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小学语文教学建议

小学语文教学建议

时间:2023-07-27 16:22:3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语文教学建议,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小学语文教学建议

第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建议;理念;特点;评价

语文是传授语言的课程,小学语文是学生在校园中正规学习语言的第一个阶段。对这样一门具有特殊意义的母语课程,要让学生能学有所成,除了学生自身的努力,教师的教也至关重要。教师在教学中要如何提高教学效果呢?

一、教师需要更新教学理念

新时期的学生受到环境的冲击,接触到的新事物层出不穷,思想也更为开阔和活跃。这一变化要求教师对教学做出相应的调整,更新教育理念,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建立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以审美为核心,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体发展,传承多元文化”,最大限度地使学生的创造性和能动性发挥出来。

1.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受时代与环境影响,当下学生的思维有了更大的活跃性,表现在更善于思考和有更强的表现欲。教师要抓住这一特点,在教学中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习的积极性。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与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并不矛盾,在过去的教学中不论是在学生的学还是教师的教方面,教师总牢牢地占据着主要位置。教学是一个教师教和学生学并重的过程,没有学生参与的教学便是没有意义的教学,所以在小学语文课程中要通过让学生多思考、多说、多做等方式来参与到学习中来。在课堂中始终要考虑如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加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把更多的时间和机会留给学生,以问题和任务的形式促进学生思考动手,做自己学习的主人。

2.以心理学指导教学。心理学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既有共性又各具个性。共性在于每个人都同时拥有语言、数理逻辑、音乐节奏等八种智能,而个性便是每个人的优势智能各不相同。小学语文是一门以语言学习为主的课程,它与其它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作为一门文字应用性学科,它必然要与音乐、美术、劳动、体育、心理和自然等学科相联系,它们之间的共通之处便在于人类对外界事物共同的感官感觉和情感感受。小学语文教学应当充分调动学生的优势智能来促进学习,以他们所熟知的领域来带动语言的学习和应用,不断树立学习的信心,以优势智能为先导,带动语文的学习。

二、要根据小学语文的课程特点来展开教学

小学年级分为低、中、高三阶段,小学语文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也可相应地分为低、中、高三种水平。小学语文的特点是教师实施教学的依据,真正落实到实践中去可尝试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根据各阶段特点调整教学形式。在低年级,学生实际经验较少,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并且生活在不同地区的学生经历会有所不同,这时可通过多媒体教学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事物。例如,课文中大雪纷飞、冰雪融化的情景,某些南方学生不一定会感受到,又如青山绿水、溪水潺潺、百花齐放等景象也不是所有北方学生都能够了解的。这时教师如果能收集相关的图片、视频信息,就能让学生较真实地获得感知,让学生通过看、听、说来丰富经验,加深理解。多媒体还可用于创设情境,如用音乐来渲染气氛,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并鼓励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随着年级的增长,中、高年级学生的经验和能力有了更多的积累,抽象思维和情感理解能力有所提高,这时应适当调整教学方式。

2.充分与生活实践相联系。语文学习最终目的是应用,因此语文学习应回到生活中去,从低年级开始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的习惯。通过生活中的听、说、读、看来了解身边的人和事,以日记或随笔的方式来描述事物的特点,记录事件的发生。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都有所提高,可以借助综合型的学习任务来促进学习。例如可就某些事件的发生来设计学习任务,比如通过采访来了解大众和某些专家的态度,通过收集相关资料来总结事件发生的原因,并逐渐形成个人的看法,还可以让学生书写倡议书和拟定标语等。除了课堂中的学习任务外,在生活中的任何地方都能找到学习的机会。

三、将单一评价改为综合评价方式

小学语文一般都以试卷来评定学生的语文能力,这种评价方式虽能在一定程度上判断学生语文能力的高低,但不能较为全面地反映学生的语文能力。试卷上更多是对基础知识和技能学习的考查,对语文实际应用能力的反映却较少。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让很大一部分学生就此丧失了语文学习的信心和兴趣,经受了较大的挫折,导致听课不专心,做小动作,再次引起语文成绩下降。教师可采用综合的方式对学生的语文能力进行评定,不仅通过试卷来考查学生对课堂基础知识和技能掌握的情况,还要考查学生对语文的实际应用,即从书写、口语表达、书面表达、识字量、阅读能力和资料收集等多方面综合衡量学生的语文能力,将试卷考试和实践任务相结合,从而更全面地反映学生的语文素质。同时,这种方式也能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优势,激发起语文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小学语文作为母语课程在小学阶段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的成败直接影响着学生将来运用母语的能力。作为一名中国人,能够应用好母语既是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同时也是自己的骄傲。面对环境的变迁,教师在教学中除了需要投入热情外,还要适应时代,以适当的教学理念和手段来展开教学。

参考文献:

[1]董晶晶.小学低年级语文后进生转化的对策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09.

第2篇

一、语文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新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不能搞“精英”教学,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注意字、词、句、篇的积累,培养他们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开阔他们的视野,树立新的思想观念。比如,在教学课文《蚕姑娘》时,我分析课文,有的同学注意力不集中,我采用猜字谜的方式引导他们:“一只黑狗,不叫不闹”,谁猜到了就发奖品,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集中了。比如在教学《墨梅》后,引领学生阅读背诵了《竹石》、《马》、《青松》等十余首古诗,使学生了解到了更多关于借物言志方面的古诗,而且无形中积累了许多古代诗歌。另外,推荐他们阅读《安徒生童话》、《唐诗三百首》、《格林童话》等书籍,使他们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总之,教师要做牧羊人,把可爱的学生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让学生通过“说”和“读”表达感情,课堂在激烈的情感碰撞中进入。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又可以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教师要从“教书匠”往“向导型”转变

语文教学必须改变“老师讲,学生听,老师抄,学生写”的接受式学习的教学模式,必须改变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必须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因为学生学习知识不是我们灌输的,而是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地参与而获得的。语文教师应为学生创造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课堂学习环境,并通过积极引导,使学生主动学习适应社会和个人发展所必需的语文知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比如,教学《月亮湾》时,就可以启发学生积极地思考,给他们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机会,让他们尽情地发挥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我们必须放下“架子”,与学生成为“朋友”,共同钻研、共同讨论语文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同时,语文老师一定要起到“向导”的作用,只要把学生带进语文知识的海洋,他们就会在这个“海洋”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大显身手,从而获得广博的知识。

三、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学习方式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必须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培养他们的积极性、自觉性、能动性和创新性,让学生有自觉学习的意识,有“我要学”的决心,有“我想学”的兴趣。

怎样实现自主、合作、探究、创新地学习呢?我认为,让学生“动手”和“动口”,实现“师生”和“生生”双边互动。

“动手”在语文教学中表现在音、形、义的积累及写作训练上,这强调学生要参与和实践。为什么要强调学生的参与和实践呢?因为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他们不能脱离实际的操作进行思维活动。比如,词语听写,成语造句,句子仿写,情境作文等。通过动手,可以把活动中积累的经验转变成丰富的知识,从而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培养自主探索的精神。这样,学生就会运用祖国丰富的语言文字,写出优美而动人的文章。

“动口”在语文教学中表现在阅读能力的培养和口语表达上。要求在语文教学中学生要大胆地质疑和提问。比如,教学《乌鸦喝水》时,接触到了两组形近字,“鸟”和“乌”,“喝”和“渴”。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教师让学生自己思考,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对于“乌”的理解:“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以至于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对于“喝、渴”的区别,学生说:“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形象说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张大嘴巴,所以是三点水旁。质疑和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发展的导火线,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寻求解决问题的关键,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在的状态变为活跃状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不断鼓励学生,引导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第3篇

倡导探究性学习,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通过各种学习途径获得知识和能力,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新奇愉快的精神体验,更是一种有趣味的、创造性的脑力劳动。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简单谈一下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1 注意营造良好探究氛围

探究性学习需要一定的环境氛围,特别是人际氛围的支撑。因此,我们如果要让每个学生都能自主探究,就要求给每个孩子多鼓励,让他们从中体验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和成功。

1.1 利用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探究氛围。新课标中要求建立平等、合作、理解的师生关系。在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时, 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活动的组织等方面要俯下身子,放下架子,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

1.2 利用实践活动,营造探究氛围。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 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渠道,在观察、 实践中积极探究。如实践活动《创办班级图书角》,利用班委会,号召全班学生创办班级图书角。图书管理员全班轮流担任,大家分工合作,讨沦、探究怎样为图书登记造册,设计制作什么样的借书卡,制订书籍借阅制度等。再如开辟第二课堂,可以在学生中成立摄影组、宣传组等课外活动学习小组, 教师只当参谋和观众。在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中,使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调动。

2 注重从多角度启发、引导

2.1 捕捉学生好奇心,引发探究意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具有探究意识, 首先要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如小学生对大自然的一切知识都感到新奇,求知欲非常强。在讲《大自然的语言》时可以先让学生自己到大自然中去寻找,然后让学生在班上交流、提出问题,并适当地给予鼓励,使学生的探究兴趣越来越浓。

2.2 善于质疑, 增强探究意识。探究意识来自于质疑,善于发现问题,才会去探究解决问题。汉语中, 有很多一字多义、一词多义的现象。如《》一课中有这样两句话: “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 才用20分钟。” 这里为什么用 “才” 不用 “共” ? “烈火在他身上燃烧了半个小时才渐渐熄灭” 。这一句的“才”与上一句的 “才”一样吗?学生通过质疑了解到两个“才”的意思不一样,前一句表示时间短, 后一句表示时间长。

2.3 利用课堂教学生成合理的探究问题,寻求多种解决途径。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 教师可以灵活地调整教学思路, 产生新的教学问题, 使学生探究的兴趣持续下去。学生有了一定的探究意识后,在课堂上会会踊跃地发问。但是,有的学生的问题经常停留在一些词语不懂上,无法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 还有的学生就发现不了问题。要让学生明白哪些问题对掌握课文内容真正有帮助,我们才来解决这些问题。可以通过以下方法:( 1)通过课文标题发现问题。如《全神贯注》 一文, 写谁全神贯注? 从哪几方面体现出全神贯注? 有的课文在结尾处发现问题。(2)通过重点词句发现问题。如《白杨》一课中,有“沉思” 一词,在文中两次出现,爸爸这两次沉思,都想了些什么?说明什么?(3)根据文章前面要求预习的内容发现问题。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每篇课文前面都有预习内容, 往往揭示出了问题, 要引导学生从中发现。

总之,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有多种获取知识的方法,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利用好语文课堂,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使学生能够终生受益。

第4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生;兴趣

一、多元化的教育模式,鼓励学生创新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可以通过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课本内容多媒体化,形象化课本内容,以使课本内容更加通俗易懂。同时,教师要鼓励创新,特别是在写作过程中,对于学生的想象力要予以开发而非抑制,要因材施教,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培养出拥有不同才华的学生。

二、巧“设”有利于激发学生各种智能组合的教学方法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将语言的美感、内涵以及魅力,通过课程的巧妙设计,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语文,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爱上语文课。而如何巧妙设计语文课程,具体来说有很多种方法,例如,可以通过带领学生参加课外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以侧面提高他们的语言功底。总之,随着新课程的改革,课程设计必须有所创新,才能够真正适应当下学生对语文课的迫切要求。

三、通过故事形式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从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无论是在听教师讲故事还是自己编故事、讲故事的形式上都有浓厚的兴趣,故事不同于课本上那些三字经,故事具有生动性,感彩浓厚,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寓教于乐,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将课本内容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同时,还可以通过布置学生编故事的方式,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综上所述,只要教师能够严格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积极改进自己的教学模式,就能有效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笔者通过上述几点的分析,旨在为我国小学语文教育提出相应的建议,期待小学语文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并热爱语文。

参考文献:

第5篇

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评价,同我国基础教育语文学科教学改革同步,呈现出以语文教学大纲为线索,从无到有,经过曲折发展,正逐渐走向规范的发展轨迹。

一、自发萌生期

从1949年到1985年,教育部颁发的1950年、1956年、1963年、1978年四部《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无论是“草案”,还是“试行草案”,都没有明确提出过教学评价的要求,评价处于教师自发操控状态。

二、初步形成期

从1986年到1991年,小学语文教学评价初步形成。这五年间颁布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开始列出评价的基本要求,较为简单地规定出教学评价的几方面内容。如国家教委1986年12月颁布的《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在第七章“努力改进小学语文教学”中用一个自然段提出“要改进考查学生成绩的方法”,表明了教学评价问题。但它只是简要说明了考查的目的、考查的范围、考查的内容和方式。虽然该大纲在实施过程中,对指导教学、推动教改确实起了很好的作用。但这个大纲将教学评价的范围设定在“考查”上,而考查的目的主要在“检查”、“促进”和“改进”方面,表明那时对评价功能的认识还停留在较低层次上。

三、曲折发展期

从1992年到2000年,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评价进入了教学评价曲折发展的时期。1992年颁布的《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用专章的形式第一次较为系统地说明了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的考试考查的性质、规定考试考查的学科、时间与次数、方式及依据等有关基础教育课程评价问题。从教育发展史角度看,这是一个进步。“考核”、“考试”、“考查”是“计划”中的高频词,但“评价”始终没有出现,更没对其提出具体的评价要求。与之配套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在第五章“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中的第六个问题提出了“要改进成绩考查的方法”。指出“要对知识和能力进行综合考查”,考查的方式“既要用书面的,也要有口头的”。第一次提出便要“注意对学生平时学习情况的考察,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绩。要重视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分析,以利于改进教学。”可见,这时的语文教学评价观有了一定的发展,已认识到评价是个综合、全面的问题,但尚未全面认识到教学评价的价值,只是把考试、考查作为教学评价最主要乃至于唯一的评价手段。2000年的《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又有了新发展。开辟了专章“教学评估”,从评价要求、评价对象、评价方法、考试题型与范围、评价分析等五大方面作了较为具体的阐述,纠正了过去忽视教学评价的倾向,语文教学评价走上了正轨。这个时期教学评价观的变化主要表现在:

第一,增强了评价观念学科意识。强调“语文教学的评估,要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遵循语文学科自身的规律”,纠正了以往语文教学评价内容的空泛化、随意化,标准的绝对化、刚性量化等倾向。第二,评价要求日益具体。在提出具体的评价原则的同时,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提出各自独立且又较为具体的要求,特别强调评价教学过程和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这突破了重视评估教学结果而忽视教学过程、重硬性规定而不顾实际是否可行、只重视学生评价而不顾及教师评价的传统。第三,注意评价方法多样化和科学性。要求禁用词语解释、难题、怪题、偏题和烦琐机械的题目考学生,拓展学生施展才华的空间,鼓励新见解,并第一次提出了“要重视教学评估情况的分析和反馈”,即评价的再评价问题。第四,重视评价功能全面化。提出要从态度情感和知识能力几方面进行综合考查,还要注意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习惯、阅读量、习作量、口语交际能力、自学能力和参加各种语文活动的情况进行评价。这纠正了以往侧重甄别与选拔功能、置评价的其他功能于不顾的倾向。

四、规范发展期

2001年7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标”)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小学语文教学评价进入了规范发展的新时期。新课标很好地继承了前几部大纲的合理内核,在标准的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专列第四项“评价建议”,首次按照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用超过“教材编写建议”的篇幅阐述了评价方面的问题,内容表述新意迭出,内蕴丰富,吸收借鉴了学术界最新的研究成果,关注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发展,语文素养的全面考察,突出了语文课程评价的主体性和综合性。从中可深切感受到新课标语文评价观的显著变化,具体如下:

评价取向侧重激励。新课标把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出发点和归宿,认为评价的目的不仅为了考察学生学习目标的到达度,更是为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优化程度的检验和改进,课程设计与教学过程的主体改善,并明确提出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评价观念更加开放。纠正了从前侧重于量化和客观化,单纯终结性评价,忽视学生学习过程,对学习档案资料及考试结果缺少分析,评价欠客观科学的倾向,加强形成性评价,重视定性评价,个性评价。评价主体趋向多元。新课标建议从教师、学生、家长多个角度实施评价,由以往只注重教师对学生的单向评价转向师评、自评、他评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式,强调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评价维度多样而综合。超越重在对学生的语文知识体系和语文能力训练点的掌握效果评价的传统,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进行评价,突出了语文课程评价的主体性和综合性。评价要求具体明确。新课标打破了大纲只简单提出评价建设性意见的传统,提出要“抓住关键,突出重点,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并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非常详尽地罗列了各学段目标达成的评价要求。提出要求之具体,评价范围之全面前所未有。

作者单位:余干县瑞洪镇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金娣,王刚.教育评价与测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第6篇

      新《语文课程标准》颁布之后,新小学语文的教材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和使用,这些举措引起了人们对儿童文学和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这一问题的不断热议,教育界和儿童文学界的学者也给予了持续不断的关注。因此,研究儿童文学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可行性对策,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在教学中运用儿童文学的现状 

儿童的教育与儿童文学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小学的语文教学是离不开儿童文学的。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加入儿童文学这种教学资源后,其课程内涵能够变得丰富多彩,对小学教师来说,平常繁重沉闷的工作也会变得得心应手、如鱼得水。而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被调动起来,能够以最好的状态投入到语文的学习中。但是,很多教师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因为儿童文学素养不够,而且对于儿童文学中的美学特征和问题特征的领悟程度还没达到要求,无法顺利地开展教学活动,影响了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儿童文学是一种最符合当下小学生思想行为习惯的文学形式,对其资源的挖掘可以帮助教师组织更加实际的语文教学,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儿童文学把握学生的思想行为动向,方便进行教学设计,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 

二、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对策和建议 

1.提升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语文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所以要求小学语文教师有较高的儿童文学素养。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可以从两个方面人手,首先是小学语文教师自身要树立正确的儿童文学理念,形成一套现代的儿童文学观念;其次,小学语文教师通过阅读大量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以此提高自身审美鉴赏能力和对儿童文学的感悟能力。儿童文学与其他的文学作品一样,是通过语言艺术来塑造各式各样的人物形象。小學语文教师不仅可以从儿童文学作品中汲取许多优秀的儿童文学素材,而且能够提高自身的文学鉴赏能力,一举两得。通过阅读儿童文学作品,教师可以站在儿童的角度来理解世界,了解他们对世界的看法。在了解了儿童对世界或事物普遍的看法之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够更好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从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2.抓住儿童文学的美学特征和文体特征来开展教学。儿童文学与问最大的区别就是美学特质,在阅读儿童文学作品时,我们能够感受到其间流露出的儿童情趣,这能让儿童在学习过程产生积极、快乐的内心体验。因此,小学语文教师需要把握儿童文学作品中的儿童情趣,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对与儿童情趣有关的课本内容类型和其存在的位置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整理,以便于日后教学活动的开展。例如在《妈妈的爱》中,作者通过描写几个生活中的小细节来抒发对儿童纯真美好的赞美;还有几篇苏教版的课文,语文教师则需要站在儿童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发掘和体会世界的善良和美好,如《小猴子下山》《小狐狸卖空气》《捞月亮》《六个孩子六个坑》等。在对儿童文学的问题特征进行把握时,语文教师需要对儿童文学的文体系统构成以及分类有一个完整的学习,了解不同文体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在面对特点不同、体裁不同的儿童文学作品时,应该区别对待,选择最佳的教学方式进行教授。 

儿童文学中两个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文体特征和美学特质,小学语文教师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只要抓住这两个方面,就能很好地稳固和确定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核心。长此以往,教师就能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以较高的文学素养向学生传授儿童文学作品中所包含的丰富内容,能够对其所含的丰富内涵进行详细的阐述,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 

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教学逐渐向多元化教学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儿童文学是最符合小学生思想行为习惯的文学类型。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儿童文学进行深度的挖掘不仅可以提升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还可以帮助教师丰富课堂内容,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

第7篇

摘 要:小学语文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故而促使小学语文有效教学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以小学语文生活化为主要内容,提出几点有关生活化在小学语文中的应用建议。

关键词:小学语文;生活化;有效教学

一、生活化在情境教学中的融入

小学生对于现实社会还较为陌生,其知识基础薄弱,难以对生活产生自己的认识与感悟。故而,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尤其是利用多媒体课件将课文内容以直观、生动的形态表现出来。而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课文内容化抽象为形象,化静态为动态,从而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生活化在教学设计中的融入

语文与生活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由此社会生活对于学生有效的积累知识起着积极的作用。故而,笔者认为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将社会生活引入教学课堂,使其成为语文教学活动的一部分,使现实生活成为语文教学的基础,如此不但可以诱发学生对语文内容的学习兴趣,在语文教学中找到与现实生活的共鸣。同时,教师应该重视学生所提出的疑问,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正是其所需要解决的。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现实生活、学生学情,从而设计出最适应学生的教学内容,继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

三、生活化在教学方式中的融入

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就是生活,故而只有教育工作者灵活利用生活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才能促使语文教学具有活力。而课堂作为教师传授知识的重要平台,它能够有效地帮助教师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对此,语文教师应将课堂教学同生活相融合,贴近生活,让学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感受生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灵活运用教学方式,促使语文教学与生活相融合。例如,教师在进行课文《燕子》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生活中的燕子进行描述,从而与课文中的内容相吻合,促使学生对于所学的知识在生活中找到共鸣。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是非常有必要的,它充分体现了小学生的特点,能够有效地帮助教师加深语文知识在学生中的印象,从而提升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当然,要使生活化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充分应用,上面所提出的建议还远远不够,这需要更多的语文教师进行大量的探究与实践,才能让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更好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

参考文献:

王桂斋.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探索[J].学周刊,2011(15).

第8篇

通过改革贫困山区的小学语文阅读培养,能切实推动贫困山区小学生语文知识能力的综合提高,为丰富贫困山区小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促使实现自身全面综合的素质化发展提供了帮助。不仅如此,以阅读培养方面入手,开展对贫困山区的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推动了深贫困山区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的深入,为现代教育思想在贫困山区教学体系中的渗透开辟了新的道路,满足了贫困山区小学语文教学发展的现实需要,有效地改善了贫困山区小学语文教学的整体环境,调整了贫困山区小学语文教学结构调整,为建设新时期贫困山区小学语文教学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贫困山区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的贫困山区小学语文阅读培养教学整体情况来看,封闭的教育环境和教学思想,是制约其阅读培养水平提高的关键因素,影响了贫困山区小学生整体的语文阅读能力提高。贫困山区语文教师缺乏对小学阅读能力价值的正确认识,轻视语文教学中的阅读训练意义,长期以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灌输学生阅读技巧的行为,不仅不能达到对贫困山区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训练,提高贫困山区小学生的整体阅读能力,反而更容易刺激学生产生任务完成式的不良阅读心理,影响阅读教学开展。不仅如此,整体语文基础较差的情况也是制约贫困山区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长期处于低水平的教学环境中,贫困山区小学生整体的语文基础知识学习都是不完善的,大大加深了他们的阅读理解难度,阻碍了其阅读学习的深入。长此以往,学生对于参与阅读学习的积极性大受打击,从而表现出厌恶情绪甚至想要放弃阅读的现象,严重影响了贫困山区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建设。

二、贫困山区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的策略建议

1.树立阅读培养意识,加强基础知识巩固

树立山区小学语文教师重视阅读培养的教学意识,才能真正开展对于贫困山区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发展的实际行动。为此,我们首先要积极组织山区语文教师进城学习,接触现代化教育环境,了解先进的教学方法,强化其进行素质教育、综合教学的培养观念。其次,要督促教师树立教学改革意识,促使其自觉调整教学方案,革新教学内容,改变教学策略,发展小学语文阅读培养。最后,不能忽视教师实事求是的教学发展观培养,引导其充分考虑阅读教学发展与贫困山区教学现状、学生学习能力构成的充分结合,为切实提高贫困山区小学语文阅读能力培养效果奠定基础。除此之外,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小学生语文基础水平对于阅读培养发展的重要影响。在实践贫困山区小学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加强对于小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巩固拓展,不断丰富贫困山区小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积累,在教育其掌握基本阅读方法的同时,引导其进行基本的阅读分析,为完善贫困山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结构,切实提高贫困山区小学生阅读能力奠定基础。

2.丰富阅读教学方法,革新阅读培养模式

从根本入手改变贫困山区小学语文阅读培养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才能真正保障贫困山区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有效提高。首先,要充分结合小学语文时代性发展的新要求,推动贫困山区小学语文阅读培养模式的变革,改变传统落后的语文教学培养模式,以综合性教学、素质化教学为基本,构建现代化的贫困山区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体系。在实践过程中,语文教师要充分结合山区教学环境,构建贴近学生生活的阅读教学情境,在激发学生阅读学习兴趣、深化学生阅读感受的同时,强效巩固其对于阅读技巧的掌握运用,切实提高阅读培养的教学质量。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引入阅读问答,活跃教学氛围,吸引学生关注,引导学生在问答参与过程中拓展学习思维,培养其分析阅读内容、凝练文章中心的阅读学习思路,提高贫困山区小学生的语文阅读素养。其次,教师要积极引入多样的语文阅读训练方法,交叉运用精读、泛读、通读等阅读训练形式,调整阅读培养的训练结构,完善贫困山区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体系。最后,教师在选择阅读训练内容时,要注意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以趣味性、教育性和知识性的结合为筛选依据,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全面发展贫困山区小学生语文阅读的整体素质。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加强培养贫困山区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重要意义。只要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充分结合贫困山区的教学现状,积极引导山区语文教师树立阅读培养的教育意识,加强对于小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巩固教学,综合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推动贫困山区小学语文阅读培养教学模式的革新,就能有效地促进贫困山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发展,切实提高贫困山区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第9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语文;问题分析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2-344-01

小学语文教学是小学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程度越来越深入。信息技术为提升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业成绩,立下了汗马功劳。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的教学应用实际情况看,仍然存在很多问题,现详分析如下:

一、误认为教学手段先进,教育思想便先进

现代教育理论要求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教育技术的运用,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努力创造学习者可参与的环境,使传授知识和发展智能与素质培养统一起来。但有一些教师认为只要教育手段先进了,教育思想便先进。于是在计算机辅助教学这一现代教育的外衣内,进行着传统教学模式的翻版,教师依然是讲解的中心,学生依然是被动的接受者,灌输、填鸭之风依然盛行。

二、违背教学规律,过度依赖信息技术,缺乏师生交流

在制作课件时,唯恐体现不出电脑储存信息量大的优势,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所有材料事无巨细尽数罗列进去。在授课时由于受时间的限制,只能加快单位时间传输的信息量。上课就变成了幻灯片放映,受课件的编制形式所累,课堂教学被课件材料牵着鼻子走。学生学习也按照整个课件的结构和一些问题的“标准答案”进行,按照预先设定的模式、思路、线索进行人机交互,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深入地思考,只能做一些简单的应答。这样做极易导致学生导致学生视、听觉的疲劳和对图像、视频的依赖心理,使学生养成了思维的惰性,损害了学生们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现代教育理论要求要注重对学生认知方法的培养,教育技术的应用应能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和意义构建途径获取知识。教学媒体应该是学生进行探究、发现认识社会、接受新信息并最终完成知识和能力建构的工具而不是教师课堂表演的手段。同时,在这种教学方式中,教师也难以和学生进行课堂的交流与沟通;不仅使得课堂教学气氛沉闷和压抑,也使导致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丧失,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锐减。 它限制甚至遏制了学生思维能力尤其是求异思维的发展,不利于鼓励创新,与素质教育的原则背道而驰。

三、违背教学媒体“低成本、高效能”的选择原则

多媒体辅助教学和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有着明显的优点。因此在一些地区,一些教师便片面追求多媒体辅助教学,甚至形成“无多媒体不成公开课”的局面,而其所用的所谓的多媒体课件,只是简单的文字加图片,是用投影片完全能够实现的,这样大材小用,造成大量资源浪费。选择媒体必须遵循“低成本、高效能”的原则,而很多人恰恰违反了这一原则。

四、用多媒体音频、视频代替学生朗读

多媒体课件集声音、图象、文字等多种信息于一体,极大程度地满足了学生视听等感官需求,激发了学生对多媒体课的极大兴趣,于是很多教师便在这一方面大做文章,在课件中集中了大量声音图象信息,并在课堂上充分运用,但课堂上学生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读书声越来越小,以前的那种书声朗朗的语文课堂在现在的多媒体辅助教学下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小学语文教学是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通过教学活动的进行,促使学生听说读写各方面能力都有全面的发展,缺少了任何一方面,都不是完整的小学语文教学。对于多媒体辅助教学这一现代教学手段,我们应该努力寻求它和传统教学手段的结合点,真正发挥其教学优势,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如何更有效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值得我们长期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第10篇

关键词:低年级 趣味课堂 学习兴趣 新课程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新的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新的课程标准要求课堂教学应当从学生主体性培养的角度入手,从学生终身学习的层面展开教学,这种背景下,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而言,如何能够更好的从学生长远发展的角度展开教学,是每个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者深思的问题。

本文中笔者就低年级小学语文教学趣味课堂的构建展开研究,重点从课堂语言、课堂情景、课堂作业三个重要的课堂教学环节进行分层解析。

一. 课堂氛围要融洽,课堂语言趣味化

就低年级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培养来讲,写字、识字、认字、读字是该年龄段学生主要的学习目标,换句话讲,这也是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的教学重点,在小学语文课程新标准中明确指出:“课堂教学,其目标要求实现学生乐于学习汉字,能够产生主动识字的主观能动性。”[1]为了更好的实现该目标,笔者认为首先应当从课堂语言入手提升语言趣味,强调课堂氛围融洽。

在低年级小学语文教学中,笔者有效的采用了趣味性的语言,一方面高效的实现了课堂氛围的融洽,另一方面有效的缓和了传统意义上“严师高徒”的师生关系,对于促进学生汉字学习的主动性和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起到了非常良好的作用。众所周知,在低年级小学识字教学中,关于笔顺规范的教学课程实践一直是教学的一大难点,在该难点的课堂教学中,笔者恰当运用趣味性的课堂语言,从低年级学生所特具的直观形象思维入手展开教学,最终的课堂教学效果明显提升。例如在“回”这个字的识字教学中,针对很多小孩子总是先封口后才将里边的“口”写进去的错误笔顺,笔者按照错误的笔顺将“回”字放大写在黑板上,然后运用风趣的语言告诉孩子们:“孩子们,你们这样好坏呀,明明看到妈妈回来了,先把家门给关上了,然后让妈妈从窗户爬进来,怎么能让妈妈不生气呢?”在开心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学生心领神会。

二.学生兴趣要激发,课堂情景趣味化

对于低年级的小学语文教材,大多数的课文都是短小精干,美感与情趣蕴含文字表达,意境与想象富含优美童趣,所以该类课文的阅读教学特别适合教师的讲课走兴趣化路线,让课堂情景实现趣味化[2]。如,我在教《小小的船》时,作了如下设计:(配乐,师描述并贴“夜空图”;生闭上眼睛根据描述做动作,想象)让我们一起飞向蓝天,坐到月亮上。看,蓝蓝的天上有许许多多星星一闪一闪,在向我们眨眼。弯弯的月亮多像一只小船,让我们飞吧,飞吧!飞上蓝天,坐到月亮上。(贴上小女孩)师问:小姑娘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你坐在月亮上还看到了什么?说话训练:我坐在月亮上,看见()。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后,反复指导朗读课文第二句。在这样富有童趣的情境中读读练练;诵读感受语言美,学生读得美美的,并很快悟出其中之意;说话时想象意境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展开说话:东方明珠、长城、流星、外星人等一一闪现在他们眼前。扎实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学生学习兴趣盎然。

三.学生欲望要唤醒,课堂作业趣味化

作业的设计可写、可读、可看、可操作、可玩耍,让让听、说、读、写与演、唱、画、做等多种形式相结合,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符合他们好奇、爱动、形象思维占优势的特点,把语文技能的培养与活动相贯穿,让学生对作业充满兴趣。因此,我设计作业尽量使作业灵活新颖,富有情趣,吸引学生。如,很多学生喜欢绘画,学习古诗《鹅》[3],我让学生根据诗文画一只“美丽的大白鹅”,把鹅在水中游的动作、神态用画展示出来;这样的作业唤起了学生的学习欲望,更乐意学习语文。

参考文献

[1]涂忠敏.小学语文教学要结合教材师生互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刘艳菊.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与兴趣的培养[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

第1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主体意识;问题

主体意识是指主体的自我意识,它是人对自身的作用、价值和功能的一种自觉认识,是人产生主观能动性的重要动力和依据。深入实施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意识的培养必须提早入手,在小学阶段就应该加以实施。语文作为小学课程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鉴于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要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的重要职责。

一、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存在的问题

鉴于以上小学语文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的诸多必要性,我们有必要做好小学语文培养学生主体意识这项工作。但当前这项工作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体现在语文教学方法上,它严重阻碍了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

1.灌输式教学仍然存在

尽管我们强调改革教学方法已经多年,但传统的“填鸭式”灌输教学方法在很多语文课中仍然常见。语文教学应该是启发学生思维的一种互动式教学,灌输的方式只能让学生“左耳听、右耳冒”,无法真正唤起学生的思考。另外,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的滔滔讲述,从根本意义上来讲也不符合语文教学的规律性。这种教学方式无法很好地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学效果也打了很大的折扣。

2.过分强调教师的权威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充分扮演好主导角色,同时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当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经常存在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导致很多语文教师都力争在学生心目中树立绝对权威的形象,只要教师讲出的话和做出的事都是绝对正确的,不容学生质疑。长此以往,众多的小学生都惟教师马首是瞻,不敢也不能坚持自己的想法,这对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极其不利。

3.挤占学生的自主空间

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必须能够让学生拥有一定的自我空间和时间。尽管多年以来我们一直强调素质教育,但很多学校和教师一直以学生分数为导向,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学生在考试过程中能够得高分,能够顺利升学的目的。受这种错误导向的影响,当前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并不注重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为了能够让学生增长考试的本领,就给学生不间断地布置越来越多的作业。很多小学生无论是在课后还是在节假日根本就没有连续休息的时间,更谈不上能够发展自我爱好和兴趣了。学生这种自我空间狭窄的现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4.对学生的鼓励程度不够

小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决定了这一时期的儿童在取得成绩的时候更加喜欢受到表扬,因此很多教师都喜欢用激励这一手段来强化学生的学习。但我发现,很多语文教师主要习惯于在学生考取高分、踊跃回答问题、遵守课堂纪律等时候表扬学生,在学生提出不同于主流或公认见解时,语文教师往往会采取“纠偏”的说教方式来教育学生,而且也不会对学生进行表扬,学生的思维扩展因此而停滞,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

二、创新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强化学生主体意识的建议

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是当前提高教育成效的基本形式。小学语文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就必须抓住课堂教学这一关键环节。通过创新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效果,是当前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1.多种教学形式的综合运用

改变灌输式教学为互动式教学,能够让学生广泛地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来,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互动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增强他们的认识,进而提高自我主体意识。小学语文课互动式教学有多种表现形式,如参与式教学、情景模拟式教学、实地调查式教学等等。小学生在语文课中通过积极参与,能够充分调动头脑中的各种想法,进而产生操控意识,有助于培养主体意识。另外,情景模拟式教学和实地调查式教学同样可以产生上述效果。

2.充分尊重学生的创造性

小学生的自我创造性是自我主体意识的基础,没有创造性的良好培养,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只能是一纸空谈。小学语文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创造性,要允许学生质疑。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打破“一言堂”的旧有思想,让每一个学生都充分表达出自我观点和想法。学生只有在充分表达自我想法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产生更多思考的动力,也才容易具有更高水平的创造性。

3.帮助学生拓展自我空间

小学语文教师为了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有必要帮助学生拓展自我空间。一方面,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的特点,实现课堂作业与学生业余生活很好的结合。比如说,可以布置描写花草的作文,让学生课余时间既能欣赏到美丽的景色,同时又能提高描写事物的本领。另一方面,小学语文教师要努力减少硬性作业的布置,增加柔性活动的安排。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安排一些柔性活动,让学生自主选择活动内容和方式,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

4.积极鼓励学生发展主体意识

激励理论告诉我们,激励不是可有可无的,也不是时有时无的,而是要努力坚持的。小学语文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发展主体意识,不但要对学生主体意识下的正确行为进行表扬和鼓励,同时还要对学生错误行为所表现出来的积极主体意识作出肯定和赞赏。学生在不断接受外来刺激的同时,不但能够对发展自我主体意识树立充分的信心,同时还能够将已有的主体意识提升到新的高度。

培养小学生的主体意识,是当前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当前小学语文课教学中对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我相信,只要小学语文教师能够充分认识到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通过卓有成效地创新教学方式,必然能极大地提高这项工作的效率。

参考文献:

[1]覃兵.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发展的思考[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3(2).

第12篇

前段时间,我参加了南宁市教科所组织的“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观摩研讨活动”。活动结束后,我对六年级课堂的积极活跃与七年级课堂的被动沉闷,感触颇深。为什么仅仅相隔几个月,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变化竟如此之大?平时教学之余,针对初一新生在语文科目上存在的系列问题,也常有感叹、评论,也曾探讨过中小学语文教学方面存在的差距。但这次观摩活动,引起了我更深层次的思考。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我认为我们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去弥合、消融这种差距,从而使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少点困惑,多点从容。

长期以来,中小学语文教学出现较为严重的脱节现象,相当一部分刚升入初中的学生,对语文学习感到很不适应,学习兴趣减退,学习质量下降。很多学生开始怀疑自己,开始越来越不相信自己。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从知识层面上来看,小学语文主要指“语言文字”,中学语文更偏向于“语言文学”。因此,小学语文侧重于认知、记忆、积累,小学教师讲课速度较慢,课堂容量较小,知识点反复讲、反复练,学生只要认真听课,认真完成作业,不需花太大力气就能保持较好成绩。而初中语文侧重于阅读、理解、表达,加上科目增多,课时紧张,教师讲课速度较快,课堂容量加大。刚升入初中的学生面对如此大的变化,自然感到学习吃力,难以适应。由此产生的断层,直接表现为学生成绩由八九十分下降为六七十分甚至不及格。

2.从学生生理、心理角度来看,六年级学生和初一学生存在的明显差异也不容忽视。虽然仅仅相差一年多的时间,但在这一年左右的时间里,大多数学生恰恰开始进入身体迅速发育期,心理发展也开始出现成人化倾向。这些身心特点使得他们的心理状态处于极不稳定的阶段,从而造成了他们在语文学习方面的障碍。

3.从现行教育体制层面来看,有无升学的压力也是造成中小学语文教学脱节的因素。小学和初中,虽然同属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但初中教师面临的压力与小学教师面临的压力是有区别的。小学毕业无选拔的分地段招生,大大减轻了学校及教师的压力,学生毕业时,基本都是“皆大欢喜”的结局。基于此,小学语文更多偏重浅层次教学,以鼓励学生为主;偏科现象严重,对于只是通过课堂考查的科目,很少引起教师和学生的重视;小学生大多过分依赖家长,作业往往依靠家长检查,没有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的习惯。而进入初中,因为要面临中考选拔,常常几家欢乐几家愁。尤其是初一的教师,往往都是刚从初三循环下来的,刚经历过紧张的中考,自然清楚中考意味着什么,明白其中的压力有多大,因此也容易过分紧张。这种紧张与压力,无形中会让教师对学生提出较高的要求。这种要求,加上初中学习课程的急剧增多,在客观上也对初一新生适应初中语文学习造成了一定影响。

针对上述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脱节的客观现实,该如何消除这种脱节现象,使中小学语文教学平稳衔接,和谐发展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粗浅的看法。

1.语文衔接教学是否成功,关键在于第一线的语文教师要改变教学理念,把目光放长远一些,树立大教育观。对于小学教师来说,我们应立足的不是六年计划,而是每一个学生的未来。《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小学语文教学必须为中学打好基础,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识字、看书的能力,掌握常用的汉字,初步打好阅读和写作的基础。”这就说明小学和中学的语文教学有着连贯性,学习的过程有着连续性。如果把培养学生比作盖楼,那么小学就是地基,这个地基打得好坏,直接影响初中教学质量的高低。所以,在小学尤其是小学高年级的语文教学过程中,不能将中小学的语文教学割裂开来,而应该多了解初中语文教学的目标和要求,并贯穿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减少断层。

对于初中教师来说,我们要尽量放慢脚步,给学生读书的时间,给学生聆听、思考、品味的时间,维护他们认真听讲的积极性,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减轻学生的压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平稳地过渡。教师要多角度、多渠道地充分了解学生的语文学习状况,认真分析原因,制定科学的循序渐进的教学步骤,尽量防止学生成绩出现早分化、多分化。关键时刻不放弃每一个语文学习困难的学生,更不要把学生语文成绩差的责任推到小学教师的身上。

2.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中小学语文衔接教学成功的保证。英国教育家洛克曾说过:“事实上,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小学阶段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初中阶段必须让学生坚守住良好的习惯。小学教师一定要一丝不苟地抓好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训练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引导学生将好的学习习惯带入初中。我们不妨尝试每学期邀请几个优秀的中学生,为六年级学生作学习经验的介绍。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将知识的灌输融合到富有情趣的教学活动中,富有情趣的课堂教学更能出色地完成知识的传授,使学生保持对语文学习的激情,从而产生持久的学习动力,固化良好的学习习惯。

3.建议上级主管部门能够多提供中小学语文教师一起交流学习的机会,建立相关的中小学衔接教学的教研活动制度,定期开展观摩研讨活动。每次活动围绕一个专题,扎扎实实地研讨一些问题。研讨活动以课堂教学研讨为主,同时在相互听课之外,可尝试更开放一些,那就是小学教师上初一的课文,初中教师上小学的课文。这样的研讨活动,可以帮助教师了解中小学语文教学的不同内容,了解语文课程目标在不同的知识点、不同的能力训练点上各自的教学要求,了解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学习、认知特点,了解中小学之间不同的教学风格,更好地相互交流教学理念,相互学习教学方法,共同取长补短。

总而言之,对于刚升入初中的学生来说,他们要在几个月内接受不同于以往的上课模式,承受很有冲击力的中学语文教学, 自然需要磨砺。而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在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过程中,要少一点功利,多一点耐心;少一点抱怨,多一点理解。立足学生的未来,引领着他们感受中小学语文学习的无穷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