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健康教育的含义

健康教育的含义

时间:2023-07-25 17:17:3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健康教育的含义,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健康教育的含义

第1篇

一、朋辈心理辅导模式的主要优点

1.朋辈心理辅导模式能够将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出来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逐渐向多样化方向发展,然而一些院校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自我教育,很多高校仅仅依靠一些心理辅导课程来解决学生所遇到的心理健康问题,这显然无法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学生对于心理援助的需求也在逐渐的增加,因此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应当放在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知识上来,将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人际交往过程中,这样学生可以进行自我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有效地完善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满足学生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有效地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通过采用朋辈心理辅导模式能够将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通过开展相应的心理互助活动,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帮助,同时学生还能够提升自身的自助能力,从而形成了他助、互助以及自助的模式。

2.朋辈心理辅导模式是对传统心理辅导模式的完善首先,朋辈心理辅导模式涉及的对象比较广泛,在应用朋辈心理辅导模式的过程中是以全体学生为对象的,因此必须具有足够数量的朋辈心理辅导员,同时这些辅导员还需要具有较广的接触面,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地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避免学生出现心理危机;其次,朋辈心理辅导模式能够及时地发现学生存在的和可能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这种心理辅导模式能够起到预防和干预的作用。朋辈心理辅导员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联系比较紧密,能够及时地察觉到学生的心理变动情况,切身地体验到学生所面临的心理困难,这样就能够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再次,朋辈心理健康辅导模式具有比较强的可行性,相比于一些专业的心理辅导模式,朋辈心理辅导模式并不会受到时间以及空间等因素的限制,朋辈心理辅导员在和学生共同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就能够进行心理辅导,对于场地和时间的要求比较低,学生也能够以一种放松的心理来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最后,朋辈心理健康辅导模式能够在短时间内取得较为明显的效果,朋辈心理辅导员的生活经历和当事人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在两者之间能够建立一种相互信任的和谐关系,这是朋辈心理辅导模式的主要优点,在辅导开始阶段朋辈辅导员就能够融入到学生群体中,学生对于朋辈辅导员的建议也比较认可,这样能够有效地达到缓解学生心理压力的目标。从以上朋辈心理辅导模式的优点可以看出,其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能够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有效性的相关措施

在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应当以朋辈心理健康辅导模式为核心展开。

1.充分了解心理健康的含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当以心理健康的具体含义为基础进行扩展,心理健康既包含心理健康,也包含身体健康和环境健康,只有在保证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的基础上才能够保证环境健康。因此对于心理健康的含义可以进行如下定义:心理健康指的是包含身体、心理以及环境等方面的健康。从上面心理健康的定义可以看出,在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应当重视多方面的健康,国外很多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中心中都包含很多部分,只有通过这些部门的相互合作才能够有效地对大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在应用这种心理健康辅导模式的过程中,我们应当能够及时的察觉到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需求,使心理健康教育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2.增强各个高校之间的联系以营造和谐健康的校园环境。由以上的研究可以看出心理健康和身体以及环境健康存在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因此要不断地扩展心理健康的工作范围,要保证工作人员的多样性以及工作服务内容的完整性,在应用朋辈心理健康辅导模式的过程中应当加强各个心理辅导机构之间的联系,在各个高校之间构建完善的心理健康辅导体系,充分地利用各个高校的优质资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样就可以营造出一种和谐的校园环境。

3.通过不断的创新来增强心理健康辅导的有效性。首先应当充分的认识到朋辈心理辅导员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然后可以在学生群体中举办一些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最后应当充分利用学校和政府相关部门的资源来进行心理辅导,将朋辈心理辅导模式的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

4.使学生形成相应的心理健康调节意识。学生的自我心理辅导是解决心理健康问题最为有效的方法,因此学校应当向学生传授相应的心理健康知识。例如学校可以定期举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培训,这样学生就能够掌握有效的心理健康知识。总而言之,朋辈心理健康辅导模式在解决大学生所遇到的心理健康问题的过程中能够发挥非常积极的作用,应当对这种辅导模式进行不断的完善和创新以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后续还需要对应用这种辅导模式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以及解决措施进行深入的研究。

作者:李冰清 单位:江苏理工学院

第2篇

随着改革开放脚步的不断推进和深入,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扩大,特别是互联网的日益普及,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尤其是现代高校学生的心理层面,思想认识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高等学校在新形势下提高和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积极探索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制教育的有机结合。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含义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含义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作为理论指导,结合一定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针对大学生思想变化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对高校学生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引导和影响,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水准,使他们形成符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含义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就是以心理学为主要依托,借助于社会学、教育学等诸多学科理论,结合高校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和生活,根据高校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培养高校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启发高校学生的心理潜能,从而进一步促进高校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实践活动。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区别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目的的区别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从根本上来讲都是高校的科学育人实践活动,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倾向于能够从更高的角度掌握高校科学育人活动的全局,为高校育人活动确立完整的目标。心理健康教育则在明确目标时比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具有更实际和更突出的操作性,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活动中,心理健康教育目标能够更直接地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进行实践。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指高校培养的青年人才要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需求,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青年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心理、审美等素质在一定时期内达到社会预想的成效。

2.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指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要符合国家和社会的需求,反映当代高校学生所应具有的良好的心理素质。具体地说,就是要基于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结合人才的心理素质要符合社会主义发展需要的这一要求,构建出经过心理健康教育所能达到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程度和心理品质特点。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原则的区别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也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客观规律的体现。在长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进程中,创造了一整套科学的原则体系。

第一,坚持的方向原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最根本的作用就是对高校学生思想导向的作用,通过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意识的方向性塑造,按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发展的规律和社会要求来展开相应的活动。政治方向性原则是最基本的,而坚持的方向原则就是坚持了政治方向性原则。

第二,坚持疏通与指导相结合的原则。以积极引导、说服教育为主。引导学生发扬积极向上的因素,克服消极的因素,对其不正确和消极的因素进行有效的疏导,而不是仅仅消极的禁止。

第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该原则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最基本的一项原则。现在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都要求和坚持引导他们的学生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认识世界和自我,从而提升思想认识和观念。为了提高大学生自身的道德水平,就要求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实际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2.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就是具体展开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行为准则。根据当前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现实状况、实际需要和特殊要求,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展开必须遵循系统性、全体性、活动性和差异性等原则。

第一,系统性原则,该系统性就是指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把握教育主体的活动心理的有机联系,对受教育对象的心理问题做全面考察和系统的分析,防止和克服教育工作中容易出现的片面性。

第二,全体性原则,是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是全体的高校学生,所有的大学生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和参与者,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计划、组织活动以及设施都要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发展,考虑到绝大多数学生的共同需求和普遍存在的问题,以绝大多数乃至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的提升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

第三,差异性原则,是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注意观察和总结每个学生的差异性,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以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为目的展开形式多样和具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第四,活动性原则,是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把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主体,通过活动来提升学生的发展。通过教育活动达到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目的,从而促使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真正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区别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1.动态分析法。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是哲学的基本观点,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科学的方法论。这种方法也是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其教育工作者分析教育对象常常会用到的方法。

2.典型教育法。这种方法主要是为了提高大学生们的思想认识,利用先行的事或者人进行示范,通过这些典型的展示,引起他们在思想情感上的共鸣,从而使学生能够正确对待这些事或人。

3.激励法。激励法就是刺激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向正确的方向努力。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中,激励法如果运用得科学正确,就能够调动高校学生潜在的积极性,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

4.交谈法。这种方法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和实践中非常普遍,大多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都是采取谈话的途径,来解决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适当正确地运用交谈法,在合适的时间教育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排忧解难,是至关重要的。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首先,通过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等方法获取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其次,向高校学生宣传普及介绍心理学专业知识理论。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理论知识的灌输,普及适当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帮助他们理性地分析判断,学会健康地调节自己的心理状况,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必不可缺性。再次,情景设计与情绪干预法。这种方法是人为的,有意识地去创设一定的情景,对高校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行干预和控制。用动态的体验帮助大学生学会科学控制自己的心理变化。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联系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大学生在不断认识自己,改善自己的过程中,在遇到困难和挫折的环境下,需要有良好的心理状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调整好心态,从而形成很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积极向上地去面对生活和学习。这些都要求高校必须以加强对其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为前提。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很好地解决一些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无法或者很能解决的思想行为问题,也可以补充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完善的内容,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

思想政治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要想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使他们的主体意识得到充分发挥,形成正确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追求,高校必须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还可以帮助高校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培养高尚的品德和坚强的意志,激发自强不息、奋发图强的内在动力。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作用上是互补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作用上是互相补充,相互借鉴的。高校学生通过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经过不断熏陶和培养,有了很大提高,从而对其心理状况的稳定和改善发挥着积极影响,而大学生通过接受心理健康教育,他们的心理状况得到改善和稳定,使其在接受教育和自我改善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着积极主动的精神状态。两者相互作用使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更显著。

第3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 教育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4-0126-02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含义及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新形势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含义

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心理(知、情、意)等活动的内在关系协调,心理内容与客观世界保持统一,能促使人体内外环境平衡和促使个体与社会环境相适应的状态,并由此不断发展健全的人格,提高生活质量,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愉快的情绪。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包含学习心理、交际心理、恋爱心理、择业心理、网络心理等方面的内容。

(二)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新形势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持续增长,社会各项事业得到全面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使大学生的爱国主义得到全面升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更为深入,这就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另一方面,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扩大,各种思潮、各种思想、文化相互碰撞。在一些领域甚至出现了否定、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错误思想,市场经济建设中缺乏道德、诚信,假冒伪劣商品、欺骗欺诈行为充斥着市场;社会上封建迷信活动、黄赌毒等犯罪行为屡禁不止;在公民中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盛行等。种种落后腐朽的思想给大学生的心理造成了消极的影响,信息、网络的迅速发展,更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进行带来了困难。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轻易使用极端的方式;心理年龄偏小;对社会的恐惧;责任感不强等。在新时期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非常必要,但很多现实问题阻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进行。

二、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及分析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典型案例

大学是人一生中的关键时期,大学生由此慢慢独立、成熟。心理学家认为,青年转变为成人的过程是非常艰巨、危险的。他们面临人生发展中很多重大的难题,必然会遇到各种困惑与矛盾。此外,学习的压力、就业的压力、情感的压力等都可能会导致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突出,给学校的教学秩序带来不良影响,阻碍了高等教育目标的全面实现,严重的还影响社会的稳定,给国家带来难以挽回的损失。近年的“马加爵案”、“药家鑫案”都是惨痛的教训,给家庭、社会乃至整个国家带来了严重的损失。

药家鑫案引起了社会上广泛的关注。药家鑫的犯罪行为令人震惊,他在陈述杀人理由时说到“怕撞到农村的人,特别难缠”,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他的行为,大多因为是恐惧感,但是很多新闻报道忽略了一个细节:药家鑫的车上有一把刀,人出门带刀干什么?药家鑫的家庭条件不错,生活没有压力,那究竟是什么事会让他这么恐惧?我们由此可以推测药家鑫在生活中有一种危机感,他的行为是极端的,是极端的“自卫”,他不是担心外界攻击,而是放大了对未知的恐惧。每个人心中最大的恐惧就是对未知情况的恐惧,在未知时很容易往坏处想,药家鑫已经恐惧到极端。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从大学生本身角度来看,绝大多数大学生认为心理健康的人就是没有烦恼、困惑,这种错误的看法使大学生在遇到不良情绪、失衡心态、压力过大等情况时,就不会认识到自己正遇到心理疾病的困扰。

2.从高校角度来看,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完全纳入教育体系。绝大多数高校缺乏专业教师及相关课程。仅仅做一些宣传,根本不能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课程还不完善,没有权威的教材;缺少政府和教育部门支持,发展的持久力不足。

3.从社会角度来看,社会重视度不够,与大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能紧密联系在一起。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尚没有形成自己的模式,绝大多数高校的心理教育部门隶属学生处、党委宣传部、校医院等,导致了管理上的困难。

4.从具体实施角度来看,仅限于形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大都是半路出家,知识落后,没有专业知识。仅认为通过咨询就可以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凭自己的经验、热情判断,流于形式,走过场。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一)在指导思想上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指导

1.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能动的反作用原理。既肯定心理健康教育对教育的重要性,也不过分夸大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2.坚持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不仅要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而且要加强各方面的发展,把整个社会的发展和大学生本身的发展统一。

3.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相结合,坚持科学性原则,排除伪科学、封建思想、唯心主义,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沿着科学的方向发展。

(二)在高校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1.高校应该把心理健康教育整合进教学体系。增加社会心理学等课程,增加大学生的专业知识,了解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提高自助的能力。

2.实行普及式教育、针对式教育、自助教育三者的结合。普及式教育适用于解决大学生遇到的普遍性心理问题;针对式教育适用于解决部分大学生的特殊心理问题;自助教育是大学生自己以及同学之间的互助。把三者统一起来,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3.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在入学时就给每个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及时地记录其心理状况,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现系统化、规范化。

4.利用互联网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切实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在网络上搜集并分享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搜索国内外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新知识、新方法,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将其运用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去,利用网络实现资源共享。此外,因为部分大学生对心理问题的咨询感到难以启齿,所以要在互联网上开设匿名咨询,安排专业心理老师在网上为大学生解答困惑,同时,网络的使用也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增添了新的活力。

(三)高校要加快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

1.培养一批以专职为主、专兼职结合的队伍,负责全体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完成心理健康教育任务。

2.积极发挥教师、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要为教师、辅导员提供专业的培训,提高教师、辅导员的自身心理健康水平,以便于帮助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四)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度,加强自主创新

1.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宣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紧迫性,使大学生增强危机意识,增强预见性,能够及时地发现并解决问题。

2.加强模式的自主创新,一分为二地看待西方的心理健康模式,不教条地照抄西方的模式,结合中国的国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开创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国模式”。

(五)高校要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

经常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为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帮助。高校可以采取观看影视资料、讲座、交流会等方式,给大学生提供相互交流的平台。为大学生创造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使性格内向的学生活跃起来,使心胸狭窄者变得宽容起来,在情绪上不大起大落,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总之,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他们的心理健康,不仅关系着自身的发展,而且对整个社会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随之面临着新的挑战,问题随之增多且复杂,心理健康教育是我国素质教育极为重要的一环,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及时解决心理问题,使大学生可以更好地融入社会,更好地发挥自身的所学。因此,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 参 考 文 献 ]

[1] .会见高校党建工作会议和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代表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1997,(6).

[2] 徐炳谦,张能云.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与途径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7,(3):2-3.

第4篇

【关键词】体验模式 性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

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以下简称“模式”),是以简明形式对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特征、结构关系和方法程序的描绘。模式建构能够改变当前高校性心理健康教育零散和随意的现状,实现教育的系统化和经常化,从而减少大学生群体层出不穷的为情所困、失恋自杀等危机事件。

一、体验模式的演绎建构

模式建构包括基于实践的归纳法和基于理论的演绎法两种。国内教育建模专家查有梁教授指出:“从实践出发,经概括、归纳、综合,可以提出各种模式;也可从理论出发,经类比、演绎、分析提出各种模式”。鉴于性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尚属“拓荒”阶段,故本文采用演绎法进行模式建构。

(一)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是美好的情感体验教育

心理学认为,性本能和“爱”具有相同的含义,性的本质在于快乐,体现为亲昵、美好的感受。“性冲动被视为包括所有那些只是亲昵的、友好的冲动,即通常由含义极为模糊的词语‘爱’所指的那些冲动”。可见心理学视野中的“性”就其本质,远远超越了生殖或的含义;在于身体与心灵的高度融合所体验到的关心、爱护、支持、信任等积极美好的情感。因此,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不应当囿于传授性卫生知识;而应当促成他们体验关系中的美好情感。处于成年初期的大学生情感体验丰富而深刻,情绪的两极性明显,情绪认知水平显著提高。进行性情感体验教育既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也是提高其情绪管理能力的重要途径。

(二)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是广泛的人际交往教育

性冲动与人的其他基本需求,如摄食冲动相比,有着截然不同的特点:性冲动的正常满足需要涉及另一个人。因此拥有健康的性,必先拥有健康的人际关系。大量实践经验表明,缺乏与异往技能的大学生往往在其整个人际交往中欠缺成功经验。这说明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应当是一种呈“金字塔”形状的人际关系教育体系。塔的底部,是积极、广泛、有意义的人际互动;塔的中部,是良好、主动的两往;塔的顶部,是恰当地向亲密异性表达爱的言语和行为能力。人际交往教育是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石。首先要成为一个乐群的人、善于表达和交流的人、懂得关心和互助的人,才有机会建立亲密的两性关系。

(三)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是对性冲动的自我调节教育

性本能具有巨大的创造力。对于那些不能完全满足的性本能,可以升华的方式转化为创造性的成果。 “性本能一旦受制于文化,没有能力求得全盘的满足,它那不满足的成分,乃大量升华,缔造文明中最庄严最美妙的成就。如果人类在各方面都能满足其欲乐,又有什么能催促他把性的能源转用在其他方面呢?”。大学生的性生理发育基本完成,性本能活动旺盛;但个性成熟的滞后、社会文化的规范、客观环境的局限等现实因素,注定其性冲动将大部分处于压抑状态。两者之间的巨大矛盾,迫切需要教育给予疏导和应对。大学校性心理健康教育应当引导他们以恰当的方式宣泄、转化性本能,升华、调节性冲动,培养他们对性冲动的自我转化和调节能力。

(四)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是对性别角色的理解教育

文化和心理因素建构起男女性别角色的身份与差异。“我们每个人一出生就生活在一个不断展开的关于两性差异的叙事之中,这一叙事形成并规定了我们的角色认同、个人行为、自我观念以及性与满足的种种可能的范围和可能性”。这种叙事建构起社会对于男女性别的刻板印象。如认为女性逻辑性较差、情绪化明显,认为男性必须是阳刚而拒绝柔情的等。大学生在发展性别自我同一性的过程中不断接受这些叙事的冲击和影响,其负面效应在于把自己闭锁于固定的性别形象中束缚、困顿,难有自我超越。因此应当引导他们理解性别角色的文化、社会和心理因素。要深刻理解自身这一性和他性如何在文化、社会和心理的层面建构起作为男性或女性的思维观念和行为方式,找到束缚自身这一性的藩篱所在,从而突破限制,实现自我发展,同时实现对异性世界的尊重。

(五)综上所述,笔者提出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的体验模式

体验模式既不同于国外“安全”模式易造成性自由与性泛滥;又有别于“谈性色变”或单纯注重道德说教模式的乏力与低效;更区别于简单粗暴的“堵、瞒、退”等模式造成的消极甚至是恶性影响。它主张大学生应当在对人际关系、亲密关系的真切感受和深刻理解之基础上产生情感、生成意义、建构价值。其理论向度表现为体验的、交往的、创造性的、领悟的理念。其本质内涵是在对人际情感、性情感的亲身感受、体验和领悟中实现个性化的意义建构,将意义内化为个人的价值观,内外一致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爱和亲密行为。

二、体验模式的实施程序

(一)设计活动

体验是在对事物的真切感受和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对事物产生情感并生成意义的活动。设计活动既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即对性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和内容的把握;更要体现大学生的主体性,即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让活动符合他们的兴趣、喜好、审美和需要。活动的设计要把握大一到大四各年级的特点与需求差异。如大一以人际适应、人际交往技能的学习为主;大二以亲密关系的学习为主;大三以价值观的学习为主;大四以性活动的社会适应为主。活动的形式要丰富多样。如人际交往技能的内容可设计为心理剧、交换体验等形式;价值观的内容可设计为两难故事讨论会、爱情电影赏析等形式。

(二)体验情感

“情感教育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丰富人的感知觉,使人生活在自然的而不是概念的世界中”。体验两性情感,首先要鼓励大学生体验两性关系中多种多样的情感,其中既包括愉快、支持、依恋、幸福等带来积极体验的情感,也包括矛盾、冲突、悲伤、失望等带来消极体验的情感,以多样的内容让他们获得全面、丰富的感受。其次,要引导他们运用多种感官(眼、耳、口、鼻、手、脑)进行感受,以多种刺激渠道让他们获得真实、具体、鲜活、深刻的感受。情感体验越是丰富和深刻,越有助于意义的领悟与内化。

(三)交流经验

这是将直接经验以联想、归纳等方法进行深加工后,通过言语和非言语的形式与他人交流、互动的过程,是对感性经验的进一步内化。其间既包括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也包括师生之间的反馈、引导。在交流互动中,引导他们观察他人言行的情绪意义,正确解读对方的感受;培养他们设身处地换位思考,分析自己的言行可能带给他人的情绪影响;鼓励他们恰当地向对方表达自己的情感,形成良好的情感互动。同时,交流互动的形式也要多种多样。既有口头语言的对话,也有书面语言的表达;既有眼神、态势语等非言语形式的传递,也有文学、绘画等艺术形式的沟通。

(四)建构意义

深刻的情感体验孕育出个性化的意义。引导大学生理解在活动中反复发生的事件和经验所特有的意义,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方式将外在经验纳入自己的心理结构中。引导他们从社会文化的角度建构意义,理解自身性观念背后的社会文化原因,从而使自身的性态度和价值观符合社会的性伦理、性道德,提高性适应水平。另外,要注意创设民主、人本的人际氛围,使每一种意义被理解和尊重,以鼓励大学生主动建构与表达意义。

上述程序用模式图表示如下。

三、体验模式的实施要点

(一)教师观念态度的转变

目前,我国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没有专门的师资,教师的自我学习显得尤其重要。由于体验模式认为性与爱是“不可教”的,必须在大学生的体验过程中进行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的形式和方法上有所转变——减少对于性知识的灌输和教导,让大学生在体验和领悟中自发地、主动地学习。另外,体验模式也是一种开放式的教育,提倡对于情感的表达、交流,教师的性观念和性态度是大学生学习的表率;这就要求教师在性观念上有所转变——要以自然的态度对待问题,要对、、、、分娩等敏感词汇不回避、不躲闪。总之,教师越是以积极、开放、尊重的态度看待人类的亲密关系,越有助于体验模式的实施。

(二)大学生情感体验的内化

体验模式不仅仅关注情绪、情感的主体性感受,更重要的是领悟经验对于个体的意义,实现体验的意义建构与内化。否则体验模式将流于热闹形式、徒有其表,甚至被曲解、异化为“纵容大学生性自由”。大学生情感体验的内化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双重限制。从主观条件分析,主体意识的觉醒程度影响着内化。越是具有主体意识,他们越是能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对情感体验进行比较、选择、鉴别等深加工。从客观条件分析,活动对于大学生的针对性和吸引程度影响着内化。越是能引起他们选择性注意的活动内容、越是能触动他们心弦的情感体验,越能够自然而然地实现内化。

(三)性情感与性认知学习的结合

人的知、情、意、行四种心理活动紧密联系,相互促进。就性而言,性情感与性认知也是相辅相成的。体验模式站在性心理健康教育的视角,强调性情感的体验学习,但绝不表示对大学生性活动抱持自由放任的态度。体验模式需要与强调性认知学习的性生理、性道德教育结合起来。此二者提供性在卫生、伦理方面的知识,可以加深大学生性情感的体验、促进性态度的内化;反之,大学生对于性情感的有效内化,亦可增强性认知学习的动机,更好地调控。性情感与性认知学习的有效结合,可整体优化大学生性教育的成效,促进他们在性的领域实现知、情、意、行的全面发展,从而将体验模式的效果最大限度地实现。

【参考文献】

[1]查有梁.教育建模[M].桂林: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4).

[2][奥]弗洛伊德著,张霁明译.弗洛伊德自传[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48-49.

[3][英]哈夫洛克·埃利斯.陈维政,王作虹等译.性心理学[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4).

[4][奥]弗洛伊德著. 林克明译.性学三论·爱情心理学[M].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2004:143.

[5][美]波利·扬-艾森卓著. 杨广学译.性别与欲望:不受诅咒的潘多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37).

[6]刘文利,卡罗琳·爱德华兹.城市父母对青少年子女性教育知识和态度的调查[J].中国青年研究同,2007(5):48-52.

[7]关青.我国学校性教育管理问题的分析及对策[J].教育科学, 2009(12):26-30.

第5篇

本次学习内容丰富多样,一共有九个专题。

专题一讲的是心理健康教育意义与途径。这个专题主要讲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与途径,让我们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专题二讲的是发展心理学。主要讲的是幼儿期的心理发展,透过游戏来看儿童的心理发展,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要给儿童玩耍的时间,提供好的活动场地和合适的玩具以及科学的指导。

专题三讲的是心理健康辅导理论与原则。通过什么是心理健康过渡到心理健康辅导的含义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原则,同时提出了心理健康教师的素质要求。心理健康教育不再是我们片面认识的学生心理,它是教师和学生共同需要加强的一种教育。

接下来专题四讲的是中小学心理辅导良好关系的建立。良好的辅导关系是开展心理辅导的先决条件,也是达到理想辅导效果的先决条件。所以我们要尊重求助者,热情真诚对待、积极关注求助者,与求助者达到共情,从而建立良好的关系。

专题五讲的是教师心理关爱。现在新时代的教师,随着人们对孩子教育的关注加大,社会对教师的期望越来越高;而且整天面对的是朝气蓬勃的未成年人,这些孩子有着旺盛的精力和无尽的创造力,也经常会出一些“小状况”;另外,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一些不如意,情绪不高的低潮期。所以,关爱老师的身心健康,是必不可少的。

专题六讲的是留守儿童心理关爱。通过分析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让我们知道留守儿童是特有环境下造就的特殊群体,关爱他们,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等多面的配合与支持,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去关心爱护以及教育、帮助这一群体。

专题七讲的是中小学生网络成瘾心理辅导。网络是把双刃剑,在这网络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网络对中小学生是何其重要,但若使用不当对中小学生的负面影响也是非常大的。所以为避免中小学生网络成瘾,我们应该学会爱孩子,家长也应努力修复好亲子关系;我们也应该正确面对孩子上网这一问题,要对他们积极引导。

专题八讲的是教授帮您助子成才。通过案列和理论相结合,让我们意识到每个问题孩子后面至少有一个问题家长,有的甚至是一群;每个孩子的问题后面至少有一个家长的问题,有的甚至是一堆;天下没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家长。当孩子改变的时候会反复无常,越反复越正常,越缓慢越巩固,家长要互相鼓励。

第6篇

[摘要]文章阐述了积极心理学的含义,其对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影响意义,探讨了构建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内容上,要注重大学生积极情绪体验的培养、大学生积极人格的完善;途径上,要探索积极心理学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宏观、微观层面的意义。

[

关键词 ]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新型模式积极心理学

[作者简介]庄濛杰(1984-),女,江苏无锡人,江南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奚晓岚(1980-),女,江苏无锡人,江南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讲师,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王珏(1974-),女,陕西宝鸡人,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江苏无锡2141 2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指导项目“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型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12SJD880060)和2014年度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指导项目“大学生网络成瘾成因的多因素实证研究及神经网络预”(项目编号:2014SJD3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19-0065-02

近年来,受科学发展观的正确指引,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无论在工作方法还是理论研究上都发展迅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大多数高校不仅设立了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机构,还开设了心理学课程来辅助大学生加强自身的心理健康建设,继而形成了其学科体系框架以及理论,获得了研究成果和相关分支学科。拥有健康的心理越来越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部分。20世纪90年代,积极心理学理论被引入国内,其倡导用积极的角度来看待心理现象,积极开发人的潜力,为构建个人幸福的生活做好铺垫。相关理念、方法指导和影响了当代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提高了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水平。

一、积极心理学的含义

积极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末,是美国的一个新的心理学研究分支,其运用较为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手段,对人类行为中那些积极的、具有创造性和适应性以及令人情感满足的因素进行研究,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重点是人的积极因素,以人们所具有的潜在的、固定的、实际的以及建设性的力量、美德为出发点,主张对人的心理现象用积极的心态去诠释,以激发和挖掘人潜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从而获得良好的生活。

二、积极心理学对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1.改变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向。我国传统高校心理健康服务对象定位为那些被情绪困扰从而造成行为失调的个体,忽视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性。积极心理学的出现调整了这一错误的取向,不仅重视普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时也努力帮助个别具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去面对和处理问题,并且在对传统的主流心理学持有批判性意见的基础上,提出心理健康教育应该突出个体和群体的积极方面,关注个体的主观感受。

2.提升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地将关注点放在心理问题的预防和治疗方面不同的是,积极心理学指导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标准不仅仅是消极情绪的减少,还包括满意度、幸福感等一些其他积极情绪的增多,其主要的目标设定和工作内容是追求主观幸福感以及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

3.丰富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传统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点关注问题的成因、对策的探究等描述层面的问题,较少关注如何满足学生心理的需求和定位,这在一定程度阻碍了学生的发展。主要倡导以人为本发展理念的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拥有积极的心理潜能,具备调适自己心理的能力,只是有的被暂时遮住了而已。在此理论指导下,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将从崭新的视角来展开工作。

4.创新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工作理念及工作手段。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模式是在传统的“问题导向”模式的消极心理学的影响下形成的。积极心理学则是以研究人类积极力量与美德为主要内容的科学,从消极逐渐转换成积极,这是一次理论的创新。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在于发展一门挖掘和培养人类积极力量的科学,运用适当的测量和评估标准探索个体内部的积极力量,采取纵向研究的方式探究积极力量的形成阶段和方式,并通过有效的方法来干预和预防消极力量的滋生,从而更好地塑造个体内部的积极品质。积极心理学理念指导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测量与评估技术也得到了创新和提高,作为一套以正面指标来评价心理健康状况的新型体系,其技术手段主要是把结构化的问卷作为测评主体,并与其他方法有效结合,形成一个多元化的测评体系。

三、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的构建

1.积极心理学体系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以构建一套完善的积极心理学体系为基础,其成功的关键在于将积极心理学理论注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中,全面、科学、实效地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第一,大学生积极情绪体验的培养。主观幸福感是指人们对其生活质量所做的认知性和情感性的整体评价,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养成是其积极情绪体验培养的重要部分。近年来,我国出现教育资源的短缺、学业繁重、就业压力加大等现象,导致大学生缺乏主观幸福感,形成消极的心理状态。因此,为使大学生能够积极面对压力和挫折,培养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任务。积极心理学认为,主观幸福感的获得有三种基本的积极体验,即对过去生活的满意感、对现在生活的福乐感、对未来的希望感,这就衍生出培养大学生积极体验的三个子目标。积极心理学主张,通过引导大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过去生活的愉悦上,摆脱痛苦的经历,提高他们的生活满意感;通过调动大学生的兴趣爱好,提高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目标明确性,加强他们的福乐感;通过引导大学生建立信心面对未来的挫折,提高他们的希望感。只有从这三方面人手,才能有效地提升大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

第二,大学生积极人格的完善。拥有积极人格的个体会采取更富有成效的应对策略来处理生活中各种压力和困境。因此,如能培养大学生形成合理的归因方式、解释风格以及内在的心理动力,就可以帮助他们不断完善人格。积极心理学把人格分为乐观型和悲观型两种。赛里格曼认为,人们在面临成功或失败时都会自我解释其原因。乐观型解释风格认为失败或挫折只是暂时的,由外因引起,通过自身的努力可以改善,或者当外部环境改变时情况自然会好转;悲观型解释风格的人则会认为失败和挫折是长久的甚至不可改变的,并且他们会将此悲观心理转移到其他事情上。乐观型解释风格的人往往是自信的、积极的,注重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外物;而悲观型解释风格的人往往是消极的,注重外界的影响,他们容易形成压抑,紧张,焦虑,自卑等负面情绪问题。因而,调整大学生的这些负面情绪,需要培养他们积极乐观的归因方式,从而形成积极的解释风格。

2.积极心理学体系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途径。积极心理学体系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既要获得制度、环境等方面的保障,又要对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师资力量等方面有所要求。

第一,积极心理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宏观层面的探索。一是要从制度方面做好保障,建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按照国家要求配备心理学专业背景的专职工作人员,规定其职称走教师系列或思政系列,从而确保队伍稳定性;同时确保工作经费的投入及软硬件配备等。二是学校上下都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融人素质教育和专业培养中,这是一个系统工作,要贯穿新生入学到毕业就业的每个环节。三是要创建积极的物质和人文环境。高校的校园物质环境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景观,学校整体的布局规划、校园建筑、绿化美化和周边环境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道德品行以及情感气质。创造积极的人文环境可以帮助大学生获得更多的积极情绪体验,包括优良学风的建设、公平的奖惩制度以及积极校园文化的营造。四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支持有很大的关系。高校要积极挖掘家庭的潜能,开展“家长学堂”等心理普及活动,将积极心理学教育渗透到家庭教育中。此外,高校要运用自身的学科优势为社会多作贡献,相应地,社会也将带来正向的反馈,在这种良性循环影响下,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事业将朝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第二,积极心理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微观层面的探索。一是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途径。心理健康教育将弱化以往的问题导向,更多地将积极心理学内容渗透到课程建设、校园活动及宣传中,在心理咨询和团体辅导中通过发掘个体自身的力量来有效地预防、治疗心理疾病。二是心理工作者师资队伍培养是重点。在对专业人员培训基础上,要充分利用中国特色的党团队伍力量,积极建设基层心理辅导工作站,加大对兼职人员的培训力度,将培训规范化、系统化,完善和强化学校的预防体系网络。三是发挥同伴教育的积极作用。通过设立和完善朋辈互助工作制度,专业的培训及督导,培养一批大学生朋辈组织,通过他们将积极的心理学理念通过各种校园文化活动渗透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去,最终达到助人自助。四是借助优势展现亮点。开展基础性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优势展现的首要前提,通过展现学校的特色亮点以及与其他学校的相互交流借鉴,有利于学校自身的发展,能更好地服务本校。五是积极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情况如何需要接受积极的评估体系检验,内容主要包括:对涉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各个部门的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评估,如是否建立心理咨询室、专兼职人员配备情况、经费下拨情况等;对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过程进行评估,包括是否开设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咨询是否运用积极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潜能从而解决问题,实现自我的成长等;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进行评估,通过积极心理学为导向的心理量表对个体和群体进行测评,包括生活满意感、主观幸福感、积极的内在动力、积极的人际关系等,从而对心理健康教育是否实现积极教育的目标进行效果评估。

高校的功能之一是培养人才,优秀的人才必须以身体和心理完满状态为前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心实施从消极向积极的转移,既是现实的需要,也是人性的需要。

[

参考文献]

[1]龚继峰.积极心理学与心理健康教育创新[D].南昌:南昌大学,2008.

[2]顾娅娣,积极心理学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J].科教文汇,2007(9).

[3]郭兰,邓芳,心理测评:开放式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手段[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 10).

[4]况志华,叶浩生.当代西方心理学的三种新取向及其比较[J].心理学报,2005(5).

[5]李金珍,王文忠,施建农.积极心理学:一种新的研究方向[J].心理科学进展,2003,11(3).

第7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 体质健康教育 价值

中图分类号:G804.49 文献标识码:A

高职院校肩负着为社会培养与输送具有一定专业素养的技术型人才的重要责任。伴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经济模式已从原有的集约型向着精细型转变,由此对于专业性的技术工人的综合素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专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以及身心健康素质已成为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的必备条件。在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体系中,身心健康素质占基础地位,是高职学生其他专业素养得以不断发展与完善的先决条件。因此,加强对高职学生健康素质能力的培养,就成为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核心目标。而学生身心健康素质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不仅需要体育教学的全面促进,同时,还学要学生要具备良好的健康意识。因此,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开展体质健康教育,来强化对学生健康意识的激发与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1高职院校开展体质健康教育的实用价值

1.1贯彻落实《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推进健康教育与体育教学的有机融合

为了切实把握学生的体质健康现状,我国制定并实施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其目的在于测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检验其锻炼的实际效果,进而对学校体育教学的发展取向以及发展体系的构建情况做出切合实际的评判。相对于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而言,在体育教学中开展体质健康教育,不仅能够增进学生对于体质健康重要内涵的理解,同时,还能够规范与引导学生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确保其体育健身活动的实效性。这对于推动健康教育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的有机融入,具有极其重要的实用价值。

1.2激发与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确保学生“健康第一”思想的自主生成

“健康第一”主要是指在社会个体的发展进程中,健康素质会对发展的实际效果起到决定性作用。“健康第一”思想有效地诠释了健康的地位以及所扮演的角色。开展体质健康教育的实质是对学生进行系统而有效的有关体质健康的相关理论、内涵以及技能的培养,在促进学生确立正确的健康意识的基础上,强化对健康重要意义的理解与认知。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毕业后,将成为某一生产环节的骨干力量,因此,为了实现自身社会价值的转换,为社会的发展做出应有贡献,健康是不可或缺的基础条件。体质健康教育的开展,强化了学生对于健康重要性的理解,提高了学生发展自身健康素质的自觉性,进而确保其“健康第一”思想的有机生成。

1.3促进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全面发展,为其未来的自我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目前,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已成为高职院校教育体系的核心目标。由于健康素质在综合素质能力体系中占据着基础地位,扮演着保障者的角色,因此,加强对学生健康素质的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体质健康教育的开展,加深了学生对于健康基本含义的理解,提高了学生发展体质健康的基础能力,促进了学生“健康第一”思想的形成。这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发展与完善,具有重要的促进与保障作用,成为其未来实现自主发展、自我完善以及自身价值体现的重要基础。

2在高职院校开展体质健康教育的途径

2.1转变教学观念,确保健康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有机植入

体质健康教育是一种融合了体育教学与健康教育内容的新型教育形式。在高职院校传统的体育教学中,只是强调对学生进行体育运动技能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健康意识的培养,因而,造成了体育教学与健康教育的相互剥离,使得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社会实用价值极为低下。因此,为了确保体质健康教育在高职院校的有效开展,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摒弃传统的单一而狭隘的教学目标,将健康教育有机地植入到体育教学当中,使得学生通过体育教学来实现体育运动技能与健康意识的全面发展,这对于推动与规范体质健康教育在高职院校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

2.2构建完善体系,实现对学生健康教育的常态化发展

体质健康教育的实施与发展,需要完善的教学体系的支撑与保障。因此,构建起彰显适应性与实效性的体质健康教育体系,就成为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目标。这就要求:(1)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注重对健康教育内容的引入;(2)在教学发展取向的确立上,要凸显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3)在教学手段的采用上,要强调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将健康教育贯穿于体育教学的全过程;(4)在教学评价的设置上,要加大体质健康测试的比重,提高学生对于体质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由此构建起具有常态化、实效性的体质健康教育发展体系,为推进高职院校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全面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3结语

鉴于高职院校学生未来的职业特征,加强对其健康素质的培养与提升,是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必须要承担起的社会责任。因此,积极开展体质健康教育,来强化对学生健康意识的培养,提高其接受体育健康教育的自觉性,确保其“健康第一”思想的有机生成,无论是对于学生个体的未来发展,还是对于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创新,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渗透  课堂氛围  

        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渗透是当前素质教育的难点之一。通过开展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可以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心理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从学科教学的特点出发,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挖掘各学科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寻求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含义

        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指出:“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也就是说,人的健康不仅包括生理健康,同时包括心理健康。著名健康学者马斯乐指出,“心理健康比生理健康更重要”。

        2006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的定义了心理健康教育——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心理健康教育要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在学科教学等各项教育活动中都应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我们教师要寻找学科教学内容中的契机,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有效渗透的意义

        学科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亦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科学地研究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渗透模式及实施策略,无论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建设,还是实践指导都具有重大意义。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全员性策略,有利于在学校中营造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氛围。学校的职责是教书育人,这个职责要通过教师来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不应只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成为心理辅导者,帮助学生身心两方面健康成长。

        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渗透是指教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自觉地、有意识地遵循学生的学习心理规律,在授予学生一定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智力能力的同时,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并巧妙结合学科内容,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有效渗透的途径

        目前,在各个学校教育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共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许多学校的广泛关注。很多学校在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创建了不少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如进行各种形式的集体辅导讲座、设立心理咨询室进行个别咨询、利用学科教学进行渗透等等。在这些形式中,利用学科教学进行渗透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功效持久、行之有效的好方法。下面我就利用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几个问题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首先,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教师要精心设计具有一定深广度和趣味性的问题,不断激活学生的认知兴趣,使学生的情感始终围绕着教学中心,保持他们心理的觉醒状态,让其在轻松愉快中得到学习。这样,不但有利于身心健康,对提高教学质量也有很大帮助。

        其次,教师要保持愉快的心境。心境是一种微弱、平静而持久的情感色彩,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心情。教师积极的心境可以使学生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进入兴奋状态,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我们常发现,课堂上学生的活跃程度和教师的面部表情、声音语调有着直接的关系。教师和颜悦色、笑容可掬,学生看到老师就会产生一种幸福和友善的情感,教师轻松愉快的情绪、期待信任的眼神、自然亲昵的动作还会使学生倍受鼓舞,产生愉悦的心理体验,有助于培养健康的情感。这就是为什么学生在不同教师的课堂上表现出差异巨大。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参与课堂教学,积极开动脑筋思考,课堂知识吸收率就高,并从中获得教师和学生之间更多的尊重与接纳。

        第三,根据教学内容挖掘可渗透的因素。渗透的内容应该是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的,换句话说,我们必须分清主次。在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内容,应该是该堂课的教学素材中所蕴含的,必须反对,抛开课本来侈谈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第9篇

关键词:思想品德;心理健康教育;结合;途径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2-0254-02

一、思想品德课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意义

1.思想品德课教材内容的设计是结合的基础。初中思想品德教材的内容在原来的基础之上,经过几次的修改完善,现在的教材最大的亮点便是增加了很多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资源。如做一个自尊的人,做情绪的主人,做意志坚强的人,挫折孕育成功等,这些内容对于克服学生可能存在的自卑、依赖、孤僻、偏执的心理问题会起到很好地帮助作用。这种优势是任何其他学科都无法相比的,这为思想品德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创造了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因此,我们提倡将思想品德课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通过整合思想品德课中涉及到的心理健康方面的内容,在教学中教师若能结合初中学的认知特点,用运恰当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在思想品德课上潜移默化地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对学习、事业的信心。这样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而且还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2.结合有利于教育效果最大化。由于某些学校在物质条件和师资力量方面的原因,即便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形成健康人格的重要环节,但是却没有人力物力开着正规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利用思想政治课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通过现有的思想品德课对学生进行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可以弥补没有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缺憾,不失为一个很好的教育途径。

3.结合也是互补。思想品德课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教学模式化严重,固定了教师和学生的思维以及上课的过程,久而久之,学生对于思想品德课程的兴趣有可能减弱。相反,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模式有着很大的优势,它主要通过教师运用角色扮演、游戏竞争、故事陈述等手段为活动目标创设情景,在此基础上展开讨论分析、自评互评、行为训练。这样能够将学生带入到一个情境当中,让他们变成案例中的主人公,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心理健康的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一样是活动的参与者而不是指挥者,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学生的心态更开放。由此可见,思想教育课教学需要引用借鉴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模式,以此来活化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氛围,两者的结合是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的需要。

二、思想品德课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途径

1.教师要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理论素养。当今社会是个快速发展的社会,导致青少年儿童尤其是中小学生中出现心理健康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仅是思想品德教师要学习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防治我们的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才能对出现的或可能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预防和缓解。虽然教师都学习了教育心理学等普通心理学,但大多数都是只知道一些最基本的概念,限于了解的层面,在实际工作中缺乏理论支持也缺乏真正的实际应用,遇到问题大多没有能够及使用心理学相关知识解决,而只是凭经验来做,这样做的结果效果如何,无从考证,降低了教育的实效性。因此,教师在工作之余要利用一切机会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理论学习,用坚实的理论基础夯实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特别是思想品德教师,更应该了解掌握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能够将思想品德中涉及到心理健康方面的内容提取出来,并运用心理学相关知识对内容进行加工和深入,这样才能将思想品德课程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在思想政治课堂上完成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

2.挖掘《思想品德》教材内容。现行的各年级的《思想品德》教材,里边包含着不少有关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内容,从不同的方面渗透着对学生的人格要求和智能训练要求,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资源,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例如在讲“世界因生命而精彩,珍爱生命的人,无论何时何地,无论遇到多大挫折,都不会轻易放弃生的希望”时,教育学生维护生命健康权,认识到生命是珍贵的,也是脆弱的,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价值的。在肯定自己的价值,珍爱自己生命的同时,也要尊重他人的生命。又如在讲“自尊是人人都需要的”时,我利用“自尊即自我尊重,指既不向别人卑躬屈膝,也不允许别人歧视、侮辱”这一定义,在弄清楚自尊含义的基础上,进一步弄清自尊的表现,即注意容貌上的修饰,举止方面的文雅以及行为的后果,为得是塑造更好的形象,以赢得别人对自己的肯定;知耻是自尊的重要表现;金无赤足,人无完人。一个人有缺点并不可怕,关键是能够正确对待自己的缺点。教师只要善于发现,找准切人点,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在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辅以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性格、兴趣、能力等,学会对自己进行客观评价,形成自我调节的心理机制,从而找到一条发展自我、实现自我的途径,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第10篇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职能的不断扩大,护理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而健康教育也成为护理工作中的重要部分,为临床的治疗发挥重要的作用。

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身体缺陷,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这是1948年,WHO中明确定义的,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的发展,健康的含义也在扩大,不仅要有强壮的体魄,能抵御各种疾病的侵袭,还应具备完美健全的精神状态,心理平衡和调节能力,应付多种不良的心理刺激,共处和谐社会。为适应医疗市场需求,满足患者对不断增长的健康保健的需求,这就要求我们护理工作者掌握病人的情况,根据病情的进展,生活的需求作出相应的健康教育现,总结如下。

1 资料

选取我科住院1个月以上的患者76名,男性36名,女性40名,平均年龄70岁,其中大专毕业的30个,小学毕业的40个,文盲6个。

2 方法

根据年龄,受教育的程度,病情的轻重,及日常的需求等作出合理的规化,对健康教育的内容如疾病的基本知识、用药知识、饮食调理、劳逸结合、情志调节、自我预防保健等加以罗列,分别分次分时的向患者进行宣教,并以关心询问的方式了解其掌握的程度。

3 实施

3.1 文字宣传。由于静脉输液时间较长,对有一定知识,接受能力强的患者,积极配合的情况下可直接发放住院期间健康宣教单,专科疾病的知识卡交给患者阅读,使患者在不同阶段对疾病加以认知,同时还可利用板报、专栏等方式全面的指导。

3.2 言语解说。对于文化程度不高,行动不便等患者实行言语解说,可利用查房,发药,打针等时间从饮食、精神、生活起居、劳逸等各各方面进行沟通,取得患者的信任,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

3.3 患者反馈。可采取询问的方式了解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对患者可能造成的误区及时的处理,以及对病情的进展有着更深的了解。

3.4 集体教育。对于院内举办的专科专病讲座鼓励患者积极参加,满足患者不同问题的知识需求,使得患者更容易接受治疗。

4 结果

经过不断的努力,从发放的问卷调查中可以看出病人的满意度由85%上升到98%,也加快了病情的恢复,更好的促进了护患合谐,同时对于护士也是一种无形的鼓励。

第11篇

树立“预防为主”、“健康第一”的思想

可以把“大学生健康教育”课和体育课一样纳入到必修课的计划中去,或者提高其学分比例,采取强制措施或条件引导普及健康教育,同时扩大卫生知识的普及率。大学生可以学习掌握必要的卫生知识,逐步建立起符合健康要求的个人行为,改变各种不良习惯,树立讲卫生的良好道德观念,自觉遵守学校卫生制度,使学校卫生工作得到普遍的支持。

通过健康教育可以使大学生由浅入深地掌握各种必要的健康信念,使他们进一步了解健康的意义和价值,逐步加强生活自理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加强大学生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提高自我的生活质量,实现优化后代,强盛民族的美好愿望。老师可以在健康传播中采用人际传播、大众传播、组织传播及自我传播的方式,运用健康传播技术,如:语言教育方法、文字教育方法、形象化教育方法、电化教育方法等,讲授大学生的生理、心理健康标准以及学习卫生、运动卫生和食品与营养健康知识,指导学习熟悉对主要的传染病、性病、艾滋病的预防措施,掌握常见病的防法和用药基本知识,并通过实际演练,提高学生应用在紧急情况下的自救与互救的技能。

定期运用健康测量标准的指标进行高校评估检查

健康测量是将健康概念及与健康有关的事物或现象进行量化的过程,即依据一定的规则,根据被测对象的性格和特征,用数字来反映健康概念与健康有关的事情或现象。依据健康测量指标来考评高校大学生健康教育的效果及水平。

用知识的疫苗来提高大学生自身的免疫力

教师在授课中要取得较好的效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传播技巧是十分重要的。课堂上要重视师生互动而不能只是单向的、说教的教学方法;要善于调动起学生积极性,使课堂气氛热烈。首先师生要沟通、理解、信任与尊重,保护对方的隐私;第二,对周围环境、人群健康情况应有所了解,不管是回答咨询、专题讲座、授课、座谈等都应针对性强、有的放矢、使对方产生兴趣、共鸣;第三,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如对非医疗专业的学生使用了很多医学术语,对方理解不了医学术语的含义,也是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的,同时需要具有科学性。

通过讲授卫生知识,使大学生意识到他们目前的不健康行为方式;使学生感到有信心,有能力通过努力改变不良行为,在内容上尽量贴近生活,使之刻骨铭心的记忆在脑海中受益终身。

春季传染病预防工作和健康教育相结合

通过健康教育有计划、有步骤地做好各种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做好学生的常见病预防工作。认真落实晨检和疫情报告制度。要健全并落实学生晨检、因病缺勤病因追查与登记制度、一旦发现传染病患者或疑似传染病患者,应在第一时间报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上级主管部门并落实有关防控措施;各高校要加强发热门诊的值班力量、加强与卫生部门的疫情信息沟通,做到对传染病患者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及时治疗。

加强人群聚集场所的管理。要加强教室、宿舍、图书馆、食堂等人群聚集场所的通风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在已发生呼吸道传染病流行的地区、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减少或停止大型室内集体活动。

开展呼吸道传染病预防知识宣传教育活动,落实1小时校园体育锻炼时间。要在春季开学后,以各种形式开展1次预防流感、肺结核、水痘、手足口病等为重点的传染病预防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同时还要加强对家长的宣传工作,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要采取切实措施、确保学生每天1小时校园体育锻炼时间,增强学生体质。

深入开展学校食品卫生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加大监管力度,明确工作责任,健全工作制度,落实工作措施,切实提高学校食品卫生安全水平。春季开学前,要对寒假期间闲置未用的饮食饮水设备、设施及餐饮用具进行全面彻底的清洁、消毒,消除卫生死角,排除安全隐患;对上学期剩余的食品原料、调料等要进行认真的检查,清除过期变质食品原料和调料确保食品采购、贮存、加工、出售等各个环节达到卫生标准和要求,坚决防止食品卫生安全事故发生。

第12篇

关键词:中学生;健康教育;内部心理环境

新时期的我国教育提倡“以人为本”,即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特别提出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在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诸要素中对于学生的健康教育和学校的内部心理环境都有着很大的影响力。那么,如何看待这两方面的影响力呢?下面笔者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校园内部心理环境的含义

从广义上来说,校园内部心理环境是指我们的学生生活、学习的社会环境,既有物质方面的,也有社会意识形态方面的内容;而从狭义上来说,它是指学生所在学校的环境,主要是包括学校内部对大多数成员都发生影响的传统、风气、人际关系气氛以及任务目标的明晰性等,即校内心理环境,它具有特殊性,即不是单指物质环境,也不单纯指成员个体对环境的心理感知,其实质是一种能动的气氛环境。它对于学生的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学生健康教育和校园内部心理环境的关系

中学生的健康教育,受十分复杂的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不同的因素之间又构成了多层次、多方位、相互交叠的影响。学生的健康教育并不是完全被动地、无条件地接受校园内部心理环境因素的影响,而是有其主观能动性。这种主观能动性会随着学生个体年龄和学段的增长日益明显,从而表现出在同一心理环境下,学生的健康教育既表现出一定的共通性特征又有个体的差异性,这种特性对学校内部心理环境产生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中国正一步步融入世界,社会的巨大变化也给我们学校的德育工作带来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内部心理环境更加复杂

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市场经济在一定程度上确定了个人利益的合理性,并改变了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组合形态,生成了日益激烈、内容丰富的竞争环境。对外开放,正在改变着人们传统的交往形式;互联网的不断普及,使传媒环境、虚拟环境对人们身心的影响凸现出来。基础教育的社会化,正在改变着学校传统的教育交往形式,扩大了学校与社会之间的文化交往,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也影响着校园内部心理环境。由此,新的教育理念下的校园内部心理环境因素与传统教育下的内部心理环境因素以及现代社会的环境因素相互衔接、交互影响,从而使现念与历史传统、“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与学校传统文化交汇在一个现实平台上,构成了一幅纷繁复杂的现代学校内部心理环境图景。

(二)在内部心理环境复杂多变的情况下,学生的健康教育空间得到了扩展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不仅延伸了自己的五官和四肢,也延伸了大脑。国际互联网的发展,正在日益广泛地影响着学生,使学生越来越摆脱了对自然空间的依赖,发展和拓展了社会空间。基础教育的社会化改革,促进了学校与社会的交流,便捷的交通条件和快速的信息传递方式,为学生更多地接触社会形成新的社会关系提供了可能。学生在活动空间上的扩展和在社会关系上丰富的过程,也是学生健康教育空间的扩展过程。随着学生健康教育空间的扩展,在影响学生健康意识、态度、行为等因素中,健康教育与校园内部心理环境的影响更加交错,让人难于区分。

(三)内部心理环境作用的强化向学生健康教育提出了挑战

内部心理环境作用的强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影响性。在学校生活中,学生接触环境的多元性,使得各种校园内部心理环境因素的作用不像生物因素那样有明显的特异性,诸多环境因素造成的影响具有很大的重叠性。校园内部心理环境因素作为刺激源,它很少是一次击中,其作用主要是通过缓慢逐步积累发生的,是潜移默化的。这就使得本来难以显示其特异性的内部心理环境的刺激作用更无特异性了。第二是恒常性与积累性。校园内部心理环境广泛存在于学生的学校生活中,对学生产生稠密和持久的作用,即作用的恒久性。校园内部心理环境作用的积累性是指环境以一定的时序作用于学生个体,可以形成应答累加、健康效应累加等作用,即环境作用的积累性。第三是交互作用。校园内部心理环境对学生的作用一方面是通过交互的方式进行的,是文字、图像、声音、动作等形式的共同作用。另一方面是通过内容和功能的交互而发挥作用。内部心理环境因素可以直接影响学生的健康意识、态度及行为,也可以作为其他环境因素的中介,或以其他环境因素为中介发挥作用。

总之,社会的不断发展给我们学校教育工作带来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学校既要关注教书也要关注育人,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成人成才。

参考文献:

1.马国义、张庆春、崔建强,《社会心理环境与少年运动员成才》[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39(3):87-90

2.张梦,《论高等学校内部心理环境及其建设》[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24

3.姜艺、李晓锋,《中国需要健康教育———兼论健康教育的全面观》[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27

4.卢文玉、孙百忍,《大学生健康教育概论》[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8

5.王皋华,《体育新课程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