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7 16:22:5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社会经济的发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结果与分析
1.从卫生筹资结构看卫生事业发展的政府责任国际上,卫生总费用来源法核算一般分为广义政府卫生支出和个人卫生支出两部分。我国结合国情,将卫生总费用来源法核算分为政府卫生支出、社会卫生支出以及个人现金卫生支出三部分,其结果反映了政府、社会和居民个人对卫生保健的重视程度和费用负担水平,以及卫生筹资模式的主要特征和卫生筹资的公平性、合理性。近13年来我国卫生筹资结构数据(见表2)显示出明显且稳定的变化趋势,即政府卫生支出和社会卫生支出所占的筹资比重逐年上升,相应地个人现金卫生支出所占比重逐年下降,由2001年前后的60%左右降至34.3%,政府卫生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的比例也呈波动上升的趋势(见表3),显示我国政府在卫生事业发展中承担的筹资责任逐渐加强,居民个人就医经济负担相对减轻,整体上卫生筹资结构向更加合理的方向发展。从国际比较来看,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口径和最新可得数据(见表4),2006年我国政府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为42%,在192个成员国中排第153位,同期所有成员国该比例的中位数为62.8%;我国政府卫生支出占政府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为9.9%,在192个成员国中排第110位,同期所有成员国该比例的中位数为10.8%;我国人均政府卫生支出为144美元,在193个成员国中排第113位,同期所有成员国该指标的中位数为218美元。以上这些都显示,我国政府对卫生事业的投入相对不足。
2.从卫生总费用流向看卫生事业的发展方向卫生总费用机构流向法核算的结果,理论上应与来源法核算结果一致,但在实际测算中会有些差异。机构流向法反映了从全社会筹集到的卫生资金在不同卫生服务和不同卫生机构间的流向分布,是反映卫生费用利用是否合理有效的重要指标。从近年来可得的数据看(见表5),我国卫生总费用流向公共卫生机构的比例呈现逐年上升趋势,说明对公共卫生的重视程度逐年加强;但是同时,医疗费用在卫生总费用中的比重基本未发生变化,这显示重医轻防的理念并未得到很好扭转。另外,我国卫生总费用中药品费用占了很大的比重(见表6),近10年来始终处于40%以上的高位;从整体上看,药品费用占卫生总费用的比值呈下降趋势,这可能与近年来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有关。虽然药品费用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多少为宜并没有一个公认的标准,但是学者普遍认为我国的药品费用比重过高,居民过度用药现象比较严重。
3.从卫生总费用城乡结构看卫生事业发展的公平性我国卫生总费用的城乡结构数据显示(见表7),2000-2009年我国城市人均卫生总费用一直是农村人均卫生总费用的4倍左右,这不但反映出城乡居民在卫生服务利用上的极大不公平,也反映出绝大多数农村居民的卫生服务需求远没有得到满足。尽管近3年的数据显示,城乡居民人均卫生总费用的比值有所下降,但随着基数的不断快速增长,绝对差距仍在加大。为了更好地反映城乡居民卫生服务需求得到满足的情况,引入人均卫生总费用与家庭人均食品支出比值的指标,该指标值越大说明居民卫生服务需求得到满足的情况越好,反之越差。从表8可以看出,近10年来城市居民的该指标值始终高于农村居民,这更加印证了农村居民卫生服务的经济可及性差,其卫生服务需求可能得不到很好满足。
二、结论与讨论
1.卫生事业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差我国卫生总费用的增长速度波动较大,人均卫生总费用水平偏低,且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例和卫生消费弹性系数均显示出一定的波动性,反映卫生事业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差,主要是对卫生事业投入缺乏具体的制度安排所致。
2.卫生筹资结构有很大改善空间在世界卫生组织的《2000年世界卫生报告》中,我国卫生筹资公平性在192个成员国中排第188位,即我国卫生筹资结构极不公平。此后我国政府逐步加大对卫生领域的投入,无论是政府卫生支出在卫生筹资中的占比还是在政府财政支出中的占比都呈上升的趋势,同时个人卫生支出占比从2001年前后的60%左右下降到2012年的34.3%,显示近十多年来我国卫生筹资结构有了较大的改善,但与理想的筹资结构相比仍有一定的改进空间。
3.卫生费用流向结构不合理我国卫生总费用流向公共卫生领域相对不足,同时药品费用占比偏高,卫生资金的成本效益不高,反映出我国“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在实际工作中并未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
4.城乡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数据显示我国农村人均卫生总费用与城市人均卫生总费用差距较大,农村居民医疗保障程度相对较低,卫生服务需求未能得到很好的满足。
三、建议
1.加大政府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减轻居民医疗负担从卫生总费用(来源法)主要指标看,近年来我国政府卫生支出和社会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呈明显上升趋势,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逐步下降,筹资结构趋向合理,但与当前世界多数国家相比,我国居民就医经济负担仍较重。今后应继续加大政府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同时也要进一步提高各类社会保险的覆盖面及保障力度,提升居民抵御疾病风险的能力。
2.坚持政府在卫生领域的主导地位,强化政府责任,建立稳定的卫生总费用投入增长机制健康是一项基本人权,维护人民健康的费用支出应该优先得到保障,并有相应的制度保证。当前我国对卫生领域的投入缺乏制度约束,随意性大,也没有明确的卫生费用增长与控制目标,不利于卫生事业的长期稳定发展。目前,教育经费已经有稳定的来源和投入增长机制,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各地也已开始着手制定本区域内在校学生的人均经费基本标准和学生人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我国卫生事业是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政府对发展卫生事业负有重要责任,对卫生的投入是支撑国家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资,是公共财政的重要职能。卫生事业发展应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人民健康保障的福利水平也应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为此,卫生总费用应当保持合理的增长速度并有相应的制度保证,迫切需要制定一个明确合理的卫生费用投入增长机制,在保证对卫生事业合理投入的同时,对卫生费用的过快增长进行适当控制。
[关键词]民族 体育 旅游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经过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创造了多姿多彩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中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迈向现代化、走向世界的巨大动力之一。随着我国体育产业的兴起,体育市场的范围日趋扩大,由大城市向中小城市和边远地区扩展,其中,体育旅游业异军突起,成为体育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织部分。在国家加大开发西部地区经济的良好环境下,西部地区要抓住历史发展机遇,充分利用其地域、人文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优势,大力发展民族体育产业和特色体育旅游业,才能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机遇与挑战面前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其增进健康、娱乐身心、扩大交际、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等多种功效,并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腾飞注入活力。
一、民族传统体育的内涵
所谓“民族体育”是指某一民族或某些民族在一定范围内所开展的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色彩和特征的传统体育活动,它受一定的自然环境、地理条件和社会历史发展以及本民族自身的各种因素影响,民族传统体育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且多在民族节日和民族活动中开展,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它体现出民族文化的纵向继承和横向融合;是一种民族教育的手段,具有普遍的娱乐,健身、竞技功能。经过完善和规范化,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中的优秀项目可以推广到广阔的区域,为更多民族和人民所接受。因此可以认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就是繁衍生息在中华大地上的56个民族传承下来的传统体育活动。
二、民族传统体育市场化、民族传统体育与旅游相结合的发展趋势
市场经济的发展给民族传统体育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要发展就必须面向市场、面向大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产业作为体育产业中独具民族特色,文化性、地域性突出、娱乐趣味性强的产业,在未来发展中具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市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内容丰富,多姿多彩。如独具民族特色的赛马、秋千、跳竹竿、抛绣球、抢花炮、摔跤等参与性和观赏性的项目都将是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重点,它较之现代竞技体育具有更突出的娱乐性、表演性和观赏性。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余暇时间的增多,假日经济消费将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更多的人们参与并投身于具有“新、奇、乐”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去,继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区域性整体经济的繁荣。
三、黔南州开发体育旅游资源的现状
在国家加大开发西部地区经济的良好环境下,西南地区要抓住历史发展机遇,充分利用其地缘、人文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优势,大力发展民族体育产业和特色体育旅游业,才能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机遇与挑战面前“趋利避害”,充分发挥其增进健康、娱乐身心、扩大交际、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等多种功效,并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腾飞注入活力。贵州是中国西部地区经济比较落后的多民族的省份,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是贵州省的旅游重点地区,全州目前有大小景区200多个,省级旅游景区18个,国家级旅游景区8个,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区1个。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从2000年前后加大对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力度, 12个县市共修建了体育场地设施3482处,正规体育场7座,加上浓郁的民族体育文化,这些表明我州已初步具备开展民族体育旅游产业的必备条件,如把这两者有机的结合和搭配起来形成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新兴产业之一――“体育旅游”,那各方面都可以得到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文就是选择了我州的体育与旅游来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他地区的参考提出我州体育与旅游结合后的商业、产业化问题并找出解决办法,从而把体育与旅游有机的结合起来,达到推动民族地区体育与旅游不断发展的目的、为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腾飞注入活力。
旅游的发展促进了对一些体育活动尤其是民族体育的开发与保护,旅游活动是一种流动的活动,是一种文化与另一种文化的交流过程。旅游者的流动,为不同的社会群体及各种体育文化的接触与交流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随着旅游的发展和满足外来旅游者的需要,一些地区几乎被人们遗忘的传统体育活动又得到重视,加以开发与保护。在旅游中,通过种种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及语言的广泛交流,还可以使少数民族地区民族体育的精华得到锤炼、保留和发扬 ,而落后的东西则逐渐淘汰。由此可见,体育与旅游两者不仅有许多共性,而且两者相互交融,互为联系,体育可以带动旅游发展,旅游也可以促进体育的推广。
地处中国西南部的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是布依族的聚居地,布依族人民有着许多悠久、文明的历史文化传统。我州是少数民族自治州,其中以苗族、水族、布依族、瑶族人口居多,各民族都有与自己民族独特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相应的体育活动,这些体育活动与各民族文化、风土人情、服装服饰、工艺特产、风味佳肴等共同构成了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强烈的民族特色的旅游资源。如“布依棒垒”是布依族民间中广泛流传的一种休闲体育活动。该体育活动生动活泼,灵活多变,对参加者的灵敏、力量、柔韧、速度等身体的基本素质均有较好的锻炼作用。水族一年一度的卯节及赛马等活动,其中各种舞蹈都具有很强的民族风味。瑶族,它堪称中国最古老和最神秘的民族,为了揭开这个拥有几千年历史的民族神秘的面纱,荔波每年都要在瑶族的聚居地瑶山乡举行瑶族歌舞文化节以吸引省内外的游客前来参观了解。还有自从2003年冬季旅游的第一枪在荔波打响后,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各个县市也想方设法的开展冬季旅游;平塘“不夜天旅游节”,贵定的“金海雪山”都匀的“马鞍山冬季登山节”这些冬季旅游的开展大大的激发了群众旅游的积极性。还有每年的端午节前后,各县市都要举行龙舟比赛,这也吸引了国内外的许多游客前来观摩指导。这些民族体育项目与文化经贸活动容为一体互相促进,每年都要吸引数万各族群众和外国朋友前来观赏,为活跃地方经济,刺激体育旅游市场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1研究区选择与概况
西安市当前的行政区域面积为1.0108×109km2,行政辖区包括9区4县。2013年,常住人口为865.29万人,人口密度为856人•km-1,农村人口所占比重为50.15%,总产值为4.366×1012元,人均GDP为51048元•人-1,产业构成(即一、二、三产业所占比例)为4.4∶42.1∶53.5,人均预算内财政收入为每人4751元,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每人21219元。西安市教育支出为11.2×109元,人均预算内教育支出为每人1364元。当前我国实行的是以区(县)为主的教育管理和财政经费划拨体制,西安市目前行政辖区中碑林区、新城区、莲湖区、雁塔区、灞桥区、未央区只有个别基础教育学校城乡类型属于乡村;而其余的阎良区、长安区、临潼区、蓝田县、户县、周至县、高陵县中基础教育学校中绝大多数学校的城乡类型都属于乡村。因此,考虑到区域的完整性,本文最终选取阎良区、长安区、临潼区、蓝田县、户县、周至县、高陵县这7县(区)为研究具体区域。
2研究方法
2.1模型描述
2.1.1构建指标体系本文的研究是基于对社会经济系统的水平与农村基础教育系统的水平判定,由此,根据选取指标是否具备一定的科学性、指标之间的相互关联性、指标是不是可以获取性、指标之间可否比较性等原则来形成评价指标体系[1],进而使用计算平均方差的方法[2]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
2.1.1协调发展模型利用加权指数和模型来计算两个子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式中,J代表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水平值,S代表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值。C是协调度,取值范围是[0-1][6],其值越大,说明农村基础教育和设计经济的协调程度越高。一般的,协调度模型计算的协调程度不能定两者是在较高发展水平时达到协调,还是在较低发展水平时达到协调。因此,在此基础上应用协调发展度模型来进行进一步的探究[7]。协调发展度模型能够更为明确的判断农村基础教育和社会经济是在何种水平下的协调。式中,D为基础教育-社会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度,取值范围在0-1间;T是基础教育与社会经济的综合评价指数;λ、μ是待定系数,且λ+μ=1。在本文研究中认为农村基础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同重要,所以取λ=μ=0.5。参照现有研究成果,把农村基础教育-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度划分为如下类型(表2)。
2.2数据来源研究区的基础教育和社会经济数据均来源于《西安市统计年鉴》(2000-2014年),复合指标均通过相关数据计算得出。各个指标原始数据的量纲、数量级都不相同和一致,同时各个指标在复合系统中所起的作用也不同,有的是正向作用、有的是负向作用,且作用的过程也非常复杂,基于此本文运用模糊隶属度函数法来标准化处理原始数据。
3实证分析
3.1基础教育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评析总体来看,西安市农村社会经济和基础教育协调发展的年份居多,不协调的年份占少数。在由7个县域研究单元和7个时间点所组成的49个研究样本里,其中7个属于C类为失调衰退关系占14.3%;11个属于B类为过渡发展关系占22.4%;31个属于A类为协调发展关系占63.3%,大多为6级初级协调和7级中级协调。所有样本中有16为是社会经济滞后占32.7%,33个为基础教育滞后占67.3%。在7个时间节点中,不协调的样本主要出现于1999年和2004年两个年份,也就是说西安市农村区县的社会经济和基础教育近15a来一直趋于协调。但协调等级并不高,只有个别区县个别年份达到良好等级,同时农村基础教育和社会经济并不完全同步。
3.2基础教育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时序变化分析西安市7个农村区县社会经济和基础教育之间的协调程度自1999-2013年中基本呈逐渐提高趋势,如图3和表3所示。1999年,7个农村区县的社会经济和基础教育大多是失调衰退关系和过渡发展关系,只有长安和户县达到了协调发展关系,其中长安是初级协调发展类社会经济滞后型、户县是初级协调发展类基础教育滞后型。临潼、阎良均为过渡发展类基础教育滞后型。高陵、蓝田、周至均为轻度失调衰退类基础教育损益型。这种状况主要原因是当时6个农村区县的社会经济水平较低,因而对基础教育投入的经费有限,所以基础教育产生滞后和损益现象。2004年,7个农村区县社会经济和基础教育的协调发展程度大多呈现起伏状况。长安继续保持其协调发展状况,高陵提高较快,都为初级协调发展类型。其中长安为初级协调发展类基础教育滞后型,高陵为社会经济滞后型。蓝田和周至的协调发展水平都有所提高均,户县有所下降,这3县均为过渡发展基础教育滞后型。临潼和阎良的协调发展水平都有所下降,为轻度失调衰退类,其中临潼为基础教育损益型,阎良为社会经济损益型。各区县在这5年中社会经济水平有所提高,都在探索发展经济的途径,但还处于初步阶段,因此对基础教育的影响呈现起伏。2009年,7个农村区县社会经济和基础教育的协调程度仍起伏不定,且主导影响因素也不尽相同。长安的协调发展水平一直都相对较好,为中级协调发展类社会经济滞后型。临潼、阎良的协调发展程度有较大提高,和户县、高陵都达到了初级协调,其中临潼社会经济发展较快为基础教育滞后型,其他三县都是社会经济滞后型。蓝田、周至协调发展水平有所下降,均为轻度失调衰退类基础教育损益型。这5a间7个区县的社会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因为各自发展的速率并不尽相同,因此对基础教育的影响和支持程度也出现差异,导致出现协调发展水平的差异变动。2014年,7个农村区县的协调发展水平都达到了协调发展的等级。其中长安为良好协调发展教育滞后型。临潼、阎良、户县、高陵为中级协调发展类教育滞后型。蓝田、周至协调发展水平相对最低,只达到了初级协调,也都是基础教育滞后。由此可见,这5a间,农村各区县经济发展迅速,对基础教育投入增加,因此协调发展水平都有所提高。但还是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下基础教育的更大需求,协调类型都为教育滞后型,如果这种状况一直得不到改善,会影响到基础教育的水平,进而也会对社会经济不利。
4结论
[基金项目] 陕西省交通科技计划项目(10-04R)
[作者简介] 张 丛(1972―),女,陕西韩城人,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产业经济.
[摘 要] 运输化理论将经济发展中的运输化过程分为前运输化、运输化和后运输化三个阶段,区域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发展以运输需求为耦合的交链点,以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为能量传送的影响机制,在运输化过程的三个发展阶段分别呈现出弱需求与弱支持、强需求与支持、相对弱需求与优化支持的阶段特征。以相关数据进行的量化实例分析一方面支持了区域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耦合特征,另一方面启示区域交通运输在发展后期应着重准备应对完整运输化和后运输化阶段的不同要求。
[关键词] 运输经济;运输化理论;运输化过程;区域交通运输;弹性分析;耦合
[中图分类号] F5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1763(2012)02―0059―06
Study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Regional Transport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Based on Transportation Theory
ZHANG Cong1,PENG Hui2
(1.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Xi’an 710061, China;2. School of Highway, Chang’an University, Xi’an 710064, China)
Abstract:Transportization theory divides the transport proces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to three stages of the pretransportization, transportization and posttransportization. The crosslinking points of the 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regional transport and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is the transport needs, the energy transfer influence mechanism is the change process of the agglomeration effects and the diffusion effects, and the pha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three stages of transportization development are respectively weak demand and weak support, strong demand and strong support, weaker demand and optimized support. Moreover, the paper makes quantified case analysis based on related dates. The results on the one hand support the coupl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gional transport and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on the other hand show that confronting the different requirements of the stages of the complete transportization and the posttransportization is very important in the latter part of the regional transport development.
Key words:transportation economic;transportization theory; transportization process; regional transportation; elastic analysis; coupling
运输化与工业化相伴而生,是工业化的重要特征之一,没有运输化就没有工业化。运输化理论是首次跳出仅局限于个别运输方式的分析方法,提出将各种运输方式作为一个系统进行分析研究的运输发展理论。该理论将经济发展中的运输化过程分为前运输化、运输化和后运输化三个阶段[1]。实际上,这三个阶段也是指在不同的发展时期,社会经济大系统中的交通运输子系统所处的不同状态。其中,前运输化阶段主要在工业革命发展之前,其特征表现为交通运输条件虽然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但从总体上看社会经济对交通运输的依赖比较小;发展到了运输化阶段,交通运输系统进一步扩张,社会经济的发展对运输速度和质量等的要求越来越高,运输需求越发多元化,并会逐步从初步运输化发展至完整运输化;而到了后运输化阶段,交通运输的重要性开始让位于信息化,并体现出后运输化趋势。该理论还指出,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可以按照运输化的这三个阶段进行划分,这就是经济发展的运输化过程。
在运输化过程中,人与货物空间位移的范围因现代化运输工具的使用而急剧扩大,交通运输因此成为经济快速发展所依赖的最主要的基础产业。[2]由于仍处于市场经济初级发展阶段,我国的运输化从总体上看也属于初级阶段。探索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使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能够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是运输化初级阶段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也是决策者和管理者关注的重要问题。由于我国是一个经济发展状况很不平衡、基础交通条件也不一致的大国,区域差异及其特征明显,不仅有东、中、西部的局部差异,还有局部之中各省份之间的地域差异,因此基于运输化理论研究区域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关系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有一些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对区域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的关系进行了积极的探讨,比如:郎志红的研究认为,交通运输对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经济空间结构及区域市场都会产生影响,我们要注意发挥这些有利因素,促进经济发展[3];周志龙通过研究我国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变化与交通运输结构发展变化关系探讨了交通运输结构的演变规律,分析了不同区域经济因素对各交通方式的影响以及各区域交通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情况[4]。但是,基于运输化理论来研究区域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关系的却不曾见到,本文拟就此做以下探讨。
一 区域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发展耦合
的作用机理与阶段特征
在经济发展的运输化过程中,整体上看,社会经济的发展会推动交通运输的进步,而交通运输的改善又将反过来促进和引导社会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两者交替推拉、循环往复,形成螺旋式上升的发展态势。具体到运输化过程的三个发展阶段,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相应呈现出了不同的阶段特征:在前运输化阶段,社会经济发展对交通运输表现出弱需求,交通运输对社会经济发展表现为弱支持;在运输化阶段,社会经济发展对交通运输的需求由弱变强,交通运输对社会经济发展也由弱支持变为支持;在后运输化阶段,社会经济发展对交通运输的需求相对于信息化而言相对由强转弱,交通运输对社会经济发展则转而表现为优化支持。不论是整体上的交替推拉,还是阶段化的相互影响,也不论是全局还是区域,经济发展的运输化过程实际上正是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发展相互耦合作用的过程。
湖 南 大 学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 )2012年第2期 张 丛,彭 辉:基于运输化理论的区域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发展耦合关系研究
所谓耦合,原本是指两个本来分开的电路之间或一个电路的两个本来相互分开的部分之间的交链,可使能量从一个电路传送到另一个电路,或由电路的一个部分传送到另一部分,其中,多个物理场相互叠加的影响问题被称为多场耦合问题。图1为区域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发展耦合的作用机理示意。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可以直观地体现在其主导产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上,并最终以GDP来量化反映;区域交通运输的实现需要有移动线路、沿线设施等基础设施和移动设备,并集中表现为整体上的立体式网状布局,以客运量和货运量来量化反映。两者可视为两个电路或一个电路的两个部分,其间相互交链,能量可相互传送,正似上述的耦合关系。而区域交通运输体系中不同的区域A、B、C,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管道等不同的运输方式,客运、货运等不同的运输对象,以及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体系中不同的产业分类等,都可以看作是不同的物理场,它们之间相互叠加影响,使得区域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耦合关系更似多场耦合,变得极为错综复杂。
不过,运输化理论将各种运输方式作为一个系统进行分析研究的理念,又使得这一错综复杂的多场耦合关系回转到了区域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相对简洁的两两耦合关系上。正如图1所示,区域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发展耦合的交链点是运输需求,能量传送的影响机制为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下文则分别就两者耦合关系的作用机理与阶段特征表现以下分析:(一)耦合关系的作用机理
1.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对交通运输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交通运输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它决定着区域交通运输的发展水平。作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交通运输的建设、结构、布局等都必须服务且受制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因此,它的发展需要对应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和层次。另一方面,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是区域交通运输发展的动力。随着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交通运输发展会不断提出新的需求和更高的要求,同时必然带来区域内外资源、商品流通数量的增加和速度的加快,这就要求区域交通运输能力不断提升,从而带动区域交通投资的增加与运输发展水平的提高。换言之,区域经济体系内主导产业与相关产业的不断发展,对资源、商品的集聚和扩散需求增强,使得运输需求随之不断增强,从而推动了区域交通运输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
图1 区域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发展耦合的作用机理示意
2.区域交通运输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反过来,区域交通运输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动脉和联系各行各业的纽带,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基础和先导作用,区域交通运输为了满足不断增强的运输需求,自身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而运输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也是区域交通运输的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同时增强的过程,并会影响和带动区域经济体系内主导产业与相关产业进一步发展的速度和质量,更直接影响到区域竞争力的提升、产业布局的优化、市场范围的扩大和城市化发展进程,从而提高区域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
具体而言,区域交通运输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交通运输能提高区域可达性,增强区域竞争力。区域运输条件改善,运距缩短,运时减少,运费降低,能够提高区域交通运输和社会经济可达性,改变区域经济地理位置,使区域工农业生产的成本降低,从而增强企业竞争力,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2)交通运输能促进资源和产业布局的优化。交通运输能够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使分布在不同区域的自然资源的交流更加方便、频繁,促进区域土地、矿产等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使产业布局在更大范围内扩展成为可能,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形成更加合理的生产地域分工格局。(3)交通运输能扩大市场范围。交通运输对区域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区域运输工具速度、运输质量和运输生产力的提高,有利于对外交流的增多与商品流量的增加,进而可促进原有专业化市场的扩大、新市场的形成,以及农村集贸市场的发展。(4)交通运输能优化区域城镇布局,促进城市化进程。交通运输的发展是城市产生和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在交通运输集聚和扩散效应的作用下,原有城市的规模进一步扩大,新城镇迅速形成,农村劳动力大量涌向城市,城市功能多样化,城镇体系逐渐成熟,从而大大加快了城市化进程和沿线地区的发展。
(二)耦合关系的阶段特征
1.前运输化阶段:弱需求与弱支持
此阶段处于工业革命之前,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经济发展方式以相对封闭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由于能够自给自足,因此经济、生活等都相对封闭,交换、出行等非常有限和简单,对资源、商品的集聚和扩散需求也相当有限,因而对交通运输的需求较弱。然而,满足需求的过程才是自身发展完善的过程,较弱的需求自然便无法有力地刺激和推动交通运输的快速高效发展。相应地,由于交通运输的缓慢发展,其对资源、商品的集聚和扩散效应也会维持在较低水平,不能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对体系内主导产业、相关产业乃至整体社会经济的发展表现出的影响也仅是弱支持。而这种弱需求与弱支持的特征表现,实际上并未充分体现出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的耦合关系。
2.运输化阶段:强需求与支持
运输化阶段是交通运输的快速发展阶段,也是社会经济的大发展时期。此阶段,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的耦合开始步入交替推拉、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的良性快速发展时期。正是社会经济的大发展,尤其是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完善,使得集聚、扩散与运输需求三点同时由弱转强,推动了交通运输进一步发展完善,反过来,运输的强需求得到满足,集聚、扩散效应随之增强,基本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对体系内主导产业、相关产业乃至整体社会经济的发展表现出的影响也由弱支持变为支持。而这种强需求与支持的特征表现,实际上已基本充分体现出了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的耦合关系。
3.后运输化阶段:相对弱需求与优化支持
后运输化阶段最为突出的标志是信息化的发展日趋成熟。虽然在运输化阶段,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的耦合已变得较为充分,可以达到交替推拉、循环往复,以至螺旋式上升发展,但是,交通运输在这一阶段能够达到的理想状态也只是整体上的立体式网状布局,即完整运输化。由于信息的不完全、不对称,即便有了完整的运输布局,但并非所有的运输都是高效、经济、优化的。经济学讲求最优配置,社会经济也讲求最优发展,因此,后运输化阶段的信息化无疑比运输化阶段完整的运输布局更为重要,所有的集聚、扩散、运输需求以及需求的满足和效应的传送都必将借助信息化来最终实现。相对而言,社会经济对交通运输的需求由强变弱了,而交通运输对体系内主导产业、相关产业乃至整体社会经济的发展表现出的影响相应由支持变为优化支持。而这种相对弱需求与优化支持的特征表现,实际上最终充分体现出了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的耦合关系。
二 区域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耦合
发展的实例分析
在区域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发展耦合的作用机理与阶段特征框架下,本文拟采用相关性分析、因果关系分析、弹性分析等方法来定量研究区域交通运输与其社会经济的耦合发展关系,并基于相关数据进行实例分析,以为有关决策者和管理者提供参考与依据。
自国家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陕西交通抢抓机遇,加快调整运输结构,协调推进区域交通发展,交通布局和通行局面得到了根本改善,发展成效明显。“十二五”期间,陕西省的经济结构特点与经济发展形势,又构成了陕西交通发展新的现实需求,尤其是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与经济特色的日益强化,对交通运输能力、布局和结构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5]。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拟选取陕西省交通运输快速发展的2001-2010年的相关数据进行研究;同时,选取客运量与货运量指标来表征区域交通运输发展水平,选取GDP来表征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所选取的相关数据来源于《陕西省统计年鉴》、《陕西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一)相关性分析
相关性分析是用来描述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量间相关关系的一种统计方法,本文采用皮尔逊相关系数(或积矩相关系数)来讨论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相关程度,其计算公式为:
r=∑(xi-)(yi-)∑(xi-)2∑(yi-)2 (1)
其中,x和y为相关变量,分别指表示交通运输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r的取值在-1和1之间,符号表示两个变量变化的方向,绝对值表示两变量的密切程度。
基于相关数据,采用公式(1),利用SPSS软件分析可得皮尔逊相关系数矩阵,如表1所示。从中可见,相关系数值均大于0.95,表明表征陕西省交通运输发展水平的客运量、货运量指标与表征陕西省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GDP指标间存在着密切的相关性。
(二)因果关系分析
众所周知,投资、消费和出口是拉动GDP的三驾马车,因此,此处仅应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来研究陕西省社会经济发展与交通运输间的单向因果关系。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要求考虑以下回归:
xt=∑mi=1αiyt-i+∑kj=1βjxt-j+u1t (2)
yt=∑mi=1λiyt-i+∑kj=1δjxt-j+u2t (3)
其中,u1t和u2t假定为不相关。式(2)的零假设:α1=α2=…=αm=0;式(3)的零假设:δ1=δ2=…=δm=0。
对GDP与客运量、GDP与货运量分别进行ADF检验,检验值都大于5%临界值,说明以上两对序列均为非平稳序列;对两对序列做一阶差分,再进行ADF检验,得出它们的一阶差分均为平稳序列,说明GDP与客运量、GDP与货运量之间具有协整性,可以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运用EViews软件可得出如表2所示的检验结果,从中可见,检验结果拒绝了零假设,显示出社会经济发展显著影响着交通运输的发展。
(三)弹性分析
运输弹性系数是交通运输量的增长与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的比值,运用运输弹性系数可以判断运输与国民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可以反映运输发展是否适应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适应程度的大小,或运输发展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持程度。其计算公式为:
β=VT/TVE/E=VTVEET (4)
其中,T、VT分别表示某一时期内发生的交通运输量及其增量,E、VE分别表示同时期内的国民经济总值及其增量。如果运输弹性系数大于1,表示这一时期运输量增长速度高于社会经济增长速度;等于1,表示两者发展速度相同;小于1,则表示运输量增长速度低于社会经济增长速度。
首先可计算出所有变量的年增长率,再由公式(4)计算得出运输弹性系数β。为了消除其他不定因素的影响,同时便于比较,本文将陕西省的运输弹性系数划分为2001~2010、2001~2005和2006~2010年三个时段来进行比较,其结果如表3所示。从中可见,在不同时段,陕西省的运输弹性系数显现出增大态势,但整体上均小于1。
表3 陕西省2001~2010年的运输弹性系数
时段
客运量对应的弹性系数
货运量对应的弹性系数
2001~2010
0.5206
0.4693
2001~2005
0.3177
0.4571
2006~2010
0.9420
0.7562
为了对比不同阶段交通运输发展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适应程度或支持程度,本文还选择了运输化和信息化程度均较高的美国,分析了其同时段的运输弹性系数,如表4所示。从中可见,美国的运输弹性系数也小于1,且在2006~2010年小于2001~2005年,显现出了下降态势。
表4 美国2001~2010年的运输弹性系数
时段
客运量对应的弹性系数
货运量对应的弹性系数
2001~2010
0.7805
0.7768
2001~2005
0.8409
0.8017
2006~2010
0.6456
0.7239
(四)结果分析
2001~2010年是陕西省交通运输发展较快的10年,在经济发展的运输化过程中处于中间阶段,按照区域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耦合发展的作用机理与阶段特征表现,此阶段陕西省的经济发展应对交通运输有较强需求,而交通运输反过来相应支持着其经济发展,两者之间交替推拉、上行发展。通过上述相关性和因果关系的实例分析,结果表明陕西省的交通运输发展与其社会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关性,而且社会经济发展显著影响着交通运输的发展,是推动交通运输发展的主要原因。而运输弹性的实例分析则表明,陕西省的交通运输在经济发展的强需求与刺激下出现了较快增长,客运量与货运量对应的弹性系数分别由2001~2005年的0.3177、0.4571增大至2006~2010年的0.9420、0.7562,对经济发展的适应程度和支持程度也随之大幅度提高。综合起来看,现阶段陕西省经济发展与交通运输发展的量化指标计算结果支持了两者耦合发展的作用机理与阶段特征。
然而限于发展水平。陕西省的实例分析只能说明在经济发展的运输化过程尚处于初步运输化阶段时的耦合特征,无法验证运输化过程发展至完整运输化甚至是后运输化阶段时的耦合特征。为此,本文以运输化和信息化程度都较高的美国为例进行了运输弹性分析,结果表明,美国2001~2005年客运量与货运量对应的弹性系数已分别达到0.8409与0.8017,处于较高水平,而在2006~2010年则分别下降为0.6456与0.7239,说明随着运输化和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交通运输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开始让位于信息化,在整体式立体布局已经较为完备的基础上,运输已变得更为高效和优化,不再表现为数量上的单纯增长,而是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表现为对经济发展的优化支持。
三 结论与启示
基于运输化理论,本文探讨了区域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发展耦合关系的作用机理与阶段特征,指出两者耦合的交链点是运输需求,能量传送的影响机制为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整体而言,社会经济的发展会推动交通运输的进步,而交通运输的改善又将反过来促进和引导社会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两者交替推拉、循环往复,形成螺旋式上升的发展态势。具体到运输化过程的三个发展阶段,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相应呈现出了不同的阶段特征:在前运输化阶段,社会经济发展对交通运输表现出弱需求,交通运输对社会经济发展表现为弱支持;在运输化阶段,社会经济发展对交通运输的需求由弱变强,交通运输对社会经济发展也由弱支持变为支持;在后运输化阶段,社会经济发展对交通运输的需求相对于信息化而言相对由强转弱,交通运输对社会经济发展则转而表现为优化支持。本文还以陕西省2001-2010年的相关数据为例,采用相关性分析、因果分析和弹性分析方法,对陕西省经济发展与交通运输发展的量化指标进行了分析计算,结果支持了现阶段两者耦合发展的作用机理与阶段特征。同时以美国同时段的相关数据为例进行了运输弹性分析,说明了完整运输化或至后运输化阶段时经济发展与交通运输发展的耦合特征。
本文最主要的启示在于:区域社会经济与交通运输耦合发展,交通运输虽然受制于经济发展,但又可以反过来影响经济发展,对于陕西省而言,现阶段仍处于经济发展运输化过程中的初步运输化阶段,交通运输对于经济发展的适应和支持还主要体现于量上的增长,其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集聚和扩散效应、基础和先导作用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有进一步提升的巨大空间,后期一方面应着重准备应对完整运输化阶段的高要求,对交通运输的整体式立体布局进行进一步的完善与优化,另一方面还应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积极着手进行与交通布局相对应的运输信息化配套建设与准备,为进入以信息化为统领的后运输化阶段奠定应有的基础。此外需要指出,虽然我国的经济发展与交通运输发展存在区域差异,但总体上的发展阶段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都应处于经济发展运输化过程中的初步运输化阶段,因此,对于陕西省的上述启示应该同样适用于我国的其他经济区域。[参 考 文 献]
[1] 彭辉,朱力争.综合交通运输系统及规划[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2] 王庆云.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内在关系[J].综合运输,2003(7):4-7.
[3] 郎志红.区域经济发展与交通运输[J].当代经济,2009(9):106-107.
[关键词]微型企业 生态系统 社会作用 社会功能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种类划分中增加了一个新类型――微型企业。它是一种企业雇员人数小于10人、产权和经营权高度统一、产品(服务)种类单一、规模细小的企业组织。其实以个体户形式存在的微型企业早已出现,但是却往往被研究者所忽视。微型企业是一种不可忽视的经济力量。2011年7月出台的《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明确将中小企业划分为中型企业、小型企业和微型企业三种类型。
一、微型企业的理论研究述评
国外对微型企业的理论研究都集中于下面的问题,即从微型企业与大中型企业之间的关系入手,探究微型企业能否存在与如何发展的问题。这些研究历经了主张限制微型企业发展“微型企业淘汰论”,主张物竞天择的“共生进化论”,强调大型企业和原有的微型企业互补作用的“原有产业振兴论”,生存于大型企业力所不及之处的“市场缝隙论”和由微型企业聚合产生整体竞争优势的“企业集群论”。微型企业的存在形态与发展趋势决定于微型企业如何有效发挥其固有的社会功能,从而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其应有的作用。探讨微型企业对社会的作用需要把它放入一个社会经济的生态系统之中,探讨其功能如何有效的得到发挥。
二、微型企业的社会作用
微型企业规模虽小,但数量庞大,依靠团队力量,会产生所谓的“蝴蝶效应”:一个小小的扰动可以通过系统的加乘作用放大。微型企业是社会经济生态系统中的及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微型企业虽然组织结构松散,不规范,似乎与大型企业相比缺乏竞争力。但是其游离于大中型企业之间,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适应性,能够根据社会需求变化而迅速转变。并能够保证社会经济的多样性,而且它最能够体现自由竞争精神,在某种程度上抑制垄断力量。微型企业结成的产销网络能够有效的渗透到社会组织细胞中去,微型企业串联成的网络系统甚至能够与大中企业相匹敌。数量众多的微型企业能够充分发挥出其长尾效应,积极的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进程。
微型企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剂。我们可将大中型企业看作社会经济系统中有序的结构,而微型企业则相对处于无序的状态。一部机器可能由齿轮杠杆等有序的力学系统构成,但是剂等无序的结构却对其正常运行并保证这种有序性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微型企业对社会经济起到的这种作用能够保证社会经济的平稳运行,并能够保证政府对经济的有效的预测与控制能力。
微型企业的发展是扩大内需的重要手段。随着国际金融形势日趋严峻、欧债危机不断扩展,我国的经济发展驱动力要逐步由外向型转向内向型。如何扩大内需则成为了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微型企业的发展则能够调动多方面的需求。它不但能够将公民的储蓄用于投资生产,增加货币内部的流动性,而网络上创办的微型企业能够打开地区间的隔阂,增加物流量,从而推动各种社会需求的产生。更重要的是微型企业能够实现藏富于民。藏富于民就像大树的根深深扎入泥土当中,这样才能保证风吹不倒,我们的经济才能有力的对抗外来的冲击。微型企业能够对社会经济产生稳定的调节作用使得政府的有形的手和市场的无形的手有效的结合,稳步持续的发展经济。
三、微型企业的社会功能
小型微型企业是提供新增就业岗位的主要渠道,是企业家创业成长的主要平台,是科技创新重要力量。因此微型企业具有扶助贫困、扩大就业、培育企业家、提供经济发展动力、促进社会稳定等重要功能。扶贫与就业是其基本的功能;而代表新思想、新理念的科技创新性微型企业则有可能发展为大中型企业,从而引领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些功能可以概括为两大类型:第一大类型是减少贫困,扩大就业,稳定社会的功能;第二大类型是培育未来的企业家、为经济发展提供新动力的功能。
微型企业的第一类功能中的减少贫困、扩大就业与稳定社会是一个问题的三个方面。三者是相辅相成的,最低的生活水平的满足是人们维护社会秩序的基础;失业就难以保障最低生活水平的实现,因此会导致或加剧贫困程度。这是微型企业的基本功能。
微型企业的第二类功能培养未来企业家并未经济发展提供新动力是微型企业的高级社会功能。微软、惠普等巨型企业都是发源于微型企业。微型企业也为平民看到了发展的未来,提供了自我实现的社会机会。微型企业的创新功能不可小觑。例如上世纪90年代后,美国新生企业中有90%为小型企业和微型企业,有人甚至将美国新经济视为创新型小企业经济。经济发达的国家对微型企业的重视彰显出微型企业作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地位。
我们不妨把主要发挥第一大类功能的微型企业称作保障型常规微型企业;第二大类成为发展型创新微型企业。在失业人群中具有性质不相同的两类人。一类是早已经步入社会的农民和失业工人而另一类则是接受高等教育的毕业生。大致而言,第一种类型适合于农民和失业工人创业;而第二种类型适合大学生创业。他们既具有相对性,又能够相互转换。因此在不同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我们要适时地调整这两种类型的微型企业,必要时要促进它们之间的转变。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在社会经济发展时期,也有艺术文化的繁荣。如英国,是因为在工业革命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迅速发展而成为现代设计的发祥地。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环境艺术设计的水映了一个时代和市场经济时代的需要。在我国。改革开放前,由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是相对落后,缺乏材料、缺乏产品,人们当时对商品的需求仅限于实用功能。但经过改革开放到外面的世界,人们的思想解放和社会经济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尤其是近几年来,人们都不再满意,可以在食品和服装的需求,已经从生活,家庭开始寻求一个更高的水平,开始改善的环境艺术设计,在改革开放之初,抑制很久以后快速发展的经济。由于环境艺术设计的社会需求的增加和环境设计和其他专业人才短缺造成的,许多艺术学院和大学改变了艺术和工艺设计部门。我们可以看到,社会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其质量,极大地影响着环境艺术的发展和设计。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需求的增加,以及人类文明和审美情趣的相应增加,这是艺术设计的更高要求,并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同时,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也为艺术提供了更多的更新手段,表现了和拓展了环境艺术的表现空间。
二、环境艺术设计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环境艺术设计发展的源泉在于对实践美的不断追求,人类的追求是与生俱来的。而追求美好事物,则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动力。俗话说“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正是因为科学技术水平能最有效地促进社会经济的进步。纵观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艺术,经济发展,我们不难发现,技术水平总是在各种形式和艺术形式和现实生活。水平的科学和技术促进实用艺术的进步,应用艺术的进步把直接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不仅可以满足社会物质生活质量将继续需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以满足人们在精神和审美水平和要求。随着环境艺术的发展和相应的设计将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也使得经济发展。因此,环境艺术设计技能组合后可以提供不仅是人类社会在环境艺术方面需要获得审美,还有些程度促进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
三、环境艺术设计必须融于社会经济发展
以环境艺术设计为载体的经济,作为意识形态的载体,已成为一个国家、机构或企业自身发展的有力手段。全球化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为了适应环境艺术经济的新动力,国际竞争。在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加大了对环境艺术设计的投入,在国家经济战略的突出位置,环境艺术设计,以促进。环境艺术设计必须符合知识经济的发展方向。知识经济是工业经济的又一次革命。知识经济与工业经济的差异是倡导知识,精神知识经济的重复劳动不再占据主导地位。知识经济为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和土壤。环境艺术设计不是客观世界,简单的思考。它强调创造性和个性,是上帝的力量。环境艺术设计可以提高产品的科学技术,艺术内容和提高的审美价值,从而创造更多的经济利益。许多例子的发达国家告诉我们,环境艺术设计可以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的艺术,然后产生前所未有的设计附加值创造额外的美学价值的产品设计是必要的,可以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随着许多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艺术设计顺应了知识经济的发展方向,是必然的出路。我们必须自觉地、积极地把握知识经济社会的特点、设计思想、设计理念、设计方法和设计手段、设计沟通等方面发挥信息时代的印记。
作者:冯林林 单位:广东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关键词:社会经济发展;民商法;变化与发展;分析
社会经济随着当前全球形势的变化也产生着巨大的改变,在社会新的格局背景下,迈向全球化发展是社会经济的目标,从而导致经济贸易在各个地区之间的关系愈加紧密,民商法也因此产生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民商法的相关法律法规也应当顺应当前的发展,将欠缺的部分加以完善,进一步将立法质量加以提高。
1 民商法受到社会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从民商法当前的情况来讲,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其造成了直接的影响,而其中影响力最大的就是民商法的价值体系。随着当前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最为突出的民商法价值有两个方面,第一是效益价值;第二是安全价值,两者之间当属安全价值更为突出。如果站在法律的角度来讲,安全价值在民商法中一直未受到相应的重视,但是安全价值的作用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逐步凸显出来。通过这几年对民商法的研究可以表明,在交流传统信息中,出现的安全隐患并不多,最为常见的是领取货物和当面结账的双方交易,安全隐患几乎不存在。但民商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已经被信息技术所影响,拥有更为广泛的发展空间,打破了民商法主体的局限性,导致一些安全隐患在进行交易时开始出现,在进行民商交易时,双方很可能产生安全价值的隐患,所以,面对这一局面,安全地位应当受到民商法的进一步重视和提高。
2 民商法在社会经济发展中产生的变化
民商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正在发生着一连串的变化,而人们的生活又与民商法有着紧密的联系,并十分容易因为社会中的其他问题而产生变化。所以,民商法的变化势必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
(一)社会经济发展对民商法产生的原则变化
1.安全原则
内涵是社会经济在发展中赋予民商法产生的更为深厚的意义,在交易民商市场活动的时候,保证民商事活动正常进行的关键是安全原则问题。在民商事活动现今的发展进行中,最为重视的应当是保证安全。随着当前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民商法的任务是对市场秩序进行尽然有序的维护,保证每个消费者所拥有的合法权益。而不断加强的虚拟网络,也使很多不安全的隐患愈加凸显。所以,要对民商活动进行秩序维护,必须采取合理的措施来有效改善,以使民商事活动的实施更加安全可靠。
2.平等原则
在民商法中,平等原则是最为重要的一项原则。在交易主体中,维护利益是平等原则的宗旨,在交易条件的平台上,促使双方都能受到更多平等的保护是对市场进行秩序维护的主要目的。但是,民商事活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很多时候都存在不平等的利益划分,对市场顺序产生了影响,打破了原本有序的交易市场。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背景条件下,民商法主要通过三个部分来体现平等原则:第一是媒介平等;第二是技术平等;第三是实施平等。在民商事主体活动中,不仅需要根据不同国籍采取针对性的保护权益,还应具体实施平等,对不同国家的消费情况加以界定。
3.效益原则
通过对法律的研究可以发现,一项最为长久也始终无法解决的问题就是效益与公平,所以,效益与公平也是民商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只有不断补充和完善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顺应社会经济的逐步发展,实现效益与公平的有效兼顾。
(二)社会经济发展对民商法产生的内涵变化
安全效益在传统民商法中一直不受重视,但随着社会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安全效益在民商法中倍加受到关注。民商法在传统安全原则中只有十分狭窄的范围,即使在对安全支付的问题上,其信息的构成内容也十分简单。但随着不断完善民商法的过程中,民商法的内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民商法拥有了十分广泛的主体范围。人们借助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时空的限制有了新的突破,使交易活动变得更加快捷方便。同时,人们还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取信息。而便捷的民商主体信息,对交易的自由性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3 民商法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发展趋势
(一)民商法的应用范围
在本质上来看,民商法需要在完善的体系上建立,但在逐步发展的社会进程中,社会将很多内涵赋予民商法,导致出现不完善的法律体系,所以,完善民商法体系是为了满足社会经济的进步和发展。民商事信息是民商法中一项关键的重要因素,可以对民商事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在对民商事建立信息库的时候,信息提供者应当受到民商法相应的权益,使提供者劳动成果得到全面的信息维护。然而,信息库在当前建立方面产生了很多弊端。比如对民商法的域名,今时今日也未对其具有一个明确的含义,其地址仅仅是虚拟的存在。人们在对信息进行联络时可以利用域名来完成,并能将自己的计算机信息交于其他人访问。在这个信息发展的时代,域名无疑是一项先进的产物,通过虚拟的地址,发挥着信息的联络功能。域名在逐步发展的网络空间中,成为一个标志性的商业符号,并与相关的知识产权和企业商标等都具有相应的关系。同时,域名将在时代的发展下,成为一个重要的商家筹码,有效提高商家的各方面竞争力,所以,给予域名必要的维护手段是民商法应当考虑的,它能为市场秩序的维护带来一定的作用。
(二)民商法在发展中的调整对象
当前互联网时代,社会经济借助它的大条件迅速发展,使人们更为快捷的获取并收集信息,在交流空间中,双方在民商事活动中范围也更为宽广。然而,在交流民商事主体的同时,很多利益和隐私可能因此被涉及,并对信息所有者产生直接的影响。所以,民商法要考虑所有者个人的信息情况,并对其发挥相应的作用。同时,随着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和日益频繁的交流信息,民商法应当对所需对象加以调整,使交流双方都能在民商事交易活动中产生的交流行为加以约束,在信息交流中进一步发挥出民商法的主要作用。
(三)全球统一的民商法计划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很多国家都改变了传统独立发展的情况,通过网络加大了各国之间的交易活动,不断挖掘出民商事活动的重要性和普遍性,使民商法的法律观和价值观都将受到统一,实现整体的民商法。但是,各个国家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法规都有所差异,所以即使是统一的民商法,在面对各国之间的交易发展时还是有所局限,民商法要实现全球化的统一还需更为突出的计划。
4 结束语
随着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在各类交易中很多冲突和矛盾都不断产生,要对这些问题加以约束和解决,最为有效的办法当为民商法,所以,民商法对社会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而发展快速的经济和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也促使民商法体系需要愈加宽广和完善。民商法未来的走向必将是遵循社会发展的脚步,所以,民商法体系需要各相关部门不断对其内容进行补充,长此以往的保证人们的需求,创建和谐稳定的社会发展景象。
参考文献
[1]王臻臻.关于社会经济发展中民商法的变化与发展探讨[J].法制与社会,2016,19:79-80.
[2]陆航.社会经济发展中民商法的变化与发展研究[J].商业文化,2015,15:179-180.
关键词:音乐艺术;社会经济;关系
音乐艺术是人类的高雅艺术创造,音乐艺术具有审美、认知和教育三大功能,音乐表现人的一种高雅的精神追求和审美趣味,能够很好体现社会的发展变化,又对社会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作用。音乐艺术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最为活跃的因子,“中国好声音”迅速成为收视率最高的音乐类节目,唱红了浙江卫视,也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效益,更催生了“中国好歌曲”“中国新声代”等,使得音乐由传统的唱片、开演唱会到一种更新的音乐经济形式。同时,伴随着人们对音乐的研究和重视,对音乐艺术衍生出更多经济产业,利用音乐开展医疗保健、音乐胎教、娱乐产业等等,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推动了音乐的创新发展和市场化,音乐发展又进一步激活我国社会经济,为经济增添新的活力。
1音乐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传统关系分析
1.1社会经济发展对音乐的制约作用分析
音乐伴随着人类劳动而诞生,随着人类社会发展变化而不断演变,表现内容和形式与社会密不可分,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乐器和音乐表现形式,一个民族有其独立的音乐艺术创造表现和发展形式,也在尽力地保持着民族的特色,推动着一个民族朝着既定的方向发展。社会经济发展制约着音乐艺术的发展变化和呈现方式,也影响着其在社会的传播途径。先秦时期的音乐主要是民间创作和口口相传,从楚辞开始文人独立创作音乐,并独立创作诗歌,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唐宋时期我国社会经济空前繁荣,音乐艺术大放异彩,各个民族的音乐甚至波斯、阿拉伯等异域民族的音乐艺术在我国得以很好地传播,也进一步带动了我国音乐艺术的繁荣,社会经济的繁荣直接催生了专业从事音乐创作研究的音乐人群体。《江南逢李龟年》中的唐代音乐大家李龟年,《琵琶行》中的琵琶女是晚唐时期的一个突出的代表,音乐艺人成为社会的独立职业,演技之高超,年轻时的演出场面和今人有几分相似。宋代的柳永更是一生献身宋词创造,创作了大量的长词慢调,成为当时最为著名的音乐家。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尤其是近年来,我国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音乐艺术成为人民生活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音乐与经济发展更为密切。
1.2音乐艺术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传统功能分析
首先,音乐能够满足人的审美需求,陶冶情操,愉悦身心,提高人的审美品位。音乐是审美意识的产物,从劳动和祭祀活动中剥离出来后,便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化形式服务生活审美需要。审美是音乐最为主要的功能,劳动之中唱出心中的歌,表示劳动的幸福;生活之余聆听一些音乐,体现对生活的热爱,不断强化人们的审美意识,提升社会整体审美情趣。音乐本身的节奏旋律和内容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能够带来心理和精神的舒适,获得强烈的愉悦体验,产生美感。音乐的美感源于人的心理节奏和音乐节奏的共鸣,源于人的精神需求和音乐思想情感的协同。音乐家根据人的审美心理需求,将一定的思想情感融合在音乐的节奏和旋律里,听众从聆听中受到感染,获得心理的愉悦体验,不断激发人的想象力,以此更好地净化人的心灵,装扮人们的生活,实现音乐的审美功能。其次,音乐艺术增强人的认知能力。音乐是对自然、社会、历史和人生的感悟,通过欣赏音乐能够更好地感受自然、历史,尤其能够感知社会人生,提升人的认知能力,推动人类社会发展。音乐从不同的角度反映社会生活,不仅反映客观的生活现实,更为重要的是展现人的主观世界,能够更为直接地反映人的情绪、情感和思想。人类思想灵魂是相通的,精神和心理是很容易产生共鸣的,通过欣赏音乐能够间接地感知生活,品味历史人生。音乐是人类最为鲜活的文化,是最有生命的文化,是人类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现实思想,通过音乐能够更好地拓展人们的视野,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认识社会、传承文化,并促进人们不断创造新的文化,也以此增进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体系的了解,提高人的文化修养的同时,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增强人类理解。再次,音乐艺术的教化功能长期存在并持续发挥作用。一直以来,统治者都把音乐作为教化的重要工具,对人的德育、智育和体育等方面。音乐一直充当主要表现手段和承载工具,作用于人的心理并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德育,以此更好地陶冶人的性情,愉悦身心,提升思想道德境界。《荀子•乐记》详细地分析了音乐的道德教育功能,孔子更是强调“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强调音乐可以更好地引领社会风气,培养人的道德修养,改变社会的陋习陈规。当代社会同样重视音乐的道德伦理和教化功能。美国华盛顿州实施“音乐预防犯罪法”,政府希望以古典音乐大师贝多芬、巴赫、勃拉姆斯的经典作品来降低当地的犯罪率等。同时,音乐对于智育和体育的作用也非同寻常,和谐优美的音乐能够激活人的思维,增强人的想象能力,在美的驱动下更大地激发人的潜力。不良的情绪对人的健康影响很大,优美舒缓的音乐能够改善人的心情,平心静气,促进心理健康发展,音乐与舞蹈体育的融合,实现身心和谐,真正实现身心健康。
2新时代背景下音乐艺术和社会经济发展相互作用分析
2.1国家经济的空前繁荣带来了音乐艺术的大发展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推动我国社会快速发展,在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也在不断激发人的更多需求,尤其是对音乐艺术的需求,使得我国音乐艺术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音乐人才不断踊跃,音乐艺术持续发展,音乐事业空前繁荣,音乐艺术产业蓬勃发展。诞生了更多的音乐艺术人才和明星,实现了中外音乐艺术的相互交融,国外音乐大量进入中国,丰富我国音乐艺术的发展;我国音乐艺术在世界音乐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世界各地的音乐团体纷纷来到中国进行艺术交流和商业演出,带动我国音乐艺术的繁荣。我国音乐在继承和吸收中不断发展,既保持了民族风格,又实现了创新发展,更是成就了一个巨大的音乐艺术产业,音乐制作公司大量成立。人们不断增长的音乐欣赏需求、不断提升的审美要求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给了音乐艺术以极大的发展空间和动力。
2.2音乐艺术发展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音乐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对社会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产生极大的影响,在今天更是发挥到极致,形成了音乐经济,推动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繁荣。首先,音乐制作的物态性艺术文化消费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用。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对音乐艺术的需求不断增加,由此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音乐消费市场,出版音乐商品,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用,音乐磁带、音乐唱片、音乐贺卡、音乐文物,以及由此衍生的音乐器材、乐器等文化消费品能够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2014年,美国最卖座的专辑是泰勒•斯威夫特的专辑,1989年总销量366万张,排名第二的是电影《冰雪奇缘》的电影原声带,销量353万张,英国歌手山姆•史密斯的专辑《Inthelonelyhour》卖出了121万张,而美国2015年上半年的数字单曲总销量共计约为一亿六千万张。中国台湾的已故歌手邓丽君总共出了100张唱片,平均每张销量100万张,一人的唱片销量就是1亿张。众多的音乐艺人和音乐制作公司,形成一个音乐制作销售产业,推动了经济发展。其次,以劳务形态存在的音乐服务产生直接的直观效用。音乐商业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也是音乐对经济的直接作用。音乐商业演出、有偿音乐制作、音乐心理治疗等围绕音乐的商业模式不断开发出来。专业的商业演出公司不断涌现,音乐明星出场费从几万上升到几十万,个人演唱会的单一的门票收入都是以百万来计算,还有更多的商业赞助以及广告等,音乐明星每年的广告有的已经上升到上亿元。音乐艺术已经成为我国的重要产业,不仅有音乐制作公司,出现了众多的音乐经纪人,音乐艺人,“中国好声音”为代表的音乐选秀节目直接推动了我国音乐艺术的普及,进一步提高了影响力,而且形成一种音乐艺术产业,直接的冠名权已经从第一期的6000万上升到最新一期的2亿元,更是直接带动了浙江卫视的整体收视率高升,也将加多宝的品牌形象重新树立起来,带动了我国的音乐艺术的商业发展,形成一种成熟的音乐产业模式。再次,构建在音乐娱乐消费上的音乐服务产生综合社会效用。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剧,人们的精神需求不断提升,人们需要更多满足精神需求和心理放松的消费,建筑在音乐娱乐消费基础上的音乐雅座、舞厅、迪吧等,KTV娱乐把人们从紧张激烈的职场上解脱出来,以音乐、环境、服务、氛围来更好地放松心情,缓解压力,既带动了经济的发展,又能够让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有一个更好的精神栖息之所,推动社会健康发展,产生更多的社会综合效益。
3结语
总之,音乐艺术和社会经济发展关系密切,社会经济发展是音乐发展的前提和保障,社会经济发展推动音乐艺术的发展,为音乐艺术提供更广阔的存在和发展空间。音乐艺术又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动力,也为社会更好地运转提供剂,推动社会经济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典.论作为文化的音乐与作为艺术的音乐[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5(05).
[2]王一涵.当今社会音乐倾向的思考[J].大众文艺,2011(15).
中图分类号:F244.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2-0-01
前言
将马斯洛理论运用到企业经济发展中,将是解决对企业经济如何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对于企业发展的提升我们需要不断的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将马斯洛理论不断的广泛运用到企业经济发展中来,以此在企业多层次中来激励企业的员工不断前进,通过对马斯洛理论的深入研究和广泛应用,在企业发展中不断的激发企业员工的潜在能力,以此来将企业经济发展建设创造成为企业经济变化的主要路线。对于马斯洛理论在企业发展中的应用对于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也有着首要目标,这不仅是改进当下企业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途径,更是对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保障的前提。
一、在企业发展中对企业员工激励的方法
企业经济发展在对社会经济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不仅仅单纯的体现在对企业经济的规划发展中,更多的时候体现在马斯洛理论在企业经济发展建设中,这将是企业经济发展对整个社会经济建设的重中之重,而在对企业经济发展建设中对于企业员工的要求我们也需要通过不断的对马斯洛理论进行深入而充分的研究,?⑵渫晟频挠τ玫狡笠捣⒄菇ㄉ柚欣础6杂谄笠捣⒄怪性惫さ幕?本薪酬是发展企业经济建设中最为基本的需求,我们需要通过对企业员工基本薪酬的要求对马斯洛理论的不断反复充分的应用,而将社会企业经济发展充分的反映到企业员工的岗位建设中来,这也将是发展企业经济呈现出高低和难易的不同程度的划分。而通过在企业经济建设中对企业员工的基本薪酬的区别,让员工通过实现自身的价值可以找寻到属于自己在这个企业中的定位,这是一件利于企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事项。对于马斯洛理论在企业发展中的应用同时也对于企业员工的基本生活起到了保障的作用,这不仅是当下简单的描述将马斯洛理论不断的应用到企业中,更为重要的是需要对于马斯洛理论从不同的层次上将理论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观点展现出来,在企业经济发展建设中指出根据马斯洛理论对于企业员工管理在不同方面的需要,以此来实现企业经济管理对于企业员工相应的激励措施。
通过对马斯洛理论不断深入研究探讨的理论基础上,对于企业经济建设提出更为合理而且有效的管理机制,以马斯洛理论为企业经济发展建设的落脚点,将企业建设发展对于激发企业员工推进积极性和创造性的要求,以此来促进企业经济的进一步向前发展的方向。在当下企业发展中我们不断的实行马斯洛理论,是将企业发展推进企业员工激励改革机制的一项重要手段,而发展企业经济最为根本的目的是不断的建立健全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和战略手段,这将是对企业发展最为正确的诱导手段,同时也是不断的改进企业员工工作能力和自身素质的一种方法,以马斯洛理论的探究来使得企业员工在工作中积极向上,发展企业建设和社会经济建设的稳步进程,以此来促进企业经济的发展。
二、企业经济发展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在企业经济发展中,对于每个企业员工我们都有着严格的要求,要知道在每位企业员工的职业生涯中,都需要对企业员工的个人能力来进行综合的评价,这势必需要将马斯洛理论充分的应用到对企业员工的评价中来,这将是企业经济发展的又一核心价值问题。而通过现代企业发展对于员工的要求越来越高的条件下,我们也能够更加清楚的认识到提高企业发展和员工自身能力的重要性,这将是随着马斯洛理论不断完善和探讨的一项重要过程。对于企业发展整体而言,我们要不断的发展企业经济,将企业经济作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手段,而将马斯洛理论不断的运用到企业员工的工作中来,也可以不断的在原有的工作过程中将企业发展的方向不断的融入进来,这将是社会经济发展在企业经济推进下的最为主要的行为模式,也是我们通过对于马斯洛理论在工作中学习对企业员工的不断改进和完善的方法。
在企业发展中将马斯洛理论充分的应用到企业员工的思想理论建设中是至关重要的,这不仅是激励企业员工深入发展企业经济的一项重要手段,更主要的是将企业的发展与企业员工的薪酬制度结合起来,充分的体现出当下社会中企业经济的发展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而对于企业员工来说,企业薪酬制度的妥善处理企业与员工间的各项问题,是当下发展马斯洛理论的又一重要目的,对待企业员工薪酬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在企业发展中不断的体现出来,将企业员工的薪酬不断的通过企业的公平性和公开性表现出来,这不仅是为了能够不断的发展企业经济,更重要的是能够将企业员工的利益充分的在企业发展中体现出来。
三、结语
为了更加完善的发展马斯洛理论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我们将对社会经济建设中企业发展有更高的要求,为了不断的实现社会经济的建设和国家经济事业的发展,对马斯洛理论的建设有着更加重要的要求。马斯洛理论对于企业经济建设和员工自身素质提高有着严苛的要求,为了能够不断的促进和发展企业经济建设的不断进步,我们需要不断的通过加速对科学技术创新来进行社会企业经济的改进,以此来促进企业经济对整个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创新要求。为了能够更加完善社会企业经济发展中对于科学技术的改进,我们需要更加努力的改进当下社会科技进步与完善科技创新功能,这将是我们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又一重要途径。
关键词:高校体育;体育经济;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8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11月3日
现如今,我国高校教育事业得以大力的发展,高校不断地扩招,开展更多的高校教育课程,在这样的教育大环境之下,一方面我国的高校体育教育资源难以满足高校体育教育事业,虽然我国政府及高校学校不断地增加体育建设的投资,但仍旧难以改变这一现状;而另一方面我国高校的体育教育设施存在大量的闲置浪费的情况,未能被充分、有效地利用起来。不仅造成了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困难,更是极大地阻碍了我国高校体育经济的发展。深入分析高校体育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找出其中的根本原因,才能找准解决问题的出发点。
一、高校体育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先进的高校体育经济发展观念。进入新时期以来,不仅是我国的高校教育在不断地改革,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日新月异,传统的经济和教育观念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化的经济和教育发展需求。在我国高校管理者之间,还未能形成较为先进的体育经济的观念,还未能认识到体育经济发展对于高校教育的重要意义。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与体育经济基本处于分离的状态,高校管理者只注重自身体育教育事业,未能意识到高校体育与社会经济之间的联系,使得两者之间的相互促进、推动的作用被抑制,社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利好条件未能应用到高校体育教育中去,而高校体育经济也未能给社会经济发展发挥到应有的作用。缺乏先进的高校体育经济发展观念,落后传统经营理念阻碍了高校体育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落后的体育经济发展观念是阻碍其发展的首要原因。
(二)高校体育经济发展紊乱,发展模式单一。根据我国现有的体育经济发展现状来分析,许多高校虽然已经开始了体育经济的发展,然而由于缺乏管理经验以及系统性的发展制度,导致了我国的高校体育经济发展紊乱,并且其发展模式过于单一,未能走上快速、健康的经济发展道路,与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严重脱节。高校体育经济发展并没有形成一套合理的管理模式,高校的体育经济发展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在我国,高校体育教育隶属于体育部门管理之下,同时又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导致了高校体育经济的发展既要联合学校又要联合体育部门,使得体育经济事业发展过于繁琐,难以形成具有条理性的管理组织,一旦在发展中遇到问题,各部门之间难以达到意见上的协调统一,相互之间责任不明确,问题也就难以解决。体育经济中单一的发展模式和紊乱的管理组织是阻碍其发展的重要原因。
(三)高校体育资源严重浪费,未发挥应有的价值。国家、政府以及高校对于体育教育非常重视,不断地为高校体育教学投入大量的资金来建设教学设备,优化教学环境,然而,由于对于体育资源的管理不善以及使用不当,造成了高校体育资源的严重浪费,高校中体育课程的安排以及学生对于体育项目的偏好,对于高校体育资源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在没有体育课程的情况下,大量的体育教学资源都处于闲置的状态,而未能充分地实现其价值。高校体育经济也因此而受到负面影响,高校体育教育与体育经济未能进行有机的结合,闲置的体育资源未能进入经济市场中发挥其经济价值,既浪费了国家政府的资金,也对体育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高校体育资源的浪费,是阻碍高校体育经济发展的直接原因。
(四)缺乏高素质的经济管理人才。高校体育经济作为市场经济中的一种重要成分,必然会受到市场经济的考验与冲击,现如今,市场经济发展越来越迅猛,各种产品的推出越来越快,人们对于服务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校体育经济要想在市场中取得一席之位,就必须要有强大的优势,而这个优势,则要依靠高素质的市场经济管理人才。然而,我国高校中的人才多数以教育与研究为主要发展方向,却极少有与经济管理相关方面的人才,这就使得我国的高校体育经济缺乏专业的人才进行管理,经营模式与市场要求不符合,也就难以形成足够的竞争力,即使走入市场,也会被其他的体育经济形势所排挤,高校体育经济难以取得预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缺乏高素质的经济管理人才,是阻碍高校体育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
二、解决高校体育经济发展问题的有效对策
(一)转变思想观念,重视高校体育经济发展。现如今,我国经济得以飞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满足,因此人们的消费不仅仅停留在基本的衣食住行,而是更注重于健康的生活方式,其中,体育消费成为了人们的一个主要消费方向。在这种社会观念的大背景之下,高校体育应当逐渐地从单一的体育教学功能中走出来,及时地认识到体育经济的作用,将高校体育经济进行大力发展,让高校体育经济能够融入到市场中。相比于其他的体育经济形势,高校体育经济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积淀,有着难以企及的优势,通过对高校体育经济的正确认识,使其在市场经济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当然,高校体育经济不能只是以经济利益为唯一的追求目标,更应当注重高校教育与社会经济的结合,使高校体育经济能够同时为高校和社会带来双方共同的利益,从而让高校体育经济得以更好更快地发展。
(二)建立健全的高校体育经济管理制度。高校体育经济是高校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高校应当建立一个专门的管理部门,来对高校体育经济事务进行及时的管理,积极地对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进行探索,明确市场对于体育方面的消费需求,从而将高校体育进行合理的规整,将富有经济价值的高校体育资源投入市场,为高校带来更多的经济收益。另外,还应当制定一套完善的高校体育经济管理制度,通过依照规章制度的方式来对高校体育经济进行有条理、有依据的管理,使高校体育经济与社会经济市场的消费需求进行有效的结合,让高校体育经济在服务于社会经济市场的同时,也能够让高校从社会经济的发展中获得更多的收益,也就能够在促进社会经济市场中的体育经济发展的同时,为高校发展带来更多的资金支持。
(三)有效利用高校体育资源,抓住体育经济发展机遇。高校体育经济的发展并不同于其他的经济发展模式,它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也有着难以取代的特殊价值。相对于其他的体育经济形式来说,高校体育经济更具有教育意义,高校应当从这一方面出发,深刻地挖掘高校体育经济所具备的潜力,清晰地认识到高校体育经济的发展方向,从人民对于体育消费的需求中寻求契合点,抓住高校体育经济的发展机遇。高校还应当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制定详细的体育经济发展计划,明确高校体育经济的发展目标,并且通过具体的实施方案来实现,以多样化的经营方式,将高校体育经济在社会经济市场中的价值发挥出来,从而让高校体育经济被更多的人认可、接受,让高校体育服务于社会大众,同时,也让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反过来促进高校的发展。
(四)高校体育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重。高校体育的本质在于对学生的教育,而高校体育经济的发展,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大众,让更多社会中的人能够得到更为优质的体育消费服务;另一方面高校体育经济的发展是为了给高校带来一定的经济收益,以此来支撑高校教育的资金支出。因此,高校体育经济的发展,不能将资金收益作为唯一的目的,而是同时注重其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这也就意味着,高校的体育资源首先要满足高校体育教育的需求,而高校体育经济的发展在此基础上进行发展。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其自身的规律,高校体育经济自然也不能脱离这个规律独自存在,遵循市场发展规律,发挥高校体育经济的社会作用,才能取得长久的发展。
(五)大力培养高素质经济管理人才。高校中体育资源的社会经济价值,需要专业的人才来发现。高校体育经济的运营,也需要专业人才来进行管理。因此,高校体育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经济管理人才。而拥有体育经济管理专业知识的人才较为稀少,高校应当采取科学有效的方式培养更多的人才。以体育教育为主的院校以及普通高校中的体育专业应当作为培养这一方面人才的主力军。通过目的明确、专业性强的培训,来输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为高校体育经济的发展提供根本性的保障。
主要参考文献:
[1]程维华.关于我国发展体育经济几个问题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2007.26.
包头市土默特右旗环境监测站内蒙古包头014100
摘要:环境保护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关系到人类自身和社会的长期生存和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环境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形式,影响到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分析了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并重点探讨了环境保护对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环境保护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 :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重要性
0 引言
21 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持续高速增长,但是也给今后的发展带来了很多的障碍,其中最为严重的就是资源和环境因素。尤其是随着现代制造工业的不断发展,使得环境污染日益恶劣,严重阻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这样的以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是不可持续的。因此,我们必须积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刻认识到环境保护对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结合,最终才能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 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首先,发展是人类共同的和普遍的权利,而保护环境是每一位公民必须履行的责任,环境保护可以保证可持续发展最终目的的实现。其次,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是可以协调发展的,这是因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以良好的环境条件为基础的,而环境问题的解决是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必要条件的,二者紧密联系,互为依托。只有保护好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环境,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此外,良好的社会环境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适宜的环境与资源,环境与资源一旦衰退,将不能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2 环境保护对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2.1 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在现代科技进步创造了空前富足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目前,我国的环境日益恶化,雾霾笼罩、水体污染、水土流失等问题相当严重,这都是由于人们环保意识淡薄造成的,严重阻碍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甚至影响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环境保护对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已经变得非常的重要,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关注长期的环境承载力。经济发展离不开环境和资源的支持, 环境保护需要经济发展所能够提供的资金和技术, 而发展的可持续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性。环境保护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已经成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同时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想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搞好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是密不可分的, 要实现可持续发展, 就必须维护和改善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环境保护是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2.2 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为了实现社会的经济发展,人类在以环境为代价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大气污染等,严重危害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这主要是由于人们没有充分认识到环境保护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协调关系。20 世纪以来,尤其是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工业“三废”污染问题日渐突出,人类生产活动造成的大气污染、能源枯竭、温室效应等对资源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再加上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对资源需求的日益增多,更是严重破坏了地球的生态环境。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人类才意识到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出现了先污染后治理的悲观状况。因此,要想谋求持续发展,必须解决好环境问题,这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
2.3 有助于保护和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的可持续的发展
环境保护的实质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因此,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注重对环境的保护,首先能够使环境和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减少资源浪费,最终达到保护生产力的目的;其次,环境保护能够防止生态破坏,把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环境保护充分融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生产力的效益,维护生态平衡。与此同时,通过科学的方法开发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既能提高经济效益,又能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因此,立足于环境和自然资源角度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更能促进人类社会和经济的健康发展。
3 加强环境保护袁实现可持续发展
3.1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健全环保相关的制度体系
要想从根本上实现可持续发展,加强环境保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从维护群众的环境权益, 改善环境质量出发,制定有关的法律法规和发展规划,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此外,为了保证生态环境建设的成功, 必须有效控制人口增长, 全面落实积极有效的人口政策和各项计划生育管理服务措施,建立资源节约型经济社会。
3.2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打破了传统经济发展理论中经济和环境被人为割裂的弊端,把经济发展建立在自然生态规律的基础上。循环经济基于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和重要保证。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注重物质的循环利用,做到物尽其用。目前我国要想实现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应注重绿色技术支撑体系的开发和建立,采用清洁、无害的新技术和新工艺, 还可以开发建立一批新型工业生态园区,大大降低生产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尽可能将污染物排放消除在生产过程中,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同时,还要加强科学和严格的管理,推行绿色GDP,改变“先污染、后治理”的现状,走经济和环境协调健康发展的道路。
4 结语
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环境保护对于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环境,加强环境污染治理,注重发展循环经济,保证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合理配置,减少浪费,最终才能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红兰.浅谈我国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J].武汉航海(武汉航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4:43-46.
关键词:中国;城镇化;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299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5-00000-01
现阶段,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城镇化进程的推进速度越来越快。同时,十也讲城镇化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进行了相关的阐述,城镇化发展的过程,实质上也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一种表现。如何有效的开展中国城镇化影响因素研究,将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因而,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城镇化是一种必然的经济现象。为了更好的进行中国城镇化影响因素研究,结合城镇化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分析,成为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之一。
一、中国城镇化的内涵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问题,逐渐演化为社会建设事业中的重要问题。一般情况下,城镇化又被称为城市化,其在社会发展及生产生活中以动态发展的形式呈现在社会公众的面前。城市化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伴随现象,其发展的具体表现为:从事农业产生活动的人数减少、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逐渐被消除,而转向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方向。其次,社会的风气、城市规划以及生活方式,都开始向现代化城市建设的方向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在一定程度上是社会进步发展的表现。因此,在社会经济发展中,重视中国城镇化影响因素的研究工作,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中国城镇化的特点
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我国城镇化发展速度较快,城乡之间的关系也逐渐发生了明显变化。加之我国人地矛盾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够均衡,中国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逐渐突出。为了有效的协调空间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发展的问题,需要结合城镇化发展的水平,改革财政制度、户籍制度,完善城镇化快速发展带来的问题。其次,城镇化的发展,促使人们更加关注生态环境、人文事业及民生事业的建设。在城镇化科学发展的基础上,构建智慧城市,是城镇化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在实际工作中,深入研究中国城镇化的特点,可以为进一步促进城镇化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中国城镇化影响因素
(一)规划起点低,布局不合理
就当前城镇化发展的实际情况而言,规划起点低,布局不合理的问题,已经逐渐引起相关部门的注意。规划起点低,布局不合理,在很大程度上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主要表现在,一些地方由于缺乏长远的科学规划,导致小城镇的规模布局散乱不堪,地方政府对于城镇化发展的概念解读不到位,没有切实将其看作是经济发展的表现,小城镇的不合理设置与建设发展,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间接导致了建设成本的浪费以及资源的流失。规划起点低,布局不合理,已经成为城镇化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之一。因此,在城镇化发展中,关注规划起点低,布局不合理这一问题非常重要。
(二)户籍管理制度相对落后
户籍管理制度相对落后,一直是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由于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传统的户籍管理制度,严重制约了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有效流动,随时间的推移,成为影响城镇化发展的主要障碍。户籍管理制度相对落后,无法有效的满足城镇化发展中人口户籍管理的需求,直接导致户籍管理工作水平下降。户籍管理制度相对落后,不但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对城镇化的正常推进工作造成了负面的影响。
(三)基础设施不够健全
通过一定的调查数据分析可知,基础设施置不够健全仍是城镇化发展中重要的影响因素。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导致城镇规划与布局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基础设施不够健全,无法有效的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对于进一步拓展城镇化的发展规模,也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基础设施不够健全,城镇化的规划目标就无法实现。基础设施不够健全这一问题的存在,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城镇化发展相关工作的开展。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如何有效的完善基础设施不够健全的问题也非常重要。
(四)发展机制缺少灵活性,管理水平低
不断的社会实践工作表明,发展机制缺少灵活性,管理水平低,也是影响中国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社会经济中,由于市场机制的作用不强,小城镇的建设资金主要以政府投资为主,很难形成多元化的资金筹措机制。在资金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加之乡镇政府的资金债务压力,其管理机制方面存在的漏洞就无法得到有效的解决。在中国城镇化发展中,发展机制缺少灵活性,管理水平低,已经成为一个很普遍的问题。因此,发展机制缺少灵活性,管理水平低,对于城镇化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社会经济生活中,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快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也成为提升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事项之一。结合我国城镇化当前发展的实际情况,深入开展影响城镇化发展因素的探究工作,并将其作为开展城镇化发展工作的基础,制定有效的发展方面,才能进一步促进城镇化的发展。中国城镇化影响因素分析,将成为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重视中国城镇化影响因素研究,并积极的开展相关工作,可以有效的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冒小栋,刘琼芳.中国人口城镇化水平的影响因素及溢出效应[J].商业时代,2014,(5):29-31.
[2]杜萌.中国新型城镇化路径选择影响因素指标体系构建与检验[J].商业时代,2014,(19):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