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7 16:22:5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儿童的健康教育指导,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图分类号] R17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6)14-0154-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ects for community infant parents participatio child health care by health education. Methods 400 cases of infant were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according to the normal health educatio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according to the new health education. The nursing effect was compared between two groups. Result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fter the health education knowledge to master, infants physical examination, vaccination rates were higher than before the health education and the control group, 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
[Key words] New health education; Community infant parents; Child health care
健康教育是公共卫生体制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儿童进行保健的主要方面。婴儿年龄较小,各方面尚未发育完全,其抵抗力、自身免疫功能均较差。当有外界的病原入侵的时候,会发生感染,影响婴儿的健康成长[1]。婴儿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对其进行健康宣教不实际[2]。因此,需要社区对婴儿保健知识进行宣传,让婴儿的家长或监护人参与到儿童保健中,提高婴儿成长质量。婴儿的健康成长是祖国未来的希望,是一个民族得以振兴的栋梁。为了更好地提高我国婴儿的健康质量,促进其健康成长,提高儿童保健水平,开展健康教育,提高婴儿家长参与儿童保健的水平,有着重要意义。现将健康教育对社区婴儿家长参与儿童保健的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5年2月收治的400例婴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00例。实验组男108例,女92例,月龄为1~10个月,平均(4.56±1.39)个月;婴儿家长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60例,高中或中专124例,大学及以上16例。对照组男104例,女96例,月龄为1~11个月,平均(4.77±1.56)个月;婴儿家长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58例,高中或中专125例,大学及以上17例。两组婴儿的性别、年龄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取常规健康教育:根据社区工作要求,在醒目的地方张贴海报,为家长发放健康手册等,普及儿童保健知识。
1.2.2 实验组 采取新式健康教育:通过不同的形式,向婴儿家长讲解健康知识,可以发放健康小册子,电话咨询,开展讲座等。健康宣教:在社区张贴海报,向婴儿家长发放健康教育小册子,提高家长对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3]。定期组织讲座和活动,让婴儿家长们进行经验交流,共同分享,提高见识。为家长们讲解疫苗接种及注意事项。根据家长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进行一对一的指导[4]。针对性指导:对于婴儿自身健康状况不佳,家长需要进一步进行了解的情况,可以上门指导。在整个健康教育过程中,需询问婴儿的情况,指导家长掌握相关的知识,确保家长基本掌握。
1.3 观察指标
随访半年。取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统计后,观察两组健康教育前后相关知识掌握、婴儿参加体检、接种疫苗情况,两组婴儿家长掌握儿童保健知识评分情况及两组相关知识知晓率。
家长掌握儿童保健知识情况采用5分法进行评分,内容包括评分营养指导、疾病防控、生长发育和计划免疫几项,评分越高表示掌握度越低[5]。相关知识知晓率评估采用调查问卷方式对疫苗接种、生长发育监测、常见病预防、母乳喂养和营养指导等知识进行调查,结果分为知晓和不知晓两种,计算知晓率[6]。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健康教育前后相关知识掌握、婴儿参加体检、接种疫苗情况比较
实验组健康教育后相关知识掌握、婴儿参加体检、接种疫苗率高于健康教育前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婴儿家长掌握儿童保健知识评分情况比较
实验组婴儿家长营养指导、疾病防控、生长发育、计划免疫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相关知识知晓率比较
实验组健康教育后相关知识知晓率高于健康教育前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婴儿时期是儿童成长的关键时期,对儿童的健康质量有着重要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儿童的早期教育[8]。大多数的婴儿家长缺乏系统的健康教育,使得婴儿感染疾病的机率增加。传统的社区教育只能够进行简单的宣教,缺乏专业的健康指导。总体上来看,婴儿家长普遍缺乏儿童保健知识,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婴儿定期体检和接种疫苗的情况,不利于儿童成长[9]。
对婴儿家长进行健康教育,可以提高婴儿的成长质量[10]。可以对健康教育的人员进行培训,尤其在儿童保健相关知识、健康教育实施细则等方面,提高健康教育质量[11]。对家长进行健康教育,主要包括生长监测的意义、营养指导、常见疾病的预防等[12,13]。可以根据家长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定期张贴宣传画、发放手册等。还可以进行专题讲座,小组讨论等。定期进行提问,了解家长的掌握情况。不同的教育模式,适合不同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的家长。根据婴儿家长调查结果,对婴儿家长进行大致分类,可以更好地进行健康教育。在发放手册、张贴宣传画的时候,可以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将最为突出的问题重点展示,更好地达到教育的目的[14,15]。
【摘要】探讨基层婴幼儿保健门诊中早期健康教育的服务模式及效果评价。方法 以儿童保健医生为指导者,“医教结合”对100例试验组婴幼儿进行早期教育和营养指导,定期监测其生长发育过程,提前干预;与常规体检对照组婴幼儿100例进行对比。结果 试验组婴幼儿的体格发育、智能发育均优于对照组,而营养性疾病的发病率则低于对照组,均P
【关键词】早期健康教育;应用;基层婴幼儿;保健
婴幼儿早期全面发展逐渐受到重视,但早期教育的服务与社会需求存在较大的城乡差别。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在基层儿保门诊开展多元化、灵活丰富的婴幼儿早期健康教育服务,研究早期健康教育对基层婴幼儿生长发育的影响关系。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研究对象为2010年11月-2011年11月参加儿童保健系统化管理的健康婴幼儿(孕37~41周,出生体质量2 500~3 300 g,出生前后未合并高危因素)200例。其中以第1次体检自愿接受早期健康教育服务、并坚持按照要求进行训练的婴幼儿为试验组,以常规体检婴幼儿为对照组。试验组100例,男童56例、女童44例,试验开始平均年龄(39±1.2)d。对照组100例,男童47例、女童53例,试验开始平均年龄(37±1.0)d。
1.2 方法:1) 对照组按照传统的4:2:1体检模式接受常规的体格检查。试验组接受早期健康教育服务,0~6个月每月1次,6个月~1岁每2个月1次,1~2岁每3个月1次进行保健。
2) 早期健康教育服务内容及实施方法:①早期教育。依据鲍秀兰教授《0-3岁教育大纲》按各年龄段所在运动、认知、语言和社会、感觉综合5个方面的神经心理发育特点,制定出系统的训练方案,由儿保医生通俗易懂地讲解项目,示范动作并根据训练情况及时发现发育相对延迟的婴幼儿和落后能区,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②健康教育。定期开办家长学校课程,内容包括母乳喂养、婴儿护理、婴儿营养与辅食添加、疾病预防、早期教育及心理保健等。
2 结果
1) 2组婴儿体格发育情况比较:试验组小儿1周岁时的体质量、身长均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见表1。
2) 2组儿童智能发育情况比较:试验组儿童在各能区发育商均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见表2。
3 讨论
健康教育是以传播、教育、干预为手段,以帮助个体或群体改变不健康的行为和建立健康行为为目标,以促进健康为目的所进行的系列活动及其过程。早期健康教育是将儿童早期教育、营养指导、保健、心理行为等多学科的知识与技能综合起来对婴幼儿家长进行全面的育儿指导以促进婴幼儿的身心全面发展。
3.1 体格发育的影响:婴儿的早期抚触,被动体操及各阶段运动训练能促进血液循环及呼吸功能,增加食欲和机体抵抗力,改善睡眠,调节生长激素,促进体格发育。本研究试验组男女婴幼儿体质量及身长发育优于对照组,提示早期综合训练配合营养指导、合理膳食对婴幼儿体质量及身长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3.2 智能发育的影响:在婴儿期,由于言语交往能力有限,心理发展可有效地通过各种运动、动作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家庭环境中父母和婴幼儿亲密程度,母婴之间的情感交流对婴儿心理发展极为有利。
3.3 营养性疾病的影响:佝偻病和缺铁性贫血是儿童常见营养性疾病,通过建立婴幼儿健康档案及对婴幼儿生长发育过程的监测,适时进行血常规及骨源性碱性磷酸酶测定,发放营养处方,尽早干预。
3.4 早期健康教育的服务效果评价:近年来各级妇幼保健机构都在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儿童早期发展的综合指导,在基层借助儿童保健医师已具备保健专业知识及家长沟通技巧,“医教结合”,将早期健康教育纳入基层儿童保健常规工作中,婴幼儿家长正确育儿知晓率得到有效提高,早期教育更易推广。改变了过去只重视儿童体格发育不重视心理、智力、行为发展的状况,在提高儿童身心全面发展水平的同时,改善医患关系,增加彼此信任度,增加了儿童保健门诊量,提高了儿童保健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 李晓霞,王念蓉.早期教育对婴儿智能发育的影响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8,16(1):58-59.
[2] 林传家,李寄平,张秀玲.Gesell量表―――0-3岁智力发育诊断量表[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1987:2-10.
摘要:妇幼保健工作涉及面广,社会性强,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对妇幼卫生工作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而开展社区健康教育是促进妇幼卫生更好开展的好阵地。我们在辖区设宣传栏,宣传母乳喂养的好处和科学育儿等科普知识,印发健康教育处方,围产期保健手册,针对不同时期,开展系列健康教育。
1开展健康教育与围产期保健相结合
及时建立围产期保健卡,提供营养、心理、行为等方面的咨询和指导,预防低体重儿和巨大儿的出生,孕妇应保证适宜的营养和足够的热能摄入,指导不能完全按自己的爱好来饮食,合理补充微量元素,达到营养均衡。指导早期注意事项,忌滥用药、忌放射线、忌病毒感染、忌烟酒等,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充足的睡眠,怀孕的中晚期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要求定时产前检查。教会孕妇运用“胎动计数”观察胎儿宫内状况。预防和减少高危因素的发生。
2健康教育满足了孕产妇的知识需求
调查资料证明孕产妇对待产、分娩及产后的知识迫切需要,做好各个阶段异常情况的预防工作,根据不同阶段的特殊情况给予细致讲解,使孕妇能早起发现异常情况随时就诊,使孕妇对自身的生理变化有所了解,减轻对分娩的恐惧感并愉快的接受分娩,顺利完成分娩全过程。
3健康教育促进新生儿健康发展
建议家长及时建立儿童健康体检卡,根据不同时期的生理特点给予合理的指导,指导家长做好早期教育。0—3岁是儿童发育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婴幼儿的体格及智力迅速发育,营养需要全面,并且对营养的需求有所不同,做好饮食的合理搭配。母乳是最理想的天然食品,母乳的成份易于消化吸收而且含有丰富的抗体和免疫细胞,母乳喂养对幼儿的心理、智力、体格的发育都很重要,也是母亲和婴幼儿感情交流的最佳方式。学龄前儿童是儿童成长的关键时期,我们做好不同阶段的健康教育,做好儿童期常见病的预防工作,及时发现常见病,及时纠正,利用各种学习班宣传科学的喂养及生活卫生饮食和营养卫生,实行分级管理,使儿童从小养成不挑食,不偏食可使身体强壮的理念。
以上所述,说明健康教育在社区工作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孕产妇及婴幼儿的健康发挥了很多作用。但是健康教育在卫生工作中还是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还没有引起大多数人的重视,没用把预防和治疗疾病结合起来,预防为主的观念还没用形成,因此需要我们大力宣传,转变人们的认识和行为,从而实现和促进全社会的参与,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更好地保障个体和群体健康的广泛开展。
:
(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毕节第十九小学 551700)
【摘要】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不断加快,进城务工人员不断增多,由此农村留守儿童也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庞大群体。由于父母不在身边,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缺失。本文提出了怎样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一些有效的、常规的、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以及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心理辅导
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都是隔代抚养或者托付在亲戚家,不能同长辈进行有效沟通,在情感上缺乏关爱,容易产生心理障碍,有的儿童性格内向孤僻、敏感多疑、不合群、他们不愿与别人交往,生活在狭小的自我空间里,对外界的一切都漠不关心,对他人和集体的情感冷漠;有的则脾气暴躁、冲动易怒、逆反情绪,不听任何教导,或者过分淘气;有的儿童则有焦虑心理,抑郁症状。从社会适应方面看,很多留守儿童自我保护意识差,容易受不良言行的影响,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内心压力较大,害怕被别人欺负。针对问题,应该对留守儿童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下面提供一些参考对策:?
一是建立完备的留守儿童心理档案。心理档案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留守儿童个人的爱好特长;身体状况;家庭的经济状况,家庭气氛,家长的教育方式与态度,与父母和监护人的关系;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师生关系,同伴关系;性格类型及特征,气质类型及特征,个性心理有哪些特征,个性心理中有哪些良好或不良的品质等。这样才能随时了解儿童的心理状况,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
二是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通过开家长会、家长座谈会、与家长电话联系、家长回家及时进行家访等方式,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引导和帮助留守儿童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促进亲子关系的建立,让家长协同学校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
三是加强对教师的心理教育培训。各科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要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使心理健康教育日常化。因此教师必须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也要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学校要请经过专门培训的心理辅导教师对科任教师进行系统的培训,介绍留守儿童易出现的心理问题,怎样进行解决等等,这样使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化。?
四是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活动课,建立起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阵地。心理健康活动课应该融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和操作性于一体,通过游戏、情景创设、角色扮演、讨论等方式帮助留守儿童全面提高心理素质。侧重点主要包括:良好自我意识的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情绪的合理调控、挫折承受能力训练指导等。此外,还要开设心理信箱,电话咨询,信函咨询,开设亲子热线,设立心理咨询室,定期办心理健康专栏、板报,建立心理健康教育阵地,使心理健康教育常规化。?
五是采用小组辅导和个别咨询相结合的心理教育方法。小组辅导也称团体咨询,是一组儿童在辅导教师指导下讨论训练并有效地处理他们面临的共同问题。小组人数少则四五人,多则十一二人。其成员多为同年级、同年龄学生,且有类似的待解决的心理困扰。小组内大家讨论,各抒己见,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采用小组辅导方式易于解决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同伴之间也更容易相互影响。而个别辅导,则是对存在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障碍的留守儿童及时进行认真、耐心、科学的一对一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解除心理障碍。?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关注,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是大家所共同希望的,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关爱留守儿童。作为学校,更应该担负起这个重要责任,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使每个留守儿童都能达到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的心理健康标准。因此对留守儿童进行有效性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要。?
总之,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未来建设成果的重要因素,因此绝不能忽视对2000万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不是某一方面就能完成的,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共同参与,从而构建完善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才能赢得未来,我们要像重视身体健康一样,去重视和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给孩子提供一个温暖、和谐、健康的生长环境,引导孩子走向堂堂正正、快快乐乐的成功大道。
参考文献?
[1] 李佳,冯丽婷.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的环境因素[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关键词:学前心理学;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
引言:现阶段的学前儿童心理健康问题频繁发生,孤独、抑郁、自闭现象时有发生,甚至出现幼儿自杀现象,学前儿童心理健康不容忽视,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成为时代的呼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学前教育的目标为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科学保教方法,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我国学前教育总目标为“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都突出了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一、幼儿园组织活动中应用学前心理学的必要性
1.学前心理学的应用价值
学前心理学是论述入小学前的儿童(0~6、7岁)身心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其中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及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及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特别是学前儿童年龄特征和思维发展特点为幼儿园教师了解学前儿童打开了一扇大门,为在幼儿园组织活动提供了理论依据。
根据学前儿童在成长前期、中期和晚期阶段的不同表现,从学前儿童语言活动、科学探究、社会交往、健康教育以及艺术活动入手,学前心理学为心理发展各异的幼儿认知、情感以及个性养成提供了有针对性的引导方式,在结构上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作为导向,采用贴近学前儿童生活实际的引导方式来促进其成长。学前期正处于向义务教育过渡时期,这个阶段的儿童内心世界多样化明显,学前心理学则对学前儿童成长中涉及的感知觉、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语言、情绪控制与宣泄、意志行动、个性表达等进行系统性总结,为学前儿童的成长提供了科学的指导作用,在幼儿园活动组织中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和实践意义。
2.学前心理学的应用意义
早在上世纪初期,儿童心理学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便日渐普及,发展至今,已经成为学前领域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学科。学前心理学是学前儿童成长中的掌风舵,为家长更好地抚养学前儿童以及幼儿园教师更好地教育学前儿童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对现代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其次,在学前心理学理论指导下,幼儿园老师有意识地结合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关注并了解他们在幼儿园多样化活动中表现出的行为特征,以学前儿童为中心、从学前儿童兴趣出发是确保幼儿园组织活动稳步开展的前提。学前心理学还综合考虑了学前儿童成长的延续性特点,将服务教育对象拓展至0~3岁的婴儿,对学前儿童入园前后的心理发展起到重要的衔接作用。
再者,在学前教育中游戏活动是最主要的认知途径和学习方式,学前儿童在游戏活动中不知不觉接受了学前教育,在学前心理学理论指导下的多样化游戏活动为不同学前儿童个体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自由空间,从他们心理发展规律入手,探索其心理发展的内在优势,改善学前儿童接触新环境、新事物时的紧张和封闭状态,降低与父母等主要抚养人的分离焦虑,促使他们能够尽快融入幼儿园大集体,促进心理健康良好发展。
最后,学前心理学为学前儿童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科学性的指导。在学前儿童成长的过渡时期,幼儿园教师对学前儿童观察能力、感知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等进行计划性和系统性的指导,可以激发他们浓厚的求知欲,加速他们积极主动、乐观向上、乐于学习、文明道德等良好品质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这对学前儿童良好人格的形成以及未来成长起到不可或缺的奠基作用。
二、幼儿园活动组织中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問题现状分析
1.教育工作者教育理念过于落后
近年来,家长与幼儿园之间的家园纠纷问题不断出现,受此影响,许多学前教育工作者为了“免责”,把过多的精力投入到保护学前儿童安全、确保平安回家等方面,为了避免与家长产生纠纷,获得家长的“完全满意”,甚至纵容学前儿童在学校里的各种错误行为,在学前儿童出现错误时不及时指正,影响学前儿童辨别是非的能力,进而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发展。其次,多数幼儿园对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度不足,许多学前儿童教育工作者更是缺乏主观认知,片面认为保障身体成长比心理健康更重要,忽视了学前儿童心理问题的发掘和解决,导致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并没有与儿童教育有机融合,更没有得到落地实施。
2.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有待提升
许多幼儿园老师在活动组织中仅仅起到“保姆”角色,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活动组织、饮食安排、上下学分配安排等各种教学任务方面,留给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时间和精力严重匮乏,而且在繁杂保育工作之余,也难以很好地开展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多数幼儿园园师资力量严重缺乏,缺乏新鲜血液的补充,容易产生职业倦怠等心理问题,一些潜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往往得不到根本解决,出现了幼儿园教师责骂幼儿、体罚幼儿、掌掴幼儿甚至是针扎幼儿等极端现象;在心理健康整体水平不高的现状下,多数幼儿园也缺乏对幼儿园老师心理健康引导方式的培训,使得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还处于较低水平,难以实现显著提升和改善,对学前儿童不可避免地造成心理伤害。
3.人际关系教育不够健全,学前儿童间关系和谐度有待提升
当代社会,教育领域对知识掌握的关注要高于心理健康教育,学前儿童活动组织过程中,多数老师重视活动形式,忽视了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也没有从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入手,导致许多活动尽管被机械化地开展,却没有实现心理健康元素的有效融入,这些片面性的教育方式忽视了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是影响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学前期阶段又是从家庭生活到幼儿园集体生活的过渡初期,处于发展期的学前儿童缺乏社会交往技能,在新环境里会长期处于一种封闭的心理状态,难以敞开心扉与周围的伙伴友好相处,久而久之,会让学前儿童产生一定的冷落感和孤独感,在家里被父母当成“小皇帝”“小公主”集万爱千宠于一身,而在学校里却感觉不到关注,这种心理落差下,也容易产生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
三、幼儿园园活动组织中灵活应用学前心理学的建议
1.加强教师培训,强化学前心理学在学前儿童活动中的应用
首先,幼儿园应充分认识到学前心理学在学前儿童活动中的应用价值,及时转变过去忽视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错误观念,将学前心理学相关理论普及应用到学前儿童活动的方方面面。其次,在大力对学前儿童群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更不应忽视老师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各个幼儿园应结合实际情况定期开展心理健康培训讲座,必要时还可以将幼儿园老师的心理健康培训纳入继续教育的范畴,鼓励老师在做好学前教育之余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并且广泛学习,并且立足学前儿童心理特点,认真分析学前儿童表现出的各种行为动作,积极主动地贴近学前儿童生活,分析学前儿童内心世界,让学前儿童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关心与爱护,营造温馨和谐平等自由的师幼关系。总之,幼儿园老师应在长期的摸索和实践中,有意识应用学前心理学,提升自身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2.以学前心理学为指导,为学前儿童创设良好的心理健康环境
对学前儿童而言,幼儿园是学前儿童走出家庭后接触最多的社会环境,由此,学前教育应立足学前心理学理论指导,组织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前儿童在参与中获得认知,提升交际水平。
首先,应定期开展分享活动为学前儿童提供自由表达和表述的机会;学前儿童与同伴交往、分享总结、合作交流是主要的认知方式;针对儿童内向和腼腆的特点,老师可以携带学前儿童感兴趣的玩具或者喜欢吃的零食一块进入课堂活动,当学前儿童在活动中表现出色时,便可以给予棒棒糖、小红花、贴纸、五角星及微笑、鼓拥抱等作为奖励,提升自尊和自信心。
其次,老师还可以引导学前儿童将自己携带的零食分享给小伙伴,在分享的过程中,学前儿童由最初的“拘束”和“不好意思”逐渐变得开朗和活泼,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变得自信和主动,而这些又会激发学前儿童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这是一个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过程,又是帮助学前儿童敞开心扉、进行交往的有效方式。
3.以学前儿童兴趣点入手,丰富活动形式
学前儿童对周围事物充满着各种懵懂和好奇,当遇到新鲜事物时,会产生感觉新奇而又会因胆怯不敢去接触和尝试而纠结,此时,老师应以学前儿童的兴趣点作为切入点,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学前儿童感兴趣的活动形式,如游戏,情景表演、角色扮演等,满足学前儿童好奇心和求知欲。学前儿童对节日充满着好奇和兴趣,老师可以适时开展一些与节日相关的趣味性游戏活动,让学前儿童在多样化的游戏形式中,感知无拘无束且丰富有趣的春节氛围,让学前儿童在活动中健康快乐地成長。
4.针对学前儿童心理的敏感性,在学前儿童活动中准确把握心理健康教育时机
关键词:并发症血糖检测健康教育
一、引言
据调查,我国已成为糖尿病患者最多的国家,目前我国20岁以上人群的糖尿病患病率已达9.7%,估算病人约为9200万人,其中城市人口患病率为11.4%,农村人群患病率8.2%,此外还有1.48亿人处于糖尿病前期,比例达15.5%。更严重的是60%的患者不清楚自己的情况。农村人口基数大,农村患糖尿病的绝对人数已经超过城市地区,我国糖尿病防治工作的发展及卫生资源的调配很不均衡,广大农村和边远地区尚处于启蒙阶段,而这些地区可能正是糖尿病流行的潜在地区。
二、农村糖尿病的预防与健康教育现状
我国糖尿病患者的检出率、知晓率和控制率均很低,防治知识尚未普及,疾病的管理水平与健康教育远未能满足现实需求。由于缺乏对糖尿病的足够认知,导致我国目前现状是,人群中75%的患者血糖不达标,80%的患者从来不查血糖,直到引发失明、肾病、心血管病变后才去就医。近年来国家对基层医疗基础设施的投入和农村合作医疗的普及,医疗服务已有很大改进,但是对于糖尿病等慢性病的预防保健和健康教育长期未能得到足够重视,加上农村文化水平偏低和信息相对闭塞,人们对于糖尿病的危害性、预防方式、治疗方法认识不够,加大了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难度[1]。
三、构筑农村糖尿病预防健康教育体系
糖尿病既与遗传有关,也与膳食结构改变、体力活动减少导致的肥胖有关,患病率呈现随年龄增高而增加的趋势。老龄化、城市化、生活方式的改变,是导致患者人数增加的客观因素。采取及时的干预措施可以降低这些因素的影响。如由已故糖尿病专家潘孝仁领头的大庆研究,1986年,研究人员在大庆随机选择了11万人,从中筛查出了577个处于糖尿病前期的人作为研究对象。经过六年的生活方式干预,与未干预组相比,干预组的糖尿病发生率降低51%。针对农村地区的糖尿病的健康教育体系要结合农村实际,分群体分层次展开。
1、农村儿童青少年糖尿病预防与健康教育
在我国,目前每10个糖尿病患者中就有1个是青少年,其中儿童糖尿病发病率已经占糖尿病人总数的5%,并以每年10%的幅度上升[2]。儿童与青少年患糖尿病与饮食不均衡和肥胖有很大关系,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儿童与青少年的肥胖问题开始显现,无疑会成为成为糖尿病的潜在患者。注意对儿童青少年的糖尿病的预防与健康教育显得极为必要。
首先,儿童时期。儿童缺乏一定的认知能力和自理能力,生活都是有成人安排,所以这时期的教育都是针对孩子家长,让父母学会如何帮助孩子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如果在儿童时期,孩子体重超标很多,就有必要进行饮食控制。特别是家族有糖尿病史的孩子,更应该从小控制体重。现在的孩子患糖尿病大多是由于肥胖引起的,其症状也与大人类似。不过与成人不同的是,患糖尿病的孩子只要体重降下去了,基本上就能很好地控制血糖了。
其次,青少年时期。这期间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时期,青少年的膳食中糖类和蛋白质含量较高,加上学业较重,缺乏锻炼,青少年肥胖现象会凸显。这时期的糖尿病的教育宣传可以课堂教学形式或是知识竞赛形式向青少年灌输糖尿病的发病机理和防止措施,提高他们对糖尿病的认知水平和自我预防意识。
2、农村中年人群的糖尿病预防与健康教育
全国有1.48亿人处于糖尿病前期状态。所谓糖尿病前期,是指血糖代谢功能已经受损,但未达到糖尿病的严重程度。这部分人群属于糖尿病的高危人群。不加以预防与管理,每年将以8%至10%的速度转为糖尿病患者,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异已不明显。虽然农村并不如城市富裕,但是生活水平提高,运动减少,轻度高血糖就会出现。
农村中年群体中很大一部分是流动人口,而且文化水平相对偏低,容易忽视健康问题或是缺乏相应渠道进行了解。这部分人群的健康教育要抓住过年返乡期间进行,通过在车站或是街道等地方发放宣传手册等形式。教育内容可以包括以下2个方面:
第一,提高他们对糖尿病症状的判断和危害性的认识。糖尿病除了典型的多饮、多食、多尿和消瘦“三多一少”症状外,前期还有一些早期信号比如视力下降、经常性疲倦、、手足麻木刺痛、皮肤瘙痒等症状,如果出现上述症状,应考虑是否与糖尿病有关[3]。加强农村中年群体对糖尿病危害性的认识,比如引起并发症会对身体健康造成危害和增加自己的经济负担会减少他们侥幸心理的滋生,让他们关注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
第二,掌握血糖自我检测的方法。农村中年人群很少会到医院进行血糖监测,往往在病情恶化后才去医院,常常耽误治疗。掌握血糖自我监测方法,让糖尿病的前期患者及时发现血糖问题,继而采取治疗。帮助他们掌握血糖试纸的使用方法,包括操作方法以及注意事项等。这种检测方法容易操作,而且经济上也可以承受,便于推广实施。
3、农村老年群体的糖尿病预防与健康教育
农村老年群体文化水平偏低,理解能力和认知能力减退,对于健康教育的内容的理解会出现障碍,对于他们的健康教育需要的护理人员和家人进行手把手指导。对于农村老年群体的健康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第一,帮助老年患者树立信心。很多老年患者在了解糖尿病是一个终身疾病,且无法根治往往会出消极治疗的情况。针对这种情况,医护人员要注意帮助老年患者树立康复信心,虽然无法根治,但是采取药物治疗和改变饮食结构也会降低血糖,减少糖尿病对生活的影响。
第二,进行用药和饮食指导。调查显示,有近89.6%的老年患者希望得到用药指导,包括口服药物的时间、剂量、方法以及胰岛素使用的的注意事项等,表明老年患者对自己的病情十分在意,希望能得到科学指导,尽快康复。有70.8%的老年患者希望得到饮食指导,说明患者和家属对于合理饮食缺乏正确认识。医护人员对老年患者进行用药和饮食指导十分必要。
四、结论:
糖尿病给人们身心健康带来的严重损害已经引起广泛的关注,在医疗服务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是一个糖尿病爆发的一个潜在地区,要使农村地区糖尿病患病率得到有效控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基层医疗服务机构就应当履行好糖尿病的预防和健康教育职能,提高人们对糖尿病的防治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
参考文献:
[1]白菁.应重视老年人Ⅱ型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J].中国疗养医学,2009年06期.
[2]赖爱连.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的重要性[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8年11期.
[3]刘启明,潘晓燕,冯文忠,孔建国.对糖尿病患者实施针对性健康教育效果观察[J].护理学杂志,2005年01期.
摘要:我国农村地区糖尿病的预防和健康教育工作长期未能有效落实,民众对糖尿病的认知水平与糖尿病流行的趋势不相符合,急需广泛深入持久地进行糖尿病宣传教育工作,提高预防糖尿病的知识和技能。在农村地区开展糖尿病的预防和健康教育工作,普及糖尿病的防治知识,提高民众自我保健能力,对于控制农村地区糖尿病患病率、缓解病情发展、提供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并发症血糖检测健康教育
一、引言
据调查,我国已成为糖尿病患者最多的国家,目前我国20岁以上人群的糖尿病患病率已达9.7%,估算病人约为9200万人,其中城市人口患病率为11.4%,农村人群患病率8.2%,此外还有1.48亿人处于糖尿病前期,比例达15.5%。更严重的是60%的患者不清楚自己的情况。农村人口基数大,农村患糖尿病的绝对人数已经超过城市地区,我国糖尿病防治工作的发展及卫生资源的调配很不均衡,广大农村和边远地区尚处于启蒙阶段,而这些地区可能正是糖尿病流行的潜在地区。
二、农村糖尿病的预防与健康教育现状
我国糖尿病患者的检出率、知晓率和控制率均很低,防治知识尚未普及,疾病的管理水平与健康教育远未能满足现实需求。由于缺乏对糖尿病的足够认知,导致我国目前现状是,人群中75%的患者血糖不达标,80%的患者从来不查血糖,直到引发失明、肾病、心血管病变后才去就医。近年来国家对基层医疗基础设施的投入和农村合作医疗的普及,医疗服务已有很大改进,但是对于糖尿病等慢性病的预防保健和健康教育长期未能得到足够重视,加上农村文化水平偏低和信息相对闭塞,人们对于糖尿病的危害性、预防方式、治疗方法认识不够,加大了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难度。
三、构筑农村糖尿病预防健康教育体系
糖尿病既与遗传有关,也与膳食结构改变、体力活动减少导致的肥胖有关,患病率呈现随年龄增高而增加的趋势。老龄化、城市化、生活方式的改变,是导致患者人数增加的客观因素。采取及时的干预措施可以降低这些因素的影响。如由已故糖尿病专家潘孝仁领头的大庆研究,1986年,研究人员在大庆随机选择了11万人,从中筛查出了577个处于糖尿病前期的人作为研究对象。经过六年的生活方式干预,与未干预组相比,干预组的糖尿病发生率降低51%。针对农村地区的糖尿病的健康教育体系要结合农村实际,分群体分层次展开。
1、农村儿童青少年糖尿病预防与健康教育
在我国,目前每10个糖尿病患者中就有1个是青少年,其中儿童糖尿病发病率已经占糖尿病人总数的5%,并以每年10%的幅度上升。儿童与青少年患糖尿病与饮食不均衡和肥胖有很大关系,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儿童与青少年的肥胖问题开始显现,无疑会成为成为糖尿病的潜在患者。注意对儿童青少年的糖尿病的预防与健康教育显得极为必要。
首先,儿童时期。儿童缺乏一定的认知能力和自理能力,生活都是有成人安排,所以这时期的教育都是针对孩子家长,让父母学会如何帮助孩子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如果在儿童时期,孩子体重超标很多,就有必要进行饮食控制。特别是家族有糖尿病史的孩子,更应该从小控制体重。现在的孩子患糖尿病大多是由于肥胖引起的,其症状也与大人类似。不过与成人不同的是,患糖尿病的孩子只要体重降下去了,基本上就能很好地控制血糖了。
其次,青少年时期。这期间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时期,青少年的膳食中糖类和蛋白质含量较高,加上学业较重,缺乏锻炼,青少年肥胖现象会凸显。这时期的糖尿病的教育宣传可以课堂教学形式或是知识竞赛形式向青少年灌输糖尿病的发病机理和防止措施,提高他们对糖尿病的认知水平和自我预防意识。
2、农村中年人群的糖尿病预防与健康教育
全国有1.48亿人处于糖尿病前期状态。所谓糖尿病前期,是指血糖代谢功能已经受损,但未达到糖尿病的严重程度。这部分人群属于糖尿病的高危人群。不加以预防与管理,每年将以8%至10%的速度转为糖尿病患者,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异已不明显。虽然农村并不如城市富裕,但是生活水平提高,运动减少,轻度高血糖就会出现。
农村中年群体中很大一部分是流动人口,而且文化水平相对偏低,容易忽视健康问题或是缺乏相应渠道进行了解。这部分人群的健康教育要抓住过年返乡期间进行,通过在车站或是街道等地方发放宣传手册等形式。教育内容可以包括以下2个方面:
第一,提高他们对糖尿病症状的判断和危害性的认识。糖尿病除了典型的多饮、多食、多尿和消瘦“三多一少”症状外,前期还有一些早期信号比如视力下降、经常性疲倦、手足麻木刺痛、皮肤瘙痒等症状,如果出现上述症状,应考虑是否与糖尿病有关,。加强农村中年群体对糖尿病危害性的认识,比如引起并发症会对身体健康造成危害和增加自己的经济负担会减少他们侥幸心理的滋生,让他们关注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
第二,掌握血糖自我检测的方法。农村中年人群很少会到医院进行血糖监测,往往在病情恶化后才去医院,常常耽误治疗。掌握血糖自我监测方法,让糖尿病的前期患者及时发现血糖问题,继而采取治疗。帮助他们掌握血糖试纸的使用方法,包括操作方法以及注意事项等。这种检测方法容易操作,而且经济上也可以承受,便于推广实施。
3、农村老年群体的糖尿病预防与健康教育
农村老年群体文化水平偏低,理解能力和认知能力减退,对于健康教育的内容的理解会出现障碍,对于他们的健康教育需要的护理人员和家人进行手把手指导。对于农村老年群体的健康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第一,帮助老年患者树立信心。很多老年患者在了解糖尿病是一个终身疾病,且无法根治往往会出消极治疗的情况。针对这种情况,医护人员要注意帮助老年患者树立康复信心,虽然无法根治,但是采取药物治疗和改变饮食结构也会降低血糖,减少糖尿病对生活的影响。
第二,进行用药和饮食指导。调查显示,有近89.6%的老年患者希望得到用药指导,包括口服药物的时间、剂量、方法以及胰岛素使用的的注意事项等,表明老年患者对自己的病情十分在意,希望能得到科学指导,尽快康复。有70.8%的老年患者希望得到饮食指导,说明患者和家属对于合理饮食缺乏正确认识。医护人员对老年患者进行用药和饮食指导十分必要。
四、结论
糖尿病给人们身心健康带来的严重损害已经引起广泛的关注,在医疗服务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是一个糖尿病爆发的一个潜在地区,要使农村地区糖尿病患病率得到有效控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基层医疗服务机构就应当履行好糖尿病的预防和健康教育职能,提高人们对糖尿病的防治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
参考文献:
[1]白菁.应重视老年人Ⅱ型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M].中国疗养医学,2009,12(6),45.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教育
由于城乡间经济发展的巨大差异,造成农村青壮年大批外出务工经商,形成了大量留守儿童。距离让留守儿童不能与父母生活在一起,不能与父母建立亲密关系,不能及时得到父母的爱、支持和鼓励……这些往往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就目前情况看,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是多方面的。从学习动机说,很多留守儿童没有明确的学习动机,没有强烈的进取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他们要么是为父母学,要么是为了走出家乡,这影响到学习的后劲和成绩。由于缺乏父母的监督,留守儿童学习习惯较差,自制力弱,在学习困难时,不能承受过大的压力,造成学习兴趣的失去,有的甚至产生学校恐怖症、厌学等问题。
从情绪方面说,大多数留守儿童都是隔代抚养或者托付在亲戚家,不能同长辈进行有效沟通,在情感上缺乏关爱,容易产生心理障碍,有的儿童性格内向孤僻、敏感多疑、不合群、他们不愿与别人交往,生活在狭小的自我空间里,对外界的一切都漠不关心,对他人和集体的情感冷漠;有的则脾气暴躁、冲动易怒、逆反情绪,不听任何教导,或者过分淘气;有的儿童则有焦虑心理,抑郁症状。从社会适应方面看,很多留守儿童自我保护意识差,容易受不良言行的影响,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内心压力较大,害怕被别人欺负。
学校应该对留守儿童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让他们的心灵得到安慰,自由放飞。
一是建立完备的留守儿童心理档案。心理档案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留守儿童个人的爱好特长;身体状况;家庭的经济状况,家庭气氛,家长的教育方式与态度,与父母和监护人的关系;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师生关系,同伴关系;性格类型及特征,气质类型及特征,个性心理有哪些特征,个性心理中有哪些良好或不良的品质等。这样才能随时了解儿童的心理状况,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
二是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通过开家长会、家长座谈会、与家长电话联系、家长回家及时进行家访等方式,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引导和帮助留守儿童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促进亲子关系的建立,让家长协同学校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
三是加强对教师的心理教育培训。各科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要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使心理健康教育日常化。因此教师必须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也要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学校要请经过专门培训的心理辅导教师对科任教师进行系统的培训,介绍留守儿童易出现的心理问题,怎样进行解决等等,这样使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化。
四是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活动课,建立起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阵地。心理健康活动课应该融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和操作性为一体,通过游戏、情景创设、角色扮演、讨论等方式帮助留守儿童全面提高心理素质。侧重点主要包括:良好自我意识的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情绪的合理调控、挫折承受能力训练指导等。此外,还要开设心理信箱,电话咨询,信函咨询,开设亲子热线,设立心理咨询室,定期办心理健康专栏、板报,建立心理健康教育阵地,使心理健康教育常规化。
五是采用小组辅导和个别咨询相结合的心理教育方法。小组辅导也称团体咨询,是一组儿童在辅导教师指导下讨论训练并有效地处理他们面临的共同问题。小组人数少则四五人,多则十一二人。其成员多为同年级、同年龄学生,且有类似的待解决的心理困扰。小组内大家讨论,各抒己见,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采用小组辅导方式易于解决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同伴之间也更容易相互影响。而个别辅导,则是对存在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障碍的留守儿童及时进行认真、耐心、科学的一对一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解除心理障碍。
留守儿童的心灵得到寄托和安抚,才能有美好的内心世界。我们相信留守儿童内心充满了美好,才是真正的教育目的。
一、征稿内容
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心理健康教育评价体系的建构,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体制和制度建设。
2.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协同构建与有效整合。
3.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针对当前心理活动课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提出对策,包括理论文章与课例分析。
4.学校心理咨询的理论、技术、方法和应用,包括理论文章与案例分析。
5.班主任开展班级心理辅导的方法与途径。
6.应用心理学规律指导学科教学或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
7.区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总结。
8.校园心理剧剧本及学校开展心理剧研究的探索。
9.中小学生生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10.中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比研究。
11.处境不利儿童(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农民工子女、离异家庭儿童等)、特殊儿童(独生子女、残疾儿童、有缺陷儿童)、问题儿童(学习障碍、情绪障碍、自闭症、网络成瘾等)的心理健康教育。
12.家庭心理健康教育。
二、来稿要求
体裁不限,可参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相关栏目文章风格。字数:2000~7000字。标题用黑体字,正文用宋体字。作者的详细信息(单位、地址、邮编、电话、电邮等)另起一页附在文末。
三、征稿对象
各级教育行政科研部门、学校教育管理工作者、教育教学研究人员、广大中小学班主任、学科教师、心理教师。欢迎集体组稿参与,优秀者将获得组织奖。
四、投稿方式
文章一律采取邮箱投稿:
五、主办单位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
六、时间安排
1.优秀成果征集时间:2017年1月1日~9月30日。 2.优秀成果评选时间:2017年4月1日~10月31日。
3.研讨交流会、杂志社理事年会及评审颁奖大会预计2017年下半年召开,地点待定。
七、评选办法
1.由主办单位邀请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对来稿进行评审。坚持三审制度,确保评审工作公平、公正,确保获奖成果的质量。
2.按照优秀成果的质量评出一、二、三等奖。
3.评选过程公开、透明,手机微信群实时报道。 微信号:13581906384
4.获奖名单将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上定期公布。
5.获奖文章将择优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发表。一等奖全部刊登,二等奖、三等奖择优刊登。
6.获奖名单及优秀获奖文章将在杂志官网()定期更新。
八、收费标准
采用先交款后评审的方式,汇款后请及时与组委会核实到款信息。
评审费:每篇文章180元。
评审费缴纳方式:微信支付、支付宝支付、邮局汇款。
微信缴费号:13581906384
支付宝缴费号:13581906384
邮局缴费R款: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5号青政大厦610室
邮政编码:100089 收件人:王策
附言请注明文章第一作者姓名。
九、组委会联系方式
投稿咨询电话:13581906384
联系人:王策 电话:010-88817526 QQ:635866544
刘泳 电话:010-88810835 QQ: 841699352
组委会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5号青政大厦610室
邮编:100089 网址:
“健康杯”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评选组委会
【摘要】目的:探讨健康教育护理模式与传统护理方法在缓解儿童哮喘发作中的作用对比分析。方法:将2007年7月至2010年7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86例儿童哮喘患者随机分两组,观察组实施健康教育护理,对照组实施传统护理,比较两组患者一年内累计住院时间、发作次数、急诊次数和家属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在住院时间、发作次数、急诊次数、家属满意度方面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健康教育;传统护理;哮喘;儿童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儿童期最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根据现代健康教育护理理念,在加强对患者一般护理的同时应该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1]。我院就2007年7月至2010年7月在我院治疗的87例儿童哮喘患者进行研究,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将2007年7月至2010年7月在我院治疗过的86例儿童哮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2例,其中男23例,女19例;对照组44例,其中男24例,女20例。年龄均为1至7岁,86例患儿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制订的支气管哮喘标准[2],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对首次入院治疗的患者随机分组并建立档案,观察组实施健康教育护理,对照组实施传统护理。根据情况随访患者家属,记录1年内患者累计住院时间、发作次数和急诊次数,对患者家属的满意度进行评价。观察组在接受儿童哮喘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以下健康教育:1心理指导:患者年龄小,疾病的反复发作和缓解会对患者心理上产生不良影响,护士要积极与患者交流,使其保持良好的心态接受治疗,同时鼓励家属多与患者沟通。2饮食指导:部分食物可成为哮喘发作的诱因,例如芒果、海鲜等,护士要教育家属给患者增加营养,避免过敏食物。3运动指导:适量运动可以提高肺通气量,减少哮喘急性发作机会。因此在保证患者身体耐受的前提下鼓励患者多运动,提高机体抵抗力。4发作时指导:让患者及其家属了解哮喘发作时的先兆表现和具体处理方法,例如咳嗽、胸闷等先兆症状,出现这种情况要及时用药或前往医院。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设定为0.05,当P<0.05说明有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一年内累计住院时间192天,发作次数131次,急诊次数34次。对照组患者一年内累计住院时间241天,发作次数174次,急诊次数46次。两组三项观察指标比较差异均存在显著性(P
表1 两组患者各观察指标比较
组别 例数 年平均住院天数 年平均发作次数 年平均急诊次数
观察组 42 4.57±1.52 3.12±0.72 0.81±0.24
对照组 44 5.47±1.60 3.95±0.71 1.05±0.26
2.2 两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比较:观察组42例,满意34例,不满意8例;对照组44例,满意27例,不满意17例。.观察组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组别 例数 满意率(%) 不满意率(%)
观察组 42 81.0 19.0
对照组 44 61.4 38.6
3 讨论
哮喘是一种由多种细胞共同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患者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胸闷和咳嗽等症状,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儿童哮喘在国内外发病率普遍较高,严重影响了儿童的正常生活和学习,同时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一定的经济负担。窦红伟[3]认为健康教育能让患者变得乐观,提高其依从性,增强患者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心和决心,提高治疗效果。耿忠华[4]等人发现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发挥其发挥主观能动性,能使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能处于最佳的生理和心理状态。有研究表明[5],哮喘患者在健康教育干预3个月后,临床症状缓解率、治疗依从性、肺功能测定指标等均优于未被教育者。本研究中,观察组年平均住院天数、发作次数和急诊次数均小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健康教育护理模式不仅对缓解儿童哮喘发作有较好的护理效果,而且能够提高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是现代护理工作中较好的一种选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沈晓明,王卫平.儿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2]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J].中华儿科杂志,2008,46(10):745.
[3] 窦红伟.支气管哮喘病患者的护理及健康宣教体会[J].航空航天医药,2010,21(7):1225.
[4] 耿忠华,李学萍,葛妍圻.支气管哮喘患者的心理问题及护理对策[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10):183.
[5] 王会容,陈美兰,潘俊,赵雅丽.社区支气管哮喘患者的健康教育[J].社区医学杂志,2010,(24).
【关键词】小学 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07-02
心理健康教育是小学基础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儿童进入小学后,逐渐成为独立的个体,并以学校为媒介开始了社会化的进程。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与否影响着儿童心理发展的基础与走向,更影响着儿童身体与心理健康的全面发展。因此,要更加重视小学心理教育,使之在儿童心理发展进程中发挥积极而有效的作用,真正实现教育的本质。
一、儿童心理及其发展
童年被视为人生一段非常关键和特殊的时期,在成长的奠基阶段,个体的生理与心理逐渐发育,进而不断完善。其心理健康水平涉关个体的学习兴趣、认知水准、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心理素质、思想品德、自我意识与交往能力等,生理与心理因素相互影响,构成了每一个体极为复杂的成长过程。儿童心理在各个具体的年龄段呈现为不同的表现形式,总体而言,儿童心理具有敏感性、可塑性、阶段性以及差异性等特征。
首先,儿童心理具有敏感性。儿童处于人生的初始阶段,对成人有着极强的依赖性,心智发育尚不成熟,他们具有较强的学习知识与行为的能力,因而心理发展十分迅速。倘若忽略儿童心理的敏感性,则会错失促进其心理发展的最佳时期,使其心理健康出现障碍或问题。儿童心理的敏感性存在着个体的差异,其出现的时机与持续的时间都可能有所不同,需对每一个体酌情对待。通过了解儿童心理的敏感性,能够更好地观察他们的行为,了解他们的需求,为其发展提供适时适当的条件。
其次,儿童心理具有可塑性。这种可塑性由最初的情感认知逐渐发展为日趋成熟的思维体系,无尽的好奇心与极强的探索精神。儿童具有十分丰富的情绪,感受力极强,推动着其智力的发展与进步。当儿童的感知与情绪有所成长,才能促进其心理的成长,进而实现认知力的提升,逐渐实现身心的整体成长。因此,要尊重儿童的情绪与情感需求,尊重儿童的好奇心,同时要培养儿童多方面的认知力,使其在心理健康的各个层面都有所长进。
再次,儿童心理具有阶段性。儿童心理发展是渐进的过程,其发展过程具有显著的阶段性。不同发展阶段之间既存在各自特征的不同,也存在各个阶段间的衔接性与渐进性。每个阶段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每个阶段的前后次序不能颠倒或超越。通过了解儿童心理发展各个阶段的具体特征,掌握它发展的基本规律,有利于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发展儿童的智力水平与个性特征,适当推动儿童心理发展的进程。
二、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建议
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小学教育体系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但由于这一环节常与道德教育相混淆,或多集中于课堂教育而疏于日常教学的贯通,使其缺乏科学教育的多元性与可行性。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不仅限于对心理问题的疏导与解决,更应从学校、教师以及学生本身出发,对儿童心理的多个方面进行系统而细化的指导,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使其真正体现教育的本质。
第一,应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使之超越书本、课堂,真正成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教育应该承认的教育权力的程度,以是否有助于学生的成“人”,即体现人的本性的自由个性养成和充分的精神生长为基础。心理健康教育应全面贯穿于学校教育的整个过程之中,包括日常教学、活动以及各项校园事务中。
第二,应重视教师心理健康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重视教学中的尊重、理解、关爱与平等。儿童心理的敏感性决定着他们具有极强的自尊心,对来自外界和他人的尊重、理解、关爱及所处环境的平等具有敏感的触觉,易受其影响,产生心理上的反应与波动。
第三,应重视个体的年龄、性别、性格等特征,使心理健康教育有的放矢、循序渐进。小学阶段涉及儿童早期、中期及后期直至青春期的开始,在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也应有所不同。我们将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人际关系的紧张;二是学习所造成的压力;三是在“自我”方面出现问题。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具体特征,强化学校常规教育,对其进行积极且正面的引导。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是预防,应着重于学生心理的训练与引导,避免走向学科化和医疗化。同时,对有心理问题或障碍的学生应及时予以咨询指导,同家长一同对其进行矫正训练,增进其适应能力和抗挫能力,提高其认知水平和人际关系技巧。根据各个年龄段的具体需求,应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行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立性,强化其自理能力、学习能力、抗压能力以及集体意识。
关键词:健康教育;幼儿;内容;问题;发展趋势
教育不仅影响我们的过去,也影响着我们的未来,在学前儿童教育的五大领域内容中,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儿童的生存和发展是人类发展的先决条件,儿童的健康关系着祖国的未来。那么,什么是健康教育?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有哪些内容?
一、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概念
健康教育就是通过各种社会和教育活动,运用传播和教育的各种手段,丰富人们的健康知识,增进人们达成健康的期望和态度,促进人们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以促进健康。这个时期,幼儿的认知、情感、行为正在快速发展,但是危险因素却围绕在幼儿的身边,因此,对幼儿进行健康教育,消除危险因素,显得尤为重要。
二、幼儿健康教育的内容
幼儿健康教育的内容从细节上大致分为六个方面。
1、日常健康行为教育。这一方面的内容主要是针对幼儿日常行为的形成提出的,比如起床、洗漱、睡觉等等。
2、饮食营养教育。这一时期幼儿正是长身体的关键期,饮食营养变得特别重要,这一时期幼儿容易挑食厌食等等,是不良习惯形成的暖床,因此,在这一阶段,对幼儿进行饮食营养教育特别重要。
3、身体生长教育。这一时期的幼儿对自身的生长发育没有任何概念,对于自身的发展变化也没有任何正确的解读,因此这就需要成人进行指导和教育。
4、安全生活教育。在生活中,威胁幼儿生存的因素很多,但是幼儿却没有进行自我保护的意识,很容易上当受骗,因此,经常会看到幼儿走失、拐卖儿童的报导,所以需要对其进行安全教育,安全教育是幼儿健康教育的重中之重。
5、心理健康教育。幼儿期是一个人身心发展的奠基时期,从小培养幼儿健康的心理有着重要的作用,无乱是家庭还是幼儿园都存在忽视幼儿心理的发展的情况,导致有很大一部分幼儿心理方面都有着不同程度的问题,对幼儿的心理进行健康教育刻不容缓。
6、社会适应教育。一个人从出生开始,就与这个社会密不可分,让幼儿能够更好的适应这个社会,对幼儿的社会性的培养是相当重要的,决定着幼儿的成长发展。
三、幼儿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健康第一”只是口号。在幼儿园教育中,随处可见的强调幼儿健康教育,但是教师真正让幼儿进行观摩的活动却相对较少,关于健康的鱼的主题课程也相对较少,并没有让幼儿形成健康的意识,还出现了错误的认知,比如说将幼儿健康教育等同于幼儿体育教育又或者将幼儿健康教育等同于幼儿园常识教育。因此,存在着健康教育知识口号的现象。
2、心理健康尚待落实。在对幼儿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有着需要改进的地方,家长容易忽视心理氛围的创设,以及幼儿的个性心理、对幼儿的评价等等,好多家长甚至以自我为中心,经常给家里造成氛围紧张的情形,对于犯错的幼儿,没有进行正确的疏导,反而地幼儿进行打骂,对于正在发展的幼儿来说,伤害是相当大的,而幼儿在学习生活中,幼儿园的教师重视课堂而忽视了实际生活,对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关照不够,导致幼儿的心理问题呈上升趋势。
3、过度保护后患无穷。呼吁过度,就容易造成过度保护,在现实生活中,幼儿对于每个家庭来说都是“心肝”,有些家长就对幼儿进行耳提面命的教育,这导致幼儿变得胆小怕事,不利于幼儿某些人格的形成,比如勇气,过度保护不利于幼儿的成长,因此这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是家长应该注意的。
4、环境创设忽视健康。环境在幼儿成长中占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幼儿很多习惯行为的形成与环境密不可分,据调查,现如今很多幼儿还生活在不良的环境中,幼儿生活的环境的改善已经刻不容缓,在幼儿生活的环境创设过程中,必须把健康这一主题设想进去,创设一个有利于幼儿发展的积极健康的环境。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关爱;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9-0200-02
学校是教育和管理留守儿童教育的主阵地,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发展性心理学为主。笔者是安徽省某市的一位一线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关注留守儿童、特别是在教育局的倡导下,学校开展了关于留守儿童的活动,开通了留守儿童之家,学生可以通过电话和网络和在外打工的家长联系,拉近亲情。安徽省组织了各个学校学习心理学,我们学校也让我们几个老师参加培训。发现留守儿童问题,特别是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状况,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严重问题。借鉴这些经验,总结并完善了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状况的四种关爱模式。
一、住校留守儿童管理模式
中部地区是外出务工比较大的地区,留守儿童相对较多,笔者就是在安徽省一个留守儿童学校任课的一线教师,我们学校的学生住校的很多。几乎所有的农村中学都有住校的学生,如安徽阜阳市颍东区的插花第二中学、阜南县的于集中学、王家坝中学等。位于安徽阜南县王家坝中学,留守儿童占学生总数的60%,笔者所任教的学校安徽省阜阳市颍东区插花中学,留守儿童高达80%。多数家长在外打工,根据教育局和当地政府的要求,学生可以留校,在学校里居住、学习,学校统一的管理这些学生。老师具有较高素质、较丰富的经验和较强的教育能力。老师排班和学生同吃、同住,便于深入地了解学生。更能及时地发现留守儿童的问题,平时多鼓励他们,夸奖他们,和孩子成为朋友。
1.留守儿童专门的心理健康组织
学校的心理学应在学校领导和教师充分认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的前提条件下。由专职的心理学教师负责建立和完善以校长为核心,吸收骨干教师和部分留守儿童监护人以及社会热心人士参加的学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工作领导小组,学校办公室、教导处、少先队等部门的联系和沟通,做到相互间的密切配合与协作。心理学小组可以享受班主任或其他工资待遇,没有一定的经费保障是无法长久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的。我们学校是以校长为组长,教学主任和少先队为副组长,各个班主任配合的情况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有时候请阜阳师范学院的心理学教授来给我们老师、学生作讲座,给我们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知识、心理咨询的技巧等。
2.建立留守学生“花名册”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小组负责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进行专门的心理测试、心理分析、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学校根据教育局的文件要求,认真调查学生的基本信息,并整理成学生“花名册”。基本信息包括记录学生姓名、性别、出生年月;记录性格、爱好;记录有何病史;电话等。要认真调查研究,摸清本校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建立每个留守儿童的专门档案。如每年安徽阜阳市插花中学开学的时候都会对留守儿童进行填档案的工作,然后按照年级、班级把留守儿童的基本资料整理、归类。对特殊的、需要关注的学生,在保密的原则下进行观察,及时地跟踪调查。各中小学校及时制定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方案。教育局每学期都会检查留守儿童的基本信息登记情况,当需要的时候可以及时地联系上学生及其家长。可以深入地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背景,及时、有效地预防、解决心理健康教育中出现的问题。
3.制定心理健康教育课时计划
可以制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年度工作计划,做好学校在一阶段或月计划,规划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课时和老师的配备,甚至清楚地写出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步骤和教学总结等。组织心理学老师对学生备课,定期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教研活动。组织开展学校心理健康状况的专题调查,分析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测试、心理分析、心理疏导、并建立留守儿童心理档案。
4.落实心理疏导
当制定了计划,实施是个大问题,不但要有固定的人员、场地、时间,还要有心理辅导的目标、计划等。应该开设心理咨询小屋,让孩子可以随时得到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应该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支持心理健康教育的落实,并有一定的督促机构,如教育局、校办或者社会志愿者等。进一步发展,教学资源的公平化。在有条件的学校,应尽快配备专(兼)职心理教师。
5.心理健康教育补救性教育
针对少数留守儿童出现的自我认识偏差、人际交往不好、恋爱的心理问题、学习困难、考试焦虑等问题,或者是心理适应障碍、神经症等心理危机等进行干预。补救的工作应该由专业性的心理学教师负责,严格准守保密原则,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隐私。慎重使用心理测量表,或者其他心理测试手段,在正确的心理学理论指导下,对学生进行心理训练和心理治疗。心理学小组应该细心对待这些学生有必要时集体讨论方案,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治疗。对于出现个别心理异常、有精神病的学生,进行转院治疗等。
二、志愿者家长模式
推行志愿者服务,联系学校附近的退休人员、在家的社会人员、党员等参与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源头上说,留守儿童之所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严峻,是因为没有家长的关爱,心里感到孤独、没有安全感。社会上的热心人士,可以以家长的方式给留守儿童父母式的关爱。留守儿童旁边的邻居等也是很好的联系对象,因为他们更了解家旁边的学生。志愿者可以和留守儿童深谈,了解他们的情况,特别是学习动机、个性品质的修养、人际交往等。志愿者和留守儿童在一起交流,相互之间有很深的了解,在工作、生活中都建立了很深的友谊,相互协作,工作起来相当有默契。志愿者家长是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最有利的模式,他们很有耐心,很细心,能很好地和学生沟通,打开学生的心灵之门,让他们很好的倾诉、表达自己。志愿者家长模式有利于帮助留守儿童提高学习成绩、弥补父母不在身边的孤独,使他们不再寂寞,有人可以倾诉,有利于培养他们和大人的相互信任,避免学生不会和家长交流的事情。这种志愿者家长模式的经费是没有的,完全靠志愿者的爱心,是无私的奉献。
志愿者要每年协助学校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了解学生的心理档案,特别是对于自己要帮扶的留守儿童。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性格、个性,了解学生的情况是非常重要的。多鼓励学生,倾听他们的心声,把留守儿童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的关怀。学校领导应该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组织安排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程序,并按照所制定的工作程序实施。学生个性品质、自我认识、自信心理、情绪心理、意志品质、环境适应、品德心理、学习心理、青春期心理、交往心理、亲子教育、生命教育、智力开发、升学就业、社会适应等,使学生感到家庭的温暖。
三、互帮互助模式
学校把留守儿童组织起来,成立留守儿童互助小组。其实留守儿童的自立能力很强,独立、自主、有自己的想法,比同龄的孩子敏感。留守小队模式的优势在于孩子之间更可以聊得来,建立友谊,友谊是学生最重要的心理品质之一,利于孩子沟通能力的培养,留守儿童小组有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个性情感,完善的意志品质,增强自觉性、果断性和自制力。目前,留守小队模式的工作时间、地点、人员等,还不确定,流动比较大。特别是经费支持、管理人员的变动和周围人群的态度等因素,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需要长时间的努力。特别是,互动时,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才能产生最好的结果。不能让活动的时候学生不知道干什么,学生的组织能力差,要在活动的时候,统一活动的时间、地点、内容。特别是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需要各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继续努力。
学校应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创造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一是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逐步的、有计划的培养孩子正确的人生观、积极的生活态度、良好的社交等。二是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人际交往技巧;学会与陌生人交往;学会沟通,让心靠近;学会换位思考。充分利用有效资源,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学校是教育的阵地,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学校是个大环境,每个学生都在学校里养成各种不同的习惯、性格、友谊等。三是根据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时间安排,定期应举行专题性的小型的团体辅导活动;做好学生个别咨询(辅导)工作,并做好个案登记、分析与跟踪。把家庭的温暖带给每个留守儿童。
四、专业心理咨询机构与学校合作的模式
学校应该多与心理专家联系、交流、合作。对学校核心心理学问题多做了解、学习,如教育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对儿童、青少年的基本行为和意识发生的理论知识加深理解,采取团体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训练心理咨询师对学生的感受性和关系性。教育局应该多组织专家、学者指导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心理学理论到咨询方法,系统的、循序渐进的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多与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专家学习。
参考文献:
[1]郑学刚,周洁.论高校感恩教育[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3).
[2]杨林玉,李化树.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及教育研究[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3]马蓉,张祺,张沛亮.试论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途径[J].教育与职业,2009,(15).
[4]朱卫红.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研究[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0.
[5]徐群.关注留守儿童教育与创建和谐新农村[J].现代农业科技,2007,(11).
[6]常青.农村留守儿童人格特征研究——以江西玉山县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2007.
[7]高培文.和谐社会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12).
[8]田景正.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6,(10).
[9]王璠.统筹城乡发展与体制创新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