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公园景观设计分析

公园景观设计分析

时间:2023-07-25 17:17:1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公园景观设计分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公园景观设计分析

第1篇

【关键词】街心公园景观设计;分析

西安市土门街心公园位于西安市西郊丰镐路与二环交界处,占地42亩,始建于一九九七年三月,是莲湖区土门板块群众休息活动的主要场所[1]。作为周边市民一个集运动休闲、观光游玩于一体的场地,曾在九十年代被认为是西北地区优秀街心公园的设计典范,二零零九年莲湖区政府对公园进行了改造提升,极大的丰富了园内的植物品种和活动设施,在展现其景观特色的同时也更加的服务于民众。其景观建设发展十余年来所展现出来的特点值得风景园林设计者学习和研究,以便今后更好的开展城市绿地规划设计工作,加快西部城市建设“城市花园”并最终发展成”花园城市”的进程。

1.土门街心公园的景观设计分析

该街心公园景观区域主要由中心广场、樱花苑、棕榈广场、石榴园、紫薇园五个部分构成,东南西北各设有四个出入口,方便游人出行。

1.1 中心广场

中心广场位于街心公园的正中间,也是公园主干道的交汇处,占地约8.8亩,为一圆形的铺装广场,广场边缘设有弧形花架,场地内部较为开阔,为附近居民开展集体活动提供场所,四周以层次丰富的树群围和,树木之间高低组合,色彩搭配,既对其他各分区形成障景,又成为人们的视觉欣赏点。广场东侧设有儿童活动区,内部有丰富的儿童娱乐设施。西侧设有一个报刊亭,亭外提供休息坐凳和茶水服务,该区位于街心公园的中央,是游人往来最密集的场地,最为热闹,占地面积也最大。

1.2 樱花苑

位于街心公园的东侧,占地约6.2亩,以樱花种植为主,也称“春园”。该区种植了30余个樱花品种,形成了疏林草地。根据不同的品种特性,有孤置、对置、丛置、群植等种植手法,场地自然起伏,游步小道穿插其中,两侧设休息坐凳。游人既可驻足观赏亦可边游边赏。每年3、4月间樱花盛开,即使是园外的过路人也能感受到樱花的绚烂的美丽。

1.3 棕榈广场

棕榈广场位于街心公园的西侧,占地4.8亩,以常绿植物种植为主,其中又以棕榈树作为该区的景观树种,也被称为“冬园”。该区最外侧用雪松围和即屏障了来自街道的噪音,也形成了一个闭合空间,空间内部运用点的艺术布局,形成多个分散的小型广场,树下设置座椅,各小广场间以大面积草皮衔接,草皮中点缀种植梅花,以迎合冬园的含义。该区营造的目的是为在公园里创造一个安静休息区。

1.4 石榴园

位于街心公园的南侧,场地平坦,广植石榴树,配以柿树、鸡爪槭、黄栌等秋季观叶植物。占地7亩被称为“秋园”。其中石榴花也是“西安市花”,花期可长达5至7个月,盛夏繁花似锦,榴红似火;秋季累果悬挂,色彩鲜艳。鸡爪槭、黄栌树姿优美,叶色丰富,具有极强的观赏价值。该场地主要作为赏景园,园内设有仿古园亭,小桥流水,形成一派自然田园式风光。

1.5 紫薇园

位于街心公园的北侧,与庆安居住小区隔路相对,占地约6亩也被称为“夏园”,以紫薇作为该区的主体景观树种。一到夏季,被称为“百日红”的紫薇繁花似锦。该场地划分较为规则,设有羽毛球场、乒乓球场,网球场,并配置较为丰富的健身设施,方便附近居民使用。

2.土门街心公园目前存在的问题

2.1 园路总体规划有缺陷

主园路为套环式园路,游人在园区基本能够通过主体园路游览全局,但是各局部分区道路规划不够细致,尤其是在场地较大,较为开阔,草皮敷设较多的地区如樱花园,石榴园等,规划时没有考虑游人深入游览或交通上“走捷径”的心理需要,没有设计园路,草地也没做好范围防护工作,导致大量的草坪被踩踏,在大块的绿地中,甚至在很多场地的边缘会出现黄土的现象。直接影响了公园的整体美观性。

2.2 植物养护不到位,病虫害滋生严重

尽管公园历经零九年政府改造提升,内容有所丰富,但是后期管护不到位,在游园的过程中时常会看枯死树栽植在草地中,尤其是到了春季和盛夏时节不少树木叶片上出现霉斑,叶面泛黄卷曲,树形枯槁。很多植物的树冠较为散乱,影响观赏效果,低矮景观树种多,场地遮荫效果不好。

2.3 园内设施较为陈旧,年久失修存在安全隐患

在游览观察的过程中发现有不少的健身设施无法正常使用。有的完全损坏,有的零件残缺,由于长期缺乏维护,很多都是锈迹斑斑。大大降低了使用的安全系数;很多园椅和坐凳年久失修,游人无法使用;花坛与铺装广场饰面砖松动脱落,尤其在游人活动频繁的中心广场,此现象较为严重,场地边缘凹凸不平,很多游人不注意脚下路面,会发生磕绊现象,遇到下雨天气路面也容易积水。

2.4 公园亮化工程不到位

公园内部照明设施较少,建园初期没有考虑到夜间照明,晚上公园只能借助园外的路灯照明,光线昏暗,很多市民不愿甚至不敢晚上在公园活动。改建后,在公园内部的主干道上布置了园灯照明,但由于间距过大,亮度不够,很多绿化场地没有照明,给居民晚间活动、游赏造成不便。

3.解决措施

3.1 丰富园路的内容与形式,广植绿篱,解决草坪踩踏问题

考虑到园内道路形式比较简单,因地制宜的细化各分区园路,既参考场地布局的美学观念又考虑游人交通使用的需求,在已踩踏出“捷径”的草皮上铺设踏步或敷设鹅卵石小路,满足步行的要求又易与自然环境协调;在草坪边缘种植绿篱或花境范围场地;对于绿地中心的地面也可将其改造成为花坛,形成嵌花草皮并设立警示牌,提示游人爱护花草树木。

3.2 加强公园后期管护工作,及时对植物和设施进行维护保养

市民可以积极的提出意见督促市政人员加强公园的管理养护工作,对于枯死树及时伐除;滋生病虫害的植物有效的隔离治疗;对部分植物进行整形修剪,保证绿化的基础上提高美化效果;建议根据场地的特点适当的种植冠形宽大的乔木,保证夏季的遮荫效果。经常对公园的设施进行检查和维护,对于无法使用的设施及时更换,多考虑儿童和老年人活动使用的需要。

3.3 保证公园的正常照明,丰富夜间景观,提高公园使用率

将街心公园的亮化纳入到城市亮化工程体系中来,在保证正常照明的基础上,丰富夜间照明内容。主干园路设置间距合理的路灯照明,各分区绿地中可根据表现的主题设置景观灯,面积较大的草坪中镶嵌草坪灯,景观较为丰富场地,例如:主题雕塑、亭、廊、花架、组景花坛等附近设置投射灯以强调其夜间表现效果,可选用LED灯和光纤照明的方式以达到节能的目的。

4.结语

西安市土门街心公园作为西安市街心公园的代表之一向广大市民展示了城区里街心公园景观设计的普遍特点,随着西安市西郊城区改造工程的不断推进,土门街心公园也在其改造之列,笔者对土门街心公园景观设计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改进意见望能给后期的城市绿地工程改造提供可行性参考。

参考文献:

[1]龙雅宜.园林植物栽培手册[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2]过元炯.园林艺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3]胡长龙.园林规划设计[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

第2篇

现代景观设计——包括景观环境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和大众行为心理等三个方面。任何一个具有时代风格和现代意识的成功之作都包含着设计师对这三个方面的刻意追求和深思熟虑。本文对公园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分析、公园景观规划的原则、公园设计的要点、公园景观设计与人的行为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城市公园;景观设计

Abstract: To meet the growing cultural development, park with various features will be more and more, and more and more detailed in the classification. In the field of artificial space design, there has a close contact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so human should be regarded as one part of space systems. When designs the urban park environment, the designers should take full account of the behavior characteristics and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sidents, and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user-centered design thinking, the design should meet the residents’ desire and demand for safety, leisure, communication, and return to nature to create an attractive city park.

Modern landscape design includes landscape environmental image, the environment ecological green and the mass psychology of behavior. Each successful works with style of era and modern consciousness contains the pursuit and careful consideration of the designers. In this paper, the development trend, analysis, planning principles, points, the contact with human behavior of the park landscape design are discussed. Key words: city park; landscape design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城市公园是公众休息、游览的园林,公园的建设、维护和改造都应着重体现“以人为本”的园林建设理念。城市公园中的空间,设施等不但要充分考虑公众休息、游览时的行为和心理需要,还要尽量满足不同群体的多种需求。怎样营造有吸引力的城市公园,使之真正成为居民的亲近休闲场所,已经成为设计师们必须考虑的问题。

一、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

(一)特色公园

文化艺术公园:文化公园、文化艺术公园、文化古迹公园、文化旅游公园、雕塑公园、民俗风情公园、音乐公园。

专类公园:交通公园、海洋公园、恐龙公园

(二)袖珍公园

规模小、游客固定、贴近人们日常生活的小型公园将成为现代都市公园体的主体,它所强调色是公园景观的大众性、休闲性和趣味性,争取为居民营造一个优质舒适的休闲空间。

(三)森林公园

突出森林公园的特色和功能一般的功能定位:①保护珍贵森林风景资源等自然遗产;②发展森林旅游;③弘扬森林文化,依据本公园的优势风景资源或垄断资源或地域文化,提炼本森林公园的主体功能。如:重点保护风景资源、脆弱环境,突出观光游览、休闲游憩、休闲度假、科普的功能,弘扬森林文化。

森林公园色共性特色要求:绿色;自然;生态;野趣,依据本公园的优势风

景资源或垄断资源或地域文化及附近其它风景区已有的特色,提炼和创新本森林公园的差异性特色。

二、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分析

(一)公园景观设计的基本要素

构成公园的主要素材如:植物、地形、地貌是受气候、时间、空间等自然条

件的影响而演变的。公园规划和设计必须考虑这些影响,因地、因时制宜,创造不同的地方特点和风格。

(二)健康设施:休憩功能区应占公园的70%以上;健康活动区需控制在公

园陆地的15%以下;儿童活动区需占公园陆地的10%以下。

(三)监控系统:公园内宜设置广播系统。设有管理处的公园应设置安全管

理视频监控系统。

(四)有毒植物:休憩、赏景、集散、活动铺装场地内及周边绿地种植设计,

严禁选用危及游人生命安全的有毒植物。在儿童游戏活动区范围内,不得选用枝叶有硬刺或刺状、枝叶呈硬剑的植物,不应选用发挥物或花粉能引起明显过敏反应的植物。

三、公园景观规划的原则

(一)公园应发挥应急避难功能

要求居住公园、综合公园和有条件的专类公园应根据有关法规、规范的要求,

结合公园总体布局预留设置应急避难场所和相应设施。

(二)公园规划通常是将造景与功能分区结合,将植物、山石、水体、建筑

等按园林艺术的原理结合起来,并设置适当的活动内容,组成景区或景点,形成内容与形式协调,主次分明的艺术场景。

(三)生活污水和废水不得排入公园水体

为了满足公园生物多样性和改善城市环境空气湿度的需要,公园应规划不少

于占公园面积10%的水体。为经处理或者处理不达标的生活污水和生产废水不得排入公园水体。

(四)公园内乡土植物数量

应占选用植物总数的60%以上,乔木覆盖面积应大于绿地总面积50%。规

定乡土植物数量应占选用植物总数的60%以上,新建公园达70%以上。

四、公园环境构成因素与人们的行为

(一)人们的行为

人的行为模式很复杂,在公园中的活动也一样。但在公园环境活动中展开的都是以步行和坐下休息这两种基本的行动为基础的,因此,要研究适合市民活动的公园环境,应该从研究最简单的步行和坐下休息入手。

第3篇

一、广州同泰路街道景观设计的目的和意义

(一)城市街道景观概述

街道是城市的骨架,所谓城市结构主要是依靠街道组织体现出来,人们日常生活都离不开街道。历史上街道承担着交通与生活的双重功能,在社会不断进步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应让城市街道空间更好地适应现代化生活。景观泛指地表自然景色。城市街道景观则涵盖城市街道景色和人造的景色。观光的游客沿着街道观察了城市、认识了城市,居民习惯性的感受街道以及景观环境,人们对城市直接感受来自街道及景观设计的质量和水平。

(二)广州同泰路街道景观设计的意义

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一书中对人的“城市感知”意象要素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他认为“一个可读的城市,它的街区、标志或是道路应该容易认明,进而组成一个完整的形态”,并且应该是“可识别的”,能够启发人们强有力“意象”的能力。即一个城市的空间景观要素应该是有特色、有结构联系的秩序性关系,有特定的含义。根据他的主要观点,将构成城市意象的要素分为五类:道路、边沿、区域、节点和标志。并指出道路作为第一构成要素在城市景观中的主导性。街道成为了公共开放空间和人际交流的场所。城市街道功能不应该只局限于交通,现代的都市付于它更多的作用。“交流”功能提到了重要地位,成为了公共开放空间和人际交流的场所,生活在周围的人们乐于停留和休息的城市开放空间。随着现代人们开始对生活空间质量给予了关注以及国内对于城市街道的逐步重视,城市街道的景观设计成为现在国内城市设计的热点。

二、亚运期间广州同泰路街道景观设计的现状

地形地貌:本项目改造的道路将升级为城市主要干道,双向4车道,宽26-80米。两侧原为广州市区北面风景秀丽的林海群山,是调节广州地区自然气候的天然“氧吧”,被誉为广州“市肺”;白云山北面的南湖水秀山青,是国家级风景区。②道路交通:道路两侧大多为行道树绿化,主要的居住小区设有小区巴士,因此公共汽车站并不密集,但这边乘坐出租车非常方便。主车道旁边是宽约为2米的人行道,人行道上种有大树冠行道树,在炎炎夏日里可以给行人提供舒适的步行空间。人行道与两旁建筑之间也设计出灌木花卉等等不同样式的隔离绿化带,营造出宜人的建筑前空间,亦可兼做路人的休憩空间。道路沿线也规律地设有垃圾桶、电话亭和公共汽车站等公共设施。③人文景观:该路段以绿化为主,文化景观主要设有一些宾馆入口,该入口处空间内凹,形成一个自然的入口广场,宾馆园区内的绿化景观自然渗透到道路上,由城市道路至山体形成了层次丰富的绿化景观的道路交通体系。该宾馆的入口牌坊是具有突出岭南特色的牌坊,绿色琉璃瓦小坡顶与周围的绿翠山林融为一体,达到与大自然和谐统一。

三、广州同泰路街道景观设计的特点与设计思路

(一)亚运特色文化理念及岭南地域性特点

2010年十六届广州亚运会的口号是“激情盛会,和谐亚洲”,这个理念既把握了时代,又体现了亚运会的宗旨和广州人的热情,同时表达了亚洲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激情”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广州的热情。广州从来都是一个非常包容的城市,用我们的热情来迎接来自亚洲各地的朋友来参加2010年亚运会;二是体现了时代的特点。亚洲经济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各国经济往来、科技交流也是非常频繁,我们处于一个很好的、令人开心的时代,人的开心就会表现为激情。“和谐”弘扬奥运匹克和亚运精神,促进亚洲各国的团结、友谊和交流,致力于构件和谐亚洲。

(二)设计思路

1.主题公园景观设计分析。

①主题:整个公园方案以“生命”为主题,是街区中段两侧较为开阔的主题公园。以“山”、“海”、“风”、“日”、“历史”五种不同的内容展开。广州有“五羊衔谷”的城市传说,五羊成为了广州最知名的一个标志,从文化角度考虑国外认为“5”有超凡、完美之意。中国传统文化中也大量使用“5”,如阴阳五行学说,亚运会的吉祥物也是五只可爱的卡通羊,“5”也是奥运五环旗帜的数字。五种主题内容,以当地岭南园林文化作为基础,结合广州亚运背景,采用现代构成的设计方式,依照与人关联的不同层面创造出个性化的空间。这个空间既是历史,现在,更是未来,以一种生命的延续生生不息。②基面:方案中以几何形体规划平面形式。水体、绿化、铺地以现代的几何图形组成,并结合传统的岭南园艺形式。在不同区域分出“流动区”和“停留区”,分别采用不同肌理的广场铺面,运用几何的图案进行统一设计,营造出传统与现代协调自然的街道空间。特别是水体与绿化设计充分尊重当地的地域文化、气候,例如园区树木以棕榈、木棉花等本地植物,利用原有植被和当地石材。③细部设施:公园中以红色动感的曲线完成亚运标志的整套设计,此处景观以亚运会运动项目标志为原型,做成雕塑小品,以不同的高度,规格的置于绿地当中,形成亚运会空中立体景观。主题的小品同样也是以几何圈形的造型小品,与平面几何形式以及铺地分割相一致。同时,竖立的框架成为视觉上的指示作用。红色的中国鼓得展示区,组成大型的扇形雕塑,暗喻着铿锵有力的生命跳动的声音。

2.公共设施设计分析

构成城市街道景观的功能和要素的广场、公园之外,同时能体现出城市品位的就是街道的公共设施。如候车亭、电话亭等市政设施,花坛、雕塑等景观设施,道路牌等导视设施,这些对于街道个性的塑造,空间的丰富与氛围的营造起着极为重要作用。①候车亭:街道设施的设计与配置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候车亭的设计中考虑了人的使用方便和舒适感。在沿街全线设计了系列候车亭,该亭只针对于亚运专线车与巴士,功能包括广告灯箱、垃圾桶、座椅、导视等多种,样式上采用现代感的风格,玻璃顶棚配以颇具质感的铝合金材质。尤其在车站的背景以粗率简练的墙壁为特色,风格与毗邻的街区与环境相呼应。设计为A、B、C、D四类站点形式,A类为高楼大厦前的玻璃材质,B类为原始岭南骑楼前的鹅卵石材质,C类为居民区前的面砖材质,D类为工厂前的混凝土材质。组合方式上根据客流量、车流量,周边环境及发展规划来设计,由模块化的1、2、3个站点的形式进行调整。②公用电话导视亭:电话与触屏系统的结合,也是街道中新颖、便利的公共设施。同时在设计中电话导视亭也传递着亚运文化精神,是亚运图案在公共设施中展现。五羊的亚运会徽与“潮流”火炬都体现出传统的装饰手法,装饰纹样中是水的和谐与火的激情。在电话导视亭的外轮廓上采用这种镂空、透雕的面材,以点、线、面系列构成形式加以装饰,色彩上则采用亚运团中花木棉的独特红色,内部采用金黄色,整体风格与本届亚运装饰手法高度统一。

四、广州街道景观在亚运特色下的作用

亚运会标志中的“五羊”是向世人传达亚运会理念的最直观的艺术语言,的广州街道景观的设计既要体现广州人民的理解和贡献,表现出广州地域的独特形象与精神,也要体现中国广州要向世界呈现一届出色的亚运会的主题。主办城市的亚运会标志是一切景观设计的基础,设计的景观中不论是主题公园,还是公共设施都围绕它还产生了一系列设计思路,包括水与火的图案,设计中激情的红色等。亚运主题对城市形象与景观的影响师深远的,显示出亚运标志景观将给城市留下永久性的遗产。

第4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滨水区;景观设计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带动了人们日常生活品质的提升。城市滨水区就是在这一诉求下应运而生的。其既能够满足日常防洪和水利功能需求,又为人们提供了休闲娱乐空间。城市滨水区是城市中最富活力和景观特色的生态系统,其一般位于水域濒临的陆地边缘地带,作为水陆之间的连接枢纽。设计师要以城市水域为中心,对城市滨水景观进行设计,并辅助环境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

1滨水景观设计现状

目前,国外滨水景观设计已经居于较为先进的水平。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更加注重城市水系的完整性和生态性。并且已经逐步将滨水景观设计延伸到自然资源保护、多功能基础设施建设和历史文化保护等层面。我国滨水景观设计主要被应用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以提升城市形象,并辅助以休闲娱乐功能。

2滨水景观设计理念

近年来,设计师在对城市滨水景观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不再局限于其防洪需求,更加注重对其在生态环境保护和回归自然层面进行延伸。设计师在滨水景观设计过程中更加注重生态学理念和美学理念的应用。比如,在滨水景观设计中,要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注重对其亲水性、近水性和嘻水性进行考虑[1]。

3滨水景观设计原则

3.1防洪安全原则

防洪安全是城市滨水区的基本功能。设计师要结合具体工程情况和其防洪需求进行设计。应用石材对防洪坡段进行设计,以达到防洪的目的,并给人以独特的视觉观感。设计师也可以应用花草、灌木、水生植物等进行植物景观塑造。

3.2生态原则

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过程中,要注重生态性原则。将环境要素和生态要素作为其设计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能够避免对城市滨水地貌造成破坏,又能够达到防洪、生态环境建设和城市景观设计的多重目的。

3.3空间层次原则

滨水景观立面设计包括硬质景观设计和软质景观设计。硬质景观设计主要依托了道路和平台的多层性,进行空间转化,创造空间高差,以达到立体视觉效果;软质景观设计是借助植物构造和配置,先堆土成坡,然后对其进行立体种植,以形成空间层次感。3.4景观统一原则设计师要结合城市特点进行滨水景观设计,确保整体风格的统一性。比如,设计人员可以对滨水景观节点进行放大,并将园林小品或城市地标纳入滨水景观规划中,进而向城市中渗透,构成完整的城市生态系统。

4滨水景观设计要素

首先,滨水景观设计要符合经济发展和环境要求。设计师要从全局出发,结合城市经济发展背景对滨水景观进行设计,使其满足水运运输要求的同时,也能够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设施。滨水景观设计也要满足人们的亲水性诉求,结合城市背景和市民需求,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市民活动空间布局,创造和谐的城市滨水开放空间,营造舒适干净的居住环境。其次,滨水景观设计要达到改善生态环境和景观制美的目的。城市滨水景观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要点,具有水体循环、水土保持、水质涵养和贮水调洪等作用。设计师要结合区域要素对滨水景观进行合理规划。同时,也要满足人们对优美景观的需求,注重对其进行多维景观构造。第三,滨水景观设计要具有历史文化特色。设计师要结合城市的历史文化背景,进行滨水景观设计,赋予其文化特性。应用精妙的设计技巧对环境要素进行构造,以突出滨水景观设计的历史性和独特性[2]。

5滨水景观设计的植物造景

5.1滨水景观植物造景要素

设计师要结合滨水景观设计要求,注重从颜色、大小、形态和线条等方面对植物进行搭配和选择。在植物景观配置中,设计师要综合视线景观角度转换需求进行色彩的搭配;利用植物群体构成和植物间协调性,达到良好的造景效果;通过形状设计,提升植物造景的协调性,并起到视线支配作用。

5.2滨水景观植物造景原则

首先,根据滨水景观设计要求和功能性诉求,对植物种类和种植形式进行选择,确保植物选择的多样性;其次,遵循植物生长特点和生长环境要求,应用适合的植物。并对现有绿化基础进行应用;第三,结合季节变化对树种进行选择,确保四季景观搭配得宜。第四,设计师要将艺术构图思维应用到滨水景观设计中,注重韵律空间构造,并应用透景和借景等多种造景手法,通过比例尺寸搭配,以达到优美和谐的艺术效果。

5.3滨水景观植物造景形式

滨水景观植物造景,既要满足滨水景观设计的空间性要求,又要满足避暑、防灾和生态等功能性诉求。同时,要注重孤植、组团、带植、疏林等造景形式的多样化。孤植,即对乔木或者灌木进行独立种植,使其作为视觉焦点,达到开阔空间的效果;组团,即将各种植物形式以组团的方式进行种植,使其作为滨水景观主题,达到开阔的空间效果和通透的视觉效果;带植,是指连续性的大型植物区,其功能性比较强,为了满足遮阳和环境保护需求。其一般被应用于护岸林和滨水步行道种植中;疏林,将草坪和低矮灌木作为基础,并用乔木对其进行点缀,其一般被应用于亲水性滨水景观设计中[3]。

6滨水景观设计案例分析

6.1国内案例分析

笔者以秦皇岛汤河公园为例进行分析。设计师以绿色河流生态廊道为基底,并设计出一条以玻璃钢为材料的500m红色飘带,其中包括步行道、座椅、乡土植物和灯光等基础设施,既满足了人们的日常休闲娱乐需求,也使城市环境景观得到了有效改善。

6.2国外案例分析

笔者以多伦多滨水长廊景观为例进行分析。滨水区第一路段长度和宽度别为925m和94m,地面采用马赛克式黄岗岩进行铺设,路两侧设置有成排的枫树、座椅、垃圾桶和摊位等,供人们休闲和乘凉。设置有一个方圆184m的公共空间和宽9m的行人专用区,一直延伸到水滨长廊。同时,设计师将具有加拿大本土特色的枫叶以铺地形式融入水滨长廊设计中。该设计是优雅公共滨水景观设计的代表。7结语滨水景观设计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水体文明的象征。设计师要注重结合城市特色,进行滨水景观设计,满足人们的休闲娱乐要求,为现代化城市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作者:单位: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冼宁,赵芮兴.对现代城市滨水公园景观设计的初探[J].设计,2015(13):125-126.

第5篇

【关 键 词】城市道路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道路是城市空间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最基本的公共设施, 满足各种交通的需要,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发展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道路的要求已不再是简单的通行功能, 而是把道路看作是城市环境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对其环境景观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市道路景观一方面展示城市风貌。另一方面是人们认识城市的重要视觉、感觉场所, 是城市综合实力的直接体现者, 也是城市发展历程的忠实记录者, 它总是及时、直观的反映着城市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总体水平以及城市的特色, 代表了城市的形象。因此, 对城市道路景观进行设计的方法和步骤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1.城市道路景观空间构成的要素分析

城市道路景观空间构成要素是多种多样的, 概括说来它包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部分;

1.1 道路的本体道路是城市形象的第一要素, 也是形成道路空间、景观的本体性要素。道路的特征、方向性、连续性、韵律与节奏、道路线型的配合及断面形式特点构成了这一要素的基本内涵。

1.2 道路的边界边界是指一个空间得以界定、区别于另一空间的视觉形态要素, 也可以理解为两个空间之间的形态连接要素。道路两侧的边界可以是水面(河川、海岸线等) 、山体、建筑、广场、公园、植物或以上若干要素的组合体。

1.3 道路的区城道路的区域性特征可以由地形、建筑、路面特征、边界要素特征等形成, 并主要表现在色彩、质感、规模、建筑物的风格、植物、边界轮廓线的连续性等具体方面。

1.4 道路的结点道路的结点主要指道路的交叉口、交通路线上的变化点、空间特征的视觉焦点(如公园、广场、雕塑等) , 它构成了道路的特征性标志, 同时也形成了区域的分界点。

2.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一般应遵循的原则

2.1 尊重历史的原则城市道路景观设计要尊重历史继承和保护历史遗产, 同时也要向前发展。对于传统和现代的东西, 不能照抄和翻版, 而需要探寻传统文化中适应时代要求的内容、形式与风格, 塑造新的形式, 创造新的形象。

2.2 保持整体性原则

对于整体性原则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第一, 从城市整体出发, 城市道路景观设计要体现城市的形象和个性。从道路本身出发, 将一条道路作为一个整体考虑, 统一考虑道路两侧的建筑物、绿化、街道设施、色彩、历史文化等, 避免其成为片段的堆砌和拼凑。第二, 视觉空间上的整体性。道路景观的视觉整体性可以通过道路两侧的绿化、建筑布局、建筑风格、色彩及道路环境设施等的延续设计来实现。第三, 时空上的整体性。城市道路记载着城市的演进。反映出某一特定城市地域的自然演进和文化演进体的过程。道路景观设计就是要将道路空间中各景观要素置于一个特定的时空整体中, 充分反映这种演进和进化。

2.3 道路绿化的生态原则

生态是物种与物种之间的协调关系是景观的灵魂。它要求植物的多层次配置, 乔灌花、乔灌草的结合, 分隔竖向的空间.创造植物群落的整体美。因此, 在各路段的设计中, 注重这一生态景观的体现。植物配置讲求层次美、季节美从而达到最佳的滞尘、降温、增加湿度、净化空气、吸收噪音、美化环境的作用。

3.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内容及相应要求

3.1 道路线型的设计

道路线型不论是直线的、曲线的, 都有本身的美学特点。应根据动态视觉特性, 对线型进行必要的景观分析, 如车速高则对线型要求也高, 如果线型配合不好, 不仅不够景观, 而且还会增加交通事故。因此, 从长远的观点看要以动态角度研究道路线型。

3.2 道路的植栽设计

道路的植栽, 可以丰富道路沿途景观, 增进道路和沿途景观的协调, 提高行车的舒适性, 使包括道路在内的整个区域风景更加美丽: 改善行车条件, 引导视线、遮光, 减轻行车的紧张状态。消除视觉疲劳, 确保交通安全。在栽植树木时, 可考虑区域特性、自然环境、沿线条件等, 决定栽植的位置、范围及种类。道路的绿化设计是动态绿化景观, 要求层次分明, 与周围环境协调一致。

3.3 交通设施的景观设计

交通设施是交通安全畅通的保证。交通设施与景观设计是矛盾的统一体, 合理的交通设施设计会增强道路的景观。在城区应加强标线的作用, 通过良好的标线设计来引导交通流, 这样才能保证交通设施的设置既满足其功能又满足景观设计的要求。

3.4 道路节点的景观设计

道路节点的景观设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 广告景观。在城市道路范围内, 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广告牌匾,其除了自身的宣传功能以外, 同时也是道路景观的构成要素之一。广告的设置要起到促进道路景观建设的作用, 与周边建筑关系协调, 不破坏影响建筑形象, 与绿化、照明相结合, 合理布设, 形成完整的道路景观。(2) 道路的结点设计还包括道路交叉口、交通路线上的变化点、空间特征的视觉焦点( 如广场、雕塑、小品等) , 它构成了道路的特征性标志。同时也往往形成区域的分界点。结合地形条件, 设置一些微型下沉式广场, 以供行人停滞与休息, 不仅具有商业价值, 而且提高了整条道路的综合使用功能。

3.5 人行道布设的景观设计

人行道铺装设计原则一般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 要充分考虑道路的功能和环境景观两方面的因素,根据实地需要。选择合适的铺装材料, 如园林小径则宜选择自然气息浓厚的卵石铺砌, 而道路两侧的人行道、商业街道路宜采用人工化的地砖铺砌; (2) 不同材料、尺度、质感、色彩进行合理的搭配, 形成简洁统一和突出重点的铺地图案; (3) 硬质铺砌同软质景观的协调统一。

4.结束语

总之,进行合理的城市道路景观设计, 城市道路的交通功能是其环境景观功能的物资基础, 环境景观功能又是对交通功能的促进和完善。二者相辅相成。应根据不同的地形条件、不同的人文历史情况来建设, 拓展和深化城市道路景观的外延和内涵, 最终营造出一个空间布局合理、景观和谐的城市环境系统, 这不仅是道路自身建设发展的需要, 更是现代城市建设发展的必然需要。

【参考文献】

[1] 薛安顺, 史静.城市道路的景观设计分析[J].山西建筑, 2007,3 ( 27) .

第6篇

中图分类号:TU98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0)05-0133-03

1 研究背景

21世纪的高校越来越重视校园环境建设,而景观建设更是首当其冲。作为主要服务于师生的校园景观,为了能和师生达成共鸣,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灵,塑造学生的个性,反映学校的办学宗旨,校园景观应具有符合校园文化特色,并且根据校园的地域性特点来塑造个性化。然而在实际的大学校园景观设计中,由于时间、经济等原因,高校景观部分停留于浮表的设计,片面注重形态表面的视觉感受。

校园景观设计中没有充分考虑到校园的文化内涵和地域生态环境,在此背景下,有必要通过大量的理论分析和实际考察对环境意识指导下的大学校园景观作深层次的研究。

2 文化与生态意识下的大学景观设计概述

从景观的概念来理解景观的构成,景观可以理解成景与观的统一,景是景色,客观存在的事物,观是人们对客观景物的感受。通过景观的概念我们把景观的构成分为物质和精神两部分,物质是形态,包括颜色、大小、材质、体量、空间等我们能直观地看到的东西。精神是寓意于形态之中的深层内涵,这种深层内涵源于景观所服务对象的文化提炼。

高校犹如一个小社会,拥有多元化的特点,学校中的每一栋建筑,一草一木都能够影响学生的心理行为,而景观是大学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环境精华的浓缩,景观设计是大学环境塑造的重要方式之一。近年来,很多大学进行改建、重建,但通过大量的实践表明,大学校园景观环境的建设更多地注重视觉上的冲击,看上去很美,但没有能感染学生思想的内在文化氛围。作为求学、治学、研究的场所,大学校园的景观应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它不同于城市中商业街五光十色的景观,不同于城市住区追求安乐家居气氛的景观,也不同于绿地公园以自然绿化为主的休闲景观。其景观设计应体现特有的治学氛围与文化环境,提供课余生活、放松心情、思索问题、修养身心的场所和空间。让景观本身成为一种有个性的语言,能够随时向学生提供学习的信息,让学生一旦融入校园景观就能充满活力、充满想象和灵感、充满求知的欲望。

总体来说,校园景观使学生综合素养得到不断的提高,景观的真正意义也就在于能和它所服务的对象产生共鸣和认同感。为了使校园景观更好地服务于师生、体现校园环境特色,大学校园景观研究应遵循以人为本和生态的原则。

首先,贯彻以人为本的人性原则。“以人为本”是文化意识中一条重要的设计理念,对大学校园景观设计来说,就是设计及其所构成的景观环境,应该适应校园主体人群的思想和行为。现代景观设计趋向不再专注于创造具体物体或营造某个画面,而是要创造人与整体环境的关系,促成公共空间与交流空间的出现。哈佛“革命者”之一罗斯曾说:“我们不能生活在画中,而作为画来设计的景观掠夺了我们创造生动生活区域的机会。”大学校园中的主体人群是青年学生和教师,应针对其活动类型,提供不同的环境设施,以校园文化活动的方向性和目的性作为校园景观环境的依据。

其次,把生态价值取向作为一种崭新的景观设计目标,是景观设计发展的必然趋势。景现的生态性并不是新鲜的概念,无论在怎样的环境中,景观都要与自然发生密切的联系,这就必然涉及景观、人类、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问题:生态设计观念把设计师从对形式美的追求及在文化、历史环境的思索中引向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关系的关注上来。景观的生态设计反映自然与文化、设计的环境与自然环境、形式美与生态功能真正全面融合的梦想。具有鲜明特征的自然环境亦会对校园空间氛围产生强烈的作用。

因此,在校园景观设计中,应结合校园文化,充分利用地域性的特点体现大学环境。具体而言,在校园景观设计中应考虑以几方面:首先,充分利用基地环境特色,寻求基地环境特色和校园文化环境的结合。独一无二的基地自然环境是塑造富有特色校园空间系统的重要载体,基地的自然环境、生态条件是设计灵感的来源。我们在设计中应充分发掘基地的特质并结合校园文化环境作为构思的出发点和主线。其次,保留原有自然环境的生态性。校园的建设必然会给基地的自然环境带来影响,所以对原生自然环境的保护就更应引起重视。我们应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最大限度地保持自然状态。最后,尽量少用硬地,加强软质景观(植物)的建设。为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的渴望,对空间中的设施设置、材料质感的应用和景观的创造应充分考虑人们钟情于自然的心理需求。在植物景观上强调多样性,尽可能进行乔潜草复式绿化、平面绿化和立体绿化相结合,增加单位面积上的绿量,形成特色的植物群落和生态效果。

3 一个庭院的故事――湖南大学中北楼之间的广场设计分析

3.1 概况及现状分析

湖南大学的前身是宋朝四大著名书院之一的岳麓书院,它历经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变迁,一直保持着文化教育的连续性。千余年来,这里学脉绵延,弦歌不绝,故有“千年学府”之称。

湖南大学背山面水,左有凤凰山,右有天马山,可谓三面环山,东面有一个壶口,中央平坦,而三面较高,具有较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校园依岳麓山展开,与城市有机融合,形成开放的校园空间。近年来随着新建、改建与扩建的增多,采用功能置换的方法,对建筑原有功能进行了必要的整合。

现教学北楼为原湖南大学工程馆,1946年建成,是柳世英现代主义风格最典型的代表作,建筑两端的圆弧形墙体,具有典型的德国表现主义流动线条的造型特征,为长沙市重点保护建筑。(见图1)

3.2 设计理念:草地上的生活

自古以来,良好教育的首要目的就是营造一种氛围,提供更多的机会,为各种不同观点提供表达的场所――陆登庭(原哈佛大学校长)

方案中将教学楼之间的庭院结合微地形的丘陵景观元素,重构成一个充满趣味的场所,营造陆氏所说的那种自由的校园氛围。传统的草地是绿色的,平坦的,但对应自己归纳的几种人的行为模式,这个设计中的草地有垂直的、隆起的、凹陷的等多种表现形态。目的是不希望让学生仅仅将各自的院系楼、图书馆、寝室等当作每天的归属场所,想要设计一个地方,成为学生们每天都能来、都愿意来的有着强烈归属感的场所。通过立体的、多彩的、无声的景观设计时时处处、无时不在地对学生的思想、行为、习惯起渗透和影响的作用。(见图2)

3.3 景观肌理

扭曲而富有动感的构图肌理,如同一个原本规规矩矩的方直网格被岳麓山上的一阵清风吹过一般,体现出强烈的张力和青春的活力。在构图上并非散漫无序,貌似随意的组合实则不乏理性,结合了场地最基本的交通需要,变单纯交通功能的人行空间为多层次的交往空间,增加行趣味和乐趣。(见图3)

3.4 草地上的行为模式

作为室内环境延续的校园室外环境是学生们进行思想、情感和信息交流的场所,为了达到这种自由的目的,考虑并设计了多种师生在草地上的行为模式,看似随性的表面形态下是以人体工程学尺度设计合理的比例,使使用功能更加合理而舒适,既可让聚集者休息,也可为行人提供观赏内容。形成师生与景观的认知点,引导着我们从内心对它产生一种强烈的认同并融入其中。(见图4)

坐――人可在凹陷的草地(即将水平的草地凹陷进去),即涉水池边上的草凳子上戏水或休憩。

躺――微微隆起的覆满草地的1.5m左右的小草坡(即将水平的草地隆起来)。

倚――可站着倚靠在不同高度的竹屋上看风景(竹屋与或隆起或凹陷的草地咬合为一体)。

爬――竹屋内部设置有旋转楼梯,顶部有平台(内表面覆盖有垂直的草皮)。

设计通过不同的草地形态模式打造多样化的校园生活情景,草垫不但有很强的功能性,而且也显得很艺术,体现了交流的文化特色,也体现了人性化的设计。调动了人们不同的感官体验。通过草地上的不同行为模式,师生们在此释放本性常态,体验场所带给大家的快乐自由,身心得到放松。(见图5)

3.5 景观构筑――竹屋:

竹屋的外部是一个公共的交流空间,视野开阔,阳光充足,在“看与被看”中,起伏的草地如同一条社交走廊,师生们在此展示风采,交流情感,分享阅历。同时,设计也考虑了半私密性的小区域空间。竹屋内部是一个让人心静冥想的半私密空间,斑驳的光影透过竹子的缝隙,仰望蓝蓝的天,烦躁的心情趋于宁静。人可以通过竹屋内部的旋转阶梯,爬到顶部的平台,即可俯瞰草地上不同行为姿态的人,又可遥望远处的岳麓山,梳理各自的心情。(见图6)

3.6 庭院功能的复合化:

除了通常的公共交往,休憩功能之外,亦可作为一个复合化的空间。

可以将此处变成一个大学生的艺术展示区,为场地注入新的活力,作为展示创意的区域,成为湖南大学的一张新名片。

小竹屋(垂直)和草坡(水平)等可以作为小型演出的舞台背景(比如班级或社团聚会等),富有自然的趣味。(见图7)

3.7 地域材料的应用:

景观的地域性要求景观为当地人提供一种认同感、归属感,使人体验到自己所在地域的地方自然特色与文化传统。湖南气候为大陆性特点的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既有大陆性气候的光温丰富特点,又有海洋性气候的雨水充沛、空气湿润特征,适合景观草皮的生长和维护。同时,湖南省属长江一南岭竹区,该区是我国竹林面积最大竹类资源最丰富的地区,竹材料的应用既有地域性经济适用,且符合校园文化氛围,而且更重要是符合它所服务的对象的文化趋向。

3.8 愿景

岳麓山畔,湘江边,清风,竹屋,起伏的小丘,伴几方浅浅的水湾。这边是秀媚的娇颜,那边是烟圈升腾的愁怨,时不时会有愤懑的呐喊,亦不乏牵手的浪漫,草地上的生活,涂抹记忆的色彩斑斓。

希冀用设计语言向师生暗示一种设计情感的溶入,引起彼此在情感上的共鸣。塑造具有生命力的场所和师生之间能达成共识,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和情感,让学生真正地领陪到校园文化氛围的真谛。让人们了解校园景观设计不仅仅是外形的堆砌而是多方面环境因素的结合。

4 结论

本文以校园景观设计为主线,结合湖南大学中北楼之间的广场设计分析,阐述了校园文化和地域生态环境在景观设计中的重要性。校园景观不应是外形的堆砌,而是文化与生态意识指导下多方面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参考文献:

[1]陈六汀,梁梅.景观艺术设计.中国纺织出版社.

[2]俞孔坚.定位当代景观设计学――生存的艺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魏琨.大学校园教学区的景观设计研究.

[4]陈聪.校园环境与思想、意识、文化的融合.

第7篇

>> 自然景观在风景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和体现 探讨风景园林景观铺装设计 试析风景园林景观生态设计 城市风景园林景观设计探析 浅谈城市风景园林景观铺装营造 园林景观与中国风景园林的发展方向研究 色彩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分析与应用论述 风景园林专业的景观雕塑教学与应用 城市风景园林景观的发展规划 泰国风景园林景观的艺术特点 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应用 浅谈园林景观色彩设计 论园林景观中色彩的设计和应用 园林景观设计中色彩的应用分析 色彩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园林景观设计中色彩的应用 论述园林景观设计中色彩的应用 探究园林景观设计中色彩的应用 探讨园林景观中色彩设计的应用 剖析园林景观设计对色彩的应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关键词】:园林景观;色彩应用;设计;作用

【引言 】: 所有的园林工程都希望在景观设计这一环节中通过完美的形态设计和合适的色彩应用,将自身的功能、特色以最佳的形态展现在世人的眼中。由此可见,景观设计在园林建筑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色彩应用作为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更是担负着巨大的责任,不仅是要带给人们美好的感官体验,更重要的是能够在提高景观本身审美价值的同时优化城市环境建设。

1 色彩应用的意义

1.1 色彩应用的功能

色彩在园林景观中具有很强大的认知功能。生活中的色彩千变万化,园林景观色彩在时时刻刻影响人们的感官、态度和思维。人们想要认识事物,最原始的办法就是靠视觉去感受,外界色彩以不同的状态刺激人们的感官,在这种潜在的交流中逐渐会产生各种信息,从而让人去感知世界。一处建筑的所有信息,包括位置、形状、大小等都可以通过色彩去感知。不仅如此,人们还可以通过不同的色彩来建立属于自己的风格,通过对色彩的感知去感受来自生活中不同层次的情感。

1.2 色彩的作用

经研究发现,对于不同的色彩人们会形成不一样的视觉感受,从而产生不一样的心理变化。基于这种色彩心理效应,人们把色彩分为了冷色调(青色、蓝色)和暖色调(红色、橙色、黄色)两种。由于色彩会导致人的心理发生不一样的变化,所以在一般情况下,它与人们的情感变化也有十分紧密的联系。

1.3 色彩应用的发展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进一步追求利用色彩美化生活,直到今天,无论是对物质上还是精神上的追求,色彩艺术已经发展成为现代人生活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的色彩运用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简单的颜料绘画,在建筑景观的设计中更是应用了很多科学功能。科学化的色彩应用方式已经逐渐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使得建筑物的设计更加科学和美观。

2 色彩在园林景观形态设计中的作用

形态设计在园林景观的设计中占有重要位置,形态一旦形成就长久存在,所以在形态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考虑到色彩的应用,以保证建筑能够拥有最完美的形态。一个建筑物的主体景观结构最主要的部分就是建筑边缘与建筑物的轮廓线,选择合适的色彩可以很好地将二者凸现出来,大大提高景观的视觉冲击力。如果只想体现一部分景观,那么就可以重点呈现一部分颜色。强烈突出想表达的那一部分,对景观形态设计有重要的影响。

3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色彩应用的注意事项

3.1 园林景观建筑的色彩与周围环境要协调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并没有孤立的元素,周边的环境会对建筑色彩视觉感受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在设计建筑景观的过程中,一定要确保色彩的应用与周边环境能够协调起来,这是在建筑景观设计中一条必须遵循的原则。同时还要进行多方面的分析和比较,制定最合适的施工方案,在保证周边环境与建筑景观色彩相互协调的情况下增强景观建造的独特性,不同的地域其艺术文化也不尽相同,要按照所在城市的主题定位来分析周围环境的具体特点。例如,在南方,一般园林建筑普遍呈现青瓦白墙的特点,而在我国西部地区,建筑则主要采用红色和金色。由此可见,建筑景观的色彩与各个地区的民族文化、风土人情等很多方面都有着直接的关系。除此之外,对景观色彩的设计还要掌握好人们的审美特征,保证符合人们的审美需求。

3.2 园林景观与色彩要搭配得当

在保证周围环境与建筑景观色彩可以协调共存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考虑景观本身与色彩是否搭配得当。例如,公园、绿地和广场整体上都由深浅不一的绿色组成,而小建筑或石板铺地等其他色彩则可以作为点缀颜色出现。当然也可以根据场景的不同来确定背景色和点缀色,要确保和谐统一,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利用合理的色彩去创造更加适合的舒适空间,避免因为色彩运用不当问题给人们的视觉感受和心理情绪造成不好的影响。

3.3 园林景观的色彩设计要充分体现人性化

一个成功的园林景观设计作品的颜色一定不可以是单一和重复,也不是随便拼凑,而是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充分体现出人性化。视觉美是世界上最敏感的色彩形态,要想更好体现出设计的园林景观的美感,首先必须通过视觉色彩来体现,然后才是线条、形态和质感。因此,园林景观的植物在色彩上必须令人赏心悦目。设计师可以根据人们的审美观来设计园林景观丰富的空间层次,这样才会使景观设计得更加合理,有益人们的身心健康。

4 结语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色彩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更加严格,要想保证色彩应用得感性化和人性化,首先必须要保证色彩与环境整体和谐,实现视觉感的统一;其次一定要尊重自然,多汲取自然中的色彩。通过合理运用色彩展现出园林景观的最大化价值,不断提高园林景观的设计质量,同时保证景观的艺术价值。

【参考文献】:

[1] 余坤.现代园林景观中的色彩设计分析[J].人舞台,2010(4).

第8篇

关键词:声景 声景学 园林景观设计

前言

随着园林应用范围的扩大、层次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园林环境中各种景观要素的作用。但是迄今为止,在园林景观研究和设计中,对声音环境的研究非常有限,而即使有所考虑,也是从噪声控制的角度来进行,即把作为公害的噪声的预防和去除作为主要任务。在对声景的研究中,人是感受的主体,以往的设计大都是从客观的角度来着手,较少有从人的主观感受方面去研究设计的目的与意义,而且不应只停留在预防和消除不理想的噪声要素的层面,而应有一种更为丰富的手段和积极的姿态主动地去设计和创造理想的声环境。而在景观研究和设计领域中,我们不应当仅仅从客观的物质角度去研究,而应当联系人文的、社会的因素来做通盘地考虑。

1 声景观的涵义及理念

工业革命以后,由于城市化的发展,噪声成为影响人们生活的又一大污染。20世纪60年代末,加拿大作曲家R,Murray Schafer首次提出了“声景观(“soundscape”)的概念,促使人们对传统的“听觉”行为进行再认识“soundscape”是“sound”(声音)和词根“,scape”(景观)的复合词,是相对于“视觉的景观”(1andscape)而言的听觉的景观(“soundscape”)。其意义为“用双耳捕捉的景观”,“听觉的风景”。“声景观”理念的基本特征体现在:

1.1 从部分(个别)到全体。传统意义上的声音,就是指“听到的某个或某些声音”,它们之间是互相独立、不产生联系的,常常是把个别的声音从环境中分离出来,对单个的声音进行认知和把握。而声景观的理念,是把这些个别声音的组合作为―个整体的声环境来进行捕捉。更进一步,声环境也不是孤立的声环境,而是整体环境中的一个组成要素,也就是把声环境作为总体环境中的声环境来加以把握。同样的声音,如果所处的环境不同,不仅使声的传播、吸收、反射、透过等物理特性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到听觉效果,而且由于环境氛围的不同,人的感受也会有很大差别。同样的声音,身处闹市与居于海滨、游于幽谷和九天飞瀑之下,其效果和印象迥然不同。

1.2 从单纯的物理现象到景观审美。历来对声音现象的研究,主要是用数量分析方法研究声音的物理特性,例如声压级、频谱分析、混响等等。而从声景观的角度看,声音不仅具有自身的物理特性,还附加了社会性、历史性、人文性的意义,并且根据人的个体差异,附加有不同的价值和文化含义。从人文学科的期度看,声音不仅仅是单纯的可以用声学测定和频谱分析来导出的物理量,而且是带有人的感彩的、文化的、社会的存在。同样的一个声音,根据受众的不同,其被理解的意义可能是完全不同的。根据实验。人们对于环境中的众多声音要素,其接受是有选择性的。此外,作为该特征的一个重要表现,声景观不仅包含了实体的声音,还包括了非实在的声音,如记忆中的声音、联想的声音等等,这些方面涉及到心理学的内容,也是心理学研究的重点之一。上述内容在声环境的传统的研究手法中是未能见到的。

2 园林声景观设计的要素

“声景观”思想的提出和发展,不仅给声学研究带来了新的视角。同时也将为景观设计带来新的理念和切入点。在园林景观的综合设计中,加强对声音要素的关心和重视,把声音作为景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来进行积极主动的设计,利用动态的、生动的声景观设计,为其带来新的设计途径和考虑方法。在此,我们把声景观的理念引入到景观设计中,对声景观的设计理念进行分析与探讨。然后以景观研究和设计中的典型对象――城市园林景观为例,分析声景观设计的要素和方法。

一个好的声景首先是人、声环境、社会之间具有相互依赖性,要在不损害人、声环境、社会的基础上使其能沿着良性循环的线路发展;其次,声音的内容要丰富并且富有意义,任何一种事物都会产生具体的声音,人要通过感知声音的特性,从声音中把握事物的特征,即让声音成为事物表征自身特点的标志之一,通过这些标志特征,人们可以多方面地认识到主体的某些特征,进而认识主体;再次。声音应能让作为主体的人感到事物的存在,进而进行审美活动。不同的环境对声音提出不同的要求,要根据人们所处的环境、人的心理状态、生理因素、期望值的差异以及自然、文化、社会、地域等因素的不同来进行声音设计,让其所营造的声景满足特定的需求。

最早关于声景观评价的方法是由R.Murray Schafe出的。这个方法是被赋予了新含义的音乐学的一些术语在声景观中的应用。R.Murrayschafer区域声景观的声音分成了三个方面来研究:区域声景观的背景声定义为主音,主音是区域的基本音调;前景声音(即音乐学上的想获得吸引力的声音)被认为是信号音;在排除了主音和信号音基础上,能显著地被社区居民和来访者注意到的声音,被称为是该区域的标志音。这个划分,有助于表述一个特定区域的声音(它的主音、信号音、标志音),并在―定程度上对不同地域的声景观进行区别。

根据声景学的定义,我们可以把园林景观中的声要素从功能上分成三类:①背景声:环境中存在的自然声、活动声等背景的声音。背景音清楚地表明了该地区的声音特征:通过对背景音的发掘和把握。在进行声景设计的时候以此为主调,突出本地区的特点。⑦信号音:广播、报时、危险信号等传达信息的声音,信号音的本质是进行提醒,如果在声景设计中考虑不当,极易引发游人的反感情绪,成为新的噪声。③标志音:运用声音素材,达到在特定空间形成演出效果的声音,一般以音乐和效果音为主,但是作为标志音,如何与公园声环境中的各种声音进行调和,以及与公园其他环境要素的协调也非常重要。声景设计不是孤立地在园林空间中播放音乐,而是把音乐作为与公园环境共生的一部分而进行设计,进行总体上的考量。当然。与环境共生的设计理念并不只局限于标志音。

对于声景观的设计,应该考虑到与视觉景观的协调,并且应和园林中的自然、历史、人文等要素相互联系。在设计中,首先应该对每类声音进行最优化设计,然后对各种类型声音所组成的整体的声景观与其他环境要素进行协调性调整。通过这个过程,创造出最佳的声景观以及整体性的园林景观。

以往的声音设计。一般都是以人工声为主。而声景观的设计理念,首先扩大了设计要素的范围,不仅包括人工的声音,而且还包含自然声。在设计手法上存在正向、负向、零向三种方法:正设计是指在原有的声景观中添加新的声要素;负设计是对声景观中与环境不协调的、不必要的、不被希望听到的声音要素的去除;而零设计则是对于声景观按原状保护和保存,对该声景观不做任何更改和变动。

3 园林环境中的声音景观设计

园林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不同的时代对园林的功能与审美建立在不同的基础之上。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时,应当考虑到园林中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园林中的声景观应当与园林中的视觉景观相互配合,方能产生最佳的效果,起到审美感知的联合与审美意象的发生。人对于环境中的声音根据个人的背景、经验,存在自己的理解与含义。在环境中存在的声音进入听觉器官后,能够引发人对声音的意象,进而对声音进行自己的价值判断。

本研究以玄武湖局围的公园为例,进行园林景观的声景现象研究,探讨了声景观的设计方法,具体分为调查阶段、设计分析阶段与声景观的协调管理三个部分。

3.1 对园林景观环境声景的调查。(1)实地调查。在2006~11月对玄武湖周围的园林进行了实地调查,包括地理位置、声音环境的构成及空间分布等(表1)。

(2)问卷调查。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制作了相应内容的调查问卷,为了了解人们对于园林环境中对声景观的评价,以及对于园林中声音元素的敏感度。具体的问卷分两次进行,采取当面填写的方式。共发放问卷50份,回收41份,回收率为82%。请游客对问卷中所列举的声音的好感(厌恶)度、与周围景观协调度进行评价及对这些声音的主观印象(表2)。

从调查的结果可以发现,对公园各声要素的评价中。能让人们充分感受到自然气息的自然声(如树叶的沙沙作响、鸟叫虫鸣、风声、喷水声、流水声等)好感度与协调度的评价都很高,这与人们到园林中进行活动的目的非常―致。园林对于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是进行自然对话、休息娱乐、转换心情的场所,因此,能充分实现这些目的的声要素获得较高评价是理所当然的。与此相对应,让人们又重新回到城市生活和氛围的声音,如信息播放、车流声等获得较低评价也是很容易理解的。此外,通过调查我们还可以发现,好感度和协调度的评价基本是一致的,好感度的评价得分顺序和协调度的得分顺序基本相同。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对声景观好感度的评价与该声音与周围景观的协调性有很密切的关系。由此也可以充分证明声景观的特征:声景观是园林景观整体中的―个不可分割的组成要素,两者是密切相关的。

3.2 园林景观声景环境的设计。根据声景理论对声音环境的理解,结合园林中应有的景观元素,声环境的规划设计应当考虑:①自然声的保护和发展利用;②噪声的预防和控制;③提高声景观的质量。依照园林空间规模的大小,声景的设计也要遵循一定的原则:空间规模越小,声景观的个别性和多样性的要素就越强;而空间规模越大,声景观的公共性和统一性的要素就越强。

第9篇

关键词:城市;住宅区;园林景观;设计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growing of city construction and construction requirements of the growing urban residential district for a living environment more and more is also high requirements, so residential district landscape Settings has become necessary. This article is to residential district urban landscape design should follow the main points of the given analysed.

Key words: the city; Residential area; Landscape; design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水平的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居住条件也日益变化,从开始的“买房子”到现在的“买环境”,住宅小区的景观设计也越来越多。把家安在公园里、安在大自然中,已经成为人们更高的追求。这些新转变的出现对住宅区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1.讲求生态园林景观设计:

1.1因地制宜:对住宅所在地的条件进行合理的利用,包括植物结构、地形、地貌等,这样不仅能够在最大程度上降低因景观改造而产生的成本投入,还能使园林绿化工作具备更加浓郁的乡土气息,让园林植物能够健康的成长起来。另外,在进行生态园林景观设计之前,设计人员也应对当地人的生活习惯进行了解,以便使设计具有更多的人性化内容。

1.2 以人为本:园林景观设计的最终目的,就是为小区居民提供一个可供休闲、娱乐和交流的场所,而以人为本,则是要求生态园林景观设计要使居住氛围充满生活气息,实现统筹规划、景为人用的设计目标,让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层次的居民都能够从中受益。

1.3 有所创新:生态园林景观设计与其它的规划设计一样,只有在继承现有风格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才能突出自身特色,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不过,创新也是一项需要投入大量精力的工作,除了要求设计者必须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外,还要求他们能对这些知识进行灵活、合理应用。在设计过程中,工作人员应注意对有关主题和风格进行创新体现,力求将本地的文化、民情、习俗等内容与园林景观融合在一起。另外,在建材的选择上,也应尽量选择那些生态环保的园林景观构成材料。

2.注重历史文化:

特色是绿化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必须根据不同地域的历史文化及气候特点,居民生活习惯和对户外活动的要求不同,作出不同设计。对于安阳有着悠久历史的古都。有文字的起源地、周易易经的发源地等等。这些厚重的历史文化毕竟也形成了较为特殊的园林景观风格,将历史融入景观中让人们身临其境去陶冶自己的情操。

3.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

由于北方四季分明,冬春风沙大,因此绿化首先从防护功能出发;夏季应考虑通风,遮阴降温的作用。楼间绿地应有足够的遮阴乔木。其次,为了方便居民的户外活动,在空间组织上应考虑不同年龄段居民的需求;在道路,小广场的安排上,还必须考虑日常生活上的行动方便以及突发事件发生后的防灾及人员疏散问题,因此绿化种植不应阻碍交通。例如:重庆龙湖 “香樟林”小区保留和适当移植了基地中原有的数十棵香樟树, 营造了优美的绿化环境。景观设计还应发挥住区周围环境背景的有利因素, 或是借景远山,或是引水入区,创造山水化的自然住区,同时, 景观设计也应与建筑设计有机地结合起来。

4.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有机结合:

建筑的风格是景观设计风格的基础, 景观设计的风格取向必须考虑建筑的特色。如具有巴渝民居特色的住区,建筑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和语汇,景观设计应崇尚“自然天成 ”、 “依山就势”、 “随高就低 ”的艺术效果。如深圳万科房地产开发的深圳“第五园”,原创的现代中式住宅打造出前所未有的现代中式住宅院落,让天井、 前庭、 后院出现在现代人的生活里, 在整体规划设计上,对中式传统住宅形式进行现代手法的演绎, 展现了项目对“实现人文自然 ”的现代中式居住观的追求和探索,整个项目给人一种古朴典雅而又不失现代的亲和感。

5.明确居住区功能要求:

根据居住行为学的原理, 住区的公共景观设计应具有明确的功能要求, 它的重点功能是针对婴幼儿、 老年人, 因为住区户外环境是其主要户外活动空间。这一前提是确定空间的大小、 铺装的质感、 地面的高差等的着手途径。住区景观对所有住户具有心理调适的功能,能给人以家园感,促进社区居民民主和自主精神的形成。居住区的景观兼顾了“动 ”、 “静”两大功能, 居住需要的“动”包括运动、 健身,所以居住区有篮球场、 网球场、 羽毛球场等, 儿童玩耍、 老人跳舞、 健身的集散场都属 “动”的部分, 而人们休息赏景、 下棋等则属 静 的部分。设计时, “动”的区域应安排在远离住宅建筑物的区域, 或集中设置在会所等地,以免干扰居民的正常休息。

6.强化中心、 创造层次感和围合感 :

在居住区的景观规划中要讲究主次分明,强化中心景观、 层次感是评价住区环境设计好坏的重要标准,居住区景观设计应提供各种空间,包括公共空间 、私秘空间 、半私秘空间,并且各空间要巧妙的联系在一起,使住区中公私动静变化有致,使人们能感知到该环境的好,该空间的人性化,并且愿意在这里驻足逗留 。居住区本就应当由许多人性化的小空间构成,人们在尺度、 形式不同的空间内找到满足自身需求的空间 除靠建筑的围合来划分空间,还可利用植物来营造一个个“ 围而不闭,疏而不透” 的空间氛围 。通过乔木、 灌木的巧妙搭配,高低错落,可形成多样的空间层次。

结语:

城市住宅区园林景观设计,是一个综合性的课题。它能反映出不同时期的社会经济、 文化特点。社会的发展和形势的需要向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用发展的眼光去研究探索这门学问。运用生态园林的观点, 满足住宅区的功能要求,创造风景优美的居住生活环境,是我们设计者应该不懈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刘艳青. 居住区景观设计的探讨[J]. 价值工程, 2010,(35) .

【2】廖德梅,司马列东. 居住区景观设计研究[J]. 山西建筑, 2009,(04) .

【3】龚雪松. 城市住宅区园林景观设计分析[J]. 民营科技, 2011,(04) .

【4】张如龙. 现代商品房居住区的园林景观设计[J]. 民营科技, 2011,(12) .

【5】刘福智,景园规划与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第10篇

关键词:赣南;客家名人(樱花)公园;植物造景;分析

植物造景既能创造优美的环境,又能改善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赣南客家名人(樱花)公园是赣县新建的综合性公园之一,公园内植物景观布置手法以原生态和自然式栽植为主,在植物群落的营造和种植造景方面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创新,在运用植物营造特色、绿色空间方面有其成功之处。现就公园的绿化配置,结合四季植物群落的季相变化进行分析,可供城市园林建设借鉴。

1 赣南客家名人(樱花)公园植物现状分析

1.1 植物种类丰富

在赣南客家名人(樱花)公园中,观赏植物主要有榕树、樟树、毛竹、樱花、广玉兰、桂花、木槿花、山茶、杜鹃、月季、、紫薇等,共有20个科,30个属,38个种的植物。

1.2 植物配植形式多样

植物配植以优美的形态、绚丽的色彩、沁人的芳香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植物景观。配植方式主要有:一是孤植树,选取树形优美、色彩鲜明、体形高大、寿命长的榕树,栽在开阔的广场草坪和贡江的河边;二是树群,由几十株或更多树木组合种植,以展示树木群体美的形式,如樱花园、桂花园、毛竹园等;三是花境,以树丛做背景的带状自然式花卉布置,如杜鹃、等。

1.3 植物与环境相融

公园以贡江水为主线,贡江边留有很多高大威武的百年榕树,尤如钢铁般战士日夜守卫着贡江河堤。而园路曲线流畅,两侧植物种植自然多变,形成景观,如公园主入口两侧布置亮丽的花境,引人入胜。沿着河道走在蜿蜒小径上,沿路的植物有疏有密,有高有低,有遮有敞,节奏明快,富有韵律。林下曲折通幽的步道显得格外灵活,茂盛的枝叶下,斑驳的光点落在小径和草地上,形成清凉惬意的图画。

2 赣南客家名人(樱花)公园植物造景的总体特点

2.1 主题明确,因地布置

突出在贡江河边原有较多百年古树――榕树的基础上,打造十里樱花带为主题。充分考虑当地条件,根据植物的自身个性,利用自然构成的地形、水系及在原生原有植物资源的基础上,进行了丰富、改造与完善,形成了自己的新特色。

2.2 借山借水,以人为本

依托古老的贡江水源远流长,以融入客家文化和世界风水大师杨救贫为主线,建成了客家博物院、将军堂、进士堂、状元园、文昌阁等,配上河边原有较多百年榕树,将人、文、物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的新特色。

2.3 布置自然,讲究意境

植物配植根据其形、名、色、量等,在布置中蕴涵了传统人文思想,使得游人回味无穷。布置自然,突出个性,在保留原有高大古老榕树的基础上,主栽植物为十里长廊的樱花,同时配有桂花园、山茶园、毛竹园等园中园,以满足不同季节、不同人群游玩。

2.4 疏密有致,层次丰富

高层有榕树,中层有樱花、桂花、山茶花,低层有杜鹃、等植物搭配。林冠自然式、林象线的曲折流畅处理,既有密不透风,又有宽可行马的配植手法,虚实相生、高低错落有序的层次感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3 赣南客家名人(樱花)公园植物景观的季相特点

植物景观中季相讲究的是春花、夏叶、秋实、冬干,通过合理配植,公园内达到了四季有景,三季有花。春天有樱花、杜鹃、茶花等,夏日有广玉兰、紫薇等,秋季有桂花、等相搭配。公园内树种配置是以常绿树种为主,冬天的公园给人以郁郁葱葱的感觉。常绿树种中以榕树为主,贯穿于园内主要节点之间,林相密实,绿意盎然;与榕树比较相近的树种如茶花、茶梅,与其形成了一种变换组合的关系。

4 赣南客家名人(樱花)公园内植物配置空间分析

公园内充分利用植物并结合地形来分隔和组织空间。在全园尺度上,用不同疏密、高低、厚薄、形状和尺度的空间种植植物,构成了一系列既有联系又相互独立的空间,形成了公园的骨架与主体。在宏观和微观尺度上,利用植物空间的尺度、朝向、各种植物的色彩及种植位置经过精心策划,既造景又提供了人性化观景的条件。公园大草坪开敞,满足游人活动和眺望的需求,故以乔木分隔空间时要注意开阔的要求,大草坪中的榕树和樱花成为草坪主要的特色。园路两旁,根据路面宽度与周围环境,选种一些月季、等,使原来比较单调、空旷的园路,用地被植物不同的花色、花期、叶形等搭配成高低错落、色彩丰富的花径或花境,使之与周围景物协调地衔接起来。植物园百草园内小径两旁,浓荫蔽天,选用耐荫的毛竹镶边,终年保持油绿可爱。

5 赣南客家名人公园植物景观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5.1 植物大小有时相差过大 景物间比例有些失调

由于是新建的综合性公园,因新栽樱花较小而原有百年乔木榕树树体高大,景物间比例关系目前相差很大,客观上有点影响了视觉效果。解决的方法就是加强对新栽樱花小树的肥水管理,使小树尽快长成大树,以解决树间大小相差过大、景物间比例失调的问题

5.2 杂草丛生 影响了整体景观

因公园新建面积较大,加上目前管理人员较少,到了春夏有时杂草丛生,影响美观。解决的方法就是加强对人员的管理,明确职责,分块管理,责任到人。

5.3 冬季无花是美中不足

公园内春、夏、秋季都有花开供人欣赏,但冬季没有花开是一憾事。解决的方法就是栽少量梅花点缀,或者规划种植一个梅花园,则效果更佳。

6 结语

植物配置在现代景观设计中是―个关键环节,赣南客家名人(樱花)公园植物配置总体是成功的,公园景观营造突出当地植物特色,应用丰富多样的植物,合理搭配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虽然景观还存在的一些小问题,但相信通过不断的完善,一定能成为赣县人民休闲、娱乐、陶冶情操的好去处。(收稿:2012-08-22)

参考文献

[1]张竞,宁惠娟,邵锋. 杭州太子湾公园植物造景特色[M].安徽农业科学,2010(17).

第11篇

关键词:城市道路;园林景观;设计

一?概念描述

城市道路景观涵盖城市道路景色和人造景色。园林是在一定的城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种植花草树木,营造建筑和布置园等途径创作而成自然优美环境。园林设计包括构思立意、自然地形地貌的利用和塑造、园林建筑布置、园林小品、园路和场地、园林植物、置石等。它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交融。是对人性和空间的探讨,是对自我寻求梦境的创造和再造。绿化是建设公园绿地的行为,城市道路景观不仅是道路绿化,还要顾及园林城市建设,体现城市的文化和艺术。

二?道路景观功能

(1)城市道路景观反映城市的特色,代表城市的形象

道路景观是城市景观的框架,是城市景观的血管,在城市交通运输,购物,交往中,都离不开城市道路景观。由于每个城市所处地理位置及形成年代的不同,其道路景观也不同,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用地不断增加,有的城市在原有的基础上向四周发展,有的脱离老城在附近另辟新城,有的新旧城结合,不论哪种形式的城市,其道路景观都反映着历史的发展过程,记载着重要历史事件和矿事。可以说城市道路记载着城市的历史,蕴涵着城市的文化,反映了城市的特色。如:商丘的阏伯路,是以商丘历史名人阏伯的故事而建成的。

人们对道路的感知不仅涉及路面本身,还包括道路两侧的建筑,成行的行道树、广场景色及广告牌、立交桥等。它们形成了道路景观的整体形象,对于生活在这个城市的人们来说,道路景观质量的提高可以增强市民的自豪感和凝聚力,促进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对于外地的旅游者和办公者来说,他们停留的时间较短,大部分时间在街道上度过,因引街道就代表整个城市经这些外来人员的形象。

(2)城市道路是展示城市景观的舞台

一个城市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往往是城市道路的宽窄,街道两侧建筑物的体量和风格 ,色彩各异的广告牌和指示牌,独具特色的绿化、小品、设施,以及路是穿梭的车流,或漫步或急行的人们,或驻足聊天或者热闹的市民…… 这些城市道路上的情景往往成为这座城市景观的代表。如商丘老城内的中心道路,两侧传统风格独特的建筑物,与街道轴线上的古城门一起构成商丘特有的城市景观。

三?城市道路景观现状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各个城市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道路由窄变宽,道路景观不断改善。但城市景观还存在许多问题,如商丘市的城市道路。

(1)基础设施不健全

商丘的多条城市道路交通环境现状,仅仅考虑道路交通的基本要求—对路面的要求,忽视街道各种设施的建设,如交通标志,街道照明,给排水设施,不能满足人们的使用要求。

(2)环境效果差

如商丘文化路、团结路,道路绿化系统不健全,对缺损绿化修补不及时;沿街建筑形式杂乱无章,没有特色;广告随意乱贴;交通标志缺乏系统的精心的设计。花坛之间出入口太多,行人随意走动增加交通的危险性,道路设施缺乏系列化、标准化设计,环境整体效果差。

(3)道路环境“重车不重人”

交通繁忙路段缺乏人行天桥、过街地道和人行横道线,行人不得不冒险横穿街道;许多城市交通的需要,以挤占人行道的方式拓宽机动车道,步行者不得以而进入机动车道,从而增加了交通的危险性;车行道与人行道之间缺乏应有的隔离设施,人们步行缺少安全性。

(4)道路设施水评低下,缺乏公共活动场所

道路照明满足不了交通需要,地面铺装材料耐久性差,施工质量低,如商丘的团结路、文化路、人行道的铺装破烂不堪,尤其下雨天走在上面常溅一身泥,不能满足人们出行的需要。缺乏为残疾人、老人、儿童提供方便的无障碍设计。为路上行人服务的辅助设施,如公共厕所、路标、交通图、公共电话亭及必要的休息空间等严重短缺,人行空间少,缺乏街头广场,人们在城市街道上找不到可以安全停留的场所。

(5)道路建设缺乏个性,不管城市历史背景,不看城市的整体风貌,各式建筑层涌而现,使得道路失去了个性。道路两侧建筑的色彩、材料、形式等方面过于雷同,缺乏可识性。

四?道路景观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1)“以人为本”的原则

在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中以人为本,从人的角度出发,满足人的心理和生理的需求。因为人群是道路的主体,他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活动决定着城市的未来。一个好的城市道路景观设计者要处处为人着想,在进行城市道路景观设计时要考虑不同人群的要求,反映不同的观念。

4.2?整体性原则和可持续性原则

城市道路的设计要从地城市的整体出发,城市道路景观的设计要体现和展示城市的形象和个性。

五?城市道路景观设计分析

(1)道路形式设计

城市道路可分为交通性道路、生活性道路、商业步行街和其他步行用道。它们都有自己的景观特性。但他们又有许多共性,如方便性、可识别性、观赏性、安全性、适合性。交通性道路,设计者要以直线和大半径的曲线为主,通过道路两侧的建筑和结化树木的高度与街道宽窄产生空间感受,为流动的车辆提供便利畅通的服务;步行街是交通性街道的延续,在设计时要注意合理使用收放的手法,如在加宽的地方设置一些园林小品如小型喷泉、雕塑,增添步行道的自然情趣。

(2)广告牌、周塑小品和设施设计

广告是信息时代的产物,道路广告在现代城市景观中起了重要作用。广告的作用在于宣传,它需要强调刺激,尺寸较大,常常影响城市的形象,因此广告要严格审批。但如果街道广告和雕塑小品结合,既增添了不少乐趣,又节省了空间。雕塑小品、功能设施应当摆脱陈旧的观念,创意领先,形式美观,功能多样,与周围环境协调统一。设计思想要轻松、自然,有趣、活泼。如将电话亭、座椅和标示牌艺术化。

(3)城市街道绿化设计

第12篇

关键词:居住景观设计;微地形设计;植物设计

0引言

居住区是城市大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业主停留时间最长、接触最为密切的场所。居住区的景观设计要提高自然生态意识,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提高居住区的生态环境质量,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同时,还要满足业主各种活动的需求,为业主创造多种户外活动的绿色空间,便于业主的活动、休闲、交往。更要突出地域性历史文化特征,是业主在居住环境内就能感受到地方的人文精神,满足业主生理和心理对居住区的环境需求。

1中国园林中地形设计的溯源

中国园林崇尚自然,将山水视为园林的灵魂,历史上的造园大师都把山水地形的设计作为造园工作的关键部分[2]。中国园林的圣经《园冶》中的就提到“园地为山林胜”,讲究山林地址的高凹、曲深、峻悬、平坦、推崇“自称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以及“相地合宜,构园得体”宗旨,即地形设计中的因地制宜、顺应自然的造景原则[3]。可见,地形设计在传统园林设计中就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与地位,现代景观设计师也从中得到了丰厚的启迪。

2居住区地形的概念

《风景园林设计要素》一书中认为“地形”是地貌的近义词,是地球表面三度空间的起伏变化,坡地地形就是山地地表外观。山地城市中的坡地包括复杂多样的类型,其中山谷、山峰、悬崖等地貌即属于“大地形”。在园林的范围内,坡地还包括山丘、斜坡等,这类地形统称为“小地形”,起伏最小的叫微地形。园林微地形是指在一定园林绿地范围内植物种植地的起伏状况。广泛应用于居住区景观、城市街头绿地、道路景观绿化等设计。微地形设计有利于丰富造园要素,形成多层次的景观层次,从而达到居住区景观设计的艺术性、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在现代园林景观中具有重要的作用[4]。

3居住区中的微地形设计与分类

居住区景观中地形的高度起伏变化较小,一般称为微地形或小地形。这个居住区内常用的设计手法之一。在这个设计过程中,通过山地、平底、坡地与台阶等高差处理的办法,丰富地形的变化。

起伏的微地形可以分为凸地形和凹地形。凸地形环境比周围高些,视线流畅且具有视觉延伸性[5]。其空间发散程度较高。由于其具有一定的动态感与行进感,比较适合塑造在游览路线之中,而高度关系又使其本身具有支配性与焦点的特征,适合具有吸引力的标志性的景观设置于其上,凸显重要性。凹地形环境比周围地形低,视线较之封闭,空间集聚性较强。此类地形属于内向型,良好的视线汇聚力使其适合作为休息观赏点,其不受外界干扰的特性适合于私密空间[6]。

4居住区微地形的功能

4.1景观作用

在居住区景观环境中,微地形的景观作用有三点。一,微地形成为植物、水体、建筑小品等景观背景的依托,软景和硬景更加突出,形成较好的观赏效果,成为一张构图协调的风景画;二,可以通过微地形设计,控制游人的视线。即可以引导视线,也可以控制视野。这个是景观设计常用的手法。如利用凸地形顶部的视线的开阔性与凹地形视线的向心性可以强调某一处景观。通过组织地形与景物的关系,引导游人的视线,并将视线控制在重点景物处,重点突出。三,营造意境。通过和微地形的变化与植物的高度、疏密,形成开敞、封闭、半开敞等空间变化,增加景观的趣味性[7]。

4.2生态作用

居住区景观设计中的微地形设计,具有生态功能。首先微地形设计可以改善小气候。一定规模的地形可以改善日照、影响风向、隔音隔噪。在冬季,向阳的坡面接受阳光照射,温度升高,可以阻碍或减轻冬季寒冷的侵袭。在夏季,可以运用地形引导语汇集夏季风。改善通风状况,降低高温。如在当地夏季风的上风位置上建造水景或小型的湖泊水面,可以增加季风中的空气湿度,改善局部微气候,在炎炎夏日可以带来舒适的感觉。[8]

其次,微地形可以增加种植面积,丰富种植品种和层次。如在高楼林立现代都市居住环境中,增加了绿地面积和绿化率。而且,在地库上面进行地形设计,提高了覆土厚度,土方量的增加为植物根系生长提供了更为宽阔的空间,为后期植物的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丰富的植物种类形成有利于身心健康的生态居住环境。

5居住区景观设计中的地形设计案例分析

5.1项目概况

宗地位于天津市中心城区南端,外环南路和友谊南路的交口处,项目规划总面积为56.97万m2。紧邻天津梅江国际会展中心与梅江会展公园,与周边的现有的居住区已形成一个“大梅江居住区”。宗地东临友谊南路,南临外环南路,西临梅江西路,北临梅江风景区公园。在这个人文环境气氛中,景观设计力争传承地方特色的基础上,发扬创新风格,不但要营造气候宜人、风景如画的生活小区,还要满足业主的归属感的彰显居住品质。

逸涛园为第一期开发工程。东侧为江湾路、南侧汇川路、西侧梅江风景区水面、北侧海波道。总占地面积7.34万m2,景观绿化面积为5.5万m2左右。

5.2项目规划布局分析

逸涛园的规划布局形式为轴线式布局。轴线布局是指空间轴线可见或不可见。可见的常有线性的道路、水体、绿化带等构成,具有一定的导向性和聚集性,可构建出具有节奏性的空间序列。逸涛园的空间布局特征明显,属于具有明显可见性的空间轴线。两个入口之间作为竖向的主轴线,楼座之间块状的宅间绿地形成横向次轴线。

5.3排水设计

小区所属区域地势平坦,并无大的起伏。在小区出入口的标高设计中,依据东侧和南侧相邻城市道路的标高,平缓顺接,满足车辆进出小区的使用要求。小区内中间为地库和楼座,环路紧临小区围墙,即形成中间高环路低,高差约1.2m的竖向设计;在小区围墙北侧和西侧是属于二期未开发的地块,围墙与周边地形的标高设计综合考虑竖向设计(见图1)。

小区的排水的方式主要采用两种:一是地库上采用沥水层设计,雨水渗透到碎石层,由盲管汇集到地库边的收水井,再排到小区外的市政雨水井内。二是在环路上的收水井设计,每隔25-30m设计一个收水篦子,将地表的雨水汇集到环路上的雨水井。

图1地形分析示意图

5.4逸涛园的微地形设计

景观的微地形设计是在规划设计基础数据为前提的。为了在平坦的地形上,营造出起伏感比较明显的地形,特意把小区的微地形分成两大部分进行设计分析。第一部分是楼宇之间的微地形设计。虽然该地块呈狭长状,但是绿地空间比较宽阔。在主轴线和次轴线的微地形处理上,尤其是人流密集,也是客户敏感点的位置,多采用凹地形和凸地形结合的手法。凹地形收拢空间,集聚视线焦点;凸地形视野开阔,增加空间的延展性。两种手法适当结合,巧妙的增加地形的层次感和景观空间的多样性。第二部分是环路两侧的微地形设计。基本采用的是凸地形设计。这种地形形式设置在环路两侧、步入宅前的台阶、坡道两侧,强调了地形的起伏感(见图2、3)。

图2环路两侧微地形设计

图3宅间绿地微地形设计

5.5与微地形结合的种植设计

种植与微地形结合设计,增加植物的多样性,构筑稳定的生态植物群落。在改地块内全冠移植的成树约有2000余棵。均选自适合天津土壤环境的树种,如天津本地树种:千头椿、国槐、白蜡,姿态较好的五角枫、蒙古栎、合欢、法桐等;常绿树种:白皮松、雪松、油松、云杉等;大花灌木品种最为丰富,有八棱海棠、西府海棠、山杏、樱桃、山楂、石榴等;变色树种有金枝槐、紫叶李等。这些多样的树种,保证小区四季常绿,三季有花。

在宅间,种植设计与微地形的标高设计结合,进行立体绿化种植。结合凹地形和凸地形设计,安排种植的高度、冠形、色彩搭配,形成多层次的立体化种植。在本小区内一都采用五层种植效果,这种种植手法增加小区的绿量和生态效果(图4)。在环路两侧,结合凸地形采用高大的乔木,如白蜡、千头椿,法桐进行序列式种植,形成庄重的仪式感。

图4微地形与种植结合

5.6居住区微地形设计需要注意的问题

总结逸涛园小区的微地形设计经验,有以下几点:首先,排水设计。全局考虑大区的排水竖向设计,还需要考虑细部排水,如楼宇周围与微地形的衔接处理,雨水应向楼宇四周排走;其次,管线的路由需要与地形结合,保证管线交叉处的覆土深度。最后,小区的无障碍设计,更加要体现对人性的关怀。生活区无障碍设计要考虑充分到位,尤其是人流比较密集的地方,如地面材质的防滑处理,坡道的宽度、坡度、扶手等都需要满足人出行的需要。

7结语

微地形设计不但可以创造丰富的景观空间,增加绿化面积,形成丰富的种植层次,缓解视觉疲劳,而且还可以提升小区的居住品质、营造业主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所以,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尤其是北方的居住小区景观设计中,越来越多地设计师把微地形设计――这一重要的景观设计要素融入到景观设计中。

参考文献:

[1]韦爽真.景观场地规划设计.(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吴晓舟.试论北京古典园林地形处理手法及空间效应.(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3

[3]计成(明).陈植注释.园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1

[4]王健.风景区规划中地形的分析与利用。(D)风景园林硕士论文.北京林业大学.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