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海绵城市趋势

海绵城市趋势

时间:2023-07-27 16:23:1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海绵城市趋势,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海绵城市趋势

第1篇

关键词:低冲击开发;海绵城市;雨水利用;排水管理;综合利用模式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U99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33-0109-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33.054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不断推进,城市化进程明显加速,尤其是近年来施行的“城镇化”战略布局,进一步促进了城市基础建设的发展,但是相应的城市洪涝灾害、雨水径流污染、城市排水污染、水资源面源污染以及水资源匮乏等问题严重制约城镇化发展,对我国城市生态和谐发展提出极大的挑战。为了从根源上解决城市排水管理与水资源匮乏问题,有效提高雨水利用率,节约城市水资源,对城市生态环境进行妥善管理与改善,我国提出了“海绵城市”发展理论,从而通过充分利用雨水资源,解决城市水资源污染与匮乏难题。本文结合城市排水管理和面源污染处理技术的发展趋势,探索了“海绵城市”理论在城市生态和谐规划和建设中的实践应用。

1 低冲击开发雨水模式理论

低冲击开发雨水模式又称为低影响开发雨水模式(Low Impact Development),是20世纪90年代由美国西雅图、波特兰市等城市共同提出的一种城市水资源保护与改善方案。低冲击开发雨水原理是通过设计小规模的、分散的水资源源头控制,从而对城市强降雨所产生的径流、面源污染进行有效处理,并且使开发区实现开发前与开发后的水文环境和循环状态基本相似。低冲击开发雨水模式是一种以城市生态环境为基础,以城市发展与建设为依托,实现雨水径流控制与雨水开发利用的综合管理。

低冲击开发水模式的核心在于如下三点:(1)以城市生态环境为根基,实现城市发展与自然共生;(2)以雨水尤其是暴雨径流源头管理为主,实现雨水资源再利用;(3)充分尊重和利用本地区的地貌特征、水文环境、气候类型等自然特性,尽量减少对本地区的环境扰动与破坏。城市建设是一项源于自然、依赖自然,但又不断改变着自然,对自然进行重新设计的工程。为了保证城市的健康发展,必须实现城市建设与自然发展动态平衡,低冲击开发雨水模式就是尽可能减少城市原有环境的破坏,实现城市雨水资源有效控制与利用。

相关统计数据表明,低冲击开发雨水模式能够有效减少城市暴雨径流的30%~80%,延迟暴雨径流峰值约5~30分钟,从而对城市抗洪防涝,减轻城市排水网络压力,均起到重要作用。相比传统的雨水控制与开发模式,低冲击开发雨水模式更加侧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因此更适合科学发展观的城镇化发展战略,为我国城市生态和谐规划提供重要依据。

2 “海绵城市”理论

“海绵城市”理论源于行业内惯用“海绵”来比喻城市排水及雨水吸附能力,随后采用“海绵”描述城市或土地调整雨水积蓄的能力,因此“海绵城市”概念在学术界得到广泛的应用。尽管对“海绵城市”的定义并不一致,但是“海绵城市”理论的核心思想都是旨在城市的洪涝调节能力。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海绵城市”理论的研究与应用探索,先后在2014年和2015年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海绵城市试点工程建设指南》等官方文件,大力推动了我国海绵城市的探索与实践。“海绵城市”理论是在低冲击开发雨水模式、水敏感性城市规划等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综合性城市生态规划与建设理论,为城市雨水管理、生态规划与建设、自然发展等提供重要支撑。“海绵城市”理论将城市水环境和水生态作为根基,重点研究基于水环境和水生态的跨地域、跨尺度的城市规划与建设等系统性问题。城市水问题的根本在于水生态环境整体功能的失调,例如大量的雨水没有进入预定的排水网,而是形成城市内涝;水体面源污染问题严重等。因此,“海绵城市”理论不单单关注水资源本身,而是综合考量水资源环境、水生态系统、水资源基础设施、城市排水网络等,并结合多种具体技术指导城市建设。

传统城市建设中雨水处理侧重于雨水单向管理,即雨水过多时通过城市排水系统将城市内涝积水排到周边管渠,甚至直接排放到农村简易沟渠,以牺牲周边地区为代价达到雨水管理目的。雨水过低甚至干旱时,综合利用周边水资源引入、人工降雨等缓解城市水资源匮乏。因此,传统城市雨水管理模式浪费了大量雨水资源,而解决洪涝或干旱问题时,通过周边沟渠的排出与引入,又会增加城市水资源面源污染风险。“海绵城市”在应对城市洪涝和干旱等环境变化时,具有良好的弹性,能够利用各种自然环境的优势,抵消自然环境的劣势。城市雨水过多时海绵城市能将多余的雨水资源吸收、过滤、净化,存储,实现雨水资源再利用;城市干旱时可通过释放存储的雨水资源缓解城市干旱,同时降低城市对周边地区水资源的依赖程度。所以“海绵城市”在处理城市雨水资源方面具有独特优势,通过自然途径和人工基础设施干预,可进一步提高城市防涝抗旱的能力,对城市生态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 低冲击开发雨水模式在“海绵城市”理论城市规划中的实践

低冲击开发雨水模式与“海绵城市”理论在处理雨水资源方面具有一致性,而且“海绵城市”许多实现的途径必须依靠低冲击开发雨水技术,因此二者对城市规划与建设具有重要影响。自从低冲击开发雨水理论和“海绵城市”理论提出后,我国已经开展了相关技术试点工程,如北京中关村生命科学园、黑龙江哈尔滨群力国家湿地公园、天津桥园湿地系统、秦皇岛滨海生态修复城市海绵系统等,通过试点工程的建设与实施,进一步验证了低冲击开发雨水模式和“海绵城市”理论的正确性和可行性。本小节将结合我国城市规划和建设实际情况,探索基于低冲击开发雨水模式在构建“海绵城市”中的应用。

3.1 城市道路规划

城市道路是城市交通运输的“大动脉”,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因此城市道路规划对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城市道路越来越宽阔,一旦遭遇暴雨,道路面水流量较大,道路及周边垃圾等污染物随雨水流动,极易造成面污染,对城市雨水资源产生影响。另外,暴雨导致城市内涝,道路积水严重,会严重影响城市交通,尤其是在恶劣天气下将会对城市居民带来不便。因此,城市道路规划是关乎城市生态健康发展的关键。

利用低冲击开发雨水模式对城市道路进行规划,在保证城市道路畅通和基本功能的基础上,要加强道路两侧及周边绿化建设,通过建设道路绿地、透水路面、低冲击开发雨水树池等,减少道路雨水流量,增强道路吸收雨水能力。利用道路周边绿化带建设下凹的海绵系统,促进雨水径流进入海绵系统,并对雨水进行过滤、净化和存储。绿地的应用,有效控制了道路雨水污染,从而提高了城市雨水环境和质量。

构建新型透水路面,可提高暴雨径流渗入城市道路海绵系统的能力。透水路面要优先考虑应用在人行道,同时配合使用低冲击开发雨水模式树池,这样可保证暴雨后人行道雨水径流能在较短时间内彻底排干,方便行人雨后行走。在城市道路污染严重的地段,要慎重考虑透水路面的使用,道路海绵系统要强化雨水过滤和净化功能,提高道路污染下雨水的水质。

3.2 城市水系统规划

城市天然雨水常用的净化场地主要有湿地、河塘、湖水等,利用天然水系净化雨水不仅净化效果显著,而且不需要过多人工建筑设施的干预,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节约成本。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城市水系统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建设。利用城市现有的湿地、河塘、湖水等水系统作为雨水净化场,将城市广场、绿地、公园等建设成具有一定城市雨水存储和过滤功能的雨水滞纳场地,形成完善的城市水系统。

为实现城市水系统的作用,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1)严禁居民或相关单位私自填埋城市低洼河沟和小型池塘,防止因河塘填埋造成城市防洪抗旱功能下降。对于已经填埋的池塘或河沟,应综合考虑城市规划的需求,并结合城市生态发展的实际情况,适当进行填埋恢复及生态重建;(2)突破传统城市规划理念,开放城市广场、公园、绿地等设施的建设,尽量将这些设施与城市水系统构建联系,提高城市广场、绿地、公园等公共场所的雨水吸纳与排水能力,形成城市水系统的重要辅助支撑;(3)充分考虑城市水系统建设与周边生态环境的融合,将城市空间布局、地域环境、雨水管理等因素纳入城市水系统构建条件,在充分利用城市生态环境下推广水系统的构建与利用。

3.3 城市雨水管理规划

从微观角度来看,低冲击开发雨水模式在城市雨水管理中主要是依赖水生态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城市河塘来说,要实现雨水管理,首先要将城市雨水径流引入城市河塘,形成城市雨水的汇集区。此外,为保证河塘的蓄水能力,还要确保具有良好的排洪渠道,而且排洪时并不会牺牲周边或农村排水系统。城市河塘还要具备雨水净化能力,这样就形成了雨水吸纳雨水存储雨水净化雨水再利用的良性循环。

在雨水管理规划中要充分利用城市各个地形的优势,达到因地制宜的雨水管理效果。在利用低冲击开发雨水模式进行海绵城市建设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自然,敬畏自然,良性科学地利用自然,注重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双重保护,实现城市的生态和谐发展。

4 结语

低冲击开发雨水模式和海绵城市理论是城市现代化规划和建设的重要进步,在生态城市的建设和实施具有重要意义。在城市规划中,充分利用低冲击开发雨水模式和海绵城市理论,构建完善的城市雨水管理系统,充分发挥城市雨水在城市水资源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为构建生态和谐健康发展的现代化城市提供理论依据。本文通过分析低冲击开发雨水模式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探索了海绵城市建设,为推动我国生态城市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邹韵.基于低冲击开发理念的城市雨水利用策略研究 [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

[2] 裴古中.低冲击开发技术在城市建设中的应用[J].市 政技术,2014,32(5).

第2篇

1避免和减少城市内涝的必要手段

一方面,全球气候变暖,与内涝有关的高强特大暴雨、飓风台风等极端气候频现;城市高楼林立、循环不畅,城市上空的热气流无法疏散,城市热岛产生的局地气流上升有利于对流性降雨的发生,同时城市空气中的凝结核多,也会促进降雨,由此形成的“雨岛效应”是城市内涝的诱因之一。另一方面,在城市开发过程中,大量的硬质铺装改变了原有的生态本底和水文特征,由于降雨不能及时下渗,形成地表径流,传统的城市排水体系难以适应强降雨时形成的径流量洪峰,产生城市内涝。海绵城市建设的实质是控制径流,降低汇流是海绵城市控制的关键。六字建设方针中的“渗”是减少屋面、路面和地面的硬质铺装,充分采用渗透和绿地技术,从源头减少径流;“滞”是通过植草沟、滞留带等工程措施,降低雨水汇集速度,延缓洪峰出现时间,降低排水强度,缓解降雨时的排水压力。通过各类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多项措施联合作用,达到降低地表径流量、控制城市内涝的目的。

2海绵城市建设是降低径流污染的重要途径

我国的地表水资源污染形式严峻,面源污染是其主要来源之一。面源污染自20世纪70年代被提出和证实以来对水污染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城市面源污染是除了农业面源污染的第二大面源污染类型。城市面源污染主要由降雨径流的淋浴和冲刷作用产生。特别是在暴雨初期,由于降雨径流将地表的、沉积在下水管网的污染物,在短时间内,突发性冲刷汇入受纳水体,而引起水体污染。据观测,在暴雨初期(降雨前20min)污染物浓度一般都超过平时污水浓度,城市面源是引起水体污染的主要污染源之一。海绵城市建设六字方针中的“净”,是通过人工湿地、生态滤池等措施过滤和降解汇流雨水中的污染物,达到净化水体、控制面源污染、保护城市水环境的目的。同时,在雨水通过“渗”“滞”的过程也能对大颗粒污染物达到截留和初步净化的目的。

3缓解水资源短缺的有效措施

我国水资源匮乏,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m3,占全球水资源的6%,人均水资源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4。城市快速发展对水资源需求大,城市开发建设过度硬化造成降雨形成径流外排,导致地下水补给不足;水体污染降低了水资源的质量和数量,也加重了水资源的紧缺程度。缺水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应对水资源短缺危机,一方面要治理源头污染、节约用水,另一方面要探寻新的水资源替代。雨水污染程度轻,处理成本相对较低,是再生水的优质水源。在降雨时,利用自然水体和地下雨水调蓄池收集雨水,实现“蓄”的目的;再通过各类净化设施的处理和各级管网的输送,将处理达标的雨水回用于市政浇洒、景观水补充等用途,不但节省了大量的自来水,而且充分、有效的“用”雨水,实现水资源的“开源节流”,节约了水资源也降低了污水的排放。

4结语

海绵城市建设顺应了“低碳—生态”的城市规划建设理念,对于提高我国城镇化质量和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在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解决城市缺水问题,必须顺应自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国家已出台了相关的政策和鼓励措施,不断加大推进的力度,已将之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海绵城市建设目前处在起步阶段,技术不断更新,管理机制日趋完善,将会取得长足的发展。

作者:解静静 单位:正德职业技术学院

第3篇

关键词:海绵城市;生态坏境;规划

现阶段我国在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工作中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同时也导致一些负面问题发生,譬如遇到暴雨天气,城市路面出现的严重积水问题就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许多不便。对此,在城市建设中,应当充分融入当下新型的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以便有效的缓解城市建设中的问题。海绵理论的提出,使得城市在规划与建设工作上有了新的方向,可以有效的促进城市发展的生态平衡,其中最为显著的作用是解决城市用水问题。园林景观作为城市人口休闲放松的集中区域,在建设中巧妙结合海绵城市理念打造人工湖,不仅可以愉悦游览者的心情,还可以起到储存雨水的作用,为解决城市水资源短缺问题作出贡献。

1海绵城市理念的意义

海绵城市的理念可以理解为城市可以像海绵一样,在雨水的储存方面既可以吸收也可以释放,而这一特点主要是指城市的排水系统。现在许多城市每逢雨季就会使得城市排水工程瘫痪,这不仅会给城市的正常交通带来影响,也会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一定的威胁,因此有效的落实海绵城市理念可以有助于缓解这类问题。此外,这一理论不单是对排水工作起到作用,还可以在储水、净水工作上有突出的表现。这就需要在具体的发展建设工作中,充分的结合人工措施,合理应用各项设备,以此来推进海绵城市理念的落实,并为实现收集雨水以及充分利用雨水工作做出一定的贡献,以此来缓解城市积水以及水资源短缺的问题[1]。如图1所示。图1海绵城市示意图

2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建设中的应用

2.1结合当地情况因地制宜实施海绵城市理念

现阶段各城市在规划与建设工作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不仅是受到文化的影响,同时也受到当地地理环境的限制。因此在落实海绵城市理念工作上,相关部门应当依据当地地域性的特点,充分结合城市的地质条件以及水文情况,因地制宜进行规划,适当调整相关思想,制定可行性强的方案,以此来促进海绵城市理念的落实。

2.2合理规划有序的开展海绵城市的建设工作

海绵城市的建设表面意义是对城市排水工程的改造,但实际上是对城市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便利因素。这一理念落实在具体的工作中,需要多重部门进行分工协作,这就意味着在实际开展城市理念建设的工作中,需要相关部门做好规划工作从细节着手,无论是对施工前还是施工期间这一理念对城市交通带来的困扰问题,都应当要求相关部门提前做好安排。此外,在开展海绵城市理念建设方面,设计人员要综合考量当地地域以及水文化的特点,做好施工前的规划工作,预测可能发生的各项阻碍,以便提前做好相对应的应急预案,保障后续工作的顺利开展,进而推动海绵城市的建设。

2.3保障生态发展的原则

现阶段各行各业的发展,都应当本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原则,而海绵城市理念的提出也是这一原则的有效验证,因此在海面城市理念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应当本着对现有生态保护的原则开展各项工作。海绵城市理念的建设对于城市排水工作的改善最为明显,因此在进行雨水排泄工作方面,应当将雨水等排放到城市公园以及绿地等对水量有充分需求的区域,这种做法可以有效的缓解道路积水对城市交通以及人民生命安全带来的威胁。另外,将雨水排放到公园等地有助于减少绿化植被的灌溉工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节约用水的作用,这对于保障生态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4落实海绵城市理念应当以保障安全为前提

对于任何事情的开展都应当以保障安全为前提。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也是如此,即使是落实海绵城市理念也不可能做到一蹴而就。因此在具体的设计工作中,设计人员不能为了提高建设效率而简化必要的设计流程,忽略排水系统的稳定性,这会为日后的使用留下安全隐患。因此,在实际的设计以及施工方面,相关人员应当以保障安全为前提,只有充分保障实际排水系统的正常运转,才能使得城市的发展不受各类水灾所影响,进而才能保障人们日常生活不被影响。

3园林建设中引入海绵城市的理念

3.1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绿化方面的应用

园林景观的设计以及规划工作对于城市建设工作来说十分重要,对此相关部门在开展园林景区工作设计时要事先进行勘测工作,包括对景区土壤、水域等问题的勘察,以保障在设计过程中各项参数能够更加准确。另外在进行园林景观绿化植物的选择工作上,也应当结合当地的气候变化进行选取,尽量做到不同品种的树木能够搭配种植,以保障景区内大众的视觉美感,最为重要的是不同植物搭配种植还可以促进水资源的循环利用[2]。

3.2充分发挥海绵城市理念下的雨水净化系统

海绵城市理念的建设最为关键的是雨水净化系统的建立。该项系统的建立对于水资源的利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城市中的园林作为雨水净化工作的天然加工厂,在实际的设计建设中也应当充分考虑到该区域的绿色植物以及岩层土壤对天然雨水的自然净化处理功能。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可以充分利用岩石土壤对水资源的净化处理作用,同时也可以利用草坪下的土壤建立水资源回收系统,这样不仅完成了雨水的收集工作,也为雨水循环回收利用提供了便利,而且绿植本身就具有天然的净化功能,可以有效的去除掉雨水中的一部分有害物,对此充分发挥海绵城市理念下的雨水净化工作对于推进城市绿化以及建设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图2所示。图2雨水净化系统

3.3海绵城市理念在道路和径流规划工作中的应用

众所周知,我国的许多城市在排水工作上做的不是十分尽如人意,其中表现最为明显的是在强降雨环境下会出现道路积水的现象,这一现象严重影响了人们生活的幸福指数。因此在进行城市道路规划工作上,一定要提前考虑到降雨过后雨水的流向,通过合理的城市规划将雨水直接或间接引入到绿化带,这样既缓解了降雨对道路交通带来的不便,也可以在绿化带灌溉方面起到了节约用水的作用。此外对于一些低洼路段的建设可以在道路的尽头凹陷处建设绿地景观,使其成为储水系统。对于此种做法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该区域处于污染严重或者污染物较多的环境,则应当先建立过滤系统,再将雨水排入绿化带。

3.4建立城市雨水储存系统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充分结合雨水储存系统,可以使二者得到同时发展,譬如在园林设计时,可以通过建设人工湖的方式来增加园林设计的美感和意趣,并起到收集城市雨水的作用,实现储存雨水的目的。同时,人工湖中的自然植物在净水工作上也会起到一定的作用,不仅能够保持湖面的清洁,还有效的避免了雨水冲刷泥沙所带来的污染。对于降雨量较多的城市来说,可以在园林内设置对应的水渠位置,一方面用于城市雨水的收集工作;另一方面还可以将雨水进行二次利用。

4结语

综上所述,海绵城市这种全新理念的提出,为城市雨水净化,应对城市雨水自然灾害以及园林景观的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在当前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影响下,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时,应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对雨水的净化处理,将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充分融入到园林景观的设计当中,为城市中水资源的回收利用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方正,胡楠,李雄,等.海绵城市建设背景下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响应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6,23(07):39-45.

第4篇

【关键词】:海绵城市、道路绿化、雨水下渗

正文:

1、 “海绵城市”建设序幕

近年来,许多城市正面临诸多雨水问题。如内涝频发、径流污染、雨水资源大量流失、生态环境破坏等,这些问题影响着城市的正常秩序以及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严峻的形势促使政策的出台。2014年10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

指南中提出要充分发挥城市绿地、道路、水系等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功能的海绵城市。为实现这一目标,需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并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

自上而下的政策导向以及中央财政的扶持拉开了海绵城市建设的大幕。城市建设过程中“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已逐步在城市规划、设计、实施各环节得以体现。城市绿地有减缓雨水径流,渗蓄雨水的巨大潜力。道路绿地作为构成整个城市绿地网络的线性组成部分,是海绵城市建设的一大战场。

2、 城市道路绿化现状

城市道路绿地是城市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起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净化空气、减弱噪音等作用,还承担着美化城市街景,体现城市面貌的功能,具有重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对绿化苗木而言,道路绿地的生长环境较为恶劣,为保证城市道路绿化的苗木成活以及良好的景观效果,城市建设过程中,往往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对道路绿化进行建设养护。靠天吃饭靠雨灌溉显然行不通,因此,传统道路绿地建设往往会构建一套自成体系的给水浇灌系统。保证了成活,还得保证景观效果。

传统道路绿化对景观效果的重视程度远大于其他因素,特别体现在树种的选择上。道路绿化树种大多要求选择冠大荫浓,姿态优美的品种,却鲜有对植物水淹耐受性的要求。

对道路绿地而言,当绿化效果被放大的无以复加时,道路绿地排水秉承快排的原则,也就不足为奇了。最常见的是绿地排水通过地形快速排入道路,再经由道路排水系统快速排入市政管道。

这样的排水方式太过于依赖市政管网,尤其是在暴雨天气,给市政管网带来的压力更为明显。

2.1给水系统源自市政管网。

城市道路绿地的给水系统一般是从市政管网接入,利用压力泵将市政管网中的水引入绿地中去,然后设计一套浇灌系统,通过喷灌、滴管等多种方式,将市政管网中的水供给给道路绿地。最常见的绿化浇灌系统通常是设置一条主干管及其附属设施。采用的浇灌方式常为快速取水阀人工浇灌,浇灌管道采用PE管,水源就近取自市政管道。绿化用水指标为5L/(m?・d),每天浇洒小时按6小时计。快速取水阀布置间距平均为50米,浇灌管道覆土不小于0.8m,浇灌管道通过道路时做大2号钢套管保护。

2.2排水系统去往市政管网

鉴于城市园林绿化带设计的高度、坡度并没有明确规范,就贴近自然而言,坡度设计是很好的选择。从景观上考虑,有起伏地形的绿化带更具欣赏价值。从生态上考虑,有层次的种植也更利于树种的生长。在这种原则的影响下,道路绿地的标高通常常会高于道路侧石,如此一来,降落到道路绿地中的雨水通常只经过简单渗透,就加入了城市雨水“快排”系统的大军。道路绿地排水经过少量渗透,经由道路上的雨篦,最终依赖市政管网快速排走。

2.3道路绿地的“海绵”功能未发挥充分。

在“海绵城市”建设的新背景下,观念仅仅停留在美化层面的绿化建设已显得不合时宜,尽可能的发挥道路绿地的“海绵功能”才是道路绿化建设的真正王道。

北京市曾经做了绿地高度对入渗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若绿地标高低于周围路面,其入渗量是高于路面时的3~4倍。相关数据表明,若使得绿地下凹,只要下凹深度达到10cm,则一年一遇的暴雨径流可100%拦蓄在绿地内,对二年一遇的暴雨也可以拦蓄81%。即使每年有2~3次暴雨会产生溢流,大部分雨水径流还是能被较长时间内被蓄渗在绿地中,蓄渗效果十分明显。

传统的道路绿地太过依赖于现有市政排水系统,轻视了绿地对雨水的渗蓄,道路绿地的“海绵”功能尚未得到关注和发挥。

3、 海绵城市背景下道路绿化应对策略

海绵城市着力解决城市雨水问题,道路绿化也需要水。这二者之间可通过源头、端头、路径上的雨水利用等一系列措施联系起来。

传统道路绿化中,给水水源通常来自于市政管网,绿地排水系统端头也通常是管道直连入市政管网。在海绵城市着力解决城市中的雨水问题的背景下,道路绿化也应顺应趋势,应充分发挥自身的海绵效应,改变雨水排除路径,增强雨水下渗量以及绿地的渗蓄能力,增强道路绿地的复合型功能。

3.1给水系统源头可以采用以雨水存储系统和再生水以及达标的景观水体为主要补充水源,减少对市政水源的依赖。雨水存储系统的源头水体主要是可采用渗透塘、湿塘、调节塘等设施实现。通过绿地渗透及调蓄等功能的结合,保证雨水资源化利用。

3.2排水系统端头也可采用渗透塘、湿塘、调节塘、初期雨水弃流设施等(若有条件也可排入附近河道)。与给水系统的雨水储存措施类似,通过渗透调蓄之后的超标雨水再与灰色市政排水系统相接。

3.3采用植草沟等手段,增强绿地渗透作用。

低影响开发设施有较多种类,适用于市政道路绿地的设施有生态树池、植草沟、植被缓冲带生物滞留设施等,合理运用可加强道路绿地的渗透作用。以植草沟为例,这类覆盖植被的地表沟渠,可收集、输送和排放径流雨水,衔接其他各单项设施,并具有一定的雨水净化能力。因此,在场地竖向允许无关安全的条件下,与雨水管渠及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联合应用,甚至在一定条件下代替雨水管渠。

3.4运用透水铺装

在道路中运用透水铺装,也是改善雨水阻隔的一种方式。透水铺装按照面层材料不同运用于道路的不同位置。

透水沥青混凝土铺装路面可用于市政道路的非机动车道。透水砖铺装、嵌草砖可用于人行道以及车流量和荷载较小的道路。园林铺装中的鹅卵石、碎石铺装等可用于人行道,建筑小区的小径等。

4、 道路绿化的用水要求

道路绿地对雨水的资源化利用,如回用于道路绿化用水及水系景观等,可实现城市用水的良性大循环。然而,通过海绵城市渗透设施留存下来的雨水是否可以不经处理的作为景观用水,水质是否能够达标,仍然面临诸多疑问。针对道路绿化用水的水质问题,应综合考虑各种影响水质的因素。

4.1路面污染:

机动车道路面常常承接汽油等汽车燃料,,路面污染严重。特别是含铅汽油在机动车中广泛使用,道路沿线两侧在一定范围内均受到来自汽车尾气排放的的铅污染。还有一些含铅的燃料,通过雨水冲刷,下渗、转运,最终抵达植物根系被吸收,严重影响绿化植物的长势。除此之外,铅污染还有可能通过食物链的传递富集,间接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

4.2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是现代社会的一大难题,它不断破坏着生态环境,危害着人类及动植物的健康。不仅如此,由于大气污染带来的酸雨,已成为一类不可避免的全球性污染源。酸雨对植物生长影响很大,据相关数据表明, 雨水的ph值越低,对叶片的伤害越大。雨水的ph值越低,对根茎的影响甚至大于对叶片的伤害。如若灌溉的水质酸性太强,伤害植物根本,将对绿化植物的未来生长带来无法估计的伤害,绿化效果可想而知。

4.3大气污染:

道路的建设中,对场地的水资源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比如,施工排水会使周围地区的水位下降,工程堆土等土方堆填会阻断地下水流,因限制而使得局部地下水位升高。此外,施工过程中的生活污水可能对绿化用水造成污染,形成富营养化的水体,对道路绿化中得植物生长产生不利的影响。

结语:

海绵城市作为国务院的指导性意见已经应用到城市建设中,虽然我国起步较晚,经验缺乏,但是已有不少城市率先扛起海绵城市的大旗,投入到火热的建设中去。这些行动都将有助于进一步探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做好城市环境资源的保护利用,提升城市人民的生活品质。城市道路绿地作为城市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海绵城市”的大背景下,应发挥好线形的绿地通廊这一特点,积极探索低影响开发新模式,拓展道路绿地的复合型功能,创造出更加良好的城市道路绿地环境。作为城市的设计者和建设者,我们应深入的研究,让设计更合理,让建设更持续,让生活更美好。

【参考文献】:

[1]《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

[2]郑段雅;周星宇;海绵城市控规技术导则编制探索[J];规划师;2016年05期

[3]张炜;车伍;李俊奇;陈和平;植被浅沟在城市雨水利用系统中的应用[J];给水排水;2006年08期

第5篇

关键词:“海绵城市”;雨水适应性;景观设计;拟建对策

城市水危机问题依然严重,自2015年“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开展以来,从城市区域雨洪资源化管理上,加强对雨水的吸收、存储,条件城市区域水循环,实现城市生态化建设,其根本在于将雨洪水作为一种资源来管理,综合运用“渗、蓄、净、用、排”等技术,来构建城市“海绵体”,提升城市雨洪水资源利用率,减少城市内涝风险。基于此,围绕雨水适应性景观设计来优化和改善城市水危机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1 “海绵城市”的内涵

全球气候变暖,特别是极端气候条件下城市暴雨频发,对传统城市排水系统提出更高挑战。城市水资源短缺与城市雨洪灾害之间矛盾的加剧,催生 “海绵城市”建设发展新趋向。“海绵城市”其内涵在于解决水生态失调问题,特别是通过生态途径来实现城市水资源的循环利用。2015年我国“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启动,将修复城市水生态,营造城市雨水适应性景观作为重要内容,利用“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功能,来解决城市雨水径流污染、内涝风险防控问题。“海绵城市”源自生态城市规划设计中基地保水、透水理论,也是构建生态城市、增强城市防灾能力的重要内容。在“海绵城市”建设中,通过对雨水源头控制,特别是在接近雨水源头,利用渗透、过滤、存储、蒸发等方式来减少和降低暴雨所带来的各类危害。如西雅图制定的绿色雨水基础设施规划,利用雨水汇流、输送、排放等环节,来实现对雨水的全程管控,减少径流量,降低污染物排放;澳大利亚根据干旱气候特征制定的水敏性城市规划,其重点在于对城市周围环境的开发,从环境保育、水生态循环等方面来促进城市水资源的再利用。

2 雨水适应性景观设计原则

城市水环境关系复杂,特别是城市水文负效应并未受到重视,在极端气候下,暴雨、干旱带来的城市水问题,已经成为构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难题。对城市雨水适应性景观设计,其本身是基于城市水文循环过程,利用雨水的自然运动与地表土地的关系,来更好地实现雨水的截留、阻滞,实现雨季洪涝与旱季干旱对水资源的科学利用。具体来说,城市雨水适应性景观设计,应该遵循自然过程,特别是在城市景观规划上,充分发挥水体、湿地、堤岸、植被等生态的优势,来保障城市水体的完整性,为城市可持续发展营造弹性缓冲空间。因此,在雨水适应性景观设计上,应该遵循四项原则。一是城市水环境完整性原则。将城市开发与城市建设纳入到城市水环境生态平衡系统中,尽量减少对城市水体的破坏,尤其是对城市生物、生态多样性的破坏。二是城市水安全原则。水资源关系到城市的发展,城市建设与规划要实现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如在城市供水、防洪管理中,要通过水利工程建设来保障城市水安全。三是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原则。城市空间规划要尽量保留城市水体的自然形态,特别是江河湖泊,要遵从自然规则,构建生态型城市雨洪排水系统,确保城市水环境的自然基质。四是满足人性化原则。城市雨水适应性景观规划,要突出城市开敞空间与城市水系统的融合,要从水元素的多重使用上来发挥水系统的功能。

3 雨水适应性景观设计方法

江苏省盐城市紧临黄海,一年四季雨水充沛,城市辖区内河流密布,更赋予了盐城市独具特色的水态水环境。近年来,随着盐城城市规划及城市建设规模的加快,钢筋混凝土、花岗岩、大理石等材料的广泛使用,使得城市内涝问题日益突出。2014年夏季特大暴雨,使得城区部分地区几小时内超过200mm降雨量,多处路段被淹;2015年夏季再次暴雨袭城,市内串场河水位超出警戒水位0.77m,城市雨洪排水系统几乎瘫痪。雨水适应性景观设计的重点在于解决雨水的科学、合理循环利用问题,对于提升城市水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为此,在借鉴其他先进国家雨洪管理系统中,将滞留疏导景观作为城市雨水适应性景观设计的骨架,将各集水景观作为汇聚点,利用透水性铺装来搭建面状雨洪渗透体系,以实现对雨水源头、中涂、末端的全面控制。

3.1 初级城市雨水适应性景观设计方法

对于初级城市雨水适应性景观设计,主要是解决常规性降雨,重在控制雨水源头,利用分散式、小尺度的景观设计方法来实现雨水截流。该方法具有成本低、实施简易,城市景观设计效果突出,特别是与城市雨水管网的协同建设,来实现城市雨水的有效利用。具体来讲,在初级雨水适应性景观设计上,多以城市小街道、地表径流沿线及居住区道路为植物景观,形成线状植物景观体系。如在盐城市城北老城区道路绿地增加溢流口,便于道路上的雨水向道路绿地汇流下渗,补充地下水。在点状雨水适应性景观设计上,以滞留池为主。如盐城市建军路商业区绿地、街道绿地、居住区绿地、屋顶花园、雨水池塘等,以实现对周边环境雨水的有效汇集。在面状雨水适应性景观设计上,着重增强雨水的下渗管理,特别是在非机动车道、城市公共活动空间,多以透水性材料进行铺设,便于雨水下渗。

3.2 中级城市雨水适应性景观设计方法

对于中级雨水适应性景观设计,其目标在于缓解城市大型降雨带来的局部雨洪难题,特别是对初级雨水景观的补充,便于实现对源头雨水、中途雨水的有效控制。在中级雨水适应性景观线状设计上,加强对城市中等道路、中型城市绿化景观带、生物廊道等景观系统的设计,特别是加强下沉式道路景观设计方法,扩大道路绿地对雨水的吸收能力。在点状雨水适应性景观设计上,主要是结合盐城市人民公园、盐渎公园以及城市公共绿地等区域性景观,来实现对大雨雨水的有效截流。如利用各城区公园景观来收集和滞蓄雨水,完成对大中型雨水的调节、下渗、沉淀,便于实现对雨水的再次循环利用。在面状雨水适应性景观设计上,结合盐城市内室外停车场、城市广场、城市道路绿地、非机动车道等,全面实施透水性材料铺装设计,来解决因大中型降雨带来的初级景观设计无法处理的雨水。另外,由于大中型降雨可能带来污染性水质,因此在进行中级雨水截流时,要做好截污处理,确保雨水收集能够满足农业灌溉、道路洒水、绿地补水、城市景观水系的循环利用。同时,要结合城市排水管网,对污水及其他雨水进行有效处理。

3.3 高级城市雨水适应性景观设计方法

对于高级雨水适应性景观设计,主要是解决突发性气候条件下带来的特大暴雨、台风等强降雨,以及对初级、中级景观设计无法处理的多余雨水。如美国城市雨水最佳管理模式(BMPS),着重对中途雨水、终端雨水进行控制。对于高级雨水适应性景观设计中的线状景观,多以城市滨水带、河流、及大型沟渠系统,以沿岸带状景观绿地来实现雨洪的快速分流与蓄积、存储。在点状景观设计上,主要通过构建城市大型公共绿地、城市湿地公园等景观,来满足特大型暴雨带来的雨水收储压力。如利用城市天然湖泊、人工湖、湿地,以及下沉式广场等来调节雨水,降低洪峰。在面状景观设计上,针对城市高等级道路绿地、大型城市停车场、城市公园等,加(下转第页)(上接第页)强透水性材料的使用。如使用透水性混凝土、透水性沥青来铺设路面。由于高级雨水适应性景观设计要加大雨洪的调蓄功能,特别是在城市排水、解决城市内涝上,要从景观规模及收储量上进行合理规划,对于超标雨污水,要能够从净化管理之后再进入城市排水管网。

4 城市雨水适应性景观设计实施要点

通过对初级、中级、高级城市雨水适应性景观设计方法的分析,在构建盐城市城市雨水适应性景观过程中,要通盘考虑城市原有雨水适应性景观现状,以及城市雨水管道系统,要从提升城市雨水溢流处理能力,减轻城市雨水管网的排放压力,要能够从建设成本及管理科学性上提升城市雨水适应性景观设计水平。当然,在具体实施上还要注意几点。一是做好盐城市城市雨水适应性景观设计的宏观规划,特别是从地域性雨水季节变化、城市原有雨水管网的使用情况上,综合考虑并进行全面规划,确保雨水适应性景观设计能够满足城市水生态系统的循环发展。二是注重盐城市城市雨水适应性景观的交叉配合,特别是与城市规划、城市环境、市政建设、水利工程等部门的协同,结合城市用地政策,提升城市绿地面积、加强城市绿色建筑规划,完善城市径流控制体系。三是注重对盐城市城市雨水适应性景观设计的宣传,鼓励市民的参与。一方面加强对城市土壤水文特征的测定,合理设定城市雨水适应性景观规划中不同区域对城市雨洪水量的调节作用,做好城市地下水的有效补给,改善城市径流量,利用城市土壤来促进城市水环境的过滤。另一方面在植物景观选择上,针对地域性气候条件,科学合理地制定城市景观绿化带规划,选择适宜地区特点的植物品种,如既能够经受雨水浸泡,又能(下转第页)(上接第页)够实现良好水质净化的植物。另外,对于城市建程,要做好地下水的保护,减少对浅层地下水的污染、破坏。总之,从国家对“海绵城市”建设工作的重视上,立足盐城市城市水生态建设契机,注重城市雨水管理在打造生态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性,并从盐城市景观设计上,加强雨水生态蓄水管理、雨水回收再利用措施,将盐城市城市空间规划与城市水环境进行全面融合,为解决盐城雨洪难题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 俞孔坚,李迪华,袁弘,傅微,乔青,王思思.“海绵城市”理论与实践[J].城市规划,2015(06).

[2] 莫琳,俞孔坚.构建城市绿色海绵――生态雨洪调蓄系统规划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2(05).

[3] 孟永刚,王向阳.应用绿色雨水基础设施构建创新的雨水景观[J].生态经济,2015(02).

[4] 吴丹洁,詹圣泽,李友华,涂满章,郑建阳,郭英远,彭海阳.中国特色海绵城市的新兴趋势与实践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6(01).

[5] 钱万惠,唐洪辉,赵庆.公共游憩型屋顶花园设计解析――以日本琦玉广场屋顶花园为例[J].林业与环境科学,2016(01).

[6] 陈仕姣,方明.谈体验设计对文化景观设计的启示[J].美术教育研究,2016(15).

第6篇

根据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对我国绿色建筑项目的统计结果显示,近年来,绿色居住建筑的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发展迅猛。绿色居住建筑作为高品质、高性能、高舒适度的住宅建筑产品,减少了对自然资源的消耗,更节能环保。绿色建筑技术的不断成熟使其在居住建筑上的应用更广泛,绿色技术相关政策为绿色建筑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本文将根据GB/T50378—2014《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的评价要点,按照节地、节能、节水、节材、环保等5方面内容,从中选取部分居住建筑绿色技术措施,对其相关政策进行梳理和研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各章节主要评价的居住建筑绿色技术措施如表1所示。

1节地与室外环境

在节地方面,地下空间利用、便捷的交通、配建便利的公共服务设施、规划雨水径流及种植乡土植物等技术措施在居住建筑中已广泛应用,透水铺装在海绵城市建设的引导下逐步趋于常态化。

1.1地下空间利用

地下空间利用是实现节地的重要技术措施之一。与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地下空间利用的总体水平尚处于初级、点状、单一、浅层的开发阶段。我国已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近年来,随着相关政策法规相继出台,各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实践十分踊跃。2016年6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十三五”规划》,以促进城市地下空间科学合理开发利用为总体目标,要求到2020年,不低于50%的城市完成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编制和审批工作,补充完善城市重点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中涉及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内容。到2020年,不低于50%的城市初步建立包括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现状、规划建设管理、档案管理等的综合管理系统,有效提升城市地下空间信息化管理能力。我国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将步入科学化、快速化发展的轨道。

1.2透水地面

近年来,我国众多大城市不同程度地遭受因暴雨导致的城市洪灾,城市内涝已成为事关群众生活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大问题。作为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海绵城市”于2012年4月首次提出。2013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工作的通知》,《通知》中首次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行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即开展海绵城市建设。2013年9月,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在保证政府投资前提下,提出创新投融资机制,激发社会资本对于海绵城市建设的参与热情。2015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通过海绵城市建设,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海绵城市建设的重点是“渗、滞、蓄、净、用、排”,应用透水地面替代非透水性硬化地面能恢复自然土壤植被及下垫层的天然可渗透属性,修复大自然水和气的原有循环。除扩大绿地面积外,采用透水地面是提高透水能力的另一有效途径。目前,透水性混凝土路面、透水性沥青路面、透水砖等材料的应用日趋广泛,成本也逐渐降低,有利于更多的绿色居住建筑选用此项技术措施。

2节能与能源利用

在节能与能源利用的技术措施中,大多数项目进行了优化设计,通过规划综合权衡建筑的朝向、体型、楼距、窗墙比等因素,保证较理想的夏季防热和冬季保温效果。灯具分区控制已普遍应用,设计上易实现且能培养用户良好的节能环保习惯,产生较为明显的节能效果。地源热泵和太阳能光伏在居住建筑上的应用较少,原因包括增量成本高、技术不完善、维护难度大等多方面。目前,中央和地方在政策上大力扶持地源热泵和太阳能光伏的发展,随着政策的进一步落地,这2项技术应用将更广泛。

2.1地源热泵

我国地源热泵技术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2005年原建设部将地源热泵技术列为建筑业10项新技术,推动了地源热泵技术的普及和发展。2013年2月,国家能源局、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地热能开发利用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15年全国地热发电装机容量计划达10万kW,地热能年利用量达2000万t标准煤;到2020年,地热能开发利用量达5000万t标准煤,形成完善的地热能开发利用技术和产业体系。北京市、重庆市、山西省等地方政府也积极制定相关发展政策,通过财政补贴等手段鼓励企业发展地源热泵项目,按照投资规模给予资助,按节能效果给予奖励[1]。

2.2太阳能光伏

2014年9月,国家能源局印发《关于进一步落实分布式光伏发电有关政策的通知》,提出“充分利用具备条件的建筑屋顶资源,鼓励屋顶面积大、用电负荷大、电网供电价格高的开发区和大型工商企业率先开展光伏发电应用。政府投资或财政补助的公共建筑、保障性住房、新城镇和新农村建设,应优先考虑光伏发电应用。”目前,国家已确定首批30个分布式光伏发电应用示范区,并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基础设施建设。为进一步推动太阳能光伏项目落地,地方层面在国家政策激励基础上增加地方补贴。浙江、安徽、江西、江苏等省通过初始投资补贴、度电补贴等形式进行产业扶持。

3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方面,节水灌溉、节水器具等在居住建筑中已广泛应用,部分项目采用雨水回收利用、生活杂水使用非传统水源等技术措施,但中水利用与其他技术措施仍较少。面对日益严峻的水资源问题,如何高效利用水资源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我国80年代初开始开发中水利用,1998年已向全国推广。充分利用中水能缓解水资源紧缺,减轻水环境污染,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巨大。目前,中水利用在居住建筑上的应用率较低,由于我国自然水价一直较低廉,中水价格优势不明显,中水设施运营后得不到良好的资金回报,基本设备的使用率有待进一步提高[2]。2016年2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将培育以经营中水业务为主的水务公司,合理形成中水回用价格,鼓励中水经营市场化,到2020年,实现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20%以上。另外,中水的利用需求与海绵城市雨水收集的整体思路相吻合,且海绵城市概念得到国家最高决策层的肯定,相信中水回收利用在价格优势和政策推动下将很快步入快速发展轨道。

4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建筑材料行业是一个资源、能源高消耗的行业,加快建筑材料的升级换代能显著降低能源消耗水平。在参与统计的绿色建筑项目中,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高强度结构材料的应用十分广泛,装饰性构件的使用大幅减少,土建装修一体化在居住建筑中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土建装修一体化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率逐渐提高。2002年建设部《商品住宅装修一次到位实施细则》,强调“逐步取消毛坯房,直接向消费者提供全装修成品房”。2008年8月,建设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住宅装饰装修管理的通知》,再次要求根据本地实际,科学规划,分步实施,逐步达到取消毛坯房,直接向消费者提供全装修成品房的目标。地方层面,上海市2002年9月《上海市新建住宅全装修扩大试点工作实施意见》,明确全装修住宅的建设目标是到2005年,新建住宅基本实现全装修。山东省政府办公厅2015年9月6日印发《山东省房地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提出“2017年设区城市新建高层住宅实行全装修,2018年新建高层、小高层住宅淘汰毛坯房。”现在,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对住宅项目提出实施土建装修一体化要求,百姓对于精装修商品住宅也有了越来越高的认可度。

5室内环境质量

在改善室内环境质量方面,防潮防结露、围护结构隔热、控制室内噪声、良好户外视野等绿色建筑技术措施选用率较高,这些与使用者的居住舒适度息息相关,提升了住宅品质。近年来空气质量监控也逐步在居住建筑中使用。近几年,“雾霾”成为社会各界热议的话题。我国目前已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制定的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该标准中规定了环境空气功能区分类、标准分级、污染物项目、平均时间及浓度限值、监测方法、数据统计的有效性规定及实施与监督等内容。该标准首次于1982年,2012年2月为第3次修订,最新修订中新增了PM2.5和臭氧两项监测指标。现执行的室内空气检测标准主要有2种,即GB/T18883—2002《室内空气质量标准》和GB50325—2010《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对室内空气质量的监控主要关注CO2浓度及污染物浓度,并要求在数据超标时能够报警并与通风系统联动。目前,空气质量监控在绿色居住建筑项目中的选用率较低,但随着公众对自身居住环境空气质量要求的提高,采用空气质量监控系统的居住建筑将更具有竞争优势。

6结语

第7篇

小叶丁香在哈尔滨市有悠久的栽培历史,是珍贵的四旁绿化树种,具有耐寒、耐旱、耐贫瘠、耐轻盐碱以及抗虫害能力强等诸多优点。但目前对其抗重金属及修复重金属能力尚不清楚,相关研究未见报道。因此,本文选择小叶丁香的 2 年生幼苗为试验材料,通过盆栽方式,研究其在不同程度土壤重金属污染下的叶片解剖结构特征,科学评价其抗重金属胁迫能力的强弱,为重金属污染区选择抗性强的树种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本试验以小叶丁香( Syringa microphylla Diels) 2年生幼苗为研究对象。栽培土壤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哈尔滨城市林业示范基地,为东北地区典型的暗棕壤腐殖层、淀积层土壤( pH = 6. 5,有机质质量分数<10%) 和风沙化的混合物。黑土呈中性至微酸性。资料表明,哈尔滨地表土壤重金属质量分数: Cu为0.97 ~ 20. 60 mg•kg-1、Zn 为 2. 89 ~ 96. 30 mg•kg-1,Cd 为 0. 03 ~0. 41 mg•kg-1,Hg 为 0. 04 ~2. 13mg• kg-1,Pb为13. 91 ~ 181. 66mg•kg-1,Cr为32. 40 ~ 63. 50 mg•kg-1[7]。重金属胁迫: 将待处理的小叶丁香苗木植入规格相同的容器中,并且把含有 Pb、Cu、Zn、Cd、Cr 和Hg 的化合物药剂注射入土壤中,根据各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含量设计质量分数梯度及对照,见表 1。2009 年 7 月中旬施入重金属,将栽植好的苗木 50余株在塑料温室内进行培养,采用相同的苗木水分管理措施。9 月选择 3 ~5 株采摘中上部位叶子,用石蜡切片并结合光学显微镜观察植物解剖结构的变化。石蜡切片: 取小叶丁香当年生成熟叶片( 阳面顶部第 3 叶片) 3 ~ 5 片,用 FAA 固定液固定( V( 50%酒精) ∶ V( 5% 福尔马林) ∶ V( 5% 冰醋酸) =90 ∶ 5 ∶ 5) 。试材系列经过 5 次不同浓度酒精脱水后,用 60 ℃容蜡进行包埋,常规石蜡切片法制片,用旋转式切片机( CUT5062) 切片( 厚度 10 μm) ,番红—固绿对染,二甲苯透明,中性树胶封片[8],在显微镜下观察拍照。测量方法: 每片叶子分别测量 10 个栅栏组织、海绵组织上表皮厚度、下表皮厚度、角质层厚度、叶片总厚度的厚度并取其平均值。试验数据采用 SPSS 17. 0 和 Microsoft Excel2003 软件进行处理。采用 One-way ANOVA 进行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

2 结果与分析

2. 1 叶的解剖结构特征

小叶丁香栅栏组织由两层长柱状细胞排列而成,栅栏组织的平均厚度为 84. 3917 μm,栅栏组织的细胞间隙为 19. 00 μm。小叶丁香叶脉非常丰富,主脉和各级侧脉大小差异明显,主脉明显突出于叶片的上、下表皮。近轴心由维管组织填充,占主脉的大部分面积。叶片主脉厚 444. 61 μm,叶片厚度211. 20 μm。海绵组织厚度 75. 11 μm,海绵组织细胞间隙 37. 36 μm,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比值 1. 11。

2. 2 不同质量分数重金属胁迫下小叶丁香组织结构变化

由表 1 可知,在重金属 Zn、Cu、Cd、Cr、Pb 和 Hg的胁迫下,在 Cr 质量分数最大( 200 mg•kg-1) 时,小叶丁香栅栏组织厚度达到最大值 87. 431 3 μm,海绵组织厚度达到最小值75. 126 2 μm,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比值达到最大值 1. 163。在 Pb( 150 mg•kg-1) 胁迫下,栅栏组织厚度达到最小值 84. 033 9μm,海绵组织厚度达到最大值 76. 981 0 μm,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厚度比值达到最小值 1. 091。上表皮厚度则在 Pb 质量分数最大时呈现最小值 27. 214μm,在 Hg 质量分数最大值( 2. 00 mg•kg-1) 时呈现最大值 27. 245 μm。下表皮厚度则在 Zn 质量分数最小时和 Cu 质量分数最小( 200 mg•kg-1) 时表现最大18.998 μm,在 Zn 质量分数最大( 200 mg•kg-1)时表现为最小 18. 789 μm。从总的植物叶片解剖数据上来看,不同浓度重金属处理下叶片组织结构中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上表皮厚度、下表皮厚度、角质层厚度较对照组均出现了变化。其中,随着 6 种重金属质量分数的增加,解剖结构中的栅栏组织厚度、上表皮厚度、下表皮层厚度均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而海绵组织的厚度则越来越小。并且小叶丁香受重金属胁迫的时间越长、质量分数越高,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变化会越明显。

图 1 可见,在重金属 Zn、Cu、Cd、Cr 和 Hg 的胁迫下,随着施加重金属质量分数的升高,小叶丁香栅栏组织的厚度在逐渐变厚,海绵组织的厚度逐渐变薄,且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的比值也随之增加,在质量分数最大的时候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的比值达到了最大值,即为 1. 122、1. 126、1. 130、1. 143、1. 163和 1. 131,说明小叶丁香是随着重金属 Zn、Cu、Cd、Cr 和 Hg 质量分数的增加,抗性越来越强。虽然 Pb( 100 mg•kg-1) 和 Pb( 150 mg•kg-1) 处理下的小叶丁香的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均发生明显变化,但是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的比例变化差异不大,说明小叶丁香只对 Pb( 50 mg•kg-1) 产生了抗性,可能 Pb的质量分数越高小叶丁香对金属的抗性越弱,质量分数越低,抗性越强。小叶丁香在 Zn( 100 mg•kg-1) 处理下,虽然海绵组织厚度出现了显著性变化,栅栏组织没有出现显著差异,但是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的比值出现了明显变化,说明小叶丁香对重金属 Zn( 100 mg•kg-1) 有一定的抗性作用。在重金属 Zn( 150 mg•kg-1) 和 Zn( 200 mg•kg-1) 胁迫下时,小叶丁香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均发生了显著性变化,并且栅栏组织/海绵组织分别为 1. 109 和 1. 121。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的比值越小说明植物对重金属的抗性越弱。因此,小叶丁香对重金属 Zn 抗性作用大小为 Zn( 100 mg•kg-1) >Zn( 200 mg•kg-1) >Zn( 150 mg•kg-1) 。但是在重金属 Pb 的胁迫下,并没出现随着浓度的增加出现增长的规律,在质量分数为 150 mg•kg-1时,虽然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的厚度出现了变化,但是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的比例并未出现显著性变化,即为 1. 091( P>0. 05) 。这些指标分析均说明在不同质量分数不同重金属的处理下,植物为了耐受环境的苛刻条件,尤其是重金属的制约,其自身关键的形态特征指标较常态环境下已经发生了改变。受环境制约的植物叶片结构,其叶肉组织中的栅栏组织比较发达,并且细胞排列紧密为多层结构,而海绵组织则逐渐退化,因而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的比值较高,这也将对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第8篇

关键词:湿地;功能;保护

在你的生活经历中,可能见过长满水草的河滩、芦苇丛生的积水洼地……也可能从影视作品中看到过沿海滩凃成片的红树林、斑斓的珊瑚礁群……这些河滩、积水洼地、沼泽、滩涂,以及陆地上的湖泊、河流、水库、池塘、水稻田等统称为湿地。按《国际湿地公约》定义,湿地指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之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

一、湿地的功能

湿地的功能是多方面的。湿地是重要的国土资源和自然资源,是世界最富生物多样化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被誉为“地球之肾”。

(一)湿地的生态功能

湿地能够增加空气湿度,夏季降低气温,冬季提高气温。湿地水分通过蒸发成为水蒸气,然后以降水的形式降到周围地区,保持当地的湿度和降雨量。

湿地能够净化空气。这不仅因为湿地具有吸尘作用,还因为湿地中的绿色植物和水中的浮游生物能够大量吸收大气的二氧化碳,放出氧气;枯枝落叶沉在湿地中,分解缓慢,使体内储存的二氧化碳以泥炭的形式沉积在湿地中,从而减少了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湿地能够减轻洪水灾害,是防洪的天然“海绵”。这是因为湿地能够储蓄洪水。这些年来,许多大城市越来越怕下大雨、暴雨,似乎暴雨一来,便有“水漫金山”之势,城市交通几近瘫痪。这就是因为这些城市中宽阔的柏油路、水泥路是无法吸收水分的,当地下排水管网无法承接更多的雨水时,陆路自然就成了“水路”。而在土地广袤的农村,那些水田、鱼塘、沟渠、水库,像海绵一样能吸收大量的雨水,能有效减少洪涝的发生。

(二)动物栖息地功能

湿地复杂多样的植物群落,为野生动物尤其是一些珍稀或濒危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湿地中茂密的草丛是候鸟的天然避难所,丰富的鱼虾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所以高纬度地区的湿地是候鸟的首选繁殖地。如黑龙江的扎龙湿地自然保护区是珍稀鸟类丹顶鹤的繁殖地。候鸟在迁徙途中,由于体力消耗过大,需在途中歇息,补充营养,因此低纬度地区的湿地就成了候鸟迁徙途中的重要驿站。如洞庭湖、鄱阳湖湿地等每年都有大量候鸟在此逗留歇息。

(三)湿地的经济功能

一是提供丰富的动植物产品。湿地提供的水稻、肉类、莲、藕、菱、芡及浅海水域的一些鱼、虾、贝、藻类等是富有营养的副食品。二是提供水资源。湿地是人类发展工、农业生产用水和城市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三是提供矿物资源。湿地中有各种矿砂和盐类资源。湿地可以为人类社会的工业经济的发展提供食盐、天然碱、石膏等多种工业原料及硼、锂等多种稀有金属矿藏。我国一些重要油田大都分布在湿地区域。四是湿地通过航运、电能为人类文明和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湿地的保护

过去,人们对湿地功能认识不足,仅仅把湿地看成是一种可利用的土地资源,进行了掠夺性的开发。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不合理围垦,包括围湖造田、围海造地、截留水源、滩涂开垦等。据统计,近40年来,全国湖泊围垦面积已超过五大淡水湖面积之和,失去调蓄容积325亿立方米,每年损失淡水资源约350万立方米;沿海地区丧失海滨滩涂100多万公顷,相当于沿海湿地总面积的50%。全国湖泊面积减少了130万公顷,每年有20个左右的湖泊消亡。被称为“千湖之省”的湖北,湖泊数量由1066个减少到325个。我国最大的沼泽集中分布区——黑龙江三江平原,原有沼泽500多万公顷,如今面积已缩减到113万公顷。

二是过度开发生物资源,包括屡禁不止的猎杀、捕捞、采挖,以及大量开采泥炭。三江平原已随湿地大面积的开发、森林覆盖率急速降低而趋衰退。湿地的破坏,威胁着珍稀濒危和经济动植物的栖息地。三江平原东北部是野生动植物的王国,40年来,仅由于工业开发造成三江平原的生态破坏,其直接环境损失价值达40—60亿元之多。

三是污染日趋严重,主要是水污染的严重程度已经远远地超出净化水体的能力。污染是中国湿地面临的严重威胁之一,大量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的排放等不仅使湿地水质恶化,而且对湿地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危害。山东青岛胶州湾湿地20年来不仅面积减了三分之一,而且污染也在不断加剧,生物多样性迅速减少,一些珍稀濒危物种面临灭绝。1985年,胶州湾湿地曾调查到鸟类206种,现在仅发现156种。

第9篇

1国内外创新工场发展现状

创新工场是指以创新知识为主要载体,为高新技术领域的创业者及中小企业提供从种子阶段到企业独立发展阶段所需的资本、技术、人力、咨询、法律等一系列专业服务支持的创新组织与服务机构。[1]

在匹兹堡创新工场的目标是帮助高潜能的技术型公司有效吸收高科技人才、专业知识和企业风险资本,增加种子企业在成长阶段的成功率。创新工场在爱尔兰香农地区是区域知识发展网络的综合元素,激发企业创业潜力,促成新型企业文化可持续发展。

国内第一个创新工场于2009年9月4日由李开复在中关村创办,并在次年9月完成了创新工场的第一个项目“豌豆荚手机精灵”。李开复致力于为早期创业者提供服务,帮助早期创业的公司快速成长,并开发具有较高市场价值和潜力的产品。[2]

创新工场给处于起步阶段的企业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使其从业务技术创新到商业起到了质的飞跃。创新工场自身存在着巨大的潜力,给企业提供一系列服务支撑,能使其迅速进入市场,同时处于启动和成长阶段的企业把创新工场作为技术和知识密集的理想地点。

2创新工场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分析

从现有发展现状来看创新工场都以公司模式独立运营的形式出现,极少有高职院校涉及该领域。鉴于高职院校的教育功能,创新工场的“企业孵化器和加速器功能”在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特色中必定有别于其他培养模式。

21创新工场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提供资源和平台

创新工场作为校企合作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具有其独特的创新功能和育人特色。学校给创新创业学生提供资金、场地和管理的同时,在技术创新、产品设计、工艺创新及市场推广等方面给予专业知识、职业经验和科学技术上的师资支持和保障。除此学生还可享受政府提供的政策支持和企业给予的资源优势。通过创新工场平台的实践项目,让学生参与到创新研究中,拓展创新意识、提升创新思维以达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育人目的。结合创新工场平台将学生的创新成果通过企业快速转化为产品,进一步推动当地经济及相关产业的发展。

22创新工场是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有效途径

高职院校依托创新工场实现产教融合有三种有效途径:

一是产品研发技术相对领先。基于创新工场的创新能力,其设计理念、专业知识、技术技能和工艺加工水平都能处在社会前沿,为学校教师、企业技术骨干进行科研成果研发提供强有力的实践平台。

二是专业课程设计更为科学。避免专业课程设计脱离实际的尴尬场面,学校教师和企业技术骨干可根据产业的市场走向,将最新的技术、知识、技能、工艺等内容有效地融入课堂教学中,设置科学、合理的专业课程。以知识支撑实践的可行性,以实践证明知识的科学性。

三是师资培养更加全面。创新工场是校内师生和校外企业的纽带桥梁,学校根据创新工场的实践成效整合资源以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培养既能进课堂传授知识又可下企业进行实践指导的“双师型”教育人才。

23创新工场有助于校企合作渠道的拓宽

创新工场提供学生创新创业资本的最终目的是走向企业、服务社会,让创业实体成为社会的新鲜血液。通过创新工场项目的开发可增加企业之间的横向联系,拓宽合作渠道,紧密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同时可帮助企业对员工进行技术、技能、知识等方面的培训。在项目研发的过程中,能拓宽师生对相应专业领域的了解,使产业和专业结合更加一致。促进教师对企业、企业对学生、学生对企业的互相了解,更加明确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企业可针对性地招收员工,学生能更好地选择企业。此外对校政企“三位一体”合作模式起到了拓展和推动的作用。

3高职院校创新工场实践成效

绍兴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工场以创业孵化为主线培育创新创业人才的实践途径分三个步骤。

31双向选择,共建团队

为探索校企合作新途径,营造良好的产学研合作生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校创设建筑面积6000多平方米的“创新工场”。创新工场通过企业与专业对接、教师与项目对接、学生与项目任务对接,建立产教融合利益共同体。围绕企业业务发展状况、对专业建设的贡献考核、管理运行规范加分、考核结果的运用等方面建立考核机制。现有引进企业17家,教师参与企业项目25项,企业共享教学案例50个,学生参与企业顶岗实习实践40人次。

32互动交流,共建专业

(1)以企业用人需求为导向,共同参与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把人才培养作为校企合作的核心内容,在专业规划、实训基地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拟定中,要求各专业积极对接企业用人需求和技术发展趋势,合理确立人才培养目标,科学设置课程体系,推进专业内涵式发展。充分发挥专业指导委员会这一汇聚行业、企业专家平台,科学谋划、合理布局,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实训基地建设。

(2)紧跟技术发展趋势,安排专业教师下企业。把教学内容贴近技术发展前沿作为专业教师培训的主要内容,组织开展“?R到淌Υ?着课程下企业”实践学习,根据所授课程内容对接企业,进一步更新专业教师授课专业知识,明确授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以校外资源整合为手段,组织校外优质师资参与课堂教学。把优秀技术人员、知名学者专家引进作为丰富教学内涵的主要手段。扩大选修课范围,聘请绍兴知名专家、学者开设 “专利知识实务”“情感与婚恋”“公益与慈善”等多门课程。如:结合专业前沿信息技术开设不同方向的专业课程供学生选修,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加与专业技能要求相对应的技能训练内容与课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4)设立专业奖学金,推进企业融入专业人才培养过程。激发学生积极性,增强企业与学生互动作为激发教学活力的主要方法。设立专业奖学金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并推动企业融入专业教学,共同培养企业需要的专业人才。如:浙江布联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在我校信息工程学院设立专业奖学金,鼓励优秀学生参与到企业项目研?l中。通过学生参与企业项目研发,专家参与工作室学生指导、市级软件服务外包项目的竞赛组织和省级软件外包项目的竞赛培训、“双师”课程的教学、课堂教学研讨和指导等教学活动中,在促进软件技术专业建设、提高专业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起到了显著作用。

(5)企业专家共同参与教学资源的开发。企业技术人员、学校专业教师共同开发课程、教材等教学资源。如:机电工程学院与宁波凯耀、精功科技、浙江凯达、绍兴杰维模具、浙江物产元通等多家企业合作,引导企业参与机电技术实训基地实训课程开发,共同制定实训教学内容,与合作企业共同编写和出版了《基于PROTEUS的电路与PCB设计》《嵌入式系统设计与仿真》《单片机系统的PROTEUS设计与仿真》《PLC技术与应用项目化教程》等多部教材。

33共享资源,共同发展

(1)注重专利技术积累,实现科技成果转化。重视服务产业发展的技术成果积累,在政策辅导、业务培训等途径支持专业教师走访企业,了解企业技术需求开展技术研发。关注行业新发展与技术需求,聚焦海绵城市发展的新趋势,结合绍兴市组织申报第二批“海绵城市”试点城市的有利契机,组织建筑类专业教师组建研究团队,围绕“海绵城市”的材料、装备等多个方面申报并授权专利共30项。

(2)发挥合作平台作用,推动地方产业发展。在主管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由我校为主发起成立绍兴市机器换人服务中心,以“政府的助手、企业的帮手”为定位,以服务为宗旨,积极推进“机器换人”工作,服务地方产业经济转型升级。组织承办绍兴市中小企业“机器换人”培训推广会,多次应邀赴诸暨、新昌、柯桥、上虞等地,为当地中小企业精英培训、块状经济集聚区企业培训,作专题宣讲。先后完成了《绍兴市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2015―2020年》《柯桥区印染行业“机器换人”推进工作方案》《袍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印染行业“机器换人”推进工作方案》等政府重点工作规划、方案的编制工作。承接了绍兴市、嵊州市、诸暨市、柯桥区、上虞区等地的《基于GB/T 12643―2013标准的工业机器人认定》工作。组织完成《绍兴市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认定(2016年度)》工作及《绍兴市装备制造业重点领域首台(套)产品认定》工作。同时,受袍江开发区经发局委托,全权运营管理“绍兴袍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印染行业‘机器换人’工程服务平台”,为期3年。

第10篇

沪指在3000点一带反复震荡,部分投资者无所适从。看多的投资者心怀憧憬;而看空思维主导的投资者忧心忡忡。市场本身趋势应该是多空双方最不容质疑的。当前从均线系统看,沪指、深成指、创业板成指等都是短期均线凝聚,60日均线拐头向上即将出现。60日均线的重要性在于其是一个季度的市场成本,从历史统计看,市场一旦站稳60日均线并且拐头向上,入市做多赚钱概率极大,赚钱效应和成交额都会逐步凸显。而基本面方面整体偏暖,特别是国内力推全行业降税,美联储4月份预期不加息,市场流动性相对充裕,赚钱效应将会引入较多的国内投资者以及全球投资者的资产配置需求。因此,笔者认为短期应该积极看多,做多。趋势有本身的力量和规律,不以看空人士的意志为转移。建议以下四维度适度布局:

一、洪涝灾害受益类。做投资需要关注天时地利人和。未来几个月,最相对确定的天时就是气候,4月19日我国将进入谷雨节气。有气象专家表示:此次厄尔尼诺事件的生命史、累计强度和峰值强度等3个关键指标综合评估已超过了历史上两次超强厄尔尼诺事件(1982-1983年,1997-1998年),为1951年有观测以来最强的厄尔尼诺事件。从历史统计规律来看,厄尔尼诺事件达到峰值后的第二年,夏季长江流域和江南容易出现洪涝灾害,而北方干旱。98年水灾令人印象深刻,这场始于持续了几个月的洪灾影响到了29个省市自治区的2.2亿人口,是20世纪最严重的洪灾之一。而去年的罕见冬汛和今年的早汛,2016年出现大汛的可能性极大,规模可能超过98年。专家预计今年5月,长江部分流域的降水量预计较之往年将增加10%到50%,下游地区一些干流的降水量将可能增加20%到50%。面临5月一8月份的防汛期,当前,安徽、江西、广东等地已经严阵以待。预期各级管理部门将陆续开会部署防洪抗旱救灾事宜。加上各地将在10月底前上报海绵城市规划,因此今年的洪涝灾害将会带来明确的主题投资机会。建议重点关注年报或季报业绩预增的相关管材类个股。如永高股份、纳川股份、伟星新材、东方雨虹等。

二、特斯拉+智能驾驶。当前市场比较火热的就是特斯拉+智能驾驶。据媒体报道,特斯拉新款仅3.8万美元,预售大卖。另外,特斯拉MODELX将于4月23日正式国内亮相,市场将热议,建议把握相关供应链个股。如长信科技、信质电机、万安科技等。

三、业绩为王。关注三个方面。一个是2015年年报预增,特别关注年报中提及的公司目标和未来可能实施的事项。第二个就是2016年第一季度业绩预增的个股,放心买入,放心持有是最大的确定性。第三个就是2016年、2017年可以连续高增长的个股,即较好的业绩成长性,建议关注每股收益一致预期大幅增加的品种。以上3方面结合高送转行情或效果更好。

四、通胀类。当前通胀预期强烈,部分地方的大蒜都开始涨价,“蒜你狠”、“姜你军”、“糖太宗”等是否再次出现值得特别警惕。而猪肉价格已经上涨,当前可关注通胀预期受益的白酒板块,结合端午节,可以跟踪。

第11篇

【关键词】肝肿瘤;诊断;外科手术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据20世纪90年代统计,我国肝癌的年死亡率为20.37/10万,在恶性肿瘤死亡顺位中占第2位,在城市中仅次于肺癌;农村中仅次于胃癌。由于血清甲胎蛋白(AFP)的临床应用和各种影像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AFP和超声显像用于肝癌高危人群的监测,使肝癌能够在无症状和体征的亚临床期作出诊断,加之外科手术技术的成熟,以及各种局部治疗等非手术治疗方法的发展,使肝癌的预后较过去有了明显提高。我院从2011~2013年共收治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15例,均采用手术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13例,女2例,年龄30~75岁,平均57岁。临床表现均有较剧烈疼痛伴腹膜刺激征,其中8例有失血性休克。15例均行腹腔穿刺证实腹腔内出血。10例行彩超检查,9例行CT检查均提示肝癌破裂出血。有明显诱因者5例,主要为剧烈咳嗽和用力排便,1例为外伤引起。突发肝区或上腹部剧烈疼痛伴腹膜刺激征10例,以心慌、胸闷为主要症状3例,以腹胀为主要症状2例。15例患者中有14例存在不同程度的腹胀。既往有肝炎病史6例。出血量1000ml的2例,1500ml的4例,2000ml的 6例,3000ml以上的3例。1例术前误诊为脾破裂。

1.2 手术方法

15例均行急诊手术治疗。取右上腹肋缘下切口,肝癌位于肝右叶4例,肝硬化不甚严重,行右肝肿瘤不规则切除术;肿瘤位于左肝2例,肝硬化较轻,行左肝不规则切除术;7例行大网膜及明胶海绵填塞缝合止血;右叶多个肿块出血1例,行大网膜及明胶海绵填塞缝合止血加肝动脉结扎;1例肝癌位于肝门无法切除,用止血纱布包裹明胶海绵成卷状,再用肝针深缝肝脏固定在破裂口(多针固定)处,止血成功。

2 结果

本组15例均有效止血。1例因休克严重,行大网膜及明胶海绵填塞缝合止血加肝动脉结扎治疗后5天因肝功能、肾功能衰竭死亡,余均无复发出血及急性肝功能衰竭。

3 讨论

原发性肝癌在世界范围内居男性常见恶性肿瘤的第七位,居女性第九位。在我国,发病率居男性恶性肿瘤第三位,居女性第四位。全国每年新发现肝癌患者近20万,占全世界每年新增患者的40%~50%。自有病理分类至今,肝癌的防治研究已有100多年历史,其间曾长期被视为诊断困难、治疗乏术的绝症。近30年来,肝癌的基础与临床研究都有长足进步,迎来了诊断和治疗方面的重大进展。我国及世界其他部分高发地区已开展了一些一级预防工作,有可能使肝癌发病率在若干年后有所下降;诊断和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已使肝癌的整体预后有了明显的改观。

3.1 症状

肝区疼痛、食欲不振、腹胀、乏力、消瘦为常见的主要症状。其他尚可有发热、腹泻、黄疸、腹水、出血倾向、转移至肺、骨、肾上腺、胃等器官则引起相应症状。值得强调的是应注意易被忽视的一些表现,如偶然发现的上腹部包块,偶发的上腹部突发剧痛而无胆道疾病证据,右肩疼痛按关节炎治疗无效,部位较恒定的肝区隐痛或不适、不明原因的肝脏突然增大,不明原因的低热、有肝病背景者突然出现肝增大、乏力、消瘦、纳差而无肝病活动的依据等。此时检测AFP和超声显像即可查出90%的肝癌。

3.2 体征

肝肿大、质硬、结节感或扪及包块乃肝癌常见体征。肋下、剑突下未扪及癌结节或包块,但肝上界异常增高亦应警惕肝癌。我国肝癌85%以上合并肝硬化,若有门脉高压者还可见脾肿大、腹水,有门脉主干癌栓者腹水更易显现,且一般利尿剂难以控制。凡顽固性腹水或血性腹水均应高度怀疑为肝癌。黄疸、下肢浮肿多见于晚期,转移灶则可产生相应部位的体征。

3.3 肝癌手术切除

近10年来,不能切除的肝癌经切除以外的姑息性外科治疗,有部分患者生存5年以上,乃由于采用多种方法综合治疗,使肿瘤明显缩小后行二期切除的结果。因此,外科在大肝癌的治疗中的重点已逐步由一期切除向二期切除转变,这样就使原先无切除希望者中的一部分获得切除可能。高难度的肝门区肝癌切除的开展,特别是第Ⅷ肝段肝癌的切除,进一步提高了肝癌外科治疗的疗效。

4 预防

肝癌的病因迄今尚未明了,不同地区可能有不同的致病因素。根据我国国情,从上述三个主要病因因素出发,我国肝癌一级预防酌主要措施是:改水、防霉、防肝炎,高危地区提倡饮用清洁水,防霉去毒,保持粮食干燥,防止粮油的霉菌污染,以减少AFT的摄入。这些措施已使部分地区肝癌的死亡率呈下降趋势。预防乙型肝炎可能是肝癌一级预防最成功的方法。

参考文献

[1]石美鑫,熊汝成,李鸿儒等.实用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732.

[ 2 ] T a n g Z Y,W u M C,X i a S S,et al.Primary liver cancer[J]. Chinese Journal of Proctical Surgery,1989,36(6):404-405.

[3]李于阔.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的治疗[J].西南国防医药,1998,15(8):121-122.

[4]Dohr O,Paine MJ,Friedberg,T,et al. Engineering of a functional human NADH-dendent cytochrome p450 system [J]. ProcNatl Acad Sci USA,2001,98(1):81-86.

第12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传承;发展;变革

前言

传承与变革是现今摆在城市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选择。在城市的发展中,其总是在曲折中不断发展进步的,在这一历程中做好城市规划的继承和变革是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和构建宜居城市环境的重要发展途径。现代城市发展极为迅猛,传统的发展思路与现今不断变化的城市发展需求两者之间产生了激烈的碰撞,做好城市的发展规划应当在做好城市规划传承的基础上根据城市发展的实际需求进行不断的变革以更好的促进城市的发展。

1 现今城市规划中所面临的客观需求

现今的时代是科技的时代,尤其是以计算机、互联网、新能源为代表的新技术在不断的改变着我们原有的生活,也是迄今为止对城市发展影响最为深远的科技变革。在这一轮科技升级中会极大的促进城市人文、经济以及生活领域的发展同时也对人们对于城市的定义推向了另外一个层面。此外,在城市的发展中所面临的环境、交通等的一系列问题也在制约城市的发展。为解决城市发展与城市现实两者之间的矛盾、认清我国在这一时期发展的中国国情是城市规划所面临的核心问题。相较于我国提出的“新农村”、“新型城镇化”中所面临的问题,在城市发展规划中所面临的问题更棘手也更为严峻。做好新形势下的城市发展规划的传承与变革是现今乃至今后一段时间内城市发展规划发展的重点也是难点。为实现这一目标城市发展规划需要在探索中向前迈进做好城市发展规划中的传承与变革,构建更为宜居的城市发展环境,促进人与城市的和谐发展。

2 新形式下城市发展规划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逐渐进入了城市型社会,在这一时期,我国的城市发展有着三个方面的突出特征:(1)降速,我国经济经过了长期高速的发展现今已经进入了发展的下半段,早在2011年我国的城镇化率已经突破了50%这一水平线,城市中的第三产业比重也超过了第二产业的成为了城市发展的另一主要推动力,在新时期,我国的经济和城市发展速度将逐渐降低并趋于放缓直至稳定,在这一过程中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张速度也将呈现出更为明显的放缓趋势。这一趋势在一些盲目扩张的城市中体现的更为明显。此外,国家所出台的城市土地集约节s的政策导向也将会使得城市发展逐渐从快速扩张向“以人为本”的城市理念所转变。总体趋势的变化将会使得城市对于人口的新引力和门槛差异更为明显从而致使人口在城市之间重新流动选择。未来城市发展规划将进入“精明调整”的发展模式。(2)发展模式的转型升级,相较于国外发达国家,我国在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领域仍显薄弱,城市住房保障、医疗、教育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仍需要不断的加快推进,相较于传统的数量扩张,新时期在城市发展规划中应当积极做好结构优化和城市升级这一目标导向,通过城市发展规划来不断完善城市发展。长久以来,我国的城市为了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致使城市配套、城市环境等问题日益突出已经严重影响了城市居民的生活便利,对城市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同时随着我国逐步迈入老龄化社会,城市的民众将会对城市的建设和服务提出更高的要求,而这一需求也对城市发展规划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3)多元化,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多元化已经成为了城市发展的另一个重要特色,城市发展驱动力量已经逐渐由原先的依靠工业向着信息化、国际化、人文环境、生态环境等的方向发展,城市的发展将更为多元。新时期,在城市的发展规划中应当从加快城市结构升级和服务业的方向发展,构建起新的驱动城市发展的道路,以促进城市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在城市发展规划中不但需要做好变革更需要做好传承,“城市发展回归正常、回归理性、回归初衷”就是城市发展规划传承的主要内容,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在城市规划中都是以经济发展为利益先导,致使我国城市发展进入了一条岔道,城市交通、城市居住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不断恶化严重制约了我国城市的进一步发展,此外,在城市发展规划中为了实现社会的短期发展,不惜通过压制、掠夺周边中小城市的发展,使得城乡差距、区域差距越来越明显。并在不断的发展扩张中形成了“马太效应”。此外,在发展的过程中,在城市的规划中,盲目的复制单一发展模式,通过大拆特建的发展规划理念使得城市的发展少了人文、环境的积淀,从而为城市的发展埋下了隐患。为应对这一难题,在城市发展规划应当将以往从以来投资驱动的发展理念向多元驱动的发展方向进行转变,在城市规划中更多的将民生工程、环境工程放在首位,在城市发展规划中突出城市地域特色,以使得城市发展更为贴合城市发展实际。城市是人类的家园,也是民众长期生活的地方,在城市规划中需要更多的将城市发展和城市环境进行有机的结合,在城市规划中将城市发展向着本源回归,从而将城市发展所体现的时代特色、人文特色、经济特色进行有机的结合。通过城市发展规划构建起民众能够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在城市规划中应当从原先工业为主发展理念向着多元发展的理念转变,通过多元发展的道路,从而促使城市规划更多的回归理性,而不是一味的在城市规划中突出经济发展、工业发展,而是在城市发展规划中更多的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在城市规划中做好城市软环境的建设,尤其是与城市规划实施和管理密切相关的制度建设与公共政策的设计,将公共利益作为城市规划设计发展的出发点与落脚点。

做好新时期的城市发展规划将会涉及到更多方面的考量,城市发展规划的内容将会更多元化,其不仅仅是从城市建设的方面进行考量,更多的是从城市经济、城市建设以及城市人文、城市环境等多个方面进行考虑来共同做好城市规划,在规划中也更多的突出刚柔并济、弹性包容的发展理念。此外,在城市规划中将打破原有的城市规划设计方式与规划理念,将原先从经济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对于空间管制的需求进行综合的考量,避免原先各部分所带来的问题,通过“一张蓝图”的模式来更好的对城市空间的开发与利用做好规划,形成统一的规划体系。将传统的城市规划中以管理建设为主的规划理念向土地的综合利用、扩展空间资源的优化配置的方向进行转变。在城市规划中更多的突出对于人居环境的改善,构建“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从而为民众提供更为良好、舒适的居住环境。此外,在城市规划中应当更多的强调弹性规划,突出城市发展的韧性,突出城市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动态整合,通过不断的变革来完善城市的发展。

3 结束语

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指引和导向。新时期应当充分分析我国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城市规划传承与变革两者之间的有机结合来共同推进城市的不断完善,构建宜居城市环境。

参考文献

[1]俞孔坚,李迪华,袁弘,等.“海绵城市”理论与实践[J].城市规划,2015,39(6):2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