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7 16:22:1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旅游景区管理的基本内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日照市;旅游消费;旅游资源;产业链
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6-0072-02
一、日照市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作者通过对1 000份调查问卷统计,对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后认为:日照市旅游业整体旅游消费层次偏低,基本消费支出在旅游总支出中占的比例过大;游客整体的消费能力不高;观光型的游客所占比例大,度假、商务型游客数量少;游客停留时间短;客源区域结构不合理;市场开发和宣传力度不够;旅游目的地吸引力半径小。
旅游业强大的关联带动作用并不突出,旅游收入多集中在基本旅游消费上,旅游消费层次低,消费结构不合理,不仅影响了日照市旅游业整体形象的提升,而且严重阻碍了旅游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二、日照市旅游发展对策
(一)高起点整合丰富的旅游资源
1.完善旅游经济发展规划,促进旅游资源整合
实施科学的规划是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有序开发、科学管理的可持续发展原则,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建立和完善全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跨区县旅游发展规划――区县旅游发展规划――旅游景区开发建设规划四级规划体系。要充分考虑旅游发展的需要,建立旅游项目库,完善专家评审制度,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通过规划实施,实现旅游景区高质量、高水平的开发,适应现代旅游高品位、高效益的需求。编制旅游规划要注意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加强旅游规划的行业管理,进一步完善和规范旅游规划编制和评审程序,加强旅游规划编制管理和成果审查,确保旅游规划质量。要建立有旅游主管部门牵头的各类旅游规划会审机制,强化旅游规划的权威性,加强旅游规划实施的行业指导和部门监管,提高旅游规划的可操作性。旅游开发建设项目必须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原则,杜绝有规不依现象。
2.明确主攻方向,全力打造旅游精品景区
以打造东方太阳城、水上运动之都为核心,要围绕旅游吃、住、行、游、购、娱的基本内容,立足于日照海、山、古、农、节的鲜明特色,做好五篇文章。一是要做好海的文章,大力发展海洋旅游,包括海洋科技、海洋文化、海洋运动、海洋观光以及海湾旅游和海岛旅游。二是要做好山的文章,日照不乏名山,有浮来山、五莲山、九仙山、河山、阿掖山等众多名山,要加强包装推介,围绕这些名山做好山水生态、历史文化、林果园艺等山的文章。三是要做好古这篇文章,中国已知最早的文字、两城遗址、海曲汉墓、莒国故城,凝聚着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和浓厚的近代文化以及较发达的现代文化,围绕这些可以开发人文旅游资源。四要做好农的文章,海滨国家森林公园、万亩野生杜鹃花、江北最大的茶园、海产品发达,要与生态旅游挂钩。五要做好节的文章,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其中,包括浮来山福寿文化节、五莲山杜鹃花节、体育节庆、海滩文化节、名人文化节等。重点打造十大精品景区系列:3S旅游度假休闲景区(海滨一线)、莒国古文化旅游景区、五莲山宗教旅游景区、九仙山生态旅游景区、森林公园景观系列、竹洞天风情系列、茶文化系列、古人类遗址景观系列、节庆系列、日照特产风味佳肴系列。
3.发展丰富多彩的旅游形态和适应市场发展的业态
根据消费者不同需求,整合区县和林业、水利、园林、建设、文化等系统管理的旅游资源,优化设计并推出长线、短线、环线相互补充的多种旅游产品。充分发挥农业、工业、商贸、科技、文化、教育、体育等领域特有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工业旅游、农业旅游、会展旅游、商务旅游、度假旅游、购物旅游、美食旅游、文化旅游、教育旅游、康体旅游等新型旅游,形成能满足市内、国内、海外旅游者灵活选择的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旅游、专项旅游相互支撑的产品供给体系和独具特色的业态。
4.加强区域性旅游合作
以山东半岛城市群、鲁东南苏北城市群为载体,加强日照与青岛、临沂、连云港等周边市地的跨区域旅游合作。积极构建无障碍旅游合作区,共同发展跨周边省市的旅游线路。适应旅游资源、交通条件、区域关系和消费方式的变化,培育综合竞争优势,共同塑造和提升“水上运动之都”和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两个国际旅游品牌,整合优势资源,联袂打造旅游精品,形成产品互补、客源互流的多赢发展格局。
(二)加强旅游市场化运作和整体形象策划营销
1.改革旅游景区(点)产权制度,创新旅游经济市场化运作方式。
推进景区经营企业化、景区运作市场化、景区管理属地化。对鲁南国家森林公园等重点风景区要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建立巡察制度,对景区(点)内的建设项目进行定期巡察、监管。推动组建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旅游“龙头”企业,培育大型旅游集团。发展同业合作联盟,推进利益共享的连锁经营和集约式服务。广泛吸纳中小企业参与分工协作,发展专、新、特、精的旅游服务。扶持和培育农民旅游、体育旅游服务组织。推进旅游饭店连锁经营、景区(点)集团化、旅游运输联合化以及导游服务公司化。
2.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大力开拓旅游市场
按照“政府做形象,企业做市场”的原则,建立政企联手、部门联合、上下联动的促销机制,形成对外宣传的整体合力,提高宣传促销的实效。举办大型文体节会活动对于吸引游客、聚集人气、带动和促进旅游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我们要把承办各类大型文化、体育赛事活动作为丰富旅游内涵的招牌,在时间安排、游客参与性和观赏性上搞好整合,使之成为新的旅游卖点。大力实施“以节促旅”,定期举办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渔家民俗旅游节等节庆活动。积极参加国内外旅游推介会和旅游交易会。各部门要把宣传旅游作为对内、对外宣传工作的重要内容,纳入工作计划和目标管理,在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进行推介,展示日照悠久的历史文化、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俗风情,展示具有吸引力、创造力和活力的海滨城市新形象,提升日照的知名度,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到上海、南京、西安、郑州、济南、青岛等日照主要客源地进行广泛深入地宣传促销,扩大日照的对外知名度。要针对不同的城市提出相应的宣传口号,如要在济南主打“避暑、渔家”,在西安主打“避暑、海滨”,在郑州主打“方便、海滨、实惠”。主动争取各种全国性的会议和活动在日照举行,主动宣传日照旅游产品、促进旅游市场开拓。实施“金旅工程”,加快构建全市旅游电子信息网,建立功能齐全的旅游行政办公网、旅游公众信息网、旅游电子商务网。建立与全国各省市联网的旅游信息服务体系,提供优质的旅游市场信息服务,实行网上旅游服务交易。采取市场运作,突出企业在景区开发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客源市场拓展、旅游经营服务、旅游产品和商品开发、销售等方面的主体地位。
(三)调整消费结构的六要素,努力延长旅游产业链
1.活跃旅游交通运输业
交通运输既是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重要的基础条件。要围绕“十大旅游精品系列工程”,以公路建设为重点,加快铁路、水运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完备的旅游交通体系。通过组建旅游专业运输、设置旅游专线、更新新型舒适的旅游交通工具、维护正常的营运秩序等措施为旅游提供优质服务。开发新型舒适运载工具,发展观赏型、游览型的旅游交通运输业。在主城区和各主要旅游景区(点)开辟设置旅游专用停车场,切实解决好游客参观、游览及购物时的停车问题,提高景区(点)的可进入性及旅游的便捷。
2.发展旅游商品和旅游购物
按照突出特色、打造精品的原则,策划开发具有地方标志性文化内涵的旅游特色商品。围绕开发旅游纪念品,扶持一批旅游商品生产企业,建立旅游商品研发、生产、营销基地。促进绿色食品、农副土特产、工艺美术品和旅游用品等旅游商品的生产加工。结合城镇化的推进,建设一批各具特色、形成规模的旅游商品专业村镇。规划建设日照旅游商品批发市场和若干个规范管理的旅游商品一条街。要下大功夫打造特色品牌,推出一大批具有重庆地方风味的旅游工艺品、旅游纪念品、旅游食品和其他旅游用品。加强各旅游景区(点)旅游商品的连锁经营。城市要增强旅游购物功能,流通行业要以灵活多样的经营方式服务游客,拓展商贸市场空间,拉动消费,努力打造主城区旅游购物消费基地。开展旅游商品设计大赛、旅游商品展销会和“旅游者最喜爱商品”评选等吸引游客的活动。在万平口等较成熟的景区或沿线规划建设旅游购物中心,延长旅游产业链,形成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
3.在培育民俗旅游特色上求突破
围绕“住渔家屋、吃渔家饭、做渔家活、享渔家乐”日照渔家民俗风情游这一特色,精心打造成为全市的主打旅游品牌。特别是“渔家乐”民俗旅游发展迅速,目前全市已发展民俗旅游村16个,床位5万余张,其中,王家皂、桃花岛、任家台等5个民俗村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首批“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成为日照独具特色的旅游品牌。
4.促进旅游业与相关产业互动发展
旅游业是一项涉及面广、关联程度高的新兴产业,它的最大活力体现在对区域联动和产业关联上。通过旅游经济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通过相关产业的发展又能促进旅游业的兴旺。2004年以来,旅游业与房地产业、文化体育事业和会展经济等相关产业有机结合,通过旅游经济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通过相关产业的发展带动旅游业的繁荣。通过举办房地产博览会、茶叶博览会以及五莲山杜鹃花节、浮来山福寿文化节、岚山海货节等大型节会活动,不仅带动了旅游的人气,也带来了投资。
三、结语
关键词:旅游风景区;生态安全建设;高校教育支持
目前,我国旅游风景区的生态破坏尽管与自身的生态环境脆弱有关,但是生态环境的恶化更多的是人为的破
坏造成的,而在人为因素中,既有技术、经济和管理等方面的原因,但更主要的原因还是由于人们缺乏必要的生态道德意识和生态道德责任感所致。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旅游生态安全建设不仅需要经济、管理、技术和伦理道德的支持,尤其需要教育,特别是旅游生态伦理教育这种维持人类文明延续和发展的最基本途径的直接支撑。
一、教育在支撑旅游生态安全建设战略中的作用
(一)培养生态意识是形成生态安全观念的重要途径
生态意识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进行生态安全建设不仅要有掌握生态科学的专门人才,同时也有全社会公众生态意识的觉醒。如果忽视内在自觉,即使注重法令处罚,一些工厂或公众也会阳奉阴违,伺机钻法律漏洞,因此必须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的生态意识和生态道德水准,促使每一个人都以良好的生态安全道德实践去维持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
(二)科学的生态安全目标的建立需要教育的支持和保障
现在先进国家除了以经济指标表示国民物质生活品质,同时也重视文化指标、生态健康指标,以表示国民精神生活品质。其中文化教育指标包括扫盲率、大学生比例、人均年购书经费、音乐人口比重、日均进出图书馆、音乐厅、戏剧院、博物馆的人数等等。生态建设指标包括人均绿地面积、生态认知水平、环保知识多寡、病态率、死亡率、受害率、土壤侵蚀率、空气与水污染率以及大众对自然和动物的态度等等。景区开发方面由于错误套用城市、开发区和旅游度假区开发的模式,导致风景名胜区出现“城市化、人工化、商业化”的现象,使景区的生态环境和原始风貌遭到严重破坏。目前不少旅游景区在开发过程中所存在环境污染问题,首先是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景区无序建设和盲目开发的不协调,不能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资源保护的关系,而施行杀鸡取卵、竭泽而渔式的开发方式,造成景区山体、水体、土壤、空气和景观的严重破坏和污染。其次是丰富、独特的风景名胜资源与景区“三化”现象的不协调。一些风景名胜区违反资源真实性、完整性保护的基本原则,错误套用城市、开发区和旅游度假区开发的模式,把城市道路、草坪、豪华宾馆、宽马路等搬到风景名胜区进行错位式开发,导致风景名胜区出现“城市化、人工化、商业化”的现象,使景区的生态环境和原始风貌遭到了严重破坏。
(三)发展教育可以促使生态安全建设向法制化方向发展
伦理道德、法规制度和科学方法是生态安全建设的3大核心,缺一不可。生态安全建设必需有科学做后盾、以良好的道德品质作辅助,如果所有工厂企业投资者均能在生产之前,已充分考虑到防止公害、去除污染,则比起事后才弥补,显然要有效得多。事实上,并非每一位企业家都有此自觉,因而法治力量也不可或缺。而正确的法制观念不可能自发产生,只有通过不断的教育才能潜移默化,逐渐转化为自觉行为。
二、旅游生态安全教育的时代内涵
旅游生态安全建设问题涉及到社会的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管理、文化、伦理道德等众多领域,因此,旅游生态安全教育的内涵不应局限于单一的生态环境教育或生态旅游教育,而应在学习生态环境和生态旅游专业技术的同时,要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融人文、道德等为一体,接受更多的旅游生态安全教育。
(一)旅游人文教育
当前伴随着我国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科学主义教育价值观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而旅游人文教育则受到削弱,以致旅游职能技术教育已成为追求欲望的工具。从旅游专业教育这条规范有序的流水线出来的,往往是失却了人生的价值取向,只拥有知识和技艺、被工具理性所操纵着的单面人,甚至恶性循环似的引起工具理性之异化,诸如旅游高科技的滥用造成环境污染、生态失衡、旅游资源枯竭等一系列区域性灾害,直接威胁到我国旅游产业旺盛的物质基础。因此,如要挽回旅游旅游发展基础的倾颓之势,如要保持我国旅游产业和谐、全面、健康的持续发展,就应当重新拾回被纯科学主义教育思潮所淹没的旅游人文教育,使两者得到有机的整合。
(二)旅游生态教育
旅游生态教育是指使受教育者了解旅游生态系统的性质及规律,重新认识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认识生态安全在旅游开发中的地位,克服对旅游生态环境冷漠无知的态度,确立旅游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新观念的教育活动。一是强化生态文明意识。放弃沿袭下来的“征服欲”和“主宰欲”,而应对自然怀着深深的感恩之情、爱护之意和敬畏之心。二是加强生态忧患意识。随着旅游科技的渐趋发达和旅游生产力水平的高度现代化,导致旅游生态平衡的“失重”,造成资源危机、水和大气污染等。而令人类当需彻底反省和自审,并把这种旅游生态忧患意识深植在未来旅游者和经营者的心中。三是加强对生态旅游知识的培训。从总体上看,我国生态旅游经营人员对生态旅游知识了解不多,而在生态旅游中,大多数游客都希望同从业人员进行直接交流,了解一些生态旅游方面的基本情况。对生态旅游知识缺乏和不足,势必影响游客对生态旅游的整体感受。增强旅游知识培训,也有利于生态旅游从业人员更好地了解当前旅游业发展的形势和趋势,进一步抓好日常管理和经营。四是强化服务规范的培训。生态旅游虽然要形成自身的个性和风格,以特色来吸引人,但这种特色是建立在规范服务的基础之上的。没有规范化和标准化的服务,特色就不可能存在。做好规范服务是生态旅游发展的基础。目前,我国生态旅游在服务上还存在诸多不规范的现象,各地要针对当地实际情况,加强这方面的培训,以规范的服务来引导和促进生态旅游发展。
(三)旅游道德教育
旅游生态安全建设蕴藏着丰富的伦理要求,这就需要我们重新认识道德教育的功能和内涵,注重旅游经济道德和环境道德建设。其目的在于为旅游持续、健康的发展,提供有力的道德支持。其基本内容包括:教育公众透彻认识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公平与效率这3对辩证关系;培养他们迎接全球挑战所必备的旅游意识、旅游思维和旅游品格;培养他们在认识上完成从“自然之王”到“自然之友”的历史转变,即引导他们以审美的眼光去关照大自然之外形和神韵,在对崇高、壮观、优美的情愫之陶醉和自享中,自然积淀起尊重环境、热爱天地的道德素养,实现珍惜旅游资源之使用和开发的目标;培养他们敬重自然界其他物种的生命权利,用人类特有的博怀关怀它们的生命权和发展权,从它们的生活习性出发赋予其自主发展的广阔时空。
三、旅游生态安全建设意义上的教育支持举措
(一)构建旅游企业生态安全建设应有的素养
一是公平竞争,不仅企业与企业之间应公平竞争,企业对万物也应该表现公平性平等性。旅游企业在生态安全建设上,不仅不能垄断旅游资源,更不能具有凌驾万物的心态。二是每个企业都能尊重客观的规定,而不能有任何自我膨胀,如造成旅游环境污染就需要赔偿,有关各方均应该共同遵守规则,不能任由制造污染的一方狡赖,也不容受害一方私自报复。唯有大家共同尊重客观规则,谋求积极补救之道,才能真正落实旅游生态保护。三是每个企业均应尊重裁判决定,不能以主观成见自以为是,破坏公益权力。环境污染是否已达处罚标准或者公害补偿应该理赔多少,这些均需要通过客观评监过程,必要时则应由司法决定。当前,盲目开发景区有几种力量:一是投机取巧的开发商,把房地产项目搞到景区来,名曰回归自然,其结果是少数人回归了,大多数人的利益被侵占了;二是各行各业乱建培训中心、招待所、宾馆。许多有钱有势的行业纷纷要求在景区最漂亮的地方、最靠近核心景区的地方,修建培训中心、宾馆、招待所。
(二)教育惩戒并重,强化全社会生态环保意识
社会发展史表明人类进化与生态环境变化密切相关,生态危机正成为21世纪人类生存的最大威胁。为了防止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生态系统被破坏,避免生态环境危机加深,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人类必须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和道德的约束来保护自身的生态安全,从生态经济观念中寻找经济发展的空间。环境保护和生态经济建设事关社会的公共利益,树立全民环保国策观念首要的是增强公众的生态道德意识,让生态道德观念成为公民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改变过去传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绝非一朝一夕,必须教育与惩戒并重,运用政治、经济、法律、道德等多种手段方能奏效。一是广泛宣传“生态中国”的发展战略和生态经济观念。以大型宣传教育造成声势,推动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确立环保国策观,明确生态经济建设的法律义务和经济义务。同时鼓励民间社团和群众参与,不断壮大环保和生态经济建设的社会力量。二是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等环保法律法规。切实加强对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依法行政,严把项目审批关和验收关,遏制新污染源的产生。三是以“大环保”、“大生态”观念深化环境教育。通过多种方式提高全社会环境意识,倡导绿色消费、绿色文化和“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新风尚。密切关注经济社会发展中产生的环境问题,防止出现流域性污染以及由环境污染而引起的社会群体性恶性事件。
(三)加强旅游生态安全教育立法
“依法治旅,依法兴旅”是我国旅游业发展基本方向,随着生态旅游教育的发展,生态旅游教育立法受到重视。要加快旅游产业发展步伐,必须进一步推进旅游业法制化建设。一是制定和完善旅游地方法规、规章。要适应WTO有关规则,对我国现有旅游法规、规章进行修订完善。目前我国的《环境保护法》虽然对生态旅游安全教育已进行了原则上的规定,但尚缺乏单独的全国性的生态旅游安全教育法律性文件,因此,必须根据发展需要制定新的旅游生态教育管理办法和教育质量监督方法,从法律上保证生态旅游安全教育的贯彻落实,建立面向大众的、终身教育的生态旅游安全教育体系,通过生态旅游安全教育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维观念和意识,树立旅游生态安全价值观。二是加大旅游执法力度。要认真贯彻国家有关旅游教育管理法律、法规,完善旅游教育管理机制,加大旅游生态教育综合管理力度,解决旅游教育行业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问题,整治规范旅游教育秩序。近年来,我国对风景名胜区管理工作中重开发、轻保护的行为进行了整治,取得了较好效果。许多著名的旅游景区都针对景点开发中“城市化、商业化、人工化”现象日渐严重的问题进行了依法整治,加大景区拆迁力度,使景区的生态环境逐步得到恢复。
(四)促进旅游生态教育的全民化
现代旅游生态教育是一种面向大众的、全面的终身教育,是一种跨学科的教育措施。针对其特点,旅游生态教育应是一种面向全社会包括各个层次的所有年龄的人的教育体系。只有采取一种综合的、统一协调的教育方法,才使人们理解当旅游生态安全建设这一主题,加强旅游生态文明观,增强“生态中国”国情和忧患意识。从目前来看,生态旅游在突出特色上做了很多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带有倾向性的问题:一是一些地方在生态旅游开发建设上脱离了朴素、自然、协调这些基本原则,贪大求洋,追求豪华,建设上大兴土木,建筑物富丽堂皇,不断与生态旅游内涵相脱离,而且还破坏了当地资源和环境。二是生搬硬套,不切实际。一些地方为了突出生态旅游特色,不是对本地农村资源优势和风土人情进行认真的调查和研究,而是采取“拿来主义”,不切实际,生搬硬套,结果效果并不理想。说到底,这些都是特色意识不强和对生态旅游特色理解不够,认识不深的表现,这样开发建设出来的生态旅游产品必然不会受到市场的欢迎。各地在开发建设生态旅游项目时,一定要结合实际,研究特色、挖掘特色、突出特色,树立起本地生态旅游的良好形象。如在一些湖泊较多、水域较广的地区,可开展“水乡农家乐”旅游活动,吸引游客前来欣赏水生植物、野营、野餐和四季垂钓等。此外,温泉、花木、瓜果,甚至农村的一山一水,一村一街等都是开展生态旅游的有效资源和载体,只要肯挖掘,生态旅游就一定能在特色和创新上取得更大成绩。生态旅游很重要的一条还在于当地的风土人情、民俗文化。因此在进行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各级旅游部门要反复帮助当地农民认识、理解生态旅游有别于传统大众旅游,追求的不是豪华舒适的饭店设施,而是彻底融入当地居民的生活,让居民树立起“民俗文化、民族文化就是资源”的思想观念,在生态旅游文化内涵挖掘上狠下功夫,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生态旅游文化系列。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关于湖南“农家乐”旅游发展的思考[EB/OL].中国经济网,2004-09-20.
【关 键 词】呼和浩特;旅游业;旅行社;激励机制。
【作者简介】王志强,内蒙古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工商管理硕士,主要从事劳动关系研究。
我国已经进入了一个人均GDP近四千美元的发展新阶段,居民消费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旅游将成为城镇居民生活的基本内容和刚性需求,大众化旅游消费的时代迅速到来。机遇与挑战并存。人力资源越来越成为发展旅游业、实现我国旅游战略目标的决定性因素。完善旅游业激励机制,提高旅游业从业人员素质,提升服务质量,成为实现这一战略的关键。
本课题组共走访了呼和浩特市区内三十五家旅行社,发放针对旅行社员工激励状况问卷六十六份,回收六十六份,有效问卷六十六份,有效率为100%。访谈和问卷内容涉及旅行社激励员工的主要内容、手段和方法,包括物质激励(工资、奖金、提成)、发展、荣誉、情感、参与管理、休假、旅游等。
一、呼和浩特地区旅行社激励机制概况
1.呼和浩特地区旅游业发展概况。呼和浩特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是北上草原、西行大漠、南观黄河、东眺京津的重要旅游集散中心。呼和浩特市共有宾馆饭店六百余家,其中星级宾馆三十三家,旅行社一百七十五家(其中国际旅行社十九家),旅游景区五十家左右,建成七家国家A级旅游景区。2011年1月至9月,全市共接待游客1290.4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77.05亿元。呼和浩特地区旅游业进入飞速发展期。
2.呼和浩特地区旅行社激励机制调查分析。我们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呼和浩特地区旅行社与导游的关系是松散型的。针对旅行社的实际情况,我们的调研分为导游和旅行社员工两部分。(1)导游访谈结果分析。一是导游收入。呼和浩特地区导游和旅行社之间没有签订劳动合同,旅行社不支付导游工资,不缴纳社会保险,没有福利,导游的全部收入都来自于带团和游客购物的提成。呼和浩特地区导游的收入分为三个档次,分别为:导游工作在7-9年的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导游工作在4-7年的年收入在8万元至10万元,导游工作在1-4年的年收入在6万元至8万元。二是导游发展。根据访谈结果得知,呼和浩特市导游未来的发展一般是自己开旅行社或转行。所以,旅行社对于导游的激励的方法主要是将一些“好团”分配给优秀的导游,通过这种增加优秀导游收入的方法来保持和他们的长期合作。
2.旅行社员工的激励机制调查分析(1)旅行社员工收入情况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得知,呼和浩特地区旅行社的员工收入主要包括工资和奖金,有73%的被调查对象月均收入在3000元以下,中层干部的收入在5000-8000元,旅行社主要为员工缴纳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说明呼和浩特地区旅行社员工的整体收入水平偏低;在与本地区其他旅行社的收入比较中,有73%的员工认为自己与其他旅行社的员工收入相比比较高或相同;在回答现在的薪酬体系激励作用是否明显的问题时,64%的员工选择了有一些激励作用,说明激励效果不明显。(2)旅行社员工的职业发展调查。在所调查的企业中,呼和浩特地区有91%的旅行社为员工提供培训,其中32%的旅行社是依据员工发展需要进行的,以上的数据说明呼和浩特地区旅行社注重对员工的培训,但是培训的内容与员工的需要脱节。78%的调查对象对自己所处的行业和公司未来的发展有信心,认为未来有一定的发展空间,22%的员工对未来充满信心,认为未来的发展空间很大,这与他们相信内蒙古旅游业一定会有很大的发展有关。在企业民主管理中,82%的被调查对象选择的是不参与或参与较少,说明在当前企业所处的规模下,员工是很难参与到企业的管理中的。(3)旅行社员工关系、员工需要调查。现在旅行社的内部工作氛围是和谐的,90%的被调查对象对公司的员工关系是满意的,这与这一行业年轻员工多,工作中相互帮助,工作更多的以项目和团队合作的形式完成等特点有关。在根据重要性对不同的奖励方式排序时,员工主要希望的是物质奖励、培训机会、带薪休假和职位晋升,也就是说出了对物质的需求外,员工更希望的是未来的发展,他们愿意留在旅游业和公司中的原因主要集中在工作的稳定性、良好的员工关系、薪酬和未来职业发展的四个方面,同时说明呼和浩特地区的员工需要是复杂的、多方面的,但以生存需要、社会交往需要和自我价值实现需要为主。
二、呼和浩特地区旅行社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1.松散的导游管理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受内蒙古地区季节性旅游特点的制约,呼和浩特地区旅行社为了降低人工成本,与导游之间形成的是一种松散的、临时的雇佣关系,双方没有签订劳动合同,没有建立劳动关系,依靠心理契约而不是法律契约来约束双方的行为。这种临时雇佣关系使旅行社降低人工成本,不受劳动合同限制,导游也可以选择待遇最好、最适合自己的旅行社。但缺点也是比较明显的,主要表现在下几方面:(1)导游的工作素质、工作态度和工作表现,对于一个地区旅游品牌形象的树立及旅游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临时雇佣关系导致导游以经济利益为中心,以个人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导游带团旅游,在旅游大巴上无话可说,在旅游景点走马观花,购物时使尽手段,游客购物支出较大笑逐颜开,支出较少冷嘲热讽,甚至大打出手,游客来时满怀热情,兴致勃勃,走时神情疲惫、气急败坏,最后游客带走的是地方特产,留下的是满腔怨恨,对呼和浩特旅游业来讲,鼓起来的是导游的腰包,失去的是呼和浩特地区旅游品牌和游客的口碑。(2)导游对旅行社没有忠诚感、责任感,提供服务时,工作态度和服务质量的好坏,更多的是凭借个人的素质,而不是工作制度的约束。这样的合作形式,使得呼和浩特地区的旅行社很难做大做强。到现在为止,呼和浩特地区还没有一家在全国有影响的地方旅行社,这也是一个主要因素。(3)松散的合作形式,以及干半年、休半年的工作方式对导游个人的发展也是相当不利。导游是旅行社的编外人员,职业发展空间小,无论是职位晋升还是技术(专业)晋级,都没有可能,很少有导游将这项工作作为一项事业来做。
2.旅行社员工收入水平较低,社会保障较差。呼和浩特导游和旅行社员工的收入与其工作付出不成正比。呼和浩特地区旅游季节来临特别是6月至10月时,他们工作异常繁忙,没有休息,没有固定的下班时间,没有固定的吃饭时间,导游几乎没有时间回家;同时由于国内旅游业发展时间较短,游客整体素质偏低,导游和旅行社负责销售的工作人员经常会遇到蛮不讲理的游客,导游挨打的事件也时有发生,与工作强度、工作压力大相比,他们收入偏低。而且旅行社不给导游缴纳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导游只能从收入中扣除一部分来缴纳社会保险,无形中减少了导游的收入。
3.激励方式和手段单一。激励的起点是满足员工的需要, 但员工的需要存在着个体差异性和动态性, 即员工的需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此,激励的方式和手段也应该随着员工需要变化而变化。呼和浩特旅行社员工激励手段基本上采取的是“胡萝卜加大棒”的传统方法,即工资、奖金和处罚,这样的激励方式效果不明显,作用不大。
4.培训方法简单,培训内容与员工的需要脱节。呼和浩特地区旅行社比较注重员工培训,但是这些培训选择的培训者一般都是旅行社负责人或业务主管,培训的主要内容是业务培训,如接待游客、旅游线路、价格等方面的内容,完全与旅行社的销售相关,与提升员工能力、职业发展等相关的内容不多,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培训形式几乎没有,旅行社培训与员工需要脱节。
5.绩效考核指标简单。呼和浩特旅行社考核维度包括德、能、勤、绩,但员工工作业绩成为考核的主要依据,甚至是唯一依据。但是我们知道,只看业绩而忽视工作过程,是不公正、不客观的;同时旅行社的考核方法主要从其他类企业照抄照搬过来的,不符合旅行社的实际。
6.旅行社员工参与管理的机会较少。旅行社员工是知识型员工,有参与管理的需要、能力、知识基础和时间,但在旅行社这种机会很少,员工失去了提高自身管理能力的机会,影响了他们未来的发展,以及工作积极性和对旅行社的满意度。
三、完善呼和浩特地区旅行社激励机制的途径
完善呼和浩特地区旅行社激励机制,需要政府、旅行社、员工三方面共同努力,才能解决好这个问题。
1.政府应加强旅游业管理,促进旅游业良性发展。近年来内蒙古地区旅游业飞速发展,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却没有及时修订、调整和增加,还很不完善,不能适应旅游业的发展;政府监控力量不足,监控手段落后,旅游业管理较为混乱、简单、粗放。这也造成近年来游客和旅行社纠纷不断,连年增加,对旅游业的发展影响很大;旅行社与员工之间的劳动纠纷也在不断增加。因此,政府应加快立法速度,完善法律体系,提高管理水平,加强监管,促进旅游业的良性发展。
2.政府应采取有力措施,拓展旅游业发展空间。政府应制定有效措施,增加对旅游业的投入,加大呼和浩特地区旅游景区和产品开发的力度,延长呼和浩特地区旅游期,拓展旅游业发展空间。只有呼和浩特地区旅游业发展了、成熟了,旅行社才能发展壮大,才能创造员工激励的物质基础和发展空间,改变松散的导游管理模式,从根本上解决激励机制的问题。(1)做大草原旅游品牌。每年5月至10月,是呼和浩特最佳旅游季节,草原风景优美,草原已成为呼和浩特重要的旅游载体和品牌。每年来内蒙古的游客,有多数人会来呼市,想看草原。但是呼市周边草原状况却不尽如人意,这与呼市客观环境、管理体制、管理能力、资源保护等有关。所以政府应加强草原管理,维护草原旅游品牌,将呼和浩特市真正地建设成为游客的“夏都”。(2)发展冰雪旅游。呼和浩特应大力发展冰雪旅游,延长呼和浩特旅游期。呼市气候冬冷夏凉,因此在“夏凉”草原旅游的基础上,还应在“冬冷”上大做文章,发展冬季旅游——即冰雪旅游。与东北寒冷难耐的冬天相比,呼和浩特有着独特的“冬冷”优势。对我国南方、华北地区游客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他们在呼市既能感受北方冬天的寒冷,观赏美丽的雪景,体验滑雪的快乐,又不用担心严寒气候带来身体上的不适应,影响旅游情绪。(3)在旅行社逐步推进劳动合同制度。随着呼和浩特地区冰雪旅游的推进和发展,导游与旅行社之间建立长期、稳定的劳动关系已成为可能。因此,呼市政府、呼市总工会和工商联等组织,要抓住这一有利契机,推进旅游业劳动合同制度,包括:一是要加大在旅行社推进劳动合同的签订力度,由管理单纯依靠心理契约到法律契约与心理契约相结合;二是要在旅游行业推进集体劳动合同制度,通过行业管理来约束双方的行为,也可以及时、有力地打击侵害游客权益的行为。(4)完善旅行社激励手段,满足员工需要。一是旅行社管理者要提高认识。现在旅行社激励制度、方法中存在的问题,与管理者对员工激励认识不到位有关。当前管理者普遍将员工看作是“成本”“负担”,员工是“经济动物”,经济报酬是唯一需要。他们没有看到时代进步与社会条件的变化,知识型员工需要的是复杂多变性。完善旅行社激励机制,首先应提高管理者认识,建立员工是旅行社首要资源,是效益中心,是旅行社发展、效益提升重要来源的观念。只有管理者的认识提高,才能在思想上引起对人力资源的重视,才会有完善激励体系的动力。二是建立有效的绩效评估体系对于员工绩效的评价,不能只关注工作结果,还应结合旅行社的行业特点和实际,考虑员工素质、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绩效指标设计时也应注意,一要全面,涵盖员工工作的全部内容,二要尽可能量化考核,三要注意不同职位、不同维度、不同指标之间的差异性。绩效考核时也应注意,绩效管理是一个完整的管理过程,不仅包含绩效考核,还包括绩效计划、绩效沟通和绩效反馈几个环节。三是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要紧密结合。旅行社员工是知识型员工,他们学历层次高、知识面广、思想深刻、需要复杂,对激励的要求更高。金钱对于他们固然重要,但并不是工作的唯一目的,工作中的挑战性、成就感、荣誉感和个体未来的成长、发展同样重要。所以,旅行社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应结合起来,为他们个体的成长、工作的自主化、职业的发展创造条件,搭建平台。四是充分考虑员工的个体差异,实行差别激励时管理者首先要了解员工的需求,管理者要知道什么对员工最有吸引力。其次要了解影响工作积极性的主要因素,例如工作性质、领导行为、个人发展、人际关系、报酬福利和工作环境等等。再有要了解员工需要哪些是合理的、不合理的,哪些是主要的、次要的,哪些是现在可以满足的和今后努力才能做到的。总之,激励机制主要是把激励的手段、方法与激励的目的相结合,从而达到激励手段和效果的一致性。而采取的手段是灵活多样的,根据不同的职位、不同的人、不同的情况制定出不同的制度,因此旅行社在制定激励机制时一定要考虑自身特点和员工个体差异,这样才能收到最大的激励效果。五是注重开展与员工需要相结合的培训活动。旅行社员工的主导需要是未来发展。因此,旅行社除为员工提供一份与贡献相称的报酬外,还应健全人才培养机制,为员工提供受教育和不断提高自身技能的学习机会,使其具备个体发展的能力,同时要充分了解员工的个人需求和职业发展意愿,并结合组织的发展战略,为其提供富有挑战性的培训机会,创造开拓发挥的最大空间,激励员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六是充分授权,让员工参与到管理中。旅行社员工有强烈的参与管理的需求,如若管理者在实践中给员工适当的授权,使其具有完成某些工作所必要的权利,那么对他们的激励作用必然很大。而且让员工参与管理也是培养人才的一种有效的方法,让员工自己承担一定的责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也可以提高员工的管理能力、决策能力,对于满足其发展的需要有很大的帮助。
呼和浩特地区有着得天独厚的旅游优势,未来发展空间巨大。与快速发展的旅游业相比,呼和浩特地区在对旅游业的管理上,旅行社对员工的管理上,尤其是对员工的激励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限制了呼和浩特地区旅游业、旅行社和员工的发展。因此,旅行社必须在相关激励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地区特点和旅行社实际,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推动地方旅游业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董克用:《人力资源管理概论》(第三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程延园:《劳动关系》,[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内蒙古旅游局:《旅游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4.据呼和浩特市政府网,http:///hhht/text.asp?id=14031&class=1000.
5.呼和浩特市旅游局:《呼市旅游局2011年工作总结及2012年工作安排》。
【关键词】高校印章 管理
【中图分类号】G4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6)02-0005-02
印章,也称公章、印信,是一个单位行使职权、对外联系和进行各种公务活动的凭证和标记。在高校组织机构履行工作职能时,印章代表着学校的信誉和权威,是学校行使和履行权力职责的合法象征[1]。
印章管理工作是高校办公室工作的基本内容。印章管理面对对象类别:学校各级领导干部对内对外公文;全校教职工因私出国、留学、贷款等证明;全校师生的奖励、处分、医疗保险、工作证、学生证、毕业证、学位证等。
由于高校办公室印章相对其他单位和机构的印章来说具有种类繁多、使用频率高、使用范围广等特点,这些特点就成为高校办公室印章管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2]。容易出现的问题:不应该盖的错盖了;应该盖的漏盖了;印章管理有漏洞,或者短期失控;印章遗失;印章服务受众不满意等。举例:高校学生乘车优惠有机可乘,个别校外人士托熟人办理学生证;个别公文审批手续不完整等。本文结合自身多年的工作经验,对高校印章管理和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和难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建议。
一、健全印章管理制度 ,严格印章管理考核
目前很多高校印章的使用还未建立一套完整的使用和管理办法,凭经验管理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出了纰漏无法追究责任,也无章可循。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规章制度的约束,工作容易出现混乱。这样一个朴素而重要的道理,在印章管理工作中也不应该被忽视,因此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是印章管理工作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
基于这方面的考虑,本校根据实际情况制订了“成都大学印章管理和使用规定”,为各级印章、印鉴建立科学的规章管理制度,规范用印的各个环节,有效地维护了印章使用的严肃性,并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因印章管理不到位带来的影响和失误。
学校办公室作为一级管理单位责任人行使审核权,而各部门和学院作为二级管理单位责任人行使审核权,凡需用印的协议合同等特别重要的事项需报校长办公会集体会签并由相应责任人(校长、校领导和二级责任单位负责人)审核签字。
有制度束之高阁,并不照章执行,在使用印章时讲“人情”、“刷脸”的情况普遍存在。对制度执行的考核检查和违反制度的责任追究内容应增加。作为一级管理部门的学校办公室,在执行用印任务时理应统一标准,领导不能因怕得罪二级单位碍于情面,而“灵活”用印,却要求管理人员严格用印,制造上下不一后钻空子等管理漏洞。
二、规范用印审批程序,杜绝随意使用印章
有些师生对印章的法律性和权威性认识不足,认为盖个章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走不走审批程序一个样,忽视用印审批程序的重要性,这样会造成印章管理混乱。例如,有些学生为了在毕业后依然能利用学生证购买旅游景区的优惠门票,将学生证上填写的入学时间延后或在家庭住址栏随意填写以获得火车票优惠,如果印章管理人员给这样的学生证盖了公章,无疑会给学校声誉造成负面影响。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学院管理部门在组织用印前,必须向学生讲明其重要性,如实填写相关内容,由学生骨干审核检查,明确责任,确保用印安全。
本校为方便师生,制订了标准的用印规程。师生员工需要盖章时要从学校网站下载“成都大学印章使用申请单”,完整地填写其中的内容,包括申请用印时间、部门、印件数量、事由、经办人、部门负责人(加盖部门印章)、校办负责人意见和校领导意见,经审批后方可用印。而执印人也应该照章办事、认真负责,在用印时要先核实印章使用申请单的要素是否填写完整、审批程序是否完成、印章使用申请单中填写的信息和用印资料的内容是否一致; 对程序不完备、不合规范的用印申请要向当事人解释如何进行修改和补充。
三、提前周密安排,解决特殊时期用印的管理难点
相较于其他单位和机构,高校的印章使用存在自身的特点,而此特点往往又会成为工作难点。例如,每年的6、7、月份是高校的毕业季,9月份是新生入学,这段时间所有毕业生的毕业证、学位证、毕业生登记表和新生学生证等大批量的毕业材料要加盖学校公章。这时候往往会出现办公室拥堵、师生需要长时间等待的情况,不仅加重了执印者的工作压力、容易在工作中出现失误,而且还容易造成师生对印章工作的不理解。为做好服务师生工作,有经验的印章管理工作人员,在需要大批量用印的特殊时期,需要提前安排好时间,制订集中用印时间安排表,并在学校网站上公示或者通知学院的有关老师,让各院系按顺序分时段来盖章,避免可能产生的混乱局面。
为确保忙碌中不出现印章管理失误,须增派工作人员,加强用印的审核把关。
四、高校内部机构变动后印章管理中遇到的问题
高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机构变动、高校合并或者更改校名的情况,学校机构设置的变化必然也会牵涉到学校的印章管理,如果不对这些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科学管理、严肃使用学校印章,很可能会给各项工作带来障碍[3]。
以本校为例,2006年,经成都市人民政府批准,成都教育学院、成都幼儿师范学校、成都卫生学校、成都工业职工大学医药分校并入本校,2010年、2013年,成都铁路中心医院、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先后并入本校。由于机构变动大,作废的旧印章、新成立机构和临时机构刻制的新印章数目和种类多,为了科学
管理印章,学校对包括印章的刻制、废止、日常管理等做出明确规定:将各机构印章刻制的审批权集中在学校一级,同时做好留、存档管理工作,明确规定“申请刻制印章的部门需在新印章刻制好后将旧印章交回,由学校办公室送学校档案馆存档”。通过采取诸如此类的措施,避免了印章使用上的混乱,对学校管理实现高效率有着积极的意义。
针对学校二级单位印章管理存在“S意性”、“灵活性”,同样要求做到科学、规范、严谨、高效。比如有二级单位印章管理工作人员借单位责任人工作繁忙暂时不在而任意简化审批手续或省略用印手续,甚至提议领导提前签字(空白)以应急,必定会埋下安全隐患的种子,后果严重。希望管理者引起足够重视,重视规范二级单位印章管理工作,防患于未然,避免在招生办学、对外合作、发放证书等环节发生纰漏,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综上所述, 印章是学校管理工作的结点,因此印章管理工作虽然繁杂却又是极为重要的。作为高校的印章管理人员,一应具有优秀的思想政治素质,二应具备超强的业务工作能力,三还应具有脚踏实地、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因此,高校应注重选拔安排政治纪律和责任意识强、群众观念和服务意识优、作风严谨细致又善于坚持原则的同志管理印章,规范用印程序,加强检查考核,使之更好地为学校建设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 杨庆.高校印章管理“五行”说[J].办公室业务,2013年6期,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