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语文教学评课稿

语文教学评课稿

时间:2023-07-27 16:23:0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语文教学评课稿,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语文教学评课稿

第1篇

如何评课和如何写评课稿?是教师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让我们来看看小学语文《荷花》评课稿吧。

《荷花》第一课时

一、书写荷的笔顺。

二、描写荷花的诗句

三、跟着清香追寻,学习第二段。

1、范读前三个自然段。

2、默读第二段。找出描写荷花美丽的词语、句子。

A 挨挨挤挤。联想生活中的场景,公交车、节假日的景点。

B 碧绿的大圆盘 。简笔画。

C 冒。替换

四、小结

低年级学生阅读课文的拦路虎是生字,所以要突出生字教学。中年级学生阅读课文的拦路虎是不理解的词语,所以中年级要特别重视词义的教学。这篇文章值得玩味的词语比较多:挨挨挤挤、冒等等,不仅要明白字面意思,还要领会用词的妙处,所以词义教学的任务很重。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课主要不是学习课文内容的,而是学习课文的表达形式的。执教老师使用联系实际、勾勒形象画面、替换等方法理解词语,这是非常好的,但要注意不能孤立地学习词语,也不能完全脱离课文的语境,在理解之后要返回到课文里,可以促进对文本思想内容的理解,也可以更加准确地理解词义。理解词语之后再把词语放回文本中,进行朗读指导。也就是:教学指向语言学习,但语言学习要在语境中完成。

还有对理解词语方法的提炼和指导,最好能提供情境,鼓励学生把好的词语用到自己的语言中去,在表达时能积极主动用到新学到的词语。词语教学经历:理解-----积累-------运用-------提升情感的环节。

《荷花》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

二、范读

三、学习第四段

1、自己读第四自然段

2、朗读指导:轻重,理解“翩翩起舞”

3、男女分读,蜻蜓、小鱼

4、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引入,想象蜻蜓干什么,小鱼干什么?

5、句式练习:——告诉我——

6、把自己想象成——告诉我——

7、体会“忘记了”

四、如果你是小动物……

能有意识地体现“阅读与表达并重”,这个基础应该是“理解与运用并重”,这指向了语文教学的两大目的:一是语言的理解,二是语言的运用。理解是为了更好地运用,运用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理解和运用不是平行的两条线,而是融合的、互动的,即理解中有运用,运用中有理解。或者说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在运用中加深理解。然而运用应该是使孩子的“言语运用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呈现一个授课前后“获得”的梯度。而且句式训练应该与作文训练有机融合,或者说每个环节的设计之间都应该前后呼应,为教学目标服务,教学目标的琐碎与不明都会影响教学效果。

原创:杨美云

公众号:益起学堂和孩子一起出发

第2篇

关键词: 角色困扰;反思阶段;中学语文教师;角色定位

一、新课改下中学语文教师角色困扰

新课改给中学语文教师带来了教育观念的革新,同时也带来了角色定位的困扰。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语文内涵与外延把握上的困扰

新课标指出:“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教材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与协调,不断拓宽知识获取渠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语文实践机会。”而在语文教育本质的探索过程中,涉及语文内涵和外延的论断很多,如“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相等”“生活语文”“大语文”等。对一线的中学语文教师来说,他们挥之不去的愁思是:到底怎么才能坚持语文的生活性,又不让语文陷入到“泛语文化”的泥淖中去呢?

(二)语文教学内容取舍上的困扰

新课标对语文教学内容的表述较为笼统,并未指明每阶段具体的教学内容,也未明确规定某一阶段学生应该具备怎样的语文素养。由于缺乏固定而又明晰的教学内容规定,一线语文教师不得不根据自己的经验,确定教学内容,这就势必会出现同课文、同年龄阶段、同知识能力水平,而教师确定的教学内容却千差万别的情况。于是一些语文教师开始困惑了:教学内容的“弱水三千”怎么“只取一瓢”?“同课异构”的“同” 在哪里,“异“在何处?

(三)语文素养的培养与应试教育的接轨困扰

语文新课标重视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关注,并反复重申语文教育的“基础性”,这确是一个重大的突破。但是,学生通过语文教育而表现出的结果是显性和隐织在一起的,尤其是语文素养隐性方面的影响,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表现出来。除此之外,全国教育的不均衡性使得学生及家长要想获得优质教育唯“竞争”无他。因此,本应承载着更多基础教育性质的中学语文教学就不能置“选拔”于度外。就目前的实际情况看,社会和家长评价好学校的唯一标准仍是成绩,它并未随新课标的推出而改变。许多语文教师,尤其是毕业班的语文教师,就在新课标理念和重成绩、重升学率的现实中茫然。

(四)内化当前各种教育理论的困扰

新课改推行以恚各种语文教学方法、策略模式潮水般袭向语文教育界,撞击着传统语文教育,为其理论与实践输入新的血液。这本该使语文教育走出当年“语文教育大批判”的阴霾,步入百家争鸣的春天,可现实是,在一些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管理层盲目而机械地推行某种教育理论和教学模式,让一线教师无所适从,甚至迷失自己个性化的教学风格。于是教师产生疑问:新课改后,我们怎么就突然不会教语文了?为什么语文评课活动中,听到评课者使用“专业术语”越多感觉他越牛?

(五)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参与度”上把握的困扰

怎样才算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回答一定是重视学生的主体性,把课堂教学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鼓励学生能动地参与课堂。“学生不像一面镜子似的接受客体的反映,也不像录音机似的听取和储存教师的语言信息;他们对自身认识的客体具有能动性,是在主动同客体交往过程中取得正确认识,促进自身成长”。然而,要想真正将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统一起来绝非易事。“主导”和“主体”不是同一个哲学层面,教师不可能置身教学情境之外去作“主导”。于是教师不免困惑:教师的主体性要不要体现,怎么体现?教师和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度”怎样平衡?怎样巧妙地处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实现真正的“教学相长”?

二、新课标中对语文教师地位的表述与解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稿和修订稿中都明确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和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取得教学相长的双重效果。”既然是“平等”,那还要不要分主次呢?一段时间以来,许多秉信“后现代主义教师观”的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主张消解教师作用,他们甚至认为,如今的教育“敲响了教授时代的丧钟”,其实这是对后现代主义教师观的片面理解。事实上,即使是最激进的后现代主义对话理论,也并未完全否定教师的作用,就连“后现代主义”鼻祖威廉姆・多尔仍把教师的作用界定为“平等中的首席”,认为教师是内在于情景的领导者、而不是外在的专制者。

因此,笔者认为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作为“首席”的教师,其引导、组织、调控的作用无可替代。只是在确认谁是主体的时候,不要忽略作为独立个体的学生,即确认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语文教学的践行者。正如钱梦龙老师所言:“我备课时最关心的问题,不是自己怎样教,而是学生怎样学。”教师要能树立“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理念和意识,在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和主动精神基础上,遵循学生的认知风格、学习偏向和心理特征规律,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意义的建构。

三、新课改反思阶段中学语文教师角色定位

鉴于以上对中学语文教师在新课改探索阶段角色困扰的总结和分析,结合2011年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笔者认为在新课改反思阶段,中学语文教师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密切关注学生“想学”和“会学”两方面的引导问题。具体来说,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

(一)学生爱语文、用语文以及语文学习习惯养成的培养者和激发者

语文学习的兴趣是学生爱上语文的内驱力,故此,中学语文教师肩负着培养和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重担。那么,怎么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首先,要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快乐。很多人会问:学习不是很累吗,怎么会快乐呢?笔者想反问,长时间的坐在电脑旁打游戏,感觉累吗?回答是:不累。为什么?因为游戏情节设计得很刺激,娱乐性比较强,并且能够使玩家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即使过关失败,也会受到鼓励再来一次。因此,语文教学要创设情境增加娱乐性,缩减枯燥的讲析,精选习题,减少学生的劳累感。其次,注意语文教学的艺术性。教师要先认真解读文本,继而让学生同文本产生情感共鸣。再次,关注学生差异,利用对话教学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实现“你”与“我”的灵魂碰撞。另外,教师还要指导学生进行充分体现自主意识的创造性学习。

(二)学生语文知识体系和语文素养形成的引领者和促建者

一位好的语文教师不在于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在于要帮助学生构建一个完整的学科知识理论体系。语文学科知识体系主要包括语音知识、词汇知识、语法知识、文化知识等方面的综合内容。很多语文课程专家和一线优秀教师都曾对语文学科知识体系进行过探索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魏书生的语文知识树,何更生的语文学习四类型理论等。关于语文素养的内涵,有学者认为,它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是语文修养、语文水平、语文能力、语文素质等概念的总和,它是一个 “集合式”的短语。中学语文教师首先要熟知语文学科的完整知识体系和语文素养的完整内涵,还要有意识地协助学生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语文学科知识体系框架。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完整语文素养的培养。

(三)学生构建语文学科体系方法示范者和监督者

中学语文教师在协助学生形成一套完整的语文学科知识体系框架后,不能替代学生往学科知识体系框架中填补知识,而是应该教会学生自主地往这个学科知识体系中填补语文知识,并让学生明白应将学到的新的语文知识填补在哪里。不仅如此,语文教师还要时常监督学生及时将学到的新知识填补到学科知识体系中去,使其形成一个常态化的语文学习习惯。

综上所述,中学语文教师要倾其毕生精力去研究学生“想学”和“会学”的问题。只有学生想学了,会学了,他们的语文素养才会真正地得以提升。

参考文献:

[1]刘舒生.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J].课程・教材・教法,1984,(5).

第3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 现实社会 读书教学

书是要读的。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是语文教师治学的法宝。然而在近些年的语文教学中学生们屋里哇啦读书的声音,已不大听得见了,而在语文教学中却出现了令人堪忧的现象,学生对课本的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语文能力较差,写字潦草,错别字多,词汇贫乏,说话作文辞不达意等。这已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更向教育界敲响了警钟,也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教改提出了一个重大课题。

实施推进素质教育,我认为首先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在培养学生智能和自学能力下功夫。因为语文学科不是文学课,而是为各科的学习和将来生活工作服务的工具。在现代社会里大规模的通讯和交际手段飞跃发展。一个人说话的技能技巧和听取他人说话的能力都直接影响着工作的效益。而传统教学只注重学生的书面成绩,忽视了素质的培养,只强调课堂纪律的严肃性,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很少给学生发表自己独特见解和机会。所以说,语文教学要加强素质教育,从培养实用型人才这个总目标出发,多方面培养学生的语文实际能力。因此有必要对语文教学的知识系统进行一次再认识,沟通语文知识系统中各个部分与语言实践的联系,重新认识语文教学要由面向应试转向面向素质,由只注重知识转向培养学生的能力,由只注重读写转向听说读写全面发展,由只注重课堂教学转向与社会时代同步。认识提高了,教学中就重视了各种能力的培养。

l、语文学科与现代社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语文教学中和现实社会联系起来就能活跃课堂生活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语言实践能力。过去的“读书做官论”是典型的封闭式教育思想写照。今天学生整日被关在教室里,埋在作业堆中和当前减负不合拍。我认为;在讲课时,适当地把国家大事结合在课文中,再采用适当的点拨就能和现实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我在教学中注重把当代社会的活水引入到语文课堂,把中学生同龄人的习作搬到课堂,引导学生阅读现代生活的作品,学习现代生活中常见的文体,让学生写请假条、写订合同、写申请书等文体,鼓励学生观察自然、观察社会,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写社会调查报告,以提高语言的实践能力。教会他们怎样听新闻,怎样看报纸,怎样读新书。让学生关心社会思潮,写观察日记说心里话。还可以把好人好事写成稿,往报社编辑部投,通过投搞使学生学习先进,学习他们的无私奉献精神。还可以以批评的眼光对社会上学生中的一些现象分析讨论,最后也可提出批评。这样一搞;使学生提高了认识,受到了教育,增强了学语文的兴趣。

2、让学生动手干一些学生自己能干的活。学习了新闻和读报办报,我号召学生争当手抄报能手活动,我又向学生介绍一些采访、编辑、排版等方面的经验,抓住身边的事,指导学生进行社会采访,自己动手办报,在办报过程中,加深对改革开放的理解,为自己将来知识的学习,不如教给学生自行获取知识的方法重要。

过去的陈旧式“把着走、嚼着喂”的做法,既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也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更不能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因此,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自身经验,挖掘研究探索学生个别心理差异,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科学化地分类指导,对症下药,才能实现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质的飞跃,从而提高学生素质,获得教学质量的高效益。

3、“读书教学”应放在语文教学的什么位置上?多年来中高考的模式及应试内容,部分的限制了中学的语文教学,课本学的、背的内容考试中没有,于是课文就不必读那么多了,自然也就没有必要让学生精读、熟读了。取而代之的是把大量的教学时间用在过题“江”、下题“海”之中,希望能在此捞上一两道“高”题,借以提高升学率。其次,高考题型的标准化也限制了中学师生的思维,大家都局限在了字、词、句结构类型,层次分析的圈子里,教师喋喋不休地讲,学生呆呆地听,而琅琅的读书声是越来越少,大有朗读侵占学习时间之嫌。

4、近几年来教育界不断提倡教研教改,我们的老师于是也把教研教改的主题大多定在了讲课方法上,加之教育领导部门的评估产生的误导而出现了一些怪现象,某些领导听评课的依据是教师的语言组织能力,且津津乐道于听“讲”,评教师讲得是否深透,课堂用语是否儒雅,分析是否明白……这某种程度上就助长了“讲”风盛行,于是教师为得到领导的肯定,大“讲”而特“讲”,非“讲”不算上课,因此语文分析课就成了评估教师讲课水平的焦点,而第一课时的诵读则成了被“听课”遗忘的角落。

首先, 语文教师首先要充分认识“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教法和学法,也是我国几千年语文教学的精华所在。古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私塾学校也是用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去读书、背书。而我们也都知道课本是学生学习的依托,是知识与能力的生长点。俗话说:打球要有球感,弹琴要有乐感,那么学习语文也要有个语感的问题,有了语感才有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而语感的形成,又必须靠多读典范作品来实现。读得多,对语文的感悟性,感受力就强;这样就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有助于信息输入,强化记忆,有助于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有助培养敏锐的语感和审美情趣,因此语文墩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读课文。

其次,语文教学要尽快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在教学中把朗读训练切实重视起来,把有关朗读训练的要求落到实处,把读书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

第三,语文教师要不断提高个人的诵读水平及对学生的指导能力,能以标准流畅的普通话在课堂上进行朗读,以此为学生作示范指导学生诵读。同时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借助著名播音员的课文录音带及影碟,为学生学习创造一个全新的语言环境,让名家的声音在课堂上响起来,使学生朗读课文仿有材料,学有目标。

第4篇

      

        教育短章

        (1)师者,撤除你心中的“玻璃罩子” 李向奎

        西藏关注

        (5)农村高中教师校本培训实效性策略研究 王平

        (6)现阶段农村学校的现状及思考 刘玉巧 张雪梅

        (7)浅谈对基础教育观念的认识与思考 李小明

        (8)关于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理性思考 钱谞

        (10)通过案例教学引领学生关注生活学会生活 范全民

        (12)对陕西省乡镇中学业体育教学内容改革的思考 林杰

        (13)农村初中英语教学现状及对策 赵剑

        班级小语

        (14)关爱留守儿童 让校园充满爱 李成秀

        (15)爱心和细心是班主任工作的灵两 黄妙荣

        (16)怎样做好班主任工作 熊爱玲

        (17)论班主任工作的有效方法 刘亚安 鲁冬梅 窦伟

        (18)在和谐班级构建中舒展个性 苗映辉 刘丽丽

        (19)思想教育 是搞好班务工作的前提 党云侠

        成长足迹

        (20)真实的感受丰实的收获--——第九批后备特级教师高级研修培训感受 孙鹏伟

        (21)赛教是课改的推进器 霍良平

        (22)成长路上,“国培"助力 王丽颖

        (23)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有效途径 陶向明

        (24)让学生蹙受到你宣与真情实意 王俊

        考试兵略

        (25)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探讨 杨小青

        (26)浅谈英语高考完形填空的解题技巧 方友珍

        (27)使高考的化学复习变成一场快乐的战役——浅谈如何提高高考化学复习效益 程文娟

        (28)交给学生一把开山斧——由一堂语文复习课引发的思考 金轶群

        作文新教法

        (29)小学语友作友经验点滴谈 郭慧芳

        (30)触动心灵 轻松写作 何娟

        (31)把写作练习贯穿于课文教学之中 李培霞

        (32)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李勤

        (33)越过“沼泽”,“步入”大道”、--对小学作文现象的思考 王东敏

        (34)教师在习作指导中要做好[开源]与[疏流] 曹述莲

        (35)写作,从模仿起步 康庆芬

        教学设计与反思

        (36)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品德教育和情感教育 冯晓华

        (37)小学语文课堂回归"童年语文"的思考 刘海艳

        (38)阅读教学的案例与分析 武亚娟

        (39)激发兴趣让写话“走近”学生 杨文瑞

      

  (40)洗尽铅华 回归理性——对如何有效避免把数学教学沦为解题教学的思考 陈静

        (41)数学课堂中自主学习的实践与反思 刘霞

        (42)关注课堂效率关注学习效果——例谈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 邓小彦

        (43)中学生爱心培养的教育契机 刘建彬

        (44)有效的活动让课堂更精彩--品德教学片断赏析 李颖

        (45)立足历史课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从一道练习题说开去 金春红

        (46)江风海韵沐幸福 茅松娟

        (47)以学生发展为本设计创新型作业 陈新建

        (48)如此君[完美]的课堂不要也罢 袁中荣

        教法探讨

        (49)让学生惑受现代教育的魅力 郭莹

        (50)语文阅读教学的质疑释疑策略 胡菊萍

        (51)让语文课堂灵气飞扬——例谈语文课堂上灵气的激发 蔡碧云

        (52)儿童文学阅读与小学语文教学 陈红

        (53)浅谈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 高晓艳

        (54)浅议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路中明

        (55)将学生的个性化。发挥于阅读 邵晨晨

        (56)诗情画意,语文课堂的最美 雷根升

        (57)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高人文素养 左妮

        (58)浅谈新英语课程标准下的兴趣教学 杨力

        (59)高中立体几何教学范例建构的原则和方法 李亚新

        (60)小学数学教学应重视“说” 刘春玲

        (61)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王登

        (62)课程视野下优化教学过程的探索 王晓伟

        (63)数学教学“三三三”模式探索 张骞

        (64)浅谈师生关系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白彩

        (65)打造智慧课堂彰显教学魅力 曹桂华

        (66)浅谈英语两极分化及“学困生"的转化 刘利萍

        (67)浅谈音乐教学中的评价方法 陈晓峰

        (68)导学稿在生物高效课堂中的应用 李源

        (69)应重视初中物理教材中方法论的教学 刘天荣

        (70)中学生物课堂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浅见 马丽莎

        (71)浅谈高中化学用语教学策略 王晓玲

        (72)走向“有效”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 庄时英

        (73)让农村语文阅读教学更显魅力 任玉林

        杏坛新语

        (74)感受一种生活曲本真——解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折射出的情感追求 顾红

       

(76)改变教学观念,促进教学良性发展--以市场为导向的职教计算机专业教学政革 郑涛

        (78)陕北地区高中化学教学浅析 张国香

        (79)让语文课堂真正“活”起来 张润花

        (80)固本培元:英语教学的理性回归 张晓莉

        (81)聆听学生--课堂评价的主体 元军艳

        (82)老师适度示弱,让学生成为课堂的风景 殷志东

        (83)一花一世界,一字一人生——杜甫诗歌的“湿”文化透析 徐辉

        (84)语文教学中书面语思维的重要性辨析及实施 刘华东

        (85)让想象的翅膀带领学生飞翔——浅谈小学语文教学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李美娥

        (86)如何让高中物理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 李振岗

        (87)推广普通话是规范标准语言酌重要途径 刘芳

        (88)“脉脉语文情"源于深情朗读 孟秋菊

        (89)语文诗歌教学经验探讨 张吊艳

        (90)浅如何提高“学困生”的语文成绩 张茜

        (91)探析有效学习中的教师角色定位 张双双

        (92)点燃学生激情激活语文课堂 张玮妮

        (93)诗歌阅读教学的几种境界 张迎霞

        (94)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初探 张志强

        (95)探析如何提升学生地理思维 周洁

        (96)小学体育课安全问题新解 朱凤龙

        素质教育

        (97)浅谈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 白发民

        (98)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高洁

        (99)如何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高云峰

        (100)如何落实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 李怀志

        (101)如何激发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李坤

        (102)浅谈初中化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李苗

        (103)转变教育理念 培养学生能力 李喜和

        (104)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李亚芬

        杏坛新语

        (105)浅谈学生语感的培养 李育红

        素质教育

        (106)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浅谈初中学生良好英语学习习惯的养成 刘丽

        (107)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浅谈小学数学自主探索能力的培养 刘涛

        (108)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素质教育 刘一

        (109)如何帮助英语学困生脱“贫" 门仙妮

        (110)初中英语教学中“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 唐建明

        (111)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王晓媚

        (112)浅谈《弟子规》与中职学校德育管理 辛艳

        (113)浅谈数学学具使用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徐向涛

      &n

bsp; (114)关于培养学生自信心之我见 贾晓慧

        (115)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负静莉

        (116)英语课堂教学贵在激发兴趣 张明才

        (117)在数学游戏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品质 张亚红

        (118)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周向丽

        教材教法

        (119)教学“统计与概率”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白风莲

        (120)站于教材之上达成教学目标 陈先春

        (121)浅谈农村初中生《生物》实验室教学 丁小虎

        (122)巧用多媒体,让语文课童多姿多彩 冯伟

        (123)探析小学教学概念教学 高世明

        (124)浅议如何组织好小学美术第二课堂 洪佳

        (125)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初探 李娟敏

        (126)浅谈课堂游戏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李青

        (127)加强朗读训练提高语文素养 李涛

        (128)开放的作业成为学生的乐园 李竹华

        (129)有关中学英语教育教学中的几点认识 柳飞

        (130)论如何让小学数学在生活化教学中绽放活力 缪驱红

        (131)乡土地理教学初探 沙建林

        (132)余音绕梁:语文教学酌另一窗风景 夏丽

        (133)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的巧妙结合 羊兆林

        (134)小学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时机的研究 杨红霞

        (135)“以情感人,用爱促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杨艳

        (136)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研究分析 姚宏

        (137)浅议数学概念教学 张栋

        (138)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画龙点睛 赵春玲

        (139)左手帮我来计算 朱晓清

        理论视窗

        (140)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白晓云

        (142)“多变”下的小学英语高效课堂 朱鑫强

        (143)高中英语课堂"多元化"教学模式探析 付晔霞

        (144)抓住课改模式机遇,走进数学高效课堂 高巧珍

        (145)计算机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黄巧艳

        (146)高中地理讲评课模式的构建 李建中

        (147)网络技术在自主合作学习中的作用 刘敏茹

        (148)构建信息技术课堂提高小学生信息素养 刘文会

        (149)注重生态课堂教学还原语文教学本色 路秀兰

        (150)高中莫语新教材的教学模式 马霞

        (151)课堂有效提问思考 亓小荣

        (152)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提问 屈晓艳

        (153)创建班

自然角开启家园互动的窗口 史春华

        (154)浅析初刀中英语高效课堂教学要素 王侯娥

        (155)探索构建高融物理课堂教学的方法 夏琼莲

        (156)论构建高效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 于恭

        (157)小学高年级有效阅读教学的策路研究 张冬萍

        (158)与课改共同成长享受教改的幸福--小学语文“预学-交流-拓展”高效课堂教学点滴谈 张莉莉

        (159)任务导学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张荣

        (160)优化思想品德课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 周拴林

        无

第5篇

丁培忠老师不仅是“内蒙古语文教学名副其实的带头人”,从理论与实践上有力地推进了全区语文教育改革的进程,还凭借着在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上的丰硕成果,当之无愧地跻身于全国小语界著名专家行列,而且是“有很大建树的语文教育专家之一”。内蒙古教育编辑部孙志毅同志针对丁老师对全区语文教育的贡献曾做过三点精准概括:“一是丁先生大量介绍、传播了国内外母语教学的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使我们深处边鄙之地而不感到信息的闭塞;二是丁先生对先进的语文教育思想、理念不是生吞活剥,而是结合当地实际做了大量消化、诠释、发挥、本土化工作;三是在理论向实践的转化中,丁先生探出一条操作性极强的实践之路――小学语文教学整体改革。”这个评价依据充分,言辞朴素,赢得了熟悉丁老师的人们的普遍认可,也得到了丁老师本人的“比较赞同”。

我读过丁老师的《语文教学研究》(一、二卷)及《丁培忠语文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三本书,听过丁老师解读“教学大纲”“课程标准”以及语文教材的报告,参加过丁老师主持的乌海市海勃湾区国家级课改实验区现场会,邀请丁老师到喀喇沁旗做过“语文教学整体改革”讲座。通过学习和体验,特别是结合自己从事过的语文教研员的工作经历和感受,我以为孙志毅同志概括的这三点,恰恰明晰了教研员的职责所在和素养追求。丁老师在40多年的教学研究工作中,自觉地创造性地成功地践行了这些职责,为内蒙古的语文教育事业乃至全国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并在长期的实践中积淀起了厚重的教研素养。从这点上说,他为语文教研员乃至各科教研员,为学校负责教学研究的同志们做出了光辉的榜样。

我以为丁老师的榜样作用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语文教育的由衷热爱。丁老师一辈子跟语文教育打交道,从当代课老师到编写教材直至领衔全区的小学语文教学研究,虽然也遇到过波折与不如意,但用他自己的话说还是“有怨无悔”。同志们说他“除了春节,一年四季没有休过一个节日、假日”。他自己说“其实,近十年来,每年除了初一在家休息一天外,其他时间基本上都是在办公室度过的”。谈到这样做的原因,他坦诚地说,“我之所以这样做,并没有多少堂而皇之的动机,过去似乎也从未思考过”。“如果一定要追寻原因的话,大概主要有两个:一是老有做不完的事,而且其中不少是急事;另一个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是我对我所做的事有着浓厚的兴趣。”他还跟关心他的同志们说:“我只是像爱打麻将牌的人沉溺于麻将游戏一样,沉溺于我所喜欢的事情上,哪里谈得上其他?”这里的“其他”,是指“高尚”“牺牲了应有的休息和娱乐”“为了事业”而“勤奋工作”等赞誉。就是这个“浓厚的兴趣”,让丁老师乐享一生且不懈努力,给他带来了老有做不完的事情这样的感受。这个兴趣,就是热爱,是对语文教育刻骨铭心的热爱。这份热爱,从他59岁时写过的一段话中也得到了进一步印证:“我之所以慨叹,是因为积一生的经验,刚刚悟出一些自认为语文教育真谛的东西,并刚刚付诸实践时,就已经面临着向人生舞台的告别。这种无可奈何的滋味恐怕是只有亲历者才会感受到的。”热爱,在这里体现为眷恋语文教育的情怀和告别人生舞台的无奈。对此,我感同身受。

第二,过硬的理论解读能力。我聆听过丁老师《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的解说报告及关于小学语文课本编写和使用的说明,阅读过他解读《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标准》)的长篇文章。通过这些报告和文章,我深切地感受到丁老师厚重的教育理论功底和对语文教育现状的准确把脉。他做理论解读最为突出之处就是 “对先进的语文教育思想、理念不是生吞活剥,而是结合当地实际做了大量消化、诠释、发挥、本土化工作”,从而让无论城市和乡村的老师都能够听得懂,想得通,记得住,用得上。我们知道,照本宣科容易,从理论到理论容易,而把抽象的理论通过具体生动的解说转化为教师的知与行不容易。这既需要有对“大纲”“课标”“教材”的透彻理解,还需要对本地区教学状况相当熟悉,尤其需要对广大教师的理论接受能力和共同的学习期待心中有数。因为教研工作的需要,我阅读过其他三种版本的《语文标准》的解读,虽然各有千秋,但我更乐意听丁老师的报告和读丁老师的文章,因为他的解读真正能够从课标的最基层践行者的关切出发,做到了着眼应用,删繁就简,理清头绪,概括要点,揭示特征,诠释内涵。无论是早些年的“大纲”解x,还是后来的《语文标准》解读,丁老师服务对象的定位就是一线的教师,所以,他在解读中充分考虑老师们“学以致用”的心理,总是着眼应用,做理论的阐释和策略方法的引领,让老师们听过读过就想要去做,能够去做。他善于将繁复的内容整合处理,如把“总体目标”的10条内容概括为两大方面:“前5条主要是从语文素养的宏观方面着眼,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过程与方法这两个维度上有所侧重”;“后5条是从具体的语文能力着眼,侧重于知识与能力的维度。”理头绪,是丁老师一贯的解读特长,如对基本理念中“语文素养”这个概念的解读,就遵循了“什么是语文素养――为什么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怎样提高语文素养”这样的思路做了透彻的解说。概括要点,最能在众多的论述文字中拎出主旨,如关于工具性与人文性在实践中如何统一的问题,他就给出了如下的概括:“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一种客观存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是语文课程独当其任的任务;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也是一种客观存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语文课程义不容辞的责任。”“人文素养的提高是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之中,在指导学生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之中,同培养语文能力同步进行的,绝不是在培养语文能力之外,另外‘附加’一个提高人文素养的环节。而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人文教育的基本方法,不是灌输,而是‘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揭示特征,也是丁老师解读课标与众不同之处,如以“主动性”“独立性”“自觉性”这3个词语作为对“自主学习”特征的浓缩,用“重整合、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重全员参与”这5个短语,对综合性学习的主要特征进行概括。“课标”言简意赅,有很多内容都是原则性的条文。丁老师在自己感觉需要诠释的地方都给出了恰切的细说,悄然化解了老师们理解“课标”时可能生成的许多“为什么”。如“为什么提‘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丁老师通过诠释明确了这句话的现实针对性。如通过与“大纲”进行对比,诠释出口语交际的操作要领:“口语交际跟过去大纲里规定的听话和说话是有区别的。大纲中的听话、说话训练是把听和说当作两个方面来讲的,而口语交际的过程是一个听的方面和说的方面双向互动的过程,互相转化的过程。”

第三,务实的教育科研精神。丁老师设计并主持完成的“小学语文教学整体改革”课题,堪称课}研究的典范。在假科研、假课题依然严重地败坏着教育科研名声的今天,丁老师及其团队务实的科研精神尤显珍贵。“小学语文教学整体改革”以“改变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状况,探索一条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路子”为出发点,形成了“由一个目标,一个基本框架和四个结合组成的”实验构想。这个构想针对语文教学长期高耗低效和素质教育的新要求而生成,以包括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大语文教育观在内的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广大教研人员、骨干教师和若干实验学校的鼎力支持为基础。实验研究从1995年秋季开始,首轮实验就有9个盟市、2个企业的20所学校的63个教学班参与,实验班学生达到了3833名。这是一项具有明确的现实针对性、理论依据充分、群众基础牢固、实验方案翔实可行的课题。最重要的也是所有假课题都缺失的一点,就是课题具有实在的完整的过程,有真实的科学成果。所谓“实在”,就是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科研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从方案研制到建立组织,从教师培训到典型引路,从教材研究到教法应用,从日常教学到定期研讨,都留下了深深的跋涉足迹。这些足迹,在当年的实验骨干丛智芳、韩中凌等许多老师发表的文章中都有充分的体现。所谓“完整”,就是从课题研究构想起步,遵循着教育科研的一般规律,在4年多的实验过程中,聚焦更新观念、改革课堂教学、强化语文活动、优化语文环境、改革考查办法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拿出了有分量的研究成果。所谓成果的“真实”与“科学”,都是在“实在”与“完整”基础上的水到渠成。《小学语文教学整体改革实验报告》《小学语文教学整体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两份文件真实地记录了课题研究的事与行,科学地分析了课题研究的知与理。《关于小学语文教学整体改革的若干意见》《小学语文教学整体改革实验纲要(试行)》则以正式文件的形式反映了课题研究在不同阶段上及时跟进的专业引领作用。关于“小学语文教学整体改革”的成果,《丁培忠语文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一书有更多的文章佐证,恕不赘言。我这里想突出的是“小学语文教学整体改革”在重塑教育科研正面形象上的示范意义。

第四,对常规教学的密切关注与及时指导。深入课堂,听课评课,是教研员引领教学的主要方式。丁老师的突出之处是能够从个别案例中发现倾向性和共性的问题,能够着眼全区学科教学的发展来思考问题,能够以全国小语教学为背景提出指导意见。如从1993年开始,他连续5年跟踪撰写了从小学一年级到五年级(包括六年制六年级)各年级语文教学要点,就教材的使用给老师们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这需要有五年总体规划,需要对教材和大纲的深入研读,需要恒心和毅力。还有《对小学语文教改使用的几点意见》《小学语文教学改革需要研究的几个问题》《汉语拼音教学中的若干问题》《一年级第一学期识字教学的几个问题》等都体现了他对教学的密切关注和及时指导。还有,他发表过大量的“课堂教学纪实与评析”,通过这些文字,我们可以感受到丁老师对课堂的一往情深,对教师的真心实意,对教学的真知灼见。另外,他还经常与一线教师保持通信,或主动交流思想,或回答老师们的提问,内容涉及观念、教材、教法、学法等等,不论宏观还是微观,他都能站在理论的高度做平易晓畅的谈话。丁老师的《语文教学研究》一书收到了20封通信,读过便可体会他希望教师发展,希望教学进步的拳拳之心。他用实践启示我们:教研员和教学管理干部在深入教学过程中,要敏锐地发现问题和准确地提炼思想,要在个性指导的过程中升华普适性的主张,要在务实地化解眼前矛盾的过程中形成前瞻性的思想。

以上,是我对丁培忠老师榜样作用的肤浅思考,并以此表达对丁老师的缅怀。

第6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 阅读教学 审美教育

学习语文的目的,是要从“听、“说”、“读”、“写”四方面,不断完善与发展自己,最终是要促进学生精神的健康成长,个性的健全发展。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纲骨,它统率着“听”、“说”、“写”的教学,语文教学的知识、能力、价值取向多体现于此,阅读教学如果缺少对学生心灵的滋润,缺少引导学生对人类情感的体验,缺少对学生个体情感、个人的生存价值、生命意义的关注,整个语文教学都将因此显得枯燥、呆板、死气沉沉。综观新教材的价值取向,结合美学美育思想,我认为,语文文本是教师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重要媒介,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审美解读来完成对学生的审美教育,最终实现语文教育即人的教育。

一、培养学生审美的眼光

审美,是主体以感性观照的方式对审美对象的美的素质的挖掘过程,也是主体内心品赏、评价美的对象或对象的美,体验美在主体心灵感染、熏陶的过程。

1.启发学生的审美想象

描写自然景物的优美诗文往往隐藏在活泼多变、纵横自如的题材与结构之中,给人以深广、多层的审美空间,有的则蕴含在生动逼真的意境之中。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理清文本的思路,抓住文本的线索,捕捉其审美对象。教师应从审美形象着手,对它进行分析鉴赏,以启发学生的审美想象,达到对作品更深层次的审美把握。例如,学习朱自清的《春》,可以提醒学生注意体会文中所描绘的景物充盈着的跃动的活力与生命的灵气;在朱自清先生的笔下,春天的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太阳的脸也红起来了”;“野花遍地是”……学习这样的文章,教师要引导学生不仅要关注其内容如何,更要品赏课文中的物象与意境的性状、色彩,体验和品评课文美情美意作用于读者心灵的方式和程度,学生的阅读和交流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有别于传统的课文讲授。

2.引导学生赏析课文的语言美

语言是课文的基本材料,语言美是语文教材所选课文的特征之一,如散文、诗歌中的整齐对称的工整美和参差不齐的错落美;童话、散文、寓言、小说中语言的深沉而含蓄美。可以说,语言审美成为语文课的重要内容。

如《春》的语言非常简洁精美,形象生动,值得阅读者好好地品味,文中对于动词的运用、变化的句式、口语的穿插等都是很有味道的。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中的“偷偷地”和“钻”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写出了不经意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同时,这样写使无意识、无情感的小草也似乎有了意识,有了情感。这些短句浅语都是从口语中来。从达意说,平易好懂;从修辞说,经过作者的艺术加工之后,节奏明快,不平淡,有浓厚的抒情味。还有一些奇妙的比喻,增强了语言的情味。如写春风拂面,说“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如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等,这些比喻新颖、贴切,不落俗套,富有表现力,蕴藉深厚,句外有意,朴实清新中有隽永的意味。赏析语言美,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必要的方法,如看语句在特有的语言环境里是否能生动、准确地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看词语的选择,句式、修辞等的运用是否贴切、生动等,要让学生对文章语言进行反复地品味和揣摩。

二、引导学生体验课文情境的美

我们强调情感、想象是着眼于学生主体方面,亦即从学生的审美心理意识方面,改善、增进他们对课文的感受和理解的能力。

1.发挥学生的审美想象

欣赏体验文学作品,最重要的心智活动就是审美想象,它们是文学性体验,也是文学欣赏的本质属性的体现。即使是文学修养很好的人,想象也是不可绕过的“门槛”。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理清文本的思路,抓住文本的线索,捕捉其审美对象。教师应从审美形象着手,对它进行分析鉴赏,以启发学生的审美想象,达到对作品更深层次的审美把握。基于这种认识,教师在帮助学生解读课文的时候,要有意识地做一些新尝试,不要急于在学生刚一接触文学作品,就带领他们进入主题探讨或思想分析的阶段,要让学生反复地吟咏课文,沉浸在课文情境中,结合旧有知识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训练联想和想象的方式很多,除了老师的引导外,可以让学生自由地交流阅读感受,或者用笔记下想象的画面。总之,要让学生充分体会和感受文本中所蕴涵的美的意境。事实上,对学生来说,联想、想象的功夫做得越充分,对作品中所具有的美的感受、理解就越深刻。

2.营造感情教学的氛围

如何实现感情教学?笔者认为,让学生在美读中调整好情感状态,在美读中“进入”情境;在欣赏、研讨课文时,注意体验作家、诗人的情感,将课文的情感内化为自己的情感,力求与作家、诗人的心灵相通;注意分辨作家、诗人表达的情感的性质、类别和程度;造成一种课堂情境与氛围,大家相互激发、相互交流;允许对作家、诗人的情感作独特的体认和说明。如学习何其芳的《秋天》,要让学生去感受作家在诗中所营造的独特的氛围,去感受作家独特的情怀。这一氛围具有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的特点。它写的是繁忙夏天之后的农闲景象,显得清静;它写的是世外桃源般的生活,不见农家些许的艰难苦恨,显得清远;它写的是少男少女朦胧而纯真的爱情,显得清甜;它像何其芳其他诗作一样,专用轻柔之词写清丽意象,避开喧嚣的景境,避开拙重之词,所以它又显得清柔。这种氛围、这种情怀,要引导学生反复吟咏、品味。

三、结语

以上是欣赏描写赞美大自然美好内容的文章,初中课文中,还有不少文章都可归入此类。《沁园春•雪》描写雄伟壮阔而又妖烧美好的北国雪景;《雨说》是一曲动人心弦的爱之歌;《星星变奏曲》是一首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夜》犹如一首小夜曲,等等。这类文章在歌颂赞美大自然的同时,表达了作者种种美好的感情,要让学生通过多层次地阅读体验,发挥丰富的想象力,情感上与作者、作品的情感相沟通,达成共鸣,由此唤起对生命的热爱,培养学生具有一双发现生命之美的眼睛和一颗感受生命之美的心灵。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初级中学课程标准(试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宋其袭.课堂教学美学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第7篇

1.利用作文的目的性、功利性、适用性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七八年级的语文教学侧重于训练学生的语文思维,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而九年级的语文教学则主要是为学生参加中考服务的,作文教学贯穿于九年级语文教学整个过程。作文分值在中考卷中为50分,占全卷总分一半左右,如此重要的一部分,教师应把它作为培养初中学生写作兴趣重要的诱因充分加以利用,从而排除学生怕写作文的畏难情绪。虽然作文水平提高缓慢,它不像数理化那样立竿见影,学生对作文训练也没有对数理化那样的热情,但是只要教师讲清其中的利害关系,学生对写作的淡漠就是可以转变的,毕竟谁也不愿意放弃这50分,这50分是中考语文的半壁江山,作文的写作水平将直接影响学生的中考成绩。从社会的效应上讲,良好的作文写作水平能够体现一个人的素质,并且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广泛,小到生活中的写信交友,大到将来搞学术研究、写论文、办理其他公务等都离不开作文从这些方面加以引导,只要从道理上向学生讲明了作文的重要性,就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2.抓细节、巧点睛,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学生作文,常苦于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无情可抒、无论可发,勉强写来,总觉牵强、平淡,少有神来之笔,让人难以兴奋激动,击节拍案。

这种情况,在我看来,原因之一在于作者未能就文章的中心、人物性格、故事的发展,抓住问题的症结,一味平铺直叙,泛泛而谈,使文章显得单调平板,写出的作文往往分数不高,久而久之,学生的写作兴趣、写作欲望就不高。要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就要使文章生动、出彩,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抓住细节。通过细节说话,表达自己的观点,表现人物的性格。在细节的运用上,学生要吃透文章的主题、人物的性格,选准细节、点到为止、惜墨如金。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用心体会,用心实践,熟能生巧,巧生点睛之笔。久而久之,学生的写作兴趣就会提高。

3.教师亲自参与作文写作,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的写作创造能力,教师写好“下水文”也是重要的方法之一。无论教师的写作水平如何,与学生一同投入写作的“海洋”游上几个来回,都会使同行的学生兴奋不已。其好处有几个方面:一是教师从自身的体验出发,给学生介绍自己的创作过程,如何立意,如何选材,如何行文,等等,均由于“现身说法”的缘故,而使学生倍感亲切。二是让学生充分体验与教师尽情交流的快乐。同一个题目,同一种要求,同一个时间,教师与学生登上同一个“舞台”,这本身就体现出语文教学迷人的人性色彩,学生渴望交流的愿望得以实现,必然会给写作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三是教师敢于把自己的“下水文”拿进讲评课堂,与学生作文放在一起比较,让学生挑刺,并尝试说出自己的理由,这样的一个评判过程,必然会使学生的写作兴趣大增,并始终保持战胜老师的“欲望”。这样的写作课,怎会不激发学生的创造情趣呢?

4.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

提高学生作文能力不能仅仅靠语文课堂,语文课外阅读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许有人会说,农村缺少开展课外活动的条件。其实,只要我们动脑筋,办法就比困难多。

4.1持之以恒地向学生选送优美的时文,尽可能地弥补语文学习环境的先天不足。优美的时文散见于各类报纸杂志,如果我们将其汇集起来,送给学生,那么学生就能用较短的时间,获取大量的知识信息。

4.2尽可能多地开展一些有助于学生提高语文能力的各种活动,诸如读书报告会、知识竞赛、辩论会等。

4.3鼓励学生大胆参加有关的征文活动,积极向有关报纸杂志投稿,发动学生自编刊物,激发和满足学生的发表欲。

总之,学生留心观察、用心读书、欢心活动,就会有自己的想法:想法的形成和想法的表达都要用到语言文字。长此以往,学生的语文能力就自然而然提高了。

5.鼓励激发动力

在作文教学中,不能忽视鼓励的力量。对于那些写作水平不太高的学生,教师应努力找出其文章的闪光点,在给予肯定的同时,提出好的建议;对于写作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应充分肯定其成功之处,让学生愉快地认识到自己作文中的不足。这样,所有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产生浓厚的写作兴趣。作文课上,挑出一些质量好、进步比较大的学生作文在班里朗读,并张贴在教室里,让他们相互阅读、互相学习,这样能够产生很强的激励效果。经常鼓励学生参加办班级手抄报、写学校广播稿等。教师的这些做法都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从而让语文写作变得多姿多彩,让作文不再成为学生的难题。

6.相互评改,提高能力

在作文批改中,最忌在学生盲目的状态下,教师一手草批后下发给学生,再不过问。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评改,可采取互批互改、集体批改等多种形式。常用的是互批互改,要求学生批改作文时做到:先通篇读,看作文是否符合题意,再一句一句认真读,找到不通顺的句子、不恰当的词语、错别字、用错的标点符号等,并用圈、点等符号标出,最后写上对这篇作文的简评。这样基础好的学生与基础薄弱的学生对调批改作文,写得好的同学改到写得差的作文,可从中得到教训;写得差的学生改到好的作文,可从中学到方法,受到启发,得到提高。实践证明,学生相互评改作文,会逐步养成爱动笔的好习惯,十分有利于调动写作积极性,天长日久,就会自然而然地提高写作兴趣。

7.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在作文教学中,不能忽视氛围的力量,在全班营造一种写作的氛围,作文教学可事半功倍。作文课后,挑出一些优秀作文和进步大的作文,最简单的是张贴在教室里,让学生相互阅读;或办手抄报,既可以让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又会达到很强的激励效果,大大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参考文献:

[1]互联网.浅谈农村中学生作文兴趣现状及兴趣培养.

第8篇

语文――这里当然指的是语文课或叫语文教学――是教育。

这是一句废话,因为这好像谁都知道。

但是,什么是教育?我们常说教育“塑造”人,教育就是“塑造”吗?我们常常讨论教育的“目标”,教育必须有“目标”吗?有很多观点和做法我们习以为常,惯性地认为那就是正确的。但如果深入思考一下,恐怕不那么简单。对教育的认真思考对于任何一个教师都是需要的,当然,那些把自己定义在教书匠层次上的“教师”,把完成“教书”任务视为唯一追求的“教师”是可以不包含在此列的。

语文是教育,我是要说,作为教育,我们不应该只看到语文学科的这一点点东西。世界很大,教育很“大”,只有把语文教学放到“教育”这个大世界中去考察,去思考,才可能真正透彻地理解学校语文教学。换句话说,不深刻地理解教育,就不大可能真正地理解语文教学。因此,我们开辟这么一个栏目,在关注语文教学的同时思考一点“大”教育的问题。这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是必需的,是有益而无害的,是一个真正的语文“教师”应该做的。

这是一个小栏目,欢迎大家投稿。

文章要求短小精悍,文字简练,不要长篇大论,不要写成论文。散文、杂文、随笔等等都可以,就教育问题谈谈自己的观点或感想。可以从教育谈及语文,或从语文谈到教育,但不要就语文谈语文,因为其他栏目几乎都是就语文谈语文。

纸稿请寄:北京百万庄邮局170信箱,“教育随笔”栏目收,邮编100037。

最好用电子邮件的方式投稿:。

不论用什么方式投稿,都请在正文内的标题下写上作者姓名、地址、邮编、电子邮箱(如果有),最好能提供一个联系电话。

显然,对于这个问题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一堂外语课,同行来评,他说“你讲那么多语法干什么?要着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口语能力”。而一个教务处的长官说,这堂课很好,师生互动很好,学生思维活跃。

一堂数学课,同行可能指出你某个知识点讲解得不准确,某一点与学生以前的知识没有联系起来。而一个校长可能会说,课的过程清晰,流畅,新课的导入很好,教师的板书也很好。

有一位语文老师撰文说,“流程畅,有亮点”就是好课。

从不同的角度,对同一堂课完全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但是,当我们把视野放开一点,就会发现,虽然大家对什么是好课的回答不同,但实际上都有一个共同的角度。

北京,一所很好的学校里一个很好的班,学生已经坐得整整齐齐。英美的教育专家要来听课。执教者是一位特级教师,头发已经花白。整堂课无懈可击,过程流畅,老师语言精练,没有废话。老师提问,学生回答踊跃,而且回答得相当有水平。板书非常漂亮,极有条理,没有一个多余的字,根本不用擦黑板。课结束了,执教者自己很满意,陪同听课的中方教育部门领导们很满意,学生也很高兴。外国专家却说不出话来。他们不懂,他们说,学生回答得很好,看起来都会了,为什么还要上这堂课?中国的同行们被问住了。外国同行说,他们想看中国学生在课堂上是怎么学习的,但他们只见老师不见学生,他们认为这不是一堂真正的课,而像是一堂表演课――学生看老师表演。(参见王宏甲著《中国新教育风暴》,北京出版社,2004,p2)很显然,这些外国同行与我们看课的角度截然不同。

我们曾经到上海的一所国际学校参观,陪同的副校长介绍说他们聘请了两位当地的特级教师,我们问这两位老师上不上课,回答是,“他们不能上课,他们主要当顾问”。为什么?指导思想不同,教法不同。我们在北京一所国际学校参观,遇到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太太,她在北美、欧洲、澳洲、新加坡等十几个国家教过书。我们问她在这么多不同的国家教书有没有感觉到什么不同,她说没有什么不同。

大学里的一堂公开课,是心理学专业课。执教者为这堂课做了充分的准备,查找了很多资料。上课时老师侃侃而谈,资料丰富,条理清楚,受到了好评。事后的一天,系里负责教学的副主任与我交流对这堂课的看法。我说,从老师的工作态度来说,这堂课无可非议,备课认真,资料丰富。但是我不认为这是一堂好课。为什么不引导学生去查找资料?心理学教材,学生自己去读,肯定不会全看不懂,也不会完全看懂。看不懂的和不全懂的地方才是要老师讲解点拨的地方。都已经是大学生了,为什么还要老师从头讲到尾,而且不管学生是否能看懂?为什么不能让学生自己探索、研究?靠教师从头到尾的讲授能培养出高水平的人才?

看课角度的不同,实质是指导思想的不同。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教育认为,上课的过程就是学生的探索过程,是学生由不会到会的过程。因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回答不出来是正常的,答错也是正常的。_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曾经收集和研究了国内几十个教育评价方案,有中学的,也有高校的。也与国外的一些教育评价方案作了比较,最突出的差别就是关注的角度。当时国内的那些方案无一例外关注的是老师怎么教,极个别方案考虑了学生方面,但所占的比重极低。而国外方案都把学生收获作为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而诸如板书、教师仪表之类根本不在考察之列。十几年后的今天,我们评课的角度仍然没有变化,只不过增加了一些诸如“师生互动”“学生是否活跃”等内容,这在十几年前是不太注意的。

在什么是好课这个问题上,到底什么样的视角更合理呢?这里必须首先确认一个重要前提,那就是,学生不会才需要教师的教。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让学生进步,使学生有所收获。如果大家同意这一点,答案就比较清楚了:一堂课好不好的根本应当在于学生是否通过这一堂课学会了应该学会的东西。可以这样说,只要学生真的有了收获,有了大收获,老师怎样教都是好课!相反,如果学生没有进步,没有收获,老师无论表演得多么精彩,都不是好课。这样说绝对吗?可能。但如果不是这样,要你老师干什么?要学校干什么?学校是学生学习的场所,不是老师展示个人风采的舞台!作为一个“教师”的风采必须通过学生的收获,学生的进步来体现。

我以为,学生的收获必须是评价一堂课好与不好最重要的标准,必须放在第一位。在这个前提下,再去考察课堂效率、科学性、准确性等方面。而这些方面,必须服从于学生是否确有收获这个大前提,必须为这个大前提服务。

学生的收获怎么考查?当然有许多办法,比如我们最熟悉的考试。现场的观察当然也是一方面,但是,注意不要被假象所迷惑。现场气氛好,师生互动,学生活跃,并不说明学生有收获,通常只说明学生的兴奋。有一个被我们一直忽视的重要方面,就是学生自己的评价,他自己的感觉。有读者会说,你说的不就是学生评价吗?我们一直在搞。谬也。我这里说的学生评价与我们目前通行的所谓学生评价有根本的区别。现在见到的所谓“学生评价”基本上是让学生评价老师,我说的“学生评价”是让学生评价自己。让学生评价老师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没有道理的,而学生自我评价才是正途。这可以另起一个话题,这里打住。

事实上,我们目前教学中的作秀之风与评课标准有极大的关系,甚至可以说,正是错误的评价导致了教学中作秀风气的形成。只要看一看各级各类的所谓评优课、教学大赛、示范课等等,大家关注的是什么?是老师的表演以及学生的表演,是所谓的课堂气氛,是所谓的师生互动。有谁关注过学生的收获?极少有!甚至根本就没有!

上世纪80年代中,江西的一所实验中学,学校的校长、教务主任、各教研组长等等一群人每人手执一张表格在听一节英语课。这是学校教学评估活动中的一节课,是高二的一节英语课,内容是新课的单词。当时的高中英语教材难度很高,词汇量大。学生普遍为记单词发愁。为了帮助学生更有效地记忆单词,这位老师采取了集中处理单词的方式,在开学初就给学生传授了一种在短时间内识记大量单词的方法,并且当堂练习,在下课前5分钟当堂检查。每课新书都如此处理,到上这堂评估课的时候,全班学生绝大部分已经基本上掌握了这种记忆方法。这堂评估课,这位老师没做任何专门准备,完全是按照计划正常上课。上课开始,老师只用了几分钟给学生正音,然后做了极简短的交代,学生就开始自己记忆单词,下课前5分钟检查,照惯例听写20个单词,听写完毕学生交卷下课。整堂课教师言语极少,也几乎没有板书,现在我们教学评价常见的那些指标几乎都没有体现,用我们通行的评价方式完全无法评价。但学生收获是大的,全班50几个同学,90分以上的超过80%,不及格的只有两三个。课后,这位老师在课间就把学生的听写批阅完毕,等待评委来索要学生成绩。但是,评委始终没要这堂课的学生成绩。这就是我们教学评价的典型做法,至今仍然没有本质的变化,评委拿着事先做好的表格打钩或者给成绩,最后把全部表格汇齐统计得出结果。教学评价的目的应当是为了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这样的教学评价到底起什么作用?这个答案应该是清楚的。

第9篇

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种智慧。抽象的教学艺术与智慧,往往彰显于具象的生本课堂之上。领略这种智慧,追求这种艺术的境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进行课堂观察,可是很多时候我们所观察到的只是一些支离破碎的片段。没有目标的感性观察很难构成自身课堂教学理性思考的养料。于是,纵是我们观过很多或名师、或前辈优秀老师、或同仁的课,回归到自己的课堂时依旧是跟着感觉走,跟着习惯走,对教育教学的环节与细节渐渐习惯于视而不见、习以为常。诚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学习别人的教育经验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是一种创造。”怎样观课,感悟生本语文课堂的教学艺术与智慧,四月在分享中见微知著,在践行中有所顿悟。

一、校长纵观语文课——“览之而必察,研之而后精”

为了解学校的整体教学情况,四月我们何家璧校长分学科、分学段逐一深入教室,随堂听课。为了表示对听课教师的尊重,他会让教学处告知各学科备课组和各位被听课老师。听完课后,他会参与备课组的集体评课。在被听课和跟随着他听课之后,也参与了以他为核心的评课。没有批评,更多的是平等地交流与商榷。一般情况下他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引领我们的交流:(1)说说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教学目标是否达成;(2)听课老师们谈谈授课教师的主要教学行为;(3)根据本课存在的主要问题,基于被观察者的教学特征和现有的教学资源,提出几点明确、具体的改进意见。

在纵观低段的语文课后,针对大家的共性问题,他发了三封电子邮件给我们全体语文老师。分别是:崔允漷博士的题为《有效教学》讲座稿、《识字教学的几点意见》、《名家识字教学评课稿》。这三封电子邮件,足以形成一个可操作的有效低段识字教学改进方案。可见他在观课之前是有备而来、观察有点的,评课时他有理有据,而在听完评完之后,他还能够总结出大家教学上的共性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观课之后,他的识字教学探索足以唤醒我们低段语文老师识字教学的精神活力。想想他一个非语文专业的人都能如此清晰地发现我们的问题并能给出切实的指导和帮助,其实都源于他并非听之了了,而是在观课之前胸有成竹,观课之后深入研究的结果。

二、师徒结对互观课——生本语文课堂教学艺术与智慧的累积途径

为了促进我们年轻教师的专业成长,我们学正小学有着老教师与年轻教师的“师徒结对”传统。低段学科主任钱悦英老师是我的师傅。作为师傅,她很慷慨。听她的课不需要提前通知,推门即可。作为徒弟,我很幸福。因为师傅非常关注徒弟的成长,不管是赛课还是平常的课堂教学,她是有问必答,挤出时间逐一观课并进行观课后的针对性指导。

1.师傅赛课前的指导——由教学设计技巧到关注学生学习过程。2013年4月学校举行“红梅杯”课堂教学比赛。在正式上课前的磨课过程中得到了师傅悉心的指导。幸福地聆听之余收获满满。第一次在钱老师班里试教,原本很灵动的孩子们在我的课堂里显得很被动。在孩子出人意料的“冷漠”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困惑中钱老师提醒我,教学内容是不是太多了,我是不是过于讲求精心设计的教学形式而忽略了学生能从中习得什么,在一个学习环节过渡到另一个学习环节的过程中,学生是不是会感到很疲惫,进而渐渐失去了去参与去思考的兴趣?是不是要考虑到教学重点的呈现方式如何能更符合学生的生活体验,进而激活学生的思维……第二次试教,师傅听后又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情境创设的目的是为了激趣,服务于教学内容,可以加载个性化的设计,但要简洁有效。二是如何做到有效的随文识字,在引导学生自主识字时注意方法的渗透,策略上可以更有趣,更符合孩子的心理特点,这样在有效识字的同时也增加了一些低段语文教学的人文情怀;三是课件不要太多,精一些、少一些,毕竟孩子上课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是有限的,老师也一样。

2.徒弟观课中受教——以生为本应当追求精简朴实的课堂。在对观课有所体悟后,带着新的收获我又一次走进了师傅的课堂。以往观课,往往比较在意师傅的教学设计,而现在的我走进课堂,就是希望看到师傅怎么把应该完成的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去达成,怎么让学生把课文读懂,学生看不懂的时候,老师会组织怎样的交流、讨论,进而把它弄懂。这次我看到了一个很朴实、很简洁的教学过程。她上的是一年级下册的《小壁虎借尾巴》一课。师傅的教学环节不多,清澈如水。简要呈现5点。①课伊始,钱老师让学生说说……来……去的句式。学生说了很多,然后她又在电脑屏幕上呈现了一些比如“摇来摇去”,“摆来摆去”“跳来跳去”,等等。在积累的基础上让学生完成了《小壁虎借尾巴》_-课的课堂作业本上的一道相关题目。②读课题。指导“尾巴”一词的词尾读轻声,并教学本课生字“借”的字义理解与书写。③前测题了解学情。④说故事主要内容。钱老师提出以下问题(小壁虎向谁借尾巴?没有借到尾巴怎么办?为什么要借尾巴?)让学生回答并引导学生说出课文主要内容,理出课文主要内容。⑤学习课文第一段。重点指导学生读出对“挣”、“逃”两个字字义的理解。五个环节看似简单,但是每个地方都有钱老师精心雕琢的精妙。学生活动、师[论文写作 dylw.net]生互动,似乎信手拈来,似乎又匠心独运。往往轻轻地一点拨,学生好像就能积极地响应。没有刻意而为之的匠气,自自然然地让人油然而生一种亲近。看了她的课,我回味着她曾经说的“课要简单”四个字。何谓简单,针对这节课而言,我想就是突出语言理解,突出语言的积累、建构的简约,但很有内容体现生本的阅读课。教学内容删繁就简,教学策略深入浅出,教学形式简单实用,这不正是生本语文课堂所追求的境界吗?如果我们置身课堂,却习焉不察,察焉不明,纵是观再多的课也难以洞晓教学之理,也难以通过观课来提升自己的课堂。只有我们在观课时能够多一份智慧、多一份敏锐,也许自己的课堂就能多一分创新、少一些形式,我们的课堂才能真正成为生本课堂,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殿堂。而观课的意义,应该不止于对一节课进行甄别,给一个或好、或不好的评价,而在于面对这样一个可供研究的样本,它究竟带给我们在追求生本课堂的道路上怎样的启示和思考。

第10篇

【关键词】中学语文语法教学 素质教育 淡化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5-0059-02

新课程实施以来,初中语文教学有了许多新的变化。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语法教学的内容以区区百余字的篇幅纳入附录之中,要求“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知识,但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知识教学。”于是,不少教师在教学中便少教甚至不教语法,初中三年,绝大多数学生对字、词、音、义(如字的结构、近义词和反义词、多音字和同音字等)以及常见的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拟人、夸张等)基本能做到“知其然”,但对更多的语法知识是一无所知,其头脑中根本就没有语法的概念。在部分学生的身上甚至会出现“语法盲区”现象,除了解一点修辞知识外,其它的几乎不知道!

谈及“语文语法教学”这个话题,也许让人觉得老土,也许有人认为没什么新意可讲,也许也让人觉得就是说了也没用,这是课程标准的要求。可作为一个在一线工作十几年的语文老师,经历了苏版教材的几次改版,对语法知识那份特有的体会,让我心生困惑,期望在思考之后能有豁然开朗的顿悟。

语文课《课标》(7-9年级)明确要求要“淡化语法”教学,但这种“淡化”并非是“淡出”,更不能和“什么语法知识都不教”对等起来。“淡化语法”是相对于以往教材中“繁、难、偏、旧”的语法知识而言的。在新课改背景下,虽说初中语文语法教学被“淡化”是不争的事实,是大势所趋,但“中学语法教学”还不至于“淡化”到取消的地步,语文教师不应轻易摒弃语法教学,不能从过于那种过于强化语法教学转化为过于淡化语法教学,甚至是不教的地步。初中阶段的语法内容是学生高中学习必不可少的铺垫,在初三时段的学习中我们就已经体会到语法教学的重要性,文言文教学中所出现的“词类活用”、“虚词的用法”、“特殊句式”等,虽不要求学生说出具体的语法知识,可是如果没有一定的语法知识的理解,词义及翻译都是棘手的问题,词性概念不明确,如何能够理解词类活用,不明白句子成分和短语结构也就不可能理解并判断“特殊句式”,也就无法准确翻译。“语法教学淡化要求”“语法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但在实际知识的的解读、运用中,却离不开必要的语法知识。

2011年连云港市中考试题第1题:仿照划线句子,续写一句话。她如绝美的天籁,拂去尘世的喧嚣;她似千年的佳酿,蕴藏醉人的芳香; , 。【分析】:这个仿写句要求答案中要体现比喻和排比两种修辞,而且要是一个陈述语气的句子,其间两个分句前者是偏正短语,后者是动宾短语,宾语部分又是一个偏正短语。看似一个简单的仿句,要运用的语法知识并不少,这还仅仅是一例,试卷中的病句修改、文言停顿、句子翻译无一不涉及语法常识。泰州市中考试题在综合实践题中,出了一道“汉字结构趣解”的题目,知识的准确回答必然要求学生对汉字的构造常识有一定的了解。语法知识在我们语文知识的运用、实践中无处不在。

作为一个初中的语文老师,我们的眼光要看得长远一些,不能为了“考”而“教”,而应为了“学”而“教”,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构建起完备的语文知识体系,语法知识是这个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纽带。学生学会语法知识也就多了一把打开语文之门的钥匙。

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我以为语法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语法是语言的组合规则,是运用语言的法则,是一种先进文化,是人类在几千年的语言运用过程中总结出来的规律,它能提高人的分析能力和综合素质,使人对语法的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准确理解语法,有助于更深刻地感知、自觉地把握和自由地驾驭汉语。作为汉语知识的传授者,在语法知识的启蒙阶段,特别是我们初中这个特定的承前启后的学段,如何理解课标要求,如何在实际教学中处理语法知识,进行语法教学,是我们们每一个汉语知识传递者深思的话题。

一、教师要“语法有度”,正确理解课标“淡化语法”的要求

这里所说的“度”:指的是语法教学要做到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随文而教,弱化训练。新课标旨在引导教师们改变过去那种“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教书轻育人……”的观念与做法,旨在引导教师们在教学中均衡“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成长为适应时代需求的有创新意识的个体。学习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储备终生学习必备的知识,对学生的后续发展十分重要。但教师又不能像以往的教学那样,花大量时间和功夫集中讲授语法知识,为应付考试对学生进行语法方面反复强化训练,使“语文课”变成了“语法课”,导致学生因“语法”的枯燥乏味而对“语文课”生厌,产生抵触情绪,失去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教师要把握好语法教学的“度”,将语法教学和语言人文性和实践性很好的融合起来,语文课才会生机勃勃,才不会又再次蜕变为“语法课”。

二、教师要“生书研读”,准确把握教材、学体情状

系统回看苏版教材,编者将字、词、句子、说话常识等分散安排在单元后面的综合实践中;将标点用法、短语类型、修辞、复句等内容单列在每册教材最后,以附录列表的形式来介绍。从这里我们可以推测出教材编写的意图:既要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融进语法基本知识点,又要让学生建构起自己的语法常识体系。教师只有对学段内的教学内容做到了心中有数,对语法知识的编排了然于胸,才能合理安排,从容应对。

在对教材了解的同时,学习的主体——学生更不能忽视。了解他们的学习基础,准确把握现有的语法知识水平,这是教师讲解语法知识和选择科学教法的前提。初中七年级的学生,目前因为施教学区的变化,小学教师对小学课标中语法教学要求的理解与执行的不同,这些同学们既有的语法知识基础也千差万别。有的学生头脑中根本就没有语法的概念。对于少数七年级新生而言,就连基本的多音字、多义字、比喻等修辞都还一片茫然,更别提语法知识基础了,只有切实了解学生实际水平,在初中阶段因人制宜,因材施教,才能高效度地完成课标要求的语法内容。

三、教师要“科学设计”,注重语法讲解策略

教师在传授语法知识的过程中,方法要灵活多变,形式要多种多样,这是我们教师如何科学传授语法的问题。教师应该把语法教学渗透在整个语文教学中,而不是把语法教学当成独立的教学过程。语法教学中,要注意“教活”而不是“教死”,让学生“活学”而不是“死学”,这是我们教者语法知识教学的基本点。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老先生说过:“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自己观察和分析语言现象的习惯。”这里的课堂教学我理解为是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这是我们目前传授语文知识的主途径。

阅读教学中学生可以从语法规范的课文中汲取语法知识,教师以课文语言材料为例子进行语法知识教学。课本中所选范文,不仅文学性、思想性强,而且语法规范,是符合语法教学的语言材料,利用这些典范的语言材料进行语法教学,一方面能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健康情感,让学生不会觉得枯燥乏味,不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感知并建构相应的语法知识体系,形成教材配套的语法知识技能。

写作的过程,其实就是语法规范下内化为自身语言表达能力的实际运用过程。因此,我们教师可以将语法知识贯穿进平时的作文练笔中。特别是作文讲评课,可以将所有有语法错误的作文题目拿出给学生评析,还可以让学生自己找作文中的病句,并加以归类,以形象具体的例子体会语法知识,逐渐规范学生的表达习惯,提高表达能力。当然语法知识的教学远不限于这两个领域,我们教师可以开拓更多的渠道。

在“淡化语法”的背景下加强语法教学,我们要把握好“度”,同时我们还要注意,语法教学要长期坚持,贯穿始终,因为语法知识很是抽象,短时突击教学效果差,且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宜将知识点分散于各个时段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并在适当的时候加以总结,使之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在课标要求的框架内有效完成好初中阶段的语法知识教学,还学生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

参考文献:

[1]王尚文 《语感论》(修订本),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

第11篇

一、做一位尚行勤耕的人民教师。

在师德上严格要求自己,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在疫情期间,我用心参加学校组织各种线上学习培训,我深知要教育好学生,教师务必先以身作则,时时做到教书育人,言传身教,以自己的人格、行为去感染学生。在不断地学习中,努力使自己的思想觉悟、理论水平、业务潜力都得到较快的提高。

二、做一位真爱博学的语文教师。

我用心参加教研活动,按时参加学校组织的教研学习。在疫情期间,我认真备课、上网课、听课、评课,做好记录,从中学习别人的长处,领悟优秀教师的教学艺术。今年比较特殊,实行线上教学,也是在教育史上的“史无前例”,我和惠玲等几位老师先进行“摸着石头过河”不断探索,摸索出一套授课方式。为了呈现最好的课堂,我认真备课、设计课件、把课件和逐字稿修改了一遍又一遍,时常在办公室试练。时常喂饱了很多的蚊子,最终得到同事和家长的好评。在网课期间,根据学生的网课作业情况,充分利用悦评越好平台,及时评价学生,评价量得到学校的表扬。为了使学生掌握更多的课外知识,学习更多的汉字,我积极和家长们联系,家校合作,督促学生每天阅读,登记好阅读量,我们班的学生都能积极阅读。返校复学后,我们班的学生时常被值日老师表扬积极阅读。返校复学后,在平时上课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顺利完成了教育教学任务。在课后,根据学生掌握的知识的情况,做到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及时反思。由于课室在二楼,为了方便辅导,我经常在二楼英语口语室辅导学困生,对于基础知识薄弱的学生给予鼓励和督促,促进他们学习积极性。

三、做一位有温度的班主任。

作为班主任,我深深懂得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学生,对学生起着言传身教的作用。所以在工作中我一直遵循“严要求,高标准”的指导方针。

1.思想教育常抓不懈:利用班会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卫生、纪律、安全等经常讲,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学习习惯、劳动习惯和文明行为习惯等。

2.发挥“小干部”的大作用:大胆放手使用班干部,通过制定班级管理制度,对学生各方面做出了严格要求,班内形成了团结向上的优良班风。

3.经常与任课教师取得联系,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协同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刻苦学习的意志,教会学习方法,学好各门功课,并掌握学生的课业负担量。

4.关心学生身体健康,注意保护视力,指导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搞好班级的经常性管理工作,对学生进行常规训练,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5.经常与家长保持联系,互通情况,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指导家长正确教育子女等。

第12篇

一、我们的具体做法

1、激发教师的研究兴趣。我们通过各种竞赛,如“智慧教师生命课堂”“常态磨课大比拼”“说课大赛”“小语论文征评活动”“小语学法指导课比赛”等活动调动教师研究教法和学法的兴趣;每周一的备课组活动、每两周的教研组活动,我们围绕一个中心“如何搞好阅读教学”各抒己见,尤其对于好的观点和建议我们会给予基效奖励,为构建适合中高年级阅读教学模式奠定基础。

2、课堂教学的反复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了寻求一条操作性强、实效性强的阅读教学模式,课题组成员和实验教师讲课不下10节、评课不下20节、说课不下8节、听课不下30节。我们反复琢磨,反复实践,查资料,请专家,集全校语文教师和专家的智慧为一体。

3、环环扎实步步为营。我们逐环逐步研究深入。每一环每一步的操作要领都是在课题组成员的研究、专家的引导、实验教师的实践下完成的。

4、积极向上的团队意识。课题组的每位成员积极向上、任劳任怨,有责任心、有能力,对领导分配的工作总能高效、创造性提前完成。大家虽是分工明确,但都能为组员献计献策和排忧解难。

二、课题研究成果

1、构建了阅读教学的基本模式,改变了我校语文课堂教学结构,改变了教师的教学行为,有力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推进了我校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 2、提升了教师的教学理念,优化了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增强了教师反思意识,有力地促进了我校校本教研科学有序地进行,引领教师走向专业化成长之路。

3、丰富了学生阅读的形式与内容,改善了学生学习方式,增长了学生见识,开阔了学生视野,为学生的一生幸福成长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4、关注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习过程本应是学生主动求知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互动中体现、思索和发现,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位的思想。语文课上仅仅是教师唱“独台戏”是不行的,要时刻关注学生的自主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尤其是小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较差。老师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其主动学习的意识。教师要提供给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地自读自悟,自主探究;搭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充分交流自己体会、抒感;在朗读、理解、体验、交流中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启迪。“五环三步四读”阅读教学模式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为大家今后的教学指明了方向。

三、存在的问题与困惑

在构建适合小学中高年级阅读教学模式的研究过程中,教师理论尚浅,因此在开展众多实践活动中不免出现了一些认识和操作上的误区:有的活动还没能提炼出具有模本意义的理念,有的活动还存在形式主义、表面化,反而增加了学生的负担,有的过分强调或者忽视教师在实践活动中的作用……这些将在今后的实验研究中得到纠正和完善。

四、下阶段的研究计划

为了更好的推进此课题的发展,确保课题的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特制定下阶段的研究计划如下:

1、完成学校课题组和实验教师该阶段实验计划、教学计划、课程表、研究论文及阶段实验报告。

2、开展阅读教学模式中“整体感知细读感悟”两个教学环节的研究活动,主要研究以下四个问题:

(1)关于学生读后“无意问题状态”(无意义的问题和无意识的问题)的矫治方法研究。(2)、教师在“细读感悟”环节中的问题筛选方法研究。(3)、教师在“整体感知”环节中的备课要领研究。(4)、对“拓展延伸”环节中教师教学行为的有效性进行研究

3、实验教师开展阅读课堂教学模式环节运行“活”与“实”研究活动,选择典型课文进行“发展性阅读定篇类课文课堂教学模式”课例研究。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遵循此计划,遵循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五、下阶段努力的方向我校的研究课题适合小学中高年级阅读教学模式已初成定稿,并且在我校开始实施运用。都说教学是一种有缺憾的艺术,为了使我们的模式更具实效性,下阶段我们将对我们的模式进行完善,具体做法如下:

在以前的课题研究过程中,虽然取得很多成绩,但依然存在不少的问题,因是学校确定参研年级和班级,因此有的实验教师在被迫加入课题研究之后积极性不高,甚至有老师觉得因参加课题研究而影响了自己的教学成绩,于是在有人听课的时候就按模式上一下,无人听课时就“涛声依旧”,而有的老师想加入课题研究却因为条件不够而被拒之门外……这严重地制约了课题的发展和影响了课题的质量。基于此,我校课题组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自愿申报,学校审批。

为了提高我校课题研究的信度和效度,课题组一改常态――由学校确定课题参研年级为老师自愿申报、学校审批之方式。在申报课题时,学校课题组先向老师讲清楚该课题的研究价值和实际作用。然后以全体语文教师都可以被吸收为实验研究教师的原则,让老师主动申请后,经课题组审查,方可加入课题。

2、规范课题管理,提高课改信度和效度。

在开学前两周,组织教师学习《渭南市教育委员会关于教育科研课题过程积分管理的意见》,并强调认真贯彻执行,严格执行积分末位淘汰制。

3、营造专家引领,参研教师齐谋共进的课题研究新局面。

学校课题组将聘请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专家定期与不定期相地对我校课题进行实时的指导、总结和规划;本校课题参研教师以定期不定期的形式进行专题讲座、疑惑探讨、成果共享的课题交流会。从而将我校课题研究不断推向新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