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5 17:17:3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智慧旅游管理体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智慧旅游是一种信息化的旅行方式,它以技术条件为支持,以信息技术为工具,以移动客户端为平台,主动推动旅游信息,帮助人们制定旅游规划,引导人们更有目的性地进行旅游。智慧旅游是指,在旅游过程中,通过应用大数据技术、网络云等信息技术,对景区旅游信息进行收集、分析、整理,让游客借助移动终端,全面分析与认知旅游景点的信息。在游客掌握信息的基础上,他们可以自主进行旅游项目的规划和设计,可以带着明确的目的投入到旅游项目中,更能够节约旅游时间,全面优化旅游效率。同时,在智慧旅游中,游客可以结合大数据,了解当前游客的心得体会及相关评价,以便做出是否旅游、如何旅游的科学决策。在生态旅游管理体系中,智慧旅游的开展,它所辐射的群体是非常广泛的,不仅包括已经进入景区的游客,还包括其他社会大众。比如,某些没有旅游计划的人,通过大数据了解景区的特色景点,及其他游客的旅游经验后,也容易萌生旅游的想法。可见,智慧旅游还具备旅游推广的功能和作用。此外,在生态旅游如火如荼的今天,智慧旅游的发展已经具备了成熟的条件,也具备法律基础的支撑。可见,智慧旅游是信息技术作用于生态旅游中的科学产物,是联系人们与旅游资源的桥梁。在智慧旅游视域下,生态旅游应该构建完善的管理体系,不断优化技术条件,全面提升旅游资讯服务。
二、智慧旅游视域下生态旅游管理体系的优化设计途径
在智慧旅游视域下,生态旅游应该积极建构完善的管理体系,不断提升旅游服务力度,全面优化旅游资源,综合性提升生态旅游的整体发展水平。当前,智慧旅游开展中存在比较大的问题,技术条件不成熟,基础设施比较差,旅游信息更新不到位,旅游信息服务范围狭窄等。基于此,生态旅游管理体系应该积极优化,以便更好地适应智慧旅游的发展。
(一)更新管理理念,明确智慧旅游
在旅游业全面发展的今天,生态旅游已经成为了人们旅游的新选择。为推动生态旅游的发展,全面提升旅游水平,结合生态旅游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应该全面更新生态旅游管理理念,全面提升生态旅游的发展水平,明确智慧旅游的发展理念。一方面,加强旅游管理模式的全面创新,结合大数据,掌握游客的新需求,不断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更好地吸引游客投身到生态旅游中。另一方面,在生态旅游管理体系的构建中,还应该以智慧旅游为指导,全面提升生态旅游的发展水平,明确智慧旅游的理念,更好地服务于生态旅游。
(二)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搭建旅游信息平台
在生态旅游的快速发展中,基于智慧旅游的核心理念,景区应该注重信息技术的运用,景区应该积极搭建旅游信息平台。一方面,景区在经营与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全面保护生态平衡,全面保护自然环境。以良好的生态环境推动景区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景区要加强信息技术的投入,积极更新信息技术设施,不断提升景区管理人员的技术思维,引导他们通过技术投入,更好地开展智慧旅游。另一方面,景区在智慧旅游的开展过程中,还应该积极搭建科学完善的信息平台,全面覆盖景区的特色景点及旅游服务,同时定期更新和维护信息平台,积极吸引游客关注信息平台。此外,景区还可以借助信息平台,宣传和引导学生科学开展生态旅游,在旅游过程中保护好生态环境和自然环境。
(三)建立旅游管理体系,全面优化管理功能
在智慧旅游视野下,生态旅游景区应该构建完善的旅游管理体系,有效融合智慧旅游的理念,并以智慧旅游为指导,科学优化旅游管理体系的全面性,综合优化和明确旅游管理职能。一方面,在旅游管理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应该充分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规范业务流程,明确工作权限,综合性提升旅游管理的质量。另一方面,在旅游管理中,还应该制定生态景区游览制度,对游客的行为进行相应的规定,从而减少游客对生态景区环境的破坏。
【关键词】智慧旅游;旅游企业;旅游管理
所谓的智慧旅游,指的就是人们在进行旅游的时候,应用一些科学技术手段,在日常生活当中,使得各种事情变得更加的便利,能够单借助移动终端里面的相关软件,将一些资料提供给游客,让游客可以更加便捷地了解当地的一些旅游信息,自我国智慧旅游的应用和出现,使得我国的旅游业快速的发展和进步,对于我国旅游业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让游客可以在旅游的过程当中逐步的释放自己面对美好风景的心情,除此以外,智慧旅游在旅游企业管理的过程当中也能够得到应用,可以让旅游企业将自己的产品以及相关的服务提供给游客,让游客有更多的选择,有效的节约传统旅游企业中,在宣传中所耗费的各种资源以及成本,有效地提高旅游企业经济的收益。
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阶段
旅游行业在现在看来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服务行业,但是从过去的发展历程来看,旅游业刚刚开始发展的时候,是一种新兴的服务行业,在我国的历史也比较短,只有几十年,在当前经济发展的速度不断的加快,旅游的方式也随之而产生了一定的变化,从当前旅游行业的发展可以看出,旅游行业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首先是传统旅游到电子旅游,以及现在的数据旅游,还有智慧旅游这四个阶段[1]。近几年来,随着智慧旅游城市的发展以及建设,我国的旅游行业也逐渐的进行改革,从数字旅游开始,向智慧旅游进行过渡,现在已经实现了旅游信息化的相关目标,对于世界各地的旅游基础信息资源,也逐渐地进行了覆盖,各个地区都能够通过网络交换旅游信息,数据信息库也可以共享,使得旅游企业可以在互联网的平台上以及电子商务的平台上有效地实现服务型的经营,能够在网络上及时的完成信息查询以及相关内容咨询,包括订购等多种在线旅游的业务,而有关部门也可以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于旅游行业进行一定的监督和管理,有效地实现旅游行业的管理和公共服务的科技化水平的进步和发展,除此以外,通过对于旅游数据资源的全方位的整合,还能够有效地实现跨界交流以及融合,推动智慧旅游城市的建设。
二、现阶段我国智慧旅游管理与落实现状
(一)各个区旅游业发展不平衡。我国的疆域非常的辽阔,但是相对比来看,各个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还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并且我国由于本身各个地区的文化也有一定的差异,所以说导致我国普通的区域在进行旅游业发展的过程当中呈现不一样的发展模式以及发展的思路。比如说一些,因为旅游业而出名的城市,就将旅游行业作为一个重要的发展核心,而相对来说,旅游业发展比较缓慢的城市在进行旅游行业的发展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面对诸多的问题,产生的经济发展效果不是非常的理想。正是由于我国各个区域之间存在着非常明显的差异,所以说导致我国的智慧旅游出现了很多的问题,造成我国智慧旅游行业总体的发展水平比较低,甚至导致我国各个区域的旅游行业无法实现同步的发展进步,针对这一问题,要尽快地采取相关的措施解决[2]。根据各个地区旅游行业发展状况的不同而采取因地区而异的发展战略,对于旅游业相对来说,比较发达的省份应该进行鼓励,实现优先发展的旅游管理政策,相反,旅游业发展较慢的城市应加快智慧旅游管理的开发步伐,用旅游行业发展比较发达带动旅游行业发展较慢的地区,有效地提高祖国旅游行业的整体发展水平。
(二)旅游管理整体水平较低。旅游管理的整体水平直接影响到了我国智慧旅游行业的发展,这也要求行业尽快地建立公寓旅游管理的相关机制,有效地提高旅游的一些服务功能,充分地对现有的服务旅游资源进行利用,带动智慧旅游行业的发展,有效地提高智慧旅游的服务质量水平,但是当前各个地区的很多旅游资源项目已经被开发建设,一些旅游企业管理人才将发展的战略重点放在景点的经济利益上面,而对于开发新的旅游项目关注比较少,这就难以满足游客对于旅游景点的各种需求,也会导致智慧旅游的发展受到严重的影响。
(三)智慧旅游体系的建设需求。智慧旅游管理本来就是一个比较庞大,比较复杂的工程,为了满足当前游客在旅游过程当中产生的各种需要,旅游企业也针对智慧旅游管理的相关体系提出了一些比较高的要求,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第一点就是信息化方面的要求,由于智慧旅游管理本身涉及到的旅游信息就非常的广泛,所以说在对信息进行收集和处理方面,要提出更高的要求,这主要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在旅游的过程当中使用信息资源所具有的安全性以及可靠性,第二方面的要求就是层次化的需求,主要指的就是旅游业和其他行业之间存在的层次问题,再对智慧旅游管理活动进行开展和落实的过程当中,一定要和其他行业进行区分,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完善,开展创新。
三、智慧旅游在我国旅游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一)改变旅游企业服务观念。旅游行业在我国是一个新兴的服务的行业,虽然说对于游客所提供的各种服务是无形的,但是相对来说,游客体验的感觉却非常的深刻,有可能通过智慧旅游中所具有的各种服务的功能,有效地提高自己旅游的体验和感受,并且将自己的感受和意见进行反馈,旅游企业也能够通过游客的各种意见反馈完善服务措施,使得旅游企业按照游客的各种需求,不断地对服务的方式进行改善和创新,从而还能够有效地提高服务的水平和质量,除此以外,企业在对旅游服务管理的相关模式进行完善的过程当中,还应该对自身的服务理念进行改善和创新,要坚持以游客的需求为主,改变以往单纯以利益为主的服务模式,有效地提高游客对于旅游企业服务的满意程度,旅游企业还可以利用游客的相关数据分析后得出游客的爱好,向游客推荐合适的旅游项目。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自身潜在的一些经济效益,比如说一些省份的旅游企业,在保证自己所具有的业务规范背景下,可以利用旅游舆情监控以及数据的挖掘技术,对游客的兴趣爱好,继续挖掘,从而引导企业的决策和管理者规划相对应的旅游产品,对一些旅游主题进行营销。这也是带动产品与服务的有效方式,能够帮助企业有效提高经济效益,最重要的还有一点,是游客进行投诉后可以快速反馈的系统,以及游客服务满意程度的评价系统,利用产品所具有的渊源,确保旅游产品的质量以及服务的水平,有效的发挥出多媒体锁具具有的作用,进一步加大旅游的宣传力度,通过各种社交软件参与到旅游资源的宣传推广过程中,关注更多游客的旅游体验,从而增强旅游景点自身所具有的吸引力。
(二)提升旅游企业的管理效率。智慧旅游指的就是信息技术,旅游企业专业管理知识和电子设备的结合,能够按照旅游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制定相对应的管理体系以及营销的方法,在旅游企业管理的过程当中,信息技术的应用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包括以下几个类型,首先第一种就是财,一个管理环节以及相关的管理工作当中,应用办公自动化的系统,还有计算机辅助制造,包括事务处理的系统。第二个应用类型就是在企业内部进行决策和管理工作当中,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比如说应用管理信息系统,还有决策支持系统等。这些信息技术都能够对旅游业务的管理内容进行详细的记录和分析,有效地提高企业对外开发的各种业务功能,进一步加强旅游项目对于游客的吸引能力,最重要的是还能够提高旅游管理的最终效率和质量水平。
(三)完善智慧旅游的配套设施。1.景区导游。旅游企业可以将旅游的景点进行一些改造,使得导游电子化,在这个过程当中,需要运用到互联网技术以及一些比较先进的播音技术手段,采用一些真人语音播放的方式,对整个旅游景点的内容进行讲解,之后还可以将这些讲解的内容上传到一些比较方便的设备,或者是软件上能够让游客随时随地地对旅游景点的相关内容进行了解,从而享受电子智能导游的服务。比如说游客在手机安装了一些软件后,就是由景区自主进行开发的软件系统,就会自动地通过gps定位系统对游客的位置进行了解,然后就会自动的向游客提供游客所在位置的景点讲解情况。除此以外,游客还可以利用软件对景区当中的布置以及各种设施的分布进行查询,有效地提高了游客旅游时的便利性。2.城市导览。还可以利用一些信息化的技术,将各个旅游城市的具体信息在网络上及时地进行更新,这样能够方便游客对城市当地的信息进行了解,比如说旅游景区每天的温度,还有风向,包括湿度等,这些天气预报都有助于游客更好的做准备工作,除此以外,景区的航空信息以及各种交通路线,也可以在网络平台上上传,让游客更方便地进行交通[3]。还有一点就是游客出行需要预订一些酒店以及停车场的停车位,还有景区的门票等,这也可以通过相应的软件来进行有效地减轻游客,进行旅游的压力,而游客在旅游回来后,还可以在平台进行意见的反馈,分享自己的旅游经验,给其他的游客做参考。对于旅游软件的使用体验,也可以在上面进行分享,让旅游企业采取一些措施,对旅游软件出现的问题及时地进行完善,提高游客旅游软件的体验感,从而增加旅游景点对于游客的吸引力。
四、结语
总的来说,智慧旅游不仅能够有效地改善当前旅游行业的发展模式,还能够改善旅游企业未来的发展状况,进一步推动城市旅游业的发展和进步,从旅游业的发展情况来看,旅游企业和游客之间的交流反馈将为旅游业稳定的发展提供一些信息资源,所以说一定要按照游客的需求来对旅游的模式进行改善。因此,旅游企业一定要认识到智慧旅游对于自身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对自身的服务理念进行创新,及时的改善。
【参考文献】
[1]孙颖.智慧旅游在旅游企业管理中的应用[J].城市地理,2016,6
[2]张毅.智慧旅游背景下云南旅游转型与发展的策略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5,36
[3]申帆.智慧旅游背景下旅游市场的营销策略创新[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6,2
[4]钱正英.浅谈智慧旅游在旅游企业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商论,2016,31:55~56
[5]赵晓丽.乡村旅游经济发展中社会关系变化与社会资本形成研究[D].云南大学,2019,6
[6]杨俊博.河南沿黄黄金旅游带智慧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
[7]杨亚丽,张俊英,杨龙.智慧旅游视域下茶卡盐湖景区生态旅游管理体系构建[J].江苏商论,2020,5
[8]裴凤琴,李茂强.旅游企业在旅游产业趋向变化下的发展模式探究[J].中国商贸,2011,1
关键词:旅游信息服务系统;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F5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5-173-002
现如今旅游业正逐渐步入信息化时代,网络深刻的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一方面越来越多的游客开始从互联网上查询旅游信息,面对游客越来越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另外一方面,以政务行政管理的网络化、现代化、数字化、信息化管理手段的应用,对旅游部门提高行政管理效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我国信息服务系统建设现状
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广泛运用,特别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等的普及,全球整个行业都在向信息化时代迈进。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信息化建设,到目前为止我国信息化建设先后经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萌芽阶段,以1996年国家旅游局成立信息中心为标志;第二个阶段为起步阶段,以2000年国家旅游局启动“金旅工程”为标志;第三个阶段为发展阶段,以2006年国家科技部启动“数字旅游”项目为标志;第三个阶段为快速发展阶段,以2011年国家旅游局提出“智慧旅游未来十年目标”为标志,该阶段是在国内进行的智慧旅游发展阶段,智慧化旅游信息系统建设不是旅游信息化的简单延伸和提升,而是一次革命性的飞跃。国家旅游局联合国家信息产业部于2000年12月共同了《国家旅游信息化建设技术规范》,为我国旅游信息化建设提供了相关技术规范。到目前为止,国家旅游局对18城市进行智慧旅游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智慧化旅游信息系统建设工作正在稳步推进。
二、我国旅游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存在的问题
旅游业飞速发展的今天,旅游业与信息的融合成为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利用信息化对传统旅游业进行改造提升已刻不容缓。各地旅游信息服务系统已初步建立,但我国旅游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在满足游人需求和旅游业发展需要方面仍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落后
旅游信息服务系统的建设涉及多个层次和方面,它具有实时化、人性化、低碳化、多元化、时尚化、交互化等特性。但这些特性的实施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和通讯设备基础上的。而这些技术在旅游行业的运用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如果这些技术和设施建设较缓慢和滞后,缺乏强大的数据处理、分析和共享平台,都会给旅游信息服务系统进一步开发和利用造成很大的障碍。
2.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缺乏有效机制
由于我国暂时没有统一的旅游信息标准,旅游信息的描述千差万别,导致旅游信息系统基本数据库的建设和日常维护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我国旅游业目前仍然被行政划分左右,形成纵向割据和分散经营的不良局面,从而导致了信息渠道不畅通,难以形成调控全局的旅游信息管理系统。信息封闭意识极大地限制了信息的共享。
3.信息整合能力比较差,数据共享程度低
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产业,主要涉及住宿接待部门、游览场所经营部门、交通运输部门、旅行社部门、目的地旅游组织部门。旅游信息服务系统建立的主要目的就是以旅游者需求为中心,有效协调五大部门。然而目前的现状是旅游业各个部门“各司其职、各自为政”,都建立自己的旅游信息网络,各系统自成体系,数据交换接口不统一,因此使各部门体系很难融合,从而实现统一数据整合和数据共享,其结果使旅游信息成为孤岛。
4.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信息技术的应用带来了旅游业发展的变革,但目前旅游管理方式比较滞后,依然采用粗放式管理,管理方式保守且缺乏主动。许多部门已经实现了信息化管理,但在实际作业时仍然采用传统的手工方式,办事效率低下,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信息传递不畅,无法实现及时共享。因其行政划分和归口的原因,导致这些部门各自为政,规模效应不能体现;整体运作能力差,单兵作战,信息分析整合能力差,对旅游者无法确定进行市场细分,顾客资源再开发缺位。
三、我国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对策
1.政府引导,积极扶持
旅游信息服务系统本身就是“公共服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应加强对旅游信息服务系统建设的重视,把系统建设列为城市公共建设发展规划的重点项目,坚持“统筹规划、政府主导;统一标准、联合建设;互通互联、资源共享”的方针,加紧制定相关政策法规,促进旅游信息服务系统建设步伐,推动旅游信息服务系统建设的标准化进程。
2.建立健全规范标准
标准与规范是指导旅游目的地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的纲领性文件,是一项十分关键的基础工作。建立健全规范与标准,为旅游信息服务系统建设的规划实施、工作流程再造、规范市场行为、信息产品的开发、技术产品的提供等提供指导与约束,可以事先防范可能出现的不良影响因素,旅游信息系统建设是依照统一的标准与规范,可以保证系统内的各个子系统之间实现无缝对接,从而实现系统运作最优化,同时也为旅游业与国际接轨提供了可能。因此,尽快建立健全规范与标准,是推动我国信息服务系统建设持续、稳定、健康、高效发展的关键。
3.建立旅游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
旅游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是保障旅游信息服务系统通互联互、系统内业务协同、信息充分开发利用、服务效率提高的前提基础,是旅游信息系统建设成败的关键因素。建立健全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就必须建立旅游信息数据标准,有效采集旅游信息资源。
4.优化管理体系
要把旅游业建设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政府就必须高度重视,需要由政府组成一个强有力的专门部门系统建设的管理。统筹制订战略规划,协调指导各部门实施规划;制订规范标准体系;统筹管理专业人才资源建设保障体系、系统建设运行保障机制、信息安全管理体系、信息资源建设运营体系;编制本地区信息技术推广应用指南,确定推广应用目标和重点领域,完善推广应用体系。
旅游信息服务系统的建设不仅是旅游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且是提高我国旅游核心竞争力的内在驱动力。随着旅游信息化步伐的加快,智慧化旅游时代的到来,建立一个能够共享的旅游信息服务系统已经成为旅游城市信息化建设的第一要务。
参考文献:
[1]张国丽.智慧旅游背景下旅游公共信息服务的建设-以浙江为例[J]科技经济市场,2012(03):43-44
[2]董彦佼.桂林市旅游信息化建设研究[J]商场现代,2013-07-08:66
一、“互联网+智慧景区”龙门模式
“互联网+”的大背景下,智慧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形式,广泛运用于旅游业行业。“千年”洛阳是国家首批的18个“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之一。龙门石窟作为洛阳的“名片景区”,在“智慧旅游”建设方面率先开展了一系列的改革,于是“龙门模式”应运而生。“龙门模式”主要从购票、管理、宣传、游园等方面入手,为游客提供贴心、便捷、个性化的服务,从而获得游客的认可,提高游客的满意度,提升旅游景区的品牌形象。
(一)“龙门模式”中的购票,解决了游客购票难、购票慢的问题。过去,在“五一黄金周”等节假日,游客数量必将急剧增加,在购票处购票的游客排着长龙,游客往往需要在购票处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排队购票。“龙门模式”中成功的解决了这一难题,游客可以在龙门石窟的微信公众号上购买电子门票,也可以通过时下流行的“微信扫一扫”购买门票。
(二)“龙门模式”中的宣传,解决了景区盲目宣传,效果不佳的问题。龙门石窟是全国第一家与腾讯合作建设的智慧景区。龙门石窟景区借助于腾讯公司的微信、QQ等平台,对14亿的用户进行多方位全方面的立体宣传。
(三)“龙门模式”中的管理,解决了游客无处寻求帮助、咨询等问题。传统的管理中,游客只能通过游客服务中心找到景区工作人员来寻求帮助,这样的方式不利于与游客的及时交流和沟通,还影响游客的满意度。“龙门模式”中的管理,一方面借鉴淘宝客服,设置了微信客服,与游客实时互动,及时为游客解决各类问题;另一方面,平台也可以收集和积累游客的大数据,分析相关的大数据,从而分析出景区内游客的年龄分布、客源地、消费习惯等有效信息,为日后景区进行针对性的宣传营销打下基础。还有就是龙门石窟实时监控系统,可以实时监测到客流量信息,便于统计控制游客流量,促使旅游交通协调,保证旅游交通的安全、准时、舒适、高效,为游客的动态分流提供可能。
(四)“龙门模式”中的游园,实现了与游客的互动,增加了游园的趣味性。在龙门石窟景区,你可以享受三秒扫码入园的畅快,可以体验八项互动项目:松林拼图、与“最萌佛像”比萌并且合影留念、体验“360全景洞窟”、实现微信上香、祈福魏碑、进行知识竞赛、写下心语心愿等。你还可以体验到语音讲解,通过向微信号回复景点编码数字,就可以免费听取景区内64个景点的讲解、通过文字、图片、语音讲解,让游客对该景点有一个全面的认识。“龙门模式”运用互联网技术,借助于微信平台,设计这些体验项目,成功的提升了游客的游览品质,提升了游客的满意度。为了“龙门模式”的顺利实现,龙门石窟景区在全国范围内首个实现了4G网络和WiFi的景区全覆盖。解决了游客因为跨省、跨地区而产生的流量费用问题。
总之,“龙门模式”是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结合现代化信息发展的现状,勇于探索新的旅游发展模式的产物。
二、“互联网+智慧景区”龙门模式的成功经验
龙门石窟的文化符号融入了“互联网+”时代元素之后,让游客耳目一新。通过与互联网融合,“活化”了龙门石窟的传统历史文化,为游客带来了不一样的旅游体验。总结学习“龙门模式”的成功经验对于河南省智慧旅游的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注重大数据
数据是“互联网+”体系中最关键的部分。运用大数据思维可以更好地实现面向旅游者、旅游管理者和旅游企业的现代化旅游服务,从而促进旅游管理体系、旅游营销体系、和旅游服务体系的升级。
大数据的重要性体现在:
1、深入研究游客的大数据,可以挖掘出游客的旅游信息,了解游客的旅游需求,从而促进精准化营销。
2、分析旅游消费的大数据,可以让旅游企业及时调整自己的企业经营策略,促进产品结构的改进。
3、分析游客大数据,能够得出游客的类型、旅游偏好、获取旅游信息的渠道,帮助旅游企业及景区锁定营销目标。
(二)为游客提供高品质的服务
1、以游客为中心
旅游者是旅游活动中的重要主体,龙门模式把旅游者放在第一位,以旅游者为本。所以,智慧旅游的产品设计、研发以及宣传反响等都是要以旅游者的体验为依据,以便捷、服务旅游者为宗旨。如许多游客在游览过程中,会迷失方向,“龙门模式”中运用智能定位和导游导览功能成功解决了这一问题。
2、免费wifi
免费服务,可以吸引用户使用旅游产品。龙门石窟与中国通信公司合作打造了国内第一个实现了4G、WiFi全覆盖的大型景区。移动互联网给旅游者带来了许多便利,旅游者可以随时查询旅游目的地的天气、预订门票、分享体验等,既可以提高旅游者的满意度,增加游客体验感,又可以提高美誉度,达到一定的宣传效果。
3、便捷游客
旅游产品简约便捷,而且更新速度极快。这样不仅可以使旅游者很快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也会减少旅游者使用旅游产品带来的审美疲劳感,还可以根据旅游者数据的变化、分析出新的旅游需求,优化旅游产品,为旅游者提供更加全面、贴心的服务。在龙门石窟的微信公众号上龙门商城里,有“购买门票”、“我的门票”、“退票记录”、“龙门商城”、“联系我们”五个功能,方便游客简约便捷的找到相应的信息。
(三)实现与游客的互动
利用微信与旅游者保持互动,让旅游者参与到旅游产品的研发设计阶段,可以让旅游者对该旅游产品产生一定的感情。实现互动,也可以及时了解旅游者对景区的建议和意见,及时做出回应。也可以形成一定的粉丝效应,树立景区形象。
(四)跨界合作,强强联合
跨领域,实现多领域的合作共赢。龙门石窟与腾讯总部合作,结合了龙门石窟景区的资源优势以及景区发展的需求,制订出了个性化的合作方案;龙门石窟借助腾讯多重社交平台积累的用户资源,把互联网技术和传统的旅游模式融合起来,通过宣传、购票、游园、运营、管理等产品服务,促进旅游产业的升级改造。
总之,“龙门模式”以这些独特的设计,赢得了游客的好评,提升了游客旅游体验的品质,提高了游客的满意度。
三、“互联网+智慧景区”龙门模式对发展河南智慧旅游的启示
(一)智慧景区建设
1、“智慧景区”的建设,要注重运用新技术
开展“智慧服务”必须要关注新技术的应用,比如虚拟技术、定位技术、物联网、基于手机终端的技术等。南京推出了“智慧旅游”平台,用手机下载“游客助手”,就可以自助预订旅游线路和酒店。进入景区就可以浏览3D实景地图。
2、“智慧景区”的建设,要提升游客的客户体验
“智慧景区”的重点要放在如何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上,时刻以游客为中心,以提升游客满意度为目的。建设一定的项目增加景区内各种体验性活动。例如,“龙门模式”中可以通过智能手机实现对景区内景点的导游导览,通过电子门票扫码入园,免除了许多游客买票难、买票慢的困扰。
3、“智慧景区”的建设,要突出全面感知和互动
“龙门模式”充分利用物联网相关技术和设备,对景区内实行实时监控,龙门石窟动态信息及监测预警系统,会对文物的每分钟变化进行拍照,并且实时呈现文物的高清图片。还会监测到气象状况、是否降雨、以及土壤的现有成分等。这样就能够及时、准确、全面的获取景区内的信息,便于及时分析,及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智慧天安门”有环境检测与管理自动化系统可以防暑降温,当传感器检测到广场气温超过32度时,自动启动降温喷雾装置。
4、“智慧景区”强化科学管理
“龙门模式”通过管理信息平台,与游客实时互动沟通,对景区内的游客、居民等进行可视化管理,搜集游客的相关数据和信息,通过深入分析数据,来获取系统全面的大数据,利用数据可以更加精准的分析出游客的年龄、性别、消费习惯等有效信息,从而提升景区的“智慧服务”,优化和改造景区内的管理业务流程。
(二)智慧酒店建设
1、“智慧酒店”首先要建设好酒店的基础设施
酒店内部信息化以及与互联网的连接。酒店要对原有的信息进行集成与分析,以便于应对愈发激烈的市场竞争。首先,要通过技术手段和设备,来提升客人的入住体验,提高客人的认可度和满意度,“智慧酒店”中,信息技术可以看做是一种可供客人消费的服务项目。“智能酒店”的智能系统建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服务区域、后勤保障和酒店环境。主要体现在智能导航、智能入住、顾客服务管理、客房智能温湿控制等。
2、“智慧酒店”建设,要求预订渠道多元化
“智慧酒店”必须实现互联网与外界的交互,在酒店预订方面采用多渠道、多平台的方式,积极与旅游相关网站合作,携程网、去哪儿网、途牛网、美团网都是用户群较多的网站,与这些网站合作,不仅起到了宣传的目的,也使得酒店的预订渠道多元化。
3、“智慧酒店”建设,要求顾客体验智慧化
酒店的顾客体验是顾客评价一家酒店的重要依据,顾客体验是顾客对自己在酒店接受服务的实际感受,顾客体验与之前的心理预期的差距大小决定了顾客的满意度。对于酒店而言,为顾客提供优质的服务是酒店长期发展的关键。“智慧酒店”要运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产品来提高顾客体验,应该把智慧化体现在酒店的各个方面,要体现在顾客在酒店的各项服务中,目前常被应用的是酒店门锁、客房温湿控制、利用pad来遥控房间的灯光、电视、空调、窗帘等。
(三)“智慧旅行社”建设
“智慧旅行社”就是要让游客享受简约便捷、舒适安全、私人订制的服务,实现旅行社的在线化、智能化。
1、经营的一体化
“智慧旅行社”的建设要实现经营的一体化,知名的旅游网站途牛网致力于发展连锁经营,就是说无论在线上还是线下都是一样的价格、一样的服务。
2、系统化管理综合业务
旅行社可以通过定位系统实时监控团队和旅游车辆的动态。智能梳理大量的旅游资源,高效率整合旅游信息。
3、对客户的智能管理
推进三个统筹
“推进三个统筹”是指:一是跨区域统筹,联合相关区县政府,加快推进前门——大栅栏、什刹海——南锣鼓巷、中轴路等10个重点功能区的建设发展。二是跨部门统筹,促进京郊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促进旅游与文化、旅游与教育、旅游与工业、旅游与科技、旅游与卫生等行业的融合发展。三是跨领域统筹,推动更多可开发、可开放的社会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
实现十个突破
“实现十个突破”是指:一是在制定完善旅游产业发展相关政策上取得新突破;二是在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上取得新突破;三是在旅游产业与金融产业融合上取得新突破;四是在旅游产业与现代农业融合上取得新突破;五是在重点旅游功能区建设上取得新突破;六是在高端旅游产业发展上取得新突破;七是在拓展旅游“必吃、必看、必购”等重点消费服务能力上取得新突破;八是在开发智慧北京旅游、提升旅游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上取得新突破;九是在继续实施旅游环境、管理、服务、素质、保障五大建设工程上取得新的突破,重点解决重点景区内及周边一公里范围内的环境;十是在重拳打击非法“一日游”上取得新的突破。
石景山区旅游资源丰富,有著名的处,有亚洲游艺项目最多的旅游园,还有北京十大精品之一的雕塑园。同时推动了一系列活动,夏季有北京狂欢之夏,冬季有北京的洋庙会,尤其是成功发明CRD卡,以旅游为切入点实现金融、商业、文化、娱乐等产业的融合。近几年,石景山区新建和改扩建的项目有20多个,旅游相关项目的投资达到24亿元,旅游产业已经成为石景山区的主要产业。“十二五”时期,石景山将围绕建设首都十大旅游业的综合目标,创意发展,整合资源,使旅游业成为石景山区绿色转型的重要推手和战略产业。
编制规划进行旅游业升级
西城区开始考虑大栅栏琉璃厂整个文保区的建设整体推进思路。通过编制功能区的规划,推进重点项目的落地,加大了政策的支持力度,完善工作体制机制方式,打造一个集旅游休闲文化体验于一体的旅游综合体。旅游业的升级,主要是特色餐饮,创意街区,主题四合院的酒店,完善旅游的产业链,今年在大栅栏区域主要要建设主题精品酒店,这一资源目前正跟一些品牌合作,是业态升级的项目。目前,文保区文化底蕴很深,但是业态相对低端,我们希望在业态的调整方面出台相关的政策,推进传统、特色商业,在文保区能够实现。
推进旅游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工作
东城区作为传统的旅游产业大区,是旅游产业的重点配套区之一,重点任务是深入挖掘旅游资源潜能,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市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提出了全市要规划开发一批重点的旅游功能区,涉及东城区的中轴路、老北京的体验区、什刹海南锣鼓巷等旅游区,为此,我们为全面推进旅游示范区的工作开展了大量的工作。
对传统历史文化风貌的保护,特别是在带动现代文化产业的发展、拉动经济需要方面做的工作很多。东城区的旅游未来有很强的发展机遇,区旅游局结合贯彻六中全会准备更好地跟文化结合。
打造高端旅游目的地
2011年,房山区完成了山区生态修复与综合利用的发展规划,得到了市政府的批复,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用地空间。同时举行了世界地质公园重点项目推介会,包括生态旅游、乡村旅游等四大类,总投资895亿元的旅游项目吸引了众多企业到房山区投资。根据整体策划,新区以弘扬北京文化传承为主,以旅游综合地、产业集群化为发展方向,着力打造两翼及周口店远古发展、云居寺发展,共策划文化旅游产业类、公共服务类、基础设施类三大类26个项目,力争通过五年的努力,将该区域打造成为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高端旅游目的地。
确立发展绿色旅游的产业定位
密云县要建设国际休闲旅游产业的综合示范区,提出了绿色旅游发展的定位,确定了发展思路以绿色为特征,以国际为水准,以高端重大产业为支撑的重要的旅游目的地,按照这个要求,我们制定了绿色综合示范区的规划,明确了密云县一城三县的发展布局,明确了重大环境建设、传统产业提升、环境改善、服务设施提升四个方面的工作重点,2011年按照这样的工作部署,我们狠抓落实,取得了初步成效。按照全县旅游业发展的大的总体要求,我们建立了县政村三级管理体系,构建了规划协调的旅游管理服务平台,形成了完整的工作机制和管理体系。
旅游资源通常可以分为两类,即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自然旅游资源主要是以自然界中的山水树木、鸟兽虫鱼、奇石绝景等为载体。因此,在自然旅游资源为主的景区中,如何保护生态环境的原始、自然和完整,便成为摆在管理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九寨沟景区秉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始终坚持对九寨沟生态环境的强力保护和合理开发,不为眼前的经济利益放弃生态保护的长远目标,为中外游客保存了一个原始古朴的自然环境,从而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前往参观游览。
为了贯彻生态旅游的理念,九寨沟成功地实现了“沟内游、沟外住”的构想。从2001年4月30日起,九寨沟关闭了景区内的所有宾馆;2003—2004年,大规模拆除景区经营性房屋建筑和违章建筑12万平方米,恢复植被2万余平方米,有效遏制了景区城市化现象,维护了世界遗产地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同时,景区每年拨专款836万元作为景区居民的生活保障费,组织景区居民入股,建设并运营诺日朗旅游服务中心,优先安排沟内居民从事保护、环卫和相关旅游服务工作,保障居民利益,引导居民致富,有效解决了“保景”与“富民”的世界性难题。
九寨沟景区引入国际标准化管理,确立“绿色旅游”的新理念。九寨沟的“绿色旅游”将保护生态环境和绿色资源、满足“绿色消费”的思想贯穿于整个旅游管理和发展中,主要表现在:科学测定环境承载量,实施“限量旅游”政策,严格控制日进沟游客数量;开通绿色环保观光车,尾气排放达到欧三标准,大大降低了汽车尾气对九寨沟生态环境的影响;拆除景区内的所有旱厕,引入智能型全自动免水冲环保生态厕所和环保型车载式流动厕所,从而实现了景区内污染物零排放;景区内的诺日朗旅游服务中心以旅游咨询、环境教育为主要功能;开发以绿色为主题的原始森林旅游路线等。九寨沟在旅游开发的同时,保证了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优秀文化精髓的传播,将旅游和自然、文化、人类生存环境结为有机的整体。
九寨沟广泛、深入地开展国际合作交流,使其生态旅游管理进一步向着国际化和现代化的方向转变。其举措包括:每年外派专业人士出国考察,不断吸纳先进的管理经验,注重景区员工的素养提升,以改善景区服务质量;与美国华盛顿大学就环境工程、环境教育和森林生态学等内容进行科研合作;与四川大学和美国加州大学、优山美地国家公园合作,成立“九寨沟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国际联合实验室”;配合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在九寨沟开展实地调研,并与建设部、中国风景名胜区协会、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等共同合作开展“中国世界遗产地生物多样性项目”研究。正是由于景区采取了科学、生态的管理方式,保持了九寨沟生态旅游资源的原始性和真实性,将自然的韵味与地域文化特色结合起来,才吸引了不计其数的游客慕名而来。
二、多元化的环境保护主体
在全国的其他一些地区,自然景区内往往存在着景区内居民与景区管理者之间的利益冲突:一些景区管理局为了保护环境,往往限制或取缔景区内的居民参与旅游服务业活动;而居民为了获取自己的经济利益,也时常置景区的生态保护于不顾,二者由此形成了紧张对峙的关系。
九寨沟景区从保护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采取了重要举措扭转这种常见的问题。九寨沟管理局认为,景区内居民是景区保护的动力,九寨沟人既然始终坚持“以旅游发展促进生态保护,以生态保护促进旅游发展”的理念,那么就必须想方设法将景区内居民纳入到环境保护的体系之中,使之成为监督、批评和参与的重要力量。为此,九寨沟开创了居民参与景区保护的管理新模式。九寨沟管理局通过倡导、引导、疏导、指导的方法,使沟内居民认识到保护九寨沟的紧迫感、危机感和责任感,增强其主人翁观念和忧患意识,变被动的、强制的环保为居民自觉主动的参与;同时,不断强化保护环境的相关规章制度,形成一个完善的保护机制,遇到问题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从而大大减少了危害生态环境的问题的产生。
为了杜绝日常生活垃圾的污染,九寨沟管理局严格控制沟内餐厅等服务项目的数量,努力实现服务经营项目向沟外发展的目标,切实地避免景区的日常污染;杜绝外来人口对沟内餐厅、摊位的承包、租赁,限制外来人口迁入沟内,从而使环境保护和创造良好的治安环境落到了实处。为了实现多位一体的环境监管目标,九寨沟景区管理局还以沟内居民为骨干,组建120余人的“3队10站”:护林防火专职消防队、环境卫生队、保护区道路养护队,长海、日则、诺日朗等七个保护站、生物病虫害监测站、环境监测站、泥石流监测站,从而使保护任务落到实处。九寨沟这种以保护为前提和维护居民利益相一致的管理模式,以规范的行政手段、开放的经济手段和严格的法律手段及当地居民的高度自觉,显示出了强有力的生态环境保护功能。
三、精细化的景区管理举措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九寨沟景区从日常工作的细微之处着手,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2003年3月,九寨沟管理局出台了一项新举措——实施精细化管理。要求景区员工做到“六精”(精神、精华、精髓、精品、精密、精通)和“五细”(细分市场和客户、细分职能和岗位、细分每一个管理、细化程序和环节、细化成本控制),立足于细,扎根于实。通过具体的细节,一方面,可以让游客体会到一流景区的人性化服务,增加对九寨沟的满意度、信誉度、美誉度和忠诚度;另一方面,则可以使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真正地落到实处,让每一个管理者、每一个工作人员、每一个景区居民乃至每一个游客都树立起保护自然环境的观念。
“六精”中的“精华”体现了生态理念的内涵。“精华”是指有效地创造、运用、输出景区先进文化精华(九寨沟自然文化、民俗文化、管理文化)、技术精华、智慧精华等,全面掌握本行业的先进技术,通过不断的科学研究,使其具有处于领先行业地位的核心技术,有力促进景区的全面、快速、健康的发展。这种创造、运用、输出景区先进文化精华的理念,在九寨沟管理文化的实践中得到了鲜明的体现。九寨沟景区一方面是运用、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生态旅游管理经验,另一方面又创造性地总结和传播自己的生态旅游管理举措,从而形成一种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文化氛围。
“五细”之中则包括:细分组织机构中的职能和岗位、健全和完善内部管理体系,使责权利明确,并落实到位;细分每一个战略、决策、目标、任务、计划、指令,采取层层目标管理,使之落实到人;细化全局管理制度的制定、实施、控制、检查、激励等程序、环节,做到制度到位。在生态旅游管理实践中,九寨沟景区管理者真正地将生态保护的理念融入九寨沟旅游的全过程之中,使游客不仅是生态旅游的消费者和主体,而且也逐渐转变成为生态保护和景区环境工作的监督者、批评者,以此构建一个管理者与游客相互监督的新局面。为了帮助游客建立生态观念、强化生态旅游中的教育功能,九寨沟生态旅游景区设计了一些专门用来提高游客生态保护意识的旅游项目及辅助措施,切实有效地建立起从管理者、工作人员、景区居民到普通游客的多位一体的生态保护机制。
同时,九寨沟景区还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自然环境保护和管理。景区管理局设置了专门的保护机构,配备专职人员对景区进行科学化管理、维护、调查、观测、监测、研究,遇到有损于生态环境的事情及时处理,并强化保护措施;景区管理局还依法建立健全保护区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将生态保护的理念细化到一条条具体的规章制度中。
九寨沟景区被誉为“世界最佳生态旅游目的地之一”,其成功的景区管理经验,值得国内其他旅游景区学习和借鉴,是中国生态旅游管理和发展的典范。
参考文献:
[1]任啸.自然保护区的社区参与管理模式探索——以九寨沟自然保护区为例[J].旅游科学,2005,(3):16-19.
[2]罗高飞.走出无烟产业的误区——“绿色时代”与“绿色旅游”浅议[J].旅游科学,1996,(3):9-l2.
[3]黄瑞华,李书剑.旅游景区容量管理新举措——以九寨沟景区为例[J].太原大学学报,2007,(1):114-116.
(池州学院体育系,安徽 池州 247000)
【摘 要】随着旅游散客化时代的到来,旅游目的地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日益受到重视。文章通过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网络搜索法等对当前池州市旅游公共信息服务体系、旅游安全保障服务体系、旅游交通便捷服务体系、旅游便民惠民服务体系、旅游行政服务体系等建设现状进行梳理,明确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池州市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议。
关键词 旅游公共服务;保障供给;池州市
基金项目:池州学院研究中心人文社会科研项目(XKY201412)。
作者简介:陈宝胜(1984—),男,安徽池州人,硕士,池州学院体育系教师,研究方向为体育旅游。
旅游公共服务是指在旅游目的地范围内及周边区域,由政府或其他组织(企业、非营利组织等)等服务主体为旅行前、旅行中和旅行后的旅游者(现实的和潜在的)提供的,具有明显公共性的、满足旅游者共同需要的公共商品和服务的总称[1]。简言之,旅游公共服务是指由政府或其他社会组织提供的,以旅游者为服务对象的,具有公共性的一系列产品和服务的总称[2]。
池州市是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境内山清水秀,旅游资源丰富,近年来在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做了一些尝试,但总体水平较为落后。现代旅游大众化、个性化和自助化的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公共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来一段时间将是池州市旅游公共服务需求急剧增长的时期。因此,在认清池州市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如何借鉴旅游发达国家和国内其他省市先进经验,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丰富旅游公共服务内容,提高旅游公共服务的水平和质量,使池州旅游更加安全、便利、惠民,成为当前一项重要而又亟待解决的课题。
1 池州市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根据《中国旅游公共服务“十二五”专项规划》确定的五大子系统,将池州市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分为旅游公共信息服务体系、旅游安全保障体系、旅游交通便捷服务体系、旅游惠民便民服务体系和旅游行政服务体系等五项内容。结合池州市旅游公共服务建设实际情况,对其体系构成进行细分如下(如表1所示)。
1.1 池州市旅游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初步建立
目前池州市已经建立了全市旅游门户集群网站,包括池州旅游政务网、池州旅游资讯网、池州旅游体验网,并同时应用中、英、韩、日四种语言。网站集电子政务、旅游资讯、宣传促销等功能于一体,公众服务功能不断完善,影响力也不断提升。截至2015年4月底,总访问量达540113次,网站旅游新闻252条,提供全市79家旅行社、52家酒店、16家4A级以上旅游景区、31条精选旅游线路的相关信息。同时,池州旅游还开通了腾讯官方微博、新浪官方微博和官方微信平台。2015年,集旅游资源展示、地图导航、游客互动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石台旅游通”智慧旅游APP正式上线,随着全市旅游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推进,池州游客将会体验到更加便捷的旅游信息服务。
1.2 池州市旅游安全保障服务体系逐步形成
2014年1月,《安徽省旅游安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正式,池州市也相应制定了《池州市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池州市旅游安全目标管理责任制年度考核办法及评分标准(试行)》,旅游安全保障的体制机制逐步健全。在安全风险防范方面,池州市认真开展了节假日的节前准备、节后总结活动,对旅游危机事件进行有效预防和处理,提前部署节假日和重大旅游活动的安全细节。同时,重视旅游安全培训和旅游安全宣传工作。2013年石台县以创建食品药品安全示范县为契机,把农家乐全面纳入食品安全监管,保障“中国原生态最美山乡”的顺利建设。2015年九华山以《人感染H7N9禽流感诊疗方案》为培训内容,积极开展防控工作。
1.3 池州市旅游交通便捷服务体系逐渐加强
2013年,池州市全年接待旅客运输量7503万人,比上年增长12.2%;旅客运输周转量(不包括铁路、民航)421746万人/公里,增长15%。九华山机场自2013年7月29日通航以来,已开通至北京、上海、成都、广州、厦门、泉州的航线,机场运送旅客221876人次,安全保障飞行2792架次,进港平均客座率达66.01%,出港平均客座率达63.04%。随着沪渝、京台、济广高速公路等相继建成,市域初步形成“一纵两横”的高速公路网络,实现与长三角中心城市“五小时交通圈”目标。G318、S219的建成实现了池州至青阳、九华山的双向六车道的快速通道,增强中心城区的旅游集聚辐射能力,池州——九华山区间日发送8趟旅游直通车的运行,方便了游客进出九华山风景区。宁安城际铁路将于2015年10月正式开通,届时,南京到池州将首开动车。
1.4 池州市旅游惠民便民服务体系日趋完善
池州市景区实行特殊人群和特别节假日门票优惠政策。例如,2015年 “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当日,牯牛降景区对女性游客实行半票优惠政策,九华天池则实行女性游客免票政策。池州市旅委还在微博上展开“微营销”活动,为广大粉丝带来了福利,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目前齐山——平天湖(AAAA)、大历山(AAA)等A级景区以及市区的烟柳园、清溪河公园、百荷公园——百牙塔实行免费开放政策,池州市的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体育馆、科技馆,也免费向大众开放。这些惠民政策既为本地居民和游客提供了实实在在的优惠,也发挥了旅游在提升生活品质、提高居民素质、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的功能。
1.5 池州市旅游行政服务体系得到重视
在旅游从业者教育培训方面,池州市开展了旅游景区创建标准宣贯、旅游项目申报、旅游市场监管和旅游安全等专业培训,各县区也纷纷开展乡村旅游、红色旅游、景区管理与营销等相关培训活动,采用理论授课、经验交流、专题报告、实地走访等多种形式,提升了旅游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在旅游质量监管方面,池州市对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实行动态量化管理,每年年检对违规企业给予黄牌警告。对不合格的旅行社,严格按照规定取消经营资格;对软硬件水平严重下降的星级饭店在年度复核中实行限期整改,整改后仍达不到要求的,予以摘牌。
2 池州市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池州市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受到普遍重视和积极建设。但是由于还处在起步阶段,与国内外旅游业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与旅游者日益增长的旅游公共需求相比也非常滞后。
2.1 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供给有待加强
旅游公共信息服务体系渠道较窄、形式陈旧。池州市虽然有73家旅行社,但是专业的旅游咨询中心较少,导致游客对池州缺乏了解,形成“知九华而不知池州”的尴尬局面。市区免费开放的景区周边缺少旅游咨询点,导致本来很有价值的景点成为大家漠视的地方。池州市旅游官网缺少对旅游目的地的风险提示和服务质量披露,也未开通旅游热线,如果遇到旅游突发事故,往往不能第一时间得到池州市旅游相关部门的妥善处理,影响事件处理效度。局长信箱虽然开通,但是鲜有回复处理,问题处理滞后。
旅游安全保障服务体系规范较少、效度不高。池州市生态环境优良,峡谷众多、动植物繁茂,存在一些旅游安全隐患,如九华山的“灵猴”偶尔会攻击游人,誉为“蛇的王国”的牯牛降山上没有医疗点,一些漂流景区周边安全员较少,这些暂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池州市旅游主管部门和各景区管理部门均缺乏旅游救援专业设施和依托社会的旅游救援体系,也没有配备专业的旅游救援队伍。
旅游交通便捷服务体系功能不强、较为不便。池州市各区县景区小集中、大分散,整体路程远,从市区至东至或石台景区的车程均在两小时以上。县区旅游交通状况亦不容乐观,如“齐石公路”全天尘土飞扬,道路坑坑洼洼,缺少旅游专线。九华山机场航班线较少,西北、西南地区都暂未开通线路,旅游交通可进入性仍有待提高。
旅游惠民便民服务体系供应不足、建设不够。池州市目前只有一座开放的博物馆和科技馆,不能完全满足池州市居民和游客的文化需求。盲人道路和特殊人群旅游服务设施建设较为滞后,盲人道路形同虚设,盲人旅游标识牌暂无设置。众多景区内只有为数不多的旅游公厕,部分景区仅有一座公厕,无法满足旅游旺季时游客的需求,池州市尚未发售旅游年票、旅游月卡等优惠联票,众多A级景区门票偏高,易让居民和游客望而却步。
2.2 旅游公共服务体系运行保障机制较差
当前旅游公共服务的供给主要依靠政府,社会没有共同参与,市场化程度低,筹资和补偿机制的不完善已经成为池州市旅游公共服务发展的“瓶颈”。另一方面,由于现行管理体制原因,池州市旅游委员会、池州市旅游协会等这类旅游监管部门、协调机构权小责重,难以发挥最佳效力。在池州市旅游公共服务建设实践中,也没有建立完善的监管体系,政府提供的旅游公共服务得不到社会的监督和参与,致使某些旅游公共服务的供给处于形式主义的状态,如旅游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中存在质量不高、偷工减料的现象,一些旅游设施损害未能得到及时的修理,直接影响了旅游公共服务供给的水平。
3 池州市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思路
3.1 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内部各要素
3.1.1 完善旅游信息咨询服务体系
旅游目的地的旅游公共信息建设主要包括咨询中心的建立及功能的扩充,旅游网络信息建设和内容的丰富,旅游宣传材料的整理和途径选择,也包括在信息技术支撑下的各种旅游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3]。池州市目前需要加强的重点是:①建立信息全、功能强的旅游网站,及时旅游预警、诚信旅游、旅游安全等行业信息和新鲜的旅游资讯。②规范旅游标识标牌,各类导览牌、指示牌须符合行业标准,合理摆放,为游客尤其是自驾游游客提供清晰明确的指引。③在机场、火车站、汽车站、码头、高速公路服务区、商业集中区等游客聚集区域建设旅游咨询中心,形成由主中心、分中心、信息亭、触摸屏等组成的旅游咨询中心网络。④开通免费旅游服务热线,24小时为游客提供旅游咨询、投诉受理、旅游救助等服务。
3.1.2 完善旅游安全保障服务体系
旅游安全保障体系建设首先要健全安全保障的体制、机制,在人员、资金、设施设备方面予以保障,还要建立必要的应急救援机制,当安全事故发生时,有一套反应及时、处理科学的救援程序,将损失降到最低。同时,要加强日常的旅游安全宣传和培训,强化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并对旅游活动的各个环节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全面的检查和及时的预警。池州市目前需要加强的重点是:①根据行业发展的现状和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改进和完备相应的政策、法规,建立健全池州市旅游业安全管理标准体系。②强化专门的旅游安全管理部门——旅游突发事件应急协调小组的作用,注重事前的预防,建立一套适应旅游安全特点的管理体系。③在市假日办、市旅游质监所等基础上,联合公安、消防、医疗、救援、军队、武警等公益性社会救援力量和专业紧急救援机构,建立池州市旅游救援指挥中心,并设立简单易记的服务热线,形成覆盖旅游活动全过程的,旅游专业化和社会化相结合、政府救助与商业救援相结合的旅游紧急救援体系。
3.1.3 完善旅游交通便捷服务体系
旅游交通服务体系的建设包括以下几方面:加强旅游交通设施的建设,使旅游目的地的交通体系与全国大交通实现无缝连接,提高旅游目的地的可进入性;完善和建立旅游目的地旅游公共交通体系,调整各种交通方式布局,合理设计和优化公车线路,实现旅游景区之间的畅通;规范旅游交通提供主体的行为,提供足够信息的交通标识,完善自驾车服务体系等[4]。池州市目前需要加强的重点是:①增加航班线路,提升旅游服务,目前九华山机场的航线少,班次不多,不能满足未来日益增长的游客需求。②改善城区、县域旅游交通道路,提升城乡道路等级,开辟旅游专用通道。③开通池州观光巴士,将市区美景串联起来,配备专业讲解人员,展示“一城山水满城诗”的池州形象。④推进池州市旅游集散中心、旅游集散分中心、旅游集散点的建设,形成点线面全方位、多功能、覆盖广、一站式的集散中心体系,实现为游客提供方便快捷的交通服务、信息服务、换乘服务。
3.1.4 完善旅游惠民便民服务体系
旅游惠民便民服务体系建设包括积极推进更多的城市公园、博物馆、纪念馆、公共体育运动场免费开放,或设立免费开放日;鼓励发放旅游优惠券或免费旅游门票;延长博物馆、金融服务网点、邮政服务网点在旅游旺季的服务时间;落实旅游景区对老年人、学生等特殊人群的门票优惠政策等。池州市目前需要加强的重点是:①发售池州旅游年卡、月卡,全面落实对老年人、残障人士、学生等特殊人群的免费与优惠措施。②增建旅游便民服务设施,建设具有地域建筑特色、反映地域文化内涵、体现本市历史迁移的博物馆、纪念馆和反映城市风貌的展览馆,开放设备齐全的体育馆,从多方面满足城市居民以及来访游客的旅游需求。
3.1.5 完善旅游行政服务体系
旅游行政服务体系建设包括旅游标准化建设、从业人员的培训与教育、旅游投诉受理、旅游市场监管等方面内容。池州市目前需要加强的重点是:①健全区域合作机制,加快融入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中。②完善旅游服务质量监管和投诉处理机制,建立专业的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监管部门,进行定期不定期的检查旅游企业服务质量、接待水准,同时加强旅游投诉体系建设,不断提高投诉受理率、办结率和满意率。
3.2 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配套措施
首先,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发挥池州市旅游工作指导委员会的职能,让这一机构运转常态化,强化旅游管理部门与外事、公安、国土、建设、交通、铁路、文化、卫生、质检、安监、民航、气象等部门在提供旅游公共服务方面的协作。其次,建立多元化的旅游公共服务供给模式,构建政府主导、各种社会主体共同参与的供给格局。公益性项目如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景区周边环境整治和旅游环境保护等公共项目主要依靠政府投资,以经营性为主的项目如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中的城市绿地、多媒体旅游触摸屏信息服务、旅游集散中心、旅游交通服务等,可以通过市场配置与财政补贴的方式来提供。最后,加强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监管,从制度上明确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内容及各部门的职能,对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供给和运营过程及结果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制,尤其要重视建立游客评价和反馈机制,促进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与游客需求优先对接。
参考文献
[1]李爽,黄福才.城市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之系统思考[J].旅游学刊,2012,27(1):7-9.
[2]河池康.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1.
[3]喻江平.旅游目的地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研究[D].秦皇岛:燕山大学,2012.
关键词:改革;旅游;先行区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9.008
2015年12月,国家旅游局公布了“首批国家级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名单,获批的首批国家级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共有20个,其中副省级和地级先行区15个、县级先行区5个。乐山市被确定为首批国家级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也被四川省人民政府确定为全省唯一的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市。作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提出的“515战略”深化旅游业改革开放的产物,国家级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脱胎”于“综合改革试点”,其示范意义重大。2015年开始,国家旅游局β糜胃母锕ぷ魈岢龈高的要求,要突出“改革创新”的主题,打造旅游业发展改革创新先行区。“先行区是对综合改革试点的深化升级。”
1乐山旅游的基本情况
2011年以来,乐山市的旅游总收入和接待游客人次基本都呈现逐年递增的态势。旅游总收入大约占到全省的8%,接到游客人次大约占到全省的6%。
1.1旅游资源条件
乐山坐拥峨眉山、三水(岷江、青衣江、大渡河),形成了“临山、傍水、依城”的旅游资源富集区。乐山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优美的自然风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广阔的乡村田园景观,共同构成了种类齐全、组合良好、世界一流的高品位旅游资源体系。全市有A级旅游景区24个、世界遗产2处(峨眉山、乐山大佛)、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处(峨眉山―乐山大佛)、国家级森林公园3处(沙湾美女峰、峨边黑竹沟、沐川森林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处(马边大风顶、峨边黑竹沟)、国家级地质公园1处(金口河大峡谷)、国家级湿地公园2处(金口河大瓦山天池、犍为桫椤湖)、国家矿山公园1处(犍为嘉阳矿山公园)、国家水利风景区4处(犍为县桫椤湖、峨边彝族自治县大小杜鹃池、金口河区大瓦山五池、乐山市大渡河金口大峡谷)。
还拥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座(峨眉山市、乐山市;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座(乐山市)、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1座(犍为县清溪镇);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乐山大佛、峨眉山古建筑群、麻浩崖墓、杨公阙、犍为文庙、夹江千佛岩石窟、乐山郭沫若故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项(夹江县竹纸制作技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2个(夹江天福观光茶园、乐山市五通桥国家花木科技园);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1个(乐山龚嘴水力发电总厂);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1家(乐山市沐川县沐溪镇三溪村)。
1.2旅游行业与服务水平
经过多年的发展,成眉乐雅旅游经济圈已经形成以铁路、高速、国道、省道为通道,以旅游区、景区为载体的,公共服务和旅游服务设施配套的旅游目的地,建成了一大批上规模和档次的旅游项目,旅游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拥有星级宾馆29家,占全省总量的452%;旅行社59家,占全省总量的6.52%,还有星级农家乐5家。旅游购物、餐饮及娱乐服务设施也不断完善。
1.3旅游环境
根据《2016年第四季度四川省游客满意度调查结果详表》显示,乐山市的旅游环境总体状况良好,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旅游环境基本良好。
1.4旅游从业人员
乐山有旅游从业人员1003人,占到全省的319%。从级别来看,初级从业人员占比为96.80%,中高级和特级旅游从业人员特别稀缺。
2乐山市旅游创新改革的举措
2.1推动体制改革,增强改革活力
结合旅游“1+3”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乐山市成立了乐山市旅游和体育发展委员会,由单一的旅游行业主管部门升格为综合经济管理部门,并强化产业统筹、部门协调、区域联合等职能。乐山市委成立旅游综合改革专项小组,列为全市全面深化改革十个专项小组之一。峨眉山市委书记、市长分别兼任峨眉山景区管委会党工委书记、主任,合力推进“山城一体”建设发展;市中区区长兼任乐山大佛景区管委会主任,合力推进“景城一体”建设发展。
2.2完善旅游执法,规范旅游市场
一是率先成立旅游法庭,并在核心景区启用车载式旅游巡回法庭,主要负责受理涉旅诉讼,形成旅游纠纷就地立案、就地审理、当庭裁决和立即执行的快速处理机制。二是乐山公安成立旅游警察支队。目前,乐山市公安局旅游警察支队下设3个大队,整合了治安、交警、经侦、刑侦等支队涉及旅游方面的处罚权,将主要维护乐山市旅游市场秩序和治安环境,同时组织开展对旅游景区和涉旅重点地区、路段的治安整治等工作。
2.3搭建宣传平台,构建营销新载体
强化整体包装、宣传、营销,统筹乐山全域旅游营销策划。连续成功举办三届四川国际旅游交易博览会,每年吸引境外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参加会展。与亚太旅游协会(PATA)携手承办“峨眉论坛”,加入亚太旅游组织、世界旅游城市市长联盟、全国重点旅游城市新媒体营销联盟、南丝绸之路旅游合作联盟,发起组建“世界茶旅联盟”、“大峨眉文化旅游联盟”和“成绵乐高铁旅游联盟”,不断提升乐山旅游品牌的知名度。
2.4建立保障机制,促进旅游发展
2.4.1建立旅游发展用地保障机制
着力在用地上引导产业发展,充分发挥市土地管理委员会作用,统筹项目供地,把旅游项目和基础设施用地排在首位,优先供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综合开发利用试点项目优先安排市级旅游重点项目。放活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经营权,推动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引导农户利用林地、水面、湿地、山头经营权等与其他单位、个人合作,共同发展乡村旅游。在峨眉山市的594户乡村旅游点(农家乐)中,有200余家采用土地合作,每户入股年收益达2万元左右。
2.4.2搭建旅游产业投融资平台
乐山市设立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引导全市旅游资源整合和旅游产品开发。放宽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经营准入限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旅游项目开发建设和经营管理。加强旅游招商引资,吸引中信国安、万达集团等知名企业到乐山投资兴业。目前正在推动旅游市场向社会资本全面开放,支持旅游企业通过PPP模式投资、建设、运营旅游项目,引导经营权抵(质)押等多种方式融资。依托峨眉山旅游股份有限公司等优势旅游龙头企业,搭建旅游投融资平台。设立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基金,对旅游产业进行先导性投资,适时通过股权转让、出售等方式有序退出,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旅游产业。
3旅游改革创新势在必行
乐山旅游起步较早,由于当时市场环境的特殊性,多年下来累计了不少痼疾,目前乐山旅游产业发展还是存在诸多体制性、结构性的问题,迫切需要破解。《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的出台,为旅游改革创新工作指明了方向,但相关细化方案未出台,也让基层操作思路难以明晰,很多工作都是摸着石头过河,特别是相关部门在推进旅游改革创新方面缺乏顶层设计和指引。
3.1旅游数量还有待增加
经过多年发展,乐山旅游业得到了长足发展,2011年至2016年期间乐山旅游总收入累计2297.9亿元,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9443.88万人次,旅游经济总量位居全省第二。但是同期排名全省第一的成都相比,不管是旅游总收入还是接待国内外游客人次,在数量上都有较大差距。
3.2旅游品质未得到有效提升
乐山大佛和峨眉山是乐山观光旅游的拳头产品,主要是以古迹和山岳为主要吸引物的旅游景区,也是乐山开发最早、发展最成熟的旅游产品。但是这类观光型景区旅游辐射功能和拉动力不强,其作为一种新文化现象的生活方式未得到完全体现,观光为主的旅游形式亟待加速推进转型升级。相对单一的旅游产品类型,难以满足国际游客的多样化需求。
3.3旅游业态没有大的突破
近年政府主导旅游产业发展的作用发挥得比较好,但是作为西部城市,目前乐山在激活市场主体方面,如在吸引社会多元投入、支持有市鼍赫力的旅游企业做大做强、市场化办节办会、旅游招商引资等方面的改革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旅游商业模式没有大的创新,观光产品大行其道,旅游产品滞后于市场需求。景区景点休闲度假设施及功能薄弱,传统、普众化的旅游产品较多,而温泉度假、康体健身、民俗体验、休闲运动和研学旅游等新兴、特色化的产品较少,难以满足游客消遣娱乐、健康休闲、放松身心等需要。虽然在积极提倡促进旅游产业融合,推出了乡村旅游、体育旅游、商贸旅游等,但是旅游业处于闭合发展状态,与三次产业以及本地特色文化等融合还非常不够,这些仅仅停留在产品层面上,有的甚至有圈地之嫌,并非真正意义上产业融合,没有商业模式作为支撑,不会产生旅游的新业态,旅游业的综合功能还没有发挥,对区域综合发展应有的拉动作用发挥还不充分。
3.4旅游市场乱象层出不穷
我国旅游业乱象丛生,垄断市场、欺行霸市、非法经营、欺客宰客、强迫消费等行为层出不穷。旅游市场综合监管的市场包括两类:一类是合法经营市场,包括了专门从事旅游如获得执业资格的旅行社、导游,还包括了涉及旅游相关要素的如住宿、餐饮、购物等商业,由相关行政部门管理,如游客出行涉及交通部门、游客餐饮涉及食品安全部门、游客参与演艺活动涉及质监部门;另一类是不合法经营市场,以“黑社”、“黑车”、“黑导”、“黑店”等为主体的非法经营。这些没有执业资格的非法经营者暗藏在法律监管的空白处,在法律体系不完善的情况下,相关部门所依赖的法律体系管不了。
3.5区域旅游合作存在瓶颈
资源共享、融合发展,携手走向一体化是区域旅游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过去开展旅游业更多的是局限在自己的行政区域范围内,割裂了旅游空间的整体性,使旅游发展产生地域分割现象。峨眉山区域旅游产业整体素质不高,观光产品一枝独秀,休闲度假等其他旅游产品开发不足;市场占有份额较高的精品化、重量级旅游产品较少,高等级旅游景区数量偏少;景城分离,城镇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不足以支撑旅游发展;旅游市场主体发育不完善,旅游从业人员素质不高。乐山、眉山、雅安3市之间和各市内部区县之间,旅游发展不平衡,2015年,乐山市旅游总收入是眉山的2.17倍、雅安的3.27倍。由于区域内部旅游业发展的各自为政,旅游产品结构没有构成体系,也没有完全建立统一的国家主导型管理体制,市场营销方面力度不够,观念落后等。适应区域旅游产业发展实际情况,构建一个跨市级行政区域的整合发展推进机制,是区域旅游整合发展的关键所在。
3.6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职权有限
目前,虽然各地政府越来越重视旅游,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地位也有所上升,但在行业监管和资源分配上的权力弱,决定了旅游局在政府各职能部门中的相对弱势。一是行政管理权力的范围和影响力有限。旅游行政管理部门除了对旅行社、酒店、景区有较强行业监管权力外,旅游局能颁发和监管的、具有影响力的证照和牌牌不多,即使是旅行社、餐饮、住宿及景区的管理,工商、食药、消防等部门更有强制权力。在旅游概念泛化和旅游功能多元化的背景下,旅游的决策权放在一个行业管理部门难以整合部门力量,应该增强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话语权。需旅游局审批和监管的事项少,旅游局能动用的否决权和强制权影响力较小。二是能够分配的资源不足。不论是对旅游资源的所有权、开发经营权,还是对旅游项目的立项审批与建设权,其核心权力皆不在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加上旅游部门能够支配和扶持产业资金有限,导致旅游部门在旅游发展上的话语权不重,影响力有限。
3.7先行区相关支持政策有待落实
首先是最突出的旅游用地问题。2015年底,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旅游局联合出台《关于支持旅游业发展用地政策的意见》,形成了推进旅游用地政策的组合拳,但从目前的执行情况来看工作进展比较缓慢,急需在实行旅游项目用地分类管理,探索乡村旅游发展用地机制,降低旅游用地成本方面取得突破。其次是其他先行区的相关支持政策。比如支持实行落地签、过境免签政策;支持复制自贸区旅游开放政策等,目前因区位局限,还无法落实。
4乐山旅游创新改革发展的对策建议
4.1树立一个理念
突破观念束缚,树立新的“全域旅游”理念。就乐山目前情况而言,并不是所有区域都具备发展旅游的基础条件,有些地区还需要进一步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改善旅游环境才能适应旅游发展的需要,有些地区还需要进一步改善交通条件、建立配套产业才有可能发展起来。“全域旅游”的“全”不是指全部,“域”不只是空间,“全域”不是“全能”,全域旅游并不是有些人理解的全面开花,而是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对它的理解不应该局限于地理范围上,还可以包括时间的“域”、旅游部门之间的“域”、不同层次参与者形成的“域”等等。乐山全面推进全域旅游,应该有“跳出景区看旅游,跳出旅游看区域发展”的新理念,可以在全要素、全行业、全过程、全方位、全时空、全社会、全部门、全游客等多个层面促进旅游发展。结合乐山现有的旅游发展布局,可以培育与打造四大核心区域“1+3”:以北部为主核心区域,带动其他三个次级核心区域协同发展。北部:乐峨夹世界遗产金三角旅游区域的打造(包括市中区、峨眉山、夹江、井研、五通桥区、沙湾区,一湖五湿地滨水旅游度假区、峨眉山国际旅游度假区、佛教旅游目的地、景城一体、山城一体、水利风景区、峨眉山系等内容);西部:黑竹沟旅游区域的打造(包括峨边、金口河区,黑竹沟景区和大瓦山景区);东部:工业遗产旅游区域的打造(包括犍为、沐川);南部:大风顶旅游环线的形成(包括马边县,大风顶)。
4.2提升两个地位
4.2.1提升旅游的战略地位
实施旅游引领、产业兴市新战略,那么乐山旅游应从全市发展的战略高度,从经济社会环境融合等方面进行顶层谋划,应真正提升旅游业的战略地位,整体构架旅游业的话语体系,避免碎片化的政策呼应,使其真正发挥综合力优势。具体而言,乐山的城市、交通规划应该与旅游发展高度一致,用旅游的理念来规划城市建设,按照旅游要素来规划城市布局,根据旅游发展形势调整城市用地布局和功能板块,城市发展战略、基础设施建设还是产业功能的推进抑或是城市服务配套体系的建立等方面应该充分考虑旅游业发展的需要。把全市11个县(市、区)旅游纳入一体规划,完善《乐山国际旅游目的地战略规划》,注重旅游与交通、城市、国土、产业等规划衔接,做到旅游规划与土地总规、城市新区规划“三规合一”。同时编制《旅游交通规划》、《乡村旅游发展规划》、《PATA―乐山山地旅游发展战略五年行动计划》等专项规划,着力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功能区,形成全域旅游发展大格局。
4.2.2提升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地位
乐山市旅游局已经升级为旅体委,权限也应提升,例如河北旅游局成为河北旅游委后,职权范围包括统筹全省旅游业的改革发展,拟订全省旅游业发展战略、规划、政策和措施并组织实施;统筹协调全省相关产业部门间的旅游合作与融合发展;责全省旅游市场秩序和服务质量的监督管理等。另外,旅游委审批事项和管理权限也应相应增加,比如广西旅游委在旅游项目的审批方面、审核方面,增加了对特定旅游资源管理的职能,浙江把风景名胜区的管理职能放到旅游部门。围绕建设国际旅游目的地的要求,要进一步明确旅游业在乐山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地位,按照“一产围绕旅游调结构,二产围绕旅游出产品,三产围绕旅游搞服务”的思路,推进旅游与相关产业行业融合发展。强化对“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的综合管理,市政府建立部门共管的旅游发展议事协调机构,市级相关部门作为成员单位,定期议事,实行年终统一考核,共同实施对旅游产业发展的统一管理。进一步充实完善区县旅游管理机构的职能力量,确保国际旅游目的地建设和全域旅游发展战略市县联动,协调推进。推动市县旅游主管部门进入同级规划委员会、土地管理委员会,增强旅游部门对各种上位规划编制的话语权。
4.3创新机制保障
4.3.1强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机制
乐山结合推进全域旅游,应以旅游业为先导,加快旅游与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构建现代旅游经济体系。一产围绕旅游调结构,改变单一的农业种养方式,强化农事景观设计、乡土文化发掘、特色民宿建设、民俗活动举办,为全域旅游奠定基础;二产围绕旅游出产品,大力开发特色鲜明的民族传统手工艺品、食品、中草药保健品,打造乐山特色旅游商品品牌;三产围绕旅游搞服务,培育高铁旅游、智慧旅游、商务会展旅游、文化创意旅游等新业态,打造乐山特色的文化和节庆等活动品牌。
4.3.2创新旅游发展投融资机制
一是设立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基金,对旅游产业进行先导性投资,适时通过股权转让、出售等方式有序退出,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旅游产业。依托峨眉山旅游股份有限公司等优势旅游龙头企业,搭建旅游投融资平台。推动旅游市场向社会资本全面开放,支持旅游企业通过PPP模式投资、建设、运营旅游项目,引导经营权抵(质)押等多种方式融资。加强旅游招商引资,吸引中信国安、港中旅等知名旅游企业到乐山投资兴业,形成多元化投融资格局。二是探索社会化多元投入机制。支持金融机构、投资机构、担保机构、产权交易机构及中介机构组建投融资服务联盟,为旅游业提供专业旅游融资服务。积极推进旅游投资项目资产证券化产品开发,鼓励和支持旅游企业创造条件上市融资、发行企业债券,或通过资产重组、股权转让、私募资金、风险投资基金、公开募股、产权交易、经营权抵(质)押等方式融资。推进旅游项目产权与经营权交易平台建设。
4.3.3创新旅游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模式
一是服务对象更加泛化。随着旅游的发展和功能的改变,原来被称作“旅游设施”的特定设施也应该更加大众化和社会化。例如旅游交通、旅游饭店、旅游信息中心等其服务对象也应跳出旅游者的局限,而是面向社会上所有的人,尤其是不排斥当地居民的使用。以常住人口和旅游常态人口来配置公共服务资源,将旅游需求纳入城市规划和城市管理体系。建立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机制,加快旅游集散、咨询、导视、信息、金融、安全等公共服务设施及城市休闲街区、城市绿道、骑行公园、慢行系统、休闲体育场馆、特色街区等,完善旅游服务功能,建立起与国际旅游目的地发展相适应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机制。二是改变服务供给模式。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旅游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多元化供给。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旅游厕所、游客咨询中心、散客集散中心、停车场、景区道路等公共设施建设,形成有效的建设、运营、维护和管理机制。强力推动“厕所革命”,探索“以商养厕”新模式。对宣传营销、会展策划、市场评估等专业性强的公共服务,实行服务外包,形成市场化供机制。
4.3.4化旅游综合执法监管体系
旅游监管要从行业监管走向综合治理,要破解市场监管中人手不够、力量单薄、手段有限等难题,需要创新综合监管体制,切实完善各级政府的旅游综合协调机制职能,统筹协调解决旅游发展和管理中的重大问题,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整合工商、物价、食药、交通、文化等十余个部门的涉旅执法资源,强化联合执法查处各种欺行霸市、垄断市场、非法经营、欺客宰客、强迫消费等行为,共享工作信息,互相支持配合,形成合力促发展。
4.3.5强化旅游经营者信用约束机制
建立完善“诚信乐山旅游信用公示与服务平台”,通过不定期更新涉旅部门企业信息、执法信息,实现企业信息、执法信息的开放共享、互联互通。建立违法企业“黑名单”制度,完善相关企业和从业人员的诚信记录,从源头上防止涉旅违法案件发生。发挥行业协会自律作用,引导会员企业诚信经营。
4.3.6构建科学的旅游统计机制
一直以来,在考核旅游绩效时都是以旅游产业统计为中心,这种统计方式的缺陷就是旅游产业的借点光以及旅游相关产业旅游效用的剥离存在技术难点,即使这个技术难点可以有效解决,因其统计成本极高也难以开展。因此,目前的做法就是按照国家旅游局的要求组建乐山旅游数据中心,负责旅游统计、经济核算和市场分析工作,变行业统计为大旅游产业统计,为旅游发展提供更为有效的决策参考。建立旅游经济核算制度,完善旅游统计指标体系和调查方法,从旅游业增加值占GDP和服务业比重的增量、入境游客增长、游客停留时间、旅游促进就业和农民增收等方面,建立健全旅游统计核算和评估体系。
关键词:乡村旅游;环境效应;生态环境;旅游管理。
乡村旅游是指利用乡村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农耕文化、农家生活和民俗民风等旅游资源,通过科学规划和开发设计,为游客提供观光、休闲、度假、体验、教育、娱乐、健身等多项需求的旅游经营活动。在乡村旅游发展中,自然生态环境既是乡村旅游的重要引力源,也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乡村旅游与乡村自然生态环境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
一方面,没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乡村旅游发展就无从谈起,而不发展乡村旅游,乡村自然生态环境资源的经济价值和社会功能就无法实现;另一方面,乡村旅游发展对乡村自然生态环境具有双重效应,即生态环境响应的正效应和负效应。发展乡村旅游,必须以乡村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为前提,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的有机统一,正确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着力提升和加强乡村旅游发展的生态环境正效应,有效化解和消除乡村旅游发展的生态环境负效应,确保乡村旅游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的正确响应,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一、乡村旅游发展的生态环境正效应。
1.提升乡村自然生态环境质量。
(1) 乡村旅游具有生态环境保护的内在特质。乡村旅游立足乡村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丰富的人文生态景观,是“一种以自然环境作为重要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方式[1]。”乡村旅游开发重点是利用乡村独特的人居环境、田园风光、生活方式、民俗民风和生产活动等城市所不具备的资源要素,因而对作为重要吸引物和发展基础的自然生态环境具有原生保护的内在特质,即乡村旅游开发往往更多地借势乡村自然生态特征,而不是对乡村自然植被、地形、河流和土壤等做大的改造和变动,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乡村原生自然生态环境保护[2]。
(2) 乡村旅游促进了村容村貌的改善。受提升乡村旅游竞争力和增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驱动,乡村旅游地政府和社区往往会结合新农村建设,持续增加乡村旅游地环境整治和维护的资金投入,从而使乡村旅游具有了促进乡村自然生态环境改进和乡村村容村貌改善的社会功能。如各地为发展乡村旅游,结合新农村建设,大力开展乡村环境综合整治,实施乡村垃圾集中处理、污水综合治理、卫生改厕、村道硬化等项目建设和村庄绿化美化以及亮化工程,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和乡镇生态工业,有力地保护了乡村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乡村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提升。
2.提升经营企业、社区居民和游客环保意识。
(1) 促进乡村旅游经营企业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自然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的重要引力源,也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乡村旅游地自然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得越好,就越能吸引游客,越具有市场竞争力,并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驱动和对乡村旅游本质特征及发展规律认识的加深,促使乡村旅游经营企业不断提高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意识,加大投入,完善管理,积极优化乡村旅游生态环境。如浙江宁波塍头村在乡村旅游发展中不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在全球率先构建了低碳、生态的乡村系统,被亚太旅游联合会、国际度假联盟组织、中华生态旅游促进会联合授予首批“中国低碳旅游景区”荣誉称号,成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机统一的乡村旅游发展新型典范。
(2) 促进地方政府和社区居民环保意识的增强。自然生态环境是乡村生态环境系统的核心层级,是乡村旅游引力源的最直接表现形式。发展乡村旅游,就必须有效保护富有价值的乡村旅游资源及生态环境。乡村旅游发展对地方政府和社区居民资源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具有明显的正向效应,乡村旅游搞得越好,当地政府和社区居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越强。这是因为乡村旅游发展能为当地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和农户就业增收,作为利益相关者的地方政府和社区居民自然会高度重视乡村旅游资源和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积极搞好环境整治和村庄绿化美化,环境保护成了地方政府和社区居民的自觉行为。同时,外来游客也会带来先进的生活理念、开放的思想观念和新的生产方式,促成社区居民健康卫生的生活习惯和文明生活方式的养成。
(3) 促进游客环境保护意识的养成。乡村旅游依托良好生态环境吸引游客,并使游客在旅游活动过程中得到相应的生态环境熏陶和感染。旅游者置身优美的乡村自然生态环境,欣赏乡村的自然美景;置身淳朴自然的农家风俗,体验古老的农事生产、享受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这种极其有益于人们身心健康的价值,无形中实现了对游客生态环境重要性的宣传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和培养,而乡村旅游经营过程中导游员的生态解说、景区各类生态环境保护标志的醒目提示,都会加深游客对生态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增强游客对生态责任和生态伦理意识的认知。可以说,乡村旅游本身就是一种生态文明建设和公众环境保护意识培养的有效载体,它不仅是“一种消费行为,通过乡村旅游活动的积极参与,还能够增进人与人、人与自然的融洽,养成爱护自然、保护生态、关心他人、乐于助人、洁身自爱的旅游道德习惯。”这都是乡村旅游发展的生态环境正效应的体现。
二、乡村旅游发展的生态环境负效应。
1.乡村旅游开发过程的环境负效应。
(1) 环评论证不充分为生态环境破坏提供了空间。乡村旅游项目开发环评认证是在对开发地区位、地质地貌、气象水文、土壤、动植物、大气环境质量等指标进行深入调研基础上,科学测定乡村旅游地生态环境容量,并对乡村旅游发展可能带来的生态环境影响作出科学的预测和评估。环评认证是乡村旅游项目和产品开发的前提条件和必要基础,只有进行科学的环评,才能制定出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目前,大多数乡村旅游项目开发都未经详细、专业的环评认证,只是在相应的乡村旅游规划中对环境资源保护作出原则性规定和要求,缺乏强制性指标规定,实际运作中指导性不强,并为开发建设中的生态环境破坏提供了空间。
(2) 随意更改项目规划直接导致生态环境破坏。旅游资源开发对环境影响可分为原发性影响和继发性影响两类。原发性影响是指旅游开发过程中导致的直接影响,如旅游索道修建中的开山、炸石、砍树等行为对山体地表、生态的影响。继发性影响是指旅游开发间接或诱发的环境变化,包括由于旅游开发引起的大气质量、水质变化等[3]。乡村旅游项目建设过程中,上述两种环境影响类型均不同程度的存在。获取更多经济效益的价值追求和缺乏对乡村生态系统的科学认知,极易导致乡村旅游项目开发建设过程中无视规划,对原有地形骨架和植被、池塘、衍生物等进行大肆改造,随意改动和破坏固有特色,或盲目模仿城市园林绿地的造景手法,追求大投入、高档次,从而导致乡村自然生态环境系统遭到破坏,引发乡村自然生态系统功能退化。
2.乡村旅游经营过程的环境负效应。
(1) 追求短期效益的超载经营。“依托于乡村原生态环境和乡村性资源的乡村旅游属于环境敏感性资源,很容易因乡村旅游的过快发展而遭到破坏[4]。”其中,乡村旅游时间的相对集中和追求短期效益的超载经营最易引发乡村生态环境的破坏。从客观方面看,城市居民乡村旅游在时间选择上主要集中在“五一”、“十一”和春节 3 个长假、其它国家法定的传统假日以及每周的双休日,在游览项目选择上又大多集中在如农作物耕作与果实采摘等,必然导致乡村旅游地的游客在特定时间和空间上的大量聚集,从而使乡村自然生态环境承载压力加大;从主观方面看,由于我国旅游经济总体仍处于门票经济时代,旅游经营企业经济效益增长更多地依赖游客规模增大、数量增长,而不是依靠效益提高。出于短期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乡村旅游经营企业往往无视超规模接待对自然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周期性的旅游超载,直接影响了乡村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甚至会造成生态环境难以逆转的破坏,导致环境功能的衰退。可见,发展乡村旅游,必须充分考虑乡村旅游地生态承受能力,否则“即使短期内为当地带来了一些经济上的好处,但是由于自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环境损失和经济损失远远超出其带来的经济利益[5]。”这将使乡村旅游长远利益得不偿失。
(2) 缺乏环保责任的随意排放。乡村旅游带来大量的人流、物流,必然会伴随各种生产生活污水、废气和固体垃圾等大量污染物的排放,黄大勇将它划分为五类,即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地污染、噪声污染和旅游垃圾污染等[6]。若不予以及时有效治理,就会严重污染水体、土壤、植被和大气环境。
因此,必须加强清洁生产,搞好各种污染物的科学处理。但清洁生产和各种污染物的科学有效处理需要增加设施设备和人力资源等投入,进而增加经营企业运行成本。在经济利益驱使下,经营企业极易诱发极端唯利行为,置乡村生态环境于不顾,随意倾倒固体垃圾,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各种污水、废水和废气,从而污染乡村水体、土壤、植被和大气,危及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3) 无视环境脆弱性的旅游行为。由于旅游活动往往是对日常生活的全新改变和超越,是一种求新求异、超越常规的生活环境和状态,因此,在乡村旅游过程中,短暂的异地游览特征就容易使游客产生“道德感弱化”,由于自然和人文环境的暂时性突变,人们原有的对共同行为准则和规范积极反应和遵循的状态也会随之改变,甚至会产生道德盲区。在旅游活动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随心所欲、懒散率性、放任自流的心理倾向,行为举止上就弱化了原先常态生活与工作中的道德顾忌与约束,增强了物质摄取意识,极易产生过度利用脆弱的自然生态环境,乱攀乱摘、践踏草坪、乱扔垃圾等诸多不文明行为,对乡村自然生态环境、景观资源等产生消极影响,不同程度地破坏了乡村自然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
三、乡村旅游生态环境保护的正确响应。
1.全面提升环保意识。
(1) 增强经营企业的环保认识。政府相关部门应充分发挥作用,对乡村旅游经营企业和社区居民进行环保责任意识教育。乡村旅游地政府部门应经常性地向旅游经营者、游客、社区居民公布环境质量信息及污染对健康、经济、环境的损害,使大众对旅游与环境关系有正确的认识。这种教育活动需长期进行,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应负起责任。政府环境部门、社会环保组织、旅游管理部门要加强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的宣传,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要大力宣传旅游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互惠互利关系,使公众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也是提升自己旅游质量的保障;要大力宣传旅游活动可能会给环境造成的损害,尤其应让公众认识到游客活动中不文明行为对旅游环境、景观的污染和破坏及其后果。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和教育,支持节能节水、降耗减排,提高环保低碳发展理念。我们的管理决策者要明确自身的环境保护责任,实行科学管理,要树立科学的环境伦理道德观,并落实到干部考核和工作监督上。由于旅游环境改善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紧密关联,我们要注重旅游和保护环境互相促进,在经济利益与环境保护发生冲突时舍弃经济利益,保护生态环境。
(2) 强化社区居民的环保理念。“在旅游社区环境演化的过程中,影响因素主要来自于自然演化、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活动、旅游者旅游活动以及由此而进行的人为开发建设[7]。”这其中,社区居民既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参与者,又是乡村旅游地环境的重要影响者和改变者,社区居民的生产生活活动均会影响乡村旅游地的环境状况和质量。实现乡村生态环境保护和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必须有效提升社区居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地方政府应积极协调经营企业和行业协会,开展社区居民生态环境教育。一方面,要充分利用乡村旅游发展带来的社区居民环境意识增强的有利条件和基础,使乡村旅游成为促进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手段和重要渠道,强化乡村旅游的环境正向效应;另一方面,在普及环保知识中,应当按照当地社区居民和农户的习惯,多采用广播电视、户外广告、印刷品 (书刊、报纸、杂志、宣传折页) 等方式进行宣传教育,同时需要进行强化培训教育,并借助网络通信、电视、电话等现代传媒方式,更有效地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采用包括经济、技术、政策、法律法规等多途径的手段,综合提升乡村旅游业主的生态环境意识。
(3) 提升游客的环境保护意识。乡村旅游发展和乡村生态环境保护离不开游客的积极参与和支持。这方面,除地方政府外,乡村旅游经营企业应重点承担起对游客环境保护的教育责任,通过发挥乡村旅游内在的生态环境教育功能,提高乡村旅游环境消费品位,引导和鼓励游客学习和掌握乡村生态环境知识,激发游客对乡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关注和重视,发挥游客自我约束与社会教育的双重作用,增强游客对乡村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自觉性,使游客在情感上爱护自然环境,在行动上保护自然环境;同时,针对游客因异地游览道德感弱化并由此引发的各种环境破坏行为,可通过设立公众生态教育点进行渗透性导引和主导性导引,如在游客集中处设置生态保护宣传牌、宣传窗、加强导游和一线服务人员生态宣讲等方式,对游客进行生态环境保护的教育引导,倡导低碳旅游、责任旅游,对生态破坏情节严重的游客应给予相应的经济处罚,以增强游客环境保护意识[8],有效保护乡村旅游的生态环境。
2.完善政府管理调控。
(1) 搞好规划调控。政府对乡村旅游环境保护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应将自身环保职责贯彻于乡村旅游发展全过程,充分发挥引领、管控作用。“乡村旅游开发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对控制大气污染、噪音污染和保护植被环境尤为重要[9]。”乡村旅游地所在政府要正确处理乡村旅游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关系,牢固树立“环境兴游”、“生态兴游”观念,坚持科学保护、合理开发和永续利用原则,做好乡村生态环境和乡村旅游协调发展规划。要在科学论证交通优势、资源优势、环境承载力、市场潜力和乡村旅游环保评估基础上,围绕加强土地资源、水资源、动植物资源保护和空气环境质量保持,实施生态功能分区分级保护与优化,因地制宜规划和开发乡村旅游,以科学规划实现乡村旅游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调控前置,避免因乡村旅游无序发展可能带来的农村生态环境劣化。
(2) 强化法规监督。相关政府部门要建立健全乡村旅游发展环保法规体系,确保乡村旅游发展环境保护有法可依;严格执行乡村旅游项目审批、环评等制度,确保乡村旅游项目开发建设符合环保标准;加强乡村旅游经营行为的环保指导和监管,健全乡村旅游环境监管动态协调和监督机制,形成乡村旅游环保工作合力,杜绝乡村生态环境破坏性开发和资源浪费,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为实现乡村旅游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3) 增强环保投入。加强乡村旅游发展税收收益的环境反哺,重点用于加强乡村旅游环境管理体系和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如在乡村旅游地建立“生态监测站”,在各主要环境敏感区建立相应的生态观测点,便于对旅游活动造成的乡村生态环境变化进行动态定位监测,通过对乡村旅游地大气环境、水环境、地表环境变化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动态分析,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环境治理和改进,有效维护乡村旅游地生态环境质量。
3.促进企业生态自律。
(1) 发挥行业协会引导作用。在政府主管部门指导下,行业协会要充分履行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的职能。具体而言,就是要在制定和实施乡村旅游开发者和经营者“分级”评定制度时适度强化生态环保标准和要求,提高乡村旅游开发和经营环境准入门槛,引导和监督乡村旅游开发企业与经营企业大力开发绿色乡村旅游产品、低碳环保旅游经营设施设备和用品,以行业生态自律促进乡村旅游目的地整体生态环保水平提升,实现乡村旅游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2) 发挥企业主体核心作用。乡村旅游开发、经营企业行为对生态环境具有直接影响和作用。乡村旅游开发、经营企业必须坚持生态环保经营理念,注重提高自身环保意识和素质,切实按照乡村旅游整体发展规划和环保要求,将节能环保、低碳减排发展理念贯彻于从开发到经营的整个乡村旅游发展过程。如乡村旅游景区道路减少水泥、沥青的使用;景区内部倡导使用人力、畜力为主的传统交通工具取代现代机动车 (船)的使用,以降低尾气排放,创建绿色低碳乡村旅游目的地;正确处理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关系,摒弃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发展方式,采取旅游低谷期主动吸引旅客,旅游高峰期控制游人数量、科学分流游客等有效措施,加强乡村旅游地生态环境容量的合理控制和科学调度,避免游客过分集中在生态环境脆弱区,确保乡村旅游始终处于环境承载力许可值域内,避免因旅游超载引发乡村旅游地生态环境破坏;必须加强游客管理,引导和监督游客践行环保责任。具体可在乡村旅游地入口、乡村旅游景区 (点) 及设施边缘等重要场所树立醒目警示标牌,引导游客尽量选择徒步,提醒游客保护乡村生态环境。
4.增强环境技术供给。
(1) 加强环境适用技术研发和应用。“当前我国产业生态管理的关键问题是采取措施加大环境技术创新的作用。”破解乡村旅游发展衍生环境负效应,除强化环境协同管理外,须加强适用环境技术创新与有效供给。政府要加强乡村旅游发展中相关环境适用技术需求调研,增强环境技术研发和推广财政投入,积极构建政产学研协作平台,结合乡村旅游需求组织、协调相关产业部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开展环境适用技术研发,并发挥财政杠杆作用,采用财政专项补助等方式鼓励乡村旅游经营企业积极应用相关环境适用技术。乡村旅游经营企业要不断增加环境保护和治理适用技术资金投入,积极根据自身经营特点,主动与相关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引进先进环保技术,加强节能减排,践行企业生态环保责任和使命。
(2) 突出重点环境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应在乡村旅游环境负效应生成原因系统分析基础上,重点围绕乡村旅游发展衍生的水环境污染、固体垃圾环境污染、空气环境污染等进行技术创新和相关适用环境技术及新产品研究和推广运用。针对水环境污染,着眼降低成本,重点应建立乡村旅游地统一的生产生活污水处理中心 (站),搞好污水处理管网系统建设,加强废水处理装置与污水处理系统集成技术的推广应用,或通过管网并网区域污水处理中心集中处理,实现无害化达标排放和循环利用,确保水体不受污染;针对固体垃圾环境污染,致力于全面推广垃圾分类收集和生态环保处理技术。垃圾分类收集重点是搞好乡村旅游服务区、主要游览步道、游客休憩区等游客活动集中区环保可回收型分类垃圾箱的科学合理配置。同时,提高环保产品使用率,积极推广无毒无害、少污染和低消耗的生态环境材料,用纸质、布质等可回收再利用替代品淘汰塑料等对环境破坏较大的相关用品,便于实现回收和再生循环利用。
垃圾生化处理技术主要包括卫生填埋、焚烧、堆肥等,其中垃圾焚烧厂具有处理时间短、减量化显著、无害化较彻底及可回收垃圾焚烧余热等优点,应加以重点推广;针对空气环境污染,要积极推广空气污染控制与大气环境保护技术。加强乡村旅游地的主通道和游客密集地的噪声监测,对进入车辆实施限速禁鸣,降低噪声污染。加强适用油烟净化技术研发,并面向乡村旅游经营企业全面推广。加强汽车尾气污染净化控制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提高装有尾气净化装备的汽车和基本无污染的非燃油汽驱动绿色汽车,如电动车、天然气车、太阳能车等环保节能旅游交通工具的使用面,有效降低大量机动车涌入、大量汽车尾气排放引发的大气污染,优化乡村旅游地大气环境质量。
【参考文献】
[1] 方春梅等。 乡村旅游环境承载力概念探讨 [J].现代农业科技,2010.
[2] 翟付顺。 农业旅游产业生态环境效应及发展策略 [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6,14(4):9- 10.
[3] 张红珍。 旅游发展与环境效应问题研究- 以石林地质公园为例 [D].昆明理工大学,2005(10)。
[4] 何玮。 基于环境保护理念的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 [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6(10):57.
[5] 顾筱和。 论乡村旅游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5):98.
[6] 黄大勇。 论乡村旅游发展中的环境问题 [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4(3):56.
[7] 毛长义等。 旅游社区环境与景区环境的相关性研究 [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10,27(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