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线上小学语文教学总结

线上小学语文教学总结

时间:2023-07-25 17:17:4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线上小学语文教学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线上小学语文教学总结

第1篇

【关键词】儿童思维发展新论 小学语文教学措施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021-01

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更加成为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重要工具和基础知识,新课改中教育素质的实施为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带来了整体的变革,其中,儿童思维发展新论指导新型小学语文教学模式也逐渐的进入人们的视野,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和重视。虽然小学语文教学不断的进行改革和探索,但是还是存在着严重的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改善也非常重要。

1.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

1.1不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目前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更为明显。在这一阶段,教师通常习惯对小学生进行认字、写字等的训练,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训练,这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培养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出现这种情况,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教师对于学生学习能力认识不足,认为儿童只有初步逻辑思维,并不具有命题假设的抽象逻辑思维,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在对小学低年级阶段的学生教育时并不进行逻辑思维能力方面的培养和训练。

1.2忽视了学生原有的学习基础

有研究指出,儿童思维发展在学龄前母语的口头语言方面已经具备了很坚实、很强大的思维基础,并且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但是在现实的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导致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语文教学时更加注重拼音、认读、拼读、书写等方面的教学,而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学生思维的训练,单纯的教导学生借助刚学的拼音和注音、朗读和阅读一些诗歌,不仅使学生感到拼音学习枯燥无味,还浪费了很多时间。

1.3在课堂上不能合理把握提问和朗读的技巧

新课改倡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对学生进行提问,以启发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自身的思考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语感,增强学生的语言逻辑能力。很多教师为了实行新课改的理念和要求,经常对学生进行提问,加强对学生朗读训练的要求。问题的设置和朗读训练如具有启发性和引导到位,将会对学生学习语文具有重大意义,但是现实情况中教师对教学目标通常把握不够准确,并不能抓住课文的关键所在,这样进行提问,只会使学生产生畏惧,甚至对语文课程产生反感,产生相反的结果。所以,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提问要有效,防止失去提问应有的作用。

2.儿童思维发展新论指导下实现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应该采取的举措

2.1教师要正确理解和把握儿童思维发展新论的理念和要求

教师对儿童思维发展新论要有一个正确的把握和理解,这是能够实践好儿童思维发展新论指导理念的有效措施,所以,教师在进行语文教育时首先要高度重视理念的学习,并真正的认识到儿童学习语言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情感的沟通和思想的交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始终要保持“以语言运用为中心”的原则来进行教学活动的开展。

2.2利用多种语言实践活动和游戏来开展拼音教学

教师在进行拼音教学的过程中,要学会合理的分配和利用课堂时间,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对重点和难点的讲解上,尤其是对一些相对容易混淆的拼音要更加的重视,并加强学习指导,如对于b和p字母的学习,要让学生利用各种方法加强对这两个字母的学习和记忆,可以运用多媒体,让学生进行拼读。除此之外,教师还要进行实践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语言实践活动,对学生思维能力在拼音教学中的加强具有重要的作用。

2.3创设多种与汉字有关的活动来开展识字教学

学生的汉字学习不能只依靠反复的书写和背诵来完成,教师还要尽可能的开展各种与汉字相关的活动来对学生学习生字的兴趣和积极性进行激发,可以让学生进行猜字谜和编故事的游戏,或加一笔、减一笔、换位置等的方式对学生思维进行加强训练,例如教师在进行训练时可以以“旦”为例,运用加一笔的方式就是“一个日加一横就是?”,可以出一个谜面让学生猜,如“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等,鼓励学生们猜出答案,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们的好奇心和积极性,还对学生的思维扩散具有一定的帮助,达到最佳的记忆效果。

2.4采取有效的阅读策略加强对学生思维的训练,提高其阅读能力

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采用重点语句示范朗读和评价,并进行语句品析,可以运用这样的方法来提高教学阅读的质量。同时,还要把课文阅读和实际生活相结合,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例如,在学习《永生的眼睛》这篇课文时,小学生可能会无法理解无私奉献的精神,所以,这种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比较抽象的问题,教师课前要搜集一些相关资料来解释永生的意思。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能取得比较好的阅读效果。

3.总结

综上所述,要想在儿童思维发展新论的指导下实现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教师在小学教育期间进行长期而艰苦的努力,要加强对实践的研究和不断探索,为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做出积极努力。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 体验式阅读教学 有效构建

一、体验性阅读教学的概况

所谓体验式阅读教学具体指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某种方法让学生对知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阅读过程中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通过体验式的阅读教学可以创设引人入胜的情感意境,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由自主地进入那种意境,从而品味到知识的独特味道,得到情感的感悟、升华及熏陶[1]。

二、小学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的有效构建

1.小学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的重要意义

书本是作者或编纂者对某种东西的记载或描述,小学语文课本是汉语知识的开端,通过从小学开始学习语文知识为以后的汉语学习将会打下坚实的基础,而阅读语文课本则是学习语文知识的重要基础步骤,通过有效阅读可以让学生深刻体验到书本作者或编纂者对某种东西的记载或描述里所包含的理解与感悟,是对语文知识的再度体验。同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与语文课本之间就好比处在同一条线上的两端,通过体验式阅读教学可以让学生与语文课本之间的距离迅速缩短,融为一体,也就是以学生的亲自体验为主,以老师的引导为辅,通过这三者之间的联系与互动,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逐步体验到书本所包含的知识内容、内涵及作者或编纂者的感悟,从而得到情感的升华与熏陶[2]。

2.构建小学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的方法策略

(1)从情境中得到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情境是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意境,首先教师应根据语文知识内容及学生习的兴趣点所在,创建相应的知识意境,通过这种意境激发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求知欲望及对未知事物的探索思考。其次,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诵阅读及绘声绘色的演讲,再加上高科技多媒体视频或音频技术的适当运用,将语文课堂学习打造成一个氛围活跃、思维广阔、情景引人入胜的情感基地,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畅所欲言,充分发挥想象力及语言组织能力。

(2)在对话中得到体验,引导学生进行深切交流。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对话,可以使学生之间进行深切的交流,从而得到更深的体验。首先由老师提出一个观点,设置一个关于某个知识点的对话场景,然后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与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这种交流是不同观点的碰撞,各种心灵与情感的交融,从而使学生在不断交流的过程中体验到独特的生命价值,获得情感上的感悟与享受,这种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对话是多方思想碰撞与心灵交流的一个动态过程,是通过阅读体验生活、体验心路历程、感悟人生及生命的历程。

(3)在不断反思中得到体验,使学生得到认识的提升。

体验式阅读教学的着重点在于体验二字,而在阅读体验过程中需要反思与总结,这种反思可以是对某种抽象真理的反思,也可以是对经验的怀疑,更可以是在阅读过程中对自身某些不足之处进行的反思总结,而在这种不断反思的过程中,学生除了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之外,还提升了对自己的认识、对语文作者或编纂者的认识及对这个世界的认识,相应地学生的体验式教学的目的才真正达成。

(4)在实践中得到体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小学语文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知识课程,要进行体验式阅读教学就要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不断实践过程中进行体验,在掌握语文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首先,学生要熟练掌握语文知识,在学校安排的实践活动中,比如班级黑板报的设置,校园广播的安排播报等,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充分利用自己所学到的语文知识,这样不仅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能提高实践能力。其次,学生在熟练掌握语言规律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实践,比如在校内写板报稿、竞选演讲稿,或者在家里写信及生日祝语等,同样可以提高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而且可以让学生在解决生活问题当中体验到语言的魅力,在实践当中更能得心应手。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体验式阅读教学进行概况分析,探讨构建小学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的方法策略,主要有四个方面,即从情景中得到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对话中得到体验,引导学生进行深切交流,在不断反思中得到体验,使学生的认识得到提高及在实践中得到体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希望本文的分析探讨对我国小学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有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第3篇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每节课、每个教学环节不同的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本文就结合教学实践,在自主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谈些做法和体会。

一、创设问题情境,指导思维兴趣

在学习过程中,小学生往往感到困难的是对一个问题不知怎样去思考,从什么角度去思考,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认识规律等因素,抓住学生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在学生认知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实例实物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唤醒学生的学习欲望,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如在设置悬念上可以在教学新内容前,创设良好的情景,巧妙设问,以引起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的思维处于异常的兴奋状态。如教学《可爱的草塘》,我先把北大荒的风貌作这样的描述:“那草原的美丽是作者情愿所见,草塘大如海,美如烟,绿如翠,欢似童,动如浪,还有那草塘挤挤挨挨的鱼,清凌凌的河水……构成了一幅多美的图画啊!然而,北大荒的可爱,它的美远不止这些,你想欣赏吗?让我们一起走进去领略一番,怎么样?”老师形象的描述,学生听了,精神振奋,带着愉快的心情,迫不及待地阅读课文内容,主动探索,积极思考,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探索能力。与此同时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激趣,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把实物投影、录音、电脑等现代教学媒体运用于教学,以电、声、像化静为抽象的形象,入目入耳。教学《鸟的天堂》之前,先显示课文中大榕树的投影片,引导学生观察、提问:这是什么树?它的根、枝、叶各有什么特点?接着播放投影片,顿时银幕上出现众鸟纷飞的活动情景,并问学生现在的大榕树有什么变化?谁能描述一下这美景像什么?然后出示课题叫学生去读、去画、去议出是怎样描写鸟的天堂的?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主动去读,去探究课文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且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二、激发探讨争论,拓展思路畅通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以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对于开拓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起到了良好作用。如对有争议的问题,当学生提出了多种设想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争论,对于发散思维的结果进行比较,鉴别扬弃其不合理的烦琐拙劣的部分选择最优化方案,这就是把学生的思维聚敛到最佳路线上来。这样思维由发散到集中的转化契机使学生既放得开,又收得拢,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训练学生的语文语言是分不开的。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过程要靠语言表达,而语言的发展又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创造条件让学生更多地说理。如:教学阅读课第十一册第10课《宇宙生命之谜》可以围绕宇宙到底有没有生命,开一个辩论会。正方的观点是“宇宙中除地球外还有生命”,反方的观点是“宇宙中除地球外没有生命”,最后教师根据学生双方的争论进行总结说:宇宙是怎样产生的?有外星人存在吗?太阳什么时候会燃烧尽?人类能迁居到别的星球吗……宇宙中有无穷无尽的奥秘,等待我们去探索。这样争辩开放了课堂,解放了学生。学生积极参与,尽情发挥,在争辩中发展思维,展示个性,也较好地培养了口语交际的能力。

三、精心巧设训练,培养思维灵性

这里所说的训练是指课堂练习。练习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这是沟通知识与能力的桥梁。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精心巧设有指导性的课堂练习是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和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学习过一个新知识后,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从这几个方面精心设计练习:①围绕教学重、难点设计专项练习;②针对易混易错知识设计对比性练习;③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设计变式练习;④根据不同程度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通过训练,巩固基础知识,克服思维定势,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即:“发散――集中”的不断循环,就能取得理想的效果。语文是一门最接近生活的学科,语文知识 来源于生活实践,是生活的抽象化,它内容丰富多彩,最富有生活情趣;而学习的目的又在于运用,语文课也应该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课。然而,由于深受应试教育影响,语文教学变成了枯燥乏味的知识灌输,语文课堂也失去了应有的生机与灵性。这种现状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对立。语文教学要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教师必须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展示语文课堂的情趣与魅力,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求知的乐园。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加强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教学多术矣,运用在于人”。当然任何课堂结构引导学生探索创新,都不是单一地使用单种探究方法,而是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方能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作者单位:福建省邵武市教师进修学校)

责编 / 郑永田

第4篇

【关键词】领悟语感;训练语感;积淀语感;强化语感;锻炼语感

我酷爱小学语文教学事业,揣摩孩子的内心世界,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兴趣的大熔炉里语文教学的语感培养更为重要。如果从小学低年级起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语言魅力,将会为学生今后的写作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那么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语言魅力呢?从多年来的低年级教学经验我总结了以下几点做法:

一、积累生活,领悟语感

生活有多么宽广,语文就有多么宽广。为学生提供了贴近生活的最大可能例如《燕子》一课中写道“几对燕子飞倦了,落在电线上。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出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如果学生不知道什么是“五线谱”,不曾亲眼见过,而老师又未能采取其它方式来弥补这一体验的空缺,学生在读到这段文字时,脑海中就不能产生“五线谱”的表象,也无法感受到言语的意趣和情境的美妙,更无法达到“入境始与亲”的境地。所以脱离了生活体验的“语感培养”是苍白的。语言魅力全无作为语文教师就是要善于在学生对言语的感悟中,进行多方引导、点拨。激发生活体验的方法有很多很多,只要我们在教学中,潜心摸索,一定会有所发现。

二、加强言语实践,训练语感

加强言语实践是培养语言魅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如:小孩说话,完全是在自然形态下,靠听话与说话的语言实践形成口头语感的;还有许多成年人,也完全是在自然形态下,靠读文章与写文章的语言实践中形成书面语语感的。但在语言实践中自然形成语感,往往是低效的,并且是不完全可靠的。因此培养语言魅力一定要在课堂中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真正去动嘴、动手、动脑、动情。一位教师在执教古诗《草》时,将课上的十五分钟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当一回诗人,也来“创作”一首描写春天的诗。学生的热情很高,有的一边写一边窃笑,大概认为自己写的哪里是诗呀!有的写完一句就低吟一遍,认为通顺了再写下去。学生心中的诗是什么样子的,就大胆的写成什么样子吧!来感受一次“古诗文”创作的喜乐,焕起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向往。从一首首稚嫩的诗行中,我们看到了智慧和创造的灵光在闪亮。

三、比较思考,积淀语感

在小学语文教学范围内,教师如果能作到深入浅出,“蜻蜓点水”般地向学生介绍一些修辞手法也未尝不可。只有在学生对语言作品的感悟过程中点点渗透,才能更好地为语感的深化服务。否则就会变得抽象、空洞令人难以理解。如在教学《两只鸟蛋》中,我为孩子们朗读“我仿佛听见鸟儿的欢唱,抬起头来,把目光投向高远的蓝天。”当学生发现我的朗读中少了“仿佛”一词时,马上毫不客气地指出。我问:“这有什么不一样呢?你也来读读吧!”孩子们认真地读了起来,并把自己的感受与大家交流。刚开始,他们也只是感受“男孩并不是真的听见了鸟儿的欢唱,而是想象”。我接着引导他们想象男孩还鸟蛋后的心情,再把“仿佛”一词放到句子中反复读,说说自己内心的感受。结合比较朗读感悟,使他们明白了:“仿佛”不能删去,“仿佛”就是好像的意思,小男孩并不是真的听见了鸟儿的欢唱,而是表达了把鸟蛋还给鸟妈妈后自己愉悦的心情。

四、训练朗读,强化语感

古人早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之说,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有多种,如朗读、美读、精读、速读、泛读等等,类型不同对语感培养的侧重也就不同。

(一)朗读可使语感细腻

它是一种心、眼、口、耳并用的学习方法。学生在朗读时,能从言语的声音、语气、句式等更多个角度体察作品的内蕴,“使其言皆出于我之口”、“使其意若出于吾之心”。

(二)美读使语感美妙

它要求学生在读文时把作者的情感传达出来,要读得抑扬顿挫,感情充沛,“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陶醉于作品美好的内容与形式之中”,在教学中,教师注重朗读技巧的指导,放手让学生去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并体现了朗读的层次性,学生读出了情调,真正做到了读中感悟,读中生情,达到了以情育人的目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如教学《两只鸟蛋》时,为了让学生理解“焦急不安”,我让孩子们带着强烈的好奇心观看了鸟妈妈孵化鸟蛋和小鸟成长的视频。24双小眼睛都紧盯着屏幕,嘴里发出轻微的惊叹声。于是我用引导性的语言把学生带入智力最近发展区(1、鸟妈妈像我们的妈妈一样也很爱它的孩子。它是怎么照顾小鸟的呢?2、如果有一天,鸟妈妈细心呵护的小鸟不见了,它会怎么样?),唤起他们的想象能力,尊重学生内心的体验与感受。当我再次让学生读读“焦急不安”时,学生们纷纷举起手来想读这个词语,有的读得涨红了小脸,有的读得握紧了小拳头,有的几乎读得要站起来了。

学生对作品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特情感体验,这里我并没有生硬地讲哪里该轻读,哪里要重读,仅仅是稍加点拨而已。这样,才能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交流,进而产生情感共振效应。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第5篇

我是工作在敬仲镇教育战线上的一名普通教师,1998年7月毕业于山东省淄博第二师范学校幼师专业,并被分配到敬仲中心小学任教。

在工作的五年时间里,我勤勤恳恳,扎扎实实,脚踏实地地做好一个教师的本职工作,认真完成学校领导交给我的任务,虚心向各位老教师和优秀教师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并注意不断阅读有关教育教学理念和实践的书籍,充实自我。在学校中,我担任的是语文教学的工作。从一开始的二年级语文教学,我便参加了学校组织的,由赵美花老师指导的“小语整改”实验。在实验中,我大量阅读了各种有关书籍,并认真向学校有经验的优秀教师请教和学习,多次观看优秀教师的观摩课录象,参加学校组织和镇、区组织的听课活动。同时,赵美花老师也多次到我校进行课堂教学指导。经过自己的努力和各位教育前辈的帮助,我班学生的语文成绩在镇统考中名列前茅,同时我也在我校开展的“教案改革”研讨会上执教了一节区级公开课,受到于会领导和老师的好评。就在这一学期和学年的结束,我被评为“镇教科研先进个人”。在以后的三年中,我继续担任这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继续实践着“小语整改”实验的优越性。在这三年中,我所教班级的语文成绩一直在镇统考中名列前茅,我也连年被评为“镇教科研先进个人”“镇优秀教师”“镇教学新秀”和“镇教学能手”。

从1999年开始,我便担任了学校语文教研组长的职务,负责全校的教育科研工作,特别是诗文素养实验的研究工作。从潍坊实验小学学习回来,我便投入到该实验的紧张工作中去。搜集古代诗词,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古诗,根据难易程度编排成册,与另外几位教师一起编印了学校的实验教材《小学生诗文佳作选》共五册,并在全校进行了这项实验的推广。去年,我担任了四年级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同时继续担任学校语文教研组长职务,并负责学校诗文小组的训练工作。在这一年中,我牺牲了大部分的休息时间,研究教学,组织学校诗文小组训练。工夫不负有心人,在我的努力下,我所教四年级两个班的语文成绩在镇组织的竞赛和统考中分列第一和第二,为学校争得了荣誉。同时,在我训练的诗文小组中,所有学生都能背诵古诗词300首以上,有六个人突破了500首。在今年七月份,区里组织的“基础教育现场会”上,区委书记和市教委副主任亲自检查学生背诵古诗情况,并做出了高度评价。在济南市教委组织对我校的参观中,省统战部领导对我校的视察中,我所组织的诗文小组展示均受到各位领导和教师的好评。由于工作成绩突出,我的年终考核成绩被评为“优秀”,并被学校推荐评为“区优秀教师”。

在工作中,特别是在自己取得成绩的时候,我还善于总结自己的各种经验。在教学之余,我认真撰写各种教育论文,先后有许多篇文章在各种征文中获奖。其中,《论现代语文教学与诗文素养实验的结合》《古典诗词与现代教育的结合》等多篇论文获省创造教育研究会论文三等奖和一等奖。同时,我非常重视班内学生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的培养。我所教的许多学生在征文比赛中获奖。如:王新培同学在二年级时写的《动物运动会》,在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的看图作文比赛中获得一等奖;孟晨同学在五年级所写的《游马踏湖》获“关爱淄博”征文二等奖;去年,有五名同学在全国校园文学征文中获奖,我个人也多次被评为优秀指导教师。

第6篇

新的学期,为了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要求,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切实做好我校语文教育教学工作,特制订2020学年第一学期石岗小学语文教研组工作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我们学校将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教学工作,以“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为所有工作的落脚点,遵循《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提升每个语文教师的素养,从而全面提高我校语文教学质量。以优化课堂教学作为突破口,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出发点,加强研究,反复实践,不断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二、工作重点:

1、加强校本教研有关经验材料及各类教育专著、教育杂志的学习,以读教育专著、教育杂志为依托,打造“书香校园”。

2、交流教学反思。坚持进行教学反思,并进行课后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能力方面的研究,做到课后有反思,阶段有反思,学期有反思。

3、交流教案(包括周前备课的教案),要继续扎实有效的开展周前备课、个人备课、级备课组说课、年级磨课、个人反思、集体评课、优化改课活动,进一步改善科组教研活动的内容和方法,尤其是要探讨阅读教学设计、教学预设,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备出有阅读特色、讲实效的课。认真开展阅读教学案例研究,确立以学科教研组为阅读课例研究的实体和中心,以随堂课、研讨课、观摩课为主要范例开展案例研究。

4、加强对课标的学习研讨,集中学习新课程的理论,确立新的育人理念,提高认识,提升理论水平。对教学模式的研讨,形成独有的、适合我校的教学模式去推广。

5、认真组织开展“阅读精品课”展示活动,深入研究教学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

三、工作措施:

我校语文教研组将发扬求真务实的作风,加强课堂教学管理,创新教研活动形式,开展扎实有效的校本教研活动。

(一)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课程改革的实效

本学期重点学习教育理论以及上级有关文件,领会其精神实质,明确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改革目标及具体要求,使各位语文教师弄清新课程标准内容,理解学科教学的性质、地位、理念及目标,正确把握学科教育的特点,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学科课程。

全体语文老师除参加上级组织的培训和学校的集中学习外,个人有学习、研修、提高计划。在教师中全面开展读书活动,要求每位语文老师每学期至少细致读一本《小学语文教学》,从而达到更新教师知识观、课程观、教师观,全面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的目的。通过校本培训,使教师把学习理解为一种现代生存状态,成为一种自觉的行动。

另外,还要组织教师利用业余学习时间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明确各年段教学目标,理清各年段每个知识点的联系与区别,并就本册教材梳理每课的知识点,定期开展研讨活动,逐步领会教材、教参的作用,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探索课堂教学实施的策略。

(二)完善常规工作,构建和谐课堂。

开展集体备课,真正做到集老师们的智慧,有组织、有计划、有安排、定时间、定内容,突出重点,解决难点,着力提高集体备课质量。全体语文老师以集体备课为突破口,坚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思想,重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的具体落实。课堂教学倡导真实、朴实、扎实的教学风格。本学期,在各个年段教师间都将开展团队展示课,通过说课、听课、评课活动,让大家观摩、反思、交流、学习,共同成长,从而促进课堂教学总体水平的快速提高。

(三)规范教研组活动,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1、营造良好的研修氛围

本科组力求把校本研修与教育教学、业务学习紧密结合起来,从学校和教师的实际出发,通过培训解决学校和教师的具体实际问题,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能力。

①业务学习和集体备课活动常抓不懈。通过集体备课充分发挥每位教师的才智,研究教学内容、学生及教学方法。通过活动切切实实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②围绕新课程的深入实施,以教研组组织主题性的反思教学实践活动,引领教师用新的理念反思自己的教学,反思自己的成长,反思自己的发展。及时记录自己的反思所得。精彩的一刻、难免的失误、新颖的设想,并从中捕捉典型,撰写案例、设计反思、论文等,指导教学实践。

2、大力培养中青年教师

认真抓好青年教师的理论学习,在教师中开展读书活动,培养青年教师的读书习惯。对具有发展潜力的青年教师以其课堂教学流程的诊断分析为突破口,从课堂组织、课堂教学、教学研究等各方面把关。

3、加强教师个人业务学习

明确全体语文老师都要制定周密的业务学习计划,每周教研活动业务学习以“统一主题,集中学习”为原则,确保学习有计划、有内容、有讨论、有中心发言人、有记录、有实效、有检查。要做到:(1)自学与集体学习相结合;(2)学习与交流心得相结合;(3)自己学习与讲座指导相结合。教师在学习过程中既要有摘记,又要写下教学中的心得体会,学校定期检查,并在学期末进行评比。

4、积极开展网络研修活动

充分利用网络直播系统,发挥名师工作室、骨干教师等教育资源的带动和辐射作用,提高研修质量,组织教师开展网络阅读交流活动,鼓励教师建立博客撰写网络日志,丰富教师成长档案袋内容;组织教师围绕典型课例开展网上议课活动,帮助教师诊断课堂、研究课堂、改进课堂,丰富教师课堂教学实践知识;组织教师开展网络论坛活动,围绕实践提出主题,运用网络对话交流平台展开探讨和交流。

5、课题引路,积极推进校本专题研究。

本着以教科研促发展的原则,本科组坚持“立足课堂,营造特色,提高质量”的理念,以广州市智慧阅读平台为依托,以阅读教学课题研究为主,引导教师瞄准教科研研究的重点、热点、难点,充分挖掘提炼。在阅读教学课题研究活动中,充分发挥骨干教师、教研组长、课题组成员在教研方面的核心带头作用,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活跃本科组的教研气氛,提高科组教研水平。我校语文科组将继续深入研究两个广州市智慧阅读的小课题。

6、加强对教学质量的监控。

加强教学质量监控,进行试卷命题研究与实践,提高教师的命题能力。特别重视提优补差工作。同时加强语文素养培养,如古诗词诵演、拼因过关、听写比赛等活动,以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坚持不定期的作业、备课检查,及时掌握信息,调控教学。

7、做好期末科组总结工作。

期末做好教研组工作总结,做好组内档案资料积累工作,教学资料、教学论文、教研组计划、教研活动记录、教研组总结、教学成绩统计等都要认真做好记载,健全档案。

附:

花城街石岗小学2020学年语文科组第一学期行事历

周次

日 期

工作安 排

备注

1

9.1—9.4

1.讨论制定教研组工作计划

2.学习贯彻教研组工作计划

3.各年级制定教学计划并进行集备活动

4.科组长会议精神传达

2

9.7—9.11

1.(谭凯珊)新教师见面课听、评课

2.(刘付正山) 课题组课例研讨课(周三下午)

3.“廉洁文化进校园”征文比赛(4——6年级)

3

9.14—9.18

1. (曾心钰)新教师见面课听、评课

2.城区师生硬、软笔书法比赛

4

9.21—9.25

(黎慧雯)新教师见面课听、评课

5

9.28—9.30

1. “经典咏流传,诗歌颂中华”朗诵比赛

2. 黄凤霞:课题组课题研讨课

6

10.1—10.8

国庆假期

7

10.12—10.16

1.一年级拼音大冲关活动

2.二年级讲成语故事比赛

3.教师教学常规教学工作中段检查:检查语文科组的学生作业、教案、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4.校内一人一优课:中年段:黄诗敏;高年段:李翠娟

8

10.19—10.23

1.中、高年段班级读书会分享活动

9

10.26—10.30

1.制定期中复习计划,指导学生做好期中复习工作

2.黎慧雯:教育集团线上研讨课

10

11.2—11.6

1.组织期中考试

2.校内一人一优课:低年段:黄海燕;中年段:曾静怡;高年段:黄颖贤

11

11.9—11.13

1.期中考试质量分析与反思

2.郑晓勤“基于阅读的课堂教学”课例研讨活动

12

11.16—11.20

区人人评优课(许迅、刘付正山、崔军样)

13

11.23—11.27

校内一人一优课:低年段:李雪;中年段:曾心钰;高年段:谭凯珊

14

11.30—12.4

1. 校内一人一优课:李素素

2.教师教学常规教学工作期末检查:检查语文科组的学生作业、教案、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15

12.7—12.11

阅读策略单元研讨活动及课例展示(两位老师)

16

12.14—12.18

阅读策略单元研讨活动总结、反思

17

12.16—12.20

六年级诗词大会

18

12.21—12.25

学生“喜迎新春”手抄报活动

19

2020.12.28—2021.01.1

教师撰写个人“成功一课”案例与反思

20

1.4-1.8

各年级制定期末复习计划,指导学生做好复习工作

21

1.11-1.15

期末考试

22

1.18-1.22

1.期末质量分析

2.教研组经验交流、总结

3.学校检查个人教育专著学习笔记

4.科组资料整理、归档

第7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写字教学 教学建议

新课标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写字教学”已经与“识字”分开来,是与“识字”并重的另一项语文基本能力,“写字教学”应贯穿于整个义务教育学习的过程中。新课标明确提出:“在小学,每天语文课都要安排随堂练习,天天练字。”也可以说,没有写字教学的语文课也不是好的语文课,没有写字教学的阅读课也不是好的阅读课。如何进行写字教学呢?

一、激发写字兴趣

我们面对的是小学生,进行写字教学,要适当渗透书法知识,让写字教学有点书法味儿。小学生对书法的认识是比较贫乏的,而且常常会感觉枯燥无味。因此,激发兴趣是书法教学的首要环节。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爱听故事,爱讲故事,通过生动的故事,可以让他们明白道理,学到知识,从而引发他们对汉字的喜爱。勤学苦练是古今书家的共同之处。如讲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临池学书”的故事。又如书法家智永大师曾住在永欣寺楼上,刻苦学书三十年,用秃无数支笔的故事。唐代书法家欧阳询看到晋古碑,在碑前观了三天才离去。古人勤学苦练的故事,可大大激发学生写字兴趣,让他们变得勤奋。讲滴水穿石的故事,讲铁杵成针的故事,让学生明白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道理。

激趣的直接方法就是让学生亲身体验到写好字是非常容易做到的。很简单,不做别的要求,就是横平竖直,撇捺出尖。只要做到这点,孩子们就进步了,及时表扬他们,兴趣得到激发,学起来就容易多了。

另外,我们还可以采用“联想生活”的方法快乐写字。如教“永”,让学生想象美丽的公主拉着裙子;教学“子”让孩子看老师侧着站,两手一前一后平伸,理解字形特点、笔画位置。教学浮鹅钩,教师可画一幅浮在水面的鹅,形象生动。

总之,要让学生写好字,首先就要让他们愿意写,写得轻松,写得好,进而喜欢写,自觉去写。其次,消除学生对书法的厌烦之感,要写好字是件很容易的事情。

二、抓书写姿势,促良好习惯的养成

现在面临的一个比较大的问题是孩子们握笔的姿势和写字的坐姿需要下工夫进行纠正。关于握笔的姿势和坐姿的知识其实很多老师都是很清楚的,不过很容易被忽视,孩子们需要老师不断提醒。执笔方法关系到笔的控制能力,运笔的灵活性,书写的速度,直接影响书写的效果。良好的执笔方法必须从小培养,否则,一旦形成习惯,则纠正起来很难。

正确的执笔方法应采用三指执笔法。具体要求是:右手执笔,大拇指、食指、中指分别从三个方向捏住离笔尖3厘米左右的笔杆下端。食指稍前,大拇指稍后,中指在内侧抵住笔杆,无名指和小指依次自然地放在中指的下方并向手心弯曲。笔杆上端斜靠在食指的最高骨处,笔杆和纸面呈50°左右。执笔要做到“指实掌虚”,就是手指握笔要实,掌心要空,这样书写起来才能灵活运笔。

书写的姿势对于练习写字非常重要。正确的写字姿势不仅能保证书写自如,减轻疲劳,提高书写水平,而且能促进少年儿童身体的正常发育,预防近视、斜视、脊椎弯曲等多种疾病的发生。因此,必须引起重视。

正确的写字姿势是:上身坐正,两肩齐平;头正,稍向前倾;背直,胸挺起,胸口离桌沿一拳左右;两脚平放在地上与肩同宽;左右两臂平放在桌面上,左手按纸,右手执笔。眼睛与纸面的距离应保持在一尺左右。对于低年级的孩子,写字之前我们可以先读一读写姿儿歌:“我有一双小小手,长着十个手指头,写字之前做指操,活动关节手灵巧。拿起笔来坐端正,一拳一尺又一寸。本子不斜头放正,身体坐直双足稳。老大老二对对齐,指缝之间留缝隙,老三抵住笔杆下,老四老五紧靠它。”一边朗朗上口地读,一边比比动作。对于中高年级的孩子,写字前要提醒“头正、身直、臂开、足安”,“一拳、一尺、一寸”。学生写字时,教师一边巡查,一边纠正。这样对孩子们书写习惯的养成很有帮助。

学校可以把坐姿、握姿的标准图挂在教室,家长把自己孩子的正确姿势拍照放大,贴在孩子的书桌前,让孩子时时提醒自己。这样老师、家长齐抓共管,方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三、笔画的教学要点

一个字的笔画就像是一座房子的砖块、钢筋、水泥一样,是基础。如果砖块的质量不好,则建出来的房子肯定有问题,同样的道理,如果笔画不过关,则写出来的字当然不好看。学生明白了笔画的重要性,练习起来一定会认真很多。

硬笔的笔画与毛笔是有一定区别的,我们要认真地观察并总结硬笔的笔画特点。比如横画的写法,要求平稳,而不是水平,因为我们视觉的错觉,要把横写得左低右高,看上去显得平稳。在起笔、运笔和收笔的三个过程中,要省掉毛笔中那些繁琐的细节,轻按起笔,匀速运笔,在收笔时稍顿即可,写成头轻尾重,富有变化,具有美感。再如捺的写法,头轻中粗尾尖。这是所有笔画里最不好写的,也是很难用文字说清楚的。要写好捺,重要的还是老师的示范,在黑板上写,到学生身边写,甚至握着学生的手写,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如何完成这个笔画的书写的过程,就比较容易掌握它的规律。

笔画的练习一直贯穿于整个学习书法的过程,每天都要写一写,练一练。这一点要贯穿于教学中,在每次教学新知前温习笔画,如最基本的横、竖、撇、捺、点、提等单独笔画。

四、掌握结字规律

硬笔字因其笔画粗细变化不大,又无太多的表现力,在笔法要求上显然不像毛笔书法那样严格,但在结构上却应该是同一标准的。因为结构上的问题直接关系到字的好坏,一个字的好坏有时是全篇作品成功与否的关键。古代书法大家为我们总结了很多结字的方法。对复杂的间架结构规律课可用如下几句精炼为:“左低右高,上平下稳,内紧外松,分清主次,异中有同,同有求异。”

“左低右高”:由于人们的视觉误差,字书写时应呈左偏低,右偏高的态势,书写独体字时横画应稍往右上斜,撇无论起笔或收笔都应比捺画偏低。

“上下平稳”:是指重心对齐,上下结构的字要做到上下重心对齐,不论上宽下窄,还是上窄下宽,其重心要在一条线上。

“内紧外松”:无论左右、全包围、半包围或左中右结构的字都要注意中间笔画紧凑且偏小,相互避让,外面笔画则应偏大且向外舒展。

“异中有同,同有求异”:对于不同笔画应相互穿插避让,达到整体和谐,相同笔画如写得完全一致便显呆滞,缺乏灵气,因此相同笔画应作相应处理,避免雷同,所谓“雁不双飞”。

结字规律还有“穿插、避让、均衡、容让、呼应、向背、天覆、地载”等说法,掌握了规律,要写好字就事半功倍。

五、凝神观察,意在笔先,写好每一个字

要写好字,需要范本,学毛笔字有字帖,学硬笔字应该有字帖。学生学写字,可以从描、摹开始,在到临帖,描就是描红;摹帖,就是把薄纸蒙在帖上,直接描画,如同描红,多摹几遍,有利于把握字形结构;临帖,就是看着字帖,照着去写。只要仔细认真,便容易掌握笔法笔意,从而把范本的精髓学到手。临帖要做到三要:一要眼到手到心到;二要少而精;三要不断比较。只摹不临,虽然间架不错,但没有笔法,字就僵化,缺乏神采。初学者宜临摹并用,相互补充。

小学有篇课文叫《画杨桃》,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要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现在的孩子就是喜欢想当然,容易写走样,他们缺少“看”。没有观察就提笔写字,这是孩子们的通病。教学时,老师一定要要求孩子停下手中的所有工作,凝神观察。

那么观察什么呢?主要是要看清楚这个字的笔画特点和结构特点。比方说“春”字。三横要写紧凑,在田字格中的横中线上,撇捺要写长,日字写瘦长,特别是捺的起笔处要看清楚,不能跟撇交在同一个点上。三横也有长短之分,第三横是主笔,要写长一点,第一、第二横之间也要写得长短适中。

六、勤学苦练,提笔即练字

第8篇

一、加强常规训练,养成自读习惯

所谓“常规”可概括为六个字:看、查、思、问、解、结。“看”即看单元教学,看学习重点,看自读提示,看课文,看课文下的注释,看课后思考和练习题。并根据内容有侧重地分“粗看”、“细看”和“精看”。做到心中有数;“查”即对看不懂的字词查工具书,“思”即思考课文的中心内容,思考课文写作的主要特点,写作特点可从立意、选材、结构、表达语言几方面思考;“问”即把不明白,查不到的东西提出来,根据不同的问题可多提、少提,还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即解疑求知。在自读中。学生提出形形的问题,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不能一一作答,就充分调动学生去讨论把不同的问题加以归类,而后进行解答,以达到教学目标,增强学生阅读兴趣,这就与第六个字“结”相衔接,针对自读目标,总结评定学生的收获,从中找出正确的学习方法。使学生获得对自读课文学习的经验。

二、加强指导。紧密联系自读要求

教材所选的课文。具有代表性。对不同的题目,教学重点有不同的要求,无论怎么样要求,都要突出目标。针对不同的目标,加强指导。可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一) 以学生为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指导思想上,必须确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自读课文教学过程中,要把学生放在主人的位置上。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他们,在教学方法设计上,要着眼于充分调动学生自觉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亲自实践去获得知识和技能。

(二) 以自学为主。“以自学为主”是上好自读课文的先决条件,把学生放在“学”这一主线上,教师的指导服务于学生的学,“教师讲学生听”或“教师问学生回答”这都不符合自读课文要求,也违背了新的教学方法。要做到把握教材,不同课文有不同的侧重点。要善于指导,并且善于把握学生的思维习惯和学习方法,“因材施教:这一教学原理才能充分得以体现。比如,在教读初中语文第三册第八单元《从宜宾到重庆》一课时,首先确定了学习目标:1.了解说明文的一般特点。2.本文所用的说明方法有哪几种?3.本文是按什么顺序解说的。4.本文重点介绍了哪座城市?其特点如何?通过学生的自学,以上这些问题都能解决,而后再进一步探讨,使之很好地把握全文。

三、分析教材特点。选择自读方式

例如第五册第五单元,这是一个小说单元,通过以前对小说有关常识的学习和对本单元《孔乙己》、《范进中举》两篇小说的教学对小说这一体裁有一定了解,为了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在学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课时,就可以采用测试的方法。这样不但能检查自读的情况,还能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的情况。

例如讲读课文尚没有达到单元目标的要求,自读课就采取补充式。例如第四册第三单元,这一单元主要让学生理解议论文中有关论点提出的几种形式,《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是先提出中心论点,而《从三到万》是先提出中心论点,而后提出分论点的。这样通过自读课文的学习,就对讲读课文中没学到的问题进行补充式学习。

如果遇到了非重点单元的自读课文采用欣赏式,如第五册第七单元要求学生对戏剧只做一般性的了解,如戏剧的一些常识,像戏剧的种类、剧本的特点、矛盾冲突、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和舞台说明等。可以让学生进行欣赏式的学习,也完全可以达到目的。

第9篇

一、课程兴趣培养是课程改革、能力培养的前提

改革课程、培养能力,任课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对自己所教课程的兴趣。马克思说:“只有心情愉快,才能创造。”前苏联教育学家斯卡特金曾说:“教学效果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自觉学习的最初动因,学生对某一门学科是否感兴趣,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这一课程的思维积极性。而“三本”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决定了我们必须重视兴趣的培养。

首先,学生的基础和对专业的认知是导致兴趣不高的主要原因。“三本”学生因为招生门槛的关系,很多学生的文化基础较差、学习动力不足、学习自觉性薄弱,甚至有的学生上课不带书本,迟到、早退、无故缺课。这是什么原因呢?据我们的调查,有56.4%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没有兴趣或厌恶,有71.8%的学生认为大部分教师的教学没有吸引力和启发性;而且情感型厌学现象也较突出,有30.4%大学生就是因为不喜欢任课教师本人而导致不喜欢某些课程。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个体的认知活动有巨大的推动力。对专业或课程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可以促进认知质量的提高、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降低疲劳度,也就有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应用,形成专业能力,整体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其次,课堂教学的现状促使我们要加强专业兴趣的培养,带动专业能力建设。“三本”院校师资队伍多数呈一老一少的“哑铃”形状,老教师因为年龄关系,思维几成定势,年轻教师因为教学经验的不足,圉于书本讲解,都很少关注学生的兴趣需求。教学方法死板、忽视创新意识的培养、学生极少参与思维活动,必然导致学生逐渐失去学习兴趣,达不到基本的专业需求能力,最终影响学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再次,学生的现实需求迫使我们重视兴趣培养和能力建设。学生是活生生的、有情感的、有个性的个体,而不是接受既定知识的“容器”。尽管他们基础较弱,但思想比较活跃、思维比较敏捷,兴趣爱好广泛、专业思想比较稳固。这决定了他们对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的认同感已逐渐下降,认为现行的教学模式方法单一、形式呆板、内容无趣、气氛沉闷、不能调动积极性。有的教师教学照本宣科,不考虑学生感受;有的是“用大部分的时间学习小部分的知识”;有的所谓“互动”,仅仅是简单的提问,问题设计质量不高,效果不明显。这些忽视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的教学更容易导致学生的情感厌倦。

二、创新教学思想,以“知”为依托,以“行”为旨归

教学思想是教师教学行为的灯塔,直接指引着教师教学的目标。我在教学中坚持“知”为依托、“行”为旨归的理念,在传授语言知识、现象、规律的过程中始终贯穿服务基础教育《语文》教学的意识,指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古代汉语知识服务于未来教学工作实践。

1、教师转变教学思想,教不只是为了“知”,学最终是为了“行”

陶行知先生在《南京安徽公学办学旨趣》中指出:“做学问最忌的是玄想,武断,尽信书,以差不多自足,以一家言自封。我们要极力的锻炼学生,使他们得到观察,知疑,假设,试验,实证,推想,会通,分析正确种种能力和态度,去探求真理的泉源。”要引导学生探求真理的泉源,教师自己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思想,设计系列思维开发和实践过程来锻炼学生。传统课堂教学的教书育人思想往往是固化的程式化的,而更多的教师是以教书为主,育人为辅乃至不育人;教书也仅限于课堂和书本知识,一言堂、满堂灌仍然在高校课堂教学中较多存在。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然会减弱;教师的主导性没有充分的体现,教师的教学多是为了完成任务。如果大学教师教学思想观念不转变,学生毕业后就不能适应行业岗位的要求。师范教师就要跟上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步伐,转变观念,更新教学思想,真正树立“生本”思想,和学生站在一条战线上,切实理解“学以致用”的内涵,使学生知道学习的内容最终能够在未来的语文教学工作岗位上如何实实在在的操作和使用。工作需要什么,岗位需求什么,我们就有意识地去改革教学来教给学生什么。为此,我时时关注语文新课程改革的信息,广泛搜求有关资料,特别是关于识字、书写、诗词文言文教学的要求和改革方向等,并整合到自己的教学设计中,在相关的教学内容中穿去,让学生知道所学知识能够在以后工作中有什么作用以及如何使用。如讲到汉字造字法和词的本义时,就给学生传递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字理教学的有关信息,让学生懂得汉字知识在工作中的使用路径,等等。

2、向学生浸润从教思想,学行结合,知以致用

教师转变观念的同时,要引导学生学习行业楷模如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打破学生“学习为了考试过关”、“60分万岁”、“混毕业”的思想,向学生浸润陶行知教育思想,学行结合,知以致用。陶行知先生在《师范教育之彻底改革》中明确指出:“老实说:二十世纪的舞台上,没有书呆子的地位。”尽管现在已经是二十一世纪,行知先生的话仍是一语中的。二十一世纪的人才,特别是教师,更是没有书呆子的地位。在《古代汉语》课程教学中,我遵循陶行知“我们要在‘事’上去指导学生修养他们的品格。事应当怎样做,学生就应当怎样修养,先生就应当怎样指导”(《南京中等学校训育研究会》)的原则,在教学中不时穿插陶行知教育思想和教育故事,让学生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树立正确的从教理念,将当下的知识学习和未来的教学实践相结合,真正懂得“学以致知”、“知以致用”的道理,并积极努力地践行于大学学习生活。

三、改革教学方法,以“知”为工具,以“行”为导向

“三本”学生大多具有“学习思维的活跃性、学习习惯的随意性、学习兴趣的感性性、学习目标的现实性、学习方法的滞后性”等特点,把他们培养成为合格的本科人才是教师的基本职责。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调动其积极性,为以后的岗位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就必须针对他们的学习特点改革教学方法,而陶行知先生给我们指出了方向。陶行知主张:“在方法方面,它主张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不然,便要学非所用,用非所学了。”(《湘湖教学做讨论会记》)为此,我们就要改革一言堂式的传统灌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把教材作为获取知识的工具,把课堂学习作为获取知识、锻炼能力的主渠道,把岗位思维和从业能力训练作为学习行为的方向。针对“三本”学生少有“预习、复习、质疑”等良好学习习惯的现象,我每次上课前都会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度和深广度,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阅读教材,并事先准备一些问题供他们看书的时候思考。阅读后,不是立即老师讲解,而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看书的情况分析问题、讨论问题。如果是学生多数能分析理解的问题,就不再讲解;如果学生分歧较大或者理解起来有较大的难度,再有针对性的讲解。这样,一方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学习有一定的针对性;另一方面,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阅读理解程度,使教学更有针对性。

为了增强学习“行”的导向性,很有必要在教学中不断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可以把这件事做好,如何运用书本,如何运用别人的经验,如何改造用得着的一切工具使这件事做得最好。”(《答朱端琰之问》)教材就是别人经验的总结,好好利用各种教材就是在学习别人的经验,教材可以帮助我们“获知、解惑”,使自己少走弯路。在讲《古代汉语》相关知识的时候,我会有意识引导学生换位思考“怎样学”“怎样教”的问题,将古代语言学习和中小学语文教学贯通思考,让学生进入准教师角色来看待自己的学习。在引导思考的过程中,会给学生穿插介绍一些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如小学和中学识字教学的不同要求、文言文教学的安排和要求等,使他们“对于将来担任之功课有充分的准备,这准备包含中小学所需之教材,教法的研究,实习和参观。各人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修养到不愧为人师的地步。”(《女师大与女大间题之讨论》)进而力求达到“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怎样教就怎样训练教师”(《中国师范教育建设论》)的教学目标。

四、调整教学内容,以“知”为引导,以“行”为目标

第10篇

2007年,我在江苏沛县沛城镇中心校当语文教研员,走上课改之路似乎纯属偶然。

那年9月,一次校干部会议上,中心校校长在安排工作。开始都是学期初对学校工作的常规要求,与我的工作关系不大,我悠闲地神游着。讲着讲着,领导激动了,站起身,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起了图。我定睛一看,画的是学生座位图,先是秧田式,再是小组围坐式。我明白了,他是希望各学校校长大胆改革,创新发展。他边画边说,情绪激动。校长们因为他过于激动的情绪,笑了。以前类似的要求提了不下N次,可是各学校的课堂依然“涛声依旧”。

看着情绪激动的领导,我心中一动:何不带大家做点事情?

其实,做点事情的想法早就有了。因为一直看不惯粗放无序的教师管理方式,看不惯死气沉沉的课堂教学方式,也早已厌倦了整天组织出卷、监考、阅卷,最后排名次这种无聊的工作。学生沉重的学业负担沉甸甸地压在我心头,失神迷茫的眼神时时刺痛我的神经。尽自己所能,为变革教育现状做点事情,是一直萦绕在我脑际挥之不去的念头。

那天的会议上,领导说起课改的激动情绪,校长们不由自主发出的笑声,与我一直就有的这个念头瞬间链接起来了。拿起笔,我开始在笔记本上描绘起了我的改革设想,会议接下来讲了什么内容,我全然没听进去。会议结束时,我已经拟好了初步的课改设想,并向领导做了汇报。

就这样,我和我的团队走上了漫漫课改路。

起锚:小班化教育实验,拉开课程改革大幕

2007年9月,沛城镇中心校组建课程改革课题组,由我主抓课程改革,带领孔庄、石河、邓元、蒋庄四所小学参加了徐州市教育局基教处的“小班化”课改实验。

自从分管课改工作后,焦虑和压力如影随形,肩上沉甸甸的责任让我不敢有丝毫懈怠。四所学校相距较远,三所在县城的外环路附近,一所在农村,交通不便。没车可乘的时候,就骑着自行车、电动车跑来跑去。课改之初,阻力巨大,如何调动学校和教师的课改热情?课改往哪里走?如何走?一切都是未知数。怎么办?只有学习。向书本学习,向课改先进学习。地处偏僻的农村,没有书籍可读,同事教会了我上网购书,当当网和卓越网我每周必上,先后在网上买了两大书柜书籍,写下了100多万字的读书笔记和几百篇反思文章。同时,还经常在网上搜索国内外将小班化教育实验开展得有声有色的学校,学习他们的先进经验,借鉴他们的做法。

我制定了明确的课改目标和具体细致的行动计划,建议领导出台了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着手对实验教师进行“小班化”教育理念的培训。教师们课务繁重,集中学习要耽误半天的工作,非常不便。除了非常必要的公开课教学活动外,我充分利用网络,构建信息化管理平台,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服务。建立了课题QQ群,每两周围绕一个问题开展课题沙龙活动,教师们分享彼此的经验,提出困惑,展开热烈讨论。利用网络下发学习资料,教师先自主学习,上传心得体会,交流分享。我还建了一个课题管理博客,利用博客对课题研究进展进行实时动态管理。

当时,四所实验学校的基础设施差距很大,只有孔庄一所学校的部分教室有多媒体设备,其他学校都是全校只有一间多媒体教室,而且使用率也不高,老师们上课基本上还是一支粉笔、一本教材。条件的限制阻碍了课改的进展。虽然业务骨干教师课改进展顺利,可是大部分班级的课改进展并不理想,大家纷纷反映:课改后,学生不专心听讲,不会倾听,不像以前守纪律,小声说话,做小动作,合作时乱吵;学生的合作交流占用的时间过多,当堂完不成教学任务;优生发言机会多,其他学生不愿意发言,很多学生争抢发言机会造成秩序混乱;没有多媒体教学设备,很多好的教学设计难以得到实施……

一下子遇到这么多问题,教师们的情绪很低落,对课改开始有了抱怨和抵触。改革总是与困难相伴而行,但如果课堂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不能及时得到解决,课改就无法推进。我骑着自行车到学校跟踪听课,组织教学研讨,一学期听课达60多节;经常组织开展座谈活动,征集意见和建议,分析梳理现象,总结推广经验,制定改进措施;为了让教师尽快掌握新的理念和操作方法,我利用周末和假期,先后编印了50多万字的学习资料;线上线下,欢迎教师们随时找我交流问题和困惑。

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课堂教学重新回归有序: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小组交流和展示汇报,学习积极性普遍提高,教师们也适应了由过去的“一言堂”向让学生充分参与、体验、探究、质疑和思考的教学新模式转变。一个学期下来,期末考试成绩并没有出现教师们开始担心的下降现象。

2008年5月,我们承办了全市的课程改革现场会,课堂上教学方式与学生精神面貌的巨大变化让与会教师们交口称赞。我们探索的农村“小班化”教育的原则、课堂教学评价策略等,也得到了与会专家的高度认可。第一轮实验初见成效。

试水:打造“生态课堂”,实现和谐发展

随着辖区内生源的增多,大班额的班级越来越多。大班额的条件下,如何能关注到每一个孩子,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这是我们遇到的新问题。时任沛县教育局局长郑恒良对沛城镇的课改非常关注,多次来听课调研。他提出 “要打造生态课堂,让孩子们学得轻松愉快,让师生共同成长” 。

生态课堂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堂价值观,充分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状态、学习效果。打造生态课堂,就是运用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课堂教学,思考课堂教学现象。在总结第一轮实验经验的基础上,我带领老师们以“生态课堂”建设为特色,展开了第二轮实验,把课改推向深入。

2008年9月,由沛城镇中心校牵头,生态课堂改革实验在全镇14所学校全面铺开,涉及的班级有一百多个,教师五百余人。如果不依靠网络,带领这样一个团队简直是不可能的。我还是充分利用网络,对全体教师进行相关理念的培训,对各所学校的课改工作进行管理,同时还利用网络组织成立了一个富有战斗力的课改团队,这个团队包括教研员、各校校干和骨干教师。

但是,行政推动课改遇到的阻力之大是我始料未及的。一时间,质疑的、反对的、唱对台戏的都有。

面对怀疑与观望,我对教师们说,认准的路我们一定要坚持到底。我利用一切途径和办法帮助教师们把握课改走向,多次对全镇教师进行业务培训,努力转变教师的观念,让老师们认识到,在课堂中,任何一个人都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存在,学习应该以更加道德和人性化的方式进行。我还充分利用QQ群组织不同层次的网络教研活动,教给老师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制定激励机制,督促每所学校认真开展教学研讨;利用课改博客开展课改成果“校校大展示”活动。同时,又身体力行,深入课堂听课,座谈调研。

大家都说,盖鸾英“迂”了。渐渐地,新加入的学校中,有一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发生了变化,学生们课堂上的表现给了教师惊喜和欣慰,他们品尝到了课改的幸福。我们及时树典型,学榜样。在课改实验学校和骨干教师的带动下,课改的氛围逐渐好转,真正用心参与实验的教师越来越多。

回想起来,真的非常感谢我的团队。因为有这样一个积极向上、充满活力、团结协作的团队,我们解决了一个又一个实际问题,把课改不断向前推进。经过潜心探索,我们总结出了生态课堂的内涵、特征,生态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的原则、方法,探究出了生态课堂“五・三・五”教学模式、生态课堂评价原则和策略等理论成果。

2010年,生态课堂实验成果由沛县教育局发文,向全县学校推广,参与实验的班级占全县小学班级总数的68%。沛城镇中心校先后承担了5次县级现场会,2次市级现场会,1次省级现场会。特别是2010年4月承办的省级现场会,效果非常好,课改实验成果得到了省教研室的高度认可,课改经验得以在更大范围内推广。《中国教师报》等多家媒体全面报道了生态课堂的课程改革工作。我们的实验成果集结成《生态课堂》和《生态课堂论》两本书。实验学校先后多次接待来自山东、安徽及省内兄弟单位的参观交流。学校获得了国家基础教育先进集体奖励1次,省课程改革先进单位2次。我个人也先后获得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个人、市基础教育课先进个人、市课程改革先进工作者“十佳”标兵等荣誉称号,并多次在市课改工作会议上作专题报告、上示范课。

起航:编写阅读教材,建构课程体系

课改进行到第四个年头,2011年左右,适逢创建现代化教育学校的活动,县政府投入了一大批资金为学校添置了多媒体教学设备,改善了办学条件,为课改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加快了课改进程。但是随着课改的深入,一部分教师的课堂时效性不强的问题却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流于形式的问题也一直存在。我和我的团队也越来越强烈地感觉到,农村学生视野狭窄,知识面不宽,积淀不丰厚,这严重限制了他们的思维。

我上网查阅了大量资料,研究了很多学校的课改案例,渐渐明白了:高效课堂要与海量阅读相结合。要想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没有大量的课外阅读作支撑是不行的,课堂学习和课外阅读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两翼,两翼齐备才能飞翔。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和课外阅读课程的建设,在农村学校需要两手同时抓。但现实是,许多农村学校的学生课外阅读存在要求整齐划一、阅读内容单一、随意性强,学生被动阅读、兴趣不高、阅读品位低下、效果不佳等问题,教师不善于整合开发资源,对课外阅读缺乏整体的设计与系统的安排。

要想建设高效课堂,仅靠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还不够,推广课外阅读是十分必要而且非常迫切的。

新课程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拥有自主选择和开发课程的空间。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更应该是课程的建构者、开发者。从“大纲-教材-教参”到“课程”,不仅仅是词语的变换,更意味着一个范式的转变,成为课程的开发者是教师必经的专业化成长之路。我曾到英国学习过一段时间,英国的小学没有统一的教材,教师们都是自主开发课程。基于以上认识,加上受到英国教育的启发,我产生了给学生开发一套课外阅读教材的想法。

为了课程的顺利实施,我阅读了关于教材研究、教材编写的大量著作,翻阅了民国时期的教材和国内影响比较大的几版小学生课外阅读教材,研究了薛瑞萍、新教育团队儿童课程项目组的马玲等老师的做法,然后结合本地实际,着手编写一套课外阅读教材。

编写教材是项浩繁复杂的工作,一个人如何能完成?还是充分利用网络搜集素材。我下载了大量的儿歌、童谣、绘本、古诗词、古文等,在网上购买了大量的童书,悉心研读,同时不断地设计修改课程框架。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第一批1~7册教材编印成功。

可是,当我找到几位骨干教师,把这一想法与大家交流时,竟然没有一位教师愿意试教。大家都说教学时间紧,任务重,学生连课本上的东西都还掌握不好,哪里有时间再多学一本书?

我认为,阅读经典书籍是为学生一生发展奠基的工程。开展课外阅读看起来挤占了教材的学习时间,其实磨刀不误砍柴工。组织学生广泛开展课外阅读,收获的不仅仅是优异的学习成绩,更能帮助学生打好人生的底色,夯实人生的根基。大力推广课外阅读,一定能改变学生的精神面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这是一条解决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现象的科学方法。没有人愿意尝试,为什么我自己不去试试呢?

2011年9月,我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主动要求承担城镇小学三年级一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利用这个实践基地,我探索出了通过建构课外阅读课程体系,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路径。我带的班级学生不仅取得了优异的考试成绩,而且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发展。

初见成效,信心倍增。2012年9月,我调到曙光小学工作,把这一做法在学校进行推广,努力打造“经典诵读”特色项目学校。我带领老师和学生买书、读书、写书,累并快乐着。经过一年多的实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学生学得轻松愉快,阅读量远远超过课标规定的量,学生特别喜欢读书,不少学生写出了人生的第一本书。学生学业成绩优异,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这套课程的实施,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一致欢迎。

远行:开发系列微课,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

2013年下半年,适逢徐州市教育局出台“学讲计划”,全市行政推动课改。过去几年一直萦绕在我身边“要不要改”的声音没有了,有的只是“怎么改”“怎么做”的急切询问。教育决策者已对课改进行了宏观设计,作为一线教师就要考虑如何从微观突围。

我是一个具有终身学习意识、爱学习、爱钻研的人。2013年10月,我参加了徐州市“名优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初次接触“翻转课堂”“微课”等理念。我意识到,微课植根于现实的土壤,与信息技术的发展、与人们的生活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变化密不可分。微课具备容量小、内容精、终端载体多样化、应用方便灵活的特点,非常适合自主学习及碎片化学习,可以培养家长和学生的大课堂观,让学生随时随地、有针对性地开展个性化学习,信息技术的发展将为课堂教学带来结构性变革。

恰好,在推广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新的困难。有些学生虽然有了书籍,但是不喜欢读,不主动读,家长不知道如何带领孩子开展亲子阅读,不少教师也缺少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方法。我想,正好可以借助微课,教给孩子阅读方法,实现资源共享,帮助老师和家长指导学生阅读。我认真钻研,请教技术人员,在短时间内掌握了微课的设计与录制技术,开始开发阅读指导系列微课。

我尝试将微课和经典诵读结合起来。徐州市电教馆在徐州市教育网站“彭城课堂”上,专门成立了“快乐诵读100课――盖鸾英微课社团”,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平台。一年左右的时间,我先后开发上传了100多节经典诵读系列微课,分为20多个专题,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从体裁上看,有古诗文、儿童诗、儿歌、童谣、经典绘本等;从内容上看,有“我爱阅读”“冬的童话”“风的踪迹”“树的身影”“自我认知”“春的韵律”等主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需要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主决定学到什么程度、达到什么目标。学习内容和达成目标的自主选择,让学生明白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他们逐渐学会对自己的学习负责。

我录制的微课既重视学习内容的趣味性,又强调学习方法的指导性。我对学习内容的呈现进行精心设计,力争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对学习方法的指导具体细致,充分利用鼠标的圈点勾画功能和画笔的功能,在传递知识的同时,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科学有趣的内容、适当精准的学习目标,配上优美的画面、动听的音乐,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特别是学困生,因为能够及时得到具体的学法指导,对学习的畏难情绪大为减少,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大大提高。

微课学习社团设有学生学习后的签到和写学习收获的功能。不少学生在学习收获栏里,开始写自己对诗歌和绘本故事的理解,仿写、创造诗歌。老师和家长反映,孩子特别喜欢这种学习方式,每天放学后催着家长开电脑上网学习,而且学习效果好,声音、画面加上讲解,学生理解起来也比较容易,一会儿就会背诵了。

来自学生、家长和老师们的反馈,更坚定了我继续做下去的信心。仅仅一个学期,我带的实验班44名学生中,有25名学生出了自己的人生第一本书,平均每位学生写了35篇习作,包括诗歌、童话等。人均阅读30本书,最多的读完42本。最重要的是,学生没有感觉到有学习负担,学习过程是轻松愉快的。微课给学生提供了优质的学习资源,帮助学生开启了网络自主学习模式的大门。这不仅扩大了孩子的阅读量,更重要的是提升了孩子和家长的信息化素养,帮助他们树立了终身学习意识和大课堂观念,知道在这个信息开放的社会中,学习资源无处不在,课堂可以无限开放,从而学会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科学合理地利用网络。

那么,如何利用微课改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我申报了《“微课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专项课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探索出了“四步一环微课导学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效果。

由于利用微课引导学生前置学习,课堂上节省出大量时间用于交流展示与巩固提高,教师有充分的时间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学生的参与面广,学习活动能充分展开,学生踏上了“轻负高效”的学习之旅。牵手微课,学生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在课堂中幸福成长。我转变了教育理念与教学方式,收获了与学生共同成长的幸福和快乐。我开发的系列微课,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每天都有很多外地的学生登录学习。

在此过程中,我深切感受到,开发设计微课的过程,就是认真钻研教材的过程,就是提炼重点教学内容的过程,也是思考恰当的教学方法的过程。换句话说,制作微课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我对全校教师进行了微课相关理念和制作方法的培训,全校教师都学会了制作微课,多人在徐州市微课比赛中获奖,部分老师已经开始利用微课进行课堂教学方式的创新。这为打造高效课堂,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自2014年以来,我多次为全县、全市老师上微课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示范课,并多次到全国各地讲座,传播交流微课制作与应用的经验。2014年4月,在江苏省信息技术年会暨徐州市基础教育信息化推进会上,我作为唯一的教师代表,以“与微课程幸福牵手”为题汇报了自己探索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做法,受到一致好评。在徐州市推进“学讲计划”工作中,我被聘请为徐州市中小学首届“先行一步――学讲课堂前沿论坛”活动的特邀嘉宾,并做主题交流发言,发言视频后来被放在徐州市教育局网站供全市教师学习,对全市的“学讲计划”课程改革起到了促进作用。2014年5月,应邀为“影响中国・全国小学课改新思路・新特色・新方法研讨活动”做《微课与学讲方式――教学方式转变和信息化手段的深度融合》的主题报告。2014年7月,应邀在四川省德阳市旌阳区举办的“中小学教师新课改新理念培训活动”上,做了《教师如何设计、制作、应用微课程》的专题讲座。2014年8月,应《小学教学设计》编辑部的邀请,利用视频在“空中课堂”为全国广大教师进行微课培训。2015年7月,被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聘请为江苏省“名师送培”项目“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培训讲师团成员,为多个市的培训活动做讲座,传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推动了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我还通过网络解答全国各地的老师们在微课制作方面的疑难问题,帮助他们学会利用微课改革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