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7 16:22:1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民营经济如何发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新36条” 民营经济 投资领域 融资困难
一、“新36条”下河北民营经济面临的机会
民营经济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有着巨大的贡献:民营经济创造了中国80%以上的新产品、65%以上的科技成果和技术专利,在全国56个高新技术开发区,民营经济的企业数量达到80%以上。为了推动民营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非公经济36条”颁布5年之后,国务院于2010年05月13日再次了“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新36条)。“新36条”出台已两年多的时间,河北省的民营经济在“新36条”下获得了新的发展机会,同时也面临着挑战和困难。河北省民营经济如何借助“新36条”之风获得更快、更好的发展,这是解决当前我省民营经济发展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
“新36条”为民营经济提供的最大机遇就是使民间投资的领域和空间大大拓宽。“新36条”实施细则指出,鼓励民营资本进入金融、市政、铁路、能源、水利、电信等多个领域,河北省民营经济拥有了更多的生存空间。
二、河北省民营经济生存环境分析
(一)法律环境需进一步改善
自2010年5月13“新36条”出台后,历经两年多的时间,截至2012年7月1日,国务院关于各领域引导民间投资的实施细全部出台。然而细则并没有给出具体性意见。比如例如在铁路部出台的细则中,诸如哪些干线线路民间资本可以参与、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运营价格如何核定等都没有给出清晰的界定。而民营经济的发展更多的寄希望于当地政府具体的细则上。自2011年开始,北京、广东、浙江、江苏、山西、湖北、重庆、四川等省市陆续出台地方细则,明确鼓励民资进入相关领域。而河北省与之相关的细则并没有出台。如何根据“新36条”结合出符合河北省省情的地方细则是发展当地民营经济的关键。
(二)民营投资领域仍受多方限制
尽管“新36条”对民间资本涉足领域拓宽了,但是在能源、电信和铁路等领域,国家依赖的仍是国有垄断央企,民营经济进入这些领域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障碍;一些国家投资的“铁、公、基”项目基本上都是有国企来承担;医疗、文化教育、城市公共服务等项目对民营企业的开放也非常有限;国家虽然鼓励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河北省在这个领域对民营企业的扶持仍然欠缺。
(三)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困境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虽然我国的资本市场发展较为成熟,为企业融资提供了有力的场所。但是对于大多数民营企业来说通过上市融资的机会还是非常少的,同时通过发行债券融资也很难获得批准。由于不能在资本市场获得直接融资,那么银行贷款就成为众多中小民营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然而大多数民营企业存在规模小、信誉透明度低、财务不规范、缺乏专业人员等问题,加上商业银行受经营体制和各种规章制度的限制,使得民营企业很难获得商业贷款,即便是获得了商业贷款,企业也会承担非常高的融资成本。另一方面,河北省市场上为中心型民营企业进行信用担保机构少,中小企业寻求担保就更加困难。即使能够拿出好项目,民营企业也往往因自身存量资产不足而找不到合适的担保机构得不到信贷的支持。由于资金短缺,即便是能源、电信和铁路等领域民营企业开放,民营经济也很难进入。
(四)民营企业产业结构有待优化
河北省民营企业多为劳动密集型、资源型、粗放型的企业,导致产品结构单一、产品附加值低、生产效率、风险抵抗能力差。其在产业结构方面良莠不齐,既存产业结构层次低、模式雷同、重复建设严重、创新能力弱的中小企业,也存在着附加值高的中小企业,如部分优秀的高科技企业。整体来看,河北省的民营经济处于产业链的中下游。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导致其核心竞争力不足,很难和国有企业竞争。
三、发展河北省民营经济的建议
如何借助“新36条”,使河北省的民营经济得到更大的发展,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相关机构的共同努力和合作。
(一)完善民营企业的生存法律环境
我省民营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法律环境的支持。民营经济作为我省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在法律层面上予以确认。这就要求,河北省结合“新36条”的内容和要求出台适合本省省情和实际情况的政策和法规来引导、鼓励和扶持我省民营经济的发展,为民营经济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切实保护民营经济的合法地位和利益,消除民营经济在行政管理中存在的歧视,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个平等、自由的发展空间。
(二)进一步放宽民营经济的进入领域
“新36条”放宽了民营企业进入市场的领域。因此河北省应在“新36条”的内容指导下,放松对河北省民营企业市场准入的限制,支持和鼓励民营企业进入利润率较高的基础设施建设、公共事业和垄断行业。在民营企业进入的过程中使其享受到和国有企业一样的待遇。
(三)改善民营经济的融资环境
一是银行及相关的金融机构要加大对民营经济的融资支持,比如建立对民营信贷的专门机构和专项信贷资金;建立多种资产评估体系,比如通过建立健全文化企业无形资产评估体系,通过版权、商标权、技术专利、品牌价值等作为质押物来帮助民间文化企业融资,加大民营企业对河北省文化产业的带动作用。二是河北省政府为民营企业建立政府担保体系。比如苏州市政府投入了50亿元发展了57家担保公司,银行对此非常信任,民间投资者融资难问题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缓解。通过对支持力度的加大,降低民间资本的投资风险,提高其积极性。河北省政府出面投资建立专门针对民营企业的担保公司或机构,为我省民营企业融资提供信用担保,降低民营企业融资的难度。
(四)加快民营企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及升级
鼓励民营企业通过科技创新带动企业产品结构的调整和升级,这样不仅会加快我省民营经济的发展速度,还会促进我省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因此政府要进一步完成相关的政策和法规,并通过资金、税收优惠、补贴等形式加大对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使河北省民营经济借助“新36条”之风获得更快发展,这对优化河北省产业结构、提高技术创新水平、解决就业、提高人民消费水平将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林智军.民间金融发展对我国经济效应的分析[J].民营科技,2011年08期.
一、近年来我区民营经济发展的基本状况
近年来我区民营经济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主要有四个特点:
1、经济发展势头强劲,经济总量迅速扩大。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全区民营企业总数由年的519户,发展到现在的3977户,增长了7倍多。截止去年底,全区共有个体工商户8691户,注册资金3.5亿元;民营企业3977户,注册资金29.8亿元;仅去年,全区新发展个体工商户2998户,新发展民营企业895户,新增注册资本12亿元,表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
2、规模企业优势显著,竞争能力日益增强。经过10多年的发展,全区的民营个体经济已由发展初期的主要从事商贸、饮食、服务业等比较单一的拾遗补缺行业,不断向各类工业、商贸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旅游业、服务业、农业和农产品加工等行业拓展。初步形成了农工商并举、全方位拓展的民营和个体经济发展新格局,形成了一批初具特色的产业群体和块状经济。据统计,全区目前民营企业注册资本达100-500万元的有366家,达500-1000万元的有46家,达1000万元以上的有56家,而年底分别是30家、2家和0家。截止年底,全区民营企业的户均注册资金74.8万元,注册资金超过100万元的达468户,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了31.2%和29.6%。
3、综合实力明显增强,贡献份额幅度增加。目前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我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区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所占的比重已超过三分之二。名列全国民营企业500强的高力集团的落户,科技、制药的崛起,铅锌银矿、金陵石化化工二厂等一批大中型国有集体改制企业的加入,我区建设、房地产、方圆置业、苏星汽车修理厂的成功改制都进一步增强了我区民营经济的实力和竞争力。同时,全区民营企业在扩大劳动就业上贡献突出,几年来共吸纳5400余人就业,成为吸纳征地拆迁劳动力和下岗失业人员就业的重要渠道。
4、政府职能不断转变,发展环境逐步改善。去年,区政府按照省、市民营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立足发展,做好服务,狠抓规范,把加快发展民营经济作为经济工作中最关键的环节来抓,着力引导民营经济走规模发展的道路,走现代企业的发展道路,走改制发展的道路,不断拓展民营经济的发展空间,提升民营经济的发展层次,增强民营经济的发展后劲,推动了民营经济增长速度的再加快,总量规模的再扩大,发展层次的再提升,使民营经济发展的大环境进一步得到改善。在走访、座谈、调查中,听到了民营企业家对政府卓有成效的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评价。
二、在民营经济发展中必须关注的几个问题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我区民营经济在发展规模、质量、环境等方面较之过去有很大的提升和改善,但与先进地区相比,与省、市民营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创造加速发展民营经济的最佳环境"的要求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我们认为以下几个问题值得关注:
1、旧的思维定势依然存在计划经济时代民营经济就是私人经济、甚至个体经济的习惯思维普遍存在,认为"一切都是私人经营者自己的事"。虽然民营经济逐步上升为区位经济的主体地位,但过去有些管理部门职能没有及时转变,观念没有调整到位,这在某种程度上弱化了政府部门对民营企业的指导作用。区由于历史的原因由农业区转变而来,基础条件薄弱,传统的民营企业规模小、技术差、资金少,客观上需要政府部门的指导。当前政府部门往往"重视大型的、高利税的民营企业,忽视中小型民营企业"的行为,不利于中小型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致使我区民营企业处于低层次的发展状态。
2、产业规划滞后缺乏对民营经济总体长远规划和相关政策的配套。目前,政府已十分重视民营经济的发展,但究竟如何推进全区民营经济的发展,如何设计民营企业的布局、优化产业结构,从哪里作为工作的突破口,如何抓落实、抓实效、抓成果,还没有可以遵循的长远规划和配套政策作支持。
3、管理阙失在对民营企业的行政管理行为中,甚至存在与公有制企业不同的双重标准,还不能做到主动地关心他们、主动地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不合理的收费和不应该甚至非法的乱摊派时有发生。职能部门之间的规范相互冲突,市、区的同性质部门重复收费、国有企业享有的有关国家政策优惠,民营企业不能平等地获得,政策的不对等、信息不对称,在很大程度上使民营企业处在一种不公平的政策环境之中。
4、培训"短腿"大多数民营企业的经营者在企业经营活动中采用传统的"家长式或家族式"管理模式,现代管理知识匮乏和管理手段落后。加入WTO以后,民营企业家迫切需要提高经营水平、管理创新水平,需要熟悉国际规范的知识和与经营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一些企业规章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劳资关系处理不好,容易滋生社会矛盾;有的经营者同时也受到自身知识水平的限制,对企业科学管理重视不够,企业经营状况起伏波动较大。
企业的员工培训问题也比较严重,引进人才难或引进人才留不住,用人只能降低标准。在民营企业经营者的队伍中,不乏低学历者,企业经营者素质的提高没有部门来管、来抓。因此,导致民营企业短期行为和缺乏发展的长远眼光。
对劳动力的培训还没有有效的措施,没有能为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合适合用的劳动力,大量的失地农民没有现代工业的劳动技能,就连基本的工作规范、法律常识、安全要求、企业制度都不了解,影响传统民资企业与现代工业的接轨。
5、服务不到位对引导懂管理、精技术、善经营的高素质人才从事民营企业,缺乏独立运行的政策措施和优惠待遇,有一些优惠政策受到部分执行部门拖延、推诿不能落实而流于形式,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比较突出。我区工业园、创业园、科技园还很少有能真正让科技人员动心并去创业的优厚条件,与杭州、苏州等科技园相比,我区民营科技园对高科技项目在资金、地方性收费、土地出让或批租、人才使用等方面力度不够,在政策扶持上还缺少吸引力。其结果,使我区的民营经济多数处在附加值较低的传统产业之中,民营企业在低层次、低水平上重复扩张,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有些部门"重结果、轻过程,重口号、轻落实,重形式、轻扶植"的作风。另外,在公有企业改制为民营企业的进程中,政府部门如何引导,使这些企业规范化,理顺原有劳资、债务、产权等关系,缺乏一个公正的中介组织(不是政府所属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帮助促进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和市场规则来规范运作。
6、没有特色产业群区一直没有地方特色的产业群,象以纺织为代表的乡镇企业发展模式,以五金为代表的家庭作坊--家族企业发展模式,广东(东莞)以外来加工业为代表的产业群。目前全区以整机装配的企业主要集中在经济技术开发区,农字号的奶业、花业没有形成产业规模,以汽车建材为龙头的商业、服务业起步晚,规模效益尚未体现,没有成为产业链。
上述问题的存在,从根本上阻碍了我区民营企业、特别是民营科技型企业的健康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区产业结构优化的进程,阻碍了经济结构调整的顺利实现,阻碍了利用民营企业优势来嫁接公有企业作用的发挥。因此,从我区整个经济发展的高度重新对民营企业进行定位,不断改善民营经济的经营环境和政策环境,是十分必要的。
三、关于扶植、促进我区民营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要确保我区民营经济的发展步入健康的快车道,首先必须解决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和政策环境,引导更多有知识、善经营的高级人才加入民营经济的行业。同时,从地方政策上完善有关法规,确保民营企业的利益不受侵害。为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规划要先行在我区""发展规划中,将民营经济发展规划作为一个专题加以研究,请专家论证,通过人大作出决议,纳入我区经济发展长远规划之中。还必须明确规定优先扶植的产业领域或高科技领域,作为镇街发展民营经济的依据。
第二,政策多扶持其一,加强民营经济的政策制定工作,将民营经济的发展纳入地方法规的保护之下,使民营企业的经营者放心,让计划从事民营经济的人才放心。同时规范政府部门对民营企业的行政管理行为,将分散在不同职能部门有关民营企业的有关规定、优惠待遇和优惠政策以规范的形式固定下来,以便于执行。打破国有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和民营企业的界限,在科技项目申报、政府资金利用等方面应享受同等待遇。其二,对民营高科技企业,建议设立"区长专项资金",同时配套专项政策和使用办法。其主要目的在于引起社会的关注和吸引高级人才加入到民营经济的创业中来,以此带动我区民营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其三,建立我区鼓励高级人才创办民营科技企业、或到民营企业工作的特殊政策,帮助他们解决后顾之忧。在市人才政策的框架内,建立人才储备制度,人事部门对民营科技园从事创业或工作的高级人才管理要提前介入。其四,鼓励有条件的失地农民自主创业,对失地农民的生活、就业的关注是体现以人为本,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考,招商局要引进投资少、技术要求不太高的小项目,或者主动的牵线搭桥,围绕大企业设置一些加工点,组织联营性质的合作社,给与小额的贷款,廉租用地等,帮助他们创业,带动就业,维护稳定。其五,加大宣传与指导的力度,做到政策透明,执行规范,改变政府与企业信息不对等的情况,建议政府拿出专项资金,支持简报、电视台、广播电台辟专栏用于政策宣传、信息,节约民营企业管理、经营、交通的费用。
关键词:科学发展;民营经济;和谐社会
发展民营经济与发展其他所有制经济一样,对促进经济繁荣、增加社会就业、保证社会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在此次金融危机中,苏州的外向型经济受到了较大冲击,截至2009年6月,三资企业固定资产投资、进出口总额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下降了20.3%、26.2%,但苏州广大民营经济的发展,有效降低了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到2009年6月,苏州私营、个体经济固定资产的投资额达到了418.2亿元人民币,首次超过了国有经济、三资企业和集体经济的投资额,苏州市的经济总量、财政税收等各项指标中,民营经济与国有经济、外资经济继续保持三足鼎立的局面。全市2009年6月私营企业累计达14.76万家,比去年同期增加8.7%,私营企业注册资金比去年同期增加15.6%;个体工商户累计达到31.34万户,比去年同期增加15.9%。全市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数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的54.1%,实现工业总产值5754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0.9%。私营个体经济税收占全市税收总额的比重达到29.7%。苏州民营经济的崛起,极大地推动了苏州社会保障、合作医疗等社会事业,为实现苏州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苏州各项事业发展的多项指标在全国大中城市中名列前茅。所以,苏州的今天不仅是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成果,更是苏州民营经济做出的杰出贡献。
一、实现苏州科学发展的基本保证
科学发展观是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从解读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内容我们不难看出,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尤其是发展民营经济对实践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发展民营经济是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方法
2008年下半年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完全依赖国际市场是非常危险的。如何实现经济的稳步运行?如何使政府投资、外向型经济、国内消费市场均衡发展?大力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中的民营经济是解决上述难题的有效方法。根据苏州科技局有关资料介绍,2004年,苏州市拥有科技型民营企业2000家左右,约占民营企业总数的2-3%,近几年在市政府相关政策的引导下,苏州市民营科技企业以每年300家的速度增长,目前苏州市民营科技企业大约有3000多家,截至2006年底,经江苏省科技厅备案确认的民营科技企业已达1379家,其中,1/2为高新技术企业。2006年苏州市实施的国家、省、市科技项目730项中,民营科技企业占了7成以上,形成了一批科技创新和产业化成果。除了发展民营科技型企业之外,苏州民营经济以第三次产业为其重要赖以生存的场所,民营经济的发展极大提高了苏州第三产业的比重,使外向型经济的依赖状况得以好转。同时第三产业在大量吸收居民就业之外,通过居民收入的逐步增加,使苏州消费市场的需求逐步旺盛,从而使整体经济结构得以改善。苏州2008年第一产业完成投资4.8亿元,增长31.6%;第二产业完成投资1277.58亿元,增长4.8%;第三产业完成投资1328.78亿元,增长16.1%,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达到50.9%,比上年提高2.6个百分点。
(二)发展民营经济是实现利益关系协调的有效途径
利益问题是人民生活中最敏感的神经。不同人之间的利益摩擦,是所有社会问题的本质和根源。因此实现科学发展,不仅必须重视协调利益关系,而且必须以人为本,调整社会各利益主体的相互关系。民营经济是公民获得利益的重要途径,民营经济的协调发展,是解决社会各利益主体矛盾的基础,也是实现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然。据相关部门统计,截至2007年底,苏州市民营经济累计吸纳就业人员208万人,比2003年底增加103万人,占全市就业总人数的一半以上。从全国角度来看,全国非公有制经济提供了75%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国有企业的下岗失业人员60%以上在非公有制企业实现了再就业,1亿多农民工中大部分也在非公有制企业务工,非公有制企业也已成为我国高校毕业生和复转军人就业的重要渠道。因此发展民营经济是增加社会成员收入,缓解社会分配矛盾,协调利益关系的有效途径。
(三)发展民营经济是实现民富国强的重要手段
富民政策是使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富裕,要实现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就必须坚持发展。社会要发展,人民要富裕,在根本上只能依靠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尤其是发展民营经济。苏州市随着民营经济的发展,民生保障日益加强,发展成果惠及城乡。全市通过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增加转移性收入,优化收入增长机制。2008年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867元,比上年增长12.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1680元,比上年增长11.5%。收入结构逐步优化,非工资性收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市区居民人均经营性收入、转移性收入比上年分别增长28.3%和17.7%。年末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3337.31亿元,比上年增长28.7%。
(四)发展民营经济是形成现代民主社会的充分保证
只有人民拥有相当的财产,人民才会运用法治的力量、制度的力量来保护自己的财产、权利,从而产生国家法制化的不竭动力。财产所有权是自由、民主、平等的前提,是个性、人格自由发展的经济基础,当然也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前提。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也表明,如果没有拥有一定数量财产的所有权,个人就不可避免地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依附于他人或某种组织,也就根本谈不上独立的人格、自由的精神和全面的发展。民营经济为劳动者取得财产所有权提供了一个起步的平台,一个从无产到有产的基地。民营经济是个人自由发展自己个性,使其具有独立人格的经济基础,因而是个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根本依靠。因此通过发展民营经济,使多种所有制经济实现平等竞争,共同协调发展,实现财富民间化、权力社会化,从而进一步实现科学发展。
二、发展民营经济的政策建议
在实现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提供适合民营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方面,地方政府在探索中已有了明确的方向,党和国家也已经做出了许多决定。2005年2月国务院发展非公经济36条,支持民营经济进入各个行业、领域,但2006年国资委出台的“推进国有资本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指导意见”首次明确提出七大行业将由国有经济控制,因此如何打破“玻璃门”现象,引导、扶持民营经济快速发展,是摆在我们各级管理部门面前的现实课题。
(一)通过政策的积极引导,达到持续发展
民营经济的发展对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作用,各级管理部门和广大人民群众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和切身感受,但在制定具体政策和相关措施方面,许多问题还须探讨研究。例如2009年上半年国家为拉动经济,新增7.37万亿元贷款,但民营中小企业贷款的比例只有8.5%。这与民营经济的地位和对社会的贡献是极不相称的。为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国家允许成立民营小额贷款公司和担保公司,但苏州实际批准运行的担保公司与贷款公司的借贷金额,不到企业需求量的20%,所有这些,都需要我们的各级主管部门勤于探索,勇于承担责任,摸索一条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切实可行之路。
(二)以解决融资困难为突破,帮助民营经济加快发展
积极探索对商业银行开展中小企业贷款给予贴息支持或风险补偿的有效途径,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适宜中小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提高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比重。在保证资本充足、加强监管、防范风险的基础上,探索设立民资参股的小型区域性金融机构及担保中介机构。规范和疏导民间借贷组织成为资金市场的重要主体,支持建立一批由自然人、企业法人或社团法人发起的小额贷款组织或贷款公司。完善融资担保的行业准人、风险控制、信用评级、业务激励机制,扩大担保资金规模。积极帮助符合条件的民营经济实体申请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进一步加大政府财政资金扶持民营经济的力度。
(三)以特色产业基地为载体,鼓励集约发展
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各级政府组织应进一步引导民营资本向重点发展产业集聚。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强特色产业基地的服务功能,推动关联企业向特色产业基地集中,加快专业化分工和产业链完善,提高特色产业的经济总量和质量,提升特色产业基地的整体对外扩张能力、国内外市场开拓能力以及国际贸易争端中的应对能力。支持建立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向有意创业的民众和初创的民企提供较低租金的标准厂房、大型设备等生产场所或设施,并集中提供相关的工商登记、信息、技术推广和经营培训等创业支持活动,降低创业成本,提高创业成功率。
(四)以“走出去”和“引进来”为手段,支持民营经济对外合作发展
一是完善市场开拓、展览展销、国际合作等服务功能。在民营经济对外合作进程中,政府应强化服务和协调,充分挖掘招商资源,选择推介一些带动性强、关联度高,能够提升产业层次、优化产业结构的项目。积极搭建民营经济与世界500强、著名跨国公司沟通合作平台。建立贸易纠纷快速反应、境外市场法律咨询、融资保障与海外投资再保险和技术引进吸收再创新激励等机制,保护民营经济在国际市场中的合法权益。二是优化对外经济发展模式。增加高新技术产品及其服务的出口,增强一般贸易出口能力。鼓励加工贸易企业进行技术开发和技术改造,加快实现转型升级。三是引导转变外贸增长方式。鼓励采取多种形式在境外投资、设立贸易性实体和技术研发机构。多渠道、多形式地将引进资金、技术和智力紧密结合。引导多种所有制经济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增强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能力。
(五)以先进企业文化为理念,引导民营经济和谐发展
实施企业家健康成长工程,建立政府引导、社会支持和企业自主相结合的培训体系,开展多层次、多类别的专业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在政策法规、科学发展、现代科技、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水平。在人事管理、职称评定、政府奖励、培训教育等方面,民营企业应享有同等待遇。民营企业家应建立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和企业职工参加社会保险制度,积极从事各类社会公益事业和慈善事业。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应加快建立党的基层组织,依法组建工会并支持其开展活动,努力创建积极进取、和谐向上的企业文化。
参考文献:
1、苏州统计局.2008年统计公报[Z].
2、江翔.苏州地区民营经济融资状况分析[J].唯实,2009(5).
一、把握民营经济的法律定位,转变传统观念,不断增强为民营经济服务的意识。
作为国家根本大法的宪法伴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也几次修订,每次修订大多牵涉到相应的经济问题,特别是非公有制经济。1982年宪法首次承认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并明确了个体经济的合法地位。1988年修宪,对私营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明确,1998年的宪法修正案中把私营经济定位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20多年的努力,民营经济的合法地位进一步得到确认,从而使民营经济从体制外的“另类”进入体制之内,由不合法到合法,从“补充”到重要组成部分,终于被社会认可,并逐渐成为支撑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从民营经济法律地位的变化和近年的发展情况看,笔者认为,检察机关应当解放思想,转变传统的观念,重新审视和理解民营经济的重要作用。
当前,我国的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支持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力量。尽管民营经济占有社会资源的比重仅有三分之一,但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已经占到三分之二。因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符合社会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因而始终保持了顽强的生命力和发展势头。民营经济不仅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力量,也为解决现实经济中的诸多矛盾奠定了重要的基础,而且作为新的体制因素,日益成为推动市场化改革的主要动力。长期以来,在对待民营经济的问题上,检察机关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思维定势并常常外化为观念上的“歧视”。主要表现为:将其视为微不足道的成分,顶多是极少数的“大款”经济,终归比不了公有经济,社会地位不高;认为民营经济发展潜力不足,只是作为社会经济的补充力量等等。在实践中,检察机关(还包括许多国家机关)表现出对待民营经济与对待公有经济截然不同的态度,在保护和服务等方面关注公有经济比民营经济明显要多等,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民营经济的信心和发展。
因此,检察机关必须全面落实十六大精神,将服务大局、服务经济作为开展各项检察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对于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的问题上坚决贯彻“三个同等”,即给予同等对待、同等保护、同等服务,尤其要改变对待民营企业的传统观念,摈弃对待民营企业与己无关、无所作为和“差别待遇”的落后想法,明确为民营经济服务也是为社会、为人民、为整个经济建设服务的重要思想,义不容辞地担当为其服务的重任。
二、加强沟通,深入调研,及时调整为民营企业服务的方向和重点
检察机关在观念上的转变只是为民营经济服务的前提条件,已如前述,下一步应考虑如何依托检察职能为民营经济服务、怎样搞好服务的问题。在以往的工作中,我们为国有企业服务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主要是因为检察机关所辖的贪污贿赂案件绝大部分出自国企,彼此间联系紧密,但对服务于民营企业而言,因接触少,没有业务往来,所以如何服务尚需探索。因此,检察机关必须脚踏实地,加强与民营企业的沟通联系,深入调研,确定服务的方向和重点。
基于此,检察机关转变工作作风,积极“下访”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如下几种方式可以参考:一是适时召开为民营企业服务座谈会,听听企业的心声。这一点,我们的反贪部门已经进行了实践,今后在以往的基础上,应当扩大座谈会双方范围,检察机关除反贪部门外,增加民行、控申、起诉、和渎职等科室负责人参加座谈,企业方邀请大、中、小规模企业的代表,力争作到广泛性。二是在检察机关的办公室成立专门与民营企业联系的机构,负责对民营企业的调研,听取它们对检察机关的建议和意见,及时向领导和各相关部门反映,作为为民营企业提供服务的重要依据。三是检察机关定期组织召开由相关部门参加的情况分析会,将民营企业遇到的问题和需要给予帮助的内容列为议事重点,给予必要的关注,共同寻求解决的途径。
事实上,这样一来可以实现“双赢”的目标,即为服务于民营经济打下牢固的现实基础,也可以相当程度地改变检察机关的工作作风,促进检察队伍素质的不断提高。
三、严打犯罪,维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营造民营经济发展的良好法制环境
民营企业的发展不仅需要政策支持、法律的认可,还需要一个充满公正气氛、和谐稳定的良好法制空间。检察机关为民营企业服务必须从检察职能出发,不能脱离、也不能超越,否则会因噎废食,得不偿失。检察机关承担着法律监督、打击犯罪等职能,这为民营企业服务提供了新的着力点。从某种角度看,检察机关打击犯罪也是一种很好的服务方式,即严厉打击侵犯民营企业权益的各种刑事犯罪和违法行为,维护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创造一个利于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的良好法制环境。
笔者结合检察职能,认为检察机关在打击侵犯民营企业权益的案件中应当作到三个优先:
优先立案。主要指检察机关对于民营企业符合受理条件的举报、控告、申诉的案件和对不服民事行政案件处理而申诉的案件要优先立案,决不拖延。
优先查处。尤其是有的国家行政执法部门在和民营企业打交道中利用职权实施贿赂犯罪和徇私舞弊、玩忽职守等属于检察机关管辖的渎职犯罪案件要优先查处,决不手软。
优先监督。检察机关承担着法律监督的职能,对于由公安机关管辖的涉及民营企业的商业贿赂、挪用资金等案件要实行优先监督,对公安机关应立案而不立案、违法办案等进行全面监督,维护民营企业合法权利。
此外,检察机关还要作到规范执法、文明办案。检察机关在办理涉及民营企业的案件时,要严格遵守法定的程序,严格执行办案纪律,做到文明办案、公正执法,并在办案别注意民营企业的声誉和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首先要时刻为民营企业着想。对于涉及民营企业的刑事案件除非确属必要,不要着检察制服、开警车到民营企业中去调查取证。其次办案要考虑经济大局。检察机关在办理涉及民营企业经营管理者和关键岗位的工作人员犯罪案件要掌握原则,运用强制措施时要充分注意对整个企业的影响,确保不会出现“查办一起案件,跨掉一个企业,下岗一批职工”的现象,确保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第三是把好宣传关。选择好角度报道涉及民营企业的案件,确保企业的产品信誉和企业形象不受影响。
四、发挥优势,提供必要的法律服务,协助民营企业走上法制化的建设轨道
民营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大潮中的生存和发展除了外在环境因素的影响外,企业内在质素的作用也举足轻重。根据哲学的观点,内因是起决定性作用的,所以,企业内质,包括人的素质修养、规章制度建设等如果不尽如人意的话将会严重威胁民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作为司法部门之一的检察机关掌握着丰富的法律资源,并且深喑预防和打击犯罪之道,在为民营企业服务上,可以利用这些优势,“取己之长补企业之短”帮助民营企业完善规章,走上法制化建设的轨道。
随着社会主义法制进程的不断加快,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逐渐完备,客观上要求民营企业必须依法发展、奉公守法,这也是企业做大、做强的重要保障。综观民营企业发展状况,不同程度的存在法律意识淡薄、法律知识欠缺等问题,成为困扰企业发展的瓶颈,因此导致了诸如签定合同被骗亏损、人才无序流动侵害商业秘密、非法经营致使企业倒闭的案例并不鲜见。检察机关应当针对民营企业发展中的以上种种问题,采取适当的法律服务措施:
首先,主动送法到企业。
将涉及民营企业的法律法规、国家政策、各种案例等定期辑录成册以《民营企业法律指南》为名,不定期向企业发放;赠送《检察日报》等专业报刊杂志培养民营企业法律意识;组织专人提供相关的法律咨询等。
其次,协助搞好企业人员的法律培训。
民营企业管理人员和员工必须强化法律意识,了解一定的法律知识这是不争的事实,检察机关应当以讲法制课等多种方式协助其做好这方面的工作。不仅传授与企业发展紧密相关的法律常识,还要引导企业树立用法律维权的观念,让他们明确检察机关查办渎职案件、受理控告、申诉、举报等职权范围,必要时寻求检察机关的保护。
关键词:民营经济;转型升级;金融支持
产业转型升级是指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不断淘汰落后产业,扶持引导新兴产业,加强传统产业的高技术改造,提高产业结构效能和效益的过程。产业转型升级是经济发展永恒的主题,而快速高效的金融资本流动机制是产业升级得以实现的前提。金融在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中的作用,是经济学中最古老也是最重要的问题。
1 南通民营经济的现状
在南通全民经济腾飞进程中,民营经济扮演了非同一般的角色。根据南通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有关数据统计,到2010年底,南通市个体工商户达37.43万户、私营企业达14.14万家、私营企业注册资本3642.8亿元,三项指标均位居全省第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板块经济彰显活力,为南通民营经济加快转型升级构建了坚实的平台。2009年,全市34个重点产业板块汇聚各类企业6752家,从业人数49万人,实现销售收入4025.62亿元,约占全市工业总销售收入的68.37%。其中南通家纺产业实现销售收入694.49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比重11.5%,占据全国家纺市场的三分之一以上,在全国家纺品牌前10强中占有3席,南通家纺指数成为行业“风向标”。
实际上当前南通民营经济运行的问题和矛盾也很多,特别是要素配置优化度亟待加强。融资难是当前南通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瓶颈。大量研究发现,金融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对于产业结构调整而言,无论是改善产业间的比例,还是提高产业结构的质量,都离不开金融资本的注入。金融是保证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结构转换的直接动力。
2 南通民营经济的转型升级路径
纵观目前南通经济形势,如何更好地解决民营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实现南通经济可持续发展是迫在眉睫的。全球价值链理论研究者迈克尔•波特概括了产业升级的四种转型升级路径:工艺流程升级(process upgrading),产品升级(product upgrading),功能升级(functional upgrading)和链条升级(inter-sectoral upgrading)。借鉴价值链观点,同时结合南通民营经济的特性,本人提出构建民营经济升级路径来推进民营经济升级。即:民营工艺流程升级、民营产品升级、民营产业功能升级和民营链条升级。(见表1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升级路径及特点)
如果我们把南通民营经济看作是全球价值链下产业区域分布与南通特有资源相结合的产物,那么其升级必然也遵循产业转型升级的一般规律与路径。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是个不断演进的动态过程,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要求和任务。微笑曲线两端朝上,在产业链中,附加值更多体现在两端,研发设计和销售,处于中间环节的制造附加值最低。(如图1微笑曲线)。从微笑曲线趋势来看,南通民营经济转型升级是必然的。从低附加值段来看,集中表现为南通民营经济大都处在全球价值链的被治理者地位,受制于全球价值链上的主导企业。从高附加值段来看,南通民营经济基本上处于生产环节,只有少部分向研发和销售环节延伸。南通民营经济在价值创造上大都处于从加工制造等低附加值环节向研发销售等高附加值环节攀升阶段。
3 金融支持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不足
南通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极大的推动了南通整体经济的发展,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民营经济转型升级对金融支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从金融业内部现状看,仍存在着一些影响支持南通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制约因素。
(1)银行业缺少支持南通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总体战略规划。目前南通市虽然出台了重点产业转型升级等政策,但推动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相关实施细则和配套的措施还需进一步完善,银行业也未根据相关政府经济政策合理制定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具体实施方案。
(2)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不配套,金融支持缺少“底气”。南通金融机构在执行相关信贷政策时,往往不能与各个乡镇产业转型特点、产业结构调整有机结合,对民营经济升级进程中需要大力发展的产业资金倾斜度不足,支持力度有待提升。南通市民营经济在扩大生产规模和资产规模时,首先选择银行贷款,企业融资大都来自银行的间接融资。
(3)信贷的地域分布不均衡,一些乡镇的转型升级受阻。南通有4区,3市和2县。从对象上看,对南通4区大型企业、集团企业和优势企业,各商业银行竞相放贷,而支持县级中小企业普遍较为谨慎。企业融资难问题,既与缺乏有效的信用担保体系有关,也与社会信誉体系不够健全、难以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制约的问题有关。
(4)金融配套服务不足,金融创新产品不多。当前南通大多数银行对中小企业提供的金融服务主要还是以担保、有形资产抵押等传统信贷方式,但产业中的小企业因资信等级低,担保无法落实,缺乏抵押资产,融资成本高等原因,难以得到银行的信贷支持,难以满足中小企业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加上商业银行内部营销机制不配套,束缚了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拓展。
要解决上述问题,根本办法在于积极推进金融创新步伐,并主要应从金融政策创新、金融服务体系创新、金融投资平台创新、金融服务方式等多方面共同推动对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服务。
4 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金融支持对策
4.1 提高认识,出台政策,破解南通中小企业融资“瓶颈”问题
(1)完善政府投资决策,引导机制。政府在转型升级融资中起管理和协调作用,在明确南通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方向后,引导各金融机构将资金运用到符合产业转型升级的项目上,以项目换资金,以效率换资金,以开放换资金的产业扶持政策。
(2)在吸引资金的同时,有效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优势和政府的宏观主导与调控作用,指导行为主体规避投资经营过程中的行为风险。
4.2 搭建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体系,满足不同层面中小企业的转型融资要求
(1)采取多种形式拓宽融资渠道,积极探索信贷方式,在加强民营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和为银企双方提供信贷信息方面发挥工商部门的职能优势,为银企合作创建平台。
(2)鼓励各类社会资本和经济组织成立担保公司,扩大担保总量。大力扶持主要面向民营企业的创业投资、风险投资性质企业的设立和发展。
(3)加快民营企业上市融资的步伐,培养中小企业上市,要求每年对企业的筛选一批、改制一批、培育一批、辅导一批、上市一批,做好企业的上市规范。拓展国内资本融资市场,利用上市融资、创业板块融资、发行企业债券融资等,使民营企业获得更多的支持。
(4)整合优化融资服务政策,协调银行加快金融新产品开发、服务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对银行以非抵押、担保形式为民营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如以设备、存货(仓库)、债权(应收款)、知识产权、商标、股权等为质押的货款,政府可以考虑提供风险补偿支持。
4.3 建立以专业投资机构为基本构架的转型升级投融资平台
(1)进一步推进小额贷款公司和社区、乡镇银行。通过规范设立小额贷款公司或社区、乡镇银行对中小企业给予资金支持,从而改变南通板块经济小而散的状况。
(2)设立金融租赁公司,支持产业转型升级。南通的家纺、建筑和电子业都是资金密集型产业,产业转型升级需要更多的资金,通过金融租赁方式有偿融通各种设施设备的使用权利,解决转型升级中设备购置的问题。
(3)积极尝试资产证券化融资。通过与各种专业金融机构的大力合作,探索南通民营经济资产证券化的创新模式。
4.4 不断完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创新形式,推动企业转型升级
(1)鼓励和促进商业银行开展中小企业业务,商业银行必须始终坚持按照银监会提出的“六项机制” 的根本要求,不断改进和完善专业化的服务模式。
(2)国有大型银行专营机构应不断围绕市场、客户的需求和变化,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实行批量化营销、工厂化管理。既要通过专营机构的快速和便捷服务将大量优质的和具有成长潜力的中小企业客户吸收成为自己的客户,又要充分发挥商业银行整体优势和整体资源,在中小企业客户成长过程中,为其不断提供各类服务,实现交叉销售,帮助中小企业发展壮大。
(3)坚持产业导向货币信贷政策。南通市2010年的信贷投放量又增新高,2011年预测达历史最高,这笔巨大的资金要如何运用也非常的重要。必须要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产业导向。人民银行、证监会、保监会都提出了支持中小企业的若干意见。这就要求了整个的信贷要优先满足中小企业,符合国家产业调整和振兴产业规划要求的新设备、新材料、新兴业态的项目的需求。要加大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高附加值的拳头产品的中小企业的支持。提升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张索荣.论述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2009,(8).
[2]骆毅民.人才、模式、技术在产业链延伸环节的优化整合[j].中国物业管理,2010,(8).
[3]董金玲.区域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转变的相互作用机制及其实证研究[j].财政研究,2009,(10).
[关键词]长春市 民营经济 机制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2-0163-01
刘斌(1981-),男,吉林长春人,长春师范大学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制度创新。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和全球竞争的日益加剧,民营经济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然成为我国新世纪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地区纷纷加快民营经济机制创新的步伐。
一、长春市民营经济发展的现状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民营经济对长春市社会经济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据调查,目前长春市民营经济发展尚未成熟,缺乏精锐的民营企业做支撑。简单的做一下比较,“从发展速度看,近年来苏州的个体私营企业平均每天增加37户,是长春的5倍多;从企业规模看,苏州市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个体私营企业有150多家,是长春的2.5倍;从经济总量看,去年,长春市民营经济增加值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和东北四城市中分居倒数第三和倒数第一;从发展质量上看,去年苏州的民营企业税收占财政收入比重的27.3%,比长春高8.6个百分点。”[1]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长春市民营经济发展跟我国发达地区的省市还有很大差距,其羽翼尚未丰满,并且没有最大限度的发挥民营经济在长春市经济发展当中的作用。
二、长春市民营经济机制创新存在的问题
(一)民营经济创新机制老化,缺乏战略规划
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今天,民营经济竞争已然趋于白热化,因此,对于长春市民营经济的发展提出了极大地挑战。针对长春市民营企业来说,大部分民营企业家还停留在早期的单一结构经济体制中,墨守早期企业经济发展的成规。同时,多数民营企业管理思想陈旧,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并且大部分民营企业目光短浅,只注重眼前的经济效益,忽视了长远的发展前景。从而造成了自身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严重缺失,这就导致长春市在根本上弱化了民营经济机制创新的需要,使民营企业的生产力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
(二)管理理念僵化,家族式管理占主导
据调查,长春市大多数民营企业至今还沿用早期家族式产权管理。这种过于集中产权的“家族企业”,虽然使团队凝聚力加强,增强了工作成员之间的信任。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加深,长春早期民营家族企业的弊端日益显露。从民营企业内部结构上讲,家族式民营企业结构特征主要是以家族血缘为中心,以设置家属作为企业内部的高层人员为基础。这就使内部权力过于集中,使基层人员认为加薪晋升的希望渺茫,造成工作成员缺乏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三、加快长春市民营经济机制创新研究
第一,加快推动民营企业产权机制创新。为适应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长春市民营企业应看清形势,改变企业内部单一式的结构体系,在不损害企业效益的基础上,从长春市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优化企业产业结构,推进企业科学技术创新,从而加快长春民营经济机制的创新。同时,一方面,将考评制度作为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吸纳优秀的专业人才,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为企业注入新鲜活力。另一方面,将激励制度与绩效机制有机的结合,以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激发员工自主创新能力,为长春民营经济机制创新发展提供机会。
第二,打造集群产业,加强科技创新。在现阶段经济竞争激烈的形势下,打造集群产业成为长春市民营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就长春市民营企业而言,在食品、钢材、产品加工等诸多方面大部分都只是中小型企业,很难形成资产亿元的大型民营企业。因此,应打造食品、钢材等行业一系列的产业链,加强公共设施的共用和信息之间的共享。同时,“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长春市民营企业应建立双向沟通机制,加快企业之间的科技创新探讨,加强微小型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形成高新技术的产业链,促进长春民营经济技术发展。
第三,加强政府监督机制,营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政府作为市场规则的制定者,有责任维护和监控市场秩序,降低民营企业的交易成本。因此,长春市政府应理顺政企关系,将权力下放,政企分开。把本属于民营企业而被政府占有的权利归还企业,加强民营企业的自主经营和自主创新。并且弱化直接干预企业的管理职能,削弱各专业部门,强化监督部门建设,防止因权力过大而形成假公济私的恶性循环。同时,加强行政队伍建设,建立严格的工作责任制和岗位责任制,规范行政人员自身素质,从而为长春民营经济机制创新提供优质的发展环境。
总而言之,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民营经济已成为长春市发展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此,为适应我国全球化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快民营经济机制创新已经成为推动长春市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张家口市;欠发达地区;民营经济;战略思考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重视并大力扶持民营经济的发展,充分发挥其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已成为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共识。特别像河北张家口这样的欠发达地区,研究和探讨民营经济的发展策略问题,更具有积极意义。
一、张家口市民营经济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在我国经济结构中所占的比重逐步扩大,并发挥了越来越广泛的作用:民营经济的运行机制最接近于市场经济的运作机制,价值规律、供求规律、竞争规律在民营经济中体现得最充分,因而对国有经济的改革提供了示范效应;民营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增加供给、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民营经济具有相对分散、规模小、易吸纳劳动力的特点,有利于增加社会就业;民营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培养和造就了能够适应市场经济规律运作的经营、管理人才。
对于民营经济所涵盖的范围,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根据张家口市统计局张家口市民营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自2006年起每年的关于本市年民营经济发展的统计公报,张家口市民营经济主要包括本市二、三产业的民营企业和个体经营户。
1.民营经济现已成为全市国民经济中最具活力和生命力的一个亮点
(1)整体规模扩张,经营领域拓宽。到2008年末,全市民营经济单位总数中二、三产业发展到17万个,比上年增长2.5%。其中,民营经济企业户数4815户,比上年增长13.2%,个体经营户16.5万户,比上年增长4.7%。按产业分,第二产业14756个,比上年增长13.5%;第三产业155299个,比上年增长4.4%。民营经济从业人员达到67.8万人,比上年增长12.6%,新增就业人员7.6万人。全市民营经济整体规模扩张,经营领域得以拓宽。
(2)经济实力增强,生产能力扩大。2008年,全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367.4亿元,比上年增长19.5%,较全市GDP的增长高7.6个百分点,较上年增长幅度高3.3个百分点。全市民营经济人均实现增加值54168元,比上年增长21.1%,较全市人均生产总值高38497元。说明民营经济经济实力增强,生产能力扩大。
(3)经济运行质量良好,社会贡献加大。2008年,全市民营经济实缴税金51.4亿元,比上年增长47.6%,民营经济对全社会的贡献进一步加大。全年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达51%,民营经济总体水平已占据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到2008年末,民营经济从业人员占全市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的60.8%,表明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我市人民就业的主渠道。尽管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全市民营经济实现出口创汇仍然达到了23830万美元,只比上年同期下降0.6%。
2.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与发达地区相比,总量偏低、规模偏小、人员偏少,对GDP和财政贡献偏弱。二是行业结构布局有待进一步合理。规模型、效益型和现代化管理型企业发展不足,传统行业比重较大,高科技行业发展缓慢,多数民营企业和个体户集中在传统的商贸流通领域,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品的企业较少。三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低,市场竞争力差,缺乏如河北盛华化工有限公司、中国长城葡萄酒有限公司等知名度和影响力较大的大型民营企业集团和知名品牌。四是项目、产业集群经济拉动作用不强,经济增长点匮乏,发展后劲不足。五是融资难,再加上受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影响,铁矿石、焦炭、钢材、原煤、成品油等重要原材料和生产要素价格大幅上涨,导致我市部分企业资金紧张,运行质量不高,效益提高缓慢。
二、发展张家口市民营经济的战略思考
1.加强民营企业能力建设.从整体上推进欠发达地区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
从对张家口市民营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看,当前加强企业在科学管理、科学决策、创新等方面的能力建设,是欠发达地区民营企业做大做强的基础性工作。
(1)科学管理能力。一是要建立起制度化的管理模式。二是切实加强企业的基础管理,包括企业的财务管理、生产管理、质量管理、营销管理等。三是要切实抓好企业的战略管理。欠发达地区民营企业家要把主要精力集中到企业战略规划的研究、制定和实施上。四是认真抓好人力资源管理。欠发达地区相对来说条件艰苦,工资偏低,要通过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切实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2)科学决策能力。一是企业决策者要自觉加强学习,提高决策水平和能力。二是要积极构筑企业科学决策机制。着力点要放在决策结构和功能的优化上。要优化组织功能,在企业班子结构上,重视发挥领导集体的智慧和力量;要优化反馈功能,加强检查督促;要优化计划功能,善于运用综合计划,制定科学决策。
(3)创新能力。一是要进行体制创新。主动从家族式管理向合作制、有限责任公司等管理模式转变,有条件的企业,要探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二是要进行科技创新。要使民营企业逐步向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相结合转变,提高企业的科技含量,提升产品质量、档次。三是要进行组织创新。要积极推行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生产,形成有特色、有规模的民营企业群,发展规模民营经济。
2.充分发挥政府的积极作用,为欠发达地区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提供良好环境
(1)加强宣传教育,为发展民营经济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首先,要坚持开展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教育,进一步深化对发展民营经济重要意义的认识。通过教育,使大家充分认识到,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是我市缩小和其他城市比较差距的希望所在。其次,要积极宣传民营经济对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突出贡献,使全社会充分认识到,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有利于提高我市的生产力水平。
在全省民营经济仙桃会议上,省委、省政府号召全省上下进一步解放思想,完善政策,改善环境,改进服务,促进全省民营经济和县域经济大发展。如何贯彻落实好这次会议精神,樊城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决心积极抢抓新机遇,适应新要求,实施新举措,放开手脚,谋求民营经济的大发展,促进全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正确认识当前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的新机遇 一是大战略、大氛围的机遇。中央对非公有制经济所采取的是积极鼓励的政策,并在《宪法》上对其法律地位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众所周知,非公有制经济从国民经济的重要补充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重大的战略转变,而且中央一再提出对于国有企业要抓大放小,中央只抓500家大型国有企业,其余的全部放开搞活,也就是说其余的企业都可以实行民营化。省委、省政府前年也提出了县域经济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要求。区委、区政府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的号召,全力推进区属企业民营化进程,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对民营经济实行*上鼓励,政策上扶持,资金上支持,方向上引导,法律上保护,为民营经济正名、正位,让民营经济在县域经济中坐正席、唱主角,有作为,有地位,全区上下正在形成一种发展民营经济光荣、创造物质财富有功的积极氛围。 二是大开放、大发展的机遇。加入WTO后,我国将实行更加开放的政策,这为我们更多更好更快地利用外资加快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同时,民营企业可以很方便地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到国际竞争,拓宽发展空间。从襄樊来看,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设商家必争之地的战略目标,正在构建四通八达的高速交通网络,将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更加宽松环境。我们樊城区委、区政府也提出了民营强区、商贸富区的发展战略,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全区经济发展的重心,制定了一系列发展民营经济的优惠政策,并为发展民营经济构筑了中心商务区、农业两园、区属改制企业等诸多发展平台,这些都为我区民营经济的大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三是大流通、大整合的机遇。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国内市场的更加统一开放,各国各地区之间人为的贸易壁垒将逐渐减少,各种劳动力、资本、技术、商品等经济资源在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合理配置,各种经济要素必将流向最有吸引力、最能充分发挥其价值的地方。民营经济可以充分利用其产权明晰、机制灵活、利益直接等特点,大胆吸收利用这些经济要素,来大力发展自己,壮大自己。另外,随着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深入,襄樊是连接东部和西部的重要纽带,是东部各种经济资源进入西部的重要通道,同时也是西部经济要素流向东部的重要通道。樊城作为鄂西北地区中心城市中心城区的优势将进一步凸观出来,为樊城民营经济在吸引和留住各种经济要素提供了便利条件。 四是大调整、大改革的机遇。随着国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的战略性改组,许多过去民营经济不能进入的领域现在可以进入了。国有集体企业的改革改制为民营经济实现低成本扩张规模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沿海地区着眼于在国内率先实现现代化,他们在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升级的过程中,某些产业、产品、资金及技术必将向内地转移,这就为我们更好地引进沿海资金、技术和品牌,促进我区民营经济加快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二、积极适应当前民营经济发展的新要求 一是要树立合法经营,诚实守信的经营理念。市场经济从本质上来讲是法制经济: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石,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严格遵守国家有关产品质量、安全生产、劳动用工、环境保护等法律法规,依法规范自己的经济行为,严禁投机欺诈、制假售假、欺行霸市、偷税漏税、逃
废债务等损害消费者权益、危害社会利益的行为,树立合法经营、公平竞争、诚实守信、照章纳税的经营理念,为樊城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二是要树立盘大做强,赶超一流的发展目标。由于种种原因,我区民营企业普遍存在着产品科技含量不高、经营管理手段落后、人才流失严重等制约其进一步发展壮大的问题。今后,我们的民营企业家要加大对产品的科研投入,不断地开发出有一定科技含量、适销对路的产品来。在经营管理方面,善于学习借鉴西方先进的管理方式方法,并不断创新,提高企业的人才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营销管理水平,力争尽早在我们樊城涌现出一批科技含量高、诚实守信、管理规范、具有一定竞争力的民营企业。 三是要树立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的崇高追求。江总书记要求我们民营业主要有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的崇高精神追求,在自己先富的同时,要增强社会责任感,主动帮助那些还没富裕起来的群众,带动周围群众走共同富裕之路,为社会多做一些有益的事。同时,要有一种永不满足的开拓精神,千方百计把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不断实观自我超越。 三、大力实施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新举措 (一)努力抓好五个结合,拓宽民营经济的发展空间。一是把发展民营经济与区属企业改制结合起来。要大力鼓励民营业主通过买断、租赁、承包、参股等多种形式参加区属企业的改革、改制。二是把发展民营经济与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2002年,要抓住樊城刀-亩花卉苗木大世界和柿铺高效蔬菜示范园建设的机遇,大力发展公司制农业,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新的平台。三是引导民营经济把量的扩张与质的提高结合起来。要积极引导民营经济通过兼并、收购等方式走规模化的发展之路,创造条件使我区民营企业向集团化方向发展,引导民营经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四是把发展传统民营经济与发展新型的科技型民营企业结合起来。高标准、高起点地建设好民营企业科技创业中心,以更加优惠的政策,更加宽松的环境,广泛吸引国内外有识之士来樊城区投资创业,增强民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五是把发展民营经济与实施再就业工程结合起来。由于企业下岗分流,一些技术比较熟练的工人因此到民营企业工作,区委、区政府将协调劳动、人事等部门,为民营企业吸纳这部分劳动力提供更力口优惠的条件。 (二)全力实施四个优化,创造民营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一是优化政策环境:进一步放宽民营经济从业对象、经营范围、经营方式、企业冠名等限制。今后,凡符合国家法律法规、产业政策以及入世后对外开放的行业和领域,都对民营企业开放,进一步完善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特别是对从事生产技术开发型和安排就业型的企业实行放水养鱼的政策,鼓励其发展。二是优化执法环境,进一步加大对三乱和吃拿卡要等干扰民营经济发展的人和事的整治力度;积极推广一证一卡一书等制度,统一收费项目和标准,实行归口管理,扩大对经营大户和纳税大户进行挂牌保护的范围。三是优化治安环境,严厉打击侵犯个体经营者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的不法行为。在集贸市场和个体经营者集中的地方,设立群众治保组织和民警室,分片划段,责任到人;法院、公安、工商等部门要加大对个体经营者投诉的受理工作力度,确保个体经营者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四是优化舆论环境。充分利用各种会议和新闻媒体,广泛宣传民营经济的性质、地位和重要作用,提高个体私营者的社会地位:消除人们对民营经济的各种偏见。 (三)着力健全三大机制,促进民营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一是健全服务机制。切实帮助解决民营经济发展中的征地、*、厂房租赁、资金筹措等方面的具体困难和问题。目前,我们正在积极筹建区行政服务中心,集中相关职能部门在一栋楼办公,实行一个窗
口受理,推行一站式服务。同时,要建立健全各种行业协会、商会充分发挥工商联和花卉协会、养猪协会等行业协会联系政府和民营经济的纽带作用,让他们更好地为民营经济服务。二是健全监督约束机制。加强民营经济业主的学法、用法、守法教育:积极鼓励他们在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合法生产经营,文明从业,同时要对民营经济中的偷税、漏税、垄断经营、制假售假、坑害消费者、欺行霸市等违法行为,加大惩处力度,以保证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三是健全激励机制。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以缴税多少为奖励民营企业或业主的基础,对那些合法经营、缴税多、安排劳动力多、两个文明建设都搞得好的民营企业或业主给予精神、物质奖励,有的还可以吸收其参政议政,以增强民营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激发民营企业家的发展欲望,在全区上下形成一种你追我赶、明争暗赛、上项目、求发展的民营经济发展新热潮。
【关键词】 国进民退;民营企业;发展策略
一、关于“国进民退”现象的概述
(一)“国进民退”的概念界定
“国进民退”是一个经济学语汇,用于表示某领域内国有资产的进入而民营资本被迫撤出的现象。狭义上,它表示国有经济在某些产业领域内市场份额的扩大,民营企业在该领域市场份额缩小,甚至退出。从广义上讲,除上述狭义方面的内容外,还表现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或者宏观调控力度的加强。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市场内任何经济主体都有进或退的可能性,不管是在“国进”还是“国退”的情况下,对于我国民营企业来说,根据市场经济环境中主体地位的变化,适时调整发展战略,努力寻求自身发展,采取多种方式,以提高产品与商业模式的独特性与创新性为目标,是在任何年代、任何形势下不二的成功法则。
(二)我国的“国进民退”现象
2007年开始,中央推进收缩型宏观调控政策,资金链已经紧张的民营企业在2008年又遭到金融危机的重创。2009 年,为抵御经济危机,国家推出了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加上之前的4万亿经济投资刺激计划,涉及范围之广、政策力度之大、决策效率之高,前所未有。在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中,中小企业受益并不明显,甚至受到排挤和压制;4 万亿投资计划中,绝大部分是政府推动的投资项目,民营企业几乎没有参与,这都导致了新一轮的“国进民退”现象的上演。如2008年中粮集团收购“蒙牛”;2009年民营企业的东星航空和鹰联航空被国营航空公司收购、重组,日照钢铁易主国企山东钢铁集团等。
二、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现状
(一)民营企业发展的现实背景
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历程表明,民营资本一直是推动中国社会变革和经济成长的重要力量。目前的发展状况却是,政府虽然实施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最大的受益者还是国有企业。国有经济不断扩张、民营经济萎缩,对长期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率造成了恶劣影响。我国现在是打着提高资本集中度、维护经济安全,应对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增长的名义,排挤民间资本。以中小企业为主的民营经济,在经济危机和“国进民退”的夹缝中艰难生存。
1.国有资本在经济结构中拥有绝对控制力,占据主导地位。我国国有资本在五大经济领域占有绝对的控制力:一是能源、资源、电信、电力、钢铁、航天等领域;二是铁路、公路、水利等基础设施;三是城市公用事业;四是银行、保险、证券,以及报纸杂志出版等;五是文教卫生医疗领域。民营资本所占比重较大的主要在轻工业制造业和日常生活服务业这两个领域。与仅发展了20多年的民营经济相比,国有经济一直居于主导的地位。“国”与“民”的现实总是存在于中国是世界经济大国中国有资产数额最大、国有经济比重最大的国家这个现实国情基础上。
2.国有企业实力雄厚,民营企业发展受限。我国经济制度的全民所有制性质决定了国有经济成为社会主义的经济支柱。尤其是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为尽可能减少损失,稳固和强劲经济发展势头,国家更是重视国有企业的支柱作用。相比之下,民营企业在我国多为中小型企业,本来实力就相对薄弱,加之金融危机造成的严重挫折,使得不少中小企业面临破产,倒闭。我国的社会经济性质和国情决定了,民营企业生存发展的环境不容乐观,面对国企的强大压力,民营经济的发展面临严峻考验。
3.行政性垄断不断扩大,经济结构调整困难。我国经济结构长期得不到有效改善,与行政性垄断得不到有效抑制是密切相关。政府主导的投资增长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力量,然而在行政性垄断广泛存在的背景下,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难以充分发挥,造成供求关系严重扭曲,资源环境压力日益突出,制约了经济结构的调整,甚至加剧了结构扭曲。如何有效抑制行政性垄断,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经济实现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
(二)民营企业面对的发展困境
1.被国有资本挤出,难以得到国家财政扶持。随着金融危机的加剧,美国等西方国家纷纷对濒临破产的企业伸出援手。在我国一些地方也出现了基于行政干预的“地方国企央企化”、“民营企业国有化”现象,要求进一步强化行业垄断,这一现象构成了对民营经济发展空间的挤压。多数中央投资只是带动了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投资,广大中小民营企业很难参与其中,成为了旁观者。尽管国家相继出台了鼓励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但现实情况与国家政策似乎成尴尬之态。2005年2月《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俗称“非公经济36条”)正式出台。2009年9月22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出炉,又被称作“中小企业29条”。相较于“非公经济36条”的政策性,“中小企业29条”则更具针对性。然而,“非公经济36条”自2005年颁布至今,除了具有历史意义外,在现实中的落实则是显得苍白无力。
2.融资困难,金融创新不足,导致中国金融体系中小企业融资环境严重缺乏。融资问题是我国民营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最核心问题,尽管国家出台了鼓励中小企业融资的政策,在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金融九条”中,直面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提出贷款要向中小企业倾斜等。但受到银行自身利益因素影响,落实还很不到位,越到基层,中小企业越难以感受到政策带来的积极作用。融资困难暴露出我国在经济整体结构、金融市场结构以及资金供求结构等方面的重重矛盾,正因为诸多难点集中一处,又互相交织,所以这个问题一旦进入到操作层面,就总是难以真正得到根治。2008年宏观调控从偏紧转变到放松,但无论国家政策是“松”还是“紧”,民营企业都同样面临融资难的问题。
3.税收负担较重,阻碍了民营企业的发展。税负重是民营企业的又一痛处。《中国民营经济税收报告》指出,2008年,中国民营经济贡献税收收入7862亿元,同比增长25.7%。占全国税收收入的13.6%,比2007年提高0.9个百分点。对此,《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2008~2009)》中指出,结构性减税在当前危机下效果并不明显,建议实行普惠制减税,将增值税税率降低5个百分点。我国现行的企业所得税制仍实行内外两套税法,对外资企业优惠多,税负轻,对内资企业优惠少,税负重;同属内资企业,却是对大型国有企业优惠多,对中小民营企业优惠则较少。即便是现行企业所得税制规定,对利润较低的企业可实行优惠税率,但优惠税率仍然过高,使得不少应予扶持的中小民营企业得不到扶持照顾。
三、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策略
1.正视当前挑战,实现发展观念的转变。国有经济的垄断已成为影响民营企业投资欲望和融资能力的重要障碍。政府应处理好国家资本与民间资本、近期利益与远期利益的关系,冲破既得利益集团的干扰,逐步减少国有经济垄断领域,进一步开放市场,扩大民营企业的市场准入空间。从发展大方向来说,国有资本应该进入到民营资本不愿意做和不能做的领域,利用自己强大的资本优势为民营企业搭建更好的产业链平台,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国有带动民营的作用,联合起来与外资竞争,保护民族产业。
2.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大力推进招商引资。政府不应仅考虑到对国营企业的扶持,还应尽可能从民营企业的角度出发,减少对民营经济在市场准入方面设置的各种障碍,消除人为限制性因素,放宽民营经济的经营范围,在更多的领域允许民间资本的进入,使民营经济真正享受到市场经济下应有的国民待遇。在“国进民退”,国营企业大规模抢占市场,排斥民营企业的现实情况下,要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教育、文化、卫生、旅游等服务业领域,让民营投资主体发挥重要作用,以拓宽民营企业的经营范围,扩大其增长空间。在招商引资中,政府要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利用一切社会关系,挖掘一切资源潜力,放宽政策限制,大力吸引外来投资者来创业,做到本地民企与外地民企的很好联合,共同开发和利用资源,共享发展和管理经验,促进民营企业的发展。
3.民营企业应减少对外部制度的依赖,提高自身竞争力,走健康发展的道路。首先要树立人才意识,吸引和培养人才。民营企业管理者应该认识到,现在企业的发展讲求团队协作,企业要发展壮大,必须依靠人才的力量。民营企业应实施人才战略,建立和完善内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重视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开发和培养人才,为企业所用。其次民营企业家在面对当前经济形势的时候,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不仅要学习市场经济只是及管理知识,还要积极投身去市场竞争实践中去,从实践中吸取经验教训,要认清市场形势,树立开放竞争与合作的意识。再次民营企业要现在“国进”的形势下,抓住发展机遇,就必须要推进创新。一方面要创新企业制度与管理,加强和改进企业管理,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重构企业组织结构,使民营企业成为产权明晰、权责分明、管理科学的市场主体;另一方面民企要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不断推进技术进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造和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进一步加大技术改造力度,促进自身的发展。
“国进民退”单纯作为一种现象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关键在于国家政策和市场体制是否随之进行调整。“国退民进”的大背景下,如果市场机制并没有迅速跟进,为国有企业度身定做的制度没有被打破,加之民营企业先天性不足以及后天失调所导致的缺陷,在国家宏观调控的强硬政策下,民企发展举步维艰是不可避免的。从经济发展来看,“国进民退”本质上是一种退步。经济发展必须让“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来调控,国家应渐渐放手,让企业在竞争中学习竞争,尽量减少国有控制、国有干预,我国的企业才能迸发出更大的创造力。
参考文献
[1]刘睿.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8(5)
[2]李银.“国进民退”卷土重来[J].新经济.2009(8)
[3]何乐.预警“国进民退”[J].中国市场.2009(20)
[4]刑少文.新一轮“国进民退”之殇[J].南风窗.2009(4)
[5]王建国.试论民营企业发展的策略[J].经济师.2008(5)
[6]李红.民营企业的发展障碍与对策[J].商场现代化.2008(4)
[7]迟到,张磊.我国民营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09(2)
[8]琳,史凤阳.试论经济危机背景下民营企业发展动力机制[J].中国商界.2009(1)
关键词:民营经济;促进;发展
一、民营经济发展现状及其意义
“2009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强烈冲击,中国的民营经济依然在逆势中保持较快发展势头。”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孙晓华说,根据全国工商联提供的数据,目前民营经济对我国GDP的贡献已经超过60%,企业数量占全国的70%以上,85%以上的城镇新增就业岗位、90%以上的农村转移就业源于民营经济。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激发中国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的主要源泉。总体而言,民营经济的发展具有以下意义。
(一)可以促进经济发展
民营经济是中国经济的重要部分,尽管代表着国家经济实力的是国有和国有控股大型企业,但民营企业在拉动市场活力和经济增长方面仍然是不可抹灭的基本力量。据统计,非国有部门对国家GDP的贡献率高达60%,自1980年以来,每年以平均30%的速度增长,在近30年来为经济增长做出了不小贡献。
(二)可以推进市场化进程
作为民营经济的主题――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相比,它们组织目标明确、组织结构简单明了、组织沟通顺畅、对市场反应更灵敏、创新能力较强。利用这些优势,它们活跃在需求分散、个性化强的领域,它们的积极参与使得市场竞争更加灵活、更加充分。
(三)是增加就业岗位的主要渠道
有关数据表明,近年在国有企业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中,民营企业年均增加300多万个工作岗位,以吸收从国有企业转移的人员,大大缓解了社会的就业压力,在稳定社会方面做出了贡献。
二、民营经济发展主要问题
从总的经济发展情势来看,根据全国工商业联合会日前的《2009-2010年中国民营经济发展形势简要分析报告》,2010年将是经济形势非常复杂的一年,国际因素与国内因素相互叠加,短期矛盾与长期矛盾相互交织,这些因素会给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带来障碍;从民营企业的发展来看,虽然民营企业的经营如火如荼,但仍然有数量庞大的民营企业,尤其是小企业依然面临着许多老问题:融资困难、服务不健全、税费负担较重,而民营大企业则面临着“大而不强”,创新能力不足、核心竞争力不够等新挑战。综合考虑经济发展形势和企业发展情况,民营经济的发展存在以下障碍。
(一)融资困难
根据全国工商联提供的数据,2009年全年累计新增企业贷款5.7万亿元,其中大中小企业新增贷款占比分别是40.9%、34.3%和24.8%。总体上看,容纳民营企业最多的小企业依旧面临着融资困难的问题。在民营企业“不愿投资、不能投资、不敢投资、不会投资”的现状下,很多民间投资主体难以获取投资资金,融资难依然是制约民间投资发展的核心问题。
(二)税费负担较重
在增值税方面,首先中小企业在增值税制度方面面临诸多限制,比如小规模纳税人的进项税额不予抵扣,而且使用增值税专用发票的程序还需向税务部门申请代开;其次对比一般纳税人而言,小规模纳税人的征收率――工业企业为6%,商业企业为4%,要高于商业企业的平均负税2.95%、工业企业的平均负税3.97%。
在企业所得税方面,尽管国家对民营企业的税收优惠措施较多,但与发达国家的延期纳税、再投资退税和税收抵免等措施相比还是有一段差距,对民营经济的发展作用还不是很大。
(三)缺乏法律保障
目前,我国民营企业的投资行业主要集中在房地产、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制造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等一般竞争领域,在基础设施、大型制造业、金融保险业、科教文卫等社会服务业却一直严重缺席;电力、石化、电信、民航等领域,基本上还是国有资本的天下。造成这些状况的原因除了一些客观原因外,民间投资缺乏法律上的平等保护、经济上的平等竞争与其他所有制企业在投资审批、土地、外贸、财税扶持方面待遇的公平化是主要原因。此外,民营经济老板法律意识的缺乏和单薄以及这个领域法律人才的缺乏也是民营经济发展的一个障碍。
(四)企业内部技术管理不成熟
技术方面,金融危机导致世界经济格局调整与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从而使民营出口困难,而造成民营出口困难的核心原因还在于民营企业大多数以物质资源消耗为主、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真正意义上的高新技术企业不多;另外,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与绿色低碳经济的发展,如果民营企业能在使用节能环保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推进矿产资源、水资源等的循环利用上取得新的发展,将对其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管理方面,许多民营企业实行家族式管理方式,这种方式在开始阶段可以加强企业凝聚力,但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这种管理方式的弊端――个人决策,接班人世袭,任人唯亲,产权封闭等会阻碍其发展,导致民营企业的生命周期缩短。
三、民营经济发展建议
(一)政府方面
1、排除政府歧视,采取措施吸引民间投资。除了国家必须垄断经营的行业,其他行业应对民间资本开放。要允许民间投资在更广泛的领域以独资、合作、合资、参股、特许经营等方式进入,扩大民间投资领域,激发民间投资热情。此外,在进入手续上,民间投资具有自负盈亏的性质,政府可以在民营企业投资哪个项目上予以引导,但除对社会、环境等有影响的部分外,政府应简化手续、减少审批。
2、开通融资渠道。针对民营经济发展中的融资困难,首先,国家要进行国有银行体制改革,将资金引入到最有效经济效益的领域;其次,要打破国有金融的垄断局面,大力发展面向民营经济的非国有金融机构;最后,要逐步减轻对民营企业的所有制歧视,给予民营企业在企业上市、发债、兼并、收购等直接融资方面的支持。
3、税收方面。鉴于民营经济发展在税收方面遇到的困难,为了使民营经济在公平的税收平台上竞争,从而使民营经济更加快速、健康地发展。建议在税收方面给予民营企业以下支持:在税收政策目标上,应引导民营企业向技术创新和环境保护的方面发展,实现可持续的税收政策目标;在税收手段上,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实行加速折旧、增加费用扣除、允许亏损抵补、减税、免税以及延期纳税、再投资退税等形式;在税收服务上,应加强对民营企业的税收宣传和辅导,及时办理民营企业办理发票结算、税务登记等工作。
(二)企业方面
1、领导方面。企业家个人的品质与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个企业的发展程度。作为企业的领导,首先要了解国家经济、法律各个方面的政策;其次要了解市场方面的一些基本情况和发展势态;最后,要做好领导的各个职能――计划、组织、沟通、激励等,不要将主要精力投入到日常事务中,而是放在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科学决策能力和研究企业战略上。
2、技术方面。在当前全球气候变化,绿色低碳经济成为发展趋势以及国家出台一系列关于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信息技术等领域的政策的情况下,民营企业应该不断加大研发人才的引入,改进产品研发技术,提高品牌意识和创新能力。
3、管理方面。一是要改变企业管理体制,用现代管理模式逐步替代原来的家族式经营管理模式。家族式的经营管理体制,用人唯亲制度,把选人、用人限制在了近亲的范围中,因而往往会出现人力资源短缺的现象,在解决问题时,就难免因团队知识面较窄而导致决策质量低下。当企业需要向更大规模和更高层次发展时,家族式管理成为阻碍。为此,必须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促进企业治理机构创新,使民营企业管理体制向科学化、规范化迈进。二是要改进内部管理制度,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企业管理的一大弊端是无章可循或有章不循,这个弊端阻碍了企业的标准化进程,进而阻碍企业规模的形成。改进内部管理制度就是要加强企业各项管理制度的可行性和执行性;此外,人才是一个企业最宝贵、最关键的资源,所以要把引进人才和不断加强现有管理人员培训工作作为企业的基础工作,而且要将其放在日常管理活动的首位,把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作为完善企业运营机制的主要手段,以此提高管理人员素质的基础上,提高管理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伦顺成.对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法发展的再思考[J].现代经济,2008(7).
2、马燕.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建议[J].金卡工程,2009(1).
3、朱礼玲.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J].理论前沿,2008(8).
4、高士阁.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新对策[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7(8).
5、潘华实.对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J].学术交流,2004(2).
关键词:民营企业;地方性政策;发展现状
一、我国关于民营企业财政政策的演变和特征
我国整体经济发展的速度和综合实力的提升比较快,国家的发展也带动了各个省和地区的发展,我国的民营经济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并且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在1987年的6月,我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私营企业暂行条例》的条款条例,这标志着私营企业开始作为我国一种独立的经济成分,开始逐步步入到了我们的日常经济和生活中。2001年以来,江西省委以及省政府响应国家政策,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条款条例来促进并且加快民营经济发展。江西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的政策条款在2002年,江西省大力建设发展工业园区,这一政策举措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民营企业在发展中所遇到的诸如征地较为困难、发展速度较为缓慢、生产经营成本比较高等问题。2016年5月,国家发改委七方面着手稳定民间投资,民资市场准入再放宽,围绕解决部分地区和部门政策落实不到位、出台措施不配套,影响民间投资积极性发挥等问题,完善政策、狠抓落实,努力稳定民间投资。可以发现关于民营企业的政策有以下特征:第一,民营企业的政策总体稳定,渐进调整。无论是国家还是省政府,都是通过渐进式调整来探索能提高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并以此推动民营企业政策的良性演进。第二,遵循“稳定优先,兼顾效率”的价值逻辑。每一项关于民营企业的政策改革首先要维护社会稳定,在社会稳定和政策稳定的前提下再考虑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率的问题。第三,可以总结发现我国有关于民营企业的政策主要还是首先以党的文件规定为主要内容,因为程序较为简单,在实际操作中更简捷。第四,在中央政府的政策出台后,地方政府也会呼应国家政策陆续出台地方政策来引导民营企业的发展。
二、影响民营企业发展的因素分析
(一)民营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问题
目前民营经济的发展形势而言,政府在统筹协调和监督机制方面仍存在一定程度的欠缺,一些部门和单位有时候会执行一些不是很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政策、条款以及规定,在具体的执法和行政过程中,出现收取的费用比较高、提供的服务少且不完善、罚款的数量较多等现象,还有如政务公开、政企分开等不到位,程序和手续办理比较复杂繁多,有时候难以把握,监督机制有所欠缺,而责任落实不明,业务办理效率较低。行政机构设置臃肿、收费项目较多、审批环节过多且杂、税费不公平等现象的存在导致很多企业承受着一定的困难。
(二)民营企业内部竞争力不强
现代民营企业管理缺乏科学化和制度化、规范化和信息化程度比较低,较少的运用现代化的经营管理方式和技术。大多数民营企业对现代企业在有关经营管理知识、技术和创新的认识不足,以及企业管理方面的人才匮乏,技术创新和研发能力还有待加强,不但核心技术比较少,而且对技术研发的投入也不多。除此之外,绝大多数的民营企业和企业家的企业公民意识比较淡薄,在有关社会责任感、社会参与感、团队与合作意识和群体意识等方面不是很强。
(三)企业融资困难
融资难是影响民营企业发展速度的关键因素所在。融资渠道存在的障碍使得中小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威胁,融资方式主要有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这两种方式。但是,普遍而言,中小企业与大企业总体享受着不同的融资待遇,中小企业在融资上有一定的困难,有时候银行无法真实甄别贷款企业的真正实力。另一方面,个别中小型企业自身的信用观念比较差,中小企业的整体信用度以及银行对其信任感整体都较低,贷款担保和抵押难的问题也普遍存在于中小型企业,这给民营企业带来了很大的困境。
三、促进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可以适当放宽民营企业进入市场经济领域的要求标准,努力减少甚至消除关于民营企业市场准入方面受到的歧视。政府需要加快进行角色的转变,民营经济的民营企业应该由过去的扮演的“管理者”角色逐渐向“服务者”这一角色进行转变。要进一步鼓励支持发展民营企业,还建议各地方部门可以把是否为民营经济做了优质服务、是否真正切实推动了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否有拟定并落实到位了有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等,来作为各级地方政府在政绩评价和政治作风和素养方面的衡量指标之一。
(二)优化融资政策
经济环境和税收体制也是影响民营经济是否能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建立一个合理完善的税收政策体系可以很好的积极促进民营企业快速发展,要以减轻税负为目标,构建一套具有完整配套、目标导向、可操作性强的政策优惠体系,争取向民营企业实行税面广、税率低的税收政策。对民营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和间接融资机制给予扩宽和支持,努力消除目前的信贷歧视,各商业银行可以依据我国产业政策为导向,同时发放贷款应该坚持效益优先的原则。
(三)加强对企业的权益保护
为了推动民营企业的发展,还需要在完善法律体系的基础之上,依照法律适当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权益保护,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政策扶持和积极引导力度。民营企业自身应加强企业战略管理,走产权多元化的道路,进行科学合理的组织设计、任务分工科学化,构成权、责、利相对应一致的组织体系,先从制度上保证民营企业稳健发展、再提高民营企业的管理水平。民营企业自身应该提高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加大对技术研发的投入力度,努力提高民营企业自身的技术装备、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创新力度。
参考文献:
[1]王碧珺,谭语嫣,余淼杰,黄益平.融资约束是否抑制了中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J].世界经济,2015(12)
[2]邹凤莲.江西民营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对策[J].商业文化,2008(7):35-36
县域民营经济的发展经过初期的资本积累、小规模办实业的阶段,现已发展成为国民经济中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在2001年全国的gdp中占到了33%。但是它的进一步扩张面临着发展环境欠佳、信贷支持不足、管理机制落后、经营行为短期化等一系列挑战。本文通过对县域民营经济目前发展状况及存在问题的分析研究,就今后如何促进县域民营经济总量的扩张和竞争力的提升、进一步强化其在城乡经济融合方面的作用,提出了具体可行的政策建议。
县域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县域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欠佳
1.法制环境不健全,民营经济的合法权益保护存在问题
尽管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一再得到肯定,但是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于民营经济的认识存在误区和禁区,使民营企业在与集体和国有企业竞争中处于不公平地位。由于目前国家没有较完备的保护民营投资权益的法律、法规,各地区只有依靠地方性规章予以保障,缺乏统一而明确的法律界定,因而对县域民营经济经营过程中的各种经济纠纷的处理和裁定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民营企业的利益受损现象屡见不鲜。
2.管理执法部门作风急需改善
有的执法部门(包括上级部门)为了某种利益将“执法”变成“执罚”,以各种名目收费。有的则对民营企业吃、拿、卡、要,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民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同时民营企业审批程序仍很繁琐。通过调查发现,私营工业企业,从考察、立项、审批、筹建、运营到产品投放市场,关卡达20余个,涉及对民营经济收费(税)的单位38个,收费(税)项目40多项,正常办理需要3个月,如果不顺利,则时间更长。
3.硬性环境亟待改善
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跟不上民营经济的发展。近几年由于经济增长较快,各地方普遍出现了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现象,成为制约地方经济增长的瓶颈,对于民营经济的发展也不例外,因此对于硬件设施的投入需加大力度,改善基础设施环境,也可以采取措施引导民营投资积极参与,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
(二)县域民营经济发展缺乏足够的信贷支持
尽管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提出了加大对中、小企业信贷支持的要求,但在实际落实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其效果不尽如人意。
一是融资渠道单一。我国县级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主要是依赖民间借贷资金、职工保险金、社会集资等有限形式等集发展资金,只有少数民营企业能够从农村信用社、城市信用社、县级农业银行、工商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融资。县域民营企业很难通过风险投资基金、资本市场等融资方式筹集资金;二是贷款困难。在县域范围内,民营企业难以真正享受“国民待遇”,县域民营企业在贷款过程中条件相当苛刻,与国有企业相比较,在贷款资质方面具有明显的劣势。有资料显示,我国民营企业通过银行贷款获得的资金仅占其发展资金的15%,这与其对国民经济发展高达60%的贡献率很不相称,我国县域民营企业也是如此。担保难、抵押难是县域民营企业贷款难的主要表现。
导致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
1.所有制歧视现象在县域范围内仍很严重,由于县域民营经济是非国有经济,所有制歧视导致县域民营企业在银行贷款过程中困难重重。
2.县域民营企业自身的缺陷也是影响其顺利获取贷款的原因之一。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发展潜力有限甚至没有发展潜力,因而无法获得银行青睐,不在优先融资的行列,同时由于某些民营企业管理上的非规范性和非科学性,导致县域民营企业资信度偏低。一些地方民营企业还存在恶意逃债的现象,影响了同类企业的信誉,导致银企关系紧张。
3.目前我国的金融体系存在的多方面问题也是制约民营企业融资的重要原因。一是大中型国有商业银行贷款限制苛刻,在对县域民营企业贷款过程中还要附加许多额外条件,同时对能够获得贷款的民营企业额度限制比较普遍,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民营经济的规模;二是缺乏针对民营企业的中小型银行。西方市场经济发达国家通常建立专门针对民营企业贷款融资的政策性银行,对企业的发展壮大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是现行县域中小金融机构(信用社)自身发展不完善,在发展过程中面临诸多困境,对县域民营经济的金融支持力不从心。
(三)以家族式企业为主的民营经济随着规模不断扩大,管理机制问题逐步凸现
在县域民营经济的发展初期,家族式企业能够充分调动既有的人力资源,降低机会成本,理顺利益关系,降低内部沟通成本,降低监督、费用,有利于有效地完成原始积累的过程。随着家族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家族管理机制的问题凸现出来。
1.家族式民营企业在人力资源利用方面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存在裙带之风,绩效评价不公平,压抑了家族外员工的创新意识和工作积极性,不利于管理和技术人才的引进。民企虽然可以利用亲朋好友的可信度来降低企业内部“交易成本”,但是随着“关系”资源的枯竭,再增加这种资源成本就会很高。
2.县域家族式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决策随意化,对企业的发展难有长远规划。在碰到需要做出重大决策的时候,民营企业往往要么凭借自己的经验,要么跟别人学,缺乏符合市场和自身条件的长远规划,还处在小农经济“庄稼人不要问,人家种啥咱种啥”的初级阶段。全国工商联在国内21个城市做过一次抽样调查,大多数民营企业在决策中竟然以新闻报道、道听途说作为自己的决策依据。
3.在一些县域家族式民营企业中,由于公司治理结构薄弱,导致公司财务状况复杂,账目混乱,企业信用状况堪忧。
(四)经营策略和经营手段上短期行为严重
私营、个体经济在经营策略和经营手段上追求眼前利益的短期行为比较严重。一些私营、个体企业不是通过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来获得经济效益,而是通过各种不正当手段,侵害国家和消费者利益。有的经营思想不端正,违法经营,生产、经营假冒伪劣产品;有的偷税、漏税、逃税,逃避国家税收。
(五)产业升级困难较大
当前民营企业中的一些佼佼者已发展到较高水平,但大多数仍处于小规模粗放发展阶段。表现为企业规模小、布局分散、产品技术水平低、质量差、污染严重、资源浪费、经营中存在无序和违规问题、管理水平和经营者素质较低、市场竞争意识滞后等。“大生产小销售”、“坐店经营”这些陈旧观念仍在县域民营经济中占据主要地位。企业仍停留在劳动密集型的一般工业产品加工领域,目前有过度竞争的倾向,倒闭和新建的频率加快。受筹资能力、经营者素质、技术开发能力等限制,产业升级进展缓慢。
(六)县域民营经济中的劳资状况较差
私企中工人的利益往往被业主忽视。工人,特别是农民工常常超时工作,工资却不能按时发放,住宿、医疗、工作条件都很差,没有保险和养老金,经常引起劳资纠纷,劳资双方缺乏沟通的渠道。
(七)民营企业主的素质急需提高
在民营经济从业人员中,具有大中专文化的占0.75%,高中文化的占31%,其余的均为初中和初中以下文化。文化素质低下使他们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瞬息万变。同时,民营企业技术人才十分匮乏。私企很难得到技术精良的工人,因为国企能提供较为有保障的岗位和社会保障,包括住房、户口和医疗等,而私企相应的激励措施有限。
发展县域民营经济政策建议
(一)改善民营经济生存环境,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1.要促进县域范围民营经济的发展,首先从大的体制环境方面,对于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的地位问题,需要加大宣传力度,从思想上消除民营经济发展的观念性障碍,强调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使广大干部群众尤其是职能部门的干部职工受到教育,深化认识,转变观念,为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同时要加强对县域民营经济的理论研究,目前在民营经济运行规律、发展趋势、成功经验和失败启示、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的理论研究落后于实践,无法对县域民营经济的发展起到指导作用。
2.在县域范围内,加大监督和整治力度,从根本上消除阻碍民营经济发展的体制性和政策性的障碍。理顺各职能部门的关系,规范部门行为,明确一个对民营经济实行统一管理的权威部门,坚决杜绝只收费不服务和相互扯皮现象的发生;严厉整治“四权”,即对民营经济有审批权、收费权、检查权、执法权的单位和执法人员,采取专门监督、社会监督并定期组织开展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有关部门负责人、私营业主代表参加的单独或联合执法检查监督活动,强化对执罚执收部门的法律和民主监督,禁止对民营企业各类税外收费项目,提高职能部门依法行政水平。
3.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强化政府社会服务和管理方面的职能,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指导作用。政府应该结合本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从宏观上及时向民营经济提供行业和地域分布方面的指导信息,防止其盲目发展而导致的分散、低水平重复和过度竞争等问题。同时要注意培养行业的龙头企业,提高民营企业的规模和实力,为中小企业升级创造条件。由于民营经济有一定的行为短期化的特点,特别对环境保护注意不够,因此政府应该在这些方面加强管理,制定必要的标准,给以必要支持,提高民营企业生产的环保水平。
(二)积极发展民营经济的融资体系
在县域民营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资金匮乏一直是制约民营企业的瓶颈,需要加大落实金融改革力度,完善民营资本借贷机制。
1.积极创造条件,及早筹建和完善政府管理下的民营企业贷款担保基金,对符合申贷条件的民营企业实行担保,以降低银行(信用社)的贷款风险;对于确有发展前途的民营企业给予财政贴息;采取具体措施推进民间贷款担保基金的建立和扩展。
2.建立专门以县域民营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中小金融机构。目前,城市商业银行、县级合作银行及信用社等金融机构的放贷对象主要是国有企业,需要积极发展面向县域民营企业等中小企业的专门银行。可以考虑在原有国有商业银行内部中小企业信贷部的基础上成立专门银行,促进对县域民营企业融资的支持力度。
3.通过适当方式放宽民营企业贷款抵押条件。可以在评定企业信用等级的基础上,允许其以土地、有形资产等作抵押,降低申贷“门槛”。
4.为确保信贷投向对民营经济的有效支持,可以将各级金融机构对民营经济的支持成效与其经营业绩和经济利益挂钩,实行综合考评,同时可以考虑制订相关政策给基层银行信用社扩大授信额度并简化贷款手续。
(三)将现代企业制度引入家族制,使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既保留家族制,又淡化和提高家族制
1.首先要明晰产权,按照公司法来组建企业,家族式企业主要负责人之间要有明确的合约,分清各人的权利和义务及发生纠纷时承担相应的职责。
2.在家族式企业中引入职业经理人。通过职业经理人可以规范企业运作,避免企业在经营决策中的盲目和随意性。目前我国的职业经理人制度发育滞后,应尽快完善与之相应的聘用契约以及解决纠纷的法规依据,形成相应的职业经理人的职业操守和行为规范。
3.在家族式企业当中,应建立规范的制度来克服家族式企业的弊端。这种制度可以包括三个方面:治理制度、组织构架和企业文化。治理制度一方面可以保证所有权不会旁落,另外又可以激励经理人为企业工作。组织构架从企业流程出发,到绩效考核为止,能够有效地评估企业人员的贡献。而企业文化是“看不见的手”,从深层次上体现了一个企业的企业伦理。
(四)政府应加大工作力度,切实解决民营经济发展措施不落实的问题
首先要加强领导。县、乡两级在原来的基础上,应重新确定发展民营经济的专门班子,充实领导和工作力量,对民营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研究解决。
其次要严格考核。定期督察各地、各部门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情况,对发展快的予以表彰,对效果差的进行批评,直至做出处分。考核结果要纳入干部提拔使用标准。
(五)发展中介组织
通过中介组织,包括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审计所、咨询公司等为民营经济提供各种服务,帮助民营企业改进它们的制度,规范民营经济的发展。通过这类中介机构对企业的服务,可以提高企业效率,改善产品质量,降低成本。
(六)协助中小民营企业建立自治组织
目前,我国的行业组织还带有很强的行政管理的性质,与市场经济的要求不相适应,应建立属于民营企业自己的民间性、自治性的组织。一方面有利于民营企业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通过行业组合形成集体力量,开发共用性技术,提高资信和开拓市场;另一方面还可以以自治组织为依托,加强业界的行业自律。在这方面,温州的民间商会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它是当地民营企业家自己的组织,可以保护企业家自身利益,同时能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执行纪律。
(七)县域民营企业可以通过品牌建设促进落后产业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品牌是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是企业通向市场的门票、市场竞争制胜的重要法宝。针对目前县域民营企业规模小、数量多的特点,可以通过几家企业共创一个名牌的方式,提升企业的知名度,引导企业由过去的产品经营向品牌经营转变。
(八)解决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家整体素质不高的问题
要有计划地组织他们学习市场经济知识,提高其预测市场趋势,规避市场风险的能力;学习世贸组织的有关规则,尽快与国际惯例接轨;学习法律法规知识,做到合法经营,依法纳税。对于落后地区的民营企业家,可以通过到发达地区如温州、苏南等经济发达地区学习先进经验,进一步拓宽视野,转变观念,增强求高、求强、求大的胆识和气魄,引导他们步入现代企业家的门槛。在民营企业留住人才方面,除了支持企业提高人才待遇外,可考虑通过适当的政府行为,对有突出贡献者给予重奖,提高其社会地位。
(九)县域民营经济的各类违法违章案件呈上升趋势,产品质量、服务质量低下问题也急需规范
一方面应加强监督和管理,加强法制宣传,规范其经营、管理行为;另一方面应积极引导,促使其向合法、规范化方向发展。
县域民营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随着改革开放逐步深入,县域民营经济发展迅速,从开始的资本积累,经过小规模办实业阶段,逐渐过渡到规模经营阶段,开始进入一个新的转型期,其发展模式和发展途径也出现新的变化。
2001年,全国县域经济的gdp总和约为5万亿元,占全国gdp的52%。其中县域民营经济更是逐渐取代原有的作为县域经济主体的国有及集体经济,占据主要的部分。2001年,全国县域民营经济的gdp总和为2.8万亿元,占全国gdp的33%,占到县域经济总量的56%。
民营经济是指产权明确到自然人。民间经营的经济,包括个体私营和城乡居民控股的股份制经济。而县域民营经济又将民营经济的范围限定在县域范围内。从改革开放开始到2001年,民营经济(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规模迅速扩大。近几年在县域范围内,原有的国企及集体经济由于经营不善等原因逐渐退出或经过改制转为股份制企业或个体私营企业,县域民营经济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一)县域民营经济主要集中于传统行业,产业趋同特征明显
我国县域民营经济主要分布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简单的加工产业,如建筑装潢和房地产业、冶金机械及加工制造业、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业、纺织服装业、运输业、餐饮业。这些行业进入壁垒低,制造技术及工艺简单,因此初期有利于民营经济的进入和资本的积累,随着国内的市场由卖方向买方市场的转变以及行业竞争的加剧,民营经济在传统行业的原始竞争优势开始面临来自其他方面的挑战。
(二)县域民营经济中,私营企业和个体户经营规模较小
近10年来中国私营企业平均注册资金由9.3万元增加到68.1万元,增加了6倍多,但是与国有企业及外资企业相比,增速较慢,资金规模依然相差很大。而个体户的注册资金平均只有1.4万元。1999年底民营经济的就业中2/3是个体户,1/3是私营企业,个体户是当时县域民营经济的主体形态。近几年,个体工商户的增长速度已经放慢,私营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
(三)县域民营经济主要以家族式的管理模式为主
由于特定的发展环境,因此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县域民营经济表现出很强的家族控制特色,“董事长兼总经理”是最普遍的老板身份,大部分企业投资者与经营者一体化。某地区抽查50家私营企业,企业厂长(经理)、营销副厂长(经理)、主管会计等主要管理人员是家庭夫妻关系的占调查总数的62%;是父子、母子、兄弟、姐妹等直系血缘关系的占调查总数的16%;是叔侄、表亲、姨亲等家庭非直系血缘关系的企业占调查企业总数的10%;而没有亲戚关系的只有6家,占调查总数的12%。
(四)1998年以来,随着经济发展阶段的转变,县域民营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转型期,呈现出新的特点
1.各地的县域民营经济均以本地资源为基础,依托本地特色发展。
2.县域民营经济随着原始积累的初步完成,其发展模式和途径也出现新的变化,随之出现企业吸收就业能力弱化,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乏力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