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农村经济发展问题

农村经济发展问题

时间:2023-07-27 16:22:5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农村经济发展问题,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农村经济发展问题

第1篇

国家实施支农再贷款政策后,人民银行察右中旗支行积极向上级行争取再贷款限额,认真贯彻执行货币信贷政策和农业发展政策,灵活运用支农再贷款政策工具,引导农村信用社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支持力度,取得了富农、强社的双重效果。从支农再贷款开始发放至2014年底,人行察右中旗支行累计向农村信用社发放支农再贷款94889万元。支农再贷款在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缓解农村资金供求矛盾、增加农民收入和改善农村信用社经营状况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改善农村信用社经营状况,增强其抗风险能力。

一是支农再贷款促使农村信用社经营方向和经营思路转变,进一步明确为"三农"服务的市场定位;二是壮大农村信用社资金实力,带动农户贷款的增长;三是提高了农村信用社资产质量和盈利水平。如按察右中旗信用联社全年10000万元支农再贷款规模来算,通过“短贷长用”,信用社可赚取利差6.55%,增加利息收入655万元(人行对农村信用联社支农再贷款的计息利率为3.35%,信用社对农户执行一年期贷款利率9.9%),农村信用社获得了可观的利差实惠。农村信用社实力的增强,给地方经济尤其是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二)促进农民增收、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人民银行充分发挥“窗口”指导作用,严把支农再贷款投向关,引导农村信用社找准自身定位,加大对农业的信贷投入。通过支农再贷款的投放,扩大了与农民的信贷关系,增加了对农业的有效投入,缓解了农业生产资金供求矛盾,及时保证了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近几年,全旗农村信用社利用支农再贷款重点支持农民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储运业和农民消费,有力推动了地方农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据察右中旗支行最近一次抽查显示:使用支农再贷款的农户人均收入比其他农户人均收入高出69个百分点。

(三)有效地缓解农民“贷款难”,重塑农村金融主力军形象,实现了社农双赢双活。

由于历史、地理等诸多因素,一些农村信用社存贷比例、不良贷款占比偏高,农民有效信贷需求得不到满足。实施支农再贷款政策后,人行察右旗支行针对这些情况,多次召开联社和信用社负责人座谈会,灵活调剂再贷款规模。通过使用支农再贷款,这些信用社改善了经营状况,融洽了社、政、群关系,推动了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充分发挥了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同时也使自己得到不断发展壮大,产生了“扶社”的效果。

二、存在的问题

虽然支农再贷款在缓解农民贷款难、改善农村信用社经营状况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效果,但在实际运用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影响了这项货币政策工具的政策效应。

(一)农村信用社农户贷款额度小、农业贷款期限短,使用范围不适应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与当前“三农”资金需求特点不吻合。

支农再贷款的使用范围有严格的规定,主要为种植业、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储运和农村消费信贷,而当前农村经济正朝着多元化的趋势发展,一些新兴的致富行业在农村大量涌现,而这些行业却不属于支农再贷款的支持范围,农村经济的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农村信用社支农的主要方式是开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这种贷款一般来说额度较小,与当前农业生产规模化、产业化,贷款需求大额化趋势不相适应。另外,农村信用社的贷款期限一般掌握在3~12个月,支农再贷款的最长期限为一年,而且要求到期必须归还。随着近年来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的不断加大,规模种、养殖业对贷款的期限要求不断延长,如种养业的见效期一般在1~3年,林果业需要3~5年时间,农产品加工、储运业等贷款需求在1~4年左右。当前这种不分贷款种类、用途,均实行一年期限的贷款方式已不适应现代农业经济的发展要求,直接影响了支农资金的使用效果。

(二)农村信用社对支农再贷款管理不力,风险责任约束不强。

突出表现在部分信用社不按规定用途使用支农再贷款,个别农村信用联社对基层社支农再贷款限额分配、贷款用途、贷款对象、台账建立疏于管理,甚至还出现信贷风险。实行浮动利率后,在利益最大化的驱使下,农村信用社贷款“非农化”倾向逐步显现,如贷款投向房地产行业等,这就使农村信用社支农资金分流,极大地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为提高支农再贷款使用效率,人民银行县支行每年对农村信用社支农再贷款运用情况进行检查,均能发现类似问题。出于支持“三农”发展的大局考虑,对查出的问题,一般只要求整改,而未采取停贷等严厉措施,造成农村信用社整改时“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并未在管理上真正下工夫。

(三)担保机制不健全,农户和农村企业贷款抵押难、担保难,分散风险的机制不健全。

农民没有专门的担保基金或机构为其提供担保,除土地承包权可以抵押外缺乏其他的抵押品,而土地承包权抵押又存在很大难度。农业产业属于弱势产业,因为农业生产项目受自然条件、市场环境和政策因素影响较大,具有相当程度的风险不确定性,高风险、低收益仍是目前农业的主要特点,而相应的担保机构却严重缺位。此外,由于缺少农业保险机制,如遇到自然灾害,就有大批农民和农业企业遭受严重损失,无力归还贷款,影响了信用社信贷支持的积极性。

(四)社会信用环境较差,影响了支农的积极性。

当前农村社会诚信度不高,故意拖欠、逃避银行债务的行为比较严重,加之信用社与地方政府有关部门沟通、协调、配合不够,致使农村金融债权难、结案难、执行难,严重影响了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积极性。

三、进一步发挥支农再贷款政策效应的主要措施

(一)农村信用社方面。

一是牢固树立自我发展、自我壮大的经营理念,提高自身资金筹集能力,积极组织存款,扩大营运规模,把支农再贷款作为货币政策调控的手段,而不能作为主要资金来源,保证资金营运的灵活和安全。二是加强对支农再贷款使用的管理,努力提高管理工作水平,规范支农再贷款台账的建立和登记,严格专户管理,完善贷款手续和档案管理;按照贷款发放操作程序,严格坚持支农再贷款的“三查”制度,并跟踪了解贷款的使用情况,确保贷款放得出、收得回、见效益,并真正用于农户生产经营或生活消费。三是合理确定贷款利率,在利率政策的执行上应灵活多样、富有弹性,实行差异利率,改变“一浮到顶”等简单做法;要降低支农再贷款农户贷款利率上浮幅度,把支农再贷款和其他自筹资金贷款严格区分开,灵活运用利率杠杆,不搞“一刀切”,以此调动农民使用支农再贷款的积极性,减轻农民利息负担,增加农民收入。四是扩大农户贷款面,增加授信额度,特别将进一步扩大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确保当年新增贷款的大部分用于“三农”经济,优先满足农村种养业贷款需求,包括农民购买各种生产资料资金需要以及适应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高效农业、特色农业的生产资金需求,大力支持农民进行各种农产品加工和深加工,充分体现支农再贷款政策意图。

(二)人民银行方面。

一是明确支农再贷款的“政策”定位,确保倾向政策的传导实施。支农再贷款政策是国家扶持农业发展的一项重大政策,因此支农再贷款的投放渠道、贷款管理和运用范围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要科学核定支农再贷款的期限,按照农业生产周期对支农再贷款期限做出相应调整,避免人为倒换借据和“短贷长用”做法,以规范农信社经营行为,规避资金营运风险。实现支农再贷款“专款专用”,适于农村、利于农业、惠于农民。二是人民银行要充分发挥“窗口”指导作用,扩大支农再贷款的使用范围。应充分考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资金需求及其在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中的作用,允许农业企业、涉农个体经营户使用支农再贷款,并在额度和贷款期限上给予倾斜。三是建立由人民银行牵头、各家金融组织参加的诚信监测组织,通过评定诚信等级,负责对企业、农户的资信情况建立档案,定期对失信企业、农户进行公开曝光等手段构建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

(三)地方政府方面。

第2篇

[关键词]农村经济;发展;问题;对策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农村的农业生产方式得到了逐步改善,农村经济也得到了显著发展。就整体情况来看,目前农村经济的发展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农村经济的发展事关社会和谐与民生福祉,因此,必须下大力气对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1当前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1.1农村产业结构单一

新形势下要想实现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传统的农业产业结构就必须得到调整。当下,农产品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农村对于农产品市场缺乏足够的认识,农产品的种植种类匮乏,产业结构单一。例如,仅种植小麦和玉米的村庄,即使其整体产量得到保证,一旦市场对此类农产品的需求锐减,或出现价格下跌的情况,农村经济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导致广大农村群众收入减少。所以,产业结构单一会使农村经济承受较大风险,阻碍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1.2农村劳动力转移导致生产力下降

最近几年,大量的农村青壮年都进入城市务工,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大多是老人和妇女,致使生产力大大下降。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城市能给大量进城务工的青壮年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给进城务工人员带来更高的收入。相对于城市来说,农村的经济发展速度缓慢,且农村青壮年对于传统农活的传承度越来越低,致使农村的劳动力流失更为严重,生产力严重下降,不利于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虽然国家针对农村出台了大量的支农惠农政策,但是,就实际效果来看,还是无法阻挡进城务工人员的脚步。

1.3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

经济发展需要有良好的硬件设施作为配套,在农村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也不例外。要保证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必须首先确保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跟上农村经济发展的步伐,为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的整体经济水平提供保障。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待加强。诸如道路交通、供水供电以及互联网沟通等服务都没有与农村经济的发展规划保持一致的步调。具体来说,道路交通网络建设滞后会严重影响农产品向外运输销售。农村经济发展因交通环境受阻,大量的农产品因此滞销,给农户造成损失;供水供电设施建设不完善也导致农村的现代化管理和种植模式难以有效展开;最后,互联网信息系统滞后会影响农村与外界的信息交流,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中失去信息资源和竞争力,致使农村经济发展受到影响。

1.4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偏高

近年来,随着农产品生产资料的价格不断攀升,农民们因此也将承受更高的生产成本。整体上看,虽然市场上农产品的需求量持续增加,且销售价格不断上涨,但是与此同时生产资料的价格也在不断上涨,这部分资金的投入不断增加,就会使农民在农产品市场上的收益持续降低,进而使农村的经济增长速度放缓。虽然政府就此出台了很多补贴措施,但是受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生产资料的价格仍旧难以稳定。逐渐上涨的生产资料价格将会提高农产品的生产成本,降低农产品的整体收益率,使农村经济的发展受到影响。

2发展农村经济的相关对策

2.1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及农产品质量提升

农业产业结构的合理性将直接决定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农业产业结构是由市场决定的,市场的供求关系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风向标,只有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对农作物种植规模和数量进行调整,农民才能从中获益。首先,农民应当学会运用先进科技,为提升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提供技术支持,保证农作物的产出和质量能够满足市场需求。其次,面对市场上形形的农作物商品,农民们必须通过结构调整优化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进而提升农产品的整体销售量。市场需求首先是讲究农产品的质量,另外还要保证农产品可以满足大众需求,能够独具特色,有卖点,这样才有助于农产品的销售。最后,农民们还要在销售过程中注意对市场需求进行观察,发现市场上对于农产品的潜在需求要及时调整产业结构,从种植到销售,满足市场需求,为广大农民创收。

2.2加快农村的城市化步伐

农村经济的发展建立在正确的管理体系上,因此,对于农村经济水平的提高不仅仅要依靠农产品的增收及惠民政策补贴,还要从整体发展规划上着手解决根本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农村劳动力外流,生产力下降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的发展速度非常迅速,从经济建设到文明建设,农村都处于劣势。所以,我们要推动农村的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的发展步伐。在新的发展格局下,使农村的经济发展产生实效,留住农村劳动力。在筹划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利用中心城镇的带头作用,使农村的经济水平得到提升。其次,农村还要与城镇之间进行互动,找到农村城市化的正确发展方向,为农村的发展规划指明方向。

2.3加快农业科技的发展

农村经济的发展主要依托于农产品的销售情况,农产品质量的提升将有效提升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使其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只要销量得到保障,最终的收益率就会稳定。在农作物生产当中,农业科技对于推动农作物生产方式的创新,以及降低农民劳动强度,减少农作物病害损失等具有重要意义。加速科技支农首先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科研团队,就农作物的栽培和生产进行科学研究。同时还要有专门的市场研究人才,负责对市场的供求关系进行研究,使农民了解市场对于农作物数量及种类的需求,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另外,还要建立完善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不仅要引进一流的人才队伍,同时还要鼓励广大农民参与到农业生产创新的活动当中,以丰富的种植经验促进农业的科学化发展。

2.4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农产品生产的客观条件,其会影响到种植过程中的生产成本、种植效率、农产品生产数量及质量等多个方面。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可以有效降低农产品的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的产出数量,使农民的收入得到保障。近年来,国家对于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情况非常重视,相继出台了多项扶持政策,用以推进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以期为农业生产创造有利的客观条件。我们应当抓住这样的机遇,大力开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道路交通网络、建立供水供电设施,同时还要促进网络信息服务的发展,使农村与外界通过稳定快捷的信息交流平台实现信息交流,这样就能够为农村农产品的种植和销售创造有利的先决条件,使农产品能够增产增收,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发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首先要因地制宜,按照当地的生存与种植环境进行合理的规划,以实际效果为基准,建设成符合当地农作物种植实际的农业基础设施。

3结语

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只有农村的经济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农民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才能得到有效改善。因此我们要落实好惠农政策,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加快农村的城镇化建设,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在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原则的同时,寻求解决当前农村经济发展所面临问题的有效措施,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乔红.中国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南方经济,2001(6):54-56.

[2]赵书海.当前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2013(7):1-2.

第3篇

金融排斥即直接或间接地排斥穷人以及弱势群体享用主流零售金融服务。金融排斥的内涵产生于上世纪90年代,当时金融监管相对宽松、信息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金融资源逐渐向富裕地区转移,导致了低收入地区的地理可及。当时的主流金融服务,基本上不将低收入群体纳入考虑,导致了贫富差距加大。贫困地区、穷人难以获得银行信贷,只能去借高利贷;由于主流的保险服务不对这些群体开放,很多家庭难以有效地规避社会经济风险。这个时期,学者们针对金融排斥问题的界定、研究侧重的是地理学分析。而随着金融排斥问题的复杂化,人们在研究金融排斥问题时,除了地理因素外,还引入了社会经济、金融市场等因素。

二、农村金融排斥问题分析

我国农村金融排斥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农村金融机构过少

农村金融排斥最初最为明显的诱因就是地理排斥,而现在这个诱因仍然十分突出。在城乡二元结构下,农村金融网点过少,要获取金融服务要去金融机构集中区域,期间花费大量的时间、成本。2013年银监会了《中国银行业农村金融服务分布图集》,其中显示,我国平均每个县仅有银行网点50余个,其中大部分在县城,真正服务广泛农村地区的银行网点很少,大量的乡镇甚至都尚未设立网点。农村缺少金融机构,提供金融服务的主体是信用社,其他金融机构寥寥,淡薄的金融服务提供者以及单一的金融服务,难以满足农村经济发展需求,是限制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

2.金融机构促发排斥

农村金融网点比较少,金融从业人员偏少,这使得这些网点只得采取单一的营销策略。而这种策略也对一些经济主体产生了排斥。此外,农村金融市场缺乏竞争,这使得金融机构的“定价权”缺乏制衡,金融服务的成本较高,一些网点大幅提高利率,使很多有需要的经济主体被疏远、排除。

3.条件性排斥教显著

农村金融机构为了降低自身的业务风险,制定了严苛的业务评估流程、审核条件,条件性排斥显著。农村经济有其特殊性,农业生产周期长、灾害威胁大,且农村信用体系不健全。在这些金融机构的高门槛下,大量经济主体的金融需求难以满足。诸如,个别金融机构需要经济主体提供收入证明,而这在农村明显很难推行,正是这种苛刻的贷款条件,使得金融服务难以惠及更多的经济主体。

4.农村经济主体因素

农村地区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借款习惯向亲朋好友等非正规金融渠道借贷,他们这种借贷偏好本身也使他们无法涉入金融服务之中,获取符合自身需求的金融服务或产品。

三、农村金融排斥治理对策

针对如上金融排斥问题,应该采取如下治理对策:

1.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要提高农村各经济主体的经济水平,降低农村金融排斥程度,发展经济都是根本,只有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才能破解金融排斥的困局。发展农村经济,不但要注重农村总体经济水平的提高,还要注重区域协调发展。具体可采取如下措施:其一,采取差异化策略,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设置更多的金融机构,并为金融机构的发展创设良好的经济、政策环境。其二,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发展农村经济不能将眼光局限在第一产业,应该调整农村的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二、第三产业,这样才能产生更多的金融需求,刺激商业银行在农村地区设置网点。其三,促进中西部地区发展。相较于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农村经济更加落后,为此,政府应该着力当地农村的金融环境,吸引更多金融机构流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2.增加农村金融供给

农村金融排斥出现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因为农村金融供给不足,而增加农村金融供给可以显著缓解金融排斥。具体来说,增加农村金融供给可以采取如下措施:其一,规范农村金融机构运营,确保农村金融机构的资金能够充分用于农村经济的发展,避免资金外流。其二,鼓励金融机构增加供给。政府可以采取政策,鼓励、刺激农村金融机构增加金融供给,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3.做好政府监管工作

实际上,我们可以将金融排斥看作“市场失灵”,针对市场失灵,政府有必要采取调控措施。具体来说,可以采取如下措施:其一,缓解地理排斥。政府应该制定相关政策,禁止主要金融机构取消在农村的网点,避免出现地理排斥的情况。其二,规范非正规金融发展。金融排斥出现之后,农村大量有需求的经济主体无法得到信贷资金,为此只能向非正规金融机构借贷,而这种非正规化的“借贷”本身也会加剧农村金融排斥。为此,政府应该制定法律法规,将这些非正式金融机构正规化,发挥其对农村经济的有益作用,其三,建立普惠性金融体系。要缓解金融排斥,就要确保农村有金融需求经济主体的权利,让他们能够通过农村金融机构获得帮助,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4.采取针对性缓释政策

我国农村金融排斥状况不尽相同,影响金融排斥的指标、因素有所差异,要治理农村金融排斥,也要因地制宜,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政策。具体来说,可以分为如下两种情况:其一,金融排斥程度低地区。为缓释这些地区的金融排斥问题,还应该以提高金融效率,促进金融的纵向发展为重点,建立健全农村金融体制,吸引多样化的金融机构,满足日益丰富的金融需求,刺激当地的经济发展,以经济发展改善当地的金融排斥问题。其二,金融排斥程度重地区。要解决这些地区的金融排斥问题,应该制定个性化的缓解政策。一方面要规范非正规金融机构,另一方面要开展新型金融服务模式,增设农村金融网点,避免地理排斥加剧当地金融排斥。对于自我排斥严重的区域,诸如地区,应该以金融教育、机构试点、金融帮扶为主,拉近金融机构与农户、中小企业之间的关系,增强这些经济主体对金融机构的认识。对于条件排斥严重的地区,应该将主要精力放在健全农业保险、社会保障体系上,要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创新金融机构业务、服务、产品,提高金融机构服务效率,减轻经济主体对当地金融发展的消极影响。对营销排斥严重地区,一方面要加强网点建设、开展普及化的金融教育,另一方面要着力提高金融从业者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以客户为中心,创新客户帮扶体系,改善金融生态。

四、总结

第4篇

关键词:问题;对策和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000-01

一、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从调查情况看,我市农村经济发展尚存在以下问题:

(一)农业发展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主要表现在:

1.农业产业结构不尽合理。虽然近些年经济作物的比重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仍存在相当的发展空间。

2.规模经营、集约经营等现代农业经营模式仍不是农业经营的主流。目前,我市农业的经营模式仍是以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为主,与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极不适应,也影响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的步伐。

3.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尚未完全确立。虽然我市目前建立了500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但从总体上看,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仍然不高。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导致农民在生产资料购买、农产品销售等环节难以取得对等地位,利益不能得到有效保护。

4.农产品价格异常波动严重损伤了部分农民的积极性。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相当一部分农产品价格剧烈波动,使一部分跟风种植的农民损失惨重,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

5.农业生产者的老龄化问题导致农业科技推广速度偏慢。目前,在农业生产者当中,青壮年几乎没有,在部分村,60岁左右的人成为农业生产者的主流,这部分人由于年龄、文化等方面的原因,对新生事物的接受程度明显偏慢,这也导致了一些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难,影响到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二)二三产业发展面临瓶颈。主要表现在:

1.产业比较单一。我市的农村企业,主要集中在黄金开采、石材加工等资源性行业和粉丝加工等传统性产业上,其它行业的企业寥寥无几。

2.规模小、技术含量低、管理落后等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根本解决,将严重影响到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甚至关系到企业的生存。而要实现企业的升级改造,又面临资金、技术、人才等诸多制约因素。

(三)农村社会事业发展面临诸多压力,主要表现在:

1.资金不足。在目前情况下,兴办农村公益事业,资金压力巨大。一是集体财力枯竭。从目前农村集体经济情况看,相当一部分村集体没有收入来源,仅靠转移支付资金维持运转,没有多余的财力进行投入;二是向群众筹资难。目前相当一部分村过去群众拖欠的“三提五统”等尚未得到清理,依靠农民自觉自愿地出资进行农村社会事业建设,难度太大;三是财政投入不足。虽然近年来我市加大了财政投入力度,但与农村社会事业建设需要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

2.群众积极性不高。主要原因一是群众对班子信任度不高,导致不愿将资金交给集体进行公益事业建设;二是农村居民老龄化,大部分的农村居民子女都在城镇就业居住,导致对农村社会事业建设漠不关心。

3.农村公路建设工程项目资金管理不规范,工程配套资金难以落实,有些工程项目质量低下,农村公路现行的管养体制适应不了经济发展的需要,引起了群众的猜忌和不满

二、对策建议

(一)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推进城乡产业协调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必须以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为第一要务。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整合城乡经济资源、打造链接城乡、工农产业链的重要基础。一是加快土地流转,推进规模化经营。土地流转是建设现代农业的“牛鼻子”,要重点加快推进农村土地信托流转,突破土地制度的制约,吸引更多资金流入农业、进入农村,使土地这一农村最大的资源释放出活力,使土地更多地向种养能手、专业大户集中,实现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二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采取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强技术、信息服务等措施,引导农民按照市场需求,调整产业结构。三是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产业化经营。依托粮油、果品、畜牧、水产等优势产业的发展,延伸产业链条,壮大骨干龙头企业,培育一批大型龙头企业,打造产业旗舰。

(二)发挥“乡”的优势,加快农村工业化、城镇化步伐

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并进,是城乡统筹必由之路。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必须激活农村的内在活力,充分发挥“乡”的优势。一是土地成本优势。土地等生产要素的低成本供给,是农村工业化起步和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原因,并将贯穿整个农村发展全过程。在目前的土地政策下,可以考虑按照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试点宅基地置换,将农民宅基地置换用于城镇建设,节约集约用地,降低用地成本。二是劳动力优势。尽管近些年农村转移输出的剩余劳动力增速下降,但农业生产季节性的特点,使部分农民仍处于半失业状态,大量“4050”人员和部分青壮年并不愿意背井离乡,农村仍沉淀着大量劳力资源。激活这些劳动力资源优势,一方面,要加快土地流转步伐,使更多的农民从农业生产和土地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教育,使农民有从事非农产业的意愿和技能,引导农民投身工业化和城镇化大潮。三是自然资源优势。我市农林牧渔业较快发展,水资源、矿产资源进一步开发,这些丰富的原材料可以满足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所需。要依托资源优势,进一步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加快城镇人口聚集,变自然资源优势为产业发展优势。在充分发挥好这些优势的基础上,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重点是发展镇域经济,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通过农业招商促进镇域农业产业升级,化自然资源优势为产业发展优势;通过工业招商夯实发展基础,大力发展农村工业小区,扶持企业做大做强,变土地和劳动力优势为工业经济优势;通过商贸招商促进镇区发展提速,完善城镇基础设施,优化发展环境,使市场优势成为经济发展优势。二是加快农村人口聚集。重点镇和小城镇、中心村应逐级分层次定位,成为吸纳农村人口的主要载体。大力提高小城镇和中心村规划、建设、管理的水平,提高其吸引投资、扩大消费、集聚要素和人口的能力,使小城镇和中心村发展有强有力的主导产业作支撑,有配套完善的基础设施,促进农民就业安居。三是加大投入力度。小城镇和中心村的投入,要在政府引导下主要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小城镇开发。

(三)加强农村公益事业建设,让农民享受城乡均等的服务

按照促进城乡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把基础设施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规划和建设,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重点在农村薄弱环节上下工夫。要突出抓好农村清洁工程建设,逐步将城区环卫管理模式延伸到农村地区。进一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体系,像抓农村清洁工程一样,逐步深入推进农村公路交通、电力、通讯、安全饮水等设施建设,将农村相应的基础设施与城市设施同等对待,使农民充分享受改革发展成果。

(四)加快建立公共服务体系和公共保障体系,逐步实现同城同待遇

一是积极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报销比例和统筹水平。加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等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建立适应农民健康需求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二是繁荣农村文化、体育和教育事业。重点加强乡镇文体站、农科教中心、现代远程教育站、图书室、村民活动室等农村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实行对农村教育倾斜的政策,推进教育公平。三是逐步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努力扩大新农保覆盖面。积极创造条件,探索城乡社会保障并轨统一途径,适当变通政策,允许城乡居民自由参加新农保或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使城乡人口平等地纳入社会保障制度。健全和完善农村特困户救济和大病医疗救助制度,逐步提高五保户供养水平。四是建立农村住房保障制度。享受保障住房的群体,一向局限在城镇低收入群体,农村居民基本被排除在外。要加快推进农村危旧房改造,积极探索与城镇化建设相结合的农村保障性住房建设模式,使农村贫困家庭也能享受城镇贫困家庭的住房保障权利。

第5篇

一、文化素质偏低,高成本收入低的传统种植占据主导地位

农村大部分农民文化素质较低,缺乏农业科学技术。只能以传统的方式面朝黄土背朝天地种植一些玉米、高粱等普通粮食作物。而稍有文化的农民和农民子弟宁可远走他乡去外面打工。也不愿意留在家乡过耕种的生活。在通货膨胀背景下。种子、化肥、灌溉用水、耕种等基本生产费用不断增长,导致农民生产成本大幅增加,尽管国家每年都有少许补贴,但由于玉米、高粱等粮食收购价格较低,因此农民年收入较少。仅以紧靠哈尔滨地区的周边农村为例。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不到4000元,在县城中1.5平米房子都买不到,仅相当于一些乡镇干部的一顿饭钱而已。

二、投资诱力弱、工业化水平低是黑龙江农村经济客观现实

黑龙江农村地区经济结构调整进度相对缓慢,现代企业制度更没有建立,支撑县域和乡镇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支柱产业得不到健康发展,而且由于黑龙江农村地区发展基础薄弱,大部分农村地区仍以简单的生产加工来带动地区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更是滞后很多,甚至有些农村地区工业指数为零,一直以来根本就没有过工业生产项目。较低的投资诱力和工业化水平及不良的投资环境导致黑龙江农村地区的经济越来越落后。即使条件相对好的一些地区不惜花血本架桥修路建立和引进一些企业,然而缺乏整体规划,盲目发展。不仅影响和破坏了周边环境,阻碍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更伤害了经济体制和经济实体,从而陷入一种恶性循环。

三、通货膨胀推高物价,降低了农民消费水平

近年来。在宽松的货币政策下,城区改造和市场炒作推动了房地产价格的快速飚升,同时住房也成为个人资产保值增值的最好投资产品。房地产价格的上涨带动了消费物价指数的节节盘升,从而引发了物价的全面上升。尤其是今年以来。食品价格不断出现大幅上涨。通胀问题尤为突出,CPI继10月份达到4.4%之后,11月份同比上涨5.1%,创下28个月以来的新高。通货膨胀下,最受伤害的是百姓。尤其是农村百姓。根据最近调查显示,农村物价远远超越县城甚至市区,同样的新鲜蔬菜,农村价格要比县城或市区高出1元以上甚至更多,较高的物价严重制约了农民的生活消费水平。尤其是冬天,大部分农家只能依靠自己种植和储存的土豆和大白菜过冬,当然这和区位条件以及交通运输成本也有一定的关系。尽管从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时,我国就提出拉动内需,但是十几年来,我国黑龙江农村消费比重小仅没有增加,反而每年都有所降低,出现如此状况。只能说明黑龙江农村广大百姓的消费能力确实有限。因此加大黑龙江农村投资建设力度,增加农民补贴和社会保障,提升农民的收入水平,特别是提高粮食收购价格,抑制通货膨胀,成为拉动黑龙江农村消费水平的重要途径。

四、资源丰富,但未能惠及于民

目前大部分土地、矿产等资源都集中在农村。但是当地政府一些领导为了所谓的“招商引资,发展经济”,不仅没有把资源最大程度的开发利用和优化组合。反而在不规范操作下,以廉价筹码拱手相让,致使农民手中土地流失,资源遭到破坏,而农民非但得不到半点好处,而且还成了局外人。如此发展经济与南方农村经济发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今年12月3日《新闻晨报》报道,江苏省江阴市夏港街道的长江村为了庆祝2012年村里建厂40N年。去年年底承诺要在2012年给818户居民平均每户送1斤黄金1斤白银。在今年11月30日,村里提前兑现部分承诺,先期给每户发了100克黄金和100克白银。尽管长江村农民的富贵荣华与长江村“天时、地利、人和”的地理位置分不开的,但每个地区的农村都有自己的优势,虽说“一方山水养一方人”,而我们黑龙江一些地区的农村却没有被“养好”。这到底是带头人的问题,这是观念问题,又或者是农民本身的问题呢?即使个别地方盲目引进一些项目,但由于受到科学技术落后的限制,产业链不长,产品附加值低,只会乱采乱伐、乱占乱开发,那么又会贡献多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呢?当地的百姓又能得到多少好处呢?

五、总结

目前世界处于经济全球化阶段,我国处于一个开放的经济体系中。明年我国经济工作的重点从保增长正式转为稳增长、调结构和防范通胀,复杂的经济形势使黑龙江农村经济的发展更加艰难。如果再没有好的带头人,没有超前发展的观念,没有拼搏精神,对于发展黑龙江农村经济更是纸上谈兵。

(作者单位:150900 黑龙江省通河县经管站)

第6篇

摘要:农村经济是当前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点内容之一。在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各种不同问题与难题。作为农业大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决定着整个国名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发展进程。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干预是主要的解决手段,通过这种方式对农村发展过程中的各个问题进行探讨与解决的过程。本文通过农村经济管理过程中的各个问题进行探析,分析其原因及解决方法。

关键词:农村经济管理干预思考

一、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干预的作用

我国自古以来都是一个农业大国,虽然当前我国发展过程中逐步的朝现代化转变,然而农业问题,却一直是我国的重点。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经营管理是一个至关全局的重要问题,自我国进入世贸组织以来,管理模式的改变与管理措施的改革是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前提与基础。我们通过提高当前的科学技术水平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不断扩大,通过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和国际市场产品的占有率不断的扩大化来增加农村经济水平的提高过程。为此,进一步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的收入和农村建设进程的不断提高,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干预是提高其目标的主要手段与方法。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和稳定农村大局为基本出发点,尽快建立起符合当前国情发展与需要的体系管理制度,完善体系干预的流程。

(一)巩固农业基础地位

作为农业大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是我国整体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体现者,农村的繁荣与稳定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是未来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主要的前提和保障,农业的生产是当前人们的主要保证因素。我国的农村经济水平由于各个因素的影响发展缓慢,使得当前发展中农民收入减慢成为主要的手段和社会趋势,如何加强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是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探讨问题。,这使得当前农村在建设中和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不利的因素与制约条件。究其原因,在当前农村经济管理和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其中的各种经营管理措施不当引起城市经济变化过程中的增长缓慢,农村经营管理干预措施的实施,不但能够保证农村经济水平的良好提高过程,更能够在农业发展过程中提高其生产效率和生产水平。

(二)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变化潮流,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逐步的变为当前的市场经济体制,随着经济体制的变动,我国的经济实力也在不断的增加和增长之中。加入世贸组织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和主要成就。伴随着当前各个农产品贸易的增加,国际农产品贸易自由化步伐的加快,这种形势不断的促进和影响之下,我国的各种产品限制手段在逐步的降低,新型的产品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的保证成为当前农村平发展过程中的主要手段。而随着当前技术为中心的农产品质量检测技术手段不断地应用在当前的交易过程中,成为交易中的壁垒的作用正在逐步加强,国际农产品贸易的竞争,在当前的交易过程中,农产品质量安全被称之为保证其市场地位的关键。是加强生产领域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和方法,更是保证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前提与基础

(三)有效地提供农村经济信息

信息资源是一种公共产品,是通过当前先进的信息技术来实现国内外各种市场信息的变化方式,是不受个人影响的过程。农村经济信息是各方利益相关者了解农村经济经营状况及发展趋势的重要途径,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受到经济利益的驱动不断的变化,如何实现当前农村对每个信息都能够进行完整的掌握和了解是当前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点,信息是促进产业和经济发展中的前提和基础,是保证经济良好发展,对市场做出观察和预算的主要因素。如果单纯的依靠传统价格机制来保证信息的传递是无法满足当前的显示情况,更难以保证信息的最佳传递和真实性。

(四)最大限度地降低管理成本

在农村经济经营管理过程中,以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来进行当前市场干预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的需求,更不能做到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管理过程。有可能导致干预失灵,造成资源浪费。在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建立国家宏观调控制度是加强农村经营管理干预主要方式和首要因素,通过各种先进的技术在当前经济发展中的大力应用来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盲目性,通过先进的技术来提升当前的管理水平,实现管理中的成本控制和提高其生效益,管理效益的过程。

二、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干预的特征

(一)干预对象

管理干预是当前各种体制生产中的主要管理模式,是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在政策对各种经济不合理现象进行强制性管理的前提。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干预的客体是农村经营管理工作,是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对各个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式进行管理的对象和过程。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工作和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干预,都是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的范畴,在当前的农村经济管理干预中,是通过政府强制性手段对经济中的各种不合理现象进行强制性的管理措施。干预是主体,管理工作则是干预的客体。

(二)主要职能

农村经济我国国名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当前的国名经济发展中有着重大的影响作用。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干预主要是发挥管制职能。管理干预是通过其主要的特性对农村经济进行有条不絮发展的强制性干预过程,是通过其强制手段来进行农村发展的前提与基础。其监督控制职能与管理管制具有某些相似之处,通过该项职能的发挥可以监控农村生产或经营部门的经济活动。

(三)干预手段

在农村经济经营管理过程中,通过各种相关的政策、条例和法规对经济中的各种不合理制度进行强制性的控制过程,是通过法律手段采取强制性措施来解决其中的各种不合理因素和不合理现象。其在强制性体现中主要的体现方式包括法律、条例、惯例、规则、制度和职业道德等在内的各种影响。

(四)体系定位

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干预是农村经营管理体制的重要范畴。是通过当前政府手段来进行有组织的,系统化的管理干预措施和手段。而农村经营管理干预仅是农村经营管理体制的一个基本方面,各种问题来看,管理干预体系是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过程。

第7篇

1 当前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1.1 农村产业结构单一

新形势下要想实现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传统的农业产业结构就必须得到调整。当下,农产品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农村对于农产品市场缺乏足够的认识,农产品的种植种类匮乏,产业结构单一。例如,仅种植小麦和玉米的村庄,即使其整体产量得到保证,一旦市场对此类农产品的需求锐减,或出现价格下跌的情况,农村经济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导致广大农村群众收入减少。所以,产业结构单一会使农村经济承受较大风险,阻碍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1.2 农村劳动力转移导致生产力下降

最近几年,大量的农村青壮年都进入城市务工,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大多是老人和妇女,致使生产力大大下降。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城市能给大量进城务工的青壮年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给进城务工人员带来更高的收入。相对于城市来说,农村的经济发展速度缓慢,且农村青壮年对于传统农活的传承度越来越低,致使农村的劳动力流失更为严重,生产力严重下降,不利于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虽然国家针对农村出台了大量的支农惠农政策,但是,就实际效果来看,还是无法阻挡进城务工人员的脚步。

1.3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

经济发展需要有良好的硬件设施作为配套,在农村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也不例外。要保证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必须首先确保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跟上农村经济发展的步伐,为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的整体经济水平提供保障。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待加强。诸如道路交通、供水供电以及互联网沟通等服务都没有与农村经济的发展规划保持一致的步调。具体来说,道路交通网络建设滞后会严重影响农产品向外运输销售。

农村经济发展因交通环境受阻,大量的农产品因此滞销,给农户造成损失;供水供电设施建设不完善也导致农村的现代化管理和种植模式难以有效展开;最后,互联网信息系统滞后会影响农村与外界的信息交流,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中失去信息资源和竞争力,致使农村经济发展受到影响。

1.4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偏高

近年来,随着农产品生产资料的价格不断攀升,农民们因此也将承受更高的生产成本。整体上看,虽然市场上农产品的需求量持续增加,且销售价格不断上涨,但是与此同时生产资料的价格也在不断上涨,这部分资金的投入不断增加,就会使农民在农产品市场上的收益持续降低,进而使农村的经济增长速度放缓。虽然政府就此出台了很多补贴措施,但是受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生产资料的价格仍旧难以稳定。逐渐上涨的生产资料价格将会提高农产品的生产成本,降低农产品的整体收益率,使农村经济的发展受到影响。

2 发展农村经济的相关对策

2.1 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及农产品质量提升

农业产业结构的合理性将直接决定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农业产业结构是由市场决定的,市场的供求关系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风向标,只有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对农作物种植规模和数量进行调整,农民才能从中获益。首先,农民应当学会运用先进科技,为提升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提供技术支持,保证农作物的产出和质量能够满足市场需求。其次,面对市场上形形的农作物商品,农民们必须通过结构调整优化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进而提升农产品的整体销售量。市场需求首先是讲究农产品的质量,另外还要保证农产品可以满足大众需求,能够独具特色,有卖点,这样才有助于农产品的销售。最后,农民们还要在销售过程中注意对市场需求进行观察,发现市场上对于农产品的潜在需求要及时调整产业结构,从种植到销售,满足市场需求,为广大农民创收。

2.2 加快农村的城市化步伐

农村经济的发展建立在正确的管理体系上,因此,对于农村经济水平的提高不仅仅要依靠农产品的增收及惠民政策补贴,还要从整体发展规划上着手解决根本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农村劳动力外流,生产力下降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的发展速度非常迅速,从经济建设到文明建设,农村都处于劣势。所以,我们要推动农村的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的发展步伐。在新的发展格局下,使农村的经济发展产生实效,留住农村劳动力。在筹划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利用中心城镇的带头作用,使农村的经济水平得到提升。其次,农村还要与城镇之间进行互动,找到农村城市化的正确发展方向,为农村的发展规划指明方向。

2.3 加快农业科技的发展

农村经济的发展主要依托于农产品的销售情况,农产品质量的提升将有效提升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使其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只要销量得到保障,最终的收益率就会稳定。在农作物生产当中,农业科技对于推动农作物生产方式的创新,以及降低农民劳动强度,减少农作物病害损失等具有重要意义。加速科技支农首先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科研团队,就农作物的栽培和生产进行科学研究。同时还要有专门的市场研究人才,负责对市场的供求关系进行研究,使农民了解市场对于农作物数量及种类的需求,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另外,还要建立完善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不仅要引进一流的人才队伍,同时还要鼓励广大农民参与到农业生产创新的活动当中,以丰富的种植经验促进农业的科学化发展。

2.4 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农产品生产的客观条件,其会影响到种植过程中的生产成本、种植效率、农产品生产数量及质量等多个方面。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可以有效降低农产品的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的产出数量,使农民的收入得到保障。近年来,国家对于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情况非常重视,相继出台了多项扶持政策,用以推进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以期为农业生产创造有利的客观条件。我们应当抓住这样的机遇,大力开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道路交通网络、建立供水供电设施,同时还要促进网络信息服务的发展,使农村与外界通过稳定快捷的信息交流平台实现信息交流,这样就能够为农村农产品的种植和销售创造有利的先决条件,使农产品能够增产增收,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发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首先要因地制宜,按照当地的生存与种植环境进行合理的规划,以实际效果为基准,建设成符合当地农作物种植实际的农业基础设施。

第8篇

当前珠三角农村经济发展的困境、农村劳动力的流失等因素与邻国日本、欧美其他国家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相似,珠三角农村经济应结合自身的特色,以工业化为起点,带动服务业,同时劳动力逐步向二、三产业转移,使GDP与国民收入快速增长,这一过程使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在加速发展中一同实现。珠三角农村是我国重要的外向型农村经济区,珠三角农村经济的发展方向应朝着保护生态农业建设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品质及其国际市场竞争力;以工业导入农村,带动农村二、三产业起飞,从而实现了农村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根据珠三角经济区农村目前的经济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将来的经济发展对策主要如下。

一、从政策与措施上支持珠三角农村生产设施、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力求缩小农村与城市经济收入差距

政府部门在资金、技术、农民创收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重视生产设施、生活基础设施投资,降低生产成本,改进农村投资环境,引进无污染的农产品加工业。如建设水利灌溉工程,主干水渠等的投人都由政府承担,且工程建成后,不计入水成本,尽可能降低农业灌溉成本。不断改善农村电力、供水和排水、污水处理系统、公共卫生、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立农村远程教育和网络工程等,推进了区域城乡一体化。

在经营管理上予以指导,推动农村经济的健康成长,激活了珠三角农村地方经济,使农村、农业为社会提供新鲜、安全的绿色农产品,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高农业生产者收入,使农村劳动者同城市劳动者收入差距缩小。

例如,美国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视自建国以来从未放弃过,政府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为了制定一个适应21世纪挑战的有效的农村发展政策,美国政府对农村经济的政策支持主要有四项原则:其一,改善农村地区的投资环境,以吸引更多的个人投资者;其二,联邦政府的职责是向农村进行投资建立新经济成功所必需的基础设施、技能等;其三,政府投资应该集中投放在那些增长潜力和投资收益率较高的地区、产业;其四,加强联邦政府与各州之间的合作,增强农村经济发展的竞争力。

二、从发展战略上,进一步优化农村的第二、三产业结构;要从过去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转变到以提高人的素质和生活环境为战略目标

近年来,珠三角农村已实现工业化,工业经济发展了,但是还存在着一部分污染企业,农业、农村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相对滞后,制约了当地整个国民经济和农村城镇化的发展。例如,2006年的珠三角某镇,面积55平方公里,户籍人口6万多人,非户籍人口8万多人,工农业总产值119亿元,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只有13亿元。工业以纺织、服装业为主,皮革、电子、化工、家具、家电、食品、饮料等行业共同发展的工业体系。纺织业虽然对本镇的经济贡献较大,纺织业包含污染严重的漂染、印花、水洗等制造工序,对当地环境带来了许多环境问题。第三产业虽然有较大增长,但是劳动力投放比重与二、三产业产值的比重不相匹配影响到农村城镇化的发展的提高,农村工农业生产经营者和劳动者素质提高落后于现代化建设。

例如,日本长野县的农村经济发展基本特点如下:第一,工业生产导入农村。日本有名威士忌酒厂,建在白州峡,利用当地的泉水供酿酒外,利用森林来净化酒厂产生的废气,使酒厂利用森林自然资源,成为环境美丽而舒适的标准工厂公园。第二,第三产业导入农村。交通网络及通讯网络的建成,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使人们劳动时间减少,农业作为第三产业化中的服务业已经开始形成。例如当地的果树栽培观光业,引来游客观光、收获。

针对珠三角农村以上问题从两个方面来解决:第一,继续发挥乡镇企业机制比较灵活的优势,优化工业的产业结构,提高技术装备、产品的科技含量,向高新科技产业发展。第二,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高第三产业的现代化水平。加强农村金融、通信、交通、运输、农产品流通等领域环境建设。

三、利用珠三角发达的工业技术优势,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珠三角农业竞争力

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地区在城市化进程中,农业比重不断下降,非农产业比重不断上升,但是,农业是人类生存基础不可替代的特殊功能,是永恒性产业。经验表明,随着经济发展,城市化程度越高,越需要增加绿色农产品的供应,绿色农产品地位和作用也日益重要,这是城市化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推进农业现代化,优先发展和使用农业机械,提高绿色农产品的生产效率。同时,发挥本地区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发展蔬菜、水果、鱼、肉、禽、牛奶、园艺花卉为主要的农业,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平和农产品价值增值率,创造本地一定品牌农产品,提升本地区农业的竞争力。

例如,近年来,珠海市加速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发展生态良好、特色突出、规模适度和产品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特色农业;加速推进幸福村居创建进程,更为特色生态农业发展注入了强劲活力。先后培育了以水产养殖业、畜牧业、有机水稻、无公害蔬菜、优质水果、花卉园艺业等区域特色鲜明的优势产业、产品。其中,海鲈、南美白对虾对鱼类、有机米以及西芹、莲藕等绿色蔬菜成为珠海农渔业主导名优产品。其中20个农业类产品获得“广东省名牌产品”称号。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41家,年销售收入总额达44亿元。2013年12月珠海市农业产业暨创建幸福村居项目招商会成功签约46个项目,投资总额达80多亿元,范围包含金湾区、斗门区、高栏港经济区、万山区水产品加工、物流、生物肥料生产及应用、万山镇深海网箱养殖、农科中心农业培训休闲基地等13个农业和鱼林村公租房、幸福村居招商项目。

四、以珠三角农村城镇化为载体,打造完整农业产业链,实现城镇与农业协调发展

珠三角农业应建成一个系统工程,除了农业本身外需要产前、产中、产后一系列的生产服务,形成一个庞大的农业经济产业链,保障农业的规模化、专业化生产,提升农产品流通效率,开拓农产品市场。例如在美国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很少,但农产品加工行业的雇员却占美国总就业人口的20%,达到2100万人。美国平均每个农场主需要属于不同的社会化专业服务企业的7.6人为其服务。在这个产业链中,除了农产品生产外,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农产品销售、信息服务、教学科研等环节都要借助城镇的要素集聚中心、加工中心、交通中心、信息中心、教育科研中心等多种中心的功能为农业服务。这也可以实现城镇和农业的良性互动,农业既支持城镇化,城镇又引导和带动农业,实现了城镇与农业的协调发展。

五、充分发挥农业合作社的作用

法国在农业领域取得巨大发展成就,成功实现了农业现代化。法国农业获得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发达的农业合作社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农业合作社已经成为法国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主体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载体,并且是法国政府管理和支持农业发展的重要平台。到2009年年底,法国共有2900个农业合作社企业,社员50万个,雇员15万人,当年总营业额为824亿欧元。

因此,珠三角农村要充分发挥农业合作社的作用,提高农民的生产管理技能、合作意识和契约精神,充分发挥农民的主观能动性,农民作为社员参与农业合作社管理。

农业合作社应发挥如下效果:第一,连接农产品生产与销售的纽带,农民通过农业合作社以团体的力量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并且通过议价的方式影响农产品市场价格,增强农民的市场话语权,维护农民的经济利益。第二,农业合作社引导农民制定科学合理的农业生产决策,避免农产品生产过剩或者短缺,促进农产品稳定供给。第三,农业合作社积极与政府相关部门和机构及国际联盟有关部门机构进行沟通,维护本地区农民的权益,并为本地区农民和农业生产争取补贴等国家财政支持。

六、当地政府可以引入农业保险补贴、市场保护机制等一定的保障措施

第9篇

人口计生工作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通过30多年的艰苦努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随着《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等政策法规的相继出台,我国人口计生工作进入了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新阶段。当前,着力做好农村人口计生工作、统筹解决农村人口问题,对于加快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着力推进农村人口计生利益导向政策体系建设。关注民生、富裕农民,既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又是促进农村人口发展的基础条件和基本要求。一是全面实施农村人口计生利益导向机制。通过奖励、优惠、扶持等政策措施,对农村独生子女户和其他实行计划生育的家庭在生产、生活、生育和就医、就业等方面给予帮助和支持。二是大力实施“少生快富”工程。有关部门要制定引导、激励群众“少生快富”的各项惠民措施,培养和树立一批贯彻农村计划生育政策的优秀典型,并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三是深入推进人口计生工作“三结合”。充分整合部门资源,因地制宜地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为计划生育家庭提供投资少、风险小、见效快的致富项目和增收渠道。

着力推进农村人口文化和生育文化建设。农村人口文化和生育文化建设是推进文化和谐、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现阶段,要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推动全社会在更高层次上认识人口问题,营造有利于推进人口计生工作的社会舆论环境。一是运用宣传媒介,发挥农村人口计生服务站等宣传阵地的作用,提高宣传教育的感染力、影响力和渗透力。二是大力宣传普及优生优育知识,加强婚育咨询指导、孕情监测和孕期保健,实施新生儿疾病筛查和康复等工作。三是抓好农村人口早期教育和独生子女教育培养工作,加强早教阵地、师资和网络建设等。

着力推进农村人口计生依法行政。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目前,要按照率先实现人口计生工作法治化的目标,坚定不移地推进农村人口计生依法行政。要全面开展人口计生便民维权活动,严格依法征收和管理社会抚养费。要完善法律法规,把强化孕前型管理纳入法律法规范畴,使依法行政能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要凝聚全社会的力量,形成互相配合、互通信息、上下联动、齐抓共管、通力协作的新格局。

着力推进农村人口计生优质服务。一是要整合社会资源,加大投入力度,使人口计生管理服务体系在履行基本职能、提供优质服务的基础上,加强建设、完善功能,使其逐步成为强化农村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重要平台。二是要认真实施《“十一五”期间农村基层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用好、管好国债专项资金,切实做好农村基层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的新建和改扩建,推进区乡人口计生技术服务站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三是要加强优生指导,减低缺陷发生率,确保实现出生缺陷一级预防工作到位率80%以上。

着力推进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实行计划生育村民自治是推进基层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重要内容,也是新时期人口计生工作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加强基层基础工作的创新发展。今后一个时期,要把推进计划生育村民自治作为农村人口计生管理体制改革的优先方向,并围绕计划生育自治章程制定、计划生育合同管理、村务公开三个关键环节,明确村党支部和村委会、计划生育专干和管理员、计生协会在人口计生工作中的职责与作用。要加强乡(镇)对村的指导,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全面推行计划生育村务公开,规范公开形式、内容和程序。

着力推进基层人口计生队伍建设。人口计生工作是一项面广量大的社会管理工作,在县(市、区)、乡镇、村(社区)逐级建立一支职业化的人口计生工作队伍,有利于提高人口计生公共服务水平。新形势下,要关心和爱护基层计生工作人员,认真落实计生专干的福利待遇、“养保”问题和政治待遇。要注意培养和使用成绩突出的计生干部,为他们创造晋升平台,充分调动广大人口计生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10篇

关键词:农村经济管理;农村经济发展;问题;对策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经济发展是“三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是保证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我国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就目前我国农业发展形势而言,农村经济管理工作要想适应我国农业的发展形势,就要有新的突破。这就需要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人员总结当前存在的问题及不足,正视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并迎难而上,积极寻找解决的办法,才能进一步做好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1当前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存在的不足

1.1对于农村经济管理工作重视程度有待提高

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部分地区仍存在对农村经济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高的情况。在开展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过程中经常出现农民不配合工作的现象,主要原因是大多数农民不了解农村经济管理部门的工作概况,对于农村经济管理知之甚少,不利于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1.2农村财务管理工作有待进一步完善

农村财务管理工作是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关系到农村经济发展的大局,农村经济发展的好坏也是衡量农村经济发展的标尺。当前农村财务管理工作存在财务管理混乱,报账不及时及财务管理队伍综合素质不高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的进一步提高和发展,给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应该引起农村经济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

1.3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城镇化进展迟缓

农村现有经济呈现出回报率低的特点,加之农业经济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因而有一定的风险。农业自身生产周期相对较长,这也是影响资金流向农村的一个重要因素。尽管国家对农村出台了许多扶持政策,但农民自身的压力依然很大,医疗、教育及生产资料方面的费用支出数额较大,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城镇化进程的迟缓导致农村过剩的人力资源难以就业和务工农民的自身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2解决当前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2.1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发挥舆论的作用,提高对农村经济管理的重视程度

加大宣传,发挥舆论作用。农村经济管理部门要积极行动起来,各个部门更要深入到农村,让农民进一步了解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性质。可以积极组织各种讲座,做好各种宣传工作,通过媒体传播等方式扩大宣传范围,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多样的形式让农民积极的了解农村经济管理,配合农村经济管理工作。

2.2加大农村财务管理力度,提高农村财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

切实做好农村财务管理工作有利于保证农民的合法权益,有利于保证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农村经济管理部门要加大农村财务管理力度,杜绝虚假报账、账目混乱不清以及记账不规范的行为。要想办法提高农村财务管理团队的业务能力,经常组织培训。还要积极开展动员大会,提高大家思想认识,培养大家爱岗敬业及对待工作认真负责的精神,为提高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提供保证。

2.3提升政府服务及农村经济发展的综合能力,加大对乡镇企业的扶持力度

政府在出台各项政策时要以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创收为出发点和立足点。各级政府不仅要在理论上有高度的认识,更要在实践上有扶持的行动。作为领导干部要切实为农民谋福利,积极寻找适合农村经济发展的思路,积极配合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要通过自身政治素养和工作能力的提升,让农村经济获得实质性的发展。同时要通过加大乡镇企业的帮助和扶持力度,推进农村城镇化的进程。

3结语

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当中占有重要地位,当前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要想解决当前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首先要重视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把握好农村财务管理才能不影响农村经济管理的大局,同时政府要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广大农村经济部门工作人员多总结,多反思,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负责任,为我国“三农”事业发展贡献一份微薄之力。

作者:霍淑泠 单位:梨树县泉眼岭乡农村经济管理站

参考文献:

[1]闫宝芳,刘芳,王淑梅,宫文明,刘波.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2011,(03).

[2]刘新宝.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措施分析[J].农民致富之友,2013,(10).

[3]孙辉.浅析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路[J].中国农业信息,2012,(13).

[4]魏德荣,钱文超,徐杰,刘微微.关于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3,(01).

[5]许晓蕊.关于当前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分析与思考[J].特区经济,2011,(02).

[6]田玉芹.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究[J].现代妇女(下旬),2013,(10).

第11篇

一、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农村经济管理是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为目的,以当地经济条件与地理条件为基础,通过对基本情况的宏观与微观的双向管理,在确定发挥在那目标之后,采用调节生产活动中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环节让农村经济向着规范化、法制化发展的经济调控手段。农村经济一直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中,农业经济一直靠前,在我国经济进入新阶段之后,农民增收目标基本实现,农业经济涨幅明显,农村发展正在平稳快速的发展。

 

农村发展的基础是经济,经济需要经济管理来实现既定发展目标。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在新形势下,农村经济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在实际应用中凸显出许多问题,例如:农村经济管理观念陈旧,专业性不足,管理秩序混乱等。因此,如何让经济管理跟随农村发挥在那的脚步,与时俱进,在不断完善中发挥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维持农村社会稳定的作用,是关乎农村发展的关键。

 

二、农村经济管理对新农村发展的影响

 

(一)推进了新农村的建设

 

在当前农村,由于农村经济管理不到位,村集体山林、土地等集体资源所属产权没能进行有效界定,给群众造成不必要的矛盾和纠纷。加强农村经济管理,依法管理农村的“三资”问题,做到资产使用规范透明,资源使用合理,相信实现农村的和谐将会指日可待。

 

(二)强化了农村资产管理

 

资产的保值增值是农村经济建设成果的重要体现。政府部门需要对农村集体资产进行合理的规划,使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保证集体财产安全,并促进资产的增值,这样才能推动农村经济建设持续稳步发展。在农村经济的管理中,政府部门为强化资产管理,就必须建立经济管理监督机制,引入先进的财务管理方法,组建专业化管理队伍,通过实施审计监督,使集体财产资源实现科学的流动,获得有效的开发。

 

(三)促进农业发展进程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传统农业必然要向着现代化农业方向发展,我国相关文件明确了土地资源管理,农村经济管理和土地经营方式等内容,其中农村经济管理的内容完全符合现代农村发展的基本要求,对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必然会起到促进作用。

 

(四)保证了当地劳动力的供给

 

农村经济发展落后。不能满足年轻人的发展需要。农村劳动力大量涌入大城市。如果加大对农村经济的管理,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相信会有很多年轻人愿意留在家乡工作。当劳动力市场充足会带动农村的消费需求,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从而更快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五)提高了村民的生活质量

 

国家目前加大资金建设美好乡村。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的面貌的改变。但要彻底改变农村的落后和贫穷,必然要加强农村经济管理,以更大的力度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早日实现城镇一体化,农民也和城里人一样享受舒适、便利的生活,提高自身 对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满意度。

 

三、农村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农业经济管理指导农村经济发展

 

1.从宏观经济体制上指导农村经济发展

 

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经过发展,市场经济成为经济主体,因此,农村经济应该从市场经济体制的角度出发,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大环境。农村经济发展需要改变传统的发展理念,激发个体经济的活力,这种发展积极性的来源于自利行为,也就是广大农民根据自己的努力,一方面满足自己的发展需要,一方面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这个角度出发,要想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就要从农民的自利性出发,挖掘农民的发展潜能,以此来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2.确立农村经济的市场地位

 

通过农村经济管理明确农村经济的市场地位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为了促进农村经济积极发展,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环境确定农村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例是非常有必要的。农业经济管理不仅可以辅助农村经济选择适当的发展手段,还可以促进国家实施正确的经济政策。

 

3.农村经济管理指引农村经济发展

 

农村经济管理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撑,一方面可以为农村经济发展指明道路,一方面可以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发展方法,避免农村经济在市场经济中迷失方向,以此来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效率与质量,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农业经济管理规范农村经济发展

 

1.规范农村经济的发展道路

 

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壮大,应用了农业经济管理控制,这项管理制度不仅可以引导农村经济发展,还可以规范农村经济的发展道路,使得农村经济的发展历程获得支撑,不断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各项需求,以此来促进农村经济顺利发展。

 

2.完善农业经济的发展制度

 

制度是各行各业发展的基础,是保障各行各业发展的依据,正是由于农村经济长期处于制约因素限制之下,导致发展水平低下,发展质量不高。因此,农业经济的发展急待完善管理制度,运用农业经济管理制度之后,这一状况得到改善,农业经济向着制度化、规范化的方向更进一步。

 

3.提高农村经济发展的技术含量

 

农村经济想要获得突破性发展,就要提高技术含量,这样才能提高农村经济发展的科学性以及合理性。农业经济管理可以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支撑,促进农村经济符合时展的需要。广大农民群众要充分认识农村经济管理的作用与重要性,明确农村经济管理的促进作用,扩大农村经济发展的使用范围,将农村经济管理作为第一应用制度,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三)农业经济管理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推动力

 

1.规划农村经济发展的实践方案

 

农村经济经过多年的发展,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例如,土地使用不合理、土地资源紧缺,环境破坏、开发资金不到位等,这些问题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障碍,所以,我们要利用农业经济管理综合分析农村经济发展的形式,缓解各方面的矛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利用农业经济管理可以从理论层面规划农业经济发展的实践方案,使得农村经济按着正确道路发展,并提高发展的科学性与可行性。

 

2.促进农村资源的高效、合理利用

 

农村经济不断发展壮大,资源呈现短缺的状态,例如,土地资源紧缺、各类资源逐渐减少,这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如果不能很好的解决这类问题,就会导致农村经济发展出现断层或者缺少发展后劲,影响国名经济的稳定发展,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将会受到威胁。从长远的角度考虑,如果土地资源不能得到合理调配,将会影响后代人的发展,扭曲后代人的发展空间。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对土地资源进行管理。通过农业经济管理可以促进农业资源的合理分配,提高农业资源的使用效率,缓解农业发展的压力,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3.协调发展与经济的关系

 

发展要协调各个方面的关系,尤其是发展与经济的关系,如果一味的追求经济发展,不顾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制约条件,将会造成资源浪费,竭泽而渔。为协调发展与经济之间的关系,使用农业经济管理是必然的选择。农业经济管理可以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优势、劣势进行分析,经过科学选择协调各方面矛盾,既可以保护环境,又可以促进资源高效利用,实现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村经济的发展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必须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在贯彻落实国家政策的基础上,找到一条适合农村经济管理的新道路,完善经济管理制度和法律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管理水平全面提高,提升农民生活水平。

第12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视角下;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引言

在我国改革开放和“一带一路”的引导下,经济发展迅速,但因为企业的增多,环境保护问题又成为当前需要引起人们关注和重视的焦点问题,在日益突出的环保问题面前,低碳经济视角下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式需要有所转变,要提高对高能耗企业的限制,并对其进行改善,这样才能进一步促进农村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

一、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我国的经济是在国际恶劣环境的挤压中成长起来的,而我国农村的经济更是在一穷二白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尤其在近年来城乡一体化的形势下,我国农村的发展更为迅速,这是可喜的一个方面。而另外一个让我们担忧的方面就是当前农村经济结构体系存在着众多的问题,单一而又粗放式的经营与管理模式,使农村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对资源环境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和破坏,致使我国一些地区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如说,在对于农作物的培育方面,人们已经用大量的生物化肥代替了原始的农家肥,虽然产量高了,收入好了,但是却对土壤及周边的水源带来了极大的破坏。而且在农村生活垃圾也成为污染环境的一大因素,所以说在低碳经济视角下,必须要转变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式。

二、低碳经济视角下影响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问题

(一)缺乏低碳理念。虽然在经济的不断发展中,人们的思想意识有了很大的转变,但由于低碳经济刚刚起步,人们对于它的了解不深,而且低碳经济在农村产业中的发展也不成熟,这就使大家无法将农村产业与低碳经济融为一体。同时,农村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工业化程度的逐步加深,各种工业废物排放的增大,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农村经营模式的制约。从我国农村经营模式来看,大多数的农村产业都是以小规模、作坊式的生产经营模式为主,这些小企业的生产规模小、能力低,但却具有很大的污染性,如果不加以制止或转型的话,就是对我国环境造成污染的一大因素,再加上农村人员的综合素质还十分低下,他们对于低碳经济不支持、不认同,这更是低碳经济视角下农村经济发展的绊脚石。

(三)经济发展缓慢。虽然我国农村经济已经在国家优惠政策的支持下得到了大发展,但因为基础设备配备不齐,机械化水平相对落后,使得生产效率十分低下,经济发展水平也非常有限,为了提高农业生产力,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大家就会不顾低碳环保理念,而进行大肆扩大生产,这样的现状不仅不利于农村产业的提升,还对自然资源及生态环境造成重大的影响,十分不利于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三、低碳经济视角下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办法及策略研究

(一)转变经营模式。要想在低碳经济视角下使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得到有效的转变,就必须从农村的经营模式入手,对各家各户的小作坊进行合并、重组和改造,使其规模不断扩大,便于管理和治理,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达到治污的效果。

(二)引进先进技术。农村经济虽然发展了,但低碳经济却缺乏先进的技术,所以要想达到低碳经济视角下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就必须要将先进的低碳环保技术引进到农村产业当中,这样才能使农村建设进一步加快。

(三)贯彻低碳理念。要在人们的思想意识里贯彻低碳理念,要让人们认识到农业经济不健康的发展对自然环境带来的破坏,加大宣传力度,给人们正确的引导和教育,让大家正确认识低碳经济,愿意主动投入到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当中。比如说,可以从人们的衣、食、住、行开始融入低碳理念,进而带动整个农村产业结构的改造、升级和转型。另外,还可以运用国家的惠民政策,让大家真正享受到国家的补贴,尤其对于消费观念比较落后的农村地区,更要将低碳消费与环保理念进行深入的推广,以达到整个农村经济的平稳过渡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