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农村环境问题和解决措施

农村环境问题和解决措施

时间:2023-07-25 17:17:41

农村环境问题和解决措施

第1篇

1)水污染严重。 

部分农村小规模工厂和作坊生产不够规范,缺乏相应的环保意识,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将工厂废水随意排向河流湖泊。此外,农村居民的生活污水和垃圾,过量的农药,大量的粪便都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放到河流中,将原本清澈的河流变得浑浊不堪。严重的水污染使农村居民的饮用水的安全受到了直接的威胁,影响了农村居民和经济动物的健康,影响了农村居民的正常生活。 

2)垃圾随处堆放。 

相比起城市,农村的垃圾处理系统存在很大的缺陷。部分农村居民也缺乏相应的垃圾整理和分类的习惯,将平时生活中用的垃圾随处排放,农村居民的住房内、道路边、田地中,都有很多的生活垃圾。这些垃圾不仅影响了农村道路的整洁和美观,还影响了田地农作物的健康,其中的有害气体还造成了环境污染,最终都影响了农村居民的生产和生活。 

3)秸秆等废料处理不当。 

农村地区每年产生的秸秆数量是十分巨大的,怎样处理这些秸秆是一个大问题。在目前的情况看来,大部分秸秆被随意焚烧,产生的气体污染了当地的空气,还造成了很大的火灾隐患,有时甚至会对人身安全造成威胁。有时我们能见到关于焚烧秸秆致人死亡、焚烧秸秆引发火灾的新闻。有些选择将秸秆堆放在道路旁,逐渐成为了垃圾,阻碍道路的通顺。有些选择将秸秆倾倒河流,污染了水源,严重时还会造成水流不顺畅,阻碍了田地用水的灌溉。 

4)养殖污染严重。 

部分农村家庭养殖规模较小,没能形成系统有效的清理措施,经济动物的粪便等对于农村环境造成了巨大危害,对于农村环境保护造成了严重的威胁。虽然部分养殖实现了集中管理,但由于缺乏环保意识和相应的治理知识,产生的众多污染物对于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威胁。不仅影响了土壤的质量,还造成了空气污染和水污染。 

5)乡镇工业企业污染严重。 

相比起城市企业来说,国家对农村企业的监管力度不够,导致乡镇企业缺乏端正的环保意识。此外,部分企业受到成本和技术的制约,无法保证对于环境治理的投入也没有良好的治理能力和技术。乡镇企业由于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对于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大,直接污染了农田里的农作物。 

2 农村环境问题的成因 

在一次全国污染的调查结果中,调查结果显示,导致全国污染问题的来源中农村污染占了很大的比重。解决农村环境保护问题已经提上日程,需要相关部门和人员加强环保意识,采取相应的监管和治理措施。导致农村环境问题的因素有很多。 

1)农民不具有足够的环保意识。 

由于农民普遍受教育水平较低,对于环保也缺乏相应的意识。在平时的生活中将垃圾废品随意乱扔乱放,将秸秆随意焚烧。对于平时生活中用过的塑料袋不进行收集,反而随意丢弃,对于剩余农药也不能正确处理。种种错误行为导致了农村的严重污染。农村居民的环保意识的提升只能循序渐进,通过加大对于环保的宣传等,逐步树立起农村居民的环保意识。 

2)农业生产的问題。 

部分农民为了追求利润,有时会过量使用化肥和农药等,给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污染。化肥过量使用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影响水质的质量也影响水里的鱼类的生长。水质的污染和土壤的污染导致农作物有害物质超标严重,影响了食品安全的卫生。 

3)监管体系不健全。 

尽管农村环境问题比较严重,但是对于农村环境保护问题的监管力度却不到位。例如,目前的监管体系不够健全,存在监管漏洞,让许多企业通过漏洞来为自己企业谋取利益。目前的监管措施仍以修复为主,对于预防环境污染的措施不到位,这样加大了环境污染所造成的危害和损失。 

4)乡镇规划不合理。 

乡镇建设不够合理,在规划时不够长远,乡镇的布局混乱,也没有考虑到相应的生态可持续发展因素。此外,农村环保机构也不够健全,相应的职能也就有所丧失,不能很好履行其宣传教育等职能。 

5)投资不足。 

农村用于环境治理的资金有限,根本上制约着农村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减缓了治理的进程。 

3 农村环境保护问题的解决措施 

1)对农村环境综合规划。 

要加强对于农村环保问题的治理就要首先成立专项小组,深入细致了解当前农村环境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对于各类污染问题分类调查,通过相应的调查数据来分析问题的解决方法,提出具体措施,保证后期环境保护项目的顺利开展。 

2)加强监管体系的建设。 

解决环保问题最理想的措施是要在源头上控制,尽量减少污染的扩散,减少污染所带来的损害。要严格执行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严格按照条款规定的内容来对相关企业进行监管,不能放宽条件。对于出现环保问题的企业要采取相应的处罚措施,责令整改、停业整治等,对于多次发现环保问题的企业要采取重罚,对于环境整治较为良好的企业可以给予适当的奖励,这样才能让企业重视环保问题,加大对于环保的投入。 

3)治理农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等。 

要加强治理能力,首先要加强对于环保项目的资金投入,还要加强环境保护中对于新技术的应用。设立多个污水处理点和垃圾处理点,宣传相应的环保理念,让农村居民养成定点处理垃圾的习惯。此外,要加强水体的自动恢复能力,加强相应的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提高农村环境的整体形象。 

4)加强对于农村养殖业的整治。 

有关部门要加强对于农村养殖业的监管,对于农村区域进行实地考察,选出养殖专用区域对于散户养殖要进行合理整合,通过加大对于农村养殖户环保专用资金的补贴来提高养殖户对于养殖区域的环保整治并定期安排人员进行监督检查防止专项款不合理运用。此外,可以加强对于养殖户的环保技术的扶持,实现资源循环利用。 

5)加大农村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力度。 

要定期开展农村环境保护问题的宣传活动,通过科教片、大学生演讲等形式来加强环保知识在农村的普及。通过相应的村规的制定和奖励措施的实行来形成良好的重视环境保护的氛围此外,要加大对于农村中小学对环保知识的学习,真正实现环保从小做起,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将来农村环保问题的解决奠定基础。 

第2篇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其中“村容整洁”中的环境问题至关重要,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现,而且也直接影响着广大农民群众的生存环境和身体健康,制约着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环境问题在新农村建设中有极大重要性。(1)有利于加快农业建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存在很多问题,其中环境问题是不可忽视的。解决农村环境长期积累的突出问题和矛盾,能够增加农业生产,促进农民增收,保证农村稳定的局面,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2)有利于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农村环境问题的解决正是符合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环境。(3)有利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近年来我国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环境建设中采取的有效措施,不仅加快了农村现代化建设,而且统筹了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缩小了城乡差距,促进了城乡协调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环境问题表现为:

大气污染:秋天收割后大量的秸秆堆放在田间地头,冬季农户们主要靠燃烧秸秆取暖和做饭,到了春季用不了的秸秆也被燃烧掉。在燃烧过程中潮湿的秸秆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和颗粒物,不仅对人和牲畜的眼睛、鼻子、呼吸道造成严重伤害,而且由此造成的大气污染还会产生酸雨,对农田土壤和农作物造成重大的伤害。

垃圾污染:现阶段由于农村基础设施和管理的缺失,许多地区的农村还处在“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的状态,脏乱差的现象严重。新农村建设中的垃圾 污染包括乡镇企业排放的固体废弃物、农作物秸秆和禽畜粪便、农产品加工废弃物、生活垃圾等。农村垃圾因不能得到及时处理,日晒雨淋成为环境污染的二次污染源,堆积如山的垃圾对村民的身心健康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水污染:水污染是全国农村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农村缺乏环境保护设施,造成了农村大量生活污水被随意排放,另外,大量使用化肥、农药也会污染水源,为了提高产量,现代农业加大了化肥农药的用量,下雨的时候,雨水就会把化肥农药冲刷到附近的河流,使水域富营养化或饮用水源硝酸盐含量超标,对水源造成严重的污染。

土壤污染:为了提高农作物产量,农民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而长期大量施用化肥的结果是地力肥力受损,有效营养元素失衡,土壤大幅度板结,保水保肥能力下降。同时,农业害虫的天敌,如:青蛙、七星瓢虫、赤眼蜂,甚至一些食虫鸟,也由于食物链的关系造成毒害而大量死亡,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

针对新农村建设中环境出现的问题,首先要提高农民素质,加强农村环保教育,完善农村环保法律体系。受到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农民对环境保护的意识缺乏,提高农民素质是改善环境的根本措施。应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环境宣传活动,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环境问题的重大意义以及具体措施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农村各级政府需通过多种渠道大力开展宣传工作,广泛的进行环保法制教育活动,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开辟专题专栏,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深入。同时要加大监督管理力度,设立专门的农村环境执法机构,为环境监管和执法提供有力保证。做好群众舆论监督工作,设立奖励机制,定期在农村公布环境信息,使每个公民拥有环境知情权。其次是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先是污水治理系统。我省农村地区大多没有污水排放系统,对雨水污水没有合流质的排水管网,部分村庄将污水排入自然沟,不经处理直接排入附近水体,雨水则任意排放。我们可以借鉴已有的经验,无害化处理生活污水。还有是建立秸秆气化设施。农作物秸秆有80%进行了燃烧,用在取暖、做饭,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如果将农作物秸秆和生活废弃物统一起来,发酵产生沼气,不仅可以解决农村能源问题,还可以防止固体废弃物污染。另外是垃圾处理系统的建立。建设以乡或村为单位的小型可重复使用的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即农村自主处置生活垃圾的模式。还要加快农村能源建设。要研发新能源,提高农村新能源及清洁能源利用水平。其次,继续开展节能工程,在开发新能源的同时也应该注意节水、节肥、节能,减少能源的使用,降低环境污染。减少秸秆燃烧,限制电器使用过量,控制农机大功率作业等,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我国农民的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比较薄弱,浪费了能源却没有意识到。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树立节能意识,树立低碳生活理念是对新型农民的要求。加强自主创新能力,研发或者引进科学技术,充分利用各种能源、资源、废物开发新产品。废物利用是环境保护的有效措施,不仅解决了污染问题,还可以增加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问题关系到小康社会的建设,需要全社会的大力支持,共同致力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实现现代化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环境。

第3篇

一、充分认识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近年来,特别是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以来,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不断加大农村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力度,重点开展了对生活污水、村镇垃圾、畜禽养殖和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尤其是解决了农村近1亿居民的饮水安全问题,部分农村地区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全国农村生态环境形势总体上仍然比较严峻,农村生活污染、面源污染还相当严重,工业污染、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生态功能退化等状况还在发展。这些问题不仅严重影响广大农民群众身体健康,也制约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进一步提高对农村环境保护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建设生态文明是党的*讲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我国仍然是农业大国,大多数居民还生活在农村,绝大多数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也发生在农村。农业和农村是连接人与自然的主要纽带,农村环境保护在建设生态文明进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由于经济发展方式粗放,环境保护特别是农村环境保护没有得到足够重视,致使环境治理严重滞后,农村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目前,农村每年产生的90多亿吨生活污水基本上任意排放,2.8亿吨生活垃圾也是随意倾倒;化肥年施用量达到4700多万吨,有效利用率不到35%,造成了农村水体和土壤环境恶化。一些地方乱采滥挖、毁林开荒、超载放牧等行为屡禁不止,继续破坏着农村生态。不解决这些生态环境问题,就会动摇“三农”的基础,也会妨碍发展的步伐,甚至影响中华民族生存的根基。必须站在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全面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维护国家生态安全。

改变农村环保落后状况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任务。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不仅表现在农村经济落后上,而且更多地表现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上。农村环境保护作为农村社会事业的一部分,更是一个薄弱环节。目前,全国有4万多个乡镇,其中绝大多数没有环保基础设施;在60多万个行政村中,绝大部分污染治理还处于空白状态。农村化学需氧量(COD)产生量是城市的4倍多,生活污染日益加重,土壤污染面也在扩大,面源污染状况令人担忧。广大农村虽然地域辽阔,但水体、土地和居住地的环境一旦遭到严重破坏,就很难恢复,也会使环境承载容量受到极大制约。如果对农村污染再不加以严格治理,环境容纳不下,社会承受不起,发展持续不了。我们统筹城乡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统筹城市和农村环境保护,把农村环境保护放到重要位置。

解决危害农民健康的环境问题是改善和保障民生的迫切需要。坚持以人为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环境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问题。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广大农民群众在吃饭穿衣等温饱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后,对提高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也有了更多的期盼。农村环境质量是农民生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一些地方环境状况不仅没有好转,而且还在恶化。饮水安全问题十分突出,全国仍有近2.5亿农村居民喝不上干净的水,不能满足农民的基本需求,这确实让人牵挂忧心。近年来,由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引发的群众投诉明显增加,其中大多数也发生在农村。改善农村环境,关系广大农民安居乐业,关系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在农村,环境是难点。如果经济发展了,但生态环境恶化了,就难以实现全面小康。必须痛下决心,下大力气治理农村环境,维护农民环境权益,促进农村地区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

二、进一步明确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目标和任务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改善农村环境质量的重要时期。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着力解决危害农民群众身体健康、威胁城乡居民食品安全、影响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全面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意见》明确了2010年和2015年农村环境保护的阶段性目标以及主要工作,我们要统筹安排,分步推进,使农村环境保护明显加强,农村环境状况逐步改善。下面,我着重讲三个方面。

第一,突出抓好农村饮水安全。水是生命之源。要把解决近2.5亿农村居民喝不上干净水的问题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实施好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的环境保护,建设清洁水源。要科学划定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依法取缔保护区内的排污口,加强对分散水源地监测与管理,防止发生水源污染事故。要强化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在经济发达、人口集中和环境敏感地区,加快建设乡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其他地区乡镇也要采取多种方式处理好生活污水。同时,要把污染防控和生态工程建设结合起来,继续加强重点流域、重点湖泊水环境治理。

第二,着力防治工农业生产污染。工矿企业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经成为影响农村生态环境的突出问题,应当继续采取措施逐步加以解决。要落实环评制度,坚持环保标准,加强环境监管,制止企业违规排放。同时,要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发展循环经济,从源头上减少污染排放。惟有净土,方能洁食。要在认真做好全国土壤污染调查的基础上,加强对工农业用地的环境监测和评估,通过技术、工程等多种手段,积极防治土壤污染。同时,要加强畜禽和水产养殖污染防治,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鼓励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防治农业和农村面源污染,建设清洁田园。

第三,稳步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清洁的环境是农民生产生活的基本保障。一方面,要着手开展重点污染治理工作,针对那些严重危害农村居民健康、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污染问题,采取有力措施集中进行整治,对经过整治污染问题得到解决的村镇,实行“以奖促治”。另一方面,要继续推进生态示范创建工作,搞好生活垃圾处理,发展清洁能源,加强绿化美化,对经过建设生态环境达到标准的村镇,实行“以奖代补”。这两方面工作,责任在地方,中央财政安排资金予以扶持,各地也要加大支持力度。整治农村环境一定要从实际出发,注意尊重农民意愿,切忌搞形式主义,因地制宜建设清洁家园,务求取得实际成效。

关于汶川特大地震受灾地区农村环境保护问题,在安置受灾群众过程中,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确保灾区不发生大的疫情,确保群众能够喝上干净水、有合适的生活环境。当前和今后几年,要以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为契机,把灾区农村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作为恢复重建的一项重要内容,切实抓紧抓好。

三、不断提高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水平

农村环境保护压力大、任务重。做好新形势下的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要统筹兼顾,正确处理三个方面的关系。

一是处理好农村环境保护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农村环境问题的根源在于发展不足或发展不当。农村地区加快经济发展、改变落后面貌的愿望十分强烈,这种积极性应当充分肯定。但在新的阶段,农村发展必须创新发展观念、拓宽发展思路、转变发展模式。要认识到,生态环境也是生产力,也可以出效益,环境好了,对投资的吸引力就大;环境不好,吸引力就差。要把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在经济发展中促进保护,在保护环境中求得发展,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二是处理好城市环境保护与农村环境保护的关系。城市环境和农村环境是有机整体、不可分割。目前,不少地方对城市环境保护日益重视,而对农村环境保护还没有提到应有的重视高度。现在社会上有这么一句话,不一定准确,但很形象,就是“城市污染农村的水和地,农村污染城市的饭和菜”。农村环境上不去,不仅影响农村居民的生存环境,也影响城市居民的“米袋子”、“菜篮子”、“水缸子”的安全,城市环境也好不起来。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坚持城乡环境保护统筹考虑,协同推进,把农村环境保护摆上同等重要的地位,促进城乡环境质量全面改善。

三是处理好主动预防和被动治理的关系。国内外经验表明,环境破坏起来时间短、速度快、贻害无穷,而修复环境时间长、见效慢、代价高昂。日本治理琵琶湖污染,花费了巨额资金。我国一些湖泊由于面源污染等导致富营养化,投了不少钱治理,至今还难以解决严重的污染问题。近年来,一个小企业污染一条河,农民守在河边吃井水,这样的现象在农村地区屡见不鲜。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必须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集中一定的人力、财力、物力做好预防工作,努力做到不欠新账,多还旧账。

第4篇

【关键词】 建设新农村;环境问题;保护措施

新环境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五大建设内容之一。因而处理好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环境问题已成为建设新农村的当务之急,分析产生环境问题的原因,并针对原因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才能更好更快的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基于此,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做出以下几点分析和探讨。

一、建设新农村过程中存在的环境问题及形成原因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当前很多农村的水体正遭受严重的污染,大量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导致农药和肥料的残留物渗入地下水,从而使其硝酸盐含量大大增加,进行污染水质,导致水质难以净化。二是碳铵和尿素的使用,导致水体中的氮含量增加,进而导致耕地退化,加上一些毒害性强的农药的使用导致植物与土壤的品质受到破坏;三是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进程加快,农村中的生活污染问题也正逐步凸显出来,例如生活垃圾量的不断增长,城市垃圾向农村蔓延,加上农村缺乏相应的处理措施,使得农村的生活污染问题日益加剧。

上述三点是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最为常见的环境问题,也是最难治理的问题,要想彻底根治这些环境问题,促进新农村的建设又快又好的发展,就必须分析导致这些问题的形成原因,就笔者经验来看,导致这些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因受传统思想的影响,相应考核机制的不完善,广大农民朋友的环保意识较低和法制观念的淡薄,以牺牲环境而换取经济利益的情况还较为普遍,亟需进一步加强;二是当前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模式还较为粗放,虽然我国加大了新农村建设力度,但很多地方还没有高效的运行现代科技信息技术,使得当前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仍属于资源消耗型和粗放型的经营模式,各种破坏环境而谋求经济效益的现象的发生也就在所难免;三是缺乏相应的环境保护体系和组织机构,在乡镇、村等基层,环境保护大都缺乏机构与人员,职能缺位、管理弱化的问题十分突出,加上农村环保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对破坏环境的行为缺乏必要的监管和适当的处罚措施,基本没有形成环境监控和管理惩治体系;四是农村环境保护科技支撑较为薄弱。国家对农村环保适应技术研究和推广较少,在畜禽污染、生活垃圾污染、水污染等非常严峻的重点领域、重点环节上尚无认定的成熟技术和治理模式。适用性和实效性技术的缺失,严重制约着农村环保工作的顺利开展及其成效。

二、建设新农村过程中应对环境问题的几点保护措施

(一)不断健全农村环境保护部门的职能

为更好的促进新农村的建设,在处理环境问题时,应不断健全农村环境保护部门的职能。农村环境保护部门主要有林业、农业和环保部门,这些部门都具有一定的审批与调配资源的权利,因而必须对这些部门科学的划定职责,实现权责利统一,并建立相应的具有强制性质的协调机制,例如,可以由农村所在县市的环保部门带头拟定相关的农村环保规划,并对涉及农村环保相关的部门审批必须实行环保备案机制。这样就能从根本上确保环境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

(二)加快农村基层环保团队的建设

为加快新农的建设,将各种环境问题尽快的解决,应在健全农村环境保护部门职能的同时还应加快农村基层环保团队的建设,例如可以在中心镇区建立农村环保站,若条件允许,也可以一镇一站,并根据农村实际情况,聘请有经验的环保人士为环保协管员,与当地的社工团体联系,宣传环保知识,开展相关环保知识讲座,将环保知识宣传进农村,以不断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

(三)健全农村环境执法,确保农民环境权益

作为直接管辖农村环境的县市环保部门,应把农村环境执法作为主要的工作内容,调配人力物力财力,加大执法力度,亦可与具有审批、执法、调配资金权利的相关部门进行联合综合执法,加大对农村饮用水资源保护、畜牧

水产养殖业、自然保护区、乡镇企业的环境执法力度,在确保农民环境权益的同时保证农村人畜的饮用水安全。

(四)加大农村环保宣教力度

环保部门应结合农村特点与需求,制定针对性宣传培训计划,加强农村环保知识义务教育,不断创新宣传方式和工作方法,力求在宣传的广度和深度上有所突破,切实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环境保护意识,真正让环保知识和环保法律法规进村入户,让广大群众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变被动为主动,积极维护自身的环境权益,积极配合乡镇各级政府的工作,并对政府工作进行监督,以不断加快新农村环境保护的步伐。

三、结束语

总之,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必须加强环境问题的分析,不断健全农村环境保护部门的职能,加快农村基层环保团队的建设,健全农村环境执法,确保农民环境权益,加大农村环保宣教力度,确保环境问题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李惠雅.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问题和对策[j].应用能源技术,2011,(09)

[2]于一凡,李继军,岳宜宝.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问题与规划对策[j].上海环境科学,2008,(06)

第5篇

1.广西农村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

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广西农村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1.1养殖废水污染严重在广西的农村地区,农民为了增加家庭收人饲养了一些家禽。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每年养殖排放的废水大约6亿吨,早在2013年的时候,广西就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开展了“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希望通过此次活动处理解决养殖污水排放问题。但是,从实际处理效果来看并不理想,这是因为农村养殖分布比较广、不集中,并且污染程度有所不同,同时农村的废水处理设施较为落后,进而增加了处理废水的难度。

1.2农药、化肥等造成污染在广西的农村,由于人多地少,土地资源已经处于饱和状态,为了提高农作物产量,只能增加单位面积的产量,在这种情况下,增加农药、化肥的使用量成为必然。但是,这种增产方式,一方面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另一方面土壤中农药、化肥的残余量必然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土壤、水体的污染。

1.3生活污水污染在广西的农村地区,根据污水的形成过程,可以将生活污水分为两种:一种是生活性污水,这种污水主要是指異便、厨房、洗涤等产生的污水,排放方式主要是随意排放、明沟排放等;另一种是生产性污水,这种污水主要是指养殖、工业等产生的污水,污水处理方式主要是通过管道排放、随意排放等。

1.4工业向农村转移破坏农村的生态环境随着经济的发展,受土地租金、人力成本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企业开始向农村地区转移。转移到农村的企业,受生产工艺、资金等因素的影响,没有过多的精力对防污进行管理,进而加剧了污染,破坏了农村的生态环境。

1.5生活垃圾污染农村环境在农村,生活垃圾可以可分三种:①有机物垃圾,主要包括剩饭剩菜、蔬菜根茎皮叶等;②生活用品垃圾,主要包括玻璃、塑料瓶等;③无机垃圾,主要是指碎砖瓦、煤灰渣、渣土等。这些垃圾随意堆放对农村环境形成污染。

1.6饮用水污染在广西农村地区,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排水系统较为落后,使得污水直接排人地表、附近沟渠等,并且水井靠近厕所、粪坑和牲畜圈等,当降雨量较大时,污水会直接冲入水体中,对水源造成污染。

2.加强广西农村环境保护的具体措施

为了改善广西的农村环境,建立和谐农村,需要采取措施,对农村环境实施保护。

2.1加大宣传力度受自身知识水平的影响,农村地区的农民在主观方面普遍缺乏环保意识,通过宣传的方式,帮助农民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同时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采用广播、墙体字等方法宣传环境的重要性,帮助群众树立环境保护意识,进一步将他们纳入环境保护活动中来。

2.2优化利用农业废弃物资源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在农村推广沼气技术,充分利用农村丰富的秸秆、杂草、人畜粪便等废弃物,通过将这些废弃物放置在密闭的沼气池中进行发酵处理产生沼气,维持日常家庭的生活用气,同时可以有效解决农业废弃物污染问题。

2.3开发低成本、高效能的技术从地理位置方面来说,广西属于西部欠发达地区,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工业技术都相对落后,在这种情况下,改善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存在一定的难度,进而加剧了环境污染。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在成本低、高效能的农业环保技术方面,广西政府加大扶持力度,以此解决农村环保问题。

2.4对生活污水加强防治经权威部门检测,在广西农村地区产生的生活污水中,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一级标准限值)的只有13%,而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的占35%。对此,政府需要对农村环境保护加大综合治理力度,对生活污水进行积极防治,通过编制减排规划,Xf农村生活污水进行管理控制,进一步挖掘生活污水的价值。

2.5加强企业污染监管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逐渐增强,对于环境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基层政府要严格按照国家制定实施的环境监测技术规范进行重点监管,同时与其他部门加强合作,全方位、多角度地做好农村地区工业污染监管工作。

2.6对农村饮用水实施卫生防护在广西农村地区,为了确保农村饮用水的安全,需要对饮用水实施卫生防护管理,对饮用水水源实施保护。与城市居住环境相比,农村地区较为分散,并且无规则,在饮用水采集方面,主要采用水井方式。因此,对农村饮用水进行卫生防护管理,从根本上说就是做好水井及周围卫生环境的防护管理工作。

3.结论

为了改善农村的居住环境,国家发改委先后制定实施了一系列的“以奖促治”、“以奖代补”措施,并且针对农村地区突出的环境问题,中央财政专门设立了农村环保专项资金,以此推动农村环境的改善和提髙。在广西,与城市环境问题相比,农村的环境问题较为严重,并且在环境保护措施方面依然较为落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在改善农村环境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农村环境的实际情况,重点关注养殖、农药、化肥、生活污水、工业污染、生活垃圾等污染源,通过对污染源进行具体分析,同时提出针对性的措施,进一步改善、提高农村环境,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第6篇

[关键词] 农村饮水;存在问题;解决对策措施

一、农村饮水现状

西丰县地处辽宁省东北部,辖9个镇,9个乡,174个行政村,人口35万人。全县总面积268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7万亩,年产粮食5.3亿公斤,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林地面积250万亩,森林覆盖率57.3%。2012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82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7亿元,是省级贫困县。

全县水资源总量51030万立方米,其中地表水50602万立方米,地下水12822万立方米,重复水量12394万立方米,地下水可开采量为2612万立方米。全县水库18座,只有诚信水库(中型)和宝兴水库作为县城的饮用水水源地;农村29.3万人,集中供水12万人,西丰镇和平岗镇联网1.2万人,其他为以屯为单位的自来水工程;分散供水17.3万人以农户自有饮水井潜水泵提水、极少的公用一口井的供水型式提取地下水和河水作为生活用水,一遇旱年,农村饮水非常困难。

1979年实施防病改水工程,2006~2007年大规模推开,2008年实行饮水安全工程,到2012年底,共建饮水井388眼,经历年跟踪观察,受益的人口中,原来的大骨节、克山病没有新患者发生,老患者得到了明显的改善,饮水安全得到了保证。

全县农村人口293160人,截止2012年底解决了181148人的饮水安全问题,自来水普及率为62%。

饮水不安全人口112012人,其中原规划剩余18104人,新增规划93908人。饮水不安全类型多数为水量不足,少数是保证率不够。

二、农村饮水存在的问题

①水资源季节性短缺,饮水水量不足,保证率低,冬春季节就会出现饮水困难。②环境和植被的破坏,水资源蕴藏量和供给量大大减少,水质有恶化的趋势。③受经济、地理条件影响,原供水工程标准低,老化失修严重,没有饮用水处理设备。④农村种植业、养殖业面源水污染严重,工业及生活污水得不到处理直接排入河流,都造成水源污染,饮水的不安全对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

三、对策和措施

1.采用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式,确保农村饮水安全。利用饮水安全国债资金,采用适合农村特点的岩石裂隙水和重力水的方式,解决水量不足和保证率低的问题;利用小流域治理项目治理河流源头,保证天然水库这第一道屏障的洁净,借助青山碧水工程,大力营造水源涵养林和护堤林,保护水体环境的清新,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家庭及每个人长期不懈的努力,始终坚持,绝不动摇,不远的将来西丰一定是青山、碧水、蓝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世外桃源。

2.结合当地实际,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既要有可操作性又要有前瞻性,以此为蓝图,用好《饮水安全十二五规划》的最后三年,解决好11.2万人饮水问题的同时,着重解决工程老化失修,污染严重,没有水处理设备的村屯,确保建好每处安全水,还百姓一方甘泉。

3.实施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程,促进生态循环型畜牧业发展

坚持“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全面实施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程,着力构建种养结合的生态循环模式,大力推进生态畜牧业发展。

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推行新型“零污染”的养殖模式。大力推广种养结合,寻求养殖户与种植户结对,鼓励农村发展“田头积肥”,研究探索适合西丰实际的农牧结合模式,促进畜禽粪便就地消纳,实现畜禽排泄物的无害化、资源化和利用化。

4.实施化肥减量增效工程,确保农业生产土壤环境安全

加快土肥实验室建设,不断完善耕地地力信息系统,科学分析土壤样本,丰富测土施肥的理论数据,充分发挥施肥配方导向作用,进行分类指导。

加大对有机肥推广施用的重视和宣传力度,鼓励个人和企业投资有机肥生产加工,加强有机肥的开发应用,建立和完善有机肥的施用技术模式。

推广秸秆还田配套生产和综合实用技术,积极提倡种植绿肥,不断培肥地力。

5.实施农药减量增效工程,确保农产品生产和质量安全

加大科学施用农药的宣传力度,积极推广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技术,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施药机械,合理并减少施药量,使纯药投放量低于3kg/hm2,减轻污染程度。

推行高毒农药替代措施。要及时公布农药品种推荐名单,严格农药安全施用的间隔期。大力开展安全用药和绿色示范区建设,重点推广高效、低毒农药和相关配套使用技术,全面推广作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技术,不断提高病虫害测报水平。

扩大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面积。壮大专业防治队伍,开展病虫害生物防治,到2012年全县赤眼蜂防治玉米螟面积已达到70.8万亩。

加强对高毒农药的监管。依法严厉打击违法销售、使用高毒农药的行为,建立健全农资信用体系,着力推进“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标准、统一经营方针、统一服务规范和统一销售价格”的农资配送网络建设。

6.实施农村环境整治工程,改善城乡生态环境

深入开展河道专项整治。要采取“外堵内捞”的方针,不断将传统和现代技术相结合,采用河道综合治理、河道封育等相结合的方式

重点加强寇河、碾盘河、艾清河整治,实现河面无漂浮物、河中无障碍物、河岸无垃圾的“三无目标。

加快推进农村工业、生活污水和垃圾收集处理工程建设。根据西丰实际,因地制宜,结合新农村建设、结合规范化饮用水源地的创建和保护、结合生态旅游发展等,全力开展农村工业和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逐步实现农村工业和生活污水处理管网全覆盖。要在人口相对集中的镇和中心村设立生活垃圾收集设施,形成自觉收集、分类处理、义务清扫、有偿包干和物业管理相结合的农村多样化保洁机制。要完善“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梯次网络,通过卫生填埋或高温焚毁等方式集中进行无害化处置。努力探索生物堆肥等资源化利用方式。

7.加强水源保护,确保水质达标

根据自然地理环境和水文地质条件,为保证饮水水源的可持续利用。必须做好以下工作:①不得在影响范围内排放工业或生活污水、施用持久性剧毒农药,防止水质污染,定期监测水源井的水位、水质等相关指标。②要落实退耕还林政策,实施青山工程,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措施,并教育群众树立保护水环境意识,使工程水源有一个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的大环境。③要制定饮水水源保护办法。划定饮水水源保护区,水源井为大口井和小于30m深的管井,以取水口为中心,半径为200m区域为水源保护,设置水源保护警示牌。四、实施取水许可制度,树立全民节水意识,建立水质监测制度。

第7篇

1农村水环境状况

1.1自然条件

××市地处东经115°46′~117°44′、北纬29°17′~31°17′之间,位于长江下游北岸。境内山、丘、岗、圩兼备,江河纵横,湖泊棋布;地貌总体征为西北高、东南低。××市长江沿岸历经多次地层构造运动,构成了典型的流水地形,境内湖泊棋布。江湖水面为1623.7km2,其中湖泊1147.2km2,占70.6%;江河水面375.8km2,占23.1%,水库面积85.2km2,占5.24%。全境流域面积在300km2以上的江河有九条,即长江、皖河、二郎河、大沙河、挂车河、龙眠河、孔城河、罗昌河、华阳河。长江沿岸分布有华阳河湖群、武昌湖、破罡湖、菜子湖、白荡湖等主要湖泊,境内流域面积8791.76km2。

1.2水资源

地表水是××市水资源的主体,主要由境内水资源和过境水资源组成。全市多年平均地表水径流总量为97.77亿m3,其中山区46.32亿m3,占47.38%;丘陵区29.4亿m3,占30.08%;圩畈区22.04亿m3,占22.54%;多年平均径流深山区789mm,丘陵区500~558mm,圩畈区410~490mm。各保证率的地表水资源分别为50%年份为91.13亿m3,75%年份为68.88亿m3,95%年份为44.25亿m3。全市需水量25.3亿m3,其中农业用水21.5亿m3,占85%;工业用水2.5亿m3,占10%;人口用水1.3亿m3,占5%。人均水资源占有量1700m3,耕地面积亩均占有量为2322m3,高于全国平均数。

1.3水质

全市有五县(市)一郊与长江比邻,干流水质总体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Ⅲ类水,城(镇)区岸边附近存在一定范围的污染带;各县(市)区主要水系如华阳河流域的二郎河、华阳河、龙感湖等;皖河流域的长河、花凉亭水库等;菜子湖流域的龙眠河、境主庙水库等水质总体良好,一般为国标中的Ⅱ、Ⅲ类水;部分区域出现不同程度的超标;城镇生活饮用水标准基本上达到国家标准。据地质部门的初步调查,全市年平均地下水储量约20亿m3左右,可开采量约6亿m3;由于境内地质构造有利于地下水的贮存,通过对106km2范围的勘探,地下水资源比较丰富,水质较好。

然而我市农业人口居多,由于种种原因对农村水环境问题一直不够重视,农村水环境状况存在恶化趋势,污染事故时有发生,直接威胁着居住在广大农村地区农民的身体健康。

2农村水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乡镇企业的污水排放、化肥、农药不合理使用所导致的农村面源污染、迅速发展起来的集约化养殖场的污染以及居民生活污水和废弃物的乱排乱堆等对水环境造成的污染问题已众所周知,但水土流失,旱涝灾害,血吸虫流行区疫水对水环境的污染等问题却常被忽视或仍鲜为人知。

2.1水土流失与水环境恶化关系密切

水土流失是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的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损失和破坏,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及水的损失。水土流失与非点源污染是一对密不可分的共生现象。所谓非点污染源为没有确定空间位置的污染源,也叫面源。非点污染源分散、范围大、难于监测和控制,具有不能用排放标准来衡量的特点。非点污染源的载体主要集中在地表径流,污染物质主要是氮、磷等营养物质和农药。

我市年度降水资源充沛(年降雨量在1300-1550mm之间),年际间分配不均,地表质地松散、易风化,再加上人为不合理的活动,水土流失严重(正常年份每年流失土壤2000万m3以上)。我市水土流失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坡耕地(全市142.5万亩)、开发建设项目、森林覆盖率低的山场。农业的发展及维持要求不断向土地投入化肥农药,其结果污染了土地并通过水土流失将污染物输入各类水体,造成了土壤有机质的迅速下降、土壤结构的破坏以及肥力的普遍衰减。

水土流失与土壤侵蚀直接影响水环境的水量和水质两个方面,主要集中在:①侵蚀泥沙本身就是非点源污染物,造成江河湖泊泥沙淤积,水体浑浊,降低了江河湖泊的防洪泄洪功能;②侵蚀径流和泥沙携带大量的化肥农药等污染物进入水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引起水环境恶化;③由于侵蚀泥沙和所携带的化肥、农药、病菌等污染物的进入,影响了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进而影响了水生生物的生长。因此,水土流失不仅使得农业资源遭到破坏引起土壤退化,降低土地生产力,而且造成水环境的非点源污染和水质的恶化,已经成为当今农村水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2.2血吸虫流行区水环境令人担忧

据2003年底统计,××市血吸虫病流行区涉及七县(市、区)一郊的69个乡镇,流行村人口146.8万人,疫区面积503km2。全市共有5个为未控制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分别为:××市郊区、怀宁县、望江县、宿松县、枞阳县。未控制血吸虫病流行地区的居民患病率2.55%,耕牛患病率3.36%左右。有2个达到传播控制的血吸虫病县(市),分别为:桐城市、潜山县。有1个达到传播阻断的血吸虫病县为:太湖县。

据调查,2003年底我市疫区钉螺分布总面积约0.92亿m2,其中江湖洲滩钉螺分布总面积约0.87亿m2(含垸内水网区),内陆(山丘区)钉螺分布总面积约0.05亿m2。主要原因是:①缺乏防治经费,难以开展有效的监测工作。一方面工程措施不能实施,另一方面化疗和灭螺药物难以保证,造成有的地区钉螺大幅度回升。②生态环境改变,加剧了血吸虫病传播。钉螺分布广,环境复杂;加上染源种类多,数量大,扩散严重,难以消灭。③缺乏有效的组织协调机构。血防涉及很多部门,如农业、水利、林业、环境等,同时受生物、社会、经济、环境影响,缺乏有效的组织协调机构;④缺乏法律保证。我国血防工作主要是人治,血防工作取决于领导重视与否,缺乏法律保证。近几年来,随着退田还湖、平垸行洪开展,将有一些洲垸重新变为有螺区。专家介绍说,人之所以会得血吸虫病,是由于生产或生活过程中皮肤接触疫水感染了血吸虫尾蚴,而尾蚴必须在有水的环境里才能从钉螺体内逸出并侵入人体。而我市血吸虫病的保虫宿主除人外,尚有多种哺乳动物,特别是耕牛为主要传染源。此外,洪水频发,江湖水面面积大幅扩大,使钉螺扩散。因此,在今后的5~10年中,全市钉螺面积将会大幅度回升。重点疫区钉螺主要分布在重点疫区江湖洲滩(含圩内水网地区)、沿灌区干支渠地区,因环境因素影响,消灭十分困难。

2.3旱涝灾害频繁加剧农村水环境恶化

我市自然灾害频繁,降雨量的70%主要集中在汛期,甚至是汛期当中的几场大雨,而且年际丰枯变化很大,容易形成非涝即旱、旱涝交替发生的局面。尤其是进入90年代以来,旱、涝、洪水等所发生的频率、影响范围以及破坏程度在明显加剧。据调查显示:全市境内流域的主要干流、支流和湖泊、水库的水质总体状况良好。但有些支流污染较为严重,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塑料、玻璃、废旧电池等不可降解物正大举“入侵”农村,村道两旁、田边地头、水塘沟渠等随处可见;同工业垃圾一样,生活垃圾利用率极低,大部分都露天在城郊和乡村堆放,这不仅占去了大片的可耕地,还可能传播病毒细菌,其渗漏液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导致水环境恶化。枯水季节这些居民生活污水和废弃物在河槽内积蓄,而到汛期雨洪而引发大部分支流积蓄的劣质水、污染水集中下泄,使干流和沿河湖泊水质受到严重影响,污水的下泄还导致沿河的城镇供水和下游湖泊渔业养殖遭受影响。非点污染源在暴雨或暴雨后对水质的影响最大,特别是90年代几次大洪水期间,洪水淹没了大面积的土地,基础卫生设施遭到严重破坏,灾区的粪便、垃圾、畜圈以及淹死的家禽和牲口造成环境和水源污染;同时洪水频发,疫水横流,使钉螺扩散,血吸虫病也死灰复燃。

2.4农村水环境恶化对农村饮水安全构成威胁

农村饮水主要是指农村和乡镇居民生活用水。我市农村饮水困难有两种类型--缺水型和水质型。缺水型标准主要有三种形式:⑴水源性缺水,⑵工程性缺水,⑶季节性缺水;而由于种种原因造成的水质性缺水,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如受高氟水、高砷水、苦咸水影响的饮用水源、血吸虫流行区疫水的影响,以及人为因素导致水源污染等,而由此发生的饮水困难人口要远远多于缺水型困难人口。

根据市水利局2004年编制的《××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近期实施规划》中统计,全市需解决农村饮水安全总人数共计84.03万人,其中污染水影响人数43.56万人,占解决饮水安全总人数的52%,基本上各县市区均有,但以潜山、太湖、怀宁、望江等县为主;苦咸水影响人数12.76万人,占解决饮水安全总人数的15%,主要分布在桐城市、宿松县;氟超标影响人数0.91万人,占解决饮水安全总人数的1%,主要分布在潜山、枞阳两县;砷超标影响人数2.3万人,占解决饮水安全总人数的2.7%,主要分布在桐城市、枞阳县;局部地区严重缺乏饮用水人数24.5万人,占解决饮水安全总人数的29%,基本上各县都有。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严重影响农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由于受资金、技术等多种原因,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一直是制约我市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2.4.1水环境污染及其影响

××市是一个农业大市,农村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80%以上,农村人口主要分布在沿江圩区和低山丘陵区,该地区农村饮水以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为主。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水环境也随之恶化。既在上文中罗列的除乡镇企业的污水排放、化肥与农药不合理使用所导致的农村面源污染、迅速发展起来的集约化养殖场的污染以及居民生活污水和废弃物的乱排乱堆等对水环境造成的污染问题以外,水土流失,旱涝灾害,血吸虫流行区疫水对水环境的污染等问题也造成农村饮水没有安全可靠的水源,它严重影响了农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同时对农村的社会稳定造成不利影响。

2.4.2高氟水、高砷水、苦咸水及其影响

我市高氟水、高砷水、苦咸水主要分布在山丘区及部分圩畈区,饮用水源为地下水,其中有的地下水中有害物质超标,有的矿化度较高,造成水质差,引起对人体的严重危害。

高氟水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长期饮用会引起骨骼损伤,我市部分地区已出现氟骨病症患者。

高砷水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砷及其化合物是剧毒物质,长期摄入过量砷,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引起砷中毒。如桐城市高桥、孔城、嬉子湖三镇总面积达43km2的丘陵岗脊地区的地表水资源短缺,地下水含砷量严重超标,高达0.19mg/L,是《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最高限值的4倍,直接影响到32个村计3.5万人的身体健康。

苦咸水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苦咸水的化学类型主要为氯化物型或硫酸氯化物型,已完全不能适于人畜饮用和农业生产的需要。据桐城市卫生防疫部门1999年至2002年对全市苦咸水区83个村8万人的抽样调查,肠道感染发病率为每人每年平均1.45次,较其它区域高出38个百分点,更为严重的是,苦咸水区儿童的发病率较其它区域高出60个百分点。长期喝苦咸水、严重危害了群众的身体健康,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3.农村水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指导思想与总体思路

3.1农村水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指导思想

根据1996年《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以及水利部和国家环保局的有关政策,确定21世纪初叶农村水环境保护工作的指导思想:“以提高农村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环境质量为目的,使水资源开发利用和水环境保护并重,结合农村的资源优势、地理特点和经济发展状况,加强水的高效利用,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积极推动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实施农村废物的资源化和能源化,实现农村社会和经济在21世纪的可持续发展。”

3.2农村水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总体思路

我市地处长江中下游地区,水资源相对充足,应进行水环境容量研究和核算,充分利用水体的自净能力,在此基础上对污染源进行治理。在制定水环境保护措施时,都应该结合自身的经济、环境特点,因地制宜,寻找适合本地区的水环境治理和保护措施,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才能达到治理和保护水环境的目的.

4.农村水环境综合治理和保护的对策

4.1农村水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的对策

农村水环境保护:包括水量和水质两个方面,水量与水质本身就是一对孪生弟兄,没有水量,水质无从谈起;离开水质谈水量,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水要求。严格地讲,应当在满足一定水质目标要求的基础上,按照水利部《水功能区管理办法》编制农村水环境保护规划,科学治水,节约用水,维护水体的良好水质,防止水源枯竭,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同时要加快区域水务管理体制改革,即水务体制改革,对供水、节水、排水、中水回用、污水处理等涉水事务进行统一管理,区域水资源统一管理是改革的必然趋势。

随着点源污染的控制,农业面源的污染已成为水环境污染、湖泊水库富营养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在对农村水环境现状与水环境容量进一步了解的基础上,应当在关注乡镇企业的污水排放、化肥与农药不合理使用所导致的农村面源污染、迅速发展起来的集约化养殖场的污染等对水环境造成污染问题的同时,进一步跟踪当代农村最新的发展趋势,充分重视水土流失、旱涝灾害、血吸虫流行区疫水造成水环境污染问题,并结合各种经济、法律、政策、宣传教育、水污染治理技术等综合手段,加强农村地区特别是小城镇地区的环境规划,加强各项环境管理措施,防止农村水环境进一步急剧恶化。

4.2加强水土保持的治理力度、走生态农业的道路

水土流失是加剧水质污染的主要因素,加强水土保持是防治水质污染的有效途径。由于侵蚀过程最终导致土壤生产力下降和河流湖泊的破坏。径流中携带的泥沙使水质量退化,携带的养分和农药影响水生物的生长。泥沙是最大的污染物,大部分农业养分和农药随径流而迁移。因此,必须改变没有水土保持措施的传统耕作方式,防止土壤侵蚀,减少泥沙、养分和农药的流失。

随着点污染源的严格控制和全面治理,在考虑水体污染控制时,非点污染源的控制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但在治理非点源污染涉及政策、管理技术、市场调节、农民配合等方面,存在着技术困难、国情条件限制以及农民利益的协调等,在农业中又存在着化肥、农药的难以替代性等诸多限制因素。因此,必须加强非点源污染的治理力度、走生态农业的道路。首先应充分考虑农村区域特点,实行生态平衡施肥技术和生态防治技术,从源头上控制化肥和农药的大量施用;第二,有效的水土保持经营管理方式可以防止侵蚀,减少径流,控制水质的退化。第三,在解决水土流失问题上,必须把充分依靠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作为核心的指导思想。即使搞人工治理,其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面对大自然,人类的力量终究是有限的。实践证明,大自然在不受人类干扰的情况下,是可以依靠大自然自身的力量来治理水土流失。例如生态治理中所采取的退耕还林、退田还湖(湿地)、封山育林等措施,就是充分依靠大自然的力量实现生态的自我修复。第四,结合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农业水、肥利用效率。

从根本上来讲,我市农业生产必须走生态农业的道路,搞好产业结构调整;同时采取工程措施、行政措施、技术措施等,为大自然自我修复创造条件,增强其自我修复能力。只有如此,才能有效遏制水土流失的发展趋势,实现我市水环境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4.3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努力消灭血吸虫病

党和政府对消灭血吸虫病工作非常重视,已逐步形成了政府领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机制。国务院的国家“十五”血防规划提出了“压缩重疫区、突破轻疫区、巩固监测地区”的总血防目标,是符合我国血防工作实际的。

关于防治策略及措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市防治血吸虫病的总目标应是疾病控制,减少疾病的危害,而不是消灭。疾病控制的策略应以化疗为主,结合易感环境灭螺和健康教育,目的是减轻血吸虫病的危害。由于我市流行的为日本血吸虫病,传染源种类众多,而且中间宿主钉螺水陆两栖,防治难度更大,所以防治目标应当是坚持综合治理、科学防治的方针和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走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的道路,治病与治穷、治愚相结合,逐步加强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法制管理。

对于我市水利部门而言,一是应当抓住机遇,把“三农”问题作为当前水利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工程项目带血防治理。把长江中下游退田还湖、平垸行洪的规划与血防工作结合起来,在规划中注意与解决血吸虫病问题。二是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制订全市水利血防规划。水利血防的工程措施主要是结合堤防建设、河道整治、渠道硬化、涵闸改造、人畜饮水、微水工程和小流域综合治理等水利工程,改造钉螺孳生环境,阻止钉螺沿水系扩散;非工程措施主要是制定水库、涵闸等水利设施的调度方案,调节水位,蓄水灭螺。三是确保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在流行区,不论是湖沼地区还是山丘地区,人们因生活饮用疫水而感染血吸虫病的情况较为普遍,要切实做好安全饮用水。建议在疫区可挖水井、筑沙滤池、兴建简易自来水,以排除水体中的尾蚴。如果不具备这些条件,应将水煮沸后饮用,也可在水中加入漂白粉、生石灰等使用。经过长期的努力,在我市控制血吸虫病,即让血吸虫病和疫区水环境不再成为重要的卫生问题是完全可能的。

4.4充分利用雨洪资源,兴利除害结合,防洪抗旱并举

坚持以人为本,科学防控,利用各种先进的预测预报技术和手段,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作用,及时运用行蓄洪区和分洪河道,做到了“拦、分、蓄、滞、排”合理安排,严密防守、科学抢险,使洪水始终处于可控状态,实现了对洪水的科学有效防控。1998年的大洪水给了我们一个重要启示,调整和转变治水思路势在必行。就是人类不给水出路,水就不给人出路。因此在水利专项规划中,不能侵占行洪河道,要注意给河道让出一定的宽度来,防止人为约束河道造成恶果;在堤防建设上,要统一规划,因地制宜,在一些山区、支流或非人口密集区,要适度控制堤防建设规模;在防汛工作中,要加强分蓄洪区建设,科学合理地运用分蓄洪区;在处理江湖关系、雨洪资源利用等一切工作中,都要按照给洪水以出路这个思路来展开。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人天和谐的理念。

从单纯的防洪减灾转变为在考虑防洪减灾的同时,如何充分利用雨洪资源,更多地为人类造福。首先就要保护宝贵的水资源。在自然条件下,水是可以循环利用的,但如果破坏了自然的平衡,环境就要发生变化,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就会受到影响。其次应对干旱缺水,有多种措施。按照常规做法,解决时间分布不均,主要靠修水库、塘坝多蓄水。但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市农业、水利设施抗灾能力低,靠修水库与其它蓄水工程,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水量短缺问题,建设节水型社会才是解决我市干旱缺水问题最根本、最有效的战略举措。

充分利用雨洪资源,兴利除害结合,防洪抗旱并举。要通过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提高水库、蓄滞洪区的运用效益,增加地下水的回灌补充能力,尽可能多的利用洪水,实施地下水的补灌、湿地和水资源的保护。也就是说,人与水要和谐相处,才能保证大自然生态平衡,建设美好家园,享受美好生活。

4.5切实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近年来,国家集中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农村饮水解困的工程建设,逐步改善了农村的饮水条件,取得良好经济与社会效益。××市农村饮水困难人口分布于七县一市及郊区,截至2003年底,全市已解决农村饮水困难总人口25.09万人,全市受益乡镇184个,受益村1185个;全市共完成工程总投资5875.52万元,其中国家投资2753万元;共建成各类饮水工程2169处。在继续完成和巩固农村饮水解困任务基础上,将农村饮水工作重点将转移到解决饮水安全方面。根据《××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近期实施规划》,规划2004~2005年全市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总人数28.8万人,兴建供水工程743处,估算工程总投资10520万元。农村饮水安全关系××市500万农民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关系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

根据我市项目实施区人口饮水安全的现状,对不同类型区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坚持以小型工程为主,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坚持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针对项目区影响饮水安全的原因,根据水源条件和经济条件及以往解决饮水困难的经验,确定工程措施和工程规模。在人口密集区以建集中供水工程为主,对居住分散的,则建分散式供水工程;在水源严重污染区、高氟水区、在高砷水区等区域,为节省投资,方便管理,根据水源条件和污染情况,采取“寻找好水源,建集中供水工程”和“常规处理加活性炭深度处理,建集中供水工程”两种工程类型;在苦咸水区,人口居住相对集中,还可采取“电渗析或反渗透除盐”的工程类型。

农村饮水安全工作涉及水利、卫生、环境、农业、计划、财政等各个部门,必须按照各自的职责范围,分工协作,采取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水质处理与水源保护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加强农村饮水水质监测,有效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第8篇

【关键词】农村环境污染;问题;防治对策;农村环境质量

前言

农村环境常常被人们称作是城市生态系统的支撑点,但是却也是城市污染物的接受点。21世纪以来,我国大力改善城市环境,重点放在污染大的厂区的迁移以及城市内部的绿化面积的扩大,却将污染转移到了农村,特别是在城镇化程度比较高的发达地区的周边农村,这一问题更加突出。在诸多问题中,烈性农药的使用以及化学农药的滥用;工业上的废水,废气,废渣未经处理后随意排放;难降解的塑料的使用以及塑料用品的增加;人畜粪便等生活污水的混杂和排放等问题最为突出。

1.农村环境问题的主要分类

1.1 农业生产技术的现代化造成的污染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作为农业大国的中国在农业生产技术上的投入比重逐年增长,由于我国土地资源的开发已经接近极限,因此绝大部分地区都采取对农耕地施用化学肥料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出。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使用农药量最高的国家之一。严重的白色污染还来自于塑料地棚的广泛使用,在大气中、河面、植被、土地上随处可见,削弱了农村降解消化的承受能力。由于农药等化学品的滥用,只有少部分被土壤吸收,大部分则随着雨水的冲刷和温度的改变逐渐分散在大气,地下水源和土壤和农产品中,影响着人类的安全,不断累积之后,极易造成土壤砂化,农产品质量下降,水源净化能力减弱,水体富营养程度加大,以及对牲畜的生存造成了很大威胁。

1.2 重污染,排放高的企业由城市向农村迁移

由于绿色城镇的生态建设目标以及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重污染,排放高的企业逐渐由人口密集的城市向人口稀疏,劳动力价格低的农村迁移。这些企业大多数是进行技术含量较低,且不具备全面的三废处理系统的粗放型“高污染,高能耗”生产,由于管理和监查体系不够完善以及三废处理的成本较高,使得农村污染的控制和治理都具有相当大的难度,加重了农村环境的负担。工业生产产生了大量的三废污染,未经及时有效处理直接排放,成为比较严重的污染源头。非公有制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得一些个体小砖窑作坊在我国农村地区随处可见,其产生的烟雾和粉尘严重影响了周围居民的健康。伴随着农村自然资源的不断耗损和工业排放的加剧,农村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需要人们的关注。

1.3 家禽集中养殖带来的污染问题

在家禽集中养殖过程中,家禽的粪便以及有机饲料的乱排,污染了水质;且家畜饲养时的不及时清理,发生分解后产生的刺激性气体污染了周边大气,还可能引发雨水PH的下降,近而造成一系列的连锁问题;由于大多数农村的饲养条件较为恶劣,人工饲养更容易引发人畜传染病,对人类健康产生了一定的威胁;由于一系列的危害,容易造成家禽集中养殖地周边的居民产生反感情绪和不断投诉等民事纠纷问题。

1.4 农村生产中产生的秸秆问题难以处理

在农耕过程中,农作物的秸秆没有很好的处理方法,成为又一重要的污染源。将秸秆移除,土地的养分会流失且单位面积的收率将下降;将其弃于河里,则又易造成水源的污染;采取焚烧的方式,则产生大量的烟雾,难以散去,污染空气;采用沼气循环装置,成本过高,可行性较低且适用范围窄。

1.5 农村公共设施不够完善,政府和居民环境意识淡薄

我国的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还没有广泛普及,很多地区都还很落后,农村环境问题长期处于无人负责,无人治理的状况,政府各职能部门的分工不够明确,这些都为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解决带来了困难。相比于城市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农村居民的环境意识淡薄,政府往往一味注重经济效益的增长,而忽略对当地生态的长远影响。环境保护的先进理念在这些地区难以宣扬,并且很多针对城市污染而采取的解决方法和经验措施对农村环境问题都不适用。并且对于农村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远远跟不上实际上的需求,每年用于农村环境保护和治理的资金少之又少,甚至有些已经治理出成效的地区发生了二次污染,以致恶性循环。

2.农村环境问题的主要解决措施

2.1 国家和政府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在国家的“十二五”节能减排的指标中,可以建议将农村污染物排放量包含到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中,进一步督促政府加大对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力度和投入,明确各部门对于农村环保工作的分工,抓好农村环境问题的监督和治理工作,增强环境监管体制的约束力和公信力,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2 加大农村环保建设的资金投入,提高居民的参与意识

在农村环境问题的解决中,资金这一环尤其重要,污染的预防和治理都需要资金的支持。同时民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参与意识都非常重要,所以需要政府的工作人员经常对农村居民进行环境安全问题的重要性以及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环境保护科学知识的宣传和教育,让人们深刻意识到破坏环境的危害性,树立保护环境,创建和谐新农村的思想意识。

2.3 引进先进技术,大力发展污染小,产出高的生态型农业

引进国内外农村环境治理示范点的先进经验和技术手段,不断试验新的方法,对症下药,找出适合本地区环境污染预防和治理的最佳手段,不盲目模仿。与此同时,努力发展科技下乡,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改变污染重,产出低的原始粗放的农耕手段,代之以生态型农业种植的方法,将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秸秆,家禽粪便,塑料地棚等废弃物合理进行回收利用或处理成对环境无危害或危害较小的物质。定期对土壤,水源和大气进行监测,及时发现污染问题并及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

2.4 优化农村产业结构

尽量选用小剂量的优质肥料,并且选择效益好,无公害的农产品。采取集中管理的方式,在投入种植之前,对农产品的生长过程进行统一的规划,对污染物进行集中处理。淘汰落后的农业装备,最大限度的提高农作物的产出率,降低物质消耗、资源消耗和水资源的消耗,不断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搞好农业科学技术示范点的建设,组织农村居民开展农业攻关,大力推广农业适用技术以及机械化肥,努力减少滥用化肥带来的环境污染。

2.5 进行农村环境污染治理体系的建设工作

对污染重的企业进行集中整治和处理,关停一些不合格的项目。禁止三废的任意排放,尽力提高用肥和水分的利用率。努力建立健全农村环境污染治理体系,建立布局合理和产业结构合理的乡镇企业。通过科学管理和有效经营来提高农村防治污染的能力,积极探索新的管理模式,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徐元元,沈敏东,余杏生,陆华兵,徐康.谈新农村绿化需注意的问题[J].现代农业科技, 2008(5):60.

第9篇

【关键词】香格里拉县 农村环境 保护问题

一、前言

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而农业与农村也是自然和人之间的纽带,只有保护好农业资源,改善了农村的环境,才能够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尤其是党在十七大的报告中,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了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更体现出了农村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这就为香格里拉县农村环境保护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是实现“生态立县,环境优先”的战略措施。

二、香格里拉县农村环境保护现状

香格里拉县虽然在大力整顿,但是环境尤其是农村环境还存在诸多需要改进的问题。要对这些问题做出具体措施,也只有从环境保护现状入手。

1.农村的生活垃圾处理较差

对于香格里拉县来说,垃圾的处理比较差,除了县城中设置了一些简易的污水处理厂与垃圾处理设施以外,其农村中根本就没有这些配套设施。绝大部分的农村垃圾堆放比较随意,生活污水也是没经过处理直接排放到河水中,这成为了影响农村环境主要的原因。

2.农业生产污染日渐提升

据统计,香格里拉县每年的化肥使用量超过了6万吨,农药方面的使用量也超过了0.14万吨。据乡镇一农业推广主任说,过去的水稻仅仅防止2~3次,但是现在却要提高到4~5次,甚至有一些还达到7-8次,这样产出的粮食连农民自己都不敢食用。

3.破坏生态环境严重

由于农村的经济相对落后,加之严禁砍伐树木。在这样的情形之下,挖沙、石以及取土卖钱现象严重,尤其是在红星村附近最为严重,严重的破坏了农村面山的生态环境。

而且没有投入生态恢复资金,导致生态环境中的植被破坏严重。这样不但影响到香格里拉县生态旅游形象,同时也给偷挖乱挖之人有了可趁之机。尤为严重的还是红星村与一二村等。

4.工业排放污染严重

香格里拉县的工业排放经过一段时间的整顿,虽然略有好转,但是企业中的废气、废水以及废渣等排放还是严重,尤其是三废的治理上比较落后。这些有害的排放从各种渠道流入到了农村中,严重影响并威胁着农村环境。这些都严重污染着农村的环境,令人担忧。

5.农村的水体污染前景不容乐观

农村中的水体是人们生存的第一要素,但是随着香格里拉县的发展,这方面也不容乐观了。污染农村的水体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城镇中的基础设施的建设相比滞后与陈旧。经过统计,全县的污水处理率仅仅为32.5%,加之一些工业企业乱排乱放,经过城镇的河流受到了严重的污染,且出现着不断恶化的趋势,这对于人们的健康、农业的生产以及农村的环境都具有严重的影响。

其二,全县的大部分农村并没用设置化粪池,人畜的排放物都是直接进入地表成为了农田的肥料,且生活污水也不经过处理就直接流入地表与附近的河流、水沟和农田。

其三,农村的用水并没用经过检测,很多饮用水中的水质根本不达标。

三、香格里拉县农村环境保护对策措施

从香格里拉县农村环境现状可以看出来,存在的诸多问题急需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才能够及时的防范进一步恶化。

1.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

事实上,现在很多农民对于环保的意义根本没用认识清楚,也没用意识到保护环境就是为人类谋幸福。所以经过宣传教育,来增强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是非常有必要的。

1.1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是确保农村环境保护的必然要求。现在香格里拉县的农村中,因为种种原因导致环境污染是日渐增强。最终的结果就是人们的生存环境不断的恶化,人们的健康更是受损。这样的趋势,严重影响到了农村的经济持续发展。

1.2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首要条件。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内容就是做好农村环境保护,构建良好的农村生态环境。因为一个良好的环境,关系着人们生活质量与身心健康,关系着人们的生存和发展。

1.3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是实现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实现小康社会的一个主要指标看是改善生态与环境。由此可以见,加强农村的环境保护是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

2.加强环境保护的具体措施

让广大民众理解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只是实施具体措施的一方面,同时需要拿出相应的整改措施才行。

2.1严肃整顿破坏植被行为

对于农村中砂石厂与砖瓦厂要按照法律严肃整顿,该关闭的要关闭,该整改的就停业整改。其中尤为突出的是一中山附近的挖沙场、拉姆山等地方的非法挖沙场所要强制关闭。同时要统一规划处挖沙采石的地段,严格控制乱挖乱采的现象。

针对群众乱挖乱采的区域,比如贡比、纳帕海等地方,执法部门要克服重重困难,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将其关停。

2.2投入资金,加强恢复治理

这些年以来,香格里拉县大力投资到恢复环境中去,将那些破坏的地段进行恢复。2002年,香格里拉县投入8.9万元资金治理飞机场南尽台村民破坏的草场,总共治理了200多亩。2004年,香格里拉县投资了50万元,将夏那砂石场和松赞林寺石场进行关闭,并对破坏的生态植被进行恢复。

2.3加强农村水体和生活污染防治

要在农村中划定饮用水资源保护区,严禁有害有毒的物质进入,严禁污染物进入到饮用水中。还必须要制定出饮用水的水源保护措施,确保人们的饮用水安全。

对于农村的生活垃圾,要做到定点存放和统一收集,并要定时进行清运、建议的填埋处理等。对于垃圾中能够回收利用的要利用。同时,对于生活用水要因地制宜,分散和集中两种方式相结合的方式。

2.4加强土壤污染的防止

要在农村进行科学施肥和使用农药,积极的推广土配方的施肥办法,实施秸秆还田以及农家肥等方式。采用科学的饲养畜禽,切实解决因为养殖带来的水污染问题。

四、结束语

环保问题被世界所关注着,香格里拉县作为旅游县更是要首当其冲做好表率工作。而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是环保中的一个关键点,香格里拉县必须要从现状入手,根据本县的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策略,切实有效的抓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

参考文献:

[1]殷广平.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几点思考.河北环境保护,2008(9).

[2]申桂顺.山体边坡生态修复方法初探.生态与环境工程,2011(03).

第10篇

一、总体要求、基本原则和工作目标

(一)总体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通过“以奖促治”,推动污染防治的重点流域、区域和问题严重地区开展农村环境集中整治,着力解决危害群众身体健康、威胁城乡居民食品安全、影响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

(二)基本原则。注重实效,农民受益。有针对性地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切实改善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环境,保证农民得到实惠。政府引导,多元投入。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促进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加大投入,吸引社会资金,鼓励农民出资出劳。规范管理,公开透明。整治项目的确定、成效考核和奖励资金的使用要向社会公布,尊重群众意愿,接受群众监督。

(三)工作目标。到2010年,集中整治一批环境问题最为突出、当地群众反映最为强烈的村庄,使危害群众健康的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环境监管能力得到加强,环保意识得到增强。到2015年,环境问题突出、严重危害群众健康的村镇基本得到治理,环境监管能力明显加强,环保意识明显增强。

二、实施范围、整治内容和成效要求

(一)实施范围。“以奖促治”政策的实施,原则上以建制村为基本治理单元。优先治理淮河、海河、辽河、太湖、巢湖、滇池、松花江、三峡库区及其上游、南水北调水源地及沿线等水污染防治重点流域、区域,以及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范围内,群众反映强烈、环境问题突出的村庄。在重点整治的基础上,可逐步扩大治理范围。

(二)整治内容。“以奖促治”政策重点支持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畜禽养殖污染和历史遗留的农村工矿污染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和土壤污染防治等与村庄环境质量改善密切相关的整治措施。

(三)成效要求。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划定了水源保护区,在分散式饮用水水源地建设了截污设施,水质监测得到加强,依法取缔了保护区内的排污口,无污染事件发生。采取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妥善处理了农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并确保治理设施长期稳定运行和达标排放。通过生产有机肥、还田等方式,有效治理了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对分散养殖户进行人畜分离,养殖废弃物得到集中处理;对历史遗留农村工矿污染采取工程治理措施,消除了隐患。推广化肥、农药污染小的生产方式,建立了有机食品基地;在污灌区、基本农田等区域,开展了污染土壤修复示范工程,保障食品安全。

三、实施程序和监督考核

(一)申报程序。每年上半年,由环境保护部、财政部根据有关规划和年度预算安排原则及重点,年度“以奖促治”资金申报指南,提出具体要求。“以奖促治”资金由县级人民政府申请,经市(地)级环境保护、财政部门审核,省级环境保护、财政部门审查汇总后,联合报送环境保护部和财政部。环境保护部会同财政部组织审查。已有投资渠道的农村环境治理项目,按现行工作程序进行。

(二)资金管理。“以奖促治”资金是财政奖励资金,专项用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省级财政部门应在中央财政下达资金的20个工作日内,及时下达资金预算。资金使用实行县级财政报账制,县级财政、环境保护部门要加强资金审核和管理,确保专款专用、专项核算,不得截留、挤占和挪用。资金使用和整治进展情况要在当地张榜公布,实行村务公开。财政部会同环境保护部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违反规定,截留、挤占和挪用资金或有其他违规行为的,将相应扣减或取消安排下一年度资金,并按规定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三)监督考核。省级环境保护、财政部门要加强“以奖促治”政策实施进展和成效、资金使用、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群众满意程度等情况的考核验收,于每年2月底之前将上年度实施情况报送环境保护部和财政部。20*年已安排的“以奖促治”项目应于2009年6月底前完成,省级环境保护、财政部门要于2009年8月底前将实施情况报送环境保护部和财政部。环境保护部会同财政部对“以奖促治”政策的落实情况进行抽查并考核,考核的重点是“以奖促治”工作机制、责任制落实、治理目标完成、资金管理等情况。对按时完成治理目标、考核情况较好的地区,优先安排“以奖促治”资金;对未按时完成治理目标,考核情况较差的地区,将通报批评并取消申报资格、停止资金安排或追缴已拨付资金。

四、组织领导

第11篇

【关键词】农村生态环境;环境法制;环境立法;环境政策

【正文】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加快,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相比较存在着明显的不同步。昔日的山青水秀土肥村美的秀丽乡村,出现了水体大面积污染、土壤肥力下降、垃圾随意堆放、工业污染加剧的情况。长期以来由于国家政策、资金和技术支持力度不够,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落后于城市速度,对农村居民卫生和健康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尽管近期国家加大了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政策力度,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但由于农村的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叠加,各种新旧污染相互交织,工业及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使农村环境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并危及农村饮水安全和农产品安全,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就要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切实解决危害农民群众身体健康、威胁城乡居民食品安全、影响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关键在于是否建立健全农村环境保护的有效政策、法规与制度体系。

一、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表现

(一)水体污染严重,水生态系统破坏

农村水体污染主要表现是工业污水、农业污水和生活污水“三污合流”,未经处理的废水直接污染饮用水源,无法满足农田灌溉;同时近几年农村旱涝灾害频发,河流断流,湖泊萎缩,鱼虾绝迹,天然绿洲消失,水库蓄水减少,地下水位下降严重。

(二)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固体垃圾污染严重

长期以来,村庄建设规划差,基础设施少,道路无硬化、无公厕、人畜居住混杂、不可降解农膜使用量急剧增加却无法回收,固体垃圾随意堆放。

(三)农业生产不当,环境资源破坏严重

农民环保意识比较薄弱,滥施农药、化肥,恳荒围湖造田,乱挖乱采,不仅农业产品受到严重污染,也逐渐污染了土壤、空气、水源,对农业生态系统造成极大威胁。另一方面由于人多地少,再加上自然灾害多发,土地退化、沙化、碱化严重,进—步加剧了人地矛盾。

(四)集体林权改革滞后,林业生态系统破坏

集体林权改革滞后,经营主体不明确、经营机制不灵活、利益分配不合理,严重影响了农民发展林业的积极性。其次地方政府决策不当,盲目开发山区,发展果业,加剧了森林植被破坏。再由于农村经济落后,农民伐木为柴,乱砍滥伐现象屡禁不止,结果是森林生态系统的破坏,使生物多样性环境遭受了破坏,并造成了大量水土流失,土地蓄水量下降。

(五)工业向农村的转移,加剧了农村的工业污染

乡镇企业大多是一种以低技术含量、布局不合理、无集聚效应、粗放经营为特征的工业化。由于其生存环境、基础条件及管理水平的相对薄弱,造成污染后缺乏治理技术与资金,治理困难,使农村生态环境产生工业化污染问题。同时大量污染严重的城市工业企业搬迁到城郊或农村地区,或者直接将城市垃圾运往农村,造成城市工业污染“上山下乡”。

二、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法制成因与对策

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有着自然、历史、经济与社会等诸多方面原因,这里只对其法制成因与对策进行分析。现行法制状况对环境的保护力度不够,立法是从过去的经济发展为重,环境保护为轻出发,“环境立法缺位,农村环境管理机构匮乏,环境保护职责权限分割并与污染的性质不匹配,基本没有形成环境监测和统计工作体系” 。①所以,要健全和完善我国农村环境法制建设,以新的角度和新的观念完善环境法治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下面对影响农村生态环境法制建设成因逐一进行分析。

(一)环境政策原因环境政策原因主要表现是环境政策失灵。环境政策失灵是指国家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宏观政策失灵和微观政策失灵。宏观政策失灵集中表现为政府在宏观经济政策制定过程中忽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缺乏必要的环境问题保护对策,只到07年国务院专门召开的全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会议,才出台了《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才将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提到了新的高度。与城市相比,城市早已在这些方面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环境噪声和烟尘控治、工业企业污染物达标排放、循环经济与节能及减排、综合利用等方面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政策与措施。同时还有“创建环境模范城市”的鼓励政策以及有“飞行监测、限期治理、关停企业”等强制措施,而农村在这些方面几乎是空白。微观政策失灵是指具体的环境保护政策的缺陷而导致的环境问题。一方面是政策不够健全,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缺乏实效性强的政策,即使有政策但因原则性太强缺乏可操作性而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是已有的环境保护政策存在着不一致和不协调之处,尚需完善。无论是政策体系,还是工作力度,农村环保工作都还在起步阶段,其中农村生活污染治理、规模化畜禽及水产养殖污染治理、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土壤污染防治技术、农药和化肥面源污染防治等政策几乎是空白。因此,要根据农村环境问题量多面广、监督对象复杂的内在特点和工作基础薄弱的实际现状,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政策支持工作,在政策上倾斜,在经济上扶持,在技术上支持。要多出台农村环保财政补助、污染减排财政奖励等政策手段,推动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尽管中国农村环境与经济的矛盾有别于城市, 但城市环境保护积累的经验和各项管理制度足以供农村环境管理借鉴。” ②环境问题的出现与经济发展密不可分。资源、环境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和基础,农业可持续发展需要生态环境支撑。所以加大政策保障措施,优化农村生态环境,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二)立法原因

立法原因主要是指农村生态环境立法缺位,已有立法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不够。《环境保护法》立法时间较早,受时代影响侧重于工业污染控制和城市环境保护,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关注不够,仅有几个条文很简单。我国目前的诸多其他有关的生态环境法规,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对农村生态环境管理和污染治理的具体措施与制度规定不足。二是农业自然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缺乏统一规范,并且未能将农村环境、农村自然资源和农村生态的保护统一起来,农民的环境权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三是行政法规不到位,本应弥补农村生态环境的上位立法的过于原则性和不足这种情形,却未能出台一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综合性行政法规。“一些重要环境领域还存在立法空白,如土壤污染防治、农用塑料薄膜污染、农村噪声污染、农村生活污水污染、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立法基本是空白” 。 ③各地方即使有相关地方法规,在规定上也不尽相同,比较混乱,并且是条块分割,形不成完整统一制度体系。如农业部负责农业环境保护工作,主要是保护和管理农业环境,控制农药、化肥、农膜对环境的污染,推广植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国家环保总局负责农村村镇环境保护工作,各个地方政府所颁布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涉及到渔业、水利、林业多个部门,内容和规定都存在差异。因此,加强立法工作,完善农村环保的地方性法规体系是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将来的《环境保护法》的修改应强调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并制定农村生态环境单行法;相关法律法规的立法也要关注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同时尽快制定《土壤污染防治办法》等专项法规,逐步把农村环境保护纳入法制化管理体系之中,修订原有涉及农村环境保护而不适宜的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责权清晰,有效防止农村地区种植业、养殖业、工业、生活以及外来污水和废弃物的污染,防止农村生态遭到破坏。

(三)法律制度原因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方面,考察现有的有关生态环境建设的基本法律制度,会发现现有的制度比较零散、不全面,缺乏对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基本法律制度系统而明确的规定,无法满足生态环境建设的实际需要,从而导致制度缺位、制度执行和监督不力的情况。目前相关法律法规虽已建立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排污收费制度、污染集中控制制度、限期治理污染制度等一系列生态环境管理制度,但这些制度主要应用于城市环境污染的治理方面。同时在农村生态保护方面仍存在制度缺位现象,至今仍没有一套治理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制度具体安排。在这种制度缺位的情况下,诸如土地退化、水土流失、水资源浪费与污染严重等重大生态环境问题难以得到有效治理。再次,尽管在有些方面建立了制度,但由于制度执行不力,致使制度功能不能有效发挥。从环境污染的治理制度来看,如排污收费制度,资源收费制度虽然对控制环境污染有积极的作用,但在实施中存在着一定问题。此外,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计划、农业、林业、畜牧、水利和科技等多个部门,管理体制与环节多、各项治理措施相互脱节,造成制度执行和监督不力。因此要尽快建立起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制度。“农村环境保护制度和考核体系建设要尽快建立,将城市环保和农村环保置于平等位置,从法律、法规体系上,对农村环境保护制度的建立提供依据”, ④它是构成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法律的基本内容,对于实现生态环境建设法律的目的与任务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这些制度应当包括:除继续完善排污许可证制度、征收排污费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等制度在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中切实可行外,还应建立如下制度: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制度、农村清洁生产促进实施制度,生态环境建设问责制度、农村环保责任制度和农村生态环境考核制度,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制度、生态环境监测制度、农村生态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农村生态环境补偿制度、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生态环境破坏事故防范与预警制度、农村环境纠纷法律援助和公益诉讼制度等。

(四)政府管理原因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环境管理不当。主观上来看农村生态环境管理是有政策但政策在部门之间协调不足或冲突,无手段和措施来达到政策目标;农村环境管理机构匮乏,环境保护职责权限分割并与污染的性质不匹配,基本没有形成有效行政管理工作体系和管理措施。客观上是农村生产与生活中不科学的行为,长期形成的一些生活陋习和农村环保基础设施的缺失,企业地处偏远、点多面广,排污主体具有不确定性,监管主体很难界定,难以用城市的监管的手段与用行政执法的手段来治理。因此要克服以上不足,农村环境治理要走与城市环境治理不同的工作思路,要创新工作方法,增强服务意识,变监督管理为预防管理,变单纯的依法行政为服务与执法相结合。具体工作中要将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纳入年度考核范围,实行行政问责制的工作体制,形成党委领导、政府推动、部门联动的工作格局,落实工作人员与经费,探索多元化、市场化、专业化的农村环保治理社会化管理模式和机制。其次,制订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及年度实施意见,根据年度工作重点,将各项整治和建设任务分别落实到相关部门,并建立农村环境保护责任制,设立环境指标作为对乡镇考核的重要指标,专门出台年度生态任务和环保专项行动考核办法。再次,要强化农村环境服务与执法力度。在服务上,要象创建国家环保城市一样大力开展生态乡村示范创建,重点开展农村工业点源污染防治、生活污水与垃圾治理、农村畜禽养殖业的管理、土壤污染防治、流域河道整治、生态产业实施等关键工程。加大农村农业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的推广运用力度,落实好“以奖促治”和“以奖代补”的政策措施,做好农村环保项目申报,积极争取中央和省里的专项资金,加快推进农村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在执法上各执法单位要切实克服地方保护主义,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加强对乡镇企业的监管和对违法排污企业的打击力度,加大农村环境执法力度。

(五)生态环境技术规范制定与推广原因现阶段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还不强,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尚不足,对环境保护的知识很欠缺。滥用化肥与农药、秸杆随意焚烧、家禽粪便污染水源等问题日益突出,农民却对破坏环境的行为及其产生的后果浑然不知。长期以来,农民缺乏环保理念,而政府在农村环境保护中主导作用不足,农民缺少科学规范来保护环境,也缺乏科技与资金,导致农村污染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的市场机制难以建立。过去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随着各乡镇精简与压缩,基本处于瘫痪与失灵状态。既是尚存的农技推广系统由于缺少财政支持,也无法开展农业技术推广,从而切断了农民获取环保措施的最重要渠道。农村的环境污染治理正是由于存在着政策、技术、经济等方面问题,从而使农村污染治理体系滞后于农村现代化进程,基本没有形成有效防控与治理机制。因此要组织农业科技服务专家队伍,在农村中大力普及环保法律法规和科技知识,提高农村干部群众保护环境、防治污染和维护生态平衡的自觉性和责任感;要大力推广绿色植保和环保防治技术,引导农民发展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畜牧业、改善农村环境质量、地表水环境等环境问题;要发展生态农业,控制农药、化肥、农膜等对农田和水源的污染。积极推进农村环境的监测工作,加强农村环境质量监测。要针对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现状和农民群众的特点,采取符合农村实际、贴近农民群众的形式,制订简单易懂的安全控害技术规程,把农产品安全生产安全与监控、农村生活污染防治、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秸秆综合利用、水产养殖污染防治、农药化肥面源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等技术编发成切合实际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技术手册,把生活与生产活动的科学规范以及环境保护法律法规送到农民身边、农户家中,使环保科技知识与法律法规深入人心。

三、结论

环境法制建设是事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措施,因此针对农村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农村可持续发展。

【注释】

[1]李建平,《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对策研究》,《安徽农业科学》2007第3期35页。

[2]林真、李卫华、丁洪,《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污染问题及其治理措施》,《农业环境与发展》,2007年第1期32页。

第12篇

关键词:农村生态环境;环境法制;环境立法;环境政策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加快,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相比较存在着明显的不同步。昔日的山青水秀土肥村美的秀丽乡村,出现了水体大面积污染、土壤肥力下降、垃圾随意堆放、工业污染加剧的情况。长期以来由于国家政策、资金和技术支持力度不够,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落后于城市速度,对农村居民卫生和健康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尽管近期国家加大了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政策力度,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但由于农村的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叠加,各种新旧污染相互交织,工业及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使农村环境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并危及农村饮水安全和农产品安全,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就要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切实解决危害农民群众身体健康、威胁城乡居民食品安全、影响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关键在于是否建立健全农村环境保护的有效政策、法规与制度体系。

一、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表现

(一)水体污染严重,水生态系统破坏

农村水体污染主要表现是工业污水、农业污水和生活污水“三污合流”,未经处理的废水直接污染饮用水源,无法满足农田灌溉;同时近几年农村旱涝灾害频发,河流断流,湖泊萎缩,鱼虾绝迹,天然绿洲消失,水库蓄水减少,地下水位下降严重。

(二)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固体垃圾污染严重

长期以来,村庄建设规划差,基础设施少,道路无硬化、无公厕、人畜居住混杂、不可降解农膜使用量急剧增加却无法回收,固体垃圾随意堆放。

(三)农业生产不当,环境资源破坏严重

农民环保意识比较薄弱,滥施农药、化肥,恳荒围湖造田,乱挖乱采,不仅农业产品受到严重污染,也逐渐污染了土壤、空气、水源,对农业生态系统造成极大威胁。另一方面由于人多地少,再加上自然灾害多发,土地退化、沙化、碱化严重,进—步加剧了人地矛盾。

(四)集体林权改革滞后,林业生态系统破坏

集体林权改革滞后,经营主体不明确、经营机制不灵活、利益分配不合理,严重影响了农民发展林业的积极性。其次地方政府决策不当,盲目开发山区,发展果业,加剧了森林植被破坏。再由于农村经济落后,农民伐木为柴,乱砍滥伐现象屡禁不止,结果是森林生态系统的破坏,使生物多样性环境遭受了破坏,并造成了大量水土流失,土地蓄水量下降。

(五)工业向农村的转移,加剧了农村的工业污染

乡镇企业大多是一种以低技术含量、布局不合理、无集聚效应、粗放经营为特征的工业化。由于其生存环境、基础条件及管理水平的相对薄弱,造成污染后缺乏治理技术与资金,治理困难,使农村生态环境产生工业化污染问题。同时大量污染严重的城市工业企业搬迁到城郊或农村地区,或者直接将城市垃圾运往农村,造成城市工业污染“上山下乡”。

二、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法制成因与对策

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有着自然、历史、经济与社会等诸多方面原因,这里只对其法制成因与对策进行分析。现行法制状况对环境的保护力度不够,立法是从过去的经济发展为重,环境保护为轻出发,“环境立法缺位,农村环境管理机构匮乏,环境保护职责权限分割并与污染的性质不匹配,基本没有形成环境监测和统计工作体系”。所以,要健全和完善我国农村环境法制建设,以新的角度和新的观念完善环境法治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下面对影响农村生态环境法制建设成因逐一进行分析。

(一)环境政策原因环境政策原因主要表现是环境政策失灵。环境政策失灵是指国家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宏观政策失灵和微观政策失灵。宏观政策失灵集中表现为政府在宏观经济政策制定过程中忽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缺乏必要的环境问题保护对策,只到07年国务院专门召开的全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会议,才出台了《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才将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提到了新的高度。与城市相比,城市早已在这些方面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环境噪声和烟尘控治、工业企业污染物达标排放、循环经济与节能及减排、综合利用等方面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政策与措施。同时还有“创建环境模范城市”的鼓励政策以及有“飞行监测、限期治理、关停企业”等强制措施,而农村在这些方面几乎是空白。微观政策失灵是指具体的环境保护政策的缺陷而导致的环境问题。一方面是政策不够健全,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缺乏实效性强的政策,即使有政策但因原则性太强缺乏可操作性而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是已有的环境保护政策存在着不一致和不协调之处,尚需完善。无论是政策体系,还是工作力度,农村环保工作都还在起步阶段,其中农村生活污染治理、规模化畜禽及水产养殖污染治理、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土壤污染防治技术、农药和化肥面源污染防治等政策几乎是空白。因此,要根据农村环境问题量多面广、监督对象复杂的内在特点和工作基础薄弱的实际现状,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政策支持工作,在政策上倾斜,在经济上扶持,在技术上支持。要多出台农村环保财政补助、污染减排财政奖励等政策手段,推动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尽管中国农村环境与经济的矛盾有别于城市,但城市环境保护积累的经验和各项管理制度足以供农村环境管理借鉴。”环境问题的出现与经济发展密不可分。资源、环境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和基础,农业可持续发展需要生态环境支撑。所以加大政策保障措施,优化农村生态环境,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二)立法原因

立法原因主要是指农村生态环境立法缺位,已有立法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不够。《环境保护法》立法时间较早,受时代影响侧重于工业污染控制和城市环境保护,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关注不够,仅有几个条文很简单。我国目前的诸多其他有关的生态环境法规,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对农村生态环境管理和污染治理的具体措施与制度规定不足。二是农业自然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缺乏统一规范,并且未能将农村环境、农村自然资源和农村生态的保护统一起来,农民的环境权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三是行政法规不到位,本应弥补农村生态环境的上位立法的过于原则性和不足这种情形,却未能出台一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综合性行政法规。“一些重要环境领域还存在立法空白,如土壤污染防治、农用塑料薄膜污染、农村噪声污染、农村生活污水污染、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立法基本是空白”。各地方即使有相关地方法规,在规定上也不尽相同,比较混乱,并且是条块分割,形不成完整统一制度体系。如农业部负责农业环境保护工作,主要是保护和管理农业环境,控制农药、化肥、农膜对环境的污染,推广植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国家环保总局负责农村村镇环境保护工作,各个地方政府所颁布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涉及到渔业、水利、林业多个部门,内容和规定都存在差异。因此,加强立法工作,完善农村环保的地方性法规体系是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将来的《环境保护法》的修改应强调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并制定农村生态环境单行法;相关法律法规的立法也要关注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同时尽快制定《土壤污染防治办法》等专项法规,逐步把农村环境保护纳入法制化管理体系之中,修订原有涉及农村环境保护而不适宜的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责权清晰,有效防止农村地区种植业、养殖业、工业、生活以及外来污水和废弃物的污染,防止农村生态遭到破坏。

(三)法律制度原因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方面,考察现有的有关生态环境建设的基本法律制度,会发现现有的制度比较零散、不全面,缺乏对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基本法律制度系统而明确的规定,无法满足生态环境建设的实际需要,从而导致制度缺位、制度执行和监督不力的情况。目前相关法律法规虽已建立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排污收费制度、污染集中控制制度、限期治理污染制度等一系列生态环境管理制度,但这些制度主要应用于城市环境污染的治理方面。同时在农村生态保护方面仍存在制度缺位现象,至今仍没有一套治理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制度具体安排。在这种制度缺位的情况下,诸如土地退化、水土流失、水资源浪费与污染严重等重大生态环境问题难以得到有效治理。再次,尽管在有些方面建立了制度,但由于制度执行不力,致使制度功能不能有效发挥。从环境污染的治理制度来看,如排污收费制度,资源收费制度虽然对控制环境污染有积极的作用,但在实施中存在着一定问题。此外,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计划、农业、林业、畜牧、水利和科技等多个部门,管理体制与环节多、各项治理措施相互脱节,造成制度执行和监督不力。因此要尽快建立起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制度。“农村环境保护制度和考核体系建设要尽快建立,将城市环保和农村环保置于平等位置,从法律、法规体系上,对农村环境保护制度的建立提供依据”,它是构成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法律的基本内容,对于实现生态环境建设法律的目的与任务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这些制度应当包括:除继续完善排污许可证制度、征收排污费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等制度在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中切实可行外,还应建立如下制度: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制度、农村清洁生产促进实施制度,生态环境建设问责制度、农村环保责任制度和农村生态环境考核制度,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制度、生态环境监测制度、农村生态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农村生态环境补偿制度、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生态环境破坏事故防范与预警制度、农村环境纠纷法律援助和公益诉讼制度等。

(四)政府管理原因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环境管理不当。主观上来看农村生态环境管理是有政策但政策在部门之间协调不足或冲突,无手段和措施来达到政策目标;农村环境管理机构匮乏,环境保护职责权限分割并与污染的性质不匹配,基本没有形成有效行政管理工作体系和管理措施。客观上是农村生产与生活中不科学的行为,长期形成的一些生活陋习和农村环保基础设施的缺失,企业地处偏远、点多面广,排污主体具有不确定性,监管主体很难界定,难以用城市的监管的手段与用行政执法的手段来治理。因此要克服以上不足,农村环境治理要走与城市环境治理不同的工作思路,要创新工作方法,增强服务意识,变监督管理为预防管理,变单纯的依法行政为服务与执法相结合。具体工作中要将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纳入年度考核范围,实行行政问责制的工作体制,形成党委领导、政府推动、部门联动的工作格局,落实工作人员与经费,探索多元化、市场化、专业化的农村环保治理社会化管理模式和机制。其次,制订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及年度实施意见,根据年度工作重点,将各项整治和建设任务分别落实到相关部门,并建立农村环境保护责任制,设立环境指标作为对乡镇考核的重要指标,专门出台年度生态任务和环保专项行动考核办法。再次,要强化农村环境服务与执法力度。在服务上,要象创建国家环保城市一样大力开展生态乡村示范创建,重点开展农村工业点源污染防治、生活污水与垃圾治理、农村畜禽养殖业的管理、土壤污染防治、流域河道整治、生态产业实施等关键工程。加大农村农业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的推广运用力度,落实好“以奖促治”和“以奖代补”的政策措施,做好农村环保项目申报,积极争取中央和省里的专项资金,加快推进农村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在执法上各执法单位要切实克服地方保护主义,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加强对乡镇企业的监管和对违法排污企业的打击力度,加大农村环境执法力度。

(五)生态环境技术规范制定与推广原因现阶段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还不强,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尚不足,对环境保护的知识很欠缺。滥用化肥与农药、秸杆随意焚烧、家禽粪便污染水源等问题日益突出,农民却对破坏环境的行为及其产生的后果浑然不知。长期以来,农民缺乏环保理念,而政府在农村环境保护中主导作用不足,农民缺少科学规范来保护环境,也缺乏科技与资金,导致农村污染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的市场机制难以建立。过去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随着各乡镇精简与压缩,基本处于瘫痪与失灵状态。既是尚存的农技推广系统由于缺少财政支持,也无法开展农业技术推广,从而切断了农民获取环保措施的最重要渠道。农村的环境污染治理正是由于存在着政策、技术、经济等方面问题,从而使农村污染治理体系滞后于农村现代化进程,基本没有形成有效防控与治理机制。因此要组织农业科技服务专家队伍,在农村中大力普及环保法律法规和科技知识,提高农村干部群众保护环境、防治污染和维护生态平衡的自觉性和责任感;要大力推广绿色植保和环保防治技术,引导农民发展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畜牧业、改善农村环境质量、地表水环境等环境问题;要发展生态农业,控制农药、化肥、农膜等对农田和水源的污染。积极推进农村环境的监测工作,加强农村环境质量监测。要针对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现状和农民群众的特点,采取符合农村实际、贴近农民群众的形式,制订简单易懂的安全控害技术规程,把农产品安全生产安全与监控、农村生活污染防治、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秸秆综合利用、水产养殖污染防治、农药化肥面源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等技术编发成切合实际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技术手册,把生活与生产活动的科学规范以及环境保护法律法规送到农民身边、农户家中,使环保科技知识与法律法规深入人心。

三、结论

环境法制建设是事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措施,因此针对农村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农村可持续发展。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