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航空航天产业发展现状

航空航天产业发展现状

时间:2023-07-27 16:22:4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航空航天产业发展现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航空航天产业发展现状

第1篇

【关键词】航空发动机燃油系统控制系统研究进展

随着我国航空航天的不断进步,航空发动机技术的发展也不断的提高,燃油和控制系统由原来的简单系统发展到现在的复杂技术,由原来的液压机械操作发展到现在由全权限数字电子控制(FADEC)进行操作。原有的军用航空发动机中燃油和控制系统的特点是多变几何控制能力,而现在的FADEC技术将发动机的故障诊断和监视系统归入到发动机的控制系统中。在航空航天发展速度较快的今天,防喘控制也受到航天专家的重视。因此,本文将对航空发动机燃油和控制系统的发展进行阐释,为我国的航空航天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1我国现阶段航空发动机的发展现状

1.1燃油控制系统的发展现状

燃油控制系统是航空发动机的核心控制系统,其主要性能直接影响整个发动机的控制系统,而燃油泵是燃油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燃油泵包括燃油增压泵和主燃油泵,目前全球各国研制的军用航空发动机中的燃油增压泵是采用离心式独立转动模式,其增压能力可达到0.4-0.8 MPa;而主燃油泵一般采用的是齿轮泵,主要是由于齿轮泵的体积较小、流量较大。还有一种比较合理的选择是采用高压柱塞泵,它既可以作为主燃油泵还可以作为喷口油泵,据调查显示,该泵使用情况较为普遍,在英国生产的发动机中就采用了高压柱塞泵作为主燃油泵,最大的出口压力可达21 MPa,最大的流量也可达每小时10000kg,而近期俄罗斯也研发出了高压燃油柱塞泵。而通过大量的实验和应用显示,在泵油系统中还是应该采用离心泵作为发动机的主燃油泵,其主要特点是制造结构简单、质地较轻、燃油温升较少,且质量达到了要求。离心泵在设计上较为简单,其控制操作也极为方便,但在小流量的启动过程中其性能较低,因此需要再单独配置一个启动泵,这样将发动机的转数和流量变为可调控的模式。

1.2喷管控制系统的发展现状

发动机的喷管控制系统在航空发动机中也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对于发动机尾喷管的介质,我国目前采用液压油、燃油和滑油,但由于滑油和液压油的性较好,可导致喷管油源泵在工作时压力达到最高。在发动机中使用液压油系统则可以无需设立独立的油源系统,但在这样共同使用液压油源时,可对飞机的动态操作系统产生不利的影响,还会导致飞机的液压系统遭到污染。有调查显示,英国曾采用发动机尾喷管的独立滑油系统,虽然对喷管的控制得到了灵敏的提升,但在油源系统中增加了油箱和油泵等装置,使得控制系统的结构更为复杂。目前在我国的军用发动机中,使用较多的喷管控制系统是以燃油为介质,与此同时,在喷管油源泵的选择上多以高压柱塞泵为主。该泵的最大出口压力可达23 MPa,最大流量可达每小时3600L。

1.3FADEC技术系统的发展现状

FADEC技术是新研发的全权限数字电子控制系统,其主要包括传感器、执行结构、微处理机以及数据的通讯。数据传感器的使用数量在不断的增加,致使军用发动机电缆的质量也有进步,在发动机的燃油和控制系统中,传感器的质量占有不可或缺的位置。我国对传感器的研发方向是制造出光纤和智能的传感器,这将是迎合光纤通信的最大亮点。与此同时,微电子技术也给FADEC的发展提供了电子硬件,随着电子技术的蓬勃发展,微处理机也越来越受到航空专家的关注。在发动机的数据通讯过程中,通过高速的光纤数据把发动机的智能传感器和执行机构有效的连接起来,取代了原有的点到点式的串行通讯方式,这样提高了数据传输系统的安全性。在发动机未来的研发过程中,要注重防喘控制等相结合的应用,要做到同监视系统、飞控系统以及火控系统共同结合。FADEC技术可以实施较复杂的控制计划,用自适应控制系统进行对发动机的综合控制。

1.4防喘系统的发展现状

防喘系统在军用航空发动机中的主要作用是防止飞机飞行或发射武器时发动机出现喘振和熄火。美国和俄罗斯等国家在军用发动机上都使用了防喘和消喘的控制系统,同样的在我国的军用航空发动机中也应用了数字化的防喘控制系统,并取得了较大的研究进展。我国军用发动机中防喘控制系统的设计理念是采用有静压传感器的喘振信号器和高响应压力传感器,其设计可以利用数字滤波准确的判断出喘振的征候。不同类型的发动机其采用的防喘控制系统也是不尽相同的。在发动机的研发过程中,进口温度在90-100℃之内方可保证发动机工作的稳定性,若超过140℃时,发动机会出现瞬间的喘振现象,但发动机自身的防喘控制系统会将其回复到原始的稳定状态。

1.5监视系统的发展现状

在我国军用发动机中均配置了不同模式的监视控制系统,根据飞机功能的不同配置不同模式的监视控制系统,有的配置专用的监视系统,有的同飞行记录系统相兼容。我国研制的军用发动机中的监视控制系统,为了监视发动机在使用过程中关键参数的变化情况,监视系统可记录发动机的工作时间、工作温度、涡轮叶片的使用寿命系数以及高压转子的主、次循环等参数。监视系统在正常工作时,有两个机构在执行着相应的职责,一个机构执行控制系统,另一个机构执行状态监视系统,当监控系统出现故障时,就由状态监视系统进行对发动机的控制,在控制系统出现故障的时间里对飞行的数据和存储的监视参数进行记录,以便对监视故障的诊断提供帮助。

2我国未来燃油和控制系统的发展趋势

2.1供油系统的加强

我国研发的军用发动机主要是以燃油和控制系统为主导地位,采用新型的燃油泵控制系统同科学的电子硬件相结合,共同提高FADEC系统的工作性能。运用科学的控制系统和合理的控制算法可提高发动机的控制指令,不仅可以提高控制系统的使用寿命,同时还可以降低研发控制系统的成本。而降低供油系统的成本也成为学者的研究目标,研究表明当燃油的温升在20-30℃之间时,供油系统的质量便可减轻一半,这就大大的提高了供油系统的使用寿命。为了降低燃油系统对污染的增加,我国研制的军用发动机多采用离心式油泵,进而取代原有的齿轮泵和柱塞泵。但离心泵在工作过程中有弊端,即在小流量时效率较低,便会造成燃油温度的升高,因此,专家研发得出通过调节泵的工作转速来调节燃油泵的供油量。目前我国军用的航空发动机的燃油系统是应用电子技术进行控制,这就需要应用高集成度和耐高温的电子元件和器件,独立的燃油泵转动装置便成了发动机自我监视和诊断的保证。

2.2先进技术和科技的应用

我国军用发动机的燃油和控制系统中,应用了先进的技术和科技,采用耐高温的半导体元件可耐高温350℃、应用最先进的高温光电技术测量装置、采用砷化镓材质作为集成电路、高速处理器可达每秒一亿次以及高性能的复合材料。在军用航空发动机控制系统的设计上运用先进的分析和检测软件。在发动机研制过程中,应加强计算机辅助的设计理念,在燃油附件中利用先进技术进行改造,从发动机的工装设计、产品设计、工艺设计以及编程等发面共同发展,提高发动机的质量,节省研制时间。要利用先进的技术积极展开对控制系统和综合控制系统的研发工作,加强对FADEC技术的研发,利用智能传感器、数字执行机构、数据通讯、网络技术等进行发动机的研发。

3结语

在我国航空航天行业迅速发展的今天,军用航空发动机燃油和控制系统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步。随着我国科研人员的不断研究,中国航空发动机的燃油和控制系统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为能研制出更高质量的航空发动机燃油和控制系统,研究人员应继续加大对FADEC系统的研发工作,增加试验的准确性和应用性,要注重软件系统的编程,结合实践中发动机的型号进行研究,加快FADEC系统的研发。本文通过阐释燃油控制系统、喷管控制系统、FADEC技术系统、防喘系统以及监视系统的发展现状,进而提出了我国要加强供油系统,同时采用先进技术和科技来提高我国未来燃油和控制系统的蓬勃发展。为我国军用航空发动机的研制提供理论依据,与此同时,也为我国的航空航天发展指明了方向。

参考文献:

[1]张绍基.航空发动机燃油与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展望[J].航空发动机,2003,03:1-5+10.

第2篇

关键词:石墨产业;产业链;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4-0078-02

天然石墨属稀有的非金属矿物材料之一,它具有耐高温、导电、导热、自等特性,是国防、军工、现代工业及高、新材料研发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战略资源,在国民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石墨资源作为一次性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石墨的用途会越来越广泛。专家预言“20世纪是硅的世纪,21世纪将是碳的世纪”,这一预言是基于碳材料越来越广泛的用途。

一、石墨产业的发展现状

天然石墨分为晶质(鳞片)石墨和隐晶质(土状)石墨两种。据美国地调局(USGS)2003至2007年的调查资料和英国工业矿物杂志统计:世界石墨储量为8 600万吨,基础储量为28 686万吨,相对集中分布在中国、捷克、墨西哥、印度、美国、巴西和马达加斯加等国家和地区,中国石墨储量居世界首位(见图1)。据2009年我国国土资源部统计资料,中国晶质石墨储量为3 068万吨,基础储量为5 235万吨,资源量为17 702万吨,矿区91个;中国石墨矿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76%。中国石墨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45%,其中40%出口,主要出口日本、美国、韩国、欧盟、独联体、印度等国家和地区。

我国是石墨生产和出口大国,同时也是进口大国,大部分以中碳或高碳形式直接出口,而高、精、尖工艺需要的石墨产品大部分从国外进口。一些发达国家把石墨列入战略储备资源,严格限制其开采、加工与出口,并且对石墨研发技术做了严格的保密规定。我国虽然是石墨大国,但不是石墨强国。目前仅能加工初级产品,缺少高附加值精深加工石墨产品及制品,石墨高技术产品需要大量进口,进口价约为出口价格的24.6倍。

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上产业结构有了新的调整,以信息、生物、航空航天、海洋开发以及新材料和新能源为主的高技术和新材料产业逐渐发展壮大。石墨与微电子及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航空航天、原子能、高温材料等均有密切的关系。当前化工、能源、轻工、冶金、建材等传统产业将不断引入新技术和使用材料,进行产业升级和技术革新,许多都与石墨深加工产品密切相关。可以说石墨深加工和产业发展有了新的机遇。

从石墨产业技术发展看,石墨将越来越被广泛应用到新能源汽车、航天航空、核电及军工等高新技术领域,成为支撑高新技术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新的科学发现和科技成果使我们完全相信在未来科技发展中,石墨将是不可替代的战略资源之一。

二、石墨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石墨产业科技创新能力低是制约我国石墨高新材料产业发展的重要瓶颈。具体表现为:

一是科技创新能力差,深加工产业链条不完善,企业及研究单位缺乏系统性研发工作,连接产业链条的深加工技术存在较多短板。石墨初加工产品出口及以镁碳砖为代表的耐火材料所用石墨占我国全部石墨产量的80%以上,石墨深加工比例只占全部石墨产量的10%左右。我国石墨深加工产品主要是99.0%高纯石墨、高硫膨胀石墨及制品、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石墨乳等,许多高端石墨产品如4N级高纯石墨、低硫高抗氧化性膨胀石墨、大直径高纯石墨坩埚、精细石墨制品、等静压石墨制品、石墨―金属复合材料等主要靠进口。

目前我国除锂离子负极材料等少数深加工技术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外,其他石墨深加工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缺乏引领性的高新技术及高端产品。造成我国石墨产业链不完善、深加工技术水平低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我国高新技术及高端产品研发工作系统性差。我国100多家石墨企业的绝大部分是中小企业,大部分企业长期经济效益较差,科研能力较弱,科研投入极其有限。行业中缺乏具有引领能力的诸如法国罗兰碳素、英国摩根坩埚、美国超级石墨公司等大型国际知名企业。尽管石墨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深加工技术水平亟须提高,但是我国科研机构对天然石墨的关注度差,研究力量分散,研究工作不系统,科研成果推广应用严重不足,因此在大部分深加工关键技术节点上没有实现实质性突破。

我国是石墨大国,但不是石墨强国。目前尚处于原料生产阶段,仅能加工初级产品,缺少通过科技创新获得的高附加值精深加工石墨产品及制品。石墨高技术产品需要大量进口,在尖端技术方面,美国和日本居世界领先地位。据资料显示,在中国天然石墨总消费量中,约有18万吨石墨用于镁碳砖制造,5万吨用于其他耐材添加剂,5万吨用于微细粉、膨胀石墨、柔性石墨和石墨毯等制品和深加工,2万吨用于锻造和军工行业,1万吨用于铅笔制造。2009年,中国晶质石墨出口量为15万吨,基本为90%的天然鳞片石墨初级产品,占市场总量的33%,平均出口价为350美元/吨;石墨进口约为1万吨,多为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石墨产品,占我国消费总量的2%,平均进口价为8600美元,是出口价格的24.6倍。

二是石墨基础原料的采选业生产比较粗放,安全高效开采技术缺位、资源利用率低、能耗高、生产效率低、清洁生产技术应用不广泛,不符合我国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及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战略要求。采富弃贫现象严重,采1吨矿石将要浪费0.5-1吨矿石,露天矿主要建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广泛采用全境界开采,一开始就将台阶推进到最终境界,严重影响矿山寿命及长期经济效益。大部分石墨矿属松软矿体,极易产生泥石流及滑坡,但矿山企业普遍存在安全设计及安全工程缺位,安全监控措施缺乏,大部分矿山安全隐患严重。

我国石墨采选企业有一百多家,石墨选矿总体技术水平较低。如黑龙江鸡西地区石墨资源主要以价值最大的大鳞片石墨为主,但是+100目产品产率一般低于20%,石墨回收率一直徘徊在75%左右,高碳产品比例不足20%,固定碳含量低于95%。石墨矿中的铁、硫矿物一直没有有效回收,资源综合利用率低。选矿一般采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水平的浮选机,能耗普遍高于35kwh/t原矿;筛分工艺落后、粉尘大,企业生产环境普遍较差。

三、石墨产业发展的对策

(一)在政策上加大对石墨资源的掌控力度

石墨是一种宝贵的不可再生资源,对于国家来说具有非凡的战略意义。当前,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强化对石墨资源的掌控。一是制定国家石墨行业和产业发展规划。通过规划的制定,强化对石墨行业和产业发展的总体指导。二是在资源开采总量规模上予以控制。有关部门应该认真执行矿山开采许可制度,从严审批,坚决取缔非法开采;认真贯彻执行《矿产资源法》,严格采剥比例,贫富兼采,杜绝滥采乱挖、采富弃贫等不良现象。对现有石墨矿山开采企业进行清理整顿,坚决杜绝滥采滥挖现象,避免走过去先放开再整治的老路。三是在产品出口上予以控制。据了解,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对能源尤其是战略性资源都采取了保护政策。在严格控制开采规模的同时,更是对出口产品的等级、价格等方面实施严格管控,甚至对一些稀缺资源禁止出口,对进口的资源采取技术手段予以长期封藏备用。相比之下,我国无论是对重要稀缺资源还是对出口产品的限制都要宽松得多。因此,建议国家制定出台限制初级产品出口政策,抬高出口门槛,鼓励产品深加工增值。引导行业企业组建全国性企业集团,联合起来应对国外市场变化,控制初级产品供应总量,不断提高市场价格,实现产品应有的价值,减少国外对我国技术和价值盘剥。

(二)走可持续的生态化发展道路

前期国内石墨国家矿产政策宽松,企业准入的门槛较低,一批石墨选矿企业年产能力较小,环保措施不科学,给周边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造成了不利影响,近年来引起了各级领导的高度关注,国家组成联合调查组到萝北县进行调查,严厉要求进行整改。所谓的科学发展,就是要求企业健康地发展,可持续地发展,在环境保护、土地审批、安全生产等领域严格按章办事。通过企业技术创新,改造传统设备,引用科学、高效生产工艺,提高资源利用率,避免资源浪费和污染环境。将污染严重且污染物大致相同的企业集中布置,方便进行污染物的集中处理,并要将尾矿综合利用项目、污染物集中处理项目及大型尾矿库项目提上建设日程,严格把关。对资源统筹规划,合理有序开发,决不能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获得短期的发展。

(三)延伸产业链获取高附加值

发展石墨循环经济,通过现代石墨加工技术把优势资源的石墨原矿转化成高纯石墨、石墨耐高温制品、大容量锂离子负极材料、储氢材料等,延伸石墨产业链条,解决目前的石墨制品大量进口的现状,实现石墨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及保护生态环境,具有战略意义。

石墨产业链条的延伸包括以下三方面:普通工业材料、新能源材料、新功能材料。普通工业材料涉及的企业有石墨电极企业、石墨增碳剂企业、石墨涂料企业、石墨坩埚、石墨电工滑板、橡胶等企业;新能源材料涉及的企业包括锂离子电池企业、储氢电池企业等;新功能材料涉及的企业包括现代精密机械制造企业、军工企业、核企业、航空航天等企业。

延长石墨产业链条,就是实现集采矿、精选、深加工、尾矿处理一条龙现代化石墨产业。目前石墨尾矿处于丢弃搁置状态,它对土地的侵占和堆积过程带来的环境问题越来越重,如何合理开发利用石墨尾矿,变废为宝是石墨产业发展的重要环节。

因此,建立完整的石墨产业链条,不但会大大拉动区域经济,而且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吴猛.我省石墨深加工技术现状与展望[J].黑龙江国土资源,2009,(6).

第3篇

“十四五”时期,我市工业发展专项规划的总体思路是根据工业发展现状、参考经济开发区和京—什产业园产业发展的相关规划,深入结合全市《工业产业倍增计划》,持续优化调整工业产业结构,加快培育和发展以航空航天、轨道交通为代表的高端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重点龙头、产业集群培育和引领,全力促进我市工业产品快速转变竞争方式,实现低碳环保与资源节约并行的发展模式,大幅提升传统工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重点打造烟草产业“一城两基地”和发展以通用航空、轨道交通为代表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培育壮大新的工业经济增长支撑极。

战略定位紧紧围绕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发展的指导思想,依托经济开发区的总体定位,立足高端产业培育发展,以打造生态环保和效益型产业为核心,全面融入成德同城经济发展圈,壮大工业经济总量。以经开机构升格为契机,以烟草产业“一城两基地”、通航产业园和轨道交通产业建设为载体,着力引进以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术和节能环保产业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与京沪浙广等国内外经济发达地区交流,夯实产业项目转移承接基础。大力推进生态系统构建、空间布局优化和园区形态提升,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和建设900亿元工业园区,将经济开发区打造成为空间布局合理、产业特色突出、生态环境优美的经济发展首选区。

发展原则通过工业主导产业集中规划入户园区发展,实现空间节约发展和优化资源供给集中的有效利用;坚持招大引强,实现产业高端发展;坚持绿色环保综合规划并行,实现环保效益型和可持续发展;坚持对外开放合作,实现资源优势互补与配套协作;坚持以点带面、全面辐射,实现全市区域工业经济同步发展。

产业战略框架在现有工业产业基础上,突出烟草食品产业发展优势,创造性培育通航产业和轨道交通产业,升级改造绿色建材和精细化工产业,努力构建新时期全市工业产业的战略新框架。主导产业,是我市工业发展新时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烟草产业、食品饮料和高端装备制造业在我市未来的工业发展中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培育产业,是我市未来新时期中需要加快培育和发展的重点产业,主要包括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信息化和服务产业是改善工业产业发展环境、深入推进两化融合建设的重要保障。新时期,大力发展和培育服务大工业诸如运输、生活、维修、物流等类型的工业服务业,既是工业快速发展的需要,也是为工业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发展目标

根据工业经济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我们制定以下的奋斗目标:

1、经济总量目标。(工业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到2025年,全市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力争达到1050亿元;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00户,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330户。

2、产业发展目标。(产业升级发展实现新构架)优先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成就。优先提升壮大烟草食品产业,跨越式发展通航产业,创造性发展轨道交通产业,建设培育工业发展新支柱。持续抓好传统化工向精细化工转型升级、传统建材向装配式绿色环保方向深入转化,推动生物医药、信息产业和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不断升级换代,实现全部产业链综合协调快速发展。到2025年,烟草食品产业总产值达到350亿元,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达到250亿元,绿色建材产业达到250亿元,新型化工产业总产值达到150亿元,生物医药产业产值突破5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突破200亿元。

3、组织结构目标。(领军企业集团再添新龙头)着力培育一批具有国内竞争力的大型龙头企业和产业集团,不断壮大企业规模,实现个体竞争实力持续增强、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格局。力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超过330户,销售收入上亿元的企业超过150户,其中:产值过100亿元企业达到2户,过50亿元的企业达到5户,过10亿元的企业达20户。

4、园区建设目标。(园区突破发展实现新面貌)通过重点产业集中打造和辐射带动,形成一批产业关联度高、具有持续竞争优势和影响力的产业集群,把工业园区打造成为我市重点产业支柱的承载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聚集地。到2025年,工业园区工业总产值力争突破900亿元。首先是依托明日宇航带动配套产业发展打造航空航天产业生产基地,依托通用机场和无人机基地建设打造通航产业园。其次是依托轨道交通管理学院积极开展轨道交通人才培育,打造成都经济区轨道交通人才培育基地;积极引进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企业,做大做强轨道交通产业。第三是依托“一城两基地”建设全面推进烟草产业发展;依托蓝剑饮品、雪花啤酒、九里春和道泉股份带动饮料、酒类和调味品产业发展,打造西部食品产业发展基地。第四是依托美大康、同人泰和玉鑫药业等带动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着力打造现代中药、原料药和中药提取物生产基地。第五是以经开区扩区和化工产业园区规范为契机,打造以食品级、电子级为代表的精细磷酸盐产业化工基地,进一步提升化工产业附加值和国际竞争力;推动以水溶性肥料为代表的新型肥料产业,打造西部新型肥料产业集群和生产基地;以研发带动创新,深入推动以高分子聚合物防火剂为代表化学新材料产业发展。第六是依托利森集团、嘉寓门窗、步阳门业和泰山石膏等企业,打造西部绿色环保、节能建材产业集群和生产基地。

5、项目建设目标。(项目推进建设取得新成效)以烟厂异地技改为引领,带动重点项目加快建设进程。“十四五”期间,力争全市技术改造投资年均增长达到10%以上,五年累计投资超过200亿元。“十四五”期间,全市总投资上亿元技改项目计划8个。其中1亿元—5亿元项目7个,5亿元—20亿元项目1个。重点确保总投资16.46亿元的烟草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分厂“易地整体技术改造项目”如期建成投产,加快推进总投资4.39亿元的明日宇航工业有限责任公司航空航天特种工艺生产线项目建设进程,加快实施蓝剑饮品唯怡年产15万吨植物蛋白饮料技改项目和附属配套设施建设、蓥山精密钢管制造有限公司蓥山精密钢管精密管件易地迁建工程和开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开源环境治理再生资源利用项目。加强产业招商引资力度,推动爱思达航天科技研发与生产基地项目、成都两江前沿科技无人机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和北斗航天能源有限公司年产30万吨车用醇醚清洁燃料配套70座醇醚清洁燃料加注站项目尽快签约落地。到2025年,力争技改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保持在20%以上。

6、技术创新目标。(产业技术创新再掀新)全市重点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的比例达到3%以上。新产品产值率达到13%以上,新建成国家级创新示范企业1户,国家级技术中心2个,省级创新示范企业3户、省级技术中心10个,市级技术中心28个,重大产业技术创新8个、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10个、企业技术创新60个、企业信息化8个、工业设计项目5个,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产品、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

第4篇

一、高技术产业基本情况

20*年,全市高技术产业呈现投入增加,生产快速增长,技术开发不断加强的良好发展态势。

(一)生产呈现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20*年全市高技术产业完成总产值(不变价格,下同)38.61亿元,比上年同期28.60亿元增加10.01亿元,增长35.0%。从发展特点看,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和医药制造业已经发展成为我市高技术产业的两大支柱。20*年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和医药制造业共完成总产值30.81亿元,占全市高技术产业总产值的比重为79.8%,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完成总产值15.7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4.3%;医药制造业完成总产值15.0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8.6%。

(二)产品销售收入攀升,行业盈利水平明显提高。20*年全市高技术产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31.60亿元,比去年同期的23.77亿元增长32.9%。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65%、24%。20*年全市高技术产业实现利润总额2.53亿元,比上年的0.55亿元增长3.6倍,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扭亏为赢,利润总额由上年的亏损0.39亿元转变为当年赢利1.35亿元。

(三)产品出口稳步增长。从统计结果看,20*年全市高技术产业实现出货值1.5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5%。新产品出口0.17亿元,占出口产品比重达11.33%。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和信息化学品出货值增长较大,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85.0%和56.6%。

(四)高技术产业投资加大基础得到夯实。20*年全市高技术产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5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2.3%。其中新增固定资产21298万元比上年的7628万元增长1.79倍,高技术投资呈现快速增长势头。20*年全市高技术企业年末固定资产原价达到36.75亿元,微电子控制设备原价达到1.53亿元。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项目的实施,为全市高技术产业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较好基础。

(五)高技术产业企业技术开发进一步加强。20*年,全市84家高技术产业企业共计筹集科技经费2.24亿元,实际支出1.62亿元,全年开展科技活动项目115项,其中新产品项目111项,创造新产品产值7.69亿元,实现新产品销售收入7.08亿元。20*年申请的专利有46件,拥有发明专利为12件。

二、存在的问题

20*年全市高技术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总体规模偏小、分行业发展不平衡等问题。

(一)高技术产业总体规模较小。20*年全市高技术产业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仅有84家,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4.27%。全市高技术产业总产值为38.61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3.12%,高技术产业在全部工业中所占比重较低。从经济类型看,三资高技术产业企业规模较小。从规模上看,大型高技术产业企业仅有1家,比重明显偏低。

(二)行业间发展不平衡。我市高技术产业的工业企业主要集中在医药和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中。20*年全市医药制造业企业44家、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17家,分别占全市高技术产业企业的52.4%、20.2%;年平均从业人员分别为9593人、3031人,分别占全市高技术产业企业的50.1%、15.8%;实现产值分别为15.06亿元、15.75亿元,分别占全省高技术企业的39.01%、40.79%。信息化学品制造、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等四大行业企业所占比重不高。核燃料加工在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中为空白行业。

三、对策与建议

为了进一步提高全市高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总量中的比重,真正形成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快高技术产业发展基地建设,使高开区和经济开发区真正成为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有效载体。集群模式是被国际经验证明了的一种高技术产业化成功发展的基本规律,具有鲜明的规模效应、溢出效应和学习效应。因此我市应充分利用两个国家级开发区的优势进一步建立健全和落实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切实提高两个开发区向周边的辐射力度,使之真正成为全市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基地,形成高技术产业的“马太效应”。

(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力争引进国外有竞争力有发展潜力的高技术产业大企业或大项目。自我国加入WTO以后,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面临这样的局面,这就要求各级政府要抓住国际制造业大企业尤其是高技术产业大企业纷纷向外转移,追求利益的最大化的机会,在政策上、管理和服务水平上上层次、上水平,吸引他们投资办厂,带动高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

第5篇

关键词:嵌入式系统;发展现状;特点;关键技术

嵌入式计算机在应用数量上远远超过了各种通用计算机,一台通用计算机的外部设备中就包含了5-10个嵌入式微处理器,键盘、鼠标、软驱、硬盘、显示卡、显示器、Modem、网卡、声卡、打印机、扫描仪、数字相机、USB集线器等均是由嵌入式处理器控制的。在制造工业、过程控制、通讯、仪器、仪表、汽车、船舶、航空、航天、军事装备、消费类产品等方面均是嵌入式计算机的应用领域。嵌入式系统是将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半导体技术和电子技术和各个行业的具体应用相结合后的产物,这一点就决定了它必然是一个技术密集、资金密集、高度分散、不断创新的知识集成系统。

一、嵌入式系统的发展现状

随着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的发展,嵌入式系统技术也将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2008年达到53000亿美元,预计2009年,销售额将达68000亿美元。进入20世纪90年代,嵌入式技术全面展开,目前已成为通信和消费类产品的共同发展方向。在通信领域,数字技术正在全面取代模拟技术。在广播电视领域,美国已开始由模拟电视向数字电视转变,欧洲的DVB(数字电视广播)技术已在全球大多数国家推广。数字音频广播(DAB)也已进入商品化试播阶段。而软件、集成电路和新型元器件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重要。所有上述产品中,都离不开嵌入式系统技术。象前途无可计量的维纳斯计划生产机顶盒,核心技术就是采用32位以上芯片级的嵌入式技术。在个人领域中,嵌入式产品将主要是个人商用,作为个人移动的数据处理和通讯软件。由于嵌入式设备具有自然的人机交互界面,GUI屏幕为中心的多媒体界面给人很大的亲和力。手写文字输入、语音拨号上网、收发电子邮件以及彩色图形、图像已取得初步成效。

二、嵌入式系统的主要特点

(一)系统内核小。由于嵌入式系统一般是应用于小型电子装置的,系统资源相对有限,所以内核较之传统的操作系统要小得多。比如Enea公司的OSE分布式系统,内核只有5K,而Windows的内核?简直没有可比性。

(二)专用性强。嵌入式系统的个性化很强,其中的软件系统和硬件的结合非常紧密,一般要针对硬件进行系统的移植,即使在同一品牌、同一系列的产品中也需要根据系统硬件的变化和增减不断进行修改。同时针对不同的任务,往往需要对系统进行较大更改,程序的编译下载要和系统相结合,这种修改和通用软件的“升级”是完全两个概念。

(三)系统精简。嵌入式系统一般没有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的明显区分,不要求其功能设计及实现上过于复杂,这样一方面利于控制系统成本,同时也利于实现系统安全。

(四)高实时性的系统软件(OS)是嵌入式软件的基本要求。而且软件要求固态存储,以提高速度;软件代码要求高质量和高可靠性。

(五)嵌入式软件开发要想走向标准化,就必须使用多任务的操作系统。嵌入式系统的应用程序可以没有操作系统直接在芯片上运行;但是为了合理地调度多任务、利用系统资源、系统函数以及和专家库函数接口,用户必须自行选配RTOS(Real-TimeOperatingSystem)开发平台,这样才能保证程序执行的实时性、可靠性,并减少开发时间,保障软件质量。

三、嵌入式系统的关键技术

随着后电脑时代的来临,消费电子成为市场的主要驱动力;而在消费电子中,32位嵌入式CPU占了主导地位。针对不同的消费产品,消费者的要求也不尽相同。例如:汽车电子产品的稳定和安全性非常重要,而对蓝牙产品可能更关心价格。当然,对于功耗问题的关注却是几乎涵盖所有消费产品的要求。对于开发者而言,ARM架构以及相关软件的前后兼容性对于他们加快开发周期、缩短产品上市时间是非常重要的。并且,对于消费电子产品而言,传统的“摩尔定律”已经不是特别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在提供性能的同时,能够有效地降低功耗和芯片面积。

为了满足市场对消费电子产品的种种需求,ARM也不断开发和完善技术,推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创新技术。例如:智能能源管理(IEM)技术能够有效地降低嵌入式系统的功耗;TrustZone技术能够为系统提供硬件级的安全保护,满足了用户、内容提供商以及运营商对内容安全性的要求;Thumb2指令集有效地降低了代码密度,节省了系统内存使用,从而降低了系统成本;Jazelle技术提供了在硬件中执行Java加速功能,为系统提供了更好的多媒体性能。

四、嵌入式系统的方向

嵌入式系统无疑是当前最热门最有发展前途的IT应用领域之一。嵌入式系统用在一些特定专用设备上,通常这些设备的硬件资源(如处理器、存储器等)非常有限,并且对成本很敏感,有时对实时响应要求很高等。嵌入式系统是软硬结合的东西,搞嵌入式开发的人有两类。

一类是学电子工程、通信工程等偏硬件专业出身的人,他们主要是搞硬件设计,有时要开发一些与硬件关系最密切的最底层软件,如BootLoader、BoardSupportPackage(像PC的BIOS一样,往下驱动硬件,往上支持操作系统),最初级的硬件驱动程序等。他们的优势是对硬件原理非常清楚,不足是他们更擅长定义各种硬件接口,但对复杂软件系统往往力不从心(例如嵌入式操作系统原理和复杂应用软件等)。

另一类是学软件、计算机专业出身的人,主要从事嵌入式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的开发。如果我们学软件的人对硬件原理和接口有较好的掌握,我们完全也可写BSP和硬件驱动程序。嵌入式硬件设计完后,各种功能就全靠软件来实现了,嵌入式设备的增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嵌入式软件,这占了嵌入式系统的最主要工作(目前有很多公司将硬件设计包给了专门的硬件公司,稍复杂的硬件都交给台湾或国外公司设计,国内的硬件设计力量很弱,很多嵌入式公司自己只负责开发软件,因为公司都知道,嵌入式产品的差异很大程度在软件上,在软件方面是最有“花头“可做的),所以我们搞软件的人完全不用担心我们在嵌入式市场上的用武之地,越是智能设备越是复杂系统,软件越起关键作用,而且这是目前的趋势。

参考文献:

[1]吕京建,肖海桥.嵌入式处理器分类与现状

第6篇

(天津滨海职业学院,中国 天津 300451)

【摘要】本文通过对天津滨海新区焊接企业或相关行业的岗位设置及人才需求调研,分析焊接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和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提出焊接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

关键词 焊接;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

为了准确定位学院焊接专业的培养目标,我们于2014年3月至12月开展了为期10个月的新一轮专业人才需求调研,目的在于了解本专业对应区域内相关产业发展现状和相关行业或企业的社会需求;分析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和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为开发课程和确定专业培养目标提供依据;掌握相关企业岗位设置及人才需求,确定专业服务岗位;把握毕业生适应、胜任岗位工作情况,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 专业人才需求调研

天津滨海新区的发展被纳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区域内及周边的石油化工、汽车及零部件、机械制造、冶金、电子通信等新区支柱产业不断壮大,航空航天、船舶修造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也蓬勃发展,这一切都焊接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就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

目前,企业招聘人员主要有两个途径,即通过劳动市场招聘和从应届毕业生中招聘。在劳动市场招聘主要目的为招到技能水平相对较高的熟练焊工,解决或缓解生产任务繁重的燃眉之急;而从应届毕业生中招聘是为了拥有具有较系统的理论基础、具备一定实践操作技能、又有可塑性强的年轻技术工人,作为技术人才储备。企业看重员工是否能够积极、主动、踏实、有责任心地去为企业服务,是否能够忠于职守、服从调动、遵守制度等方面。国有企业重视员工的培训环节,注重员工的知识更新和技能的提升,制定明确的培训计划和安排,而民营企业更加注重生产效率,更愿一步招到所需岗位的合适人才。

2 职业岗位调研

调研结果显示,随着焊接技术的发展与设备的升级,生产企业对高职焊接专业毕业生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不仅要求这些毕业生具备较强的焊接操作技能、实施焊接工艺能力、焊接设备的使用和维护能力,也突出强调了他们的敬业精神、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创造力,并要求能不断接受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在高新技术信息的学习、消化吸收和应用方面应具有很强的拓展能力。

3 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通过调研了解到,不同的企业对岗位的设置各有所异,岗位职责略有出入,但对高职层次的焊接专业来说其人员大多分布在生产部门、技术部门、质量检验部门、设备维护(维修)部门、焊接技术培训部门、产品和焊机销售部门等,岗位可大体归类为焊接技术操作、焊接工艺管理、焊接质量管理、焊接营销管理等,具有基本相同或类似的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

3.1 焊接技术操作

典型工作任务:焊接操作、焊接设备的选用、运行与维护等。

职业能力、素质要求: 能够正确识读图纸和焊接工艺卡;能够按图纸进行划线、下料操作;能够按照图纸及焊接工艺卡的要求进行焊接操作熟悉焊接设备性能和参数选择;掌握各种常用焊接方法的操作技术;具备预防、减小和消除焊接应力与变形的能力;能够进行焊接设备的选用、运行与维护等;爱岗敬业,具备安全意识、团队意识、质量与效率意识。

3.2 焊接工艺管理

典型工作任务:焊接工艺编制、焊接试验和焊接工艺评定、现场工艺控制与管理等。

职业能力、素质要求:能够正确识读图纸;熟悉产品标准和工艺规范;熟悉焊接工艺过程;具备焊材与焊接方法选用能力;能够进行焊接试验;能够按照设计图纸和设计要求编制焊接工艺;具备焊接工艺评定能力;具备技术改进和创新能力;具备职业规范意识、质量与效率意识、责任意识和学习能力等。

3.3 焊接质量管理

典型工作任务:焊接质量检验、产品检验、无损检测等。

职业能力、素质要求: 能够正确识读图纸;具备外观质量检测的能力;具备X射线探伤的能力;具备超声波探伤的能力;具备磁粉探伤的能力;具备渗透探伤的能力; 具备致密性检测的能力;具备编写检验工艺卡的能力;按照质量要求进行焊接质量、装配质量检验的能力;能够进行焊接质量评定;具备职业规范意识、质量与效率意识、责任意识、诚信意识等。

3.4 焊接营销管理

典型工作任务:成本核算、焊材管理、设备推销等。

职业能力、素质要求:具有编制安全培训的相关知识及安全隐患识别能力;具备资源的组织协调和沟通能力;具备焊生产作业计划的编制能力;具备生产与质量的检查、发现、处理以及反馈问题的能力;具备全局意识、沟通意识、企业文化意识、成本意识、质量与效率意识、责任意识等。

4 调研建议

4.1 专业培养目标

综合以上分析,我院的焊接专业应该以天津滨海新区及周边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建设为主战场,主要面向石油化工、船舶修造、装备制造业、航空航天及其相关产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常用焊接操作技能及设备运行维护、焊接工艺管理、焊接质量控制等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独立完成职业工作任务,具备中级以上焊接国家职业资格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随着区域经济的飞速发展,行业产业技术不断进步,人才需求也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所变化。建议根据市场变化,对人才培养目标做定期修订。

4.2 专业培养要求

4.2.1 个人素质高

个人素质包括人文素质与职业素质,多数企业认为:个人素质高的人,即便职业技能逊色,也可以通过培养得以提高;但是,个人素质低的人,即使职业技能突出,也不能给予重用。因此,个人素质的高低成为企业选择人才的首选。

4.2.2 专业技能扎实,特长明显

当前,很多毕业生进入企业后,短时间内无法准确进行岗位定位,工作发展势头低迷。究其原因,主要是个人专业技能表现平平、理论基础薄弱,造成不清楚自己要干什么、不知道自己哪在方面会更有优势的局面。因此专业技能成为职业岗位发展的关键前提。

4.2.3 实践经验丰富

目前我们所接触到的企业均表示更喜欢招收有经验的人员,对应届毕业生较失望。招收的人才能不能较快地为企业所用,关键在于是否能够在短时间内上岗形成生产能力,是否了解企业的生产流程,是否具备实战能力,这也是目前应届毕业生求职的关键。

4.2.4 学习能力强

学生在大学期间应当学会自主学习,不能让老师手把手地教,必须学会通过自己查阅资料来解决实际问题,将来在企业生产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才能自己想办法解决。

4.2.5 合作精神强

企业的生产环节均为团队制作,这就需要很强的团队精神。企业在招收人员时非常强调人才的团队合作适应能力和沟通能力。

4.2.6 可持续发展能力强

焊接专业毕业生还有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在从事本专业岗位的基础上,可以扩展到焊接设备、技术、材料的销售与售后服务、焊接职业教育、职业技能培训、企业管理等工作。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Z].2012,6.

[2]王振洪,高职如何打造“中国教育升级版[N].光明日报,2013,11.

[3]李兴旺,高技能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J].2005,1.

[4]朱志敏,技能人才短缺状况为何难以改变[J].中国人才,2013,07.

第7篇

1解除空域限制瓶颈,大力发展通航基础

1.1加强基本设施建设

空域限制是国内通航现阶段面临的发展困境之一,虽然在法律方面已经颁发了低空空域开放的航空政策,其相关的法律法规还在进一步完善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低空空域开放政策的实施与落实,进而给通航产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局限性。面对这样的情况,相关政府部门要建立低空域,保证低空空域试点开放工作可以得到有效落实。同时要对低空空域与服务进行有效管理,加强航空服务基本设施建设,为国内通航的快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除了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之外,通航企业自身也好做好通航服务的多元化和全方位,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利用现代新媒体媒介做好通航文化和通航知识的传播工作,进而为国内通航产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一定消毒基础。

1.2调整产业结构

国内通航产业目前存在发展停滞的现象,其重要的影响因素是国内通航产业结构的不完善,导致通航企业在发展战略和商业模式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导致我国通航产业发展与其他发达国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这种差距主要表现在整机研发以及生产技术以及经营模式等方面。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政府和通航企业要重视通航服务,明确通航产业发展在我国国防事业以及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调整国内通航产业发展结构,提出推动航空产业发展的新思路。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通航企业将所有关注点放在国内,立足于国内通航市场,和各个通航企业进行有效的联合,建立统一合理的发展联合制度,使得国内通航产业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合理运用。另外,各通航企业可以利用联合发展制度,取长补短,并在企业自身商业模式和经营模式不断完善和优化的基础上,打开国内通航市场,对国内通航产业结构进行有效的调整,突破通航产业目前面临发展停滞的困境和僵局。第二,以沈飞和成飞为主要代表,引进国际先进机型进行有效生产,使得先进机型可以快速投入到实际的生产中,促进先进型通航服务的发展。第三,实行民营资本与外资进行合作的合资企业商业模式,借助外资企业成功的商业经营模式和生产技术来实现自身快速发展。除此之外,国内通航企业要在通航产业结构处于正在完善和发展之际,抢先占领市场,把握消费者在出行和交通方面的潜在需求,对目前的通航市场进行有效的细分,优化通航服务,在构建多元化通航综合服务的基础上最大程度的减少企业经营成本,实现国内通航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政府主动推进,优先发展空中应用

社会公共服务是通航重要的应用之一,通航企业要重视公共服务的建设和发展,利用政府给予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推动通航市场发展力量,加大通航服务质量和地下通用机场建设。作为农业大国,现阶段农林飞机的数量不超过300架,并且农业耕地作业的土地面积只占有2.6%,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低空空域解禁会极大的提高农林飞机的需求量。因此,政府相关部门要引导通航企业加大通航农业服务建设,以满足我国农业日益发展的作业需求,同时也给通航企业增加一条有效的发展渠道。目前,我国通航的应急救援制度尚不完善,面对突然其来的巨型雪灾与地震,国内通航可以在应急救援行动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和意义。因此,政府要重视通航在应急救援方面的发展,整合国内所有的通航力量,建立一套完整的通航应急救援体系。

3重视人才培养,积极促进飞行培训

通航管理人员和飞行人员的匮乏是国内通航面临的重要困境之一,其专业人员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国内通航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因此,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重视人才培训,积极促进飞行培训是国内通航产业突破困境的有效措施。随着我国低空空域的解禁和开放,飞行培训逐渐凸显出其巨大的发展潜力。对机培训市场发展,可以实现联合发展制度,借助国际成功经验,构建多层次以及多渠道的通航飞行培训系统。除了目前现有的飞行培训机构之外,通航企业可以通过自身飞机资源进行飞行培训业务;飞机制造商可以建立飞行培训组织或者是学校,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出大量的专业通航管理人员和飞行人员,促进通航产业的快速发展。还可以为企业开辟出另一条销售渠道,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4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通航市场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同时为了实现通航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本文提出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基础建设、重视人才培养等措施,进而为社会大众提供优质的航空服务。

作者:童华晨 单位:武汉中航通飞特种飞行器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英国;政府;产业集群

一、英国产业集群发展概况及特点

在英国,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的领域中,一群在地理上集中,且相互关联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等相关产业的厂商,以及相关的机构(如大学、产业协会等),由它们构成的群体。英国产业集群是伴随着工业革命和产业演变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目前行业分布跨度较大,从传统行业直至新兴行业均有涉及,如食品、羊毛制品、航空航天、干细胞研究、生物技术、动漫等;地理位置分布也相对均衡,在大伦敦、英格兰东南部等12个区块均存在一定数量的集群。

从发展历史来看,英国产业集群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明显。英国是工业化最早的国家,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英国产业在不断的演进变革中出现了一轮又一轮的交替更迭,产业集群也随之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如早期伴随着工业革命诞生的白金汉郡的椅子集群、斯塔福德郡的陶器集群等,之后重化工业显著的航空航天、仪器仪表等装备制造业集群,直至今天科技革命引发的生物技术、干细胞研究、光电子、信息通讯技术、可再生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以及金融、创意、休闲等现代服务产业集群。目前英国已形成传统产业集群与现代服务产业集群、新兴产业集群并存,且现代服务产业集群、高技术产业集群发展更快,带动作用更强的格局。

第二,发展的模式多样。一是以龙头企业带动形成的模式。英格兰西南地区航空航天产业发达,包括空客的机翼设计和制造等,共有800多家企业,4万多雇员。当地11家龙头企业的市场引领和技术推广效应突出。二是以大学、科技园为依托形成的模式。如剑桥工业园区就是依托剑桥大学人才与技术资源形成的,是英国高技术产业集群成功的典范。三是以区位优势为主形成的模式。雷丁镇距伦敦只有半小时车程,同样的投资,雷丁镇比伦敦市成本少50%,却同样享用伦敦希斯罗机场、高新技术、文化及休闲娱乐等资源。因此,雷丁发展了很多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集群。

第三,分布呈现区域特色。东南部地区主要以现代服务、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为主,而北部地区则更多是传统产业,如服装产业集群。金融服务业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大伦敦地区,集群区域内企业密度较高;生物技术产业集群主要分布在英格兰东部、东南部及苏格兰中部;研发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东部。新兴产业集群内企业分布密度较高,传统产业集群密度总体不高。

二、英国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做法

英国政府高度重视产业集群的作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1.制订产业集群发展计划、战略,明确实施机构、措施和发展资金

英国政府为推动产业集群的形成,1999年制定了“集群行动计划”(Cluster Action Plan)。欧盟委员会制订的“2020年欧洲战略”目标是促进欧洲经济快速、持续和内生性增长,其中将集群发展战略作为重要组成部分。“欧洲集群优秀战略”(ECEI)通过培育专业的集群组织,为集群企业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依据“集群行动计划”,英国政府统一重组分布于全国12个区块的派驻机构,明确以地区发展署(RDA)为主体,制定和实施地区战略。地区发展署通过设立孵化器或科学园区,加强与大学、研究机构、地区政府机关、咨询公司、风险企业的合作关系,推进产业集群的形成。欧盟委员会于2009年成立“欧洲集群政策小组”

(ECPG),进一步协调欧盟各国支持集群发展的战略,促进产业集群新一轮的转型与升级。

又如,英国政府设立“创新集群基金”,同时提学共同研究补助预算,支持大学成果的产业化、完善基础设施、人才培养,加速产业集群的形成。商业、创新和技能部近年设立了地区增长基金,旨在支持中小企业,创建可持续的就业。

2.发挥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

英国中介机构在政府和企业之间架起一道沟通协调的桥梁,对产业集群的发展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例如,英国商业孵化协会(UKBI),负责管理全国的孵化器,对各孵化器的发展阶段和效果进行评估。目前,英国孵化器的发展日益专业化,具有很强的产业偏向性,例如,生物科技孵化器专门孵化生物科技型企业,创意产业孵化器主要孵化创意企业。

又如,英国国家商会,负责推动英国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发展,在全国有56个地方商会。国家商会代表所有地方商会利益,向相关政府部门游说和沟通协调,地方商会则直接与商业企业联系。商会系统的主要服务是为企业产品提供原产地证明、会员服务、信息服务、政策咨询服务、国际贸易服务、培训服务等。

上述协会都是非政府管理机构,具有非营利性,实行公司制的企业。在创建初期得到了政府的财政资助,其后主要靠自主经营来维持其生存和发展。

3.建立有效的社会网络和合作关系

产业集群内社会网络有利于研究机构间,研究机构和企业间以及企业间实现信息共享、知识转移和技术推广,形成“知识社区”,利用网络和合作关系来共享知识,支持新产品研发,建立信任和理解的方式。缔造产业集群成员间联系的网络和合作关系是产业集群发展战略最重要的因素,所有成员通过参与获取利益。

为此,英国政府投资“商业链接”(Business link)项目,在全国建立针对中小企业和产业集群的服务网络,提供近3000种实用的产品和服务,包括为企业提供信息咨询服务,根据企业需求进行诊断服务,引进第三方提供商业服务等。“商业链接”中的“创新网络”服务产品,就是为了促进企业与大学的合作,形成有效的社会网络。目前,英格兰西南地区发展了5个主要行业的创新网络――航空航天和先进工程,生物医药,创意产业,环境产业,微电子产业。企业对“商业链接”的满意度超过90%,每投资1英镑于“商业链接”,可以产生11.30英镑的经济效益。“商业链接”的成功就在于帮助企业搭建了有效的社会网络和合作关系。

4.重视发挥大学及研究机构的优势

英国的大学和研究机构数量较多,在大城市和小城镇均有分布,有利于全国星罗分布的产业集群的发展。一方面,大学及研究机构不仅是集群企业良好的技术源泉,也是专业技术人才培训和供给的基地,另一方面,集群企业不仅可以为大学和研究机构提供实习和贴近市场的机会,而且也是科研成果商业化的便捷途径。大学和研究机构在英国产业集群演变升级过程中作用突出。可以说,大学、研究机构与企业共同合作,网络式发展是产业集群实现良性循环发展的有效手段。

建立大学科技园,是实现产学研共同合作的重要方式。目前英国有70个科技园,其中7个完全由大学所有,创立于1981年的萨里大学科技园(T11e Surrey Research Park)是其

中之一。萨里大学专门开设企业家精神课程,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同时萨里大学还建有“企业家俱乐部”,俱乐部通过举办活动,或者大学里的一些成功企业家自愿参加活动,与学生交流,来促进企业家创业精神的传播。

政府对大学科技园通过给予土地规划许可提供最重要的支持。因为在英国,荒地、绿地或者农民土地,政府几乎不允许改变土地用途为企业用房。政府还在促进大学和产业间联系上提供很多支持。推出了一系列促进大学和企业之间知识转移的计划项目,包括:知识转让合作项目(政府出资资助人员在企业和大学间流动工作,促进合作),知识转让顾客项目(政府出资资助大学向企业推销成果),小企业研究战略(政府出资鼓励小企业提出新点子解决社会问题),创新代金券项目(政府给予代金券,企业拿代金券给大学来帮助其解决技术问题,大学拿代金券到政府兑换现金)等。

5.多渠道缓解中小企业资金不足

企业基金是目前政府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最大基金,目的是纠正市场的弱点,填补中小企业获得资金的空缺。该基金包含三个子基金计划:小公司贷款担保计划、地区风险基金和英国高技术基金。地区风险基金以获得小部分股权的方式为全英各地区中小企业和高技术公司提供一定的资金。英国高技术基金目的是鼓励单位和机构向早期高技术风险资本或机构投资。该基金不直接向公司或企业投资,而是把资金注入到本身就是向高技术公司投资的专项资金或风险投资公司中去经营。

三、推动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的措施建议

英国政府推动产业集群发展的做法给我们很大启示,我们必须结合国情,借鉴经验,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我国产业集群发展。

1.加强对产业集群发展的规划,注意对产业集群发展的分类指导

目前,世界经济面临着巨大挑战和发展机遇。产业集群作为经济发展新的驱动力,受到世界的关注。欧盟委员会副主席在2010年欧洲集群会议上说:“日益加剧的全球竞争使各国更加关注要将集群作为推动产业创新和增长的中心。”借鉴英国发展经验,为推动我国产业集群发展,建议加强对产业集群的规划,突出产业集群布局、发展方向、产业发展、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等。

考虑到我国产业集群在区域和行业发展水平上参差不齐,应加强分类指导。对东部沿海产业集群比较发达地区,一方面要引导和推动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另一方面要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的发展。而对刚处于产业集群萌芽阶段的地区,要加快发展,顺应专业化分工和产业转移,营造发展环境,强化规划等。

2.大力发展产业集群服务体系,建立范围广、实效大的多元化服务网络

服务机构的运营体制和可持续发展模式是我国与英国服务机构面临的共同难题,英国已探索出较为可行的运行模式,即建立非营利性有限公司,实现服务的公益性与运营的市场化的有机结合,是英国服务机构快速持续发展并发挥重要功能的主要机制保障。

服务机构要建立涵盖范围广的服务网络,并要注重开发实用好用的产品和服务。目前,我国针对中小企业和产业集群服务的网络,在中小企业中的影响力和品牌度还非常小,主要原因还在于它缺少企业必需的、可以低成本获得的实用工具和产品。因此,我国服务机构(很多属于事业单位)应转变服务理念,以政府和企业的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发出有价值的服务产品。

3.突出大学及研究机构对产业集群网络建设的重要作用

我国大学、科研机构、社会中介资源比较丰富,要建立集群网络,加强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之间的合作,发挥中介机构在技术创新扩散中的重要作用。

要鼓励高等院校把校内外、国内外的科技资源,纳入规划使用的范围,真正做到教育科研经济一体化,形成头脑在内、躯体在外,小核心、大,相对稳定的核心、不断变动的组织体系;要鼓励高等院校与国内外大学、科研机构进行各种形式的合作和共建,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在提高自身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同时,带动整体科技水平的提高。同时,加强与企业合作,将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4.着力优化产业集群发展环境

第9篇

关键词:新材料;产业集群;竞争力;PEST分析;SWOT分析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6-0065-02

新材料是指那些新出现或已在发展中具有优异性能的先进高性能材料和新兴材料。新材料产业是当今世界各国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之一,是发展信息、航天、能源、生物等高技术产业的重要基础。

1 镇江新材料产业的发展现状与问题

至2009年,镇江市共拥有各类新材料企业6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40家左右,实现销售收入187.97亿元,拥有国家级新材料特色产业基地1个,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8家。2010年1-6月实现销售、利税、利润分别达到179.2亿元、15亿元、11.2亿元,增长54.3%、99.2%、103.2%。

目前,镇江市已初步形成新型金属材料、新型化工材料、新型碳材料三大特色板块,此外新型电子信息材料、新型能源材料、新型建筑材料等领域具备了一定的发展基础。同时,纳米材料、玻璃纤维、医用材料、稀土与磁性材料等也在加速发展之中。

1.1 产业集聚规模较大,但层次较低

产业集聚是指同一产业在某个特定地理区域内高度集中,产业资本要素在空间范围内不断汇聚的一个过程。

产业集群可以促进本区域企业努力从事产品研发、管理能力、技术水平的提升,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拉动本地的经济增长,最终达到整个区域乃至于整个社会经济的产业升级。

镇江市的新材料生产主要集中在丹阳碳纤维产业基地、句容重交道路沥青材料产业基地、镇江新区化工新材料产业基地、丹阳高性能合金材料产业基地。产业集聚规模虽大,但层次较低。企业综合实力较弱,缺乏有带动力的龙头企业,企业之间缺乏产业关联度,也没有相应的共性技术服务平台,没有形成有机整体的产业链,高技术成果也未能迅速有效地实现产业化、商品化。但由于新材料研发及产业链相对较短,投资门槛相对较低,自主创新成果较多,环境负荷较小,利润空间大,使得新材料产业成为重点发展方向。

1.2 技术水平有所提高,但差距仍不容忽视

技术竞争力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核心要素。新材料产业所拥有的关键技术往往在开发过程中存在较大的难度,但一旦开发成功,却具有高于一般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技术水平是衡量产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标准。

在镇江市新材料重点产品中,新型金属材料领域的先进有色金属材料、复合材料、航空航天及军工领域特种金属材料是发展亮点。其中巍华合金采用镍基高温合金、钛合金为主要材料,研制开发的多类应用于航空航天及军工领域新型结构件,产品技术水平填补国内空白。新型碳材料领域碳纤维及其制品、高纯石墨碳材两大板块特色明显。其中江苏恒神碳纤维及其制品,技术水平已达国际领先水平。新型化工材料领域初步形成具有一定优势的有机硅新材料、特种工程塑料、重交道路沥青三大领域系列产品。其中,有机硅新材料已经形成从有机硅单体、有机硅混炼胶、硅橡胶较为完整的基础材料产业链。同时,电子信息材料、新能源材料、新型建筑材料以及玻璃纤维、医用材料、稀土与磁性材料等一批高品质、高质量的新材料产品也在加速发展之中,进一步丰富了镇江市特色新材料产品种类。

但是总的来看,镇江市相比国内外技术前沿领域还存在着很大差距。技术研发投入较少,企业核心技术不多,主要靠技术引进,不能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优化升级的迫切需要,总体上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

1.3 国际经济环境恶化,国内经济现状亦不乐观

企业是处于宏观大环境中的微观个体,经济环境决定和影响其自身战略的制定。新材料的市场需求主要来自国家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国防,这些领域的发展为新材料产业提供了一个极为广阔的市场。

受07年金融危机影响,国际经济环境恶化,新材料企业生存面临更大的挑战。而从镇江的经济现状分析,镇江在苏南板块省辖市中较为滞后,与扬州、苏州差距逐渐拉大,并且还落后于大部分苏中、苏北的省辖市。但镇江位于苏锡常之间,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土地资源也较为丰富。

2 PEST实证分析――以江苏宏达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为例

2.1 PEST模型变量识别和构建

PEST分析法是战略外部环境分析的基本工具,它通过政治的(Politics)、经济的(Economic)、社会的(Society)和技术的(Technology)角度或四个方面的因素分析从总体上把握宏观环境,并评价这些因素对企业战略目标和战略制定的影响。

2.2 宏达公司实证分析

(1)公司简介。

江苏宏达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2年,主要生产有机硅单体及高温硅橡胶系列产品。公司在国内外建立了完整的营销服务网络,产品已出口韩国、印度、马来西亚、意大利等二十多个国家,产量、销量一直位居行业前茅。

(2)宏达公司历年(2007~2010年)绩效。

由表可知,营业收入08、09年各有增减,但幅度不大,10年明显增长,环比增长速度为51.79%;利润总额08、09年为负增长,10年的环比增长速度虽然为135.19%,但较07年,没有太大的提升;总资产每年均有增长,09年增长幅度最小,为15.37%,10年最大,为131.74%。

(3)政策、经济、社会、技术在产业集群升级中的作用结果/总结。

①宏达公司所处的政策、经济、社会、技术环境。

②政策、经济、社会、技术在产业集群升级中的作用结果/总结。

2007年8月,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在国际经济环境恶化的同时,新材料产业在高速发展时期被忽略的产能过剩、创新能力不够、原料价格过高、劳动力成本增加、人才缺乏等问题逐渐显现出来。这些问题对宏达公司最直接的影响是产品需求量下降和融资环境恶化,具体表现在宏达公司2008~2009年利润总额的负增长。

宏达公司营业收入、利润总额、总资产在2010年均实现跨越式增长,这主要得益于全球经济的复苏、政府部门的扶持以及新材料产业作为朝阳产业的地位。此外,2010年,宏达公司投资0.6亿元的硅橡胶项目通过国家节能专项评审。上述项目可以获得大笔专项扶持资金,再次推动该公司的发展。

3 镇江市新材料产业集群升级的战略及对策建议

3.1 镇江市新材料产业集群企业内部的SWOT分析及战略选择

SWOT分析方法是一种企业内部分析方法,即根据企业自身的既定内在条件进行分析,找出企业的优势、劣势及核心竞争力之所在。其中,S代表strength(优势),W代表weakness(弱势),O代表opportunity(机会),T代表threat(威胁),其中,S、W是内部因素,O、T是外部因素。按照企业竞争战略的完整概念,战略应是一个企业“能够做的”(即组织的强项和弱项)和“可能做的”(即环境的机会和威胁)之间的有机组合。

(1)政府加强组织领导,协调有序发展。

建立由市政府分管领导牵头,其他相关部门负责人分工协作的市新兴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工作例会,研究解决新兴产业和重点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积极破解产业发展的共性瓶颈问题。充分利用镇江市新材料行业协会,向政府、企事业单位提供双向中介服务,促进技术合作与信息交流。各辖区建立相应的组织领导体制,按照职责分工,加大产业组织协调力度,加强指导和监督检查,确保产业发展目标的实现。

(2)建立合理的人才体系。

选拔培养一批新材料领域的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和创新型企业家,重奖新型金属材料科技创新。坚持“以人才为本”,采取一些吸引人才的政策,如采取地区津贴补助、个人所得税优惠等措施。同时,鼓励科研人员进行创业。我国新材料研发和生产存在严重脱节,鼓励科研人员创业,可加快新材料的产业化,推动“产学研”协作关系。

(3)拓宽融资渠道,提供资金支持。

完善风险投资机制,以社会资金为主,积极发展创业投资、风险投资、股权基金,推动金融与科技紧密结合。加强资本运作,大力激励有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积极推进与国内外企业及周边地区的技术经济合作,吸引国外企业投资镇江新材料产业,鼓励该市实力较强的骨干企业投资新材料产业,走出一条互利互惠发展新材料产业的路径。

(4)加大政策扶持,创造良好发展环境。

第10篇

关键词:大学科技园 产学研

1 大学科技园的概述

从1951年世界上第一个大学科技园――斯坦福研究园在美国成立。到适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律的“硅谷”的诞生和兴起,大学科技园就将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企业孵化作为其发展的核心理念,在世界各地得到了快速发展。世界各国科技园建设的经验表明,大学与高科技园区的结合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空间形式。我国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在90年代末进八快速成长期。大学科技园作为聚集各类创新性资源的服务平台,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各项优惠政策的制定对促进大学科技园的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到2006年截止,经科技部、教育部认定的国家大学科技园已经发展到62个。据2006年统计,目前62家大学科技园在孵企业数量已经达到了6720家,在孵企业创造的总收入294.7亿元,平均每个企业收入438.5万元。其中在孵企业达到100家以上的有26个大学科技园,孵化企业有4830家,占总量的71.9%。2006年6720家企业创造的经济效益也比较明显,企业总收入为294.7亿元;工业总产值250亿元;实现净利润27亿元;上缴税额16.6亿元;实现出口创汇3.2亿美元。

2 我国大学科技园的发展现状及特点

我国大学科技园是在中国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有明显的中国特色并具有较强的发展优势。

(1)大学科技园是推动我国产学研结合的最佳平台之一。大学科技园既有与大学之间天然的密切联系,又通过对创新企业的孵化与高新科技企业保持特殊的关系,大学科技园有利于使学校与企业加强联系与结合。

(2)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对于推动我国高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恰当处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关系、加强高校自主创新研究开发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

(3)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对推动大学的创新创业氛围、鼓励教师的创新研究和创业实践及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及能力,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4)大学科技园的建设有利于加强大学与地方政府的联系。推动地方科技、教育、经济、文化及社会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改善大学的办学条件和周边环境,真正实现大学办学的社会化,改变长期以来我国大学在一定程度上脱离社会、脱离社区、脱离民众的不正常的状况。

(5)我国大学科技园是在国家(各级政府)及学校的指导、支持与推动下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创业平台,具有中国特色及优势。

(6)我国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和发展过程说明,大学科技园是主要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指引下及依托高校的支持下,主要靠大学科技园自身的努力取得的成果,它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和活力。

3 北航大学科技园发展概况

在国家鼓励发展大学科技园的背景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技园于2000年12月27日成立,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独资成立“北京北航科技园建设发展中心”(简称“北航科技园”,2006年更名为“北京北航科技园建设发展有限公司”),代表北航进行北航大学科技园的规划、建设、管理与经营。

北航大学科技园由北航本部科技园区和密云产业园区两部分组成,累计投资额约为3.6亿元人民币。北航本部科技园区由柏彦大厦、世宁大厦、北航科技开发楼组成,建筑面积约11万平方米。

3.1 发展过程

园区基础建设:2001年,密云产业园3万平方米建筑建成,具有北航自主知识产权的超轻型飞机生产线等项目搬迁至园中,园区开始正式运营;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的“柏彦大厦”和6万平方米的“世宁大厦”先后于2002年和2003年落成并投入使用。至2003年底,总占地面积400亩,由北航本部科技园区和密云产业园区两部分组成的北航大学科技园一期全部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按照学校“十一五”规划,位于学校周边的总面积约20万平方米、规划总建筑面积33万平方米的科技园二期工程,也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动工。

服务体系建设:“北航科技园”在完成了基础建设和入围企业招商后开始进行服务体系的建设,不断完善服务体系,形成了独具北航大学科技园特色的功能架构。

3.2 现状

北航大学科技园经过7年的发展建设。至2007年底已形成北航科技园、北航天汇科技孵化器、北航留学人员创业园、软件出口中心、电子信息技术转移中心五位一体的创新性资源整合运营模式,为在园和在孵企业提供丰富的资源和完善的服务。由“北航科技园”统筹园区整体的规划和招商,负责园区的文化建设、制度建设、组织建设、空间建设等一系列建设任务,并对孵化器、创业园、软件出口中心等专业服务机构进行管理。

随着园区软硬件环境的不断完善,入驻企业数量不断增加,北航本部科技园区出租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园区企业数量的稳步增长带动了就业总人数的迅猛增长,园区就业总人数由2002年1337人增加到2006年8025人。

在北航大学科技园发展过程中,大学始终给予了全方位的指导和支持,确定了“创建国内一流的大学科技园区”的建设目标,符合北航大学发展规划的要求。随着园区建设的不断发展。北航大学科技园的经营模式也在不断调整,实行了董事会领导下、总经理负责制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和五位一体的资源整合经营模式。

在北航大学及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北航大学科技园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综合实力相近的高校科技园中名列前茅,但也应该看到,由于受到社会资源、政府资源等各方面因素的限制,北航大学科技园在发展过程中与北大科技园、清华科技园那样的精品科技园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需要进一步地发展和提高。

4 北航大学科技园的功能

4.1 技术创新的基地

北航大学科技园依托北航大学这一创新知识源头,积极促成大学校区与科技园区及公共社区的三区融合,促成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技术转移中心作为实现此功能的核心部门,由熟悉学校科研情况的专业经济师组成,是大学科技园技术创新方面的专业化服务窗口。中心在积极利用北航大学的技术优势、科技园的资源优势、孵化器的企业孵化能力优势,加快科研成果转化的速度和效率的同时,把企业的技术需求和部分技术成果反馈到大学。从而实现技术的逆向转移,在北航大学技术成果转化方面发挥着积极的推进作用。

2007年3月“北航科技园”对北航本部科技园区在园企业进

行的信息调查显示,接受调查的85家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70家,占在园企业的82.4%,并有16家企业与北航大学在技术上有合作,占在园企业的18.8%。依托北航大学的技术优势为企业注入创新的原动力,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北航大学科技园入驻的几百家企业中,具有北航大学科研成果转移背景或由教师和学生直接开办的企业就超过了50家,北航大学科技园已成为学校科研成果的转化基地。

4.2 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

北航天汇科技孵化器是北航大学科技园的专业孵化机构,构建了科技园内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孵化体系。孵化器根据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提供针对性的定制化、阶段式孵化服务,包括根据企业的支付能力提供从工位到楼层等不同规模的办公场地根据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为其提供不同的管理咨询服务、投融资服务、人力资源服务(双高人才、软件人才培训)以及法律等方面的服务。服务方式和项目如下图所示:

北航大学为鼓励学校教师、科研人员和学生到大学科技园创办科技型孵化企业,相关部门出台了各种措施,包括学校把科研基地和实验室及其他资源对科技园开放。这些措施的出台,调动了教师及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在北航资源的支撑下,加之专业的孵化服务,截至2006年底,北航天汇科技孵化器累计孵化企业151家,并为在企业投资超过900万元;协助在园企业申请政府资助资金5000余万元;协助企业引入风险投资5000余万元。

在各级政府支持下,北航大学科技园针对园区企业的需求建设了电子信息转移平台、ASP信息服务平台等公共技术平台。比如:北京市电子信息技术转移中心是在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体系基础上建立的集成和扩散平台,通过建立信息系统平台、服务支撑平台等软硬件环境,来实现需求方和供给方的沟通交流,实现战略性的技术方面的长期合作。公共技术平台为园区企业提供了一流的技术开发、企业信息化等公共技术环境,可为各企业和用户提供从技术到管理、从咨询到服务全方位的技术开发和质量保证解决方案。可以说公共技术平台的建立降低了园区企业的技术开发成本,提高了企业产品质量和企业竞争力。

北航大学科技园还组织园区企业参加各种高级商务活动。如联合NEC、北控捷通等公司一起参加第十届中国国际软件博览会、第“共创未来”人才招聘会等,为园区企业的发展增加了更多的商机,为企业成长创造有利条件。

4.3 创新创业人才聚集和培育基地

为了吸引更多优秀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北航大学科技园与中关村管委会共同建立“北航留学人员创业园”,通过充分引进并利用各方资源,为归国创业者提供全面服务,至今已在此培育出78家留学人员创业企业。

创业计划大赛是一种为国际社会所广泛采用,用于培养大学生创业素质的主要途径和方式。通过比赛可以增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同时还可以提高学校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动科技创新。“北航科技园”与北航大学共同承办“北航科技园杯”创业计划大赛,每两年一届。每个赛季的优秀项目经北航科技园相关领域专家指导后,在北京市创业计划大赛中获得优异成绩。通过创业大赛,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创业意识。营造了创业氛围。

软件出口中心作为软件人才交流、人力资源和培训平台建设的服务机构,负责为在园企业提供人力资源服务,包括人才输送、人才招聘、人才培训。

国际会议中心拥有900平米的会议场所,配备了视频会议系统、同声传译等高科技设备,为园区企业提供了一个培训交流平台。会议中心针对企业发展需要采取了一系列优惠措施,方便政府、行业协会开展活动,优惠企业进行培训总结和交流。

4.4 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

北航大学科技园结合北航大学的学科优势,围绕光电子、航空航天技术等重点产业,构筑科研成果的产业化链条,孵化产业链上的重点项目。例如,园区内的北京民航天宇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是在北航与民航数据公司共同建立“民航数据通信研究中心”的基础上,以产、学、研结合模式共同建立的股份制实体,直接面向我国军民航空中管理机构、航空公司、机场等部门,专门从事航行、现代空中交通管理、数据链等系统的成果转化、产品开发和设备生产研制。

为了促进北航大学的科技成果转化,北航大学科技园还设立密云产业园区作为成果转化基地。由北航自主开发和研制的动静压轴承、轻型飞机、新材料等一系列产品和共轴式直升机、光纤陀螺等项目在园区内实现产业化。同时密云园区也正逐渐成为部分本部研发企业产品的产业化基地。

5 北航大学科技园的特点

北航大学科技园历经7年发展已初具规模,作为由科技部与教育部认定的国家大学科技园,已形成园区的特点,并在同行中产生了一定影响。

5.1 以信息产业和民技术领域为特色的大学科技园

北航大学作为原国防科工委部属院校,承担了很多部队的科研项目,相当大比例的专利和技术属于军方保密范畴,在成果转化方面首先要解决民的问题,然后才是技术转移。因此,北航大学的科技成果转化较一般综合性大学而言难度相对较大。

遵照与北航软件及航空航天优势学科相关的企业优先入园的原则,北航大学科技园已成为以信息产业和民等技术领域为特色的国家大学科技园。2004年7月,北航本部科技园区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成为“北京国家软件出口基地”,成为国家软件出口基地。2007年北航大学科技园对在园企业的调查显示,在接受调查的85家企业中,信息产业和民领域的企业共61家,占总企业的71.76%,已形成鲜明的行业特点,北航大学科技园已形成产业集群效应。

5.2 五位一体的资源整合经营模式

北航大学科技园在完成了基础建设和企业招商入园后即走过了创生阶段。进入成长阶段,聚合各种资源,组织不断扩大,服务平台日益完善,逐步形成北航科技园、北航天汇科技孵化器、北京留学人员创业园、软件出口中心、电子信息技术转移中心五位一体的创新性资源整合经营模式,为在园和在孵企业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完善的服务。这一管理方式既分工明确――以北航科技园为核心统一规划管理,又相互配合――各主体问联系密切、资源高效整合。五位一体的创新模式既满足了大学科技园的功能需求,而且每个组织又都很精简、灵活、便于管理。

6 结论

通过上述北航大学科技园发展建设特点及功能定位的阐述,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发展给我们提供了如下几点启示:

首先,依托大学的学科优势特色建园。根据大学科技园自身的组织属性,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依托学校的学科优势,创办特色园区。营造产业集群效应,才能在复杂多变的竞争环境中求得生存与发展。

其次,坚持技术创新与孵化有机结合。针对青年教师及在校学生的技术创新,选择应用性强、有市场前景的技术给予各方面的辅助,积极促成技术成果转化,应用孵化服务尽量多孵化出中小型高科技企业,并在企业成长过程中,在市场开拓、融资、政策咨询等方面给予支持。同样,对于归国留学人员的新技术新点子也要予以孵化,协助留学人员做好新技术的本土化工作。

第11篇

美日韩娱乐产业的发展现状

美国。在传媒电影娱乐方面,美国电影杰出代表要属好莱坞与迪斯尼了,有关资料显示,2006年美国电影总产值高达1600亿美元,电影业已成为仅次于航空航天业的第二大经济支柱产业,获得电影帝国的称号。《真实的谎言》斥资1.2亿美元,回收数亿之巨;《泰坦尼克号》投资近3亿美元,光票房收入,则翻数番,加上相关产品开发,令人惊叹。2005年,光迪斯尼公司的总收入就达到319.4亿美元。在数字游戏娱乐方面,据美国游戏研究机构调查,仅网络游戏业的仙子游戏软件销售额就由1996年的37亿美元增长到2005年的89亿美元。相当部分的美国人认为电脑游戏是最有趣的娱乐活动,远远超过看电视、看电影等;移动内容或数字化教育市场也日渐成为数字内容产业最具潜力的增长方向。

日本。日本将娱乐产业定义为:“积极振兴的新兴产业”,日本在2003年专门成立了娱乐产业全球策略委员会,用来促进和协调娱乐产业的迅速健康发展,并将产业结构转型朝着知识密集型方向发展,注重文化价值与品牌的打造,推崇产品国际化、全球化。该协会在2003年度白皮书中表示,依赖于IT信息技术革命的数字娱乐产业对二十一世纪日本经济起到重要作用。认为通过文化娱乐产业战略运用,较其他产业能起到更大的经济作用及效果,同时能加深世界各国对本土文化的理解,使本国文化在国际上得到尊重,有利于提高国家形象。他们对文化娱乐产业的界定以单件制品、网络在线、移动电话和数字广播四种形式分为四个方面:音乐、影像、游戏和信息出版。

韩国。韩国政府从二十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高度重视文化产业领域的发展,力图成为世界文化娱乐产业的强国。韩国的娱乐游戏产业从1996年开始走上了高速发展的道路,其后不久一跃而成为韩国新经济领域中的支柱产业。韩国政府通过无息贷款、免费使用游戏开发设备,游戏公司骨干可以免服兵役等优惠政策进行大力扶持。韩国游戏娱乐业在短短几年内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2005年共有718家游戏研发公司与开发商,著名游戏娱乐公司NCSOFT的年利润已达8000万美元,跃入世界顶级游戏娱乐企业行列。韩国文化观光部表示游戏娱乐成长率(16%)是2005年的国内GDP成长率(6.3%)的2倍多。

美日韩娱乐产业的发展趋势

纵观美日韩文化娱乐产业的发展现状所流露出的主要特征信息,可掌握美日韩娱乐产业的发展趋势,即娱乐产业规模化、产业集成化、娱乐产业人才培养规范化、娱乐产业成果输出国际化、消费需求多样化、优质化。

娱乐产业规模化

美国娱乐产业大投资,包括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大量投资,各种娱乐产业集团的兼并与重组、完整的营销体系,娱乐产品与非娱乐产品的产品链的开发与销售,窗口式的营销策略等;日本将文化产业作为立国的第一要素,取代迄今为止的经济立国方针,认为二十一世纪的成长型产业必将是经营文化和文化符号的产业,成立了娱乐产业全球策略委员会,用来促进和协调娱乐产业的迅速健康发展,数字技术的运营加速产业的规模化、扩大化等;韩国政府制定系统的发展战略,韩国娱乐产业发展目标是把韩国建设成为二十一世纪文化强国、娱乐产业强国、知识经济强国的纲领性指导方针。

娱乐产业集成化

娱乐产业集群式发展,有助于加强娱乐产业与其他相关产业的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韩国文化园区的建设、日本动漫产业链的形成使得这两个国家的娱乐产业处于世界之巅。娱乐文化产业采取产业集群的园区式发展模式,通过园区内企业的不断集群和衍生,产业链不断健全与完善,产生强大的规模经济效益和整体竞争优势。

娱乐产业人才培养规范化

由于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造成的巨大影响,引起了世界各国政府对文化、艺术、娱乐产业高度重视,人才是驱使娱乐产业向前运营发展的动力因素所在,也是娱乐产业迅速发展的成功关键因素所在,娱乐人才的培养成为各国加紧投资与建立的人力资源产业目标,政府会提出各种优惠政策,加速产业人才的培养与输出,因为随着娱乐产业规模化,对产业人才的需求也随之大大增加。随着娱乐产业运营发展的越发成熟,娱乐运营经验的不断累积,娱乐产业人才的培养必将走上科学化、合理化、规范化的道路。

娱乐产业成果输出国际化

美国不惜投资近亿巨资,耗费数年甚至上十年,大力推广本国文化,对影视娱乐产品进行炒作宣传,打造品牌;日本政府对文化艺术娱乐产业的重视,将产业结构转型朝着知识密集型方向发展,注重文化价值与品牌的打造,推崇产品国际化、全球化等行为。上述种种动机都反映出一种娱乐趋势,即娱乐产业成果输出国际化,国际市场才是真正能显示各国文化生产实力、艺术生产实力以及娱乐产品生产实力的展示平台,也是各国产业链延伸的最终去向,这一形式必将导致娱乐产业成果输出国际化趋势的产生。

第12篇

关键词:产业集群;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

一、问题的提出

产业集群和城镇化研究一直都是热议的话题,关于这两个方面的研究文献很多,但把两者放在一起研究的文献则较少。Pred(1966)[1]研究认为城镇化的发展取决于工业化和经济增长水平,而城镇化也促进工业化和经济增长;埃德温.米尔斯(2003)[2]的城市形成模型概括了产业的区位选择和产业聚集是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动力。

国内学者关于产业集群与城镇化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文献观点主要有:李铁立、李诚固(2003)[3]认为产业结构的有序演变是城镇化发展的动力;何静(2004)[4]认为城镇化与产业集群相互依赖、相互促进;苏雪串(2004)[5]认为产业集群是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仇保兴(2004)[6]认为产业集群是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的途径之一;苑卫卫(2014)[7]认为工业化与城镇化的互动发展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翟顺河(2010)[8]分析认为城镇化演进与产业布局调整、区域经济发展相伴随,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动力来源于产业的区位选择和产业聚集。代凯歌(2014)[9]实证分析郑州都市内产业集群和新型城镇化两者之间存在互动关系。

根据襄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2013年襄阳市城镇化率达到54.82%,略高于国家平均城镇化率(53.73%)。襄阳市城镇化已进入中期加速阶段,因此,有必要分析襄阳市产业集群与新型城镇化之间的关系并采取策略提升襄阳市产业集群水平和新型城镇化水平。

二、襄阳市产业集群及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

(一)襄阳市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近年来,襄阳市产业集群集聚发展势头良好,已形成一批企业相对集中、特色比较鲜明、市场份额较大的产业集群。从产业集群的数量上来看,自2008年以来,襄阳市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数量逐年增加,2008年,襄阳市有4个产业集群入围湖北省重点产业集群(全省共52个), 2013年度,襄阳有9个特色产业集群入围2013年度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在全省83个重点产业集群中,企业数量位列全省第二。从产业集群的分布上来看,主要集中在襄阳市区的高新区、襄州区、樊城区、襄城区的产业集群;第二是零散分布在其他县市区,如南漳、宜城、枣阳等县市区,分布并不平衡。(见表1)

襄阳市产业集群的布局比较分散,产业集群的分布以政策导向为主,主要集中于高新区及开发区,规模以上的成型的产业集群也集中分布在襄阳城区产业集群。主要是汽车零部件、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无论是从企业数量还是园区规模以及产值规模都是占据绝对优势的,而其他县市产业集群密度较低,比重较小,规模偏低,发展速度也较缓。

2、各产业集群发展不平衡

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医药化工、农产品深加工是襄阳市的支柱产业,尤其是汽车及零部件加工企业产业集群规模较大,产业集群程度较高;而相对其他产业集群来讲,集中程度较低,集聚效果不突出,难以形成产业集群的规模效益,更很难形成综合竞争优势。这也就造成了襄阳市产业集群的发展不平衡现象,不利于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产业集群整体基础较好,但缺乏龙头企业引领

襄阳市的产业集群整体基础较好,汽车及零部件、现代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医药化工和农产品深加工等产业是襄阳市的支柱产业,在全省乃至全国占有一定的领先地位。但其中缺乏龙头的引领。也就是指在各产业集群中缺乏冒尖企业,高新技术研发能力,带动产业升级的能力相对匮乏。

(二)襄阳市城镇化现状分析

襄阳市是省域副中心城市、鄂西北区域中心城市、汉江流域中心城市,伴随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襄阳市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根据襄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截止2013年底,襄阳市城镇人口达到306.5万人,比2010年增加了20.06万人,城镇化率由52.08%提高到54.82%,略高于国家平均城镇化率(53.73%)。(见表2)

三、襄阳产业集群与新型城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1、小城镇人口规模偏小,限制产业集群发展

襄阳城镇人口规模整体偏小,截止2011年底,宜城市、南漳县、保康县、老河口、襄城区都不足20万人,人口规模整体偏小。人口规模小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产业集群的发展。另外,襄阳市各城镇还存在工业化水平较低和产业结构不合理以及产业定位不清晰等问题,造成产业集群难以产生形成最大的集群效应,也就形成了城镇化和产业集群还没有形成良好的互动发展关系。

2、城镇缺乏主导产业支撑,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城镇化进程步调不一

襄阳市各城镇缺乏主导产业支撑,同时因受地理、历史、资源、政策等方面相关原因的影响造成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截止2011年底,各县市工业企业数量,枣阳市227个,宜城市139个,南漳县73个,襄州区127个,襄城区54个,樊城区107个,高新区105个,工业总产值也存在很大差距,在产业集群发展的过程中,主导产业的选择问题以及产业布局问题日益突出,只有根据地方特色,选择优势资源,形成特色的主导产业,合理的产业布局才能推进产业集群以及城镇化的发展。

3、产业结构存在不合理,生态环境恶化,城镇经济可持续发展受到威胁

襄阳受环境、资源以及能源等因素的制约,产业结构的合理布局困难重重,从2000年至2013年,第二产业产值增长速度较快。第一、二、三产业产值呈增长趋势,且第二产业产值增长速度最快,第一产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发展速度较为迟缓。同时2013年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构成由2006年18.7%,43.4%,37.9%变化为13.7%,57.1%,29.2%,第二产业比重明显增加。在产业集群的推进过程中,面临着污染企业纷纷落户城镇,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局面。其中原因包含地方政策的导向,城镇招商引资的压力,市场驱动等;城镇面临着承接产业转移所带来的问题,也必须接受污染转嫁的尴尬局面。

4、产业聚集效应偏弱

襄阳城市规模偏小,工业化水平较低,产业结构不合理,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较为落后。襄阳市现有的产业集群整体规模以及企业数量偏少,2013年,认定特色产业园区共14个,挂牌命名的9家,重点培育的5家,其中园区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以上的6家,园区入驻企业数量也存在很大差距,出现园区未能充分利用。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存在不协调,产业活动的空间集群程度较弱,也就造成产业缺乏集聚效应,产业集群无法促进城镇综合竞争力的提升,也无法促进城镇化空间结构的优化。

四、襄阳市产业集群优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对策

1、加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产业聚集区建设,推动城镇化产业布局的合理性

襄阳市产业集群已初步得到发展,应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和资源配置,更进一步挖掘产业、产品、资源和区域优势,依托科技促进襄阳市产业升级和产业链的延伸,加快产业聚集。襄阳市现已初步形成了一批相对集中、特色突出的产业集群,其中汽车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纺织、电力、食品工业、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化工医药、建材冶金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谷城县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已经初具特色,正快步成长为襄阳市重点发展的战略性产业。襄阳高新区是以汽车产业为主导,航空航天、装备制造、新材料产业为辅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其经济总量已占到全市50%以上。襄阳“四个襄阳”建设中的“产业襄阳”提出的“一个龙头、六大支柱”产业格局规划,这即将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支撑、同时注入了强大的发展动力。

如何实现产业布局与新型城镇化建设良性互动与发展,就应该充分利用产业园区这一平台,产业集群为城镇化得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基础支撑,通过现有的产业布局规划,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同时制定科学合理的园区规划,综合提升襄阳市开发区及产业园区。既要整体做好产业园区的规范化建设,又要结合各城镇特色,使其发挥最大的集群效益与辐射作用,促进产业升级,实现产业集群与新型城镇化建设良性循环发展。

2、龙头带动,促进产业集群升级,推进城镇化互动发展

产业集群的最大优势是可以集中资源来降低交易成本,所以产业集群应根据当地地理、资源、交通、技术、资金等优势,形成核心产业,通过主导产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襄阳现已提出“一个龙头,六大支柱”产业规划,在大的环境下,各产业园区及开发区也应形成自己的主导产业,通过各城镇不断完善基础服务设施,集中优势资源,实施集群品牌战略,这也将有利于产业结构的升级与产业链的延伸,最终形成一批批具有综合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

3、加强产业发展与新型城镇化互动规划与管理

应充分认识到产业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建设是紧密相连的,是具有相关性的。产业集群是一种产业组织方式,能够形成最优的产业空间组合,也能够优化城镇的空间结构,从沿海及内陆部分地区的实践证明,产业集群能够有效的促进城镇化发展,因此政府在制定城镇化的规划和城镇化的建设过程中,应该综合考虑产业集群的发展规划,使产业集群与城镇化发展相结合,使其互动发展促进,形成产业集群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新型城镇化保障产业集群发展的良性互动发展局面。

4、政府加强服务职能优化,优化产业集群发展与城镇化建设环境,完善产业集群与城镇化发展服务体系

政府应加强服务职能优化,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强化对产业集群发展与城镇化建设的政策支持与协调服务,营造支持产业集群发展与城镇化建设的良好氛围。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金融支持、优化行政服务环境、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

5、在产业发展与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注重可持续发展

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中提出:将遵从“公平共享”、“集约高效”、“可持续”三个原则。这就要求在产业发展与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要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在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中,要培育绿色产业,这就要解决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产业、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不能盲目追求经济增长以及城镇化进程,要对原有的“高耗能、高污染、高扩张”的落后产业进行产业升级,其次要对产业空间布局进行合理的优化。改变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促进产业集群与城镇化健康发展。(作者单位:湖北文理学院管理学院)

基金项目:2014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校级立项项目;湖北省科技支撑计划软科学研究类项目“湖北省新型小城镇产业布局评价体系研究”(2013BDF053)。

参考文献:

[1] Pred, Alan R. 1966.The Spatial Dynamics of US Urban-IndustrialGrowth, 1800-1914: Interpretive and Theoretical Essays. Cam bridge,MA :MIT press.

[2] 埃德温.米尔斯:区域和城市经济学手册(第2卷)[M].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3.9

[3] 李铁立,李诚固. ,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的城市化及反馈机制[J]. 城市问题,2003 (5): 50-55.

[4] 何静. 产业族群的发展与城镇化互动初探[J]. 财经问题研究,2004 (2): 54-56.

[5] 苏雪串. :城市化进程中的要素集聚、产业集群和城市群发展[J].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4 (1): 49-52.

[6] 仇保兴. 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与企业集群[J]. 现代城市研究,2004 (1): 17-23.

[7] 苑卫卫. 产业集群及城镇化互动机理分析[J]. 统计与管理,2014(4):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