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欧姆定律的重要性

欧姆定律的重要性

时间:2023-07-25 17:17:3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欧姆定律的重要性,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欧姆定律是指,在同一电路中,通过某段导体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这段导体的电阻成反比。该定律是由德国物理学家欧姆在1826年4月发表的《金属导电定律的测定》论文提出的。

随研究电路工作的进展,人们逐渐认识到欧姆定律的重要性,欧姆本人的声誉也大大提高。为了纪念欧姆对电磁学的贡献,物理学界将电阻的单位命名为欧姆。

麦克斯韦诠释欧姆定律为,处于某状态的导电体,其电动势与产生的电流成正比。因此,电动势与电流的比例,即电阻,不会随着电流而改变。在这里,电动势就是导电体两端的电压。因为物质的电阻率通常相依于温度。根据焦耳定律,导电体的焦耳加热与电流有关,当传导电流于电体时,导电体的温度会改变。电阻对于温度的相依性,使得在典型实验里,电阻相依于电流,从而很不容易直接核对这形式的欧姆定律。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

1.知识目标。

(l)掌握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

(2)理解端压跟外电路的电阻的关系,理解断路和短路时的端压和电流;

(3)理解端压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

2.能力和方法目标

(l)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实验研究,得出结论”的探究物理规律的科学思路和方法;

(2)通过学习,使学生会用闭合电路欧姆定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在教师指导下,师生共同探讨的启发式教学。

【教学器材】

电压表、电阻箱、电键、电池组、J1203型蓄电池、导线等各24组。新电池两节,内阻较大的电池一组(电动势为9V以上),灯泡若干,演示用电压表,保险丝,导线若干,单刀双掷开关,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师:如图1电路,将电压表接在电源两端,从电压表上读出的是什么?

生:电源电动势。

演示实验:测电源电动势并观察灯泡亮度。

师:出示图1装置示教板,简介实验装置,分别开关打向1和2,让学生通过电压表的实物投影读电源和的电动势。

生:,。

师:(将电压表换接成小灯泡,开关接1时。小灯泡很亮,几乎发白光)问:开关接2时,会发生什么情况?

生:(猜测):①烧毁,②更亮。

师:(开关接通2,小灯泡还不如接1时亮。)

生:(哗然,形成强烈反差)

师:学习了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后,我们就能解释这一实验现象了。

2.新课教学

2.l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数学表达式(在教师的启发下,引导学生完成)

师:什么样的电路叫闭合电路呢?

生:由电源和用电器组成的完整电路。

师:电源有哪些重要的参量?

生:电源电动势和内阻。

师:(出示图2的动画电路)闭合电路中,流过内电路和外电路的电流有什么关系?

生:相等。

师:电源的电动势与端压(外电压)、内电压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生:E=U=U′。

师:现设通过电路的电流强度为I,外电路的电阻为R电源电阻为r,根据欧姆定律,可以把上式进一步写成怎样的形式?

生:根据欧姆定律,外电压U′=IR,内电压U′=Ir,代入E=U+U′,可以得出:E=IR+Ir。。

师:如果我们要探讨电路里的电流强度I跟哪些因素有关,有什么关系,还需要把公式改变成怎样的形式?

生:可以改写成:。

师:好,这就是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数学表达式。它表示:闭合电路中的电流,跟电源的电动势成正比,跟整个电路的电阻成反比。在公式中,R的含义是什么?

生:外电路的总电阻。

师:对给定的电源,E、r均为定值,外电阻变化时,会引起电路电流的变化,I随R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生:由公式知,R变大则I减少,R变小则I增大。

师:根据U=IR,R变大时端压(外电压)会随之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生:(猜测。有人说变大,有人说变小)

师:请两个学生介绍判断的过程和依据。(暂时不做评价,由“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过渡到学生实验上来。)

2.2探讨U随R变化的规律

学生实验:探讨U随R变化的规律

师:如果给你一个电源,一个电键,一个电压表,一个电阻箱,让你来探讨外电压U随外电阻R变化的规律,你该怎样设计电路?请画出电路图。

生:(画电路图)

师:(讲评学生所画电路,指导学生进行实验)

生:(出示实验数据记录,得出结论)端压随外电阻的增大而增大,随外电阻的减少而减少。二者变化的趋势相同。

师:能否根据闭合电路欧姆定律从理论上分析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生:(讨论,在教师诱导下得出)

师:刚才我们通过实验和理论探讨了端压随外电阻变化的规律,得出了上述结论。请大家再思考,当外电阻很小时,会发生什么情况呢?

生:外电阻减少到零时,会发生短路现象。

师:短路时的电流有多大呢?

生:(可能会说无穷大教师从电路电阻出发引导,使学生得出)短路时:R=0,I=E/r,U′=E,U=0。

师:短路时的电流取决于E,r。一般情况下,电源内阻很小,像蓄电池的内阻只有0.005Ω-0.1Ω,所以短路时电流会很大,很大的电流会造成什么后果呢?

演示实验:保险丝熔断现象。

师:(出示示教板,简单向学生介绍电路的元件,先让电灯开始正常工作)大家说说,怎样的外电路才算短路呢?

生:将电键合上,使外电路的电阻R=0。

师:(演示:合上电键,保险丝烧断起烟,小灯泡熄灭)保险丝烧断,说明短路时的电流的确很大。如果没有保险丝,短路时很大的电流长时间通过电路,就可能损坏电源,甚至酿成火灾。所以在实验操作中和日常生活、生产中要注意避免短路,也不能图方便用铜丝替代保险丝。那么,怎样使电路恢复正常呢?

生:(教师引导)先排除故障,再换保险丝。

师:当外电阻很大时,又会发生什么现象呢?

生:(引导学生类比得出)断路。

断路时:R∞,I=0,U′=0,U=E。

师:电压表测电动势就是利用了这一道理.通过前面的讨论,我们对U随R变化的规律有了了解,但在讨论中都是以电源的E、r不变作为前提的。如果有两个电源,它们的内阻不同,端电压随外电阻的变化有什么区别呢?

2.3U随R变化的根本原因

学生实验:探究内阻不同时U随R变化的特点(电路如图3)。

师:现有四节干电池组,电动势约6V,内阻阻值大约在0.5Ω-2Ω之间;有一个蓄电池组,电动势约6V,内阻大约在0.005Ω-0.1Ω之间。请大家再做实验,比较这两个电源U随R变化的特点。

生:(实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实验结论:内电阻很小的电源,端电压随外电阻的变化不明显。

师:大家推测一下,当电源内电阻为零时,外电压还随外电阻的变化而变化吗?

生:不随。

师:能否理论推导一下?

生:r=0,无论I如何变化,U′=Ir=0,故U=E-U′=E不变。

师:内电阻等于零的电源叫理想电源,它的端压是不定值,不随外电阻的变化而变化,初中讨论的都是这样的电源。可是,实际的电源都有内阻。正是由于r≠0,才导致U随R的变化。可见,U随R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生:r≠0。

3.规律应用演示实验:(装置见图5)

师:(简单介绍实验装置,电源为6V干电池组)逐个合上电键,灯泡的亮度会不会发生变化?

生:(讨论,看法不一)

师:(实验。结果发现接入电路中的小灯泡亮度逐渐变暗。)怎样解释看到的现象?

生:随着灯泡逐渐接入,外电路的总电阻逐渐减小,外电路的端压逐渐减小,由知,灯泡消耗的实际功率逐渐变小,灯泡亮度变暗。

师:(改用蓄电池作电源,再做上述实验,结果发现灯泡亮度几乎不变)

生:蓄电池内阻很小,外电路电阻变化时,端压变化非常小,灯泡消耗的实际功率变化很小,因而亮度几乎不变。

师:这一现象再次说明了……

生:内电阻不为零是端压变化的根本原因。

师:请大家思考,开始上课时做的演示实验为什么会出现那样一个结果?

生:(讨论后得出)电源的内阻很大,比灯泡的电阻还要大,因此内阻分压也大,第二次加在灯泡两端的外电压没有第一次的大。

师:你们的推理是否正确,实际测量一下就知道了。

演示实验:

师:(测图1灯泡两端在电键按1和2两种情况下的端压。结果表明,第二次的端压小于第一次)

生:(露出满意的笑容)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解决了上一节课学习电动势时产生的“端压为什么会随外电阻的变化而变”的疑问,得到了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搞清了端压变化的根本原因。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有没有新的问题?

生:实验测量中发现,随着外电阻的增大,端压并不是一直增大的,这是为什么?

师:(表扬提问题的学生,引导大家讨论,然后解释)当外电阻大到一定程度时,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知,总电流极小,内电阻止的分压趋近于零,端压趋近于电源的电动势,接近于发生了断路现象。

生:老师,你是怎样知道干电池和蓄电池的内阻的?

师:这个问题提的好。我们是在干电池组内阻大于蓄电池组内阻的前提下得出端压变化的根本原因的,如果事实不是这样,则结论也就不成立了,这个问题留做课后思考,下节课我们将通过实验来测定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实际上今天的课已经告诉了你一种测量方法了……大家还有问题吗?

生:……

4.小结

4.l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是高中电学中的重要规律之一,要掌握其内容并会运用它分析电流强度、端压随外电阻的变化规律。以及端压跟电流强度的关系。根据I=E′(R+r)、U′=Ir、U=E-Ir可知:

RIU′U

R=0,I=E/r,U′=E,U=0(短路)

RIU′U

R∞,I=0,U′=0,U=E(断路)

4.2在初中讨论电路问题时,不考虑电源内阻。到了高中,有些问题常要考虑电源内阻。路端电压随外电阻变化而变化,其根本原因是因为电源有内阻。我们关心路端电压的变化情况,是关系到用电器能否正常工作的问题,这在实际应用中有现实意义。

5.布置作业(略)。

【教学设计说明】

1.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在高中“恒定电流”一章中占有重要地位,这是一节承上启下的课。在设计本节课时,我十分注意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在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于中学生来说,创新精神主要体现在学生应具有创新的意识,其直接的表现就是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提出问题。因此在课堂上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上。根据上一节课中学生对端压会发生变化所产生的疑问,我设计了本节课的教学流程,旨在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得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形成习惯的最终目的。在这节课的最后,还留给学生一段时间,让他们自己来提问题,并讨论、解答,这也是出于培养创新意识的需要。

2.利用实验发现规律,利用实验验证结论是贯穿整个课堂教学的一条主旋律。本节课一开始,就利用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与演示实验的矛盾巧设“悬念”,使他们的心理经历了一次前科学意识与物理规律的强烈碰撞,求知欲望之火被迅速点燃,从而兴致勃勃地进入了主动学习的“角色”。在教学活动中,一个个演示、学生实验不断地开后学生思维的“阀门”,他们时而全神贯注,时而心领神会,在一系列“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实验研究,得出结论”的过程中,错误的前概念逐步被纠正,科学的物理规律在脑海里扎下了很。物理教学活动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得到了有机的统一,科学美的教育也渗透在其中了。

第3篇

关键词:初三物理;电路故障;教学策略

在初中教育活动中物理科目从初二开始设置,电路方面的知识则从初三才开始讲授,初三学生平常对电路接触不多,在学习电路故障知识过程中通常会遇到不少障碍和困惑。为此,初三物理教师在电路故障教学实践中,应当采用多种科学有效的策略帮助学生分析和理解电路故障原因,让他们善于发现和解决问题,这对于提升物理整体教学质量来说意义重大。

一、认真研究物理电路故障问题的解题步骤

在初三物理电路故障教学过程中,所有电路问题中的电阻变化均会影响到电压和电流的变化,这类物理题目,大部分初三学生在解题时都会感到有些许难度。所以,初三物理教师可根据电路故障题目进行认真研究和分析,着重讲解电路故障问题的解题步骤,使学生以后遇到同类物理题目时能够更快、更有效地进行解题。当然这种解题思维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还需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让他们做到随机应变和灵活应用。

以“欧姆定律及其应用”教学为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学生巩固深化对欧姆定律的理解和认识,能够在具体情境中灵活运用欧姆定律解决实际问题,使他们进一步正确掌握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的方法。在解决与欧姆定律相关的物理题目时,教师可这样讲述解题步骤:先根据电阻的实际变化情况,以此辨别总电阻的数据变化,而对于电流表的变化能够利用欧姆定律来实现,假如欧姆定律无法辨别出来,可让学生使用并联、串联电路中电流和电压的数据变化,以此研究出电阻的变化规律。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并联电路中总电压两侧的电压并不会因电阻变化而变化,电压表数据是不会改变的。

二、学生主动探究分析电路故障的具体原因

在初三物理电路故障课程教学中,为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电路故障问题,教师需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分析电路出现故障的具体原因,根据具体原因处理电路故障问题。这就要求初三物理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对他们进行合理恰当的指引,使其运用学习过程的电路知识和固有的经验基础,认真研究并联和串联电路中发生故障的常见原因,并对这些原因进行分类归纳和整理,让学生形成独立解决电路故障的能力。

例如,对于初三物理中电路故障问题,教师可引领学生这样分析故障产生的原因。其一,先利用仪器来测量电源是否出现短路现象,即为电流直接返回到电源的负极,中间并不经过任何电器。其二,认真查看电流表、电压表,以及正负极导线连接得是否正确无误,选择的量程是否适当合理。其三,着重查看整个电路是否存在短路现象,导致电器无法正常工作,诸如,滑动变阻器的接入是否正确和灯泡不亮等。另外,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分析,或者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电路故障排查,培B合作探究能力。如此让学生对电路故障进行探究,他们的探究能力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锻炼和提升。

三、优化分组,采用电压电流表分析电路故障

为进一步提高初三学生解决物理电路故障问题的能力,教师可将他们进行科学分组,引导学生合作探究电路实验和理论知识,并鼓励他们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和亲自操作实验。这样能够促进物理电路故障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有机结合,不仅能帮助学生巩固理论知识,还能提升他们的实验操作水平,并拓展知识视野。因此,初三物理教师需要对学生优化分组,让他们学会采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来分析电路故障,并解决电路故障问题。

比如,常见的电路故障一般有两种:断路和短路,假如电压表的数据和电源相同时表示发生断路故障,如果电压表的数据是零则表示电路直接进入到电流表,出现短路故障。电流表通常出现在串联电路中,利用电流表来检查电路故障相对较为麻烦,原因在于各个电器属于串联所有的电流数据一样,很难测出故障。如果一定需要电流表进行检测的话,应将电流表串联到回路上,然后再将各个电器挨个从电路中取出。假如当某一个电器取出之后电流表数据没有发生改变,即可判定为短路,电流从无到有则可认为是断路。在并联电路中可通过电流表挨个各个支路,当电流表数据显示为零时表示出现断路故障。

总之,在初三物理电路故障教学活动中,教师需意识到该部分教学内容的重要性,从认真研究解题步骤,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找出故障原因,以及利用电压表和电流表等方法来检测电路故障等角度切入,不断提高他们的物理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聂友明.初中物理电路故障的判断方法与教学技巧[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6(5):29.

第4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伏安法测电阻的原理。

2、知道伏安法测电阻有内接和外接两种方法。

3、理解两种方法的误差原因,并能在实际中作出选择。

4、理解多用电表直流电流档、直流电压档、欧姆档的基本原理.

(二)能力目标

1、通过本课的测量误差分析,实际测量对比分析,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

2、了解欧姆表的原理,学会使用欧姆表。

3、练习使用多用电表。

(三)情感目标

1、通过本课学生测量分析,器材选择判断,树立学生知识来源于实践,应用于实践的观点。

教学建议

1、伏安法测电阻这个实验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了,但是初中时只要求学生掌握测量基本原理,不需要学生考虑测量的误差以及引起误差的原因,也不需要学生掌握两种连接方法,而在高中阶段,本节重点是伏安法测电阻的两种接法,使学生知道在什么情况下应该用哪种接法,知道两种接法对测量值带来的不同测量结果,要求学生对两种连接方法所产生的误差来源有所了解。

在新课讲解中可以首先复习电阻定义,引出测量电阻的思路,结合具体实际,提出两种测量方式,分析误差原因,总结适用条件,通过测量分析,进一步巩固。通过器材分析选择,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学生活动展开时应该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两种测量电阻方法的误差原因及适用条件,利用自行测量进一步体会适用条件,通过练习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器材选择判断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本节是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运用,具有联系实际的意义,为学生提供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机会

2、教材要求了解欧姆表的原理,不要求进一步讲解欧姆表的刻度等问题.

通过对欧姆表原理的讲解,进一步加强学生使用欧姆表的能力,重点强调欧姆表在使用前调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学生分清欧姆表的各档位之间的转换,知道欧姆表内置电源的正负极与两个表笔之间的连接,会对欧姆表进行读数和测量。

3、对于程度不同的学生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果学生的程度较好,可以对电阻的测量进行展开教学。除了讲解以上两种电阻测量方法以外,还可以向学生介绍其他方法。比如替代法,补偿法,惠斯通电桥法,另有利用一个已知电阻和伏特表,一个已知电阻和安培表进行测量的方法。

教学设计示例

电阻的测量

一、教学目标

1、在物理知识方面的要求:

(1)了解用伏安法测电阻,知道伏安法测电阻有内接和外接两种方法,无论用“内接法”还是“外接法”,测出的阻值都有误差。

(2)懂得误差的产生是由于电压表的分流或电流表的分压作用造成的,并能在实际中根据给出的具体数据考虑选用什么规格的仪器。

(3)知道欧姆表测电阻的原理。

2、能力方面的要求:

(1)引导学生理解观察内容的真实性,鼓励学生寻查意外现象及异常现象所发生的原因。

(2)通过本课的测量误差分析,实际测量对比分析,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

(3)培养学生细心操作、认真观察的习惯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使学生掌握引起测量误差的原因及减小误差的方法。

2、难点

(1)误差的相对性。

(2)根据给出的具体数据考虑选用什么规格的仪器来减小误差。

三、教具

电压表,电流表,欧姆表,测电阻的示教板。

四、主要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我们在初中时已经做过了“用电压表、电流表测电阻”的实验,现在,再做“伏安法测电阻”,是不是简单的重复呢?大家可以回想一下,当初做实验时的情况,把两个示数相除,再多次求平均即可,那你们有没有想过,这样得到的就是电阻的真实值吗?不是,原因在于电压表和电流表都不是理想的。

(二)教学过程

1、伏安法测电阻

我们已经了解了电流表并非无电阻,而电压表也并不是电阻无穷大,用这样的表去测量电阻,会对测量结果有什么样的影响?

(1)、原理:利用部分电路欧姆定律

我们利用电压表,电流表测量电阻值时,需把二者同时接入电路,否则无对应关系,没有了测量的意义,那么接入时无非两种接入方法,那么电路应如何?请同学们画出。

(2)、电路:

如果是理想情况,即时,两电路测量的数值应该是相同的。

提出问题,实际上两块表测量的是哪个研究对象的哪个值?测出来的数值与实际值有什么偏差,是偏大还是偏小?

外接法

是两端电压,是准确的,是过和的总电流,所以偏大。

偏小,是由于电压表的分流作用造成的。

实际测的是与的并联值,随,误差将越小。

内接法

是过的电流,是准确的,是加在与A上总电压,所以偏大。偏大,是由于电流表的分压作用造成的。

实际测的是与A的串联值,随,误差将越小。

进一步提问:为了提高测量精度,选择内、外接的原则是什么?

适用范围:;

[思考题]给你电源、电流计、已知电阻、开关和未知电阻各一只,如何设计测量电阻的电路。

方法:将A前后两次串入和各支路,测得电流强度为和,应有,则)

2、欧姆表测电阻

伏安法测电阻比较麻烦,实际应用时常用能直接读出电阻值的欧姆表来测电阻,关于欧姆表的构造,先请同学们看书。

以上欧姆表的结构示意图。借助电流表显示示数,测电阻不同于测电流、电压,表内本身含有电源,表盘上本身刻定的是电流值。试想,在两表笔间接入不同的电阻时,电路中的电流强度会随之发生改变,且一个阻值对应一个电流值,即指针偏在某一位置,所以可知:

(1)、原理: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2)、刻度的标定:

①两表笔短接,调,使,刻出“0”

②两表笔断开,指针不偏,刻出“∞”

③任意加上,,在指针偏转到的位置,刻出“”;

④若是正好是呢?应有,不难看出此时、,是此时的欧姆表内阻,也称中值电阻。

拿出一块欧姆表演示一下刚才的过程,同时说明:

①红、黑表笔的规定是为了与以往的电压表、电流表“+、-”极统一,即电流流入的为正极,电流流出的为负极。

②由于与并不是简单的反比关系,所以欧姆表的刻度是不均匀的,从有向左,刻度越来越密。

(3)、使用欧姆表的注意事项:(请同学回答并总结出)

①测电阻时,要使被测电阻同其它电路脱离开。

②欧姆表一般均有几档,而且使用时间长了,电池的E,r均要发生改变,所以在每次使用前及换挡后都要进行调零。

③每次使用后要把开关拨到OFF档或交流电压档的最大量程。

由此也可看出,利用欧姆表测电阻仅是粗测而已,在此基础上,应再利用伏安法测量才会比较准确。

3、课后小结

第5篇

关键词:高中;电磁感应;常规题型;归类解析

物理知识与文学类知识存在本质区别,在解决物理问题时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与分析能力。电磁感应是物理学科的难点,也是历年高考的重点,那么要想在高考中轻松应对这些题目,要了解电磁感应的常规题型及该题所要考查电磁感应的知识点,以此找出问题的突破点。

一、高中电磁感应的常规题型概述

电磁感应内容可以是每年高考物理学科必考的重点内容,就这几年的物理命题而言,从命题方向上来看,重点对学生感应电流方向判定、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导体切割磁感线时电动势的相关计算、楞次定律等物理知识进行考查,从高考命题形式上来看,既有单独对一项物理知识点的考查,同时也有物理综合知识考查的计算题,并且一般都是物理综合命题的分值比较高,具有一定的难度。高考物理例题中常见的综合物理题型有电磁感应与力学综合规律的综合、电磁感应与电路规律的综合、电磁感应与能量守恒的综合等等。

二、高中电磁感应常规题型的归类解析

1.电磁感应与力学规律的综合题型解析

电磁感应与力学规律综合应用是历年来高考物理学科重点考查的知识点,那么解决这类问题的重点在于对物体运动的状态进行分析,在分析过红才呢过中寻找其临界状态,比如说速度变化、加速度变化、感应动势变化、导体受力运动变化、安培力变化及电动势变化等等,这些因素的变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相互影响。以下是笔者通过一道高考例题对电磁感应与力学规律的综合应用解析。

例如:AB与CD是两根固定的、足够长的平行金属导轨,两金属导轨之间距离为L,水平面与金属导轨平面的夹角用θ表示。整个金属导轨平面内部都有与金属导轨平面斜上方垂直的均强磁场,该磁场的磁感应强度为B,在金属导轨的AC端点连接一个电阻,电阻值为R,同时还要连接一个垂直于金属导轨放置的、质量为m的金属棒ab,从静止状态开始沿着金属导轨进行下滑,求解在该运动过程中金属棒ab的最大速度(金属导轨之间的动摩擦因数用μ表示,金属导轨与金属棒之间的电阻大小可以忽略不计)。

解析:金属棒ab在沿金属导轨下滑时会受到四个作用力、分别是摩擦力Ff、支持力FN、重力mg与安培力F安,若金属棒ab由静止状态开始进行下滑后,那么这个过程属于变加速过程,当金属棒ab下滑期间其加速度降低到a=0时,其本身的速度就会增大到v=vm。此时金属棒ab与金属导轨处于平衡状态,以后金属棒ab再下滑将按照vm匀速下滑。按照E=BLv、I=E/R、F安=BIL等公式的计算要求对金属棒ab所受的力进行正交分解,FN=mgcosθ,Ff=μmgcosθ,根据E=BLv、I=E/R、F安=BIL可得,将金属棒ab作为研究对象,再依照牛顿第二定律应为:mgsinθ-μmgcosθ=ma,金属棒ab在做加速运动时,此时减小的是变加速运动,那么当a=0时金属棒ab的运行速度处于最大值,金属棒ab达到vm时有mgsinθ-μmgcosθ=0,根据此式计算出金属棒ab在运动时的最大速度。

在求解这类题型时应在金属棒受力分析基础之上,根据牛顿定律,并结合电磁感应定律、安培力公式及欧姆定律等相关知识点,从而建立起金属棒的运动状况及受力状况,理清金属棒的运动变化与电磁感应规律之间的关系,这样会使整个解题思路更加清晰,找到求解这类题型的突破口。

2.电磁感应与电路规律的综合题型解析

电源内部电流一般都是由负极流向正极,而电源外部则是由高电势向低电势的方向流动,因此在求解电磁感应与电路规律综合物理题时要明确等效电路相关内容,清楚的指出电源、内电路及外电路,在求解电磁感应电动势过程中需要对 等相关内容,那么要解决此类物理问题,对于电源外路应根据其结构对其内部各元件的连接状况进行分析,并画好等效电路图,这主要是利用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对其进行求解,当然在电磁感应与电路规律综合物理题型求解中,还需要结合题目全面考虑该题材所要考查的知识点,综合考虑电功率及电功等能量关系式,并对闭合电路的实际运行状况进行分析。电磁感应与电路规律综合考查是高考物理题型的重要形式,在求解过程中首先要清楚感应电动势大小,其次要明确内外电路,画出等效电路图能够明确解题思路,快速解出试题。

3.电磁感应与能量守恒的综合题型解析

电磁感应与能量守恒综合题型也是历年高考物理科目考查的重点,一般高考例题主要是对能量转化问题进行考查,利用导体切割运动及磁通量的变化等形式所产生的能量转化为电能;电流在流动过程中在利用电场力做功也可将电能转化为物体学中其他形式的能量,这就是电磁感应与能量守恒综合题型考查,它诠释了电磁感应与能量守恒之间的关系及相互转换过程。比如在能量转换去向分析中,可以通过导体棒切割磁感线运动对其进行分析,按照其做功及能量变化状况作为依据点,将整个运动过程与理论结合在一起进行详细的分析求解。

三、总结

电磁感应知识内容牵涉面较为广泛,与力学规律、电路规律及能量守恒等知识也紧密相连,当然高考中的电磁感应相关知识点还有很多,但是其在求解中存在一定的共性。一般情况下,在电磁感应相关问题求解中,需要明确掌握两个定律,抓住电磁感应相关运动中研究对象的受力及能量转化状况,从而对电磁感应相关问题进行灵活求解。

参考文献:

[1]肖斌.高中物理电磁惑应常规题型酌解析[J].新课程,2010,9(28):19-20.

第6篇

关键词: 新课标 物理教学 教学方法 控制变量法

1.正确认识控制变量法。

影响某个物理量大小的因素(变量)可能有多个,怎样才能确定哪些因素没有影响,哪些因素有影响,以及影响的程度如何呢?在实验中我们采用的是这样一种方法:在研究某个因素的影响时,只改变这个变量的大小,而保持其他的变量不变,从而确定这个因素是否影响物理量的大小,以此类推,对有关变量逐个加以判断,就能找出影响物理量大小的所有因素,这种方法称为控制变量法。控制变量法是解决复杂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在学习欧姆定律时,可以开展用控制变量法分别研究导体中的电流与电压和电阻有什么关系的探究活动,让学生进一步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定量研究,使其能力得到提高。学生将实验数据记录于下面二表,讨论得到两个结论:①保持导体电阻不变时,导体中的电流跟它两端的电压成正比。②保持导体两端的电压不变时,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再综合得到结论(欧姆定律):“一段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这段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它在初中物理中很常用,也是有效的探索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如果教学生掌握了控制变量法,这必将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更有利于研究性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2.控制变量法的在初中阶段的重要性。

在科技迅猛发展、知识日新月异、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我们应该认识到,能力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掌握方法的多少和熟练程度的高低。因此,教会学生掌握学习物理的科学方法,自觉探讨知识背后的思想方法,是物理教学的首要任务。初中阶段应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的物理规律有:音调与乐器弦长、粗细和松紧的关系、滑动摩擦力与压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压强(压力产生的效果)与压力和受压面积的关系、通电导体发出的热量与电阻、电流和通电时间的关系(焦耳定律)等。这为提高学生应用控制变量法探究问题答案的能力提供了许多锻炼机会。

在教学活动中应有意识地让学生从见识到熟悉再到试着做,去掌握这种研究方法,让他们认识到物理规律是观察实验、物理思维和数学推理的产物,让他们也会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揭示出有关物理量之间的关系。例如用这种方法研究导体的电阻与哪些因素有关,小结于下表。

用这种方法可以定性地研究问题,并为学生将来进行定量研究在方法上打下基础,培养了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

3.怎样在教学中有效地应用控制变量法呢?

3.1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入手

只有先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对症下药,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初中生对自然规律的探求欲望和逻辑思维能力都逐渐地达到一定层次。可以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使学生对控制变量法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可通过以下4步渗透控制变量法:(1)介绍著名科学家通过应用控制变量法进行科学探究的成功案例或有趣的事迹,使学生对控制变量法产生深刻的印象和浓厚的兴趣。(2)通过对典型问题的探究过程,教师先演示着应用控制变量法进行探究活动,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认识控制变量法的形式和内涵,使学生初步认识和领会控制变量研究问题的思维过程。如引言中可以探究水中的气泡从哪里来、装满水的杯子最多能装回形针的个数与什么因素有关等。(3)先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应用控制变量法试着探究一些和示例相似的问题,然后让学生独立的探究一些自己喜欢或感兴趣的问题。(4)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践活动,如研究植物的生长快慢与阳光、水分、温度因素的关系等。

3.2立足于教材

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对于探究性学习要求越来越高,过程与方法目标是教学的三维目标之一,而利用控制变量法的探究活动则是教材中最为基础探究方法。初中阶段的大部分概念的定义规律的建立中都蕴含着控制变量法这一科学方法,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不能就知识而讲知识,也不能单纯地就方法而讲方法,科学方法教育必须与物理知识教学相结合,方法教育要以知识传授为载体。

教材中有部分内容是直接通过控制变量法教学的,如探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探究液体压强大小的影响因素、探究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探究动能、势能大小的影响因素、欧姆定律、焦耳定律等。通过这些直接应用控制变量法,学生不但能很好地掌握这些物理规律,更能系统地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培养自身的科学素养。教材中在许多概念或规律的探索和推导的过程中,都隐性地运用了控制变量法这一科学方法。例如,对“比热容”下定义时,把“单位质量”和“温度升高1℃”这两点作为基本条件,这样就突出了物质吸收的热量跟物质种类的关系,使“比热容”这一概念能反映“物质吸热(或放热)的本领”这一物理意义。还有,在研究速度、密度等知识的教学过程中都隐含了控制变量法。所以,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用控制变量法进行教学的素材,抓住知识和方法的结合点,这是通过知识教学渗透控制变量法教育的凭借点。

3.3多方面渗透

学生要完全地掌握控制变量法,使之成为自身能力的一部分,必须经历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不但需要在了解学生心理特征的基础上,立足于教材,而且要多方面地持之以恒地进行训练。

3.3.1通过物理概念的学习逐渐渗透

物理概念是从大量同类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中抽象出来的,所提示的是客观事物的共同性质和本质特征,物理概念的形成过程就是应用科学方法思维的过程,这为我们提供了渗透控制变量法的教育素材。

3.3.2结合物理规律进行控制变量法渗透

生活中的各种现象都是有着内在的规律的,而这种规律往往是由多种因素复杂的、共同的影响所表现出来的。在生活中让学生关注这些规律的变化与各种因素的关系,在教学中再结合控制变量法去探索、总结物理规律,效果很好。

3.3.3结合物理学史进行控制变量法渗透

利用学生对物理学家的尊崇的感情来渗透控制变量法的应用,效果会更好。例如介绍著名的物理学家焦耳研究焦耳定律的过程,如何研究出电热与电流的平方成正比、与电阻成正比、与通电时间成正比的结论。

3.3.4结合物理习题进行控制变量法渗透

在初中物理的中控制变量法的习题很多,这也是中考重点考查的内容之一,所以在平时练习时就要注意控制变量法的练习,使学生不但在生活中、科学探究中会应用控制变量法,更能应用控制变量法分析题目。例如2010年株洲市的中考试题:在“探究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实验中,老师用压强计做了如图10所示的(a)、(b)、(c)三次实验。比较实验(a)、(b)可知液体压强与液体的密度有关;比较实验(b)、(c)可知液体压强与液体的深度有关。

图10

控制变量法制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一种典型方法,其他如观察与实验法、类比法、假说的方法、抽象与概括的方法、分类比较法、理论推导法等,也可在教学中适当向学生介绍,让学生在预习新课和解答习题时进行尝试。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方法的运用与知识的传输同样重要。只有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才能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周琳.活动式教学法初探.中国教育学会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2002.5.

第7篇

一、问题引发“认知冲突”,自然推出实验原理

实验原理是实验的灵魂,是实验目标得以实现的根本保证和重要依托。实验原理的提出,不能平铺直叙,要以问题的面貌出现,才能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和高度重视。问题的类型可先利用开放性问题引发认知冲突,再通过封闭性问题逐步回归到正确的实验原理。

【问题1】同学们,我们来思考一下,如何测量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

【问题2】究竟用何种原理和方法测量,误差小且又便于操作?

【问题3】如何依照定律进行测量?

通过三个递进性的问题,引发认知冲突,自然推出实验原理,逐步将学生的思维归入正确方向。

二、问题围绕原理设定,自主构思实验装置

实验装置是实验目标得以实现的物质平台,也是实验原理的“软件”物化,故此要引导学生结合实验目标和实验原理直观构建相应的实验装置。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主构思本实验的电路装置。

【问题4】那么根据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如何设计本实验的电路装置?

这是一个半开放性问题,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变式演化,可得出几种形式,对应地就可设计出几种电路。设置此问题意在了解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定律、是否会灵 活运用定律变式的情况,以强化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巡视课堂发现,各实验小组基本上都先认真讨论一下定律的准确内涵,然后围绕定律展开电路装置构想。绝大多数学习小组呈现出的是如图1所示的电路,少数小组给出了如图2所示的电路,极少数学生画出类似于图3、图4所示的电路。

三、问题引领规范操作,准确获取有效数据

实验操作与数据获取是实验教学的核心环节,其中不但包含着实验操作的科学规范、实验数据准确、有效的获取,而且承载着对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综合学科素养的培养。

【问题5】请各实验小组按照自己设计的电路,利用所提供的实验器材连好实物电路。

【问题6】请同学们谈谈如何安全有效地读数。

四、问题引导误差分析,正确指导数据处理

任何实验都会存在误差。因此,分析误差进而缩小误差是实验教学不可缺失的一环,也是体现实验教学效率高低的重要标志。要搞好这一环节的教学,更应精心设置问题。以问题引导学生不断学会误差分析,正确进行数据处理,提高实验结果精度。

为典型起见,笔者先带领学生对图1所示电路进行误差分析,设置了如下问题让学生讨论:

【问题7】图1中为什么要使用滑动变阻器?

【问题8】如何处理数据才能缩小偶然误差?

【问题9】图1中产生系统误差的根源是什么?

【问题10】用图1电路测出的电动势和内阻的值跟真实值相比是偏大还是偏小?为什么?

【问题11】如何缩小图1中的系统误差?

学生对问题7、问题8和问题9都能较顺利地作出正确回答,但在回答问题10和问题11时表现出困难。对这两个问题分析,通常是从直观性出发,单纯用U=E-Ir图象法。笔者在教学中感到,单纯用U-I图象法,不能全面深刻地解决问题,比较好的方法是函数辅以图象法。

五、问题激活求异思维,提升实验创新意识

问题是激活求异思维的钥匙。笔者在每次实验教学的常规任务完成之后,均习惯于设置一些立足基本原理的变式拓展性问题,供学生进行发散思考。

【问题12】上面我们已学习了两种通过测量电流和路端电压而得到电源电动势和内阻的实验方案,还能否设计出其他实验方案呢?能否省去一只电压表或电流表呢?

设计图3和图4电路的学生顿时活跃起来,展示出了自己的电路图。尽管他们设计的电路有错误,但却成了课堂上生成的宝贵的教学资源。为了让设计图3和图4的学生自己发现电路中存在的错误,同时也为强调实验原理的重要性,紧接着笔者提出了如下问题。

【问题13】请设计图3和图4的同学再思考一下:自己设计的电路所依据的原理是什么?是否具有可操作性?

设计图3和图4的学生,在寻找对应函数关系、拟订操作步骤时,很快发现因需外电阻的读数而应将滑动变阻器改为变阻箱,如图5和图6所示。

【问题14】如何根据变阻箱值和电压表值或电流表值得到两电路的电源电动势和内阻?

学生展示如下:对图5电路,U=E量-■r量,则有■=■+■・■。根据实验数据,作出■-■图象,如图7所示。利用图象的纵截距先得出电动势的测量值E量,再由其斜率得到内阻的测量值r量。

对图6电路,E量=Ir量+IR,则有■=■+■・R。

根据实验数据,作出■-R图象,如图8所示。利用图象的斜率先得出电动势的测量值E量,再由其纵截距得到内阻的测量值r量。

【问题15】图5和图6所示的两种电路是否存在系统误差?原因是什么?

学生有了前面实验分析误差的思考方法和思维深度,很快得出:图5和图6两种电路都存在系统误差,前者仍然是因为电压表的分流作用,后者则是因为电流表的分压作用。

【问题16】两电路的电源电动势和内阻测量值与真实值相比是偏大还是偏小?

笔者启发学生,考虑电压表的分流作用和电流表的分压作用,寻找与上述图7和图8两图象真正对应的函数式,从而解决该问题。

为了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笔者进一步提出了如下问题:

【问题17】同学们可将图5与图1、图6与图2进行对比,能否找到它们实验原理上的本质共同点,从而将图1和图2的电路误差分析结果,分别直接迁移到图5和图6电路中来,以快捷地分析出图5和图6电路的系统误差。

【问题18】创新的思路是在实践中逐步延伸和拓展的。同学们课后思考一下,能否将前面学过的电压表和电流表改装方法嵌入上述测量电路而构成新的电路?

设置此问题,意在让学生初步体会到知识的演化与方法的重组也是创新的一条重要而有效的思路。

第8篇

自学能力是一个人获得知识和更新知识的重要能力,也是一个人的一种基本素质。中学教师必须充分重视并不断地培养和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不但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以及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增强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自学能力对每个人都是终身有用的,阅读是提高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应从指导阅读教科书入手,使他们学会抓住课文中心,能提出问题并设法解决,还应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可是当前不少师生仍然不重视对课本的阅读,而是热衷于题海战术,不少学生往往只凭课堂上听老师所讲的定律、公式就忙于做题目,造成基础知识不牢,缺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不良后果。教师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必须从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做起。从来人们都是说学生到学校读书,而从没有人说学生到学校“听书”,而教师在学校则是“教书”,而不是“讲书”。“教”就是引导学生怎样读书,怎样思考分析问题。下面我谈谈教师充分利用课本,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方法。

一、为学生阅读教材创造条件

一方面,要经常对学生进行自学能力重要性的教育,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有了自学能力,才能不断地充实和更新自己的知识,才能适应迅速发展变化的社会,才能不断攀登科学的高峰。另一方面要多为学生阅读课本创造条件。学生自学必须有时间的保证。现在中学的科目繁多,各科作业也很重,学生每天平均自习的时间只有2―3小时,一些学生认为:做作业都来不及了,哪有时间去看书啊?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必须改革教学方法,改变填鸭式的“满堂灌”。一堂课如果一讲到底,学生便始终处于被动状态,连思考余地都没有,有些问题即使上课讲了,学生也做了练习了,但是考查起来还是不懂,这说明只有教师的讲是不行的,还必须有学生的独立思考,自己消化才行。另一方面,作业题应少而精。题目是永远做不完的,教师应精选典型习题,指导学生深入探讨,独立思考,在分析习题过程中探索其规律,在解题的实践中逐步地掌握其思路和方法。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少灌输、多诱导,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学习和钻研问题的过程。

例如在上《欧姆定律》这课时,教师只通过演示实验讲清电流跟电压的关系,至于电流跟电阻的关系,以及归纳得出定律,就可以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进行分析比较、归纳和阅读课文后得出结论,然后教师加以小结。这样既可在课堂上有时间让学生阅读课本,又可使学生自己实验、思考、讨论和研究问题,更可促使学生去认真钻研教材。

二、根据物理教材的特点,加强阅读指导

物理课本中既有对现象的描述,又有对现象的分析、概括;既有定量计算,又有动手实验;在表述方面,既有文学“语言”,又有数学“语言”(公式、图像),还有图画“语言”(插图、照片)。看这样的书,既要懂得文字表述的意思,又要理解数学的计算及其含义,有时还得画图,等等。学生刚开始时不容易读懂,也不习惯。因此,一开始教师就必须加以引导,要求学生从头到尾地看,并给予指导,必要时,在课堂上还得边读边讲;重要的句子、结论要求学生用笔划出来,对一些叙述较复杂的段落还要加以分析解释。

例如:《阿基米德原理》这一节课,学生阅读课文后,对课文提出的概念、定义和原理就有了一个初步的轮廓,对实验过程和现象也有所了解,并能作大致的分析,这时教师可通过提问和学生一起进行讨论研究,使之进一步理解。然后教师指出,并要求学生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应特别明确:哪个是受力物体,浮力的大小、方向,以及在什么情况下才有浮力,等等,帮助学生理解“原理”的实质,而不去死记硬背条文。

第9篇

探究式教学不是某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一种范围较广的教学方式。它可以有许多种类型。例如,我们用理论探究的方式学习知识是探究;学生自选课题,设计实验,解决问题也是探究。物理探究式教学的课堂具有明确的研究目标目的,它是为了达到某种结果或某种目的而精心设计的,教师可以根据活动的难易程度以及学生知识和能力水平,进行程度不同的指导。例如,问题的来源,可以是学生自己提出的,也可以是教师通过特殊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的,甚至可以是教师或教材提出的。又如,数据的收集,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调查,亲自收集数据,也可以给出实验数据让学生分析并作出解释,甚至将数据和数据的分析方法都告诉学生。在物理学的教学中,不但要学到知识,更要得到能力的提高。这种方法与能力的获得,主要渠道包含在探究式教学的主要环节之中。

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的主要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探究式教学的主要环节,为教师设计教学策略提供了参考的框架,为教师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提供了帮助。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涉及全部,也可涉及部分,要根据实际适当安排突出不同环节的探究活动。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思维活动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双向互动为原则,以顺利推进科学探究进程。

探究式教学改变了过去偏重于知识的传授,教学中环环相扣,易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促使学生灵活地掌握新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的实施应从以下几点做起:

课前准备:根据大班教学的实际情况和教学本身的需要,科学划分合作探究小组。先将全班同学根据动手能力和学习成绩分成四个层次,然后将每个层次的学生各出一人,自由组合,组成四人合作探究小组,组内各同学分工要明确,同时组内角色要周期转换,例如,第一次甲操作乙记录,第二次就让乙操作甲记录,要注意发挥每个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作用。

教师课前应让每个合作探究小组的学生对课题提前预习,明确探究目标,收集有关资料,收集身边一些生活、生产用品作为实验器材的补充。同时还应精心备课,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实验能力,创设探究活动的问题情境。有目的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促进学生产生质疑、困惑、探索求解的创造性学习动机。

课堂实施:在课前准备基础上,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有目的有步骤去落实,具体实施时应做到:

1.营造有利探究的情境氛围,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究动机

首先,要努力创设一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民主、平等、宽容、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消除探索学习过程中的恐惧心理,全身心投入到学习探索与创造之中。在学生做实验进行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在教室里巡视,与各小组进行交流,倾听学生的问题和想法,及时评价学生的探究进程并确定适合学生学习的下一步计划。

其次,要改变传统的“学生被老师牵着走”的做法。教师要充分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探究学习的潜能,激励学生去探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观点和思维。建立师生间、学生间的密切合作关系,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沟通、交流与合作。

最后教师还要充分利用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神秘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动机,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参与性和实践性。必要时,教师可把学生集中起来,通过演讲、示范或讨论等形式提供其他相关信息。

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教师在引导学生独立探究的基础上,必须重视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和交流活动。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探究成果和方法、倾听他人的探究经验,并进行客观的比较和鉴别,从不同的角度改进自己的学习经验,提高认识,克服独立探究中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正确理解所获得的知识。除此之外,在教学中让探究小组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充分讨论,交流意见,不但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还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物理表述能力。

2.通过物理实验实现探究的自然过程

在物理学中,许多自然事物的本质属性要通过实验才能揭示。对于实验现象以及实验中数据的变化,要善分析,要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数据的变化来抽象出概念或规律。因此,探究实验的过程,往往就是获取知识的自然过程。如在欧姆定律教学中开展探究式学习,在掌握电流、电压和电阻三个物理概念基础上,根据实际引导学生利用控制变量法,分别研究电流与电压的正比关系;电流与电阻的反比关系,分析实验数据归纳得出欧姆定律,并在应用中加以巩固和深化。如果没有实验配合来学习是很抽象的,若通过实验数据的变化来分析,定律的内容就容易理解了。

3.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展现探究过程

在探究式教学的引导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更加清楚地观察实验现象,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助于帮助学生进行理性思考,从而通过现象归纳出基本规律。例如,在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学生很容易通过实验清楚地观察到凸透镜成像的各种情况,实验为学生掌握凸透镜成像规律奠定了基础。但对凸透镜成实像大小的变化规律就难以理解,因为前者处于静态,而后者则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在实验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演示代替实物演示,化静为动,大大增强了实验效果。

第10篇

分利用有限的时间,取得满意的效果?笔者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抓住主干知识及主干知识之间的综合

概括起来高中物理的主干知识有以下方面的内容:

1.力学部分:物体的平衡;牛顿运动定律与运动规律的综合应用;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及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2.电磁学部分: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的运动;有关电路的分析和计算;电磁感应现象及其应用。

3.光学部分:光的反射和折射及其应用。

在各部分的综合应用中,主要以下面几种方式的综合较多(在高考中突出学科内的综合已成为高考物理试题的一个显著特点):

1.牛顿三定律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综合(主要体现在力学、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运动、通电导体在磁场中运动,电磁感应过程中导体的运动等形式)。

2.动量和能量的综合(是解决物理问题中一个基本的观念,一定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也是每年必考内容之一)。

3.以带电粒子在电场、磁场中为模型的电学与力学的综合,主要有三种具体的综合形式:一是利用牛顿定律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解决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运动,二是利用牛顿定律与圆周运动向心力公式解决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三是用能量观点解决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

4.电磁感应现象与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综合,用力学和能量观点解决导体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问题。

5.串、并联电路规律与实验的综合。

二、针对高考能力的要求,做好以下几项专项训练

高考《考试大纲》中明确表示学生应具有五个方面的能力:即: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实验能力。针对以上能力的要求,要注意加强二个方面的专项训练。

1.审题能力

每次考试总有人埋怨自己因看错了题而失分,甚至还有一些人对某些题根本看不懂。这都是审题能力不强的表现,如何才能避免呢?具体来说,在审题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如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关键词语的理解。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在审题时,只注意那些给出具体数值(包括字母)的已知条件而对另外一些叙述性语言,特别是一些关键词语,也可能是对要求讨论的研究对象、物理过程的界定,忽略了它,往往使解题过程变得盲目,思维变得混乱。

(2)隐含条件的挖掘。如:“两接触物体脱离与不脱离的临界点是相互之间的弹力、摩擦力为0”(因弹力和摩擦力属于接触力);“绳子断与不断的临界点为绳子的拉力达最大值”;“追击问题中两物体相距最远时速度相等,相遇不相碰的临界点为同一时刻到达同一地点时V ≤V ”;“做变加速运动的物体,当合外力为最大时,加速度最大,当合外力为0,加速度为0,而速度达到最大”;“两物体碰撞过程中速度相等时系统动能最小”等都是一些常见的隐含条件,要在大脑中形成一种潜意识。

(3)排除干扰因素。在一些信息题中,题目给出条件中的常常有命题者有意设置的干扰因素,只要能找出这些干扰因素,并把它们排除,题目也就能迅速得到解决。

2.表述能力及解题的规范化训练

每次考试阅卷以后,总是感叹学生在表述方面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往往是言不达意,甚至一道综合应用题,有时就是聊聊几句就完事。同时,因运算能力也不行,使得该得分的得不到分,或得不到满分,造成无谓的丢分,实在可惜(但这谁也不能原谅)。怎样答题才算规范呢?

首先是文字表述方面要做到以下几点:

(1)对解答中涉及的物理量而题中又没有明确指出是已知量的所有字母、符号用假设的方式进行说明;

(2)说明题中的一些隐含条件;

(3)说明研究对象划研究的过程;

(4)写出所列方程的理论依据(包括定理、定律、公式);

(5)对求解出的物理量中的负号的含义加以说明。

其次是列方程时要做到“四要四不要”,即:

一是要方程而不是要公式(有些学生在解答时,只是简单地把一些公式罗列在一起,没有实际意义)。

二是要原始式而不是要变形式。如磁场中带电粒子的运转半径,不能直接写成R=mV/qB,而应用向心力公式:mV/R=qVB;物体从高为h处自由下落时的速度V写成V= ,而不是由机械能守恒:mV /2=mgh;下落的时间t用t= ,而不是用运动规律:h=gt /2这一原始式等等。

三是方程要完备,不要漏方程。如在电磁感应中电流未知时求安培力,应先把电路的感应电动势求出,即:E=BLV,同时利用I=E/R求出电流I,而不能直接只写安培力公式F=BIL。

四是要用原始式联立求解。不要用连等式,不断地用等号连等下去,因为这样往往因某一步的计算错误会导致整个等式不成立而失分。如上例中不要写成F=BIL=BLE/R=BL・BLV/R。

最后对结果也要注意:

1.对题中所求的物理量应有明确的回答(尽量写在显眼处)。

2.答案中不能含有未知量和中间量。

3.因物理数据都是近似值,不能以无理数或分数作计算结果,如“ 、1/2”等,应把它换成小数。

4.一般在最终结果中保留2到3位有效数字,多余部分采用四舍五入。

5.是矢量的必须说明方向。

三、量力而行,量体裁衣

在后阶段中的模拟题练习时,一般会遇到三种类型:

一是有十足的把握能完成的。

二是难啃的题。

三是心中无底的题。

对于以上三种题型,分别应以三种不同的对策应付。

对第一类型,可以采取“做过且过”,主要目的在于复习、巩固,加深印象。

对于第二类题:只好舍痛割爱,“得过且过”,因为这类题可能已超出了你的能力水平范围(在有些时候不得不承认自己的差距),否则会得不偿失。

对第三类题的解决要作为重点对象,做到“坚决不放过”。

四、选题要“精”,讲评要“细”,做题注意“精”、“细”结合

选题要“精”,主要体现在新颖性、梯度性、适度性、针对性和创新性,首先对手中的资料要仔细地分析,在此基础上可再针对性地选取一些好题,采用拼盘的方式组织起来,让学生练。讲评要“细”,即重思路、善引导、做示范、细纠正。每次在讲评时,必须先对各题的得分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与总结。

五、精读课本,不留死角

物理学中的热学、光学、原子物理学部分,是要求比较低的一部分,也正因为如此,往往在复习中花的功夫不是很多。虽在这几方面的难度不是很大,综合也并不是很多,但绝不能掉以轻心,在复习中要特别注意课本的重要性,课本是知识之源。

总之,夯实学科内的基础知识是根本,掌握基本规律的应用是方向,提高分析、推理的能力是关键,在第二轮的复习中,应尽可能利用有限时间,取得最满意的效果。只要能注意以上几个方面的问题,相信成功一定属于你。

第11篇

关键词:物理教学;德育渗透

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经针对教育问题毫不含糊地指出:“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从这句话中,我们知道德育教育在教书育人中的重要性,作为一名教师,课堂教学,是进行德育渗透的主要渠道。作为一名物理教师,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在物理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物理课程标准所明确要求的,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始终思考着物理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并进行了认真的实践,积累了一些的经验。现提出几点粗浅的认识,供大家参考:

一、利用物理学家的事迹、高贵品质,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物理学中许许多多的物理学家的素材,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能起到极好的效果。如,我在讲授牛顿第一定律时,我将牛顿的一段名言读给学生:“我就像一个在海边玩耍的小孩,偶尔拾到一颗美丽的贝壳,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远一些,那是因为站在巨人肩上的缘故。”通过这段名言,教育学生在学习上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同时也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我在讲核能这一节时,介绍原子弹和氢弹时,我把我国两弹专家邓稼先、钱学森冲破重重阻力,毅然放弃国外的优越生活和丰富条件,怀着满腔的爱国热情和报国志向回国讲给学生。通过这件实例,不但让学生体会了物理学家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只讲奉献不图索取的崇高美德,而且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讲解欧姆定律时,我首先向学生介绍德国的物理学家欧姆,以及为得到这个结论欧姆付出10多年的辛勤劳动,做了大量实验。同时,让学生课后阅读“欧姆坚持不懈的精神”的文章,从思想上对学生进行激励。

二、介绍我国物理领域的科技成果,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中心内容,因此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要长期坚持。我国古今有关物理方面的杰出成就在物理教材中有较多地方提到,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好素材。比如,我在讲磁场时,讲到磁偏角时,我说,关于地磁场的磁偏角的论述早在宋代沈括已提到,比西方早400多年;讲到惯性时,我说惯性现象的描述早在公元五百年前的春秋末期的《考工记》已有记载。通过这些成就的介绍,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他们的爱国热情。

三、通过物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意志品质

(1)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科学的基础学科。可通过大量演示实验教育学生,研究物理学的过程一点也离不开实践。使学生在用实践研究物理问题的过程中,养成尊重事实、诚实的品德。

(2)运用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意志品质。在探究性实验的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不拘泥于教材,大胆设想,积极思考,不怕困难和挫折,认真实验,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有所发现,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我们不能要求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去探索、研究,但是要培养学生的求实、求新,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精神。要求学生不仅能够做出应该的实验现象、验证物理规律,还要求学生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正确对待,这样学生不仅看到一个实验现象、验证了一个物理规律,而且掌握了一定的实验方法和技巧,有助于形成科学严谨的态度和思维品质,在协作中养成互相尊重、团结协作的习惯。

四、在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途径

我在物理教学中,采用了两种德育渗透途径:

1. 结合物理学科教学内容进行隐性的有机渗透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大部分章节内容的德育因素并不突出,而是融汇在对知识点的讲解过程中。对于这些内容,应将德育内容渗透于知识讲解过程中,并不一定非要将德育内容提到课堂教学的高度。因此,“德育教育”的重点在于渗透,即如何在不影响物理学科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将德育内容隐性地穿插于课堂教学内容与过程中,使学生在学到物理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也受到良好的德育教育。例如,我在讲解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时,我告诉学生最大静摩擦力就是静摩擦力转变为滑动摩擦力的临界点,这实际上就渗透了量变到质变的观点。而不是将量变到质变的观点从哲学角度进行详细地讲,而是通过对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的相互转换的介绍,引发学生的类比思想,使他们自觉地将两者联系起来,从而达到德育的目的。再如,物体温度的变化会引起物态的改变,而物态的改变又会导致体积、密度等量的变化,让学生进行比较,自然地渗透量变、质变规律的教育。

2. 重视初中物理教学的德育渗透教学成果评价

(1)初中物理学科考试的出题是由教研组统一出题,出题组可要求各个教师提供能够隐性地反映德育成果的新颖试题,这些试题要能够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联系,与社会发展相呼应,从而既检验了德育渗透效果,同时又巩固了德育成果。

第12篇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发展速度迅猛,每年新的知识大量的涌现。一个人在学校得到的知识是很有限的,且很快会老化。学生如果没有自学能力,毕业后无论是升入高一级学校深造,还是走上社会劳动就业,势必很难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也就无法适应发展变化迅速的信息时代,么就有可能在社会的发展中被淘汰。因此,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学物理教学,应以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为宗旨,把教会学生会学习作为一项教育目标,古人曾提出过闪光的教育思想“受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自学能力是一个人获得知识和更新知识的重要能力,也是一个人的一种基本素质。在中学时代教师就必须在平时的教学中,充分重视并不断地培养和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不但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更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增强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教学大纲明确的指出:“自学能力对每个人都是终身有用的,阅读是提高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应从指导阅读教科书入手,使他们学会抓住课文中心,能提出问题并设法解决,还应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可是在当前不少师生仍然不重视对课本的阅读,而是热衷于题海战术,特别是学生往往只凭课堂上听老师所讲的定律、公式就忙于做题目,造成基础知识不牢,缺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不良后果。在中学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必须从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做起,从来人们都是谈学生到学校读书,而从没有人谈学生到学校“听书”,而教师在学校则是“教书”,而不是“讲书”。教就是引导学生怎样读书,怎样思考分析问题。下面谈一点平时怎样充分利用课本,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做法,仅供参考。

一、教师要为学生阅读教材创造条件。

一方面要经常对学生进行自学能力重要性的教育,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有了自学能力,才能不断地充实和更新自己的知识,才能适应迅速发展变化的社会,才能不断攀登科学的高蜂,另一方面在乎时要多为学生阅读课本创造条件.学生自学必须要有时间的保证,现在中学的科目繁多,各科作业也很重,学生每天平均自习的时间只有2至3小时,学生感到做作业都来不及了,哪有时间去看书啊!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一方面必须改革教学方法,改变那种填鸭式的“满堂灌”,一堂课如果一讲到底,学生便始终处于被动状态连思考余地都没有,有些问题即使上课讲了,学生也做了练习了,但一考查起来还是不懂,这说明只有教师的讲是不行的,还必须有学生的独立思考,自己消化才行,另一方面,作业题应少而精,题目是永远做不完的,重要的是精选典型习题指导学生深入探讨,独立思考,在分析习题过程中探索其规律,使自己在解题的实践中逐步地掌握其思路和方法。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少灌输,多诱导,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学习和钻研问题的过程。例如在上《欧姆定律》这课时,教师只通过演示实验讲清电流跟电压的关系,至于电流跟电阻的关系以及归纳得出定律,就可以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进行分析比较、归纳和阅读课文后得出结论,然后教师加以小结.这祥既可以在课堂上有时间让学生阅读课本,又可使学生自己实验、思考、讨论和研究问题,更促使学生去认真钻研教材。

二、根据物理教材的特点,加强阅读指导。

物理课本中既有对现象的描述,又有对现象的分析,概括;既有定量的计算,又有要动手做的实验,在表述方面,既有文学“语言”,又有数学“语言”(公式、图象)还有图画“语言”(插图、照片)。看这样的书,既要懂得文字表述的意思,又要理解数学的计算及其含义,有时,还得面图等等。学生刚开始是不易读懂,也不习惯的,因此,一开始教师就必须用心的加以引导,要要求学生从头到尾地看,并给予指导,必要时,在课堂上还得边读边讲;重要的句子、结论要求学生用笔划出来,对一些叙述较复杂的段落还要予分析解释。例如:《阿基米德原理》这一节,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后,对课文提出的概念、定义和原理就有了一个初步的轮廓,对实验过程和现象也有所了解,并能作大致的分析,这时教师可通过提问和学生一起进行讨论研究,使之进一步理解,然后教师指出,并要求学生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应特别明确:谁是受力物体,浮力和大小,方向以及在什么情况下才有浮力等,帮助学生理解“原理”的实质,而不致于去死背条文。物理公式是用数学“语言”来描述物理规律的一种数学表达式。初中学生不易看懂,也往往把它当作代数来看待;这就需要教师一开始就要帮助他们去弄清其含义。其实,数学“语言”和文字“语言”是一致的,因此,先要训练学生当“翻译”,经常要求他们将某一物理语言或数学语言“译”成文字语言或将文字语言“译”成物理语言或数学语言,例如将“钢的密度比铝大,比铅的小”,“译”成写成“P铅<P钢<P铅”;又如将欧姆定律I=U/R公式“译”写成“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等等。然后求学生还要了解掌握公式的物理意义、适用条件、各物理量的单位以及单位公式的变形等,经常通过这样的训练,就能逐步的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此外,物理课本中还常是一些物理术语,如“属性”、“竖直”、“状态”、“路程”等等,初中学生也是不易理解的,也需要教师通过讨论、比较,帮助学生去认识、了解.

三、引导学生并成预习的习惯,逐步培养自学能力。

在初二开始上物理课时,我就向学生提出“以课本为主,课前要预习,要学会读书”的要求,为了帮助学生学会读物理书,我还特别向学生提出预习时应注意了解:①看完一节(或一段)课文后要了解这节(段)课文讲了什么物理现象?某个实验是怎样进行的,说明什么问题?②这一节(段)讲了几个什么物理概念和规律?这些概念和规律是什么意思?在日常生活、生产实际中有哪些实例?⑧在阅读课本过程中还要经常提些“为什么?”并要设法解决。④看完了课文后,有什么不懂,不理解的问题,并把不懂的,有疑问的问题记在记本上,以便上课时认真听讲,或向老师提问。除此之外,在开始时,我在课前还拟定了一些预习提纲,用小黑板写好,挂在班级上,供他们预习时参考。如上摩挟力》这一节课前列出以下提纲:①什么叫做滑动摩擦力?是否两个物体只要接触,就一定有摩接力?②在图9—11所示的实验中为什么要强调木块在木板上要做匀速运动?为什么弹簧称读出的拉力,就知道了木块和木板之间的摩擦力?⑧滑动摩接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有什么关系?通过预习提纲引导学生边阅读边思考,帮助他们有的放矢的进行阅读课本,了解其课文的中心要点,并逐步学会提出问题,并设法解决,从而不断的提高阅读能力。最后,在每上完一个单元后,还要引导学生自觉认真的进行复习,要求他们再进行一次全面阅读,在阅读过程中指导他们通过前后联系,纵横对比,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并进一步地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明确公式和定律的成立条件和适用范围,使之做到理解知识,并融会贯通。总之,培养自学能力是物理教学的战略任务之一,而提高阅读能力是培养自学能力的起点。因此,在平时的物理教学中就要充分调动学生阅读课本的积极主动性,加强指导他们阅读课本,让学生在自己的阅读中独立地感知,理解教材.通过经常性训练使学生逐步地学会自我学习的方法,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不断的提高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