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农村发展的问题

农村发展的问题

时间:2023-07-27 16:23:2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农村发展的问题,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农村发展的问题

第1篇

关键词:农村金融;体系;市场;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1-000-02

一直以来,我国农村面积和人口数量占全国面积以及人口总量的一般以上,充分表明农村经济发展情况对我国全面小康目标的实现有直接影响,也和我国和谐社会的实现息息相关,影响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可是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农村金融体系发展的非常慢,无法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的不协调发展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也减慢了我国城镇化的进程。

一、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中的问题

(一)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中的问题

首先,我国农村金融缺乏正规功能和到位的服务。当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包括农村信用社、中国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等金融结构,这个金融体系体现了集体性、商业性以及政策性,最初设想的是农村信用社是为了解决农村基本借贷,中国农业银行主要进行有关农业方面的商业性业务,农业开发银行主要金融支持农业政策,可是实际中每一个种类的金融机构并没有发挥应用的作用,农村合作社早就失去了集体合作金融的性质,越来越商业化,农业银行为了提高自身的盈利能力,逐渐从农村撤出核心业务,农业开发银行重视储存和收购大众农产品,发挥越来越小的作用。这些农村金融严重缺失功能,更无法提供到位的服务。

其次,民进金融发展较快,存在很大的潜在风险。民进金融快速发展,不断扩大规模,有关研究表明,当前我国农村民间金融信贷量占整个农村金融信贷总量的一般以上,同时其仍在快速发展,规模仍在扩大,发展势头强劲。民间金融包括两种:亲朋好友之间互拆借,不收利息或者收较少的利息;商业性借贷,具有很高的利息。因为民进金融的门槛低,更加便利,所以获得较快的发展。可是在强劲发展背后也存在着较大的风险,高利息增加了农民的还贷压力,资金链容易破裂;农民收入不高,还贷能力有限。

再次,金融需求仍然很大,生产性信贷受到限制。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服务需求的三大主体是农户、乡镇企业、基层政府,我国农村处于一个高速的发展期,技术化、规模化、机械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大方向,农民急需资金走现代农业的发展道路;乡镇企业作为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急需资金转型升级;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加快,基层政府也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但是由于农村的主要金融机构。目前都只吸收存款,不向农村发放贷款,农村资金外流现象严重,农户和乡镇企业的生产性信贷受限,严重阻碍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二)民间金融市场中的问题

首先,农村信贷资金缺乏投入,存在供需不平衡情况。随着农村不断加快建设步伐,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农产品生产逐渐向家庭农场和农业合作社方向转变,促使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资金需求,农户也需要大量的资金购买农资以及有关设备,拓展了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可是当前金融机构并未以农户的实际需求为依据增加贷款支持和采取有效措施,致使有些农民在农产品生产以及销售过程中得不到金融机构的支持和帮助,致使大部分农村向民间金融借贷,对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放缓了农村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步伐。农村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可是银行并未增加农村营业网点。从银行角度来说,它自负盈亏,为了维持自身发展取消了很多营业网点,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运营成本,也阻碍了农村金融的发展。同时,当前农村资金不断外流,而农产品生产以及农副产品委托交易有自身特点,比较容易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因此在生产的过程中会面对较大的风险。有些银行为了降低其在发展过程中的风险,主要吸收存款,严重不符合当前农业生产对金融市场的资金需求。农村银行营业网点缺乏创新性的工作,不能满足农村不断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需求,而银行繁琐的贷款手续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导致农户不会积极向银行贷款,也大大影响了当前农业经济的发展。

其次,农村金融市场有一定的安全风险。农村金融市场具有较低的运作效率。由于金融机构不断拓展服务范围,给金融机构信贷监管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也增加了金融机构的贷款发放成本,进而增加了贷款回收的难度。同时,农业生产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农户自身具有较弱的地方金融风险的能力,如果发生重大自然灾害,则会严重影响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和贷款回收工作。接着,当前农村金融机构主要经营的业务是存款、贷款等,没有推广和普遍实施金融电子产品,导致农村金融运作效率大大低于城镇金融运作效率。农村金融机构是否能得到发展也取决于金融机构工作人员的素质。涉农信贷具有较高的风险和较低的收益,他们在实施工作的时候不会积极办理各种有关农业的贷款业务,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金融的发展。

二、农村金融发展问题的对策

(一)农村金融体系发展问题的对策

首先,调整正规金融,提高其服务水平。农村金融体系的发展有赖于正规金融体系的支持,由于正规金融体系具有合法的业务、科学的管理、合理的利息、相对较高的安全性,因此有必要对正规金融体系的构成进行集中性调整,改变农村金融的发展模式和目标,并提高金融服务的水平。同时,因为资本具有逐利性,农村较低的利率无法留住资金,国家可以从政策和财政方面进行支持。

其次,提高民间金融的规范性,并对金融风险进行严格控制。民间金融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要接纳民间金融,并提高其规范性、合理性,促使其更好的辅助正规金融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可以加快民间金融的立法,从制度上保障民间金融的发展;可以设置监督机构,确保民间金融的安全运行;可以对民间金融操作进行规范,严厉打击民间金融违法行为。

最后,推广和普及金融知识,正确引导金融需求。毫无疑问,我国农村的生产性信贷需求很大,但是由于广大农民群众金融知识缺乏,没有去正规金融贷款经验,惧怕缺乏贷款条件不满足,很少有农民能主动去农村金融机构贷款。因此,农村金融机构要加大宣传,普及农村群众的金融知识,使大家了解金融信贷,消费金融服务,支持金融活动。当然,在引导过程中资格审核标准要合理、审核过程要简单、审核结果要公平,且要对生产性借贷的金融需求有所照顾。

(二)民间金融市场问题的对策

首先政府加强监督和管理农村金融市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村经济的发展情况在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并且带动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促使有关部门重视农村经济,并给予相应的金融支持。当前农村金融机构充分认识到农业具有长投资、大风险、长回收周期等特点,所以将服务重点放在了其他行业,大大降低了农村信贷的数额。所以,政府在实际工作中要利用政策和措施鼓励金融机构支持农村金融,扩大农村金融的规模,推动农村金融的发展。此外,政府也要加强监管农村金融,保证农村金融机构切实落实信贷工作,维护广大群众的利益。还要对农村金融的改革力度进行研究,明确贷款发放的目的以及原则,并对金融机构的各项制度进行改进,促使农村金融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其次,对农村金融体制进行创新。当前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层次不高,影响了其发展速度,也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所以,为了推动农村金融的健康稳定发展,不断满足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需求,有必要建立健全农村金融运作模式。而模式的健全有赖于我国农村金融体制的创新和金融服务体制的完善,有效提高金融机构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对农村金融市场中的各种问题进行更好的处理。农村金融体制的创新推动了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也推动了我国农村的现代化建设。

三、结语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也加快了城镇化建设的进程,因此农村经济市场的发展也备受重视。而金融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并且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是受到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中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农村金融发展存在着各种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村金融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农村金融机构要从自身入手,在政府的引导和监督下完善体系和规范市场,为农村金融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进而推动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郭亚锋.嵌入储蓄变量的农村金融发展非均衡性问题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3(20).

[2]张德强.对民间金融利率特性的分析[J].金融发展研究,2010(12).

[3]张延永.如何完善民间金融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作用[J].现代商业,2011(09).

[4]张军虎,宋明.化解农村金融发展困境的途经[J].甘肃金融,2010(06).

[5]张权.中国上市中小企业融资效率比较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4(04).

第2篇

一、发展农村成人教育面临的问题

1.师资队伍专业水平低

20世纪80年代,我国农村成人教育师资队伍基本上是每个大队(行政村)都有1名专职教师。进入90年代以后,农村成人教育在机构调整、编制压缩、减轻农民负担等“大气候”下,行政村一级的专职教师大幅度减少,大多是由全日制小学里另派一名教师,在工作量基本不减少或略减少的情况下,指定由其兼抓农民教育。经过调查中得知,目前乡、村两级所配备的成人教育专职队伍由刚上岗不久或由全日制学校改行过来的比例要占65%以上,其年龄普遍在30岁以下,教龄在5年以下。让大批年轻人从事农村成人教育丁作,从长远看,这是大势所趋,但就目前而言,他们对成人教育工作方法及农村科学技术知识的掌握不足,因此,直接影响到了这些地区工作的开展。

2.各级部门重视不够

农村成人教育配备专门干部,主要在县、乡两级教育管理部门。由于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工作重心的转移,县、乡两级的专职干部队伍不同程度地}H现了压缩所设的成教股及成人教研室的现象,乡教育办所配备的专职干部,不少地方压缩列1至2人,乡专职=F部也只是用于应付上级成人教育部门的会议、检查等硬性工作,而在本乡农村的文化技术培训方面,则无暇去考虑长远规划或眼前规划。

3专业学校建设匮乏

当前在我国的绝大部分地区,乡镇化技术学校建设还面临着极为艰巨的任务,在全国4万多个乡镇中,独立建制的化技术学校仅有2000所,其中约有2/3的学校目前仅能进行简单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及以会代训式的上课。在科学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每隔一两年就应当对劳动者进行一遍较为系统的技术、理论培训。至于实用性的科技培训,应该是年年都要进行,尤其是对于文化素质偏低的我国农民而言,文化培训应该年年进行,科技培训则应该贯穿在生产环节之中,甚至需要进行一些超前性培训。显然,当前我国仅有的乡镇化技术学校是很难胜任这一任务的:

4.“短视行为”阻碍农村成人教育发展

“短视行为”是忽略了生产前的人才培训环节,仍旧用传统的落后手段去从事技术要求高的现代化生产,或者是遇到困难再去进行应急性培训,从而让劳动者在生产中发挥不了应有的创造作用。这种违背现代科学生产观的做法在我国的许多地方,特别是次发达或不发达地区,是相当普遍的。还有许多地方的基层一直维持其陈旧、落后的生产模式,不把劳动者组织起来学习提高工效的科技生产知识,使得乡村化技术学校时常出现门庭冷落车马稀的状况,这种状况如果长期下去,势必造成经济发达地区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高,而落后地区劳动者素质越来越低,最终影响和制约其经济发展的两极分化局面。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1.加强立法工作,强化政府行为,改善运行机制

我同成人教育的法规建设远远不够,1987年国务院批转国家教委颁布的《改革和发展成人教育的决定》和1998年国务院颁布的《扫除文盲工作条例》,对推动我国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当前在许多经济落后地区,相当部分学龄儿童辍学,使其重新沦为文盲,因此,发展农村成人教育的前提应是杜绝新文盲的出现。县级以上政府要结合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定相应的地方法规,切实保障九年制义务教育的顺利实施,从根本上杜绝文盲的出现,以保证农村成人教育稳定而健康地发展。但是,农村成人教育不能够停留在扫除文盲这个初级阶段上,而是应该向培训农业技术能力、农村副业的开发、开办村办企业等更高层次的技术能力的培训发展。办好农村成人教育还要靠很多部门的协作,这就需要政府行为到位,协调好各个单位,完善政策,确保人、财、物的投入,同时还要优化农村成人教育运行机制,通过集体决策、协调管理、联合办学、评估监督等机制来促进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

2.提高认识,明确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

只有认识到“农村成人教育是农村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是让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广大农村劳动者所运用,提高生产力的根本途径”,才能把发展农村成人教育摆到应有的位置上。贯彻落实“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思想,整合农业、教育、科技的力量,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配置,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把农村成人教育与普教、职教协调发展.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备、实践场地、教师队伍、教研T作等方面统筹安排使之更好地为“三农”服务。

3.增强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把普遍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作为农村成人教育的重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培训形式,抓紧培养一批农村急需的实用技术推广人才、乡镇企业管理人才和医疗卫生人才”。要根据农村科技发展的需要进行专业规划、合理配置课程,举行一些长、中、短期专业培训班,让农民学以致用。

4.完善农村成人教育体系

建立开放性的农村成人教育体系。农村成人教育学校向上可以与高等成人教育院校建立对应的专业联系,将需要深造的优秀毕业生送往更高的层次培养,向下可以与基层农村职业培训建立联系,指导他们的教学。成人教育学校还可以与普通高等院校建立对口联系,争取创建实习基地。

5.建立专职教师队伍

建立一支精干的专职教师队伍是搞好农村成人教育的重要前提。当前,尽管不少地方在教师编制上都有严格的限制,但不应把裁减成教专师做为精简机构的唯一措施。配备一支事业心强的精干的成教专师队伍,对于农村两个文明建设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3篇

1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不高

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可持续性发展,这是十分关键的一点,不容忽视。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很多地区为了增加农产品的产出量,开始大量的砍伐树木,围湖造田等,导致土地的荒漠化加剧,破坏了生态平衡。土地资源不断减少,但是人口总量在增加,城市用地逐渐向农村扩展。

另外很多土地资源由于工业发展受到影响,造成农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在农民收入这方面,许多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收入偏少,城乡差距增加。虽然最近几年我国颁布了鼓励政策,对农民的生产给与予补贴,但是在农民收入这方面,增加的速度还很慢。造成很多地区的主要劳动力出外打工,这样不利于新农业技术的推广,更不利于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2农民生产观念落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农民的知识文化素质普遍不高,由于思想观念的落后,导致我国一部分农民在接受新鲜事物,新技术等方面的能力不是很强,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我国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速度,因此这一点也影响了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

另外在农业发展中,有的农民朋友只重视种植业的发展,思维不够灵活,不能和其他产业结合起来,造成很多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滞后,更加不利于经济效益的提高,导致经济发展相对缓慢。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民文化程度也在不断的提高,但农民的文化程度仍然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3国家的投入力度还应加大

我国进入现代农业阶段比发达国家晚,发达国家无论是在农业技术方面还是在农业机械化发展方面都比我国快一些,因此我国现代农业发展起步晚,基础相对薄弱。例如很多发达国家很早就采用机械化的种植收割方式,对农作物的生长情况进行全面检测和机械化处理。我国在最近几年才采用这种机械化的生产方式,很多地区在农业生产方面,仍采用手工为主的种植方式。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农村人口又占有很大的比例,国家的投入还不能完全的满足农民朋友的实际需求。因此在农业发展方面上,仍需要国家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作者:姚忠艳 单位:大安市联合乡农经站

第4篇

关键词:农村;生态环境;管理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制度创新与技术进步共同带动了农村的快速发展。但农村发展的巨大成就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环境与生态资源为代价取得的,产生了一系列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对农村生产和生活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客观上迫切需要解决农村发展、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1农村发展中生态环境问题成因分析

1.1农村发展模式粗放及产业结构不合理

我国农业发展及其结构调整已逐步形成了“高投入,高产出,高排放”的农业发展格局,对农村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较大。当前农村经济增长的特征是生产要素的产出率和利用率低下,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小。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农村生态环境的恶化。农业产量至少有1/4是靠化肥、农药和地膜等化学物品投入取得的。过量的农药、化肥等的投入造成了严重的农业面源污染,并已经成为水污染的主要来源。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①种植结构的变动。传统的粮食作物施肥量稳步增长的同时,蔬菜、果树、花卉等新兴的经济作物已经成为化肥消费的主体和化肥消费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化肥施用水平和化肥流失率具有正相关性,因此,种植结构演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业面源污染。②近年来我国畜禽养殖业发展迅猛,占农业的比重不断增加,由于设备落后,不能及时、合理地对畜禽养殖固体废弃物和废水进行有效处理,带来畜禽养殖污染问题,并且具有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的特点。③盲目的调整行为。受利益的驱动,生态脆弱地区的大量林地、草地向耕地转化,造成水土流失、水体污染,林地、草地大量减少,导致对污染物的吸附作用大大降低,致使农村生态系统遭受破坏。

1.2生态环境管理和保护的法制体系不健全

主要是:①环境立法很少涉及农村生态环境。②环保执法力度不够。

2农村生态环境管理理念

应构建农村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将生态环境保护融入到农村发展中;建立符合实际的、激励和约束相容的区域农村生态环境政策、法律与管理体系。

2.1充分认识农村生态环境管理的重要性

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区域和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加强农村生态环境管理已显得非常必要。发达国家成功的农村生态环境管理经验的共同点是:非常重视农村生态环境管理,将之视为环境管理的重要部分,非常重视对农村生态环境质量的评估。因此,应结合我国实际,借鉴国外相关经验,提高对农村生态环境管理重要性认识,充分重视农村生态环境管理,将之作为生态环境管理的重要核心部分,并纳入新农村建设之中。加强对重点流域农业面源污染负荷和重点区域农村工业污染状况的科学评估,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监测监控体系,制定切实有效的农村生态环境管理政策。

2.2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模式

当前粗放的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加大了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程度,因此,必须转变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种植业和养殖业是农业污染的主要来源。解决农业污染的关键是建立和恢复中断的农业内部物质能量循环流动的链条,减少农业生产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失。应以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按照循环农业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利用”的要求,从投入端、中间过程、输出端3个有机的过程构建农业发展模式。把专业化的种植活动和养殖活动结合起来,实现种植和养殖两部门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实现种植业和养殖业区域性的种养平衡,减少环境污染。在促进农业发展的同时保持土壤肥力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维持生态系统的功能和健康。对于农村工业发展,应将减少污染做为重要考虑因素,纳入到经济决策过程中,在农村工业发展过程中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2.3构建完善的农村生态环境公共政策体系,综合运用多种政策工具

由于农村环境污染复杂,来源广泛、分散,种类繁多,表现为复合型污染,因此,有效的生态环境管理政策必须影响众多行为者,应构建完善的政策体系,并通过“连锁”机制来激励相关行为主体减少污染排放。综合运用包括产权制度、价格政策、财政政策等多种政策及补贴、教育、激励和行为标准等多种政策工具建立起有效的农村生态环境管理机制。

2.4完善农村生态环境法律体系

第5篇

【关键词】农村幼儿园 师资专业化 问题与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6-0159-01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的学习是综合的、整体的。在教育过程中应依据幼儿已有经验和学习的兴趣与特点,灵活、综合地组织和安排各方面的教育内容,使幼儿获得相对完整的经验”。这就要求幼儿教师不断研究专业知识,在教学中与幼儿积极互动,恰当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两者之间的关系,以促进幼教师资专业化发展。

一 农村幼儿园幼教师资专业化发展面临的问题

1.幼儿教师文化素养偏低,综合素质不高

师资队伍是幼儿园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也是评判幼儿园教育水平的重要指标。在农村幼儿园发展中,大部分教师都是中专学历,他们大多为初中毕业后直接就读幼儿师范学校,学历在本科及本科以上的高学历教师实在太少,幼教队伍缺乏“领头羊”。农村幼儿园幼教师资总体实力偏低,提升幼教整体教育水平难度较大。在农村幼儿园发展中,由于没有接受高学历的专业培训,中专学历的幼儿教师大多缺乏专业的幼教职业训练,他们中的大多数自身的专业意识肤浅淡薄,对自身专业发展方向也认识不清,并没有树立终身从事幼教的观念。

2.幼儿教师职业道德不佳,敬业精神不强

农村幼儿园教师普遍较低的收入导致其经济地位低下,这严重影响了幼儿教师对自己职业的认同,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很多幼儿教师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师德滑坡,产生职业倦态的现象,甚至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些与职业道德操守相背离的行为。他们很少树立终身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观念,在专业学习上存在着急功近利的思想及浮躁情绪,没有把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看成是自己的一项事业,不去认真钻研、自我反思,对教学方法与策略缺乏改进,无法满足时代对幼儿教育的需求。

3.幼儿教师教学观念陈旧,创新水平不高

幼儿园在进行园本教研学习活动时,有些教师在自己的教学中容易忽视与农村环境、本班实际情况的相结合,而采取照搬照抄。农村幼儿园往往忽视了丰富的农村自然环境资源和人文教育资源,不能密切结合自身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和特色,且缺乏引进后的融合、创新,难以做到园本课程的开发。正是由于缺乏实践中的深刻反思和积极探索,教师的教育研究能力长期未能得到积极训练和有效提升,面对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学理论的冲击时,他们感到力不从心、束手无策,这严重阻碍了农村幼儿园幼教师资专业化的发展。

二 农村幼儿园幼教师资专业化发展策略

幼儿教师专业应朝着教学理念现代化、教育知识专业化、素养和能力综合化等方向发展,同时幼儿教师还应扮演幼儿的健康护理者、知识启蒙者、健康人格的塑造者和游戏的同伴等多种角色,这是幼儿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1.提高幼儿教师文化素养,提升幼儿教师综合素质

幼教师资专业化发展不仅仅是幼儿园的责任,也是社会的责任。首先,国家需要制定相应法令,采取必要措施,加大对幼教师资教育的投入力度。其次,各幼儿师范学校要根据当前时代对幼儿教育的需求,把培养高文化素养、高综合素质的幼儿教师,作为学前教育师资的培养目标,制定合理、完善的幼儿教师培养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同时,各相关部门应切实加强幼儿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逐年扩大高学历的幼儿教师的培养数量,并充分发挥教育行政部门的积极性,积极有效地开展职后培训,注重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教育教学技能等多方面地结合,提高学前教育师资的学历层次和整体素质,真正打造一支质高量足的幼教师资队伍,促进学前教育高质量、均衡发展。通过设置合理的职前教育专业课程,培养出更多适应幼儿教育需要的人才。

2.加强幼儿教师职业道德,提升幼儿教师敬业精神

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就应该热爱教育、热爱学校,树立坚定的教育事业心。要加强对幼儿教师的师德教育,要让教师明白教师职业与其他职业的不同,唤醒教师主体树立职业理想,这是有效推进幼教师资专业化的基础性工作。要想提升幼儿教师的职业道德,就必须特别关注每一位幼儿,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通过细致的观察,不断发现幼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再通过客观的、系统的、科学的分析与研究,提高自身的幼儿教育质量。

3.改善幼儿教师教学观念,提升幼儿教师创新水平

农村幼儿教师在交流合作中会不断进步,但要有反思的意识和能力,发现自己在发展中存在的困惑和障碍,寻求解决问题的突破点。因此,在课题研究活动过程中,要求幼儿教师及时做好记录,及时发现问题,并定期召开课题研讨会,相互观摩、相互学习,交流研究成果,以促进幼教师资队伍的水平提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25

第6篇

关键词: 农村小学教育 存在问题 发展对策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小学教师由过去的不理解课改到模仿再到现在的积极响应,经过一批教师不断的追求与探索,我们深切感受到农村教育和城市教育的差距越来越大,这在教师的素质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在农村,如何开展教研是值得农村小学教师思考的问题。

(一)时代需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时代前进的必然。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前提下,课程设置也会落后于时代要求,这就决定了课程改革的必然性和常态性。既然课程改革已经全面推进,这就必然要求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也要改革,教师应顺应时代要求,进行教育研究。

(二)社会需要。

教育要适应社会需求,教育的宗旨是为社会服务。这可称之为教育的总原则,也是最基本的原则。现在的农村家长在城市就业的越来越多,许多家长感受到了城市基础教育的优越性,希望自己的子女也享受这样的教育,但是受条件制约,他们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读书,所以他们将希望寄托在农村教育者身上。为满足家长的需求,农村教育者应提高自身教育素质,开展教育研究。

(三)个人需要。

当今社会就业压力大,随着教师待遇的提高,对教师的冲击也越来越大,如何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是值得每位教师思考的问题。如何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只有教研才能达到这个目的,这已成为年轻教师的共识,所以教研也是教师自身的需要。

综上所述,教育研究是农村教育的迫切需求,但农村小学教研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困难。

(一)年龄结构老化,教学理念、教学手段陈旧。

当前,农村小学教师的队伍主要由以下三类人员构成,一是民师转正;二是八九十年代的中师毕业生;三是县内的代培教师。以我校为例,虽然是一所镇中心小学校,但由于远离县城,地势偏僻,部分有经验的中年教师通过考调和商调已进城或到条件较好的学校去了,剩下的教师年龄结构两极分化。在编教师年龄老化,五十岁以上教师占35%,由于差编,59岁的教师还战斗在教学第一线,为了补员近几年分配来了10位新教师,刚参加工作,经验不足。教师年龄的两极分化严重制约了农村小学教研活动的开展。

(二)专业人才的缺乏与教研层次的低下。

这里的专业人才既指在教研领域有一定建树的教师,又指音、体、美和英语专业教师。这些人才的缺乏导致了农村教研水平低下和教研科目的单一,认为教研就是上课、听课和评课的教师占绝大多数,而对音体美英语等学科的教研也是浅尝辄止。

(三)思想认识与观念更新的问题。

农村不少教师对教研的认识不够,认为教研的作用不大,教研只是走过场,作秀给别人看,不能体会教育中深层次的内涵,对新理念知之甚少,知道的也只是人云亦云,如“三维目标”、“以学生为本”等,但三维目标的内容是什么?怎样在教学中做到以学生为本,则淡然置之。因此,思想认识不到位从根本上制约了农村教研的发展。

(四)教研平台少,教师展示机会不多。

如果一个学校教研开展得不扎实的话,那它提供给每位教师的展示机会仅仅是每学期一节的校内公开课,极少数教师能上学区、片和县级公开课,而外出学习、培训、考察更是难上加难,由于种种原因,教师很难提高水平。

(五)骨干教师的分散,使教师缺少交流的空间。

在农村小学,由于地域分散,考虑区域平衡,少数骨干教师分散到各个村小,这些教师在各个学校挑大梁,授课任务重,课头多,他们能努力完成教学任务已经不易,再让他们从事教育研究就显得力不从心。骨干教师没有时间和空间搞教研也是制约农村小学教研发展的重要因素。

以上是制约农村教研的一些常见因素,还有其他一些因素也制约着农村教研的开展,以下列举一些发展对策,和大家共同探讨。

(一)以制度为保障,注重思想引领,将教研内化为教师的需要。

教研难,不在于技术,而在于对传统观念的突破,要想使得使得农村教研蓬勃开展,必须从两个方面着手:教研制度和思想引领。教研制度是保证教师参与教研的根本,具有刚性的一面,而思想引领是教研活动出成果的基本因素,具有人文的一面。使教师认识到教研的重要性,自主参与教研活动,这不仅使我们学区的教研活动得以正常开展,而且教师也能从教研中体会到教育的快乐。

(二)务实开展教研工作,让教研实效体现在课堂,让教师领悟教研的魅力。

教研实效体现在课堂是教师长期参与教研的动力,任何一件事如果做了,但劳而无功,人就不愿再做了。教研也是如此,如果教研的作用不能在课堂上体现其作用,势必会对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产生消极影响。务实开展教研,发挥教研的作用尤为关键,让教师真切领悟到教研的实效与魅力。

(三)关注各个层次的教师,从细小处鼓励并肯定教师。

第7篇

山区迫切需要科学地开展综合开发。农民拥有充分的主体性,广泛而深刻的参与性,使得农村改革发展的诱致性制度变迁绩效良好,既体现了让农民提高收入的政府治理、公共管理和公共政策目标的一致性,农民也对城市经济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和社会多方利益主体得益显著增加。但是各种矛盾的产生导致山区农村经济发展受到制约。

一、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矛盾及其成因

1.山民的贫困与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体权利缺失

权利缺失,是从资源匮乏和机会缺乏角度理解的,有剥夺与排斥之义。农民的权利贫困则是其应享有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权利、机会的缺乏所致。恶劣环境下的自然风险、市场风险、经济波动、社会混乱状态下,山区农村贫困者的脆弱性更易受到冲击。经济、政治和社会诸领域被边缘化;土地产权处置、资源分配、就业、教育、医疗、社保都无发言权,少有受尊重(如盲流、泥腿子、农民工等称谓)、被禁止利用新的经济机会(如只能被局限在脏、重、累、险工作领域)。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的二元结构,进城农民工只能在条件差、工资低的次级市场上寻活计,是城市的编外国民,很难实现市民化的成功。

2.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体权利缺失与发展的制度性陷阱的形成

导致“三农”问题的根由是农民的权利贫困,不能与市民平等享有诸种发展的实际权利。事实存在的各种农民负担重、被多名目的乱收费、土地权益受侵害等基层政府侵害农民权益的现象依旧普遍存在,使得农民新一轮贫困的外在不利因素较多产生,都渊源于农民的权利贫困,成为山区农村经济发展、农民脱贫致富、走上全面小康社会的制度性陷阱的根源。

二、公共选择下的山区农村经济协同发展模式

1.山区农村经济协同开发的山地生态化产业集群模式

基于中观经济学范畴的山地资源系统开发,山民有权和机会回归各主体地位,各利益群体利益协同,知识和方法协同,各资源横纵向协同,短、中、长期时间协同,空间协同,方式方法协同,体制与机制协同,科学和技术协同,是公共选择下的山区农村经济协同发展的本质意义。

按照协同发展的实际需要,区域经济协同发展过程中,整体规划与宏观调控,制订有利于整体协同与引导控制的区域政策、产业政策、投资政策、财税金融政策等“控制参量”,建立必要的区际协同发展组织协调机制,促进区域经济协同系统“自组织”的形成与顺利推进,以保证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目标的最终实现。解决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要有利于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跨地区产业的互动与合理的产业分工体系。既要避免和消除村民主体被排斥在外,也要避免地方政府所主导形成的重复建设和产业趋同而缺乏竞争力,造成资源浪费。地区协调发展过程中,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协同性加强,通过产业互动实现区际互动,实现“五个统筹”。区域协调机构的有效性取决于协调机构具有超省市行政区组织的权力。超越行政区经济桎梏,以市场和企业供应链管理需要的纵向、横向联系,实施国内、国际区域的联合开发与合作,因为西部山区广泛存在着与国际交界的地缘区域。政府可建立超省市行政区的组织协调机构予以指导、协调,使产业组织间有机协同。否则难以全面有序和稳妥高效地推进区域合作的发展、区域市场的建立,具体应由国家相关部门或新建的专门协调机构履行有关职责。

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关键在于:基于公平、效率和充满利益主体活力的城乡空间协同,才是符合城乡空间发展序规则的基本要求的。

2.循环山地经济开发融合的模式

这是基于不同类型下的山区人地关系结构类型,因地制宜,既能发挥区域优势,又实现经济、自然、生态、环境协调和谐关系构建,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开发过程中,为了不走城市的生态环境被污染和破坏的老路,应该在规划时,特别考虑到:由传统山地经济开发模式向新型生态、循环山地经济开发模式转变。区域发展规划中,从产品制造――资源开发――货品消费――终端治理,都不应将三废品直接排放到自然环境,因而影响到人/动植物类,而是一开始就应从物流管理上采取“回收物流”的作业流程,使其废物利用,循环一利用――再循环――再利用。

产业组织内部的物流管理,产业组织之间、各利益群体、各区域之间横纵向上,则采取供应链管理模式,使内源和外源都达到最佳境界,实现时间、空间、结构、环境、效益、公益、发展、规划、管理和服务的最佳配置,以及最优结果。

3.山区农村经济开发的协同管理

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的竞争力是巨大的,只是尚未将其潜能发挥出来。低成本、差异化、要素管理协同,可实现山区农村山地资源系统开发的实物产品价值、供旅游观光的产品美学价值与产业经济质量提升。基于中观经济学范畴的山地资源系统开发借助山体的垂直立体分布及其地面上的动植物、叠山美、石山美,以及四季和二十四节气更替等所能发挥的景观、景区和景点,结合人文地理,从山地审美角度,开发旅游、休闲、度假的经济形态,将山地产品的物理性与审美特征和效果体现出来,在城市产能产品过剩、乡村环境生态化以及人们向往空气清新、产品绿色和有机食品的条件下,非物质的经济品比物质化产品更有较高价值。

在山地资源开发系统中,将山地资源系统开发的物质形态与其非物质形态结合与联结,采取“种一养一殖一畜一牧一渔一农一林一科一工一贸一城市规划建设一体化”发展模式,可实现山地区域的优化发展。

三、公共选择下的山区农村经济协同发展机制

1.山地农业经济资源开发结构优化及其驱动力

实现山地农业经济资源开发与山地人地关系系统结构优化,取决于外部驱动力、内外部交互作用的驱动力、内部驱动力环境变量的交互作用。特别是人地结构类型I、II、III、Ⅳ的递升型变迁,更需要四种力的共同驱动才能突破贫困落后山区的发展瓶颈,改进其发展性状。

(1)外部驱动力

目前的逆向流动,我国山区和山民似乎成为我国城市和市民的“殖民地”,发达区域的人流、物流、资流、信息流、技术流和服务流不断流向山地,各层面上的制度安排、体制、宏观政策、中央和地方各层级的税收变化和输入,常在宏观上改变森林、矿产、能源、土地等权属关系、人口数量素质及价值观。公正公平和安全可靠的产权关系,改善山地基础服务设施,推动人们采用新技术、新工具、新品种,使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发生聚变。

(2)内部驱动力

因体制和机制设计使然,越偏远贫困山地如果没有外力驱动,缺乏足以诱发山农留守家乡土地劳作和生活的利益机制,他们宁可选择到城里参与市民建设大都市,而非“新农村建设”,只能在一定外力寻引下,内部驱动力才可转化为结构进化的促动力。

2.单一型向复合型开发的山地人地关系

山地拥有丰富的水、矿产、森林、动植物和土地等资源,这些自然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十分重要,甚至起着某种决定性作用,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往往取决于社会经济资源对自然资源的作用效率。现代社会中资源的概念迅速扩展,人们对复杂问题的理解和思维方式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特别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影响下,资源与人口、经济、环境、生态等越来越明显地交织在一起。

第8篇

关键词:农村人身保险 保险产品 创新

一、我国农村人身保险市场的现状

第一,农村人口老龄化对医疗、养老保险有极强的需求。目前,我国乡村人口的老龄化程度比城镇更严重。农村人口老龄化也会逐步改变人们消费及储蓄结构,提升人们养老的危机意识,为商业养老保险在农村的开展留下广阔空间。此外,老年人群体是一个各种慢性病高发的群体,这不仅对医疗保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由于农村家庭保障功能的日趋弱化,老年人护理问题也日益突出,老年照料护理类的险种,将拥有广阔市场。

第二,农村家庭结构小型化增加了对养老保险的需求。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结构的变迁,中国农村家庭结构小型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农村家庭结构小型化改变了人们“养儿防老”的观念。农民养老观念的变化,为农村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提供了需求空间。第三,特殊农民群体的人身保险需求。城市化使得大量农民离开相依为命的土地。因此,失去土地后的农民对养老保险提出了高质量要求:希望既能解决当前人口的养老,又能惠及后代人。也就是要为有限土地补偿费用寻找一个资金经营者,它可保证资金高效运行,能实现本金的保值和增值,由团体不记名地分享经营利益。失地农民也急需健康保险,以满足医疗保障需求。第四,农户对保单质押贷款的需求。当前的正规金融安排不支持农户资金借贷需求,农户借贷资金中绝大部分来自民间金融。从实践层面的反映来看,多功能的养老金账户,尤其是能够对农民的生产生活急需提供灵活贷款支持的养老金账户,深受农民欢迎。新疆呼图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证”质押贷款经验为保险业提供了较好的启示。

二、我国农村人身保险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1.真正适合农村市场的人身保险产品的种类和数量均不足

在当前阶段,风险保障是农民购买保险的主要目的,但目前为农民设计的保险产品,一是产品未能充分考虑城乡差异,同质化现象严重。二是保险产品价格相对较高,超出多数农民的购买能力。

2.农村人身保险在营销体系和业务管理体系的建设与创新等方面仍有待加强

总体来看,农村营销网络的构筑还未成型,完整、有效的营销渠道体系的建立也尚需时日。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伴随着农村营销服务部的建设,教育培训工作没有及时跟上,营销人员整体素质仍有待提高,少数农村地区在客户回访、续期收费等方面存在着较为突出的问题,客户利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此外,在业务管理体系方面,机构、人员、资金、单证等管理亟待加强,业务、财务和管理信息工作亟需改善,以进一步适应农村市场的内控机制和标准化业务流程的建立。

3.农村市场相对脆弱,如果开发不当,极有可能出现从众性投保、群体性退保等非理性行为,严重破坏市场资源

由于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民风纯朴,农民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较弱,市场传染性强,销售误导和无理拒赔的后果可能相对城市来讲后果要严重得多。正如监管机构所讲:农村保险市场的开发就像生态一样需要保护,如果开发得好,潜力是巨大的,农村保险市场就像一个聚宝盆,挖掘不完;如果开发得不好,由于寿险产品的替代性很强,农民可能就不会再买保险产品,保险在这个地区就无法发展,甚至绝收。

4.外部政策环境还不能满足农村人身保险的业务发展要求

广大农村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经济状况决定了发展农村人身保险业务的经营成本远远高于城市。同时,几乎空白的社会保障体系使农村人身保险市场承担的社会责任也远高于城市。因而,政府的有效推动是发展农村保险业务的关键因素之一,但目前关于财政、税收等方面的配套政策还不能满足业务的发展,部分地方政府主动利用保险和保险公司的意识亟需加强,对农村人身保险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也有待加强。

三、我国发展农村人身保险的相应对策

1.积极开发真正适合农民需求的保险产品,力求做到条款简单、保费低廉、保障适度

各家寿险公司应加大农村人身保险产品的创新力度,针对农民的收入状况和实际需要,重点开发医疗、养老、意外等保障险种。有条件的地区可适当发展投资分红型产品,但应尽量控制在较低的比例范围内。在产品设计与推广上,要调整好趸交、短期和长期业务的比例,保持合理的结构,将寿险小额期交业务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以保护农村人身险业务的可持续性发展。需要注意的是,产品开发上要特别引导以劳动力为主要参保对象,而目前农村市场参保对象多为儿童。

2.加大农村人身保险的营销网络构建和业务管理体系等方面的创新力度

推进农村营销服务网点建设,加强营销人员培训和管理,不断探索适合农村人身险发展的组织形式创新,也成为推动农村人身保险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另外,目前农村保险普遍存在重视开展业务而管理不足的情况,主要表现在客户服务工作不充分,在客户回访和续期收费方面存在的问题比较突出。因此,各家保险公司应健全客户服务体系,提高客户服务水平,尽快建立一套适合农村特点的行之有效的续期收费和客户回访制度,并尽快提高营销人员的素质。此外,有条件的保险公司应考虑设立专门的农村保险部门,由专人专岗负责,这样将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3.针对农村市场的特殊情况,各家保险公司在业务发展过程中要明确城市与农村不同的社会问题,避免社会矛盾的出现

农村市场在开展保险业务时,一定要明确法律关系,明确保险公司所担当的角色;在客户服务中,绝不能有欺诈和误导行为,务必搞好售后服务。针对农村市场的脆弱性,保监会已于 2006年10月出台了《促进农村人身保险健康规范发展的通知》,相信这必将对规范农村市场的机构准入和退出机制,规范公司经营行为,打击和防止误导行为,实行保护性地开发农村人身保险市场起到强大的指导作用。

第9篇

据测算,近几年农村贫困人口返贫率高达30%左右。如果以人均1天1美元的国际标准作为我国的脱贫标准,我国农村的贫困人口的数量估计仍在1亿左右。

1996年至2002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例

1996年1997年?1998年1999年2000年2001年200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12.472.512.652.792.903.1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11111??这些统计数据都在说明同一个问题,我国农村发展的道路依旧任重道远。

今天,我们不得不深思的是:是什么在制约着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让它每前进一步都如此艰难?

我个人认为,制约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资源环境2.??产品产业结构不合理3.??地方政府的无作为4.??广大农民的思想认识5.??地方人才的缺乏6.??农村市场经济秩序的混乱

一、资源环境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农村的经济发展问题归根到底就是资源问题。改革开放20多年的实践证明,资源越是丰富的地区,越是发展的快,相反那些资源匮乏的地区,发展却相当艰难。工业革命至今的历史也证明资源是人类发展的不竭动力。拥有了资源,在其它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其转化为经济优势的速度是相当惊人的。在农村经济体系中,水资源不可替代地成了其它资源得以发展的前提。因为作为农村经济发展命脉的耕地资源离开了谁就丧失了其地位和功能。据我国农业水利专家研究,到2030年,农业灌溉面积将达到9亿亩,用水量将从现在的4000亿立方米增长到6650亿立方米。从目前水资源供给现状来看,如此大量的农业水资源供给是不可能的。因此,我认为解决农村经济发展问题首先必须解决资源问题,而解决资源问题必须首先解决水资源问题。只有生存环境得以改善,才能谈得上农村经济的发展。

2001年的统计结果表明,我国农村现有3000万贫困人口,而我国农村究竟有多少贫困人口,我们不得而知。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这些贫困人口本身便是一种资源,一种潜在的社会财富。由于资源匮乏,环境恶劣,他们始终生活在饥饿的边缘。如果我们的扶贫不能解决他们的资源环境问题,那便是失败的。通过改善他们的资源环境(包括水利、公路等基础设施),不仅可以促进相关产业发展,而且也为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并长久发挥经济效益。更为重要的是,一旦拥有客观发展的条件,他们存求发展的欲望将会无限扩张,而他们所创造的价值将为他们自己所惊讶。

从全局意义上看,国家扩大内需的重点应该是在农村,主要是通过扩大内需改善资源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尽管在短期内的效果远不如那些大工程、大项目,但其长远意义却很深远。

二、产品、产业结构不合理

产品、产业结构不合理实质就是资源配置不合理问题。我国的农业可以养活十三亿国人,但却不需要由9亿农民来支撑它。因此,分离一部人来从事其他产业发展是相当必要的。

由于农业的比重过高,也制约了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

无序、紊乱的农业生产是农民增收困难的最大症结。由于市场的缺陷,加之农民把握市场的不成熟性,造成产品与市场的严重脱节,即使有市场前景的农产品农民也不知该如何进入市场。对他们而言,进入市场的风险和成本是相当大的。

在如此脆弱的产业中,政府应采取经济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帮助农民以最小风险进入市场。同时,可以根据市场因地制宜的划分农业区域,避免重复生产。

三、地方政府的无作为

一个廉洁高效的政府可以使现代化的进程缩短一半。廉洁带来的是干群关系的良好局面。高效带来的是高生产力。而一个腐败低效的政府则严重阻碍地方经济的发展。

由于体制问题,公务员职业是“金饭碗”,只要不贪污受贿,就不必有“下岗”的忧虑。高效来自竞争,没有竞争自然就不会有高效。与此同时,由于公务员收入较低,工作积极性无法调动。

现在农村地区干群之间“没事谁也不找谁,有事谁都想找谁”的局面很耐人寻味,其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

I.??干部腐败问题

在农村,“一人得道,仙及鸡犬”的现象屡见不鲜,以家族为纽带的关系网正在成腐败的最大温床,而且随着个人权力的增大,关系网也急剧膨胀。金钱和利益是关系网的核心。他们的贪欲为行贿者大开方便之门。一张关系网可以垄断地方经济或成为地方一霸,这就不难理解为何一个干部被发现腐败问题后,便能暴露出一大批腐败分子。关系网的存在,造成了群众对干部的极不信任和无可奈何。他们刚什么事都得找关系,走后门。同时,一张关系网的存在,许多无才无德的统计分子混进政府机关,靠吃“皇粮”过日子。他们不仅造成政府机构人浮于事,国家负担加重,而且严重败坏党和政府形象。更为可怕的是,他们的出现排挤了有才能的干部,造成人才流失。

2.??乱收费问题每年摊在农民头上的各种收费名目繁多,国家进行的税费改革极大地减轻了农民负担。

与此同时,农村出现的收费新趋势不能不令人担忧。为了弥补因税改带来的损失,一些地方擅自提高各种办证收费。

事实上,农民花在教育上的负担是最重的。主要是学(杂)费过高,再加上学生学习期间要交的各种费用(如教育费附加、校服费等),更让农民囊中羞涩。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一些地方并未从农民实际出发,城市农村一刀切,在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甚至下降的情况下,学(杂)费却如“芝麻开花节节高”,一年一个台阶。

3.计生工作问题在一些地区,计生工作落实不当也是造成干群关系不稳定的重要因素。由于农民长期存在的封建意识,对计生工作带有强烈的抵制,而一些地区为完成计生工作,应付检查,往往采取比较粗暴的方法,导致干群关系紧张,甚至对立

干群关系形成的原因还有很多。如干部作风问题等。但最根本的是政府的不作为,一个基层政府如果不能使农民的收入有所增长,无论如何都不能说是一个称职的政府。一个基层政府需要的不仅是廉洁高效,更重要的是使群众能够富裕发展起来。

四、广大农民的思想认识问题

对长期贫困中的人们来说,长期贫困容易钝化他们本能的生存意识。人在社会竞争压力中出现短暂性贫困后,他们本能的生存意识让他们容易产生摆脱贫困的意识,但当这种短暂性贫困转变为长期性贫困时,在一个缺乏竞争的环境里,他们改变生存的欲望就会逐渐被惰性所取代。因此,我们在关注农村资源环境问题的同时也应关注农民的思想意识,只有当他们的思想意识真正走出贫困时,富裕才会向他们一步步走来。

物质上贫困是可怕的,富裕起来后的精神贫困同样可怕。在一些农村地区,赌博泛滥,譬如“”,其所到之处,都会出现经济下滑,人们生活水平下降,犯罪率上升等问题。在一些严重地区,它已成为制约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赌博的泛滥也从侧面说明人们内心的空虚和对经济发展前景的不乐观。精神贫困导致的结果是地方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便停滞不前。

五、地方人才的缺乏

城市集中我国绝大部分人才,而在农村,人才却极度匮乏,特别是科技人才几乎是真空。由于人才缺乏,提高劳动生产率很难成为可能,一些依靠资源优势发展起来的地区,一旦出现资源枯竭时,经济发展就会缺少后劲。除高级人才缺乏外,农村较有文化的初高中毕业生都进城务工,尽管他们的务工有助于提高家庭的生活水平。但如果农村地区长时期出现人才资源短缺,会严重阻碍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造成农村人才缺乏的主要原因一是落后的农村经济无法吸引人才。而政府的宏观调控并没有很好地发挥导向作用,任由资源在市场的盲目流动,造成农村人才流失,城市人才过剩;二是农村大学生的入学率不高,使很多有志于投身农村现代化事业的人被阻挡在大学高墙之外。当然,入学率不高,这就涉及到我们的教育体制问题。大学学费城乡同费制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是将一大部分农村学生拒之于高等教育门外。能否按照实际,实行农村学生少收费制度呢?即使我们的财力无法做到这一点,至少也应该对所有有志于将自己的青春奉献给农村的学生实行减免学费制度;三是农村虽有人才发挥才能的广阔空间,却缺少发展的土壤,主要是客观条件不具备。

六、农村市场经济秩序的混乱版权所有

农村市场经济秩序混乱主要表现在:

1.地方保护主义严重。保护落后意味着排挤竞争,最终的局面只能是越保护越落后,地方经济越不能发展。

第10篇

关键词: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发展模式;盘锦地区

一、引言

农村区域经济是我国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盘锦地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持续推进,适应了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然而这些措施尚未根本上解决盘锦地区贷款难的问题,农村金融组织的发展也没有能够完全符合为三农服务的预期。本文结合辽宁省盘锦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探讨如何构建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从而实现促进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

二、盘锦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问题剖析

如今,盘锦农村金融已经大体形成了以农信社为主体、农行和农发行为辅助的基本金融架构,但是看似完善的金融体系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

1、国有银行作用发挥不明显

随着大型国有银行的商业化改革,其经营战略已经朝着赢利性、流动性、安全性发展。而农村经济由于先天不足,具有高风险的特点,不少国有银行已经缩减甚至撤销了位于盘锦农村地区的网点。统计数据表明,1999年之前,盘锦农村地区的国有银行分支机构共计450个,然而截至2011年底,这个数据缩水为154个,而被撤并的网点大多数位于农村地区,严重弱化了金融支农的作用发挥。

2、农发行业务范围不完善

农发行辽宁省分行成立的最初目标是将农行与工行的政策性信贷业务接管下来,为农村地区提供针对性的金融服务,而随着我国各地粮食企业进行市场化改革,农发行逐步将业务局限于“粮棉油收购”,已经几乎不再履行农村政策性银行的义务。近几年,农发行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其信贷业务,整体格局尚缺乏大的突破。

3、农信社难以满足农村需求

相关统计数据说明,辽宁省盘锦地区的农户贷款、企业贷款以及农业贷款中,60%以上是由农信社发放的,可以说农信社是该地区农村金融的主角。然而因为盘锦地区农信社自身也有很多亟待完善之处,导致其难以满足农村金融的巨大需求。具体的问题包括:金融人才不足、技术手段落后、金融业务不够丰富,还有至今未能实现金融系统联网,也没能和商业银行实现业务联网,业务范围狭窄。此外,盘锦地区的农信社不良贷款非常高,大多数处于亏损状态。

4、邮政储蓄抽走资金

当前,为支持农村经济建设,虽然邮政储蓄能够以协议存款业务的模式来进行储蓄资金向地方的回流,但客观事实表明,盘锦地区邮政储蓄78%的网点位于农村地区,储蓄余额占到全部储蓄量的72%;而数据显示,自邮政储蓄开展协议存款的模式以来,盘锦地区邮政储蓄回流资金总额仅占储蓄总额的2.02%,绝大部分邮政储蓄资金被邮储银行从盘锦地区农村抽走。

5、民间金融缺乏规范

在盘锦地区,农村融通资金的传统方式是农村民间借贷,目前,注重模式依旧属于农户之间资金互助的方式之一。在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农村民间借贷占整个资金市场比例为30%,而在盘锦地区这样的欠发达地区则往往超过50%。农民借贷手续简单,有些借贷行为甚至只有口头证据,其中有着不可忽视的风险。

三、盘锦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发展模式

1、合理发挥政策性金融职能

农业政策性金融是为了满足农业融资需要的金融形式。这种金融兼具金融优势与财政优势,在盘锦地区金融体系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政策性金融一方面可以作为政府贯彻农业政策的工具,另一方面也有纠正商业性金融偏差的作用,最终实现政府对农村经济的效应。具体的做法包括:首先要以专门的法律法规来明确农发行的农业金融法律地位;其次应该大力拓展和稳定资金来源;此外,应该在盘锦地区积极推行商业化经营,强化对农村反哺职能。

2、完善农村信用社职能

农村信用社是盘锦地区农村金融的的主要机构,对其进行改革是完善农村金融体系的现实需要。目前,随着辽宁省范围之内农信社改革的深入,一些成效也逐步显现出来。通过改革。应该进一步明确农信社的产权关系,对其进行大刀阔斧的财务重组,鼓励其进一步加大支农力度,此外还应建立相应的监督管理体制。

3、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与完善

我国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服务的领域非常广泛,也不仅仅限于传统的三农服务,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范围从传统的农信社与农行扩展到一切金融机构。这种机构拥有灵活的经营方式,相对扁平化的管理层次,因此一般而言经营效率都很高,能够很好地适应盘锦地区农村金融的实际需求,最终实现金融服务能力的增强与金融服务水平的提升。

4、完善非银行金融组织

盘锦地区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仍在起步时期,现阶段无法满足化农业发展需要。而财政投入的力度和规模才是农业保险发展的关键问题。因此地方政府应持续加大对农业保险发展的力度与支持,按照许多国家的通行做法,由财政承担非银行金融组织所需的大部分资金。

5、保障农村金融组织稳定运行

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一方面涉及到金融领域的改革,另一方面也关系到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具有深远的影响。因此,盘锦地区应该积极在法律、政策等内容上下功夫,同时也应建立和谐的银户关系,在制度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促进盘锦地区农村金融持续稳定发展。

四、结束语

农村金融是整个金融体系之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农村金融体系的改革是农村经济改革的重中之重。当今,随着金融市场化的持续推进,农村金融在促进农村经济增长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的研究结论能够弥补农村金融研究的不足,为决策者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借鉴。

参考文献:

[1]吴斌.社会转型时期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兰州学刊,2010.2

第11篇

关键词:农村经济;农业产业化;可持续发展

1“十二五”时期农村经济发展综述

“十二五”时期,黑龙江省鸡西市推出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以促进农业增效。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农业、设施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多元化特色农业,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设施装备更加先进,农业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生态环境有效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主要农产品生产能力稳步提升,提高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农业综合效益;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基本确立,鸡西市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为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农村经济发展中激励机制不健全

随着农村城市化、工业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部分地区激励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不健全,产前、产中、产后缺乏有效连接,彼此之间缺乏必要的共同利益的约束和激励机制,农村的执行力度低,调动农村经济发展的积极性低,从而为经济发展的推进带来了一系列的相关问题。

2.2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

全市农业生产主要还是以分散的农户家庭经营为主体,仍停留在小而全的小农经济状态,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农民市场组织化程度不高,应对和抗御市场能力弱,这些都制约着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2.3农村基层运转困难

一方面,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十分缓慢,村级公益事业长期投入不足,生产和生活条件难以得到改善;农村税费改革完成后,相应的配套改革还没有跟上,村组机构仍然比较庞大,而用于支撑村级运转的农业税附加和转移支付还不能满足村级的正常运转,部分村干部待遇过低,基层干部工作积极性不高,基层组织凝聚力、战斗力不强,造成农村基层运转困难。

3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在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大背景下,农业发展的内在条件和外部环境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提质增效转方式,稳粮增收可持续,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呈现出农业经济保持稳定健康发展的良好局面,形成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体化新格局。但是,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依然存在,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就要针对这些问题采取相对应的解决办法,从而促进农民经济取得更快更好发展。

3.1大力发展村级主导经济

正确处理好家庭经营与集体统一经营、专业合作经济与集体经济、所有制形式与实现形式、发展集体经济与个体私营经济的关系。在所有制结构上,积极发展集体直接经营、股份经营、合作经营等多种实现形式;在经营形式上,坚持按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原则进行市场运作;在产业模式上,坚持一二三产业哪种产业符合实际,就发展哪种产业,不搞一刀切。要根据村级自身的特点,充分利用现有的税收、用电、用地、用水等方面的优惠政策,积极提供各种高效优质的服务,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努力拓宽筹资渠道,将本地自然资源、项目资源与他人的资金、技术、管理、营销等方面的优势进行优化组合,开辟新的集体增收项目。深化村级集体企业改革,通过合资、合作、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积极吸引外资、民资和社会闲散资金参资入股,扩大资本,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3.2强化金融支持力度

农村金融创新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环节,也是培育“三农”发展新动能的关键举措。鼓励金融机构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开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贷款试点。规范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积极开展农民资金互助组织试点,允许村集体经济组织参股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对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农民资金互助组织投放村级集体的贷款享受金融部门同等财政补贴政策。

3.3发挥区域优势,合理利用当地农村资源

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发挥区位、资源优势,助推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合理有效地利用当地农村资源,着力优化农作物区域布局,把资源优势切实转化为产业优势,稳步加快农业标准化、规模化经营,不断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实力。坚持改造传统产业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相结合,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相结合,培育大集团与发展中小企业相结合,依托现有基础,创建具有鸡西市特色的现代工业新格局[3]。

3.4以科技促产品升级和产业链条延伸

第12篇

从古到今农业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农业问题关系着民生,关系着人民的吃饭问题,一直是我国发展的重点。经营管理在农村经济的发展和进步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自从2001 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农村经济管理模式和措施的改革已然成为了我国农村向前发展的必走之路。进一步提高农业技术水平实现农业生产规模、生产方式的变革,从而实现对于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农业产品的占有率扩大,有利于提高我国农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加快我国新农村建设步伐。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干预主要目标即提高广大农民的收入和稳定我国广大农村大局。

1.1 巩固农业基础地位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直接体现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农村发展的好坏是反映我国国民经济健康与否的重要标志,也是我国加快城市化水平建设的前提和保障。受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呈缓慢态势,这就造成了我国农民的收入增速放缓。如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进一步减小城乡之间的差距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需要探讨的主要问题。当前我国农村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存在诸多的不利因素和制约条件。主要是在我国农村经济管理过程中,存在着多种不当的管理措施造成了农村经济增长放缓。不符合我国农村经济实际状况的措施,不仅阻碍了我国农村经济水平的提高,同时还导致了生产率降低,因此需要制定合理的干预措施来巩固农业基础性地位。

1.2 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持续推进,我国经济体制由原来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已跃居世界第2 位。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的各类农产品贸易逐年增长,农产品贸易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在这种趋势影响下,我国各类农产品限制将逐步降低,加快我国农产品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将会成为很长一段时间内发展农业的主要基调。伴随着新科学技术在农产品的检验中的使用,农产品交易壁垒逐渐显现出来,国际农产品贸易竞争将会更加激烈,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将会是未来确保其市场发展的关键点。

1.3 提供充足的农村经济信息

信息资源的利用将会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巨大助力,互联网所提供的信息技术可实现各类市场信息之间的交流,而不受个人或者团体的影响。农村经济信息可以通过互联网为对农村经济感兴趣的个人或者团体收集,这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渠道,而如何实现农村的各类信息及时准确地被了解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所要解决的问题。当前信息产业是所有经济发展必要的前提和基础,信息产业已经成为了市场观察与预算的重点因素。仅依靠传统方式来实现各类信息的传递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市场的发展趋势,因此及时有效地提供农村信息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

2 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干预的特征

2.1 干预对象

管理干预是各种体制最为主要的管理方式,是政府通过各种宏观调控的方式实现对现行一些不合理的经济现象做强制性的管理基础。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干预的客体是农村经营管理工作,是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对各个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式进行管理的对象和过程。在农村实行经济管理干预工作,主要是通过政府强制性手段实现的,其目的是实现对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一些不合理现象的有效管理。

2.2 主要职能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我国国民经济主要组成部分,农村经济发展的好与坏对我国国民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实现对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干预主要是为了发挥管制的职能作用。管理干预的主要目的是确保农村经济发展有条不紊的发展步伐,通过强制的手段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其监督控制职能与管理管制具有某些相似之处,通过该项职能的发挥可以有效监控农村生产或经营部门的经济活动。

2.3 干预手段

在农村经济经营管理过程中,依托各类相关政策、法规等实现对不合理举动的强行纠正和控制,通常是通过相关政策和法律方式来解决现实中一些不合理的现象。一般情况下其强制性主要表现在法律、条例、规章制度等方面。

2.4 体系定位

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干预是农村经营管理中最为重要的环节。通过政府部门的有效组织,实现系统管理干预措施和手段。而农村的经营管理干预仅仅是农村经营管理体制的一个基本方面,是农村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