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语文教学措施与方法

语文教学措施与方法

时间:2023-07-27 16:23:1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语文教学措施与方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语文教学措施与方法

第1篇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初中语文 高效课堂

新课程改革从根本上促进了我国教育领域的发展,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下,初中语文在此基础上建立高效课堂,成为了促进语文教学的重要途径。在课程改革影响中,时代在发生变革,我国逐渐转变为教育强国,因此,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肩上的担子非常沉重。笔者在结合自身经验的基础上,对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提出自己的浅见。

一、新课标背景下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条件

(一)提高创新意识,认识到初中语文课堂的重要性

要想从根本上促进初中语文教学课堂的高效,提高创新意识,加强对初中语文课堂的认识是极其重要的。首先,语文教师在积极改变课程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将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进行改变,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使其符合课程教育改革的发展目标。其次,要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将语文课程教学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与经验进行总结与整理。最后,要积极转变角色,做好学生的引导者,让学生能够将自身的主体性充分展现出来。

(二)激发学生兴趣,构建高效初中语文课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好每一堂课程的重要保证,初中语文课堂中也离不开兴趣。要想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那么就要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是教师关注的。第一,学生与教师要建立平等的合作关系,只有保证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从根本上保证课堂的高效发展;第二,教师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在语文课堂上创设情境,在课堂中融入学生喜闻乐见的基本元素等,让学生从根本上认识到语文所带来的乐趣,使其在语文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二、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高效课堂建立的措施

(一)积极明确教学目标

目标不仅是学习的起点,也是学习的重点,更是初中语文教学中最为关键的因素。作为一名合格的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设置高效的教学目标,在此期间,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要对教材书籍进行阅读,对教材书籍所涉及到的内容进行深度、全面、系统的解读。在结合新课改的教育模式及要求下,在不断追求个性化的同时,保证学生的学习目标,使其效性。

(二)积极确保课堂的高效

导入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对初中语文课程进行导入,是关系到初中语文课堂高效建立的关键与基础。因此,语文教师要严格按照新课标背景下的发展规律,采取多种导入方式,如温故知新法、设疑法、故事法以及视频图片导入法,保证学生能够对初中语文有所了解,产生兴趣,从而促进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建立。

(三)积极确保提问的高效性

提问是初中语文课堂的关键,是促进初中语文发展的基础,但是,课堂提问具备一定的技巧性。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执教经验,提出以下几点措施与方式,供同行参考与交流。第一,采用点穴式教学方法,点穴式教学方法属于一种高效的课堂提问技巧,是在合理且整体地将问题进行设计的同时,积极钻研教材的主要内容。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问题的设计上要具有一定的关键性,教学要紧紧围绕着文章的中心内容,但在问题的设计中不可涉及内容过多,要找准文章的重点,使问题贯穿与整个课堂之中,从根本上保证提问的准确性。第二,要采用锁链式提问方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比较棘手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因此,教师要将这些问题进行拆分,并紧紧围绕教材内容进行提问。第三,积极营造愉快的提问气氛,从根本上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效率。第四,采用多种提问方式,在根据问题的本质上采用不同的提问技巧,把握好提问的时机以及提问的节奏,采取多种提问方式,保证问题的多样性以及高效性。

(四)积极确保内容传授的高效性

每一位学生之间都存在着差异与局限,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要积极确保传授内容的高效性。但是,在内容传授的过程中,要避免出现以下几点问题:第一,在课堂中如果只有学生发表意见,没有教师进行指引,那么无法扩大学生的思维能力;第二,在内容传授过程中,如果学生单纯地进行想象与体验,缺乏教师的引导,那么就无法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第三,在内容传授过程中,如果学生只对文章进行朗读,缺乏教师对文章的分析与理解,那么便会使学生的学习缺乏深度。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从根本上确保内容传授的高效性,保证课堂朝着高效方向发展。

三、结语

综上而述,在新课标背景下,我国初中语文要想从根本上得到快速发展,使初中语文课堂建设具有高效性,那么身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要从本质上认识到自身的缺陷,不断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以及知识水平,将创新意识融入到教学过程之中,从根本上认识到初中语文课堂高效性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除此之外,还要不断加强学生对语文的学习热情,为学生确立高效的发展目标,在课堂中积极将高效性引入到学生思维、课堂内容之中,为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奠定良好的基础,从根本上提高初中语文的教学质量,促进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虹.浅析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J].才智,2012,(35):95.

[2]向蕊.浅析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2013,(35):45.

[3]周香.新课程背景下构建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

第2篇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教学;教学模式;语文

在新课改的发展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应当注重小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与习惯的培养,同时要促进小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索以及创新。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创新以提高学生积极性为目的,对于学生的个体差异能够给予尊重,同时为小学生塑造一种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新课改的要求,对小学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将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运用在课堂教学中,使得小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的主体,从而增加小学语文课堂的活力。在对小学语文教学模式进行创新的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内容着手来进行。

一、更新教学理念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与推进,单调乏味的教师解说已经无法适应当前新的教育形势与要求,因此要对小学语文教学理念进行更新。一方面需要将小学生作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主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教学结果,更要重视教学的过程。为了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以及积极性,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多种手段与方法来达到这一目的。同时,这样还能增加小学生的学习收获,从而提高小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另一方面,在对教学理念进行更新的过程中,需要明确教师是小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指导者、参与者以及促进者。从具体的教学方面来看,教的职责不仅在于将理论知识传授给小学生,同时还需要通过各种形式来对教学情境进行创设,重视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在这个过程中,为了充分激发小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以及课堂演示来加深小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得小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获得知识,同时也能够将课堂塑造成为一种师生平等交流的平台。

二、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要想达到一定的效果,就必须尊重学情,尊重学生的实际,通过创设一些情境来引发学生思考、探究和创新,使学生在逐步交流中不断进步。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摆脱“一切为了学生的分数”这个单一的目标,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长期发展为着重点。在这过程中,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和谐、温馨的学习环境,不论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上给予每个学生更多的关怀,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使其感悟学习语文的快乐,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例如,在小学阶段不同的年级中,学生的理解能力、知识积累程度都是有差距的,为此,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通过情景的创设,使学生更好地明确解决问题的方向,明确学习目的,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中都有收获,以便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

从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方式来看,往往重视的是课本知识的传授,且实行的是以教师教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方式,这种小学语文教学方式不利于培养小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最终导致小学生缺乏创新精神以及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的手段来丰富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从这个方面来看,教师可以根据小学语文教材的内容,来利用现代化教学方式来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形式丰富且视觉冲击力强的教学方式,能够改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使得小学生在学习中得到乐趣,从而更好的学习知识。

四、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

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创新,需要教师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想做好语文教学工作,就必须改变传统教学理念,与时俱进,进行现金教学理念的学习,提高自身能力与素质。一方面,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深刻的理解新课改的观念,对原有教学方式进行创新,以顺应当前教育发展形势。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做好教材的备课工作,同时要加强与同组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以便于对自己的备课内容进行补充以及完善。同时也可以参加其他语文教师的授课,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另一方面,要提高教师的责任心以及耐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改进以及完善自身的教学经验,进一步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及教学理论知识,从而更好的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效果。

五、结束语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得出来,新课改自从颁布以及实施以来,对于我国基础教育水平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为了适应新课改下的发展形势,需要小学语文教师进行语文教学模式的创新,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小学生为中心来进行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这样不但能够让小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获得知识,同时也与新课改要求相符合,从而更好的促进了小学语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微课;应用

“微课”是指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特定的知识点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方式,因此具有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和教学时间短的特点。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微课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相关教学工作人员对微课的认识也有了全面的提高,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对微课的应用也呈现出全新的局面。在具体的应用中,微课一般都是首先组织学生观看相关教学视频,然后针对所学内容进行对应的练习,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回顾分析,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最后把学习内容进一步深化。微课一般采用网络上固有的教学资源,比如在微课网上就有相关的视频,另外一种就是老师自己制作的微课。微课的内容一般都比较短,时间在10分钟左右,每一个微课主要讲解一到两个知识点。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语文课堂教学缺乏必要的设计和规划

根据相关调查可知,小学语文课堂上老师往往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课堂上很少有对应的活动部分,而且在活动过程中老师往往没有进行科学有效的组织和设计,对于课堂学习内容,往往没有准确指出是利用小组合作还是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而且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对每个学生的具体任务没有明确规定。这些都会影响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参与度,同时还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打消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影响整个课堂的教学效率。

2、教学活动不具有针对性,难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需求

语文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因此语文教学活动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学习成绩、个好、基础知识等方面的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有层次性的教学,进而满足班上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和个性需求。对于课堂上学习的内容要讲究层次性,引导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质量。但是是实际教学活动中老师往往没有注意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对班上的学生采用一致的教学法,因此不同学习层面的学生就难以得到发展自身的机会,影响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3、语文教学活动中缺乏必要的掌控

根据相关调查可知,语文课堂上往往是老师进行具体内容的分配,然后由学生完成大部分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缺乏老师必要的掌控。因此从从学生方面来讲,自己遇到的问题很难得到及时有效的解答,许多疑问和问题都留在心里,不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吸收,从老师方面来讲,由于不能完全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因此学生的个体差异也就无法及时了解,不能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针对性的指导,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能力的提高。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微课教学的应用策略

1、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课前自主学习

小学生在进行语文学习的过程中,由于年龄较小,而且学习能力较弱,因此往往很难在课堂上很快融入到教学活动中来,根据小学生的这些特点,要注意引导小学生进行课前自主学习。同时还可以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和水平的不同将班上同学进行科学分组,然后在组内组织学生进行相关内容的自主学习。组内成员要有一定的差异性,把不同学习层面的学生进行科学搭配,方便组内成员进行互相帮助和互相促进。在小组内部组织学生对老师指定的微课内容进行学习,为了保证每个学生都完成了相关的学习内容,老师可以利用现代信息科技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和掌握。此外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完成情况,还要全面考察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程度以及自主学习的态度。

2、微课的制作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

微课的学习主体是学生,因此老师在制作微课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以及心理特点,为了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制作微课的时候,选择那些容易引起学生兴趣的内容和方式,比如在学习《嫦娥奔月》这节课时,老师可以制作一个视频引导学生学习理解后羿为什么要射日,他射日的主要工具是什么,后羿完成射日以后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问题,一方面可以把学生带入到具体的教学内容中,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微课的内容要贴近小学生的日常生活,要从小学生的角度出发,选择那些容易激发学生好奇心与探索欲的事物,这样就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学生学习的效果和质量,也有助于老师进行课程讲解。

3、科学设置教学活动

为了把微课的效果发挥到最好,还需要对教学活动进行科学设置。通过微课学生可以学习一半以上的知识点,因此老师不需要进行大量讲解,这就使得微课环境下的语文学习由之前的老师主导转变为学生主导,学生通过小组学习进而形成强大的团队合作能力。比如在学习《蚕姑娘》的时候,老师先制作蚕姑娘成长过程的视频,引导学生把课文基本内容进行了解,然后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老师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给每个小组分配不同的问题和人物,比如有的小组讨论蚕姑娘为什么会变成娥姑娘,等等。在小组内部经过一段时间的讨论然后让每个小组推举出发言人进行解说,这样不断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助合作,还可以组与组之间进行比较学习。老师在这个过程中主要起到组织和引导的作用,把整个活动的每个部分都安排好,促进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进而构建学生的知识体系。微课的运用可以有效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效率和质量,而且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同时还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意识,通过小组的协调合作,还可以帮助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识。语文老师在运用微课的时候要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微课的具体内容,做到因材施教,循序渐进,进而全面提升语文教学效果。

作者:黄金梅 单位:江苏省徐州市丰县师寨镇希望小学

参考文献:

[1]李莉.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今日湖北(下旬刊),2015,(10):114-114.

[2]张祝英.浅谈微课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6,(21):177.

第4篇

【关键词】朗读;语文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朗读,《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可见,朗读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是完成阅读任务的一项重要基本功。朗读是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的过程,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是把诉诸视觉的文字语言转化为诉诸听觉的有声活动,是融合了感受体会、理解领悟、情感释放等主体与文本间构建的对话。就语文学习而言,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发展智力,有助于情感的传递,使学生能深入作品内部,与文本相互沟通,产生共鸣,使学生获得知识,达到甘美享受,从而对语文产生浓厚兴趣。朗读教学法应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方法,要贯穿整个语文教学的始终。

一、朗读之于语文教学的意义

(一)培养语感,增强运用能力,有赖于朗读

《课标》再三强调“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何谓语感?语感,是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它是对语言文字分析、理解、体会、吸收全过程的高度浓缩,是一种经验色彩很浓的能力。“语文教学要抓语言,语言教学要抓语感,语感教学要抓诵读。”朗读,是培养语感的必由之路,也是关键所在。从古至今,朗读教学法历经考验,堪称经典,备受推崇。如清代教育家在《家训》中所言:“李杜韩苏之诗,韩欧曾王之文,非高声朗读则不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趣。二者并进,使古人之调拂拂然若与我之喉舌相习,则下笔时必有句调凑赴腕下,字觉琅琅可朗矣。”没有语感就谈不上理解,更谈不上运用。智者所见略同,叶圣陶老先生也认为:“多读作品,当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张志公先生亦大力倡导――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至此,朗读对培养语感,运用语言文字的重要作用已无需多言。

(二)深解文本,产生情感共鸣,得益于朗读

美国心理学家布莱克斯利在《右脑与创造》一书中说:“在中国,例如用看和说的方法来阅读就是必需的,因为那些字词不表语音。”也就是说中国的文字是由形、音、义组成,书面文字只表达形与义,单单看书是无法体味到汉字铿锵有力、抑扬顿挫的独特魅力,只有三者结合,才能全方位地体验文本。这里的“铿锵有力、抑扬顿挫”便是朗读的特效。阅读分析固然能显示理性的智慧,也最终得到合理的判断,然而缺少了朗读,难免苍白。朗读是对文字的触摸,是对作品中生活气息的直接感受,是直面作者的对话,是走进作者心灵深处的金钥匙。读一读,念一念,会自然勾起类似的生活细节的回忆、联想,获得情感体验,与作者产生共鸣,深层次地领悟作品的精神内涵。

(三)爱上阅读,提高审美情趣,离不开朗读

有人向著名作家曹文轩请教:“究竟有什么办法让孩子喜欢阅读?”曹先生答道:“朗读――通过朗读将他们从声音世界渡到文字世界。”一个孩子,起初对阅读毫无兴趣,家长、教师反复强调阅读的意义,他们可能仍是无动于衷。假若让他聆听一段优美的、感人的、智慧的、扣人心弦的精彩片段,效果会如何?被吸引而惦记,很想先睹为快……还有什么方法比朗读更能激发孩子对阅读的热爱?朗读还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教材中不乏文质兼美的文章,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朗读把内隐情感外显化,抽象情景直观化,让学生从抑扬顿挫的声音中与作者高低起伏的感情中达到共鸣,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使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综上所述,朗读既是传统的又是经典的学习语文的法宝,但在现实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朗读却似乎一直扮演着尴尬的角色。

二、把朗读之脉,疗语文之疾

(一)口头重视,行动忽视,朗读实属鸡肋

我们以最有代表性的优质课为例去审视朗读。首先,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大量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朗读的时间,即使偶有朗读穿插,也会给人以“雁过无痕”之感,浅尝辄止。如预习性朗读,要求学生通读课文,读准生字词,这看似是在为落实《课标》中“能用普通话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奠定基础,实际上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老师匆匆叫停,马上转入下一环节。朗读成了教学中的过渡。如此看来,连“正确、流利”都难以落实,何谈“有感情地朗读”?实际上,这样的朗读只是为了丰富教学方法而采用的点缀,或是为了听课需要而制造声势的工具。其次,朗读没有系统计划,方法指导不到位。多数情况下,教师布置的朗读任务没有系统的计划,缺乏目的性。有时也采用什么演读法、声情并茂法、“摇头晃脑”法、配乐朗读法、创设情境想象朗读法等等,看似新颖有趣,却往往因为指导不到位,为了朗读而朗读,导致学生读得索然无味,无所适从,甚至矫情做作,流于形式。那么,常态课中就更是难以听到琅琅书声响于耳了。如此现状着实堪忧。朗读教学若是一直以鸡肋的命运发展下去必然会消磨学生的兴趣,破坏语文学习的美感与气氛,制约学生的语文水平,影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二)追根溯源深反思,想方设法为朗读

《课标》反复强调“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清代著名教育家唐彪也早就有言:“文章读之极热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作文时吾意所欲言,无不随吾所欲应笔而如泉涌,滔滔不绝。”但许多教师、学生对朗读的认识仍然不够深入。一方面,语文学科考试以书面化的语言形式进行,有声的口头语言并不在其中。考试这根指挥棒的影响是巨大的,在应试教育和升学率的控制下,大多师生认为只要把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好就行了,像朗读这种小火慢炖的教学短时不易见效,很自然地被忽略跳过。另一方面,教师朗读水平不高,能力缺乏。北大教授孔庆东曾说:“我最拿手的功夫其实不是讲解,而是朗诵和吟咏,乘法口诀我都能朗诵得让你肝肠寸断!”叶圣陶又言:“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作一种享受,而不是负担。”试想,我们征战在一线的语文教师,有无“朗诵得让你肝肠寸断”的时候?学生是否觉得朗读是“一种享受”?答案是很让人为之羞愧的。其实我们本身就缺乏应该必备的朗读能力,自然就读不好,不敢读,无法给予学生正确的方法指导。如此一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将从何说起?

固步自封显然不是心系语文教育者的追求,唯有不羁现状、求真、务实,才能将语文教育臻于完美。

三、还原朗读在教学中的地位

首先,更新观念、培养兴趣。

朗读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中一个长期一贯、系统重要的任务之一。要落实好诵读教学,就要吃透《课标》精神,充分正确认识朗读以及朗读教学的内涵、意义及朗读对学生语文素养乃至整体素质的提高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身为一线教师,我们不仅要更新观念,在思想上引起重视,也应不断学习,研究有关朗读的理论,切实练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用我们的激情唤醒学生的热爱,培养他们的兴趣。英国教育家威廉亚瑟说:“平庸的教师是讲述,较好的教师是讲解,优秀的教师是示范,伟大的教师是启发。”先让我们做个优秀的教师吧。亲自范读。教师现场版的范读往往具有真实感、亲切感,具有较强的感染力,不仅让学生听到了美的声音,还能通过手势、表情、眼神等体态语将美的形象、美的情感传递给学生。还记得我在执教《春》《紫藤萝瀑布》等美文的情景,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不知不觉间就将学生引入文本,领进作者内心,他们和着老师的节奏一起陶醉其中。此时便觉得能成为语文教师实属幸事。名师于永正所言 :“朗读好了,备课就完成了一大半,师生都能读得入情入境的语文课,一定是充满情趣的,一定是充满灵性的,也一定是有效的”。

其次,措施得力、指导有术。

检验措施是否得力,需看教学是否求真、务实。若还是被片面追求升学率所羁绊,被守旧的授课模式所束缚,不能把朗读贯穿在各教学环节中,没有还原朗读在教学中的地位,那朗读还是原来的镜中花水中月。只有将朗读教学的实施与课标的教学理念、目标融合起来,进行系统全面的训练,才能有计划地逐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水平。

第5篇

通常人们所说的人文,都是由后天的活动(包括知识、能力、习惯和修养等)所形成的一种素养,大体上包括个人能力与个人精神两大部分。而人文精神,不仅把人作为中心,而且从人文科学(包括文学、道德政治和经济学等)的角度进行研究,从中体现出来的研究能力和知识水平,以人为中心的一种精神。人文精神的核心就是把人作为中心和重心的精神,对人类的生存意义与价值进行关怀。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当中,实施人文精神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精神素养,让学生能够学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并不是直接将教育转化成实际的效益,而是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中,达到一定的成效。因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精神教育,能够让学生均衡而健康的发展。

初中生的人文精神主要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与生活习惯,让学生无论在身体健康方面,还是在智力发展方面,都能够得到均衡的发展,这也说明人文精神对初中语文教育的重要性。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还要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自身的人文精神,才能够促进人文教育的实施与发展。

二、初中生的人文精神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来源于学校方面,因为学校的教学宗旨就是为了培养更多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因而出现了许多与学校办学宗旨出现偏差的现象,比如说以传统教学模式中应试教育为主的教学思想。这就使得整个教学都以考试为教学中心和重心,而人文精神的培养却被严重的忽略了。长此已久,这种偏重于成绩的教学模式,就会使得学生的人文精神降低,学习效果降低,而且不能够达到素质教育的标准。

第二,来源于老师方面,因为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很多的老师依旧以灌输式教育和应试教育为主,这就使得传授的专业技能知识有所限制,不能够拓宽知识内容,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这也会使得老师的综合素养降低。因为老师自身没有渊博的知识,从一定程度上就影响了老师自身的人文精神。尤其是在初中语文课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不能够将人文精神和语文知识相互融合,在教学中体现不出人文精神的教学,使得教学中缺乏诚信、敬业等方面的教育,不能够与人文精神的培养相符合。

第三,来源于学生方面,学生自身的人文知识与人生经验都比较薄弱,基础不够多,很多学生还存在语言表达能力不流畅的问题,严重损伤了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出现自卑的心理,制约和阻碍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不利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除此之外,学生对自身的人文精神要求不够严格、不够高,自身没有良好的沟通和交流能力。

三、培养初中生人文精神的策略

1.通过加强教学质量的考核,为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奠定雄厚的基础

初中语文教育的核心,就是让学生在知识与人文上有一个协调而稳定的发展,通过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培养学生人文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这就对老师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人文精神和教育目标联系在一起,制定出相关的教学档案,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为标准,通过相应的活动或者比赛等,从而提高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策略。除此之外,还要给学生树立良好的责任心与自信心,让学生从提高自身开始,最后达到人文精神培养的目标与要求。

2.通过强化教师队伍的教学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只有不断地加强与提高老师队伍的教学能力,才能够保证初中生的人文精神得到显著的效果,那么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强化老师队伍建设,通过提高老师队伍建设的教学能力,从而保证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正常进行。老师的任务是教书育人,其中的教书是指强化学生的知识水平与专业技能,而育人是指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自身的道德水平与文化素养。因此,老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人文精神,才能够提高学前教育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这就要求老师在学前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要深入的去探讨和了解人文精神,从而对人文精神有一个深刻的认识,树立好人文素质教育意识,深化人文素质教育的理念,真正做好人文精神培养的课程。老师在强化自身人文精神的同时,学校也应该加强人文精神培养的意识,通过开展有效的培训措施,不断地提高老师的人文精神,还可以专门给学生开设人文精神课程,从而达到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目的。

3.只有在初中语文教育中,融入人文精神教育来提高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以人文精神的内容与知识作为标准,通过对教学方式进行改变,而将人文精神体现在课程教学当中。在教学过程当中,丰富的教学内容促进能够让学生掌握相应的人文知识,还能够加强学生人文内涵的培养。通过良好的教学方法和多样化的教学模式,能够将人文思想作为教学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深入人文思想教育。除此之外,在教学目标中也把人文精神作为教学的首要任务,从而促进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与提高。在初中语文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一定要强化教学的方法与方式,通过多样化教学,将语文教学与人文精神结合在一起,从而培养学好初中生的人文精神。

第6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学生兴趣;语文教学情境

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的实施与普及使得众多先进而优秀的教育教学理念层出不穷。这一背景下,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向45分钟的课上时间要质量,被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笔者从事小学语文教育多年,现就如何切实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以及教育质量问题,略谈几点粗薄认识,望大方之家能不吝赐教,给予我更多教育教学上的指导与帮助。

一、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将短暂的学习欲望转化成持久学习动机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教师要想切实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必须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切入点,通过灵活运用各种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以及积极性。

以我自身为例,在教学《做什么事情最快乐》这篇课文时,在课堂导入环节向学生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同学们,做什么事情时让你们感到特别快乐呢?”并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表达。有的学生说“帮妈妈做家务的时候感觉最快乐”,有的学生说“在公交车上为老人让座的时候感觉最快乐”,还有的学生说“做少先队员的时候感觉最快乐,因为可以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如此一来,不但有效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促使他们将自身的思维以及精神全都由其他干扰中迅速转移到讨论活动中来;而且更为关键的一点在于极大地诱发了学生对于“做什么事情最快乐”这一话题的探究兴趣,而这对于督促他们真正将自身融入到我接下来的课文讲解环节当中提供了充足的保障。

二、巧妙创设语文教学情境

受到年龄因素的制约,小学生的实际接收水平与理解能力稍显欠缺,这就致使他们在理解一些富含哲理与智慧性的文章时存在着较大的难度。教学实践中,我们应当积极创造各种条件,利用周边可利用的一切资源,巧妙地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的语文学习环境。

例如,在带领学生学习《揠苗助长》和《郑人买履》这两篇寓言之前,我将这两个故事改编成了小剧本,并鼓励学生毛遂自荐分角色对故事进行表演。如此一来,就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语文教学情境,有利于学生在该情境中更好地揣摩故事内容以及故事情节,这不但大大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促使他们在表演过程中切实加深了对于寓言故事主题思想的理解与掌握,真正实现了一举多得的绝佳教学效果。

三、利用好课本学会学习

提高课堂效率有没有更高的境界?如何让课堂学习成果在课外得到更好的巩固?授之于渔!笔者的感触是,要在课堂上让学生利用好课本,学会从课本学习。到了三四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教材也渗透了一些简单实用的学习习惯和读书方法,比如预习和复习,读书做记号。因此,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利用好课本资源,比如读一读生字词语,把字音写到课文的生字中去,看一看图画,理解课文的重点内容,画一画词语,积累优美的语句。读了课文,有意识问一问,你有什么体会?都做了那些记号?让学生学会读书,从而养成边读边画边想的习惯。学习能力得到培养,学习效率自然会提高了。

四、利用各种教学媒体激发兴趣

著名教育学家皮亚杰则说“儿童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也不是被动的接受环境刺激,而是具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的支配。”所以我们在课上应该触及学生的心灵,应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住。用多媒体教学容易把学生带入积极的思维状态,它改变了以往学生不论什么内容都只能面对教师和黑板的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真实自然的语言环境,使教学变得生动、活泼、感染力强,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优化教学情境,改变以往课堂中死气沉沉的气氛,从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浓厚的学习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智力、非智力因素,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学习知识,培养口语能力,从而提高英语的实践能力。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拓展了教学情景,多方面地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多渠道地获得信息,从而加大了课堂教学的密度。

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并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实现的教育目标,需要广大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大胆改革、并将总结出的课堂教学经验灵活运用于自身的语文教学实践当中。如此,方能改善小学语文“高耗低效”的尴尬教学困境,从而切实改善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

第7篇

作文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难题,因为学生有为难情绪,家长对子女在写作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期望与要求,传统写作模式又存在种种弊端。因此,根据对写作经验的摸索、积累和研究,浅谈以下看法与做法。

一、养成观察习惯,注重点滴发现

都说习惯成自然,这句话是有道理的。记得在完成写作《窗外》后,发现学生只是泛泛地介绍,而且内容杂乱无章,随意将知道的内容进行堆砌,写出来的文章就可想而知了。针对学生所写的内容,我领着他们走出课堂去室外观察,让学生仔细地看树叶的形状、颜色,玉米籽粒的光泽,望一望大千世界的风景,孩子们互相观察每个人玩的动作、神态,之后返回教室。将以上观察资料与学生所写进行比较,学生很快就发现了自己写作中的不足。接下来又让学生将以上的内容重新梳理,或由近及远,或由远及近,学生很快就将提到的内容进行了重新组合,写作顺序自然清晰了很多。看到学生满意的笑脸,我的心里也轻松了不少。这时教师再强调平时应多观察,学生就不感到乏味了。可见,观察习惯的养成有多么重要。

二、重视立意选材,做好布局谋篇

其实课堂写作就是学生将自己的积累重新进行提炼的过程。有些同学尽管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写作,可是却平平淡淡,没有新意,这就是立意环节不过关,只有让学生认识到这一点,并能够充分地加以重视,才能使主题符合写作要求。其次,就是做好材料的选择,因为只有符合要求的内容才是有用的。这要求学生平时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否则就会出现没东西可写的尴尬局面。为此,可以让学生从好词好句的积累,写好日记入手。久而久之,就不会对写作有厌烦、畏惧的心理了。如果以上两点能够做得来,剩下的问题就是如何安排材料顺序了。这个环节的完成要求灵活,因为写作技巧多种多样,况且恰当的才是最好的。在平时的训练中,就要求学生先构思后动笔,一旦想通了就要一气呵成,文章总的框架就出来了。

三、重视修改环节,教师精当讲评

学生初稿的完成并不意味着写作的最后完成,还需要进行修改。先以自我修改解决错字、病句的问题,再以小组互评互改的方式讨论完成立意是否新颖、材料选取是否正确、写作顺序是否明晰等问题。学生在活动的进行中就能取长补短,相互借鉴。写作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后,教师再对共性问题进行列举,师生共同研究,寻求补救的措施与办法,这样会使本来有限的时间变得更为高效,让学生在节约时间的同时,掌握写作的基本要求和灵活有效的写作技巧。这样看来,好作文是写出来的这种说法就有些片面了,因为没有必要的修改是很难直接呈现令人满意的结果的。所以,在作文教学过程中,要坚持学生修改习惯的养成。真正的好文章是在不断修改的过程中得以完善,得以成型的,这一点在实际语文教学活动中已得到充分证实了。

当学生对习惯的养成、写作环节的落实有了足够的重视后,写作兴趣就会变得越来越浓厚,这时再让他们去面对老师所写的评语时,就会自觉地细细品味,并加以改正了。这里要提示的是教师的评语要有鼓励性、启发性和简洁性。因为传统的批改方式是逐一详尽地列举写作中存在的所有问题,学生却在作文本发到自己手后无视问题的存在而塞进书包,使教师的一番心血付之东流,时间遭到白白的浪费。教师应成为写作的指导者,在学习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应做出恰到好处的引导,让学生认识到问题在哪里,然后去寻求改正的办法才是最佳的途径与手段。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这一办法已得到学生的重视与认可。教师可腾出更多的时间来研究进一步开展好作文教学的策略方法,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此可见,只有学生兴趣的产生,并认真落实到习作中,才算真正成为一个合格的写作者,之后作文就不会再成为学生学习进程中的拦路虎和绊脚石了。

时代在飞速地发展与进步,语文教育教学活动也在向纵深迈进,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迅速改变传统思想,不能一味地给予,要有尺度地放,要不断地给自己注入新理念、新策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积极的写作习惯和自改能力,让学生和老师成为写作模式转型中的受益者,让学生的写作水平在作文教学的进行中得到有效提升。

第8篇

根据青教办字【2018】8号文件精神,为履行好青州市中小学教师培训基地的任务要求,发挥教育教学示范引领作用,特制定2018学年培训方案。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一、学校基本情况

小学语文学科是学校的优势特色学科,多年来,晨诵午写暮读成为语文教学特色,双语演讲课程、“1+N”写字课程被评为潍坊市优秀校本课程,经验被推广;作为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校,学校多次承担外来省市考察团的观摩活动,曾被评为全国语文主题学习示范校。学校拥有一支师德高尚、业务优秀的语文教师队伍,其中有山东省特级教师3人,潍坊名师1人,青州市名师3人;山东省教学能手1人,潍坊市教学能手8人,有5人执教过省优质课或公开课,13人执教过潍坊市级优质课或公开课。

二、培训内容

根据市教育局指导意见,此次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学校双语演讲、1+N写字、整本书阅读三个方面。

三、培训形式

为确保培训实效,在规范化培训过程中,注重培训内容的适切性,追求培训成果的实效性。本年度的培训,将采用两次集中培训,对三项课程进行展示。

四、培训任务

1.创设良好的培训条件。进行精细化管理,科学设置活动内容,组建指导教师团队,做好相应过程性材料的归档整理,及时总结反馈培训成果,为教师培训工作政策制定提供参考和建议。

2.承接市教育局安排的培训任务。学校将根据市教育局的统一时间安排,按照本方案制定的培训内容做好过程实施与管理。

五、具体举措

(一)组建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和导师团队

1.根据培训相关要求,成立由校长担任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培训任务。培训设工作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教务处。

培训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

成员:

2.学校严格遴优秀教师担任培训指导教师。导师全部为为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均执教过潍坊市级公开课,有丰富的指导教师的经验。

指导教师团队

组长:

成员:

3.取导师负责制,并充分发挥备课组、教研组团队的集体指导作用。

4.确保培训质量,培训人数原则上每次不超过100人。

(二)强化基地学校的培训实效

1.本年度,学校向市教育局教师工作科提交培训计划、培训考勤、年度培训小结、培训照片等相关文档。由教师工作科按照全市统一安排,向全市教师培训通知,参训教师和培训导师按照有关规定享受继续教育学分。

2.督促培训导师认真履行职责,指导参训教师按时完成各项培训内容,掌握三项内容的基本程序与行为规范。每学年对培训导师的工作情况进行考核;同时接受教育局组织对学校培训工作的指导和考核。

3.建立培训考核评价制度。要求参训教师严格按照规定的时间参加培训,督促参训教师认真完成过程性任务,对每个教师的参训情况进行等级评定。评定结果将作为评价考核的依据之一。

4.开展好培训情况调研。为强化基地学校的培训质量,将对所有参训教师进行调研。调研从培训导师职责落实、培训活动开展情况、存在问题等几方面进行,通过问卷、座谈等方式,对培训情况进行工作评估,及时听取意见,解决存在的困难。同时,学校定期走访参训学校,了解学校对培养方案、培养措施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对整体培训方案的设计与实施作相应的调整。

第9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高效课堂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种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复杂性活动。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追求高效性,整体提高教学质量,可以说是所有教学改革的共同目标,语文教学改革也是如此。特别是在深化课改、追求课堂高效的今天,探索语文高效的教学策略尤为必要。下面笔者就谈谈在教学实践、教学指导中对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策略的思考与实践。

1.熟悉教材,了解学情,认真备课,对症下药

课堂教学设计的有效性:精彩的课堂离不开事先的精心准备。如何上好每一节语文课,需要老师们解读教材,查阅资料,形成教案。要写好教案,首先要能够找到本课程目前最好的教学资源。其次,通过仔细研读课程标准、研读教材,能大致明确本课程的结构体系,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关系,并掌握本课题的教学重点、难点以及选择好本课程的教学方法。准备得越细致,教学时就越游刃有余。要舍得花足时间写出详细的、完整的教案,包括本课堂的教学设计、案例分析、课堂讲稿、阅读清单、考试试题、教后反思等。新课程呼唤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师在备课时做到"心中有人",不仅钻研教材,还要备学生这一块。必须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估计学生可能在哪些问题上出现困惑,思考怎样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思考怎样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等。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根据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符合知识特点的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的学习目标,既要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目标、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的目标,也要有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培养方面的目标。根据知识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准确地理解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如何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教师才能更好地驾驭课堂,实现高效课堂,最终引导学生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2.改进教学结构,调整教学环节

在新课程理念下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并不是要我们完全抛弃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而是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灵活地安排课堂教学的环节,对各个教学环节进行合理地取舍,对各个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进行合理地调整,使我们课堂结构更合理、更科学。 基本流程及操作要领如下:

2.1 明确目标

在了解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师生共同确定本课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应体现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学习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等基本内容。教师对下一步的学习应提出明确的要求。

2.2 自主学习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利用导学提纲等自主学习课文。教师要提前布置学习任务或编拟下发导学提纲,明确要求学习内容及达到的程度。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可以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加以解决。在自学过程中,教师可进行必要的跟踪、调控和诱导,但不能干扰学生的自主学习。

2.3 整体把握

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了解自学成果,进一步对文章内容进行整体性的理解和把握,从宏观上明确文章的思路、结构、写法特点、感情基调、文章主旨及作者的观点态度等。

2.4 精读品析

围绕既定的学习目标,对课文的精要语段、重点内容或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精心研读,深入探究,在分析、归纳、概括的基础上,能够提出自己的见解,表达出自己对文本独特的阅读体验和感受。个人无法完成的问题,各学习小组深入探究,合作攻关。

2.5 交流展示

先将自己的学习成果和阅读感受在组内进行交流、讨论,然后各学习小组推荐出有代表性的成果,在班内汇报、展示和交流。这一环节既是学生充分表达独特的阅读体验和感受,尽情展示个人风采的过程,又是检验各学习小组集体智慧及合作学习效果的过程,也是多维互动、互相启迪、思维碰撞、成果共享的过程。这一环节教师要指导、点拨到位,对学生智慧的成果要充分地肯定。

2.6 总结拓展

学生就本课的学习内容给自己的表现、收获等进行总结、归纳,自我评价,自我反思。或根据课堂教学情况,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经验,适当安排必要的训练或活动内容,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和情感的拓展迁移。是否需要拓展迁移,需视教材内容、课堂容量而定。教师要围绕学习目标,精心设计拓展训练或活动的内容。

3.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学法的指导

人们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不断探索改进教学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根本保证 。我们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提出的问题应富于启发性,启发深度、广度应适度,评价要及时。通过情境感悟法,情感分享法等教学方法注意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努力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心态环境, 以情动情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协调师生关系,重视师生之间的信息联系和信息反馈。注意教学过程中进行学法指导,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因地、因时、因人而异,灵活地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方法;

3.1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方法

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注意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和兴趣,鼓励学生勤于思考,乐于动脑、动口、动手,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努力尝试解决问题.

3.2 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

要结合学科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把学生分成若干 个学习小组,指导学生共同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团结友爱、合作互助、勤奋刻苦、善于思考的品德和个性。

3.3 积极参与学生活动

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在教学中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氛围,在合作互动探究中注意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也就是包括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解决问题的具体操作方法。教师只是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加以引导、点拨,起到为学生"导航"的作用。

3.4 解决问题方法的"原创性"

此种做法是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不是由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学生为解决问题而进行的有关操作过程也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的,而是由学生通过讨论、探究、操作等学习活动自行解决,这就体现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原创性"。只有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才能得到培养和提高。

4.创设宽松的学习心态环境,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其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教育研究也表明,学生在没有精神压力和心理负担的情况下,心情舒畅,情绪饱满,大脑皮层容易形成兴奋中心,激活神经系统,使感知、注意力、记忆、想象等心理活动处于积极状态。语文课堂要贯彻教学民主原则,给学生充分的自由空间,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实施有效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让他们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新知识。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心理上的愉悦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能力培养训练,要尽量把能力培养训练穿插于新授教学的过程之中,在教学过程中设置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环节,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对每一个新知识通过独立思考,探究,质疑,创造等方法来掌握,通过学生自已发现问题自已解决问题;通过合作探究,使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帮助,共同实践完成学习任务。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当堂能力训练的质量,做到及时反馈、及时采取引导措施,而且还能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此外,中学语文教师在进行高效愉悦教学的过程中,还要把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在搞好课堂教学的同时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使有限的课堂教学向无限的课外活动延伸,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到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得到实践上的应用,使学生更有趣、更有效地学习语文。

参考文献

[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王金霞:《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与策略》,河北人民出版社

[3] 陈梅:《语文教学课堂提问的"四项注意"》 《语文学刊》

第10篇

一、以形象化的语言引起学生共鸣

语言的形象化是将学生注意力集中起来的重要手段。当注意力集中时,学生的大脑只有一个学习兴奋中心,注意力不集中时,大脑中有多个兴奋点,它们之间相互干扰,学习效果会变差。

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专心,教师应以形象化作导向。教师向学生叙述事实材料和描绘对象,要生动活泼,富有魅力,防止非课堂因素进入大脑,使学生分散注意力。

譬如《荷塘月色》一课中有这样一段:“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作者笔下,荷花的姿态已经非常形象化,教师若想把荷花形象进一步活现化、完整化,把学生的形象思维集中到课堂教学上来,形成无意注意,必须依靠形象化语言。教师可以先从关键性词语入手,如“袅娜”,本指草木细长柔软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荷花如女子体态轻柔优美,这样,学生的头脑自然会映出窈窕淑女那楚楚动人、娉娉婷婷的体态。“羞涩”,却又描画了少女的内向性格,难为情,表现了荷花妍媚姿态。如此讲来,学生的头脑里以“袅娜”形象又转换为新的“羞涩”的形象。接着作者把盛开和含苞待放的两种白莲比作“明珠”、“星星”,从色彩和光华上极写荷花之美,月光之下荷花银白色,光华闪耀的样子。教师的形象化语言,使学生头脑中的蒙太奇镜头不断转换,因而自然地实现注意力的集中。这样娓娓而谈的形象化语言,定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要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教师不仅要有形象化语言,还要有恰如其分的课堂教学表情和动作。我们所说的注意力,实际是一种自然而然发生的不需要作任何意志上的努力的无意注意。在课堂教学中,影响学生注意力的因素很多,如相对强烈的刺激,突然变化的刺激,不断变化的刺激,专业兴趣等。教师让课堂带上艺术性,使学生身临其境,有利于培养学生抑制注意力分散的能力。为达到这种效果,教师应将本身的形象连同课文中提供的形象,一起融入学生的大脑,以形成具有坚实基础的表象,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二、以立体感强的形象引导学生

形象化教学力戒理论说教,要联系生活实际,找准学生大脑的兴奋点,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增强其学习语文的浓烈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首先,引导学生把课文与生活相联系。生活本身就是一种形象,学习语文,离开生活的实际,就会失去形象,变得乏味。反之,学生则兴趣盎然。如我在教《散步》时,联系社区、街上人们的散步,又讲了我校一位癌症晚期校长,临去世前,经常在晚上到学校来散步。以此激起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的注意力得以高度集中。此时,还可以再生成,如学生陪同父母的散步,汶川地震后,受伤者蹒跚地散步。这样一联系,学生的兴趣自然产生。这时,再讲课文的中心,要尊老爱幼,学生就更容易接受。课文中可联系生活的文章很多,经常有针对性地联系生活,学生的注意力便会集中,课堂便显得生动活泼。经常联系生活,学生的作文也会有更多生活素材。

其次,以视觉形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中学生对说明文和议论文兴趣不大。倘若教师不厌其烦地讲解建筑结构、产品生产,枯燥乏味地讲论点、论据等,那么学生就会心不在焉,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如果在教学中用实物或图片来说明,学生的注意力会被有效集中起来。譬如在《苏州园林》教学过程中,可展示南方和北方的园林图片,这两种不同的园林风格一对比,课堂活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了,课堂效率也提高了。教学议论文,虽然没有图景,但也可以将作者的论证过程或结构排列出来,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有助于他们对课文进行理解。

再次,以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抽象思维。学生写作文时,对谋篇布局不甚了了,引导学生以人物形象进行抽象思维,则大有裨益。如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以家境的贫困引出对于勒叔叔的盼望,然后在船上不期而遇,课文是这样结构的。但如果从逃之夭夭来进行思维,《我的叔叔于勒》也可以以全家在船上欣赏美景开篇,以引出对于勒的盼望以及对未来的憧憬,最后遇到于勒后则逃之夭夭。可以直接以逃之夭夭开篇,引出对于勒的回忆,再回到逃之夭夭时的场景;也可以直接写于勒的经历,以他个人的遭遇谋篇布局。以人物形象进行抽象思维,使一些不怎么爱学习的学生也能开动脑筋,积极思维,这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把握,也有助于写文章时的谋篇布局。

三、寓音乐形象于阅读之中

指导学生通过阅读,领悟作者创造的意境、表达出来的感情,是摆在教师面前的重要任务。音乐语言的形象性为我们指导阅读提供了绝妙的条件,无论任何文体,在语言上都有自然的节奏。

一般来说,在表达同情、怜悯、悲痛、哀痛之情的内容时,句子较长、修饰成分较多,节奏较慢,调质宽宏而低沉,用气舒缓而抑郁,声音从阅读者心底发出。譬如,《马克思墓前讲话》一开头写道: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巨匠、马克思二点三刻安静地睡着了。在指导这段文字的阅读时,应当找学生最熟悉的、富有情感的音乐形象,进行类比,一定会产生良好的阅读效果。又如,《在我心中的玫瑰》这首歌是悲伤、沉痛、思念、低落、缓慢的节奏。必要时,教师富有深情给学生演唱这支歌,这种难以名状的情感体验,绝不是其他阅读方式所能替代的。音乐语言融通在课文之中,情感体验越深沉,共鸣度越高,学生的注意力就越集中,对教学内容理解就越深刻。

而当表示兴奋,喜悦、或者是谴责的内容时,一般来说,没有过多的修饰成份,多用短句,节奏快,铿锵有力、干净、利索。例如《白杨礼赞》开头写道:“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树”,直接抒发了作者对白杨树的炽烈感情。因其用句短促,气势高昂,这里就可以用节奏明快、激昂、慷慨的音乐形象类比。又如,《大刀进行曲》,起句的音乐节奏高昂,倾注着猛烈坚决、无回弦余地的急切情感,如果教师能演唱这支曲子,那么学生的听觉、视觉和教师的课堂艺术就形成了焦点,从而实现全班注意力的集中。运用音乐语言指导阅读,意在提高兴趣,音乐语言的选择,应该是学生易于理解和常见的。

第11篇

   2022年关于教师个人发展计划

  一、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

  1、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自觉遵守《师德规范》,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团结同事,不断进取,为人师表。

  2、熟练掌握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3、学习和应用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多方位采集教学资源来充实课堂教学,使其新颖而有可学性。

  4、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当前的教育技术飞速发展,只有掌握了现代教育技术,才能更好地上课。我会抓住每一次培训机会,谦虚好学,认真学习,多实践。积极撰写教学教育论文,逐步提高专业素养与教学能力。

  5、坚持进行网络学习和交流。网络也是一个巨大的学习平台,我将继续利用网络资源,下载并学习有关教学资料、教学课件。遇到网上同行,要在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课外辅导、考试评价等各方面进行沟通和交流,做一个研究型、创新型教师。

  6、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二、把握好课堂教学的几个环节:

  1、要注意教学目标的整合性。传统的目标设计有重结论轻过程、重认知轻情感、重智能变化轻心理体验的弊端。新课程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有机结合。

  2、要注意教学内容的开放性。要使科学课由单一转向综合,由平面转向立体,由封闭转向开放,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浓厚兴趣,拓展学生的视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要注意教学方式的互动性。要实现由少民主、不平等、单向传输向师生的和谐、民主、平等、互动转变。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学习的共同体。

  4、要注意教学过程的活动性。尽可能把过去由自己包办的讲解、提问转化设计成学生的多种活动,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让学生掌握知识,并融会贯通,烂熟于心。

  5、要注意教学手段的多样性。应引进多种信息化教学手段,使学生从单一枯燥的学习中解脱出来,去领略课堂里的精彩世界,要增强科学课的吸引力,加速学生认知过程,促进认知的深化。

  6、要注意教学组织形式的灵活性。要在课堂教学中想方设法组织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等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

  7、要注重教学评价的多元性。要改变以往一刀切的评价机制,实行全面的评价学生的科学素养。

   2022年关于教师个人发展计划

  走进21世纪,社会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作为一名青年教师,不仅面临着社会发展对教师职业的挑战,更面临着新课程对教师的挑战。我相信有眼界才有境界,有思路才有出路,在焦虑、困惑和进取、希望中不断摸索,努力寻找自身的发展方向,为了使自己的综合素质能够有所进步,为了使自己在进步的路上方向明确,避免走弯路,特定个人发展计划:

  一、自我定位及总目标

  1.自我定位:认认真真学习、扎扎实实做事、堂堂正正做人,努力成为校骨干教师。

  2.发展目标:努力形成爱岗敬业、任劳任怨、淡泊名利、严以律己、宽厚容人的人格魅力;练就处事豁达、谨慎,待人真诚、和善的处世能力;提升勤于学习、乐于思考、善于领悟、精于表达的业务水平。

  二、分项目标和任务

  师德目标方面:

  教师职业作为一种以人育人的职业,对其劳动质量提出的要求是很高的、无止境的,我时刻告诫自己要追求卓越,注重自身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使自己真正成长为不辱使命感、历史责任感的优秀教师,把自己的全部知识、才华和爱心奉献给学生、奉献给教育事业。我相信这也是每一个教师所追求的思想境界。

  学识目标方面:

  1.认真参加每一次的教研活动,主动向有经验、有先进教学理念的老师学习,多听同行的课,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

  2.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教案,备好每节课,课前做好充分准备,课后做好反思。

  3.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质疑问难,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习惯,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的学习活动。

  教育教学方面:

  以学生为本,充分体现二期课改的精神。使学生整个身心投入学习活动,去经历和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在教学中去感受学习的乐趣,去体会学习的方法。课程改革特别强调的是渗透两纲教育,要求在教学中联系学生实际的经验、体验、以及学习到的新的知识信息,开发学生的原始资源,让学生体会到教师预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体会到学习不仅是在课堂中,也在实际的生活当中,培养他们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在课堂教学中,采取多种形式的互动,通过师生之间、个体之间、小组之间的学习、交流使课堂气氛活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通过三年对规划的逐步实施,应达到如下预期效果:

  1.学习专业化知识、提高专业化技能的自觉性有明显提高。

  2.能够产生比较强烈的自我提高欲望。

  3.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

  4.成为能够适应教育改革和学校发展所需要的优秀教师。

  三、措施与对策

  专业水平的提高:

  1.学习教育理论,在理性认识中丰富自我

  认真阅读《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等有关资料,钻研新教材,新课标,研究教法,体会新课程的性质、价值、理念,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每学期读一本教育专著,如《多彩的评价》等,及时作好笔记,写出自己的心得,丰富自己的文化素养。多看权威性的教育类期刊杂志,如《小学语文教师》、《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等,了解更多著名教育专家、行家的观点,了解当前的教改动态,这些对自己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都具有指导意义。

  2.专业素质的提高,在汲纳中充实自我

  坚持教学相长,获得自我发展。勤听课,通过课堂听课,与授课者进行交流与沟通;勤质疑,勇于提出自己的问题或不同观点,在共同探索中达到共同进步;从中得到真切的感受,不断完善自我,促进个人专业知识的提升,让自己与新课程同成长。

  日常教学常规的扎实与提升:

  精心备课,探索趣味性练业,创新性练业。上课有教案、不迟到、不提早下课、不拖堂、不挖苦讽刺学生等;尤其要多关注后进生,切实促进后进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

  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学习教育教学方面的新思想,掌握新方式,运用新理论,提高教学效果。运用多媒体课件于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去。

  四、个人的建议和要求

  1.多参加各类高层次的培训学习,使自己的各方面水平有所提高。

  2.多提供机会走出校门,吸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严格要求自己,争做一名领导省心、家长放心、同事欣赏、学生喜欢的教师。

2022年关于教师个人发展计划   教师在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是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在新新形 势下,教师面对的是新课标、新教材、新教法,教师显然是课程改革的关键。这就更需要每个教师不仅要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先进的教学理念,而且还必须具有系 统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教师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促进自身的发展,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此,特制定本人初中数学教师专业发展计划如下:

  1.总目标

  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肩负着祖国的繁荣与发展的重任。所以,作为一名教

  师,我时刻注重自身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使自己真正成长为不辱使命感的优秀教师,把自己的全部知识、才华和爱心奉献给学生,奉献给教育事业。因此,必须努力学习系统的专业知 识、教育科学知识、教育理论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丰富自身的人文底蕴。积极投入教育科研,探索规律,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为学生提供优质教 育服务。

  2.具体目标

  ①师德目标

  认真学习《义务教育法》、《教师法》及《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遵循教育规律,面向全体学生,教书育人;不加重学生 课业负担;敬业爱岗,诲人不倦,以身作则,谦虚谨慎;作风正派,正直诚实、为人师表、举止端庄、语言文明;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廉洁从教,自觉接受学 生、家长和社会的监督;热爱学生、尊重家长,不以任何理由歧视、讽刺、挖苦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服从学校安排,工作积极主动,认真完成学校安排的 各项工作任务。

  ②教学方面的目标

  践行课改,充分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重视学生认知过程中的情感培养。注重对自身教育行为的反思----实践,解决教改新问题,提高教学质量,做一个有思想,勇于创新的教师。

  ③教研方面的目标

第12篇

【关键词】中年级;自主阅读;培养

自主学习是当今教育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的主题,而致力于学生自主学习水平的提高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的追求目标。上世纪70年代后,在多个学科中开展了众多关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为目标的教学实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念自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首次提出了后沿用至今。近几年,有关自主学习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之势更是可圈可点,教学模式的百花齐放、教学理念不断翻新固然可贺。现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谈小学中年级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培养的经验。

一、坚持学生主体地位是教师指导的前提保障

“主体”是一个哲学概念,从认识论上看主体即指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与客体相对应,并由于主、客体的互依性和互存性决定了我们无法孤立的从学生自身来考察其主体地位与主体性。而在自主阅读教学中,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彰显自主阅读教学理念的最主要表现。教学中对于教师与学生地位的争论从未停息,而对于小学阶段的自主阅读教学,不论如何强调教师指导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对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强调与坚守是教师自主阅读教学安排和设计的最根本前提。

首先,教师在思想上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要转变“权威人士”的角色意识,将阅读教学的过程当作教师和学生共同交流对话的契机与深度阅读的平台,引发两者共同的思维焦虑与冲突,并在实现教学价值的过程中促进学生与教师的共同发展与提高。

其次,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征,要积极创造学生自主阅读的机会,多给予学生成功的鼓励与支持,提高其自我效能感,增强本体性意识,进而促进其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再次,在教学中要有计划的培养学生主体性:鼓励其自我调节;创设旧知识和新知识不断吸收、同化与改造的机会;促进其主体的超越性与扩展性。最后,教师要为学生发展提供强大的情感支持与帮助,在人认知发展的过程中,小学阶段是一个关键的转折期,而此时心理特征的发展却表现出更多的外铄性,因此,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关键发展期与危机情境,予以适时的鼓励与支持,确定其保持正确的自我认知与自主评价,为自主发展提供长久不绝的情感助力。

总之,在自主阅读教学中教师任何教学指导都一定要将学生的主体地位放在第一,在保证其主体性充分发展前提下,发挥教师的教学主导作用,为学生个体发展提供保障与支持。

二、规范教师指导策略是教师指导的措施保障

自主学习能力获得途径是该教学理念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之一,因此要在自主阅读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策略指导使其获得阅读的元认知能力的提升,换句话说教师此时的教就是为了未来的不教。而规范教师指导是有效提高自主阅读效能,提升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有效策略。社会认知理论认为自主学习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不断的学习实践由低级至高级发展起来的。因此教师指导主要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充当了个体与社会交互作用的中间媒介,为学生个体发展提供了极大的机会与条件。而自主学习能力由低至高发展的渐进性与过程性,也要求了教师指导必须尊重学生自主能力的阶段性发展特征,遵循其循序渐进的规律。

个体是通过观察、阅读、观察榜样的行为来学习技能的,而学习要变成一种自主的过程主要先后经历观察水平、模仿水平、自我控制水平与自主水平四个发展阶段。

从自主阅读教学看,教师要根据学生年龄阶段,依照其发展阶段特征有计划的予以适切的、针对性的、发展性的指导:当学生处于观察水平时,教师指导则应该更趋向于示范性指导,让学生通过观察合理的阅读目标的确立、有效的阅读方法的选择、高效的阅读策略的应用等教学环节,促其了解各项教学流程、要素的内容与特征,对技能的内化提供基础。而当学生处于模仿水平时,教师指导则要为其提供可参考的榜样,用以进行示范指导或示范,促其理解自主阅读学习的思维过程,并加速使其内化进程。在自我控制水平,学生已经可以独立的运用策略或技能解决相关阅读,教师此时已经从“教”的阶段转向了“导”的阶段,而达到自主水平时,学生已完全掌握了自主阅读学习的本质特征与实施过程,并且可以灵活自如的实施与运用。

因此,教师在组织自主阅读教学时,要明确学生所处的自主水平与阶段,进而选择相应的指导内容与手段,切忌将自主阅读教学指导流程静态化、模式化,阻碍学生自主成长水平的阶段性成长与自主学习水平的有效提高。

三、凸显语文学科特色是教师指导的理念坚守

自主阅读相对于其他自主学习必须要体现其学科性质,突出学科特点,实现语文课程标准的需要与文化人文诉求。2011年最新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了“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教学的目标是“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说,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与自主阅读的培养目标不谋而合,都是为了学生的自主、全面、和谐的发展,并通过自主阅读教学这一途径实现其最终理想。我认为具体实施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在自主阅读指导中,重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人文性在此可引申为两种解释,一是语文课程本身包含的人文性,一是在语文课程教学中,实现人发展的人性关怀。从这两点足以提醒教师,在自主阅读教学中,传授方法固然重要,但是让学生了解、体会、感悟、反思、甚至创新阅读文本所具有的思想内涵与人文关照更是重中之重,不要在技术理性的支撑下,抹煞了语文教学的本淳与质朴。而另一方面,自主阅读中的人文关怀则更是在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上,重视学生文本阅读与理解的个性需求与多样体验,尊重学生的研读成果,鼓励多元思路的展现,并相机进行适度的情感熏陶和价值引导。

2.在自主阅读指导中,强调语文课程的实践性与综合性

实践性与综合性作为语文学科的性质,是对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要求与体现。在自主阅读中,一味的剖析文本、释解结构、升华感情并不能完全让学生真正体会语言的实际效用。因此,在自主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本着实践能力提高的目标,创设各种机会使学生的识字、朗读、写作、口语表达等能力得到综合实践与锻炼,真正达到口、脑、眼、心的“四到”,进而促进其阅读思维的发展与提高。

3.在自主阅读指导中,实现语文课程的超越性与拓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