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7 16:22:5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民营经济发展现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摘要:目前山东省民营经济发展处在历史上最好的时期,已成为推动该省经济发展最大的亮点,但是与民营经济发达省份相比,在发展环境、整体素质及核心竞争力方面都存在差距。因此,应该采取优化环境、拓宽融资渠道、增强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缩小地区民营经济差距等措施来促进该省民营经济的发展,提高民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山东省;民营经济;问题;对策
近几年来山东省民营经济的发展已经实现了历史性突破,进入民营经济发展最快、最好、成效最突出的时期,成为推动该省经济发展最大的亮点之一。截至2006年底,全省中小企业个数超过55.5万家,其中年营业收入过亿元的民营企业2500多家。在2006年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1000家最具成长性制造业中小企业中,山东省以272家位居全国第一位。目前,山东省中小企业、民营经济提供了全省75%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安排了80%的农村转移劳动力,中小企业完成了全省65%的发明专利、75%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
山东民营经济虽然取得较大成绩,但是与广东、江苏和浙江等民营经济发达省份相比,在发展环境、整体素质及核心竞争力方面都存在差距。
一、山东省民营经济存在的问题
(一)在发展环境上,某些政策性歧视和不公平待遇依然存在
尽管与前些年相比,山东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已大为改观,对民营经济除了在认识上不断破除清规戒律外,还通过一些政策措施给予鼓励和扶持。但现实生活中,仍然存在着市场主体因身份、地位不同而受到不同对待的事例。在某些行业和领域,或者不允许民营企业进入,或者进入的门槛比较高。在民营企业的创办和经营过程中,审批过于复杂、摊派过多,对民营经济的某些政策歧视和不公平待遇依然存在。有的地方“三乱”现象屡禁不止,“吃拿卡要”时有发生;有些扶持民营经济的措施落实力度也不够。这说明,改善民营经济发展的体制环境、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还有很大的潜力,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二)融资难、土地供应紧张对企业扩大再生产影响较大
融资困难、资金短缺是民营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严重制约了民营企业的发展和壮大。民营企业大多通过自我积累发展起来的,做大以后很难依靠自身积累继续发展。就现实情况看,民营企业很难获得政府的专项财政资金;商业银行受体制、管理和观念的影响,对民营企业心存戒备,贷款门槛较高;资本市场的融资更是难上加难,以中小企业为主的民营企业上市融资几乎没有任何机会。据金融机构统计,全省金融机构各项短期贷款余额中,个体私营和三资企业贷款仅占1%左右,与其创造的增加值比率极不相称。另一方面规范建设用地等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对企业发展影响凸现,土地供应紧张使部分重点项目和招商引资项目受到严重影响,部分项目被迫调整投资计划,出现大量项目停建、缓建和迁建现象,使企业发展空间受限并进而影响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三)民营企业自身整体素质不高,核心竞争力不强
1、民营企业起点低、规模小、整体实力不强,且自身素质不高、视野不开阔、短期化经营行为较为普通。
2、产品档次偏低,科技含量不高。民营企业劳动密集型行业多,技术密集型行业少,特别是乡镇民营企业发展基本限于本地资源性产业和传统产业,新上项目起点较低,能挤进国家高新技术的项目少之又少。
3、人才缺乏。大多数私营业主和个体户都具有头脑灵活、能吃苦敢闯的精神,但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个体私营业主普遍存在文化层次偏低、视野狭窄,不能及时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和培训人才,造成技术人才、管理人才、营销人才的缺乏。
4、管理落后,家庭式、作坊式的管理模式相当普遍,企业内部缺乏民主与约束机制,决策随意化,企业缺少创新。此外,民营企业在政策法律观念、资信、劳资状况等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都使得山东省民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较差。
(四)地区间发展不平衡
整个山东从经济发展上看,可划分为东、中、西三部分,东部沿海地市最为发达,西部地区最为落后,地区发展极不平衡。在民营经济发展方面也是如此,主要表现在:
1、民营经济总量差距拉大。青岛、烟台、威海三市民营经济总量占据了全省的47.1%,民营增加值最高的青岛是最低的菏泽的65倍,差距比2004年扩大24%。
2、东部半岛地区发展快,西部偏远地区发展慢。凡是在东部沿海或有铁路或高速公路的县(市、区),其民营经济单位数量多、从业人数多、营业收入高。
3、民营经济发展质量有待提高。部分市、县单纯追求增长速度,不注重质量、效益的同步提高,造成增长动力不足,发展水平低下,不能实现持续的增长和“真正的发展”。
二、加快山东民营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优化环境,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优质服务
良好的发展环境是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决定因素,是一种吸引力、凝聚力和竞争力,因此快速发展民营经济,必须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1、要将国务院文件《关于鼓励支持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2005]3号)和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文件《关于加快中介服务组织建设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鲁办发[2004]24号)落到实处,进一步推动民营经济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从创新机制入手,营造公开、公正、方便、快捷、高效的优质服务环境。各行政执法部门要建立和完善各种办事制度,对办事内容、办事程序、办事权限、办事结果、收费标准确实做到政务公开;在不断完善“一站式”服务的基础上,可实行“一票式”收费,真正使投资者进一个门就能够办完证、交好费、办成事。
2、要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部门的行政行为,坚决杜绝执法行为与部门利益挂钩的现象,实行检查、收费、罚款报请制度。
3、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加快由行政审批制向登记备案制过渡的进程,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
(二)拓宽融资渠道,健全融资的信用担保体系
要解决贷款难、融资难问题,需要政府、银行和民营企业的共同努力。目前,山东省为民营企业融资服务的担保机构较少,满足不了融资的需求。今后,应设立不同种类的担保机构,有条件的市、县都应设立一个为民营经济服务的担保机构。一方面,各级政府出资组建公益性和政策性担保机构,对这样的担保机构建设参照先进国家的管理经验,实施特殊法人制度管理,担保机构可以盈利,但不分红,并执行特定的财务和税收政策。另一方面鼓励成立各种所有制担保公司,经政府认证资格后,对民营企业进行信用担保。同时,政府要对这类中介评估机构的经济行为进行规范,分期分批将各种中介机构进入政府服务中心,公开服务程序和收费标准,为民营企业融资担保评估提供优质服务。
(三)增强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核心竞争力
民营企业要扩张规模,提升档次,最根本的是要增强创新能力,提高民营企业的整体素质。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建立和高校、科研机构相结合的开放型的创新体系,采用先进技术不断提高民营企业的技术层次和科技创新能力,引导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设立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等。加大民营企业人才培养力度,根据民营企业的需要,适时组织不同规模和不同类型的人才招聘会、见面会。大力实施人才租赁和人才办法,为民营企业拓宽用人渠道。鼓励支持民营企业制定实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管理办法,逐步形成有效的人才市场机制。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单位和组织积极开展各种类型的民营企业培训班,让民营企业业主学习和了解市场经济知识和国际贸易知识等。
【关键词】民营经济;环境优化;金融支持
当前,世界经济格局正发生着深刻的复杂变化,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尚未消除,欧债危机继发。国内经济的下行压力也明显增大,民营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量大面广、势单力薄,经不起危机的冲击,在发展中遇到了更多新的挑战。而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已经成为促进经济发展、调整产业结构、繁荣城乡市场、扩大社会就业的中坚力量。
一、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现状
1.民营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推动力量。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民营经济加总量占全国GDP的比重由1978年的0.9%上升到2011年4月57.7%,年均增长速度高达25%以上,远远高于全国GDP的平均增长水平,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推动整个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引擎。在部分沿海地区,民营经济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据统计,截至2011年9月份,全国登记注册的私营企业已超过了900万家,注册资金总额达25万亿,各地工商户超过3600万户,注册资金总额超过1.5万亿。在投资规模上,截至2011年10月,民营经济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4.2万亿,占全国的58.9%。在出口数额上,截至2011年11月份,民营企业出口总额超过了5700亿美元,同比增长33.3%,占全国的三分之一。
2.民营经济是所有制结构调整、优化的重要依托。市场经济的竞争性、开放性等特性使得民营经济与市场经济天然相容,互为发展条件,民营经济的一切经营活动必须通过市场实现。民营经济的迅速崛起客观上为国有经济提供了示范和激励,使国有企业迫切的感受到市场竞争的压力,从而推动国营企业转变经营方式,加快向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微观经济主体转化的过程。民营经济参与国有资产重组能够更好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此外,民营经济的运营特点和自身作用的有效发挥促进了市场体系的发育及其功能的完善,民营经济的兴起不仅有利于各种市场主体进行市场竞争,也促进了市场规则的建立与完善。2011年4月,我国民营上市公司数量首次突破1000家,延续了近两年来民营公司上市的强劲势头,在组织结构日趋优化的同时,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把科技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组成,不仅仅拥有行业内的关键核心技术。
3.民营经济在吸纳劳动力、解决国民就业方面发挥着主渠道作用。目前,我国工商部门登记的中小企业数量达到1023万家,占企业总数的99.8%。这些中小企业每年为国家创造约60%的GDP并提供80%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在民营经济发达的浙江,民营经济更是贡献了全省70%以上的生产总值和90%以上的就业岗位。在我国,就业率的高低与经济发展的增速密切相关。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大约实现就业人数120~130万人。过去数年我国GDP8%以上的增长率有力保障了每年1000万新增人口的就业需求。
4.民营经济的繁荣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成为藏富于民的必然选择。我国区域发展不均衡,中、东、西部发展存在各种不同差距,民营经济在调节缩小区域间差距、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2011年9月相较2010年底,中部地区私营企业户数增长幅度13.8%,注册资金增长27.6%,西部地区户数增长,注册资金增长35.4%,均快于东部地区。在组织结构上,公司制企业发展迅速,截至2011年9月份,私营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分别超过780万家和2.6万多家,各自增长12%和27.7%,增长率显著高于独资企业与合伙企业。
二、我国民营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世界经济格局正发生着深刻的复杂变化,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尚未消除,欧债危机继发。国内经济的下行压力也明显增大,民营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量大面广、势单力薄,经不起危机的冲击,在发展中面临更多挑战。
1.生产成本高。最主要的问题是生产经营成本高,很多中小企业,特别是制造业小型、微型企业应该应对能源、原材料、劳动力、土地、租金、汇率的变动等生产要素成本上升的消化能力弱,生产经营处于微利或无利状态,有的甚至难以为继。
2.税费过高。有些企业涉税额度高,有些小型、微型企业交纳金额超过净利润。税制设置不合理,存在重复征税现象,征税项目过多,征收随意性大。
3.融资难。商业银行虽然也做了很多的努力和尝试,但仍然不足,从贷款投向上看,依然主要是投放给大中型企业,专门服务小型、微型企业的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小型金融机构发展不足,民营融资成本普遍偏高。
4.招工难。小型、微型企业职工招不进,留不住,聘请竞争型人才小城市比大城市难,招收普通工人,东南沿海比西部地区难。这种用工的结构性矛盾将会在较长时期内仍然要存在。
三、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民营经济的发展要从多方面共同着手,需要政府、企业、金融机构等各个方面共同努力来破解民营经济发展中的各种难题。
(一)发挥政府在民营经济发展改革中的引导作用
1.地方政府要充分发挥好遵循经济规律的宏观指导作
用。目前,市场经济的大方向及大趋势已经明朗,市场化进程潮流不可阻挡,地方政府应顺应这一大势,充分发挥政府主观能动性为民营企业打造良好发展氛围,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支持、引导民营经济的发展。
2.要充分发挥好夯实市场化微观基础的作用。政府在发挥这一作用应该努力做到:进一步理顺政企关系,创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促进民营企业在参与国内外竞争中逐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3.要充分发挥好提升民营企业产业素质的引导作用。民营企业的产业素质不高,导致其经济增长方式难以向科学合理的方向转变,从而束缚制约了民营经济的发展。地方政府应从思想上重视民营企业产业素质的提高,稳步提高民营规模经济,消除制约产业规模扩大的各种行政障碍;努力完善市场竞争秩序使市场优胜劣汰的作用得到合理发挥;加快技术进步的步伐,深化改革,大力支持技术创兴。
(二)打破自身局限,提升民营经济竞争力
在外部发展环境逐步改善的同时,中国民营企业自身存在的诸多问题也是阻碍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产权清晰、政企分开、权责明确、管理科学,是克服当前众多民营企业制度缺陷的长效治理机制。
1.鼓励以明晰产权为核心的多元化产权制度的创新。产权模糊的问题在家族式民营企业普遍存在,为企业的发展壮大埋下隐患。家族式民营企业要向更高更深层次发展,首要需要做出的改变就是明晰产权关系摆脱单一的产权结构,实现产权结构的多元化,向现代化企业产权制度转变。
2.开展管理制度创新,实现企业管理的专业化及特色化。民营企业传统的管理方式随着企业走向现代化、国际化、集团化而日渐落伍,积极创新现代化管理模式和方法,规范企业管理制度实施科学管理,对于帮助提升企业管理能力,实现企业现代化、国际化影响深远。
3.加强企业组织制度创新,规范治理结构。民营企业组织制度的改革应该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现代化组织管理机制进行改善。两权分离、科学划分董事会监事会及股东大会的职责、建立严格的制约监督机制等有效制度的建立是实现企业组织制度规范的重要举措。
(三)营造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良好文化环境
1.民营企业自身需要文化支撑。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所在,一个有活的灵魂的企业才有真正的发展潜力,国内外一流的企业都有其一流的特色企业文化支撑。民营企业只有培育建立起了适合自身企业发展道路的特色文化才有企业长久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坚实基础。民营企业完整的文化体系包括:企业上下员工共同价值观、担负社会责任的经营哲学、具有独特企业精神的塑造、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等,民营企业可以从以上几个方面入手解决。
2.注重树立和保持良好的企业形象。企业形象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指标,良好的企业形象对企业经营规模的扩大起到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企业形象也成为社会公众监督企业、规范企业行为的有效手段之一,只有从企业经营的各方面一起入手解决,才能为企业树立社会认同的“值得信任”、“可靠”的形象提供可能。企业形象也成为规范市场经济经营秩序的一项无形的标准以供参考,民营企业应该主动担负起社会责任,努力树立民族企业“有担当”、“有责任感”的积极向上的形象,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安定与繁荣贡献出一份自己的力量。
3.推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媒体责任。现代传媒的飞速发展,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社会和公正的日常生活,传媒的舆论引导功能也赋予了其深刻的社会责任。舆论传媒除了把握政治方向,更重要的是其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责任。现代传媒的影响力可以为我国民营经济提供政策导向、观念引导及知识的学习与普及等服务。为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加及时高效的市场信息,营造有利的民营经济发展的舆论环境,是媒体不容忽视的社会责任组成部分。
(四)加强民营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
1.进一步深化资本市场的完善。加快我国股票市场及债券市场的发展、健全,针对民营企业融资需要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有助于更广泛全面的满足多种类型民营企业的融资需要。我国创业板的建立就是勇于实践的探索过程,其现实意义远远超过了它带来的经济意义,值得借鉴推广。
(一)可以大大缓解就业压力。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城市大中型国有企业的冗员问题十分突出,同时农村每年也有大量劳动力剩余。东北老工业基地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就业形势。民营经济是国民经济中最为活跃的成分,也是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渠道。据统计,国有企业就业人员在不断下降,而城镇私营企业从业、城镇个体经营企业和乡村私营企业的从业人员则不断增加,截至2013年底,全国7.7亿就业人口中的91.8%在民营企业。民营企业不仅安置了国有企业大量的下岗失业人员,同时也吸纳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二)民营经济的发展有助于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首先,民营经济具有灵活的经营机制和较有效率的分配机制,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并受市场信号调节。民营企业经营的特点和自身作用的发挥,促进了市场体系的功能完善和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同时又在客观上为国有企业提供了示范,使国有企业感受到市场竞争压力,从而有助于推进国企改革;其次,民营企业的发展有利于造就一支庞大的企业家队伍,他们是民营企业的带头人,也是国家宝贵的财富。另外,民营企业的发展有利于推动社会科技进步,民营企业在经营上有高度自主权,受不合理的行政干预较少,为其将先进科学技术尽快转化为生产力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发展民营经济可以启动民间资本,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为了实现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国家在给予优惠政策的同时,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但这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所需的资金相比,仍然有很大的差距。而同时,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也在大幅上升,只要政府加以适当引导,提供制度保障,就可以启动这些民间资本,从而缓解老工业基地振兴过程中国有资金不足的局面,同时还可以全面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
二、东北老工业基地民营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东北民营经济发展现状。近年来,东北各地政府不断改善政策环境,鼓励民间投资,悉心培育民营资本快速发展,使东北民资出现了总量和效益同步增长的可喜势头。仅2011年,辽宁省民营经济完成增加值1.2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3%,实缴税金1,600亿元,同比增长27.3%。截至2012年底,吉林省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2,600亿元,同比增长23.5%,占全省GDP达到40%。2012年末,黑龙江省民营经济增加值达6,627亿元,比2003年末期的1,301亿元增长了4.09倍,年均增长19.8%。民营经济占全省GDP的比重,从2003年末的32.1%增长到2012年末的48.4%,增长了16.3个百分点。2012年末,黑龙江省民营经济单位户数207.4万户,比2003年末的100万户增长了107%,年均增长8.4%。同时,近年来,在东北国有中小企业改革过程中,一些东北民资也表现不凡。诸多统计数字表明,东北民营资本与过去相比,有了迅猛的发展。然而,与浙江等民营经济发达的省份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
(二)东北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民营企业规模偏小,经营集约化程度低。总的来看,东北地区上规模的企业为数不多,绝大多数都是中小型企业,达不到规模效益。在经营方式上,主要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粗放式经营,产品档次较低,技术含量不高,高质量产品较少,名牌产品不多。
2、民营经济内部结构有待调整优化。在各类工业民营经济中,集体企业、股份合作企业、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企业数占民营企业的比重较大,而民营经济主要代表的私营企业比重较小;个体私营企业主要从事商贸、餐饮、服务等经营活动,从事生产特别是高科技产品生产的相对较少。
3、民营经济投资相对较少。东北地区的国有经济投资稳步增长,而民营经济中除港澳台投资和外商投资增长相对较快外,集体经济、个体私营经济投资增长缓慢,有的地区甚至绝对减少,民营经济发展的后劲不足。
4、在管理方式上多为家族管理。任人唯亲的现象比较普遍,人才的激励机制不健全。这种高层次人才的缺失,已成为制约东北地区民营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
三、振兴东北民营经济对策分析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摒弃对民营经济的偏见。东北三省的民营经济与东南沿海省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主要症结在于思想不够解放,缺乏对民营经济的后发优势及巨大潜能的足够认识。受历史、自然、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计划经济时期较长的东北地区形成了独特的价值趋向,直接影响着政府机关、企业和群众的思想解放程度,也影响了东北民营经济的发展。在东北地区,民营经济难以享受国民待遇,民营企业项目审批难和融资难等问题十分突出。东北地区各级政府应解放思想,提高认识,切实清理现行投资准入政策,放宽民间投资市场准入领域,打破所有制界限、部门垄断和地区封锁,凡是没有法律法规禁止进入的领域,允许外商投资的领域,都应向民间资本开放,保证非公有制企业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
(二)完善对民营经济的社会服务体系。东北地区政府职能改革滞后,行政审批色彩浓厚,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较深,这些都是阻碍东北地区民营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一些部门和干部对民营经济发展缺乏认识,工作主动性和自觉性不够,口号多,落实少,索取多,给予少。东北要深化改革,加快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就要继续改革政府职能,完善服务型政府的职能,建立和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
1、要大力发展社会中介服务。各级政府加大对信息服务、技术支持、筹资融资、管理咨询、人才培训等中介服务机构的支持力度,为非公有制经济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
2、要大力开展民营企业经营者和员工的培训。利用社会资源,依托大专院校、各类培训机构和企业,开展法律法规、产业政策、经营管理、职业技能和技术应用等方面的培训。
3、要支持民营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扩大出口和到境外投资办厂,给予民营企业在对外投资、进出口信贷、出口信用保险等方面与其他企业同等的待遇。
1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现状
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一个艰辛的过程,民营经济的规模主要是在我国的东南沿海一带形成的,这与东南沿海地区的传统和文化有关,也存在着一定的地理和历史原因。东南沿海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和传统,决定了民营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尽管民营经济的发展对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然而民营经济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
1.1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规模比较小尽管民营经济在我国的经济中占有相当的比重,然而单个民营企业的规模比较小。大型的企业集团,以及高技术和高附加值的产品比较少,民营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不强,鲜有国际性的名牌。我国的民营经济大部分是家族式的,规模太小导致了单个企业的竞争能力比较弱。
1.2我国民营经济的技术水平有待提高我国的民营经济是从手工作坊发展而来的,民营经济基本上集中在技术含量比较低的轻工业,属于劳动密集型的行业。这就导致了我国的民营经济的技术水平比较低,高新技术的民营企业和现代化的民营企业比较少。
1.3我国民营经济的布局缺乏合理性我国的民营经济是在特定的环境中形成的,民营经济的布局是在自然形成的,没有国家统一的规划,因此缺乏合理的产业布局。按照三次产业的划分来看,我国的民营经济主要集中在第二和第三产业,其中第二产业主要集中在建筑业和制造业,第三产业集中在餐饮业和房地产等行业;从地区布局来看,主要集中在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区。我国民营经济布局的不合理必然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1.4我国民营经济的管理体制比较落后我国的民营企业大多是家族式的,这种家族式的企业导致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结合在一起,企业主和家族成员掌握着企业的管理权和决策权。这种治理结构具有很强的排他性,难以吸引优秀的人才,严重制约民营经济在新时期的持续发展。
2我国民营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民营经济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民营经济的发展不仅包括民营经济数量的增长,而且包括民营经济质量的提高。民营经济数量的增长受到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其发展是有限度的,而民营经济质量的提高可以通过技术的创新、管理的改革以及外部环境的不断治理实现可持续性。新时期下可持续性的发展是发展的主旋律,民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民营经济作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实现民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增加我国就业岗位的重要途径,能够实现社会的稳定、增加国家的税收,促进我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实现我国民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够将民营经济发展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个别利益和共同利益有机结合在一起实现协调发展。
3我国民营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通过上述分析得知,民营经济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民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我国的民营经济在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还面临制约的瓶颈因素。根据相关统计,我国民营企业每年在全国有15万家新生,同时会有10万家死亡,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仅为2.9年。
3.1我国民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面临市场准入的限制民营经济在某些行业仍然面临市场准入的限制,甚至一些行业通过设置隐形的市场准入限制抬高民营经济进入该行业的门槛。我国民营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市场准入的限制,根源上来说并非来自法律方面,而是由于民营经济的发展与相关利益集团存在分歧,这样在一方缺位的情况下制定出来的政策,自然缺乏公平性和公正性,也就没有保护公平竞争的作用可言了。
3.2我国民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面临创新能力的限制创新是企业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我国的民营经济要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就要拥有不断创新的能力。然而我国的民营经济由于发展的规模比较小,市场的集中程度比较低,民营企业的管理结构和人员结构决定了民营经济的创新能力不足。
3.3我国民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面临政府职能转变限制通过前面的分析可知,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历程比较艰辛,民营经济的发展最需要政府做好服务方面的工作,政府职能的转变对于民营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我国政府的职能专注于管理职能,对其服务职能有所忽略,政府的职能转变存在明显的滞后性。
3.4我国民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面临融资途径的限制民营经济最开始的资本来源于家庭的小额资本积累,随着我国民营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仅仅依靠家庭方面的资本积累根本无法满足民营经济发展的需求。当前我国民营经济的主要的融资途径主要是依靠企业的内部融资和间接融资,直接融资途径比较缺乏。民营经济融资渠道的限制,严重影响了对高新技术的研发和市场的开拓,导致民营经济很难吸引到优秀的人才,影响民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我国民营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4.1我国民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提高自身素质民营企业要不断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产品和产业的优化升级;要转变家族式的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根据民营企业的发展现状进行治理结构的改造,不断吸收社会资本,实现民营经济资本产权结构的单一封闭状况的改变;民营经济要注重高新科技的运用,实现劳动密集型向科技型和劳动密集型相结合方面的转变。
4.2我国民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践证明,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软肋主要是品牌的缺失和技术创新的缺乏,没有企业的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民营经济在新时期全球性的竞争中就会面临边缘化的危险,很难在竞争中立足。对于自主创新能力相对较弱的民营企业要重点进行集成创新和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后的消化创新;同时人才的发展对于民营经济的自主创新有重要的作用,要引进优秀人才,为民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关键词:河北省民营经济;发展障碍;路径选择
从改革开放,到二次创业,河北省民营企业经历了从艰难起步,到快速发展。在营业收入、税收以及创汇等方面平均年增长率超过20%以上,远高于省内国有企业的发展速度。毫无疑问,河北民营经济已成为河北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一、河北省民营经济发展现状
民营经济的发展为河北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是河北省经济最具发展潜力的群体。截止到2012年12月底,全省民营经济总量在扩大,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7232.8亿元,同比增长12.3%,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4.8%,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实缴税金2342.5亿元,同比增长18.4%,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为67.3%,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完成出口248.1亿美元,占全省出口总值的83.8%,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就业人员2001.6万人,同比增长了4.7%;劳动者报酬为4028.2亿元,同比增长了16.6%;实现营业收入84294.3亿元,同比增长了13.8%;创造利润7412.2亿元 同比增长了10.9%。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增加财政收入和出口创汇的重要支撑力量。(数据来源:河北经济年鉴2006-2012及2013河北省统计局公报)
(一)河北省民营企业数量增加
河北省民营企业户数6年间从2006年的189.6万户发展到2012年291.4万户,年均增幅7.43%;民营企业从业人员从2006年的1382.9万人发展到2012年的2001.6万人,年均增幅6.36%,创造就业岗位继续增加,为扩大就业发挥着积极作用;劳动者报酬从2006年的1020.4亿元到增加到2012年的4028.2亿元,7年间年均增幅25.727%,劳动者报酬有较快的增长。(数据来源:河北经济年鉴2006-2012整理计算而得)
(二) 河北省民营企业产出增大
河北省民营企业工业增加值从2006年的6175.5亿元发展到2012年的17232.8亿元,6年间年均增幅为18.65%;营业(业务)收入从2006年的23396.3亿元发展到2012年的84294.3亿元,年均增幅为23.82%;出口总值从2006年的63.6亿元发展到2012年的248.1亿元,年均增幅为25.47%;利润总额从2006年的2246亿元发展到2012年的7412.2亿元,年均增幅为22.02%;实缴税金从2006年的557.0亿元发展到2012年的2342.5亿元,年均增幅为27.05%;企业产出增大,经济总体实力不断增强。(数据来源:河北经济年鉴2006-2012整理计算而得)
(三)河北省民营企业经济比重上升
从2006年到2012年6年间,河北省民营企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从2006年的53.2%增长到2012年的64.8%;出口总值占全省出口的比重从49.5%增长到83.8%;实缴税金占全省财政收入比重从45.5%增长到67.3%。民营经济已经占据河北经济的半壁江山,为河北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数据来源:河北经济年鉴2006-2012整理计算而得)
二、河北省民营经济发展的障碍
近几年来, 民营企业面对国内外经济环境恶化,市场准入不公平,融资难,经营管理模式滞后,创新能力严重不足的局面。河北民营经济的发展需要克服五大障碍。
(一)体制障碍
长久以来我国金融体制缺乏活力,企业商业信用供给下降, 民营企业资金流动性差,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已成为制约其生存和发展的最大瓶颈。在金融体制缺乏创新和金融抑制环境下,利率管制、所有制歧视、资本市场严格准入等金融抑制政策导致民营经济融资渠道狭窄,品种单一,长期以来金融机构供给不足,不利于民营经济快速发展。
(二)观念障碍
河北省民营经济实体在经营过程中,很多企业都希望与当地政府建立某种特殊的交换机制,有较严重的等政策、靠扶持的思想观念,缺乏江浙粤民营企业家的魄力,并不想在更广阔的市场中寻找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市场的半径大小,不是市场本身决定的,而是企业的经营观念与能力决定。河北省绝大多数民营企业还走不出本地狭窄的市场范围,缺乏长期发展的战略意识,企业目标定位较低。
(三)制度障碍
制度变迁的过程,也是民营经济发展的过程,制度变迁决定着民营经济社会地位。随着民营经济发展阶段的提升、规模的扩大以及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传统民营经济发展方式带来的矛盾和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民营经济结构出现失衡,资源环境约束也不断增强,粗放式经济发展方式特征明显。许多民营企业还没有建立起真正意义的现代企业制度,企业运行过程中暴露出一系列问题。
(四)人才障碍
京津两大地区对河北人才具有绝对竞争优势,形成人才吸引的“双漏斗效应”,较高素质的人才向京津聚集,河北 “被边缘化”的倾向已经显现;河北是人口大省,人才吸引力和人才储备严重不足,人才密度较低,人才队伍结构不够合理;人才市场建设缓慢,人才招聘渠道不畅;民营企业文化建设滞后,缺乏凝聚力,职工没有归属感,企业难以做到择优用人。选人、用人和留人机制不完善,缺少科学的人才管理机制,制约民营经济的发展。
(五)结构障碍
2013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中河北有15家,其中14家企业是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企业;2013年中国民营企业制造业500强榜单中河北有20家,且19家都是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企业,2013年中国民营企业服务业100强榜单中河北只有一家企业;2010~2012年河北百强企业中,从事传统产业的企业比较多,高技术企业2010年占6%,2011年占4%,2012年占3%,由此可见,河北民营高技术企业所占比重低、企业产品结构单一、技术简单,管理创新、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和设计创新等科技创新能力弱,向新兴战略性产业转移支撑性小,严重制约河北民营经济结构转型。
三、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
民营经济是市场的风向标,在当前其运行和发展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因素,如何加快扶植民营经济发展,激活潜在的市场能量,进而盘活整个河北地区的经济活力。
(一)排除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各种体制机制障碍
加快政府自身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发挥企业、市场和中介组织的作用,运用市场机制、政策引导机制,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简化行政审批制度,降低准入门槛,放宽技术、商标等入股限制,扩大创业者范围,鼓励各类人才创办民营企业,为民营经济发展拓宽空间;通过财税金融的杠杆作用,降低民营企业税收负担,引导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优化政府服务职能,创造公平、良性的市场环境,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必要的社会经济环境。
(二)拓宽民营经济发展的融资渠道
加快金融体制改革,降低外资及民间资本的准入制度,构建多层次,少环节、优结构的金融支持体系 。借鉴发达省份金融创新模式,首先,优化融资环境,创造多层次和多元化的融资方式及融资渠道,放宽资本市场的准入制度,引入国际资本和民间资本;其次,通过国家产业政策,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对重点项目信贷投放;再次,建立民营融资担保机构,强化监管力度,将企业经营风险转变为了系统性风险,推动了民营企业的蓬勃发展;第四,鼓励企业吸收民间资本,驱动企业科技创新,通过第三方融资平台投资科技创新产业,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最后,进一步优化金融资源集聚的空间布局,积极推动金融资源在中心城市的有效集聚,提升金融产业的规模化水平。
(三)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推进以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为核心的企业制度体系建设步伐,保障民营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市场为导向优化民营企业环境,突破原有的管理模式,即国内所用权和经营权分离,通过产权开放,建立以现代企业委托制为基础的现代产权制度,引导民营企业产权多元化和明晰化,鼓励企业职工持股,经理人持股,管理层持股的多元化股权制度,让各层次人员形成利益共同体,从根本上解决企业经营行为短视的弊端;积极引入现代管理模式,从科学制定企业发展战略入手,建立健全各种管理制度,用制度约束人们行为,提高民营企业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 。
(四)构建企业信息服务平台
提高民营企业适应市场发展的能力,为企业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形成了集政府公共服务、非营利机构公益服务、中介机构商业化服务为一体,满足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基本需求的信息服务网络。通过培训,提高企业管理人员信息化知识和水平,降低经营管理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利用信息化平台及时把国家和省的有关政策信息、行业信息、技术信息传递到民营企业,积极为企业排忧解难;通过辅导站,对企业管理系统进行升级,动态观测企业资产运行,盘活存量资产,提高民营企业资产运行效率,促进民营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五)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集聚步伐
鼓励民营企业创新设计、创新工艺、创新装备等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提升传统落后的产业;加快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生产性和生活产业;推动产业集约集聚,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突出抓好省级重点园区、开发区和工业聚集区建设,引导民营企业产业集聚,形成重点产业集群;统筹资源,协同支持创新集群,增强产业配套能力,延伸产业链,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六)鼓励企业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科技创新民营企业家是企业创新发展的领路人,应建立有创新意识,用于担当的企业家队伍,从人力资本积累入手,建设一支熟悉国内外市场、具有战略眼光、管理水平先进的优秀民营企业家队伍;鼓励企业制定科学合理的用人选人机制,形成科技创新人才梯队;发挥政府在企业科技创新方面的引导作用,在政策和税收等方面的加大支持力度,发挥好财政资金的引领和导向作用,推进产学研紧密结合,推动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鼓励企业转变经营方式,构建以观念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为一体科技创新系统,促进民营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总之,要从转变发展观念,创造公平竞争环境入手;通过金融体制改革,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加大民营企业人才培养和输送,鼓励企业建立科学的人才观;紧密围绕新兴战略性产业,进行广泛的技术创新和技术突破,通过实施品牌战略,科技创新战略,提高民营经济创新能力;加快推进民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建立科学的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的民营经济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王瑞萍.浅论民营经济发展的障碍及对策分析[J].科学之友,2012(05).
[2]余力,孙碧澄.民营经济发展的融资困境研究——基于金融抑制视角[J].财经科学,2013(08).
[3]王焕培.民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障碍与对策[J].湖南社会科学,2012(04).
[4]胡丽华,宋刚.扬州地区民营经济发展的制度障碍及对策分析[J].江苏商论,2008(03).
[5]姜国强.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制度障碍及其跨越[J].社会科学家,2012(05).
[6]耿成轩,鄂海涛.民营经济制度演进中的政府行为优化与创新[J].中国行政管理,2013(05).
[7]潘石,王子林,周凯.吉林省民营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与对策研究[J].当代经济研究,2013(07).
[8]祝宝江,徐侃.民间资本驱动科技创新的路径选择[J].学术交流,2013(03).
一、厦门特区建设30年民营经济发展的现状和特点
伴随着特区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历程,厦门民营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地位和作用日渐提升,民营企业已成为特区经济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截止2010年末,厦门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599.25亿元,同比增长18.83%,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市GDP的28.87%;全市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共实现营业收入总额1112.59亿元,净增151.3亿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0.2亿元,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6.07%;缴纳税收58亿元,增长6.7%,占全市税收总额的12.17%。纵而观之,厦门民营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总量规模不断壮大,外向型经济特征明显特区建设之初,厦门民营经济发展较为缓慢,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可以说是力微言轻。据统计数据,1981年,全市个体、私营经济工业产值20万元,仅占全市工业产值的0.02%;个私商业企业零售额210万元,占限额以上贸易业零售额的比重仅为0.67%;城镇个私从业人员仅有2340人,占全市从业人员的0.48%。伴随着民营经济由改革开放之初的“有益补充”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相关政策从“引导、监督和管理”变成“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特区民营经济发展环境逐步宽松,企业数量不断扩大,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在确保经济增长、调整经济结构、促进市场经济体制转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解决就业、扩大内需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至2010年末,全市民营企业7.39万户,注册资金总额1933.45亿元;全市个体工商户9.75万户,注册资金总额27.77亿元;民营经济从业人员共106.8万人,占全市城镇从业人员总数的81.18%;部分民营企业分别入选中国服务企业500强、福建企业100强和厦门企业100强。与此同时,借助特区率先全国对外开放的机遇及其港口、区位优势,厦门民营企业呈现出明显的外向型经济特征。民营外贸企业在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逐年上升,且增幅高于三资和国营企业,成为拉动厦门对外贸易增长(尤其是出口)的强劲动力。2010年末,民营外贸企业6876户,占全市外贸企业总户数的56.74%;完成进出口总额171.16亿美元,占全市进出口总额30.01%;实现贸易顺差105.6亿美元,同比增幅比全市水平高出6.11个百分点。
2.三产比重大、二产后劲强从产业结构看,厦门民营经济呈现“三、二、一”的合理产业布局,服务业经济在全部民营经济中的占比呈绝对优势。2010年末,全市民营企业中,从事第一产业的448户,从事第二产业的15451户,从事第三产业的57980户,三次产业结构的比例为0.61:20.91:78.48。从国民经济行业来看,除少数垄断行业(如铁路运输、航空、电信等)外,几乎都有民营经济活跃的身影。制造业、批发零售商贸业和住宿餐饮业是民营企业参与最多的行业,其中,全市批发零售商贸业70%增加值和住宿餐饮业36%增加值,都是由民营经济创造的。此外,民营科研和技术服务业、建筑业、信息传输、交通运输及房地产业发展也很快。从发展前景看,民营制造企业表现出良好态势,他们一方面积极发挥自身优势,走工贸结合、产销一体之路,既生产传统工业产品,如工业电器、建材、印刷制品等,也主动融入产业集群发展,为大型三资企业和国有企业提供配套的零配件生产。另一方面,积极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加大研发资金投入,不断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在这当中,涌现出了银鹭、联想移动、三安光电、三维丝环保等一大批产业关联度高、辐射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
3.经营领域不断拓宽,产业集群发展凸显从行业经营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政府政策的不断放宽,垄断藩篱逐渐打破,民营企业也从原有的商业、运输、餐饮等传统行业,延伸到电子、机械、科研技术、信息传输、房地产、能源、金融、旅游、学校、医院等多个新领域,特别是在高新技术产业和农业产业化领域发展较快。从企业经营看,随着自身实力的增强,一批大型民企在做强、做精、做专、走专业化发展道路的基础上,有效整合人、财、物等各种资源,积极推行生产产品、经营品种的多元化,跨领域投资、跨行业经营稳步推进。从地域经营看,一批在特区建设中发展起来、具备相当规模和实力的民营企业既在外地设立营销服务中心和生产供应基地,着力推行全国性营销和生产策略,又走出厦门、走出福建,积极拓展外地市场,寻找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厦门民营企业在30年的发展历程中,积极融入产业集群发展之路,他们或以外向型经济发展为主体,着力做好那些扎根本土的民营中小企业的产品整合、配套协作,加快产业聚集;或以开发区、工业集中区建设为载体,通过资源整合、专业化协作,发展关联产业,推进产业聚集;或围绕主导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以龙头企业为重点,构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产业关联。目前,在厦门精心梳理、重点发展的13条百亿产值产业链中,如农副产品和食品加工产业链、光电子产业链等都活跃着民营经济的身影,并起着中坚的作用。
4.企业治理结构不断完善,管理方式更加先进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发展,厦门民营企业大胆改革,努力寻找家族管理与现代企业制度的平衡点,在保持企业特色与优势的基础上,逐渐摈弃家族管理体制,大力推进公司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在改制、重组和发展过程中,通过参股、购并、合作、联营等方式,着手改变封闭式的产权制度和管理模式,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目前厦门民营企业注册有限责任公司的占94.1%,注册股份有限公司的占0.2%。此外,受企业上市财富效应的示范,不少民营企业摆脱守旧观念束缚,突破资本禁区,从传统的产品经营向高层次的资本运作过渡,实现企业的超常规加速发展。他们有的积极推行股份制改革,并按照上市公司要求规范操作,走上市发展道路;有的试水“买壳”或“借壳”之路,通过科技创新与资本运作的结合,依靠先进技术,成功实现境内或境外上市融资计划;有的通过股权投融资、与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合作等资本运作方式,努力实现实业与投资齐头并进、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有效结合。
5.科技创新和品牌意识日益强化30年耕耘,30年成长,“科技兴企”日益成为民间投资领域的新潮流。目前,厦门民营资本投资已从单纯的以扩大生产规模为主的粗放型投资方式向以提高技术含量、跨行业投资为特点的集约型投资方式转变,资本经营已从来料加工、来样生产为主的纯粹产品生产向大力促进产学研一体化转变,积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产品,科技型、成长型中小民营企业十分活跃,经过不断孵化、发展,涌现出一批市级、省级乃至国家级的技术中心。2010年末,民营高新技术企业320家,占比60.4%;民营企业技术中心29家,其中国家级3家(全市11家),省级10家(全市21家),市级16家(全市43家);一大批民企产品分获省、市优秀新产品奖。品牌意识、品牌经营在广大民营企业中显着增强,特别是成长型、规模化经营的民企已经形成了创市级、省级和国家级名牌的梯次战略,并成为提高市场占比、占据行业高地的制胜法宝。2010年末,全市有中国驰名商标43件、福建省着名商标67件、厦门市着名商标80件,属于民企的分别有24件、40件和46件,占比各为55.8%、59.7%和57.5%。
二、厦门民营经济发展转型的问题和困难分析
2011年是特区建设30周年,也是厦门“十二五”计划的开局之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全面提升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信息化和国际化水平的重要时期,民营经济发展在岛内外一体化、二三产共推进的政策推动下,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推进民营经济发展及其转型势在必行。但是,对于外向型经济快速发展、国有经济比重较大的厦门特区而言,民营经济发展转型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急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民营经济 休闲产业 发展对策
一、民营经济模式下的休闲产业对吉林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民营经济具有清晰的产权,能够充分的利用市场机制和市场交易方式来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与国有企业相比,民营经济更加注重市场公平,更加有利于休闲产业的发展。
在民营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下,吉林省已经基本形成了以旅游、休闲、餐饮、娱乐、购物为一体的休闲产业聚集地。我国正处于全面推动小康社会建设的新时期,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对生活水平的要求也正在逐渐的提高,居民在物质层面得到满足之后其消费观念必然会向休闲方面转变。
在休闲产业的影响下吉林省的经济快速发展,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休闲产业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各种休闲产业的发展。此外,休闲产业的发展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特殊的意义。
二、吉林省休闲产业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吉林省的休闲产业发展势头迅猛,但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休闲产业的发展已经面临瓶颈,休闲产业市场仍需要社会各界多方面的培养。从宏观角度而言,政府要想促进休闲产业的发展,就必须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休闲方式的选择与受教育程度密切相关,因此,通过提高人们的受教育程度来倡导健康的休闲娱乐,以这种方式来推动休闲产业的发展。目前,吉林省的休闲产业仍以传统的旅游业为主,部分消费者的环境保护意识较差,随手乱扔垃圾的现象时有发生,各种破坏环境的事情数见不鲜,这与国民综合素质较差存在必然的联系。
三、吉林省休闲产业的发展趋势
人们在进行休闲的同时也在寻求着获取利益的方式,因此,休闲产业市场必须去开拓。在休闲活动中存在众多的获取利益的方式,人们对休闲产业的需求也是多种多样,休闲产业的市场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不断增加,工作时间减少,人们拥有了大量的休闲时间,这些都为休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一)加强休闲意识教育
消费的构成要件中最关键的一项是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吉林省想要发展休闲产业就必须引导消费者树立休闲消费意识,并且教导消费者在消费的同时关注国家以及个人利益,养成健康的生活消费模式。同时吉林省仍应关注传统生活方式带给人们的影响,并采取有力措施减轻这些传统生活模式对人们的消费行为产生的影响,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美国在很久之前就已经签署通过 一项政策,即将休闲教育纳入高中授课教程,此措施的主要目的是培养高中生对休闲活动的认识以及判断能力,这样就为休闲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成为休闲产业的内在推动力。
(二)在休闲产品中嵌入文化内涵
在社会文化教育中起积极作用的文化或活动有很多,其中就包括休闲,所以休闲产业在社会文化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休闲产业的开发商要综合休闲文化的意义开发出一些符合文化本质的创新产品,尽量避免休闲活动向低俗化看齐,这样才能促使人们在休闲活动时仍能提升自身素质。例如,吉林省可以开放图书馆,将大量的图书资源外借给居民,在精神上洗礼人们的灵魂,满足广大群众对休闲活动的需求。2001年,杭州举办了一次休闲经济国际论坛,一时间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广大市民对休闲活动有了充分的认识,同时也密切了市民间的联系。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多样性文化的背景下,休闲产业开发商应重视处理各民族间的关系,避免不同文化之间产生冲突,引导低俗文化向文雅文化看齐。加强社区休闲文化建设,为失业人员提供就业机会,为广大市民提供发展、娱乐机会,丰富老人和孩子的日常生活,放松人们的身心,环节工作压力。
(三)完善市场细分
世界经济逐渐成为为买方服务的平台,总的趋势要求吉林省休闲产业不断地对市场进行细分,同时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为市民创造丰富多彩的休闲生活。另外,吉林省休闲产业应该发扬创新精神,提高休闲产品的娱乐性,并根据不同阶层的经济情况开发一系列符合消费群体的休闲产品,同时还应注重消费者的年纪,开发满足不同年龄阶段的休闲产品。吉林省在开发休闲产品的时候应着重发展体育休闲以及综合休闲类目,同时还要开发一些具有实用性的节目,重视女性消费,女性是消费的主力军,而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女性的社会地位越来越高,并且拥有较强的经济能力,这样一来女性的工作压力以及家庭压力比较大,自然就会产生放松的念头,有利于休闲产业活动的展开。
(四)重视旅游业在休闲发展中的作用
休闲旅游是我国未来休闲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现在的一些旅游方式已经突破了传统的意义,现在的旅游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盈利为主,更为重要的是,旅游所存在的时间、空间的限制越来越小,大部分旅游业正在向着休闲的方向发展。
四、结束语
休闲产业的发展不仅能够带动国家经济的发展,更能够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在吉林省民营经济发展模式的背景下,为休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其休闲产业的发展必然会带动吉林省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金华.我国乡村休闲旅游发展问题研究[D].燕山大学.2011.
一、民营经济指标情况
目标任务:到2013年末,民营经济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1.3亿元,同比增长21%;上缴税金达到2.7亿元,同比增长16.6%;民营企业达到871户,同比增长14%;从业人员达到2.5万人,同比增长9.5%。
1-4月份,市民营经济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6.4亿元,同比增长8.4%,完成年计划的32%;实缴税金6144万元,同比减少34.6%,完成年计划的23%;民营企业达到820户,同比增长15.3%,完成年计划的94.1%;从业人员24184人,同比增长5.3%,完成年计划的97%。
二、工作开展情况
1、开展调研工作。3月份,为详细了解市民营企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我市积极深入企业开展调研,并组织召开了市民营企业座谈会,分析了我市民营企业存在问题的原因,并就如何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加快市民营企业发展提出了意见和建议。会议共有市经济局、商务局、安监局等12个涉企单位和26户企业参加,涵盖了工业、商业、旅游业、建筑等多个行业。
2、开展大讨论活动。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州关于突出发展民营经济的精神,4月份,市积极组织召开突出发展民营经济大讨论活动,为确保此次活动的顺利开展,出台了龙办发【2013】5号文件《关于开展突出发展民营经济大讨论活动的方案》。通过组织开展“突出发展民营经济”专题研讨会、集中宣讲培训、广泛开展建言献策活动、深化拓展争当“创业先锋”等活动,引导全市广大干部群众认清市情,切实转变作风、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推动落实,破解创办难、成长难、创新难、盈利难、融资难、办事难等发展难题,使大讨论活动取得实效、有所作为,成为全市突出发展民营经济的重要支撑点,为全市经济跨越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3、推出具体措施。省突出发展民营经济大会结束后,4月上旬,我市根据省突出发展民营经济政策文件及我市民营经济发展的情况,编制了《市关于突出发展民营经济实施方案》。4月11日,实施方案上市委常委会讨论并原则通过。州突出发展民营经济大会结束后,我市根据《州突出发展民营实施细则》的精神,进行修正。整个方案共8次易稿,制定了50条具体措施,涵盖了放宽民营经济发展限制、全面推进全民创业、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落实税收优惠政策、拓宽融资渠道、全力推进招商引资工作、提升对民营经济的服务水平、优化发展环境等八方面内容。同时对逐条施进行了任务分解,设定了具体主管部门,以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4、召开动员大会。5月15日,我市组织召开了市突出发展民营经济大会,市主要领导出席会议并讲话,全市共有110个相关部门、80户民营企业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号召全市广大党员干部要解放思想,形成共识,不断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突破口,下功夫把市民营经济搞上去。希望通过此次会议的召开及市关于突出发展民营经济实施方案的出台,破解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推动市民营经济大发展、快发展。
5、开展政策大讲堂。为提升我市民营企业人员素质,使我市民营企业深入了解突出发展民营经济的优惠政策,并享受到突出发展民营经济带来的政策实惠,推进我市民营企业更好更快发展,我市经济、工商、税务、科技等相关部门于5月积极组织开展了“市突出发展民营经济政策大讲堂”、“市民营企业科技创新(专利)培训会”等培训活动。
6、搭建银企平台。为缓解企业资金压力,我市积极开展民营企业资金需求情况调研活动,及时掌握企业资金需求。并于5月9日、21日,分别与中国银行、民生银行合作,召开了两次银企对接会。会上政府向金融机构推荐我市优质企业和项目,企业提出资金需求,金融机构现场推荐相应的金融产品。两次会议共有20户企业参加,5户企业达成贷款意向。通过开展银企对接活动,加强了银企交流,大大提升企业的融资成功率,进一步缓解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三、下一步计划
1、继续开展银企对接活动。为畅通企业融资渠道,我市将召开一次大型银企对接会,由市人民银行牵头组织,全市中国银行等7家银行参与,共同召开银企对接大会。各大金融机构现场介绍各自金融产品,通过面对面的交流,为企业量身定制专属金融服务方案,有效解决企业融资瓶颈。
2、全面推进全民创业。一是认真组织开展“优化就业创业环境年”活动,通过不断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健全社会保障,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等措施,为我市创造一个合理、公平、良好的创业就业环境。二是组织召开创业项目对接大会,集中宣传报道优秀创业项目和中小企业创业优惠政策,最大限度激活全民创业热情,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三是努力提升我市创业者的创业素养和创业成功率,积极举办“双万”培训,通过免费为下岗失业人员、应往届大学毕业生、返乡农民工、个体经营者等提供创业技能、政策法规等内容的培训,提高创业人员意识,促进我市企业的生成和发展。
3、开展工业企业服务年活动。组织开展全市“工业企业服务年”活动,深入开展六大方面服务工作,即:生产组织服务、项目建设服务、企业创新服务、民营经济服务、机关干部驻企服务、信息化服务。以“工业企业服务年”活动为载体,以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的突出问题、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为重点,进一步转变观念、转变作风,创新思路、创新方法,集中优势资源,向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倾斜,推动我市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石县民营经济调查组
为切实掌握我县民营经济发展现状,了解制约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探索促进民营经济加速发展对策,最近,我们利用一个月的时间,采取召开座谈会、汇报会、分析统计资料和到企业调查等形式,对全县民营经济进行了详细、深入和理性分析,并形成如下调查报告,供领导决策参考。一、我>文秘站:
近年来,随着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县秘书网网址:民营经济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特别是1996年县级国有企业“两个置换”的改革启动,到20__年乡镇、集体企业清盘扫尾基本完成,民营经济占县域经济比重迅速攀升,逐步成为县域经济的主体。
1、民营经济总体规模不断扩大。一是民营户数不断增加。截至到20__年底,全县注册民营经济户数9432家,比20__年增加20.8%,比1996年增加1.14倍。其中私营企业280家,比20__
表一:我县民经济户数占全县企业户数比重
年增加25家;股份企业256家,同比20__年增加营46家;个体工商户8874家,同比20__年增加351家(见表一);总注册资本13.8亿元,民营从业人员2.61万人,同比20__年分别增加9.3%和10.2%。二是经济总量不断扩大。通过近些年发展,民营经济比重不断提升。到20__年底,我县三次产业中民营经济创造增加值分别为1.9亿元、8.7亿元和9.2亿元,其比重分别占15%、55.6%和57.6%,与1996年相比,三次产业中民营经济比重均呈现明显上升趋势。目前,全县民营经济成分最高是餐饮零售业,占89.8%,最低是农业,也占到了20%。由此可见,民营经济已占据了重要地位(表二)。
2、自身发展活力日益增强。一是企业规模日益扩大。据统计资料,到20__年底,全县登记为公司和私营企业的民营企业注册资本平均每户150万元,远远高于1996年的34万元。目前,在
全县38家规模企业中,民营企业占到31家,比重达81.5%。在规模民营企业中,总资产过亿元的有2家,5000万元到1亿元之间有3家,1000万元至5000万元之间的达到了10家(详细名录见表三)。二是企业科技含量明显提高。20__年,民营企业完成技改投资8560万元,同比20__年增加了25%,产品科技含量明显提高。企业自主研发能力也有一定增强。今年科峰公司完成了“网络传输图像监控器”样品设计,目前已申报国家专利;环能
表三:资产总额1000万元以上的民营工业企业
公司自主研发“煤矸石发电技术”已应用生产;宝川公司研制成功F3000型中巴车连杆和F7100轿车连杆;宝亿公司研发出了6种国际国内知名轿车用连杆等等。产学研合作关系与也进一步加强,目前全县有九峰实业等3家民营企业已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产学研合作关系。三是经济外向度有了质的提升。在发展外向型经济中,民营经济做到了率先进入,目前全县有4家民营企业产品开始直接或间接进入国际市场。其中世运针织厂针织产品全部外销,九峰实业取得供港活猪注册证,年均向港供应活猪近5000头,宝川、宝亿公司生产出新型轿车连杆,并开始向大众、雪佛来等国际品牌轿车生产商供货。
3、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突出。一是投资领域越来越广泛。除邮政、电力、电信、石油、烟草、自来水等国家专营和垄断行业外,我县民营经济几乎延伸到全县经济社会中生活中的各个领域,目前正大量进入公共事业部门,特别是在公共交通、电力、教育、以及管道燃气等居民生活领域,民营资本开始形成新的投资热潮,有力支持了经济快速发展。二是对县域经济增长支撑作用越来越大。20__年我县民营经济增长速度高达22.6%,比县域经济增速快10.8个百分点。今年尽管受国家宏观调控影响,民营经济发展速度仍达15.7%,比整个县域经济发 展速度高3.3个百分点。经测算,在今年预计12.4%县域经济增速中,至少有6个百分点是来自民营经济的贡献(见表四)。三是对工业经济的贡献越来越突出。民营工业经济没有历史包袱,具有体制、机制等优势,经济运行质量、效益十分良好。据统计,20__年,在县域工业企业中,民营工业以17.6%的资产,产生了59.7%的工业总产值、71.4%的工业利润、38.7%的工业税金,同时还支付了73.3%的工人报酬(表五)。四是初步形成了一批县域工业支柱产业。数据显示,我县经济初步形成了电力、采掘、建材、食品加工、化工以及机械制造等六大行业,在我县203家年产值50万元以上和38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这六大行业的民营企业占153家和27家,其比重分别达到了75.3%和71.1%(见表六)。
4、有力推动了我县城镇化、现代化进程。我县快速发展的民营经济,对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起到了十分显著作用。一是吸引了千家万户的农民广泛参与到产加销的“产业链”之中,增强了他们的商品意识、市场意识和文明素质,这一点特别是在农业民营经济体中表现尤为明显。如在双佳农牧公司,目前全省范围内有1600户为其养鸡,每天出笼活鸡达到25车以上,每年养鸡农户总收益就达3000万元。二是有效地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缓解了城镇就业压力。目前,全县民营企业从业人员中,70以上是农村剩余劳动力,20__年,全县203家民营工业企业解决就业13000人,同比去年就业增长了15%。另外据统计资料,在农民现金收入中,30以上来自民营企业的劳动报酬。三是有力地推动了小城镇建设进程,为中心镇建设夯实了经济基础。民营经济的发展,有效地增强了所在地小城镇的聚散、轴射功能,促使小城镇建设以内涵扩张形式发展,为城镇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但是,与民营经济发达的浙江温州、台洲、金华各县市,以及本省浏阳、宁乡等地相比,我县民营经济无论是企业规模还是发展速度,都存在十分明显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是规模小。平均每户注册资本少,上规模、上档次的企业不多。据相关资料,温州市股份民营企业和私营企业户均注册资本达到220万元,而我县只有150万元;温州市个体工商户户均资本2万元,而我县只有1.7万元;温州民营经济所产生的增加值占到了GDP的95以上,占县域工业比重达到了90以上,而我县分别只有45和68,其差距分别高达50和32个百分点。再如,温州乐清市年产值上亿元的工业企业达10多家,大型民营企业集团达6家,其中仅德力西集团一家年销售收入就达97亿元,而我县年产值上亿元的民企只有2家,至今未出现一家民营企业集团。
二是数量少。从省外看,浙江温州市8个县市平均民企户数达1.5万家以上,个体工商户平均达4.3万家。与常德面积、人口相近的浙江宁波市,20__年9个区县(市)平均民营经济户数达到了3万户,其中民企达到了6000户。就连浙江民营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金华市,7个县市平均民企户数达3000家左右,个体工商户数也达到2万家。从省内看,民营经济发展较快的浏阳市民企户数有20__多家,个体工商户1万多家。而目前我县民企总数不到600家,个体工商户只有6000家。由此可见,我县民营经济发展与外地相比,差距是相当大的。
三是分布散。我县民营工业基本上都是随资源分布散落在全县各乡镇,企业关联度不高,进入工业园企业少,至今尚未形成区域相对集中、上下游产品配套的产业群,专业村、专业镇更是一片空白。而浙江各个县市民营企业大多集中在开发区、工业园区,产业聚集度、专业化、集约化水平都很高,企业发展壮大很快,板块作用日益增强。如台洲市,48个民营工业制成品市场占有率居全国第一;全国各种家电、汽车塑料配件90可以在该地加工完成。温州市民营经济更是典型的集群经济,如所辖乐清柳市镇就是全国最大低压电器产销基地;永嘉县桥头镇纽扣城号称东方第一纽扣市场,等等,真正形成了一批在全国叫的响、市场占有率高的产业群。
四是水平低。主要表现民营企业科技含量低,以矿产、水力和农副产品粗加工为主,工艺水平低,产业链条短,大路货居多,附加值不高,更谈不上拥有自主科研研发机构。如水泥生产方面,目前我县共有15条生产线,就数量而言已经不少,但大都工艺落后,产能很低,年生产总量只有110万吨,不及国内1条先进生产线年产能的1/3。我县化工业也基本上是这样。
二、制约民营经济加快发展的客观因素与主要障碍
1、思想解放不够,民间投资氛围不浓。思想解放不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社会层面。目前,社会对发展民营经济持肯定和支持态度成为主流,但仍然存在一些阻碍民营经济发展的思想观念,一是小农经济意识无处不在,小富即安的思想在全县民营老板身上反映明显。在新铺乡调查时我们了解到,当地产煤区居民家庭10万元以上存款的比比皆是,但真正想做和正在做大产业的并不多。二是“不患寡而患不均”的现象依然十分突出。特别是企业附近一些农民、甚至是有的干部都看不得别人赚大钱,人人都想从中分一杯羹,在企业日常业务中强行阻工、强买强卖得现象时有发生。此外,由于企民营业在原始资本积累阶段带有“原罪”性质,不少群众对民营企业老板持敌对态度,客观制约了民营经济发展。另一个是政府层面。客观地讲,目前全县上下还切实存在对发展民营经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的问题,不能正确评价民营经济,对民营经济发展巨大潜力估计不足。一是目标不明确。近些年来,由于石门电厂、皂市水库等重点工程相继在石门建设,在短短的时间内,从根本上改变了全县社会发展面貌,因而对发展民营经济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存在畸轻畸重、时松时紧的倾向。二是思想不开放。认为石门地处内陆,没有区位优势,不能像沿海地区一样出台非常规发展措施,往往是国家出台政策规范时,我们“砍头”,他们“剁脚”,永远学不到别人先进经验。与我们邻近的澧县,条件相当,他们并没有受惯性思维限制,敢于给政策,敢于向跨国公司、向高科技企业招商,并在今年6月份引进了年产值6亿美元的韩国微型摄像头生产线。究其原因,关键是没有真正解放思想。三是措施不落实。我县发展民营经济大多是雷声大,雨点小,缺少具体行动,特别是在启动民间投资上,倡导有余,支持不足。如中小企业担保公司筹备了多时,到现在还没有成立,至今没有出台民营投资产业目录,在储备项目开发上也明显滞后等。
2、资金融通机制不活,成长严重缺血。长期以来,国有商业银行往往集中力量服务大企业、大客户(即“追逐优质客户资源”),而不愿意向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贷款,使民营企业在客观上游离主流融资体系之外。据中国人行石门支行资料,今年全县贷款增加额有90%投向了石门电厂二期和皂市水库等优质客户,民营企业除少数获得少量贷款外,大多数企业没有获得
表七:金融机构对民营经济支持比例(单位:户万元)
商业银行贷款。如金湘源果业今年 计划向建行贷款500万元,最终想尽千方百计只贷了200万元,因而错失了秋季大量收购柑桔的良好时机。玉叶公司今年搞余热发电,不但没有贷到一分钱,工行反而因银根紧缩提前收回了15%的贷款。目前,真正支持民营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是信用联社,但由于实力有限,对民营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受到制约。加之目前民营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筹资的条件尚不具备,利用股市、债市以及商业票据融资十分困难。目前,我县民间投资主要靠自筹,多数是依靠个人储蓄或者是高出国家法定利率几倍从社会上拆借,或是直接向职工集资借款,年利息大多在1分以上,这种融资方式具有财务成本高、运行风险大等弊端,严重影响民间投资的积极性。融资渠道不畅,已成为制约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主要瓶颈,据人行统计,今年全县民营企业申请的银行贷款额,仅有20%左右审批落实到位。前些年尽管银行惜贷,但由于国有集体企业在改制中积集了大量民间自有资本(包括政府注入补偿金),在一定时间内缓解了民营企业发展的资金压力,维持了县域经济发展的高速度,今后几年若民营企业贷款难的问题仍然得不到解决,可以预见,我县整体经济增长速度必然大大降低。
3、生存发展环境不优,利润层层盘剥。有些部门没有适应政府职能转变要求,及时转变思维方式和管理方式,缺乏“公仆意识”“纳税人意识”和“委托人意识”,导致审批两头(即政务中心和审批机关)跑、乱罚款、乱收费、乱执法、多头执法的现象普遍存在,政策落实出现了严重“肠梗阻”。一个企业反映,今年来,他收到要求赞助的部门达5个之多。还有一个企业老板反映,一个案子拖了好几年某局就是不结案,办案人员还公然说:你一下子赚那么多钱,怎么搞也要给兄弟分几个。更令人愤怒的是,有的部门不但不服务,还专门给企业“下套子”。在新铺乡调查时,企业办的人就说,某局执法人员去年12月份就到该乡某厂去检查过,明知商标快到期,执法人员就是不告诉他,今年4月一过期,一纸罚款通知书就送达该厂,经求情最终还是罚了15000元。还有一个企业在主管部门默许下由他人代签股东变更文件,后又拒不认帐,被罚款4万元,最后在该企业后协商以1000元了结。此外,近年来,省市县三级相继出台了一些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但从基层反映的情况来看,存在操作性不强的问题,因此在落实过程部门之间相互推诿,将优惠政策束之高阁。许多老板提出,制定的优惠政策和对企业的承诺一定要落实,不落实不如不制定、不承诺。
4、企业总体素质不高,发展战略不清。总体上看,我县民营经济良莠不齐,大多数企业综合素质不高,整体形象欠佳。一是民营老板素质较低。目前我县企业老板大多在40多岁以上,受教育程度偏低,知识结构很难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据调查统计,在现有203家年产值50万元以上的民营工业企业中,拥有大专以上文化不足50人,仅占25%。同时,在实地调查时我们感觉到,真正对自己企业发展有战略眼光、清晰的思维和独到见解的人不多,因而很难适应千变万化的国际国内大市场,缺乏把企业做大做强的能力。二是管理方式滞后。由于民营经济发展自身特性,在原始资本积累时期采取个人独资制、合伙制等形式,无疑是合理的。但是企业发展一定阶段、一定规模以后,这种管理体制就会成为企业发展的障碍。如在我县203家年产值50万元的民营工业企业中,真正按照公司法规定形式进行管理的只有36家,仅占17.7%。三是企业高级人才缺乏。这次调查,几乎所有民营老板都谈到了人才严重缺乏的问题。科峰电子公司计划明年生产自己研发的专利产品——影像信息存贮传输系统,但由于公司高级管理人才、销售人才、技术人才都严重短缺,该公司老板对这个极具市场前景的产品能否取得成功缺乏信心。
三、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目标与战略重点
今后五年是我县实施“三化一拓展”战略的关键五年,也是民营经济发展面临前所未有大好机遇的五年。未来五年,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是:按照十六大提出“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的要求,坚持“经济民有为主,投资民间为主,企业民营为主,事业民办为主”的方针,以富民强县为目标,以招商引资为主要手段,大力发展科技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和生态环保型三类民营企业,迅速提高民营经济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全民营经济量的突破和质的飞跃。发展目标是:全县民营经济年均增长18%以上,到20__年,民营经济增加值达到45.3亿元,力争占全县GDP总额(按年增长12%计算)的比重达60%,所创工业增加值占全县85以上,所提供税收占全县55%以上,所解决就业人数占全县城镇就业人口70%以上;培育年产值超5亿元民营企业2家,年产值过亿元企业10家,年产值5000万元企业15家,产生1家以上民营企业集团,实现民营经济总体规模有大幅扩张,整体素质有明显提高,发展实力有显著增强,对县域经济支撑作用更加突出。为实现这一目标,其发展重点是:
1、围绕扩张民营经济总量,强化招商引资。我县民营经济总量不大,综合素质不高,竞争力不强,实现加速发展的动力不够,要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就必须快速扩张全县民营经济总量,因此,要始终把发展民营经济着力点放在招商引资上。通过资源招商、节会招商、环境招商,切实引进国内外大企业、大老板、大项目,特别是要注重引进战略投资者,以此迅速壮大县域民营经济规模,加速我县民营经济发展。
2、围绕激活民间存量资金,催生地方金融。当前,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提高资金运行效率和加强贷款风险控制,开始全面收缩县以下贷款业务,并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导致县域中小民营企业发展严重“缺血”。为大力发展中小民营企业贷款业务,当前之计,一是支持以县信用联社为主的地方银行业发展;二是大力发展以金融担保、金融租赁为主的各类地方金融服务公司;三是大力引进省内外诸如光大、民生银行等中小金融机构,以此促进地方金融业的发展。
3、围绕发挥民营区域优势,培育特色产业。面对当前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作为湘西北山区物产资源大县和民营经济小县,必须突破行政区域限制,主动承接大武汉和长株潭区域经济辐射,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因此在民营产业发展重点上,要充分发挥在区域经济中的比较优势,围绕资源深加工和循环利用做文章,切实改变当前资源粗加工的现状,大力培育电力、矿产和农副产品深加工、以及 旅游、教育等民营特色支柱产业。
4、围绕转变民营增长方式,突出工业先行。工业是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壮大第三产业的力量源泉,是推动县域经济增长的发动机。要加速民营经济发展,就必须大力推进民营工业化进程。当前要注重抓好三个方面工作,一是抓好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发展民营工业的外部条件;二是抓好区域工业合理布局,降低民营工业企业运营成本;三是做好全县资源合理规划和开发,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
5、围绕提高民企竞争能力,狠抓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是显示地方经济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无论是工业龙头企业还是农业龙头企业,都会大力促进其上下游产业的发展。一是出台优惠政策,支持龙头企业快速发展;二是通过挂牌保护,为龙头企业发展保驾护航;三是鼓励龙头企业向外发展,支持做大做强。
四、加快我县民营经济发展的具体对策与措施
1、凝结共识,为民营经济加快发展提供舆论保证。面对当前全国范围内县域经济竞相发展的态势,我们必须清醒的看到:民营经济是未来县域经济的主体,发展民营经济就是发展县域经济。因此,全县上下要形成“民营兴县”“民营强县”的思想认识,特别是在其作用意义、路径选择、方式方法上凝成共识,达成一致。一是将民营经济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强化政府作为。要结合我县当前实际,深刻理解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两个毫不动摇”精神,淡化公私区别,摆脱姓资姓社困扰,只要依法纳税,照章经营,促进就业,就应果断予以支持、予以鼓励、予以保护,促使他们加快发展。二是贯彻“先予后取、重点扶持”的发展原则。总体上看,我县民营企业相对浙江、江苏等沿海地区相比,还处于资本原始积累的早期阶段,数量少、规模小,体质差,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弱,“哪个部门都可以将其掐死(一民营老板语)”。因此,对待中小民营企业要像抓林业“封山禁伐”一样,规定在一定的期限内,严禁各职能部门随意上门执法。同时,在各种优惠政策支持上,要根据全县经济总体发展规划和民营企业自身发展潜力,实施重点扶持,做到“五年磨一剑”,坚持不撒胡椒面,促进其率先发展。三是用创新的思维解决发展民营经济中存在的问题。坚持发展就是硬道理和“三个有利于”标准,反对“唯书唯上”,用足用好用活现有政策。同时坚持“先破后立”,实施“先上车,后买票”、“先发展,后规范”,大胆冲破传统观念和体制障碍,敢于在法律规定的灰色地带进行适度的探索,切实为民营经济发展扫平道路。
【关键词】 民营企业 发展现状 对策
近年来,天津市民营经济稳步发展,民营经济的总量显著提高,民营企业在促进天津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服务社会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在天津民营经济阔步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较为突出的问题,集中体现在对民营经济缺乏连续性的政策支持,民营企业在进入新产业、新行业时遇到许多障碍,缺乏配套的政策支持,民营企业成长壮大后,面临着继续发展等一系列问题,如能从政策服务层面解决这些问题,对推动天津民营经济发展将具有重要意义。
一、天津民营企业的发展现状
截至2009年底,天津民营企业有119070户,比上年同期增加12049户,增长11.26%;注册资本(金)419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046亿元,增长33.18%。全市民营企业户均注册资本(金)341万元,注册资本总额1660亿元。天津民营企业经过多年发展壮大,已经进入产业链高端和高技术含量产业,投资遍及新能源、生物医药、文化创意、船舶物流、金融投资以及先进制造业等领域。从产业结构看,第三产业发展较快,民营企业规模不断扩大,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在全市重大发明专利转化运用类试点16家企业中,民营企业有11家,获得知识产权专项资金160.5万元。
目前,天津民营企业的融资途径主要有银行贷款、信用社贷款和向亲戚朋友借款,即主要是外源性融资。金融机构贷款包括企业从银行、信用社、担保公司和小额贷款公司借入款项。民营企业纳税额约占全市税收的50%,民营企业就业人数占全市城镇就业的75%,许多民营企业家还积极到高校举办“创业大讲堂”活动,为促进天津实施“创业带动就业”战略做出了贡献。
二、天津民营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天津民营经济近年来得到了稳步发展,总量显著提高,在许多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总体实力不强,产业集中度不高
天津民营企业虽然近几年发展迅速,但其数量与广东、江苏等差距很大,即使与同为直辖市的上海、北京相比也有较大差距。据统计,目前北京民营企业数约为天津的3倍,上海的民营企业数约为天津的5倍。即使在“十一五”末,天津民营企业数量也仅能达到15万户左右,数量仍然很少;天津民营企业在产业布局上也存在着集中度不高的现象,缺乏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产业集群。在统一规划下,天津各区县正在打造环保产业、电器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感光材料产业、航天航空产业等特色产业。但对比北京的IT产业集群、青岛家电产业集群、上海的集成电路产业集群,天津民营产业群还没有达到真正的产业集群标准,至今尚未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2、融资难的问题仍未有效解决
在现有的融资体制下,民营企业融资比较困难,融资已成为民营企业发展的瓶颈。具体表现为:一是信贷服务不能满足民营企业发展要求。在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下,企业普遍资金短缺,信贷需求大,现有信贷力度不能满足企业需求。二是贷款抵押形式比较单一。在企业整体实力、品牌影响力有限的情况下,主要还是采取实物抵押方式。目前还缺乏对非实物抵押,包括专利、知识产权等进行价值确认的标准依据和相应机构。三是担保公司实力普遍较弱。在天津百余家贷款担保公司中,仅十余家实力较强,运营情况良好。其中注册资本过亿元的只有两三家,担保公司担保能力普遍有限。这就使得大部分担保公司难以给企业提供有力的贷款担保。
3、社会化服务体系尚需进一步完善
有调查显示,近90%的企业认为,为民营企业提供技术推广、成果转化、人才培养、智力引进、市场开拓等方面的相关机构不够健全,部分服务职能缺位,使得企业从中所能获得的支持和帮助有限,从而导致企业运行成本高和社会资源浪费现象普遍存在,难以适应民营企业快速发展的需要。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和平台建设还不能适应企业快速发展的需要,缺少高层次的专业型企业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工程技术中心等服务平台。部分现有的服务机构和平台也没能充分发挥企业技术创新发展服务的职能,离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专业化和特色化的科技中介服务和技术平台的目标还有较大的差距。
三、加快天津民营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壮大经济实力、改善民计民生、促进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全市改革发展稳定做出了重大贡献。我们必须深化对发展民营经济重大意义的认识,始终把民营经济摆在重要位置,制定一系列鼓励支持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有力地促进民营经济加快发展。
1、确定发展目标,纳入绩效考核
将民营企业的发展纳入天津市经济发展规划,并尽快制定“十二五”民营企业发展规划,明确目标,分解任务,制定考核办法,建立奖惩激励机制,加大落实力度;建立专门领导小组,加强对民营企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和推动实施;建立完善民营企业经济运行监测体系,制定完善统计监测制度,为全面掌握经济运行情况和准确反映运行态势提供决策依据。在发展目标的实施上,要理顺管理体制,明确管理各行业民营企业事务的统一政府部门,切实改变目前多头管理的现象,注重政策的整合力度。在相关行政管理部门的绩效考核中,应将促进和推动民营企业发展的业绩加入进来,制定科学的量化考核指标,提高相关职能部门服务民营企业发展的积极性。
2、探索特殊规律,转变发展方式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国民经济中的绝大部分产业都呈现产能过剩态势,政府再运用改革开放初期的政策刺激企业发展的措施和模式,效果会越来越差。加之,天津历史上缺乏创业的人文环境,促进大规模的企业涌现和成长必须选择特殊路径,即抓住新产业出现的契机,在产业升级和转型中形成龙头企业,形成集聚效应,用产业链带动一大批新企业的成长,如美国的硅谷就是成功的典范,只有在天津找到这样的模式才能在新产业的发展中取得优势地位。因此,探索科技成果迅速产业化的有效模式和规律是加速天津民营企业发展的根本。面对愈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大力推进技术改造和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民营企业发展的当务之急。政府应通过技改贴息、自主创新激励等政策,推进民营企业进行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引导和支持民营企业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
3、突破体制约束,创新融资渠道
作为高风险低收益行业,民营企业融资担保具有准公共品性质,政府有必要介入和扶持。政府可以通过设立全资担保公司或者入股其他担保公司使其直接成为民营企业的担保人,并建立起一系列与信用担保配套的制度,如风险补偿机制、担保和再担保基金制度、有效的民营企业信用评价制度。在充分认证的前提下,尝试转变银行传统经营体制,通过有限度地提高授信额度着力支持小额信贷公司为民营企业服务,充分激发民间投资热情。还可以考虑尝试建立地方特色的新型直接融资市场,在运行机制上比现有的直接融资市场更加灵活、高效,增加民营企业直接融资渠道。
4、高效的行业、协会等自律
大力发展高效的行业协会和商会等非政府组织,加强行业自律,注意调动、利用和发挥各类商会、行会、协会等民间组织的积极性,让它们在信息交流、生产协作、人才培训等方面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社会支撑,以推进现代市场体系的建设。各级工商联组织在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积极改善工商联的工作条件,使其更好地发挥桥梁、纽带和助手作用。民营企业要发展,要争取行业地位,要防控风险,行业协会的作用不可忽视。要努力扩大现有行业协会的覆盖面,做好规划,尽快成立一批新的行业协会。目前许多发展很成熟的领域还没有行业组织,应加大推动力度,尽快把具备条件的行业协会建立起来。
5、加大政策执行力度,提高政府服务意识
鉴于许多现有配套政策落实效果不佳,不合理收费及行政效率低下现象时有发生,建议在全市范围的行政机构大力推行限时办理制,追究行政责任,并自动同意民营企业的有关申请事项。民营企业在行业准入方面仍然存在一些“玻璃门”现象,即虽然并未明文规定禁止民营企业进入,但却通过种种不合理的政策或非政策手段,将民营经济拒之门外。因而政府相关部门要提高对民营企业服务的意识。具体工作中,不少部门对民营经济偏重管治,欠缺服务,优惠的政策更多向国有大企业倾斜,惩戒的措施更多面向民营企业;一些部门制定政策、法规的出发点是为了约束民营企业,或将检查、处罚民营企业视为部门的生财之道。在采取行政行为时,对涉及到民营企业的利益重视程度不够,建议由市政府统一设立投诉电话,接受民营企业随时投诉,如经核实投诉属实,则实行针对性问责制,进而从根本上提高对民营企业的服务意识。民营企业的发展涉及到方方面面,因此政府还需以强化部门配合为重点,进一步优化服务环境。各级政府部门应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观念,本着“先活后管、先予后取”的原则,全面提高服务质量、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率。
(注:本文是天津商业大学青年科研培育基金项目09111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从2005年开始到2012年底,在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的情况下,河北省块状民营经济产业集聚仍呈现稳步增长态势,全省5亿元以上产业聚集区营业收入历年分别增长22.4%、30.1%、20.7%、22.7%、19.2%、22.3%和33.3%。到2012年底,全省营业收入5亿元以上中小企业产业集聚区达到370个,比2011年增加26个,其中:10亿元以上的300个,比2011年增加20个;30亿元以上的185个,比2011年增加32个;50亿元以上的123个,比2011年增加23个;100亿元以上的67个,比2011年增加12个。从业人员472.6万人,比2011年增加64.5万人,占到了全省民营经济从业人员的24.3%;企业总数17.3万个,比2011年减少0.5万个,占全省民营经济单位的7%。总的来看,按年营业收入分类,河北省块状民营经济集聚区的数量在逐年增加,百亿以上规模的民营经济集聚区的数量增加较快。如表1所示。但与发达省份相比,河北省块状民营经济发展还存在明显不足,主要表现在规模小,缺乏具有较大带动作用的骨干支柱企业,工业主导成分是中小企业,且布局分散,缺乏应有的产业集群效应,市场占有率低,没有形成品牌优势,工业产品一直在市场的低端竞争,产品利润低,企业效益差,更为主要的是产业间、企业间关联度低,大、中、小企业间没有形成合理的分工协作体系,这种小而散的产业组织结构限制了县域中小企业参与现代大企业(集团)所设定的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的机会,从而制约着县域中小企业的技术进步和产品的升级换代,导致了县域工业整体竞争力的地位较弱。
二、河北省块状民营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一)块状民营经济发展实力分析
从表2看出,2012年,370个块状经济产业集聚区营业收入22384.7亿元,比上年增加3475.6亿元,增长18.4%,占全省民营经济的29.2%;完成增加值5701.8亿元,比上年增加819.3亿元,增长16.8%,占全省民营经济的32.3%;上缴税金504.3亿元,比上年增加115.3亿元,增长29.6%,占全省民营经济的21.5%;实现出货值821.6亿元,比上年减少58.5亿元,占全省民营经济的57.7%。由此可见,块状民营经济实力日益壮大,在全省经济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二)块状民营经济覆盖区域分析
从表3可以看出,2012年石家庄市47个,承德市16个,张家口市18个,秦皇岛市15个,唐山市36个,廊坊市31个,保定市45个,沧州市49个,衡水市30个,邢台市46个,邯郸市37个。涉及全省132个县(市)、14个区、17个高新区(开发区、管理区)(怀安县、青龙县、涞水县无块状经济产业集聚区)。由此可见,块状经济集聚区域分布广泛,各地区基本呈每年增加的趋势,且分布较为均匀,各地区均有较大规模的产业集聚区。白沟箱包、安国药材、辛集皮革、清河羊绒、安平丝网等在全国乃至世界颇有名气。
(三)块状民营经济产业集聚行业分布分析
从表4可知,到2012年底,河北省块状经济产业集聚区行业分布情况:食品业54个、纺织服装业41个、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40个、设备制造业38个、汽摩拖拉机及配件业26个、橡胶和塑料制品业21个、金属制品业18个、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5个、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12个、金属采选业12个、家具板材业12个、文体工美制品业12个、皮革毛皮业11个、化工业11个、电子信息业10个、造纸和纸制品业10个、石油煤化业9个、陶瓷和玻璃制品业7个、医药制造业5个、自行车及配件业4个、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2个。由此可见,块状经济产业集聚区行业分布广泛,集聚了各地的优势生产要素,形成了县域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这些块状经济产业集聚区中,有的已具有相当规模,成为河北省特色产业发展的“亮点”;有的虽然弱小,但填补了当地的产业空白,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块状经济产业集聚区涵盖了全省的优势产业,构成了相互关联企业及其支撑体系在一定区域内的大量聚集,形成了对县域经济的有力支撑,打造了地方经济的核心竞争力,辐射带动了全省经济的发展,块状经济产业集聚区已经成为全省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百亿以上块状民营经济产业集聚区分布区域分析
从表5可知,到2012年底,营业收入100亿元以上产业集群67个,其中:石家庄市12个、承德市3个、张家口市2个、秦皇岛市3个、唐山市7个、廊坊市4个、保定市5个、沧州市7个、衡水市7个、邢台市10个、邯郸市7个。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武安钢铁1340亿元、丰润型钢795亿元、丰南焊管463亿元。100-300亿元的有60个,300亿元以上的7个。
三、河北省块状民营经济目前的优势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河北省块状民营经济目前的主要优势
块状经济产业集聚规模逐渐扩大。到2012年底,全省370个块状经济产业集聚区中,10亿元以上299个,30亿元以上185个,50亿元以上123个,100亿元以上67个。块状经济产业集聚区增加值占全省民营经济比重,实现了“三分天下有其一”,占全省GDP比重达到了21.46%。县域块状经济产业集聚区增加值占县域GDP比重达到了26.1%。覆盖区域更加广泛。全省块状经济产业集聚区涉及11个设区市、132个县(市),占全省县(市)总数的97.8%,除了怀安、青龙、涞水三县无块状经济产业集聚区外,其他县(市)均存在块状经济产业集聚区。产业门类渐趋齐全。全省块状经济产业集聚区共涉及21个产业门类,包括食品、纺织服装、金属冶炼压延、设备制造、汽车摩托拖拉机及配件、橡胶塑料制品、金属制品、非金属矿物制品、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金属采选、板材家具、文体工艺美术、皮革皮毛、化工、电子信息、造纸及纸制品、石油煤化、陶瓷玻璃、医药、自行车及零部件、废弃资源综合利用。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对河北省100个块状经济产业集聚区进行调查后发现,整体市场竞争力越来越强。国内同类产品市场占有率达到10%以上的有61个,达到30%以上的有32个,达到50%以上的有15个。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的块状经济产业集聚区有:昌黎缝纫机零部件、曲周天然色素、藁城宫灯、辛集泡塑、遵化矿山机械、徐水吊索具、滦南钢锹、雄县乳胶、安平丝网、清河羊绒、南宫羊剪绒、南宫毛毡、大城保温材料、枣强玻璃钢、景县铁塔、盐山管道、新河装饰盒、永年标准件、霸州玻璃金属家具、安国中药材、曲阳石雕、东光纸箱机械、新乐电热毯。技术实力较强。到2012年底,全省共有省级块状经济产业集聚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115个,资产总额12.5亿元,服务收入2亿元。省级技术平台研究推广新技术1117项,改进工艺883项,开发新产品5166个,参与制定国家、行业、企业标准341个,获国家专利243项,检测产品92020项次,协助引进人才2240人,培训员工84982人,对57447个块状经济产业集聚区内的企业开展了技术服务,促进块状经济产业集聚区新增营业收入39.8亿元。
(二)河北省块状民营经济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临江工业发展现状
临江市地理位置偏远,工业基础薄弱,制造业装备落后,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但区域优势突出,矿产资源、林下资源丰富,区域特色明显。发挥优势,发展特色工业,坚持生态立市、产业强市、特色富市、开放兴市,打资源牌、走特色路不动摇,以绿色转型发展为主线,统筹“四化”同步,是工业结构调整的主线。
1.临江工业经济由“快速发展”期进入“转型调整”期。工业结构调整步伐逐步加快,从原有冶金采矿行业一枝独大的格局,逐步调整为硅藻土、冶金行业占比超半、平分秋色,医药、能源行业强势跟进、不断壮大的多元化发展格局。目前硅藻土、冶金、医药、能源行业的规模企业户数、产值、纳税分别占总量的77.8%、75.34%和91%,已成为临江市工业经济的主体支撑
2.资本增量结构出现较大变化,民营经济成为工业发展的主体力量。全面贯彻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制定出台了“临江市落实白山市突出发展民营经济实施意见的操作办法”,开展了“我为民营经济建言献策”活动,不断加强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升综合服务功能。为推进素质提升,采取邀请专家授课和组织参加上级培训方式,提升管理者、创业者素质。民营经济实力不断增强,规模以上民营企业的户数、产值、实缴税金等指标均超过总数的80%,主体地位全面确立。宝健木业、利生源、嘉合康宁等为代表的一批民营企业迅速崛起,成为当前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增量。
3.不断加大科技投入,科技创新实力不断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逐步提高,设立了吉林省生态环境材料院士工作站。新认定省级技术中心4户,全市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6户。长白山山茶、长白山人参露、TS112型低温催化剂等6个产品认定为省级新产品。工业新产品产值率达到9%。宝健木业的纳米二氧化钛硅藻土复合材料、金豹木业的硅藻土地板、东锋公司稀土镁合金、利生源公司人参露及蜂蜜果汁饮料系列产品、健维生物科技公司二轻槲皮素等转型新产品实现规模化生产。临江市硅藻土行业由原来单一产品助滤剂为主正加快向多领域、功能型新材料产品升级。已研发了硅藻土超细二氧化硅、硅藻土保温隔热砖、硅藻土橡胶补强剂、甲醛去除剂、污水处理剂等6个新产品。
二、工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地处偏远山区,工业经济层次相对较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资源和能源消耗依然偏高,与目前以高新技术带动工业经济增长格局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行业竞力能力不强
(1)硅藻土行业。一是硅藻土资源综合利用率低,造成资源浪费。二是企业布局“多、小、散”,集中度不高,单体规模小,缺少旗舰企业引领。三是产品趋同、竞争压价导致没有把稀缺的资源效益最大化。
(2)木加行业。受限采限筏影响,林产品加工产业急剧萎缩,产业转型升级压力增大,产业转型发展所需的融资、技术、人力资源、基础设施等配套服务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
(3)大健康产业。产业内企业分布散、集聚度不高、关联度不强。企业研发投入不足,创新能力弱。主要表现为仿制药多、创新药少,大路产品多、名牌产品少。人参深加工转化率较低,主要以出售原料为主。加之市场开拓滞后,大部分产品市场占有率低。业内严重缺乏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
2.后备小企业发展后劲不足
市场竞争力不足仍是制约小微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市规模以下企业小而不精、不强,自我发展能力弱,企业生产经营的交易成本较高,且有部分企业为小规模或家庭式作坊,生产的产品数量少,质量不高,难以形成规模效益,缺乏市场竞争力。
3.经济结构还存在着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
(1)产业结构不够合理。三次产业结构的比例从序列上说呈现出的是“二三一”的产业结构,但我省重化工业占比较大,第三产业发展不足。临江市第二产比重为54.3%,比全省高4.6%。工业经济增长乏力,支柱产业创新转型不快,新兴产业接续能力不强。
(2)民营经济起较晚,民营企业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民营企业一部分由集体改制形成,国企遗留问题严重制约企业的发展。一部分是十一五、十二五期间新建的民营企业,大多是家庭作坊式管理,抗风险能力差,企业寿命短。
三、工业经济结构调整与优化的思路
1.支持企业绿色转型,健康发展
铆定工业是绿色转型发展的“主战场”,力促工业经济稳中求进、稳中提质、稳中达效。鼓励支持一批企业通过自主创新、技术改造、兼并重组、挂大靠强、上市融资等方式,成为极具区域竞争力的龙头型企业。加快配套企业建设,形成龙头企业顶天立地、配套企业铺天盖地的产业发展格局。要对落后产能进行改造和淘汰,以能耗控制、环境容量等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全面提升资源循环利用、综合利用水平,推进低品位硅藻土、煤矸石、铁矿石尾矿等资源综合利用。
2.支持创新,提升企业竞争力
搭建“政产学研用”合作平台,鼓励企业与中科院、长春应化所、中国矿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合作,借助“外脑”助推新型矿产新材料、医药健康新产品研发,促进研发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加大政府研发投入,以政府、科研院所、企业共建的形式建设企业技术中心、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和省检、国检中心,支持硅藻土研究所、吉林省生态环境材料院士工作站、东锋镁科学研究院等行业研发平台建设,不断研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增强企业发展后劲。扶持重点企业建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鼓励企业通过直接购买、服务外包、技术入股等方式取得科技成果。要重点引进和培养一批科技创新团队、领军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建设综合类的职业技能培训基地,订单式培养一批技能型人才,为转型升级提供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