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金融危机如何保值

金融危机如何保值

时间:2023-07-25 17:17:1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金融危机如何保值,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金融危机如何保值

第1篇

一、金融危机背景下商业银行理财业务面临的新问题

1.市场推广和开拓不力。由于我国个人理财市场起步较晚,广大客户对个人理财业务缺乏了解。这就要求我国商业银行在开展个人理财业务时进行有效的市场宣传,向目标客户推广和解释清楚各种理财产品,根据客户需求提供理财方案。国内银行在市场推广方面,缺乏宣传,即使存在宣传,其推广方法也很单一,而且推广对象不明确。

2.结构性理财产品自主开发能力不足。目前国内银行发售的结构性产品大多属于“引进型”产品,我国商业银行对金融衍生产品的定价能力、风险管理能力相对较弱,与国际大银行相比仍有明显的差距。

3.专业理财人才欠缺。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是一项知识性、技术性相当强的综合性业务,当前的经济背景下,不少理财人士对宏观经济政策掌握少,对微观经济分析能力不强,市场营销意识和技能与市场需求还有较大差距。例如有些银行个人理财经理在传统业务中面对客户的需求游刃有余,但对新兴业务则显得力不从心,综合业务技能的欠缺成为个人理财经理向客户提供全方位理财服务的制约。

4.银行控制风险能力差。理财业务涉及产品和交易的多个层面,隐藏着多种形式的潜在风险,如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汇率风险、利率风险、道德风险等。快速增长的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对我国银行提出了新的要求,有人认为个人理财业务是无风险的业务,因而缺乏一些应有的风险防范观念和措施。

二、新形势下银行理财产品发展策略建议

1.对个人资产进行定量分析,充分认识个人理财业务风险。

个人理财师通过专业的工具帮投资者更好地了解自己,主要是做好资产分析和理财属性分析。个人资产分析就是弄清楚自己(个人或家庭)的资产状况,摸清楚自己有多少家产(即个人净资产值是多少)。金融危机背景下,个人理财业务存在诸多风险,如何防范个人理财业务风险,加快业务发展,是今后顺利开展个人理财业务的关键。在我国,充分认识和化解个人理财风险,对于确保客户资产保值增值、促进理财业务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商业银行需要切实按照银监会强调的风险揭示、客户评估及信息披露等要求,对不同理财产品的风险等级做出明确的划分和标识,进而在销售过程中配备专业人员对客户的财务状况、风险偏好、损失承受能力以及投资预期等进行审慎的识别与评估,从目前各家商业银行开办个人理财产品的情况看,理财产品销售后,从未向客户披露理财资金的管理及运用情况、投资组合及风险收益变化的现象非常普遍。因此,在产品研发的同时建立风险内控制度,研究新产品潜在的风险和必要的风险管理措施,实施跟踪和定期评估的制度。对此,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建议各家商业银行全面推广理财产品客户风险评估机制,帮助客户选择适合理财产品,防范投资风险,提高满意度。

2.黄金将是理想的保值产品。

从黄金市场看,由于国际金价用美元计价,黄金价格与美元走势的互动关系非常密切,一般情况下呈现美元涨、黄金跌和美元跌、黄金涨的逆向互动关系。在基本面、资金面和供求关系等因素均正常的情况下,黄金与美元的逆向互动关系仍是投资者判断金价走势的重要依据。当今美国受金融危机影响,各大投资银行在遭受史无前例的损失,受次级债影响,美元未来看跌。个人(家庭)可以购买黄金或者黄金饰品作为保值的一大投资产品。

3.培养理财人员素质。

理财人员的业务素质将直接影响银行理财市场的拓展,高素质的理财人员必须在具备自身良好素质的基础上经过专业化、系统化的培训。当前国内银行的个人客户经理一般来自两类人员:一是由业务尖子选拔上来的业务熟练人员;二是定向选择的金融理论基本功较好的年轻员工。

4.加快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产品创新。

商业银行要实现个人理财业务的跨越式发展,强大的业务创新能力是取得竞争优势、赢得目标客户的关键。因此,金融危机背景下商业银行首要任务是敏锐把握机会,在政策允许范围内,成功推出新产品。譬如:针对目前学生高校成本较高的事实,为其所在家庭教育资金准备设计一套投资组合,介绍合适的人民币理财产品或外汇理财产品,建立期限结构合理的、适合家庭教育支出周期的专项理财计划。类似这种理财产品的创新和服务的完善对于个人理财业务可以说是没有止境的追求,因为客户的理财需求是多样化的,同时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是不断变化的。商业银行必须认真研究经济形势变化,深入探求金融政策取向,全面瞄准银行同业动态,充分利用商业银行系统优势和全行集成数据中心,推动产品和功能的创新,更好的满足客户需求。加强对个人理财等金融创新业务的引导,鼓励商业银行在风险可控、成本可算、信息披露充分的前提下创新金融业务。但是,金融危机背景下个人理财产品创新要坚持以下几项原则:首先,个人理财业务的产品创新要尽量突破管制。其次,产品创新要在客户细分的基础上遵循产品模版化、简明化的原则。再次,个人理财产品创新要遵循降低成本的原则。另外,任何一个产品创新都必须通过严密而科学的精算论证。

5.调整营销手段,确立以市场为导向的营销策略。

第2篇

今年6月份人民币启动二次汇改以来, 人民币兑美元已经升值了约2.8%, 这期间相当多企业将人民币汇率保值提上了议事日程, 远期结汇的需求旺盛。 而在央行10月份宣布加息后, 出于对通涨的担忧,咨询应对人民币利率上涨风险对策的企业更是不在少数。

事实上, 虽然人民币的汇率波动影响很大, 但如果从全球金融市场的角度来看, 目前的波幅仍然是很温和的。回想2008年金融危机时, 澳元兑美元在三个月内从0.98急速下跌到0.6, 铜价从8800美元/吨跌到3000美元/吨以下, 而原油价格更是从每桶140美元以上如自由落体般跌到每桶35美元。这一切说明, 金融市场中还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呢? 即便是市场一致看好人民币的升值前景, 其走势也越来越体现出更多的双向波动和不确定性。外汇、利率、甚至大宗商品都是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常见的市场风险,如何对这些可能给企业造成危机的风险进行有效规避,套期保值的确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财务得利

对于企业的财务决策者来说, 金融市场方面的不确定性对企业经营产生的冲击与影响越来越大。对于大部分常见的金融市场风险, 都可以运用金融衍生工具进行有效的对冲。有数据表明, 90%的全球主要的跨国公司都在运用衍生工具管理市场风险,进行套期保值。通过衍生产品,可以主动管理金融市场风险,并针对不同的情况实现预定的目标:

1.对经营成本或者收入中的外汇、利率以及大宗商品的价格波动进行保值, 从而固定成本或者锁定利润,以降低财务成本的不确定性。

2.帮助调整企业的资产负债结构,解决货币错配问题。例如,如果企业有欧元出口收入,那么企业可以通过交叉货币掉期将一部分债务转为欧元, 从而规避欧元贬值的风险。而且与直接借入欧元债务相比, 交叉货币掉期更为快捷有效。

3. 在融资过程中,衍生产品可以帮助企业兼顾流动性与成本的考虑。例如许多企业为了长期项目需要长期美元债务(甚至超过10年),而且市场惯例通常为浮动利率, 但又担心利率上涨的风险,那么通过利率掉期可以灵活的管理利率成本,在利率上升周期通过掉期将成本转为固定利率,在利率下降周期再转回到浮动利率。这样一来企业可以根据需要放心的借入长期债务以保证流动性, 而又不用担心被动承担利率风险导致成本上升。

走出误区

随着人民币国际化步伐的加快, 国内金融市场迅速发展, 而且中国企业越来越多的参与国际贸易与投资, 绝大部分企业今后都将面临如何管理金融市场风险的问题。国内企业目前进行套期保值的比例还很低,原因之一即在于对金融衍生产品的理解还不足, 导致相当多的企业被动承受风险, 而缺乏主动管理金融市场风险的意识。 如果不解决一些理念问题, 国内企业开展套期保值业务将始终被束缚,处于巨大的市场风险之中。以下我们重点谈谈在使用衍生产品过程中常见的问题, 并分享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

问题一: 衍生产品是投机吗? 这需要从衍生产品的定义谈起。衍生产品是一种金融合约,其价值取决于一种或多种基础资产或指数,合约的基本种类包括远期、期货、掉期(互换)和期权。衍生产品还包括具有远期、期货、掉期(互换)和期权中一种或多种特征的结构化金融工具。由此可见, 衍生产品只是一种工具, 但也是一把双刃剑, 既可以被用于套期保值, 也可以被用来投机获利。因此企业在研究衍生产品时, 应该把重点放在如何正确的使用衍生产品以及怎样通过衍生产品实现套期保值的目标, 而避免一味的研究产品本身, 不要过度的关注产品的模型与理论。

问题二: 套期保值会不会亏钱?所谓套期保值, 就是对于存在的风险敞口, 在金融市场中进行一笔金额与期限相等, 但是方向相反的衍生产品交易, 使得该交易的盈利或损失能够冲抵被对冲的风险敞口产生的盈亏。 由此可见, 套期保值的目的是为了平抑被对冲敞口的盈亏波动, 其结果是企业经营的成本或者是收入可以相对固定, 规避金融市场产生的不确定性。任何产品, 如果孤立的看, 都会产生盈亏,因此对于套期保值, 一定要将衍生产品与被对冲风险结合起来评价。评估其保值效果时, 关键在于是否对冲了风险, 而不是产生多少额外的利润。各种案例反复证明, 如果过度考虑衍生产品自身的盈亏, 那么往往导致偏离保值的目标, 容易出现过度保值,甚至投机。

问题三: 现在是保值的时机吗? 有些企业在市场短期走势对企业有利时, 往往会认为进行锁定不划算。企业对市场时机进行观察和选择是必要的, 但是如果一味追求所谓最佳时机而不保值, 其实无意中成为另一种投机, 因为最佳时机往往都是“事后诸葛亮”。在2007年时, 许多企业考虑到欧元升值与美元贬值的趋势, 经过努力将出口与海外工程合同改为欧元结算, 希望享受货币升值的好处。之后部分企业对欧元的汇率风险进行了管理, 锁定了欧元升值的收益; 但是也有部分企业被胜利冲昏了头脑, 没有及时进行保值, 而金融危机到来时欧元迅速大幅度的贬值, 从而丧失了保值的机会, 承受了汇率波动的压力。 是否保值是战略问题, 而市场时机是战术问题, 孰重孰轻当一目了然。与企业的实际业务相结合, 提前确定合理的目标才是正确的方法。金融市场风云变幻, 要准确预测短期市场走势非常困难, 因此不应该将保值效果过多的寄托在对短期市场波动的判断上。

“套保”指南

那么在进行套期保值实际操作中, 有哪些好的方法和经验可以借鉴呢?在与企业长期的合作过程中,并观察跨国公司的成功经验, 我们提供以下思路以供参考:

1.树立正确的保值观念。套期保值要与企业的风险敞口相结合, 不以盈利为目的;确定合理的目标, 不抱侥幸心理; 保值要有持续性, 常态化, 而不是赚了钱就多保值, 一出现机会成本就不保值。很多跨国公司会对未来的风险敞口在滚动状态下保持一定的保值比例, 这样一来不管市场如何波动, 风险都处于可控的范围之内。

2.制定明确合理的套期保值政策和策略。公司的董事会或者相关授权者必须先批准套期保值策略的框架, 此政策可以提供一般性的指引(如保值的比例、期限、工具等等),也可以包括需要达到的目标。

3.制定完善的决策程序, 确保保值符合公司的整体利益, 而且使交易获得足够的授权; 同时在具体交易层面, 要有有效的交易流程, 使得业务部门能够在瞬息万变的市场条件下及时完成套期保值交易.

4.选择合适的产品, 正确处理简单产品与结构性产品之间的关系。由于金融危机中, 一些非常复杂的结构性衍生产品在巨大的市场波动中造成了重大损失, 许多企业对结构性产品有着深刻的“坏印象”。其实结构性产品的说法太模糊了, 有的结构较简单而容易理解,有的结构则非常复杂,不可一概而论。 对于大部分的风险管理需求, 简单的衍生产品基本就能实现, 但是对一些特定的风险管理目标, 适当运用结构性产品效果可能更好。当然需要充分理解产品的特点与风险, 结合公司风险管理的整体目标,并把握特定的市场条件。

第3篇

早春二月,黄金市场上演的一幕独立行情,使之成为近期投资市场上最亮眼的明星。2月17日,国际现货金价创下了7个月的新高,攀升至968.50美元,盎司。在近4个月的时间内,金价已经激涨40%。

是什么原因推动了黄金价格的急速上涨?全球衰退的环境之下,避险需求的上升、黄金ETF的大幅增仓,是最为直接的两个原因。然而作为一种投资产品而言,黄金价格的形成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这段急速上涨的行情之后,黄金价格将何去何从?市场上多空观点交织。

为此,本刊采访了国内多位资深黄金分析师、评论员,邀请这些黄金达人们对未来一段时间影响金价走势的因素进行分析和预测。纵览各位专家的观点,也存在着较大的分歧,然而在这些观点的碰撞之中,或许也能为黄金投资者和希望进入这一市场的投资者带来启示。

焦点一 黄金ETF持仓上升能否助推金价新高?

黄金ETF被视为本次金价崛起中的主导力量。北京时间2月17日,全球最大的黄金ETF――SPDR Gold Shares的黄金持有量升至创纪录的1000吨上方。观察2009年1月以来,SPDR Gold shares的持金量增加与金价上涨的节奏,我们会发现,它们的相关性是如此之高(见图1)。可以说,黄金价格的每次上涨都伴随着ETF持有量的大量增加。

然而黄金ETF持仓的上升,能否继续推动黄金价格前行,并超越去年创下的1030美元/盎司的价位?

正方观点:与ETF一起过冬

高赛尔研究中心的方静认为,四大黄金ETF,尤其是全球最大的黄金ETF――SPDR Gold Shares一直以来都在稳步买进,鲜有减仓卖出,进入2009年以来,这种趋势更加明显。同时,市场一片看空之声,并没有动摇ETF买进的决心。对此,方静的观点是,要么是由于大量资金涌入ETF基金中导致其被动买人,要么是其“志在高远”,而根本不在乎短期微小的波动。结合ETF的背景来看,“后者的可能性更高”。

同时,随着ETF黄金持有量的逐渐升高,其对金价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数据显示,目前四大黄金ETF持仓最,已经占了全球黄金年供需量的三分之一左右。若未来越来越多的资金涌入ETF而间接持有黄金的话,黄金ETF对金价上行的影响将逐渐成为主导金价的因素之一。因此,单就ETF这个因素来看,投资者可以“和ETF基金一道看好未来长期金价走势”。

经易期货的朱亦林认为,在全球金融危机不断恶化的宏观环境下,黄金的货币属性得以彰显。也就是说,从保值的角度出发,作为经济危机最后避风港的黄金受到投资者青睐,黄金的投资需求充分扩张,从而推动了价格的上涨,这也是黄金ETF增仓的原因所在。基金敢于不断地迫涨买入,也表明了其对黄金后期走势相当看好。

反方观点:增持黄金热情难长久

兴业银行资金营运中心研究处近期的《一周金市观察》则指出,增持黄金的热情难以持久,黄金独立行情走势已经临近尾声。兴业资金营运中心贵金属分析师蒋舒告诉记者:“我们的观点是,在极端事件的冲击下在某些时段金价仍有震荡上行超过1000美元/盎司关口的可能,但是难以在1000美元/盎司关口之上站稳。”对于2009年金价走势,兴业的观点也并不乐观,“整体上说,2009年金价呈震荡下行态势,最低会探至800~850美元,盎司的区间内。”

“黄金ETF持仓的快速增加的确在很大程度上鼓舞了多头的信心。但是,黄金ETF持仓增加本身只是一个中间变量,是什么因素促使投资者大举买人黄金ETF呢?”蒋舒认为,在目前金融机构违约风险居高不下的背景下,黄金ETF股份有实物黄金支撑的优点加之相对便利的赎回机制使得投资者可以获得相对的安全,这是近期投资者大举增持黄金ETF的重要动因。但是,因此增持黄金的热情很难长久,势必对金价产生影响。

焦点二 美元何去何从能否研判?

由于黄金价格采用美元计价,金价走势与美元存在着负相关的关系,因此在对金价进行预测分析时,不可缺少的一个因素就是美元的走势。

不过,我们也可以发现,美元与金价之间的这种负相关关系有所减弱。比如今年1月下旬以来,国际金价便与美元指数出现了齐涨齐跌的现象。但是,在对几位专家的观点进行总结时,他们对于美元这一影响金价的因素还是比较看重。市场对于美元较为普遍的观点是,中短期内仍有走强的可能,长期来看美元却将走弱。同时也有专家认为,美元走软的可能性并不大。

正方观点:中短期强势,长期走弱

上周渣打银行(中国)首席投资总监梁大伟在上海该行2009年第一季度全球投资市场展望时表示,美元上半年还将保持稳定和强势,但是长期看来,美元势必走弱。

梁大伟认为,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元仍然保持强势的主要原因在于其作为全球结算货币的功能。全球性的“去杠杆化”和流动性回流,各种杠杆化投资工具面临清盘和结算,美元资产变现,推动了美元汇率的不断上涨。“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全球范围内的‘去杠杆化’还将持续一段时间,至少在今年上半年不会结束”。因此,作为计价货币的美元还将保持其强势的地位。

但是,进入下半年,美国极度放松的政策将拖累其大幅下挫。因此,与其负相关的黄金价格,中短期内将面临较大压力,下半年之后黄金潜在的投资需求将有所回升,并吸引更多净流入资金,助推黄金价格。

黄金分析师张勇的观点也颇具有代表性。张勇认为,2009年美元总体走势将以贬值为主。主要原因是美国经济已陷入衰退,整个经济危机已从金融机构迅速蔓延至实体经济,美国为此推出了万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经济刺激计划的实行将使美国财政赤字创出历史新高。美国政府只有两条路可以选择,一是增发国债向世界筹集资金,但这条路很难走通,美国国债收益率大幅下跌已令包括中国、日本在内的国债投资望而却步,可想而知其继续增发的前景如何:二是不顾一切地发行美元以满足需求,这也将导致恶性通货膨胀的出现。因此虽然美元汇率与金价的相关性降低,但在一定程度上,美元走软将利好金价。

反方观点:美元走软可能性不大

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特聘讲师王斌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他认为美元走软的可能性非常小。

“黄金和美元的走势,基本上是按照一个相反的方式在运行”。但是,2009年奥巴马总统上台以来,黄金走势和美元走势开始变化,并且走势基本相同而不是相反。王斌之认为,由于奥巴马的各项刺激经济的政策正在逐步落实,所以美元开始走强成为必然。但是由于这次金融危机是百年一

遇,很多人对于全球经济能否快速恢复心存疑虑,尤其对于美元走强并不看好。人们的这种恐慌心理导致国际投机资金在美元走势即使强势的时候也无所适从,只好选择黄金作为避险工具。因此,在奥巴马上台之后,美元虽然走出了非常稳健的行情,但是很多投机者还是选择了黄金来避险。因此出现了金价与美元出现了相同的走势。

“从美元的近期走势来看,由于美国政府的一系列举措正在推出和实施之中,美元走势在奥巴马的政策背景下,长期走好的因素基本具备。”王斌之指出,金融危机的底部形态已经基本形成,利空出尽之后,最坏的形势也将过去。而美元则是重要的信号,如果美元能够走强,金融危机的结束也就为期不远。

焦点三 危机之下避险情绪还将升温?

在金融危机之下,各国货币不断贬值,资产价格不断缩水,投资者选择的是如何更好地维系自身资本保值。黄金具有“避险功能”,这一特性能够使之吸引更多的资金,从而推动金价的上涨。

正方观点:衰退趋势加深避险功能受青睐

经易期货的朱亦林认为,国际游资的避险操作,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金价的走势。“在全球金融危机不断扩散,各国货币不断贬值,资产价格不断缩水的情况下,国际游资逐渐从前期激进的投资偏好转向较为保守的投资偏好中来。”朱亦林的观点是,黄金是避险产品的首选,这也就促使了黄金价格的上涨,且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内,这种投资趋向将继续支撑并推动黄金价格的上涨。在不确定金融因素的推动下。黄金价格再创新高也并非难事。

中行上海市分行资深黄金交易员徐明从宏观经济的角度对黄金避险功能的增加进行了分析。他说:“一方面欧洲银行系统危机加深全球经济的衰退。春节前英国银行大幅亏损,欧洲银行系统陷入困境,市场担忧全球金融危机将会加深。欧洲央行和欧洲地区各国央行向银行系统注入巨资以稳定局面。有经济学家预测,未来更多银行将会受到影响陷入困境甚至破产。继英国央行大幅降息之后,欧洲央行3月份仍可能大幅降息。未来基于对欧洲经济形势的担忧,投资者对黄金的避险需求增加。”

而在另一方面,全球经济形势恶化,股市疲弱,有望继续推升金价。本轮全球经济危机爆发以来,受影响的行业越来越多,影响的程度越来越深。2008年全球经济发展缓慢,各国GDP值的增长率有所下降。美国去年第四季度GDP骤降3.8%,创1982年第一季度以来最大的单季降幅。大多数经济学家对2009年全球经济发展形势持悲观态度。2009年全球经济形势依然严峻。未来全球经济的衰退将继续促使全球股市惨遭滑铁卢。疲弱的股市使得投资者失去信心,从而继续青睐黄金的避险保值功能。

反方观点:危机结束预期出现避险功能下降

第4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 金融机构 房地产 颁布的政策

金融危机是一场在2007年8月9日开始浮现的经济危机。自房屋信贷危机爆发后,投资者开始对按揭证券的价值失去信心,引发流动性危机。即使多国中央银行多次向金融市场注入巨额资金,也无法阻止这场金融危机的爆发。直到2008年,这场金融危机开始失控,并导致多间相当大型的金融机构倒闭或被政府接管。

一、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金融危机的爆发,使美国的消费能力都受到严重的冲击,由于我国的经济目前对外的依存度较高,依赖性较强,由于美国经济的减速与衰退导致外部需求的下降,过去对经济增长总值产生巨大影响的进出口部门面临严峻的收缩局面,不仅降低中国的进出口增速,而且减少了中国的贸易顺差规模,必将涉及到我国实体的经济部门,从而使我国的宏观经济受到严重的冲击,也影响着我国的经济在一定时期内不会像前期那样保持高速稳定的增长,出口的总额也受到影响,为了弥补出口下降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宏观政策将着力于扩大内需,除“加大投资力度”外,维持和扩大消费也将成为保持经济增长的重要举措。面对着巨大的国内市场,为了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对经济结构做了相应的调整,宏观调控政策也相应地有所转变,将原有的“保持进出口稳定增长”政策的重点转变为“加大投资力度”,这种转变拉动了国内消费,使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首次排在首位,使我国的经济在全球面临金融危机的经济状况下保持相对的平稳复苏,并以此带动全球经济的复苏。

二、对金融机构的影响

金融危机的爆发,导致美国的金融机构必须重新估计金融风险的的成本,也使这些金融机构必须重新分配自己的资产,以降低风险,从而对我国持有其债券的金融机构将产生直接的影响,加之中国的金融市场尚不发达,资本项目暂未完全放开,面临这样的经济状况,使金融机构担心的是因为整体经济的衰退而带来的系统性的风险,经济放缓,市场动荡,带给银行的影响必将产生一定的坏账,从而影响着金融机构的利润水平,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也为我国的金融机构敲响了“警钟”,警告我们金融机构的发展与创新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不断发展与创新的过程中,需要加强金融机构的风险防范意识并予以强化,保证国家金融机构的稳定度。

三、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

房地产的泡沫是爆发美国金融危机的源头,虽然雷曼兄弟公司的破产不会给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带来直接的的影响,但房贷违约的风险主要集中在商业银行,如果房地产价格出现大幅下跌,金融系统必将受到严重的冲击,并会导致企业信用风险向整个资本市场的扩散,也将会对中国的金融市场形成实质性的影响。面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为了防止房地产泡沫破裂造成的金融风险,是需要我们积极深思与面对的问题,如何在困境中正确的引导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健的发展已成为刻不容缓的实质性问题,事实上这两年来,我国的相关部门对房地产的信贷风险亦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各家商业银行出于安全风险考虑,对房地产贷款的审批程序表现的更加谨慎,对房贷手续的审核也要求的更加严格。

四、对外汇储备管理和对外投资的影响

金融危机的爆发导致了美元的贬值,使中国的外汇储备的国际购买力严重缩水,目前中国持有的外汇储备已经超过1.8万亿美元,位居世界首位。在金融全球化以及中国与世界经济互动的格局下,管理如此大规模的外汇储备并保证其保值与增值是有很大难度的,面临这样的经济状况与风险,中国政府必将加快积极管理外汇储备的步伐。另外,金融危机与中国的外汇储备问题绝非各自独立,互不关联的,传统的外汇储备管理思路和战略尚需调整,特别是在动荡的金融市场中如何有效的发挥外汇储备的国家安全职能,又能够有效的避免在美元贬值情况下陷入外汇储备减值的泥潭,进而最大化的实现国民福利的问题,将是亟待待解决和理论界认真对待、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能否合理解决将对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平稳发展具有着重大现实意义。

第5篇

【关键词】 金融危机;企业;财务风险;对策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和资本市场国际化的进程中,我国企业获得了长足发展,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竞争力不断增强。但是随着金融危机对全球资本市场的冲击,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越来越大。因此,探讨如何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加强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提高应对金融危机的能力,使企业持续健康地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金融危机给企业带来的财务风险

(一)筹资活动的财务风险

2007年上半年以前,我国资本市场仍然很活跃,国内国际市场资金需求量也很大,许多企业纷纷扩大规模,实行跨国跨行业发展,积极向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筹集资金。2008年下半年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使得许多企业不能如期实现预期的收益,甚至不能在收益的额度和期限上获得保证,而金融机构也不能如期稳定地提供资金,导致贷款的企业产生了巨大的借款费用和压力,形成难以抵御的财务风险。

(二)投资活动的财务风险

金融危机使我国资本市场受到重大冲击,企业来自投资方面的财务风险就在所难免。由于经济不景气,会加重企业的财务负担,一方面,投资会急剧萎缩,收益大大降低;另一方面,原有的投资会带来沉重的债务负担,形成巨大的财务风险。

(三)汇率波动的财务风险

目前在国际贸易结算中都是以美元来进行结算。因此,美元汇率的变动,对我国企业产生严重影响,特别是反映在成本上,美元的贬值会影响到以美元计价商品进口成本的提高,人民币升值会提高企业出口产品的成本,会影响我国外贸出口,从而减少外贸顺差。同时,金融危机使得未来美元对人民币继续走弱的可能性进一步加大。外汇的不确定,为企业的资金成本注入了很大的不确定因素,直接导致投资国外的资产严重缩水。

(四)应收账款坏账的财务风险

在过去发生的数次金融危机中,巨额的外债负担是一个共同特征。各国危机爆发之前,都有一个持续的、数额巨大的外债形成过程。因为迄今为止美国发生巨亏和濒临倒闭的多是金融机构,都有大量的外资参股,这些金融机构发行的债券都是由其他国家的企业认购,包括我国国内的企业。因此,损失最大的也都是这些外资。危机发生后,国内势必有许多企业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到美欧等国追讨债务,如果无法收回资金,最终成为坏账,就会影响企业的进一步运转。可见,外部信用环境的恶化给企业带来的财务风险也是不容忽视的。

二、金融危机下企业如何防范财务风险

金融危机背景下,防范企业财务风险,加强对财务风险的控制,显得尤其重要。我国企业要想打赢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持久战,就应当把防范财务风险放在首要位置。

(一)树立正确的财务风险观念

随着市场体系的完善和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现代企业在资金筹集、资金投放、资金运营、收益取得等方面都存在着风险。在金融危机的环境下,企业必须适应市场环境,在财务管理中树立正确的财务风险观念。众所周知,收益与风险具有相互配比的关系,这是市场主体在回避风险的普遍心理作用下,进行市场竞争的结果。一般而言,风险较大的财务活动要求得到较高的收益报酬;换言之,追求高收益的财务活动需要承担较高的财务风险。在有效的市场中,无风险、收益又高的机会通常是不存在的。

(二)把握宏观环境和金融、财税、及产业政策

2004年以来,国家为了抑制经济过热,出台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财税、货币和产业等调控政策和措施,直接影响企业的价值创造。银根紧缩、严控对钢铁、汽车、有色金属、房地产和水泥等行业新增项目的审批和贷款,使此类企业的筹资难度加大,资金成本上升。随后不断加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窗口”信贷等措施的实施,更直接导致资金成本和财务费用增加、现金流减少。人民币不断升值导致出口企业成本增加,出口退税率大幅降低或取消,导致所涉及行业企业利润和现金流减少。

金融危机环境下,企业管理者更应格外关注这些因素的变化趋势及影响程度,并针对企业自身特点及财务状况提前安排母、子公司的应对措施,合理规划项目和投资,善于运用新型金融工具来化解或锁定影响企业价值创造的财务风险。

(三)加强对外汇的管理

首先,应做好计价货币与支付货币的选择。在合同谈判前,尽可能充分分析外汇走势,选择有利于企业经营的结算币种、结算方式。改变所有出口销售、进口设备和原材料均以美元结算的单一方式,逐步采用多币种结算方式,降低单一外币汇率波动给出口造成的不利影响。此外,还可以增加出口贸易中本币的结算,以直接规避汇率波动的风险。

其次,在合同中订立适当的保值条款,以防止汇率变动的风险。我国部分出口企业已具备相当的市场份额和一定的议价能力,为抵销汇兑损失的不利影响,应结合自身的竞争状况和市场地位,与主要客户协商共同承担人民币升值风险,并采取谨慎提价措施,部分转移汇率变动的风险。

最后,要完善经营管理,提升产品质量和国际竞争力。只有通过不断完善经营管理、提高产品质量、提升公司品牌影响、提高出口产品的价格、强化价格竞争优势,才能消化因人民币升值所带来的成本上升因素的影响,抵御汇率波动的风险。

(四)加强现金流管理,加快应收账款回收

在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企业的现金流正如企业的生命线一样,牵动着企业的发展。如果没有现金流的维系,企业也就失去了生存的能力。所以,在特殊时期,财务人员应当高度重视企业现金流以及应收账款的回收情况。企业管理者要特别注重坏账率,建立坏账预警制度,对于坏账要进行专项性的管理,加快和重视与客户的对账工作,对货款要及时进行催收,对应收账款要实行动态的管理,以保证企业的现金流。

【参考文献】

第6篇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执行董事会的宣布,该组织决定从2009年11月开始按市场价格面向全球中央银行出售403.3吨黄金储备。此决定一经宣布,立即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中国央行也随之被舆论认为是最热门的首批接盘对象。

然而,在美元不断下跌,全球金价持续飙升中打响的这场黄金抢夺战中,首个购金者竟然不是坐拥世界最庞大外汇储备的中国;第二个接盘者也不见中国央行的身影。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与此同时中国央行仍行进在持续购买美国国债的道路上。

自前年由美国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国内谈论美元衰落、黄金保值、外汇储备多元化之声便日盛一日。此次购金,中国非但按兵不动,反而增持美国国债,国内舆论为之哗然便可想而知。

一、美国经济及国际金融市场隐患犹存,增持美国国债仍不失为较佳选择

1.美国经济及国际金融市场隐患尤存

自去年第二季度以来,美国经济出现止跌回升迹象,国际金融体系也趋于稳定,但美国经济复苏过程仍曲折艰难;国际金融市场也隐患尤存。其表现如下:

第一, 美国经济复苏过程仍曲折艰难。美国这次的危机不同于以往,它出现了居民支付能力的危机,这是资本主义国家从未出现过的。日本上个世纪90年代的泡沫破灭是因为企业和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失衡,而今天的美国,它不仅企业有这样的问题,家庭资产负债表的失衡更加严重。另外,美国的失业率仍居高不下;企业设备投资几近停止;房地产市场中的商用房地产仍存在大幅下跌的可能性。

第二, 国际金融市场隐患犹存。一是全球银行系统恢复尚需时日。自各国救市计划出台之后,大部分金融机构都进行了大规模的不良资产核销,但是,西方国家金融机构的“有毒资产”尚未全部消除。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算,全球大约还有将近一半的亏损隐藏在一些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二是全球商业房地产的下跌将对商业银行形成较大冲击。

2.本次国际金融危机期间,美元反而成为避风港

自美国引发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美元霸权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但是,一个值得注意的事实是,在危机期间,美元币值不跌反升,越是危机深重,美元的储备货币功能越明显,“现金为王”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这反映了当前美元仍是无可置疑的安全港资产。

3.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势在必行,但美元本位货币地位短时期内尚无法改变

第一,国际货币本位的更迭并非一蹴而就。金融危机使得以美元为本位的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必然。然而,国际货币本位的更迭并非一蹴而就。因为任何一种货币本位地位的确立都不仅仅是纯粹的经济问题,它还包括政治、军事乃至外交等多种因素。回顾国际货币发展史,尽管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的综合实力已经开始超过英国,但英镑的国际货币地位并没有立即被取代。一直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成为世界霸权国家,而英国和其他欧洲国家遭遇重创以后,美元才取代了英镑成为国际货币。

第二,一国货币成为国际货币是该国综合实力的反映。在当代世界,俄罗斯和日本就是两个典型的例子。两个国家中,一个是政治和军事大国,一个是经济大国,但无论是卢布还是日元都没有成为国际本位货币,20世纪80年代日本GDP曾一度达到过美国GDP的70%,日本也因此超过欧洲传统强国,经济规模一直位列世界第二位,但日元的国际化程度却一直不高。根据有关统计,日元作为储备货币的比例从未超过10%,而且近期还出现了下滑。因此,什么样的货币才能成为国际货币,是一国综合实力的反映。想通过一场金融危机就改变以美元为主的国际货币格局暂时还不现实。

第三,现阶段而言,增持美国国债仍不失为较佳选择。美元能否被其他国家继续选做储备和结算货币,则取决于人们对欧元、英镑或日元等其他国际储备货币的信心。尽管各国避险情绪越来越高,但就选择国际储备货币和金融产品而言,却只能在“坏”与“更坏”之间做选择。继续增持美元及美元资产的风险固然存在,但持有或增持非美元资产的风险显然更大。也就是说,只要目前这种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格局,在此次金融风暴中,经过修补能够得以维持,美元的国际地位便有可能至少在未来三五年的时间里仍呈强势。加之美元债券毕竟是美国的债券,它相当于美国以作为担保的国家基金。基于此,至少在现阶段,中国的外汇储备投资仍应以不变应万变,就购买金融产品而言,稳步增持美国国债仍不失为当前较为稳妥的选择。

二、增持美国国债能够对美国融资渠道构成威慑力

一般情况下,美国政府可以通过如下三种途径为财政支出融资:增税、增发国债和印制钞票。但是,由于其经济已经陷入衰退,美国政府暂无增加税收的可能,发债仍将成为其主要融资渠道之一。

截至目前,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大约为美国可流通国债总量的25%。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尤其在世界经济走势尚未完全企稳的情况下,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的占比越高,中国对美国融资渠道的控制力就越强,对美国经济的威慑力也就越大。换句话说,如何采用美国前财长萨默斯所谓的中美“金融恐怖均衡”理论,让美国成为中国的“人质”,或者至少互为“人质”,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手中持有的美国国债总量。

据英国巴克莱银行资本公司计算,美国境外市场每减持360亿美元美国国债,将推高美国国债利率0.05个百分点。在美国,其国债利率相当于基础或者说基准利率,国债利率的提高,将推高整个利率市场的水平,从而意味着资金成本的提高,并由此引发信贷紧缩,加剧经济萧条。

目前美国10年期国债利率为2.8%,据推算,假定中国抛售500亿美元的美国国债,加之由此引发全球后续抛售资金的跟进,美国国债长期利率会毫无疑问地涨到5%的历史高位。抛售不但会立即加剧美国金融市场利率的上升,切断美国政府的融资渠道,还会导致境外对美元和美元资产的抛售狂潮,从而引发美元危机。对美国政府而言,这无疑是致命的,这就是威慑力。

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售金价格过高是中国暂未购买黄金的主要原因

1.IMF出售黄金是为了筹措资金

以贷款利息为主要收入来源的IMF近年深陷财务窘境。2007年由于全球经济形势大好,几乎没有国家向IMF借贷,IMF的债务国一度只剩下土耳其一家,其后果是IMF赖以运转的利息收入来源枯竭。2007年,IMF财政赤字为4亿美元;2008年为1.4亿美元。据IMF估计,2010年该组织经费缺口将达4亿美元。

去年9月18日,IMF执行董事会决定,将按市场价格出售403.3吨黄金储备以筹措资金。截至目前IMF拥有黄金储备3200吨,是仅次于美国和德国的世界第三大黄金拥有者。11月2日,IMF抛售黄金的首单完成,印度央行以1045美元/盎司购入200吨黄金;11月16日,毛里求斯央行也购买了2吨黄金。而此前被认为最热门的接盘者,中国央行却没有参与首批认购。

2.国内关于中国是否应该购买黄金的两种观点

赞成方:黄金抗跌可增强中国实力。这一观点认为,黄金相对其他资产,尤其是美元资产,是一种更稳定和更具抗跌性的储备资产。目前中国的外汇储备超过2万亿美元,而黄金储备仅为1054吨,按照黄金的现价计算,黄金占中国外汇储备的比重仅为1.9%。印度此次购买IMF黄金后,其黄金储备占外汇储备的比重已达到6%左右。目前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和法国等国的黄金储备占外汇储备的比重都在70%以上。这一观点还提醒,黄金储备在国际上一直被视为实力的象征,人民币如果要进一步发展成为区域乃至国际货币,除了在贸易、投资以及自身绝对经济实力方面的增强之外,一定量的黄金储备也是一个重要的参照指标。

反对方:金价过高需择机接手。这一观点认为,在金价每盎司超过1000美元情况下买入黄金并非没有风险,一旦金价走低,中国的外汇储备依然面临缩水的危险。这一观点还进一步指出,中国应该保有一定的黄金储备,但金价走势也值得关注,目前全球宏观经济趋于稳定,金价也将趋于平稳。目前先不购买,以后IMF售出时,或许还有机会在市场上以较低成本买入,比如800美元/盎司。预计IMF全部出售过程将需时2年-3年,中国还有时间和机会。

3.中国央行需要在外汇储备的多元化及保值增值之间寻求平衡

第一,中国愿意增持黄金储备,但目前价格太高。中国尚未购买IMF出售的黄金,并非没有增加黄金储备的愿望。相反,自2003年以来,中国逐步通过国内杂金提纯以及国内市场交易等方式,新增黄金储备454吨,2008年底中国的黄金储备总量首次超过1000吨。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中国政府便对外汇储备采取了多元化的经营方针。这一方针的基本出发点是,外汇储备的保值、增值。2000年国际金价尚不足300美元/盎司,此后逐渐上扬。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以及美联储大量注入流动性的做法,更在总体上推高了金价,使其一度达到1300美元/盎司。此时购入黄金,将面临随时到来的回调风险,有悖保值、增值的原则。

第7篇

一、本次危机与以往危机相比有四大不同之处

首先,危机爆发的领域明显不同。以前往往是从实体经济领域开始爆发,由于生产过剩导致实体经济领域大量的生产能力闲置,工厂倒闭。而这一次危机是从金融领域开始爆发,在这之前,亚洲金融危机,拉美危机,俄罗斯危机,也都有这样一个特征,这一次更加明显。

其次,危机产生的根源与以往不同。无论是用马克思理论来研究,还是用凯恩斯理论来研究危机,通常都是由生产过剩引起,而这一次是由于消费过度引起。次贷问题就是这样,一些明明没有消费能力的人进入消费领域,银行提供了过多资金。

再次,危机传染力不一样。在这之前的危机基本上都是局部的,而这一次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美国率先开始,然后冲击到欧洲,以及亚洲。在全球化的新时代,危机也开始具有全球化的特征。

最后,此次危机发生的频率跟以往不同。以往的经济危机周期性很明显,平均五年左右一次。但是美国从上世纪90年代到现在,美国经济没有出现过大的起伏。

次贷危机终于彻底打破了华尔街神话,继贝尔斯登中弹倒下之后,有着158年悠久历史的全美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宣布破产,曾经声誉卓著的雷曼落到今日这步田地在战后金融史上绝对是具有指标意义的事件。因为这不是个案,而是系统性风险的大爆发。

二、本次金融危机对我国企业的影响

首先,出口增速下降,将面临更多的贸易保护壁垒。全球经济会对中国企业的出口产生较大负面影响。由于美国是中国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国,美国经济减速不仅降低中国的出口增速,而且减少中国的贸易顺差规模。此外,欧洲、日本和新兴市场经济体的经济增长也都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进口需求开始呈现下降趋势。上半年,珠三角等地有不少中小企业倒闭,而就行业来看,主要是玩具行业,接下来是纺织服装出口行业。仔细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限于倒闭困境中的主要是加工贸易企业。应该指出,出口增速的下滑和出口企业的倒闭不能完全归咎于金融危机的冲击,而是与人民币升值、国内生产经营成本的上升、技术水平落后、经济结构不合理等有很大关系。受到冲击的出口企业往往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在本轮经济结构调整中,这些企业被列为调整的对象,只是金融危机的来临使此类企业面临的压力增大,或者说是调整提前来临了。对其他企业而言,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较小。

其次,国际商品市场价格下跌,中国企业的原材料成本下降。前几年,由于美元贬值、投机盛行、需求旺盛等因素,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居高不下。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金融机构流动性短缺,逐步从大宗商品市场撤离资金,同时,投资者对世界经济增长前景日益悲观,从而预期对大宗商品的需求将下降,价格下跌。国际原油价格从140多美元的历史高位下跌到目前的30多美元;铁矿石价格也终止了上涨势头,开始回调。中国已经成为国际商品市场的主要买方,国际商品价格的下降将大大缓解中国企业的成本上涨压力并增加中国企业在价格上的话语权。

最后,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外汇衍生品风险上升。近期,中信泰富、中国中铁、中国铁建等企业投资外汇衍生品招致损失的现实提醒我们。全球性金融危机形成后,国际金融市场动荡,美元、欧元、英镑、澳元等国际货币的波动幅度增大,从事外汇交易的风险大增。此前,有些中国企业在国际贸易或投资中为避免汇率损失,从事套期保值交易;另有一些企业从事外汇衍生品投机交易,这些交易中的风险因素不可忽视。当然,由于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程度不高,中国金融监管当局对境外投资的严格管制和中国企业对境外投资理财的审慎态度,所以,中国企业在国际金融市场中的损失只是个案,并不具有普遍的意义,但应该引起警惕。

当前的世界,正在经历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在全球化图景下,这样的危机不可能只关乎美国的事或者有钱人的事,每个中国人都应该密切关注它将要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变化,每个企业如何面对如此的冲击,国有企业如何在危机中所作为,本文将以重庆国企为例:

三、重庆国有企业应对此次危机的措施

面对金融危机,重庆国有企业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分析形势,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政策,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化挑战为机遇,保持经济平稳增长。

首先,科学判断,增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紧迫感。受美国次贷引发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10月份,重庆市属国有重点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23亿元,虽同比增长21.8%,但环比下降19.1%,扣除3.7亿元政府补贴交通企业因素,实现利润总额6.7亿元,环比下降26.4%。重钢集团、机电集团等少数集团利润已出现大幅下滑趋势,形势不容乐观。国有企业将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接受严峻考验,必须引起高度警惕,切实增强危机感、紧迫感、责任感,未雨绸缪、积极应对,做好发展思路上、组织安排上、经济措施上的充分准备。

其次,理性思考,坚定战胜国际金融危机的信心。从全球看,与1929年经济危机相比,这次危机始于虚拟经济,在特点上有明显不同,而且在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主题背景下,各国应对经济危机的态度都非常积极,国际间的同步协作将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从我国看,六大积极因素将使我们能够更加从容应对。一是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期,国内市场潜力巨大,长期看仍是全球增速最快的经济体;二是改革开放30年的成就奠定了良好的体制机制、经济基础及人力资源;三是国内储蓄率较高,外汇储备较多,财政收入及负债状况良好,金融运行体系较为稳健,企业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增强,国际金融危机并未根本改变我国经济基本面;四是政府宏观调控能力进一步增强,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五是出口产业链比较完整,比较优势明显;六是社会和政治稳定,法制进一步健全,发展环境比较有利。从重庆看,由于重庆深居内陆,经济结构中外向性因素占比不高,受世界经济影响有一个滞后效应,1月~10月与去年同期相比,GDP增长14.9%,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6%,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32.9%,地方财政收入增长33.7%,经济形势总体较稳定。重庆市委、市政府 见势早、行动快,提前进行了对策性的调控,明确未来3年投资1.5亿元拉动内需,为应对危机、持续释放正向能量提供了强力支撑。从国企看,近5年国资总额从1700亿元增至目前的7200亿元,所有者权益为1960亿元;市属国有重点企业户均资产达220亿元,资产规模为100亿的集团达20户,年销售额100亿元的集团达7户;市属国有重点企业经济运行总体依然向好,1月~10月实现营业收入1277亿元,同比增长30.3%;实现利润总额82亿元,同比增长32.3%,近年的发展积累、特有的运作机制、合理的布局结构等,都为应对危机提供了有力保障。

第8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财务管理;启示

引言

如果从2007年底美国发生“次级贷款”危机算起,被称为世界性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至今已近两年了,现在还再探讨这个题目,似乎有炒冷饭之嫌,但在笔者看来,理由有:

理由之一:有人说,金融危机使我们失去了很多,但不应失去思考;它摧毁了我们许多,但不应摧毁价值。还有人说金融危机百年一遇,但要充分认识到它给我们上了生动而又深刻的一课,是年轻人锻炼成长的好机会。它给我们多了一种经历、一种见识、一种历练、一种本事。不论从哪个角度,都必须通过思考,认真总结经验,不能轻易地放弃金融危机给人类思考的价值。

理由之二:人们经常说形势决定任务。当前各国共同面临的问题是,对世界经济寒潮何时消退的形势做出科学的判断,以便确定当前任务。

就我国而言,在经济寒潮何时消退中存在多种意见,其中有两种代表性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我国经济2008年底就触底,2009年第三季度就能走出低谷看到曙光;另一种意见则认为,这次经济寒潮2009年才能见底,2010年才能有起色。应当说,这两种意见都有各自的道理。

主张2009年下半年就能见到曙光的理由,媒体已有许多的披露,这里从略。下面主要讲主张2010年才能有起色的理由。

信息时代,世界虽大也只不过是个地球村,谁也不能独善其身。这里先关注世界多数经济专家的看法。他们认为,这场经济危机目前仍见不到底,也很难预测什么时候能见底。因为政府救市方案只能缓解,而不能根治;实体经济深层次矛盾依然在激化,经济调整还将进一步展开。有的专家还预言会出现第二波金融危机。拿超级大国——美国的经济来说,经济危机还在继续,其经济仍然在恶化,失业在增加,消费率(占GDP的比重)从70%降到60%等。这是因为,美国生产要素已缺乏增长动力,不知道用什么方式能够填平金融海啸造成的巨大窟窿,更不知如何维持美元稳固的世界地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因预测到这次金融危机而得奖)日前表示:到2011年世界经济将真正进入萧条期,人们将看到零利息、通货膨胀和无复苏景象,这种情况还将延续很长时间。前不久,新加坡宣布一年期存款利率是百万分之一,也就是一百万存款的利息是1元。这不是零利息又是什么?

我国的状况又是如何呢?由于这次金融危机是通过美元和五花八门衍生金融工具向世界各国扩散,并渗透到世界各国经济中。既要看到我国经济基本面及发展优势和潜力,也要看到我国所面对的外部严峻环境和自身的困难。而对于后者。主要有四点判断:

第一。经济增速继续下滑。2009年一季度GDP同比只增长61%;全国财政收入1.46万亿元,同比下降8.3%。用电量和运输量一般是研究宏观经济走势的风向标,而一季度用电量还在下降,说明经济产出仍是下降趋势。有人具体指出,2009年我国经济可能出现投资、消费和出口三大需求同时减速的险情。先说投资。投资增长的原因,是经济增速的拉动。现在经济下滑,投资自然就没有积极性。再说消费,这几年主要是靠汽车、房地产拉动,而这两个产业又是靠消费信贷刺激起来的,然而百姓的消费力已经被透支了。

第二,以城市化提高消费率并不理想。三十年城市化人口要有9亿,而现在只有4亿多。而今又有1000多万的农民工返乡,农村的消费很难拉动,目前又很难找出新的经济增长点。类似于家电下乡这样的策略并不理想。东部不想买,西部又买不起。有的还说,家电是因为不能出口,才转销到农村的,而价格优惠13%,只等于出口的退税而已。

第三,央行认为,房地产目前仍有回调的危险。商品房开工面积还在下降。其调整时间约需要3年,仍要引起——系列行业的调整。

第四,伴随着改革开放以及全球化产业的分工,中国经济的增长对对外贸易的高依存度,短期内难以逆转。如我国与美国的年贸易额高达3000多亿美元。而我国出口却在下降,2009年一季度进出口总额同比降24.9%。我国经济面临美欧经济衰退及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巨大考验。

综上所述,金融危机已到尽头的说法并不可靠,现在仅是进入止稳状态。因此,如何从认识危机产生原因和怎样科学认识危机的问题出发,进而总结经验、丰富知识、提振信心、沉着应对、认真地做好本职工作、共克时艰这些问题,今天仍然严肃地摆在面前,需要我们做出响亮的回答。

因此,今天来探讨这个题目并没有过时,更不是炒冷饭,仍然具有理论与现实的针对性。

基于此,根据有关文献及笔者学习的体会,这里先讲金融危机及其产生的原因,即根源;再讲当前人们对金融危机的几种认识;接着讨论一下怎样科学与辩证地看待金融危机;最后,根据上述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和发展的形势,谈一谈金融危机给财务管理和会计工作带来的思考和启示。

一、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

至今,有些人仍然感到这场危机来得莫名其妙。在谈原因之前,先通俗地说一下什么是经济危机。

一个国家的经济,由过热到停滞,再走向衰退,达到一定程度时,就发生经济危机。从其表面现象来说,就是你所生产的东西,有钱的人不需要,而需要的人又买不起;或者说,大家需要的东西无人生产,不需要的东西却还在大量制造。严重而又全面的经济危机,是以下述7种现象为其主要特征的:一是经济严重泡沫化(商品价格严重脱离价值);二是经济结构失衡,生产相对过剩;三是银行严重亏损,有的倒闭;四是很多企业破产,大量员工失业;五是发生通货膨胀或是通货紧缩;六是经济下滑;七是经济秩序混乱。当人类被动地接受惩罚后,又会回到价值规律上来,使经济得以恢复。但以后又会再出现经济危机,使经济呈现周期性、螺旋式上升。因此,经济危机既有始,也会有终,所以称其为经济发展的周期性。

那么,产生金融危机的原因是什么?应当说,各个时期产生经济危机的具体原因不尽相同。更为重要的是,金融危机至今还在继续。此时,要对这场金融危机做出全面的寻根究源还不是时候。下面根据有关资料,讲五个主要原因。

(一)过度消费和超前消费

美国人有过度消费和超前消费的习惯,今天敢花明天或是后天的钱。然而。天上掉不下馅饼。这就要碰到一个问题,怎样才能有钱保证过度消费和超前消费?常规的做法是借债和捞钱。

先说借债。美国人在世纪之交,储蓄率已是0,且敢于借钱花,负债的水平相当高,据说已达10多万亿美元。这是什么概念呢?拿我们的人民币来说,10多万亿美元,相当于70万亿人民币。而我国2008年的财政收入约6万多亿人民币。即使什么钱都不花,12年左右才能还清债务。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国也是世界上最穷的国家。有人说过。美国是太多的人花了还不起的钱,世界太多的人又把钱借给了不该借的人。如很多国家都买美国的国债,我国到2008年底总共持有美国的国债7274亿美元,占美国国债的23.6%,已经超过日本,是美国国债第一大持有国。现在,我们还在买美国的国债。

再说捞钱。多年来,他们挥舞着美元的大棒,认为经济的增长已不是依靠主要的生产要素,而是热心地去制造科技网络泡沫、房地产泡沫和衍生产品泡沫等等,以便捞钱。有这样的社会存在,就很容易养成投机的心理。投机虽是市场的剂,但漠视风险的过度投机所制造的泡沫总是要破的,也就是必然要受到价值规律的惩罚,使市场失去稳定的基础,引发金融危机。例如,近年来,在高利润的诱惑和激烈竞争的压力下,投资银行逐步地放弃需要资本金很少、以赚取佣金的主业务,而是不务正业和本末倒置地大量介入“次级贷款”市场和复杂衍生金融产品投资。而衍生金融产品又具有众所周知的杠杆效应,可以放大收益和风险,交易主体只要交少量的保证金就可以完成高回报的交易。高杠杆率使得投资银行对融资依赖增强,一旦投资银行不能通过融资维持流动性时,就容易引起投资银行的破产。美国五大投资银行就是教训。

(二)金融创新过度和不恰当使用

虽然金融创新对金融的发展具有推进器的作用,但又有放大风险的一面,是把双刃剑。因此,必须把金融创新风险置于可控的范围内。美国是推崇金融创新的国度,现在究竟有多少衍生金融工具,谁也无法搞清楚。它们又是如何创新和使用金融创新工具的呢?如美国的房贷机构——房利美和房地美购买商业银行和房贷公司流动性差的贷款,通过资产证券化,将其转换成债券在市场上发售,投资银行又利用其金融工程技术,通过创新再将“次债”进行分割、打包、组合并在市场上分别出售。由此衍生层次变迭加,信用链条拉长。其结果是没有人去关心这些衍生金融产品的真正基础价值。从而助长和推动了极度的短期投机趋利化,最终酿成了严重的金融市场危机。可以说,美国本轮金融危机就是“次贷”危机所蔓延的结果,“次贷”危机是美国金融机构的金融创新过度和不恰当使用金融衍生品的产物。

总之,好大喜功和寅吃卯粮,终究是要付出惨痛代价的。同时,也使我们想到,我们党所提出的可持续的发展战略是何等的正确和有眼光。

(三)对经济疏于监管

正反的经验均证明,市场经济是法制的经济,必须依法进行监管。建立在法制和监管基础上的一些市场运行的基本规则和制度,是一个健康和有序的金融体系赖以运行的基石。市场主体如果脱离监管和法制的约束,过度追求盈利,盲目竞争,市场就可能滑向无序,金融危机就极易发生。而美国自由金融主义发展模式已经走到了顶峰,必然导致金融市场的系统性崩溃。总理2009年初在剑桥演讲时,一针见血地指出,这场金融危机使我们看到,市场也不是万能的,一味放任自由,势必引起经济秩序的混乱和社会分配不公,最终受到惩罚。总理还说,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一些经济实体疏于监管,一些金融机构受利益驱动,利用数十倍金融杠杆进行超额融资,在获取高额利润同时,把巨大的风险留给整个世界。这充分说明,不受管理的市场经济是行不通的。

(四)不合理的高薪激励

有关机构的研究资料表明,2007年美国大企业高管薪水水平是普通员工的275倍,而大约30年前,则是35比1。在中国,据媒体的披露,中国银行董事长是150万,相当于美国30年前的水平。金融机构对高管激励措施,往往与短期证券交易收益挂钩。在诱人的高薪躯动下,华尔街的精英们为了追求巨额短期回报,纷纷试水“有毒证券”,借助于金融创新从事金融冒险。如前所说,美国的房贷机构、经纪公司将贷款发放给没有还贷能力的借款人,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则将房贷资产打包卖给投资者,重奖之下放弃授信标准。离开合理边界的高薪激励,是这场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和罪魁祸首之一。

(五)数学模型的滥用

数学模型本身是科学与严密的,但却是静止的,而资本市场则是生动活泼和瞬息万变的。数学模型依赖一些脱离现实市场条件的抽象假设和历史数据,因而只能在一定范围内作为投资决策参考,不能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过分依赖模型进行投资决策是不科学的,必须对模型计算结果给予科学判断。恰恰是不准确的投资模型,使得华尔街分析师、精算师忽略系统性错误,并在证券化分析、系统风险估算,甚至违约率计算上出现预测失误,最终成为这次美国系统性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诱因。

存在决定意识。金融危机,既然发生了,人们会有怎样的认识呢?

二、对这场金融危机现有的几种认识

下面列举现有的三种认识。

(一)巴不得一夜之间就能告别经济危机

据有的媒体披露,1998年东南亚发生了金融危机,泰国人一夜醒来,每个家庭的财富缩水了20%。本次金融危机已造成世界4万亿美元损失,大体上每人平均约3万元人民币。这对非洲绝大多数的国家和我国有些地区来说,都是天文数字。对我国来说,尚未见到这样的指针和数字。尽管我国经济基本面还是好的,但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都蒙受了损失,其程度估计不会亚于泰国人。根据媒体的披露,给我们留下较深印象的有:

第一,经济下滑。如2008年国家的GDP和财政收入增幅都比上一年下降。

第二,股市沪A从六千一百多点跌到一千六百多点,降了72%左右。2008年A股的市值减少了20多万亿元,创证券市场开张侣年以来的记录。因市值减少,中国经济证券化比率也从2007年157.5%回归到2008年的53.87%。

第三,就业面缩小,失业增加。毕业大学生就业难,有一千多万农民工返乡,使许多家庭的收入缩水,生活陷入了困境。

第四,企业的业绩下滑,职工的工资和奖金减少。

不难想象,上述的这些情况给生活带来了压力,又给精神上带来烦恼。甚至使人容易产生悲观失望情绪,对经济和生活失去应有信心。例如,由于金融危机的发生,美国人比7年前还穷,历史倒退了7年。世界上已有4位亿万富翁自杀。4月22日,美国住房抵押贷款的主要来源之一——房利美的CFO也在家中自杀。邻居都讲他是好人,同事讲他的能力出众,去年还获85万美元奖金。自杀原因可能是压力太大。俄罗斯的亿万富翁因金融危机也少了一半。香港的百万富豪在2008年减少了6.6万人,平均流动资产(基金、股票、外汇、债券及其它流动资产)减少120万港元。因此,许多人巴不得在一夜之间就能挥手告别经济危机。

(二)盼望房价能越低越好

我国房地产的价格时有上涨过快的情况,很多低收入家庭买不起房子。政府根据这一现象,采取了如运用税收和利率杠杆等调控的措施,鼓励买房。有的人希望政府能进一步运用行政手段,打压房价,价格越低越好,使大家都能买得起房子。

(三)希望天天有便宜货

为了促进消费,刺激经济,政府采取了包括发放消费券在内的许多措施,帮助困难群众。许多企业也为了使自己手头有真金白银,以便在危机中取得主动,采取了包括降价在内的许多促销策略,有许多商品的价格低于成本。这种策略使得部分人认为,经济危机没有什么不好,工资一分也没少,而衣食住行乐都在降价,天天有便宜货可买。有的人一买东西,就可以用好几年。

上述这三种比较有代表性的想法,是否全面与科学?

三、必须以科学、辩证的眼光看待这一场金融危机

针对上述三种想法,相应地讲三点:

(一)应充分认识到金融危机的客观性和不可抗拒性

当今,世界绝大多数的国家放弃了计划经济的模式,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的本质是竞争,价值规律必然要起作用。所谓的价值规律,讲的是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目前还无法加以直接计算,只能借助于价格(货币)加以表现。由于供求关系,价格会随价值上下波动,但最终决定价格的是价值。市场经济正是通过价值规律的价格机制进行调节。即通过价格信号知道要生产什么,不生产什么。所以,价值规律是一所伟大的学校。

市场经济同样存在着许多问题。最重要的问题是在追逐利润的竞争中,由于信息不对称和生产的无政府主义,会使生产具有很大盲目性,进而引发经济结构失衡,从而出现开头所讲的那些经济危机现象。这些现象,不是买卖双方或是某个人特意安排的,而是在价值规律作用下,受到惩罚后才能知道的,属于事后的惩罚,当发现并要纠正时已经来不及了。因此,经济危机是无法阻挡也逃脱不了的。换言之,经济危机不是那种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东西,而是具有客观性质和不可抗拒性,并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另一条经济规律,叫做经济周期规律。这也是实行市场经济这一资源配置形式,在创造高速生产力同时,必须付出的代价,或是不可克服的弊端。正因为如此,认识并深入理解金融危机应成为人生的必修课。

(二)商品房价格并非越低越好

商品房价格问题,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思维上往往会出现“剪不断,理还乱”的状况。

首先,从理论上看,商品房价格不是由主观愿望决定的,它最终是被商品房的价值所决定的。也就是价格太高了,背离其价值,很多人买不起,这当然不行,也不可能长久下去;反之,如果太低了,亏本生意没有人会做。其价格问题,只能由市场决定,由价值规律进行调节。决不能倒退到商品价格均由政府规定的计划经济体制时代。况且,据统计,房地产行业牵涉到五十几个行业,如钢铁和水泥等行业,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占到GDP的比重10%,与相关的56个行业加起来占到GDP的40%。这里有个如何照顾到更多人利益的问题。

其次,商品房价格问题,同很多经济问题一样,是一个两难选择的问题。温总理2009年2月28日与网友在线交流时说,住房人均不足10平方米的要超过千万户以上。但是。笔者认为实际比这要多。因为每年的大学生有600万人,不久就要结婚,这需要多少房子?总理这里想说的是,商品房目前还存在着很大的需求。可总理没有讲另一方面,也就是现在居民手中有钱,光储蓄就有25万亿多元,这还没有包括基金、股票、债券、外汇等。可为什么老百姓手中有钱。又有需求,而商房却大量积压?其症结是开发商与消费方想法不一致,没有找到合理的价格。从政府的角度来说,处于究竟是倾向老百姓还是倾向开发商这种两难选择的境地。十个行业的振兴计划只有房地产行业可能与此有关。如何解决需要与价格的均冲性问题,这正是企业家和经济学家的任务。最近中央发表了房地产白皮书,称由于需求的刚性,再降房价的可能性很少。

最后,关于是不是必须让每个人都能买得起房子的问题,号称世界上收入最高的美国,也只有30%左右的人有房子,其它的人都是租房子住,很多人租住政府的廉租房。其实,经济高度商品化后,人力资源也高度地在流动,买个房子会感到很拖累。

总之,商品房价格要降到合理的价位,并非越低越好,也不是越高越好。商品房价格不能严重背离价值。

(三)商品低价促销问题只能治标不能治本

经济学中有个基本常识,只有投入小于产出时,社会不仅能生存,而且能发展。因此,任何社会都要节约,力争以尽可能少的投入来取得尽可能大的产出。这里讲的节约,归根到底是时间节约,时间节约规律被称为是最高级的经济规律。社会对节约要求的强制性,也适用于企业。现在用时间节约规律来看促销的现象,企业能长期用低于成本的价格出售商品吗?如果是这样,企业一定不能生存。现在的促销只是一种战略,而且他们失去的也希望能在今后得到补偿。促销对于经济危机来说,只能治标不能治本,更不是长远之计。

由此可见,上述的三种想法均不大科学,且存在片面性,也不符合辩证法。对于金融危机,科学的态度应是:一方面是要承认和尊重规律,人类在它的面前是渺小的;另一方面,要提振信心,积极地去面对。也就是说,30年前我们选择了市场经济,享受了市场经济带来的快速发展;今天我们也要勇敢地面对市场周期性波动。

四、金融危机对财务管理和会计工作的启示

对财会工作者而言,这次经济危机,可以暴露和反思以往在财务管理和会计工作上的不足,把它看成是彰显和提升财务理念的好机会,把财务管理和会计工作提高到新的水平。当今,每个企业都必须有针对性地加强以下的建设和管理。

(一)必须加强财务管理的战略研究和建设

财务管理应采取什么战略?这是财务管理的首要问题。过去,有相当多的企业随波逐流,人家做什么就跟着做什么,什么赚钱就做什么。而不去研究、咨询、分析和制订战略,确定经营模式。根据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今后应看重考虑的问题主要有:

1企业的生产经营要着重于实业

当前的危机是危中有机,关键看能否抓住机遇。现在政府为应对金融危机所投入的每一分钱,在战略上都要立足于科学发展,再不能回到传统发展的老路上去。也就是在保速度、保增长的同时,要做到促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因为只有培育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经济增长点,才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可持续性,才是应对危机的长久及治本之策。在制订企业经营和财务管理的战略时,我国的实体经济应名副其实,生产经营应重在实业。

虽然融资等问题离不开资本市场,但不能把主要精力放在资本市场上,特别是股票投资。

2要慎用各种理财的金融衍生产品

本来,金融创新的根本目的是要规避风险和套期保值,并非危机的根源,但如果滥用或将其视为投资工具,就会成为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2007年全球外汇资金和金融衍生产品全年交易量达3259万亿美元,相当于当年全球GDP总和的67倍,已超过了实体经济的需求。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特别是要慎用各种理财的金融衍生产品的创新,要注意掌握使用中的“度”。那么,其度如何把握呢?据数据介绍,一般可以遵循以下的原则:

第一,总量适度的原则。要以规避风险和套期保值的需要为标准,而不是要通过投资获利。否则又将演变成不可抗拒的风险。

第二,程控的原则。对金融衍生产品投资要有内控机制,如果是无法控制,则不能投资。

第三,稳步推行原则。先推行简单、风险低的产品,等待水平提高以后,再向复杂、风险高的产品过渡。

说到财务战略,热门的话题是楼市和股市,却很少有人去关心居民储蓄以及货币量扩大的问题。可把它比喻为定时炸弹、笼中虎、或是堰塞湖,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爆炸和溃堤?估计在未来GDP温和增长下还可能发生通货膨胀。对此,在理财战略上怎么应对?

(二)加强风险导向型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

内部控制随环境变化,处于不断的演进之中。针对现代企业风险无时不有、无处不存的这一环境,COSO委员会于2004年颁布了企业风险管理框架(ERM),认为以前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包含在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之中,足以说明对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视。从中明白,风险发现就是收益发现的过程。这次金融危机不知有多少企业倒下(20世纪30年代有15000多家银行倒闭)?2009年的头两个月,美国又有14家银行倒闭。尽管各个企业倒闭的原因不尽相同,但共同的原因是对风险的管理不到位,资金的风险管理做得不好。根据这次金融危机给我们的教育与启示。当前资金的风险管理应针对性地做好三个方面:

第一,现在相当多的企业,仍然存在着不是内部人控制就是外部人控制的局面,这是造成资金风险管理有名无实的重要原因。在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中,要建立科学有效的权力制衡机制和有效的授权与监控机制。因为在风险投机收益的诱惑面前,监督往往无效。制衡才是最有效手段。

第二,要加强企业的文化建设,特别是要加强责任感的建设。这是因为:一方面风险管理绝不是管理阶层几个人的事,而是要贯穿企业管理的每一个过程和每一个人;另一方面,制度不是万能的,新的情况与问题会不断发生,这就要求做到在授权之内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第三,大国之间的摩擦或由于某个国家的金融危机,都会对收汇造成致命的打击。还有不断创新金融的工具,它们都充满风险,需要对此高度警惕。

(三)树立“现金为王”的观念

资金是企业“血液”。对此,人们在平日里也许不能充分领悟,但在金融危机的环境下,就不再难以理解了。这次的金融危机给我们的启示之一是现金对于企业的重要性。事实表明。由于现金流动性不足,不能偿还到期债务而破产的不在少数,甚至有的企业还是盈利性破产。因此,在预期融资困难时,尤其是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企业就必须储备尽可能多的现金,以保全企业的生存。尽管金融危机不是经常爆发,但又很难预期。从这个角度看,如果希望企业的基业常青,控制负债水平,保持科学流动性,持有必要的现金储备,就显得十分必要。这就是所说的“现金为王”的观念。同时,在方法上,要重视企业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分析和应用,把现金流量表放在首位。

这并不是说持有现金多多益善,而是要注意收益与风险的匹配。从理论上说,资产的盈利性与流动性具有替代关系。企业现金保持量越多,流动性就越强,但极端了会严重影响其盈利性;企业现金保持量少,盈利性就强,但极端了会严重影响其流动性,这就是利益与风险的匹配。如何做好匹配,宏观经济行业环境、国家货币政策、公司财务状况等都是公司现金持有量的影响因素,有很深学问。现有人对1998年世界主要国家或地区现金持有比率[=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总资产-现金及现金等价物)]进行了比较,发现美国企业的现金持有比率为6.4%、英国为6.1%、日本为15.5%、我国台湾为11.6%。相比而言,国内大陆上市公司现金持有水平比较高:中国上市公司的现金持有比率约为16.8%。1998~2007年中国上市公司的平均现金持有比率约为24%。各国比率相差的原因是什么?没有答案。

(四)对企业会计准则进行再认识和提出新的认识

2007年我国上市公司实施了与世界趋同的新会计准则。其最大的特点之一,是引进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经本次金融危机实践的检验,其科学性及效果如何呢?

先做简单的回顾。1990年9月10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时任主席理查德·c·布雷登,在参议院银行、住宅及都市事务委员会作证时指出,历史成本财务报告对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于事无补。他首次提出应当以公允价值作为金融工具。但是近20年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一直存在争论并不断进行调整、修订与完善,经历了风风雨雨。

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公允价值计量与金融危机的关系问题再次成为金融界与会计界的焦点。对其看法有不同声音:

据资料证明,欧美政治家曾经把矛头指向了按市价计算的所谓公允价值的会计准则。他们认为,在金融危机时,公允价值计量会令很多金融机构的资产价值被严重低估。为了让资产负债表好看,又会被迫抛售损失比较大的资产,进一步压低了这些资产价格,造成恶性循环。因此认为公允价值计量是加剧金融危机的因素之一。

现任财政部会计司司长刘玉廷在参加一次座谈会时指出,金融危机与公允价值并没有直接的、必然的联系,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是美国超前消费及衍生金融产品泛滥。它原则上是经济问题而非会计问题,公允价值仅是一种计量工具,是一种事后反映,并不是促成危机发生的原因。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是没有问题的,只是计量方法上还需要研究。

对这些意见怎么看?笔者认为,公允价值计量从表面上看来,只是一种计量的方法问题,这没有错。但它客观上会导致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项目发生波动,从而会影响着经营者与投资者行为,是有经济后果的。问题还在于,所谓的公允价值取得,存在着技术上的困难。同时,公允价值既有如实反映的一面,又会有各人理解不同的一面,很容易纵并运用于盈余管理等。具体到本次金融危机,其主要的表现是:公允价值在反映企业金融资产的价格上过于敏感,很多时候会成为资本市场助涨与助跌的工具。也就是在市场狂热时,它可以加剧市场狂热;而当市场陷入恐慌时,则可以加剧市场陷入恐慌,这就是人们所讲的推波助澜。针对这些问题,应该通过这次金融危机的实践进行分析,并得到相应启示。现总结以下几点:

第一,要注意流动性管理。流动性可以简单地理解为现金支付能力,它是企业资产配置和资本结构管理的结果。因此用公允价值计量资产和负债,要以流动性为目标,要能保证企业在持续经营的前提下,有足够现金头寸。

第二,提倡交易对象的管理。交易对象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在管理上,应运用该法获得交易对象的情况概要,对各项财务的指标影响进行判断,包括收益、资本、财务比率是否达到企业内部控制标准。

第三,重视处理好与投资者的关系。与公允价值计量相关的,尤其是不可观测数据的采用、管理层的判断等,更是企业需要详细披露的内容。同时管理层需要重视与投资者沟通,并解释财务指标的变动,使投资者了解企业的价值等。

总之,公允价值计量不是恶魔,也不是救世主。它是现今金融市场高度发达的必然结果,全面否定它并不可行。在思想方法论上,不能简单化,而要具体问题做具体分析,也就是对公允价值计量的使用要注意硬约束。今后,公允价值这种计量方法还需要在实践中检验,不断地进行再认识并提出新认识。

第9篇

如果从2007年底美国发生“次级贷款”危机算起,被称为世界性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至今已近两年了,现在还再探讨这个题目,似乎有炒冷饭之嫌,但在笔者看来,理由有:

理由之一:有人说,金融危机使我们失去了很多,但不应失去思考;它摧毁了我们许多,但不应摧毁价值。还有人说金融危机百年一遇,但要充分认识到它给我们上了生动而又深刻的一课,是年轻人锻炼成长的好机会。它给我们多了一种经历、一种见识、一种历练、一种本事。不论从哪个角度,都必须通过思考,认真总结经验,不能轻易地放弃金融危机给人类思考的价值。

理由之二:人们经常说形势决定任务。当前各国共同面临的问题是,对世界经济寒潮何时消退的形势做出科学的判断,以便确定当前任务。

就我国而言,在经济寒潮何时消退中存在多种意见,其中有两种代表性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我国经济2008年底就触底,2009年第三季度就能走出低谷看到曙光;另一种意见则认为,这次经济寒潮2009年才能见底,2010年才能有起色。应当说,这两种意见都有各自的道理。

主张2009年下半年就能见到曙光的理由,媒体已有许多的披露,这里从略。下面主要讲主张2010年才能有起色的理由。

信息时代,世界虽大也只不过是个地球村,谁也不能独善其身。这里先关注世界多数经济专家的看法。他们认为,这场经济危机目前仍见不到底,也很难预测什么时候能见底。因为政府救市方案只能缓解,而不能根治;实体经济深层次矛盾依然在激化,经济调整还将进一步展开。有的专家还预言会出现第二波金融危机。拿超级大国——美国的经济来说,经济危机还在继续,其经济仍然在恶化,失业在增加,消费率(占GDP的比重)从70%降到60%等。这是因为,美国生产要素已缺乏增长动力,不知道用什么方式能够填平金融海啸造成的巨大窟窿,更不知如何维持美元稳固的世界地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因预测到这次金融危机而得奖)日前表示:到2011年世界经济将真正进入萧条期,人们将看到零利息、通货膨胀和无复苏景象,这种情况还将延续很长时间。前不久,新加坡宣布一年期存款利率是百万分之一,也就是一百万存款的利息是1元。这不是零利息又是什么?

我国的状况又是如何呢?由于这次金融危机是通过美元和五花八门衍生金融工具向世界各国扩散,并渗透到世界各国经济中。既要看到我国经济基本面及发展优势和潜力,也要看到我国所面对的外部严峻环境和自身的困难。而对于后者。主要有四点判断:

第一。经济增速继续下滑。2009年一季度GDP同比只增长61%;全国财政收入1.46万亿元,同比下降8.3%。用电量和运输量一般是研究宏观经济走势的风向标,而一季度用电量还在下降,说明经济产出仍是下降趋势。有人具体指出,2009年我国经济可能出现投资、消费和出口三大需求同时减速的险情。先说投资。投资增长的原因,是经济增速的拉动。现在经济下滑,投资自然就没有积极性。再说消费,这几年主要是靠汽车、房地产拉动,而这两个产业又是靠消费信贷刺激起来的,然而百姓的消费力已经被透支了。

第二,以城市化提高消费率并不理想。三十年城市化人口要有9亿,而现在只有4亿多。而今又有1000多万的农民工返乡,农村的消费很难拉动,目前又很难找出新的经济增长点。类似于家电下乡这样的策略并不理想。东部不想买,西部又买不起。有的还说,家电是因为不能出口,才转销到农村的,而价格优惠13%,只等于出口的退税而已。

第三,央行认为,房地产目前仍有回调的危险。商品房开工面积还在下降。其调整时间约需要3年,仍要引起——系列行业的调整。

第四,伴随着改革开放以及全球化产业的分工,中国经济的增长对对外贸易的高依存度,短期内难以逆转。如我国与美国的年贸易额高达3000多亿美元。而我国出口却在下降,2009年一季度进出口总额同比降24.9%。我国经济面临美欧经济衰退及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巨大考验。

综上所述,金融危机已到尽头的说法并不可靠,现在仅是进入止稳状态。因此,如何从认识危机产生原因和怎样科学认识危机的问题出发,进而总结经验、丰富知识、提振信心、沉着应对、认真地做好本职工作、共克时艰这些问题,今天仍然严肃地摆在面前,需要我们做出响亮的回答。

因此,今天来探讨这个题目并没有过时,更不是炒冷饭,仍然具有理论与现实的针对性。

基于此,根据有关文献及笔者学习的体会,这里先讲金融危机及其产生的原因,即根源;再讲当前人们对金融危机的几种认识;接着讨论一下怎样科学与辩证地看待金融危机;最后,根据上述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和发展的形势,谈一谈金融危机给财务管理和会计工作带来的思考和启示。

一、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

至今,有些人仍然感到这场危机来得莫名其妙。在谈原因之前,先通俗地说一下什么是经济危机。

一个国家的经济,由过热到停滞,再走向衰退,达到一定程度时,就发生经济危机。从其表面现象来说,就是你所生产的东西,有钱的人不需要,而需要的人又买不起;或者说,大家需要的东西无人生产,不需要的东西却还在大量制造。严重而又全面的经济危机,是以下述7种现象为其主要特征的:一是经济严重泡沫化(商品价格严重脱离价值);二是经济结构失衡,生产相对过剩;三是银行严重亏损,有的倒闭;四是很多企业破产,大量员工失业;五是发生通货膨胀或是通货紧缩;六是经济下滑;七是经济秩序混乱。当人类被动地接受惩罚后,又会回到价值规律上来,使经济得以恢复。但以后又会再出现经济危机,使经济呈现周期性、螺旋式上升。因此,经济危机既有始,也会有终,所以称其为经济发展的周期性。

那么,产生金融危机的原因是什么?应当说,各个时期产生经济危机的具体原因不尽相同。更为重要的是,金融危机至今还在继续。此时,要对这场金融危机做出全面的寻根究源还不是时候。下面根据有关资料,讲五个主要原因。

(一)过度消费和超前消费

美国人有过度消费和超前消费的习惯,今天敢花明天或是后天的钱。然而。天上掉不下馅饼。这就要碰到一个问题,怎样才能有钱保证过度消费和超前消费?常规的做法是借债和捞钱。

先说借债。美国人在世纪之交,储蓄率已是0,且敢于借钱花,负债的水平相当高,据说已达10多万亿美元。这是什么概念呢?拿我们的人民币来说,10多万亿美元,相当于70万亿人民币。而我国2008年的财政收入约6万多亿人民币。即使什么钱都不花,12年左右才能还清债务。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国也是世界上最穷的国家。有人说过。美国是太多的人花了还不起的钱,世界太多的人又把钱借给了不该借的人。如很多国家都买美国的国债,我国到2008年底总共持有美国的国债7274亿美元,占美国国债的23.6%,已经超过日本,是美国国债第一大持有国。现在,我们还在买美国的国债。

再说捞钱。多年来,他们挥舞着美元的大棒,认为经济的增长已不是依靠主要的生产要素,而是热心地去制造科技网络泡沫、房地产泡沫和衍生产品泡沫等等,以便捞钱。有这样的社会存在,就很容易养成投机的心理。投机虽是市场的剂,但漠视风险的过度投机所制造的泡沫总是要破的,也就是必然要受到价值规律的惩罚,使市场失去稳定的基础,引发金融危机。例如,近年来,在高利润的诱惑和激烈竞争的压力下,投资银行逐步地放弃需要资本金很少、以赚取佣金的主业务,而是不务正业和本末倒置地大量介入“次级贷款”市场和复杂衍生金融产品投资。而衍生金融产品又具有众所周知的杠杆效应,可以放大收益和风险,交易主体只要交少量的保证金就可以完成高回报的交易。高杠杆率使得投资银行对融资依赖增强,一旦投资银行不能通过融资维持流动性时,就容易引起投资银行的破产。美国五大投资银行就是教训。

(二)金融创新过度和不恰当使用

虽然金融创新对金融的发展具有推进器的作用,但又有放大风险的一面,是把双刃剑。因此,必须把金融创新风险置于可控的范围内。美国是推崇金融创新的国度,现在究竟有多少衍生金融工具,谁也无法搞清楚。它们又是如何创新和使用金融创新工具的呢?如美国的房贷机构——房利美和房地美购买商业银行和房贷公司流动性差的贷款,通过资产证券化,将其转换成债券在市场上发售,投资银行又利用其金融工程技术,通过创新再将“次债”进行分割、打包、组合并在市场上分别出售。由此衍生层次变迭加,信用链条拉长。其结果是没有人去关心这些衍生金融产品的真正基础价值。从而助长和推动了极度的短期投机趋利化,最终酿成了严重的金融市场危机。可以说,美国本轮金融危机就是“次贷”危机所蔓延的结果,“次贷”危机是美国金融机构的金融创新过度和不恰当使用金融衍生品的产物。

总之,好大喜功和寅吃卯粮,终究是要付出惨痛代价的。同时,也使我们想到,我们党所提出的可持续的发展战略是何等的正确和有眼光。

(三)对经济疏于监管

正反的经验均证明,市场经济是法制的经济,必须依法进行监管。建立在法制和监管基础上的一些市场运行的基本规则和制度,是一个健康和有序的金融体系赖以运行的基石。市场主体如果脱离监管和法制的约束,过度追求盈利,盲目竞争,市场就可能滑向无序,金融危机就极易发生。而美国自由金融主义发展模式已经走到了顶峰,必然导致金融市场的系统性崩溃。总理2009年初在剑桥演讲时,一针见血地指出,这场金融危机使我们看到,市场也不是万能的,一味放任自由,势必引起经济秩序的混乱和社会分配不公,最终受到惩罚。总理还说,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一些经济实体疏于监管,一些金融机构受利益驱动,利用数十倍金融杠杆进行超额融资,在获取高额利润同时,把巨大的风险留给整个世界。这充分说明,不受管理的市场经济是行不通的。

(四)不合理的高薪激励

有关机构的研究资料表明,2007年美国大企业高管薪水水平是普通员工的275倍,而大约30年前,则是35比1。在中国,据媒体的披露,中国银行董事长是150万,相当于美国30年前的水平。金融机构对高管激励措施,往往与短期证券交易收益挂钩。在诱人的高薪躯动下,华尔街的精英们为了追求巨额短期回报,纷纷试水“有毒证券”,借助于金融创新从事金融冒险。如前所说,美国的房贷机构、经纪公司将贷款发放给没有还贷能力的借款人,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则将房贷资产打包卖给投资者,重奖之下放弃授信标准。离开合理边界的高薪激励,是这场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和罪魁祸首之一。

(五)数学模型的滥用

数学模型本身是科学与严密的,但却是静止的,而资本市场则是生动活泼和瞬息万变的。数学模型依赖一些脱离现实市场条件的抽象假设和历史数据,因而只能在一定范围内作为投资决策参考,不能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过分依赖模型进行投资决策是不科学的,必须对模型计算结果给予科学判断。恰恰是不准确的投资模型,使得华尔街分析师、精算师忽略系统性错误,并在证券化分析、系统风险估算,甚至违约率计算上出现预测失误,最终成为这次美国系统性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诱因。

存在决定意识。金融危机,既然发生了,人们会有怎样的认识呢?

二、对这场金融危机现有的几种认识

下面列举现有的三种认识。

(一)巴不得一夜之间就能告别经济危机

据有的媒体披露,1998年东南亚发生了金融危机,泰国人一夜醒来,每个家庭的财富缩水了20%。本次金融危机已造成世界4万亿美元损失,大体上每人平均约3万元人民币。这对非洲绝大多数的国家和我国有些地区来说,都是天文数字。对我国来说,尚未见到这样的指针和数字。尽管我国经济基本面还是好的,但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都蒙受了损失,其程度估计不会亚于泰国人。根据媒体的披露,给我们留下较深印象的有:

第一,经济下滑。如2008年国家的GDP和财政收入增幅都比上一年下降。

第二,股市沪A从六千一百多点跌到一千六百多点,降了72%左右。2008年A股的市值减少了20多万亿元,创证券市场开张侣年以来的记录。因市值减少,中国经济证券化比率也从2007年157.5%回归到2008年的53.87%。

第三,就业面缩小,失业增加。毕业大学生就业难,有一千多万农民工返乡,使许多家庭的收入缩水,生活陷入了困境。

第四,企业的业绩下滑,职工的工资和奖金减少。

不难想象,上述的这些情况给生活带来了压力,又给精神上带来烦恼。甚至使人容易产生悲观失望情绪,对经济和生活失去应有信心。例如,由于金融危机的发生,美国人比7年前还穷,历史倒退了7年。世界上已有4位亿万富翁自杀。4月22日,美国住房抵押贷款的主要来源之一——房利美的CFO也在家中自杀。邻居都讲他是好人,同事讲他的能力出众,去年还获85万美元奖金。自杀原因可能是压力太大。俄罗斯的亿万富翁因金融危机也少了一半。香港的百万富豪在2008年减少了6.6万人,平均流动资产(基金、股票、外汇、债券及其它流动资产)减少120万港元。因此,许多人巴不得在一夜之间就能挥手告别经济危机。

(二)盼望房价能越低越好

我国房地产的价格时有上涨过快的情况,很多低收入家庭买不起房子。政府根据这一现象,采取了如运用税收和利率杠杆等调控的措施,鼓励买房。有的人希望政府能进一步运用行政手段,打压房价,价格越低越好,使大家都能买得起房子。

(三)希望天天有便宜货

为了促进消费,刺激经济,政府采取了包括发放消费券在内的许多措施,帮助困难群众。许多企业也为了使自己手头有真金白银,以便在危机中取得主动,采取了包括降价在内的许多促销策略,有许多商品的价格低于成本。这种策略使得部分人认为,经济危机没有什么不好,工资一分也没少,而衣食住行乐都在降价,天天有便宜货可买。有的人一买东西,就可以用好几年。

上述这三种比较有代表性的想法,是否全面与科学?

三、必须以科学、辩证的眼光看待这一场金融危机

针对上述三种想法,相应地讲三点:

(一)应充分认识到金融危机的客观性和不可抗拒性

当今,世界绝大多数的国家放弃了计划经济的模式,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的本质是竞争,价值规律必然要起作用。所谓的价值规律,讲的是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目前还无法加以直接计算,只能借助于价格(货币)加以表现。由于供求关系,价格会随价值上下波动,但最终决定价格的是价值。市场经济正是通过价值规律的价格机制进行调节。即通过价格信号知道要生产什么,不生产什么。所以,价值规律是一所伟大的学校。

市场经济同样存在着许多问题。最重要的问题是在追逐利润的竞争中,由于信息不对称和生产的无政府主义,会使生产具有很大盲目性,进而引发经济结构失衡,从而出现开头所讲的那些经济危机现象。这些现象,不是买卖双方或是某个人特意安排的,而是在价值规律作用下,受到惩罚后才能知道的,属于事后的惩罚,当发现并要纠正时已经来不及了。因此,经济危机是无法阻挡也逃脱不了的。换言之,经济危机不是那种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东西,而是具有客观性质和不可抗拒性,并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另一条经济规律,叫做经济周期规律。这也是实行市场经济这一资源配置形式,在创造高速生产力同时,必须付出的代价,或是不可克服的弊端。正因为如此,认识并深入理解金融危机应成为人生的必修课。

(二)商品房价格并非越低越好

商品房价格问题,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思维上往往会出现“剪不断,理还乱”的状况。

首先,从理论上看,商品房价格不是由主观愿望决定的,它最终是被商品房的价值所决定的。也就是价格太高了,背离其价值,很多人买不起,这当然不行,也不可能长久下去;反之,如果太低了,亏本生意没有人会做。其价格问题,只能由市场决定,由价值规律进行调节。决不能倒退到商品价格均由政府规定的计划经济体制时代。况且,据统计,房地产行业牵涉到五十几个行业,如钢铁和水泥等行业,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占到GDP的比重10%,与相关的56个行业加起来占到GDP的40%。这里有个如何照顾到更多人利益的问题。

其次,商品房价格问题,同很多经济问题一样,是一个两难选择的问题。温总理2009年2月28日与网友在线交流时说,住房人均不足10平方米的要超过千万户以上。但是。笔者认为实际比这要多。因为每年的大学生有600万人,不久就要结婚,这需要多少房子?总理这里想说的是,商品房目前还存在着很大的需求。可总理没有讲另一方面,也就是现在居民手中有钱,光储蓄就有25万亿多元,这还没有包括基金、股票、债券、外汇等。可为什么老百姓手中有钱。又有需求,而商房却大量积压?其症结是开发商与消费方想法不一致,没有找到合理的价格。从政府的角度来说,处于究竟是倾向老百姓还是倾向开发商这种两难选择的境地。十个行业的振兴计划只有房地产行业可能与此有关。如何解决需要与价格的均冲性问题,这正是企业家和经济学家的任务。最近中央发表了房地产白皮书,称由于需求的刚性,再降房价的可能性很少。

最后,关于是不是必须让每个人都能买得起房子的问题,号称世界上收入最高的美国,也只有30%左右的人有房子,其它的人都是租房子住,很多人租住政府的廉租房。其实,经济高度商品化后,人力资源也高度地在流动,买个房子会感到很拖累。

总之,商品房价格要降到合理的价位,并非越低越好,也不是越高越好。商品房价格不能严重背离价值。

(三)商品低价促销问题只能治标不能治本

经济学中有个基本常识,只有投入小于产出时,社会不仅能生存,而且能发展。因此,任何社会都要节约,力争以尽可能少的投入来取得尽可能大的产出。这里讲的节约,归根到底是时间节约,时间节约规律被称为是最高级的经济规律。社会对节约要求的强制性,也适用于企业。现在用时间节约规律来看促销的现象,企业能长期用低于成本的价格出售商品吗?如果是这样,企业一定不能生存。现在的促销只是一种战略,而且他们失去的也希望能在今后得到补偿。促销对于经济危机来说,只能治标不能治本,更不是长远之计。

由此可见,上述的三种想法均不大科学,且存在片面性,也不符合辩证法。对于金融危机,科学的态度应是:一方面是要承认和尊重规律,人类在它的面前是渺小的;另一方面,要提振信心,积极地去面对。也就是说,30年前我们选择了市场经济,享受了市场经济带来的快速发展;今天我们也要勇敢地面对市场周期性波动。

四、金融危机对财务管理和会计工作的启示

对财会工作者而言,这次经济危机,可以暴露和反思以往在财务管理和会计工作上的不足,把它看成是彰显和提升财务理念的好机会,把财务管理和会计工作提高到新的水平。当今,每个企业都必须有针对性地加强以下的建设和管理。

(一)必须加强财务管理的战略研究和建设

财务管理应采取什么战略?这是财务管理的首要问题。过去,有相当多的企业随波逐流,人家做什么就跟着做什么,什么赚钱就做什么。而不去研究、咨询、分析和制订战略,确定经营模式。根据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今后应看重考虑的问题主要有:

1企业的生产经营要着重于实业

当前的危机是危中有机,关键看能否抓住机遇。现在政府为应对金融危机所投入的每一分钱,在战略上都要立足于科学发展,再不能回到传统发展的老路上去。也就是在保速度、保增长的同时,要做到促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因为只有培育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经济增长点,才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可持续性,才是应对危机的长久及治本之策。在制订企业经营和财务管理的战略时,我国的实体经济应名副其实,生产经营应重在实业。

虽然融资等问题离不开资本市场,但不能把主要精力放在资本市场上,特别是股票投资。

2要慎用各种理财的金融衍生产品

本来,金融创新的根本目的是要规避风险和套期保值,并非危机的根源,但如果滥用或将其视为投资工具,就会成为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2007年全球外汇资金和金融衍生产品全年交易量达3259万亿美元,相当于当年全球GDP总和的67倍,已超过了实体经济的需求。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特别是要慎用各种理财的金融衍生产品的创新,要注意掌握使用中的“度”。那么,其度如何把握呢?据数据介绍,一般可以遵循以下的原则:

第一,总量适度的原则。要以规避风险和套期保值的需要为标准,而不是要通过投资获利。否则又将演变成不可抗拒的风险。

第二,程控的原则。对金融衍生产品投资要有内控机制,如果是无法控制,则不能投资。

第三,稳步推行原则。先推行简单、风险低的产品,等待水平提高以后,再向复杂、风险高的产品过渡。

说到财务战略,热门的话题是楼市和股市,却很少有人去关心居民储蓄以及货币量扩大的问题。可把它比喻为定时炸弹、笼中虎、或是堰塞湖,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爆炸和溃堤?估计在未来GDP温和增长下还可能发生通货膨胀。对此,在理财战略上怎么应对?

(二)加强风险导向型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

内部控制随环境变化,处于不断的演进之中。针对现代企业风险无时不有、无处不存的这一环境,COSO委员会于2004年颁布了企业风险管理框架(ERM),认为以前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包含在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之中,足以说明对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视。从中明白,风险发现就是收益发现的过程。这次金融危机不知有多少企业倒下(20世纪30年代有15000多家银行倒闭)?2009年的头两个月,美国又有14家银行倒闭。尽管各个企业倒闭的原因不尽相同,但共同的原因是对风险的管理不到位,资金的风险管理做得不好。根据这次金融危机给我们的教育与启示。当前资金的风险管理应针对性地做好三个方面:

第一,现在相当多的企业,仍然存在着不是内部人控制就是外部人控制的局面,这是造成资金风险管理有名无实的重要原因。在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中,要建立科学有效的权力制衡机制和有效的授权与监控机制。因为在风险投机收益的诱惑面前,监督往往无效。制衡才是最有效手段。

第二,要加强企业的文化建设,特别是要加强责任感的建设。这是因为:一方面风险管理绝不是管理阶层几个人的事,而是要贯穿企业管理的每一个过程和每一个人;另一方面,制度不是万能的,新的情况与问题会不断发生,这就要求做到在授权之内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第三,大国之间的摩擦或由于某个国家的金融危机,都会对收汇造成致命的打击。还有不断创新金融的工具,它们都充满风险,需要对此高度警惕。

(三)树立“现金为王”的观念

资金是企业“血液”。对此,人们在平日里也许不能充分领悟,但在金融危机的环境下,就不再难以理解了。这次的金融危机给我们的启示之一是现金对于企业的重要性。事实表明。由于现金流动性不足,不能偿还到期债务而破产的不在少数,甚至有的企业还是盈利性破产。因此,在预期融资困难时,尤其是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企业就必须储备尽可能多的现金,以保全企业的生存。尽管金融危机不是经常爆发,但又很难预期。从这个角度看,如果希望企业的基业常青,控制负债水平,保持科学流动性,持有必要的现金储备,就显得十分必要。这就是所说的“现金为王”的观念。同时,在方法上,要重视企业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分析和应用,把现金流量表放在首位。

这并不是说持有现金多多益善,而是要注意收益与风险的匹配。从理论上说,资产的盈利性与流动性具有替代关系。企业现金保持量越多,流动性就越强,但极端了会严重影响其盈利性;企业现金保持量少,盈利性就强,但极端了会严重影响其流动性,这就是利益与风险的匹配。如何做好匹配,宏观经济行业环境、国家货币政策、公司财务状况等都是公司现金持有量的影响因素,有很深学问。现有人对1998年世界主要国家或地区现金持有比率[=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总资产-现金及现金等价物)]进行了比较,发现美国企业的现金持有比率为6.4%、英国为6.1%、日本为15.5%、我国台湾为11.6%。相比而言,国内大陆上市公司现金持有水平比较高:中国上市公司的现金持有比率约为16.8%。1998~2007年中国上市公司的平均现金持有比率约为24%。各国比率相差的原因是什么?没有答案。

(四)对企业会计准则进行再认识和提出新的认识

2007年我国上市公司实施了与世界趋同的新会计准则。其最大的特点之一,是引进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经本次金融危机实践的检验,其科学性及效果如何呢?

先做简单的回顾。1990年9月10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时任主席理查德•c•布雷登,在参议院银行、住宅及都市事务委员会作证时指出,历史成本财务报告对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于事无补。他首次提出应当以公允价值作为金融工具。但是近20年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一直存在争论并不断进行调整、修订与完善,经历了风风雨雨。

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公允价值计量与金融危机的关系问题再次成为金融界与会计界的焦点。对其看法有不同声音:

据资料证明,欧美政治家曾经把矛头指向了按市价计算的所谓公允价值的会计准则。他们认为,在金融危机时,公允价值计量会令很多金融机构的资产价值被严重低估。为了让资产负债表好看,又会被迫抛售损失比较大的资产,进一步压低了这些资产价格,造成恶性循环。因此认为公允价值计量是加剧金融危机的因素之一。

现任财政部会计司司长刘玉廷在参加一次座谈会时指出,金融危机与公允价值并没有直接的、必然的联系,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是美国超前消费及衍生金融产品泛滥。它原则上是经济问题而非会计问题,公允价值仅是一种计量工具,是一种事后反映,并不是促成危机发生的原因。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是没有问题的,只是计量方法上还需要研究。

对这些意见怎么看?笔者认为,公允价值计量从表面上看来,只是一种计量的方法问题,这没有错。但它客观上会导致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项目发生波动,从而会影响着经营者与投资者行为,是有经济后果的。问题还在于,所谓的公允价值取得,存在着技术上的困难。同时,公允价值既有如实反映的一面,又会有各人理解不同的一面,很容易纵并运用于盈余管理等。具体到本次金融危机,其主要的表现是:公允价值在反映企业金融资产的价格上过于敏感,很多时候会成为资本市场助涨与助跌的工具。也就是在市场狂热时,它可以加剧市场狂热;而当市场陷入恐慌时,则可以加剧市场陷入恐慌,这就是人们所讲的推波助澜。针对这些问题,应该通过这次金融危机的实践进行分析,并得到相应启示。现总结以下几点:

第一,要注意流动性管理。流动性可以简单地理解为现金支付能力,它是企业资产配置和资本结构管理的结果。因此用公允价值计量资产和负债,要以流动性为目标,要能保证企业在持续经营的前提下,有足够现金头寸。

第二,提倡交易对象的管理。交易对象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在管理上,应运用该法获得交易对象的情况概要,对各项财务的指标影响进行判断,包括收益、资本、财务比率是否达到企业内部控制标准。

第三,重视处理好与投资者的关系。与公允价值计量相关的,尤其是不可观测数据的采用、管理层的判断等,更是企业需要详细披露的内容。同时管理层需要重视与投资者沟通,并解释财务指标的变动,使投资者了解企业的价值等。

总之,公允价值计量不是恶魔,也不是救世主。它是现今金融市场高度发达的必然结果,全面否定它并不可行。在思想方法论上,不能简单化,而要具体问题做具体分析,也就是对公允价值计量的使用要注意硬约束。今后,公允价值这种计量方法还需要在实践中检验,不断地进行再认识并提出新认识。

第10篇

全球金融危机动荡,黄金藏品由于兼具贵金属和艺术品双重属性,成为人们规避金融风险的主要投资对象。2008年11月8日,由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发行、中钞国鼎投资有限公司总经销的“牛”系列生肖藏品第二款――“春牛辟地”牛年生肖金条银条在北京菜百、工美大厦及中钞国鼎北京城乡店、金融街店同步上市。首发当天,不但各销售网点人满为患,订购电话更数度被打爆。据中钞国鼎相关人员介绍,热销情况完全出乎意料,各销售点均破日销售记录。

据悉,牛年生肖金条银条是中钞国鼎投资有限公司总经销的“牛”系列生肖藏品的第二款,该系列包括牛年贺岁金银砖、牛年生肖金条银条、金牛玉璧和穿金牛纪念章四款产品,后两款产品也将在年底前陆续推出。

销售火爆,第二批供货在即

上午十点,记者赶到菜百公司的时候,发售现场已经人满为患。由于购买心切,插队现象时有发生,现场不得不增加工作人员维持秩序。1小时之后,菜百卖出的金条就已经超过50公斤。

菜百的负责人也表示,为了保证首日供应量,他们特向中钞国鼎申请了100公斤金条,但销售速度仍然出乎意料。为了保证后面的消费者都能够买到,他们一方面在现场增加了预订服务,另一方面加紧与中钞国鼎协调第二批货源。

金融危机成牛年生肖金、银条热销主因

从河北赶来的肖先生一语道破天机,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股票下跌,房价下降,各种基金也大不如从前,他已经不敢再投资房产和股票,转而投资贵金属藏品。现场很多人也都有着和肖先生一样的经历和担忧。毕竟,这场金融动荡到底要持续多久,大家心里都没底。但可以肯定的是,贵金属藏品绝不会因金融危机而贬值。

同样出于投资目的,前来抢购牛年生肖金条银条的王女士以过来人的身份提醒大家,现在市场上贵金属藏品过多,成色、工艺参差不齐,其投资价值并不相同。所以,一定要选择权威机构发行的藏品。而她之所以选择购买“春牛辟地”牛年生肖金条银条,正是看中了中钞国鼎的权威性。已经多次购买过中钞国鼎贵金属藏品的她告诉记者,几乎全部中钞国鼎发售的贵金属藏品均有着巨大的升值潜力。比如她2005年2月份购买的“北京奥运金”金条本色系列第一组,价格已由当时的135元/克,上涨到现在的650元/克,翻了四倍还多。

四大特性彰显收藏投资价值

既然大多数消费者都是出于投资保值目的前来购买,那么牛年生肖金条银条的收藏投资价值到底如何?中钞国鼎的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春牛辟地”牛年生肖金条银条四大特性保证了它的收藏投资价值:

其一,“春牛辟地”牛年生肖金条银条,采用0.9999纯金、0.999纯银打造,在品质上保证了它的投资价值;其二,产品不但设计独特,还采用了镜面、喷砂、彩印、浅浮雕等众多尖端工艺,保证了它的收藏价值;其三,所有产品均为限量发售,其稀缺性将大大提升它的收藏投资价值,同时产品还采用当今世界最高端的防伪技术――全息转印技术制作了全息转印图案,杜绝了赝品的出现;其四,产品由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权威发行,中钞国鼎投资有限公司总经销,其权威性有效地保证了产品的升值空间。

第11篇

最近,垒球最大的综合性品牌咨询公司INTERBRAND了“2008年领先奢侈品品牌价值排名”,在这份榜单上,服装,珠宝和腕表品牌占据了主导地位。LV、GUCCI、Chanel位居前三名,LV以216.02亿美元的“品牌价值”位居榜首。领先排在第二位的GUCC1130多亿美元。而在榜单的TOP10中,首次出现了汽车品牌Ferrafi(法拉利)。

这份榜单是INTERBRAND公司通过分析各奢侈品公司的财务和品牌强度,再计算出无形资产收益、品牌权益贡献和品牌利润倍数等数据得出的结论。据了解,INTERBRAND公司成立于1974年,隶属于著名的纽约上市广告传媒集团OMNICOM GROUP(宏盟集团),主要业务就是提供咨询服务,帮助客户提升品牌价值。

为了更好地解读这个排行榜,《淑媛》采访了北京大学奢侈品管理项目总监严峻。

《淑媛》:除了INTERBRAND之外,好像还有别的公司也会策划类似的奢侈品价值排行榜,他们有什么区别或侧重呢,

严峻:的确有很多,比如OMNICOMGROUP旗下另一著名广告公司BBDO,以及国际著名广告公关公司OGILVY&MATHER(奥美集团),专业品牌价值评价机构BrandZ等。他们都会类似的品牌价值排行榜,区别在千品牌价值的评价方法和标准各有不同,而且其中一些内容仅作为内部参考资料提供给客户公司,不对外。

《淑嫒》:这次INTERBRAND公司的这个榜单有什么样的权威性?

严峻:这个榜单是INTERBRAND在“2008垒球百强品牌价值排行榜”数月之后,专门针对奢侈品产业选择和提炼的。因为INTERBRAND的“百强品牌价值排行”被公认为具有权威性。相应的,以此为基础的“领先奢侈品品牌价值排行”也得到业内的高度认可。

《淑媛》:榜单上列出,排名第一的LV,其“品牌价值”为216.02亿美元,那么,“品牌价值”究竟意味着什么?

严峻:“品牌价值”就是说一个品牌可以带给这家公司多少财务利益。然而榜单上所列的具体“品牌价值”数字只是经过分析计算的一个虚拟参考,只有当品牌在内部成长直到达成外部品牌交易时,这个216.02美亿元才能真正体现其财务利益。

《淑媛》:我们该如何看待“2008年领先奢侈品品牌价值排名”?

严峻:这个榜单上的排名基本上客观地代表了全球奢侈品产业中前15大奢侈品品牌的品牌地位。与今年早些时候同样由INTERBRAND的“2008垒球百强品牌价值排行榜”相比较,原本出现在百强榜中的个别品牌例如ARMANI,此次未能出现在“领先奢侈品品牌价值排行榜”上,这个与INTERBRAND选择领先奢侈品品牌的最新原则相关。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INTERBRAND对奢侈品的定义也有所改变,并似乎对ARMANI的品牌延伸战略颇有微词,导致ARMANI品牌落榜。

《淑媛》:这样的排名,对于奢侈品公司来说,有什么意义,或者他们(奢侈品公司与排名机构)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互动关系?

严峻: “2008领先奢侈品品牌价值排名”明确传递了INTERBRAND对品牌价值的诠释:品牌主导商业,品牌是整个奢侈品商业模式中的发动机。在其他行业中,功能、价格和分销等是对消费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但是唯独对于奢侈品行业来讲,品牌对消费行为的影响是独一无二的。因此,一般领先品牌都非常注重长远的品牌价值,而非短期回报。为了品牌保值,它们会竭力降低风险并规避有损品牌价值的任何行为,例如降价促销等。所以,对于奢侈品来说,品牌延伸战略必须慎用,进军新领域和开发低端产品线有可能给品牌带来价值风险。INTERBRAND对于奢侈品品牌的诠释是具有一定借鉴意义的。

第12篇

在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下,民营企业都在紧张地忙于“过冬”,有的调整战略,有的收缩战线。面对这样的环境,“财大气粗”、拥有优势资源的国有企业又将如何应对?金融危机对它们影响几何?

中粮集团是中国最大的粮油食品进出口公司和实力雄厚的食品生产商,是一家老国企。面对金融危机,中粮集团董事长宁高宁镇定地表示:“中粮现在一切正常。”

危机是一个常态,成熟企业应时时做好应对准备

“危机”并不是一个新名词,有很多经济学家一生都在预测经济危机。在世界上,危机时时发生,从东南亚金融危机,到俄罗斯金融危机,再到互联网危机??经济发展总有起落,有周期。有专家讲,目前所有应对危机、解决危机的措施,在某种意义上讲,都是在制造下一次危机。

宁高宁说:“一个企业如果以侥幸心理来看危机,说明这个企业还不成熟。一家企业是不能掌控经济形势的,更不可能预测危机。”企业处于自身的小环境中,对于宏观经济走势的把握常常是滞后的。事实上,成熟的企业必须知道,所谓的危机是一个常态,不要尝试去预测它。在企业的周围,危机不断在爆发,只不过是大小危机之分而已。成熟的企业应时时处于应对危机的状态中。

不久前,宁高宁见到了嘉吉公司的董事长,他发现这家公司的经营状况一如既往的好。在宁高宁眼里,美国嘉吉公司就是一家成熟企业。美国嘉吉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私人控股公司、最大的动物营养品和农产品制造商。嘉吉公司成立于1865年,至今没有上市,但公司有虚拟资本市场的股权激励。管理理念自公司成立之初延续至今,一直将风险管理放在首位。“好人选好人”是嘉吉公司百年不变的管理理念。最初,创业者选了11个“好人”,然后,这11个人继续选人,人才就是在这种传递中选的。嘉吉公司没有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的利润上升了50%,2009年第一季度的表现也很好。

“在金融危机下,并不是每个企业都受到致命打击,成熟的企业可以把握自己的命运。”宁高宁表示。

金融危机下,融资环境极度恶化

“很多企业自己经营失败,都拿金融危机说事,金融危机成了一个最好的借口。”宁高宁提醒说,企业出了问题不能都怪金融危机,即使没有金融危机,很多企业也一样会出问题。

通用汽车危在旦夕,从根本上讲,并不是因为金融危机,也不是因为负债高、薪酬高、养老金太高等因素,它已经连续亏损好几年了。实际上,通用的产品多年以来一直没有大的改进,耗油量大,噪音大,颠簸??没有丝毫改进。通用公司早已是病入膏肓了,它的失败是因为消费者抛弃了通用的产品。

宁高宁说,金融危机不会把所有企业逼上绝路。在金融危机下,仍然有赚钱的企业。宁高宁认为,金融危机对一个自身经营良好的企业影响主要有三个:第一,金融危机造成企业资产贬值。比如,如果按2007年的价格计算,企业的办公大楼现在就贬值了。资产贬值之后,造成企业负债率提高,会影响银行对企业的看法。但总体而言,这一点对企业的冲击并不大。第二,对企业的业务和运营的影响。产品卖不出去,产品价格下降,或者存货、回款等出现问题。宁高宁认为,真正致命的是第三个影响,即资本市场市值缩水。如果大型金融公司或者投资大宗商品的公司,整体投资出了问题,运营问题可能第二天会来了。“企业现在的关键问题是杜绝投资失误,而不是给高管减工资,或者少买几架飞机,那样不可能解决问题。”

在宁高宁看来,金融危机对企业最直接的影响,是企业的融资环境变得极度恶劣。他举例说,中粮集团旗下有一个做食品包装、易拉罐的公司,业绩一直不错。集团计划在2008年圣诞节前,将这个公司运作上市。公司派人去美国、日本等地考察,发现上市审查手续很烦琐,而且审了很久也没有获得批准。2008年的圣诞节早过了,而公司什么时候才能上市还是个未知数。宁高宁意识到环境确实变了,企业想拿现金不那么容易了。

除了上市麻烦外,银行贷款也变得困难起来。宁高宁在美国接触了纽约的梅隆银行,银行工作人员告诉他,现在不管谁贷款,他们都不马上就放贷。银行要控制风险,因为不知道未来会有多坏。

“在以前,企业一般不会放100亿的现金在账上,我觉得放2亿现金就可以了,其余的还给银行;现在不行,要放着,不知道哪一天又出问题了。现在利息低,我知道很多公司都是这样。”与许多人的想法一样,宁高宁也认为,金融危机下,现金为王。

搞投资运作,要坚守“基本军规”

宁高宁相信,资本运作受宏观经济影响太大,风险不可控,企业集中精力搞资本运作不如搞产品运作。

过去,企业家们都认为,搞资本运作赚钱最快。通货膨胀的时候,人人都急红了眼,忙着投资、赚钱,没有人提风险管理、质量控制、市场营销,对研发、品牌维护也不够重视。危机来临,才想起课本上提醒的点点滴滴,但为时已晚。

宁高宁总结说:“企业的‘基本军规’很重要,无论外面是涨、是跌,只要牢牢把握住这点,企业就能无往而不胜。别人赚大钱了,你别着急,他随着大潮上去,还会下来的。”在股市6000点的时候,每个人都是专家。宁高宁举了自己夫人的例子:“我老婆在香港待了差不多十八年,从来不买股票。2007年,她来到北京以后,受到了诱惑。每个人都买股票,她的哥哥、姐姐都买股票,她就到银行去开户。银行问:‘你开上海还是深圳?’她说:‘我开北京。’银行说北京没法开户。就是她这样对股票一窍不通的人,开户的头一个月赚了100万元。现在,这些钱又都亏回去了。经济涨潮时候的暴利长不了。”

宁高宁承认自己也曾头脑发热过。过去几年,粮食价格一路飙升,一直到2008年年中,宁高宁判断经济的高速增长起码能延续个十年八年。他不止一次地在公司里讲,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来了,现在是公司分大小、人分贫富的时候,要加大力度投资。半年之后,他则感慨,非常感谢中粮的风险管理原则。

2008年6、7月份,粮食价格居高不下,小麦、玉米、大豆等,几乎所有农产品的价格都达到了历史的最高峰。以大豆来讲,在一年之内,涨了3倍。除了美国,其他农产品生产国都出台了限制粮食出口的政策。全球陷入恐慌,联合国发报告,美国农业部发报告,“粮食危机爆发了”。报告分析原因有:中国人太多,粮食消耗量增加;生物燃料的迅速发展??归根结底就是:土地不够人类用了,所以,粮价一路飙升。

但仅仅半年后,2008年底,粮价又回落到年初水平。粮价的波动“杀掉”了很多人,因为很多人做空了,存货贬值了。我国很多做农业贸易的企业都陷入了困境。

中粮投资一向谨慎,以中粮集团旗下的期货公司中粮期货为例。实际上,中粮期货没有一单是中粮公司自己的投资,都是业务。真正中粮自己要的货,需要按期货业务走的,全部都按贸易加工量做了套息保值,基本没有亏损。“我晚上可以睡着觉,不开手机也没有问题。”宁高宁很踏实。

宁高宁说:作为一个企业家,当经济好的时候,你要能跟得上,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当经济不好的时候,要保持企业基本的生存能力,不能让它破产。“一个企业家在作全面决策的时候,真正要想清楚的是,你如何对待风险。”

借危机搞扩张,让中粮更强

“今天,中粮没有什么大问题,没有受什么硬伤。”

宁高宁肯定地说,“当然,由于市场环境不好,消费必然会减少。但是,粮食不像钢铁,它是人类生存的必需品。所以,中粮的生存不会有问题。而且,中粮一直坚持基本的管理原则,没有进行盲目的跨国并购。”

据宁高宁介绍,中粮的原则如下:第一,负债率控制在60%以下。第二,中粮不会投资比每年自有经营性现金流还要贵的项目。

对于未来,宁高宁充满信心。他认为,中粮在金融危机中是可以发展的,不会收缩。实际上,中粮非但没有收缩,还计划趁机扩张,收购一些品牌和企业。

宁高宁特别强调,借此机会,中粮要好好打造一整条产业链。所谓全产业链,形象一点说,就是从田间地头做到餐桌,让在东北收的玉米变成火腿肠在上海卖出去。玉米可以加工成淀粉,可以做食品添加剂,也可以做工业添加剂,做饲料。饲料又可以做养殖,养殖就可以做肉加工,就可以做品牌、进超市。中粮想要拥有生产各种产品的产业链,这是一个长期目标。从一粒玉米到一袋饲料,从一袋饲料到超市里的鲜肉??产业链很长。产业链里面链与链能不能接上?对中粮而言,挑战很大。

宁高宁希望,中粮在坚守原则的同时,借经济低潮期用比较适当的价格收购一些企业,把产业链上中粮缺少的环节填充起来。

宁高宁还特别提到了研发。经国资委批复,2009年中粮的研发投入将比2008年增加十几亿元。宁高宁觉得,金融危机使自己的团队更加重视研发、品牌等。“如果中粮能够安然无恙走过危机,说明中粮的力量是真的更强了。”

宁高宁说,不久前,他和王石碰了面。王石仍然说要减价,因为现在手里的产品是金融危机前开发的产品,并不一定适合现在的市场。王石还说,一年以后,万科的产品会全面升级,开发出更加适合市场的新产品。

“我希望中粮也沿着这个路子走下去??”

点评

周其仁:企业应该遵守两条“军规”

优秀的企业都差不多,差劲的企业则各有各的毛病。对于一个企业而言,有两条“军规”,是任何时候都应该遵守的。

当通货膨胀推高了市场预期的时候,有一大部分人期待着天上掉馅饼,以自己辛苦赚来的血汗钱为赌本,盲目投资,在这种情况下追加的投资,在萧条时期多半血本无归。所以,第一条“军规”是:企业无论如何不能越过底线,就是资产负债率不能高于60%的底线。宁高宁能够坚守这个底线,所以,中粮可以活下来。企业家要随时计算,高风险的东西到底在你的资产里占多大的比例。就此次金融危机而言,导致AIG等大型金融机构巨额亏损的原因,并非经营不善,而是投资失利。

第二条军规:企业家不要追求暴利。一个企业家应该清楚,靠投入和效率带动的增长到底是多少,哪些财富是可以求的,哪些财富不能求。无论是王石,还是马云,都经常在企业里规定,不要把利润做高。事实上,暴利最终会消失,而且暴利会腐蚀人。长期做暴利生意的团队无法好好作战,他们会不停地期待暴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