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物流工程的研究内容

物流工程的研究内容

时间:2023-07-25 17:17:3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物流工程的研究内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物流工程的研究内容

第1篇

关键词:物流工程;项目管理;流程优化;对策研究

一、物流工程概述

物流工程(LogisticsEngineering),是以物流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与资源优化配置、物流运作过程的计划与控制以及经营管理的工程领域。我国现代物流业尚处在起步发展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物流工程是管理与技术的交叉学科,它与交通运输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工业工程、计算机技术、机械工程、环境工程、建筑与土木工程等领域密切相关。

物流工程主要是对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实施与管理的全过程进行研究。设施设计是工程的灵魂,规划设计是物流系统优劣的先决条件,物流工程为物流系统提供了软件和硬件平台。一个良好的物流系统不能仅留在规划阶段,需要通过具体的工程建设来实现,物流工程的实施过程就是完成整个系统的硬件设计、制造、安装、调试等过程,同时也需要规划软件的功能。在进行物流系统分析、设计和实现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其经济性指标,又要考虑技术上的先进性、科学性。因此,物流工程学科主要是以工学学科作为其理论基础的,它既是技术学科,也有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的渗透。具体的工程领域包括:包装工程、储存工程、输送工程、装卸搬运工程、配送工程、流通加工工程、供应链工程等。

二、物流工程项目管理的现状

物流管理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新的领域,因此项目管理思想在物流工程中的应用研究也非常有限。项目管理制引入物流行业时间不是很长,被物流行业所认可却是在近几年时间。起初,物流公司只是模糊地认识和理解,并没有完全按照项目管理的理念和流程去管理物流项目,甚至停留在原始的营销管理或者传统的管理模式。大部分物流企业组织管理架构中并没有项目管理的职能和设置,也没有项目部。项目管理要求组织管理架构的扁平化和横向化,而现行物流公司其组织架构的重叠和垂直化是造成项目管理在物流产业发展的最大障碍。

随着物流产业的高速发展,项目管理这种当今世界上较为先进的管理模式逐渐在物流行业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但由于物流工程本身是开放型、多目标决策的、复杂的动态的系统,物流工程的研究方法,不仅要运用自然科学中常用的科学逻辑推理和逻辑计算,同时,也常采用对系统进行模型化、仿真与分析的方法。目前,国内外对物流工程项目管理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就项目管理的具体内容而言,对项目管理内容体系在传统物流供应链中的讨论已较为充分,但这些讨论主要集中在项目管理的计划、实施阶段,对物流项目的评价、检验则探讨较少。另外,国内外对物流工程的项目管理研究多局限于局部的阶段性流程分析(比如成本控制方面、第三方物流企业方面等),缺乏对完整的物流工程的全局流程优化的研究。

三、基于项目管理思想的物流工程优化

目前来讲,要加强物流工程的管理,完善项目管理思想在物流工程中的应用,可从以下几个方向着手:

第一,加速完善和制定有关物流工程建设标准。集中力量和人才,加快相关标准的编制,可由相关行业协会牵头,联合具备规模和能力的物流企业、多年从事物流工程的专家和工程管理人员从事相关工作。该体系框架要在全面分析各专业国内外技术和标准发展现状、趋势的基础上,完整地提出各专业标准项目名称和具体内容,确立每项标准在标准体系中的位置,为实现在标准项目确立上的系统性和整体性,突出解决重要标准的缺项问题,避免标准编制中出现的内容交叉、矛盾和低水平重复劳动等现象。

第二,建立基于项目管理的柔性组织机构。物流企业提供物流服务大都是以项目的形式存在的,同时,物流企业又必须积极准备一系列影响其发展的项目开展与推进。传统的直线职能制的组织方式已很难适应物流企业开展项目管理的需要。为此,物流企业要按项目进行管理对组织结构和组织体系进行调整:首先,组织结构扁平化。扁平的组织结构层次少,信息传递快,组织适应性强,较大的管理幅度有利于员工的主动性和首创精神的发挥。其次,常规性组织和虚拟组织结构的结合。受开放型的项目推动,物流工程中往往需要成立临时性的组织机构(大都由常规组织机构重组或抽调形成),即虚拟组织结构,需要柔性的组合、匹配以完成工程开展。

第三,在物流工程管理等建设领域服务性机构不完善的情况下,可以考虑由物流工程咨询服务企业为有资质的企业提供二次服务,以完成业主所委任的工作(工程咨询、工程监理、造价管理等),或工程建设方单独招标工程服务性企业,为物流工程项目提供专业性的咨询服务。

第四,加快专业人员和人才培训。首先要对近年来毕业的物流工程类专业的大学本科生、研究生进行引导性就业,充分发挥他们所学知识,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建议在物流管理、系统工程等专业中增加物流工程管理专业课程,对物流工程建设方与工程服务性机构的人员增加培训再教育。

四、结论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物流工程项目有很广阔的市场,有待进一步去开发利用。物流工程项目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但是也有许多因素严重影响物流项目的开展。现代经济的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物流的水平。物流行业的发展,需要以项目管理的思想对物流项目加以系统的分析、改善不利的因素使之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适应物流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史新峰.我国物流企业项目管理的问题研究[J].综合运输,2009(11).

2、王书堂.医药工程项目管理初探[J].中国工程咨询,2010(8).

第2篇

关键词:物联网;物流工程;实验系统建设

作者简介:赵刚(1965-),男,辽宁沈阳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副教授。(北京 100192)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教育提高项目、课程建设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8-0168-02

课程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建设,在我国高等教育课程结构总体框架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课程建设是连接教育宏观和微观两方面的重要纽带,是教学工作的基本细胞。实践环节注重于所掌握知识的实际应用,通过应用实例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认识,锻炼动手能力,培养合格的专业人才。为了达到培养目标,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尤为重要。[1-3]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承担物流工程专业工程硕士的培养,所开设的研究生课程“物联网概论”属于学位专业基础必修课,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为促进实现物流工程硕士培养目标,急需建立“物联网概论”课程教学相关实验系统,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熟练运用信息技术、独立从事物流工程信息系统设计与优化的能力。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急需大批物流工程技术人才,完善物流工程专业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更侧重对实践能力培养。物联网技术为物流工程带来巨大变革,数据感知与采集是物流工程智能决策的数据基础,数据管理与集成是异构数据转化为商务智能的信息条件。[4-5]本文主要介绍面向物流工程专业的“物联网概论”课程中实验教学系统的思考与探讨。

一、物流工程专业工程硕士培养目标与“物联网概论”课程

物流工程是以物流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物流系统的资源优化配置、物流运作过程控制、经营和管理的工程技术领域。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物流工程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培养目标是从我国物流产业的实际出发,结合本校优势,培养具有物流领域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富有创新意识,能独立从事物流工程信息系统设计,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物流工程管理,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在专业建设中,“物联网概论”是全日制工程硕士物流工程专业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物联网的基本知识,掌握物联网体系架构,深入了解物联网核心技术,使学生具有在物流系统中应用物联网技术的基本能力。其主要讲授物联网的基本原理及应用知识,包括物联网的分类、物联网体系架构、物联网技术与物联网工程设计等内容,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应具备以下方面的知识体系并普遍理解基础内容,重点掌握应用技术:物联网的三层体系结构、传感与数据采集、通信与网络技术、数据处理与挖掘、物联网工程设计。

二、“物联网概论”课程实验系统建设

按照国家教育部对工程硕士的要求,在考察和培养工程硕士理论知识能力的前提下更侧重对工程硕士实践能力的培养。物联网技术为物流工程带来巨大变革,数据感知与采集是物流工程智能决策的数据基础,数据管理与集成是异构数据转化为商务智能的信息条件。数据管理与集成及数据感知与采集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受到了学术与产业界的高度重视,已成为物流工程领域研究的热点和关键性问题。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承担物流工程专业硕士的培养,所开设的研究生课程“物联网概论”属于学位必修、专业基础课,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为促进实现物流工程硕士培养目标,急需完善相关教学课程体系并且建立该课程教学相关实验系统。“物联网概论”课程建立以演示为主、调动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小型物联网系统十分必要,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熟练运用信息技术、独立从事物流工程信息系统设计与优化的能力。

物联网信息采集、加工是物联网乃至物流工程中的重要知识内容,建设实验系统所提供的科学研究与实践平台不仅可以让研究生巩固理论知识,加深学生对物联网的信息流的认识,提高实践能力,而且将进一步增强学生社会竞争力。[6-7]物联网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感知层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物体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与通信,实现对物体的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是互联网基础上的网络,是“物物相连”的信息通信网络。庞大复杂的前端传感数据汇集后需要分类分析甚至综合协同处理,作为物联网三个重要的特征之一,信息系统强大的计算能力对前端数据进行挖掘、整理、分析、判断并给出结论,本实验系统是建立基于RFID的商品供应链智能管理系统的初步阶段,其整体系统如图1所示。

初步建成具有以下功能的小型物联网实验系统:以物流工程中库存管理为基础,利用RFID技术建立感知层,运用自适应网络建立数据传输层,设计实现数据处理层业务实验系统,重点发挥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信息管理学院优势,从而进一步建立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库存管理信息系统。对无线传感器节点工作原理进行分析,安装无线传感器节点操作系统,配置无线组网,建立无线传感器网络采集数据;建立RFID工作场景,在完成对射频标签读写基础上利用数据库进行具体应用案例开发。

(1)模拟给每一库位贴电子库位标签,在进行库房管理作业时读取该标签信息,从而判定当前作业的位置是否正确。

(2)模拟为入库物品贴上具有货物标识的电子标签,在实施库房作业时读取标签编号用以核定作业物品是否正确。

(3)读取出库物品标签,提高作业效率,降低错误率。

(4)为了节省运行成本,货物出库后可取下标签,送到入库处根据需要设计重复使用货物标签。

(5)架设具有模拟覆盖整个仓库作业区域的无线网络,实现作业数据的实时传输。

(6)模拟作业车并安装无线数据终端,作业者配置手持式无线数据终端,利用指令实现作业位置与作业货物的准确性确认等功能。

(7)模拟自动导引车平台并配置RFID识读器、无线通信设备,实现周期性对库房货物的自动盘点并其结果传输给信息系统。

围绕北京市物流产业人才培养的需求,为实现“物流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初步建成小型物联网实验系统,以物流工程中库存管理为基础,利用RFID技术建立感知层,运用自适应网络建立数据传输层,设计实现数据处理层业务系统,重点发挥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信息管理学院优势,建立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库存管理信息系统,用以支撑研究生课程“物联网概论”的教学与实践,为学生提供“数据感知与采集”的科研与创新实践平台。借助所建设的小型实践平台能够帮助学生巩固理论知识,进一步接触接近实际的数据感知与采集、数据管理与集成技术,提高工程实践能力。

三、结束语

本文在介绍物流工程专业工程硕士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总结了“物联网概论”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在分析物流工程与物联网关系等方面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物联网概论”实验系统的建设目标、建设方案和建设内容。“物联网概论”实验系统的建设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实践能力,而且还将进一步增强学生毕业后在社会中的竞争力。学生通过接触到近于实际的数据感知与采集技术,提高其自身的技术素养与工程实践能力。因此,本实验系统的建立可以提供“物流工程”专业硕士相关课程的教学与实践,必将大力加快我校培养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目标的实现,面对社会人才需求,培养优秀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满足行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熊玲,刘芳,李忠.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思考与探索[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93-96.

[2]温静,胡显莉.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12):182-184.

[3]高芳.我国研究生课程与教学改革效果的调查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10):27-31.

[4]柯强.物联网专业课程建设探讨[J].物联网技术,2012,(1):80-81.

[5]赵传信,王杨,陈付龙.物联网专业实践课程建设探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2,(12):2922-2924.

第3篇

1 交通运输专业开设《物流工程》课程必要性

交通运输专业培养具备运筹学、管理学、交通运输组织学等方面知识,以能在国家及省、市的交通运输管理部门、交通运输企事业单位等从事交通运输组织、指挥、决策,交通运输企业生产与经营管理的高级技术人才为培养目标。物流工程以物流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与资源优化配置、物流运作的计划与控制以及经营管理的工程领域。物流工程是管理与技术的交叉学科,它与交通运输、计算机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信息技术、工业工程、机械工程、环境工程、建筑与土木工程等领域密切相关。物流工程主要有规划管理和运行管理两个任务。在交通运输领域,设计大量的物流基础设施规划、运作管理,属于物流工程领域。一提到物流,很多人第一反应是货物运输。因此在交通运输专业具有开设《物流工程》课程的必要性。

目前,国内各高校对物流工程的理解不一,造成了理论与实践脱节,并且物流工程教学计划需要结合交通运输专业的实际情况。根据交通运输的知识能力要求,同时考虑我国现代物流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素质要求,对于物流工程课程的讲授,应该结合具体行业需求。各行各业都有对物流工程知识的需求,但是,交通专业人才侧重点不同。讲授物流工程,需要结合交通运输管理部门、交通运输企业、生产制造型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等对交通运输人才需求量较大单位的具体案例,进行授课。

2 《物流工程》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

考虑目前实际的教学状况,交通运输专业背景,和《物流工程》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改革需要考虑建设一支了解物流工程现状和发展的师资队伍,实现与卓越计划、flexsim软件辅助和多媒体教学三结合。

2.1 建设校企联合的高水平工程型师资队伍

物流工程课程的教学,教师是关键。要通过校企联合,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教师要有计划本文由收集整理到物流企业进行学习,物流企业可以选择不同类型,如物流装备制造企业、物流运输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仓储企业、物流中心、大型制造企业的物流部门等,在这些企业进行一个时期的学习,了解社会上物流工程的发展现状和对物流工程的具体需求。利用假期或其他时间,参与物流企业各种实际项目,积累实践经验,并了解物流工程的发展动态和前沿。也可以从各种物流企业聘请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

2.2 课程教学与卓越计划相结合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卓越计划”具有三个特点:一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二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

《物流工程》课程教学,要实施案例教学与校企合作相结合。案例教学是一种通过模拟或者重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场景,让学生把自己纳入案例场景,通过讨论或者研讨来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可以将校企合作中企业在国际化信息化的经济环境下,中国目前发展阶段中出现的实际情况作为真实案例呈现给学生。真实案例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能够客观了解行业发展实际状况,熟悉具体操作流程,提高学生综合理解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提升个人实践能力。

2.3 课程教学与flexsim软件辅助相结合

flexsim是美国flexsim公司开发的,基于windows、面向对象的、用于建立离散事件流程过程的仿真软件。flexsim应用深层开发对象,这些对象代表着一定的活动和排序过程。要应用模板里的某个对象,可以用鼠标把该对象从库里拖出来放在模型视窗。每一个对象都有一个固定的坐标、速度、旋转和一个动态行为(时间)。对象可以进行创建或者删除,并且可以彼此嵌套移动,它们都有自己的功能或者继承来自其他对象的功能。这些对象的参数可以把多有制造业、物料的处理和业务流程快速、高效、轻易的描述出来。同时flexsim的资料,结果和图像都可以利用excel表来读取和输出,可以从生产线上读取实时资料用来分析功能。flexsim也允许用户建立自己的实体对象,从而满足用户自己的要求。

使用flexsim仿真软件进行物流工程课程的教学让课程内容全面丰富。教学过程中加入flexsim仿真实例后,教学更直观感性,参与性强。掌握了该软件的使用后,学生可根据实际物流工程系统的任务和要求,设计决策变量,设置参数进行任务分配并运行优化,提高激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效改善教学效果。

2.4 课程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有什么样的教学内容,就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适当的、先进的教学方法既可以促进教学内容的变化发展,增大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提高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的效果。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在《物流工程》课程教学过程中,涉及众多的物流设施设备、电子产品、规划设计,如果采用传统教学,学生一方面对单纯的文字表述没有兴趣,另一方面也很难想象出具体的实物和规划效果。利用多媒体教学就可以以图文并茂的方式阐述各种物流机械设备的外观、参数、类型、特征,讲解规划设计原理、软件开发思路、程序具体运行、参数如何设置、达到什么效果。考虑《物流工程》课程具体章节的实际内容,选用合适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各种教学方式优点,多种教学方式并存,就能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掌握各个知识点。

第4篇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  物流系统  优化

        0 引言

        水利水电工程原有的物流体系很薄弱,难以与社会物流系统相结合。因此,对水利水电工程现代物流系统的构建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1 水利水电工程物流系统的特征

        水利水电工程物流系统具有整体性、相关性、目的性、环境适应性,同时还具有规模庞大、结构复杂、目标众多等大系统所具有的特征。①水利水电工程物流系统是一个“人——机系统”:水利水电工程物流系统是由人和形成劳动手段的设备、工具所组成。②水利水电工程物流系统是一个大跨度系统:这反映在地域跨度大和时间跨度大。③水利水电工程物流系统是一个可分系统:作为水利水电工程物流系统,无论其规模多么庞大,都可以分解成若干个相关联系的子系统。④水利水电工程物流系统是一个动态系统 水利水电工程物流系统联结多个供应商和工程施工需要,随需求、供应、渠道、价格的变化,系统内的要素及系统的运行经常发生变化。⑤水利水电工程物流系统的复杂性: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所耗用物资的数量大、品种繁多、专业性较强、且具有不均衡性和不确定性。并且受物流系统中的采购、运输、仓储、信息、供应等子系统的制约,这些子系统的组织和合理运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⑥水电工程物流系统是一个多目标函数系统:水利水电工程物流系统的总目标是实现宏观和微观的经济效益。解决最优订货策略、信息管理、随机情况下的库存风险管理和安全库存量的确定,使之有效的对水电工程物流进行管理,达到工程项目的投资、进度、质量三个控制的预定目标等都是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管理者面对且必须解决的问题。

        2 水利水电工程物流优化系统构建

        物流从控制论的观点,其管理过程就是信息的收集、传递、加工、判断和决策的过程,以工程建设为例,其全部活动可概括为两大类:一类是生产活动,一类是管理活动,围绕和伴随着一系列生产活动,执行着决策,计划和调节职能,以保证生产有序高效进行,伴随着生产活动的是物流,伴随着管理活动的是信息流。在水利水电工程物流系统管理中,大量的信息量通过有效的管理,将会更加有力的保证工程进度,降低工程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水利水电工程物流信息的基本内容基本包括七个方面的内容:①需求信息:包括工程设计、施工预算、施工图文件、施工方案、工程进度计划、物资需求数量、物资的品种规格、资金计划、招投标文件、投标书、合同文件等。②资源信息:包括资源的分布、结构和潜力情况。③供应信息:包括各种供应渠道的变化和竞争的信息。④消耗信息:包括物资消耗的原始记录,主要材料的核销情况、单位产品消耗、同类工程消耗情况、降低消耗的主要措施和经验。⑤资金信息:即各工程物资采购资金使用情况、资金周转次数等。⑥储运信息:包括运输路线、运输工具、装卸、运输费用、运输条件、运输方式、交通运输状况、仓库设施及设备状况、仓储条件、入库及出库信息、库存情况、大型机电设备运输的沿途状况和仓储装卸情况、物资在工程各标段的流向等。⑦物资经济政策及管理信息:包括国家对有有关物资的方针政策和措施,物资市场的管理措施和要求,国民经济计划安排对物资市场供求的影响,还包括各种物资的经济订购批量,各种调查报表、专题报告、物资管理方面的指令、条例和规章制度,物资综合利用情况以及回收、修复、再生、复用的情况等等。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物流信息系统是水利水电工程物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的子系统,是通过对水利水电工程物流相关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来实现对物流的有效控制和管理,并为物流管理提供战略及运作决策支持的系统。物流信息系统管理两类活动流中的信息

        调控活动包括水电工程建设的总体安排调度与需求计划,具体为工程设计、施工方案、资金计划、进度计划、采购计划等。物流运作活动包括供应商的综合能力、订单的产生与跟踪、货物运输、库存配置、物资消耗等。调控活动流程是整个物流信息系统框架的支柱。整个调控活动中的计划指导水电工程的物资从采购到送货过程中的分配与调度,使物流运作活动有序的完成。

        库存管理直接与调控信息流和物流运作信息流相联系,是两大信息流的集成与结合部分,因此,如何加强对库存的管理,确定合适的安全库存量,选择最优库存策略是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由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水利水电工程物流优化系统图

        由于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施工计划、工程进度、资金、工程物资需求量、采购、运输、包装、仓储、配送、货运等各物流功能和要素的管理涉及到的众多部门,为了协调一致,必须建立相关的物流信息系统,加强专业化物流系统的建设,转化原来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的单纯物资供应概念,注重与专业的物流公司合作,保证物流体系的不断优化和高效运作。

参考文献:

[1]齐二石,周刚.物流工程.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P10~17.

[2]日本日通综合研究所.物流手册.吴润涛等译.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86.P34~42.

[3]王晓东.现代物流管理.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9).

[4]丁立言,张铎.物流系统工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5]顾培亮.系统分析与协调.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8. 

[6]onald J. Bowersox,David J. Closs.林国龙,宋柏,沙梅译.物流管理供应链过程的一体化.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第5篇

1《国际物流管理》教学内容的改革

在教学内容上,采用了从全球供应链或国际供应链的视角进行课程内容的组织和讲授,其间又融入了国际物流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企业实战经验,如:保税物流、供应链金融、物流管理咨询方法和方案设计等,主要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国际供应链方案设计与策划能力的国际物流人才,教学内容一共分为十二章。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对国际物流管理的背景及框架内容进行概述;第二章国际性产品设计、第三章国际企业原材料管理、第四章国际企业生产管理、第五章全球配送管理、第六章国际企业库存管理和第七章国际运输管理,主要从企业全球化物流运作的观点出发,涉及从产品设计、原材料供应、生产、配送、库存和运输直到消费者手中国际物流的整体管理流程;第八章海关作业管理,主要是通关作业内容的介绍;第九章逆向物流管理,主要是涉及整个国际物流运作过程中原材料、产成品及其他物品的逆向物流运作所涉及的问题及相应的管理方法;第十章保税物流与国际供应链金融,主要涉及保税状态下的物流管理及运作方法,以及国际供应链管理过程中资金流的管理等相关知识;第十一章国际物流整合规划,主要是利用前面章节的知识对国际物流管理进行整合规划;第十二章国际供应链的咨询方法和方案设计,主要是讲授将国际物流各个章节和之前所学的各种课程集成起来,针对企业供应链物流流程进行诊断咨询,从而提出一体化的国际供应链解决方案的流程和方法。其中,第九章、第十章和第十二章的内容,是根据国际物流的前沿知识和应用新增而成,同原章节内容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此项改革主要解决了目前国内该课程教学内容的不统一且不科学的定位,实现了内容和体例的创新。

2《国际物流管理》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教学方法上,课程各章节采用案例教学,使学生深入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在整体课程上采用CDIO工程教育式的教学方法。CDIO是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运行(Operate)四个英文单词的缩写,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四所大学经过四年的探索研究所创立的“做中学”和“基于项目的教育与学习”的高等工程教育模式。

经过国内外几十所高校的探索与实践,充分证实了CDIO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对学生的项目应用与设计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团队交流能力和系统掌控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显著的教学效果。《国际物流管理》是一门知识面广、实践性强的课程,包含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物流运输、仓储、配送、库存控制、海关业务、产品与包装设计、生产管理、供应链管理等诸多知识,同时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国际供应链方案(项目)设计与策划能力的国际物流管理人才。

由于基于“理论+案例”的传统管理类课程教学方法无法实现上述课程的教学目标,而CDIO国际工程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我院物流管理专业于2007年起,经过七年的探索和实践,在《国际物流管理》课程上大胆且创新性地采用了CDIO国际工程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即课程讲授伊始,首先提出一个国际供应链的项目设计要求和背景。要求学生学完本课程后,能够有效地集成此前所学的各门课程及本课程各章节的知识,以小组竞赛的形式,通过PPT演示汇报各自的项目设计方案。

通过该教学法的改革,使学生们切实掌握了物流的系统性,以及将以前所学的各个看似孤立的课程或单元集成起来,针对实际的国际物流项目,提出一体化的国际供应链解决方案的能力,也解决了目前国内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法的难题和不足。学生真正掌握了国际物流的内涵和精髓,也锻炼了学生们的实战和项目设计能力、创新与系统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结论

物流管理专业是一个经济学、管理学与工程学交叉的综合性学科,需要一个人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多学科的知识结构。CDIO工程教育理念和方法,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他们具有多学科的知识和分析与设计供应链解决方案的整体思路。但这恰恰是物流管理专业所需培养的目标,也是目前我国企业急需的紧缺人才的素质要求。

《国际物流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对于改变目前我国物流教学的现状、培养我国急需的物流管理人才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作者:许良 单位: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

第6篇

价值工程是1947年美国GE公司率先发明并应用的,该项应用投入较少却获得了巨大回馈,它在满足必要功能的情况下有效降低了成本,适用于工程设计和施工领域、产品研发、工业生产等领域。价值链分析由MichaelE.Porter在1985年提出,自诞生以来,就引起了中外许多专家的研究兴趣,经过30多年的发展研究,现在已经是战略成本管理中最常用的分析方法之一。但在目前,价值工程并没有引起国内研究者的太多重视,而价值工程运用于价值链分析却是很有意义的实践,本文在分析两者中“价值”含义的基础上简要探讨了价值工程在价值链中的运用。

关键词:

价值工程;价值链

一、两个“价值”的含义

在价值工程中,对某一产品项目的价值分析,是对其功能和成本进行分析,也是从客户使用时的效用来考虑的。因此产品或服务价值链和价值工程可以在为客户提供具有使用价值的产品这一点上切合。

1.价值工程中价值的含义。

价值工程中的价值公式V=F/C,表达了“价值”是单位成本的功能。价值工程中的价值,反映的是功能与成本之间的匹配程度。如果功能大于成本,表明价值高,即“合算”;相反,如果功能小于成本,则表明价值低,“不合算”。

2.价值链分析中价值的含义。

根据Porter的价值链分析法,只有某些特定的价值活动才真正创造价值。这个价值形成了企业的竞争优势,这个来源于价值活动所涉及的企业间协调所带来的最优化效益。所以,价值链中的价值是一种整体最优化效益的体现。物流价值链是从企业到最终客户的物流过程中,由所有增加价值的物流环节所组成的,是物流活动价值的体现。根据上文的论述,物流活动实质上就是追求投入(成本)与产出(功能)比值(效益)的最大化,这个比值就是物流活动所创造出来的使用价值,是该物流活动效益的体现。因此,物流价值链中的价值,就是组成物流活动的一系列物流环节一体化和协同运作产生的经济效益。

二、价值链与价值工程的切合点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物流价值链与价值工程具有切合的可能性,因为二者都是基于价值的分析,它们的目标和表达形式都具有一致性。(1)基于价值的分析。在物流价值链中,物流活动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每种具体活动的分解使得对企业物流活动的研究可以细化到对组成该物流活动的逐个物流环节,如功能分析、成本分析等,从而使得价值工程的分析法与物流价值链分析法结合起来成为可能,可见,价值共同构成了物流价值分析的基础。(2)目标一致性。价值链研究的目标是物流活动总体价值最大化,价值工程的核心是以最低费用来满足客户所需的必要功能,从而实现客户和企业的价值“双赢”。

三、切合关系下的价值链提升途径

价值链活动是由一系列环节共同构成的,也就是说要增加物流服务的价值,其实是增加由每个物流环节构成的总价值。因此,需要把某一物流活动进行细分,分别对每个环节进行价值分析,所有价值环节的价值和为该活动的价值。物流价值链是指在物流流程价值关系中,与上下游相关利益方依次相互连接而形成的具有内在价值利益关系的链条。设某一物流企业价值链活动LS由n个物流环节构成,设某一物流环节为χi,i=1,2,…,n。那么物流活动LS是由χi构成的一个集合,LS={χ1,χ2,χi,…,χn}。设这个物流服务的价值为LV,物流环节的功能为LFi,成本为LCi,则价值为LVi=LFi/LCi,因而。用价值工程角度来分析,物流价值增值的途径也应有四个方面:功能上升,成本下降;功能不变,成本下降;功能上升,成本不变和功能上升,成本相对小幅上升。从物流市场的供应角度来看,物流企业愿意提供的物流服务数量Q受到客户愿意支付的价格P的影响,作为供应商,企业进行了必要的投入,如人员和设备的投入,进行运输、仓储、配送等,表现为成本的耗费LC。物流服务价格LP对应物流成本LC,利润W=LP-LC。从长期看,物流价值的提升可以运用上述的价值工程中价值提升的四种方式进行,通过企业价值链战略成本管理来实现:一是优化组合物流环节的投入成本比例,使物流服务总体功能不变,二是对各个物流环节的功能要素进行优化组合,使物流服务总体成本不变。

四、运用价值工程优化物流价值链

物流价值链优化强调的是调整各投入要素之间的成本冲突,使它们有机地组合起来,最终实现企业的最佳效益。追求物流系统整体最优,就要达到物流价值链所体现的物流价值最大化。在物流价值链与价值工程接合关系下,要对企业的物流价值链进行优化,首先将物流一系列活动进行细分,接着应用价值工程法对这些细分的环节进行价值分析,以确定物流价值链优化的具体方向。因而,这一过程包括两个步骤。一是需要将物流活动细分为一系列环节。利用物流价值链分析将企业物流价值活动分为基本环节和支持辅助环节。二是既然物流活动的实质是提升物流功能与物流成本的比值,那么物流系统的效益和效果就决定于功能与成本这两个因素之间的博弈关系。因此,追求物流功能和物流成本之间的均衡是物流价值链优化中的重点,即以客户接受的物流成本来满足客户要求,这和价值工程的核心思想不谋而合。所以要把价值链中价值和价值工程中的价值两个概念进行接合,从全局的角度来对待企业物流活动。

五、结语

价值链和价值工程在“价值”分析上形成切合点,因为二者都是基于价值的分析,要提升服务价值,主要通过权衡组合内各个物流环节的功能与成本之间的关系,具体表现为物流环节的投入管理优化以及流程的优化。价值链本质上是一个投入(表现为各个价值链环节的成本)产出(表现为各个价值链环节的功能)的过程。将价值工程思想运用到物流价值链分析中,价值链优化必然首先要对各种价值活动进行分析——价值工程视角下的物流价值链分析。把价值工程作为出发点,建立物流价值链分析模型对物流活动进行分解,确定物流价值链优化的内容和途径。价值链和价值工程的切合,为基于价值工程的价值链优化解析提供了理论依据。运用价值工程的本质就是努力提高产品的性价比。价值链方面的研究是价值链活动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从而实现价值链整体的优化,形成企业价值链联盟的竞争优势。

作者:张金龙 单位:西南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赵灵章.基下价值链管理的协同效应研究[J].会计之友,2005,(9):17-18.

[2]郑霖,马士华.供应链是价值链的一种表现形式[J].价值工程,2002,9(1):9-12.

[3]刘海虹,王.内部化与外包——企业价值链活动范围的确定[J].管理世界,2003,(8):144-145.

第7篇

[关键词] 工业工程 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 课程设计

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是工业工程专业的一门主干程,其中系统布置设计(SLP)是该课程教的主要方法。这是一种以作业单位物流与非物流的相互关系分析为主线的规划设计方法,采用一套表达力极强的图例符号和简明表格,通过一套条理清晰的设计程序进行工厂布置设计的方法。这种方法为设施设计人员与生产管理人员广泛采用,实践效果良好。它不仅是一种严密的设计理论,而是一套实践性非常强的设计模式和规范的设计程序。学习和掌握系统布置设计方法最有效的手段就是直接参与设计工作。针对于此,本文研究的就是如何合理安排课程设计的内容,使学生综合运用系统布置设计方法及相关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一、课程设计开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课程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这一点并没有受到到广泛的重视。当前的课程的开展,多数是运用传统方法,进行手工设计,而很多企业在进行工厂布置设计时使用的是新的设计软件。教学中存在三大问题:1.理论与实践脱节;2.学科知识间的相互关系不明确;3.课程设计方法陈旧,缺乏实际应用性。

针对以上问题,本文认为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解决:

1.加强课程设计内容的实践性,突出工程素质教育

实践性教学可以通过两个途径实现:第一、建立lE实验室,模拟现代制造过程;第二、安排学生到企业去,在实践中学习。因此课程设计数据可以从一个现实的企业中选取,让学生进行分析设计,进而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让学生自己到企业收集数据,解决问题。

2.明确学生的前期知识构架

工厂布置设计是一项多因素、多目标的系统优化课题。要求学生在此前完成以下学习:(1)修完“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基础工业工程”、“生产计划与控制”等专业课;(2)完成生产实习,对工厂布置设计有感性认识;(3)熟悉Office、AUTOCAD等软件的操作。

3.在课程设计中结合运用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软件

因为现有的很大工厂布置设计软件就是建立在传统的设计思路之上的,通过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软件的运用,可以实践设计过程,可以减少设计过程的计算工作量,提高设计效率和设计的准确性,能使课程设计有效地和实际接轨。

二、明确课程设计目的

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课程设计是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完成工厂布置设计工作而进行的一次基本训练。其目的是:

1.能正确运用工业工程基本原理及有关专业知识,学会由产品入手对工厂生产系统进行调研分析的方法。

2.通过对某工厂布置设计的实际操作,熟悉系统布置设计方法中的各种图例符号和表格,掌握系统布置设计方法的规范设计程序。

3.通过课程设计,培养学生学会如何编写有关技术文件。

4.通过课程设计,初步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培养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

三、规划课程设计内容

根据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课程设计的主要目标,课程设计应该包括以下两个阶段:一是问题分析阶段;二是给定工厂布置设计阶段。具体内容如下:

1.问题分析

在此阶段需要学生根据设计题目完成以下工作:(1)分析产品构成,明确主要产品零部件明细;(2)绘制主要产品的加工工艺过程图,明确各工序间的物料搬运量;(3)绘制各车间、仓库之间的物料流程图;(4)作业单位调查,针对各种不同的部门编制相应内容的调查表,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占地面积;(5)绘制工厂现有平面布置图;(6)对现有平面布置进行分析,找出不合理处,并提出改进意见。

本阶段需要学生完成的设计成果有:1.产品零部件明细表、2.详细工艺过程图、3.物料流程图、4.工厂平面布置图。

2.工厂布置设计

针对给定的工厂实例,结合问题分析阶段的成果完成下列工作:1.通过产品―产最分析,确定生产类型;2.进行生产工艺过程分析,绘制工艺过程图;3.进行物流分析,得到物流相关表;4.进行作业单位相互关系分析,得到作业单位相互关系表;5.将作业单位物流相关表与非物流相互关系表加权合并,求出作业单位综合相互关系表;6.绘制作业单位位置相关图;7.绘制作业单位面积相关图;8.参考现场调研的情况,列出影响布置的修正因素与实际限制条件;9.产生三套布置方案;10.布置方案的自我评价,从物流效率、工艺流程要求及生产变化的适应性等方面对各方案进行评价比较,得出最佳方案。

四、明确课程设计成果形式

在完成上述两个阶段的设计任务的同时,需要编写课程设计说明书,绘制设计图样,记录相关的分析设计过程;这就构成了课程设计的两大成果:课程设计说明书和设计图样。

课程设计说明书是整个设计工作的总结,也应该包括问题分析以及工厂布罩设计各个阶段的工作内容。要求:1.问题分析应包括必要的图表与文字说明;2.工厂布置设计说明书应包括各阶段工作数据表格、各布置方案简图及文字说明。

图样是工厂布置设计的阶段成果与最终成果包括:1.作业单位位置相关图;2.作业单位面积相关图;3.布置方案图。

参考文献:

[1]齐二石 周刚编:物流工程,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

第8篇

[关键词]数字经济;物流管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消费模式的服务化、销售市场的分散化与智慧物流的普及化带来了复杂结构的物流需求,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成熟,在国家政策支持下,物流各项指标随着大数据产业发展呈现翻倍增长态势,同时,对于“大数据”技术的充分应用,物流路线、选址及仓储等,都有望得到进一步优化,从而达到即时服务的终极目标。数字经济作为经济的一个新业态,已经成为新旧动能转换中非常重要的驱动力,也是全球新一轮产业竞争的制高点。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同时改变着工作和职业的性质,2018年,中国数字经济领域提供的就业岗位为1.91亿个,占当年总就业人数的24.6%,同比增长11.5%,数字技术在提高劳动效率的同时,也会减少对于劳动力的需求,根据麦肯锡全球研究所估计,到2030年,可能有多达2.2亿中国工人需要换工作,占中国总劳动力的30%,而物流一直被视为劳动密集型行业,面临这样的冲击,势必需要快速的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由此可见,传统的教学空间布局、教学组织模式、教学方法与技术等已经无法适应工业4.0背景下物流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1.物流管理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1物流管理专业教育模式创新体系缺乏系统性

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总体思想要求突出培养相应专业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新文科建设要求通过跨专业、跨学科、跨界甚至跨域整合突破界限壁垒,运用“新”(新经济、新技术)、“融”(嵌入式、交融感)、“通”(跨学科、跨领域)、“特”(有特色、很特别)的新文科思维,创新运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产学合作协同优化、创新设计新时代文科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内容体系、教育教学方法、科教融合模式和教学评价机制等,推动跨学科深入交叉互渗、跨领域深度融合贯通。这与物流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标准不谋而合,因此融合新文科建设思路是深化物流管理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但物流观看了创新教育需要将改革策略及具体举措集成在一个系统的、立体的、全面的适应性体系建设上,只是通过增加课程的实践环节无法形成一体化的课程计划;单纯运用一些类似翻转课堂、课堂APP等授课技巧也只是旧有教学模式的完善。

1.2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目标设置与社会发展趋势没有保持一致

需求的刺激、市场结构优化和技术变革等改变促进了中国物流业的快速增长,“互联网+”促进了传统物流产业的变革升级,人工智能、物联网和区块链的结合,正在让物流行业发生一场效率革命,这些都带来了复合型专业人才的紧缺,从而制约了物流产业链的迭代更新。而物流管理教学的目标更多是旧有知识的输出,在这一背景下,需要更加关注课程的设置与质量,培养物流管理人才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竞争力、领导力、新技术开发能力及社会责任等素养。

1.3物流管理教改研究中对课程研究较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研究较少

从中国知网CNKI数据分析结果可知,物流管理教改研究中“物流课程”的中心性最高,围绕该关键词,出现了“物流课程”,“国际物流”,“教学质量”,“教学改革”等高频词,也有结合行业发展背景进行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例如徐龙闪,肖红波(2021),吕雪(2020),潘鹏(2021)等学者主要研究了在互联网背景下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体系,但教改领域中针对数字经济背景下物流管理创新人才培养相关研究较少。

1.4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的应用不够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以及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持续深入,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层出不穷,日益创新,发展迅速。其中典型的成果是北美地区高校教学技能培训机构CaffarellaRS(2002)提出的BOPPPS教学模型,因强调激发授课对象的主动性,被全球超过100所大学和产业培训机构所推崇。因为物流同时根植于工程和管理实践的,既体现了工程与管理门类学术研究主题的综合,也体现了物流实践中工程技术与管理方法的交叉融合,因此麻省理工大学创立的CDIO工程教育理念为物流管理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和研究方向,也为我国的物流管理新文科改革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CDIO的核心思想在于鼓励学生以主动的、理论联系实践的、课程之间相互交融和有机联系的方式进行学习。CDIO理念与教育模式的创新在很大程度上逐渐成为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界重要且具有巨大影响力的改革行动之一,迄今为止,CDIO在中国的发展已逾十年,但CDIO模式多数仍局限于机械、电气、化工、土木、农业类专业,因此结合物流管理人才需求现状,我们认为“BOPPPS-CDIO”教育模式更能够有助于复合型、多元化创新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

1.5提高管理管理课程群教学效果的需要

物流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的位置,物流行业的应用型人才需求和教学效果并不匹配。目前整个教学环节与实践中存在着重传授理论知识、缺乏系统化的学生能力培养,理论实践相互脱节、学生兴趣不浓的现象,教学模式难以匹配学生数学素养参差不齐等问题。

2.数字经济时代对物流管理创新人才的新需求

2.1数字经济时代对物流就业的影响

数字经济的概念最早是由DonTapscoti在20世纪末提出,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与就业白皮书(2020年)》中对数字经济的概念进行定义:“数字经济是以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数字技术为核心驱动力,以现代信息网络为重要载体,通过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不断提高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加速重构经济发展与治理模式的新型经济形态”。数字经济发展造成了物流管理劳动力市场两极分化。一方面,数字经济催生了很多新模式和新业态,例如尤其在消费市场创造了大量物流新就业机会,另一方面,由于人工智能的特点,物流业中重复性、机械性劳动更容易被机器和软件替代,此类岗位大幅减少,一线工人的工作日也将因自动化而重新配置。

2.2数字经济时代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

我国非常重视物流产业人才培育,截至2018年,全国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高校就达396所,而物流智能化,物流平台,物流资本化,物流新零售等创新经济所需要的物流人才培养规模过小。从物流行业细分领域人才需求表(见表1)不难看出,数字经济时代对创新型物流专业人才的要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逻辑思维能力强、具备数字化思维和能力。二是熟悉物流服务行业的业务模式及流程。三是能通过数字的牵引,具备整合管理、业务和技术的能力。

3.数字经济时代物流管理创新人才培养路径

3.1基于数字经济背景建立物流管理创新人才分层教学模式

3.1.1融合数字经济设定层次化培养目标通过对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的调研走访,研究数字经济背景下物流管理人才需求,对物流管理就业状况的数据收集分析整理,同时整理物流领域需要的数字技能,建立通用的数字技能分类,例如物流数字化开发类,物流数字化运营类等,根据技能分类和劳动力市场需求的指导,制定和实施具有针对性的培养计划。在教学目标上,融合数字经济设定层次化培养目标,促进知识、能力、素养的有机结合,按照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建立分层次教学体系,确定培养目标和知识能力体系,对学生进行基础层、应用层、创新层分层次分阶段教学的培养。通过层次化培养目标解决学生基础差异,教学与实际脱节的问题,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将课程理论内容相互衔接与融合,形成较完整的解决问题的理论体系与思路。教学计划上,拟定培养高水平管理人才的教学计划,使课程的教学计划能够与宏观经济、产业发展、企业实际需求实现良好的对接。

3.1.2提升教师数字经济和专业知识水平当今的物流业很难避免数字化竞争,现代物联网,人工智能,云技术,区块链,流程自动化RPA等数字技术的加速创新迫切需要提升高校教师的数字经济相关知识和技能,因此,通过让教师参加数字经济及相关技术的培训、学习、讲座和研讨等方式,并通过校企合作项目,让教师进入相关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提升教师的数字经济素养。另一方面,高校可以建立双导师制度,引进企业教师,充分发挥丰富实践经验的优势,企业教师不限于物流行业,互联网、新零售、电子支付等高科技行业,这些导师一方面能弥补高校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的缺陷,另一方面也能够生动还原企业营运环境。在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建立专业教师、企业导师、职业指导三重师资队伍结构,进行通识教育,物流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培养教学,着力培养既具备物流知识技能又具备计算机、大数据知识技能的高素质物流人才。

3.1.3丰富物流数字经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上,坚持理论与需求、经济、技术、产业链等环境变化以及物流与金融,IT,工程学,建筑等其他学科的有效融合,增加物流数字化运营管理的知识体系与发展动态知识学习内容,保持知识结构的前沿性和时代性。在课程设置方面,应在设置经济、管理、工程等一般理论课程的基础上,针对不断更新迭代的细分领域,例如物流与金融学科的融合产生出的仓管质押、代收支付、货车信贷等细分领域;物流与IT的融合产生出的车货匹配、智慧物联网等领域;物流与工程学的融合产生出的AGV、无人机、自动化仓储分拣等领域,合理设置区块链、大数据技术与应用、智慧物流营销与管理、互联网金融与管理等课程方向,将物流与供应链的知识进行深度融合,突出智慧物流与供应链的发展特色。

3.2利用数字技术实现多渠道学习和教学

一是加强数据资源建设,搭建“数字技术+物流”教育平台,平台教程和案例数字资源库由教师和企业共同参与、设计和完成;运用“BOPPPS有效教学模组”作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设计的“基本架构”,充分利用数字技术,通过在线课程,智慧课堂、学习通等方式丰富教学过程,并合理利用这些平台对学生学情等数据进行分析,营造参与式教学氛围,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教学实践上,持续丰富实践教学内容,达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效契合,增加物流仿真实验等实践项目、企业实地研究和实习机会,激发学生对实用技能的兴趣,培养学生考虑数字经济背景下解决复杂物流管理问题的综合能力与高级思维;二是强化实践教学体系,丰富和完善教学实践。通过构建实验教学平台、学科交融讨论平台和课外实践平台,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实现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的对接。强化实验教学。结合理论讲解和案例教学,认真开展实验教学。教师充分应用实训场地、设备、软件指导学生在实验课堂上动手完成各项模拟业务操作,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组织学生参加各项竞赛活动。每年由学生组建团队,参加全国各项物流大赛,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合作意识。用“课程+兴趣+社会”的教学为学生创造有意义的学习经历,鼓励学生观察家乡或者身边的实际情况,综合运用物流成本、管理学、微观经济学等物流管理等文科知识提出解决方案。增加校企实习实践考核力度。企业实习不局限于熟悉物流日常操作,建立学校和企业双向沟通渠道,教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同学物流实习,鼓励企业问题进课堂,课堂理论企业应用,利用APP,QQ,微信,腾讯课堂等数字手段,进行现场讨论并提出有建设性的方案。

3.3多维度考核评价机制,解决重结果轻过程的问题

实行过程性考核与多形式考核的有效契合,提高考核的全面性、实践性。构建多维度教学效果评价体系,重视学生参与度和过程考核,课程考核包括试卷考核,线上答题,线下调研,成果汇报等多种形式。评分采用试卷评分,课堂和线上讨论评分,同学互评等方式。优化评价方式。加大线上考核比例。线上考核内容应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进行权重设计,比如线上考勤,学情考核,课堂APP讨论等,提高学生主动性,鼓励学生观察身边现象,自发拟定讨论话题。线下学习布置进阶式任务,提高可操作性,增强学生物流方案设计能力。优化实践环节评分体系。除了考核学生现场实习表现,同时要求学生针对企业问题提出独立的方案,在最后的评选环节,由学校教师,企业导师和同学组成的评分组根据实际情况得出综合得分。该分数是小组间横向评比、集体评议的结果,能更加客观地反映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实际水平。

4.结语

第9篇

彭先玉(1963.10-),男,黑龙江哈尔滨。副教授,单位: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物流管理。

孙家兴(1984.11-),籍贯:黑龙江,单位: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本科,研究方向:物流管理。

摘要:本文以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教学模式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往届毕业生就业情况与教学质量反馈为主要研究根据,对以主要实现岗位实践技能、综合提高学生素质为主要目的的教学实践方法为研究内容,拟得出适合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实践技能培养的教学实践方法,为高职院校培养与实践生产相接轨的高素质学生提供相关理论基础。

关键词:物流专业,教学实践,岗位需求,就业

1.前言

市场经济与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带来了物流业的高速发展,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积极推动下,物流行业已从过去单一的运输、分配、仓储等功能发展到如今的信息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综合物流服务行业,成为目前经济发展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且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与物流行业的繁荣发展相比,物流行业的人才却寥寥无几,成为全国的紧缺人才之一。

高职院校是培养职业性技术人才的重要培训教育机构,承载着培养服务于社会经济、高级实践技能型岗位人才的重要任务,面对物流行业人才紧缺而每年大量的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毕业找不到合适物流相关工作岗位的情况下,如何使高职院校的毕业生能够及时的与岗位实践内容相接,顺利的走入社会实践成为现今许多高职院校应该思考的问题。

2.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就业现状

由于交通物流管理行业是人才与技术密集型行业,因此,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相关专业的教学内容应满足学生的基本专业理论素养与实践动手能力技能两个方面,实际中物流企业的经营和管理要求拥有一批具备熟悉服务对象的生产、经营和销售,熟悉物流服务组织、运输组织管理相关业务,熟悉市场营销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物流信息开发维护等多方面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就业率是每一个高校与教育机构最为重视的一个指标,在某一方面说明了该校人才培养的成功,也是新一届学生招生顺利与否的重要指标。但就业率仅仅是体现了学生毕业后工作签到的比率,但不能体现学生就业后的就业单位与就业质量与否,因此,在此对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的物流专业学生的就业质量进行相关调研,以寻找改善与提高高职院校教学实践环节改革的方法与途径。

2.1就业单位与领域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毕业学生的就业去向主要以物流本学科专业方向为主,就业单位性质主要集中在民营企业,占总体毕业生的一半以上,其他国营企业、股份制企业以及外资企业单位的就业人数不及民营企业的二分之一,最后剩下小部分的毕业生留在了事业单位或者其他非盈利组织机构。调查表明,在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中,大部分学生主要留在了各类民营企业。

在毕业生就业单位与领域的调查结果表明,其工作领域与专业对口程度较高,高校较为良好的完成了学生的职业教学培养目的。

2.2工作时间与质量

毕业生的工作时间与质量代表了一种就业的综合满意度,包括了就业的薪资水平、单位与自身发展前景、福利待遇以及工作的时间等等,与专业对口程度不同,工作质量是对毕业就就业水平的一个更高层次的调查。

工作时间的高低代表了就业单位的工作强度,经调查显示大约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毕业生工作时间都超过了40小时每周,而薪资水平的高低代表了毕业生的职业技能受到了单位企业的认可,能够高效的转化为企业实际的生产力,反映了就业质量的其中一个方面,但调查表明大多数毕业生的月薪仅仅保留在2000到3000之间,工作时间的长度与工作薪资水平没有成正比,劳动强度较大。职业的发展前景主要代表了毕业生在企业的发展前途与空间,大多数毕业生看中企业的发展前景却忽视自己的发展,自己的工作满意度通过工作强度与工作前景来说,大多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不高,就业质量偏低。

3.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实践环节改革措施

目前的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存在教学内容与考核方式与实际岗位技能需求不相接的问题,而且其实践教学活动是整个教学体系中最主要的教学方式,因此让高职院校的学生能够在校期间就能掌握专业岗位的实践技能,树立正确的学习以及就业观念就落到了教学实践环节中来。

3.1教学实践环节存在问题

(1)通过对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毕业学生就业后对在校教学环节质量的调查回访,大部分毕业生对学校的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理论教学环节满意度较高,能够对在校生进行良好的专业基础的教学与理论方向的深化,但对于实践教学环节大部分毕业生都表示教学效果不甚良好,在学校学习到的相关管理方法与理念在实践检验中符合程度不高,甚至毫无用处,没有实际价值。

(2)通过对以就业毕业生的调研研究表明,他们对自身的基本能力素养包括职业技能与公司认可程度基本持有良好态度,但通过以上的数据调查表明毕业生的职业规划能力较弱,职业技能创新能力与沟通、表达能力亦不是很强,导致毕业生整体就业质量不高,在学校所学技能仅仅能够应对岗位基本能力需求,保住一个饭碗而已,但对后续的发展与综合能力进一步提高乃至升职等都不容乐观。

3.2存在问题解决措施

(1)针对教学实践环节与生产实际相脱节的缺陷问题,高职院校应合理设计教学实践环节,对课程的设置进行有机的调整,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带来教学课时的浪费。在仓储、运输、配送等的实践环节中,教师用有效的对学生进行操作指导,运用当今行业真是有效的操作方法与理念引导学生,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对自己的职业技能进行认同并深入了解。进行实践教学的创新,不仅要求教学内容的创新还要包括教学方式与考核方法的创新,高职院校宜让学生去到真正的物流企业去进行顶岗实习,让企业里的师傅对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理论与实践知识进行检测,综合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技能。

(2)针对高职院校物流专业毕业生综合素质一般的情况,学校应反思自己的教学模式是否能够满足在校生基础知识技能的掌握的同时,也应该注重对在校生综合能力包括团队合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教学环节多安排小组或团队任务,培养学生团队面对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而综合的提高学生质量,并且要求老师坚决提高自身教学效率,严禁“放养式”的教学实践方式,努力针对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实践问题进行全方位的解决。

4.结论

综上所述,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毕业学生就业情况不是很乐观,虽然能够得到与专业对口的相关物流管理类工作,但就业的满意度与质量普遍偏低,带来这种现状的原因除了毕业生对自身的职业规划与职业技能培养的忽视意外,更应反思现今高职院校相关教学实践环节与生产实践相脱节的反思。对就业情况问题的在校教学实践培养与创新的解决方案通过完善与创新实践教学环节与培养与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两个主要方面进行改革,真正的让学生具有物流管理专业的相关理论与实践技能,成为综合素质高、专业技能强的毕业生。(作者单位: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

课题名称: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操作技能考核方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JG2014020269

参考文献:

[1]周泉兴.人才培养模式的理性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06,(1).

第10篇

【关键词】本科 物流管理 应用型人才 知识结构 模块化

目前,在整个物流行业竞争激烈、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缺口较大的情况下,许多应用型本科院校都设置了物流管理专业,以期培养更多的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来满足物流企业的需要。然而近几年毕业的本科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却很难在物流企业找到合适的位置,出现本科院校培养的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与物流企业用人要求不相匹配的状况,这就不得不反思本科物流管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与保障机制。

1 职业资格与高校培养目标的启示

1.1 社会需要的物流管理人才的知识结构

依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根据《物流师国家职业标准》和相关的职业资格管理条例对物流从业人员的职业资格评价和鉴定,目前社会需要的物流管理人才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如表1所示:

从表1物流师、高级物流应当具备的相关知识得知,物流管理要求兼具管理学、工学两大学科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大致可以划分为两大知识模块:

(1)现代物流理论:物流基础知识,物流系统及其构成,物流成本服务,质量与标准化;第三方物流,物流技术及其设备,供应链管理及国际物流。

(2)现代系统工程知识:物流市场分析与管理,物流市场经济技术分析,采购与供应物流管理及销售物流管理;物流信息管理及运输管理;仓储管理与库存控制及配送管理;物流战略规划及物流网络规划;物料搬运系统设计及企业物流系统解决方案;配送中心规划,物流系统的经济效益分析及物流系统评价。

1.2 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知识结构

目前,国内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多达数百所,比较其课程结构,基本上表现在如下方面:

一类是以管理学科为主的物流管理专业。该专业要求学生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物流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进行企业物流系统规划设计的能力;

(3)评价与选择物流技术方案和进行物流信息系统分析设计的能力;

(4)掌握物流公司经营管理方法和运作,从事物流管理的初步能力;

(5)调查研究、综合分析、从事物流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

(6)熟悉我国关于物流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7)了解物流在国内外发展的理论前沿和科技动态;

(8)能用一种外语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书刊、文献、资料,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

另一类是以工科为主的物流工程专业。该专业要求学生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现代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技术 ;

(2)现代物流工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3)有较强的现代工程基础;

(4)数据库和信息系统的基本原理与应用;

(5)现代物流技术与装备;

(6)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7)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研究的科学和实际工作能力;

(8)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人际沟通、组织协调及管理的基本能力。

1.3 启示

综合社会对物流人才的要求、本科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现状,我们对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思考是:

现代物流管理需要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现代物流业是一个兼有知识密集、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和劳动密集特点的外向型和增值型的服务行业,其涉及的领域中,物流管理和运营工作需要各种知识和技术水平的劳动者。同时,企业为降低物流运作成本,就必须在提高科技应用水平的同时,降低单位作业的人力投入,在定编定岗时,就要压缩人员编制,采取多个岗位交叉合并的策略,反映在实际中,就是岗位的设置并非无缝连接,而是岗位与岗位之间有一定比例的重叠,这样,就需要岗位多面手来完成重叠环节的作业。与此需要相对应的物流管理人才,就应该兼具管理类和工程类的知识。

正是由于物流具有系统性和一体化以及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区运作的特点,同时,企业面临降低成本的压力而增加对岗位多面手的需求,因此,具有较为广博的知识面和具备较高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日益受到企业青睐。

2 本科物流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块化设计思路

高等院校培养的本科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应该是能够适应市场经济环境下,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变化频繁,和行业垄断界限打破的形势。这就要求物流管理人才兼具管理学和工学的知识;要求物流管理人才必须有一定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

我们对本科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以“能力本位”教育观为指导,面向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设置应用学科专业,加强通识教育,突出实践教学,鼓励个性发展,培养基础扎实、适用面较宽、综合能力较强的专业应用人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以能力为中心,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的。这里所要求的“能力”不仅是岗位能力,更应是工作适应能力;不仅是专业能力,也是综合能力;不仅是就业能力,也是一定的创业能力;不仅是操作性技能,也是创造性技能。这里所要求的“技术”是在一定的科学理论基础上,超越于一般技能,具有一定复合型和综合性特征的技术;是适应高技术的要求,掌握专业技能和实用的工程生产技术,需要大量的实践能力和技能训练予以保障。

因此,将本科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必备的专业知识、基本能力、素质设计为知识结构、基本能力、基本素质。

2.1 知识结构

2.1.1 必修课的知识结构

必修课的知识结构包括下列七个模块,物流工程培养方向可以选择②③⑥⑤模块;物流管理培养方向可以选择①③④⑤⑦模块。

①国际贸易和通关知识:国际贸易方面包括国际采购、国际结算知识以及国家对外汇管理的有关法律法规;通关方面,国际贸易活动必然要涉及到通关作业、通关环节的相关政策和法规对物流方案的设计和物流流程的制定具有重要的影响。

②运输、仓储等专业知识:综合性物流企业所从事的业务通常要涉及多种运输方式和手段,多式联运的执行水平也是衡量企业综合能力的指标之一。在与客户洽谈和进行物流方案设计及任务执行时,就必须熟练掌握多种运输工具的使用知识。在仓储管理方面,随着物流服务需求的个性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仓储管理除传统的货物进出仓、堆玛摆放等工作外,还要包括库存控制、自动化控制、配送管理、包装、加工、检验、维修及其他增值服务职能。

③物流工程知识:管理学科应融合工科知识,本科物流管理人才培养应包括物流市场与经济技术分析、供应链管理、物流信息系统管理、物流网络及配送中心规划、企业物流系统解决方案、物流系统的经济效益分析及评价。

④财务成本管理知识:物流管理人员不仅要了解作业费用发生的原因、种类和数量等情况,而且要具有进行成本分析的能力,能向客户提出有针对性和说服力、客户易于接受的合理的解决方案,包括分析企业需要外包的业务类型、业务量、向分包方支付项目、支付数额、企业内部需要投入的资源、执行该项物流服务资源的消耗和占用状况、资产的折旧和运作成本等。

⑤外语知识:随着物流活动区域的国际化,英语被广泛应用在物流活动的各个领域,从商务谈判、合同签订到日常沟通、单据书写等各个环节,都能见到英语的作用。

⑥安全管理知识:物流企业处于供应链的中间环节,事故的影响将蔓延到企业的上下游各个环节,引起交货延迟、船期航班延误、人员加班、生产线停产等一连串问题,最终造成的损失将无法估量。

⑦法律知识及其他。

2.1.2 选修课的知识结构

各院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办学条件,在选修课中办出自己的物流管理人才特色。例如,立足服务地方经济的培养目标,结合区域物流发展,以交通运输业为龙头,设计公路、铁路、内河航运课程,以及港口规划、运输路线优化课程;或者以各院校的学科门类为依托,培养特色物流人才,如既有机电、食品加工等工科专业,又有工商企业管理、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等管理学科的专业的院校,则在培养物流管理人才时,可以整合上述专业的优势,增加机械制造业、食品加工业的基础知识,结合企业管理和营销学的内容,培养适应生产物流管理、销售物流管理、第三方物流企业岗位需要的物流人才。

2.2 基本能力

①普通话:口语表达能力;

②外语:对外交流能力;

③物流及相关岗位职业资格证书:执业能力;

④计算机等级证书:计算机操作能力;

⑤公共关系资格证书:社会交往能力;

2.3基本素质

①思想道德素质: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有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有为人民服务、艰苦奋斗、实干创业的精神;有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

②体能素质: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达到国家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身体健康;

③心理素质: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及一定的美学修养。

3 本科物流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保障机制

3.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着力提高教师素质

这是实现本科物流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现行教师队伍中的教师大多是通过毕业分配这一主渠道扩充的,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在校期间接触生产实践较少,生产知识不多、实践能力不强,这种情况在部分青年教师中尤为突出,这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是极不相适应的。提高教师尤其是缺乏实际经验的教师的实践能力是当务之急,而解决问题的主要途径,是安排这些教师到生产第一线去或者经过实验室岗位轮训,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提高,练就过硬的真实本领,先当学生,后当老师。有了高质量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3.2 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制定《物流管理本科应用型人才能力与素质培养图表》

在本科物流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块化设计思路下形成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具有的能力与素养如表2所示,并调整专业课程计划设置,建立教学实施机制。

3.3 构建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以《物流管理本科应用型人才能力与素质培养图表》为中心,制定适应人才培养目标需要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构建该体系的宗旨是:所确定的课程教学内容应是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和毕业后服务经济社会是最有用的或者说是价值最高的,应是有利于学生形成合理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的,应是学生经过努力能够较好地掌握的。根据新的专业业务培养目标和业务培养要求的需要,选择课程教学的知识单元,并将这些知识单元进行整合组装,形成内容先进、逻辑严谨、层次清晰的课程体系;在选择和整合教学内容时,应贯彻始终的是必须加强科学方法论教育,注意传授动态的、发展的、整体的科学方法,以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比如,应讲授重大科学发现和技术革新的过程,而不是仅仅将这些结论告诉学生。处理好相关课程之间的衔接,避免重复与脱节,做到教学内容的综合化和“少而精”。

3.4 以“能力中心模式”组织教学,加强实践,培养创新能力应用型人才

要实现物流管理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应采用“能力中心型”教学模式组织教学。这一模式的特点,是在分析服务经济社会要求的专业能力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确定所需要的专业和基础知识内容,它不单纯追求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重要的是强调其综合性和实用性,即筛选出学科中与能力培养直接有关、使用频率较高的专业知识内容,配合实践性教学环节,形成一个以综合能力培养为主的教育体系: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专业课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强调实用性或技艺性。实践是大学生增长知识,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外部条件。通过生产劳动、实验课教学、教学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熟练的专业技能、良好的身体素质和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极为重要的一环。

改革教学方法和改进教学手段,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智力水平是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而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课程教学过程应努力营造使学生思维活跃的氛围,以充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是难于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的。

3.5 走产学研合作教育之路培养应用型人才

物流学科是一个综合型学科,物流产业是一个复合型和聚合型产业,物流管理人才能够满足不同区域、不同企业、不同岗位的需要,坚持不同院校一定要办出各自的特色,产学研合作办学是十分有效的途径。产学合作教育运行机制的核心是寻求高校、企业、学生三方利益的共同点,高校与企业随时沟通,根据企业对人才要求的变化进行动态调整专业设置、课程内容、实践环节等,制定出企业标准与教育标准相融合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建立校内专业实验室与校外实训基地相结合的实验实训课程体系,建立产学合作教育运行机制。应用型人才培养应具备方向导引、教学环境保障、教学实施、质量保证机制;同时,高校主动融入地方经济建设,调查、研究、解决现实问题,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体系建设,走产学研合作教育之路培养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吴义生.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的创新培养模式构建研究[J].物流科技,2009(11).

[2] 王亮,李世询.财经类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物流与采购研究,2009(36).

第11篇

[关键词]价值工程;方案比选;工程管理;大件运输;工程物流

1前言

近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国际大型石化、电力、海洋工程项目不断开启,模块化作为一种经济有效的建造方式也风靡全球。依托领先的项目质量、严格进度控制和成本经济化,我国的建造企业也获得了市场青睐,相应地,我国的工程物流市场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前景。工程物流作为工程项目中的一个环节,其质量优劣直接影响着模块化建设项目的质量、进度、成本和安全。在大型模块化建设工程项目中,工程物流方案的研究比选是进行项目整体工程规划布局、工程详细设计、工程建造进度和项目成本经济性以及项目物流承包商的基础。在工程项目中应用价值工程的方法进行工程物流方案研究比选,并进行技术经济分析,以期确定最佳技术方案,并实现项目具备的基础功能。

2价值工程原理

价值工程(ValueEngineering,VE)是指以产品的功能分析为核心,以提高产品的价值为目的,力求以最低寿命周期成本,实现产品使用所要求的必要功能的创造性设计方法。对于具体工程方案而言,价值工程所界定的“价值”是指工程方案所具有的功能与获得该功能费用比值,而不是工程方案的使用价值,也不是工程方案的经济价值,而是工程方案的比较价值,是作为评价工程方案(项目)有效程度的一种尺度。其数学模型表达式为:V=F/C其中:V为研究对象的价值,F为研究对象的功能,C为研究对象的成本,即研究对象的最低周期生命成本。价值工程的核心是对工程方案进行功能分析,将功能进行定量化,即将功能转化为能够与成本直接相比的量化值。

3价值工程应用步骤

项目背景:设计产能为1980万吨/年的北极ArcticLNG2项目位于俄罗斯北极格丹半岛,是诺瓦泰克公司在俄罗斯牵头开发的继俄罗斯YamalLNG项目后第二个大型陆上常规天然气项目,项目包括Utrenneye天然气田的开发和生产以及三条LNG生产线的建设和运营。单体最重的模块设备为1.5万吨,如何将其从国内建造厂转移至大型半潜船,并经海运后,从大型半潜船转移至俄罗斯安装场地是本项目工程物流的重点。

3.1作业工序和方案编号

按照作业工序来分,该模块运输交付涉及的工作工序及可选择的作业方式与工具如表1所示。根据实际施工可行条件,对于整个项目来讲,可能的物流组合方案有如下6种情形:方案Ⅰ:ACEC1A1;方案Ⅱ:ACFC1A1;方案Ⅲ:ADED1A1;方案Ⅳ:ADFD1A1;方案Ⅴ:BDED1B1;方案Ⅵ:BDFD1B1。

3.2工序成本和方案成本

每个作业工序的预估成本如表2所示。从而可得,每种方案的成本和成本系数如表3所示。

3.3功能指标系统的选择

把每个工程物流解决方案作为一个独立完整的“产品”进行功能定义和评价。功能指标系统的选取,主要从全局考虑对工程物流方案决策直接影响的因素。因此,可建立下列功能系统图:f1经济性(成本合理);f2时间性(工序作业工期短,节约时间);f3工艺简便性(是否不再需要业主上游做额外的支持和准备工作);f4安全性(是否作业风险低)。

3.4功能指标重要系数的确定

对上述四个大类指标用问卷调查和德尔菲法方式打分,确定市场目前环境下的指标功能重要性系数,以此作为确定市场各类人员对指标细分评分调查表的有效性标准,以防止个人偏好而导致与实际市场情况相差太远。通过调查的数据整理分析可得表4。根据各功能指标在项目各个过程中所占的重要性和地位不同,选取相应的目标客户、业主、专家等有代表性的相关群体为调查对象,以保证市场调查结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运用指标之间相对重要性对各指标评分,加权系数(0.4,0.30,0.30)求和并归一化,得出各功能重要系数。修正后的功能系数见表5。

3.5方案的功能满足程度评分

对六个方案的情况,进行比较适应性打分,用细分功能指标重要性系数进行修正,得出功能评价系数,如表6所示。

3.6方案价值系数的计算

将功能系数计算的结果和成本系数分别代入,按价值功能系数计算公式:V=F/C求出价值功能系数。详见表7。根据价值系数计算结果可知:方案Ⅰ的价值系数最高,即为最优可选择方案。方案Ⅰ也是工程物流的首选方案,除非当项目环境更加复杂,非常规情形下,再选择其他代替方案。

第12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物流管理;CDIO理念

作者简介:陈强(1967-),男,江苏海门人,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管理;卞华(1982-),男,江苏南通人,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管理;朱小萌(1996-),女,江苏海安人,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物流管理。

基金项目: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资助课题“高职院校‘后示范’时期内涵式发展研究”(编号:ZZZ20),主持人:杨泽宇。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35-0058-04

物流业作为各国优先发展的产业之一,在西方被称为“21世纪最大的行业”。早期物流业只注重于传统运输业的模式,公司也只选用教育层次低、只懂得对库存货物进行简单的收、发、存的职员。如今国外的物流从业人员具有相当多的物流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国外高等院校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就陆续开展了物流管理相关专业,并将此作为教育行业面向市场经济的一项重要措施,现国外高等院校已形成十分完善的物流管理教育体系。欧美发达国家的高等院校如美国哈佛大学、迈阿密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斯密尔管理学院、英国克兰菲尔德商学院等都设立了物流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的本科专业,同时进行了世界级的物流管理学术研究。这些高等院校以物流管理专业教育发展较早为优势,结合发展十几年的物流业,形成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育为一体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教育体系,满足了现代物流业对专业人才的极大需求。欧美发达国家高等学院的物流核心课程设置围绕仓储、运输和配送等因素展开,基础课程包括配送路线系统设计、仓储程序规划管理、\输信息系统应用软件结合的学习与使用。对于物流管理专业教育体系规划更为细致,主要强调供应链学习,基础课程包括供应链物流与应用、供应链管理技术与开发等、采购与供应链管理原理等,并且结合运筹学、统计学等学科交叉进行,体现其特殊性。在物流管理教育体系中,不仅是欧美发达国家的高等院校发展迅速,亚洲部分国家高等院校在此方面也在不断探索,日本对于本国的物流业发展十分重视,其物流业水平实际也相当出色,这归因于日本发达的物流管理教育体系,为日本物流业输送了大量优秀物流管理专业人才。随着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我国对物流管理专业应用技能型人才需求日益增长,如何培养优秀人才,建立系统、规范、严谨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高职院校应结合自身教学特点、教学目标、教学计划,与企业共同探索与完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制定详细的专业发展计划,培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具有优秀管理能力和技术操作能力,符合市场需求的物流管理专业技能人才。

一、基于CDIO的高职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界定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系统工程技术能力,使物流管理专业教育体系更加合理、完整。CDIO代表的内涵包括: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这样可以实现从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实践和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等方式学习,强调基础知识、个人能力、团队能力和系统能力,将实践、主动和课程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综合能力。CDIO工程教育模式以提高参与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通过分工合作的方式方法提高学生的团队精神。物流管理专业人才需具备技术知识、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在实践环境中对物流管理进行构思、设计、实现、运作,让CDIO教学理念在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得以应用,有效提升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素质。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应提高道德素养,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正确的价值观,具备阅读能力、搜集信息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交流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了解本专业发展方向和发展前景,熟知管理学、高等数学、计算机课程等相关基础知识,具备扎实的物流理论知识基础,掌握国际贸易相关法律法规;在库存管理、订单操作、业务管理等方面有丰厚的知识储备和操作技能,能胜任港口维护、送货、跑单等工作,能进行现场控制、理货验货等工作,具备物流系统设计能力,能根据客户需求,及时制定出最优服务方案。

二、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物流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与实际操作能力联系非常紧密,高职院校应面向市场培养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着力提升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但目前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普遍存在一定问题。

(一)教育教学方法单一

目前大多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仍以理论讲解、课堂教学为主,所授知识内容和体系逻辑性和抽象性均较强,缺乏先进的信息化教学方法,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与知识的理解吸收,很难在实践中加以运用。高职院校虽安排了实验实训课程,但形式和内容单一陈旧,部分实训课程只注重表面文章,学生以完成学业为目的,难以深切领悟所学内容,实际效果不尽如人意。目前高职教育教学的考核方式仍以闭卷考试为主,考试内容多为概念理解、枯燥的理论知识考核,缺乏对实践动手能力的考察,学生已习惯用突击学习来应付考试,这种依靠短期记忆的学习方式,仅能完成卷面成绩的考核,对学生熟练掌握专业知识、提升专业能力并无裨益,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大打折扣。

(二)专业教师实践经验缺乏

师资队伍的水平是决定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物流管理R到淌Σ唤鲆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还需具备实践操作能力和实践教学经验。但是,目前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师主要来源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走向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普遍缺少企业实践操作能力,对职业岗位具体专业技能要求知之甚少。尽管各高校也安排教师团队到企业进行学习交流,但企业实践顶岗实习流于形式,实践内容单一,徒有其表,形同虚设,未能有效吸收行业最新知识,与行业动态脱节,不能有效掌握物流管理专业发展趋势,甚至有的教师未真正接触过叉车、分拣流水线等基础物流设备,对具体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不强,无法灵活处理物流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实践问题,难以胜任实践教学内容,难以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实践教学过程中,有的高职物流专业教师存在不清楚怎么教、如何教等问题,严重影响了物流管理专业应用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

(三)校企合作融合度不高

当前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和企业人才需求存在一定的错位问题,课程内容与企业实际应用、行业发展也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就业率,高职院校积极寻求校企合作,但在对接企业方面,普遍存在高职院校“一头热”现象,企业缺乏积极性,缺少内在动力,大多校企合作仅停留在签订合作协议、互相挂牌层面,未建立校企合作运营机制,未进行深层次的交流互访,缺乏校企合作的有效实践、维系和后续跟踪。目前,各高校实践教学的途径之一是到企业实训操作,但事实上只是徒有其表,企业人员并不能像教师一样进行教学,放任学生自行学习,导致企业实训没有任何成效,学生也浪费了宝贵的时光。顶岗实习是校企合作的典型培养模式,但受环境、条件的影响,企业给学生安排的实习岗位大多为流水作业,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不能深入、系统的体验物流工作。高职院系学生的顶岗实习在组织、管理等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缺少过程监控、教学质量评价和学生安全保障,基本处于粗放式的“放羊”管理。

(四)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不合理

许多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过于强调学科教育,忽视高职教育的教育特点和发展规律,没有明晰的人才培养目标,将第三方物流、物流配送、物流成本、供应链管理等本科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作为高职物流管理的专业基础核心课程,失去了自身办学特色,成了本科物流管理专业的复制版,造成学生们分不清职业方向,不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学生不能树立良好的就业方向。我国物流行业起步晚,一直处于探索发展的状态,理论系统化不够,教材也出现系统化不强,多本教材内容存在重复冲突现象,导致物流管理教学面临设计难,内容安排难等问题;部分教材直接引用国外理念,专业术语内容生硬难懂,学生难以理解和学习,教学效果受到严重影响。

三、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对策研究

(一)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根据CDIO工程教育理念,高职院校应根据物流管理专业岗位要求,以岗位需求的知识和能力为核心,围绕学生职业能力制定教学计划,基于物流系统化和专业化,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物流管理专业技能人才。高职院校要加强学生实验实训课程,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学习物流专业相关管理软件,掌握相关系统的实际操作,教材选用方面也要结合课程的需要,选择或开发适合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符合高职课程体系改革要求的教材。要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充分利用MOOC、微课等新媒体手段,积极推进“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以课程项目为载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提高课堂效果和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不断提升学生的物流专业技能和应用技能。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将物流管理相关职业资格认证与教育教学内容相结合,将职业资格和岗位技能考证培训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双证机制培养模式,为他们的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加强双师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中必不可少的任务就是加强师资队伍力量,教师应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提升自身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水平,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优秀人才,服务行业发展。为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具有“双师素质”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可通过人才引进、培养进修、项目研究等方式。教师要积极参与学校物流管理仿真实验室、物流实训基地、模拟仓储实验室、模拟沙盘等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不断提升实践操作能力。根据职业教学特点,可从物流管理企业中聘请专家、高级技术人员来学校担任专业课和实践课的兼职教师,结合CDIO工程教育模式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标准,开发高职校本教材,有效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除聘请一些具有丰富经验的企业人员,还可以培养一批青年教师,让这批青年教师与经验丰富的企业人员结成对子,互相学习,企业人员指导青年教师实践操作,使他们在业务水平和实践能力上有所提高。同时,要提供机会给青年教师进行学习交流,安排他们分批、分期参与国内外进修、进行专业培训,并到校外实习基地参与顶岗实习、专业实践,积极参与社会服务等工作,以提升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

(三)建立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培养物流管理专业技能型人才不仅需要学校的努力,更需要有物流管理企业的参与,才能真正提高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技能素质。应建立长远的规划,建立深度合作机制,找到校企合作双方的共赢点,通过“校中厂”、“订单式”、“工学结合”等培养模式形成新的校企联动机制,充分了解物流管理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开发课程,从而培养出一批面向企业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以建设校企联合的校内实训基地和建设校外岗位实习建设作为重点,与物流管理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优先选择生产规模大、影响较好的企事业单位进行合作。“订单式”培养是指学校与物流管理企业针对社会和市场需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签订用人“订单”,通过学习与工作结合、学校与企业结合、双证结合等方式,在学校和用人单位分别进行理论和实践教学,学生毕业后能够直接到相关企业就业。“订单式”培养模式建立的核心是教师水平,它要求教师不仅具有本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能够掌握实践操作技能。在考核方式方面,除了通过卷面考核,还可以以案例形式考核学生,给出案例让学生提出自身的看法,再进行讨论,最终以演讲的形式与大家交流;还有通过研究课题,撰写论文、实际操作等形式全方面的考核学生。

(四)构建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高院校要明确清晰地确定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学习国外各高校的教学模式,将实践教学放在第一位,通过各专业交叉式学习,让学生涉及到的知识面更加广泛,同时结合物流管理专业的职业方向和职业素质要求,结合CDIO理念,将基础能力、专业理论、实践技能三阶段融为一体作为培养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重要手段,积极推动课程体系改革,使课程内容与教学安排符合物流管理的实际应用。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应以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专业理论和实践能力水平为中心,可将基础知识、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等三个方面升华为三个教学体系,并结合区域物流的发展情况来制定出合理地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见表1。根据CDIO的组织结构要求,第一阶段培养物流人才的基础能力素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此基础上学习一些物流基础知识,让学生先初步了解物流管理知识,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第二阶段重点学习物流管理专业知识,传授物流管理的具体内容和知识,让学生理解物流管理的深层内涵。第三阶段则是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将学校实训软件与企业实际业务相结合,让学生在就业岗位中能得心应手地处理各项业务,为培养物流专业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高职院校应深入理解CDIO工程教育模式,总结分析物流管理专业人才能力、知识、素质方面等要求,不断丰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充分利用情景教学、案例分析、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等教学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校企合作,增强专兼结合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在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引导下,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了解物流战略发展方向,熟悉物流相关理论知识与熟练掌握物流物流行业应用软件开发运用的的物流管理专业技能人才,为我国物流业输送优秀的专业人才储备,为物流业的快速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王银银.基于“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物流成本管理》课程改革与实践[J].物流科技,2013(11):50-51,57.

[2]卞华.基于项目教学法的“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改革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5(28):98-101.

[3]王银银,朱志海.高职校企合作中企业社会责任缺失[J].教育与职业,2014(35):32-33.

[4]邓小明.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2009(3):9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