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生活中环境问题

生活中环境问题

时间:2023-07-27 16:23:1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生活中环境问题,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生活中环境问题

第1篇

环境教育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其相关的各个领域,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在初中单独设课的学校不多。笔者所在学校承担了扬州市"十五"立项课题---《农村初级中学开展环境教育的研究》,其中评价指标是研究内容之一。

1.注重评价学生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和过程。

运用所学环境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是环境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环境学习评价的重点。

评价学生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时,主要了解学生:能否把现实生活中的环境问题进行分类归纳、能否制订解决问题的方案或设想、能否形成有效解决问题的思路、能否检验并解释结果。

评价学生解决环境问题的过程,主要了解学生在提出环境问题、搜集整理以及分析环境信息资料、回答环境问题这一完整过程中的表现。其中,重点评价学生在搜集整理以及分析环境信息资料过程中的表现。了解学生能否利用期刊、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信息源搜集一手或二手资料;能否通过实地观测与调查等方式去获得资料;能否通过分析环境信息资料得出结论并进行检验。

例如:对学生提出环境问题能力的评价,在教学"农村环境问题及保护"一节内容时,首先提供相关资料和信息:

(1)我国农业发展的成就;

(2)我国农业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3)当前保护和改善农村环境的主要措施;

(4)有关当地(农村)环境的图片、报道和漫画。

接着,让学生利用上述信息提出问题。他们提出的问题是"五花八门"的,如我国当前农村中的环境污染问题除教材上所提到的外,学生们还讲到发生在他们身边的环境污染:如医疗垃圾、恶臭,鸟类、青蛙、蛇减少,室内污染、秸秆焚烧等等。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在什么程度上利用了已有的信息和自己的体验,以及合理性、完整性、新颖性等表征问题质量的信息,从而评价学生在提出环境问题方面的水平和差异。如"农村中环境污染有垃圾、白色污染、废水、残留农药、化肥"与"农村中环境污染主要有生活污染、农业污染和乡镇工业污染"这两个问题相比,在深度上是有明显差别的。根据这种差别,教师对学生提出问题和归纳问题的能力做出相应的评价。

2.注重评价学生科学方法掌握状况和探索性活动的水平。

评价学生对科学方法的掌握状况,着重了解他们对环境问题观察、思考、分析等常用环境方法的领悟、掌握状况和运用水平。主要包括:对环境问题的观察是否敏锐、细致、全面,分析的方法是否恰当、合理,能否进行合理的推测、想象以及大胆的猜测。

评价学生参与环境探索性活动的程度和水平,重点不在于学生记忆的准确性和使用技能的熟练程度,而在于学生实地观察和观测、调查、访问、讨论、解决问题等活动的质量,以及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兴趣、好奇心、投入程度、合作态度、意志毅力和探索精神等。

3.注重评价学生在环境学习中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是环境教育的目的之一。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内容。评价时我们关注学生在以下方面的变化与发展:对环境问题的兴趣与好奇心;体会环境问题与实际生活密切相连;对周围环境的关注情况。

例如在教学"河流和湖泊的污染"一节时,展示漫画《五彩河》,让学生讨论这幅漫画有哪些寓意。学生在讨论中发现漫画反映的当前河流和湖泊污染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学生在表述时表现出来的态度情感与价值观,提供了学生对河流和湖泊遭到污染的关心程度、环境道德意识水平等信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尝试画一幅与保护河流和湖泊的漫画或创作一幅公益广告,并解释寓意。学生表达的想法,是评价学生的环境基本态度的重要依据。

4.注重评价形式的多样化和针对性。

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学习形式和学习特点的差异以及各种评价方式的不足,评价应采取多种方式。除了传统的书面形式的检测外,我们还采用编辑手抄报、设计公益广告、进行环境问题调查、环保建议、口试等形式进行评价。

多样化的具体评价方法

在实践中我们在具体的评价中主要采用了以下一些模式:

1.开、阅卷结合的书面考核。闭卷考试答题时不能查阅任何资料,主要考查学生对环境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出题时比较侧重记忆型,兼顾思考型。成绩的评定采用百分制。开卷考试答题时,可查阅参考书、笔记及有关书刊资料,主要考查学生对环境知识的理解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出题时着重理解型、思考型和应用型,在答题中允许学生的思维自由驰骋,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充分发挥,没有标准答案,只有合理答案、更好答案、新意答案,鼓励学生创造性的答案。成绩的评定采用优、良、一般等级制。

2.编辑环境手抄报、环境知识宣传材料,设计环境公益广告。其内容作如下要求:(l)自己感兴趣的环境事件介绍和评价;(2)及时展示当前最新环境科技成果的新闻快递;(3)向公众宣传环境知识;(4)生动有趣的环保故事、人物、漫画。成绩的评定采用优、良、一般等级制。

3.撰写环境调查报告或环境小论文。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实际和实践,自己选题、自己访问、调查、搜集信息资料,撰写调查的报告和小论文,考核采用优秀、良好、中三个等级。这种方法是属于综合性评价。不但检验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还考核了学生的调查、写作等综合能力。

4.口试。采用的方法是由教师准备好20个环境题目印发给学生,让学生用一周的时间去准备。考试时将20个题制成考签,由学生任意抽取,经10分钟的准备后可带提纲根据自己掌握的环境知识回答试题,教师根据回答情况补充提问,然后评定成绩。成绩的评定采用优、良、中、及格等级制。这种做法有利于教师比较准确地了解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口头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并通过补充提问,让学生即时调节自己的答案,有利于水平的充分发挥,从而提高考试的深度和清晰度。但实践中发现,口试的操作工作量很大,只能在实验班进行,对于同时教几个班的教师无法采用。性格内向、表达能力不强、心理素质差的学生不能发挥真实的水平。

第2篇

关键词:农村中学;地理教学;环境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1-1297(2008)10-046-01

从2007年9月份,笔者就开始对甘肃省静宁县仁大中学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现象进行研究。即通过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相关教师进行访谈,再加上笔者的平时观察,了解到静宁县仁大中学在地理教育中实施环境的有关基本情况。

一、 教师方面

通过对高喜燕、赵安国、郑建明三位地理教师的访谈了解,加上笔者本人对自己的客观评价(笔者也是静宁县仁大中学的地理教师)得知:

(一)教师在环境方面的专业水平不高

在本校,高中地理教师有四位,四人无一人是地理专业毕业。其中,高喜燕老师的专业背景是文秘专业,赵安国老师的专业背景是中文专业,郑建明老师的专业背景是政治专业,只有笔者是环境科学专业。在对教师访谈之后了解到他们对环境知识很缺乏,他们都是文科背景,对许多环境方面的问题不太明白,对有些学生提出的环境问题不能够很准确地进行回答,在环境教育方面也只是将课本上的知识进行概括和综合,其实自己对许多问题还是很困惑的。

(二)对环境教育的认识不到位

静宁县是甘肃省有名的教育大县,近几年来本科上线人数都在千人以上,在教育上可谓硕果累累。然而,在这里,无论是学校还是社会,对于学生的升学非常关注,教师的工作压力很大,也正是这个缘故,教师的教学目的也就转移到学生的升学上面,所以教学工作的重点就转移到应试上了,素质教育自然而然地就放在了次要的位置。

环境教育本来更多的是关心学生素质的提高,而认识上的这种不到位或者说是偏离,使得环境教育在这里不被重视。在访谈中不难发现,本来教师在环境专业知识上很缺乏,然而,他们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为了学生考试成绩的提高,他们的教学重点在地理课程上,对环境教育很少涉及,只是对课本中出现的,非讲授不可的内容进行了讲授,但在这些课程上对学生很少留作业。他们感觉环境教育不太重要,涉及较少,即使遇上环境教育的课题,也就只是做了简单教授。

二、学生方面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在环境知识和环境意识上都存在很多缺陷,具体表现如下:

(一) 环境知识掌握不够完整系统

学生的环境知识不全面不系统,表现在:1、概念掌握模糊。调查问卷中涉及到的环境知识方面的名词,没有一个是全部学生都了解的。2、知识不全面。如环境教育中常提到的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人均占有水资源的量、我国的森林面积都不知道(不过多数学生还是知道我国和世界的人口数的),表现出知识方面有很大的漏洞。

(二) 环境问题关注不够全面具体

这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对全国和全球环境问题认识不全面,另一方面忽视自己家乡的具体环境问题及措施,以及自己生活中的周围环境问题。如同样是我国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学生对水体污染的认识比土地荒漠化的认识差,对我国保护生物多样性形势和水土流失的认识相对更差。学生认识到我国的环境污染很严重,但不知道是那方面严重,更不知道运行在自己身边的环保措施。很少有学生注意到校园或社区这些自己生活的环境中有什么环境问题。

(三)环保态度不够积极明朗

面对自己也认为严重的环境问题,不是想办法去解决,而是找借口,或听之任之,或浅尝辄止。面对有悖环保的行为,不是坚决制止,则是自认为“清白”而满足,或者只是管好自己的事,或者也是听之任之。比如,面对白色污染时,70%的人有借口仍使用塑料袋;面对废旧电池的危害,有76%的置之不理;面对成山堆积的垃圾,除了“无所谓”和“不支持,太麻烦”的人外,还有22%的人“垃圾没分类过,但废旧物尝试过利用”;面对实验室、微机室抽屉满仓的垃圾,有15%和47%的人只不过“难以忍受”和“我不会在那儿留下任何垃圾”罢了,只有7%的人“自己不这样做也要制止别人”;在集体活动期间15%的人只愿带走自己的垃圾,不管别人留下的;对实验室、微机室抽屉、地面上的废纸,51%的人只表示自己不会在那儿留下任何垃圾。

(四)环保责任感缺乏

学生环保的责任感只停留在口头程度。有82%的人认为环境保护人均有份的同时,只有8%和13%的人“非常愿意”和“愿意”把自己的一部分零花钱用于环保。更不用说还有人是自己的钱和家长的钱都不愿多一分用于环境保护。

(五) 环保行为上欠自律

很少有学生表现出积极主动的环保行为。调查为避免造纸对环境的巨大压力而节约用纸的行动时,除了“不了解”和“不想了解”的人外,还有75%的人要人提醒才会节约用纸。为环保而减少电池的使用情况,也有44%的人需要老师要求。47%的人维护校园、教室、实验室、微机室的卫生要纪律约束。不管是调查结果还是平时对学生的观察结果,都证明学生环保自律行为缺乏,这说明学生与环境和平相处的能力还有待开发与提高。

三、结论和建议

综上所述,环境教育在农村中学还没有真正开展开来,其原因主要是农村学校教育目标的扭曲,导致教师教学目标的扭曲,最终结果就是教师的不重视。学生的环境意识差,其原因是教师的教育做的不够,还有就是农村环境的特殊性导致了学生对环境问题不够敏感。从而环境教育不能积极开展开来。

另外,农村不像城市,各地又有其特殊的环境问题,对于当地特殊的环境问题,教科书里没有,学生就没有在学校学到相关的知识。由此可以看出,只有国家课程,没有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是农村环境教育的又一大缺陷。所以各地区和各农村中学建构自己的环境教育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也是很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第3篇

现代化城市的建设过程中,环境艺术设计在其中发挥着巨大作用。环境艺术设计既能美化城市生活,还能让一个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自然环境相互结合,同时让现代城市的人类环境实现持续发展。因此,近几年来,环境艺术设计已经逐步进入人们的视野中。同时,环境艺术设计也是一个融合多学科的综合学科,其中包括了建筑学、美学、社会学等。总而言之,环境艺术设计就是将艺术的设计手法应用到城市建设中,并将人与城市之间、城市与自然之前进行相互的协调,进而为人们创造一个适宜人类生活的环境。

二、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主要作用

在现代城市建设中,环境艺术设计所显现的作用越来越凸显出来。其具体体现如下几点。首先,环境设计能够让城市居民的生活与经济发展得到协调的发展。因为,传统的城市建设的基本目的是为了为了让人们的生产、生活等得到满足。随着经济不断发展,现代化城市的建设目标则有了更深层次的要求。将环境艺术设计融入现代城市设计的过程中,既能够满足城市的基本功能,又能够让人们的生活环境变得更加适宜。其次,在现代城市建设中融入环境艺术设计还可以使得人与自然达到相互共融的良好局面。特别是随着全球环境污染的不断加剧,越来越多的城市面临着诸多的环境问题,例如热岛问题、臭氧破坏问题、持续的雾霾天的问题等。这些环境问题给城市居民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危害。因此,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强调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性显得更为现实。因为环境艺术设计能够一定程度上缓解由于环境污染等带给人类的危害,使得城市的发展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三、现代城市建设过程中环境艺术设计的基本思想与方法

1、遵循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

在进行现代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是最基本的。因为城市的建设与设计本就是为了满足人们不断增强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因此离开了“以人为本”,一切都是空谈。首先,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应该依据人们的需求进行。人类是城市的主体,是城市不断改进发展的原动力,缺乏人性化的城市环境艺术设计是不具有生命力的。在进行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中,应该关注提升城市居民生活的便利性,让城市居民随时都能够享受快捷方便的生活。其次,环境艺术设计应该体现与自然的联系性,并最大限度的保证其二者协调的持续发展。再次,在进行城市建设中,要对城市居民的布局进行一个科学的规划,将居民日生活中遇到的诸如购物、上学、休闲、就医等进行一个协调的安排。通过科学安排和布局,使得城市居民的生活便捷且井井有条。

2、要注重环境设计的多元化

当代的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已经与传统的环境艺术设计有了很大的区别。传统的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只是片面强调单一的布局性,而忽略了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当代的城市环境艺术设计首先是按照城市环境与自然风光、资源等的不同,对城市环境进行一个全方位的考量,进而进行一个多角度的设计。这种多角度的设计不仅仅体现了各个建筑物与建筑物的协调,也体现了建筑物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协调、建筑物与自然环境和资源的协调等。针对目前城市越来越严重的交通问题,解决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与交通之间存在的问题也是设计者应该重要考虑的一个方向。在进行现代城市建设中,应该吸取过去的经验教训,通过各种渠道,解决城市的交通弊端。例如,在城市人流和车流集中的路段进行高架桥的设计、在大商场或是居住区的当下进行地下车库的建设。这些设计既能够有效的缓解日益拥堵的城市交通,又可以使得城市的环境变得更加的和谐美观。

四、结束语

第4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 阅读教学 应用策略

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的教学形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更加注重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自主学习探究的过程中,阅读是必不可少的一环,疑问的产生源于阅读中不懂的内容,疑问的解决源于对教材深入阅读后的感悟。所以,在教学中,阅读教学是我们常用的教学法之一。阅读可以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从预习到自主学习,再到课外拓展,阅读对于学生掌握知识、提升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笔者从事高中地理教学多年,现以湘教版必修二第四章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为例,浅谈一下高中地理中阅读教学的应用策略。

一、课前预习——读出焦点,读出疑问

课前预习阅读是自主学习的第一步,这种初读只须读出个大致框架,明白这一节要讲哪方面的内容,焦点问题是什么;再是读出具体解说性内容中第一遍读不易理解的地方,同时做好一些初读的标志,如一下能看出重要概念的打上三角号,概念及解说性词语中的关键词下加上着重号,对某句话或某个内容不甚明白处打个问号,这是为课上的自主探究做好准备,是在探究时重点要注意的地方。课前预习阅读不须用时太长,做好铺垫即可。例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一节,通过初读,学生就能掌握环境问题的概念以及几种类型。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包含的三大方面:部分资源趋于枯竭,人均资源拥有量减少;生态破坏,生物多样性受损;环境污染,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下等,这样就抓住了本节的焦点内容。在阅读具体的问题阐述时,特别是对于有疑之处,如不理解的词句,看不出头绪的图表等打上问号。

二、课上探究——读出重点,读出能力

探究式阅读有了教师的引导,所以,在读的过程中目的性更强、针对性更强,这一遍的阅读往往采用段落式读法,由预习中的重整体变为以对某一问题的疑问去读与之相关的内容。

1.精读概念。概念往往是本节课中的点睛之语,一定要重视对重要概念的深入理解,特别是那些涉及到本节重要内容的概念,不仅要背过,还要理解,甚而用语法分析的形式去深入透彻地理解,以期达到对问题的本质的认识;而对于解释型的概念明白道理即可。例如本节中的第一个概念是“环境问题”,虽然全文是围绕它展开的,便直白,容易理解,只须从环境问题产生有前提及表现来掌握这一概念即可。

2.重读图表。地理教材中,有许多与文字相辅相成的图表,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注重对图的研读,根据不同的图,结合文字,图文并行去研究则事半功倍。在地理学习中,地图与图表是地理行走的两条腿。重视地图与图表的研究,不仅能获取更多的知识,也能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及综合分析能力。例如本节中环境问题的产生图表比较抽象,但只要结合文字说明,就能将抽象的表格具体理解了;又如在分析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时,通过读图,我们发现,环境问题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方法,不仅有按环境问题的性质分类的,还有有按生产类型、地理空间、环境要素的划分方法,这样,我们掌握的不仅有环境问题有哪些种类,也看出了不同的种类方法包含着哪些环境问题。提高读图能力,在高中地理学习中非常重要。

3.读出能力。了解了课内所讲知识的重点,学会了分析课内的图表,我们就可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相应的问题了,如:内蒙古草原资源减少与生态破坏 (单位:万亩)

(1)通过对统计数据的分析,说明草原资源有何变化?(2)草原资源减少与草原生态破坏的方式有哪些(3)你还能举出其他生态破坏的例子吗?遇到这样的题,学生依据课内所学就会分析出:草原资源在减少,而且牧区草原减少的比例高;草原生态被破坏的方式可能有气候变暖、超载放牧、挖药材、猎捕、采矿等;生态破坏的例子还有可可西里藏羚羊的捕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等。

三、课外阅读——读出亮点,读出延展

课内研读结束后,同学们可以根据所学的相关内容进行有益的课外阅读。在阅读材料的选取上要注意结合时事,读出亮点,二要注意紧密结合所学,真正达到知识的拓展与延伸,对课内的学习形成有效的补充。

总之,阅读教学的这三步是个简易框架,我们要根据具体内容去灵活操作,有效助力学生的自主学习是我们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黄国英,息松才.高中地理阅读教学小议[J].教育教学论坛. 2010(10).

第5篇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已经备受世界各国人民的关注,而作为祖国未来主要建设者的青少年,高中生具备强烈的环保意识,对于改善环境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探讨高中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策略,以期为解决环境问题做出贡献。

一、深刻挖掘教材中的环境教育内容

1.高中地理教材中不乏有关环境保护的问题,例如“大气环境保护”“海洋环境保护”以及“保护宇宙环境”“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等单元内容,都可以作为很好的环境教育材料。通过有效利用这些教学内容,可以引导学生意识到人类在环境演变中扮演的角色以及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养成对自然环境的良好意识,做到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习惯,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人地协调观。

2.高中地理新教材中有一些不同主题的“活动内容”,教师可以充分运用该活动,提高学生自行组织保护环境的意识。例如,在教学“好好爱护地球,因为只有一个地球”时,教师可以针对该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演讲比赛,使学生在积极主动进行思考和讨论的同时,树立起“爱护地球、爱护我们的家园”等爱护环境的道德观念,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充分利用课外实践进行环境教育

通过组织开展环保调查或者环境监测工作,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问题的调查活动中,从而树立正确的环保意识。例如,利用周末的时间带领学生去附近的工矿企业进行实际参观调查,像一些污染严重的水泥厂或者砖瓦厂等企业,也可以带领学生到一些城市污水排放出或者城区卫生的“死角”进行拍照,监测交通量较大的地段的噪音或者空气质量等。通过让学生亲身实践,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以及监测到的数据记录,并根据数据分析发现问题、提出相关建议,以调查报告的形式上交给教师。学生通过亲身体验环保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环保的自觉性,养成良好的环保意识和行为习惯,从关心周围环境做起,为改善环境问题做出自己的贡献。

通过落实个人行动,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教育。学校可以通过在校园中设置环境教育的标志,例如“请爱护花草”“请弯一下腰,捡起脚下的垃圾”等标牌,让学生从自身做起,美化、净化校园环境。高中地理教师要重视身教,以身作则,通过规范自己的行为体现较高的环境素养,从而引导教育学生将生活中不利于环境保护的习惯改正。另外,要将环境问题上升到大战略高度,强调环境问题是全球人类的共同责任,需要大家共同行动来解决地球的环境问题,从而改善人类前途和命运。坚持持续发展的基本纲领,从对环境资源的保护做起,呼吁全世界人民承担起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责任。通过战略性认识,提高中学生对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问题的重视,从而正确看待环境问题的严峻性。例如,为保护森林植被等资源,去郊游时要将果皮、垃圾袋等带回,拒绝在餐厅使用一次性筷子等。为了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尽量少用或不用一次性餐盒或塑料袋,选购环保产品等。

通过结合环境日、地球日以及植树节等重点环境节日,组织学生进行环境保护的宣传或公益性活动。让学生在与自然和社会的接触中,提高环保素质。例如,在环境保护日,地理教师可以成立地理课外活动小组,带领学生运用地理测试仪器和设备,对所在城市的酸雨污染、工业粉尘以及汽车尾气等进行监测,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自发进行环保知识的宣传,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保护环境。又如,组织学生一起进社区和公园等公共场合,消除存在的白色污染,或者植树造林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感受环保,进而理解环保,积极宣传环保。

总之,高中地理课程中有许多与环境保护问题相关的知识点,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环境保护内容,并结合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以及社会实践等方式,引导学生意识到环境保护问题的严峻性和重要性,并从自身行动做起,保护和爱护环境,树立正确的环境保护观念。

第6篇

一、我国中学环境教育中需改进的几个现象

1.教学形式较为单一。环境教育在许多学科的教材中都有所体现,设计的教学内容也丰富多样。但从调查中明显发现,这类教学内容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实验、实习、考查的研究方法却很少参与其中。

2.乡土教学资源开发不足。环境教育本身就是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教育,这就要求我们立足于生活开展环境教育。然而,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师生认为现在的高中环境教育虽然应用了许多生活中的案例,但在教学中还是很难深入。由于受到升学压力、教学课时的限制,教师只能按照课本知识、课本案例展开教学,很少涉及乡土案例。

3.教师缺乏环境教育的专业培训。环境问题是一个综合性问题,涉及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地理学、化学、物理学、法律等多方面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环境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广博的环境教育见识,才能对学生进行系统、有效、多样的环境教育。然而,绝大多数教师对环境教育的了解仅仅是来自课本、教学参考书,能够走出去看看其他地区、其他国家环境教育的教师少之又少,教育部门也很少开设相关的教育培训。

4.对环境教育的重视不足。受到我国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升学”几乎成为基础教育各阶段的首要目标,高中教育更是如此,高考指挥棒决定了高中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问卷调查中,就有部分师生认为环境教育无需专门开展,这就反映出从社会到学校,人们对环境教育的重视存在明显不足。

二、对中学环境教育的几点建议

通过问卷调查和日常教学实践的体验,以及对其他国家环境教育的了解,笔者对现阶段中学环境教育的实施形成了几点建议。

1.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只有热爱大自然,才能产生保护它的意识和行为。换句话来说,就是培养学生的环保情感,出于真实情感的行为才是真正自觉的行为。如何培养学生的环保情感,使学生热爱大自然呢?可以通过乡土教育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自己的学校,从学生熟悉的环境入手,从细微之处培养学生的情感。

2.开展实地考察,丰富环境教育的手段。环境保护教育要将静态的知识结论变为动态的探索对象。开展地理实践活动,特别是野外考察、环境监测、生产实践等,能够使学生亲身体验地理知识产生的过程,逐步树立正确的环境观。以乡土环境为背景,让学生走进其中,寻找环境问题,思考解决途径,是升华环保情感的重要步骤。比如,在教学《环境污染与防治》时,可让学生走进生活,走进工厂,看看我们每天生活的环境中有没有环境污染的现象。2011年黄海的浒苔情况比较严重,这一现象只要站在海边就能看到,这样简单的实地考察活动是学生力所能及的。学生通过观察理解“陆地污染物排放对近海的海洋环境产生很大影响”,比在课堂中纸上谈兵高效很多。

第7篇

【关键词】雾霾;可持续发展;地理教学;环境教育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环境污染日益加重。工业生产、汽车尾气和冬季取暖导致空气中凝结核增多,霾形成的几率增加,其范围和浓度也越来越大,影响越来越严重。严重的雾霾天气不仅威胁到居民的健康,而且影响到我国的国际声誉。要解决雾霾问题,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中学地理教学承载着提升公民环境保护素质的历史使命,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通过对地理的学习,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也能帮助学生形成人地和谐观和可持续发展观,为生态道德的养成奠定基础;地理思维则对于学生提高创新思维、综合思维能力,并从可持续发展观念的视角下认识环境提供帮助。

1.雾霾的成因分析

雾霾,雾和霾的统称。我们把由大量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气溶胶系统称为雾,它是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或凝华)的天气现象。一般目标物的水平能见度会降低到1000米以内。霾是指空气中的灰尘和细微的尘粒等均匀地悬浮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公里,空气普遍混浊的现象造成视觉障碍[1]。人们习惯将“雾”与“霾”统称为“雾霾”。雾霾的形成主要有自然和人为两方面原因。

1.1自然因素

在冬季,我国中东部大部分地区雾霾频发。1月,影响我国的冷空气活动较常年偏弱,风速小,污染物不易扩散,在近地面层积聚,导致雾霾天气多发,持续的时间较长。雾霾天气会使近地层大气更加稳定,会加剧雾霾发展、加重大气污染。冬季气溶胶背景浓度高,大气的降水、小粒子间的碰并、凝聚、聚合和沉降过程没有得到很好地消除,环境消化人类排放废弃物的能力越来越难以满足人类的需求,超过环境的正常调解机能,使得环境质量下降,有利于催生雾霾的形成。

1.2人为因素

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赖以生存的环境,在这一过程中,人类与环境是相互影响的,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改变着环境的运行,这就导致雾霾形成的环境因素有:汽车尾气污染、工业废气污染、餐饮油烟污染以及建筑工地和道路交通产生的扬尘等。汽车的普遍使用导致汽车尾气排放严重。据显示北京雾霾颗粒中机动车尾气占22.2%,主要以含硫排放物为主,是PM2.5颗粒的重要来源之一[2]。工业生产中可产生大量的废水、废气和废渣等三废物质,污染空气、降低、环境质量。尤其是工业废气,它是大气污染的重要物质来源,给人体健康带来严重危害,给国民经济造成巨大损失[3]。工业废气中有害物通过呼吸道和皮肤进入人体后,能给人的呼吸、血液、肝脏等系统和器官造成暂时性和永久性病变,能使人体直接致癌以引起人类的高度重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服务业中的餐饮业在第三产业中的地位不容动摇,餐饮业产生的油烟未经过处理就经过抽油烟机或排风扇排放到空气中,也是构成雾霾的主要因素。城市扩张必然伴随大规模的施工建设,施工扬尘成为这些城市大气PM2.5的主要来源,如果扬尘没有得到散发,长此以往就堆积到大气中,波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危害性特别大。我们要加大环保执法和其他相关方面的工作力度,减少环境污染。

2.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的实现途径

保护环境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与义务地理学以培养公民正确的人地观为中心任务,无论在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或者继续教育中,都比其他学科更具备担当可持续发展思想教育和培训的义务与资格[4]。协调好人地关系,使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更好地为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服务,就必须积极而有计划地宣传和普及地理知识。

2.1在学习中把握环境教育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了解环境现状。如地球上人口的总数,人口的迁移,人口分布的情况。我国人口过多导致资源的短缺、乱砍乱伐引起的风沙较严重、雾霾天气没有得到改善等等。能使学生真切的感受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很多问题是学生身边所能感受到的现状,能让学生亲自参与了解问题的所在。例如,通过收集一些有关雾霾资料,讨论解决雾霾环境问题的措施。把自己的结论拿到课堂教学中讨论,使学生在了解雾霾环境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与人沟通,从而知道环境对于人类的重要性。呼吁学生要从身边的人和事做起,宣传环境教育,做到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2.2在区域人地关系中发现环境问题

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条件和人文社会经济条件存在差异,人地交互作用的表现形式不同,因此其环境问题也具有区域性。环境问题的这种特性决定了环境教育中人与自然界最为形象。人与自然界是互补的,通过人地关系分析,可以突出特定区域环境问题的本质,从而加深对环境问题产生根源的正确认识,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环境观。在环境教育意识中,可以从某些地区不同时期的环境问题得到有效治理。例如,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高,引发的环境问题主要是资源过度开发、水体和大气污染,城市垃圾和扬尘等;而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条件差,人口密度低,生产力水平也很低下,主其环境问题主要是沙漠化现象严重、森林面积锐减并导致水土流失严重。通过人地交互作用的分析,可以明确经济与环境问题的关系,还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利用观和环境保护观,明确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必须统一规划。传统的以高投入、高消耗和高排放的发展模式是不可取的,从而树立人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4]。

2.3在讨论中深化环境教育

地理讨论式课堂教学特别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水平。在教师的启发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教材为辅助资料进行讨论内容,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学习工业对人类产生的环境这部分内容时,通过讨论有关环境保护问题,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在上课时就“工业产生的废气废水的处理与保护问题”、“工业的废气废水处理不当引发的环境问题”进行讨论,既明确了环境问题,也讨论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由于工业处理不当造成了我国最热门的话题“雾霾”。要想让我们生活的环境处于空气清新,我们就要总结一些保护环境的措施:第一,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边发展边治理;第二,学生应大力宣传环境保护意识;第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第四,对废气废水一定要做到及时处理。这样,就能降低大气的空气质量,使雾霾天气能有效的改善。在讨论中加深了学生对环境污染的重要性。从中了解到破坏环境必然会受到环境带给我们的危害,让学生受到很好地环境教育意识,为了更好地将来做准备。

2.4在生活中关注环境问题

强化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环境保护意识。例如,可以从从雾霾的天气中让人们理解,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例如,生产和生活垃圾对环境存在很大的危害性,它不仅会造成空气质量下降、水体污染,甚至会危害人们的健康。还有,一次性塑料餐具的使用既造成浪费油造成污染。因此说,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形成良好的环保氛围是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抓手。为了求得人类和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人们必须加强环境治理,才有可能弥补人类对自然界造成的伤害;同时也告诫我们,在谋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绝不可能把环境置之度外。因此,善待地球保护环境,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是保护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污染是当今善待地球、保护环境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所以我们要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就要加大公民的环保意识。

参考文献:

[1]郝婉琪.以经济角度谈雾霾治理[J].金融经济(理论版),2015(11):30-31.

[2].控制PM2.5要减压燃煤、严格控车[EB/OL].2014-02-26.

[3]代芬.湖北省外商直接投资和环境质量关系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

第8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环境问题;环保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2-193-01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要求国民在认识人口、社会、环境、资源等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形成正确的生活习惯和生产方式。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现行的高中地理教材,其整个知识体系是以地球的宇宙环境为开端,并讲述地球上的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以及在这些圈层中存在的可供人们生产与生活利用的自然资源和能源等,然后,进一步学习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农业、工业、牧业、城市化等相应的活动,最后,将其归结到人类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说,环境教育贯穿于整个高中地理教学的全过程。作为地理教师,我们要对学生加强环境教育环保教育,增强他们对生存环境的忧患意识,培养他们的可持续发展观念,这也是时代赋予广大地理教师的要务之一。

一、利用地理教学,帮助学生认识我国的环境问题

纵观当今世界的环境问题无非是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化进程中的环境污染,主要是工业生产产生的“三废”以及现代农业和人们生活所排放的有毒有害物质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二是不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而造成的生态破坏,由于人类不合理开发自然资源而导致的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森林锐减、植被退化、动植物物种频临灭绝等生态环境的破坏问题。

1、社会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

人们在工业生产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等“三废”,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等化学制剂,这些废物往往被不加处理地排放到大气、江河湖泊和土壤中,严重的污染了和毒化了人类生存的环境。比如,大气中的废气越来越多,产生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温上升。排入大气中的氯氟烃破坏了大气的臭氧层,造成南极上空出现了臭氧层空洞,甚至北极上空的臭氧层也在变薄。还有人们生活生产中排放的煤烟、粉尘、硫氧化合物、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等有害物质,也致使大气变得污浊,出现了酸雨现象、光化学烟雾等大气污染事件,这些都将严重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

另外,工业废水和生活废水,也被大量排放到环境中,导致工农业用水和居民生活用水遭到严重污染。化肥与除草剂等农用化学制剂污染土壤,破坏了土壤的结构,使土壤板结变硬,酸性增大,土地资源遭到严重破坏,这些都会影响人类的生活、生产乃至生命健康。

2、不合理开发造成自然资源破坏和环境的恶化

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很大,耕地、森林、草地面积和矿产总量等均居世界前列,于是就有了“地大物博”之说。但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自然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却很少,而且,由于自然资源的无限制开发,已遭到较大的破坏。我国耕地面积占世界第四位,但人均耕地只有世界人均数的1/3左右。由于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以及大量建筑用地占用耕地,导致我国耕地正在不断减少。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沙漠化面积约有五万平方公里,有数据表明,近二十年我国被占用的耕地达2700公顷,水土流失总面积约150万平方公里,每年损失土壤约50亿吨,随着工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耕地被占用,我国耕地大面积减少。我国的人口是不断增长的,耕地如此减少下去,下一步将面临吃饭难的问题。

森林减少、草场退化现象在我国也很突出。我国的森林覆盖率很低,大概为16%,低于世界平均数,人均林地面积更少,2009年数据显示我国人均林地仅为0.145公顷,不足世界均数的1/4,属于贫林大国。而且,由于乱采乱伐以及毁林开荒等人为因素,我国的森林资源损失惨重。另外,过度放牧和不合理的农垦,又使草场沙化和碱化面积逐步增加,草场的生态系统破坏严重。我国水资源总量为江河年径流量27000多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但是,由于黄河断流、泉群干涸,海水倒灌等现象的出现,我国水资源其实极度紧张。甚至造成许多工业因用水资源不足而不能正常生产,甚至停产。还存在着地下水被大量抽用的事实,引起了地面下沉,甚至造成地面建筑物塌陷事件。我国矿产资源形势也很严峻。呈现某些重要矿产资源贫矿多、富矿少的现象,并且,在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存在着严重的浪费,采富弃贫现象时有发生。

二、利用地理教学培养学生环境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

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环境意识和环境质量如何,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的环境问题十分严重,且已受到政府的重视和人民的关注,而且正在进行着各种努力和尝试,力求改变。

学校教育是环境教育的主渠道。中学时代是学生一生中的黄金时期,是他们掌握基础知识和培养基本技能的关键时期,也是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我们要利用地理课堂,让学生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帮助他们理解自然环境的规律,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我们要利用地理课堂,对中学生中进行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方面的教育,提高他们可持续发展的自觉行为,形成文明的生活与生产方式,形成环保意识,学会保护环境的知识和技能。让他们认识到只有当人类的活动与自然规律协调进行时,地理环境才会向有利于人类生存和生活的方面发展;否则,如果违背了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将会产生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人类必将受其惩罚。

课堂教学是培养环保意识的重要环节,但课外活动更适合环保教育。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实地考察和社会调查等,让他们了解周围的环境问题及其成因,以及政府采取的应对措施。以此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我们可以利用黑板报、墙报、手抄报和环保展览、听报告讲座等形式,把“人地关系”作为教学的核心内容,让学生弄清楚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类型和危害,以及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形成可持续发展观。

参考文献:

第9篇

摘要:在人类文明进步的历程中,化学科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化学科学有许多的负面认知,将环境问题归咎化学。为此,初中化学教学要重视环境教育,化学教师要将环境教育有机的融合于化学的启蒙教育之中,为学生提供获得环境保护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责任感和参与意识的机会,为未来社会发展做好人才和知识的准备。

关键词:化学教学;环境教育;环境意识

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和工农业的发展,导致了人类干扰自然、改造自然的力量空前强大,于是,我们看到了人类在创造财富的同时,环境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为此,自上世纪70年代的斯德哥尔摩的人类环境大会之后,环境教育运动便在世界各国纷纷兴起,90年代的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大会之后,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环境教育都成为基础教育关注的热点问题。在教育部颁发的《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教育课程性质描述中就有“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化学与环境、化学与资源、化学与人类健康的关系,逐步树立科学发展观,认识化学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增强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在实践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其在面临和处理与化学有关社会问题的挑战时,能做出更理智、更科学的思考和判断”的教学定位,并要求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体现化学、技术、社会、环境相互关系的学习情景,使学生初步了解化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认识化学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促进人类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所发挥的重大作用,相信化学必将为创造人类更美好的未来做出重大的贡献”,以达成“感受并赞赏化学对改善人类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决策的意识。增强安全意识,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了解化学的应用价值,初步树立STS(科学•技术•社会)的观念,逐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具备适应现代生活和为了社会发展所必须的科学素养。课程标准为初中化学提供了具体而有效地实施环境教育创造了广阔的空间和机会,对初中化学教师而言,关注环境问题,在教学中重视环境教育,已然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话题。

一、教师的环境意识决定了化学教学中的环境教育高度

1.教师对环境问题应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思想支配行动”,作为化学教师,已经具备了从化学的视角关注环境问题的科学素养。面对我国国民总体环境意识水平较为低下的状况,以及频繁出现形形破坏环境的社会问题,我们更应该站在化学工作者的角度,旗帜鲜明的为保护环境摇旗呐喊。只有在思想上引起足够的重视,才能把培养和提高青少年学生的环境意识,促进青少年学生形成自觉的环境行为,视为化学教育的使命,才能在化学教学中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2.教师要在环境教育中正视化学科学的作用与地位毋庸置疑,进入到社会大众视野中的环境问题,绝大多数都与化学相关联,从排放到空气、土壤、河流中的有害物质,到进入人们食物中的诸多有毒、致病物质,乃至于对生态环境不可逆转的破坏,似乎都与化学脱不开关系,化学也就因此而成为公众眼中的洪水猛兽。事实上,化学污染严格地说并非化学本身之过,而是人类活动没有从自然———社会———科学技术这个大系统的观点看问题,片面追求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造成的。化学污染的真正源头是化学的实际应用即化学工艺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由此造成对人类生存环境乃至整个生态系统的破坏。为此,化学家已提出绿色化学的奋斗目标,把不再使用有毒、有害的物质,不再产生废物作为绿色化学的理想,把污染治理转变为污染预防。绿色化学的诞生无疑是化学自身发展中的一场革命。同时,从事分析、监测、治理环境污染的正是化学家和化学专业工作者,他们不但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方面承担重任,更把保护世界视为己任。教师作为具有较高化学科学素养的群体,更应该通过环境教育,为化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作用鼓与呼,切不可人云亦云,不分青红皂白的将环境问题归咎于化学科学的发展。3.教师要把环境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环境教育的理念、目标、要求以其鲜明的时代特征,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对青少年学生的环境教育既是当今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也是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青少年学生在中学阶段所养成的各种行为习惯和人格特质,很大程度的决定了他们进入社会的思想行为。对于初中化学而言,其特有的启蒙教育特点,成为我们对公民进行环境教育的基础课程。同时,环境教育的有机融入,将会给刚刚接触化学学科的学生,展示一个具有时代特色、生机勃勃的学习背景。因此,教师应该自觉在在教学中,将环境教育与学科教学有机整合,为学生提供获得环境保护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责任感和参与意识的机会,为未来社会发展做好人才和知识的准备。

二、初中化学教学中环境教育的途径

1.充分挖掘化学教材中的环境教育素材在我国,依据《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编写的初中化学教材有多个版本,每一套教材的编写者都在“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和化学与社会发展”等五个主题中给出了进行环境教育的学习素材。如“身边的化学物质”选择了空气、水、金属等跟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学习素材,使学生认识和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同时,这些物质与人们所关注的环境问题密切相关,这样的教学内容就是我们渗透环境教育,培养学生环境意识理想切入点。同样,“化学与社会发展”这一主题选择了化学与能源和资源的利用、常见的化学合成材料、化学物质与健康、保护我们的环境4方面内容作为二级主题,这其中包含了与化学密切联系的材料、能源、健康、环境等内容,教师在该主题的教学中,就应该使学生知道自然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认识人类要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资源的必要性,树立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保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学习情境,在组织教学时,对学生进行相关联的环境教育。如在对“空气”的学习中,就有关于空气质量问题的学习素材,教师一方面要让学生知道空气质量问题所包含的化学知识———常见的空气污染物和污染源,另一方面还要让学生知道,为解决空气质量问题化学家们所作出的努力,比如,将主要的空气气体污染物转化为无害气体的科学成就。更要教育学生关注造成空气质量问题的社会因素,如沙尘暴现象源于人们过度开垦与砍伐,导致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等,从而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2.组织学生活动进行环境教育充分利用课外学习活动,进行联系实际、联系社会的环境教育,是强化环保教育重要手段。虽然化学课程开设在九年级,要在完成学业,准备毕业、升学考试的同时,组织学生开展大规模的课外活动,会有很大困难。但是,结合教材要求学生进行一些小型的课外活动还是可以的。比如,结合水资源的学习,让学生对家庭、个人用水习惯进行调查,从而强化学生爱护水资源的意识。事实上,各种版本的教材,对爱护水资源注意主题所设计的学生活动,都具有可操作性。如人教版和科粤版教材都以社会调查的形式,教育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水资源保护问题。科粤版的“调查活动”设置了“①你家的节约用水状况;②你的家乡存在缺水问题吗?③你知道我国正在兴建的‘南水北调’工程吗?”三个问题,从家庭到家乡,再到国家层面的大型工程,给教师提供了层次分明、丰富立体的环境教育素材,教师应该以此为抓手,组织学生开展学习活动,将环境教育落实在学生的体验性学习中,同时让保护环境的意识通过学生传递到千家万户。而人教版的“调查研究”,一方面以家庭洗衣机、热水器的使用为背景,让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用水节水问题,另一方面安排学生“通过互联网调查水污染和治理的事例”。把对水资源问题的关注点,从家庭活动延伸到了互联网之上,更加贴合学生的兴趣点。教师应该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突破教学活动的时空限制,鼓励学生在网络上搜索信息,线上、线下相互交流信息,使环境教育更充满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和协作性。此外,通过办专题展览和小报,聘请环保专家来校作讲座,世界环境日、世界无烟日等纪念日,等等,寓环境教育于富有知识性、趣味性的各种活动之中,既巩固课本中学到的知识,也能使学生提高认识环境和评价环境的能力,增强他们环境保护的意识。要寻找身边可以利用的环境教育素材,教师就要成为环境教育的有心人,才能从身边发生的大大小小的事件中,发现环境教育的契机。3.抓住实验教学中的环境教育契机化学实验既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同时又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不可或缺的良好途径。从实验药品的用量到对实验废弃物、实验过程中产生的有害气体的处理,无疑都是环境教育的切入点。此外,教材在修订过程中,对一些实验的改进、舍弃,都包含着对环境问题的关注。比如,人教版教材中有关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探究,将实验版教材中的所用的白磷改成了红磷,避免了实验结束后对过量的白磷处理不当造成的环境问题。再如有关酸碱盐性质的不少实验,教材都用点滴板替代了常规的试管,同样的从节约药品的角度体现了绿色化学的理念。这些都可以成为教师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素材,使学生意识到环境问题就在我们身边。总之,将环境教育渗透到化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环境保护意识以及环境保护技能,对化学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意义重大,培养具有良好环境素养的年轻一代,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

作者:黄卫华 单位:桂林市第十三中学

第10篇

关键词:环保意识 行动 环境教育 高中生

环境问题是社会问题。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工业化的高度发展,一些工厂排放的废水、废气、废渣污染了江河湖海,污染了大气环境,还有生活排放的污水、汽车排放的尾气等,严重地污染了我们生活的环境,所以每一个公民都应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那么,怎样对高中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呢?

一、培养保护环境的意识

环保意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包括知识和技术的传授,也包括观念、行为和习惯的培养。要培养和形成良好的环保意识和行为习惯,从某种程度上说比单纯的知识传授困难得多,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和心血,潜移默化,从一点一滴小事做起,真正培养环保意识。国家和政府也应该做出一些努力,在社会上形成一种好的风气。记得在一本书上看过,一些发达国家的垃圾回收处理分类都相当仔细,有“可燃烧垃圾”“不可燃烧垃圾”“资源垃圾”“危险垃圾”“粗大垃圾”等。特别是“粗大垃圾”,如旧电视、旧冰箱等必须提前在便利店等处买好印有编码的“准扔证”并贴好后,才能被允许在规定的时间段内,将其搬到指定的地点。我们可以想象,国家有这样的制度,人们自然也就形成习惯了,环境怎能不好呢?而我们国家也不缺乏这样的法律和制度,但是管理力度还是不到位,人们从思想上还没有真正的重视起来,还有就是人们的整体素质水平还不高,国家用于环保方面的资金还太少,致使我们的环境问题已经成了国家的重点问题亟待解决。

结合目前普遍认同的“关于环境的教育,在环境中的教育,为了环境的教育”的环保教育模式,我们应该明确高中生环保意识培养方面的目标和任务。在学生的各科教育中,教师可以提供大量关于环境的知识,让环保意识渗透到每个学生的心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中学环境教育大纲中各科都有环境教育,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在环境中”提高环保意识,通过各种课外活动及探索活动,让学生在环境中亲身体验,并感受各种环境问题,从而端正环保态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不断地向学生渗透环保意识,培养他们的全球观念,使他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环保行动中。

二、要让学生从行动中保护环境

高中生具有的环保意识还是不够的,要真正地把这种意识转化成学生的行动,才能真正地改变我们国家的环境。现在的社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一些部门为了经济的高速增长,主张人们高消费,高消费必然导致无限制的浪费。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它既可以直接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又可以在一定的时期内制约发展的方向和速度。我们必须清楚认识到这一点,在上课的时候经常把一些好的思想渗透到教学中。高中学生面临着升入大学校园,只有高中生真正把环保渗透到思想里,大学校园也才会更美好。我记得在一本书上看过,欧洲一些国家还是很注重环保的,比如一些老太太去超市买东西时带上旧塑料袋,买回来后还把旧塑料袋挂回原处,从这些小事中我们可见一斑。因此,我们高中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应该把这些思想渗透到学生的心里,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时时注意环保,事事注意环保,真正让学生把环保工作做实,这样才能形成一种习惯。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的责任,因此不仅要教好书,更重要的是育人,让学生认识到我们国家的环境问题已经很严重,让学生认识到这不仅仅是一人两人的原因,而是我们每个人都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从而让学生从行动上切实保护环境,真正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让学生讲究卫生,节约用水用电,收集废纸废铁,爱护花草树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积极主动参加环保宣传教育活动,投身于环保事业。

保护环境已经不能空喊口号了。在我们生活的土地上,环境污染、生态恶化几乎到了不可遏制的地步,人们滥垦滥伐、过度放牧、围湖造田、不合理利用水资源已经成了一个普遍的问题。此外,工厂为了追求高收益,随意排放废水、废物、废渣,还有人们生活中排放的生活污水、汽车排放的尾气等等已经严重污染了环境,我们不能再这样继续下去了。我想在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我们学校是不是也应该出台一些制度来鼓励学生爱护我们的环境,比如教室里能随手关灯的可以多奖励班分,学生看见地上的垃圾能捡起来扔进垃圾篓的奖励学分等等,这样只要每个人都行动起来,好的风气就会形成,人们的内心也会产生内在的愉悦感,学校校园也会变成一个美丽的花园。

总之,对高中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是我们国家和社会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台阶,是我们高中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让我们都携起手来,与学生共同身体力行,为了我们的家园更美丽,为了我们的生活更美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吧。

参考文献:

第11篇

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有赖于良好稳定的自然环境,然而不幸的是,近些年来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大气污染、海水污染、气候变暖等等都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计划。自然环境的变化导致了生态系统的改变,甚至对于大部分人的生活产生了明显的影响,生态系统失衡将产生洪水、泥石流等,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因此,环境保护是人人都应做到的,借助于高中地理课堂将环境保护教育理念渗透其中将会对于学生的思维观念产生影响,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爱护身边环境、科学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成为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环境教育渗透的重要内容。

一、关于高中地理教学环境保护理念渗透的必要性

人类生活在环境之中,环境与人的关系十分密切,人类的活动同环境息息相关,因此,环境保护也就成为高中地理知识渗透的主要理念。同时,我们应当认识到,对于学生所开展的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并非是高中地理知识的外延部分,而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一种基础与保障。对于高中地理教师而言,要想真正渗透好环保教育理念就应当对于地理教材进行深入研究,将课本知识点同自然环境理念有机结合、融会贯通,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地理知识对于环境保护所产生的重要影响。人类一直追求可持续发展,而要想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就离不开环境保护,教师在传授地理知识的同时渗透环境保护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关系将会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向学生渗透环境保护理念是十分必要的。

二、当前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创新路径

1.课堂教学成为渗透环境教育的主要路径

高中地理教材内容繁杂,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地理知识本身就是环境知识,这就要求地理教师应当吃透教材知识,充分利用地理教材这样的载体进行教学设计,渗透环境教育理念。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应当将环保教育目标予以充分结合,深度挖掘教材中现有的环境因素,目的就是保证地理课堂中能够渗透更多的环境教育内容,这样的环境教育渗透才更具备感染力与说服力,如地理教材中关于全球变暖的环境问题,首先教师可以借助于多媒体课件给学生看一幅漫画《啊!地球出汗了。》让学生意识到地球出汗的原因就是全球变暖,正是全球变暖才使温度升高;其次,可以让学生观看气候变暖产生的环境影响的图片及视频如科幻电影《后天》,从而引导学生发问,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因素有哪些;最后,以“全球气候变暖的利与弊”为话题进行分小组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表达自己的观点,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在讨论中意识到全球变暖的弊大于利,危害大于好处。这样的地理教学课堂将会很好地渗透环境教育理念,教师既可以采用直观教学法,也可以借助多媒体采用情境教学法,在每一个环节都要发挥指导的作用,引导学生能够树立科学、正确的环境观念,强化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2.课外活动过程中渗透地理环境教育

全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我们应当珍惜并爱护地球上的一切自然资源,在环境教育方面应当做到渗透于课堂,意寓于课外,高中地理教师不仅仅注重地理知识的传授,同时还要时刻将环境教育理念渗透其中,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环境中学习”的活动,针对于校园环境分小组进行垃圾分拣、节约用水、爱护花草树木、节约粮食等实践活动。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意识到资源的宝贵,无论是吃的米饭馒头还是用的水电,都是资源,都应当节约,对于身边的环境要做到爱护,不用塑料袋,拒绝白色污染,大力支持绿色环保工业的发展并以此为榜样。在日常生活中,多骑自行车,少开私家车,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石油的损耗,减少汽车尾气排放导致的空气污染,同时骑自行车还能够锻炼身体,一举多得。地理教学课堂中教师以学生身边的小事件为例更能够使学生感受到环境保护其实和自己都是息息相关的。课外,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组建环保小组,在课余时间进行气象观测或者是水源的采样检测,在国际环境的重大节日中如“国际湿地日”“环境日”等环保小组可以举办相应的活动呼吁身边的人爱护环境,具备环保意识。这样课内教学渗透、课外实践的方式便能够引导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渗透环境教育,养成良好的环保意识,从而实现了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

3.开发校本课程并开展乡土地理教学渗透

开发校本课程对于开展环境教育渗透具有积极而独特的作用,校本课程作为学校独有的课程资源特别是在地理课程教学方面都具有其特殊性,这是因为每个地区的地理特征都是存在着差异的。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环境教育应当遵循“全球思考、本地行动”的宗旨,其实具体的环境教育还是要着手于身边的环境,从热爱自己的家乡环境开始,教师要指导学生结合乡土环境的特点,从而有针对性地发现乡村在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环境问题。学生要亲自去调研,了解环境问题对于家乡产生的不利影响,这样以学生身边的案例为教学内容非常有助于环境教育理念的渗透。返回课堂中,学生看到来自自己身边的地理素材便会全身心投入到环境教育的讨论中来,例如有的同学会发现连云港市建设拦海大堤,环境后果就是大堤南侧的海水都不流通了,从而出现了“死海”;有的学生会发现渣土车会给城市带来很多的空气颗粒污染,不利于人的身体健康;有的学生会发现乡村存在非法占用耕地、砍伐树林的现象,结果导致植被破坏,下雨的时候路比以往更加泥泞了。学生在激烈的讨论中逐渐诞生出环境忧患意识,认识到自己身边也存在着环境问题并且有的已经直接影响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教师引导学生为出现的环境问题献计献策,教育学生应当具备爱护环境的意识,爱护身边的一草一木、一物一景,在地理教学中将环境教育一直渗透下去。

作者:刘松 单位:鹰潭市第一中学

第12篇

【关键词】高中生物 教学 环境教育

引言

任何学科都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加强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明确学习的意义,引导其自觉的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真正的学以致用。高中生物教学与环境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生物教学的目标是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因此需要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进而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自觉的运用所学知识保护环境。

1、高中生物教学同环境教育之间的联系性

《高中生物课标》之中应该从课程目标到内容标准,或者是彰显环境教育的目标以及内容,并且也需要蕴涵环境教育元素和信息,同时也可以提供高中生物课程具体而有效地渗透环境教育进而提供一个平台.《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之中提出学习该课程的目标:要关心我国的生物资源状况,对我国生物学科和技术发展状况有一定的认识,更加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增强振兴中华民族的使命感与责任感;要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当前的生物学科这是自然学科之中的一个基础课,同时也是环境保护技术的基础,在高中生物教学之中,教师应该重点讲解当前我国所存在的环境问题,如此则可以使得学生在情感之上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因此,高中生物教学同环境教育之间是紧密相关的。

2、高中生物渗透环境教育的必要性

高中生物课堂渗透环境教育的必要性首先在于环境问题的严重与现代人环境意识的缺乏。伴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界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一定的环境破坏。例如,酸雨问题、土壤沙化问题、生物锐减问题,特别是由于环境破坏引发的诸多灾难性后果,例如飓风、泥石流、赤潮等等,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对于中国国内来说,环境破坏主要集中在水土流失、工业“三废”、地质结构变化、地下水位下降等等与生物科学息息相关的生产生活问题。虽然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的宣传工作,但大众的环境意识却有待提高,原因有二:一方面,大众并不具备充分的环境保护知识,对政府环境治理依赖过高,没有具体的理论指导自身实践,因此参与环保行为的水平不够,对环境问题也保持着盲目乐观态度;另一方面,大众表现出来的破坏环境行为往往是不自知的,即不知道哪些行为对环境有着潜在伤害,大众所获取的仅仅是环境保护观点,而不是方法,且真正根深蒂固的环境保护意识应从青少年学生抓起,高中阶段是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关键时期,由于高中生的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拥有了解自然、探索自然的渴望,且相较初中生具备了更强的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行动力。

3、高中生物课堂渗透环境教育的策略

3.1、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教材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极好的课程资源,但如果只局限于从理论上讲,学生容易产生烦琐的感觉,所以,教师教学中要适当地插入当前的环境状况,理论联系实际,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产生环保意识。引导学生大胆创新、勇于实践,设计多种多样的生态瓶,从而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生态系统,理解维持生态系统,特别是生态平衡的重要性,深刻理解生物圈是目前生物的唯一家园,从而抵制任何破坏生物圈的行为,成为自觉的环境保护者。增强学生“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识,增强学生采取正确的措施保护环境、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的意识,正确地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3.2、利用教学资源,不断启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在教学过程之中,教师的教学方法是相当重要的,教师应该对教学资源的使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教学过程之中,教师需要充分使用教学资源,启发学生环保意识的形成。在讲解教材选修二中《生物科学与环境保护》之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放一些图片或者视频,即人类乱砍滥伐、严重的白色污染、工厂乱排放污水等等相关的反面教材,站在这些角度分析环境同人类之间的关系,这样就可以使得学生对于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具备初步的了解.教师应该使学生思考我们破坏环境的行为对于地球有影响,这样就可以启发学生应该形成环境保护的意识。此种循序渐进的启发可以使得学生明白:只有好好保护环境,人类才可以得到生存以及发展。

3.3、利用节假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走出教室,走向工厂、农村、大自然,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进行适时的环境教育。每当春暖花开,组织学生参观附近的植物园、动物园。使学生在感受美的过程中,产生向往大自然的情感,从而升华为热爱大自然,以增强学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组织学生调查附近的工厂、小河、垃圾处理场、生活小区等,当他们看到污浊的河水、遍地的垃圾、工厂排出的废气、公路的尘埃、汽车和摩托车排放的尾气。注重引导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来分析环境问题,特别指出解决生态危机的可能性,树立正确的生态观,自然就会明白环保的重要性,并自觉行动起来,保护环境。

4、结语

总而言之,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已经成为生物教学的一个必然趋势,高中生物教师应该顺应这一趋势,不断的探索生物教学中环境教育渗透的方法,教学中要根据生物学科自身的特点,充分地找出高中生物教材中关于环境教育的渗透点,保证做到有的放矢,进而能够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引起学生对环境的关心,从而促进学生的环保意识的形成.使得学生的素质有更进一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