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生健康教育概论

大学生健康教育概论

时间:2023-07-27 16:22:4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生健康教育概论,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大学生健康教育概论

第1篇

“积极心理学”一词最早出现在马斯洛(A.H.Maslow)的《动机与人格》一书中,该书中的标题为“走向积极心理学”[2]。但是并没有引起心理学界的重视,直到塞利格曼在APA年度大会上明确提出把积极心理学作为自己任职的主要任务时,才开始使积极心理学走上了人类的视野[3]。2004年出版的《现代心理学史》第八版中,著名的心理学史家、心理学家舒尔兹把积极心理学称为现代心理学的发展之一[4]。

二、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引导意义

1.以积极心理学理论明确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目标

积极心理学和传统主流心理学相比:传统主流心理学是如何帮助大学生解决现有的心理疾病或心理问题,只关注到一部分人群,无法广泛性地服务于普通的大众学生[5]。其实心理健康教育是为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对心理健康概论、交往心理和调适、情绪纷扰与控制、恋爱心理与调适、学习心理与调适等多方面内容的课程[6]。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内容是对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幸福感主要是体现于生活质量和积极品质感受,这种幸福感的主要是个体的自我实现体现如何与生活质量的一种协调。对事件的解释和看法是否个体感到幸福,有没有幸福感[7]。这也是对自己已有的生活状态和理想的生活状态的一种肯定的感受[7]。目前,积极心理学主要是探讨人类的幸福感、积极品德、愉悦感,研究积极品质和积极情感体验[8]。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大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可能会导致资源不足、出现就业难,理想生活和现实生活巨大差距会导致大学生的没有幸福感。从而导致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所以培养大学生的幸福感,提升大学生的积极品质是现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任务。

2.以积极心理学视角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影响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以前主要关注的是消极心理学的方面,主要内容是对个体现存的心理问题的诊断与治疗,解析心理异常现象,侧重于心理问题的解决[9]。积极心理学是以注重大学生个体内心潜能的激发,培养积极的品质,如个体积极的情感、积极的思维、积极的品质等;现阶段将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积极心理教育有机结合,不断丰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是积极心理学的重要目标[10]。笔者认为现代教育应该把目光聚集在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增强幸福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当代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理性的对待理想和现实生活的不同,以积极向上的品质来自我调整,以坚忍不拔的意志来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使大学生在面对未来生活和危机时,能够积极面对,自我调整心理问题。这是积极心理学在当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

3.以积极心理学理论转变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模式

在现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很多学生意识不到自己的心理问题,就算意识到了心理障碍也不愿意主动咨询并寻求帮助,而学校对这些现象无法采取有效的措施,只能通过在一定区域开展心理学讲座、建立咨询室、情绪发泄屋等。这些工作却没有带给学生多少效益,甚至使学生接受了负面的影响。所以,要以积极心理学改变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首先,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建立积极向上的品质与态度,注重个体的生活态度与幸福感,帮助学生以积极向上态度的面对外在环境和挫折,以完善个体的人格,提高心理素质,提升品德境界。

本文认为在教学内容增加趣味性,以鲜明的个性色彩和心理特点来使大学生参加各种心理剧演出;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与他人分享的愉悦,使大学生的有一个良好的的情感体验,挖掘大学生的内在潜能,培养大学生的积极、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从而达到预防学生的心理问题的出现,促进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健康发展。结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我国现代高等教育中显示重要地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个人成长与未来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培养全方面综合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启到了重要作业。现阶段是利用对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建立学生自信与自尊,对社会现状与生活质量保持一个积极向上的态度,从而促进个体更快地成长和发展。

作者:刘宗利 刘宗顺 孙佳慧 曹华 单位:长春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SHELDONM,KINGL.WhyPositivePsychologyisNecessary[J].AmericanPsy-chologist,2001,56(3):216-217.

[2]李金珍,王文忠,施建农.积极心理学:一种新的研究方向[J].心理科学进展,2003,(3).

[3]刘剑.积极心理学在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中的作用[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8,(12).

[4]Schultz,DuaneP.Ahistoryofmodernpsychology[M].NewYork:Thom-sonPress,2004:152.

[5]叶昇尧.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帮助,第五届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2016:161

[6]裴利华.模糊数学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效果测评中的应用[J].教育探索,2009(12):115-118.

[7]Dinner,E.SubjectWell-Being:TheScienceofHappinessandaProposalforaNationalIndex[J].AmericanPsychologist,2000,55(1).

[8]卡尔.积极心理学[M].丁丹,译.第2版.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196-197.

第2篇

论文摘要:采用自然教学实验的研究方法,探讨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健康信念、健康行为、健康水平的影响。采用健康信念、行为调查表和cawte健康量表,时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调查和测试。结果表明,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明显改善了大学生的健康信念和健康行为,而且提高了他们的身心健康水平。

事实表明,不仅有害的物质因素能造成各种各样的身体疾病和精神疾病,有害的心理因素也同样可以起到这样的作用。著名医学心理学家丁瓒教授说:“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的失调而来。”社会适应能力差的人,常因人际关系的矛盾而产生心理上的烦恼,并持续地出现焦虑、压抑、愤怒等不良情绪反应,而不良的情绪反应可使人的免疫力下降,生理疾病发生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大学生体育教材中安排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不够,加上个别教师对大学生心理教育重视不够,因此难以起到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的作用。

1 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实验以兴趣课的形式向大学一年级学生开课,在自愿报名的学生中随即抽取60名学生构成实验组,大学一年级中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辅导”课程的学习,在同年级学生中随机抽取60人作为对照组。

1.2研究工具

采用开放式与封闭式相结合的调查问卷,作为评价大学生健康信念、健康行为和健康水平的研究工具。它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一般背景信息,包括年级、年龄、班级、干部、三好学生等;二是关于健康信念(个人对健康、健康原因的认识)与健康行为(个人为自己的健康行为所做的一切)的开放式问题;三是cawte健康量表,其中cawte健康量表是用来评估个人的健康水平,它包括2个分量表,分别测量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水平。每个分量表有10个有关身心症状的是非判断题目,分数越高,则健康水平越低。

1.3研究的组织

“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健康辅导”兴趣课程是在一年级第一学期进行的。开课前,先用健康教育信念和健康行为问卷及cawte健康量表对实验组进行前测。然后将实验组进行“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辅导”的课程教学。教学时间为15周,每周2学时(利用课余时间),共为3o个课时。以华南师大应用心理教研室所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辅导》为主要教材,教学内容包括心理健康概论、学生心理适应问题、学习问题、人际交往、情绪障碍、人格障碍、性心理困扰、以及相应的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的方法与技能。讲课时,教师着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和方法的教育和辅导,增强学生自我心理调节的能力。教学方法根据主题需要而灵活变化,有讲座、讨论、座谈、观看实验录相及学生心理咨询课堂模仿训练等。再在课程结束后,进行大学生健康问卷,同时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调查和收集资料。最后,对实验组被测前后两次调查结果,以及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调查测试结果进行对比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健康概念的调查结果及其比较

分别在对照组与实验组的前测结果之间,对照组与实验组的后测结果之间,以及实验组与对照组自身前测与后测结果之间进行了比较(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对照组与实验组身体健康的前测结果不存在差异x2=0.22>0.5)。

对照组与实验组的后测结果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x2=5.96,p<0.o1),实验组本身的前、后测结果之间也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4.15,p<0、01)。以上结果表明,通过一学期的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组对健康概念的理解的确发生了显著性变化。这种变化主要是单纯从生物学意义去理解健康的学生人数减少,更多学生能全面、正确理解健康的概念,即认识到健康不仅是身体“无病、无残、无伤”,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

2.2关于健康方法信念的调查结果及其比较

我们就健康方法的信念对对照组被测、实验组被测的前测和后测的三个结果(%)进行了比较和差异性检验(见表2)。

从表2中可以看出,对照组被测健康方法信念的调查结果与实验组被试前测结果基本一致;对照组被试健康方法信念调查结果与实验组被试后测结果的差异增多。实验组被试健康信念的前测和后测结果在某些项目上有显著的变化,即认为体育锻炼和有病及时看医生是健康方法的人增多,主张乐观人生态度和认知提高是健康方法的人数增多。以上结果表明:健康教育的实验有效地改进了大学生的健康信念,特别是对有关心理调节方法的认识有了提高。

2.3被试健康行为的调查结果及其比较

将对照组与实验组被试健康行为(%)的前测和后测调查结果进行统计比较(表3)。

从表3的结果可以看出,在锻炼行为上,对照组的调查结果与实验组前测结果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对照组的调查结果与实验组后测结果之间有显著差异,主要是实验组的有病及时看医生、体育锻炼、交友、情绪调节、乐观人生态度和个人和环境卫生行为显著多于对照组;实验组被试的前测与后测结果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主要是体育锻炼的学生有所增加,有病及时看医生的学生有所变化,丰富业余生活、交友和认知提高的学生明显增加。

以上结果证明:心理健康的实验明显改进了学生的健康行为,特别是有关心理调节的行为明显增多。

2.4被试健康水平的测试结果及其比较将对照组健康水平测试结果与实验组前后两次健康水平测试的结果进行分析和平均差异的显著性检验(见表4)。

从表4可以看出,在cawte健康测试的两个分量表分和总分上,对照组与实验组前测结果均没有显著差异;对照组与实验组后测结果存在显著性差异;实验组前测与后测结果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这些结果表明,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实验显著提高了学生的健康水平,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水平。

3 结论与建议

(1)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同时改善了大学生的健康信念和健康行为。

第3篇

关键词:心理危机干预;高校;干预机制

2002年,我国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并于2005年同卫生部、共同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教社政[2005]1号),明确做出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要做到“及早发现、及时预防、有效干预”的指示。目前各高校为应对大学生的心理危机业已形成了一定的干预机制,本文即对当下有关于高校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各类学术研究资料进行分析术评,总结现存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并且找出在该领域研究当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以期通过理论的健全促进高校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健全和发展,保障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

1.国外高校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研究

我们知道对心理危机的干预起源于西方国家的军队精神病学临床领域,国外基于对心理危机及危机干预由来已久的研究和已经取得的丰厚研究成果,成立了许多专业的心理危机干预机构并且业已形成行之有效的、较为成熟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在各大高校当中,多由大学心理服务中心或专门的危机干预中心来承担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现以美国、日本等国家的高校心理危机干预为例对干预机制进行梳理分析。

1.1美国高校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研究

美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最早起源于心理学家威特默(1896)将心理学应用于教育并为教育提供需要的服务;戴维斯(1907)推动了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正规教育体系的进程;比尔斯(1908)出版《一颗找回自我的心》,极大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的发展。此后,卡尔・罗杰斯提出在心理咨询中以当事人为中心,将咨询的重点放在当事人身上的咨询模式,这一理论使得学校的心理教育随之将教育重点转移到学生本身的情绪治疗教育上,将关注重心放在学生学习和生活当中,并朝着这一方向逐渐发展、丰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美国已经形成一套比较成熟完善的危机干预机制,几乎所有高校都拥有专业的心理危机咨询机构并且配备专业心理人员,危机干预模式包括危机发生或即将发生时的缓解和阻止,即明确告知当事人怎么做可以降低和阻止危机及其危害;随时评估现有的机制与体系是否完善;坚持团队合作;加强沟通,即始终保证学校、家长以及社会媒体的沟通交流;让危机事件中的利益相关者加入干预组织,同时还需要专业的心理人员参与整个干预过程(甘露,2013)。美国的高校如果出现危机,首先要报告给地方和州政府并由其先行介入,如果地方和州政府同样无法解决就汇报给联邦政府,由总统作出决策,继而美国联邦应急管理局开始介入工作,同时美联邦应急管理局还与各州教育部门联合制定了一系列应对危机事件的指南(余冠军,陈玉祥,范起东,2010)。当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机干预已经成为美国教育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业已建立了一系列完备的职业标准、职业道德规范、全力范围以及教育咨询标准、培训标准等等。

1.2日本高校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研究

日本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基于其地震频发,需要灾后危机干预以及深受美国影响等原因起步较早,20世纪50年代开始成立专门的心理工作机构,随着东京大学、京都大学、立教大学等等相继设立心理工作室等机构,日本高校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日趋普及与成熟,同时日本又有着充足的经济基础以及单独划拨的专项经费为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发展作保障,由此日本高校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逐渐走向正规化、成熟化。高校的心理危机管理队伍成员均是心理专业的医务人员和专业的工作、管理人员,其心理机构为学生开展了有针对性的、丰富的训练、活动和讲座,解决了很多心理问题(甘露,2013)。

2.国内高校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研究

我国对心理危机干预的研究起步较晚,因此首先要学习国外的成熟理论和业已进入正轨的危机干预机制,但在扬弃的学习这些先进经验的同时我国学者并没有停滞摸索钻研的步伐,在起步晚、专业基础匮乏的种种束缚条件下对心理危机干预进行探析与发展,取得了一定了成果。现如今我国各大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心理危机干预均已呈现一定规模,学术界对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的研究也形成一定态势,涌现出许多不俗的研究成果。

在学术专著方面,郭薇等编著《心理危机干预概论》一书,详细研究心理危机的起源、概念、特征、分类、干预模式并且主张根据不同的心理危机类型对其进行干预;陈道明在其专著《心理危机干预研究》当中着重探究了突发性事件尤其是突发性公共事件所引起的心理危机如何干预应对的问题。

在学术论文方面,首先是通过对心理危机进行分析界定以此来研究干预措施,荆月闵在中国石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干预对策研究》中着重分析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成因、特征及如何界定,通过对心理危机的研究来确定干预对策;高淑艳在《高校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构建初探》中首先通过对心理危机产生的根源进行分析定性,从而针对不同心理危机展开不同干预措施。

其次是基于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内容分类进行研究,湘潭大学王玲的硕士学位论文《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探析》中就分别对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四个组成部分即危机前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危机临发时的预警机制、危机发生中的应急机制和危机后的保障机制进行研究;谭海涛,牛宏伟,李鑫等在《高校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研究》中通过对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理体系的研究来构建高校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再次是通过实际案例调查或通过问卷调查和量表测试对心理危机干预机制进行的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的硕士学位论文《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其干预策略的调查》(孔晓东)即通过设计问卷调查和对量表的测试分析进行研究;李向阳,格根图雅在《高校心理危机干预案例分析与启示》中通过对高校心理危机干预案例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期加强和改进高校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及干预程序,完善高校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最后还有基于对各高校的走访调查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进行的总结性研究,高淑芳,管凤仙,张国栋等在《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及干预工作的思考》中提出许多高校形成的在学校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危机干预领导小组、在学院设立心理辅导员、在班级选拔心理委员、在宿舍选定宿舍长以此构建学校、学院、班级、宿舍最终到个人的五级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体系;查晶,刘海骅在《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思考与尝试》中较为完善的总结了高校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过程与步骤,一是预防性心理危机干预,包括为学生建立心理健康和心理危机干预档案及建立心理问题的监测及排查制度,二是治疗性心理危机干预,包括积极对学生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以及危机干预知识与面向学生开设免费的心理咨询,三是补救性心理危机干预,包括危机当中的处理程序及危机后的处理程序。

3.高校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研究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文献资料的分析与整理,不难看到近几年我国对高校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不可否认目前的研究当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之处。

第一,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心理危机进行干预的有效途径研究不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对其的学习与弘扬是巩固广大人民群众共同思想基础的需要。对高校大学生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和培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指引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必要条件,与此同时,在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中,也必然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纳入对心理危机的干预之中,运用其对产生心理危机的大学生进行引导教育,促进其产生正确的、积极向上的思想,以此来实现对心理危机的成功干预及化解,然而目前除了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之外,尚没有对如何有效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干预大学生心理危机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

第二,研究较为缺乏创新性。近年来关于心理危机及危机干预的学术资料在数量上有了急剧提升,但是在质量上却有大量重复性研究,在对理论及干预机制的构建上较为缺乏创新性,同时要注意虽然我们需要国外的成熟理论作为理论基础,但是必须将理论同我国大学生以及高校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才能制定出适合我国高校、适合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第三,取样、取例范围较小。在需要实例或问卷调查、量表测试的研究当中,取样或取例的范围大多局限于一个院系、一个学校或一个地区,这样得到的研究结果可能较为单一或受到地域的影响,以至于影响研究结论的广泛性。

第四,缺少跨领域合作。首先对心理危机干预的研究离不开医学、教育学、人类学、社会学等等学科的融合与跨学科交流,其次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媒体等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当中所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因此笔者认为对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也应该与时俱进,尝试同新媒体等多领域进行适当的合作。

第五,缺乏对机制的规范和完善。在预防体系以及危机评估体系的研究和建设方面都不够完善,同时对心理危机干预的保障机制缺乏深入研究。(作者单位:西华大学政治学院)

基金项目:西华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资助项目(编号:ycjj2015003)

参考文献:

[1] 陈道明(主编).心理危机干预研究[M].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2009.

[2] 郭薇(主编).心理危机干预概论[M].四川: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3] 查晶,刘海骅.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思考与尝试[C].载于王建中,金宏章(主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进展――全国第十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358-360.

[4] 李向阳,格根图雅.高校心理危机干预案例分析与启示[C].载于白宝玉(主编),科技创新与经济结构调整――第七届自然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内蒙古:内蒙古出版集团,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2,48-50.

[5] 荆月闵.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干预对策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未出版,北京市,2008.

[6] 孔晓东.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其干预策略的调查[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未出版,武汉市,2007.

[7] 王玲.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探析[D].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未出版,湘潭市,2012.

[8] 甘露.国外高校心理危机管理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J].金田,2013(2),313-314.

[9] 高淑艳.高校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构建初探[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10(1),96-97.

[10] 高淑芳,管凤仙,张国栋,雷秀雅().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及干预工作的思考[J].中国林业教育,2008(s1),121-124.

第4篇

关键词 大学生 心理健康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Psychological Problems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LI Yan, HUANG Yulei, WANG Jing

(Xi'an Peihua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125)

Abstract With the progress of society, th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of college students have become prominent increasingly, affect improved overall quality of university students seriousl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ollege students through investigation, and gives a set of feasible methods to control it.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countermeasures

0 引言

大学生被人们誉为“时代的骄子”,“社会的宠儿”, 家长对其高期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而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却令人非常担忧。近年来,由于心理问题造成的大学生犯罪事件、自杀案件时有发生。围绕大学生心理健康这个主题,利用网络、调查、查阅资料等方式对大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调查。我们想通过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从中找出当代大学生所面临的一些比较普遍的心理问题,对此提出有效的方法解决。

1 研究分析

对200名在校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分析如下:

(1)对目前的大学生活适应状况如何?

A.很好 B.还可以 C.较差 D.差

通过调查分析:有60%学生适应能力还可以,说明绝大部分的同学适应能力较好。15%的同学对大学生活适应状况感觉较差,10%的同学对大学生活适应状况感觉为差,这些学生需要更多的帮助和鼓励。

(2)您认为压力在您的学习生活中对你的影响怎样?

A.没影响,可以增加学习动力

B.有点影响,不影响学习、生活

C.有点影响,影响学习、生活

D.有很大影响,无法正常学习、生活

通过调查分析:有46%的同学认为压力是没影响的且可以增加学习动力,比较乐观积极。32%的同学认为有点影响,但不会影响到学习、生活,说明他们可以排挤、克服压力, 10%的同学认为压力有很大影响,会导致他们无心学习,说明他们的心理素质不好。

(3)您与同学的人际交往情况是?

A.好 B.一般 C.差,有障碍

通过调查分析:17%的同学交际能力差,有一定障碍,60%学生都有良好的交际能力,23%学生交际能力较好。

(4)遇到压力你会最先向谁求助?

A.家人 B.朋友 C.专业人士 D.学校咨询机构

通过调查分析:有40%的同学遇到困难会找家长,说明他们的依赖心理还是很强的,有52%的同学认为找朋友更好,这类同学自我生活能力比较强,还有无法缓解、处理压力而需要依靠专业人士和学校咨询机构的。

(5)失恋后会有伤害对方的想法吗?

A.不会 B.会 C.看情况

通过调查分析:对大学生失恋问题,70%的学生不会做出过激行为伤害对方,8%学生对此要看情况而定,12%学生会有过激行为伤害对方,这些学生要给予关心和心理指导。

通过对以上5个问题的问卷分析,可以看出绝大多数的学生在面临心理问题时,自我调节的能力较强,可以通过社会活动缓解压力;但还有部分学生由于性格等原因在面临心理问题时自我调节能力较差,如果不及时调节,可能会导致心理疾病,学校和社会应予以重视。

2 解决对策

如何使他们以积极的、乐观的、正常的心理去解决遇到的问题,防备心身疾病的发生,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加强:

2.1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校园文化是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如团结友爱的校风使学生形成团结凝结力、集体荣誉感有利于使人与人之间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同学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帮助。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因此,学校应该花力量抓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有助于学生充分发展个性,改善适应能力。

2.2 注重大学体育课程学习

体育锻炼既是身体活动,又是心理活动和社会活动。体育锻炼可以调节紧张的情绪,可以改善心理状态,还能增进身体健康、使疲劳的身体得到放松和休息。在大学的体育教学中应该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使学生对自身的身体情况、心理情况有一定的正确认识。参加体育运动有助于增强自信心,克服自卑心理。比如当努力克服困难完成一项运动后,会有种成功感,自信心也会随之增强。还有如长跑、跨越及克服运动时的疲劳等,这些能够激发斗志、培养意志力、增强心理承受力。通过参加集体性体育项目,可以增强合作意识、增强社会交往能力、促使人际关系和谐。同时参加体育运动可以培养豁达的胸怀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对社会环境的适应。显然,体育锻炼有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所以在高校要注重体育课的教学活动,体育课堂上,老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是极为重要的,融洽的课堂气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积极性。

2.3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注重实践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门公共基础课,在各大高校都有开设。它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其中包括普通心理学、教学心理学、积极心理学、咨询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等学科。怎么样让这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可操作性,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是我们共同关注的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注重师生互动。上课时尽量列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一些事例,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对于教学内容的学习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每组派一名代表进行发言,其他同学针对该问题进行补充、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最后进行总结。

3 结束语

保持健康的心理,不仅关系到大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的养成和完美人格的形成,而且关系到人才素质的整体提高、高教目标的全面实现,甚至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这是需要各高校共同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西安培华学院院级资助课题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编号PHKT20130639

参考文献

[1] 宋春蕾,徐光兴.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心理健康[J].教育与职业,第20期.

[2] 张岱军,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第5篇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以湖北工程学院从未接受过运动营养、饮食健康方面知识专门教育的12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选修健康教育课的60名学生作为教学实验组,另随机抽取未选修本门课的60名学生为对照组。

1.2方法

1.2.1干预内容从2012年9月至2013年1月对教学实验班进行为期4个月,每周2学时,合计32学时的教学实验。具体教学内容与进度如下:健康概论(第1周),维持生命过程的营养素(第2周),合理营养与平衡膳食(第3~4周),饮食、运动与肥胖(第5~7周),饮食、运动与癌症(第9~11周),饮食、运动与美容(第12周),大学生健康的运动与饮食护理(第13~16周)。采用的教学方式为多媒体教学,以教师讲解为主,讨论、社会实践和视频教学相结合。除正常的课堂教学之外,还带领学生参观学校食堂及学校周边路边摊、餐馆、茶吧及超市等,让他们亲自观看、感受、体会,了解食品安全与卫生常识,警惕食物中毒;此外,还就学生日常生活中的饮食及运动行为开展讨论,指导并帮助纠错。

1.2.2问卷调查法笔者在参照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关于青年危险行为调查问卷(YouthRiskBe-haviorSurveyQuestionnaire,YRBSQ)15及中国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监测(2010)6部分内容基础上,结合湖北工程学院大学生饮食、运动行为特点自行设计“大学生饮食与运动行为状况调查问卷”。主要内容包括:健康饮食行为、非健康饮食行为、减肥相关行为、上体育课与课外体育锻炼行为、运动损伤与急救处理行为。超重或肥胖的衡量依据体质量指数:BMI=体重(kg)/身高(m2),判断标准:BMI<18.5kg/m2为体重过低;18.5kg/m2矣BMI<24kg/m2为正常;24kg/m2矣BMI<28kg/m2为超重;BMI彡28kg/m2为肥胖7。在编制问卷的过程中,为确保问卷内容的合理性与有效性,先后咨询、走访本专业的有关专家6位,经反复修改与完善,得到专家的认可后修订成稿。问卷的信度采用重测信度法,计算相关系数r值为0.81,可信度较高。教学干预前后对实验组与对照组进行两次问卷调查:(1)干预前共发放问卷120份(实验组与对照组各60份),回收有效问卷120份。(2)干预后,用同一问卷对所有调查对象进行第二次调查,以了解课程结束之后的6个月即2013年1一6月大学生的饮食与运动行为状况。共发放问卷120份,回收有效问卷120份,有效率达100%。

1.3统计学分析运用SPSS11.9统计软件为数据进行分析,所用统计方法主要为描述统计和/检验。

2结果

2.1干预前后大学生饮食行为改变情况干预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健康饮食行为与非健康饮食行为报告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与干预前相比,干预后实验组大学生健康饮食行为报告率均有所提高,特别是饮食有规律、经常吃早餐、吃蔬菜为250g/d、吃新鲜水果彡1个/d、吃豆类1~2次/周和喝牛奶1~2杯/d均提高比较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干预后,两组间上述行为报告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干预后,实验组大学生经常和天天食用油炸食品、方便面、可乐等汽水、甜点的大学生比例(5.0%,8.3%,21.7%,21.7%)均低于对照组(20.0%,21.7%,38.3%,3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与干预前相比,干预后实验组大学生非健康饮食行为率均有所下降,特别是吃油炸食品由干预前的18.3%降到5.0%,喝可乐等汽水由干预前的38.3%降到2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2干预前后大学生减肥相关行为比较如表4所示,干预后,实验组大学生超重或肥胖的人数由干预前的36人(60.0%)降到24人(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800,P<0.05);与对照组(68.3%)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701,P<0.01)。从减肥行为来看,通过运动减肥的实验组大学生,从干预前的35.0%提高到干预后的6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后的实验组报告率(61.7%)高于对照组(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实验组大学生运动损伤人数较干预前均稍有下降,其中,肌肉挫伤由干预前的21.7%降到干预后的10.0%,干预后的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运动损伤的急救处理方面,实验组大学生自己应急处理的人数由干预前的23.3%提高到干预后的63.6%;找队医或校医的人数由干预前的60.0%降至干预后的2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干预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在上述方面的报告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3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干预后实验组大学生健康饮食行为较干预前有了很大的改善,特别是饮食有规律报告率从干预前的76.7%提高到93.3%,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张雪莹等08的研究以及潘子儒等63的干预试验结果较为接近。说明健康教育课教学对大学生养成健康饮食行为习惯切实有效。

早餐作为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餐,应占全天食物总摄入量的30%。经常不吃早餐容易发生低血糖,影响学习效率,还会增加患消化道疾病和胆结石等疾病的风险。本次干预试验结果表明,通过健康教育使大学生懂得吃早餐的重要性,经常吃早餐的报告率明显增多,高于广西、青海、北京、湖北、湖南等地大学生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结果还显示,干预后大学生吃油炸食品、喝可乐等汽水之类的非健康饮食行为报告率明显下降,不良饮食行为得到改善。说明经过相关课程的学习,实验组大学生已意识到油炸类、汽水可乐类等垃圾食品对健康的危害。

合理饮食营养和体育锻炼是维持和促进健康的重要条件。以科学合理的饮食营养为物质基础,以体育锻炼为手段,用锻炼的消耗过程换取锻炼后的超量恢复过程,不仅可以提高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增强体质,还可保持体内能量的摄排平衡,控制体重07。调查结果显示,实验组大学生通过健康教育课的学习,通过运动辅以控制高能饮食减肥的人数明显增多,高于国内同类文献报道结果。此外,依靠节食、催吐和吃减肥药(茶)等非健康减肥方法减肥的人数干预后有所减少。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干预后,实验组大学生经常上体育课和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人数明显增多,整体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特别是锻炼次数与锻炼持续时间都高于国内同类文献报道018。表明健康教育课教学对大学生运动行为的干预效果非常明显。

适度强度的运动有益于大学生身心健康。运动过度容易造成损伤,因此,运动的防护及损伤的处理极为重要。本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运动损伤主要是—些轻度的肌肉拉伤、关节韧带扭伤和运动劳损。通过健康教育课中运动损伤的预防、损伤急救处理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干预后实验组大学生自己应急处理运动损伤的能力明显提升。所以,尽管大学生运动次数较干预前增多,但发生运动损伤的概率没有增大。

第6篇

关键词 高等学校 大学生 学生公寓 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1 概念阐述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公寓管理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学生公寓是学生日常生活与学习的重要场所,是课堂之外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和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切身利益,也直接影响高校的安全稳定和有序发展。因此,怎样建设学生公寓文化、建设什么样的学生公寓文化显得尤为重要。

关于文化的定义,学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社会人类学巨擘泰勒(Edward Burnet Tylor)主张,“文化乃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其包含有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①然究其原始涵义,文化既已包含有居住之意。②学生公寓文化就是指大学生在寝室互动这一场域(field)中表现出来的物质、精神、制度、行为方式的集合,它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亚文化(subculture)部分。

学生公寓文化建设也是“文化育人”工作的重要范畴之一,要坚持倡导和谐、文明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始终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学生公寓文化内涵建设为抓手,增强文化育人的氛围,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

2 现状表现

2.1 学生公寓是大学生心理问题爆发的集中场所

2013年4月15日22时13分,复旦大学官方微博通报称,该校一医科在读研究生病重入院,寝室饮水机疑遭室友投毒。案件引起了广大网友对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热议。“感谢室友的不杀之恩”一时间成为网络调侃的热门话题。

对于“复旦投毒案”,笔者通过结构式访谈法做过初步统计,五十名调查对象中有42.93%的人认为:该事件是教育问题,反映出一些高校不重视和谐寝室文化建设或重视程度不够,对学生宿舍的团队心理辅导缺失,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引导;有31.63%的人认为,这起事件是一起极端案例,反映了很多大学生存在个人心理问题;还有23.50%的人认为是社会整体环境造成了这场人间悲剧;另外有1.93%的人认为学校管理不善,学生公寓的安全工作没有做到位。

2.2 学生公寓反文化影响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

从高等教育学的视角来看,文化体系中所包含的价值观念深刻地制约着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世界观、人生观。③反文化(counterculture)是对现存秩序的背离和否定,是对现存主文化的抵制和对抗。④学生公寓反文化主要是指某些学生群体所独有的信念、价值观和生活习惯,与社会核心价值观或校园主流文化相对立、冲突的那些非主流的、局部的文化现象。

不可否定的是,因受一些社会思潮影响,学生公寓中普遍存在不健康的反文化现象和失范行为,直接影响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学生寝室卫生状况堪忧,随意性较强。很多同学缺乏自理自律能力,卫生值日制度形同虚设,寝室脏乱差问题比较突出。学生学业倦怠现象突出,散漫性较强。部分学生将寝室当成“网吧”,通宵达旦地玩网游、看电影,造成学习精力不足,影响学习成绩。此外,部分学生萎靡不振,在宿舍里聚众观看不健康影片;参与赌博;“卧谈会”内容低俗;肆无忌惮地吸烟酗酒;盲目攀比等等。

3 结论建议

3.1 大学生是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主体,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

“复旦投毒案”让全社会对“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问题”深刻反思,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大二学生黄昱舟,在四川雅安大地震发生时,一个人“拯救”了全宿舍的财产,也“拯救”了社会大众对“大学室友”的信任危机,因此而走红网络,被网友称作“中国好室友”。

大学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要突出“参与型”学生管理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大学生主体意识的缺失,制约了他们参与寝室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影响了寝室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⑤因此,各高校要努力提供学生参与公寓文化建设的机会,积极在实践中探索适应学生“参与型”教育管理模式,注重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要从实际出发,注重大学生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组织开展一系列的主题教育活动,将教育与深受学生欢迎的、寓教于乐的、学生参与面广泛的活动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学生的参与、讨论,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主动提升自身综合素质,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3.2 高校党团组织是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引导者,要充分发挥党团组织的引领作用

要推动党建、团建进学生公寓,搭建公寓党建、公寓团建工作平台,持续推进创新党建、团建工作思路。例如:某大学坚持在学生宿舍楼建立党支部和团总支部,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引导,努力把和谐寝室建设成为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牢固阵地。他们选派年富力强、德才兼备的辅导员教师担任公寓党支部书记、公寓团总支书记。通过学生党员、业余党(团)校学员、团学社学生骨干挂职锻炼的形式全面参与学生公寓的日常管理,发挥党员、学生干部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思想引领,增强教育效果。学生公寓是校园人际网络的交汇区,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优秀团员的现实表现,直接呈现在老师同学们的眼前,有利于接受群众监督。某大学在预备党员转正鉴定中还重点考查学生党员在公寓中的表现,学生公寓党支部拥有一票否决权。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党、团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他们还通过创建党、团员示范寝室等活动,发挥朋辈群体在学生公寓这一微观人际环境中的积极效应。

3.3 和谐文明的校园文化建设是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保证,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教育作用

营造和谐文明的校园文化最能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群体。为了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教育作用,当前很多高校组织了丰富多样的寝室文化活动,将学生“劝”离电脑,“请”出寝室,但这类活动还仅仅停留在以文体娱乐为主要内容的表层形式之中,没有很好地发挥学生公寓的“育人”功能。因此,要加大和谐文明校园文化建设力度,积极组织拓展层次多元、由点及面的校园文化活动。

3.4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保障,要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驾护航作用

前文所析,学生公寓是大学生心理问题爆发的集中场所。笔者在实证调查中发现一部分独生子女大学生性格内向,心理承受力较差,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隐疾。学生公寓文化建设与心理健康教育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入寝室,有助于提高寝室成员之间的和谐程度。例如,某大学搭建了以“专业心理咨询师——辅导员、班主任——班级健康委员——寝室长”为学生身心健康联络员的心理健康教育预防机制,寝室长作为学生公寓心理联络员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3.5 品德修养教育是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要充分发挥思想修养的安全阀作用

学生公寓文化建设在大学生社会化(socialization)过程中起到积极作用。每名寝室成员都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与个性特征,道德修养层次参差不齐。为了使大学生达到理想的道德境界,就必须对他们进行品德修养教育,以便充分发挥思想修养的“安全阀”作用。让广大学生将“八荣八耻”等社会主义道德准则内化为自身的道德行为、道德习惯和道德品质,有助于他们追求高尚的思想意识和崇高的道德品质,进而推动学生公寓文化建设。

3.6 规章制度是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前提保证,要充分发挥依法治校的约束力作用

学生公寓管理光靠学生的自律是远远不够的,各所高校要不断建立健全学生公寓管理规章制度,把公寓文化建设贯穿在教学、管理、服务的相关环节。规章制度是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前提保证,但更要确保相关规章制度的常态运行,充分发挥依法治校的约束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法制观念,规范自身行为。

3.7 学习型寝室建设是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要努力促进学风建设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着力推动优良学风引领区建设,某些高校开展了“学习型寝室”申创工作,藉此促进学风建设。学习型寝室能够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营造和谐、向上的寝室文化氛围。此外,有些学校还注意改造学生公寓的硬件环境品位,在学生公寓里开设学习书吧、文化走廊、公寓学习室等场所,满足学生的日常自主学习需要。

综上所述,学生公寓文化建设是伴随着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发展而不断深入推动的过程,任务艰巨,更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师生之间的群策群力与代代相承。我们希望和谐文明的学生公寓文化建设能够促进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

注释

① 泰勒.原始文化[M].连树声,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1.

② 和少英.社会文化人类学初探(第三版)[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4.

③ 顾建民.高等教育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37.

④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70.

⑤ 李向东.大学生寝室文化现状与影响因素研究——对武汉某高校的调查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07:38.

参考文献

[1] 董丙剑.新时期高校宿舍文化建设模式探索[J].长春大学学报,2013(2).

[2] 董文茂.后勤社会化条件下的高校寝室文化与德育工作[J].湖北社会科学,2003.

[3] 苏国柱.关于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的思考[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2(5).

[4] 李春霞.探讨大学新生宿舍文化建设途径[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3(3).

第7篇

关键词 大学生 恋爱心理 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On University Students' Love

LV Zouqin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81)

Abstract Love is of psychological experience, love is a process that produces love. From the physical point of view, the basic function of college sexual maturity, which also contributed to their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so that they have a psychological need for love, this is a very natural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how to deal with this is not an independent body and mind desires and economic conflict contradictions between their studies must hope for success is also placed in front of college students.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love psychology; mental health

1 大学生谈恋爱的动因

促使大学生谈恋爱的动因一般有三类:生理、心理、社会因素。

1.1 生理、心理因素

大学生性机能已基本成熟。很多大学生体验到对爱情的心理需求,性器官的发育成熟是大学生恋爱的生理因素,性心理发展到恋爱期则是大学生恋爱的心理因素。

在一项大学生恋爱生理心理因素的调研中,很多人选择了“感情有所寄托”,特别是大一的新生,这表明了不少恋爱的动机是与当事人缺乏关怀和归属感有关系的。大一新生刚刚与父母和原来的好朋友分开,对新的大学生活有一定的适应冲突,心中苦闷孤寂,便有众多学生萌发了对恋爱亲密关系的渴望。再者很多人选择了“性的发育与成熟”,选择这一项目的男性明显多于女性,这反映了男生对性的自我认识比女生更深刻,同时也暗示了男生相对更加开放;“被对方吸引所致”为第三位,年轻男女性的第二性特征在这个阶段已经充分发育。

1.2 社会因素

当前大学生谈恋爱可以说已形成风气。如果学院内有较强的恋爱风气,没有恋爱的学生可能会被说成无人赏识,这种氛围可能会给新生很大的心理压力。在某些研究中,恋爱的社会因素“同学中恋爱风气影响”为第一位就真实地反映了这种。

高中时期,很多学生由于升学的压力,基本没有时间看教科书以外的文章与杂志。入大学后,时间宽裕起来,除了图书馆中古今中外的名著,还有大量的言情、都市小说,对这类文学作品的接触促使大学生的恋爱意识迅速发展。有研究表明,凡是涉及爱情的读物尤为大学生们的喜爱。还有一点,如果不准备考研深造,或者在大学期间没有一定的自我提升计划,大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是很多的,这也为恋爱创造了客观条件。

2 大学生的恋爱观念与现状

有研究发现,对异性持有厌恶感的学生占总数的3.19%,而这种性心理对20岁左右的青年人来说,一般不是正常现象。这种心理现象的存在往往与家庭教育和本人过往经历有关,是性心理发展的扭曲表现。在一项研究中,男、女大学生与同往的心理与状态调查结果很接近,部分学生坦率地承认异性相处比与同性相处更加令人愉快。

近年来,大学生对婚前的观念有明显的变化,发表于1992年的中国性文明调查资料表明,反对婚前的仅20.8%,大部分大学生认同、认可婚前,认为“双方愿意就可以”的占34.7%,认为“基于爱情就可以的”占40.2%,剩下4.3%的学生未答或不详。也有研究表明,四分之一左右的学生不能接受婚前并认为那是不道德的,更多的大学生保持中立态度,十分之一左右的学生(男生13.18%,女2.46%)认为只要双方同意,不怀孕就行。研究表明,持最后一种看法的男生多于女生,而且年级越高,持这种看法的学生比例也越高。很多大学生在研究中表明,他们认为婚恋属于个人私事,不必为他人态度和社会规范所左右。综上所述,当代大学生对婚前采取更加宽容的态度。

据调查,无恋爱经验的大学生为50%左右,单恋者接近10%,而真正进入过恋爱状态的人为30%左右。随着年级的增加,恋爱比例呈上升趋势。

3 大学生恋爱中的问题与建议

恋爱关系的发展不一定都有完美的结局,恋爱受挫一般会使恋爱双方陷入万念俱灰、难以自拔的痛苦境地,不少爱会发展成转变成恨。大学生遇到上述这两种情况都应进行心理调试,使痛苦的情绪得到疏导,进一步认识自己和他人,最终获得心理成长。大学生因失恋而轻生,或者选择极端手段报复的事例在各媒体都有所报道,那些惨痛的后果和影响也引起了很多大学生的重视。绝大多数学生在调查中表明自己有把握采取较为适当的心态,不会做出过激的行为,但是当其真正体验到失恋的痛苦时,他们能否理智地对待,还值得思考。

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戏谑地说:“任何时代任何民族的教育家都痛恨爱情。”的确,基本上每个教师都遇到过被学生的爱情问题弄得一筹莫展的时候。采用“禁”和“堵”,不仅收效甚微,反而容易引起更多负面影响。特别是大学生,年龄相当,风华正茂,一旦发现对方在兴趣、爱好等方面有很多共同点,便容易相互吸引发展出恋爱关系。

鉴于大学生当前的恋爱现状和特点,可以给出几点建议的:(1)学校要正视、重视大学生的恋爱现象。重点应该是如何正确结交、对待异性,促使大学生建立健康积极的恋爱观,引导学生更好地处理性的需求与道德准则的结合,更好地处理爱情与学业等的关系;(2)加强性教育。在这个敏感又想象力丰富的年龄段,某些大学生即使是受到很微弱的性刺激,也可能会想入非非。学校应倡导异性间适当的接触,多举办学生活动,让这种接触在群体之间进行,这有助于大学生健康的异往模式的建立。(3)警惕学生中恋爱市侩化的表现。一些学生觉得生活空虚、便以恋爱为刺激、消遣,或是朝秦暮楚等。严格来说,那都不是在恋爱,而是在非常不认真的对待自己和他人的感情。这会对双方心理上造成极大消极影响。(4)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恋爱受挫。恋爱受挫对当事人的打击是很沉重的,有些人甚至可能失去生活下去的勇气。面对这失恋的痛苦,有很多种应对方法,教师与家人朋友可以尽自己的里去开导、帮助他们,引导他们用健康积极的方法来面对和处理恋爱受挫,从中获得成长而受益。

参考文献

[1] 王建科.在校大学生恋爱的发展过程[J].教育艺术,2006(11):36.

[2] 郭晋林,冯国强,裴义.1000名大学生性观念的调查与分析[J].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26(6):442-445.

[3] 黄希庭,徐凤姝.大学生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156-160.

[4] 耿文秀. 当代大学生婚前研究及性教育设想[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1(2):87.

[5] 马金耀,孟宪鹏.大学生性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内容概述[J].中国健康教育,2007.23(8):638.

[6] 曹立文.大学生健康性心理探索[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1.21(1):274-277.

[7] 彭晓辉.性科学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8.

第8篇

1、大学生的法律基础知识

普遍不高法律知识是衡量法律意识水平程度的一个重要依据,是法律意识的重要内容之一。虽然人们的法律意识水平高低与其文化程度是紧密相关的,但是我国高校的大学生整体法律知识水平却较低。由于近年就业的压力,我国大学生大都关注专业课的学习,而对法律基础课认为可有可无,只是为了学分,考前突击应付及格就行的态度去学习。在这种思想意识的支配下,大学生不可能对法律知识有充分的理解并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另一方面,高校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学时有限,在很短的时间内要完成相当于《法律概论》的内容是完全不可能实现的。因此,让高校大学生在这有限的课时中去获得的法律知识自然也是有限的。

2、大学生法制观念淡薄

欠缺法律的思维方式法律观念是法律意识的组成部分,是衡量法律意识水平的重要依据。而法律知识水平的高低又决定了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处理事务的法律思维方式。正是由于当前大学生的法律知识的薄弱,才导致了部分大学生在自身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时不会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实现,对法律持怀疑、不信任的态度,甚至放弃法律武器,采用过激的方式来讨回自己的“公道”,从而加大了违法犯罪的可能性。

3、高等院校学生的违法犯罪现象

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近些年较为典型的就是马加爵事件,马加爵为了报复同学中那些伤害他尊严的人,选择报复杀人的犯罪道路。还有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先后两次把掺有火碱和硫酸的饮料,倾倒在北京动物园中饲养的狗熊身上和嘴里,造成多只狗熊受伤,造成极恶劣地社会影响。刘海洋在被拘留后说,自己学了法律基础知识,但是伤害动物他不认为是犯罪。所以,我们大学生对学习法律知识不能仅仅停留在一知半解的基础上,更要对法律的原理,法律的精神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因此,高等院校要高度重视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法律修养。

二、高等院校对大学生进行法律意识教育应采取的具体措施

我们知道曾经轰动一时的“药家鑫”事件,本来就是一起平常的交通事故,但是这起交通事故却产生了极大的反响,原来这起交通事故本身并不严重,而肇事者却用刀将被撞者连捅8刀,致其丧命,更可悲的是,肇事者竟是一名大三学生。当记者问他杀人理由时,他却说,撞得是个农民,怕以后难缠,才杀人灭口。可见,药家鑫自以为知法懂法,而实际上是一个法盲。就如他撞人后如果及时救人的话,也就是一个普通的民事案件,可是,他的行凶施暴触犯的是刑法,这是两个质的变化。高校用优质的教学条件为国家培养了一个“高级”犯罪分子,这不得不让我们引起反思。因此,如何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以培养具有法律修养的人才是高等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针对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要加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笔者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高校应注重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改革高校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应实行以法律意识教育为中心的教学改革。这样会使课程内容得以精练,同时也可以克服“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有利于教师在课堂上讲深、讲透主要内容,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增强教学的说服力和吸引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2、教师在教学手段上

应积极适用“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是指由教师选用具有一定代表意义的司法判案成例,通过学生自己对案例的分析及教师的讲解和指导,使学生掌握法学的基本原理和根本制度。这一教学方法的适用,使原来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式变成了师生互动交流,学生充分参与的平等对话。教师在教学中应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举案说法、案理结合来组织教学,并组织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或开展法律常识知识竞赛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法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使大学生达到熟练运用法律知识,形成正确的法律意识的目的。

3、高校应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来提高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从而培养大学生的法律修养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一是因为法律意识的缺乏,二是由于其心理发展不成熟。而高校设置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会使大学生掌握基本的心理卫生知识,培养稳定的情绪、坚强的意志力,乐观向上的精神,从而能抵制各种社会上不良风气的侵蚀,增强法律意识,树立法制观念。

4、高等院校应积极营造对大学生进行法律意识教育的学术环境

首先,从高校的管理上应“依法治校”,学校治学是否“法治”的状况会直接影响对学生法律意识教育的效果。在日常教学管理中,特别是对学生违规违纪的行为,应做到“有法可依”,为学生营造浓厚的法治氛围,给学生树立“有法可依,依法办事”的榜样,从而为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使大学校园形成一种知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氛围。

三、总结

第9篇

关键词:艺术类大学生;心理素质;心理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05(C)-0118-02

心理素质是人的整体素质的组成部分,从心理学角度讲,包括情感、信心、意志力和韧性等。一个人的心理素质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经过后天环境与教育的影响逐步形成的。对于高校艺术类大学生,由于其专业的特殊性,表现出与一般大学生不同的心理面貌、心理问题和心理矛盾,只有正确把握其特殊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切实加强心理素质教育,才能有效地做好艺术类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笔者设计了一份问卷调查,对商丘师范学院部分艺术类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

一、调查方式及结果

本问卷设计了15道单项选择题,主要调查研究艺术类学生在学习、交往、恋爱以及就业等过程中遭遇挫折时的心理状态及应对措施。本次调查的对象是商丘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和音乐学院07、09级的学生200人,涉及美术学、艺术设计、动画、摄影、音乐类、舞蹈表演等各专业学生,参加调查的学生具有普遍性,有效回收问卷193份。经过统计计算,获得艺术类大学生所回答的每个问题及每项选择的统计数据和百分比,从而为科学分析评价艺术类学生心理素质问题提供了可靠的依据。193份有效调查问卷显示,31.6%的同学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中,存在学习、环境适应问题的占21.5%,存在恋爱、情感问题的占20.4%,存在人际交往问题的占24.5%,由于消费水平的攀比和就业压力引发的问题占35.2%。可见,艺术类学生心理素质亟待优化。

现针对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1、学习紧张心理和缺乏自信

高校扩招后,艺术类大学生人数激增,其中一部分确系具有艺术天赋和理想者,而另一部分则是为了考上大学走捷径者,且后者所占艺术类大学生人数比例越来越大。这部分学生大都不仅文化底子薄弱、学习能力差、自我约束能力弱,而且相当一部分学生均系为了考取大学,半路从事艺术专业,专业基础不扎实。因此,在大学的学习中他们倍感无所适从,表现出困惑的心理;有的学生并非真正喜欢所选择的专业,缺乏学习兴趣,进而对学习丧失信心,情绪低落,造成心理压力。

2、恋爱、情感问题引发的不健康心理

由于艺术类大学生的专业特点要求他们必须具有敏锐的感知力、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创造力,因而艺术类大学生喜欢标新立异,无论是外形还是内在都努力塑造和体现个性风格。他们情感丰富,充满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色彩,但他们对外界刺激敏感,情绪、心理极易受环境的干扰和影响。有些同学忙于恋爱,把自己孤立于集体活动之外,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对教师视而不见、对同学漠不关心的人际态度,逐步成为一个冷漠孤僻的人;还有一些学生的恋爱对象如走马灯似的变换频繁,以此彰显他们自以为是的个性魅力,长期以往形成浮躁不安的心理。

3、人际交往不适的迷茫心理

艺术专业大学生在入学前社会经历较少,心理设防能力差,常热情直接地与他人坦诚交谈,容易表露自我,对一些个人敏感问题的交流,艺术类学生较普通大学生更为坦白,这也反映了艺术类大学生较为单纯直率的性格特征。正是这种与普通大学生的性格差异,造成他们与其他学生在思想观念、价值标准、生活方式等许多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给人一种喜欢表现自我、喜欢怀疑和争论以及盛气凌人的感觉,以致引起他人的误解和对人际交往的困惑。

4、家境攀比的自卑心理

与普通大学生相比,艺术类学生家庭相对优越,相互之间的攀比现象较为严重。他们比穿名牌、比配备高档通信设备、比电脑品牌等。而一些家庭并不是很富裕的学生,为了面子宁可让家庭承担繁重的经济负担,也要硬撑。这就造就了追求档次、崇尚名牌、攀比摆阔现象的产生。同时并非所有艺术类学生家庭条件都很优越,相当一部分学生是为了能上大学才选择文化课成绩较低的艺术类专业,而并未考虑到艺术专业的花费(通常艺术专业的花费要高于一般文理科专业)。相比之下,家庭经济的贫富悬殊、生活压力的重担使得家境不太好或家庭贫困的学生产生自卑、悲观的消极心理。

5、就业前景形成的忧虑心理

随着近年来高校的扩招,每年大学毕业生人数激增,而社会就业形势、人才需求、岗位选择等情况使大学生面临着严峻就业形势,这种形势给艺术类学生造成的心理压力更甚于普通专业学生。对他们而言,由于专业原因就业岗位选择范围较小;部分学生则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高估自身条件,一心向往能够展示自己专业技能的大中城市和高薪企业,致使理想与现实产生强烈反差,由此引发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二、提高心理素质的举措

对艺术类大学生进行调查的目的在于了解其不同于非艺术类学生的心理特点、思想意识,从而有针对性地按照学生心理状况及发展规律开展学生工作和教学,更好地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通过对商丘师范学院艺术类学生的调查分析,在对其教育管理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帮助学生摆正心态、端正态度、树立远大理想

调查发现,艺术类大学生有明显的实现个人价值,追求自我成就的价值观,对社会、国家的责任感淡薄。如果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和社会利益相冲突时,以个人价值为第一追求的价值观就会使他们降低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意识。因此,帮助艺术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强化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激发其爱国热情,是对艺术类学生思想教育的重点。为此,应对学生加强正面引导和教育,注意教育方式的选择,以艺术专业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引导他们把实现自我价值的方向指向理论学习和专业技能方面,同时开展多层次多角度的教育形式,促进学生把放在恋爱、情感上的精力和时间更多地转移到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2、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通过建立大学生心理素质档案方式进行跟踪管理,及时掌握大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状况。定期开展大学生心理素质测试工作,测试内容应针对其专业特点广泛合理设置,并将每位学生各个阶段的测试结果整理归档,以便分析总结学生的心理波动和发展变化的特点,对于不同学生对症下药,有利于尽快发现学生心理问题并及时解决。同时开设心理素质系列讲座及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课程;建立健全心理咨询或心理辅导机构,通过面对面或电话咨询、网络沟通等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开展工作;还要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教学全过程,组织全体教师学习心理教育理论,掌握心理素质教育的手段与方法。

3、积极开展校园文化生活,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鼓励艺术类学生通过聆听各类专业讲座来开阔眼界,丰富知识;通过积极参与校、系篮球赛、足球赛、征文大赛、校园歌手大赛等活动充分展示自己的才智和能力,以发展自己的才艺和特长;通过组织与本专业相关的艺术性活动比赛,以发挥个人的专业优势。通过开展校园文化生活,既可增进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又充分展示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校园文化生活为广大学生提供健康、多样的精神食粮,会给学生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总之,通过这次对商丘师范学院部分艺术类学生的调查,剖析各高校艺术专业学生的共同心理特征,引导此类学生群体的心理成长,不断增强心理素质,引导他们将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相结合,引导他们在成就理想的感召下努力学习,不断提高专业技能,积极进取,真正实现其个人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简介:刘丽(1979― ),女,商丘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助教,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06级中国近现代史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张大均.《学校心理素质教育概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2]袁敬伟,张成山.《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分析及培养》.《吉林教育科学•高教研究》,1998.6.

[3]彭萍.《大学生心理素质现状及优化对策研究》.《和谐社会建设与青少年工作创新》,2007.

第10篇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园文化;高职;大学生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一)有利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党的十对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公民个人层面分别提出了“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强调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职校园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文化建设,这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校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有利于提升国家文化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在现阶段,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义特别重大。它不仅有利于引领整合多种社会思潮,把不同阶层、不同认识水平的人们团结和凝聚起来,而且有利于形成全社会的共同价值追求,有利于提升国家文化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也有利于抵御西方资产阶级腐朽思想文化的渗透,切实维护民族文化安全,同时更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与普及。这一重要论述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问题的最新认识,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学习领会十精神,特别要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教育高职师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人民,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党。

二、我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

(一)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的校园文化建设系列活动。我校开展了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的校园文化建设系列活动。以社会事业学院为例,我们开展了“魅力之舟”班级文化建设系列活动(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品活动);“学礼用礼,修身立业”工程(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品活动);塑造“职业人”提升“就业力” 的大学生职业道德体系建设活动(辽宁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品活动)等。通过“我是文明大学生”情景活动的开展;“魅力之舟”班级文化建设;“学礼用礼,修身立业”工程等系列活动,让每一名大一的学生都能够参与其中,进一步提升了学生们的文明意识,践行了校园文明行为,促进了大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推动了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创新教学方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以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为突破口,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教学模式,进一步提高教学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鼓励教师加强对教学的研究,准确把握教材内容和教学要求,搭建科研平台,扶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研究,为多出成果、多出人才提供保障。以教师引领大学生,支持和鼓励大学生广泛参与校园建设与管理,提高大学生自理自立能力,充分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管理、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以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科学整合我校校园文化教育内容。实现校园文化教育与道德教育和行业专业结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结合,使教育的内容社会化、生活化、实践化,真正为广大学生所感知、认同和接受,并内化为自身的价值准则,外化为自觉的行动,促进学生自律与他律的有机结合,从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正融入我校高职教育的各个环节之中,提高我校校园文化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以社会实践为突破口,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将我校校园文化建设有针对性地引入专业人才培养各环节,从而将我校校园文化建设贯穿于高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四)构建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下的开放的我校校园文化教育平台。党的十指出: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我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以师生员工为主体,以广阔的校园为活动空间,以特定的校园生活方式和校园精神为特征,是我校在办学实践中逐渐孕育和形成的独特的办学理念、道德规范、组织制度,是体现我校全校师生价值取向的校风、教风、学风、班风等所共同整合而成的人文生态环境。

通过课程教育与社会实践、校园文化教育的有机融合,从注重“理论与规范”的单向灌输转向坚持主体间的开放对话,实现以人为本的交往互动,使教学与实践活动的有机衔接,使我校校园文化教育主阵地由学校向家庭、企业和社会拓展,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得以彰显。

三、结语

党的十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高职校园文化建设需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下的主旋律教育,使大学生具有强烈的国家民族认同感和使命感、高尚的道德品质、健康的心理素质和顽强的意志力以及强烈的创新意识,使当代大学生能够真正承担起时代所赋予的历史责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注入到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不仅可以促进高职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还可以传承民族文化,切实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我校校园文化建设不仅在于美化环境,陶冶我校大学生的情操,更重要的是构筑一个博大的精神家园,积淀文化底蕴,通过丰富多彩的系列化活动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以创新教学方法,规范我校大学生的行为习惯,培养我校大学生的良好意志品质,健全我校大学生的人格,全面促进我校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朱发仁.高职院校“企业化”校园文化研究[M].北京: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2] 杨泉良,赵宗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概论[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

第11篇

一调查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研究选取我校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97份,调查对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可比性,区分不同性别结构,使得本次抽样调查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具体分布如下:男生126人,占64%,女生71人,占36%;大一47人,占23.9%,大二52人,占26.4%,大三56人,占28.4%,大四42人,占21.3%;文科48人,占24.4%,理科65人,占33%,工科84人,占42.6%;独生子女96人,占48.7%,非独生子女101人,占51.3%。问卷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指导语和被调查者的背景信息,如性别、年级、专业、是否独生子女等;第二部分是问卷的主体内容,涉及大学生生命观及生命教育,要求被调查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每个问题做出自己的回答。问卷所包含的问题基本上都是大学生常见的与生命有关的问题,如对生命的认识和体验、对自己的评价、对自杀的态度、能否做到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等,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出大学生的生命观。

二大学生生命观现状调查结果分析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对生命意义认知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学生对生命的认知与体验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没有生命的世界是残缺的世界。生命是一切智慧、力量和美好情感的唯一载体。那么大学生对于生命的认识情况如何呢?

1对于珍惜生命方面

对每个人来说,生命都是珍贵的,你觉得你是否会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回答“是”占92.2%;回答“不清楚”占6.5%;选择“否”占1.3%。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大学生都能较好地珍爱生命,并能积极追求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2对生命的意义方面

被试者中有62.3%的学生在大学生活中有明确的人生目标,27.2%的学生不清楚,10.5%的学生在大学生活中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上大学的目的依次是“为了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为了学更多的知识,充实自己,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为了父母的希望,将来报答父母”。

3对生命的体验方面

回答生命是美好精彩的有48%,对生命的体验感觉一般的人有41.3%,感觉生命轻松快乐的有37.9%;对生命的体验感觉“不自由”的有10.7%;感觉生命充实的有38.5%;对生命的体验感觉“空虚”的有9.6%。

由调查数据我们可以得知,大学生对生命关注程度不高,不到半数的学生关注自己的生命。对生命的关注是个体生命活动的产物,同时又是对个体生命活动的内在鼓励、对生命的自我确认。通过问卷调查可以发现,当代大学生对自身生命忽视、生命意识不强。

(二)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现状

近些年来,生命教育逐渐得到社会的重视。我国人口基数大,就业压力重,大多数学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心理问题,学业、就业、恋爱等诸多原因都会引起个体心理状态的严重失衡。心理危机发生后,学生会出现一系列身心的不适反应,表现为激烈的心理冲突、精神失常等严重的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甚至是自杀、他杀等。这些现象已经在大学校园中出现,而且也不是个别现象,已具有一定的普遍性。通过调查发现,当前我国学校生命教育缺失、学生生命意识淡薄和生命价值缺失。

当代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心理健康存在问题,而且生存能力和自救技能也比较欠缺。当代大学生出生于我国经济快速平稳发展的时期,他们享受了最好的物质生活条件,而且他们这一代大部分都是“四二一”家庭,自然而然就受到家人的过分疼爱和迁就,他们几乎没有什么抗挫折的能力,加之他们一入学接受的就是“应试教育”,长期以来家长被“高分数”、“好成绩”、“升学率”等目标蒙蔽了,只重视他们的学业,却忽视了他们的生命质量和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所以,在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的教育中失去了内在的生命底蕴,使生命教育达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另外,学校对生命教育不够重视,内容非常匮乏。在我国目前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采用的是集中统一管理模式,决定学校主要科目的设置,地方与校本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所占比例较小,生命教育现在只是以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的形式出现,在少数地区或学校,还有的仅仅流于形式。由此可见,目前我国的生命教育还有待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在学校教育中对学生积极普及生命教育。

三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实施路径

(一)意识构建

要用“生命关怀”指导大学德育的实施和改革。“‘生命关怀’的教育观从人本出发,在充分尊重人性的前提下,以‘帮助每个人最完美地实现自己生命意义的权利’为教育目的。‘生命关怀’的德育不仅要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而且要把学生作为一个生命的整体来看待,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创造性的活动”。另一方面,要用大学教师的生命情怀启发大学生的生命智慧。大学教师作为大学生良好生命意识培养的主要实施者,必须自觉锤炼自身的生命情怀,养成自身的生命智慧,做一个敢于和善于在与学生的日常直面中研究学生生命的教育者。在直面学生的场景中,能“充分唤醒每一个学生的生命意识,开发每一个学生的生命潜能,增强每一个学生的生命活力,提升每一个学生的生命境界,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自由地、充分地、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

(二)课程设计

要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独立的生命教育课程主要在于通过教师有计划、有目的的教学活动,系统地向学生传授有关生命的知识,认识死亡,使大学生在正确认识生命的基础上寻找生命的价值。这不仅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生命、认识死亡,从而珍惜生命,而且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的价值。生命教育课程应重点加强以下几个方面内容的教育:生命认知教育,帮助大学生形成对生命的科学认知;生命情感教育,帮助他们形成关爱生命的信念,欣赏、热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生命意志教育,帮助大学生正确面对生命过程中的挫折和失意,实现生命的发展;生命安全教育,教给大学生保全生命的基本技能,帮助他们养成生命智慧;生命审美教育,帮助大学生发现和享受生命之美;生命意义教育,帮助大学生拓展生命,形成健康的生命价值观;死亡教育,帮助大学生直面生命过程,向死而思生,体验生命的美好和价值。另一方面,要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和心理健康教育课中渗透生命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回归生活本身,有意识地增加生命教育的内容,增加人文关怀,带领学生思考并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矛盾,通过对生存意义的认识,使学生形成科学的生命观、人生观。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针对大学生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教师可以讲授一些基本的解决方法,从而帮助他们解决现实问题,化解他们的挫折感。

(三)环境构建

要创建充盈着生命气息的学校文化。学校文化是“学校经过其内在系统(管理、教育、教学、科研、生产、经营、生活)的维持与外在环境变化的互动,共同创造、继承和不断更新的假设、信念、价值观念、规范、道德准则等意识形态产物”。高校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大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生存感受,培养生命情感。要构建校园的人文环境,高校不仅要有设计独特的教学楼、宽敞的教室、环境优美的校园,而且更要增加人文教育内容,比如定期邀请一些学识渊博的大师开设讲座。学校要培养一支专业的心理咨询队伍。学校需要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在学习上引导他们制定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在心理健康课上,教给他们有关青春期心理适应的技巧,帮助他们改变心理品质。在生活上,让他们了解基本的生活经验以及与人交往的知识,指导帮助他们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在实践中,让他们真正体会生命与生存的意义,使他们能够更好更快地适应社会的生活。同时,还要积极组建大学生自助组织,帮助大学生掌握一些心理保健方法,并在参加活动的同时,使他们学会如何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开设一些绿色通道,比如健康网站或者心理咨询室等,帮助他们坦然面对所遭受的挫折,掌握转化不良情绪的技巧,避免出现自毁。

参考文献

[1]王文科.生命教育概论[M ].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183.

[2]许海元,等.大学生生命意识及生命价值取向的实证研究[J].高教探索,2009,(01): 125-129.

[3]章坤.大学生的生命意识及其培养[J].中国青年研究, 2009(11): 102-104.

第12篇

思 路

学校以校企融合为基础,构建以鲁班精神为核心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体系。一是构建以鲁班精神为核心的行为文化建设体系。包括确立师生的教学规范及相关制度,所涉及的职业规范需求及标准,并进行系统的建筑人文素质教育,以促进日常教学准则实施。二是构建以鲁班精神为核心的精神文化价值观建设体系,使之成为共享的价值观、哲学观。以人本主义为根本,校企共同培育校园文化品牌,定期举行相关仪式,并与企业文化进行对接。三是构建以弘扬鲁班精神为核心的物质及环境文化体系。校企共建校园环境,共同进行校内外实训环境中文化的建设,使深层次的文化更有利于形成和谐校园。

做 法

校企共融形素质教育模式。由学校主导,引入企业理念文化进校园,组织形式多样的技能节,开展系统的人文素质教育讲座。各系主要进行职业生涯设计教育,根据不同学生的基础背景、择业愿望,分门别类为他们的职业生涯进行量身定制。企业高管走上讲台,讲工程案例,做专业指导。教师层面则实行专职辅导员和兼职班主任制度,兼职班主任由专业教师和校内兼职教师承担,通过教师主导,融合校园文化理念于教学实训中,使素质教育贯穿专业教育始终。

校企共编教材及网络学习载体。学校开放校园网络,专门开设学生素质教育网站,另外在产学研及各系网络中提供合作企业的网站资源和信息;同时开放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增加有关人文书籍的采购,扩充图书馆藏书的人文内涵。系统性的素质教育则由校企共同编写校园文化建设系列教材、汇编及读本。自2007年开始,学校组织校园文化建设项目组对人文学科的教育、民族文化的教育、人类意识教育、精神修养的教育、建筑学科的教育进行探讨和研究,以培养职业院校人才所需的能力本位、一专多能、竞争与合作、终身学习、情感智慧等为目标,进行建筑类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重组。学校现已出版系列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教材,如《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外文学史略》《中国建筑文化读本》等,并且列入专业教学计划中的必修课,在前两学年渗透教学。根据与企业合作的紧密度和请企业专家到校讲座的情况,与企业人员一起编写《2010年度浙江建设学院校外基地优秀案例集》《浙江建设学院合作企业成员简介》,在成员简介中重点介绍了部分大型建筑企业的企业文化。

校企共育校园文化品牌。学校定期举行体现鲁班精神价值观的各种仪式与礼节活动,故事、礼制、仪式、集会、教师会议、运动竞赛、社团活动都是很好用以沟通和表达文化的方法。另外,学校非常重视学生的心理教育,于2003年成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配备了3名专职人员。本着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宗旨的教育理念,依据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教育与指导相结合、咨询与自助相结合的工作模式,通过课堂教育、专题讲座、心理普查、个别咨询、团体辅导、危机干预、社团活动、网络交流、宣传普及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多角度、有针对性的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阳光心育工程于2008年被评为浙江省校园文化品牌。2013年9月,定向体育运动又被评为浙江省校园文化品牌。

校企共建体现“鲁班精神”的校园物质及环境文化体系。首先,对校园环境进行科学规划与定位,与森禾集团等企业共建整体校园的植物分类区,强调植物品种的丰富性,体现学习及科普价值。校园的不同植物区块由凯华等多家企业设置了校友林,以体现“念师恩”的主题。其次,构建大量体现“鲁班精神”的雕塑及石头小品。学校的所有道路也都结合建筑历史上著名建筑大师或鲁班精神进行了路名的标识。最后,注重在教学环境设施与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中引入校园与企业文化。比如在图书馆、实训楼、教学楼中体现各合作企业文化。在校外基地体现学校的优秀文化,如对省级优秀文化品牌“心育文化”进行企业推广,为企业进行心理健康咨询服务等。

成 效

在以校企融合为基础、以鲁班精神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实践中,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2006年以优秀的成绩通过国家教育部组织的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2008年被列为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2005~2009届毕业生,五年平均初次就业率为98.75%,五年平均正式签约率为98.15%。另外,通过对社会、企业的调查表明,学校毕业生在理论基础、职业素养和工作能力、态度方面的“称职率”均达到99%以上,人才培养质量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好评。

作者: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