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7 16:23:0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物流工程专业方向,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一、 物流工程专业的发展和特点
物流人才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物流管理人才,一类是物流工程人才。我国的物流管理人员相对物流工程人员多,而且培养模式较为完善,发展时间也比较长。
“物流工程” 学科的特点是涉及的学科多、技术含量很高。大型的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一般都是高度自动化的物流设施,建设前需要大量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分析和工程设计,建成后需要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维护和管理;物流的载体――运输车辆、自动立体仓库、装卸搬运设施的建设等,也需要进行科学的规划和设计。然而从我国开设物流工程专业的院校的分布地区来看,开设了物流工程专业的大学少,而且招生规模小。物流工程人才短缺已是严峻的现实问题。
二、 物流工程专业分析
物流工程强调“工程”有别于“管理”,是一个复合性要求很高的新兴交叉学科,需要从系统的观点对物流规划、物流管理、支持物流系统运行的物流自动化和物流信息系统有很好的结合,因此,国外大学多通过与原有的工业工程、系统分析、计算机科学和管理科学等专业结合来发展物流工程专业。
在我国,自2002年开始,许多院校开始开设物流工程专业,到2005年为止共有33所大学开设了物流工程专业。这些院校开设的物流工程专业大多是从传统的交通运输、机械、工业工程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因此专业定位以原有的学院特色为基础,大部分院校专业定位以机电、运输、规划和管理为基础,只有少数学校以信息技术和仿真为特色定位。
现代物流业所使用的技术和装备,大致可分为两大部分:一是传统的交通运输、机械、工业工程技术和装备;二是信息技术、GPS、GIS、RFID、BARCODE、计算机网络等。而现有物流工程专业定位在信息技术和系统仿真方面的院校非常少。然而从社会需求来看,落后的企业物流信息化水平对中国企业发展已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严重制约了企业和物流行业的发展,并且,从物流工程人才的需求来看,能够利用现代技术(如: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进行物流相关工作的人员十分匮乏,他们已经成为物流工程专业中炙手可热的人才。
三、 物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物流工程的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涉及到多学科知识和技术、大型化、高速化、连续化、电子化、设备投资和使用昂贵,是一门学科交叉面积大、所需知识范围广、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的学科,物流工程专业课程很难在各个所需的知识领域都有深入学习。物流工程专业的学生经过大学四年的培养教育,其目标是使他们在专业知识方面学习有所侧重。因此,目前的物流工程专业的培养方向和特色呈多样化形式,专业方向从总体上可总结为2个大方向:一是培养能实现和提高物流运作的现代化人才;二是培养能够利用先进物流工具和技术的物流系统规划与应用人才。其中,前者还可分为物流自动化工程和物流信息化工程两类,后者则可分为物流系统规划及应用和物流管理两类。
大部的分物流工程专业是院校原有专业在物流方面的延伸,这有助于培养复合型的特色人才。在物流信息化工程方向的物流工程类人才培养中,结合物流理论与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来设计和开发物流信息系统;在物流自动化工程方向的人才培养上,结合物流技术与自动化技术解决物流系统和3G/RFID等的集成问题;在物流系统规划方向的物流工程类人才培养中,结合现代化计算机和仿真技术等进行物流网络规划设计;在物流功能作业方向的物流工程类人才中,结合物流工程和物流管理理论,又利用信息系统和设备进行物流作业设计和管理。
四、 结束语
物流工程人才培养的总方向是培养学生掌握现代物流专业基本理论和知识,掌握现代物流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够对物流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及集成应用。
对于“物流工程”的人才,还应具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能够进行物流信息系统的开发,对机械设备、计算机网络、广电设备具有维护、修理、保养的能力,能够进行物流装备的嵌入式应用开发,具有分析和解决物流运作问题的能力和对物流系统进行规划、策划、设计及优化的能力;能够进行企业物流网络分析与规划,能够熟练进行国际物流业务应用的复合型高级物流技术人才。
作者单位:东北大学东软信息学院
参考文献:
[1] 张明会, 唐四元.物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 中国市场物流与采购研究,2007.(11) :123-124
[2]陈舜.高校物流人教育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育,2006,(5):8-23:8-23.
1、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
本专业可从事机械、电子、电器、轻工、塑料等行业的模具设计、制造和维修,模具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与管理工作。毕业生社会需求量大,待遇较高。模具加工方向:模具加工生产组织、模具数控编程加工、模具三维设计、产品开发三维设计。其他技术类方向:电子信息、轻工生产管理、物流管理、设备管理、质量管理、项目管理以及产品开发、汽车工业、机械制造工艺师、CNC工程师等。
2、物流管理专业
物流专业人才已被列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缺口达60余万。据了解,目前最为抢手的物流人才,是那些掌握现代经济贸易、运输与物流理论和技能,且具有扎实英语能力的国际贸易运输及物流经营型人才,他们的年薪最高可达100万元。
3、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俗称机电一体化,是机械工程与自动化的一种,也是最有前途的一种方向。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包括基础理论知识和机械设计制造方法,计算机软硬件应用能力,能承担各类机电产品和系统的设计、制造、试验和开发工作。机械电子系统早已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物流管理;本科教育;培养方案
Abstract: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he
logistics and problems on the basis of the ideological use of systems analysis, logistics personnel from the training needs of the community an effective way, the two dimensions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on logistics management undergraduate professional training programmes, the systematic training system.
Key words: logistics management;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training programmes
现代物流人才的匮乏成为制约我国物流事业发展的瓶颈。为解决现代物流人才问题,近年来,许多高校相继开设了物流专业或在相关专业上设置了物流方向。但由于物流科学的理论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物流实践相对滞后。如何科学、有效地构建物流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目前已成为每一个物流教育工作者面临的现实课题。
1高校物流学科发展现状
由于物流学科是一门综合学科,物流产业又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的复合产业,同时它又是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产业。所以发展物流产业,不仅需要高级物流管理人才,更需要大量物流执行型与操作型人才。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物流管理专业作为目录外本科专业由北京物资学院于2001年进行首次招生。目前而言,我国高校本科教育中设置了“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两个专业,不过对于这两个专业的区分和具体的教学安排,各个高校的理解和做法有所不同。“物流工程”专业往往是在理工科背景的高校设置,该专业侧重于用工程的方法来研究物流的问题,与生产运作、现代制造技术、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结合较为紧密;而“物流管理”专业一般是在偏重于文理科的大学设置,主要侧重于用定性或者定量的方法来分析和规划物流系统。据教育部物流教学指导委员会2007年12月9日举办的关于“制定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两个专业教学计划的指导意见”研讨会上获得的信息,全国设置“物流管理”或者物流工程的高校有200余所。
需要注意的是,当前有相当一些高校并不是在管理学院中发展或者设置物流类专业,而是在传统的交通学院、机械学院等与物流学科相关的学院中设置物流专业。这些高校的物流学科往往是建立在传统的优势学科基础之上,因此与其有着密切的联系,并深刻影响着该校物流学科的发展轨迹和特色,就连教材和课程的设置都有明显的倾向性。如,在电子信息学院设置的物流专业,其方向偏向于企业物流信息化的设计、电子商务等;在机械学院设置物流专业的,其方向则偏重于企业生产作业规划,甚至一些带有某些传统学科色彩的管理学院所设置的物流专业,也是偏向于企业供应链管理和设计等物流学科中的某些方面。这种现状必须引起重视,毕竟从现代物流的角度而言,这些高校的专业设置还是不足以体现出物流学科的内在要求与特点。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专业定位不明确
由于受我国物流业管理体制条块分割、分业管理现状和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虽然有不少院校设置了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等相关的专业及专业方向,但培养目标不明确,学生没有对该专业的定位有清楚的认识,人才的培养受到了较大的局限。
2.2师资力量薄弱,影响整体教学水平
目前国内的学历教育现状是,虽然一些高校开设了物流管理等相关专业的学历教育,但很大程度上反映的是与传统“母专业”的依托关系,物流师资力量大多是从经济学、机械工程学、营销学、交通运输学等专业教师转移过来的,数量不足,补充渠道不畅,特别是教师的实践能力较缺乏。
2.3教育层次结构不合理
从目前我国设置物流或相关类专业的学校数目与我国物流人才的需求量比较可看出,至2007年为止,我国共计200多所院校设置了物流专业,其中有50多所院校设置的物流工程专业,150多所院校设置的物流管理专业。而据中国交通协会统计的数据显示,目前国内物流专业人才缺口为600余万人,到2010年对高级物流管理人员或物流战略、物流设计管理人员的需求将达30万人以上,差距悬殊。而物流业发展的现实要求是需要大量的操作型物流人才和综合素质强的高级管理型人才。
2.4课程设置不成体系
在物流专业主干学科划分、专业课程设置和核心课程设置上各高校有较大分歧,由于本身的学科历史沿革,导致“物流管理”的课程设置几乎是在工商管理专业的基础上开设了物流管理概论、采购与供应管理、运输管理等几门专业课,从而还没有形成合理的教学体系。
3“物流管理”专业培养方案构建
本文从培养物流人才社会需求有效途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两个维度研究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的培养方案,提出了系统化的培养体系。
3.1依据物流岗位群、物流人才社会需求,明确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依据。界定某一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审视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群和应具备的各种知识和技能。物流专业的培养目标应根据物流专业人才的职业层次、物流专业人才的就业岗位群等方面来确定,以保证其更具专业针对性和应用的广泛性。
目前,物流从业人员主要分为四个层次:第一是中职层次,节点性、操作性初级管理人才;第二是高职层次,综合性、操作管理人才;第三是本科层次,学科性、物流策划、管理人才;第四是研究生层次,研究人才、学术性高级管理人才。具体可以概括为两种,一种是研究型,一种是应用型。大多数人认为研究生教育层次所培养的人才是理论研究型的人才,而应用型人才又可分为两个层面,一是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二是高职高专层次的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它侧重于具体的岗位技能应用与操作能力的培养。从高校物流专业毕业生近几年就业来看,大多数停留在作业操作岗位,如物料保管员、车辆调度员、货车(叉车)司机等,对高职高专而言,就业岗位及其应用技能的要求可能是明确的,但对本科层次而言,除仓储、采购等岗位外,毕业后就能立即从事主管岗位工作的很少,所以物流管理本专科专业可以分领域设方向,如工业企业方向、电子商务方向、信息管理方向等。因此,根据社会需求设计明确的物流管理岗位以及构建其应用技能,是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3.2“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结构
物流专业的课程设置要根据市场和物流业发展的需求进行合理设置,各高校应该是在物流专业目录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情况,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在物流课程体系的建设上,必须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的原则优化课程体系,培养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专门人才。
课程体系构建主要考虑三个方面:首先强调课程体系符合培养满足社会人才需求目标;其次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努力培养学生集知识、能力、素质于一体的、相互协调的高素质人才;再者,构建的课程体系不仅满足当前就业的需要,还要着眼持久的发展潜力。
课程体系构架思想如图3所示。
每个专业按照技术领域和专业岗位(群)任职要求,遵循上述开发路线进行分析,分解成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然后根据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与对应课程响应,最终形成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根据知识、技能的渐进教学规律和理论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模式,划分成三个模块:专业基础模块、职业技术模块、职业拓展模块,模块之间的理论教学构成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构成实践教学体系,模块内部贯穿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互为支撑和依托。课程体系构架严密、环环相扣、知识能力素质协调统一。
参考文献:
[1] 何明珂. 物流系统论[M]. 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才;冷链;课程;岗位;
基金项目: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物流管理专业未来五年人才需求情况分析”(编号:JYYB201504)
当前,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发展阶段,在外需疲软、内需回落、深层次结构变动等力量综合作用下,经济下行压力加剧。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步入7万亿俱乐部的经济大省江苏,面临“爬坡过坎”关口的考验,传统产业需要转型升级,外向经济需要提升档次,农业需要现代化。农业现代化不仅要关注农业生产,还要关注农业流通,尤其是影响农业流通效率的物流。推动农产品物流发展,冷链专业人才是生力军和主力军。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作为全国农业高职院校的排头兵,应结合产业特色和学院优势学科,重新定位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向,为江苏、全国培养更多的冷链物流人才。
1.物流管理专业冷链人才需求背景
1.1农业生产平稳
我国是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消费大国,目前蔬菜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60%,水果和肉类产量占30%,禽蛋和水产品产量占40%,每年约有4亿吨进入流通领域。2014年,全国肉类总产量8707万吨,比上年增长2.0%,水产品产量6450万吨,增长4.5%;江苏蔬菜产量5416.971万吨,瓜果555.4563万吨,肉类3794576吨,禽蛋1969679吨,牛奶产量607200吨,生猪出栏3073.6万吨,家禽75739.6吨,水产品518.8万吨,农业生产平稳。
1.2冷链物流需求激增
2014年是我国冷链物流真正快速发展的一年,天猫、京东、苏宁易购、顺丰优选等一线电商纷纷高调进军生鲜市场,生鲜电商崛起赋予了冷链产业新的商机;冷链市场达11200万吨左右,较2013年增长了近22%,地域范围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如北京、天津、大连、山东、上海、广东、江苏等;全国冷库总量达3320万吨,比2013年增长36.9%。2015年,全国增加冷库库容1000万吨,冷库库容年均增长20%,新增冷藏车4万辆,年均增速32%。
1.3冷链物流人才严重不足
我国开展冷链物流研究和人才培养起步较晚,开设冷链物流专业院校不足15家。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以快递、国际货代、仓储管理、货物运输等方向为主;部分院校有食品科学与工程、制冷技术等不同层次专业,可以培养冷链相关人才。全社会冷链物流从业者基本上是从工业品物流或其他工程技术类专业改行,国外优秀人才回国较少,全社会冷链物流人才严重不足,无法满足农产品生产、流通、加工企业人才需求,更不要说疫苗等医药冷链物流企业。
1.4涉农院校专业特色明显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乃至南方14个省市唯一以培养农牧科技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主的高等院校,学院紧扣农牧产业链办学,设有动物科技、食品科技、水产科技、动物药学、农业物联网、农商管理等10个二级涉农院系,设置46个涉农专业。现有2个国家级、14个省级、12个市级及8个院级研究平台或研究所,学院农业特色优势明显。
2.物流管理专业冷链人才需求
2.1 冷链物流典型工作分析
冷链物流是指一些特殊产品需要从原料生产、采购、加工、运输、配送、销售到消费者手中整个过程中保持全程适度低温,主要产品包括果蔬农产品、肉类、水产品、禽蛋、奶产品、特殊食品及部分医药产品。根据相关产品特点及业务内容,冷链物流不仅要掌握物流管理专业知识,还需要掌握自然、经济、制冷、冷冻冷藏、生物、保鲜、检验检疫、包装、通讯、定位、网络、信息管理系统、自动识别、物联网、冷链物流追溯、冷藏运输、冷链物流标准等专业知识与技术。结合作业流程及工作任务,冷链物流主要分冷藏冷冻货物采购、冷藏冷冻货物储存、冷藏冷冻货物运输、冷藏冷冻货物销售、冷藏冷冻货物配送、冷藏冷冻货物信息处理等岗位,每个岗位下面包含若干个子岗位,例如,采购岗位需要有自然与经济调研、订单与合同处理、包装、检验检疫等专业岗位人员,冷藏冷冻货物储存岗位需要理货、库管、检验、生物、保鲜、制冷等人员等。
2.2 冷链物流人才技能素质分析
根据社会需求和职业教育特点,高职冷链物流教育应培养知识、能力、素质为一体的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学生技术技能培养注意能力中的技能培养,但也离不开知识和素质教育,知识与素质是学生提高与发展的基础。冷链物流知识不能仅限于传统物流知识点,还应包括制冷原理及选择、生物保鲜、包装材料、食品营养与质量、特殊品检验检疫、堆码等;冷链物流能力包括冷冻冷藏技术应用、保鲜技术应用、信息及通讯技术应用、冷链物流组织与协调、电商营销、冷链流程优化与供应链管理、问题分析与改进及社会交际能力等;素质包括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敬业精神、团队合作精神、严谨的思维模式等。
2.3 冷链物流人才层次分析
培养冷链物流人才是提高农产品、食品及医药用品市场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冷链物流人才主要包括研究型冷链物流人才、管理型冷链物流人才和操作型冷链物流人才三类。不同类型高校应结合自身的定位,选择培养不同层次人才,如研究生和研究型本科教育着重以培养冷链理论研究、冷链技术研发等研究型人才为主,如生物保鲜技术开发员、新型保鲜材料开发员、物流技术和设备研究员等;应用型本科及高职高专院校可以培养冷链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类管理人才,如冷库主管、冷链运输调度员、冷链项目主管、配送中心主管等;高职及中职院校培养以冷链物流技术操作的现场作业人员为主,如冷库保管员、收发货员、配货员、品控人员等。
3.江苏农牧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冷链人才培养路径
3.1 明确专业冷链人才培养方向
目前,江苏农牧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于储配物流,储配物流涉及仓库管理、配送管理、货运管理等作业内容,涵盖企业有制造企业、流通企业,学习知识点多,特色不明显。新常态经济下,未来五年内,学院可以结合现代农产品流通和本地生物医药产业特点,适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学院不仅有畜牧兽医、动物药品、水产、食品技术等特色专业,而且有农业物联网技术、农业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关联专业,因此,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可为:面向农业生产与经营企业、药品企业、食品加工企业,培养掌握现代冷链物流技术、保鲜技术、冷库、冷链配送及运输等岗位工作的技术技能物流人才。
3.2确定专业冷链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开展冷链人才培养较晚,冷链企业生产与经营处于摸索阶段,冷链技术仍在引进与研发。学院应加强与河南众品、雨润、顺丰优选、国药控股等国内知名企业合作,研究企业物流冷链人才需求,制定“订单式”人才培养计划,采取工学交替、顶岗实训、教师顶岗、企业导师进课堂及实验室资源共享等形式;加强与冷链研究机构合作,物流、食品技术、水产技术、药剂等专业老师与科研院所不定期开展学术交流、前沿讲座、科研项目合作,提高学院制冷、食品工程、食品分析等理论与实践水平,形成“学校+企业+研究机构”联合培养人才模式。
3.3建立专业冷链课程体系
针对冷链物流人才岗位特点和素质要求,结合冷链运作作业过程,设置冷链物流课程体系。除公共基础课外,职业技术课中专业基础课程包括经济数学、管理学基础、统计学基础、会计基础、经济学基础、物流基础、经济法;职业技术课中专业核心课程包括冷链物流技术与装备、冷藏与速冻技术应用、冷链仓储与配送管理、冷链运输管理、食品及药品工程技术应用、冷链采购管理、冷链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冷链基础技能训练、冷链专项技能训练、冷链综合技能训练及冷链企业顶岗实习等;职业技术课中辅助课程包括食品与药品检测、动植物检验检疫、企业经营管理、国际贸易、市场营销、物流英语、素质拓展等;职业拓展课包括ERP管理、生产与运作管理、国际货运与保险、物流与电子商务等。随着技术变化及师资与实训实习条件完善,可以适时对课程体系和相关课程内容进行调整与优化。
3.4 配置专业冷链教学资源
江苏农牧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实训室主要有基于供应链实训室、仓储与配送作业实训室、ERP实训室,实习场所主要有动物药品成品库、知名药企成品及辅料立体仓库、知名快运公司,适合药品和消费品仓库管理、货运管理、配送管理实习实训,冷链物流设施欠缺。学院需加大冷藏冷冻、保鲜、温度湿度监控等设施配置,同时面向物流专业开放农业物联网、药品检测、食品技术、动物检验检疫等实验室。加强冷链师资引进与培养,引进国内外企业和研究机构冷链人才充实教师队伍,尤其是制冷人才、生物技术人才、冷链运作人才;不定期将物流管理、食品技术、动植物检验检疫、生物技术等专业相关老师送至冷链研究机构和国内外知名企业挂职锻炼,定期召开课程建设专家会议,提高专业整体教学水平。
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物流产业发展呈现新特征,不同专业特色的高职院校应结合自身优势,错位定位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向。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应以物流管理冷链人才培养为抓手,结合人才岗位特点与专业技能要求,制定“学校+企业+研究机构”人才培养模式,编制职业技术课与职业拓展课相结合的冷链课程体系,配置与整合冷链人才培养的设施设备及教师队伍,只有这样,新常态下的江苏农牧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才能转型成功,学院人才职业竞争力才会更强。
参考文献:
[1]刘广海,谢如鹤等.物流管理专业冷链物流特色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1年10期:141-142
[2]兰必近,韦克俭等.冷链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优化[J].高等农业教育,2014年2期:65-69.
[3]初叶萍,红.湖北省应用型冷链物流管理人才培养路径选择与分析[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年9期:152-155.
[4]阎冰.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长安大学,2014年5期:24-26.
作者简介:
一、工业工程课程体系现状
(一)毕业生外语及软件技能需求应对国际化与专业化,作者调研了毕业生需要达到的英语水平和计算机操作水平。占比61.54%的企业要求毕业生的英语水平达到CET4;同时,也有将近18%的企业认为还需要专业英语的配合,尤其是多种专业性软件的操作都需要良好的专业外语基础。专业软件的能力需求有明显的多样化和专业性趋势,一家企业往往需要毕业生掌握多种软件。因此,课程体系中的专业培养要加强专业软件的教学与实践,特别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因为软件的升级与创新周期越来越短,培养计划中不可能涵盖企业要求的每种软件。
(二)专业知识需求由调研可知企业对IE毕业生的专业知识需求具有集中性的特点,第一,南京工业大学毕业生从事的岗位集中,主要集中在生产计划、物流管理、质量管理和供应链管理四个方向;第二,企业对一些特定岗位人才的需求集中,如对物流管理岗位有需求的企业占据了92%。图2则直观体现了现代企业对工业工程人才专业知识的需求具有前瞻性与延伸性的特点,其中“法律”“二外”“国际贸易”“国际金融“”机械工程”占据领先位置。因此工业工程专业应培养的是具有多种知识技能的复合式人才。
二、工业工程课程体系的优化路径
目前南京工业大学工业工程专业的课程知识结构设置为通识教育、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四大类。对比专业培养计划与调研后企业的人才需求发现:第一,专业课学时只占总学时的15%;第二,实践环节比例不到10%;第三,知识面不够宽泛。这些都使得IE毕业生难以适应当今社会对于工业工程人才的需求。
(一)优化课程体系设计1.专业方向的优化。根据企业对工业工程人才的期望,以及国内工业工程专业发展的要求,将专业方向增至四个,分别是:A1.工业工程物流与供应链方向。A2.工业工程生产与运作管理方向。目标:致力于工业或服务领域的系统分析、设计、优化和管理创新工作,最终成为行业优秀的工业工程师或物流工程师。B1.工业工程(主)+某工程专业。目标:掌握工业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和系统管理的分析方法和技术,并对某工程专业(化工、生工、土木、电子通信、安全)感兴趣,致力于该行业的系统设计和管理创新工作,成为行业优秀的工程师或管理者。B2.工业工程+某工程专业(主)。目标:系统地学习并掌握某一工程专业(化工、生工、土木、电子通信、安全)的基础知识,并对管理领域感兴趣,能够基本掌握工业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和系统管理的分析方法和技术,并熟悉经济学科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未来可从事某一行业的管理工作,成为该行业优秀的管理者。2.专业课程的优化。优化后的专业课程模块划分成六个知识领域,包括自然科学类、工程基础类、经济类、管理类、信息技术类以及专业综合实践。其优势在于可以使学生清楚地了解自身所学的知识领域,并在必修课程的基础上自由搭配相关领域的课程,方便学生对相关领域知识的拓展学习,既体现了课程安排所学知识的连续性和拓展性,又使得学生在课程的选择上具有较强的主动性。B1方向和B2方向的专业课程则依据主专业的不同选取六大知识领域,合理安排主专业课程与六大知识领域必修与选修课程的衔接。3.实践环节的优化。IE是一个面向企业和组织,集工程、管理、经济等学科为一体的复合型专业。实践能力与动手能力既是重要环节,也是薄弱环节,并且在学校这个单一环境中进行是相当困难的。因此要解决这一难题,必须注重与市场接轨,加大实践环节的比重,并采取“实验”“软件实训”“课程设计”“模拟竞赛”“企业实习”“社会实践”等多种手段结合的形式加强学生的竞争力。调整后的实践环节课时安排达到40%,所占总学时的比例超过原先一倍多。
(二)优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1.第四学期认识实习,实行“企业参观—岗位讲堂—专业方向选择”三步走。认识实习本身就是为大学生更好地了解专业而设定的,安排企业管理人员进行岗位授课,通过学生与企业技术管理人员面对面的交流,使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合理选择专业方向。2.改进教学过程:从原有的“理论—设计”优化为“基础理论教学—设计—深入理论教学—设计修改—案例解析教学—设计定稿”六个步骤,使得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设计、思考和改进。3.鼓励并组织学生参与区域性、全国性的比赛,如全国管理决策模拟大赛、IE亮剑、物流技能大赛等;其次,导师也可邀请该门课程表现优异的学生参与到硕士研究课题中。4.增强毕业实习的管理,延长实习时间,加强实习经验的交流。对于毕业生而言,毕业实习的经历还是次要的,关键在于对工作和岗位的理解。基于企业对工业工程人才的需求调研,从而阐明了南京工业大学工业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欠缺之处,并从课程体系中的专业方向、专业课程、实践环节三方面进行优化;并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从而为培养出既熟悉工程技术又擅长经营管理,灵活掌握工业工程专业知识,具有较强实际工程能力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做好了准备。
作者:蔡虹吴林谦倪卫红单位:南京工业大学
[关键词] 依托优势;专业特色;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6639(2013)04-0078-04
一、专业设置背景与指导原则
(一)专业设置背景
我国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强调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从物流业的体系建设、发展方向、基础设施、主要产品专业物流到地域区域发展、管理与技术等诸多方面,提出了明确的指引。可以说,物流业的发展状况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与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北京市也明确提出,在“十二五”时期北京物流业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服务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为目标,按照“便民利民、促进发展,服务全国、辐射世界”的发展宗旨,加快推进物流业结构调整与创新,更加注重物流系统运行效率的提高和服务保障能力的增强,进一步完善高效、集约、低碳的城市物流体系,提升物流业发展的现代化、国际化水平,打造具有广泛国际影响力的物流中心城市。
教育部在2012年9月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中,将物流管理与工程类单列出来,提升为一级学科(代码1206),下设两个本科专业: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这充分体现了教育部对物流管理学科的高度重视,也充分表明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是为社会的发展和需求而服务的。
综上所述,物流业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将承担更为重要的角色,物流业的发展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将是长期可持续的。
(二)专业设置的指导原则
到目前为止,全国开展物流类本科专业教育的学校已经多达上百家[1],而北京地区作为全国的教育中心,更被誉为物流教育的发源地,开设物流专业的院校更为集中[2]。在这样的竞争背景下,北京化工大学新开设的物流管理专业就必须依托学校已有的学科优势,坚持特色办学,为此我们制定了“依托优势、坚持特色、错位竞争”的专业设置指导原则。
北京化工大学作为行业性特色型大学,在化工、材料领域具有极为显著的学科优势,所属的化工行业近年来持续高速发展,平均增速远远高于我国GDP的增长速度,主要化工产品的产量都已经进入了世界前列。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这种发展速度仍将持续。化工业的发展带动了化工物流行业的发展,也对化工物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化工物流具有设施专用性强、规模大、安全至上等区别于一般物流的特点。化工物流行业既需要科研活动为其提供理论指导与技术支持,更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目前,我国针对化工物流的专门研究还比较少,化工物流教育更是十分薄弱,针对化工物流的教育与研究尚需给予高度的重视。
同时,我校经济管理学院的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专业办学多年,资源丰富,这些专业的很多课程都与物流管理学科相关,可以为物流管理专业提供丰富的校内共享资源。因此,我们要抓住机遇,着力加强以化工学科为背景的物流管理专业特色建设,通过为社会培养人才以及自身的科研工作,有效地降低物流成本,大幅提高企业运营效益;同时减少各种物流安全事故的发生,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
二、专业培养目标与专业方向
(一)专业培养目标
现代物流业是生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融合运输业、仓储业、货代业和信息业的复合型、基础性、先导性产业。它具有规模大、运营复杂、学科交叉、操作性强等特点,是一个兼具知识密集、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和劳动密集特点的外向型和增值型服务行业,所以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应培养物流领域的高端复合型人才。
为此,我校将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设定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现代物流及供应链管理意识与素质,掌握现代物流及供应链理论知识、物流技术与物流管理方法,具备供应链系统分析、物流系统规划、物流运作管理能力的高级复合型物流人才。
(二)专业方向设定
依据上述专业设置原则,物流管理专业要与化工领域有机结合,培养的物流管理人才需要具有化工学科背景,具有扎实的化工物流相关理论基础,因此我们首先设定了化工物流作为专业方向之一。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是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的核心区别,是物流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继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在物流行业的全面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包括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无线射频识别(RFID)等新技术也已经崭露头角,开始大规模应用于物流行业。下一代全智能化的物流即是以物流信息技术为基础和载体的。目前物流企业对信息化的建设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与此同时,各高校的物流教育也加入了更多的信息化内容,信息化将决定物流发展的未来,因此,我们又设立了物流信息化的专业方向。
三、能力构成与课程体系设计
通过深入分析现代物流业对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情况以及不同专业方向对人才的能力需求,我们凝练了物流管理人才应具备的专业能力:即仓储运输配送组织能力、供应链管理能力、物流信息处理能力、物流系统规划能力、特色方向应用能力(两个方向能力+国际化能力)和物流综合实践能力。同时设计了与之相对应的专业课程(如表1所示)。
仓储运输配送组织能力、供应链管理能力、物流信息处理能力、物流系统规划能力是物流管理人才的四项基本能力。为此我们开设了《物流学概论》、《供应链管理》、《物流信息技术》、《物流系统规划》四门专业必修课与之对应。同时,为了加强这四项基本能力的培养,我们又开设了各种专业选修课程:《配送与配送中心》、《采购与仓储管理》、《分销渠道管理》、《信息安全管理》、《数据分析与挖掘》、《现代生产物流与仿真》等课程。
为了体现我校的化工特色,将《化工物流管理》、《化工基础》设为专业必修课,并将《化工安全工程》设为专业选修课,从而实现对专业化物流应用能力的培养。
物流业外向型的特点决定了它的国际化趋势,因此开设了必修课《国际物流学》及选修课《国际服务贸易》。
现代物流业涉及多个领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十分重要,为此开设了《物流案例分析》和《第三方物流》两门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物流综合实践能力。
两个不同专业方向的专业课程体系如图1、图2所示。
四、实践能力的培养
物流管理人才必须具有一定的实践操作技能,因此物流管理专业需要大力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学习相关的软件、电子商务模拟实践、物流设施综合操作等实践课程,培养综合实用型人才。
首先,应大力加强实验室建设,增加软硬件设备,详细设计实验环节、实验课程,针对实验内容、实验步骤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并编写符合学校自身专业教学特点的物流实验指导书,注重培养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应用能力。
第二,通过改进教学方法以加强实践教学。设置专业导向型课程,聘请具有实践经验的专家或知名企业家授课。为了解决教学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强化了实用性教学内容,如报关实务、运输实务、配送实务、国际物流实务等,在教学中尽量使用符合企业需要的教材和教具,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就业领域的先进技术及管理模式,准确了解和把握企业的现状及流程。
第三,尝试采用“订单式”教学方式,即学校与企业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签订用人合同,并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开展合作,共同对学生进行联合培养。
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增加了应用课程的比重,加大社会实践教学的力度。通过建立校内模拟实验室以及校外实习基地等方式,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同时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如:研讨式教学、讲座式教学、实训教学等等,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
第四,通过建立本科生导师制度,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研究能力和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
五 、结束语
秉持新专业设置尽量与学校的专业体系和办学特色相一致的原则,物流管理专业设置了化工物流方向,既加强了学校专业体系的集约性,增强了内部专业间的相互支撑[3],又使新专业与原来的专业体系融为一体,从而着力突出学校大化工的办学特色,形成了特色重点专业与相关专业协调发展的专业新平台。物流管理这个富有个性、蕴含特色的新专业必定会为北京化工大学的长远发展增添闪光的一笔。同时,我们也希望本文能够对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
[参考文献]
[1]李蓉.我国高校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物流科技,2010(09).
摘要: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也在不断的修订完善。作为与生产实践紧密相连的工业工程专业,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教学实践等各方面,都要全方位、多角度予以重视,为实现给社会培养一大批有技术、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这一目标而不懈努力。
关键词:工业工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
工业工程(Industrial Engineering 简称IE),是从科学管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应用性工程专业技术。由于它的内容强调综合地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保证产品质量,使生产系统能够处于最佳运行状态而获得最高的整体效益,所以近数十年来一直受到各国的重视,尤其是那些经历过或正在经历工业化变革的国家或地区,都有将其视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主要工具。[1]
大学生就业难正日益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但我国的人才总量是缺乏的。学生在校学习的基础知识是相当重要的,但实际工作却是对知识的应用和通过知识解决遇到的问题,可以说解决问题的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也就是说把书本知识学透学活,实践与理论紧密联系才是关键。现在国内很多企业单位都要求大学毕业生有一定的实践经验,有动手的能力,在高等院校的培养过程中,就需要注重知识的学习以及实际应用能力的锻炼和提高。
工业工程专业的开办,顺应了当今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潮流。在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过程中,工业工程这一起源于美国,并为美国和日本制造业的强大发挥过重要贡献的专业大有用武之地。工业工程专业对提高制造业和服务业的管理水平和效率,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高效发展,均具有很大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工业工程专业以机械工程和管理科学为两大支柱学科,依托我校机电学院机械工程强大的学科实力,使学生受到“近机类”扎实工程基础训练,同时在以工厂管理为代表的工业工程领域受到系统专门的培养。
一、修订和完善《工业工程》专业综合培养计划
在工业工程专业综合培养方案中,基本明确了工业工程专业服务面向制造型企业,工业工程毕业生主要在生产系统、服务系统及其管理系统等方面,从事规划、设计、评价、创新和决策咨询工作,以提高系统的运作水平和整体经济效益,并努力成为懂技术又擅长管理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工业工程师。具体从事企业ERP实施与管理和物流规划管理等方面工作。
a、定位有特色:工业工程专业教学计划首要特点是实现对学生进行机电工程技术类与管理工程类知识的综合培养,定位为制造与管理交叉的复合型专业,体现了培养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高级复合型工程技术管理人才的目标。
b.扩展具有较强适用性的专业基础知识面:在开设学科课程方面,一方面体现了工程技术(机械工程及信息工程);另一方面加强了管理工程和系统工程等学科的基础理论,突出了实用性和实践性,使专业知识更贴近社会发展的需求,宽而厚的基础知识面,使学生具有较强的适应性,能够从事制造业、服务业领域内的多项工作。确定了与市场需求相一致的二个专业方向;“ERP专业方向”和“物流工程专业方向”。
c.加强实践环节:重新规范、整合了实践环节,使之更有针对性、应用性、综合性,如金工实习、电工实习。同时根据本专业特点,安排了金工学与电工学、机械设计课程设计、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课程设计、机械制图课程设计、ERP课程设计等。
二、教学改革与实践
1.认证培训与参与竞赛的多种教学形式
根据工业工程专业人才需求特点,以“ERP”专业方向为突破口,通过与金蝶软件(中国)公司的合作,我们对本专业学生进行认证培训教学这一大胆尝试,并收到非常良好的效果。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首先对ERP以及其相关基础知识有一个系统而清晰的掌握,再通过课程设计及课外培训等方式,在自愿的前提下,鼓励学生参加金蝶ERP软件的认证考试,成绩合格者将授予金蝶软件公司的ERP培训合格证书,这不仅仅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奖励,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学生在将来面对就业竞争的巨大挑战时,能够多一分胜利的砝码,提高本专业学生在相关领域的绝对竞争力。
在此基础上,对于那些希望在“ERP”专业方向获得更大进步的同学,我们还和金蝶公司一起,利用暑假时间进行集中培训,并为这部分学生提供参加“全国ERP电子沙盘模拟对抗赛”的宝贵机会。通过参加比赛,正确定位自己,检验自己在专业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成果,同时,还能够提高认识,得到相应的心理锻炼。对于获奖选手,学院领导会予以奖励表彰,这无疑是一项提升专业学生自信心的有力举措。
2.软件教学与多媒体教学手段相结合
结合专业特点,我们在“物流建模与仿真设计”和“MRPⅡ/ERP”两门课程中使用了软件教学的手段: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融入对相关专业应用软件的学习和实践内容,分别介绍应用了英国Lanner公司出品的Witness生产物流建模仿真软件,以及金蝶(中国)ERP企业资源战略规划软件,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更能够为学生将来参加工作时,提供更实际更有价值的技术保障,提高应届学生的就业竞争价值。
3.具有实践意义的毕业设计
由于近年来学生就业形势的改变,在大四第一学期已经与用人单位签订协议的应届毕业生,普遍受到了工作单位让其尽早参加工作的压力约束,这也导致近年来各个专业最后一学期的毕业设计质量逐步下滑、完成比例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根据这一情况,结合工业工程专业与企业工作现场结合紧密的特点,我们提出了较为灵活的毕业设计选题思路:即根据学生就业签约情况,结合学生在工作岗位的实习内容,在专业方向的条件许可下,灵活的选择学生毕业设计课题。让学生在工作岗位的实习过程中,充分利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具体工作问题,并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这一系统的过程加以整理,最终形成一份有价值、有内容、生动鲜活的毕业设计课题报告。这样做,不仅能够使学生尽可能直观而充分的应用所学专业知识,还可以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为将来胜任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且,能够大幅度的提高本专业毕业设计的选题广度和完成质量,充分发挥出工业工程专业教学灵活、手段多样的特点。
4.专业化的实验室建设
为了使实验设备更好的服务于教学工作,让学生更加直观、更深层次的了解生产运作的过程,最大程度的发挥实验设备的利用效率,实验室在现有基础上对不同专业方向的实验进行了有针对性地设计。如“设施规划与物流仓库实物模拟”、“Witness生产与服务系统运作仿真”、“金蝶K3/ERP应用软件”“ERP沙盘模拟”等,这些实验设施紧紧围绕专业发展方向购置,不仅保证完成工业工程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教学要求,还能够满足我校工业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工商管理、安全工程、纺织工程等本科专业实验教学的需要,而且将极大地改善仿真类专业基础课程的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的质量。同时,我们还尽可能地将工业工程专业实验室建成开放实验室,将其建成我校本科生课外科技活动和研究生培养及科学研究的基地,使该实验室所购设备效益最大化。在此基础上,工业工程实验室为我校仿真技术、物流系统、机械设计与制造的科学研究与产品开发以及青年教师和研究生的培养提供一个平台,使我校承担科研项目的层次和数量上一个新台阶,并且增强了本专业为企业技术服务的实力。
三、教学实践成果及发展前景
创新实施ERP企业资源规划管理认证培训教学方法,通过课堂讲授、课程设计、课外培训、认证考试及模拟对抗、参加竞赛等手段,全方位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致力于在此专业方向发展的学生能够获得充分的培训及锻炼,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和支持。
工业工程专业只有进行教学思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全方位改革,才能与时代共同前进,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积极性。实施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有以下几点体会与同行分享:
专业方向、办学思想一定要明确,工业工程是跨学科专业,科研究的方面很多,在办学之初千万不要多个方向“齐头并进”,要充分结合自身实际,突出本校专业特色,由点带面、逐步发展;课程设置要做到基础与应用兼顾、理论与实践并重、结合专业方向、突出学生特长,给学生提供多种发展思路;实践环节注重应用,尽可能给学生提供与生产实践相关的实习、锻炼机会,鼓励他们多看、多想、多实践、尽量多的将自己所学专业知识应用到实践环节当中,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发展提供支持;及时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 薛伟.蒋祖华主编.工业工程概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2—6
孙静:是的,北京物资学院前身是国家物资部门1963年成立的北京经济学院物资管理系,1980年独立建校,先后隶属于国家物资总局、物资部、国内贸易部,1998年10月划归北京市管理,是北京唯一一所以物流和流通为特色,以经济学科为基础,以管理学科为主干,理、工、文、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公办财经类普通高等院校。
北京物资学院是我国物流教育的奠基看、开拓者和引领者,是培养中国现代物流管理者的摇篮。在这里给大家介绍我们学校的三个“第一”:1993年,学校开办国内高校第一个期货专业;1994年,开办国内高校第一个物流管理专业;2010年,开办国内高校第一个采购管理专业。学校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经济学、物流管理,北京市特色专业3个——经济学、物流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北京市品牌专业3个——经济学、物流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有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2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
学校物流管理专业拥有“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学校还建有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物流系统与技术实验室、北京市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物流系统与技术实验教学中心、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北京市现代物流研究基地、北京高校工程研究中心——物流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等,是学习和科研的良好场所。
学校建校以来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专业人才,特别是流通领域的高级专业人才,在物流、证券期货等行业中毕业生享有较高社会声誉。目前,学校正成为首都乃至全国的高素质物流人才培养基地、物流理论研究中心、物流政策与决策咨询中心和物流技术应用研究中心。
另外,我校又是财经类院校,所以除了物流管理、物流工程、采购管理这三个特色专业外,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金融学(证券期货方向)、会计学(注册会计师方向)、会计学(注册资产评估师方向)、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都是我们的优势专业。比如我们的期货专业,刚才也说了是1993年在全国首家开设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目前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的各大期货公司的老总,有很多都是北京物资学院毕业的。再比如我们的法学专业,也是与学校特色紧密结合,是全国唯一一家以流通法为方向的专业。正如很多考生和家长所反映的那样,我校设置的专业都较好,没有什么特冷门的专业。
记者:从你们学校的发展可感受到国家经济发展的脉动。请您给大家介绍一下北京物资学院今年招生录取方面有什么特点?
孙静:有两个学院的招生专业需要各位考生注意一下。2012年学校在经济学院实行按经济学类招生,入学后按大类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即经济学类包含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金鼬学、金融学(证券期货方向)这四个专业,但考生在报考时只能看到经济学类这一个专业代码,前两年经济学院所有的学生学习一样的课程,不分专业,到第四学期末,根据学生学习情况、专业志愿和学校专业发展规划确定学生所学专业。
信息学院下设3个系,每个系又含2个专业,实行“按系招生”的培养模式。学生入学时在系内不分专业,到第四学期末,根据自身学习情况、专业志愿及学校专业发展规划在系内确定所学专业。想报考信息学院专业的考生要注意,信息学院的六个专业在报考时仍然有六个专业代码,建议填报考生想学的那个专业的专业代码,因为被信息学院录取的学生在两年后选择专业时,只能在你高考被录取那个专业所属的系内两个专业中进行选择,而不能跨系选择。举个例子来说,比如说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和电子商务专业,这2个专业同属于一个系,假如你当年是被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这个专业录取的,前2年你就相当于在这个系内跟电子商务专业共同培养,不分专业,到2年之后再根据你自己的学习成绩、根据你的興趣、根据你对这个专业的了解,你再选择是进入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还是进入电子商务专业,但只能在这个系内进行选择。
经济学院和信息学院的招生录取方式有两个好处,一是学生在大学前两年的学习中,能够对专业有一个大概的了解,然后再根据興趣进行选择,有利于减少学生高考报考专业时的盲目性;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调动学生进入大学后学习的积极性。
记者:考生应注意些什么才能顺利的被学校录取?
孙静:我们的录取原则是分数优先,专业志愿之间没有级差。对享受加分政策的考生,一加到底,即在提档、录取、分专业时均认可教育部和各个省市的加分政策。因为我们的录取原则比较简单,考生在报考时就会少了很多顾虑,建议考生把自己喜欢的专业进行排序,最喜欢的填在最前面,最后建议填上服从专业志愿调剂。报考英语专业的考生要求英语单科成绩不低于100分,英语口试成绩达到良好。其他任何专业都没有单科成绩要求,也不需要有口试成绩。
很多家长关心调档比例的问题。我们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会按照当年当地的生源情况确定调档比例,但一般不会超过110%,尤其是在平行志愿地区,我们调档时会特别慎重。所以一般来说,如果服从专业志愿调剂,被退档的可能性不太大。
记者:国际化也是学校的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内容?
孙静:为使我校学生更便捷地获得海外学习经历,我校为学生提供了具有个性化并与国际接轨的教育环境与求学途径。目前,我校已经同英国的四所大学签署了“3+1”学分互认合作备忘录或合作协议书。达到相关学业标准的学生可获得我校与合作大学两校的毕业文凭(含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我校还与美国的两所大学签署了本硕连读项目合作协议书。达到相关学业标准的学生可获得我校的本科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和合作大学的硕士学位证书。另外,我们与德国、丹麦、日本、韩国等国家的部分大学每年均保持一定数量学生的交换,免收国外学费。
学校物流学院从2006年起设置国际物流实验班,并与德国、丹麦部分大学开展学生交流项目的合作,双方交换学生互相免收学费。物流管理、物流工程、采购管理专业的优秀学生将来有机会作为交换生出国学习一年。
关键词:物流学学科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
1引言
物流学是一门综合学科,物流产业是一个新兴聚合型产业,它的理论与实践必然在中国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被称为"第三利润源"的现代物流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正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竞争的国际化、需求的多样化、市场的一体化使现代物流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高级阶段。许多专家指出,现代经济的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物流的水平。物流实践的发展,需要对物流学理论更深入、更规范的研究,需要更多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物流人才,这就迫切需要建立和不断完善物流学学科体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适应我国物流发展的要求、适应物流学理论研究和物流人才培养的要求。本文提出关于对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两种设计方法,望引起各界同仁们的争鸣和共同探讨。
2.构建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必要性
从二十世纪初,美国人提出物流这一概念开始,就有许多争论,并逐步深化与发展,到目前为止,各国对物流的定义也不完全一致,但大同小异。物流业已成为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一个重要产业,已是既成的事实,物流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已无可质疑。物流作为一门科学,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各国研究的成果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兴趣。但是,物流尚未作为一个学科屹立于众多成熟的学科之林,这个学科就是“物流学”。直至目前,物流学还是一个没有进行充分研究的新学科,建立和不断完善这样一个学科是否有必要?是否可能?这个学科下面又应该包含哪些子学科、其学科体系究竟如何?这是长期致力于物流实践、物流理论研究、物流教育和培训的专家们共同关心的问题。
2.1物流实践的发展急需明确物流学学科体系
目前,物流学学科体系的不明确和物流学理论研究上的滞后已严重影响了中国物流实践的发展。物流实践活动对商品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影响日益明显,已引起了各方面的广泛关注。然而,指导理论和实践研究的物流学学科体系至今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致使物流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还没有真正研究清楚,物流学学科的本质还没有被全面揭示出来,进而直接导致了人们对物流认识的偏差。
2.2新兴的物流学呼唤建立自己的学科体系
物流学理论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物流概念、物流技术和物流模式,产生了许多传统学科无法解释的问题,带来了传统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这就必然要求建立起物流学学科。通过理论研究,我们越来越认识到,物流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是由管理学、经济学、工学和理学等相互交叉形成的新兴学科;物流学学科有着自己的理论体系和研究内容;作为一个学科,物流学有着自己的学科体系。从物流学理论研究出发产生的建立物流学学科体系的需求,是学科发展的必然。
2.3物流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学科体系的支撑
为适应物流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深入,社会和经济发展各对层次物流人才需求的急速增长,目前我国物流教育正在快速发展(见下表),从2001年仅有一所高校招收物流专业,到2003年9月已有47所高校在办物流专业。但是,我们的同仁中仍在对有关物流的学科专业的内涵进行着讨论。例如,对物流工程,有的定义为“从系统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称为物流系统工程,简称为物流工程”,有的定义为“物流工程是从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有的定义为“物流工程是指在物流管理中,从物流系统整体出发,把物流和信息融为一体看作一个系统,把生产、流通和消费全过程看作是一个整体,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物流系统规划、管理和控制,选择最低的物流费用、高的物流效率、好的顾客服务,达到提高社会经济效益和企业经济效益的综合组织管理活动过程。”这样,就从方法论、工学、管理学三个角度对同一概念产生了三种定义。物流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学科体系的支撑,试想,在这种内涵混乱的情况下,必然产生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的问题,而这个问题正是由于物流学学科体系的不明确产生的。
2.4物流学学科体系的构建对今后学科的调整和完善会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目前我国的物流学学科体系正在建立过程中。由于受管理体制条块分割、分业管理等问题的影响,我国物流业呈现一个分散的状况,再加上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物流教育条块分割的状况也未得到彻底的改变。因此,各学科专业的研究领域、研究目标、研究的重点不明确。新设的物流工程和物流管理等专业,在很大程度上是原来某一物流相关学科的转型,使物流学学科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因此,目前迫切需要对物流学学科体系进行构建,以期对今后物流学学科体系的调整和不断完善起到指导作用。
3.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设计方法
学科是指学术的分类,是指一定的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学科发展历史表明,一个学科的成熟将要引发这个学科与相关学科的集成。对于在一定层次和高度已经认识清楚的事物,人们将会在更高的层次上来认识。物流学学科的发展也是这样的。以前人们所认识的重点是物流各要素所组成的这些学科。目前我们认识到,这些学科必需进行集成才能达到更大规模的优化,而这个更大规模的范围就是物流学学科的研究范围。
研究物流的目的是要有效地管理控制物流的全过程,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前提下,使其消耗的总费用最小,因此,经济指标是衡量物流系统的基本尺度。研究物流学必然涉及经济学的有关内容,特别是近代兴起的技术经济学和数量经济学都和物流研究有密切关系。在对作为物流要素的对象物的研究中,以及对对象物产生时间维和空间维物理性变化的方法、手段的研究中,又涉及到工程技术科学的许多领域。在运输技术、仓储技术、搬运和包装技术中融合了机械、电器自动化等学科的成果。对物流系统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必须以数学特别是应用数学、运筹学等为基础,也要以电子计算机作为手段来实现分析和控制的目的,这些都是物流学的研究范畴。综上所述,物流学可以说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或是管理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
鉴于此,我们对物流学学科体系的构建提出以下两种设计方法,供大家讨论和完善。
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第一种设计方法:
将物流学作为管理学学科门类下的一个一级学科,物流学下面进一步分为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三个二级学科。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这种意见。
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第二种设计方法:
在管理学学科门类下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中设立一个二级学科——物流管理工程,该二级学科下可设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等多个研究方向。将物流经济作为经济学学科门类中应用经济学下产业经济学二级学科的一个研究方向。这种设计方法可鼓励多学科共同研究物流问题。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这种意见。
在上面两种设计方法中,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基本构成都是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三个子学科,有必要对这三个子学科作一分析。
3.1物流管理
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对物流的定义为:“高效、低成本地将原材料、在制品、产成品等由始发地向消费地进行储存和流动,并对与之相关的信息流进行规划、实施和控制,以满足用户需求的过程。”西方物流(LOGISTICS)理论强调物流学科研究的重点就是对物流系统的管理。在我国,物流管理学科应该作为国内物流学的重点子学科进行研究。
物流活动是由物流组织来完成的,而“管理是一切组织的根本”。企业的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物流业务的具体运作、物流过程的控制、物流效益的考核与评估等都是管理,需要管理理论的指导。物流与许多的管理学专业有关,如工程管理、工商管理、信息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但物流管理学科有着自己的研究范围。
(1)物流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可以概括为:同现代生产经营、科技、经济、社会等发展相适应的物流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和工具。
(2)物流管理学科的内涵
物流管理研究的对象是物流系统,它是由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物质资料(物品)的运动构成。物流管理研究的核心是社会经济活动中物品实体运动的客观规律,它包括物品运动的时间及时性、路径合理性、速度的经济性以及物品运动过程中的停滞和相关形质变化的必要性等。物流管理学科是研究以经济效益为目标,运用现代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手段来分析处理物流活动,设计建立物流系统,以及对物流问题进行决策的科学。因此,物流管理学科必须以经济学、管理学、运筹学为基础,以网络化的电子信息技术为支撑。
(3)物流管理学科的目标
物流管理学科的目标概述为: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的方法与科技成就,阐明和揭示物流管理活动的规律,发展物流管理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提高物流过程的运作效率。该学科作为一个专业,培养具备坚实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理论方法、管理数学及计算机应用等基础理论;掌握物流系统分析、物流管理方法等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物流计划、预测、决策、经营、管理等工作能力的专门人才。
(4)物流管理学科的特点
物流管理学科具有理论与应用并重的特点,将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应用于物流管理实践领域,通过分析宏观和微观物流发展的规律,研究发展适合宏观管理和企业管理特点的新的物流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
(5)物流管理学科研究的意义
物流管理实际是对物流活动的管理,通过这一管理使物品得以合理配置和运动,但是,“物流”或“物流系统”作为概念所反映的物质实体是“物”而不是“人”。物品是企业构成的三个基本要素之一,它的运动不仅存在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中,而且还由于它的运动,使社会经济主体之间形成供应链。科学地进行物流管理,不仅可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还可消除或缓解经济主体之间联结点上的矛盾。
3.2物流工程
“物流工程”是一个技术含量很高的学科。大型的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一般都是高度自动化的物流设施,建设前需要大量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分析和工程设计,建成后需要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维护和管理;物流的载体——运输车辆、自动立体仓库、装卸搬运设施的建设等,也需要进行科学的规划和设计。物流系统分析、设计、实施都涉及大量的工程和技术,因此“物流工程”涉及到工学的许多学科方向,如机械、建筑、电子、信息、材料、交通运输等等。
在众多的理论研究中,“物流工程”有多种含义(见本文第一部分)。我们认为,“从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是真正意义上的物流工程,国家也是把物流工程划在了工学学科门类下。
(1)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多目标决策的、复杂的动态物流系统,主要从工程角度研究上述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2)物流工程学科的内涵
物流工程学科主要是对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实施与管理的全过程进行研究。设施设计是工程的灵魂,规划设计是物流系统优劣的先决条件。物流工程为物流系统提供了软件和硬件平台。一个良好的物流系统不能仅留在规划阶段,需要通过具体的工程建设来实现,物流工程的实施过程就是完成整个系统的硬件设计、制造、安装、调试等过程,同时也需要规划软件的功能。在进行物流系统分析、设计和实现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其经济性指标,又要考虑技术上的先进性、科学性。因此,物流工程学科主要是以工学学科作为其理论基础的,它既是技术学科,也有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的渗透。
(3)物流工程学科的目标
物流工程学科的目标概述为:运用工学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根据物流系统的基本要求,对复杂物流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和实施,以提高物流技术水平,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
(4)物流工程学科的特点
物流工程学科具备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的特征。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方法,不仅要运用自然科学中常用的科学逻辑推理和逻辑计算,同时,也常采用对系统进行模型化、仿真与分析的方法。研究中常采用定量计算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
(5)物流工程学科的意义
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意义主要在于培养一批具有工科背景的物流人才。物流业的发展需要大批掌握物流工程同时掌握管理方面坚实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能够熟练运用现代物流工程理论、系统规划设计方法和计算机技术,具备独立从事大型物流工程项目规划、实施、管理等工作能力的专门技术人才。
3.3物流经济
物流学科研究大量的物流资源优化配置、物流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宏观物流产业的发展与增长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靠的是经济学理论,包括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理论在物流研究中的具体应用。
日本行政管理厅统计审议会对物流的定义是:“物的流通是与商品的物理性流动相关联的经济活动,包括物资流通和情报流通。物资流通由运输、保管、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以及运输基础设施活动组成。”日本的物流定义中强调了物流是一种经济活动,物流在日本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从经济学科的角度,研究物流经济问题无疑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1)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经济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物流产业的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问题。
(2)物流经济学科的内涵
物流经济学科应以宏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中国宏观物流问题的关注为基础,以深度分析宏观物流发展趋势及宏观物流产业发展政策为特色,致力于探索和建立经济发展中的宏观物流理论体系;同时应关注微观物流经济的研究,研究重点集中在与企业问题有关的物流企业制度、物流项目评估、物流市场需求预测等政策和理论问题上。
(3)物流经济学科的目标
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目标为:研究物流产业发展政策及其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关系,对物流业发展提出决策建议,成为有关决策部门和企业的思想库和参谋部;加强物流经济理论体系建设并与国际物流经济学科接轨。
(4)物流经济学科的特点
物流经济学科同样具备多学科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的特征。相关学科有运输经济、物流管理、物流工程、技术经济、信息经济和会计学等。该学科的特点就是要紧密结合物流业改革和发展的要求,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宏观和微观的物流发展问题进行理论探讨。
(5)物流经济学科研究的意义
物流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物流不仅是国民经济的动脉系统,同时对实现资源配置具有重要的作用。物流还以本身的宏观效益支持国民经济的运行,改善国民经济的运行方式和结构,促使其优化。特定条件下,物流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一个新的物流产业可以有效改善我国产业结构。因此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必将促使国民经济向更加合理的、协调的方向发展。
4.对物流学学科体系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的相关建议
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物流人才的培养应该满足多样化的需求。物流学学科的设置应立足于培养复合型物流人才。按照这一思路,对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建设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提出如下几点相关建议:
(1)保留现有某些按物流环节设置的物流类专业。这类专业有交通运输、油气储运工程、包装工程等,它们既是按物流环节设置的专业,也分属不同的行业。这些专业都有他的特定的领域适用性,不一定要全盘改造成为物流工程专业。
关键词: 《物流工程》 课程设计 教学探索
1.引言
笔者所在的华东交通大学开设《物流工程》课程多年,在《物流工程》的教学和科研上十分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物流工程》是我校工业工程和物流管理两个专业的共同学科基础课,虽然教学要求略有差距,但都安排有2周的《物流工程》课程设计的教学实践环节。其课程设计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对前期理论和实践教学效果的检验,也是对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此设计是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完成设施布置设计工作而进行的一次基本训练;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如何设计目标和给定数据,运用《物流工程》的设计方法,进行工厂及仓库综合布置与设计,要求灵活运用有关软硬件知识;是一项多因素、多目标的系统优化设计课题。
笔者执教《物流工程》课程设计已有5年,共逾18个班级(包括二本和三本),在此过程中不断摸索完善,取得了一定效果,在此结合实践,谈谈心得。
2.改革措施
(1)设计题目改革。
我们最早的课程设计是根据横向课题项目提炼出的同一设计题目《某配送中心设计》。此题目涵盖了《物流工程》的大部分的知识要点,但与其他专业课程联系不多,不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同时每届学生仅做同一设计,难以防止学生的相互抄袭。现在逐步发展为以《MXX型汽车内饰材料厂综合设计》、《梯子加工厂平面布置设计》为代表的两个题目组,每组3个题目,每年轮换。学生自选题目,每个题目参数不同,做到随机抽取,每两个学生做一个题目,从而提高学生的独立性,收到较好的设计效果。
(2)将学生的模仿型设计转变为思考型设计。
以前设计所需要的条件基本给出,如采用何种货架,何种储存方式等。这样每个学生设计的基本思路和内容便相同;同时学生往往提出要参考上届学生的设计案例,这样虽减少了设计失误,但学生的思维会受束缚,不利于其想象力的发挥。现在设计题目故意将几个需要数据和限制条件空缺,鼓励学生通过查资料、翻手册,合理假设,自行设定,一方面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创新力,另一方面也减少了抄袭。另外还要求学生至少得出制定两套布置方案,并对方案进行自我评价,增加思考角度。
(3)结合专业特色和学生能力,因材施教。
在设计过程中,要求学生结合以前的专业知识综合运用而不是仅限于《物流工程》这门课。比如同是《梯子加工厂平面布置设计》,要求物流专业的学生结合《生产运作》、《物流装备机械》等,设计出周转箱的型号、数量、装卸搬运方式;要求工业工程专业的学生结合《生产运作》、《人因工程》、《机械设计》等知识,设计出带速、带宽、带长和两个工件间的间距,工人与传送带的位置方向,以及工人之间的间隔等。学生有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运用的强烈欲望,课程设计的积极性都较高,但二本和三本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有差距。因此,对二本学生,我们只给出最终的较宽泛的设计要求,让他们自己对要求分解,给他们自主想象的空间,增强其成就感。
若对三本学生也如此,则他们会觉得设计题目与平时课后作业不着边,从而丧失信心。因此,对三本学生,我们将大的设计要求分解为几个连贯的小设计任务,循序渐进。等都做完后,发觉综合设计都可分解为简单的几个小设计,增强其自信心。
针对学生个体的差异,我们采取适当的因材施教措施。对设计积极、欲望强的学生,在其完成基本的设计要求后,尽可能尊重学生意见,引导其不断完善细节。如《梯子加工厂平面布置设计》,增加企业组织架构、人员安排、办公室布置等设计要求,引导学生把设计向更加完美方向发展。
(4)设计过程控制,阶段任务检查。
以前在设计期间,教师等学生来问问题,时间期限到,学生交上设计任务。这样学生的错误是到他交上设计,老师检查的时候才被发现,老师不能主动发现学生的问题。同时由于数据的紧密联系性,一个小小的错误都会造成后续整个设计方案的错误,学生此时修改的工作量就会很大。两周设计时间,学生往往在开始阶段松懈,到后期赶工,设计效果不好,设计过程得不到有效考核。
对此我们建立了课程设计流程控制办法,对学生在某一时间应当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等问题做出明确的规定,合理分配设计时间。同时对部分学生的阶段任务抽样检查,及时发现存在问题予以纠正,对普遍性的问题进行集中课堂讲解。
(5)改革设计手段,加强CAD技术的应用。
随着计算机应用的迅速普及,CAD技术发展很快,在工程设计过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我校物流管理和工业工程专业都注重工程技术训练,从培养学生CAD应用能力出发,要求学生的设计图纸必须用CAD软件绘制,为其在课程设计阶段提供必要的CAD应用训练。
(6)考核阶段,建立学生互评和课程设计答辩机制。
为检验学生的课程设计成果,客观地对学生的课程设计进行评价,本课程设计在考核阶段采取学生互评(每位学生评阅其他两位学生的课设)和答辩机制。通过互评,学生不但可以学习其他学生的设计思路和方案,而且可以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培养其怀疑的态度。通过答辩,一方面使教师和学生都对课程设计过程有客观的认识,并及时总结成功和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提供更多有用信息,另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表述能力和反应力。
3.结语
在《物流工程》课程设计教学中,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及实践经验,凸显专业特色,不断改进。通过以上六项措施,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改善了课程设计质量,促进了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技术问题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伊俊敏.物流工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2]陆秋琴,黄光球.《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教学改革方法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8,4.
据国务院学位办公室发表的统计数据,我国大学授予的管理学学士占学士总数的15.20%,管理学硕士占硕士总数的12.07%,管理学博士占博士总数的8.32%。另据教育部高校学生司的博士生导师资料统计,在全国大学40110名博士生导师中,有2257名是管理学博导,占博导总数的5.65%。开设管理学专业的大学共675所。
本节内容,我们不仅对开设管理学类的高校进行总体排名,以便考生了解管理学类的总体情况。
榜单解读
管理学排行榜以综合实力做考量,反映的是该大学的总体竞争力,而不涉及具体专业门类的学科实力。与此同时,在管理学综合榜单和分门类排行榜单之外,有一些近年比较受关注、发展前景较好的专业,在此向考生进行重点推荐。
商务策划管理:商务策划不仅是一门新学科、新专业,而且更大的意义在于能够快速提高全民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素养,21世纪商务策划人才紧缺,商务策划将成为本世纪发展前景最好、收入丰厚、就业最稳定的热门职业之一。开设院校有西安邮电学院、内蒙古财经学院、厦门理工学院、重庆工商大学、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和广东商学院华商学院等。
会展经济与管理:本专业主要学习会展策划、营销、管理和服务等全过程实务运作流程,具备会展组织与管理等基本能力,具有较强的外语和计算机运用能力。开设院校有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重庆文理学院、上海师范大学、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土地资源管理:土地资源管理是综合经济学、法学、管理学、区域学等诸多学科,用来解决土地规划与利用的一门综合学科。作为城市功能的一种载体,城市里的土地资源非常有限,如何规划和利用影响巨大。是大家密切关注的问题。所以,这个专业在各个国家都非常受重视。开设院校有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中央财经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天津城市建设学院、上海财经大学、西南大学等。
榜单解读
在开设工商管理专业的院校方面,人民大学排名一直靠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不失物美价廉的选择:重庆大学偏安西南,但其工商管理专业具有全国性竞争力:吉林大学工商管理专业颇具特色,本科第四年除部分专业课以外,大部分时间在国内或国外进行实践训练,学生能借此打下扎实的外语基础,适应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实践需要。
榜单解读
中山大学管理学科实力超群,是管理学杰出人才的理想之地。公共管理属于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她拥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公共管理研究中心;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历史悠久,学术积淀深厚。武大的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拥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
榜单解读
物流离不开交通,西南交通大学“大交通”特色突出,大交通学科排名一直稳居全国第一,其物流管理分为采购与供应管理方向和物流管理方向,下设物流优化与信息、逆向物流、物流技术等研究所、全国物流师与国际注册采购师认证考试中心,拥有完备的物流实验中心;东华大学物流管理专业是上海市首批设立的物流本科专业,有国际物流和物流信息化两个专业方向,东华大学地处上海。分数要求也不太高,成绩中上的同学都可以考虑;云南财经大学的物流管理本来属于商学院,入选国家第二类特色专业,随着该学科逐渐发展成为学校优势特色学科。
【关键词】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发展潜力
管理科学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必要的数学、经济学、计算机应用基础,具有扎实的管理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用先进的管理思想、方法、组织和技术以及数学和计算机模型对运营管理、组织管理和技术管理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决策和组织实施的高级专门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主要学习数学、计算机、经济学、统计学、运筹学、生产与运营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学、国际金融与贸易等管理基础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定量分析、决策、管理沟通和组织实施的能力以及计算机应用的能力,熟练掌握英语。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①掌握管理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方法;②具有定量分析和计算机应用的基本能力;③具有基本的管理沟通、协同合作和组织实施的工作能力;④熟悉有关管理的方针政策和法规;⑤了解管理科学的应用前景;⑥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一、国内外发展现状
从国外的研究情况来看,运筹与管理、信息技术与管理、管理对策理论与模型、知识管理是国内外共同研究的主要内容,持续的研究热点将集中在这些领域;决策理论与技术、供应链管理是当前国外主要的研究内容,可以预见,受国外的影响,国内未来3-5年内在这方面的成果将大量出现;风险管理、预测理论与技术、管理心理与行为理论、管理科学思想与管理理论在国内有较强的应用背景,是国内研究的热点。当前,国内院校建设管理科学与工程科学有两个显著特点:
(1)重点综合类大学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和财经类大学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发展,都注重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及理论应用;
(2)重点综合类大学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偏工程应用,更重视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并以此为发展重点方向;财经类大学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偏财经应用,更重视本学科方法在财经领域的应用研究。
二、目前学科在国内同类学科中的地位
广西财经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2011年被评为自治区级优势特色重点学科;在国内、区内同学科中,本学科的优势集中体现在理论应用的领域及其应用的方法、研究领域和地域相结合、研究方向独具特色等方面。学科针对我区学科点在广西新兴、急需研究领域布局的缺失,依托我校经济学、管理学的学科优势,将管理科学的研究手段与方法应用于广西社会、经济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实施以产学研协同驱动、项目协同驱动、团队协同驱动、成果协同共享的研究模式开展交叉应用性研究,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其中商贸物流管理方向研究水平居全区前列。学科针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三基地一中心”、西江经济带、资源富集区产业发展需要,依托已建成的中国物流学会全国首批“产学研基地”、自治区政府相关主管部门、行业协会、企业协同共建的20余家产学研基地;已经在北部湾经济区商贸物流发展问题、西江经济带系统性融资问题、基于土地资源生态安全问题、深化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合作的贸易、投资与环境关系问题、综合运用“3S”集成技术(RS/GIS/GPS)实现物流信息化的问题等领域取得了区内领先的研究成果。
三、学科发展的契机
目前,制约广西发展的一大瓶颈是缺乏高层次的人才,尤其是缺乏既掌握定量分析工具,又精通经济、管理理论,能够用定量分析工具深入分析并解决经济管理活动中实际问题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在一些新兴产业(如物流业与信息服务业等)中,区内只有少数高校设有硕士点,每年培养的人数十分有限。不能满足广西经济社会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根据国家发展战略和自治区党委工作布置,结合我校应用性、地方性的办学特色,我校拟建设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下设置的5个研究方向(商贸物流管理、资源环境管理、财经智能信息处理、工程造价管理、区域发展理论优化与方法)充分考虑了广西的现状及未来的前进道路,考虑了广西高层次管理人才的实际需求,考虑了我校的办学特色和办学定位,是贯彻落实国家和自治区党委今后经济建设的切实举措。
四、学科今后的发展潜力
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建设今后的发展趋势如下:
一是强调学科方向与广西经济社会建设实际的相结合。我校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所设置的4个研究方向具有前瞻性和地域性,且都是广西建设与发展中急需的,能够填补广西目前在这些方向上科学研究及人才培养方面的空白。因此,无论是在学科本身的理论发展还是在学科知识的实践应用上,我校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都有着广阔的空间和良好的发展趋势。
二是强调学科融合和以管理科学方法论研究为导向的学科本质特征。由工商管理系和计算机与信息管理系联合建设,有工商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相关专业作为支撑,在4个研究方向上都强调管理科学的方法论研究,体现学科的本质特征。
三是在学科发展中,突出学科研究的本质特征,通过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产生一系列的学科新增长点,给我校相关管理学科领域提供新的有效的研究方法、研究工具与新的管理平台,提供新的应用示范。
五、就业方向
(1)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方向。适应在大中型企业特别是合资类与外向型企业、金融机构、政府机关、其它社会经济单位的信息管理部门、综合管理部门、计算中心等相关部门从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建设、运营等管理工作。
(2)电子商务专业方向。在大中型企业特别是合资类与外向型企业、金融机构、政府机关、其它社会经济单位的信息管理部门、营销管理部门、物流管理部门、计算机中心等相关部门从事电子商务系统的建设、运营等管理工作。
(3)工程管理专业方向。工程管理专业就业率进入了前20名。工程管理的对象是房屋建筑、道路交通,或者桥梁建设、船舶建设。管理的内容包括:工程项目管理,如工程项目的投资、进度、质量控制及合同管理;房地产经营与管理,如,房地产项目的开发与评估、房地产营销、房地产投资与融资、房地产估价;投资与造价管理,如,编制招标、投标文件,评定投标书,编制和审核工程项目估算、概算、预算和决算;国际工程管理,如,国际工程项目招标与投标、合同管理、投资与融资。
(4)工业工程专业方向。培养具备现代工业工程和系统管理等方面的知识、素质和能力,能在工商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服务等管理系统的规划、设计、评价和创新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梅世强;齐二石;王雪青;;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概念及其体系研究[J];工业工程;2006年02期
[2]张顺堂;管理科学与工程的学科研究热点与选题[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3]张玲玲;刘作仪;李若筠;房勇;杨涛;张超;杨晓光;汪寿阳;;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基于专家调查问卷的分析[J];公共管理学报;2006年01期
[4]杨乃定;影响我国管理学科发展的环境障碍分析及对策[J];管理学报;2011年07期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