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中语文教学策略

高中语文教学策略

时间:2023-07-25 17:17:4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中语文教学策略,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中语文教学策略

第1篇

【关键字】:高中语文;生活化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的学科,与生活的方方面面相关,生活中处处离不开语文,而生活又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二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用生活化教学方法,将语文教学与生活相联系,能够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的能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实现语文教育的最终目的。

一、联系生活实际,生活化教学资源

作为一门母语教育课程,语文与生活有着天然的密不可分的联系,将生活与语文教学内容融合在一起,恰当地在教学内容中注入生活内容,将教材中的内容和实际生活进行联系,让学生从身边的生活中学习到知识,不仅能够丰富语文教学资源,增强语文学习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还能促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实现语文教育的生活意义。

如在学习《祝福》一文时,在学生们讨论“祥林嫂如果没有失去第一个丈夫结果会怎样?”、“如果没有失去儿子,祥林嫂能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如果柳妈没有给祥林嫂讲那些‘大道理’,祥林嫂有没有可能避免最后悲惨的结局?”等问题后,为学生讲述现实生活中一位因车祸失去儿子的妇女的事例,让学生们讨论“因车祸而失去儿子的年轻妇女如果没有失去儿子生活会怎样?失去儿子后她有没有可能过上幸福的生活”等问题,让学生们通过对不同时代两个有着相似经历的女性的悲剧进行对比,明白因车祸失去儿子的女性的悲剧只是社会的偶然现象,而祥林嫂的悲剧则是当时时代下必然的产物,从而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封建社会的罪恶本质,加深到旧社会下层女性悲惨命运的理解,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思想内涵。

除了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话题,学生周围的自然风光、风俗民情等均可成为语文教学资源,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掘生活中有价值的、与学生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东西,适当地将其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丰富教学内容,促使语文教育资源的生活化。

二、创设生活情景,生活化教学过程

生活化的教学能够促使语文教学更加生动活泼,增强语文课堂上师生生生间的互动,改变以往教学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局面,有效构建和谐的课堂环境,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创设生活情景,以生活化的方式开展课堂教学活动能很好地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更好地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为学生创设教学情景的方法有多种,教师可利用角色扮演、现代教育技术等方法为学生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景。如在学习《蜀道难》时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古蜀道的图片及一些时代背景,促使学生对蜀道有直观的印象,使学生在直观印象的基础上根据文章描述更好地发挥想象力,了解作品的思想价值,在《琵琶行》教学中为学生播放琵琶古曲,增加课堂意境,通过设置逼真的场景,丰富学生情感体验,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体会到语文之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教师也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方法为学生设置教学情景,如学习《等待戈多》时,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改编后进行角色扮演,不仅能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思想内涵,在准备表演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还可得到充分的发挥,同时有利于增加语文趣味性,活跃课堂氛围。此外,在课堂提问中,可多设置一些可将学生带入到课文所需要设置的情境中的问题,如“现实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如果遇到这样的事情你会怎样做?”等,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讨论,生活化教学过程。

三、开展实践活动,生活化作业设计

实践活动的开展,能够很好地将语文延伸到生活中去,将学生的视野带入到生活的空间,将生活与语文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教会学生关注生活、感受生活,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适当地改变以往作业布置方法,多给学生设计与日常生活、学生身边实际相关的实践型作业,如学习《徐霞客游记》时,可以让学生通过搜集资料、实地考察等对本地文化进行调查,促使学生去关注自己生活的世界,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将课堂内外连接在一起,促使语文与生活的融合。

由于高中生课业繁重,课外时间较少,在开展研究性课题时应把握好适度性,注意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除了开展研究性的课题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等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开展语文教学,将语文教学融入到生活中,促使生活“语文化”,如让学生回家参加劳动,掌握劳动技能,并写下自身体验,积累写作素材;利用班级活动将语文延伸到生活中,如班委选举时让学生写自荐书,在学校开展文艺表演、体育比赛等活动时让学生就感兴趣的热门的话题谈谈自己的想法等,既能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语文训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又能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结语:

语文与生活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挖掘生活,将生活中与学生有着密切关系、学生感兴趣的、有价值的资源引入到语文教学中,丰富语文教学内容,通过创设生活化情景的方法生活化语文课堂教学,同时合理地将语文延伸到生活中,实现语文的生活化和生活的语文化,促使语文与生活相融合,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实现语文教育的生活意义。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民族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探究

高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直接关系到学生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特别是面对少数民族县域高中,很有必要进一步深化语文教学的方式方法,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提升县域文化软实力。那么,面对贵州省石阡县的民族高中,如何才能更好地促进语文教育教学的发展呢?

一、语文课堂要洒满阳光

近几年来语文教学改革的步伐很快,县域民族高中同样也感受到了改革指挥棒的影响力。纵观现今语文课堂教学,不难发现语文的人文性几乎得不到体现,教师理科式的肢解原文本文脉贯通,浑然一体的课文,探研所谓的微言大义,课堂作业和课后练习零零总总,触及到文本的骨架,筋脉乃至神经末梢,学生照搬答案,不敢越雷池半步。教师仍然是高考的助推器,是“工人”,学生是“流水线”上的待完成品,学生本身所具有的语文学习兴趣和创造力被扼杀,语文的学习成了枯燥乏味的技巧的训练。针对民族高中生源差,更需要在语文课上呼唤感性发展空间,给学习以生命力和活力,语言文字训练要与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感悟结合,让学生在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中把语文的学习当作一种生命的需要,主动去学习,主动去创造。

民族高中的语文课堂需要洒满温馨的阳光,让普通学生也能体会到学习语文原本的妙趣。例如:把阅读的权利还给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不是机械地将看到的语言转向说出的语言,而是通过内部言语的加工编码,用自己的话来理解或改造原文的词句、段落和文章结构,从而将原文的思想变成自己的思想,保存在显意识甚至潜意识领域之中。使学生与文本“会意”,与作者心灵产生突发性的“碰撞”,双方情感同频共振。这样一来,让教师的良性教学方式、语文课本的妙趣,有机地促使学生去接受知识,沐浴语文知识的光辉。

二、语文课堂要培养自悟能力

人类社会越文明,时代起进步,越需要人们的独立思考能力,越需要个性的良性发展,因为个性既可以繁荣物质又丰富精神。于是市场选择和热爱个性,教育越来越强调面向市场,面向现代化,强调个体吸收和认识上的“悟性”,是一种包括灵感又大于灵感的心灵升华的“内化”境界,是人的认识在某些作用力下产生的新的有序思维结构,或深化有序思维结构而产生的飞跃。它最能激励人们“自我求成”的高层需要,它是个性优越化的突出表现。古人云:“学贵心悟,守旧无功”、“诗道亦在妙悟”。例如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的“悟性”培养,就是要通过文学获得语感,能解微言,辨疑似,察隐境,识讽喻,从而准确析文论事。写作教学更需要“悟性”,悟性越多创新越多,个性越鲜明生动。近几年中高考“话题作文”,2014年贵州省的高考作文题目再次论证了要倡导的就是独立思考意义上的悟性创新,包括立意、文体、取材、结构、语言表达的全面自悟自得,目的是希望唤起语文学习与语文教育要崇尚理性的透悟,心灵的舒展,视界的敞亮,在悟彻人间百态、世间万物中“赞美崇高,鞭笞丑恶”,从而用七彩的个性繁荣七彩的语言文学。贵州省的民族类高中,特别是普通班级,其实学生的智力不差,个性十足,创新能力是有的,关键是要引导好他们,朝有利方向发展,不要被坏习气所污染。

三、语文课堂借媒体拓展训练

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民族高中信息技术的配置也跟着时生了变化,班班都有多媒体,在语文教学的应用为我们师生、教学拓展了广阔的空间。只要我们教师能够以更新的思考精神和更具有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去精心搜集整理、选择适合的教材内容,符合学生特点的信息媒体,选择适当的教学时机,灵活运用信息手段,我们的语文教学一定能求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学生也能充分发挥自身潜能,求得最佳学习的效果。如《春江花月夜》一诗,教师在教学中,可借助多媒体让学生感受潮来时浪涌岸滩的声音,让学生感受月夜潮水浩浩荡荡的壮丽之美。通过创设视听情境,调动了学生的视听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代替枯燥乏味的口授,营造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氛围,使师生仿佛身临其境,效果自然事半功倍。如教学《雨霖铃》时,我就启发学生联想自己送朋友时的心情、场景来理解词人送别时的心态、动作,这样,学生就可以打破时空限制,把自己和词人联系在一起,相同的心情让学生很容易就产生了共鸣,既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又增进了师生情感。

当然,民族高中语文教学的发展任重道远,要形成教学的独特个性以促进学生进步并非一日之功,需要在教学生涯中不断的积累和长期的历炼,不断“教”与“学”,广泛汲取,多加锤炼,多方借鉴,善于反思,不断提高教学艺术,促进语文教育教学的大发展。

参考文献:

[1]杜训祥.高中语文教学三步曲[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1(10)

第3篇

【摘 要】针对在网络教学模式下,如何找回远端师生课堂的阵地。 笔者从课堂教学、课前预习两个方面对此进行了探讨,摸索出一套有利于在网络教学模式下采用的远端班教学策略,为新兴的教学模式的发展提供了有据可循的案例。

【关键词】网络教学;高中;语文

初带网班,我有一个最直接的感受:远端班的老师太孤独,远端班的学生更孤独――课堂是一个师生不断互动的过程,而坐在远端的学生成了课堂的旁观者,一节课都“观赏”着视频里的老师和学生的问答,自己有了想法却苦于没有老师提问,只在讲桌旁坐着一位“监视”着学生有没有认真观看视频的“放映员”。

相信有很多初带网班的老师都会有这样的感受。课后,我找了班上许多同学交谈,他们也有同样的困惑――课堂不再是自己的舞台,别人成了主角,而自己成了看客。看着视频中的师生有问有答,我和学生多想找回属于自己的那份精彩。于是,在网络教学模式下,如何找回远端师生课堂的阵地,成了我思考的问题。

在与其他老师不断探讨,与学生反复试验的过程中,我逐渐摸索出了一套网络班教学策略,简单说来就是:一看二想三停四插五归纳。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辅导课时间做好释疑和拓展,终于让我的学生重新找回了属于自己的课堂,也让我这个老师有了可以坚守的阵地。

一看,就是师生认真观看网络终端班的教师讲授知识点环节并及时做好笔记、批注;二想,就是针对终端教师提出的问题,远端班的学生认真思考该怎么回答,老师要想一想为什么要这么问,想想这个问题让本班学生回答,他们能阐述到什么程度;三停,就是在适时的时候我们可以调小终端视频的声音,让课堂回到自己的班级来。终端教师提出的问题,一般会请多个学生来回答,有的远端教师在这一环节上就一味的让学生去听别人的回答,而忽视了本地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表达能力,从而让我们的学生越来越不爱发言,不爱思考。我是这样做的,当老师提出问题后,我会让学生认真听听终端班的学生是如何回答的,听完一两位终端学生的发言后,我会减小音箱音量,然后让本班学生发言,并同别人的发言做比较,看谁思考更全面。这样就充分调动了本班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让学生找到了课堂的归属感。一般来说,终端学生发言的时候,本班学生也可以有三四个同学发言,等到终端教师开始归纳并进入下一个环节的时候,我们再进入网络教学模式。偶尔有时间上的不及时,我们也可以在辅导课上把录制好的视频调出来,将错过的环节重放一遍;四插,就是远端教师适时、及时插话。不同的学生,其能力素质也良莠不齐,教师在备课的时候有“备学生”这一环节,终端班的老师备的是当地学生,有些问题上,我们远端的学生肯定不能理解甚至是完全摸不着头脑,有些知识点,终端教师讲得比较简单,因为他的学生能听懂。但我们的学生不一定能听懂,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远端教师的及时插话,确保本班的学生能在课堂上及时掌握相关知识;五归纳,是每一节课上完之后,远端教师有必要针对本节课的内容和课堂中出现的问题做一个简单的归纳总结,以便于学生课下的学习。

自从我将本套教学策略用在所带的高一网络班后,有不少同学给我反映他们开始适应了网络教学的模式,逐渐找到了自己的课堂,也有了一些自己学习的方法;我也渐渐找到了自己的归属――课堂,并不是教师的舞台,而是学生的,教师只需要做好引导工作。学生才是课堂信息的接收者,而教师仅仅是传递信息的一个渠道。

在网络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显得尤为重要。由于不像传统教育那样及时传递信息并反馈,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做到三个认真:第一,认真做好课前预习,能在课外吸收的知识一定要提前学好,不能在课前搞懂的知识点,做好勾画,那么在网络授课过程中,学生的听课就有了重点――充分拓展简单易懂的知识,重点分析预习中难懂的、不懂得知识;第二,认真做好课堂笔记,因为在网络授课过程中,远端班的学生缺少问答环节的信息反馈,没懂的问题也没办法当堂向老师提问,做好笔记既是为了方便课下的学习,也是为了在辅导课的时候向老师提问;我在教学过程中就十分重视这一环节,要求学生必须及时做好批注,便于课后的拓展延伸和复习;第三,认真做好课后的复习。我要求学生每上完一课时后,一定要将本课时的内容再归纳一遍,一方面加深印象,巩固积累;一方面将还未搞懂的问题整理出来,在辅导课的时候向老师提问。这样一来,学习就成了学生自己的事,我成了释疑的工具。 学生的学习模式可以概括为:学――问――学。老师还没讲的问题,学生先自己学一遍,不懂得地方在第二天的网络授课中去寻求答案――这是一问,带着问题去听课,学习有了目的性,听起课来也就事半功倍;在网络课堂上还没听懂的地方,利用课下的时间或者辅导课时间,向老师或其它同学提问以求解答,充分利用课间和辅导课时间,不让时间从指缝中白白溜走――这是“问”的第二方面;在问的过程中也就做到了第二次的学习――带着问题再次学习。

这样一来,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不懂的地方一定得自己想办法学懂,老师不会把同样的课程再讲一遍――这是重复劳动;学懂了的同学不会停下来等你――这是浪费时间。没有其它的办法,学生只好从预习环节开始,踏实的走好每一步,才能保证自己不在学习中被“淘汰”。作为老师,我必须得观察每一个学生,确保他跟得上多数学生的步伐,在学习方法上不断的给予他们指导。

半个学期下来,学生的学习习惯越来越好,学习成绩有了明显进步不再时高时低。然而,新的问题又出现了,不少的学生在预习这一环节上出现了困惑,他们开始放松对新课的预习。我仔细研究了一下学生的预习方法,发现大部分学生的预习就是将课文提前学一遍。现代文就按照二教上的讲解学一遍,甚至有的同学直接将二教看一遍就当作预习了;文言文的预习,学生就按照工具书上的翻译直接将文本翻译一遍就行了,第二天的课堂上基本上能回答老师的翻译提问。这样一来,学生虽然提前解决了教师的大部分提问,可是这些是他们思考的结论呢,还是死记硬背下的答案?

我认为预习是课堂的“前奏曲”,它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是非常必要的,培养学生良好预习习惯是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也是教育改革的呼唤和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高一是学生由初中学习到高中学习衔接的重要阶段,学生的可塑性和模仿性极强,因而学校和教师有目的的引导和培养就显得尤其重要。也正是这种特点,给我们创造了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机,也使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首先就要从教会学生学会预习入手,引导学生由被动到主动,逐步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在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和能力的过程中,我采取了这样的策略:

1. 运用“读书五步歌”,提高预习兴趣 第一步:看,就是先看一遍新课的所有内容,包括文本、注释、练习。第二步:画,就是画出需要弄懂的地方,如课文中的生字、新词,以及难理解的语句。第三步:查,就是查工具书,要把查出的内容多读几遍,牢牢记住并掌握它的意义;如遇到的新词,不仅要知道它的解释,还要联系课文,理解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和用法。第四步:读,是在一看、二画、三查之后去朗读课文。朗读的好处不仅是帮助记忆,而且还能帮助学生理解新课的内容。第五步:记,到了这里,预习并没有结束,还差最重要的一步,就是用笔记一记。“记”有两个意思:一是记下课文的主要内容,新的知识要点;二是记下预习中发现的疑难问题。这就是说,把课本中容易解决的问题先解决掉,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集中起来,拿到课堂上来解决。这样,你在听课时就会全神贯注,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2. 培养学生在预习中提出问题,提高学习效果 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有疑问才会有思考,有思考才会有创新。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培养创新思维要从培养质疑问难开始。

每次讲新课之前,引导学生参照预习要求和课后思考题来预习课文,提前解决课后练习和二教上的基础题,提出疑难问题。通过预习,学生能初步认识,熟悉课文,但不可能理解和弄懂所有问题。所以要引导学生运用划划、点点、记记等标记,把课文中不理解的字词、语句以及课后问题作标记,并提出质疑。这样,使学生做到在课堂上的听课有目的性,带着问题来听课,提高听讲效果。

第4篇

(一)教学内容的开放与语文材料性泛化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高中语文课程资源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高效率开发,具体表现为语文教学内涵的外延被打破,教学内容呈现高度的开放性。一方面,语文课程相较逻辑性学科而言对学生生活空间的容纳更为宽广、自由、复杂。语文自身蕴含着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语文的人文情怀亦是高中生汲取理论与经验、参与重大生活命题的源泉,因此高中语文课程资源的社会化延伸不可避免。另一方面,高中语文内容的开放极大地增加了教学取材的灵活性,意味着材料使用的个性化,然而这些个性化教学资源并不能完全保证立足于语文教育的本质需要,相反不规范的材料利用会造成语文教学价值的削减,使语文学科性特征丧失。因此,教学内容的开放在丰富语文教学资源的同时亦诱发了语文教学的材料性泛化问题。例如,一些高中语文教师高举生活化大旗,力求语文教学内容与生活紧密联系,使得时事新闻、娱乐潮流类生活主题充斥课堂,美其名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实质上却弱化了教学轴心。语文来源于生活却并不等同于生活,教师对教学资源的开发既要诉诸于语文课程的基本框架,还应考察其是否真正具备教学价值,否则就是材料性导入泛化。

(二)教学取向的模糊与语文观念性泛化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使得高中语文教学观呈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教师对语文教学的理解体现为教学目标设置与教师个人对语文过程化的方向性把握,然而“语文教学观的多样性在推动语文教育发展的同时也使语文学科的教学取向模糊化”[2]。一方面,教学观的多义阐释容易引发教学观的迷失,即教师对语文学科的价值认识不清,在将固定的理念符号活化为具体知识与教学行为的过程中或生搬硬套,或杂乱无章,表现为对语文学科本义的无意识,无法真正建立起一个理论框架与学生个体的有序激活体系。另一方面,教学取向的模糊意味着语文教学育人功能的偏差,即教师对教学观的实施缺乏可控性,表现为过度使用与无效使用两种情况,前者指向各种理论依据的不完全成熟,后者指向教师游离于语文教学之外的非语文化行为。可见,语文教学取向的模糊是导致教学实践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对应着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观念性泛化现象。例如,近年高中语文教学领域提倡人本主义教学观,在人文视野下“文化”是语文的内蕴,从高中语文情感与价值观培养的教学目标来说,提升学生思想素养、传承民族文化不应该被淡化,但是过分强调语文的人文功能而忽略其工具性特征并不符合语文学科精神。没有语言文字作为基本框架,没有文学读写、鉴赏、积累的训练,高中语文人本主义教学便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三)教学方法的失范与语文策略性泛化

语文学科作为不可替代的母语课程,其教学方法一直处于不断革新与丰富的建设状态,“现代高中语文教师已逐渐摆脱了课程当道的被动角色,转而向教学建设者过渡”[3]。特别是在新课改持续实施的背景下,具备独立精神的创造性语文实践活动层出不穷,主要表现为对教学方法的丰富与革新。教学方法围绕教学目标进行,一切教学措施的运用都必须有的放矢,教学方法的滥用、错用对应着高中语文教学过程的策略性泛化现象。例如,高中语文课堂的合作互动策略,是不是所有的语文课文都适合这种策略呢?对于词汇解释、文献出处等语文陈述性知识真的需要学生耗费大量时间去合作探究吗?又如教学辅助工具运用的泛化现象,经常可见高中语文课堂为了凸显美学意象,追求声光色电效应,大量使用多媒体、美术、演绎等非语文学科手段制造“形式美”,这种抛弃了对真实教材文本的感知,舍本逐末的教学策略使语文审美课堂变成了空泛的“秀场”。更不要说在日常语文教学中直接用图像取代文本、用录音取代诵读等工具滥用行为,将学生置于被动的学习处境,花哨的教学手段反而让教学活动肤浅化。

二、高中语文介入性学科审理的内涵与功能

(一)评价性内涵与教学导向功能

高中语文介入性学科审理对于高中语文教师来说是一种全新的评价方式。传统高中语文教学评价活动发生在课堂教学结束之后,或周期性教学、季度性教学,甚至年度教学总结时期,这时候的教学评价已经丧失了应有的价值。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评价内容可能已经过时,再则后期评价主要是从学生的考试成绩出发,评价结果有失偏颇,且评价方式以整体性的总结为主,忽略了对语文教学过程的观照。介入性学科审理弥补了以上缺憾,将评价时间置于教学实践之前,满足了评价的时效性;由于可针对具体的语文课堂,亦提升了教学评价的公正客观性。同时这种评价模式具有鲜明的教学导向功能,能提前审理教学目标,评价教师的目标设置是否满足课程标准的层次划分,是否体现语文课程的基础教学任务,有利于明确教师的课题思路。

(二)监督性内涵与教学调控功能

高中语文介入性学科审理通过监督语文教学内容,实现对语文学科性的保护。语文学科性包括三部分,一是对于语言文字摹形,即怎么说话、怎么读书、怎么写字;二是语文的情、理、意、趣,即怎么传递信息、满足社会交际或进行艺术化的表达;三是情感性与思想性,即覆盖学生在诸如人生价值观、审美观等精神领域的教育要素。以上语文学科内容全部包含在语文教材(选修教材、必修教材)、知识点范文、整合材料中,语文教学通过对它们的开发利用体现语文学科性。因此介入性学科审理对语文教学内容的监督指向对教学取材的监督,保障教学材料包含语文知识、对应语文课程、表达人文情感、反映语文素养,避免教师对教学资源的利用脱离学科体系。其监督性内涵具有对教学材料的调控功能,促使教学材料符合语文课程的单元结构、逻辑结构、知识块结构、流派结构,保障教学材料与教学目标紧密联系,不可分割,避免语文教学的材料性泛化。

(三)阶段性内涵与教学规整功能

高中语文介入性学科审理标准结合了实际教学需求、高中生认知能力以及高中语文教学期望。一方面,介入性学科审理必然建立在高中语文课程的教学框架中,面临着教材内容的阶段性变化;另一方面,介入性学科审理要正确把握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促使课程进度与学生个体形成螺旋上升的结构关系,体现语文教学发展的阶段性方向。因此,介入性学科审理具备鲜明的阶段性内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发挥界定阶段性教学方法可行性、量化教学标准、判断教学工具适切性的规整功能,既要促使教学策略符合程序的合理性、任务的针对性,亦要满足策略应用对教学进度、学生认知思维发展阶段的适宜性,保持对辅助工具应用的谨慎态度,从而有效应对高中语文教学的策略性泛化。

三、高中语文介入性学科审理的实施条件

(一)审理人员的构成与专业进修

高中语文介入性学科审理的人员构成需要满足以下三方面要求:第一,审理人员应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经常参加语文课题研讨活动,重视对语文学科的先进观念与实践创新体例的吸收与探索;第二,对本校语文课程的开展情况有着全面的了解,比如学校教学设施设备、资源与师资优势,以及教职人员的专业层次等;第三,审理人员应具备良好的语言素养,能和教师协作对话,共同面对教学问题。由此可见,高中语文介入性学科审理人员最好以学校语文教研组为选择单元,并确保有语文教研组的骨干成员与负责人加入,除此之外参加高中语文介入性学科审理的人员均应经过专业的学校培训与在职进修。学校培训是对审理人员进行相关介入性教学审理的操作指导,包括操作原则(比如“以学导教”原则)、审理人员之间的分工(将具体工作落实到岗,责任到人)、具体审理标准与步骤(参见论文第四部分),以及审理结果的处理等;在职培训是针对语文课程的理论学习、学科知识拓展(比如语言学、语用学、文化语言学)、业务研讨等,旨在提升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

(二)审理介入的“以学导教”原则

高中语文介入性学科审理的有效实施必须坚持“以学导教”原则,一是面向课程标准与学校整体教学规划对“学”的基础设定,如知识储备、应用技能学习、审美探究等固定框架结构。二是面向学生“学”的具体问题,比如学生认知发展规律。高中生的能力增长呈现阶段性变化,以语言知识习得为例,高一年级学生的逻辑抽象思维初现,在语文复合句分析方面出现一个整体高峰期;高二年级学生的想象思维已接近成人水平,教师情境创设可减少对辅助工具的依赖;高三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进一步完善,能够概括说明现实,深入理解事物本质,有利于母语学科的文化传承,是奠定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可见高中语文介入性学科审理观照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有利于教师扬长避短、因材施教。三是面向语文外延中的“学”,即重视社会对语文教学的应用性要求,近到学生日常读书看报、兴趣爱好,远到自荐求职、社会交际,努力构建高中生语文学习与生活外延的对等联系,为学生学科深造、社会生活以及自身发展夯实基础。

(三)对审理时段与时机的恰当把握

高中语文介入性学科审理需要选择恰当的时段与时机才能保障审理质量。一是对时段的把握。时段是指语文教学在宏观发展方向上的阶段时期,比如新型语文教学理念的推广时期、语文学科研究领域提出优秀教学成果的时期。这些时段往往是教师重新整合教学目标、更新教学素材、建设教学路径的探究时期,属于介入性学科审理的长线时段,一般伴随着语文课题研究、抽样实验课以及相关调查活动等,出现在新语文教学理念正式投入常规教学实践之前。二是对时机的把握。时机是针对日常语文教学活动而言,即对教师某一课时或某一单元的教学筹备进行审理介入的时期,一般为教学开展的前一个星期。需要特别说明的是,高中语文介入性学科审理的结果应以书面形式反馈给教师。这份书面审理结果必须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对教师创新性教学设计以及劳动成果表示鼓励与肯定;二是具体指出教学设计的优势与缺憾;三是附上教学建议,并敦促改进。

四、高中语文泛化的介入性学科审理体系

(一)教学目标审理:满足课程标准的层次划分

高中语文介入性学科审理首先是对教学目标的审理,通过评价教师的目标设置是否满足课程标准的层次划分,应对语文教学的观念性泛化现象。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将教学目标规定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但这样的目标设置在实际语文教学中太过粗略抽象,不利于课题思路的清晰明确。因此,教学目标审理不仅应看到教师教学目标设置在语文取向维度的大方向把握,还应“要求目标设置尽可能地体现语文课程标准的基础教学任务”[4]。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层次依据语文学科性可划分为语言文字摹形的操作层,语文情、理、意、趣表达的技术层以及反映语文思想文化的素养层。在语言文字摹形的操作层,教学目标审理应细化语文的听说读写,例如,语言规则方面的词汇句法目标、句子成分分析目标、逻辑纠错目标、修辞法与篇章结构目标;语言经验方面对语境语义的领悟目标,对课程背景的掌握目标等。在语文情、理、意、趣表达的技术层,教学目标审理应细化到具体的语文思维技能方式,如相关语言练习方面拼读与诵读目标、语言书写目标,语言心智方面的语言表达目标,有利于学生语文学习方法的习得目标等。在反映思想文化的素养层,教学目标审理应细化教师对课文观点、榜样、情操习染的提取标准,如人文性目标是对生命尊重的人文性提取,还是针对社会生活化的人文体验,抑或是诗意灵动的文化底蕴而设。综上可见,满足课堂标准层次划分的细化目标不仅对应着语文教学的基础任务,还是对教学枝节的梳理。

(二)教学内容审理:保障材料与目标不可分割

高中语文介入性学科审理通过监督语文教学内容,实现对语文学科性的保护,主要途径是贴近语文教学现实,保障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紧密联系,应对语文教学的材料性泛化现象。首先,高中语文教学内容主要来自必修教材与选修教材,教学内容审理要具备对教学材料进行区分的意识。对于教师配套教材内容的使用审理相对简单,一是确保内容属于某一节课文或某一单元结构;二是确保内容符合教学阶段性目标;三是确保内容与平行教学目标构成了相互映衬与递进的结构关系。可见教师的教学取材应该呈现较为明显的内在逻辑分类,如按照教材记叙文、说明文等单元文本划分;或按照象征诗派、荷花淀派等文学流派编辑等。其次,高中语文教学内容除了选修与必修教材外,还包括例证知识点的范文,这类范文不属于高中语文教学的既定内容,但却包含着丰富的语言经验、深邃的人文思想,或者动人的审美情感内容。此审理方向应面向具体的知识块,比如基础知识块、文言文知识块、语法知识块、文学阅读知识块、文章写作知识块等,考察教师的例文选择与上述知识块是否匹配。最后,随着语文内容的开放,语文学科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的整合运用越来越明显,对于不同学科的混合内容审理应该考察教师对材料的挖掘方式是否符合语文课程的根基,即“教师对其他学科素材的转化能不能独立成料,理论性材料是否可以向实践性或体验性材料过渡”[5],保障材料真正具备育人功能。

(三)教学策略审理:追求教学方法的科学性

第5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策略

G633.3

虽然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很多高中语文教师过度重视阅读技巧的传授,忽视了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的培养,导致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不强,所以,优化阅读教学策略,不断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成为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的任务。

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1.倾向于应试化教学

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知识水平的重要途径,而阅读能力的高低也影响到学生审美能力、写作能力的发展,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组织阅读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有效方式。然而,在实践中,学生面临着高考的压力,而为了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高中语文教师只能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设计教学目标,确定教学方法,从而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1】。另外,由于高考的影响,在阅读教学中,很多高中语文教师侧重于讲解文章中的重难点字词、句式,并且通过灌输式的方式。分析文章段落大意、中心思想,没有适当让学生自主阅读、分析文章,导致学生的阅读能力较低,自主学习能力不强。

2.不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读教学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必要途径,但是,在阅读教学活动中,很多高中语文教师一味强调自身的作用,忽视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导致阅读教学的效率较低【2】。在开展阅读教学活动时,许多高中语文教师直接讲解文章的主旨思想、写作结构和段落大意,并且过多讲解得分技巧,不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分析能力,导致学生的阅读能力较低。

3.阅读范围狭窄

由于高中生的学业压力较大,在教学过程中,很多高中语文教师主要依靠教材,讲解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没有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适当补充阅读素材,导致学生的阅读视野狭窄,阅读兴趣不高。另外,由于作业负担较重,学生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完成作业任务上,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阅读,从而导致学生的阅读范围狭窄、语文知识积累不足。

4.过于依赖于多媒体技术

在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教学活动已经逐渐成为一种潮流,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一些教师过度依赖于多媒体技术,没有根据具体的教学需求,适当运用多媒体技术,导致教学质量较低。在阅读教学中,很多高中语文教师没有根据教学内容,合理设计教学课件,没有让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文章的深层次内涵,忽视了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较低。

二、优化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1.合理制定阅读教学目标

在阅读教学中,一味强调阅读技巧的讲解,不仅会挫伤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而且会制约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所以,在新课改的形势下,高中语文教师应该积极创新教育理念,合理制定阅读教学目标,不断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以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3】。高中语文教师应该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充分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合理开展阅读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热情,让学生自主阅读、分析课文内涵,以增强阅读教学的吸引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同时,在日常教学中,高中语文教师应该注意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根据语文教学的需求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科学选择阅读材料,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以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积累,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2.重视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很多高中语文教师一味强调自身的指导作用,习惯于采用灌输式的模式,讲解重难点字词、语句,分析段落大意、主旨思想,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作用,导致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薄弱、学习积极性较低,所以,在新时期,高中语文教师需要认清师生之间的关系,科学选择教学方法,努力创造轻松、自由的课堂环境,以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4】。例如,在学习《烛之武退秦师》时,高中语文教师可以运用提问的发生,让学生结合课文注释,翻译段落,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高中语文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有效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积极营建良好的课堂氛围,以引发学生的阅读热情,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例如,在学习《雨巷》时,高中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先进的技术,播放一些舒缓的音乐,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环境中,阅读课文,带领学生深入体会、品味文章的内涵,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

3.适当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

学生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的不同,会给学生的全面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所以,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详细了解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况,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适当补充阅读内容,以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5】。例如,在学习《大堰河―我的保姆》时,高中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互联网技术,收集、整理一下艾青的资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阅读一下艾青的其他诗歌,以加深学生对作者的认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4.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

在阅读教学活动中,合理引入多媒体技术,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所以,在实践过程中,高中语文技术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技术,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例如,在学习《荷塘月色》时,高中语文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播放相关的图片、视频,让学生直观了解月光下荷塘的优美景象,引导学生充分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以深化学生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总结

总而言之,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传统的阅读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高中语文教学的需求,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高中语文教师应该根据时展形势,合理制定阅读教学策略,不断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积,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张美妮.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与优化策略[J].新西部(理论版),2016,09:169+164.

[2]李玉珠.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优化探析[J].高考(综合版),2015,02:37.

[3]杨薇.对当前优化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分析[J].课外语文,2015,22:61.

第6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学生;主体地位

农村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占据课堂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体参与自主探究,自我发展,让学生能够自主参与语文知识的建构,并学会运用语文知识建构语文体系。作为农村高中语文教师,要以生为本,选择适合学生的、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策略进行教学,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一、农村高中语文教学中要以生为本,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作用

1.以生为本,选择教学策略

农村高中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要充分展现自我语文表达能力以及感悟能力,才能有效提升自身的语文综合素质。因此,教师要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策略进行教学,这就需要教师首先了解本班学生的语文素养。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的不同阶段要通过各种教学情境把握学生的不同语文能力。如,在开学初,教师可以通过自我介绍让学生谈谈自己的语文能力,在阅读教学中通过课上互动了解学生的阅读能力,在作文教学中通过习作了解学生的写作能力以及评改能力。

2.尊重学生,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更好地展现自我

尊重学生是教师的必备功课。作为农村高中语文教师,必须将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放置在课堂教学的首要位置。教师要尊重学生,在备课的过程中首先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要将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语文能力紧密结合起来,寻找学生能力成长的生长点,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自己。同时,需要教师注意的是,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要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努力能够达到自我成长,能够在自我建构中体验到语文学习的快乐。如,在《荆轲刺秦王》的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能力选择教学策略,使学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最大的知识量,在教师有针对性的训练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语文能力的提升。

二、农村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能让学生更好地参与教学

1.合作学习促成长

高中学生的语文层次不同,要想充分调动学生课堂的参与性,必须让每一个学生的思维都活跃起来,都能产生对教学内容的共鸣。在课堂教学有限的时间内,要想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就必须发挥学生合作学习的作用,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语文活动。首先,教师要对学生讲清合作学习的方法,并根据学生的语文能力将学生根据同组异质的原则分成若干合作小组。教师不但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合作小组的作用,还要在课外阅读和习作中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让学生积极行动起来,在合作中锻炼,在合作中成长。

2.尊重学生个体情感参与,强调个性化解读

语文教师要尊重学生个体情感参与的过程,让学生的个性、潜能在语文作品的解读中有效参与进来。教师要强调学生的多元化解读,让学生用自己的创新思维积极进行思考,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作用,让学生寻求适合自己发展的语文学习途径以及学习方法。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点燃学生自我解读的愿望,让学生敢于标新立异,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让学生在与同学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进行感情的融合、思维的碰撞,从而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以及语文创新精神。

三、抓好阅读以及习作教学,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延伸学生主体的参与深度

1.教师要抓好阅读以及习作教学

农村高中语文教师不但要抓好学生的课内阅读,还要借助学校图书馆的藏书发展学生的课外阅读。如果学校图书馆藏书有限,教师也可以让学生通过组内互借阅图书、班内互借阅图书以及与朋友借阅图书的形式让学生拓宽阅读量,拓展阅读量。学生只有大量阅读,才能厚积薄发,提升语文能力。在学生大量阅读的基础上,教师要抓好习作训练,让学生不但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参与单元系统训练,还要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养成自主写作的习惯。教师要多为学生创设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习作的交流,让每一个学生能更好地养成自主阅读、自主习作的习惯。

2.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在主体参与中提高能力

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作用,引发学生自主参与,提高学生的能力。多媒体课件因为音频、视频以及图片资料等多种形式可以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进来,强化对教学文本的感知。如,在《拿来主义》的教学中,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教学内容的重点以及难点,不但可以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还能提升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总之,农村高中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作用,不但能让学生积极发展语文能力,而且还能让学生在主体参与的过程中点燃对语文学习的激情,能在大量阅读、大量习作中提升学生的阅读以及习作等综合语文能力。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 写作 重要性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9.123

高中阶段,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占据重要的位置,而作文作为语文学习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随着新课改的实施,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策略也面临着需要继续完善和调整的命运,在当下的教育背景下,如何使得高中语文作文的教学方式能够真正为学生所接受,能够使得学生自觉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真正掌握比较扎实的语文作文写作技能,是当下广大语文教师应当关注且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之一。

新课改的推行,使得我们的语文教学面临着不断革新的境况,在新的教育教学背景下,为了积极地调动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在语文教学中,我们需要及时地审时度势,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紧密地结合教育新背景,整合出一些最适合学生学习的新的教学策略,以便真正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其在语文学习中学到真正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那么,具体落实到语文作文教学中,我们应当怎样开展好作文的教学工作呢?接下来,笔者将要与大家一同来探讨这个话题。

首先,营造活跃而自由的教学氛围,是我们在教学中需要做到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也是适应新课改需求所采取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氛围与师生关系是否融洽对于教学的影响相同,教学氛围的好坏优劣,也直接地影响到教师的教学成败与学生的参与度高低。较之一个气氛压抑、纪律严明的班级教学氛围来讲,高中阶段的学生更喜欢的是一种相对轻松舒适而又活跃的教学氛围。

其次,加强对学生作文写作能力的专项教学频度,及时地为学生提供一些比较优美而富含深意的文章、段落或句子,使得学生能够在学习兼审美的同时,自觉地加强对经典句型、美文等内容的收集和吸收,便于学生提升自身的文字写作功底,这也是我们在语文教学中需要注意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学生作文写作水平的提升一方面离不开对作文写作技巧的把握,另一方面也与学生文字的优美度息息相关。

在教学中,我们为什么要注重让学生掌握更多优美的句子、段落或者文章呢?这样做的目的,除了让学生通过对优美文章的理解和吸收,洞悉佳作的写作布局,从而及时地吸收他人在写作技巧方面的优长,为我所用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那就是使得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和背诵他人优美的文章,在自身的习作中,尽可能地提升自身的语言表达技能,提升文章的审美能力,助力自身在语文考试和各种竞赛中能够高人一等,计胜一筹。因此,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为了促使我们的学生能够得到更大的提升,这种形式的教学方式也是需要我们极力推崇的。

再次,加强与学生之间的课堂教学互动,组织丰富多彩的作文分享活动,也是教师能够提升自身作文教学技能,助力学生提升自身写作能力的重要手段。在语文作文教学中,除了教师要尽其所能地向学生传授一些基本的写作技能之外,在平时的课程教学中,作为教师,我们还要不断地加强对自我教学的严格要求。同时,还要及时地调整自身传统的教学策略,改掉以往语文教师一以贯之的单向教W方式,加强与学生之间的课堂教学互动。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热情,我们要积极地展开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通过与学生之间的课堂互动,了解学生对于学习的相关需求,洞悉学生的学习特点,感知学生在作文学习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并及时想方设法予以解决。

除了要与学生及时地展开课堂教学互动之外,我们还要有针对性地给学生安排一定的课堂表现时间,这样才能使得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新鲜感和存在感,通过彼此之间的切磋和交流,了解他人的学习掌握情况,从而对自身进行进一步的自我勉励。

最后,定期组织一定形式的语文作文竞赛活动,进一步地激发学生对于作文学习的热情,使得学生能够在不断地挑战和自我挑战中,增强自身的写作能力,也是对我们作文教师来说,能够助力学生作文水平提升的一个重要的策略。在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学生自身的知识体系逐渐走向成熟,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我们的习作类型也逐渐丰富起来,主要以记叙文和议论文等形式为主。但如果学生还一味依赖教师的引导,那么在写作的深意上就很难达到比较高的造诣。在这一时期,我们除了要做到将基本的写作技能教给学生之外,还要给学生一定的机会让其进行写作锻炼和自我挑战。

因此,在笔者看来,在高中阶段的语文作文教学中,我们除了要认真地上好每一堂课之外,还要积极地为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的自我锻炼和练习的机会,定期在一定范围内开展主题作文写作比赛就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当然,考虑到学生的整体学习特点和考试大纲的相关要求,在比赛题目的设置上我们一定要拿捏好分寸,既不能使得我们的作文题目太低级,同时,也不能使得我们的作文题目设置得太隐晦,以至于学生难解其中之意。题目难易度适中的基础上,如何将自己的作文写出特点,写出水平,那就看学生如何表达其意了。在这种形式的比赛形式中,学生们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作文样本来对自身当前的写作水平进行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位,在认知自身优缺点的前提下,才能有益于自身更好地进步。

第8篇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学 工具性 人文性

随着高中语文专业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其中,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存在左右摇摆的现象,没有有效统一。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相互依存的,二者不可偏废,教师应该采取积极的教学策略,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融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一、高中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相互依存

高中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比小学、初中阶段更加成熟,以学生的认知能力来说,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都不断发展并渐趋完善,所以,在语文教学中“知识”与“人文”两大任务要有机融合,让学生在掌握语文基础知识的同时,不断提高文学欣赏水平和审美情趣。所以,高中阶段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相互依存的,二者不可偏废。

首先,工具性离不开人文性的滋养。语文的工具性主要强调学生对文学词类、句式等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与掌握,而在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中,是无法脱离人文性的语言环境的。比如,在讲述文言文时,很多文言文词汇、句式与现在的白话文有很大的区别,如果脱离文章的语言环境,单纯进行字词、句式的解读,就很容易产生错误的理解,如文言文中“走”的意思在现代白话文中并不是走路的含义,而和“跑”的意思有些相似,所以在理解时一定要结合文章的语言环境。与此同时,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时不能脱离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要正确地解读文章,就需要联系文本相关的写作背景、人文因素等,否则容易产生理解的偏差。

其次,人文性离不开工具性的承载和强化。语文的人文性是抽象的,它的内容隐含在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文本当中,学生是无法脱离语文的语言文字等的基础知识深刻理解课文的思想内涵的,必须在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基础上理解文本的人文性。比如,在理解文言文《过秦论》的思想内涵时,学生必须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和掌握文中实词、虚词、句式等的意义与用法之后,才知道文章的意思,进而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性与人文性。总之,语文的人文性不是空中楼阁,老师需要在不断加强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教育的基础上,强化对学生语文人文性的教育,促使他们形成高效的学习方式,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提高文学素养。

二、高中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融合的教学策略

高中语文教学应该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融合,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达到良好的语文教学效果,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文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水平,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实质性、全方位的提高。那么,如何有效地将高中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融合呢?

首先,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该在语文课堂的导入与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故事导入、问题导入、类比导入等课堂导入方法,以及多媒体教学、直观教学、故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与积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比如,在讲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时,老师可以播放一些关于赤壁景色的纪录片,以及三国演义的影视片段,让学生如身临其境,在积极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还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积累丰富的人文素养,这样便有效地结合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达到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其次,加强学生的诵读教学。吟诵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可以有效积累语文基础知识,并且感受人文的熏陶,拓宽自身文学的视野。“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加强学生的诵读教学,让学生通过初读感知、泛读断句、研读深思、感悟理解的诵读,熟练掌握文章的语文知识,并在诵读中不断感悟文章中的人文精神,陶冶情操,提升文学欣赏水平,最终达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最后,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就像一个个“容器”,老师不断往里面填塞知识,学生被动学习,学习积极性不高,而且老师纯讲解无法有效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融合,课堂教学效率不高。应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等,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与老师、同学进行情感交流的过程中,自主思考,解决相关问题,提高人文素养,实现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融合。

综上所述,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两方面的特性,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而人文性则是语文学科的必备属性,两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工具性离不开人文性的滋养,而人文性离不开工具性的承载和强化。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该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融合,主要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的诵读教学,不断推动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只有这样才能够提升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语文 课堂有效性 实施策略

新课改迅速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焦点,并在全国各地产生了巨大反响。这种热烈的新课改气氛给国内传统教育模式带来了巨大冲击, 综合国内现阶段的教育现状,传统教育模式仍占有重要地位。这说明当前教育要想适应新课改要求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国内升学压力与日俱增,高中教学问题得到学生、教师和家长的极大重视。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教师不仅要满足学生的升学要求,同时还要尽力响应新课改号召,可谓如履薄冰。随之而来的便是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施困境,比如效率低下、时间未能够充分利用的情况普遍存在,这与新课改思想均是背道而驰的。本文将针对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展开探讨。

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批判继承

传统教学模式根深蒂固,直到现在仍受到很多教师的青睐。存在即合理,我们不能全盘否认传统教学方法的优点,它对国内高中语文教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因此,虽然新课改潮流已经不可阻挡,但对传统教学模式仍应持着批判继承的态度,这样才符合新事物的发展规律。举例说明,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这种模式较为单一死板,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对学生记忆教学要点很有帮助。虽然新课改鼓励多样化教学方法,但为了加强学生的记忆,教师也需要借鉴传统教学的优势。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应着力开发创新教学方法,同时积极吸收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有益成分,相辅相成,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二、创设情境,尊重主体,着力提高教学方法有效性

创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改善高中语文教学效果的重要方面。不同的课堂情境能够给学生带来不同的心理体验,达到不一样的课堂效果。如果课堂节奏四平八稳,缺乏起伏波澜,宛若一潭死水,教师吐沫横飞,学生却感到索然无味;再有,如果课堂节奏跳跃较大,教师讲得火急火燎,学生仍是一头雾水。在教授《登高》时,为帮助学生充分融入诗歌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可用低沉、缓慢、深情的语调朗读全诗,无形中展现了诗歌略带伤感悲凉的主旋律。接下来,教师可进一步实施配乐朗读,让学生明白要想朗读好文学作品,就要做到理性与感性的高度统一。这样一来,课堂教学目标明确,不紧不松,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有学者指出,人在和谐愉悦的氛围中能将思维调整到最佳状态。教师要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缓和课堂气氛。语文本就是以语言取胜的课程,教师要注重肢体语言,常报以亲切的笑容、适度的幽默、激励的话语,积极开展师生互动,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教师不可以把生活中的情绪带到课堂,否则必然会影响到学生的听课积极性,课堂效率便无从谈起了。高中语文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引路人,给学生创造各抒己见的机会,“不唯书”“不唯师”,鼓励学生大胆提问、敢于质疑。教师一旦建立了民主、平等、互相尊重、互相理解的师生关系,任何教学策略的实施都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三、优化节奏,激活思维,着力提高课堂结构的有效性

良好的语文课堂要能够在张弛度、快慢度、层次阶梯上实现有效结合,使学生的思维呈现鲜明节奏,并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引导、辅助、、总结四个阶段的教学紧张度是呈现递增趋势的,教学情感和教学认知由此不断深化。一般记忆性知识的讲解多借助过渡性语言完成,处于松弛状态中,一节课行进至重难点时,就要求学生高度集中,教师要放慢节奏并多次重复。不少教师未能有效控制课堂节奏,导致教学效率低下。节奏太快,导致学生跟不上,许多知识点未能充分理解;节奏太慢又会使学生缺乏激情,甚至完不成预期教学任务。在讲授朱自清名篇《荷塘月色》时,教师如果按部就班,以题目为切入点,接着介绍作者身处的环境、时代背景,再阐述文章主题和中心思想,那么,这种以教为主的课堂节奏就很难激起学生的兴趣。但若换成另一种张力十足的教学模式:以拍案而起怒对手枪的闻一多为引子,引出誓死也不吃美国救济粮的朱自清,将此作为文章的序曲,再让学生复述文章内容,之后针对学生的口述情况进行分组讨论,通过讨论确定评价标准。“描绘景色的文章不胜枚举,这篇文章有什么独到之处”,教师可通过这一问题引导学生从选材的角度进行解析。紧接着教师可再抛出这样的问题:为何文章特别能抓住人心,结合自身的经历谈谈对“心情颇不宁静”的看法。我们不难看出,这种教学节奏有着环环相扣、扣人心弦的效果,能够吊足学生的胃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引导作用。节奏跌宕起伏、迭起,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积极落实课后自辅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如今信息技术得到普及,学生接触网络的机会很多。利用这个优势,教师应尽可能跟上时代步伐,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课堂书本中的知识只是抛砖引玉,学生最终要踏入社会,这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应使学生跟上时代步伐,让学生主动在网络中寻找与课本知识的结合点,满足自身发展需要。这项课后学习任务仍属于课堂学习范畴,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课后的落实工作同样重要。

近年来,教师为落实新课改核心内容,积极响应课改要求,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也找到了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笔者相信,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高中语文教学将会渐入佳境,呈现多种发展态势,课堂效率、教学效果都能得到很大提高。

参考文献:

[1]钱加清.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

[2]朱佩红.中学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策略初探[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第10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策略

文学类文本是指构成文学这种语言艺术品的具体语言系统,它包括诗、小说、散文和剧本等形态。在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学类的文本。文学类文本往往是高考命题的主要内容。让学生扎实细致地阅读文学类文本是提升高中语文教学成绩的重要手段。有鉴于此,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高度重视文学类文本的阅读教学。文学类文本的阅读教学与实用类文本的阅读教学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处。阅读实用类文本只需要解其意就可以,而阅读文学类文本则不仅要解其意,还要悟其情。下面笔者将在借鉴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高中语文教学实际,浅显论述高中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的一些策略。

一、读练紧密结合,在阅读中搜寻练习答案,在练习中提升阅读效果

阅读与练习是高中语文文学类文本考试考查的主要形式。因此,在高中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做到读练紧密结合。教师通过把阅读与练习紧密地结合起来,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会在阅读过程中搜寻练习答案,还可以让学生在完成练习的过程中提升阅读效果。例如,在教学人教版高中语文《沁园春・长沙》这首词作的时候,教师就采用了读练结合的教学方式。教师利用课件出示了这样一道练习题目:这首词作中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如“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请同学们再次阅读这首词作,并寻找出这首词作中其他运用对比写作手法的地方。教师将阅读与练习紧密结合,不仅使得学生能够通过细致地阅读准确地找出习题的答案,还使得学生在完成练习的过程中更加透彻地理解了文本的内容,阅读的效果自然也得到了提升。由此可见,读练结合是高中语文文本类阅读教学的重要策略之一。

二、读写纵横交织,在阅读中学习写作方法,在写作中摸索阅读技巧

阅读与写作是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读写貌似是两个单独的个体,实则不然,读写是相互促进、相互结合的。因此,在高中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全力做到读写纵横交织。教师通过把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纵横交织起来,不仅可以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学习写作方法,还可以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摸索阅读技巧。仍然以教学人教版高中语文《沁园春・长沙》这首词作为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采用了读写交织的策略。教师让学生在反复阅读这首词作的过程中,学习到了这首词作中所运用的对比写作手法。在布置课后拓展作业的时候,教师又让学生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写一首描写春天的小诗。教师将阅读与写作纵横交织进行教学,学生在全神贯注的阅读过程中学习到了一些写作方法,学生在酣畅淋漓的写作过程中摸索出了一些阅读技巧。由此可见,读写结合是高中语文文本类阅读教学的重要策略之一。

三、读悟融会贯通,在阅读中感悟思想情感,在感悟中提升阅读能力

阅读与感悟是学习文学类文本的重要手段。大多数文学类文本都不是在简单的写景状物、写人叙事,而是通过或写景状物、或写人叙事等表达作者真挚的思想情感。因此,在高中Z文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倾力做到读悟融会贯通。教师通过把阅读与感悟融会贯通起来,不仅可以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领略美景、听闻轶事,还可以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陶冶情操、熏陶思想。还以教学人教版高中语文《沁园春・长沙》这首词作为例,教师就让学生读悟贯通学习了这首词作。这首词作的上篇描绘的是一幅湘江秋景图,分别描写了寒秋、霜天、万山、湘江、飞鹰、游鱼等意象。通过描写这些意象形象地表现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以及对当时革命形势的深切感受。教师将阅读与感悟自然地融会贯通,学生在阅读中受到了情感教育,在感悟中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由此可见,读悟结合是高中语文文本类阅读教学的重要策略之一。

综上所述,在教学高中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时候,教师要努力做到读练结合,让学生在阅读中找寻练习的答案,在练习中提升阅读的水平;教师要全力做到读写交织,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习写作方法,在写作中摸索阅读技巧;教师要倾力做到读悟贯通,让学生在阅读中接受思想洗礼,在感悟中透彻理解文本。概言之,教学高中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师必须要做到读练结合、读写交织和读悟贯通。

参考文献:

[1]晁春宇.高中语文小说文本教学策略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2015(2).

第11篇

高中语文教材中选取的外国文学作品对高中学生的语文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高中一线教师,如何更好地对教材中的外国文学作品进行教学呢?以下,是笔者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总结到的一些经验。教师应该充分考虑语文教学中外国文学作品的现状,在应试教学的影响下,高中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存在着许多的弊端,现状不容乐观。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剖析。

一、教师对课文内容的解读过于文学化,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下,教师仅仅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进行强行灌输,教学内容过于倾向文学化,对于文学功底不甚深厚的高中生来说,这样的讲解晦涩难懂。因此,学生对这样的教学方式很是反感,丝毫激发不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没有了学习的兴趣,也就失去了学习的动力,最终,将导致教师无法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即使在新课程标准的教学模式下,一些教师仍然不考虑新课标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要求,墨守成规,依然按照旧有的教学方式来指导外国文学教学。在这样的情势下,高中语文中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如何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呢?显然,这是很困难的。教师自身的欣赏水平有限,无法还原外国文学作品原貌,导致教学内容空洞无味。高中语文教材中选取的外国文学作品,往往是国外著名文学作家的优秀作品,但由于部分教师自身的文学修养不够,对外国作品的欣赏水平有限,不能对文章有很好地理解,教师对作品的讲解不够透彻,教学内容空洞无味也就自然成为普遍现状。讲解的不透彻,学生理解起来就会很困难,教学过程不能传达有效而有趣的教学内容,学生就会没有听课的欲望,所以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失去学习外国文学作品的兴趣。

二、部分外国文学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离国内高中学生较远,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外国文学作品大多反应的是国外生活,与国内的生活有着很大的差别,很难使学生产生思想上的共鸣,没有共鸣,学生学习起来就会相当吃力,这也是学生学习外国文学作品的一个很大障碍。如果教师不能对学生进行及时有效地启发与引导,激发学生学习外国文学作品的兴趣,那么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将很难达到教学目标。为此,教师应该掌握高中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策略。概括的来看,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外国文学作品是相关教育部门通过认真斟酌、反复推敲之后才选定的,是公认的能够提高高中学生文学素养的文学作品。如何使学生对它们的学习产生兴趣,如何让学生的生活与它们产生交集,就需要教师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要做到这些,一方面,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培养自己丰富的文学素养;另一方面,教师要在教学设计上下足功夫,根据不同的课程要求,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质量。

三、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

语文教学,说白了就是一种对文学的研究,教师自身的文学素养关乎着语文教学的成效,尤其是对外国文学的教学。高中语文教材中选取的外国文学作品往往都涉及到许多方面的知识,例如历史知识、地理知识、生物知识、天文知识以及各个地区的风俗习惯等等,教师如果没有深厚的文学功底,面对这样的文学作品,是不能很好地理解的。教师自身对教材理解不透彻,自然对文章的讲解也就不会全面,那么对学生的引导也就无从下手了。教师只有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才能对作品的方方面面有透彻的认识,才能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才能从不同的角度对文章进行各个层次的剖析。如此,教师才有可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作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对外国文学作品不再感到陌生,进而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还应该不断地积累教学经验,选择最有效的教学方式去激发学生学习外国文学的热情。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明确一个教学理念,语文教学不光为了使学生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对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的积累教学经验,针对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选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使语文教学更加丰富多彩。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才能逐渐对外国文学作品的学习产生兴趣。在现代化的教学条件支持下,教师可以在许多教学模式中进行选择,例如多媒体教学、远程网络教学等。当然,教师对教学方式的选择,一定要与具体的教学内容相适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最合适的教学方式。例如,在对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的学习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给学生播放一些有关人种歧视方面的视频,让学生在了解黑人所处环境的前提下,对文章进行解读,这样学生会更能明白马丁・路德・金在写这篇文章时的心境。有了这些对文章写作背景的介绍,对作者写作心境的剖析,学生对作品的学习就会比较轻松了。若是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不注意积累教学经验,面对深奥难懂的外国文学作品时,有可能会找不到合适的教学方法,让教学陷入僵局。由此看来,教师对教学策略的把握与运用在教学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总而言之,要使高中语文中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取得很好的效果,教师需要下很大的功夫。不光是要教学过程生动有趣,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在日常的教学生活中文学知识广泛涉猎文学知识,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要不断地积累教学经验,以备教学需求。教师要致力于不断地丰富语文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当今教育背景下外国文学教育的不足。

(戴璐 扬州大学附属中学东部分校 225000)

第12篇

高中语文论文2000字(一):高中语文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教学策略分析论文

摘要:“新材料作文”近几年来正往高考作文焦点的方向发展,这种形式的作文更多的要求学生有发散性思维及对事物的广泛认知,从而检测学生的审题能力。

其实这种类型的作文比以往类型的要简单得多,因为新材料作文的内容比较开放,是在有关材料已经由命题者给出的情况下,考生按材料在不脱离中心点的基础上依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创作。此时就会有很多的考生因会错了意而创作出脱离中心点的文章。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审题立意能力,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本文以审题立意和教学策略为主体,探究如何才能让学生快而准地命中主题以及审题立意方面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教学策略

引言:

“审题”和“立意”作为新材料作文的重难点经常使学生教师手足无措,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分不清主次的现象,严重影响了考试时的作文立意及命题,更是会出现“偏题”情况。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思维方式并且多进行一些有利于构建思维的活动,这样才能使学生审题与创作水平大幅提高。

一、语文学习中,新材料作文占重要地位

(一)检测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

新材料作文非常考验学生的理解和思维能力,因为写作一直与阅读理解紧密相连,用这种独特的方式来考验学生的阅读能力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极为罕见,由此可以看出语文这门课在当今社会已经引起了各界的关注,也越来越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这就使语文教学在教学改革中成为一项重要任务[1]。这种形式的作文要求学生先对材料进行“精读”并标出关键词,而后再考虑这一段材料的主题并对其作出总结,最后根据上述进行创作。如在分析“IBM公司信守承诺”的材料时,可以发散思维逆向思考,如果企业想要拥有市场就必须有客户,而拥有客户的前提是取得客户信任,这一要求就需要以诚信为基础,从而依据上述判断为材料准确立意。因此在这里就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阅读理解和思维能力,用发散性思维将材料主题丰富化,同时这样的思维能力也可以直接决定立意的合理程度及作文分数,所以考验学生在阅读中的思维发散程度是新材料作文中的加分点。

(二)可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学生的写作能力高低不仅仅靠书面表达来体现,更多的是靠好的思维能力,“新材料作文”是要求学生在精读材料的同时尽可能多方面的考虑以确定立意,从不同的角度切入探究材料主旨,然后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出自己对材料的理解,确定立意过后,根据自己的理解用一句话理清文章脉络伴随清晰的思路开始创作,在创作过程中的每一步都与学生的思维密不可分,同时华丽的词藻也是必不可少的,可以在给文章添加一些色彩的同时让教师觉得该学生的知识储备量高、语文功底深厚,这很利于教师加分。

二、对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教学策略的探究分析

学生的阅读水平直接决定了审题能力,新材料作文重点考查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以及能否自主构建知识框架,要求学生能够准确地判断出文章中心思想并作出多方面的考虑而后表达出自己的观点。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如果教师发现学生的审题能力并不突出,那么就要从其精神世界入手[2]。学生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只是对接触到的东西进行机械化解读导致思维固化,这就影响了学生的精神世界,使得学生的思路单一且偏离正确轨道。因此教师需要帮助引导学生将所接触到的语言,所学到的知识与精神世界联系在一起,使得精神世界与个人情感相结合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材料观点和思想。同时学生也应该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要引导学生发表观点且使自己脱离传统教学方式,让学生独立思考。如教师在教学新材料作文“一诺千金”时,可以引导学生从自己着手深入思考判断出材料中心点,而后带动学生讲述一些自身经历或是让学生以发散性思维反向立意,从这些开始进行创作,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这样的课堂气氛不只会让学生觉得轻松,还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表达和思维逻辑能力。

三、注重培养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引导学生了解时事大事

在传统语文教学形式的影响下,大多数高考作文都是“现象型”的,因此大部分学生判断立意的出发点会比较单一,其实这些本没有问题,但事实上如果只是这样简单的判断难免会有急功近利之嫌,写作并不是为了比较高低好坏,重要的是学生可以从写作中得到启发升华自己去感受生活,这才是写作的真正含义。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去关注社会焦点,从中受益并得出有价值的观点用于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如在分析“毕福剑不雅视频”事件时,可以一改往日从批判角度出发的写作方法,从鼓励社会的角度出发,在事件中可得出的结论:对社会公众人物的言行明确衡量标准不放松并不是社会退步,反而是社會进步的表征,而后引出舆论场和媒体平台来确定立意为言论自由或是责任等等。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知道这种新材料作文的特点就是主题内容丰富广泛,对此教师应该抛却旧观点而进行新时期的开放性写作教学,拓宽学生思维,保持积极上进的心态,深化每一次得到的启发,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对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准确性。

高中语文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论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文言文的教学策略论文

摘要:文言文是高中语文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华传统文化五千年发展中的文明成果。因此,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我们要从新课程改革教育理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设计出优质的文言文教学策略,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进而达到在新课改背景下提高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

近些年来,我国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大,一系列文化类综艺节目的热播更是牵动了全民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心。因此,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師,就文言文这部分教学内容而言,我们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以能够提高学生兴趣为目的,在符合新课改教育理念的基础上落实有效的教学策略,进而实现优化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效果的目标。下面,我将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经验,对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文言文的教学策略作以下几方面论述:

一、以直观画面提高学生文言文学习兴趣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不少脍炙人口的文言文故事经过合理的改编搬上了荧幕,而当下的课堂环境也有着先进的教学设备的应用。基于此,作为一名新时代下的高中语文教师,我们可通过以直观画面的方式将学生带入到文言文的情境当中,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从而在新课改背景下达到优化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效果的目的。

例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滕王阁序》这篇文言文时,首先,我以多媒体技术将滕王阁的场景映在了学生的眼前,将学生的精神集中在了课堂上,让学生想象如何用语言描绘眼前的画面,进而为学生介绍了作者和写作背景。然后,我引导学生划分了文章层次,通过结合多媒体技术中的场景,指导学生赏析了本文优美的语言,帮助学生了解了骈文的两大特征。之后,我通过带领学生赏析文章中的重点语句,带领学生学习了文章表达的方式方法,使学生更进一步了解了对偶和用典的作用。最后,我做了课堂小结,让学生交流了学习收获。我通过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直观画面,培养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浓厚兴趣,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切实在新课改背景下达到了优化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效果的目的。

二、以诵读情境激发学生文言文情感体验

从表面上看,文言文的文字过于枯涩,很难一气呵成的进行诵读,但是通过对文言文的深入研究不难发现这是具有韵律美的一种文本。因此,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我们要懂得将诵读情境落实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动力,让学生带着感情去理解文言文,从而实现提升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效率的目标。

例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赤壁赋》这篇文言文时,首先,我为学生播放了这篇文章第一段的音频,让学生想象所描绘之景,由此激发了学生学习这篇文言文的情感,进而为学生介绍了作者和写作背景,引导学生认识了“赋”这种文体。然后,我播放了这篇课文的朗诵音频,旨在使学生感受到文章声韵美的同时对课文进行正音。之后,我引导学生分析了文章内容,使学生了解了本文写景、议论、抒情、虚实结合的写作方法,以及鉴赏文章的表达技巧。最后,我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的处境交流了学习这篇文章的收获。这样,我以诵读情境激发了学生文言文的情感体验,使学生理解了作者的人生感悟,切实实现了提升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效率的目标。

三、以合作学习培养学生文言文积累习惯

一般情况下,集思广益的方式可以使学生对所学内容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而合作学习的开展是集思广益方式的一种,能够一定程度上降低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难度。因此,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我们可以通过开展合作学习,组织学生相互交流文言文内容,引导学生对文言文知识进行积累,使学生养成积累知识的良好习惯,从而完成构建高中语文文言文高效课堂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