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海绵城市趋势

海绵城市趋势

时间:2023-07-27 16:23:13

海绵城市趋势

第1篇

海绵城市建设步伐加快

近年来,北京、上海、深圳、武汉、杭州和南昌等多个城市频繁出现城市内涝,受灾城市数量、规模、经济损失程度和人员死伤均呈显著上升趋势。

海绵城市作为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对雨水进行吸附,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功能。目前,城市雨水资源化利用在解决城市水问题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全球各国城市建设的首选。

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推进下,我国海绵城市建设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15年,福建、海南、四川等省份以及南宁、昆明、广州、巢湖、南京、西安、秦皇岛、哈尔滨等城市均在不同程度地进行海绵城市规划,工程设计和建设运营方面全面启动。2016年,陕西、江西、江苏、河南、安徽、河北、浙江等省份也加快了海绵城市建设的步伐。

2020年海绵城市建设市场规模超过2万亿元

为推进海绵城市自上而下加速前行,近年来国家政策持续加码。中央及各部委政策密集确定方向,各地方政府出台海绵城市建设指导意见加速执行,到目前,从中央到地方政府,海绵城市政策的推动呈指数型增长。

国务院在《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据预测,到2020年全国城市建成区面积将在61000平方公里左右,要完成20%的政策目标,需要改造12200平方公里,海绵城市建设市场规模将超过2万亿元。

水处理企业体量增长

作为海绵城市建设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污水处理产业也在快速发展,2016年我国大部分水处理企业迎来体量的快速增长。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2017―2022年中国污水处理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2016年销售收入排名前10位的企业其销售收入都超过了9亿元,其中北控水务集团有限公司更是超过了150亿元。

第2篇

关键词:海绵城市;城市环境;作用及浅析

引言:主席高度重视城市化发展的质量,并且发表了“加强海绵城市建设”的讲话,明确指出要大力构建“海绵城市”。目前海绵城市理念在多个发达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新加坡、日本等都发挥了巨大的功效,我国海绵城市理念的提出相对较晚,要善于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建设海绵城市,是实现城市建设和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发展重大举措,从根本上解决“城市病”,推动我国城市发展早日走上生态化、持续化的道路,实现城市发展的可持续。

一、海绵城市的概念和特征

1.海绵城市的概念

我国《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中对海绵城市的概念进行明确了定义: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在这一“吸”一“收”的过程中实现了城市内部良性的水循环系统,还能自动吸收水系统的污染物质,保持城市水土。

2.海绵城市的特征

第一,注重城镇化和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在对城市地下水、自来水等进行存储、排放、使用时不是依靠传统的地下管道而是依靠城市自然环境综合利用各种措施吸收、存储大气降水和地下水,进而缓解城市的洪涝问题;第二,让城市“弹性适应”环境变化与自然灾害,海绵城市建设思路不仅注重恢复和保持城市内部的水系统,更注重原有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重视城市系统的自我调节;第三,转变了排水防涝思路,海绵城市彻底摒弃了“快排式”传统的排水模式,在城市排涝过程中始终坚持“渗、滞、蓄、净、用、排”的六字方针;第四,开发前后的水文特征基本不变,海绵城市构建了一个良性的水系统。

二、分析“海绵城市”对城市环境的作用

根据《指南》的相关规定,海绵城市建设规划实施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充分保护城市原有生态系统;二是对已经受到破坏的自然环境及水体进行修复;三是低影响开发。海绵城市的建设对解决城市内涝问题、调节地下水、净化水中污染物质、维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多样性、美化城市环境等发挥了巨大功效。

1.缓解城市内涝问题

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应用,起初就是从解决城市雨洪问题出发,发挥着雨洪调蓄、雨水资源收集利用与地下水涵养等作用,完善城市雨水管理体系。海绵城市的建设,改变了以往单纯使用市政地下排水管道和泵站的现状,侧重于依靠城市自然生态系统来吸收、存储、排放降水,综合利用自然生态调节和人为调节措施来缓解城市内涝问题。

群力雨洪公园是海绵城市建设理念运用的一大成功案例。该区域在历史上是洪涝灾害多发区,在对其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以保护湿地为原则,巧妙的将其打造成收集雨水、储蓄雨洪、下渗雨水、补充城市地下水、涵养水源、净化水中污染物质、增加生物多样性等功能于一体的湿地公园。在具体实施的环节中,尽量保持原有的湿地区域,群力雨洪公园成功的运用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湿地公园的开发,为调节湿地公园的生态系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群力雨洪公园的成功案例实现了缓解城市内涝带来的问题和危害,增强城市排水系统的能力,通过协调市政道路和地下排水管之间的关系,增大城市的绿色植被覆盖率,完善城市水系统等措施来达到排涝的目的,确保在雨季时城市市民依然享受安逸的生活。

2.形成良性的水循环系统

海绵城市的建立,不仅有效的减轻城市洪涝灾害,还能够缓解我国水资源不足、水质恶化的局面,为建立良性的水生态系统提供助力。

武夷新区践行“海绵城市”在此方面取得了非常成功的效果。其主要理念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注重对森林生态的修复工作,闽北地区原生态的森林在被人为的滥砍乱伐之后正呈现急剧下降的趋势,鼓励当地林农还林于上,加大对林业种植的补贴力度;二是城市生态修复同样不可忽视,一些贴近地面的建筑如广场、硬地、建筑等工程在材料的选择上采用通气、透水性较好的;三是恢复和修复自然生态环境,保持生态物种的多样性,扩大生态用地的面积,净化水资源,淡化水质,减少暴雨对城市的影响。

笔者认为,海绵城市就像被放大了的“湿地”一样,最大程度的修复城市原有的水生态系统,注重开发雨水的渗透、调蓄、净化、利用等综合作用,实现雨洪资源的有效利用,使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维持着一定的径流量。森林植被、湿地等大大提升地下水的涵养能力,净化水质,吸收水中的污染物质,确保居民生产和生活用水的安全性,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同时实现地表水、地下水和自然降水三者之间的平衡循环。

3.保持城市水土

不可否认,城市水土保持是实现涵养水源、防风固沙、提供动植物栖息地等的关键,而海绵城市的建设,又能够给城市水土保持工作的雨水控制环节提供便捷。在建设海绵城市的过程中,做到了开发前后的水文特征基本不变,始终坚持低影响开发的原则,城市水土保持离不开对雨水的控制。

比如,我国投资建设的重庆海绵城市,其建立了完整的防水控制,也因为重庆地处高原,山地较多,在进行海绵城市建设的时候发展了绿化工程,让绿色植被对城市的水土进行保持。雨水较多季节植被能够吸收水分,保持水源,对于雨水能够做到有效控制。并且,绿色植被与重庆城市的人文特征相符,也是海绵城市与其人文气息相得益彰构建之处。

鉴于此,笔者从海绵城市建设和城市水土保持出发提出以下建议:一是结合海绵城市建立起合适的雨水控制利用设施,做到真正的系统优化;二是加强对水土保持工作的监测,纠正雨水控制期雨水控制的不当之处;三是注重低影响开发理念和水土保持临时排水措施相结合;四是政府部门要积极引进和开发雨水利用控制系统的新工艺、新技术、新手段等。

4.改善城市的人文和自然景观

在实施“建设海绵城市”的规划策略时,对居住区和城市道路进行分割,增大了建设绿地的用地面积,合理的修建了广场,广场铺装多采用透水式铺装,城市道路人行道也采用了透水式铺装的方法,增强了城市内部的水循环系统;另外,城市内湿地、公园面积增大,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比如,嘉兴海绵城市的建设,便是对居住区和城市道路进行有效规划,开垦绿地面积,增加绿化建设,让百姓在享受到其“海绵”作用的同时还能够欣赏到美丽景色,增添了城市的人文气息,美化了城市的自然景观,可以说是一箭双雕。嘉兴海绵城市建设是全国海绵城市建设的标杆,也得到了全国各地的争相效仿。

结语:

海绵城市的建设是实现城市化和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有力克服了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当前,无论城市规模的大小,建设海绵城市已经是大势所趋,其推动了新型城镇的建设,在城市化发展中贯彻落实了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

参考文献

[1]仇保兴. 海绵城市(LID)的内涵、途径与展望[J]. 给水排水,2015,03:1-7.

第3篇

一、绵羊饲养的历史变迁

绵羊最初进入日本距今已有约1400年的历史。绵羊作为一项产业得以发展是在国内羊毛需求不断增长的明治初期(1868~1911年)。当时,由于草地利用有限,饲养技术不成熟,野狗危害,疾病发生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至大正时期(1912~1925年)的三十几年间,绵羊存栏数仅从2000只发展到4000只。进人大正时代,作为服装原料,羊毛的重要性日渐显现。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澳大利亚以及新西兰中断了羊毛的出口,日本毛纺工业遭受沉重打击。为此,日本政府于1918年制定出“绵羊100万只的发展计划”,积极推进、奖励发展绵羊业,使绵羊业成为农牧业经营的重要一环,得到了切实的推广。到1925年,绵羊存栏数发展到17359只,比大正初期增加近4倍。进入昭和时代(1926~1988年),羊毛需求迅猛增长,1937年制定“羊毛自给设施奖励计划”以及1938年的“羊毛生产力扩充计划”(改良羊毛的供给量,从1937年的325吨,用9年时间增加到23700吨)。虽以此力图增产羊毛,然而,至1945年绵羊存栏量也未超过18万只。1945年太平洋战争结束后,对于日本绵羊界是一段急剧变动的时期。根据这段时期绵羊存栏量的变化,可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一)急增阶段(1945~1957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服装原料供应不足造成日本国产羊毛需求的迅猛增长。绵羊饲养业,以毛肉兼用的考力代品种为主,在全国各地发展壮大,从1945年的约18万只发展至1957年的94.5万只,实际增长达5.2倍。推进这种发展的最大原因是日本政府于1947年制定的《临时物质需给调整法》。同时,1950年1月废除的羊毛销售统筹体制,也实现了羊毛贸易自由化。不仅如此,伴随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同年1月,日本的民间贸易再次开放。由此开始的收购羊毛,外汇配额制度(至1971年4月)等改革极大地改善了日本绵羊业的发展环境。

(二)锐减阶段(1958~1976年)

外汇配额制度与羊毛制品的出口密切相关,常称为羊毛的“出口生存链”。随着羊毛制品的大量出口,外汇配额增加,从而相应增加了羊毛进口量。1959年和1962年羊肉和羊毛进口分别实现自由化,从海外涌入大量的廉价羊肉和羊毛,化纤制品的进步等对绵羊产业带来极大影响,致使日本国产羊毛价格下跌,国内生产开始呈现急速下滑趋势。1958年以后,全国绵羊存栏数迅速跌至谷底,1976年锐减至10190只。

(三)复苏阶段(1977~1990年)

1977年以后,随着强化农业结构调整,提倡农牧结合以及部分进住农村者从事畜牧业等因素,以生产羊毛为经营目标逐渐向绵羊肉为主转型。绵羊品种也转变为以萨福克羊(肉用羊)品种为主,存栏数每年呈微量增长趋势,至1990年,绵羊的存栏数超过了3万只。

(四)1991年至今

1991年以后,全国绵羊存栏数再次呈减少趋势。到2004年,绵羊存栏数减少至11000只,比1990年减少近2/3。究其原因,首先,经济不景气;其次,饲养绵羊农民老龄化,缺乏新一代农民继承者;最后,受国际市场竞争的压力及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羔羊肉生产收益下降,这也是最根本的原因。虽然如此,通过生产者的努力,加之高度评价国产羔羊肉品质的烹饪大师等因素影响,用较高的价格扩大了国产羔羊肉的消费。但是,随之而来的是部分急功近利的饲养者连繁殖后备母畜都不留,全部销售一空,成为绵羊存栏数减少原因之一。

二、绵羊饲养业现状

1957年日本绵羊存栏数曾达近100万只,目前减少至10000只左右。现在进口的羊肉已占日本市场的99%,国内羊肉生产几乎处于关闭停产状态。虽然作为高级肉制品的日本国产鲜羔羊肉在大城市尚有需求,但近年来甚至连鲜羔羊肉也在进口,日本羊肉生产体系面临着全方位的危机。

2004年,全国绵羊饲养户为769户,绵羊存栏数为11000只,平均每户饲养14.3只。据农林水产省统计,2000年绵羊饲养分布状况为北海道占37%,比1976年减少12个百分点;关东东海地区占22%,比1976年增加10个百分点;东北地区占17%,比1976年减少8个百分点。三个地区合计占全国的77%,其他地区占23%,养羊业出现以城市周围为中心集中的倾向。

据日本农林水产省畜产局调查,1976年,考力代羊(毛肉兼用)占65%,萨福克羊(肉用)占33%,其他品种占2%。而到2003年,萨福克羊占57%,增加24个百分点;考力代羊占9%,减少56个百分点;杂种羊和其他品种分别占23%和11%。养羊业发展方向由毛肉兼用转向肉用为主。

笔者2004年8月至2005年8月在北海道地区调查了解到:绵羊饲养户中,25%专业化从事肉用绵羊生产,80%是兼业羊肉生产。绵羊饲养业难以实现专业化经营的主要理由是难以与自由进口的畜产品进行价格竞争和降低较高的饲养成本。在调查中也发现,进口羔羊肉每100克零售价格为100-130日元,而日本国产羔羊肉每100克零售价格为180-210日元。居高不下的日本国内生产成本,造成羊肉价格过高,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市场竞争力。因此,饲养绵羊农户只有通过与其它农作物的复合经营,即利用农副产品及草山草坡和林地野草等未利用资源,降低生产成本;或通过精加工直销羊羔肉,或在自主经营的餐厅内增加附加值,以努力降低市场风险及取得收支平衡。

三、绵羊肉生产现状

日本食用羊肉的历史比较短,一般认为是从昭和时代开始的。1945年的日本绵羊肉生产量仅2.7吨(屠宰量149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数年间,绵羊的存栏数虽有所增加,但以毛用主体的绵羊屠宰量还是较少。伴随着战后的经济稳定,衣料市场的好转,饮食生活质量的提高,绵羊肉生产也逐渐增加。1953年羊肉产量达341吨(屠宰量17650只),8年间增长124倍。之后又出现飞跃性的增长,至1960年绵羊肉产量达2712吨(屠宰量138782只)。1961年以后,随着羊肉进口自由化,从海外涌入大量优质廉价羊肉和国内绵羊品种结构不适应肉羊生产,致使日本羊肉生产开始呈现急速下滑趋势。最终导致1975年全国羊肉产量仅为1960年的约1%(绵羊肉产量与屠宰量分别为26吨和1683只)。

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期,在全国范围内引进萨福克种羊,成为主导品种。与此同时,日本国产绵羊肉产量也呈恢复态势,1990年达249吨,比前年增长113.2%,比1975年增长10倍(屠宰量达9632只)。但是,随后绵羊肉产量再度呈减少趋势,至2000年为112吨(屠宰量3597只),比1990年减少137吨。究其原因:一是由于经济不景气;绵羊饲养者老龄化,缺乏后继务农者;二是生产成本较高,导致羔羊肉生产收益下降;三是日本国产羊毛的利用率不高,没有专门流通渠道。羊毛本来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可是对日本养羊者来说某种程度上变成了一种负担,也不能随地乱放,以免造成环境污染。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养羊者的利益。

日本养羊者们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致力于提高羊肉质量,开拓市场潜力。经营绵羊牧场的安西浩先生介绍他的经验时说,利用某种独特的饲养技术能够降低羊肉的膻味,提高肉质,创造自己的羊肉品牌,利用互联网在全国直销,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最近,凭借新肉质为卖点,社会公众也开始逐渐认识到以草为食的绵羊所具有的优点,从而推动了国内羊羔肉生产的恢复。2004年全国羊肉产量123吨,较2000年增加11吨。

四、日本羊肉需求状况

(一)羊肉进口状况

日本绵羊肉进口量在1953年仅有10吨(带骨肉),而1959年达6470吨,其后 年以20%~30%的增长率递增,至1970年11万吨,1975年达13万吨,使日本国内市场上销售的羊肉几乎全部为进口羊肉所替代。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期,日本肉类产品的进口从以加工原料为主转变为生肉进口态势。但羊肉仍未普及到日本家庭膳食的程度,其进口量自然呈现减少趋势。2004年的羊肉进口量(包括山羊肉)为27349吨,比最多时1975年的261655吨减少了234306吨。

羊肉在进口肉类产品中所占的比重也在发生深刻变化。1965年羊肉占肉类总进口量的比重高达72.8%,这种状况到70年代中后期发生变化,羊肉比重出现下降趋势。1980年降至24.6%,1990年降至10.2%,2004年降至1.2%,比1965年减少了71.6个百分点。可见,在进口肉类产品中羊肉比重在显著下降.羊肉消费以深加工的熟食为主,而生肉消费量极少的这一基本特征也反映了日本羊肉消费市场不太成熟的一面。

按绵羊肉的进口国别及所占总进口量的比重来看,1970年从新西兰的进口量占60%,澳大利亚占40%。2004年,从澳大利亚的进口量扩大至59%,增加了19个百分点;新西兰的进口量降至占40%,减少了20个百分点。从这两个国家进口的羊肉占全部进口量的99%,其他国家进口的占1%。可以看出,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这两个国家对日本羊肉供给具有垄断地位。

(二)肉类产品的需求变化

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带动下,肉类产品需求量从1960年后半期持续增长了10年。然而,人们逐渐认识到过量食用肉食对健康有不良的影响,致使肉类消费增长速度趋于下降。进入2000年,因BSE和禽流感的影响,肉类产品总需求量较大幅度减少,2004年为5277千吨,比前年减少252千吨。肉类产品的年人均占有量1965年为10.2公斤,到1995年增加至43.6公斤,年平均增长达5%。1995年以后肉类产品基本保持在年人均占有量43.6公斤的水平。

在肉类产品需求量的变化过程中,进口量的显著增长是个不可忽视的特征。总需求量中进口肉类产品所占的比重1965年为15%,2004年增长至43%,增加了15倍,大幅度超过了国内生产量4倍增加的水平。随着肉类产品进口量的增加,日本国内自给率则由1965年的85%降到2004年的57%,减少28个百分点,呈不断下降趋势。这反映了日本畜产品依赖国际贸易的重要特征。

肉类产品需求量变化的过程中,需求结构也发生了较大变化。从占总肉类产品需要量的比重观察,1965年羊肉占11%,到2004年,羊肉占0.5%,减少了10.5个百分点。

五、结论

第4篇

在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下人类活动和生态环境的矛盾日益加重。本文以台山市北新区石花北公园景观设计为例,以海绵城市为设计理念,在满足生态效益的同时,也带来良好的城市景观。使之成为一个以自然生态为基底,以雨水收集为景观特色的生态城市公园。

关键词:

海绵城市;城市公园;景观设计

1.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化进入高速发展阶段,然而传统的战胜自然、改造自然的城市发展模式打破了城市与自然生态进程的均衡态势[1],使雨水径流污染、洪涝灾害、水资源匮乏等环境问题日益严峻[2]。而海绵城市理念的提出就是针对这些问题从根本上削减城市径流污染负荷、缓解城市内涝、节约水资源、保护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等[2]。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使得人类活动和生态环境矛盾日益加重,作为集游憩、休闲和娱乐多功能为一体的城市公共绿地,城市公园已不能满足人们对于城市环境的要求。以生态理念为指导来建设发展公园逐渐成为发展趋势[3]。海绵城市理念的提出,能以生态途径从源头上解决城市问题,改善城市环境。本文以台山市北新区石花北公园景观设计为例,以海绵城市为设计理念,将场地打造为一个以雨水收集为景观特色的生态城市公园。

2.海绵城市概念与原理

《指南》对“海绵城市”进行明确定义: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4]。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最佳管理措施”[5];在此基础上,美国东部马里兰州的乔治王子县和西北地区的西雅图、波特兰市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共同提出了“低影响开发”理念;1999年美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提出绿色基础设施理念[6]。上述三种理念都为“海绵城市”的构建提供了战略指导和技术支持[4]。

3.海绵城市的应用———以台山市北新区石花北公园景观设计为例

3.1项目概况项目位于台山市北新区的东南角,地块呈三角形,座落于在石花山北麓。规划范围东起陈宜禧路,西至顺安路,北面以石花北路为界,南面与石花山旅游风景区自然景观连成一体。场地位于石花山北麓,现状植被类型较为丰富,主要以林地、灌木丛和草地为主。西部有水塘分布,北部和西部靠近城市道路处有部分裸地,局部零散分布有少量废弃建筑。

3.2景观规划设计理念

3.2.1整体思路提取蜿蜒曲水作为主题元素,以“水舞石花•融汇葱华”为设计主题。“水舞石花”展现多水汇聚湿地生态场地特色,以连续湿地水带为核心设计布局,结合公园地貌特征,提取湿地梯田结合山体布局;“融汇葱华”体现绿色生态、和谐自然的生机活力。

3.2.2设计重点水体是核心部分,因此我们在设计时尽量控制水体面积和水量,并通过技术手段,按功能的不同将水体类型细分成原生态湿地区、湿地体验区、湿地展示区,增加趣味性。我们依据原地形设计跌水景观,在得到良好景观效果同时,使丰枯水期时景观水面积得到有效控制,减少补水压力。除此外我们还采用“湿地泡”,“雨水花园”,“草沟”对雨水进行收集及净化处理,进一步优化水面效果。

3.3海绵城市规划理念应用该项目主要采用海绵城市生态设计理念,最大限度保留场地“依山抱水”山水格局和现状植被,通过对场地自然条件、自然过程以及当地气候特点的分析,对场地进行设计。通过采用“LID”技术措施恢复场地吸收和滞纳雨水功能,构建具有自然生命力“雨水花园”系统,保持场地开发前后水文状况基本不变。通过集中式场地布局方式,达到对场地资源的最小干预。构建“绿化隔离带+功能区+生态涵养区”功能结构模式,在保护场地自然环境资源基础上充分满足人们的休闲活动需求。山体自然雨水经过路边的生态植草沟,缓解暴雨径流,排入山体各级阶梯式跌水湿地泡池内,在湿地泡池内种植种类丰富的水生植物进行自然净化水体,最终排到最大湖中,部分雨水在此过程中自然渗透至土壤,对地下水进行自然补充。建筑周边的“雨水花园”设置溢流口,排至湖内,湖体最低点处设置溢流口,确保在雨水量大的时期,能够把多余的雨水经过市政管道泄流,不产生内涝。最大湖水作为雨水处理系统蓄水池,经过雨水回用系统对雨水和湖水处理后对绿化灌溉循环利用,实现原位收集,自然净化,就近利用和回补地下水。

4.小结

该项目案例使用了海绵城市理念最大限度保留场地“依山抱水”的山水格局和现状植被,采用最小人工干预的手法在场地现状水塘和低洼地的基础上构建“雨水花园”,通过地形梳理,在现状地形基础上,形成大量下洼式绿地,蓄存雨水径流,将雨水资源滞留在场地上,让场地雨时吸水,旱时贮水,成为一个兼顾旱涝问题的弹性系统,在满足生态效益的同时,也带来良好的城市景观,形成具有生命力的水生态系统。这种方式是海绵城市技术在城市公园中的一次成功应用,对于我们探索城市公园景观设计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胡楠,李雄,戈晓宇.因水而变———从城市绿地系统视角谈对海绵城市体系的理性认知[J].中国园林,2015,06:21-25.

[2]王国荣,李正兆,张文中.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构想[J].山西建筑,2014,36:5-7.

[3]刘鸿琳,王跃.基于生态设计理念的城市公园景观规划研究─—以宜昌市六泉湖公园景观规划为例[J].规划师,2011,11:92-95.

[4]车生泉,谢长坤,陈丹,于冰沁.海绵城市理论与技术发展沿革及构建途径[J].中国园林,2015,06:11-15.

[5]SternDN,MazzeEM.Federalwaterpollutioncontrolacta-mendmentof1972[J].AmericanBusinessLawJournal,1974,12(1):81-86.

第5篇

关键词:海绵城市;重点;机遇

0 引言

2014年10月,住建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试行),探索构建城市雨水开发体系,以根治城市内涝顽疾。目前,一些省份已经开始试点。从实践情况看,《指南》的出台不代表万事大吉了,城市要告别“城中看海”的窘境,还任重道远。海绵城市的技术体系还远未建立,实践操作还有待细化,产业支撑也还没有创立,也就是说万里长征才走了第一步。海绵城市究竟如何从纸上蓝图变成现实?下面本人结合多年工作和理论学习实践,浅谈几点个人看法,不足之处敬请同行指正。

1 什么是海绵城市?

1.1海绵城市的基本定义

海绵城市比喻城市像海绵一样,国外称为低影响开发(LID),即指遇到有降雨时城市社区能够就地或就近吸收、存蓄、渗透、净化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在干旱缺水时有条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从而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同时丰富城市景观,增强城市生态功能,让城市更加宜居。海绵城市技术将改变传统的城市建设技术路线,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达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1.2海绵城市对我们传统城乡建设理念的影响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城乡建设长期处于粗放发展阶段,过度硬化与大拆大建伴随着城乡建设的全过程。在水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系问题上,缺乏系统科学的研究和安排,使城乡水生态环境领域逐渐积累了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城市发展已面临诸多窘境。城市内涝、城市天坑、热岛效应、雾霾等一些城市病态现象持续出现,给城乡居民带来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社会全员劳动生产率普遍降低,碳排放增加,流域治理能力不足,地表水和地下水水质改善进展缓慢;城市应对极端气候的能力普遍降低,多地城市备受雾霾袭扰,引发民众诟病。在造成严重的城乡生态环境问题的同时,也给经济发展造成巨大阻碍。所以,提出建设海绵城市理念也是经历了反复阵痛而达成的这一成果,得来不易。

1.3海绵城市技术的应用领域

海绵城市技术有着广泛的适用领域,是生态建设和生态修复的基础技术,它反映了社会对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管理,以及对生态环境的延续性的高度关切。海绵城市技术最重要的原则就是以社区(汇水区)为单元,包括工业、农业社区,雨水就地蓄留处理,完成地上地下的循环。除了水资源利用外,海绵城市技术在生态修复领域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在社区生态、农田水利、高速公路和铁路、大型机场、重金属土壤污染、河道治理、农田水利等领域都有很好的修复效果。研究表明,海绵城市技术也是治理热岛效应和雾霾的最佳手段。在石油、燃气管道的生态修复治理领域,也将发挥重要作用。

2 海绵城市建设的重点

海绵城市技术只代表一种技术体系和方法,而不能代表城市发展的全部内涵。我们要利用海绵城市技术,达到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管理,最终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在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时,我们要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2.1要扭转观念,遏制城市无限制硬化趋势。传统城市建设模式,处处是硬化路面。每逢大雨,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设施来排水,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往往造成逢雨必涝,旱涝急转。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今后城市建设将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来组织排水,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根据财政部网站消息,我国建设海绵城市试点工作已经展开,首批有16个城市进入试点,按行政区划序列排列,他们分别是:迁安、白城、镇江、嘉兴、池州、厦门、萍乡、济南、鹤壁、武汉、常德、南宁、重庆、遂宁、贵安新区和西咸新区。

2.2要积极实施城市生态修复。从现在起,试点城市要有步骤地开展城市生态修复工作,推进截污、控污工程,建立雨水收集和利用系统,开发、改造城市社区建筑物、道路、绿化带、停车场、广场、公园等公共设施蓄留雨水的生态功能。尽可能恢复城市原有河道、湖塘、沟渠,减弱城市热岛效应,提高城市雨水渗透率。重视城市地下管网的普查、检测和修复工作,防止城市地质灾害。海绵城市技术普及以后,原有城市生活污水量会大大减少,雨水进入污水管道的情况会逐步改善,污水处理厂处理污水的能力与效益均会提高,污水直排进入河道、土壤和地下水的状况也会得到改善。

2.3要高度重视水资源战略规划,将水资源及生态环境规划纳入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支持、鼓励公民和社会组织参与和监督水生态规划的制定和实施过程。确立水生态规划在城乡规划中的基础地位,充分认识和利用水资源的资源功能和生态功能,注重开发和保护水资源在城市发展进程中的历史文化价值,培育和引导亲水产业健康发展。

2.4要建立科学的流域管理行政体制。充分理解一个城市的发展与流域上下游地区发展之间的内在逻辑,任何城市开发措施都要照顾到本地区和上下游地区人民的合理诉求,积极参与流域地区的环境与发展对话,制定流域治理行动计划及时间表。

2.6要兼顾历史文化和普通居民的利益。建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低影响开发模式,保护原有水生态系统,恢复被破坏水生态。有关专家同时指出:可以把海绵城市与智慧城市结合起来,把各种各样的分布式的能源、绿色设施和海绵设施协同起来,促进智慧排水、雨水收集、管道检测以及反应和水循环利用、地表水污染的实时监测和反应、暴雨预警和水生态、水系统的智慧应对。

2.5要构建完备的水资源法律和政策体系。将立法先行与政策配套相结合,积极开展水生态法律和政策调研工作,认真总结实践经验,支持构建我国完备的水资源法律和政策体系,立法机构应借助水利改革的契机,率先构建流域管理法律法规体系。

3海绵城市建设带来的重大机遇

海绵城市建设首先带来我国绿色技术创新,我国工程设计界长期以来沿用灰色排水方案,造成城乡社区大量的硬化地面,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实施海绵城市技术以后,新的技术规范和技术体系建立起来,需要大量的转型人才,高校要更新教材,设立新的专业,以满足社会需求。

社会资本被引导到绿色科技领域投资,大量的企业创新转型,相应的产业技术装备也会跟进,形成新的绿色产业链,带动就业及经济增长。另外,海绵城市建设也将在我国节能减排领域发挥关键性的作用,并带动产业转型,绿色生态产业将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

以北京市为例,北京市现有2万多个社区,假设每个社区投资500万元进行生态修复,仅北京市的投资就是一个很大的数字。有专家估计,我国城乡生态修复领域的投资,将从最初的几千亿元发展到成熟期的数万亿元,市场规模庞大,生态工业体系将得到完善。这些投资带来的直接效果,就是城乡生态环境的改善,绿色GDP成为经济增长的原动力,国家经济呈现健康势头。

第6篇

关键词:海绵城市;生态环境;雨水花园

中图分类号:S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6)18016203

1引言

中国是水资源严重匮乏的国家之一,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1/3。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水资源短缺和污染问题在城市发展过程当中尤为突出。在城市生态系统中,某些城市存在城市供水不足,城市建设用水安全等问题,而有些城市的工业污水也造成城市生态系统恶化,生活用水得不到保障[2]。因此,合理有效地利用水资源,缓解城市用水压力,优化水资源利用、排放、净化模式就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研究的重点问题。基于此,本文就针对海绵城市建设过程对雨水的处理利用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合理化意见和建议[3]。

2海绵城市的内涵

海绵城市是指在城市发展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道路、城市水系、建筑以及绿地等设施对雨水的吸收、渗透、储存、净化和缓解作用,控制雨水径流,如同“海绵”一样,对于环境的变化和突发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适应性,也就是“弹性”。“海绵城市”一词的提出是在新时期下,为了缓解和解决我国飞速发展的城市化与脆弱的城市水体矛盾而提出的,“渗、蓄、滞、用、排”五位一体,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原则。

海绵城市的发展理念在国外提出较早,主要思想是解决城市雨水问题,它包括:低影响开发(LID)、最佳管理措施(BMP)、绿色基础设施(GI),相关理论研究的目的是有效控制农村以及城市的面状污染源\[3、4\],随后逐渐发展成为控制降雨径流量和水质的生态可持续的综合性措施。而其中又以低影响开发理论为核心,即基于生态文明和景观建设为主的雨水管理方法,主要是在一定的区域内利用软工程技术,通过植被自身的特点实现就地处理降水,直接减少地表雨水径流量[5]。也就是说从源头控制雨水径流,其具体的方法包括建设雨水花园、绿色屋顶、城市下凹绿地等设施;发挥城市绿地、道路、建筑对雨水的吸收、蓄存和缓释作用,有效改善城市内涝,削减地表径流,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6]。

3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注意的主要问题相对于国外而言,我国海绵城市建设起步较晚,目前处于试点阶段[7]。但“海绵城市”的发展理念已成为新型城市价值转型的重要标志以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必经之路。正因为如此,在其发展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3.1海绵城市的建设要以保护城市生态系统为前提

雨水降落到地表以后,经过截留、渗透、调蓄形成地表雨水径流,最后流入汇渠。其中,渗透过程和地表雨水径流管理是核心问题,其影响因素为地表植被土壤和地面坡度大小。在提出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之前,城市规划考虑更多的是用地功能,对于雨水主要考虑的是排泄,即地下管网基础设施建设,而对于路面建设等,则是人为地割裂了雨水与地下的天然联系。在城市开发过程当中不透水的硬质路面会导致径流系数增加\[8、9\],通常情况下,林地的径流系数约为0.1~0.2,农田地的径流系数为0.5~0.6,城市的径流系数一般为0.9~1.0。因此,降水到达地表后难以下渗,形成了地表径流,造成了城市内涝。海绵城市就是克服了以往的不足,将雨水利用的几个基本功能综合起来进行考虑[10]。不过,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对雨水的截留和调蓄设施是建设重点,在建设过程中,应充分尊重自然环境变化规律,最大限度地保护城市生态系统[11]。

3.2海绵城市建设应充分认识南北方自然环境差异

南北方城市建设差异较大,在进行海绵城市建设的过程当中,需结合城市的地理环境因素,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从宏观建设角度出发,南北方城市开发的着重点有所不同。对于北方城市来说,降雨量小,蒸发量大,如何存蓄更多的降水、并能及时地加以再利用是关键问题[10]。而南方城市因降雨量较大,河流、湖泊众多,排洪量远小于降水积蓄量,造成了地表径流,容易诱发城市内涝。因此,在进行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该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建设方案[12]。

3.3做好基础性研究和合理规划论证工作

对当地生态环境、城建分区应该注重基础性的研究和合理规划,这样才能使海绵城市建设具有系统性、基础性的准备,也会让海绵城市建设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很多城市都将海绵城市的建设纳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范畴之内,但是,如果海绵城市的规划不合理,将会导致城市功能区混乱,绿色海绵设施之间无法协调,丧失了海绵的“弹性”功能。如果对当地自然地理概况缺乏全面研究的话,更会使绿色海绵设施无法充分解决城市水体问题,严重的会使海绵城市建设徒劳一场。

4建议和对策

4.1大力提高城市的植被覆盖率

海绵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应大力提高城市的植被覆盖率。基本原则是城市生态建设和自然力的复原 \[8,11\]。而传统的城市发展理念强调城市的经济职能和社会职能,以“坚固耐用、经济美观”为原则,忽视了城市水体涵养功能和生态环境的作用,在建设中偏离了正确的发展模式。例如,硬质的街道不利于雨水的下渗,不合理的沟渠开发,城市河道缩减,对湖泊等水体围填侵占等。因此,建设海绵城市就需要增加绿化面积,从环境保护入手,改善城市生态系统[15]。地表绿化是对降水的就地直接吸纳,这是发挥城市“海绵”功能的最重要的一步。海绵城市的建设不仅仅是一个工程问题,更是一个环境问题。从工程学的角度来看,工程手段可以提高对降水的利用率,而从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才能从开发战略、指导思想上彻底转变思路,把海绵城市的建设当作永久性的,战略性的事业去发展\[15、16\],总体来说就是要保证城市绿地的覆盖面积并使其得以有效保护,例如江苏省城区用地规划就充分考虑了这些特点。

4.2重视地理环境要素,将蓄水和雨水再利用作为重点针对南北方差异问题:在北方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时,应将蓄水、降水再利用作为开发的重点。例如哈尔滨群力雨洪公园,就合理地解决了雨水的收集、调蓄、排泄,不仅合理利用了雨水资源,而且较好地解决了水污染问题。通过简单的挖方和填方,缓解低洼地积水问题,实现高地与低地相结合,高地种植旱生植被、低地建设鱼塘并种植喜湿植被,建设新颖的农业景观\[17,18\],缓解雨洪压力。此外,公园四周建造大小不一的水坑,收集城市降水,经过自然汇集、过滤后在低洼地汇聚供给鱼类饲养,将多余降水转移到调蓄地区,尤其是城市污水,在向异地转移过程中实现过滤和汇集来解决城市水污染问题\[18,19\],建立发达的地下管渠,实现蓄水地区与城市之间水体的自由调动。

对于南方城市建设而言,由于降水较多,应采用降水就地吸纳的方式,如贵州六盘水明湖湿地公园的建设理念就是典型代表,其核心是通过减缓城市排水速度来实现“海绵性”,传统的城市排水排洪工程主要以快速排水为主,而新型海绵城市的建设打破了这一束缚,明湖湿地公园位于市区内,通过恢复水城河两岸的植被减少地表径流,增加水体中的氧气含量。种植各种植物,促使富营养化的水体被生物吸收,缓解城市水体污染,同时,建立梯田式湿地\[20,21\],有效的减缓地表径流、削减洪峰、调节季节性降雨和城区空气质量\[22,23\]。

4.3加强海绵城市建设的基础性研究,完善相关政策

在海绵城市的建设之初,要对该城市自然地理概况做出分析,如城市地貌特征、降水量、地下水水情、地质概况等,这也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基础工作,具有海绵效应的城市绿色设施,如对绿色屋顶、冠层截流、绿色街道、生态沟、雨水花园、蓄水池等建设做到心中有数。

在保障措施上,首先要制定相关的规章,出台相应的指导意见,引导各地区建设符合本地区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设方案,并将海绵城市建设纳入法律体系,通过法律来保证海绵城市建设的落实和维护\[15,24\]。转变城市发展的观念,将城市发展和自然融为一体,划分合理的城市功能,实现城市建筑、排水、水利工程等多方面的衔接\[25,26\]。

5结语

本文主要阐述了海绵城市的概况、提出背景以及国内外发展现状。探讨在进行海绵城市建设过程当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问题,这些问题是不同角度、不同的发展阶段对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要求。影响海绵城市发展的问题主要为自然环境因素,明确自然环境与基础设施建设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促进海绵城市的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参考文献:

[1]陈献, 尤庆国, 张瑞美,等. 试论我国城市雨洪资源综合利用[J]. 水利发展研究,2016(3):3~7.

[2]鞠茂森. 关于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技术和政策问题的思考[J]. 水利发展研究,2015(3):7~10.

[3]吴丹洁. 中国特色海绵城市的新兴趋势与实践研究[J]. 中国软科学,2016(1): 79~97.

第7篇

[关键词]海绵城市 城市景观 绿色交通

[中图分类号]TU9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4-0080-02

近年来暴雨经常会造成我国城市内涝,对居民生活造成极大不便,有时会威胁到生命安全。造成这种灾害的原因是道路过硬,绿植过少,雨水无法及时排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国家明确提出提高城市排水防涝能力,建设海绵型城市的政策。近两年,全国展开海绵城市试点工作。基于海绵城市的理念,绿道成为我国城市发展中的重点对象。

一、促进绿道建设

(一)生态困境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中国城市化水平大大提高,城市经济发展潜力巨大。然而,工业和城市发展导致河流、森林和湖泊污染严重,原始自然景观和田园风光逐渐消失,城市绿色空间逐渐减少,城市居民缺乏休闲空间,增加了安全隐患和社会问题。

(二)城市空间扩张太快

城市范围的快速增长导致人口数量大于城市用地量,呈现出粗放的城市发展模式。过快增长的城市土地利用、各式各样的新式建筑遍地开花,房地产开发过于超前,城市的快速扩张导致耕地面积减少,大量耕地被占用,影响农业发展,致使许多张┤嗽贝τ谖薰ぷ髯刺,引起了一连串的连锁反应;城市生态环境得不到改善,生活品质得不到提高。研究表明,大量绿色空间被蚕食,空间分布不均匀,城市遭受酸雨污染,水土流失,原生态自然被利用,生态系统被破坏,水质问题,洪水灾难,环境问题如空气污染、垃圾围城、噪音,威胁着生态安全系统。

(三)居民的生活质量

2007年中国环境政策(绿皮书)指出:“中国的生态环境以及地方的环境治理在总体的恶化。”2001年世界银行发展报告列出20个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中国占16个。在中国许多标准化城市肺癌死亡增加了8―10倍。另一项数据指出,2020年,中国将有3900亿美元支出在煤炭污染生态环境所造成的疾病当中。改善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对休闲生态绿地有稳定增长的需求。

二、谈道路绿化的概念和国内外道路绿化的改革史

(一)道路绿化的概念

道路绿化是城市街区绿化里的重要因素。道路绿化最早被理解为一条路,两行树。道路绿化是指灌木、花卉、攀缘植物等等经过各种形式的布局和种植方法,装饰不同属性绿,目的是组织交通、改善环境和住所、美化市容,为观光休闲创造效应。城市绿道,就是将城市变为绿色交通城市。创建宜居城市、花园城市和生态景观,反映了人们对环境和自然的迫切需求。道路绿化的概念也随着城市化和环境内涵逐渐深入,由单个元素发展为坚持多元素、多类型、多功能、多通道综合元素。

(二)国外绿色方式改革的历史

据记载,喜马拉雅山山麓街道为最古老的绿道。18世纪下半叶,奥匈帝国有关于绿道的法令,在道路两边种植各种各样的果树作为行道树,欧洲许多国家还将这个方法作为绿道基础建设的要素延用至今。19世纪时期,欧洲把中世纪的古城墙拆毁,修筑景观大道,大道宽阔,使城市更加生动有魅力。1858年巴黎香榭丽舍大道成为现代经典,对欧洲和美国等国家有极大的影响。国外在绿道建设发展改革中,保留许多旧时期建设方法,高度重视对原始树木的储备,保留原来街道绿化的风格,有很多都是中世纪或许更古老年代保留下来的树木,到现在还保留着原来的景观大路。

(三)绿道改革在我国的历史

行道树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最初是以街道树木种植的形式存在。秦朝以咸阳为中心建立了通向全国的大道。据《史记・始皇本纪》记载,治就是修筑的意思,驰道就是天子道,即皇帝行车的路。唐朝景观和城市绿化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唐代时期的图书有系统的记录,路边的树木大部分和外国历史记载一样,种植许多果树在道路两旁,南部线道路使用木棉。清代中后期,欧洲和美国企业侵入中国一些沿海城市并有所发展,新建了许多街道,并引进许多外来树种。改革开放以来,道路绿化的功能已经开发了从单个元素到多个元素,类型多样,多功能,多通道综合元素,不仅绿化树种树木,也增加灌木和地被类。道路绿化树种需求更加丰富多样,建设绿色通道,景观大道,生态走廊,避险通道,创建安全城市、生态城市、宜居城市。

(四)绿道的未来发展趋势

21世纪,人类意识到工业发展对城市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难以弥补。为保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美国在19世纪建设公园系统,形成大量的城市公园和保护区,20世纪掀起了绿道(Rreenway)计划,现在已经代替公园路成为公园系统的主要部分。1959年,怀特(William White)在他的论文(Seeure Open Space for Urban America)中第一次提出了“绿道”这个词,提出了建设绿道保护性空间的必要性。绿道、游步道在美国是由废弃铁路转变而成的,后发展到沿着河流、溪流、湿地、自然和文化资源统一规划,绿道、游步道作为徒步旅行和其他娱乐场所,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将绿色通道联通全国形成一个全面的林荫道路网络。绿色通道的主要功能包括:提供休闲活动和改善人们健康,调节洪水的河流绿地保护,保护生态系统,历史文物保护和利用,促进各种运输方式的平衡。未来,林荫道路将是室外空间规划的发展趋势。美化环境不是种一排树,几片草,而是“适当”和“可持续”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在紧急情况下“有效应急避难”的目的。改善生活环境是世界性主题,创造安全、漂亮的绿色环境,改善人类的居住环境,是新一代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三、城市绿道的组成

(一)道路绿带

行道路绿带也叫做徒步道路绿带,功能是遮阳,调节温度、湿度、灰尘、降低噪声,改善道路环境,是一个城市绿色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隔离绿带的主要功能是区别快车和慢车的速度以及安全,对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起着重要作用。路边绿地是人行道旁红线内的绿带,目的是降低噪音,减少人流作用,相邻建筑物、墙壁、栏杆和其它绿带,功能是保持在一个连续和完整的景观效果。

(二)交通绿地

绿色交通用地,修筑设置在道路交叉口的景观,包括中心岛,安全岛,导向岛和立体交叉绿岛。中心岛(俗称转盘)呈圆形,起着回车,约束车道,限速和对街道装饰的作用,主要的功能是组织循环流量。安全岛可以让行人在街道上短暂停留,避开来往车辆,安全过马路。导向岛绿道是道路附近的十字路口直走和绿地之间的通道,功能是引导车辆减速,确保行车安全,常以草坪和花坛布置。立体交叉岛是指干道交换和斜坡环绕的绿地。

(三)广场绿地

广场绿地根据广场功能,规模和周围的绿化,有利于人流和车量分布。

(四)停车场绿地

停车场土地范围内的绿地,功能是提供车辆的停放,隔离,美化环境。

四、我国和各国的绿道建设

(一)国外绿道建设

英国绿色项链串联开敞空间。1929年,大伦敦地区规划委员会建立了伦敦开放空间规划,介绍了绿色壁垒的概念。1934年,伦敦的帕特里克・阿伯克龙丰富绿化隔离带开放空间规划的思想,介绍了“绿道”的想法又经过几代人的不断提高和改善,通过建设城市生态网络的格林功能,有效地解决城市污染严重,生活拥挤等问题,保护了城市生态结构,保护了生物多样性,为居民提供了更好的生活休闲环境。

德国绿道成为推动老城更新、提升土地价值的手段。德国通过推进绿道的建设,使老城区和效率低下的工业区变成了风景优美,适合居民生活的现代化城市。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及周边土地的价值。

(二)我国绿道建设

江门市绿道重建通过国外绿道建设成功的经验,为我国绿道重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花园式干道绿化:它的本质是城市道路绿化景观和绿地占总面积的25%以上。设计强调整体绿化效果,丰富的装饰和丰富的变化,可以充分体现江门地区强城市景观的特点,植物材料选择优雅充满异国情调的树种。

老城区道路绿化:狭窄的街道,绿化可以因地制宜,强调垂直绿化,园林小品尺度宜亲切怡人,个别大树种浓荫匝地亦具独有风貌。植物选材以遮乔木为主,少量的灌木以选用多花耐修剪植物。防护式道路绿化:强调的是防护性结构,注意遮荫和对于交通噪声和烟尘的衰减作用,保证视线通透。植物选材乔木树冠优美,外型整齐,常绿枝叶茂盛,速生,抗性强,灌木耐修剪。

五、结论

重建弹性街区绿道对于我们有着以下重大意义:

1.重建弹性街区绿道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有很大的作用。

2.增加道路庇荫,适当调节温度,合理改善气候。

3.碳封存,释放氧气,净化空气,促进碳和氧平衡。

4.有害物质的吸收。

5.降尘,过滤有害物质。

6.低噪音。

7.灭菌。

8.组织道路交通。

9.组织城市景观。城市艺术的外观往往是自然和人工,时间和空间,静态和动态的结合。城市景观的规划中,旅游公路就是道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景区道路布局与自然地形和地貌特征、人文情况结合起来,创造良好的空间组合和最佳视觉效果。

10.反映城市的文化。城市绿道文化是地区特点,当地植物是可以直接反映地域文化特色。

11.提供防灾功能。城市道路的避难所成为地震、火灾和其他城市灾害的紧急疏散路线,并且可以带来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绿道建设不能完全照搬国外的方案,要结合我国发展情况,宏观的调控,实事求是,不能夸大其词。绿道建设或者海绵城市带来的益处,只有全局发展,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

“海绵城市”就是以景观为载体的生态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植物、沙土的综合作用使雨水得到净化,并使之渗入土壤,涵养地下水,比如“雨水花园”“生态湿地”等的产生就是根据这一理论。收集的雨水可以用来环卫车洗街、利用于绿化的灌溉、利用于景观用水、洗车等等。如果城市像“海绵”一样具有很强吸水能力,很强的可塑性,下雨时通过城市的绿道所属设施,存起雨水,在需要的时候释放出来,加以利用,解决了城市“渗水”问题,避免洪水内涝,这就是街区绿道建设的重要意义。在城市化日益加剧城市生态系统问题日渐突出,建设海绵城市迫在眉睫。我们相信只有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支持,我们的生存环境才会变得更美好,才能与自然更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

[1]杨淑秋,李炳发.道路系统绿化美化[J].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

[2]汪菊渊.中国古代园林史(上卷)[J].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3]CJJ75――97道路绿化规划设计规范.

[4]王莹.土地储备制度对土地价格的影响及合理储备量的预测[D].河南大学,2009.

[5]卢明慧.城市景观的价值取向与空间形态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3.

[6]苗力.浅谈城市道路绿地规划设计[J].中国房地产业(理论版),2012.

第8篇

摘要:本文对绿色建筑理念与用水专项结合海绵城市的产生内涵进行了对比。对海绵城市的研究体系、着重点,以及用水、储水、净水进行了分析。当下海绵城市的建设必然依靠绿色建筑的理念与建设进行。海绵城市的发展还需要进一步的技术推广与规范支持。

关键词:绿色建筑;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可持续

1引言

绿色建筑理念在我国城乡规划建设发展中对建筑节能、低碳城市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早在2006年,我国就颁布了第一部关于指导绿色建筑建设发展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015年又有了新的修订版,在原有基础上对标准的适用范围、评价种类、评价方法、指标体系都进行了修订。强调了对绿色建筑技术、管理的提高和创新的鼓励。绿色建筑结合了生态建筑、生物气候建筑等理念对建筑全生命周期的发展进行了诠释[1]。近年我国各地发生的城市内涝诱发了许多次生灾害,已成为城市化发展中非常棘手的热点问题。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物、道路、绿化、水体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渗透、缓释的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2]。海绵城市是即田园城市之后又一城市规划理念的概括,是对城市发展中表现出具有某种吸收性能的现象的形象比喻,后来发展成为解决城市关于水资源问题的综合概念集成[3]。2014年底我国颁布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该指南在编制过程中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等规范进行了有效衔接。在2015年与2016年陆续评审划分了两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绿色建筑与海绵城市在技术路线与设计策略上有所不同,但是在建设生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上有诸多相通之处[4]。是与发展低碳城市建设一脉相承的模式,都是在不断探讨可持续生态化城市建设模式中发展而来。在解决当前城市建设中的水资源及其相关的问题时,势必要坚持将低影响开发理念、绿色发展方式融入城市建设当中。

2海绵城市的产生绿色建筑在技术研究与指标

体系构建中对建筑环境中水资源使用进行了细致的划分。在绿色建筑一系列技术导则、实施细则中对制定水的专项计划进行了严格要求,尤其是在场地设计与节水设计控制指标体系中[5][6]。无论是绿色建筑评价标识还是设计标识,绿色建筑对水的使用与节约是贯穿在建筑从勘探设计到施工建造再到后期竣工使用,乃至拆除中的。绿色建筑侧重在区域的建筑建造与运营中强调水资源在使用过程中的注意要素。无论是直接取用水还是间接的其他活动,都要确保减少对水资源的破坏。在使用的过程中去除对水的无作用使用,或者竟可能减少浪费,同时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单位水的使用效率,达到水资源利用最大化。应对水的渗透、储蓄中对资源的迫害,提高水的分类处理,对自来水厂与中水系统都有一定要求[7]。从生物水资源与建筑营造活动角度来看,强调城市建造对水资源的改造,更多的从水资源如何适应人类的生活与生产需求角度考虑解决办法。我国人均淡水资源占有率很低,水资源可利用量、以及人均的水资源数量极为有限[8]。海绵城市丰富了水资源使用与城市发展之间和谐发展的途径。而且提供了解决水问题可行的新思路。注重挖掘人类活动融入自然本身,即“人适应水”的理念[3],在适应自然环境的建造规划中开辟水适应性的景观。把建造生态城市实现LID所需的城市管廊与丰富的吸水、蓄水、净水下垫层比喻为“海绵”,是一种非常形象的利于推广这一理念的生动行为。海绵城市同样注重水资源的保护与节约利用,但并非是城市发展缺水所致,而恰恰是暴雨、洪涝造成的水患这一“城市病”,以及越来越严重的地表水污染问题。城市干旱地区,需要节约用水,可以减少浪费、污染,对污水进行处理排放,可以储蓄雨水,可以净化污水二次利用,可以调用水资源丰富地区的水。降雨丰富的地区,更需要控制储蓄水,及时疏导水资源,解决渗水途径。解决水资源问题的途径不单单在水资源本身,还有周围环境与人类活动。海绵城市整合了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需求与解决水问题技术集成。提供了由点到面,面面结合,再由面致点的解决与水相关的“城市病”问题的思路。大到城市规划中的国土资源各方面水利工程、市政管网、湿地公园,小到住宅区域建筑散水、下沉式绿色,协调整合的点、面更为宽广。从大气循环的角度考虑水体的蒸发到降雨、储蓄、疏流、渗透净化的可持续、间断性利用,更加体现低碳城市建设内涵。传统的杂乱、单一的控制、治理水资源方式,产生了一系列不科学的工程型措施,对整个水资源系统有一定的破坏。海绵城市就是把城市看成一个宏观的个体,主动式的去完成对水的吸入、净化与释放。

3用水、储水与净水

图3渗水地面设计(图片来源:摄于2016年)图4蓄水池与滞留带设计(图片来源:摄于2016年)绿色建筑从保护场地内原有的自然植被、湿地、水域角度因地制宜的进行设计建造[9]。设计之初不能破坏场地水资源,同时进行源头补偿性的设计。对场地内绿地率与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进行了规定,绿地设计有利于增加渗水渠道、保护水土流失、净化水质、补充储水地带。使用水的过程中要求结合节水规范,对用水量进行额定设计[10]。对市政管网的设计、施工技术进行规范。对水的使用从设备上进行主动式的干扰,分类型的对生产、生活、景观用水进行智能化量化控制。在储水、净水设计中,更多的是从提高非传统水源利用率角度进行设计[11]。储水设计与景观设计结合对雨水进行收集。在传统过多的硬化路面设计中,进行渗水设计。对湿地、储水池等的净化采取主动式的设备控制结合水生动、植物同时进行。海绵城市对水资源的积蓄、渗透、净化采取综合的措施,具体可扩展为渗、滞、蓄、净、用、排等。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依然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理念出发,要求建造开发前后生态环境原有的水文特征、资源状况保持一致,同时预防可能产生的极端状况,对设计降雨量、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等指标进行控制[12][13][14]。也是对绿色建筑下垫面层补偿式设计的补充。用水前期要从城市规划的角度进行宏观设计,在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都要满足一定技术要求。储水与净化水资源是互相穿插交替进行的。侧重点在于对雨量充沛与人口密度、建筑密度、城市体量高度集中的地区雨水的疏导、储存、渗透、净化。从保持水文特征平衡的角度概括为低影响城市设计和开发理念-LID。即对区域内全年不外排的雨量、下垫面层的径流总值与径流峰值、径流污染控等进行有效调控[15]。低影响开发的含义最初强调从源头控制,但是我国城市土地开发强度普遍较大,仅仅依靠源头控制难以实现开发前后径流总量和峰值流量等维持基本不变[16]。所以还必须借助于中途、末端等综合措施,所以海绵城市LID已延伸至源头、中途和末端不同尺度的控制措施。

4结语

海绵城市的建设需要多方力量的投入。需要政府政策的支持,在依靠大数据时代信息的便利基础上开发、建立、完善各种基础设施与应用技术的数据库,便于统筹协调与后期实时监控、优化资源分配管理[17][18]。BIM、VR等技术理念的实施应用会利于规划层面上对海绵城市各种技术要素进行良好的把控[19]。所以还需要更加细化的各项技术实施导则、细则、评价机制的建立颁布。海绵城市是对城市内涝问题的审视之后对传统协调人与水文资源关系思维方式的重新思考,是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整合各种技术路线与治理措施的综合概念。城市是由各个尺度的基础设施、各个层面的建筑物与下垫面层构成的。海绵城市的实现,是建立海绵道路、海绵绿地、海绵湿地、海绵建筑的细化过程。绿色建筑在我国经过10年的推广,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设计、建造、运行与评审制度。而且建筑的用途、各个技术措施专项技术理念都经过了成熟的实体建筑检验[20]。伴随着绿色建筑标识评审的不断完善,更加关注“后评价”的效应。很多城市在绿色建筑初期的设计已经趋于成熟,在不断融入BIM理念的过程中绿色建筑设计会纳入强制性规范条例[21][22]。海绵城市目前缺乏强制性实施规定措施,已经开展的两批试点城市目前没有形成完整的案例。海绵城市适用范围不仅包括新建城市区域,还包括已有建筑区域的改造。绿色建筑在已有建筑的绿色改造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系列成功案例,而且出台了《既有建筑绿色改造指南》、与《既有建筑绿色改造评价标准》。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工作还在进行中,一些具体技术参数,如对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各地也可以出台合适的参考值[23]。海绵城市的发展离不开绿色建筑的落实,绿色建筑的新建、既有建筑的绿色改造应该成为建设海绵城市的“主力军”。

作者:齐锋 蒋步泓 单位:宁夏建筑科学研究院

第9篇

[关键词]绵阳;历史名人资源;概况;价值

近几年名人故里争夺战愈演愈烈,对于名人旅游的开发,绵阳市并没有做出积极的行动,绵阳市历史名人资源的开发程度还处在初级阶段,有的历史名人资源破坏程度较大,亟待开发,在“十二五”期间,国家提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阶段。“名人”属于大文化范畴,是人文旅游资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绵阳市在十二期间旅游规划当中也提出了要加大历史名人资源的投资力度,从2013年在中央电视台CCTV―1频道播出了绵阳市自己的城市形象宣传片,打出的旅游口号是“李白出生地,中国科技城”。而且宣传片当中画面由原来的5秒,增加到10秒,表现的内容有“北川羌族姑、绵阳国家科技城建设成就展馆、憨态可掬的王朗风景区的大熊猫、科技生产线、江油李白故里”这些鲜明的绵阳元素,表明绵阳要在中国或者国际打出自己的特色,北川从5.12大地震阴霾中走了出来,以良好的形象向世人展示北川的形象,绵阳应在“十二五”期间积极开发名人旅游资源,整合整体旅游品牌,打造国家级主题型旅游目的地,本文从绵阳名人旅游资源的基本概况入手,分析其应该具有的价值。

一、绵阳市概况

(一)绵阳市交通情况

绵阳是四川省第二大城市,绵阳区位独特,交通便利。地处四川盆地西北部,是北向出川的主要交通走廊。城区总人口109万。距省会成都市98公里左右,东距重庆300多公里,北距西安700公里。市内交通便利,有绵阳南郊飞机场,据绵阳市中心8公里交通便利是四川人流量最大的支线机场,有宝成铁路贯穿全市,最近几年正在建设“乐山市――成都市――绵阳市”城际快速铁路,铁路是以成都市为中心城市,乐山市、绵阳市为两翼,从南到北整个城际铁路贯穿了乐山市、眉山市、成都市、德阳市、绵阳市等四川重要的城市群;高速公路有成绵高速境内已有宝(鸡)成(都)铁路、成(都)绵(阳)高速公路及复线、绵(阳)广(元)高速公路、绵(阳)遂(宁)高速公路、成(都)绵(阳)南(充)高速公路,成(都)西(安)客运专线、成(都)兰(州)铁路,规划建设绵(阳)西(充)高速公路、绵(阳)九(寨沟)高速公路、绵(阳)苍(溪)高速公路。二环路建成通车、二环路三期和绕城高速公路加快建设,城市规划布局科学合理,国道G108穿过绵阳市。绵阳市交通辐射更加广泛。从而为绵阳的旅游市场发展提供了便利的交通,也为绵阳的旅游市场提供可靠的客源。

(二)绵阳市名人旅游资源概况

名人,顾名思义就是著名的人,有名气的人。即在某一领域崭露头角,在某一方而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起过重大作用,有着深远影响的那类人物。[1](p10-13)绵阳丰富的名人资源,为了便于研究,本文把绵阳名人分为出生绵阳的名人,和曾经较长时间居住或停留在绵阳的名人。

1.绵阳市辖区内出生的历史名人

绵阳古名“涪城”、“绵州”,这里是我国早期人类活动地区之一,边堆山遗址出土有4500年前新石器时代的石器和陶器;自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设置涪县以来,已有2200多年的建城史,绵阳人杰地灵、历史文化厚重,名人旅游资源众多,绵阳市下辖6县1市,分别是梓潼县、盐亭县、安县、北川县、平武县、三台县、江油市(县级市)。

绵阳市辖区范围内出生的名人按地域划分,可分为:

绵阳城区有蜀汉经学家、谏议大夫――尹默、蜀汉尚书仆射、平阳亭侯――李福、中医针灸鼻祖――涪翁、宋代文坛领袖、唐宋家之一――欧阳修、邓文原、尹辛如、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段文杰、刘吉成、北宋时期四川的第一个状元――苏易简、北宋诗人――苏舜钦与欧阳修并齐名,时称“欧苏”或“苏梅”、苏舜元祖孙三人等、早期红学家――孙桐生、川剧艺术家――薛月秋。

梓潼县有文昌帝君张亚子、东汉益州太守――景毅、东汉镇远将军――文齐、汉代名士--李业、薛义安、李有行。

盐亭县有人文始祖黄帝的元妃――丝绸之母的螺祖、中国传说时期最富有声望的医学家――岐伯、诗画巨匠――文同有诗、词、书、画“四绝”之誉、作家――王剑青等。

安县有蜀中才子――李调元、文学大师――沙汀。

北川有中华民族建立第一个国家――夏王朝的缔造者、治水英雄大禹。

平武有巴蜀奇才、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张秀熟、,米蒂

三台有西晋宁州刺史、龙骧将军――李毅、西晋经学家--王长文、东汉成都县令――冯颢、东汉汝南郡太守――王堂、唐代诗人――李颀、五代前蜀词人――李、当代作曲家――许可经、《高山青》(即《阿里山的姑娘》)的词作家――邓禹平。

江油市有唐朝著名诗人有“诗仙”之称――李白、四川省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先驱和省党团组织的主要创始人――王佑木、武林奇人――海灯法师等。

2.外地名人跟绵阳的渊源

蒋琬墓、小麦育种专家――冯达仕、西汉大学者――扬雄(绵阳西山公园的子云亭就是为他而建),在文学史上被誉为“初唐四杰”中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都到过绵阳。两弹元勋――邓稼先、爱国将领――冯玉祥、抗日名将――宋哲元,工艺大师――曾斌如、书法家――童韵樵、考古家――郭明甫、伟大的诗人杜甫在绵寓居朝间,创作了《越王楼歌》等数十首瑰丽的诗篇。晚唐诗人李商隐、中国波斯籍诗人李峋等文人墨客也曾在绵长时间停留过,这些给绵阳带来了丰厚的外来文明和促进了绵阳文化的繁荣,其中不乏为中国文化的瑰宝。

二、绵阳发展历史名人旅游文化综合效益

旅游业被誉为“一业兴,百业旺”的产业,蕴藏着巨大的经济潜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旅游市场的日趋成熟和人们旅游需求的提升,深层次的文化体验游成为了旅游市场上的“新宠儿”。世界旅游组织预测,21世纪占原市场份额较大的自然风光旅游产品增长率将下降,而文化旅游将有强劲的发展势头,它将与探险旅游等成为最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2](p107-109)而文化旅游当中“重头戏”就在于名人旅游的开发,“十二五”期间国家大力支持文化旅游的开发,“十二五”期间全国各地文化产业园遍地开花,例如:“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梓潼校区暨梓潼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项目”,这也表示在未来的社会发展当中,人们越来越重视文化的力量,文化和旅游的密不可分的,文化离不开旅游,旅游离不开文化。绵阳市出生的当地的名人,就成为当地人民的财富,不仅要合理开发名人旅游资源,还要保护好资源,实现名人旅游的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笔珍贵的财富。

文旅是一对孪生兄弟,文化是灵魂、旅游是载体。拥有三国文化、文昌文化、大禹文化、嫘祖文化和历史名人文化五大文化资源的绵阳,以建设西部文化强市为契机,在《绵阳旅游产业总体规划(2010-2020年)》明确提出:“打造五大文化体验产品,撑起厚重绵阳”的发展规划。[3]但是在《绵阳旅游产业总体规划(2010-2020年)》当中只明确表示要开发和利用三国文化、文昌文化、大禹文化、嫘祖文化等重点的名人旅游文化资源,历史名人旅游文化在总体规划当中没有明确的阐述,拥有众多历史名人旅游文化的绵阳,还可以打造出文同文化,欧阳修文化、沙汀文化、李调元戏曲文化等名人旅游资源。

(一)社会效益

1982年秋,台湾同胞欧阳礼老先生,投书绵州市政协文史委,探询绵州六一堂,表明台湾欧阳氏宗亲会欲组团拜渴,一缕情丝,牵动了两岸骨肉情谊。1994年4月,欧阳礼先生又寄来元老陈立夫、黄少谷为绵阳“六一堂”的亲笔题字。绵阳“六一堂”是纪念唐宋家之一的欧阳修的纪念堂。因其诞生在绵阳,其业绩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不仅为欧阳氏后裔景崇,亦为炎黄子孙所共仰。虽时隔近千年,海内外炎黄子孙没齿难忘。绵州六一堂,经历代修葺,而今焕然一新,规模宏伟,正是说明炎黄子孙热爱中华文化,凡对中华文化作出过杰出贡献的先贤,永远为人们崇拜。[4](p22)每年举行文化交流活动,这样会加强两岸的来往,形成大陆寻根之旅。对两岸名人文化旅游开发,应当加强涉台名人旅游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景点的环境,提高旅游收益。台胞投资大陆名人文化旅游开发,可使台胞民众进一步了解名人文化旅游开发价值,可以给台胞投资提供优惠政策。[5](p82)开发利用欧阳修出生地、宋哲元将军墓,对于加强与台湾的往来合作,促进两岸交流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经济效益

绵阳名人旅游资源的开发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名人旅游的开发会拉动绵阳市经济的发展,会极大的促进各行业快速发展,会拉动旅游业整体的上升,促进酒店业的良好发展,娱乐、购物等行业的发展,据绵阳现在城区人口105万,市场潜力巨大,随着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文化的力量,将来的发展2012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46亿元、其中,全市实现旅游收入137.2亿元。

(三)文化效益

提高市民素质,传承名人优秀的事迹,提高了绵阳市的文化内涵,促进科教事业的发展,利用名人的自身的文化,在建成旅游景点的名人旅游资源对其学生群体免费开放,利用名人自身的影响力教导学生,促使祖国的未来建设者“变成有文化,有知识,有内涵的新世纪人类。利用众多名人,打造出“文化绵阳、科技绵阳、智慧绵阳”,真正做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四)环境效益

近几年绵阳的城市居住有了很好的改善,名人故居及其越王楼的修缮完工,为绵阳的城市增添了许多亮点,富乐阁、越王楼势必会成为绵阳的地标建筑,绵阳的街景,城市的夜景更加绚丽多彩,居民可以在家乡就享受到高品质的旅游景区,就可以减少外出旅游机会,拉动绵阳的内需,又可以低碳环保,用走路代替交通工具,及健康又环保。

“文化内涵不深的旅游业,生命力难以持久,只有旅游和文化有机的结合起来,加强旅游资源中的文化内涵,旅游才能保持快速、健康的增长势头,形成旺盛的生命力”。[6](p114)绵阳名人旅游资源必须依照自身的特色打造名人故里、出生地等。绵阳位于祖国大陆的内陆,是四川北部的交通“咽喉”通道,居民建筑,在2200多年间形成了,自己的川西民居特色,在旅游发展中,可以根据自身的优势,发展具有绵阳自身特色的名人旅游故里。绵阳是一个名人旅游资源丰富,具有享誉国内外的名人很多,开发和利用任重而道远。希望绵阳的明天会更美好。

参考文献:

[1]李卓文.三峡名人文化与旅游开发[J].三峡大学学报,2003,(5).

[2]孙乃娟.黑龙江省县域旅游地管理模式比较研究[J].北方经贸.2006,10.

[3]朱丽.绵阳希望之旅――文旅产业互融互动打开新局面[N].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出版,2012.9.25(24).

[4]钟利戡,南治平.“六一堂“系海峡情[J].统一论坛杂志.1998,3.

[5]王彩琴.河南名人文化与旅游开发[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2011,(3).

[6]宿爱云.常州名人故居保护开发的意义及对策[J].商业经济.2010,11.

第10篇

时势造英雄

时势,时、势者也。时者,天时;势者,地势。古人将善于把握时势的人称之为“君子”。因而,《周易》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时势造英雄,英雄判时势。中华民族历来讲究辩证的哲学思维。西北卷烟工业的旗手——“兰州”品牌,其所代表的“绵香”品类,就是在这样的哲学思维中诞生、发展、壮大起来的。

英雄如何判断时势,无非就是从“时”、“势”两个汉字出发,审时度势,准确判断时机,科学研究形势,以此把握事物运行的规律,采取正确的价值行动。

“天时”萌发中式品类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卷烟消费市场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既出现了巨大的市场机遇,也存在着巨大的发展挑战。从市场机遇来说,国产卷烟与外烟积极抗衡,已经进入了关键时期。在外部压力和内生动力的双重作用下,中式卷烟的蓬勃发展,越来越着眼于以趋附消费者心智为基本点的国产卷烟品类构建工作上。随着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中国人的烟草消费需求,正在发生“两个转变”:一是从过去简单追求烟草消费的基本需求满足,转变为更加注重卷烟品质的稳定性、吸食的舒适性;二是从传统单一追求某驰名产品,转变为更加注重品牌的产品风格与个性价值主张。天时造就了消费市场需求的演变,消费市场需求的演变又进一步催生了各色各样的新卷烟品类。各烟草企业纷纷推动品牌的技术创新、设计创新和消费理念创新等工作,逐渐构成了中式卷烟的品类家族。在这样的情况下,品牌之间不再完全是此消彼长的竞争博弈关系,而是各具差异化风格定位的竞合共存关系。只要能够科学地制定蓝海战略,良好地执行品类策略,品牌无论大小强弱,都能有其生存的空间,都能有其发展的潜力。

再从发展的挑战来说,新一代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不仅仅体现在产品概念及其创新上,未来将更体现在对传播、营销和增值服务的特色化定制上,以及强调品牌如何具有丰富的情感表达和良好的社会形象。这就对品类及代表品牌的产品设计、概念提炼、创新发展、品类传播、营销服务、公共关系等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政界的干部年轻化、商界的“儒商新二代”、学界的新兴智慧领袖、文化界的个性艺术家,不仅仅都是购买力与包容性上佳的新兴消费者,更是要求较高、标准苛刻、自有主张、诉求自我的个性化消费者。他们不再以大规模、大群体的身份出现,而是表现为小众化、细分化的人群特征。在这样的情况下,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产品及其营销服务,广而告之遍走四方的品类及代表品牌,无疑将面临新一代消费者的根本冲击。

如今,中式卷烟品类构建,已经进入了占领国人心智的更高境界;品类构建促进中式卷烟深入人心,国外烟草制品在中国市场正在逐渐陷入节节败退的境地。2012年,国外卷烟在中国市场的总销量不足10万箱,所占市场份额仅有0.2‰,而且面临的竞争形势还在不断恶化,市场占有率还在下滑。实践证明,中式卷烟受得起市场考验,经得住竞争锤炼。

放眼望去,中国消费者确实存在与国际烟民完全不同的消费诉求——归属感与高价值。与西方消费者相比,中国卷烟消费者更加看重品牌的责任与产品的性格,更加在乎内心的共鸣与心智的趋同,更加依恋乡土的情怀与朴实的情谊。这些东西,既不是海外舶来品可以模仿与超越的,更不是国际奢侈品所能速成与夸耀的。这些东西深入在东方社会人们的心中,深入在华夏大地厚重的根基里。这是中式卷烟大力发展东方品类的土壤养分所在。这正是民智开启、民声开通、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现代社会所给予中式卷烟及其品类、品牌独有的“天时”条件。

“地利”催生绵香“兰州”

中国西北,在地图上大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和昆仑山-阿尔金山以北,包括了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其中新疆全境、甘肃河西走廊及内蒙古贺兰山以西的地区,土地总面积219.05万平方千米,是少数民族聚集区和祖国的西北边疆,也是中国最大的干旱区。

甘肃省地处黄河上游,东接陕西,南控巴蜀、青海,西倚新疆,北扼内蒙古、宁夏;甘肃古属雍州,是丝绸之路的锁匙之地和黄金路段,与蒙古接壤,正处于中国中部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上;气候干燥,降水量不足,阳光充足,太阳辐射强烈,气温的日差较大。

正是这西北地区及甘肃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对“绵香型”独有品类的特别需求。与其他地区不同,西北及甘肃消费者因其地理位置所造成的气候环境不同,对卷烟产品的润喉性、舒适性的要求更高。可以说,甘肃消费者是全国乃至全球卷烟消费者在保持润泽、维持香气、改善口感方面需求的典型代表。地理气候特征越是明显,消费需求特色就越是强烈,就越是促使市场供给者着力提升产品品质、强化品牌特色。这样的“地利”,正为兰州品牌发展“绵香型”品类提供了不可比拟的区域诉求。

2009年,以甘肃烟草工业有限责任公司为研发主力,中式卷烟在“卷烟增香保润”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增香保润”技术能够做到的,确实是西北地区及甘肃消费者所需要的——降低危害,提升香气,克服干燥。以此为基础,“兰州”品牌倡导并引领的“绵香型”品类被发现、挖掘并构建起来了。“兰州”品牌以其独有的烟叶醇化基地,特色增香保润技术,创新减害降焦科技,先进烟丝投料工艺,形成了“干燥我适合,湿润更绵香”的“绵香”风格,具有“闻着香,抽着绵,回味起来有点甜”的明显特征。由此,“兰州”品牌已经逐步靠近并击中了消费者心智中对“绵、香、甜,柔、细、飘”的潜在需求。不仅仅西北干燥地区的消费者对绵香型品类代表的兰州品牌充分认可;而且兰州品牌脱离了西北干燥的区域,进入湿润的环境中,消费吸食体验更加趋于完美。

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集》中说道:“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种对地理特色催生世界关注的理解及其表述,再经典、再恰当、再简练不过。同样道理,我们可以得出诸多结论:

“西北的,就是中国的。”

“绵香的,就是中式的。”

“特色的,才是值得关注、消费与钟爱的。”

实践证明,突出地理、地域特色,一旦能够与品牌消费价值观有机结合,就能彻底开启消费者的心智模式。如今全国性知名品牌,无不是从具备明显的地区特色开始的。如,中华品牌带有明显的沪产品质特征,乃至产品本身还印有上海市“原产地标识”信息,用于强化地区认识;云烟品牌本身就是以原产地来命名,包括红塔山、玉溪品牌,无不带有鲜明的云南本土风格,主要突出强势的烟叶资源;白沙、黄鹤楼均不脱离湘、鄂本土特征,具有传奇和经典的本土故事情结、经典的历史文化情结,形成了形象的品牌标志。

“兰州”品牌及其所代表的“绵香型”品类,集合了以上诸多标志性大品牌的优势因素,包括地区特点、产品品质、吸食特色、历史人文、品牌故事等多个方面。这正是身处西北的“地利”为“兰州”品牌赋予的品牌气质与优势所在。更加重要的是,“绵香型”品类具有鲜明的消费吸食功能作用。因此,与其说“兰州”品牌是向市场提供一种卷烟,不如说“兰州”品牌是向消费者提供一套有效的解决方案。

“人和”滋润丝绸之路

在以上天时、地利因素的萌发、催生下,“兰州”品牌及其所代表的“绵香型”品类得到了各方的肯定。国家烟草专卖局姜成康局长在“兰州”品牌座谈会上表示:“兰州是西部做得最好的烟草品牌,在‘十二五’期间要加大对兰州品牌的支持力度。”国家烟草专卖局何泽华副局长也对兰州品牌给予了高度肯定:“‘干燥我适合 湿润更绵香’的广告语做得就很好,给自己划定了一片区域,不仅是最适合干燥气候吸食的卷烟,而且在湿润环境下还更好抽。”

如今,“兰州”品牌的第二次创业在即,在“天时”、“地利”因素均已有效挖掘的基础上,“人和”的问题,再次被提上议事日程。

辽阔雄伟的西北大地,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西北地区拥有周秦文化、汉唐文化、炎帝文化、黄帝文化、伏羲文化、佛教文化等中华文化。但凡一提到大西北,历史的厚重感迎面扑来,人文精神油然而生,“大美青海”、“神秘新疆”、“塞上江南宁夏”、“瑰丽甘肃”、“人文陕西”……关于“人和”的话题,自古以来在大西北不绝如缕。

丝绸之路,是一条东西物质与精神文化的融合之路,千载传承,悠悠不息,以辽阔博大的东方情怀,一路聚集物华天宝,演绎与传递着灿烂悠长的辉煌文明。丝绸之路,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人和”象征。早在东汉时期,中华民族就打通了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商业贸易与文化交流路线。这条路线起始于古都长安(今天的西安),跨越陇山山脉,经“金城兰州”,穿过河西走廊,通过玉门关和阳关,抵达新疆,沿绿洲和帕米尔高原通过中亚、西亚和北非,最终抵达非洲和欧洲。在这条传奇之路上,演绎了无数的“人和”故事,如西域的张骞、投笔从戎的班超、永平求法的佛教东渡、西天取经的玄奘、游历中国17年的马可·波罗……

2013年,“兰州(丝绸之路)”这一新卷烟规格面市。“丝绸之路”赋予了“兰州”品牌新的历史人文元素,而“兰州”品牌也在物质精神诸多层面演绎了“丝绸之路”的传奇历史。可以说,“兰州(丝绸之路)”的推出,就是将市场发展消费演变的“天时”,西北地区对克服干燥的烟草功能需求所蕴藏的“地利”,大西北及丝绸之路所孕育的“人和”,融会贯通、多方采撷的结果。

“人和”要求开放进取。近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在广东考察工作时强调,党的十向全党全国发出了深化改革开放新的宣言书、新的动员令,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坚定不移走改革开放的强国之路,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做到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团结奋斗。自古以来,大西北以“丝绸之路”实践了开放包容、东西交流、政通人和的发展经验。“兰州(丝绸之路)”体现了“人和”开放进取的要求。

第11篇

【关键词】:海绵城市;透水铺装;绿色屋顶;雨水花园;生态植草沟

1、背景概况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关于“加强海绵城市建设”的讲话精神,以“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为治水思路,按照国家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工作要求,以实现“山水田林湖人”城市生命共同体为目标,转变传统治水理念,通过建设“三大系统”、构建“五大体系”,着力解决武汉市水安全及水环境问题,全面提高武汉市水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将武汉市打造成丰水地区海绵城市建设的示范区,为武汉市成为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

为贯彻和落实的讲话及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的精神,大力推进“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武汉市发挥了“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城市精神和态度,成为 “海绵城市”建设的示范城市。

青山港作为青山示范区“海绵城市”建设启动点,汇水范围5.3平方公里,项目集中在武丰闸至沉砂池段和青山港段,充分应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通过截污、生态雨水口、植草沟、雨水花园等可视化的自然排水系统以及周边小区透水路面改造实现项目区内径流总量控制85%,后期通过小区源头控制和迁移控制,实现汇水范围内径流总量控制75%,同时通过水环境综合整治和景观打造改善水环境质量,提档升级周边环境,提升居民生活品质。

2、青山港海绵城市景观营造

2.1青山港概况

青山港属于东沙湖水系。青山港北起长江南岸,经过武丰闸,穿越和平大道,贯穿青山公园,绕过楠姆山,过冶金大道与武钢东沙湖泵站会合,全长约4.48公里,宽8~20米,深2~5米。青山港原是东湖、沙湖一带内涝排渍的出口。后经过对武丰闸、青山港进行多次改造,使青山港改变了以排水为主的功能,转而以引水为主、调节为辅,成为武钢、青山热电厂生产用水的引水渠,武丰闸(青山港)全段整体平均水质为Ⅲ类水体,局部存在生活污水直排入港,水质为Ⅳ类。然而武丰闸与桥头路处至沉砂池有多处污水管直接排入水体,造成沉砂池及下游水体的水质污染,青山港周边也有大量的排污口,其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水体,导致渠道水质污染严重,致使该工程中的青山港(和平大道~冶金大道)段现状局部为Ⅳ类水质,港渠原有水生态系统遭到一定破坏,水体富营养化造成有害水生植物大量生长,进一步恶化水质,且生物品种单一;水体流动性较差,底泥淤泥平均达0.5m,导致水体自净能力较弱。(图1)

2.2前期工作

2.2.1截污工程

污染控制工程是通过该工程的实施能使青山港水质得以改善,结合对沿港排水口的分布、分类与分析,针对主要污染排口进行有效的截污,沿港路西侧区域(11ha)除采取污水截流措施以外,还对密集区进行分流制改造。

本次设计考虑近期应急将原有的三个排口出水处建设两座截流井,d1500管道出水处建一座LBH=4m×3m×4m的截流井,2根d800管道处合建一座LBH=4m×3m×4m的截流井,并通过两个d500管道及一根d800管道进行排放,其中2根d500管道通过闸阀控制,一根d800管道通过闸阀控制排放,与青山3#泵站联合运行。晴天和小降雨通过泵站抽排,大暴雨期间3#泵站流量不能满足需求时通过开闸满足排放要求。待建设十路上污水主干管道投入运行后,建设十一路和桥头路上晴天污水均可直接通过管道直接排至建设十路上污水主干管道,最后进落步嘴污水处理厂。

2.2.2清淤工程

本次清淤工程旨在清除污染,同时增加渠道过流能力,通过现场踏勘及底泥监测报告的相关资料,本次清淤分为两期:一期主要武丰闸至沉砂池段清淤水域面积约为44415.42平方米,二期主要是青山港段,长度约3.5公里。

根据底泥受人为污染的感官程度和自然沉降的特点,底泥由上而下划分为污染层、过渡层和正常层三个层次。本次清淤主要针对淤泥污染层和过渡层作为本次疏挖的对象。经过现场测量,区域淤积深度0.4~1.5m。根据底泥监测报告,并将可研报告进行优化,经计算得:武丰闸至沉砂池段需疏挖污染底泥56378.7立方米,青山港段需疏挖污染底泥74362.5立方米,共需疏挖污染底泥13.07万立方米。

3、青山港“海绵城市”建设

3.1青山港“海绵城市”建设的总体思路

青山港为青山示范区“海绵城市”建设的启动点,贯彻“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应用“海绵城市”建设相关技术,强调优先考虑更多有利自然力量排水,从“快收快排”转向“慢排缓释”的排水模式,同时体现城市管渠、绿化、水系等诸多功能要素。

青山港区域的汇水范围为5.3平方公里,确定控制径流总量的75%,即29.2毫米的降雨,项目区确定控制径流总量的85%,即43.3毫米的降雨,内涝防治标准达到50年一遇,同时满足17项控制指标的要求。坚持源头减排、过程控制与系统治理同步:

1、汇水区范围内建筑与小区采用雨水源头控制和综合利用设施,提高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比例,小区的控制指标参照《青山示范区海绵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达到渗透、调蓄、净化等“海绵”功能;

2、考虑过程控制,利用植草沟等技术延缓雨水峰值出流时间,采用截污、分流制改造等技术降低雨污水对下游水体的污染;

3、结合本次项目的实施,充分利用沉砂池及青山港周边的绿地空间、港渠水面等,使其发挥“海绵”的积存、渗透、净化、释放作用,保证工程范围内控制43.3毫米的降雨。

3.2青山港“海绵城市”建设的总体方案

结合“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保护水源地,提高渠道过流能力,提升区域排渍水平,同时遏制青山港水质污染趋势,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为青山示范区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作出示范作用。串联周边绿地和公园,形成连续的公共绿化空间,打造一个全民性、全季性城市滨水休闲公园,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

示范区旨在通过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技术措施,分别在绿化工程、广场及铺装工程、园区道路以及配套建筑工程中使用透水铺装、绿色屋顶、下沉式绿地以及生态植草沟等方式,考虑工程实际,提出径流综合控制的目标,对雨水径流量进行有效的蓄、滞,控制园区径流总量85%,即控制43.3毫米的降雨。(图2)

3.3青山港“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措施

3.3.1透水铺装

透水铺装按照面层材料不同可分为透水砖铺装、透水混凝土铺装和透水沥青混凝土铺装,嵌草砖、园林铺装中的鹅卵石、碎石铺装等也属于渗透铺装。透水铺装结构应符合《透水砖路面技术规程》(CJJ/T188)、《透水沥青路面技术规程》(CJJ/T190)和《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技术规程》(CJJ/T135)的规定。透水铺装适用区域广、施工方便,可补充地下水并具有一定的峰值流量削减和雨水净化作用,但易堵塞,寒冷地区有被冻融破坏的风险。透水铺装还应满足以下要求:

(1)透水铺装对道路路基强度和稳定性的潜在风险较大时,可采用半透水铺装结构。

(2)土地透水能力有限时,应在透水铺装的透水基层内设置排水管或排水板。

(3)当透水铺装设置在地下室顶板上时,顶板覆土厚度不应小于600 毫米,并应设置排水层。

场地共设置四处广场,分别为武丰闸广场、北集散广场、西入口广场、集散广场及配套铺装,以满足市民基本需求(图3)。广场主材以透水砖为主,设置中间高、两侧低的坡度,便于排水,并在与周围绿地相接的部分铺设植草沟,种植生态、野趣、耐水湿的植物,在丰富景观面的同时体现了海绵城市中“渗”、“蓄”、“排”等技术。

项目中设计的一级、二级、三级园路全部采用透水铺装,一级园路考虑车型荷载,采用透水混凝土铺装,二级、三级园路主要为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采用透水砖铺装(图4)。

3.3.2绿色屋顶

绿色屋顶也称种植屋面、屋顶绿化等,根据种植基质深度和景观复杂程度,绿色屋顶又分为简单式和花园式,基质深度根据植物需求及屋顶荷载确定,简单式绿色屋顶的基质深度一般不大于150 毫米,花园式绿色屋顶在种植乔木时基质深度可超过600 毫米,绿色屋顶的设计可参考《种植屋面工程技术规程》(JGJ155)。绿色屋顶的典型构造如图所示。绿色屋顶适用于符合屋顶荷载、防水等条件的平屋顶建筑和坡度≤15°的坡屋顶建筑。

绿色屋顶可有效减少屋面径流总量和径流污染负荷,具有节能减排的作用,但对屋顶荷载、防水、坡度、空间条件等有严格要求。

项目中设计的管理用房、厕所、驿站全部采用绿色屋顶。绿色屋顶用不同的植物来表现它的魅力,植物配置也很好,如紫葳藤、野玫瑰、紫色画眉草、垂花葱和线叶金鸡菊等。绿色屋顶能保留总雨水的75%,植物形成的保护毯比防水膜防水能力更有效,由于植物能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所以绿色屋顶有助于净化空气。同时,绿色屋顶对使用者和观赏者都具有视觉审美的乐趣。

3.3.3雨水花园

雨水花园式园林绿地中种有树木或灌木的低洼区域,由树皮或地被植物作为覆盖。它通过雨水滞留下渗来补充地下水并降低暴雨地表径流的洪峰,还可通过吸附、降解、离子交换和挥发等过程减少污染。

项目中在绿地分布时,建设雨水花园,使绿地高程低于周围地面一定的高程,以利于周边雨水径流的汇入。雨水花园透水性能良好,建设成本与常规绿地相近,可减少绿化用水并改善城市环境。雨水花园可以临时蓄积雨水,遇到暴雨的时候,即使一时来不及渗透,也可以积蓄近10厘米雨水,然后慢慢渗入地下。雨水花园区域以耐水湿的植被为主,如:水杉、池衫、垂柳、乌桕、枫杨、木芙蓉、细叶芒、狼尾草、马蔺、芦苇、花叶美人蕉、鸢尾、花叶芦竹等。(图5)(图6)

3.3.4生态植草沟

植草沟――海绵城市中“排”、“渗”。

植草沟指种有植被的地表沟渠,可收集、输送和排放径流雨水,并具有一定的雨水净化作用,可用于衔接其他各单项设施、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和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植草沟应满足以下要求:

(1)浅沟断面形式宜采用倒抛物线形、三角形或梯形。

(2)植草沟的边坡坡度(垂直:水平)不宜大于1:3,纵坡不应大于4%。纵坡较大时宜设置为阶梯型植草沟或在中途设置消能台坎。

(3)植草沟最大流速应小于0.8 m/s,曼宁系数宜为0.2-0.3。

(4)转输型植草沟内植被高度宜控制在100-200 mm。

沿一级园路两侧设置植草沟,通过植草沟将雨水汇入周边水体或排入市政管网。草沟宽1m,深0.5m,部分地区植草沟与雨水管渠联合应用,场地竖向允许且不影响安全的部分地区直接代替雨水管渠。生态植草沟不仅有治理污染的功能,在搭配植物之后,本身也具有景观性,可以带给人特定的景观视觉感受。(图7)

4、结论与讨论

随着城市河湖水系水文条件的变化以及人类剧烈活动的干扰,河湖水系格局尚需协调优化,河湖水系空间格局受到不同程度破坏,主要表现为湖泊萎缩与水系割裂。并且由于管理不善,导致大型项目开发建设时,对原有自然生态系统保护不足,房地产开发对下垫面改变增加了城市的防洪压力和水环境治理压力。

青山港区域的汇水范围为5.3平方公里,确定控制径流总量的75%,即29.2毫米的降雨,项目区确定控制径流总量的85%,即43.3毫米的降雨,内涝防治标准达到50年一遇,同时满足17项控制指标的要求。坚持源头减排、过程控制与系统治理同步。

海绵城市的建设,是城市建设的一次历史性革新,还原生态,将城市轻轻的放在自然上,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参考文献】:

[1]《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

[2] 董淑秋;韩志刚;基于“生态海绵城市”构建的雨水利用规划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1年12期

[3] 莫琳,俞孔坚;构建城市绿色海绵――生态雨洪调蓄系统规划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2年05期

[4] 苏义敬,王思思,车伍,魏一哲,董音;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下沉式绿地优化设计[J];南方建筑;2014年03期

致谢:本项目有泛华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湖北设计分公司提供,设计组成员喻俊、张敏、韩冬雪、郑杰、李颖等在项目设计实施中给予大力支持与帮助,在此表示感谢。

第12篇

装备新“武器”要看新潮流。令人期待的是,成都海宁皮革城第二届皮衣节将在10月26日盛大启幕,今年最新的皮衣时尚风潮即将扑面而来。

成都海宁皮革城去年成功举办“成都海宁皮革城首届皮衣节”,以国际同步的时尚,海量的新款奠定了成都皮衣“潮流风向标”的坚实地位。经历了去年的成功,今年的第二届“海宁皮衣节”自然倍受成都时尚界关注,让我们一同期待这波皮衣时尚浪潮的来袭。

提前预热 潘晓婷驾临“中国皮衣王”揭幕

为给本届皮衣节预热,10月24日,世界最大皮衣——“中国皮衣王”将在成都海宁皮革城进行揭幕。“中国皮衣王”是一件衣长3.1米的世界最大皮衣,经由数名裁剪师历经388小时、58806针缝制而成。整个皮衣使用的都是优质牛皮,耗材达到了188英尺(约57米)。这件极具代表性的皮衣未来将成为成都海宁皮革城最独特的风景线之一。

更值得一提的是,九球天后潘晓婷将与其他几位世界级女子台球选手,在10月24日亲临成都海宁皮革城为“中国皮衣王”揭幕,并与各位“皮友”见面。作为中国台球界第一美女,潘晓婷拥有甜蜜笑容与靓丽外表,也正是如此,她的倩影也频频出现在各类时尚杂志上,是体育与时尚的“跨界”人物。作为18个全国冠军、1个洲际冠军、2个世界冠军,世界排名第二的女子职业台球选手潘晓婷被冠以“九球天后”之称。说起潘晓婷,她与海宁皮革城也颇有渊源,在2010年“CBSA美式台球冠中冠女子精英赛浙江海宁站”中,潘晓婷曾获得冠军。而那届比赛的举办地点就在成都海宁皮革城的总部海宁中国皮革城。所以潘晓婷与海宁皮革城也算是老友了。

据成都海宁皮革城工作人员透露,这次潘晓婷一众走进海宁,还会在现场与各位消费者进行亲密互动,可谓是异彩纷呈,亮点不断。除揭幕“中国皮衣王”外,潘晓婷还会在现场与其他几位台球选手一起进行“巅峰对决”表演赛。业余球手对抗赛,九球天后公开课等互动活动更是期待你的参与。不管你对皮衣还是台球有兴趣,都别错过这个与天后“邂逅”的机会,到现场来一起零距离感受潘晓婷“九球天后”的独特魅力和精湛球艺。

惊喜不断 劲爆大礼让你心跳不已

时尚大幕即将拉开,更多活动惠及大众。去年“成都海宁皮革城首届皮衣节”的促销活动让不少时尚族群大呼过瘾,本届也不例外,而且还将更为劲爆。据了解,在10月26日-11月30日期间,成都海宁推出了“补邮费、送裘皮、抽大奖”为主题的多重好礼活动。

“补油费、送裘皮、抽大奖”

活动期间到店单笔消费满499元即可获赠精美礼品。自驾到店的消费者也有福利,只要单笔消费满1599元,即可获赠价值50元的加油票,让你从家到成都海宁皮革城的路费都省了。消费满5999元的顾客,还能接着再参加每日抽大奖活动,时尚小家电等你领回家。

重头戏更在于“送裘皮”活动,对于单笔消费达到499元以上的顾客,同时还可再参与到赠送“奢华裘皮”的每周抽奖活动中。幸运的你完全有机会横扫油卡、小家电、裘皮“三大满贯”哦!

风尚看我 皮衣流行趋势将

时尚惠顾,更有时尚。早在几个月前,各种2013秋冬皮草时尚趋势预测及的信息在网络上层出不穷。印花与涂漆结合的皮装风格格外抢眼,牛皮的表面添加涂漆处理,从精美的油画图案,到零星分散的喷溅效果和宽松的手绘线条。大胆的油漆图案给深色皮革增添了色彩,将皮革整体改头换面。多变的油漆图案在皮革表面打造出浮雕一样的图案,皮革表面的波浪纹理设计和隆起效果突出了皮革的天然魅力,而流动感的图案则突出了皮革的柔软性能。同时,皮革表面鳞次栉比的金色铆钉纹理,突出了皮革的潜在柔韧性和打造出僵硬表面的能力,淋漓尽致地突出了皮革的多样性。

一件好皮衣,是时尚百搭的必需品。一条淡雅的浅色长裙,外搭一件机车风格的皮衣外套,配上星点的漂亮围巾,不仅能够抵御寒冷,更能游刃有余地彰显你的独特气质。很多设计师将皮革与蕾丝、粗花呢等材质跨界拼接,展现或柔和、或犀利的不同气质;与印花图案拼接,呈现出波西米亚风的混搭效果;亮片和水晶运用装饰、肩章设计等等,都在细节上体现出更加精致的趋势。

今冬还有哪些更多皮衣流行趋势?一直被誉为“时尚风向标”的海宁皮革城,将在本届皮衣节上也会为大家权威公布,并以各种最新的潮款商品组合为大家一一呈现。只了解时尚资讯不算潮,能够第一时间将今冬时尚穿着身上,那才就叫真风尚。了解、感受、拥有,这些在成都海宁皮革城都可一站式搞定。

海宁风尚小提示

成都海宁皮革城距离重庆300公里;距离南充230公里;距雅安160公里;距绵阳97公里;距都江堰65公里。

开车自驾指南:

成都市区:北星大道 凤凰立交向北10分钟车程(新都斑竹园镇)。

重庆、宜宾、泸州方向:厦蓉高速至狮子桥立交右转进入绕城高速,北星大道出口下,向新都方向前行2公里。

绵阳、德阳方向:成绵高速至白鹤林立交右转进入绕城高速,北星大道出口下,向新都方向前行2公里。

乐山、雅安方向:成乐高速至自家场立交右转进入绕城高速,北星大道出口下,向新都方向前行2公里。

广安、达州、南充方向:成南高速至螺丝坝立交右转进入绕城高速,北星大道出口下,向新都方向前行2公里。

都江堰方向:成灌高速至犀浦立交左转进入绕城高速,北星大道出口下,向新都方向前行2公里。

如果你不想自驾到店也没关系,海宁开通了免费直通车,让你来往更方便!

线路一:科技馆(北门)-成都海宁皮革城

科技馆发车时间:9:00 10:00 11:00 12:00 13:00 14:00

成都海宁皮革城发车时间:10:30 11:30 12:30 17:00

线路二:武侯祠(锦里门附近)-成都海宁皮革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