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金融危机现象

金融危机现象

时间:2023-07-27 16:23:2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金融危机现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金融危机现象

第1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股份回购,作用,适用条件

一、问题的提出

股份回购,是指股份公司通过公开市场收购、要约收购以及其他方式购买公司发行在外的股份,作为库藏股或加以注销的行为。股份回购是一种通过减少公司实收资本来调节资本结构的重要手段,它与股份扩张一样,都是股份公司在公司发展的不同阶段和不同环境下采取的经营策略。

自2008 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国、我国香港等地均采取股票回购的方式,有效地阻止了公司股价的下跌,维持了恒指稳定,提高了投资者的信心。在此轮经济危机中,我国政府积极鼓励上市公司利用股票回购的手段来遏制股价不理性下跌,无论是中国证监会《关于上市公司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回购股份的补充规定》(征求意见稿)为上市公司回购股份"松绑",还是国资委鼓励有实力的央企在二级市场进行回购操作,回购一时成为资本市场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因此,我们有必要对金融危机后上市公司股份回购趋热这一现象进行考察和分析,以指导我国上市公司股份回购实践。

二、股份回购的作用

金融危机后,股份回购受到上市公司青睐,究其原因,与其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离不开。股份回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可提高公司股价,实现股价的价值回归。股票回购可减少该股票流通量从而支撑股价,同时也向市场传递了公司股价被低估的信号,反映出公司对自身发展前景的看好,可提升投资者持股信心,尤其在宏观经济不景气时,股市进入低迷状态,这时上市公司在本公司股价严重下跌时进行股票回购,一方面可以传递公司价值的信号,另一方面也可以在盈利增长或不变情况下提升每股收益和股票价值,从而减轻经营压力。以丽珠B股回购案为例,2008年6月,丽珠集团公告,拟通过深圳证券交易所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回购丽珠B股,回购的直接动因是因为丽珠B股股价受金融危机影响持续下跌,已接近每股净资产,公司认为股价被严重低估。公布方案之后,丽珠B股股价上涨,从12港元最高上涨到15.17港元,每股收益也由1.66元增加到1.72元,增副达到3.61。由此可见,丽珠B股的回购有利于维持和提升公司的股价,对股价的稳定有正面作用。

2、有利于规避可转换公司债券回售,实现可转债顺利转股。可转换公司债券(以下简称"可转债")是一种可以在特定时间,按特定条件转换为普通股股票的特殊企业债券。大部分可转债都规定了售回条款,当公司股票收盘价连续某个交易日低于转股价的一定比例(如70%),投资者有权在若干个交易日后按照一定的价格将债券回售给公司。一般公司决策的目标之一是按照尽可能高的转股价格转股。因此,在没有可转债回售压力的情况下,公司一般不会主动调低转股价格。但是为了避免投资者将债券回售给公司,公司控股股东会主动调低转股价。因为当回售条件满足且可转债的价格低于回售价格时,如果公司不调低转股价,投资者就会行使回售权,这样会使控股股东失去真正的现金。目前,股市长时间的低迷使可转债回售风险凸现,为避免可转债回售,股份回购就成了金融危机形势下的新式武器。以海马汽车为例,海马股份在2008年1月发行了820万份可转换公司债券,募集资金8.2亿元。2008年7月海马转债进入转债期,但是由于金融危机爆发后,海马股份的股价一直不理想,截至到2008年9月,仅800元可转债转成了129股股票,海马可转债面临回售的风险。但是自2008年12月,海马汽车股份回购公告之后,海马股份的股价上升,促使其可转债顺利转股。

3、具有避税作用。在我国现行税法下,股票回购比现金红利有明显的税收优势,现金股利须征收20%的个人所得税,也就是公司如果采用现金股利的支付方式来回报广大股东,则广大股东获得的股利收入必须缴纳个人所得税。如果公司施行了股票回购,会促进公司股价上涨,该部分股价的升值不需要纳税。可见,基于规避税收的考虑,上市公司也更倾向于实施股份回购。例如,2008年10月31日,天音控股股份回购公告,在其公告中提到其回购动机之一就是以新的分配方式回报股东,这从侧面反映出股份回购具有避税的作用。

4、为实施股权激励计划创造条件。股权激励是指上市公司以本公司股票为标的,对公司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及其他员工进行的长期性激励。 例如,万科自 2006 年 4 月实施股权激励方案以来,截至 2009 年 6月,公司已委托信托机构 8 次回购,激励股票累计达 1.1亿股。万科采用预提方式提取激励基金奖励给激励对象,激励对象授权公司委托信托机构采用独立运作的方式,在规定的期间内用激励基金回购万科股票,并在条件成熟时过户给激励对象,对公司发展起到了积极意义。

三、股份回购的适用条件

股份回购在金融危机之后日益受到上市公司的青睐,除了与股份回购的作用有关,还与股份回购的适用条件密切相关。

首先,从实施股份回购的外部条件看,必须是公司股价比较低时才可以进行回购。如果资本市场比较活跃,公司股票定位比较合理甚至高估,那么此时上市公司自然缺乏回购自身股票的动力。相反,如果市场处于熊市,股票价格低于其合理的定位很远,那么上市公司此时回购,一方面可减少回购成本,另一方面由于回购价格低于实际价值,可达到增加每股价值的目的。当前,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证券市场一直处于低迷状态,此时进行股份回购是比较有利的。

其次,上市公司必须有足够的现金或者现金流良好。股份回购意味着现金的大量流出,如果上市公司本身现金流匮乏,显然无力进行股份回购,即使勉力为之,也会对后继经营产生影响,从而影响股东长期价值的实现。所以,拥有大量闲置资金的上市公司比较适合进行股份回购,这样不至于在回购股份后出现现金流严重不足、资产负债率过高等对公司业绩有直接影响的不利因素,相反可以增加公司每股盈利,提高股票市值。

再次,回购股份可能表明上市公司没有找到比回购股票更好的投资项目。如果行业或上市公司进入成熟期,发展机会有限而现有现金流良好,那么股份回购不失为一种选择。此外,经济进入收缩期时,因投资机会匮乏,上市公司选择回购的案例也会增加。正是因为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使得投资风险增大,进而上市公司投资需求和机会锐减,在这种情况下,上市公司更偏向于利用现有资金进行股份回购,以让投资者看到在市场低迷的情况下,管理层不会将企业现金用于不明智的并购或者净现值为负的项目,从而增强投资者信心,达到稳定股价的目的。

四、小结

综上所述,本文从股份回购的作用与适用性两方面入手,结合具体案例,分析了金融危机后上市公司股份回购趋热现象背后的具体原因:一方面,可归因于股份回购在我国证券市场上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可归因于金融危机下的市场环境在客观上为上市公司进行股份回购提供了一个契机。此外,我国股份回购受到市场热捧还离不开我国政策导向的支持。

总之,股份回购作为一种资本运作的重要手段,在证券市场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尽管股份回购有诸多好处,也有其适用的条件,因此我们必须弄清楚上市公司在什么条件下最适宜实施股份回购,因为也只有在相应的条件下,股份回购才能更好的发挥其作用。在当前市场环境下,我国上市公司不能盲目的无限制的进行股份回购,而是应充分依据自身情况和股份回购适用条件,合理使用股份回购,这样才能让股份回购更好地为我国资本市场服务。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金融投机;机遇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风暴已经进入尾声,为什么这样说,这要从金融危机的成因谈起,这次金融危机的成因表面来看是由于美国的次级贷危机引起的,但是笔者认为,本次金融危机根本原因是一次金融投机家的投机行为,其目的是为了打压美国证券期货市场赚取高额的利润差价,如果确实如此,那么可以确切地说金融风暴已经结束,由金融危机造成的经济下滑现象也将进入底部,由此可以推断在世界范围内绝大多数国家本年度第二季度的各项经济指标将好于第一季度。

一、金融危机成因分析

笔者之所以认为,本次金融危机是一次金融投机家们的投机行为主要基于以下原因,本次金融危机不是市场自身原因造成的,查看历史数据,2008年9月以前世界范围内经济一片繁荣,各国经济指标大多为历史最好,而2008年9月雷曼公司宣布破产保护以后,金融风暴犹如海啸一般短时期迅速席卷全球并迅速影响到实体经济,2008年底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指标迅速变坏,分析本次金融危机发生前后,没有世界范围的经济衰退、大规模的战争、大规模的自然灾害,由此可以证明此次金融危机主要原因不是市场自身造成的,由此反推出本次金融危机是一次人为投机因素产生的。

下面再通过一些间接现象来分析证明本次金融危机是一次金融投机,要通过直接现象证明本次金融危机是一次金融投机是比较困难的,此次金融危机与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有很大的不同,1997亚洲金融风暴有明确的挑起者——金融大鳄索罗斯,而且投机过程非常明显,因此很容易通过直接现象证明亚洲金融风暴是一次金融投机,而此次金融危机其金融投机过程非常隐蔽和周密,很难从表面现象直接看出这是一次金融投机家们导演的一场大戏。只能从一些间接现象判断本次金融危机是一次金融投机。首先看这些投机分子选择投机的时间,金融危机发生的时间正是美国总统换届之前,这一时期美国政府忙于换届,是应对危机最薄弱的时期;再看金融投机家们针对的对象,此次金融投机的对象是美国证券和期货市场,在金融危机之前美国股市已经连续上涨了五年,美国股市已经出现高市盈率高风险现象;再看本次金融投机家们利用的工具,本次金融危机金融投机家们利用的直接工具是次级贷和次级贷衍生物[1],间接工具是宣传媒体。为了使本次金融危机能够达到金融投机家们的预期效果,可以说他们是挖空了心思,实际上以美国的经济实力化解次级贷危机本来是不难的事情,但是金融投机家们根本不给美国政府机会,甚至不惜以牺牲美国五大投资银行为代价,利用媒体导向制造了一场空前绝后的恐慌来打压美国证券和期货市场,利用了大约半年时间将道琼斯工业指数从12000多点砸到6000多点。石油期货从143美元左右砸到38美元左右,有报道称专家估算2008年金融危机在美国造成了十多万亿美元资产的蒸发[2],那么金融投机家们通过做空美国证券期货市场赚取的利润保守的估计也应当有万亿美元以上。至于说这些金融投机家们在美国证券期货市场通过抄底在未来的市场上赚取的利润更是高得难以估计。

二、预见经济即将好转的根据

文章开头笔者为什么说本次金融危机已经结束了呢?其实这很简单,既然本次金融危机是针对美国证券期货市场的一次金融投机,其目的无非是要通过高抛低吸来赚取差价,只要美国证券期货市场见底了,金融危机也就结束了。根据道氏理论,股市的趋势一旦形成很难改变,从2009年3月10日起美国股市已经连续上涨三周,根据以往的统计数据可以推断美国股市的上涨趋势已经形成,因此即使金融危机造成的危害还会有一定的延续,但是今后一段时间金融投机家们将会利用其资金实力不断推出有利于金融形势好转的消息来刺激美国股市的上涨,这当中可能有小的反复,但是大的趋势已经不可逆转。

预见经济即将好转的根据有三点:(1)美国的经济基本是与证券期货市场同步的,美国证券期货市场见底,经济下滑也应当见底。(2)美国实体经济生产能力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受到的破坏很小,只要金融形势好转,经济会迅速跟上。(3)世界各国提出了振兴经济的计划,特别是中国已经实施了经济振兴计划,美国奥巴马政府也正在实施多项刺激经济和消费的方案,根据本人在《试用量价时空关系式分析当前金融危机》[3]一文中的论证,目前世界各国提出的宏观振兴经济计划多数将刺激经济的增长。

根据以上三点本人推测全球经济3月份见底,四五月份将开始复苏,最迟6月份各项经济指标将明显好于3月份。

三、面对机遇的措施

1.避开政治阻击,抄底矿产资源。实际上目前的经济形势对于任何投资者来说都是一次难得的抄底机遇,对于正在高速发展的中国而言,更是提供了一次难得的低价获取矿产资源的机会。众所周知,2008年之前只要是中国准备购买的物资国际炒家都会哄抬物价,但是目前如果中国大量购进矿产资源一般不会遇到国际炒家的价格阻击,这是因为如果国际炒家用哄抬物价的方法实行阻击,必然会推高美国证券期货市场,而目前正是国际炒家吸筹阶段很显然对于金融投机家们而言不希望迅速推高美国证券期货市场,所以国际炒家不会用哄抬物价的方法阻击中国收购世界矿产资源。但是国际炒家会用政治手段阻击中国抄底世界矿产资源,3月份澳大利亚否决中国五矿收购案就是政治阻击,因此对于中国的投资者而言要学会灵活运用政治手段,避开政治阻击,抄底世界矿产资源。

2.适度参与美国股市。一般来说股市的底部区域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形成,因为国际炒家需要慢慢吸筹,以获取暴利。因此短时间内美国股市不会迅速走高,它会慢慢推高或震荡走高,这正是中国资金抄底美国股市的好时机,从历史的教训来看,中国资金参与美国股市最好以民间资金的形式参与,如果以国有资金参与美国股市很难获得发言权。中国资金可以学习日本资金参与美国股市的方法不求控制上市公司,只求影响上市公司。

3.做好准备,迎接外贸发展。此次金融危机对中国外贸企业出口影响很大,但是随着美国经济的复苏,世界经济也会迅速复苏,中国的外贸企业此时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及时了解西方国家下一步的需求动向为新的出口做好准备。

四、金融危机后的反思

反思此次金融危机,我们看到中国的在2007年9月至2008年5月先后有8只QDⅡ基金陆续发行并走向海外市场投资[4],其所选时间正是世界证券市场的高点,等于将资金拱手送给国际炒家。而当前应当是参与国际证券期货抄底时间了,我们的QDⅡ基金却一点募集的迹象也没有,这说明中国的基金管理者与国际水平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同样在2008年中国的许多银行和大公司在国际证券市场参与了证券期货的买卖,买了个最高点,但是现在当世界证券期货市场出现了极好的机遇时,大多数中国的银行和大公司却不敢参与了。比较中国实体经济应对这次金融危机的措施——中央投资4万亿拉动内需、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可以看出中国实体经济应对世界危机的能力远远大于金融虚拟经济应对世界危机的能力。从当今世界范围来看一个国家的金融虚拟经济带来的效益远大于实体经济带来的效益,发展金融虚拟经济,提高自身金融虚拟经济的能力是中国今后发展的一个重点。

最后要说明的是虽然这次金融危机已经结束,但是它带来的危害还会影响到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的经济发展。因此虽然今后金融形势会有所好转,全球经济也会逐渐回暖,但是,全球经济的增长的速度可能会放慢,企业要以长远的目光看待经济回暖,调整好自己的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外汇通.次级贷危机的过程[EB/OL]./html/2008-03/871173.htm.

[2]环球网.美专家称金融危机让美国损失15万亿美元[EB/OL]./roll/2008-11/279106.html.

[3]胡小平.试用量价时空关系式分析当前金融危机[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9,(3).

[4]经济通新闻.[QD追踪]表列去年至今8只QDII基金发行情况[EB/OL]..hk/gate/gb/.hk/we

第3篇

【关键词】国际金融危机;成因;影响

1国际金融危机概述

金融危机是指发生在金融领域的危机即在一个国家的金融领域中出现的一些不正常的、严重的动荡或混乱,反应为全部或者一部分金融指标短期内急剧、快速且超周期的恶化。金融危机一般包括货币危机、信用危机、银行危机、债务危机和股市危机等。另外,由于金融资产具有极强的流动性,因此金融具有非常强的国际性。导致金融危机产生的可以是任何一个国家的金融产品、市场和机构等。而国际金融危机则是指一个国家发生金融危机后通过各种途径影响其他国家的经济从而造成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一种经济现象。

近两百年来,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而伴随而来的是不断发生的金融危机,仅仅在世界范围内影响较大的金融危机就有几十次之多,包括欧洲债务事件、占领华尔街事件等,这些国际金融危机的产生无一不对国际经济的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这些金融危机虽然在各方面表现出巨大的差异性,但在某些方面却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以及相似性,通过对这些相似性的探究使我更加清晰的认识到了金融危机的产生原因及对我国的巨大影响。

2国际金融危机的表现形式

2.1急剧下跌的股市

2.2严重外逃的资本

2.3银行的正常信用关系被破坏,并伴随着银行挤兑、银根奇缺和金融机构大量破产倒闭等现象

2.4货币不断贬值并伴随货币通胀

3国际金融危机的成因

3.1大量的金融衍生品掩盖了风险

美国存在大批的放贷机构,这些放贷机构把大量的次级住房贷款转换成证券并在各大市场上进行售卖,从而吸引了大批的投资机构进行购买,而投资机构运用其所具有的金融工程技术将所购买的大量证券进行重新的分割、组合并包装,使之成为一种新的金融产品,然后采取各种途径将其出售给保险公司等。各种投机的行为在创新旗号的掩护下不断涌现,逐渐使金融脱离了现实的经济状况。这种虚假的经济日渐庞大,当这些被不断包装的金融新产品的源头即次级住房贷款出现问题时,这个虚假的经济瞬间漏洞百出,从而造成金融危机。

3.2金融自由化政策的采取以及货币政策的不当运用

自上世纪80年代,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在美国不断放松金融管制的情况下加入到了金融衍生品业务中。长期的低利率政策最终导致了金融危机的爆发,而不当的加息政策更进一步推动力次贷危机的产生。美国在经济泡沫破灭后,为了刺激经济的快速增长,连续13次进行降息,这种降息带来的低利率以及充裕的银行信贷使美国的房地产以及其他资产的价格逐渐上涨,进而促进了次级贷款的蓬勃发展。为了抑制这种通货膨胀现象,美国采取17次加息,导致房地产价格急剧下降,交易量迅速下滑,次贷危机由此爆发。

3.3国际货币体系不合理

由于国际货币体系的不合理为国际金融危机营造了很好的成长环境,在这种环境下危机不断隐藏并最终爆发。美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断在全球发行国债、美元、股票以及金融衍生品,同时连续在世界各地购入自然资源、劳动资源、资本资源等,美国进行货币生产,其它国家进行产品生产。各国的外汇储备不断累积,为了这些资产的安全以及保值,这些国家选择购买美国国债,从而使资金又回到了美国。美国的特殊地位及其资本市场价值传导支撑了美国的赤子政策和高消费政策,这导致这些政策严重超过了美国自身经济的承受能力,从而使金融危机的发生成为必然。

3.4多重环节的利益链条断裂

由于金融产品的创新而形成了由各类机构以及个人所组成的十分复杂的利益链条,随着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利益链条不断拉长,利益链条中的借贷关系变得十分复杂甚至无法分辨,因而各个层面的责任方面的约束变得十分宽松,利益链条中的个体在约束力极小的情况下开始不断夸大自身的利益,链条中的个体的行为也随之开始不断差异化。

4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

4.1国际金融危机导致我国经济发展缓慢并且失业率急剧上升

多次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宏观影响表明金融危机的爆发会使我国经济发展遇到了更多的困难且遭受巨大的损失。国际经融危機爆发后由于国外众多企业发展困难甚至倒闭,从而使我国的经济面临严峻考验。首先是外贸出口订单减少;其次是部分已经出口货物被对方退回或对方因企业倒闭而无法支付货款,这些现象的产生使我国绝大部分出口贸易型企业面临异常困难的生存环境,越来越多的企业甚至被迫倒闭,使我国经济发展变得缓慢。

4.2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面临巨大的汇率风险

美国在国际金融危机产生后会执行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美元贬值政策,这便给我国带来了极大的汇率风险。近年来,我国因为改革开放经济不断发展,尤其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我国的经济金融不断货币开放,进而国际经济波动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明显。我国作为外汇储备世界第一的大国,外汇储备绝大部分以美元计价,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美国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为了减少金融危机给美国经济带来的冲击,一方面,美国会以美元贬值政策来使自己的产品在出口贸易中更有优势,这一行为使我国大批量的外汇储备资产面临极大的汇率风险;另一方面,由于美国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采取的政策促使汇率在短期内大幅度的波动,这使许多以美元计价的出口企业面临严峻的汇率风险,并可能在外汇兑换中给自己造成巨大的兑换损失。

4.3国际金融危机将使我国产品出口面临障碍

世界经济中一直都存在着国际贸易保护主义,这种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本身并不是简单的经济问题,他与本国的贸易政策密切相关。美国虽然一直提倡自由贸易,但当其利益受损时,美国将违反自由贸易的规则并以维护自身经济安全为由进行贸易保护。我国的外向型经济体制不断受贸易保护主义的迫害。国际金融危机使美国经济放缓甚至衰退,贸易摩擦变得频繁,致使美国以各种名义甚至采取明文政策只购买美国本国货物排斥他国货物,这將对我国服装以及玩具鞋类,纺织品和食品机电产品等出口产品制造障碍。

5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对策

5.1正确认知金融创新的具体作用

出现在金融体系金融市场上的新的方法以及理论等新生事物即为金融创新。一方面金融创新的分散和对冲对金融风险的发生产生积极作用,另一方面战后世界金融业也在他的促进下出现了大繁荣,但是正如我们前面所分析的一样,金融监管的不断放松使他加速了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我国如今正处在金融改革的起步阶段,因此我过金融改革必须经过金融制度的创新,要想我国金融市场发展强大,我们必须不断汲取国外的金融发展经验,并合理融入我国的金融市场实情中,结合我国金融市场具体情况进行符合我国金融市场现状的金融创新。同时,在进行金融创新时我们一定要认真仔细考虑,时刻保持头脑清醒,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我国金融产品的过度衍生或金融产品过于复杂。我过国只有在金融监管方面不断加大投入才能促使金融创新技术的合理利用,并使我国一定程度上避免金融危机的爆发。

5.2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合理采用

采取财政政策以及货币政策之前认真分析国内现状,结合实际情况,吸取国际金融危机的经验,采取符合外国的合理的政策。同时加强对宏观经济,特别是资产价格市场的监管,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是政府采取了不恰当的货币政策以及由此引起的剧烈推高的房地产价格泡沫。因此我国在今后的经济发展中,必须更加严格得监管金融市场,根据国情建立覆盖全国的符合我国经济现状的健全的金融信用评价体系,并且结合国情适时地采用温和财政核实货币政策对我国对金融市场进行严密调控,进而避免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价格的大起大落,这一举措对于稳定我国经济发展不出现大的经济波动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5.3在面对机遇时积极寻找战略投资机会

当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时,必定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的冲击,面对这些冲击,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对世界经济形势进行认真仔细分析。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故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实体经济的损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国际金融危机也在很大程度上为我国的部分企业进行海外并购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进行这些海外并购有利于我国金融市场扩大规模,同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学习海外管理经验以及先进技术。

参考文献:

[1]冯晓宁.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的影响原因及对策研究[J].经验管理者,2009

[2]张晓欢,李海燕.国际金融危机成因及对我国经济的影响研究[J].北方经济,2009

[3]郭毅,郭胜利.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再思考、反思及对策.我国城市经济,2009

第4篇

(一)金融危机与企业融资金融危机主要从供给端对银行信贷产生影响,银行的资产流动性下降以及经营绩效降低,都促使其通过储存流动性,减少贷款规模的方式来降低经营风险。为了缓解融资约束,企业开始选择其他融资方式来为公司正常经营提供资金支持,主要包括现金储备、公司债券融资和贸易融资三个方面。Campello等人将企业按照融资约束的程度进行分组,对来自美国、欧洲和亚洲的1050家公司的CFOS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发现,面临融资约束的公司会计划削减自身的研发、薪酬和资本支出,并采取多种手段进行现金储备。具体来说,为预防将来可能出现的信贷紧缩局面,面临融资约束的企业会通过加速提取银行信贷余额和降低股利分配比例等方式储存流动性,提升企业应对宏观经济波动等风险的能力,未受到融资约束的企业则没有上述行为。Kahle和Stulz将企业按照与银行有无关联进行分组,实证检验企业各种融资手段在金融危机期间的变化。研究发现,在危机第一年,各类企业的债券发行规模都有所扩张,2008年9月之后,债券融资和股票融资规模均大幅降低,而与银行关联较多的企业的现金储备则在整个危机期间显著上升。金融危机主要对银行信贷供给端产生影响,这会降低企业从银行获取贷款的能力,干扰企业的正常经营,为了满足企业必要的资金需求,债券融资成为企业融资的重要选择之一。

Polak等人认为2007—2009年的金融危机促使企业将注意力从盈利水平转移到企业现金储备和流动性上,公司债券在企业融资方式中的地位显著提高,发行债券成为维持公司流动性、控制公司风险的战略选择。Dick-Nielsen等人以不同信用评级债券为例,指出金融危机期间公司债券对企业融资具有重要作用,认为信用评级较高的公司的债券流动性更好,AAA评级债券需求升高的主要原因在于银行借贷规模缩减所造成的系统流动性不足。此外,Dick-Nielsen等人进一步对比了金融机构发行的债券和非金融机构发行的债券,发现金融机构发行的债券明显缺乏流动性。在金融危机期间,企业面临融资约束,企业之间的贸易融资作为缓解融资约束的另外一种替代选择,其重要性日益体现。Garcia-Appendini和Montoriol-Garriga在银行信贷紧缩和非金融机构的外部融资能力受到限制的背景下,实证检验了非金融机构在金融危机期间为企业提供资金的重要性。将企业按外部融资的依赖水平进行分组,发现企业之间的贸易融资在金融危机期间有所上升,融资约束较小的企业为面临融资约束的企业提供流动性。融资约束企业在金融危机期间贸易融资上升的主要目的是补偿其在银行借款方面的不足,为了促进经济快速增长,政府应该采取政策规范贸易融资。与前者的研究相类似,Coulibaly等人在外部资本市场融资能力下降的背景下,研究了贸易融资对企业经营的重要作用,利用亚洲六个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中国台湾、泰国)的宏观数据探求企业销售额下降的原因,发现拥有较多贸易融资的企业销售额下降较少,贸易融资对于企业经营的重要性愈加明显。进一步地,Coulibaly等人将企业分成国内市场导向和出口导向两类,发现出口导向型企业贸易融资较少,其销售收入下滑幅度相应也较大。

(二)金融危机与企业投资在金融危机期间,出于谨慎性动机,银行会选择降低贷款比例,提高资产流动性,企业相对较难从银行取得贷款。在此背景下,企业投资在金融危机期间有下降趋势,现金储备、债务融资和信用额度等因素与其投资的关系受到国外学者的重视。Campello等人采用调查问卷法证实,近90%受到融资约束企业的首席财务官(CFO)声称企业的投资计划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影响,而超过半数的企业强制取消了既定投资项目。Duchin等人则通过实证检验的方法,将企业按照融资约束进行细分,讨论金融危机期间企业现金储备与投资的关系。他们的研究发现,金融危机主要是从供给端影响非金融机构从外部资本市场获得融资的能力,控制行业和时间变量后,公司投资在金融危机开始时的下降幅度达到了6.4%。值得注意的是,拥有较少现金储备和高额净短期负债的企业投资下降幅度最大。在进一步研究中,Duchin等人又将样本研究区间扩展到2009年3月31日,发现随着金融危机对企业需求端的影响开始显现,公司投资依然保持下降的趋势,但此时现金储备对企业投资的影响不再显著,说明随着投资需求的下降,融资约束的存在对企业经营的影响开始下降。Almeida等人利用金融危机提供的自然实验的机会,研究信贷紧缩背景下企业经营行为的变化,按照债务的期限结构将企业分为在金融危机期间需要进行再融资和没有再融资两组,发现相较于在金融危机期间没有再融资的企业来说,需要在金融危机期间再融资企业的投资多下降了2.5%,而债务期限结构以短期借款为主的企业在金融危机期间投资下降的幅度更大。

Anand等人解释了流动性管理与企业投资之间的关系,指出金融危机造成了市场流动性不足,这种流动性紧缩局面延续了较长一段时间,由于买方投资者承担了更大的流动性风险,机构投资者倾向于在金融危机期间撤销大部分风险投资,这一经营策略延续到了金融危机后很长一段时间,所以,机构投资者通过交易控制长期市场秩序失衡的能力较难迅速恢复。Campello等人则将关注焦点放到了金融危机期间企业如何管理流动性这一问题上,通过将公司内部流动性、外部资金和公司决策三者相结合,发现金融危机期间,对没有出现现金流短缺的企业来说,较高的信贷额度往往意味着更大规模的资本支出,而面临融资约束的企业则会谨慎权衡储蓄和投资行为,信贷额度的存在有利于弱化金融危机对公司投资的影响。与前述研究类似,Campello等人又以欧洲地区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发现金融危机期间公司信贷额度并没有枯竭,银行信贷可以为面临融资约束的公司提供流动性,进而对其投资行为进行支持。值得注意的是,Chen等人分析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投资现金流敏感性的变化,发现在整个样本期间内投资现金流敏感性有下滑的趋势,尤其是在近几年,投资现金流敏感性几乎消失,这一现象在金融危机期间依然存在,而研发费用和现金储备的变化并不能很好地解释上述现象。因此,他们指出投资现金流敏感性并不是度量融资约束的合理变量,未来研究中对于投资现金流敏感性消失这一现象的解释将有利于深化对公司投资行为的认识。除了企业的现金储备、债务融资、信用额度等因素与企业投资规模的变化相关以外,企业的会计稳健性也会对企业投资规模产生影响,会计稳健性越高,则企业就更有潜力提升自身债务融资能力,提高投资水平。Watts和Zuo实证检验了美国2983家非金融机构的会计报表对于企业价值的影响,认为金融危机期间会计稳健性主要通过改善企业借贷能力和制约投资机会两个渠道来提升公司价值,企业的会计稳健性越高,金融危机对公司股票收益率的消极影响就越小,企业越有可能取得更多银行贷款以扩大投资。

二、中国情境下金融危机与公司财务未来研究展望

国外有关金融危机微观经济后果的讨论为中国开展金融危机的相关研究提供了理论参考和经验借鉴,但是考虑到中国特殊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尚不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将金融危机微观经济后果的相关研究与中国特殊的制度背景相结合,有可能取得不同于国外的研究结论。中国在金融危机期间的宏观经济政策、中国转轨经济的特殊发展阶段和尚不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以及金融危机期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和“国进民退”等现象,都为我们研究中国制度背景下金融危机对公司财务行为的影响提供了崭新的视角,这不仅有利于扩展国内公司财务领域的相关研究,更是对国外金融危机微观经济后果研究的重要补充。基于此,我们提出了中国情境下金融危机与公司财务领域的相关研究建议。

(一)基于中国的制度背景,研究金融危机期间企业的公司治理行为中国正处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阶段,法律和制度环境尚不完善,企业组织结构、公司治理水平存在较大改善空间。尤其是受到中国传统的家族文化的影响,企业的经营决策更多地依靠管理者的个人权威,这一方面会造成企业财务信息披露水平较差,另一方面也使得公司管理层和投资者对企业日常经营的监督不足。金融危机爆发后,大量企业面临经营困境,因此,研究特殊事件冲击对企业公司治理行为的影响将会成为一个重要的话题。在未来的研究中建议着重关注以下几个问题:(1)盈余管理。金融危机导致大部分企业陷入亏损困境,基于自身利益考虑,企业管理层是否会借金融危机的机会进行盈余管理操纵,在金融危机期间影响企业盈余管理的因素是什么,这有可能成为研究中国金融危机背景下公司治理行为的重要方面。(2)管理层激励。企业“问题”一直是公司治理领域研究的重点,金融危机期间,企业是否会通过管理层激励来摆脱经营困境,对企业管理层激励的方式和效果的研究应该成为探讨金融危机微观经济后果的重要研究话题。

(二)基于金融危机的冲击,观察企业理财行为的变化在金融危机期间,企业的外部融资能力受到限制,企业的理财行为也相应地发生变化。尤其是在中国特殊的制度背景下,企业的产权性质存在国有和民营的差别,不同产权性质企业的经营目标、财务决策等会存在一定的差异,以此为基础,对金融危机期间企业理财行为的研究也成为一个重要的方向。在未来的研究中,建议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资本结构。在金融危机期间由于外部融资能力受到限制,企业是否会选择其他的替代融资方式来满足资金要求,实证检验企业在金融危机期间资本结构的变化,能为观察特殊事件对企业理财行为的影响提供经验借鉴。(2)投资效率。金融危机期间,中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刺激了国内经济的快速复苏,以此为背景,讨论企业在金融危机期间的投资效率是衡量政府经济刺激政策效果的关键指标。(3)多元化与并购。金融危机期间,企业海外并购成为公司理财行为的一个热点,中国企业相对良好的经营状况和充沛的现金储备,为企业实现跨国经营战略和提升国际竞争力提供了机遇,企业并购与经营多元化将会成为金融危机微观经济后果研究的重要领域。

(三)金融危机与企业外部联系中国制度背景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中国转轨经济特殊发展阶段和传统东方文化的“关系”的概念。在从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政府依然在资源配置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因此,很多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积极营造各类外部联系,以求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所以,将企业的外部联系纳入到金融危机微观经济后果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金融危机与企业外部联系的研究应着重观察以下两点:(1)政治联系。中国的制度、法律环境尚不完善,政治联系的存在会为企业提权保护、融资便利和税收优惠等优势,将政治联系纳入到金融危机研究中,观察政治联系与企业投融资规模和投资效率的关系,是对现有政治联系相关研究的重要扩展。(2)银企联系。银企联系也是企业外部联系的重要形式,金融危机期间,政府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造成了银行信贷额度的快速上升,观察银企联系对企业获取银行贷款和企业投资的影响,应成为未来研究的重要方面。

第5篇

1、金融危机影响:往往伴随着企业大量倒闭的现象,失业率提高,社会普遍的经济萧条,有时候甚至伴随着社会动荡或国家政治层面的动荡。

2、金融危机(Financial Crisis)是指金融资产、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的危机,系统性金融危机指的是那些波及整个金融体系乃至整个经济体系的危机,比如1930年引发西方经济大萧条的金融危机,又比如2008年9月15日爆发并引发全球经济危机的金融危机。

(来源:文章屋网 )

第6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贸易市场;负面影响;机遇;措施

1.引言

金融危机迅速席卷全球,使得世界各国的经济出现停滞的现象,导致大量人员失业,贸易市场的动荡,同时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一定的转变,消费出现疲软的现象,导致对国内外的投资大幅度的降低[1]。金融危机对我国的贸易市场也造成较大的影响,使得我国对外贸易的大环境进一步恶化,大量出口型企业面临倒闭的现象,全国的出口总额也出现较大幅度的降低,贸易顺差进一步减小。但是,金融危机给我国贸易市场带来了诸多的负面影响,同时也未我国贸易市场带来一个良好的机遇。

2.对我国贸易市场的负面影响分析

(1)经济发展缓慢,贸易需求锐减

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美国是世界消费品的大国,对我国的贸易市场有着重要的地位。在21世纪以来,美国大量从中国进口物品,我国对美国的贸易量大,依存程度也在不断的增加,其中出口依存度更是每年高于20%[2]。经过经济危机后,美国的经济受到严重的打击,市民的消费观念也出现一定的改变,消费额出现锐减的现象。美国经济的增长的重要动力即是当地公民的个人消费,因此这次金融危机导致美国的经济发展速度降低,对消费品的需求量也大大的减少,从而导致我国对美贸易额大幅度的降低,严重影响了我国贸易市场的发展。

根据分析可知,由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危机对世界各国的经济都有较大的负面影响,其中美国受到的打击最为严重[3]。而美国是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国家之一,因此根据经济学基本原理及需求-供给模型分析可知,我国的对外贸易量会大幅度降低,即贸易需求量曲线将左下方移动,假设我国国内的供给曲线不发生变化,我国对外出口的产品价格将大打折扣,同时还会出现产品大量堆积的现象。所以,金融危机造成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缓慢,最终引起我国贸易额大幅度下降,不利于我国贸易市场的健康成长与发展。

(2)外贸保护主义抬头

现在金融危机条件下的贸易保护形式越来越多样,很多国家都制定了相应的很多贸易保护措施,这其中主要有两种[4]:一种是滥用世贸组织允许的一些贸易拯救措施,这其中包含特殊保障措施、保障措施、反补贴、反倾销,俗称两反两保;第二种是使用常规的关税以及非关税壁垒,例如一些西方国家就提高了进口货物的关税,采取了限制甚至禁止进口等措施。

我国的外贸经济也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加剧了各个国家之间的经济报复,从而导致多边或者双边贸易产生更多的纠纷和摩擦;2)由于增加了贸易壁垒,导致我国进出口产品的比例结构受到影响;3)越来越多的国家实行贸易保护措施,是我国产品的出口状况受到严重影响。

随着美国金融危机危害范围的逐渐扩大,导致很多国家都在实行贸易保护主义,其中针对我国产品的壁垒也有很多。2009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我国外部贸易受到严重影响,出口状况不容乐观[5]。由于此次美国金融危机的发生,导致贸易保护措施开始抬头,并成为西方发达国家例如欧盟和美国改善本国经济状况的有效措施。贸易保护措施的实施抬高了我国出口商品的门槛,使我国出口商品的数量有所减少,所以贸易保护措施是减少我国出口商品数量的又一大因素。

(3)增加收汇风险

近几年,为了适应国际市场的发展,我国很多出口企业都改变了结算方式,从从原来的信用证结算变为了赊销结算[6]。这种结算方式的改变加大了收汇的风险,使出口企业直接面对国外进口买家的风险。此时,很多国外企业都会选择将债务转嫁给我国的出口企业。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债务人申请破产或者经营出现困难,都会造成贷款的无法收回。根据相关研究可知,随着金融危机危害程度的加大,出口信用风险变大,坏账增多,出口企业损失惨重。为了减少外贸风险,出口企业应该购买一定数量的保险,降低损失,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出口成本,进一步消弱我国商品价格的优势,因此,金融危机造成的收汇风险的增大是加剧严峻外贸形势的有一关键因素。

总之,受上述因素的影响,我国很多出口企业无论是通过国外融资和国内融资,或者向银行贷款的难度都有所增加,而且融资的数量还不能满足企业的正常运营,造成对外出口能力的下降,外贸形势不容乐观。

3.给我国贸易市场带来机遇分析

这场百年难得一遇的金融危机虽然给我国的对外贸易带来了负面影响,但我们也应该看到随之而来的改革发展机遇[7],可以让我们重新思考我国对外贸易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定位,转变增长方式,加快产业升级:

(1)促进对外贸易结构的转型

从目前宏观经济角度和中小型企业的发展情况来看,金融危机也可能是一次大的机遇。为了可以抓住这个机遇,促进经济更好地发展,需要政府为企业的产业结构转型提供周密的指导和帮助,同时企业自己也要把握住机会,加大技术、市场宣传和品牌效应的投入,为企业产业结构转型创造有利的条件。

(2)抓住国际市场商品下跌的机遇

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全球的能源需求大幅减少,能源的价格随之下降,我国应该利用自己丰富的外汇储备和人民币升值的机会,积极地采购储备能源资源,为我国的工业生产积累廉价能源。

(3)促进国际资本投入中国

为了保持国内经济的平稳持续增长的态势,中央提出了许多促进经济的措施,并将在2年内投放4万亿来刺激因对外贸易不景气而快速下滑的经济,希望能面对金融危机的时候创造一个相对稳定的投资环境。一些受到本国金融危机严重影响的国际投资商纷纷将投资的目光转移到中国,将自己的资本转移来中国发展,其中来自港澳台、新加坡的投资约占中国整个国际投资的一半,这些地区对金融危机的反应比较敏感,经济也比较容易复苏。在一系列刺激经济的政策出台后,今年港澳台、新加坡对中国投资额度有可能实现一定幅度的增长。国际资金的大量投入,在固化过程中就会释放出更大的社会价值,提供更多的机会,促进内需。

4.针对金融危机应采取的对策

(1)中国的对外贸易要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资源,建立国际市场信息服务平台,为外贸企业提供各种服务信息。多举办一些国内外的出口产品的展销会,让企业更好地宣传自己的产品,为企业开展国际市场提供机遇。

(2)每个专业行会应积极了解全球范围内自己专业的业届动态,充分利用自身专业特点,为企业的技术创新、产品升级提供有力支持。同时与国外的专业行会多交流多联系,获取更多的国外的需求信息,为国内企业在国际市场中发展提供帮助。

(3)为了减少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不利影响,国家的有关部门应该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金融保险业提供多种方案帮助国内的外贸公司规避信用和汇率风险;人民银行与其它国家央行交换诚信信息;放缓人民币升值,给外贸企业喘息之机;鼓励企业采用国际保理和出口信用保险等工具减小收汇风险。

5.结束语

金融危机给我国的贸易市场带来经济发展缓慢,贸易需求锐减等诸多负面影响,同时也给我国的贸易市场带来促进对外贸易结构的转型、抓住国际市场商品下跌的机遇、促进国际资本投入中国等良好的发展机遇。我国能根据自己市场的实际情况,并能有效的利用金融危机带来的机遇,在采取一定的有效措施定能保障我国贸易市场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乔治.最严重的市场危机60years.2008.

[2]陈雨露,庞红,蒲延杰.美国次贷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J].中国金融,2008(8):67-69.

[3]李若谷,冯春平.美国次贷危机的走向及对中国经济的影响[J].时评,2007:7-10.

[4]陈继勇,盛杨怿,周琪,解读美国金融危机——基于实体经济的视角[J].经济评论,2009(2):

75-78.

[5]武长海.金融危机对出口企业影响较大[J].经济察,2009(2):18-19.

第7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大学生创业;创业条件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87(2016)02-0016-03

在国家政策和人们思想转变的推动下,创业成为越来越多在校及毕业大学生的选择,新一代的年轻人不再热衷于父辈眼中的金饭碗,而是想用“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拥有自己的事业。创业对于大学生来说有利有弊,受多方面影响,这其中也有许多内在外在的必要条件,金融危机作为资本、货币市场上不能忽视的一座冰山,由此带来的连锁反应对其创业的冲击也不容小觑。大学生创业的第一步就要与资金打交道,没有一定数量的资金支持很难有一个良好的开头,而金融危机对各个市场带来的影响就体现在货币资金上,所以在金融危机与大学生的创业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这个关系是由金融危机主导的,它对创业会带来一定的冲击和影响,打击市场上众多潜在的经济利益。

一、金融危机对各方面的冲击

(一)对进出口的影响

进口和出口行业在拉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不容小觑,而他们在金融危机中受到的冲击也是最直接的。危机在从金融层面转向经济层面的过程中,出口业首当其冲;另外人民币因金融危机而升值,美元则在同等程度的贬值,造成中国出口到国外的商品价格不断上涨。金融危机时期我国进出口公司的营运压力也会日益增大,其原因就是在危机中很多国家的内需逐渐缩小,从而我国产品市场份额随其逐渐缩小。

(二)对各行业的影响

具体到行业,外包公司和跨国公司业务首当其冲,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其减少用人数量;制衣业等传统劳动密集型企业受到的影响也会很大。金融危机的存在使得世界船舶业融资的形势也日益严峻,西方许多银行因此暂停了船舶融资业务,所以其对船舶行业的影响也不容小觑。还有就是对技术人员的需求。

(三)许多资产的价格如土地、股票增长幅度过快

对预期态度偏离实际情况而乐观过度,导致实际资本积累过多,特别是将许多资金转向投机性较强的房地产市场,这种情况在金融危机中越积越多最终造成了房地产、金融泡沫。

(四)普遍的过度投资

在对经济持续增长的预期持乐观的态度下,以及信贷的增长迅速和大量流入的外部资金推动力下,危机前各国普遍出现的现象即过度投资,不但对外部资金的流入有了更大的吸引力,而且,更为严峻的是快速增长的金融资产等一系列虚拟经济的投资使得众多资产价格被快速提高。

(五)贸易持续逆差并不断恶化

各个国家的贸易状况在危机前不断恶化,逆差也在随之扩大,国内资产和商品价格的大幅上涨,以及本币汇率长期维持在较高水平,使得国家对维持本币币值的信心下降,同时对经济的持续增长产生了忧虑,经济在外部的冲击面前变得一触即溃。

(六)对就业的影响

金融危机导致各大企业公司的收入状况不容乐观,甚至出现负增长的局面,为了缓解这种现象对企业来说最好的办法便是裁员,节省开支。而裁员对即将或已经毕业大学生和在职人员来说是重大的打击,对他们这些个体而言即意味着失去工作的机会,失去了生存的条件,社会不稳定因素随之上升。

二、大学生创业的条件

大学生创业是现在社会上最普遍的现象,如果家里有一定的经济支持,大学生的创业过程或许会比较容易,如果只是靠自己的拼搏努力,困难可想而知。即使有了人和,也离不开其他的一些条件。

(一)拥有敢创业的精神

大学生创业动力的源泉便来自于创业精神,其是创业者的支柱。拥有创业精神,可以让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信念坚定,走向成功。创业大学生最离不开的便是开拓创新精神和敢于承担风险和敢于冒险的精神。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只有具备了承担风险的勇气和敢于冒险的精神,才能在创业的过程中有远见有想法。

(二)创业经验

在校园内较长时间生活的大学生,缺乏对社会的了解,特别是在对公司的经营管理、市场业务开拓上,很可能缺少脚踏实地的干劲。所以在创业前要去各个机构企业实习学习一段时间,积累一定的经验,在创业时少走一些弯路,经验的积累是创业必不可少的条件,也是在为自己的创业之路铺路。

(三)外部环境影响

大学生的创业动力还会受社会创业环境以及对大学生创业舆论导向的影响。其创业的成功也离不开政府对创业活动的支持。政府应从各个方面给予创业者一定的支持和帮助,创业的成功也会带动整个社会的活力,增加就业机会、拉动经济增长、为国家的GDP做贡献。

(四)金融环境良好

整个金融市场环境处于正常状态对大学生的创业来说很重要。一个各方面机制运行完善的社会可以给创业提供一个好的平台,有一个顺畅的过程,使创业者在创业初期有信心继续坚持下去。如果金融市场不稳定势必会给大学生的创业带来重创,创业离不开资金,若整个市场背景都处于资金的不稳定状态,那创业的稳定又从何谈起。

三、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创业的影响

金融危机产生的最明显的外在原因便是货币政策的变化和宏观经济环境。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的经济经历了长达10多年的经济繁荣期,这一时期,西方国家货币政策非常宽松,人们对经济预期的乐观态度引起了大规模的超前消费,使抵押贷款的扩张加速。没有偿债能力的个人获得贷款的规模越来越大时,过度负债、资产泡沫便产生了。由此说明泡沫的产生离不开货币政策和宏观经济环境,这两个因素也使得泡沫最终破裂。自主创业的毕业大学生是新创业人才群体,但他们对社会的认知有限,创业的经验不足,因此,在创业方面会遇到很多障碍。首先,大学生创业机会鉴别能力较弱。现代社会产业发达,物质丰饶,基本步入经济微利时代,但因为金融危机的原因,社会和家庭消费需求下降,行业之间存在很大的投机性,创业机会的识别和创业项目的选择显得尤其重要,但是在校园内生活的大学生对市场需求的把握能力相对不足。其次,大学生信息资源获取能力缺乏。初入社会的大学生在创业中不论人脉关系还是资金问题都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融资渠道开拓能力和人力资源获取对大学生创业来说也是一种挑战。另外,大学生有没有处理好团队内部关系的能力和对创业团队进行明智的选择也非常重要。根据数据显示,大学生创业的成活率一般不高,其主要的原因就是随着企业的发展内部会出现分歧。大学生处于快速成长期,变化性较大,而创业是一个充满艰辛的过程,必须构建一个优秀的团队并坚持合作到底。创业对高度自信和坚持的精神是必不可少的,但现在的中国还没有形成像美国硅谷那样敢于冒险、宽容失败的创业氛围。来自文化上的压力也是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挑战之一。首先是家庭上的压力,父母一般希望孩子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大学生选择创业意味着与父母的意见不一致,而创业的过程又充满了不确定性,这在大学生的心理上无形中增加了一把锁,因此自主创业的大学生更要坚持自己的信念。金融危机存在的时候整个金融界的投资都会比较小心,投资主要是通过资本市场来得到利润,在金融危机的形势下,公司的市场价值在下降,风险投资商所司的资产以及其拥有的股份的价值也在缩水,于是对他们而言最安全的方法便是放弃投资。虽然金融危机造成了投资商的小心投资,但它对大学生创业者来说是挑战,也是机遇。单方面看,中国更快崛起的机会就要在全球金融危机中寻找,之前国家4万亿元的投资可能让我国产业发展更快。全球的金融环境不好势必导致国家发展有潜力的、核心能力高的新产业和新方向,这种新发展方向的定位,就会让大学生创业的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站在一条线上,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创业的人带来了机遇。机会总是与挑战并存,创业能否成功离不开创业者能力和资源可获取性。作为社会群体中最有活力和激情的群体,大学生也会在危机爆发时信心受到打击。政府虽然会采取多种方法增强创业者的信心,但是对快要步入社会的大学生群体来说,面临人生路上的重要抉择,选择创业还是到运营成熟的企业从基层做起是对自我定位的很大挑战。创业过程会充满不确定性同时他还需要各个方面的思维和行动上的创新,甚至是颠覆传统,这一点不同于专门的工作或企业的经营管理,它需要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具有坚定的信心。不可否认,许多社会和经济转型的契机都来源于金融危机,在这种情况下创业的大学生部分可能成为以后新型创业文化发展方向的领头羊。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消费者消费能力下降,金融危机的到来,引起部分企业的倒闭与裁员,一部分人没有了经济来源,失去工作的人首要做的事就是节省钱财,抑制自己的消费,购买力因此下降,除了生活中的必须品之外,不会考虑其他弹性大的物质。另一方面大学生的创业资金有限,而在金融危机下,整个投资界的投资会比较谨慎,所以融资更成了一个严峻的问题。资金充足后,工作经验也是创业必不可少的因素,它是大学生创业一个很大的门槛,而金融危机会直接导致大学生缺乏工作经验,社会经验不能投机取巧,必须通过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去慢慢积累。

参考文献:

〔1〕饶文方,许学军.重大金融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启示[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5-7.

〔2〕吴海兵,吴瑞清,王奇.大学生创业成功之关键[J].时代经贸:学术版,2006,(4):6-7.

〔3〕陈石清,伊文斌.加强创业能力培养力促大学生就业[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08,(29):131-133.

〔4〕马开贵,宋夏伟.金融危机下大学生自主创业前景分析[J].企业家天地月刊,2009,(2):53-55.

〔5〕袁永平.金融海啸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硅谷,2009,(13):119.

〔6〕李昊.广东大学生创业(问题)调查———寻找困境与出路[J].知识经济,2011,(14):66-67.

第8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商业银行;授信业务;风险控制

一、引言

风险控制是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要战略,而随着金融危机对各行业发展的影响作用不断加重,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商业银行在授信业务风险控制方面的压力,因此,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商业银行实施严格的授信业务风险控制是其发展的必要措施。但是,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在授信业务风险控制方面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对金融危机的影响认识程度较低、授信业务的发展存在盲目性、缺乏完善的风险预警及应对机制、缺乏对授信风险管理的必要投入等,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商业银行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对授信业务风险控制的能力。

二、金融危机背景下商业银行授信业务风险控制的必要性

(一)授信业务风险控制是商业银行取得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活跃,商业银行面临的市场竞争不断加剧,因此各商业银行都不断加强授信业务的发展,以此取得更为高效的发展。而在金融危机背景下,由于其对商业银行发展带来的影响不断深入化,因此加大对授信业务的风险控制对商业银行而言是其取得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授信业务直接牵扯到商业银行发展的各个方面,是其发展的根基业务,而强化相应的风险控制更是成为商业银行其他类型风险控制的重要基础。所以,加强商业银行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授信业务风险控制是其取得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要求之一。

(二)授信业务风险控制是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重要要求

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构成了我国金融市场的主体,其风险控制情况将直接影响着我国金融市场能否实现健康稳健运行。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进一步加剧,商业银行的授信业务风险控制难度不断提升,其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也带来了较大的难题。因此,加强商业银行对授信业务的风险控制不仅关系到商业银行的发展,更是关系到我国整个金融市场的发展。众所周知,金融市场的发展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商业银行作为重要的金融主体,其风险控制情况对金融市场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强化商业银行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授信业务的风险控制能力也是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重要要求。

(三)授信业务风险控制是保持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关键举措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不断步入正轨,商业银行的竞争不断加剧,而风险控制成为影响商业银行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当前,为了实现自身的高速发展,各商业银行都在授信业务方面加大了发展的力度,使其自身获得较大的经济利润,但是真正决定其竞争力的最终还要取决于风险控制。如果商业银行在后金融危机影响下难以做好授信业务的风险控制工作,则会导致其资本的流失,其整体的发展将受到较大的限制,这也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使其发展乏力甚至出现倒退的情况。因此,如何实现有效的授信业务风险控制成为商业银行增强自身竞争力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

三、金融危机背景下商业银行授信业务风险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对金融危机影响的认识度较低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尤其是金融市场化的发展,金融危机的影响将会更加深远。而当前商业银行在授信业务风险控制方面存在的首要问题就是对金融危机及其影响的认识度较低。一方面,很多银行管理人员由于业务方面的要求,而忽视了对金融危机的防范工作,缺乏风险控制意识,在授信业务上只是根据相关的流程办事,没有进行慎重的考虑。另一方面,我国大部分银行受到政策的影响较大,其在实施授信业务的过程中还没有综合考虑到金融市场变动可能带来的风险因素,而这些风险因素一旦达到某一标准之后将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危机,对整个商业银行乃至金融市场都会造成极大的不利影响。

(二)商业银行授信业务发展存在盲目性

商业银行的授信业务能够为其带来丰厚的利息收入,这也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因此,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商业银行越来越重视对授信业务的发展工作,而忽视了对授信业务全过程的风险管理。一方面,授信业务管理人员本身的风险意识较为淡薄,其对企业所提出的各项申请只是进行表面上的检查,而没有综合当前行业、市场等情况对其未来的发展进行预估,因此使得授信业务埋下了风险隐患。另一方面,我国商业银行在授信业务方面还存在一定的恶性竞争现象,在利润的驱动下,商业银行很难通盘考虑全球金融市场变动可能带来的金融危机,盲目性的发展会降低商业银行对授信业务风险控制的意识和能力。

(三)缺乏完善的风险预警及应对机制

近些年来,在我国相关政策的推动下,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措施不断完善,但是全球金融市场的变动越来越难以估计,其风险隐患和影响越来越大,使商业银行的风险预警及应对机制显得措手不及。一方面,商业银行在办理授信业务的过程中,不断面临新的审批问题,而现有的政策还没有得到更新,只能借助于已有的机制对其进行审批,这就难以对授信业务的风险进行及时有效的预警。另一方面,在发现风险因素之后,现有的应对机制显得捉襟见肘,而机制的制定和实施存在时间差,在高速发展的金融风险下,其控制力显得十分有限。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商业银行授信业务风险控制的能力。(四)缺乏对授信风险管理的必要投入授信业务风险控制需要大量的资源投入,当前商业银行对授信业务风险控制的投入相对不足。一方面,在机构设置上,大部分银行的授信机构基本成熟,但是其职能的发挥存在较大的问题,需要的审批环节依旧较多,而其时滞性阻碍了授信业务的发展,同时对相关人员的职能的发挥监督不足,使其存在舞弊现象,也增加了授信业务的风险因素。另一方面,在资金和人员方面的投入有所欠缺,授信业务相对繁琐,而目前存在一人身兼多职的现象,其对各项业务的办理存在表面性,难以对其实现全过程的风险控制。资源投入不足也是商业银行授信业务风险控制不力的重要原因。

四、金融危机背景下商业银行授信业务风险控制的对策建议

(一)强化商业银行对金融危机的认识

金融危机背景下要想强化商业银行对授信业务的风险管理能力,必须要首先提升对金融危机及其影响的认识程度。一方面,要对银行各部门的管理者定期进行金融市场相关知识的培训,使其充分认识到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及其传播和影响,预先做好应对金融危机的思想准备,以此指导其授信业务的发展。另一方面,要积极学习和吸收国外商业银行授信业务风险管理的经验,根据我国金融市场及银行的发展情况进行综合性的利用,指导商业银行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实施更为有效的授信业务风险控制。

(二)严格监管授信业务的发展

商业银行为了提升自身竞争力不断拓展授信业务,而这种盲目性也加大了风险因素,因此金融危机背景下必须要全面严格监管银行授信业务的发展。一方面,要严格落实各项审批环节,根据对借款企业及个人资料的审核,根据行业和市场的发展情况,对其实施授信业务,在授信额度方面进行控制,将风险隐患降低到最小化。另一方面,要充分结合近些年来金融危机的产生和传播情况,对其影响力进行研究,在经济周期内适度发展授信业务,将其控制在可控范围内,避免过快发展带来风险隐患,在各项业务的发展上实现渐进性和高控制性。

(三)建立健全风险预警及应对机制

一方面,要根据金融市场的不断变动和国家政策的变化对现有的授信业务等预警机制进行更新,在原有的基础上制定出更为实用和有效的风险控制预警机制,为商业银行实施的授信业务做好制度层面的保障,以此强化其风险控制能力。另一方面,要严格落实各项授信审批制度的实施情况,通过严格的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将各项风险因素进行严格的排查,避免金融危机对商业银行授信业务带来风险隐患和影响,实现商业银行授信业务的健康发展。

(四)适度加大对授信风险管理的投入

加大相关的投入是商业银行增强授信业务风险控制的关键。一方面,要完善部门的设置,并加大对硬件和软件设备的投入,采用先进的风险预警系统对授信业务进行实时的监督,避免全球金融危机可能带来的风险隐患。另一方面,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对其授信人员进行培训和指导,使其在实施授信的过程中能够提升专业技能,加强对风险的预警能力,提升授信人员风险分析和控制的能力,实现商业银行对授信业务风险的严格控制。

五、总结

商业银行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授信业务基础之上,金融危机的影响使商业银行授信业务风险控制的难度不断加大。从研究来看,商业银行应该从强化对金融危机的认识、严格监管授信业务的发展、建立健全风险预警及应对机制、适度加大对授信风险管理的投入等方面来强化其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授信业务风险控制能力,以此全面提升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实现自身的健康长期发展。

作者:阮丹 单位:武汉学院

参考文献:

[1]李锡良.商业银行授信风险管理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5(12)

[2]吴沭林.后危机时代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效率测度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6(11)

第9篇

1.1货币危机

国际货币危机,即一国货币汇率短时间内出现异常剧烈的波动,并导致相关国家或地区乃至全球性的货币支付危机发生的一种经济现象。

1.2债务危机

国际债务危机,是指在国际债券债务关系中,债务国因经济困难或其他原因,不能按照债务契约规定按时偿还债权国的债务本金和利息。

1.3银行危机

国际银行危机,是指由于国际银行也出现信用危机,从而导致地区性或全球性银行也出现经营困难甚至发生银行破产的一种经济现象。

2国际金融危机的生成机理

2.1汇率制度崩溃引发金融危机

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国家的金融机构及大型企业集团与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直接或间接地享受着国家或多或少的政府担保。面对众多被担保的机构,政府财力毕竟有限,最多处于稳定市场的目的,政府会帮助这些负债机构偿还一次债务,一旦挽救成本过于高昂,政府就不得不宣告其破产。债权得不到保证,必然会使债权人信心丧失,巨额资本就会发生恐慌性外流,国家货币此时不得不贬值,国家的汇率制度必定土崩瓦解,金融危机也就引爆了。

2.2资本项目自由化孕育金融危机

资本项目自由化是社会经济发展大势所趋,是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内在要求。资本项目自由化也就意味着一个国家金融体系的全面开放,不但可以充分利用闲置资源、提高金融服务效率,而且还可以加速金融创新、降低运作风险,对国家经济增长及经济福利增加都有重大意义。

3针对国际金融危机,我国应采取的对策

3.1谨慎推进资本项目自由化

资本项目的自由化要经过长时间的积累,而不是在短期就可以实现的。由于中国的经济比较薄弱,而经济市场的构成相对不够成熟,在金融体系构建上相对不够完善,根据以上几方面的原因,当中国在纳入国际金融体系时,更不应该将资本项目的自由化过早地开放,如果将资本项目自由化开放过早,导致的结果必然是产生一系列的金融危机。资本项目自由化,必须有稳定的国内金融资本,健全的金融体系,成熟的经济市场环境,一步一个脚印,慢慢地过渡到资本项目的自由化。

3.2培育完善的金融市场

第10篇

2008年9月15日,拥有158年历史的华尔街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向法庭提交破产保护申请。伴随着雷曼兄弟公司申请破产,美林证券公司被美国银行收购,美国最大的保险公司AIG依靠政府的救援勉强维持,曾经不可一世的华尔街金融巨头纷纷倒下,美国股市也不断创下近年来的新低。全球股市迎来仅次于“9・11”的黑色星期一。这是由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由于金融创新和金融全球化的发展,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却不仅仅局限于美国。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性、系统性的金融危机。为什么说这次危机是金融危机,而不说是经济危机?金融危机与经济危机甚至经济衰退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金融危机是指一个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和超周期的恶化。金融危机可以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等类型,而且近年来的金融危机越来越呈现出某种混合形式的危机。目前发生在欧美大规模的投资银行、保险公司、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倒闭就是明显的金融危机。

经济危机主要是指经济基本面发生极端恶化,大量企业倒闭,社会经济陷入极端萧条中。有的学者把经济危机分为被动型危机与主动型危机两种类型。所谓被动型经济危机,是指该国宏观经济管理当局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出现经济的严重衰退或大幅度的货币贬值,从而引发金融危机,进而演化为经济危机的情况。而主动型危机是指宏观经济管理当局为了达到某种目的采取的政策行为的结果,危机或经济衰退可以视作改革的机会成本。

经济衰退指经济出现停滞或负增长的时期。不同的国家对衰退有不同的定义,但美国以经济连续两个季度出现负增长为衰退的定义被人们广泛使用。经济衰退可能会导致多项经济指标同时出现下滑,比如就业、投资和公司盈利,其他伴随现象还包括下跌的物价(通货紧缩)。当然,如果经济处于滞胀的状态下,物价也可能快速上涨。经济衰退表现为普遍性的经济活力下降,和随之产生的大量工人失业。严重的经济衰退会被定义为经济萧条。毁灭性的经济衰退则被称为经济崩溃。经济衰退与过量商品存货、消费量的下降(可能由于对未来失去信心)、技术创新和新资本积累的缺乏,以及股市的随机性有关。经济学家凯恩斯认为,对商品总需求的减少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历史上最糟糕的经济衰退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当时的失业率大约是25%,也就是说4个人中就有1个人失业。

由于目前发生的金融风暴只是集中于金融企业的倒闭,并没有引发经济基本面的极端恶化,因此目前的危机只是金融危机。但金融危机可以发展为经济危机,如1929年出现的世界经济大萧条,就是由最初发生在华尔街的金融危机引发的。而经济危机的爆发又会造成长时期的经济衰退。

第11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后金融危机时代;劳动关系管理。

一、后金融危机时代。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迅速蔓延,给我国实体经济带来了严重冲击,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经济增长势头放缓。2009年下半年以来,这场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危机趋向拐头,以中国为首,亚洲新兴市场国家率先复苏。我国经济增速下滑趋势得到遏制,企业订单逐步回升,生产呈上升趋势,招工数量增加,经济出现回暖迹象。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开始出现复苏性增长的时代已经来临,即正在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

二、后金融危机时代对劳动关系的新特征。

2009年下半年,金融危机趋向拐头,经济回暖,降低了劳资矛盾集中爆发的风险。但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尚未完全消除,劳动关系面临的不确定因素较多,问题仍然突出。据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2009年,全国各级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共立案受理劳动争议案件68.44万件,同比下降1.31%,涉及劳动者人数101.69万人,同比下降16.26%,其中集体劳动争议案件1.38万件,涉及劳动者人数29.96万人。因此,深入研究后金融危机时期劳动关系的新情况、新特点,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劳动关系管理的策略,已是现实所需。

(一)劳资双方利益诉求的变化。

劳资双方既是利益共同体,也是利益对立面。金融危机使中国各类企业均遭遇到前所未有的经营困难,许多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外向型企业订单大幅减少,资金紧张,企业经营成本上升,市场需求萎缩。企业生产开工不足或停产关闭,导致裁员或变相裁员,部分企业减薪或变相减薪,拖欠工资情况加重,欠薪逃逸事件时有发生。在企业生产逐步走上正轨之后,劳资双方的利益博弈更加剧烈。企业要争取利益最大化,一方面弥补金融危机期间的经济亏空和损失,一方面储存资金,壮大力量,为应对类似金融危机这样巨大的经济环境变化做好准备;裁员、减薪与工作压力给职工造成的不同程度的恐惧,危机过后,职工“涨工资”的呼声此起彼伏,他们想挣取更高的工资收入,“手里有粮,心里不慌”。因此,金融危机虽然转暖,在这种情况下,劳动关系却有更加紧张的趋势。

(二)金融危机成为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遮羞布”。

后金融危机时代,生产逐渐回暖,一些企业生产订单明显增多,招工数量也随之增加。很多企业呈现“生产忙、加班忙、招工更忙”的繁忙景象。但在企业生产逐渐恢复正常的同时,劳动关系中却出现了一些不稳定因素,主要表现在:一是订单上涨,对工人的需求自然水涨船高,但不少企业却招不到足够的工人,企业生产满负荷甚至超负荷运转,超时加班现象严重,职工合法权益遭到侵害。二是职工超时加班却无法得到相应的劳动报酬,企业借口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经营依然困难,扯起“共度时艰”的旗帜,少发或者欠发加班工资。

(三)劳动用工形式的多样化。

企业联合会调查显示,受金融危机影响,销售收入下降,不少企业用工成本比重增加,有的企业人事费用率达25%以上。因此,绝大多数企业用工需求减少,用工谨慎。在此背景下,许多企业想方设法通过控制或减少正式用工,替代使用劳务工来减轻人工成本压力。对于用工单位来说,劳务派遣价值更多地体现在规避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和试用型派遣,劳务派遣人员的薪酬、社会保障和参加工会情况都不尽如人意,权益受到侵害的现象时有发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科所调研证实,全国各地超“临时性、辅、替代性”使用派遣工现象大量存在。根据全国总工会的估计,全国约有劳务派遣工2700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估计也在1500万左右。

(四)政府相关政策的后续影响。

劳动保障部门出台的“五缓四减三补两协商”等危机期间为企业减负的短期政策可能会给经济复苏后劳动关系的协调留下隐患。“五缓”是指对暂时无力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困难企业,在一定条件下允许缓缴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五项社会保险费;“四减”是指阶段性降低除养老保险外的四项社会保险费费率;“三补”是指使用失业保险基金为困难企业稳定岗位支付社会保险补贴和岗位补贴,以及使用就业专项资金对困难企业开展职工在岗培训给予补贴;“两协商”是指困难企业不得不进行经济性裁员时,对确实无力一次性支付经济补偿金的,在企业与工会或职工双方依法平等协商一致的基础上,可签订分期支付或以其他方式支付经济补偿的协议。这些政策在危机时期可能会起到维持企业生存发展的作用,但也可能引发通胀、社会保障支付能力下降等问题,为劳动纠纷日后的集中爆发埋下隐患。

三、后金融危机时代劳动关系管理的基本思路。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如何协调好企业劳动关系出现的新问题、新挑战,做好后金融危机时代的“灾后”

重建工作,成为当前必须解决的问题。具体来说,就是立足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经济回升向好的新阶段,适应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新要求,围绕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的总体目标,在深化和谐劳动关系创建,促进实现体面劳动上取得新进展。

(一)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开展工资集体协商。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影响企业劳动关系不稳定的关键因素还是劳资利益不均衡。因此,就合理确定职工工资水平和增长幅度开展集体协商,逐步扭转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比重下降问题,是我们争取分配领域公平、职工队伍稳定和劳动关系和谐最重要的手段和途径。但是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尤为艰难。一是政府为了舒缓金融危机给企业带来的压力,没有像往年那样按期出台企业工资指导线,工会和劳方失去了政府这座“靠山”;二是协商谈判的方式、方法不对称,这是由劳资双方的利益地位所决定的;三是由于信息不对称,资方以自己“亏损”为由压低工资,但是企业丰年补欠究竟能补到什么程度,工会很难掌握第一手材料。面对以上诸多问题,需要工会找准企业发展需求和职工权益保障的结合点,以这个结合点为切入点来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开展。

我们可以探索和推进区域性工资集体协商,把工会在企业中的弱势状态,调整和发挥为区域中的优势状态,以保障企业职工的工资水平与社会平均工资水平增率的同步。

(二)稳步推进集体合同制度,依法规范企业用工。

劳动合同法根据现阶段我国劳动关系的实际情况,针对劳动合同签订率低、劳动合同短期化、劳动用工不规范等问题,为完善劳动合同制度,明确用人单位和职工双方的权利义务,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构建并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提供了法律保障。劳动合同法实施一年多来,应该说总体情况是好的。进一步扩大劳动合同制度覆盖范围,组织开展“小企业劳动合同制度覆盖行动”。继续开展“春暖行动”,对农民工集中的中小企业通过推行简易劳动合同文本等方式,提高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研究规范家庭服务业用工,将家庭用工中大量口头协议转化为简易的契约管理。研究制定劳务派遣规定,进一步规范企业的劳务派遣用工行为,促进劳务派遣在发展中,以规范促发展。

(三)加强劳动标准管理工作,努力实现体面工作。

改善劳动条件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方面。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主要是要引导企业自觉落实国家劳动标准,增加劳动投入,不断改善劳动条件,把维护职工权益与服务企业发展结合起来。加快完善劳动标准体系,对改善劳动条件急需、目前仍然缺失的劳动标准加快制订,对需要完善的标准抓紧进行修订。目前政府已经以20个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为重点,指导符合条件的企业结合订单增减、急缓变化实行特殊工时制度,灵活调整工作和休息时间。探索研究家庭劳务协议和特殊工时、劳动报酬及休息等劳动标准。落实国家有关职工休息休假的规定,使广大职工实现体面劳动。

(四)完善劳动危机管理措施,有效处理劳动争议。

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企业劳动关系策略,应该以劳动争议的预防为中心,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预防劳资冲突。这一机制包括劳资关系预警机制、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劳资冲突应对解决机制等一整套内部劳动危机管理措施,并努力实现对劳动争议的事后处理转向事前预防。各方应建立健全劳动关系调处应急机制,完善应急预案,加强信息沟通和协调处置工作,实现劳动关系重大问题的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掌握协调劳动关系的主动权。对社会影响较大的突发性劳动关系问题,协调劳动关系三方要统一研究应对措施,及时妥善化解矛盾。积极引导企业建立内部劳资纠纷、劳动争议的调解机制,建立企业调解、乡镇街道调解和人民调解等构成的劳动争议调解网络,运用我国传统的、国际上称之为“东方经验”的柔性化调解方式,及时将小额、简单的劳动争议解决在基层,切实把劳资矛盾消除在萌芽状态,维护劳动关系和谐和社会稳定。加强仲裁实体化基本建设,提高劳动争议处理效能,建立快速处置集体劳动争议案件工作机制。

(五)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提高执法管理水平。

部分企业遭遇危机后,未经劳资双方协商即选择降薪、换岗和调动工作地点等“软裁员”手段,迫使员工主动辞职;有些企业采取大量使用劳务派遣工来规避使用劳动合同工,甚至通过异地派遣、异地参保达到少缴社会保险费、逃避劳动监察的目的;而一些想要离职的员工也采用消极怠工、破坏生产工具等行为设法让企业提出解除劳动合同获得经济补偿金。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要依法调整企业劳动关系,妥善处理企业发展与保障职工权益的关系,把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与服务企业结合起来。将扶持和服务寓于执法之中,继续指导企业依法用工,引导职工依法合理表达诉求。要严厉查处使用童工、非法职介、欠薪逃匿等损害劳动者权益的重大违法案件。各级劳动执法部门和人员要通过贯彻执行法律,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管理服务水平。推进劳动保障监察责任网格化和监察信息网络化,推动监察执法从以城镇为主向统筹城乡转变、由被动反应向主动预防转变。

参考文献:

[1]杨志明。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发展和谐劳动关系[j].求是,2010(4)。

[2]林晓洁。分析新特点,探索新途径,努力推动劳动关系工作取得新发展[n].中国劳动保障报,2010-05-12(a1)。

[3]汝信,陆学艺,李培林。2010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4]施杨,张国平。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企业和谐劳动关系再思考[j].改革与战略,2010(1)。

[5]唐鑛。金融危机形势下的战略性劳动关系管理[n].光明日报,2009-12-12(a7)。

第12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思考

中图分类号:F8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265(2008)09-0003-04

2007年起源于美国的次级贷危机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冲击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结束,近年蓬勃发展的越南经济在2008年也爆发了危机。在这样的背景下,金融危机重新成为被关注的问题,对其讨论的文献众多,角度各异。本文从更一般的视角对金融危机提出一点看法。

一、关于金融危机的相关事实

金融危机指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短期利率、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新帕尔格雷夫大词典,2001)。金融危机类型主要有商业银行的危机,或者货币危机,或者商业银行危机和货币危机双危机的同时出现。在考察、研究金融危机时,有以下五个相关事实值得注意。

(一)金融危机的历史很长,并时有发生

Charles P.Kindleberger (2000)列出了1622年至1998年近四百年西方发生的金融危机,包括1622年神圣罗马帝国发生的危机至1997年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发生的金融危机。1997年以后发生的金融危机主要有1998年俄罗斯危机及相关联的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TCM)的财务困境、2001年至2002年阿根廷金融危机、2007年引起全球金融动荡的美国次级贷危机及2008年的越南危机。

(二)金融危机出现的概率没有表现出减少的趋势

以26个国家为样本,Michael Bordo(2001)对四个时间段①的金融危机情况对比分析表明,1919年至1939年金融危机爆发的概率最高,1945年至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金融危机爆发的概率最低;与1880年至1913年期间相比,1973年至1997年期间金融危机爆发的概率增加了,也就是在当代金融危机爆发的概率并没有减少的倾向。

(三)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都爆发金融危机

Michael Bordo(2001)的分析结果表明,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近年来特别容易爆发货币危机、货币及银行双重危机;但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发达国家发生的金融危机更为严重,他们实际上比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更容易发生货币危机、货币及银行双重危机。最近二十年发达国家也经常爆发金融危机,主要有:美国二十世纪80年代的储蓄贷款协会的危机、二十世纪90年代包括挪威、芬兰和瑞典三个国家经历的货币及银行双重危机、日本金融危机,1998年的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危机及2007年美国次级贷引起的全球金融动荡。

(四)引爆金融危机的并不仅限于管理不善的公司,以管理良好著称的公司也有可能

一般认为,金融危机的爆发是因为金融机构风险管理不到位,出现财务困境;如果金融机构风险管理良好,不会爆发金融危机。不过,在金融危机爆发的情形中,并非仅仅风险管理不善的商业银行出现问题。1998年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创立者John Meriwether以前为Salmon Brothers工作,其他合作人包括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Myron Scholes、Robert Merton及美联储前副主席David Mullins。在美国次级贷危机中,损失惨重的机构反而是诸如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New Century Finance)、摩根大通、美林、花旗集团、汇丰控股、美国住房抵押贷款投资公司、美国第五大投行贝尔斯登、法国第一大银行巴黎银行、遭受挤兑风波的英国诺森罗克银行等世界上著名的大公司。

(五)所有类型的经济中都可能发生经济危机,但只有在社会信用发展到一定阶段,金融危机才可能爆发

在计划经济中可能发生经济危机,但没有发生金融危机的说法;在一个没有债权、仅有股权的金融系统中也没有爆发金融危机的可能。只有存在商业银行等金融中介的经济体中才有发生金融危机的可能。

关于金融危机的这些程序化事实是考察、研究金融危机问题的出发点,相关理论都不能和这些事实相悖。

二、商业银行自身能够避免金融危机吗

(一)商业银行不能完全规避破产倒闭的发生

风险(risk)和不定性(uncertainty)现象无处不在,在日常生活中对两者没有特别的区分,但在经济学上两者存在一定差异。奈特(1921)最早对风险和不确定性进行了区分,认为如果经济单位对所面临的事件的结果不能够以具体概率值表示,这种事件涉及的是不确定性;如果一个经济单位对所面临的随机性事件能够用具体的概率数值表示,这种事件涉及的是风险,在经济学、金融学中,涉及的风险都是这个涵义。从不确定性和风险差异的角度看,在金融风险管理中,金融机构对运营中面临的不确定性是无能为力的。

商业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②主要从事吸收公众存款和发放贷款业务,其职能可分成四个主要类别:提供支付系统、资产转换、风险管理、信息处理和监督借款人。显然,管理风险是商业银行最重要的业务之一。在没有中央银行、公共存款保险机构和商业银行监管机构的时代,商业银行的利益相关者有很大的激励约束管理风险。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的商业银行股东选择好的商业银行管理层,市场激励约束机制促使商业银行管理层最优化地管理商业银行风险,商业银行债权人对商业银行的监督行为和对经营不善的商业银行的反应行为也将对商业银行股东、管理层形成很强约束。商业银行利益相关者相互制约的博弈行为达到一定均衡,使商业银行管理微观风险的能力得以有效发挥。

不过,作为经营管理风险的企业而言,商业银行并不能完全规避破产倒闭的可能,更准确的表述是,商业银行管理金融风险不到位而倒闭的概率是大于零的。这个现象可从三个方面理解。

1. 作为经营、管理风险的企业,商业银行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中经营,对于不确定性而言,商业银行基本上是无能为力的。这里的不确定性主要指商业银行自身的非系统性风险,这种非系统性风险来源广泛。正是这种非系统性风险可能导致商业银行破产倒闭,著名的巴林银行倒闭就是一个例子。

2. 由于摩擦的存在,金融系统是不完备的。在完备的金融系统中,所有的风险都得到有效配置,商业银行能够把所有的风险进行对冲保值,风险和收益对称,商业银行破产倒闭的概率为零。在不完备的金融系统中,商业银行承担的风险在很多情况下并没有得到对冲,存在风险暴露。因此,商业银行破产倒闭的概率大于零。

3. 经济环境是复杂多变的,而信息具有不完全性,更为重要的是,人并非是完全理性的,因此,商业银行经营者在管理金融风险时并不能完全做到规避破产倒闭的发生。

(二)商业银行在规避系统性风险方面无能为力

单个商业银行的倒闭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并非想象中的那么严重,也并非完全是坏事,因为那些风险管理不善的商业银行退出市场,提高了金融系统配置资源的能力。不过,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金融系统中的存款人很难区分好的银行和差的银行。当存款人发现其他商业银行有大量提款现象时,由于担心商业银行倒闭,最佳策略是提取其存款。这样,经营良好没有流动性问题的商业银行也可能由于存款人对商业银行丧失信任而面临大规模提取存款,当这种行为扩散时就是银行挤兑。当存款人提款超出商业银行预期的流动性需求时,则会导致正经历流动性短缺的商业银行的声誉受损,并可能由于流动性不足而倒闭。当由于一家商业银行的倒闭(无论是经营良好的商业银行的倒闭,还是经营差的商业银行的倒闭)而存款人对商业银行体系缺乏信心时,就可能出现商业银行恐慌,使所有银行陷入流动性危机,演变为商业银行危机。这使商业银行的信用分配职能弱化,对支付体系和宏观经济产生不良影响。这就是宏观层面的系统性风险,主要指在商业银行系统,或者金融市场,或者支付结算体系,或者三者同时发生的一系列可能会导致金融机构市场价值大规模损失或经济单位丧失对金融系统信心并可能对宏观经济造成显著不良影响之事件的风险。系统风险是一种规模非常大的冲击,会影响系统中许多甚至所有的银行、其他金融机构,乃至整个宏观经济;在一些情况下,对一个经济单位的负面冲击会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这种效应对商业银行来说尤其明显,因为商业银行之间通过银行间存款、贷款及支付清算体系而紧密联系在一起。

总之,单个商业银行既无法避免破产倒闭的非系统性风险,也无法完全规避系统性风险。

三、政府部门参与金融系统能够避免金融危机的发生吗

作为政府的银行,中央银行完全垄断了法定货币的发行,这使中央银行成为社会流动性的最终提供者,在商业银行出现流动性问题时,中央银行有能力和手段避免商业银行破产倒闭。中央银行管理货币的特殊职能有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一是宏观方面,维持币值的稳定,促经宏观经济的健康发展;二是微观方面,最初是维持商业银行体系和支付体系的健康发展,目前演化到维持包括商业银行、金融市场和支付体系等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当一家商业银行出现流动性问题时,只要中央银行及时援助,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问题并不会传染。不过,中央银行的最后贷款人职能是一种含蓄的、间接的存款保险方案,中央银行的保障具有选择性,是否援助、援助到何种程度完全取决于中央银行对于商业银行清偿力的判断和稳定金融系统的考虑;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保证是不可预知的,存款人事先很难判断中央银行的决策,这样中央银行对防止商业银行挤兑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这样的背景下,公共存款保险制度在二十世纪30年代金融危机中首先在美国出现,其后加拿大、日本、德国、英国等也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存款保险制度是一种公开的、直接的存款保护方案,对减轻存款人对其存款安全的担心更为有效,在防止商业银行挤兑风险和商业银行危机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此外,由于商业银行的股东、管理层等商业银行内部人与外部的存款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内部人很容易出现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商业银行的债权人都是小的储蓄者,尽管他们有理由监督商业银行,但由于监督成本、监督能力等原因,他们对商业银行的监督和干预管理缺乏激励,更多的中小存款人存在搭便车行为,他们对商业银行不良行为的反应是撤走储蓄资金,而这种影响会从一个商业银行扩展到其他商业银行,这就存在对商业银行股东和管理层监管的外部需求(Dewatripont,M. and Tirole, J.,1994)。历史上政府很早就对商业银行进行了管制和监管,其一般目标是保护中小存款人的利益,保持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目前商业银行监管机构对商业银行的监督管理主要是保护中小存款人的利益,关注的是商业银行的微观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更加强调三大支柱(资本充足比率、外部监管、市场约束)。

理想的情况是,在有效的市场中,股东要求更高的资本收益率,债权人要求高的风险补偿的利息率,资本市场上的并购、兼并和接管促使商业银行管理层尽心尽力地工作,市场激励约束机制在微观层次上保证商业银行规避破产倒闭的风险。中央银行为遭受非预期到的流动性困境的商业银行提供流动性救助,金融监管机构代表中小储蓄者防止商业银行股东和管理层的欺诈行为,存款保险机构为中小储蓄者的存款提供保证,防止挤兑风险的出现。但考察金融危机的历史,在中央银行为商业银行提供流动性、金融监管机构代表中小存款人监督商业银行、存款保险机构为中小存款人提供保证的情况下,金融危机发生的概率并没有明显减少的趋势,这和三个方面的情况有关。

(一)政府机构参与金融系统运转,影响了商业银行利益相关者管理微观风险的激励约束机制,引致了商业银行利益相关者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行为

在政府机构对商业银行负债存在显性和隐性担保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利益相关者的行为发生了变化。由于政府机构保证商业银行出现流动性困境时能够避免破产,商业银行股东、商业银行管理层等在制定经营管理政策时,倾向于将中央银行最后贷款人和存款保险视为一个依赖因素,使商业银行敢于为弥补较高存款成本而在业务经营中冒更大风险。对商业银行存款支付的保证降低了存款人对商业银行的监督,存款人没有积极性区分好银行和坏银行,并且不关心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这样,那些资金实力弱、风险程度高的商业银行往往从存款保险中受益,而那些实力雄厚、经营稳健的商业银行会在竞争中受到损害,不能体现竞争优势,不利于优胜劣汰。当中央银行承担最后贷款人职能和存在存款保险制度时,商业银行利益相关者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要求也没有那么重要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对微观风险的管理实践远非有效。

(二)中央银行、商业银行监管者和存款保险机构的工作效率

理想的情况是,商业银行监管者和存款保险机构实施监管制度,追求商业银行体系的安全、稳定与高效率,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购买或者通过贴现窗口向有清偿力但暂时流动性不足的商业银行发放紧急贷款。但纳税人和中央银行、商业银行监管者、存款保险机构之间存在委托问题。中央银行发挥最后贷款人职能以救助好的商业银行,然而由于或者商业银行或者其他政府机构游说等原因,中央银行在很多情况下救助了不该救助的商业银行。商业银行监管者也有个人目标,他们会受到或明或暗的利益影响,而导致监管无效和监管目标的短期化。例如,商业银行的短期稳定可能酝酿商业银行长期的不稳定,或者在长期内为促使商业银行体系稳定而付出更高成本,因为商业银行体系的问题只有在长期才容易发现。二十世纪80年代美国储蓄贷款协会的危机就是明显的例子。

(三)政府机构避免金融危机爆发的能力也受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

从系统性风险的角度看,如果仅是流动性问题,中央银行等政府部门在很大程度上能够避免金融危机的爆发。然而,金融危机仍然一如既往地出现和以下因素有关:一是政府部门在判断单个商业银行风险状况方面不具有能力上的优势,即中央银行和金融监管机构等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和商业银行工作人员的知识集是一样的。二是政府部门在判断金融机构风险状况方面也不具有信息优势。现代金融工具、金融产品的发展日新月异,金融体系日益复杂,金融机构之间的债权、债务相互联系,政府部门对这些信息的处理需要时间,对商业银行风险状况判断做出符合实际的评价具有一定的困难。三是金融危机的爆发具有一些先兆,政府部门也建立了一些预警指标,但金融危机的爆发是市场各方参与者集体行动的结果,具有突然性,政府部门仅仅能够在金融危机爆发后参与其中,减少其对经济的负面影响。

四、对于金融危机,我们能够做什么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提出完全消除金融危机的良方,对其爆发也没有很好的预警方式,人们仅在每一次金融危机爆发后提出这样、那样的原因。考察金融危机的历史,二十世纪30年代以前,金融危机主要表现为商业银行的危机,经济学家把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归因于市场失灵;规避金融危机的主要思路是政府干预,这促使了对商业银行监管的逐步强化,及中央银行、公共存款保险公司的建立,其中最极端的政府干预方式是商业银行的国有化。1975年至今,金融危机爆发的频率仍然和二十世纪30年代一样,金融危机主要是货币危机、商业银行危机。这些年把金融危机爆发主要归因于错误的宏观经济政策,或者由于政府参与而引致的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问题。例如,对于美国次级贷危机爆发的原因,其中一个说法是美联储在2001年至2004年宽松的货币政策。这样,规避金融危机的思路主要是减少政府参与,发挥市场自生的约束激励机制。从这两方面看,规避金融危机的方式是发挥市场机制和政府参与在金融系统中的良好作用。问题的关键是,划定市场机制和政府参与在金融系统中的界限并没有一个可遵循的框架,这和具体的政治、经济制度背景有关。

发挥市场对商业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的激励约束机制是合理配置金融风险的基础,也是降低金融危机爆发概率的关键。当社会信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金融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是无法消除和规避的;唯一正确的方式是在金融风险承担者之间合理配置、分担金融风险。正如降低人类患病的概率需要通过增强人的体质一样,降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破产倒闭概率的手段是增强商业银行自身管理风险的能力,而发挥市场的激励约束机制是增强商业银行管理风险能力的最有效手段,对处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的中国金融业更是如此。

在重视市场失灵的同时,更要关注政府参与金融系统中的低效率行为。随着金融产品和工具的创新,金融系统日趋复杂,金融系统中公共产品的需求日益上升,金融监管架构必然相应调整。这种调整对经济金融的发展都有正面或负面的长期影响。从管理金融风险的效率看,政府机构维持金融系统的稳定具有优势,而商业金融机构管理非系统性风险更有效。因此,在金融监管架构调整过程中强调政府提供金融系统中公共产品重要性的同时,不能忽视政府在管理微观金融风险时的低效率和政府参与金融系统引致的道德风险及逆向选择行为。

中央银行等政府部门如何在维护金融稳定、防范金融危机的同时降低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行为,这是一个科学的决策,更是一个艺术的操作。因此,提高中央银行、金融监管机构等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效率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注:

①1880年至1913年的金本位时代、1919至1939年的两次世界大战时期、1945年至1971年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和1973年至1997年。

②涉及到商业银行等金融中介都有风险管理问题,以下都用商业银行来代替。

参考文献:

[1]彼得・纽曼等:《新帕尔格雷夫货币金融大词典》,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