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景区开发与管理

景区开发与管理

时间:2023-07-25 17:17:1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景区开发与管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景区开发与管理

第1篇

摘要:我国水利风景资源的开发处在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问题,水利风景区的建设与管理并不能与景区的快速发展完全同步。本文论述了我国水利风景资源开发保护与水利风景区建设管理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着重探讨了完善水利风景资源开发保护的建议以及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水利风景区;现状;问题;建议

1. 前言

水利工程是水利风景区的重要基础,它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水利风景区的整体规划与运营。在水利工程基础上结合相关风景资源及环境可构建出综合型旅游区域从而供游人进行观光活动,同时也可进行休闲娱乐活动。上世纪80年代初,水管单位着手开发水利风景区并取得一定成效。截止2012年,水利景区已发展到518个国家级风景区,上千个省级及一般风景区。在相关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于2020年之前应达到1000家上下。当然完成上述过程需要循序渐进、按部就班,在水利风景区资源不断完善开发过程中,对于当地的生态文明建设、社会经济及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一些景区也带来不容忽视的问题。

2. 水利风景区资源及水利风景区的现状

水利资源现正以水利工程安全运行和水利生态环境平衡为前提,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进行开发。在水利工程规划或新建之时,注重环境保护,把生态景观设计植入其中。将水利风景区资源与其他旅游资源相结合,将旅游产品不断丰富,实现水利风景区的规模效益。水利风景区的管理不断加强,同时通过成立专门机构,强化进取服务质量,许多风景区还充分利用现代化媒体,针对性地进行广告宣传,提高景区的知名度。

3. 水利风景资源开发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3.1水利风景资源开发保护的问题

经历数十年水利风景资源开发利用的经验,景区的开发规划让水利风景区从思想和良性循环上做到全面可持续发展;同时与水利工程的建设相结合,节省投资,各个景区都能高效、有序的规划、建设。然而目前水利风景区存在突出的问题是:景区雷同现象严重,新开发的水利风景区形式单一、缺乏特色,使得游客“窥一斑可知全豹”;其二则是水利风景资源的盲目开发、过度开发、管理不善,致使一些水库水体遭受污染,加重了水库的病害;对河湖、湿地的过度开发,造成水质下降,湿地面积缩小,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现目前还在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开发,是严重缺乏可持续性的。

3.2水利风景资源开发保护的建议

3.2.1水利风景资源的调研及评价

风景资源是风景区开发的依托和根本,是其内在品质的基础,在景区开发前,应做好深入的调研工作,从而获得风景区开发决策的依据。

相对于其他类型景区水利风景资源构成较为复杂,其核心价值体现与其密度性、整体质量以及多样性方面,因此在对景观评价过程中需对水域风景构成进行细致分析,同时还要结合工程景观以及周边人文景观进行综合考评。其次要把握风景中的美感、文化底蕴以及景观的功能性从而全面、客观地将其开发价值反映出来。在多元化因素作用下应科学、合理审视开发目标,以规范化方向去进行价值发掘,且不能随意、盲目操作。

3.2.2水利风景资源开发中注重文化的作用

景观和文化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只有景观与文化相得益彰才能使景观得于延续。景观是水文化的具体体现,通过景观可更为直接地将文化这种抽象性艺术表现出来,同时景观的多样化呈现也使得景观区整体结构更富有层次化,其内涵也得到了扩充。水文化需要载体才能彰显,而景观正是良好的载体。为了让载体更具表达张力就需要保持选材与主体以及周围环境相呼应,将特征性元素反应出来。以和谐为导向,以水文化反映出“天人合一”的思想,让人与自然保持协调,以此来突出人与环境的亲和力。在水利风景区的建设过程中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的水利风景区。缺乏文化要素的景观就是缺乏生命意义的景观。

3.2.3 科学创新的方法规划水利景区

风景资源不仅仅依赖于自然的景观,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观赏者的主观评定,相对于自然资源,景观较难通过客观、定量的方法进行评价;随着统计学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推广,使得风景资源评价和规划的研究和应用,可以从感性到理性、从孤立性到系统性、从定性化到定量化不断演进发展。大量的数学方法和基础理论不断应用可以选择最佳的区域和类型配置,体现通用性、灵活性和包容性,同时完善水利工程形象及局部构造,丰富景观细节的表现力,达到自然风景和人工景观的高度和谐。

3.2.4 提高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以及资源保护的新技术新理论

风景区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和无法仿制性,在水利风景区建设中应处理好风景区资源开发和保护的关系,资源保护是相对于开发而提出的,开发应服从保护,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适度的开发,实现水利风景区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在开发和保护中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通过资源的开发应该让环境更加优美,以此吸引更多的游客,从而提高经济效益。不断吸收环境保护的新技术新理论,通过人工措施促进森林群落自然演替,采用物种更新、景观抚育相结合,利用有效的技术手段,塑造一个多类型的风景线。

4. 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4.1 水利风景区建设管理存在的问题

在水利工程建设之初,能较好地实行建设与管理的有机结合。能够较好利用和发挥自身已有的优势和条件,对现有的管理模式认真分析,寻求改进之处,同时能较好发挥市场的作用。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景区旅游资源的整合程度不高;建设中的个体间关系以及管理中的各层关系把握不够清晰;管理模式相对单一,不能针对自身特有的情况制定适用于当地的水利风景区管理体系。

4.2 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管理存在问题的建议

4.2.1 处理好水利风景区建设管理中多个关系

正确处理好水利工程主体功能和风景化管理的关系,水利风景区建设是对水利工程建设的进一步优化和补充,通过整治环境可进一步促使水利工程环境保护工作开展,同时可增强水土保持工作成效性,这有利于综合服务水平提升。将风景区建设、环境保护以及经济发展进行相互协调来扩大社会经济发展效益,而在这种要求下让上述元素彼此间产生相互作用,达到共同发展目标。最终让整个社会以及社会群体受益。水利风景区是永恒的公益事业,水利风景区的建设应当提倡政府主导,并要协调各部门的关系。对工程建设、相关规划工作把握其脉络、层次,理清相互关系,让水利整体水平得以提升,完成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

4.2.2 将文化注入水利风景区的建设和管理中

在水利风景区中,自然景观可能由于受到水利工程建设的干扰,但经过大自然若干年的调整后,再次形成自然景观,这些自然景观通过开发利用成为水利风景区,其中极为重要的一条是能启迪人们与水产生感应的通道,即精神资源,这就是文化,因此,水文化是水利风景区建设的灵魂。水利风景区与水文化的关系是:水利风景区既是水文化的重要内容,又是传承、弘扬水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平台;水文化可以提升水利风景区的品位。在建设中,要根据当地的名族风俗、文化,突显其特有的文化和历史;在水利风景区的管理中,始终把握文化对于景区的重要性,在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坚守文化这一重要的底线。

4.2.3 利用创新的理论和科学的方法来建设和管理水利风景区

随着水利风景区建设的不断发展,各地在水利风景区管理模式上结合实际,进行摸索和探讨,不断提出新的理论和模式。在探索的过程中,要勇于创新,充分利用区域和体制优势,实现景区管理和工程管理的有机结合,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使水利风景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益最大化,任何模式都只能针对某一特定的管理单体起作用,创新永远是提高水利风景区管理水平的源泉和动力。在水利风景区的建设管理中,要做到:转变观念,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水利风景区建设;统筹规划,实现水利工程与风景区建设的有机结合;拓宽渠道,实行水利风景区建设多元化市场投入机制;规范管理,不断提高水利风景区的管理水平。

5. 结论

综上,对水利风景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着非常的意义,在规划中做好水利风景资源的评价,高度重视文化对水利风景区的作用,科学的方法和创新的理论应贯穿整个规划;我们必须用可持续的眼光、发展的眼光对待其建设和管理中的问题,正确处理各种关系,面对问题,积极的提出解决措施,才能实现水利风景区的可持续发展。(作者单位:四川省都江堰东风渠管理处)

参考文献:

[1]关于水利风景区建设开发与管理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魏传俊. 水利工程[J]. 2011(5):153.

[2]对水库型风景区过渡开发现象的几点思考. 张学俭. 水利发展研究. 2013.09:33-34

[3]水利风景区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与保护. 廉堰萍,傅华,李贵宝.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J]. 2007(01):75-77.

[4]基于风景资源特色的水利风景开发. 刘晓惠,俞锋. 水环境治理[J]. 2009(02):52-53.

[5]开发水利风景资源,促进水库可持续发展. 杨卫坤. 决策探索[J].2010(7):76-77.

[6]水利风景区的旅游开发和规划若干问题. 吴殿廷,周伟,戎鑫等. 水利经济[J]. 2006,24(5):4-6.

[7]水利风景区的水文化内涵探索. 庄晓敏.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院报(社科版)[J]. 2012, 28(5):28-30.

[8]水利风景区建设与河道治理开发新理念研究. 朱涛.. 水利规划与设计[J]. 2013,9:11-13.

[9]水利风景区经济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骆彬. 湖南水利水电[J].2013,2:83-85.

[10]水利风景区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钟林生,王婧,詹卫华,向宝惠.中国水利[J],2013,16:55-58

[11]水利工程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黄金文,张阳. 水利经济[J],2009,27(4):51-54.

[12]关于水利风景区发展的几点思考. 祁正卫,张淑华,黄河. 中国水利[J].0 2012,2:63-64.

[13]关于水利风景区建设管理的思考.马承新.水与社会[J]. 2006,6:56-58

第2篇

    [论文摘要]度假旅游是旅游的一种高级形态,是适应现代旅游者寻求松弛身心、调节生活节奏、欢度周末和假期的一种情趣性康体休闲活动。本论文对目前我国度假旅游开发的五种模式进行了阐述,并同时指出在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期能为我国度假旅游的开发提供参考。

    1 我国度假旅游的开发模式

    (1)整体租赁经营模式。是指在一个旅游度假景区内,将景区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由政府统一规划,授权一家企业较长时间地控制和,组织一方或多方,成片租赁开发,垄断性建设、经营、管理该旅游度假区,并按约定比例由景区所有者和出资经营者共同分享经营收益。这是一种由政府出资源,企业出资金,政企共同受益的旅游度假区治理模式,是一种化经营度假旅游资源的模式,体现公共性资源、企业化经营、专业化管理、市场化发展的特点。

    (2)股份制企业经营模式。是指旅游度假景区为了筹集开发建设资金,对景区经营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并由政府委托股份制企业独家经营旅游度假区,或者在景区经营企业的基础上新组建一家股份制公司,政府授权其独家经营景区资格的方式。这种模式构造了景区经营强大的市场能力,广泛吸纳了资本的注入,同时借助股份制企业的先进机制,依靠对旅游度假区的垄断经营,以投入高额资本、创造优质旅游产品、追求高额投资回报为目标。

    (3)经营模式。是指旅游度假景区经营企业经过股份制上市以后,受景区管理机构的委托,经营包括景区门票在内的一切旅游业务,成为景区内唯一负责旅游经营的机构,对旅游度假区实行垄断性经营的方式。采用这种模式进行经营的旅游度假区,其所有权归属于景区管理机构,其经营权由景区管理机构委托给了上市公司;景区上市公司统一负责景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而资源的保护工作由景区管理机构承担。这一模式是典型的景区管理权与经营权、开发权与保护权“四权”完全分离的度假旅游景区经营模式。

    (4)整合开发经营模式。是指对于依托公共文物资源的旅游度假区,在保证国家完全拥有文物资源所有权和有效保护的前提下,由政府统一安排,对文物旅游度假区的文物类公共性资产和非文物类经营性资产进行统一整合,按照政企分开、事企分开、所有权主体与经营权主体分离的原则,将文物景区的文物事业发展职能和旅游市场经营职能分开,事业部分统一归文物部门,按照事业规律管理,企业部分组建经营开发实体,统一划归政府直属国有独资的旅游集团企业统一管理,科学开发,市场化经营。

    (5)网络复合治理模式。是指一个度假旅游景区设立拥有政府管理权限的景区管理机构,同时行使同级旅游管理部门的职权,对旅游度假区实施一体化(只有一个管理主体)、封闭式、全方位管理的方式。景区的所有权与经营权都属于作为政府的景区管理机构,但景区经营由景区管理机构的独资企业采取部分直接经营,部分由与社会资本共同组建规范的股份公司经营的方式进行,景区的旅游业务开拓紧密依托旅游部门的市场网络开展,在这个模式中,旅游度假区的经营权绝大部分控制在景区所有者——景区管理机构手中,少部分控制在合资公司中;景区旅游资源的保护权主要在景区管理机构手中,景区经营企业主要负责旅游资源开发,但同时在开发过程中有保护资源的绝对责任,是一个所有权与经营权、开发权与保护权部分分离的度假旅游景区治理模式。

    2 我国度假开发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旅游景区体制复杂、政出多门的宏观格局,加之普遍存在的区位制约、等基础设施薄弱、资金投入不足和人才匮乏,使得国内度假旅游景区在经营发展中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多头管理,多重目标。目前,我国度假旅游景区的宏观管理格局是政出多门,体制混乱。现行的的主要问题是多重目标与企业经营之间的矛盾,而随处可见的多重管理加剧了这种矛盾。

    (2)秩序混乱,服务较差。度假旅游景区安全隐患较为严重,旅游者的权益得不到切实保证。这几年发生的大的旅游安全事故,相当一部分就是因此引起的。急功近利,内部机制不合理,不科学,管理混乱。有的景区层层转包,各行其是,秩序混乱。

    (3)资源破坏,污染。我国度假旅游景区资源与环境保护的问题,表现在景区破坏性建设严重,自然景区城市化突出。有些素质不高的企业胡乱开发度假旅游资源,如酒店、别墅、停车场等,使景区建设庸俗化,对自然资源的破坏很大。许多度假旅游景区出现资源退化,不仅有客流量大造成的自然退化,更主要的是保护不力。景区的环境污染问题也很严重,由于生活垃圾处理不好,环保技术不过关,造成景区卫生不好,由此而引起污染问题普遍存在。

    (4)条块分割,名实不符。在我国的度假旅游景区内,往往出现建设、文物、、、旅游等多个部门插手管理。在条块分割、各据一方的情况下,在地方、部门、单位、个人利益的驱动下,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貌似建设、实为破坏,名为保护、实为垄断的现象极为常见。

第3篇

关键词:度假旅游;开发;模式

1 我国度假旅游的开发模式

(1)整体租赁经营模式。是指在一个旅游度假景区内,将景区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由政府统一规划,授权一家企业较长时间地控制和管理,组织一方或多方投资,成片租赁开发,垄断性建设、经营、管理该旅游度假区,并按约定比例由景区所有者和出资经营者共同分享经营收益。这是一种由政府出资源,企业出资金,政企共同受益的旅游度假区治理模式,是一种市场化经营公共度假旅游资源的模式,体现公共性资源、企业化经营、专业化管理、市场化发展的特点。

(2)股份制企业经营模式。是指旅游度假景区为了筹集开发建设资金,对景区经营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并由政府委托股份制企业独家经营旅游度假区,或者在景区经营企业的基础上新组建一家股份制公司,政府授权其独家经营景区资格的方式。这种模式构造了景区经营强大的市场融资能力,广泛吸纳了社会资本的注入,同时借助股份制企业的先进机制,依靠对旅游度假区的垄断经营,以投入高额资本、创造优质旅游产品、追求高额投资回报为目标。

(3)上市公司经营模式。是指旅游度假景区经营企业经过股份制上市以后,受景区管理机构的委托,经营包括景区门票在内的一切旅游业务,成为景区内唯一负责旅游经营的机构,对旅游度假区实行垄断性经营的方式。采用这种模式进行经营的旅游度假区,其所有权归属于景区管理机构,其经营权由景区管理机构委托给了上市公司;景区上市公司统一负责景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而资源的保护工作由景区管理机构承担。这一模式是典型的景区管理权与经营权、开发权与保护权“四权”完全分离的度假旅游景区经营模式。

(4)整合开发经营模式。是指对于依托公共文物资源的旅游度假区,在保证国家完全拥有文物资源所有权和有效保护的前提下,由政府统一安排,对文物旅游度假区的文物类公共性资产和非文物类经营性资产进行统一整合,按照政企分开、事企分开、所有权主体与经营权主体分离的原则,将文物景区的文物事业发展职能和旅游市场经营职能分开,事业部分统一归文物部门,按照事业规律管理,企业部分组建经营开发实体,统一划归政府直属国有独资的旅游集团企业统一管理,科学开发,市场化经营。

(5)网络复合治理模式。是指一个度假旅游景区设立拥有政府管理权限的景区管理机构,同时行使同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职权,对旅游度假区实施一体化(只有一个管理主体)、封闭式、全方位管理的方式。景区的所有权与经营权都属于作为政府的景区管理机构,但景区经营由景区管理机构的独资企业采取部分直接经营,部分由与社会资本共同组建规范的股份公司经营的方式进行,景区的旅游业务开拓紧密依托旅游部门的市场网络开展,在这个模式中,旅游度假区的经营权绝大部分控制在景区所有者——景区管理机构手中,少部分控制在合资公司中;景区旅游资源的保护权主要在景区管理机构手中,景区经营企业主要负责旅游资源开发,但同时在开发过程中有保护资源的绝对责任,是一个所有权与经营权、开发权与保护权部分分离的度假旅游景区治理模式。

2 我国度假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旅游景区体制复杂、政出多门的宏观管理格局,加之普遍存在的区位制约、交通等基础设施薄弱、资金投入不足和人才匮乏,使得国内度假旅游景区在经营发展中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多头管理,多重目标。目前,我国度假旅游景区的宏观管理格局是政出多门,体制混乱。现行的管理体制的主要问题是多重目标与企业经营之间的矛盾,而随处可见的多重管理加剧了这种矛盾。

(2)秩序混乱,服务较差。度假旅游景区安全隐患较为严重,旅游者的权益得不到切实保证。这几年发生的大的旅游安全事故,相当一部分就是因此引起的。急功近利,内部机制不合理,不科学,管理混乱。有的景区层层转包,各行其是,秩序混乱。

(3)资源破坏,环境污染。我国度假旅游景区资源与环境保护的问题,表现在景区破坏性建设严重,自然景区城市化突出。有些素质不高的企业胡乱开发度假旅游资源,如酒店、别墅、停车场等,使景区建设庸俗化,对自然资源的破坏很大。许多度假旅游景区出现资源退化,不仅有客流量大造成的自然退化,更主要的是保护不力。景区的环境污染问题也很严重,由于生活垃圾处理不好,环保技术不过关,造成景区卫生不好,由此而引起污染问题普遍存在。

(4)条块分割,名实不符。在我国的度假旅游景区内,往往出现建设、文物、林业、水利、旅游等多个部门插手管理。在条块分割、各据一方的情况下,在地方、部门、 单位、个人利益的驱动下,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貌似建设、实为破坏,名为保护、实为垄断的现象极为常见。

第4篇

关键词:城郊;旅游;度假区;生态环境

一、城郊旅游度假区生态系统的特征

目前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将构建城郊乡村与生态旅游产品体系,六大系列主题产品,即林卡郊野休闲、藏式乡村体验、藏风文化体验、高原生态度假、高原农业休闲、户外休闲运动,升级拉萨城郊旅游,充实国际文化旅游城市多元产品组合。位于城郊的旅游度假区环境优美,自然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并且大多数城郊旅游渡假区离城区距离只需两小时以内的车程,城郊乡村田野风光与城市水泥森林景观相比独具特色,吸引大批游客及当地人来到城郊度假游玩。拉萨城郊的生态环境本身是一片敏感地带,生态系统比较脆弱。而通过旅游基础设施的开发建设和人工的物质能量的集中投入,会出现景区游客过多,管理跟不上,就很容易使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二、城郊旅游渡假区开发过程中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

近年来,随着拉萨城郊旅游市场的快速发展和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形成了城郊的独特景观。同时也逐渐引起政府、投资商和开发者的重视,引发了拉萨城郊旅游热。城市郊区成为城镇居民节假日首选的旅游目的地,拉萨目前规模不一样的度假村几十余家。

由于在城郊旅游度假区开发建设过程中忽略自然生态发展规律,景区生态管理不规范,或者过度开发利用资源造成生态环境问题。在景区的经营管理中,经营者只为增加收入,招揽游客,然而忽略了加强景区的生态管理,由此产生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如环境和水质污染、水土流失等,直接影响到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拉萨城郊旅游度假区环境污染主要有空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土壤污染。很多城郊度假景区未开发前,小溪、河流、湖泊清晰透彻,水质良好,可以直接饮用,但是开发以后,度假区周边的小溪、河沟,污水横流、垃圾散布是常见现象。

从目前情况看,大部分旅游景区开发往往伴随着大规模土地开发,旅游景区的开发和建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开发景区更多旅游资源,进一步完善景区功能,给市民及游客提供更好的节假日期间休闲娱乐的地方并能够满足人们的旅游消费及精神需求。但是在旅游度假区开发建设过程中,对当地原有的生态环境产生了诸多影响。为避免在旅游度假区建设和开发过程中生态环境被破坏,当地政府也会采取诸多措施实现最低的生态破坏,但是因缺乏常态化的监督管理,仍然在开发过程中得不到及时的督促和检查,从而依然会忽视对旅游资源与环境的保护,从而产生旅游资源和环境的破坏。在旅游管理和經营过程中,很多企业、商家只重视自己的经营收入,忽略对旅游资源和环境的保护,特别是在节假日和旅游高峰时期,没有限制景区人数,很多城郊度假区的游客数量超出了景区容量的几倍或者甚至几十倍,从而导致城郊度假区对环境卫生的人力、物力、财力和管理投入能力不够,增加了游客随手丢弃的垃圾和景区餐厅所排放污水量,并且得不到及时清理。另外还包括度假区的生活污水直接排放都会造成环境污染。并且这一系列问题,长期得不到及时解决,对度假区内的水质、土壤等必然造成严重污染,最终会导致景区生态环境的破坏,同时度假区游人越来越多,度假区内草地及植被随意被践踏,造成植被、土壤破坏,从而影响度假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三、城郊旅游开发与环境协调发展

对城郊旅游渡假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关系到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因为郊区的景色优美,远离喧嚣的城市,并且能够享受大自然的美丽所以吸引拉萨市民及游客喜欢到城郊游玩。但是城郊旅游渡假区的环境一旦被破坏,这种优势就会消失。所以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城郊景区环境,促进城郊旅游开发与环境协调发展是十分有必要。

在景区开发的过程中进行科学规划是十分重要,在开发过程中重视经济效益而忽视环境资源的保护,这必然会引起景区经营后的环境问题。另外景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是景区生态环境管理,目前大部分景区的管理着重于经营管理,忽视了景区环境管理而且环境管理只停留在保洁和景区秩序管理上。个别管理者想法相对简单,认为景区的生态管理是多栽树,载好树,不考虑种植树木与土壤环境、气候环境等因素,导致生态环境进一步退化。其次,为了增加利润,很多景区管理机构,只考虑经济效益,不考虑社会及环境效益,目光短浅,特别是旅游旺季,度假区超负荷接待游客,造成整个景区管理系统压力增大,直接影响景区生态环境。据此,景区管理必须要科学发展观的管理思想,要持续、长远,既要满足经济利益、同时要保护好生态环境,要根据景区实际的环境容量,合理安排接待游客,必要时实施限量接待游客,控制游客数量。同时,要及时对度假区生态环境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严格控制污染物的排放,并为保持生态环境的自然性在景区内应该要大力种植适合本地土壤和气候的相关树种。

总之,度假区是为游客提供亲自参与,远离城市喧嚣,感受大自然之美,达到身心放松的环境。只有保护好生态环境,才能促进旅游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同时应该加强游客的环境保护意识,通过宣传教育予以纠正随意丢弃垃圾,随意攀爬,随意践踏草地等行为。随着生态系统得以维持,最终可以实现城郊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桂华,钟林生,明庆忠.生态旅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李永文,马建华.新编河南地理[M].郑州: 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 

第5篇

我国旅游资源丰富,地区特色旅游景点较多,而依附于景点而存在的各下游行业的发展却极不平衡,并且未形成统一的管理规范,各景区的商业系统自成一体,各自为政,难以形成合力。在景点的淡季或者旺季之中,各景区依附行业竞相跌价竞争,导致行业内部矛盾不断。

我国大部分旅游区的管理主要侧重于安全方面,包括景区景点设施安全以及游客人身安全,其对于景区其他方面的管理则显得十分偏颇。如对景区文化价值的开发以及景点潜在经济价值的开发,并且整个景区的管理缺乏有效的宏观调控措施。景点旅游商品行业开发滞后,对相关旅游产品的的生产、销售、包装、宣传等行为开发力度薄弱,甚至长期放任其自由发展,使得景点纪念品种类陈旧、单调、文化价值和纪念价值不足,并且在设计、销售、宣传、运输、包装等各个环节也毫无创新,不能完全开发景点的潜在价值。

二、景区纪念品开发过程中存在问题

旅游纪念品既包括主动开发的产品,也包括游客自主选择的、无经济价值的“纪念物”,目前,在我国旅游行业发展中,关于旅游纪念品开发的问题却始终不断。各景区也使出浑身解数搞纪念品的设计、开发、售卖等,景区市场上也出现了种类繁多的景区纪念品,不过,对于游客来说却仍然难以满意旅游纪念品,要么是价格上的问题,要么就是不中意,使得旅游纪念品的开发和销售都出现了许多实际的问题。

(一)景区纪念品大同小异,创新力度不够纵观当前我国的各旅游景点,其旅游纪念品具有高度的雷同性,各景点售卖的纪念品都大同小异,而对游客来说,总是希望能够买到富有地区特点和高度纪念价值的纪念品,但是,景区纪念品普遍相同,种类少,缺乏地区性,难以勾起游客的购买欲望。

(二)纪念品做工粗糙,技术含量低现在许多旅游景点的纪念品无论是在做工还是设计方面都十分粗糙,文化、科技含量低,纪念价值不高以及质量低劣等因素使得纪念品成交量十分低下。同时,由于纪念品结构简单,其极易被仿制,纪念品设计方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保障。

(三)纪念品缺乏品牌意识纪念品是景区的标志性物品,代表了景点的文化价值和收藏价值,景区管理方应该对本景区纪念品进行品牌化包装。不过,许多具有特色的景区纪念品并没有专门的品牌保护,使得同种类的纪念品到处泛滥,导致其价值贬值。

(四)市场不规范问题突出景区纪念品市场不规范的问题是当前景区管理问题的重点与难点所在,由于纪念品销售门槛较低,导致景区的纪念品销售并未形成一定的规模。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致使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严重影响了景区的形象以及纪念品的潜在价值。另外,景区纪念品在价格方面也没有形成有效的管理策略,纪念品价格虚高的现象十分凸出。

(五)对景区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纪念品也可以指没有经济价值,而仅有纪念价值的景区物品,许多景区由于其自然风貌特殊,或者宣传偏失,使得景区的资源遭到了破坏。如,景区的石头、具有象征意义的树木、动物等。

三、旅游管理与纪念品的开发

要加强景区纪念品的开发,那么就必须从管理入手,规范其市场行为,如此才可以确保纪念品的潜在价值得到充分的利用。

(一)规范行业体制针对目前旅游市场的种种弊端,我们首先要对景区相关行业进行规范化调整,尤其是各自为政的情况,应该进行整顿,使纪念品的销售与管理得到规范,严厉打击市场假冒产品、虚抬价格、违规售卖等行为,从而使游客能够放心购买。为此,我国景区管理方可以与政府相关管理部门联合起来,采取如下有效措施:1、制定景区价格机制,包括景区门票的弹性波动、景区纪念品售卖规范以及价格规范,防止出现过度涨价以及炒卖等现象的发生;2、规范旅游第三方服务机构行为,严厉打击旅游公司与导游的价格欺诈活动,对其强制旅游购物与宰客的行为给予坚决的惩处;3、整顿旅游景点周边的文化、经济、服务和工作市场,制定相关行业行为规范,对违法经营、恶意竞争、哄抬物价、利用游客不懂当地民俗而趁机宰客等行为要依法严办,彻底规范旅游整体上下游市场行为,重还景点旅游的健康,让游客真正享受到旅游的乐趣。

(二)景区管理与景点保护工作配套实施,加大治理游客借收藏纪念品的名义损害景区环境的行为许多游客在自然风景区或者人工风景区旅游时,总想带点“特产”作为纪念,或拾取景区特有石头、或摘取景区植物花朵以做留念、或在景区标志建筑物上刻画自己的“大名”作为游览景区的痕迹等,这些违法的“纪念”行为都直接或间接地破坏了景区的生态环境以及文化价值。我们在日常管理中,必须加大对文物以及景区自然风景和“特产”的保护力度,对游客借收藏纪念品的名义损害景区环境的行为要以教育批评为主,辅以处罚措施,使景区环境得到良好的保护。

(三)在纪念品的创意、设计方面做到统一管理,在纪念品的售后方面进行统一的服务纪念品的设计和创意需根据景区的特点或者地区的民族风情来定,在设计纪念品时,不能出现多种雷同或者没有特色的纪念品种类,因此,我们要对纪念品的设计进行统一的管理。同时,对纪念品的售后服务也要具有统一的标准,对游客负责。景区可以根据景点的旅游规模以及纪念品市场规模来布局纪念品以及旅游质量的相关后续服务和咨询工作,建立全国性的服务中心,以接受游客关于旅游质量以及对旅游周边环境、纪念品、购物等相关工作的咨询和投诉。

第6篇

关键词:管理体制;问题;对策

1 我国环境管理体制

环境管理体制是规定中央、地方、部门、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的管理范围、权限职责、利益及其相互关系的准则,它的核心是管理机构的设置。各管理机构职权的分配以及各机构间的相互协调,它的强弱直接影响到管理的效率和效能,在整个环境管理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2 弥勒白龙洞风景名胜区管理体制现存的问题

弥勒白龙洞风景名胜区位于云南省省弥勒县,由白龙洞主景区、孙髯翁墓、弥勒寺、熊庆来故居、大树龙潭、热水塘、梅花温泉、三代一品封典坊组成,总面积约30km2。主景区白龙洞被誉为“滇中一绝”,洞内奇景荟萃,洞中有洞,洞中见天,步步有景,中外岩溶专家赞誉不绝。其它景点也各具特色。这是一个融自然山水与人文景观为一体的风景名胜区。

2.1 多头管理,条块分割

我国旅游景区管理体制政出多门,分别隶属不同的政府部门管理,如风景名胜区管理处、旅游局等,他们代表国家,既是管理者又是开发经营者,既制定、审批和监督旅游景区的保护与发展规划,又组织景区的开发利用,发展经济。弥勒白龙洞风景名胜区的几个景区分属同的政府职能部门。在纵向上要受到中央、省、市、县、乡等上级管理部门的控制,即条条管理;在横向上要受到建设、林业、水利、旅游等多个部门的制约,即块块管理,因而导致资源配置和保护低效率、机构设置臃肿重叠、分配制度不公等问题。

2.2 缺乏规划,盲目开发

本弥勒白龙洞风景名胜区虽在同一县域范围内,但由于分属不同职能部门管理,难以形成整个景区的综合性规划,多数旅游规划没有形成若干子系统与总系统规划的有机结合,且与其他功能设计结合得不够紧密。各种功利性的开发利用严重破坏了景区的整体景观,导致严重的重复建设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2.3 财政困难,举步维艰

国家对旅游景区的财政拔款十分有限,国际援助和社会赞助杯水车薪,部分或完全的自筹自支使景区勉强维持现状,导致区内居民毁林伐木、捕猎动物、破坏资源的现象屡禁不止,宝贵的资源成了财政负担。

2.4 秩序混乱,服务较差

景区管理缺少科学合理的协调与指挥,旅游者的权益得不到切实保证,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员工缺乏服务意识,服务态度敷衍了事,使旅游景区的价值大打折扣。

3 建议模式

本文借鉴彭德成《中国景区治理模式》的理论概括,结合弥勒白龙洞风景名胜区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3种模式供参考。

3.1 整体租赁经营模式

即将本弥勒白龙洞风景名胜区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由县政府统一规划,通过招标等形式授权一家企业较长时间地(不超过50年)控制和管理,组织一方或多方投资,进行租赁开发、垄断性建设、经营管理,并按约定比例由景区所有者和出资经营者共同分享经营收益。这种模式的最大特点是所有权和经营权完全分离,开发权和保护权不分离。由景区租赁经营企业负责。四川碧峰峡景区的改革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自1999年12月开业到2001年5月,景区共接待游客10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亿元,利润达4000多万元。之后甘孜州海螺沟、重庆芙蓉洞景区、天生三桥景区等纷纷效仿,也取得了成功。

这种模式的具体操作方法是:弥勒县政府下设独立的景区管委会,由政府各相关部门人员和聘请的专家组成,负责编制景区规划,审批景区建设项目,监督景区的日常管理、资源环保等。景区租赁经营企业为景区资产的经营者,参与市场竞争,负责旅游区日常经营,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保证提供优质服务和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如下图所示:

3.2 股份制企业经营模式

即为筹集开发建设资金,对弥勒白龙洞风景名胜区经营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由政府委托股份制企业独家经营旅游景区,或新组建一家股份制公司,政府授权其独家经营旅游景区的方式。该模式的最大特点是所有权和经营权完全分离,开发权和保护权部分分离,政府与企业都有保护景区的直接责任。浙江富春江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是首家以风景旅游资源为主要投入的股份有限公司,开创了国内股份制企业开发经营旅游景区的先河,吸收了300多个股东参股,吸引了近4000多万元用于开发旅游资源。之后,青岛琅琊台风景区、绍兴的柯岩风景区、曲阜的三孔文物景区等效仿成功。

这种模式的具体操作方法是:弥勒县政府下设独立的景区管委会,只负责景区的规划控制、资源与环境的保护,监督景区的日常管理,不直接参与景区经营业务。股份制景区经营企业接受政府委托的经营权,主要任务是筹集资金并负责景区的开发利用和经营管理,同时承担保护景区的责任。如下图所示:

3.3 网络复合治理模式

即在弥勒白龙洞风景名胜区设立拥有政府管理权限的景区管理机构,拥有景区的所有权和大部分经营权,可部分地吸纳社会资本进行自主经营,同时依靠旅游部门的网络,对旅游景区实施一体化管理的网络复合方式。该模式的最大特点是所有权和经营权、开发权和保护权部分分离。

吉林省长春市净月潭景区1995年首次在国内创立了一种依托龙头景区的资源优势,借助一级政府的权威力度(成立市级政府派出机构―― 净月潭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利用经济开发区的政策优惠(享受省级开发区的优惠政策),发挥旅游部门的网络优势(开发区管委会与长春市旅游局合为一体),采用现代化企业经营机制进行旅游景区开发、经营、管理的网络复合治理模式。到2000年,全区社会总产值达到80亿元,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9.6亿元,财政收入达到 1.7亿元,分别比改制之初的1995年增长6.8倍、11.3倍和243倍。

这种模式的具体操作方法是:弥勒县政府下设独立的旅游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对外保留管委会和弥勒县旅游局两块牌子,实为一套班子。这样一方面充分发挥龙头景区的示范作用和带动作用,另一方面又行使全县旅游行业的管理职能,为龙头景区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管委会集景区的规划、管理、开发和经营为一体,负责景区内的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编制规划并监督实施,其部分经营权交给国有独资企业,部分经营权交给由国家独资企业控股的合资企业。景区经营活动由景区管委会下设的国有全资企业统一负责,在其实行自主经营的情况下.吸收社会资本合资经营,且出资方不占有控股地位。国有全资企业建立完善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参与市场竞争,进行景区资源开发和产品建设。如下图所示:

第7篇

关键词:旅游景区 行政管理 管理模式

旅游景区行政管理是旅游行政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它直接关系到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公共行政管理和旅游行政管理的基本理论观点,旅游景区行政管理可以初步理解为: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人民政府,通过其授权的相关旅游职能机构,依据国家有关政策法规、方针、遵循旅游景区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特点,对本国、本地区的旅游景区进行总体管理和综合调控的过程。简言之,就是旅游行政部门对旅游景区的总体管理。

张听竹对风景名胜区的政府规制研究中指出,应取消地方政府对公共资源类景区的直接管理,使旅游景区变成一个小级别的行政单位,把资源保护的职能内生化,将旅游景区的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收费权一体化,而刘秉升却认为旅游景区作为旅游经营单位,从事企业化经营,政府在这个过程中应加强管理的力度,尤其是法制管理、规划管理及技术管理。张凌云认为当前我国旅游景区实行行政事业性管理必须采取市场化的经营方式,推行企业化管理。张吉林在研究我国西部旅游景区管理模式时认为采用特许经营权委托的方式可能更有利于政府和企业目标的实现。

旅游景区资源特征分析

(一)景区资源垄断性特征

旅游景区位置的独特性、资源特点的唯一性、景区资产的不可分割性、游客观光体验的差异性,决定了景区的不可替代性和自然垄断性。这种自然垄断性意味着对景区经营者收费必须实施经济管制,否则,景区经营者可能滥用其垄断地位,为获取垄断利润而制定较高价格,从而损害公众利益的实现。

(二)景区资源公共物品特征

经济学研究表明,公共物品在不具有排它性的同时,根据其有无竞争性又可分为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准公共物品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具有“拥挤性”,即公有资源消费者的数目从零增加到某一个可能大的正数,即拥挤点时,公有资源消费就显得十分拥挤。在没有超过拥挤点的范围内,可以增加额外的消费而不会产生竞争,即每增加一个消费者的边际成本为零;当超过拥挤点之后,增加更多的消费者将减少所有消费者的效用,增加额外消费者的边际成本趋于无穷大。按照以上理论,风景名胜资源无疑属于准公共物品。

(三)景区资源外部性特征

景区资源外部性表现为旅游者的消费不仅可以给景区带来收益,而且景区所在地居民也都能从中获利。因为旅游产品不仅可以给游客带来休闲和娱乐,提高所在地区的环境质量而且带动了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当地的知名度,增加了就业机会与隐性收入,从而提高了当地的整体社会福利,旅游地整体形象的推广能大大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会使旅游目的地的企业从形象推广中获得收益。

(四)景区资源信息不对称性

信息不对称性是指经济效益的双方对商品价格与质量的有关信息了解程度不一致。在选择出行旅游时,旅游目的地对旅游者来说是一个陌生的对象,旅游者在获得关于产品的信息方面处于劣势,旅游产品的提供者与需求者显然在信息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会导致市场竞争秩序的紊乱,甚至会出现“劣品驱逐良品”的现象。景区资源只有通过政府正确信息的才能实现资源合理利用及社会公平。

基于委托理论的旅游景区行政管理模式

(一)委托理论概述

委托理论是过去30多年里契约理论最重要的发展之一。它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一些经济学家通过深入研究企业内部信息不对称和激励问题发展起来的。委托理论的中心任务是研究在利益相冲突和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下,委托人如何设计最优契约激励人。委托关系也广泛地存在于旅游业中, 但是在旅游业中的研究和应用却几乎空白。

委托关系是随着生产力大发展和规模化大生产的出现而产生的。其原因一方面是生产力发展使得分工进一步细化,权利的所有者由于知识、能力和精力的原因不能行使所有的权利了;另一方面专业化分工产生了一大批具有专业知识的人,他们有精力、有能力行使好被委托的权利。实际上不管是经济领域还是社会领域都普遍存在委托关系。为了使人的行为符合委托人的效用函数,委托人一方面对其人进行激励;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经理人市场”的监督作用。

(二)委托管理模式

如果说公共型景区资源特征是旅游行政管理委托模式的必要性,那么旅游景区企业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和承担民事义务的企业则有权利根据自己的实际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依据委托理论,旅游景区资源行政管理过程中就产生了一系列的委托关系(如图1)。

旅游景区实施委托模式的建议

(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目前,国家所颁布的有关旅游区(点)经营管理上的主要法律文件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以及《旅游景区(点)的质量等级规划与评定》等。这些规定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旅游景区(点)的经营,促进了环境与资源的保护。但是,也应看到,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景区在旅游业中的地位、作用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其所面临的制约性因素也相继发生了变化,一些条例在立法的高度和操作性上都已无法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此外,有很多是以“暂行条例”、“暂行规定”、“暂行办法”等形式存在。这种法律的不成熟和不稳定大大削弱了旅游法律的权威性,使其对旅游活动的管理、规范、指导和保障作用等功能被大大削弱。因此,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在对现有的旅游法规、规章进行完善的基础上,对不同归口管理单位的法律法规进行整合至关重要;同时,应加强旅游行政执法的力度,统一处理旅游违法行为;此外,还可借鉴国际旅游发达国家的旅游立法经验,促进旅游法制建设的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

(二)合理规划旅游景区

目前,在旅游景区的经营过程中,由于旅游资源大多属于公共资源,大部分经营者、管理者都只追求其经济利益,规划缺乏长远性,过度开发、先开发后治理的现象普遍存在。这就要求有关部门摒弃以往的资源导向的开发战略,转向创新规划开发。创新规划开发即景区必须面向市场、适应市场、对内部资源进行筛选加工。因此,国家相关旅

游行政部门特别是各地方政府旅游局首先应对旅游规划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其次在规划编制单位由旅游行政部门向社会公开招标,规划编制完成后力求认真实施,使其在开发经营景区的过程中注重景区的长远发展,加强对景区资源的长远保护,将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结合起来,以实现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此外,在景区的开发经营过程中要顾及到周围社区的发展,实现共赢局面。

(三)景区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

景区景点多头管理是我国目前旅游景区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大顽疾,而其中最令人关注的就是旅游景区的所有权和经营权问题。因此,政府作为国家的最高管理者应该继续推行产权制度改革,不仅要实现政企分开,把一部分职能转让给有能力、有责任的企业和承包商,从宏观上给予企业一定的指导;而且政府应根据景区资源隶属不同的行政管理主体的现状,基于委托理论,把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应该作为国家旅游资源归口管理的唯一法人,集中行使景区的行政管理权,原有归口部门对其行为进行监督管理和委托管理。这样一来,旅游管理部门就有了明确的权限和职能,企业有了明确的责任,激发了企业的积极性和热情。

(四)改善景区投资环境以扩宽资金来源

虽然近年来地方政府越来越重视旅游业的发展,相继投入了大量资金,但是单靠政府单方面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致使许多景区景点的开发项目得不到资金支持。因此,积极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和引导投资成为摆在地方旅游管理部门眼前的迫切问题。首先,要积极促成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由于中国旅游企业以中小型为主,因此个体私营经济在发展旅游业、完善旅游各个领域供给方面具有特殊意义。但是目前大多自有资本运作时,不能享受外资企业所得税方面的优惠政策。此外,在费改税之后,部分收费项目模糊,因企业而定,在这种情况下旅游企业通常要承担比其他企业重的费用负担。部分地区的相关部门巧立名目,对景区内的企业乱摊派,这就需要旅游主管部门对乱收费现象予以制止,提高企业投资的积极性,增加企业投资的信心。其次,增大银行贷款力度。旅游管理机构应该本着发展旅游业的目的对旅游项目进行细化财务分析,做可行性研究和宣传,以赢得银行的信任和支持,努力增大银行的贷款规模;再次,采用景区资源归口管理单位、企业和当地社区各出一部分资金的办法成立旅游发展专项基金,由旅游管理部门负责基金的具体运作,景区资源归口管理单位、企业和当地社区给予一定的监督以保证资金的实际用途。

(五)注重交叉地带景区的开发与管理

目前,处在交叉地带的许多景区景点,由于在行政划分上同时属于多个地区管理,导致出现了实际上的无人管理,或只从自己受益的角度规划与开发,注重局部利益,没有形成大旅游的观念。鉴于全国都存在许多处在交叉地带的旅游资源,建议在这些区域打破行政界限成立高于行政划分之上的专门的旅游发展组织,负责交叉地带旅游资源的规划与开发,地方不再对其进行直接管理,而是托管形式。该组织直属上一级旅游局并对其负责,但在景区的规划与开发过程中地方各级相关部门要给予一定的配合和支持,争取发挥特有资源的优势,实现帕累托最优的共赢局面。

(六)加强景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虽然目前旅游从业人员日渐增多,但其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水平层次不齐。根据《中国旅游业发展“十五”计划和2015年、2020年远景目标纲要》要求,首先制订旅游人才建设整体规划。其次,从委托理论出发,对旅游从业人员进行指定地点的集中培训,提升区域整体服务质量。此外,加强对旅游教育的管理,包括控制和调整旅游教育整体结构;强化旅游人才素质教育;加强旅游学科和课程建设等。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第8篇

昆明市旅游景区虽然凭借其竞争优势在旅游竞争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其本身也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其原有的竞争优势并非核心竞争优势。在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环境下,昆明市旅游景区面临严峻的挑战,而其中主要是人力资源的挑战。笔者通过对昆明市旅游景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发现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旅游景区人力成本逐年上升由于旅游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所以人力成本提高给旅游企业形成的压力要大得多。员工的工资、奖金、保险、公积金、所得税等构成了旅游景区的人力成本。随着员工工龄的增长和社会整体经济水平的提高,人力成本呈逐年上升趋势;同时行业竞争的加剧导致景区利润下降,这种强烈的反差使景区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此外,由于员工流失加快、人力资源竞争加剧造成了景区人力成本的提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虽然企业保持10%左右的员工流动率,对于增强企业活力、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具有积极的作用,但是员工流动过快、流动率太高,势必会给景区增加过多的人力成本,不利于景区的发展。据云南省旅游教育与培训中心统计,昆明周边景区人才流动速度非常快,流动率在50%左右。一般来说,具有初级职业资格证的景区员工第二年就会跳槽,而且流动最为频繁的是导游和中层管理人员。这种流动模式使得景区的招聘成本、培训成本以及新员工适应期成本等大大提高。

二、人才难求和人才难留现象并存昆明共有11所大中专院校,每年旅游专业毕业生将近8000人,这为景区吸纳入力资源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基础。加之旅游业是一个朝阳产业,产业地位不断提升,同此旅游企业对吸引其他行业或专业的年轻人也有一定的优势。从近几年看,对景区而言,人力资源供给的数量比较充裕,在市场上比较容易招聘到一般的员工。但是博士、硕士不愿到基层工作,本科生毕业后短时间内不会被委任重要的管理工作,需从基层员工做起,一般两年之后才可能得到升迁的机会。目前的状况是绝大多数大学生不愿从基层工作做起,加之旅游业效益已不如以前,严重影响了高校优秀人才到旅游行业就业,导致市场紧缺优秀的旅游景区管理人才、市场营销人才、高层次的经营管理人才和复合型人才。更为严重的是,现在旅游业内每年有不少的人才流向业外。

三、员工结构优势不强目前昆明市旅游景区员工的年龄结构基本呈阶梯状分布,随着管理层的升高,其年龄段从25岁一45岁之间呈逐渐增大趋势,45岁以后又呈下降趋势,符合景区对各个层次岗位上员工的需求,其年龄结构较为合理,不足之处在于55岁以上的高层管理人员则出现了断层。与4A景区员工的年龄结构相比,昆明市3A景区各阶层的员工年龄结构单一,35~45岁年龄段的员工居多,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员工老龄化,景区缺“新鲜血液”;高层管理人员同样出现了断层,不能较好地适应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昆明市4A旅游景区员工的学历状况虽然好于3A景区员工的学历水平,但高学历、高素质的员工从总体上来说还是比较缺乏。因此,旅游景区招聘和培养高素质的管理人才队伍成为当务之急。女性员工所占的比例明显低于男生,尤其是在高层管理人员中

四、员工培训注重形式和数量,忽视内容和质量随着旅游市场竞争的加剧,昆明景区对培训越来越重视。云南省旅游局下设有教育培训中心,负责旅游行业员工的培训工作,但由于工作未真正得到重视,成效不大。在培训的方式等方面随意性较大,未能切实体现员工需求,未能与员工潜力开发有效结合起来。由于人力资源开发的低效,使许多老员工在景区的快速发展中面临落伍的危机,而相当一部分员工的潜力又未能真正发挥出来。目前,昆明市旅游景区员工的培训从总体上分为职业和发展培训两大类。

1.职业培训。新员工被录用后,景区通常要进行为期3~7天的新员工岗前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包括民族文化基本知识、各景区知识介绍等;对景区导游要进行导游基础知识、业务知识的培训;对景区摄像员要进行景区摄影和摄像知识的培训。培训结束后,再由各部门根据各岗位的具体要求,进行岗前的岗位培训,并经考核合格后予以上岗,新员工的试用期一般为3~6个月。

2.发展培训。除了对新员工进行必须的岗前培训外,各景区往往会结合景区的具体实际,常年定期和不定期地进行各种形式和内容的培训(如英语会话、岗位规范、规章制度、礼仪礼节、卫生安全知识、服务技巧、职业道德、电脑操作、服务心理、顾客心理、处理投诉等内容)。以昆明市3家4A景区和2家3A景区为例,所有的旅游景区都对员工进行了包含英语会话、礼仪礼节、岗位规范、规章制度、卫生安全等内容的培训;80%的景区培训包括职业道德和服务技巧;60%的景区培训包括电脑知识;40%的景区培训包括歌舞、缆车、汽艇驾驶员等其他项目。培训工作仍然存在明显的问题,如对员工进行处理投诉培训和国内进修的景区仅占20%,没有日语会话、方言培训和国外进修。在培训创新方面,培训方式单一,以传统培训为主,培训理念有些陈旧,体现时代特征的新知识、新方法、新观念、新技术不能及时反映或补充到培训工作中。现代化教学手段落后,网络教育滞后。由于只重视形式和数量,忽视内容和质量,使得有的员工把培训当成额外的负担。可见,培训工作的科学规范性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五、景区的激励机制缺乏创新根据调查,昆明市旅游景区采用以职务晋升、公开表扬予以激励的占100%;采用加薪、实物奖励、口头表扬的占60%;以绩效奖金和入党形式的占40%;年终奖金、旅游、休假等形式予以奖励的占20%;记功形式的占10%.从本次调查的结果来看,员工更看重的是物质奖励,尤其是金钱奖励。88%的员工认可景区以奖金的方式予以奖励,6.67%的员工认可精神激励相结合,2.67%的员工认可物质奖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2.66%的员工认可职务晋升的奖励方式。目前,昆明市旅游景区多种多样的激励方法对员工激励起到了激励作用,在保证员工的积极性和高效率、高服务质量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有一些激励措施在管理职能上出现了一些问题,如:物质激励不灵活,物质奖励过程中均势失衡,导致激励走向反面;精神激励与物资激励未能相辅相成,精神激励不起作用;没有考虑对景区员工采取个性化的激励措施,根据每个员工的不同需要提高激励的有效性,目前的奖励措施难以满足员工的动态性和差异性。以主管级干部和部门经理的升迁为例,从调查的结果来看,主管级升迁最主要的原因是职工的工作表现,100%的景区均持此观点。其他原因有考绩、忠诚度(均为60%)、学历(40%)、年资、人际关系、沟通能力和社会关系(20%)。超级秘书网

另外,80%的景区部门经理的升迁以内升为主,20%的景区以外聘为主。以内升为主是较为科学的方式,因为内部员工比较了解自己所在景区及部门的情况(包括工作情况和员工情况),较有把握将工作做好。同时,内部升迁有利于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减少一些优秀员工因感到升机会渺茫而离开景区。由于这种做法过多地强调了景区的实际工作经验,这种人才使用的封闭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业外优秀管理人才进入景区工作。但是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社会及劳动者自身需求的变化,激励机制所涉及的范围和内容更加宽泛,不同的员工以及每个员工在不同时期的需求也会不同,激励机制必须不断的创新才能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六、员工满意度低,影响员工的忠诚度有研究表明:不满意的顾客会把不满意告诉22个人,而满意的顾客只将满意告诉8个人。如果把顾客理解为内部顾客的话,景区员工满意度造成的影响是巨大的。员工满意度是员工实际感受和心理预期之差。不同级别、不同心理状态的员工对企业的心理预期是不一样的,因此关注方面、关注程度也不同。通过对此次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显示出81.58%的员工对薪酬不满。以民族村各村寨歌舞演员为例,歌舞演员每天的工作时间长达10个小时,同样的歌舞节目,每天表演五场,其中有的节目表演周期长达十年之久。逢黄金周,要提前一个月在业余时间排练新的歌舞节目。歌舞演员的月收入仅700余元(黄金周有加班工资,但当月收入不会超过1000元),退休后的生活没有保障。长此以往,会导致员工对企业丧失忠诚,员工没有忠诚,而企业也会觉得培训是为他人做嫁衣,这样会形成恶性循环。

七、缺乏高层次复合型人才近年来,昆明市的独生子女不愿意从事服务行业的工作,认为是伺候人的工作,不够体面。而来自各地州、县市的员工虽然珍惜服务行业的工作,但是他们中有的员工自身素质不高,普通话不标准,更谈不上外语水平和与国际接轨的能力了。此外,由于云南省旅游业超常规的发展,旅游竞争的全球化,旅游学科建设和基础理论研究的滞后而导致了高层次的经营管理人才、复合型的人才建设不能满足旅游业发展的需求。目前仅有云南省旅游中等专业学校开设有景区管理专业,省内包括全国较少有培养景区管理所需要的景区规划、景区营销、景区形象、景区财务管理、资产管理、设备管理和不同类型景区实用型人才。结语昆明旅游景区虽然在竞争中取得了成功,但并不能说其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已成为一流,两者的关系并不是正相关。相反,在景区的快速发展中,更容易暴露出入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存在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认真反思应该成为制定景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策略的前提。

参考文献;

1.陈文君.我国旅游景区的主要危机及危机管理初探[J].旅游学刊,2005(11)

2.王建芹.对云南旅游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几点思考[J].大理学院学报,2004(7)

3.魏小安.各地方旅游景区的现状与趋势[EB/OL]中国旅游地带,2005.3.10

4.邹统钎.旅游景区开发与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4)

5.赵黎明,黄安民,张立明.旅游景区管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6.杨正泰,张帆.旅游景区景点开发与管理[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

第9篇

虽然旅游业的发展推进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但是正因为是旅游业,使着一些景区的生态环境遭到了非常严重的破坏。为了保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随之出现。生态旅游的关键就是保护自然景物,使环境不受破坏,在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也要做到保护环境,使生态环境变得平衡与和谐。所以,怎样对生态旅游进行一个合理而科学的开发和利用就是现在旅游业所必须注意和思考的问题。

生态旅游的概念

生B旅游就是指在相对应的文化背景下,使对生态环境有破坏的影响因素减小到最低,同时要保证旅游资源的正常开发并合理利用,从而实现可持续的发展之路,需要做到对旅游地的环境的保护以及对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没有过大的影响,通过旅游业的发展推进当地的经济的发展。生态旅游主要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强调人们在对环境进行开发和利用的时候,一定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力求达到最低,实现对自然环境的最全面的开发和利用。

生态旅游开展中存在的问题

自然资源的浪费。我国地域非常广阔,是一个旅游资源非常丰富的国家。但是国内有许多的旅游景区在开发和利用的时候,随着不断的对游客进行开放,就存在着许多的旅游资源被浪费和破坏,这样对生态环境的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影响。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就是相关的开发商在进行开发之前没有对景区进行一个详细而整体的规划,以及相关资料的缺乏,盲目的进行建设和开发,这种建设方式对当地的自然资源造成了非常严重的浪费和破坏。

管理体制的落后。生态旅游的主要地区一般都是在山区以及林区,这就导致在开发和建设的过程当中,导致有很多的主管部门进行参与,并没有一个良好的责任规划。例如:林业局、建设局、环保局以及旅游局等相关部门都会认为自身拥有管理的权利,但是在管理的过程当中往往会忽略其中的具体环节,这样会使的部门的管理变得相当的混乱,而完全没有多大的管理效果。

基础设施落后。如今仍然存在一些旅游地区的基础设施相对较为落后,再加上当地政府的不重视以及资金的不足,使得景区的宣传力度也完全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这些都会对生态旅游景区的发展产生非常严重的阻碍效果。其中,有一部分的景区仅仅只是对重点景观的设施进行了修建,但是在整个景区的方面却完全没有进行系统性的一个规划。例如,通往景区道路的问题,一些景区道路质量过差,道路坡度大,弯度大等等问题,这种道路问题从根本上阻碍了游客的游览心理。

旅游资源整合力度差。在开发旅游地区的相应的商业产品时,没有与当地的旅游特色进行结合,这样,就会很严重的影响旅客的游览兴趣,并且在旅游结束之后会产生非常不好的印象,并且口碑也不能特别好,这样就会导致其他游客在听闻之后会选择放弃这一旅游景区,从而导致景区的无人问津。另外,当地景区还缺乏相对应的规章制度去对游客的行为进行规范与约束,这样就会使游客自身完全没有环保意识,都会对环境造成一个非常严重的破坏。

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对景区有一个完善的规划以及管理体制。在对一个景区进行开发和建设之前,开发商要对该地区进行一个深刻的调查分析,并根据这些调查数据进行一个分析和探讨,从而制定出多种可行的开发方案。并且,开发商还要将自己所拿出的开发方案与其它相类似并且已经成功实施的方案去进行比较,在比较的过程当中找出自身方案的缺点以及对方方案的优点,取长补短,并重新规划一个新的开发方案。并且在方案当中,最需要注重的问题就是环保问题。并且在景区的管理方面,要确保景区管理机制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通过借鉴成功地区的经验去完善自身的管理体制,从而实现生态旅游的管理。

加强对设施的建设以及环境的保护。许多的景区基础设施相当的落后和不足,所以,这就需要政府加强对景区的重视以及提高对景区建设的资金投入,并且还要通过招揽投资商进行投资。通过增加资金的投入提升对基础设施的建设。并且,如今有许多的景区的生态环境已经遭受到了非常严重的破坏。要加强景区之内的环境的保护,这就不只是要加强对工作人员的环保意识,更重要的是要在景区内加强宣传,使游客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

加强宣传以及培养人才。一些地区因为宣传力度的不足导致了发展的停滞不前。所以,就需要当地的旅游局加大对宣传景区的投资力度,并且使用多元化的宣传方式,提高宣传力度,使更多的人知道该景区的特点,从而提高对该景区的兴趣。并且,旅游管理人才也是确保生态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顺利进行的重要方面。所以,就必须要提高对旅游管理方面人才的培养力度,培养出管理方面的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这些人才参与到景区工作中,才可以推动生态旅游的发展。

第10篇

关键词: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天山天池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30-0221-02

天山天池景区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是新疆三大五A级景区之一,并且已被纳入中国国家自然遗产预备名录。早在上个世纪就已经开始接待大量游客,该景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阜康市南33公里处,东距乌鲁木齐110公里,海拔1 980米(随着海拔高度不同可分为冰川积雪带、高山亚高山带、山地针叶林带和低山四个自然带),是一个天然的高山湖泊。湖面呈半月形,长3 400米,最宽处约1 500米,面积4.9平方公里,最深处约105米。天池东南面是的博格达主峰(蒙古语“博格达”,意为灵山、圣山)海拔达5 445米。主峰左右又有两峰相连。天山天池景区是一座在两百余万年以前第四纪大冰川活动中形成的高山冰碛湖,天池湖面海拔1 980米,平均湖深40米,总蓄水量1.6亿立方米,1982年被列为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在“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大服务”发展思路的指导下,景区加快开发建设,积极开拓市场,整个景区旅游业在旅游资源和旅游市场开发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虽然在景区开发上实施了精品品牌战略,加强拳头产品重点景区的开发建设,如重点建设西小天池、悬壶飞瀑等等,但是随着阜康市旅游产品为了短期利益逐步退回到粗放型开发阶段,天池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出现资源滥用的危机。

一、天山天池景区生态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

1.过度关注短期利益,无限制地接待游客,造成生态恶化

据天山天池景区管委会统计,2010年实现主景区接待游客101万人次,天池景区接待游客159万人次,分别较上年度增长12%和16%,如此快速的游客增量和景区配置的管理人员以及景区本身的游客承载量已经不相匹配,可是为了追求短期经济效益,景区仍然超负荷运转,加之游客环保意识差,白色垃圾随处可见,自然生态破坏严重。近几年推出冬季冰雪项目,开发了大型户外滑雪场,吸引了大量来自景区周边地区的滑雪爱好者及内地省份想要体验北国风光领略瑶池仙境的游客,原本夏季接待游客冬季赋闲,可以让景区自然生态环境有机会自我修复,然而,冬季项目的推出使得自然生态环境失去了自我修养的机会,要达到滑雪的安全冰雪厚度,仅靠自然降雪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大型造雪机不停地作业,加重了自然生态的负担,游客数量过多使得景区各项配套设施常年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使用寿命大大缩减,自然生态日益恶化。

2.产品开发深度不够,特色不鲜明

天山天池景区目前提供的产品仅是对原始生态的宣传和自然景观的推介,只进行了表面的自然生态的宣传,没有对产品进行深度的挖掘。游客只能领略其表面的美景,对很多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无从知晓,离开后只有“到此一游”的浅薄印象,不会向其周围朋友做过多的推介。新疆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缘源,天山天池更是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受到人们的关注,不仅因为其美丽的自然风光,更是因为她有着诸如王母瑶池之类具有神话色彩的传说,而且由于披上了神秘的面纱,天山天池也曾一度成为武侠小说作者们作品中的绿林高手出没之地,可惜的是这并没有被现在景区营销人员关注到,没有抓住这一营销亮点进行宣传,尤其是从文化角度进行开发。由于旅游产品缺乏对游客的吸引力,开发方式过于粗放,景区建设上未能充分体现其历史性文化性,造成文化内涵丰富但感觉肤浅。产品特色不鲜明,游客会产生似曾相识之感。

3.景区管理混乱,信息化程度低,不能快速响应,游客口碑差

天山天池景区报导2010年由于认真贯彻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国际标准和全国旅游标准化、服务业标准化管理体系,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游客的满意率达到95%以上。可是通过2014年7月在天山天池景区随机发放400份(发放400份,收回360份,其中有效问卷342份)游客满意度调查问卷发现,对于景区管理非常满意的比率仅为6%,且游客一致认为由于景区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过分夸大的宣传以及不规范的管理,导致导游伙同旅行社宰客、景区物价尤其是食品价格过高、对待游客态度粗暴等现象频繁出现。进而直接影响到景区的声誉,品牌效益无法生成,给景区未来的发展埋下了不可低估的隐患。

二、天山天池景区可持续发展战略

1.科学管理,合理开发,保证景区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

景区应该引进科学的管理方法,组建高效的管理团队,始终坚持保护和开发并举,因为旅游资源、旅游环境自身的脆弱性和易损性,要把保护与开发统一起来,在保护的前提下,有计划地进行适度开发,综合考虑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以生态效益为主,经济的发展不超过环境的阀值。在生态环境的承载力之内实行严格有效的保护性开发利用,抓好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坚决杜绝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出现短期行为,破坏性开发,导致生态恶化。对于游客过多可以采用分流机制,也可以限制每日游客数量,避免游客过多造成空间上过度拥挤,以最大限度保护景区生态环境不被破坏。保障景区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同时应该建立有效的景区生态保护机制,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进行宣传教育,尽量降低游客不文明行为引发的生态破坏危机。

2.注重产品结构优化,加大营销力度,构建自己的品牌

天山天池景区产品结构较为单一,且本应有的文化内涵未得到深度有效开发,目前景区应该借助浙江富越控股集团计划总投资120亿元开发天山天池景区的机会,优化产品结构,加大文化注入力度,开发如民族风情游、历史文化游等特色项目,增加旅游项目的经济附加值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程度。加大营销力度,明确市场定位,进行旅游市场细分,针对不同的游客群体提供相对应的特色旅游产品,设计更人性化的营销方案,让更多的游客体验到新疆旅游特色所在,提供优质的一体化服务,提高游客满意度,强化游客的口碑效应,依托地缘优势构建自己的品牌,努力创建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知名品牌,一切都是为了让游客满意,让游客享受到5A景区的标准化服务。实现游客、景区、经营业主三方共赢。

3.加大景区信息化和科技化程度,提高客户服务能力

现代企业化管理能否高效运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化的程度,要从根本上认识到高新技术是实现景区快速发展的必备利器。信息传导速度快,就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提供客户服务。首先应该做到景区无线网络全覆盖,不留盲区,让游客能随时上网与外界沟通,把他们的游览经历与外界共享,无形中让每一位游客变成了景区的免费营销员。其次,高效率的交通、餐饮、住宿等也必须依托高信息化来完成。这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现在景区餐饮住宿宰客问题。当然要实现真正的信息化,单靠景区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引入合作企业,成立股份公司,形成区域性垄断,构建天山天池旅游集团公司,这样可以大大提高顾客服务能力,也能使景区生态环境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4.引进专业化人才,提高景区生态保护力度

经济要发展,人才是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景区要想持久发展,生态环境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景区的生态环境需要专业人员进行规划保护,他们可以从植被的生长特点等专业角度给出景区开发规划的建议,最大程度降低植被等自然生态被破坏的程度,加大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

5.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提高景区收益

生态旅游作为一种对自然和文化旅游资源有着特别保护责任的可持续旅游发展模式,可以通过减轻环境压力,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通过保护旅游景观资源和文化的完整性,平衡经济利益,实现利益共享和公平性,是实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抉择。天山天池景区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资源,很多具有垄断性,在中国和世界上都是绝无仅有独一无二的,具有其他地区不可替代的优势,应充分利用这个优势条件,突出生态主题,按照国际通用的生态旅游规范标准,精心组织旅游项目建设,丰富景区和景点的内涵,形成几个在国内外都有影响的旅游精品,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从而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6.实行股份制经营模式,强化景区工作人员主人翁意识,拓展景区可持续发展空间

景区应成立股份公司,鼓励景区所有在职人员入股,参与公司的经营管理。股份化可以很好地强化员工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能力,因为景区的发展直接影响到每个职工个人职业的发展和生活质量的高低。职工一旦发现不利于景区发展的潜在因素,会在第一时间上报管理层,防患于未然,强化员工的主人翁意识会使企业避免很多潜在的风险,员工从自己职业角度看景区的发展,积极献言献策,可以帮助景区拓展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第11篇

关键词:景点;景区;经营权;整体转让

加入WTO之后,中国旅游业的发展走上了一个新的平台。随着国务院2001年《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通知》文件的下发和一系列相关政策的出台,全国各地掀起了旅游开发的热潮。海内外的企业界,包括民营企业集团及资本开始进军旅游景点景区,尝试买断几十年经营权,按市场规律独立自主进行开发利用。湖南是最早尝试景区经营权出让的省份,自1994张家界武陵源区就以租赁的方式出让了宝峰湖、黄龙洞等景区的经营权开始,随后四川、贵州、福建等省的一批成熟的名景区相继跟进,到近年一些中小景区或开发相对欠成熟或资源品质高开发技术难度较大的景区也纷纷仿效,大有不转让就不算开发和利用的势头。笔者认为,景区经营权整体转让在景区经营开发上不一定是上上之选,但若使景区所有权、开发权、使用权和经营权的适当分离,这不失是一种提高旅游资源资产经营效益,强化资产产权管理,以市场手段优化旅游资源配置是改革创新之举。然而,经过十多年来的经营权整体转让实践运作,不难发现,所暴露的问题实不在少数,如资源过度开发和保护缺失问题、国有资产流失量大、过分追求经济利益等等,有的景区资源价值的退化速度令人触目惊心。

一、景区经营权整体转让风起潮涌的深层原因

一是旅游业巨大的发展前景,无烟工业的巨额近、中、远期经济利益,以及资源的再利用性,是资本市场发起冲击的主要目标,投资风景名胜区成为它们的首选。二是各景区所有权、经营权、管理权归属不清,景区缺乏统一的科学规划和管理,景区的设备设施落后,经营的方式老化,根本不能满足迅速发展的旅游形势需要,以至很多的景点景区一直就处于养在深闺人不识的尴尬局面,严重的浪费旅游资源。三是地方政府和景点景区的管理者们急功近利,追求短期效益,忽视作为人类文明和自然遗存的旅游资源的文化性和不可再生性,将其转让给国企或民营资本去开发利用,以期望在最短的时间形成经济效益小环境,堆叠政绩和树立形象工程。四是现有的景点景区管理模式落后,国有资本投入少,民营成份大,有的甚至是自筹资金,景区资源持续综合开发的后续乏力。地方和景区的管理部门缺乏战略眼光,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让风景名胜变现的机会的。因此,招商引资,借鸡下蛋等等方式无所不用及至,从市场的角度讲,这不失是一种解决景区建设资金短缺问题的好方法,这也是许多著名的风景区忍痛转让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之一。五是我国现有的与风景名胜有关的法律界定不清,对文化性极强的旅游资源的开发、规划、利用及.进行市场运作等方面都缺乏详尽的规范,这也给无孔不入的资本市场提供了可乘之机。

二、景区经营权整体转让的SWOT分析

我国景点景区经营权和管理权分离肯定是大势所趋, 这也是许多国家旅游发展中的成功经验, 但是否应该将经营权和管理权同时交由企业或民营资本却值得商榷,笔者通过大量的实践调查,将其SWOT分析如下:

1.优势

(1)成熟的资本市场为景点景区经营权整体转让后未来的完全市场运作提供了先决条件。改革开放20年,中国的市场经济建设进入了相对成熟阶段,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的比率也发生了很大改变,私营资本市场日趋活跃或壮大,加上我国产业结构性调整和各个行业间的利润比差也越来越小,民营资本纷纷把目光投向可获得比较丰厚回报的景点景区建设经营,使得资本尤其是民营资本相对集聚在旅游行业。(2)先进能动的经营管理模式,为景区资源后现代优化和管理造就先进的管理和经营理念。我国的民营资本是在国有资本和公有制基础上的夹缝发展壮起来的,先天的灵活和后天的韧性使得他们高度适应具有中国特的市场经济建设,他们进军旅游行业从某种意义上就是先进理念或管理模式进军该领域的代名词,这为景区的长远建设进行了“智力”投资。(3)景区的转让使现有旅游资源的得到盘活以及激活潜在资源。丰厚的民营资本进入景点景区的开发经营行列,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终极本能使得企业会盘活或激活所有的旅游资源,彻底进行资本运作。

2.弱势

(1)景点景区经营权整体转让无经验可循。我国旅游景点景区建设开发和管理还处于摸索阶段,国外也没有经营权整体转让的先例 而且单就经营权转让来讲与国外景点景区的经营管理尚有较大差距。尤其是在旅游业的资本运作方面,对景点景区资本经营更是无经验可循。无经验意味着风险,如何规避风险又是一个新的挑战。(2)景点景区经营权整体转让缺乏法律保障和理论研究依据。在景点景区经营权整体转让的具体实践中,无论是转让的景区抑或是受让方的企业或民营资本,在整个的运作体系当中都缺乏具体的法律依据和保障体系,而且我国旅游经济界对于景区建设和运作的理论研究也相对滞后,没有系统的理论依据。

3.机遇

(1)经济领域积极的新生现象,国家杠杆部门会进行政策扶持。景点景区经营权整体转让在我国旅游经济活动中属于新生事物,在国家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前提下,各级各部门及相关的杠杆机构体系会对这种经济领域内的新生现象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和倾斜。(2)资本在景点景区的全面运作,会带动地方经济联动发展,创造较多的就业机会。

4. 威胁

(1)在管理机构管理职能缺失、监督弱化的情况下,由企业盈利欲望而引起的资源、环境保护的矛盾威胁。我国的景点景区, 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是密切结合、高度融合的, 具有极高的价值, 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结晶,大多都是不可再生资源。因此, 对景点景区的管理,应该是保护第一,开发利用其次。然而,企业投资于景区经营, 其更多是考虑该项投资带给它的回报是多少, 这必然要求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利润。在利益的驱动下, 就有不可避免地出现破坏生态环境和资源的情况, 人为缩短资源生命周期,其损失后期将难以估量。如属于世界自然遗产的武源国家风景区里架电梯、开索道、拆建筑又重建等活动反复出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亮出黄牌就是显著一例。(2)我国试行的景点景区经营权整体转让通常时间为40~50年,时间相对较长,在资本化运作后国有资产严重损耗和流失的威胁。(3)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规定, 无论是市级、省级、国家级景点景区和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地的风景名胜资源的所有权归国家所有。作为国有资产的一部分,景点景区的物质和非物质资源、民俗和各种文化形态、经济形态、生态资源等有形、无形价值在景点景区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时, 怎样在资本运作过后确保景区资本仍稳步增值而不至于过损或流失成了景点景区转让实践和研究的关键。(4)风景名胜的经营权整体转让,各企业为了自己的利益,难免会形成各自为政的局面,影响旅游经济发展的联动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

三、对景区经营权整体转让的几点建议

从管理和经营的角度来探讨, 景点景区经营权整体转让其实就是风景和文物资源开发成旅游产品进入市场运作, 其转让主要是指他们它的经营权的变换,而不是所有权的转移。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资产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合一和分离, 是一个具体的运作方式问题。笔者认为,景点景区原则上是不能经营权整体转让的。但经营权能不能出让,却可以根据景区的等级和性质来具体分析。

第一,采取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分级分类进入市场运作。国家级景点景区或世界级的自然或文化遗产项目绝对是不可以转让,无论只所有权还是经营权。因为他们大多是不可再生的资源, 是国家民族的瑰宝。不能仅看经济利益而盲目开发。如泰山、峨眉山、张家界等。但就某些旅游项目:如景区的交通、宾馆、小型有偿服务项目可采取租赁经营方式。景区的门票是景区资源价值的票面体现,是不可以转让的,因为这也是景区建设、保护的最基本的保证金来源。

第二,设置一些景点景区转让的大体框架模式,让各类景区有一定的参照。我国景点景区经营权整体转让的现行资本运作模式主要由以下四种:国有国营;国有民营;各种所有制和GCV模式(G. C. V模式就是政府( GOV. ) 、旅游资源投资公司(CO. ) 、志愿者(V. ) 三者合一模式)。模式是一种范式,它是动态变化的,各景区可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作相应的改动,但大的前提是不能改变:即维护国有资产,使景点景区内的各种旅游资源在开发中得以保护,在保护中得以开发和利用,并稳定增值。

第三,完善相关法律体系,使景区和受让企业、法人的权益都能够到相应的保护和保障。

第四,建立相应的风险防范机制。景点景区旅旅游资源本身的脆弱性就决定无论是转让方还是受让方都承受着相当的风险,所以在资本运作的过程中,加强风险防范是很有必要的。如建立风险预警和反应系统,成立常务风险防范或处理机构。加强资源或财产保险的力度,力求面临危机时,尽量降低损失。

作者单位:文红湖南怀化学院

刘韵琴 永州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郑向敏,冯朝华.福建省景区景点转让模式分析[J].东南学术,2005,4:78-79.

[2]钟泓.从风景名胜区经营权的转让探讨风景名胜区开发和管理模式[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67-69.

第12篇

一、引言

近年来,古村落旅游日益兴起,古村落旅游吸引力不断提升,古村落旅游景区接待的游客量日益增长。然而,一方面古村落景区本身的容量有限,另一方面古村落景区与社区叠置、既是遗产又是生活场所的特殊属性决定了古村落旅游发展路径的复杂性。在凤凰古城进城费以及由此而引起的一系列风波、香格里拉独克宗古城大火和丽江束河古镇大火事件之后,更凸显了古村落旅游景区开发管理的复杂性。“智慧旅游”概念的提出适应了古村落旅游发展新形势的要求。基于此,本文希望在智慧旅游背景下,通过构建古村落旅游智慧管理系统为实现古村落旅游景区开发管理提供有效的借鉴,从而为古村落旅游发展增添新的活力。

二、古村落旅游景区智慧管理的必要性

由于古村落旅游景区不同于一般的旅游景区,而随着古村落旅游的不断发展,古村落景区开发管理所面临的问题更加凸显,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旅游服务设施滞后

就大多数古村落旅游服务设施而言,难以满足旅游者旅游活动的基本需求。一方面,由于历史、地理等原因,保存较为完好的古村落环境大多较为封闭。这种封闭性使得古村落的现代化进程较慢,现有基础实施落后且不完善;另一方面,由于古村落旅游发展起步晚、投资不足等方面的原因,使得一些古村落旅游景区没能根据市场的发展及时的更新旅游设施。

(二)景区重开发轻保护

关于如何处理古村落旅游景区开发过程中的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寻找二者之间的折点,一直是学者比较关心的问题。景区的开发得到了较多的关注,相反关于村落遗产,包括古建、民居、街区、村落风貌乃至非物质文化如民俗、节庆等,如防火、方针、洪涝等设施不足或者管理不善。

(三)针对景区内社区居民管理不善

在不少实行全封闭式的古村落旅游景区,当地居民往往假借亲戚拜访把一些游客带入景区,并在自家院落开展以农家乐为主题的旅游。这无疑是钻了古村落旅游景区管理的空子,对于景区门票收入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即使是在一些实行半封闭式的古村落旅游景区,在实地调查中,一些古村落的居民会对地板、门窗、屋顶等处作令人痛心的翻修工作,严重破坏了古村落的原真性。

三、古村落旅游景区智慧管理系统

古村落旅游景区智慧管理系统主要是通过一定系统的构建,使得古村落旅游景区能够满足社区与景区互动、实现遗产保护着发展和发展中传承,从而古村落旅游景区的管理更加智慧,这些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景区指挥调度中心

景区指挥调度中心就是要借助物联网、互联网、云计算、下一代通讯网络等技术,通过一定软件系统的应用,协调古村落旅游景区的资源、环境、客流量、交通、安全等方面,从而实现古村落旅游景区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社区居民数据中心

社区居民数据中心就是建立和完善以古村落原住民的姓名、性别、年龄、家庭成员、照片等基本信息为主的数据中心,并实行一卡通的管理。避免了社区居民假借亲戚拜访而将游客带入景区等情况,从而对古村落社区居民的生活与出入行使有效地控制。

(三)商业化程度监测系统

商业化程度监测系统就是对古村落旅游景区内为旅游者提供服务的旅游企业数量(主要表现为旅游纪念用品、传统手工艺品等旅游商店数量)和可供参观和体验的吸引性事物数量建立完备的档案,对二者之间的比例关系实施动态监测,并借助于景区门户网站、景区游览客户端软件和书面等形式对来访游客进行抽样问卷调查,洞察、分析游客对于该古村落旅游景区的商业化程度感知,以便旅游景区管理部门作出相应调整。

(四)公安消防系统

公安消防系统就是借助人民公安系统、景区的电子监控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实现古村落旅游景区的安保和消防全方位监测和一体化管理,使景区内出现的突发事件和火灾等得到公正和快速的处理。

(五)景区电子监控系统

景区电子监控管理系统就是针对古村落景区内的重要景点、人流拥挤的路段、重要的文物等地区实行全面的智能视频覆盖,并对监控视频信息实施有效的储存。

(六)景区交通管理系统

景区交通管理系统具体而言就是借助于GPS定位系统等技术对景区内游览车实施集中调度和统一管理;完善景区停车场内的私家车和旅游大巴的停车管理,实现停车一卡通自动化管理,避免旅游高峰期旅游停车位难等的问题。

(七)景区资源管理系统

景区的管理部门应该建立一套完整的资源管理系统,加强技术措施、宣传保护以及制度规范相结合的管理机制。对于重要的文物古迹、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完备的电子档案,借助于景区的电子监控系统,落实的监管人员定期检查来实施实时的监管。

(八)游客服务系统

游客服务系统就是借助于景区电子门票、游客服务中心、电子导览系统、游客投诉互动平台、景区自助导购等平台,为旅游者提供更加便捷和全面的服务,使得旅游服务更加的人性化和个性化,减少古村落旅游景区因设施不便而带给旅游者的不适感。

(九)景区营销推广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