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关于航空航天的论文

关于航空航天的论文

时间:2023-07-27 16:22:2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关于航空航天的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于航空航天的论文

第1篇

Powered Flight

The Engineering of Aerospace Propulsion

2012,519p

Hardcover

ISBN9781447124849

大部分航空、航天动力推进领域的书籍主要致力于燃气涡轮发动机,往往很少覆盖如螺旋桨、直升机旋翼或火箭发动机推进系统及设备。本书采取一个更广泛的观察视角,旨在为航空、航天动力推进工程技术提供一个更广阔的知识背景,这本书并不只是介绍一个单独的系统,而是对多个系统进行观察和比较,将航空航天推进领域在科学研究和工程中的每一步进展呈现给读者。

这本书记录了从早期比较简单的推进系统到今日飞速发展的航空航天推进工程系统,读者可从本书中学习并了解到在航空航天动力推进工程学中更为深入的数学知识、物理原理和历史发展。本书共14章,分为两个部分,包含两个通用类别:飞机推进系统和火箭推进系统。第1-8章介绍飞机推进系统,第9-14章介绍火箭推进系统。本书选择的内容非常明确并具有代表性,书中关于航空航天动力学及工程的一些相关材料是非常全面而详细的,包括固体和混合火箭发动机内弹道等内容,并进行了详尽的分析说明。本书并未着重介绍某个单一的动力推进系统,而是提供了更广泛的参考背景,比较了被大部分教材忽略的其他飞行推进系统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本书的主题内容覆盖范围较广,提供了更多直观的内容给读者,包括一系列相关的图表和照片,比如具体的推进器的性能图表。这些文字和材料为本科生和研究生提供了很好的支持,有利于学生和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相关项目的工作。

这本书主要来源于作者在瑞尔森大学(Ryerson University)任教的教学笔记。作者教授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航空航天工程课程多年,包含飞行力学、飞机性能和气动力学等相关内容。在1993年进入瑞尔森大学之前,作者曾在加拿大的大学和航空航天研究部门工作数年,目前作者是AIAA(American Institute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固体火箭技术委员会的国际成员,并在北美和欧洲的动力飞行会议上发表了多篇重要学术论文

本书适合用作相关专业大学课程的教材或者专业技术人员的参考用书。

徐旻,博士,工程师

(中国航天电子技术研究院)

第2篇

为了进一步了解他的科研与教学情况,本刊记者(简称:记)对曹教授(简称:曹)进行了一次专访。

科研:“我会再接再厉”

记:非常感谢曹教授能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接受我们采访,希望这不会影响到您其他的工作安排。

曹:不必客气,有什么问题你们可以随便提问。

记:曹教授,我们知道您现在担任哈工大航空学院的飞行器动力学与控制团队责任教授以及动力学与振动控制实验室主任,目前主要从事航天器空间飞行器然后航空发动机、大型发电机等复杂机构与结构的非线性耦合动力学与振动控制方面的研究工作。请问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研究的,目前主要取得了哪些成绩?

曹:2006年5月,我结束在英国兰开斯特大学的科研工作回国后,来到哈工大工作。此后,我就开始从事转子系统,包括大型气能发动机组、大型风力发电设备、航空发动机等旋转机械的振动与稳定性问题的一些研究,并在转子轴承的油膜力表征、带叶片盘的转子轴承系统的非线性振动、叶片机匣的碰摩力表征以及双转子系统的复合碰摩等方面都取得了一些成果。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论文,主要发表在了英国《机械工程师会刊:工程摩擦学》、《摩擦学国际》、英国《声与振动》、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的《振动与声学》、《振动与控制》和《国际机械科学》、《振动与冲击》、《力学季刊》、《航空动力学报》等国内外知名学术刊物,同时还包括一些在国内外的学术会议上报告和交流的一些论文。

2008年,我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近空间飞行器关键基础科学问题”,并且主持了高超声飞行器非线性耦合动力学与热弹性颤振控制相关的两个培育项目,因此在机翼以及臂板颤振和控制方面也取得一些成果,提出了包含非线性反馈在内的组合控制律,适用于不同飞行速度的递进式控制律,不同程度地提高了颤振的临界速度。这些相关的成果发表在《中国科学》、《非线性动力学》、《国际声与振动杂志》等学术刊物上。

另外,在航天器研究方面,我从2010年开始着手研究航天器的部件以及卫星和火箭之间的隔振问题,包括主动隔振,被动隔振,主被动一体化的减振、隔振问题,同时还主持了相关的减振/隔振的几个项目。从研究思路来说,我们主要是采取了电磁式的隔振器,包括这个现在用的很新的隔振平台技术方面的工作,并且设计了相应的隔振平台,从而获得了比较好的隔振效果。目前,这部分工作还正在开展当中。

实事求是地说,这些年来我们的研究工作虽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有很多工作还需要深入研究,还需要进一步努力,同时还要多跟国内外的同行进行交流。

记:说到学术交流,我们知道您参加过很多国内外专业学术讨论会,并作了很多重要的学术报告,给您印象最深刻哪次会议,会议起到哪些作用?

曹:是的,我确实受邀参加过很多国际会议,在这些国际会议中,我大多担任分会场主席,主持讨论。此外,我自己也组织过相关的国际会议。要说印象最深刻的学术会议,我觉得2012年在北京召开的第23届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大会(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Mechanics,简称ICTAM)作为国际力学界最权威的学术联合体IUTAM组织的最重要的学术大会,自1924年在荷兰代尔夫特市首次举办后,每4年举办1次,迄今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成功举办了22次。由于IUTAM的权威性,ICTAM大会在国际力学界有着强大的号召力,被誉为国际力学界的“奥林匹克盛会”。由胡海岩院士主持召开。据不完全统计,有来自世界各地的1300多名力学工作者参加了第22届ICTAM大会的学术交流,共收录论文1322篇论文,其中包括来自中国大陆的近200篇论文。因此,从这个角度而言,这个会议能够在我们国家召开,不仅是我国力学界的一次盛举,而且充分体现了近年来中国力学水平的提高,是我们国家力学研究跻身于世界前列的一个表现。

对于这个会议,我的印象非常深刻,这个会议在我们国家召开,应该说对于我国的力学研究,尤其是动力学与控制及其工程应用的研究与发展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记:作为哈工大航天学院的教授、博士生导师,您对我国航天事业现状肯定有很深的了解。那么,您认为我国在航天航空领域还有哪些不足?

曹:我从事的是关于航天器结构振动与控制方面一些研究工作,所以还是着重从这个角度来谈一谈吧。应该说,我国近些年在这些领域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还有很多相关的挑战性的问题,比如大型航天器柔性结构振动对姿态运动、轨道稳定性等的影响,又比如说柔性结构振动与姿轨运动的协调控制器的设计与实现、连接铰间隙带来的非光滑系统动力学与控制问题,都需要深入的研究。

从航空领域来说,涉及大飞机的大展弦比机翼的颤振及其抑制也需要开展仔细地研究。此外,航空发动机转子系统振动问题同样是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

教学:“关键还是要培养学生的独立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记:作为博士生导师,您最注重对学生哪些方面的培养,目前为止您培养过多少优秀的博士生,他们都在哪些领域为国家做着贡献?

曹:就博士生培养而言,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要培养学生的独立进行科研工作的能力,简而言之,就是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也就是说,要在科研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除了这些,还需要培养学生具备一些与科学研究相关的工作能力。比如说,从问题的提出到申请相应的项目,然后对这个项目进行相应的计划和解决,最后写出相应的科研报告等等,各个方面都需要培养。与此同时,导师还应当关注学生的修为和交流能力,比如说沟通与学术交流方面的能力培养、国际视野的培养等。

基于这些理由,我们会鼓励学生参加相应的国际会议,并且也会派出学生进行联合培养,同时我们因为自己组织过一些国际国内的学术会议,所以我们的学生在这个过程当中,也参与了这样一个国际国内学术会议的组织安排等这样一些工作。应该说,在博士生的培养方面,我们做的工作应该是比较全面的。

我在国外工作的时间比较长,2006年才回国,因此直到2006年我才开始带自己的研究生。迄今为止,已有9人获得了博士学位,他们分别在相关的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工作,如涉及航空航天的研究院所、南京理工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等单位。

至于说为国家做出了哪些重要贡献,我想到现在还说不上。不过,从我了解到的情况来说,他们目前都已经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发挥了一些积极的作用。

记:除了在哈工大从事教育工作,您还曾到香港、英国、澳大利亚等海内外进行访问或教学,在这一过程您感觉和国外的教育方面有哪些差别?

曹:这个问题,我可以简单地谈一点自己的看法。1996年和1999年,我在香港理工大学的土木与结构工程系做了一些合作研究,2000―2006年在英国兰开斯特大学物理系,也是做一些合作研究,后来去澳大利亚做了一个短期的访问。通过在这些个国家和地区的合作研究,我本人也确实接触到了一些新的东西,从而了解到国外教学与研究方式跟我们当然有一些区别。

我认为国外的教育跟我们最大的一个区别就是他们更注重启发式的教学,并且更关注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在研究成果的展示方面,外国的学生具有相当的优势。因为他们从高中、大学、研究生到博士生都一直有相应的展示的机会,都要做相应的研究与交流,还要做相应的报告。所以国外学生在成果展示以及和外界的交流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我们中国学生的基础更好,更扎实,学的东西也更多一些。

因此,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种情况,就是中国的学生大概在刚毕业的一两年,如果要和国外的学生去竞争的话,那么在成果展示和交流能力方面可能会稍微差一些,但是一旦我们熟悉了国外学生的研究方法,应该说中国的学生还是很有优势的。

目标:“教学与科研工作应当并举,不可偏废”

记:最后一个问题,就是说在未来您会偏重于教学还是研究?在您的研究领域还会做哪些努力?

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危机;研究现状;研究趋势

一、大学生心理危机概述

Gilland和James称心理危机为一种意识,产生心理危机的表现是,当事人认为某一事件或者情境是自身资源和应付机制无法解决的,除非此时缓解,否则将会导致情感、认识和行为等方面的功能失调。有学者据此进行理论衍生,认为心理危机包括四个方面的含义:第一,发生心理危机时,意味着发生和存在着重大的内外部应激;第二,当事人于当时情境下,用通常的应对方法无法将困难化解;第三,心理危机是一种主观上的认识和感觉,这种感觉来自于当事人自身对环境和自我的认识与看法,如果产生非理性信念,甚至不能及时缓解和控制,会导致当事人情感、认识、行为等多方面的功能紊乱,使个体心理内部环境出现失衡与落差,甚至濒临精神崩溃的状态,但这些均不符合任何精神疾病的诊断标准;第四,心理危机的本质是当事人心理系统的失衡 。

本文认为大学生心理危机,指在高校生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遇到个体无法运用通常处理和应对方法化解的强烈应激,所产生的在认知、行为和情感上的严重失调。根据心理危机的性质不同,高校学生的心理危机大概可以分为适应性危机、境遇危机、存在性危机三种。大学生心理危机具有普遍性、复杂性、个体性、时代性等特征。

二、高校学生心理危机管理研究现状

通览近年相关文献,研究者发现关于大学生危机管理的研究从理论研究、调查研究、干预研究三个方面展开。

其一,理论研究。学者们倾向于建立符合我国人文特点的危机管理理论。比如,左拉探索建立适合高校大学生的危机干预与管理机制:提出管理者要从心理健康普查前期准备、检出学生约谈、学生心理档案建立和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等方面建构完整的体系。

其二,调查研究。对研究科学化和数据化的追求,使得学者非常重视相关调查研究。

其三,干预研究。一些学者着意考察团体心理咨询在大学生危机管理中的运用,并且发现,科学的团体辅导对大学生心理危机管理会产生积极影响。

三、高校学生心理危机管理研究存在的问题

虽然关于大学生心理危机管理仍旧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一,危机干预理论本土化程度不高。虽然学者致力于建立属于我国的危机管理与干预理论,但是多数停留在国外理论的引入与介绍。其一,多数的危机干预偏重于从外向内的干预,更加强调的是外部的力量,忽略大学生自身。其二,危机管理与干预存在“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之嫌。许多高校的危机管理只是针对处于心理危机中的当事学生进行干预,忽略周边人和环境。其三,偏重于危机处理的某几个阶段,忽略危机管理的一些阶段,比如,危机后干预。而危机后干预是危机干预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四,干预主体过分依赖学校。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股力量都会对危机管理产生重要作用。而当下,由于大学生长期生活在学校,许多危机管理层面都忽视了其他两股力量。

四、高校学生心理危机管理的未来研究趋势

研究者认为大学生心理危机管理有向以下六个面向发展的趋势。

第一,大学生危机管理理论本土化程度日益加深。随着西方理论引进的饱和以及我国学者研究的日臻成熟,研究者会逐渐建立属于我国和符合我国本土气息的危机管理理论,并且据此理论建立能够有效预防、应对和干预的长效机制。

第二,大学生危机管理向动态化,双向化方面发展。危机管理过程中,人们在有效和充分利用外界力量的条件下,充分相信个体自身的力量和潜能,灵活采用科学方法,调动大学生自身的积极性、能动性与主动性,挖掘出大学生应对危机和处理危机的潜能。

第三,大学生危机管理趋向系统化、整体化发展。随着研究和实践的展开,学者并不再以危机个体为唯一管理和干预对象,而是以其为中心,管理和干预包括周边受影响同学和环境等一个系统,开展群体干预。

第四,大学生危机管理会辐射危机管理的全过程。从时间序列上来讲,大学生心理危机大体包括危机前,危机中和危机后三个阶段,今后的研究会将焦点聚焦在危机前、危机中和危机后三个完整阶段,使得危机管理的过程更加全面和有效。

第五,大学生危机管理会更加注重寻求人力和资源的有效配置,比如,有学者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探讨了转介在其中的意义,认为及时有效的转介在大学生危机干预中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丁长清.大学生心理危机预测与干预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学位论文,2008.05

[2]左拉.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查的现状分析与思考[J].教育理论研究,2011.05

[3]吴继红.大学生心理危机源的调查与干预研究[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2.04

[4]姜微微陈立民. 基于创伤性事件的急性应激反应团体辅导实践探索[J].社会心理科学,2012.12

[5]马喜亭.转介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应用[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2

作者简介:

第4篇

[关键词]民用航空 卓越航空工程师 培养方案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6-0164-04

[第一作者简介]于丽君,中国民航大学中欧航空工程师学院院长、副教授(天津300300)

中国教育部与欧洲工程大学教育研究联盟于2010年9月4日在上海共同签署了《关于中欧工程教育合作的谅解备忘录》,寄望中欧共同面对挑战,携起手来,在联合培养工程人才、促进工程教育资源和成果共享、共同加强工程教育研究、加深科研领域的合作等方面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工程教育交流与合作,不断提高中欧双方的工程教育质量。“中欧工程教育平台”是我国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重要行动之一。中国民航大学中欧航空工程师学院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单位之一,培养重点是中国民航行业发展所需的高端人才。

一、“卓越航空工程师计划”的国际平台

为了充分借鉴法国工程师精英教育培养模式与经验,系统地引进法国精英大学预科和航空工程师教育的优质资源,为国家民用航空业培养精英航空工程技术与工程管理人才。2007年经我国教育部批准,由中国民航大学与法国航空航天大学校集团(GEA)合作成立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中欧航空工程师学院。

卓越航空工程师教育学制6.5年。入选卓越航空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学生在相应学习阶段学业期满成绩合格者,获得中国民航大学工学学士学位;在第四年通过我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经过两年半专业课程学习达到硕士课程要求,获得中国民航大学工学硕士学位,同时获得由法国国家工程师学衔委员会(CTI)认定的工程师文凭。首批卓越航空工程师在2007至2010年考入中国民航大学理工类的学生中,按照从高分到低分的原则(考虑地区差异)推荐大约400名高分学生参加由中法双方组织的数学和英语考试,根据成绩选拔出200名学生参加英语口语考试及面试,最终选拔i00名优秀学生进入中欧学院学习。卓越航空工程师培养全过程特别注重多元文化的融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团队合作精神与沟通能力,使学生具有很强的外语语言能力(英、法)和综合文化素养。

二、“卓越航空工程师计划”的组织及政策支持

作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中欧航空工程师学院严格按照国家《中外合作办学管理条例》实施办学。在学院组织机构设立、校企联合办学、引进法方优质资源并整合校内优质资源、选送中方专业教师赴法国进修、设立学生校外实习基地等各个环节建立一整套管理方案,旨在确保实现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的组织实施与落实。

(一)建立政府、行业和学校共同协作的组织指导体系

成立执行委员会。该委员会是一个中法联合委员会,分别由中法双方大学校长、民航局人事科教司主管领导、使馆教育参赞、航空企业代表各8人组成,同时,公共部门和行业顾问在委员会内设有代表。主席由双方轮流担任。委员会每年举行一次重要会议,听取项目组工作报告和企业咨询委员会意见报告,为学院建设和战略发展作重要决策。

成立企业咨询委员会。该委员会成员由中欧双方各航空企业高级人力资源或机务工程部副总裁组成。中方合作企业包括:中国国际航空公司、中国南方航空公司、中国东方航空公司、中国海南航空公司、AMECO中德合资飞机维修公司(国航一汉莎航)、中国民航空中交通管理局(ATMB);法方企业包括:空客公司(AirBUS)、欧宇航(EADS)、欧洲直升机公司(EUROCOPTER)赛峰集团(SAFRAN)、泰雷兹集团(THALES)。该委员会每年举行一次会议,委员会主席由中法企业代表轮流担任。委员会专家代表承担专业课程设计指导、选派企业专家承担教学课程、协助安排学生企业实习等工作。同时,各企业代表积极参与并协调组织学院的航空新技术专题论坛等相关工作。

(二)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预科阶段师资培养。在整个预科阶段,法国高等教育部派数学、物理各两名具有高水平预科教学经验的教师全程参与并指导教学,中方配备数学物理专职教师团队系统学习法国预科教学体系,参与并辅助教学。同时,中方教师完成一轮国内教学任务学习后,被派往法国预科合作伙伴学校深入学习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学习时间为6个月,通过上述培养过程使中方数理老师最终完全能够胜任预科精英阶段的教学工作。

工程师阶段师资培养。通过“引进来走出去,内外结合”的培养方式,建设一支具有一定民航业工程实践经历的高水平专、兼职专业课教师队伍。首先聘请法国三所知名航空院校的教授和著名中欧航空企业专家承担工程师阶段主要课程的讲解,同时安排高水平的教授和年轻骨干教师一起参与和辅助教学。其次选派相关专业的老师赴法国航空类院校做为期6个月的访问学者,近距离亲身体验法国航空工程师培养体系的特点,同时系统学习法国的工程师培养理念并了解相关实践教学条件。最后通过选拔优秀毕业生赴法国读博士深造,培养后备师资,做到中法航空类院校各层次学历联合培养的无缝对接。

教师实践工程能力的培养。学校每年拨付专项经费用于教师能力培养与提升和企业兼职教师的聘用。建立以专业为单位的跨学院教学团队,确定团队教师的遴选标准,明确“卓越计划”教学基本要求与标准,采用“做中学”和“学中做”结合的方式,开展国际国内院校、企业及研究院所的教师交流培训,加强教师“双能力”培养,打造一支高水平专、兼职工程教育师资队伍。

法国优质教学资源和理念的吸收、消化和整理。通过中法教育合作论坛和教学研讨会,引导和组织参与授课的预科和工程师教学团队,在吸收消化理解法国教学资源和理念的同时,结合我国行业特点和发展需求编写能满足“卓越航空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成体系的预科及民航工程类专业课教材。

(三)出台具有可操作性的支持政策

决策层制度支持。成立“卓越计划运行工作委员会”,校长任主任,负责研究“卓越计划”的总体发展规划和资源分配等重大问题,制定“卓越计划”日常运行的各类管理规定和实施办法,协调工作中出现的各类问题。

实施三个计划。(1)“工程教育改革重大研究计划”。每年拨付专项经费重点支持工程教育改革中的基础性、综合性、战略性问题研究。围绕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产学研培养机制、体系建设、资源建设、队伍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手段和方法、工程认证、评估体系、保障体系等加强研究,开拓创新,推进改革。(2)“优质课程资源建设计划”。每年拨付专项经费开展课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建设,推进综合化、实践化、专题化改革。建立由规划教材、CBT、专项网络资源(专项网站)等组成的立体化教学资源体系,丰富完善课外教育资源,开展网络课程、视听体验馆、工程训练项目库、工作坊和产学研项目转化交流中心等建设。(3)“工程实践(验)资源建设计划”。加大工程实践教育基地投入,成体系开展试点专业学科和专业实验室建设,建立完善工程教育实践资源系统,开展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推行两个加强。(1)加强学生企业学习阶段保障。试点专业生均年投入不低于2 000元,支持学生完成企业阶段学习。此项经费主要用于学生企业实习(实践)期间的交通、食宿、保险费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兼职讲课及毕业设计辅导等。(2)加强“卓越计划”日常管理。学校每年投入100万元支撑“卓越计划”日常工作运行。此项经费主要用于聘请校外专家,以及监督、检查和评估等环节发生的相关费用。

三、“卓越航空工程师计划”教育培养方案

卓越航空工程师培养方案严格按照法国精英预科和精英航空工程师两阶段计划制定,同时结合我国大学办学指导思想和社会主义大学生行为道德规范和培养定位,培养德才兼备的卓越航空工程师。

(一)两个阶段教育

精英预科教育3年期间,由法国高等教育与研究部和法国驻华使馆文化处共同支持,与法国最著名的大路易学校和贝尔威学校合作,完成高强度的数学、物理、法语、英语强化及其他课程教学。同时,法国航空航天大学集团对预科阶段数理教学内容提出教学建议。该阶段特别注重培养学生深厚的数理基础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为工程师阶段全面系统的航空工程专业学习打下良好的数理基础。

航空工程师教育阶段3.5年,与法国国立民航大学ENAC、法国国立航空航天大学ISAE、法国国立机械与航空技术大学ENSMA合作建立(上述三所大学分别隶属于法国交通部民航局、国防部和教育部,共同组成法国航空航天大学校集团,GEA)。学院专业课程设计积极听取中欧双方合作航空企业的教学内容指导意见,共同确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企业实习与实践等各环节的教学培养方案。中法双方大学教授、中欧航空企业专家共同承担数学、推进系统、电子学、结构与材料、计算机科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等相关教学工作。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实验室学习与研究和企业实践等综合环节,完成精英工程师培养的全过程。本阶段特别注重培养学生掌握系统、综合的航空工程技术知识和管理知识,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未知、开创未来的不畏困难、坚韧不拔的优秀意志品质。

(二)两方面素质要求

知识结构要求。预科学习第一年,重点学习社会科学知识和法语,具备一定的文学、历史、哲学、艺术、法律(经济法与航空法律)等方面的综合知识,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健康的心理,有良好的社会常识与外事礼仪基础知识。预科学习第二、三年为数理基础知识学习,培养学生掌握深厚的数理基础知识,具备较强的应用科学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工程师阶段的前两年,系统学习学科基础理论和专业基础知识,培养学生掌握系统、综合专业理论并应用理论原理和方法进行实验与研究的能力。工程师阶段第三年第一学期,强化专业知识学习,重点学习掌握飞机推进系统、结构与材料、机载系统、通讯、导航与监视系统等专业知识。

技能素质要求。具有熟练地使用中文、英语、法语三种语言进行航空工程专业业务交流的能力;具备航空工程师应具备的综合的知识体系,具备较强的工程实践和科研能力;具备较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具有宽广的国际视野和勇于创新、不断进取的坚强的意志品质;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

四、“卓越航空工程师计划”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第5篇

关键词:专业技术职务 任职资格 量化考核 体系

我国从1986年开始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以来,专业技术职务管理经过不断改进,逐渐向科学化、规范化发展,但有些规定如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量化考核仍不能满足时代需要。因此,《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完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评价办法。本人将工作中对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量化考核方面的探索提供给大家,以期引起共鸣。

一、要素分解等级计分加权法

由于“数”的概念有区分性、等级性、序列性、可算性和可比性,可更准确地反映人才,这是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量化的缘由。而量化考核首要任务是科学设计量化考核指标体系,不仅需科学地解决指标体系的组成及其权重系数的分配,而且要科学地解决组成该指标体系的每项考核因素的划等标准。即根据考核目的和对象设计考核内容并分解为若干考核因素,确定各考核因素的评分标准,并对各考核因素分配不同的权重,由同行专家对被考核者评价打分,加权计算,求出总分。但总分的计算方式需根据考核因素是否互补来决定,若有互补性,总分采用累加方式,称为“要素分解等级计分加权累加法”,其计算见公式①或②;若不互补则需采取累积方式,称为“要素分解等级计分加权累积法”,其计算见公式③。

二、考核指标体系组成设计

考核指标体系组成设计即是确定考核因素。依据王通讯的“人才考评三态说”,按综合性、针对性和简易性“三性”原则,考核因素可从持有态、发挥态和转化态“三态”方面设计,即根据考评目的和对象不同选择合适的一组人才特征要素作为考核因素。鉴于企业工作性质不同,有将“业务能力、工作成绩、技术水平、工作态度、学历、外语水平、技术工作年限”确定为考核因素的。而我单位经多年实践,将学历、技术工作年限、外语水平作为申请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晋升人员必须满足的条件,围绕持有态、发挥态和转化态对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考核因素做了如下设计:

首先,据“持有态”设计“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两个“考能”指标,为准确考核专业技术人员组织、实施和指导完成科研项目、产品设计的能力,在“业务能力”方面重点设计了“独立工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调研分析能力”、“创新决策能力”4个考核因素;在“技术水平”方面,为考核专业技术人员具有的专业知识和实际中解决问题经验积累方面情况设计了“实际工作经验”、“基础理论及专业知识”2个考核因素,同时为促进申请晋升的技术人员注重答辩论文的撰写,设计了“答辩论文质量”考核因素。

其次,据“发挥态”设计“考勤”指标,即“工作态度”,反映专业技术人员职业道德、工作作风、事业心等,同时为鼓励专业技术人员从事工作的主动性,做好人才传帮带,让特殊、高端技术得以传承,设计了“事业心”、“工作作风”、“主动性”和“人才培养”4个考核因素。

最后,据“转化态”设计“考绩”指标,即“工作成绩”,反映专业技术人员在科研生产中完成工作的数量、质量、效率、经济社会效益以及创造出技术成果。结合“学术氛围和工程研制齐头并进”实际需要,鼓励专业技术人员不仅要在工程研制中有所成绩,而且要追求技术前沿,积极总结经验和开拓创新思维,除了设计“工作完成情况”外还单独设立了同等地位的“专业技术、技术管理成果”和“学术技术论文”考核因素。

三、考核指标体系权重系数分配

考核指标体系组成确定后,各考核因素权重系数可按其不同地位和作用来确定。众所周知,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是指反映专业技术人员技术水平、业务能力、业绩成果的一种标志,表明专业技术人员具备担任相应专业技术职务的学术技术水平和能力,同时为突出业绩和能力,我单位将“工作成绩”、“业务能力”赋予了30%权重系数,对“技术水平”、“工作态度”赋予了20%权重系数,并对这些考核因素下的二级考核因素分别进行了权重系数设计(见表1)。

四、考核因素打分标准设计

考核因素和权重确定后,为降低考评人员随意性和确保考评结果科学性,建立统一的打分标准至关重要。经多年实践,按“时代性、导向性、现实性、可操作性”原则,我单位对14个二级考核因素建立了等级划分的分数段和每个分数段打分标准具体内涵。

1.二级考核因素分数段设置

根据集团公司“总分76分以上才允许晋升”的要求,本单位对14个二级考核因素均划分为优、良、中、差4个等级,其分数段设置原则定为:优(90%~100%)、良(76%~90%)、中(60%~76%)、差(0%~60%)(见表2)。

2.二级考核因素打分标准

按百分制确定14个二级考核因素分值的详细标准。

第一,“专业技术、技术管理成果”和“学术技术论文”由主管部门组织答辩秘书据提供的证明材料按以下规定通过设计的软件计算相应得分:

——结合我单位科技成果管理要求以及推进专利与基金申请、职工经济创新与QC小组活动开展,将这些活动成果奖列入“专业技术、技术管理成果”考核因素进行打分,并根据不同情况细化打分标准,不同项目的获奖成果累计计算,累计超过6分的按6分计算(见表3~表6)。

——考虑到单位保密性质,除了按期刊与会议、核心与非核心、国际级/省部级/集团级/地市(公司)级进行分类外,对单位归档技术报告、技术/管理标准以及成功引进现代化管理方法形成本单位特色管理理论系列文档,或国际/国家/国家军用标准,专业著作均包含其中,并按不同内容细化打分标准(见表7)。

第二,参照有关资料和单位实际确定了其他二级考核因素打分标准(见表8),由考核者直接打分:

经过两年多实践,我单位不仅选拔到优秀专业技术人员,同时导向作用明显,职工经济创新成果项目连续翻番,专业技术人员更加关注技术创新,及时总结研究成果并撰写文章归档,数量和质量显著增加,有力推进了单位学术氛围营造和知识积累。总之,单位应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量化考核细则。

参考文献:

[1]叶忠海.人才资源优化策略[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

[2]航干函(1986)146号附件《量化考核方法》.1986,9

[3]王通讯.宏观人才学[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

第6篇

关键词:数控直流电源;稳压电源;电压源;电流源

中图分类号:TM4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824(2013)04006707

0引言

数控直流稳压电源应用非常广泛,是学习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机电一体化、电气自动化等电类专业学生必然涉及到的一个电工电子课程设计项目。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曾于第一届A题、第二届A题和第七届F题(电流源),全国首届高职院校技能竞赛样题以及省级院校竞赛都有涉及,用来检验学生的电子设计能力,可见其普遍性。

虽然较多论文都涉及,但电路设计的多样性以及制作经验篇幅鲜少,不足以使读者完成作品并举一反三。笔者参阅数十篇关于数控直流电源系统的设计,发现许多很难读懂的问题。例如,给出参数设计输出达20 V电压,但运放直接驱动达林顿管明显无法输出达22 V以上。又如,通篇无关紧要的内容,唯独缺少比较放大环节设计及关键电路的完整连接,也就是说DAC输出到调整管之间内容匮乏,这也是本文解决问题的初衷。

直流稳压电源按照功率管工作状态,分为线性稳压电源、开关稳压电源2种。鉴于电类专业课程设计的需要,本文重点解析线性稳压电源之关键设计,如与OP放大器设计联系密切的部分,希望对读者制作该项目或写论文有所帮助。

1设计要求的性能指标与测试方法

1)输出电流IL(即额定负载电流),它的最大值决定调整管(三端稳压器)的最大允许功耗PCM和最大允许电流ICM,要求:IL (Vimax-Vomin)

2)根据输出电压范围和最大输出电流的指标,U/I可计算出等效负载阻值。例如,输出电压要求达30 V,最大输出电流1 A,因此模拟负载应满足从几Ω到30 Ω之间,调整管耗散功率应满足30 W以上,考虑加散热片。

1.2质量指标

纹波电压:是指叠加在输出电压Uo上的交流分量。在额定输出电压和负载电流下,用示波器观测其峰一峰值,Uo(p-p)一般为毫伏量级,也可以用交流电压表测量其有效值。纹波系数是纹波电压与输出电压的百分比。设计中主要涉及滤波电路RLC充放电时间常数的计算。一般在全波式桥式整流情况下,根据下式选择滤波电容C的容量:RL・C=(3-5)T/2,式中T为输入交流信号周期,因而T=1/f=1/50=20 ms;RL为整流滤波电路的等效负载电阻。

稳压系数Su和电压调整率Ku均说明输入电压变化对输出电压的影响[2],因此只需测试其中之一即可。电源输出电阻ro和电流调整率Ki均说明负载电流变化对输出电压的影响[2],因此也只需测试其中之一即可,具体操作参照指标的定义来实施。

2.2DAC接口电路的设计

2.3调整管控制电路、电压采样与电流采样电路的

2.4ADC接口电路的设计、同时具备电压源与电流源功能的设计

2.6具备电压预置记忆存储部分的设计

2.7保护电路的设计

2.8.2滤波电路的设计

3结语

曾经查阅数十篇类似稳压电源电路图,深感模拟电路设计的重要性。本文将电压源与电流源的设计方案同时罗列,便于读者理解设计要领。重点解析DAC输出后的电路设计,图中电压、电流数据全部基于proteus交互式仿真完成。电路设计的连贯性、采样电路取值、运放电路与驱动电路设计等,是同类论文较少论述的环节,可以有效解决目前存在的诸多问题,有助于读者提高电路解析能力。仅此抛砖引玉,希望本文的设计能对读者在实际工作中有所帮助,不当之处请多指教。

参考文献:

[1]高吉祥.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培训系列教程――基本技能训练与单元电路设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2]邓坚,杨燕翔,齐刚. 数控直流稳压电源设计[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08,16(12):19911993.

[3]杨秀增,黄灿胜. 基于Nios II的高精度数控直流稳压电源设计[J]. 电子设计工程,2009,17(9):4749.

[4]许艳惠. 一种智能化高精度数控直流电源的设计与实现[J]. 微计算机信息,2007,23(32):136138.

[5]DAC0832手册.National Semiconductor Corporation DS005608[EB/OL].(20020120)[20121011]. http:///product/dac0832.

[6]冈村迪夫.OP放大电路设计[M].王玲,徐雅珍,李武平,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7]铃木雅臣.晶体管电路设计(上)[M].周南生,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8]江海鹰,孙王强,孙杰,等. 实用高精度数控直流电流/电压源[J].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0(3):249251.

[9]彭军.运算放大器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10]清华大学电子学教研组.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简明教程[M].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1]黄智伟.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系统设计[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11.

[12]陈光明,施金鸿,桂金莲.电子技术课程设计与综合实训[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7.

第7篇

基金项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高等学校社科基金项目(06DS098)。

作者简介:欧阳越秀(1973~),女,吉林长春人,经济学硕士,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工商管理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F12;F045.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09)02-0030-04 收稿日期:2008-11-11

自2008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使我国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但同时也为我们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在这个重要阶段。如果能够抓住世界经济秩序调整的大好时机,加快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迅速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将对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既涉及到政府、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以及科技中介机构等多个主体。又涉及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等多个维度。因此,对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进行多维度的系统分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国家创新体系的理论构架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兴起的国家创新体系(NationalInnovation System)研究的主要成果来自个案解剖和对比分析。其中,代表人物英国学者弗里曼的《技术政策与经济绩效:日本的经验》(Freeman,1987)主要研究来自日本的个案,其结论是“日本以技术创新为主导,辅以组织和制度创新的模式使其迅速成长为工业大国”。而世界银行请经济学家尼尔森等所做的《国家创新:比较研究》(Neion et al,1982)则侧重于来自15个国家的对比,分析不同国家的创新模式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国家创新系统是各国历史发展的产物。是由本国的经济、政治、历史和文化传统等多种因素决定的。研究者们的主要研究焦点汇聚在国家组成部分的创新行为和国家政府对这些创新行为的支持等方面。

1 国家创新体系的组织结构

国家创新体系的主要研究者对这一名词概念都没有作出明确的界定,而是通过解释创新(Innovation)、体系(Sys―tem)和国家(National)的概念来阐述国家创新体系。事实上,在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也有把“National Innovationsystem"译为国家创新系统的,但现在的翻译已趋于一致,定为国家创新体系(刘海波,2005)。

在国家创新体系构建的过程中,没有某个最优的、固定的、普适的模式,需要结合本国国情来设计;对国外的模式只能借鉴。不能照搬。我们在这里尝试将国家创新体系的概念延伸到更广阔的范围。给出如下的定义:国家创新体系应该由政府、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以及科研中介机构等多个主体构成。是层次结构合理、机制鲜明的有机网络系统,是互相紧密联系又分工合作的有机整体;国家创新体系应当为基础研究、共性技术研究和专有技术研究共同组成的创新活动提供充分保障,且各主体分别发挥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知识传播、知识应用等各有侧重的功能;其中,教育体制、创新人才、全球化信息网络和科技投入是国家创新体系的资源基础。

2 国家创新体系中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关系

1912年,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先将“创新”概念引入经济学,开创了创新经济学的研究。西方经济学有关创新理论的研究逐渐形成不同的学派,具有代表性的有“技术决定论”、“制度决定论”和“互动关系论”。

“技术决定论”学派认为,技术创新决定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是最终起决定作用的力量,而制度则是技术的衍生物,制度创新与经济增长无关。“制度决定论”学派认为,制度创新决定技术创新,好的制度选择会促进技术创新。而“互动关系论”学派认为,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适度的技术创新能够引发制度创新和降低制度创新的成本,科学的制度创新则会为技术创新创造条件(李政,2008)。这三种理论学派均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针对不同的经济现象具有一定的解释空间,但又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反映创新的本质属性。

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实际上涉及到三个维度的问题: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技术创新是创新体系的重要目标,由技术创新转化为生产力则是创新体系的终极目标;制度创新是技术创新的保障,并和技术创新的发展阶段相适应;管理创新是对国家创新体系的效果进行合理评价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创新总体上说是一种创造性的破坏。持续创新,持续破坏,持续优化,持续发展,这就是创新的经济发展逻辑。因此,协调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三者之间关系的关键,是要在保证破坏性关系的基本前提下,积极促进破坏性关系往良性的方向健康发展。

面对历史性的发展机遇,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需要从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等不同的维度全面思考,建立协同的创新发展策略。

二、技术创新策略:重点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2007年3月13日,美国第二大抵押贷款公司新世纪金融公司的股票被纽约证交所终止交易,后申请破产保护,这标志着次贷危机的正式爆发。2008年3月16日,摩根大通宣布收购濒临倒闭的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危机进入第二阶段――由次贷危机演变成金融危机。其后,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保护,花旗、汇丰、皇家苏格兰等昔日的金融之神一一轰然倒塌。欧美很多发达国家在2008年第四季度开始呈现出GDP的负增长,这场金融危机大有发展成全球性经济危机的可能。

在如此恶劣的国际经济形势下,世界各国出台了不同程度的救市计划。据估算,各国政府对金融系统的注资总额已超过1万亿美元。面对危机四伏的现状,我国政府制定并出台了十大产业振兴计划以及两年4万亿元的刺激经济方案,这一切逐渐拉开了中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投资建设的序幕。在全球经济面临艰难局面的时候,如果我们能够在经济刺激方案中更多地向重点产业的技术创新倾斜,促使其快速实现跨越式发展,将为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

1 重点产业技术创新的国际借鉴

由世界经济论坛和美国哈佛大学国际发展中心的国家创新能力数据显示,印度在创新能力、对私人部门R&D税收政策等指标上均高于中国;在其他许多方面,印度的排名也都相对靠前。印度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和其以点带面的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密不可分。

20世纪80年代以来,印度根据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确定了以计算机软件业作为技术创新突破口的长远战

略,并在印度著名科技中心――班加罗尔建立全国第一个计算机软件园区。近20年来,印度把班加罗尔的发展模式由南向北渐次推进,形成遍布全国的软件产业集群,其软件产业以年均40%以上的速度增长。2007年,印度有近7500家软件企业,雇佣人员超过85万人,软件业产值达到500亿美元左右,其中出口占380亿美元,约占世界软件开发市场的20%(黄德春等,2007)。从软件产业的迅猛发展中得到启示。印度政府正全力将生物技术产业作为继软件产业之后带动印度经济发展的又一新兴高技术产业给予重点扶持。据印度生物技术产业者联合会的统计,近年印度的生物技术产业规模年均增长速度达39%,出口占该产业总收入的56%(高云华等,2008)。

2 我国重点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技术创新策略

在关于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研究中,经济进化论者提出的技术制度理论(Nelson et al,1982)具有重要意义。技术制度理论框架下,不同行业的创新活动可以区别为熊彼特I型(sehumpeterMarkI)和熊彼特Ⅱ型(Sehumpeter MarkⅡ)。其中。熊彼特I型行业具有高机会、低专有、低积累的性质,而熊彼特Ⅱ型行业则具有高机会、高专有的特性,对非创新者和潜在的进入者形成明显的壁垒。同时,该类型行业的企业技术创新研究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将会使整个国家的经济竞争力和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得到巨大的提高。

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借鉴印度在重点行业的发展策略。选择重点行业制定技术创新的跨越式发展策略具有重要意义。对于重点扶持行业的选择,要将科学技术发展现状和市场需求相结合,同时兼顾我国在相关领域的技术储备。综合上述多种因素,新能源汽车行业和航空航天行业应当成为主要的备选对象。

伴随我国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的汽车消费已经占据世界汽车消费市场的重要地位。而且,通过与国际知名品牌建立合资企业,我国在汽车行业先进技术的引进和消化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多个国内知名汽车集团已经开始重视自主品牌的开发和生产。另一方面,我国能源需求的急剧增长打破了我国长期以来自给自足的能源供应格局,石油进口量逐年增加。由于我国石化能源尤其是石油和天然气生产量的相对不足,未来我国能源供给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将越来越高。因此,新能源汽车行业在中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从国际上看,2008年美国新能源汽车的销售较上一年同期增长46%,市场占有率达到3.2%,仍然保持在较低的水平。我国应当抓住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技术创新建立专门的配套扶持政策,争取实现跨越式发展。

航空航天行业不但具有极高的科学技术要求,同时也是一个国家军事力量强弱的重要体现。我国的航天事业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60年代成功发射中程和中远程运载火箭,为航天事业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5个用自制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卫星的国家。2003年,神州5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我国由此成为世界上继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第3个有能力将航天员送上太空的国家,这是我国高科技领域继“两弹一星”之后又一座光辉的里程碑。我国的航空航天行业具有强大的技术积累,也是我国成为世界科技大国和强国的重要体现。我国应当继续增加在航空航天领域的投入,为航空航天行业的技术创新建立专门的扶持政策,争取实现跨越式发展。

三、制度创新策略:建立综合性的创新成果交易制度

国际资本流动和国际资本市场对推动全球经济发展、促进资本和技术在各个地区之间的合理配置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随之而来的波动和因此而导致的国际金融危机的风险也日益增加。本次国际金融危机由美国的住房刺激贷款引发,经过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迅速扩展到投资银行和保险公司,最终波及到传统商业银行,导致整个国际金融市场的巨大波动。

贝尔斯登、雷曼兄弟、美林和摩根大通的变故标志着华尔街投资银行模式的幻灭。华尔街面临的变故从另一个侧面表明。单纯通过健全资本市场实现对创新技术和企业投资的退出是远远不够的。结合我国国情。建立多层次综合性创新成果交易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1 综合性创新成果交易制度的要求

在我国目前的国情下,创新机制的建设单纯依靠市场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借助创新体系中的其他要素。特别是政府和金融中介机构要发挥重要作用。政府的主要作用是创新机制的建立和重大基础研究项目的资金支持;金融中介机构则可以借助资本的强力作用。加速中介体系(包括资本市场等)的建设,为创新机制建设带来巨大的增值服务。同时,创新成果交易制度的构建必须满足创新机制要求的三个特征:要素之间的双向联系、资源的有效配置以及能够实现保值增值。创新活动各参与主体应当具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关系。研发资本或风险投资的投人从单个项目上可能产生失败的结果,但创新成果交易制度应当有利于保障其总体上具有达到或高于社会平均水平的资本回报率,不能把“风险投资”变成“奉献投资”。

根据上述要求,适合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综合性创新成果交易制度应当由创新产权合约交易、孵化器转移和创业板交易等三个层次的交易制度共同组成。

2 综合性创新成果交易制度的体系结构

创新产权合约交易制度是指通过法律或法规的形式,规定政府或其他各投资主体在其投入资本而生产出的创新成果中拥有产权比例的计算方式,并通过产权合约的形式,把技术市场确立为法定的技术转移中介机构。提供技术评估、技术转移、技术入股等方面的法定认定和交易服务。

孵化器转移制度的主体包括政府、项目承担单位、孵化器和企业。政府在为项目承担单位提供资金的同时签订合约,当项目承担单位进入完成重大创新成果的研发阶段,可把成果转至孵化器;新的在孵企业根据孵化器的评估结果向项目承担单位和政府转让一部分股权;在孵企业在孵化器内,享受孵化器的智能服务以及各类专业服务机构、金融机构的服务,实现成果的真正产业化。

创业板交易制度是指主板市场之外的专为暂时无法上市的中小型技术创新型企业提供融资途径和成长空间的证券交易制度。它是对主板市场交易的有效补充,在资本市场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创业板市场最大的特点就是低门槛进入、严要求运作,以利于有技术创新优势的中小企业获得融资机会,并为风险投资资本营造一个正常的退出机制。

创新产权合约交易、孵化器转移和创业板交易制度适合于处在不同阶段的技术创新和创新企业。在技术创新成果处于初级阶段时,创新产权合约交易起到主要作用。保障不同投资主体的创新产权具有便捷的交易渠道;当技术创新成果处于研发向应用阶段转化时,孵化器转移制度承担主要功能,特别是孵化器适合新生创新企业的各项专业化服务,将为企业的顺利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当技术创新成果处于发展壮大阶段时,创业板交易制度将为创新企业的融资和

风险投资企业的退出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建立综合性的多层次创新成果交易制度,才能保障技术创新企业在发展的各个阶段中全部参与主体的权利,为国家创新体系目标的顺利实现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

四、管理创新策略:建立科学的创新绩效评价体系

管理创新是指把新的管理要素,例如新的管理方法、新的管理手段和新的管理模式等。或要素的组合引入现有的管理体系内,从而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的创新活动。在创新活动中,国家创新体系应当既起到推动创新活动发展的作用,又是各种创新方法和手段的最积极参与者。因此,管理创新在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我国国家创新体系中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创新管理机制不完善,未能建立起适应创新发展规律的评价、交易和监管机制,未能针对基础研究、共性技术和专有技术创新的特点,充分协调政府部门、科研院所和企业的力量。建立有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二是创新绩效评价体系落后,重视数量而轻视质量,使得科研工作急功近利,创新思想容易受到限制;重视所谓科研成果评奖而轻视其向技术创新的转化,不能充分实现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其中,创新绩效评价体系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导向性作用,建立更加科学的创新绩效评价体系刻不容缓。

1 世界知识竞争力指数的借鉴意义

世界知识竞争力指数(WKCI)是1996年经济与合作发展组织(OECD)首次提出知识经济概念后,对其内涵与表征深入研究的产物。最新的WKCI指标体系共包含了人力资源要素、金融资本要素、知识资本要素、经济产出要素和知识可持续发展能力等5大类共19个指标(刘东,2007)。WKCI指标体系由4类投入指标和1类产出指标构成,其指标的设计独具特色。WKCI指标体系的设计思路和主要框架对我国建立创新绩效评价体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首先,评价指标的设计应当充分体现技术创新与经济价值和居民财富的内在联系。技术创新只有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提高国际竞争力,体现为国民收入和国民福利的提高,才能真正实现其根本目标。其次,评价指标的设计应当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人才强国”的基本理念,把人才培养作为衡量创新竞争优势的核心。现代国际经济竞争已经充分体现出人力资源的重要意义。对于国家,人才是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对于企业,人力资源是竞争力的根本和关键。最后,评价指标的设计应当充分考虑到技术创新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创新行为创造出的财富,应当部分转化为研发资本的再投入,部分转化为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投入,才能保证创新行为的不断发展。

2 科学的创新绩效评价体系

根据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现状,借鉴国际先进的WKCI指标体系的设计思路和主要框架,解决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的如下关键问题,对建立科学的创新绩效评价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创新绩效评价体系要兼顾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两个方面的评价,忽略制度创新将使技术创新缺乏持续发展的前进动力。我国的基本国情是资本市场的发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同资本市场成熟国家相比较存在很多不足,这就需要在创新绩效评价中更加强调综合性创新成果交易制度的评价,通过其导向作用促使创新成果交易制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为技术创新的资本投入营造健康、顺畅的交易渠道,为风险投资基金创造高效的退出机制。

其次,创新绩效评价体系要客观地反映创新成果的潜在和实际经济效益,杜绝简单地以成果数量进行评估的粗放方式。在对科研论文和专利的评价上,不能简单的以SCI、EI等重要索引收录的论文和授权的发明专利数量为评估标准。对于原创性强的基础研究领域的创新成果,应当注重评价其发展前景和潜在的经济价值;对共性技术领域的创新成果,评价中应当潜在经济价值和实际经济价值并重;对专有技术领域的创新成果,评价中应当着重强调实际产出的经济价值。

第8篇

关键词:航空客运市场;市场需求;营销策略

近几年来,航空客运需求巨大,各个航空公司之间的低价恶劣竞争也出现在了我国的航空市场,同时还出现了一系列问题,譬如:服务质量的不断下降、产品服务方面的同质化、高铁运输出现严重冲击。所以,现在最迫切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分析我国航空客运市场需求以及在营销策略方面的研究。我国航空客运市场在不断的向着网络化、规模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当然竞争形势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面对如此复杂的市场竞争,每个航空公司都在关心着的问题就是,准确的定位自己的公司、用有效的竞争方式及利用竞争资源来实现战略目标。

一、现阶段我国航空客运市场存在的问题

关于我国的航空客运市场具体的方面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硬件条件,另外一方面就是软件方面。这两方面的问题始终牵制着我国航空客运市场的发展,接下来就主要阐述这两方面的问题。

(一)硬件方面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空域资源不是特别的充足,另一个就是基础保障措施不是特别的先进,甚至某些方面还是比较落后的设备设施。空域资源是否充足首先决定的事情就是航空客运的市场需求有多大,自己的航空公司可以获得多大的利益空间,这是所以航空客运业必须考虑的问题。另外一个就是某些落后的航空基础保障措施,往往落后的基础保障措施会导致严重的航空事故,乘坐航空交通工具安全都得不到保障,那么还有谁人愿意去乘坐这样的交通工具呢?

举个简单例子,国航在我国的航空客运市场中是名列前茅的企业,国航不仅在国内的航空客运中占有很大的空域资源,同时在国际市场是也可以说具有不小的市场份额,因此可以看出空域资源是航空客运业发展的基石。对于基础保障性措施这方面也是存在问题的,当然在一些大中型的机场,它的基础保障措施还是比较先进的。但是在一些二类的机场,基础保障措施,确实是捉襟见肘。其中最直接的一点就是市区到机场的大巴,先不说机场大巴的质量,有些地区机场大巴少的可怜。这些基础保障措施的缺失或者是不完善,导致了我国航空客运市场的问题始终得不到根本的解决。

(二)软件方面的问题主要就是专业的人才和管理制度的欠缺。无论多么先进的设施,使用的必须是专业的人才。同时专业的人才更多的时候对于设备设施的使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先进的设备设施只有在这些专业的人才手中才会发挥原本的作用。专业的人才是航空客运市场必须考虑的人为因素,过去很多时候都在考虑设备设施的重要性,对于人的因素考虑的问题还是相对较少。后来设备实施出现了问题,只有又去找制造商这样其实就是一种资源的浪费。航空客运业上面的专业人才对于航空客运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另外就是管理制度方面的问题。虽然现阶段我国的航空客运业建立了完善的营销制度,但是相对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航空运输业还是存在较大的问题。因此我国的航空运输业首先是吸取国外的先进的管理制度,同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制定出符合我国航空可客运业的相关的制度,这才是我国航空客运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针对航空客运业中的问题提出的解决措施

(一)建立健全航空客运业的制度

我国的航空客运业相比较过去的时间确实有很大的发展,但是相比较于国际上其他发达国家的航空客运业就存在很长的距离。国际上的航空客运业拥有比较严格的制度,对于航空客运人员的奖惩措施也是非常严格的。相比较于国内的航空客运业,他们的优势在于制度的严格,奖惩分明。这就是他们的航空客运发展壮大的重要保障。因此,我国的航空客运业想要有较大的发展,同时在营销上取得较大的利益,就必须有严格的制度保障。

(二)加大专业人才的培养

先进的设备设施是提高航空客运利润的重要保障,同时对于这些设备来说,最关键的就是必须会有专业的人才进行使用。特别是在专业技术上有专业的人才在,那么这些设备就会发生发挥应有的作用,保障到位了,自然自己航空客运市场就会被拓展。

(三)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

航空客运市场的发展尤其是营销方面想要有很大的利润,就必须在基础设施上加大投入,优质的设施和服务自然会吸引更多的顾客。因此在航空客运市场想要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加大投入,形成优势,顾客满意自然营销就会提高。

三、今后我国航空运输业的营销策略

(一)积极开拓国内的市场以及国外的市场

掐面已经讲到了对于航空客运市场来说,最大的影响因素就是空域的问题。空域扩大了,自然自己的市场就扩大了。因此必须扩大自己的空域,不仅是国内的空域,对于国外的空域也必须扩大。市场的扩大,那么顾客就自然会增加,营销的利润就会提高。

(二)重点关注公众普通航空客运的发展方向

过去对于国内的航空或者是国际的航空业始终注意的是高端消费,现阶段随着经济的发展,航空客运已经不再是奢侈的消费,而是大众的交通工具。因此下阶段航空客运市场的主流消费将是大众消费。

(三)形成自己的特色航空运输服务

对于航空客运市场就是要形成自己的特色,自己的航空客运有其他航空公司不同提供的航空服务,这就会留住顾客,顾客也就愿意使用自己的航空客运公司,从而营销利润也就上去了。

综上所述,对于我国航空客运市场需求分析及营销策略研究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原则就会提高营销的利润。

参考文献:

[1]甄小燕.抓住机遇:发展完善的航空运输产业体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张宁先生访谈录[J].综合运输,2009(04).

第9篇

【关键词】研究生;创造力;创新能力;研究现状

一、引言

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国际竞争日益激烈,是进入21世纪后各国发展面临的主要形势,因此加强创造力教育、培养创造性人才已成为提高综合国力的重要手段。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发达国家的教育改革把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作为重要目标,如1945年美国哈佛大学发表了哈佛“红皮书”——《自由社会中的一般教育》,提出了要注重学生创造力的训练。1919年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第一次把“创造”引入教育领域,提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对国家富强和民族兴亡有重要意义。20世纪80年代创造学传入大陆,国内学者开始重视创造力的研究,并提倡创造力教育。1998年颁布的《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学校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此后,各高校广泛开展创造力教育,突出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清华大学在讨论面向21世纪的教育思想观念时提出:“大学必须改变传统的只授受现成知识的教育模式,而要树立创造性的教育思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应该是最重要的。这也是我们衡量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1]

研究生教育是教育体系的最高层次,承担着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重任,其创造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国家整体创造力的水平。因此,探讨研究生的创造力其重要性不言自明。纵观学界在研究生教育方面的探讨,主要集中于分析研究生培养模式,其着眼点则在于创造力的培养。“创造力”(Creativity)一词也常被译为创新能力,目前国内关于创造力的研究中并没有区分创造力与创新能力的概念,因此在本文中笔者与以往研究一致,认为创造力等同于创新能力。以“研究生创造力/研究生创新能力”为主题的CNKI搜索结果表明,自1987年到2012年,有关研究生创造力的论文已达1192篇。这些研究从不同角度对研究生创造力的培养进行了探析,取得了丰硕成果,但目前研究也存在一些问题,即以往研究成果采用了何种研究方法,包含了哪些研究内容,这些研究内容的贡献及局限有哪些,现有研究并未对这些问题做出回答。鉴于CNKI的搜索结果,2003年是数量逐渐开始递增的时期(具体情况可见图1)。所以本文选取2003年作为论文内容分析的起点,通过对2003-2012年的内容分析,对目前研究生创造力的研究成果进行一个系统全面的总结,进而为以后的研究提供借鉴。

二、我国研究生创造力研究状况概述

目前,关于研究生创造力的研究成果,其内容主要涉及四大方面,下面我们分别述之。

1.研究生创造力评价体系的研究

研究生创造力是研究生在学习或参与科研活动过程中,创造性的认识、分析、提出和解决问题所必须具备的能力。能力是内在的、无形的,难以进行衡量和比较,但是能力评价可以通过一系列中介要素去衡量。评价指标体系是指由表征评价对象各方面特性及其相互联系的多个指标,所构成的具有内在结构的有机整体,创造力评价体系是指与创造力有关方面或要素所组成的有机整体[2]。由于研究生的创造力是由结构复杂的多种因素构成的,为了客观评价研究生创造力的状况,需要建立层次清晰、覆盖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以有利于发现高质量的创造性人才和营造积极合理的创新氛围,这对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我国对研究生创造力评价体系的研究尚很薄弱,无论从文章数量、理论建构还是研究方法上来讲都略显单薄。从文章数量上看,2003-2012年的核心期刊论文中关于创造力评价体系的文章只有4篇,优秀博硕士论文8篇。在这些已有研究成果中,关于研究生创造力评价体系的理论建构比较单薄,对研究生创造力的构成要素只是通过文献研究的方法确定,并没有实证研究。如杨蕙馨在《管理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构建及培养机制变革对策》中通过国内学者对研究生创造力的已有研究拟定了以创新基础能力、知识创新能力、学术交流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为一级指标。马一博在《经管类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中根据头脑风暴法,邀请一些专家在一起进行讨论,最终提出相关意见得到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在研究方法上,运用比较单一,多是理论思辨研究,实证研究很少,如吕巍在《高校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中运用理论思辨的方法分析了研究生创造力涵盖的内容并有侧重点的构建了高校硕士研究生创造力评价指标体系。

从已有研究成果来看,研究生创造力评价体系的研究不多,但是建立科学完善的评价标准是创造力教育的基础。评价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研究生创造力培养的方向,进而影响研究生创造力的现状。如田维波、张远英和张萍在论述学位评价的核心是评价创造力和总结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系统分析中国大学学位评价体系的现状,指出其不适应创造力评价的六个方面,即评价主体权力泛化、评价内容“重标轻本”、创新过程评价弱化、忽视创新环境因素、学位评价“功利化”、保障制度不够健全[3]。

2.研究生创造力现状的研究

从已有研究来看,我国研究者一致认为,研究生创造力水平整体偏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多数研究生缺少创造意识和创造精神;②高水平的学术论文数量少,缺少原创性创新;③创造性研究和科研实践活动参与度低。如吴宏翔、熊庆年和顾云深研究认为我国研究生创造力不足表现在:科研实践参与度低;国际学术核心数量较少;学术成果质量不高;原创性成果稀少[4]。袁本涛和延建林从2006年9月以来进行了三次较大规模的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教育质量调查,结果表明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方面存在的首要问题是创造力尤其是原创能力较差,主要表现为:创新意识差、参与创新研究机会少和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少[5]。通过以往研究可以看出缺乏原创性是目前我国研究生创造力面临的主要问题。

虽然创造力现状研究结论比较一致,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目前多数研究尚属理论思辨的结果,缺少实证分析,只有少数研究运用调查法对研究生创造力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如燕京晶通过调查,认为研究生是目前科技论文的生产主体,是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同时创新精神和创造动力不足,参与创新活动的机会少,国际科技论文的质量与数量增长不匹配,学位论文的原创性缺乏[6]。综合以往研究分析发现,对研究生创造力现状的分析多是结合个体的实践经验,尚缺少一个信效度较高的测量工具更精确的测量目前研究生的创造力水平。

3.研究生创造力的影响因素研究

影响研究生创造力的因素有很多,学界对此也有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如李志平和韩惠鹏的研究指出导师水平、学生素质及学术环境是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其中导师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对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影响重大,学生素质方面的影响因素主要表现为科研能力、学位论文及学术论文撰写能力[7];朱红、李文利和左祖晶在《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及其影响机制》中认为课程参与程度和方式、导师的学术指导和生活就业关怀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影响较大[8]。

目前研究普遍认为,导师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导师的指导方式和指导内容、导师的自身素质与学术背景以及导师的支持与信任等都会不同程度的影响研究生创造力的水平,如刘云枫和姚振瑀选取我国北京高校214名研究生为调查对象,使用逐步多元回归法探讨了导师支持行为与研究生创造力的关系,以及研究生对导师的信任如何对其产生干扰效应。结果表明:导师支持行为对研究生创造力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研究生对导师的信任对研究生创造力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研究生对导师的信任在导师支持行为与研究生创造力的关系中具有部分正向调节作用[9]。

4. 研究生创造力培养的研究

研究生创造力培养是现有研究成果中最为丰富的一个内容。研究者们对此作出了多方面的论证,从宏观背景的阐述到具体的制度分析再到教学改革的实施都给出了充分的建议。如2004年钱存阳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障碍与对策分析》中阐释了我们在研究生教育中要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改革招生制度和培养方式、严格论文管理、积极营造有利于研究生成长的环境,以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10]。2007年李刚、洪艳、赵春晖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策研究》中提出应该积极营造有利于研究生成长的环境、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改革招生制度和培养方式、严格论文管理,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有利的条件[11]。

关于研究生创造力培养的研究不仅成果丰富而且也经历了步步深入的阶段。2003-2004年是学习阶段,主要是借鉴国外研究,学习新的思路,如王衡生在《论创新教育与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英国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启示》中指出在创新教育方面,英国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如研究生创造力培养要重视研究方法论的教育,提高文献检索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12]。2005-2006年是探索阶段,主要是理论建构与分析,如邱志平和刘燕玲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探析》中通过分析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特点,结合中国研究生教育培养的传统教育模式与时展要求不相适应的现状,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进行了初步探讨[13]。2007年至今是发展阶段,主要研究是围绕着具体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如王得忠和胡荣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环境因素分析》中分析了环境在研究生创造力培养中的作用,认为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必须营造良好的学科环境、人文环境和制度环境[14]。以往研究从借鉴国外研究到理论建构再到具体因素如何改革,创建了一个宏大的创造力培养研究,这对日后我国研究生创造力培养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研究方向。

三、总结与展望

本文在2003-2012年核心期刊论文内容分析的基础上,对目前国内关于研究生创造力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归纳和分析。纵观所有研究内容发现,理论建构还很薄弱,研究内容丰富但是没有系统的理论作为指导,关于创造力的涵义以及研究生创造力构成要素的研究结论不一,至今没有形成统一的理论,并且研究内容之间缺乏有机性,此外,以往研究多采用理论思辨的方法,只有少数的研究通过调查或者个案分析的实证研究方法,因此造成了目前的研究过于理论化而缺少实用性。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今后应该进一步研究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加强创造力理论的建构。(2)加强创造力评价体系的研究。(3)研究方法的革新。目前的研究方法过于单一,多是理论思辨研究,今后应多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使研究更加具体,结论更有说服力。(4)加强研究内容之间的有机性,体现不同研究内容之间的内部联系性和整体性。

提升研究生的创造力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研究生教育是增加国家人才竞争力的主要途径。培养大批优秀的创造性人才是时代给研究生教育的根本任务,因此要在不断的研究调查和探索中提升研究生的创造力,提高国家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刘彦伯.知识经济与大学生培养[J].云南高教研究,2000,(01):68-70.

[2]朱振中,石志敏.新产品开发中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与模糊综合评价[J].山东工程学院学报,2001,(03):70-74.

[3]田维波,张远英,张萍. 基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学位评价体系及其改进[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No.19906:46-50.

[4]吴宏翔,熊庆年 ,顾云深. 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的表现[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09:32-36.

[5]袁本涛,延建林. 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三次研究生教育质量调查的结果[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v.7;No.2602:12-20+188.

[6]燕京晶. 中国研究生创造力考察与培养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

[7]李志平,韩惠鹏. 农科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构建及影响因素分析[J]. 高等农业教育,2007,No.19711:71-74.

[8]朱红,李文利,左祖晶. 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及其影响机制[J]. 高等教育研究,2011,v.32;No.19202:74-82.

[9]刘云枫,姚振瑀. 导师支持行为对研究生创造力的影响——以信任为干扰变量[J]. 情报杂志,2010,(S1):6-9.

[10]钱存阳.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障碍与对策分析[J]. 高教探索,2004,01:52-53+87.

[11]李刚,洪艳,赵春晖.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策研究[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No.177S1:42-44.

[12]王衡生.论创新教育与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英国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启示[J].高教探索,2003,(01):34-37.

[13] ]邱志平,刘燕玲.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探析[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4):78-80.

[14]王得忠,胡荣.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环境因素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06):22-26.

第10篇

关键词:价值群 装备制造业 复杂产品

中图分类号:F27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3-011-03

一、关于价值群

Richard Normann和Rafael Ramirez(1993)认为,在当今如此易变的竞争环境下,战略不再是沿价值链定位一套固定活动的事情,成功的企业不只是增加价值,而且是再造价值。由此,他们提出了价值群的概念,即以企业为核心,以企业产品的流程为对象,可以发散性地找出很多网状的价值链,这种价值链系统就称之为价值群。{1}而且,他们认为价值密度观点在任何文化中都有效,价值群概念完全适合于制造业。事实上,固定资产和成本越大,通过价值群中的创新定位来调整就越重要。李垣和刘益(2001)在分析传统竞争逻辑通过价值链模型长期影响着企业思维时指出了价值链模型的局限性,在此基础上,他们提出了价值网络的概念,并分析了它对企业价值创造活动影响的特点。{2}其价值网络概念与Richard Normann等的价值群概念具有异曲同工之妙。谢勇(2005)则认为,“价值群”是在信息技术和顾客价值急剧变化的新经济时代对“价值链”的重新诠释,并针对动态价值群的协同问题进行了研究,初步探讨了其模型和方法。{3}范晓阳(2004)从体验经济、个性化需求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论述了价值群的演变动因。{4}周爱香,黄微平(2005)在揭示了价值群的社会意义上探讨如何优化价值群问题。{5}在实例方面申俊喜(2001)从IBM价值链的变迁中认为顾客也是价值的创造者{6},杨爱荣(2008)则在医院中构建了价值群。{7}

二、关于装备制造业成本控制

(一)装备制造业成本控制分析

目前装备制造企业成本控制的不足有以下三点。

1.仅重视了企业内部的控制,对供应商的控制力度不够。在装备制造业复杂产品的成本构成中,物耗(需要采购的材料和设备)占整个产品成本的60%~70%甚至更多,成本控制的重点在于物耗的成本控制。也就是说,制造过程中的成本控制幅度很小,成本控制的主要对象是物料供应商,而不是企业内部。

2.控制起点太晚,很多成本已经刚性化。现行的目标成本控制方法的起点是从制造企业与用户签订制造合同后才真正开始的。但影响产品成本的两个法律性文件――《产品买卖合同》和《产品技术规格书》,在合同签订阶段已经确定。这样一来,虽然多数成本发生在采购阶段,但形成于设计报价阶段。等到采购过程中再对这些项目进行控制,从很大程度上讲已经属于事后控制了。

3.诸多的经营风险也是影响成本的重要因素(陈占夺,2008){8}。对出口企业来说,由于装备制造业的特殊性:订单式生产、制造周期长、分期付款的方式支付价款,即先签合同后生产,签合同日期早于交货日期很长一段时间,签订合同日期与实际收汇日期有着很大的时间差(最后一期款在交货时付清),导致了人民币升值给企业带来了立时可见的巨额损失,人民币持续升值的趋势更加重了企业的负担。另外,钢材、关键配套设备的价格变化和供应困难不但增加了装备制造企业的采购成本,还加大了企业的缺货风险,这使得项目的建造周期延长和成本失控。

综上所述,装备制造业复杂产品成本控制的目标在于整个产业集群创造价值最大化;控制的重点在物耗;控制的时间重点在销售合同签订阶段(即设计形成阶段);控制的对象在于物资供应商;控制的方法应首选前馈控制,然后综合应用事中控制的各种方法加以保障。

(二)装备制造业的各种成本控制观

基于流程的装备制造业成本控制。陈占夺(2008)提出了基于流程的装备制造业复杂产品成本控制观。他以装备制造业复杂产品的流程为主线,应用供应链思想,对装备制造业成本进行控制,将成本控制的起始点延伸到营销和研发阶段,即主要成本形成阶段,在成本的最佳可控时间点,利用框架合同等方法进行控制。从根源上控制和降低成本,做到全过程控制,并有效地规避部分经营风险,保证项目利润的实现。构建了基于流程的成本控制模型:设计产品的总目标――设计成本控制模型――设计成本控制――采购成本前馈控制――合同承接后的目标分解――合同执行期的成本控制和合同执行完毕后的成本分析。{8}并依据上述模型对船舶制造业全过程进行成本控制(陈占夺,2006){9}。

研发阶段的基本特征是,现有产品技术资料和数据重复利用率低,生产过程复杂,难以实现良好的成本控制;产品研发周期长、技术新、耗资大、风险大,零部件标准化程度低,需求数量少,质量标准高,难以进行批量生产和采购造成零部件成本高;市场信息不对称造成原材料和零部件采购价格高;生产过程中流水作业和协同程度低,资源计划和生产调度难度大,质量管控难以到位,时常会出现返工现象,这些都增大了成本控制的难度。王飞、魏法杰(2010)认为成本控制的关键在于前馈控制,把装备的全寿命周期费用的标准作为目标来控制研发成本,把研发过程的成本控制作为整个项目成本控制的起点。对大型复杂装备研发成本采用专家控制系统,对装备研发成本进行实时监控和预测。对于输入的问题系统经过推理后给出相应的参考建议,为成本管理智能化提供可行依据,解决了大型复杂装备研发成本难以控制的问题。其研究成果对大型复杂装备制造企业实现成本管理控制智能化、专业化、科学化以及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都具有重要的意义。{10}

装备制造业材料成本比重很高,甚至超过90%,成本控制最敏感的因素是材料成本,加之直接人工和其他费用是不可控因素。王义洪(2010)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材料成本提出了措施:设计优化是降低成本的根本;采购“质优价廉”的材料是降低成本的关键;严格控制发料和科学用料是降低成本的重要保障。{11}

(三)其他方面

李卫娜、潘燕华(2006)在产品设计阶段引入供应链上的连锁成本管理方法,从源头上进行成本控制;在生产阶段引入虚拟利润中心制度,并与成本改进制度相结合,以实现生产阶段有效的成本控制,并最终实现全过程的、动态的成本控制。{12}

吴君民(2008),按“目标成本设计成本采购成本生产成本实际成本成本分析考核激励及反馈控制”构筑大型单件小批制造企业和谐成本控制体系,对船舶制造企业成本控制采用作业成本法和目标成本法结合的方法,用低成本战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同时,将“邯钢经验”的大量大批流程制造企业“生产周期间”成本控制拓展到大型单件小批生产的船舶制造企业的“生产周期内”成本控制。利用CAD/CAPP/PDM/ERP系统集成,围绕“成本控制”、“交货期控制”、“质量控制”三个中心进行企业流程再造,实现了交货期、质量与作业目标成本的联动控制。{13}

李向阳等(2003)提出双基标准、双向编制调整执行的成本计划模式,来解决大型离散制造企业直接编制成本计划的难题。双基标准是工序费用标准和零基预算标准(简称零基标准和工基标准)。零基预算标准指的是企业生产经营的基本费用所引发的费用标准,包括制造部门的成本份额,通常体现为部门的费用总量由制造产品分摊。工基标准是生产设备、工作中心在满负荷条件下的单位加工工时的费用标准,即工时价格。所谓工基标准,仅与设备加工有关,是占用设备每单位小时的加工费用。双向计划各自考虑影响成本的部门属性和任务属性,通过差异分析调整,形成执行成本计划。{14}{15}{16}

从以上可以看出,对装备制造业的成本控制还停留在就成本而论成本的阶段。

三、关于复杂产品成本控制

(一)装备制造业复杂产品的特性

装备制造业复杂产品是一种复杂产品系统(Hobday,1998{17};陈劲,2005{18})。复杂产品系统(complex product and system,CoPS)是由美国军事开发系统中大型技术系统演化而来的,即使在西方,复杂产品系统也是一个较新的概念。复杂产品系统是指研发成本高、规模大、技术含量高(技术密集)、用户定制、单件或小批生产的大型产品、系统或基础设施,包括大型电信通讯系统、大型计算机、航空航天系统、智能大厦、大型船舶、航天工程、海洋工程、电站等(Hobday和Brady,1998;{19}Hansen和Rush,1998{20})。现有的文献对复杂产品系统进行了以下研究。如,李新(2009)研究的是复杂产品系统的模型的构建,{21}陈占夺(2008)提出了复杂产品系统环境下知识管理活动与研发绩效的关系模型,{22}周勇庆和童亮都从复杂产品系统创新进行研究,周永庆(2004)侧重于复杂产品创新项目绩效的影响因素,{23}童亮(2006)则侧重跨组织知识管理机制的研究。{24}

装备制造业复杂产品的复杂性主要包括:(1)生产类型和产品流程:属定购型,先与用户签订合同再生产,产品流程与大批量生产的产品区别很大;(2)生产数量:为单件或小批量生产,没有规模效应(Hobday和Brady,1998{19};Hansen和Rush,1998{20});(3)产品:技术密集型,涉及多领域知识,具有系统性、复杂的功能和界面,研发成本高;(4)组织:具有跨企业性,需要多企业参与(Hobday,2000{25};Prencipe,1997{26});(5)风险:项目周期长、风险大,在设计和制造过程中会有无法预料的事件发生;(6)成本:产品成本高,在成本构成中物耗费用(配套设备、材料等)占总成本的比例很大,是成本控制的重点。

(二)产品的复杂特性对成本控制的影响

1.国外对产品复杂特性对成本控制影响的研究情况。国外没有直接研究复杂产品系统成本控制的论文,其中一些只能说间接与成本控制研究有关,如:Sodhi Manbir S.和Lamond Bernard F.等研究的“柔性制造系统启发式经济生产批量的确定(Heuristics for Determining Economic Processing Rates in a Flexible Manufacturing System)”;{27}Nishi Tatsushi和Sakata Akihiro等研究的“准时生产下计划自动编制系统(Autonomous Decentralized Scheduling System for Just-in-time Production)”;{28}KamarajanJawahar和Forrest Marion研究的“随机模拟应急和绩效改进:怎样平衡收益和成本(StochasticSimulation for Crash and Other Performance Improvements-How to Balance Value and Cost)。”{29}

2.国内对产品复杂特性对成本控制影响的研究情况。在国内相关研究中,专门研究复杂产品系统或大型单件小批制造企业成本控制的也较少。目前关于复杂产品制造业的成本控制中,有一些专门针对其中某些行业的研究,例如,战德臣教授提出的针对大型离散制造企业的基于工序费用成本控制方法;葛世伦教授提出的针对船舶制造业的目标成本控制方法,但是,针对复杂产品制造业的共性研究却不多(李卫娜、潘燕华,2006)。{12}吴君民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了我国大型单件小批制造企业成本控制的特点以下几个特点。第一,由于大型单件小批制造企业产品生产重复性差,其成本控制相对其他制造业来讲,时效性强,必须控制在产品“生产周期内”完成,难以或无法像大量大批生产那样进行产品“生产周期间”的成本控制。第二,为了保证按期交货,企业通常难以在产品技术资料全部准备完成后才开始生产,而是边设计、边生产、边修改,这意味着其生产组织过程中所用的制造信息MBOM是不确定性的、动态的、增量接收的,所以其成本控制也是动态的。与其产品结构及产品生产过程标准化程度低,工艺种类及工艺路线复杂多变,需面向市场进行设计与制造,传统的标准成本等很难满足管理的需要。相对说来,目标成本法、作业成本法有较好的适应性。第三,成本控制的目标是综合的,交货期、质量、成本应联动控制。交货期、质量、成本控制是大型单件小批制造企业三大管理目标,三者间相辅相成、此消彼长,是一个多目标决策问题,一味地追求单一的成本最小化、最优化的目标,往往会以牺牲交货期、质量等为代价。应综合考虑三者关系,开展联动控制,发挥综合控制的效益。第四,随着需求个性化的发展,单件小批制造将会成为未来制造业的一种主要制造模式。对于企业数据描述来说,其它制造模式也可以被视为大型单件小批制造模式BOM与工艺线路动态复杂的一种特例。研究大型单件小批制造企业的成本控制对其他类型的企业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但反之不然。{13}

综上所述,装备制造业复杂产品的特性对成本控制的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单件或小批生产:许多零部件没有可参照的标准,使得定额无法准确确定,标准成本难以制定,目标成本缺乏最佳实践。由此造成标准成本无法应用(梁娟,2003){30}。第二,多企业参与:由于网络组织中的各种利益竞争,导致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协调极为困难,增加了项目过程中成本控制的难度。第三,用户定制:用户要全过程参与的产品项目之中,在技术指标的确定、设备选型、工程变更等方面都有着很强的影响力,这大大削弱了制造企业对成本的控制能力。第四,产品技术的复杂性:许多配套设备都是专用的,供货途径少,这增加了供应商的议价能力,目标成本控制中流行的比价采购对这类设备没有明显的作用(陈占夺,2006){9}。

注释:

{1}Richard Normann and Rafael Ramirez. From Value Chain to Value Constellation:Designing Interactive Strategy[J]. Journal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July-August 1993:65-78.

{2}李垣,刘益.基于价值创造的价值网络管理(I):特点与形成[J].管理工程学报,2001(4):38-46

{3}谢勇.动态价值群的协同问题:模型和方法初探[D].2005东南大学硕士论文

{4}范晓阳.从价值链到价值群的演变[J].经济与管理,2004(10):90-91

{5}周爱香,黄微平.从价值链到价值群:一种企业价值增值的方式[J].财会研究,2005(12):53-54

{6}申俊喜.IBM公司价值链的变迁及其启示[J].现代管理科学,2001(6):16-19

{7}杨爱荣,赵红梅,姜经伟.从价值链到价值群:医院价值战略创新[J].卫生软科学,2008(4):283-284

{8}陈占夺.基于流程的装备制造业复杂产品成本控制研究[J].中大管理研究,2008(3):113-124

{9}陈占夺.船舶项目全过程成本控制方法探讨[C]会议论文集,2006:374-378

{10}王飞、魏法杰.大型复杂装备研发成本控制专家系统[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0(4):490-494

{11}王义洪.浅议制造业产品成本控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395)395:51-52

{12}李卫娜,潘燕.复杂产品制造业成本控制模型初探[J].江西科技大学学报,2006(5):90-94

{13}吴君民.大型单件小批制造企业和谐成本管理研究[D].2008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论文

{14}李向阳,徐晓飞,战德臣等.大型离散制造企业成本计划与控制体系研究[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2002(3):223-228.

{15}{16}战德臣,张益东,李向阳,聂兰顺.基于工序费用标准的成本控制方法[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2002(4):311-315

{17}Mike Hobday,Tim Brady.Rational Versus Soft Management in Complex Software: Lessons from Flight Simulation[J].Journa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novation Management 1998(1):1-43

{18}陈劲,周子范,周永庆.复杂产品系统创新的过程模型研究[J]. 科研管理,2005(2):61-67

{19}Hobday.M.Product Complexity,Innovation and Industrial Organization[J],Journal Research Policy,1998(6):689-710.

{20}Karen Lee Hansen and Howard Rush.Hotspots in complex product systems:emerging issues in innovation management[J].Journal Technovation1998(18):598-590

{21}李新.复杂产品系统模型研究[J].合作与经济,2009(37):103-104

{22}陈占夺.复杂产品系统环境中知识管理活动与研发绩效的关系研究[D].2008大连理工大学博士论文

{23}周永庆.复杂产品系统创新项目绩效影响因素研究[D].2004.浙江大学硕士论文

{24}童亮.基于跨组织合作联结的复杂产品系统创新知识管理机制研究[D].2006浙江大学硕士论文

{25}Hobday,M.,The Project Based Organization:An Ideal Form for Managing Complex Products and Systems?[J].Research Policy,2000(29):871-893.

{26}Andrea Prencipe. Thechnological competencies and products evolutionary dynamics a case study from the aero-engine industry [J]. Journal Research Policy 1997(8):1261-1276

{27}Sodhi Manbir S.,Lamond Bernard F.,Gautier Antoine,Noel Martin,Heuristics for Determining Economic Processing Rates in a Flexible Manufacturing System,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01,129(1):105-115

{28}Nishi Tatsushi,Sakata Akihiro,Hasebe Shinji,Hashimoto Iori,Autonomous Decentralized Scheduling System for Just-in-time Production,Computers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2000,24(2):345-351

{29}Kamarajan Jawahar,Forrest Marion,Stochastic Simulation for Crash and Other Performance Improvements-How to Balance Value and Cost,Transportation:Making Tracks for Tomorrow's Transportation,2002,15-18

第11篇

关键词:复合材料;机械制造;应用;行业

对于复合材料而言,它主要是由两种或者两种以上性质不尽相同的材料经过各种施工工艺组合而成的新型材料,复合材料的每一组成材料在性能方面都发挥了很强的协同作用。复合材料具有强度好、刚度大、质量小等优势,能够根据不用的使用条件进行设计和制造,以满足各种不同的用途,从而大幅度提升工程结构材料及其功能材料的整体性能。通常情况下,复合材料拥有良好的比模量和比强度,并且化学稳定性好,耐磨、减磨、自滑性好,耐热性好,高抗热冲击性和高韧度,导热性和导电性能良好。所以,当前复合材料已经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机械制造、电子、纺织、医学、汽车工业等诸多领域当中,产业化形势初具形成。笔者通过本文,针对复合材料在机械制造上的应用进行阐述。

1.关于复合材料的基本概述

由于复合材料各组成材料在性能方面实现了协调,能够实现单组材料所不具有的优势,例如,复合材料具有强度高、刚度大、质量小等优点。

可将复合材料分为功能型材料与结构型材料,前者具有良好的耐磨、耐高温性,适用于机械零部件制造,在保证工件质量的同时,也可适当的增加其使用寿命;而后者则可以很好应用于机械设备制造中,它具有质量小、强度大等优势,有效降低了机械设备的重量。

2.在机械制造上应用复合材料

在制造机械的过程中,应该按照零部件工作环境的不同来确定原材料的选择、工作环境、受力分析和一些特殊的条件等等。一方面要保证零部件在工作过程中不能出现失效的情况,另一方面还要尽量的增加其实际使用寿命。下面将对部分复合材料的主要性能、特点及用途进行集中阐述。

2.1不锈钢复合钢板

不锈钢板是由合金元素组成,这些元素也决定了不锈钢板性能的差异;由于这些元素的存在,因此造就了不锈钢板具有极佳的耐化学腐蚀和电化学腐蚀性能,是在钢材里面是最好的。不锈钢复合板采用先进的真空轧制工艺,可以确保让不同材质材料之间形成原子结合,结合率可达100%。不锈钢复合板具有良好的导热能力,又具有防腐蚀功能,可大量用于焦化设备。如使用于蒸氨塔,可以提高蒸氨塔的使用寿命,降低运行成本;另外一方面因其防腐性能,又能应用于蒸氨设备。

2.2玻璃纤维复合材料

这种复合材料是热固性树脂和纤维的复合,其密度小、强度大、抗冲击性强。收缩性小、耐腐蚀。同时。热塑性树脂和纤维的复合,还具有良好的注射成形和低温韧性。

玻璃纤维复合材料通常运用到耐腐蚀、耐磨、绝缘、无磁、减磨和普通机械零部件、泵阀、管道和容器当中。

2.3碳纤维石墨纤维复合材料

这种复合材料主要是由碳-陶瓷复合、碳-树脂复合等,它具有良好的比模量、比强度、比刚度,而且线膨胀系数小、耐摩擦、自性和耐磨损性良好。此外,它还具有很好的耐热性和耐腐蚀性。

碳纤维石墨纤维复合材料在航空、宇航、原子能等工业中主要使用在压气机叶片、发动机壳体、轴瓦、齿轮、机翼上。

2.4硼纤维复合材料

这种复合材料主要是硼和环氧树脂或者铝复合而成,具有良好的比刚度和比强度。

硼纤维复合材料主要应用于火箭、飞机等构件当中,能够有效降低的机械设备的质量。

2.5晶须复合材料

晶须复合材料中的晶须为单晶,没有普通材料的空穴和错位等毛病,而且具有很强的机械强度。

通产情况下,晶须复合材料应用于涡轮叶片当中。

2.6石棉纤维复合材料

石棉纤维复合材料主要是纤维和树脂的复合,具有良好的绝缘性、耐磨性、耐热性和耐酸性。

石棉纤维复合材料主要应用在绝缘材料、制动机械部件和密封件当中。

2.7金属粒塑料复合材料

金属粒塑料复合材料主要是将金属掺入到塑料当中,能够有效改善自身原本具有的导电性和导热性,并降低线膨胀系数。

石棉纤维复合材料主要应用于铅粉加入氟塑料所做的轴承材料当中。

2.8陶瓷粒金属复合材料

陶瓷粒金属复合材料能够有效提升机械设备的高温耐磨性、抗腐蚀性以及等性能。

陶瓷粒金属复合材料中氧化物金属陶瓷主要用于高速切削材料和高温材料当中;而碳化铬则主要应用于耐磨喷、耐腐蚀、高温无、重载轴承的零部件当中。

2.9弥散强化复合材料

弥散强化复合材料主要是将尺寸比较小的硬质粒子均匀的分布于金属基体当中,从而极大地提升了机械设备的耐热性和强度值。

弥散强化复合材料一般应用于比强度较高、耐热性良好的工件当中。

2.10多层复合材料

多层复合材料主要是指钢-多孔性青铜-塑料三层的复合,具有良好的耐磨性和抗冲击性。

多层复合材料通常应用于热片、轴承以及球头座等耐磨件当中。

2.11多孔浸渍复合材料

多孔浸渍复合材料主要是指多孔材料浸渍到低摩擦系数的油脂或者氟塑料当中,能够有效降低摩擦力。

多孔浸渍复合材料一般应用于轴承、油枕当中,而浸树脂石墨则往往用于抗磨材料当中。

3.在冲压模具的制造上应用复合材料

因为各种各样的冲压模具所处的工作环境有所差异,因而,针对模具材料的要求也不尽相同。我们可以将这些模具材料大体上划分成三种:首先是冲裁模材料的要求;其次是拉伸模材料的要求;第三是冷挤压模材料的要求。对于这些模具制造来说,它们要求原材料能够承受振动、冲击、拉伸、高压、摩擦、扭曲等负荷,甚至还要在超高温条件下完成工作。从当前形势来看,制造冲压模具的材料大部分是以钢材为主,由于碳素工具钢在价格方面相对便宜,并且容易加工塑性,因而它被广泛应用于模具制造当中,然而其红硬性和淬透性较差,在进行热处理时将会发生较大的形变,并且承载能力低,不适用于塑性低、硬度大的零部件制造。例如,硬质合金钢的抗弯强度、韧性差,对于一些需要较强硬度和韧性的机械设备制造就无法满足要求,而复合材料在性能方面则具有较强的比强度和比模量,它能够有效抵抗刃口在工作过程中所受到的各种强烈冲击和摩擦。

4.结语

总而言之,复合材料科学是一种包含了诸多行业、领域的新兴学科,由于其具有质量小、强度大、加工便捷、弹性良好、抗化学腐蚀、耐候性好等优势,现已经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电子、汽车、医学、化工等诸多领域当中。近年来,针对新型复合材料的设计及其性能的研究与评价获得巨大进步,复合材料在材料工业当中所占比例也逐渐增加,因而产业化趋势得到显著加强。伴随科学技术的深入发展,复合材料也势必会在更多的领域和行业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关锦清,文潮,刘晓新,唐仕英,林英睿,李迅,周刚.不锈钢复合板与16MnR钢冲击拉伸力学特性研究[J].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2010(01).

[2]王正中,蒋玉滨,孙小伟.东风微型轿车复合材料车身的开发与应用[J].玻璃钢学会第十五届全国玻璃钢/复合材料学术年会论文集,2008(22):275一278.

[3]李文军,殷江宁,邢高磊,岳强,崔广梅.321/15CrMoR金属复合板压力容器封头的制造[J],材料开发与应用,2011(05).

[4]王宏雁,陈君毅.汽车车身轻量化结构与轻质材料[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50-153.

第12篇

关键词:水分胁迫;嵌入式;传感器技术;环境因子

1 概述

随着传感器检测技术、无线数据传输等技术的不断发展,用于农田信息采集的技术与设备也日趋完善,同时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水资源短缺问题不断加剧,利用植物生长过程中的缺水信息来指导实施精准灌溉,已经成为了精准农业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1981年,Idso等人通过研究影响植物冠层温度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空气湿度,提出了植物水分胁迫指数[1](Crop Water Stress Index,简称CWSI),定义如下:

目前,基于植物冠层温度来测定植物生长过程中的水分状况的研究在国内外已经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并有了实际的应用[2]。

针对水资源的日益短缺,实现植物生长过程中的精准灌溉越来越重要。本文提出一种便携式植物生长水分胁迫检测仪,采用嵌入式微处理器(STM32)和嵌入式操作系统(μC/OS-II)构建的软硬件平台,如图1所示。按照人机交互的需要,系统配置4.3寸触摸屏,并在GUI-Builder等开发软件的支持下,设计人机交互界面(GUI)管理程序;同时根据数据传输的要求,配置短距离无线模块接口、RS-485通信接口、SD卡接口,制定数据传输协议并开发相应的驱动程序等。

2 系统硬件设计

本系统的硬件设计实现便携式植物生长水分胁迫检测仪的设计,主要包含ARM处理器模块、多种传感器、触摸显示模块、无线通信模块、SD卡数据存储模块以及电源模块等,其硬件设计原理图如图2所示:

针对系统要实现的功能,以ARM微处理器STM32为核心,搭配多种传感器,以此测量影响植物生长过程中水分状况变化的多个参数,其中植物叶层温湿度通过8路模拟开关连接,采用I2C通信方式测量;冠层温度采用SPI通信方式测量;植物生长环境土壤温度、土壤水分,由于输出的是模拟电压信号,直接与STM32处理器的12位A/D转换器相连完成数据的采集。

2.1 处理器模块

本便携式水分胁迫检测仪的处理器模块采用嵌入式ARM STM32处理器:STM32F103VET6,STM32系列处理器采用高性能的Cortex-M3内核作为处理机制,工作频率最高可达72 MHz,具有丰富的增强I/O 端口和外设[3]。

2.2 传感器模块

传感器模块包括植物冠层温度传感器、大气环境温湿度传感器、光照度传感器、土壤温度传感器、土壤水分传感器等,用于采集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微环境参数。

2.3 无线通信ZigBee模块

本便携式水分胁迫检测仪的无线通信ZigBee模块采用ZigBee新一代无线射频芯片CC2530,CC2530通过串口与STM32处理器进行数据传输,具有功耗低、信号强度大、价格较低等特点[4]。

3 系统软件设计

便携式植物生长水分胁迫检测仪包括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两部分,两者缺一不可,软件系统建立在硬件系统基础之上,两者结合在一起,共同完成相应的功能。本设计中的软件系统根据硬件系统的配置采用模块化的设计思想,整个软件系统主要包括底层驱动的设计、嵌入式操作系统μC/OS-II、嵌入式图形系统μC/GUI以及应用程序的设计。

4 结束语

本文便携式植物生长水分胁迫检测仪的设计,通过分析国内外植物生长缺水信息检测技术的研究历史和发展现状,仔细分析了基于冠层温度的植物生长缺水信息检测技术,设计并开发了便携式植物生长水分胁迫检测仪。论文在查阅关于植物生长缺水信息检测技术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明确本系统的基本设计功能,首先确定了植物生长缺水信息检测系统的整体设计方案,为后续工作的开展提供技术基础支持。通过多种植物生长缺水信息检测技术的比较分析,选择以冠层温度为主,以大气温湿度、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等影响植物生长水分亏缺的环境因素为辅,共同完成植物生长水分状况的检测。

参考文献

[1]肖冠云,于海业,李国臣.基于叶气温差的温室作物水分胁迫指数的试验研究[J].西北农业学报,2006,15(6):100-103.

[2]曹元军,王新忠.基于作物冠层温度变化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灌溉系统的研究[J].r机化研究,2010,9:126-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