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7 16:22:1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农产品行业发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2014年以来,世界经济复苏不及预期,国内经济运行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放缓。中央通过转变职能、简政放权、定向调控、结构性减税等一系列改革措施,释放改革红利,宏观经济在新常态中呈现稳中提质的发展态势。在这一背景下,我国农产品加工业运行整体缓中趋稳,转型升级步伐进一步加快,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平稳增长。
一、总体运行情况
1.总体运行较为平稳
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2014年,全国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9%(扣除价格因素),增速较上年回落1.7个百分点;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84754.9亿元,同比增长8.2%,比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主营收入增速高1.2个百分点。三大食品行业中,食品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持续增长,增速为12.3%,较上年回落3.6个百分点;农副食品加工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增速均为7.0%,分别较上年回落7.4和5.0个百分点。
2.企业利润增速回落
受宏观经济增速放缓、加工业结构调整阵痛显现等多重因素的影响,2014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实现利润总额12244.8亿元,同比增长2.2%,增速较上年下降12.8个百分点;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6.6%,超过工业0.7个百分点;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82.8元,低于工业2.8元。分行业来看,除农副食品加工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造纸和纸制品业的利润总额较去年分别下降0.4%、4.1%、1.3%之外,其他行业利润均有不同程度增长。
3.出口增长快于进口
受国内需求增长、成本上升的长期因素和国际农产品市场供给宽松、价格下行的短期因素影响,2014年我国农产品加工业进出口保持快速增长。全年农产品加工业累计完成出货值11392.0亿元,同比增长4.5%,增速较上年下降3.4个百分点。加工业中,食品行业主要商品累计实现进出口总额919.1亿美元,增长3.2%,较上年下降3.7个百分点。出口增长4.9%,快于进口3.6个百分点。
4.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资产负债率下降
2 014年,农产品加工业(不含中药)投资40571.3亿元,占制造业总投资的24.3%;投资额同比增长16.4%,增速高于制造业2.9个百分点。农产品加工业资产负债率为47.7%。三大食品行业中,农副食品加工业资产负债率为52.1%,高于农产品加工业平均水平;食品制造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的资产负债率分别为46.1%、44.6%,分别低于农产品加工业平均水平1.6个百分点、3.1个百分点。
二、2014年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趋势
1.适应消费结构变化,产品结构加快转型升级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产品加工消费需求和结构发生明显变化,正在向多元化、优质化、功能化等方向发展。市场供应产品种类显著增加、精深加工产品比例不断上升。在粮食加工与制造行业,传统面粉、大米、淀粉等初加工产品的市场相对疲软,而焙烤食品(如饼干、糕点、面包),豆制品(豆类休闲制品、豆乳饮料)以及调味品产业则呈现快速增长势头;在蛋品加工行业,随着生产企业以及消费者对食品安全要求的日益提高,液态蛋、清洁蛋、专用蛋粉以及活性成分分离纯化等新型蛋制品的产销量高速增长,增长率高达30%以上。目前,北京90%以上的烘焙企业都已抛弃采用壳蛋而直接使用液蛋为加工配料。
2.应对经济增长新常态,积极开拓新市场
2014年,面对国民经济进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农产品加工行业通过各种形式积极开拓新市场。一是主打健康品牌。受健康消费理念的影响,一些企业开始谋求新的增长点,将健康和均衡饮食作为研发产品的重点。例如,随着消费市场对食用菌加工产品认可度的不断提高,食用菌加工业发展迅速。食用菌饼干已获得良好的市场口碑和经营效益,即食杏鲍菇、杏鲍菇脆片等食用菌即食产品也大量上市并取得了良好的销售业绩,香菇、姬松茸和木耳等食药两用菌精深加工的营养保健品和药品在市场上也颇受欢迎。二是实施差别化产品战略。产品趋同性高、附加值低一直是农产品加工业的弊病,尤其以近年来持续价格战的方便面行业表现最为突出。在2014年上半年亏损持续扩大的局面下,某方便面龙头企业改变战略,推出“真材实料”的方便面新品开启了以高价格为价值驱动的行业变革。
3.电子商务深入发展,传统供应链与互联网加快融合
随着我国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及网络购物环境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百姓开始网上购物,农产品销售由传统的菜场、超市渠道转向网络销售模式。诸如我买网、阿里巴巴、顺丰优选、京东、沱沱公社、优菜网等越来越多的电商竞相抢占市场份额,“平台化商业模式”、“基地+传统B2C+故事性营销方式”、“本地化+O2O模式”等各种营销方式不断涌现。电子商务的深入发展对传统物流思维和模式带来巨大的冲击,吸引众多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入电商销售。2014年茶产业电商销售发展迅速,“双十一”期间前100名茶企电商销售额总和突破两亿,而2012年仅为3000多万元。蜂产品网销市场也逐渐兴起,部分企业抓住初期机遇期,成功抢得了大部分市场份额。电商化发展也逐步影响蜂产品原料的交易方式。2014年6月30日,蜂王浆在天津渤海商品交易所挂牌上市,成为首个上市交易的蜂产品,开启蜂产品交易新时代。
4.技术研发取得新进展,行业竞争力不断提升
发展现代农产品加工业离不开农产品加工技术的广泛应用。近年来,在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下,我国科研单位及企业通过研发及消化吸收,运用机电一体化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膜分离技术、微波技术等,不断研发农产品加工生产工艺,大量新的加工工艺和装备技术获得突破,加工技术正向着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生产高效节能和高新技术实用化方向发展。2014年1月10日,《苹果贮藏保鲜与综合加工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被授予201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项目系统的应用了膜技术及微波等技术,实现了苹果贮藏保鲜及全果综合利用。豆制品加工业运用UHT超高温灭菌、均质工艺、半干法制浆工艺等先进技术,使产品质量更加稳定;在加工装备上采用计算机自动控制,实现豆制品生产从洗豆、泡豆、点浆、凝固到杀菌和包装的自动化生产,并形成一批技术装备的拳头产品,畅销国内外。一批自主研发的豆制品加工设备陆续出口,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5.海外投资并购目标拓宽,行业“走出去”步伐加快
由于国内土地资源紧缺、劳动力成本上涨,尤其食品安全问题频发,同时美国、欧洲等地区经济形势欠佳,中国农业企业海外投资并购项目从前几年多集中于非洲、东南亚、俄罗斯等欠发达市场,开始瞄准欧美发达市场,投资并购项目开始对准该地区的知名农牧业和食品加工企业,从着重获得农牧业资源向获得先进的管理技术、农产品加工先进技术及市场开拓转变,农业企业“走出去”战略开始向打造全产业链发展。2014年3月,中粮集团与荷兰农产品贸易集团Nidera签署协议,收购其51%的股权,完成了我国粮油行业最大规模的国际并购。中粮与Nidera将建立资源、市场、信息等共享机制,并在种子业务等领域开展合作。入股Niflera是中粮向海外粮油收储、物流和加工设施的适度延伸,将有力推进中粮产业链的全球布局。
三、2014年农产品加工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产能过剩问题突出,亏损程度有所加重
农产品加工业产能过剩问题依然较为突出,大部分企业仍处于依赖资源投入的数量扩张阶段,整体发展水平不高。近年来,我国玉米深加工产能快速膨胀,由2009年的4750万吨上升至7726万吨,增幅62.7%,新疆、内蒙古地区增幅甚至达到746%和428%,而且主要集中在淀粉及酒精两大行业中,产品以淀粉、淀粉糖、酒精等初加工产品为主,同质化问题较为严重。2014年,在市场持续低迷、产品需求不旺的形势下,产能过剩的弊端更为突出,亏损现象相当严重,以长春大成为代表的全国重点龙头企业甚至面临倒闭。谷物磨制行业同样存在类似问题,行业平均开工率不足50%。从总体上看,2014年我国农产品加工行业的亏损程度较上年同期有所上升。年底,全国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约有7.57万家,其中亏损企业672l家,亏损金额609.0亿元,同比增长33.7%。烟草制品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和食品制造业亏损企业亏损金额同比增速较高,分别为68.0%、51.1%和49.5%。
2.国内生产成本持续攀升,进口产品冲击明显
由于国内原料和生产配料价格居高不下,加上劳动力成本大幅上涨,企业生产成本不断增加。2014年1~12月,全国规模以上加工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成本1 52966.5亿元,同比增长9.2%。其中,蛋品加工和乳制品制造企业成本增幅最大,同比分别上涨了23.5%和20.1%。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主营业务成本增长率高于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1个百分点,高于利润增长率7.1个百分点。国内原料价格不断上升,使得大宗农产品国内外价格倒挂现象更为突出,进口大量增加,对国内相关产业造成明显冲击。以乳制品制造业为例,2014年国际全脂奶粉价格连续下跌,与国内生鲜奶价格倒挂严重,奶粉进口数量增至105.4万吨,同比增长22.0%。乳企采购国内生鲜奶的积极性很差,国内生鲜乳收购价格一路下行。一些规模牧场生鲜乳价格下降达到11%,山东、河北和黑龙江等部分地区出现鲜奶拒收和倒奶现象。
3.质量安全事件时有发生,市场监管问题引发关注
2014年,农产品加工行业食品安全事件发生仍较为频繁,引发人们对市场监管问题的广泛关注和担忧。在粮食加工行业,云南昆明出现“毒米线”、焙烤食品行业出现“广琪”原料过期门等食品安全事件再次打击市场消费信心;在果蔬茶加工行业,茶叶等级虚标、滥用食品添加剂、农药残留超标、细菌总数超标等问题在部分企业中仍然存在;在畜产品加工行业,“注水肉”、“病死猪肉”和“过期肉”事件频频曝光;在蜂产品加工行业,网销产品监管落后成为质量安全的隐患。根据2014年中国蜂产品协会对网销蜂蜜质量抽查结果,抽查的28批次产品中有13批次被检查出存在掺假问题,占抽检总量的46.43%。进口蜂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也较为突出,1~11月全国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共检出76批次进口蜂产品的质量安全项目不合格,比上年同期增长181.48%,主要不合格原因为菌落超标、掺假等。
四、2015年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环境展望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我国将在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下,努力保持稳增长和调结构之间的平衡,稳定和完善宏观经济政策,继续实施定向调控和结构性调控,这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提供了诸多有利的条件和积极因素。但在全球经济复苏不及预期和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的大背景下,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也面临着一系列机遇和挑战。
1.改革深入推进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供契机
尽管短期内我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结构调整阵痛显现,对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困难,但是随着经济结构调整的推进、改革的深入、一系列定向调控政策和结构性调控政策的落实,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基础更实,活力得到进一步激发,增长后劲更加充足。
2.消费需求结构升级为农产品加工业提供新的增长点
随着经济发展、收入水平的提高,过去模仿型排浪式的消费阶段已经结束,个性化、多样化、安全化的农产品消费观渐成为主流,蕴藏巨大的消费潜力,有待农产品加工业创新供给、激活需求。农产品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开启了新的销售模式,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点。
3.劳动力优势减弱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结构转型升级
随着刘易斯拐点的到来,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劳动力生产要素成本优势慢慢消退,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所依靠的要素规模驱动力进一步减弱,迫使农产品加工行业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提升人力资本质量,提高科技含量,增加产品附加值,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提供内生动力。
4.世界经济复苏乏力抑制农产品加工业出口形势好转
2015年世界经济仍处于危机后大调整阶段,欧盟经济复苏乏力,日本经济深层次结构矛盾未有改善,特别是近期国际油价低位波动,导致俄罗斯、委内瑞拉等资源依赖型新兴国家经济面临衰退、通胀和金融波动的考验,影响全球经济复苏的步伐,抑制农产品加工业的外部需求,给农产品加工业的出口带来压力。
一、农产品电商物流内涵
至今为止,世界上对于农产品物流尚且没有明确的定义,我国的部分研究人员将农产品物流定义为农产品的销售物流,在销售的角度分析主要是为了更好的满足消费者实际需要,进一步养成农产品从卖方到买方的一种物理性变化过程,包括物品的运输、存储、包装、配送、信息处理等。农产品电商是在现代商务环境下的一种农产品物流,在农产品的贸易环节中被广泛应用。电子商务处理方式在农产品物流体系中的应用,实现现代物流行业和电子商务之间的合作发展。在电子商务的环境下,对应的资本流、信息流、业务流均能够通过网络手段实现,对于电子商务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随着现代化社会电子商务的大面积应用和发展,网络销售已经成为一种新的销售渠道,合理解决供求双方的信息不合理,产品销售迟缓等各种问题的发生,对于农产品行业的销售具有重要意义。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
1.物流管理体系水平低。物流行业整体涉及到的范围比较广泛,利益相关者较多,例如政府部分、农产品生产者、物流企业等,在关于农业质量标准、海关、税收、投资融资、产业政策、物流配备、基础设施等各个方面具有很多不协调的地方。此外物流农产品的业务量大,政府部门需要发挥一定的政策指导作用和宏观调控作用,为整体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环境。由于农产品的特殊性,国家相关部分和地方没有颁布执行力较高的扶持政策,对于农产品物流行业的健康发展产生限制性,整个调节发展中,运输成本高、运转效率较低。
2.物流技术落后。农产品电商物流体系中,新鲜生产出来的农产品需要经过包装、冷藏、前期处理的流程,避免后期运输中造成其他的污染,农产品的二次污染会造成交易时间的限制。很多农产品物流保持在自然状态和温度下,应用冷链物流的比例不是非常高,包装形式落后,导致运输环节对于农产品形成不同程度的伤害。为了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对于整个物流配送过程的各个环节,生产、收购、销售、加工、运输、配送、储存、包装进行系统性的完善和优化,利用高度标准化的物流体系作为保证,其中部分的低级、离散性、小规模个人或是组织的复杂性造成整体无法形成统的物流配送标准,包括运输设备标准的不一致,包装水平差距,物流配送过程更加的复杂。
3.控制体系标准化不够。对于农产品的标准和质量进行统一的规定,在整个农产品交易环节中,标准为参与的双方提供一定的质量依据,对于提升市场流通具有明显的提升效果,降低交易成本投入,保证交易的顺利完成。国内的认证标准主要包括有机产品、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几大类型,在标准应用落实的环节中,具体行政监督力度不足,对应的处罚措施混乱,很多农产品随意粘贴认证标签,如此直接的造假行为会在短时间内获取较高的经济效益,却对于长久性发展产生毁灭性的打击,对于电子商务交易的诚信度带来负面作用。
4.专业物流人才缺乏。物流企业中员工学习程度不够,很多人员并不是专业内,没有建立知识型物流人才和促进物流科技创新为核心的物流教育体系。高等院校中开设物流专业的不多,即使开设物流专业学科,学习的知识深度不足。没有专业高水准的人才导致物流行业发展困难,农产品物流具有自己的特殊性,专业技术人才不够是限制发展的关键原因之一。
三、未来的改革对策
1.完善农产品电商法律规定。农产品电商法律规定为行业内部的持续发展提供有利保障,有效解决电商发展中的各种阻碍,促进物流运输行业的跨越性发展,在提升整个物流效率的基础上,降低原本农产品交易成本。电商服务的咨询、网上交易、网络支付各个环节,需要政府部门制定具体的法律进行保护和支持,并且在不断实践中优化政府的条款和规定,制定出可行性的行业发展规定,引用电商企业信用评级制度,建立职能部门,对于各个电商交易实行动态的管理,公布企业信用评级公告,降低各种风险出现的概率,保证电商交易的安全水平。
2.完善电子网络结构。农产品的供应链包括加工企业、物流经营商、农民、批发商、销售商、消费者,整个人员建立完整的体系,在这个动态的供应链循环中所有的参与者被管理,整个体系内部的成员建立起信息共享的密切性合作伙伴关系,为供应链中的不同节点提供信息处理服务,降低经营成本,对于可能发生的各种市场风险及时应对:农产品生产过程受到季节性等各种因素影响,整体物流缺乏系统性,流通中不同环节无法合理的衔接,政府公共的信息平台或是企业的网站不具备统一的标准,未来需要制定完善的物流信息技术标准,农产品品种、质量、生产日期、规格等标准化推进,对于流通的信息、中间商信息展开全面的标准化处理,让不同的环节快速得到信息资源。
3.建立管理机制。对于我国的农产品质量认证体系进行完善,经过认证的农产品才可在相应的电子商务
国务院食安办:加强协调,监督、指导
2010年2月6日设立的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是国务院食品安全工作的高层次议事协调机构。
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具体承担委员会的日常工作。据国务院食品安全办公室主任张勇介绍,食品安全办的主要职责是对食品安全工作进行综合协调和监督指导。基本定位是在分段监管的基础上,将分段监管容易出现的监管空白、职责交叉等作为协调重点,堵塞监管漏洞,促进各环节监管措施的衔接。同时加强督促指导,推动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开展工作。
农业部:监管初级农产品生产环节
农业部主要负责初级农产品生产环节的监管。主要职能包括:
一、组织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提出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建议。组织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研究推广宣传培训。
二、参与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国家标准,组织制定农业行业标准,并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实施。制定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标准和技术规范。
三、组织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督管理。组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和监督抽查,组织对可能危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农业生产资料进行监督抽查。负责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预警分析和信息。指导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指导实施农产品包装标识和市场准入管理,等等。
四、依法实施符合安全标准的农产品认证和监督管理。包括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实施认证和质量监督,对农产品地理标志审批登记和监督管理。
五、指导农业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和机构考核。
质检总局:监管生产加工和进出动
依据《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国家质检总局对食品生产加工活动和进出动进行监督管理。
卫生部门:承担食品安全综合协调
根据《食品安全法》,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承担食品安全综合协调职责,负责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食品安全标准制定、食品安全信息公布、食品检验机构的资质认定条件和检验规范的制定,组织查处食品安全重大事故。
商务部门:主管食品流通行业
根据商务部“三定”方案和《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生猪屠宰管理条例》、《酒类流通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和规章,商务部作为流通行业主管部门,在食品安全方面主要有三项职责:
一是制定食品流通行业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采取措施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加强对行业诚信体系建设的指导,促进食品经营行业健康发展。
二是负责对生猪屠宰和酒类流通的行业管理;加强对生猪屠宰活动的监督检查,推动生猪定点屠宰标志牌、证书审核换发工作,依法把好定点屠宰企业市场准入关。
三是配合卫生部,做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制定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划及其实施计划,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执行情况进行跟踪评价并适时组织修订。
目前,商务部正稳步推进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试点建设。
工信部:管理食品工业行业
工信部具有食品工业行业管理职责。
主要职能:一是制定合理科学的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进一步完善食品工业行业标准,指导企业完善内部质量控制和监测网络以及食品质量可追溯体系;二是推进食品工业企业生产者诚信体系建设,以提高从业人员的道德、法律意识,规范企业生产经营行为;三是加强行业自律,开展食品安全知识的普及。指导协会发挥行业自律作用;四是加强食品行业相关基础信息的统计和监测,建立食品工业质量安全、产品进出口动态的监测和预警机制等。
工商部门:监管流通环节
国家工商总局承担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的责任,下设食品流通监督管理司,负责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拟订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的具体措施、办法;组织实施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检查、质量监测及相关市场准入制度;承担流通环节食品安全重大突发事件应对处置和重大食品安全案件查处工作。其准入职责包括“先证后照”,即负责颁发食品流通许可证,再对有许可证的经营主体颁发营业执照。
食药监管局:监管消费环节
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负责消费环节食品卫生许可和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制定消费环节食品安全管理规范并监督实施,开展消费环节食品安全状况调查和监测工作,与消费环节食品安全监管有关的信息。
消费环节即餐饮服务环节的食品安全监管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负责,该环节的食品是指即时加工制作,即时消费的食品。同时消费环节还包括提供食品及其场所、设施、服务等。
公安机关:打击食品安全犯罪
【关键词】农产品;品牌原产地形象;品牌关系质量;顾客忠诚
一、引言
近年来,国内农产品市场空前繁盛,农产品之间的竞争不仅体现在农产品的质量上,更逐渐演变成为了农产品品牌之间的竞争。而在影响农产品品牌的诸多因素中,品牌原产地形象越来越显示着其重要作用。消费者-品牌关系是将关系营销理论嵌入品牌背景而形成的较前沿的品牌理论研究领域,对于品牌关系的研究,学者所选取研究的行业基本集中于服务行业和耐用品行业,而将其应用于农产品的研究非常少。本文尝试从这一新的理论出发,研究农产品品牌原产地形象是如何通过影响品牌关系进而影响顾客忠诚的。
二、文献回顾与概念阐释
1、品牌关系研究概述
品牌关系的研究是西方品牌理论研究的最新前沿课题。Fournier(1998)将人际关系理论引入顾客与品牌间的关系讨论之中,认为拟人化的品牌是顾客的伙伴,与顾客之间存在着类似人际关系的复杂的多种形式。以我国学者何家讯、姚作为等为代表的学者认为品牌关系就是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姚作为,2005;黄静,2006;何佳讯,2006)。对于品牌关系的研究包含了多个层次和角度,周志民(2005)认为品牌关系质量是对品牌关系的状态研究。品牌关系质量是指品牌关系的状态及其强度,现有的品牌关系质量维度都是借助于人际关系理论进行研究的。Fournier(1998)提出品牌关系质量由爱与激情、自我联结、相互依赖、个人承诺、亲密感情、品牌的伴侣品质六个维度组成。姚作为(2005)在《关系质量的关键维度-研究评述与模型整合》一文中归纳出信任、承诺和满意是众多学者普遍认可的俩个品牌关系质量的维度。何佳讯(2006)在中国文化背景的关系研究下,根据关系取向和关系分类,提出了品牌关系质量本土化的测量模型。他认为,“信任”和“象征价值”是品牌关系发展中的初级阶段,而“真有应有之情”是品牌消费比较高级的阶段。综合以上讨论,结合本文的研究并考虑到简化模型的需要,本文在衡量品牌关系质量时,选取众多学者认可的信任、承诺俩个维度,并采用了何家讯提出的符合中国国情的一个维度即象征价值。
2、农产品品牌原产地形象研究概述
Jaffe与Nebenzah(2001)认为原产地形象就是目标市场消费者对产品的原产地或原产国的内在印象,是消费者对该国的一种总体性感知。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品牌原产地形象,为原产地形象的一个分支,是消费者对产品品牌来源地的整体认知。Schooler(1965)在营销研究学刊发表的论文《中美洲共同市场上的产品偏见》认为原产地作为外在线索影响消费者对产品的认知,从而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意向。靳明、周亮亮(2006)在论文中对绿色农产品的原产效应和其品牌策略进行了初步探讨,结合其原产地形象效应的特点,提出了如何构建及保护原产地品牌的营销战略建议。学术界对农产品品牌原产地形象的研究多为理论性探讨而实证研究相对较少。
3、顾客忠诚
很多研究对顾客忠诚的概念进行了界定,但迄今为止,学术界尚未对顾客忠诚的概念形成统一的认识。不同学者对忠诚概念的界定仍存在着较大的分歧,本文采用韩经纶和韦福祥(2001)的定义:顾客忠诚是由于价格、产品/服务特性或其它要素引力的影响,顾客长久的购买某一品牌产品或服务的行为。相关研究表明,吸引一个新顾客所付的成本是保持一个老顾客花费的4一6倍,从品牌忠诚者身上获得的利润是从品牌非忠诚者身上所得利润的9倍。品牌关系质量真是可以发现品牌与消费者之间关系的衡量工具,可见从品牌关系角度研究农产品品牌原产地形象对顾客忠诚的影响是十分必要的。
三、理论框架与研究假设
本研究以顾客忠诚为因变量来判断农产品品牌原产地形象是如何通过品牌关系质量进而影响到消费者的购买意向的。就农产品品牌原产地的形象而言,相关研究都是以消费者感知等为中介变量,而将品牌关系这一全新维度作为原产地形象与顾客忠诚之间的中介变量的还没有相关研究,品牌关系是阐述了消费者与品牌之间的互动关系,对于研究以顾客为导向的品牌发展和探讨农产品行业内消费者的忠诚的影响因素,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前文的文献综述,结合实际情况,本文认为,农产品品牌原产地形象能够通过品牌关系质量影响顾客忠诚,我们将品牌关系质量主要划分为信任、承诺、象征价值等三个维度,可以初步得到以下理论研究框架:
理论框架图
由此,进行如下探讨:
1、农产品品牌原产地形象对品牌关系质量的影响
品牌形象作为消费者对特定感知的综合,是对品牌相关的产品功能、品牌价值、利益等与品牌相关的所有联想的集合,作为消费者视角的品牌构念,品牌形象无疑是多维度的。而农产品品牌原产地形象更是将品牌形象这一概念细化,重点放在品牌的原产地的形象方面。Gary A.Knight和Roger J.Calantone于2000年在Han的光环构念与总结性构念模型基础上进行融合,构建了“灵活性模型”,说明了原产地形象会对消费者的信任产生正向的影响;另一方面,在越来越讲究品质生活的今天,消费者更加注重农产品产地这一问题,而农产品品牌的原产地也就成为了农产品与消费者互动关系中的关键环节。正如山东的苹果,山东省所塑造的这一有着适合苹果生长的环境、气候以及苹果大省的形象,无不使消费者对山东苹果充满了满意和信任的情愫;因此笔者认为农产品品牌原厂地形象必然会影响消费者品牌关系,而消费者品牌关系的衡量要素是品牌关系质量,由此提出如下假设:
H1:农产品品牌原产地形象正向影响品牌关系质量。
H1a:农产品品牌原产地形象正向影响信任。
H1b:农产品品牌原产地形象正向影响承诺。
H1c:农产品品牌原产地形象正向影响象征价值。
2、品牌关系质量与顾客忠诚
Thorbjomsen,Breivik和Supphellen(2002)通过研究品牌关系质量与品牌忠诚之间的关系,发现品牌关系质量与品牌忠诚呈显著正相关关系。Algesheimer,Dholakia和Hearn(2005)也认为品牌关系质量会正向影响品牌的忠诚意向:此外,Bhattacharya和sen(2003)指出良好的品牌关系会导致消费者对企业的忠诚,进而对企业进行宣传,为其介绍新顾客,并容忍与其相关的负面消息。而我国学者周志民(2007)也指出,品牌关系型态会正向影响顾客忠诚。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品牌关系对顾客忠诚是有影响的,但是学者们的研究多数都是将品牌关系或品牌关系质量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其对顾客忠诚的影响。周志民(2007)指出,事实上消费者行为非常丰富,今后的创新方向可以是不同品牌关系质量维度对各类消费行为的影响。本文就试图研究品牌关系质量各维度,即信任、承诺和象征价值对顾客忠诚的影响。由此提出以下假设:
H2:品牌关系质量正向影响顾客忠诚;
H2a:信任正向影响顾客忠诚;
H2b:承诺正向影响顾客忠诚;
H2c:象征价值正向影响顾客忠诚。
3、品牌关系质量的中介作用
大量的研究表明,品牌关系质量发挥着中介作用。Henning Thurau,Gwinner和Gremfe:探讨了关系利益对顾客行为的影响和关系质量的中介作用。林翠莹(2004)研究指出,品牌关系质量在功能性品牌形象与非功能性品牌形象对品牌忠诚度的影响过程中发挥这中介作用。很多学者将品牌关系质量作为一些变量与顾客忠诚的中介变量,通过前面分析,本研究认为农产品品牌原产地形象通过影响品牌关系质量进而影响顾客忠诚,由此提出假设:
H3:农产品品牌原产地形象通过品牌关系质量间接影响顾客忠诚。
四、预期结论与营销建议
在品牌营销领域,随着品牌关系理论的建立,从品牌关系的角度探讨顾客忠诚很有必要;而以农产品品牌原产地形象为前置变量,研究特殊行业的顾客忠诚也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预期会得到以下结论:第一,农产品品牌原产地形象会正向影响品牌关系质量。而且可能信任的相关性系数会高于其余两个维度的相关系数,这是由农产品行业发展阶段所决定的,消费者对于农产品品牌原产地形象的认知应该是信任>承诺>象征价值。第二,品牌关系质量会正向影响顾客忠诚。其中承诺和象征价值两个维度的相关系数可能会高于信任,而且消费者也更多的呈现出行为忠诚。第三,品牌关系质量在农产品品牌原产地形象和顾客忠诚之间发挥着中介变量的作用。
通过本文的研究,农产品输出地应该认识到品牌原产地形象对于消费者品牌关系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会影响到顾客的忠诚。因而本文通过理论探讨,提出以下营销建议:第一,地方政府结合地区特色打造城市形象。一个正面的、积极向上的城市形象,易使消费者向往并对其农产品产生信任感。第二,地方政府区隔自身形象,与其他地区形成差异化。有象征价值、有独立意识的农产品原产地形象,会达到追求品质生活的消费者的青睐,正如西湖的龙井代表着一种品位,促使消费者形成较高的忠诚度。第三,政府与企业联合,打造区域农产品优势。对于现在新兴的“农超对接“发展模式,政府和农产品企业应该学习其核心模式,创新农产品发展模式,设计有影响力的农产品品牌名称与标识,结合城市形象发展区域农业、区域旅游等方面。
五、研究不足与展望
本研究的最大不足是没有做相关问卷与数据分析,导致预估的结论不够准确。以后的研究者可以选取一种典型的农产品品牌进行调研与数据分析。本文对关系质量的划分仅考虑了其中三个维度,而品牌关系质量还有其他的几个维度,以后的研究可以拓展品牌关系质量测量维度,更加深入的探讨农产品品牌原产地形象与品牌关系质量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许庆武,姚劲夫.消费者对认证特色农产品品牌的信任与购买行为研究[J].农业考古,2011(03).
[2]许基南,李建军.基于消费者感知的特色农产品区域品牌形象结构分析[J].当代财经,2010(07).
[3]靳明,周亮亮.绿色农产品原产地效应与品牌策略初探[J].财经论坛,2011(07).
[4]郭锦华.品牌原产地形象与购买意愿的实证研究[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8).
[5]周志民,卢泰宏.广义品牌关系结构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4,11(11):98一105.
[6]何佳讯.品牌关系质量本土化模型的建立与验证.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6(5):101-106.
[7]姚作为.基于品牌关系的服务消费决策行为研究.暨南大学博士论文,2006(4).
[8]周志民.品牌关系评估的研究范畴.外国经济与管理,2005(l):34-40.
成都乐客食品技术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乐客食道)经过10多年的调味技术研究,目前成功研制出了香辣菜、金针菇、藕片、山椒竹笋、风味豆豉、辣椒酱等多口味、多品种的休闲蔬菜制品。在以科学、合理、安全、健康、美味为宗旨的调味研发过程中,逐步实现蔬菜制品休闲化,并在市场中不断取得良好收益。其中,最具代表性的3个产品:香辣金针菇、香辣菜和香菇酱,在2012年中总产值均过亿。乐客食道从一个小小的蔬菜制品看到整个产业的发展趋势,进而希望实现引领整个产业的发展。
休闲蔬菜制品整体行业发展趋势
休闲蔬菜制品单品竞争激烈化
休闲蔬菜制品生产技术含量低,产品生产较容易,加上行业标准老化,导致生产企业跟风现象比较普遍。以金针菇为例,国内生产企业有1200多家,但年产值可以达到3000万元的企业不到20家。一些小企业为了降低成本不断恶性竞争,在无法保证食品原料安全的情况下依然生产极大妨碍了行业的良性发展。
现在肉类制品消费逐渐下降,而蔬菜制品需求正不断增长,香菇酱、香辣菜、风味豆豉等传统产品都存在单品竞争激烈化的现象。可以看到,消费者真正认可的单品价格和产品品质始终是市场的主导,并引导不同产品的优胜劣汰,主宰着整个行业的发展。
基地、加工产业一体化
休闲蔬菜的快速发展可以推动蔬菜种植基地和加工产业体化进程,其中萝卜种植基地与老鸭汤生产企业的合作堪称典范。目前,辣椒种植基地和辣椒制品生产企业也正逐渐形成一体化模式。随着行业的发展,这种一体化模式仍将不断扩大。
管理可追溯规范化
休闲蔬菜制品的生产,从原料到加工的全过程完全可以实现可追溯规范化管理。若消费者对食品的原料及其深加工过程了解程度加深,能够增强其消费信心,也是未来行业的必然发展趋势。
休闲蔬菜制品附加值提高
休闲蔬菜制品被消费者逐渐接受,因此其附加值大大增长,诸如香菇酱、香辣菜等都是附加值不断提高的蔬菜制品。蔬菜制品附加值不断提高,会同时促进农产品附加值的提升及其规模化种植。休闲蔬菜制品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
当前,年产值过亿的休闲蔬菜制品品牌逐渐增多,未来将会实现更多的农产品规模化经营。
包装规格减小
随着消费者消费习惯的改变,小量化休闲蔬菜制品产生,在10g金针菇产品的带动下不断出现莴笋、竹笋、胡豆等的小包装产品。今后,较大包装规格的休闲蔬菜制品将不断减少,100g、150g等大包装产品除了适应中式快餐标准化需求外,会向少量化发展。未来休闲蔬菜制品将主要以10g、20g、30g等小规格包装为主,并将出现相应规格的生产配套设施。
生产自动化提高
休闲蔬菜制品的多个生产环节将实现自动化发展,以便于生产管理并促进农业产业化、规范化发展。
例如,包装技术的发展使得产品连续化真空包装成为可能,拉伸膜包装机等专业设备的普及将促进小包装休闲蔬菜制品的发展。企业生产效率不断提高的同时,可以减少人工成本。
在休闲蔬菜制品品类不断丰富的情况下,对生产过程的要求也逐步提高。未来将会有更多的休闲蔬菜走进消费者的生活,自动化生产过程将成为行业发展的有力保证。
更安全、更健康、更美味
生产安全、健康、美味的休闲蔬菜制品,将是相关企业未来的研发方向。例如若不在食品加工过程中添加防腐剂,可以采用无菌生产技术、超高压杀菌技术、天然食品原料防腐技术等多种方式实现产品抑菌、保质等目的,满足消费者安全、健康、美味的消费需求,这也同整个食品行业发展趋势相致。
休闲蔬菜制品品类多样化发展趋势
金针菇风味多样化
主要以香辣为主的金针菇可以实现泡椒、牛肉、麻辣、烧烤、青椒、酸辣等系列化风味,呈现系列风味产品。
土豆休闲化
土豆片可以实现香辣、泡椒、山椒、烧烤、麻辣等风味,还包括土豆泥系列产品风味化,是土豆制品休闲化的趋势。
藕片休闲化
藕片以山椒、香辣居多,开发诸多风味化的藕片品种,将成为市场上的
大亮点。
海带丝休闲化
目前市场中畅销的是香辣和山椒味的海带丝,其他口味如烧烤、麻辣、藤椒等正在开发中。海带丝还可以开发其干式休闲吃法,并可成为风味化系列食品。萝卜干休闲化
萝卜干由于其吸收风味的能力较强,目前以辣味产品居多。麻辣、烧烤、香辣等口味萝卜干制品有待于深度开发,留味时问较长、口味较重的风味将会是未来消费的需求动向。
牛蒡休闲化
随着牛蒡出口量的减少,牛蒡原料极其丰富。通过对牛蒡吸收风味效果的研究,山椒风味将是未来生产牛蒡制品的很好选择。实现这深加工的关键,是如何制成消费者熟悉的山椒风味。乐客食道自行研发的风味技术,期待市场的检验以及行业内的探讨。
竹笋休闲化
目前比较常见的是山椒、红油、香辣和麻辣口味,持续的口感和强化的风味是竹笋制品能在市场中立足的基本条件,这也是极少数竹笋能够畅销的原因之一。
莴笋休闲化
将莴笋制成麻辣、香辣、烧烤、山椒等风味制品,其原料本身的清香特色是其他风味难以比拟的,重点做好山椒风味相当关键。
胡豆休闲化
干制胡豆休闲制品以怪味胡豆、麻辣、香辣、牛肉等口味为主,而乐客食道根据胡豆的特点采用先进入味新技术,实现当天生产的胡豆即入味,这将成为此类产品的发展趋势,风味较好,且生产成本一般。乐客食道还将传统胡豆休闲化制品与鸡肉等肉食相结合,这种创新思路将为产品带来新的发展生机。
豆芽休闲化
香辣豆芽已经被消费者广为接受,乐客食道实现了豆芽低成本的风味化技术,解决了以往企业生产成本高、风味不足的难题。目前最新技术可以实现豆芽辣味持久,并以山椒、香辣为代表。
银杏休闲化
乐客食道已经制成了香辣和山椒风味的银杏制品,今后发展的关键则是得到众多消费者的认可。
蘑菇休闲化
蘑菇制品的休闲化技术难点在于产品不易入味,香辣仍然是其口味的主要研发方向。乐客食道已拥有能够实现标准化、优化入味的技术方法,可以使蘑菇自身味道保留的同时,突出产品的特殊风味。
牛肝菌休闲化
香辣味牛肝菌制品的制作技术主要体现在如何使其入味,这也是市场中众多产品销量惨淡的原因。乐客食道发现消费者不重复购买的理由,是因为产品口感差。公司采用的专有技术能够实现牛肝菌分子内渗透入味,远强于市场上同类产品品质。
刺耳芽休闲化
刺耳芽作为一种野菜可以制成口感独特的山椒风味产品,乐客食道将这一原料开发成为同类菜品中的经典样本。随着消费者对野生食材的不断认可,可以预见未来野菜类产品的市场前景无限。
近期,我们采取实地调研和书面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全省17个市进行了现代物流业发展情况调研。实地考察调研了青岛、烟台、临沂、日照等8个市,听取了50余家物流企业和制造企业物流业发展情况的介绍。对当前物流业发展过程中涉及到的政策环境、企业主辅分离、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以及影响物流业发展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调查摸底。现将调研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省物流业发展总体情况及其特点
近年来,特别是《山东省现代物流业振兴发展规划》的出台,我省物流业发展环境和条件不断得到改善,物流需求快速增长,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服务水平显着提升,对国民经济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今年以来,随着我省国民经济整体回升向好势头的不断发展,现代物流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2018年底全省社会物流总额105831亿元,同比增长22.7%;物流业增加值2871.4亿元,同比增长19.5%,占gdp比重7.28 %,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19.9%;社会物流总成本7081亿元,同比增长12.8%,占gdp的比率下降为17.9%;物流产业完成投资2190亿元,同比增加25.7%。全省各种运输方式货物发送量27.45亿吨,同比增长12.34%。从行业发展状态看,有以下特点:
(一) 物流市场需求增加,物流企业快速增长。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升级,物流运行模式不断出现新变化。制造企业加快资源整合、流程再造,不断释放物流资源。目前,全省80%以上的规模企业,采取多种方式,分离外包物流服务功能,建立了一大批以企业集团内部服务为主,逐步面向社会服务的物流企业。物流需求不断增加,初步形成了分离分设物流中心、合资合作物流公司和全面外包主辅剥离物流公司配套等不同形式的两业联动发展模式;商贸物流加快发展,生产资料流通企业和传统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农产品进城、农资和日用工业品下乡带来较大的物流需求,推动了物流企业的快速增长。2018年全省物流总额同比增加了22.7%。全省从事物流业务的企业17000多家,其中骨干661家,先后进入全国100强企业23家,享受全国税收试点企业62家,被评为“山东服务名牌”企业69个。物流企业向规范经营和专化服务延伸,专业化物流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形成了由多种所有制、不同经营规模和多种服务模式构成的具有行业特色的物流企业群体。
(二)行业物流得到快速发展,专业化物流服务水平不断提升。自2018年以来,全省具有行业特色的物流企业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钢铁、煤炭、轻工、石油化工、汽车及零部件、纺织、医药及农产品等行业不断整合物流业务,与物流企业结成战略合作联盟关系,物流供应链一体化建设扎实推进。东营市完善石化物流供应链建设,以港口、油田、炼油厂为基础,加快推动石化产品的储存、运输等供应链管理。兖州整合煤炭资源,建立了煤炭产品的加工、存储、配送的供应链系统。寿光建立了农村物流服务体系,以农产品为重点,开展冷链物流一体化建设。淄博建设危险化学品物流的跟踪与监控体系,加强危化品行业物流的推动和管理。工农商贸企业资源整合,专业化一体化物流供应链模式逐步形成,出现一批专业化物流企业,如以危险化学品物流为主的依厂物流、用国际集装罐运输化工产品的烟台德华物流,以图书物流为主的临沂新华印刷物流集团等。物流企业不断创新服务方式,供应商管理库存、供应链金融、卡车航班、保税物流等服务新模式得到推广运用。
关键词:鲜活农产品 网络营销
近年来,我国鲜活农产品产业发展迅猛,但是,目前我国鲜活农产品市场大多数处于初级现货市场阶段,鲜活农产品营销渠道和时机不够畅通,给农户收入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而网络营销异军突起,已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二者结合,将呈现广阔的发展前景。因此,鲜活农产品如何通过网络促进销售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
一、鲜活农产品网络营销的现状
网络营销在鲜活农产品产业中的应用主要是以互联网及网络技术为支持,借助鲜活农产品行业网站、企业网站以及各级政府的农业信息网,实现双向的信息流。即鲜活农产品的生产、流通、加工等企业和果农,通过网络及时、形象地和获取相关的商品供求及服务信息。在此基础上,以B2B(企业对企业)为主要形式,实现网上营销洽谈、网下成交支付。目前,在信用体系和网上支付手段不健全的环境下,这种形式的风险较小,比较适合鲜活农产品内在质量千差万别、必须感官加以确定的特点。
根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鲜活农产品产业专业网站大约有40多家。其中,中国果品信息网等5家网站位列农业100强网站之列。除行业性鲜活农产品专业网站外,还有荔枝、芒果、香蕉、梨、枣等各种单品鲜活农产品专业网站。同时,各地农业网站都不同程度的设有鲜活农产品频道和专栏。鲜活农产品企业是应用网络营销的主体,主要是大中城市的鲜活农产品龙头企业和大型批发、集贸市场。目前,在鲜活农产品产地县、镇的一些运销大户、专业合作社,也创建了网站,网络营销正在起步和发展。根据素有“中国苹果之都”美誉的山东栖霞调查,在大约200家果品商储公司中,近20%的企业有不同程度的网络营销应用。但从整体看,鲜活农产品的网络营销还远未开展起来,极具发展潜力。
二、开展鲜活农产品网络营销的重要意义
当前一个突出问题是一部分鲜活农产品销售不畅,价格下跌,“谷贱伤农”现象时常发生,农民收入增长减缓。而开展网络营销,能让鲜活农产品的生产者以一种新的途径及时地了解生产信息,根据市场合理地组织生产,避免产量和价格的巨大波动带来的不稳定。因此,网络营销对鲜活农产品营销起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突破鲜活农产品产业发展瓶颈
我国鲜活农产品产业总量的发展已有相当可观的规模,且生产能力还可以进一步扩大。1978年全国鲜活农产品产量仅为657万吨,2004年已达到8394万吨,比1978年增长11.8倍,产值达到1500亿元。从1995年起,我国鲜活农产品产量一直稳居世界各国首位。但近年来,许多鲜活农产品品种出现卖难现象,阶段性买方市场明显。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信息不灵、渠道不宽、流通不畅是主要原因。鲜活农产品产业开展网络营销可以扩大市场时空范围,未来的发展可以加快加大鲜活农产品市场的信息流、商流、资金流和物流,一定程度上突破销售不畅造成的行业发展瓶颈。
(二)节约交易成本,扩大经营规模,促进企业增效和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很多研究表明,基于网络信息和销售商品,并不需要投资大额的固定资产,而且,由于供求双方信息透明、实时和高度的互动性,使得农产品营销过程中信息搜寻、议价与监督交易实施等各方面成本显著降低。此外,一些企业通过开展网络营销也取得了显著效果。例如,四川惠农生态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开展网络营销,建立自己的网页,树立公司形象,网上洽谈,改变以往盲目跑市场的情况,节约了成本,增加了定单,2005年的柑橘购销量是2004年的1.5倍。四川蒲江杂柑合作社开展网络营销以来,推广当地优良柑橘品种作用明显,经营规模和经济效益连年取得好成绩。
(三)加强农户与外界的联系,促进鲜活农产品销售
根据鲜活农产品有季节性和不易长期贮存的特点,农户必须及时了解市场信息和消费者的消费意愿和动向,沟通买卖双方的流通渠道,尽快将产品顺利地卖出去。互联网能够及时地将信息传送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鲜活农产品生产商和销售商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信息,如鲜活农产品的品种、价格等,同时也可以通过互联网了解世界各地的市场信息和客户需求,根据市场信息和客户的需求情况来制定种植、生产加工、销售等计划。例如,近几年来,上海郊区一些承包土地从事农业生产的外国人,其与当地的农户相比,除了资金技术上的优势外,最大的优势就是加入互联网,信息灵通,能按照市场需求信息安排生产,沟通各种流通渠道,使他们生产的鲜活农产品不仅供应上海市场,而且还能进入国际市场。
三、开展鲜活农产品网络营销的策略
目前,开展鲜活农产品网络营销存在网络基础设施薄弱、信息化人才和营销人才缺乏、鲜活农产品标准化程度不高以及物流配送不及时等困难。从开展鲜活农产品网络营销的实际情况出发,可从以下几方面来应对。
(一)加快制定鲜活农产品标准体系
加快制定鲜活农产品相关标准,推动绿色鲜活农产品认证、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认证,促进标准化生产和实施品牌战略,主要品种逐步实现从鲜活农产品种植到包装的标准化,着力改善网络营销的环境。例如,农业合作组织、农村合作社等组织可以和农户结成稳固的联盟,实行统一种子、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销售、统一品牌,实施利润平均化,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来合理安排各农户的开始种植时间,实现标准化生产和实施品牌战略。
(二)利用农业网上展厅,务实、稳步地开展鲜活农产品网络营销
鲜活农产品企业要开展网络营销,仍以网上营销洽谈、网下成交支付为主要形式,行业组织要推广相关经验和加强交流,务实、稳步地开展鲜活农产品网络营销,这包括营销导向的企业网站建设和升级、网站优化与推广、搜索引擎营销等,有条件的还可以尝试以网络营销促进鲜活农产品“订单农业”的实现。
鲜活农产品企业要特别注意与各级政府的农业信息网、行业网站联系,借助其比较发达、成熟的网络开展网络营销。例如,我国各地方政府都建立了本地的农业信息网,从农业部到各地方也都开通了网上展厅,用多种文字展示各地名优特新农产品,有很多地方利用网络平台进行了网络营销的尝试,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不管是对推介企业还是对扩大鲜活农产品市场来说,网上展厅日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网上交易是一种必然趋势。而且,网络营销在发达国家已被广泛应用,而我国到2004年底开展网络营销的企业仅有5%,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这就迫切要求我们应加快建立健全我国鲜活农产品市场信息社会服务体系,为农民及时采集、整理、分析和提供准确的鲜活农产品市场信息;要尽快开展网络营销,使企业通过网上展厅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或者商业广告,扩大企业的知名度。
(三)建立有效的农业信息化培训制度
开展鲜活农产品网络营销,农村和广大果农不应被遗忘,应建立有效的农业信息化培训制度。把农产品营销主体,即农户、龙头企业和营销中介组织作为农业信息化培训的主要对象。在农业信息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充分发挥农民科技信息经纪人的作用,建立专业的农业信息“二传手”。这些经纪人,包括农民协会、村级合作组织、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和经营大户等,在小农户信息意识不强、技能不高的情况下,形成“进村入户”的农村信息服务中间载体,彻底解决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一方面与农户联系,一方面通过网络、信函、报纸、电话等渠道面向国内外市场,将农民的需求信息在网上及其他渠道上,联系业务,同时为当地农民提供信息服务。
(四)利用第三方物流实现鲜活农产品的专业化配送
专业的配送中心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能投入大量的信息基础设备,及时地引入先进的管理思想和前沿技术,以一种快速、更具成本优势的方式满足人们对鲜活农产品的需求。农村的信息比较闭塞,造成了商家忙采购,农民愁销路的局面。第三方物流企业通过网络系统,信息搜集快,处理速度快,能够比较及时、全面地了解农业市场信息,实现鲜活农产品的专业化、快速配送。
[参考文献]
[1] 李蔷.关于网络营销运作模式的探讨[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4(2):77-80.
关键词: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安全;供应链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食品安全问题却日益突出。食品的安全性是食品进入市场流通的最基本、最重要的保证。近几年来,随着我国食品行业发展以及食品行业出现的质量安全问题,食品供应链管理越来越受到关注。食品安全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包括食品卫生、食品质量、食品营养等内容。从食品原料种植、养殖和采购,到生产、加工、流通、配送和销售,供应链的每个环节都会影响到食品安全,食品供应链作为食品安全与监督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食品安全影响因素的重要载体。随着国际食品贸易的迅速发展,食品安全保障已成为跨企业、跨国界的问题,对食品供应链实施全面的管理和控制至关重要。
一、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
(1)农业资源环境的污染影响食品安全,农业资源环境包括土壤、大气、水资源等;
(2)食品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化学有害物质的使用和药物的残留对食品安全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这些化学有害物质包括农药、工业化肥、各种生长激素等,这些化学物质的残留量过高对食品安全有着很大的危害;
(3)食品生产过程中为了食品的保鲜而过量使用的添加剂对食品安全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如防腐剂的违规使用,对食品安全的危害很大;
(4)相关食源性疾病带来的食品安全影响,如疯牛病,禽流感等会随着最终食品而对人类健康产生危险;
(5)高新科技制造的新原料给食品带来的安全影响,如利用高科技生产转基因食品对食品安全产生重要的影响;
(6)国家法律缺乏和市场监管力度不够而带来的食品安全威胁,如违法生产经营、食品假冒伪劣等对消费者身体产生重要的影响;
(7)食品安全的控制由于科学的进步而带来的新挑战,对食品安全产生重要的影响。
二、食品供应链管理
1、食品供应链的管理特点
一般而言,食品及农产品中很大一部分属于快速消费品,这使得食品供应链与其他行业供应链差别迥异,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具体表现在:
(1)供应链管理过程中外包比例较大。因为食品及农产品,尤其是属于快销性质的产品往往产品单值低,厂商为降低物流成本,一般会外包相关业务而不会自建系统提高成本。
(2)供应链长且复杂。从养殖和种植一直到形成最终消费,食品以其供应链长为首要特征,要覆盖种植养殖、屠宰、生产和流通,以及餐饮管理等五个环节,并由此带来其复杂性。以美国生产和销售软饮料为例,其供应链与香料的萃取加工链、玉米甜料加工链、甜菜和甘蔗糖加工链、二氧化碳气体加工、水果栽培加工、化合防腐剂生产、净化水生产、铝听和钢罐加工、纸箱加工、饮料生产、运输、储存和分销、市场研究、营销与促销、零售等等有关,说明软饮料供应链管理者在实施供应链管理中必须洽谈、执行和处理的各种供应链关系及配送服务是非常复杂的。
(3)供应链产品消费周期短。食品及农产品(尤其是属于快速消费品部分)从生产、加工、销售到最后的消费为保证新鲜度抢占市场,在时间上要求非常高,但同时又需要经过多环节操作。在多个环节中,每个环节都必须仔细谨慎才能做到最后消费产品的质量安全,这就要求食品供应链设计运作时必须力求高效同时各个环节都必须有效保证食品质量安全。
(4)对冷链物流技术依赖性较强。食品冷链以保证易腐品品质为目的,以保持低温环境为核心,不仅有对冷链运输系统的技术要求、还有对冷库等储存场所的冷控技术要求,从而才能最终确保消费食品的产品品质与质量安全。
2、我国食品供应链管理的发展
2.1实行食品安全预警机制
从“苏丹红”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出,除了对重大的自然灾害、事故建立预警系统以外,也需要在环境健康,特别是针对科技发明的环境健康方面,建立新的预警机制,从检测技术、标准制定等基础工作做起,建立食品安全信息共享体系,加强宏观管理的宏观预警和风险评估的微观预警体系建设,做到防患于未然以更好地应对种种食品安全危机。只要认为是潜在的人类健康危害因素,就可以采取以预警原则为基础的保护措施,而不必等具体科学数据评估结论出来,更不用等到危害的事实和严重性安全明朗化后采取。
2.2提高食品链上企业成熟度
这种成熟度主要体现在我国食品工业企业的工业化水平、国际化水平和信息化水平上。小作坊式的食品生产方式不适合食品工业的发展,也无法实现有效的食品供应链管理,必须提高食品工业企业的工业化水平;食品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要求食品工业企业必须提高国际化水平,融入国际食品供应链管理体系之中;而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则是关键中的关键,是能够实现供应链管理的基础。
2.3食品供应链高效管理
加强食品供应链设施建设以完善物流服务体系推动物流配送中心建设,物流配送中心可以对食品等商品实现集中采购、统一配送、统一管理,还可以对食品进行再加工处理,保证食品质量的卫生和标准,充分发挥现代流通方式在实施可追溯中的作用,更好地保证食品安全;积极建立以第三方物流企业为主导的社会化、专业化的农产品物流服务体系,积极培育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和企业集团,使之成为中国现代农产品物流产业发展的示范者和中小物流企业资源的整合者;在物流上配备低温冷链系统,建立食品冷藏供应链,将易腐、生鲜食品从产地收购、加工、贮藏、运输、销售,直到消费各个环节都处于适当的低温环境之中。以保证食品的质量,防止食品的变质和污染。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农产品分销渠道 新农村建设 安徽
一、安徽农产品分销渠道建设的重要意义
安徽地处中国华东腹地,近海邻江,区位优势明显,农业资源丰富,农产品比重大。全省土地面积13.9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422万公顷,林地329万公顷,水面105万公顷。安徽是农业大省,是全国重要的粮、棉、油、猪生产基地,农业在安徽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农产品单位耕地面积产量居全国前列。农村改革以来,安徽的农业和农村经济稳定持续发展,农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农产品生产在全国居重要位次。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展开,是农村市场与流通体系发展的重大机遇。但是,当前安徽新农村建设主要考虑的还是基础设施建设、卫生环境、农村规划等问题,对新农村市场体系建设的关注很少。广大农村长期以来农本商末的观念,制约着流通、商业的发展;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农村流通中遇到的问题逐渐显露出来,严重影响了市场的运转效率、影响了农民的生活生产。尤其是农产品分销渠道建设问题,在整个农村市场体系建设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农产品分销渠道是指促使农产品能顺利地经由市场交换过程,转移给消费者(用户)消费使用的一整套相互依存的组织和个人。 农产品分销渠道对产品从生产者转移到消费者所必须完成的工作加以组织,其目的在于消除农产品与使用者之间的分离。分销渠道是市场营销组合的重要环节,历来有“渠道为王、终端致胜”的地位。目前,安徽省农产品分销渠道尚存在许多不足,在农产品的交易和转移中缺乏竞争力,需要进行改组、整合和优化。
二、安徽省农产品分销渠道现状分析
当前,安徽省农产品分销渠道形成了以批发市场、集贸市场为载体,以农民经纪人、运销商贩、中介组织、加工企业为主体,以产品集散、现货交易为基本分销模式,以原产品和初加工产品为营销客体的基础格局。
1.农产品分销的主体呈现以农户为主, 成分多元化
在当前的安徽省农产品渠道模式中, 从事农产品流通的主要是广大的农户、个体私营农产品商贩和一小部分农民中介组织如农民经纪人、农民协会、流通企业等多种运销主体, 成份多元化。但从比重上看, 广大分散的农户仍然是农产品流通中的主要力量。
2.批发市场虽然总量偏少,但在农产品分销渠道中发挥主导作用
截止2006年,安徽省亿元以上农产品综合市场只有40个,成交额170亿元,分别只占全国的4.9%和3.9%,这与农业资源大省的地位极不相符。
虽然如此,安徽省逐步形成了以批发市场为核心的农产品流通主渠道。2006年末,全省已建各类农产品批发市场近300家,其中产地批发市场160多家。仅以农村农产品市场为例,至2006年末,73.1%的乡镇有综合市场,41.2%的乡镇有专业市场,36.2%的乡镇有农产品专业市场,13.2%的乡镇有年交易额超过10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专业市场。38.7%的村有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
3.农产品零售终端以农贸市场为主, 超市和连锁店的销售只占很少份额
目前农贸市场仍然是安徽城市消费者购买农产品的主要场所。近年来, 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的日益重视, 选择去超市或连锁店购买农产品的城市消费者逐渐增多, 但目前来看,其销量仍然只占较小份额。传统的农贸市场以其农产品的新鲜度好、价格优势和购买便利仍然是人们购买生鲜农产品的主要场所。 对于农村消费者来说, 各类小食杂店、农贸市场、集市是日用消费流通主渠道, 但有的乡村店已初具超市经营的雏形。
4.农产品交易方式以传统交易为主
安徽省农贸市场交易的对象多为初级农产品, 相应的分级、包装和深加工的农产品比较少,产品附加值低,缺乏知名品牌,标准化程度低,农产品竞争力较弱。交易方式以传统交易方式为主,表现为现货交易、人货同行, 而通过批发市场达成的远期契约交易以及采用拍卖交易、电话交易、信用交易、委托交易和网上交易等现代交易方式很少。市场流通模式仍处于现货交易的原始集散阶段,现代物流模式、流通手段刚刚起步。
三、安徽省农产品分销渠道存在的主要问题
1.批发市场的功能单一,服务质量较低
当前安徽省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主导的分销渠道体系,在农产品分销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除了少数现代化批发市场外, 大多数农产品批发市场配套设施简陋、落后, 规模化、现代化水平低,管理落后。市场在辐射能力、信息服务、物流服务、质量检测等功能方面非常薄弱和欠缺, 尤其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和市场准入方面还比较落后。这关系到农产品市场的规范和农产品消费安全保障, 也影响到安徽省绿色安全食品大省形象的树立。
2.农产品流通主体薄弱, 素质较低,组织化程度低
农民营销队伍自身素质低,组织化程度低,抗御风险能力差。中介流通组织运作管理不规范。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吞吐能力有限。
由于大多数情况是农户自己从事农产品分销, 流通主体分散、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这不仅使农户增加了进入市场的成本, 自身的权利和利益得不到根本保证, 同时也使龙头企业与农户难以实现有效对接, 并导致农产品流通不畅。而指导农产品流通的中介组织如流通企业、合作社、农民协会以及农民经纪人等发展缓慢。目前多数流通中介组织规模小、运作不规范, 农民营销经营手段原始, 难以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农产品市场实际上仍然是“大市场、小业户”的格局,农产品流通无序、效率低下。
3.分销渠道过长, 流通环节过多,流通效率较低
目前, 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分销渠道向扁平化发展,日益缩短,流通速度不断加快。在美国,78. 5%的农产品营销渠道结构为 “生产地――配送中心――超市、连锁店――消费者”,经由批发市场的交易量只占总交易量的20%。而安徽省大多数农产品从农户生产者那里生产出来到最终消费者消费, 其流通过程要经过五六个中间环节, 即生产者农户产地批发商销地批发商零售商农贸市场或超市消费者,流通环节的增多,加大了农产品的成本。 流通过程中储存和运输的条件不佳, 造成农产品本身的损失加大, 也导致了农产品的成本提高。
4.市场信息服务体系不健全,信息不畅通
农产品信息渠道是否畅通是农产品分销渠道畅通的前提条件。由于生产与消费之间、区域之间的信息衔接主要由市场完成,而市场的松散决定了信息的收集加工能力低,生产、流通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和盲目性。目前安徽省农产品流通中来自政府的信息建设和服务还比较薄弱,主要表现在:信息化硬件建设落后, 大多数农产品流通市场没有配备信息设备,致使市场信息情报功能未能充分发挥。信息资源不能充分共享,农业信息网络的覆盖面不宽,向农村延伸的力度不够, 难以满足营销中介组织以及广大农民对信息服务的需求。信息渠道的不畅通, 致使农产品出现区域性过剩, 致使农产品流通的效率低下。
四、安徽省农产品分销渠道优化对策研究
1.创新农产品营销主体,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1)培育龙头企业。重点围绕农业大主导产业,培育和发展一批国家级、省级大型龙头企业。同时,要进一步探索企业、农户、协会之间的利益关系,构建“企业大发展、农民得实惠”的双赢新机制,推进农业产业化的新发展。
(2)拓宽农产品市场。以龙头企业为主体,勇于开拓农产品的国际国内两个市场,通过农产品展销活动,农产品进超市工程等为载体,扩大安徽优质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要以出口企业为龙头,建立原料基地,强化精深加工,进一步扩大农产品的出口。
(3)创建农产品品牌。加强农产品品牌的培育和管理工作,把获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作为食品类农产品品牌评审的必备条件,力求培育出一批在国内外市场具有知名度、占有率高的安徽优质名牌农产品。
2.发挥农产品批发市场综合功能,逐步达到管理现代化
加快传统批发市场的改造升级,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投资和管理主体应多元化,管理应规范化。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投资建设、管理应以股份制为主,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规范要求进行,做到产权明晰、管理科学。努力发展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综合服务功能,通过兴建储藏、保鲜设施,建立质量检测中心,不断完善配套设施,建立高度集成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网络,广泛收集、准确农产品信息,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农产品流通成本高和效率低的问题。
3.优化农产品分销渠道,努力实现渠道扁平化、终端多样化
农产品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对农产品质量、分级、包装、运输等方面有着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缩短农产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距离,减少不必要的中间环节。积极推进农产品的新型终端,跳出传统农贸市场为渠道主力军的束缚,逐步以规模化、集约化、连锁化的超市、连锁店取代传统的农贸市场。 超市有利于推进对农产品质量的全程监控,有利于满足消费者需求,在环境保护与税收等方面也具有较强的优势。连锁经营是超市经营的一种组织形式,其优越性在于大量集中采购、配送,与工业生产企业、农副产品基地直接挂钩,统一进货,规模经营,有利于降低进货成本,增强企业竞争能力。
4.推动农业经营方式的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着力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
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按照“政府引导、农民自愿、因地制宜、多元创办”的思路,围绕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引导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大户、经营大户、致富带头人和农业科研技术人员,积极领办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并引导他们进一步明晰产权,健全制度,完善机制,增强活力,积极参与市场竞争,打破区域、行业和所有制界线,实现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的联合与合作。加快农产品行业协会建设。以农业产业化主导产业为重点,对现有粮、油、棉、果、菜等协会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建立安徽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加快建立主导产业省级行业协会,充分发挥协会对行业发展协调、政策建议、市场开拓等方面的作用。
5.健全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农产品网络营销
逐步健全省、市网络信息平台,强化县、乡镇信息服务功能,形成覆盖全省、功能完备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加强农业信息队伍培训,提高农业信息人员素质,搞好信息采集、分析、预测和,提高信息时效性、准确性和安全性。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作用,创新信息传播形式。
大力发展农产品网络营销,改变传统交易方式。在农产品销售过程中全面导入电子商务系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需求、价格等信息的与收集,以网络为媒介,依托农产品生产基地与物流配送系统使农产品交易与货币支付迅捷、安全地实现。利用电子商务进行农产品营销,能有效避免传统农产品营销渠道的诸多缺陷,有效解决时间和空间上的矛盾,克服农产品易腐、储藏周期短、损耗大等自身特点所引起的流通问题。同时,由于信息获取成本较低,也有利于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化解交易风险。
参考文献:
[1]吴健安:市场营销学(第三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342
[2]安徽省统计局.安徽省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三号)[M].ahtjj.省略/tjgb/gb0804253.htm,2008-04-23
[3]宋桂娥:我国农产品营销渠道亟待解决的问题与对策[J].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08,(3)
[4]陈茂强:我国农产品的营销渠道创新[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
事实上在内地,有机食品现状也不容乐观。曾有媒体报道,“花钱买认证”在业内早已不是秘密,部分咨询公司宣称,有机食品认证2.6万就可“轻松搞定”,45天拿到认证。这就不难解释为何门槛颇高的有机食品大量充斥市场。
据了解,我国国家批准的有机产品认证机构有25家,但在网上输入“有机认证”,出现大量“有机认证咨询机构”、“有机认证服务机构”、“有机认证网”等词条,可见市场鱼龙混杂。
贴有“有机认证”标志的食品比普通食品价格高出三四倍、甚至十余倍,使得不少商家铤而走险,想尽各种方法套上“有机”概念,在市场利益面前,混淆概念、真假不一、认证过期、降低标准等问题不断显现,有机产品市场面临严重的信任危机。
究其原因,一方面,有机食品行业发展不规范,对有机认证的实施、监督管理和处罚执行力度不够;另一方面,普通消费者对于有机食品的认识存在误区,选择存在盲目性,助长了部分无良商家“挂羊头卖狗肉”的嚣张气焰。
近年来,出于对食品安全的担忧,消费者纷纷选择将目光转向有机食品。因拥有绿色、生态、无污染、安全等标签,有机食品受到追捧,并成为高品质生活的代名词。
《中国有机产业发展报告》白皮书显示,我国有机产品每年销售额约为200亿-300亿元,成为全球第4大有机产品消费国。正是由于巨大的市场需求,使得有机食品成为众多资本的掘金之地,
有机食品的标准高于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其来自于生态良好的有机农业生产体系,生产加工不使用任何化学农药、化肥、化学防腐剂等合成物质,特别指出的是,有机生产全程拒绝转基因技术和转基因产品。可以说,有机食品是如今市场上要求最严格的品类。
不过,随着我国土壤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使得对土壤、空气、环境要求很高的有机食品已经在相当一部分地区失去了种植的“土壤”。脆弱的生态环境包括空气、土壤和水质的持续恶化,使有机农产品无法独善其身。
此外,有机食品虽然安全级别最高,但不意味着更有营养价值。北京营养师协会理事顾中一认为,有机食品在营养价值上与普通产品区别并不大。如有机白菜与普通白菜都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维生素E及粗纤维,在营养上差别甚微。
爱科技,爱创业,爱上山下乡,更爱有机食品
他们是IT精英,他们是财富新贵
他们热衷当IT界的农民
务农是个人兴趣投资,还是企业战略行为
他们,各有所图
从北京出发,沿着102国道向东行驶50多公里,就到了河北省三河市李旗镇。这座与北京仅有一河之隔的城镇一向以畜牧业发达为其经济特点。华夏畜牧公司就坐落在这里。
2004年,华夏畜牧董事长邵祈被好友邀请回国从事奶牛繁育项目。此前,邵祈把创办的语义搜索引擎网站Adsense卖给了谷歌。
最初,邵祈打算依靠卖奶牛为盈利模式,但他发现,即便有好品种的奶牛,如果饲养方法和技术不到位,也无法生产出高质量的牛奶。邵祁决定亲自养牛,于是华夏畜牧创立了。
在华夏畜牧成立的5年后,另一IT界知名人士——网易公司CEO丁磊宣称决心养猪;一年后,口碑网创始人李治国开始养鸡;之后,京东商城CEO刘强东决定回江苏宿迁老家租赁5000亩土地种水稻;联想集团高级副总裁、新兴市场总裁陈绍鹏宣布辞职,转战联想控股,负责农业业务……
他们被称为IT精英、财富新贵,他们热衷农业。对他们来说,进军农业是对食品安全的自救,还是对利益的追逐?凭借和资金的天然同盟关系,这些IT精英的进入能给农业发展带来变革呢?
公益?利益?
相传,网易公司CEO丁磊在重庆吃火锅时,觉得猪血不新鲜而下定决心养猪。尽管这一说法并没有得到丁磊本人和网易员工的证实,但却和众多IT精英涉足农业的理由相似。
2009年,丁磊决定养猪时曾表示,养猪不是为了赚钱,只是希望带动更多的人关注食品安全,帮助和带动农民就业;李治国养鸡的一个理由是“深居城市让他加倍怀念过去触手可及的天然食品”;刘强东种水稻是为了让京东的员工吃上安全大米……
越来越多的IT企业家把目光投向农业,这只是一项食品安全公益行动?当然不仅如此。
“这些IT精英‘上山下乡’谈不上是为农业注入IT基因,不过是逐利罢了。”五谷磨房食品集团董事长秘书兼投资总监阮华宁这样评论,“农业产业链蕴藏了巨大的投资机会,这些IT精英不断涉足农业是由这个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驱动的。”
根据东方艾格农业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同创艾格农业食品基金合伙人黄德钧的介绍,未来15年到20年是农业和食品行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农产品生产和加工行业的利润很大,在中国有很大市场。未来农产品的价格还会上涨,生产农产品还是赚钱的。一个有力的数据是,2004年以来,中国农林牧渔产值的年均增长达到17%,其深加工产业的年均增长为24%。这种高速的成长对IT企业产生了强大吸引力。
“此外,农业领域的品牌比较匮乏,我们客厅里的电视、沙发都有品牌,卧室里的家具、床上用品也都有品牌,但在厨房里,除调味品之外,很多农产品都没有品牌。品牌化农产品存在一个巨大的发展空间。所以IT企业进入农业领域,所获取的一方面是行业高速发展的利益,另一方面是品牌溢价带来的利益。”黄德钧表示。
从商人追求利润的本性来看,现代农业高附加值的产业回报,是吸引众多IT精英成为农民的重要因素。
线上务虚 线下务实
丁磊养猪三年,未见猪;刘强东的大米上市,发员工;李治国养鸡,鸡已上桌;联想高调务农,进展神秘……
这些业界瞩目的IT精英在相近的时间,在不同的农业领域探索自己的务农之路,多少被冠以一些娱乐色彩。这些娱乐色彩则让业界更关注一件事:对他们来说,进军农业是玩票式的兴趣投资,还是战略性的企业行为?
同为跨界务农,但目前进军农业的IT企业却形成特点鲜明的两大派:一是以李治国、刘强东为代表的个人投资型,另一则是以丁磊、陈绍鹏为代表的企业战略型。
目前,李治国的主业是投资,刘强东的主业是电子商务。对他们来说,务农更多还是业余的兴趣投资。目前刘强东自产的“来龙牌”大米已经在京东上架,不过京东公关人员很明确向《中国计算机报》记者表示:“‘来龙牌’大米是京东向员工发放的福利,未来不会发展为京东的主营业务。”
和京东不同,网易对养猪的投入更为专注,并专门成立了农业事业部。丁磊希望在公司主业经营稳健发展的情况下,对农业进行创新尝试。
“我们能看到,IT企业并不是在利益驱使下,一时冲动闯入农业领域。比如联想控股进入农业领域之前,委托艾格农业对大农业领域的62个子行业开展了长达两年的调研,对农业的上下游都做了具体研究。”黄德钧表示,这些IT精英进军农业是有准备的。
在李治国看来,互联网人集体务农并非风马牛不相及地玩票,而是线上竞争白热化的线下延续。目前,网游、即时通信、社交网络、视频、电商等虚拟世界里的跑马圈地大局已定,未来的机会在于能够与传统产业相结合。跨界到哪个行业,取决于不同公司对消费市场的理解。养鸡在他眼里,是一个O2O(Online to Office)的互联网项目。他还投资了一些现代服务业的O2O项目,打算把理发、摄影、餐饮、旅游都互联网化。
互联网行业的泡沫依然严重,全球IT企业纷纷裁员,Facebook上市之后一蹶不振,传统行业尤其是通信和制造领域门槛高、风险大,而农业利润小,但链条稳定,运气好还可以赶上农业产业化的大潮,狠赚一笔。相比之下把资本放入农业这个篮子里,让人感觉到踏实。“相对于互联网行业,农业算是风险较小的产业,况且,现在在中国由于食品安全和投机的原因,农业还有被过度炒作的可能,何乐而不为。”中国移动增值业务经理王先生表示,“IT企业的这种‘不务正业’从侧面说明了,IT产业或者互联网产业的风险越来越大,赚钱越来越难。”
植入IT基因
一、浙江食品工业现状
(一)"九五"发展的主要成就
"九五"期间,全省食品工业在大调整中持续较快发展。主要经济指标比"八五"期间有较大增长,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产业发展基础进一步加强。
1、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到*年,国有企业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非国有企业(下称"规模以上企业")中,食品工业企业有917家,资产总额456亿元,职工15.2万人;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443.6亿元,工业增加值120.3亿元,分别占全省规模以上企业的6.7%和7.7%。"九五"期间,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出货值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2.6%、16.4%和13.1%。15种(类)主要产品有11种(类)增幅较大。
2、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年与*年的工业总产值相比,食品加工业和食品制造业的比重分别由52.6%和22.5%降到40%和16.7%,饮料制造业和烟草加工业的比重分别由20.6%和4.3%上升到30.9%和12.4%。发展最快的是软饮料业,比"八五"末增长了3.7倍。省名牌食品由*年的20种增加到*年的52种(其中省农业名牌15种);名牌产品生产企业的销售收入已占食品工业总量的38%。精制茶叶、黄酒产量居全国第一,软饮料、啤酒、罐头、水产加工品、食用菌、味精、食品添加剂、冷冻饮品、乳制品等产量分列全国前2-4位。各地涌现出一批以农产品加工为基础的食品工业产业群。
3、企业规模逐步扩大。"九五"期间,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由107家增加到131家,其中上亿元的企业由47家增加到66家;固定资产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由37家增加到50家,其中上亿元的由14家增加到27家。列入省"五个一批"的重点骨干企业达20家。淘汰了一大批设备落后、产品质量低劣的小企业。
4、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年,规模以上企业利税总额86.3亿元,其中利润总额34亿元,分别占全省规模以上企业的12.6%和9.6%;"九五"期间,利税总额增长了2.39倍,其中利润总额增长了4.93倍,远高于销售收入63.1%的增长率。
5、产业发展基础稳步增强。预计"九五"期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90亿元左右,比"八五"期间增加近1.2倍。*年,规模以上企业固定资产净值达165.3亿元,比"八五"末增加99.5%。资本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体制优势进一步发挥。所有者权益的比重,国有企业从59.8%降为26.2%,集体企业从18.8%降为6.7%,"三资"及其他经济类型企业从21.4%上升为67.2%(其澳台资及外资占35%)。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产业和产品结构仍不合理。食品制造和食品加工两大行业发展没有较大突破;饮料业除了饮用水外,新的增长点不多,缺乏高质量、有特色、成规模的新型食品和饮料。二是产业整体素质不高。多数企业技术装备落后,经济效益低下,缺乏发展后劲。三是外向型经济发展缓慢。"九五"期间出货值年均增长14.3%,低于"八五"的30.9%;利用外资规模和水平远不如其他沿海省市。四是食品工业管理体制不顺,食品工业发展缺乏统一规划和协调,食品工业在全省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需进一步加强。
二、食品工业跨世纪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同志指出:"中国食品工业的潜力是很大的"。"十五"时期是食品工业加快发展的大好时期。
(一)加快食品工业发展是进入"小康"社会的需要。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00美元后,食品工业进入加快发展时期,这个时期一般持续20-30年,年均增长速度一般保持10%以上。"小康"阶段的恩格尔系数一般在40%以上,食品仍是第一大消费品。*年,我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达1500多美元,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9.2%和43.5%,食品工业发展进入需求增大、增长加快时期。
(二)加快食品工业发展是迎接加入WTO挑战的需要。我国即将加入WTO,食品行业的跨国公司将加快进入我国这个世界最大的食品市场,发展"本土化"经营,抢占市场份额。这对我省食品工业发展是个很大的压力,迫切需要认清趋势,迎接挑战。一方面,进一步引进外资,做大产业规模;另一方面,着力提高企业素质,提高国际竞争力。
(三)加快食品工业发展是浙江率先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需要。食品工业在发达国家仍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发展食品工业顺应经济和社会现代化的发展趋势。为促进我省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省政府在去年下发了《关于加快食品工业发展的通知》,要求"十五"期末食品工业总量比*年翻一番,到2015年再翻一番。全省食品企业肩负着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任务。
(四)加快食品工业发展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需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工业食品占食品总供应量的比重不断提高,食品需求结构不断升级。人民群众对食品品种、质量的需求发生了根本变化,突出了方便、营养、科学、卫生、安全的要求。目前发达国家工业食品占食物总供应量比重已超过80%,而我省只有30%左右。迫切需要食品工业加快结构调整和升级,尽快实现现代化生产、网络化经营,更多提供多样化、优质化的产品,积极引导消费,不断满足市场需求。
(五)加快食品工业发展是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需要。目前,农业产业化经营正蓬勃兴起,但是一个重要制约因素是食品加工业滞后。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率一般在80%以上,食品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达2?3:1。而我省目前农产品加工率只有30%左右,其中畜禽、水产、果蔬类的加工量只占总产量的3-9%,食品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仅为0.6:1。必须把发展食品工业作为提高农产品加工率、增值率和市场占有率的一个关键来抓,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三、"十五"食品工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目标
(一)总体要求:以党的十五大精神为指针,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紧联农业,依托市场,抓大带小,扶优治劣,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加快技术创新、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增强整体竞争力;进一步实施"优质、新型、特色、名牌"的带动战略,大力提高我省食品在国内外的声誉和市场占有率,把浙江建成食品工业强省。
(二)主要预期目标:到20*年,全省规模以上企业主要经济指标明显提高。
1、工业增加值达到210亿元,比"九五"末增长75%;按可比口径计算,年均增长10%。
2、工业销售产值达到750亿元,比"九五"末增长70%。
3、工业出货值达到130亿元,比"九五"末增长70%。
4、利税总额达到140亿元,比"九五"末增长62%。
5、食品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达到1:1。
6、形成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利税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100家左右,其中销售收入5-10亿元、利税0.5-1亿元的30家左右,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利税1亿元以上的15家左右。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重点县达到10个。
7、坚决淘汰浪费资源、污染严重、质量低劣、效益低下的产品和企业。
四、"十五"食品工业的发展重点
"十五"期间,进一步发挥食品工业的体制优势、技术优势、市场优势、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大力开发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新产品,大力推进产业升级,促进结构优化和整体素质上新台阶。
(一)大力开发基础原料。围绕农业产业化经营,充分利用山区和海洋自然资源,积极推进十大支柱农产品的开发利用,扩大加工范围,提高加工精深度。大米、面粉、食油、淀粉等基础原料的开发利用,继续朝多品种、系列化、专用化方向发展;进一步扩大奶源;发挥食品添加剂基础较好的优势,壮大产业规模,扩大应用领域,形成小商品大市场。适应养殖业发展,不断调整饲料品种结构,提高产品质量,扩大专用和高效饲料生产。积极开展资源综合利用,保护环境,变废为宝。
(二)大力发展方便食品。加快利用新技术、新装备,进一步发展以粮油、畜禽、水产、果蔬等为主要原料的主副方便食品,发展餐桌食品、营养快餐、学生营养餐、速冻食品等各种方便食品。实现工厂化生产、网络化供应,力争20*年把家庭、餐饮业的成品、半成品供应率提高到40%以上。坚持中西并举,西式快餐的主、辅料力争在国内供应;传统优秀的方便食品通过改造,发展成各具特色的中式快餐;在抓好试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广学生营养餐和学生饮用奶。加快发展保质期长的畜禽肉类小包装生、熟制品;扩大净菜和加工菜供应。
(三)大力提高饮料业水平。包装饮用水、碳酸饮料等优势产品,在大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技术改造,推进企业联合重组,向规模化、现代化、高水平发展。加快发展科技含量高的产品,发展以果蔬汁为主的新型营养保健饮料和果酒;充分发挥我省绿茶生产和科研优势,攻克绿茶饮料生产技术难关,使我省绿茶饮料成为全国乃至全球茶饮料中的主导产品;扩大奶类及植物蛋白类饮料的生产规模,提高质量和技术水平。
适应大中城市居民对直接饮用水的需要,积极发展饮、用水分管道供应。
(四)大力增产特色食品。针对婴幼族、学生族、上班族、老年族、旅游族、康复及特殊职业族等不同消费群体和国际市场的需要,积极发展当今国际流行的保健食品、功能食品、旅游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按照我国"药食同源"原理,充分利用我省自然资源,发展新型特色食品和各种休闲食品,拓展食品工业新领域。
(五)大力提升传统优势食品。传统优势食品要努力满足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的需要,提高标准,改进工艺,优化质量,持续发展。水产加工品、黄酒、啤酒、冷冻饮品、罐头、味精、食用菌、蜂产品、乳制品、一类卷烟等产品,在稳定提高产量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质量、档次和集约化程度,打响品牌,增强竞争力,占领更大市场。在提高精制茶质量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有机茶、茶饮料及低级茶综合利用产品。传统调味品,重点是提高质量、改进包装、按标准定点组织生产,并开发各种新型调味品,使消费者吃得好、吃得放心。
(六)大力发展出口食品。把握国际食品发展动态,积极引进国外资金、技术、人才和优质品种,优化生产要素配置,生产符合外国人消费习惯的产品,增强国际竞争力。重点开发用于出口的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果蔬食品、畜禽肉制品、水产加工品和特色食品。水产品、茶叶、速冻蔬菜、竹笋、食用菌、蜂产品、罐头等是我省重点出口产品,要努力提高加工精深度和包装水平。规范出口秩序,提高出口效益。
(七)大力加强食品配套工业。食品机械和食品包装是决定食品工业水平的重要因素。在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大力创新,加快食品加工机械、包装机械及包装材料的发展,适应食品生产向自动化、高速化发展需要,适应生产企业运用高阻隔性包装材料、彩色胶印、新型包装等发展趋势。
五、促进食品工业发展的主要措施
(一)改进和加强食品行业管理
加强对食品工业的规划引导和行业管理,完善管理体制,加大扶持力度,促进食品工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建立健全行业管理组织(包括专业协会),赋予必要的工作职能,创造必要的工作条件,发挥其在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桥梁与纽带作用,进一步做好行业发展的规划、协调、服务、监督等各项行业管理工作。各地要把加快食品工业发展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来抓,农业大县和山区、海岛县更要重视抓好食品工业。加强食品行业的信息统计工作。
(二)加快食品工业的改革开放步伐
把改革开放作为食品工业发展的重要动力,进一步增强企业活力,提高国际化水平。深入抓好企业改革,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完成重点企业的公司制改造,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加快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进程,鼓励非国有企业参与国有企业的改革改组。鼓励和支持骨干企业,打破地域、部门、行业、所有制界限,实施资产重组,推进规模经营。抓住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机遇,发展开放型的食品工业。加大利用国外资金、技术、人才的力度,促进产业升级。积极应对加入世贸组织的挑战,提高食品工业的国际竞争力,坚持实行"走出去"发展战略,到国外、省外办厂设店,实行从产地销到销地产的转变,开辟食品工业发展的市场空间。
(三)推进食品工业技术创新
把技术创新作为振兴食品工业的关键大力抓好。一是建设企业技术中心,争取"十五"期间至少有30%的大中型企业建立技术中心。二是加快人才(特别是营养师)的培养和引进,争取"十五"期末专业技术人员的比重达到全省制造业的平均水平。三是抓好关键技术的开发应用,重点是开发应用生物、冷冻速冻、真空、膜分离、气调、辐射、远红外、微波、膨化、挤压、高压灭菌、超临界抽提、微电子等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装备,争取"十五"期末30%以上大中型企业技术水平达到国际90年代末的先进水平。四是大力开发新产品,做到生产一代、研制一代、贮备一代,争取"十五"期末新产品产值比重从目前的6.1%提高到12%左右。五是推进营销创新,加强生产企业与食品市场及超市的联合,采用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新型的营销方式,形成完善的市场营销网络。
(四)加大对重点企业的投入力度
食品工业正由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为主向资金、技术密集型转变,预计"十五"期间全行业固定资产总投资200亿元左右,比"九五"期间增长1.2倍。按照省政府关于"省掌握的财政贴息可适当向食品企业技术改造等项目倾斜"、"各地区应视财力可能进一步加大对食品行业的支持力度"的要求,扩大对食品工业的投入。设法从地方财政、农业发展基金、工业技改资金中挤出一部分,建立省、市两级食品工业扶持资金,用于支持重点企业的技改贴息和新产品开发补助。在盘活存量资产的基础上,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大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结构调整项目的投入。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吸引跨国食品企业来我省落户。各级食品工业协会要抓好重大投资项目库建设,主动为企业做好可行性研究报告等前期工作,为重点企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
(五)促进食品工业发展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紧密结合
把发展食品工业作为发展效益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战略重点。食品工业企业要主动紧靠农业,以参股、契约等多种形式,与农民和农村经济组织结成利益共同体;立足农业产业化基地,依托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公司(工厂)加农户为基础的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体制;大力发展以农产品为主要原料的食品加工业和食品制造业,提高食物制成品供应比重,提高农产品的利用率、增值率和市场占有率。重视解决"农口"与"工口"的体制分割问题,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相关的食品工业企业争取享受农业龙头企业的优惠政策。
(六)加强质量管理,发展名牌产品
贯彻质量振兴纲要,实施名牌战略,大力提高产品质量,坚持走质量效益型的食品工业发展新路。积极引导企业按国际标准组织生产,严格把好质量关,没有采用质量标准的产品不准生产,没有达到质量标准的产品不准出厂。进一步发展名牌产品,巩固壮大老名牌,加速培植新名牌,充分发挥名牌效应,扩大名牌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十五"期末,力争创建国家级名牌产品10个,省级名牌产品80个以上;名牌产品生产企业的销售收入占全部食品工业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50%以上。严格质量管理,对重要行业实行生产许可证或准产证制度。对不具备生产条件、产品质量低劣的企业依法整治,直至关闭。严厉打击制造和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的行为,为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