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

时间:2023-07-25 17:17:1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

第1篇

1.认识和把握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知识。

整个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是由一系列不同层次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所构成的,这些范畴包含着已有的学科理论知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先前的学科理论知识凭借基本范畴得以凝结,通过基本范畴的展开而推导出新的知识,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知识的内容不断扩展。同时,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可以开拓人们的思维,起着思维再生产的作用。通过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推演、概念的移植,人们可以认识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新特性、新关系,乃至形成新的范畴网。更重要的是,科学范畴对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基石的作用。新范畴的产生往往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新理论框架形成的起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构架的转换会带来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的新变化。凭借基本范畴的综合和创新,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现象的认识得以跃进到新的基本范畴体系,从而给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带来全新的变化。可见,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知识是通过规范、精确的学科基本范畴而得到科学规定和充分展示的,人们正是通过学习和研究基本范畴及其体系来掌握学科理论知识的。

2.规范和引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

首先,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具有规范作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作为人们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带有规律性的认识成果,是反映和概括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所研究的特殊领域中各种现象之间最本质、最重要、最稳定、最普遍的特性和关系的基本概念。这些特性和关系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客观规律,因而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和实践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和规范。其次,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具有导向作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建立在对大量的思想政治教育经验材料的科学研究的基础之上,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产物,并反过来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由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种种联系,因而不仅能指导现实,而且可以把握未来,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指明方向。

3.更全面地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及规律。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体系是一个整体,在理论思维过程中,只有以整体性的思维形式为工具,才能揭示其整体性。人们通过对成对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学习和研究,把思想政治教育现象各方面的规定性,产生、发展的过程性,内在和外在的各种关系,综合成统一的有机体,予以全面地、详尽地进行阐述,达到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及规律的目的。因此,我们只有通过一系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合乎逻辑的联系和转化,才能在思维中完整地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及规律。马克思曾指出,认识要达到主客观一致,需要走一条曲折的道路。这条道路概括起来就是“在第一条道路上,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在第二条道路上,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这第二条道路就是范畴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道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把各个单一的、简单的规定性整合为“多样性的统一”,在逻辑上再现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性和整体性。人的思维总是一步步上升的,经过基本范畴这条通道,从简单到复杂、从抽象到具体,才能不断逼近思想政治教育的真理性认识。这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研究具有认识作用的根本所在。

(二)方法作用

1.是人们思维中概念辩证法的体现。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具有自身的内在矛盾,这一矛盾的展开联系着主观与客观两个方面。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主观性,指的是其思维形式是主观的,是离开了具体对象的抽象。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客观性,指的是其内容是客观的,即反映着思想政治教育现象的本质。正如列宁所说:“人的概念就其抽象性、分隔性来说是主观的,可是就整体、过程、总和、趋势、来源来说却是客观的。”掌握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辩证法,就是要剖析基本范畴的内在矛盾,把握基本范畴的推移、演化、冲突与解决,即基本范畴的辩证运动。人们的认识通过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辩证运动,反映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矛盾运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矛盾运动反映在、表现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中,就是人们思维中概念的辩证法,即概念的矛盾运动。人们在认识和分析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矛盾运动时,正是通过分析其基本范畴的矛盾运动,不断趋向于正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运动规律的。

2.体现了认识运动中个别与一般的各个思维环节。

人类认识运动是由个别向一般(主要是运用归纳方法),并由一般向个别(主要是运用演绎方法)运动的。个别——一般——个别......以至无穷,这是认识运动的辩证法。个别与一般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辩证环节,基本范畴中内含着个别与一般的两极,二者既对立又统一。“一般”不如“个别”丰富、多彩,但“一般”体现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和规律。丰富的个别性在一般中保存下来,使基本范畴的一般比个别的总和包含的内容更广泛、更深刻。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运行经历着众多的个别与一般的环节,才达到具体的一般。这就要求在认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客体时,不能运用空洞的、形式的一般性(范畴)。正如黑格尔所说,这种“抽象的普遍性”是不能深入生活的,只能达到无生命的、无精神的、不开花和无内容的普遍性。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如果离开了个别和特殊,就失去了生动的内容,失去了基本范畴发展的生命力。在21世纪,面对现代科学技术和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发展的崭新局面,要求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不断吸取、概括新鲜的、活生生的具体内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每前进一步,都是个别与一般相结合的新环节。

3.能激发思维的超越,不断丰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知识的宝库。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具有确定性,否则就不成其为基本范畴,但基本范畴的确定性要与灵活性、发展性相结合。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不是僵化不变的,而是永恒地运动着、发展着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发展到一定阶段,由于主客观条件的变化,会出现飞跃,基本范畴超越自身、否定自身,实现旧范畴向新范畴的转化。范畴方法中的飞跃是范畴的突破。人类认识史、科学史表明,由于范畴的突破、创新,会带来理论上全新的面貌。每一次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旧范畴的突破、转化,新范畴的产生、丰富,都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知识的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的完善注入了新的生机。

(三)构建作用

1.构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的基石。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理论形态上要求有一个各个范畴和原理之间具有必然的内在联系的极其严密的逻辑结构。而这种严密的逻辑结构和学科理论体系,只有从作为逻辑起点的思想与行为这对基本范畴出发,才能一步一步地推演出其中所蕴含的丰富内容,最终构建成学科理论体系。把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逻辑起点问题弄清楚了,实质上也就是把它的科学形态的基本“骨架”搭起来了,而通过这个“骨架”又反映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本质特征及其内容范围。因此,逻辑起点与学科理论体系的关系,是根据与表现、前提与结果、抽象与具体、贫乏与丰富、“胚胎”与“机体”的关系,离开了思想与行为这对起点范畴,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失去了这块基石,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的大厦就无从建立。人们只有透过起点这个“窗口”,才能了解或提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内容安排以及范畴构架等一系列根本问题。

2.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规律的展开和体现。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规律是紧密联系着的。不同基本范畴的联系及其运动构成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不同规律。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规律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各种现象的普遍联系和发展的最本质的方面,因而它决定着反映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各个侧面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实质和相互关系。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则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规律的补充和展开,它们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各种现象的普遍联系和发展的辩证过程与内在本质,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可见,基本范畴和规律是统一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中的不可缺少的要素,它们之间是互相包含、互相贯通的。一方面,规律包含了基本范畴。从逻辑形式上看,规律以判断来表达,基本范畴以概念来表达。判断离不开概念,规律离不开基本范畴。另一方面,基本范畴体现了规律。基本范畴及其关系的展开,就构成为规律。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体系,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规律体系一起,科学地概括了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各种现象普遍联系和全面发展的不断深化的认识过程,反过来又以一般的科学的思维方法指导着思想政治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3.完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的必要条件。

第2篇

关键词: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概念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3)03-0079-01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技术(05定义)是通过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性的过程和资源,以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的研究与符合伦理道德的实践。

从上面的概念可以看出,不管是思想政治教育还是教育技术,两者都是一项社会实践活动。值得探讨的是,目前国内对这两项社会实践活动没有一个系统的概括,这就更加谈不上两者之间的理论关系了。本文通过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的概念的研究,对教育技术学、思想政治教育学这两大学科的知识理论进行系统建构,希望对教育技术学或思想政治教育学有一个小小的帮助。本文得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的概念主要从以下3方面来进行研究:

一 从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来看

教育技术学是以它的基本理论为基础,通过分析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要求及其规律,利用技术与科学、教学系统设计与科学决策方法,通过创造、使用、管理和评价适当的技术性的过程和资源,以实现教学最优化、效能(或绩效)最大化的研究与符合伦理道德的理论与实践。

从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史我们可以清晰地知道,教育技术学在发展过程中要不断地从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系统科学等有关的研究成果中寻求理论依据,并且依据各学科的概念、原理和方法于一个有机整体之中,使它们作为自身进一步发展的指导理论。同时,教育技术学在自己的实际研究领域中,一定要根据客观实际的需要出发,总结出、建构出、发展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技术理论,并将该理论有效地应用于本专业的符合伦理道德的实践。而思想政治教育学和政治学、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法学、美学、传播学、行为科学、系统科学、管理学、人才学以及文学、艺术等学科都有联系。具体来讲,思想政治教育学是理论下一个的二级学科,它与该一级学科中的其他二级学科有着同根同源的关系,而且它们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有很多相似之处。另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不是一门孤立的学科,它的理论与实践必须依靠政治学、教育学等学科的支撑,从中吸取、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知识,以发展本学科的内容。

依据上述,我们大体可以知道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在一定意义上是属于教育学的范畴,也就是说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是一种教育活动。自从教育这一活动一产生,人类的思想活动、政治活动、教育活动以及技术活动就会产生,这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技术。

二 从教育技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来看

教育技术05定义的研究对象是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学习过程是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学习资源是指支持学习的资源,包括教学材料、支持系统、学习环境。

通过学习教育技术学导论,我们清楚地知道,教育技术的研究是围绕学习者的学习进行的,学习是教育研究的出发点。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有多种,在这里笔者认为它的研究对象是:研究普遍联系、错综复杂的社会因素与教育对象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发展的关系,揭示、探索如何调节社会环境对教育对象的交叉立体作用,以及教育对象在受环境影响时的能动作用。通过学习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问题,笔者认为是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以及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并且通过改造人的思想规范人的个体行为。

上述关于两者的研究对象,在本质上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是人。对人而言,从一出生就开始接收教育,而实现教育活动的过程和资源就是教育技术,另外,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一定会接受各种各样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因此,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技术实践活动。

三 从教育技术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性质来看

教育技术学从本质上说是运用了自然科学(如物理学、数学等)、社会科学(如哲学、社会学等)等学科的基本理论来促进教育教学的。它既具有自然科学属性,也具有社会科学属性。也就是说,教育技术学既不是传统的理科,也不是传统的文科,而是融合两者于一体的具有方法论的应用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特点是具有阶级性、实践性、综合性。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性质,内容的变化,教育的目的,教育的评价都真正体现了该学科的性质。其实该学科的学科性质一直都蕴藏于、表现于而且作用于实际的社会实践活动中。

那么,不管是教育技术学还是思想政治教育学,这两个学科的性质都具有很强应用性、综合性以及方法论。因此,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是一项目的性很强的实践活动。换句话说,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实际上就具有社会性、综合性和广泛性的特点,它本身就是一项社会活动、技术活动以及教育活动。

综上所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的概念实际上就是: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教学中,在理论指导下,遵循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运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创造、使用、管理和评价适当的技术性的过程和资源,以实现教学最优化、效能(或绩效)最大化的研究与符合伦理道德的理论与实践。它是依据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运用教学系统设计,通过对各种思想政治教育具体方法、现代教育媒体等进行系统整合而形成的综合性技术体系。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学; 理论结构; 概念群; 范畴群

中图分类号: 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1)02-0028-05

迄今为止,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建构问题,很多学者做了颇有成效的研究。然而,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拓展、学科建设、实践活动和职业化发展的深化,笔者认为有必要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结构问题进行更精细的研究。因为思想政治教育学作为一门科学理论,它必须能完整而准确地解决好解释实践和指导实践这两个基本问题。思想政治教育从其本质上讲,它是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假设所进行的科学推理或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科学总结而建立的概念体系(相对意义上这样讲),其目的是用来解释、指导、评价、完善和开拓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实践。

讨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结构问题,首先有必要弄清楚什么是理论。这可以依循两条路径:一是辞典的解释,即共识或通识;二是学者的解释,即己见或独见。本文主张采取共识或通识。《现代汉语辞典》的解释是:“人们由实践概括出来的关于自然界和社会的知识的有系统的结论。”①《韦氏国际词典》将理论解释为“是某一研究领域的一套前后一致的假设、概念和实用原则所构成的系统。”②两种解释都主张理论是一种有序的知识系统。这种通识正是我们讨论理论结构的基本理路。具体地讲,我们讨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结构就需要从系统观点的视角来解构。

那么,基于上述理路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结构本体上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系统呢?本文主张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结构应由概念群、范畴群、原理体系、方式方法体系和评价评估体系这五大要素构成。

一、要素1:概念群

任何一种科学理论首先应该是一个概念体系。就是说,一套前后一致的理论学说是基于若干自圆其说的概念而自然集成的。基本概念是构成一种科学理论的首要基本单元。从系统论的意义讲,指认或辨识一个概念,就略知该科学理论体系的大致概貌或基本精神。没有属于自己学科的独立的并区别于其它学科的概念群,严格意义上讲,该学科还是不成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也概莫如此。

近些年来,不少学者(宇文利,2009年;徐志远,2009年)开始涉足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范畴现象研究,试图从学理上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概念群进行清理与澄清。应该说,其研究结论还是有一定的学术价值的。但就目前已经得出的结论来看,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概念群的清理与澄清还存在逻辑变轨或变形问题。也就是说,指认概念的种差关系的逻辑起点或理论标识尚缺乏必要的准确度、公信度和服众度(当然,作为一家之言,也是无可厚非的)。这就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学作为一种科学理论必须完整而准确地解释和指导实践的基本任务尚难据此完成。这也正是我们迄今还不得不继续进行探微工作的重要原因。

笔者尝试从结构图的视域来澄清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概念群。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概念群应该是一般概念与核心概念“二维弥合”的结构现象。所谓一般概念,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所能达至的终极边界限域内的所有概念,即用于解释和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普遍事实的知识现象,如品德教育、素质教育等。品德教育和素质教育未必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所独有的教育实践方式,其它学科诸如伦理学、教育学和心理学也主张并研究这种教育实践方式。但思想政治教育学从来不回避对品德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研究并提出自己的学理主张。思想政治教育学可以依循属于本学科独有的理路去解释和指导品德教育和素质教育实践,但不能简单地把品德教育和素质教育划归本学科独有的概念沙龙。所谓核心概念,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所独立达至的一维边界限域内的专属概念,即用于解释和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特有事实的知识现象。通俗地说,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专业语境内的基本概念,意即专业术语。

基于上述理由,可以尝试把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概念群做如下勾勒:

1.一般概念

教育、感动、感化、感染、熏陶、素养、素质、言教、身教、内化、外化、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方法、教育方式、教育工具、教育技术、谈话、谈心、交流、沟通、鼓动、鼓舞、鼓励、激励、物质激励、精神激励、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品德教育、素质教育、法制教育、新生教育、新兵教育、新农教育、新工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形势政策教育、国防教育、礼仪教育、形势报告、英模事迹座谈会、英模事迹报告会、集体学习制度、自我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环境影响、文化浸染、群体影响、潜移默化、道德榜样、榜样偶像、名人偶像、偶像崇拜、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里清理出的一般概念仅仅只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学大辞典”意蕴,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所能达至的终极边界限域内的可能性概念,并不都是必然性概念。

2.核心概念

灌输、疏导、政工、思想、观念、态度、政工师、生命线、一元化、思想性、政治性、价值性、人文性、感染性、感化性、感召性、鼓动性、思想教育、政治教育、舆情教育、国情教育、社情教育、民情教育、政治导向、思想导向、价值导向、交心谈心、宣传工作、思想工作、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世界观教育、人生观教育、价值观教育、思想感化、思想改造、思想管理、思想交往、思想沟通、思想关系、思想矛盾、思想冲突、思想斗争、思想障碍、思想修养、思想品质、思想素质、思想觉悟、精神世界、精神力量、精神能量、精神动力、精神控制、精神资源、精神经济、精神管理、精神优势、精神家园、精神统治、精神实力、精神国力、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制度认同、政治认同、阶级认同、价值认同、思想认同等。这里同样需要特别指明的是,这里澄清的核心概念还不能称之为完全周延的或完全覆盖思想政治教育学限域的必然性概念,仅仅只是为了学术研究的需要而尝试划出的一个特殊的知识边界符号。

二、要素2:范畴群

范畴是人类认识上的重要里程碑,是人类争取理性自由的思维工具。从科学理论的发展史来看,任何一门学科的理论形态都是由一系列范畴构成的,它是人们对该学科领域问题研究进入理性阶段的重要标志,因而反映着该学科的发展水平和成熟程度。思想政治教育学跟任何其他学科的理论形态一样,同样有其最基本的范畴集群或体系。研究范畴集群一直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术高地。理清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范畴骨架,对于加快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建设,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规范化、科学化进程,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如前所述,近些年来,不少学者(宇文利,2009年;徐志远,2009年)开始涉足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范畴现象研究,试图从学理上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概念群和范畴群进行学理上的清理与澄清,很多研究结论对于我们今天更精细地进行学理探微,是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启发意义的。但从已有的研究结论来看,同样存在清理与澄清的逻辑变轨或变形问题。也就是说,指认范畴的种差关系的逻辑起点或理论标识尚缺乏必要的准确度、公信度和服众度。

迄今为止,究竟应该怎样来认识或廓清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范畴现象?依然还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只要大家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逻辑起点和终极边界的理解还存在分歧,那么,关于这个问题的研究结论就必然会出现异见。既然如此,笔者就满怀有限的学术底气大胆冲击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建设的这个高地。笔者的基本看法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范畴集群应由单维词组、二维词组和多维词组构成。据此,笔者尝试把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范畴集群作出以下勾勒:

1.单维词组

所谓单维词组,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被人们约定俗成和学者加工提炼而形成的特殊概念现象。诸如思想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政治工作、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舆情教育、国情教育、社情教育、民情教育、思想动员、组织动员、政治动员、思想修养、思想斗争、思想改造、思想素质、思想觉悟、思想情操等这样的约定俗成概念,以及诸如人学视域、精神能量、精神动力、精神资源、精神经济、精神优势、精神家园、精神实力、精神国力、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制度认同、政治认同、价值认同、思想认同等这样的由学者概括得出的学术概念。一般地说,单维词组是一个复合词,单指思想政治教育的某一类事实或独立现象。

2.二维词组

所谓二维词组,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二维现象间具有某种内在关联或必然性联系的知识现象,通常是由两个单一概念对应组成且带有一定规律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现象的有机组合。诸如思想与行为、教导与引导、疏导与诱导、他导与自导、帮教与疏通、思想教育与思想认同、政治教育与政治认同、国情教育与文化认同、民情教育与民族认同、舆情教育与价值认同、社情教育与制度认同、思想修养与思想觉悟、思想改造与思想感化、榜样教育与偶像崇拜、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精神控制与精神和谐、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等。在这里意欲澄清的范畴事实,不单纯是为了揭示那种类似哲学范畴(概念对子)具有对应转承关系的知识规律,而是为了概括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独有的范畴事实。或许这种概括目前还不是很缜密、不是很准确,但这种概括是思想政治教育学规范化、科学化进程中无法回避的学科发展阶段。这种概括已经远远超出了得出这些研究结论的本体意义和实际价值。

3.多维词组

所谓多维词组,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多种现象或复杂现象间具有某种内在关联或必然性联系的复杂知识现象,通常是由三个以上概念依次递进并具有内在自觉弥合且带有一定规律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现象的有机组合。诸如教育主体、教育客体与教育介体,教育材料、教育质料与教育预料,家庭德育、学校智育与社会美育,事实感动、氛围感染与精神感化,直接教育、间接教育与对接教育,教材教讲、媒体宣讲与网络联讲,教育效果、教育效率与教育效益,物质激励、精神激励与中介激励,情感陶冶、文化熏陶与潜移默化等。这里需要特别申明的是,之所以要确证多维词组型范畴,真实的理论目的是为了更深入地探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复杂性特征,更细致地划分思想政治教育学与相近相关学科的学理边界,更明确地标识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术属地。

三、要素3:原理体系

所谓原理,是指具有普遍意义的最基本规律。科学的原理,由实践确定其正确性,可作为其他规律的基础,原理也可泛指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科学的原理以大量的实践为基础,故其正确性为实践所检验与确定,从科学的原理出发,可以推衍出各种具体的定理、命题等,从而对进一步实践起指导作用。任何一种科学理论都有其原理体系。每一个原理除了由本学术属地的概念和范畴构成之外,它还具体而直接地承担着解释和指导实践的学理任务。进一步讲,任何科学理论都是由基本原理构成的理论系统。指明和确证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则是更完整、更准确地解释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品质和实践特征的必由之路。笔者将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若干基本原理概述如下:

1.灌输原理

思想政治教育从来就是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的政治教育活动,它把灌输先进的思想和科学的理论作为己任。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看来,任何社会个体本来是不可能有先进的思想和科学的意识的,先进的思想和科学的意识只能从外部灌输进人们的头脑里。列宁和都曾分别说过,先进的理论和正确的思想并不是人们头脑里固有的,或者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这些东西对于人们来说本来是没有的,只能通过灌输才能装进头脑,或者只能通过社会实践、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才能获得。③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定理是:对于任何一个受教育者个体而言,正确的思想和科学的理论即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可能不学而知、不教而会、不悟而能,必须通过各种形式的灌输,才能在他们的头脑中扎下根来。灌输具有身不由己性,是任何一个受教育者个体无法抗拒的外部教育介入。

2.疏导原理

思想政治教育学历来不把灌输视为本身唯一性的学理依赖,而是一再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这种特殊教育方式或教育活动的合规律性、服理性。疏导,就是这种合规律性和服理性的生动表现。所谓疏导,简言之,就是疏通与引导。疏通是一个借用词,原意是指管道堵塞后,使用物理、化学或者其他的方法使管道重新恢复原本使用功能的行为或过程。本文借寓指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关系需要调解和沟通。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定理是:在实施任何一种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时,要善于首先发现人们思想关系的障碍节点,找到消除障碍节点的最有效方法,循循善诱说服教育,帮助人们理性理智地认识和分析问题,把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疏通和引导是辩证的统一,是对应相承的完整的统一过程。疏通是引导的前提,引导是疏通的延续。疏通是为了正确地引导,引导是疏通的目的。要在疏通中引导,在引导中疏通,又疏又导。没有疏通,就无所谓引导,也不能正确引导;不去引导,疏通也就失去了实际意义。

3.感化原理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不是教育,而是通过教育去达到转变受教育者个体的观念、观点和思想,树立符合社会政治制度要求的政治观和价值观。灌输和疏导都还只是在强调言路的辨识性、多径性及其学理价值,这里要讨论的感化,则是特指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学会善于用言行去影响受教育者,使其受感动而逐渐发生转变。教育者既要能说会道、善言善辩,还要身体力行、榜样示范。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定理是:施教于任一受育者个体除了言教,还需要身教。只有教育者首先做到了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受育者才会受到感动、身体效尤。言教与身教也是辩证统一的,是对应相承的完整的统一过程。言教是德行教师,身教是德行导师。言教是教育者的职业本分,身教是受育者的行为楷模。既要重视言教,又要重视身教。没有身教,言教可能是事倍功半;言行一致,言教就能事半功倍。言教与身教有机统一,才能最终促使受育者因感动而逐渐转变自己的态度、观点和立场。

4.互动原理

思想政治教育从来就不是一种“单相思”式的封闭性教育,它历来主张开放性和反馈性。关注受教育者的逆反心态和拒斥态度,从来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题中之义。我们既要重视灌输的输入强制性,还要重视疏导的输出反馈性,更要重视互动的逆反客观性。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定理是:作为一种教育过程,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个信息输入,经过回馈程序、信息消解、信息输出的教育模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的思想互动,是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特殊教育模型的规律性表征。只有教育者的教馈(单相思),没有受教育者的反馈(互相思),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则没有任何实际意义。检验教育主客体之间思想互动的效果和质量,最根本的标准就是看受教育者消解教育者输入信息的接受程度。接受度高,则表明信息消解的正态性高;接受度低,则表明信息消解的负态性高。

5.复杂性原理

从某种意义上讲,思想政治教育学是复杂性程度极高的学科。因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宇宙间最复杂的人类思想活动。人的思想活动纷繁复杂,令人难以琢磨。驯化动物易,调教学生难,转变思想更是难上加难。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定理是:人既是社会动物、政治动物,也是文化动物,更是思想动物。人作为复杂性动物,决定了人的思想的复杂性。因此,我们在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要善于用复杂的眼光审视简单的思想活动,用多维的路径去解决简单的思想矛盾或冲突,而不是用简单的方式方法去解决复杂的思想活动。现实生活告诉我们,对于一个受教育者个体而言,特别是思想相对成熟的个体而言,任何看似简单的思想关系现象,实际却隐藏着非常复杂的思想纠结。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力点恰恰正是隐藏着的思想纠结,而不单纯是思想矛盾的表象。

6.针对性原理

任何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都需要针对一定的思想问题才得以开展。所以说,针对性是思想政治教育达到或实现其教育目的和教育任务的重要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定理是:任何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实践,首先必须做到有的放矢,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的问题或不同的任务,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针对性的前提必须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事先已基本掌握了教育对象的问题症结和期望值,这样才能够有效地设计好思想工作的措施和沟通语言,做到言辞恳切,实事求是,循循善诱,推心置腹地与教育对象交流,说服受育者转变态度和观点。其次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善于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任务、对象特点以及具体内容选择不同的方式方法,任何无的放矢的做法都是与针对性格格不入的。进一步来讲,促使受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产生强烈的信任感是针对性的学理精髓。

7.实效性原理

希冀每一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都取得预期的良好效果,这是每一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本能期待和职业追求。但是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实践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呈现出不同的效频,即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益。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定理是:只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而不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或者只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而不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益,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都是低效的甚至无效的。这里实际涉及到一个潜原则需要确证,即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要不要计较其投入成本?是不计成本?还是以最少的投入获取最大的产出?或是以同一的成本实现多赢局面?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从其本质上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效率与效益的有机统一。

四、要素4:方式方法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建设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已经从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中分化出来并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然而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原理要求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与方法是两个无法分割的组成部分。就是说,讨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论,绕不过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研究。方式与方法既有密切联系,也有质的区别。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方式是方法与形式的统一体。近些年来,笔者检索了近20多种不同版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学教材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教材,发现迄今为止所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教材只论及方法,而不论及方式。这实际上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大缺憾。笔者认为,无论在理论规定方面还是在实践作为方面,既要讲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也要讲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1.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这里所讨论的方式是相对于方法而言的,但不单指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也含有思想政治教育的方略(策略意蕴),是形式与方略的有机统一。就其方略而言,诸如隐性教育、文化渗透、文化输出、媒体扩张、全民学习、教育国际化等,就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范畴;就其形式而言,诸如报告会、荣誉室、宣传橱窗、思政网站、学术演讲、集中学习、政治培训、献爱心活动、志愿者活动、政治课教学、媒体主题专栏、红色文化考察、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实景体验等,可以称之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式。需要强调的是,在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有时是交融在一起的。从学理上加以区别,是为了更好地解释和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

2.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方法是一个多义词,古今中外关于方法的定义有很多种。概括地讲,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方向、途径、手段、工具和操作程序的总和。办法是方法的学理底蕴,目的性、中介性、选择性、操作性、功效性则是方法的最基本特征。确认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可以从其性质、存在形态、形成过程等方面进行分类。从性质上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解决思想矛盾、思想教育矛盾,实现教育目的、内容向教育对象思想转化的中介性要素;从存在形态上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既表现为知识形态,也表现为工具形态;从形成过程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相生相长的。有什么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从目前试行的教科书文本来看,大多都是从上述这三个维度来确认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讨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例外)。本文主张把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纳入一体化的范畴进行研究,这样做,能更好地解释和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

五、要素5:评价评估体系

判断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和社会价值如何,通常是经过教育评价或教育评估来实现的。通过评价与评估,可以准确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状况,了解其成败得失,科学总结经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评估体系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目前试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教科书体例来看,思想政治教育评估已然成为教材内容,但大多都只是论及评估而不论及评价,抑或说,只谈“估”不论“价”。估评多,价值分析少。进一步讲,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和结果的评估多,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缺失和质量亏损的评价少。鉴于此,本文主张,判断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和实际价值,应该构建“二维指标”体系,即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和思想政治教育评估。前者主要侧重价值分析和质量分析,后者则侧重效果判断和效益判断。

注释

①现代汉语辞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774.

②韦氏国际词典[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1:1104.

③列宁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17.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徐志远.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研究[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

[4]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第4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系统; 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工程论; 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论; 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论;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系统论

中图分类号: G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1)02-0071-04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从无到有到迈入科学化轨道,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得到空前丰富和发展,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发展的现代表征。特别是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逐渐得到关注,就此进行回顾与省思,并对未来的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与发展进行思考,对于丰富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研究现状概观

从中国期刊网以“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和“德育系统”为题名索引数据分析来看,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文献计量概观存在一个最直观的特征:关于系统论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以系统科学、教育系统、社会系统为研究对象的著作、论文等研究成果较多,为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理论启示和借鉴作用,而相对于德育系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研究资料则较少。总体看来,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研究还有待加强。从笔者目前所掌握的资料分析,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种代表性观点:

1.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工程论

田曼琦、白凯(1989)主要围绕思想教育系统、思想教育主体系统、思想教育客体系统、思想教育环境系统、思想教育内容系统、思想教育原则系统、思想教育方法系统、思想教育信息系统、思想教育决策系统、思想教育评价系统展开论述。[1]鲁勇(1989)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系统设计、大学生思想教育系统工程、大学生思想教育体系进行论述。[2]潘树章(2001)从德育大系统的角度,提出高校德育系统分为主体、目标、理论、方法、激励、辅助、信息反馈、评价及惩戒等八个子系统。[3]陈中建(2008)以系统工程的思维观念和方法对德育系统进行结构梳理和内容剖析,将目标系统、组织管理系统、内容系统、环境系统作为研究框架,对高校德育系统中的队伍建设、学生德育实践体系、德育环境和德育评价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4]上述研究运用系统方法从系统工程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或德育系统进行研究,为展开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提供重要启示,特别是系统工程研究方法中对结构和运行的剖析值得借鉴,但仍然停留在系统工程学范式框架内,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研究。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论

吴倬(2001)从当前高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了建立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的高校德育系统的思想,认为德育领导小组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处于核心地位并发挥主渠道作用,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起重要补充,理工类课程教学是重要环节,以党团组织、辅导员、班主任队伍为主要承担者的课外教育是对学生进行课外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环节。[5]韩小香(2006)等认为,高校新型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构建应确定一个指导思想、两条教育线路、三大教育理念,以“隐性教育”为辅,营造浓郁的教育氛围;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为指导,构建全员育人格局;以自我教育为主体,构建立体思想政治教育网络。[6]陈坚良(2006)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由科学控管系统、组织实施系统、信息反馈系统、评价激励系统、保障系统等构成。[7]孙其昂(2007)认为高校理论教育是系统存在,该系统大体包括理念、课程、制度、设施、环境、主体、活动等要素,由这些要素组成高校理论教育的系统整体。[8]可以看出,上述观点主要是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运行和工作实务层次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进行探讨,已开始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研究,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实践层次进行的反思和探讨,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总体性研究提供实践基础和实证检验。

3.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论

宣仕钱(2006)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依存于自身特有的生态系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应该与开放的社会信息系统、社会实践生态系统、社会发展的群体需求相协调,与营造自我发展的绿色空间相协调。[9]戴锐(2007)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可分为宏观圈层(社会大环境及区域性生态等)与微观圈层(组织内部生态)两方面,两个圈层均由意识圈层、制度圈层和物质圈层三大部分构成,其中意识圈层由心理、观念、意见和学术成果等构成,制度圈层由社会制度、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规章等构成,物质圈层由设备设施、场地场所、经费支持等构成。[10]邱柏生(2008)认为,从微观角度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是一个生态系统,这种生态主要由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宣传思想教育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几个子系统构成;从中观角度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又是高等教育生态中的一个子系统,会受到高等教育体制、理念、教育制度变化的制约;从宏观角度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处于社会环境大生态中。[11]卢岚(2010)围绕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的结构、特征及结构创新三个方面,提出通过将以政府、学校、城市为中心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以社会、农村为主阵地的草根性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的融合,达到结构创新,功能升级,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全面提升。[12]可见,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的关注已开始由“环境”向“生态”范式跃迁展开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生态展开研究,虽然并未直接论述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要素与结构,但作为一种从事实层面展开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生态进行的基础性分析,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研究提供重要启示意义。

4.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系统论

陈秉公(2006)认为,在学科基本理论的实践基础、理论基础、学科理论研究规范和相关学科的理论前沿发生重要变化的情况下,学术研究主体对整个学科基本理论进行的系统整合,是学术研究主体自觉的学科理论整体建构行为。[13]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张耀灿(2007)认为,学科理论体系包括以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和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史、比较思想政治教育为主干学科和基本研究与应用的分支学科。[14]孙其昂(2010)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思想政治教育学术共同体,它是以思想政治教育学知识为基础,由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成员、价值观、科学研究、科学技术服务、学科规范(方法)等组成的学术性社会共同体。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同时又是社会学术共同体,也是一个系统,具有系统的特征,要正确处理要素把握与系统把握、自然阶段与自觉阶段、历史传统与现展的关系,积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系统发展。[15]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作为系统存在的认识也成为学界的主流观点,虽然尚未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与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二者作出区分,但已为二者的关系分析提供了基础和启示。

5.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系统研究

孙其昂(2001)运用社会学原理从宏观视角对思想政治工作进行探讨,以系统方法论为指导,特别是运用系统性观点分析思想政治工作,阐述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系统性,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不是一个孤立的系统,是与其他系统相联系的系统,并对社会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社会变迁对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等,从社会学意义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系统分析。[16]另外,孙其昂(2007,2009)从历史与社会的角度,对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系统、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等主题做了持续的探讨,为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研究提供重要借鉴和启示。[17-18]

二、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研究特点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性逐渐得到学界关注,已注意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性,开始展开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作了多方面的阐释和剖析,经验总结范式和理论建构范式在不断发展中已形成了一些较成熟的结论,构建了一个历时态和共时态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场域,呈现出鲜明特点:

1.系统性研究进入研究者视野

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性关注即一方面主要是在经验工作总结范式中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展开论述,另一方面主要是从理论建构范式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进行理论建构与反思,提出许多非常有价值的观点和理论,如生态系统论、学科系统论、社会系统论等等。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已注意把思想政治教育当作一个多维度、点线面的立体结构来剖析,运用系统的思维方法进行理论分析与实践考察。

2.多学科交叉研究成为显著特征

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对于复杂性和综合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现象和活动,如果仅凭运用单一的视角、片面的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理论研究和考察解释,本身就是不科学的,不能让人信服,也不适应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的需要。可喜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已开始关注研究视角的多样化、多层次性和交叉性,并有不少成果出现,如从系统科学、生态学、社会学等视角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展开初步探索,交叉学科研究范式初露端倪。

3.研究主题呈现多样化特征

从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现有文献资料分析来看,从经验总结范式中运用系统研究方法围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而展开的研究较多,如大学生思想教育系统工程、大学生思想教育体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高校理论教育系统、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等;从理论建构范式角度来看,运用系统研究方法围绕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进行理论研究的主题也呈多元化发展,如思想政治教育生态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系统、社会大系统范式研究等。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的主题多样多元,既对思想政治教育经验总结和理论建构具有重要意义,又有利于丰富和拓展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研究深度和广度。

4.经验总结范式和理论建构范式并存发展

综观现在研究成果主要是在经典教育学范式语境中围绕思想政治教育展开研究,存在经验总结范式和理论建构范式两个维度。从研究内容来看,由于历史原因和学科建设滞后等因素影响,经验总结性研究占了很大比重,但学术话语和学科意识虽有所增强,并逐步呈现出经验总结和理论探索并存的态势,经验总结和学术话语同在,且逐渐从经验总结上升到理论建构层次,特别是强调把思想政治教育当作一个系统研究逐渐受到关注,如生态系统范式研究和社会大系统范式研究,为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提供重要理论借鉴和启示作用。

三、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的反思

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研究呈现出系统性、体系化关注,研究主题、内容和方法呈现多样多元特征,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的一些新范式和新趋势。但从总体上关照,已然的研究虽然涉及到了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多方面,但其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学术思维还比较薄弱,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把握和认知还处于经验、零散的把握阶段,没有真正把握住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整体,存在“致命内伤”和研究不足:一方面,不管是经验总结范式和理论建构范式研究中都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是什么”这个前提性追问尚未作出回答,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要素、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发展动力和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优化、系统科学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启示等问题的研究都必须进一步深化与拓展,缺乏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所涉及的广泛领域和研究内容进行系统性、整体性探索与研究;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对社会现实的关照,缺乏时代性,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发展时代需要脱节、思想政治教育时代要求与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发展割裂开来,因而存在理论研究的不足。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如何在一个社会转型与结构调整的时代与时俱进的发展?如何重新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与环境变迁之间的交互关系?如何进一步全方位认识和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功能和价值?如何构造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运行机制及评价?如何进一步实现其科学化发展等等问题亟需进行系统深入地研究。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面临新的发展要求,除了上述亟需突破的问题,其未来发展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历史与逻辑分析统一

运用历史与逻辑分析统一是探寻与揭示系统思想和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历史发展演变与内在结构的应然逻辑,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按照历史与逻辑统一的方法论要求,将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放在历史发展和现实社会视野中,注重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性关注,运用哲学思辨的眼光去审视与评判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发展历史和发展轨迹,又要注重逻辑思维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运行中的广泛运用并发挥作用,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科学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更好地实现。

2.理论与实证研究并重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分殊与研究角度相异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中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现实,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研究者与思想政治工作者间的鸿沟凸显,经验总结范式中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来源于社会实践活动而具有活力,针对性和应用性较强,但缺乏理论思辨性和长效性,而理论建构范式中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理论具有深厚的理论性和说服力,但由于概念化和抽象化,容易与现实脱离开来,缺乏应用性,因而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理论研究中不能在强调系统思维展开研究的同时,自身研究中却犯了如此错误。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研究中,既要具有自主意识和本土关怀,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又要具有问题意识和世界视野,处理好民族与世界的关系,把经验总结与理论建构、学术研究与现实关照结合起来,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和系统研究的时代性。

3.多学科与多范式研究共用

现代科学发展趋势是高度分化与高度综合,政治学、管理学、社会学、行为科学等日益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重要资源,各学科取长补短、相互借鉴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内在要求。但要注意避免简单移植和经验总结,正如有学者敏锐且不乏远见地提出:“借鉴型成果形成不了自己的特色,经验型成果已经走到了尽头,政策型成果显得理论‘底气’不足,比较型成果缺乏系统研究和应用,功能泛化型成果得不到社会的认可”[19],因此,要“通过现有范式融合、经由交叉学科的范式创新、经由研究方法变革的范式改良路径”[20],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的多学科聚焦和多学科方法交融。一方面,借鉴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等社会科学发展的理论成果,“提倡批判性借鉴,明确研究目标,把握立足点,注重学科借鉴的自主创新,把借鉴与自创有机结合”[21];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更需要有自主的学科意识,应对“多学科理论与方法的吸纳与运用,应当走出简单的‘概念移植’、‘方法套用’、‘体系嫁接’等误区,进入新的层面和新的境界,不断地运用多学科思维方法和交叉学科研究范式展开”[22],并且应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改良和拓展,利用多学科知识的关联性、相融性和互补性,借鉴系统论理论和方法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

4.学术的系统研究范式和行动的系统思维方式同行

运用系统论分析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进行“系统性思维方式的框架性转换”[23],在思想政治教育学术共同体内逐渐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范式,促进和提升对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等主题的探讨,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的重要任务和旨归。一方面要运用系统研究范式,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要素、结构、功能、特征等来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深化与拓展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输入与输出、系统发展动力和系统优化等问题的研究,另一方面,要在学术系统研究范式指导下,运用系统思维方式指导和外化为全面辩证的行为活动,“在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4],把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的系统研究范式和思想政治教育行动的系统思维结合起来,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进行“总体性”认识和把握,摒弃和反省狭隘、短浅的观念偏差,运用全面、系统的思维方式促进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全社会更全面深入、富有成效地发挥其功能和价值。

参考文献

[1]田曼琦,白凯.思想教育系统工程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2]鲁勇.大学生思想教育系统工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3]潘树章.高校德育系统工程简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4):92-96.

[4]陈中建.高校德育系统工程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8.

[5]吴悼.建立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的高校德育系统[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2):123-128.

[6]韩小香等.我国高校新型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构建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09(3):189-191.

[7]陈坚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2006(12):60-63.

[8]孙其昂.高校理论教育体系构建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07(3):63-67.

[9]宣仕钱.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的互动与耦和[J].求实,2006(5):81-82.

[10]戴锐.思想政治教育生态论[J].理论与改革,2007(2):150-153.

[11]邱柏生.充分认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2008(15):28-44.

[12]卢岚.断裂处的光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0:22.

[13]参见陈秉公.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基本理论的再系统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8):43.

[14]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发展创新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07(4):11.

[15]孙其昂.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建构[J].思想教育研究,2010(3):21-25.

[16]孙其昂.社会学视野中的思想政治工作[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1:16.

[17]孙其昂.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转型[J].思想教育研究,2007(8):5-9.

[18]孙其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代转型与历史精神[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9(2):47-49.

[19]余仰涛.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方法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4-6.

[20]戴锐.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的回顾与前瞻[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3):20.

[21]刘五景.学科借鉴之思与学科借鉴之路[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13.

[22]沈壮海.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新范式与新形态[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2):40-46.

第5篇

>> 十七大精神指引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十精神指引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 十精神指引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探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五大发展理念指引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略析 社会治理视阈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研究 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 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创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思路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探讨 浅谈企业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以当代指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刍议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和谐校园建设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之于“空壳村”治理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4-10-24.

[15] 总体布局统筹各方面创新发展 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N].人民日报,2014-02-28(001).

[16] 王学俭.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4(1):18-22.

[17] 邱柏生.试析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的有关问题[J].思想教育研究,2012(9):17-21.

[18] 王学俭.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4(1):18-22.

[19] 胡凯等.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治理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研究,2014(22):37-40.

[20] 邱柏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门知识的丰富及本科生培养问题论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3(7):17-21.

[21] 孙其昂.论知识体系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生命基础[J].思想教育研究,2014(8):33-37(转56).

[22] 林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和理论学科的个性和共性[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4):11-12.

第6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人学研究; 人学视域

中图分类号: 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2)05-0028-04

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范式转换,对于丰富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方法,增强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建构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分支体系,促进社会和谐进步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有着重大理论意义。笔者试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成果作以概括,以期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深化。

一、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的意义和必然性

1.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的意义

人学对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意义重大。张耀灿等指出,“关于人和社会的关系、人和人的关系、人的本质、人的主体性、人的需要、人的价值以及人与人的权利和义务、人的自由平等、人的理想和信念等理论,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研究开拓了一个崭新的视野。只有以此为指导,以社会历史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一致性为出发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研究,才能在当今多学科体系发展中,扬各家之长,避各家之短,融合提炼,自成一家,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有相对稳定性和坚实理论内容、并为社会认同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1]

思想政治人学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真正确立学科独立地位的需要”、“走出既有研究模式困境的选择”和“对当今时代要求的回应”。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普遍存在“学科边界模糊”、“理论移植”、“借船出海”、“解题低效”等诸多问题,其症结在于:学界更多的是从政治和社会需要研究和实践思想政治教育,而忽略了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人的内在需要;更多地关注“为谁教育”、“教育什么”、“如何教育”的研究而相对忽视对“教育为了谁”这样一个事关教育本质的深层课题的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要在鲜活的实践面前继续持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理论穿透力,要实现新的提升和发展,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就必须从人学理论中找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走出理论和实践困境的方向”。“只有把人学原理同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才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创新。”[2]

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是人学理论的生动实践,是回归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必然要求。从二者的逻辑关系分析,人学是人学理论的一次革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基础。“人之现实存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基点,人之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方法和途径,人之全面自由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目标和归宿”。[3]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也蕴含着丰富的人学底蕴,体现着人性张力和教育诉求。“人的未完成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人的主体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人的理想信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4]

2.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的必然性

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张耀灿等认为,首先,人是思想政治教育和人学的关联点。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价值是追求人自由全面发展。其次,以人学理论为指导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理论基础和基本教育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坚持人学理论指导,才能促进自身的健康发展。最后,人文关怀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发展的要求。用人学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从“现实的人”出发,用符合人性的方法实施教育,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可以更好地促进这一实践活动的开展,从而更好地提升人、完善人。[5]对此,郑银娟等人也持同样观点。[6]

二、人学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学追问

人学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学思考,主要从实践论和人的本质论两个方面进行研究:

从实践论入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学思考。曹清燕等认为,马克思的实践乃是由物质生产、再生产、人的自身生产、社会关系和意识五个方面或因素相互交织、相互缠绕的、共同组成的统一整体。作为人的一种精神生产实践活动和人的一种精神生活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人的存在的一种状态,是人的现实生活的一种表现和现实化。人的具有超越性的实践活动和人的生存性存在引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根基在于人的存在和人的生存,其理想总是指向人自身存在的完善,其根本意义在于对人的生存的关切,对人的生存价值和意义的唤醒与提升。人的存在和生存的完善就是人的生成、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全面发展。[7]

从人的本质论入手,反观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学依据。人学是关于人的哲学,是“从整体上研究人的存在、人性和人的本质、人的活动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科学,以及人生价值、目的、道路等基本原则的学问”。[8]“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精神性及与之相对应的需要构成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三大人性基础,同时也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合理性、必然性的哲学根基”。[9]从马克思人学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关系来说,“关于人和社会关系的理论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逻辑方法,关于人的本质理论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出发点,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为思想政治教育规定了目的。”[10]从人的本质来看,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和人的实践性,它是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根源。“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根源于人的本质属性之间的制约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性根源于人的本质的普遍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根源于人的本质的实践性和社会性。”[11]当然,人的本质不是既成的存在,而是通过实践活动不断生成的存在。“人的本质生成性特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根据,人的类本质、群体本质和个体本质的统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多维性的人性依据,促进人的类本质占有和实现是人的当展的突出需要。”[12]

三、人学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

基础理论是学科研究的前提和基础,是学科建构的条件和保障。学科理论的成熟和完善是学科体系确立的标志。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理论研究代表性成果体现在万光侠的《思想政治教育人学基础》一书,作者以人的存在论、人的本质论、人的发展论,深入系统地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意蕴,不仅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基础的研究,而且为创建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理论大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3]随后,他指出,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归宿;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因此,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应确立“以人为本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念,把现实的人作为现代人本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把生活化作为现代人本思想的立足点,构建人性和谐作为现代人本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内核”。[14]

雷骥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人性基础研究》一书,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该书以六章加上导语和结语共八个部分结构全书框架,全面系统梳理了古今中外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基础的思想形成和发展脉络,坚持以人学为指导,多维度地论证了‘现实的人’是现代人性基础研究的逻辑起点,从本原性上全面论述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人性依据,深入分析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具体规律、主要原则和方法的人性基础,为我们今天自觉深入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15]

理论与时俱进才有恒久的生命力。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要保持生命力和实效性,就必须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其中,“最关键的就是要在人性基础视野下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人性化和现代化超越。即:从以抽象化理想化的人格为本到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本,实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念的人性化超越;从单纯注重社会价值到坚持关注个体价值与关注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的人性化超越;从片面的无个性的听话人到全面发展的具有自由个性的完整人,实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理论的现代性超越;从灌输模式到关心模式,实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人性化超越;从单一价值标准到二元价值标准或多元价值标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体系的超越。”[16]

四、人学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研究

从人学的视角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进行探讨,主要研究如下:

一是人学研究方法论的必要性和基本原则。张洪根认为,从人学视角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论,“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理论基础的逻辑完整性之要求,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对象特殊性之要求,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对象化活动之要求,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功能科学之要求。”[17]同时,他还认为,立足于人学基础上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必须坚持历史性原则,实施系统开放式教育;坚持对象性原则,实现主体、客体和环境的有机协调;坚持个性化原则,促进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坚持民主性原则,始终贯彻群众路线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18]

二是理论演绎和实践归纳是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张增孝等学者认为,理论演绎和实践归纳是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在研究过程中,“必须以的问题意识和问题探究精神为依据力求体现四个原则:坚持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原则,力求展示我军思想政治教育在人学问题的特殊性;坚持点面结合原则,力求在思想政治教育构成要素人学化方面有所为,进而以点带面,寻求整体突破;坚持贯彻指导理论为主原则,适当借鉴国内外相关进步理论,力求在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发展有所建树;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力求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能给部队以切实可行的指导,遵循理论依据—历史依据—基本思路—要素人学化的逻辑框架进行研究。”[19]

五、人学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建构

这一研究主要从整体和局部两个层面进行:

人学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建构研究。人的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问题和根本问题。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目的,蕴藏着对人的生成、发展和完善的功能。“人是目的”这一根本法则应始终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自身追求的至高目标。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应以人学为指导思想,以“人之生成”为切入点,以“人之主体性生成”为现实途径,从一个全新的视域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建构出以“生成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宗旨的本真的属人的思想政治教育。人的开放性与超越性决定了之生成的可能性,从而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能性,奠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构建基础;如何生成主题性的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构建途径,生成自由而全面的人是思想政治教育人学建构之目的。坚持理论维度和现实维度的统一开展素质教育,培养四有新人,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任务。[20]

人学视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局部建构探讨。这一层面研究主要集中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目标、价值、主体、方法、功能和对象等方面进行人学分析和转化。从教育的根本目的来说,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由人为满足自身需要而创生,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功能、价值中蕴含建设人本身的因素”,因此,“人是目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大法”。[21]人的目的具有多样性和层次性,因而,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定位应体现不同的内涵和层次特征:“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定位的价值取向,现实性原则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定位的基本原则,促进和谐的社会主体之生成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现实定位”。[22]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体系,应从“道德本位向能力本位依次递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23]“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定位应达到个人的社会价值与社会的个人价值、个人的自我价值的内在统一”。[24]“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应确立教育者主体性与受教育者主体性辩证统一的新观念”[25]“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选择,应实现社会规范与激发创造的双向互动”。[26]“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表现为个人与社会思想道德文化的双向建构”。[27]“人学视域下的德育对象不是抽象的人,是现实的人、活生生的人、有血有肉的人”。[28]

六、人学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层面的研究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差强人意的原因,在于实践操作层面上存在着偏差。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上,片面追求社会目标价值,忽视了个人价值的实现,异化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过于突出教育者的主导地位,忽视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单一且相对滞后,难以满足人的需要;曲解了思想政治教育灌输原则,阻碍了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实现。”[29]因此,用人学来指导,破除和纠正传统思想政治实践工作理念,为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提供新的思路。“以人的本质二元性取代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理念中的一元性,使思想政治工作建立在科学的价值论基础之上,以人的价值的多元统一取代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的单向定位,使思想政治工作建立在科学的价值论基础之上,以人的主体性双向互动取代传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单向灌输,使思想政治工作建立在科学的方法论基础之上。同时,以人学理论为指导,注重现代人格的培育,注重人的独立个性重塑,注重从道德本位到能力本位的依次递进,注重与人本管理的有机统一,注重社会规范与自主创造的双向互动,开创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30]

总的来说,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取得了一定成绩,值得肯定。研究涉及到教育目标、价值、主体、对象、方法和功能等诸多方面,学者在不同领域提出了创建性的观点,为我们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研究,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人学学科体系,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人学提供了丰富的宝贵资料,意义重大。但是思想政治人学研究毕竟是一个前沿性课题,起步较晚,总体来说还是比较薄弱,不够系统深入,主要问题如下:

其一,重要性认识不足。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尽管引起部分学者关注,但总体而言,学界关注程度不够,认识不足,参与不多,有代表性和创建性的成果自然也就有限。其二,理论研究欠缺。正因为认识和重视不够,理论研究自然欠缺。现有研究比较分散,基于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的基本理论、价值目标、主要内容、原则方法、运行机制、模式规程等系统整体性研究还非常欠缺。因此,对于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人学”、“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的基本内容和特征是什么”、“如何进行思想政治人学教育”等问题没有上升到理论化的高度进行研究,表现在理论基础、对象范畴、研究范式、研究方法等没有理论深度。其三,理论借鉴偏颇。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学者大多以人学思想为指导并以此作为研究的理论资源,而对于近现代西方人学思想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学思想涉足较少,实乃理论研究的重大缺憾。坚持人学为指导,但不是拒斥和否定西方和中国传统人学思想,其思想精华理应成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的重要理论资源。只有以宏阔的历史视野和博大的胸怀来审视、批判和汲取人类思想文化的精髓,为我所用,才能丰富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理论内容,拓宽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视域。其四,理论与实践失衡。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成果,大多集中在理论层面,而相对缺乏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层面的探讨和观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源泉。“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源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需求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的理论研究只有切实地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才能实现其价值”。

参考文献

[1] 张耀灿,徐志远.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96.

[2] 林伯海,李 堂.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微思[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6):11-13.

[3] 胡 凯,王灵芝.思想政治教育的之维[J].求实,2009(2):81.

[4] 刘翠玉.人学视域中的思想政治教育[J].经济研究导刊,2010(26):241.

[5] 张耀灿,曹清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人学取向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12):38-41.

[6] 郑银娟,张凤阁.思想政治教育人学取向的几点思考[J].法制与社会,2008(11):302.

[7] 曹清燕,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解读[J].理论前沿,2007(11):11-13.

[8] 陈志尚.人学原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5.

[9] 吴惠林.从人学角度谈思想政治教育与人自由全面发展[J].政治研究,2010(3):19.

[10] 温汉雄.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学审视——关于人的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2(11):25-26.

[11] 侯玉基.论人的本质与思想政治教育[J].山东社会科学,2003(3):56.

[12] 陈 媛.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根据和多维目标[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7(11):170-171.

[13][31] 张耀灿,曹清燕.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述评[J].理论研讨,2008(3):161,162.

[14] 万光侠.现代人本思想政治教育建构的几个理论问题[J].济南大学学报,2007(6):30-31.

[15] 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基础理论研究的开拓性力作——《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基础研究评价》[J].思想教育研究,2009(2):93.

[16] 雷 骥.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化和现代性超越[J].济南大学学报,2007(6):40-42.

[17] 张洪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人学基础[J].思想教育研究,2001(4):19-21.

[18] 张洪根.思想政治教育人学方法论原则探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1):146.

[19] 张增孝,郭 政.思想政治教育人学取向研究初探[J].思想政治工作,2003(1):87.

[20] 宋 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构建[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05:3-4.

[21] 曾长秋,曹清燕.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属人性——兼从人学视角谈思想政治教育目的[J].湖湘论坛,2011(2):123.

[22] 张耀灿,曹清燕.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定位[J].江汉论坛,2008(1):162.

[23][24][25][26] 张 立.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1(6):94-95.

[27] 孔祥华.人学视域下的个人和社会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J].山东社会科学,2006(8):83.

[28] 王宏伟.人学视界下的德育新探三题[J].扬州大学学报,2005(4):45.

第7篇

摘 要: 本文首先从谈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开始,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进行了分析,紧接着又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进行了简单论述,最后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方法,分析了怎样才能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的更加完善。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本质;重要性;实施方法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

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深入发展,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也在不断深化。在此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问题,是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的逻辑起点,如果不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就无法构建和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体系,也无法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任务。可见,准确界定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一切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总纽结,是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立论之本,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问题也是揭示思想政治教育是什么的问题,即是思想政治教育根本属性的问题。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发展,目前已有许多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对此作了大量的研究。从现阶段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目前对此研究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的某种特性为其本质。这种观点把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概况为:政治目的性、内容历史新、手段多样性等。

第二种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过程的本质为其本质。这种观点认为“培养人的社会性正是人类一切思想教育活动的本质内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本质就是人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的社会化。我们也把这称之为“社会化”的观点。

第三种观点认为意识形态性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无产阶级用自己的意识形态去转化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就是实现政治社会化。我们也把这称之为“转化”论、意识形态论的观点。

还有学者认为“是调节个人与社会的思想政治关系,促进个人思想品德与社会意识形态同质发展,以实现个人与社会良性、互动的实践活动”。而笔者认为正确的观点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人们思想和行为的互动,是把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作用于受教育者,进而对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有所影响,并促使受教育者的思想行为向某一方向或状态发展变化的活动,我们称之为“思想行为互动”。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体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开展的内在依据,同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的集中体现。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定位问题的提出,既是时展的客观需要,又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发展的内在要求。不仅是传统“生命线”命题在表述上的变化,更主要的是研究者的自觉,是研究者从更高的层面看待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意义与效用的需要。试图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的研究状况、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内涵、本质、类型、特点和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主客体等问题的探讨,以期从价值的视角对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发展中的问题作进一步的思想和探索。

思想政治教育自有了人类活动开始就已经产生,一直发展至今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条件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更显得尤为重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增强民族的凝聚力。 21世纪的中国更需要综合国力的提升,而综合国力的提升则有赖于民族凝聚力的增强,而要使民族凝聚力增强,则有赖于思想政治教育。民族精神是民族凝聚力的核心,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民族精神,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只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培养和弘扬民族精神,才能增强民族凝聚力,才能促进民族团结。因此,增强综合国力,需要大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二)、提高人的综合素质。 人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没有人的发展,就没有社会的全面发展。要提高个人的素质,首先要提高个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因为思想政治素质是其他素质的灵魂,而人的思想政治素质的持续发展,则有赖于思想政教育。

(三)、激发人的社会主义积极性。 物质生活的不断改善,导致人们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增加,而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又是思想政教育的责任,同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性的体现。无论是物质激励,还是精神激励,都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引导。

(四)、调适人的心理状态。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带 来了很多方便,但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电脑的普及使越来越多的人成为“宅男”、“宅女”,使人与人之间适当的面对面的沟通越来越少,人与人之间的隔膜越来越多,使很多人都像是“装在套子里面的人”,而不是一个社会成员。这种情况下,除了需要人们加深对科学技术的认识以外,还必须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从而解决人们的心理问题。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方法十分重要,实施方法的好坏将决定教育的效果是事半功倍还是,事倍功半。下面谈一谈笔者认为比较常用的几种方法:

自我教育法。自我教育就是受教育者自己教育自己,受教育者按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要求,主动要求提高自身的思想认识、道德水平和改正自己错误思想的方法。一种方法是通过不断反省、反思自己,在此基础上达到改造自我的目的,我们称之为自我修养法。如《论语》中所提到的“吾日三省吾身”“克己”“内省”等方法。另一种方法是自觉地用纪律、法律、规章、制度和道德规范等约束自己,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的自我管理法。自我教育法充分的体现了人的主体意识,这种主体意识是人所特有的,这种意识能调动起主体的欲望、希望、兴趣和需求等,激发主体树立奋斗目标,激励主体积极能动的去实践。自我教育法是最有效、最直接的教育方法。

理论教育法。理论教育法多种多样,最常用的几种方式就是1、讲授讲解法。最常见的就是高校中开设的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这两门课程通常都是以讲授讲解法为主。2、理论学习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学习和法律法规的学习等常采用此方法。3、理论培训法。主要通过围绕某一类或某一个问题举办的培训班、讲习班来学习理论知识的方法。4.宣传教育法。主要是应用大众媒体向人们宣传、灌输正确的思想和理论。5、理论研讨法。这种方法常采用研究、探讨的方式进行。

理论教育法是最常用的方法,但要想保证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必须注意避免出现“教条式”、“行政式”、“注入式”的“单打一”方式,增加理论教育的趣味性和愉悦感十分重要。

实践教育法。人们思想的形成、发展、检验都和社会实践息息相关,都是由社会实践决定的。社会实践是人的正确思想形成的发源地,是人的思想发展的动力,更是思想认识的目的和检验人的思想的标准。人的全面发展也离不开社会实践。可见实践对于人的教育的重要性。可想而知实践教育法有多么重要。实践教育法是与理论教育法相对应的一种方法,是一种通过组织、引导人们积极参加实践活动,使人们提高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的一种方法。一是理论联系实际,知行统一,通过实践,加深对理论认识的理解。二是坚持到实际中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人们的主观世界,提高人的思想认识。

在运用实践教育法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知行合一,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知与行不可分离,这是实践教育的根本要求。就如陆游诗中所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从知、行两方面入手,强调知一行一,知行统一,才能积小善而成大德。通过实践把学过的知识、理论,内化、升华、再外化为自觉的行为。 (作者单位:云南财经大学学院)

参考文献:

第8篇

>> 高校自媒体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对策探析 自媒体助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 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影响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研究 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研究 浅析自媒体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定位 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功能研究 主流媒体和自媒体在高校青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研究 自媒体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适应性研究 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子研究 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自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创新研究 自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挑战及对策研究 自媒体时代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研究 自媒体时代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创新研究 自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自媒体时代加强物流专业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自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路径的创新性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②杨贤芳.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D].2014年硕士学位论文.

③Dale Peskin:WeMediia:Introduction,http://wemedia/weblog.php?id=p3.

④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⑤列宁全集第3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422.

⑥李浩源,刘军汉.微博问政:领导干部上微博[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2,(6):4.

参考文献:

[1]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冯刚,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学科30年发展研究报告[M].光明日报出版社,2014.

[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第9篇

【关键词】跨学科 辅导员 职业能力

21世纪是人类社会复杂性以及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相互关系复杂性日益增长的时代,学科在不断的分化并向着高度综合化、整体化的方向发展,跨学科是当代科学进步的重要标志,跨学科教育也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此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顺应教育“跨学科”发展趋势的同时,对辅导员职业能力的获得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辅导员工作是跨学科的工作

辅导员是高等院校教育和管理工作的一支特殊力量,承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成长发展指导和日常事务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其核心任务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成为大学生“学习上的教授者、生活上的指导者、人生中的引导者”。

1.学科的概念及界定

学科(discipline),是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学术的分类,是与知识相关联的一个学术概念,另一个含义是特指高校教学、科研相关的功能单位,以一类知识为背景和核心开展活动的组织。

学科的界定,涉及知识的分类,由于知识分类并非绝对,所以学科的界定是一种模糊和流动的界定,使“跨学科”发生成为必然。

2.跨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本质

“跨学科”(interdiscipline)一词最早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一次会议速记的记录文字中,哥伦比亚大学著名心理学家伍德沃斯(WoodvosR S)率先公开使用了“跨学科”这个词。近几十年,随着跨学科研究的发展及丰硕成果的问世,出现了专门研究跨学科现象、规律和方法的“跨学科学”。

“跨学科”的本质是一种整合来自不同学科知识的能力,是在研究和教育过程中将单一学科的某个或某些元素整合在一起,产生新知识,解决和完成一个问题和任务。

3.辅导员工作是“跨学科”的工作

辅导员工作是一项教育人和培养人的工作,必须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其工作的理论基础与知识借鉴既立足于关于人的本质和自由全面发展的理论,又借鉴了思想政治教育学、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人才学等多学科的知识,构成了理性发展的理论框架和知识体系,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为“跨学科”的教育。

第一, 21世纪,教育的主要职能是核心价值观的灌输、生活技能的传授和批判性思考能力的培养,其中核心价值观的“灌输”是首要任务,也是高校政治辅导员工作的重中之重。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反映社会制度和时代本质的价值观,涉及道德、社会、自然、群体、政治、经济、民族等多学科、内容丰富的知识理念,辅导员的工作就是要整合不同学科里面蕴涵的对社会核心价值观的认识,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把社会核心价值观的理念“灌输”给大学生,不同学科里面蕴涵的对社会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就构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跨学科”教育的知识体系。

第二,辅导员工作致力于促进大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转型,转型时期背景下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问题变得更加突出,也更加尖锐,依靠思想政治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等任何单一学科都难以解决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复杂问题,必须要整合相关学科里面蕴涵的、有利于解决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的理念、知识、方法和实践经验,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笛卡尔追求的“让心智在一切方向上充分涌流”的教育,彰显鲜活生命力。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模式是“跨学科”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是指在一定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指导下,根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实需要所设计和建构起来的教育目标、内容、方式、方法、手段、结构等方面的综合性理论模型和实践范式。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多元、文化多元和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经滞后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问题,必须要紧紧围绕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构建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把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根本问题,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概念、理论为思想政治教育学可所用,构建“跨学科”教育模式。

二、跨学科背景下的辅导员职业能力

职业是指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职业能力是个人从事职业的能力,包含职业技能、职业素质、知识结构等影响职业活动的主观条件。构成职业能力的各要素之间既相对独立又普遍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统一于职业能力的形成与发展。职业能力既是衡量个人在岗位职责方面胜任与否的标准,也是影响个人成就感获得的重要因素。

一般来讲,职业能力是多种能力的综合,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辅导员职业能力的构成可以包括:基本职业技能(任职资格)、专业职业技能(职业素质)和关键职业技能(职业综合能力)。

学科背景下,辅导员工作始终围绕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基本矛盾开展,着力解决现代社会对大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要求和大学生实际的思想品德水准这一特殊矛盾,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职业化、专业化的根本途径,形成相应的管理体制。因此,学科背景下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管理的意义上来讲,辅导员的职业能力可以从职业化管理和专业化管理两个维度来界定。

从职业化管理维度来看,辅导员职业能力的构成有三个方面:职业理想、职业形象和职业技能。崇高的职业理想和政治信仰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强大的内驱力,也是职业能力的根本。职业形象也是职业能力一种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发挥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包含四项要求:严谨的思想作风、良好的精神状态、坚韧的意志品格和健康的身体素质。也就是说,辅导员要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规律出发,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进取心,以对思想政治教育坚定的信念和自信心,以强健的体魄、良好的思维和创新思想、充沛的精力,始终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理智谦和、淡泊名利的精神境界和心理状态,树立辅导员完美的职业形象,赢得大学生的支持、信任和尊重。职业技能是指实际工作能力,主要包括:调查研究的能力、思想宣传的能力、组织协调的能力等。辅导员要具备善于接触、观察、了解、分析大学生群体和社会环境,做出正确决断的能力,善于结合实际运用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理论的能力,善于总结实际工作经验指导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能力。辅导员要具备较强的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要善于抓住要领、突出重点、富有鼓动性地开会讲话,要热心、耐心、细致地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具备深入浅出、思维严密、理论联系实际地说服教育大学生的能力。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社会性的教育活动,辅导员既要具备组织面对面思想教育活动的能力,还要有整合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的能力,既能通过深入细致的谈心谈话教育学生,又能充分利用教育载体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从专业化管理的维度来看,辅导员职业能力的构成有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两个方面,在知识结构方面包括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辅导员必须具备合理的知识构成,在专业理论知识方面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良好的理论素养,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方法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历史等基本知识基础。同时还要熟悉心理学、教育学、伦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管理科学等相关学科知识,做到既懂知识,又懂业务,思路才能更加开阔,优势才能更加突出,才能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能力结构方面辅导员应具备决策能力、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现代化手段的应用能力和学习能力。决策是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职能,集中体现辅导员的智慧、能力和才干,科学决策是辅导员职业能力的重要方面。辅导员还必须具备运用现代化手段的能力,学会在信息高速公路上与学生对话、沟通和交流,借助高技术群体快捷、高效地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任务。大学生是一个知识群体,具有现代意识和独立人格特征、崇尚科学与理性,善于接受新知识、新技术,辅导员的另一个重要能力结构就是要具备学习能力,要善于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善于深入研究,善于实践。

【参考文献】

[1]王沛民,顾建民,刘伟民. 工程教育基础. 浙江大学出版社,1994:325.

第10篇

关键词:青年;青年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青年

(一)基本概念的阐释

1、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界定

学术界对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具有四种代表性的定义:第一种观点以陈秉公为代表,认为“所谓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一定阶级或政治集团,为了实现其政治目标和任务而进行的,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和重点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综合教育实践”。[2]第二种观点以邱柏生为代表,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在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的统治下开展的、意在达成社会成员内的政治认同和政治拥护、影响社会成员的心理与行为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总和。”[3]第三种观点以陆庆壬、苏振芳为代表,他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的阶级或政治团体,为实现一定的政治目标,有目的地对人们施加意识形态的影响,以期达到转变人们的思想,进而用以指导人们行动的实践活动。”[4]第四种观点以张耀灿为代表, “思想政治教育”概念表述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的阶级、社会、组织、群体与其成员,通过多种方式 展思想、情感的交流互动,引导其成员吸纳、认同一定社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促进其成员知、情、意、信、行均衡协调发展和思想品德自主建构的社会实践活动”。[5]当前教科书里最常用的是张耀灿、陈万柏从传统的社会哲学层面做的阐述: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6]

2、青年的含义

在语义学上“青年”是指人十五六岁到三十岁左右的阶段。从生理发育的角度认为,青年是生殖力的成熟阶段;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认为,青年是由未成熟的儿童世界向成熟的成人世界转变的人过渡期,是在身体和精神都获得飞跃发展的重要时期;罗马尼亚青年研究者F.马赫列尔从青年学研究,站在整个人类认识和发展史的角度指出:“不仅指一种精神钐,而且是一个生物―心理―社会―价值―历史的综合实体。”[7]

(二)青年的特点

1、青年的生理特点

青年时期的生理特征具有突变性,其可以用三个字来概括即“长身体”。具体表现如下:

首先,内分泌机制完善。青少年期间,激素在体内不断增多,最终与成人接近,加速了青少年生理上的突变。其次,生理机能逐步增强。这主要体现在大脑发育趋向完善上。第三,第二性征出现。青少年由于身体内分泌和物质代谢等各系统功能的增强,特别是性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的不断增加、性机能的成熟,从而引起生理上的一些明显的变化,男女均出现了第二性征。

2、青年心理特点

第一,智力发展显著。青少年时期由于大脑机能的不断增强,生活空间的不断扩大,其认知能力获得了长足发展。第二,自我意识增强,独立性、主动性迅速发展。第三,性意识的觉醒和发展。青少年时期第二性征出现,性机能逐渐成熟,心理上会引起性意识的觉醒。青少年应该正确认识性心理发展过程,并在老师、家长的教育和自我教育下健康成长。

3、青年的思想特点

第一,强烈希望实现中国梦。青少年成长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程中,深知国家发展的艰辛和发展成果带来的幸福,深知自己的前途命运和国家的兴旺紧密相联。第二,思想活跃,思维方式灵活。第三,崇尚科学技术知识。青少年懂得不管是对国家还是个人而言,科学技术所带来的影响都是巨大的。他们坚持不懈的学习和实践科学文化知识,掌握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所需的知识和能力。

二、对青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正确的思想意识促进社会的发展,反之,则阻碍发展。本文认为对青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基于青年的根本需要

人具有自然属性,满足自身需求往往是行为的主要动机。对青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认识青年的根本需要是前提,只有对青年的需要进行教育,才会药到病除。衡量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指标是是否满足了青年的根本利益"。[8]

(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正确性、全面性

教育的内容是教育的源头性问题。对青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注意教育内容是否正确、全面,是否利于青年的全面发展。现实中不乏教育者宣传消极的、的、抵制国家和人民意志的思想,青少年又尚未形成自身完善的价值理念体系,思想不稳定,不能辨别是非,误导了学生的价值倾向,使学生产生愤世嫉俗,否定一切的心理。

(三)组织青年参加社会实践是关键[9]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青年除了接受理论教育,还要参加社会实践。当前我国青少年的基本活动范围在家庭,学校,工作单位之间,对大部分青少年而言学校是主要的驻扎地。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要组织青少年参加社会实践。多组织青年参加实践,激发对实体事物的兴趣,培养动手能力,学会不同领域之间的贯通。

(四)耐心说服,热情引导是主要方法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从思想上去改造人,用理论说服教育。针对教育对象存在的思想认识问题,运用科学的理论,耐心说服,认识自身错误所在,激发他们解决问题的自觉能动性,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教育方式多样化是重要形式

教育者要针对青少年的喜好采取多种教育方式,取得好的教育效果。比如,组织班集体户外活动、进行社会调查、开展演讲比赛,、歌咏比赛、辩论赛等。这些不同形式的教育方式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也提升了综合能力,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王瑞孙.高峰.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53.

[2]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3.

[3] 邱柏生.张怡.思想教育研究[M].2002.

[4] 陆庆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 4.

[5] 张耀灿.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的人学转换. 思想教育研究[M]. 2010年第7期.

[6] 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

[7] )F.马赫列尔.青年问题和青年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6:132.

第11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公民教育;价值观;主体自身

人们将在21世纪面临着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经济发展的速度将明显加快,改革的继续推进,我国对外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高等教育的改革不断深化。尤其在知识经济的今天,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社会主义的公民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突破口

首先,公民教育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丰富与充实。公民教育所注重培养的公民意识,是公民对自己在国家中的政治地位和法律地位的自我认识,主要是以宪法意识为核心的权利意识和义务意识。公民教育所强调的宪法教育从根本政治原则上为人们划定了一个言行范围和准则,因而实际上是另一种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

其次,公民教育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公民教育把立足点放在公民上,涉及的是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它把公民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界定为:国家权力来源于公民权利,在根本上统一于公民权利;同时要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个体性原则,一切以人的权利为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再次,公民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常规化与稳定性的内在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种日积月累的功夫,要常抓不懈。在大规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今天,思想政治教育就要与市场经济体制和民主法治建设相适应。

二、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的创新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的目的主要是要确立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内在统一的新价值观。马克思说过:“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和他们的利益有关。”思想政治工作是无法回避利益的,特别是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已把人们的利益动机和欲望充分激发出来了,思想政治教育如果闭口不言利,是根本无法生存的。

当前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一定要确立起正确的利益观:一是要向群众讲清利益关系,进行正确的利益引导;二是要把思想政治工作与解决群众的实际利益结合起来。在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注重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群众的利益.必须引导群众改善物质条件,满足精神需求,创造幸福生活。

三、思想政治教育灌输手段的创新

在信息社会时代,实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已经成为必然。首先,这是因为适应信息时展和网络发展的新要求,信息社会信息来源的多元化,速度的快度化,渠道的多样化,信息覆盖广等特点要求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要取得高效必须要重视自身的载体创新;其次,在当今新形势下,要抢占意识形态的制高点,必须要重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不断创新,不断运用新的载体以传播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和内容。可以说,会不会运用和挖掘新的载体已经成为制约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效果的重要因素。

四、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自身的创新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观的主要目的是确立教育者的主体性与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辩证统一的新主体观。长期以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总是视教育者为唯一主体,而忽视教育对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性,把教育对象仅仅视为消极被动地接受教育的客体。这就必然导致思想致治教育中的强制压服和单向注入,影响和压抑了教育对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际上,思想政治教育情境中的教育过程既是教育者按照社会要求积极组织、实施教育的过程,也是教育对象基于自身认知水平和内在需要而主动选择教育内容和自我教育的过程。

因此,我们必须克服片面的唯教育者主体观,同时,也要防止片面的唯受教育者主体观。要确立教育者的主体性与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辩证统一的新主体观,在充分发挥教育者的主体作用的同时,着力激发和引导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使之能够以主体的姿态积极参与教育活动,主动接受教育和开展自我教育,自觉地按照社会要求塑造自己良好的思想品德。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起着积极地作用。尤其在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中,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坚强的思想政治保证。

参考文献:

[1]李萍,钟明华.公民教育―传统德育的历史性转型.教育研究,2002(10):66.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406

[3]项久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41―42

[4]郑永延.现代思想道德教育理论与方法[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5]冯建军.当代主体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第12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意义

作者简介:肖泉(1988—),女,江西赣州人,牡丹江学院2011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不断地向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新要求,迫切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担负起时代的重任,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服务。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研究也成了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逻辑。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在其体现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要求时,才能够适应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社会生活的多样化,以及适应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

第一,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能够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指的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中,其实际运作对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程度,即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产生与出现正向结果的效能性。它既指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效果,也包括外在效益,同时还包括教育工作效率,是三效的有机结合。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满足人全面发展的需要。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却总是往往局限于三观点,鲜少从人的全面发展角度,从人性求善、求美、求真的需要出发来安排教育内容,从而造成人性的畸形发展。事实上,任何政治思想观念的形成都建立在健康的人性基础上。失去健康的人性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必将变为庸俗和粗暴。而健康人性的形成是人自身的知、情、意三方协调健康发展。马克思把人的天性归结为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他在为新亚美利加百科全书撰写的美学条目中写道:最可靠的心理学家们都承认,人类的天性可分为认识、行为、情感,或者是理智、意志和感受三种功能,与这三种功能相对应的是真、善、美的观念。确实, 自觉追求真善美和与之相联系的追求真善美的对象性活动,是人性的根本标志。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类求真、求善、求美。思想政治教育虽以思想政治素质提高为核心,但必须是引导社会整体目标的实现。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并没有很好地意识到这一点,严重阻碍了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高,因此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势在必行。

其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没有正确处理好社会化与个性化教育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存在重群体本位而忽视个人的倾向,加上受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影响,长期以来,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上,表现出片面强调社会化教育,忽视甚至否定个性化教育的取向。事实上,个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应当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化教育为个性化教育的实施指出了正确的方向,反过来,个性化教育又是社会化教育的基础。二者的关系如果处理好,不仅有利于培养团结协作精神,也有利于创造性才能的发挥,从而提高思想政教育的实效性。新世纪,思想政治教育应该首先培养出良好的个体,进而再使良好的个体成为一个优秀公民,这才是体现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

传统的教育方式极大阻碍了受教育者个性的张扬和主体性的发挥。但是在现代化的信息社会里,这一切都被颠覆。现代的信息载体主要是互联网,互联网具有太多优势,较之以往任何一种交流工具和传播技术,都有着根本性的超越。这也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的契机。一方面,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借助网络,挖掘大量丰富的资源,吸纳人类文明一切的优秀成果,并通过网络大规模并且快速地传播自己的思想、理论和政策,无需收到时间、空间和其它繁琐程序的制约;另一方面,受教育者可以自主地选择信息,并且充分利用网络的即时性、开放性和互动性的特点,让自我教育由平面走向立体,由静态变为动态,从现实时空趋向超时空,从而实现了思想的升华和自身素质的提高。

传统思想政教育诸如此类的问题比比皆是,只有不断地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才能更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第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能够很好地迎合人的全面健康发展的需求。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能力的全面提高与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和谐与丰富,人的个性的完美发展。换句话说,就是人从自然力量和社会关系的束缚下得到彻底的解放,充分发挥自身潜力和力量,使个体能够达到完美的发展境界。但是,这些方面的充分发展,必须要在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和人自身协调发展的过程中才能得到真正实现。恰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目标就是能够促使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发展,促进人、自然社会这三者关系互动和协调发展。所以,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促进人全面发展是一个同步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各个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我们所实现的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就是社会上的各种积极因素能够得到充分调动,各种利益能够得到均衡协调,社会各种矛盾能够得以妥善解决,人们生活能够美满幸福的富足社会,这样的社会,能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创造许许多多有利的社会条件,也为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氛围,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实现为人的全面发展开辟了一个更为广阔的新天地,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更为坚实坚实的经济、文化、精神和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之所以能够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坚实而可靠的制度和良好的社会环境,因为我们所构建的是一个公平正义、民主法治的社会,通过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保证人民真切而充分地享有各种权利。这就提高了人民参与政治的自由度,极大的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政治意识和对参与政治生活的热忱,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全体国民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除此意外,民主政治建设更营造出了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社会公平意味着社会全体成员都能够均等、合理地分配到到社会的各项利益,同时也意味着社会成员之间享有司法公正、机会均等和权利平等。在生存与发展的机会均等的公平正义环境里,人们都能够享有生存和发展机会,尽管社会上存在着各种不同利益群体,但他们都可以做到各尽所能与各得其所,以此促进自身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实现能够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文化环境和社会氛围。因为我们要构建的和谐社会是是一个具有高度文明和极高道德水平的社会。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开展公民道德建设,对全体社会成员进行教育,让全体人民形成团结友爱、平等互助与和睦相处的良好的社会氛围。和谐团结友爱的社会,必定能够为解决社会矛盾和冲突提供有效的途径,从而保障人民群众生活的安居乐业和社会的安定团结。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实现能够充分地发掘社会成员的潜能,最大程度地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强大支持。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人的身心健康发展,人的尊严和价值,人生的美好幸福,都能得到切实的感受,这些都极大地促进了人的发展;

第三,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能够促进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人才强国战略是制高点和根本保证,足够的人才支撑才更有利于科教兴国战略,才能为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不竭的动力。科教兴国,就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要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学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领先科学技术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人才强国,就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把人才作为推进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大力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重要保证。

重视人才是人才强国战略的主线,加强自主创新是贯穿科教兴国战略的重点。从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产生历史可见,党和国家对人才的重视是一脉相承。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核心问题是人才问题,而目的就是加强自主创新,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培养大批才,通过不断改革完善科技评价体系和任用制度,使他们更能充分发挥自身的创新能力,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就能得到不断的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不断推进,能够为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提供强有力的制度基础和思想保障,更有利于充分发挥科技知识分子的主动性个创造性,加速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

首先是政治主导作用,其主要表现是各政治层面特别是人文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层面上的知识分子,以其独特的精神气质深刻领悟并运用基本原理,科学发展观,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其次是经济主导作用,以理论为指导,综合汲取各种经济制度、经济理论和经济体制的精华,以此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运作模式,并依据时展的趋势和中国的实际形势,调整具体环节和措施,加速经济发展。最后是思想文化主导作用,表现为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和广大文化产业领域里的科技知识分子创造、传播和运用反映占主导地位的经济政治关系的作品,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指导并规范社会和群众的价值指取,约束或消解那些逆标准的行为或倾向,引导社会认同趋势。

第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能够引导人的现代化。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促进人的现代化的唯一因素,但它作为影响人的现代化的重要因素,其作用是毫无疑问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得好,对人的现代化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促进适应现代化建设要求的现代人培养。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帮助人们形成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相一致的思想观念。第一,思想政治教育能帮助消除人们的传统思想观念影响,进而树立现代思想意识。落后的传统思想观念一直阻碍着人的现代化进程。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个丰富的宝库,更是一条源远流长且奔流不息的长河。我们要利用其中部分传统因素对现代性的助力,更要注意抗衡部分传统因素对现代性的阻力。第二,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更新思想观念的任务是格外艰巨复杂的。人的思想观念现代化是人的现代化的核心内容,它是人的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先决条件。由于社会现代化本身是一个历史的动态发展的过程,因此,与其相适应的现代化思想观念也只能是一个相对动态的发展概念。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能够不断引导与促进人们更新观念,造就出适应现代社会的现代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革新的创造性力量。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激发人的智能和潜力,促进其与现代化相一致的智能结构形成。

现代人在智能结构上不仅要有记忆力和注意力,更要具有创造力,创造是现代人的一个重要特征。在创造能力中,创造想象与创造思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这其中,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是其中的重要内容。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能够使人们掌握科学的抽象思维方法,以此锻炼和提高人们的科学思维能力,从而不断开发人的潜在创造能力。引导人们积极参与各种实践活动,使人们敢于实践善于实践,在实践中锻炼和提高创新能力。畏缩不前就不能有创新和突破。知识与创造能力是紧密相连的。尽管知识和能力属于不同范畴的两个概念,但是能力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萌生的,如果离开了学习和训练,那么任何能力都不可能发展。创新的基础是新知识。思想政治教育能够通过多方面的引导,使人们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在知识经济时代,离开新知识便会很难有所作为,任何人都必须终身学习,接受新知识。现代的终身学习所追求的便是一个人自身全面和谐发展,强调学习是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过程。。

再者,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促进现代化所需要的健全人格的形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对人格的发展提出更高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其中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塑造个体健全的人格。在这个塑造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根据人的意识与活动相作用的规律,一方面,通过教育使受教育者明确自己的奋斗方向,并由此确立相应的认知、情感和态度,并产生相应的行为;另一方面又通过组织大量富有实效的实践活动去形成和巩固受教育者的认知、情感、态度和行为。通过传导社会价值准则、行为规范和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式,才能使受教育者养成现代化事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心理素质、品德能力等。在这个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高度重视知行转化,以此保证人格完善和人的发展。知行转化是一个连续的无限过程,每个良性的知行转化都是健全人格发展中的单一必要环节。思想政治教育能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来促进受教育者的知行转化。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着重教育的综合性,并协调各种教育之间的矛盾,从而形成更加有利于人格的完善的环境。思想政治教育遵循人的思想受“综合影响”形成与“渐次发展”的规律,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经济工作和业务工作中去,有机的结合各项具体工作,将各种教育因素及中介进行融合,通过潜移默化的形式循序进行,从而促进现代化所需的健全人格的形成。

最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实现能够很好的适应人的现代化的要求,丰富和提高人们的精神生活。人们精神生活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是人们精神活动的表现形态,是人以精神倾注其中、并能满足自身精神需要的生活方式。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很好的利用各种手段来进行大力宣传真善美的东西,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和鉴别力,推动人们对美好精神生活的追求。目前,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基本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人民的生活达到了小康,有相当多的人比较富裕。在物质生活需要得到相当满足之后,有越来越多的人将从以满足物质生活需要为主,过渡到以满足精神生活需要为主。在这种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对丰富和提高人们的精神生活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耀灿等.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 人民出版社 2006.11

[2] 张耀灿等. 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 人民出版社 2006

[3] 刘之平. 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问题 《高教探索》1986.1

[4] 郑永廷.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1

[5] 彭虹斌. 现代化教育思想述评[J].高等函授学报 1999,(4).

[6] 戴锐. 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性与现代化[J].理论与改革 2004(2)

[7] 黄钊. 新时期思想道德教育方法论思考[J].长沙电力学院社会科学学报 1997,(2)

[8] 朱晓梅. 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J].理论学于 2005(8).

[9] 邓志中. 论全球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现代化[M].黑龙江高教研2004(7).

[10] 杨威、高军. 浅析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与现代化[M].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l).

[11] 邱伟光、张耀灿.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12] 王瑞荪.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13] 抖晓东.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机制变革与现代化转型[J].探索与争鸣2004(4).

[14] 梁启波. 试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