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金融危机概述

金融危机概述

时间:2023-07-25 17:17:2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金融危机概述,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金融危机概述

第1篇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金融监管;完善;管理方法

引言

一个国家的经济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本前提,国家要想正常的运行,要想国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这些都得依靠国家的经济实力。而金融又是现代经济的血脉和核心。对于金融的监管直接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发展,所以金融监管不力是金融危机爆发的直接诱因。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自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我国对金融监管也引起了足够的重视,提出了适应新环境的金融监管理论,对我国的金融监管法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

一、金融危机与金融监管概述

(一)金融危机概述

从经济的层面来说,是金融风险到达一定程度后所导致的金融危机的产生,一旦发生金融危机,就会出现资本市场的动荡,此时国家的财务政策失效,工业和商业行情低迷,更多人失去工作,就业率下降,意味着失业率的上升,经济整体出现衰退的情况。从法律层面上看,国家的监管力度和约束也会直接影响到金融危机的产生和大小。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金融交易市场秩序的失控,进而引起了次贷危机。

(二)金融监管概述

所谓金融监管体制,就是指的为了特定社会经济目标的实现,而对金融活动施加影响的一整套机制和组织结构的总和[1]。目前在我国所实行的金融监管体制,其所呈现的基本特征是分页监管,具体来说,就是根据金融监管的分工对货币政策职能的制定和执行进行了加强,金融监管体制还对金融体系的支付安全负责,可以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并且对于金融风险防患于未然。

(三)金融危机与金融监管的相关性

目前,我国的金融市场正处在高速发展的状态,虽然发展在不断地进行着,但是静态的金融监管却没能跟上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没有与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现匹配。美国的金融危机再次为我国的金融市场敲响了警钟,对于金融市场的监管必须到位,而且监管必须处于主动的地位,不能够被动地追随金融市场的发展。美国之所以未爆发金融危机,就是由于监管不到位,对于金融风险的防范意识不够强烈。以美国的金融危机为例,美国对于金融的监管力度非常宽松,而为了弥补在金融市场中所造成的损失,政府又进一步地通过相关政策来刺激消费,同时各大银行也纷纷采取措施来促进美国的经济增长,虽然在一开始获得了巨额的经济上的回报,但最终,却使得美国的资本市场崩盘,爆发金融危机。

二、我国金融监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在此次金融危机中,我国金融市场受到的影响较小,这主要是因为我国银行对于金融监管工作引起了足够的重视,但也有着客观的原因,就是我国金融全球化的程度还较低,所以使得我国还不足以受到金融危机的较大影响。但是,就目前的趋势而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在不断加快,我国要使得金融市场有所发展,就必须融入全球的市场,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我国也就越来越多地暴露出了金融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一)金融监管相关法律不健全

一般来说,较为健全的金融法律机制至少具备以下几个内容。首先是相关组织机构的协调和规整。具体包括组织结构的法人性质、组织形式、市场机制、经营规范等等。其次是金融监管手段和力度,具体包括金融监管组织的职能设置、监管法律规范、市场准入和退出的监管、风险控制等等。第三是金融业服务。具体包括进行金融服务时的流程规范、具体准则等等。最后是在市场交易层次,具体包括交易双方权利义务的确定、交易成果的保护等内容。从金融市场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的金融市场法律机制雏形已经形成,但还未做到五脏俱全,核心内容缺乏,比如有关的保险法律制度、市场机制制度等等。从我国金融监管方面的立法角度来看,整个立法的流程和机制还尚待规范和调整,立法水平不高。从具体的法律细则来看,还缺少对基本法对应的规范细则。特别是在部分较为核心的方面,还没有真正有效的法律进行规范[2]。部分法律制度与相关的规范规章和实施细则没有完全匹配,甚至有所相悖。

(二)金融监管手段不强劲

经过长期的发展,我国形成了一套自上而下的行政金融监管体系,这就使得我国的金融监管大都是以计划和行政命令表现出来的,这对于金融监管的权威性是有着极大的影响的。我国目前所采取的金融监管方式是以外部监管为主的,包括了非现场的监管和现场进行的检查。但目前的金融监管所采取的主要形式是现场监管,而且现场监管又是事后的监管,进行事后监管缺乏一定的主动性,而且进行事后监管往往也对于金融问题没有很好的预见性,这样就会导致对金融风险的防范缺乏。但是非现场监管又只能做到宏观上的分析,缺乏细节上的监督。现代化的监管方式应该取两者之所长,将两种监管方式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它们各自的优势。

(三)准入机制和退出机制障碍

在一个完善的金融市场中,对于准入机制和退出机制应该是同等重视的,因为市场准入监管是保证我国金融安全的第一道防护线。一个良好健康的金融市场应该形成国有金融机构、民营金融机构和外资金融机构三者之间相互良性竞争共同发展的格局[3]。但就我国目前的现状而言,为了提高国有金融机构在金融市场中的控制权,金融市场的准入门槛不断加以提高,致使民营金融机构和外资金融机构不能很好地进入到我国的金融市场中,并在其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再加之我国的金融市场退出机制也相对缺乏,一旦金融危机爆发,政府职能通过强制的行政手段来拯救金融市场,而不能使市场进行有效的自救,如果政府的宏观调控不利,那么将致使金融危机进一步扩大,最终影响到我国的经济整体发展。

(四)管理人员专业水平低

在我国的金融监管工作中,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所以需要金融监管人员有着较为牢靠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丰富的市场经验,如果不具备金融监管能力的人来对金融市场进行监管,那么给我国金融市场带来的风险将是巨大的。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在金融上有了更多的创新,因此,要想对我国的金融市场进行有力的监管,就必须紧跟金融市场的发展,并对其发展趋势做出预测,这就要求金融监管人员有扎实的功底和更高的业务素质。但在我国目前的金融监管机构中,有一些监管人员并没有一个与当代金融市场发展相配套的知识框架体系,所以其对于金融市场的监管也就不能完全到位,而且,一些监管人员还在沿用传统的金融监管手段,忽略了金融市场的创新。可以说当代金融专业人才的缺乏已经成为了阻碍我国金融市场进一步发展一个重大难题。

三、我国金融监管的完善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相关法律体系

要想对于我国的金融监管体制加以完善,首先就必须要建立起一套完整的金融监管法律体系,这样才可以为我国的金融监管工作创造出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具体来说,可以制定专门的金融监管法,对于监管机构的权责进行法律上的规定,使得监管机构的监管工作有法可依,对金融市场的监管加以规范。还有就是要针对我国目前金融市场的创新来修订已有的法律法规,因为随着市场的不断变化,旧的法律法规必将和新的市场环境产生不融合,这就需要对旧的法律法规加以修订以适应现在的市场发展。

(二)金融监管手段的革新

在金融监管手段上,应该对合规性监管和风险监管引起同等的重视,因为如果对于风险的监管和控制力度不到位或者不能适应金融的创新,终将导致金融危机的爆发。再加上风险监管也是经济全球化的要求,对于我国的金融实现稳定持续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此外,还应该提高银行监管的技术含量,在以往的银行监管中,计算机技术往往只用于办公自动化和支付清算系统,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金融监管中也可以引入计算机技术,对相应的专业监管软件加以运用,以提高监管手段的技术含量。

(三)市场机制的完善

要使得我国金融监管工作能够有效开展,就应该在监管理念和方法上进行创新,学习先进的金融监管思想和理念。相关的监管部门应做到及时更新监管理念和监管手段,充分利用市场监管的作用,带动金融市场的良性发展,让监管手段符合监管规范,并形成良性效应。第一应当找到监管重点,并重视对监管对象的外部影响的运用,促使金融机构主动加入合规的行列当中[4];第二是对在监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探讨和研究,及时提出有建设性的改进建议,进行及时的修正。

(四)相关业务人员水平的提高

为了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促进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我们应当及时进行相应措施的实施和问题的解决,并同时吸纳达标的金融人才。第一,重视人力资源管理,精简机构和人员,并同时引进高级人才,完善人才的竞争机制。第二,对相关人员进行技能培训和管理水平的提升训练,学习国际先进经验,提高人员的管理水平。

四、结语

金融本身就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金融发展和金融监管的未来更是存在很多不确定的因素。虽然目前还不能保证哪个发展道路是最正确的,但我们相信只要遵从金融市场基本规律,坚持符合规律的先进发展思想和理念,根据发展规律和性质,建立健全相关金融法律机制,从而实现我国金融市场更好更快地发展,努力将金融危机的影响降低,促进金融市场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吴艳艳.美国金融危机后金融监管改革及其启示[J].生产力研究,2011,(2):129-130.

[2]张宇.金融危机后中国金融监管的启示[J].中国市场,2010,(27):51,70.

[3]黄金瑞.试论后金融危机时代金融监管的新理念及其启示[J].创新,2011,05(6):77-79,92.

第2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 金融危机 银行会计风险

2009年的一天美国股票交易市场上那一秒钟出现的跌幅,如果不是因为急救措施来得及时,全世界恐怕都很难预料到它所带来的影响有多么的大!那就相当于全世界1/2的交易市场突然失去了所有现金供应源,后果是可想而知的。宋鸿兵先生在最新的著作《货币战争3》中的一章里,如实并带有某些夸张、俏皮色彩的文字让人入木三分。不同意识形态、经济模式、发展现状下的国家,是否真的都会因为这场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而造成本国经济运转秩序的巨大缺失,我们不得而知。但实际情况已经能够看到一些实事了:在美国金融海啸席卷全球过去2年以后,中国的物价在继续飞涨,2009年下半年乃至2010年全年,中国人民更多关注的民生和社会问题,正是物价和房价两项严重超标的指标。

熟悉金融史的人都知道,金融危机在近两个世纪,爆发最严重的莫过于3次:1929年爆发的美国金融危机;1997年由泰铢出现严重通胀而引起的亚洲金融风暴;2009年直接导致雷曼兄弟股份公司和AIG美国保险公司倒闭并使全球循环经济体都跟之遭受严重影响的美国第二次金融危机。相比之下,已过百年的历史中,1929年那场让全世界都刻骨铭心、让金融和经济的研究方针彻底进入了正史的研究视野的特大海啸已经渐渐远离了我们,切身的感受已经不再具有,而是还能从历史课本中找到相关的论文题目,让我们通过它清晰看到今天的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远影响了。而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影响力并不足够,中国在时任中央政府的有力领导下也很快平息了货币贬值带来的压力,此后10年多中国的物价水平依旧保持较为平稳的趋势,没有造成大面积经济秩序的瘫痪。但2009年的美国金融海啸影响之深、波及范围之大、控制时间之长,都是前所未有的。三个世界国家政府和人民纷纷加入了这场人类有史以来最恐怖的金融危机之中,力图从无法改变的客观因子中,挽救能够救出的财产。这也是时间最近的一次,值得后人研究的问题还有很多很多。

接下来,我们就将先以09年美国金融危机为主要背景,针对银行会计风险的应对措施,展开较为实质的讨论。

一、金融危机背景和概述

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例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恶化。金融危机可以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等类型。近年来金融危机有呈现某种形式混合的趋势。

金融危机的特征是的人们基于经济未来将更加悲观的预期,整个区域内货币币值出现较大幅度的贬值。经济总量与经济规模出现较大幅度的缩减。经济增长受到打击,往往伴随着企业大量倒闭,失业率提高,社会普遍的经济萧条,有时候甚至伴随着社会动荡或国家政治层面的动荡。

当前的金融危机是由美国房产市场泡沫促成的。从某些方面来说,这一金融危机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每隔4年至10年爆发的其它危机有相似之处。

繁荣萧条周期通常围绕着信贷状况循环出现,同时始终会涉及到一种偏见或误解。这通常是未能认识到贷款意愿和抵押品价值之间存在一种反身、循环的关系。如果容易获得信贷,就带来了需求,而这种需求推高了房地产价值;反过来,这种情况又增加了可获得信贷的数量。当人们购买房产,并期待能够从抵押贷款再融资中获利,泡沫便由此产生。近年来,美国住宅市场繁荣就是一个佐证。而持续60年的超级繁荣,则是一个更为复杂的例子。

金融危机的产生多数是由经济泡沫引起的,以21世纪最大的美国金融危机来举例,可以看出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

二、 金融危机下防范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措施

根据金融危机的爆发特点和分析归类,我们就应该对症下药,针对金融危机影响的领域和服务行业进行有效的控制,以避免空前的信用灾难和货币灾难在无形中吞噬了人的正常生活。在这里,我们将分别举出必要的措施,以应对金融危机下商业银行会计风险增减的必要讨论。

各层级会计人员应充分履职,提高制度执行力。对于整体的管理制度而言,执行制度、操作制度及完成服务项目的都是个体行为,因此要求会计人员自身做到充分履职,在金融危机影响下不慌乱,时刻保持头脑冷静,恰当的分析和处理数据和第一时间信息,将变得非常重要。会计人员可以按照自己的工作时间、程序和性质进行有效的、针对性设计,已使从个体做起,完善整个体系的应对金融危机所结成的网络。

加强人员管理,防范道德风险。无论任何国家、任何社会意识形态,人性的本质不会改变。金融危机下会有两个层面的暴露:私欲主义和集团主义的极端对峙。各层级会计人员充分履职是在整体的监察、监督和管理制度下能够掌控的,但是单个的个体永远是能动的,制度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一个人的行为准则。所以对人员管理的加强,也就是监督体系在大的人为灾难面前的强化,也将显得尤为重要,而且出于隐性的考虑,道德危机也有可能在这个时候极端爆发。

加强服务管理,提高服务能力。在总体上造成金融危机冲击影响最大的就服务行业,而尤以银行业为最。在金融危机期间加强服务管理,用人为的智商控制隐性的灾难持续性危害就是最好的应对手段。

以上三点措施为防止、防范、主动改变三个层次的分析,也是我们从理性出发,能对金融危机所造成冲击的最好回应。

三、小结

金融危机的影响始终是持续性的,短期内可以消除其显性的社会经济影响,但长期为经济发展所背上的包袱是不能避免的。因此我们必须提高科技手段,用人类最杰出的智慧,应对同样由人类无知的一面所带来的严重人群后果。

参考文献:

[1]范俏燕.当前国际性金融危机的生成和传导[D].财经科学.2008年第7期

第3篇

摘 要 金融危机下,企业在财务管理中存在很多问题尚待解决。为了更好的解决金融危机下企业中的财务管理问题,本文从当前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一些具体问题出发,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来完善企业财务管理。

关键词 金融危机 企业财务管理 存在的问题 解决对策

1.财务管理的概述

财务管理是对资金流动、使用和分配的管理。通过对企业或者部门进行财务活动的管理,可以分析企业或部门的发展状况和发展动态,规避企业或部门发展中的风险,从而引导企业或部门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可以说,财务管理是协调各生产活动参与者之间关系的最佳手段,有利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因此,对金融危机下的企业财务管理进行探析是非常必要的。

2.金融危机下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财务管理在企业发展中起着不可忽视的巨大作用,在某种程度上,它可以推动企业的快速发展,但是不完善的财务管理同样会阻碍企业的发展。目前,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企业的财务管理中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如下:

(1)企业融资困难。经济全球化趋势下,我国的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国际经济发展的影响。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很多银行业的发展受到了巨大的打击,借贷成为普遍的一种缓解金融危机的方式。这就是使得企业在融资上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灾难,进而使企业财务管理失调。

(2)投资风险加大。金融危机下,很多企业经不起经济风暴的冲击而倒闭或者面临着倒闭,使得资金流动线发生间断,不能很好的保证资金的投入与回收,因此各企业在投资中面临的损失风险加大。一些企业面临着订单急剧减少或者有单不敢接的现象,往往就是基于金融危机下财务管理中的投资风险加大的原因。

(3)企业现金流量风险加大。金融危机下,企业存在订单少、订单贷款回收困难以及融资困难现象,这些都致使企业的现金流量中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往往企业在接受订单后存在着无法及时完成订单或者订单完成后,订购企业已经倒闭,资金回收困难等现象,这些都会使企业面临着巨大的财务损失;同时,金融危机下企业在融资上不仅面临着银行走不通的困难,也面临着民间融资的困难,进一步加剧了企业现金流量的风险。

(4)企业的财务战略管理理念不足。很多企业并不能很好的利益财务战略管理,在面对各种金融危机时,不能及时判断出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市场方向和应对策略,并尽早规避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这些都是企业中缺乏相应的财务战略管理理念,不能根据市场动态,及时感知财务危机,并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使企业摆脱或者弱化金融危机的干扰。

3.金融危机下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当前,金融危机给全球企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威胁,为了更好的应对金融危机下企业财务管理问题,各国金融学者做了一系列研究。针对以上所述的财务管理问题,我们提出了如下所述的解决对策:

(1) 增强企业融资能力。金融危机下,企业要从自身寻找原因,努力争取国内外资金融合,促进自身发展。其中,完善的企业财务管理是必不可少的。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制定一套适合自身的财务管理制定,完善财务管理机制,使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占据至高点,进而使其融资能力也得到提升。

(2)降低企业投资风险。金融危机下,企业在资金投入后的回收上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因此,企业在进行投资前,要对投资风险进行充分的分析和评估,尽量规避风险较大的投资。在风险分析和评估的过程中,企业对市场动向的把握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企业的财务管理却可以根据市场动态尽早预测投资风险,及时调整资金流向,尽量减少企业投资损失。

(3)降低企业现金流量的风险。企业现金流量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因此降低企业现金流量中面临的风险是势在必行的。增加企业资金的循环速度,调整资金的借贷数目,尽量将资金的流向、数量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此外,要优化资金管理系统,使资金的负债、流转数目能保证企业的稳步持续发展,进而保证企业可以经得起金融风暴的冲击。

(4)加强财务战略管理。企业应该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一套符合自身特点和发展状况的财务管理战略,以便及时根据市场动向进行战略调整。另外,企业财务战略管理要满足企业发展动向的需求,可以促进企业长期稳步发展。最重要的是,要将制定的财务战略管理理念和计划付诸实际,在实践中加以发展和完善,从而更好的促进企业的国际化进程及提高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

(5)提高财务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信息化时代的发展,使得繁复复杂的财务管理更加精细化、具体化,同时也有利于提高财务管理的高效性、简便性。财务管理的信息化是时展的必然趋势,将计算机技术与财务管理衔接在一起,有效地促进了财务管理的科学化进程。计算机可以实现对财务管理数据的存储、监督和管理,使得企业的管理效率大大提高,解决了企业发展中存在的资金流记录等问题。

4.结束语

金融风暴影响下,一些企业因为财务管理不善而倒闭或者面临着倒闭。为了更好的应对金融危机,对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并针对各类问题提出相应的完善对策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刘中元.金融危机下企业财务管理对策研究.中国商贸.2012(11): 65-66.

[2]宋先树.金融危机下企业财务管理探讨.现代经济信息.2009(10): 240-241.

[3]姜雨婷.金融危机影响下企业财务管理研究.科技致富向导.2012(32): 75,174.

邮寄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解放路38号汾酒宾馆507室 冯慧彬 收

邮编:030002

第4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 并购投资决策 特征 体系构建

由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演变来的世界性金融危机,是60年来最为严重的金融危机。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都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进口需求缩小、国际收支能力下降和经济增长放缓。在这一形势下对企业的并购投资决策的特征和体系构建进行分析,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企业投资并购决策概述

投资是指企业将一定的资产或者生产活动投入到一项事业当中,以期在其中获得价值回报的经济活动。在市场化的经济发展中,投资活动是企业获得成长的重要方式之一。并购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方式,是指一个公司吞并或者合并另一家公司成为一个新的公司,以扩大新公司的业务范围和市场占有率。收购、并购和合并在实际操作中统一成为并购,是一项经济产权的交易活动。企业并购投资决策是指企业为实现一定的目标而进行的市场调查、分析、确定投资或者并购对象,对一个投资或并购对象的可行性和未来的收益情况进行判断和调查的过程。决策的过程主要包括发现问题、选择目标、收集信息、制定技术、拟定方案和做出最终判断等。在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企业的经营环境变的更为复杂,投资并购的风险加大,产生了很多新的影响因素,企业管理者在投资并购决策中需要考虑的因素增多,在当前形势下对企业投资并购决策的特征和体系构建问题进行探究,是企业需要重视的问题。

二、金融危机背景下企业并购投资的特征研究

复杂性。复杂性增大是金融危机对企业经营环境带来的首要影响,在复杂的、不确定的环境下,企业的投资并购预测就较难,投资并购的条件不明确,对未来的收益情况也受到过多因素的影响而难以预测。这就导致企业在在进行投资并购难以进行决策,控制力下降。

企业投资并购决策的敏感性。从宏观的经济发展来说,经济是呈周期性发展的。在宏观经济较为稳定的时期,企业大多会采取扩张的发展方式,投资并购决策活动增多;在宏观经济低迷时期,企业也会采取收缩的发展方式,对投资并购采取谨慎的态度。经济发展在大趋势中也会发生短时间的上升或者下降的现象,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行。但也存在着逆势操作的现象,如在经济环境稳定时期,虽然有利于企业的投资并购,但成本较高,如果在经济低迷时期进行投资并购,所需的成本则较低,待市场好转后也可以获得很好的收益。因此,过于波动的经济环境使得企业的对投资并购的敏感性增强,对经济发展形势的研究是投资并购决策的关键。

投资并购决策的动态性。投资并购活动是一项复杂的经济活动,需要在科学的决策机制指导下进行,包括有设计、收集信息、选择和审查四个步骤。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外部不确定因素增多,导致这四个程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需要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行调整甚至重新返回前一阶段。投资并购决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对市场信息进行持续的吸收,甚至一段时间的观察,最终做出决策。金融危机形势下的决策,需要在正确的前期准备的基础上对决策过程中的信息进行动态观察,保证投资并购决策正确。

三、金融危机下企业投资并购体系的构建

决策体系是指决策主体和决策规范等的综合,是企业进行投资决策的推动者。金融危机环境下企业的投资决策系统构建包括有决策组织、决策目标、决策内容、决策信息、决策程序、决策执行和决策评价。金融危机下,投资并购决策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对金融危机的经济环境进行分析。

决策组织。决策组织是企业投资决策的核心和基础,包括企业各个部门和阶层的代表,较为准确的反映出企业对投资并购的意志。不同的投资并购决策会对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产生不同的影响,企业内部可以对投资并购产生影响的主要有两个主题就是管理者和股东。企业的管理者在并购中追求公司管理水平提高的有利条件,而股东则追求公司价值的提高。投资决策组织是避免投资并购动机的有效措施,决策主体的增多,可以有效的避免决策过程的专制、主观性,平衡企业内部的利益和降低投资并购的风险。理想的企业投资并购决策组织包括董事会决策组织、管理者组织和外部专家组织。外部专家组织对投资并购进行监督,并负责对金融危机形势进行客观独立的判断。

决策的目标、内容、执行和评价。决策的目标、内容、执行和评价是投资并购决策的主要部分。决策的目标是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是决策活动的前提条件;决策内容包括目标选择、时间、资金问题等。这一阶段需要对投资项目和被收购企业的情况进行详细的了解,并对并购和投资新建进行比较。决策的执行是指对目标、时间、成本等进行执行。评价是指决策完成一段时间后所进行的评价,作为企业决策的经验参考。

决策制度和方法。决策的方法,当前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在统计和运筹学基础上建立的统计决策,适合用在不确定条件下进行的投资并购决策,其特点是通过模型将实际的复杂问题进行简化,以简化后的问题进行最优答案的决策。另一个就是现代决策理论,是建立在组织理论、社会性和心理学的基础上的,以决策组织的行为机制为重点,追求决策的满意解答。并购投资决策,需要企业管理者根据实际的情况需要,结合使用统计决策和现代策略两个理论,设计出符合企业发展利益的决策方法。

四、总结

金融危机对企业的经营环境产生的深远的影响,企业在进行投资并购决策时需要对经济环境作出更多的观察,企业对金融危机形势下的投资并购决策特征的体系构建进行研究,掌握其复杂性、动态性、敏感性等特征,完善决策体系,实现金融危机下的企业增长。

参考文献:

第5篇

论文关键词:金融危机,农村信用社,对策

 

一、金融危机爆发的背景、原因及影响

(一)金融危机概述

2007年,由美国次货危机引起的支付危机愈演愈烈,美国股市暴跌,众多大银行破产倒闭,造成投资者的恐慌,直至导致美国全国性的金融危机。随后金融动荡迅速波及世界各个角落,各国经济发展陷入泥潭难以自拨,演变成全球性的金融海啸,其影响持续到现在。

目前虽有迹象表明我国正从金融危机的影响中逐渐恢复,但近年来,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各个方面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随着中国经济与世界市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中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也在不断地提高,国际外部环境的变化将直接导致我国靠出口与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受到严重的挑战,也增加了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难度。同时对于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民生的进一步改善、社会的长期稳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二)金融危机形成原因分析

1. 经济的全球化、一体化实现了各种资源的无国界障碍流动,反过来又增加了各国经济联系的联系和依赖性,使全球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地球村。然而,这也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危机蔓延的可能性和广泛性。美国次贷危机后,多米诺骨牌开始倒塌,著名的雷曼兄弟等一系列的金融机构相继宣布破产或被政府接管,全球股市持续下跌,世界市场上的资金流动性严重减弱,最后演变成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世界范围内各经济主体都难以幸免。

2. 在此次的金融危机过程中金融论文,“次贷”是被提及最多的词,次贷危机也成了此次金融危机的导火线。次贷是次级抵押贷款(Sub prime Market)的简称,作为一种新型的融资方式,旨在为购房者提供融资便利让中低收入者可以购买起住房。这些次级贷款产品大大增加了金融系统的信用风险。同时由于相关政策的改变如连续加息和房价下跌,使得大量的次级贷款者难以支付月供,造成违约增加。加上次级抵押贷款公司将风险转移给整个资本市场,和这种金融创新产品推销范围的广泛性,所以也造成了世界范围内的巨大影响。

3. [1]市场经济并不是万能的,由于自身的缺陷导致市场运行中出现许多难以依靠本身解决的问题,加上市场对利益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这必然需要有力的监管措施。在次贷危机暴发前,信用评级机构对于高风险性的金融产品如MBS、CDO等都给予了很高的信用评级中国。由于虚假的高信用评级吸引了大量的投资者,间接造成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表面非理性的繁荣。在这过程中,美国政府和美联储监管的监管缺位,对金融市场的宏观调控作用难以有效发挥。当市场参与者理性不足时,监管当局责无旁贷,应积极采取措施将危机消除在萌芽阶段,否则越演越烈将一发不可收拾。

(三)金融危机对农村信用社的影响

作为传统传统农业大国,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农村、农业、农民也产生了相当程度的冲击和直接的影响。农村信用合作社以“三农”为主要服务对象,是中国金融体系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这场全球性金融风暴的大环境下,农村信用合作更是难以置身事外,其业务经营及管理必然受到影响。

1. 客户资源流失,经营利润增长放慢

国际金融危机不断渗透和蔓延到各领域,农村、农业、农民承受的市场风险和压力逐渐增加。以农副产品为原材料的加工业由于出口需求的缩减,导致企业经营效益不理想,一方面影响相关农业企业的资本流动,另一方面导致农民收入减少,从而造成农信社客户资源的流失。受大背景环境的影响,预期收入和购买力的下降,对于农村的生产和农户的心理难免造成负面影响,也不利于农信社相关业务的开展。农信社的存款、贷款额增长率相较于之前都有一定幅度的下降。[2]对于“以贷为本”, 缺少中间业务支撑的农村信用社,盈利问题将是最大的难题。同时由于受监管政策的影响,各农信社之间的竞争相互渗透异常激烈,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客户资源特别是优质客户资源的短缺。

2. 竞争压力加剧,市场份额面临挑战

农村信用社明确定位于三农。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三农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扮演着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然而随着农村金融改革的深入推进,农信社“一农支三农”的地位已受到挑战,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意识到农村市场的重要地位,也采取相应措施,加大力度对农村金融业务的支持,如农业银行“惠农卡”的推行、邮政储蓄银行小额农贷产品的面市。加上民间借贷盛行,金融危机之下农信社的市场环境复杂性和面对的不确定因素增加,农村金融市场市场竞争日趋剧烈,农信社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3. 金融创新压力加大

目前农信社提供的服务几乎集中在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上,信贷种类偏少金融论文,金融创新也主要是以借鉴为主,创新性不足,同质化严重。同时由于金融危机的关系,之前的金融产品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3]如受农户欢迎的小额农贷因市场的不景气形势,市场需求下降,导致深度推广难度增加。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虽然让如专业合作社的组建、消费类的新兴产业的资金需求增大,但由于处于初期的探索阶段和金融危机的冲击,农信社可作为之处有限。也有些农信社把部分资产投资于房地产行业,但房地产行业的不稳定性使农信社陷入困境之中。加上,农信社自身条件的限制,如金融创新观念不强、金融人才缺乏、金融工具创新能力有限等等都加剧了目前农信社金融创新的压力。

4. 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阻力增加

由于历史积累和现实问题,农信社普遍存在着经营效益不佳、服务机制不健全、人才观念落后、电子信息化程度度等问题。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目标就在于解决历史积累上所留下的问题和改善农信社在经营管理体制。但当前从整体上来说,我国农信社体制改革严重滞后,不仅与金融改革的预期目标相距还很大,同时也难以适应当下金融市场的高速发展。为了实现我国农信社的可持续发展,农信社的体制改革也在不断的深化,但金融危机的到来对于农信社的改革必然造成影响。在农信社面临各方面巨大压力的情况下,如何继续推动农信社的改革,增强实力,实现向现代化银行的转换,难度可想而知。

二、农村信用社应对金融危机对策分析

面对金融危机,农信社如何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利用各种有利因素化挑战为发展机遇,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关键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 解读金融危机深层问题,总结教训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带来的不仅仅是巨大的灾难还有深刻的经验教训。我国农信社应深刻解读引发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原因。在这场危机中,不管是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把握、政府的金融市场监管还是对于市场机制的灵活运用,农信社有所作为的地方还很多。各国也纷纷总结应对此次金融危机的经验之谈,其中马来西亚央行行长泽提认为金融机构本身的稳定性是非常重要的中国。农信社应努力增强自身的实力,夯实基础,加强内部治理和稳定性。同时,金融危机也暴露出各金融机构在风险防范上的管理漏洞,这也对农信社提出了建立和强化风险防范机制的要求。

(二)构建农村信用社营销体系,巩固市场地位

面对竞争压力加剧、市场份额面临挑战的现状,农信社关键在于做好市场营销,提高广大农户应对金融危机的信心,扩大市场份额,巩固市场地位。农信社应充分发挥其立足于农村农业农民的先天优势,做好市场细分,明确目标市场,注重于潜在市场的发掘和培训和客户资源的有效管理。树立“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营销观念,改进服务质量,以优质贴心服务取胜。加强营销人员队伍的建设,为市场营销提供优秀的人才保障。利用多种营销手段,形成整体的营销策略,真正起到维系客户、培育客户的忠诚度、抢占市场的作用。

(三)寻找市场突破口,实现金融创新

农信社对于原有的金融产品可根据市场需求作出适当调整后继续加大推广力度。如原本的小额农贷投放一般以男性为主金融论文,可在充分调研的基础向农村妇女推广。积极寻找市场突破口,进行产品创新,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廉”。对于富裕的农户可尝试消费型或住房类贷款的推销;对于因金融危机返乡的农民工,可鼓励支持其进行创业;[4]对于国家鼓励提倡的绿色环保型、科技实用型、区域特色型中小企业,加大支持力度着力解决所面临的贷款难问题。积极开发中间业务的创新工作,在做好原先业务,如工资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农信社根植于广大农村的优势,可逐步开展代收保险、水电费、民政补助款、等业务,急广大农民之所需以提升农信社金融服务影响力,获得良好口碑。同时可尝试电话银行、投资理财、金融咨询服务等新业务,以提供了更加优质全面的金融服务。

(四)引入现代金融理念和机制,加快体制改革

金融危机对于农信社的体制改革来讲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借此次金融危机的契机,农信社应挺住各方面压力,严格遵循国家和省市各级的政策要求,坚持以三农为主要服务对象,不断提升自身实力向现代金融企业迈进。引入现代国内外商业银行先进的运作管理模式和观念,树立以效益为目标,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打破原有体制的束缚,健全法人治理的企业结构,尽快完善运行机制适应市场要求,将农信社改革往实处和深处推进,以致力于符合现代商业银行发展需要的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

参考文献:

[1].何五星.金融可持续发展导论[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2].漆晓霞.金融危机中农村信用社风险防范之思考[J].审计与理财, 2009,(08).

[3].王芳.金融危机对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的影响探讨[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09 ,(08).

[4].谢志忠,游少萍,陈念东.论农村信用社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导向[J].中国林业经济,2007 ,(1).

第6篇

摘要:存款保险制度是金融安全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促使中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步伐开始加快。存款保险制度作为金融安全体系的一项重要措施已经在国外发展多年,我国在立法过程中可以扬长避短予以借鉴。 

关键词:存款保险 金融风险 法律制度 

2009年6月18日,《有效存款保险制度核心原则》颁布。国际存款保险协会和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总结世界各国的存款保险制度在应对金融危机的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建立有效存款保险制度准则,为各国加强存款保险制度提供指导。该原则的提出,又一次把建立存款保险制度问题推向了我国金融改革的风口,再一次提醒我国应当紧紧抓住当前时机、抓紧建立我国的存款保险法律制度。 

一、存款保险制度概述 

存款保险制度,就是银行按照规定参加存款保险,缴纳保费,国家组建专门机构负责管理投保银行的保险费和其他渠道筹资,建立起存款保险基金:当某家银行出现倒闭破产等危机事件时,存款保险机构按照规定标准及时向存款人予以赔付,并依法参与或组织对这家银行的清算,实现对存款人合法权益的最大保护。该制度通常与政府接管、最后贷款援助制度一起,构成处理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核心法律制度,是国际金融中心金融安全法律体系的信心来源与保证,对稳定本国金融市场安全体系起到重要作用。它的核心是防止一些存款者因某些金融机构的倒闭而对其它的金融机构失去信任,由此导致大规模的挤兑行为,引发银行机构恐慌和大规模的金融危机。 

一般情况下,为了应对破产的金融机构,存款保险机构有不同的处理方法:一是由存款保险公司协助另一金融机构收购破产的金融机构,把存款者的存款转移到收购者的金融机构之中;二是由存款保险机构支付存款人被保险的存款金额,并且清偿破产金融机构的债务。存款保险公司一般会按照成本价格来选择具体的处理方法,一股的说,对大银行多采取安排收购和存款继承,对小银行则多采取后面的一种方式。 

然而,存款保险也存在其不可避免的缺陷,比如说:存款者由于利益受到保护而弱化了对银行的选择与监督存款:同时存款保险的存在使银行的胆子更大,产生“亏了也是保险公司的钱”的心理;除此之外,存款保险的保险费率一般与风险并不直接相关,以上因素造成的风险与成本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对称的,从而不可避免的提高银行的从业风险。存款保险制度的另一大缺陷就是它对大银行提供的保护要明显的高于对小银行的保护,这容易造成存款从小银行逐渐流向大银行,对小银行来讲这是相当不公平的。

第7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 出口企业 影响 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6-0008-02

一、全球经济危机概述

这次全球金融危机最初是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2006年春季开始逐步显现,2007年8月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每隔4年至10年爆发一次金融危机或经济危机,但这次危机最为严重,而且与其他金融危机有着本质区别,当前的危机在一定意义上标志着以美元为全球储备基础之上的信贷扩张时代的终结。以往其他周期性危机一般是规模较大经济周期的组成部分,而当前的金融危机则是一轮持续了六十多年超级繁荣周期的顶峰。此次金融危机,是美国一贯的金融霸权惹的祸,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等都是由美国主导并按照美国的意愿组织或建立起来的,有关国际金融或国际经济规则的制定也是由美国主导的,体现了美国的意志。美国利用美元的全球中心地位,变相剥削其他国家,无限地推动本国金融泡沫发展和超前消费,最终导致金融危机。

二、无锡锐丰五金有限公司简介

无锡锐丰五金有限公司,位于经济繁荣、风景优美的太湖之滨无锡。专业生产经营各类高品质标准及非标准紧固件产品、五金工具。

产品依据GB国标、DIN德标、ANSI美标等相关标准生产;主要产品种类:螺栓、螺母、销轴,非标特殊紧固件,以及各类精密车削件产品等。广泛应用于能源、机械、钣金、汽车配件、电动车、摩托车等行业。公司拥有一支高素质、专业技术精通的员工服务队伍。自创立伊始,即本着“质量第一、倾心服务”的经营理念,锐意进取,积极创新。不断推进企业的快速发展,并在市场和客户中赢得了良好的声誉。

随着世界经济进入新的增长期,我国经济持续高速稳定地发展,紧固件产业呈现了出高速的增长态势。目前已为多家知名外资企业和国内民营企业配套,并行销美国、日本、欧洲等市场。

三、金融危机对无锡锐丰五金有限公司的影响

金融危机对该企业有两大影响:一是企业对美国的出口直接受中美双边贸易的影响;二是企业对欧盟、日本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出口增长也间接受金融危机扩大蔓延到欧盟、日本以及世界整个经济贸易的影响。此次金融危机不仅加大了企业的经营风险,也导致了企业生存环境的恶化。

四、金融危机给锐丰五金有限公司带来的影响

(一)加剧了该企业与同类企业之间的贸易摩擦

金融危机使企业之间的贸易量萎缩,甚至不断裁员,导致国内市场竞争激烈。而有些企业会采取比较保守的贸易措施,贸易保护主义威胁将在全球范围内进一步增大,形成贸易壁垒。据我国海关统计,2009年美国新发起的针对贸易伙伴的18项调查中,有15项是针对我国,占83.3%。而对于涉足五金行业资历不够老成的锐丰公司来讲,与国内多家优秀领先的企业相比,该企业感受到从所未有的竞争压力。

(二)加大了该企业的收汇风险

这几年,由于国际市场竞争压力加大,企业的付款也由信用证结算演变为赊销结算方式。这种付款,由银行信用转为买卖双方的商业信用,卖家收汇风险较大。特别在金融危机期间,信贷紧缩,致使依赖银行资金运转的企业融资困难,融资成本增加,且能融资的额度也不能满足正常经营的需要,同时五金行业的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在整体销售趋势不乐观的情况下,企业较难维持以往的销售量和盈利水平,造成了资金周转困难。

(三)加速了国际订单的转移

受原料涨价、人民币升值、工人工资上涨等因素的影响,五金行业出口成本增加,利润减少,再加上产品质量问题和人民币汇率波动等因素的影响,企业就面临着亏损。我国出口商品的价格优势已经慢慢消退,但是国外采购商却仍然在追求更低价格的产品。他们已经转向价格更低的越南、泰国等东南亚的供应商,将大批订单从中国转移到东南亚国家。

(四)金融危机使该企业的生存面临了前所未有的威胁

流动资金的紧缺、员工薪资的拖欠、个别企业欠款的无法收回等问题,使得企业面临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员工相继辞职、订单无法维持原有的数量、且企业信誉降低。这些种种使得经济危机下锐丰五金的立足,变成一个棘手的难题。

五、锐丰五金有限公司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措施以及策略

2009年上半年,在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税率下调和行业限制等多种因素的多重打击下,出口企业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而下半年,始于美国随后蔓延到欧洲、亚洲乃至全球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更是如同雪上加霜,使出口企业危机四伏,举步维艰。面对这样的经济环境,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针对危机的“救市”政策,改善对外贸易条件,缓解出口企业的经营压力。锐丰五金也顺应政策之“利好”,积极采取一系列的有效措施,在危机中寻找商机,求得更多发展。

(一)调整自身节奏,尽快适应变化

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是一个全球性的大气候,不是很快就能扭转的,作为出口企业来说,能做的就是尽快调整自己,适应变化。据了解,危机发生后,很多企业的出口订单由原来整装的大订单变成了零碎的小订单,这给企业的生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样就必须改变过去的方式和节奏,不断地调整工艺和设备零部件,以完成出口合同。

(二)加快产品研发,促进产品营销

要对市场和客户做深入细致的调查,在提高产品科技含量的同时,尽快推出适销对路的新产品,以满足不同层次客户的需求,稳定并扩大现有的市场份额。值得一提的是,有些企业可能想通过产品降价来稳固市场,但这只能解燃眉之急,不是长久之计,而且不是对谁都灵的,如果企业利润空间大,还可以考虑此法,否则于事无补。因此,从长远来看,只有产品的创新才是企业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三)慎重选择结算方式

任何进出口贸易都需要通过一定的结算方式来进行清算,一般来说,国际结算方式有三种,即汇款、托收和信用证,前两种属于商业信用,能否收回货款全看进口商是否守信用,而信用证属于银行信用,只要满足信用证所要求的条款,即可得到银行的偿付,对出口商来说有一定的保障,风险也小得多。

(四)巧妙利用银行融资产品,转嫁风险

目前,各家银行针对进出口企业都推出了很多贸易融资产品,其中有些产品对出口企业非常有利。比如“福费廷”,就是在信用证结算方式下银行无追索权地买入企业的远期票据,这样企业可以将应收账款视同已经收回而立即入账;再比如“国际保理”,是在采用赊销(O/A)、承兑交单(D/A)等信用方式时,由进口保理商(即国外银行)承担进口商的信用风险,一旦出现问题,进口保理商会在保理额度内对出口商进行偿付。因此出口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结算方式,选择适合自己的融资产品,巧妙规避进口商的信用风险。

六、结论

综上,由全球金融危机的发展趋势来看,它开始向经济实体蔓延,将对我国的出口产生更深远的影响。作为出口企业必须提高市场风险敏锐度,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规避、防范和抵御由金融危机带来的风险,在危机中寻找商机,把危机带来的压力变为企业前进的动力。俗话说“适者生存”,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我们必须尽快调整自己,适应变化,才可能有机会活下去,才可能在困境中重新崛起。而且,事不宜迟,要及早动手,否则,等到“病入膏肓”,就无药可救了。

【参考文献】

[1]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2008.

[2]美国次贷危机让中国出口企业面临更大风险,2007.

[3]积极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出口商的影响,2008.

[4]出口企业应如何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2008.

第8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 激励 核心员工

    一、激励概述

    1.激励的涵义

    激励(Motivation)既是一个心理学概念,又是一个管理学概念。心理学家认为,动机是人类行为自我激发的精神状态,激励则是对动机的启发和刺激;而管理学家认为,激励是促使实现组织目标并满足个体愿望而努力的一种策略和意愿。激励,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职能,是根据某个具体目标,为满足人们生理及心理的愿望、兴趣、情感等方面的需要,通过有效地启迪和引导人的心灵,激发人的动机,挖掘人的潜能,使其充满内在的活力,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一种管理活动。简洁地说,激励就是持续地激发人们的行为动机,使其心理过程始终保持在激奋的状态之中,维持一种高昂的热清。

    2.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是通过一套理性化的制度来反映激励主体与激励客体相互作用的方式。激励机制的内涵就是构成这套制度的几个方面的要素。根据激励的定义,激励机制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诱导因素集合,(2)行为导向制度,(3)行为幅度制度,(4)行为时空制度,(5)行为归化制度。

    二、核心员工的内涵及特征

    1.核心员工的内涵

    员工作为企业的人力资源,对企业生存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然而,并非所有的员工对于企业都具有同等重要性,有些员工是企业不可或缺的关键成员,有些员工是企业的普通职员,还有些冗余员工则是企业的包袱。核心员工作为企业的关键人才,虽然所占比例很少,但却是企业中最重要的人力资源。企业核心员工是指员工队伍中拥有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源泉的关键技能、在重要岗位上任职、具备很强的企业忠诚感、并为企业的经营和成长做出突出贡献的那部分群体,也可以称为企业关键员工或骨干员工。核心员工是企业的精英与骨干,对企业的目标和经济效益影响很大,他们的可替代性较小,替代成本较高,是企业的稀缺资源,对企业的发展起核心作用,一旦离开企业在短期内很难找到合适的人选来代替。

    2.核心员工的特征

    简单地说,核心员工就是你最看重的、最难以寻找的、不可缺少的、最难以替代的、保证公司经营策略成功的关键人物。根据核心员工内涵的界定核心员工通常具有以下四个基本特征:

    (1)核心员工拥有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源泉的关键技能;(2)核心员工在重要岗位上担任职务;(3)核心员工具有强烈的企业忠诚感;(4)核心员工为企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三、金融危机下如何激励企业核心员工

    1.薪酬激励

    金融危机给企业薪酬变革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机遇。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企业的影响力大幅增加,这种增加来源于外部劳动力市场给员工所制造的心理压力,员工拒绝薪酬变革方案的后果极有可能是几个月找不到工作,基于外部环境所带来的谈判优势,企业推进薪酬变革(包括减薪)往往会遭遇较小的阻力。因此,企业可以通过薪酬变革,削减非关键和支持性岗位的数量,将这些人的预算在薪酬及激励政策向核心员工倾斜,从而提高核心员工的薪酬水平,提供给核心员工对外富有竞争力、对内公平的薪酬。如可以建立特殊奖励计划(包括特殊贡献奖等),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即使业绩没有完成,对于成绩表现依然优秀的核心员工进行特殊(额外)的奖励,体现企业对于核心员工的重视。也可以重新设定薪酬体系和结构,减少员工固定工资的比例,降低刚性成本;增加奖金的激励方案,增加柔性成本,从而随时应对可能出现的企业效益下滑的局面,还可以起到有效激励员工的效果。

    2.环境激励

    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企业的核心员工无论是在心理上还是在行为上都会出现一些恐慌,如有些核心员工可能情绪很低落,没心思工作;而又有些核心员工显得很怨愤,对企业处处抱不满的态度,甚至不服从上司的安排,消极怠工等,有的核心员工甚至会开始谋划自己今后的去路;有的核心员工会对企业失去信心,从而影响核心员工的工作士气,降低其工作效率。因此,企业要为核心员工营造一个积极、进取、安全的环境,从而激励员工提高工作效率。具体说来,首先需要与员工积极沟通,让员工充分了解公司的现状,防止由于信息不对称而使员工产生疑虑。其次,企业要及时提出改善方案,稳住员工的心态。要出台一些有利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既为员工鼓舞士气,树立信心,也为企业文化的巩固和企业凝聚力的增强进行一种造势。

    3.能力激励

    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核心员工现在的社会压力越来越大,既要考虑现在的企业能不能继续干下去,万一哪天企业倒闭了,他得另谋生路,又要考虑离开这个企业后,他自己能干什么。所以,企业必须提供给核心员工一个不断成长的企业环境,让他在企业不会觉得自己落伍了,即使将来换一个工作环境也不用担心自己胜任不了。企业可以通过培训满足核心员工这方面的需求。通过培训,可以提高核心员工的能力,为他们能承担更大的责任、更富挑战性的工作及从事不同岗位工作打好基础。当然,由于金融危机的冲击造成的培训资源的紧缺,企业可以考虑削减外部培训投入,调整企业培训计划,把一些可以通过内部讲师传授的课程纳入企业的计划。忙时打仗,闲时练兵,利用好这个时期加强对核心员工的培训,等到经济形势好转的时候,企业就有足够的人才资源满足其发展的需要。

    4.成就激励

    如果员工在公司里没有成就,得不到别人的认同,即使领着丰厚的薪水,他们也会考虑离开,寻找自己能够开心的工作,所以成就激励是员工激励中一类非常重要的内容。具体来讲,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成就激励。首先是组织激励。在公司的组织制度上为员工参与管理提供方便,这样更容易激励员工提高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企业要让核心员工更多地参与到在金融危机影响下企业遇到的许多难题的解决中来,越是在企业处于困境中,越需要所有员工齐心协力,共同出谋划策,共度难关。其次是目标激励。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企业原来的一些发展目标可能无法实现或一些计划要延缓执行,但是企业不能因此就没有明确的发展方向,还是应该制定明确的目标,并为核心员工设定一个较高的目标,向他们提出工作挑战。这种做法可以激发核心员工的斗志,激励他们更出色的完成工作。

    参考文献:

    [1]郑国怪.企业激励论.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2]傅永刚.如何激励员工.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3]张蕾,何俊德.核心员工创造核心能力.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1(3):50-51.

    [4]惠玉蓉.对核心员工的忠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2003(5):19.

第9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 欧债危机 人民币国际化

近年来,由于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相继爆发,有关人民币国际化的研究层出不穷,上至国家政府,下至企业百姓,都深刻关注人民币的发展,在此背景下,本文结合“三螺旋”理论及相关研究进行思考与总结。

一、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与现状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以及金融危机欧债危机的爆发,国际上关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全球第二大贸易输出国和全球第三大经济体,中国在国际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不少发达国家在一定程度上将本国经济的恢复与发展着眼于中国经济的参与,因此国际上要求人民币国际化的呼声也日益高涨。但由于国内金融体系的不完善,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以及宏观经济的不稳定,目前人民币还不能实现国际上的自由兑换。基于“三步走”的策略,人民币已经历了周边化,目前与中国东南、西南、西北相邻的诸多国家已广泛应用人民币,即现阶段人民币的周边化已基本实现,目前正在由周边化像区域化过度。

二、金融危机、欧债危机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

金融危机、欧债危机对人民币国际化产生了正反两方面的影响,一是给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但同时也使人民币的发展面临着挑战。一方面,两次危机的爆发冲击了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也使人们对目前的国际货币体系产生质疑,这无疑给发展中的中国经济带来绝佳的历史契机,从而促进人民币的国际化;但全球经济一体化使得任何一次危机都会波及全球,两次危机的爆发使我国的对外贸易受阻、外汇储备资产安全性降低以及金融市场波动显著。因此,我们应辩证的看待人民币国际化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三、运用“三螺旋”理论分析关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建议与策略

(一)“三螺旋”理论概述

三螺旋是指大学-产业-政府三方在创新中密切合作、相互作用,同时每一方都保持自己的独立身份。是一种创新模式。利用物理学中“场”的概念,基于对科学技术场的研究提出三螺旋场的概念,发展一种分析三股螺旋既彼此独立又相互作用的方法。将“三螺旋”理论运用于人民币的发展,是指支撑人民币发展的三个主要力量:国家政府——国际因素——金融体系共同作用促进人民币的国际化。

1.政府的应对措施。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政府可以做出如下尝试:

合理利用外资,在引进外资时做到重质量,轻数量,重结构,轻规模,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加强我国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而推动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那么就欧债危机而言,欧盟国家经济复苏情况不容乐观,虽然降低了我国对欧盟的出口,但是,我国可以利用欧元外汇加强与欧盟国家在某些企业项目的合作,我国出资帮助欧盟经济复苏,同时也可在合作中学习欧盟国家先进的技术和企业管理经验。

健全我国的金融监管体系,同时渐进放松资本管制。根据我国目前产业结构不够合理,资本市场、金融体系不够健全,宏观调控能力较弱的情况,大致可以按:先放开长期资本流动,再放开短期资本流动;在长期资本范围内,先放开直接投资,再放开证券投资;在证券投资范围内,先放开债券投资,再放开股票投资;而在所有形式的资本流动中,先放开资本流入,再放开资本流出。

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目前尽管人民币面临升值的压力增大,但是政府应继续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保持国内物价稳定;应增加进口,平衡贸易收支,保持汇率稳定。

顺应“十二五”改革,使金融体制改革与国际化接轨,在人民币成为东盟区域内“强势货币”的进程中,应注意东盟各国政府之间要建立良好的政策协调机制,危机应对机制和监管机制以防止区域性危机的发生。欧债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因为虽然欧盟有统一的货币政策但却没有统一的财政政策,因此,我们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中不能完全照搬欧元模式,应结合我国具体实际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

2.国际因素的影响。任何事物的快速发展必定基于一个良好的契机,而人民币的国际化必然要依托国际因素。金融危机、欧债危机的爆发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平衡,国际上对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呼声也日益高涨,同时,两次危机也加大了拥有大量外汇储备的亚洲各国的金融风险,因此亚洲各国希望能利用币值相对稳定的人民币进行贸易结算来规避外部金融风险。这为人民币走向国际化迎来了个绝佳的历史时期。

3.金融体系的努力。首先国内金融机构应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真正做到“顾客就是上帝”的服务标准,此外,完善服务流程,做好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宣传引导,规范合同签订和产品价格收费。对于金融服务的收费,应严格按照《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暂行办法》相关规定:对于政府指导价,要严格执行国家规定价格,对于市场调节价,要求商品和服务价格清晰明确、定价合理有据,杜绝多收费、乱收费和搭车收费的行为以及避免形成“小金库”,妥善解决好金融争议。

四、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展望

人民币国际化正处于发展阶段,虽然关于人民币国际化问题的研究几乎涉及所有方面、也取得一定成果,但对于具体措施建议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探索,相信经过各方努力,最终会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

参考文献:

[1]石凯,刘力臻,后危机时期的人民币国际化问题研究[J],亚太经济,2012第一期

第10篇

关键词:虚拟经济;金融危机;经济虚拟化

中图分类号:F8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5-0116-02

一、虚拟经济概述

虚拟经济是相对独立于实体经济的虚拟资本的经济活动,具体来说,主要指金融系统和房地产业。虚拟经济从实体经济中产生出来,其发展受实体经济生产能力的约束,其利润受实体经济利润率的制约。

虚拟经济是在实体经济的基础上产生的,同时对实体经济的发展具有正负两方面的效应。虚拟经济的正效应主要体现为在信用经济的基础上产生的虚拟经济有效地实现了储蓄向投资的转化,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加速了资本周转,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虚拟经济的负效应则体现为虚拟资本的价格不是由实际资本的价值决定的,而是由预期收入和实际利率决定的,所以经常与实际资本的价值相背离,并越来越呈现出超前发展的趋势。当虚拟经济的发展远远脱离实体经济的发展时,由于其利润来源得不到有效支撑,将很难维持。当虚拟经济的泡沫破裂时,往往因巨大的流动性损失而严重影响实际生产活动的进行。同时,当虚拟经济发展过度时会吸引生产资本的流入,挤占实体经济的发展资金。

虚拟经济与金融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方面,适度规模的虚拟经济促进金融稳定与发展。从微观角度看,虚拟经济的发展有助于提供大量个性化金融工具和金融服务,增强了金融机构的基本功能,拓宽了其服务领域。与此同时,虚拟经济通过借助电子信息技术,提高金融企业的支付清算能力,节约大量流通费用,并使金融企业的信用创造功能得以充分发挥,提高其规模报酬和盈利能力。从宏观角度看,虚拟经济的发展能够促进全球金融市场一体化,提高各国市场间信息传递和价格反应的能力,提高市场价格对信息反应的灵敏度,满足虚拟经济国际化的需求。同时虚拟经济创造了大量的金融衍生产品,使各类投资者不仅能进行多元化资产组合,还能及时调整其组合,在保持效率的同时分散或转移风险,增强抵御非系统性风险的能力。

另一方面,虚拟经济的过度发展又将影响金融稳定。首先,虚拟经济的剧烈变动会通过价格、预期等在虚拟经济体内迅速传播,放大波动效应。一种证券价格、一个部门或一个市场价格的波动都会导致其他证券、部门、市场的波动。其次,虚拟经济的急剧变动会通过利率、汇率或资产价格的波动迅速传播到实体经济,进而对实体经济的运行产生影响。东南亚金融危机和次贷危机都是由虚拟经济的恶化引发的实体经济的运行紊乱。再次,虚拟经济的过度发展使经济体系面临崩溃的危险性。从事金融衍生品交易的金融机构一旦破产,通过货币乘数的作用极有可能引起金融市场的波动,市场波动再反作用于机构,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将导致全球的金融危机,直至经济危机。最后,虚拟经济的崩溃导致全球经济体衰退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并极易引发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危机。

二、虚拟经济的发展

自从20世纪70年代初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以来,全球进入了以浮动汇率制为主的国际货币体系,世界范围内出现了金融自由化和全球化的浪潮,各国纷纷放松对资本跨国流动的管制,各种金融创新层出不穷。众多金融衍生产品只需交纳一小部分保证金即可交易,杠杆率极高,买空卖空交易盛行,极大地加剧了金融风险。虚拟经济占世界经济的比重因各种衍生金融工具的产生和资本账户交易的增多而迅速增加,远远超过了实体经济,整个经济呈现出一种“倒三角”的特点,不稳定性大大增加。总体上看,虚拟经济的发展大致体现出以下特点。

第一,全球金融资产急剧膨胀。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的全球化和金融的自由化,使得全球银行业、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的金融资产迅速增加。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统计,全球报告行的资产规模从1990年的7.69万亿美元增长到2005年的28万亿美元,增长了3倍多,银行资产的增长率远远大于GDP的增长率。股票市场方面,1999年全球股票市场市值曾经一度超过全球GDP总额,之后因高科技泡沫破裂而大幅缩水。2003年全球经济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股票市场再度膨胀,2006年全球股票市场市值规模达到50.6万亿美元。与此同时,债券市场亦发展迅速。1991年债券总市值为16万亿美元,2005年达到了58.95万亿,15年的时间市场容量增加了2倍多,年增长率约为7.5%①。

第二,金融衍生产品迅猛发展。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金融衍生品市场呈现快速增长势头。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统计(以成交量计算),世界各国交易所2002年上市交易的期货期权达到693.5万亿美元,其中利率衍生品交易量高达626.7万亿美元,股票指数类衍生品达63.9万亿美元,货币衍生品达2.9万亿美元。2007年末,全球衍生品名义价值为630万亿美元,为同年全球GDP总量的11.81倍。2008年上半年,全球衍生品的名义价值增加到766万亿美元。

第三,国际资本流动极度频繁。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规模虚拟资产的国际间流动成为当代经济全球化的核心。虚拟经济的发展使国际经济关系从传统的贸易和实际投资为主转为以虚拟资产为载体的大规模的资金流动。例如,外汇市场中,越来越多的外汇交易是为了获取货币流通转换中的价值增值和收益。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的统计,2007年全球外汇日均交易量约2万亿美元,98.5%的交易纯粹以资金流通、盈利和风险规避为目的。巨额的外汇交易只有一小部分用于国际直接投资和国际贸易,大部分是单一的纯粹的虚拟经济的价值运动。

三、虚拟经济与金融危机

虚拟经济的内在特征与运动规律决定了泡沫的不断形成和演化,过度膨胀最终会导致泡沫破裂,进而引起消费、投资和信贷全面萎缩,对金融市场运行造成严重冲击,从而引起虚拟经济的自身危机,典型表现为金融危机。从虚拟经济的视角看,金融危机的成因包括:

第一,金融市场过度开放。金融市场的过度开放,导致虚拟经济的膨胀,若金融体系不健全或监管不到位。很容易引发金融泡沫继而导致金融危机。20世纪70年代以后,拉美和东南亚等地区和国家经济快速增长,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但这些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受金融深化理论的误导,在实体经济系统运行失常、结构性问题突出的情况下,相继开放金融市场,企图通过金融完全自由化,依靠虚拟经济的快速发展刺激实体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但由于实体经济的发展水平偏低,且存在诸多问题,最终引发了泡沫经济并导致了一系列金融危机。其根本原因就是对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关系认识不充分,夸大了虚拟经济的正效应。

第二,金融体系的脆弱性。脆弱性是金融体系的固有属性,虚拟经济发展水平越高,金融体系脆弱性就越显著,金融风险就越大。虚拟经济固有的虚拟性决定了其蕴含的高风险和运行的不稳健。美国的次贷危机充分证明了虚拟经济具有极大的脆弱性和联动性。美国房地产市场的泡沫破灭,引发了信贷市场的信用危机,然后通过资产价格的变动迅速席卷了整个资本市场,引发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同时,随着金融危机的加剧,实体经济的运行也受到严重影响。

第三,金融衍生品过度发展。与一般金融资产相比,金融衍生工具具有杠杆比率较高、交易成本较低两个显著特点。所以衍生产品同样具有比一般金融资产更高的风险。在此次次贷危机中,金融衍生品扮演了重要角色。基于次级贷款形成了抵押贷款支持债券MBS(Mortgage Based Securities) 、资产支持商业票据ABCP(Asset Based Commercial Paper) 和债务抵押权益CDO(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s)。CDO按照资产池结构不同可以分为贷款抵押权益CLO(Collateralized Loan Obligations)和债券抵押权益CBO(Collateralized Bond Obligations) 。同时在大量CDO产品的基础上,设计出了“CDO的CDO”、“CDO 的立方”、信用违约掉期CDS(Credit Default Swap)等。它们共同的特点是具有极高的杠杆率和极其紧密的联系。一种资产价格的变动会以极快的速度传递到其他的资产价格。

第四,政府监管的放松和经济政策的失误。政府宏观经济的失误对虚拟经济的影响是巨大的。次贷危机的爆发很大原因是政府自由主义思想泛滥、监管放松导致。美联储在2000年美国网络经济泡沫破灭和“9.11” 事件后,采取低利率政策以刺激经济。从2001年1月到2003年6月,美联储25次降息,长时期低利率政策推动了房贷需求和房价上涨。此后,为了避免经济快速增长带来通货膨胀压力,美联储17次提高联邦基金利率,造成房贷借款人还贷压力增大,结果是某些客户无法按时偿还贷款利息。

参考文献:

[1] 朱民,等.改变未来的金融危机[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188-222.

[2] 成思危.虚拟经济与金融危机[J].管理科学学报,1999,(3).

[3] 肖辉.论美国金融危机的成因与蔓延[D].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第11篇

一般所说的财务风险是指在企业的各种经营活动中,在内部环境或者外部难以预期因素的共同作用之下,而有可能导致财务系统偏离了预期的目标。财务活动的结果通常包括财务活动成果(收益)和财务状况(偿债、营运、获利能力)这两个部分。后金融危机中小企业财务风险具体表现为负债风险、投资风险、资金回收风险、资金使用风险以及政策和价格的风险。

二、后金融危机中小企业财务风险发生的主要原因

(一)财务人员的风险意识不强,决策失误

中小企业财务人员的财务意识淡薄,基本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包括时间、风险价值和边际、机会成本等财务观念淡薄,没有财务目标最优化的概念;另一方面是中小企业对会计与财务的职责认识、分工不清,没有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来管理财务,而仅仅只是靠着主观的意愿来进行财务决策,并且没有经过科学的可行性分析,因此失误的决策容易导致财务关系混乱。

(二)企业资本结构不合理

任何企业的发展和壮大都离不开负债,但是在后金融危机时期,大部分的中小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过高,各个运营阶段所运用的资金占企业全部资金的比例不合理,负债巨大、资不抵债等现象一直都存在着。中小企业对于资金的使用都缺乏周详的规划,对于日常资金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又由于中小企业举债的规模过大、方式欠缺合理,这样使财务危机越发突出。

(三)内部调控制度不完善

任何的风险都是客观存在的,关键是看企业怎么样利用自身的资源。在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小企业无法正确的评估自身劣势,存在着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监管部门的约束机制不到位等弊端。

在金融危机下国家的宏观政策发生变化,特别是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产品市场价格发生了剧烈变动,会导致中小企业运行的各环节受到巨大影响。而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系统相对而言是比较落后的,使得企业在这样不利的环境下,没法评估风险,也无法举出应对的措施,只会给企业增加财务风险。

(四)国家宏观政策的变化

由于政府对中小型企业的扶持相对较弱。尽管近年来国家多次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和银行的贷款利率,并且加大退税的力度来缓解企业的资金周转,但是由于金融危机的破坏较大,要恢复到之前的理想的状态,还是有一定的距离的。

三、后金融危机中小企业财务风险防范对策

(一)强化中小企业的风险意识

要提高中小企业的财务风险意识和整体的抗风险能力,中小企业就必须要时刻的关注世界经济的走向,密切的关注国家产业政策、市场供需关系变化、财税货币政策,防止由于中小企业财务成本不规律和资金链的中断而发生的财务危机。

1、管理层方面应对企业的投资、筹资、经营、成本等方面有可能发生的负面的效果进行深入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式。

2、在采购物资方面,应该和供应商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来保证原材料的供应可以相对的稳定。

3、在营运生产方面,要依靠科技和管理创新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不断发掘新的品种,优化其品种结构增加产品价值。

4、在销售方面,必须重视产销的衔接,以销定产。金融危机后必须及时的调整企业的营销策略,积极开拓新渠道。

此外,必须加速货款的回收,加强其业务的整合,从整体上提高企业抗风险水平。

(二)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

企业必须建立财务风险预警体系,这是一种成本低廉的诊断工具,通过财务风险指标体系,用来预知财务风险,来分析企业的实际财务运行数据,及时的向管理层汇报相关的风险,以便做出预防风险的决策。财务风险预警系统运用财务风险的各项指标对财务数据进行有效的分析、观察、计算、监督,及时的调整财务活动,控制风险,来保证企业的正常的运营。并且在财务风险发生之后,用财务风险的分析资料来作为依据,制定出后续的风险管理计划。企业在做企业的一些重大决策的时候,除了考虑到能获得的收益之外,还要考虑到所要承担的风险,利用有效的风险预防机制来分析财务风险的原因和危害,运用适当的方式提出相应的控制管理措施,在财务风险发生之前及时的防治。

(三)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制度

加强企业内部管理,首先要分清内部财务间的各种关系,确定各个不同部门在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体系中扮演一个怎么样的角色,承担着什么样的职能。尽量做到各个部门之间的权责分明、各司其职;实施岗位内部牵制制度,对于不相容的岗位要相互分离、相互制约。建立回避制度,例如会计负责人的直系亲属不得担任公司的出纳人员等等。

其次,在考虑到各方利益的同时必须重视利益的分配,使各方对财务管理产生积极性,做到责任、权利、利益的统一,使得中小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相对清楚。并且定期对财务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不断地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性。

(四)优化企业的资本结构

预防财务风险的一个关键的方式就是优化企业的资本结构,一般可以通过调整负债与权益资本的比例,使之有利于资本收益率的提高,保证企业健康的发展。中小企业在企业运营过程中仅仅关注负债率是不够的,更要考虑到负债的结构和与长期负债匹配的问题,规避相应的财务风险,使得债务在企业中发挥最大的效用。中小企业还可以根据客户的资信状况进行不同信用标准的制定,降低发生坏账的可能性。特别在后金融危机期间,企业要谨慎地对有隶属关系、投资关系或关联企业提供资信担保。

(五)强化内部监控制度

第12篇

【关键词】系统性风险;商业银行;金融危机

一、引言

伴随着经济与金融的全球化进程的快速推进,由某国或某地区爆发的局部性金融危机向世纪金融市场甚至整个宏观经济蔓延,并引发的全球性经济波动的例子时有发生,例如1997年,金融危机从泰国金融市场之中爆发,并迅速向周围其他国家与地区蔓延,最终席卷了整个东南亚,使得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的经济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不但如此,在破坏了周边国家的金融市场之后,危机的蔓延并没有结束,蔓延的过程之中,危机的破坏力越来越强,最终沿着世界金融网络的联系,又波及到了日本,韩国乃至俄罗斯、演化成了一场世界宏观经济的大波动。紧接着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开始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又进一步加深了全世界对金融系统性风险的认识,这场危机始于美国的房地产市场的次贷危机,伴随国际大银行花旗、雷曼兄弟的应声倒下,这场危机开始向全世界蔓延,不断出现世界各地的金融机构破产,最终波及到实体经济甚至国家财政。

金融危机的爆发与蔓延,让全世界认识到了商业银行业在金融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作为整个金融业发展的开端,银行业同时也是整个金融业的核心。从本质上来讲,作为金融机构的商业银行看似稳定无风险,实则是高风险行业,并且商业银行内部的风险与其他行业的风险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与其他金融机构或者实体经济中的企业,银行存在的风险有着极强的负外部性效应,一旦风险外溢,会迅速蔓延到各个经济体系中。由此,银行出现的危机对金融危机起着决定性作用,银行危机的严重性也决定了金融危机影响的深远程度。正因如此,稳定银行业的发展,对整个金融市场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在银行存在的各项风险中,破坏力最强,危害程度最深的便是系统性风险。系统性风险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具有极强的扩散能力。单个银行爆发的危机向全银行业扩散,最终影响整个世界金融体系,变为世界金融危机的基础便是系统性风险的扩散能力。尤其是现代经济体系的发展,金融机构的业务越发自由化与全球化,国际范围内繁杂的金融联系使得世界金融体系的联系程度更加的紧密。从2008年的金融危机来看,源头正是美国的大型银行,而产生的破坏力冲击了世界金融市场。在全世界的范围内,大量商业银行破产倒闭。虽然我国的银行业并没有受到像美国、英国等银行业那样大的破坏,但是或多或少的在我国银行业内造成了负面影响。由于我国的金融市场发展就晚,不但缺乏相关的金融风险监管的经验以及先进的金融知识与技术,还缺乏高质量的金融人才。因此现在我国的银行体系仍然不成熟,缺乏一套完善的管理模式。并且随着我国银行市场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以及业务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银行之间的竞争在加剧,导致了整个行业内部的经营风险正在不断的积累。我国目前的经济处于一个较高水平的发展速度,如果对风险的管理不善,任凭其积累,一旦金融系统对风险的承受能力达到极限,风险在毫无预先准备的情况下爆发,银行业无法发挥稳定金融市场的功能,极有可能导致金融危机在我国爆发。所以,以先进的国外经验为基础,在此之上发展出一套适用于我国本土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管理技术,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与整个宏观经济的稳定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

二、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影响因素

虽然系统性风险的定义在目前的学术界中还存在一定的争议,对其的内涵以及外延也缺乏一套统一的界定标准。站在不同研究视角之上的学者,一般会依照自己的研究内容对系统性风险的定义加以概述。在本文中,笔者将系统性风险定义为发生损失的可能性,这种损失的发生来源于金融市场内各家金融机构与机构之间的广泛联系。在这种由广泛的金融联系所构建的现代金融系统之中,由某件特定事件作为诱发剂,在整个系统内部引发蝴蝶效应般的连锁反应,从一个小规模事件迅速演变为大规模的金融危机,并在金融市场之中由内向外的溢出负外部效应,对其他市场乃至整个对实体经济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其中,银行是系统性风险的产生主要来源。整个金融系统的基石就是传统的商业银行,整个金融市场的发源与发展都是基于银行业的稳定。作为金融系统的核心组成,一旦银行系统爆发了风险,造成的损失便会沿着银行业的金融链迅速蔓延到整个金融系统之中。

(一)商业银行业务趋同性

目前的银行业,无论是业务的种类与经营运作的模式,还是长远的发展战略规划无一不陷入一个同质性的趋势之中。“同质化”这一词语最初来源于自然科学,尤其是生物学或化学中很常见。主要描述的是在一个系统之内,各个组成单元之间的构成元素或者构成结构都有极高的相似性。银行的同质性主要表现在三个主要方面:一是以微观视角研究的个体层面状态特征的同质性,二是个体层面决策与行为的同质性,三是银行业务模式同质性。在第一层面上,同质性主要表现在银行与银行之间存在着资产负债表结构成分高度趋同,其次是银行公司制后,公司运营模式高度趋同。在第二层面上,同质性的主要表现在于,对产品与服务的定价高度相同,以及银行的营销,投资策略的高度趋同化。在第三层面上,同质化主要体现在银行提供的各种金融服务与产品也高度的趋同化。建立在这三个同质化层面之上的银行业,使得独立经营的银行之间有了紧密的联系,使得传统商业银行整体呈现出一种弱质性。一旦风险爆发,并且作用于相同的银行业务之上,在银行市场的系统内就会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导致银行一家接着一家的受到重创,甚至破产。

(二)商业银行与其他机构的紧密联系

之所以从局部金融系统爆发的危机会迅速演变成一场危及全球宏观经济稳定的“风暴”,其中最为重要的原因就是各家金融机构与机构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各个行业,各个市场间的强烈依赖性。尤其是在现代的银行体系的金融框架之中,各个行业之间的联系程度已经大大超出了过去的传统经济联系。各项直接或者间接的金融业务联系构成了现代银行网络,而处在这个银行网络之中的任意一个节点上的商业银行的影响力变得比过去更强,一旦危机从银行业爆发,造成的影响就会迅速诱发链式反应,沿着这个网络之中的各个联系迅速的波及到处在这个网络系统中其他机构。

(三)来自互联网金融的冲击

伴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世界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互联网纪元,互联网不仅改变了人们许多的生活习惯,其中包括获取与收集信息的方式,娱乐与消遣的方式,更改变着人们的消费习惯。各大电子商务平台异军突起,来势汹汹,向传统产业发起了挑战。作为实体经济的服务产业,金融行业与互联网精神在诸多方面有着相似之处,互联网公司也开始触及金融业务,以网联网为基础开发了一系列的互联网金融产品,推动着整个金融市场的改革。其势如破竹的发展趋势让传统的金融行业措手不及,由此带来的创新型金融产品与互联网精神高度结合,对传统金融机构的经营带来巨大的压力。对银行业来说,影响最深远的新兴金融产品莫过于电子货币。电子货币就其诞生之初便具有了得天独厚的竞争优势。以互联网为载体的电子货币不但具有低廉的中间成本优势,便捷的操作优势还有数量众多的互联网用户基数带来的广泛的用户参与度。

三、巴塞尔协议的影响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初期,为了对金融创新与金融的全球化进行监管,巴塞尔协议应运而生。在1974年美国富兰克林国民银行受到金融危机的波及而破产,同年的德国赫斯塔特银同样没能支撑住,不幸倒闭。两家世界性的大型商业银行接连在金融危机中倒闭,促使了全球性的银行监管结构的诞生一即巴塞尔委员会。在1975年的9月,巴塞尔协议Ⅰ的雏形,1988年7月,巴塞尔委员会对之前的协议进行了修正与完善,将母国的责任与其余东道国的责任进行了明细,了名为《统一国际银行资本计量和资本标准的协议》的巴塞尔协议Ⅰ的正式版。在巴塞尔协议Ⅰ中,银行业首次明确了对资本监管的重要性,并且制定出了一套针对资本监管的基本框架。在这一框架之中,其核心的思想是对资本进行监管,并以资本作为工具以约束银行行为,降低银行所面临的风险,保证银行业的稳定与发展。这一核心思想同样成为了现代银行监管的重要依据,以及监管手段的基本框架。

但是,最2008年后,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将巴塞尔协议中的缺陷也一并暴露出来,如监管机构对和银行业之中的系统性风险重视力度不够,又如许多国际性的大型银行资本质量严重不合格,难以抵御危机的爆发。这一些列的问题表明了过去对资本的约束性要求并不能完全的解决掉资本对风险的约束。为了应对国际金融的发展,并且有效防范下一次危机的到来,在最新一版的巴塞尔协议之中,监管的方法与对象有了很多的创新。第一点改变就是要对银行系统风险进行监管。其次,为了保证单个银行机构的资本充足率和流动性的良好,协议提高了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与流动性。最后,将监管的视角从微观扩展开来,进入到了宏观监管的视角。将微观审慎性原则与宏观审慎原则相结合,全方位的对金融市场进行监管,完成对风险的精细化管理。

四、系统性风险的管理策略

2008年以后,世界金融市场进入到后危机时代。伴随着金融市场复苏,各国政府的金融市场监管部门,国际大型金融组织以及跨国金融企业对金融市场有了新的认识,尤其是对金融市场中的系统性风险有了新的研究,并且有了一系列相应的成果。全球的金融市场开始寻求新的发展契机,并逐步加强行业的自律,积极寻找新的金融监管办法,构建全新的金融监管体系。在新的监管体系中,各国政府以及国际金融组织尤其对系统性金融风险做提出了新的管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