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水环境污染防治

水环境污染防治

时间:2023-07-25 17:17:5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水环境污染防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水环境污染防治

第1篇

关键词:突发性、水环境污染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X131.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突发性水环境污染的危害影响分析

突发性水环境污染事件是指人为或自然灾害引起,使污染物介入河流湖泊水体,导致水质恶化,影响水资源的有效利用,造成经济、社会的正常活动受到严重影响,水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危害的事故。[1]。比如说,2005年的松花江水污染事件,100吨苯类污染物经排污口进入松花江,造成的污染带长约80公里,导致哈尔滨市区停水4天,沿江数10个市(县)及下游俄罗斯遭受影响。直接经济损失6908万元,加上下游城市停水、河流生态遭受的破坏,整个事故造成的损失更是无法估量。

二、突发性水环境污染产生原因和主要特征

从以往发生的水环境污染案例来看,造成突发性水环境污染的原因主要包括了各类化学物品的泄露、工业企业的事故性排污以及各类重污染物品的运输这三方面。突发性水环境污染的特征可以总结为以下三个:

2.1突发性。这是指在水污染往往是突然发生的,来不及防护。比如说突然的石油泄漏给水质造成的污染等等。

2.2扩散性。由于污染水质的大多数是危险化学物质,本身具有一定的危险性,而且水本身是在不断流动的,会导致危险污染物在水中迅速扩散。

2.3危害性。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可能严重破坏整个受污染区域的水生态系统有的还会造成人身伤亡以及公共、私有财产重大损失等严重后果。

三、水环境污染防治常规措施和应急措施

3.1常规措施

3.1.1加强危险源管理防患于未然。危险品的生产、存储、运输、使用的全过程必须要进行严密的监控,将事故隐患消灭于萌芽状态。

3.1.1.1存储。各危险品仓库应做好安全防范措施,堆放、搬运过程避免碰撞,定期检查保证存储容器的完好,以防止危险品泄漏。杜绝火灾隐患,防止因火灾、爆炸事故引起的突发性水环境污染。

3.1.1.2生产和使用。全面调查全市涉及到危险品生产和使用的单位,制定危险品生产和使用情况登记表,分别列出危险源单位、其所在地址、所使用和生产的危险物质种类。对登记在册的各个单位,应针对各自使用的危险品进行引发水环境污染事故的风险评估,制定相应的监测及应急预案并定期进行检查。

3.1.1.3运输。加强对危险品运输过程中的管理,首先对危险品的运输实行许可证制度。在运输前,业主向有关部门提出运输许可申请,明确运输的线路、地点,驾驶员凭运输危险品上岗证书上岗,经批准后再实施运输。对运输数量大、剧毒危险品设立全程跟踪式管理,可以大大降低发生运输事故造成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几率。其次应明确划分危险品禁止运输的道路区间。部分道路应禁止运输危险品的车辆通行,制定相应的危险品运输路线方案,在禁行路段建立危险品禁行标志。

3.1.2构建水质监测网络。针对全市的主要河流、水库、输水管线、水厂建立水质监测网络,实时监控水质的变化情况,可尽早发现水污染事故,同时也可以及时了解污染的扩散和分布,有利于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为减轻事故的影响争取时间。

3.1.3城市规划制定合理的城市空间布局。在城市规划中应对城市水源地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在区内严格执行相应的保护措施;危险品仓库布局应避开上述保护区,并与城市建设用地保持一定的安全防护距离;生产和使用危险品的工业企业应设置在相对独立的地区,并划出相应的防护绿地与周边的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隔开。

3.1.4构建安全供水系统。通过管网改造建设城市分质供水系统[2],主体供水系统只提供经过深度处理的优质饮用水,另外建立局部性的非饮用水管网供应系统,如居民区中水回用、城市污水再生回用和工业水回用系统。分质供水系统在实现对城市水资源综合利用的同时,也可提高城市的供水安全性。城市饮用水处理工艺必须进行微污染原水深度处理改造,平时可以提供优质饮用水,发生突发性水污染事故时,也能有效适应饮用水水源水质的降低。应开发并建立城市备用水源,提高城市供水系统的安全保障。

3.2应急措施。水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措施的核心为控制污染源和保障饮水安全。

3.2.1现场紧急处理。现场紧急处理是控制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关键。应根据全市水资源分布,结合突发性水污染的三个主要因素,假设可能发生的事故地点,预设可能发生的突发性水环境污染事故类型,选取典型情况制定出相应的现场紧急处理预案,一旦事故发生,能大大缩短事故应急反应时间,可有效控制污染源的影响范围。

3.2.2制定安全供水应急方案。根据可能发生的突发性水环境污染事故类型,分析其可能对城市供水产生的影响,根据其影响程度提前制定出不同级别的安全供水方案,有效保障城市居民的生活饮用水安全。

3.2.3事故期间适当降低供水标准。《城市供水水质标准(CJ/T206-2005)》和《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中对各项水质指标均规定了单一的浓度限值,以保证居民终身饮用安全,均是以慢性长期接触为基础的慢性标准值。而参考《美国饮用水标准和卫生建议报告(EPA822-B-00-001)》,美国现行的饮用水水质标准制定了两个浓度值,即污染物最大浓度目标值(MCLG,在该浓度下不会对人体产生任何已知的或可能的伤害);污染物最大浓度值(MCL,强制性指标,在考虑水处理工艺、技术等方面的因素后要求尽可能接近MCLG),另外还依据对人体健康影响的信息,将饮用水中某种化学物质的可接受的浓度预测值作为卫生建议,共分为三种:1日卫生建议、10日卫生建议和终生卫生建议,即经预测,暴露1日、暴露10日或者终生暴露不会造成任何有害的非致癌性影响的某种化学物质在饮用水中的浓度。所以,在现有的水质标准的基础上,可在保证人体健康安全的前提下增加类似1日卫生建议、10日卫生建议之类的短期标准,在突发性水环境污染事故期间可以暂时适当降低饮用水水质标准,采用短期水质标准来保证事故期间的供水需求,等事故影响消失后再恢复为长期水质标准。

四、总结

水是孕育生物的摇篮,是一切生命体存活的关键。总的来说,突发性水环境污染事故的危害是非常大的,必须想办法将其危害降到最低。如何对突发性水环境污染事故进行防治,还需要学者们不断的思考与总结。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水资源;水环境污染;防治措施

1 水环境相关概述

1.1 水资源现状阐述

随着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以及人类社会的进步,人们愈发认识到,水资源对生活与社会的重要性。同时,水资源的有限以及脆弱性使得水资源日益短缺,这严重影响着现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据报道,现在全世界超过一百个国家缺乏水资源,并且严重缺水的超过了半数。处于发展中阶段的中国同样受这个现象的困扰。我国人均占有水资源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25%,北方地区水资源严重缺乏,特别是山东、辽宁、江苏、黑龙江、陕西五省,重工业集中,人口稠密,水资源压力大。近年来,为缓解北方地区用水压力,除勘探、开采地下水外,还修建了众多水库来储蓄地表径流,以及“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然而,这些工程的实施存在着建设周期长、实施难度大、费时费力大等弊端,并且对环境的调度也会影响生态平衡,使得环境问题出现恶性循环。因此,面对水资源现状,防治是更加有效的办法。

1.2 水环境污染现状

据了解,现阶段我国水环境污染主要分为以下三点:第一,北方缺水地区开采地下水过量,导致地下水位下降;第二,沿海地区海水侵蚀严重;第三,水富营养化。而水污染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工业废水污染;农业污染;城市污染。工业废水排放是引起水资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因为除了工业排出的废水直接注入水体会引起水环境污染以外,工业排放的固体废物和废气最终也会导致水体的污染。其次,农业的机械化、规模化发展导致农药、化肥的使用量的大幅度上升,残留在土壤中,最终进入地表水和地下水,造成水污染。另一方面,城镇化的发展使得城市污染也日益严重。近年来,城市人口集中,导致生活污水、废气排放量都剧增,引发城市矛盾的同时也对城市周围水体造成严重的污染。

水环境的污染对人们的生活以及生存造成了很多不利的因素。众所周知,人体中70%-80%是水分,长期使用受污染的水源,会使身体素质下降,引发各种疾病;同时影响人们生活的质量,不利于工农业的可持续发展[1]。

2 水环境污染防治措施

2.1 贯彻水法,加强水源保护

推进水法的完善与实施,保护水源,这是防治水污染的、保护水质的根本方法。一方面,加强各地区水源保护法等水法的落实,严格实施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另一方面,有针对性的采取保护水源的防护措施,推动地方水污染防治工作的展开。其次,可以努力实现城乡一体化,统一管理和监督水法的实施,不断完善水资源防治措施系统的建设。

2.2 加强对水资源污染严重的企业的监管力度

管理部门在对水资源进行检测和管理的同时,可以着重对水资源污染严重的企业、以及水污染严重的地区进行高强度的整改。在当前社会飞速发展的同时,很多知名企业都违背了社会健康和谐发展的可持续战略要求,生态环境破换严重,尤其是水资源的破坏。因此,必须加强电力、化工类等重工业进行实时监控,严格控制废水排放量,强化内部水源管理,从源头上遏制水污染。另一方面,对重度水污染地区进行限期整治,加强对水源状况的检测,完善日常的监督工作,保证水资源的质量[2]。

2.3 废水循环利用

废水循环利用分为以下几个途径:地下水回灌;景观和娱乐用水,比如浇洒绿地、道路、洗车、冲厕所等杂用水;冷却水甚至锅炉补给水等。这样一来,不仅可以缓解工业与农业、城市之间的用水矛盾,同时可以节约水资源,实现“优质水优用,差质水差用”的原则,有利于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改善生态环境、减轻水体污染,这样才能更好的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其健康稳定持续发展。

2.4 建立完备的给水排水系统

据了解,在国外,给水排水行业称为水工业,在国内,水工业的概念也逐步被业内人士所接受。水工业主要有产品开发、系统平台搭建、技术服务三个方面构成,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在国内的发展潜力巨大,市场开发度具有较大空间,我国现在的水处理设备总值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具有很大差距。在城市建设中,应着重建立排水系统,改善城市遇雨成“海”的状况。

2.5 建设节水防污型社会

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念,引导人们积极参与水资源的防护,节约资源,保护环境。首先,根据各个地区的具体情况制定详细的计划,严格控制排污总量。其次,根据当地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工农业的发展,制定用水定额和排污定额标准。同时,改革城市水价,实施阶梯水价标准制度,努力提高城市中水回用率。最后,可以加强水的需求侧管理,以水定产业发展规模,定城市发展规模,建设项目必须获得取水许可和排污许可,推进水权、排污权制度和准市场管理,逐步实现资源、环境的优化配置[3]。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水是万物的源泉,是人们生活生存必不可少的重要资源。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都快速发展,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水污染对环境的影响也日益严重,因此,建立城市污水处理体系对改善城市水环境,保障城市社会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水是宝贵的物质财富,目前为止,人们没有发现大规模制造水资源的办法,因此,水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重要的是,水资源的治理是一个耗时费力、效果周期长的工作,因此我们应该更加着重于水资源环境污染的防治,这也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发展阶段。现阶段,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类活动的规模的范围扩大,水资源短缺与需求日益增长之间的矛盾日趋突出,无偿采取,用之弃之,既是一种落后的社会观念,也是对资源的一种巨大浪费。现代社会的到来,使人们的观念与时俱进,逐渐重视水环境污染的防治工作。

参考文献

[1]郝红.我国水环境质量标准的发展[J].中国标准导报,2012(07).

第3篇

关键词:流域水环境;污染防治;源头控制;综合管理

水是生命之源,人类的生存活动也都离不开水。但如今,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现阶段我国流域水环境的污染范围不断扩大,污染程度越来越严重,对人们的正常生产活动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虽然,我国针对水环境污染采取了各种防治措施,但是没达到预期效果,水环境污染导致的问题不断出现,没有得到有效、持续的改善。所以,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从源头上控制污染来源,从流域综合管理上加强对水环境污染范围和程度的控制,营造良好持续的水环境。

1流域水环境污染的综合防治现状

1.1缺乏流域水环境污染治理全局战略

水环境污染问题涉及范围很广,主要涉及有流域地形特点流域土地利用开发状况及行业类别等,必须要加强流域尺度的水环境管理。我国在流域水环境污染治理上主要是以区域污染控制为出发点,对流域全局的管理措施存在不足。而欧美一些国家主要强调的是流域生态系统的整体治理,要注重与流域内水质有关的所有问题,确保流域水生态的完整性。

1.2对污染来源的复杂性理解不够

流域水环境污染治理关注较多的是总磷、氨氮、化学需氧量及重金属等水质指标,严重忽视了在水质监测指标中表现不出的毒性污染物,如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多环芳烃)。这些污染物通常都难以降解,能在水环境中存留较长时间,在水的迁移会严重威胁着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态平衡。

1.3对不同区域污染特点研究力度不够

我国江河湖泊众多,同一流域不同区域的环境差异较大,针对各个流域的不同区域进行水环境特征的检测分析,同时也没有开展污染因子及干扰因素对水生态系统的影响作用关系的研究,如果盲目采取同样的防治措施的话,会无法准确判断流域水环境的具体情况,难以达到预定的防治效果。

2我国流域水环境污染的原因

我国流域水环境污染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在一定客观程度上加剧了中国流域水环境的污染程度。人类活动加剧,污水排放增加,因此造成严重的水体污染。其次,我国水资源的缺乏及不合理利用。我国水资源南北区域分布不均匀,我国北方地区面积约占全国的63~64%,而水资源量却不到20%,相比之下,南方地区的面积约占全国的37%,而水资源量却高达80%;随着我国水资源开发程度的不断提高,由原来的1000亿立方米供水量增加到5000亿立方米,但是我国的农业、工业城镇仍存在严重缺水,在全国688个城市当中约有400多个城市存在缺水问题。水资源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水污染的形势,另外水资源的价格设置不合理以及节约用水意识淡薄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据统计,我国75%~80%的用水量为农业用水,平均用水利用率仅为30%左右,这与发达国家级的用水利用率差距较大;在工业用水方面,其重复利用率在50%以内,而发达国家的工业用水重复率在80%以上。最后,粗放型生产方式、产业结构和布局不合理。现阶段我国的经济增长模式以粗放式为主,工业和农业的生产结构不合理,生产工艺水平也比较落后,使得污染物的排放难以降低,同时,城市污水处理系统以及排污管道的建设也较为落后,种种因素都加剧了水环境的污染程度[1]。

3流域水环境污染控制与管理对策

3.1将末端治理转向源头控制的治理策略

针对工业生产方面,要引进新的技术设备提高生产技术水平,通过采取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的模式来有效降低能耗和物耗,以降低排污量,实现经济与环境协同持续发展。针对农业生产方面,在流域生态特殊区域实施人口控制和粮食补给政策,同时,增大有机肥料的施用量和施用面积,有效控制化学性肥料的使用;严禁土地的胡乱开发和植被的破坏,快速推动“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以减少水土的流失[2]。

3.2对相关水环境污染物进行分类控制

在进行流域水环境污染防治的过程中,要针对不同的污染物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通过对不同污染物的形态特征以及危害程度等,对水环境污染物进行合理分类,例如,根据水污染物质的特征情况,可将其分为无机物、有机物以及金属物质等等;抑或根据水污染物的危害程度分为常规污染物、优先控制污染物等等;所以应该根据污染物的不同类别进行相应地控制。

3.3对水环境实施分期保护原则

对水环境的分期保护主要采取季节性划分和年度性划分两种分法。季节性划分的目的主要是显现控制中的水期差异性,而年度性划分是为了实现目标与措施的分阶段实施。通常我国在对流域水环境采取控制措施的过程中,主要以枯水期的水文条件来当作水质安全的水文条件,来制定相应的水污染控制方案。而实际应用中,这种方法并没有充分考虑到水污染的差异性,因此存在很大的缺陷,同时水污染的危险期还可能不在枯水期,比如辽河流域它的污染最严重的时段是在丰水期,所以,在水污染防治实施分期保护原则时应该结合流域的具体情况进行实施。

4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流域水环境污染的范围和污染程度都在逐渐增大,因此,应该及时采取有效的管控措施加以防治。在进行流域水环境污染进行防治的过程中,一定要根据不同流域区域的水质环境,充分考虑水环境的差异性,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管控措施,加强实施力度。

参考文献:

[1]李胜,陈晓春.基于府际博弈的跨行政区流域水污染治理困境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12):221.

第4篇

一、水库水环境污染现状

目前,我国很多水库的水环境状况不容乐观,水质污染现象有增有减,一些水库甚至出现了严重的富营养化。水库的水质的污染现象以及水库水体的富营养化都是由于人为污染排放所造成的。一些水库附近生产力较低,导致水库附近出现严重的面源污染和水土流失现象。一些农户未能进行科学施肥和农药使用,导致农药残留在土壤表层,经雨水冲刷直接流入到水库中,对水库水资源造成污染。一些地区的水库发生的水体富营养化现象大多都是由于化肥污染或是水土流失造成的。近年来,有些水库承包给个人进行养鱼,很多养鱼户会在水体中投放有利于鱼类生产的氮磷等营养物质,提高了水体含量,同时由于水库中的水体交换能力不高,流动缓慢,致使这些营养物质不断累积,导致水体中的藻类植物大量生长,从而导致水库长期处于富营养化的状态。水库水体富营养化现象严重时,水库中藻类可能大面积爆发“水华”现象,过渡消耗水中氧气,导致水库中水生物由于缺氧而大量死亡,破坏水库水体生态系统。水库周边一些企业的环保意识不强,为了节约成本,直接将工业废水排放到河流或水库中,加上人们生活污水以及养殖废水的随意排放,使得大量污水排放进入水流域中, 对水体特别是水库水体造成严重污染, 生活污水含有较高的氮和磷化合物, 工业废水主要含有重金属和合成有机化合物两类污染物,使得我国水库水资源不断恶化。据水利部2006的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水库水资源污染较为严重,我国10个大型水库中有4个水库的水质为Ⅳ类水质和Ⅴ类水质,2个水库的水质为劣Ⅴ类。

二、水库水环境污染原因

近年来,我国水库水资源污染越来越严重,水库水环境污染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工业污染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各种企业不断增多,工业用水量不断增加,导致工业水废水排放量不断增加。一些企业环保意识不强,为了节约成本,并未对工业废水经任何环保处理,便直接排放到水环境中,导致废水超标现象较为严重,从而不断加重对水库水资源的污染,严重影响水库水质。很多企业所排放的工业废水大部分都流入到水库或主要河流中,流入城市污水系统的工业废水相对较少,导致水库水环境受到严重污染。

(二)农业污染

水库水环境的农业污染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养殖源污染。养殖源污染又分为点源污染和面源污染两种。点源污染即是水库小型养殖户污染,这些小型养殖户其环保意识相对薄弱,没有配备防污和治污设施设备,养殖产生的废弃物大多随意堆放,对水库水资源造成了严重的影响。面源污染指的则是养殖散户污染,这些养殖散户不仅养殖数量相对较少,其养殖区域也相对随意和分散,养殖产生的废弃物直接排入到河流或水库中,影响水库水质。②种植源污染。产生种植源污染的污染物主要是化肥和农药。现目前,我国很多农户并未科学、合理地使用化肥和农药,导致大量化肥和农药残留物集中在土壤表层,土壤一经雨水冲刷,化肥和农药残留物便随着雨水流入到附近河流或水库中,从而导致河流或水库水环境污染。现目前,农业污染已经成为水库水环境除工业污染外的第二大污染源。

(三)生活废水污染

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多,居民产生的生活污水量不断增加。居民的生活废水中含有大量杂质、有害物质以及营养物质。在农村地区的居民生活污水排放后,后经过农田的处理,对水资源的污染性相对较小,然而城市居民的生活废水排放则没有这一保护环节,直接排放的生活废水会通过下水管道最终流到河流或水库中,对水资源造成严重的污染,并导致水体富营养化,严重影响水库的水环境。

(四)交通和水产养殖污染

水库周边区域往往存在一些道路网,有的水库周边的车流量相对较多,车辆经过水库周边附近时,产生的一些未完全燃烧的柴油或汽油等污染物会吸附在水库周边土壤表面,在经过雨水冲刷后随着雨水直接流入到水库中,造成水库水资源污染。此外,随着城市的汽车尾气以及工业废气的排放量不断增多,尤其是大城市和工业发达城市,这些有害气体会在城市上空聚集,存在被雨水带入河流或水库的可能,对水库水环境造成污染。一些水库存在网箱养鱼现象,养殖户每天都会向网箱中投入大量的饲料以保证网箱中鱼苗的正常生长,使得一些未被食用的饲料直接流入水库中,对水库水质产生严重污染。此外,网箱养鱼相对集中,鱼苗的抗病能力相对较低,一旦鱼苗出现染病,便会导致鱼苗大量死亡,然而大多数养殖户并不会对死亡鱼苗进行处理,直接让其漂浮在水库中,严重污染水库水质,导致水库局部水质变丑以及恶化。

三、水库水环境污染防治

可以采用以下方式来对水库水环境污染进行有效防治:

(一)修建一级处理设施

为了对水库水环境污染防治,可以采用修建拦污栏以及沉砂池等一系列一级处理设施设备。拦污栏主要通过拦截水库水面以及水下的杂质和漂流物等实现水库水环境污染防治;沉砂池采用的是将砂粒从污水中沉淀分离出来的一个预处理单元,实现水库水环境污染防治。采用拦污栏和沉砂池进行水库水资源污染防治都属于物理方法,却在提高污泥活性已经降低污水中有机成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采用拦污栏和沉砂池方法进行水库水资源污染防治时,都应当设置水库的上游区域。在设置拦污栏时应当根据水库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尽量避免由于拦污栏排放能不足而导致污水直接漫过或者绕过拦污栏而降低拦污栏的使用效能。沉砂池的设置位置应当在拦污栏后面,现目前采用最多的两种沉砂池模式为曝气式和平流式。若采用平流式沉砂池,其占地面积相对较广,排泥操作也相对复杂,但是不需要安装动力设备;若采用曝气式沉砂池便需要消耗一定能源。因此,在选择沉砂池时,应当根据设置沉砂池位置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合理的沉砂池模式,以发挥沉砂池的最优使用效能。

(二)修建生态处理池

为了对水库水环境污染进行更好地控制及保护,可以在拦污栏的后面修建生态处理池,达到初步处理污水的目的。现目前采用生态处理池在进行水库水环境污染的控制和保护的方式有修建人工湿地和修建生态处理池两种方式。通常情况下,水库修建人工湿地不太现实,因此可以通过修建人工生态处理池来进行水库水环境污染防治。为了增大人工生态处理池的表面积,应当将人工生态处理池修建为斜坡状,并在人工生态处理池的斜坡壁上设置土壤,且种植各种上各类水生物。在人工生态处理池的下(文秘站:)部应当设置净化后的污水排出管,保证净化后污水的 排放。

第5篇

1农村水环境污染成因分析

当前,造成我国农村水环境污染原因主要有农业面源污染、农村生活污染以及城市污染转移等因素。

1.1农民生活污水

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小城镇建设和农村康居点数量增速明显,农村居民的聚居模式逐渐由原先的分散状态逐步发展为相对集中的生活方式,大量生活污水未经排放直接倾倒入周边河流水体,致使农村很多地区的小溪和河流俨然成为了“黑河”,进一步加剧了原本就极为脆弱的农村水体,威胁着饮用水源的安全。

1.2农业面源污染

我国是农业大国,近年来,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城镇化发展的需要,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为了提高耕地单位面积的粮食产量,农户加大了化肥、农药的施用量,我国也因此成为世界上化肥农药生产、消费大国,年均农药的使用量约为32×104t左右,平均每公顷的农药施用量约为2.49kg。大量农药、化肥的使用在提高农业产量、创造更多收益的同时,也对农村的水环境和农村生态系统产生了巨大危害。据统计:我国一般农药只有10%~20%附着在农作物上而被有效利用,其余的80%~90%的农药流失进了土壤、水体和空气中,并在灌溉或降水等淋溶作用下流入了沟渠、江河等而污染农村水体和农村地下水。

1.3规模化畜禽养殖

近10年来,我国农村的畜禽养殖从农户的分散养殖逐渐朝着集约化、规模化养殖模式发展,无论是畜禽养殖的规模还是数量都呈不断增长态势。据2012年环境统计数据,全国规模化畜禽养殖场超过了16万家,单位土地畜禽量山东省最高,达到了1168头当量猪/km2[3]。2013年,山东省畜禽养殖产生粪便1.89×108t,尿液9436×104t,有15个市的单位耕地面积粪尿负荷超过欧洲每公顷30t粪尿还田的限量值。养殖粪便COD排放量占全省的68%,氨氮占37%。目前,全省畜禽粪便处理利用率60%,污水处理利用率40%。

1.4乡镇企业发展

乡镇企业是我国农业工业化进程的产物,乡镇企业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吸纳了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但另一方面,我国乡镇企业普遍存在布局分散、规模小、经营模式粗放等特征,许多造纸、印染、电镀、化工等乡镇企业在生产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污染物未经处理便直接排放到周边的河沟,大量杂乱堆放的工业固体废物对地表水以及地下水产生二次污染,对农村周边的水体污染构成了严重威胁。

1.5城市污染转移

城市污染转移,又被称为农村环境污染的外源污染,这也是近年来城镇化发展农村水环境污染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随着城市环境保护执法力度的加大,以及城市居民环保意识的增强,更多的高耗能、高污染型企业逐渐开始向农村转移,导致了以城市为中心的水体污染正逐渐向农村发展,尤其是在城郊结合部成为了城市生活垃圾及工业废渣的堆放地,进一步加剧了农村水环境污染。

2新时期农村水环境治理对策

农村水环境污染呈现来源复杂,分布面广,治理难度大等特点,与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相比,农村污水治理难以集中收集,难以实现管网集中处理模式。就当前我国农村水环境污染的现状特点,应该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的增量,积极采用资源化利用相结合,结合农村居民经济实力和知识水平,发展适当地的治理技术,切实改善农村水环境现状。

2.1农村居民生活污染防治

根据当地农村居住人口数量、居住集中程度以及污水的产生量合理的选择生活污水治理模式和技术。对于人口密集、人口数量大和污水产生量大的中心村镇,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建立小型的污水治理厂,在周边村镇居民点附近埋设完善的管网系统,收集污水后集中处理,选择活性污泥法和SBR法治理污水。对于大多数农村地区的居住相对分散、人口数量小的区域,加强居民的环保教育,做到垃圾的统一堆放和分类管理,建议发展建设投资小、技术成熟、运行费用低、维护简便的技术,并可利用现有坑塘、沟渠建设人工湿地公园,对处理后的污水进行强化处理和存储,取得污水资源化利用和美化乡村环境双重效果。

2.2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教育农民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改善农业种植灌溉方式和施肥方式,大力发展滴灌技术,加强对土壤的监测,实行科学施肥、定量施肥;增加有机复合肥和生物肥料的使用,减少肥料流失,提高化肥使用效率。积极推广生物病虫害防治技术,积极开发、推广和应用生物防治病虫害技术,减少油剂农药的使用量,提高施药技术和方法,鼓励企业研发并推广多效抗虫害农业,减少从源头上农药的使用量,切实从源头上减少因农药的使用造成的水环境污染。

2.3畜禽养殖污染防治

积极推进集约化畜禽养殖与生态农业的农牧一体化发展之路,大力推广生态养殖技术,对规模化养殖企业的畜禽排泄物收集处理加强监控,引导畜禽养殖企业对畜禽排泄物的资源化处理模式,对接生态农业发展模式,鼓励农村大力发展沼气,大力发展沼液、沼渣的就地有机肥转化,实现畜禽养殖场污染物的资源化利用。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强对辖区内畜禽养殖企业的基础数据的掌握,即养殖场的数量、养殖场的规模,结合农村实际,合理布局,控制畜禽养殖发展规模,运用财政、税收、信贷等杠杆作用,引导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做好畜禽排泄物的收集和无害化处理。

2.4乡镇企业污染防治

准确掌握辖区内的乡镇企业生产规模和生产工艺,鼓励乡镇企业引入清洁生产模式,坚决治理和逐步淘汰落后产能和高污染高耗能型乡镇企业,对于污染严重的乡镇企业,要加强监督检查力度,对预期治理目标不能实现的,要坚决予以关、停、转,坚决防治已有乡镇企业的水环境污染,条件允许的区域,应积极引导乡镇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以实现污染的集中防控。帮助企业做好技术改造和产品的升级换代,积极推行节能环保技术。此外,政府相关部门要严格从源头做好把控,在招商引资时,要大力引进绿色、环保型产业进驻。根据区域内的经济发展情况,因地制宜地建设一定数量和规模的城镇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设施。

2.5加强环保监察力度

环保监察部门要加强对辖区内环境现状的监察力度,加大对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领域的环保监察,坚决防止城市垃圾向农村转移现象的发生。政府相关部门要积极开展环保知识讲座,加强向村民讲述环保的重要性,提升村民保护水环境的重要性认识,拓宽环境污染线索举报途径,设立专项资金,鼓励村民对违法乱排污染行为的举报,充分群众的力量,共同做好农村水环境保护工作。

3结语

第6篇

关键词:水环境保护;入河排污量;水环境治理对策

拉萨市是西藏自治区经济最发达,人口最密集的核心地区,全市辖1区7县,总面积为2.952万km2。由于拉萨市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对水环境保护资金投入不足等原因,拉萨市水环境保护较为滞后,严重制约了西藏社会经济的发展。针对这一问题,笔者通过对拉萨市水环境问题的实际调查与资料收集,浅谈拉萨市水环境保护主要问题与防治对策。

1拉萨市水资源情况

拉萨市位于拉萨河谷平原,拉萨河自东向西穿过拉萨市,城市规划范围内水系有拉萨河、堆龙河、流沙河(包括北干渠、中干渠)。拉萨河由东向西流经拉萨市城南,拉萨河在市区段总长度为20.76km,既是拉萨市区的排洪水体,也是各种废、污水的受纳水体。拉萨河流量相对较大,市区段多年平均流量为283m3/s,堆龙河是拉萨河的一级支流,位于拉萨河谷平原的西端,市区河段为堆龙河出口段,多年平均流量为22.4m3/s,流沙河发源于拉萨市区北部中低山区,流经拉萨市区北城区和西城区。

2拉萨市水环境质量现状

拉萨市区供水水源主要为地表水和地下水两大类,地下水为浅层地下水和深层地下水,以钻井形式取水;地表水则主要以沟渠引水为主,取水点位于拉萨河市区上游。

根据拉萨河多年水质监测资料[1]表明:拉萨河上游来水水质良好,根据2010~2015年监测资料统计可知,拉萨河达孜断面处各项监测因子均能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水域标准要求;而拉萨河流经拉萨市城区、与流沙河和堆龙河汇合后,在卡林断面处,部分水质因子出现不同程度的超标,尤其在丰水期;在拉萨河市区下游段才纳断面处,同样出现上述超标现象。分析其原因,主要为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区人口及工业规模逐步扩大,而拉萨市区缺乏有效的污水收集和处理措施,导致对拉萨河污染影响较大。

3拉萨市水环境污染源分析

拉萨市水环境污染包含农业面源污染、工业污染以及生活污水污染。其中农业面源污染以农牧区面源污染源为主,包含农牧区生活污染源、散养畜禽污染源、农田径流等几种类型[2],目前尚无面源污染截留及治理措施;拉萨市工业基础较为薄弱,工业类型主要为矿、机械、电力、建材、印刷、制药及食品加工等类型,大型工业企业较少,工业废水仅经简单处理后直接排入拉萨河及其支流流沙河。拉萨市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能力5万吨/d,然而拉萨市2014年人口56万人[3],按人均生活污水排放量180L/人天,排放系数0.8计算,拉萨市生活污水每天仍有约3万吨无法进入污水处理厂。

根据2015年拉萨市人口(农业及非农业)、牲畜出栏情况等资料,按照农牧区人均污水排放量:100L/人·天×0.8(排放系数)×0.05(入河系数),浓度COD:300mg/L、氨氮:30mg/L;畜禽排放量COD:50g/d、氨氮:10g/d、入河系数:0.01;城市人均污水排放量180L/人·天×0.8(排放系数)×0.9(入河系数),浓度COD:400mg/L、氨氮:25mg/L;工业废水万元产值工业废水排放量270升/万元,浓度COD:520mg/L、氨氮19mg/L进行核算。得到拉萨市2015年污染物入河量如表1所示。

根据表1可知,拉萨市污染物排放COD总入河量达70987.092kg/d,氨氮入河量达1910341.14kg/d,其中主要污染源为城镇居民生活污水及工业废水。

4水环境治理对策措施

由于拉萨市经济发展有限,人口较少,与内陆流域相比,拉萨河流域水质污染物类型较少。但拉萨为高原地区,生态较为脆弱,水体一旦遭到破坏,造成的环境影响较内陆地区更为突出[4]。因此应建立起拉萨市河谷区可持续发展的水环境保护体系,减轻拉萨市水环境污染。

首先,应加快拉萨河市区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与投运,拉萨市区现有污水处理厂规模已不能满足拉萨市快速发展的经济及人口趋势,急需新建污水处理厂进行污水收集与治理,使污水处理设施同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相适应。

其次,加强农牧区水环境监测、合理控制农牧区化肥使用量,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再次,在开发利用水资源时,应合理利用天然水体的环境容量,使有限的水资源更好地为拉萨市社会经济建设和城乡人民生活服务。在开发利用水资源产生供需争议和不同用水功能出现矛盾时,应遵循饮用水源优先,次之为农灌用水、景观用水。

拉萨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对拉萨市地表水环境质量和水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制定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定期监督、检查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实施执行情况,及时进行污染管控及治理。

5结语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拉萨市水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综合分析造成水污染的主要来源为市区的生活污水以及工业废水的排放,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快市区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并加强行政部门管理力度,平衡经济发展与水环境污染之间的矛盾。

作者:凌云霄

参考文献: 

[1] 西藏自治区环境监测中心站.拉萨地区水质监测资料[Z]. 2010~2015. 

[2] 关卫星.西藏化肥施用现状及措施对策[J].西藏农业科技,2007, 29(3). 

第7篇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极大的提升了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综合国力和世界竞争力,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水环境污染问题。不仅造成了沉重的社会经济负担,给公众带来了巨大健康风险,而且制约了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针对这一问题,国家在“十一五”期间强制性推行COD减排,流域水环境问题整体上有所改善,局部有明显改善,但污染现状仍十分严峻。《2010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长江、珠江总体水质良好,松花江、淮河为轻度污染,黄河、辽河为中度污染,海河为重度污染,204条河流409个地表水国控监测断面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59.9%、23.7%和16.4%;湖泊(水库)富营养化问题依然突出,在26个被监测营养状态的湖泊(水库)中,53.8%处于富营养化状态。流域水环境仍面临巨大压力。

    目前我国流域污染主要呈现以下几种特征:1)广泛性从中东部、发达地区来看,几乎所有的河流、湖泊都被严重污染,浅层地下水也普遍被污染。同时,水环境污染已从陆地水系蔓延到河口和海岸带水域;2)多样性流域水污染源既有工厂和城镇等点源污染,也有生活、农业等面源污染,从而形成点、面源污染共存、生活、工业污染叠加的态势;3)流动性流域水体具有流动性,一旦在上游地区发生了水污染事故,若不及时治理,几乎整个流域都可能受到影响。

    2流域水污染与城市水环境的关系

    造成流域水污染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持续快速的城市化不仅推动了城市人口稳定增长,也推动工业化在全国范围的扩展,从而带来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数量持续增长,造成入河污染物总量日趋增加、河道来水量减少,使得城市附近河道流域污染明显严重于其他河段。第二,没有以流域水环境承载力为依据布局流域发展,城市规划布局与工业布局不合理。交通、市政建设极度扩张对水系的连通性造成很大影响,致使水体流动性差和水环境质量不断恶化。第三,针对流域水污染治理,流域水污染治理中长期规划缺乏综合性和有效性设计,相关治理措施也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考虑,同时治理设备成套化与产业化程度比较低。

    通过上述原因分析可知,城市在创造工业产值的同时,也排放了大量的生活及工业废水,使得城市水环境污染严重、质量下降,进而导致流域水环境受到污染。可以说城市水环境是流域水污染的重要来源。另一方面,流域的水污染同样会影响城市的饮用水来源和地表水环境质量。流域上游的水污染必然会传播到下游,下游城市的水环境,甚至会污染供水水源,造成水环境恶化、供水受威胁。

    3城市水环境规划建设及对缓解流域污染的作用

    鉴于城市水环境保护对所在流域的重要影响,城市的水环境规划对于改善城市周边流域水污染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城市水环境规划的目的是为了优化水资源的配置,提升水环境的质量,促进水环境的良性循环和保障城市水环境安全。其目标是通过控制、协调、引导,对内保障城市水环境安全,对外协调区域水资源和维持流域水安全。城市水环境的规划原则是按照生态网络、水循环的原理,遵循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在严格核定水环境容量的基础上,对城市水环境进行科学规划和管理,从而实现规划目标。

    在规划层次上,城市水环境规划要与城市规划和区域水资源综合规划相协调,既要满足城市高质量、保证供水的需要,又要根据区域水资源的条件,对城市的发展提出调整和制约的要求。要以水环境保护为目标,调整城市内现有及规划的工业及产业集聚区,通过现有产业减排潜力估算与产业结构调整、规划产业的准入限制、工业园区化、污染集中治理与分流回用对工业污染加以控制;要重点关注城市生活点源的排放、收集、处理及尾水回用等环节;通过生态工程手段恢复城市水系的生态与景观功能,在多水城市,要将改善城市水系网络格局作为一个重要的手段。

    为了缓解城市周边流域水污染状况,城市水环境的规划建设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3.1加强城市水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即将现有各种技术手段综合运用于城市水环境污染的防治,以达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目的。主要措施有:1)、降低水资源的消耗。包括节约用水;规定用水定额、重复利用废水、废水处理后再利用、发展不用水或少用水的工艺、制定物料定额、提高物料的回收利用率、采用无废少废技术改革工艺等。在水资源整体上短缺的大背景下,降低城市水资源的消耗,就相当于减少对城市水环境尤其对地下水环境的干扰,相当于降低了污水排放的总量和降低了向城市周边流域排放的污水量。2)、发展区域性水污染防治系统。包括制定区域性水质管理规划,合理利用自然净化能力,实行排放污染物的总量控制,污水经处理后用于灌溉农田和回用于工业,建立污水库,进行污水的有控制稀释排放等;3)、综合考虑水资源规划、水体用途、经济投资和自然净化能力,运用系统工程,推行“结构-工程-管理”方式,对水环境污染控制进行系统优化。

    3.2提高城市水环境纳污与自净能力。主要措施有:1)、依据水环境功能区划合理安排水体纳污。即结合城市水环境不同区域水体的使用目标,确定区域水体的水质标准和环境容量,从而对城市水环境纳污实施总量控制,这也体现了充分利用城市水环境承载能力对水中承纳污染物总量的分区控制管理。2)、加强湿地保护,提高过滤功能。湿地一直是城市地表水体净化的加工厂。据测定,在湿地植物组织内富集的重金属浓度比周围水中的浓度高出10万倍以上。如此,人们常常利用湿地的这一生态功能来清除污水中的“毒素”,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3)、恢复水生植物。水生植物的恢复必须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应根据城市河、湖床的形状、水文特点,合理布局,总量控制,并加强管理。

    3.3推行数字化城市水环境管理。

    城市水环境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不但涉及众多管理部门,而且涉及众多关联性数据。因此,可以借助数字化系统将分散的数据整合,使之系统化、综合化,为政府提供最完善、最及时、最权威的水环境信息服务能力;而集成了城市水环境模拟模型的数字化系统,又可为政府提供模型化预测预警能力、科学调度与决策能力;此外,数字化系统还能打破流域城市群之间的信息传输壁垒,从而使政府能够站在流域的层面上提高城市水环境的管理水平。

    3.4拓展和强化监测、分析能力

    城市水环境的监测、分析能力是保障城市水环境安全的重要技术支撑。主要措施有:(1)深化城市水源水质的自动监测能力,建立流域水质自动监测网络,以满足对突发性城市水环境应急事件的时实监控实时监控要求,在时效性上达到政府快速响应、提前预警的高标准要求。(2)拓展深度分析能力,从常规分析拓展到水质有机污染物分析,从化学分析拓展到生物毒性分析。优先开展现行环境质量标准中尚缺的环境监测标准分析方法研究,例如研究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持久性毒性物质(PTS)、痕量超痕量污染物和土壤有机污染物监测标准分析方法等。只有分析能力提高,数据准确可靠,才能有效地为管理和决策服务。

第8篇

[关键词]地表水;水环境监测;进展;问题

中图分类号:X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2-0258-01

引言

在进行水资源的管理时,必不可少的一项环节就是水环境监测,我们对水环境里面的污染因素以及相关的污染物进行监测,然后对水环境出现污染的原因和诱导因素进行分析,综合起来对水环境污染进行评定,这些都是水环境污染防治的技术要求。在进行水环境污染防治的领域里面,水环境的监测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现在的水环境还一直处在不断恶化的情况中,这也导致现在的水环境监测任务越来越重要。

一、地表水环境监测进展现状与污染分析

(一)地表水环境监测进展分析

从开展水环境监测到现在我国已有30多年监测历史,目前已有340多个监测中心,其中重要监测中心就有312个,2800个不同种类的监测站作为中心基础,目前已经对我国河流、湖水、大海等各个河流监测进行全面覆盖,充分运用互联网建立统一网络体系,而且有120多家监测水平较高的监测中心的工作点已经获得我国认可,虽然监测中心较少,但相当于质量来讲还是比较好的。

(二)地表水环境污染分析

通过对地表水环境污染进行分析,受到污染的原因有:自然灾害、工业污染、生活垃圾污染等等,严重导致人们生活用水短缺,致使自然环境受到破坏。根据对水资源进行分析,水污染是进行监测的关键性问题,就此问题进行分析,2012年我国地表水环境监测报告显示出,水质量与2010年~2011年的质量数据进行对比,未存在明显差异,但水污染问题相当严重,并且大多数受到污染的地区对处理污染的态度不明确,因此多数工业污水、居民污水等未经过处理直接排到地表中,由于水的自净能力有限,大部分已经超出自净范围,从而导致地表水污染的问题日益严重。

二、我国地表水环境监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监测过程中缺乏统一的管理

我们知道,地表水环境的监测工作一般都是以流域为单元的,这也是国际上对于地表水水资源管理的共同有效的做法,那么,我国的地表水水环境监测的工作也逐渐的从原来的点源或者区域性的监测转变到了现在的整个流域的监测管理了。但是,尽管如此,还是难以改变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各个地方各自为政的理念,很多地方的地表水资源的管理者往往过分注重自己区域内的利益,从而忽视了整个流域的总体利益,所谓流域管理的理念还没有完全的普及,也没有被所有的管理者所接受。所以,如何能够尽快的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流域控制,也必然是今后我国水环境监测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二)监测站网需要适时的更新和优化

虽然国控的水环境监测站点已经经过了两次的优化,基本可以从宏观上反映出我国的整体或者是一个流域整体的地表水环境的质量状况。但是,同时我们也应该明白,依靠我国现行的国控水环境监测站点还是不能够及时的来反映出各条河流及各个湖泊的整体的治理效果的,因此,就必须要更加细致的按照行政区划的划分来分为具体的省控以及市控点。除此之外,由于我国在环境监测系统方面存在着水利与环保两个部门的监测系统,所以有时候会出现对同一水域的重复监测的状况。这就要求我们的管理层必须结合两个部门的实际情况来对监测站网进行更加优化的配置,既不能漏测,也不能浪费,尽量的做到以流域管理为中心的监测网络全覆盖。

(三)选取的监测参数不能够全面的反映一个地区的水环境污染状况

对于目前的状况来讲,我国的各条城市的河流以及各大水系的地表水水质污染主要是以有机污染为主的。所以各个站点的监测指标里面所表征的有机物的项目基本上是综合性的指标,这样的指标是很难平等地反映出各个断面的具体的水质污染的情况。地表水水质的监测主要的水质参数是无机污染物、各种重金属离子、微生物及营养物等,一般情况下传统的方法是利用我们比较熟练的化学分析方法和先进的仪器分析或者是生物的方法来测定它们的浓度,但是往往会出现其中的一些参数只是可以对水质的性质起到描述作用,但是却并不能来全面的反映流域的水质问题的状况。

三、解决地表水环境监测问题的对策措施分析

(一)采用有效简便的监测设备

我国土地面积辽阔宽广、山河湖海较多,各个区域出现地表水环境污染的现象较多,例如,2011年5月中旬,南宁市青秀区某中学由于误用不符合规格水,导致数百学生身体出现不适,因此人们要重视水环境监测工作,确保水质量符合相关标准。发生饮水事故的地区一般发生在乡镇地区较多,而且大部分工业用地就在乡镇附近,从而导致水污染不断上升,由于因污染产生的事故不断增多,因此,要求采用有效简单的现场检测仪器。其中,X射线光谱仪像拥有简便的车型设备,监测内容包含有:微量元素、常量数据等,通过运用这类监测仪器可快速、有效的对地表水环境进行监测,并确保水环境质量。同时还可以监测出土壤受到污染的原因、污染物等样品,还可以在未消毒的状态内实行监测。此外,采用MS设备可以对水中有机污染物进行监测,但目前该类监测设备在我国还未获得广泛使用,在以后水环境监测工作中,应普遍运用有效简便的监测设备进行监测,有助于减少监测时间。提高水环境监测质量,有利于工作者迅速制定方案。

(二)消除监测障碍

除了抽取地表水环境样品监测有害物质外,还要对影响水环境质量的各种成分进行监测,为保证监测数据的有效性,使结果更符合标准,应对需要监测的样品实行干预,把阻碍检测结果的障碍物消除殆尽,并把相关样品融入水环境检测区域内,有效提高数据的准确度,利于工作人员对结果进行分析。但在消除阻碍监测结果的干扰因素时,要运用合理的方法进行处理,如果处理方法不当,有可能会影响监测结果。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在地表水的环境监测里面已经有了很大程度的进步,但是和发达国家比较起来仍然是存在着一系列的不足之处。通过研究表明,要想把水环境监测的质量进行提升,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入手:首先是尽快解决水污染的问题,对污染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解决,保证监测的质量;此外,还应该建立一套在线的监测网站,通过相应的设备和仪器以及能够起到代表作用的水样本进行监测,从而让数据的可靠性、真实性、准确性得到保证;其次就是对遥感技术的运用,让工作人员的自身技术得到提升,让监测工作的技术性得到保证;最后是对监测结果进行核实,从而得到最准确的监测数据。

参考文献

[1] .地表水环境监测问题现状及解决策略[J].科技创新导报,2012,29:157.

[2] 张培,谢寅凯.浅谈地表水环境监测相关的进展及问题[J].化工管理,2014,09:162.

[3] 郭二刚.地表水环境监测进展与问题探讨[J].河南科技,2014,10:198.

[4] 刘子芳,赵兵,王玉云,李大军.地表水环境监测进展与问题探讨[J].山东工业技术,2014,11:122-125.

第9篇

摘要:《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向水污染宣战的行动纲领。文章解读了行动计划出台的背景和水污染防治新机制改革创新的内容,深入削析了行动计划在推动政府、企业、公众各自权利与责任落实方面的转变。最后从管理体制机制、环境法治、公众参与和经济政策配套等方面提出了构建水污染防治新机制的制度与政策创新重点,推动政府、企业和公众形成治污合力,构建“政府统领、企业施治、市场驱动、公众参与”的水污染防治新机制。

关键词 :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社会共治:水环境管理:环境治理

近日,国务院《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下简称“水十条”),表明我国治理水污染、改善水环境质量、保障环境民生的决心,也是继《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之后的又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美丽中国梦的重大举措。“水十条”为水污染防治提供了有力的政策和措施,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国水污染防治工作的行动指南。

我国水环境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自“九五”开始,政府就集中力量对“三河三湖”等重点流域进行综合整治。“十一五”以来,有关部门大力推进污染减排,水环境保护取得积极成效。但是,我国水污染严重的状况仍未得到根本性遏制,区域性、复合型、压缩型水污染现象日益凸显,我国一些地区水环境质量差、水生态受损重、环境隐患多等问题十分突出,亟需深化改革创新,破解瓶颈、擅补短板,特别是需要强化政府、企业和公众的融合和各自角色发挥。

政府在环境保护中错位、缺位与越位现象并存,亟需明确政府的环境责任定位

一是受“环保靠政府”理念的影响,导致环境治理事宜政府大包大揽负担过重,政府承担了很多本该企业和社会承担的责任,依赖政府的环保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治理绩效不高、历史欠账较多;二是在现行财税体制和重GDP的考核制度下,地方政府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缺乏保护改善环境的内在动力,甚至主动牺牲环境求发展,为环境违法企业保驾护航;三是生态环境监管任务日趋繁重,基层部门监管能力严重滞后,管理精细化和专业化水平不高等问题突出,管理效能总体低下。因此,政府要做实环境保护监管职能,将企业、公众等社会力量引入,激发其他治理主体参与,使政府真正起到统领、监管和监督作用。

污染治理成本未能有效内部化,作为治理主体的企业外部驱动力严重不足

企业既是社会财富的生产者和商品与服务的提供者,也是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破坏的制造者,应当承担起治理环境污染和恢复环境质量的责任。当前我国水价、排污费标准太低,不能反映资源稀缺性和环境成本,不利于充分发挥价格机制引导节水和保护水环境的作用。企业所缴纳的排污费严重低于治污成本,排污费政策尚不能真正达到刺激企业治理环境污染的目的。现行价格、财税、金融、外贸等经济政策不能充分反映环境保护的要求,在促进水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方面的调控激励作用不强。

社会公众是行动者、参与者和监督者,需要强化对自身权利和责任的认识,形成正确的环境权益观

随着公众的环境关注度、期待度、参与度的提升与忍耐度的降低,对邻近地区建设项目的决策、环境质量评价、政府问责等日益关注,公众维权意识与参与意识正在增强,公众诉求表达和权益维护的意愿日益强烈。但是,一方面公众参与主要集中在末端参与,即在环境遭到污染和生态遭到破坏之后,公众受到了污染影响才会参与到环境保护之中。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被动参与多,主动参与少,参与渠道不畅,环境诉求成本高,导致公众诉求不能有效表达,矛盾不能有效化解。另一方面公众往往既是污染的受害者,同时也是污染的制造者,公众对自身环境权利和责任没有明确的认识,往往强调权利的实现,但主动践行环保责任的意识弱。因此,为了更好地维护公众环境利益,切实做好环境治理,有必要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环境公平正义观和环境权益观,让公众真正作为主体参与到环境社会治理中。

“水十条”体现环境治理体系誓三个转变”

“水十条”充分把握了国家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环境管理转型的基本要求,按照环境保护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将完善制度政策本身作为计划实施的重点任务,改革创新环境保护制度体系,依法施策与市场驱动并举,政府、企业、社会公众多主体共治,通过建立长效机制释放水污染防治的“政策红利”。特别是在以下三个方面体现了国家水污染防治思路的重大转变。

从“督企”向“督政”转变,推动地方政府和部门责任落实

新《环境保护法》规定要落实地方政府的环境治理改善责任,改善环境质量是地方政府的主要职责。“水十条”要求地方政府制定工作方案,要把“什么地方治成什么样”等阶段性进展向社会公开,同时要明确责任人,公布环境质量信息,公示达标进程。在后续手段上,提出了区域限批,挂牌督办,约谈,取消荣誉称号、资金支持等一系列措施,切实推动地方政府水污染防治责任落实。在部门责任落实方面,“水十条”在时就明确了每项措施的责任部门和参与部门,环境保护部负责统一指导、协调和监督,并及时向国务院报告工作进展。

从政府一元管理向“政府一企业一公众”多元主体社会共治模式转变

根据国外的治理经验,各级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等多元力量的共同参与是水环境治理的有效途径。过去我们的规划、计划主要强调政府管理,“水十条”提出建立“政府统领、企业施治、市场驱动、公众参与”的水污染防治新机制。在环境保护社会共治体系中,政府、企业、公众三方形成一种有机的合作关系,政府成为环境保护的监管主体,由企业落实治污减排的法定主体责任,公众则具有环境保护监督和实践的双重身份,冲破了传统环境治理体系的束缚与水污染防治责任。环境社会共治是公众参与的升级版,不仅强调公众要参与到政府主导的环境保护工作中,更强调各主体自我管理和主动践行环保责任;不仅要求信息公开,而且还规定了信息公开的追责机制、监督机制;不仅加大了信息公开的力度,更让公众参与监督地方政府、重点排污单位等有法可依。因此,“水十条”的出台,让公众在参与水环境治理时,形式更加多元化,逐步实现从“末端参与”向“全过程参与”转变。

从传统的政府主导向政府监管与市场驱动并举转变

政府的制度安排是环境保护的基础和保障,一方面应完善相关环保制度规则制定,积极转变政府在环境保护中角色,由环境治理的承载主体转向环境监管的承载主体;另一方面应努力建立和培育环境资源市场,推进环境资源纳入市场经济体制之中,运用市场力量解决水污染防治问题。因此,“水十条”坚持政府和市场两手发力,一是按照“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基本原则,提出了建立健全一系列水环境保护相关的生态保护红线制度、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排污许可证制度、环境质量目标管理制度、目标任务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等重大制度,形成最严格的水环境保护制度;二是按照创建、利用和规范市场的基本要求,从价格、财政、税费、投融资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环境经济政策,促进环境市场的有效形成和顺利运行,规范发展环保产业,推动经济绿色化。

构建水污染防治新机制的重点与方向

改善水环境质量,关键在行动,重点在落实,突破在机制。“水十条”亮出了向水污染宣战的“利剑”,它是我国水环境保护的一座重要里程碑,也将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一项重要行动。为此,我国政府应进一步重点加强以下保障措施。

改革环保管理体制机制,推动政府水污染防治责任落实

一是以生态环保职能优化整合和事权合理划分为突破口,重构水环境监测监管体系。“水十条”提出完善水环境监测网络,统一规划设置监测断面(点位),整合分散在不同部门的水污染防治职能,有序整合不同领域、部门、层次的监管力量,对所有水污染物、水污染源和水环境介质实施统一监管。按照国家考核、国家监测的原则,上收水环境质量监测事权,将水环境质量监测网建设、运行、维护全部上收到中央本级,加大地表水、地下水、海洋、生态等环境监测资源统筹共享力度,实现水环境监测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标准、统一信息。“水十条”还明确提出流域上下游各级政府、各部门之间要加强协调配合、定期会商,实施联合监测、联合执法、应急联动、信息共享,并要求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要于2015年年底前建立水污染防治联动协作机制。二是实施地方环境保护“党政同责”,实施体现生态环保要求的政绩考核体系,每年分流域、分区域、分海域对行动计划实施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向社会公布,并作为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三是加强部门协调联动,开创“九龙”合力、系统治理的新气象。对行业主管部门实施抓行业管理和抓行业环保“一岗双责”,加快建立健全区域流域协作机制,加强水资源消费量控制与污染物排放控制的协调联动。在“水十条”研究编制过程中,各部门积极配合,形成了很多好想法、好思想、好点子,有些落实到“水十条”文字中,有些已经落实到各自部门工作部署中,有些协同推进已经见到实效。地方也要借鉴国家经验,特别要注意把握统筹水环境、水资源和水生态的系统思维,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推行“一岗双责”,以任务的形式明确各相关管理部门的责任,强化行业管理的任务要求和联动增效。“水十条”还明确提出建立全国水污染防治工作协作机制,定期研究解决重大问题;相关部门应积极参与交流进展、解决问题,真正实现联动协作。

加强环境法治,依法落实企事业单位水污染防治主体责任

一是明确企事业单位节水减污、风险防范、达标排放、自主监测、信息公开等法律义务,加大环境违法行政处罚与民事赔偿力度,强化企事业单位环境刑事责任追究,明确企事业单位的水环境修复责任,推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二是“水十条”创新性地提出了排污企业“红黄牌”制度,秉承新《环保法》中对污染企业严格处罚的思路,将违法排污企业公之于众,通过“贴牌”,确保持久曝光,形成“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强烈震慑,对违法排污企业“齐抓共管”。三是构建环境保护信用约束机制。开展企业环境自行监测,自觉公布重点排污单位环境信息,推行企事业单位环境行为颜色评价,形成直观有效的管控体系。加强环境信用体系建设,构建守信激励与失信惩戒机制,结合公布的“黄牌”和“红牌”企业名单,加强与信贷、环保资金优先支持等相关的政策联动,推动企事业单位环保自律机制形成。

强化信息公开和社会监督,让社会大众成为水污染防治的监督者和行动参与者

一是政府完善参与平台,构建环境信息沟通与协商平台,充分听取公众、NGO对重大决策和建设项目的意见,告知社会公众治理河流名称、采取的措施、治理进展和责任部门(人)、达标进程,引导公众参与和公众监督,让社会公众在参与“水十条”过程中加强对环境治理的认同感和获得感。二是以绿色消费革命推动消费端和需求侧的转变,强化公众责任,引导公众践行绿色生活方式;让公众参与环境质量改善进程,优化社会治理方式,比如参与水环境质量改善和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清单的选择。三是加强信息公开的力度,“水十条”提出公布“水环境质量及达标情况、重点排污单位环境信息、 ‘黄牌’和‘红牌’企业名单、黑臭水体治理进展、饮水安全状况、地下水污染场地清单、环境违法典型案件”等方面要求,要严格按照“水十条”的时间和频次要求进行信息公开,以信息公开推动监督,以监督保障落实:国家每年分流域公布各省(区、市)和地级及以上城市水环境质量状况。四是重点突破社会监督制度,健全举报制度,通过有序推进有奖举报等方式,鼓励公众对污染现象“随手拍”、“随手传”、“随手报”,加强对政府、企业的监督。五是提升环境舆情引导能力,合理引导公众环境预期。

加快制定和实施配套经济政策,促进水污染全成本内部化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诸多国际经验也表明,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能够有效地推动水污染防治进程。因此,充分运用市场经济政策是落实“水十条”各项任务的重要保障。这主要包括进一步调整价格政策,完善水价、排污收费征收标准和范围,刺激节约用水和污染防治;创建环境资源市场,实施跨界水环境补偿,建立跨界水环境补偿机制,开展补偿试点;以环境资源有偿使用为基础深化排污权交易试点;大力健全节水环保“领跑者”制度、财税政策、绿色金融等激励政策,较多地采用政府采购环保服务制度、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第三方治理等产业形态创新,政府和市场两手发力,搞活环保市场。我国各地发展阶段不同,面临的水环境问题千差万别,各地可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选择适合本地区的重大政策先行先试,早出台、早实施、早受益。北京市已经将排污费调整到原征收标准的14~15倍,实现污染成本内部化,并且收入全部用于环境保护。海南等地开展了“银政投”绿色信贷计划试点,目标总规模20亿元,目前已经前期投入10亿元。对下游为饮用水水源功能区、水质有改善需求且有污染纠纷的跨省界水体,可考虑开展跨省界补偿试点。

结论和展望

“水十条”自始至终体现改革创新的思想,高度重视水污染防治机制的建设,创新工作思路,重构了部门联动、落实企业责任、发挥公众监督等水环境管理体制机制,完善税收、价格、生态补偿等经济政策手段,推动第三方治理、环保产业等投融资机制改革,为水污染防治工作和“水十条”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制度保障基础。

第10篇

新时期经济发展、农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水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加重,大量生活污水肆意排放、生活垃圾乱堆乱放等都给水体造成致命的伤害,这对农村居民身体健康与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积极开展农村水环境保护和污水治理工作主要有以下方面的影响:第一,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农业作为国民经济重要产业支柱,必须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关注农村水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第二,有助于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小康社会建设过程中环境污染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焦点话题,如果不能解决农村的水污染情况,建设就将面临巨大威胁,甚至造成难以解决的矛盾问题,拉大城市与农村的经济差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进一步加强农村水环境的保护力度,从人民的切身利益出发,采用科学合理的措施方法推动农村环境的健康发展。

2农村水环境污染影响因素分析

2.1新兴产业污染

最近几年城市工业生产逐渐转移到农村,不仅涉及工业化生产,还包括农产品加工、农家乐、宾馆饭店等各方面产业的快速发展。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居民住宅小区、建筑施工项目也层出不穷,农村城镇化发展明显。在这种环境下,各种产业给农业水环境造成的污染都是不容忽视的,比如:宾馆旅客洗浴,饭店洗菜、洗碗,居民日常洗衣服等等都会产生一定的废水,但是农村的污水处理配套设备不完善,脏水、废水等只能随意排放,直接对地下水资源造成污染,直接威胁农村水环境健康安全。

2.2畜禽养殖污染

农村的养殖业、种植业是比较常见的行业类型,由于农村经济不够发达、养殖水平比较低,养殖规模大户的数量不多,虽然有些地方已经设置了专门的畜禽粪便处理设施,但具体的实施效果有待考量。受到素质、技术水平等方面的影响,粪便露天堆放现象随处可见,在厌氧环境下加速腐败,产生出大量的氨、硫化氢、丙醇、甲烷、硫醚、吲哚、粪臭素等化合物和有害气体,直接威胁人们的生命健康安全。特别是在受到雨水冲刷下对地表水、地下水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大量污水排入附近的河流、水库,其所含有的化学物质也逐渐沉淀于土壤中,给农村水环境、土壤环境都造成严重伤害。

2.3生活污水随意排放

农村环境相比城镇环境有一定的落差,部分农村饮用水直接来自河流和山泉水,所以在农村环境下人们对直接饮用水质量与周边水源更加重视。随着农村经济水平的提高,农村生活质量也有了很大进步,很多农村地区都安装了自来水设备,人们不再需要直接饮用河流、山泉水,水资源保护意识逐渐弱化,随意排放生活污水造成农村水资源污染严重,甚至出现黑水、臭水的现象。水环境遭到长期破坏,日积月累下导致水质变化,特别是对于一些地理位置偏僻的地方,由于缺乏排水系统与污水管网,污水、废水得不到有效处理,水环境污染直接影响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2.4化肥农药使用量较多

我国是农业生产大国,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为了提高农产品产值、产量,在种植过程中使用化肥、农药较多,但是利用率却不是很高,一些有害物质流失至自然水环境下,给地下水造成严重污染。随着农作物抗药性的提升,农药用量也不断增加,农药在喷洒过程中所造成的药物挥发直接流入土壤与空气中,对农村环境带来极大地威胁。

3农村水环境污染治理对策

3.1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农村居民的环保意识

农村生态环境与城市整体环境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农村工业生产的不断增加,也使得农村地区承担了城市中部分生活垃圾与工业垃圾,甚至为城市工业扩散提供场地。遵循可持续发展要求,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城市环境保护放在同一位置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各级领导应坚持将农村水污染治理放在一个足够重要的位置,将其融入到各级党委政府的日常工作中;其次,完善乡政府职能转变,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发展,乡镇政府也应该有所转变,进一步提升自身公共服务建设水平,并关注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严查、狠抓环保问题,建立与之相关的考核制度;最后,在农村积极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农村群众的环保意识,通过讲座、宣传栏等多种形式,让群众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将其融入到日常生活中,避免自身做出污染环境的行为。

3.2乡镇企业水环境污染治理

首先,要做好乡镇企业规划与合理布局,加强清洁生产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强化生产、生活废水治理,保证污水排放可以达到合格状态;其次,积极开展乡镇企业、生产企业的集中化管理,做好污水统一处理、排放,结合乡镇规划标准要求,落实污水处理设备、技术的应用,有针对性地开展污水处理。

3.3加大畜禽污染防治力度

第一,积极促进养殖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各级政府部门加强养殖补贴资金的落实,通过优惠政策等手段吸引更多的养殖户参与到规模化养殖园区的项目中来,将牲畜粪便及污水转变为颗粒状的有机肥,奖励参与污染治理的推广者、使用者,加大优惠政策与资金支持;第二,养殖业与种植业相结合,在产业规划中将养殖业与种植业有机结合在一起,建立大规模的种植基地液肥配送系统,畜禽粪便和养殖污水混合稀释后,通过提前设置好的管网直接输送至种植基地,作为肥料提高种植产量,这种方法不仅能降低农产品种植的生产成本,还能降低养殖饲料的生产成本,在满足共同需求下解决农村水污染问题。

第11篇

关键词:安徽省;水环境质量;灰色关联评价

中图分类号:F062 文献标识码:A

1.安徽省区域水环境质量综合评价

1.1 安徽省水环境概况

安徽省内各地市众多,为了响应生态强省建设的目的,选取皖江城市带承接转移示范区为研究区域,范围为安徽省内的长江流域,包括合肥市、芜湖市、马鞍山市、铜陵市、安庆市、池州市、滁州、宣城和六安市共9市,包含59个县(市、区),辐射安徽全省,皖江城市带是长三角向中西部产业转移和辐射的最佳区域,具有产业基础好、要素成本低、配套能力强等综合优势。

1.2 灰色关联评价方法

水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关联分析指的是对与环境质量标准相关的各个因子进行逐一的差量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划分该因子隶属的环境质量等级,其中,关联性最密切的序列就是所要评价的级别。

水质量环境标准中对水质级别的划分并不是绝对的,而是存在一定的模糊概念,对于一系列的水环境质量指标,可以将其划分为一群指标属于L1级水,而其他指标属于L2级水,同时,在进行水体采样时,还存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上的不连续性,样本信息存在一定的缺失,因此,从这些水样中提炼出的大多数的水环境质量级别信息还需要与各级标准序列间进行关联分析或隶属关系的分析,灰序列的关联分析实际上就是指灰色系统中多个序列之间接近度的序列分析,也就是根据这多个序列之间的几何相似程度来判断相互之间的关联性大小。

2.建立模型与应用

2.1 建立评价数学模型

首先需要确定评价的指标和水质分级标准,水质的等级划分可以分为见表1所示5个评价等级,根据当地实际的水质监测结果对水质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并与水质量环境标准进行关联分析,从而得出当地水质所属的质量等级。

2.2 应用

对2009~2015年期间的安徽省水质进行监测,用于研究安徽省水环境时间上的变化;对皖江城市带9个市的水质进行监测,主要用于显示该区域水质空间上的变化。去除水质Ⅰ级和监测数值为0的因子,以TP、TN、BOD5、CODMn等因子进行水质指标的评价。水环境质量评价结果见表2。

3.结论与思考

3.1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

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不仅会消耗大量的资源,其发展也是不可持续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将经济活动产生的产品可以再次循环利用,采用清洁生产技术,改造重污染、能耗高的传统企业,在生产中大胆地采用高新技术,发展有机产业,是降低传统产业污染和损耗的重要措施,能够从根本上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的改善。

3.2 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工业污染防治

通过对企业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取缔和关闭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污染严重的生产企业,控制污染源,实施减排计划,控制企业的污水排放量,加快建设治污工程,从技术层面上实现对产业结构的优化,有效地控制污染情况的发生。在优化产业结构的同时,还要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同时注意调整工业和行业结构,推进清洁生产的开展和使用进程,引导工业生产向轻污染和低能耗的方向发展,生产工艺向清洁工艺靠拢,同时采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进一步淘汰落后工艺设备的过剩生产能力,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力度。

3.3 加强政府对环境污染的监控与指导

加强政府对环境污染的监控与指导。在对污染源进行治理时,要从污染的末端环节开始治理,逐渐向污染的源头推进,最终实现对整个污染区域的治理;从简单的污染治理逐渐地向深层次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合理布局进行转变,使清洁生产与结构调整、技术进步、节能降耗、资源综合利用、加强企业管理相结合,尤其是在促进城乡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同时,更要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来防治高能耗和高污染的生产落后工艺向农村转移。

3.4 加强项目管理,严格落实环评制度

严格执行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对高能耗、高污染项目的引进和推广要进行严格的限制,鼓励开发生产高效、环保、低能耗的产品。建立健全公众参与制度,进一步加强环评文件的技术审查工作,对竣工的工程验收要严格进行,提高验收的质量。在进行建设项目审批时,将材料来源及用量节约削减情况作为选择合适工程项目的先决条件,对于建设力度和能力有限的地区实行限批政策。

3.5 加大环境监察力度,规范执法行为

在对重污染、高能耗的企业进行整改的同时,还要注意加大对环境的监察力度,规范执法行为,从实际的问题解决角度出发,解决根本性的环境问题。

参考文献

[1]师吉华,李秀启,董贯仓,等.东平湖水环境质量综合评价[J].大连海洋大学学报,2015(4):99.

[2]周林飞,许士国,孙万光.基于灰色聚类法的扎龙湿地水环境质量综合评价[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7(2):66-69.

[3]孙梁,王治江,王彤,等.铁岭市经济发展与水环境质量关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9):322-323.

第12篇

水产养殖是最可靠、最迅速的蛋白质来源方式,受到许多国家的广泛关注。由于过度追求生产产量,往往忽视了保护水产养殖区域的环境和生态平衡,影响了水产养殖业的高品质、可持续发展。因此,水产养殖环境污染的控制对策是值得我们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

水产养殖;环境;污染;控制对策

水产养殖是在人为控制下对水生动植物进行培育、繁殖与收获的一种生产活动,水产养殖业也已经成为最可靠、最迅速的蛋白质来源方式,受到了全球许多国家的广泛关注。但在发展中国家大多数水产养殖业进行小规模生产,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之下,过度追求生产产量,往往忽视了保护水产养殖区域的环境和生态平衡,从而导致水产养殖不断受到病害、环境污染、资源匮乏等因素的制约与困扰,影响了水产养殖业的高品质、可持续发展。因此,水产养殖环境污染的控制对策是值得我们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水产养殖出现的问题

1.管理缺陷在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方面缺乏政府管理行为,从而导致个体分散养殖无法实现规模化、产业化。有许多养殖户的专业素质较低,对相关养殖知识缺乏认识、或者无法活学活用养殖知识,对鱼病及其检疫知识缺乏了解,对水产品的多发病特点与其防治措施也没有全面地掌握,对水质的管理与监测缺乏足够的重视,这些在管理方面的缺陷在很大的程度上制约着水产养殖的发展。

2.苗种选育问题部分种类种质严重退化、质量与数量不稳定、苗种短缺等问题是苗种选育问题的主要表现。在水产养殖业中,有许多苗种场受到眼前利益的驱使,对苗种选育与更新的重视程度不够,从而熬成了苗种的品种退化问题,抗病能力下降,成活率降低。进而导致饵料利用率的降低,使用化学药品的几率相对增加,从而导致了水环境污染的加重。

3.病害问题我国水产养殖病害已多达数十种,其病原包括寄生虫类病原、原生动物类病原、真菌类病原、病毒类病原、细菌类病原等。水产养殖的集约化提高了养殖生物发生病害的几率,在对养殖生物进行移植、引种时检疫措施比较缺乏,从而导致大量的境外疫病侵入我国水产养殖水域,产生了严重的危害。有许多养殖户与养殖场在快速检测、早期诊断传染性流行病方面无能力、条件不成熟,从而导致额病原微生物的高速繁殖、蔓延,从而产生了水产养殖病害,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二、水产养殖对环境的污染

1.对生态环境的污染近年来,许多国家与地区发生了多起水产养殖鱼类逃逸问题,而逃逸的鱼类在野生群体遗传基因组成、疾病传播等方面产生负面影响的可能性非常大。另外,水产养殖也会对底栖生物群落产生影响,通过对富营养化在底栖生物群落变化过程中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底栖生物类群会因为底栖氧饱和度不断地改变而发生演替。此外,因为动植物残体、残饵、排泄废物等有机质会在养殖水域的池底进行积累,从而使水域浮游细菌生物、底泥细菌量也都有所上升。总之,由于环境受到了破坏,外来物种导致本地物种基因库的改变、野生苗种资源受到毁灭性的影响,会对生物多样性与物种组成产生巨大的影响。

2.对水环境的污染现代水产养殖的高密度、集约化生产,投饲了大量的外源性饵料,使大量的残饵进入到了水体,导致水体的有机负荷得到了增加,从而发生富营养化、降低了生物多样性、增加了病原体等。为了对病害进行防治,在水域内大量投放化学药品,从而加大了水环境污染。对于虾类养殖来说,其对周围水环境的污染程度取决于水产养殖的水平与规模。单养高产模式虾类养殖,饲料利用率非常低,养殖过程中产生的排泄废物、虾粪及残饵对养殖区域的池水产生了污染,由于单养高产模式会经常性的换水,所以,对浅海海水也会造成一定的污染,通过池、海间水不断地进行交换,是其产生的污染越来越严重。精养虾池中的N以溶解无机氮、溶解有机氮与悬浮颗粒氮等形式存在,而溶解氮的来源有虾粪的排放、配合饲料释放与鳃的排泄这主要的三种。在虾池中,微生物在分解排泄物、残饵等有机物时会产生大量的氨氮,从而对虾体生理功能产生严重的影响,使其抗病力下降,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而对于筏式养殖模式来说,物质循环、水体交换比较缓慢,从而导致了养殖水域内悬浮物长期淤积,从而加强了使微生物活动,使养殖水域内的氧需求量不断增加,从而造成了缺氧环境,给水产养殖工作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导致了大量经济损失。此外,沿海水产养殖会产生大量的无机、有机废物排放,从而给半封闭港湾带来富营养化现象,从而导致硫化细菌繁生、还原性化合物得到增加以及大型底栖生物的数量、种类、丰度减少。

三、控制对策

1.实行清洁生产清洁生产要求,将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的污染降低到最小,所以,在水产养殖方面,应该从各个方面入手降低其污染物的产生量。首先,应该重视培育基础饵料,研发适合不同幼体阶段、不同动物、优质的育幼饵料、开口饵料,并进行科学地投喂;培养与提高水产养殖者的专业素养,实现科学的养殖管理;选育健康苗种、合理地安排放养密度。其次,应该合理利用新兴生物技术,培育优质、高产、抗逆的优良苗种。中国海洋研究所与多伦多大学进行合作,培育含抗冻蛋白转基因鱼,这种鱼苗不仅具有良好的抗冻能力,而且具有较快的生长速度。

2.优化养殖结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地域等因素对养殖容量产生着制约作用,环境条件与管理水平的不同、养殖生物间是否具有互补效应也对养殖容量产生着影响。单一品种的水产养殖不仅不能充分地利用环境容量,还容易产生污染,所以,应该选择多品种轮养、间养、混养等生态养殖、立体养殖结构,从而可以进一步地利用、转化饵料,降低环境污染。例如基塘系统、稻田养鱼,鱼、珠混养,滤食性鱼类、贝类与虾混养等。综上所述,水产养殖会在一定程度上对环境产生污染,采取相应的措施降低或消除污染,可以促进水产养殖业的高品质、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吴伟,范立民.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及其控制对策[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4,02:26-34.

[2]雷志刚.水产养殖环境污染防控的对策[J].北京农业,2014,33: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