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旅游管理职业分析

旅游管理职业分析

时间:2023-07-25 17:17:5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旅游管理职业分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旅游管理职业分析

第1篇

关键词:职业高中;旅游管理;教学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升,旅游业的发展也日新月异,随之而来,对旅游人才的需求快速增长。由此在我们职业高中的教学计划里,也就新增添了一门新兴的学科——旅游管理专业。现在的旅游不同于以往传统式的旅游,传统式的旅游是满足于吃饭、住宿、游玩。而新兴的旅游产业重在游客的心情质量上,让游客时时刻刻能觉得是一种放松、愉悦的心情来回归大自然,融入大自然,是一种精神式的生活体验。为了能满足社会的需要,旅游形势发展的需求,作为职业高中,在人才培养上,我们应该与时俱进,本着能更好的适应社会更好的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来定位培养目标。

一、职业高中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现状

1、课程体系设置有待完善,重理论轻实践。

本身在我国把旅游纳入教学产业中来就起步晚,相对国外来说,发展较缓慢。再加上在职业高中里,课程体系一般都要求重视理论知识,忽略了这一产业对实践能力的需求。单单的重视理论,课本上的知识掌握的相当熟练,可是一用到实践中来,好多学生就无从下手了,或者是在实践过程中遇到一点小的状况就不知所措了,做不到学以致用。所以不能单单重视理论教学,实践也应同样重视起来。另外,对基础知识重视不够。本来基础知识是一切专业课的基础,但是在有些职业高中里,课程设置却把大量的时间安排在了专业课的上,这样以来,基础课的学习时间就大量缩水。盖大楼时,地基都没打好,何来建高楼大厦呢?所以,基础课更加的重要。

2、教师人才引进时效性太差。

由于我国旅游产来起步较晚,所以在各个规模的院校里尤其是职业高中里面,旅游专业的教师的需求是一个问题。没有现成的专业教师,好多教师都是在这门新型的专业开设后直接由其他专业转行过来的,这样在基本素质和行业技能方面就有了一定的局限性。没有旅游方面的实践经验,另一方面,也没有经过旅游方面专业的系统的学习,实践不能与理论统一起来,这样,在人才培养方面就显的力不从心。另外,引进的专业教师学历低,实践能力不强,在教学过程中只能照本宣科,更不会带领学生们灵活运用了,这样就又形成了一种弊端。

3、教学大纲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有一定的局限性。

上面给大家提到过,新兴的旅游产业不同于传统的旅游产业,它重在培养游客放松、愉悦的心情。在职业高中的课程设置中,只是开设了基础课、选修课、专业课这几种类别的学科,没有能突出贡献创新,社会发展需要开设一系列新型的学科,在礼仪方面,与人融洽相处方面,以及在处理突发状况方面等,应该往这几个方面扩展一下,这样才能培养出高素质、高涵养的能更加适应现代旅游发展需要的高端旅游专业人才。

4、学生适应实习期太过缓慢,效果不佳。

不单在职业高中里,在任何一个学生阶段,实习期对于学生来说就是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过程,在去企业实习的过程中,一般都会被安排从基础岗位做起,大多学生吃不了苦,受不了累,认为在基础岗位上很枯燥,学不到什么东西,不是太感兴趣,大量的时间流逝了,而学生却觉得度日如年,不能安心实习,这样的实习收效甚微。另一方面,有的学生在实习时,选择实习单位时定不下心,先在一个地方干,安排一个基础岗位,干了几天没兴趣,就再换一个单位,然后厌倦了再换,这样心一直定不下来,适应不了所待的环境,所以也就达不到实习所要求的功效。

二、签于以上种种情况,经过一系列的研究和分析,在职业高中里面,有必要采取一些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

1、合理的设置课程体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增多实践课的学习时间,在时间安排方面,可以与理论课穿行,这样就能更好的把理论联系实际,把理论与实践紧密的结合起来。在课程安排方面,可以以基础课为基本,专业课为目标,社会需求方面的课程为导向为创新点,这样就能形成一套实用性、综合性、创新性都很强的课程体系。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特别是针对职业高中的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一般玩性十足,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找到他们感兴趣的或者是向往的景点为代表来举例子,这样能充分的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使他们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重视实践能力。

对于职业高中的旅游专业来说,引进一批优秀的教师也是相当关键的。因为职业高中的旅游专业不仅要求教师理论知识过硬,还得有相当熟练的实践能力,灵活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所以,要想培养出高质量高素质的旅游管理人才,必须得有一批高学历高能力高素质的教师作前提。在引进教师方面,可以从相关产业中选择一批经验丰富的优秀员工扩充为教师队伍。同时也可以鼓励在校专职教师去相关企业挂职锻炼提高实践能力。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校企合作。

在职业高中里面,基础设施建设是重中之重,特别是在旅游专业方面。因为实践对旅游专业是至关重要的,要想实践能力培养好,必须得有相关的实验实训基地设施。可以在校园内建设模拟场地、导游、接待、宾馆、旅行社等等。让学生们多进行一些模拟练习,让他们身临其境,感受一下那种氛围。

实现校企合作,把企业作为校外实训基地,定期安排相关专业的学生或教师到相关企业里锻炼实习,让他们真真切切的融入到各个环境中去,可以发现自己在实践方面的不足,并及时改正,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总之,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大批适应社会需求的优秀人才,促进中国的旅游产业更蓬勃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广春.《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现状分析》[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第2篇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随着中国旅游业起步,中国旅游教育开始发展,并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大量院校开始兴办旅游专业。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截至2014年年底,全国共有高、中等旅游院校(包括完全的旅游院校和开设有旅游系或旅游专业的院校)共计2055所,在校学生为75.33万人,其中高等旅游院校及开设旅游系(专业)的普通高等院校1122所,在校生43.52万人;中等职业学校933所,在校学生31.81万人。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旅游业的高度重视,各地政府将旅游业提升为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大力支持旅游业发展,各地对旅游从业人员的需求呈增长趋势,旅游直接就业2779.4万人,旅游直接和间接就业7873万人,占全国就业总人口的10.19%。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直接从事旅游行业,为旅游行业发展服务是高校培养旅游管理专业论文学生的直接目标,但目前旅游企业人才流失现象十分严峻,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存在“有业不就”现象。为深入分析影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认知的因素,本文以伊犁师范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为调查对象,探讨其深层原因。 

二、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认知调查 

伊犁师范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开设时间为2012年,目前,已毕业一届专科学生,本科生尚未毕业,在校本科生共四届:2012级、2013级、2014级、2015级,共调查四届学生140人,以其为例,从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认知、课程设置、就业前景及就业意向方面说明。 

(一)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基本信息 

本次调查中,大四21人,占15%,大三28人,占20%,大二34人,占24.3%,大一57人,占40.7%,男生24人占17.1%,女生116人,占82.9%,民族组成中,汉族74人,占52.9%,维吾尔族38人,占27.1%,哈萨克族22人,占15.7%,其余为回族、蒙古族6人,占4%。在新疆14地州中均有生源,其中南疆42人,占30.1%,北疆(天山以北)98人,占69.9%。被调查学生中,有74人家长为农民,占52.9%,工人14人,占10%,其余有教师、干部等。 

(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意向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较倾向于从事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其次为非旅游行业的工作,再次为自主创业,仅仅66%的学生愿意从事旅游相关行业工作,汉族学生较少数民族学生倾向于从事旅游企业相关工作,民族学生较倾向于从事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等事业单位相关工作。 

(三)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未来就业态度分析 

总体看,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未来就业的态度比较乐观占半数以上,1/3表示一般;不同年级、不同民族学生所持态度不同,大四学生持不乐观、一般态度的占2/3,大一学生4/5学生持乐观或一般态度。不同民族学生对未来就业的态度差异不大,持比较乐观态度者居多。 

三、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认知影响因素分析 

本文在问卷调查基础上,借助spss19.0分析影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认知的因素,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就业前景的态度直接决定了其就业意向,通过相关性分析,得知与学生对就业前景的认知显著相关的因素主要有年级、家庭经济、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兴趣、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等因素。 

(一)不同年级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就业的选择倾向不同 

调查显示,高年级学生较倾向于旅游企业相关工作,说明随着学生对本专业认知的增加,其对旅游行业的认识更为全面、深刻,就业选择时也较多地考虑旅游相关行业。2015级学生较倾向于旅游行政管理部门、非旅游行业相关工作,这与新生对旅游管理专业认知不够、存在故有的偏见有关。2013级学生较倾向于自主创业,这与目前国家的高校自主创业政策及学校相关政策有关,学生独立意识、创业意识增强,大三学生有一定的实习经验,人际网络较密,使其产生独立自主创业的想法。2014级学生倾向于旅行社工作,这与大二学生刚刚结束的旅行社、景区实习有关,学生的社会实践经历使学生对旅游行业有了较深的认识,通过亲自旅行社、景区实践,对其工作流程较为熟悉,在现有的选择中,无疑是最能掌握的一个,这也表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校期间的社会实践活动对其就业选择具有影响。 

(二)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感兴趣程度影响其就业认知 

对旅游管理专业感兴趣的直接体现为选择旅游管理专业的原因,若学生主动选择该专业则其对旅游管理专业较为感兴趣,也倾向于从事旅游相关工作。不同年级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选择旅游管理专业的原因呈现一定差异,2012级学生有多于1/2是因为热爱旅游、喜欢旅游职业,1/3是因为被调剂;2015级多于1/2是因为被调剂,1/3是因为热爱旅游、喜欢旅游职业;2013级、2014级热爱旅游、喜欢旅游职业的稍多于被调剂的,各年级学生在选择旅游管理专业时较少受家人、老师、朋友影响,出于自愿或被迫的情况较多。汉族和少数民族因热爱旅游、喜欢旅游职业或被调剂而选择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相当。不同年级均有一半以上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比较感兴趣,很不感兴趣共2位学生,一位为汉族学生、一位为维吾尔族学生,分析原因两位都是被调剂的学生。 

(三)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影响学生就业认知 

从不同年级学生对本专业课程设置的满意度看,感觉课程设置一般的学生57人,大四学生对课程设置持不太满意态度的接近半数,大一至大三学生由于没有完全接触课程,大部分学生感觉满意。从不同民族学生看,汉族学生对课程设置持一般态度的接近半数,有23人持不满意态度,少数民族学生对课程设置大部分感觉比较满意,维吾尔族学生持满意态度的人数最多,可见,在民汉合堂教学中平衡不同民族学生对课程设置的满意程度是一个重要课题。专业课程是学生了解本学科、本行业的重要窗口,由于高年级学生对本专业了解较为全面,学校学习的知识与行业需要的知识之间有一定认识,若学生在学校所学知识与行业需要知识之间难以对接时,学生对未来的就业意向将会重新考虑。民族学生对专业课程设置较为满意,其对未来就业较倾向于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可见目前学校所设专业课程较符合民族学生需要,也与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相关知识需要对接。

(四)家庭状况影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认知 

调查分析显示,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的学生较经济状况较差的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感兴趣程度大,对就业前景较为乐观也较倾向于选择旅游相关行业就业。被调查对象中,半数以上学生父母职业为农民,家庭经济条件一般及较差,可见,大部分被调查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旅游的安全性体验较差,对旅游相关行业的信赖度较低,不能完全接受旅游这一新兴产业。分析家庭经济较好、父母职业为教师、干部、工人等的学生,其对旅游管理专业感兴趣程度明显较高,对旅游管理专业就业前景明显看好,倾向于选择旅游企业等相关旅游职业。 

四、做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认知引导 

(一)开展年级间学生交流,强化专业认知 

高年级学生在经过课堂学习、社会实践等一系列课程之后,具有较深刻的专业认知,其对就业前景及就业方向有了较全面的认识。开展年级间学生交流,有利于低年级学生快速认识本专业及未来的可能方向,并结合自身条件作出适当调整,从而探索较适合自我发展的学习与实习之路。同时,在交流过程中,也可以使高年级学生提出自身面对的困惑,与教师一起探讨,使教师对学生的困惑有全面掌握,并积极向学校反映,需要学校层面出面解决的,由学校层面解决,需要学生自身克服的,由学生自身克服,需要家长配合的,积极获得家长的支持与合作,需要社会给予共同的关注的由社会共同面对。 

(二)树立旅游管理专业在高中生中的良好形象 

目前,高中生在备战高考中面临较大压力,没有时间思考走进大学的专业选择,高中教师也多为数理化政史语文英语等专业的师范生,鲜有旅游管理毕业生,因此,高中生对旅游的认知为零,又由于旅游中一些不好事件的影响,使得高中生对旅游管理专业持有偏见。绝大部分学生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均不会选择旅游管理专业,或者迫于高考分数,即使高考志愿是主动选择旅游管理专业,也多是因为自己的高考分数在同类高校中选择旅游管理专业较合理;或者是被调剂。在高中生对旅游管理专业一无所知情况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必然困难,学生对旅游管理就业前景的认知较少故而不乐观。高校可以定期到高中开展宣讲,或者与高中教师交流,通过高中教师增加高中生对旅游管理的认识,使高中生正确认识旅游管理专业,从而增加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兴趣,进而倾向于选择旅游相关行业的工作。 

(三)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专业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本专业的认识起点,专业课程的设置依据为专业培养方案,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依据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便是行业对旅游管理人才的需求。因此,要调整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首先要对旅游行业有一清晰认识,对国家、地区的旅游业发展方针政策,对旅游企业发展状况及对居民对旅游的需求等方面有全面的认识。这就要求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不仅要把注意力放在学科教学上,更要放在科学研究上,研究旅游业发展演变历程,研究居民生活水平及需求,把握宏观环境,研究学科发展历程等。只有在全面、深刻、准确的研究基础上针对当代大学生特点,设置出符合当代教育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兴趣,使学生对本行业有清晰明确的认识,进而引导学生积极从事旅游相关行业并做长期规划。 

第3篇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策略

一、旅游管理专业总体情况

从学科性质的角度分析,旅游管理在整个的高校课程体系是与工商管理处在并列地位上的一个专业类型,从其从属关系的角度来说,又属于管理学科门类中的一类专业课程。此专业的教育和人才培养方向,集中在为旅游业的发展培养从事旅游服务及管理的专业人才,从人才培养的素质要求角度分析,这一专业的学习意在提高学生旅游专业理论知识水平,并且具备相应的旅游服务及管理专业的思想道德素质[1]。

二、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教学现状

1.专业课内容的广泛性,给课程学习带来一定的难度

从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内容的角度观察,高校中的这一专业课程所涉及到的细节课程门类有近20门之多。其中不仅包括了与旅游服务相关的导游专业的相关内容,还包括了旅游文化、心理学及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等多种类型内的课程,这种细节课程门类的复杂性,对学生的专业课学习基础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无论是高校内这一专业的学生,还是旅游职业院校学习这一专业的学生,都存在学习基础比较薄弱的问题,对高等院校的学生而言,旅游管理课程门类的丰富,与其受到的系统教育的专业性和单一性有一定的冲突,学生在接触到范围很广的不同类别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时,由于对部分课程并不具备相应的学习基础,因此,在学习过程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而对职业院校这一专业的学生而言,面临的主要困难来自于自身在文化基础知识上的薄弱,再加上多门类的复杂性学习要求,给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造成了一定的困难[2]。

2.教师教学水平不足,对教学效果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

从旅游业的角度分析,这是一个具有一定灵活性和变化性的专业类型。因此,专业教育教学的开展,必然也会对教师提出相应的要求。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分析,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其具备理论知识水平、职业道德水平和实践应用能力。相应的,从教师的角度来讲,从事这一专业课程教学的教师自身,也应当同时具备这几方面的能力素质。但现阶段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队伍建设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方面,教师队伍的总体储备量略显不足,从事此专业教学的教师数量有限[3]。另外,从教师自身素质水平的角度观察,由于个人文化背景和学习能力方面的限制,教师自身并不具备十分过硬的专业教育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能做到在与现阶段旅游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相匹配的前提下,通过丰富课堂教学模式,加大实践教学力度来提升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效果,这也是影响这一专业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

3.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目标不清晰

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具有丰富性和复杂性的双重特征,因此,在这一专业的课程设置方面,虽然满足了课程总量充足,课程内容范围涉及面广的要求,但对于这一专业课程体系中,不同课程类型的研究和规划尚存在一定的不足,这无论从学生的学习还是教师的教学角度分析,都给其学习和教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阻力。另外,从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角度来说,课程设置的过程中缺乏规划是主要问题。同时,由于旅游业具有显著的地域性特征,因此,在课程设置过程中,不同区域对结合本地区实际的旅游管理专业特色课程的开发和设置也存在缺失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影响了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造成人才培养的专业性和针对性不强的问题。

4.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教学模式和方法存在局限性

一方面,这种现象与教师的素质水平和思想意识的先进性有一定的关系。另一方面,也与专业教育资源和资金的投入有密切联系。首先,由于教师队伍素质水平的局限性,其在具体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仍然受到传统观念的深刻影响。在教育教学的开展中,沿用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方式,并且在教学内容和形式上也坚持以理论知识的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的教学原则。这与旅游业发展不断变化和推进的特点有一定的冲突。必然会影响教学效果的取得。另外,教师普遍存在对实践教学课程未引起足够重视的问题,并且从现实角度出发看,由于旅游业的区域性特征,在实践教学的开展中,不同地区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的角度和模式必然会有所差别。而且,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开展需要一定的资金和资源支持,但由于资金和资源存在分布不均或总量不足的问题,使整体课程体系的丰富和实践教学内容比例的增大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三、提升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综合素质的有效路径

我国旅游业发展和建设及旅游管理人才的教育培养上存在一些具体的问题。只有根据所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路径,才能提升这一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满足旅游业发展的需求。

1.转变教育教学方法,规范课程体系设置

这主要是指在专业教育教学的开展过程中,应当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实际学习基础层次,在课程教学开展前,先从宏观角度对整体的课程体系进行一定的规划整合,结合不同地区的旅游资源现状和地理人文环境,在设置本专业常规课程内容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纳入与当地的旅游业发展状态相匹配的课程内容,提高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另外,在教学方法上,也应当注意及时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认清并利用好现阶段的互联网技术和资源,通过设立微课专题教学或应用翻转课堂的形式,提高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的吸引力,促使更多学生主动参与到课程的学习中。

2.开展专业培训,提高教师队伍建设的质量

这主要是针对教学现状中教师队伍水平局限性的问题而提出的。教学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与教师自身的素质水平有密切关系。基于现阶段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素质水平存在的问题,校方和相关的旅游管理单位应联合起来,通过专业理论知识教学和实践教学开展,为教师更加真实全面地了解当地旅游业的发展状态提供必要的支持[4]。

3.利用当地社会资源,为学生专业教育提供实践机会

无论是从管理专业还是旅游业的特点上说,变化性和更新性都是其显著特征。因此,在学生教育的角度上讲,学校所拥有的教育教学资源必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教师和学校应当注重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学生的实践教育教学和职业道德培养提供有力的条件。首先,在实践教学的开展中,学校可以通过面向学生开展实践拓展训练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实地观察,了解当地旅游景点运行和管理的状态。其次,从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和教育的角度来分析,校方可以通过将一些具有社会效应的旅游职业道德问题的热点事件纳入到课堂教学中作为案例分析,向学生讲解旅游管理专业职业道德素养的重要性,让学生对旅游职业道德不佳的负面现象有一个深刻清晰的认识,培养和提升其职业道德水平,激发其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水平。

4.结合当地旅游特色,加强资源开发和保护的教育

不同地区的旅游资源分布情况和旅游资源特色都有显著的差异,作为学习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对其进行专业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课程教育的专业性,同时,也应当引领学生对当地的旅游业发展特色和趋势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另外,基于旅游业发展中对有限资源过度开发问题,在学校教育阶段,教师应当通过思想教育的方式,向学生讲解和宣传开发旅游资源的同时,对其进行保护的重要性,并且从学生实践教学的角度出发,切实提出其在管理和从业过程中能身体力行的旅游资源保护途径。形成和树立起学生对旅游资源主动进行保护的意识。从实际的角度讲,有利于学生形成一个正确的职业观。

四、结语

总之,现阶段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教学工作开展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且从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现状角度分析,也能观察到我国旅游管理专业发展和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实际上为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参考。在明确存在的具体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策略,是促进专业课程建设和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方式。

参考文献:

[1]闫聪聪,张平,陈煜.浅析我国旅游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度假旅游,2018(5).

[2]昌晶亮.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及对策探析[J].才智,2016(26).

第4篇

关键词:职业学院 旅游管理 实践创新

引言

目前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对外交流的不断扩大,使我国的旅游产业自上世纪九十年展至今一直呈稳步上升的态势。但与旅游产业飞速发展不相匹配的一个客观事实是高素质的旅游从业人员匮乏,旅游企业一线基层管理人才出现断层。因此,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旅游教育与研究也在谋求长足发展,以便为旅游业各部门输送大量专业人才,各个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都为此做出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特点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特点是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为基础的教育体系,其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宗旨,培养既具有一定的旅游管理理论基础,又能熟练掌握现代旅游行业的服务与管理技能,具有一定的外语交流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营销策划能力,具备良好旅游职业道德修养、较强的服务意识和综合职业能力,能适应旅游企业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总之,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专业理论体系比较完整

旅游管理专业因为建立时间较早,形成了自己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理论体系的建立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完整的掌握旅游管理专业的理论内容,另一方面给实操性强的旅游管理专业带来了一定的瓶颈,很多院校局限于理论体系中而忽略了实操教学或者是偏向于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

2.专业要求学生必须全方位发展

旅游管理专业属于服务行业,不管是酒店管理还是旅行社经营都需要有很广泛的知识面,本专业要求学生全方位发展。

3.专业的实践性强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主要涵盖以下几个就业方向:旅行社、酒店、景区、旅游管理部门及其它。专业本身实践性强,它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实操经验和很强的服务意识。

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现状分析

师资雄厚的学校有自己的实训基地,创建了自己的旅行社和酒店,为学生实践建立了完整的实践体系,为旅游管理实践做出了很多尝试。但是大多数院校都存在实训基地不完善,实训环节不完整的问题。

实践教学在教学实施中,具有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且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实现学生应用知识、掌握技能、熟悉未来职业及获得新知识等教育目标的教学形式,也是遵循现代教育基本规律的有效教学手段之一。根据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旅游专业教学一般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部分,其中实践教学在实践中包括:课程见习、阶段岗位实习、旅游旺季实训、毕业实习四个部分。

理论课程与实训环节脱节现象严重:大部分院校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是理论教学是理论教学,实践统一被安排在最后的毕业实习中。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学生感觉在学校学习的内容空洞与实际工作联系少而缺乏学习积极性,出现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专业课上心不在焉的状况。

专业教师缺乏实践经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师大多是毕业的应届毕业生,尽管有高学历,但缺乏与学生就业岗位相关的工作经验。很多院校不注意对教师的培训,教师在讲课的过程无法把理论与实践结合,只能将空洞的理论,教学缺乏吸引力和实际作用。

评估方式比较单一:学校对学生进行评估往往是通过理论考试进行评分,这样的评估方式单一,也扼杀了学生的动手积极性,只能把学生培养成死读课本的书呆子。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评估单靠考试是无法判断的。

三、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实践创新

结合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现有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的创新建议:

1.实训教育体系化

许多院校在实训这一环节上一直采用固定的“在校学习两年,出去实习一年”的机械做法,的确是减少了许多麻烦,但也使得许多学生完全的丢弃了前两年所学的理论知识。应该打破这一局限,让实训环节灵活化、实用化,将实训分为课程见习、阶段岗位实习、旅游旺季实训、毕业顶岗综合实习。根据不同课程和进度需要,分阶段逐一消化整合。

2.学生评估多样化

评估的多样化要求课程设置合理,评估包括对学生理论课程、实践能力、思想品德等多方面的评估,评估应该采取考试、考察、平时成绩评定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方式,从而全面的考查学生的能力。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可以采取理论课程考试与课程实践评估成绩相结合,实践课程评估采取实践操作与工作态度评定相结合等方式。

3.程体系模块化

模块教学是适应现代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教育的一种全新教学模式,较好地克服了传统教学对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产生的弊端。很多专业有多年模块教学的试点,这种新模式的教学工作取得了实质性成果。旅游管理专业应该引进者以教学模式,在运用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问题:模块的划分、模块教学评估量化细分、教师教学与学生互动。

课程设置要注重以就业为导向,理论课程教学与实践课程教学相互融合,注重突出实践课程的比例。理论教学要精练,注重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旅游管理专业可以划分为市场营销模块、口才 。

4.学生就业订单化

首先,学校设置专业的时间应该以就业为导向,学生只要明确方向,就能更好的在学习中去汲取应该掌握的知识;其次,学校如果可以以实训基地为依托,实现订单化培养就真正解决了学生就业的问题。学生全部订单化比较困难,可以实现每年几人的输送就可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加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教师培训岗位化

安排相应对口方向教师或带队老师在实训基地挂职,参与企业工作,承担企业相应课题研究,并负责实训学生的管理监督和实训成绩的鉴定。对于教师的培训应该有计划的进行,投入时间、金钱花大力气去做,只有优秀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优秀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8-000-01

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为了促使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能够满足旅游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就应采取有效措施,促使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工作得到进一步深化,提升其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为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综合素质的增强和业务技能的培养创造重要前提。同时,高职院校以及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人员还应根据行业市场发展情况不断优化教学工作,结合旅游管理实训教学培养学生职业技能、提升其职业能力。

一、制定科学、合理的旅游管理教学目标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宗旨是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实践技能强、业务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促使其在毕业后能够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做出努力,在使其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其专业技能和工作能力也能符合旅游行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1]。基于此,在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学人员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行业发展新形势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目的,继而将教学目标和教学目的传达给学生,引导学生主观能动的参与到教学中。

二、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内容的创新与改革

在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理念以及理论内容改革创新的基础上,其实训内容也将得到一定的创新和优化,并随着实训内容的优化和完善,使得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成绩得到显著提升。课程教学改革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并由明确的教学目标、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先进的教学方式等组合而成。对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创新及改革的整体进行分析可知,专业课程理念的更新是前提,理论内容体系的重新构建是关键,实训内容的创新是成果,其三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传统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工作由外到内开始实施,也就是说其改革工作是先从实训内容开始,然后是课程原理改革,最后是教育理念的更新。而相较于传统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改革而言,经过一定改革而得到的现代旅游管理专业相关课程是从内至外的进行创新和改革,即从教育理念开始更新,然后对课程教学原理加以改革,最后根据实际情况对实训内容实施创新。这种改革方式使得现代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的创新和改革得到充分的保证,使其更加富有科学性、针对性以及先进性,为高职院校能够培养出更多专业性强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提供了重要保障[2]。

三、将实训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在有限的实训教学时间内,若想促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业务技能和职业能力,教学人员就应合理安排实训教学内容,结合实训教学目标精挑细选教学内容。基于此,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对专业课程教学时间加以安排,合理分配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的时间,保证专业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促使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充分锻炼自身的业务技能。具体来说,高职院校应基于市场需求的考虑来开展实训教学活动,借鉴国外课程设置的宝贵经验增强实训教学的专业性、前沿性,借助校企合作模式提高专业教学的实效性和行业性。具体来说就是,在校企合作校外实训教学活动中,高职院校与社会合作企业首先应更新实训教学理念,明确校企合作的重要意义,借助多方努力达到高职院校、社会企业、学生多方的共赢[3]。从高职院校的角度进行分析可知,社会上的合作企业能够丰富高职院校实训教学资源储备,是为学生提供提升职业能力、锻炼实践技能的主要训练场。特别是对那些缺乏开展实训教学活动经费、校内实训教学活动场地较小的高职院校而言,校企合作模式的应用不仅解决了高职院校实训教学活动难以开展的难题,而且还改善了高职院校开展实训教学活动经费紧张的尴尬现状。而且在高层次校企合作活动开展过程中,高职院校还应加强负责校外实训教学活动教学人员、学生、专业课题研究小组、合作企业多方的沟通和联系,在确保各项工作顺利进行的同时,借助校企合作校外实训活动填补自身实训教学的空白,促使实训教学理论研究工作得到进一步深化。

四、结束语

综合上述分析可知,在高职院校旅游管理实训教学过程中,教学人员应明确提升本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性,并为此充分做好课前准备,组织学生参与校内实训活动和社会实训活动。同时,高职院校还应利用校企合作模式为学生创造实训应用的机会和积攒工作经验的平台。在实训教学过程中,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人员应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提高其人文意识和人文思维,增强其服务意识,使学生在和谐、融洽、富有人文气息的氛围中提高其自身的应用意识和交际能力。另外,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人员还应创新教学模式,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促使学生参与实训活动的兴趣和主动性得到充分激发,继而使其能够积极主动的探索旅游管理实训教学的奥秘。最后,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人员还应围绕实训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安排,促进实训教学的趣味性、实效性、灵活性以及针对性得到较为明显的提高,为将学生培养成为应用型人才提供充分支持。

参考文献:

[1]邱瑛.应用型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鸡西大学学报,2014(4):18-21.

第6篇

一、课程体系改革的提出

近年来,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大力发展,旅游高等职业教育也得到迅速发展,但也暴露出许多问题。主要是所培养的人才质量与社会需求存在差异和距离,不能完全适应行业要求,课程体系建设滞后这些原因。因此,课程体系改革,成为旅游管理专业建设的当务之急。重庆工商职业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是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的重点专业之一,在骨干高职院校建设过程中,针对课程体系建设滞后这一问题,在院系教师的努力霞,经过不断努力创新,顺利完成课程体系改革,构建了一职业能力为基础、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的课程融通的课程体系。

二、课程体系的构建

按照“校社联动,课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旅游管理专业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充分发挥专业建设委员会的作用和旅游企业的资源优势,聘请旅游企业的专业人员参与课程体系构建,以岗位需求和职业能力为依据,以工作过程为载体,以工作过程的各个环节为任务,来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构建基于岗课证直通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一)确定职业岗位群,分析职业岗位成长路径

根据旅游业发展情况以及旅游需求状况,在充分调研和专家咨询的基础上确定旅游管理专业主要职业岗位群:导游、计调、旅游产品设计人员。这三个岗位的初始岗、发展岗位、目标岗位,既是旅游业的主要就业岗位,又具有较好的职业前景。同时根据旅游市场需求,在职业成长路径中设计迁徙岗位,进一步拓宽职业发展空间。(见表1)

(2)分析岗位职责,构建岗位职业能力

在确定职业岗位群的基础上,分析导游服务、旅行社计调和旅游产品设计三个岗位的岗位职责,确定职业岗位能力,包括基础能力、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见表2)

(3)分析工作任务,提炼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岗位核心课程

根据专业对应的岗位(群),在旅游管理专业建设委员会的指导下,召开旅游实践专家研讨会,汇总主要工作任务并对其进行描述。依据其在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频率、重要性以及所能承载的知识和技能,提炼典型工作任务,并对完成工作任务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进行解构,进而进行行动领域归纳,按照认知规律、职业成长规律和岗位职责,确定岗位课程模块。(见表3)

(4)构建旅游管理专业岗课证直通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以岗位职业能力为中心,以职业任职资格为依据将原来的公共课程、理论课程、实践课程体系进行解构,结合高职教育理念和旅游职业特点,设置基础能力培养模块、专业能力培养模块和综合能力培养模块,重新构建岗课证直通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上充分考虑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及岗位职业资格的需求,将岗位能力所需的职业关键知识、职业关键能力、职业关键素质纳入专业课程体系,能力为本,分岗设课。

第7篇

【关键词】旅游管理;就业意向;调查思考

一、调查测试对象与研究方式

调查测试对象为四川理工学院旅游管理专业2008级学生,共对130人进行测试调查,回收有效样本127份。

调查方式是通过学生采用职业决策平衡单的方式对自身三个以上职业发展方案进行选择,对其进行价值量化打分,根据各项职业的最终量化分数作出职业决策确定工作岗位。然后根据统计数据进行分析。最后,针对大学生对工作岗位的选择所呈现出的特征,为大学生进行正确的职业决策提出建议。

二、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意向调查结果分析

从调查数据统计分析可以看出,当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主要选择体现以下特征:

1、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成首选

经调查显示,教师岗位占21%,公务员13%,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为大学生的首选.由此反映当前经济形势下,越来越多学生找工作求稳的心态,对于21%的学生想要当教师,这个比例有些偏高,据了解主要原因为:教师的职业稳定、社会地位高,教师公招考试竞争激烈程度比公务员考试小。另外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女生占多数也是选择教师比例高的原因之一,一份稳定的职业更符合女生的心理预期。有13%的同学选择公务员这一职业,无疑体现了“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思想,他们向往“当国家干部、端铁饭碗”。工作舒适、稳定、待遇不错,有政治发展前途。从学生的意向选择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工作稳定性的要求极高,反映了在大学生群体中,职业价值取向存在一定的偏差,开拓创新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2、注重专业岗位

从调查的数据可以看出,有20%的学生选择从一名普通的酒店职员做起,还有12%的学生希望从事旅行社的相关工作,其中导游占多数。酒店、旅行社都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这说明较大部分同学希望毕业后能在与本专业相关的部门找到就业机会,愿意在本专业上有所发展,将大学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服务社会。

3、自主创业增多

有15%的学生要自主创业,说明大学生自主意识越来越强,愿意自立、自强,希望通过自主创业来实现个人价值,在商海搏击中锻炼提高自己,期望将来可以大干一番自己的事业。

表明一些学生的开拓创新意识逐渐增强,这也正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和社会大环境的需要。

4、工作岗位多样化

经调查,在其他类中有考虑从事记者、会计、婚庆、销售、室内设计等等职业,多样化的选择体现了学生在选择岗位时从实际出发,不再着重强调专业对口,头脑较为灵活。

5、考研人数较少

只有8%的学生考虑考研,比例较低。其中,大部分都是因为为了兴趣或想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考研目标明确,态度正确。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因此大部分学生选择毕业之后直接就业。

三、调查研究的对策

针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工作岗位选择的情况,为了让学生选择更为合适的工作岗位,正确的进行职业决策,提出以下建议:

1、调整好就业心态,改变就业观念

目前大学生对职业选择有着一些不合理的观念,受到目前社会经济形势的影响导致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消极倾向,如求稳心态、崇拜权力、功利心理,哪个职业热门,哪个职业环境优,就选择哪个,以至于在择业中出现了“教师热”、“公务员热”、“外企公司热”等非理性选择,作为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要加强自身思想教育,正确认识自我,克服盲目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不良意识倾向,培养崇高的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面对现实,主动认真分析形势,结合自身情况,作出符合实际的就业选择。

调查显示大学生选择职业时考虑的主要因素有:兴趣爱好、个人的能力、职业未来的发展空间、劳动报酬等等。各人情况不同,考虑的重点也各不相同。但大学生必须明白求职是职业者和用人单位的双向选择。在择业过程中不能过分强调个人的职业理想和利益,而要努力把自己的职业理想与单位需要结合起来,主动地服从单位需要,把个人理想自觉地统一到国家和社会的需要中去。应主动响应国家号召,树立“到祖国需要我的地方去的”就业观念,在为国家建设做贡献同时,谋求自身发展,充分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做到人尽其才。

第8篇

目前国家旅游局已经明确了将在2020年实现由亚洲旅游大国转变为世界旅游强国的这一宏伟目标,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旅游院校的推动与支持,因而这就需要旅游院校大力改革,推陈出新,以培养出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

人才。

基于此,本文以湖南省高职院校为例,以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师生为调查对象,通过实证进一步研究高职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而提出了创新优化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政策建议。

一、湖南省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

通过对湖南省五所高职旅游院校调研,客观而全面的探讨了湖南高职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从而更加有针对性地提出优化高职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

(一)校企合作不深入

针对顶岗实习学生和已毕业学生的调查问卷中,关于“你在就业中面临的主要问题”的回答,“所学知识与实际差距太大”成为学生就业的最大困扰,占76.6%,68%的学生认为“缺乏工作经验”,这说明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与行业的需求存在差异,主要原因是校企合作不深入、工学结合不彻底,导致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轨。

(二)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在调查问卷中,关于人才培养目标特色的评价,67%的教师和51%的学生认为人才培养目标不鲜明,表明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未体现高职教育特色,没有形成院校自身的特色。

旅游业具有综合性、开方性、服务性的特点,这决定了旅游工作人员自身的人文修养、职业道德、心理素质是影响着旅游产品的质量,旅游员工成为旅游服务企业经营成败的关键

因素。

通过对实习学生“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心理素质”培养满意度的调查,学生对心理素质培养满意度仅有21%,对人文素质培养满意度才达16%,对职业道德培养满意度仅为8%。由此易知,师生对素养培养的满意度非常低,这表明湖南省高职旅游教育更多的注重专业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对旅游职业道德、人文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培养。

通过上述调查和笔者访谈结果分析来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存在以下问题:①未体现职业教育特色,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操。②未形成院校自身的特色。③忽视对人文素质、职业道德和心理素质的培养,重道德知识传授、轻道德情感培养和行为训练。

(三)师资结构不合理

笔者对湖南省五所高职院校的师资年龄、学历、职称、兼职教师、继续教育和培训情况展开调查,具有一定程度的代表性,能更好的证明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师资结构的不合理。

1.年龄结构不合理。30周岁以下教师占36.9%,50周岁以上教师占33.1%。呈“两头大,中间小”现象,即老年教师和青年教师居多,中年教师偏少。年老教师虽经验丰富,但是知识结构陈旧,且不与时俱进。青年教师,刚刚从学校毕业,教学经验欠缺。

2.教师学历较高,实践经验较少。研究生学历的教师高达76.44%,已经成为教师队伍的主力军;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0.56%,具有旅游行业连续工作经验的仅有26.8%,由此可知我省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师资普遍学历较高,实际工作经验较少,师资结构不容乐观。

3.职称结构不合理。从调查可知,教授、副教授、讲师和助教的比例分别为1:11.3:28.5:31.7。高级职称比例明显不能达到国家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合格标准要求(合格标准为高级职称比例达到20%);中级职称和初级职称比例偏高达到83.02%,这说明了教师职称结构严重的不合理。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大多数高职院校是由原来的中专升格而来,在短时间内很容易出现教师学历高、职称评定达不到相应等级等情况。

4.兼职教师比例偏低。在聘请的兼职教师中,40%来源于在读研究生,从企业聘请的教师仅占6%,远未达到教育部在评估中20%~25%的要求。

5.教师培训体系不够健全。调查院校中,已有86%实施教师岗前培训和教育培训,但尚未形成系统的教师培训项目。主要由于部分领导对师资培训的力度重视不够,过于偏重学院的形象工程建设,从而导致对师资培训资金投入严重不足,致使教师的教育培训相对滞后,不能满足当前旅游高职教育的发展

需要。

(四)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要突出职业定向性,以职业岗位能力作为设置课程的基础,注重理论和实践技能的结合,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

通过对湖南省五所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师生的问卷调查,可以看出,教师对课程体系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学生,多数学生认为课程内容枯燥、滞后、忽视综合素质培养、课程体系设置不科学,尤其是实操课程设置的满意度仅10%。可见,当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不合理,有待进一步优化。

(五)教学方法单一

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理论联系实际是旅游教育的基本理念,应用性实践性是旅游学科的基本特点,对于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来说,这些特点更为突出。

从调查统计结果来看,75%的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法,说明高职旅游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对现代化教学设施的使用已经达成共识,59%的教师使用案例教学法;讨论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等现代教学方法在课堂中运用较少,仅有35.8%、29%;“满堂灌”教学法的普及率是启发式教学的2.6倍,表明传统的教师讲授法仍主宰着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这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只能学习一些抽象的、空泛的理论,根本无法感知旅游企业的运作和管理,使教学严重脱离了实际。

二、创新与优化湖南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

基于以上调查与实证分析,我们易得知当前湖南省高职旅游人才培养存在校企合作不深入、人才培养目标模糊、教师结构单一、课程设置滞后、教学方法陈旧等问题。笔者从对接产业需求的角度,提出了创新与优化湖南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

(一)“淡进旺出、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

依据行业对人才需求的时段性,结合湖南特有的旅游地域性、季节性特点,实行“淡进旺出、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旅游淡季时,安排学生在校学习,考取相应职业资格证书;旅游旺季时安排学生走出校园进入企业,参与经营管理服务实战过程,将课堂教学融入到企业经营过程,进行现场教学,努力探索并创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教学与实践、理论学习与就业平稳过渡的一种培养方式,它以“厚基础、强技能”的特色,解决教学中实践环节学时安排偏低、理论教学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增强实践教学效果,有利于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综合素质型旅游管理人才,形成了复合型旅游管理的专业特色。

(二)深度融合校企合作关系

以企业为主体嵌入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形成学院与企业“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共同开发教学资源、共同编写校本教材、共同设置实训项目、共同建设实训基地、共同培养技能人才、共同评价订单学生”,构建“七共”特色的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关系,强化了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主体”

作用。

成立旅游行业专门指导委员会,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由行业政府部门、旅游行业、旅游企业及相关旅游院校为旅游行业指导委员会的成员单位。通过实地调研、企业专家论证、毕业生就业反馈等手段,掌握行业的要求和企业的需求,及时修订和调整专业培养方案。

(三)对接产业需求,确立满足个人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首先,要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市场需求导向性、能力培养为中心、强调综合素质的基本特征。因此,人才培养目标要遵循“校园人―准职业人―职业人”三阶段的渐进式职业人才培养规律,既要重视应用理论、专业理论以及操作技能,也不可忽视拓宽和增强旅游管理专业基础知识。其次,要形成院校自身的培养特色,如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结合交通行业发展,培养高速公路服务区“旅游咨询服务中心”一线管理人员。同时,注重对学生人文素质、职业道德、心理素质的培养及自我更新能力的培养,满足学生的个人可持续发展,能够适应未来旅游业发展的需求。

(四)优化“四模块”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能力训练为轴心,教学内容要突出实际性、实用性和实践性,基础理论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课程体系设计遵循“校园人――准职业人――职业人”三阶段渐进式职业人才成长规律,每个阶段均进行“理论教学+虚拟实训―仿真实训―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生产性实训”安排,将整个教学过程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设置课程模块。

(五)改革与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

高职教育培养学生具有更强的实际操作及动手能力,必须强调实践和创新在教与学中的地位。同时,注意情感因素在教学中的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鼓励学生课后就自己关心的旅游问题与教师共同探讨,增强课余互动。

在教学方法上,除常用的讲解式、启发式等教学方法外,还可以运用体验式、案例分析、角色模拟等方法进行教学。着重启发和挖掘学生面对问题和危机的独立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决策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的生动性、直观性,增强教学效果的特点。如景区规划、生态旅游项目设计等。既可以使教学内容生动直观的展现出来,也可以增大课堂的教学信息量,使社会实践和课堂教学紧密结合。

(六)精心打造师资队伍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在引进、培养、考核等环节力求兼顾“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的素质标准,引进教学经验丰富的中年教师,同时可以采取师徒制,以老带新的方式,鼓励教师向“双师型”教师的目标迈进。

高职院校可以通过下列途径引入兼职教师:①聘请旅游企业的知名人士为客座教授,与旅游企业建立密切的联系;②从旅行社、旅游饭店等管理服务第一线引进既有经验,又有高等教育任职能力的人员充实旅游院校的师资队伍;③请兄弟院校选派旅游技术骨干作为专业课或实践课教师来校任教。通过以上途径,力求建立一种校内与校外、长期与短期、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旅游教师队伍。

第9篇

关键词 旅游管理 双元制教学模式 师资队伍

在旅游业飞速发展的今天,旅游教育的规模也日渐扩大。不过我国目前的旅游教育水平较为滞后,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较为缺乏。怎样转变学校旅游教育专业的教学模式,提高旅游教育专业的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优秀的旅游管理人才,是目前高校旅游教育不容回避的问题。

1 双元制教学模式的内涵及特征

“双元制”是德国以一百多年传统学徒制度为基础形成的重要教育模式,“双元”分别是指职业学校和企业,学校主要负责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而企业则负责职业技能的传授,它们分工合作以达到提高学生技能的目的,缺一不可。

在“双元制”教学模式中,学校通过与企业的合作,真正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在学校接受专业理论知识教育的同时,又接受职业技能的培训,专业理论知识得到了巩固,实操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因此这一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文化素质扎实,毕业后还可以马上上岗工作,能较快地适应工作。

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双元制教学模式有着鲜明的特征。首先,受训者在学校与企业两个场所分别接受专业教师与实训师傅的教育,有着学生和学徒的双重身份。其次,在教学内容上,学校教育以理论传授为主,而企业培训则以实操为主。最后,这一教学模式是以社会发展与市场需求作为导向,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的的。

2 双元制教学模式在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的应用现状

2.1 双元制教学模式下,旅游管理专业取得了飞跃的进步

不可否认,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双元制教学模式之后,取得了飞跃的进步。首先,高校与企业与社会之间的联系日渐密切。双元制教学模式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它把培养学生的责任分摊给高校与企业,所以学校在办学中与社会的交流与沟通较多,对企业的人才需求有着更为深入的了解,这会明确学校办学的方向性。其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堂教学模式找到了改革的突破口,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了有效的训练和提升。这一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为目标,每个高校在教学实践中都以实践为主,让学生得以在学习之余得到社会实践的机会,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同时,在应用双元制教学模式之后,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也出现了变革,教学内容大大地丰富了,教学方法更为多样,这推进了整个专业教学模式的改变。另外,专业教师的理论水平切实得到了提高,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专业教师以学科型为主,普遍说来看,实际操作能力薄弱,而双元制教学模式对师资素质的提高、师资队伍的建设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2.2 初生事物不完美

首先,在双元制教学模式应用于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时间的过程中,常出现一些表面工程,双元制流于形式,并未得到真正的实施。一些旅游职业学院当前以双元制教学模式作为幌子,用以招揽生源,但实际情况是学院没有与企业签订固定的合同,没有稳定的合作关系,学生的实训基地得不到保障。这一方面与我国的法律保障体系不完善有关系,承担教育责任的纯粹是学校,企业没有一丝一毫的责任,在以利为先的市场经济之下,企业大都为了自身利益,不愿接收毫无经验的学生。另一方面,缺乏经费支撑是我国的双元制教学模式在旅游管理专业上流于形式的根本原因,单一的政府拨款难以支持庞大的教育队伍。

其次,企业参与旅游管理专业办学的积极性有限。对旅游管理行业来说,其需要的是实操能力强的员工,对还没走出校门的学生来说这是一个相对较高的要求,只有经过长时间的在岗培训,才能有真正的成长。然而,今天我国的旅游业飞速发展,旅游管理企业本着一切利益为先的原则,大都不愿意花费过多的时间与费用去培养人才。旅游企业的这种短视来自其对双元制教育模式的认识不足,对整个行业的未来发展认识不足,这直接导致学生没有稳定的实训基地,许多旅游企业都觉得给实习生安排工作不过是给企业增加麻烦,加重负担,所以为学生提高的实训条件非常恶劣。而在学校方面,学生实习时间的安排与企业需要不同步也是一大原因。

另外,实习岗位单一,实习时间过短使得双元制教学模式难以得到很好的贯彻,是学生实操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培养的一大原因。当前我国的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三段式”:公共课专业课专业学习,学校教育与企业职业培训泾渭分明,且时间过短。时间也没有得到有效保障,岗位也难以得到实施的调整,学生的能力没有得到全面的培养,实训的意义并没有真正达到。

3 旅游管理专业推广双元制教学模式的对策研究

当前,我国的旅游管理专业接急切需要进一步调整与提高,现行教育模式急需变革,但凡事皆有一个过程,一个学科的改革更是如此,但对旅游管理专业推广双元制教学模式的对策研究却是一刻也不能松懈。

3.1 充分调动旅游企业参与双元制教学模式的积极性

顾名思义,正所谓“双元”,即是企业与学校缺一不可。双元制教学模式的实施必须要有企业的积极参与。怎样充分调动旅游企业参与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是推动旅游管理专业双元制教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可以借鉴德国在推广双元制教学模式的互通式的教育经验。对学校来说,可安排毕业生到旅游企业实习,接受旅游专业专业对口的训练,并以职业资格证书证明其培训成果;而对旅游企业来说,可安排员工进入高校进修,不断充电,提高文化素质,这对学校与企业来说,都是有百益而无一害的,是实现学校与企业双赢的捷径,而且可以有效地使旅游企业参与旅游管理专业的双元制教学之中,有着长远的发展前景。

3.2 以职业分析为依据进行课程改革

双元制教学模式把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作为主要目的,同样地,在旅游管理专业中推行双元制教学模式,首先要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在课程的编排和选择上要以职业分析为根据,从对旅游就业岗位的分析入手,如对旅行社、饭店与景点分析,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其成为知识面广、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强的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职场能人。

3.3 培养双师型的师资队伍

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应该是不仅有着专业学校教育背景的,更应是有着旅游管理企业工作经验的。把学院派的老师和旅游企业实践类老师汇合起来,让他们在学校过程中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在实际工作中,学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老师可定期去旅游管理类企业接受培训,长时间的定期培训,可以让学校老师把理论知识与企业实际管理工作联系起来。旅游管理企业的师傅也可以定期参与高校培训班,为他们的日常实践工作找到理论支撑,进一步指导实践。

要深入推行双元制教学模式,教师必须有着娴熟先进的操作技能,一支有着优良素质、具备厚实的专业基础的师资队伍,是双元制教学模式真正得以贯彻的基础。走出高校,走向企业是培养专兼结合教师的重要途径,另外,走出国门,建立学科带头人、培养优秀青年教师,也是调动教师积极性的重要方式。

4 结语

由于双元制教学模式应用于旅游管理专业的时间还很短,其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我们要在实际教学中逐步总结,不断完善,以经过时间检验的德国的管理经验为母版,充分结合我国实情,在实践中改进。

参考文献

[1]雷佑新.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的启示[J].经济师,2010(2):113-115.

[2]陈国生.新世纪高素质旅游管理人才培养与高等旅游教育改革[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10(12):5-8.

[3]吴巧红.从供需错位看旅游院校人才培养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旅游学刊人力资源与教育教学特刊,2009:22-25.

[4]姚丽.双元制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2):73-75.

[5]蒋冰华.高校旅游教学模式新探[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3):111-113.

第10篇

关键词:高职旅游管理;毕业生高流失率;应对措施

我国旅游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14年中国旅游总收入为3.38万亿元,同比增长14.7%,增速远高于其他产业。旅游业已由最初的接待型“事业”蜕变为重要的经济产业,全国已有28个省区市把旅游业定位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旅游业本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它的迅速壮大和蓬勃发展带动了以技能型人才培养为特征的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迅速发展。国家旅游局的《2014年全国旅游教育培训统计》显示,2014年全国招收旅游管理类专业的高职高专等院校为1,068所,共招生11.08万人。数量充足、相对稳定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是产业健康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保障,但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旅游行业从业人员一直以来都呈现出高流失率的特征,这种情况不仅不利于产业的健康发展,也是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

一、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高流失率现状

我国旅游高等教育实施30多年以来,为旅游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受过良好教育的专业人才。这些具备良好专业素养的学生并没有成为旅游行业的主力军。据调查结果显示,旅游高等教育学生毕业之后从事旅游及相关行业的仅仅占30%,甚至更少,造成了极大的人才流失。相关统计显示,一般行业正常的人员流失在5%~10%左右,而旅游业企业员工的流失率竟高达20%以上,旅游专业的毕业生毕业后从事旅游行业两年后,继续干旅游的大专生有80%,两年后流失率就高达20%,远超出了一个行业正常的流失率。以河北旅游职业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为例,据统计,该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在本专业就业率仅有20%~40%,5年后行业流失率竟达到90%~95%,即在5年后只有不到5%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仍留在旅游行业,这种现状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

二、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高流失率原因分析

受过旅游高等教育的旅游专业毕业生高流失率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我国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就业的研究最早始于1999年,相关研究得出的结论主要集中于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偏高或就业期望不符合现实要求等方面。随着产业的发展,毕业生的就业环境和对工作的诉求也在发生着变化,高流失率的背后除了就业期望偏高等原因外,还有其他诸多因素。

(一)社会认可度较低。

旅游行业已由最初外事接待型事业转变成高度市场化的产业,最初令人羡慕的工作环境和职业认同已不复存在,较低的社会认可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毕业生对从事旅游工作的意愿,导致部分毕业生在毕业时根本没有考虑在行业内就业,毕业后在行业内就业的学生,工作时间不长也往往会转而选择其他行业作为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

(二)产业发展的成熟度。

旅游行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产业规模增长十分迅猛,但产业发展的成熟度还较差,旅游企业“小、散、弱、差”的特点依然存在。产业发展的成熟度低、旅游企业管理水平较低,直接导致产业发展中各种负面事件层出不穷,如所谓的“导游宰客”行为、强迫购物行为、“零负”团费现象等问题都与旅游产业发展不成熟密切相关,这些也是产业发展成熟度低的具体表现。

(三)旅游工作缺乏吸引力。

旅游业是服务性行业,无论是酒店还是旅行社,尤其是基层工作岗位,从业人员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社会声望不高、薪资待遇低、培训机会少、职业发展空间有限,这些因素使旅游工作缺乏吸引力,使得旅游企业员工流动率大,人才流失严重。

(四)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缺乏核心竞争力。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主要涉及酒店管理和旅行社管理等相关课程,学校也以培养旅游企业管理人才为主要目标,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中管理类的相关课程占了相当比例,这些课程对高职类学生的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和提高效果并不明显。高职院校课程设置中往往有一定比例的实际操作课程和企业实习,但专业训练的专业性和技能性并不太强,也不能使学生的专业竞争力得到明显提高。旅游企业除了需要旅游类专业人才外,也需要营销、财务、烹饪等其他专业人才,与其他专业毕业生相比,旅游类毕业生在旅游企业工作中反而缺乏核心竞争力。

三、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高流失率应对建议

(一)改善行业工作环境。

旅游行业是典型的服务性行业,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也越来越高,吸纳的就业人数也越来越多。旅游企业工作环境不佳是导致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高流失率的主要原因,旅游企业和行业主管部门应致力于改善行业环境,为旅游行业从业人员赢得应有的职业尊严并提供保障。学校、企业和社会也应帮助学生和毕业生培养和提升旅游服务工作的认同感,降低由于旅游行业自身特点所带来的毕业生期望与实际之间的巨大反差。同时,旅游企业也要使员工的工作强度保持在合理范围内,进行薪酬制度改革,制定科学合理且具有吸引力的薪酬制度,为员工创造良好的职业发展空间和环境。

(二)加强旅游管理专业就业指导。

旅游企业是典型的服务型企业,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在旅游企业所从事的多是一线的服务岗位。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高流失率也与毕业生个人的工作态度和职业选择标准有很大关系,结合旅游行业的工作特点,旅游专业毕业生一是应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二是稳固的专业思想;三是较强的工作适应性和动手操作能力;四是紧跟旅游市场发展的节奏四大基本职业素养,学校应重点围绕这四个方面进行就业指导,帮助学生进行职业定位。准确的职业定位对于学生来讲十分必要,毕业生要避免急功近利、眼高手低的浮躁心态,提高承受挫折的心理素质和能力。把自己定位为“应用型”、“技能型”人才,通过这些就业指导和思想教育,使之摆正心态,消除盲目性,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是我们解决高流失率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

(三)科学设置专业课程。

科学设置专业课程,建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的课程体系。加大实践性教学在教学过程的比重,打破传统的专业课程体系,相对减少理论课教学时数,围绕旅游企业的人才需求进行课程开发,综合考虑旅游管理专业的知识结构、应用技能等因素,让学生有针对性地选学相关学科知识,着重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旅游学科具有跨学科的特点,因此在课程设置上要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使教学内容服务于实际工作所要解决的职业问题。加大实践教学环节力度,在实施过程中具体可采用工学交替的方式,把校内教学与校外实习有机结合起来,选择管理规范、服务优良的旅游企业作为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一个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的平台,使学生在企业实际工作中锻炼工作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四)加强旅游管理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决定学生专业素养和技能的关键。旅游院校应加强师资队伍的培训,努力为教师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和科研能力创造条件,选派教师到企业挂职,积累第一线的实践经验,使教师定期由讲台回到企业中去挂职来不断丰富和改进教学内容,及时了解当前旅游行业发展状况和行业信息,实现教学与行业的连接。也可引进旅游企业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和管理型人才资源壮大师资力量,提高专业教学团队的实践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1]刘冰.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情况分析[J].青春岁月,2012.4.

[2]潘之波.江西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就业环境分析[J].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2014.4.

第11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倾向

一、研究背景

近几年来,我国旅游业发展迅速,旅游业已经成为带动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2015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指出,2014年全国旅游业实现平稳增长,全国旅游总收入达到3.25万亿元,相比2013年增长11%。而随着旅游经济的蓬勃发展,旅游从业人员数量不断扩大。早在2008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旅游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商务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联合了《关于大力发展旅游业促进就业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到2015年,我国旅游就业规模从目前的6000万人增加到1亿人左右。而据中国旅游研究院研究显示,2012年我国全部旅游就业已达7600万人。旅游从业人员的大幅提升,离不开旅游教育的发展。1978年,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旅游高等教育拉开了序幕。之后,我国旅游高等教育蓬勃发展,形成了从专科教育到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完整教育体系。但是在旅游产业和旅游教育业蓬勃发展的同时,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本专业的认可度并不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非本专业就业一直是旅游教育界关注的热点话题,旅游业供需失衡的矛盾一直没有改善。一方面是旅游业的飞速发展,对人才需求强烈,另一方面是旅游管理毕业生有业不就,造成就业难。有学者研究发现,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本行业就业率约为50%,但是三年后的流失率高达90%。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此种现象无疑是对旅游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探讨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其就业观,对于引导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为旅游产业发展积累人才意义重大。关于旅游管理专业就业倾向方面的研究成果颇多。在研究内容上,主要集中在就业因素及对策、就业倾向影响因素、就业观等方面的探讨上。在研究方法上,侧重于定性研究,而缺乏定量探讨。在研究角度上,侧重于单角度的分析,而缺乏系统的视角。在研究层次上,侧重于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探讨,而缺乏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就业分析。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作为旅游人才培养的重要力量,在旅游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从业人员是我国旅游从业人员的中坚力量。研究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倾向,对于提高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培养旅游专业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分析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采取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方式,选取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即将就业的学生进行调查,此次调查发放问卷180份,收回问卷150份,其中有效问卷148份。问卷数据通过SPSS19.0进行汇总处理,综合采用卡方检验、交叉列联表分析、因子分析等定量方法,对学生的就业倾向特征进行系统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的对策。

二、研究结果

(一)就业意愿及行业感知分析

通过调查发现,总体上意愿选择旅游行业就业的学生所占比例为48.9%,这与以前很多学者实证调查结果接近。大部分学生对旅游行业的就业前景持保守态度,认为旅游行业就业前景不确定和一般的比例达到了69.7%。这在总体上反映了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本行业的认可度不高。为进一步探究旅游就业意愿及感知的细化特征,本文利用卡方检验和交叉列联表对性别、生源地域和专业填报动机对旅游就业意愿及行业感知的关联性进行详细的探讨。通过卡方检验发现,性别(p=0.530>0.05)、地域来源(p=0.337>0.05)与本就业意愿的选择关联性不强,专业填报动机(p=0.028<0.05)与就业意愿的相关性很强。同时,性别(p=0.591>0.05)、地域来源(p=0.337>0.05)与就业认知的关联性不强,专业填报动机(p=0.022<0.05)与就业认知则具备较强的相关性。如表1所示,调查样本中男生所占比例为11.9%,女生所占比例为88.1%,农村学生为74.1%,城市学生为25.9%。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以农村学生和女生为主。在行业选择上,相对于女生来说,男生选择旅游行业就业的倾向比女生略强,而女生在旅游行业前景的感知上比男生略高。在行业选择上,农村学生对进入本行业意愿和对于旅游行业就业前景的感知上较城市学生较低。在访谈中也发现很多农村学生觉得旅游行业目前工资较低,怕无法支持其在毕业后基本生活用度。且大部分农村学生的家长对旅游行业本身认知较差,在子女毕业择业时,其思想观念会对子女的就业选择产生影响。专业填报动机对学生对本行业的就业意愿和就业感知影响强烈。在专业志愿填报上,被调剂到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比例高达44.4%,通过访谈也发现,很多学生都是被调剂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前期对专业的认同,从而也导致与本专业磨合时间较长,后期也影响了其在本专业就业和对本专业前景的认知。但也有部分被调剂的学生通过专业学习,对旅游行业产生了兴趣,愿意从事旅游行业。喜欢旅游(占26.7%)是学生选择本专业的第二个动机,大部分喜欢旅游的学生愿意在本行业就业,并且对旅游行业的前景比较乐观。随机填写在前期旅游专业选择中也占有重要比例(占11.1%),这部分学生大多对本行业就业意愿较低,对旅游行业的发展前景不太乐观。在填报动机中,喜欢旅游行业的工作(占2.2%)、看好旅游行业就业前景(占5.2%)、感觉旅游专业比较容易学习(占4.4%)和亲朋好友推荐(占5.9%)所占比例较低。先前填报旅游管理专业因为喜欢旅游行业工作和看好旅游行业前景的学生对旅游行业的前景依然乐观,但是选择行业就业的比例不高。通过访谈,有的学生谈到,经过专业学习和一定的专业实践,发现自己不适合做旅游行业,所以在就业时会放弃本行业就业。感觉本专业比较容易学习的学生对进入旅游行业的意愿较强,对旅游行业的就业前景也比较看好。通过访谈,这部分学生大多数是属于知识学习能力较差,但是技能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较强,而旅游行业重技能、实践和经验的特点适合此类学生就业。而因亲朋好友推荐而填报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无论是本行业就业意愿,还是对本专业的就业前景,选择比例都不高。

(二)就业领域及目标分析

在就业岗位方面,在意愿进入旅游行业进行工作的调查中,选择旅行社行业的比例最高,占到了75.7%,选择酒店行业的占到16.7%,选择景点景区的占6%,选择餐饮酒楼的占1.5%。在旅行社行业大部分领域里,高职学生接受从做导游和计调岗位等最基础的工作做起,这与其他学者对旅游管理本科生就业“导游”是最不看好的现状相反。很多高职学生限于知识水平和学历的要求,能够接受旅行社导游这一基础的工作,并且看中这份工作的自由度和对自身综合能力的塑造。但也有少部分学生担心导游工作不稳定,而愿意选择酒店行业。访谈中也得知,大部分学生刚从酒店实习结束,酒店工作辛苦劳累,让很多学生也对参加实习较少的旅行社行业更感兴趣。而非选择旅游行业就业的学生,主要的就业方向是各类销售、文秘、会计等工作,这些工作也是高职文科类学生的主要就业方向。在就业地域方面,63.7%的学生选择广州、深圳两个一线大城市作为主要就业地,这两个一线大城市丰富的就业机会,对于即将毕业的学生充满了吸引力。27.4%的学生会选择机会相对较多的珠三角其他城市,仅有8.9%的学生会选择广东省其他地区和外省城市,并且这部分学生大多是选择回到家乡工作。而对于异地就业的学生,无疑珠三角经济发达城市更有吸引力,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就业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在未来就业规划方面,83.8%的学生接受先择业再就业的择业观念。30.4%的学生有意愿选择未来继续深造,争取获得本科或者更高的学历,为自己将来再就业积累基础。46.7%的学生有创业意愿,大部分学生接受3年之后进行创业。14.8%的学生坚持找工作一步到位,期待将来能在自己喜欢的工作领域继续发展。

(三)就业倾向影响因素分析

专家学者对学生就业倾向影响因素进行过探讨,本文参照其他学者选取指标并结合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际情况,选取了29个影响因素,采用SPSS19.0的主成分分析法对就业倾向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

1.公因子分析

采取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公因子,对因子载荷矩阵进行四次最大正交旋转,得到旋转后的因子矩阵,共提取特征根大于1的公因子9个,其累积贡献率为66.8%。将因子特征根大于0.5的主成分作为初始因子,对因子进行命名和阐释。

2.影响因素阐释

第一个公因子包含5个项目,反映的是工作技能、工作或实习经历、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社会关系,工作技能相对来说因子载荷较低,体现的是学生在就业时具备的个人能力与人际关系,命名为择职能力与人际技能因素。择职能力与人际技能影响因素的特征根值最高,说明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能够认识到择职能力在就业工作中的重要性。第二个公因子包含6个项目,包含的信息是单位经济效益、薪酬福利待遇、单位工作环境、单位发展前景、工作是否稳定,反映的是学生选择单位目前所获得的福利和未来发展前景,命名为单位保障因素。这个影响因素反映的信息直接关系到学生未来的生存状况,也是很多学生在就业时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第三个公因子包含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两个项目,这两个因素相对来说因子载荷都较高,反映了课程结构和教学对学生就业的影响,命名为课程教学因素。访谈中大部分学生认为学校开设的课程和教学方法对其将来就业影响重大,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其后期工作学习能力。第四个公因子包含两个项目,反映单位性质和知名度对学生就业的影响,其中单位知名度的因子载荷较高,命名为单位声望因素。在调查中,大部分学生学生渴望能够选择一个单位声望在同行业中相对比较高的单位,如选择本行业工作的学生希望能够进入知名度较高的旅行社或者是五星级酒店。对单位性质高职学生则不苛求,在目前的就业形势下,高职学生进入就业比较热的政府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外企知名企业受到学历和能力的种种限制,私有企业、民营企业大部分学生能够接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务实性。第五个公因子包含了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两个项目,反映的是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对就业的影响,命名为人才培养因素。这两个项目反映的因子载荷比较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很多学生认为学校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对其将来就业有重要影响。第六个公因子包含了专业实习、社会实践、毕业实习三个因素,反映了实习实践对学生就业倾向的影响,命名为实践因素。在这方面,毕业实习反映的因子载荷最高,这阶段的实习关系到学生直接就业,所以大部分学生认为毕业实习期间的指导对其就业有直接影响。第七个公因子包含了个人形象、个性特点、兴趣三个因素,反映了个人特质对就业的影响,命名为个人特质因素。在这三个因子中,兴趣的载荷最高,反映了学生在就业时希望能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工作,而个人形象很多学生认为对就业的影响较小,大部分学生更加关注自己能力方面的提升。第八个公因子是职业发展平台,反映的职业发展机会对就业的影响,命名为职业发展因素。访谈中,大部分学生看中单位的培训、机会及晋升制度,这直接关系到学生未来职业能力的进一步提升。第九个公因子包含了专业是否对口和单位所在地域的信息,其中专业是否对口的因子载荷较低,命名为工作地及对口性因素。这个影响因素的特征根值比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在就业时学生相对来说考虑的较少。尤其是专业对口性因素,大部分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调查中认为不重要。很多学生反映目前高职学生尤其是学管理类的学生,将来就业的出口大多是服务行业,做的很多工作也是服务工作,这些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更加关注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是否适合行业需求,而不是特别看重专业。通过以上分析,可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就业倾向进行总结:第一,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选择旅游行业工作的比例为48.9%,大部分学生对旅游行业就业的发展前景持保守态度。第二,性别、地域来源与高职旅游管理学生选择旅游行业就业和对旅游行业就业前景认知关联性不强,但是高考志愿填报动机与高职旅游管理学生选择旅游行业就业和对旅游行业就业前景认知具有显著的关联性。第三,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目标和价值观更加务实。大部分学生能够接受单位的最基础的岗位和工作,高职学生意愿创业的愿望也比较强。大部分学生意愿选择在经济发达地区就业,为未来的职业发展积累良好的资本。第四,九种因素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具有影响,其影响力由高到低分别是择职能力与人际技能因素、单位保障因素、课程教学因素、单位声望因素、人才培养因素、实践因素、个人特质因素、职业发展因素、工作地及对口性因素。

三、基于就业倾向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对策

影响学生就业的九个因素涵盖了学校、企业和学生三个方面。要提升高职旅游学生就业质量,尤其是本行业就业,需要三方共同努力。

(一)从学校方面来看,需要优化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强化行业就业引导

高职旅游专业学生将来如何就业取决于学校的前期引导。因此,是否能够保证学生在本专业就业,学校承担着很重要的角色。要想改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问题,学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善。第一,加强旅游管理专业的宣传工作,强化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认识。入校前及入校后前期要加强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宣讲,让学生充分了解旅游管理专业及将来从事的工作性质。既要让学生了解到本行业的广阔就业前景,又要让学生又充分意识到旅游行业是服务性行业,不是想象中的游山玩水的旅游享乐。在调查中发现,高考志愿填报动机对学生将来从事旅游行业有重要影响。要在厘清学生填报本专业志愿填报动机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前期的专业引导和意识强化。第二,根据行业需求进行设置课程和人才培养模式优化。通过调查影响就业的因素发现,与学校相关的影响因素项目课程设置(0.854)、教学方法(0.815)、培养目标(0.821)、人才培养模式(0.755)的因子载荷都比较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期待学校良好的专业学习的训练,真正能够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旅游教育与行业脱节这一现象在旅游教育中一直比较突出,并且很多学校一直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我国高校课程设置一直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笔者所调查的这所高职院校的旅游专业,校方推行“2+1”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为2年,在课程设置上基础课程、通识课程的设置比例较高,挤压了旅游专业课的课程设置,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要想完成专业教学内容,教师也只能点到为止,实践课教学成为空谈。在课程调查时,61.5%的学生反映专业课的理论较多。而旅游行业又是实践性较强的行业,学生所学根本无法适应行业的发展,导致学生对行业的认可度较低。要解决这个问题,学校必须要加强与旅游行业的对接,根据旅游行业的发展特点设置课程,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学校要着力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创新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持续关注培养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积累实践教学经验。要合理安排专业实习、社会实践机会,提升学生的专行业认同感。第三,加强就业教育和引导。在进行就业指导时,要尽可能根据旅游专业特点设置就业指导方式,通过课堂教学、职业生涯规划、实习实践等多种途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旅游行业是服务性行业,强调工作经验的积累和强化。在进行就业引导时,要明确在旅游行业几乎都是从基层做起,不可能一蹴而就获得成功。要让学生明确本行业的岗位特点和要从事的工作的性质,尽可能缩短后期在本行业工作的适应期。

(二)从学生方面来看,需要强化择职能力,关注个性发展

择职能力和个性特质是影响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要想促进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本行业就业可以在这两个方面加强引导。首先在择职能力方面,根据行业特点,强化学生的择职能力。在关于旅游行业人才需求素质感知调查时,63%的学生选择社交能力,57%的学生选择领导组织能力,50%的学生选择了专业知识能力。在择职能力提升方面,学校的引导与支持作用明显。学校要强化专业知识的学习,创造实践机会,让学生对本行业有更强的认同感,从而抑制其在非旅游行业就业的倾向。其次,在学生个性特质发展方面,要通过丰富的旅游活动和旅游技能大赛等项目,激发学生对旅游行业的兴趣。要经常让学生走入旅游企业,增强对旅游企业的认同。要请企业专家经常走进学校,适当传授工作经验,增强学生对旅游就业的向往。

(三)从企业方面,需要提高就业保障,重视员工职业发展平台

第12篇

为了提高我国旅游管理等专业教学的专业化和高效化,促进我国旅游行业的健康发展,相关部门加大了旅游管理等专业教学改革的力度。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比较科学的教育思想,促进了教师教学思想的转变。将其运用于旅游管理相关专业的教学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旅游管理等相关专业的教学效率。

一、“现代学徒制”概述

简单来说,现代学徒制是一种通过企业、学校,以及资深旅游人员的充分合作,根据个体实际情况,以培养技能为主要目标进行的现代化人才教育。在此基础上,学校需做到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充分结合。即不仅要严格要求对学生的知识体系的构建,还要与企业和社会人士结合,进行针对性的模拟教学。这一人才培养模式有两个主要特征。一是实现了工学结合,企业也许参与学校教学计划的设置,学生在进入学校之初,就与相应的企业签订实习协议,学校与企业共同对学生进行培养。而是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只要确认学生已经拥有基本的能力,或达到了行业要求,就可按照国家的相关证书颁发制度进行培养。

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在旅游管理等专业中的应用

为了改变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错位的状况,高职旅游管理教育必须对教学定位和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而现代学徒制则能在真实直观的环境里位学生获得必备的技能和素质提供,使我们的教育和培训变得更加有的放矢。

(一)建立一体化的“工学结合”学习模式

要想实现对旅游管理以及其他专业的高效人才培养,就需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充分合作。学生的学习时间应不仅包括课堂的理论知识学习,还应将其与社会实践的时间相平衡,即学生的理论学习应与跟随“师傅”参与实践相结合。学校、企业,以及带领学生的“师傅”共同承担教育学生的责任,以促使旅游管理的专业教学要求与企业开设的职位要求相适应,实现高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同时,学校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和交流也是有必要的。“工学结合”的教学方式使得部分学生难以在短时间及时调整,所以需要学校与企业加强联系,进而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措施。

(二)构建完善的课程教学体系

旅游从业人员不仅需要极强的职业道德、服务意识等,还需要有过硬的对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所以,构建完善的课堂教学体系,是促进学生职业能力提升的有效方式。在对岗位职业能力进行的前提下,对学生的个体情况、知识储备能力,以及心理素质等进行详细分析。根据分析的数据和结果,学校与企业再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指定出系统性的教学体系,以充分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同时,对学生的评估体系的完善也十分重要。科学的评估体系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明确自己的定位,进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三)确立现代化学徒制人才培养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定,能够保证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计划的有效性和科学性的体现。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行业要求等数据,确定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发展方向,其发展方向为成长为理论知识丰富、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优秀的创新能力的综合性旅游管理人才。在此基础上,再依据教材的要求和行业的发展情况,进行具体的教学目标的制定,进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此外,口语表达能力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重要能力,学校应加强对学生这一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并给予学生充分的实践机会,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成效

(一)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持续提高

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将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的充分结合,避免了学生职业能力难以提升的现象。同时,学校与企业共同参与专业人才的培养,这样的教育方式针对性更强,教学效果也更加明显。学生在学校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在随后的实践中实现对理论知识的运用和探索。在实践中了解自己的弱项,再用理论知识充实自己,进而实现职业素养的持续提高。同时,也是学生能够及时制定自己的职业规划和奋斗目标,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

(二)促进教师教学思想的改进

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思想有所不同,将其运用于旅游管理等专业的教学中,迫使教师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参与了学生的部分实习工作的指导和教育,这也是对教师的实践经验的丰富,有助于教师自身教学能力的提升。通过学生在实习中的表现,教师进行自我而总结和反思,及时进行教学方法的改进,对以后的教学有之分重要的影响。此外,许多教师与企业合作,帮助企业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在缓解了企业的经营危机的同时,也使教师自身能力得到提高。

四、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