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7 16:22:1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思想政治宣传工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充分调动人们工作中的积极性以及创造力,并且能够有效提高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在此条件下,人们能够逐渐提高个人素质、挖掘自身的潜能,改变自身的认知能力。经过大量的实践总结可以发现,虽然现今人们的生活水平已经逐渐得到了提高,现代科学已经得到快速发展,但是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以及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均需要思想政治宣传工作予以支持。因此可以说,思想政治宣传工作对人们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在发展生产力方面具有重要的积极推动作用。
二、思想政治宣传工作重要性
1.思想政治宣传工作在先进团队塑造中的重要性
一直以来思想政治工作依靠着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对人们进行先进教育,我党依靠着思想政治宣传工作能够制定出更加具有保障、更加可靠的实施方针,能够团结各个内部团队,能够给予团队凝聚的力量。更重要的是,市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思想政治宣传工作的支持。煤矿企业是我国重要的传统经济发展企业。现今,煤矿企业的发展遇到了瓶颈。若想使煤矿企业的发展得到恢复,使经济得到增长,应该将思想政治宣传工作作为重要的支持力量。煤矿企业的发展,若要做强、做大,需要具有一个能吃苦、肯吃苦、能干事儿、敢干事儿、求上进、思进取的先进团队。但是该先进团队并不会自身存在,需要人为制造。制造的过程中,需要利用的首要手段便是思想政治宣传工作,通过思想政治宣传工作能够良好的解决职工思想方面出现的思想意识较差,安全意识不强、不求上进等问题。在此基础上能够培养职工具有更强的实际操作技能,具有更高的个人素质。由此便能够创建出适应现今时展的优秀团队。
2.思想政治宣传工作在构建企业文化方面的重要性
思想政治宣传工作对于企业文化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可以将其称为构建企业文化的重要有效有段。通过思想政治宣传工作构建的企业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更加具有凝聚力,更加能够为职工提供思想方面的指导和行动方面的动力。企业在构建企业文化时并不能够仅仅依靠思想政治宣传工作,亦需要进行相应的文化建设,只有将二者进行完美的结合,方能够成功。煤矿企业的发展中,竞争除了表面上的竞争以外,亦包含了背后重要的管理工作和技术工作。但是企业的管理工作以及技术工作均需要先进的企业文化作为重要支持。经过大量调查可以发现,现今各个企业的发展在不同时期均具有不同的企业文化,依靠不同时期的企业文化支撑企业不断发展,为企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文化动力。煤炭企业在进行思想整治宣传工作的过程中,一需要发挥自身的优势,突出企业自身的特色。就煤矿行业而言,与其他行业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具有一定特殊性。重点表现在具有地域性。企业在构建文化时应该因地制宜,根据企业自身所在的地域,根据自身发展的特色制定相应的思想文化宣传方式,构建符合企业自身发展的文化。思想政治宣传工作者要重点向职工宣传思想的解放、观念的更新、突破难点的毅力等,使职工能够有条不紊的进行工作。另外,思想政治宣传工作中需要建立相应的预警机制,对职工的思想状态进行把握,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避免出现严重的思想错误。
3.思想政治宣传工作灵活性对煤矿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思想政治宣传工作并不已成不变,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在煤矿企业的经济增长以及企业发展中,思想政治宣传工作能够围绕着企业建设的总目标,对煤矿工作中地面以及井下两个重要的工作系统进行恰当分析与安排。同时,能够为矿井的投产提高标准,为矿井的建设打下良好基础。由此可见,思想政治宣传工作能够宽度广、深度深的为煤矿企业建设提供实际有效的政治工作点。更加能够稳定煤矿企业中职工的工作,提高职工个人的素质以及工作能力。思想政治宣传工作十分有利于煤矿企业的各类项目建设。
三、结论
一、 关于中国经济增长动力的文献综述
影响经济增长的动力因素分析就是将经济增长分解为劳动、资本、技术进步等不同因素贡献的测算过程。关于我国经济增长动力的文献主要从要素投入、要素升级、制度变迁和全要素生产率等4个方面展开研究。
要素投入主要是指劳动力、资本、基础设施等经济增长模型中最早使用的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几乎所有关于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文献中都会涉及到相关的要素投入指标。长期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表现为由大量资本、能源和原材料以及劳动力投入推动。中国的经济增长从投入产出关系看,都属于数量扩张型的(石磊,1994),世界银行(1998)估计,物质资本的增长可以解释37%,劳动力数量增长和质量提高可以解释17%,劳动力部门转移可以解释约16%。但是,在20世纪50年代,经济学家们就已经发现资本与劳动力两种生产要素并不能完全的解释经济增长。
要素升级主要是指在要素投入中所对应的将同质的要素区分为不同质量水平要素的投入,包括人力资本、技术进步、信息化水平等从质量上衡量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在技术进步方面,主要是通过研究技术引进和技术创新两个角度来研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如王小鲁等(2009)通过考察自主创新对全素生产率的影响来判断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影响。在人力资本方面,人力资本的衡量一般是通过受教育年限来替代,王小鲁等(2004)、赖明勇等(2005)的研究都认为教育在促进经济增长、缩小地区差距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制度变迁主要是指非投入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包括城市化、市场化、对外开放度等影响因素。这些影响因素不是从直接投入来影响经济增长,而是通过制度上的变革而引起的变化。樊纲等(2011)认为1997年~2007年,市场化进程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年均1.45个百分点,这一时期全要素生产率的39.2%是由市场化贡献的。城市化伴随着各类要素由乡村向城市集中,促进了实物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快速积累,形成了经济增长的动力。出口导向是我国经济增长中的重要特征,对外开放使我国能够发挥比较优势,促进技术转移,从而提高生产率。
全要素生产率是指通过计算增长余值得到而不能观察到的所有因素所带来的增长。一般来说,生产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技术进步都能带来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而生产要素的量的投入一般不会带来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比如,技术进步、人力资本提升、市场化改革能够提高全要素生产率。Chow和Li(2002)发现1978年以后TFP大约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为32%,Bosworth和Collins(2008)则发现20世纪90年代TFP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高达54.7%。
二、 要素投入与要素升级拉动经济增长的机理
经济增长的过程,从本质上来说,取决于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增加,二是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提高,包括除要素投入之外其他引起生产函数发生变化而使经济增长率提高的因素。前者可以概括为要素投入,后者则指要素升级。要素投入是指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增加”,劳动、资金、土地等资源的投入属于此类;要素升级是指生产要素“质的提升”,技术进步、人力资本提升、信息化、知识增长属于此类。在生产函数和经济增长理论中,要素投入量的增加可直接增加产量或促进经济增长;要素升级通过提高要素生产率增加产量或促进经济增长(李佐军,2016)。
但是,要素投入并不能完全的决定经济增长,索洛模型中的余值就是劳动力和资本所不能解释的经济增长部分。劳动力增长和资本增长要远远低于经济增长的幅度,而且在同样水平劳动力和资本禀赋下,不同国家或地区表现出完全不一样的经济增长水平。这样,对劳动力和资本的品质就逐渐进入到解释经济增长的范围当中,同样数量的劳动力和资本,改善品质能够大幅度的提高经济增长,既可以包括人力资本的提升,也可以是物质资本累积所带来的技术进步和信息化水平改善。人力资本也可以看作是劳动力,技术进步和信息化水平也属于物质化的资本。
?木?济增长理论来看,现代经济增长文献大致可以分为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AK类型增长理论和R&D类型增长理论,在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中,外生参数的变化具有水平效应,没有增长效应,而新增长理论,无论是AK类型的还是R&D类型的,最显著的特征是外生参数的变化具有增长效应(舒元,徐现祥,2002)。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的新增长理论,将技术进步视为经济系统的内生变量,突破传统经济增长理论中以资本和劳动力等要素禀赋和要素投入增长为基础的研究框架。要素投入会面临要素报酬递减和要素增速减缓的过程,那么就会导致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要长时期的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依靠要素投入是不可能实现的。只有依靠要素升级,改变生产可能性曲线,同样数量的要素能够实现更高水平的经济增长。当今世界经济增长中各国经济增长率和人均收入水平差距越来越大主要是由于知识、技术和人力资本积累存在巨大差异。同时,要素升级还能够带来全要素生产率的改变。
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动力,而且能够影响经济增长的方式,通过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水平拉动经济增长。但是,技术进步也不一定能够影响经济增长,从技术创新或技术引进到生产技术的进步,中间还有许多环节面临不确定性,比如机会成本、路径以来、逆向溢出、要素禀赋、吸收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唐未兵等,2014)。
人力资本是一个国家经济持续增长的基本因素。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起促进作用,人力资本存量通过知识积累来影响技术创新,最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初级教育和高级教育都能促进经济增长,初级教育作为生产要素直接促进最终产出,高级教育则通过加快技术创新与模仿的速度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随着信息产业的崛起,信息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信息技术革命改变着传统结构和增长方式,能够调整产业结构使其升级换代,能够实现传统产业的信息化,优化劳动力和资金的使用,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经济增长。
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要素投入和要素升级拉动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根据数据可获得性,本文选择1985年~2014年我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因西藏自治区数据完整性较低,本文不予考虑)的经济增长源泉进行分析。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可以分为3类,一类是劳动力和资本,属于要素投入因素,第二类是技术进步、人力资本和信息化水平,属于要素升级因素,第三类是城镇化率、市场化水平和对外开放度,属于制度变量。因此,在回归模型中,因变量为GDP,自变量包括劳动力(Lab)、资本(Inv)、技术进步(Tec)、人力资本(Hc)、信息化水平(Inf)、城镇化率(Urban)、市场化水平(Market)、对外开放度(Openness)、电力消费(Ele)、贷款余额(Loan)、货运量(Freight)等指标。劳动力和资本是C-D增长模型中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属于要素投入性质的影响因素。为了衡量要素投入和要素升级之间的差异,本文引入了技术进步、人力资本、信息化水平。为了解决劳动力和资本等指标对GDP的内生性问题,本文引入“克强指数”中的用电量、贷款余额和货运量这3个指标。同时,引入城镇化率、市场化指数、对外开放度这3个控制变量。
从表1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劳动力供给和固定资产投资每增加1个百分点,经济总量分别要提高0.451和0.159个百分点,而技术进步、人力资本和信息化水平每提高1个百分点,经济总量分别提高-0.007 67个百分点、0.120个百分点、0.072 9个百分点。因此,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仍然是以劳动力和投资为主,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不明显,人力资本和信息化水平虽然是经济增长的动力,但是并不如劳动力和投资的影响明显。
考虑到1985年~2014年长达30年的期间内,我国经济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中国经济与国际经济逐步接轨,国际经济波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特别是2001年加入WTO和2008年的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冲击较大。因此,本文将1985年以来的发展阶段分为2001年及之前、2001年以来和2008年以来三个时间段,分别回归分析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从表2可以看出,三个阶段中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变化较大,从2001年前后比较来看,劳动力的影响因素在下降,投资、技术进步、人力资本、信息化水平的影响因素都明显增大,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逐渐从要素投入向要素升级转变。2008年以来,要素投入影响经济增长的程度仍在不断下降,要素升级的影响力不断提升,特别是人力资本的影响能力不断增强。但是,2001年以来信息化水平的影响能力有所下降。制度变量中,城市化的和市场化的作用仍然较大,对外开放度的作用相对较为稳定。总体来看,要素投入在经济增长中仍然占有较为重要的影响,要素升级的重要性也在不断加大,制度变量则一直处在相对重要的位置。但是2008年的经济危机以来,要素投入的重要性有所增加,而要素升级的影响力在下降。
同时,我国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差距仍然较大,影响各地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存在一定差异。按照通常的做法,将我国划分为4大区域。
从表3可以看出,影响各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各不相同,但是劳动力和信息化水平仍然在各地区之间都有较为显著的影响。东部地区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劳动力、投资、信息化水平,中部地区则为劳动力、技术水平、信息化水平,西部地区则包含了所有5个影响因素,东北地区则包括除技术进步外的其他4个影响因素。要素投入仍然是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影响因素。在制度变量中,城市化对中部、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具有重要影响,而对东北地区则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对东部地区影响并不明确,市场化水平对东部和中部地区影响较大,对外开放度则仅在东部地区有较为明显的影响。总体来看,各地区的经济增长仍然是以要素投入为主,但是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关,东部地区要素升级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要大于其他地区,而制度变量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仍然有较大的影响。
四、 推进要素升级,促进供给侧改革
两者缺一不可,都重要;
管理的重要性:有人群的活动就有管理,有了管理,组织才能进行正常有效的活动,简而言之,管理是保证组织有效地运行所必不可少的条件;组织的作用依赖于管理,管理是组织中协调各部分的活动,并使之与环境相适应的主要力量;所有的管理活动都是在组织中进行,有组织,就有管理,即使一个小的家庭也需要管理;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有了管理,组织才能进行正常的活动,组织与管理都是现实世界普遍存在的现象;
技术的重要性:科学技术是现代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第一要素,过去,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主要靠劳动力、资本和自然资源的投入,现代社会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和智力资源日益成为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决定性要素,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主要靠的是科学的力量和技术的力量,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的实践来看,更是如此。
(来源:文章屋网 )
一、国外关于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
关于制度与经济增长二者之间的关系,西方一些经济学家已有所讨论。西蒙·库兹涅茨在关于经济增长源泉的分析上,强调了制度的重要性。他在大量统计资料的基础上,对促进经济发展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从数量和结构方面对经济增长的趋势作了说明。他发现了制度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认为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可以定义为“不断扩大地供应它的人们所需要的各种各样的经济商品的生产能力有着长期的提高,而生产能力的提高是建立在先进基础上,并且进行先进技术所需要的制度和意识形态上的调整”。发展经济学家和制度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从发展中国家的现实出发,揭示了制度因素在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他认为,“制度促进还是限制经济增长,要看它对人们的努力是否加以保护;要看它为专业化的发展提供多少机会和允许有多大的活动自由”。
新制度经济学,更是将制度视为研究的重要变量。新制度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诺斯发展出了一种把现代经济增长的起源和制度联系在一起的理论。在诺斯看来在经济增长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制度。经济增长的根本原因是制度的变迁,一种提供适当个人刺激的有效产权制度体系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
二、国内学者关于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
关于制度变迁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关系,国内有些学者也作了不少分析。其中将制度变迁作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驱动力之一是许多学者的共识。制度变迁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推动力(如刘伟和李绍荣,2001;李萍,2001;韩晶,朱洪泉,2000),舒元、徐现祥(2002)甚至认为制度变迁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引擎。林毅夫、蔡昉、李周(1994)也从制度变迁历史的视角考察了中国渐进式改革的成功经验,肯定了制度变迁在中国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
一些学者以制度学派的制度变迁理论为基础将制度变迁作为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因素之一并对之进行量化分析,以我国为例阐述了制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由此得出一些改革的建议(唐晓云,2002;韩品,2000;黄晓兴,2002;范方志、李军波2003)等等。肯定制度变迁是中国经济增长源泉的量化分析的文献还有:舒元、徐现祥(2000)提出中国经济增长是遵从AK模型的,认为制度对经济增长影响相当大。也有人对C-D生产函数进行了改进,加入了制度项,用WLS回归后得到1980—1994年间,制度和技术因素总和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2.4%,其中制度因素占主要部分(董祥海,李升,2004)。
三、现有问题之我见
(一)制度和制度变迁的作用相混淆
制度变迁是新制度产生、替代或改变旧制度的动态过程:作为替代过程,制度变迁是一种效率更高的制度替代原制度;作为转换过程,制度变迁是一种更有效率的制度生产过程;作为交换过程,制度变迁是制度的交易过程。因此,制度变迁作为扬弃或创新是对现有激励水平或交易成本的改变,具有动态性。而制度有优劣好坏之分,“好的制度结构促使人们做有利于经济增长的事,不好的制度结构则驱使人们做不利于经济增长的事。”也就是说,只有好的制度才能给人以激励,从而促进经济的增长。反之,则是经济增长的桎梏。
(二)制度变迁对经济增长是直接动力还是间接动力认识并不统一
一个经济系统的增长能力是由经济系统的基本生产要素决定的,即由资本、劳动力及技术水平所决定,这些要素决定了生产的可能性边界。经济制度决定了经济活动的激励水平及交易成本的大小,从而决定能否将生产推进到生产的可能性边界。一个“好”的制度系统通过对技术进步、劳动力发挥、资本数量和效率作用,进而促进经济增长。
一个有效的制度安排减少了对他人创新进行免费搭车的动机,使技术发明创新者进行创新和发明更有利可图。同时激励了人们对技术的投入,也可以引进国外更先进的技术;同样,资本的数量和效率也受制度的影响,如我国改革开放政策保护了外国资本效益从而促进我国FDI等的资本涌入。而从产权角度来说,在排他性产权中效率高于非排他性产权的效率;同时,制度安排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劳动力发挥的程度,制度的演进更能激励劳动力,从而带动经济增长。如果一个社会生产已经达到生产的可能性边界,资本、劳动力及技术水平等已经得到充分利用,那么,制度变迁和创新也不会带来经济的再次增长。
(三)忽视经济增长对制度变迁的反作用
1、经济增长对制度变迁的推动作用
第一,经济增长必然要求制度变迁。在经济得到发展后,技术系统发生变化时,生产的可能性边界向外推移,并且社会上的新生利益集团必然要求从制度安排上保护自己既得的利益;同时为了使自己代表的经济连续得到发展,必然对具有效率的权利进行界定,必然对社会的激励机制、竞争机制进行规定,进而改变制度结构推动体制变革。
第二,经济增长不断对制度变迁提出新的要求。经济不断发展,不断对权利界定、激励机制、资源配置机制提出新的需求;当对制度变迁的需求多过制度创新的供给时,两者就失去了均衡,供需的矛盾必然要求新的制度供给来满足新的制度需求。总之,经济增长对制度变迁具有推动作用。如果制度变迁滞后于经济发展,社会制度就会反作用于经济增长,导致经济发展的滑坡。
2、经济增长对制度变迁的反作用
【关键词】层次分析法;消费;投资;进出口;经济增长
消费需求、投资需求以及进出口这三大需求是社会的总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拉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三驾马车”,它们共同直接影响着整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在1978年,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促使进出口贸易在我国的经济增长扮演重要的角色。在这三大需求的推动作用下,我国经济持续了三十年的快速增长。本文将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三大需求的贡献模型,分别分析消费、投资和进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并求出它们各自的贡献率,并进行相互比较,最终得出相应结论。
一、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思路
层次分析法的最基本的思路就是把复杂的问题表示为有序的递阶层次结构,后通过人们对决策方案的判断,建立贡献模型,然后再进行优劣排序。首先把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分层系列化,形成一个递阶的且有序的层次结构模型;然后对模型中每一层次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相应给予定量表示,再利用数学方法确定每一层次因素相对重要性的权值;最后通过综合计算各层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的权值,得到各层相对重要性次序的组合权值。
运用层次分析法解决问题,一般经过以下几个步骤:(1)建立层次分析结构模型,这步主要是对实际问题进行深入分析。(2)构成对比矩阵。(3)进行单层次排序和一致性检验。(4)计算组合权向量,并做总排序一致性检验。
二、建立三大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模型
下面将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贡献模型,分别分析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进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一)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层次结构一般包括3个层次:即目标层、准则层和方案层。如下图所示,建立消费、投资和进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模型,如下图1所示:
(二)构造评估模型的比较判断矩阵
从层次结构模型的准则成开始,对于从属于上一层的每个因素和同一层的各个因素,用成对比较法和1-9比较尺度构造成对比较矩阵。用数字1-9及其倒数作为比较尺度,如下表1所示:
根据上述给出的判断尺度及根据相关的统计数据和一些学者对这三大需求的研究,结合当前我国的发展现状,建立以下对比判断矩阵。如下各表所示:
(三)单层次排序以及一致性检验
层次的单排序问题,通常采用求和法、正规化求和法以及方根法,主要是通过求解比较矩阵的最大特征根的正交化特征向量来解决。得到第一个准则层相对于目标层的权重向量w,对投资贡献率、消费贡献率和进出口贡献率的特征向量分别是w1、w2、w3。为了对上述矩阵进行检验,需要计算一致性指标CI。当CI=O时,矩阵具有完全一致性。为了进行检验,我们再定义一个随机一致性比值CR,CR=CI/RI,其中RI为随机一致性比率,可查表确定,如表6所示。一般CR
对上述的对比判断矩阵进行层次分析,结合给出的RI、和CR=CI/RI得出下面结果,其中为求出的特征值中的最
大特征值,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从上表可以得出,一致性检验指标CR值均小于0.1,即表明所有的层次单排序都通过了一致性检验。
(四)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我们利用上表即层次单排序的结果,对层次总排序进行加权,分别得出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进出口的贡献率以及他们中的各个指标的各自所占的权重,即得出总排序的优劣顺序。如下表8所示:
总排序的一致性指标也是根据CR指标来判断的,CR=CI/RI,当CR
三、结论
通过建立的上述贡献模型以及计算得出的各个贡献指标的权重,在这部分,本人将对得出的结果进行分析,并结合得出的结果,分别对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进出口这“三驾马车”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行分析。通过对上表7和表8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从表8中的B层权重和表7中的A-B可以看出,消费和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它俩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0.97。也许这个结果和很多人的观点是相冲突的,因为有很多人认为,我国经济的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和进出口贸易,尤其是出口贸易在经济增长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考虑到金融危机和我国面临着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它们对我国进出口贸易产生巨大影响,尤其是出口贸易,所以在前面的判断矩阵赋值时,将消费和投资都认为较进出口重要,这应该是前面的赋值导致这样的结果。不过个人认为这结果还是很能说明我国现在的经济发展动力是消费和投资。因为在近年中,金融危机使进出口贸易受到影响,而且我国政府采取了扩大内需以及加大了对基础建设的投资,这些都很好的拉动了我国经济的增长。根据我国的GDP分析,消费对GDP的影响越来越重要,即内部需求以及投资也可以很好的拉动经济增长。这并不表明我国应该进行闭关锁国,而是说明在世界经济受到金融危机或其他因素影响,使经济不景气,将经济发展的动力转向我们国内,通过消费和投资来拉动经济。
(2)在消费带来经济增长中,政府的消费在其中占主导地位,其权重最大,而城镇居民的消费权重比农村居民的消费权重大。从这也可以看出,我国现在仍然城乡差距大,从而使得城乡居民消费差距趋势扩大。那么如何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消费贡献率呢?我个人认为我国新出台得个人所得税,将最低点调高至3500元,使贫富差距稍稍改善了。根据西方经济学,凯恩斯的观点,穷人的边际消费倾向大于富人的边际消费倾向,我认为提高农民的收入,有利于促进农村居民的消费,从而对经济增长也有巨大的作用。我国应该更加合理分配收入,使得贫富差距缩小,农村居民收入提高,从而更好的促进经济增长。
消费需求中城镇居民消费需求占的比重较大,说明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已经提高了,收入不再只消费于食物支出,而逐步消费到汽车产业、电子等方面。这也说明了我国的消费结构在升级。消费结构的升级,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很好的促进了经济发展。
(3)在投资需求中,固定资产投资的贡献率比住房投资大。由于固定资产投资占的比重较大,说明我国的工业结构主要偏重工业,这与我国的发展现实相符合。
(4)在进出口需求中,相对于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其中的权重不是很大。但是从总体分析来看,进出口贸易仍然对经济增长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并且结合我国近几年的发展,可以知道,我国对外依存度依旧很高。从上表8还可以看出,在进出口贸易中,货物贸易占的比重比服务贸易占的比重大,这是因为我国是劳动密集型国家,具有廉价的劳动力,也是其他国家所谓的加工厂,我国主要出口一些劳动力密集型的产品,从而使得货物贸易占的比重比较大。并且由于我国是第三贸易大国,这些都可以说明,进出口贸易对我国经济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总之,需要通过不断的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增加农村居民消费,不断的来拉动经济,同时也需要刺激城镇居民的消费,使得消费结构升级,从而使得消费需求更好的促进经济增长。在发展消费需求时,要兼顾投资需求、进出口贸易的发展,保持三者协调发展,从而拉动经济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唐鸿铃.居民消费对经济拉动作用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5(6).
[2]徐晓敏.层次分析法的应用[J].统计与决策,2008(1).
[3]罗伯特·S·平狄克,丹尼尔·鲁宾费尔德.高远,朱海洋等译.中级微观经济学[M].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9).
1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基本上平均每十年翻一番,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但是辉煌的经济奇迹背后却是能源的大量消耗,相关研究表明中国单位GDP能耗(吨标准煤/万元)高于世界主要能源消费国家的平均水平,成为目前世界第二大CO2排放国,中国主要以能源拉动的经济增长呈现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等特征[1]。当前中国提倡科学发展观是被实践证明的确实可行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纵观当今时代经济增长的主题是提倡生态经济,生态经济从某种意义上等同于低碳经济,是基于一国或地区的技术创新达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从而优化能源利用的结构,最终达到减少温室气体(CO2等)排放的经济增长模式。生态经济(低碳经济)的主要特点是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这是科学的经济增长观,使人们认识到经济增长可持续性的重要性。目前人类生存的空间状态主要表现之一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事实,这种变暖趋势的危害后果相当严重,直接关系到人类未来生存的环境空间,这在相当多的经济实验和经验研究中已经得到检验。经济哲学强调逻辑的一致性与理论应用的合理性,科学发展观实质就是这样一种科学的经济增长哲学,表明生态经济符合人类生态系统循环规律。科学发展观是生态伦理学的基本要求,也是生态哲学方法论在实践中的应用[2]。经济研究和经济增长的终极目标是让人类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实质是经济长期的稳定和理性的增长,这种理性通过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的增长得到体现。
从经济增长的未来道路来说必然要从以人类自我欲望为中心的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向以整体生态系统为中心的新经济增长理论转变。只有这样的增长才是科学的增长理念,因为科学的增长从经济哲学意义上说也是建立在生态科学技术创新、生态伦理学进步与经济低碳增长模式的和谐与统一之上。
2能源利用循环系统与经济可持续增长战略能源作为经济增长最重要的物质基础,被喻为经济增长的“血液”,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从人类目前利用的能源分类来看,当前世界对能源的依赖主要还是石油和煤炭等不可再生能源。如果没有新技术开发新能源和提高能源的利用技术,那么这对世界经济可持续增长将是极大的挑战。目前中国能源利用效率低下与经济增长快速所表现的矛盾已经相当严峻。结构问题,还是结构所造成的后果更重要?为了分析这种后果,有学者以罗默的“增长阻力”作为分析框架利用中国的经验数据分析能源对中国东部、中部、西部三个经济区域的经济增长阻力效应,结果发现能源禀赋对三个不同经济区域的经济增长阻力各不相同[4],这种不同造成的后果主要有两个:一是区域经济增长的不平衡,而且这种差距将越来越大;二是由于这种阻力的存在影响能源的利用效率,不利于能源技术的创新与扩散,造成的后果将是能源资源的大量消耗和对生态系统的破坏。资源禀赋不同必然对宏观经济增长产生一种非行为性阻力,在考虑生态平衡与供需平衡的问题,从战略的高度引导能源技术创新与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协同机制相当重要,这种协同机制可用相关的变量来衡量并得出相应的协同系数,作为能源战略实施的绩效评价,具体原理可参考图1的区域能源战略的协同机制作用路径[5]。3能源技术创新与经济理性增长的框架变量理论和实证的研究都是为了更好地应用到具体的社会实践中。本研究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理性增长视角提出能源消费、能源效率与经济增长的系统框架,创新能源经济增长的理念。构建的研究框架就是可持续发展概念模型,应用到能源技术创新中去就是能源经济理性增长的方向。
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理清能源经济增长系统框架内核心变量的作用机理,从而找寻相对应的制度设计与治理措施以利于能源经济增长的理性化。所以说构建的框架对促进能源产业的更好升级、能源技术的创新、实现能源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推动中国能源产业升级以至宏观经济的理性运行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84研究表明当前中国能源结构矛盾根本在于资源禀赋、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之间的矛盾,具体表现在资源禀赋约束下能耗在能源生产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和经济增长对油、气的需求不断上升。这种矛盾所造成的结果已在近年来煤炭过剩开采所激化安全事故、油价的不断上升和全球气候加剧变暖的趋势中得到显示。尽管这种趋势造成的结果有待进一步的深化检验,但是科学界普遍认为这是一种非理性的增长方式。中国能源发展战略唯一出路是调整供给结构,通过减小煤炭比重,加大油、气比重,积极利用国际市场资源以达到实现能源供求平衡、最大限度地获取国际比较利益、保证国家经济安全的目标。但是能源替代效应实质并没有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还可能造成更大的生态系统破坏,因此这种能源的替代所形成的能源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可能是有利的,但并不符合科学的经济增长理念。这是否是最优的实现的经济增长路径也值得讨论。
中国能源生产利用结构长期以煤炭为主,能源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指向受政府调控明显,煤炭产业为主的生产结构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3],如果能源结构得不到根本改变,那么路径依赖一旦锁定,产生的马太效应将是加倍的后果。于是,我们要问,能源经济可持续增长问题是否仅仅是能源产业能源经济增长的理性化。所以说构建的框架对促进能源产业的更好升级、能源技术的创新、实现能源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推动中国能源产业升级以至宏观经济的理性运行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图2研究框架与变量之间相互作用机理具体的概念框架与变量如图2所示,框架内的核心变量地区生产总值、单位GDP能耗和单位GDP电耗构成一个循环的系统,电力消费量作为基础变量影响地区生产总值和单位GDP电耗。为了使能源可持续增长系统能够良好运行,这些核心的内生变量必须存在协整的关系,如果这个循环的系统之间重要变量偏离了协整,必须加以修正,使之良好运行。同时,也要研究变量间的具体机制,找到它们之间的微观作用机理以利于系统的优化。84研究表明当前中国能源结构矛盾根本在于资源禀赋、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之间的矛盾,具体表现在资源禀赋约束下能耗在能源生产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和经济增长对油、气的需求不断上升。这种矛盾所造成的结果已在近年来煤炭过剩开采所激化安全事故、油价的不断上升和全球气候加剧变暖的趋势中得到显示。尽管这种趋势造成的结果有待进一步的深化检验,但是科学界普遍认为这是一种非理性的增长方式。中国能源发展战略唯一出路是调整供给结构,通过减小煤炭比重,加大油、气比重,积极利用国际市场资源以达到实现能源供求平衡、最大限度地获取国际比较利益、保证国家经济安全的目标。但是能源替代效应实质并没有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还可能造成更大的生态系统破坏,因此这种能源的替代所形成的能源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可能是有利的,但并不符合科学的经济增长理念。
这是否是最优的实现的经济增长路径也值得讨论。中国能源生产利用结构长期以煤炭为主,能源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指向受政府调控明显,煤炭产业为主的生产结构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3],如果能源结构得不到根本改变,那么路径依赖一旦锁定,产生的马太效应将是加倍的后果。于是,我们要问,能源经济可持续增长问题是否仅仅是能源产业能源经济增长的理性化。所以说构建的框架对促进能源产业的更好升级、能源技术的创新、实现能源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推动中国能源产业升级以至宏观经济的理性运行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图2研究框架与变量之间相互作用机理具体的概念框架与变量如图2所示,框架内的核心变量地区生产总值、单位GDP能耗和单位GDP电耗构成一个循环的系统,电力消费量作为基础变量影响地区生产总值和单位GDP电耗。为了使能源可持续增长系统能够良好运行,这些核心的内生变量必须存在协整的关系,如果这个循环的系统之间重要变量偏离了协整,必须加以修正,使之良好运行。同时,也要研究变量间的具体机制,找到它们之间的微观作用机理以利于系统的优化。研究框架的主要目的有以下方面:一是找到能源消费、能源效率与经济增长的微观机理;二是检验它们在一定时期内相互之间是否存稳定的均衡或协整关系;三是能源经济增长的过程是不是符合能源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一般规律,变量之间是否形成优化的能源经济系统;四是通过理清这些变量之间的作用机理,从而实施符合能源产业可持续增长的制度设计与治理政策。
4能源技术创新的协同机制中国目前正处在重要经济与政治体制转型时期,一个重要的表现是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资源禀赋、制度条件、能源利用技术水平也是极大不同。总体来看,中国能源利用总效率并不高,也就是能源技术的水平有待进一步创新,如表1所示(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经整理得出)。鉴于中国的具体国情,从理论意义上来说借鉴某些能源资源禀赋较好同时经济增长比较快的区域的经验做法尤为重要,东部经济增长较快和资源禀赋较好的区域是可以优先作为经验研究的对象,利用区域能源技术创新的扩散和涓滴效应,完善相应的技术信息流渠道,以利于借鉴和模仿,拓展能源技术创新与新经济增长的研究领域,创新新经济增长的理念,丰富能源经济可持续增长理论,服务人类的整体财富的增长。生态经济是时展的主流,技术创新是核心力量。同时必须立足具体国情,加强信息和技术交流,改善与其他国家政府和组织的合作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借鉴最新的科学技术,应用到能源利用的经济可持续增长。研究表明生态经济是必然趋势[6~7]。生态经济发展一方面受资源禀赋条件、经济发展阶段、产业结构、政治制度、民主观念和科学技术水平等多因素制约和影响,另一方面生态经济发展需参与全球范围的国际合作和借鉴创新。中国能源消费水平高和能源效率水平低是两个主要制约经济理性增长的最大挑战。如图3所示[8],能源经济系统表现在能源经过非能源产业部门的转化成为家庭消费,产生的污染治理和废物回收和废弃物回收部门都产生5结语综合前面分析,理性经济增长系统需要兼顾能源技术创新与能源消费结构及相互之间的协同效应。能源技术创新实质利于可持续增长系统,目的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和温室气体的排放问题;能源消费是经济增长的动力系统,表现为能源消费结构问题及其产生的经济行为后果。
它们之间的良好协同机制是经济增长和生态平衡的重要保证,必须综合研究。由于前面的分析表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区域能源利用对经济增长的阻力差别较大,从另一个角度看有必要对经济增长和政治体制改革比较好的区域进行研究,然后通过技术和经验的扩散效应带动其他区域的能源技术创新与筑物和构筑物的空间定位数据、属性数据、分布特征数据等,用于分析和处理城市空间范围内的各种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配置和过程,解决复杂的城市资源规划、配置、利用与保护,以及城市政府的资源决策和管理问题。从技术特征来看,城市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物理外壳是计算机化的技术系统。它由若干个相互关联的子系统构成,其操作对象是城市资源的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既包括城市物质资源、文化资源、人力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也包括这些资源属性特征。从功能上看,城市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优势在于它的数据综合、模拟与分析评价能力,可以得到常规方法或普通信息系统难以得到的重要信息,实现城市资源空间分布及其演化过程的模拟和预测。
总之,城市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以城市资源数据处理为内容,以提高城市资源利用效率为目的,为城市政府、企事业单位和城市居民提供决策、咨询、管理服务的人机系统[12]。实现城市资源管理信息化,就是要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一个基于Internet的开放式的城市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将城市的物质、文化、人力资源数据存储于信息系统,并能在系统中实时上传或下载城市管理的法律法规文件,实时传播城市管理的各类信息;使城市管理者及时了解舆情民意,迅速做出正确的决策;使城市民众有畅通的反馈信息和表达心声的渠道,以便得到更有效的服务。
5结论城市资源系统是指由城市的物质资源、文化资源、人力资源等构成的整体。物质资源是城市形成与发展的物质基础,文化资源是城市形成与发展过程中逐渐积累的精神财富,人力资源是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动力。三者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因此,对城市资源的管理,必须实施系统管理。城市资源系统管理就是要建立一个完整的资源管理体系,这个体系主要包括六大部分:即政策与法律体系、产权评估体系、战略规划体系、科学配置体系、利用与保护体系。只有在这个完整的资源管理体系下,才能使城市资源管理做到有法可依;才能保证按照资源战略规划科学地配置资源,有效利用和保护资源。城市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是实现城市资源系统管理的技术平台,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使城市资源的管理效率大大提高,并能为决策者和城市居民提供支持与服务。
一、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金融发展理论是由麦金农和肖两人各自在1973年创立的,麦金农和肖深受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在各自著作中都提出发展中国家走金融自由化道路的激进主张。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John Locke)、亚当・(AdamSmith)等人的自由思想是麦金农和肖理论的渊源。
金融发展理论的另一渊源是有关金融对经济发展重要性的思想和观点。这种思想至少可以追溯到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JosephSchumpeter)。熊彼特在其成名作《经济发展理论》(1912年出版)一书中,强调了金融发展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他指出,为了试用新技术以求发展,纯粹企业家需要信贷,“他只有先成为债务人,才能成为企业家”。
格利(john Gurley)和肖(Edward Shaw) 1960 认为在金融与实体经济关系方面,金融的作用在于把储蓄者的储蓄转化为投资者的投资,从而提高社会的生产性投资水平。Hugh Patrick(1966)指出,在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上,可以有两种研究方法:一种是“需求追随”即随着经济的增长,经济主体会产生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促使金融机构和相关金融服务的产生。另一种是“供给领先”,强调金融服务的供给方,金融机构和相关金融服务的供给先于需求。
雷蒙德・戈德史密斯(R. W. Goldsmith) 于1969年出版了《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一书,奠定了金融发展理论的基础,从而成为金融发展理论鼻祖。他的理论主要包括:其一,首先提出并系统分析了金融结构概念,分析并提出金融结构衡量指标及金融结构类型。其二,研究并揭示金融深化的内在路径和规律。这些规律对当前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其三,提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问题的重要性和研究方向。戈德史密斯认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有着密切的联系,并特别强调发达国家与欠发达国家在金融发展中的明显区别。
麦金农(Mckinnon)1973和肖(Shaw)1973建立了一个分析金融深化和经济增长关系的框架重点考察了发展中国家特有的“金融抑制”现象。麦金农和肖放弃了以发达国家金融体系为研究对象,转而研究发展中国家的金融问题。他们认为在发展中国家存在着严重的金融约束和金融压抑现象。这既削弱了金融体系聚集金融资源的能力,又使金融体系发展陷于停滞甚至倒退的局面。两人的不同之处在于:麦金农(1973)放弃了传统金融理论中货币与资本相互替代的假设,认为发展中国家落后的金融制度使投资不是依赖于外部融资,而是依靠内部融资;并且提出了衡量金融发展的一个比较著名的指标―M2/GDP(金融深化指标)。虽然这两人的研究对象是发展中国家的金融问题,没有从更一般意义上来讨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但是由于他们认识到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确存在着某种必然联系,因此人们依然把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论的提出看作是金融发展理论形成的标志。
其后Kapur(1976)和Galbis(1977)等仍以劳动力过剩的发展中国家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更加严格的数学模型推导和论证补充建立了开放条件下的模型旨在证明和修补Mckinno n和Shaw的金融深化理论。
二、最新的理论进展
1.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第一,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有关金融发展作用于经济增长的机制的相关文献很多,在这里不一一罗列,我们借用Pagano 1993的简易框架,通过一个模型来概括地介绍90年代金融发展理论家在金融中介体和金融市场的作用机制上的观点。正如Pagano 的模型所揭示的一样稳定状态下的经济增长率可以写作:
式中g为稳定的经济增长率,为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比率,A 为资本的边际社会生产率,s 为私人储蓄率。金融中介体和金融市场的发展能够通过促进储蓄以更高的比例转化为投资,通过提高资本配置效率(A),通过动员更多的储蓄(S)来促进经济增长。
第二,金融发展降低经济波动性。Denizer、Iyigun和Owen的实证分析,主要采纳了King and Levine(1993)提出的四项金融中介体发展指标,即LLY、BANK 、PRIVATE 、PRIVY。基于这些指标和所创建的模型,结合70多个国家的1956年~1998年的年度有关数据,得出如下结论:所有金融发展指标波动与宏观经济波动呈负相关关系,且金融越发达的国家经济波动越小,说明金融发展降低经济波动。
第三,银行股票、市场发展与长期经济增长有很强的正相关关系。
2.经济增长促进金融发展
Greenwood and Jovanovic(1990)、Levine(1993)和Greenwood and Smith(1997)在各自的模型中通过引入固定交易费用和固定交易成本,说明金融中介体和金融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只有在人均收入达到一定阶段后才能出现,即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才会实现。说明了金融发展离不开经济的增长。此外Santomero 和Seater还从经济规模与资本市场规模资、本市场流动性的角度,探讨了经济增长对金融发展的作用和影响,得出结论:全社会总资本的增加同样使资本市场的规模扩大。经济增长对资本市场流动性的影响促进了资本市场更好发挥其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
【关键词】
增长模式;增长质量;环境问题;发展代价
一、对环境问题的关注
近年来,环境污染方面的问题屡见报端,受到了人们的日益关注。这从一方面反映出了经济增长是有代价的,而环境的破坏则是我们付出的代价之一。人们注意到在国家经济增长的同时,环境污染、资源耗竭、城市人口密集、生活质量下降等严重问题也随之伴随而来。E.J.Mishan于1967年的《The Costs of Economic Growth》从人的需求及社会幸福的角度认为持续的经济增长虽然给人们带来了丰富的物质产品的增加,但它同时使人们失去了许多美好的事物。而人的幸福不仅仅由于物质财富的增加而增加,它同样会由于不易度量的“美好事物”如闲暇的时光、清新的空气的损失而减少。Mishan对“经济增长必然带来生活水准的提高”的论述进行质疑。Donella H. Meadows等人于1972年发表的《The Limit to Growth》较早的对人类所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如人口问题、粮食问题、资源问题、生态平衡问题、环境问题,进行了关注。Meadows认为增长存在着由于地球资源有限性所引起的极限,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需要限制增长的速度,实现零增长。
Mishan和Meadows都属于反经济增长学家,都关心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经济增长对自然资源环境所带来的众多负面效果,提出了应限制经济增长速度的观点。这些观点对于目前处于转型期的我国经济有着一定的参考意义。
二、中国的经济增长
现阶段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独特的要素组合优势和增长模式:在一个后起的已经有了一定工业基础且处在工业化中期的国家,超大规模的人口数量拥有成为世界上最大市场的潜力,人口中较高比重的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构造了低成本的格局,改革开放在使需求释放、供给增长的同时,也使中国引入国际先进生产要素、利用后发优势获得了机会。
刘世锦的论述认为中国的经济增长是以劳动力低成本和先进生产要素的引入为特点的。改革开放的制度变革中实现现有经济增长模式的先决条件。翟立功同样对改革开放的重要性给予肯定,认为中国经济长时间高速增长的根本动力来自于体制变革。改革开放激活了市场需求,释放了供给潜力,从而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同样刘伟在《经济发展和改革的历史性变化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一文中同样肯定了改革开放的重要作用,认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首先在于技术创新,而技术的根本又在于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推动下的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关键是使效率提高成为增长的动力。文章不仅认为改革是形成目前增长模式的原因,同样认为改革是处理目前社会矛盾,使经济增长模式再次进行根本转变的因素。
虽然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很快,但中国经济增长的数量与质量增长不一致,属于典型的资本驱动型和资源驱动型经济增长。从过去中国经济增长来看,其增长率高,波动性大,存在着明显的政治周期。 中国是一个后发的追赶型国家,其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资本驱动而非技术驱动,因而中国经济周期背后的推动力不是技术变革引起的生产率波动,而是因政策变动造成的对经济系统的冲击和干扰。这种冲击和干扰影响着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沈利生通过研究增加值率认为中国的增加率在下降,反映了经济增长的质量在下降。2002年以来,我国的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是工业变重,服务业变轻,使得经济增长质量变得更差。文章认为通过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利用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提高增加值率,把我国的增加值率进行提升。
目前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和增长质量不匹配。经济增长主要是靠资本和资源驱动,改革开放的政治因素对经济增长质量有着较大的影响。
三、中国的环境问题
Lucas认为一国的长期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研究开发投入、知识积累、技术进步和人力水平。强调技术进步的重要性,技术进步能够改善投入和产出的关系,并通过提高效率和效益来推动经济拉长,并非依靠增加资本、劳动等要素投入和能源消耗使产出增加。王国印则认为环境问题的人类根源:科技进步非对称性。自18世纪欧洲产业革命以来愈演愈烈的环境问题正是由不断强化的科技进步非对称性所导致的。科技进步在变迁中分化出A、B、C三种类型。
1、A 型科技进步是一种具有开发和生产功能而客观上却容易造成环境问题的科技进步。它能为其实施者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为经济增长做出贡献,但又会由于实施不当或实施规模过大而造成环境问题。
2、 B型科技进步是一种具备环境治理和环境优化功能的科技进步, 属于环境科技进步的范畴。其实施能为社会带来环境效益和远期经济效益, 有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 C型科技进步是一种环境友好型的兼有经济功能和环保功能的“绿色”科技进步, 如清洁生产技术 、循环经济技术等等。 它被用于经济活动而不会对环境构成负面影响( 或对环境影响很小) 但它会通过科技进步的替代效应( 以 C 型科技进步替代 A 型科技进步) 减轻环境污染。A 型科技进步由于受到特别重视而得到有力的推动和规模化实施; 而B 、C型科技进步则往往不被重视而较少得到推动和实施。其结果是前者在水平、成果数量和实施规模上都占有绝对优势, 而后者则处于绝对劣势的地位。
中国的经济发展呈现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现象。由于历史、地理和政策的原因,在1980年代中后期,我国的技术创新活动和工业化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的部分省市,从而扩大了地区间不平衡的工业化进程。反过来,工业生产活动的集聚地区推动了思想和技术知识的交流,进一步提高了集聚地区的技术创新水平。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反作用于不同地区面临的环境问题。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东部先进省份淘汰下来的高污染、高耗能产业的内陆迁移也将污染同时转移到了内陆。内陆落后地区面临着比东部发达地区更加严峻的环境问题。
四、政策建议
中国的资源环境问题和我国过去的经济发展状况是密切联系的。过去“粗放式 ”的经济增长模式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使资源面临紧张和短缺,环境持续退化,经济增长的质量降低。 在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过程中,我们更需要关注经济增长的质量问题,避免中国模式落入“增长的极限”。
1、新进企业必须通过环评报告
在制定产业政策与产业规划时,要把各种产业、各种产品的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作为重要的考量标准,积极发展低碳经济,严格限制能源消耗高、资源浪费大、污染严重的企业的发展。
2、推行清洁生产工艺,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针对中国环境资源短缺、利用率低的现状,将资源节约放在首位 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3、强化产业结构调整中的环境管理力度
将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的功能对接起来, 统济规律与生态规律相结合,在保持生态环境系统容纳能力的基础上,为生态系统提供最合理的环境支持,实现经济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的协调发展。
4、调整产业结构、减少结构性污染
调整产业结构、减少结构性污染,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利用政策倾斜驱动和政府推动来加速消除结构性矛盾。
【参考文献】
[1] E.J.Misha. The Costs of Economic Growth[M]. Weidenfeld & Nicholson,1993.
[2] Donella H. Meadows Dennis L. Meadows Jrgen Randers William W. Behrens III. The Limits to Growth[M]. Universe Books, 1972.
[3] R.E. Lucas. 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 Joun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22:342, 1988.
[4] 任保平. 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观察与思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02.
[5] 刘世锦. 关于我国增长模式转型的若干问题[J]. 管理世界, 2006. (02)1-9、17.
[6] 刘伟. 经济发展和改革的历史性变化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J]. 经济研究, 2006(01)4-10.
[7] 杨智斌,曾先峰.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问题研究综述[J]. 经济地理, 2010(06)899-905.
[8] 沈利生. 中国经济增长质量与增加值率变动分析[J].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9(03)126-134、160.
[9] 王国印. 环境问题探源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8(01)11-17.
[10] 简泽. 技术外部性、工业集聚与地区经济的非均衡增长[J]. 南方经济,2007.11.37-52.
[11] 翟立功. 中国的经济增长与宏观调控[J]. 中国社会科学, 1997(04)86-101.
由于我国的人口基数大、生产需求较高,使得我国对能源的耗费量也是越来越大,这就间接或者直接影响到了林业经济的增长。在能源系统中,林业资源占有相当重要的一部分,所以,对林业经济增长理论与实证研究就变得非常有意义。现今林业经济增长理论有很多,但大多都是既费劳力又费财力的方式,而且对于林业促进发展时间也难以保证,这就需要我们对林业增长的理论以及方式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从而令林业经济增长得到一定的保障。本文试图通过对关于林业经济增长的相关文章进行重新梳理,将我国现阶段关于林业经济方面的研究成果存在的缺陷以及内在规律发掘出来,并提出合理化建议,以期为我国的林业经济发展提供相应的帮助,进而为促进整体的国民发展作出相应的贡献。
2林业经济增长的意义及内涵
林业产业在环境保护过程中占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不仅仅关乎着环境生态的平衡,更是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发展。林业经济增长是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重要内容,我国的经济学研究者们根据国际的经济增长理论对我国的林业经济增长内生机制以及内涵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提出了林业经济增长指的是国家及地区的林业经济所产生的劳务和物质在一个较长时间内的实际总产支出的持续增长[1]。随着当前世界经济向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发展,林业产业也已经成为了当前我国贸易发展的主要趋势,林业经济的增长将对经济的变革和社会的进步产生深远的影响。林业经济增长能够把国家的经济带向一个新的高度,将国家林业与地区林业有形或者无形的限制打破,使林业产业达到统一化、合理化、科学化、规范化和严谨化的产业高度,林业产业通过经济的持续增长,对扩大就业、保障生态安全等都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不仅如此,林业经济的增长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就业增收甚至于整个社会的发展都有着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
3林业经济增长过程中的研究探讨
3.1林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整理,总结出影响林业经济增长的因素可以分为以下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单因素对林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其主要指的是科技投入、主要投资以及劳动力等单独因素对林业经济增长的影响;第二个层面,多因素对林业经济增长的影响,通过有关学者研究分析,认为经济增长主要为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主要包括技术、资本、劳动力等三大要素,这三大要素的配置方式以及投入水平都能够对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水平产生一定的影响。林业经济增长的多方面影响因素除了这三方面,还包括经济市场、运行制度,以及国家政策等其他影响因素。从不同角度的研究结果来分析,普遍存在着一个观点,那就是学者们一般都认为经济增长是各种要素综合贡献的结果[2]。
3.2林业经济发展的问题
我国林业经济发展的问题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3.2.1稳定性较差
根据相关的林业经济增长分析相关文献,总结出我国林业经济现阶段的运行状况良好,总体是呈现着增长的趋势发展,但国民经济增长远低于林业经济波动,造成了林业经济发展稳定性较差的现象发生。
3.2.2地区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性
由于我国的林业经济发展较快,但是地区却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这就导致有些地区的发展速度远远高于其他地区,虽然有些地区在本土资源拥有量上具有着绝对的优势,但是却没有完全对其进行利用,直接影响了发展,造成了全国区域的林业发展难以达到统一的水平线上,进而令各区域的资源拥有量的利用率不高。
3.3林业经济发展的问题对策
针对于林业经济发展问题的合理化建议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3.3.1调整发展策略国民经济的发展与林业经济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我国应该根据国民经济的运行新机制对现行的林业发展政策加以调整,现阶段,我国实行的是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型与资源节约型社会,因此可以在这个大前提下对林业经济的发展策略进行合理科学的调整,进而推动森林资源的有效性利用,令林业得到快速稳步的发展[3]。
3.3.2加大林权改革的力度如果想要实现林业经济的发展就要加大林权改革的力度,继续推进以林权改革为基本核心的林业改革,大力建立和完善林地使用权的相关制度体系,同时也要相应对林业行政管理机构制定更为严谨的监督管理体制,这样才能在根本上对林业经济发展的问题进行整治,进一步促进林业发展脚步。
4评述与展望
体育作为第三产业一个重要的部门,在现代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发展体育,加大对体育的投入,能够有效地推动国民经济的增长,该文对经济增长理论和体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些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体育产业 经济增长 创汇 就业
1 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是指一国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产品和商务产出的战争囊。它通过研究实现稳定经济增长的条件,以及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等问题,来解释国民收入或产量长期发展的情况。以下简要介绍美国经济学家丹尼森和库兹涅茨对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
1.1丹尼森对经济增长因素的作用
丹尼森把经济增长因素分为两类:生产要素投入量和生产因素生产率。关于生产要素投入量,丹尼森把经济增长看成是劳动。资本和土地投入的结果,对于要素生产率,丹尼森把它看成是产量与投入量之合,即单位投入量的产出量。要素生产率主要取决于根源配置状况,规模的节约情况和知识进展。丹尼森对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归纳为七个。即(1)就业人数与他们的年龄性别构成;(2)工作时数;(3)就业人员的文化教育程度;(4)资本存量的规模;(5)资源配置状况;(6)规模的节约;(7)知识进展。丹尼森进行经济增长要素分析的目的,就是由过量的测定,把产量增长率按照各个增长要素所作的贡献。分配到各个增长因素上来,分配的结果用来比较长期经济增长中各个因素的相对重要性。
1.2库兹涅茨对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
库兹涅茨提出的经济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知识存量的增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结构方面的变化。第一,知识存量的增长。库兹涅茨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类社会迅速增加了技术知识和社会知识的存量,当这种存量使用的时候,它就成为现代经济高比率的总量增长和迅速的结构变化的源泉。但知识本身不是直接生产力,由知识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要经过科学发现、发明、革新、改良等一系列中间环节。第二,生产率的提高。库兹涅茨认为,现代经济增长的特征是人均产值的高增长率的主要因素。库兹涅茨对劳动投入和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行了长期分析。他得出的结论是 ,以人均产值高增长率为特征的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第三,结构变化。库兹涅茨认为,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他们增长的历史过程中,经济结构转变迅速。从部门来看,先是从农业活动转变于非农业活动,后又从工业活动转移到服务性行业。从生产单位的平均规模来看,是从家庭企业或独资企业发展到全面性,甚至跨国性的大公司。库兹涅茨强调,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时期的总体增长率和生产结构的转变速度都比它们在现代化以前高得多。库兹涅茨把知识力量因素和生产因素与结构因素联系就来,以强调结构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2 体育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在许多工业国家中,体育产业成为一些国家扩大就业、创造财富、推动社会经济增长的重要产业。体育的经济表现,在于通过提供体育服务产品,起到拉动市场、增加创汇、扩大就业、联动产业等作用,从而促进国家的经济增长。体育对经济的印象和效应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1体育的市场拉动效应
体育在市场的繁荣为国民经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体育是一个聚宝盆,办体育就意味着收剑财富。举办大型的体育比赛特别是国际体育赛事,成为了发展本国、本地区经济的良好机会。如26届亚特兰大奥运会就为该市及其所在的佐治亚州带来多达51亿美元的经济收入。法国在1998世界杯足球赛结束后总共赚了5亿美元。从我国的情况看,体育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也是非常明显的。如全民健身运动促进了体育器材等用品的销售;体育竞争活动的广泛开展,促进了条约消费大幅度的增长;我国足球运动管理体制的改革、足球俱乐部的建立,使足球运动遵循市场经济机制运作,足球市场呈现出繁荣景象。
体育生产市场应运而生。近年来,世界各国体育组织逢体育大赛特别是在本土举办的条约赛事,出售纪念章、纪念币、纪念邮票以及带有体育商标产品生产的许可证,已成为获取经费的主要来源。如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出售纪念品包括邮票的收入为5783美元;日本奥委会通过出售五环标志专利和各种纪念章、纪念册、纪念品、录像带,通过国家体育代表队为商家做广告,1993年的收入达54亿日元;1996年,NBA指定的产品销售总额为30亿美元。只要具备敏锐的眼光和精明的商家头脑,体育生产的市场开创是大有可为的。
体育教育和医疗市场有一定的发展。另外,电视转播权转让、厂商赞助、冠名权的使用,体育彩票发行等体育的市场经济活动发展也比较快,对社会经济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2.2体育的创汇效应
体育创汇与一般的商品出口贸易相比具有某些特定优势,如体育商品活动产品的生产具有一定的指定性,体育产品的价格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等等。国内的体育赛事,特别是在国内开展的大型国际体育赛事,能为举办者或举办国带来相当可观的外汇收入。就国外的情况看,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各项开支约为12亿多美元,这些开支使当地经济增值估计为10多亿美元。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期间,光是旅游外汇收入就达30亿美元。1990年意大利举办世界杯足球赛期间,当年旅游业纯收入增加大约5.5亿美元。1990年我国首都北京举办第11届亚运会期间,4―10月的旅游外汇收入超过13亿美元,仅9月就创汇8168万美元,是上年同期的2.3倍。1998年的第十三届曼谷亚运会使泰国创收50亿泰铢,约1.39亿美元。
【关键词】新疆;税收收入;经济增长;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
一、理论框架
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目标是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而经济增长是其最根本的目标。经济增长以至于GDP的增长,之所以重要,是因为“经济增长衡量着一个国家给居民提供种类日益繁多的产品的能力的长期上升”。经济增长是实现一个国家长期经济福利的最重要的指标,如果不能实现经济增长,一国的经济活动就是无效率的,或者说其宏观经济政策就是不成功的。GDP作为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虽然有一些缺陷,但是其重要性不容忽视。这是因为,GDP不仅能衡量经济总量本身的发展状况,还能体现出社会的发展状况。持续、稳定的经济增长可以直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而发达国家之所以富裕,正是因为它们的经济经历了长期而稳定的增长。
税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问题是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经济决定税收,税收反作用于经济。税收收入与经济增长水平是反映国民经济的两项重要指标。经济增长的速度、规模、质量、结构决定着税收总量、增长速度和税收结构。税收是国家凭借其政治权力,按照法律规定的标准,无偿地、强制地参与社会分配,将部分经济发展成果转化为国家财政收入的行为。可以说市场经济越发展,税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越密切。
所谓税收弹性,是指税收增长对经济增长的反应程度,通常由税收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之比即税收弹性系数表示。用公式表示为:E=(T/T)/(GDP/GDP)。E为税收弹性,T为税收收入总量,T为税收增量,GDP为国内生产总值,GDP为国内生产总值增量。
本文基于税收与经济增长的相关理论和新疆1994—2010年税收收入与GDP的相关数据,以税收弹性为主要的考察变量,对新疆税收收入与GDP的历史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建立新疆税收收入和GDP的误差修正模型并分析得出一些有益的结论。
二、新疆税收收入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协整分析
(一)新疆税收与经济增长的现状分析
1994年工商税制改革以来,随着税收征管水平不断提高,社会经济体制改革基本完成,使得新疆的税收收入有了大幅度的增长,整个社会宏观环境得到大力改善,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不断走上新台阶。从总量上来看,新疆GDP从1994年的662.32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5437.47亿元。税收收入总额从1994年的28.06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416.23亿元,税收收入增长率大于GDP的增长率,这种经济发展过程中税收收入快速增长的状况对未来经济增长将产生怎样的影响?我们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从增长率角度(此处,用DGDP表示GDP增长率,DTAX表示税收增长率)来看,除1994年税收收入增长率为负值外,经济增长率与税收增长率的变动趋势基本一致,税收增长与经济增长是长期并存的,详见图1。除了个别年份外,税收增长的速度都大于经济增长速度。而2000年税收增长速度突然小于经济增长速度,主要是由当年新实行的政府预算会计制度、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财税体制调整和当年的宏观经济环境整体不景气所致。
新疆地区的税收弹性基本上均大于1。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后,新疆地区的税收弹性大致在1.5左右浮动,而全国的税收弹性大体上在2左右浮动。这说明新疆地区税收增长与经济增长速度的同步性要低于全国水平。
(二)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由于所选取的变量观测值均为时间序列数据,这些数据常常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表现为随机性。为了消除这种随机性,我们需要对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由于对数据取自然对数不会改变原数据的协整关系,并能使其趋势线性化,消除时间序列异方差。因此,需要对GDP的对数lnGDP和税收收入的对数lnTAX(即下图中的LOGGDP和LOGTAX)进行平稳性检验。首先观察它们的时序图,详见图2。
图2中可以看到两个变量均具有较明显的上升趋势。按照协整的定义,如果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和税收收入之间存在协整关系,那么二者必须是同阶单整的。一般进行的平稳性检验通常采用较先进的单位根检验,即ADF法检验。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无论是lnGDP还是lnTAX,即使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它们也是非平稳的。因此,需要进一步对原数据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即对原序列一阶差分项进行平稳性检验。此处,用DlnGDP表示lnGDP的一阶滞后项,DlnTAX表示lnTAX的一阶滞后项,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DlnGDP和DlnTAX的单位根检验的结果均拒绝原假设,说明lnGDP和lnTAX的一阶差分为平稳序列。
(三)协整检验
根据Engle和Granger对协整所做的原始定义,对双变量模型进行协整检验要求两个变量具有相同的单整阶数。从上述单位根检验的结果中,我们已经得出结论:lnGDP和lnTAX都是一阶单整序列。所以本文将运用E-G两步法对lnTAX和lnGDP进行协整检验,具体结果如下:
第一步,估计方程。首先运用0Ls法估计协整向量lnTAX和lnGDP,然后再对残差进行单位根检验来验证其是否具有平稳性。
lnTAX=-4.634484+1.232365*LnGDP
T:(-29.56140) (59.16819)
内容摘要:高等教育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形式。一个国家人力资本存量的大小将直接影响这个国家经济增长的速度。大学生是国家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大学生群体的价值取向将直接影响国家经济增长的动力。本文通过对目前我国大学生职业选择倾向的研究,运用经济学理论分析了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以及劳动力市场工资的分配如何影响理性经济人的选择,从而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人力资本 职业选择 经济增长
按照经济学理论,对于社会职业的划分有两大类:一类是提高社会物质生产率的生产创造型职业,它能不断创造新的物质财富,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即各种生产型企业;另一类是对社会资源进行再分配但不能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即寻租性职业如法律行业、公务员等。这两种职业所拥有的技术人才的数量将直接影响国家经济增长的速度。生产型企业拥有较多的创新型人才,将极大促进国家经济增长,不断生产新产品;寻租性职业仅是社会资源的再分配,没有创造新价值。一个国家的高素质才能者如果愿意到生产型企业,从事创造型职业,对本国经济发展是非常有利的;反之,如果高素质才能者选择寻租性行业,从事非生产型职业,仅成为社会物质财富的分配者,国家的经济因缺乏创新性动力,其增长速度会受到影响。大学生是年轻人中的精英,是高素质才能者的代表,因此他们的价值取向将直接影响本国的经济增长。
由于本文依据各行业经济增长率的不同,借鉴国外职业划分原则,以选择科研开发工作作为生产性职业的代表,以选择公务员、事业单位职员作为寻租性职业的代表来分析我国劳动力资源配置现状。
不同职业选择影响经济增长的理论依据
墨菲、施莱弗和维什尼(1991)就影响高层次知识者的决策即是否从事对社会有益的活动的因素进行了研究。他们强调对高素质才能者选择有竞争力的职业决策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三个:一是相关市场的规模,高才能者可以从中取得报酬的市场越大,进行某一活动的激励就越强,但如果产权界定不清晰,会使得经济中的许多财富易于被没收,那么就会鼓励寻租。二是报酬递减的程度。如果某种活动的规模受到当事人时间的限制,那么这种活动的可能报酬就不同于仅受到市场规模限制的活动的可能报酬。如果一个运行良好的资本市场能使企业得以迅速扩展,那么它对企业家精神的推动要超过它对寻租活动的鼓励。因为合适的个人发展空间能不断满足企业家的成就感。三是一个人保留从其活动中所获报酬的能力。因此,明晰的产权是在鼓励企业家精神,而由法律认可的寻租活动则在鼓励对社会无益的活动。
寻租者影响经济增长的原因有两点:一是随着寻租部门的扩张,他们会吸引其他部门的劳动力和资源持续不断的进入到寻租部门。二是寻租者的收入来自于社会的再分配,这会降低取得初次分配者的劳动积极性。最后,寻租部门自身的特征决定了寻租者的高收入,这会加剧与其他部门的收入差距,加大社会的贫富差距,会影响技术革新和经济增长。
职业选择影响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一)样本数据与指标说明
本文研究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年鉴。依据我国高校毕业生所学专业与职业选择的相关度,按照高校各专业的学科特点不同,理工类学生因掌握扎实的工科基础知识,更适宜到生产性企业从事创新性工作;文科类学生因掌握较多人文基础知识,适宜从事文秘、法律等职业,假定学习文科的学生在择业时都进入寻租性行业,而学习理工科的学生在择业时都进入了生产性行业。本文参考Barro(1991)和Murphy,Shleifer and Vishny(1991)等人模型变量的选择,选取我国1990-2006年的GDP增长率、文科毕业生增长率和理科毕业生增长率为主要分析变量,另外选取1990-2006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在GDP中所占比重、财政支出在GDP中所占比重以及小学招生人数增长率为控制变量。
(二)计量检验
将以上数据对GDP进行回归(见表1)。从实际经验出发,可以判断出固定资产投资、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均为正,而政府支出对经济增长起阻碍作用,根据表1得出的回归结果,可以验证与事实的判断相符,但从结果中,看不出文科和理科毕业生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和前面的分析相符,不过可以看出文科毕业生对经济增长的负作用是大于理科的。根据理论分析得出的理科对于经济增长的正效应和文科对于经济增长的负效应,取决于对高才者职业配置所产生的技术进步率。如果生产性工作更具吸引力,则理科学生的素质会高于文科学生的素质,因此,企业家素质也相对较高,技术进步率和经济增长率相应也较高。反之,则文科学生的素质会高于理科学生的素质,而技术进步率和经济增长率会处于较低的增长水平。这个假定隐含了一个关于理科专业与技术进步的正相关关系,而且会反过来促进企业家的产生。
文科和理科毕业生增长率对经济增长率的回归见表2。从表2可知,文科毕业生对经济增长的负作用较为明显,同时也看到了理科毕业生对经济增长的负作用,同时系数的经济含义也符合理论描述的寻租性职业对增长的制约,生产性职业促进经济增长。如果理科学生毕业率每增加10个百分点,即理科生平均毕业率增加一倍,就会使经济增长率上升0.6个百分点。但是在这个回归方程中,变量的t值不显著,且R平方值也过低,影响了其解释力。所以对文科和理科毕业率增加解释变量后,分别对1990-2006年的经济增长率进行回归,以期找到更令人信服的数据,回归结果见表3和表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