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小学语文单元教学方案

小学语文单元教学方案

时间:2023-07-25 17:17:5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语文单元教学方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小学语文单元教学方案

第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研学案;设计原则;设计内容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7-274-02

小学语文研学案是小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方案。它根据教学目标以及小学语文学习的规律和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来设计。一份研学案是学生学习内容、学习要求和学习程序的总和,它作为学生学习的操作材料和思维向导,指导着学生的学习过程,使学生逐步掌握“学什么”和“怎么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本文以人教实验版四年级下册为例,试探小学语文研学案的设计原则及设计内容。

一、小学语文研学案设计的原则

编写研学案是研学案教学的重要环节,关系到教学的成败。研学案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1、课时化原则 教师分课时编写研学案,使学生的每一节课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能有计划地完成学习任务,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2、问题化原则 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解疑,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以及对教材的分析、归纳、演绎的能力。

3、趣味性原则 研学案的设计要生动活泼,能激发学生热爱语文、热爱学习的积极情绪,能让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为其主动意义建构创设良好氛围。

4、参与化原则 通过对研学案的使用创造人人参与的机会,激励人人参与的热情,提高人人参与的能力,增强人人参与的意识,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

5、方法化原则

研学案中应体现教师必要的指导和要求,教师的指导既要有学习内容的指导与要求,又要有学习方法的指导。

6、差异性原则 研学案的练习要分层设计,以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

二、小学语文研学案的设计内容

小学语文研学案的内容根据新课标对各年段的不同要求而有区别。低年段应以字、词、句的学习为主;中年段应以段的学习为主;高年段则应以篇的学习为主。四年级研学案的设计内容一般应包括如下内容:

1、研学目标 根据课文内容及单元训练重点确定学习目标。目标内容应明确具体,而且可操作、能达成。教师需面对所教学生的实际水平,按照预设的教学目标,准确地为学生的研学目标定位。如果目标确定得不适度,学生很难实现高效学习。研学目标中少用或尽量不用“了解、理解、掌握”等模糊语言,要用“能记住”、“能说出”、“会运用”、“解决”、“问题”等可检测的明确用语,并指出重难点。

以四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第一课时的研学案设计为例,该课时的“研学目标”可以这样设定:

(1)你能读熟读这三首古诗词吗?

(2)你会认读本课中“螺”、“谙”这两个生字,会写“亭”、“庭”、“潭”、“螺”、“谙”这五个生字吗?

(3)你能根据课文注释,说出这三首古诗词的大概意思吗?

2、学前预习 包括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活动建议、预习课文的要求等内容。此外,还包括对作者、课文、时代背景等资料的介绍,这些资料可以由教师提供,也可以由教师指导学生查找、收集。

以《桂林山水》第一课时研学案设计为例,该课时的“学前预习”可以这样设定:

(1)请你认真读读课文,根据文中所描述的桂林山水的特点,在课外收集有关桂林山水特点的图片、文字资料。

(2)请把课后的生字表读上两遍,遇到不懂的生字,请查字典理解它们的意思。

(3)本课文字优美,情感真切,请你在预习的时候划下你喜欢的词句,并在旁边写下你的阅读感受。如果有不理解的语句,请划下来,在旁边打上问号,以备质疑。

3、研学过程 主要是由教师针对课文内容提供一些有助于学生理解的材料,或是教师针对课文的重点、难点给予一定的提示,用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研学过程”是研学案的核心,要体现导学、导思、导练的功能。《自然之道》一课,学习课文的难点是“理解向导的话,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我们可以这样设计研学案的“研学过程”环节:

(1)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学习提示:这是一件什么“蠢事”呢?我们一起来默读三、四、五自然段就明白了。

(2)默读完这三个自然段后,和学习小组的同学一起合作,分角色表演这三个自然段叙述的情景。

学习提示:①划出第三自然段中描写幼龟动作的词,领会词语的意思再进行表演。②划出第四自然段中表示感情或表情的词语,想一想,你要怎样表演出这些表情?

(3)合作表演完后,我们知道了,“向导”是这样说的:“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可他为什么这样说呢?请写出你的理解。

这样的设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步步引入,引导学生对课文的学习难点进行学习、思考和练习,从而解决了课文的学习难点。

4、学法指导 教师在研学案的设计中应引导学生发现学法、运用学法,同时对学法的运用提供参考性的意见与建议,帮助学生理解学法的含义、作用及适用条件,从而指导学生的后续学习。

研学案的学法指导有两种常见的形式:第一种是本册语文教材的学习方法。如每个单元的导读中都有意识、有步骤地渗透了本单元的学习方法,教师在设计研学案的时候应把这些学习方法编写进其中。

第二种学法指导的形式是指导学生运用、掌握平时普遍的学习方法

5、练习检测 主要针对单元知识重点设计练习的题目,并根据单元知识重点及教材特点设计仿读或仿写训练,做到以读导写、以写导读、读写结合,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

如学习完《乡下人家》一课之后,我们在研学案上可以这样设置“练习检测”的题目:想象一下,在寒冷的冬季,乡下人家又是怎样一副景象呢?请动笔写下来。这样的设计发散学生的思维,促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无形中训练了学生的读写能力。

6、研学反思 研学反思是研学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通过“研学反思”环节,对照研学目标,把学习内容系统归纳,梳理成网络,以便于记忆,还可以对照研学目标,反思自己还存在哪些问题。

第2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系统要领;归控效应;衔接原则

前言:无可厚非,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具备特殊的界定标准,在遵循合理性规律环节中,依照特定对象进行理念疏导,使得摆在面前的各类隐患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整个过程当然需要匹配极度稳定的调试原则。此类方案的制备要诀其实是在尊重小学语文沟通原理基础上,释放动机探索效应,使得暂时处于分散形态的元素有力规整,为阶段情感交流和文字修饰功底奠定适应基础,这是教学设计原则存在的基本价值意义。

一、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内涵标准鉴定

教学设计任务是我国长久实践开发的一项综合型学科项目,其主张依靠科学方式实施课程资源整合任务,对于个体之间的联系效应开展合理设想,最终达到动机标准,至于整个结果的塑造流程,就还是需要设计主体予以详细说明。而小学阶段的语文课程,就是需要在授课活动开始前期,对单元组合思路和协调方案进行客观审视,使得后期任何决策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决定的,杜绝突发状况的一再侵扰。

在目标内涵的规划上,需要联合知识素质和情感态度进行综合解析,使得目标范围下的基层要素得到改良,这种过程化的目标记录手段已经成为语文知识讲解的重点任务,属于一种隐性界定指标。知识运用能力是价值维度拓展的最终结果,形式意外的具备外显特征,是推动阶段学习基础的动力能源,也是人员素质规划的必要疏通媒介。教学过程中不能将各类目标对应放置,更重要的是透过系统维度进行综合审视,使得单位侧重点之间能够融会贯通,不致于遗留任何偏移对待效果。教师在规划这一内涵标准环节中,应该要贯彻学生的主体地位,认同全面性发展诉求,关注其全程发展结果,使得语文学习任务特征与单位学员身心健康协调交流,这样后期差异特征的界定工作就更加轻便一些,在相对轻松的气氛中满足学生求知欲望。令整个主观探索、进取思路一触即发不是一件容易的差事,仍旧需要联合教学设计原则进行间接调试,这样遗漏危机就得到暂时性压制,何乐而不为之。

二、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原则分析

(一)主体效应的强调原则

现代教学活动中的基础能力以及学科传授特征共同表明,在细化设计原则过程中,必须围绕主体个性形态进行有力疏通。首先,学习者动机标准就是设计流程的重要支持元素,人的学习动力呈现外放形趋势,根据知识、写作能力和主观认同态度标准进行层层包裹,所以大部分教学活动就是针对这部分群体内在潜能实施深度挖掘。此类设计活动应该围绕学习能力以及核心潜质进行动机效应探索,全程予以正确的引导方式,使其行为习惯能够贴合设计要领,内部主体地位自然不断提升,所谓的素养架构也就更加清晰、完整地呈现了。另外,语文知识本就秉承人文情感元素的实效,任何工具以及人文传统的协调效应,都在彰显学生主体交流的动机诉求。在设计教学活动过程中,必须将异质化人员的个性、人格梳理完全,切实把握其心理动向,使得教学设计基础点恒定效应保留,后期学习主体全面性发展目标设定自然水到渠成。

面对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活动,主体性特征具体围绕下列层面内容拓展,具体包括学生主动参与计划制定和评价规范活动;学习流程中充满动力效应的支撑,认知、监控行为互相协调;语文知识学习就是情感基础建构的过程,是贯彻主体性能效的出口,学习主体在整个交流过程中无疑能够获取积极的情感体验成果。

(二)整体性呼应原则

依照传统语文知识综合特征审视,关于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工作会联合整体架构审视流程进行逐层延展。在既定原理规范空间内部,整体衡定效应永远强于分散元素之和,当各类节点效应瞬间集聚时,整体架构也就获得重新组装,后期延展意义就获得新生。课文资料作为教学工作中的必要载体资源,其构成的整体性原则告诫师生,设计教学方案环节中,应该主动规整基础读写能力和情感交流成果,并将其视为某项整体架构。例如:在设定教学目标活动中,要做到三维效应共同包揽,使得整体推进效应勃然壮阔;教学内容调试上,要利用既定语文素养标准调试,使得能力形成规律与教材编排实效合为一体,课文内部机理关联性与外部情感环境得到有机协调;在教学策略的规整上,应该联合初始动机、过程疏导方案和后期评价机制进行系统审视,使得统筹规划效应全面扩散。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基础内容、扩散情境或是目标整体元素的协调性价值,都是围绕整体优势进行开发、设计的,这是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核心准则,更是贯彻全新素质型标准的必要渠道,全体师生应该对其实施有效认知并全力秉承。

(三)启发性诱导原则

主要就是教师应用多媒体课件进行理论架构描绘,进而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思维兴致。这就要求教学主体本身对教材机理有着深入的认识力度,并且能够跟随学生思维动向进行结构调整,维持观念交流的积极实效地位。理论架构提炼过程中,要具体围绕文字精炼和准确效果进行关键节点烘托,力求表现形式能够标新立异并且具备合理存在特性,能够符合儿童审视需求;符号应用得要恰到好处,使得中心思路贯穿效果更加显著。

结语: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就是围绕人员性格特征以及知识适用潜质进行系统开发,利用各类先进设备以及演练技巧进行中心理念的传输,使得单位学生素质架构形态和认知标准能够得到进一步校正,为后期贯彻人文情感深度交流指标提供疏导渠道。这是此阶段教学目标的基本趋向,教学人员应该时刻秉承,不得产生任何消极对待情况。

参考文献:

[1]华.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综合性学习方法研究[J].科技致富向导,2010,31(27):203-210.

第3篇

语文的“根”是小学语文学习中最为基础最为重要的东西,它是一个学生学好语文的基础,那么,要如何才能留住语文的“根”呢?

一、抓住单元的“路恕

路标指引着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方向,在这里所说的抓住单元的“路标”,指的是教师要把握好每个单元的知识重点和学生学习该单元主要要达到的目的,其中每一个单元前的单元引语就指引着教师和学生在本单元中学习的方向。在语文课本的每个单元前面都会有一段单元导语,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十分注意对单元导语的阅读和思考,依据单元导语给出的“路标”,教师和学生可以准确把握这一单元的学习重点和学习方法,学生在阅读完单元导语后,还可以依据其中的指示,尽可能地确立好自己这一单元语文学习的学习目标,教师也可以依据不同的单元导语中的要求,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抓住单元的“路标这一点,对指导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有着极大的帮助。

二、找准训练的“基石”

所谓“基石”就是小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最为基本的需要彻底掌握的东西,一般都是指学生对语文教材中字词、句子和段落的掌握和理解。教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对学生这方面基本语文知识的训练。教师可以结合每个单元的学习目标,通过听,说,读,写的方式来加强同学们这一方面的能力,这是学生学好语文和进一步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的基础,教师们必须予以高度的重视,多多训练学生们这一方面的能力。

三、优化整合的“内容”

优化整合的“内容”,这一点就是语文单元整合的主体部分了,小学生们对这一单元语文知识的整体把握和学习程度就在于教师如何把这一单元内容优化整合在一起。首先,教师要明确这一单元的学习目标;其次,教师要熟悉这一单元的知识,找出这一单元的不同课文中的相似之处;最后,教师还要能有效地把这些不同课文中的相似之处有机联系起来,指引学生们去学习,去探索。例如,教师在教小学生学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时候,这个单元总共有《画家和牧童》、《我为你骄傲》、《三个儿子》和《玩具柜台前的孩子》这几篇课文,而这几篇文章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培养学生的品质,做品质优秀的少年。那么教师就可以把这四篇文章整合起来进行本单元的教学,教师可以把这四篇文章整合为“找出优秀的品质”、“优秀品质的具体体现”和“我们应当怎么做”这三个大方面,教师鼓励学生们在这四篇课文的学习过程中,找出每篇文章中所体现的美好品质、品质体现的方式,让学生思考如果他们自己是文章中的主人公,在生活中有类似的事件发生在同学们身上或周围时,他们会怎么做。

总之,通过在语文教学中优化整合内容的教学方式,可以极大激起学生们学习的兴趣,有助于他们达到本单元学习的目标,并且还可以把思考感悟带到实际生活中去,实现了语文综合实践的教学思想。同时,这样优化整合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十分有利于学生优秀品质的培养,实现更深一层的教学目标。

第4篇

一、构建多样性的主题活动

学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传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一盘端,采取统一的教学形式,很少顾及学生的个性发展。而新背景下的以学定教理念注重的是学生的全体参与性,强调教学活动要面向全体,以学生为主体。鉴于此,我认为教师在设计小学语文活动时主题应该多样,借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诸如结合教材内容设计活动主题。我在设计活动中首先考虑的是教材本身,人教版的教材都是以单元主题的形式来设计的,这样既有利于语文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又有利于推动学生的思维发展,更便于教师整合和开发教学资源,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便捷的素材。如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时,我结合教材的主题,开展以“保护地球”为主题的环保活动,让学生清楚地认知目前的社会,形成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再如以学生熟知的“生活为源泉”来构思活动主题:生活是一切的源泉,学生学习的目的之一在于更好地运用知识,语文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生活中到处都存在着语文知识,对此我运用中国传统的节日或者世界重大节日等来构建主题活动,以此来增强学生的综合技能。比如我利用春节假期,开展“春联我来说”的实践活动;在国庆期间开展“我的名字叫国庆”主题活动,引导学生用心观察生活,勇于认知生活,并从生活中提升自己的语文综合技能。此外,教师在设计活动主题时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要能通过网络、电视等开展一些时代性的主题活动,诸如“公益广告我来写”“生活中的小感悟”等,以此来满足学生多元化的需求,促使小学语文活动设计有效生成。

二、组合综合性的活动内容

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学科,其本身具有综合性的特点。教材在活动设计方面十分注重综合性的凸显。对此,我在选择、构思、组合活动内容时,同样较为注重综合性的展示,即活动内容要尽可能地融合语文的四大技能:听、说、读、写。诸如笔者结合眼下较为时尚的节目《舌尖上的中国》,设计“话说中国”的综合实践活动,其内容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收集中国的古迹名胜、传统文化、文明礼节等方面的信息,进而将其整编成为小故事讲解出来,在班级中进行交流。这样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听、说、读、写能力都能够得到真正的锻炼。小学生本身爱玩,喜欢新鲜的事物,又爱表现自我,我设计这样的活动,既能够满足学生精神上的需求,又能够锻炼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可谓一举两得。同时,我还尝试将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相融合来增强活动的综合性,即以语文为重心,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再融合其他学科,拓宽教学资源,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如结合教材中系列的环保主题单元,我设计了“环保:你、我、他”的主题活动,其内容涉及地理学科、数学学科、科学学科等方面的知识,能够引导学生对实际地区进行地理区位的划分,并对其进行考察,再以数据的形式加以呈现,进而整合成为小故事或者以话剧的娱乐形式展示出来,最后,结合实际提出系列的科学解决方案或者措施。整个过程从定位、考察、调查到组合、统计、整改措施,融合了多个学科内容,扩展了活动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提升了活动设计的有效性。

三、活动要凸显实践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无疑,活动是体现语文实践性的最佳途径。小学生本身爱动,喜欢活动,只有开展实践性较强的活动,才能够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语文的实用性,进而树立正确的语文学习态度。我们知道,语文本身的实践性很强,人们平时的言语组合、表达都离不开语文。言语是在“践行”中形成的,因此活动是学生实践语文的最佳方式。对此,教师在设计活动中应凸显实践性,借以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语文、学习语文,形成一定的语文综合素养。如鉴于小学生的能力和年龄,可开展他们能力范围内的系列社会实践活动,诸如环保主题系列活动、雷锋精神主题系列活动、自我成长主题系列活动等,让学生作为前沿的主要人物去实践,以行动来证明自我,让学生从实践中学会“自主”,并不断净化和提升自我精神。总的来说,以学定教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教学模式,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一个新产物。教师在小学语文活动设计过程中应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采取多元化的措施来导引学生,并在自由的活动中生成新的教学智慧、新的情感体验,让学生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进而最大限度地彰显出以学定教在小学语文活动设计运用中的有效性,从而更有效地推动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作者:兰庆波 单位:河北省平乡县郭桥中心小学

第5篇

关键词:概念图;综合性学习;学习工具;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4-0084-01

1.研究背景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提出:综合性学习既符合语文教育的传统,又具有现代社会的学习特征,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应该积极提倡。[1] 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内部诸多方面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协调地发展。

然而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由于教师们对综合性学习的教学方式把握不准,往往把此类课与平时课堂上的阅读教学课、作文课、知识传授课混淆,现实中也不乏教师对综合课无所作为,使综合性学习成为学生的自由学习课的现象。对于以上发现的问题和现状,研究者认为教师应正确理解新课程的理念,按照课程标准提出的相关教学建议:"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

2.念图是支持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有效学习工具

概念图是一种学习的工具、创造的工具、合作的工具、评价的工具,最早由美国康奈尔(Cornell)大学的诺瓦克(D.Novak)等人基于奥苏贝尔(David,P.Ausubel)的学习理论开发的,他们在《学会学习》一书中使用图形组织结构,称之为"概念图"[2]。概念图模拟学习者认知结构的层次性,并以层级结构组织知识,有利于学习者把握新知识的"同化点",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发生。

概念图在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应用有其理论的基础。"概念图/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学习策略,能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促使他们整合新旧知识,建构知识网络,浓缩知识结构,从而使学生从总体上把握知识,还可以作为一种元认知策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自我反思能力。[3]"故此,把概念图引进语文综合性学习之中,以培养小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从而提高学生语文综合性学习能力的准实验研究是具有可行性的。

3.念图支持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策略的构建

概念图是知识可视化的重要工具,具有激发右脑潜能、提升思维品质、实现高效学习和工作的作用。为了更好地克服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不足,研究人员在借鉴概念图理论和研究案例的基础上,结合本校教学实践,探索出概念图支持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策略。

该套策略包括了四个环节。

第一,自主选题。围绕"遨游汉字王国"这一单元主题,实验教师引导学生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先梳理知识脉络,完成单元结构的概念图;接着,学生通过对课本中汉字资料的学习内化知识;然后,让学生由课内资料学习延伸到课外的拓展阅读。

第二,精心策划。学生自主选题后,自主分为"汉字之源"、"汉字之变"、"汉字之美"、"汉字之趣"、"汉字之误"等小组,一起填好活动设计的概念图,避免了形式主义。

第三,有效实施。"实施"是语文综合性学习最总要的环节,学生按计划利用网络及在图书馆、书店等搜集的相关资料,进行实践探究。同一个小组的学生分工协作,绘制概念图,准备进行成果汇报。

第四,交流评价。通过小组的共同努力,学生们绘制出内容丰富、层次分明的概念图,按照既定的方案向大家展示成果,并进行有效的小组评价。

4.实验研究的过程和方法

4.1 被试。为了验证概念图支持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策略的实际效果,我们在广东省广州市LDX小学选择了五年级两个班作为实验班,并相应选定同年级中水平最为接近的两个班作为对比班。本研究的准实验假设:概念图是支持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有效学习工具,能提高学生的综合性学习的能力。

4.2 材料。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遨游汉字王国"。

4.3 准实验过程。实验研究持续进行了一个月。实验班以概念图支持语文综合性学习,平均每周一次,每次一个课时(40分钟)。实验班与对比班的综合性学习课时完全一致。在实验班,每次运用概念图支持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策略,让学生用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展开学习和探究活动。而在对照班,采用传统教学,期间不做其他无关干预。

4.4 问卷调查结果统计和分析。在实验后期,对实验班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74%的学生对综合性学习时画概念图的学习方法感兴趣;56%的学生喜欢画概念图;79%的学生喜欢一起讨论,并用概念图来记录收获的学习形式;67%的学生有自己不同的见解,会主动说出来,并添加到集体完成的概念图中;96%的学生认为概念图能提高自己对综合性学习的兴趣。

在学生绘制概念图的体会和习惯方面,88%的学生觉得绘制概念图容易;87%的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时,会使用概念图的方法;97%的学生认为概念图会帮助解决一些综合性学习方面的困难;87%的学生喜欢在概念图上画图形;56%的学生经常运用概念图帮助综合性学习;53%的学生希望老师还采用概念图教学。

从问卷调查结果统计可以看出,概念图支持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策略具有较好的教学效果。

5研究结果与讨论

5.1 运用概念图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2 概念图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支持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有效学习工具。

第6篇

论文摘要: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实验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不仅是语文教学改革的热点,更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难点。但目前综合性学习活动存在着许多不规范的现象,其中许多问题亟待我们深入研究,切实解决,需要教师运用教学策略对其加以规范。本文作者从“加强合作,突出学习的自主性”、“结合实际,体现资源的开放性”、“注重过程,强调活动的实践性”、“围绕语文。注重专题的探究性”四个方面谈谈自己是如何规范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首次设置了“综合性学习”,它成为体现“课程标准”精神、引导语文教学改革的一大亮点。人教版语文教材从三年级上册开始.分别在两个专题中安排了综合性学习。到了五年级,有了整个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它是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是对语文学习的提升与拓展,让每一个学生都带着问题主动走出教室去观察、实验、调查、访问,使教师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在实践中,我们欣喜地看到它给语文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然而部分教师和学生对综合性学习的认识还存在着偏差,认为综合性学习费时费力.对提高考试成绩效果不大。花那么多精力去搞综合性学习不合算。通过六年教学实践,我认为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是急功近利的表现,是与新课程理念格格不入的。

现在教育界正在掀起一股规范教学之风.它为我们小学语文教学,尤其是综合性学习活动指明了方向。综合性学习超越了传统单一学科的界限,将人类社会的综合性课题、跨学科性知识和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以实践活动的形式整合起来,实现了学问性知识与体验性知识、单一学科性知识与跨学科性知识、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的有机结合.这更需要我们教师认真对待,善于利用各种教学策略,使它走向规范,走向高效。

一、加强合作,突出学习的自主性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它为学生提供了较大的灵活性和自主创造的空间。这不仅表现在学习活动的方式上,而且表现在学习内容的安排与组织上。因此,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精神,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

合作是教学中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的手段,也是学生主体实践活动的一部分。研究发现,同类型的智力启发最容易接受。学生间相互帮助、相互启发、相互影响的学习环境比相互竞争的环境更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合作不仅可增强自信心,而且可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学生相互作用的发挥,以及独特思维风格的形成。所以教师要将整个综合性活动组织成一个完整的相互作用的系统,这个系统包括教师、学生和共同参与的活动。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组织、制定研究方案,自行探索和研讨.把合作深人到认识活动中.使学生真正处在自主学习和积极交往的状态中。如五下第六单元《走进信息世界》,要求学生“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写研究报告比较花时问,也是比较有趣的。于是,我带领学生认真阅读文中的研究报告,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选择活动主题.自己策划活动方案,自主搜集活动资料,通过一系列小组合作活动,整理出有价值的材料,撰写出研究报告,进行汇报、总结、展示。在这过程中,我让学生合作设计活动环境、布置黑板报、开展系列活动。整个过程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策划。在活动中重视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精神。在评价中注重学习探究和个人独特情感的体验。语文学科所具有的人文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在这次活动中得到充分展现,富有个性的学生使整个活动始终充满活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潜能和积极性.突出了学生的自主性,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结合实际,体现资源的开放性

语文综合性学习无论是内容、组织形式还是学习资源的开发利用都具有开放性的特点。然而,在实施过程中,许多教师对语文学习资源开发利用得不够。特别是开化,学校地处偏远山区,经济文化较为落后,相对而言,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要困难一些。但是,并非没有学习资源可开发利用。城市有城市的优势,农村也有农村的优势。在语文学习与学生生活及体验的联系方面,农村孩子不比城里的孩子弱:在对大自然的感悟方面也比城里的孩子丰富。实际上,语文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学生生活就是重要的学习资源,开化的自然风光、风俗民情、节日文化都可成为有益的学习资源。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资源.把语文学习引向社会实践,把社会实践融入语文学习。这需要教师转变观念,拓宽视野,培养识别语文课程资源的敏锐眼力.开发语文学习资源.特别是要调动学生留意并关注身边可利用的语文学习资源,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加工、优化整合,使之成为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程。如:在小学语文四上第七单元《成长的故事》的综合性学习中,学生既可以从书籍、报刊等方面了解伟人、名人的成长故事,义可以了解身边的人物,甚至自己的成长经过。这样不仅能拓展学习资源,而且能触及学生思想和情感的深处.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审美教育、情感教育的绝佳时机.而教育资源也显现出其独特的优势。在活动中,学生的阅读面之广大大出乎我的意料,从古至今,从中国到世界,可谓应有尽有。资源的开放使学生的阅读更具个性化.也必将带来更为开放的创造与活力。

三、注重过程,强调活动的实践性

语文综合性学习重过程。语文学科本身所具有的人文性和实践性的特点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断地搜集、综合、分析、运用信息,发现并解决问题,而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比所要追求的结果更重要。语文综合性学习重体验,重实践,强调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可是,在目前的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存存对“学习过程”认识不足,对“整体考虑”关注不够的现象,把学习活动的过程仅仅当作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对过程中教育价值发掘不够,缺乏及时的评价、激励。综合性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它强调学生的亲身参与,强调学生的实践体验。实践既是改变语文学习方式的要求.又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本途径。如小学语文四上第五单元《灿烂的中华文化》综合展示活动,就不仅仅是收集一些反映中华文化的图片和资料,还可以深入地分析某一种中华文化的起源和发展,了解其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及人们对他的态度等。这样,“巾华灿烂文化”的文化味就更浓当然。这也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及当地的教学资源进行选择。教师还要重视学生情感激发和牵引,把情感的价值引导和学生的独特感受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这单元学习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一学剪纸,对比一下剪纸作品和其他的美术作品的效果:也可以引导学生听听、学学京剧.品味其中的韵味,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美妙灿烂。学生在活动中的交流,无一不流动着思维的灵感,无一不体现着自我独特阅读的真情实感。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使他们的思想有了更广阔的空间,也使他们的思维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碰撞与升华。

四、围绕语文,注重专题的探究性

第7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适应能力 培养策略 引导媒介

小学生作为一个年龄小、思维模式和知识体系都不完整的群体,他们的基础性科目也要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展。而语文课外知识的学习,也要充分地考虑到小学生的这一特点,不仅要使语文课外知识图文并茂,充满童趣,还要通过设置小问题来帮助学生进行课文的理解。因为阅读理解能力形成的前提条件就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而且这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阅读教学可说是小学语文课程中极为重要的一环,教师会透过此类途径灌输更多人文规范理念与创新知识细节,学生能够日常实践活动参与感知语文特殊潜能,积极领悟、欣赏与评价文本特殊宗旨内涵,最终达到道德情操与个性品质综合培养目标。这类结果需要教师全面转变传统教学思想格式,并且从中树立素质教育理念,能够在语文阅读教学环节中主动表现学生个体主观能动性,侧重于课外阅读能力的强化。实际上,教师必须依据具体课题资料进行多元问题情境与实践单元设置,从中渗透多样化指导规则,引发学生质疑并激发个体长久阅读分析兴趣,最终自觉建立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依据既定文本内容制定科学阅读教学方案

毕竟实际教学对象是学生,是活生生的个体,只有主讲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教学方法,巧妙布置学生作业,才能真正让学生掌握到扎实的基础知识、技能和一定的语文素养。依照客观层面审视,授人以渔才是王道,就是透过不同情境结构激发学生独特的阅读分析兴趣与认知方式。须知不同教材引导方式必定有所差异,教师可以考虑在新课传授阶段引导学生尽快掌握特殊题材渗透方式,确保日后面临类似题材文本时,学生能够借助提前预习克制实际阅读环节中一切障碍问题,包括作者背景与文章核心理念等。这深刻体现着学生作为教学过程的终端,是教育的本体结构,教师任何教学方案设计活动都有必要遵照其个性特征做出适应性设计,必要时创造性地利用不同教材,做好文本系统整理工作,进而有效地提升课堂讲解与情感和谐交流效率。

二、灵活布置与批改作业流程

部分高段语文教师经常花费大量精力在生字词与基础训练题目批改细节之上,毕竟教师作为人精力有所限制。因此,其有必要主动结合课文问答题格式进行作业布置,尽量赋予学生深度思考权力,保证个体在认证预习或者认真听讲过后有效完成。习作教学当然不可能一成不变,应该依据不同地区人文情感特征与地貌形态组织一系列大型交流实践项目,杜绝学校检查过程中评语满布迹象,而是全面提供给学生单位学期二次面批面改机会,令个别后进生能够迅速做出悔悟并全身心地投入后阶段学习任务之中。

三、深入解读文本,开创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架构

评价流程是衔接师生思绪情感的纽带,其对于个体激励导向功效与行为习惯矫正功能显著,并且会直接影响学生在课堂之中一切心理活动现象。尤其小学阶段,教师客观评价结果显得异常重要,作为优秀语文教师通常都会运用巧妙的评价语言进行课堂氛围调节。实际上他们普遍掌握学生学习评价规则,能够时刻关注学生学习成果与阶段身心变化状况,在此期间更加不可忽视评价语言的亲切性、精准性以及人文关怀效应,尤其是针对中后进生评价活动。具体来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必要全面关注单位学生任何细微变化现象,并能够在关键时刻给予正向评价,这样才能牢固地掌握评价促发展的本质性特征。

另外,结合实际调查结果发现,大部分语文教师不愿看书,须知个人阅读史就可顺势看作是其综合发展历程,不愿阅读的教师基本上是不可能科学贯彻阅读规范技术指标的。因为教师不仅仅主导着教学活动,还决定着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的方式方法。因此教师的专业、学识和人格魅力等等都直接影响到每一堂课的教学效果。所以,作为新时代小学语文教师,非常有必要时刻读书来完善自身职业与人文素质基础,今后课堂现场驾驭力度才会更加深刻,能够结合当下情境深入解读既定文本架构,杜绝一切照搬照抄形式,为学生独立思考与科学发展创造更多适应性条件。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课堂教学目标的拟定,是教师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也是规定或规范课堂师生行为的指南。教师只有在正确深入解读文本后,根据自己班上的学生实际来正确定位自己该堂课的教学目标,这才是科学的、合理的。

四、结语

综上所述,单位文本材料必定存在点睛之笔来突出表现文章核心思想,教师今后教学方案设计过程中必须时刻关注学生兴趣感知节点,能够抓住文本关键词提炼引导方式强化学生自行阅读分析经验,最终为日后小学语文课堂人文素质调整开创独特适应前景。

参考文献:

[1]陈燕.抓规范,重基础,显童趣――以《我要的是葫芦》为例谈低年级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J].教学月刊,2010,12(01):162-170.

[2]王雪英.精读,从文字走向生命――心理健康教育视野下的阅读教学[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0,12(03):63-72.

第8篇

纵览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每册书都构建了开放、富有活力的教材体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每册书设计了八个专题,围绕专题以整合的方式组织了八组教材内容。教材内容贴近儿童生活,体现时代特点,具有一定的德育价值。因此,我认为在备课伊始,就要对单元主题及编排意图做到心中有数。

一、备第一学段单元专题

低年段针对教材采取的以专题整合内容的编排方法,在备课时,要注意每组教材在内容上的联系,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内容,设计教学方案。如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一组课文的单元主题是“走进秋天”。在《秋天的图画》一课之后,学习伙伴说:“我想画秋天的果园。”“我想捡几片落叶做书签。”“把咱们的作品带来,办个展览吧!”实际上这是在为“语文园地”的展示内容做准备。学到这里,就要布置学生画秋天,收集描写秋天的好词佳句,用落叶做书签、贺卡等,为举办作品展览做准备。

这样一来,既提高了课堂效率,又达成了教学目标,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备第二学段单元专题

从三年级上册教材开始从导语到课例、到语文园地,各项语文活动都紧密围绕本单元专题而展开,教材的整合性进一步加强,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强化导语的导学功能

从三年级上册开始,每组单元前设计了专门的版面安排导语内容。导语的主要作用是揭示单元学习的内容,点明专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些导语还布置学习过程中的一些任务,为课文和语文园地的学习做好准备。每组导语都配有表现专题内容的背景图,用直观的方式更形象地揭示专题。如,第一单元,导语一开始就用诗一样的语言为学生描绘了五彩斑斓的儿童生活情景,点明主题,并用召唤性的语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配以精美的反映儿童生活的画面,使学生很快进入本单元的学习情境中。

(二)联系单元专题,加强单元教学内容的整合

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专题是“细心观察”。本单元的4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人们在观察中的发现。有观察鲜花,发现鲜花开花的不同时间;有观察蜜蜂,发现蜜蜂辨认方向的能力;有在玩耍中发明显微镜的;有在观察中发现骆驼特征,进而找到骆驼的。教材在导语中就建议学生留心观察,在《花钟》后又引导学生去观察周围的花和其他事物,还建议写观察日记。在《玩出了名堂》后安排小练笔“写写玩中的乐趣或收获”。“口语交际”让学生说说最近观察了什么,有哪些新的发现。“习作”让学生写一则观察日记。在“日积月累”中要求学生读背反映四季瓜果蔬菜的韵文。“宽带网”引导学生搜集和阅读更多的发明与发现的故事。可以看出单元内各部分成为一个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有利于全面实现课程目标。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

三、备第三学段单元专题

高段教材从五年级上册开始教材的结构及思路有一定的继承性,体现整套教材的延续性,同时又有发展变化。现就五年级上册为例对以下几个方面作重点介绍:

(一)专题组元的角度更加灵活多样

本册教材的编排方式仍按专题组织教材内容,但专题的角度、内容更加灵活多样。有的专题是从思想内容的角度提出的,注重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社会;有的专题是从人物的角度提出的;还有的专题是从文体的角度提出的;有的专题虽然在前几册有类似的单元出现,如“父母之爱”,但本册教材在内涵上更加深化,不但表现亲子之间的浓浓深情,而且着眼于孩子的全面成长,表明严格要求、鼓励自立也是父母之爱。

(二)导语导学,整合单元内容

本册各组的导语大都分为两个自然段,除了有激发学习兴趣、点明学习专题的作用外,还有提示语文学习重点、明确读写训练点的作用,方便教师和学生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去关注课文。在语言叙述上,有的导语比较平实。有的导语则充满文学色彩,富有感染力,如第七组,“当五星红旗在香港上空冉冉升起的时候,当全国人民为申奥成功欢欣鼓舞的时候,我们不会忘记,在中国近代史上,曾经有过一个百年的噩梦。那是一段中华民族受尽屈辱的历史,也是一段中华儿女奋力抗争的历史”。

(三)单元之间各学习内容的铺垫和照应

第9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 意义 理论依据 内容选择 编排与呈现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指在实施小学语文课程的过程中,以问题为中心,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以综合性学习内容学习方式,通过学生语文活动的设计和展开,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自觉地运用听、说、读、写能力和已掌握的各科知识,将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沟通,将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尝试解决社会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体验,获得能力,逐步形成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品质。

一、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意义

中国的传统教学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分科教学,也就是说,在清朝末年“废科举,兴学堂”之前,我国古代缺乏严格意义上的语文教学。古代的《三字经》、《千字文》等识字教材除了教学生识字以外,还涵摄了历史地理、文物服器、人伦道德、科学百物等广泛内容。孔子在他的教育思想中强调智德双修、内外兼通、知行合一,中国传统教育把读书识字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认识的起点和归宿,现在提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正是对传统教育合理因素和理论精髓的继承和发展。

建国后受前苏联教育教学思想的影响,强调以学科为中心,学科界线越来越细,过分追求语文学科本身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过分关注语文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学生死读书,读死书,语文学习变成了语言研究。长期以来,语文教学走的是“书本―课堂―标准化习题”这样一条路子。语文作为交际工具与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急需缩小课堂与生活的距离,让源头活水流进课堂。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室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把学生定格在书本世界里,只会割裂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割裂学科知识间的联系,隔断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使语文教学失去实践和应用价值。

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开放的课程组织形式,超越了传统语文单一学科的界限,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语文综合性学习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注重探索和研究过程。通过先让学生提出创造性的问题,再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有机地将知识与经验、理论与实际、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知情意行和谐统一地发展。

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理论依据

课程改革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语文综合性学习正是这种“自主、合作、探究”新型学习方式的具体体现,正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途径之所在。语文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综合性不言而喻。汉语言从字开始产生就体现出其综合性,汉字是音形义的综合体,由此延伸至词、句、篇。汉语运用过程中的听说读写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更是一种综合。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是我们的母语,与社会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语文学习的开放性突出表现为内容的多样性和学习时空的延伸与拓展。语文作为其他各门学科的基础,决定了其知识涵盖面的广泛。仅小学语文教学就涉及诸如:历史、地理、天文、医学、自然、民风民俗等方面的知识。语文学习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学习的内容不囿于语文课堂教学资源,更多的来源于社会、自然、学生自身的各种类型的生活。

语文综合性学习还表现为学习内容的整合、学习能力的糅合、学习方式的复合、学习效益的综合。“留心处处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从某种意义上讲,社会生活是正文,语文课本只是注解。语文综合性学习过程正是实践过程,它强调学生的亲历参与和实践体验。“实践”不但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条件和基础,还是语文教育的归宿和目的。

三、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选择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各种版本的教材都设计了“综合性学习”这一内容。人教版高段五、六年级每册教材都集中编排了两次综合性学习。第一次安排在阅读教学课文后的练习中,结合单元专题,在课文学习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些语文实践活动,我们称之为“小综合”。第二次则是单独成组,突破以课文为主体的教材结构,改为围绕专题、任务驱动、活动贯穿始终的编排形式,我们称之为“大综合”。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小综合为“感受读书的快乐”,大综合为“遨游汉字王国”。大综合又分为两大板块:第一板块是“有趣的汉字”,着重是让学生感受汉字的有趣和神奇。建议开展的活动有:搜集和编写字谜,开展猜谜活动;查找利用汉字谐音特点的古诗、歇后语、对联或笑话;搜集有关汉字来历的资料。第二板块是“我爱你,汉字”,着重是让学生初步认识汉字蕴含的丰富文化。建议开展的活动有:初步了解汉字的演变历史;欣赏和学习汉字书法;通过搜集有关错别字的笑话、社会用字调查等,认识错别字造成的危害,自觉规范地使用汉字。下册小综合为“语言的艺术”,大综合为“走进信息世界”。大综合分为“信息传递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两大板块。内容是感受信息传递方式的快速发展,体会给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的影响;学习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六年级上册的小综合为“歌颂祖国”,要求学生围绕“祖国在我心中”开展访问参观、搜集资料等活动,交流收获和展示成果。大综合性学习为“轻叩诗歌的大门”,以“了解诗歌”为主题,分成“诗海拾贝”、“与诗同行”两部分,主要开展搜集诗歌、欣赏诗歌、朗诵诗歌、动手写诗、诗歌知识竞赛等活动。六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紧密结合六年级学生的生活实际,围绕“向母校、师友告别”主题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两大板块分别为“成长足迹”和“依依惜别”,引导学生回忆小学生活,用各种语文形式记录小学生活;为母校做点事,写倡议书、建议书,互留赠言,并策划一台毕业联欢会。

四、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编排与呈现

人教版教材在进入第三学段后,每册除继续安排一次以课外为主的综合性学习外,出现了整组集中的、课内外一体的综合性学习。综合性学习的编排方式与其他各组截然不同,不再以课文为主体安排阅读、习作和口语交际,而是分成主题活动板块。每个板块设“活动建议”、“阅读材料”两个栏目。每个板块的主体是“活动建议”,希望学生按照这些建议开展综合性学习;“阅读材料”是供学生开展活动时阅读的,但开展活动的材料不限于此,学生可以自己动手搜集,教师可以补充。由此可见,这既是一个规定了方向、有很大空间的教学单元,又是一个充分体现了综合性、实践性和学科性的语文活动。

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走进信息世界”,板块一,安排了有关信息传递方式及对人类生活产生影响的五篇阅读材料。这些材料与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不同,就作用而言,在于提供信息,介绍相关资料。板块二,安排了两篇不同类型的简单的研究报告――《奇怪的东南风》和《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其作用在于通过给学生提供研究报告的范文,使学生能够了解研究报告的基本特点,知道怎样写简单的研究报告。最后,还对今后如何提高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可行建议。

人教版教材除设置大、小综合性学习外,高段每册还保留了中、低段“语文园地”中的“展示台”栏目。“展示台”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引领学生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鼓励学生从不同方面、运用具有个性化的形式展示自己的本领和学习收获。

北师大版教材则通过每个单元的“语文天地”和“综合学习”中的“初显身手”栏目,建议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以此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能力。高段活动的主题(内容)包括表演、收集资料或图片、办板报、办联欢会、开玩具交易会、办展板、手抄报、做天气统计图、采访或访问、调查等。

语文综合性学习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整个学习活动中。教学中除了学习专题和阅读材料要予以落实外,对于学习的具体内容、方式、方法,学习成果的呈现方式等,学生都有相当大的自。综合性学习从各地教师的自发性尝试,进入国家课程的规范性实施;从以课外开展活动为主,进入课堂教学的领域。其目的主要是引领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习语文。如人教版五上“遨游汉字王国”,编者在设计这些以文化奠基为线索的开放单元时,必须考虑这样的单元是否具备让学生学习识字、阅读、习作的材料,是否提供含有培养学生思维发展创造能力的可能,是否适合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习得学习方法等。开放性单元没有主体课文,为教师结合本地本校实际开发校本课程提供了空间和展开思路。同时,开放性单元主要是引领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习语文,集中体现语文课程、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实践运用密切联系的特点,充分体现语文课程的性质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基本理念。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学生思维活动日渐丰富,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日益增强,对语文学习的要求更高。语文综合性学习正是从学生年龄、兴趣、爱好和时代要求出发,制订切实可行的符合小学生学习活动的主题方案,以此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第1版.

[2]陈志强.语文综合性学习实施新探[J].现代语文(理论研究版),2005(09).

第10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 反思 意义 实施

一、新教育教学背景下教学反思概念的提出

新课标的一个基本理念就是要“以人为本”,强调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这里的“人”主要指的是教学主体,既包括学生,也包括教师。

在新课标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对教学理念、教学行为、教学策略、教学计划等进行不断的反思,以达到不断丰富和完善。小学语文教学反思,就是在这种大背景下提出来的,它是在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指导下,教师根据制定的教学目标,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审视、回顾,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分析,强化正确认识,发现问题,及时调控,总结规律,进而解决问题,最终实现教师学会教学、学生学会学习的一种教学。教学反思是一种教学思想,“反思”应贯穿于教学始终。它是以发现问题为基点,以提出解决方法为起点,以制订反思计划为中介,最终以形成反思性日记或论文为目的,并以此为新的起点,指导和完善新一轮的教学,从而使得教学更加完善的教学方法。

二、教学反思在教学中的意义

1.是培养反思型教师、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举措。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培养创新精神,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而这依赖于教师的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作为教学主体之一的教师,必须是反思型的教师,具备自觉的反思意识和较强的反思能力。以往,虽然已有一部分教师已经意识到反思的重要,但普遍看还是比较缺乏的,有的教师即使有此意识,也往往处于一种片面的、被动的、不自觉的、不系统的状态。现在,小学语文反思性教学提出“反思”,要求语文教师有意识地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全面的、主动的、自觉的、系统的反思,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借以提高教学效率。

2.是追求教学实践合理性的主动力。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之所以反思,主要是为了进一步改进教学,这实质上是向更合理的教学实践努力;另一方面,教师通过反思可以发现新问题,进一步激发教师的责任心,是教师在不断改进教学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升到新的高度。反思过程能帮助教师形成“实践理论”,使教师的素质有极大的提高。

3.教学反思是全面发展教师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会学习” 。当教师全面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时,他会从教学主体、教学目的和教学工具等方面,从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等环节获得体验,使自己变得成熟起来。只有不断学会教学的教师,才能培养出不断学会学习的学生。为了学会教学,教师不得不从学生学会学习的角度去思考,最终实现两个“学会”的统一。

开展教学反思、加强教师自我评估和自律学习对教师主体的发展特别重要, 教师只有把自我的发展看成是必需的和必要的,才会努力地去发展自我、建构自我, 对自己的发展形成整体性的看法, 从而不断促进自我“学会教学”, 教会学生“学会学习”。

三、教学反思在教育教学中的实施

教学反思的实施,首先是对教学理念的反思,是对教育观念、教育背景的深入思考。它是一种用来提高自身业务、改进教学实践的学习方式,不断对自己的教育实践深入反思,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进一步充实自己,优化教学。实施手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反思教学态度、行为。为了更好地调控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自然要对自己已有的态度、行为习惯进行重新审视和考察,检讨自己的教学言行,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节奏和教学行为。

2.反思教学策略 。抓住教学策略的反思,就是抓住了理论如何联系实际的反思,抓住了教学方法的运用如何适应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发展的反思。

3.反思学习过程。新课程改革强调教育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的同时,观察并反思学生的学习过程,检查、审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到了什么、形成了怎样的能力、发现并解决了什么问题。通过反思,使教师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节奏和教学行为。

4.反思教学计划。小学语文反思性教学不仅要反思课堂教学行为,也要反思课前的教学计划,包括一节课、一个单元、一个学期或更长远的教学计划,是否适合学生的实际,是否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以及怎样具体实施计划等等。

5.反思教学评价 。语文新课程标准关于教学评价方案的要求,强调教学的评价具有差异性、多样性、开放性、发展性和综合性特点,更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多维评价。在这种大背景下我们更有必要反思我们的教学评价方案是否符合现代教育思想,是否符合现代教学观、人才观。

第11篇

【关键字】小学语文 综合性 教学 建议

一、综合性学习中要正确选择主题

“正确选题”是综合性学习成功的一半,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认识能力,兴趣爱好引导学生从广泛的生活空间从中选定综合性学习的主题。

1.以课文内容为立足点挖掘综合性学习主题。综合性语文学习是对学生语文课堂的延续,在我们小学语文教材中,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很强的典范性。许多内容还具有丰富的知识性和深刻的教育性。为语文综合性学习选题提供了广泛的丰富素材。如:一年级在教学《打电话》一文后,以《电话》为主题,了解电话的发展史,在不同的场合怎样使用礼貌语言与别人进行交流,怎样正确使用特殊电话号码等。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合理高效经济地使用电话。

2.与学生兴趣相结合。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积极开展研究,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如:学习了《小猴子下山》《狼和小羊》等童话故事,可以让学生练习排练课本剧;学习《捞铁牛》一课后,组织学生讨论,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设计捞铁牛的方案等。

3.以社会实践为背景。社会生活广阔天地,是语文学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鲜活事实中有机进行综合活动。如:节假日,学生可根据已有的旅游经验或从各种媒体所获得的信息,开展以设计一份《最佳旅游路线》为主题的学习活动,为同学推荐名胜古迹,介绍当地的风俗民情、民间传说,描绘旅游景点,特色饮食,新开发游览项目及合理的日程安排。

4.从自然景象、社会生活中设计。让学生投入大自然的怀抱,感受一年四季变化的脚步,以春天为例:让学生听听春的歌,看看春的美,读读春的诗,画画春的景,写写春的儿歌、作文等等。只要我们贴近学生生活,抓住闪光点设计综合性学习,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学习的乐趣。

二、综合性学习中要启发诱导,激发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综合性学习的实施建议指出:“综合性学习应突出自主性,重视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如果学生对学习活动缺乏兴趣,或者虽有兴趣,却不知道怎样开展活动,那么“自主”和“积极参与”都无从谈起,综合性学习也就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所以启发诱导,激发学习兴趣是开展好综合性学习的重要条件,是教师应当优先考虑的教学策略。教师可以利用好教材提供的内容进行启发诱导,打动学生的心灵。例如,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环境保护”综合性学习导语:“地球是人类的共同家园,世界各地的人虽然肤色不同,语言不同,但是大家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就是让世界充满爱,让人间充满信任。读读本组课文,感受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情谊,还可以收集有关世界各国的文字和图片资料。”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学习目标设置一些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例如,你知道环境污染主要有哪几种吗?你能说出一些世界上和我国的环保纪念日吗?这样,在老师的启发诱导下,使学生们兴趣盎然,激起学生对环境的关注,促进了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发展。

三、综合性学习中要恰当安排,明确目标。

语文综合性学习不是一种标准化学习,它是一种比较充分体现学生个性的创造性学习活动。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己确定学习内容,选择学习伙伴,选择学习方式等,但是,这并不等于放手让学生全盘负责,学生喜欢怎样做就怎样做。综合性学习,从总体上说是强调自主和探究,但是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具体情况,区别对待。特别是三年级的学生,自己确定活动的主题,自己设计活动的形式和步骤,都可能存在一些困难,而且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活动过程和内容要紧紧围绕着语文综合素养的培养展开,这些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因此,作为教师,应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担任好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要恰当安排,明确目标,从各个环节中给予学生适当的点拨和引导,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发展。例如,“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教学中,学生了解到民间工艺、民族艺术、风俗习惯等也属于我国的传统文化。教师可趁势提出活动要求、活动内容和开展活动的途径等建议:大家自由组成小组,先商量一下打算了解哪些方面的内容,准备怎样开展活动以及活动时间安排,做到分工明确,心中有数。然后分头行动,用各种方式了解传统文化。

四、综合性学习中要共同合作,参与指导

综合性学习的组织过程中,教师往往只关注学生的小集体取得的成果,而忽视了每个学生是

否参与创造成果的过程。综合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目标是促进全体学生共同参与,共同进步。作为教师,应该参与学生活动的全过程。在活动内容和形式指导方面,教师重在指导学生活动不偏离语文学习轨道,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重点从以下几方面给予学生适当的点拨和引导:

1.指导学生制订活动计划。

2.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调查方法,获取有效信息,记下自己的感受。

3.指导学生确定学习成果的展示形式。通过指导,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筛选、整理信息、发展语言等方面的能力。

五、综合性学习中要关注过程,做好评价

课程标准中提出: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着重于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尤其要尊重和保护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究,这种探究,既有学生个体的独立钻研,也有学生学生群体的讨论切磋。它的教学效果不仅体现在学习成果方面,更多体现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因此,对综合性学习的评价不要只看学生的学习效果,而应把评价贯穿于活动的过程中。评价的内容也应该是多样的,它包括学生参与活动的准备、组织、合作、展示、创新等。评价的形式应该是多样的,除了教师的评价之外,要多让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总之,语文的综合性学习还是个新鲜的课程,关键在于我们要用一种学习的心态去对待它,钻研它,我们就可以更好地解读它的真谛,真正地为学生语文素养等的提升而发挥它充足的魅力。

【参考文献】

第12篇

一、教学常规力求规范到位

1、强化单元备课,规范学习目标

在经历了去年一年建立单元导学训练体系的基础上,教研室进一步明确单元备课的要求,从整体着手,结合导语、泡泡语、连结语、课后题、我的发现等教材内容,明确每组教材的重点训练项目,提炼、归总出每个单元的训练重点,正确、全面地制定学习目标。

对于学习目标的制定,教材分析时,各年段教研员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指导和规范性的要求,强调从三个维度去思考——

1)、与字词句有关的基础知识目标

2)、朗读、默读、背诵等基本技能目标

3)、通过什么方法理解内容,体会情感

4)、领会表达特点和效果等写作方法上的目标

5)、落实本组训练目标(重点训练项目)

6)、体会作者感情;激发学生情感,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2、重视作业书写,评改习作有效

根据学段的不同,我们对作业的指导、批改有不同的侧重和要求。低年级注重书写规范率的保证和提高,重视教师的课上书写指导;中高年级强化习作批改要有眉批和总批,批语凸显针对性和指导性,进一步强调和规范二次修改。各校均采取有力措施,以保证学生作业质量。民生大街小学的多元化作文评改、舜耕小学的个性化作文集的使用,南上山街小学的撰写习作提纲,从整体上激发了学生习作兴趣,提高了学生的习作质量。

3、完善资料建设,用足教学平台

根据教育局的要求,各学科建立内容丰富的资料库,使网络教研落到实处。语文学科就单元导学体系、精品教学设计、教学课件的上传问题提出了具体要求,由语文主任把关审核,根据教材进度提前一周上传。丰富的教学资源为老师们提供了共享的空间,择优而学。

二、教师培训促进专业成长

1、新苗教师培训,多渠道高起点

开学初,教研室明确提出培训计划,给新教师更多学习的机会,以期尽快提高课堂教学能力。通过听省评优选拔课、区首席教师风格展示课和专题讲座等活动,引领新教师学会评课、掌握基本的课堂教学策略。教研员下校广泛听取新教师的随堂课、研究课、同课异构课等,指导新教师深入解读教材,规范上课。通过新苗赛和赛后总结会,从备课、上课、听评课、随笔札记总结等角度,全方位进行指导,并且提出具体要求。使新教师学有方向,做有方法。

2、乡镇教师培训,理论实践结合

本学期的乡镇培训工作重点是扶持七贤学区。借助首席教师风格展、支校交流课、新教师研究课、送课下乡、送教研下乡等活动,扎实落实乡镇教师的培训。因为培训活动落实有效,新苗赛中三位七贤学区的教师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其中文庄小学的董蕾老师在区新苗赛中综合考评成绩优秀,被评为了语文学科“教学新苗”,并且在区业务校长支校总结会上上了展示课;后魏小学的张琳琳老师的课堂教学片段在新苗总结会上进行了展示;双龙小学的吕洋洋参加了区首届讲述大赛。

3、骨干教师培训,关注教材研读

加大对教材研读的重视,请江老师为全区骨干教师进行教材研读培训,辐射到全区。将课标要求与具体文本相结合进行学习和培训,明确教学目标的制定方法,关注学情分析,梳理教材重点训练项目,进行现场教材解读、课标学习论文大赛。一系列的培训使骨干教师提高了独立分析教材的能力,完善深化了对课标关键词的理解和运用,有效提高了教师的语文素养。

三、专题研究提高教研能力

1、国家级课题引领,研究走向深入

我区三所实验学校承担了国家级课题“单元整合 比较阅读 拓展训练”的研究。老师们深入学习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并且以理论指导具体课堂教学,深入研读教材,精心选取一组教材进行解读和设计。在几次三番的商讨中确定设计方案,并且进行试教。通过近一学期的深入研究,该课题实验学校在阶段性展示中均有质量较高的成果展示。课题总负责人江老师针对研究过程中老师们存在的困惑,提出了具体而操作性较强的建议。相信在下一步的研究中各校思路更清晰,研究更有效。

2、中心组活动有专题,提高教师思考力

在阅读了关于读写的相关理论之后,中段中心组确立“读写结合”活动专题,老师们深入钻研教材,根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确立,挖掘文本中读写结合的训练点。系统梳理出每篇课文的读写结合点,明确设计意图,进行读写指导,切实提高学生读写能力。

3、联校教研组有主题,解决问题求实效

各联校教研组详细制定学期活动计划,根据学区教学中的突出问题,确立研究主题,以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老师们结合具体课例和专业理论学习研讨,从教材解读和各年级教学策略研究入手,让联校教研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更好地改进我们的课堂教学。

四、活动比赛深化教学研究

好课需要打磨。这个打磨的过程就是深入解析教材,发掘文字背后的内容、情感、内涵和表达的过程。借助“省评优”“市乡镇研讨”“区新苗赛”等活动平台,各参赛老师在比赛中磨砺自己的意志的同时,也在磨砺自己的课堂。经五路小学李雅老师获得省评优一等奖的好成绩;罗而小学的陈萍老师获市乡镇研讨优质课奖;有七名老师喜获市中区语文学科“教学新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