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5 17:17:3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海绵城市的原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苏州市;绿化建设;海绵城市
1、海绵城市在苏州市相城区绿化建设的展示区域
1.1相城大道南段绿化景观提升工程。
相城大道南段绿化景观提升工程建设面积约5万平方米,主要为原有绿化景观的提升建设,工程于2015年10月开始建设,2016年3月竣工完成,在工程建设的润元路至古元路西侧改造提升时,原有绿地中有一条废弃的取土沟,该取土沟是原有绿化造型取土后留下的,由于处于林带之中,且水系不通,形成了较深的淤泥沟,提升改造伊始,准备运用海绵城市的理念让水系沟通,设计时设计师首先对原有的沟渠进行清淤,清淤后对水沟边缘进行修整,并在北侧改造部分驳岸,使得水系可以沟通,让沟不再成为“死沟”,同时在沟中放置卵石和种植水生植物,净化水质,在苗木灌溉时可以就地取水,减少人工的同时也可以低碳环保。端头的水适当的时候可以人工截留,低水位时的下雨期间也能在沟内保持流水,从建成的效果来看,达到了设计的目的,配合周边的慢行步道穿梭而过的景观桥和夜间的灯光,不仅体现了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也充分的展示了景观建设的效果。
1.2中环快速路景观绿化建设工程
中环快速路景观绿化建设工程总长约15公里,主要为快速路绿色通道建设,工程建设面积约100万平方米,分为田园景观段、公园景观段、城市景观段、工业景观段以及水乡景观段,工程于2015年10月开始建设,2016年5月全面竣工,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贯穿在整个景观绿化中。首先田园景观段,利用道路边侧地形改造时的斜坡自然出水,水流引入至绿化建设区域中,部分引入水池用于灌溉,部分引入地形较低的耐湿绿化中,循环利用;公园景观段毗邻荷塘月色湿地公园和苏州中国花卉植物园,工程建设中采用部分就地取土的方式将雨水引入至两个公园的水生植物池塘中;城市景观段和工业景观段利用原有道路取土留下的废池连接成为小河浜,成为绿化灌溉的水源,使得该区域不再需要洒水车;水乡景观段则利用地形改造后的水系汇集引入到周边的农田水系中,最大可能的利用产生的雨水。
2、即将建设的海绵城市绿化工程
2.1书香公园建设工程。
书香公园位于苏州市相城区元和街道,建设面积约23万平方米,预计2017年5月启动一期工程建设,工程建设主要配合苏州第二图书馆的建设,同时也是我区绿化工程海绵城市建设的样板工程,工程建设除了书香文化建设外,海绵城市也是公园建设的一个重要理念和建设环节,书香公园建设中不但利用地形起伏来进行雨水收集,还利用园路边的雨水收集系统进行水循环,可以留住水和运用水,同时利用水渗透的原理将水与植物进行有机的结合,通过生态调节可以将水分散,不造成积水也可以对水积极利用,同时在公园内的园路材质上采用彩色透水混泥土,更加强调生态,利于雨水收集。公园内的厕所采用绿色建筑标准,对废水收集和循环,可重复利用的尽量重复利用,二期建设中还将绿化海绵城市建设与第二图书馆的周边设施海绵城市建设相融合,打造苏州市相城区绿化工程海绵城市的样板工程。
2.2主要道路出入口绿化景观提升。
根据苏州市的统一要求,苏州市相城区将在2017-2018年度对主要的道路出入口进行绿化景观提升,其中海绵城市的建设也是提升的一个重要环节,根据计划2017年度将对227省道白荡湖出入口和齐门北大街出入口进行提升改造。227省道白荡湖出入口中根据设计方案,海绵城市建设主要体现在中侧分带的雨水收集和两侧的绿化沟通,由于中侧分带雨季容易积水,且部分区域地势较高,设计中结合道路改造修复,将中分带与两侧绿化联通,利用下穿相衔接,接入两侧绿化的排水沟,两侧绿化在靠近河流区域设置大型的积水池,水位过高自动排入河流之中,平时积水作为绿化灌溉使用;齐门北大街出入口改造则为建设半下层式的城市街心公园,设计方案为利用半下层式的广场收集雨水,将雨水引入至放置的石笼景墙,再经过卵石水系后开始循环利用。其他的出入口提升改造中也将海绵城市的理念融入其中。
3、海绵城市在苏州市相城区绿化建设运用的不足
3.1海绵城市目前在苏州市相城区的运用还比较初级,主要为雨水的收集和利用,当中主要是靠绿化地形的起伏和自然落水,雨水收集的效率还比较低。
3.2在雨水再利用上主要为绿化苗木的灌溉,雨水的B透和在收集上比较薄弱,不能覆盖到大部分的绿化区域。
3.3海绵城市的技术上还比较原始,主要还是在原有绿化建设形态上稍加改变,没有加入新的技术和手法。
4、今后需要改进的方向
4.1增强绿化建设中海绵城市理念运用方式的多样性,不局限于雨水的收集和绿化苗木的灌溉,要多手法、多理念的将绿化建设与市政道路周边建筑的海绵城市相结合,打造立体化的海绵城市建设。
4.2需要多研究、多学习,不能局限于自身取得的成果,要走出去,多看成功的案例,将好的方法与自身相集合,形成最适合当地建设的海绵城市理念与建设手法,同时也要多请专家,开阔视野,做好海绵城市建设这项工作。
论文摘要:结合发达国家及国内对雨水资源的利用研究来阐述构建下沉式绿地空间设计,运用海绵城市理念指导建设可持续性、弹性的绿色城市,从源头管理雨水,满足、完善城市给排水等功能,注重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本文以公园、广场、立交桥、道路、居住区等绿地空间设计为载体,探讨提高控制雨水径流的渗透、调蓄、净化利用和排放能力的方法途径,维持或恢复城市的“海绵弹性”功能,实现城市良性水文循环。
论文关键词:雨洪资源,海绵城市,下沉式绿地,城市空间
0引言
雨洪资源的利用是近年来探讨最热门的话题。为解决水环境生态与城市发展失衡这一普遍性困惑矛盾,国内外专家学者以新型雨洪技术管理为理念,将弹性的雨洪蓄渗工程技术与城建中的景观规划设计相结合,进行了城市绿色雨水利用、下沉式绿地建设等工程项目,发挥“城市海绵“的弹性作用,实现城市空间的雨水利用价值最大化。开展城市绿地雨洪利用、城市湿地公园规划建设及下沉式绿地建设等,发挥“城市海绵体”功能,实现城市绿地调蓄雨洪功能最大化价值。
1国内外海绵城市的动态发展
1.1国外海绵城市动态发展
发达国家海绵城市的研究主要体现在雨洪的利用上。它们改变以往城市集雨工程快速、高效的排水的做法,在雨水系统资源收集、管理、循环利用上,并成立了国际雨水集流利用系统协会,各个国家研究制定不同性质的国家级地方政策法规,并在实践基础上形成较成熟的技术体系。
日本政府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推行雨水贮留渗透计划,民间“日本雨水贮留渗透技术协会”成立。90年代颁布“第二代城市下水总体规划”,把雨水渗沟、渗塘及透水地面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中。1996年开始对地下储雨装置给予一定的雨水利用补助金,并形成制度。发挥法律规划、社会组织管理作用为日本城市雨水资源的技术控制及利用奠定了基础,发挥雨水多功能调蓄作用,并大规模的运用在城市中,保障了雨水资源利用的实施。
德国是最早对城市雨水采用政府管制制度的国家,20世纪初期就已经了“对未受污染雨水的分散回灌系统的建设和测量”,1989年就出台了雨水利用设施标准(DIN1989)。技术上,德国城市雨水利用主要体现在屋面雨水集蓄系统、雨水截污与渗透系统、生态小区雨水利用系统等三种形式[1]。受美国BMPs影响,德国采用雨水系统的措施类型是“湿地过滤沟系统(MR)”。目前德国“第三代”雨水利用技术及标准已经实施,已建成一批各具特色的生态小区雨水利用系统。目前在政府的引导下德国雨洪利用技术已经进入标准化,已经形成针对低影响开发的雨水管理较为系统的法律法规、技术指引和经济激励政策。
美国城市雨洪管理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水量调控,第二阶段是水质改善,1972年美联邦提出最佳管理措施的概念(BMPs),核心理念是对非点源水体的污染控制和源头控制与研究,技术处理上强调工程和非工程、生态与自然措施结合的方法[2]。第三个阶段可持续发展,20世纪80年代至今,重点是控制非点源、雨水循环、健康福利、全方位多维度综合运用等。1990年提出低影响开发(LID)的理念与技术体系,弥补BMPs技术上的缺陷,在BMPs基础上形成的雨水控制利用的综合技术体系。LID是一种基于微观尺度控制的场地设计策略,其原理是通过渗透、过滤、蒸发、截留等方法模拟雨水的自然水文过程,将径流控制源头,减轻城市排水管负担,结合景观设计,创造出优美的空间环境。
澳大利亚在1994年提出水敏感城市设计(WSUD),2000年就政府与规划部门召开了“水敏性城市设计——城市区域的可持续排水系统”会议,其核心是城市生态系统,注重水质的保护和改善,把雨洪管理与城市给排水和城市规划设计相结合,倡导多目标的发展方式,维持城市水资源的良性循环发展。英国1999年提出可持续的排水系统(SUDS),通过过滤式沉淀槽、洼沟等与BMPs技术措施结合,改善城市整体水循环和区域水生态系统。新西兰的雨水处理装置(LIUDD)设计指南、低影响设计指南,为雨水系统处理提供了指导思路。
关键词:城市道路;景观规划;生态
1城市道路景观规划现状
1.1生态失衡
有的小城镇,盲目模仿大城市的地下排水设施,而不考虑自身的自然地形,结果出现了水土流失现象,导致生态失衡;有的为了满足机动车通行不断的扩宽街道,大面积的硬质铺面取代了原本自然化的地表,同时又移除街道上原本的树木,不仅破坏了街道的绿地系统,而且也导致生态失衡;还有的小城镇,为了追求绿化量,盲目大面积地种植草坪,不仅浪费了水资源,也导致生态失衡。
1.2缺乏个性化
有的小城镇,在街道景观建设时,盲目照搬照抄大城市的样式,没有考虑城镇自身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及地域特色,导致拆除了原有的景观小品或基础设施,建成了宽阔的马路和大的广场,形成千街一面的现象,失去城镇的特色,致使小城镇街道历史的记忆大量遗失。
1.3未因地制宜地使用外来树种
有的城市在进行绿化时,需要外来树种,这些物种不适应该地区气候,导致绿化成本提升。因此需要因地制宜地选择树种,根据每个地方的不同气候,种植适合本地区的植物,种植的面积以及种植量应该同城市规划相关,一般选择本地区的树种,这样成活率比较高。对城市绿化起到的作用也比较突出,因为这些树木生长能力比较强,在抵御自然灾害方面能够发挥出优势,而且这样的树种比较容易管理,投资也比较少。
2园林规划在城市道路景观中的应用
2.1生态设计
近几年来,随着全球保护生态环境的呼声日益高涨,在道路规划、设计时,建设者们开始注重生态理念在道路景观设计中的运用。道路规划设计与建设中,应努力把生态理念落实在一些具体的设计方法上。生态学的本意,是要求规划设计者更多地了解生物,认识到所有生物互相依赖的生存方式,将各个生物的生存环境彼此连接在一起。这实际上要求我们具有整体的意识,小心谨慎地对待生物、环境,反对孤立的、盲目的整治行为。不能把生态理念简单地理解为大量种树、提高绿量。此外,生态学原理要求我们尊重自然,师法自然,研究自然的演变规律;要顺应自然,减少盲目的人工改造环境,降低道路景观的养护管理成本;要根据区域的自然环境特点,营建道路景观类型,避免对原有环境的彻底破坏;要尊重场地中其他生物的需求;要保护和利用好自然资源,减少能源消耗等。因此,荒地、原野、取土坑、弃土坑、再生、节能、野生动物、植物、废物利用等等,构成道路景观生态设计理念中的关键词汇。
海绵城市是当前新颖的城市建设理念,道路在海绵系统中承担着输送雨水径流的作用,是海绵系统的“动脉”。在“海绵城市”的背景下,适宜的城市应当考虑建设重要的海绵绿色廊道。如采取透水铺装、多功能树池、旱溪、生物滞留带、植草沟、雨水花园、雨水湿地、蓄水模块等一系列的措施,并进行系统化、集成化地使用。
2.2个性化设计
个性化是人类在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下逐渐形成的带有浓郁地方色彩和历史传承性的地方文化。个性化主要体现在建筑、历史古迹、民风民俗、产业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宗教、艺术等多种文化资源,它不可移植、不能复制、不会再生,其潜在价值和精神内涵是构建城市形象的文化资本,也是城市形象建设的核心内涵。
道路景观设计的观念被明确提升到一个专业的高度后,雷同的设计方法将会被摒弃,代之以个性化的道路景观设计,给城市道路赋予文化特色,增强道路的可识别性。个性化城市道路景观设计要求空间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不仅要考虑城市的地形、气候、历史因素,还要体会公众对其的心理期盼以及未来可能发展方向等制约条件。以至于在满足人们生产生活各方面要求,创造优美环境的同时,带给人们那些可识别、可触摸、可回味,在人们头脑中早已形成的记忆符号,进而提升城市魅力。道路设计时,景观设计也要同步进行,先确定一个总体风格特色,来指导道路设计,从某些方面来讲,道路设计要服从景观设计确定的原则。设施的选择,要服从景观风格,统一考虑设施的造型、布置,达到风格统一,布置协调合理。
大约每个城市中心都有公交车和无所不在、不舒适的公交车站,但是许多城市正在请景观设计师改善骑自行车者的体验,对他们的公交车站进行灵巧和功能性的设计。一个实例就是奥兰多、佛罗里达国际车道沿线的雕塑公交车站。WaterGeiger设计了这些白色、曲线型的纤维加强型聚合板,把艺术带入到公共空间里,同时也为公交乘客提供急需的阴凉地。其他创意性设计包括太阳能电池板和绿色屋顶结合而成的遮蓬,或是其他显著的设计如马德里艺术家联盟Mmmm在巴尔的摩Highlandtown社区东南大道上设计的车站,那里的车站结构是14英尺高、7英尺宽的“BUS”字母。
张家口市为举办冬奥会,对奥运沿线进行风貌景观提升规划,设计以“观、赏、品、鉴”4个字为出发点,即观一路北国风光,赏一路生态之旅,品一处塞外文化,鉴一场品质冬奥,展现“自然、生态、人本、寄情”的理念。以自然风光为背景,因地制宜构筑大地景观,给驾驶员、游客空间四维体验,选用当地材料及植被,对沿路进行环境的整治和改造,并将本地区的文化元素集合奥运元素注入景观设计中,在提升文化内涵的同时,采取一定量的具有文化特色及视觉冲击力的造型表现,建设具有地域特色的冬奥会景观线路。
2.3因地制宜设计
在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下人类活动和生态环境的矛盾日益加重。本文以台山市北新区石花北公园景观设计为例,以海绵城市为设计理念,在满足生态效益的同时,也带来良好的城市景观。使之成为一个以自然生态为基底,以雨水收集为景观特色的生态城市公园。
关键词:
海绵城市;城市公园;景观设计
1.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化进入高速发展阶段,然而传统的战胜自然、改造自然的城市发展模式打破了城市与自然生态进程的均衡态势[1],使雨水径流污染、洪涝灾害、水资源匮乏等环境问题日益严峻[2]。而海绵城市理念的提出就是针对这些问题从根本上削减城市径流污染负荷、缓解城市内涝、节约水资源、保护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等[2]。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使得人类活动和生态环境矛盾日益加重,作为集游憩、休闲和娱乐多功能为一体的城市公共绿地,城市公园已不能满足人们对于城市环境的要求。以生态理念为指导来建设发展公园逐渐成为发展趋势[3]。海绵城市理念的提出,能以生态途径从源头上解决城市问题,改善城市环境。本文以台山市北新区石花北公园景观设计为例,以海绵城市为设计理念,将场地打造为一个以雨水收集为景观特色的生态城市公园。
2.海绵城市概念与原理
《指南》对“海绵城市”进行明确定义: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4]。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最佳管理措施”[5];在此基础上,美国东部马里兰州的乔治王子县和西北地区的西雅图、波特兰市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共同提出了“低影响开发”理念;1999年美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提出绿色基础设施理念[6]。上述三种理念都为“海绵城市”的构建提供了战略指导和技术支持[4]。
3.海绵城市的应用———以台山市北新区石花北公园景观设计为例
3.1项目概况项目位于台山市北新区的东南角,地块呈三角形,座落于在石花山北麓。规划范围东起陈宜禧路,西至顺安路,北面以石花北路为界,南面与石花山旅游风景区自然景观连成一体。场地位于石花山北麓,现状植被类型较为丰富,主要以林地、灌木丛和草地为主。西部有水塘分布,北部和西部靠近城市道路处有部分裸地,局部零散分布有少量废弃建筑。
3.2景观规划设计理念
3.2.1整体思路提取蜿蜒曲水作为主题元素,以“水舞石花•融汇葱华”为设计主题。“水舞石花”展现多水汇聚湿地生态场地特色,以连续湿地水带为核心设计布局,结合公园地貌特征,提取湿地梯田结合山体布局;“融汇葱华”体现绿色生态、和谐自然的生机活力。
3.2.2设计重点水体是核心部分,因此我们在设计时尽量控制水体面积和水量,并通过技术手段,按功能的不同将水体类型细分成原生态湿地区、湿地体验区、湿地展示区,增加趣味性。我们依据原地形设计跌水景观,在得到良好景观效果同时,使丰枯水期时景观水面积得到有效控制,减少补水压力。除此外我们还采用“湿地泡”,“雨水花园”,“草沟”对雨水进行收集及净化处理,进一步优化水面效果。
3.3海绵城市规划理念应用该项目主要采用海绵城市生态设计理念,最大限度保留场地“依山抱水”山水格局和现状植被,通过对场地自然条件、自然过程以及当地气候特点的分析,对场地进行设计。通过采用“LID”技术措施恢复场地吸收和滞纳雨水功能,构建具有自然生命力“雨水花园”系统,保持场地开发前后水文状况基本不变。通过集中式场地布局方式,达到对场地资源的最小干预。构建“绿化隔离带+功能区+生态涵养区”功能结构模式,在保护场地自然环境资源基础上充分满足人们的休闲活动需求。山体自然雨水经过路边的生态植草沟,缓解暴雨径流,排入山体各级阶梯式跌水湿地泡池内,在湿地泡池内种植种类丰富的水生植物进行自然净化水体,最终排到最大湖中,部分雨水在此过程中自然渗透至土壤,对地下水进行自然补充。建筑周边的“雨水花园”设置溢流口,排至湖内,湖体最低点处设置溢流口,确保在雨水量大的时期,能够把多余的雨水经过市政管道泄流,不产生内涝。最大湖水作为雨水处理系统蓄水池,经过雨水回用系统对雨水和湖水处理后对绿化灌溉循环利用,实现原位收集,自然净化,就近利用和回补地下水。
4.小结
该项目案例使用了海绵城市理念最大限度保留场地“依山抱水”的山水格局和现状植被,采用最小人工干预的手法在场地现状水塘和低洼地的基础上构建“雨水花园”,通过地形梳理,在现状地形基础上,形成大量下洼式绿地,蓄存雨水径流,将雨水资源滞留在场地上,让场地雨时吸水,旱时贮水,成为一个兼顾旱涝问题的弹性系统,在满足生态效益的同时,也带来良好的城市景观,形成具有生命力的水生态系统。这种方式是海绵城市技术在城市公园中的一次成功应用,对于我们探索城市公园景观设计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胡楠,李雄,戈晓宇.因水而变———从城市绿地系统视角谈对海绵城市体系的理性认知[J].中国园林,2015,06:21-25.
[2]王国荣,李正兆,张文中.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构想[J].山西建筑,2014,36:5-7.
[3]刘鸿琳,王跃.基于生态设计理念的城市公园景观规划研究─—以宜昌市六泉湖公园景观规划为例[J].规划师,2011,11:92-95.
[4]车生泉,谢长坤,陈丹,于冰沁.海绵城市理论与技术发展沿革及构建途径[J].中国园林,2015,06:11-15.
[5]SternDN,MazzeEM.Federalwaterpollutioncontrolacta-mendmentof1972[J].AmericanBusinessLawJournal,1974,12(1):81-86.
2016年5月11日,“立体绿化新技术、新产品论坛”于第十八届中国国际花卉园艺展览会同期举办。此次论坛以建设海绵城市、改善生态环境、治理大气污染、美化人们的生活环境为切入点,邀请行业专家和优秀企业代表介绍立体绿化新技术、新产品,全面呈现我国立体绿化的最新成果。本刊编辑部对部分精彩报告进行整理,现刊登如下,与读者分享。
立体绿化与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的概念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为“水弹性城市”,国际通用术语称之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通俗来讲就是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立体绿化技术应用最为广泛。
立体绿化的概念
除地面绿化以外的所有绿化,都称为立体绿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几种绿化形式为:垂直绿化、屋顶绿化、树围绿化、护坡绿化、高架绿化、下凹绿地、透水铺装等。有人也将立体绿化称为“建筑绿化”,因为大部分绿化都运用在建筑上,而护坡绿化往往被应用于堤坝,是防止泥土流失的一种绿化方式。
立体绿化与海绵城市
立体绿化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最主要作用是:蓄贮雨水、缓解洪水。花园式屋顶绿化可截留雨水64.6%,简单式屋顶绿化可截留雨水21.5%,屋顶绿化平均可截留雨水43.1%。它的生态作用有:吸纳降解PM 2.5等颗粒物、净化空气;改善城市热环境、降低城市热岛效应;节约能源、节省50%空调用电;保护建筑物、延长其使用寿命;创造城市内生物生息空间、完善生态系统;是城市中心区最廉价的绿化方式;降低城市噪音;屋顶农业解决食品安全;创造寓教于乐的生活空间。
现在雾霾问题日益严重,政府部门虽采取了各种手段来解决,但效果均不理想。所以吸纳降解PM 2.5等颗粒物、净化空气便成为立体绿化另一重要作用,屋顶花园的平均滞尘率为31.13%,屋顶简单式草坪的平均滞尘率为21.53%。虽然屋顶花园的造价稍高,但它的生态效益却比简单式草坪高出近10%。
成功案例
中国常州“树立方”
中国第一座专门用于屋顶绿化、露台绿化、室内绿化的科研楼。实现了“借地球一亩地,还地球四亩绿”理念的超大绿量的景观效果。
意大利米兰“垂直森林”
世界第一对绿色公寓,在高约110 m和80 m的姐妹楼外墙体上,共种下730棵乔木、5000株灌木和1.1万株草本植物,故称为“垂直森林”。建筑采用温带落叶植物,夏季可以为室内遮阳,冬季可以保证充足的光照。对于温带城市来说,“垂直森林”的设计非常值得学习。
日本立体绿化
日本立体绿化设施非常完善。2000年至今,日本新建筑屋顶绿化率达100%,建筑能耗仅为中国的九分之一。
新加坡金沙酒店屋顶花园
世界上最高的屋顶花园,3座60层高的摩天大楼,净高可达200 m,建筑每层都实施了露台绿化和室内绿化。
功能基质特征及其在屋顶绿化的应用
功能基质的概念
功能基质是根据对象植物对水分、空气、养分、温度的特殊需要和种植环境的实际情况,添加特殊功能组分和物料,在工业化生产线上按照特定标准生产的专用基质。功能基质除了满足植物生长需要的各项条件外,还能够提供用户特需的容水功能、抗旱功能、抗旱功能。
基质原料
功能基质组成成分分为有机组分、无机组分和添加剂三部分。基质中有机原料普遍为泥炭、树皮、树木纤维、稻壳、椰糠、堆肥等,其中以质量均匀稳定的泥炭资源优势最为突出、应用最为广泛。在欧洲,专业基质的86%是使用泥炭作为原料,家庭基质原料的69%也是泥炭。
泥炭原料的优势
泥炭具有容重小、吸水性极强,导热性与水分相近等特点。属于天然有机质,可自然降解,回馈大地,是农业与人居环境的绿色安全物质投入;富含水溶性腐殖酸,生物活性强,未经化学加工,不携带化工成分,无不利环境影响;不含病菌、虫卵、草籽,不传播病虫草害,可减少或避免剧毒有害农药投入;重金属含量低,不含化学污染物,可提高食品安全级别;矿物营养、酸性低,便于根据用户需求柔性定制,按需生产。泥炭矿层呈水平分布,便于控制品位,提高开采效率,保证产品质量。泥炭资源效益多样,一次资源投入,经济、社会、环境三大效益同步提高。
泥炭的来源
全球泥炭地总面积400万km2,现开采面积不到总面积的1%。年新生泥炭200亿m3,而每年开采量不到新生量的1/200。现在泥炭资源可以满足供应,毫无资源枯竭之虑。
概念混淆与不切实际的保护观念是制约泥炭地开发的障碍。泥炭地与湿地有本质区别,开发泥炭地并不会破坏湿地。湿地是指泥炭沼泽地,而要开发的泥炭地为已经退化的湿地,退化湿地泥炭的积累已经中断并且开始加速分解,不再具备湿地的功能和效益,不属于湿地保护范畴。所以分类管理,合理利用,抢救性开发衰亡泥炭地中的资源,是采用市场化机制将优质资源重新配置的正确方式。
海绵城市建设对功能基质的需求
海绵城市建立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工程措施,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消纳和利用降雨量的80%,提升城市生态系统功能和减少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海绵城市建设领域分为屋顶绿化、城市绿地、城市湿地、雨洪公园、渗水道路和地下蓄水。其中屋顶绿化建设难度最大、对基质的要求最高。屋顶绿化基质应具备容重小、不含有害物质、结构稳定、质地疏松、施工方便、热容量大、抗极端环境能力强、便于维护、促进各种植物健康快速生长等特点,但现有基质普遍无法同时达到这些要求。功能基质的使用可以完美解决屋顶绿化基质的需求问题。
网络中央控制系统在立体绿化灌溉管理中的应用
无线网络中央控制的概念
近几年,随着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3G、4G网络的普遍覆盖,无线网络使我们生活中的信息交流越来越便利。无线网络具有覆盖广、信息传输速度快、费率适中等优势,如何结合节水灌溉项目进行管理和控制,是我们目前新的发展方向。
以色列佳控GALCON无线网络中控,是基于无线网络(3G或4G)进行信息传输,中央控制中枢在服务器上,与传统中央控制系统的最大区别在于信号传输方式是无线的。用户可在任何有网络连接的地方,使用电脑或智能手机对灌溉项目进行管理控制和编程。
GSI网络中控系统工作原理
通过分布在场地内的若干分控箱,根据系统传过来的指令来控制电磁阀的开启和关闭,检测并记录流量传感器、雨量传感器的信息,向服务器反馈灌溉数据和警报。服务器是网络中控的核心,用户通过服务器对分控箱进行操作和监控,分控箱将数据传回服务器,同时,服务器还可以下载网络上的当地气象数据,帮助系统实现ET自动灌溉。管理员可通过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登录GSI网站,对控制系统进行管理、监控、编程等操作。另外用户邮箱还可以收到来自服务器的报警信息。
GSI智能灌溉系统的主要功能
网上编程:用户只要一台电脑上网即可完成灌溉程序编辑,灌溉程序可在电脑上随时更改,无时间和地点的限制。
实时监控:使用电脑或智能手机登录中控系统,可实时监控灌溉情况,查看阀门运作状态,当前流水量等信息。
远程控制:可以用电脑和智能手机远程实时控制灌溉系统,实时开启或关闭阀门。
报警功能:在发生无交流电、短路、无水流、低流量、高流量、连接错误、漏水等问题时,控制器会在第一时间将警报发送到用户指定邮箱,并可以通过设置,在异常情况出现时采取相应的紧急动作,如关闭阀门,停止灌溉,强制报警等。
自动施肥:结合压差定比例施肥器,GSI控制系统可以进行施肥控制。每个灌溉阀门都可以设定不同的施肥量,定期、定比例的自动施肥可以保证植物的更好生长。
数据整理:使用电脑系统可生成月度、季度、年度报表,通过数据全面的了解灌溉系统用水情况为科学合理灌溉提供依据。
无线网络中控的优势和应用前景
无线网络中控的控制距离不受限制,管理便捷;控制范围大,控制项目多,真正实现科学灌溉,节水灌溉。其拥有报警功能、升级简便、节约投资、施工便捷、售后便捷等优势,实现了智能灌溉系统一个用户,多项管理,所有项目灌溉情况尽在掌握,管理水平迈上新台阶。
关键词:风景园林;须水河;滨水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11011903
1 引言
城市滨水区指城市范围内水与陆地相接的一定范围内的区域,是城市重要的公共开放空间、生态廊道,同时也是营造城市绿色景观的重要区域,是广大市民亲近自然的良好场所[1]。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与国家建设生态城市的进一步展开,城市滨水地区以其特有的环境、景观优势,成为新一轮城市建设的热点地区。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结合在一起,营造优美宜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生态环境,创造适应现代城市生活的城市滨水空间形象,是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重要的内容。本文以郑州须水河景观设计为例,探讨如何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的城市滨水景观,在亲水近绿中营造城市文化环境,形成独具特色的城市滨水空间,对改善郑州城市生态环境,提高郑州城市文化品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项目背景
2.1 项目概况
须水河是郑州城市西部具有代表性的城市河流,位于中原新区的须水镇,属淮河流域贾鲁河水系,它既是郑州城区的边界,也是未来城市建设的中心。本次规划范围西起杭州路,向东约1.7 km后河道转弯向北至化工路,沿线穿越须水镇及中原西路、南水北调干渠、郑上路、陇海铁路等,全长约7.1 km。须水河中原路以上为丘陵地带,中原路以下基本为浅丘平原地带,地势高差25 m,园区土质以粉质壤土为主,地下水埋深在60~70 m之间。
2.2 项目重要性
2.2.1 完善城市总体空间结构
在郑州城市总体规划中,须水河是郑州中原新区重要的景观轴线和生态廊道,城市总体规划要求依托须水河自然景观资源形成城市景观轴线,丰富沿河游憩绿地的景观特色,将城区大部分绿地连接起来,形成郑州中原新区重要的景观生态廊道,完善城市总体空间结构。
2.2.2 引导城市用地有序开发
通过须水河景观整治,能够形成独特的自然景观,从而进一步改变两岸区块的生态环境,带动周边地块的发展为西区建设提供动力。同时对两侧城市开发与改造有极大的带动作用,对于提升周边地块品质起着重要作用,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上许多国家都以滨水地区的开发来促进城市更新和经济发展,为公众创造高质量的城市空间。
2.2.3 提升城市整体环境品质
把须水河步行空间与滨河自然开放空间相结合,除满足周围居住区住户的休闲娱乐需求外,还有利于整个中原新区的可持续发展,丰富城市景观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大量的公共设施和优质开放空间可以大大提升城市的环境质量和生活水平,不仅在小范围内形成良好的小气候,也可提升城市整体环境品质。
2.3 面临问题
基地现状主要有下列问题:①因生活污水的直接排放,生活垃圾随意堆积,使须水河中心城区段的水质污染情况严重,不但破坏须水河的生态环境,更损害整体环境景观质量,对于水体污染的治理迫在眉睫。②须水河规划区域部分老城区有大量需要拆迁和更新的建筑,周边土地利用无序发展,尤其大多数都是居住建筑,未来城市的拆迁改造可能涉及较高成本,实施难度较大,制约设计的弹性等问题。③须水河两边现状交通系统组织不良,沿线道路不通畅,景观设计要结合渠道断面设计和城市总体规划对交通进行梳理,理顺交通关系。④河道内杂草丛生,有较多村民自发的植物栽植,没有形成良好的种植群落,乔木以杨树为主,植物种植需要重新规划和设计和改造,以丰富植物物种多样性。
3 设计定位、愿景及原则
3.1 设计定位
在郑州市中原新区总体规划指导下,以水为魂、以绿为脉,充分考虑林地、草坪、水面、场地等主要构景要素的综合配置,建设绿色、文化、生活、现代的城市滨河绿地。把须水河区域打造成郑州西部的生态水岸,塑造城市的景观轴、生态廊道。为市民营造生态环境良好、景观特色鲜明、文化品位高雅的景观环境,使之成为独具特色和代表中原新区城市形象的绿色核心区。
3.2 设计愿景
基于以上的规划定位及整体发展优势和制约分析,对须水河滨河景观设计提出以下愿景:①构建城市生态绿廊,改善整体生态环境;②营造多样休憩空间,满足市民活动需求;③延续地方历史文脉,创造地域特色景观;④打造活力滨水景观、提升城市整体形象。通过须水河景观规划建设,有效发挥须水河的发展潜力和充分展现中原新区的地域特色,从而建立特色鲜明的滨水城市空间和亮丽的城市名片,提升郑州城市整体环境品位。
3.3 设计原则
3.3.1 污染治理,加强水体保护原则
水是营造多样空间的重要自然元素,创造清洁的水环境,是进行滨水景观设计的基本前提。要做好须水河滨水景观设计,首先要整治须水河的水体污染,找出污染须水河的污染源,包括生活污染源和工业污染源[2],通过清障、清淤、截污、治污、进行彻底清除,对河道进行断面设计,保证防洪以及排涝的基本需求,并对须水河沿线的市政排污管道重新进行规划改造,沿须水河两边埋设截污管,取消通向须水河的排污口。
3.3.2 以人为本,结合景观美学原则
整体设计中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增强沿河空间开敞与公共性,滨河绿化空间主要为周边居民提供休闲、娱乐和优良的小气候环境。设计时从人居环境角度考虑整体规划和细节设计。须水河滨河景观多为狭长带状,设计中通过各种设计手法,结合周围地形地貌,打破因狭长而引起的单调感,形成丰富变化的节奏和韵律。带状公园的景观设计必须体现多样统一性,须水河景观设计可通过地形的起伏、道路设计中曲折的变化、植物种植设计的交替式轮换等多种造景手法,以创造步移景异、丰富多样、富于变化的绿色空间。
3.3.3 生态优先,可持续发展原则
须水河景观设计遵循“生态优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以景观生态学原理为基础,减少人为干扰破坏,突出和强化自然特征,充分利用自然要素营造自然环境[3]。尽量选用能够体现郑州当地环境特色的植物种类,以适应本地生长条件,注重当地的乡土特色。采用天然材料和本土特色材料,建设节约型滨水景观,降低管理与维护的成本,并从生物多样性、关联性、紧密性和敏感性角度出发,营造自然生态景观,形成多层次的景观视廊,力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营造“人水共融”的良好生态环境。
3.3.4 传承历史,营造地域特色原则
复兴历史文化,凸显城市特征,充分挖掘当地的历史、人文景观,体现郑州地方景观的文化精神,使其变为记载历史发展过程,传承当地历史,普及科学教育等的最理想场所[4]。地方景观文化的挖掘和体现可以进一步提升须水河滨水景观的品质和感染力,保持滨水绿地与其历史作用的相融相通,按照景观需要对其进行台理改造,保留最具历史意义的实体,让它们见证城市的变迁,一起传承城市的历史文化。
4 分区景观设计
按照以上设计定位和设计原则,并结合须水河沿线用地性质及与周边环境的关系特点,设计基本保留原有自然生态景观肌理,构建简洁的功能布局,形成须水河“一带、三段、多点”的景观结构。一带是整个须水河滨水空间生态景观廊道,“三段”即三个不同景观主题和特征的景观段落,“多点”指沿须水河设置多个休憩景观节点。
4.1 花彩西城
花彩西城景观段全长2.6 km,从化工路到郑上路,周边两侧用地类型丰富,区段内陇海铁路与郑西高铁穿插其中。规划区段南侧是未来高铁西站,同时拥有较大的金融组团,因此该区段是须水河对外展示的重要界面。
整体设计因地制宜,结合该区段两侧用地,河道西侧以居住用地和商业用地为主,因此在河道西岸,多设置活动节点,增加人群的活动场所和空间。而河道东侧以工业用地为主,因此东岸的设计以简单的游步道全园穿插(图1)。植物景观以“花”为主题,在滨河绿地上利用市花月季和其它观赏花木,结合花田、花台、花丘等形式特色种植,突出须水河“树水合一、花影成趣”的自然景观环境。设置玉兰芬芳、桃花映春、樱梨纷飞等植物景观节点。同时该段汇集陇海铁路线、郑西高铁线与规划中的郑西高铁站,在节点设计上为结合区段特点,在核心节点处增加以铁路为元素的景观文化,展现郑州作为铁路枢纽的历史沿革。
4.2 秀丽须水
秀丽须水景观段从郑上路到中原西路,全长1.4 km,区段内南水北调工程与须水河交汇,因此该区段的景观设计要协调好南水北调工程与须水河滨水绿带之间的关系。
整体设计设计以植物造景为主,为市民提供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空间,提供市民与自然接触的机会。须水河北段水域面积较宽,以“亲水活动”作为主题,结合水流交汇的宽广水面打造丰富的亲水体验空间和场所,设计各种亲水活动广场、亲观景平台,主要为市民提供各种水上活动的场地和空间(图2)。景观设计提取与自然植物相关的“叶”和水体的“浪”作为主题造景元素,形成统一中求变化、和谐中寻特色的河道生态休闲景观带。设计中以“叶”形作为铺装的主要形式,形成统一的铺装风格,小路、地形、小品组成“浪”的韵律。植物以体现春夏季观景植物为主,塑造“紫薇入画”的景观意境。整体设计风格营造自然、生态、休闲的景观环境空间,湿地展示区营造湿地景观环境,主要展示各种湿生、水生植物,可以成为学生植物、自然知识的科普教育基地。
4.3 乐活舞台
中原西路到杭州路,全长3.1 km,区段内两侧用地多为城市居住用地,未来居住人口密集,且河道两侧滨水绿带较宽,用地完整,可作为城市滨水公园吸引周边人群。
须水河南段以“豫剧文化”为主题,通过对豫剧文化以及该区段的文化遗址进行修复与再生,打造具有郑州地域特色的活动空间。该段在设计线形上提取豫剧文化的元素,在节点的设计上体现河南曲艺文化的特色,同时结合不同群体的使用功能,为城市居民创造极具特色的主题公园(图3)。通过灵活多变的休憩空间和园路布置,在自然环境中营造多元文化休闲空间,包括各种休憩场地空间、观景平台、自然林荫步道等,可以开展不同类型的文化休闲活动。整体游线设计自然流畅,布局美观大方,与周边用地布局形成呼应关系,并保持便捷的联系,并采用植物、景观小品和活动项目来塑造各个分区的景观特色。在该区域中以300~500 m的距离设置单元活动节点,通过休闲娱乐场所,体育活动场所,生活体验场所以及服务功能场所的设置,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享受生活的乐活舞台。
竖向设计时通过微地形来划分不同空间类型,营造层次丰富的景观视觉面,植物种植主要以体现秋季观景植物为主,设置枫叶绚秋、丹果桂香、石榴花红植物景观节点。
5 专项设计
5.1 交通组织
构建须水河绿色、健康的慢行交通系统,通过以非机动车和人行的交通方式来引导健康的城市生活。为了保障绿地的可达性,须水河设置包括景观步道、滨水步道和自行车道贯穿整体河道两侧绿地,设计人行园路宽3 m,自行车道3 m。并与周边城市路网衔接,提高滨水景观空间的利用率。
5.2 水质维护
为应对须水河可能出现的水环境污染问题,提升河道水体感官效果,设计中通过完善雨污水分流体系,采用雨污分流体制。结合海绵城市的建设要求,绿地内的雨水充分利用地形,使用雨水收集、生态过滤的方式构建地表水下渗系统,提升水质。在河水中通过加药气浮技术处理富含藻类的富营养化水体,降低水体中的N、P含量,满足景观娱乐用水的功能要求。同时利用人工净水草和组合填料,为微生物的生理活动创造出非常适宜的环境条件,使污染物得到迅速的降解,达到净化河湖水体目的。
5.3 新材料应用
在须水河滨河景观设计中充分体现现代景观低碳环保理念,营造高质量的生活环境,维护城市生态平衡。道路广场铺装材料多选用天然材料、无毒无害的工业和建筑废料、透水透气的环保材料等,与绿化水体相互渗透、融合、穿插,充分体现绿化与硬质景观的和谐共生。景观小品以天然木质、环保型材料为主,降低生产成本。
6 结语
须水河滨水景观设计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以景观生态学为基础,充分发挥滨水区的亲水性和公共性[5],在生态涵养、景观观赏、休闲游憩功能整合的同时,挖掘城市文化底蕴,体现城市特色,因地制宜,合理布局,营造科学性与艺术性高度统一的景观生态廊道,以形成宜人的城市绿色开放空间,真正让其成为郑州中原新区生态良好、环境优美、景观独特、文化内涵丰富的特色滨水景观,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
参考文献:
[1]李贵臣,逢锦辉,郭万宝.构建生态―景观―游憩三位一体的城市滨水区―以穆棱市滨河文化公园规划为例[J].规划师,2011(1):80~87.
[2]贾永强,柯雄斌.析咸宁市淦河滨水景观带规划[J].中外建筑,2010(4):73~75.
[3]简天佐.“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的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分析研究[J].中外建筑,2011(4):83~85.
【关键词】外墙涂料;开裂原因;措施
随着外墙饰面改革的深入推进,城市高层住宅外墙采用涂料饰面越来越被广泛应用。这与传统的外墙饰面材料如外墙面砖、马赛克等相比,外墙涂料具有安全、节能、环保、色彩丰富、易于更新等特点;而且使用外墙涂料的优点是美观高雅、造价低并且施工方便,外墙涂料成了装点城市的一种极好的方法,所以近几年在城市建筑外墙已大量采用外墙涂料作装饰保护材料。但是如果在选料、施工方法上不当时,也会随之带来不好的一面,如龟裂、起皮、褪色等,这不仅影响到建筑物外墙美观,更使墙面产生渗漏,影响了使用功能。那么产生外墙涂料开裂的原因有哪些呢?又有哪些在避免外墙涂料开裂方面应采取的相应措施?
下面进行逐一阐述。
一、外墙涂料开裂的原因
1、涂料的质量有问题
目前我国的涂料生产厂家良莠不齐,有些淘汰产品仍在继续生产;无证生产的厂家较多,中高档涂料由于价格较贵却得不到大量应用,所以劣质材料使用后就会导致建筑外墙极易出现龟裂等现象。
2、操作处理不当
由于外墙抹灰所用的水泥砂浆的配比不当;完成后的养护时间不足;在混凝土的光滑部分、砖墙及混凝土梁柱结合处也未采取有效措施;涂料施工工艺未按规范操作;以及外墙涂料的底漆、中涂漆、面漆之间的存在配套性不佳等等,这些都会导致外墙涂料开裂问题。.
二、 材料选择
1、对涂料的要求
涂料的基层是水泥砂浆打底。其受到湿度条件的影响,非常容易出现裂缝。所以涂料的品种选择十分关键。在这里,选择过程中必须满足的条件为:应该防碱和水,要求还在基层应非常紧密的粘在一起;同时还必须透气,充分确保墙体里面过多的水能够蒸发出来;弹性要好;必须经受住紫外线,必须能够在十到十五年之间不会老化等诸多方面都要注意。
2、 对打底材料的要求
对于多层打底材料。需要选择一个类型的砂浆,由于相同类型的大体上具有一样的收缩性,可以充分确保紧密的粘在一起、不会出现脱壳的问题。另一方面,在进行打底的时候避免使用混合砂浆,应该通过水泥砂浆进行罩面。通常情况下,在多层打底的时候往往也要避免使用混合砂浆。
三、 打底前对墙面的要求
应通过混合砂浆进行框架结构填充墙砌筑工作,把柱子里面的钢筋砌到墙中间,主要是通过“三一”砌砖法进行,充分确保灰缝饱满度处于百分之八十至百分之九十范围内;墙顶和与框架梁应当保留有三十到五十毫米的距离。填实时主要通过细石混凝土进行,第一步是将条状混凝土镶嵌于缝的一边;等到它凝固之后,进行第二步填实所有空隙。具体操作如下:
首先打扫干净污垢以后,还应当涉及到将梁柱胀出的混凝土与墙上凸显地灰缝砂浆打扫干净。
然后填补墙洞,填砖过程中必须确保周围存在饱满砂浆,然而,需要注意的问题是灰缝应当避免太厚。
最后在砖和混凝土结合位置,这一个位置由于伸缩存在一定的差异,非常容易形成裂缝,可对其实施骑缝处理,具体可通过宽度为三百三十毫米的钢丝网进行,在缝两侧的结构上钉上带垫圈钢钉。
四、 多层打底和分格
1、工艺原理
因各种原因会使砂浆抹面形成一定的裂缝,为有效解决这一个问题,这就需要使用多层打底工艺。各层抹灰厚度必须尽可能的薄,通常应保持在八到十毫米范围内,抹后等抹面形成裂缝接着重复操作,释放出上一抹灰层能量。通过研究发现,分格在两米之间,主要是把水泥砂浆底层通过三角形截面木条分格在两米范围之间,这样能够有效地降低裂缝。
2、 打底工艺顺序
清理墙面―洒水润湿―1:2水泥砂浆刮底糙―抹灰饼―洒水―1:2.5水泥砂浆刮一度―弹线分格―洒水―1:2水泥砂浆嵌三角木―抹灰饼―洒水―刮二度糙―洒水润湿―1:2水泥砂浆罩面,以海绵木抹抹平,表面略毛糙。
3、 工艺要求
开展下度刮糙之前,需要对前度进行检查,在这里主要是检查处理中是不是存在脱壳与平整状况。要是没有问题那么就对其实施洒水湿润处理,接着开展刮糙处理。在常温的条件下,两度刮糙应当距离两天时间,观察前度是不是出现了龟裂现象。如果出现龟裂,在这种情况下,就能够开展下度刮糙。
五、 涂料施工工艺
1、工艺原理
按照各种功能,选择相应的材料进行涂刷。基层表面应采用具有弹性、抗酸碱、高粘结性与透气的腻子批嵌,以确保这一个层面较为平整。通常情况下,底漆层往往选择乙烯树脂,因为它具有相对较好的抗酸碱性、防菌防霉等,同时它对水泥砂浆渗透力强,可以当做基、面两层的中间连接部分。面层主要是使用超弹性三聚体防水材料,其性能非常优良。其抗拉强度高,弹性大于600%,随着建筑外墙饰面改革的深入发展,城市高层住宅建筑外墙采用涂料饰面越来越被广泛应用。
2、工艺顺序
测基层干燥度、气温、基层裂缝―批腻子―涂刷底层―刷面层一度、二度。
4、 工艺要求
在这里,基层应当满足的条件是必须保证平整、棱角整齐,水分低于百分之十,气温在10℃以上;施工所处位置的风力还应当小于四级,需要注意的问题是一定不要在雾、雨天操作;一切机具都应该洁净;如果涂料开桶则需要尽快盖紧。批嵌腻子过程中需要做一些必要的遮挡工作,避免污染到门窗等。底层涂料开桶后先加上稀释剂并搅匀,接着按照自上至下的顺序进行涂刷,结束阴角之后接着刷大面,接头位置必须轻飘,确保不要有遗漏和流挂等问题,刷的一定要均匀一致。等到干燥后九十分钟,在一度涂刷之前,应当仔细观察上一步流程,发现操作达标之后接着进行下一步,完全搅匀以后按照顺序进行施工,应当少蘸料多滚涂,还需要注意在分格缝位置接头,必须保证刷匀,每一次涂刷时间应间隔为两个小时。
5、注意事项:
如果想要充分确保外墙涂料饰面不滑不裂,必须满足以下三点:(1)抹薄层打底过程中需要涂抹或覆盖前层裂缝;(2)底层应当完全干,同时还应当形成裂缝,最大限度地释放出基层能量;(3)分层涂刷时选择强粘结力、透气性、弹性好的材料,同时还应当控制好每层之间的时差。只有完全做到以上三个方面,涂刷之后就会具有相对较好的透气性,一方面能够发挥出防水的作用,另一方面还可以确保里面剩下的水向外界蒸发,从而使其干燥。从而可以防止饰面质量出现问题。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只有对外墙涂料施工进行科学指导、有效监控、及时检验,只有进一步采取一系列的质量控制,才能使外墙涂料取得理想的装饰性能和防护效果。这不仅仅取决于涂料的优良性能,而且更取决于对于外墙涂料的高超施工技术和施工技巧。
参考文献
[1]陈冠联.建筑外墙涂料饰面裂缝产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J].福建建材.2012[4]
[2]董全宏鲁世超. 预防外墙涂料脱落的施工技术研究.[J].中国市场2013[34]期
[3]彭诚.论建筑外墙涂料的应用与施工[J].中外建筑.2013[8]
[4]谢元亮. 浅议建筑外墙涂料的质量控制技术[J]门窗.2013[7]
[关键词] 特大型城市 水安全保障体系 DPSIR模型主成分分析 成都
[中图分类号] TV213+X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6623(2017)03-0022-05
[作者简介] 黄浩森(1985 ― ),四川成都人,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工业与环境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方向:产业经济、环境经济;杨会改(1988 ― ),河南许昌人,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工业与环境经济研究所,研究方向:产业经济、环境经济。
特大型城市具有人口大量积聚、经济基础雄厚、产业密度较高、资源消耗高等特点,由于快速发展的需求和地域的局限,水资源的需求量大、水生态破坏显著、水环境承载能力有限,对水安全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水安全是特大型城市维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如何最大程度地保障水安全,是特大型城市发展中具有基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研究方向。
一、特大城市水安全保障体系构成要素
目前,关于城市水安全和水安全保障体系,尚无统一的规范化定义。根据相关研究,本文将城市水安全理解为水资源影响下的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城市水资源安全、城市水环境安全与城市水旱灾害安全的有效统一。城市水安全保障体系可以理解为能够系统性保障城市水安全的工程性和非工程性措施体系。
(一)特大型城市水安全现状评价
国内外已有较多文献关于城市水安全的评价,定量研究大多是通过建立城市水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层次分析法、集对分析法、模糊数学方法、人工神经网略、虚拟水理论和水贫乏指数等方法,进行综合计算得出城市水安全的评价结果。特大型城市水安全系统比一般城市更为复杂,因此在构建城市水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时,应弥补一般水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中“软性”指标(如水利投资等)和灾害指标缺乏的不足,在进行城市水安全评价时,更应注重各指标权重赋值的客观性,可考虑采用改进的联合国DPSIR模型进行指标体系构建,采用因子分析法进行分析和评价。
(二)特大型城市水安全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在总体把握特大型城市水安全现状的基础上,为了科学精确地查找特大型城市水安全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指标体系中的指标进行主成分提取,按照特征值大于1的提取原则,提取主因子,确定出对特大型城市水安全影响较大的因子。
(三)特大型城市水安全保障的制约问题分析
根据确定的主要影响因子(各主因子)历年变化情况、城市自身发展的新趋势和要求,分析得出特大型城市水安全保障的主要制约问题。最终结合特大型城市水安全保障的制约问题,即可有针对性和系统性地构建出特大型城市水安全保障体系。
二、特大城市水安全评价
(一)城市水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改进的DPSIR模型,结合城市水安全的主要内涵,从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构建水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二)指标标准化处理
选取2010~2015年成都各指标情况进行分析,指标数据来源于2011~2016年《成都市统计年鉴》、《成都市水资源公报》和2010~2015年《成都市环境质量公报》。为了消除评价指标的量纲和属性的影响,采用线性插值的方法对各指标值进行标准化处理,使用无量纲指标数据进行评价。当指标xi为正效应时,Xi=[ xi-min(xi)]/[max(xi)-min(xi)];当指标xi为负效应时,Xi=1-[ xi -min(xi)]/[max(xi)-min(xi)]。其中Xi为标准化后的指标值,min(xi)为该指标在所有时间序列中的最小值;max(xi)为该指标在所有时间序列中的最大值。
(三)成都城市水安全总体情况
根据主成分分析的模型和原理,采用SPSS18.0软件对成都水安全情况进行分析,根据因子得分矩阵和标准化后的指标数据,以旋转后的各公共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占总方差贡献率的比重为权重计算加权平均分,得出2010~2015年成都水安全综合得分情况,从表2看出评价期成都水安全总体情况有所改善。
三、特大城市水安全的主要影响因素
根据对2010~2015年成都城市水安全的SPSS分析结果,按照因子提取中主成分法默认的特征值大于1的提取原则,当提取到五个主因子时,解释的方差贡献率(见表3)达到100%,说明新的五个主因子完全保留了原始数据的信息,以此五个主因子分析可大大减少原始数据的复杂性。
从旋转后的因子载荷表(见表4)可以看出,第一个主因子(F1)上占有较高载荷的因子为:GDP增长率、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用水总量、人均生活用水量、第一产业用水率、生态用水率、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万元GDP用水量、城镇生活污水处理量、人均GDP、人均水资源量、城市化率、用水普及率、万元工业增加值废水排放量、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主要反映的是水资源量和用水方式的影响,可以解释为水资源和用水安全因子;第二个主因子(F2)上占有较高载荷的因子为:水的生产和供应投资、各类蓄水工程蓄水总量、生活自来水供水率,主要反映的是供水的影响,可以解释为供水安全因子;第三个主因子(F3)上占有较高载荷的因子为:水质监测断面达标比例、城区污水处理率,主要反映的是水环境质量的影响,可以解释为水环境安全因子;第四个主因子(F4)上占有较高载荷的因子为:降水量、洪涝灾害直接经济损失,主要反映的是对洪涝自然灾害的治理能力,可以解释为洪涝灾害安全因子;第五个主因子(F5)上占有较高载荷的因子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和水利管理投资,主要反映的是水安全管理的影响,可以解释为水安全管理因子。
从表3中可以看出,水资源和用水安全因子(F1)的贡献率为56.87%,供水安全因子(F2)的贡献率为14.14%,水环境安全因子(F3)的贡献率为10.46%,洪涝灾害安全因子(F4)的贡献率为10.39%,水安全管理因子(F5)的贡献率为8.14%。此五个因子可以看做是成都城市水安全的主要影响因素。
四、特大城市水安全保障的
约束问题
根据五个主要因子在2010~2015年得分的变化情况和成都发展趋势的要求,成都城市水安全保障的约束问题有五个。
(一)水资源短缺问题严峻
水资源和用水安全因子(F1)的贡献率为56.87%,水资源与用水安全因子是成都城市水安全保障最重要的影响因子。2013~2015年因子得分逐渐减小,说明水资源和用水安全压力逐渐增大。2015年成都人均水资源量452立方米,已经低于世界公认的500立方米极度缺水标准,主要表现为工程性缺水、区域性缺水、水质性缺水和配置性缺水问题,河道生态用水量和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已经不足。特别是成都天府新区、天府国际机场及临空港经济区建设的加快推进,相关地区经济社会将迎来快速发展期,预计到2020年,仅天府新区水资源缺口将达约3.42亿立方米。
(二)供水安全保障压力大
根据供水安全因子(F2)历年得分情况,2011年后,得分情况逐渐减少,说明成都供水安全保障压力逐渐增大。目前,成都供水水源较单一,中心城区和多个区(市)县、乡镇饮用水源均来自岷江,集中饮用水备用水源不足,应对水安全突发事件能力较为薄弱。历年来成都供水投资并未有大幅度增加,加上水资源开发强度已达80%,远远超过国际公认的40%水资源开发警戒线,各类蓄水工程的容量已不能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水环境安全保障仍需增强
根据水环境安全因子(F3)历年得分情况,成都水环境安全并未有太大改善。根据水质监测数据,成都水环境总体质量有所改善,但是随着经济发展,新的水环境问题不断出现,水环境治理压力不断增加,水环境安全保障能力仍需增强。随着城市不断发展,成都河道形态受到影响,部分河渠的灌溉、景观功能消失,仅剩下区间排洪功能,另有部分河渠演变为纳污通道,特别是中心城区现状污染物入河量大于纳污能力,加上河道生态环境用水缺乏,黑臭河道沟渠治理难度较大。
(四)洪涝灾害安全保障责任重大
根据分析结果,2010~2015年成都洪涝灾害安全因子得分逐渐增加,说明洪涝灾害安全保障能力逐渐增强。但是随着城镇化高速发展、城市下垫面硬化和热岛效应加剧,在遭遇极端天气和强降雨的情况下,内涝威胁仍然存在。另外,成都地处龙门山断裂带东缘,西部龙门山和东部龙泉山区存在多处地质灾害易发区,“十三五”时期,成都提出了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对城市整体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主要江河堤防防洪和山洪地质灾害安全保障提出了更高的标准。
(五)水安全管理能力仍需提升
成都水安全管理因子(F5)历年得分并未明显改善,水安全管理机制尚未完全理顺。成都水利管理投资额历年变化不大,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不适应,水安全基础设施对社会资金以及金融资本吸引力不强,市场多元化、多渠道投资渠道尚未形成。
五、特大城市水安全
保障体系构建思路
(一)高效集约的用水安全保障体系
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健全取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体系,建设城市用水总量控制目标体系,严格控制用水总量。加强需水管理,推进重点领域节水,实施高效农业节水行动,推广应用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灌、微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加强工业节水,结合《四川省用水定额》修订工作,确定全市高耗水行业企业名单及产品名单,制定并完善成都高耗水行业的取水定额;对不达标的城镇供水管网进行更新和改造,使供水管网漏损率降至10%以下;建设海绵城市,增加对雨洪等资源的利用率。推进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建设和节水型社会载体创建,培养公民节水意识,构建节水型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形成高效集约的节约用水保障体系。
(二)安全优质的全域供水安全保障体系
依托现有供用水格局,构建完善的全域供水保障体系。以增强本地水、提高过境水、扩大非常规水利用为主要手段,建设供水水源工程,增加全域供水能力、优化供水结构。推进自来水厂和配套供水管网建设,提高城乡一体化供水体系建设,完善“中心城区集中供水、近郊区水量补差、远郊区自成体系”的全域供水格局。加强饮水安全体系的建设和监管,通过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强化水厂生产运行监管,加密出厂水、管网末梢水水质监测,实现从水源到水龙头全过程监管的供水水质安全保障。
(三)和谐生态的水环境安全保障体系
核定成都 “河、湖、库”水功能区纳污能力,构建合理的城市水网体系。开展河湖湿地水生态修复,构建城市生态圈,增加水面面积和蓄水能力,提升水生态品质和水资源利用效率。提升污水处理厂网建设标准,新建城区实施雨污分流排水w制。提升污泥处理处置能力,推进污泥稳定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处置。采取截污控源、治理内源,活水循环、清水补给,净化水质、生态修复等措施,对城市黑臭水体实施综合整治。改善农村水环境和河流生态,实现城乡水环境治理由流域治理向全域治理转变,构建和谐共生的城乡水环境安全保障体系。
(四)完备可靠的防汛减灾安全保障体系
综合采取堤防建设与河道疏浚相结合,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整治江河与综合利用相结合,防洪工程建设与洪水资源利用相结合,防洪达标与景观环境生态效益相结合的措施,使全域的江河洪水、城市内涝、山洪灾害得到有效控制和解决。充分利用水库工程、防洪工程作用,建立全河道防洪治理体系;分类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增加城市建成区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率;以防为主,防治结合,扩展城区暴雨内涝监测预报预警系统,提高山洪灾害综合防治能力。构建 “一城、两江、三区、五河、七镇”的全域防洪总体布局,形成覆盖全域的防洪减灾保障体系。
(五)良性发展的新型水安全管理保障体系
全面推行“河长制”,设立总河长领导下“三级党政、四级管理”的市、县、镇、村四级河长管理体系,推动水资源管理、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水域岸线及堤防管护工作顺利开展,实现江河湖库科学治污、有效管理、依法保护和合理利用。推进水安全保障投资供给侧改革,探索拓宽水安全保障设施建设资金来源渠道,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建设,积极发展PPP等新型水安全保障项目融资模式。强化水安全管理科技创新,加强先进实用水安全管理技术的研发与推广,鼓励建设水安全管理高新技术研究中心,组建专门机构,搭建水安全管理科技信息平台,推动信息化与水安全管理现代化的深度融合。
[参考文献]
[1]陈雷.新阶段的治水兴水之策[J].求是,2013(2):56-58.
[2]谢中起,吕明丰,龙翠翠.浅谈当前城市水资源现状及发展对策.绿色大世界,2007(Z1):83-84.
[3]洪阳.中国21世纪的水安全[J].环境保护,1999(10):29-31.
[4]成建国,杨小柳,魏传江等.论水安全[J].中国水利,2004(1):21-23.
[5]陈绍金,施国庆,顾琦仪.水安全系统的理论框架[J].水资源保护,2005(3):9-11.
[6]张翔,夏军,贾绍凤.水安全定义及其评价指数的应用[J].资源科学,2005(3):145-149.
[7]刘梦,姜世中,王芳香.基于熵权物元模型的成都市水安全评价[J].安徽农学通报,2016,22(11):78-81.
[8] Hanne S,Lars K P,Dale R,et al. Discursive biases of the environmental research framework DPSIR[J].Land Use Policy,2008(25):116-125.
[9]黄玉宝,徐刚,王虎.基于熵权法的重庆市水安全时间变化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5):127-133.
Abstract:Water security of megalopolis influence on its economic and social safety, and it is an important found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ake Chengdu as a typical example, this paper use the model of DPSIR to establish the index system of water security assessment in Chengdu. Some important factors and constraints are selected through the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and the water safeguarding system is ultimately built on five systems. This paper in order to providing some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water safety system of megalopolis.
【摘 要】 噪声污染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三个主要环境问题之一,,噪声主要有四种来源:交通噪声、工业噪声、建筑施工噪声和生活噪声,噪声对人体的危害性表现在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等,目前我国控制噪声有以下几种办法:减小噪声源、控制噪声传播途径、隔声以及操作工人的自我保护意识等。积极防治噪声,为保护环境,造福人类做出贡献。
【关键词】噪声;来源;危害性;控制措施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3)12-0165-01
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环境污染也随着产生,噪声污染就是环境污染的一种,已经成为人类的一大危害。噪声污染、大气污染与水污染被看成是世界范围内三个主要环境问题。从物理学的观点来看,噪声是由各种不同频率、不同强度的声音杂乱、无规律的组合而成。判断一个声音是否属于噪声,仅从物理学角度判断是不够的,主观上的因素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从生理学的观点来看,凡是干扰人们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即不需要的声音,统称为噪声,当噪声对人及周围环境造成不良影响时,就形成噪声污染。我们国家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中把超过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并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现象称为环境噪声污染。《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区域噪声标准》中则明确规定了城市五类区域的环境噪声最高限值:疗养区、高级别墅区、高级宾馆区,昼间50dB、夜间40dB;以居住、文教机关为主的区域;昼间55dB、夜间45dB;居住、商业、工业混杂区,昼间60dB、夜间50dB;工业区,昼间65dB、夜间55dB。
现代城市中环境噪声主要有4种来源:1、交通噪声:主要指的是机动车辆、飞机、火车和轮船等交通工具在运行时发出的噪声,这些噪声的噪声源是流动的,干扰范围大,在这类噪声中,飞机噪声最强,影响也比较严重,汽车是城市噪声中较大的噪声源,机动车的发动机运转、部件摩擦、刹车、排气、鸣喇叭等,都会产生噪声。2、工业噪声:主要指工业生产劳动中产生的噪声,主要来自机器和高速设备。由于各种动力机、工作机做功时产生的撞击、摩擦、以及震动,这些声响,像纺织车间、锻压车间、粉碎车间和钢厂、水泥厂、气泵房、水泵房都比较严重,虽然都做了一定程度的降噪处理,但仍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机器本身所产生的噪声。3、建筑施工噪声:主要指建筑施工现场产生的噪声,在施工中要大量使用各种动力机械,要进行挖掘、打夯、搅拌,要频繁地运送材料和构件,从而产生大量噪声,建筑施工噪声,对发展中城市的影响极大,虽然每项施工都具有暂时性,但城建施工的总和加起来很大,而其中相当一部分的工期在二年以上。4、生活噪声:主要指人们在商业交易、体育比赛、游行集会、娱乐场所等各种社会生活中产生的喧闹声,以及电视机、洗衣机等各种家电的嘈杂声。
噪声的主要危害性表现在:高强度的噪音,不仅损害人的听觉,而且对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以及视觉、智力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神经系统方面,强噪音会使人出现头疼、头晕、倦怠、失眠、情绪不安、记忆力减退,脑电图慢波增加、植物性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等症状;在心血管系统方面,强噪音会使人出现脉搏和心率改变,血压升高,心律不齐,传导阻滞等;在内分泌系统方面,强噪音会使人出现甲状腺机能亢进,肾上腺皮质功能增强,基础代谢率升高,性机能紊乱,月经失调等;在消化系统方面,强噪音会使人出现消化机能减退,胃功能紊乱,胃酸减少,食欲不振等;噪声不仅影响听力,还影响视力,长时间处于噪声环境中的人很容易发生眼疲劳、眼痛、眼花和视物流泪等眼损伤现象,同时,噪声会使色觉、视野发生异常,调查发现噪声对红、蓝、白三色视野缩小80%,所以驾驶员应避免立体场音响的噪声干扰,不然易造成行车事故。总之,强噪音会导致人体一系列的生理、病理变化。孕妇如果长期处在超过50分贝的噪音环境中,会使内分泌腺体功能紊乱,严重的会使血压升高、胎儿缺氧缺血、导致胎儿畸形甚至流产。高分贝噪音能损坏胎儿的听觉器官,致使部分区域受到影响,影响大脑的发育,导致儿童智力低下。还有噪声对建筑物的损害也是不容忽视的,声音是由于物体发生振动而产生的,振动波在空气中来回运动和振动时,产生了声波,强烈的声波能冲撞任何建筑物,在140分贝以上,会使玻璃破碎、建筑物产生裂缝,在160分贝以上,导致墙体震裂以至倒塌。噪声对动物也有很大的影响,降低动物听力,妨碍动物之间用声音进行交流,尤其是它们之间的求偶,影响动物之间的自然信息沟通,最终会导致生态失衡。
噪声的干扰和危害虽然很大,但是,当采用一定措施后,也是可以防治和减少的。减小噪声源或减小噪声源的强度,这是控制噪声最根本的办法,它比产生噪声再去治理更为有效和节省资金。1、要控制噪声源就要在生产中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使生产过程中少产生噪声,治理声源降低噪声虽然是最根本的办法,但是,往往由于经济上和技术上存在的种种原因,并不能完全实现,这就需要采用一些其他办法控制噪声;2、控制噪声传播途径,可以在城市道路两旁设置绿化带,使交通噪声产生衰减,从而达到降低噪声的目的。林木具有散射声波的作用,树干和树叶可阻挡声波,树叶表面的气孔、绒毛像电影院里多孔纤维吸音板一样,能吸收噪声,生长茂盛的草坪,草的叶面积是它所占地面面积的19倍左右,茂密的叶片形成松软而富有弹性的地表,能像海绵似的吸收乐声和阻碍噪声的传播,减少噪声的危害;3、用吸声材料降低噪音强度,就是在房间悬挂吸声体,设置吸声屏,在天花板上或房间内壁装饰吸声材料。吸声材料有玻璃棉、矿渣棉、纤维板等;4、用隔声的办法来削减噪声,隔声就是将噪声源与生产工人相互隔离开来,是一种最有效和常用的控制噪声措施。主要有隔声室、隔声罩和隔声屏障。主要原理是用透声系数小、隔声系数大、表面光滑、比重大的材料,如混凝土、钢板、砖墙等,这些材料能把噪声大部分反射和吸收,而透过部分较小,达到隔声目的。5、用阻尼的方法来控制噪声,机器外壳、车、船、飞机的壳体,一般都是金属板制成,噪声可通过金属板辐射出去,为控制噪声,可在金属板上涂敷一层阻尼材料层,如沥青、软橡胶及其它高分子涂料,阻尼材料摩擦消耗大,可使振动能量变成热能散射,而辐射不出噪声;6、个人防护噪声的危害,对接触噪声的人,采取个人噪声防护是减少噪声对人体危害的有效措施之一,当其它消声措施达不到要求时,操作工人可以戴耳塞、防声耳罩或防声帽,保护听觉;7、执行法令和规定,采用经济手段加强行政管理,搞好城市规划,大力植树绿化,均可控制和降低噪声。虽然噪声是世界公害之一,但它还是有用处的:噪声除草,科学家发现,不同的植物对不同的噪声敏感程度不一样,根据这个道理,人们制造出噪声除草器,这种噪声除草器发出的噪声能使杂草的种子提前萌发,这样就可以在作物生长之前用药物除掉杂草,保证作物的顺利生长;另外噪声可抑制癌细胞的生长速度,科学家通过实验发现,在噪音环境中癌细胞的生长速度会减慢,这一发现可能将为治疗癌症开辟一条新的途径。
防治噪声是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标准之一,可以这样说,一个国家对噪声的控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科学水平和文明的程度。我们要积极防治噪声,为保护环境,造福人类做出贡献。
关键词:促淤圈围工程;框格灌砌石;护坡施工
0 概况
近年来,随着沿海城市的飞速发展,对土地的需求与日俱增;科学合理地在沿海滩涂上圈围造地,正是缓解土地供需矛盾的一个有效方法。为了节省投资,工程一般按照“促淤圈围再促淤再圈围”的方式进行实施,以有效地利用滩涂的自然淤积减少后期形成陆地的回填量。在此类项目中,围堤的顶高程是影响工程造价的一个重要因素,而迎水面的护坡结构型式则是决定堤顶高程的关键条件。因此,确定一种消浪效果好、安全可靠而又经济、节约的护坡结构型式,对于围堤的建造有着格外重要的意义。本公司自2006年起在上海市横沙东滩促淤圈围(三期)等工程的生产实践中与凹凸型砼埂框格灌砌石护坡的专利研发单位进行合作,将凹凸型砼埂框格灌砌石护坡技术应用于促淤圈围项目施工中,通过改进,达到了既确保围堤结构安全又降低工程造价的目的,并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技术。
1 原理、技术特点
1.1 工艺原理
护坡结构由砼埂框格和填充在框格之间的灌砌块石构成,灌砌块石及嵌在内部的砼埂构成对堤身的保护,凸起的砼埂框格则主要承担消浪的作用。砼埂框格沿围堤轴线方向凸起面积为灌砌块石面积的1/5~1/4,凸起高度为灌砌块石厚度的0.3~0.4倍,平面加糙率可达25%,对波浪爬高的折减系数在0.73~0.81之间。
工艺流程:测量放线整坡、找滤布铺设袋装碎石(碎石)垫层铺设细部放样块石摆砌、安放减压孔凹凸型砼埂框格浇筑砼、灌缝伸缩缝施工
1.2 适用范围
主要适用于沿海地区促淤圈围项目施工中防潮标准不超过五十年一遇的围堤护坡工程,对一线老海塘大堤护坡的加固和沿江区域边滩整治堤防的坡面防护也有一定的指导和参考作用。
1.3 特点
该技术将传统的灌砌块石护坡结构与新型凹凸型砼埂框格结构科学、高效地融合,使护坡结构兼有防护性能可靠和消浪效果好的双重优点。与传统的栅栏板、螺母块护坡施工时需要使用水面浮吊等大型特种设备配合相比,本技术所需施工设备简单,速度快,效率高;容易多开平行工作面,加快形成海堤度汛断面。成型后的护坡结构内在质量可靠,凹凸型砼埂框格线型平顺、美观,视觉效果好。促淤圈围工程一般由浅滩向深水区逐步推进、分期实施;在后期的圈围围堤封闭后,先期建造的围堤相应演变成为内堤,受风浪影响逐渐减小,因此其坡面防护结构可适当降低标准;使用本工法,可以根据不同的防护标准进行护坡结构中的砼等级或灌砌石厚度等指标的优化调整,有效地降低工程造价。
2 操作要点
2.1 测量放样
根据临时测量控制网进行放样,每隔50~60m布设一个控制桩,然后再进行加密,直线段每10m设一个加密桩,曲线段每3m设一个加密桩。控制桩一般采用木桩,桩顶设置铁钉,并标示高程。
2.2 整坡、找平
根据坡脚线和坡顶线拉线修坡控制坡面平整度,亏坡处人工用袋装土回填、找平,严禁直接使用散土(砂)回填。
2.3 反滤布铺设
1)反滤布进场后需进行原材料指标和拼接缝的强度检验,达到设计或规范要求时方可使用。
2)反滤布缝制采用双线包缝拼合,先缝一道,折叠后缝两道,每道缝合线要有一定的间距。每块反滤布长度控制在25m左右(沿堤轴线方向),宽度根据所铺断面的滩面高程计算而得,在制作时应预留一定的长度,两侧每边放宽0.5m。反滤布缝合完成后,卷叠成捆,并在显著位置用油漆标出所要铺设的断面桩号位置。
3)反滤布用人工铺设,铺设时应松弛,不得紧绷;反滤布的铺设应垂直于堤轴线,搭接长度不小于50cm,平行于堤轴线方向不得有搭接。
2.4 袋装碎石(碎石)垫层铺设
1)反滤布铺设完成后,应及时使用袋装碎石(碎石)压载。
2)碎石材料应质地坚硬,无风化、无杂质,级配应符合设计要求。
3)袋装碎石铺设时应由下而上拉纵横线进行铺设,上下层、上下排袋体铺设时均需错位。碎石袋之间需接触紧密,搭接有序,无空洞和凹凸不平等现象,形成平顺的坡面。
2.5 块石摆砌
1)在各控制桩之间采用拉线的方法控制块石摆砌的线型和标高。
2)对长有青苔或附有泥沙等附着物的块石,必须清除其附着物后方可使用。块石摆砌时,不得直接与反滤布接触,防止块石棱角刺破反滤布,丧失反滤功能。
3)块石之间缝隙不得小于设计和规范要求,也不得小于砼最大骨料粒径的2.5倍,一般为5~8cm,以利于细石砼的灌注。
4)块石摆砌时,采用竖砌法,大面朝下,放在垫层上,形成上大下小的缝隙,严禁大头向上、小头向下及叠砌现象出现。
2.6 凹凸型砼埂框格
2.6.1 工艺流程
测量放样支模砼浇筑保护拆模。
3.6.2 模板工程
1)根据测量放样细部控制桩确定模板的安装位置,确保凹凸型砼埂框格的线型整齐、平顺。
2)模板采用木模或定制小钢模,对拉螺栓连接,模板接触面之间用小海绵条进行填缝止浆。
3)模板支撑体系应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一般采用钢管架进行支撑,以保证浇筑时模板不变形、不移位,拆模后外形尺寸满足设计要求;模板支撑过程中不得损坏已铺设的反滤布。
2.6.3 砼工程
1)砼的选择
由于需要赶潮施工,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宜使用掺加速凝剂的商品砼。
2)砼浇筑
砼浇筑前应办理工序验收、交接手续,每次涨落潮后,均应清理模板和基面上的杂物;复查砼浇筑的标高、厚度控制线,符合要求后方可灌注砼。
浇筑前和在浇筑过程中必须在浇筑地点检查砼坍落度,一般控制在8~10cm为宜。
优先使用砼泵车进行输送和灌注,不具备条件的地区可采用溜槽浇筑,采用插入式振捣器振捣。
自然气温条件下(高于+5℃),应在砼浇筑后10~
12h内用草帘或塑料薄膜进行覆盖,并及时浇水养护;采用含盐量高的海水进行养护则需进行专项论证。
按照赶潮施工的要求合理安排砼浇筑时间,确保在涨潮淹没前砼已经初凝,提高其自身抗冲刷能力;同时,砼浇筑结束后,采用草帘覆盖、碎石包或块石压重以防止潮水冲刷。
2.7 伸缩缝
伸缩缝按照设计图纸要求设置,一般每10~20m设置1道,缝宽20~25mm,采用聚乙烯低发泡板填缝,表面用双份聚硫密封膏20×20mm封口,伸缩缝线形应基本顺直。
伸缩缝允许偏差:中心线偏位10 mm,缝宽±5 mm,缝顺直10 mm,立缝倾斜, L/200且≤15 mm。
2.8 灌砌石灌缝、安放减压孔
1)灌缝砼一般采用细骨料砼,由商品砼拌和严格按配合比进行拌制;为提高砼早期强度,增强防冲刷能力,宜掺加速凝剂。
2)砼运输、浇筑设备及施工方式等同于凹凸型砼埂浇筑,由于灌砌石间隙最大约为8cm,因此需采用直径30mm插入式振捣器进行振捣。
3)砼灌注完成后,应对块石表面进行清扫,确保块石面外露,达到外观美观的效果;勾缝应使用砼原浆,严禁采用砂浆勾假缝,缝口应宽窄均匀,深浅一致。
4)减压孔安装在灌砌块石间隙之中,一般使用直径为120mm的PVC管,管中填放碎石做为反滤结构,PVC管安放时要注意保证其与坡面垂直且下端必须伸入坡面反滤结构之中。
5)砼灌注过程中,应加强对已浇筑成型的凹凸型砼埂框格成品的保护;避免对其边角造成破坏,影响工程整体外观效果。
2.9 凹凸型砼埂框格灌砌块石护坡结构简图
3 质量控制
3.1 执行规范及标准
《港口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J221-98)、《堤防工程施工规范》(SL260-98)、《滩涂治理工程技术规范》(SL389-2008)、《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
1999)、《砼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T50107-2010)。
3.2 反滤布质量控制
进场的土工布技术参数必须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原材料进场时应提供质保单及出厂报告,取样复试合格后方可投入现场使用。反滤布铺设时,垂直于堤坝轴线方向搭接长度不得小于50cm,平行堤坝轴线方向不得搭接;铺设时不可紧绷,宜适当宽松;运输、贮存、施工过程中需加强成品保护,严禁使用木桩或钢筋对铺设后的反滤布进行穿刺固定。
3.3 袋装碎石(碎石)垫层施工质量控制
碎石袋的袋布单位克重应符合设计要求, 袋装碎石重量一般为50kg/袋,且袋口需使用丙纶线缝合。碎石应选用质地坚硬,无风化、无杂质的石料,级
配应符合设计要求。袋装碎石铺设时应由下而上进行,上下层、上下排袋体铺设时都要错位,袋口方向应全部朝向堤顶方向;碎石袋之间须接触紧密,使用人工踩踏密实,无空洞和凹凸不平等现象。
3.4 灌砌块石施工质量控制
块石摆砌时,大面向下,放置平稳,不得使用片石叠砌,缝间不得使用碎石填充,同时需满足错缝、缝宽达标的质量要求。细石砼要灌足深度,振动至泛浆,自坡脚向坡顶依次进行,不得漏灌漏振。块石勾缝采用灌砌砼原浆勾缝,勾缝面宜低于块石面1cm,成为凹缝。
4 安全环保措施
4.1 安全措施
根据赶潮作业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安全管理措施。定期召开安全例会,检查安全制度落实情况、安全生产状况以及督促安全隐患彻底整改。特殊工种必须持证上岗,所有作业船只需配备救生设备及消防器材。水上作业应遵循海事部门相应的水上安全管理规定。
4.2 环保措施
选用低噪声的施工机械,做到文明施工。施工中产生的建筑垃圾应及时清运和处理,严禁向水中随意抛弃,造成海面污染。加强施工机械及运输车辆的维修与保养,减少有害气体排放,确保施工机械废气排放符合环保要求,减少噪声的污染。工程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产生的固体废弃物,不得随意丢弃而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应设置临时垃圾桶或垃圾箱,收集后交到环卫部门集中处理。
5 结语
通过上海横沙东滩促淤圈围(三期)工程、崇明北沿促淤圈围(二期)Ⅰ阶段达标工程、江苏省新通海沙南通开发区上段岸线综合整治工程等数个项目的成功实施,该技术应用效果好,效率高,内外在质量容易保证;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传统护坡技术所存在的诸多不足,提供了一种既消浪效果较好、造价较低又能保证围堤安全的护坡结构型式。
参考文献:
循环经济理念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深刻反思的结果。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经济规模的扩大,传统生产模式带来的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迫使各个国家开始探索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目前,发达国家循环经济已在四个层面上展开。一是企业内部的循环利用。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杜邦化学公司模式,通过厂内各工艺之间的物料循环,减少资源的使用,达到少排放甚至“零排放”目标;二是企业间或产业间的生态工业网络。如丹麦的卡伦堡生态工业园,把不同的工厂集聚起来,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让一个企业产生的废气、废热、废水、废渣在自身循环利用的同时,成为另一企业的能源和原料;三是废物回收和再利用体系。如德国大力推行固体废弃物再生回收利用,废物循环、建筑废料、玻璃瓶回收和废纸再利用率分别达到50%、72%、85%和88%;四是社会循环经济体系。如日本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用生态学原理统筹规划工农业、生产消费、城市农村的发展。多年来,我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资源和环境双重压力也越来越大。对此,国家在“十一五”规划中,把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列为基本方略,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法规,积极开展循环经济试点,批准设立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在全国掀起了发展循环经济的新热潮。××作为西部欠发达市,要解决好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与保护良好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就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发展循环经济的新路子。
一、我市发展循环经济的现状、问题及有利条件
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实施 “开放兴市、工业强市、农业稳市、旅游活市”和“发展绿色产业、建设绿色××”战略,扎实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和节约型社会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节能降耗力度加大。坚持把节能降耗列为各县区年度目标责任考核范畴,严格考核。围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先后关停、拆除了立窑水泥、小焦炉、火力发电等落后生产线,去年高耗能产业增加值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降至35%。节能项目建设步伐加快,胜隆能源实业30万吨甲醇汽油、春光油脂20万吨生物柴油、洋县玉虎化工三废混燃炉节能改造、万邦置业水源热泵中央空调、燎原航空机电综合改造等一大批节能项目开工建设或建成投用,去年38个节能项目投资达24.2亿元。节能领域不断扩大,全市建筑设计和施工阶段的节能执行率同比提高6个百分点和15个百分点,高油耗客货车退出营运市场速度加快,节能灯具安装近20万套。据测算,去年全市能耗下降量为20.8万吨标准煤,万元gdp能耗1.589吨标准煤,同比降低4.22%。
二是清洁生产实现新突破。污染防治由末端治理为主逐步向生产过程控制转变,八一锌业、汉钢集团、振华生物、南化公司、中材水泥等6户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略阳新兴洲工贸公司荣获省级清洁生产审核先进单位称号。汉烟、略钢、陕飞集团清洁审核工作正在有序开展。清洁审核推进了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提高,八一锌业实现经济效益7366万元,节水、节电分别达14万吨和1087万kwh,削减二氧化硫157吨,减少排渣1582吨;汉钢集团实现经济效益1894万元,节电103万kwh,削减二氧化硫269吨,回收粉尘1万余吨。
三是资源循环利用取得新进展。部分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了资源循环利用水平。如大秦汉生物公司利用薯渣生产无抗饲料养猪,用生猪粪便做沼气,用沼液养鱼,沼渣做有机肥料;南化公司利用工业废气废水提炼纯碱、八一锌业回收废气生产工业硫酸、秦吉公司利用粉煤灰加工混凝土砌块、汉钢集团从集炉煤气中提炼硫胺等,既减少了废弃物排放,又为企业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再生资源回收企业管理逐步规范,占地75亩的交易市场及加工中心开工建设。
四是循环产业链条日渐形成。目前,我市按照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初步形成了矿产开采—矿石—水泥建材,铁矿石—铁—钢、铅锌矿—烧结矿—锌锭,烟草种植—加工—卷烟、中药材种植—中药饮片—中成药、铸造—机械加工—装备制造等六大循环产业链。特别是各企业、产业之间的循环配套水平也正在逐步提高,比如远东化肥、定军山水泥厂等企业,利用八一锌业、汉钢集团的硫胺、冶炼渣等资源,生产有机肥料和新型水泥等等。这些都标志着我市循环经济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
五是生态农业建设稳步推进。加快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农产品质量认证工作,全市通过国家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基地认定面 积达110.7万亩,获得认证企业73个、认证产品107个。大力实施沼气和秸秆综合利用工程,建设新式沼气池5.86万口,秸秆综合利用率达69.1%,每口沼气池户均年节约燃料和电费300至400元。随着沼气、秸秆综合利用的广泛运用,全市广大农村初步形成了种植—养殖—沼气—猪药茶菜渔等循环农业产业链。注重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化肥使用强度同比下降16.5%,农药使用强度同比下降8.7%。
六是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种苗培育、经济林基地建设等重大工程,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2%。大力推进生活污水、大气治理工程,汉江水质出境断面始终保持在二类水平,中心城区空气优良天数近年来都在300多天以上,去年达到332天。扎实开展城市联创,城市环境卫生有了较大改观,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省级园林城市和卫生城市等称号。蓝天白云、青山绿水、鸟语花香已成为××扩大对外影响力和知名度的一张响亮名片。
我市在循环经济发展方面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来看,仍处于低层次、小范围、短链条的起步阶段,还存在不少问题。
一是循环经济理念意识淡薄。据问卷调查,全市仅有18.3%人偶尔听说过循环经济,32%的群众没听说过这个名词。一些部门和单位狭隘地理解循环经济,认为发展循环经济是企业的自身行为,与政府部门无关。一些企业经营者只注重投资项目本身的经济效益,对清洁生产带来的经济效益重视不够,对废弃物再生利用产生的经济效益关注也不够。一些群众由于长期养成的生产生活习惯,节约意识和绿色消费观念淡薄。
二是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偏高。我市经济粗放型发展格局尚未根本改变,传统工业比重较大,能耗大的行业所占比重较高,工业技术和装备水平总体相对落后,工业能源消耗结构主要以煤为主,资源消耗量大。近几年,虽然我市加大节能降耗力度,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能耗高、浪费大仍然是经济运行中一个比较突出的矛盾。20xx年,我市万元gdp能耗分别比全国、全省高出0.499吨和0.298吨标准煤。
三是废弃物处理任务繁重。全市工业固体废物量呈逐年增多趋势,去年达到357.5万吨,但综合利用率仅为38%。11县区中仅有污水处理厂1户、垃圾处理厂4户,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率仅为40.4%。矿产资源开发不合理,乱采乱开、采“富”弃“贫”、挑“肥”捡“瘦”现象严重,尾矿库等矿石堆积量较大,矿山生态环境不容乐观。农村废弃物处理滞后,环境状况堪忧。
四是科技研发能力不足。全市现有研究所大都设备陈旧老化,人才资源匮乏,研究资金短缺。信息服务渠道不畅,具有资质进行清洁生产审核服务机构仅有1户,且仅限于化工、钢铁行业。全市企业科技基础薄弱,自主研发能力较差,还没有能力开发大幅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共性和关键技术。
五是政策扶持亟需加强。循环经济兼具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重功能,要求政府采取更多的推动措施。近年来,虽然我市组织实施了与发展循环经济相关的“55315”科技创新工程,但总体来看,尚未在领导体制、政策导向、价格机制、资金投入等方面形成促进循环经济加快发展的合力,目前,除试点项目和示范企业外,多数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基本处于自发状态。
尽管我市在发展循环经济中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总体来看是希望多于困难、机遇大于挑战,有利因素正在增多。一是中省高度重视循环经济的发展,国家先后制定了《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循环经济促进法》等法规政策,省上也出台了许多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措施,这为我市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正确方向和有力指导。二是国家发改委、环保部等部委于20xx年和20xx年分两批在全国组织开展了循环经济试点,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为我市借鉴试点省市成功经验,避免少走弯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三是国务院作出的《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为我们加快灾后恢复重建,做大做强装备制造业、钢铁业、有色金属业、轻工业、物流业等优势特色产业,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了许多优惠政策措施,只要我们努力争取,必将赢得更大的支持。四是我市已被纳入国家级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这为我们争取项目资金,提高产业集聚度,提供了良好机遇。同时,××作为国家级关中——天水经济区的重要辐射带,必将促进××在区域间的经济融合,拓展发展空间,推动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
二、我市发展循环经济应把握的重点
发展循环经济,涉及生产、流通、消费、社会等各个方面,既是发展理念的极大升华,又是发展方式的根本变革。就我市而言,在思路确定上必须坚持纲举目张原则,扎实做好功能分区、产业发展、循环层次三项重点工作,逐步形成资源循环式利用、企业循环式发展、产业循环式组合、社会循环式消费的循环经济全面发展新局面。
(一)科学确定功能分区。确定功能分区,意在彰显和提升发展优势,实现由点到面的突破。我市被确定为国家级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必将享受政策、资金等方面的诸多优惠。如何在全市范围内整合、利用好这些优势资源,做到既突出重点又统筹兼顾,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和解决的一个问题。综合考虑各县区资源基础、园区分布、产业发展、城镇建设等因素,应把我市产业集聚区规划为中心区和辐射区,进行分层布局,整体推进。中心区应包括汉台、勉县、城固、南郑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其余县列为辐射区。确定这一功能分区定位,不仅有理论依据,而且有实践基础和现实优势。从理论依据看,市场经济条件下,资金、资源、人才、信息总是受利益驱动向经济相对活跃地区流动,这些地方不仅有聚集效应,也有辐射效应。通过集中力量加快发展中心五县区循环经济,必将带动辐射其他各县循环经济的发展,从而整体提升我市的产业集聚力、要素转化力和区域竞争力。从实践基础和现实优势看,中心五县区生产总值占到全市生产总值的63%左右,人口占到全市人口的53.8%,全市骨干企业、支撑产业也大都分布于此,加之交通等基础设施比较完善,技术研发力量相对较强,有利于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经济的发展壮大。
(二)加快发展循环产业。发展循环产业,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支撑。从我市现实基础来看,要以循环工业为龙头,全面推进循环农业的发展,加快促进现代服务业参与循环经济建设,形成循环农业、循环工业和循环服务业互动发展格局,构筑循环经济体系。
第一,拉长产业链条,发展循环工业。坚持把循环经济理念贯穿于工业强市的始终,以大企业、大项目为支撑,重点拉长延伸装备制造、钢铁、有色冶金、新型材料、生物医药五大产业链,优化产品结构,促进产业之间共生耦合、协调发展。装备制造方面,以汉航集团、陕飞集团、燎原航空、汉川机床、汉江工具、汉变公司等为龙头,重点发展中小型运输机及支线客机、航空起落架、数控机床、电测传感器、特种变压器和微型汽车等,打造装备制造产业基地。钢铁生产方面,以汉钢、略钢为龙头,形成铁矿石—精矿—烧结矿—铁—钢—板材/线材产业链。有色冶金方面,以八一锌业为龙头,重点推进铅锌矿—精矿—烧砖矿—电解锌/锌合金/超亚细金属锌粉和镍精矿—高冰镍—电解镍(硫酸镍)—氢氧化镍—镍氢电池两大产业链。同时积极培育矾钛磁铁矿—钛精矿—四氯化钛—海绵钛—钛材—钛合金产业链。新型材料方面,以台玻集团和市内优势非金属加工企业为龙头,重点提升硅矿石、石膏、板岩精深加工程度,向系列化、标准化方向发展,打造以硅石、石膏为主体的新型材料产业基地。生物医药方面,以汉王、汉江药业为龙头,扩大天麻、杜仲、山茱萸、猪苓、西洋参等优势药源种植规模,重点开展药物中间体提取和中药饮片、胶囊、制剂等保健品的开发生产,形成以中药深加工为主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同时,加快镇巴特大油气田勘探工作,以本地开采、初级加工和异地精深加工相结合的模式,形成油气石化循环经济产业链,打造陕南油气化工产业基地。
第二,推进生态农业建设,发展循环农业。坚持以发展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以建设城市的理念建设农村,创新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以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节能和资源综合循环利用为重点,在农业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厉行节约,推广设施农业、节水灌溉、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等技术,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将绿色理念置入土地整理、土壤改良、种子选育、作物栽培、保水施肥、农产品加工、保鲜储运和销售各个环节,建设生态型新农村。依托骨干龙头企业和有机农业产业园,进一步发展壮大优质粮油、烟叶和猪药茶菜渔等优势农产品基地规模,发展观光农业,打造种养殖—精深加工—无公害农产品和种养殖废弃物—有机饲料—有机肥料两大循环链,提高产业化水平。完善农产品生产安全体系、检测检验体系、监督检查体系和质量认证体系,扩广应用低残留、高效、无毒农药和生物防治,实行无公害、绿色生产。大力开发农村生产和生活能源,建立以农村能源生态建设工程为核心的生态农业循环经济链条,重点实施沼气工程、秸秆气化工程、集约化畜禽养殖场能源环境工程等,减少农业生产废弃物排放,形成大农业内部良性循环。
第三,提倡生态绿色消费,发展循环型现代服务业。现代服务业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是循环经济发展的方向,也是××今后发展的潜力所在。一要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我市旅游资源丰富,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具备把旅游业做大做强的条件。要围绕“一心一带、两线三区”旅游空间布局,把清洁化、生态化、节约化贯穿在旅游产品生产、交换与消费过程中,构建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格局,推动旅游业向主导产业跃升,努力把××建设成为以生态和两汉三国文化为主的循环经济型旅游创新中心。二要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依托西汉高速公路和我市连接南北、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及地缘优势,培育引进一批知名物流企业,建设一批大型专业市场,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推进城乡商业网点合理布局,加快建设辐射陕甘川毗邻地区的区域性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努力发展生产业,为企业提供完善的专业配套服务,促进商品流动、资源节约和设施共享。三要大力发展会展业。我市生态环境良好,具有发展会展业的优势,我们举办的菜花节、茶叶节、柑桔节、樱桃节人气旺盛就是最明显的例证。要围绕我市主导产业发展,搞好新的会展资源开发,加快各类配套设施建设,大力培育市场主体,扩大影响力和知名度,最大限度地延长会展产业链。四要大力发展教育培训业。借助西北联合大学抗战时期迁驻××的历史渊源,密切加强于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西北大学等知名大学的交流合作,运用各种社会资源和人脉关系争取他们能在××恢复设立分校,或设立联合办学机构,借此吸引西安、成都等地高校来汉办学,全面提升我市教育培训业发展水平。同时,大力推进“放心食品工程”,倡导消费者购买绿色产品,推行政府绿色采购计划。
(三)建立企业、园区、城市三个循环层次。主要目的是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平台,最终实现全市范围内物质和能源的有效大循环。从我市实际来看,要以企业为主体,突出资源消耗减量化和资源利用循环化,在建设循环型企业、园区的基础上,全面构建城市循环体系。
第一,加大推进清洁生产力度,建设循环型企业。要以六大企业集团和八户明星企业为重点,从财税政策、协调服务、配套建设、项目争取等方面大力扶持,建设一批省级乃至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做到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加紧制定全市企业清洁生产实施方案,鼓励企业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提高废气、废水、废渣、余热等资源的循环再生利用,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全部实行清洁生产。装备制造企业,要加强生产过程控制,加快精密技术研究开发,提高节能节料节电水平。钢铁冶金企业,要加快节能改造项目的实施,提高钢渣、尾矿渣的回收利用,推进焦炉煤气向有机肥、化工原料的转化。医药化工和非金属矿开采企业,要减少污水排放,加强中水回收利用。同时,做好产品认定工作,鼓励企业开发高新技术产品和无污染产品。
第二,加快工业区改造步伐,建设循环型生态工业园区。生态工业园区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载体,也是我国第三代工业园区的主要发展形态,目前,东部沿海都在争先启动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工作。我们要抓住被确定为国家级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的机遇,加紧编制建设生态工业园区的规划,积极向上争取试点。开发区要借助自身良好发展基础,突出航空电子、现代中药两大产业特色,加大承接产业转移力度,提高产业集聚水平,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创建成为全国生态工业示范园区。铺镇航空工业园、褒河机械工业园、勉略宁冶金工业园等园区,要结合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合理规划园区内的资源流和能源流,整合园区各种要素,建立园区产业代谢和共生关系,促进园区物质、能量和信息集成,实现产业集聚循环发展。创新园区建管机制,可以按照市场导向和产业布局原则,积极探索与沿海地区在我市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发展共建共享、收益分成的“飞地经济”。
第三,大力推广固定废物的再利用,建设循环型生态城市。加快发展静脉产业,在中心城区和各县建设一批固体废物资源化综合利用项目,培育和发展地域性的固体废弃物分类拆解和再资源化处理基地,重点推广利用尾矿与沙石并用生产彩砖、利用钢渣和粉煤灰混合料生产高性能水泥等成熟技术。以废旧轮胎、废旧家电、废旧电脑及电子废弃物、废金属及包装物为重点,建立和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市废旧轮胎回收利用率达到50%以上,废旧家电等废物回收利用率达到80%以上。建立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加快危险废物集中处置中心、江南污水处理厂等垃圾、污水处理工程建设,争取到“十二五”末,全市生活垃圾、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80%以上。建设城市绿色交通体系,继续推进市内出租车和机动车油改气。深入开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园林城市、最佳人居城市等活动,抓好城市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工作。在新建小区逐步建立水循环利用系统,推进旧住宅小区绿化改造,创建绿色社区,建设绿色××。
三、加快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支撑体系
构建支撑体系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必须突出重点,以满足我市重点产业园区和循环经济聚集区发展需求为核心,扎实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加大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总体来看,我市交通不畅、成本高、运力紧,煤电气等能源供应不足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必须下大力气破解交通能源等难题,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可靠保障。一要大力破解交通瓶颈。以建设贯通南北、连接东西的综合交通枢纽为目标,打通××与周边的交通连接。特别要加快西汉蓉快速铁路客运专线、兰渝铁路武都至阳平关连接线、阳安铁路复线建设,抓好十天高速、宝鸡至巴中高速公路建设,抓紧建设××新机场。市内重点改造、完善、优化城乡道路结构,提高循环经济中心区和辐射区连接道路的等级,构建便捷通畅、安全高效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二要大力破解能源制约。强化节约和高效利用的政策导向,坚持市内开发与市外合作相结合,统筹电、气、煤、油等能源建设。加紧××电厂、大唐略电火电项目和城乡输配电网建设,加快推进××城市天然气工程、宝鸡至××天然气长输管线工程等项目,大力开发水电、生物质等可再生能源,扩大电力、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在能源消耗结构中的比例,构筑稳定、经济、清洁的能源保障体系。三要大力争取中省在我市设立内陆口岸,建立商务、检验检疫等部门有效的联络协调机制,为发展循环经济创造更便捷、低成本的通关条件。
(二)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我市矿产资源丰富,矿产资源型经济比重较大。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关键是要推进矿场资源综合开发和节约利用,加快形成矿产资源高效循环利用链条,促进矿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进步。一要加强矿产资源储量动态监测管理。坚持对铁、铅锌、镍、钒钛、硅矿石、石膏、板石等热点矿产、重点矿区实行最低开采规模和开采总量控制,尤其是对从事优势矿产资源开采的中小企业,实施严格“三率”(采矿回采率、贫化率、选矿回收率)指标管理,统一纳入市级监管体系。严格执行矿产资源补偿费与采矿回采率挂钩制度,激励企业加强伴生矿和尾矿的综合利用。二要提高矿产“三废”回收利用水平。鼓励冶金企业和矿山企业对铁尾矿、矿泥石、废石、废水以及尾矿渣回收利用,实施选矿工业废水压滤处理和尾矿库外循环利用。积极开发推广钢铁、铅锌等冶炼过程中二氧化碳回收技术,变废为宝,提高“三废”资源化水平。三要建立矿山生态恢复长效机制。全面推进杨家坝铁矿等重点开采矿区环境综合治理,实施生产矿山边开采、边恢复。对停用的采矿场、尾矿库和其他工矿用地,制定生态恢复规划,进行土地整理、植被恢复。按照谁破坏、谁恢复和污染者付费的原则,开辟稳定的资金渠道,切实解决生态恢复治理投入问题。四要加强自然地质灾害防治。结合灾后恢复重建,加快病险水库、堤坝等除险加固工程,强化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隐患监测、治理和防范措施,构建多层次、广覆盖的防灾减灾预案体系,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同时,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继续实施汉江、嘉陵江水资源保护、天然林保护、城市污染防治等“蓝天碧水”工程,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三)加快建立技术创新和咨询服务体系。循环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对科技有着更高的需求。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快构建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一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依托陕西理工学院、××职业技术学院、××工业研究院等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借助全国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外脑”,支持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联合,加快开发、引进和推广先进适用的清洁循环型技术、工艺和设备。当前要围绕装备制造、有色冶金、新型材料、生物医药、有机农业和废弃物循环利用等关键技术,进行重点研究,尽早攻关。二要加快建设循环经济信息平台。依托××环境保护协会、环保研究所,建立全市固体废物交换中心,并尽可能与市外网络连接,定期公布企业副产品和社会废旧物资供求信息,实现固体废物动态化管理和资源化处置。积极引进循环经济技术咨询、节能技术服务中心、清洁生产中心等专业中介服务机构,推进循环技术推广应用。三要加强清洁生产管理和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切实抓好循环经济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结合企业不同需求开展“订单式”教育培训,为企业提供更多高素质的劳动力。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加快培养一大批懂清洁生产、会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家队伍。市内大专院校可以为企业代培中高级技术管理人员,主动根据发展循环经济的需要,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
(四)扩大开放合作和项目包装推介。近年来,我们在加大项目招商引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如有的地方来者不拒,“捡到蓝里就是菜”,不管项目好与坏;项目布局比较分散,不利于产业集聚和资源循环利用等等。针对这些问题,要采取有力措施,结合我市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科学招商,合理布点,把循环经济发展落实到一个个好项目、大项目上。一要建立循环经济项目库。全市筛选的318个近期和远期循环经济项目,要实行统一策划包装、统一推广,建好外商信息库和外来投资企业库,增强包装推介项目的针对性。对今后新增的项目,要严把审批关,凡不符合循环经济发展理念和发展要求的,不立项、不建设。二要拓宽招商引资渠道。抓住当前东部沿海产业向内地加快转移的机遇,积极开展与东部沿海地区政府间的经贸合作,密切与沿海发达地区企业、行业协会及商会的联系,加强与国内外有实力的大财团、大公司的交流,构建与天津、省有色集团长期合作机制,吸引更多外资投向环保、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领域,投向产业园区。三要创新投资经营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导向作用,加快建立多元化投资、市场化经营机制,特别是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要在市上统一规划、支持和监督下,逐步建立“政府参与、企业投资、市场运作、环保监管”的管理机制,走社会化和多元化投资、市场化和企业化经营的路子。
四、努力营造发展循环经济的良好环境
良好的环境,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保障。当前,一些影响我市循环经济发展的外围环境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必须把营造良好环境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一项重要工作,降低成本,创造条件,让循环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一)加强规划引导。我市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在加紧编制,今年内将出台,下一步要围绕《纲要》确定的目标、内容和重点,加快编制全市循环产业发展专项规划,进一步明确聚集区内各产业布局和功能定位,制定更为详细、更具有操作性的行动计划。各县区要按照《纲要》的要求,抓紧做好各自循环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确保有机对接。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要注重把企业层面的循环、工业园区的循环、产业之间的循环、区域之间的循环和社会层面的循环有机结合起来,真正解决资源节约问题,实现经济发展的大循环。规划设立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园区、示范企业,通过重点扶持,示范引导,总结经验,逐步形成具有××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二)健全政策支持体系。要在认真贯彻落实中省扶持循环经济发展优惠政策的同时,抓紧制定我市配套激励措施,注重运用价格、财税、金融手段和产业政策、投资政策、消费政策,引导支持企业推行清洁生产和循环利用再生资源,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和大型生态项目建设。建立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重点为示范园区、示范项目、示范产业、示范产品等进行投资配套、开发补助和贷款贴息支持。加快研究制定全市清洁生产管理办法,适时制定废旧家电、废旧轮胎、包装废弃物等固体废弃物回收处理和再生资源化管理办法、城市生活废弃物分类处理和再生资源化管理办法,完善排污交易权、污水处理收费等制度。加大监督检查,依法查处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为,形成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的发制氛围。
(三)建立协调服务机制。发展循环经济是跨县区、跨部门、跨行业的系统工程,必须加强领导,协调行动,形成合力。市政府要加强对发展循环经济的组织领导和综合决策,定期研究解决循环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各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共同推进。市经委要加强企业技术改造项目、生态工业园区、工业废弃物循环再生利用的指导监督。市商务局要抓好废塑料、废金属、包装物等可再生资源回收系统建设指导。市城规局要加强城市中水回用工程、城市垃圾分类回收系统及垃圾资源化建设的指导监督。市科技局要加强对循环经济技术创新项目的指导协调。市环保局要加强对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的监管,努力形成目标一致、分工协作的工作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