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对物流工程的认识和理解

对物流工程的认识和理解

时间:2023-07-25 17:17:5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对物流工程的认识和理解,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对物流工程的认识和理解

第1篇

1实验室的建设思路

实验室的建设思路是将“工业工程专业”同“物流工程与管理专业”进行有效融合,又不失各自特色,更好地体现工业工程的系统性和现代工业信息化的发展。实验室模拟生产制造企业布局,以工厂物流设施及装配流水线为平台模拟典型的生产运行流程,结合先进的物流理念,进行“模拟、综合、设计”多层次的实验研究工作。

1.1以“基础IE理论为依托,IE理论体系为架构”的工业工程实验设置思路

“基础工业工程”、“生产计划与控制”、“质量管理”、“精益生产”等各门专业课根据工业工程专业总体培养目标,结合该课程本身知识点,围绕统一的实验对象开发实验,体现课程间的联系,从而突出IE的系统性,建立有效贯穿理论课程的实验教学体系[1]。系统规划和实验设置要充分考虑IE的系统工程的特点,不仅对学生的基本技能进行训练,更要注重训练学生采用系统论的方法,综合所掌握的工程理论知识来解决工业现场的实际问题;能够合理调度工业现场的各种资源,使效益实现最大化。这就要求实验系统不但能够使学生对相应专业课程得到认知和训练;更要求实验系统能够综合贯穿IE理论体系,通过一个共同的实验载体,将各项实验联系起来,形成有机整体,让学生以面向现代工业制造、体现供应链流程的实验系统为平台,进行综合性、系统性的工程实践与管理作业。

实验设置可划分为以下三个层面:

(1)工程基础认知层面

以工程实际为背景,提供工业化设备,并且保证设备中基本涵盖工业领域正在得到广泛应用的各种先进控制技术和正处于物流前沿领域的物流装备,得以让学生接触实际的工业设备,且营造一个模拟离散型生产制造企业的实验室环境[2],增加学生对工程实际的感性认识

(2)基础工业工程理论层面

让学生选择感兴趣的模型亲自进行生产并分析,延续经典工业工程实验如工作研究、时间测定、动作分析等,旨在掌握基础IE的知识和技能,树立工业工程意识,为日后应用IE技术和方法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奠定基础。

(3)工程实际研究层面

使实验体系能够模拟企业的生产制造、供应,物流、质量管理、信息交换等包括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大部分综合IE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接触IE活动来增强“应用IE手段提高生产率和保证质量”的各项技能,从而使学生加深对IE课程体系和研究方向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工程分析、规划、设计和方案优化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

1.2以“供应链管理”为核心理念的宏观企业及第三方物流实验设置思路

供应链管理的核心为反应敏捷(Agile)和能让各方利益协调一致(Aligned)、适应性强(Adapta-ble)。对供应链进行综合分析,应用供应链的策略、基本方法,可以帮助企业降低库存、降低成本、提升反应速度、提升企业竞争力和创造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因此,物流实验室的建设要以供应链管理为核心,以物流业务流程为基础,以先进的物流设备如立体库、条码、射频、电子标签为实现手段,搭建一个兼具前瞻性、实用性、开放性的现代物流综合模拟实验室[3]。实验设置通过物流流程让学生体验现代物流的核心活动:订单、仓储配送、运输、库存控制、客户服务等,达到让学生体验真实物流场景的效果,培养学生对复杂的物流系统进行设施规划、设计、过程优化以及流程管理的实际能力[4]。

实验设置可划分为以下两个层面:

(1)了解体验供应链的流程

学生可以通过系统模拟:从货代/报关/检验/检疫等进出口货物的管理,以及货物到达物流中心、通过入库线进行货物入库操作、到原材料出库送至装配流水线加工、到成品入库等一系列的供应链流程;还可进行成品出库、终端配送等第三方物流流程,及超市仓储物流的管理和配送实验,从而提高学生对物流综合知识的理解,扩充感性认识,综合培养学生库存管理、生产物流方面的意识和理念。

(2)物流系统规划与研究

结合理论知识和经典案例,鼓励学生进行实际问题解决的实验实践活动,运用运筹学的知识进行库存管理、资源优化配置和决策分析等,利用系统仿真软件进行生产物流设施规划方案的设计优化等,以加深对现代物流工程的理解,培养自身的物流规划执行能力[5]。

1.3建立适应“教学+科研+培训”三层需求的综合实验室平台

(1)工业工程及物流工程专业本科生基础性教学实验平台

以“工业工程和物流专业”本科教学大纲和实验教材为指导,进行基础IE的“动作研究”、“标准工时”、“操作分析”、“流程程序分析”等实验;更可作为“现代物流设施与规划”、“自动化物流系统的设计与研究”、“物流装备”等课程的配套实验平台,将典型的物流流程设计为实验,深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2)供应链管理研究方向的科研平台

实验室的硬件设备灵活性强,且软件的源代码公开,可作为研究生进行相应课题的研究平台[6]。如:可以通过修改“自动化物流系统终端任务执行软件”的流程来重新规划物流过程,以用来模拟宏观物流系统的各个环节,包括供应商供货、立体仓库补货、立体仓库出货、给超市终端配货等一系列的供应链运作和管理流程。

(3)可作为“物流工程与管理”方向的培训开放平台

利用实验室空闲时间,广泛开展校外及社会物流人才的专业物流培训,以达到最佳实验室利用效率,更可以对实验室维护资金形成有效的补充来源。

2实验室的主要建设内容

实验室的平面布局如图1所示,全部硬件设备通过工业现场总线和计算机网络互相连通。实验系统具有良好的可重组性,基于ProfiBus-DP工业现场总线的I/O模块的研发,使得流水线设备的任意组合得以实现,而基于开放式编程平台的程序架构及ProfiBus-DP的专用通讯协议的定制,使得软件修改相对容易,更易于满足实验系统要根据教学任务进行调整的需求。整体上可划分为物流仓储系统和生产工程系统。

2.1物流仓储系统

硬件以自动化立体库为中心,配置多种周边输送设备,包括辊筒式输送线、倍速链输送线、皮带线及平移机等,还配备有AGV小车,电子标签货架,终端手持,自动标签机等设备,并且模拟实际企业物流中心的布局特点和作业流程。软件包括仓库信息管理系统(WMS)和输送设备控制系统(WCS)。WMS用于实现管理自动化仓库中心的库存物料,管理出库、入库、盘点、拣选、补货等任务的生成、执行和结束,管理有关的查询及报表等。WCS用于处理来自WMS和自动化设备的信息,调度并控制自动化设备的动作,并提供设备运行的监控界面给操作人员。

2.2生产工程系统

硬件以装配流水线为中心,各工位配置一体机,摄像头,RFID(射频识别)读卡器,光传感器,电子卡尺,电子千分尺等,模拟小型企业的组装车间;此外还配有小型数控机加单元和信息处理单元(配有12台PC),分别模拟企业的制造车间和信息中心。软件包括MES(制造执行系统),达宝易工业工程软件,Witness生产与服务运作仿真系统,flexsim仿真系统等。基于现场总线技术的MES系统通过电子看板,RFID卡,传感器,测量仪等设备采集实验过程中的生产数据(如合格数,加工总数等),学生可根据采集数据进行在线质量监控,生产计划调整等实验。

3工业工程实验平台的建设

3.1工业工程综合实验平台的构建

集成生产物流设备、柔性制造系统、生产信息管理软件、实验信息采集与分析工具等[7],考虑面向现代大制造、全过程[8],构建一个融合工业工程与物流工程、兼顾基础IE与现代IE、为学生提供体验供应链流程的综合实验平台。实验平台结构图如图2,该平台配置有三个模块。

(1)基础知识技能模块

该模块是整个实验平台的基础模块,为工业工程及分支提供普遍适用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技术与方法。学生自主选择实验对象(提供两类工艺不同的产品),延续经典的工艺程序分析、动作研究、工时评价、秒表测时、环境照明、环境噪声、劳动强度等实验,培养其基本的IE知识和技能,为下一实验模块奠定基础。

(2)生产运行模块

该模块是实验平台的核心模块,既巩固第一模块的知识技能,又为下一模块做必要的准备。搭建接近生产制造企业的物理环境,模拟企业从订单、采购、生产计划、现场加工、检验、直到成品入库整个生产运行过程,尽量再现生产中各个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让学生通过体验供应链流程来联系和应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增强对工业工程综合知识的理解。该模块开设了ERP软件熟悉、物料需求计划、生产线平衡、生产线混流装配、MES应用、在线质量追踪、仓储与分拣、牛鞭效应等综合性实验。

(3)数据分析研究模块

经过前两个实验模块的锻炼,学生增强了对生产系统实际运行的理解,也应具有一定的应用IE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此时,学生采用上一模块的实验数据进行生产物流追溯、过程能力分析、流水线仿真实验,同时配以案例实践活动,进行精益改善降低成本沙盘模拟,优化库存、仿真建模优化设计生产物流设施和决策分析等综合实践活动。

3.2实验平台的特色

(1)创新性

实验平台以培养学生应用系统论的方法综合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IE素质为目标,有效融合工业工程与物流工程,兼顾基础IE与现代IE,涉及多学科的专业技术,不过分强调学科化而割裂工程本身[9],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2)开放性

实验平台选用的基于PC和DSP运动器的开放性硬件平台,硬件可拓展,软件提供完善接口;且软件采用模块化及面向对象的设计方法,源代码开放,学生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重新设计开发控制软件。

(3)先进性

实验平台使用了主流的运动控制技术、交流伺服技术、现场总线等技术,与同类设备相比具有一定的先进性。

(4)实践性

单元设备具有较好的拆装方便性,允许学生对某些设备进行拆装、更改,且实验平台强调学生参与的主动性,打破以往被动学习的局面[10],实验过程为学生与平台系统的信息交换过程,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与实践性。

第2篇

关键词:物流信息管理 教学内容 教学设计 教学实施

物流信息管理是现代物流运作管理的重要基础,它是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教师与学生都应当正确认识到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开发信息资源,是提高现代物流组织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培养物流企业及物流组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掌握了本门课程的重难知识点,可以使学生走出校门之后快速适应现代社会物流企业的运作和发展,提升自己在工作中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教师来讲,物流信息管理是一门理论、实践、技术、操作、过程、信息传递等知识兼具的课程,如何设计教学思路,如何更好的在课堂上向学生传递相关知识,培养学生对信息传递、信息作用的理解和信息技术的应用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1 有关课程设计思路

①对于这种走在知识技术前沿的课程,我们可以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单元)为中心来组织课程内容,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来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并发展相关能力。②以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角色扮演、案例教学等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手-脑-心”全方位的学习。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借助一些简单的“传话”游戏来让学生体会信息准确传递的重要作用。③把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融入到课堂,注重现代教学资源建设和使用。比如,多媒体的应用,现代教具的应用。对于一些实训条件较好的院校,可以在授课时借助POS机、条码打印机、手持终端、物流软件等进行实地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兴趣,同时可以改善教学效果。④合理组织课程内容,保证学生在校学习内容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现在的学生不会认真学习对自己今后来说没有帮助的知识,所以我们要以企业物流运作为基础,以物流人员的工作过程为导向,合理编排学生的学习单元和学习任务。⑤在完成一定阶段的教学任务后,可以带领学生去相关企业进行认识实习,进一步深化“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形成“企业参观实习+理论教学+校内虚拟实训+实际操作”的教学过程,打造“实践-认识-再实践”的学习过程,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能力。

2 教学内容设计

2.1 课程内容 单元一 物流信息管理概述;单元二 物流信息系统技术基础;单元三 物流信息系统实用技术;单元四 物流信息系统开发;单元五 物流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单元六 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分析;单元七 物流信息系统的运行与安全管理。

2.2 学习单元设计

3 教学实施建议

3.1 教学建议 ①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②课堂教学中,要适当引入案例(具有典型作用的、较新的)或情境(可以是实际场地,也可以是虚拟的)以帮助学生学习、分析和运用。③强化学生在其他课程中对物流信息的认识(物流信息的使用贯穿于物流管理专业的诸多课程)。④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采用电子课件和物流现场的教学视频,把抽象的信息管理具体化,更加便于学生的理解和学习。⑤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开展“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⑥充分利用学校现在资源,如图书馆,校园网、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开展一体化教学,方便了学生自学。⑦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实习软件,随着模拟软件的使用,使学生了解不同物流企业的职能及活动流程,今后在企业中工作能更快的适应。

3.2 考核评价建议 考核的具体方法:一是以成绩评定为主。成绩评定由平时成绩、理论考核成绩和实训考核成绩综合后按百分制进行评定。二是以赛代考或以实操代考。“赛”主要是指评估学生在校期间参加校内外的职业技能比赛所取得的成绩,“实操”主要是指学生实际操作计算机、物流设施设备、现代化工具的基本能力。

4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为了使《物流信息管理》这门课程的教学紧随经济、科技、物流动态的发展而调整,教师也应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开发多种课程资源,利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使学生更好的掌握该门课程的知识和相关物流技能。

①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多媒体课件,课件一定不是照搬教材,文字叙述,而应当包括丰富的内容,开拓学生的思维,集声音、动画、影像于一体,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创造性。②构建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模式,充分利用本行业的企业资源,让学生置身于真实情景中进行学习,满足学生参观、实训和毕业实习的需要,教师在学生参与的过程中要注意不断改革教学内容,关注学生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发展。③积极利用实训室、微机室、图书馆、各大网站等资源,使教学方式从单一的课堂变为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使教学内容随工作过程及学生学习的逻辑顺序而调整。

参考文献:

[1]易灿,黎明,旷健玲,李炫林.高职院校物流信息管理课程模块化教学研究[J].网络财富,2010年8月.

[2]宣玲玲,刘欲晓.高职《物流信息技术》课程项目化教学实施效果分析[J].新疆职业教育研究,2012年6月.

[3]黎晗.高职物流信息管理实务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0年11月.

[4]高丽娜.基于工作工程的物流信息管理模拟实训课程的开发[J].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年9月.

[5]梁雯,陈来,汪传雷,刘宏伟.《物流信息管理》课程实践与探索[J].宿州学院学报,2010年4月.

[6]章文燕.物流信息管理课程设计[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1年5月.

第3篇

Abstract: The paper firstly analyzes the teaching status and content of logistics system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secondly studies teaching methods in terms of project teaching, case teaching, experimental teaching, experience teaching and systematic teaching, finally puts forward the steps design of course teaching and related content.

关键词: 物流;建模仿真;教学方式;实践教学

Key words: logistics;modeling and simulation;teaching methods;practical teaching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3-0258-03

0 引言

《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是一门面向物流工程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学习的课程。可用的参考教材有彭杨的著作[1]。

该课程的开展要求学生对物流学、数学、运筹学、统计学和计算机编程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难易程度的把握,重在教学物流系统建模和仿真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及相关辅助软件工具的运用。物流系统正朝着自动化、信息化、集成化的方向快速发展,教学内容需跟随时展的实情,提高学生对现实物流系统的认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物流建模和仿真的一般原理方法和技能,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对物流系统运作规律和特征进行建模和仿真,了解物流系统各种业务流程的仿真方法和技术,熟悉使用物流仿真的专业软件,能够对一些实际的物流系统进行建模和仿真,并进行综合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提高学生的理论研究水平和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综合能力较强的物流工程的专业人才。

1 教学现状

国内一批学者对物流教学展开了系列探讨[2-4],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的应用性、综合性较强,掌握本课程的学习,需要事先了解其它的一些学科知识,这包括:系统工程、高等数学、概率统计、运筹学、统计学、计算机编程、数据库、现代物流等课程知识。建模与仿真的复杂性使得过硬的计算机相关知识成为学好这门课的必要条件。Matlab、C/C++、Exe、Flexsim、Automod、Arena等相关软件的熟练运用,也是学好这门课程的基础和前提。由于相关基础课程课时的有限性与知识内容大容量之间的冲突,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是蜻蜓点水式—杂而不深入,使得结合计算机技术进行建模仿真的教学内容有一定的难度。

我们需要借助管理学以及现代企业和物流的发展脉络来学习和运用这门学科知识。比如在建立一个模型时,我们需要先了解实际的企业状况,分析可能存在的问题,再针对问题建立数学模型,综合利用计算机技术和数学理论进行求解和优化,然后对实际物流业务流程进行可视化分析,建立仿真模型。此过程要求学生了解物流业务的各个流程和存在的瓶颈问题,具备良好的数学抽象建模的思维,掌握计算机编程和物流专业软件。这都给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物流作为新兴行业,新的技术、新的概念、新的方法层出不穷。要学好这门课程,学生就要关注前沿科技,把握最新的物流研究动向。目前的教学中关于理论方面的教授比较详细,但是关于仿真和实践,由于课时和实践条件的限制,以及学生自学能力的欠缺,要做到理论与实践有效地相结合,确实是有一定难度。即使有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对于物流实际业务的忽略也使得实践只能是局限于课本之上的实践。系统思想的不成熟,问题解决捉襟见肘,顾此失彼,无法协调系统内部的平衡性,更没有长远的眼光。所以在安排理论与实践的教学部分时,两者所占用的时间比例要恰当,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借助计算机仿真的三维可视效果培养学生的兴趣,是一个比较好的切

入点。

2 教学内容

《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可作为经济管理、物流管理、物流工程、工业工程、系统工程、自动化等专业的本科生教材,是高等院校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必修的一门课程。该课程的开展要求教学与自主实践相结合,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理论知识基础和丰富实践经验的物流人才,使其能进行物流规划、管理、组织、指挥、决策以及在物流企业及企业物流部门从事生产与经营管理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以适应中国物流行业的发展需求。

本课程教学内容包括了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的一般概念、理论、方法和流程,重点探讨离散事件系统仿真的一般理论基础;特别介绍了一些计算机仿真软件(物流仿真软件Flexsim等),及其在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方面的应用。当研究的物流系统不是十分复杂,或经过简化降低了系统复杂程度时,我们可以利用数学方法,如线性代数、微积分、运筹学、计算数学等方法去建模和分析问题。但在实际研究中,随着物流理论和应用实践的不断深入,所提出的问题日益复杂,非确定因素、不可知因素、模糊因素众多,因果关系复杂,单独应用数学方法就难以进行描述或很难求解,甚至有时无法求解,借助计算机仿真技术来辅助解决问题是势在必行的。因此,培养学生对物流系统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也是十分必要的。

3 教学模式探究

3.1 项目教学 项目教学方法是以实践为导向、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5]。它从专业的实际需要出发选择具有实际背景的项目为教学内容,在老师指导下,经由师生共同实施这一项目,来完成教学活动。比如,在物流仿真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把同学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业务和流程来进行仿真和软件(Flexsim)学习。如此,通过小组的讨论和规划,就能得到更加合理、全面的仿真方案。因为要解决实际问题,仿真时需要考虑许多事项。比如,做自动化仓库的仿真要考虑到公司从事什么业务,需要什么样的布局,货物到达的方式以及货物在货架上的摆放要求等一系列的实际问题,来进行仿真的安排,强化物流建模和仿真的实践教学[6]。这样才能达到仿真的目的——检验或者为决策提供依据。

项目教学方法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项目要求进行资料收集、选择、整理,通过小组成员的共同研究分析,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完成项目任务。我们还可以通过让多个小组参与同一个目标项目的仿真,使学生在紧张的竞争中得到提升和锻炼。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还能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3.2 案例教学法 教学过程中要大量运用案例教学[7],以使学生对教学内容充分理解,能够在不同的场景中合理运用知识,达到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的目的。案例有背景、有条件,能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化。案例教学能让学生感知到知识应用的真实性。单个案例虽然不能全面、多角度地对理论知识进行透彻的剖析,但是比起纯粹的理论教学能让学生更清晰地掌握并准确运用所学习的内容,因此更具有使用价值。用于教学的案例,即使不能涵盖所有的知识点,也要有其主要的理论知识点。案例要有深度,有拓展的空间,最好是当下时新的物流企业案例或企业的物流案例。案例的难度应根据它所运用的理论的难度系数来

确定。

案例教学要以探究为主,以展示为辅。通过老师对案例的展示和分析,由学生分组讨论探究理论的应用方法和技巧。老师引导学生去思考案例的可能性、创新性。这样有利于对后续理论知识的引出和学习。案例教学是一种互动的教学方式,既需要老师的讲解,也要求学生的配合。学生对案例的理解、消化和联想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经过缜密地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便能得到综合能力上的升华。而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求解需要老师的引导,因此,双向互动的教学形式对老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3 创新性教学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当前教育的一个重点。物流涉及了工科、理科、文科等众多学科,综合了各行各业的知识系统,所以其创新性也显得举足轻重。问题的分析有定量和定性之分,定量的比较更有说服力,但是也不能忽视定性分析的优点。物流建模不仅借助了定量分析也大量借助了定性分析的方式。在海量的数据面前,定量分析显得繁琐,虽然现有的数据分析软件可以解决这一难题,但是有时若能适当运用定性分析,便可以使得问题简明化。

例如:物流系统建模让学生觉得枯燥且难以理解,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别的学科中相似问题的解决方法,以达到触类旁通的教学目标。也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解决相同的问题,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力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老师在上课时要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思考。以学生提问的方式进行教学,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避免讲授一些重复的知识点,又能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所要学的内容。教学过程中要多倾听学生的想法,要有目的性的讲学,而不是一味的单方面传授。

3.4 经验教学 教师自身经验是教学的一大宝藏。具备一定的社会阅历和相关的工作经验的教师可以指导教学方向和教学问题的研讨方向,指明理论学习所需要掌握的知识和实际应用中应具备的技能。大部分学生接触物流企业生产运作的机会少,老师的经验就显得很有价值。因此,在平常的教学中,老师应加强对学生实战经验的传授,而不仅仅只是知识的灌输。此外,还可以邀请高年级的优秀学生来做一个关于本门课学习心得体会的报告,或者学习方面的交流活动。这种学生之间的互动更有影响力,而且可以增加学生与高年级学生之间的联系。学生看到本门课程对于后续课程学习的重要性,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

3.5 系统化教学 系统化教学重点在于做好课程内容的取舍及编排、教材建设和多媒体课件等工作。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辩论式教学、实践教学、启发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确保对不同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教学和学习的相互促进,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同时,针对单独的知识点采取模块化建设,确保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精简性,创建宽松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 教学流程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分为以下四步进行:整体认知、理论学习、实践操作和能力培养。

4.1 整体认知 整体认知是通过目录和老师的讲述给学生一个大概的知识轮廓,让其明白主要知识点、相关基础知识背景,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课程有一个大体的了解。通过老师的讲述,学生应该能够明白课程性质、相关基础知识背景,明确课程目标和意义,理清主要知识点,了解前沿理论研究及其实践应用状况等。讲解过程中指明国内外的物流现状和差距,并根据我国物流发展趋势为学生学习引导好方向,奠定课程的背景知识基础。首次课时,应该介绍学期的整体安排,便于学生合理安排学习计划;推荐一些课外阅读资料和相关教辅书籍,便于学生进行课外自学,加强知识理解,提高学习效率。

4.2 理论学习 理论学习是课程开展的重点也是难点,因此占用了课程教学的大部分课时。作为物流工程专业的学生,工科和理科方面的知识相对薄弱,而本课程教学又需要借助计算机、高数、统计和运筹学等相关知识来辅助,这给课程的有效进行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因此理论学习的目标就是充分运用案例学习法、自学引导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物流建模与仿真的理论。案例教学在建模的学习过程中能够得到充分的应用。例如,在学习排队论时,我们完全可以联系实际生活,引用一些生活中的事例,如在食堂排队买饭、到自助取款机排队取钱等。而自学引导法则贯穿整个学期的始终,因为相关的知识需要学生自己课外补充,老师只能引导而不能面面俱到。但需要注意的是,学生自学能力不尽相同,既要充分发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又不能给学生太大的学习压力。只有这样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4.3 实践操作 实践操作是一种重要且十分有效的学习手段。物流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平衡性人才。实践操作不仅能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能让其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引起学生主动思考,让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升华。这门课程有关仿真和相关物流软件的学习需要学生自己操作,老师课堂上做的只是对学生实践操作的指导和点评。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我们可以在学习建模和仿真的过程中将实践操作和自学辅导法结合起来,比如课后按小组分配任务,布置一些实践操作项目,然后在后续课程中进行点评和检验。

4.4 能力培养 能力培养是学习的最终目的。通过课程的学习,不仅是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扩展,更重要的是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通过项目教学法培养竞争意识、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通过案例教学培养交流能力和主动思考能力;通过实践教学法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还有自学辅助教学法对学生的自学能力的提升等都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5 结论

《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是物流工程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课程,该课程的边缘性和结合性十分强。物流工程专业学生学习该课程有一定的难度。这门课程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大量的基础知识,还需要学生有分析、思考和自学的能力,这对学生和老师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流程设计等角度展开论述,以期达到理论教学和实际操作的结合,为物流行业培养理论研究和实践技术操作相结合的新型平衡性物流人才。

参考文献:

[1]彭杨,吴承建.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05月第一版.

[2]王东生.本科物流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管理观察,2008.

[3]黄思杰.高校物流专业教学现状及教学改革分析[J].魅力中国,2010.

[4]曹明兰,刘恒.物流教学改革探析[J].科技视界,2012.

[5]王金妍,李国龙.项目教学法在物流教学中的应用[J].商业经济,2009.

第4篇

一我国物流管理本科专业沿革及其培养目标

(一)我国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的发展历程及其基本情况

我国最早的物流教育起源于1930年在上海交通大学管理系开办的材料管理专业[1]。1993年以前,我国还没有以“物流”命名的物流专业,只有部分属传统物流概念的物流类专业,如仓储运输管理、铁路运输、交通运输管理工程、包装工程等相关概念的物资管理专业。1993~1997年,现代物流教育开始起步。1993年根据当年国家教委新修订的大学本科专业目录,将“仓储、运输管理”等专业改为“物流管理”专业,由北京物资学院、北京工商大学首先招收物流管理专业本科生随后北京科技大学开设物流工程专业。继而北京交通大学、郑州工程学院、华中科技大学等开办物流管理专业或专业方向,培养本科、硕士或博士生。1998年教育部大规模修订高校本科专业目录,根据高等学校拓宽专业面的要求,将新设立5年的“物流管理”专业取消,并入“市场营销”专业,专业调整大大抑制了物流教育的发展[2]。

直到2001年中国入世,随着经济全球化,物流业作为新型服务业,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企业以及国外发达国家投资者引起了广泛关注。2001年8月,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召集下,教育部恢复了“物流管理”专业,并于当年批准物流管理专业作为目录外专业开始招生。2002年教育部正式批准北方交通大学等7所高校招收物流管理专业本科生,2003年增加到47所。2001~2010年全国开设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的大学数及近年该专业的招生毕业情况(见表1、表2)[3,4]。

(二)我国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及学科特点

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以管理学科为理论基础,经济、管理、工学学科相互渗透,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和文化修养,具有较好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坚实的外语、数学、计算机基础,扎实的经济、管理、信息、系统科学及相关学科理论基础,熟悉物流管理相关法规,掌握系统的供应链及物流管理理论知识,能够从事物流系统优化、物流业务运作的复合型物流管理人才。物流管理专业的主干学科是工商管理和管理科学与工程,相关学科为经济学、管理学、交通运输等,其学科理论基础为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统计学、运筹学、计算机科学和信息科学等。

二经管类物流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应具备的核心专业能力

构建以经济管理为学科背景的物流管理本科专业人才(以下简称为“物流人才”)培养体系,需要明确所培养的学生应具备的核心专业能力要求。本文根据目前经济全球化的态势和当今企业和市场的实际需求,提出物流人才应具备的核心专业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现代物流运作能力。根据物流的功能要素,物流人才应熟悉掌握采购、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等主要物流业务环节,了解现代物流设备的性能及控制方法,并能进行实际操作,这是最基本的能力要求。

(2)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能力。作为物流人才,必须初步具备企业物流系统改造与再设计能力,具备区域物流园区(中心)规划与设计能力,并具备一定的物流信息系统开发与设计及物流系统综合评价能力等。

(3)物流项目组织及管理能力。对于中小型的物流项目能够对其进行组织与管理,对遇到的问题能够给出解决的途径和方案。所以物流人才不仅要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还应具备较强的人际沟通协调能力与技巧[5]。

(4)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在计算机技术与网络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已成为现代物流的发展的核心支撑平台。因此,现代物流人才不仅要全面熟悉物流的主要信息技术,也应具备一定的数据挖掘与物流系统优化决策能力[5]。

(5)国际物流运作能力。随着全球制造链和供应链管理的兴起,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经济交流越来越频繁,国家之间、洲际之间的原材料与产品的流通越来越发达,国际贸易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国际物流市场。因此,现代物流人才不仅要了解进出口贸易专业技能,也应具备如保税仓库经营、商品检验等国际物流技能,并熟悉各国有关的通关制度和法律、法规及各国的物流环境。此外,现代物流人才应掌握企业物流成本的构成、预算、核算和控制,对企业外部的各种物流费用要能够判断其合理性,并能够对有限资金进行优化配置。

总之,在基本能力结构上,应具备一定的获取知识的能力、一定的应用知识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在专业知识要求上,应具备一定的工具性知识、一定的人文社科知识、一定的自科知识及扎实的经济管理学科、统计运筹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基础知识,系统掌握供应链及物流管理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熟悉供应链物流系统规划、物流业务运作及组织管理,掌握从事物流系统优化、物流业务运作及物流管理的基本技能与方法,熟悉经济建设和企业管理的相关政策和法规,掌握国内外物流发展状况及趋势,了解国内外制造企业、流通企业和物流企业的基本物流运作模式。

三经管类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分析

(一)目前我国物流管理专业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尚存在的问题

(1)课程体系缺乏系统性。在整个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安排上,有些学校借用其他院校的培养方案,在其基础上根据本校的办学特色进行适当修改;有些学校为应付专业申报,不顾实际需要勉强将一些课程凑合在一起,在没有专业教师的情况下不顾课程整体性任意增删课程,没有严谨的分析和论证。

(2)教学内容缺乏实用性。物流管理人才必须具有一定的技能。我国的物流教育现在比较注重传授理论知识,而学生实用技能的培养显得较为薄弱。未来物流人才必须要突出综合素质,具体体现就是要让学生掌握物流管理的实用性技能;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操作能力,以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3)专业学科缺乏引导性。引导型学科可作为物流管理专业的必修课,师资尽量由长期从事物流管理、运输业等具有丰富经验的高级技术人员来担任。通过引导型学科的学习可以提早的告诉学生学习的方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对本专业的理解。

(4)物流教育缺乏数量性。在现代物流管理中,特别是随着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展,管理信息系统的运用使物流活动同数量化分析方法结合得十分紧密,物流业务管理和综合评价都离不开数据分析,物流管理系统也是建立在极其准确的数据基础之上的。因此,未来的物流教育要强化定量分析,加强学生数理知识的培养[6]。

(二)经管类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经管类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大体分成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及大类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课程四大块。其中,公共基础课程主要包括理论、思想品德、外语、体育、军事训练及计算机基础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等课程;学科及大类基础课程包括数学、经济学、管理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流学、供应链管理等;专业核心课程包括物流系统分析、仓储运输管理、物流信息管理、国际物流、物流工程、物流经济学等课程;专业课程,主要体现该专业的优势和特色,具体包括物流战略与管理、物流系统论、物流网络规划、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采购管理、运输管理、集装箱与多式联运、运输经济地理、库存控制与仓储管理、企业物流管理、物流成本管理、配送中心规划与管理、第三方物流管理等。在实践教学上,物流管理专业包括实践教学课程、实践环节或实践性教学活动,如认识实习、专业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建议各高校选开物流管理综合模拟、物流管理课程设计、供应链管理系统、ERP系统模拟实验、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等。

四经管类物流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思

从目前企业对物流专业人才需求情况来看,有绝大部分企业认为目前物流专业的毕业生理论基础扎实,但实际操作能力较差。学生对专业知识重要性的认识与企业的需要既有相同点同时又有较大的偏差。如学生认为装卸和包装的相关知识不重要,而这些操作恰好是配送、仓储与存储及采购等的重要环节与基础,企业也比较注重这一物流环节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企业对于制约物流发展的主要因素也有不同的看法,认为“物流信息化和标准化程度不高是物流发展瓶颈”的比例相对较高,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企业对相关物流人才的需求。基于此,本文对经管类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提出如下构思。

第一,将“物流管理”专业向“物流管理+物流工程”方向延伸。即重视物流过程的实现技术与装备,包括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加工、配送、仓储,定位,检测,企业信息化及其信息处理等实用技术。

第二,从重视“物流”到重视“物流+采购”。即重视基于物流和采购的集成技术和成套技术,包括基于采购的集成化设计技术,仿真设计与装配技术,过程控制技术与方法,采购信息平台与共享技术等。

第5篇

 

随着我国物流业的快速发展,物流人才需求的层次性特征日趋明显,因而迫切需要专业的物流人才。根据有关物流人才需求的调研报告显示,根据工作性质和工作层次的不同,市场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可分为四种类型:理论研究型、管理决策型、管理应用型和实际操作型[1]。

 

1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框架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能力培养应当主要包含三个方面:基础能力、实践能力和专业素质的培养。其中基础能力是指学生在本科教育中对于物流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实践能力是指学生对物流相关设备及系统的规划、设计、操作、开发等实际能力;专业素质是指学生能够根据所掌握物流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因此,物流管理的本科教育模式是一种以学习和实践相结合为基础,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系统结构。根据调研及分析,设计了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框架,如图1所示。

 

1.1 基础能力的培养

 

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基本可以分为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选修课程[2]。物流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的课程学习分为四个阶段:第一年学习基础课程,主要包括:语言、自然科学与数学基础、社会科学基础、工程类基础等课程;第二年学习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包括:管理与经济、市场商务类、计算机应用类等课程;第三年主要学习专业必修课程,主要包括:供应链管理、运作管理、物流系统工程、国际物流、采购管理、物流战略管理、物流运输组织管理、仓储与配送管理等;第四年主要学习专业选修课程,包括物流经济地理、物流设施与设备、质量管理、电子商务、物流中心规划与管理、物流方案设计与应用、物流金融、绿色物流等。

 

1.2 实践能力的培养

 

理论学习要与实践相结合,以免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学生还要参与实践环节的教学。第一学年,有基础课程的课程实验;第二学年,有专业基础课程的课程设计、实验及认识实习,包括:物流信息系统课程设计、供应链系统模拟实验等;第三、四学年,有专业课程的课程设计和实验,包括:物流系统仿真课程设计、ERP系统模拟实验等,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实践活动和科技竞赛,主要包括:社会实践、生产实习、毕业设计、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以及相关学科竞赛等。参加科技竞赛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技能熟练度,激发创新能力。

 

1.3 专业素质的培养

 

物流管理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还应注重学习相关交叉学科的知识[3]。物流学科的课程设置要体现跨学科的特点,相关的交叉学科有:经济学、信息科学、管理学、系统科学等。在专业课程中设置具有行业特色、符合学校背景的一些“特殊”课程,如港口物流、冷链物流、农产品物流等。专业实践环节包括:认识实习、数据库和计算机应用、物流信息系统课程设计、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实训、生产实习等,通过专业实践训练,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锻炼综合能力,提高专业素质。

 

2 完善人才培养的措施建议

 

2.1 合理设置课程体系

 

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应以满足行业人才需要和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为目的来构建,要根据物流管理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的主要结构来设置相应的课程。在教材的选用方面,要尽可能选择那些专业性强,具有实践应用性的教材。

 

2.2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管理

 

把实践教学贯穿到学生整个本科阶段的学习过程,课堂上分析讨论来自于企业的真实案例,让学生学习企业经营思维,巩固专业知识,激发想象力;安排校外实习时,组织学生到有关物流企业、商业连锁企业的配送中心等进行参观、访谈或短期实习,让学生对物流管理有直观认识,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

 

2.3 激发学生兴趣,提升教学效果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要符合物流管理的学科特色和学生特点,从而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提高素质的角度,去进行教学改革。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目标,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如启发式、参与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掌握必要的课外知识,培养综合型物流人才。

 

3 结语

 

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要符合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具有卓越能力的物流管理人才可以从基础能力、实践能力和专业素质三个方面进行培养,通过合理设置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激发学生对该专业的学习兴趣,改革教学方式手段、提升教学效果,从而进一步完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

第6篇

关键词:物流仿真;课程教学;物流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0 引 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物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对人才的需求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显得更为迫切。目前国内有200多所高校开设了物流管理相关的专业,近年来也培养了大量的物流专业人才满足市场需求。但是由于物流管理专业开设的历史较短,缺乏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因此大量的物流管理教学依然处于不断探索的阶段。

物流管理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性均较强的专业核心课程,对学生专业知识体系的建立具有重要的框架性作用。在教学过程中首先需要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其次是将理论能够与实际问题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增强对专业的价值与意义的认同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两方面并重,在理性和感性层面加强学生对物流知识的认识,并能直观地感受到物流系统运行的实际情况,避免空洞的理论讲授使学生感觉过于抽象,难以产生学习的动力[1]。因此在物流管理课程教学中不仅需要知道教什么,更应该掌握如何教的方法,实现从感性认识向着理性分析的层面逐渐深入。一般来说,为了能够更好地实现理论联系实际教学,传统做法为带学生进行认识实习,到周边相关企业去参观并了解物流的设施设备、合理布局等方面的内容,但是受制于学时数、成本、组织难度等方面的考量,这种现场教学方式难以大面积的开展。

为了缓解这一需求和实际困难之间的矛盾,本文尝试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先进成果,将物流系统的运行过程以及实际运行的状态以动态三维可视化的方式向学生展示,并可由学生自己动手参与,通过自行动手调整设备以及参数,观察和研究其中所发生的变化,从而更好地理解物流系统优化的含义以及方法,这对于讲授物流系统组成以及系统优化均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将灌输式学习向着探讨式与研究式学习的方向发展。这一方法在笔者的课堂教学中嵌入,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值得在物流管理课程教学中推广与应用。

1 仿真理论与工具分析

仿真理论认为,通过对现实环境的模拟,能够在可控的条件下抽取主要影响系统的要素,使其在接近实境条件下展现系统的功能。仿真最初是从流程仿真开始,逐渐进入二维仿真、三维仿真以及更为接近实境的体感仿真。这一演化过程可以让教学、培训等工作更易于组织,实现成本也更低。例如在美国对伊拉克的沙漠风暴作战中,美国士兵基本上是未曾经历过任何实战的新手,但是却轻易地战胜了伊拉克的有着丰富实战经验的精锐部队。这一战争结果并不意外,因为美军士兵已经在本土进行过多次沙漠作战的仿真演练,而美军认为,这一场实战并不比仿真演习中的场景更困难[2]。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仿真系统的价值和重要性。

随着当代越来越多的系统操作都是通过计算机进行的,操作者也只能通过计算机屏幕上的反馈得知真实系统的运行状况。那么如果仿真系统足够逼真,操作者在采用仿真训练和真实训练并没有太大的不同,但是其成本和效率将发生较大变化,训练者可以轻易地调整一些现实中无法便捷调整的参数,并观察和体验其结果的不同,因此仿真这一方法成为系统开发与人员技能培训等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其价值表现得也越来越明显。

物流仿真作为一个新兴仿真领域,与工业仿真一样得到了较多的关注,当前市场上能够见到的仿真软件主要有以下几类:

(1)流程性系统动力学仿真

这一类工具主要研究系统中的存量与流量的因果关系,其建模过程较为抽象,主要可用于物流系统中库存量决策等问题。

(2)二维平面仿真

此类工具将上一类仿真模型中的流程转化为了二维实体对象,通过设定对象之间的连接逻辑以及对象属性,建立了一个实体物流系统的映射关系,并通过加速系统的运行时间,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对系统进行仿真模拟,并得到系统分析结果。

(3)三维仿真系统

这是当前业界的热点,这一类仿真软件基于第二类软件基础上进行实体对象的三维模块化,并将物流系统中的各项作业流程采用实时动画的形式加以展现,能够以较为直观的方式展现物流系统的运行,分析其运行结果。

(4)体感仿真

这是下一代的仿真技术的发展方向。体感技术以及虚拟现实技术的不断发展,已经形成了大量可以真实“感触”的虚拟实体,而不是在计算机前用鼠标进行的操作,实验者可以利用体感手套以及VR眼镜操作虚拟环境中的设备与对象,并身临其境地感受到系统的各种状态。这需要软件与硬件系统的整合,当前硬件平台已经较为成熟,而软件方面尚且欠缺,系统的整合仍需要经历一个发展的阶段。但不可否认,这将是未来最有前景的一种仿真形式。

2 物流管理仿真软件选择的基本原则

在物流管理课程教学中引入仿真系统,既需要考虑技术的先进性,同时也要考虑到易用性、成本、适用面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为此,经过笔者的实际教学经验总结得出,在软件选择上应把握如下四个方面的原则:

(1)易学易用性

这是一个必要的条件,如果软件复杂度很高,学习起来将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以及需要较多的编程和其他背景知识的话,会带来较高的技术门槛,将仿真教学变成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是尤其需要注意的地方,如果从一开始学生就无法对其产生兴趣的话,即便后期能够产生更好的效果,也只是一种空谈而已。因此需要仿真系统强化人机界面,采取搭积木的方式将所需要的对象“拖拽”到工作空间中,并直观地在各个对象间建立逻辑关系,这样的系统才能够使学生迅速入门。

(2)模块标准化

在物流系统中同一类设备往往有各种不同的型号。但是在仿真过程中不需要如此多的不同设备,而只需要将设备的共性部分加以呈现,对主要的功能输出加以描述。例如在实际中叉车有内燃机式和电瓶式之分,每一类下又有更多的指标参数。但是在仿真中并不关注这些差异,而只关注叉车的行驶速度、抬升高度、最大载重负荷等与性能相关的参数,这样就能够有更好的大局观视角,将精力集中于系统的仿真,而不是设备。

(3)接口开放性

仿真系统需要能够适用于多种不同的实际环境,例如在设备的三维模型中或者物流设施的平面布置中,三维仿真系统可能并不擅长于具体设备的建模或者平面布局,但是可以方便地从外部系统中导入AUTOCAD、3DMAX等专门化软件所形成的布局或者对象,便于协作与共享。

(4)可控制性

在仿真系统中,可对于任意实体对象有更多的参数控制,可根据自己的需求任意修改其中的一部分参数,这可以满足一些高端用户对仿真系统的要求,具有更强的仿真能力。

3 物流管理课程仿真教学应用阶段

在物流课程中引入仿真,可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1)三维实体设备的仿真

在物流课程中讲授不同物流设备及其应用,传统上介绍设备的功能、参数,以及图片视频等,但是学生并无对设备的直观印象。运输车辆这些常见设备还能够从日常生活中感知得到,但是对于AGV、ASRS等平时看不到的设备,则缺乏一个清晰的认识。通过三维矢量建模,将设备的三维模型根据实体尺寸进行再现,学生可以通过在计算机上用鼠标查看设备的各个不同细节,对其尺寸、部件功能等都能有更清晰的认识,同时矢量模型还可以支持无损缩放,因此,可将设备的细节进行放大,进行详细的介绍和描述。这使学生在了解设备的时候有了更多的可参与性,效果较好。

(2)物流设备在系统中作用分析

物流系统中的设备需要通过链接来形成一个整体需要说明设备在物流系统中的作用,那么需要将设备嵌入在一个真实的场景中,让其工作,表现出设备的功能特征。例如,在一个典型的物流仓库中,由货架、叉车等设备组成了一个仓储系统,那么在给定了输入输出接口的时候,货物的流动构成系统的主要功能,因此可以通过建模将此过程描述出来,如何接货、叉车设备如何实现托盘上架、如何出货等过程均可实现三维动画方式表达,使学生能够了解设备在系统中的作用。

(3)模块化仿真系统运行与优化

作为物流管理,更多地是需要学生在了解系统作用的前提下进行如何才能更好地实现管理这一目标,所谓管理,即在资源受限的条件下实现系统效率的最大化,避免闲置、浪费以及资源配置不足等不经济现象。例如在上一步完成的条件下,对系统中货物的到达进行描述,可以给定一个真实的货物到达时间数量表,或者按照一定的概率分布给定货物到达,在系统中给出货架的存放最大容量,叉车设备的作业时间等参数,那么通过让系统在计算机中快速运行,并得出系统的使用率,使学生对系统瓶颈、优化等概念有更深入的理解。例如,在暂存区货物出现了大量的堆积,而货架利用率尚且不足,叉车却是满负荷工作,此时,学生便易于找到系统的瓶颈,并且尝试着提出采取什么样的方案才能够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这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了更强地参与和动手的积极性。

(4)模块整合,综合研究

将各个独立的物流系统模块进行整合,从而掌握更为复杂的大系统运行的仿真模拟,对物流有更为成熟的大系统观。物流课程的讲授一般是从系统的七大功能要素展开的,并最终要对其各个功能模块有综合性、整体性的认识,因此,给出各个子系统的接口,并将子系统定义为若干个子模块,这样可以方便地形成一个可运行的大系统,分析各个子系统模块之间的关系,并实现物流效率的提升。在教学过程中加入了这些仿真的手段,使学生能够实现“做中学”,使其产生学习的动力和兴趣,极大地提高了教学的效果。

4 结 论

通过在物流管理教学过程中引入仿真软件Flexsim,极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布置实际问题的形式,鼓励学生主动地寻找问题答案,学生能够在课后自觉地进行学习和研究,并开始对优化的概念进行思考,在尝试解决系统瓶颈问题时,开始由问题驱动学习理论方法,对课本上所描述的大量抽象概念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并且通过这一工具的掌握,为后续的运输与配送管理、仓储管理以及物流系统规划等课程的深入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助于学生将前后所学的内容进行贯通,逐步提高解决更为复杂的物流问题的能力,起到了比参加企业认识实习更好的效果。在教学实际运用过程中,需要能够将企业的真实场景和问题引入到三维建模过程中来,而不仅仅采用一个假设的场景,这样更易于使学生理解物流系统仿真的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中职物流专业 商品学 实践动手能力 教学改革

一、中职物流管理专业开设商品学课程的必要性

物流管理是新兴的热门专业,而商品学是传统的基础课程。事实上,商品学课程是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必要组成部分,两者有着天然的不可分割性。

第一,两者分析的要素――“物与商品”,其内涵基本一致。从字面意思来看“物流”是由“物”和“流”两个基本要素组成的,“物”是“流”的实体基础和作用对象;从专业角度来看,我国国标《物流术语》将“物流”定义为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这一解释,可以把“物”简单地理解为“物品”,这一“物品”不是指一切物质实体,而是指一切可以进行物理性位置移动的物质实体。商品学研究狭义的“商品”,主要侧重于生产劳动新创造的有形物质产品。“物”和“商品”都被界定为有形物质实体,不考虑服务、知识等无形商品;“物”是“商品”范畴的一部分,它将房地产等无法进行位置移动的商品排除在外。

第二,两者的学科性质和研究内容具有一定相似性。物流管理是一门交叉学科,具有经济学、管理学、工学和理学等多重属性,研究内容包括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配送、流通加工和信息处理;现代商品学则被公认为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复杂融合的综合性应用学科,是以商品体为基础、以商品质量为中心来研究商品使用价值及其质量变化规律的。相比之下,商品学和物流管理存在着一定相似之处:两门学科都兼有经济属性和技术属性,研究目标都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的要求,实现商品的使用价值;研究内容都将商品包装、储运、检验等包括在内,是基本一致的。

第三,商品学的知识和技术为物流管理提供指导。物流服务的最终目标是最大限度的实现客户的物流需求,各种物流基本功能的实现都是围绕具体商品展开的,因此,认识和掌握典型大类商品的自然属性,熟练运用商品检验、包装和养护中的技术方法,在工作中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才能针对具体商品保质保量地完成物流任务。由此可见,商品学对物流管理专业能够发挥较强的理论基础作用,并且对本专业学生的未来就业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二、中职物流管理专业面临的挑战

现代物流业市场潜力和发展前景十分广阔。现代物流业作为一种先进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技术,对于优化资源配置,调整经济结构,改善投资环境,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物流业的蓬勃发展,导致对物流人才的迫切需求。目前物流专业人才(包括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已被列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但是目前由于绝大多数院校开高物流专业的时间不长、物流实习设施设备比较匮乏,绝大多数学校只能停留在理论知识的教学层面或停留在比较粗浅的实践教学阶段上,其学习内容与职业岗位之间的关系是间接的,有的甚至是脱节的。导致学生择业能力差,自我完善和发展能力低,不能适应物流行业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的课程教学改革必须改变和提升物流专业的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以适应市场发展的新形势的需要。

三、《商品学》的课程定位

《商品学》是工商管理类、国际贸易类专业的基础课,是一门多学科交叉形成的边缘学科,也是综合性比较强、实践性比较强的应用技术学科。对于物流管理专业而言,因为商品是物流的主要对象,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应掌握识别物流商品、评价检验物流商品质量、物流商品的储存与养护技能,强化学生的物流商品仓储和运输操作技能。学好《商品学》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学习《仓储与配送管理》、《运输管理》、《采购管理》等专业核心课程,也有助于学生考取采购员等职业资格证书。

四、《商品学》课程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目标设置不明确,缺乏科学性

《商品学》是物流管理专业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程,课程体系涉及商品学基础理论知识、商品分类与编码知识、商品质量与标准知识、商品检验与评价知识,商品储存与养护知识,商品包装知识,具体常见商品属性、使用、保管养护、物流管理等知识。但是在现有学校设置的商品学教学目标中,有的侧重于商品理论知识的讲授,有的侧重于行业物流的管理差异,关键在于没有弄清《商品学》这门的课程的专业使命,从而弱化教学效果。

(二)教学方法单一,实践性不强

关注《商品学》课程并对其进行开发与建设,时间非常短暂,就目前来说与课程相关的软硬件搭配、组合,都与现代企业的要求存在着较大差距。大部分院校的《商品学》授课计划中没有安排实验,或者安排的实验课时过少。即使有实验课程或者课程设计课程,要么采取案例讨论,要么在实验室进行,要么采取学生到企业进行调查的方式进行。一是因为物流管理所涉及商品涵盖范围非常广泛,学校不可能对这样一门基础课程投入大量的实训资源,二是因为《商品学》作为市场营销专业的课程由来已久,但市场营销与物流管理专业所需培养的实践能是有很大差异的,而目前大多数院校都沿用了市场营销专业中的《商品学》课程的教学思想。另一方面在《商品学》的课程教学中没有现成经验和模式可以借鉴,同时也缺乏系统且成熟的商品管理案例使教学效果锦上添花。所以,在《商品学》的讲授中多采取传统教学模式,缺乏成熟的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等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应用。

(三)师资匮乏,教师缺乏实践经验

商品涉及钢铁、纺织、化工、机电设备、家用电器、生鲜农产品、烟草、白酒、医药等众多领域,具有涉及面广和实践性强等特点。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必须具备相应的知识结构以及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现有的商品学任课教师往往不具备宽广而深厚的知识储备,而且因为缺少进修、培训以及到企业实践的机会,从而导致对具体商品的认知、实际操作与实施缺乏深刻的认识。教师理论知识体系的不完善以及实践知识的匮乏。往往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效果有限。

(四)考核方式不科学,不能全面考核学生

本课程的考核方式多数仍然遵循传统试卷的考核方式,部分学生依靠考前突击、死记硬背固然能取得较好的成绩,但是此种考核方式不能全面考核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程度,更不能激发学生下一步的学习动力。所以,应该在考核方式上逐步进行改革,加强学生课堂参与、课堂表现以及实践能力的考核,着重考核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程度。

五、《商品学》课程教学改革

(一)教学目标的改革

中职物流管理专业着力于培养物流专业知识扎实全面、技能过硬、有组织协调能力的富有创新精神、面向物流企业一线的全面发展的商务型和基层管理能力强的高等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主要从事采购管理、物流企业管理、物流市场营销、物流配送、运输调度、仓储管理等的高素质和高技能的应用型的人才。

《商品学》作业物流管理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应确立培养学生三大能力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常见物流商品和大宗物流商品及特殊商品的品类、性能、商品识别、储运管理等基本知识,掌握其正确的装卸、储存及运输方面的相关技能,并能够根据商品的基本性能进行物流管理。

2.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知识的系统学习,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能力和解决管理和经济活动中涉及商品科学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对生产、流通和消费领域中商品采购、管理和经营的能力。

3.素质目标。通过课堂教学、习题课、讨论课、课外作业以及操作实验的系统训练,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二)教学模式的改革

《商品学》的操作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决定了该课程的授课必须在传统课堂讲授模式的基础上,增加学生的参与度,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讲课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部分商品,让学生对这些商品进行介绍。关于一个具体商品,从商品属性认知、主要产地、销地、主要运输方式、包装方法、储存养护的要点、装卸搬运所要用的设施设备等方面进行展开。具体方法可以有查阅图书资料、上网搜索、参观调研、问卷调查、电话咨询等。真正让一类商品能够为学生门所熟知,为以后走向具体工作岗位奠定坚实基础。

表1:实训任务设置表

1.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动手机会。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从教案的准备、实物准备、巡视指导等环节,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提供熟练技能的机会,另外,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对大部分同学采用专题操作练习,而对成绩较好的学生实施创造性练习,这样既照顾到大部分学生,也照顾到个别学生。

2.完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动手的积极性。相比较而言,中专学生综合素质不高,他们对专业理论、技能的学习感到困难很大。这时就要从兴趣入手,在教学中通过实例激起兴趣,在学习中就能保持浓厚兴趣,提高学习效果。除此之外,还可通过竞赛、兴趣小组等形式,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3.重视实训教学,提高实践操作能力。我们在学生的专业教学中,应当以学生实践操作学习为主线,加强实训教学,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加大实验实训的课时数,让我们的教学以问题解决为突破,强化知识的应用与能力的开发,从而进一步优化教学效果。此外,为了更好的完成实训任务,学校应当加大对实验、实训设备的投入,保证各相关专业的学生都能有充足的条件去进行实训,提高实训的效率。

4.变换教学模式,提倡合作学习。在中专生的专业学习中,可以采用分组实验,让学生讨论、争论和意见综合,学生按照自己的方式建立对事物的理解。在合作教学模式中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建构起新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这种小组合作模式不仅使学生“学会”、“会学”,而且使学生“乐学”、“好学”,小组合作学习理所当然应该成为学生学习比较合适的教学组织形式。

5.适时让学生到企业实习,提高实践能力。在职业学校的教学中,我们要把素质培养与企业一线人才要求对接,因此,要把学生放到企业中去,充分利用好企业工作现场和最新的生产技术,在职业岗位上对学生进行实践动手能力的训练。通过这样的途径,学生在企业接触到生产实践或工程项目,进而对现代化生产工艺熟悉了,并通过学习运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进一步充实了学生的实际操作经验,使教育、训练、应用三者有机结合。这样一来学生一毕业就能上岗工作,大大增强了学生们的就业竞争力。此外,到企业去实习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还能培养学生做人的本领,因为企业实习是学生走向就业、走向社会的实习基地,可以帮助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心、职业道德、诚信品质和团队精神。因此,在企业实习中,我们要让学生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学习工人师傅吃苦耐劳的精神,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意识,还通过在实习劳动中引导学生认识所学专业的科学性和严密性以及应用的广泛性,对学生进行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的培养,达到素质培养与企业一线人才要求相对接,最终实现学生技能水平与就业岗位的相匹配。

六、结束语

在提高中职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实施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广大教师克服诸多困难和障碍。但作为教育工作者,只要在课前精心钻研和组织教学内容,课堂上少讲、精讲,不断改进完善我们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多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把学生对技能的掌握放在主体地位,重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就一定能够探寻出更好的方法,更好的促进中职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为中职生将来的就业和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

总之,《商品学》的课程改革要把握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的教学目标,把握好为物流管理专业能力服务的课程目标与地位。课程改革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改革,让学生成为课程教学的主体,采取灵活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只能这样的课程改革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才能使中职物流专业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不断提高从而增强物流专业学生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赵明安,刘民刚。素质教育视野下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J].高职教育,2000,(3).

[2] 王荣海,职校技能与实训[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3] 马晓春,电基础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4] 闵光太,以提高综合素质教育为目标[A].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

[5] 梁川,田红英.高职《物流设施与设备》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

[6] 张红丽,《采购与供应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物流技术,2012,(8):423-424.

[7] 付丽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商品学教学改革[J].商品储运与养护,2007,(1).

第8篇

关键词:实践教学;物流;组织;研究

对众多高校而言,物流专业都是一个新专业。新专业就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如何提高专业的实践性,教学质量是其中突出的问题之一。物流学科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这就要求高校物流的教学内容中要有相当的比例是实践性教学。近年来,随着我国物流业飞速发展,物流综合管理、物流系统运作管理、物流技术操作与营销等专业人士的需求日益增加,物流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物流专业的系统教学。顺应社会的需求,进一步完善和提高物流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培养出“适销对路”的合格毕业生,是物流教育急需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一、实践教学的组织问题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和培养人才的质量

物流是实践性特别强的的工作,学生虽然学习了物流专业的课程,但理论的应用和实践还有很大的距离,如果缺少物流经验,仍然不能成为企业真正需要的物流人才。因此,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基础的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直接影响着培养人才的质量。

应用型本科院校除了要求学生具备坚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以外,还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物流管理作为新开办的专业,其实践教学往往还处于起步阶段。

对实践教学的组织,包括实践教学的准备、实践教学的流程以及各种实践教学新方式的综合运用等方面的实践教学组织问题,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

加强实践教学的组织工作,使实践教学发挥应有的作用,是物流高等教育工作者必须着重思考的问题。目前物流实践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学理念滞后、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方式陈旧等问题,有必要研究更加面向企业实际、提升学生操作技能的物流实践教学模式。本文分别从实践教学的准备、实践教学的流程和实践教学的新进展等方面对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进行了探索。

二、实践教学的组织需要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

一个好的专业物流人才,不仅需要专业的物流知识,也需要有同物流管理知识相配套的能力。能力的培养需要实践,并且要多种方法综合运用才能达到效果。

1.角色扮演法的应用

“角色扮演法”是以能力培养为目标,通过学习环境的创设、角色的扮演,以互动与创新为特征的一种实践教学方法。具体地说角色扮演法是指在一个模拟的工作环境中,指定参加者扮演某种角色,借助角色的演练来理解角色的内容,模拟性地处理工作事务,从而提高学生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

角色扮演法学生参与性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充分,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特定的模拟环境和主题有利于增强教学效果;通过扮演和观察其他学生的扮演行为,可以学习各种交流技能;通过模拟后的指导,可以及时认识自身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改正。

角色扮演法是在特定情景下给予学生角色实践的机会,使学生在真实的模拟情景中,体验某种行为的具体实践,帮助他们了解自己,改进提高。把这种方法应用在物流业务流程方面的实践教学中,可以使学生在今后的职业实践中尽快适应新岗位和新环境。

2.项目教学法的应用

项目教学法是指通过师生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它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予学生独立完成,从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到完成后的评价,都由学生具体负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起到咨询、指导与解答疑难的作用。项目教学法的目的是在教学中把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在实践的第一线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例如,讲授物流配送课程,可以通过一定的项目让学生完成配送中心的选址、设计等流程,通过实际操作,从中学习和掌握配送的相关知识及操作技能。

项目教学法通过学生独立地完成特定的项目,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充分,有利于增强教学效果;特定项目的完成使学生有一种成就感,并且通过项目完成后的指导,可以及时帮助学生认识自身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改正,为其今后的职业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

3.案例研究法的应用

案例研究法是指为学生提供实际企业中如何处理棘手问题的书面描述,让学生分析和评价案例,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和方案的培训方法。案例研究法为美国哈佛管理学院所推出,目前广泛应用于企业管理人员(特别是中层管理人员)的培训,目的是训练他们具有良好的决策能力,帮助他们学习如何在紧急状况下处理各类事件。我们可以把这种方法应用到物流实践教学中。

案例研究法主要的特点是可以提高能力、培养意识、交流信息、产生新知,比较适宜于解决某些有一定难度的管理问题。其优点在于学生参与性强,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融入到知识传授中,有利于使学生参与企业实际问题的解决;教学方式生动具体,直观易学;容易使学生养成积极向他人学习的习惯,鼓励学员积极思考,主动提出问题,表达个人的感受,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讨论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间,学生与学生间的信息可以多向传递,知识和经验可以相互交流、启发,取长补短,有利于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开阔思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促进能力的提高。研究发现,这种方法对提高学生的责任感或改变工作态度特别有效。

三、构建一体化教学模式,通过全方位的教学实现高质量的人才培养

当前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认识与实践环节上的误区,主要是受老专业教学模式的影响而造成的。克服这些误区,培养适合现代物流发展所需的合格人才,探索科学有效的实践教学模式,就需要构建一体化教学模式。

针对目前物流管理专业在实践教学中存在的误区,可以从技术平台、实践场所、指导能力等多方面多种因素契合进行建设,从而构建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一体化模式。构建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一体化模式中的技术平台,应以实验室为核心。作为技术平台的实验室建设是十分重要的。

而实践教学一体化模式中的实践场所则依托于实习场所。物流专业实习显然是物流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在传统实习模式下努力提高实习效果。对学生的专业实习,由一位有经验的技术能手或直接主管人员在工作岗位上对学生进行培训,如果是单个的一对一的现场个别培训则称为师带徒培训。负责指导的教练的任务是教给学生如何做,提出如何做好的建议,并对学生进行鼓励。这种方法一定要有详细、完整的教学计划,但应注意培训的要点:第一,关键工作环节的要求;第二,做好工作的原则和技巧;第三,须避免、防止的问题和错误。

构建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一体化模式中的指导能力,主要是教师的现场教学指导能力。除了传统教学法以外,主要的就是利用现代视听技术进行教学。现代视听技术的运用应满足:播放前要清楚地说明教学目的;依讲课的主题选择合适的视听教材;以播映内容来发表各人的感想或以“如何应用在工作上”来讨论,最好能边看边讨论,以增加理解;讨论后教师必须做重点总结或将如何应用在工作上的具体方法告诉学生。由于视听教学是运用视觉和听觉的感知方式,直观鲜明,所以比讲授或讨论给人更深的印象;教材生动形象且给学生以真实感,所以比较容易引起学生的关心和兴趣;视听教材可反复使用,从而能更好地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不同水平的要求。但也应注意避免其缺点,如:视听设备和教材的成本较高,内容易过时;选择合适的视听教材不太容易;学生处于消极的地位,反馈和实践较差等,所以一般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

此外,探索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组织,还应加强对学生的物流理念及物流意识的培养,将物流专业各实践教学和实验教学进行有机整合,从而形成较系统、完整的实践教学过程,为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应用型、技能型的高素质、高层次复合人才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 李开.高校物流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3).

[2] 洪燕云,谢忠秋.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6,(5).

[3] 程有娥.浅谈项目教学法在高职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5,(8).

[4] 梁伟,于莉,陈晓林.经管类综合实验室构建模式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4).

[5] 杨浩军.物流实践课程体系建设初探[J].物流科技,2006,(2).

[6] 秦立公.《现代物流管理》课程项目化教学[J].物流科技,2006,(10).

第9篇

中职物流;物流教育;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F25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1)03-0046-02

2009年2月,物流产业作为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之一获国务院会议通过,物流调整和振兴涉及国民经济多个行业联动发展系统,对物流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物流业的发展带来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从2002年只有一所开办物流专业的学校到目前为止,仅开办物流专业的中职学校就超过了1000所。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中职物流专业的课程处于一种无序、混乱的状态,很多学校都是照搬大学物流专业的课程,并且在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适应企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学校的教学与企业要求严重脱节。而面对这些问题与不足又该怎样去改善,怎样去获得新的教学方法寻找应对的策略,这对教学将是一个挑战,是一个不断思索的过程。

一、目前中职物流教学的现状分析

1.缺乏物流专业的自身特点

物流专业出现在中职教育中,但是物流学科边界模糊,专业核心技能尚未形成,很多中职学校的物流专业都在原有国际贸易、市场营销等专业上演变过来的,缺少物流专业的自身特点。

2.缺乏物流人才培养目标

目前,许多中职学校物流人才的培养目标缺乏明确的定位。许多学校培养目标宽泛,对学生需要掌握什么技能,将来能够从事何种物流岗位没有认真研究。

3.缺乏专业的师资力量

现代物流专业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相互渗透形成的应用性新兴学科,是一门汇集了经济科学、管理科学、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工程技术科学等多门学科的交叉学科,对于教师的职业能力、素养有了更高的要求。目前,从事物流教学的教师多是专业转行而来,物流知识不系统,同时更缺乏物流实践经验,“双师型”的物流教师就更是凤毛麟角了。

4.缺乏学生专业技能实践场所

一般物流专业实训设备的投资额较大,很多学校由于资金、场地的限制无法投入巨额资金建立实训场地,所以学生在校内无法完成必要的物流技能训练。物流企业一般不愿意成为学校的物流实训基地,接受学生实习给学校带来阻力。

二、改进物流专业教学的方法

1.构建良好物流课程体系

中等职业学校教育要突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例如,我校与东本储运、风神物流等建立起了校企合作关系,这些企业主要服务于东风汽车公司的商品车销售物流、零部件物流、生产物流,具有很鲜明的汽车行业特点。我校首先要根据物流专业的特点、自身的情况、相关企业的需求来确定物流专业的课程体系,使其具有很鲜明的汽车行业物流特色,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实际操作技能。

2.加快物流师资队伍建设

建立一支数量适当、结构合理、业务精良的物流师资队伍是开展物流教育、办好物流专业的关键。因此,我们必须做到:(1)加大多学科人才的培养力度,并为教师提供好的学习环境和机会,让教师进行理论方面系统的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增强。(2)聘请物流专家、物流企业工程管理人员为专家,积极主动争取他们的支持和指导,提高教研活动的效率和水平。

3.重视教材的精选与处理

我校引进德国“双元制”教育将近三十年,依据这种教学理念,根据中职学生的特点编写有很多的自编教材,这样的教材更有针对性、实用性。同样,物流专业的教材也可由有经验的、知识结构全面的、实践能力强的教师、企业技术人员共同来编写,使课程的内容更加丰富,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更能贴近企业的需求。

4.改善教学方法

(1)现场教学法

专业课的某些内容可以直接在实习基地进行教学,可边讲边做。这种教学方法的好处是直观性强,可把所学知识马上付诸于实践。我校目前缺乏物流实训条件,现场教学和参观可要求教师带学生到东本储运、风神物流公司上课和参观,可由教师亲自讲授,也可请技术员、工人等有实践经验者讲授。学生通过边学边做,获得一些实际本领,通过参观,获得了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牢固掌握。

(2)项目教学法

由于其专业性质决定了理论学习多于实践操作,故学生会对周而复始的理论学习产生枯燥与反感情绪,如果这时增加适当的教学项目可以调节课堂气氛,加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采用这种方法能够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开展积极的讨论,可以发扬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这样使学生能够明确学习目的,激发他们探索问题的能力。

总之,物流教学要结合物流学科本身的特点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具体情况,在教学过程基本规律以及教学基本原则的指导下,将传授知识和发展学生智力相统一,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并寻求更加适合物流学科教学新的教学方法,在提高物流专业教师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物流教学体系,促进物流教学进一步的发展,从而培养出适应物流业迅猛发展的物流专业技能型人才。

[1]李荣生.提高中职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思考[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5).

第10篇

关键词:物流管理;现状;对策分析

1.国家经济的发展,物流管理的重要性

在企业的发展中现代物流中起着关键作用,对物流活动的管理体现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换句话说,国家的经济产生一定水平的提高是物流业的基础,而国家的最先进物流业在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发重要的作用。首先,国家的最先进的物流管理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之一,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联系在物流供应链,物流业的发展水平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基准,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在中国,国家经济发展的幅度,强调的物流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无疑将带来经济的快速发展。物流业的健康发展,为社会再生产和企业扩大规模提供了必要的保障。物流是国家财政和物质资源的有效利用的重要途径。如果财政和物质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不仅可以有效地避免资源的浪费,同时也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2,物流管理分析

2.1企业物流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

许多企业管理有着深刻的理解,以及物流管理运输和仓储管理,完全忽略了现代物流管理的重要目标。随着经济的发展物流服务的客户的要求也来越高,追求个性化和多样化的服务。为企业的物流管理只是是宏观的把握,疏于管理的企业物流管理缺乏不是很重视,这是不利于提高物流服务的质量。

2.2企业物流基础设施陈旧

大多数企业的物流基础设施,没有足够的资金,也没有纳入企业发展战略,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最终导致物流设施陈旧,落后,物流管理,企业物流基地有不完美的。许多公司不借助第三方物流运输,依靠自己的物流运作,而自建物流的硬件设施不完善。

2.3物流管理的专业人才短缺

物流是一个综合性强,技术含量高,覆盖范围广的行业,其质量要求的物流管理专业的物流管理方面是比较熟悉的。随着国际物流系统的形成,现代企业需要的是电子商务,报关业务,进口与出口贸易,国际法,供应链管理,采购系统等方面的复杂的物流管理人员。然而,目前,中国的企业在物流管理中也缺乏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小型和中小型企业的物流管理不重视,有没有计划以培养专业人才,造成人才的短缺。此外,相对落后,中国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使一些专业的物流管理人员能以满足市场的需求,阻碍我们企业物流管理的发展。

3.中国的物流管理对策

3.1建立现代物流管理的概念

现代企业为了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站稳脚跟,必须与时俱进,树立现代物流理念,在深入的认识到物流是流通企业食品安全监管新体制的一个重要方面。流通中的问责机制:建立一个协调的食品安全监管的基础和原则,分工明确,劳动部门在食品安全监管中进行监管,并确定各部门的工作责任制和问责制,同时使各部门的职能和权力行使顺利的完成。并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应承担相应的责任,如果遇到无效或不履行,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和损失,还要追究有关部门和领导的责任。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确保可以协调各部门食品安全监管流通,提高流通食品安全监管的效率。

3.2加强对消费者的作用在食品流通安全监管

消费者在整个流通过程中的食品安全监管中占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如何采取措施,让消费者在食品流通安全监管中发挥最大的作用,这是非常重要的。改善中国的食品安全监管中循环的作用。消费者在本文前面提到的,真正的问题的缺乏流通食品安全监管中的作用,我认为中国政府部门要加大广大消费者在食品安全方面的教育和指导,从而逐步提高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专业知识和对食品安全的意识,这将使消费者能够更加积极地参与流通过程的食品安全监管,从而大大提高了流通的食品安全监管的质量和效益。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认识到,在食品安全监管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经济和社会稳定的国家,稳定的国家,需要提高食品安全的法律制度,许多努力的问题完善监管机制,以确保安全食品监督,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因此,建立食品安全监管制度符合社会的客观发展的规律,我们的政府部门必须认真研究和切实解决的一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韩英.物流与市场营销的关系探讨[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1(05)

[2]何佩.房地产市场营销策略及其应用[J].经营管理者.2011(10)

[3]陈朗.我国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的市场营销策略探讨[J].商业经济.2009(16)

第11篇

《物流工程》是工业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学生学完该课程后,将会进入一项重要的实践性环节,即利用一周时间运用SLP法,去解决工厂建厂时的设施布局问题。通常设立课程设计小组(3至5名学生组成),不同小组会给出不同的初始条件,如产品的年产量(一般是变速箱),地块的形状、面积,工人数量,作业单位,产品工艺过程等,要求各小组设计该条件下的最优工厂布置方案。各小组根据SLP法的固定步骤(如图1所示),逐步执行,最后评估得出的几种布置方案哪种最优。通过该课程设计,可让学生对工厂的布置设计有一个总体认识,掌握规范化的设计程序和产品物流分析的方法。随后,将会安排人因工程课程设计、生产计划课程设计、现代质量工程课程设计等课程设计。设立这些专业课的课程设计的初衷本是想让学生了解产品从设计到生产的全过程,本应是一个连贯的过程,但由于没有形成自己的课程设计体系,各课程设计分别附属于不同的课程,相互不连贯,设计对象不统一,加之题目较少、模式僵化等原因,很难达到课程设计设置的初衷[5]。因此,本文提出以《物流工程》SLP法课程设计为基础,采用该课程设计中所有的初始化条件,根据各门专业主干课课程设计要求,构建一体化的综合课程设计群。该课程设计群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围绕《物流工程》课程设计的设计对象(如变速箱总厂)设立各课程设计群的初始条件,逐步完成每一个设计模块的内容,还原一个真实的变速箱总厂生产运行情形。如图1所示,在建厂前要先进行设施选址研究;对变速箱产品进行物流分析后,要进一步制定产品的物料需求计划和能力计划,控制产品质量;完成了变速箱厂的总体布置后,还要对装配车间和仓库进行设计等。这样,从变速箱总厂的选址、建厂到生产、制造、销售整个流程都走了一遍,提高了学生对生产制造型企业的整体性认识,简化了对不同课程设计要熟悉不同产品的认知过程,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改革内容

综合课程设计群是在《物流工程》SLP法课程设计的基础上,如图1所示,在适当环节加入设施选址模块、产品物流需求计划和能力计划模块、产品质量控制模块、装配车间设计模块、工作地人因设计模块和仓库设计与管理模块,具体内容如下:

2.1设施选址模块SLP法给出了工厂建厂地址的初始条件,可把该已知条件作为未知条件求解。引导学生该地块是怎么来的,怎样进行设施选址。在《物流工程》授课过程中,已学习了设施选址的几种方法,如重心法、保本分析法、因素评分法、运输模型法、p-中值选址法等。可进一步划定一些初始条件,如原材料产地、运输成本、距离等,直接以具体地名为目标,这样可借助电子地图来确定距离和原材料产地等选址的基本因素,使设计的内容更接近实际情况,同时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2产品物料需求计划和能力计划模块《生产计划与控制》是后续的专业课,该课程中的物料需求计划是重要的知识点,可添加进变速箱总厂的生产运行中开展课程设计,以增加学习效果。学生对变速箱的结构已非常清楚,根据原SLP法的课程设计设定的年产量,给定变速箱厂的销售数据,可制定相应的物料清单(BOM表)、主生产计划、粗能力计划和细能力计划等,进一步分析该厂的生产运行情况。

2.3产品质量控制模块《现代质量工程》课程设计可加强学生对产品质量控制的认识,让学生在该模块的实践中,学习企业对产品质量控制的基本方法和措施。可根据变速箱的生产过程,运用质量功能展开理论,虚拟顾客需求,并转化为产品技术需求、关键零件特性需求、关键工序控制需求、关键工艺及质量控制参数需求等。针对变速箱某一工序作产品质量分析,制定该工序产品质量抽检措施和合格率,同时利用鱼骨图、直方图、控制图等方法,找出提高产品质量的途径,并运用Minitab软件进行综合实践。

2.4装配车间设计模块装配车间是生产企业里最重要的部门之一,《物流工程》课程里已介绍了生产节拍和装配线平衡等知识点,需要对这些知识点进行综合应用。在SLP法的课程设计里,已经确定了变速箱总厂装配车间的位置和面积,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成装配车间的设计。装配车间设计模块包括根据物流量设计搬运方案、装配线组织设计等。搬运方案的设计可参照物料搬运系统设计(SHA)方法,而装配线组织设计则是重点内容,包括确定生产节拍、工作站数、装配线平衡、传送带速度、运输工具、人员及工作班制等。

2.5工作地人因设计模块根据《人因工程学》的课程设计要求,可选择变速箱总厂某一工作地进行人因工程学的设计与改善。例如选择装配车间的装配线,在装配车间设计模块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虚拟条件和要求,完成工作地桌椅设计、灯光系统设计、作业环境改善设计、人机系统评价等。工作地桌椅设计要求学生设计出一套基于人因工程学的适用于变速箱装配的桌椅,灯光系统设计包括照度的计算、灯具的选择及布置、等照度曲线图的制作等,作业环境改善则包括职业危害因素分析、噪声改善、通风改善、颜色警示标识改善等。而人机系统评价与优化则从作业空间、作业方法、环境影响、作业组织、机能的负担、信息的转入与输出等方面进行分析与优化。

2.6仓库设计与管理模块库存是生产物流优化的关键环节,是企业的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的进出口管理部门,需要根据年产量和销售需求确定库容量,开展库房设计,包括仓库货架设计、通道设计、搬运设备配置、库存控制模型选择、存储策略选择、拣选策略选择、库存成本分析、经济订货批量的确定等内容。

3课程设计管理与考核

构建基于SLP法的综合课程设计体系,需要各高校根据自身教学资源状况、办学特色、区域经济的特点和不同类型人才培养目标等情况,自行编写课程设计指导书,特别是对课程设计初始化数据要合理制定。建议设立半开放式的初始化条件,即一方面对各设计小组给定不同的基础参数,另一方面保留一些参数让各小组根据工厂实际情况和自身理解自行虚拟,这样可以保证课程设计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另外,对指导教师的要求比较高,指导教师要熟练掌握各门专业课课程设计的内容和要求,能引导学生在初始化数据基础上向各门专业课知识点方向扩展,把各门专业主干课的知识点融会贯通,这就要求指导教师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宽广的知识面。在课程设计的过程管理和结果考核,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①在过程监控中采用“任务为驱动”的模式,指导教师把课程设计内容分成多个具体的任务,列出所有任务的进度表,在某一时间段应该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等问题做出明确的规定。各课程设计小组根据任务表来完成课程设计,指导教师负责检查进度和掌控项目总体进度。②加强引导和进度检查。课程设计小组以3人一组为佳,这样两个班有近30个课程设计小组,一般安排两位指导老师。而课程设计一般安排学生在宿舍完成,因此,怎样加强引导和进度检查,就成了课程设计管理的关键问题。我校采取每天随机抽查的制度,利用Excel表的随机数功能,产生四分之一的组进行进度检查和引导,并记录抽查成绩作为平时成绩之一。抽查当天公布随机产生的第二天抽查小组,如需要答疑的小组可安排在抽查结束后进行。这样,既避免了因每天花大量时间检查浪费了学生自主做课程设计的时间,又使学生有一种紧迫感和未知的新鲜感,促使学生按质按量完成课程设计。③通过答辩来确定课程设计小组的成绩。答辩是评价各小组及小成成员对课程设计完成效果的最佳方法。由于课程设计是以小组为单位的,所以为避免组内分工不平衡,在开题时就应该强调,课程设计的内容要分工明确,结合上述的任务进度表把任务分解到每一位同学,但又要兼顾课程设计的整体性要求,每一位同学都要熟悉课程设计的全部内容,答辩时所提问题不限于某位同学负责内容。答辩时,先由组长介绍整个课程设计的分工、设计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难、设计的具体方案、该方案的主要亮点等。然后由指导老师对设计小组的每一位同学提几个问题,视回答问题的情况评定该组员的答辩成绩。总成绩由抽查成绩、答辩成绩组成。

4结论

第12篇

 

一、导语

 

普通高等教育阶段,它是直接培养“准职业”人的关键时期,这就特别要求普通高校应该着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开展专业实践教学研究,整合现有实践教学资源,构建与高等教育改革相适应、与新形势下人才培养模式相统一的新型实践教学体系是非常必要和迫切的。

 

二、专业课实践教学认识与思考

 

1、专业课实践教学观念要适时创新

 

实践教学不同于传统教学的目的和方式,因此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应该从传统的教学目的和方式中解脱出来,对于实践教学要敢于创新,打破常规,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己任。落实在物流专业实践教学中,就是专业实践教学嵌入物流产业、物流企业、物流工作流程、工作环境、工作岗位、工作工序中,开展校企学分互认,把实践教学活动夯实,让物流学子既懂理论又会操作,从而学以致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提升工作效率与效益。

 

2、实践教学内容要贴近现实

 

现在普通高校专业课教学内容大多数都是理论化的,不仅是学生觉得过于抽象难以理解,即便是老师,他们在教授的时候也觉得无从下手。教学内容的过于理论化、概念化、抽象化,这是实践教学的一大硬伤,是实践教学发展所要克服的首要问题。为此我们可以考虑如下做法:

 

一是将教师实践教学内容与科学研究结合起来,保持科研和教学的均衡,通过一系列的实训,教会学生探求知识和创新知识的方法,使学生的创新意识逐步增强,确保实践教学内容与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

 

二是要打破过去以理论教学为主的作法,重点围绕能力培养目标和实践教学对理论教学的反作用来对实践教学内容进行系统设计。如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大力开展任务导向式或项目驱动式教学,围绕物流岗位的工作流程,着力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三是要逐步减少认识性、验证性的教学内容,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创造性实验教学比例,在完成基础实验的基础上,将一些实验内容进行综合,增加自我设计实验和自选性试验,进而从整体上优化实验教学内容,以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如:增加物流管理专业实践课程设计或物流运作方案设计的比重,强化训练,它不仅帮助学生巩固以前所学过的知识,而且还学到很多在书本上所没有学到过的内容,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四是实践活动主题通常包含较大的研究范围和活动内容,鉴于学生的能力和学习方式,有时不能有效地完成一个大主题,因此,在确定大的研究主题以后,教师还应紧抓住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引导和启发,让学生在跟随老师思维的过程中加强对主题内容的了解,进一步细化主题的各方面内容,产生适合的小主题,为下一步活动的进行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如:在物流管理专业本科生教育中,要求本科生具备物流方案的设计与运作能力,我们可以先让学生动手做物流小的方案,如包装设计方案、装卸方案、流通加工方案、配送方案、储运方案、风险预警方案、选址方案等,然后组合优化,日积月累,形成整体物流服务方案。

 

3、实践教学方式方法要多样化

 

现在教学多是课堂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的发展要求教师们必须丰富自己的教学方式。现在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应大力提倡任务驱动法、角色扮演法、项目导向法、AIDAS法、MOCC、微课程等教学方式方法,并广泛应用于实践教学中,促进物流实践教学丰富多彩,提升物流实践教学水准。

 

4、实践教学过程要丰富

 

大学的教育和大学本身拥有一个开放式的学习与生活环境,教师需要领导学生来适应全新的大学学习生活。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要注重问题教学法,引导学生去发现物流操作、物流运作流程和物流方案设计等不合理方面,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要让学生争当“企业医生”为物流企业开出对症下药的处方。问题是学习的心脏,“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活动的灵魂,是学生主体的第一次体现,也是革新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一环。问题由学生始,才能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有一双求知的眼睛,一颗求知的大脑;才能使学生摆脱过去依赖思想和模仿、记忆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过程真正“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5、实践教学环节要现实化

 

实践教学发展到现在,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将教学成果及时运用于实践,用实践来检验成果。由于物流管理教学条件的局限,部分学校在校内很难实现这一点,这也成为老师们开展物流实践教学的一大阻碍。为此,我们可以放眼校外,针对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开展不同形式校企合作,例如:到物流企业参观、企业调研、企业实习等等。只有这样,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才真正落实到实处。因此,学校、老师和学生个人都要重视并做好这一点。

 

6、实践教学交流要及时化

 

众所周知,物流实践教学的开展是一个十分复杂却又重要的课题。对于物流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只有老师和学生是最了解的,无论是教材上内容的不理解,还是对教师教学方式的建议,还是自己对专业学习的意见,只有教师和学生进行了及时有效的交流,并将双方交流得出的结论及意见应用于物流实践教学过程中,必将更好的促进物流实践教学的发展,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老师教学的开展。

 

7、实践教学评价要多元化

 

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而我们现在单一的教学评价显然是与此不符合的。在实践教学理念下,教师应不断引入多种评价方式,课堂表现、发言情况、社会实践、专题探究等都可以作为评价的内容。将期末考试作为唯一评价变为综合评价,教学评价不能只关注结果,更要重视过程。对学生学习的评价,要更加的多元化,注重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三、结语

 

物流实践教学的开展是复杂系统的工程,它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的成功进行需要各方的努力。只有理清实践教学发展思路,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认真落实实践教学过程和环节,科学合理评价实践教学效果,才能开展好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从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校期间得到充分的锻炼,以便日后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