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健康教育的干预策略

健康教育的干预策略

时间:2023-07-25 17:17:41

健康教育的干预策略

第1篇

常用高血压健康教育策略

根据目标人群的特征及预期目标确定的教育方式、方法称为狭义的健康教育策略。广义的健康教育策略是在狭义健康教育策略的基础上包含了相关的社会、环境策略[4]。在此我们仅讨论的是针对目标人群的健康教育方式和方法,也就是狭义健康教育策略内容。

基于危险分层理论的高血压健康教育策略:我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在国际危险分层理论的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更新,为不同危险分层的患者提供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5]。即针对低危及中危高血压患者,健康教育的内容侧重点为饮食指导、戒烟限酒、适度有氧运动、建立健康生活方式、帮助患者掌握测血压方法;强调实施个体化的饮食和运动处方,科学用药,教会患者高血压急症的应急处理。

门诊患者的高血压教育结果显示,与单纯药物治疗患者相比,运用危险分层理论进行药物治疗联合健康教育的患者所需降压药种类明显减少。有学者应用危险分层理论对社区高血压患者进行健康教育[6],结果社区高血压患者服药率提高、血压控制水平显著改善、并发症发生率降低。危险分层理论强调个体化教育,提高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基于个体化的高血压健康教育策略:系统化健康教育是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科学的身心教育,提高患者知识水平和自我管理能力,提高患者改变行为的自觉性。缺乏健康知识是多数患者血压控制较差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给予高血压患者系统化健康教育,能够使得血压控制效果理想[7]。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可定期举办健康讲座,或者通过专栏、板报、广播、播放录像等多形式、多途径的健康教育,向社区居民普及卫生知识和自我保健常识,针对不同层次的群体采取不同的策略。健康促进理论认为,生活行为的改变不是在短期内就能完成的,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8]。

基于自我管理的高血压健康教育策略:自我管理是在应对慢性疾病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一种对症状、治疗、生理和心理、社会变化的管理[9],强调医患双方的共同参与及患者对自身健康的责任。自我管理模式的目的是通过自我管理措施的有效干预,让患者具备应对和解决这些症状和问题的能力,主要包括控制疾病症状、解决躯体的不适、积极改变生活行为方式等[8],提高生活质量。

高血压自我管理是指通过健康教育帮助高血压患者掌握健康知识、技能,帮助患者自己解决疾病给日常生活带来的问题。研究表明,通过高血压患者的自我管理,可提高血压控制达标率[10]。随着高血压患者数量的不断积累,现有的医护人力资源已远远不能满足广大患者的需求,高血压自我管理模式弥补了原有的管理模式的不足,同时也大大改善了医患关系[11]。自我管理教育能让患者主动参与到疾病管理当中,掌握解决问题的技巧。高血压自我管理的方法主要为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如小型讲座、分发宣传册子及健康沙龙等,向患者耐心地解释疾病的发病原因、治疗现状及预后,减轻患者的恐惧心理,树立信心。但自我管理教育并非简单说教,而应包含教会患者解决问题的技巧,协助其做好疾病的管理。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健康教育课程主要包括认识何为高血压、如何设定目标与制定行动计划、如何进行疲劳的管理等。目前,自我管理健康教育主要应用在社区,改变以往单一的健康教育模式,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自我管理模式,使患者明白不良行为对疾病预后的影响;帮助患者消除引起复发的不良因素,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目前社区高血压健康教育策略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中青年高血压的社区健康教育管理服务较少:有研究表明,社区健康教育对象目前多局限于老年高血压患者[12]。针对中青年高血压的社区健康教育管理的经验仍较少。因此应该结合中青年高血压患者的特点,进行有效的健康促进行为。

针对高血压患者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服务较少:现代医学认为,医者应该把人理解为生物的、心理的、社会的3种属性的统一体,要从生物、心理、社会相统一的整体水平来理解和防治疾病。而目前针对高血压患者的健康教育服务却多是着重于高血压疾病本身的机理和诊断、治疗方法,往往忽略患者的心理干预[13],这也是目前高血压社区健康教育服务中的一大不足。

健康管理计划缺乏系统性和长期性:在对社会公众进行关于高血压的健康教育时,往往没有考虑到高血压疾病治疗的长期性特点,对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意识的形成的促进作用不理想。

健康教育服务的目的模糊:当前,社区健康教育的目的性不强也是广泛存在的问题,社区健康教育中,引导高血压患者树立对疾病的知、信、行的信念才是最根本的目的。而在当前的健康教育策略实施中却普遍存在着为了教育而教育的现象,健康教育工作局限于传授高血压客观知识的层面,实际效果往往事倍功半。

第2篇

一、青春期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1.调查方法——心理测验法

本调查采用德若伽提斯(L.R.Derogatis)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从感觉、情感、思维、意识、行为、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方面对青春期学生心理状况进行调查。

本量表每个题目均采用5级评分制,其中“1”表示自觉无该症状;“2”表示自觉有该症状,但对受测者无实际影响或影响轻微;“3”表示自觉有该症状,对受测者有一定影响;“4”表示自觉有该症状,对受测者相当程度的影响;“5”表示自觉该症状十分严重,对受测者影响严重。自我评定时间范围是“现在”或者是“最近一段时期”的实际感觉。

2.调查对象与调查结果分析①

(1)调查对象

以洛阳市初中一、二年级学生为被试,其中初中一年级713人,初中二年级701人,回收有效问卷一年级602份,二年级614份,有效率分别为84.4%和87.6%。

(2)调查结果分析

①初中一、二年级学生SCL-90筛选数据统计及结果分析

SCL-90的统计指标为总分和因子分。总分即90个项目单项分相加之和,总体反映受检者心理健康情况。因子分共包括10个因子,每一类因子反映受检者某一方面的情况,通过因子分可以了解受检者心理问题分布特点。按全国常模结果,总分超过160分,或阳性项目数超过43项,或任一因子分超过2分,可考虑筛选阳性,需要进一步检查。

表1初一、初二学生SCL-90各项目筛选人数统计表

从表1的统计结果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初中生中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心理状况需要进一步筛查。其中,初一需筛查的学生占总人数的36.39%,初二需筛查的学生占总人数的45.60%。

第二,在筛选原因中,因为因子分超过2分而被筛查的比例最高。

第三,在筛选项目中,无论是哪种筛查,筛查比例都随年级升高而上升。

表2初一、初二学生SCL-90因子筛选人数统计表

从表2的统计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初一和初二学生因子筛查排在前三位的均为强迫症状、敌对、人际关系敏感。强迫症状是指那种明知没有必要、却无法摆脱的无意义的思想、冲动和行为,以及一般的感知障碍,如脑子“变空”了,“记忆力不好”等。敌对因子指思维、情感及行为表现出厌烦、摔物、争斗和不可抑制的冲动爆发等。人际关系敏感指与人相处时的不自在感和自卑感等。这与青春期学生自制力薄弱、情绪焦躁、交际能力不强等心理特征基本吻合。

第二,无论哪种因子的筛选,初二的筛选比例都高出初一的筛选比例,呈现出随年级升高的趋势。

(2)初中一、二年级学生SCL-90结果差异显著性检验及分析

表3初中一、二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的年级差异

从表3可以看出,初中一、二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特点表现为:

第一,初中一、二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都较好,SCL-90总分平均分均未超过160分,各因子平均分均未超过2分。

第二,所有因子上二年级得分都高于一年级,在人际关系敏感、强迫症状、精神病性、其他、焦虑、躯体化、偏执、抑郁八个因子得分上存在着极其显著的差异,其差异检验概率P值均小于0.001,仅在敌对和恐怖因子上差异不显著(P值大于0.05)。

第三,初一、初二学生在SCL-90的总分上差异检验概率P值小于0.001,存在着极其显著的差异,说明初中二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显著比一年级学生差。

二、青春期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问题

为了解青春期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研究者与相关学校教师及决策者进行了访谈。总的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对心理健康内涵认识模糊、干预体系不健全等问题。

1.对“心理健康教育”内涵的认识模糊

目前对心理健康教育内涵的认识主要存在三种有待商榷的观点。

其一,“没心理疾病不谈心理健康教育”。在讨论心理健康教育时,许多教师过分关注心理疾病、紊乱或障碍,认为如果研究对象不存在显性心理疾病、紊乱或障碍,那就是心理健康;既然心理健康,就没必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什么是心理健康呢?美国医学研究所(1997)把心理健康定义为“一种健康的状态,以及在多变情境中应变的能力,包括处理压力的能力,与人相处的技巧,以及作出决定的能力等。”[1]这些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的,是惠及所有学生的。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不是针对个别学生的教育,而是面对所有学生的。

其二,视外在原因引发的行为或情感问题为心理症状。对于青春期少年来说,多数行为和情感问题源于社会、文化甚至经济因素,但有些教师却急于界定这些学生是否是心理疾病患者,也常把这种问题描述成“症状”,在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就急于进行心理评估、治疗和干预,甚至采用精神疾病诊断方法进行处理。但往往由于缺乏信息,这种匆忙判断往往是“虚惊一场”。当然,这也不否认个别青春期少年的问题源于心理内部紊乱,只是相对而言,这类少年占比例较小。

其三,心理健康教育仅针对患病个体,忽视致病因子。在讨论心理健康时,大家过于聚焦患病学生,却忽视导致其心理疾病产生的因素,以及与这一疾病产生相关的角色。很明显,影响学生学习、导致心理和生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是多重的。当学生把内外因导致的学习障碍内化为自己的个性,其心理问题会更加恶化。因此,营造一个健康的环境,完善干预体系,才能达到治标又治本的教育效果。

2.学校心理健康干预体系不健全

在心理健康干预体系中,存在着师资队伍薄弱、规章不完善、方法不周全、实施不系统等问题。

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政策重视不够。许多学校的心理健康干预方案大多是补充性方案,或者被认为是个别教师的事务,被视为学校的枝节工作,忽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2]。这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处于学校决策的边缘化地位。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和决策存在随意性。表现在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和决策主要源于特殊案例。当学生心理健康演变为心理问题(如情绪障碍、暴力和自杀意念等)时,学校才关注心理健康教育,才临时制定相关政策。因此,这些政策不仅是零散的,而且也常常被边缘化,以至于很少有人对其进行重构,或者与其他相关活动进行联结与整合。

学校、家庭、社会等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各自为政,相互脱节,“老死不相往来”,这使得心理健康干预低效、重复,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三、青春期学生心理健康干预体系的构建

要改变青春期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学校应积极构建基于学校的心理健康干预体系。

1.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制度体系

在制定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制度体系时,决策者应关注制度的完善性、干预措施的完整连续性、实施和评估的系统性、操作的灵活性、参与主体的多元性等。具体表现在:

第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维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稳定;第二,学校应坚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选择身心健康、有献身精神、乐于承担责任的教师制定相关战略,负责实施与评估;第三,干预体系应该确保多元主体的合作关系,确保每个参与者能够获得必要的资源,确保干预过程中的协调或整合,共同承担责任,最大限度地减少和专业界限带来的消极影响;第四,干预体系应该具有明确的目标预期,使每个人都能得到高品质的服务;第五,干预体系应充分发挥社会各方的优势和资源,确保激励措施和资源的可利用性,确保学校和其他社会资源的链接和整合,凝聚所有力量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第六,建立问责体系,确保每个人各司其职。

2.合理建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学校应按一定的师生比配置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其承担工作主要包括: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轻度心理问题的预防以及转诊前的干预,拟定降低心理健康问题发生频率的计划;制定应对普发心理健康问题或严重心理疾病的策略;心理健康问题普查等。

在应对个别案例遇到困难时,学校应组建专题案例团队。这个团队应该由社会工作者、学校心理教师、精神科医生以及临床心理学专家等人士组成。这种基于问题解决的方法融汇了专业人员、教师、家庭的智慧,可以有效讨论和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检讨前期干预的效果,重新思考战略并做可行的调节等。

3.社会医疗卫生组织及精神卫生服务部门的融入

很多学校所在社区医院有专门的心理健康门诊,拥有医疗卫生和精神卫生服务专业人员,以及相关诊断设施。学校应与这些服务机构建立联系,开展一些基于学校的心理健康服务和咨询活动,参与规划基于学校的心理健康服务措施,开发一些医疗卫生保健系统等。这种基于学校、多方参与的心理健康体系对健康知识普及以及一些特殊案例的处理非常有益。

4.学科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学科课程是学生接受学校教育的主要途径,结合学科教学渗透心理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策略。在目前,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主要有三种:①使之融入常规课堂教学内容和过程,视之为教学的一部分;②邀请专业人员实施特定课程内容;③开发基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校本课程。

实践证明,通过学科教学把心理健康教育“无缝”地融入到师生日常教学活动中去,是青春期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也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3]。当然,仅仅依靠一门课程解决相关问题,其效果是有限的,所以,整合学校课程计划,结合新课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形成全面的应对策略,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 Mental Health in Schools:Guidelines,Models,Resources,& Policy Considerations http://smhp.psych.ulca.edu。

第3篇

【关键词】肥胖;预防;体系

目前,全球肥胖症患者人数已经超过3亿人,而据2002年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成人肥胖率为7.1%,在大城市成人肥胖率高达12.8%,儿童的肥胖率已上升至8.1%,且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因此,世界卫生组织和美国心脏协会,对肥胖流行原因进行分析,提出和强调了多水平、多部门、多学科、多阶段的多维人群预防控制策略。有鉴于此,进一步结合本国国情,拟提出我国的肥胖预防体系如下,供各位同仁商榷。

1 政府主导

有助于政策和立法改变的活动可以发生在各级政府,重点是放在高能量和低能量食物或体力活动机会的相对可得到性和花费上。正式或非正式的政策改变干预是核心。

1.1通过政策,引导公众改善不良膳食结构和生活方式

近年来,政策和环境改变被认为是遏制胖胖流行的重要保证。在政策方面,包括通过零食的税收、水果蔬菜的补助、管理学校提供和贩卖的食物的营养标准及要求、限制对儿童进行高能量食物的广告宣传、增加营养标签管理、对企业的财政刺激(鼓励在城区有可得到性限制的地区设立超市)、或对学校体育教育和健康教育提出要求等来实施。税收机制可能的目标是将融资直接支持肥胖预防项目。工作场所政策可能包括为锻炼提供时间或设施和装备、为骑车上班族提供自行车以及淋浴、提供减重活动、或报销这些活动的费用或健身会员费。政策也处理体重监测和测量的问题[1]。如: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就在实行国家心脏基金推出的“Pick the Tick”的标签工程[2]。另外,近年来我国先后颁布了《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病预防控制指南》、《中国学龄儿童少年超重和肥胖预防与控制指南》(试用)等技术指南,并通过全国范围内的技术指南宣传活动、媒体解读会等形式,向公众普及了科学的营养与健康知识,引导公众改善不良膳食结构和生活习惯,在降低肥胖病发病率、提高国民素质和健康水平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1.2通过政策,组织实施肥胖防控规划

2009年新医改政策以及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积极预防慢性病的规划目标,强调在全国范围内普及健康教育,实施国民健康行动计划的重要任务,为肥胖病等慢性病综合预防控制提供了新机遇。我国党中央、国务院以及相关的政府部门非常重视儿童青少年的营养和健康状况,近几年就体力活动和健康营养方面,出台了相关的重要的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分析了中国儿童青少年肥胖、超重以及营养不足等营养不良问题和体质健康下降的急迫性,对我国儿童体质健康和肥胖的预防控制提供了重要指导。

1.3通过政策,建立肥胖预防的多渠道经费投入机制

由政府、社会、企业等多渠道筹措资金,在全社会内发起全国范围内的抵制肥胖运动,包括推动各项体育活动的开展、制定膳食或者肥胖指南、开展全民健康教育、肥胖高危因素的早期干预、限制学校不健康食品等;保障健康支持性环境的建设,如体育场、公共场所体育锻炼场地建设等;增加肥胖病相关的科学研究经费投入;在学校、社区以及企事业单位建立全民体质监测体系,建立全民健康档案,降低人群肥胖发病率,提高国民素质和健康水平,促进经济发展。

2 多部门合作

肥胖的防控是一项综合性工作,多部门的合作对保证政策及措施顺利实施至关重要。医疗卫生、食品、农业、教育、工商、财政、交通、媒体和传播、环境、文化以及其它部门联合起来,为全社会、工作场所、政府、公共卫生部门、保健组织促进健康意识和体力活动提供机会,使健康饮食和体力活动的生活方式很容易被人们接受和选择 [3]。

3 社会广泛参与

3.1 建立完善的社区、学校疾病预防职能

肥胖病与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等密切相关,适合在社区完成防治工作,因此将肥胖病防治纳入社区的任务中,在社区内开展以家庭为中心的健康教育和肥胖病预防科普宣传活动,提高全民对肥胖病危害的认识,积极预防肥胖病及其相关慢性病的发生、发展,对提高全民素质和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另外,学校应成为防治儿童、少年肥胖的主战场,应该将饮食营养结构、儿童青少年正常发育状况、健康生活方式等相关内容的学习纳入学校的课程。

3.2 充分发挥企事业的社会责任

企业服从政府有关食品产品政策的管理,更多地生产和销售健康和有营养的食品,使食品企业走向保护和促进健康的轨道;政府应与消费者团体和食品加工企业及广告部门一起形成适宜的多部门措施,处理食品市场营销并处理诸如赞助、促销和广告等问题[3]。

4 开展多形式健康教育

4.1 社区(家庭)健康教育

在社区内开展以家庭为中心的健康教育和肥胖病预防科普宣传活动。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家长的观点及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等对儿童的影响极大,故对家长的健康教育尤为重要。

4.2 学校健康教育

教育部门要把健康教育纳入学校的教学规划,在健康教育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动画、电影等直观、形象的方式,使青少年儿童正确认识肥胖形成的原因、肥胖对身心健康的危害以及预防肥胖的重要性。

4.3 媒体健康教育

利用电影、电视、网络、广播、报刊杂志等多种媒体形式,制作内容通俗、形式多样的膳食营养、健康教育以及肥胖危害等宣传教育材料,指导全民树立“合理膳食+适当运动”的肥胖预防观念,加强全民对肥胖危害深刻认识,避免强大的媒体广告对儿童的冲击,是一个值得提倡的潜在预防肥胖的策略。

5 三级预防策略

一级预防,是防治肥胖病的核心,重点在于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因此,肥胖病的一级预防主要针对健康人群中的超重者和有家族遗传史者等易患人群,进行健康教育,改变不健康膳食模式及生活方式,加强体育锻炼。

二级预防,即在疾病的临床前期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从而使疾病能够得到尽快、尽早治愈而不致加重和发展。肥胖病的二级预防针对中度以上肥胖患者,制定饮食和体育锻炼计划,监控体重、腰围变化,实现既定计划目标。

三级预防,又称临床预防或发病后期预防。肥胖病的三级预防主要控制肥胖相关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改变饮食结构,增加体育运动量,定期检测体重、血压、血脂等指标,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李榴柏.肥胖的预防及治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第4篇

论文摘要:国内高校积极探索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取得一定成绩,但尚未专业化和规范化。文章探讨了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困境,表现为目标不明确、队伍不专业、开展不规范、考核不激励。主要由大众媒介对高校心理危机事件的过分关注、高校师生对心理危机的常理性知识匮乏、学生工作者对心理危机事件的非理性认识、心理从业者对心理危机干预的非专业对接等原因导致。从操作性层面提出了ONES工作体系:目标体系、网络体系、教育体系和支持体系。

近十年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蓬勃发展,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已经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任务。众多高校积极探索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在组织制度、规章预案、运营机制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由于工作对象的特殊性、工作任务的敏感性、工作方式的专业性,导致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尚未专业化和规范化的开展,缺乏工作督导和评价机制,工作效果并没有达到预期。本文拟探讨国内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困难并剖析原因,继而从操作性层面提出建议和策略。

一、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困境

目前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很难高效务实的开展,在工作中流于形式,操作上落入俗套,总结里高谈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工作目标不明确

多数高校认为,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最终目标,坚持教育为主、重在预防原则,增强学生心理调节、社会适应和挫折承受等能力,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塑造学生健全人格。[1]这种观点强调发展和教育,聚焦于大学生的人格成长,虽然符合高等教育的规律,契合教育心理学的学理期望,但不利于工作实效开展。培养健全人格是高校育人目标之一,也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所以目标的“混淆”不能够明确定位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导致工作内涵和操作机制不明确。心理危机事件具有时效性和突发性,需要有一个明确的、可操作的工作目标。事实上,面向个别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功能、面向部分学生的心理咨询功能、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和面向学生工作的调研功能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四大功能。[2]心理危机干预功能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前提,是学校最期望、学生工作最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最能彰显的工作价值所在。

2.工作队伍不专业

以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为主的学生工作者是危机干预工作的主要执行者,专业主要是教育学和心理学。他们面对“正常”学生群体的心理教育与“一般心理问题”学生群体的心理咨询时可以胜任,但面对严重心理障碍和精神问题学生时,缺乏问题的诊断、识别和帮扶的能力,从而无法高效率地开展工作。其次,心理学专业学生在校课程体系是以追求量化和普适规律为导向的“科学心理学”,面向以人的幸福和发展为需求的“大众心理学”时便会遇到麻烦。此外,多数高校里接受全日制教育体系的心理健康教育从业者不多,两课教师、辅导员在短暂培训后就上岗,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或多或少地纠缠,导致工作缺乏专业持续性。所以,工作队伍不专业是导致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低效的主要内因。

3.工作开展不规范

多数高校制订了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方案和预案,在文件中明确了工作流程和操作程序。但在实际工作中更多流于形式,没有实质性地开展工作或者开展不规范。“校(心理中心)—院系(辅导员)—班级(心理委员)”三级信息工作网络已成为国内高校成熟的工作模式,取得了一些富有探索意义和应用价值的成果,网络符合当前高校学生工作系统的组织架构。首先,心理委员作为基层的一环,更多的是一个心理危机信息的发现者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者,他(她)无法承载起一些高校所界定的能力:心理问题学生的帮助者和心理危机事件的处理者。对于心理危机学生的隐私保护和已发生恶性心理危机事件的事后干预都不能过多地将信息对学生公布。过度地夸大三级网络特别是班级中心理委员的作用的倾向应引起重视。其次,辅导员多数忙于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教育事务,工作任务量大而精力很少投入在心理危机工作上,可能会出现心理危机事件信息不能及时地沟通。

4.工作评价不激励

处于心理危机中的学生数量很少,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具体繁琐、耗费心力,很难获得预期目标,取得工作效果不宜对外展现,导致部分学生工作者可能心存侥幸,不愿耗费太多精力。另外,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没有纳入到院系学生工作的考核评价体系,没有形成定性或定量的工作指标,无法从宏观角度对院系学生工作提出要求,没有奖惩的工作在操作中会打扣折。此外,心理危机事件突发后,高校重视当事人的善后和周围学生的心理干预,但缺乏对辅导员等学生工作者的心理援助,容易导致职业倦怠,影响工作绩效。

二、高校心理危机工作困境的原因分析

1.大众媒介对高校心理危机事件的过分关注

社会大众对大学生群体的高期望值,带来相对固化的认知印象:大学生是高素质的优秀人才,具有强大的抗挫折能力。过高的期望导致大众很难接受学生极端性事件事实,从而更加关注此类信息以验证认知。再加上不肯花费时间研读心理危机的知识,作为受众,很容易接受媒介所宣传的自上而下的信息。

大学生的极端性事件容易导致大众媒介过分关注或者不切实际的报道,虽然提升了媒介点击率,却忽略了非理性的报导容易给社会、学校、学生等带来持续的负面影响。

2.高校师生对心理危机的常理性知识匮乏

高校人才培养的主渠道是专业课堂。现实体制中“教”与“学”的相对分离,导致师生关系尴尬,仅有表面的专业联系,缺乏感情纽带联系。现有环境下,教师多应付单位的工作考核和量化指标,或疏于对学生的关爱,从而忽略教师的作用。如果给予学生持续的社会支持和策略建议将会帮助个别学生走出人生的低谷。

大学生自杀都有一定的预兆,包括一定的言语、行为、状态和综合症状。[2]如果师生能够对这些线索保持高度的敏锐和迅速地反应,将可能帮助学生安全度过危机,将校内危险降到最低点。

3.学生工作者对心理危机事件的非理性认识

学生工作者和学生工作的组织系统是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事实上的运营者和承载体,学生工作者的态度与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工作的开展。非理性认识可能导致工作流于形式,无法达到预期效果,无法成为学生工作者稳定的职业价值来源。所以有必要通过系统的专业培训和业务督导,建立理性认识,并具备高度的责任感,从而形成该项工作的强有力抓手。转贴于

4.心理从业者对心理危机干预的非专业对接

高校心理从业者的专业背景和教育经历使他们在面对严重心理障碍和精神问题可能导致的极端性行为事件时却无能为力,缺乏甄别、初步诊断、治疗的专业能力。而这些工作恰恰是精神卫生专业医疗机构(包括综合医院的心理科、精神科;专科精神卫生医院)能够从事的。

三、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出路:建立ONES工作体系

1.建立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目标体系(objective),清晰管理问题

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对象是因严重心理障碍或精神问题而可能引发的自杀或他杀倾向的极端性事件,目标是尽最大可能保证校园内不出事或降低潜在的不利影响。心理危机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导致管理和工作的复杂,所以代表学校层面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目标是对目标学生的初步诊断、甄别,评估危机程度并给出具体的建议;代表院系的辅导员的目标是对所辖学生情况的及时掌握和信息汇报;代表班级的心理委员的目标是对本班学生心理状况的及时汇报。

2.构建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网络体系(network),及时发现问题

在学生工作组织体系基础上,建立校(心理中心)—院系(辅导员)—班级(心理委员)三级网络体系,从而及时发现问题。做到工作的真正开展,还要坚持以下的工作原则:心理委员每两周上报一次本班学生的心理状况特别是重点关注的心理问题学生;心理中心的教师每一个月与所辖院系辅导员进行及时沟通,了解目标学生的情况,并给出具体的建议或策略;心理中心每两个月组织一次学生工作系统的重点关注的心理问题学生的交流会,建立预警对象库,及时地沟通反馈,具体到每位目标学生。此外,对于突发事件,做到随时发现,即时诊断,随时汇报,及时处理,按照工作预案,启动干预策略。

为了监督工作网络体系的健康有序进行,此项工作纳入到院系整体的学生工作考核评估体系中,通过奖励先进,促进工作的开展。用考核机制推动院系积极的思考问题,探索好的办法与举措。另外,建立心理委员协会,为心理委员的成长提供支持平台;在院系学生会中建立心理健康部,成为心理委员工作交流与沟通的平台。

3.建全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支持体系(support),专业处理问题

高校心理咨询机构与所在地区的精神卫生专业医疗机构之间建立科学有效的心理危机转介机制,及时将相关学生转介治疗。对有障碍性心理问题的学生但碍于情面不愿去就诊,邀请专科医生在合适的时间到校园内接诊;对有严重性心理障碍的学生(如抑郁症、神经症等)可在学生、教师的陪伴下到专业机构就诊;对有精神问题或严重心理危机的学生,要及时通知其法定监护人,协助监护人做好监控工作,并及时将学生转介,做好详细记录。

建立心理从业者与专业医生的工作交流机制,通过督导提供专业支持,促进业务提升。工作交流和督导是心理从业者能力提升,获取专业支持的主要途径。另外,特别要重视对经历危机事件的辅导员及其相关人员提供支持性心理辅导,或者提供假期,最大程度地减少危机事件对工作队伍的负面影响。最后,要结合危机事件,及时总结经验教训,通过经验的提炼提高师生对心理危机事件的认识及应对能力。

4.完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教育体系(education),科学预防问题

坚持“预防为主、教育为本”的根本原则,是高校做好此项工作的关键。高校通过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心理健康与危机干预意识,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是预防的治本之策。一是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通过公共选修课、德育课,普及心理危机干预知识,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他们以健康的心态融入社会。二是以心理健康状况普查为基础,及时发现学生中可能存在的心理危机情况,建立预警对象库,重点关注有较严重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家族史的学生,落实具体危机干预人和帮助人,做好危机预防工作。三是以团队训练和团体辅导为载体,增强学生的团队凝聚力,提高对班集体的归宿感,通过集体的力量和爱的温暖,促进他们融入到高校的生活中。

四、结束语

目标是工作的前提,网络是工作的载体,支持是工作的保障,而教育是工作的根本。只有四个体系形成合力,才能促进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走出当前的困境,取得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雷秀雅,等.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的五个维度[J].中国高教研究,2009,(1):90-91.

[2]倪士光,邱建玲.从操作性层面谈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的构建[J].科教论坛,2006,(5):104-108.

第5篇

关键词:网络环境;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干预;策略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一、引言

随着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近年高职学生培养过程中一些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成为不可忽视的教育问题。相比中学生来说,高职学生存在更多的压力,主要来自社会、家庭、学校等方面,因此心理干预和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本文对400名学生实施心理干预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结果进行调查。

二、资料与方法

1.基础资料

从长江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校”)2014级信息服务工程学院学生中选取400名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将其依据计算机表法均分为两组,每组学生200名,参照组实施基础干预和健康教育,实验组实施心理干预和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组学生中男生112名,女生88名,最大年龄25岁,最小年龄20岁;参照组学生中男生109名,女生91名,最大年龄26岁,最小年龄21岁。

2.方法

参照组实施常规健康教育,而实验组实施心理干预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措施为:①建设心理健康教育团队。高职院校管理层应该完善机构团队合作机制,形成信息化小组,在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基础上,明确划分成员责任和义务,全面落实心理健康教育。②优化网络环境。高职院校优化网络环境的内容主要包括促进家庭与社会共同参与、高度配合高职院校的工作以及加大经费支出,改善网络环境,监控学生网络行为等方面[1]。③完善规章制度。高职院校网络环境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构建完善的规章制度,保证健康、可持续地开展网络心理教育,重点是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有效约束学生的自身行为。例如,明确奖惩条例,完善网络纪律,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心理问题[2]。

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学生强迫、人际关系、躯体化、抑郁、求助、解决问题等指标,利用症状自评量表对学生进行统计和调查,利用分级方法统计学生各项心理情况,了解学生面对问题时的不同方式以及行为差异。

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均应用SPSS19.0软件统计我校400名学生的所有资料,两组学生患者SLC-90对比和应对方式指标结果等比较用“均数±标准差”形式表示,进行t检验,P

三、 结果

对比两组学生各项指标发现,实验组人际关系、躯体化评分没有显著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4)。实验组强迫、抑郁等评分均显著低于参照组,实验组应对方式中解决问题和求助评分均显著优于参照组,P值都小于0.05,存在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在网络环境下所开展的高职院校心理干预和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缓解学生抑郁情绪等,具有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 吸烟;认知;态度;干预性研究;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179 G 479 R 1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9)10-0905-02

有效地预防和控制青少年吸烟已经成为当前需要迫切解决的社会问题,也是有效控制我国人群总吸烟率、减少烟草对健康影响的关键[1]。我国大学男生的吸烟行为较为普遍,据2005年的相关调查报道,全国大学男生尝试吸烟率为73.0%,现在吸烟率为39.7%[2]。在大学生中开展预防和控制吸烟行为的干预,成为紧迫的健康促进任务。该研究以教师为干预者,进行集体与个人的健康教育活动、制定和实施控烟计划的方法,对大学男生进行吸烟行为干预,以探讨其干预活动对男性大学生吸烟行为的限制作用,以及建立预防和控制男性大学生吸烟的策略和措施。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方法,在某高校体育专业和石油专业的二年级和三年级34个班级中抽取21个班级,以同样方法在每个班级现在吸烟(最近30 d内曾经吸烟)的大学男生中各班抽取3人,共抽取62人,作为吸烟行为干预的对象。

1.2 方法 以深入访谈方式了解大学男生对吸烟行为认识、吸烟行为影响因素、戒烟经历及现在戒烟意向、戒烟障碍因素等。

干预期设定为6个月,由课题组教师和干预对象所在学院的教师组织并实施干预活动。干预活动包括:(1)以专题组讨论方式讨论吸烟危害、如何处理或避免使自己想要吸烟的情况等若干问题。此项活动分为4个小组,进行了5次讨论,每次50~60 min。(2)干预者与干预对象讨论并共同制订个人控烟计划,包括预期目标、抵制同伴吸烟压力和自我管理措施等,其间交流5次。(3)及时进行控烟指导,记录个人吸烟及戒烟状况。干预活动结束时,以问卷调查方式全面了解干预活动的结果,并分析比较干预前、后的吸烟状况。

2 结果

2.1 吸烟认识与态度 干预前,大学男生对吸烟危害健康的认识淡漠,表现在:(1)仅从大众媒体了解吸烟的健康危害,没有人主动关注吸烟所至的健康损害,尤其对吸烟可致心脑血管系统的损害不了解;(2)普遍认为现在吸烟对自己的健康不足以造成明显的危害,缺乏吸烟危害健康远期与累积负效应的观念;(3)将寝室作为吸烟的主要场所,忽视被动吸烟所致的健康危害;(4)不吸烟大学生对吸烟普遍采取了包容态度,使寝室内的吸烟现象有很强的经常性与聚集性。干预后,男性大学生对吸烟认识提高,态度转变。见表1。

2.2 吸烟量 干预前,大学男生日均吸烟量为5.2支,日最高吸烟量为26支;干预后有所下降,分别为4.2支、18支。干预结束时,85.5%的干预对象吸烟量明显减少,12.9%吸烟量无明显变化, 1.6%吸烟量增加。

2.3 吸烟的主动性 男性大学生吸烟行为的形成,始于同伴的吸引与成长中适应社会环境的体验。吸烟习惯的强化主要受到大学生活环境中自我管理的特点、充裕的闲暇时间和同学间相互递烟的影响。目前吸烟压力主要来自于同伴吸烟及递烟,以及学校环境对吸烟行为无明确限制。同时个人主观意识上对吸烟危害认识不足;父母亲对吸烟行为的理解、包容与无法管束;吸烟是社交场合必要礼仪的社会习俗;吸烟能带来心理压力的释放及情绪调节作用,都是吸烟行为的重要促成因素[3]。干预活动在认识与分析吸烟影响因素的过程中,力求引导大学生认识吸烟行为的自主性,使干预对象认同个人对吸烟行为的控制是控制吸烟的主导因素。树立健康观念,减少吸烟的主动性,增强拒烟能力是控制大学生吸烟的关键性环节。本次干预活动使87.1%的干预对象降低了吸烟的主动性。

2.4 戒烟 干预活动中,有15人没有尝试戒烟,占24.2%;其余47人均有不同程度的戒烟行动, 占75.8%。尝试戒烟者最长是150 d没有吸烟,最短是3 d没吸烟。干预结束时,有17人持续30 d及以上没有吸烟, 占27.4%,并认为自己足以坚持达到戒除吸烟的预期目标。

干预前, 认为自己吸烟没有成瘾性、可吸可不吸15人,占24.2%;干预结束时是 33人,占53.2%。提示戒烟会使男性大学生生理产生困难体验,控制与戒除吸烟行为具有相当程度的艰巨性。经过劝戒烟活动,认为自己考虑在学校期间戒烟的有40人,达64.5%,亦较干预前的24.2%有所提高,显示由于在吸烟危害健康认知与态度上的转变,并被鼓励和尝试戒烟,使其增加了戒烟的信心。

3 讨论

3.1 健康教育是预防与控制大学生吸烟的重要措施 国内外研究结果均显示,健康教育干预对吸烟控制具有重要意义[4]。本次干预活动在总体上起到了减少和控制男大学生吸烟行为的作用,有75.8%的干预对象尝试了戒烟,85.8%吸烟量明显减少,27.4%达到了戒烟的预期目标。显示吸烟态度与吸烟行为具有一致性[5],提高对吸烟危害的认识,转变对吸烟行为的态度,是对大学男生吸烟行为干预的首要任务,从能力、动机和态度角度入手是一种有效的青少年吸烟预防与控制的干预模式[6] 。但男性大学生戒烟意愿不强,此次干预活动中达到预期戒烟目标的人数有限,反映出吸烟的远期健康损害仍不足以引起大学生对戒烟的高度重视,认知确实是青少年吸烟的一个较强的影响因素[7]。调查结果显示,在大学生中进行健康教育,并采用教育、引导为主要干预措施的可行性。以项目形式开展控烟活动,并辅以实施个性化的戒烟方案,较为适合吸烟大学生群体烟草使用的控制。

3.2 教师在预防与控制大学生吸烟中有重要作用 此次干预活动是以认知行为方法为主的干预活动,仍然是以健康教育为主的一种干预活动[8]。大学生是一个自我意识较强的群体,干预活动需要其主动参与,并以转变健康观念与态度作为基础。大学教师作为干预者的特定身份,形成了对干预对象的权威性和影响力,与干预对象的主动沟通,又具有知识与情感上的优势,因此其实施教育与引导活动有着较强的亲和力。教师采用干预对象容易接受的沟通方式,在沟通内容上力求使干预对象认可吸烟对自身的健康损害,认同能以其他方式来调节个人情绪、缓解压力,认同放弃或减少吸烟的好处。教师在劝戒烟活动过程中融入了对干预对象的关心与鼓励、教育与引导,有利于提高干预的效果。教师是大学生预防与控制吸烟的潜在重要人群,可以通过组织和培训教师,帮助大学生控制吸烟行为。

3.3 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吸烟行为的预防及干预 本项目研究表明,吸烟男性大学生中的61.3%是大学期间开始吸烟的,其中52.6%是在大学一年级开始吸烟的。不吸烟大学生对吸烟行为普遍采取了包容态度,男大学生的寝室是吸烟的主要场所。个体从不吸烟转为一个经常吸烟者平均需要2 a时间,有效的预防和干预需要重视个体从不吸烟发展成为经常吸烟的过程[9]。目前我国高校对大学生吸烟的预防与控制还缺乏认识上的把握与实践上的行动,主要表现在没有进行系统的有计划的控烟健康教育和吸烟行为干预,为大学生提供的控烟活动非常有限[10],在管理上缺少控烟制度的建立。大学是大学生形成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的重要时期,学校是预防与控制吸烟的主战场,富有成效的健康教育与行为干预的实施将对全国青少年控烟工作乃至整个社会控烟带来重要影响[11]。高校要有效控制吸烟,关键是提高健康意识,主要途径是教育、交流、培训三大支柱的综合作用[12]。让大学生接受系统的健康教育,获得一系列与终生健康有关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为其培养健康行为习惯提供一个良好的支持环境,努力营造拒绝烟草的氛围和环境[11,13-14],是当前我国高校预防与控制吸烟的重点工作。在吸烟行为干预中,要运用系统和生态的眼光,将环境和个体因素中的重要变量纳入到干预方案中,使之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13],以保证干预的效果。高校应当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教育与干预活动,并不断完善干预效果的监测,同时加强控烟干预策略的适宜性和有效性的研究与实践。

4 参考文献

[1] 周雷,傅华,金辉,等.青少年对吸烟与控烟措施的认知研究.中国卫生资源,2008,11(4):169-170.

[2] 季成叶.中国青少年健康相关/危险行为调查综合报告2005.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282-283.

[3] 印爱平,贺尚荣,王博恺.男性大学生吸烟行为影响因素访谈结果与分析.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08,25(6):345-347.

[4] 孙玉芝,何佩惠.中国控烟健康教育现状及研究进展.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08,19(5):103-104.

[5] 吴荣先,JULIA AL,章红.中国大学生吸烟行为和态度研究.医学理论与实践,2002,15(5):532-534.

[6] 林丹华,方晓义.不同干预者在青少年吸烟行为预防干预活动中的作用.心理科学,2005,28(3):702-705.

[7] 刘翔,叶冬青.青少年吸烟的阶段性及其在控烟中的意义.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6,40(1):66-68.

[8] 胡俊峰,候培森.当代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6-31.

[9] 申文武,王国蓉,李继坪.青少年吸烟行为的影响因素与干预模式的研究进展.护理研究,2007,21(2):381-382.

[10]肖辉,李学军,袁媛媛,等.天津市青少年被动吸烟现状及干预策略研究.中国健康教育,2008,24(9):7678-7680.

[11]郭燕.青少年吸烟发生机制与对策.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2000,3(4):50-52.

[12]季成叶,陈天娇,宋逸,等.中国城市大中学生吸烟现状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9,30(2):109-111.

[13]林丹华,方晓义,李晓铭.环境和个体因素与青少年吸烟行为的发生.心理科学,2008,31(2):304-307.

第7篇

【关键词】 脑卒中  社区护理  一级预防  

        脑卒中包括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梗塞。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现均属于出现性脑卒中,脑梗塞属缺血性脑卒中。目前,脑卒中是全世界人口三大死亡疾病之一,成为人类第二大致死原因和首要致残原因。我国现有脑卒中者700万人,每年脑卒中死亡人数达160万人,75%以上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并给家庭和社会造成巨大负担。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一些有效的治疗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脑卒中的病死率和致残率,但并不能减少脑卒中的发生率。据国内外研究证明,70%以上的脑卒中是首发事件,是一种可以预防的疾病,而社区一级预防是基础,最值得关注。脑卒中社区一级预防是指通过早期改变人群不良的生活方式,促使人们积极主动地控制各种危险因素,从而达到使脑卒中不发病或推迟发病的目的。

        1 干预主体及对象

        1.1 社区医务人员是脑卒中一级预防的主力军  在脑卒中的防控工作中,社区全科医生的作用非常重要。社区医生和辖区内居民关系密切,能及时掌握社区居民的疾病动向,社区医务人员是脑卒中一级预防的主力军。据统计,社区一级预防有效控制危险因素,减少脑卒中患病概率可高达80%。

        1.2 脑卒中社区一级预防的干预对象  国内外一级预防的干预对象一般筛选35岁或40岁以上人群,重点是老年人群。由于脑卒中发病年轻化趋势,国内一般筛选35岁以上人群作为干预对象。干预对象的确定通常筛选暴露于某一种或多种危险因素者,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心房纤颤、肥胖及不良的生活方式(抽烟、酗酒、高盐饮食)等。高血压是引起脑卒中发病的重要独立危险因素,糖尿病对于脑卒中发病的相对危险仅次于高血压,通常我们将高血压患者和糖尿病患者作为重点干预对象。

        2 干预方法

        2.1 一级预防干预策略  一级预防干预的实施关键是在于预防策略和长期有效执行。干预模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筛选高危人群进行特殊干预,另一种是针对全社区人群进行干预。即在全人群中,对于无危险因素暴露的个体,进行一般健康教育;对于“易患个体”,在健康教育的基础上积极治疗和控制脑卒中的可控危险因素;对于“高危个体”,在一般预防措施的基础上,进行强化干预。通过采用全人群策略和高危人群策略相结合的综合干预模式,有效降低脑卒中发病风险。

        2.2 一级预防干预的主要措施是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脑卒中社区一级预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社区动员和健康教育使人群获得脑卒中预防知识,了解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危害以及如何预防。健康教育的实施可采用多种形式,如在社区定期举行健康教育讲座,发放健康教育处方、居民健康知识宣传小册子、疾病防治知识手册等;设立家庭病床等。

        2.3 向患者或家属讲述有关的医学知识,指出脑卒中的发病时间特点及其机理。在疾病高发季节及时间段注意检测血压、血脂,必要时监测生命体征。出血性脑卒中冬季发病率高,缺血性脑卒中夏季发病率高。冬季,由于寒冷刺激,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血管收缩——小动脉持续痉挛——血压升高。特别是当冷空气侵袭,气温急骤下降,超越了人体的适应能力时最易诱发出血性脑卒中。夏季,天气炎热,气温升高,出汗多,血液浓缩,黏稠度增加,毛细血管的舒缩功能障碍,则易诱发缺血性脑卒中。0:00~6:00,人们一般处于睡眠状态,迷走神经兴奋,血流缓慢,血细胞易聚集形成血栓,血栓阻塞血管,致血流不畅,易诱发缺血性脑卒中;6:00~12:00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高,可能与24小时血压峰值为于10:00有关,也可能与这一时间段为一日活动开始,节奏快,变化多,上午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有关。

        2.4 借助医疗手段进行防治:在疾病高发季节或自己感觉有发病先兆时均应及时到医院就诊,最好住院系统治疗1~2 个疗程。向患者及家属讲解药物的作用与副作用,强调高血压患者一定要坚持服药,不能擅自停药、换药和改变剂量,早晨用药一定要准确及时,睡前两小时内不宜服降压药。

        2.5 脑卒中一级干预的重点环节是针对可改变的危险因素进行积极防治的健康促进活动  脑卒中是多种危险因素长期、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高血压、主动或被动吸烟、糖尿病、肥胖等为可改变的危险因素,筛选出并改变单个或多个可控危险因素,是一级预防健康促进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高血压检出率,做好高血压病管理和治疗,是脑卒中一级预防健康促进的首要环节。社区干预策略的实施,在提高高血压的控制率和治疗率的提升,有效地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

        3  脑卒中社区一级预防的干预内容

        3.1 积极防治相关疾病  通过健康教育,使人们认识到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疾病为脑卒中的可控危险因素,并意识到危险因素长期存在的危害性。提倡改变生活方式:适度的体育锻炼、减轻体重、限制食盐摄入、戒烟、健康饮酒等。如果生活习惯改变3个月后,血压仍超过140/90mmhg或初测血压超过180/100mmhg,应给予抗高血压药物治疗,并坚持遵医嘱用药。

      3.2 合理饮食  饮食结构不合理,尤其是高脂肪、高胆固醇、高热量饮食导致血脂血压危险水平升高,是近年来脑卒中发病率显著上升的主要原因,故应控制每日饮食总热量,给予低钠、低脂、低胆固醇饮食,尤其要控制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who专家委员会推荐采用预防性食谱防治脑卒中,基本原则为:避免体质量过重;控制糖、脂肪、饱和脂肪酸、胆固醇、盐的摄入量;以素食为主,多食豆类及豆制品;少量多餐,以易于消化和清淡的食物为主,且以早、中餐为主,避免晚餐过饱;适量饮用茶水。尤其有脑卒中家族史的高危人群,做到合理膳食结构,营养素摄入种类齐全、数量充足、比例适当,饮水适当,防止病从口入,减少诱发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3.3 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  改变生活方式在脑卒中一级预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1)控制体质量。减轻体重能间接通过降低血压、控制高胆固醇血症和控制血糖来降低脑卒中风险。(2)戒烟。要尽量避免吸烟和吸入二手烟。(3)限制饮酒。研究表明大量(每天>40ml)饮酒可增加脑卒中发生风险,倡导限制饮酒量。(4)坚持体育锻炼。规律的体育锻炼可以预防脑卒中,主要是因为它能控制已知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和肥胖。根据年龄及身体状况选择步行、慢跑、骑车、游泳、太极拳等有氧运动,每天进行30分钟中等强度的锻炼,对于脑卒中有很好的预防作用。避免精神紧张和情绪激动,保持平和心态,节制喜怒哀乐和避免过度劳累、饱餐、用力排便等引发脑卒中的常见诱因。

        据有关研究发现不同性别脑卒中患者危险因素的构成不同,男性患者中吸烟和酗酒的比例高,女性患者则肥胖和血脂异常的比例高。提示在进行一级预防教育时,对男性要重点强调戒烟限酒,戒除不良嗜好;对女性应重点强调控制饮食和体质量,纠正血脂异常。

        4  脑卒中社区一级预防的干预效果

        我国开展的社区人群心脑血管病干预研究,在提高社区人群的心脑血管病健康知识、态度和行为水平,促进高血压的检出、管理和控制及减低脑卒中危险因素的水平方面取得明显效果。“中国七城市脑卒中干预实验研究”经过3.5年干预,干预社区脑卒中发病率减少63.9%,病死率减少53.0%。可见,脑卒中社区一级预防干预,可降低人群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降低人群脑卒中发病率、病死率和致残率。

        5  小结

        随着人们对人类健康与社会发展的双向作用认识的不断深化,对脑卒中发病的危险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引起人们的重视。社区卫生服务在脑卒中一级预防中注重多个危险因素的干预,通过健康教育,促使人们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根据不同人群需要,采用不同干预方式,如首诊负责制等,有针对性地制定干预重点,并结合患者自我管理模式,更好地控制危险因素,从而减少脑卒中的发生。

参 考 文 献

[1]王文.中国降压治疗预防脑卒中研究[j].医学研究杂志,2007,36(3):8-9.

[2]廖洪波.社区开展脑卒中临床预防的策略[j].中国康复,2006,21(2):133.

[3]饶明俐.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4-15.

[4]李亚珍,李晶.社区预防脑卒中的健康教育[j].中国实用医药,2008,28(3):178-179.

[5]吴升平,王文志,等.北京城区居民脑卒中综合性干预研究[j].中国临床康复,2002,6(15):2204-2205,2213.

第8篇

关键词:外来务工者;职业卫生知识;健康促进干预

据天津相关统计显示[1],近年来,天津的外来务工人员逐年上升,且文化水平较低、人员流动性大、居住地较为分散,且卫生状况差,在社区对外来务工人员开展健康教育效果不理想。因外来务工人员职业卫生知识与法律知识严重匮乏,易导致因职业危害提高,采取职业病积极防治措施,极为重要,因此对从业人员开展职业健康教育,提高职业卫生健康意识,降低职业病、职业危害发生率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次研究中,对天津两家民营企业中100名外来务工人员开展一年健康教育干预,对干预前后职业卫生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观察,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天津3家民营企业中100名外来务工人员为研究对象,男性59名,女性41名,年龄20~49岁,平均年龄(34.2±4.9)岁。在干预前,发放100份调查问卷,回收100份,回收率为100%,干预后再发放调查问卷100份,回收率为99%。

1.2方法 根据WHO中企业职业卫生和健康工作准则,以健康促进,开展健康管理、职工参与、支持性环境、健康教育和健康服务等进行综合干预。建立以企业领导和员工、部门负责人所组成的委员会,采取逐层实施方式,采取健康教育实施。将职业健康促进加入企业的战略计划中,并提出健康愿景,制定健康促进策略,如健康体检、职业培训、职业安全、设备检修与职业危害监测等相应制度。企业需要在健康教育中极大投入,采取宣传政策,开展健康教育活动,请专家进行定期开展专业健康教育讲座,每年开展职工健康体检,并建立健康档案。

1.3统计学分析 将研究所取得数据采取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χ2检验,P

2结果

外来务工人员的职业有害因素知晓率从干预前的61%,经干预后,上升至92%,职业卫生的总体知晓率,从干预前的53.6%,经干预后,上升至86.4%,差异显著(P

3讨论

在本次调查中显示[2],职业卫生的总体知晓率,从干预前的53.6%,经干预后,上升至86.4%,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在本次研究中,单以对职业人群健康构成影响的情况进行开展,促进民营企业能够建立起"职工安全健康和企业经济发展共进退"的发展理念,使外来务工人员,能够建立正确健康意识,职工的健康培训和安全素质,是对企业的安全生产息息相关,在职工的岗前培训,以及在职培训等过程中,加入卫生知识培训,对职业卫生知识明确认知,并提升自我保护意识,让职工的安全健康意识根深蒂固,能够自觉遵守企业规章制度,并遵守法律法规[3]。对健康防控知识熟练掌握,可以采取现场咨询、讲座和教材等方式,提高职工的健康基础意识,每周开展安全例会,培养骨干人员,起到健康知识宣传作用,采取这类干预模式,将外来务工人员健康理念提升。

根据相关调查显示[4],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国内许多大城市普遍聚集大量外来务工人员,在促进城市的发展的同时,也带来许多弊端,对于职业卫生知识,存在较大的空白,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职业安全问题屡禁不止,不仅影响到企业的发展,也对职工的自身生活质量带来极大的影响,降低了生活质量。以往大多采取社区健康宣教方式进行健康促进,但是因外来务工人口居住较为分散,且整体素质较低,往往无法取得较为显著的成效,职业卫生知识普及率未明显提升,成效不佳。在相关部门的推动下,采取企业健康促进干预方式,在企业的岗前培训,在职培训中,积极加入健康知识,促进职工在健康理念上的提升[5]。并加大在健康教育中的投入,使职工的健康认知工作,作为企业发展的组成部分,与企业的发展共同进步。员工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积极提高员工的健康意识,不仅能够提高企业的凝聚力,也可以促进企业的发展,提高企业的团队力量。在目前已经实施健康促进干预的城市中,经调查结果显示,实施后企业的生产水平普遍提高,且企业生产质量以及企业的团队精神、健康意识,相较于健康促进前,有明显上升,与本次研究结果一致[6]。

经本次研究也发在目前的健康干预中,也存在许多问题,民营企业的健康政策中,对于职工的出勤制度未完善化;企业中的职业卫生管理缺乏完整性;职工教育与健康培训未严格落实,制度不规范,对于职业健康促进干预工作而言,都是极大的障碍,不利于其实施。

从本次研究结果中显示,在干预前,外来务工人员的职业有害因素知晓率从干预前的61%,经干预后,上升至92%,职业卫生的总体知晓率,从干预前的53.6%,经干预后,上升至86.4%,差异显著(P

参考文献:

[1]伍丽群,周晓梅,余小鸣,等.深圳外来务工未婚女青年的及相关状况分析[J].中国生育健康杂志,2012,23(4):243-246,250.

[2]伍丽群,周晓梅,余小鸣,等.深圳市外来务工女青年生殖健康状况及服务需求调查研究[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13,21(12):820-823.

[3]高璐璐,陈清.广州市外来务工家长手足口病相关知识现状调查[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1,25(4):37-38.

[4]肖索未,高颖.外来务工者在流入地的社会支持研究--基于东部四城市的实证调查[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115-123.

第9篇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心理干预;策略

在经济发达的国家,心理疾患已成为社会熟知的疾病。在美国纽约:每年精神病发病率平均为8.3%,同时每年还以0.6%的速度在递增。在这个美国,有30%的人曾经接受心理治疗。近5000万人患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疾病,89%的人经历过沉重的心理压抑。长期以来,我国的学校教育一直沿用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存在着重智轻德、重表(身体)轻里(心理) 的现象,学生的心理问题较少受到重视。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的心理素质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分析

健康不仅是没有身体的残缺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以及社会适应能力。也就是说,健康包括三方面:一是身体健康;二是心理健康;三是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这无疑表明,人不仅要重视生理健康,而且要珍视心理健康。心理健康就是指这样一种心理状态,即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全感,能以社会上认可的形式适应外部环境,在遇到任何障碍和困难时,心理上都不会失调,都能予以克服。

1992年在南京召开的“首届全国危机干预自杀研讨会”上,中科院一项调查批露:中国每年死于自杀的人数14至16万,平均每天400人。教育部在1999年8月13日颁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二、心理健康的评判

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应包括:有正常的心理活动,智力正常,与同龄人有大致相同的喜怒哀乐和行为表现,言谈举止和思想活动符合社会规范;人际关系和谐,尊敬师长,信任同学,能宽容和谅解有缺点和反对过自己的人,喜欢和老师、同学在一起;有乐观、积极、进取的精神。对现状感到满意,对前景也觉得光明美好;能冷静、理智地去对待生活中的挫折的打击。学会用正确方法和态度去对待错误,对强弱不同的刺激能做到适度的反应,有忍受挫折、从失败中学习和总结经验教训的能力;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不患得患失。

三、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应对策略

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原因主要来源于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四大矛盾:生理和性成熟带来的新需要与社会地位之间的矛盾;性成熟意识增强与心理、道德上准备不足的矛盾;新的独立性需要与社会地位的矛盾;新的独立性需要与心理成熟水平的矛盾。对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要做到了解学生的气质特征,做到因材施教。首先是对中学生的接纳,然后是因势利导,切勿“逆向而行”,这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干预的根本。下面对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干预方法进行阐述。

(一)考试焦虑症。对成绩不好的预期担心,可能由于知识掌握不牢或者焦虑性格造成。主要表现为主观焦虑体验、行为不安、躯体症状。调整方法主要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考虑:打好基础、目标切合实际、积极暗示、淡化考试成绩并注重学习过程、自我放松和需求医生帮助。

(二)与发育有关的问题及应对。解决的策略包括性知识教育,树立正确观;正确引导、鼓励中学生异往;教导中学生与异往技巧,学会控制自己的感情;鼓励参加集体活动;帮助中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三)社会化问题。在人际交往中,产生强烈焦虑并主动回避。表现人际交往中害羞、局促不安、紧张等,以致影响正常的交往。这可能是由于挫折的打击、错误的认识、不良的性格等造成的。解决方案是消除自卑、树立自信,改变自己性格,掌握社交技巧。交友及集体活动对于社会化问题具有重要帮助。练习社会化的技巧和经验,交换与获得知识和经验,检验证实自己的看法,建立自我认识和自信心,培养彼此合作的团队精神,练习做领袖的机会。

(四)代沟问题。指父母与子女之间心理上的差异和距离以及由此引起的隔阂、猜疑、苦闷,甚至离家出走。解决的策略:平等交流,了解子女的需要和希望,设法给予解决;对子女不要过分唠叨,多给鼓励而不是责备;减少对孩子的过多的要求;尊重、理解孩子。

(五)加强挫折教育。挫折是指个人的欲望和目的,在实现的过程中受到遇到不可克服的障碍时而产生的消极情绪反应。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将会更加激烈,对人的心理素质,包括对挫折的承受能力的要求,将会越来越高。面对二十一世纪,我们的教育中缺少“挫折教育”是不行的。所以我们应该重视对中学生的挫折教育。

不对自己过分苛求。为了避免挫折感,应当把目标定在自己能力的所及之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不能强求别人符合自己的要求;疏导自己的愤怒情绪。发怒时尽量把怒火泄于其他方面,如打球和唱歌之上,以消火泄愤;能伸能屈。

四、结语

正确面对心理问题,积极疏导有利无弊。有人曾说;“一切的成就,一切的荣誉,都始于一个信念。”说得浅显易懂些:你习惯于在心理上进行什么样的自我暗示,就是成与败的根本原因。发展积极心态,走向成功的主要途径是:坚持在心理上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去做那些想做而又怕做的事情。

参考文献

[1] 陶玉凤.中学心理教育与辅导课程模式及设计浅析[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10期.

[2] 袁鑫.我国中小学心理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策略[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9期.

第10篇

【关键词】警卫官兵;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Abstract】The mental health problem of the security officers are concerned and studied progressively. The psychological crisis intervention mechanism is useful for understanding and controlling the mental crisis of security officers, helpful for them to increase the abilities to deal with the mental crisis and recover quickly out of the crisis situation, and leading them a positive attitude to study and life,it is the same significant to improve the mental health of security officers as the constructing the crisis intervention network.

【Key words】Security Officer; Crisis Intervention; System building

近年来,伴随着基层队伍的不断壮大,人数不断扩招,警卫官兵日益呈现年轻化,同时,受到警卫任务繁重、部队竞争以及其他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得警卫官兵在学业、感情、生活、择偶等方面承受着越来越多的压力。此外,警卫官兵较为集中严格的管理模式和力度,造成警卫官兵在心理方面将会承受更大的压力,从而使警卫官兵在心理方面也容易出现一系列的问题。

构建警卫官兵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目的是科学地对警卫官兵的心理危机进行干预。这个体系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心理危机干预预警;二是,心理危机干预策略;三是,心理危机干预队伍建设;四是,心理危机长期救援机制。

1 警卫官兵心理危机干预的预警

心理危机干预预警是指“通过对预警对象的有关信息进行分析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识别潜在的或现实可能发生心理危机的因素,发出危机警报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以减少心理危机发生的突然性和意外性的一种心理危机管理机制”。[1]

警卫官兵心理危机干预的预警是对心理危机爆发前的预测和干预,是一种比较超前的预测模式,是通过预警系统的预测进行有效的分析和研究,并快速发现和识别警卫官兵潜在的或现实的危机因素,从而进行系统评估,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减少警卫官兵的心理危机发生的突发性,并将突发事件的几率降到最低。

1.1 建立心理危机预警机制

确定预警对象和范围,即是通过采用一定的心理测试工具,对警卫官兵进行心理普查,建立警卫官兵心理档案,并及早发现有心理危机倾向的官兵,针对所存在的问题,及时确定范围及对象,从而拿出相应的办法和措施进行积极应对,把危机的苗头消灭在萌芽之中。

通过普查和建立完备的体系档案,对于消除警卫官兵的心理危机状况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心理档案的建立应当遵循严格的保密原则保护好来访人的个人秘密,避免造成官兵的隐私泄露。

1.2 开展预警信息评估

通过对警卫官兵所处的生活、工作、学习环境的研究,分析他们的思想态度,行为方式和特点,并掌握好客观环境的发展动态,从而敏锐的发觉各种环境的变化,确保当环境出现不利因素时,即可根据官兵心理危机的评定标准来评价其危机状况的严重程度,从而确保危机信息的预警,及时迅速的采取相应的方法和措施,有效干预。

2 警卫官兵心理危机三级干预策略

为了更好地加强和改进警卫官兵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使之更系统的,更方便的,更高效的为广大官兵提供保障和服务,为此尝试建立由心理联络员、心理辅导员和心理咨询中心组成的三级心理危机干预策略。

2.1 第一级干预策略――心理联络员干预

第一级心理联络员的设立可以看做为心理咨询中朋辈咨询模式在警卫官兵心理干预体系中的应用。心理联络员从官兵中的骨干和对心理方面有所研究的基层人员中选拔,相比较其他人来说他们更擅长做这方面的工作,因为他们有着比较好的组织能力和对心理健康方面的兴趣和责任。同时,这些官兵也为沟通专业机构和其他战友之间形成了有效的纽带和桥梁,可以帮助有心理问题的同志解开心结,也可以让专业机构中的老师及时深入的了解官兵的心理情况。

2.2 第二级干预策略――心理辅导员干预

心理辅导员,作为与官兵接触最多的专业心理工作者,可以有效及时的收到第一级心理联络员反馈的官兵心理健康状况,并通过交流和筛选,选择需要重点关注的官兵并及时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如果有迫切的需求,可以联系咨询中心的工作人员进一步处理。

2.3 第三级干预策略――心理咨询中心干预

心理咨询中心的专业工作人员对需要重点关注的基层人员,可以给出比较权威的专业建议,同时还可以对一级心理联络员和二级心理辅导员进行专业培训,方便及时的建立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增强防范意识。

按照上述方法建立的心理三级机制可以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心理危机干预策略,通过各个层次的有效沟通和反馈,可以实现信息传递和全方位覆盖,做到不遗漏每一个可能出现心理危机的官兵,并且给予最及时的帮助和治疗,做到快速发现、及时预警、及时干预处理。

3 警卫官兵心理危机干预队伍建设

良好的心理危机干预队伍应该具备较高的素质和优化的人员组成,并且有固定的培训来提高干预队伍的整体水平。[2]

心理危机干预队伍建设,不但要求心理危机干预人员具备最基本的素质,还要求具备一定的相关方面的专业知识,以便在执行任务时,能够确保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快的方式方法高效的发挥作用。要定期培训心理咨询师,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干预等实用技能的培训,根据培养目标编写辅导教材。[3]

3.1 应当具备娴熟的技能

心理危机干预人员要综合应用心理疏导、教育、治疗、心理矫正、放松训练等方法,这就要求担任心理危机干预者必须掌握相关方面的理论知识,同时还应当系统的接受心理干预技术的专业培训,才能够根据具体情况解决具体事件。心理危机干预人员要掌握的专业技能有:专心仔细,认真倾听并做出反应;在治疗的时候,思维、感情要保持一致,掌握必要的技巧;分析和诊断的能力,掌握最基本的评估和诊断的能力,探索多种能力和方法解决问题。

3.2 应具备完善的人格特征

心理危机干预受警卫官兵的负面情绪和日常生活中的复杂事件困扰的影响,这就对心理危机干预者的骨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是,要做到沉着冷静。面对毫无理智的求助者,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者的骨干能保持沉着冷寂的状态,努力的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在相对复杂的情况下,能够做到理智的分析求助者的病情,分析工作重点,科学制定行动计划。

二是,要具备快速的心理反应能力,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与一般工作不同的是,掌握好时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因素。所以,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者必须对工作危机中频频出现的心理变化做出快速的应对方案。

三是,保持积极的工作状态和充沛的精力。由于心理危机时间突发的比较突然,尤其是在天灾人祸面前,心理干预危机工作中的骨干的工作量和工作强度都比较大,因此要求从事心理干预危机的工作骨干必须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和充沛的体力,来应对突发事件。

4 警卫官兵心理危机长期救援机制

警卫官兵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是指采取有效应对的方法来帮助危机者从心理上消除危机状况,使受灾者的症状得到有效的缓解和消失,使其心理状况恢复到安全的状态,并使其获得应对灾害的技能来预防心理危机的发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4.1 确定心理危机的干预对象

对存在下列心理危机中的官兵,应当作为心理危机干预的高危人群予以特别关注,其中包括自杀企图的人员,长期睡眠障碍者,存在攻击行为者,情绪低落抑郁者,性格明显缺陷者,如果由上述现象或行为者应确定为心理干预对象。

4.2 实施合理的心理危机预防和教育措施

严密做好警卫官兵心理危机预防干预工作应当立足于思想教育。加强警卫官兵进行生命教育,正确引导官兵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善待他人,积极发展自我,树立自信,消除自卑,对官兵进行心理危机教育,让官兵了解心理危机,为什么会出现心理危机等问题,因此,应当在部队大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官兵树立现代的健康问题,帮助官兵优化个性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节能力,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一是,通过对官兵日常的工作、生活、学习、训练中的宣传,普及其对心理危机干预的知识;通过展开个体、团体咨询活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官兵心理上的压力,排除官兵心理上的困惑;通过心理危机预防及干预等方法,构建和完善警卫官兵中的高发人群的发现、干预等一系列的工作机制是警卫官兵心理健康教育与危机干预的主要任务。

二是,新兵和入警大学生的思想工作,对刚入伍的新兵和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从各方面入手向其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从根本上增强其心理素质。

4.3 建立并完善好心理危机干预系统

一是,要建立支持系统。部队要通过多种文体活动和和训练生活来丰富官兵的业余生活,培养官兵乐观进取、积极向上的心态,在部队生活中形成互帮互助、团结友爱的良好人际气氛。

二是,要建立专业的医疗救助系统,对有心理危机的官兵进行及时的治疗。

三是,建立阻控系统。对于部队可调控的容易引发官兵心理危机的人、事等,部队应协调相关部门及时处理,消除对危机者的不良影响。

4.4 建立心理危机跟踪制度

部队应根据官兵心理危机的程度建立档案,记载情况,组织心理危机干预骨干和专家定期以预防咨询等形式,对官兵的心理健康进行评定,然后将鉴定结果向部队有关部门进行反馈,对患有严重心理危机的患者,部队应当给予特别关心,要安排专人对其密切监护,并制定可能发生的应急预案,防止发生心理状况的恶化。部队心理健康组织机构应当对他们进行密切的关注,并组织心理咨询骨干和专家对其进行定期跟踪和风险评估。

在随后的时间内对存在心理危机的官兵进行必要的观察和监护,从而确保存在心理危机的官兵能够完全走出心理困境,重新获得并适应军事训练、工作生活的能力。

总之,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建设是个长期的、重要的工程,在实践工作中必须不断完善和改进,才能发挥作用,确保警卫官兵的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刘焱.青年官兵心理危机预警机制的构建[J].西南军医,2011(7).

[2]胡瑞.军校突发事件青年学员心理危机干预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硕士论文.

[3]李浴峰,单学娴,等.武警抗震救援部队“五位一体心理干预模式”的探索与思考[J].武警医学院学报,2008,17(12).

第11篇

关键词:游戏;适度干预

G613.7

游戏作为幼儿的一种自由自主的活动,教师少干预是正确的,但少干预并非说就不要教师的适度干预、指导。教师观察了解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对幼航行随机指导,不但不会影响幼儿游戏的开展,而且更能激发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

一、“适度干预”及其时机

那么何谓适度干预呢?所谓适度干预是指在事物或过程在临界状态下,所进行的一种干预,这种干预既不过多,也不过少。作为幼儿教师具备适度的干预能力是应有的教育机智,既要凭借教育理论,又要具有一定的教育经验,还要建立在深入的观察基础之上。恰当的适度干预,只有教师在掌握幼儿年龄特点的基础上,又具有了解了幼儿的个性特点能力,才能把握住这个教育时机。

二、“适度干预”原则及其把握的“度”

幼儿教师在游戏中充分地遵循适度干预观察性原则、尊重性原则、趣味性原则和发展性原则,才能较好地把握干预的“度”,有效地实施适度干预。

1.观察性原则

蒙台梭利曾强调:“教师必须培养自己观察儿童的愿望和能力”,从而了解他们,教育他们。“通过观察儿童,教师将学会怎样使自己成为一个理想的教育者”。 陶行知说过:“教育为本,观察先行”。观察不仅为游戏的准备工作提供基础,也是联结准备工作和干预游戏这两大部分的桥梁。观察、倾听的目的并不是让教师成为游戏过程的导演,而是通过注意倾听幼儿的对话,观察幼儿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行为语言,准确地了解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和需要,了解幼儿游戏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所以遵循观察性原则,才能确定何时适度干预,进而能从客观实际出发,对游戏做出合理、有效的指导。

2.尊重性原则

幼儿在自发游戏中,看似幼稚的行为实际上总是有一定的游戏情节,有一定的游戏设想,然而受到生活经验的限制、年龄特点的限制,游戏内容单一且重复,但游戏内容却是他们极其喜欢的。所以,在干预的过程中,教师要了解幼儿的性格、年龄特点,充分理解幼儿的想法,尊重幼儿,少用指令性的语言,最好多用建议性、提问式或者游戏者的语气,引导幼儿挖深游戏内容,扩展游戏。

3.趣味性原则

在幼儿游戏中,趣味性更能引起幼儿的兴趣爱好,也更能引导幼儿参与游戏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运用趣味的语言、动作,故事情节等多种能吸引幼儿的方式实施适度干预,使干预活动有一定的趣味性,不被幼儿排斥。

4.发展性原则

教师要有一定的发展观,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在游戏中,教师要准确地判断干预的必要性,干预策略的价值性,从而采用不同的适度干预策略,促进幼儿更好地发展。

在各种原则中,不论运用何种适度干预策略观察性原则是有效实施的前提,尊重性原则是有效实施的必要条件,趣味性原则是有效实施的关键,发展性原则是有效实施的动力。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确立了游戏在我国幼儿园教育工作中重要的地位,指出游戏是幼儿在园的基本活动,也揭示了游戏在幼儿身心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它在幼儿发展中的作用是任何其他形式的活动都无法取代的,而适度干预既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艺术,是教师智慧和经验的结晶!

三、“适度干预”策略及其应用

本文所说游戏主要指的是自发游戏或区域游戏等。自发游戏是幼儿自发自主、自导自演的活动,是幼儿最主要的活动。区域游戏是幼儿在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和儿童的兴趣、需要而创设的、具有操作性、探索性的环境中,自由选择活动内容和材料,以个别化或小组的方式自我探索、学习,在动手实践中与材料相互作用,利用和积累自己的经验和感受,获得身体、情感、认知及社会性等各方面发展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然而幼儿年龄小,自控能力差,生活经验缺乏,角色意识淡薄、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差,在游戏中时常会出现混乱、不知所措,不断变更游戏内容,出现消极游戏内容的现象,因此游戏中合理运用参与式适度干预、启发式适度干预和试探询问式适度干预等策略能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

1.参与式适度干预

幼儿受年龄、生活经验的限制,游戏内容、形式单一、易变,游戏水平较低。他们的游戏有时有一定的游戏情景,有一定的主题,但到最后不论是什么游戏,都发展为你追我赶的追逐游戏,或各自“自立门户”,各不相干。参与式适度干预能丰富游戏内容,加强幼儿角色意识,推进游戏进程。

2.启发引导式适度干预

英国伟大的哲学家约翰・洛克认为:“人生幸福有一个简短而充分的描述:健全的心智寓于健全的身体”,既身心要健康。《指南》也提出“身心并重”的幼儿健康观。在游戏中,教师应及时地发现、排除安全隐患,观察分析幼儿行为,启发式适度干预能及时发现幼儿身理、心理需求,为幼儿创设安全、良好、健康的游戏环境,从而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

3.试探询问式适度干预

在大力提倡团队精神的今天,相互间的合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成为能力培养中必不可少的方面。而现在的孩子总是遇到困难就措手不及,遇到困难就逃之夭夭,他们更多地是一起作“鸟兽散”,不会想到去解决,一起来讨论。试探询问式适度干预能引导幼儿学会讨论,学会相互合作,解决问题是非常必要的。

教师应做一名有心人,细心观察了解幼儿各方面的发展水平和内心世界,充分发挥教师的导航作用,尊重幼儿的兴趣和愿望,用幼儿的眼光来看世界,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创造有利条件来满足幼儿游戏的实际需要。“为儿童的独立游戏创造最近发展区”。教师还应具有较强的“随机应变”能力,巧妙点拨,使其延续、提高、升华,为幼儿的游戏穿针引线,但不能对他们进行过多的干预,更不能让他们跟着教师的意愿进行。我们应该在观察、尊重的基础上给予幼儿适度的干预,引导幼儿更好的游戏,促进幼儿发展!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 高血压病;护理;干预措施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1.36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1-0302-02

目前人们的生活质量是越来越好,与之相对应的富贵病也越来越多,尤其高血压病最为常见,不分年龄、性别,目前医学技术上对高血压病并没有很好的治愈方法,对患者只能采取维持治疗,尽量帮助患者血压降到正常水平,然后靠药物维持,但治疗效果并不是很好,目前护理干预在对高血压病的治疗中起到很大的作用,因此,在高血压病的治疗中医务人员应采取正确的护理干预策略,更好地辅助其治疗。

1 临床资料

1.1 资料 对2009年1月-2010年5月因高血压病来我院就诊住院的患者90例,其中男性58例,女性32例,年龄在37-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0.5岁,随机分为对照组45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17例,年龄在37-70岁之间,平均年龄在49岁,治疗组45例,其中男性30例,女性15例,年龄在40-75岁之间,平均年龄在51岁,两组有对比价值。

1.2 治疗 对照组采取药物治疗,给予患者降血压药倍他乐克,具体可先静脉注射美托洛尔2.5-5mg/次(2分钟内),每5分钟一次,共3次10-15mg。之后15分钟开始口服25-50mg,每6-12小时一次,共24-48小时,然后口服50-100mg/次,一日2次。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患者护理干预措施,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让患者正确认识了解高血压病,正确认识治疗高血压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明确高血压是可以控制和治疗的。对患者家属重点在于疾病知识、自我监测技能与家庭护理技能的教育,告诉患者高血压并不可怕,只要正确对待,完全可以控制,不要有心理压力,病对患者进行膳食指导,并对患者进行体重控制。对照组和治疗组患者进行3个月的跟踪寻访。

2 结果

对照组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恢复到正常水平所需时间为20天-65天,对三个月血压已经降到正常水平的患者进行血压测量,复发率在80%,治疗组血压恢复到正常水平所需时间为7天-40天,三个月后进行再次测量复发率在45%,与对照组相比明显较低。

3 结论

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血压降到正常水平所需时间较短,并且复发率明显较低。药物控制血压只是治标不治本,只能暂时控制,但不能维持血压,一停药血压就会上升,但是药物的副作用较大,有较多不良反应,并且还会有并发症,不易长期用药。护理干预在高血压治疗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可以维持患者的血压,能够帮助患者慢慢停药并且血压不再上升,因此,正确的护理干预策略在高血压病的治疗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

3.1 高血压病的护理干预措施

3.1.1 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护理干预的最基本形式,是显著提高人们对高血压的认识,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转变不良生活方式,培养健康行为的最佳手段。我们都知道,高血压病不可能长期住院治疗,血压升高时住院,血压达到正常水平,就要出院了,医生会给患者开些降压药物。因此,认真做好健康教育评估,针对不同人群开展不同的健康教育内容,对正常的人群,应重点告知高血压的严重性,其发病原因、特点,进行预防,有个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测量血压。对一些高危人群,进行改善,大部分都是由于饮食不良造成的,告知应该具有什么样的饮食方案,纠正不良饮食方式和生活习惯。健康教育形式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常见的形式有专题讲座、授课、座谈会、健康咨询、个别谈话;另外还有小册子、报刊、宣传栏、标语、电影、电视、录像、展览、戏剧、广播等。

3.1.2 心理干预 大量研究证实,长期的精神压力和心情抑郁是引起高咀压病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影响高血压病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护士应根据患者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和个性特征进行心理干预,以缓解高血压患者的情绪和精神压力,使其保持乐观心态,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利于控制患者的血压水平,改善患者的预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护理人员可对患者采取一些心理疏导、认知疗法、行为治疗等心理行为干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的紧张、焦虑心理,适当给患者放一些舒缓的音乐,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有个舒畅的心情。

3.1.3 膳食指导 国际公认的高血压发病危险因素是超重、高盐膳食及中度以上饮酒,因此膳食指导就成为护理干预中的主要措施之一。医务人员可在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制定膳食原则,指导平衡膳食,不偏食挑食,多吃粗粮。主要有减少每天的食盐量;少吃或不吃油腻食物,多补充蛋白质,注意补充钾和钙。研究表明,钾与血压呈明显负相关,而我国膳食营养成分常常低钾、低钙,故而应增加含钾多、含钙高的食物,如绿叶蔬菜、鲜奶、豆类制品等。多吃蔬菜和水果。试验证明,增加果蔬摄入有助于降低血压,其降压原理可能是水果、蔬菜、食物纤维和低脂肪的综合作用。人类饮食应以素食为主,适当肉食最理想。限制饮酒。饮酒和血压水平及高血压患病率之间呈线性相关,另外,饮酒还可降低降压药物疗效。因此应提倡高血压患者戒酒。

3.1.4 控制体重,一定要把体重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总之,护理干预措施在临床上已经得到很好的鉴定效果,在治疗高血压病的同时采取正确的护理干预控制和维持血压正常值,使高血压病得到更好的控制和治疗,从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沈翠珍,彭美慈,等.高血压病流行特点分析与社区干预对策[J].护理管理杂志,2007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