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经济危机与金融危机

经济危机与金融危机

时间:2023-07-27 16:22:4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经济危机与金融危机,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经济危机与金融危机

第1篇

自从1788年第一次局部生产过剩经济危机爆发以来,经济危机就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这一生产方式下经济运行的伴生物而一直存在着。当代以来,随着经济的虚拟化、金融的自由化和金融体系的快速发展,经济运行和经济增长的条件发生了显著变化,经济危机的表现形态也随之发生变化,即由生产过剩主导型转变为金融主导型,出现了经济危机转型。经济危机转型这一新的危机现象并没有改变经济危机的本质。但是,作为一种新的危机现象,首先需要对经济危机转型的概念进行界定,为以后进一步分析和探讨经济危机转型这一经济现象奠定前提和基础。

一、经济危机转型的内涵

20世纪80年代之前,每当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时,尽管伴有不同程度的金融危机,但危机从总的来说还是突出表现在生产领域,形成了生产过剩主导型经济危机。主要表现为生产下降、企业破产倒闭、工人失业,金融危机只是伴随现象。但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经济危机更多地表现为金融危机:80年代的拉美金融危机、1990年日本经济破沫破裂引发的金融危机、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1998年俄罗斯金融危机、2000年的阿根廷金融危机以及2007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金融危机的频频爆发,给世界经济释放出一个强烈的信号——“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出现了新的表现形态。” 由生产过剩主导型经济危机明显地转变为金融主导型经济危机,发生了经济危机转型。

那什么是经济危机转型?经济危机转型是指经济危机由生产过剩主导型经济危机转向金融主导型经济危机。生产过剩主导型经济危机是指最先爆发于实体经济领域,由生产过剩导致大量生产能力闲置,工厂倒闭,然后进一步蔓延到金融领域的经济危机,其主导是生产过剩所引发的经济混乱。金融主导型经济危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金融主导型经济危机是指由金融领域爆发的金融危机引发包括产业领域在内的全面的经济危机,其主导是金融危机。狭义的金融主导型经济危机是指在金融领域爆发的包括货币危机、银行业危机、外债危机和系统性金融危机在内的金融危机。经济危机转型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经济危机的表现形态发生转变。传统的经济危机多数首先发生于产业领域,然后传导到金融领域,突出地表现为商品滞销,利润减少,导致生产(主要是工业生产)急剧下降,失业大量增加,企业开工不足并大批倒闭,生产力和产品遭到严重的破坏和损失,继而引起金融秩序的混乱并爆发金融危机,使社会经济陷入瘫痪、倒退状态。而近三十年来发生的经济危机基本上爆发于金融领域,然后传导到产业领域,主要表现为金融资产价格等金融指标在短期内急剧恶化的现象,致使产业领域在内的其它领域发生危机。这些金融指标包括货币汇率、短期利率、证券资产价格、房地产的价格、金融机构倒闭数目等。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几乎所有的危机都采取了金融危机 的形式,如拉美债务危机、日本泡沫危机、欧洲货币危机、东南亚金融危机、俄罗斯金融危机;阿根廷债务危机;美国次贷危机等。因此,当代经济危机就其表现形态来看是金融危机,但就其深层次或本质层面来看,金融危机的性质仍然是经济危机,或者说是以金融危机的形态表现出来的经济危机,这也恰好反映了当代经济危机的表现形态发生了改变。二是经济危机的表现形态虽然发生了改变,但其本质未变,还是过剩,只是过剩的表现形态发生了变化。无论传统的经济危机还是当代的金融主导型经济危机,其实质仍然是相对过剩。只不过当代金融主导型经济危机的“过剩”不仅仅体现在实体经济领域的生产过剩,更多的是体现在虚拟经济领域的“资本过剩”。本文所分析的金融主导型经济危机,主要是指广义的金融主导型经济危机。

二、经济危机转型的特征

经济危机转型即生产过剩主导型经济危机转向金融主导型经济危机,虽然其本质没有发生改变,但其表现形态较之原先的生产过剩主导型经济危机来说发生了显著变化,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集中反映在:

1、危机的爆发由生产领域转向金融领域

传统经济危机的爆发,往往是从实体经济领域开始。表现为大量商品积压,工厂减产停工,工人大批失业等,然后影响到信用和金融领域。因为生产衰退、工厂倒闭引起信用关系破坏,货币奇缺,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行情猛跌,导致银行纷纷破产倒闭。例如:1929年美国经济大萧条的危机就是最好的证明。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技术革命直接推动美国经济迅速发展,并创新出一套新的管理体制——福特制,即采用装配线作业或流水线作业技术。这种技术在福特汽车公司采用后,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汽车工业的发展又推动了钢铁、石油、化工、电气工业、公路建设等一系列工业部门的发展。长达10年的“柯立芝繁荣”使美国生产能力迅速扩张。然而,生产能力迅速扩张的同时,产生了与消费需求能力不足的矛盾,最终导致生产过剩主导型经济危机的爆发。与此同时,市场失灵下的生产过剩造成企业利润下降、企业破产,导致信贷收不回来、坏账增加、银行亏损,由此发生了大规模的银行倒闭。货币危机、银行业危机由此引发。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危机一般都是由金融危机引起的,首先发生在信用和金融领域,表现为拖欠贷款不能偿还,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发生严重亏损,资金不能正常周转而破产或濒临破产,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狂跌等,由此引发了信用和金融危机。金融危机的爆发又影响到生产、销售等实体经济领域,造成了生产企业因信贷中断而开工不足,生产缩减,失业人数大量增加等,由此形成了全面的经济危机。如: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直接发生在金融领域。起因在于美联储从2001年1月到2003年6月连续13次降息,将联邦基金利率从6.5%降至1%,为美国46年来的最低水平。长期的低利率刺激家庭住房消费和投机,引起房价暴涨和住房贷款市场的繁荣。房地产总值从1997年的10万亿美元到2005年的20万亿美元,家庭住房抵押贷款总额从不到2万亿美元猛增到10万亿美元。 自2004年中期开始加息周期,推动住房贷款利率上升,房价于2006年下半年开始下跌,引起住房按揭贷款的拖欠率、违约率持续攀升,市场信用风险溢价出现急速飙升,使直接经营次级按揭贷款业务的机构遭遇困境。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公司——“新世纪金融”面对华尔街174亿美元的逼债,于2007年4月2日申请破产保护,成为危机的开端。2007年7月至8月,美国次贷危机加剧并向欧洲等地蔓延。进入2008年,次贷危机愈演愈烈,9月7日美国财政部接管了“两房”(房地美、房利美);9月15日雷曼兄弟公司申请破产保护,第三大投行美林被美国银行收购,当日全球股市遭遇“黑色星期一”;21日,美联储批准仅存的两大投资银行——高盛和摩根士丹利转为银行控股公司,至此,显赫一时的华尔街五大投资银行全部成为历史,引发了全球性的金融海啸 。又经过长达一年多的时间扩散到实体经济领域,造成企业开工数大幅下降,失业人数迅速攀升。该危机由美国扩散到世界其他国家,最终发展为一场真正的全球性金融危机。

第2篇

1经济金融危机的思想

金融危机的发展历程长于经济危机,在过去,金融危机是由于人为因素的投机过度或者商业战争等原因导致,而经济危机时生的金融危机主要是生产过剩所引发,金融危机是经济危机的预兆。

马克思的金融危机思想以货币危机为基础,商品与货币价值形态的对立与转换是导致经济危机与金融危机的原因。其表现之一为商品的买卖之间分离就存在危机的可能,买和卖在时间与空间上分离,因此导致了货币和商品之间的转换具有不确定和随意性,因此导致了商品生产与价值实现间有危机存在;表现之二为信用发展导致了商品买卖活动中的商品与货币在时间上的差异加剧。因为信用可以促使统一货币进行支付职能的多次执行,但是如果企业发生了支付障碍,那么可能会牵连其他企业或者信用机构受到影响,从而导致社会中支付链条的多处中断,金融危机由此产生。在马克思看来,社会经济活动中,经济危机无法阻止,金融危机为突出表现。一般危机表现为生产过剩与银行信用两种危机种类。在2007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中,就属于银行信用类别的危机,也可以称为货币危机,但是与生产过剩也有一定联系。当年主要是由于银行家们要解决资本家的生产过剩状况,并分割超额利润,从而想通过设计超现实的买卖商品金融衍生品来解除生产过剩的现状,但是却导致货币和支付能力不足的百姓在其设计下超前消费,从而将信用资金链延长,一旦资金链过度拉长就会形成货币危机以及全社会的经济危机。之所以商品出现贬值,在于商品不能正常转换为货币,而无法如期偿还债务在于无法让债务转变为现实的货币,而信用货币不充足则引发银行与企业的破产倒闭。马克思认为,金融危机具有突发性、传递性等特点。

以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为例,在之前亚洲的飞速经济增长被人们视为契机,国内生产总值和人们的生活水平都得到快速的增长,然后就是在此背景之下突然爆发了亚洲金融风暴,让很多国家、企业都有一种猝不及防的感觉,足以凸显出了金融危机的突发性特点。此外,传递性也较为突出,特别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当下,所有国家的经济都牵连在一起,一旦发生了金融危机,将会快速、有力地波及到更大范围,从最近几次的金融危机中就可以很好的感受到这一特点,金融危机绝对不是独立存在的。其中操纵型主要是由于货币资本家进行货币市场的操纵来达到获取暴力的目的。如在市场上进行公债的抛售,然后得到等额的银行券,相当于是可支配的借贷资本,从而让市场的紧迫情况高涨,如果主要银行联手操作,就可以让这种紧迫情况转变为一种市场恐慌。贵金属外流型主要是国内的贵金属有减少的发展趋势,促使银行的贵金属储备低于市场的中等水平,从而让国家的信用情况受到波及。如果国人对货币形式没有了信任感,那么就会导致金融危机的发生。之所以这样,是由于在这个情况之下,人们希望得到更多现金,过度地支配信用手段。而这样的发展必将导致市场过剩,信用的迅猛收缩,从而双方面导致形式的激烈化。而信用膨胀型主要是由于信息的错误引导导致了商业投机的活跃,从而导致信用膨胀,进而又让商业投机增高,引发商品过剩而导致金融危机发生。而信用收缩型则与膨胀型相反。举例来说,商品销往远方或者囤积在国内的商人资本的回流速度较慢,数量少,从而银行进行催收货款,或者进行商品购买开出的汇票在商品卖出前就到期,从而导致了金融危机的发生。

2经济金融危机案例分析

以2007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为例,其主要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在2008年开始波及到其他国家,是由于美国当时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的大规模破产、投资基金的关闭、股市震荡导致的金融海啸。有美国次贷危机导致的美国金融危机,由此又引发全球金融动荡,进而导致全球的经济危机。在这次危机中,人们开始对按揭证券失去信心,虽然许多国家将巨额资金投入到金融市场中,但是也无法改变危机局势的继续发展。在2008年时金融危机完全处于失控状态,同时引发大型的金融机构破产倒闭,甚至部分金融机构开始被政府接管。2007年的金融危机,如金融思想所认为的,这是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矛盾不断激化所致。当年的金融危机广泛影响了股市、楼市、银行、保险等多种经济领域,甚至影响到全球所有地方。而当年的金融危机对美国产生的经济影响可以分为几个阶段:次贷危机转化为金融危机,进而引发信贷危机,最后是经济危机。

2007年前的10年左右时间,美国住房拥有量从64%提升到69%,当发现泡沫问题时,美联储进行加息的反应,连续操作了17次,从基准利率提升到了5.25%,但是这加重了次级贷款借款者的压力,同时房价下滑又导致无法让借款者得到贷款,从而贷款违约率情况迅猛提高,并且抵押资产的价值迅速缩水,造成了大批的金融机构发生财务问题,从而破产倒闭。当危机显现阶段,美国的次级债问题凸显,银行金融机构等开始大规模倒闭破产,而为了应对危机,美联储开始进行降息,但是金融机构又相继陷入危机。在危机全面爆发阶段,政府开始接管房利美和房地美,但是同样导致了全球的金融海啸,美国的两大银行面临着破产的窘境,美国政府进而收购美林投资银行,接管美国国际保险、华盛顿互助银行,同时失业率也大幅度提升。

本次金融危机发生与美国国民消费过度超出收入水平,负债情况严重,市场缺乏有效管控,投机、金融衍生工具、高额利润和高收入的无限制状况等都有直接原因。当年的房地产泡沫是危机的触发点,而金融衍生品的超量下有巨大的潜在风险,金融方面的监管水平落后让市场缺乏有效的管制,这些也是人们对2007年金融危机的一种说法。但是这些都没有触及到根本,2007年金融危机爆发本质原因如马克思所说,是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这是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在于生产的相对过剩,这种情况不是偶然,而是社会制度所面临的必然问题。生产和商品的供给进行无限制的上升发展,但是资本剥削提高,普通民众贫困日益严重,其购买能力增长放缓或者停滞不前,这种情况就必然导致经济和金融危机的周期性发生。而这种金融危机的发展已经不仅仅局限在资本主义国家,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当下,当年的金融海啸已经波及到全球各国,甚至在社会主义中国也受到一定影响,特别是当年沿海经济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波及。

作者:李峥钰 单位: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

第3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会计规范

20世纪以前,会计的发展基本上是处于一种无序的、自由放任的状态之中,会计准则还属于一种非正式规则。20世纪初,随着经济业务的复杂化,会计职业界首先感到了会计管制的必要性,人们开始要求使用统一的会计规范。1906年,针对当时铁路行业对重置会计的滥用,美国制定了赫本法案(HepburnAct),授权州际商业委员会为铁道业制定一套统一的会计制度,铁路业成为最早受到会计管制的行业。1917年,美国公众会计师协会(AAPA,现已改为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发表了现代会计的第一份权威性指南《统一会计》(TheUniformAccounting),标志着人类开始通过会计规范对会计行为实行管制时代的到来。

一、美国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

1929爆发了波及世界的经济危机,1929年10月24日,美国股票市场大跌价。几周之内,纽约证券交易所所有股票下跌了50%,大约260亿美元失去了,大体相当美国在一次世界大战中支出的费用。通商,贸易流通中的交换手段被冻结,制造业的残骸到处都是,农民找不到产品的销售市场。成千上万的多年储蓄化为乌有。

1929年资本主义国家爆发空前的经济危机,松散的会计实务和对创造性会计的滥用被指责为市场崩溃和经济萧条的罪魁祸首。为了响应纽约证交所的要求在大萧条中逐渐恢复公众和投资者对证券市场公允性的信心,国会成立了SEC,它有权规定财务报告编制中会计处理方法,并确保上市公司遵循“一般公认会计准则”(GAAP)。这一机构先于确定GAAP的主体成员之前就开始运作,可以看到政府对规范会计准则的急切心情。随后,SEC着手组织会计职业界制定GAAP,投票决定了依靠民间机构会计原则委员会(APB)制定的制度,SEC希望能够通过对其施加压力来影响会计准则。

二、亚洲金融危机

1997年7月2日,泰国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引发了一场遍及东南亚的金融风暴。8月,马来西亚放弃保卫林吉特的努力。一向坚挺的新加坡元也受到冲击。印尼虽是受“传染”最晚的国家,但受到的冲击最为严重。10月下旬,国际炒家移师国际金融中心香港,矛头直指香港联系汇率制。接着,11月中旬,东亚的韩国也爆发金融风暴,17日,韩元对美元的汇率跌至创纪录的1008∶1。21日,韩国政府不得不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求援,暂时控制了危机。1997年下半年日本的一系列银行和证券公司相继破产。于是,东南亚金融风暴演变为亚洲金融危机。

1998年12月,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的成员M.ZubaidurRahman向该组织提交了一份名为《会计披露在东亚金融危机中所扮演的角色:应吸取的教训》的研究报告,分析了东亚金融危机的一般特征、金融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区域内国家会计和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会计审计准则质量较差、会计信息使用者忽视了引发金融危机的诸种要素,严重降低了公司和银行财务报告的透明度。会计在金融危机预警中应发挥的作用,提出各种有助于提高会计披露质量和透明度的建议:如风险集中与会计披露、衍生金融工具与会计披露、或有负债问题与会计披露等。2001年,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宣告成立,倡导在全球推出统一的会计标准,其制定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已在130多个国家得到应用。

三、美国次贷危机

次贷危机(subprimecrisis)又称次级房贷危机,也译为次债危机。它是指一场发生在美国,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金融风暴。它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场出现流动性不足危机。美国“次贷危机”是从2006年春季开始逐步显现的。2007年8月开始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次贷危机目前已经成为国际上的一个热点问题。

在危机蔓延之初,会计准则一度成为千夫所指。首当其冲的就是公允价值条款。经济危机期间,欧美政治家、银行家们纷纷将矛头对准了按市价计算的公允价值会计准则,认为正是这种会计方法导致了危机的恶化。2008年12月30日,SEC向国会提交报告表示,公允价值条款不可废止,但应修改完善。随即,IASB计划推出与银行资产减记有关的减损支出披露准则,要求公司公布在不同减损模型下计算得出的公司资产价值有何不同。同时,IASB还拟于2009年开展对减损准则的全面修订,并有望在2009年内推出。

四、经济危机下对会计规范制定的反思

(一)需要客观看待会计规范在经济危机中的作用

不可否认的是,会计准则会对政府、投资人和债权人的决策产生影响,这些决策行为反过来又会影响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完全无偏的准则是不实际的,会计准则的改变确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经济危机。”适时地调整准则可以在危机中提振市场信心,有助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当然,会计准则并不是导致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所以不可能靠它解决经济危机。正如80年代银行危机出现时,许多人认为这是70年代的会计准则15号公告的后遗症,它并未消除危机,只是延迟了危机。

(二)需要在危机中发现会计规范的缺陷

准则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危机使人们重新认识会计准则的局限性。如前所述,80年代的金融危机之后,公允价值被认为比历史成本更真实和迅速地反映金融机构财务状况。在这一轮次贷危机中,公允价值的缺陷暴露无疑。金融业的利润在经济形势好时,由公允价值计量的利润被高估,夸大了对经济的乐观预期;经济形势不好时,资产的市场定价往往被低估,以公允价值计量的盈余数据被低估,以公允价值计量反映的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不高,这误导了投资者,使他们对低迷的金融环境更加悲观。因而,公允价值会计只是通过财务报表提供公司各项资产要素的公允价值信息,而不是提供整个公司的公允价值信息,这意味着公允价值会计反映的公司价值也是相对的。

(三)需要构建更严密的会计概念框架

会计准则实质是为了保护投资人利益的,而在危机中准则制定机构的立场很可能屈从于政治需要。为了防止在危机中出现“救火式”的准则,需要构建一个严密的会计概念框架(ConceptualFramework,简称CF)并作为准则制定的理论基础,使具体的准则之间具有内在的逻辑一致性,有助于FASB更能体现公众利益。从理论上讲通过CF的研究,逐步确立了会计准则制定的科学化思想,并使现有的会计理论研究更加系统化,财务会计理论研究的内容也更加集中,这样也避免了在每次经济危机中,会计准则都成为危机“替罪羊”的尴尬局面,帮助会计准则赢得广泛的信任和权威。

参考文献

[1]亚洲金融危机的会计原因[J].

[2]黄平,简剑辉.经济危机与会计披露监管演进分析[J].财经论丛.

[3]王棣华,花婷婷.事件推动会计准则的完善[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第4篇

关键词:新时期;中国;面临;经济危机

早在2008年就爆发过一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我国的经济也受到严重的影响,特别是沿海地区的一些国际合资企业,纷纷倒闭。截止到今天,世界各国都基本上进入了经济恢复期。虽然各个国家为了预防经济危机都采取了各种预防措施,但是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中国的既经济发展已经不再是黄金期,中国经济近几年来出现的疑似滞涨状况,已经引起了我们的高度关注。在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下,我国面临着历史性的机遇与挑战。

一、经济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国际经济危机背景下,中国的经济也受到重创,特别是一些沿海发达城市,许多中外合资企业纷纷倒闭,不计其数的人失业下岗,中国正在面临着严峻的危机和考验。但是与危机并存的是机遇,经济危机在给我国经济带来创伤的同时,也为我们带来了很多机遇。根据我们国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报告来看,目前我们国家的机遇也有不少,首先是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外贸出口造成严重冲击的同时,也深度调整满足了我们国家扩大内需的需求,然后是在际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造成巨大的下行压力,增加了我国金融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我们国家自主创新的步伐,其次就是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城乡就业造成严重影响,导致我们国家培养出了更多有能力、有技术的人才,最后就是金融危机调整了全球经济局势,我的经济地位得到了提升。

金融危机的发生,导致世界经济新格局的形成,贸易保护主义在世界各国盛行。比如说欧洲的有条件贸易和美国的“只许买国货”条款,使我们意识到,受经济危机的影响,各个国家的贸易保护已经非常严重,我们必须提高警惕。世界贸易组织条例明确规定:各国不能采取贸易保护政策,这些所谓的大国在经济危机的影响下,已经违背了基本的经济道德原则。

近几年来,经济危机不断,范围和程度都不相同,但每次都会对我国造成不小的影响。特别是2008年的金融危机,其产生原因主要是由于以美元为国际货币为基础的不合理国际货币体系和次贷危机后美国不负责任的将债责转嫁他国而造成其席卷全球。通过这次危机后,很多国家纷纷呼吁,取消美元作为国际货币的身份,甚至有些国家提议用人民币,虽然并没有冲击到美元国际货币的身份,但其实世界的经济格局已经受到影响,中国的国际地位也正在提高。

二、应对金融危机的对策分析

1.改变外汇储备策略

截止到2013年年底,我国已经拥有超过3.82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这个数字似乎看起来很诱人,但是却无法对中国的经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虽然我们国家生产的产品远销海外,但是却无法转换成物质储备,提高人民的生活,而是将大量的资金买了美国的国债。虽然我们拥有了最多的存款,却过着最贫苦的生活。而且随着频频发生的经济危机,美国的国际地位也在逐渐下降,外汇储备的风险也正在增加。近年来,人民币的汇率一直上升,中国的外汇资产贬值不可避免,一些投资于美国金融市场的高风险资产很可能全军覆没。与其这样把资金借给美国去发展他们的国家,倒不如降低我们国家的外汇储备数量,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国内的建设中来,建设中国的城市,发展中国的经济。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控制国家的资金流出速度,以保证有更多的资金能够在国内流动,这样即使危机来临,我们也可以应对自如,减缓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2.改变内部产业结构

首先危机所带来的国际购买力直接创伤了我国的出口贸易,我国也应该对出口的模式进行调整。一直以来,我们国家都是保持着高投入、高产出、高顺差的出口贸易。这是因为我们国家建国不久,人民一直都处于一种勤俭节约、资本积累的阶段,消费能力不足。再加上我们国家的劳动力丰富而廉价,所以产品成本低、价格低,出口在国际市场上非常具有竞争力。但其实我们国家的低成本、低价格都是建立在高投入、高消耗和高污染的基础上的,所以从2013年开始,中国的北京、上海、深圳、武汉等大城市整日都被雾霾所笼罩,雾霾的形成就是由于工业生产中所产生的废气排放物(比如说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粉尘颗粒等等)过多而形成的,严重威胁着国家人民的健康。

其实我们是在牺牲自己国家的环境和人民的健康,换来国外人民便捷的生活,我们必须停止这种自残行为。笔者认为要想解决这种现状,就必须要改变我们国家的产业结构,从低成本、高消耗、高污染转化成低消耗、低污染的新经济。而且高出口的风险也非常大,很容易受到外界经济的干扰,我们国家有13亿的居民,所以只要拉动内需,产品的销量不是问题,中国的市场非常大,只要做好国内市场的开发,国家的经济就可以平稳有序的发展。况且,就目前情况看来,我们国家的政府和经济学家也已经认识到了这一问题,正在采取相应的措施,而金融危机正是推动着一切的幕后力量。

三、结论

经济危机在给我国关闭一扇门的同时,又打开了另一扇门。因为虽然经济危机给我国带来了很大的创伤,但是相对而言,带来更多的还是机遇。另一方面,经济危机也暴露出了一些我们国家的弊端和不合理政策,比如说外汇储备策略需要改进,国家的产业结构布局需要调整等等,为我们国家更加完善提供了依据。只要我们针对这些问题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相信在下次金融危机来临的时候,我们也一样能够应对自如。

参考文献

[1]王文龙.新经济困局、新失业问题与新对策研究.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3(1)

[2]王曦,陆荣,蔡荣鑫.世界经济危机下的中国经济走势与对策,学术研究,2009(7)

第5篇

【关键词】后经济危机市场营销创新

一、后经济危机时代特征概述

自2007年以来,次贷危机、迪拜债务危机、欧洲债务危机的一连串爆发严重动摇了全球的经济。后经济危机时代呈现三大特征:美国经济去虚拟化、国际金融去杠杆化、世界经济去全球化。经济危机后,世界经济、政治次序面临重组,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纷纷摒弃原来的虚拟经济,而回归实体经济;美欧等都纷纷通过金融监管改革法案,实行资本控制以预防金融危机的发生。今日世界不可避免的呈现出全球化速度放缓、经济壁垒增加。

二、后经济危机给我国的启示

这次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带来难以估计的挑战的同时,也给予了我们不少的启示,使我们在这次经历之后学会总结教训,学会在逆境中成长。

(一)扩大内需,改变经济增长方式

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全球经济增速减慢,加之西方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盛行,我国出口欧美发达国家的商品量受消费能力减少的影响,仅2009年十个月时间里,我国进出口总额下降了二十个百分点,我国外贸企业和整体经济受巨大影响,一些沿海中小型企业濒临破产的不在少数。

反思我国原本依靠出口国外,依靠国外的需求来盘活国内经济的策略是被动、消极、不确定性极高,一旦国外市场发生动荡,我们只有认命而无法应对。政府和各个企业开始调整原本主要靠出口拉动经济的策略,努力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将拉动经济的重点从“出口”转移到“内销”,在内需上做文章。

(二)绿色经济带来的机遇

经济飞速发展引发的全球变暖问题早已收到各国的普遍关注,经济危机发生过后,经济增长速度减慢的同时,西方发达国家有机会慢慢审视自身所处的环境现状,并意识到全球气候变化的严峻,并掀起了在全球范围内的以绿色、低碳为主体的环保运动。

以我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面临依靠排放温室气体的巨大压力,同时也应该抓住这个契机,在低碳上下工夫。淘汰耗能大、产能低的旧能源企业,逐步把重点向绿色经济、生产低碳商品的新型企业转移,依靠科技和创新,发展新能源。商家们在后经济危机时代下,更应依靠科技创新,生产出符合低碳要求的绿色产品,并形成针对性的营销策略,将压力转化为动力的同时,借机转变原本粗放的经济增长模式,真正实现低碳环保。

(三)抓住产业创新的契机

金融危机为产业创新提供了难得的契机,推动产业结构以及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革命性变革。当今国家之间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关于产业创新的竞争,各个行业企业之间的竞争在后经济危机时代能否把握住这个产业创新的契机关于今后的生存开展。历史表明了每次经济危机都是产业创新的契机,各商家应把握住这个难得的契机,推动自己品牌的产业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创新,努力在经济危机过后成为本行业的排头兵。

三、后经济危机背景下市场营销的创新

全球经济在后经济危机时代下,经济次序面临重组,使得中小型商家在新的背景下排到同一起跑线上,每个商家都应该抓住这个契机,在营销理念、营销方式和营销手段上进行相应创新,以适应后经济危机时代拉动内需的要求,以获得持续发展的机会。

(一)拓需和个性化营销

后经济危机时代,拉动内需是抵御危机的核心措施。在这个经济衰退的时期,要使国内消费者产生购买欲,关键要依靠生产创造消费的原理,以“消费者为中心”,通过市场调研,挖掘出消费者的潜在需要,并以此为依据有针对性的开发出新产品,通过适当的促销活动,刺激和培养消费者对它的需求。

将消费者的地位由被动接受向主动提出自身要求转变,生产出更多的个性化定制的产品,在商品的生产上体现出消费者的主观意愿,不仅可以使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交流更充分,“一对一”的消费模式可以使商家的推销过程更顺利。

(二)绿色营销

后经济危机时代强调保护环境,呼吁低碳生活,绿色营销的理念是应时应景的创新,也是各商家需要把握住的推进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契机。在全球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低碳已经不仅仅是一句空喊的口号,将会成为日后人居生活的主流,绿色营销也将成为营销的主流。绿色营销把环境保护观念融于营销管理之中,要求市场营销者在确定市场营销政策时,协调公司利益一消费者需求一自然效益三者的关系。绿色营销要求企业在产品开发、价格制定、产品促销诸方面充分考虑环保要求,真正使产品的绿色含量高。

(三)低价格、宽渠道攻略

后经济危机时代的网络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便捷的互联网技术使得人民对商品价格的搜寻变得既快速又无成本,使得买卖双方的信息变得对称起来。互联网、物联网技术使得消费者可以有更可靠和来源便捷的信息作为购买商品的决策支撑,使得消费者的购买决策更理智,也使得消费者对商品的价格更敏感。在可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质量一定的情况下,价钱越低的商品无疑更受消费者的青睐。

互联网是当今快节奏生活的最佳购物选择,直接互动和打破地域限制的网购是对传统营销渠道的变革。运用网络来完成商品的交易,运用适当的促销手段,使消费者可以方便的买到需要的商品,并努力培养各种VIP客户,使得互联网成为商家传统实体店营销的重要辅助渠道,拓宽商家的营销渠道。

第6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宏观经济;威胁;反思

文章编号:1004-7026(2017)18-0078-01中国图书分类号:F091.348;F015文献标志码:A

1宏观经济学对金融危机的阐释

每一次金融危机过后都是对宏观经济学理论的一次拷问,而经济学家试图找到对金融危机的有效解决途径。然而面对不同学派与立场的研究中,对金融危机的形成与发展的观点差异较大,尚未形成一个可以达到高度共识的立场。从西方主流学派的经济学观点中能够明确,沿袭凯恩斯主义的传统经济学派认为,金融市场产生的信贷泡沫是产生经济危机的关键因素,以宏观调控不力,导致经济行为逆向选择,最终形成了经济危机的爆发,并引起经济倒退的现实危机。依据其学术观点能够明确,金融危机并未形成与宏观经济学理论的实质性冲突,而强调了宏观调控的重要性。但是在宏观政策的调控下,并非所有政府都能承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宏观调控是否有效受到质疑,而宏观经济学理论是否能够预见金融危机的产生,也是需要进一步深思的问题。如果失去对金融危机的预见性,单从金融危机爆发之后采取的挽救措施来看,经济倒退是可以避免,但从中损失的经济效益却无法挽回。而且宏观调控也并非每次都能到达预期的效果,如果宏观调控失去力度,是否意味着金融市场就此萎靡不振,而无法前行。

2金融危机的现实影响

在全球金融危机中,受到影响最为严重的莫过于进出口行业。一方面,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会从经济层面拓展到生产经营环节,直接影响到国际贸易。在2007年金融危机中,美国支出的GDP总额超过70%以上,而国内消费高于10万亿美元,与此同时中国消费支出也超过1万亿美元。当时国内需求无法弥补金融危机的需求减少,而相关调查显示,美国经济每下降1%,我国出口贸易下降6%。另一方面,次贷危机削弱了美元的金融地位,从出口产品的优势地位下行逆转,产生了贸易逆差。美国联邦储备局不断降低基准利率,并未国有银行注入流动资金,与我国当时采取的紧缩性货币政策形成鲜明对比,在大量美金流入我国之后,人民币升值而美元贬值,导致我国的出口价格优势降低。金融危机过后,虽然对我国实体经济产生的影响并不高,但是贸易出口额下降的事实不容忽视。虽然同比出口金额上升,但这种增长速度也受到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并非健康的经济发展模式。而东南亚和欧美地区的海外企业频繁毁约,也造成我国企业外部信用环境一度恶化。

3金融危机时期对宏观经济学理论的反思

宏观经济学主流学派,认为自由市场的贸易环境并非宏观调控能够控制,而自由市场的自我调节能力是客观存在的。当宏观经济学认定金融危机属于意外因素时,“黑天鹅事件”属于偶尔失效,并非金融市场体系存在根本问题。这样的思想认定政府干预的无效性,尤其对宏观调控比喻成为扭曲的资源配置,认为其金融影响力会对金融危机产生负面的消极作用。同时也要部分学者认为,美联储在金融危机中的宏观调控,加剧了金融危机的恶化,以及延长了影响时间。

相对于主流经济观点,近些年来在非主流宏观经济学的活跃度异常明显,几乎完全倾向于政策观点,并就主流经济学观点的问题深究其责。但是非主流经济学理论也错综复杂,并非单纯诊断政府宏观调控有效性的实质作用。其中,奥地利学派以坚持极端市场化观念为主导,认为政府行为的宏观干预在很大程度上引发了金融市场混乱,而后形成了经济衰退的现象。而新制學派则认为,金融危机的爆发源于对金融交易市场的治理失误。

而后凯恩斯学派却反对主流派对金融危机的解释,也不同意其他非主流学派对金融危机的现实观点。其经济学观点将金融济危机归纳为政府干预实效的偶然性,并视金融危机为突发事件和单纯意外,这样的非对称信息也未能触及金融危机的深层机理。

参考文献: 

[1]张凤林.金融、经济危机引发的宏观理论与政策反思——基于后凯恩斯经济学派的视角[J].经济学家,2013,(03):32-41. 

第7篇

关键词:经济危机;次级债;中国中小企业

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的产生主要由于美国的房地产泡沫及金融衍生工具的杠杆造成的,其原因如下:

1、 美联储长期的低利率政策,造成固定资产投资的泡沫及经济的虚假繁荣;

2、 美国衍生工具和信用评级的金融监管不力,致使类似网络泡沫的经济重现,使世界各国深受其累;

3、 美国对次贷危机的危害性估计不足,没能在早期及时纠正和提供必要的支持,造成现在难以收拾的局面。

一、2008年中国经济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分析

美国是典型的低储蓄高消费的国家,其经济发展对债务存在高度的依赖性,次级债危机必将导致其国内市场信用级别下降,而这会减少流向美国的国际资本,于是建立在国际资本流入基础上的美国国内需求将因此而下降。与美国相反,中国目前正处于高储蓄的状态之中,外部需求的增长成为国内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国内经济对外贸的依存度较高。美国对于中国而言,比中国对于美国而言更为重要。美国对中国的贸易总量高达中国出口贸易总量近百分之五十。当因美国经济增长乏力导致的国内需求下降发生后,其对中国商品需求的增速也将下降,这将对中国的出口贸易增长造成抑制作用,从而影响国内经济的发展。当大批以出口加工贸易为主体的中小企业处于生产萎缩、利润下降的状态时,为中小企业提供能源、矿产、钢材等上游产品的国有企业也难以避过产能过剩的困境,国有企业利润下降、上缴税收大幅度减少在最近几个月表现特别明显。而此前存货较多的国有企业将不可避免地陷入经营困难的地步。此外,从全球市场的角度看,在次级债的影响下,发达地区受到打击最大,在美国对中国商品需求下降的同时,欧洲以及日本对中国商品的需求也会相应下降,这对于中国的经济无疑是雪上加霜。美国的需求下降时,欧盟和日本的需求也跟随下降,欧盟与日本没有能成为美国份额下降的替代区域。因此,外向型经济主导下的中国经济产能过剩的问题将会越来越突出。

1.由于中国国际收支的资本项目还未完全开放、资产证券化的规模还处于初级阶段、中国有大量外汇储备,这些因素是中国免于受到此次金融危机严重冲击的原因。

2.中国金融资产在美国的实际损失预计是巨大的。

3.中国虽然没有在金融上遭受严重危机的冲击,但全球金融危机及经济衰退的影响对中国的冲击和考验也是严峻的。

4.世界巨头的危机靠他们自己是无法消化的,中国势必会成为最终的买单一族。

5.中国虽然采取了一系列的举措,试图用启动强大的内需来化解此次外需不足造成的经济影响,但为时太晚,长期的外需拉动型经济不是短期内可以改变的。

二、全球金融危机及经济衰退对中国中小企业影响

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和国内经济环境的低迷,给中国企业发展带来了特殊的挑战:

中国金融环境首当其冲地会受到巨大影响,金融环境的变化会导致一系列政策的调整,中国市场宏观环境发生变化,这使得所有的企业都会受到影响。中国整个消费市场将发生变化。一旦普通消费者感觉到”严冬”来了,一定会收紧支出,这对消费市场的刺激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当消费市场不旺盛的时候,对所有的企业都有影响。对企业价值链的影响。当某个运行良好企业的上下游企业受到经济危机的波及,照样会影响到这个企业的运作。因为,只要产业价值链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企业都难以独善其身。直接对出口企业造成影响。在经济危机中,受到冲击最大的将是在中国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中小型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型的企业。

因此,随着经济危机影响的深入,中国企业面临的困境会越来越大。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如何突破发展瓶颈,一系列的问题与困惑摆在了企业面前:

1.出口增速下降,将面临更多的贸易保护壁垒。全球经济会对中国企业的出口产生较大负面影响。

2.境外投资企业的业绩下滑,经营成本上升。受境外投资企业所在国经济增长放缓影响,中国境外投资企业的业绩不容乐观。所在国的信贷紧缩,将导致企业的经营流动资金吃紧,对资金量的需求相应增加;如果所在国实施资本项目管制,那么境外企业与境内企业间的资金流动链条将断裂。

3.国际商品市场价格下跌,中国企业的原材料成本下降。

4.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外汇衍生品风险上升。全球性金融危机形成后,国际金融市场动荡,美元、欧元、英镑、澳元等国际货币的波动幅度增大,从事外汇交易的风险大增。此前,有些中国企业在国际贸易或投资中为避免汇率损失,从事套期保值交易;另有一些企业从事外汇衍生品投机交易,这些交易中的风险因素不可忽视。

三、中国中小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的举措

此次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正在给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经济带来冲击,对中国企业的负面效应开始显现。但需要指出的是,在分析金融危机对中国企业的影响因素时,应当将外部冲击与中国自身经济周期的特点分离,以避免得出错误的结论。

1.出口企业应积极实施市场多元化。虽然美国经济的放慢会拖累其他经济体的经济增长,但是中国企业通过实施市场多元化,仍有可能扩大出口。

2.以内需市场为导向,主动调整结构。由于中国的金融体系与外部基本是隔离的,中国经济的基本面与其他主要经济体比较是良好的。随着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国国民收入不断提高,内部需求也逐渐旺盛。因此,在外部市场深陷金融危机的时候,潜力巨大的内需市场应该成为中国企业的重要目标市场。

第8篇

科学的预测,起码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对预测的事物、事件或现象,要有发生时间、地点、特性等范围的具体指向;二是要有必要的、具一定说服力的、具体的科学论据支撑。

下面,可举出一正一反两个事例,来看看真正的预测应该是什么样的。

近日,在翻检旧剪报时,无意间在1988年3月3日的《参考消息》上看到这样一条消息:“美国人认为20年内美可能选出黑人总统”。见此,我不禁惊讶地“噢”了一声:“预测得如此准确!”

报道内文摘录如下:

“路透社纽约2月27日电:美国《新闻周刊》今天公布的一项民意测验的结果表明,大多数美国人认为,在今后的20年内美国可能会选出一位黑人总统。”“这项由盖洛普民意测验所进行的民意测验说,有62%的黑人和56%的白人认为有这种可能性。”“参加民意测验的白人中有49%的人认为,黑人现在的境况比5年前要好,而黑人中只有33%的人看到了这一点。”“民意测验结果还表明,在参加民意测验的白人中只有3%的人愿意生活在一块只有白人存在的土地上。”

因为这份剪报为另一主题,是无意中留下了这条消息,所以剪报到此为止了,不知是否遗漏了其他更详细的论据和内容。但上述信息已足以说明,这堪称一个科学的预测。一是有时间的规定性――从1988年到2008年的20年内,以及具体事件的规定性――美国大选,还有具体人物的规定性――选出黑人总统。二是这一预测有充分说服力的科学论据支撑――盖洛普民意测验。

再来看看另一则被人称为“准确”地预测了这次金融危机的事例。

前不久,我国有人大肆宣扬,并在一家社会科学报上写文章称,某人“准确地预测”到了2008年的金融危机。

然而,这是怎么预测的呢?预测的命题是什么呢?一曰,美国“潜伏着严重的经济危机”:“假若21世纪二三十年代直至中叶前后,美国的泡沫经济破灭,将会给世界经济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二曰,三大赤字(经常项目赤字、财政赤字和贸易赤字)将引发“全球抛售美元”,而由美元贬值引起经济危机,由此判断,“美国潜伏的极大的经济危机已经开始显现”。

明眼人一看就清楚,这个预设的判断与实际的结果有多大出入:预测的时间与2008年发生的金融危机相差了二三十年至五六十年;预测的对象是一般的“经济危机”,而实际发生的是具体的“金融危机”;预测危机的形式是由抛售美元、美元贬值引发经济危机,而实际发生的是房地产泡沫破裂,引发次贷危机,从而引起银行资金链断裂,最后导致的金融危机……这还是“准确的预测”吗?如果仅是一般地从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的论断出发,一般性地谈论经济危机就叫预测的话,那么成千上万的政治经济学教师在大学课堂甚至中学课堂上,都“预测”到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2010年1月6日《报刊文摘》载文披露,2008年11月,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视察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时发问:“为什么当初就没有一个人注意到金融危机?”为此,英国一批顶尖的经济学家于2009年7月25日回信伊丽莎白二世时承认,无论英国“国内还是国际上的学者”,对“这次危机的时间、幅度和严重性,都没能预测出来”,认为这是“许多智慧人士的集体失误”,他们正对这件事进行“集体反思”。

文章在评论这封信时说:“这封信可以看作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在世界范围内经济学界正在进行集体反思的一个缩影。”

全世界经济学家都在反思之时,唯独我国学术界有人说预测到了2008年金融危机,果真如此,那真是功莫大焉,诺贝尔经济学奖唾手可得了。

第9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财务管理;会计

金融危机各个时期产生经济危机的具体原因不尽相同。如果从2007年底美国发生“次级贷款”危机算起,被称为世界性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至今已近两年了。

一、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

各个时期产生经济危机的具体原因不尽相同。更为重要的是,金融危机至今还在继续。此时,要对这场金融危机做出全面的寻根究源还不是时候。就我国而言,在经济寒潮何时消退中存在多种看法,其中有两种代表性看法:一种看法认为,我国经济2008年底就触底,2009年第三季度就能走出低谷看到曙光;另一种看法则认为,这次经济寒潮2009年才能见底,2010年才能有起色。应当说,这两种看法都有各自的道理。

二、经济危机导致的现实危机

我国2008年国家的GDP和财政收入增幅都比上一年下降,导致下滑。2008年A股的市值减少了20多万亿元,创证券市场开张侣年以来的记录。毕业大学生就业难,企业的业绩下滑。我国房地产的价格时有上涨过快的情况,很多低收入家庭买不起房子,盼望房价能越低越好。物价在涨,老百姓手里的钱天天在贬值。

三、金融危机下企业财务管理和会计工作的影响

经济危机的到来,给企业的经营带来了诸多的不确定性。但是只要树立信心,团结一致,采取合理的方法积极应对,就会化险为夷,找到更好的经营出路,逆势获得增长。就目前的情况针对如何搞好企业财务管理和会计工作提出了相关看法。

1、加强以现金为的管理方式

经济学专家郎咸平曾经对中国的企业提出忠告:一个伟大的企业家不是能够赚多少钱,而是能够在萧条的时候利于不败之地。因此他们随时随地保存大量的现金,随时随地拥有最低的负债,这是他们和别人不同的地方。现金是企业的血液循环系统,加强现金管理是企业生存的基本要求,即使是盈利企业,如果管理不好现金流,也可能面临倒闭。同时,在方法上,要重视企业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分析和应用,把现金流量表放在首位。加强应收账款的催收,合理安排生产经营活动的资金需求,尽可能要求对方采用现金的方式进行交易。现金匹配而是要注意收益与风险,如何做好匹配,宏观经济行业环境、国家货币政策、公司财务状况等都是公司现金持有量的影响因素。因此,在预期融资困难时,尤其是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企业就必须储备尽可能多的现金,以保全企业的生存。

2、更新与提高财务管理观念和意识

经济危机中,市场是没有长胜的将军,没有永远营利的企业,企业经营者应该调整心态,对没有利润的产品,制定现实目标,能够保本经营、维持生存就是最好的营利。在经营过程中,若产品存在市场经营萎缩,长期亏损,那就应该生产其他市场需求的产品,寻找新的出路。树立“以人为本”的理财观念。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必须牢固地树立信息化理财观念,现代市场经济的一切经济活动都需要快、准、全的信息。

3、财务稳健是根本的应对之道

企业的危机,首先反映的是财务危机;财务危机的核心是资金运行的危机,资金断了,企业就难以维持了。在财务危机中,企业为了避免资金链断裂,就要贱卖资产,以筹集现金。财务的职责是要把握好有限资金的平衡和使用;尤其是在困难时期更要细心、谨慎地为企业理好财,把困难情况预计得充分些,做最坏的打算,以确保企业能顺利渡过难关。稳健的财务政策就需要企业做好几件事。一是是紧缩对下游的授信垫底资金,原先300万元的提货额度现在可能变成了100万元;二加强内部管理,挖掘潜力,最大限度的降低成本,省下来的钱就是利润;三是缩短应收账款账期、大力清收应收账款,加速资金回流;四是及时清理库存,将积压过期物资尽快变现。

4、在企业内部开源节流

在企业内部开源节流,但不能节省创造收益的支出。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说:企业的所有工作产生的都是成本,只有营销产生收益。也就是说,如果没有营销产生的收益,其他的成本越大,企业的利润就越低。在应对经济危机的时候,一方面是缩减开支,但是更多的应该考虑怎样进一步拓展有利的销售市场。采用以货易货方式,以货易货是企业将自身生产的产品与其他企业产品进行直接交换,换回应用现金购买的原料及设备等,从而达到减少资金流出的目的。

5、充分利用国家优惠政策

今年以来,中央出台的一系列政策的核心点之一就是减轻企业的经营成本负担。一方面,企业将获得低成本的金融信贷支持。经济处于萧条时期时,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降低利率是刺激生产和消费的途径之一,企业应该利用好银行贷款,降低成本筹集的资金用在资金周转“短、平、快”的项目上,实现资金收益最大;另一方面,从2009年1月1日起,实行生产型的增值税,企业要充分利用好税收带来的益处,在经济低迷时期进行生产线的技术改造,对适销对路的产品生产进行经营扩张,购置相应的设备,为企业下一轮的生产做好充分准备。

困难与曲折没有什么可怕,只要树立信心,团结一致,采取合理的方法积极应对,就会化险为夷,找到更好的经营出路,逆势获得增长。历史车轮总是向前的,金融危机这个怪物,必将为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所代替。

参考文献

[1]段亚林.论大股东股权滥用及案例[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1.

[2]张鸣.应将会计诚信写入《会计法》[J].会计之友,2004,8.

[3]陈汉生.企业理论与会计职业道德[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第10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经济危机理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

一、经济危机理论

马克思关于经济危机的论述是实践证明了的真理,是一个成熟的理论体系,也是金融危机之后经常被人们所反思的理论。

(一)经济危机的可能性。马克思是先从对货币的分析入手对经济危机进行分析,自从货币出现,即W-W转变为W-G-W时,货币作为中介、买与卖不同一时,便造成了经济危机的可能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货币的职能逐渐多样化,然而这更加剧了商品买卖中的矛盾,因为一旦支付环节出现了问题,社会的支付链条就会在许多点上中断。“如果货币执行流通职能,就是买和卖的分离;如果货币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货币在两个不同的时刻分别起价值尺度和价值实现的作用。这两个时刻互相分离”,“所以无力支付的情况就不止在一点上而是在许多点上出现,由此就发生危机”。

(二)经济危机现实的土壤。经济危机之所以成为现实自然有其现实的条件,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状况就成为其有利的现实土壤。1.生产过剩,这归结于资本主义的固有生产方式,根源于雇佣劳动制度,其一是因为资本主义社会为生产而生产,只为追求更大化的利润;其二把劳动者的消费压到最低程度。2.信用制度的发展,马克思认为信用制度是造成生产过剩和经济危机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信用制度的发展推动了人们的提前消费,可以改善生产条件、扩大生产规模,同时也加强了货币的支付职能,提高了资本的流通性,看起来生产可摆脱消费的制约可以无限扩大,实际上则是加剧了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3.虚拟资本的过度膨胀,马克思所指的虚拟资本是股票、债券、银行汇票等银行资本,与之相对应的是虚拟经济,主要指以票券方式持有权益并交易权益所形成的经济活动,金融业是主要形式。正是由于信用制度为虚拟资本的日益扩张提供了条件。

二、运用理论分析西方国家经济危机

从的经济危机及其他的相关理论来看,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原因究其根本还是因为资本主义社会自身的基本矛盾无法根除,其具体表现为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以及广大群众消费力不足和生产无限供给之间的矛盾。

(一)生产过剩。生产决定消费,但是消费也反作用于生产。如果生产在不充分考虑具体消费能力、市场需求的条件下盲目扩大生产是很危险的。然而在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下,资本家的生产考虑多的是追求利益最大化,资本首先考虑的是其自身的增值与获利,满足社会的需求只是服从于这个前提。由于获利动机的驱使和竞争的压力,各单个资本都会尽快地和尽可能地在可以获利的行业或产品上迅速扩大生产与投资,形成某些行业或产品生产超过社会需求的过热和过度扩张,从而造成生产相对过剩。生产大于消费严重的情况下必然会导致资本流通不畅,资本无法得到及时更新,也就为投资、社会生产的发展带来阻碍。此次全球金融危机表面上看是由次贷危机引起,住房市场的次贷危机是由次级抵押贷款的放贷机构传递至银行基金公司保险公司等其他金融机构最终形成严重的金融经济危机。次级抵押贷款是美国房贷机构针对收入较低、信用记录较差的人群设计的一种住房贷款,其本身已存在风险,房贷商投资银行为了逐利又相互勾结先将这种住房贷款卖给投资银行和大地产商,再以远高于实体经济价值的价格和预期收益卖给包括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对冲基金等在内的国内外投资者。导致这样现象的背后其实并不在于次贷危机,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现象,可以从另一个方面看出住房市场等商品市场普遍存在着生产过剩,这些是为了更大程度地刺激需求采取措施所造成的后果。

(二)信用制度的发展。在生产过剩的大背景下,为了刺激有效需求激发人们购物的欲望,即使人们的购买力并未达到满足这些的水平。所以在在居民有支付能力需求严重不足的情况下,美国为了避免引发生产过剩的危机,通过无限度扩大消费信贷(如次贷)的办法来刺激需求。这些对于收入有限、信用相对要低的群体的消费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所以各大金融机构、投资银行着力进行金融创新,通过分期付款、贷款消费等金融工具,刺激广大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居民透支消费。这种“花今天的钱圆明天的梦”的代价是很沉重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消费,但是一旦政府提息或者房地产等家庭资产贬值,因提前消费特别是提前住房消费而产生的负债就会成为沉重的负担,结果也证明正是这种信用的“保障”导致了违约率的上升,金融市场的动荡,也可以说有“效需求不足―生产过剩―透支消费―违约率上升―经济危机”。

(三)虚拟经济的过度膨胀。在资本主义社会,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常常存在脱节现象,主要表现为由虚拟经济制造出来的需求假象诱导实体经济盲目发,然后是社会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又远远跟不上实体经济的发展速度,当社会信用链条在某一环节发生断裂,首先爆发的就是金融危机或信用危机。当代资本主义金融、信贷业广为发展,虚拟经济空前扩大,以致支付链条不断拉长;支付链条一旦断裂,就会爆发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并不是因为虚拟经济的存在而是在于虚拟经济的过度发展,虚拟经济本身并不创造价值,必须依附于实体经济,一旦脱离实体经济,虚拟经济就会变成无本之木,从而催生泡沫经济。

三、金融危机对我国发展的启示

此次金融危机并不是彻底宣告资本主义制度失败的标志,但是可以看出它证明了关于危机理论的科学性与前瞻性。而我国充分利用学说发展为中国化的,指导我国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在这次危机中,我国努力克服其带来的一些不利影响,而在全球承担起了更多地大国应尽的责任,也由此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成功。但是机遇与挑战共存,所以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也是有一些启发。

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我国在此次危机中并不能保证毫发未损,中国的外汇储备在缩水,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到深刻影响,尤其值得关注的是随着金融危机由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的转化,中国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会受到更大的损失。中国未来发展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会进一步增加,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比如说,在当前中国的房地产市场过热,主要依靠房地产作为政府的税收的话也是不合理的,所以应当采取合理彻底的措施治理过热问题。然后也要深入研究涉及中国未来发展的许多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我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没有现实的经验可供参考,所以要对该现象充分思考,深刻吸取经验教训,不能因此自满,应该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2004:135.

第11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财务管理;启示

引言

如果从2007年底美国发生“次级贷款”危机算起,被称为世界性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至今已近两年了,现在还再探讨这个题目,似乎有炒冷饭之嫌,但在笔者看来,理由有:

理由之一:有人说,金融危机使我们失去了很多,但不应失去思考;它摧毁了我们许多,但不应摧毁价值。还有人说金融危机百年一遇,但要充分认识到它给我们上了生动而又深刻的一课,是年轻人锻炼成长的好机会。它给我们多了一种经历、一种见识、一种历练、一种本事。不论从哪个角度,都必须通过思考,认真总结经验,不能轻易地放弃金融危机给人类思考的价值。

理由之二:人们经常说形势决定任务。当前各国共同面临的问题是,对世界经济寒潮何时消退的形势做出科学的判断,以便确定当前任务。

就我国而言,在经济寒潮何时消退中存在多种意见,其中有两种代表性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我国经济2008年底就触底,2009年第三季度就能走出低谷看到曙光;另一种意见则认为,这次经济寒潮2009年才能见底,2010年才能有起色。应当说,这两种意见都有各自的道理。

主张2009年下半年就能见到曙光的理由,媒体已有许多的披露,这里从略。下面主要讲主张2010年才能有起色的理由。

信息时代,世界虽大也只不过是个地球村,谁也不能独善其身。这里先关注世界多数经济专家的看法。他们认为,这场经济危机目前仍见不到底,也很难预测什么时候能见底。因为政府救市方案只能缓解,而不能根治;实体经济深层次矛盾依然在激化,经济调整还将进一步展开。有的专家还预言会出现第二波金融危机。拿超级大国——美国的经济来说,经济危机还在继续,其经济仍然在恶化,失业在增加,消费率(占GDP的比重)从70%降到60%等。这是因为,美国生产要素已缺乏增长动力,不知道用什么方式能够填平金融海啸造成的巨大窟窿,更不知如何维持美元稳固的世界地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因预测到这次金融危机而得奖)日前表示:到2011年世界经济将真正进入萧条期,人们将看到零利息、通货膨胀和无复苏景象,这种情况还将延续很长时间。前不久,新加坡宣布一年期存款利率是百万分之一,也就是一百万存款的利息是1元。这不是零利息又是什么?

我国的状况又是如何呢?由于这次金融危机是通过美元和五花八门衍生金融工具向世界各国扩散,并渗透到世界各国经济中。既要看到我国经济基本面及发展优势和潜力,也要看到我国所面对的外部严峻环境和自身的困难。而对于后者。主要有四点判断:

第一。经济增速继续下滑。2009年一季度GDP同比只增长61%;全国财政收入1.46万亿元,同比下降8.3%。用电量和运输量一般是研究宏观经济走势的风向标,而一季度用电量还在下降,说明经济产出仍是下降趋势。有人具体指出,2009年我国经济可能出现投资、消费和出口三大需求同时减速的险情。先说投资。投资增长的原因,是经济增速的拉动。现在经济下滑,投资自然就没有积极性。再说消费,这几年主要是靠汽车、房地产拉动,而这两个产业又是靠消费信贷刺激起来的,然而百姓的消费力已经被透支了。

第二,以城市化提高消费率并不理想。三十年城市化人口要有9亿,而现在只有4亿多。而今又有1000多万的农民工返乡,农村的消费很难拉动,目前又很难找出新的经济增长点。类似于家电下乡这样的策略并不理想。东部不想买,西部又买不起。有的还说,家电是因为不能出口,才转销到农村的,而价格优惠13%,只等于出口的退税而已。

第三,央行认为,房地产目前仍有回调的危险。商品房开工面积还在下降。其调整时间约需要3年,仍要引起——系列行业的调整。

第四,伴随着改革开放以及全球化产业的分工,中国经济的增长对对外贸易的高依存度,短期内难以逆转。如我国与美国的年贸易额高达3000多亿美元。而我国出口却在下降,2009年一季度进出口总额同比降24.9%。我国经济面临美欧经济衰退及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巨大考验。

综上所述,金融危机已到尽头的说法并不可靠,现在仅是进入止稳状态。因此,如何从认识危机产生原因和怎样科学认识危机的问题出发,进而总结经验、丰富知识、提振信心、沉着应对、认真地做好本职工作、共克时艰这些问题,今天仍然严肃地摆在面前,需要我们做出响亮的回答。

因此,今天来探讨这个题目并没有过时,更不是炒冷饭,仍然具有理论与现实的针对性。

基于此,根据有关文献及笔者学习的体会,这里先讲金融危机及其产生的原因,即根源;再讲当前人们对金融危机的几种认识;接着讨论一下怎样科学与辩证地看待金融危机;最后,根据上述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和发展的形势,谈一谈金融危机给财务管理和会计工作带来的思考和启示。

一、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

至今,有些人仍然感到这场危机来得莫名其妙。在谈原因之前,先通俗地说一下什么是经济危机。

一个国家的经济,由过热到停滞,再走向衰退,达到一定程度时,就发生经济危机。从其表面现象来说,就是你所生产的东西,有钱的人不需要,而需要的人又买不起;或者说,大家需要的东西无人生产,不需要的东西却还在大量制造。严重而又全面的经济危机,是以下述7种现象为其主要特征的:一是经济严重泡沫化(商品价格严重脱离价值);二是经济结构失衡,生产相对过剩;三是银行严重亏损,有的倒闭;四是很多企业破产,大量员工失业;五是发生通货膨胀或是通货紧缩;六是经济下滑;七是经济秩序混乱。当人类被动地接受惩罚后,又会回到价值规律上来,使经济得以恢复。但以后又会再出现经济危机,使经济呈现周期性、螺旋式上升。因此,经济危机既有始,也会有终,所以称其为经济发展的周期性。

那么,产生金融危机的原因是什么?应当说,各个时期产生经济危机的具体原因不尽相同。更为重要的是,金融危机至今还在继续。此时,要对这场金融危机做出全面的寻根究源还不是时候。下面根据有关资料,讲五个主要原因。

(一)过度消费和超前消费

美国人有过度消费和超前消费的习惯,今天敢花明天或是后天的钱。然而。天上掉不下馅饼。这就要碰到一个问题,怎样才能有钱保证过度消费和超前消费?常规的做法是借债和捞钱。

先说借债。美国人在世纪之交,储蓄率已是0,且敢于借钱花,负债的水平相当高,据说已达10多万亿美元。这是什么概念呢?拿我们的人民币来说,10多万亿美元,相当于70万亿人民币。而我国2008年的财政收入约6万多亿人民币。即使什么钱都不花,12年左右才能还清债务。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国也是世界上最穷的国家。有人说过。美国是太多的人花了还不起的钱,世界太多的人又把钱借给了不该借的人。如很多国家都买美国的国债,我国到2008年底总共持有美国的国债7274亿美元,占美国国债的23.6%,已经超过日本,是美国国债第一大持有国。现在,我们还在买美国的国债。

再说捞钱。多年来,他们挥舞着美元的大棒,认为经济的增长已不是依靠主要的生产要素,而是热心地去制造科技网络泡沫、房地产泡沫和衍生产品泡沫等等,以便捞钱。有这样的社会存在,就很容易养成投机的心理。投机虽是市场的剂,但漠视风险的过度投机所制造的泡沫总是要破的,也就是必然要受到价值规律的惩罚,使市场失去稳定的基础,引发金融危机。例如,近年来,在高利润的诱惑和激烈竞争的压力下,投资银行逐步地放弃需要资本金很少、以赚取佣金的主业务,而是不务正业和本末倒置地大量介入“次级贷款”市场和复杂衍生金融产品投资。而衍生金融产品又具有众所周知的杠杆效应,可以放大收益和风险,交易主体只要交少量的保证金就可以完成高回报的交易。高杠杆率使得投资银行对融资依赖增强,一旦投资银行不能通过融资维持流动性时,就容易引起投资银行的破产。美国五大投资银行就是教训。

(二)金融创新过度和不恰当使用

虽然金融创新对金融的发展具有推进器的作用,但又有放大风险的一面,是把双刃剑。因此,必须把金融创新风险置于可控的范围内。美国是推崇金融创新的国度,现在究竟有多少衍生金融工具,谁也无法搞清楚。它们又是如何创新和使用金融创新工具的呢?如美国的房贷机构——房利美和房地美购买商业银行和房贷公司流动性差的贷款,通过资产证券化,将其转换成债券在市场上发售,投资银行又利用其金融工程技术,通过创新再将“次债”进行分割、打包、组合并在市场上分别出售。由此衍生层次变迭加,信用链条拉长。其结果是没有人去关心这些衍生金融产品的真正基础价值。从而助长和推动了极度的短期投机趋利化,最终酿成了严重的金融市场危机。可以说,美国本轮金融危机就是“次贷”危机所蔓延的结果,“次贷”危机是美国金融机构的金融创新过度和不恰当使用金融衍生品的产物。

总之,好大喜功和寅吃卯粮,终究是要付出惨痛代价的。同时,也使我们想到,我们党所提出的可持续的发展战略是何等的正确和有眼光。

(三)对经济疏于监管

正反的经验均证明,市场经济是法制的经济,必须依法进行监管。建立在法制和监管基础上的一些市场运行的基本规则和制度,是一个健康和有序的金融体系赖以运行的基石。市场主体如果脱离监管和法制的约束,过度追求盈利,盲目竞争,市场就可能滑向无序,金融危机就极易发生。而美国自由金融主义发展模式已经走到了顶峰,必然导致金融市场的系统性崩溃。总理2009年初在剑桥演讲时,一针见血地指出,这场金融危机使我们看到,市场也不是万能的,一味放任自由,势必引起经济秩序的混乱和社会分配不公,最终受到惩罚。总理还说,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一些经济实体疏于监管,一些金融机构受利益驱动,利用数十倍金融杠杆进行超额融资,在获取高额利润同时,把巨大的风险留给整个世界。这充分说明,不受管理的市场经济是行不通的。

(四)不合理的高薪激励

有关机构的研究资料表明,2007年美国大企业高管薪水水平是普通员工的275倍,而大约30年前,则是35比1。在中国,据媒体的披露,中国银行董事长是150万,相当于美国30年前的水平。金融机构对高管激励措施,往往与短期证券交易收益挂钩。在诱人的高薪躯动下,华尔街的精英们为了追求巨额短期回报,纷纷试水“有毒证券”,借助于金融创新从事金融冒险。如前所说,美国的房贷机构、经纪公司将贷款发放给没有还贷能力的借款人,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则将房贷资产打包卖给投资者,重奖之下放弃授信标准。离开合理边界的高薪激励,是这场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和罪魁祸首之一。

(五)数学模型的滥用

数学模型本身是科学与严密的,但却是静止的,而资本市场则是生动活泼和瞬息万变的。数学模型依赖一些脱离现实市场条件的抽象假设和历史数据,因而只能在一定范围内作为投资决策参考,不能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过分依赖模型进行投资决策是不科学的,必须对模型计算结果给予科学判断。恰恰是不准确的投资模型,使得华尔街分析师、精算师忽略系统性错误,并在证券化分析、系统风险估算,甚至违约率计算上出现预测失误,最终成为这次美国系统性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诱因。

存在决定意识。金融危机,既然发生了,人们会有怎样的认识呢?

二、对这场金融危机现有的几种认识

下面列举现有的三种认识。

(一)巴不得一夜之间就能告别经济危机

据有的媒体披露,1998年东南亚发生了金融危机,泰国人一夜醒来,每个家庭的财富缩水了20%。本次金融危机已造成世界4万亿美元损失,大体上每人平均约3万元人民币。这对非洲绝大多数的国家和我国有些地区来说,都是天文数字。对我国来说,尚未见到这样的指针和数字。尽管我国经济基本面还是好的,但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都蒙受了损失,其程度估计不会亚于泰国人。根据媒体的披露,给我们留下较深印象的有:

第一,经济下滑。如2008年国家的GDP和财政收入增幅都比上一年下降。

第二,股市沪A从六千一百多点跌到一千六百多点,降了72%左右。2008年A股的市值减少了20多万亿元,创证券市场开张侣年以来的记录。因市值减少,中国经济证券化比率也从2007年157.5%回归到2008年的53.87%。

第三,就业面缩小,失业增加。毕业大学生就业难,有一千多万农民工返乡,使许多家庭的收入缩水,生活陷入了困境。

第四,企业的业绩下滑,职工的工资和奖金减少。

不难想象,上述的这些情况给生活带来了压力,又给精神上带来烦恼。甚至使人容易产生悲观失望情绪,对经济和生活失去应有信心。例如,由于金融危机的发生,美国人比7年前还穷,历史倒退了7年。世界上已有4位亿万富翁自杀。4月22日,美国住房抵押贷款的主要来源之一——房利美的CFO也在家中自杀。邻居都讲他是好人,同事讲他的能力出众,去年还获85万美元奖金。自杀原因可能是压力太大。俄罗斯的亿万富翁因金融危机也少了一半。香港的百万富豪在2008年减少了6.6万人,平均流动资产(基金、股票、外汇、债券及其它流动资产)减少120万港元。因此,许多人巴不得在一夜之间就能挥手告别经济危机。

(二)盼望房价能越低越好

我国房地产的价格时有上涨过快的情况,很多低收入家庭买不起房子。政府根据这一现象,采取了如运用税收和利率杠杆等调控的措施,鼓励买房。有的人希望政府能进一步运用行政手段,打压房价,价格越低越好,使大家都能买得起房子。

(三)希望天天有便宜货

为了促进消费,刺激经济,政府采取了包括发放消费券在内的许多措施,帮助困难群众。许多企业也为了使自己手头有真金白银,以便在危机中取得主动,采取了包括降价在内的许多促销策略,有许多商品的价格低于成本。这种策略使得部分人认为,经济危机没有什么不好,工资一分也没少,而衣食住行乐都在降价,天天有便宜货可买。有的人一买东西,就可以用好几年。

上述这三种比较有代表性的想法,是否全面与科学?

三、必须以科学、辩证的眼光看待这一场金融危机

针对上述三种想法,相应地讲三点:

(一)应充分认识到金融危机的客观性和不可抗拒性

当今,世界绝大多数的国家放弃了计划经济的模式,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的本质是竞争,价值规律必然要起作用。所谓的价值规律,讲的是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目前还无法加以直接计算,只能借助于价格(货币)加以表现。由于供求关系,价格会随价值上下波动,但最终决定价格的是价值。市场经济正是通过价值规律的价格机制进行调节。即通过价格信号知道要生产什么,不生产什么。所以,价值规律是一所伟大的学校。

市场经济同样存在着许多问题。最重要的问题是在追逐利润的竞争中,由于信息不对称和生产的无政府主义,会使生产具有很大盲目性,进而引发经济结构失衡,从而出现开头所讲的那些经济危机现象。这些现象,不是买卖双方或是某个人特意安排的,而是在价值规律作用下,受到惩罚后才能知道的,属于事后的惩罚,当发现并要纠正时已经来不及了。因此,经济危机是无法阻挡也逃脱不了的。换言之,经济危机不是那种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东西,而是具有客观性质和不可抗拒性,并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另一条经济规律,叫做经济周期规律。这也是实行市场经济这一资源配置形式,在创造高速生产力同时,必须付出的代价,或是不可克服的弊端。正因为如此,认识并深入理解金融危机应成为人生的必修课。

(二)商品房价格并非越低越好

商品房价格问题,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思维上往往会出现“剪不断,理还乱”的状况。

首先,从理论上看,商品房价格不是由主观愿望决定的,它最终是被商品房的价值所决定的。也就是价格太高了,背离其价值,很多人买不起,这当然不行,也不可能长久下去;反之,如果太低了,亏本生意没有人会做。其价格问题,只能由市场决定,由价值规律进行调节。决不能倒退到商品价格均由政府规定的计划经济体制时代。况且,据统计,房地产行业牵涉到五十几个行业,如钢铁和水泥等行业,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占到GDP的比重10%,与相关的56个行业加起来占到GDP的40%。这里有个如何照顾到更多人利益的问题。

其次,商品房价格问题,同很多经济问题一样,是一个两难选择的问题。温总理2009年2月28日与网友在线交流时说,住房人均不足10平方米的要超过千万户以上。但是。笔者认为实际比这要多。因为每年的大学生有600万人,不久就要结婚,这需要多少房子?总理这里想说的是,商品房目前还存在着很大的需求。可总理没有讲另一方面,也就是现在居民手中有钱,光储蓄就有25万亿多元,这还没有包括基金、股票、债券、外汇等。可为什么老百姓手中有钱。又有需求,而商房却大量积压?其症结是开发商与消费方想法不一致,没有找到合理的价格。从政府的角度来说,处于究竟是倾向老百姓还是倾向开发商这种两难选择的境地。十个行业的振兴计划只有房地产行业可能与此有关。如何解决需要与价格的均冲性问题,这正是企业家和经济学家的任务。最近中央发表了房地产白皮书,称由于需求的刚性,再降房价的可能性很少。

最后,关于是不是必须让每个人都能买得起房子的问题,号称世界上收入最高的美国,也只有30%左右的人有房子,其它的人都是租房子住,很多人租住政府的廉租房。其实,经济高度商品化后,人力资源也高度地在流动,买个房子会感到很拖累。

总之,商品房价格要降到合理的价位,并非越低越好,也不是越高越好。商品房价格不能严重背离价值。

(三)商品低价促销问题只能治标不能治本

经济学中有个基本常识,只有投入小于产出时,社会不仅能生存,而且能发展。因此,任何社会都要节约,力争以尽可能少的投入来取得尽可能大的产出。这里讲的节约,归根到底是时间节约,时间节约规律被称为是最高级的经济规律。社会对节约要求的强制性,也适用于企业。现在用时间节约规律来看促销的现象,企业能长期用低于成本的价格出售商品吗?如果是这样,企业一定不能生存。现在的促销只是一种战略,而且他们失去的也希望能在今后得到补偿。促销对于经济危机来说,只能治标不能治本,更不是长远之计。

由此可见,上述的三种想法均不大科学,且存在片面性,也不符合辩证法。对于金融危机,科学的态度应是:一方面是要承认和尊重规律,人类在它的面前是渺小的;另一方面,要提振信心,积极地去面对。也就是说,30年前我们选择了市场经济,享受了市场经济带来的快速发展;今天我们也要勇敢地面对市场周期性波动。

四、金融危机对财务管理和会计工作的启示

对财会工作者而言,这次经济危机,可以暴露和反思以往在财务管理和会计工作上的不足,把它看成是彰显和提升财务理念的好机会,把财务管理和会计工作提高到新的水平。当今,每个企业都必须有针对性地加强以下的建设和管理。

(一)必须加强财务管理的战略研究和建设

财务管理应采取什么战略?这是财务管理的首要问题。过去,有相当多的企业随波逐流,人家做什么就跟着做什么,什么赚钱就做什么。而不去研究、咨询、分析和制订战略,确定经营模式。根据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今后应看重考虑的问题主要有:

1企业的生产经营要着重于实业

当前的危机是危中有机,关键看能否抓住机遇。现在政府为应对金融危机所投入的每一分钱,在战略上都要立足于科学发展,再不能回到传统发展的老路上去。也就是在保速度、保增长的同时,要做到促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因为只有培育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经济增长点,才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可持续性,才是应对危机的长久及治本之策。在制订企业经营和财务管理的战略时,我国的实体经济应名副其实,生产经营应重在实业。

虽然融资等问题离不开资本市场,但不能把主要精力放在资本市场上,特别是股票投资。

2要慎用各种理财的金融衍生产品

本来,金融创新的根本目的是要规避风险和套期保值,并非危机的根源,但如果滥用或将其视为投资工具,就会成为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2007年全球外汇资金和金融衍生产品全年交易量达3259万亿美元,相当于当年全球GDP总和的67倍,已超过了实体经济的需求。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特别是要慎用各种理财的金融衍生产品的创新,要注意掌握使用中的“度”。那么,其度如何把握呢?据数据介绍,一般可以遵循以下的原则:

第一,总量适度的原则。要以规避风险和套期保值的需要为标准,而不是要通过投资获利。否则又将演变成不可抗拒的风险。

第二,程控的原则。对金融衍生产品投资要有内控机制,如果是无法控制,则不能投资。

第三,稳步推行原则。先推行简单、风险低的产品,等待水平提高以后,再向复杂、风险高的产品过渡。

说到财务战略,热门的话题是楼市和股市,却很少有人去关心居民储蓄以及货币量扩大的问题。可把它比喻为定时炸弹、笼中虎、或是堰塞湖,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爆炸和溃堤?估计在未来GDP温和增长下还可能发生通货膨胀。对此,在理财战略上怎么应对?

(二)加强风险导向型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

内部控制随环境变化,处于不断的演进之中。针对现代企业风险无时不有、无处不存的这一环境,COSO委员会于2004年颁布了企业风险管理框架(ERM),认为以前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包含在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之中,足以说明对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视。从中明白,风险发现就是收益发现的过程。这次金融危机不知有多少企业倒下(20世纪30年代有15000多家银行倒闭)?2009年的头两个月,美国又有14家银行倒闭。尽管各个企业倒闭的原因不尽相同,但共同的原因是对风险的管理不到位,资金的风险管理做得不好。根据这次金融危机给我们的教育与启示。当前资金的风险管理应针对性地做好三个方面:

第一,现在相当多的企业,仍然存在着不是内部人控制就是外部人控制的局面,这是造成资金风险管理有名无实的重要原因。在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中,要建立科学有效的权力制衡机制和有效的授权与监控机制。因为在风险投机收益的诱惑面前,监督往往无效。制衡才是最有效手段。

第二,要加强企业的文化建设,特别是要加强责任感的建设。这是因为:一方面风险管理绝不是管理阶层几个人的事,而是要贯穿企业管理的每一个过程和每一个人;另一方面,制度不是万能的,新的情况与问题会不断发生,这就要求做到在授权之内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第三,大国之间的摩擦或由于某个国家的金融危机,都会对收汇造成致命的打击。还有不断创新金融的工具,它们都充满风险,需要对此高度警惕。

(三)树立“现金为王”的观念

资金是企业“血液”。对此,人们在平日里也许不能充分领悟,但在金融危机的环境下,就不再难以理解了。这次的金融危机给我们的启示之一是现金对于企业的重要性。事实表明。由于现金流动性不足,不能偿还到期债务而破产的不在少数,甚至有的企业还是盈利性破产。因此,在预期融资困难时,尤其是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企业就必须储备尽可能多的现金,以保全企业的生存。尽管金融危机不是经常爆发,但又很难预期。从这个角度看,如果希望企业的基业常青,控制负债水平,保持科学流动性,持有必要的现金储备,就显得十分必要。这就是所说的“现金为王”的观念。同时,在方法上,要重视企业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分析和应用,把现金流量表放在首位。

这并不是说持有现金多多益善,而是要注意收益与风险的匹配。从理论上说,资产的盈利性与流动性具有替代关系。企业现金保持量越多,流动性就越强,但极端了会严重影响其盈利性;企业现金保持量少,盈利性就强,但极端了会严重影响其流动性,这就是利益与风险的匹配。如何做好匹配,宏观经济行业环境、国家货币政策、公司财务状况等都是公司现金持有量的影响因素,有很深学问。现有人对1998年世界主要国家或地区现金持有比率[=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总资产-现金及现金等价物)]进行了比较,发现美国企业的现金持有比率为6.4%、英国为6.1%、日本为15.5%、我国台湾为11.6%。相比而言,国内大陆上市公司现金持有水平比较高:中国上市公司的现金持有比率约为16.8%。1998~2007年中国上市公司的平均现金持有比率约为24%。各国比率相差的原因是什么?没有答案。

(四)对企业会计准则进行再认识和提出新的认识

2007年我国上市公司实施了与世界趋同的新会计准则。其最大的特点之一,是引进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经本次金融危机实践的检验,其科学性及效果如何呢?

先做简单的回顾。1990年9月10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时任主席理查德·c·布雷登,在参议院银行、住宅及都市事务委员会作证时指出,历史成本财务报告对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于事无补。他首次提出应当以公允价值作为金融工具。但是近20年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一直存在争论并不断进行调整、修订与完善,经历了风风雨雨。

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公允价值计量与金融危机的关系问题再次成为金融界与会计界的焦点。对其看法有不同声音:

据资料证明,欧美政治家曾经把矛头指向了按市价计算的所谓公允价值的会计准则。他们认为,在金融危机时,公允价值计量会令很多金融机构的资产价值被严重低估。为了让资产负债表好看,又会被迫抛售损失比较大的资产,进一步压低了这些资产价格,造成恶性循环。因此认为公允价值计量是加剧金融危机的因素之一。

现任财政部会计司司长刘玉廷在参加一次座谈会时指出,金融危机与公允价值并没有直接的、必然的联系,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是美国超前消费及衍生金融产品泛滥。它原则上是经济问题而非会计问题,公允价值仅是一种计量工具,是一种事后反映,并不是促成危机发生的原因。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是没有问题的,只是计量方法上还需要研究。

对这些意见怎么看?笔者认为,公允价值计量从表面上看来,只是一种计量的方法问题,这没有错。但它客观上会导致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项目发生波动,从而会影响着经营者与投资者行为,是有经济后果的。问题还在于,所谓的公允价值取得,存在着技术上的困难。同时,公允价值既有如实反映的一面,又会有各人理解不同的一面,很容易纵并运用于盈余管理等。具体到本次金融危机,其主要的表现是:公允价值在反映企业金融资产的价格上过于敏感,很多时候会成为资本市场助涨与助跌的工具。也就是在市场狂热时,它可以加剧市场狂热;而当市场陷入恐慌时,则可以加剧市场陷入恐慌,这就是人们所讲的推波助澜。针对这些问题,应该通过这次金融危机的实践进行分析,并得到相应启示。现总结以下几点:

第一,要注意流动性管理。流动性可以简单地理解为现金支付能力,它是企业资产配置和资本结构管理的结果。因此用公允价值计量资产和负债,要以流动性为目标,要能保证企业在持续经营的前提下,有足够现金头寸。

第二,提倡交易对象的管理。交易对象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在管理上,应运用该法获得交易对象的情况概要,对各项财务的指标影响进行判断,包括收益、资本、财务比率是否达到企业内部控制标准。

第三,重视处理好与投资者的关系。与公允价值计量相关的,尤其是不可观测数据的采用、管理层的判断等,更是企业需要详细披露的内容。同时管理层需要重视与投资者沟通,并解释财务指标的变动,使投资者了解企业的价值等。

总之,公允价值计量不是恶魔,也不是救世主。它是现今金融市场高度发达的必然结果,全面否定它并不可行。在思想方法论上,不能简单化,而要具体问题做具体分析,也就是对公允价值计量的使用要注意硬约束。今后,公允价值这种计量方法还需要在实践中检验,不断地进行再认识并提出新认识。

第12篇

我国经济高度依赖财政。财政状况才是影响中国消费需求的主导力量,一旦财政危机出现,将对中国的总需求产生重大影响。

一季度经济数据公布后,不少人开始对我国未来的经济表示乐观的预期,认为经济最坏的时候已经过去,经济增长速度正在逐步回升。从经济数据看,的确有不少经济指标已经出现回升的迹象,如用电量、进出口情况等,尤其是消费仍然十分强劲。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398亿元,同比增长15.0%(3月份增长14.7%),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5.9%,同比加快3.6个百分点,比上年全年加快1.1个百分点。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西方主要经济体的消费自去年第三季度开始都显著放缓或下降,我国消费出现的稳步增长现象显得十分抢眼,笔者以为,这并不表明我国经济没有受到外部的冲击,消费增长短期持续增长缘于我国社会结构与西方国家的差异。

中国的大多数城市不是纯粹的商业社会,有庞大的吃财政的群体,这些人包括公务员、事业单位职工及国有企业员工。中国首先失业的是社会边缘群体---农民工,社会主流阶层(吃财政的)不会因为经济危机而失去工作,这些人的收入也不会因为经济危机而减少,社会消费总需求不会立即出现下降。因此,我们看到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的工业增加值出现了快速下跌,而居民消费没有出现大幅度的萎缩。

如果说美国经济高度依赖金融的话,那么我国经济高度依赖财政。财政状况才是影响中国消费需求的主导力量,只有当经济危机演变为财政危机时,才会对中国的总需求产生重大影响。当前的税收已经出现减收,但由于2008年之前的2万多亿的财政积累(表现为财政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及国债余额占GDP的比例不高,在短期内财政运行没有太大的问题。

由于我国经济结构的这些特点及银行家对国家财政的高度信任,商业银行义无反顾地给国有企业及政府工程项目提供巨额贷款,这是中国银行业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独特的表现,银行充当着“准财政”的角色。2009年前三个月,我国银行贷款分别增长1.62万亿元、1.07万亿元、1.89万亿元,合计为4.58万亿元,与2008年全年基本相等。银行信贷的大幅度增长对缓和危机的冲击十分有帮助。反观西方国家的银行,当危机一旦来临,信贷基本上处在冻结状态,于是,危机一步一步加重并蔓延。

由于社会结构的不同,金融危机对我国房地产的传导及影响与西方国家的房地产市场也出现了明显的差异。在经济危机的背景下,以商业社会为主的西方国家由于老百姓收入减少、失业增加,住宅及写字楼的需求会同时出现减少,住宅及写字楼市场会迅速出现萧条。但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则有很大差异,由于政府部门及国有企业不会因为金融危机而出现大量裁员,人们的收入不会因为金融危机而出现明显减少,对普通住宅的需求影响较小。因此,在市场价格下跌到一定幅度后,交易量会出现明显反弹就在情理之中了。

但是,如果我国出口在较长的时间里(如1年以上)不能恢复,我国的财政状况会越来越紧张,与财政直接相关的企业及个人的收入预期将受到冲击,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将逐步深化,届时消费增长将难以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