是怎么办的呢?学生边猜边说,“文白”对照学习不留痕迹。而学生结合自己生活经验,得到许多有趣的答案。如此教学,轻松而有趣,学有余力。

(二)“穿越”古今,“身临其境”。穿越是网络文学中最流行的元素,不少学生都有看穿越小说的习惯,将“穿越”引入古文教育中,无疑会让学生眼前一亮,精神振奋。

(1)从古“穿”今,古今相连。

如可以告诉同学们,不少电影电视剧都是根据这不足百余字的古代小故事改编的。如曾有最近热映的电影《画皮》《倩女幽魂》等等。而课文中曾学习到的《伯牙绝弦》的故事,也被借鉴到了电影王力宏自导自演的电影《恋爱通告》中。由此,我们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不足百余字的古言故事经常被人们借鉴到电影电视剧?这些故事对于我们来说有哪些亘古不变的价值。

(2)由今“越”古,创作课本剧。

让同学们发挥创意,在课本的基础上,加上自己创意,如旁白。甚至可以虚拟一个穿越人物,加入到课本剧中,让学生们根据文中人物的性格来编写和穿越人物的互动。因为表演的需要,学生们会自动自发地去了解整个课文的意思,背诵人物的语言,揣摩人物心理。这既是对课文的另一种形式的背诵理解,也是学生们相互交流合作的一种学习方式。

二、反复诵读,体验音韵节奏之美。

读,是小学生们最容易接受,也是最常用的学习方式。中国古文提倡言有尽而意无穷,文章的意蕴都在字面之外。“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中国古代都以诵读为蒙学之始,虽有弊病,但不可否认,这种学习方法确实会有较强地学习效果。小学生的记忆力和模仿能力是最强的,所以诵读对他们来说很轻松,而反复地诵读,加上老师的一些点拨,既让学生们理解了课文意思,又让学生们在反复诵读中留下深刻印象。即使学习过的内容一时忘记,到中学阶段,也能够凭内心深处的记忆很快想起来。

当然,读也是有技巧的,老师在诵读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一读字音和句读,让学生们能够正确掌握字音和节奏。二读感情,读得绘声绘色,帮助学生通过语调、感情理解文章意思。如《伯牙绝弦》之最后一句:“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低沉,可显伯牙失去知音后的无奈与痛苦;坚决,可示伯牙决定之不可更改;平调,则显示说故事之意味。不同的语调,不同的理解。三读韵味,让学生们感受到古文的音情结合的韵律之美。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划划节奏线,读出古文的韵律,朗朗上口。

三、文白互写,激发创意热情。只要让小学生们充分了解课文内容,熟读成诵。那么,让他们以课文为模板,改编创意,写出自己的古文也并不是难事。毕竟,小学阶段的学生最擅长模仿。他们能够自动忽略掉个别词句的不太理解,整体上把握文章意思,敏锐地抓住语言的特点。读了《学弈》,可以让学生们写《学棋》、《爱书》等等。一些较为优美的古诗,也可以让同学们想象其中的意蕴,仿写出优美的散文诗来。如《诗经・采薇(节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简明易懂,情思惆怅悠远。不正可以让学生理解意思发挥创意,写出自己的现代诗来。同时,也可以让同学们在比较中认识到,古诗的韵律悠远,和现代诗的洒脱自由。甚至可以让他们用古文来改写自己的作文:如吾父嗜烟如命,母屡劝若不闻,再劝,父发脾气,乃摔门而去母伤心,哭泣不止,无心做饭吾只好亲自下厨,情形好不凄惨。夜,父归,吾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父长叹一声:一日无烟,怎活得下去?母无奈,只好听之任之,戒烟一事暂且不提。

作为教学者,面对文言文教学的困难,实应迎难而上:以文章特点,激发学习古文的情趣;反复诵读,让同学体验古文音韵之美;创意书写,体验古文简约古朴之美。在学生们心中埋下对古文向往欣赏之心的种子。

参考文献

[1]罗建霞.浅谈小学文言文教学[J].才智.2011(6):62.

[2]林洋.浅谈小学文言文的乐学趣教[J].成功(教育).2011(10):91.

[3]邱静君.小学文言文教学激趣方法的探讨[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1(11):45-46.

第4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审美能力 培养方法

引言:

语文是小学教育阶段的重要学科,与数学、英语并称为小学的三大科目。在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美学教育是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需要。语文教学的内容十分丰富,例如古诗词、寓言故事、散文、现代诗、小说片段等等,这些经典的文学著作带有极强的审美性和文学性,是一种语言艺术的代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十分必要且势在必行的。语文教师要重视小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培养,运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学生的语文审美能力。充分挖掘语文内容中的审美因素,着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鉴赏美、理解美、创造美的能力。

一、审美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审美能力是能力的一种,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素养之一,是人类的一种心理活动,主要针对客观对象或情景的认知、欣赏和评价。审美能力包含有先天的因素,但不是与生俱来的能力,可以通过后天的培养和训练逐渐提高,因此,在小学阶段,语文教师要充分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包括对发现美的能力、对美的感受力和欣赏力,进而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创造美。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是语文教师面临的一个难题,语文教学内容中的一些资料带有审美的意味,教师要充分利用并加以深化,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能力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美的体验――对美的理解――对美的升华――对美的创造,由低到高,逐渐提高。教师要立足于语文教材,把握教学资料中的美学因素,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审美规律,层次化的开展审美教育。

1、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是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素质教育理念日渐深入人心,尤其在小学阶段,学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小学生。审美能力作为小学生综合能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容忽视的能力之一。小学语文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小学生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有助于加强对美的鉴赏能力,进而对身边的事物和外界的环境有一个更全面的认知,会以一种审美的心态面对世间万物,进而提高思维能力和认知能力,成长为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小学生提高审美能力是对素质教育的升华。

2、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是提升语文教学的需要

语文同数学一样是小学阶段的最重要的学科之一,只有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进而对其他学科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学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也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语文教学内容主要是古诗词、文言文、现代诗歌、散文、叙事短文、小说片段等,这些都是我国文学作品中的经典,是先人为我们留下的传统文化,值得继承和弘扬。提高小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利于加强学生对于古诗词和文章等学习内容的感悟能力,例如文章中运用的词语有的华丽、有的朴素,有的直接、有的婉转,语言修辞手法使用很普遍,例如大量使用排比句式,运用比喻、拟人、对仗等修辞,进而凸显文学作品的语言美和形式美,这些都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做能感受到的。因此,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需要。

3、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是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

审美能力既然是能力的一种,在小学阶段更要受到重视。小学阶段是教育的启蒙阶段,在小学阶段加强美学教育可以为学生打下一定的美学基础。尤其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更是提升小学生品质的关键,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助于提高其对事物的认知能力和感悟能力,对于小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小学语文教师要重视小学阶段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这是给学生夯实基础的阶段,不容忽视,小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其思维能力和美学鉴赏力都会显著提高。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措施

1、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环境对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压抑的环境使人痛苦,优美的环境使人心情愉悦。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营造优质的环境,创设合理的情境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对学生的艺术熏陶。语文教师要重视环境的因素,在语文课堂教学阶段营造合理的情境,要建设一个包含情感和艺术气息的语文课堂,为学生提供一个审美的情境,进而深入开展审美教育,升华学生对美的认识。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开展语文教学,可以使用多媒体软件播放有关文学作品的图片和音乐,例如在讲解《黄果树瀑布》时教师可以在网络上下载瀑布的图片,将图片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体会黄果树瀑布的壮观,体会到祖国山河的壮美,进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和民族自豪感。其次,语文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语音语调的运用,讲课要生动、形象,语言要具有感染力和爆发力。小学生本身性格特点较为活泼,注意力不够集中,语文教师的讲课方式能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首要因素。语文教师要从课文中挖掘出审美的元素,分析课文中蕴含的艺术性和审美性,进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

2、通过语言培养学生的美学欣赏力

语言是文学的基础元素,文学作品靠语言取得一定的效果,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运用语言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语文教师要针对语文课文中的语言进行分析和研究,指导学生对优美的语言进行品位和欣赏,精致的语言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通过联想和想象,学生对美会有一个新的认识。教师带领学生品位课文中的语言可以了解什么是美,学会鉴赏美,进而形成一种对美的独特感悟能力,即审美能力。例如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奶奶的向日葵花海》其中有一段是这样的描写“夏天的向日葵花海开的无比灿烂,漫天遍野的金黄色仿佛让人置身于金色的太阳上面,一朵朵向日葵向我张开了灿烂的笑脸……”在这篇课文中,作者运用的色彩语言十分丰富,拟人手法运用的十分纯熟,向日葵露出了笑脸,让我们体会到一种花朵颜色艳丽,描绘了一幅十分畅快迷人的景色。语文教师要利用对语言的分析,激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想象自己置身于向日葵花海中,感受那是什么样的一种美丽,进而体会了大自然的美,提高学生对美的鉴赏力和审美能力。

3、通过写作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创造美主要体现在学会运用语言表达美,最佳的方式就是让学生多进写作练习。语文教师要看到学生想要表达美和创造美的愿望,例如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写做任务《季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去表达自己对于季节的理解,一年四季,每个季节有每个季节的特点,不同的季节大自然的景观是不同的,很多生命现象也体现出不同的样子,学生要学会运用优美的语言去表达四季之美。在写作前教师要鼓励学生出去接近大自然,还可以在网络上查阅图片和有关资料,亲自体会季节的变化和身边景色的状态。在这个写作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可以提高对美的感悟力和欣赏能力,在学生的作文中我们可以看到春天绿色的小草、夏季火红的花朵、秋天金黄的稻谷、冬天皑皑的白雪。

4、鼓励学生通过想象提高美的意识

想象力是比知识更为重要的一种能力,人的思维决定了他的想象力,语文教师要注重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想象力,想象力是审美能力培养的前提。对于美感的认知都是通过想象开始的,小学语文的教育对象是小学生,他们的生活阅历较少,性格活泼,好奇心强,语文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语文教师要充分挖掘语文教育内容的特点,要根据事物的发展规律,让学生联系自己经历的实际展开想象,进而加强对事物的审美认识。小学生有着真善美的一面,他们对美的追求是最纯粹和简单的,教师要保留小学生的这份天真和美好,激发学生的想象,使他们对美的认识不断深化。

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是十分必要的,有助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合理的情境,通过语言教育和写作教学,增强学生对美的认知和对美的感悟,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充分挖掘教学内容的审美因素,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发现美、感悟没、创造美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林建峰.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探析[J].读与写(上,下旬),2013,(19).

第5篇

基础教育改革的背景下,诗歌普遍进入了中小学语文教材,从目前通行的小学语文教材来看,已占课文很大比例。教材中收录的有古诗词、现代诗歌、儿歌、童谣等。诗歌进入教材后,教师要进行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改革,特别需要提高儿童文学修养。但现状是多数小学语文教师对诗歌教学重视不够,儿童文学素养不高。儿童自创诗相对较少,能提供给学生阅读的儿童诗集很少。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爱幻想,求知欲和好奇心旺盛,记忆力强,正处于学习的最佳时期。教学中通过搜集整理、赏诗诵诗写诗等途径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的童年充满诗意。

正基于此,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在语文教学中通过让学生赏诗诵诗、尝试写诗、编辑诗集等活动,对儿童欣赏诗歌、自创诗歌能力的培养起到一定的带动作用。培养学生诗性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促进教师的诗性智慧和业务素养的提高,拓展素质教育的语文新天地,实现教学由文学、到美学的升华。

一、引导学生与诗同行,掌握诗歌学习的基本方法

1.搜集诗歌。古今中外诗人创作的优秀诗歌,给我们美的熏陶。指导学生通过图书馆、网络、采访记录等信息渠道,搜集创作的诗歌或记录当地流传的民歌、童谣。也可以搜集有关诗歌的知识和故事。此活动的目的是了解古今中外诗人创作的优秀诗歌,给我们美的熏陶。

指导学生阅读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阅读唐诗、宋词、元曲,再阅读国内外优秀的现代诗。古诗语言凝练,内涵丰富。让学生熟读成诵,引导学生借助注释读懂诗歌,感受诗歌中包含的情感。现代诗写法自由,更适合抒发现代人的情感。

2.整理资料。通过阅读诗歌,让学生学会给诗歌分类,从不同角度搜集诗歌,整理诗歌。如:按题材分,有山水诗、边塞诗、思乡诗、咏物诗等;按形式分,有格律诗、自由诗等;按体裁分有童话诗、寓言诗、散文诗等;还可以按国家和作者分。搜集诗歌时,要提醒学生不要局限于创作的诗歌,还要记录当地的民歌和童谣。个人和小组将搜集到的诗歌进行分类整理,在小组和班级中进行交流,为下一步开展诗歌欣赏打下基础。

3.欣赏诗歌。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借助工具书了解大意,体会情感。在组内向同学推荐自己喜欢的诗,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这首诗。在欣赏诗歌时,可以在小组内阅读,看作家是怎样欣赏诗歌的,重点是学会明诗意和悟诗情。

4.动手写诗。在学生赏诗诵诗后有了一定的积累,让他们明白生活中处处有诗歌,只要我们有一颗童心,大胆想象,锤炼语言,就可以写出有趣的童诗。推荐优秀儿童诗,想想他们是怎样把自己的感受用诗歌表达出来的,再试着写一写诗,鼓励学生之间交流自己写的诗。

5.诗歌朗诵。可以朗诵搜集到的诗,也可以朗诵自己写的诗,在班级里开展诗歌朗诵会。

6.知识竞赛。将搜集到的诗歌知识编成题目,用比赛的方式看看哪些同学的诗歌知识最丰富。

7.编辑诗集。小诗集里可以编入收集到的诗和同学自己写的诗,也可以编入诗人的故事或诗歌的相关资料或给诗配上插图。给诗集取个好听的名字,装订后在班上展示。教师将优秀诗集搜集起来,编订出一本小学生诗集,为学生搭建展示的平台,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8.办手抄报。举办“我爱诗歌”手抄报评比,通过“我爱读”“我会赏”“我会写”及诗歌知识答题等板块,使学生爱上诗歌。

二、引导学生在诗里发现美,提高诗性文学素养

1.激发学习诗歌兴趣,提高诵诗赏诗水平。教学中与诗同行,通过诵读所传达作品的情,所阐述的理。诵读作品本身内容的新奇丰富,表现风格的多姿多彩,表现手法的精妙绝伦,吟诵品味之中,学生自然会被作者所抒发的真情、所揭示的哲理深深触动,自然会被作品高超的艺术手法而惊叹折服,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强烈兴趣,体会到诗歌学习原来是如此的奇妙而精彩。走进校园,常能听到朗朗诵诗声;看到孩子们在比着谁诵的诗多;时常能听到学生在游戏中,在与人交流中不经意地吟咏出几句蕴含诗意的话;孩子们经常通过“朗诵”“吟咏”“歌唱”“配画”等形式表达对诗歌的理解。

儿童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真挚的情感,富有鲜明个性。学生在一次次的美读指导中,渐渐掌握了诵读方法和技巧,激发了学习诗歌的兴趣,诗歌诵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对诗歌更加喜爱,渐渐体悟到了诗歌的美,丰富和提高了文学素养。

2.加强学生诗歌创作指导,提升诗歌写作水平。学生通过对诗歌的品读、模仿、创作和评价,了解了有关诗歌的基础知识,并初步学会了欣赏、写作。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读诗、写诗兴趣盎然,他们以此为乐,互相传阅,互相品赏,积极进行诗歌创作。2011年出版了一本儿童诗集《花瓣飘香》,刊号为:ISBN978-7-204-10902-92011,诗集的正式发行,突破了目前国内儿童自创诗相对较少的现状,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好反应。同年我校成立花瓣飘香文学社,至今出版六期《花瓣飘香》校报。2012届毕业班优秀作文选《五彩斑斓》出版发行。2013年毕业班又编印了第二辑《花瓣飘香》诗集,共选入213首儿童诗歌。

3.构筑诗意校园,促进了师生和谐发展。有诗的人生一定会多一点精彩。我们通过渗透、熏染、陶冶、美化等形式,达育人、美育的效果。事实证明,受诗熏陶的孩子,比其他孩子的情感更细腻,更懂得关心人、体贴人,能更多地为别人着想。校园蓬勃生机,充满诗意。

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经常通过“朗诵”“吟咏”“歌唱”“配画”等形式表达对诗歌的理解。随着诗歌阅读量和创作的加强,在诗的熏染陶冶下,学生变得更纯洁、更善良、更乐观,涌现了一批校园小作家、小诗人。他们以自己独到的笔触描绘着自然、刻画着生活、抒写着情感,创作了大量优秀诗作,在各级竞赛中获奖。创作诗歌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发表与获奖更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创造积极性,使他们写出了更多、更好的作品。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这悄无声息中丰富并提高了学生诗性文学素养,丰富了学生的文化底蕴。

三、与诗同行教学相长

1.探讨了有效的诗歌教学模式。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勇于实践,促使学生诗情激荡,思维飞扬,使课堂诗意弥漫。经过实践,总结了搜集整理―诵读赏析―仿写创作―成果展示的诗歌教学模式。

首先,指导学生通过图书馆、网络等渠道,搜集经典诗歌或感兴趣的现代诗歌、民歌、童谣。小组搜集到的资料,按一定的类别把诗歌分类。然后引导学生阅读、欣赏优秀诗作,指导学生把握优秀诗作的字音、节奏、轻重、缓急,读出诗歌蕴含的感情,美读成诵,促进学生理解诗作。对经典诗作诵读、感悟、内化,真正理解和领会诗作的思想情感后,指导学生模仿写出同类和类似的诗作。与此同时,有目的、有组织地带领学生到大自然、社会中体验生活,取舍素材,进行诗歌创作。教师将优秀诗集搜集起来,进行诗歌知识竞赛,在班级里开展诗歌朗诵会,汇编学生创作诗歌,出版了一二辑儿童诗集《花瓣飘香》,优秀诗歌选《五彩斑斓》,内容富有生活情趣,编排更系统更科学,为学生搭建了展示的平台,学生尝到了写作诗歌的甜头,提高了阅读和写作能力。

第6篇

关键词:古典;诵读;意境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5-0157-01

感情炽烈,想象丰富,语言凝冻,音韵和谐是优秀诗歌作品的显著特点。古典诗词语虽短,但意境却大,语言精练优美,表现了深刻的意蕴和动人的境界,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美育的好题材。然而,古诗词毕竟与现在中小学生的距离较远,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

小学语文教材选了不少古典诗词。虽琅琅上口,但儿童不一定全能理解内容。因此,在古典诗词教学上,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点着手:

1.疏通词句,理解内容

诗歌教学,无论是现代诗歌还是古代诗歌,都要反复朗读吟诵,领略诗歌优美的意境,体会诗人美的情感,得到艺术美的享受。在古典诗词的教学时,我们要通过指导朗读,品味语言的韵致来感受诗的美感。

诵读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方法之一,对于诵读的重要性,朱熹《训学斋规》中说的很明白:"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说明书要多读才能通晓其义。《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感情熏陶。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在学习古诗时,靠老师的逐句串讲,根本行不通,必须更多的借助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识字,学词,析句,理解内容,培养阅读能力及习惯。

2.展开想像,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望庐山瀑布》,在学生从诗中的字句欣赏到诗的意境之后,再通过让学生观看录象,充分运用现代多媒体的优势,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让他们身临其境,置身于庐山瀑布的美景之中,在观赏过程中,把美的图象,老师的解说,学生的吟诵巧妙的结合为一体,使学生入情入境,一种爱美、赞美的感情油然而生,并让学生畅谈此时此刻的感受,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因此,情境教学法的运用,能较快的把学生带入"最近发展区",使其既可感受课本本身的艺术美,又可由此感受到课文所表现的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这样做,既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又有利于活跃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

3.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古诗教学渗透美育就要配合相应的图画、情境,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古诗的美之所在。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几乎每篇课文都配有一幅或多幅插图,古诗词部分也不例外。"这种图文并茂的教材编排,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也有利于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因此,教学时,应充分发挥课文插图的作用,更好的领悟诗词的意境。

当然,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用画的形式来解释诗意,既能充分展示学生的绘画,理解能力,又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在教学《小池》时,引导学生边理解诗意,边用简笔画画出涓涓细流和清澈见底的小池。小池里那含苞预放的荷花上面有一两只蜻蜓在栖息……学生在绘画的过程中加深了对古诗的理解。

4.要养成查阅工具书的良好习惯

揭开文言文学习的神秘面纱,让学生充分地理解文言文,学好文言文,必须掌握参阅注释,查阅字典这一重要的学习方法,同时,这也是以后学习文言文的一条重要途径。在小学生初步接触文言文学习时,就要有意识地将其对学生进行渗透、培养、灌输。因为这是受用终生的好方法,也正如古人所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第7篇

一、授之以渔,感受节奏美

音乐与诗歌这两种艺术形式,是一对永不分离的孪生兄弟,又是并蒂莲、姐妹花,它们相生相依,装饰着人类的梦想,愉悦着我们的心灵。因此,诗歌本身就有一定的节奏韵律,像音乐一样。教学现代诗首要任务便是要学生通过有节奏的朗读感受其优美的韵律。在这一点上,教师要教给学生把握节奏的方法,运用方法融入自己的体会,大部分学生便会有节奏的读诗了。例如,在教学《有的人》时,我给了这样的方法指导:仔细读一读,体会体会,在每一句诗中,你想把哪个词读得突出一点,就在这个词语的下面加上小圆点,这个点在朗读中叫“重音符号”。(板书)一句诗中你认为在哪个词语后面该停顿,就在这个词语后画一条斜线“/”,这条线叫“间隔线”。比如第一小节,我体会着应该这样读。(师范读),投影出示: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下面自己体会着读一读这首诗,把你的体会用这两个符号标出来。因为掌握了方法,学生也想急于运用方法,学习兴趣极高,纷纷尝试有节奏的读诗。在接下来的交流朗读中,学生大部分教能够有节奏有韵味地读诗了,也初步感受到了诗歌的魅力。

二、感知内容,体会情感美

诗歌是情感的艺术,每一首诗都寄托了作者一定的情感,情感美也是诗歌最大的魅力。感知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是诗歌教学的重点内容。在初步感知了诗歌的节奏美之后,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诗作,感知内容并体会作者强烈的情感。在这一环节,教师要借助必要的背景介绍,引导想象联想,调动学生的情感,引起情感共鸣,并以一定的语气、表情朗读表现出来。

例如,在《有的人》教学中,我简单介绍了创作背景后,问学生诗中写了哪两类人,对这两类人作者的态度是怎样的?学生回答后,又让他们把作者的这两种不同的态度放在诗句中,用不同的语气,不同的表情读出来。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重点引导朗读“骑”“俯”“不能活”“更好地活”“烂”“青青”“很高很高”等这些感彩鲜明的词语,“一切尽在无言中”,无需枯燥的讲解,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便全融入在朗读中了。

三、巧设问题,感悟含蓄美

千百年来,诗歌之所以为众多的读者所喜爱,其主要原因之一是诗歌语言凝练,内涵丰富,具有浓厚的耐人寻味的含蓄美。而感悟这一点对于生活经验缺乏、思维能力正在形成时期的小学生来说,是一大难点。如何找到诗歌中与学生认知相符的“突破口”来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从而引发他们思考,这需要我们的精心设计。在教学《有的人》时,我让学生对比朗读两种人的做法与命运结果,之后又让他们对照朗读不同做法换来的不同命运结果,紧接着问:你愿意做怎样的人,为什么?以此引发他们对人生价值的思考。之后,又问他们,诗歌是为纪念鲁迅而写,可不可以把诗歌中“有的人”换作“鲁迅”,为什么?经过激烈地讨论,举例,他们深深感受到了诗人的独具匠心,也感悟到了诗歌丰厚的内涵。

四、方法指导,享受创作美

巴尔扎克说过:“诗句是一些种子,应当在别人心底开花。”用诗歌的美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之后,顺势引导学生创作自已的小诗,会在教学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有的人》教学后,我给出了一组对比鲜明的词语:美丽――丑陋、健全――残疾、伟大――渺小、贫穷――富有。让学生针对身边人的做法,围绕一组反义词谈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讲到:刘大铭身体是残疾的,但他的梦想、精神是健全的;有的学生讲到:拾荒老人刘盛兰生活是贫穷的,但他有那么多的孩子,他的生活又是富有的。学生充分交流之后,我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创作《有的人》,要求仿照藏克家的《有的人》,先写生活中两类人的人生价值,再写他们不同行为,最后写他们的命运结果。学生纷纷讨论创作,小诗创作得是有板有眼。

第8篇

【关键词】朗读;小学语文;口语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36-0062-02

朗读是一种艺术,也是语文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手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多种手段让阅读变得更加有趣,更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从而通过优化朗读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文字理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一、强化范读,增强感悟

为了让学生的朗读更加流畅,教师可以采用示范阅读的方法,让学生跟着自己读。比如,在朗读《草》《宿新市徐公店》等古诗的过程中,教师可要求学生从中揣摩古典诗词的韵律和平仄。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领悟诗词的韵律,教师还可以选择冰心等作者创作的现代诗,使学生通过朗读,品味古典诗词和现代诗词之间的差别,从而更好地理解诗词的韵律和特点。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轻重、节奏等朗读技巧,教师还可以使用一些更能吸引学生注意的小游戏,比如,将诗词的轻重节奏用锣鼓的鼓点表示出来,让学生尝试一边用手拍节奏,一边朗读。实践证明,通过这样直观的方法,学生的朗读会更加流畅。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要提倡个性化朗读,不能过多地使用齐读的方法,否则,学生就容易出现有口无心、滥竽充数的现象。因此,教师应要求学生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来对课文进行处理,通过自身感悟找准语句节奏,读出停顿。这样,每一个学生的朗读都会呈现差异性,在相互聆听的过程中,学生又会产生新的感悟,通过将对方朗读和自己朗读进行比较,从而找出异同,这对于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是大有裨益的。

实践证明,朗读技巧的训练不仅能够让学生读得流利,同时也能够培养他们的语言能力,通过在范读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朗读,能够让学生深入感悟语言的魅力,更能够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二、运用情境,表情达意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教师可以采用情境设置的方法,通过给学生展现课文情境的方法来促使他们身临其境地感知课文,取得和文中主人公之间的共鸣。

例如,在学习《小英雄雨来》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将自己带入到文章的语境之中,想象一下如果自己作为雨来,在面对危险的时候会有怎样的想法,并尝试用语言表达出来,然后再带着情感去朗读课文。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有所感悟,更能够让他们在思索中尝试表达自己的思想,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口语能力。而在学习《渔夫的故事》等具有故事情节的课文时,教师则可以让学生尝试揣摩故事中的人物形象,让他们通过朗读来表现渔夫等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可以用比较法来进行教学――将相同的句子用不同的语气表达出来,然后询问学生:“同学们想想看,渔夫当时是什么心情啊?他是害怕,还是高兴呢?他的这句话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表现才更加符合渔夫的性格呢?”

除了通过循循善诱的问题来引发学生思索如何在阅读中表情达意外,教师还可以采取一些辅助手段帮助学生领悟课文中所蕴含的情感。例如,在学习《桂林山水》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欣赏反映桂林山水的图片或者影像资料,接着为他们播放和桂林山水有关的抒情音乐,然后启发学生:“大家看到这样的山水风景,脑子里想到的是什么啊?”“这样优美的音乐,是不是能够表现课文里所描写的桂林风景啊?”“大家想想要如何让自己的语言也美起来,变得能够体现桂林的美景呢?”

总之,教师要通过各种启发式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对于课文中所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的领悟,并且让他们尝试用自己的口语来进行表达,从而展现不同的情感。

三、注重想象,强化理解

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必须建立在培养其阅读能力的基础上。调查发现,利用朗读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辨认、理解语言文字符号,并将其组合,从而促使理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都得到有效提高。所谓理解性阅读,不仅要建立在理解文字意思的基础上,更要建立在理解文章结构、主题思想、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基础上,如果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那么,在朗读的时候也自然会投入更加深入的情感,在口语表达上会取得更大的进步。由于小学生的想象力较为丰富,因此,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一边朗读课文一边展开丰富的想象,用想象来促进其对文章的阅读和理解。

例如,在学习《七月的天山》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在阅读的时候想象现在正是七月,自己所在的位置就是在天山之中,然后随着文字的内容展开想象的翅膀,让他们尝试说说自己在阅读中到底看见了一些什么,为什么自己会有这样的感想。又如,在阅读《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之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一边朗读一边思索黄河的演变,然后在课后通过自己绘制连环画的方式来展现头脑中的黄河是如何变化的,并且在课堂上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演讲。通过在想象基础上的阅读,能够让学生不拘泥于课文的文字内容,展开想象的翅膀,让他们激发自己的想象力,尝试描述自己所想象到的场景,也能够让他们学会怎样总结自己的思想,学会将自己的意见通过口语表达出来,对于促进学生的口语表达很有好处。

四、角色扮演,活学活用

由于小学生天性比较好动,所以教师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等小游戏让他们实现活学活用,从而更加愉快地参与到朗读之中,更好地展现自己。尤其是在面对一些具有故事情节的课文时,教师更可以采用这样的方式。例如,在学习《将相和》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分组,然后分别扮演蔺相如、廉颇、旁白等角色,激发他们的表现欲望,让他们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朗读之中。

另外,在角色扮演的时候,教师不必拘泥于学生是否将课文中的内容一字不差地朗读出来,反而可以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想象来对课文进行改编,根据自己的想象力来安排人物之间的对话。从熟读课文开始,渐渐地抛开课文,将自己假想成是作者,然后进行有创造性的角色扮演。教师可以在表演之后让学生论述自己为什么要设置这样的情境,这样的台词对于表达人物的性格、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有什么好处。这样,学生就从原本简单地按照课文的内容进行朗读变成了有创造性的口语锻炼,这对于提高他们的口语能力、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是很有帮助的。

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尝试进行类似的创作,可以在历史书中寻找类似的小故事,然后自己编写剧本,通过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为了促进学生的活学活用,教师还可以安排学生组成小小文艺访问团,组织家长一起观看,让学生围绕学习过的课文内容,自己编排朗诵、演讲、辩论、小品等多种不同形式的节目,然后表演出来。实践证明,通过形形的表演活动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也能够让他们在表演的过程中掌握灵活运用口语的能力,让他们更加大胆、更加自由地进行语言表达。

综上所述,教师在安排学生进行朗读的时候,要采用多种手段让朗读不那么枯燥,要用丰富多彩的形式来激发学生自己思考、感悟。不仅要当朗读者,更要学会当倾听者,还要学会当创作者,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优化朗读,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第9篇

语文单元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在新课程改革理念下,各种教学理念层出不穷,然而真正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教学方式少之又少。根据笔者多年来累积的教学经验,发现在语文教学中有着这样一个规律,便是实践操作性强的教学方案,其在教学实践中的作用、效果便强。针对当前的教学现状而言,中学语文单元教学中的目标教学理念具有其强大的生命力,它对比一些笼统的教学方案而言,教学目标更明确、内容规范更具体、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与实践操作性,对教师教学内容的规划有较强的约束效果。在单元教学中,目标教学既是其教学的出发点,同样也是其落脚点,它能够便于老师提炼教学重点,保障教学活动的目的性。以下主要分析如何在中学语文单元教学中实施目标教学的策略。

一、确立单元教学目标,做好单元备课准备

在中学语文单元教学中,确立单元教学的目标是教学的重要准备,它是老师进行单元备课的关键依据。因此,为提高语文单元教学的效率,老师需要根据课程大纲的要求及语文教材的具体特点来揣摩教材编写者的教学意图,从而确立其单元教学的目标。同时还需从学生的实际能力出发,从语文知识的建构结构出发,从简单到复杂,把握知识由浅入深的规律,保障教学过程的循序渐进。将组成单元的所有文章放置于整个单元教学中去分析其知识要点,将老师教学与学生自学相结合,将课程知识的讲授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发散性思维的发挥结合在一起,从整体单元目标着眼,制定完备的备课计划。其中不仅包括教学的目标、重点,同样也包括整个单元教学的主要方向及整个课时的设定等。

例如,在设计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教学计划时,老师应该从整体单元的文章构成出发,本单元主要是由四篇文章组成,分别为《孩童之道》《给我的孩子们》《在梦的远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整个单元文章结构类型是富于变化的,有现代诗歌及优美的散文等,单元安排主要是以成长为主题的课文,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则是讲述自己从年幼时期到长大读书的过程,总之,设置此单元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通过了解他人成长的足迹、过程来正确对待自己成长中的各种酸甜苦辣,去勇于面对生活,迎接挑战。老师在教授这个单元时,需要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感悟,去体会创作者的情感,能够做到根据文章的前后衔接内容来揣摩文章遣词造句中更富有深意的内涵,方便学生能够进一步理把握文章的主题,进而从整体上把握该单元的内容。针对现代诗歌的教学,老师需要结合单元成长的主题,在教学中虽然可以不必过分强调成长的内容,但还需抓住诗歌的具体特点与形式来进行教学,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关于人生的问题,了解诗歌中所运用到的各种写作手法,给予学生更多的启发,在过程中深化对语文知识的积累。

二、采用单元之间的对比教学,达到单元目标的强化

采用单元与单元之间的对比教学,即根据单元的整体文章设置,将课程不同的主题、表现手法、写作思路作对比教学,在完成单元中某一课程教学后,在接下来的文章讲授中,积极将其进行对比,经常结合新知识,巩固旧知识,达到知识的不断融合与累积,强化学生的对比学习意识,达到单元目标的强化。老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可以从整个单元的教学目标出发,通过将前期所学的有代表性的文章,结合新课程,转换思维的角度来对原本的文章进行转换分析,比较两篇文章具体的写作手法,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多将不同的文章进行比较,了解不同手法的差异特征,进而能够更加明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例如,老师在讲授完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外国诗歌二首》后,可以积极引导学生将外国诗歌的写作方式与之前学过的我国的现代诗相比较,让学生了解两者之间的差异,中外作者写作诗歌方式不同产生的原因包括许多种,包括文化差异及生活习俗等方面的不同,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诗歌写作的时间背景、社会背景、语言表达方式、诗歌形式及其中富含的哲理方面出发,分析其差异产生原因,进而了解外国诗歌的具体特征,明确了该单元的教学重点。

三、从学生实际出发,分层处理单元目标设置

由于构成每个班级的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其认知水平也存在着相应的差异,要在单元教学中实施目标教学,达到优化教学效率的目标,必须从学生的实际素质出发,分层设置单元教学的目标。针对在语文学习方面有较为突出优势的学生,则为其制定较为拓展的学习目标,将重点放置于能力的提升与知识的更深层次应用方面。而针对在语文学习中,能力较好但并不具有明显优势的学生,则将目标制定于基础掌握与能力提升之间,重视其语文理论基础知识的消化与吸收,同时将目标放置于能力培养的方向,强化其从知识的理解拓展为单元整体目标的把握。另外,针对语文基础一般的学生,则注重其对基础知识的把握与理解,将打好坚实的语文基础作为单元学习的重点,在单元教学中,对其多加鼓励,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进而从整体上带动语文教学水平的提高,让单元目标教学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在新时期的中学语文单元教学中实施目标教学,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老师可以从确立单元教学目标,做好单元备课准备,采用单元之间的对比教学,分层处理单元目标设置等方面出发,去制定完备的单元教学目标,强化对比教学给单元教学带来的作用,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实施分层教学,照顾到每位学生的需求,进而从整体上达到教学效率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郝宏云.语文“自主学习与目标教学相结合”课堂教学之我见\[J\].学周刊:A,2012,(09).

\[2\]丁国平.谈素质教育推进下初中语文听、说训练的目标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0,(23).

\[3\]田良臣.教学名师的成长智慧及其启示――以语文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为例\[J\].教育科学研究,2011,(08).

第10篇

【摘 要】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儿童诗占据重要地位。它不但可以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而且能够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要注重儿童诗的教学,从语言、意境、情感、模仿等方面为切入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儿童诗的内在特质,为后续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 小学语文;儿童诗;教学策略

儿童诗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净化学生的心灵,凭借清新脱俗的特质,成为十分受学生欢迎的文学体裁。在儿童诗教学中,教师应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及认知习惯,有意识地挖掘教材的研究价值,带给学生美的体验和享受。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地进行儿童诗教学呢?

一、通过朗读,感受儿童诗的音韵美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儿童诗的语言不但优美简洁,而且具有一定的口语化,读起来朗朗上口,十分押韵。在教学儿童诗时,首先就应该带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音韵美。由于儿童诗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极强,十分易于模仿,所以教师应发挥引导的作用,使学生跟随教师的脚步走进儿童诗的美好世界。

在教学《一株紫丁香》时,首先要向学生介绍这首诗歌主要写学生们对老师的尊敬、感激之情,表达了学生们的一片美好心意。教师在课前应该在网上搜集到朗读的配乐,在课堂上在范读时,利用配乐来营造良好的氛围,使学生听得更加投入。面部表情应眉眼舒展,始终带着甜美的微笑。当读到最后一句“让花香飘进你的梦里,那梦呀准是又香又甜”时,教师要提高音调,脑袋也要不经意地随着韵律晃动,脸上的笑容更加灿烂,眼睛里也带着笑意,给学生强烈的感染力。随后让学生自由朗读,进一步熟悉课文。接着,为学生播放优秀朗读视频,让学生在讲台下作出划分,理清男女生分开朗读的部分,找一位男生和一位女生一起搭配朗读诗歌。特别要注意齐读部分,一定要和谐统一。当诵读到第二、三、四、五节时,能用说话的语气,读出诗中学生对老师的呼唤,能通过声音的高低和长短变化表现不同的语气,读出对老师的崇敬与热爱之情。

教师范读时的语感可以对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冲击,范读时的朗读技巧也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学得着。通过诗歌配乐,能够营造出“入景入情”的真实情感体验,更好地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让男女生搭配朗读,可以让学生切实体会到儿童诗的音韵美。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对作品的理解也将更加深入、具体。

二、展开想象,描绘儿童诗的意境美

意境,就是将具体的景象和抽象的思维融合在一起,将主客观相互结合,在脑海中描绘出一幅幅情景交融的生动画面,以加深对诗歌深层次上意义的理解。儿童的想象能力十分丰富,在教学儿童诗时,不妨鼓励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对诗歌意境自主地描绘,以此培养学生学习诗歌的主动性。

在教学《一株紫丁香》时,课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准备好画笔。在初步感知诗歌之后,将诗歌的画面描绘出来。无论画得美与丑,都要将它作为一项有趣的任务来对待,尽情放飞自己的想象力。在绘画之前,提问学生紫丁香是什么样子的。由于有的学生没有真正看过紫丁香,所以只能凭借想象来猜测紫丁香的形状。有些学生认为紫丁香应该和喇叭花一样,紫色的,很可爱。有些学生认为紫丁香就和平日里见到的小野花一样,很小,星星点点地分布在土地上。还有学生认为紫丁香应该是长在高处,一簇簇的,很密集。“那么现在,请你们凭借着自己想象中的紫丁香,来画一束美丽的花放在‘我’的书桌前,好不好?”于是学生纷纷拿起画笔,认真勾勒起来。在学生画完之后,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真正的紫丁香的样子。并按照课文的顺序,利用动画的形式,将“紫丁香的绿叶在风中沙沙作响”、“花儿盛开的笑脸”、“星星困得眨眼”等画面一一展现在学生的眼前,使学生形象地感知诗歌的意境,仿佛快到闻到紫丁香的花香。

所谓“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者在阅读诗歌之后,对诗歌意境的理解都大相径庭,每个人都有每个人不同的体会,更何况是小学生呢?他们对诗歌想要表达的意境与思想更是难以捉摸。传统的教师在解读诗歌的意境时,多用语言的形式讲述。并让学生在笔记本中记下知识点,好像这样才能完全掌握语文的知识与技能。殊不知,对于儿童诗的教学,一定要积极站在学生角度上去设计教学,综合利用多种手段,引导学生深入感知诗歌的意境与内涵。

三、师生交流,欣赏儿童诗的情感美

诗歌是最注重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情感是诗歌生命力的美感表现,堪称诗歌的灵魂。对于小学生来说,在学习儿童诗时,对诗歌蕴含的情感是最难把握的。所以在儿童诗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与学生展开交流,鼓励学生互相沟通,综合调动各种感官来欣赏诗歌展现出的情感美。

《一株紫丁香》主要表达师生之间浓厚的情谊。教师可以以提问的方式,带领学生步入诗歌的情感世界。首先,提问学生:“为什么诗歌的开头要用‘踮起脚尖儿/走进安静的小院’如果把‘踮起脚尖儿’删去,与原文有什么差异?”学生们经过思考,可以想到用“踮起脚尖”可以体现出学生们小心翼翼地步入老师安静的小院,更能体现出学生对敬爱的老师默默的热爱之情。并且“踮起脚尖”也可以突出学生们童真的美好心灵。“从诗歌中,除了看到学生们对老师的热爱之外,从哪里可以看到老师对学生的喜爱呢?”学生们细读诗歌后,从“帮您消除一天的疲倦”以及“感谢您时时把我们挂牵”还有“夜深了,星星困得眨眼”可以看出老师为了更好的教学,在深夜都要备课到很晚,连星星都困得眨眼了,老师还没有休息,这是因为老师时时牵挂着学生才会不懈地努力付出着,贡献着……“那么,现在请你们与周围同学互相交流,谈一谈你与老师之间所发生的令你印象深刻的事情。你们所喜爱的老师是同一位吗?他有哪点最让你们敬佩?”学生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一起讨论与老师之间的深深情谊。通过联系实际,学生跟诗歌的情感又拉近了一步。

通过师生交流与生生交流的方式,学生们体会到了诗歌里所蕴含的情感力量,真正融入到爱的情感氛围之中。由于这首诗歌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也比较贴近,师生情更是常见的讨论话题。所以对这首儿童诗的情感教学可以用回归于现实的方式,使学生产生共鸣。

四、动起小手,模仿儿童诗的形式美

在欣赏完优美的儿童诗之后,学生的感悟自然而然就多了。不禁被诗中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意境、蕴藏的情感所吸引,甚至会不自觉地吟上两句。此时,教师就应该抓住机会,因势利导,让他们模仿儿童的形式,鼓励学生大胆创作。并简单地介绍诗歌的创作要点以及现代诗的写作方法,比如拟人、夸张、比喻等,使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来创作新颖的作品。

《一株紫丁香》这首儿童诗的主要特点在于运用重复的手法,突出“老师”对学生的重要性,以及学生对老师的热爱。比如诗歌中二、三、四、五节,每一节的开头都用“老师”。还用了比喻的手法,将“满树盛开的花儿”比喻成“学生的笑脸”,既表现出学生对老师的一片心意,又体现出学生美好童真的纯洁心灵。还用了拟人的手法,将“星星困得眨眼”使诗歌读起来更有H切之意。在让学生模仿诗歌时,不用限制学生创造的主题,不过无论是写人还是记事、描景,都要讲究一定意义上的形式美,注意押韵与简洁。当学生无从下笔时,教师可以利用例句模仿的形式,培养学生对语言的运用能力。比如“星星困得眨眼”,将星星拟人化,请学生造出一个拟人句。这项任务对学生来说十分简单,只要稍动脑筋,就可以想出“太阳公公起床了”、“月亮婆婆睡着了”、“花儿笑得真灿烂”等句型。接着再让学生将与之类似的修辞手法运用到自己的诗歌创作中,起到触类旁通的学习效果。

第11篇

关键词:朗读水平;深沉悲壮;祖国山水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1-0268-02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大家都十分重视爱国主义教育。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有时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如在小学语文第八册教学中,安排了《古诗词三首》、《桂林山水》、《记金华的双龙洞》、《七月的天山》等文章,教学中要不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热爱我们伟大祖国的一草一木,热爱大自然;又如《詹天佑》一文的教学,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比较陌生,本文的难点之一便是学生对清朝末年的政治、经济背景不了解。我便不急于展开课文,让学生从学校图书室有关书籍中,以及看过的有关电影、电视剧(如《》、《林则徐》、《大清炮队》等)中,搜集清朝末年的背景资料。我先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发言交流,然后进行补充、概括,突出讲解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铁路这一运输动脉的控制欲和占有欲。然后再展开课文。在读到“他们认为这样一要挟,铁路就没法子动工,最后不得不求助于他们”时,学生们表露出了对帝国主义的愤慨之情,我就引导学生说,光恨不能解决问题,我们科学技术发展不如人家,就要被欺辱,詹天佑就在国难当头的情况下,毅然接受了修筑铁路的使命。当读到“消息一传出,全国轰动了,大家说这一回咱们可争了一口气”时,学生们的情绪变得兴奋起来,表现出对詹天佑的敬佩之情。我抓住时机问学生:“詹天佑怎么敢接受重任?”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说詹天佑是铁路工程师,懂技术。我补充说,当时懂技术的可能不仅詹天佑一人,詹天佑敢于冒风险接受重任,是受爱国主义思想的驱使,为中国争一口气。在课文教学临结束时,我激励学生说:现在,我们在一些科学技术领域方面还落后于外国,这就得靠你们好好学习,将来为祖国争气了。

古代诗歌和现代诗歌一样,都具有语言精练,节奏感强,形象思维丰富,感彩浓厚等特点,它不但以它独特的风采在文学园地中占一席之地,而且还有不少深沉悲壮的爱国主义诗篇。

小学语文教材第九、第十册中的几首诗都是赞美祖国山水之作,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真是妙不可言。雄伟壮丽的庐州瀑布,奔腾咆哮的万里黄河,幽清脱俗的滁州西涧,别样风情的寒山霜叶,都饱含着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一片深情,足以使学生豪气顿生,心旷神怡,思想感情受到熏陶,内心情感得以升华。

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咏柳》诗,借多姿的柳树来赞美春天。它运用了新奇的想象,生动的比喻,巧妙地刻画了春柳的秀丽印象,歌颂了春天给大自然带来的蓬勃生机,给人以美的享受。

刘禹锡的《浪淘沙》,更是以豪迈的笔调配以奇妙的神话,叙述了黄河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直到牵牛、织女家的丰富想象,把诗人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学生顿感祖国山河的壮丽多姿,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

又如杜牧的《山行》,以另一种清新的笔调,寥寥数语,便描绘出寒山霜叶绰约的风姿,教师抓住前两句中的“远”、“斜”、“白云深处”等词让学生展开想象:弯弯曲曲的石头山路向前延伸、延伸,一直到山顶,山高险峻,山顶上白云缭绕,几户人家择地而居。此景清丽幽雅,如临仙境,接着紧扣后两句中的“晚”、“红于”等词,使学生联想到夕阳斜照,霜叶红艳,曲径之巧,白云之神,令人陶醉,增强了学生热爱祖国一草一木的思想感情。

例如《再见了,亲人》一课中,有志愿军对朝鲜大嫂说的这样一句话:“您为我们付出了代价,难道还嫌它不够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这里,“代价”是个关键词语,教师可先让学生查字典,然后把它放到课文中去进一步理解。学生把“代价”这个词与课文所叙述的朝鲜大嫂为了志愿军而负伤的事迹联系起来思考,便认识到,这时的“代价”,指的是朝鲜大嫂为了支援志愿军所付出的鲜血。这种用鲜血凝成的情谊的确“比山还高,比海还深”。这样,学生在阅读中既受到了语言训练,又受到了国际主义的思想教育。

又如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后,指导学生写读后感,加深同学们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对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资本主义制度的无比痛恨。

再如《金色的鱼钩》一文,课后我布置同学们以6~8人小组排演课文剧,在班上表演,并选出优秀的一队,老师再作辅导。从道具到音响、舞台设计等都作精心的编排,并让他们为全校师生作汇报表演,孩子们的表演轰动了全校。同学们通过朗诵表演,使老班长舍己为人的光辉形象永远活在了人们心中。

第12篇

【关键词】诗歌解读;诗歌背景;意象

自教材改革以来,中学语文教材收录了种类繁多的文章,从文章的体裁来分大致分为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这些课文大都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是一门人文性与工具性并存的学科。在中小学语文教学过程当中怎样去把握住诗歌的总体特征,让学生感受到诗歌带给学生美的享受和情景的再现。这就需要教师给予学生正确的思维导向和恰当的解读方法。具体而言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一、了解背景

从背景来讲,诗歌背景对整个诗歌脉络及精髓把握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往往联系背景才能真正理解诗歌的关键。而诗歌中的背景,包括诗人所处的社会时代、生平遭遇、思想主张等多方面的内容。这些方面在对诗人创作的活动起到了很直接的作用。因而,诗歌鉴赏教学的时候,首先入手的就应当先引出背景,在把握了诗歌整体背景的前提下,带着诗人当时的所感所悟来理解和把握!诗歌背景不同,所表现的诗歌色彩就不一样。如婉约派代表人李清照的作品,流露的感情婉曲真挚,不仅有对晚宋盛衰的悲哀,更有对个人身世的感伤,“物是人非欲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唯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几种感情交错在一起,才有了李清照流芳百世的作品供今人凭吊。

二、品味作者

同样跟理解诗歌背景一样,对作者的了解尤为重要,观其人知其语,文如其人也是这样一个道理。在鉴赏诗歌的同时,不能简单的从其文字及背景上就能得到真正的认知,作者的性格、爱憎、语气等都关乎整个诗歌的整体意蕴。众所周知的诗歌流派里有豪放派与婉约派的代表性比较突出,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尽显豪迈气概,而其人也是如此,行事文章都透露出一股豪气、大气,又如辛弃疾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一醉一梦,将刀兵塞外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再者,从作者的身份上也要加以推敲,岑参是位诗人,更是安西北庭节度使,曾前后出塞六年,为何其诗文常带有一股风沙漫漫、大漠孤烟之气,这也是由作者亲身感受而引发出来的。再如李后主李煜的诗词中,“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其诗文多事对前朝往事的追怀感伤,对先下自身处境的感慨,亡国之主的身份确定了他诗文的基调和氛围。

三、情景再现

诗歌情景再现是最有明显和突出的一种诗歌鉴赏教学方式,通过对诗歌中的描述,再现当时的场景,借助声色朗读来感受诗歌的意蕴,这就是古往今来为什么诗歌一定要读的原因。加之现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设施的应用,更全面的在视觉、听觉上帮助了大家在鉴赏中体会的深度与广度。读,在把握诗歌基调上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是最为传统的情景再现方法上,是最容易让学生接受的一种方式。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模仿当时作者的心境,或感伤于情思的低沉哀于委婉、或失落于身世的沉浮止于无奈,将情感注入朗读当中,营造诗歌的氛围,理解作者的感受,如此在整体把握诗歌基调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诗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诗歌鉴赏重在“读”,唯此通过对当时隋景的再现,提升对诗歌的感悟,增减诗歌鉴赏的见识!

四、意象解析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意和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简言之,就是情与景的和谐统一。在诗歌的解读当中,意象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甚至可以直接影响读者对诗歌整体情感的把握。教师在引导学生对意象的分析上面,我认为应采用“意象归类法”,将一系列的意象分类而归,比如:婉约风格的意象大都为:柳树、轻舟、落花等等。而豪放派的意象则为:落日、长河、大漠等等。当然,这样的归类只能是大体而为,具体用意象表达情感,还得从诗歌的情感着手,“意象归类法”可以从一定程度上缓解学生初读诗歌时对诗歌基调的把握不清,能让学生大体把握住诗歌的基调。

五、诗歌留白

诗歌的留白是一种诗歌意境的追求,在众多现代诗中表现的尤为突出。“留白”和“空白”均和书画有关,画讲究气韵,讲究虚实相生,虚与实,黑与白,相映成趣,一个著名的画家首先是一个厉害的“布白”高手,同样一个著名的诗人也是如此,比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其中意境叠加,处处写实,而诗人的离愁别绪却只字未提,这便是一出绝妙的“白”,将离愁别绪化作景外愁思,引发读者自己去从景物中感受,其已经深远稍有能比,远远比那些将离愁别绪诉诸笔墨的诗词高深了不少。正像《天净沙·秋思》一样,“留白”不是随意为之,预设与补白才见其诗文的功力。

语文这门课程承担了口语的交际也承担了文化的传承和整合,尤其是诗歌的传承,体现了我国传统的精髓,而承载其传承的重要途径无疑就是语文诗歌教学过程。秉承《诗经》中“诗言志”这种观念,以教承学,化成天下!

参考文献:

[1]黄友根.浅析作者诗歌中观点和态度的理解把握[J],新余高专学报,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