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7 16:22:4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旅游管理行业现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创新人才培养的意识不足
旅游人才培养离不开高校旅游教育。放眼世界,旅游产业已经走向国际化的高端发展道路。要想跟上世界旅游产业发展的脚步,就必须对旅游创新人才的质量和数量严格把关,以推动我国旅游行业的发展。不容忽视的是,目前我国的旅游教育还没能达到要求。最重要的落后之处在于对旅游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旅游行业是一个灵活多变、飞速发展的行业,仅靠传授书本的理论知识,很难在实际操作中做到更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他们学以致用才是关键。对所学知识灵活运用,争取学会自己分析并解决问题,在实际操作中能随机应变,这样才是旅游产业的实际需要。如果过分重视理论而忽略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会导致整个学校的教育体系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其后果是相当严重的。
2、创新人才培养的环境尚未形成
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环境的影响。所谓创新人才的培养,深究起来离不开拼搏向上,关注现实的人文创新。专业课程的学习对人才培养这一环节起到不容置疑的作用。但更重要的是,对创新的尊重以及鼓励进而营造出良好的人文环境。当前我国高校教育中普遍缺乏创新人格养成的人文氛围和展示创新能力的活动平台,使得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沦为一句口号,难以落到实处。有些院校虽然意识到创新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制度的不完善,最终导致创新教育不能实施到位。
3、创新人才培养所需的教学管理体制尚欠齐全
首先是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事实上,与理论教学相比,实践教学更有利于对现代服务业人才的素质素养的培养,旅游人才在仿真的工作场景中更能激发奇思妙想,并产生出新的设计和方案。然后是教学方法偏重于填鸭式教学而忽略了引导探究。教师的填鸭式讲授使得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创新才能得不到展现,消磨了对于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究新问题的激情。再有,教学内容偏重智力因素方面的考察而忽略了非智力因素考虑。非智力因素其实比智力因素对于培养创新型旅游人才更加重要。无论是对意志品格还是对心理情感而言。四是考核评价注重结果的好坏而忽视过程。长此以往造成很多学生疲于应付各种考试,缺乏主动提高创新意识、应变能力、整合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时间和激情。
二、人才培养策略
1、构建创新型旅游管理人才教育模式
(1)管理人才教育的思维创新
要时刻记住创新思维教育的新理念。我国旅游行业需要靠高校来输送人才。可以说,高校的旅游教育是决定我国旅游行业能否与世界接轨,逐渐走向繁荣的关键因素。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要目标明确、重点突出。理论知识必不可少,但是其实际运用才是重点。也就是说,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提高,重点要突出创新能力,要达到让学生学以致用的目的。高等院校在推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质量方面要多创新来满足当前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2)专业知识结构改善
目前旅游市场的需要为考虑方向,注重知识结构的创新,中国旅游行业已具备一定的行业规模和发展。但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式与社会相比是较落后的,所以培养出的人才难以跟上旅游市场的脚步。注重对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结构的调整和改进以达到高校培养创新型旅游管理人才的要求,就要主动适应旅游市场的发展方向。并且,对于特色教育的发展和完善这方面也是要特别需要注重的,发展旅游专业教育应结合学校本身的学科优势和地方经济发展特点,创建具有本校创新知识结构的特色教育,使旅游管理人才能够顺应市场需求并以特色取胜。高校还要积极吸取国际上的新知识、新理念、新技术以及行业动态,通过动态地调整,促使我国旅游管理行业人才的知识结构更稳固,使之不与市场脱轨。
(3)旅游管理人才多角度培养
通过对国际旅游教育发展现状的审视可以发现,努力培养并强化全方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旅游管理教学的基本教学目标之一是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教师应将案例教学与实例讲解相结合,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逐渐养成一种创新意识的能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学校将其积极应用于旅游管理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教学活动中,需要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和目标。
2、高校创新型旅游人才培养的思路与对策
(1)加强理论研究和推广
旅游管理人才的培训工作需要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之上的,我国需要有创新性管理人才来主导整个旅游市场。然而,满足这些因素的前提条件就是需要强大的理论基础来支撑,做到这些,中国的旅游市场才有可能走上正轨,并可持续发展。就目前而言,我国的旅游人才研究基础仍然处于相对薄弱的环节,这些就需要广大的旅游基础理论研究者开展视野、创新思路。结合中国现有的理论成果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旅游创新型人才发展理论,这只是其一;另一个需要注意的是不能仅仅只依靠研究员发展理论研究工作,需要更多的旅游行业前沿工作者加入进来帮助旅游管理人才教育机构开展咨询调研、命题研究的诸多工作,鼓励那些旅游行业的龙头企业加大对旅游基础理论研究的投入,科学有效的建立起旅游创新理论格局,为培育优秀的旅游管理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2)适应行业发展,转变人才培育观念
任何行业,人才是其发展的根本,没有人才的创新,该行业必将迅速凋零,淹没在时代的浪潮之中。旅游管理,作为一个新兴行业,就更需要人才的创新,而创新的前提,便是观念的转变。目前中国的旅游市场还未到达峰值,接下来也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所以需要很多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来主导这一产业发展。特别是那些能够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分析目前旅游行业现状,以及产业升级过程中将会面临道德困境的创新型旅游人才。旅游管理人才培训机构需要树立以学生素质培养及创新为首要目的的人才理念,还需要实时了解行业发展动态,将教学与实际结合起来,建立动态化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3)教学方式改变
旅游管理人才的培训模式需要加快改革,重新建立创新型人才培育模式。在人才教育的模板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实际情况的需求,有必要的整理出培训大纲,不能每一步教学都按设计走,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思维会禁锢在很小的一个范围里,而实际旅游行业中会有林林种种的问题出现,到时候这些人才无法解决问题,那所谓的创新型人才教育岂不是成为了一句空话。鼓励培训机构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通过校企结合、理实统一的规划道路,改进教学内容和多元化教学手段以及进一步整合师资队伍,多角度全面的建立起旅游管理人才培训机制。在教学方式上要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带领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索,创设学习情景,启发学生面对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与此同时,关于旅游管理的课程也是改革的一大重点,教学资源要倾斜于实践类课程,开展与企业的高效合作,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实践平台。
(4)设立奖励机制构建良好的学术氛围
学习需要良好的氛围。要想培养旅游管理创新型人才,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氛围相当重要。在学校可以通过各种竞技比赛、举办讲座等来实现创新文化氛围这一中心。学生有更多空间来展示自己的才华,在比赛过程中赢得自信,收获乐趣。在课堂讲座中自由发表言论,拓宽思维,也可以从别人的观点中学会思考。另外,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鼓励创新。创新首先应该受到尊重,学生的任何创新都应该得到应有的肯定。学校通过申请创新基金来鼓励老师和学生一起承接项目。对于表现突出的,可以适当给与奖励,比如增加学分,颁发获奖证书或者是发奖金,无论何种形式,旨在调动学生创新的积极性,为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气氛打好基础。
3、发挥创新型旅游管理人才优势
(1)理论是实践的指导,要想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先得发展旅游管理行业的理论
通过创新管理理论来带动旅游管理行业的理论不失为一个好办法。我国对旅游管理行业的理论研究的时间并不长,经验尚浅,还有很多地方有待进步。理论服务于实践,考虑到旅游行业的多样性和多变性,必须拥有坚实的理论基础才能适应应付各种突发状况。对于这样一个新兴产业,创新型管理理论是其长期健康发展的前提。在研究理论体系的同时应该注重实践,在实际操作中总结经验,进而来完善理论体系,所以在实际管理工作中不可懈怠。只有坚持以创新管理理论为实践做指导,才能促进旅游行业的理论研究工作,并且促进旅游行业的整体发展。
(2)提升旅游行业整体经营策略要靠创新管理思维
经营策略关系到旅游行业的发展方向和经济目标的实现,只有不断地对经营策略进行完善和更新,才能保证我国旅游行业的整体经营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传统的旅游行业经营策略已经跟不上现代旅游行业的发展需求。从属性上来说,旅游行业属于服务行业。如何迎合客户需要,为其提供专业意见及具体策划是服务的重点,值得令人反思。目前我国旅游管理人员的管理思维不够开放。加上我国旅游管理方面的管理经验欠缺,所以势必要向国外旅游行业的先进管理学习。在引进国外先进思维的同时要注意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不能照搬照套。取长补短,开拓创新思维,从经营理念上提高,进而提升整个旅游行业的发展。
三、结语
旅游产业的全球化和多元化发展趋向,致使报考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越来越多,但随着旅游行业的专业化规模发展,对从事职业岗位人员的技能要求也不断提高。因此,学校在培育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技能时,应该朝着应用型人才培养,让学生能自如的胜任旅游行业的各个岗位,在提升学校就业率的同时,也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
一、旅游管理专业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一)地方导游
地方导游的岗位职责主要是妥善安排当地旅游团的旅游活动,认真贯彻落实旅游团在当地风景旅游区食、住、接送和娱乐服务,地方导游必须与其他管理人员达成一致,做好旅游团的各项借贷工作。其次,地方导游必须熟知当地的旅游资源,便于向游客解读景点的背景传闻并及时回答游客的疑问[1]。此外,旅游在旅游过程中,安全问题是地方导游职责范围内的首要问题,为了保护游客安全,地方导游必须在旅游途中,时刻提醒游客的人身、财务安全,做好安全防范措施,一旦出现游客失踪或者物品遗失,及时与当地警察联系,并积极配合警察的侦查工作,将游客损失降到最低。
(二)全陪导游
根据旅游计划安排,全陪导游负责监督各个接待单位的执行情况以及接待质量以及旅游过程中,各个地区接待社的联络。其次,全陪导游同地方导游一样也要对游客的人身安全、财务安全、日常出行和住宿负责。但与地方导游不同的是,全陪导游,还应承担起旅游市场调研的责任,为进一步旅游产品的设计开发以及开拓市场的战略部署做好前期准备。
(三)国际领队
国际领队不同于普通的导游,他主要负责海外客源的旅游服务。基于此,国际领队必须具备过硬的外语知识,最好熟知多门外语方便和不同国家游客之间的沟通协调工作。国际领队一般负责国外的旅游任务,在出发前除了给旅游团介绍旅游国家的风景习俗之外,还需要提醒游客检查好护照、身份证等重要证件,避免其遗失在家中耽误旅游行程。
另外,国家领队需要安排好旅游团得到旅游计划,组织好当地的旅游活动,时刻关注游客的人身安全和物品安全。若是,旅行中出现游客身体不适或者天气因素干扰旅行计划,国际领队必须适时做好旅游计划调整,组织好旅游活动。对游客日常生活的关心,维护旅游团内部的团结,调动好游客的积极性,是国际领队的重要职责,也是旅游活动正常开展的重要保障[32。
最后,国际领队负责的多半是国外的旅行任务,因此在国外旅游风俗交涉上,一定要游客明白,避免因风俗习惯不同造成的矛盾纠纷。
二、旅游管理专业职业岗位典型工作的能力培养
(一)旅游管理专业职业岗位典型的课程学习
旅游管理专业职业岗位典型工作的能力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一步步的知识经验积累而来的,因此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无论从事哪个职业领域方向,都必须加强对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学习,从导游基础着手,对导游法规、导游英语、旅游服务礼仪、旅游心理学和旅游管理学等专业课程、选秀课程进行深入化的学习。此外,根据旅游管理专业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的要求不同,其所具备的理论知识也有很大的差距,对此,应鼓励学生课外多多涉猎旅游管理专业相关的知识,多了解各个国家的文化、风俗、地域地貌。
(二)旅游管理专业职业岗位典型工作的技能学习
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实践技能才是决定其是否符合旅游管理专业职业岗位典型工作的能力的评判标准[3]。对此,旅游管理专业的授课教师应增强与校外企业的练习,借助学生在外实践的机会,提升学生的旅游管理技能,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社会经验。与此同时,聘请旅行社的管理人员对学生的旅游管理技能进行培训,纠正其不当的管理行为,为学生今后在旅游管理方面的工作提供宝贵的实习经验。
三、结语
有效教学的理念来自于20世纪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有效性”主要是指老师通过在单位时间里的教学行为,学生所获得的发展,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强调教学过程的人人参与。主要关注点在于学生学到了什么,不在于老师是否完成了教学任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有效性是一个系统问题,是旅游专业办学的追求,强调培养的人才是面向未来就业岗位和社会接轨的人才是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换句话说,学生通过教学是否掌握了技能,企业是否满意学校培养出的学生,满意程度如何,是旅游专业教学有效性的判断标准。
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有效性现状分析
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因素有很多,就旅游管理专业来讲,课程设置、生源素质、学校硬件条件、教师教学水平等都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因素。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实现。当前,中职学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有效性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教学方式单一,学生缺乏热情。
目前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采用方法大多想多单一,缺乏创新性,部分中职院校依然采用传统的影视教育的方式,极少的运用启发式和开放式教学,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能参与到教学中的少之又少,直接导致了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热情和兴趣缺乏。
(二)教学实践与市场需求脱节。
中职学校在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实践环节中与市场需求存在着较大差距,大部分教师缺乏相关行业经验,知识更新速度慢,缺乏与行业管理部门、企业的沟通交流,教师所教知识与职业岗位脱节严重,导致学生职业技能较差,毕业后无法适应岗位需求。
(三)教学评价方法简单,学生激励机制不全。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结果的检验,也是对教学的反思和促进。职业教育应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学生技能、学习过程和综合素质的评价。但是现在很多教师依然采取考试的形式来检验学生,少有学校会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详细评价。而且,就业导向下的职业教育,学校缺乏择优促优的激励机制,学生成绩好与坏的差别不大,学校没有足以推动学生向更优秀发展的长效激励方法,会使得学生整体的进去性不强,教学有效性下滑。
三、实现旅游管理专业有效性对策研究
(一)改变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效率。
旅游管理专业应当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为主,必须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方式。首先要改变教学理念,选择合理的教学方式。在课堂实际中,要多开展启发式教学,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中心,力争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中来。其次,要合理的使用现代教学方法和设备。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应当灵活运用“情景教学”、“案例教学”、“案例教学”等方法,合理使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设备,将较为枯燥和不便理解的概念知识用视听结合的方式展现出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实现课堂有效教学。
(二)加强教学实践,构建科学合理的旅游实践教学体系。
虽然经过课程改革,现行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基本上符合旅游行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但是教学实践的缺乏还是限制了教学质量和学生职业能力。学校应当在现有的理论教学内容基础上,重新制定相关的各实践环节的内容与方法,改变旅游管理专业实践大多在酒店的局面,比如带领学生到相关企业和的当地景点进行实习,再回到课堂弥补不足,通过开放性、多元化的教育方式来培养旅游人才,使学生成为全能的应用型人才。
(三)建立丰富合理的评价激励机制。
学校要探索建立合理丰富的评价激励机制,确保奖励优秀,督促后进,使得优秀学生追求更加优秀,后进的学生有前进的动力。首先要合理运用学分制评价体系,要严格准也课程合格把关,不能对学生太放松,保证学生基本的知识技能合格掌握。要加强过程学分的运用,对在课堂上有积极表现的同学进行评分奖励,体现在最终的成绩评分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其次,要发挥物质激励的作用,提高奖学金的广度与深度,适度提高奖学金的数额,提高获奖比例,扩大奖学金的种类,有特长或者某些方面特别突出的学生也可以获得相应种类的奖学金,引导营造积极向学的良好氛围。
四、结论
[摘要]目前,中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经过多年的改革措施,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中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依旧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如课程体系同质性强,缺乏创新教育,缺乏法律知识和道德教育,以及缺乏旅职业情感教育等,本文在分析这些问题的基础上对中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提出了一些浅显的建议,以期对中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有所启迪。
[关键词]中职;旅游管理;课程体系;问题;改革
一、引言
目前,中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经过多年的改革措施,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中职院校开始注重培养学生技能水平、重视实践,其培养的毕业生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欢迎。
然而,但随着旅游经济快速发展,中职旅游管理专业依旧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例如,毕业生工作后流动性大,且常发生违规等现象;目前毕业生的知识结构,满足不了旅游行业对人才质量和数量的需求;毕业生没有专长,无法适应旅游特色发展需要;这些问题都体现出中职专业教育与就业之间的依然突出的矛盾。这些都说明了中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依旧存在着设置不完善等一系列的问题。
二、中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课程体系设置不完善是造成在校教育缺失的重要因素,本文将中职旅游专业课程体系的所存在问题总结为:课程体系同质性强,缺乏创新教育,缺乏法律知识和道德教育,以及缺乏旅职业情感教育等几个方面:
(一)中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同质性强。
现在很多中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长期依赖于传统的旅游项目和产品,多样化教育做的很欠缺,各个院校课程体系和培养目标基本一样,课程体系设置同质性强。在这样背景下培养出的毕业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方面的拓展趋同,现一种盲目追求数量而忽视了教育特色的倾向。另外,中职院校的课程设置还缺乏前瞻性,这主要表现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使得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结构相差不大,缺泛创新思路,无法适应乡村旅游、校园旅游、户外野营等新的旅游形式,造成学生在选择职业的过程中缺乏竞争力。
(二)中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中缺乏创新教育。
虽然,现在中职院校的旅游专业教学模式,已经按照通用的教学计划和教材增加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但实际上,在进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中职旅游管理专业还是按照传统的教学理论逻辑组织教学,缺乏创新教育。虽然,中职院校培养了学生一定实践能力以及一定的专业技能,但却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却形成了束缚。程式化的教育格局,使得学生只能按照既定的操作程序和方法开展实践活动,不利于职业兴趣的培养和创新思维的形成,造成了学生创新能力难以得到提升,创新精神缺失,竞争力减弱。这些都违背了中职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创新型、高素质、应用型旅游专业人才目标。
(三)中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中缺乏法律知识和道德教育。
如今,中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经过一系列的改革,中职院校很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所培养出的学生具备一定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对旅游管理行业人才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中职院校毕业生的职业精神的职业责任不高,对法律知识和道德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如某些学生毕业到旅行社工作后,常常受到利益驱使而随意甩团,改变行程,增加旅游消费等行为,这也是用人单位的一个重大的担忧。很多毕业生功利主义严重,职业操守不坚定,在工作过程中容易受到不良风气影响,由于法律知识欠缺再加上道德底线不断下滑,经常为了个人利益而发生违规违法现象,在社会上造成了相当坏的影响。追根究底,这些是由于现阶段的中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中缺乏法律知识和道德教育所致。
三、中职旅游管理课程体系改革的建议
1、要注意实施特色化、个性化教育,培养学生的特长,打造个性魅力。是中职旅游人才培养取胜之道就是个性化教育,同时也是加强学生竞争力的有力手段。通过特色专业和课程,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加强,成为具有竞争力的人才。充分发挥各院校教育资源,走差异化培养的道路。学校应该力求从课程体系设置、培养目标等方面打造本校独有的特色。同时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培养出社会对口,具有独特竞争力和个性魅力的专业型人才。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同时要加强创业能力的培养,它是创新能力的应用与具体化。在职业生涯中,没有创新能力很难获得职业生涯的成功。而创业能力能创新能力推入一个新的较高层次。同时,中职院校应开拓学生知识面,引导学生创新,积极开设相关的国际旅游行业课程,大力介绍国际旅游产业发展形势,让学生掌握国际先进的管理理念,为学生将来更好的学习和发展为打下良好基础。另一方面,还可以举办相关的学术报告会,进行创业竞赛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等,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得到很好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马艳平.旅游高职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07,(7).
[2]刘铁红.高校旅游专业学生就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J].黄山学院学报,2007,(4).
[3]朱孔山.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6,(6).
教师社会实践是将理论知识充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用理论成果来检验实践的正确与否,同时又经过实践来提升理论水平,丰富理论成果,是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的有效手段。对高职教师而言,结合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经过长期的实践锻炼,将已有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对于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提高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社会实践效果的重要性
(一)提高高职旅游管理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
高职旅游管理教师通过社会实践,接触行业,感受行业文化,明确社会对旅游管理行业的需求,有利于确立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也有利于教师拓宽视野,更新思想观念,练就技能,全面提升综合素养,真正成为德艺双馨的双师型教师。
(二)提高教师对学生的榜样示范性
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引路人和导师。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会产生重要影响。教师广博的知识能刺激学生智力发展,同时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求真求实的严谨态度也将影响学生日后的从业过程。
(三)提高整体教学效果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是相互影响和制约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师通过社会实践可以更好地把握实践教学环节,促进教学过程中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技能的融合,提升整体教学质量。所以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参加社会实践对提高整体教学的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社会实践现状
(一)实践渠道与培训机会不多
专业教师参加社会实践受诸多实际因素的影响,实践渠道与培训机会不多。当今社会瞬息万变,旅游行业竞争日趋激烈。专业教师在日常教学时间外全面切实参与旅游企业的日常经营和管理,势必影响教学质量。另外,寒假或是暑假的时间虽说有一定的连贯性,有利于社会实践的开展,但是两个月的时间对旅游社会实践来讲也仅仅只能观其皮毛不能切其肌理,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若要真实感受旅游行业的运转,必然要打断常规教学。目前,国家对职业教育空前重视,在寒暑假都会安排专业省级培训、国家级培训,尤其旅游管理专业的国家级培训时间就从暑假延伸到了秋季开学以后。这对于提升教师社会实践效果固然有益,但院校在执行过程中也有自己的苦衷,因为教师数量是有限的,不能因为在编教师的短期培训而另外新增编制。
(二)专业教师要求社会实践主动性不高
大多数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在从事教学工作之前,理论水平很高,行业实践经验不足。通过走访发现,六分之一的教师认为参加社会实践是单位要求,一半左右的教师单位要求多于自己申请,三分之一的教师认为自己申请的多于单位要求。在费用来源上看,一半以上的教师觉得实践能力培养的经费应该由学校承担,只有十分之一的教师愿意自掏腰包参加社会实践。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师专业实践积极性不高主要还在于对教师社会实践认识不足,制度不够完善,当然也存在经费短缺难题。
(三)学院培训制度建设不完善
高职院校针对教师社会实践的制度不完善。当前高职院校缺少相应的激励机制也是专业教师对参加社会实践积极性不高的原因。小部分老师认为学与不学都差不多,更有甚者认为工作中用不着。可以看出,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在高职院校对鼓励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参加社会实践起着关键性作用。教师普遍比较关心的问题是职称晋升,一半以上的教师认为教师实践水平应该与职称挂钩,三分之一的教师认为将专业教师实践能力进行量化是有难度的,所以表示反对。大多数教师表示学院对教师参加社会实践培养专业能力要根据所讲授的课程来制定。
三、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社会实践形式及其效果分析
随着旅游业对实践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培养应用型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已经成为高职旅游专业所面临的主要问题。高职院校通过教师社会实践的开展,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壮大“双师型”教师队伍,从而提高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一)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社会实践形式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要在产学研结合的基础上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首先应该开展以专业对口为主,面向社会,面向基层,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师社会实践活动。对高职院校而言,社会实践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1.短期社会实践培训。高职院校可以组织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到基层单位进行顶岗实践,接受实践锻炼,在实践中了解行业的详细情况和行业最新资讯,找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差距,提升自己的实践教学能力。
2.调查研究。在寒暑假或是节假日期间,可以组织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到相关旅游单位进行调研活动。调研内容包括单位的用人制度、要求和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技术和知识的需求方向,然后据此进行专业课程的调整,使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社会针对性。
3.结合学生顶岗实习、毕业实习完成相应任务。高职院校在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进行岗位实习活动的安排时,可以安排一些专业教师作为学生的实习带队教师。为学生提供实习过程中的指导,并在此过程中利用实习基地的条件,完成自身实践水平的提升。
(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社会实践效果分析
加强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社会实践活动是目前高职院校提高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质量,促进产学研结合的主要模式,也是社会对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培养的必然要求。一般来说,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社会实践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积极作用。
1.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培养的认同度。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理论教学经验,还要具备较强的实践教学的能力和技巧。然而,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许多教师的教育理念仍然以理论教育为主,教师对实践型人才的认同度并不高。在这种教育理念的影响下,旅游管理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便受到了阻碍,无法满足社会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安排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到旅游相关单位进行实践,能够通过实地考察、交流讨论等方式实现对教师的引导,使他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现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方向,转变传统的理论式的教学观念,提高对实践型人才的认同度,从而重视对学生的实践教学课程的开展,更新知识结构,强化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2.依据专业特点,灵活调整教学内容的针对性。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应该根据专业的特点,建立以旅游职业能力为核心,以专业技能培养为主线的教学体系,优化课程结构,调整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的教学比重,更加注重实际操作能力和专业运用能力。以上是目前对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也是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在经过专业实践的培养后,通过自身的亲自参与,清楚地认识到旅游管理专业的需求和发展方向,教师由此能够制定针对性较强的理论和实践性较强的内容,强化专业性的知识和技能教学,以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结合为指导,培养时代所需的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
3.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壮大“双师型”教师队伍。教师自身专业实践技能和水平的提高,对于专业实践能力人才培养具有直接而重要的影响。导游方向的教师要具备丰富的带团经验,熟悉整体的业务流程,掌握相应的带团技巧,并具备处理突发问题的应急能力;饭店方向的教师要有饭店服务的经历和体验,对饭店行业的相关业务要十分熟悉等,如此,在有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教师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的专业实践。同时,旅游管理专业本身对旅游职业技能和管理理念要求较高,而这些专业的知识更新速度相对较快,这也要求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吸收和接受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及时了解行业发展动态,并创造条件深入行业第一线。教师社会实践既提高了教师自身理论水平,又使得实践教学内容得到及时更新,跟上行业发展的步伐,更好地开展实践性的教学活动。
1.我国旅游管理面临的困境分析
1.1旅游管理的体制较为落后
目前,我国大4旅游景区的管理体制较为滞后,表现为管理权限不够明确,出现条块分割与政出多门,呈现出多头管理等现象,这是由干各景分别属干不同的职能管理部门进行管理,而各景区在其区域位置中经常会出现相互重叠与交叉的情况,这就导致了旅游管理中出现f混乱的局面,并且加以互相制约,从而缺乏协调的统一,因而管理滞后、管理体制及其模式均较为落后,从影响到了旅游各类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2旅游产品的开发太过雷同
过于忽视广大游客的切身体验,产品供需出现错位,这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旅游景区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全W多处旅游主题公园项H都出现了重大的投资失误,这就说明了一日.旅游产品在开发中出现r供需上的错位,就无法满足广大游客的需求,自然而然就会为现实市场所淘汰。如今,我国的一部分旅游景区特别是主题公园项目都在试图努力为游客群体提供一种深刻的体验,何是,为这些旅游产品缺乏独特性与参与性,导致游客无法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这些旅游产品的趋同倾向与低水平的重复建设,肯定会造成恶性的价格竞争,进而造成旅游产品开发的高失败率。可见,模仿不但不能获得成功,反而还会让那些本巳成功的旅游SK重新进入到一种恶性竞争当中。
1.3旅游管理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当前,我W旅游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还不够,表现在景区中卞要旅游通道周边的绿化程度相对较低,城市的生态与景区的环境已经难以适应现代旅游产业之发展,而连接景区旅游的主要道路与景区中的游览通道建设显得十分滞后,尤其是污水与垃圾等旅游景区中的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发展,以问题均影响到了政府调控资源之行为。同时,在旅游景区的保护和利用上还产生了大量的问题。政府部门的管理者在保护旅游景区的长远利益与短期利益中进行选择时,更为容易受到短期利益所产生的影响,因而导致在旅游S区出现r愈来愈乱的场面。
1.4旅游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完善
综观我H旅游管理经营的现状,明显存在着品位不够高.形式过于单一、经营十分死板等等现象。更多的旅游公司严重缺乏足够有效的经营管理机制以及内部管理制度,往往只注重千本企业的短期利益,急功近利之思想十分严重,甚至忽略了企业发展中所必须的管理制度以及长远发展的H标,而且未能对治理结构进行根本性的改进,如此一来,就导致旅游业失去了良好的生机和活力。同时,我国旅游业还存在着内部结构不够合理,旅游服务业的发展相对滞后以及技术含量偏低,从而导致无法达到知识密集型旅游产业之标准,所实施的地IX保护主义偏向于经济效益而轻视社会效益的问题需要大家进一步加以关注。在此基础上,还应当健全完善现有的工作机制,避免再发生任何不应有之损失,从而培植好我国的旅游产业,全力拉长旅游产业之链条。
2.缓解我国旅游管理困境的应对方法
2.1由明确的行政主体实施统一的旅游管理
在具体的旅游管理中,管理机构一定要以政企分开为E1标实施改革,不断椎进市场化进程,从明确管理卞体,形成行政意义之上的管理组织机构。应当说,旅游风景区至少存在着以下两个层面上的产权关系,在第一层面匕主要是闽有资源性资产所有权与经营权之间所形成的产权矢系,而在第二层面h则是经营性资产的所有权与经营权之间所形成的产权关系。对十资源性资产,完全可以交付给企业实施非完全产权关系之K的市场化经营,而对于经营性资产,则可以转让给相关企业,实施完全产权关系之K的市场化经营。通过对旅游风景区实施经营权与所有权的相互分离,能够解决在旅游管理与开发、保护进程当中所出现的政企不分现象以及资金不足等问题,从而推动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实现良性的互动。
2.2应用多种行政手段以加大旅游行政监督与处罚的力度
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在其管理当中,应当全面允分地应用好多样化的行政管理手段,比如,行政许可、行政监督.行政处罚及行政强制等,从而更加有效地发挥出0身行政所具有的职能作用,特别是要按照相关法律法规与具体实际,制定出适合于本地旅游行政管理所辖区域之中的行政监督与处罚规章,并且有针对性地提高与加强行政监督、行政处罚的力度。与此同时,还应当全面而充分地发挥出新闻媒体与社会各界在舆论监督上所起到的作用,从而不断地提高旅游管理部门的行政执行能力,促进旅游管理与建设。
2.3不断推进重大旅游项目的开发与建设
各地旅游管理部门应当围绕当地“十二五”旅游事业发展规划中所确定的发展目标,不断加大旅游项目的建设与投资之力度,力争用以往所取得的喜人成绩来支持与引导具有十分重大影响与带动作用的各种旅游重点项目之建设。要大力推进已开工建设旅游项目的建设进度,想方设法提高游客的接待容量。与此同时,还应当进一步强化旅游项目的策划与储备工作,努力争取新开工一批具有市场发展潜力的旅游项目,并确保施工质量,争取在建成之后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
2.4拓宽旅游项目建设资金的来源途径
应当全力以赴地抓住各地注重旅游开发的发展机遇,深入贯彻当地专项资金管理的办法,积极有效地争取各类专项发展资金。各地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主动出击,全力争取,从而加强对干本地K旅游项目库的健全与完善,并扎精心选择一些规模比较大、影响比较广、拉动能力比较强.绩效比较高、示范效应比较好的项目实施申报。同时,应当进一步整合本地的旅游项目资源与信息,帮助当地的旅游重点项目更好地推向布场,以吸引旅游投资商的资金投入,从实现旅游资源和商业资本的有效结合,更加扎实有效地做好旅游产业招商引资的推进工作,促进本地旅游管理和开发取得更好的成效。
2.5加强质置监督管理以促进旅游市场的良性发展
我W旅游行业应当严格贯彻落实《旅行社管理条例》以及国家旅游局出台的《旅游服务质1;提升计划》精神,充分提高旅游服务的质量和旅游业的管理能力,进而形成以广大旅游者为主体的综合评价体系,形成规范化的旅游诚信机制,逐步实现各主要景区旅游布场监管的常态化。加快推进旅行社服务质1:的跟踪监督制度,全力发挥质量监督工作的重要作用,不断完善当地旅游行业的管理机制,形成旅游纠纷事件的协作处理制度与氐通信息制度等等。落实好行政权力清理和公开等工作,有条件的地区应当逐步开展旅游服务网上审批,从而方便旅游企业的业务咨询与办理。
2.6尝试应用旅游特许经营模式
对干旅游业较为发达大的部分地区,可以尝试采取招标的方式来出让旅游景区的经营权,并对干中标企业实施全方位的资格考核,比如,要考虑到企业是否具有专业资质,是否具有一定的资金能力,是否具有一定的信用等级与经营成绩效等,从而在最大限度h地降低旅游景区的经营风险。特许经营对于一部分具有垄断性质的行业来说,是一个非常可行的方法。本文认为,旅游景区经营就十分需要进行专营,否则就会异致混乱不堪的局面甚至于难以进行管理。政府部分通过有偿地转让景区经营权,不仅能够确保国家的收入不受损失,而且还可以通过收回企业的专营权或者以出让的形式来约束旅游企业的经营行为,确保政府部门对于景区具有的绝对控制权,从而能够有效避免国有资源出现流失。
2.7强化旅游企业管理以提升竞争力
企业可谓是经济运行的微观展示。强化旅游企业管理,提高其所具有的竞争力,这是落实好旅行社管理的根本要求。这是因为旅行社并不等同于普通的企业,其主要投入为人力资源与知识这两部分,而产出则主要是提供服务,可以说是一个十分典型的智力型产业。有鉴子此,旅游企业管理应当将科学化管理与人本化管理进行相5结合,尤其是要认真做好人的工作,不仅要全面调动起企业经营者的积极性,而且更应调动起职业的主动性,充分发挥出人力资源在知识经济时代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全面提升本企业的创新能力、服务能力与市场化运行能力,建立起具有中M特色的新型旅游企业管理模式。
2.8切实维护旅游业的长远利益
一直以来,在我国旅游行业的经营理念中,只是将旅游视为可以用作盈利的一个产业。从表面上看,公共旅游资源的管理是一种特殊的政府管理行为,但事实上却是作为企业来进行管理的,企业化管理是传统意义上的经营管理的典型特征之一。景区管押机构—般都会有明确的盈利指标,而行政法规又陚予了景区管理组织以统一管理景区之权利,然而对于管理C作极为重要的管理经费来源却未能触及。在缺少充足财政资金予以支持的状况下,管理机构所需经费只能依靠自筹来实现,即充分利用最冈的资源实施旅游服务以取得一定的收入。佴是,一見旅游行业的经营者过于追求眼前的利润却忽视了旅游业的长远利益,以至干破坏了部分珍贵的旅游资源,甚至有一部分再也难以修复。在此情况之下,政府部门必须增加必要的财政投人,或是合理地减少区本来应当承枏的盈利税,并且做到专款专用,将此部分资金作为旅游景K所需的管理费用。在此基础匕还应培训出一大枇熟悉旅游业务.工作作风扎实的导游与管理干部,不断推动旅游景区的持续发展。
3.结语
关键词: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中国的目标是要在2020年成为世界旅游强国,旅游行业人才的需求将日益旺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旅游人才的培养,而旅游人才的培养主要靠旅游教育,旅游管理专业被认为是最具发展潜力的专业,这对旅游管理人才提出了更大的需求和更高的标准。在这种背景下,加强新时期旅游教育的研究,有助于我国旅游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一、国内外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综述
国外旅游教育始于20世纪50年代,20世纪80年代是世界各国旅游高等教育的大发展时期。各国的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太相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大相径庭。一般而言,都是根据各自的旅游发展实际,不断调整其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国外旅游教育的最大特点是重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强调教学、研究与实际相结合。应用型环节是外国旅游本科教育课程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大学教育中有固定的实践时间和实践学分。在英国,一般旅游职业技术教育院校会为第三学年学生提供48周的实习机会,且实习多在假期进行,其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在毕业前获得工作方面的知识与经验,以适应企业的需求。实习单位包括大众性的旅游公司、旅游景点、旅馆、旅游机构和旅行公司等[1]。如美国康奈尔大学的饭店管理本科教育的实践安排为:每年4月,学生有3天时间可以接管酒店,为毕业生和酒店知名人士提供全方位服务;作为三四年级的学生,你可以申请为康奈尔发起组织之一的任何一个饭店工作6个月;在酒店管理学院自己的饭店和高级管理人员教育中心,学生在平时或暑假都可以得到餐饮服务、客房服务、会计、前台、宴会等岗位的实习机会[2]。美国、德国、日本等许多发达国家的发展规律表明,积极发展短期的、应用型的、技能型的高等教育,为快速扩充和升级的旅游市场提供适应其发展的高素质劳动力是旅游业快速发展和经济结构迅速转型阶段时的必要举措。
目前,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国内各普通高等院校都有很多探讨,也已经形成了很多典型的模式。例如,有些院校根据当地旅游经济发展的需要,针对“应用型”特征和专业岗位要求,结合旅游行业特点和人才需求情况,构建起了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即“大专业、多方向”,“宽基础、活板块”的课程设置、实践环节突出的教学体系,校企紧密结合的培养途径,“双师素质”的师资建设,地方性特色突出的教材建设及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与质量管理培养体系;一些院校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就业为导向,加大专业建设力度,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实践能力为重点,推动实训基地建设,以综合素质培养为目标,增强市场竞争能力。这些模式对其他高等院校旅游类专业具有很好参考价值,也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二、调研分析
旅游教育是在我国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而快速发展起来的。如今,中国的旅游管理教育已经建立起以中等职业教育作为起点,高职高专、普通本科为主体,并且涵盖研究生教育(包括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教育)层次的较为完整的教育层次系统。目前,多渠道、多方位、多种类、多层次的旅游高等教育格局已经形成[3]。
在众多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中,对培养对象——旅游专业在读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目标的研究很少,本研究对100名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大三年级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结合当前教学实际,提出了关于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可以为相关的旅游院校参考借鉴。
在100名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的调查问卷中显示,在高考选择旅游管理作为自己的专业主要是出于爱好和兴趣,占总人数的41%。并且男女生比例达到7:93,主要是女生喜欢并选择了旅游管理专业。
作为大三的学生,他们对旅游管理专业的未来并不看好,认为旅游行业累、不稳定的占了一半以上。可以看出来到学校后,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与外界的接触,他们对旅游管理专业的看法有所改变。
由于旅游业发展迅速,市场对各层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数量上急剧增长,知识和技能上逐步提高。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明显跟不上市场不断提出的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特别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要表现在:知识陈旧,知识不够全面、系统;对旅游管理的应用认识不够,认为学旅游管理专业就是伺候人,就是为别人服务,端盘子、洗碗;不能迅速解决实际工作中随时遇到的难题,实践能力不强[4]。在调查问卷中,学生对旅游管理开设的课程提出了许多想法和建议。在调查问卷中,对回答“大学已经学过的课程感兴趣的课程有哪些?”这个问题上,有25%的同学选择了礼仪课,29%的同学选择了中国旅游文化,21%的同学选择了英语,20%的同学选择了餐饮,可以看出实践类的课程更加吸引学生。对于回答“有没有什么知识是你非常感兴趣,而我们的教学计划里没有的?”这个问题时,16%的同学提出想学习小语种类的课程,还有17%的同学只是提出想学习实践类的课程。在回答学习感到吃力的课程这个问题时,有19%的同学选择了高等数学,35%的同学选择了经济学,可以看出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数学功底比较薄弱。
调查中还发现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比较迷茫,没有对自己有一个准确的定位,不知道自己是否适合从事旅游行业的学生占26%,对未来的工作问题,有38%的学生想找一份稳定的工作,但也有26%的同学选择了“走一步看一步”。
在调查问卷中,学生中有70%的同学愿意和老师谈谈未来的职业规划,但是不知道哪些老师能就这方面沟通,这表明了学校在对学生职业规划指导方面做的还很不到位,老师也没有尽到应有的责任,缺乏对学生的关心和帮助。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调查问卷统计以及长期的教学实践,我们认识到培养旅游管理专业人才需要更新培养观
转贴于 念,实现由培养以专才型人才为主到培养以通用型人才为主的转变;改革培养方式,实现由被动灌输向主动思考培养方式的转变;转换培养体制,实现由封闭式培养向开放式培养的转变。旅游管理人才是应用型人才,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更应注重实践教学这一环节。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除了开设一些模拟实验课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到实践中去学习。
三、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通过调研对旅游应用型人才的基本特征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构想了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总体思路,即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从职业岗位分析入手,进行课程规划设计,确定课程内容,组织实施教学,努力探索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创新,建立与职业技能资格考核体系接轨的能力评估系统;将政策支持、校企合作、师资建设和教学条件作为人才培养的运行和保障机制。
(一)构建四阶段课程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应以素质、能力、技能的培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逐步构建“素质、能力、技能、学术”四阶段式课程体系。第一学年开设的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第二学年开设的课程目的在于打造学生的专业素质及专业能力;第三学年开设的课程重在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技能,第四学年通过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及毕业答辩等培养学生的学术水平。通过四年的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从业综合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得以提升。
(二)优化实践教学,着重培养应用性人才
1.注重课程设置的实用性,强调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是实践性强,因此教学环节中应加强实践教学。课程在设置上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学习及自我学习能力。主要由课堂参与、独立作业、小组作业、外出考察、毕业论文组成。开设带有研究性质的实验课,将课程设计、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纳入某项课程的研究之中,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对旅游活动深层次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归纳、综合的研究能力。
2.重视英语口语交流和表达和计算机能力培养。开设各类英语口语课,如基础英语口语、专业英语口语等课程,以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另外,鼓励学生经常到学校“英语角”锻炼和提高口语能力。在《旅游电子商务》、《旅游管理信息系统》、《旅游软件设计》等课程中注重实践环节,以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3.多引入探讨式教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教学方法从单一的课堂讲授向多样化的互动式、参与式教学发展。使用案例讨论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互动意识和参与精神;运用电子教学、多媒体教学和实地教学,可使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实务感;引入角色模拟教学法,可引导学生在特定环境下进行角色体验,增强对知识的领悟和运用;采用专题研讨教学法,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和学术探索精神。[5]
4.重视校内外实践基地。校内外实践基地是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主要途径。职业能力培养不只是操作技能或者动手能力的培养,还包括知识的应用、技能的掌握、经验的积累、职业意识、习惯态度的养成与职业创新等。同时,旅游教育培养的人才,其就业上岗后的服务和管理行为大多是相互联系的群体活动,因此必须十分注意对学生合作能力、公关能力、协调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对未来从事的行业有真实的认知。
(三)建立导师制
针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有很多实际问题愿意和老师沟通的现实,应抓紧建立导师制,对学生的思想、学习、对未来职业生涯的规划等问题进行引导,与学生共同探讨解决的对策,力争缩小导师制的生师比例,进行学生与导师的情感体验互动和思维模式互动,真正为学生“解惑”。
(四)重视旅游管理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强化“双师型”队伍建设
目前很多院校现有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大多是从相关学科通过一定的短期培训或自学方式转入本专业的,所学知识不系统,再加上没有从事过实际旅游工作,很难胜任他们所承担的课程教学任务,更谈不上承担大型的科研任务,必将影响到毕业论文质量和人才培养的目标[7]。因此,要求旅游院校推行“双师制”,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其次,旅游院校也可以从旅游企业中选聘兼职教师,增加专业课“现场教学”的学时比例,从而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衔接;鼓励专业教师进行双语教学,提高学生的语言听说能力和应用能力,突出外向性特色。
参考文献
[1]舒惠芳,石强.英国旅游管理职业教育的特点及其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07(5):91- 93.
[2]翁鸣鸣.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10):179-181.
[3]陈健平,黄安民.浅析旅游专业大学生的旅游职业化——以华侨大学旅游专业大学生问卷调查为例[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249-253.
[4]周旗.河南省高等职业技术师范教育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初探[J].南都学坛(自然科学版),2000(3):93-95.
[5]刘昌雪,汪德根.高等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对81 家旅游企业调查结果分析[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3):495-463.
关键词 企业管理 酒店管理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酒店管理行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
1.1 酒店管理行业人才短缺
酒店人才短缺主要表现两个方面:一方面,酒店业人才尤其是高级管理人才非常短缺,如副总经理级的高级管理人才、高级厨师、高级网络工程师、销售公关经理、大堂经理等等。而实际上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能够进入酒店的高级管理层面的机会是很少的,因为这一类所谓高薪的职位往往不仅要求专业技能过硬,还需要有较高的学历以及丰富的工作经验,这对于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来说是很难的,有时往往需要毕业生经过若干年的努力和锻炼之后才能成为酒店企业的高管人员,这需要毕业生具备较强的耐力和不怕吃苦的精神以及较强的学习能力。另一方面,酒店行业的一线工作人员短缺。因为酒店行业的一线工作人员从事的是基层服务工作,要求从业人员具备专业的服务技能和职业素质,这样一来,为经过高职或者高等院校学习的人员就很难进入高档酒店企业工作。酒店一线工作要为顾客提供基础的餐饮或者客房管理服务,接触的顾客也是各类各样,还要面临三班倒的工作条件,如果碰到性情乖戾的顾客,可能还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尴尬状况,所以这对于高职院校毕业的年轻人来说,不仅不是趋之若鹜的高薪岗位,酒店服务的特殊性反而让年轻人望而却步,吸引力不断下降。
1.2 酒店管理的人才结构不合理
由于当前社会就业趋势的大背景和市场转型条件下的特殊情况等多种原因,导致酒店行业的人才构成结构很不合理,这种不合理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历结构不合理,在酒店员工中,主要以高职院校、中专、初中和高中毕业生为主,本科和硕士的比重较小,博士毕业生更是凤毛麟角,从而酒店行业的从业人员整体学历偏低;二是专业结构不合理,在酒店行业中,真正意义上的酒店管理专业科班出身的员工较少,绝大多数管理层人员主要以管理类或者经济类毕业生为主,或者是中文、英语类专业的毕业生,使得酒店管理行业的专业构成不甚合理;三是专业结构单一,酒店的一线从业人员主要是以中高职院校和初高中毕业生为主,要么没有专业教育背景,要么是纯粹的酒店管理专业或者旅游管理专业,而工程管理和物业管理等酒店必备的专业管理和技术人才则是少之又少,相当匮乏。
1.3 酒店行业从业人员的流动性较大
由于酒店行业的特殊性,使得酒店的从业人员具有年轻化的普遍现象,在酒店行业中流传着“酒店业是青春饭”的说法,这种说法也并不是没有道理,很多一线员工一般是初高中毕业或者职高毕业后就进入酒店行业从事工作,年龄比较小,由于这些员工学历比较低,所以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不是很大,加上员工工资待遇、福利待遇以及酒店自身的管理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工作人员的流动性比较大。
在当前社会中,人才是企业在激烈竞争下制胜的根本保障,人才的合理流动可以给酒店注入新鲜血液,但流动性过大一方面会增加酒店的培训成本,导致员工思想不稳定,管理难度增大,另一方面易泄漏酒店大量的商业秘密,如财务经营状况、酒店战略规划、客户关系、市场竞争策略等,情节严重时会造成原有稳定的销售市场丧失、出租率低、酒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下降等。因此,如何留住优秀的酒店员工,特别是稳定在酒店内起中流砥柱作用的中、高层经营管理人才,是解决酒店人才供需矛盾的重要方面。
2 基于成功企业管理模式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流程
通过上一部分对当前我国酒店管理行业人才管理的现状可以看出,我国当前对具有酒店管理专业背景的人才是有很大需求的,酒店行业在人才管理方面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当然在酒店市场环境中也不乏成功的酒店管理者,高职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在构建课程体系时不仅要充分考虑到当前市场环境的变化和需求,还要针对酒店管理中人才缺失的问题调整课程结构,并认真学习成功的酒店管理模式,或者从其他行业中企业管理的成功模式中汲取营养。
2.1 明确酒店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
酒店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以市场需求为基础,从职业岗位分析出发,首先根据市场调查确定专业适用职业岗位群,然后进一步确定专业的培养目标,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与本专业领域相适应的文化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掌握现代酒店经营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服务技能,具备从事本专业领域工作的基本能力,能较快适应现代酒店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
2.2 确定学习领域
酒店行业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酒店管理人才所需要具备的各项素质,这也是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主要对象。酒店的主要职业活动既包括客房、餐饮、娱乐、商务、接待等服务项目,也包括工程运输、网络管理、物流分配等技术性工作,因此在确定学习领域时应根据酒店的主题工作任务来决定,并结合高职院校的公共课程开设,配备相应的学习课程,比如商务礼仪、酒店管理基础、公共关系、前厅服务、餐饮服务、会展管理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等等一系列具有实践性和针对性的专业课程。
2.3 确定相应学习内容
每一个学习领域对应的是酒店管理中一个典型的工作任务,要完成这个工作任务,需要相应的知识和技能支撑,这些知识和技能就是每个学习领域中具体的学习内容。
3 结语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人们对酒店服务和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我国,与国际相接轨的酒店管理属于近几十年才发展起来的行业,目前存在着不少问题,但是也不乏成功的管理模式和案例,高职的教育要面向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因此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要充分遵循市场规律,针对当前酒店行业人才管理的疏漏进行调整,同时还有充分结合好优秀酒店管理的操作模式,或者借鉴其他行业成功企业管理模式,从而完善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 鲁琳雯.酒店管理专业的高职教育定位刍议[J].职业教育研究,2008(11).
(一)住宅物业管理行业的负面形象
从外在形象来看,物业管理行业的负面新闻主要集中在物业公司失职或不作为、物业收费不合理、服务差、擅自出租小区公共设施或私改配套、社区保洁不及时等诸多方面。物业公司不作为的主要表现是:一些业主的财物遭到失窃,物业没有尽到安保责任;物业管理出现问题之后,物业公司置之不理或者推卸责任等,服务态度冷漠蛮横甚至打伤业主;物业公司收费标准不明示、擅自提高收费标准、重复收费、额外收费、捆绑收费、无正规收据,因业主不及时缴费限制业主某些权利等。这些行为给社会留下了物业管理行业管理水平差、人员素质低的印象,使物业管理行业形象受到了很大影响。
(二)住宅物业管理行业形象的典范
尽管一些物业公司的不良行为对物业管理行业形象造成了非常不好的影响,但还是有很多的物业公司兢兢业业、专心服务、认真管理、积极创新,为业主创造了温馨、美好的居住环境。比如有“中国物业管理第一品牌”之称的中海物业遵循“业主至上,服务第一”的经营理念,创造了众多的“行业第一”,目前业务已发展至全国几十个城市,管理面积逾千万平方米。国家建设部首批认定的物业管理一级资质企业中的金地物业秉承“精品服务、真情关爱”的服务理念,树立精品意识,加强精品作业,打造精品品牌,不断追求服务产品的高度精品化……被国家建设部首批认定为物业管理一级资质企业的万科物业秉承“全心全意全为您”的服务宗旨,通过提供全方位的专业物业服务、小区智能化工程服务、物业租售服务等,创立了具有万科特色的物业服务模式。例如万科物业提出的幸福社区理念,通过走访大量业主以及与北大、清华和美国社会学教授合作研究出了幸福感测量模型,提出“回家、邻居、健康、权益”的口号,通过社区邻里互助等方式为业主营造了一个更为温馨的居住环境。万科物业还根据不同的业主特点,提供长者服务、青少年服务,组建太太俱乐部,这些创新服务让业主体会到了物业管理公司管理水平的高超之处。这些企业的努力赢得了业主的信赖和好评,并将自己的亲身体验告知亲朋好友,给物业公司所属的房地产公司也带来了大量的新顾客。
二、住宅物业管理行业形象塑造的途径
住宅物业管理行业形象的塑造与提升需要从物到人、从服务到管理、从硬件到软件,全方位、多角度、各层面的系统性设计。塑造成功的行业形象必须避免一切引起业主不满意的行为,为业主创造满意的服务感受,以此提高住宅物业管理行业形象的美誉度。
(一)理念形象
塑造与提升住宅物业管理行业的形象,首先要有形象意识。在全过程实施的前端强调学习形象、塑造形象、维护形象、提升形象的思想意识。从理念上来讲,从各大知名物业公司的管理先进经验,可以看出他们的服务理念大多强调业主至上、优质服务,让业主真切地体会到物业公司真诚的服务。物业管理公司应该充分了解自己的服务对象,了解其需要、爱好、文化素质、工作性质等各个方面,从而取得不同类型的对象的认同,有效地拉近物业管理公司与业主的关系,从而便于物业管理公司顺利地执行工作。
(二)服务形象
1.物业管理企业人员在服务形象上首先要做到不卑不亢。一方面要破除物业管理是简单服务,不够体面、低人一等的错误观念,一方面也不可以陈旧的服务理念对业主态度蛮横傲慢甚至施以管教。
2.提供管家式的专业服务。物业管理的服务要体现其专业性,通过全面的服务范围、高超的服务技能、勤勉的服务态度,想业主之所想,急业主之所急,积极改进硬件、创新服务方式,为业主提供无忧的生活环境。管家式的服务理念的引入,可以让业主在接受全方位服务甚至超值服务的同时,对物业管理公司产生尊重与敬意,提升物业管理行业的美誉度。
3.进行“无人化”管理。由万科物业提出的“无人化”管理模式,充分借鉴了优秀酒店管理的服务经验,是在提升物业管理服务技术含量的同时,将服务作业对业主的干扰降到最低,即在保证业主人身、财产安全的前提下,在其需要的时候出现并提供服务,从而为业主提供舒适、自在的居住环境,
4.尊重业主的权益。物业管理的过程中,要注重尊重业主的权益,一切行为都要注意不要侵犯业主的基本权利,从而避免矛盾的产生。不可以贪图利益而超越本职范围甚至法律规范的规定。
(三)员工形象
1.招聘与培训。由于物业管理与业主接触的频繁和物业管理服务性质的特殊性,建议物业管理公司在招聘物业管理一线人员的时候优先选择面貌较为和善,语气较为温和的员工,有利于日后管理过程中与业主建立友好的关系。对于入职的员工要进行专业的物业管理培训,全面培养员工物业服务意识、知识和技能,并且要及时进行新观念、新服务方式的再培训,使服务水平始终保持先进和专业。
2.员工职责。物业管理企业要制定详细易懂的管理条例并坚持严明的纪律管理,严格遵守规章制度、爱岗敬业、尽职尽责是物业管理基础服务得以正常进行的保障。
3.员工素质与面貌。通过培训和企业理念的宣传提高员工的素质,使其获得业主的认可和尊重。同时,物业管理员工的精神面貌和服务态度有利于提高业主的满意度。积极服务、微笑服务等理念和技巧需要在服务中得到体现。
(四)公共关系形象
1.处理与业主的关系。业主是住宅物业管理公司最主要的公共关系对象,遇到业主提出的过分要求必须予以拒绝时,要学会说“不”的艺术,让业主明白有些行为影响了大多数业主的权益,虽然不属于物业管理公司的服务范围,但通过积极沟通以避免误会和增进理解。遇到矛盾和纠纷时,物业管理公司的当事人和负责人要讲究说话的语气、态度,通过积极了解情况、公平判断、合理解释、积极解决等方式化解矛盾。
在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必须对课程体系进行合理的设置和安排,同时采取有效的教学保障措施,保障教学的顺利进行。本文结合省内部分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相关经验,探讨了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必要性,以及课程体系设置的具体结构,并对教学保障措施进行了优化。
关键词:
教学保障措施;酒店管理类专业;高职院校
为了推动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提高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水平,必须对课程体系进行科学的设置。我国的酒店行业发展非常迅速,餐饮市场也面临着激烈的竞争。高职院校承担着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的社会责任,湖南又是我国著名的旅游省份,旅游产业不断壮大,旅游高等教育也随之迅速发展。在这个过程中,高职院校应该通过科学的设置酒店管理类专业的课程体系,并采取相应的教学保障措施,进一步提高酒店管理类学生的就业能力,为湖南的旅游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1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目的在于提高酒店管理类专业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推动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扭转酒店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中出现的教学效率较低的问题,开展有效益、有效率、有效果的教学[1]。当前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国规模最大的朝阳产业,而酒店业又是旅游业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但是在旅游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现实需求与人才培养之间的矛盾,出现了供需错位的问题,根据对酒店管理类学生的就业去向进行的初步调查发现,尽管当前省内开设酒店管理类专业的高职院校较多,也培养了较多的相关人才,但是很多酒店管理类学生在结束实习、正式就业时往往会离开该行业,不能适应企业的需要。这样导致省内很多酒店餐饮业只能雇用学历层次较低、综合素质较低的员工,酒店餐饮类人才出现供不应求、供需错位。这对湖南省积极建设旅游大省的目标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影响了湖南省酒店餐饮业的持续健康发展。高职酒店管理类学生转行、离开企业的原因很多,包括眼高手低、不能适应企业需要、专业水平较低等原因,这也暴露出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教学存在一定的问题,课程体系设置的科学性有待提高。
2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基本理念
设置课程体系的根本目的在于完成培养目标,按照一定的组织结构将教学内容搭建起来,因此课程体系是教学进程和教学内容的总和。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应该以职业面向、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理念为核心。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与省内高星级酒店及餐饮连锁公开展了长期校企合作,根据合作企业反馈的相关问题,本文对酒店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理念进行了分析。第一,以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能力、迁移能力、上岗能力作为课程体系设置的目标,以职业能力、知识结构、职业素质为培养要素,通过课程体系设置来提高职业人才的岗位适应能力。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学生主要就业的行业包括与本专业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和大中型酒店、餐饮连锁企业。就业岗位可以分为3个体系:①职业迁移岗位。餐饮连锁企业、大中型酒店中的高端管理和服务岗位。②晋职岗位。餐饮连锁企业、大中型酒店的部门经理和主管。③入职岗位。餐饮连锁企业、大中型酒店的部门主管或领班[2]。第二,立足人才培养目标。高职院校的酒店管理类专业的课程体系应该面向一线岗位的需要,培养学生的行为规范和职业道德素质,要求学生能够对本专业的基础知识进行掌握,了解酒店管理的各个环节,能够胜任酒店各部门的业务操作。第三,立足人才培养理念,以企业人才需求为依据,立足于学生的职业生涯,切实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根据企业的职业标准构建模块化的课程体系。
3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的具体设置
以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实践为依据,以职业技能的培养为核心,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就业能力为目标,构建酒店管理类专业应用型课程体系,主要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3.1基本素质课程
该层次为酒店管理类专业的公共课课程,主要包括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大学体育、计算机应用基础、大学英语、形势与政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等课程,并包括军训和公益劳动。基本素质课程的设置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科学素质、人文素质、思想政治素质。
3.2职业通用能力课程
该层次课程主要为了培养酒店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主要包括酒店英语、客房管理与服务、前厅、餐饮管理与服务、酒店礼仪学、酒店公共关系学、酒店人力资源管理、酒店业概论、现代酒店营销学、服务心理学等。有条件的高职院校还可以开设与旅游与酒店有关的小语种课程,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3]。
3.3职业综合课程
该层次课程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与企业的职业能力需求和岗位工作任务直接对接,主要包括酒店管理综合实习、酒店管理专业见习、顶岗实习。
3.4专业选修课程
该层次课程主要是为了拓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对职业综合课程进行进一步的深化和拓展。以酒店管理类学生的行业应用领域和就业方向为依据,将专业选修课程分为以下3个模块:导游与会展模块、行政管理模块、饮食模块。包括会展服务与管理、导游实务、旅游地理、形体训练、应用文写作、饮食营养与卫生等课程。以上4个层次的课程体系紧密结合、由浅入深,将完善的酒店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建立起来,有利于提高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学生的就业能力,满足岗位需要[4]。
4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的教学保障措施
在对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进行课程体系设置之后,为了保障课堂教学的效果,夯实学生的专业知识基础,提高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高职院校还必须采取相应的教学保障措施。
4.1研究和改革课程教学方法
就业是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的主要导向,围绕就业这一核心开展各种形式的酒店管理教学研讨会,探讨社会实践、顶岗实习、校内实践教学、课堂理论教学方面的教学方法。高职院校要在教法研究、教学组织与管理、课程教学方面进行相应的优化和改革。保障酒店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中各层次教学的有序进行。
4.2进一步改革酒店管理类专业教学内容
湖南省旅游业发展非常迅速,带动了酒店业的发展,而现代酒店对相关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职业岗位的要求和行业社会的需要,高职院校应该对酒店管理类专业的教学内容进行进一步的改革,保障知识结构体系的合理性。在改革中要打破重理论、轻实践的错误倾向,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4.3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
高职院校可以对国外针对酒店管理专业的、比较成熟的教学方式进行借鉴,对现有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调动起来。例如可以在教学中积极运用项目教学法、问题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构建灵活的课堂氛围,将专业课堂与当前湖南省酒店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保障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使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技术和创新素质[5]。
4.4构建与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教学相适应的教材体系
当前有很多出版社都出版了高职酒店管理类专业的相关教材,但是这些教材质量良莠不齐,不能完全符合高职教育的实际情况。一些出版社和编者为了控制出版时间,导致教材具有较差的适用性,教材质量得不到保障。加之一些编者缺乏高职任课经验,所编定的教材理论性过强,不能激发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一些教材编写者认为高职教育只是低层次的本科教育,在编写教材时只是对本科教材进行了一定的压缩和简化。高职教育必须将学生培养成为应用型技能人才,因此应该将与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教学相适应的教材体系建立起来。
4.5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
根据高职教育本身的特点,应该积极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高职院校可以为内部教师提供更多的职业培训机会,不断提高酒店管理类专业教师的职业能力和素养。同时也可以大力引进酒店管理行业中具有一线工作经验的专业人才,补充教师队伍。院校可以在校内设立实训室,同时教师也可以设立个人实训室,既可以对学生进行项目训练,改善教学方法,又可以提高教师的职业水平。高职院校也要在工作待遇、薪资待遇等方面,制定一系列的激励措施,鼓励教师向双师型教师发展。酒店管理行业的更新速度很快,高职院校可以聘请具有更强的实践经验、了解酒店管理行业发展新动态的专业人员作为兼职教师[6]。
5结语
高职教育应该体现应用性、职业性,将酒店管理类学生培养成为企业、行业需要的技能型高素质人才。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对酒店管理类专业进行科学的课程设置,并采取一系列的教学保障措施,使酒店管理类专业学生能够夯实理论基础、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胜任相关工作。
作者:曾玲芝 单位: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袁敏,唐德彪.酒店旅本实习生心理契约的结构维度研究[J].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2015(06).
[2]谢强,刘国敏.酒店管理专业实训室利用率提升浅析[J].科技视界,2016(01).
[3]赵振宽.应用型本科酒店管理专业沟通学课程教学改革[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5(12).
[4]吴惠.试析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实习中存在的问题[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5(12).
市场化经济体制的加深为酒店行业提供了很多的契机,不少高级酒店借助这一有利因素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是也有很多酒店在良好的外部环境下走向破产,同样的市场条件下巨大的反差让我们思考,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完全不同的结局。众所周知酒店行业是服务业的龙头产业和基础产业,服务型企业经营中最为关键的除了内部控制外,还有人力资源管理。在酒店管理中,人是管理的主体和根本,但是由于社会的感染和同化,很多酒店的管理队伍和职工忠诚度较低,导致酒店的人力资源后备力量欠缺,在当前的服务行业,哪个酒店能够培养出高质量的管理人才它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胜利。以酒店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为论题,重点探究学习型团队在人力队伍建设中的应用,为提升酒店的管理水平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酒店管理;学习型团队;人力队伍
酒店行业是服务行业的代表,它有着服务行业鲜明的特征,便是人力队伍流动大。服务业中涉及到运营主体种类繁多,但是人才的数量却是有限的,一旦酒店给的待遇达不到员工的需求,跳槽行为的出现也就在预料之中了,如何提升人才队伍的忠诚度,尽可能的留住人才是酒店应该关注的首要问题,酒店人力资源部只有不断创新人力培养方式,才能真正意义的促进酒店的发展。在这种形势下,学习型团队应运而生了。它为酒店在人才队伍的培养建设方面提供了新的思想和角度。
一、学习型团队和学习型组织理论概述
学习型团队是一个为共同完成共同目标,共享信息和其他资源,并按一定的规则和程序通过充分的沟通和协商开展工作的群体。知识是建设学习型团队的核心之一,酒店学习型组织就是以知识作为核心,将客户、职工、酒店高层所反馈出来的信息进行汇总与分类,并且进行自主决策和管理的由多方面专家构建的组织。学习型组织要求内部成员有终生学习的意识和境界,并且始终能够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在酒店管理方面加强创新,以适应不同环境的需求,这样将能够保障酒店无论出于何种形势下都能够留住人才,促进自身的发展。学习型组织理论改变了以往将绩效和控制作为酒店管理核心的理念,它的核心在于提升酒店管理队伍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应对各种环境的变化和风险,是今后一段时间酒店人才队伍建设的必然趋势。
二、当前酒店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以及原因
虽然我国的酒店数量众多,但是在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方面却比较落后,即使很多高等学府都开设了酒管学院,但真正能用得上人才这二字称呼的却是微乎其微,由于酒店管理专业的冷门,学生的数量也是逐渐减少,以至于一些大专院校或者中专学校中培养出来的酒店管理人员成为酒店行业管理团队的主体。但不可否认,中专学校由于教育手段有限,学生素质有待提升,在参与工作后能力不足的问题便很快显露出来了,做一些基层的管理工作还是能够胜任,但是无法成为高级管理人才。目前酒店管理专业的本科生数量有限,毕业后很多都去了大型酒店,对于那些基层大中型酒店招聘不到具备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本科生的情况,建议这些酒店可以招聘大专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首先是这些院校的学生在认知能力和动脑能力上比中专学生要高出很多;其次他们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依据,不至于完全依靠经验办事,如果在参与工作后能够及时加强培训和再教育,很快能够成长为酒店的高级管理人才。但是现如今存在的问题是很多酒店都将这一部分人埋没了,他们认为大专学生和中专学生区别不大,与其相比更愿意招聘本科院校毕业的学生。现如今正直服务行业用人的时候,酒店管理、旅游管理专业却逐渐成为冷门,很多院校甚至将与此相关的多个学院进行整合,可见重视程度越来越低,学生的数量也会越来越少。在这样一个供求不平衡的形势下,能够充分利用好大专院校对口专业毕业的学生,将有效提升酒店人力队伍水平。1.管理人才引进方式较快,双方缺乏一定的交流和认知。很多酒店在人力招聘方面操之过急,每当毕业就业季,一些本科院校甚至是研究生毕业的酒管专业毕业学生来应聘,酒店方面看到的单单是学生的学历和院校,对于学生的能力、素养了解较少,往往在双方没有完全沟通和认识的情况下就签订合同,这样学生方面对未来工作的内容性质了解不足,酒店方面对学生的品质和能力了解不够,参与工作后很容易出现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导致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大打折扣,长此以往职工便会因为无法适应而选择解约,无论是对酒店还是职工都是一种损失。2.在岗培训和指导不足。酒店管理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它不仅仅要求职工具备足够的理论知识,还要将其应用到实践当中来。一个普通管理人员要成为高级管理人才,不仅需要一定的工作年限来积累工作经验,还需要在参与工作后能够及时进行在岗培训,通过再教育的方式提升其思想认知,实现理论到应用的转变,只有对行业前景和当前形势做到心中有数,才有可能成为酒店的高级管理人才。3.酒店缺乏对高级管理人才的生涯规划。上文也曾提到人才流动流失是酒店管理行业一直存在的问题,这一问题产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职工对自己的未来缺乏信息和希望,因此才通过不断变换工作岗位的方式来获得心理的满足感。要解决这一问题,酒店要加强对高级管理人员的生涯规划和指导,让他们看到人生的目标和方向,这一点搞清楚了对酒店的忠诚度自然有所提升。
三、如何打造学习型团队
打造学习型团队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1.加强职工招聘规划。目前很多酒店在职工招聘方面较为随意,要打造学习型团队,首先要做的便是加强职工招聘规划。对于基层服务人员或者管理人员,可以从一些高职院校招聘,要摒弃用低薪资聘请高素质管理人才的想法,那样只会造成人才的不断流失。高素质管理人员的招聘过程要重点审核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职工必须要热爱酒店管理行业,只有从从内心深入喜欢这份工作,才能将酒店的未来作为自己的事业去做;其次是高素质管理人才要有团队合作意识,酒店管理是一项团队工作,不是一个人就能完成的,管理者应该有很强的领导能力,将各个部门的职工团结企业为酒店的发展做贡献;第三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大多只是处于理论研究阶段,对于今后将从事的内容理解不够,因此招聘的过程中要具体告之应聘者将从事哪一方面的工作,让其根据自己的喜好决定是否愿意面对安排的内容。2.加强岗位培训和考核。学习型团队中学习是主要的,改变了以往重视绩效和利润的管理模式,因此加强对人才队伍的培训和考核是必要的。作为高素质的管理人才,要及时了解酒店行业的形势变化,从而提升自我的思想认知;还要根据经济的发展情况加强对一些新事物的学习和培训,全面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通过培训提升洞察部门关系的能力,保障将来能够有效协调各个部门之间的资源。3.进行标杆比较学习。所谓的标杆,就是追寻酒店管理层优秀的单位和个人。标杆比较学习就是向认定的标杆人员学习管理方面的方式和方法。例如酒店的某个部门在成本控制方面做得很好,其他部门的管理人员就要积极学习这一部门的成本控制方法,并积极对其进行改正和完善;或者其他酒店在网上订房这一业务领域业绩较为突出,那么营业部应该指派相关人员积极借鉴和学习,并针对本酒店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和完善,这样打造学习型团队才能够落实下来。4.加强对管理人才队伍职业生涯规划。近年来,不少酒店都出现了高素质管理人才跳槽流失的现象,给酒店造成严重的损失,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酒店没有能够及时的对管理人员队伍进行个体的职业生涯规划。针对这种情况,学习型团队在对酒店管理人才队伍进行建设的过程中要重点对那些年轻的管理精英进行生涯规划,帮助他们建立自我发展目标,指明努力的大目标和各个阶段的分目标,有了努力的方面,管理人才就不会被繁重的工作压倒,对酒店的忠诚度也就自然有了很大的提升。5.建立系统的思考方式,建立组织系统。学习型团队除了要不断地加强交流和沟通,还要培养系统的思考方式,建立相应的组织系统,也就意味着,任何决策的产生,决策者都要从酒店的宏观发展目标这一角度进行考虑,不能以个体的利益为根本。建设组织系统,保证组织的成功依赖于整个系统而不是个人,也就是说当一个管理者或者多个管理者在同一时间离开酒店时,酒店的能够维持正常运作的状态,不会因为个体的离开而瘫痪,这样才是一个完整的学习型团队的基础要求。
参考文献:
[1]企业建立学习型组织的障碍及对策分析[J].李转珍.内江科技.2008(01).
[2]学习型组织在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J].王改英.经营与管理.2014(03).
关键字:酒店管理;礼仪;礼仪教学;创新
中国分类号:K892.26
正文
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从古代的儒家思想,礼学就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在当今时代,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各个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尤其是酒店这种服务行业,要求更是逐渐的提高,针对于酒店礼仪,酒店员工的个人礼仪是对客人进行的礼宾形式,是人与人之间相互沟通的桥梁,是一种正式的表示礼貌行为的形式。目前,酒店管理的礼仪教学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本文就此探讨了酒店管理礼仪教学中的创新。
一、酒店管理礼仪教学现状
酒店作为一个服务性质的行业,可以看做是一个国家对外交流的窗口。因而,酒店管理礼仪教学极为关键。在我们目前的酒店礼仪教学中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
第一,重理论轻实践,教学方法单一。酒店礼仪是一门以实践为目的的学科,有着很强的操作和应用性,那么在酒店礼仪的教学中,理论和实践是同等重要的,然而在当下的酒店礼仪教学中,只是一味的强调理论的学习,忽视了实践的重要性,且教学方法十分单一,围绕着传统式的教授方式,这就导致落实到酒店工作中的时候收效甚微。
第二,教学内容十分单一。在我们的酒店礼仪教学中存在着这样的一个误区: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我们的教学还是过于封闭化和模块化。酒店礼仪,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在服务过程中体现出来的肢体语言,各种礼节,基本准则等等。在其中渗透着各个方面的专业知识。然而在我们的教学中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在培养过程中,更多的是对于礼仪专业方面的学习,局限于礼貌用语,体态姿势,面容表情,穿着打扮,偏向与表面的部分。
第三,礼仪教学体系不完善,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注重对于课堂学习理论内容的考察,考察时间局限于在学期结束的时间等。
二、酒店管理礼仪教学中的创新
酒店礼仪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亟待解决,在原有教学的基础之上进行改善和创新,取得教学成果,推动酒店礼仪的进一步提高,促进我国酒店服务业绩的提高。
(一)酒店礼仪教学方法的创新
方法的选择在某种意义上已经决定了事情能否成功,对于酒店礼仪教学也不例外。在酒店礼仪的教学中校方应该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在礼仪的教学过程中嵌入实践的元素,在课堂上,同时进行讲学练。主要引入以下几种:
示范演练法
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进行示范的同时,可以进行情景模式的演练。在课前进行一些容易出现问题的情景编制,在进行了相应内容的讲解之后进行现场情景再现,将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所遇到的,整个可能事件的具体全过程进行模拟演练。例如,酒店的前厅部门,是一个酒店的门面,客人进入酒店通过看到的前厅服务人员的精神状态,举止行为,接待程序等就可以对酒店的服务质量做出一个决定性的评价。因此,在课上就可以就这一关键的情景进行演练。从学生的面部表情,体态举止,待客态度等方面,进行指导培养。
多媒体教学法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传统式的教学方法逐渐的被淘汰,多媒体的应用则在不断的得到推广。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得课堂内容丰富多彩,学习氛围轻松愉快,通过观看世界各地的酒店服务视频或者是相应的影视剧作,将原本枯燥的课本内容以这样的方式呈献给学生,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化主动。
实地训练法
再多的讲解和示范演练都比不上一次真正的实地训练。就如同军事演练一样,要进行实战演习,才能获得宝贵的经验。学校应该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带领学生进行阶段性的实战训练,去到某一处的酒店进行实习服务,在各个部门都得到相应的实习机会。在我们的酒店礼仪中有很多的细节,单单靠讲解时不能领会的,而放到实际场景中,在于真正的顾客进行交流时就会自然而然的注意到。达到实战训练的最终目的。
(二)酒店礼仪教学内容的创新
正如上述所说,酒店礼仪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在礼节中涉及到各种风俗习惯,语言交流习惯等,而这些在我们的酒店礼仪教学中都需要得以体现在课堂的教学上。这就要求,在酒店礼仪教学过程中,需要从多方面入手进行综合性人才培养。我们可以将现在所用的课本进行更新,找到更适合酒店行业发展的教材,此外可以大幅度的结合网络资源拓展教学内容。在网络技术飞速发展得时代背景下,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立网络资源共享平台。进行实景的模拟练习,制作视频课件,搜集更多礼仪教学视频,或者是酒店场景的实拍,或者是影视作品等掌握更多的教学信息,以供学生的课上和课下的学习使用。在教学内容多样化的影响下,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也会随之提升。这样,原本枯燥的课堂内容能够很好的传输给学生,活跃了课堂的学习氛围,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酒店礼仪教学体系的创新
衡量一个学生是否优秀,我们从小到大的评价依据一直都是学业成绩,即期末最终考试成绩的高低。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过分的重视了考试的分数,而忽视了学生在实践能力中的考察。结合学生进入工作岗位所必须的职业素养进行考察,加强学期中的阶段性考察,这样有助于学生维持学习的热情,提高学习的效率。
结束语
本文在酒店行业发展的基础上,指出了在酒店礼仪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相关方面的创新措施,使得学生更好地掌握酒店管理礼仪,达到酒店职业人员的基本要求,能够顺利的步入这个服务行业,同时,使我国的服务行业更近一步。
参考文献
[1]《礼仪规范教程》(第二版)陈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现代礼仪》国英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
[3]周媛.酒店服务礼仪课程教学探析[J].扬州大学烹饪学报.2011(03)
[4]谭春霞.酒店管理专业职业礼仪课程改革[J].机械职业教育.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