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健康教育基本原则

健康教育基本原则

时间:2023-07-25 17:17:4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健康教育基本原则,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健康教育基本原则

第1篇

视频课程是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和视频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出现一种新的多媒体教学模式,这种新的多媒体教学模式的出现,不但突破了传统教育教学活动的时空局限,而且还通过视频的方式将传统课堂教学中乏味、枯燥的教学内容更加生动、灵活和形象的呈现出来,并且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运用,实现了教学双方的全方位交流与互动。随着近几年“慕课”这种全新在线课程开发模式在高等教育领域的推广与流行,慕课平台下视频课程的开发逐渐成为了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而体育与健康教育作为高校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从形式上还是从观念上都要紧跟时代的变化,才能够确保教育的质量与成效,鉴于此,该文就针对慕课平台下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视频课程构建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为慕课平台下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视频课程的科学化构建和有效运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1 慕课平台下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视频课程构建的基本原则

慕课平台下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视频课程的受众为普通的高校学生,其主要的目的是通过向学生传授体育卫生保健知识和体育运动知识,来增强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健康的生活习惯和终身体育锻炼习惯。因此,为了达到上述的教学目标,在慕课平台下构建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视频课程时,就要注意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原则。

首先,在构建慕课平台下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视频课程时,应以初学者作为教学对象来开展具体的设计和构建工作。由于所构建的体育与健康教育视频课程的受众为广大的高校普通学生,所以,在构建慕课平台下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视频课程时,无论是教学内容点的选择还是相关素材的加工与呈现,都必须要注意考虑初学者的起始基础和学生的学习需求,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后续的设计与构建工作,如果严格按照专业运动员技能学习的顺序与要求来开展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视频课程的构建工作,所构建的视频课程往往会因为缺乏独立的可操作性而影响到视频课程在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活动中指导作用的发挥。

其次,在开展慕课平台下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视频课程的构建工作时,要注意视频课程的长度应以10 min左右为宜。目前已经有研究表明,高校学生集中注意力听课的时间平均只有10 min左右,所以,现阶段主流的三大慕课平台,在单个视频课程长度的设计上都是以10 min左右为准的,虽然说这相较于传统30~45 min 左右视频公开课而言,视频课程的长度大大缩减了,但是学生的观看效率却明显的提升了。所以,在慕课平台下开展高校体育与健康视频课程的构建工作时,同样也要注意遵循这一基本原则,将视频课程的长度控制在10 min左右。

最后,在开展慕课平台下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视频课程的构建工作时,要始终注意互动方式的高效性和便捷性。慕课平台下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视频课程作为一种在线的多媒体教学模式,在构建的过程中,必须要充分考虑课程设计者、课程实施者以及课程学习者之间互动交流的高效性和便捷性,只有这样才能够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及时的、全方位的、有效的、个性化的指导,最大限度的提高视频课程的整体效果。

2 慕课平台下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视频课程构建的基本流程

概括来说,慕课平台下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视频课程构建的基本流程,主要如以下几点。

第一,全面了解并分析教学对象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等基本情况,并在此基础之上,确定所要构建的视频课程的整体目标。

第二,开展“选题”工作,简单来说,就是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来选择教学知识点或者是运动技能点来开展单个视频课程的构建工作。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如下两点问题:(1)由于视频课程的长度有限,多数仅有10 min左右的长度,所以,单个视频课程最好只用于讲授某个特定知识点或者是某个特定的问题,而不要将多个知识点或者是多个问题集合在一个视频课程内进行讲述,以免因为讲解过于粗略,影响到视频课程的应用成效;(2)在开展“选题”工作时,应尽可能地选择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中常见的、比较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问题,也就是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但是对于多数学生来说却不容易掌握的知识点或者是运动技能点来开展视频课程的构建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够满足多数学生的学习需求。

第三,在完成了“选题”工作之后,要针对所选定的教学点进行全面地剖析,并在此基础之上,明确教学环节的设置、教学视频的展示顺序以及教学视频的展示形式,完成视频课程的总体设计工作。

第四,根据视频课程的总体设计开展视频课程的脚本制作工作和各种文本、影像素材的收集、加工与制作工作以及文字信息的录入和编辑工作,以尽可能的更简洁、生动、形象、直观地向学生展示教学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应注意,所组织的教学素材一方面要符合教学知识点或者是运动技术点展示的需要和学生辅助理解教学内容需要;另一方面还要注意凸显视频课程生动、直观、形象的特点。

第五,在视频课程的脚本制作和素材制作完成之后,就进入了视频课程的合成阶段。在这一阶段,要完成的主要工作内容就是教学素材的整合。在这个过程中,体育与健康教育任课教师可以通过与教育技术人员之间的合作,利用Microsoft SQL server数据库和ASP技术以及Dream weaverMX网页开发软件等,将在第四个环节中制作完成的各种教学素材,根据视频课程的设计和定稿的视频课程演示脚本进行后期制作与合成。

第六,开展测试工作。将制作完成的视频课程进行多次测试运行与修改,以确保所制作的视频课程完整性、可操作性和简洁性。在测试工作完成之后,就可以借助校园网络实现体育与健康教育视频课程的上线工作,完成慕课平台下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视频课程构建的整个流程。

第2篇

一、有关实施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背景

1999年8月13日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进行了论述;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任务、途径、方法及基本原则做出了规定;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领导、师资队伍、条件保障及需要注意的问题提出了要求。2002年8月1日,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内容、途径、方法及组织实施等都做出了更加明确的规定。许多地区、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大胆探索。在探索过程中,大家发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比如,行政推动不够,科研指导力度缺乏,机制不健全,心理专兼职教师无职称系列可走,心理老师师资队伍出现了这边培训那边流失的严重问题等。

二、有关实施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是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加强全面素质教育、坚持“健康第一”,保障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是教育工作的首要职责。随着社会发展和升学竞争的加剧,广大小学生的心理负荷不断加重,心理问题呈现上升趋势。目前,在小学心理教育活动中,多数教师在实施心理教育时,凭借的是教师自己对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主观判断,很少把心理学界所界定的心理健康标准与其结合起来加以考虑。这种主观判断的依据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以学习为主的在校行为,如学习用功、乐于学习、遵守纪律、求知欲强等;二是以品行为主的处事行为,如乐于助人、不损人利己、与教师相处融洽等;三是以心理特征为主的个体行为,包括少有逆反心理和乐于交往、不固执己见等。由于理论界对何为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心理健康应包括哪些内容等,至今为止还没有统一说法,再加上小学教师缺乏对心理学界所界定的各种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深刻认识,小学教师自己对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主观判断与心理学界所界定的标准比较起来,往往表现出许多差异,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在当前形势下,制定科学的心理发展特征标准,能够判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是解决小学教师实施心理教育的依据问题的关键,而制定科学的小学生心理发展特征标准应注意:(1)体现发展性。在不同的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下,小学生心理发展特征在保持相对稳定的同时,又会发生一些变化,表现出新的特征。心理学界要加强对小学生心理发展特征的研究,制定的小学生心理发展特征标准,要及时地体现发展了的小学生的心理特征。(2)富有阶段性。人的心理发展特征是有阶段性的,不同年龄阶段的不同时期的人的心理发展的特征也是有差异的。(3)具有全面性。制定的小学生心理发展特征标准在内容上要全面,能够反映出小学生心理的各个维度的发展特征。

三、当前在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近些年来,小学心理教育逐步深化,取得了可喜的效果,但许多小学校在开展心理教育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1)认为心理教育就是搞心理测验。不少学校把心理测验作为学校心理教育的主要内容,要求学生参加心理测验。这种片面的做法,不仅没有解决学生已有的心理问题,而且有时有意无意地制造了学生新的心理障碍,甚至引发新的心理疾患,从而使心理教育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2)认为心理教育就是进行心理咨询。许多学校根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建立了心理咨询室,要求心理咨询教师向学生、家长开展心理咨询活动。这种做法,表面上看来是对心理教育工作的重视,实质上是把实施学校心理教育的责任推卸到个别心理咨询教师身上,致使广大学生需要心理服务的要求得不到满足。(3)认为心理教育就是开设心理教育课。不少学校每周安排固定的课时开展心理教育课堂教学。这种做法,不仅很难深入解决特殊的、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而且不能灵活、及时地顾及每个学生各方面的心理问题。因此,解决好实施小学心理教育的策略问题是获得心理教育最佳效果的必要前提。从学校这个角度来讲,为了实现心理教育的目标,小学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注重实施两个策略:一是全面动员,多渠道、全方位地将心理教育贯穿于小学各项工作之中,形成专门与非专门渠道;二是家庭、社会形成合力,变学校“孤军奋战”为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大合唱”。只有形成小学心理教育网络,才能促进心理教育工作的全面开展。

总之,当今社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日益受重视。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理念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平台。如何在新课程背景下建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成了当前业内工作者一个重大的现实课题。教师只有掌握科学的小学生心理发展特征标准,才能准确、深刻地了解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现状与趋势;教师只有准确、深刻地了解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现状与趋势,才能有的放矢地实施心理教育。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文件.《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

[2]江海燕.中小学心理教育基本原理[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1-2.

[3]李建平,金志明.《认清功能明确目的》,《中国教育报》.

[4]林建华.《中学生心理教育原理与教程》,南京大学出版社

第3篇

基本教育

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讲述高血压的临床体征、危害及预防的意义。

生活方式教育

合理健康的生活方式对提高机体整体素质有积极作用。教育患者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做到不吸烟,不饮酒,劳逸结合,保持充足睡眠,作息规律等。

运动方式教育

在运动时应注意血压的监控,血压波动较大时切忌体育锻炼。

饮食教育

患者应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减少盐和脂肪的摄入,少吃或不吃油炸和含糖量高的食品,饮食清淡,少量多餐,避免过饱及食用刺激性食物,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及粗纤维食物,注意饮食搭配,保证营养需要,控制热量摄入。

用药教育

指导病患坚持合理用药,保证血压维持稳定,切忌血压一下降就马上停药,血压上升后又服药,致使血压波动频繁,对健康产生危害。高血压用药的基本原则:小剂量开始,联合用药。如对高血压患者采用中西结合的固定剂量复方降压制剂珍菊降压片等一线降压药物进行治疗。对血压难以控制的患者可采用珍菊降压片、β受体拮抗剂、钙离子拮抗剂、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α受体拮抗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之间的科学搭配进行有效降压。

心理教育

应关心高血压病患者的心理问题,理解患者内心的痛苦,与患者保持长期联系,给予心理上的指导,让患者树立“长期坚持会使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已经存在的并发症得到良好的控制”的积极观念,增强治疗的信心。指导患者学会自我调节,培养良好的适应能力,避免情绪激动及过度紧张,遇事要冷静、沉着,保持乐观、稳定的心态,当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时,应向家人、朋友倾诉。让患者心境平和,不要焦躁,以免影响血压的稳定。

自我监控指导

第4篇

众所周知,不同的健康教育活动对幼儿发展的意义不完全相同,即使同一名称的活动,如果目标定位不同,对幼儿发展的意义也会有差异。这里以笔者和部分幼儿园教师正在研究的健康教育活动为例加以比较、分析。

例1:活动名称:酸甜的水果(小班)

原定目标:

1.知道各种水果的名称,喜欢吃水果。

2.能根据水果的颜色将水果分类。

修改目标:

1.认识常见水果。

2.能够自己剥香蕉和橘子,喜欢吃多种水果。

修改理由:原目标1中“知道名称”这一要求太狭隘,实际上幼儿若能真正说出水果的名称便意味着幼儿对水果的形状、颜色、大小等有了整体认知,因此“认识常见水果”比“知道各种水果的名称”要贴切;原目标2的提法司空见惯但不太适宜,因为许多水果的表皮不是单色的,小班幼儿为此常常左右为难,犹豫不决。有时按水果形状(并不标准的几何形状)分类也会出现类似问题,因为“分类”必须以事物的典型特征为线索。

修改价值: 只有遵循幼儿心理发展的实际和事物的实际,才能开展有效的教育,牵强附会的“领域整合”不足取。

例2 : 活动名称:禽蛋宝宝的衣服(中班)

原定目标:

1.认识几种常见的禽蛋。

2.喜欢吃各种有营养的蛋,愿意同时吃蛋黄和蛋白。

3.学习用蛋壳拼图。

修改理由:原目标1形同虚设,因为活动中幼儿无法体验吃了禽蛋是否”有益于身体健康“;而“剥蛋壳”不仅为活动预设了操作环节,更重要的是这是幼儿应该掌握的基本生活技能;“用蛋壳拼画”则关注到健康教育领域与美术教育领域之间的整合。

修改价值:避免了幼儿无法亲身体验却要幼儿有所感受时常常出现的说教;体现了幼儿健康教育是生活教育的理念,提倡幼儿从小做力所能及的事;自然地预设了领域整合内容。

二、幼儿健康教育与其他各领域教育关系解析

从以上两个实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幼儿健康具有自身特定的目标体系。修改后的目标就是较为典型的健康教育目标,这些目标是其他任何一个领域的教育目标都无法完全替代的。由于目前我国幼儿健康教育理论研究还十分薄弱,实践中常常出现幼儿健康教育活动目标定位不当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从概念来看,幼儿 体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幼儿体育包含幼儿身体保育和幼儿身体锻炼,狭义的幼儿体育是指 通过发展幼儿的动作增强幼儿体质的身体锻炼活动。幼儿健康教育是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提高健康认识,改善健康态度,培养健康行为,保持和促进健康的教育活动。幼儿健康教育是广义的“幼儿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帮助幼儿获得基本的健康常识、形成健康态度、养成健康行为作为主要任务,与狭义的“幼儿体育”共同构成幼儿身心发展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即身心保健与身体锻炼。

第5篇

关键词:班主任 管理 心理健康 教育

1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及原则

1.1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今后人才素质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当代中学生作为跨世纪的一代。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伴随着生理和心理的发育、发展,社会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有些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学生的健康教育产生不良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他们的成长不仅需要有一个和谐、宽松的良好环境,而且还需要帮助他们掌握调控自我、发展自我的方法与能力。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①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②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推进学校素质教育实施;③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推动社会和谐。因此,对中学生及时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既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1.2 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是长期实践工作的规律概括和经验总结,是根据学校教育的特殊要求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确立的,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①教育性原则。②发展性原则。③全体性原则。④主体性原则。⑤整体性原则。⑥差异性原则。⑦活动性原则。⑧保密性原则。

2 班主任管理工作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班主任是班级的领导,是国家贯彻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骨干力量。对学校教育教学计划和班级各项管理的实施,协调和沟通学校与家庭、社会教育之间的联系,起着重要的作用,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更是极为重要。班主任在日常教学中,注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培养。

2.1 班主任要积极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变化,掌握学生的反馈信息 班主任是了解学生信息的首位掌握者,老师要积极地根据学生的心理变化掌握他们的最新动态,首先教师要及时的跟学生进行交流,通过与学生的交流老师可以及时的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老师可以根据与学生交流获得的信息及时的帮助学生调整自己的心理动态,促进他们的学习动力。尤其是对于刚开始接受一个班级或者刚开展班主任工作的要积极的与学生进行交流,增强学生的信心;其次班主任要建立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学生具有天生惧怕老师的特点,学生如果在学习等方面有问题时他们会把问题存在自己的内心,他们不会主动与班主任进行沟通,而且即使班主任能够及时的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但是班主任每天的工作量比较大,而且学生数量大,班主任不可能全面的记住学生的心理,因此要及时的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以便于在工作中及时的了解具体学生的心理特点,并且进行具体的个性教育;最后教师要定期对辅导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回访。班主任要定期对有心理问题学生进行回访,班主任要积极的对于已经辅导过的学生心理问题进行重点总结与分析,制定一定的措施,促进此方面的总的问题的分析与研究。

2.2 在学生的学习中穿插式的进行心理教育 心理教育并不是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独立于学生的学习体系中的,心理教育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因此班主任要积极地开展学科教育穿插式教育。首先对教材本身蕴涵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进行恰到好处的挖掘;其次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自觉渗透心理健康的思想;最后建立学生心理素质情感的激励和培养。所以,我们要求每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要严格要求自己,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所教学科的内容,尽可能地开发学科活动资源,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2.3 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促进心理相容 班主任的主要工作就是公平的对全班学生进行公平的教育管理,班级作为一个整体,它是具有不同心理特点的学生组成的,因此在整个班级中必然会有“优秀生”和“低差生”,而班主任的主要心理教育就是根据不同的学生心理特点制定不同的学习方案,要积极地引导“优秀生”帮扶“低差生”“低差生”向“优秀生”学习的班级文化氛围,积极地创建互尊互爱的班级学习品格。

2.4 在环境布置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充分发挥环境资源的教育功能是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如精心布置教室。在教室里可设立“光荣榜”、“评比栏”、“作品展”、“个人之最”、“图书角”、“自然角”、“悄悄话信箱”、“名人名言”、“师生沟通本”等,做到艺术性与教育性融为一体,既美化环境又熏陶学生。要充分发挥班级教室后面黑板报的作用,把黑板报办成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的舆论宣传阵地,既能锻炼学生又能教育学生。

3 结语

总之,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任重道远,并非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工作,我们必须持之以恒,及时总结调控,经常开展教育研讨活动,只有这样,我们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不断迈向新的高度,才能使我们的民族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李瑞山.浅谈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班主任工作中的重要性[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09年01期.

第6篇

活动课的作用

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教学活动中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知识的吸收的情况,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的状况虽然会有一定的照顾,但是远远不够的。开展活动课,可以在活动的进行中充分观察学生的表现,进而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一定的了解,为干预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了基本情况的了解。

丰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课本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传输很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和无味,加入活动课的心理健康教育让心理健康教育不再是枯燥的书本教育,教育变得更加生动、活泼,心理健康的教育内容也变得更加多样。

让心理健康教育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 小学生活泼好动,游戏活动或者是其他的活动更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通过活动课,学生对心理健康的教育的参与度更加提高了。活动课的设置也增加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趣味性。活动课的设置通过集合学生的实际的心理特点而获取学生心理健康的信息,让他们在活动中自觉地结合心理健康的教育内容。

活动课的实践策略

明确活动课的健康教育的目标 目标的设定是活动课进行的核心内容。心理健康教学的总的目标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拥有正常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自我情绪的调节和控制的能力。活动课的开展始终不能脱离这个目标。为了更加精准地实现活动课的真正目标,教师要不断学习《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精神,在《纲要》的指导下开展活动课。把握总体的目标之后,在制定具体的活动课的目标时,要紧紧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的生活经验特点。不同阶段的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阶段不同,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才能更好地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除了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年龄阶段制定活动课的目标之外,活动课目标的制定也要考虑实际的可操作性。目标的结果最好可以量化和陈述。

把握活动课的教学内容 任何课程的教学活动中都有主要的问题和重点问题。在心理健康的活动课中,也应该着重把握重点和难点问题。同时,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还与单纯的知识的传授的课程不同,心理课程是直接与学生个人实际相联系起来,它直接与个人的经验相结合,让学生在一个放松的环境之中审视自己的心理和认知自己,发展完善自己。而一般课程是把人类的积累知识加以传授,在学习知识和掌握应用技能的同时,发展逻辑性思维和其他的思维的发展。通过对比,笔者发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课注重的是人的自我认知和完善发展的过程,而不是知识性的东西的获得。除了教学内容要区分于一般的课程的内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也要注重时效性和针对性。小学生成长阶段肯定会遇到一些心灵上的困惑,或者情感问题,通过这种活动课的开展,其教学内容应该是对学生解决这些问题有益的,甚至是培养学生面对问题求教或者是寻求自我解决方法的能力。因此,在活动课的内容的设定上,一定要注重实效性和针对性。

注重活动课教材的挑选 心理健康活动课的教材是学生学习和教师教课的基本依据和主要载体。要想获得良好的心理教学的效果,就要对教材的选择和建设加以重视。笔者认为,在选择心理健康活动课教材时,要遵照几个基本原则。首先,要坚持尊重学生主体的原则。教材是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建设服务的,因此,教材的设计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客观实际需要和喜好,教材的选择应该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其次,要遵照符合学生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原则。学生的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是一个具有阶段性的成长过程。在不同的成长过程中,学生对心理教学的接受程度也是不一样的。所以,教材要深入浅出地顺应学生的不同发展阶段和特点。再次,要尊重实际性的原则,教材要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所以,教材的内容要具有时代的信息,让教材更具有吸引力。最后,要结合实践性,既然是实践课程,教材的内容应该多增加一些可以实际操作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进行中得到心理健康教育。

结束语

第7篇

 

关键词:民事诉讼 处分原则

一、处分原则的含义和依据

《民事诉讼法》第13条规定,当事人有权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处分自己的民事权利和诉讼权利。处分原则就是指当事人在法律规定范围内处置自己的民事权利和民事诉讼权利的自由受法律保护。

处分原则贯穿于民事诉讼的全过程,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诉讼的进行。处分原则作为民事诉讼法特有的一项原则,是由民事法律关系的特点和民事权利的性质决定的。民事法律关系是平等的民事主体之间财产和人身方面的权利义务关系。民事主体为了自己的需要,有权自由处置民事权利,大多数情况下,国家不干预民事主体对民事权利的处分。民事诉讼是解决民事主体民事权利义务纠纷的过程,在民事诉讼中,自应使当事人有权按照自己的意愿处分自己的民事权利和诉讼权利。

二、处分原则的内容

我国民事诉讼法的处分原则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享有处分权的主体仅限于当事人

处分原则是当事人可以自由支配和处置其他民事权利和诉讼权利的原则。因而享有处分权的主体只限于当事人,其他诉讼参与人不享有处分权。诉讼人也不享有处分权,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事人实施处分行为。

(二)当事人的处分行为必须是自己真实意思的表示

任何因强迫、欺诈、利诱或重大误解形成的,违背当事人真实意思的处分行为都是不能成立的。如人民法院已经确认了这样的处分行为的效力,当事人可以主张撤销。

(三)当事人处分的对象既包括民事权利,也包括民事诉讼权利

对民事权利的处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原告在起诉时可以自由地确定请求司法保护的范围和选择保护的方法。例如,在侵害财产所有权的纠纷中,权利主体有权要求赔偿全部损害,也可以要求赔偿部分损害;可以请求返还原物,也可以要求作价赔偿。(2)在诉讼开始后,原告可以变更诉讼请求,也可以扩大或缩小诉讼请求的范围。(3)在诉讼过程中,原告可以放弃其诉讼请求,被告可以部分或全部承认原告的诉讼请求;当事人双方可以达成或拒绝达成调解协议;在判决未执行完毕之前,双方当事人随时可就实体问题自行和解。

(四)当事人对诉讼权利的处分的主要表现

其主要表现在:(1)民事诉讼程序是否开始,由当事人是否行使起诉权来决定。只有在当事人起诉的情况下,诉讼程序才能开始。(2)在诉讼开始后,原告可以申请撤回起诉,也就是放弃请求法院审判保护的诉讼权利;被告也有权决定是否提出反诉来主张自己的民事权利。(3)在诉讼过程中,双方当事人都有权请求法院进行调解,谋求以调解方式解决纠纷。(4)一审裁判作出后,当事人有权决定是否提起上诉。(5)对已经生效的裁判或调解协议,当事人认为确有错误的,可以决定是否申请再审。(6)对生效裁判或其他具有执行力的法律文书,享有权利的当事人有权决定是否申请强制执行。

当事人在诉讼中处分实体权利往往是通过处分诉讼权利来实现的。当事人进行民事诉讼是为了保护自己的民事权利,而行使诉讼权利是保护实体权利的手段。因而在民事诉讼中如果处分实体权利,就需要通过处分诉讼权利来实现。例如当事人减少或变更诉讼请求,一般都是通过调解或和解来达成协议,最终达到处分实体权利的目的。当然,这并不是说处分诉讼权利就一定要同时处分实体权利。例如,原告以被告同意在限定时间内腾出侵占房屋为条件提出撤诉。在这种情况下,原告处分了诉讼权利,但并未处分实体权利。

(五)民事诉讼中当事人的处分权不是绝对的

当事人的处分行为应辅之以国家的依法干预。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在民事诉讼中为保护国家和社会利益,可以对当事人违反和规避法律的行为予以干预,以保证当事人处分行为的正确性。

    其次,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不容忽视。父母期望及教育子女的方法、父母职业及父母对各种职业的看法、父母的社会地位、家中其他成员的看法等都会影响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高校连续扩招造成高校毕习坦L高存量、高膨胀,给高职毕业生就业带来新的压力和难度;就业指导相对滞后,是大学生就业心态矛盾冲突的外在原因。此外,传媒对社会精英,特别是对“数字精英”、“管理精英”大加宣传,对“经济价值”衡量“个人价值”持过分积极评价,也是高职学生忽视自身特点与自我创造性,形成个人价值取向的从众心理的重要因素之一。

    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是一种“以能为本”的综合素质,这种综合素质取决于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积累和精心进行的就业准备。由此可见,高职学生的就业准备和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应该从关注就业机会及相应的求职技巧,转向关注就业能力。这意味着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必须与学生的专业能力发展密切结合起来,将就业工作是贯穿学习生涯始终,把学生作为就业的主动者,通过各种措施,指导学生在整个学习期间进行以提高就业竞争力为目标的就业准备,培养学生追求最优选择和最佳就业的精神与品质。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转变高职学生的不良择业心态,促进他们的顺利就业。具体来说,可以从下述几个方面构建起高职院校的动态就业指导体系:

    (一)院系两级应在人员、经费上保障就业指导工作开展,建立专职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同时努力提升就业指导与职业咨询水平,培养“专家型”就业指导教师,打造专家型教育服务队伍。

    (二)就业指导工作要求加强学生求职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重视高职生心态调整,引导学生立足专业教育,明确专业定位,分析就业目标,找准自己在就业市场上的位置。

    (三)专业教学要以就业为导向设置课程,以课程建设为抓手提高教学质量,充分利用实践教学环节,强化高职生的动手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增强高职生的求职自信心理素质。

    (四)开设职业指导课程,指导高职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观和职业意识。将就业指导工作融入校园文化活动体系,积极探索职业发展教育新途径。

第8篇

所谓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各种环境中都能保持一种持续的、积极的、良好的心理效能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个体能作良好的适应,生命具有活力,能充分发挥其身心潜能。有了健康的心理,幼儿就可能有充分的发展。心理健康问题是长期的积累形成的,由于幼儿时期形成的个性心理倾向,就让我们利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孩子,提升道德行为成为可能。我参考了以上几种心理特征,结合日常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的一些感受,本文主要试从关爱幼儿、培养幼儿自信心和利用游戏疏导这三个方面着手进行阐述。

一、爱是滋养幼儿健康心理的最好营养素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育方法,德育为首。作为我们幼儿园教师不一定有最好的教育理念,教育理论知识也不一定非常丰富。一定要有对孩子热爱的心。有热爱自己工作的热情,去相信孩子,去接受孩子,了解孩子是教师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我认为爱孩子就必须了解孩子,但要真正了解孩子的内心,并正确掌握他们心理状态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教师若肯走近幼儿、了解幼儿,就不难发现幼儿的各种心理状况。比如:上课时有一些孩子“喜欢”捣乱,而且参加活动时常搞怪,这些往往是作为幼教的老师观察得少,交流得少产生的。孩子想利用“捣乱”“搞怪”来引起我们对他们的注意,从而获得老师的爱而耍的“小聪明”。我们教师若以关切的话语对孩子说话,或轻轻地抚摸一下他们的头,这些看似简单、平常的言行,可以让孩子快乐一整天,甚至几天或者更长的时间。

在了解和关爱幼儿的同时,我们教师与幼儿相处的时候需要创造一种平等、和谐、鼓励的氛围,对他们要关爱、不偏爱,那些让幼儿们害怕的言行,体罚、挖苦等都是千万要不得的。应把关爱、尊重与严格要求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孩子们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严格要求就是在爱他们,就是在尊重他们。因此,教师在平时要多一些方式,让每个幼儿感到温暖,在心情快乐的环境里、在爱的关怀中健康成长。

二、培养幼儿自信心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

让幼儿有自信心,就是要他们相信自己的力量,找到克服困难和取得成功的决心。自信心是做好任何事情的成功基础,对一个孩子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它是通往成功迈向胜利彼岸的必备的因素之一,能使人的潜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当然幼儿身心发展不是一模一样的,所以教师对幼儿的自信心的培养应在遵守《纲要》精神的前提下,课堂教学时就要减少使用一些成人经常公开议论的刺激性的词语:“笨蛋、小傻瓜、没出息”“一分钟也不能安静”“永远也学不会”。如果孩子经常听到这类的话,他们就会失去自尊和自信,就会有抵触情绪、不听话和自暴自弃。而教师在与幼儿的接触中,多采取一些积极的带有鼓励性的语言,如:“没关系,再试一试”“你真聪明,学东西真快”“你的回答真棒”等等,他们就会有一种被重视和接纳感,再者,教师应积极采取一些有针对性的尝试,让不同能力的幼儿在不同时候获得成功的感觉。

我们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就要多运用积极的语言来发展幼儿的自信心,改善幼儿学习环境,支持幼儿去获得成功体验。心理学家马尔兹说:“我们的神经系统是很蠢的,你用肉眼看到的一件喜悦的事,它会做出喜悦的反应;看到忧愁的事,它会做出忧愁的反应。”对于幼儿来说,这一表现尤为突出。所以,我们做教师的应毫不吝啬地对幼儿进行鼓励与表扬,经常给幼儿灌输一些积极的语言,让幼儿在教师的赞美声中拥有自信的力量。

三、遵循游戏原则是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法宝

游戏贯穿幼儿的生活,幼儿们都特别喜欢,在每天活动中游戏是自始至终的活动,游戏是养成合成性、独立性的极好手段,游戏可以让幼儿感觉不到任何的束缚。如:在“我给花儿把水浇”游戏中,幼儿可以充当花匠,还有各种各样小花的角色,例如开放的花、害羞地低下头的花、睡着了的花、含苞待放的花等等。教师利用充满童趣的儿歌,引导幼儿对角色的模仿,适时地给予指导,这样既发展了幼儿的合作意识,又培养了幼儿热爱劳动、友好待人的良好品质。

第9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理念;基础建设;教育模式

我国是正在发展前进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教育目标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为基本原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教育对于国家整体实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影响。在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中,教育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教育水平决定了我国社会整体发展的水平。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时期教育发展的重点内容,加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实现教育平衡、维护国家稳定、融合民族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滞后

由于意识的封闭,很多学校对心理学、心理咨询有误解。认为从事心理学或者心理咨询工作的人主要是与思维形态不正常的人打交道,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不准确或者有局限。在不同的发展区域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对心理健康的理解阻碍了教育活动的实施和开展。很多地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比较晚,到现在还未能实现每一个学校必须匹配一个心理咨询员的任务,也无法解决编制问题,地方很多学校不重视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建立、开展和宣传等工作。学校方面对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滞后,从基础上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和实施。

2.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必要的重视

很多学校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些学校还没有建立心理健康工作专门机构,管理机构也不完善,而且没有编制,影响专任教师的专业发展。很多学校领导认为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宣传教育工作或健康教育讲座会占用其他课程时间,加重学生的负担。根据2013年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尚有72.7%的中学、22.4%的小学没有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很多学校未能达到每一个学校要配备2~3名心理健康教师的要求,有的大部分是学校医保人员、体育、语文、政治课程教师承担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部分教师虽然参加国家级三级心理咨询师培训并获得证书,但毕竟不是学心理学专业的,所以心理学综合知识和心理咨询综合方面的素质偏低。

3.地区经济发展状况阻碍了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我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经济发展不平衡,对处于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经济发展的困难无法给予教育更多的物质支持。开展心理教育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更主要的是心理教育需要学校的教师和学生都能够保持一种基本正常的心理状态。但是,经济落后的地区,人们的思想和精神面貌受到一定限制,心理教育开展的土壤缺乏健康的元素。

二、有效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途径

1.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对整体教育的积极作用

我国对于学生的教育培养一直以来都是实施长期培养政策,这不仅是我国教育政策的具体化体现,更是对人口素质关心的重要表现。学校开展心理教育,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观念束缚。我国特有的国家形态不同于西方的国家制度,对人才的培养能够影响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多个层面。在学校教育时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学生从小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走向社会后保持一种健康向上的积极心态,能够维护我们多民族国家的安定团结。

2.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建设

在正确认知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地区政府需要给予学校建设一定的支持。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单纯理论上传授,更需要现代化教育的辅助设置。如丰富的心理健康教材、多媒体教学环境,最重要的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专职教师。众所周知,教师对于教育活动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心理健康教师能够影响学生成长的多个方面。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建设,需要从硬件上入手,更要从软件上做足工夫,使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必要教育科目。

3.建立与地区教育特征相符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核心问题,就是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一定要适应地区的基本特征,如当地经济发展状况,生活水平高低,社会整体发展状况,区域性的生活习惯等。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培育有利于社会进步的人才群体,那么,心理健康教育一定要遵循各个地区的发展习惯,尊重历史溯源的独特文化,形成心理健康教育与东方文明古国特质的融合,以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给予社会化教育的积极作用。

教育是立国之本,教育是开创未来的基础工作。心理健康教育是我国教育活动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整体发展关系到我国社会和经济建设的各个领域。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我们多民族国家统一思想、共同发展,实现我国现代化社会的整体进步。

第10篇

1.1培训目的辅导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其独特的优势

但同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辅导员不是专职的心理教师,但又不同于普通的行政管理人员,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心理健康教育培训首先应让辅导员明确他们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角色定位和职责明细。其次是掌握必备的心理健康教育技能,并能将这些技能艺术化地融入到日常的学生工作中,以充分发挥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作用,最大限度的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

1.2培训原则为达成培训的目的

在对辅导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时我们还应把握系统性、层次性、实效性和人本化的基本原则。(1)系统性原则。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各职能部门的密切配合,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辅导员在其中又发挥着枢纽作用,因而培训一方面要树立辅导员全局性的意识,另一方面要涵盖必要的系统的知识和技能。(2)层次性原则。培训应根据辅导员专业化程度,工作需求和个人潜能等因素设置不同层次的培训。如可根据专业化水平的高低设置初级、中级和高级培训或者依据工作需求建立岗前培训,在职培训和专题研修等。(3)实效性原则。培训应结合实际注重实践,让辅导员真正学有所获。可运用专家示范、情境模拟、案例分析和录音录视频等方法强化技能的学习,掌握要领,让心理学方法不再神秘。(4)"人本化"原则。"人本化"是指培训中应"以辅导员为中心"。卡尔•罗杰斯(CarlRansonRogers)提出,在尊重、真诚、同理心和无条件积极关注的条件下个体会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成长。

1.3培训模式

目前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大多忽略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具体问题和学校自身特色,培训通常是隔靴搔痒,校本培训却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的校本培训是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和特点,以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问题为切入点,以提升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和推动学校发展而开展的培训活动。相较于其他的培训模式,校本培训针对性更强,方法更灵活,覆盖面更广泛,组织更精细化。

2培训人员的选择

2.1培训者选择

国外是通过心理学家来对半专业助人者进行培训的,而他们对于心理学家的认定是相当严格的。国内并没有针对心理学家的认定标准,但是国内的注册认证督导师和专家型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都有着专业的心理学背景,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高的理论水平,是可以胜任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工作的。

2.2学员选择助人工作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

因而国外对半专业助人者的筛选也较为严格。国内由于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已规定必须要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可以先对所有辅导员进行初级培训,然后根据他们培训后的表现及助人潜能决定他们是否能进入到高级别的培训。筛选方法可以对他们进行小组面试或者让他们写一份自我成长体验报告等来评估他们是否具备相应的助人潜能。为了保证学习效果,每一次的培训的学员要控制在12-16人。

3培训方案的设计

3.1培训形式针对辅导员工作的繁琐性

笔者认为在不影响辅导员日常工作的前提下可参考以下的培训形式:(1)阶段性培训。这种培训形式往往是针对前后连贯性较强,内容较多的系统性技能培训,如危机干预技能。培训持续时间可根据内容多少持续一周或几周,而每周只培训1-2天;(2)工作坊。工作坊可每周举行一次,一次2-3个小时,培训者可提前收集辅导员感到困惑的共性或典型性的问题并据此开展不同主题的工作坊,培训过程中培训者引导辅导员进行经验分享,最后培训者补充讲解相关知识点,示范相应技能;(3)以会代训。辅导员的日常工作例会较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可见缝插针的对辅导员进行相关专题的培训或者是指导,这种形式主要针对比较紧急而内容较为单一的培训,比如高危学生的监护或者哀伤辅导;(4)常规化的督导,辅导员可在固定的时间参加督导,以帮助解决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以及为自己提供一种支持性的环境。

3.2培训方法当前辅导员

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凸显的问题是重知识讲解,轻实际操作,辅导员感觉培训就是听了一场讲座走了下过场,在实际工作中仍然不得法,这其中主要的原因是培训者所选取的培训方法过于单一和老套,因此笔者认为在选择培训方法时应考虑这种方法是否能充分调动辅导员的参与积极性,是否能帮助辅导员获得实际的技能,是否能让辅导员学以致用。基于以上几点的考虑,笔者认为参与式的培训方法是较为适宜的方法,这种方法的特点就是以辅导员为中心,注重实际操作和现场演练。

4培训的评估

第11篇

关键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5-0224-01

一、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趋向形式化

有相当多的学校错误地认为升学、应试才是根本目标,使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仅是形式。学校虽然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工作,也象征性地建立了学生心理档案,但由于忽视教育者自身教育观念的转变,最终使学生“心育”流于形式。

(二)趋向医学化

由于认识上的偏差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和消极暗示,一些学校将学生视为心理疾病患者,用诊断病人的量表测量学生,还通过医疗机构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引起部分学生的恐慌和压抑。

(三)德育化倾向

把品德问题和心理问题混为一谈,把心理健康教育看成学校德育的一部分,经常把心理疾病视为思想错误和品质恶劣。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是不断完善其人格,原有的学校德育工作是不行的。

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有些学校只是为了应付检查,把一些不相关或不称职的教师临时安排承担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他们相关的专业知识缺乏。有些学校把心理咨询工作局限在只针对少数。把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学习一般性的卫生知识。

(二)多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情况不够理想

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在发展教育和预防教育,课堂仍然是进行团体辅导和咨询的主要阵地。目前各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情况仍容乐观。有些学校教务部门认为课程太紧,部分学校没有总体目标要求,因此部分教师仅个人偏好的心理内容,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

(三)学生心理咨询工作条件普遍较差

心理咨询的特殊性在于它对工作环境有着特定的要求,而目前各校心理咨询工作条件简陋。有一些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很小,一些做法不符合心理咨询工作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原则,比如咨询室与其他办公室混在一起。

(四)在辅导上,往往偏重于学校,忽视家庭和社会的支配和配合

我国的学校教育存在着“闭门造车”的现象,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如此。虽然某些地区已经在学生心理辅导工作上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大多数还局限在上几节课、搞几个比较花哨的所谓的心理健康活动,或者请一些较知名的专家教授来几次讲座,急功近利的想提高自己学校的知名度,只完成了形式上的目的。

三、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对策

(一)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整体教育网络

由于学生至少有二分之一的时间在学校以外的地方度过,我们应该建立以学校为主,家庭教育为辅的进行教育引导,通过家长学校及家长会使他们能够掌握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改变不科学的教育方法,在家庭生活中能为孩子及家人创建积极向上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形成终身受益的健康的心理品质;学校、家庭、社会只有这三种教育形成合力,一定会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二)定期检查,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通过科学的手段和方法,定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学习情况等进行检测,根据其心理障碍的严重程度把调查的数据进行分类收集,为每个学生建立心理档案。有效地减少学生心理问题及障碍的发生率;也可以更好地宣传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在学生中产生影响。

(三)学校要全员、全方位和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运用多种形式多种渠道来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学生的对心理健康的认识水平。一是把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要建立和办好。中小学校由于经济、地域、文化发展的不均衡,确实困难导致有些学校在人员、场所和资金方面,而这会使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受到严重地影响。二是在学校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四)拥有良好的班主任管理体系

班主任应重视自我心理修养,保持心理健康,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是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先决条件。一个理想的合格的班主任,除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业务素质、身体素质以外,还需要具备诸如开朗、正直、自信、认真、热爱、合作、活泼、愉快、乐观等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

第12篇

【关键词】高中生;良好心理健康教育;抗挫折能力

高中阶段的中学生处在个体发育的青年初期,也处于青春发育期。此时高中生的生理发育十分迅速,但心理发展相对缓慢身心处于一种非平衡状态。发展时期呈现出过渡性、闭锁性、社会性和动荡性的特点。

现阶段的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更多的是把注意的焦点集中在心理问题方面,是建立在消极心理学的基础上的心理健康教育。所以无论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还是学校的心理辅导和咨询,都是针对高中生已存在或易发生的心理问题和存在心理问题的个体进行的。这就导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无论是教育的内容、形式和途径,还是教育的对象和实施者,都偏离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和基本原则,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难于深入和扩展,其实效性和发展都受到一定的限制。高中阶段是一个“危险期”。因此,培养高中生的抗挫折能力是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必要课程。

一、良好心理健康教育

良好心理健康教育是孟万金教授创立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新理念。它不是概念的主观臆造或翻新,而是在整合借鉴西方良好心理健康、良好心理治疗、良好心理学、良好教育诸方面思想和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最大创新之处在于提出了:没有心理疾病不等于心理健康,将“培养良好心理品质”摆在了“克服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前面,主张通过发展来化解问题,充分体现了教育的发展性、预防;最大亮点是:明确提出“开发潜能,减负增效”,与“塑造良好向上心态和奠基幸福人生”的学校使命有机结合起来,强化了与学校教学活动主旋律的紧密结合,从根本上克服了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教学两分离的被动局面。概括地说,良好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根据教育对象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以人的向善性为价值取向,运用良好的内容、方法和手段,从正面发展和培养个体的良好心理品质,防治各种心理问题,促进个体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活动。

二、良好心理健康教育中抗挫折能力的培养

1.挫折

挫折是指人的意志行为受到无法克服的干扰或阻碍,预定目标不能实现时所产生的一种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它包含了三层含义:挫折情景、挫折认知、挫折反应。当挫折情景、挫折认知、挫折反应同时存在时,人们便体验到了心理挫折。挫折是客观存在的,每个人都会在生活中体验到各种各样的挫折。挫折对人有弊也有利。挫折对于抵御挫折能力强的人来说是一种动力,它可以激发个体的意志努力,更坚定地朝着自己预定的目标奋力前进,直至达到目标。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可以面对现实社会,不断调整自己,不断战胜困难,体验成功的喜悦,积累成功的经验,自信心不断得到增强,人生价值感得到提升。

2.抗挫折能力

关于抗挫折能力,目前有“抗逆力”、“挫折承受力”、“挫折忍受力”、“抗挫折能力”等不同说法,其基本含义都是指个体忍受、抵抗和排解挫折的能力。冯边平把挫折承受力定义为个体遭受挫折后,能够忍受和排解挫折的程度,也是个体适应挫折、抗御和对付挫折的一种能力,并进一步分为挫折耐受力和挫折排解力。

3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中抗挫折能力的培养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中抗挫折能力的培养在于采取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建立在积极心理学为基础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教育目标。挫折是人生中必有的体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重在培养高中生树立对挫折的正确的认知以抵御挫折,引导学生从挫折中成长,树立有效的积极的归因模式培养乐观的解释风格。教育方式与途径。高中生抗挫折能力的培养是不能仅依靠学生本身,应提倡全方位、全过程、全面渗透、全员参与的途径,形成以学校分管领导为统领,以专业心理教师为核心,以班主任为骨干,以学科教师为生力军,以家长为后援,以正向校园文化、社会环境和媒体宣传为积极氛围的抗挫折能力教育的立体网络。教育过程。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学生双主体,发展性和预防性的教学内容为主。

三、总结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存在一些现实的问题,其基础积极心理学仍处在发展阶段,而本身心理健康教育在全国的教育中还处在发展的阶段,在各种问题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需要广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与完善的。高中生抗挫折能力的培养是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合作下才能更好进行的一项工作。随着班级素质拓展活动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更多的运用。抗挫折能力的培养也可以以班级团体辅导活动课的方式呈现在高中生面前,通过增强学生的体验,更多地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抗挫折练习,从活动中培养高中生的抗挫折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