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7 16:23:1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对语文教学的理解,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中职院校;语文教学;困境;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3.3
前言
目前,对中职院校语文教学来说,由于中职院校的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相对高等院校的学生来说较差,中职院校语文教师应该不断改革语文教学的方式,旨在解决中职院校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找出适合该阶段学生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但是,由于造成中职院校语文教学困境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有必要针对中职院校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1.中职院校语文教学的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中职院校语文教学过程中一直实行传统的教学模式,我国中职院校语文教学质量不能得到较好的提升,当代中职学生的语文基础普遍较差,成为了我国中职院校语文教学的最突出的现状。同时,中职学生对语文的学习积极性也不高,甚至出现厌学等严重现象,进一步导致中职学生语文整体基础比较薄弱。
2.中职院校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中职院校语文教学的方法落后单一
目前,在中职院校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大多数语文老师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其最大缺点是中职学生并不能真正了解到中职院校语文教学的真正意义。在这种教学方式下,中职学生很难在学习过程中有效的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甚至会导致学生厌倦学习语文的现象。当然,有的中职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只是单一地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讲解,这样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职语文教学的水平。为了提高中职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创新中职语文教学的方法显得很有必要。因此,在中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对语文教学的热爱程度和教学方式也会影响学生对语文教学内容的兴趣,从而影响中职语文教学的质量。
2.2中职学生缺乏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目前,中职学生在学习语文这门课程时,普遍存在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不高的现状,主要原因是中职学生对语文教学内容的理解比较困难,因而中学生很少主动学习语文,平时阅读量不够,从而导致中职学生对语文的积累不够。在这样的教学背景下,如果中职语文教师只让学生背诵语文教学的内容,那么会起不到任何的教学效果,造成的后果就是学生只会死记硬背,而没有完全理解语文教学的内容,更不用说提高其对语文的学习能力。因此,由于中职学生缺乏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从而不利于学生对语文教学内容的理解,导致中职学生的文学素养得不到任何提高。
3.完善中职院校语文教学方式的对策
3.1激发中职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现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应该倡导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教材为主线进行学习的教学模式。教师不能以传统的知识讲授来代替学生的主体学习,要求给学生以足够的学习自由和空间,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中职语文教学应该与中职学生进行双向的互动,学生时刻都应该处于积极的思考学习状态之下,学生能把所学的语文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储备。当然,我们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经常会遇到很多实际困境,因而需要采取灵活多变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中职院校语文教学的效率。因此,在中职院校语文的教学过程中,首先应该培养中职学生的求知兴趣,通过兴趣引导中职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语文的学习中。
3.2中职院校语文教学中实行言传身教
在中职院校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有必要针对其存在的困境创新教学方式,然后,言传身教该教学方式,才能更好地提高中职院校语文教学的水平。然而,传统的中职院校语文教学由于教学方式比较单调,从而制约了中职院校语文教学的效率。同时,传统的教学方式容易降低中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教学效果也不佳,教师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和教授者,而没有真正做到言传身教,使得中职学生没有真正参与教学的过程之中。当然,对中职院校来说,还需要对中职院校语文教师进行培训,提高中职院校语文教师进行言传身教的能力,从而促进其不断创新中职院校语文教学的方式,旨在解决中职院校语文教学中的存在的困境。
3.3中职院校语文教学中加强合作式教学
在中职院校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加强中职学生之间的合作式教学,合作式教学不仅有利于中职院校语文教学任务的完成,还有利于增加中职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感情。在另一发面,合作式教学还能够实现知识的沟通和互补。因此,加强合作式教学也是创新中职院校语文教学方式的一个重要方面。
4.结语
总而言之,在中职院校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中职语文教师不仅要注意培养中职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应该重视加强对中职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从而提高中职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样才能有效地解决中职院校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困境。因此,现阶段研究中职院校语文教学的困境与创新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由于本人的知识水平及文字组织能力有限,文中如有不当之处还望专业人士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付学佳.现代中职语文教学方式的改革与创新[J].科教纵横,2014(10):280.
[关键词]语文课堂;兴趣教学方式;职业高中;授课模式分析
中图分类号:H319
1. 当代职高学生的语文教学现状及原因
1.1当代职高语文教学的现状
由于职高学生的自我阅读形式尚未形成,而且很多同学的阅读喜好方向尚未确立,都还在摸索阶段徘徊,所以大量阅读不仅仅可以丰富同学们的阅读角度,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而且还可以在阅读中寻找适合自己的阅读品味以及自己擅长的阅读方向,领悟阅读的真谛,对自己的语文表达能力和接受能力做最初步的了解,并培养自己阅读的兴趣和正确阅读的方式,所以增强职高学生语文兴趣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趋势。
1.2形成现在职高语文教学现场的原因
在职高学校语文课程的学习中,很多学生的文学素养已经逐步有了见地,大家对国语的认知程度在逐渐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慢慢形成了一种良好的阅读风气,在职高的语文阅读能力锻炼过程中,不仅仅可以挖掘其潜在的文学内涵,更可以树立学生对文学底蕴的认识以及认可,在心里对文学探究形成了简单的向往和憧憬。所以,选择正确的语文教学方式十分重要,而且在这个阅读的黄金时段里,充分利用年轻的大脑丰富并涉猎更多的阅读领域,可以引起学生对语文课程学习的兴趣,武装自己的阅读能力以及充实自己的阅读角度,自发的提高其自身素养以及丰富自己的文学阅历。当代职高的语文教学能力普遍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缺失,不能很好的完善阅读深度以及分析问题并建立梳理阅读中心的能力,往往只是读表面,了解文章故事内容,不能清晰的看清每篇文章的重点以及写作手法,更难模仿或者接近作者的内心深处去探寻阅读真正意义上的作用。现在的职高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欠缺很多挖掘更深层次的文章感悟,由于对文章阅读理解不深刻,过于肤浅和表象化,很多阅读段落连接不明朗,文章感情脉络不连贯,不能及时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以及情感的作者建立和抒发,这些都是对学习兴致不高的表现,所以,提高职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是教师教学的当务之急。
2. 兴趣教学对当代职高学生语文研究的影响
2.1兴趣教学在当代职高语文教学中的优势
众所周知,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是一种欣赏,也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精神境界的培养,但是这些都需要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对文字或者段落的解析正确并有深度。所以,对职高学生的语文课程学习兴趣有一定的要求,首先,要求职高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概念明朗,分清文章的主旨和文章的种类,从而进一步根据不同的文学表现手段透露出不同的情感以及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要求职高学生对字句段落以及篇章具有一定的掌握能力和认读分析能力,领会文章的情感取向,充分了解文章中故事的寓意,从整体上分析文章讲述的主要内容,并且一一分析文章运用的基本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了解文章提到的人物特点和事物的彰显程度,能够提炼并且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以及表达内容,具有一定的阐释能力,和对语言一定的品味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才能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立于不败之地。尤其对于职业院校的语文教学课程,很多学生都认为语文只要是生活中可以正确表达自己的意思就足够了,再加之职高学生文学素养都不是特别拔尖,对于语文教学不是很感兴趣,所以积极培育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特别重要。对于现在这个张扬自我的年代,学生都比较有个性,对于喜欢的东西都比较积极追求,利用学生这种心理可以让学生对语文教学充满兴趣与好奇心,在各方面,多角度分析语文的奥妙,让学生对语文的世界无限向往,自觉的不如了文学境界的殿堂,这样就不必担心学生对语文课程的用心程度了,学生们会千方百计把所有的时间都倾注在对语文教学的斟酌和理解上,所以,兴趣的力量是无穷的,只要激起职高学生对语文的兴趣,语文教学将会进行的如鱼得水。
2.2兴趣教学在职高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实施要素
由于文章的情感倾诉和表达都是基于阅读的根本基础,完成语文教学的这些基本理念需要很多的阅读积累并做有效的分析处理,并且把文章和自己的行文理念相结合,以便提高自己的语文学习能力。只有学生乐于去研究其语文学习技巧和语文探索知识领域,才能更加深入的学习职高语文教学的精髓,在各方面统一认识文章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对文章的表现手法进一步了解甚至借鉴和引申,同时在自己作文的时候,可以适当的用来提亮色彩,学会了解并且掌握伏笔照应,设置悬念,正面对比,侧面烘托等,而且职高阶段,是学生的记忆力强于逻辑思维能力的阶段,所以除了适当的去理解文章行文走向的同时,更要很好的利用自己的优势对比较典型的范例有机的记忆,但不要被句子的表面意思所误导,要通读全文掌握更多的语文学习技巧。当遇到描述季节或者景色这类散文的时候,很多语言会变得更加夺目,辞藻更加鲜活,但是可能文章不能体现故事的情节性,或者很难琢磨行文的逻辑性,这时候需要紧扣中心思想,跟着作者的情感基调想象文中的情景再现,不需要刻意的追问情节发展,随着文章的情感迁徙去理解就好,要根据学生能够接受的程度和方式去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使职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提升。
3. 结语
综上所述,兴趣教学是提高职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最佳方式,只有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语文教学过程中去,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增强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十分重要,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重视对学生语文兴趣的培养,才是最佳的职高语文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语文教学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094-01
1.当前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不足
1.1教师对新课标的理解有误区
要想确保新课标的顺利实施,则需要教师以及学生和社会等很多方面的共同配合和努力,因此教师能否对新课标进行正确的理解就会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到新课标的执行效果,但是当前本人国很多的高中语文教师在对新课标进行理解时,还存在着一定的误区和偏差。一些个别的教师认为所谓的新课标就是对语文教学的细节进行调整和优化,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之下,这些语文教师面对新课标采取一种消极的态度来对待。这样不但不利于新课标的推行,同样不利于高中语文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1.2高考试题的设置对语文教学活动存在影响
从当前高中语文的教学实践上来分析,高考的内容和重点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了教师教学的内容和学生学习的重点。这样就会对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产生一定的影响和制约。近几年来,语文高考中十分重视对语文工具性特点的考察,而忽视了人文性。尽管增加了部分的主观题所占的比重,在一定的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但是缺乏拓展性的试题。这就限制了学生的视野,缺乏对学生情感的熏陶和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1.3学生对语文学习不重视
由于语文学习具有很强的灵活性,所以学生语文成绩提升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学生在课下进行大量的积累,因此同数学以及英语等其他的学科相比较,学生的语文成绩提升起来比较慢。这就使得长期下去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此外还有一些学生没有对语文这门学科给予突出的重视,认为只要课上认真听讲就可以,没有端正语文学习的态度,这样不利于他们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的提升。
2.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教学方法的创新
2.1情境式教学
情境教学模式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激发学生对语文内容的情感体验,增强课堂教学乐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促进学生的认知能力、心理机能的全面发展。如在学习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时,本人用多媒体播放优美的音乐,让学生细细品味,并采用语言描绘,加深学生对荷塘的审美感受。另外,采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如视频、文本、动画、图片、数据、表格等,为情境教学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使学生融入到课文的特定情境之中,在立体的教学环境中,可自主思考,加深对课文的认知和理解,体会作者所传达的思想意蕴,进而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2.2讨论式教学
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如在文言文的学习上,本人常采用讨论式教学。由于文言文内容难解、翻译枯燥,教师翻译用时太多,若不翻译,基础差的学生很难理解。因此本人安排小组讨论,4人1组,1人翻译3人听,依次轮流进行,遇到小组翻译不了的,学生记录下来。分组讨论完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提问。各小组担心被其他小组问倒,又想给其他小组出难题,所以小组间讨论激烈,研究劲头十足。在此过程中,本人发现,很多内容学生自己可以理解,只是缺乏兴趣。因此,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并留予充足的锻炼机会,长此以往,学生的综合能力逐步得以提升。
2.3设问式教学
课堂提问要紧紧围绕教学中的重、难点来展开,因此,对课堂中所提的问题,教师在备课时,要细心设计,精挑严选,巧妙设问。如在学习《烛之武退秦师》一课时,本人以“退”为中心,设计了以下提问:“为什么要‘退’?怎样‘退’?‘退’的结果如何?”该问题迅速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另外,还要注意提问的启发性。如《祝福》一课,本人设问如下:“有人说祥林嫂是没有春天的女人,请同学们结合她的悲惨人生,具体分析。”本人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课文,联系祥林嫂一生中的四大转折(孟春之日,丈夫夭亡;丽春之日,被迫再嫁;暮春之日,痛失爱子;迎春之日,一命归天),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将四次人生重大转折刻意放在春天来写,所以说她是个没有春天的女人,是个饱受封建礼教束缚和压迫的封建农村妇女典型。因此,通过巧妙设问,可以促使学生独立思考,探究问题的解决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4让学生参与到语文教学过程中来
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由于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以及师道尊严的限制,很多语文教师总是非常严肃,保持冷面孔,独自占有课堂,与学生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为满足学生语文学习的需求,使语文教学有效进行,在现实的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按照新课改的要求,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提高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更好地完成高中语文教学。
2.5注重知识的实用性
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很多人容易将语文理解为理论性较强,但实践性较弱的课程。很多高中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将语文教学高度理论化,所讲授的例题,远离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现实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很难摸着边际。实际上高中语文教学是从现实的语文知识中选择一部分内容,是现实社会知识的升华,语文知识与普通民众生活与生产密不可分,具有高度相关的联系。但现实的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将语文知识与现实生活对立起来,不能将二者联系起来进行讲授,使很多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很难入手,很难学透。脱离实际生活的理论知识,由于其远离生活,远离学生的现实世界,很难被学生接受,授课过程中也很难与学生产生共鸣。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注重把语文知识与生活实际、社会实践结合起来讲解,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改变枯燥乏味、整日做题的高中语文印象。
3.结束语
随着新课标改革的深入,对于教学的要求逐渐提高。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将课改落实到实际的教学中,针对当前学生的特点,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方式,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莹.论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4,26:120.
[关键词]语文教学 预感 培养
长期以来,一些学者专家和许多语文教师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语感”在语文教学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以致成了语文教学理论和实践的热点。本文就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语感问题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什么是语感
语感问题,老一辈语文教育家有许多精辟的见解。叶圣陶老先生在《文艺作品的鉴赏》中对语感作了描述:“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辞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查字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做‘语感’”。这是我国关于语感的最早解释。夏尊先生较早提出“对于文字应有灵敏的感觉。姑且名这感觉为‘语感’”。当代一些研究者则认为,语感是“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悟性,是一种理性的直觉性或者说是一种直接的理解。”“语感是“一个人在社会交际过程中对言语形象的理解、储存、模拟和创造的心智能力。”语感论者对语感这一概念从不同角度作了界定,从不同程度揭示了语感的内涵: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属直觉思维,是一种心理现象。
二、语感训练的意义
语感培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吕叔湘先生也同样提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
1.语感培养是语文教学的支点和中心任务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这些都将语感培养放在语文教学的空前的高度。语感培养是语文教学的支点和中心任务,是语文教学的关键和突破口,是进行语文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又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之所在。所以要重视语感训练。
2.有利于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直觉感知,使思考力得到充分发展
语感强的人可以敏锐地对语言材料的要点、优劣、情味等做出准确判断、感知;可以让想象的翅膀自由飞翔;可以不假思索地运用语言顺畅地表情达意;写作时意到笔随;乃至构建个性化的表达方式及风格,拥有自身的言语世界――这其中,蕴积了强烈的创新潜能及无限的思维意识。而学生往往咬文嚼字,望文生义。如“田园”仅仅理解作种田的地方,而没能想象那一派和谐优美的农村自然风光;“春雨”仅仅理解为春天的雨,未能联想到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春天。很多学生在写写景抒情的文章时,往往只是简单地列举名称,而没有把自己看到的感觉到的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小草是“绿色的”、“青青的”,花是“红红的”“美得无法形容”,却不会说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青得逼你的眼”、“它展现了春的生机和希望”;各种花“花着甜味儿里带”(语出朱自清《春》)、“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语出宗璞《紫藤萝瀑布》)。可见,学生的字词句的积累太少,语言的感悟太薄弱。语文教材中大多是文质兼美、内容丰富的语言材料。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充分利用,扎扎实实地进行语感训练,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直觉感知才会大大增强,思考力才能得到充分发展。学生通过语感的训练,对语言文字的直觉感知犹如年轻人谈恋爱所惯有的那种“感觉”,“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廖等等说不尽的意味。”
三、语感的培养
1.积淀语文知识,提高字词感受力
语言是一种表情达意的符号体系,因此,阅读者需要具备系列的专门知识和技能。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数量的字词,对文字的社会功能、汉字的字形、词汇的构成、短语的组合已经有一定的了解。但学生还缺乏敏锐的语言感受力,所以培养语感首先要从字词积累着手。
2.强调诵读,增强整体感知力
对于学生来说,想要培养良好的语感素质,除了引导他们自觉感知客观社会言语对象,丰富语感素质的感性因素外,主要的和首要的途径是学校的语文课的教学。良好的语感素质必须以相应的教学形式加以保证,才能得以有效培养。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大量地阅读文章,当所汲取的言语作用达到某种程度,即言语本身的规则在言语主体身上积淀到相对完整和巩固的程度时,积淀在言语主体的言语规则自动进行组合、调整,最终形成一种语言直觉结构。要使学生形成语言直觉结构,教师必须加强学生的诵读。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增强学生对阅读内容和形式的感受性,启发、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的言语,把文质兼美的课文言语转化为学生的语感素质。
总之,语感像一股流水,教师通过对学生的阅读训练,增大它的流量;同时要注意对学生的引导,使它流向既定目标。
3.理性分析,加强言语实践
【摘 要】伴随语文课程新理念的传扬,语文教学新气象的出现,一些问题也浮现出来。语文课堂中的修辞教学在小学语文课文中出现,修辞和小学语文教学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小学语文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语文教学;修辞;反思
语文课堂中的修辞教学该讲到何种深度,讲得浅了,学生不懂;讲得深了,又怕高于孩子的接受能力。修辞教学一般不出现在低年级课堂,但有时很让人困惑。因为修辞和语文教学有着天然的联系,修辞学到大学才被正式列为一门课程,中学虽然学一点修辞,略知皮毛而已,小学则不知这皮毛为何物。这样说来,学习修辞,似乎是中学的事,大学的事,与小学不沾边,或关系不大。不过话又说回来,虽然修辞似乎与小学语文教学关系不大,但是在小学语文课本中,特别是在中高年级的语文课本中,修辞现象多如牛毛,凡为专家和多数人已认可的修辞格在小学语文课文中,大都出现过。
在教学《月亮湾》一课,其中有这样一句话,“春天,树上开满了桃花,远远望去,像一片灿烂的朝霞。”在这句话教学中,又让我想起了上学期小杨老师在上课时,为了讲清这样的句子,杨老师告诉学生说这是一句打比方的句子,后来在评课时老师们都认为课上不能用术语,打比方这个说法不应该出现在课堂教学中。但是期末的练习卷上就出现了这样一道题:请用横线画出文中打比方的句子。其实那时我就很困惑,从一年级开始就出现了这样的句子,老师们怎么讲清楚呢?后来查找了资料、教参,才知道一年级老师教学时是这样教的:如弯弯的月亮像小船,月亮和小船什么地方很像,学生说:月亮弯弯的,小船也是弯弯的,这时的月亮两头尖尖的,小船的两头也是尖尖的。我很敬佩一年级的老师教会了孩子们。针对课堂和现实的练习卷,老师们又该把握怎样的尺度呢?今天,是本册课本中的第一句打比方的句子,而且也是应该教给孩子们的,该如何教呢?我又该给孩子讲些什么呢?我找来了远望的桃花图片和朝霞图片,学生一下子就说到了点子上。有的说:“老师,桃花和朝霞颜色很像,远看形状也很像。”这时的我觉得很不满意,我又紧追了一句:“这句话把什么比作了什么?”学生马上回答:“把桃花比作了朝霞。”我觉得还是没讲透。又补充了一句:“对,句子中能找到把什么比作什么的句子就叫打比方的句子。”我又例举了两个句子,让学生巩固。
课后我也反思,小学语文这门课程是干什么的呢?如作简而明的回答,曰:是学语言的。既然是学语言的,就和语言学有关。而且涉及到语言学的各个领域。如和语音学、词汇学、语法学、语义学、文字学、修辞学都密切相关。若再问,学习语言具体指的是什么呢?答曰:具体指两方面,一是引导学生学会理解语言,二是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语言;此二者构成了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先讲语言理解的问题。对语言的理解,由于人们的需求和目的的不同,实际上是存在着很大差异的。就一般而言,人们对语言的理解,基本上是对语言所表达意义的理解,主要是对语言内容信息的提取。但是,语文教学中对语言的理解,就比一般意义上对语言的理解要复杂多了,它要在理解语言的过程中识字,了解某些语言知识,形成比较敏锐的语感,它还要在理解语言的同时积累语言和学习运用语言。这样说来,语文教学中对语言的理解,它所关注的就不仅仅是语言所提供的有关内容的信息,它还应该关注语言本身,关注有关语言形式的信息,语言的审美信息,语言知识的信息。要在理解意义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言语的表达效果,并适度地了解语言的一些表达方式和体会语言的美。特别是对那些经过修辞的言语,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因为这些言语是在文从字顺的基础上对语言更高层次的运用;它更讲究表达效果,力求最佳表达效果,在准确表达内容的同时,更注重表达的形式,争取做到内容与形式比较完美的统一。中年级的课本中出现了更多的修辞,如《北大荒的秋天》、《西湖》等好多课文中有多处比喻句、拟人句。
何谓修辞?修者,修饰、选择也;辞者,语辞、文辞也。所谓语辞,即口头语言;所谓文辞,即书面语言。故修辞是对语辞、文辞进行修饰和选择的一种语言行为、语言现象,是一种言语活动的方式。研究修辞这种语言行为、语言现象,这种言语活动方式的学科被称之为修辞学。由此观之,修辞学研究的对象是语言,因此修辞学属语言学的范畴,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修辞学和语音学、语义学、词汇学、语法学研究的对象都是语言,虽然它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研究语言,虽然研究的目的、研究的内容、研究的方法也不尽相同;但是相同的研究对象,说明这些学科之间肯定存在着比较密切的关系,并以它们自身的语音规律、语义规律、词汇规律、语法规律、修辞规律,共同阐发着语言的规律。
对刚刚上学的小学生来说,教师提到的许多术语很难理解,那么将如何把难点讲得浅显易懂,使学生学得轻松,用得灵活呢?我觉得不是讲不讲修辞的问题,而是像窦老师所说的不是怎么讲,而是讲什么。在教《夕阳真美》这篇课文时,讲到“它那圆圆的脸涨红了”这句话时,我说作者看到太阳涨红了脸,这时的太阳多可爱、多美丽呀。你也能说一句这样的话吗?蒲毅说:“小鸟在枝头唱歌。”赵立伟说:“蝴蝶像花瓣。”我说:“我们来比较一下这两句话,它们有什么不同?”经过讨论,孩子们知道第一句把事物写得可爱,当做小朋友写活了,第二句话是把蝴蝶比作花瓣,它们有相同的地方。我觉得孩子们懂这些就很不错了。
综上所述,修辞和小学语文教学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小学语文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开掘这份丰富的资源,利用这份宝贵的财富,对于提高阅读教学质量具有其他教学资源不可替代的作用。引导学生理解运用了修辞方法的言语,不能只停留在理解意义的层面上,还应该适度、恰当地引导理解言语的表达方式,这对还语文之本,归语文之真,返语文之道,务语文之正业亦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力的《古代汉语》第145页
[2]沈孟璎的《现代汉语理论与运用》第139页
首先,说明语感的概念,就是对于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是一种心理现象,属于直觉思维;然后,结合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一步阐述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意义;最后,具体论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语感的问题:(一)、积淀语文知识,提高字词感受力。(二)、强调诵读,增强整体感知力。(三)、理性分析,加强言语实践。
半个多世纪以前,夏丏尊和叶圣陶两位老先生就倡导语文教学要重视语感训练。长期以来,一些学者专家和许多语文教师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语感”在语文教学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以致成了语文教学理论和实践的热点。本文就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语感问题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什么是语感
语感问题,老一辈语文教育家有许多精辟的见解。叶圣陶老先生在《文艺作品的鉴赏》中对语感作了描述:“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辞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查字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做‘语感’”。这是我国关于语感的最早解释。夏丏尊先生较早提出“对于文字应有灵敏的感觉。姑且名这感觉为‘语感’”。当代一些研究者则认为,语感是“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悟性,是一种理性的直觉性或者说是一种直接的理解。”“语感是“一个人在社会交际过程中对言语形象的理解、储存、模拟和创造的心智能力。”语感论者对语感这一概念从不同角度作了界定,从不同程度揭示了语感的内涵: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属直觉思维,是一种心理现象。
二、语感训练的意义
语感培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吕叔湘先生也同样提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
1.语感培养是语文教学的支点和中心任务。
2000年新修订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中明确提出:“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提高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2001年教育部启动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课程目标中也明确提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这些都将语感培养放在语文教学的空前的高度。语感培养是语文教学的支点和中心任务,是语文教学的关键和突破口,是进行语文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又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之所在。所以要重视语感训练。
2.有利于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直觉感知,使思考力得到充分发展。
语感强的人可以敏锐地对语言材料的要点、优劣、情味等做出准确判断、感知;可以让想象的翅膀自由飞翔;可以不假思索地运用语言顺畅地表情达意;写作时意到笔随;乃至构建个性化的表达方式及风格,拥有自身的言语世界---这其中,蕴积了强烈的创新潜能及无限的思维意识。而学生往往咬文嚼字,望文生义。如“田园”仅仅理解作种田的地方,而没能想象那一派和谐优美的农村自然风光;“春雨”仅仅理解为春天的雨,未能联想到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春天。很多学生在写写景抒情的文章时,往往只是简单地列举名称,而没有把自己看到的感觉到的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小草是“绿色的”、“青青的”,花是“红红的”“美得无法形容”,却不会说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青得逼你的眼”、“它展现了春的生机和希望”;各种花“花着甜味儿里带”(语出朱自清《春》)、“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语出宗璞《紫藤萝瀑布》)。可见,学生的字词句的积累太少,语言的感悟太薄弱。语文教材中大多是文质兼美、内容丰富的语言材料。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充分利用,扎扎实实地进行语感训练,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直觉感知才会大大增强,思考力才能得到充分发展。学生通过语感的训练,对语言文字的直觉感知犹如年轻人谈恋爱所惯有的那种“感觉”,“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廖等等说不尽的意味。”
3.通过对语感的培养拓展、充实、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
马克思说:“人不仅通过思维,而且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任何一个对象对我的意义都以我的感觉所及的程度为限”。语言当然也不例外。吴济南指出:“学生在语文课中感受直觉形象,诱发审美情趣,进行审美鉴赏都必须基于语感。从语感入手对学生进行语文美育,旨在健康的审美心理、高尚的审美观的形成和确立”。语感是一种心灵的感觉,和一个人的思想情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具有抽象概括的特征。它在长期的实践中潜移默化,从而积淀了社会生活和文化熏陶的内容和性质。如朱自清先生的《春》以诗的笔调,描绘了花卉争荣、生机勃勃的春天的图画,赞美春的创造力和带给人们以无限希望,从而激励人们在大好春光里辛勤劳作、奋然向前。再如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名句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也传达出作者被排挤出朝廷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学生通过阅读,与作者进行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获得审美体验。所以,通过语感的培养可以拓展、充实、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这是语文教学进行思想情感教育的特征所在,也是优势所在。
语感的培养
基础教育不断地改革,教育观念不断地更新,新时代的语文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语感培养在语文教学中如此重要,那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究竟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笔者认为,应该主要进行下列三个方面的工作:
1.积淀语文知识,提高字词感受力。
语言是一种表情达意的符号体系,因此,阅读者需要具备系列的专门知识和技能。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数量的字词,对文字的社会功能、汉字的字形、词汇的构成、短语的组合已经有一定的了解。但学生还缺乏敏锐的语言感受力,所以培养语感首先要从字词积累着手。
中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力,他们积累词语并不仅仅依靠字典、词典,而是在大量的阅读中得到的。但说话者、写作者却千方百计地挣脱语言系统的规则,以便把自己想要传达的内涵意义表达出来,而这往往是流动的、可变的,具有个人倾向。学生要真正体会其中韵味,就必须有相应的语文知识的积淀。如欣赏李清照的《醉花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一个“瘦”字,写出了深秋时节多愁善感、独守空闺的妇人怀念亲人、孤独寂寞的情思,这种意味哪是字典上能查到的?再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出现的九个名词:“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在词典上的解释能与词作者表现的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的惆怅之情划上等号吗?主体性原先积累与储存的经验、知识跟当前所面临的问题相互撞击,才会迸发出耀眼的直觉思维的火花。西蒙说,直觉是“利用了已有的知识认识了当前的情景”。布洛赫也指出:“我认为直觉和经验二者是密切相关的,所谓直觉,是把那些你已经了解得很充分的事物的认识拼起来形成一个更完整的认识。”没有主体原有的经验、知识作前提,直觉思维只能是飘忽不定的镜花水月。一般说来,语文学习的经验越丰富,对语文知识理解得越透彻,就越容易对语文中的现象与问题产生直觉。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字词感受力,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感。
2.强调诵读,增强整体感知力。
对于学生来说,想要培养良好的语感素质,除了引导他们自觉感知客观社会言语对象,丰富语感素质的感性因素外,主要的和首要的途径是学校的语文课的教学。良好的语感素质必须以相应的教学形式加以保证,才能得以有效培养。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大量地阅读文章,当所汲取的言语作用达到某种程度,即言语本身的规则在言语主体身上积淀到相对完整和巩固的程度时,积淀在言语主体的言语规则自动进行组合、调整,最终形成一种语言直觉结构。要使学生形成语言直觉结构,教师必须加强学生的诵读。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增强学生对阅读内容和形式的感受性,启发、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的言语,把文质兼美的课文言语转化为学生的语感素质。如朱自清的《背影》是篇叙事散文,描写了20年前的父亲在火车站送“我”的情景,从所记内容看,作者为什么不选用《回忆我的父亲》这个既通俗又朴实的题目?从所记情景看,作者为什么不用《送别》这个更见凄切的标题?这就得引导学生仔细揣摩文章的内容,通过比较方可明白原题的佳妙和不可更改的理由。写父亲过铁道为“我”买橘子的过程一系列的动作描写,教师利用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想象、揣摩,读读悟悟,教师点拨:“‘蹒跚’可见步履的不便,从月台下去所以用‘探’,‘攀’和‘缩’可以想象爬的困难。”通过抓重点词句的品味训练,让学生既明白语意,也悟到语言的情味,从而很好的培养学生的语感。再如曹操的《观沧海》通过写沧海,抒发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这种情感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水何澹澹,山岛耸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给诗歌增添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的色彩,表现诗人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正如朱熹所言,阅读要“涵咏”,要有强烈的作者、读者的角色意识,沉浸在生动具体的言语情景中。周振甫先生认为:“作者由气盛决定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读者则人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中求气,得到了气,就能体会到作者写作时的感情”(《文章例话·因声求气》)。所以古人要求“必讽诵之深且久,使我之心与古人沂合于无间,然后能得契自然之妙,而终极其能事。”(张裕钊《与吴函父书》)新编的《语文课程标准》在“附录”部分“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中提到,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到400万字以上,可见阅读的重要。
总之,语感像一股流水,教师通过对学生的阅读训练,增大它的流量;同时要注意对学生的引导,使它流向既定目标。
3.理性分析,加强言语实践。
一个人的语感素质也得益于后天的理性成分。每一个正常的人都有一定的语感技能,否则人们便无法进行言语交际了。但是,后天接受语文教育的差异,会造成人们语感素质和技能的差异。具体到每一个人,语感的素质有高下之分,即其深度、广度、美度、敏度无不因人而异,其语感技能自然就有强、弱之别。一般地说,文化程度和语文素质越高,接受和发出言语符号的范围和深度就更为广阔和深入,精神、心理活动更易趋向细致和深刻,语感素质就更高,语感技能就更强。一个大学教授和一个文盲的语感水平是不能同日而语的。强调语感作用,决不意味着排斥或轻视语文知识的教学。语文知识可以提高语感的质量,因为“只有理解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语)。语感主体只有经常地、有目的地进行对言语对象的认知、感受和理解,才能提高语感素质的水平,使之由初级的、浅层次的语感水平向高级的、深层的语感水平推进。这也正是我们进行语文教育的教学目标。
言语实践亦即语感实践,让学生自己接触和使用语文材料。基础教育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习得语言的实际能力,或者说以感性为主,而感性又总是直接与实践联系着。“学生的语感由学生自己对言语对象的直接感受积淀而成,是学生‘感’的结晶,而非教师‘讲’的产品,语文教学的主要手段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读、写、听、说实践”。所以,学生学习的能动参与积极性发挥得怎样,取决于学生的语言实践感受。因此,只有通过长期有效的训练,在学生的意识与行为之间建立起条件反射性的关系模式,才能将有意识的语言知识规则等变成无意识的感觉。近年来,语文教学界已有越来越多的人更加重视语文实践活动,如朗诵、演讲、作文等,各种实践活动既有对内容的美的追求,又有对文学语言的美的追求,二者在美感修养上是息息相通的,都能使学生获得良好的语感训练。
语感是一种语言修养,是长期的规范的语言感受和语言运用中养成的具有浓厚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21世纪是充满机遇和挑战的世纪,是一个科学技术更加发达、竞争更加激烈、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更高的世纪。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所以,新世纪的语文教学应强化语感训练,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才能使学生真正适应新时代的严峻挑战。
注释:
转摘自《叶圣陶语文教学论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8月版上册,第267页)
转摘自周振甫《夏先生谈中学语文教学》(《中学语文教学》1986年第6期)
杨炳辉《试谈语感教学的性质》(《中学语文教学》1991年第12期)
龚向明《参与和合作:走出语感教学误区》(〈〈语文学习教学争鸣录〉〉2000年10月)
《叶圣陶语文教学论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8月版上册,第265页)
《语感与语文美育》(《中学语文教学》1992年第11期)
转摘自刘电芝《试论直觉思维的心理机制》(《教育研究》1988年第1期)
苗文杰(《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1992年第2期)
参考书目:
1、《叶圣陶语文教学论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8月版)
2、《中学语文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第6期、1991年第12期、1992年第11期)
3、《教育研究》(教育研究杂志社主编:高宝立1988年第1期)
关键字 : 职业学校 ;语文教学; 工具性; 人文性;
职业技术学校中,对于语文教学的要求不像是对技术动作要领的研究一样的重视,很多职业技术院校对语文课程的开设甚至存在疑虑,认为在职业技术学校开设完全没有看得见的操作性技能的语文科目是一种对教育资源的浪费,所以持这样意见的人是对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不了解,也有很多在语文教学中片面追求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职业院校,在这里需要加以分析和探讨:
一,职校中语文教学存在的认识片面的问题
(一)对语文工具性的刻板教学
职业技术院校的老师很多认为只有那些专门教授学生职业技能的老师才称得上有权威,所以对语文课程的教授老师要求很低,认为老师可以把书本上的东西交给学生就可以了,所以“言传身教”根本做不到完美的境界,有很多老师会盲目注重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他们的认识只是停留在语文这门专业的本身,语文教学包括了很多,比如遣词造句、日常的人文地理的知识了解、百科知识的历史和前沿、我们的传统文化、修辞鉴赏、阅读理解与写作等等,在实际的职业及教学中,还会很多的涉及到说明书、通知书、文秘知识、统计知识、批注评语等一系列的知识的基础和拓展,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顿悟,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力等等,所以教师们认识到这种工具性,就有些极端的教学案例,比如写一封自荐信或者是文秘文档,老师会把格式、要求、内容以举例的形式去讲授给学生,告诉他们该这么这么做,所以很多学生在遇到类似问题的时候会照搬那些知识,照搬内容,一切都是摸索着“影子”,这样当换了一个“背影”的时候,很多学生就无从下手了,当考题不再是要求也一封文秘信件,变成一封社会调查函的时候,很多学生都不知道如何去下笔了,会找个借口就是“老师课上没教这个”,如此看来,工具仅仅是传递过去的一件工具,没有做得到灵活应变,也没有做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样的工具,也是腐朽的工具,是形式上的一种外力。
(二)对语文人文性的盲目追崇
很多老师的确含有很好的人文素养和人文基础,在职业院校的语文教学中也会存在对人文精神的偏激性认识的问题,老师认为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的底子薄,素质不够,人文情怀淡薄,对人文精神和文化的理解不够,所以他们会把人文元素加入课堂,但是幅度稍显过大,很多老师领学生看电影,看一次两次可以,但是几乎变成经常的电影课,没有对学生教授任何对语文课程的理解和课程开设的最终目的,让学生认为老师对他们的人文情怀也放弃了,老师是“看不起”他们的文化底子的,所以,老师的榜样作用没有做得到,学生对自己也失去了自信心,在语文课上带学生阅读,或者互动都要有一定的度,带他们鉴赏古诗词也要去努力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对学科的深层次认识,要让学生意识到为什么要这么做,主动性的去做会得到什么样的收获,只要他们是主动性的去做、去参与的,那么他们一定能够切身认识的到,原来在课堂上欣赏古老的历史故事和英雄风采也是对他们全面发展的一种综合性的培养,而现在很多职业院校却在这一个点上做的很欠缺,原因是“精力不够”,因为要忙着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去服务社会,殊不知,学生的素质不全面发展的话,是无法满足社会的高速度发展需求的,也是无法让学生体现自身在实践中的价值的,对社会的贡献就停留在未知了。
二、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完美中和才是艺术
要想在职业技术院校的语文教学中实现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完美中和,培养出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不仅学院要努力提高整体认识,老师要讲究一定的教学方法和对教学科目的重视,同时学生也要配合教学,提高自身的主动性发挥。教师的心思应当细腻,应当对工具性的深入理解之后,认识到人文性的树立应该与语文的工具性相互融合,避免走极端,如何做到更好的融合?这就要求教学的技巧性和选课题材的新颖性,比如可以在语文教学中加入民族文化建设的具体内容,在讲授一种民族文化的同时,比如民族的忌讳和服装,就可以把服装的式样显示在多媒体上给同学们视觉效果,或者有条件的可以把民族服饰带到课堂上,给同学们立体的效果,这样就会很少看到教室里哈欠连天的状况,也会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把课堂气氛提到,有利于知识的吸收和运用,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在工具性的基础上不断的渗透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让学生认识到老师这样教授课程的目的,让他们认识到这些工具性的语文知识在以后的运用中如果融入到血液和大脑是很有帮助的,意识到职业院校的学生一样是学生,是国家致力于培养的栋梁,和普通高校的学生并没有很大的差别。在语文教学中就是要通过这样的循序渐进的教学,去渗透、去传递知识和能力,树立学生的职业观、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够使得他们在日后的职业生涯中为社会做出更多、更大、更好的贡献,这也是我们的院校和老师以及家人所希望达到的培养效果。
综上所述,时代在发展进步,社会在不断的衍生需求和供给的循环往复,在职业技术院校中的语文教学同样不可小觑,把工具性和人文性综合起来运用会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也是为社会和我们的国家建设积攒出色人才的一种辅助方式,需要所有人共同的探索、努力和奋斗才能够实现。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G623.2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方法与策略也在改革中,得到不断提升,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依旧存在着诸多的问题,需要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在教学理论和实践中不断去探索与创新的。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方法,在提高小学语文的课程教学效率与学生的阅读兴趣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正在被小学语文老师们积极认可和采纳。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优势及作用分析
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方法,与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相比,不管是从教学理念还是具体的教学活动方面,都有着自身明显的优势。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在新课改的发展背景下,不断呈现出新的面貌,其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的提升与应用,更是在尊重传统教学、改变传统教学不良做法的基础上,实现了科学改变、提高教学水平的目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有着自身的优势和积极作用。
1.注重增强学生的非智力素质提高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在课堂上教师的讲授比较强调智育,忽视对学生其他方面的教育,尤其是学生的一些非智力因素的挖掘与提高,受到了明显的限制与影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的应用,可以在增强学生对语文教材的理解基础上,提高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悟能力,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领悟到语文课文的知识点同时,享受到语文教材内容中的人文情怀熏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与主动性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相对于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而言,可以避免生硬讲解语文教材知识点,让学生内心产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通过学生对文章的阅读,提高学生感悟语文魅力的能力,不断挖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的使用,可以让学生在不同语气的朗诵中,领悟文章思想主题,让学生做语文文章的主人,真正理解文章的思想主题,对文章主题思想拥有自己的认识与看法,体会到小学语文的学科魅力,增强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与兴趣。
3.增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一般把文章进行分割,然后对文章的中心思想、重点内容进行详细讲解,这样方法虽然能够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最快最全掌握语文知识,但缺乏语文教学的人文情怀,讲解过于固定刻板,没有充分发挥小学语文的人文学科魅力,导致小学语文成为语言文字训练的专项课程,自然会影响到学生对语文学科学习的兴趣。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析
1.提高教师素质,把握教学引导程度
小学语文教师的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师要始终保持终身学习的思想理念,不断通过多种途径,提高自身的专业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挖掘和创新教师教学方法,发挥好教师的教学引导作用。发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积极作用,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合理把握教学引导的程度,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课下时间,提前预习课堂所讲内容,鼓励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敢于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利用课堂鼓励学生参与讨论,避免由泛读语文课本产生的枯燥感。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对文章内容的多种理解,让学生努力挖掘文章中的思想内涵,抓住课文中标点符号的不同设立,引导学生在语文课堂上,通过阅读挖掘课文主题思想,让学生的思想在阅读和讨论中,得到有效激发,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
2.多措并举,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融合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应用,并不是要求学生单方面理解文本的内涵,而是要让学生通过文本构建新的文本意义,激发学生的语文领悟能力。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应用过程中,教师要通过系统的阅读引导方法,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鼓励学生在合理的基础上,对文章内容提出有创造性的想法,利用文本内容实现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作用的发挥。小学生的认识水平有限,教师要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认识水平,改变传统教学中的思想灌输的不足之处,而是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领悟语文学科的魅力。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只注重字词知识的灌输,容易让学生失去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忽视对语文学科魅力的探索,无法真正感受到语文学科的意境之美,但过分注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又会容易失去语文学科的学科本身特色。这就需要小学语文在教学过程中,科学审视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改变和调整其中不利之处,发挥好语文阅读教学的积极作用,让学生在简单实用的教学方法中,提高语文学科学习的兴趣,增加小学语文课堂的活力。
3.注重情感引导,增强学生的文本领悟能力
小学语文教师要针对不同的课文内容,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语言,领悟语言背后的思想情感,实现语文教材的“情”、“形”、“文”的有效统一,准确把握语文课文的文章情感,领悟文章的形象意义,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要有目标意识,围绕语文教学的目标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和课下复习中,增强对语文学科学习的兴趣,通过领悟语文的语言魅力,感受文字背后的语文之美、情感之深,提高学生的文本领悟能力。
参考文献:
[1]余文森.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成绩与问题反思[J].课程教材教法.2005(5)
一、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
新教改的方案已经提出一段时间,但是却仍然没有完全的融入高中教学的过程中。主要原因还是与当前我国的应试教育有关系。当前我国的应试教育的政策促使很多教师注重成绩的提高,以拿高分为主要目的,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一味地追求成绩,在课程的讲解过程中往往带领学生形成一个统一的思考习惯,这种统一的思考习惯虽然会带给学生高分,但却遏制了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阻碍了学生思维的扩散。这种教学模式的应用,使原来本应该充满丰富的感彩的语文教学变成了单调、枯燥的一种解题模式。这种情形下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没有积极地影响,更谈不上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也有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矫枉过正,剥夺了学生自由发言的权利,同时也再一次的抑制学生思维的发散,不利于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学习能力的提高,同时还有可能使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学习失去兴趣,缺少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二、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教学改革探究
1.从教师的教学理念入手
教师是在语文教学课堂中的组织者,所以新课标的贯彻落实程度都是与教师之间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在新课标下,深入贯彻语文教学改革的首要前提就是要对教师的理念进行改革。教师应该抛弃以往的只重成绩而忽视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的观念。新课标要求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该注重学生本身的身心发展,这是教师的首要任务。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探索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方法,不断地丰富教学内容,创造灵活的、有趣的、丰富的教学模式。
2.新的理念与传统的语文教学理念相结合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忽视对语文课程的学习,不能通过对练习题的训练来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用心体验语文教学中的文学魅力。当然对于考试成绩也不能忽视,毕竟我国仍然是以应试教育为主的。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将新课标与传统的语文教学相结合,提高成绩与学生的身心发展两不误。
首先,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审美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文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最好的捷径就是提高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兴趣,只有对语文有了兴趣,才能最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所以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兴趣入手,鼓励学生去阅读自己感兴趣的优秀文章,并且可以与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共享,通过沟通探讨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再次就是要增强语文知识基础,鼓励学生养成阅读与写作的好习惯。阅读是提升人的身心素质的重要的途径,同时学生在感兴趣的条件下进行阅读一些有意义、有文采的文章,对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在阅读中增强语文知识基础。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再通过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或诗词对学生进行引导,增加、巩固语文知识基础。
最后就是对写作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语文考试的主要目的就是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考察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因此教师可以通过鼓励学生自由地写作,不要给学生太多的约束,随感而发,然后再让大家做点评。在学习创作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与感悟能力。
三、结语
语文是高中教学中的基础学科,在高中教学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不仅仅是学生在校园中实现自我教育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学生日后走出校园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重要前提。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来自各方各面,所以也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重视语文教学的质量,积极地探讨语文教学的改革方案,共同为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刘会彦,浅谈思想政治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职教天地学术研究,2012(10)
[2]张华信,,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改革趋势分析[J],家目的教育学院学报,2010(02)
一.高考中语文命题的思路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与传统的高考考题方式相比,在新的背景下语文高考在命题的时候更注重于对高中生们综合能力的检验,而进行高考的最终目的在于考察高中生各方面的语文能力,通过实际采用可以发现这一新的高考理念更符合当前我国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学的需要,而且还更能够满足当今社会不断发展对教育的需求。根据对近年来高考题的实际研究可以发现,为了实现这一考查目标,教育工作者们在命题的时候更注重于对语文知识的语境和语文文章的考查,这种通过考察学生们对语文教材中文章内容的了解情况的方式,可以在答案中将学生们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充分的反映出来,由此可以看出,通过学生们的解答可以有效的体现出学生们的阅读、逻辑思维、写作以及总结能力。此外,通过对高考题目分数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作文题在语文高考中占据的极大比重,通过作文可以看出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水平。
二.语文高考中普遍存在的现实问题
高考试卷中阅读题的命题存在不足之处。根据对近年来的语文高考试卷进行实际研究可以发现,在阅读题中大多是社会科学类和自然科学类说明文且还在高考试卷分数中占据了比较高的比重,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这两类说明文阅读题并没有体现出对学生语文综合能力水平考查的重要作用,而主要是传统语文高考中的文字游戏题目,即在题目中构建相应的文字陷阱让学生进行解答,很显然这样的题目很明显存在比较大的局限性,学生只需要仔细阅读文章,然后结合问题就能够在文章中找到完美的答案,完全没有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总结能力体现出来。
三.高中语文教学同语文高考的适应发展和突破创新措施
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来开展教学的,教学的最终目的是综合提高所有学生的语文知识能力水平,并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素养,从而在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同时,也能够适应语文高考的考查和检验。因此,高中语文教学的方式应该同语文高考的内容合理结合起来,顺应时代的发展对高中语文教学进行改革和创新,从而让学生能够在语文高考中取得优越的成绩,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综合素质人才。
(一)提高高中语文教师的知识理论水平。高中语文教师的知识理论水平是开展语文教学的基础,让高中语文教师具有比较强的语文理论知识,不仅有助于语文教学的开展,还有利于避免语文教学中的无目标性和盲目性,从而极大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此外,高中语文教师还应具有较强的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其中哲学有利于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选择正确的方式开展教学,而且使其在提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以正确的观点去看待问题。而心理学有助于高中语文教师能够了解学生们的心理特点,从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也能提高学生们的积极性。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语篇训练。高中语文教学中不能够忽视语篇训练的重要作用,加强对学生的语篇训练有助于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对与文章语境的深入理解,让学生在进行语篇分析时,对文中的某些关键词深化记忆,并对一些内涵较深的段落进行相应的探讨,对语篇的中心思想和核心内容进行到位的判断,从而在整体上塑造学生的语感。
(三)高中语文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训练,让学生能够形成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便于学生在写作时能够合理组织语言进行表达,拿到作文高分。作文题在语文高考分数中占据了极大的比重,通过考查学生的作文能力可以看出学生各方面的语文能力。而往往因为许多高中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差的原因,导致了他们在面对作文题进行写作的过程中,往往无法将内心所想通过文字表达出来,即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差,这样就极大的限制了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多开展对学生们的写作训练,让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从根源上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能够在高考作文中拿到高分。
为了适应语文高考的改变,现今的高中语文教学也应该对教学目标作出相应的调整,适应新的高考考查理念,从而在让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能够得到较大提高的同时,还能让学生在高考中获得较高的分数,实现应试教育下的学习目标。
王宏云,教师,现居内蒙古喀喇沁旗。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业设计;个性化;实践
随着新课改的贯彻落实,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提升逐渐受到重视,特别是对小学生而言。小学是学生学习生涯的起始阶段,也是对学生进行全面培养的重要阶段。作业设计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构成部分,为确保作业设计能够满足新课改的要求,让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巩固所学的知识,开展针对性的训练,语文教师应依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个性特征,对作业进行个性化设计,以此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便据此加强对学生能力及知识掌握情况的训练。
1.小学语文个性化作业的设计原则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而言,课堂教学是开展语文知识教学的重要途径,而语文作业也是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强化训练的重要载体。然而,在传统教学环境下,小学语文教师所设计的语文作业比较单一,缺乏对作业设计的创新认识,只是简单的将作业看作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而作业形式也大多是死记硬背与机械性训练,作业完成过程比较枯燥、无趣,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符合小学生的性格特征。针对这种现象,在新课改背景下,为更好地开展小学语文教学,语文教师应突破传统作业设计的局限性,依据趣味性、实践性、开放性、层次性等原则,对语文作业进行个性化设计,摒弃单调、枯燥、重复的作业设计内容和形式,创新作业内容,改善作业形式,增加语文作业的层次性,以使作业完成过程能够更有趣味,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对学生进行针对性训练,据此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以便为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提升提供保障。
2.小学语文个性化作业的设计策略
2.1语文作业的设计要有趣味性
小学生的性格是活泼好动、好奇心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于语文作业的设计,语文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性格特征,并依据教学内容,对语文作业进行创新设计,增加作业的新颖度,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通过完成语文作业,巩固并真正理解所学的语文知识,据此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便确保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能够得到全面提升。基于这种考虑,语文教师可依据教学材料及学生的语文基础和学习能力,设计个性化的语文作业,如绘画式作业、表演式作业等,即要求学生根据某篇课文的某个段落绘制一幅相应的图画;或者教师提出一个话题,让学生根据该话题设计一个表演节目并进行演练,在下次课上表演。通过这种方式设计出个性化的语文作业,可以让学生对语文作业产生兴趣,有利于实现对学生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全面培养与提升,这也为学生未来学习更高层次的语文知识奠定了基础。
例如,针对情境性、故事性等课文的教学以及相应作业的设计和布置,如二年级语文教材中的《小马过河》、五年级语文教材中的《天涯情思》等课文,语文教师可设计表演式作业,让学生扮演文中的角色,对课文内容进行表演,以此让学生实现与文中人物的对话,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及含义。此外,古诗是一种语言精练且具有较强概括性的语文知识,因与如今的语言环境有一定的差异,所以学生学习和理解古诗的难度相对较大。在这种情况下,为确保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和掌握古诗的相关知识点,在完成古诗教学后,如《咏柳》这首诗的教学后,语文教师可据此设计绘画式语文作业,让学生根据这首诗创作一幅画,画中要包含这首诗的意境,以此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从而加深学生对所学语文知识的记忆。
2.2语文作业的设计要具有实践意义
从本质上而言,知识的学习是为了服务于实践,而实践的目的是对知识的准确性进行检验,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基于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设计作业的时候,应根据教学内容,创新作业形式,设计个性化的语文作业,如调查式作业、搜集式作业等,以使语文作业更有趣味,让学生通过完成作业,更好地理解所学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对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进行全面提升。
例如,在对《我家门前的小树死了》这篇课文进行教学时,语文教师可依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个课题“小树死因调查”,让学生在课后开展调查,分析导致小树死亡的原因,并以此创作调查报告,促使学生能够将知识理解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据此增加理论知识与实践的联系性,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篇课文及其相关知识点。
2.3语文作业的设计要具有层次性
因受生活环境、性格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小学生的个体发展存在很大区别,这也代表着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基础、兴趣爱好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针对这种现象,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为确保语文作业能够真正发挥强化训练的作用,对于语文作业的设计,教师应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对语文作业进行层次化设计,分层设计作业内容,以此调整作业难度,让学生根据自身的能力,完成基础性作业、自我挑战性作业等不同层次的作业。对于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学生,教师可要求其在完成基础性作业后,多涉足具有挑战性的作业;而对于学习能力和成绩有待提升的学生,教师可只要求其完成基础性作业,对具有挑战性的作业不做强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能够自主选择语文作业,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去完成作业,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语文知识。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作业的设计是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为确保语文作业能够真正发挥强化训练作用,语文教师应依据实践性、开放性等原则,在充分考虑学生实际能力的基础上,对语文作业进行个性化设计,分层设计语文作业,对作业难度进行分级,促使Z文作业能够带有实践意义,以便确保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理解所学的知识。
【参考文献】
[1]信亚娟.小学低年级语文作业个性化设计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2015(11)
关键词:语感训练;言语实践;语感素质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4-0266-02
半个多世纪以前,叶圣陶老先生就倡导语文教学要重视语感训练。长期以来,一些学者专家和许多语文教师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语感”在语文教学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以致成了语文教学理论和实践的热点。本文就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语感问题谈几点认识。
一、什么是语感
叶圣陶老先生在《文艺作品的鉴赏》中对语感作了描述:“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查字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做‘语感”。这是我国关于语感的最早解释。当代一些研究者则认为,语感是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悟性,是一种理性的直觉性或者说是一种直接的理解;语感是一个人在社会交际过程中对言语形象的理解、储存、模拟和创造的心智能力。语感论者对语感这一概念从不同角度作了界定,从不同程度揭示了语感的内涵: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属直觉思维,是一种心理现象。
二、语感训练的意义
语感培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
(一)语感培养是语文教学的中心任务。
新修订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中明确提出:“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提高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语感培养是语文教学的支点和中心任务,是语文教学的关键和突破口,是进行语文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所以要重视语感训练。
(二)语感培养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直觉感知,发展思考力。
语感强的人可以敏锐地对语言材料的要点、优劣、情味等做出准确判断、感知;可以让想象的翅膀自由飞翔;可以不假思索地运用语言顺畅地表情达意,意到笔随;乃至构建个性化的表达方式及风格,拥有自身的言语世界,这其中,蕴积了强烈的创新潜能及无限的思维意识。而学生往往咬文嚼字,望文生义。如“田园”仅仅理解作种田的地方,而没能想象那一派和谐优美的农村自然风光;“春雨”仅仅理解为春天的雨,未能联想到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春天。学生的字词句积累太少,语言的感悟太薄弱。语文教材中大多是文质兼美、内容丰富的语言材料。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扎扎实实地进行语感训练,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直觉感知才会大大增强,思考力才能得到充分发展。
(三)通过对语感的培养,拓展、充实、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
吴济南指出:“学生在语文课中感受直觉形象,诱发审美情趣,进行审美鉴赏都必须基于语感。从语感入手对学生进行语文美育,旨在健康的审美心理、高尚的审美观的形成和确立”。语感是一种心灵的感觉,和一个人的思想情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具有抽象概括的特征。它在长期的实践中潜移默化,从而积淀了社会生活和文化熏陶的内容和性质。如朱自清先生的《春》以诗的笔调,描绘了花卉争荣、生机勃勃的春天的图画,赞美春的创造力和带给人们以无限希望,从而激励人们在大好春光里辛勤劳作、奋然向前。学生通过阅读,与作者进行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获得审美体验。所以,通过语感的培养可以拓展、充实、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这是语文教学进行思想情感教育的特征所在,也是优势所在。
三、语感培养的具体实施策略
基础教育不断地改革,教育观念不断地更新,新时代的语文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语感培养在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那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究竟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我认为,教师应该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积淀语文知识,提高字词感受力。
语言是一种表情达意的符号体系,阅读者需要具备系列的专门知识和技能。 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数量的字词,对文字的社会功能、汉字的字形、词汇的构成、短语的组合已经有一定的了解。但学生还缺乏敏锐的语言感受力,所以培养语感首先要从字词积累着手。
中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力,他们积累词语并不仅仅依靠字典、词典,而是在大量的阅读中得到的。但说话者、写作者却千方百计地挣脱语言系统的规则 ,以便把自己想要传达的内涵意义表达出来,而这往往是流动的、可变的, 具有个人倾向。学生要真正体会其中韵味,就必须有相应的语文知识的积淀。如欣赏李清照的《醉花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一个“瘦”字,写出了深秋时节多愁善感、独守空闺的妇人怀念亲人、孤独寂寞的情思,这种意味哪是字典上能查到的?学生原先积累与储存的经验、知识跟当前所面临的问题相互撞击,会迸发出耀眼的直觉思维的火花。没有学生原有的经验 、知识作前提,直觉思维只能是飘忽不定的镜花水月。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字词感受力,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感。
(二)强调诵读,增强整体感知力。
对于学生来说,想要培养良好的语感素质,除了引导他们自觉感知客观社会言语对象,丰富语感素质的感性因素外,首要的途径是学校的语文课的教学。良好的语感素质必须以相应的教学形式加以保证,才能得以有效培养。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大量地阅读文章,当所汲取的言语作用达到某种程度,即言语本身的规则在言语主体身上积淀到相对完整和巩固的程度时,积淀在言语主体的言语规则自动进行组合、调整,最终形成一种语言直觉结构。要使学生形成语言直觉结构,教师必须加强学生的诵读。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增强学生对阅读内容和形式的感受性,启发、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的言语,把文质兼美的课文言语转化为学生的语感素质。如曹操的《观沧海》通过写沧海,抒发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这种情感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给诗歌增添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的色彩,表现诗人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学生阅读时要有强烈的角色意识,沉浸在生动具体的言语情景中,才能体味诗的意境。
(三)理性分析,加强言语实践。
一个人的语感素质也得益于后天的理性成分。每一个正常的人都有一定的语感技能,否则人们便无法进行言语交际了。但是,后天接受语文教育的差异,会造成人们语感素质和技能的差异。具体到每一个人,语感的素质有高下之分。一般地说,文化程度和语文素质越高,接受和发出言语符号的范围和深度就更为广阔和深入,精神、心理活动更易趋向细致和深刻,语感素质就更高,语感技能就更强。强调语感作用,决不意味着排斥或轻视语文知识的教学。语文知识可以提高语感的质量,因为只有理解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语感主体只有经常地、有目的地进行对言语对象的认知、感受和理解,才能提高语感素质的水平,使之由初级的、浅层次的语感水平向高级的、深层的语感水平推进。这也正是我们进行语文教学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