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残疾人心理健康教育

残疾人心理健康教育

时间:2023-07-27 16:23:23

残疾人心理健康教育

第1篇

关键词: 阳光体育 特殊教育学校 体质健康监测

残疾人群体是一个人数众多、具有特殊困难的群体。从某种意义上说,改善残疾人的心理状态,维护他们的心理健康,就能够促进残疾人与社会的融合,使残疾人“平等、参与、共享”的目标得以实现。在这方面,体育能够发挥一定的作用。体育以特有的魅力吸引残疾人的参与,广大残疾人通过体育运动愉悦身心,展示才华,加深理解,增强广泛参与社会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残疾人由于生理缺陷,对场地器材有着特殊要求,适合残疾人特点的场地设施器材缺乏,残疾人可参与体育活动项目有限,严重挫伤残疾人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对学生进行体质健康检测的时候,都将残疾人设为免测人群,无法对他们进行正常的体质健康评价。

特殊教育学校是传播正确残疾人体育理念的重要基地,也是开展残疾人体育活动的重要基地。残疾人学校体育与群众体育共同遵循“体育健身、增强体质、回归主流社会”的体育理念,是残疾人群众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特教学校在体育课程安排、体育教育目标及内容、教学资源配备、特殊体育教育等方面存在较多问题,特殊体育教育经费缺乏,导致部分学校教学设施无法保证,教学手段无法实施。教育未能学校体育承担起为残疾学生传播正确体育理念,增强残疾学生体质,推动残疾学生融入社会的教育功能。

“阳光体育”运动是在2006年12月23日,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在北京举行的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的时候提出的,当时提出来叫“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其主要内容是针对目前全国的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素质有所下降的情况,教育部要求全国各个学校首先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要求贯彻落实国家对学校工作的要求,包括依法保障学生睡眠和体育锻炼的权利。让小学生每天睡眠不能少于10个小时,中学生不能少于9小时,学生的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关键是学生的体育活动每天不能少于1小时。对残疾人实行“阳光体育”,其实就是残疾人可以有充分的时间享受体育带来的快乐。

体育锻炼可以促进身体健康,增强体质补偿功能。肢体患病的残疾人,他们的部分肢体或全部肢体受到损伤后,如果基本上或完全停止体育活动,日常生活中的体力就大大减少,这将使得他们的运动器官及其紧密相连的人体其他器官各个系统的功能相应下降,这不仅仅反映在内脏机能上。由于机能和功能下降,又进一步恶化。在这种恶性循环的影响下,残疾人的体质和健康状况较正常人有明显的差别,他们的情绪低落,更不利于正常的生活和交往。我们常常看到,一些能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残疾人,通过锻炼,有效地改进各器官、各系统的功能,提高机体的能力,最终达到康复治疗的目的。

在阳光体育背景下,为顺利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2012〕53号)和《教育部关于印发〈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办法〉等三个文件的通知》(教体艺〔2014〕3号)有关要求,着重提高《特殊教育学校体质健康监测标准》应用的信度、效度和区分度,着重强化体育教育学校体育教育激励、反馈调整和引导锻炼的功能,着重提高其教育监测和绩效评价的支撑能力。从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等方面综合评定特殊教育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促进残疾人体质健康发展、激励残疾人积极进行身体锻炼,发展残疾人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对残疾人进行学生体质健康的个体评价标准。具体实施方案为:

第一,对残疾人开展“阳光体育”,要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通过多种形式,大力在残疾人中宣传阳光体育运动,广泛传播健康理念,使阳光体育的“健康第一”、“达标争优、强健体魄”、“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等口号深入残疾人人心。以唤起全社会对残疾人体质健康的广泛关注,吸引家庭和社会力量共同支持残疾人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

第二,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要与残疾人体育课教学相结合,严格执行国家有关体育课时的规定,开足上好体育课,不得以任何理由挤占体育课时。但是在对残疾人的教学模式上,要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通过体育教学,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不拘泥于正常人从事的项目,开发适合残疾人可以从事的体育项目,引导学生积极参加阳光体育运动。

第三,对残疾人实现“阳光体育”运动的着眼点和着手点在培养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自觉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主动锻炼的意识,让学生充分展现自我个性,塑造学生自我主体意识,使学生充分享受运动中的快乐和愉悦。体育教师将发挥“主导性”,使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实施过程中充满人性的光辉,洋溢着自由、和谐、关爱、平等、有感情、有魅力的人文氛围。残疾学生在这种宽松的环境中,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需要、特长和身体素质,自主地选择适合自己特点的运动项目,营造人人参与、人人争先的良好运动氛围。例如:可以要求残疾学生必须参加一个体育俱乐部,瑜伽、跆拳道、体育舞蹈、盲人乒乓球、轮椅篮球、羽毛球等项目,每天在固定的时间活动半小时至一小时,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每天再加上早操及课间操,正好符合“阳光体育”的活动宗旨。

第2篇

一、普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模式在残疾大学生中运用的基本内容

(一)课程的教材、主要内容及形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全校必修课,共16个学时。由于目前没有专用于残疾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选用浙江省高等学校德育统编教材,由马建青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第二版)。在内容上,选取了“导论”、“自我意识”、“情绪”、人格”、“学习”、“人际交往”、“恋爱与性”、“挫折应对与生命教育”8个章节。教学形式采取在普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常用的班级团体辅导形式,具体教学方法有讲授法、团体心理活动、体验式活动、心理测试、个案分析等。具体见表1。(二)授课对象。课程为必修课,面向全体大一学生。笔者授课共11个班级,其中听障生班级8个,视障生班2个,肢残生班1个。班级人数14~22人,小班上课,根据教学活动场景将学生分成1~2个小组,开展班级团体辅导的体验式课程。其中听障生班级采取手语双语教学。(三)课程考核。为体现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掌握和理解程度,对学生的成绩考核分为3个部分:课堂情况(20%);3次实践作业(30%);期末小论文(50%)。课堂情况包括考勤率(10%)和课堂分享发言(10%)。3次实践作业包括:完成“人际关系中我的样子”、“我的人际关系圈”、“我的爱情宣言”。期末小论文要求学生结合个人成长经历,写出对课程的心得体会,体现学生在课程结束后,收获的心理体验,以及是否灵活运用到生活中。

二、课程有效性分析和评估

(一)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知识。“了解心理学和心理健康的基本概念,掌握自我调适的基本知识”,这是课程目标之一,也是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学生中存在混淆一般心理问题和精神疾病的情况,自己给自己贴标签,造成沉重的心理负担。学生通过课程学习科学心理健康知识,增强自我认识,卸下了心理包袱。(二)培养心理健康意识。残疾学生对生理健康特别关注,而心理健康却容易被学生和家长忽视。通过课程,学生意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在课程中及课程结束后,有8位同学主动预约心理咨询,有一位肢残学生叙述说“生病导致身体残疾,家里父母压力大,自己乱发脾气。以前却从没想过通过心理咨询缓解压力。”学生开始有意识保健心理健康。(三)运用心理调适技能。是否掌握并运用各项心理调节技能是本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标准之一。一位听障生描述“在高中我得过抑郁症,在这门课,我学到了很多情绪调节方法,如运动、看书、多找人聊天,听听歌释放自己的压力。”一位视障生描述“我曾固执认为学习心理学没有用,经过8次课程,让我更进一步审视了解自己,很多时候会分析一下失落或烦躁时情绪变化过程和原因了。”(四)增强自我认知。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自我认知层面的教学目标。有视障学生说“以前觉得对自己无所不知,通过课程中20个我的游戏,才发现对自己的了解其实只有一点点。”有一位视障同学描述“通过询问身边人他们心目中我的样子,才知道在他们眼中我各不相同,要不是做作业,我不会去问他们,可能永远都不会知道这点。”另一位视障生描述“通过课程知道了自己的气质是抑郁质,让我知道自己平时一些小纠结更多是因为这种气质造成,而不是心理问题,这让我不再为不时出现的小纠结太过担心。”

三、健听残疾大学生与听障大学生的课程效果分析

(一)健听残疾大学生的课程效果分析。1.班级团体支持的正向作用。在特殊教育学校,学校氛围和班级同学之间尊重彼此,在课堂上表现出对彼此生命中苦难的深深理解,深刻的情感支持,生活学习中相互帮助。很多同学减少了曾经被欺凌、看不起的怨恨心理和自卑心理。有一位肢残学生描述“我从小受到冷嘲热讽,其他人都看不起我,在讽刺中我甚至萌发了自杀心理……直到来到这所学校,同学们没有笑话我,我感到了希望和快乐。”班级团体的相互影响,增加了学生自尊,减少对自身残疾的自卑感和羞耻感。2.对心理健康教育需求强烈。一位视障学生说到“对于身有残疾的我们,多多少少会有心理、性格上的问题”。16课时的课程安排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特别是人际交往、情绪调节、学习方面,视障生有强烈的需求。一位青少年期因病致盲的学生描述“自我14岁那年,突发性视网膜脱落导致视力下降,从此性情大变,从此多愁善感、郁郁寡欢,常认为与周围人格格不入,觉得自己患有心理疾病。”一位视障学生说到“人际关系是我的一块心病,从小到大就不知道怎样与人交往。是性格的影响,还是后天学习影响的?很想去改变,但不知从何做起。”对残疾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十分必要。3.增进了健听残疾大学生的社会化。一位视障学生描述“学着换位思考,理解事情的矛盾,不同人理解的不一样,我的心里不像以前那么抱怨和发怒,觉得不公平了,心态平静了。”健听残疾大学生对课程理解更加深刻,通过课程学习,增进了社会化,理解问题的角度更加立体多维。一位视障学生谈到对恋爱的体会“为什么有的恋爱会失败,有的能够走进婚姻殿堂,可能不仅仅和时间长短、彼此是否了解有关,还和两人相互经营、是否有技巧的表达有关。”(二)听障大学生的课程效果分析。1.班级团体支持的双向作用。一方面,班级团体情感支持对听障生减少自卑和社会孤独感有很大帮助,另一方面,听障生因为语言沟通困难,能用语言表达的情感少而单纯,同样的活动,听障生因为语言交流困难,对课堂内容理解和体验非常浅显,和健听人交往困难,加之在聋人文化群体中彼此支持和信任,更加减少与健听人的交往。在课程互动中,有些听障生使用主流社会语言被动,对不会手语的健听人不愿意主动交流,不利于听障生融入健听人社会。2.课程中表现出生活技能能力不足问题。世界卫生组织对生活技能的定义是,个体采取适应的积极行为,能有效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需要与挑战的能力。[1]听障生因为听不见,人格特征表现固执、自我中心、缺乏自我控制、易冲动性、易受他人暗示。[2]有时理解问题的角度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两极简单化,与健听人社会交往中会出现生活技能不足的问题。3.心理问题的普遍性与心理健康意识欠缺。前人研究显示,聋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健全人差,心理问题检出率较高。[3]在课堂互动中,老师询问听障生听懂了吗?他们会点头,但其实并没有真正理解或理解偏差。

四、对残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

(一)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残疾大学生的重要意义。本课程有效性分析呈现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残疾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特别是对视障生和肢残生等健听残疾大学生效果明显。而国内外研究发现,聋人经由同伴相处能够感受到被社会接纳和自在感[4]。因此如何从根本上提高残疾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残疾学生心理和谐发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作用重大。(二)突显特殊教育理念,开发专用于残疾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残疾大学生的课程开发,应该基于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及残疾大学生的特殊心理需要。教学内容、评价方法、教学方式都应该在理解聋人文化的基础上改进,增加生活技能的培养。健听残疾人心理健康课程内容上要考虑创伤心理学内容,教学方式上运用艺术性表达,增强残疾大学生的自尊感,探索生命的意义,培养自信。(三)残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注重发展的取向。在课程实践中发现,残疾大学生自卑、低自尊、敏感多疑、孤独等心理问题与他们身有残疾的经历有关,在课程中的活动体验以及特殊学校关爱、尊重的氛围,都能改善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残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发应以发展为取向,帮助残疾大学生建立良好心理素质,更好地融入社会。

作者:江楚娟 单位: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WorldHealthOrganization.Lifeskillseducationinschools[Z].Geneva:WHO,1997

[2]GreenbergMT,KuscheCA.PromotingSocialEmotionalDe-velopmentinDeafChildren[M].Washington:UniversityofWashingtonPress,1993,24:10~11

第3篇

>> 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个性化发展研究 普通高校残疾学生体育教育研究 广东普通高校残疾学生体育意识与体育行为的调查研究 江西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个性化发展调研 青岛市普通高校残疾学生体育课教学现状调查及分析 普通高校实施体育个性化教学的探索 让个性化教育挥洒体育课堂 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生态化研究 普通高校通识教育问题探究 地方普通高校转型应用型职业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与大学生体育需求的比较研究 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教育问题的研究 普通高校体育课堂教学素质化目标的构建与实施 当前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在教育方面几个问题与对策 浅谈将极限飞盘引入普通高校体育课堂可行性研究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研究综述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模式的创新研究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人本教育理念的缺失与对策研究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普通高校体育课教学中如何给学生“减负”的探讨与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普通高校残疾学生体育课堂行为个性化教育问题研究 普通高校残疾学生体育课堂行为个性化教育问题研究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9-0006-02 摘要:本文研究旨在探索体育课堂教学活动中,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区别对待地采用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组织教学,发展学生体能状况,促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潜能,促使“残疾学生”得到最优化的发展,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探索一条符合“残疾学生”自身特点和规律的教育教学过程。 关键词:残疾学生 体育课堂 个性化教育

1前言

2008年7月1日起实施执行的《残疾人保障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国家保障残疾人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当然也享有受体育教育的权利,随着高校招生制度的逐渐开放化和人性化,普通高校的残疾数量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还将继续增加和扩大。   由于在普通高校里“残疾学生”的残疾情况不尽相同,对“残疾学生”的体育教育问题还缺乏系统、全面、深入和综合研究。本文通过对《普通高校残疾学生体育课堂行为个性化教育问题研究》,探索一条符合“残疾学生”自身特点和规律的教育、教学过程,建立起符合差异教学需要的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评价观,从根本上转变教育教学观念,通过有效的教学行为和方法指导,激发“残疾学生”体育参与兴趣,帮助“残疾学生”乐于参与体育教学和集体活动,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纠正体能状况,扩大生活范围,改善和恢复“残疾学生”的肢体和心理上的功能,提高“残疾学生”适应集体生活、群体活动的目的和意义。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普通高校残疾学生体育课堂行为个性化教育。以首都经贸大学、黑龙江商业大学、河南财经大学、浙江财经大学、新疆财经大学、贵州财经大学的“体育残疾学生”为代表,进行个案研究。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查阅全国25所高校体育教学大纲中的保健体育部分,并收集大量相关政策性文件及近期国内外体育相关资料。

2.2.2实验法 针对贵州财经大学”残疾学生”体育课堂实践进行为期1年2个学期的实验研究,观察其效果。

2.2.3访谈法及问卷调查法 调查访问10余所高校体育部主任,设计问卷并征求专家意见。对首都经贸大学、黑龙江商业大学、河南财经大学、浙江财经大学、新疆财经大学、贵州财经大学200位保健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回收率100%。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我国普通高校残疾学生体育课堂行为个性化教育现状

3.1.1教学形式调查与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得知首都经贸大学、黑龙江商业大学、河南财经大学、浙江财经大学、新疆财经大学等普通高校因“残疾”不能参加正常体育课的学生数超过60人以上的学校有62%。在调查中还发现,“残疾学生”的体育教育均采取开设体育保健课或免修的形式。开设体育保健课对于大多数“残疾学生”来讲,还不能达到体育教育的目标,对于身心方面的发展还存在着较大差距。不能达到学生对体育教育的期望,因为“残疾学生”的个体差异比“正常学生”的个体差异要大得多,造成“残疾”的原因也不尽相同。因此,把“残疾学生”统一放在体育保健班中,进行大班教学,教授同样的内容,忽略了这些学生的个性需求和发展。有的学校对一些残障的学生体育实行免修、教学时数缩减等做法。形式上是对他们的关心关怀,实际上削弱侵害了这部分学生参加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的权利,也造成了学生在心理方面的障碍,由此带来了许多学生在体育锻炼上的负面影响,影响校园的和谐稳定。

3.1.2体育保健课教学内容调查与分析

对25所普通高校进行调查了解,情况表明大部分高校目前都设置了体育保健课,并有相应配套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各高校教学内容虽然不一样,但大同小异。大部分高校仍是以保健养生项目为主线,配合保健康复理论、传统的康复按摩、自编康复形体操等项目。基本反映了我国高校体育保健课的主流和趋势。但教学内容、教学组织与方法针对性不强。由于对体育保健课开设的目的及要解决的问题不明确,教学内容的选择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片面性,教材偏重于传统养生类项目,大多数学校没有配备副项目,针对性不强,效果不好,而有的学校开设的武术太极拳并以站姿练习为主的项目,对于身体有残疾的学生根本完不成,对全面身体素质的练习考虑较少,学生缺乏兴趣,由于学生参加保健班的原因各异,很难有完全适合各种情况学生的最佳运动套餐,学生学习热情普遍不高,被动接受和应付的现象普遍存在。

3.1.3体育保健课教学效果调查与分析

通过对25所普通高校体育保健课程教学目标的调查发现,绝大多数高校都把增强学生体质、锻炼意志、掌握体育锻炼的理论与方法作为教学的目标,认真制订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以现代医学和体育理论为依据,使“残疾学生”了解、掌握自身的体质状况,制订科学的健康计划,达到了一定的健康效果,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运动技术、技能水平。调查还发现,99%的学校没有对“残疾学生”有课外体育活动的要求,仅有1%左右的“残疾学生”偶尔参加体育活动或体育锻炼,调查的学校中没有一所学校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运动处方教学。“残疾学生”由于自身健康原因和体育能力与基础较差,在心理和生理上对体育产生一些自卑和抵触情绪。体育保健课程一般为每周1次,每次90 分钟左右,由于没有对上课及参加体育活动的要求,“残疾学生”往往上完体育保健课后,就不会再到体育场所。教师考虑到学生的各种安全问题,加上学生身体条件和体育活动能力差,往往上课时对学生的要求不高,学生只要到课点名就作数。保健班统一上课人数较多,主要是学生的身体状况也完全不相同,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教学方法也无法统一。所以,当前各高校的体育保健课教学效果不明显,学生认可度不高。

3.1.4“残疾学生”的体育与综合素质评价调查与分析

通过对25所普通高校体育保健课程的效果评价调查发现,有90%的学校对“残疾学生”体育保健课程的成绩不能给85分以上的规定。无论学生怎样努力,也只能达到普通学生体育课积分极点以下的成绩,这样的评价标准,无法客观公正地认可他们的努力和进步,是对“残疾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不重视,极大地挫伤了这部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严重偏离了教育的公平性。尽管从理论上认同“残疾学生”的教育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又侵害了学生的受教育权力,对他们心理和生理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在对学校综合素质评价的调查中发现,有15.2%的学生因身体健康原因没有获得学校的“三好学生”、奖学金、“学生优秀干部”等奖励,尽管他们在其他方面比别的学生优秀。虽然这部分学生人数占的比例不大,但造成的影响还是比较严重的。因此,极大的影响了这些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发展。危害了这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对“残疾学生”的体育教育应符合“残疾学生”自身特点及规律的教学和评价过程。

3.2普通高校“残疾学生”体育个性化教育方案研究

3.2.1“残疾学生”体育个性化教育的指导思想

新《纲要》的颁布实施,为特殊体育教育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教育部在2002年8月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第四部分第十条明确指出“对部分身体异常和病、残、弱及个别高龄等特殊群体的学生,开设以康复、保健为主的体育课程。”比较新旧《纲要》的提法,我们不难看出,无论从接受特殊体育教育的对象,还是课程结构本身,都较以往有更大的自主性和灵活性,体现了现代大学的教育目标,指向每一个个体的身心全面发展。在建设和谐社会,呼吁教育公平的大环境下,《新纲要》的出台,使近两年高校特殊体育教育研究明显迈上一个新台阶。

“残疾学生”体育教育一直是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重新审视和研究。制定出适应于不同需要学生的适应性体育课程指导纲要。以树立“健康第一”和实施“个性化”教育为指导思想。从体育课程内容的丰富性,多样性和教学方法、措施的针对性等方面进行改革,使所有学生都能得到合适的指导,做到有针对性地施教,加强缺陷适应及补偿训练,增强适应能力,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以适应和谐社会对学校体育的新要求。

3.2.2“残疾学”生体育个性化教育方案的内容设计

在对首都经贸大学、黑龙江商学院、河南财经大学、浙江财经大学、贵州财经大学五所高校的体育保健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体育课的需求时发现,“残疾学生”在正常人的群体里生活学习,他们的生理机能无法承受正常学生所需的运动能力,他们的内心深处有深深的自卑感。绝大部分学生很希望有适合他们的体育锻炼内容并进行个性化的学习指导。他们渴望体验到体育运动的快乐。在具体的研究和实践中,主要对以下方案进行设计和探索:

(1)构建个体差异教学有效的教学活动方式

依照个案学生的学习需要和课程内容来组织教学。采用几种教学方式,比如,我们将“残疾学生”分为:“病残类”、“体能类”、“体型特异类”三种。“病残类”学生包括生病体弱、肢体残疾、疾病康复期的学生,“体能类”的学生,虽然没有病残,但身体素质和协调能力较差,运动基础也较差,“体型特异类”学生主要是指身体超胖或过瘦等学生。这种分组法有利于学生的体育交流和身体恢复及生活交流。我们采用集体教学、小组教学、伙伴教学、个别教学。根据学生的兴趣,适当地提供机会给他,让他选择学习活动。开展巩固性教学,同时要求学生开展批判性或创造性思维活动。允许个案学生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展示他的学习成果。

(2)探索实施个体差异教学的教学规律、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传统的“体育保健课”在学习过程中往往采用大班上课的形式,而且教学内容是以教师的特长与“保健班”学生的一般情况结合提前制订好的。这种教学形式针对性较差,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师和学生往往采取应付的态度,敷衍了事。教学效果不明显。通过调查研究设计了以下程序进行教学改革:

目标分层:这是个体差异教学的一个重要变量,是区别于传统教学的关键之处。所谓目标分层,就是将原来过于刻板的划一性目标,改为个案学生能自主抉择的弹性目标。

施教分层:从教师的教学行为来看,教师的任务不再是讲解与讲授,而是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给予个别化指导。

(3)实施个案教学评价体系

实施个案教学评价,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作出科学,恰如其分的全方位评价。实施差异性评价,为学生提供有益的反馈,帮助学生识别自己的不足,给予充分发展的机会,同时尊重学生的能力差异,让教学评价更富人性魅力。尊重学生的性格差异,让教学评价根据个性色彩。

(4)注重个案学生情感发展,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和谐发展和个性独特发展

营造和谐互动的学习氛围和生活环境,解决残疾学生随班上体育课的精神压力,重视残疾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适当的心理辅导对残疾学生个体行为纠正。教学上做到因人而异,制定个人教学计划给残疾学生有效指导。协调学校、社会、家长力量,激励残疾学生勇敢、平等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体验运动带来的快乐抛弃教师不正当言行,避免给残疾学生造成心理伤害。制定切合残疾学生的体育测试项目和课堂评价标准,让残疾学生拥有和正常学生一样的权利,同样享受成功的喜悦。

3.2.3“残疾学生”体育课堂行为个性化教育的教学效果

通过对首都经贸大学、黑龙江商学院、河南财经大学、浙江财经大学、贵州财经大学在五所高校的1年两个学期的教学实验,200名参加体育保健课学习的残疾学生中认为教学效果很好和好的88.2%。残疾学生体育个性化教育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效果在实践中得到了检验,达到和基本达到教学目标的学生,“病残类”占79%,“体能类”占58.%,“体型特异类”占63.6%。在任课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教学改革实验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也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和配合。通过有针对性的健康运动处方教学,“残疾学生”病情得到了恢复,身体机能得到了改善,身体素质和体育技能得到了提高,身体肥胖和身体偏瘦的学生达到了目的,基本恢复到了正常体育效果显著。尤其是通过教学,学生的心理障碍基本消除,对体育活动的态度有了较大的改变,增强了自信心,提高了自觉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4结论与建议

4.1传统体育保健课的教学虽然对“残疾学生”的身心健康有一定的帮助,但是教学的针对性较差,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师和学生往往采取应付的态度,敷衍了事。教学效果不明显。

第4篇

一、我市残疾人事业“十五”计划完成情况

“十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残联的指导下,健全“以残联为主力,各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认真实施残疾人事业发展系列工程,全面完成和超额完成各项任务指标。

(一)康复工作扎实有效。

建立了社会化工作体系,落实了康复经费。建立残疾人康复机构和开办特殊儿童早期训练教育班,招收23名0—6岁的特殊儿童分别开办脑瘫、智障两个早期训练班,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得到家长认可。康复领域不断扩大,建立了康复救助制度,从1998年起,在市“光明行动”领导小组的重视下,发动香港社团和热心家乡公益事业的慈善家,共捐资460万元,使2769名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贫困残疾人康复难问题逐步得到有效解决,使5334名残疾人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复。

(二)残疾人就业环境有了较大的改善。

全面推进按比例就业工作,在全省率先实行委托地税部门征收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为残疾人就业工作搭建平台。全市共建立残疾人庇护工场3个,盲人按摩企业5家,安排24名盲人就业,其中,市残联开办3个残疾人庇护工场,为以弱智人士为主的残疾人提供劳动技能培训和就业平台,先后有23名残疾人参加庇护工场的手工技能训练和辅助就业,全市培训城镇及农村残疾人共8396人,安排残疾人就业1628人,其中按比例安排就业857人。

(三)特殊教育体系逐步拓展。

全市建成特殊教育学校1所、特殊儿童早期训练教育中心1所,招收聋哑学生612人,普通小学随班就读残疾人学生46人。五年来,有8名残疾学生考入省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培英成人中专等专业学校、江门市远程教育班,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达96%。

(四)宣传文体工作蓬勃发展。

开展了“中国世纪万里行”、“全国助残日”等大型助残活动,营造了尊重、理解、关心、帮助残疾人的良好社会氛围。积极宣传扶残助残的先进事迹和残疾人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典型事例,大大地提高了残疾人的社会地位,增强了各镇(街道、农场,下同)、各部门做好助残工作的自觉性,群众的助残意识也大大增强。五年间,全市有1178个单位共16.8万人次自觉参加了助残活动,3000多人次开展红领巾助残活动,共收到助残募捐善款1,760,517元。高度重视文体工作,并取得优异成绩。文艺方面,2001年参加江门市文艺汇演获团体二等奖,其中《男儿当自强》获舞蹈类第二名,《峰回路转》获小品类第二名;2005年参加省第六届残疾人汇演《渔风》获三等奖。体育方面,2002年至2005年期间参加全国羽毛球选拔赛,许素梨和汕头市李实获肢体女子双打第一名,冯春荣和东莞市张小红获第三名;参加省第四、五届残运会获男子跳远金牌,聋人女子200米、100米银牌2枚;聋人男子1500米、100米跑铜牌2枚;肢体女子羽毛球单打银牌1枚、铜牌1枚;聋人男子单打银牌1枚,聋人女子乒乓球双打银牌1枚;参加省青少年田径、游泳比赛获得聋人男子跳远、三级跳金牌2枚,100米跑金牌1枚,聋人女子跳远金牌1枚,100米、200米跑铜牌各1枚;聋人男子50米、100米仰泳铜牌各1枚;聋人男子五项全能铜牌1枚。2002年至2005年期间参加江门市第三届残运会获团体总分第一,其中金牌21枚、银牌10枚、铜牌10枚并获组织奖;参加江门市残疾人乒乓球锦标赛获女子单打金牌1枚、男子单打铜牌1枚、聋人男子篮球赛铜牌1枚。参加江门市残疾人乒乓球、羽毛球锦标赛获团体第一名(金牌5.5枚、银牌2枚、铜牌3枚)和道德风尚奖等优异成绩。

(五)组织基础建设进一步夯实。

市、镇两级残联均已理顺管理关系,已整合的36个社区均已建立社区残疾人协会并配备专(兼)职委员。基层残疾人组织逐步完善,残疾人专门协会活动日趋活跃,建成了处于全省先进行列的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进一步加强。认真贯彻《广东省无障碍设施建设管理规定》,有力促进我市无障碍设施建设全面、系统、规范化发展。

(六)扶贫工作卓有成效。

“扶残济困”工程纳入市委、市政府“十项民心工程”,制定和落实《**市扶助残疾人规定》,为残疾人提供实实在在的优惠与扶助。认真落实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五年来,争取各种款项724.9万元,帮助全市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和困难残疾人共9715人次解决生活问题。积极探索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取得明显成效。建立医疗保险救助制度,全市93名贫困重度残疾人受惠;将精神病列入市基本医疗保险特定病种门诊治疗待遇范围;推进重度残疾人专项困难补助。积极为残疾人解决实际问题,及时化解了社会性矛盾。五年来处理来信66件(含政府热线2件),来访253人次。

(七)残疾人工作者队伍建设不断加强。

建立起一支政治、业务素质过硬的残疾人工作者队伍。十五期间我市残联被评为江门市残疾人工作先进单位;江门市分散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工作先进市;江门市残疾人康复工作进行单位;江门市和广东省残疾人扶贫工作先进单位。2001年11月,残联理事长何镜泉、办公室主任甄国仕被评为江门市残疾人工作者标兵。综合股股长李媚喜《“光明行动”使我市白内障患者受益不浅》荣获首届江门市残疾人好新闻电视类三等奖。广大残疾人发扬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积极参政议政。

五年来,我市残疾人事业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同时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是:地区发展不平衡,且差距有扩大的趋势;康复难现象仍然存在,特别是农村,受各种客观条件的制约,康复工作难以开展;就业问题较为突出,由于残疾人的劳动技能未能完全适应用工单位的要求,“招工难”与“就业难”的局面并存;特殊教育发展滞后,资源不足,师资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等。总而言之,加快残疾人事业发展的任务仍然艰巨。

二、“十一五”期间市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工作原则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将残疾人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战略目标之中,完善有效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工作机制,加快发展残疾人事业,进一步缩小残疾人在基本需求方面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创造残疾人平等参与教育、工作和生活的条件,使残疾人“平等、参与、共享”目标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进一步得到体现,为我市社会主义现代建设、构建和谐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二)总体目标。

──残疾人生活状况得到大大改善,总体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将贫困残疾人全部纳入社会保障范围,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贫困残疾人得到及时扶助。

──通过实施重点工程,全面推进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工作,使5000多名残疾人获得不同程度的康复服务,建成白内障无障碍市。

──基本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大力发展残疾人儿童幼儿教育以及残疾人高级中等和职业教育,积极扶持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切实保障残疾人接受教育的权利。

──有劳动能力和就业需求的残疾人得到职业指导和职业培训,残疾人就业层次进一步提高。

──残疾人文化生活更加丰富,残疾人群众体育逐步普及。

──进一步加强残疾人事业的法制建设,加快无障碍环境建设,残疾人各项权益得到有效保障,社会环境更加文明进步,扶残助残活动更加广泛深入。

──残疾人组织体系进一步完善,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残疾人综合素质普遍提高,社会参与面进一步扩大。

(三)工作原则。

──按照“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将残疾人事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统筹规划,同步实施,兼顾特点,加大投入,加速发展,使残疾人事业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市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综合协调作用;将残疾人事业发展经费纳入预算,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逐步加大投入。

──坚持社会化工作方式,充分开发社会资源,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支持和参与残疾人事业。

──坚持以人为本,求真务实,切实为残疾人办实事。

──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合作,发展残疾人事业。

──发挥残疾人组织和残疾人的积极作用,努力造就一支“人道、廉洁、服务、奉献”的工作者队伍,激励广大残疾人“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

三、“十一五”期间市残疾人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工作措施

(一)康复。

1.主要任务。

(1)加快我市残疾人康复保障体系的建立,从制度上保障残疾人享有康复权利。

(2)进一步扩大康复服务受益面,到2010年,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

(3)不断加强残疾人康复事业基础建设(包括社会化康复服务体系建设和康复人才培养),进一步形成残疾人康复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与机制。

(4)实施一批重点康复工程,市、镇两级政府要把创建白内障无障碍市活动列入残疾人事业发展规划纲要。完成白内障复明手术4500—5000例,每年发动海外侨胞捐款,免费为500—600例本市户籍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手术;每年自费手术者约400例,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白内障手术者,每例补助500元,单位和其他的按规定报销和自筹解决。为50例低视力者配用助视器,为25名盲人进行定向行走训练,新收语训聋儿50名,培养智力残疾儿童家长60名,完成肢体残疾儿童矫治手术2名,为80名肢体残疾人(包括25名肢体残疾儿童)进行康复训练,在全市开展精神病治疗康复工作,供应残疾人辅助用具1500件,装配假肢22例,装配矫型器8例。

(5)开展残疾预防,做好卫生规划和防盲治盲工作规划,明确目标,制订措施,保障经费落实,减少残疾发生。

2.工作措施。

(1)积极推动城镇残疾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农村残疾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使残疾人与健全人同样享受社会医疗保障;逐步将部分残疾病种的家庭病床医疗费用纳入社保支付范围,减轻贫困残疾人康复医疗费用的负担;进一步完善残疾人康复与医疗救助制度,确保符合条件的贫困残疾人得到救助。

(2)继续实施视力残疾康复、肢体残疾康复、智力残疾康复、听力语言残疾康复、精神残疾康复、辅助器具服务等重点工程,为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直接提供康复服务。

(3)加强市、镇两级康复中心和其他骨干康复服务机构的建设,扩展社区康复服务网络,加强康复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组织康复从业人员接受相关专业培训,参加资格认证,持证上岗。

(4)加强早期干预和早期康复训练,有效减轻和控制残疾程度。全市建立残疾儿童首报登记制度,全面掌握0—14岁的残疾儿童状况,为开展残疾儿童早期干预和早期康复训练提供科学依据。扩建市特殊儿童早期训练教育中心,以医疗、康复、教育相结合的科学手段,开展聋儿听力语言训练和脑瘫儿童、智障儿童、低视力儿童康复训练,树立亮点工程。建立市级工伤保险定点医疗康复机构,对因工致伤的职工进行抢救性医疗康复和职业康复,减少残疾发生。

(5)广泛开展康复知识宣传活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开展与残疾人康复工作有关的公益宣传服务,普及康复知识,提高全社会的残疾预防意识和残疾人及其亲属的自我康复意识;有效减轻和控制残疾程度。

(6)加强聋儿康复机构规范化建设;设立家长培训班;指导社区、家庭开展康复训练,普及康复知识和预防知识;推广人工耳蜗植入技术;拓宽听力语言康复服务范围。

(7)积极筹集资金,开展精防工作。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多渠道、多方位、多层次的筹资模式,争取市政府把精神病康复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每年按全市人口平均0.5元标准进行筹集,发动社会善长仁翁捐款、有关部门支持一点、动员患者家属出一点,筹集资金用于精神病康复救助。在全市全面推行精神医疗机构与社区一体化的工作模式,开展“社会化、综合性、开放式”的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推动精神病康复托养机构建设;创办精神病防治康复工(农)疗站。

(二)教育。

1.主要任务。

(1)基本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使接受普通教育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基本达到健全儿童少年同等水平,接受特殊教育的视力、听力语言和智力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97%以上。

(2)拓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高中阶段以上特殊教育,形成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相链接的残疾人特殊教育体系。

(3)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愿望的残疾人普遍得到职业教育或培训。

(4)保障符合国家录取标准的残疾考生接受高级中等以上教育。

2.工作措施。

(1)市、镇两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将残疾儿童少年教育纳入当地义务教育体系,统一规划,统筹安排,同步实施;坚持“特教特办”原则,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建立特殊教育的督导检查制度,切实将残疾儿童少年入学指标列入义务教育评估验收指标体系。

(2)全面推行随班就读制度。现有特殊教育学校要逐步增设高中班以及职业技能培训班。

(3)将残疾人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建立健全助学金制度,将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列入政府优惠政策范围,对接受高中阶段以上教育的贫困残疾学生,优先提供助学金和教育贷款。

(4)以社会普通职业教育机构为主,充分发挥残疾人职业教育机构的作用,普遍开展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的残疾人职业教育与培训;坚持城镇与就业相结合,农村与生产和扶贫相结合,开展多层次的职业技能教育和中短期实用技术培训。

(5)继续依托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残疾人教育学院江门教学点发展残疾人远程教育事业,提高残疾人参与社会的竞争能力。

(6)加强特殊教育师资人才队伍建设,参加继续教育,提高特殊教育师资人才队伍的质量和数量。推广盲文、手语,为盲人、聋人接受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创造条件,提高特殊教育水平;建立健全特殊教育师资资格评定制度,落实特殊教育教师特教津贴。

(7)建立特殊教育投入的保障机制,将每年特殊教育发展经费列入市财政预算,确保“三个增长“,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水平,促进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就业与社会保障。

1.主要任务。

(1)稳定、拓宽残疾人就业渠道,促进残疾人就业率稳步提高。

(2)加强全市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规范建设,完善残疾人就业服务体系,进一步提高残疾人就业的服务质量。登记失业、求职的残疾人普遍得到职业指导和职业培训。

(3)加强盲人按摩人员培训,提高技术素质,规范盲人按摩行业管理,促进该行业健康发展。培养、培训盲人按摩人员25名,其中医疗按摩人员5名,保健按摩人员20名,开展盲人计算机操作技能培训,培训人员15名。

(4)依法将残疾职工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全市在岗残疾职工纳入社会保险率达100%,扩大自谋职业残疾人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措施,逐步提高符合条件残疾人的社会保障水平。

2.工作措施。

(1)继续推进残疾人按比例就业,加大残疾人按比例就业的行政执法力度。进一步规范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征收,严格管理,确保专款专用。

(2)鼓励社会依法兴办福利企业,集中安排残疾人就业;完善优惠政策和措施,扶持福利企业稳定、健康发展;在有条件的地方开办福利性工疗机构、庇护性工场,为精神病康复者、智残疾人实现就业创造条件;制定和完善优惠政策,鼓励、扶持残疾人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和自愿组织起来就业。

(3)加强各级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建设,综合管理本地区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工作,在劳动保障部门的指导下,拓展服务项目,完善服务功能,强化服务手段,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为残疾人就业提供全方位服务;依托劳动市场信息网络,搭建残疾人就业信息网,拓宽残疾人就业信息渠道,促进残疾人就业。

(4)建立残疾人职业培训机构,以劳动力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开展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和农村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不断提高残疾人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对在各类培训机构中接受职业培训的贫困残疾人给予培训生活补贴。建立健全残疾人职业技能优秀人才奖励机制,积极参加江门市第二届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为广东省第四届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选择人才。

(5)充分发挥残疾人职业培训机构作用,大力培训盲人保健按摩师,加强对在职盲人按摩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提高盲人按摩人员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加强对盲人按摩行业管理,规范盲人按摩市场,促进盲人按摩行业健康发展。积极开展盲人计算机职业技能培训,全方位为盲人创造从业机会。对盲人个体开业给予政策扶持。

(6)依法维护残疾人的社会保障权益,完善对残疾人就业权益的监督和检查机制,确保残疾职工依法参加各项社会保险;鼓励并组织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的残疾人参加社会保险;对无劳动能力的城镇贫困重度残疾人参加社会保险给予扶持;帮助农村贫困残疾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并按规定给予医疗救助。

(7)认真执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及时向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家庭提供最低生活保障;落实贫困重度残疾人的专项补助,保证其基本生活需求;适当提高重度残疾、一户多残等贫困残疾人家庭的生活保障水平。

(8)鼓励社会力量兴办重度残疾人托管(托养)机构,市、镇两级政府通过定额补贴等方式,资助贫困家庭的重度残疾人托管(托养)机构。

(四)扶贫。

1.主要任务。

(1)重点解决低收入者及其家庭的贫困问题,稳定、提高经济收入。

(2)扶持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

2.工作措施。

(1)市、镇两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切实将全市扶助贫困残疾人工作纳入扶贫开发计划之中,统筹安排,同步实施,针对残疾人特点采取有效措施,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2)结合实际,针对残疾人扶贫需要,制定和完善扶贫贷款政策,对适合残疾人脱贫的项目给予信贷支持。

(3)兴办残疾人农村种养培训基地,组织农村残疾人进行实用技术培训,掌握脱贫致富的一技之长。

(4)将残疾人危房改造工作纳入全市农村安居工程计划。安排资金帮助贫困残疾人改善住房条件,努力为贫困残疾人解决住房困难问题。

(五)文化教育。

1.主要任务。

(1)倡导、动员社会公共文化机构为残疾人提供服务,普遍、深入开展群众文化活动。

(2)发展残疾人特殊艺术,培养优秀艺术人才。

(3)落实国家《全民健身计划》,组织残疾人广泛开展体育健身活动,增强残疾人体质。

(4)举办残疾人体育赛事,贯彻《奥运争光计划》,提高残疾人竞技运动水平,为上级输送体育人才。

2.工作措施。

(1)市、镇两级政府和市文化、体育部门,要采取措施,鼓励、支持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机构建设,普遍对残疾人开放并提供便利服务,为残疾人参加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创造条件。公共图书馆要为残疾人提供图书借阅服务,逐步开辟盲文及盲人有声读物场所。

(2)城市社区、农村乡镇的残疾人组织和特殊教育学校、福利企业事业单位要根据各类残疾人的特点,开展残健融洽、形式多样、有益身心健康的文化、艺术、健身、娱乐活动。

(3)发展残疾人特殊艺术。组建残疾人业余艺术团(队),培养特殊艺术人才;定期组织全市残疾人艺术汇演和特教学校学生艺术汇演,提高残疾人艺术水平,展示残疾人特殊艺术才华。

(4)提高残疾人竞技体育水平。市体育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残疾人体育的指导和扶持,加强市残疾人体育培训基地建设,大力选拔、培养残疾人优秀体育人才。

(5)积极参加江门市第四届及第五届残疾人运动会,选拔、培养优秀残疾人运动员参加省第五届和第六届残疾人运动会。

(六)社会环境。

1.主要任务。

(1)弘扬人道主义思想,倡导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社会风尚,加大发展残疾人事业的宣传力度。

(2)推动物质环境和信息、交流无障碍建设,在公众传播媒介中积极推进“字幕工程”,办好残疾人专题节目。

(3)宣传优秀残疾人、先进残疾人工作者和扶残助残先进典型,激励残疾人自强和残疾人工作者的敬业精神,培育社会助残意识。

2.工作措施。

(1)宣传、新闻、出版和教育行政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和支持新闻媒体采用不同形式,报道反映残疾人生活,宣传残疾人事业,宣传现代文明社会的残疾人观;把开展扶残助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范畴;创建“文明城市”、“文明社区”“文明村镇”要有扶残助残的具体要求;在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课程中,增加人道主义、自强与助残等内容,培育爱心,营造关爱他人、扶助弱者的良好舆论环境。

(2)完善市残疾人事业公众信息网,宣传残疾人事业,为残疾人提供服务;市电视台要积极推进新闻节目加配字幕,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开办手语节目;市广播电台要开设残疾人专题节目。

(3)加强市残疾人事业新闻宣传促进会建设,广泛动员公共媒体宣传残疾人事业的成就和优秀残疾人、残疾人工作者的先进事迹,宣传社会各界扶残助残取得的成效,鼓励更多的单位和个人支持残疾人事业,关心、帮助残疾人。

(4)继续组织好“全国助残日”、“国际残疾人日”、“爱眼日”“爱耳日”、“精神卫生日”“防治碘缺乏日”、“防治麻风病日”等活动,广泛开展“志愿者助残”、“红领巾助残”和“文化助残”、“科技助残”、“法律助残”等多种形式的扶残助残活动。

(5)认真贯彻《广东省无障碍设施管理规定》,推动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凡新建和改建的道路交通、建筑物应实行无障碍设施建设,各主要交通路口装置盲人音响导向。

(七)社区工作。

1.主要任务。

(1)建立健全规范化社区残疾人工作网络。

(2)全面开展社区残疾人工作各项业务。

2.工作措施。

(1)市、镇两级政府要将残疾人工作列入社区建设总体规划,同步实施,并纳入社区达标检查内容。

(2)全面建立社区残疾人协会,配备社区残疾人协会专职委员,落实残协专职委员编制和经费,专职委员逐渐向由残疾人或直系亲属担任过渡。

(3)坚持资源共享原则,整合社会资源,设立残疾人活动场所,配置适宜残疾人使用的设备、器具。

(4)社区残疾人协会在社区居委会指导下,开展社区残疾人状况调查,根据残疾人的需求,切实做好各项服务工作:落实最低生活保障,保障残疾人基本生活;开展以家庭康复训练为依托的社区康复;在社区服务网点为残疾人就业提供机会;组织志愿者为残疾人提供生活、就医、家政、子女教育等帮扶服务,帮助解决实际困难;鼓励、组织残疾人参加社区群众文体活动,以及开展自我教育。

(八)法律维权。

1.主要任务。

(1)建立残疾人维权工作机制,采取有力措施,使残疾人权益保障状况进一步得到提高。

(2)加强残疾人事业法制建设,加大执法和法制宣传力度,建立残疾人法律援助机制。

2.工作措施。

(1)市、镇两级政府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采取有效措施,解决残疾人面临的突出困难与问题,维护和保障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及参与社会生活的各项合法权益;加大对重大、典型侵害残疾人合法权益案件的查处力度。

(2)积极制定和适时修订残疾人优惠政策及扶助规定。

(3)继续将《残疾人保障法》纳入普法规划,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增强残疾人的法律观念,提高全社会依法维护残疾人权益的意识,增强残疾人的法律工作者的维权能力。

(4)加强《残疾人保障法》执法力度,各有关部门积极配合市人大、政协开展《残疾人保障法》及相关法规执行情况的检查、视察、依法维护残疾人权益。

(5)市司法部门要推进完善残疾人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为残疾人提供优质、优先、优惠的法律服务,解决残疾人的实际困难,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

(6)认真贯彻国务院颁布的《条例》,加强残疾人工作,听取残疾人意见,了解残疾人需求,解决残疾人问题,为维护残疾人权益和社会稳定大局服务。

(九)信息化建设。

1.主要任务。

建立健全残疾人事业信息化工作管理体系,利用信息化推进残疾人事业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重点在于加强信息化网络和残疾人工作基础信息数据库建设。

2.工作措施。

(1)加强残联机关办公自动化建设,构建覆盖全市残联系统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实现业务数据、政务信息的网上传输。同时,建立与政府及横向业务部门之间的网络联系。

(2)加强信息队伍建设,开展多层次技术培训,提高残联系统运用现代化办公手段的整体水平;根据信息工作的需要,针对管理人员的特点,开展多层次的计算机知识普及教育和培训工作;将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作为对市、镇两级残联干部培训的内容之一。

(3)根据残疾人事业的发展需要,建立和完善全市残联综合业务数据和信息管理系统,加强基层统计管理,提高统计数据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4)利用残联系统内部信息资源,建立全市残联内部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实现残疾人事业信息资源共享,为领导决策和开展业务工作提供服务。

(5)进一步推动残联系统公众信息网建设,制定建设指标和目录,促进政务公开,丰富信息内容,加大宣传力度,努力为残疾人提供方便快捷的网上服务。

(十)组织建设。

1.主要任务。

(1)完善组织机构,全面履行职能。

(2)提高干部队伍素质,增强服务能力。

(3)加强市、镇两级残联领导班子建设,培养、选拔优秀残疾人干部。

(4)健全、完善残疾人各专门协会组织,密切联系残疾人。

(5)动员社会力量支持残疾人工作,组织志愿者助残。

(6)加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创造为残疾人服务的条件。

2.工作措施。

(1)进一步加强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完善机构,健全机制,加强力量,提高效能。建立健全社区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和企事业单位的残疾人组织,形成完整的残疾人工作组织体系。

(2)采取多种形式培养、培训残疾人工作者,认真贯彻落实《全国残疾人工作者职业道德规范(试行)》和“十一五”全国残联系统干部教育培训规划,提高残疾人工作者职业道德水准和综合服务能力,加大市残联残疾人干部配备工作力度,力争市残联配备有残疾人干部,增强残联的代表性;建立残疾人干部教育培训长效机制,造就思想好、作风硬、能力强、素质高,恪守“人道·廉洁·服务·奉献”职业道德的残疾人工作者队伍。

(3)建立健全各级、各类残疾人专门协会组织,确保协会经费、场地、人员的落实,发挥“代表、服务、维权”作用,密切联系广大残疾人,活跃基层残疾人生活。

(4)会同有关部门按社区人口的8%组建志愿者队伍,指导志愿者协会开展扶残助残活动;指导社区各居民协会、社团开展对口帮扶残疾人组织活动。

第5篇

一、活动主题

“防聋治聋,精准服务”。

二、市级活动内容

(一)听力健康进农村活动。3月1日上午,xx市残联联合卫生计生部门组成“听力健康服务小组”,赴奉化市裘村镇会同当地残联和卫生医疗机构开展“关注儿童听力健康”主题宣教活动。在乡镇中心街区设置耳科义诊、听力检测、耳防宣传、听力康复、政策咨询及便民服务台,悬挂宣传横幅,分发《听力残疾预防与康复》宣传手册等。

主办单位:xx市残疾人联合会xx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承办单位:奉化市残疾人联合会 奉化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局

(二)听障医教融合分享活动。2月28日上午,xx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在多功能厅举办主题宣传活动。康复中心在训的120余名听障儿童和家长及部分普通小学学生参加主题活动。活动中听障儿童康复明星和家长将介绍听障康复经验和融合教育成果,听障儿童与健康儿童进行才艺表演。

主办单位:xx市残疾人联合会

承办单位:xx市残疾人康复中心

(三)听力免费检查周活动。“爱耳日”期间,xx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将开展为期一周的免费听力检查和助听器知识咨询义诊活动。组织有关听力学专家为有听力康复需求的市民进行免费听力测听、助听器调试和耳科保健指导服务。

主办单位:xx市残疾人联合会

承办单位:xx市残疾人康复中心

三、各地活动要求

(一)坚持以人为本。要立足实际,围绕活动主题,协调卫计、教育、环保、民政等部门,组织相关机构专业人员,着力面向农村、山区、海岛等重点区域,着力面向儿童及儿童家长、年轻夫妇等重点人群,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及听力康复家长培训,提供耳科保健咨询,开展听力健康宣传及听力筛查服务等形式普及听力残疾预防与康复知识;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广泛动员爱心企业、公益组织及个人参与贫困听障儿童的康复救助,营造扶残助残的良好社会环境。宣传教育活动力求与便民惠民服务相结合,整合推动听力残疾预防与康复工作。

(二)创新宣传形式。要积极协调各类媒体开展宣传报道工作。发挥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短信平台等大众媒体和新媒体作用,多渠道“爱耳日”活动信息,宣传普及安全用耳知识,教育推动全社会关注儿童听力健康,保障听障儿童接受教育的权利,共同建设听障儿童全面康复环境。

(三)做好需求调查。要以“爱耳日”活动为契机,认真开展20xx年度“七彩梦行动计划”人工耳蜗康复救助及阳光品质康复工程助听器验配、人工耳蜗处理器升级、听力语言康复训练等项目的需求调查摸底工作,为残疾人阳光品质康复工程“助听”项目的实施摸清底数,打好基础;扎实做好20xx年度新发听力残疾儿童康复服务落实和政策保障工作,建立疑似听力残疾儿童康复跟踪长效机制,加强康复政策宣传力度,强化听力障碍早发现、早干预、早康复理念,力争使有康复适应指征的听力障碍者尤其是0-6周岁听力残疾儿童的康复需求得到满足,为“十三五”残疾人康复工作起好步、开好局。

各县(市)区残联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积极协调残康办成员单位,围绕第17次“爱耳日”活动主题,以全面实现“人人享有健康听力”为目标,制订活动计划,采取有效措施,推进“爱耳日”活动广泛、深入、扎实开展。要结合本地实际,积极创新活动形式,采用多种方式增强“爱耳日”宣传教育活动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吸引力,确保活动取得成效。

四、宣传口号

——关注儿童听力健康

——切实保障听障儿童接受教育的权利

——积极落实“早发现、早干预、早康复”听力语言康复三原则

第6篇

1特殊院校残疾学生主要存在的心理问题

因生理原因使部分生活功能受限影响,受家庭社会环境过度关注,以及来自社会的歧视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导致多方面的心理问题。调查小组对高职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的残疾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样本以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在校学生为主。发送调查问卷160份,回收有效问卷150份。同时对特殊院校的相关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政老师、政治辅导员、班主任、专业老师、毕业生用人单位通过QQ、邮件、电话、实地走访的方式进行了访谈。结果显示心理健康评分处于中等分数达到65人;有15人测评分值较高,有焦虑紧张症状或倾向;30%的残疾大学生存在不平衡心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自卑敏感与健全学生相比,因为生理上的缺陷,残疾人会遭遇各种困难,多次经历过挫折的内心逐渐变得脆弱敏感,过分关注自身不足,不能正确和乐观地看待自己生理缺陷。74.67%的学生认为自己受到过歧视,60%的残疾学生认为父母对自己不够关心。孤独自闭孤独感是残疾人普遍存在的内心体验,残疾学生在生活、学习等方面受到不同程度限制,活动场所少,交流对象有限,残疾学生在假期大都选择闭门不出在家上网,久而久之容易产生孤独心理,甚至孤僻、自闭行为。调查发现,84.2%的残疾学生不喜欢见陌生人,缺少交往意愿。悲观失落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残疾学生对自身不幸的了解和感受越来越深刻,会与家庭的其他成员或社会上的健全人作对比,抱怨命运的不济,严重的产生意志消沉。尤其是后天因素造成的残疾,悲观情绪和受挫感最为强烈。在考试、情感受挫时也容易产生退学等逃避心理,62.5%的残疾学生觉得自己不是自己,自我否定,只有31.5%的残疾学生对未来充满信心。焦虑易冲动特别是即将面临毕业的残疾学生,容易对个体生存和未来发展产生焦虑。部分残疾学生焦虑心理以爆发式情感表现,表现为烦躁、愤怒,有的则将内心痛苦掩饰在心。34.67%的残疾学生有头痛、脖子和肩膀酸痛的体验,长期压抑、抑郁,容易对生活丧失信心,并产生冲动的行为。14.67%的残疾学生曾经“想轻生”,有过自杀倾向,聋人学生所占比例较大;5.3%的残疾学生曾有过自杀行为,以肢残学生和后天致盲残疾学生居多。偏执自我,人际交往障碍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文明进步,残疾学生受家庭学校和社会呵护和关照越来越多,表现为思想简单,情商低,容易在人际交往遭遇挫折,部分残疾学生因此产生社交恐惧心理。

2残疾学生心理问题原因分析

生理缺陷影响由于生理缺陷,残疾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各种心理特征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许多残疾学生因为自己身患残疾,与正常人不同,为避免他人的嘲笑和异样的眼光,会减少甚至拒绝与周围人接触,久而久之,形成自闭、自卑的心理。随着年龄增长,因生理问题遭遇偏见、歧视和挫折,容易累积诸多牢骚和不满,造成悲观消极心理。家庭教育影响家长的教育方法及家庭环境条件等对残疾学生的心理成长有直接的影响。相对于正常孩子,父母与残疾孩子的心灵交流普遍缺乏,部分家长对残疾孩子未来缺少期待,或对入读高等学校的残疾孩子期望过高,而很少过问他们的心理。即使孩子出现心理异常,一些家长因养育孩子残疾一直背负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长期焦虑而把不良的心理情绪和暗示传递给残疾孩子,使残疾学生产生消极低落情绪或心理偏差。学校教育影响由于特殊教育起步较晚,社会对残疾心理研究不多,高等特殊教育发展滞后,目前多数特殊院校重点着眼于学生的文化知识、技能素质等培养,忽视残疾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特教师资薄弱,部分教师缺乏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专业素养,或不了解残疾学生的心理生理发展的特殊性、差异性。在教育学生时如果方法不当,反而会损伤残疾学生的自尊心,加重残疾学生的孤独、自卑心理。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对残疾人教育和就业方面的歧视依然存在,对残疾人的心理问题关注不够。虽然社会上愿意为残疾人提供支持的现象逐渐增多,但由于缺乏对残疾人心理的了解,多数给予残疾人的只有同情和怜悯,不能真正关注残疾人的自尊与特点。

3残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实践

实行心理导师制度采集心理信息。根据残疾学生相对自闭,不愿意主动咨询的情况,通过心理咨询信箱、心理咨询日、自然观察和讨论了解残疾学生的心理动态。开展心理咨询。每周指定一天为心理咨询日,实行心理导师值班制。值班导师走进残疾大学生,对于一些经导师组讨论后确定的有针对性的预设问题,进行问询和谈话,了解残疾学生的看法。心理工作例会。每周星期五下午举行周例会,汇集本周内残疾学生的行为表现,分析他们的心理动态。个案辅导。对出现的个案开展集体讨论,对心理信息进行归因分析,确定指导方法和步骤。再根据导师与问题聋生的亲和度以及导师的优势指导能力,确定一位心理导师具体负责实施指导工作。对学生的学习动能、情绪控制、自我意识、人际交往拓展、正确的婚恋观方面进行引导,及时纠正他们在情绪意志、行为认知等方面的偏差。开展有效的沟通。针对聋生沟通不畅的问题,建立手语沟通、书信沟通、利用现代通讯工具沟通几种沟通方式。在心理咨询室门口公布心理咨询的时间和联系方式以及QQ和邮箱号码,方便学生咨询和交流。通过校园文化活动激发残疾学生健康心理大学的校园文化对残疾学生的心理具有一定的影响,各类文体活动的开展,可以帮助残疾学生充分发挥自己在文艺方面的特长,提高自信心。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结合残疾学生的特点组建聋人舞蹈社团、跆拳道社团,盲人合唱队、诗社,肢残人文学社、书画社等开展社团活动,组织全校性的各类文艺、体育比赛。集体活动不仅能够丰富残疾大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也增强了同学之间的互动交流和团结协作精神。一些坐轮椅的重度残疾学生即使不能直接参与一些体育活动,但也能通过做拉拉队,为同学加油助威参与到活动中去,体验自身的价值,从而走出孤独、自卑的阴影。帮助残疾学生消除就业心理偏差,做好合理的择业定位毕业后能否顺利走向社会,适应社会,是残疾大学生面临最大的问题。学院心理健康小组成员充分关注残疾学生的心理特点,积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毕业前为毕业生重点做好就业与择业心理、社会与人生等方面的辅导,帮助残疾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与自身,正确合理定位,消除就业心理偏差,以良好的就业心理姿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积极联系外界交流,为残疾学生提供心理支持学院心理健康小组能够围绕残疾学生的心理特点,定期邀请专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组织相关讲座。并与相关医院精神卫生部门挂钩,发现问题及时向家长提供治疗和康复建议。平时邀请校外的爱心人士、团体与残疾学生交流,让残疾学生有社会认同感。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能够根据残疾学生的心理特点开展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工作,逐步完善特殊院校心理健康机制,提高残疾学生心理教育的实效性,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更好地接纳自己,降低残疾学生严重心理问题发生率,多数学生毕业后能以更好的姿态融入社会,参与社会。在今年就业形势异常严峻的情况下,学校98.43%的残疾毕业生都已顺利就业,并利用学得的一技之长,积极为社会服务。

作者:邱淑女单位: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

第7篇

关键词:残疾人;心理问题;社会关注;弱势群体

中图分类号:R7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2-0088-02

残疾人是社会殊的弱势群体。目前我国各类残疾人总数8 296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6.34%。根据残疾类别划分,残疾人分为肢体残疾、视力残疾、听力语言残疾、智力残疾和精神残疾5类。由于存在生理方面的障碍或疾病,使得大部分残疾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与健全人相比,残疾人的心理承受力十分脆弱。他们比健全人更渴望得到尊重、认可和自我价值的实现。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社会对这一特殊群体的关注程度远远不够。为此,本文针对残疾人这类弱势群体心理特征与心理需求进行了研究,并提出只要采取适当的措施加以正确疏导,就能够有效缓解残疾人的社会压力和心理负担。

一、残疾人呈现的一般心理特征

残疾人由于自身的身体缺陷与生活环境,在成长过程中形成了不同于健全人的特殊心理特征,从而导致了他们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残疾人情绪波动很大,常常呈现出消极的心理问题,具体表现为。

1.自卑感浓,孤独无助。由于生理和心理缺陷,使得残疾人在学习、生活和就业方面遇到很多困难,长期得不到有效支持和帮助,加上时常遭到排斥和歧视,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同时,残疾人的活动范围很小,社交面窄,缺少朋友,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强烈的孤独感,喜欢在封闭的环境中生活,沉迷于网络聊天,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加深与外界的隔离。

2.敏感多疑,自尊心强。残疾人非常在意自身缺陷和别人对自己的评价,特别是当有人在某些场合有意无意说出带有贬义的、不恰当的称呼,就会引起残疾人的反感和排斥心理。他们的自尊心一旦遭到伤害,就会产生愤怒情绪,甚至可能会做出过激行为。

3.怨天尤人,有挫败感。大部分残疾人常常觉得自己很没用,自身存在是多余的,无法给社会和他人带来价值,因而抱怨亲友和社会环境。他们心态很不稳定,经常出现焦虑和忧郁的情绪,过度担心外界变化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强烈的冲击。多数残疾人无法正视面对现实,有强烈的挫败感。

4.渴望关注,期盼关爱。残疾人身残之后,通常意志消沉,不愿面对现实,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弱点但对改变现状又无能为力,他们害怕被人忽视,渴望得到人们的关注和同情,期盼得到社会的关爱和帮助,哪怕是一点点,也会感激不尽。

二、产生心理问题的根源分析

总结残疾人群体存在的心理特征可以看出,引起残疾人心理问题的具体因素有能否享受平等的受教育和就业机会、享有和健全人一样的生活、拥有恋爱、婚姻的权利等。

(一)社会竞争异常激烈,残疾人遭受误解和歧视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残疾人面临的生存和就业压力很大,因此心理压力日益加重。目前,社会对残疾人的错误认识没有纠正,人们总认为残疾人是需要被照顾的弱势群体,并以同情、怜悯、悲哀的态度对待残疾人;而另一方面,有些网络和媒体过分夸大残疾人的缺陷,误导人们产生了残疾人给社会带来严重负担的错误认识,加深社会对残疾人的误解,而人们对残疾人的不理解更加强化了社会对残疾人的歧视倾向。

(二)舆论对残疾人关注不够,残疾人挫败感严重

社会对残疾人的关注度不够,有些人对残疾人持有歧视和偏见的态度,使残疾人信心受挫,倍感孤独。而更多时候社会对残疾人抱有同情和怜悯的想法,很少考虑残疾人的内心想法和个性,正是这种忽视,影响了残疾人的性格塑造,也抑制了残疾人创造力和潜能的充分发挥。很多残疾人当中的优秀人才,怀有极高的抱负和出人头地的愿望,然而常被现实的冷漠和无情所打击,使他们丧失了信心和勇气;而形成反差的是,另一些残疾人对自己的要求和愿望很低,渴望得到保护,对家人和社会产生依赖心理,不求上进。社会对残疾人产生同情、可怜的态度,也令残疾人认为自身存在是多余,会给社会带来麻烦的想法,从而背上沉重的心理负担,使残疾人更加封闭,无法正确面对现实,造成了残疾人不懂如何去适应社会,社交能力差,性格孤僻等弱点。而正是社会对残疾人的不正确看法,使得残疾人产生了自卑、焦虑、压抑等不稳定心理[1]。

(三)学校缺乏正确的引导,家庭存在不安因素

在对待残疾学生问题上,学校和老师没有做好引导工作,很多残疾学生不知道如何学习,对未来的就业形势和职业方向没有具体的规划,学习能力差、抗压能力弱,容易受到打击。另外,健全学生的思想单纯、好奇心重,如果学校没有对他们及时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也容易使他们对残疾人产生错误的认识[2],对残疾人会表现出厌恶、拒绝、歧视的倾向,把残疾人当做异类。久而久之会给残疾人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影响残疾人对生活的期望,加剧他们的自卑心理,从而更加难以融入社会[3]。在残疾人家庭教育方面,一些家长由于惧怕社会舆论的压力,怕别人歧视、嘲笑他们,对残疾人采取隔离保护的方法,不让他们接触社会。而另一些家庭,在对待残疾人方面也存在歧视、嘲笑、拒绝接纳等现象。使得大部分残疾人依赖性强、独立意识差、对社会充满敌意,十分不利于残疾人的健康成长。

(四)残疾人社保低,生活困难,产生沉重的心理压力

由于存在残疾的障碍,很多残疾人无法适应社会的激烈竞争,加之社会对残疾人存在歧视和偏见,政府对残疾人优惠政策的支持力度有限,使残疾人在康复、教育、就业等方面普遍存在困难,社会保障低的现象。他们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长期处于焦虑、担忧的心理状态,使他们在基本生活和婚恋社交等方面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残疾人的生活质量,进而给残疾人带来了沉重的心理压力。

三、化解残疾人心理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与社会各界、新闻媒体的联系,广泛关注残疾人事业的发展

首先,应加大宣传力度,营造理解、关爱残疾人的社会氛围,消除社会的偏见,努力维护残疾人的自尊,为残疾人创造良好的学习、工作、生活环境,从而保障残疾人的生活质量。其次,要完善公共环境无障碍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建立盲人图书馆、无障碍影院等场所,为残疾人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并与电视台加强合作,开设残疾人心理咨询专栏,及时为残疾人疏导心理障碍,缓解残疾人的生活压力,树立残疾人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最后,要充分利用助残日、残疾人节日的有利契机,积极开展扶残助残活动,定期开展残疾人艺术团巡回演出,宣传残疾人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典型事迹,让残疾人看到生活中的榜样,看到希望,鼓舞残疾人恢复生活的信心,也促使社会关心、理解、爱护残疾人。

(二)建立心理咨询服务站,疏导残疾人心理障碍

在残疾人康复中心、有条件的社区建立心理咨询服务站,并聘请从事心理研究的专业人员,及时为残疾人进行心理疏导,排解他们的心理障碍,为残疾人心理康复创造良好条件[4];与心理热心咨询服务机构合作,为残疾人及家属提供有效的咨询和心理疏导服务,为残疾人排忧解难,树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与医院、心理学研究所的专家合作,组建残疾人心理辅导讲师团,定期走进残疾人家庭、特殊教育学校为残疾人提供心理方面的指导和帮助,并倾听残疾人的苦恼,帮助残疾人摆脱消极的心理状态,能够积极、健康地面对未来,更好地融入到社会中。

(三)改进家庭正确的教育方式,引导残疾人健康成长

残疾人不仅是社会成员,更是家庭成员,其大部分时间都是与家庭成员在一起度过。家庭成员如何对待残疾人会对残疾人自身的成长及性格的塑造带来直接的影响。因此,家庭成员应尊重、关心、理解残疾人,承认残疾人也是家庭中的一员,并承担起抚养和教育残疾人子女的重任;培养残疾人独立的意识,以极大的耐心和帮助来满足残疾人的合理需求,保持和睦相处、互相理解的家庭氛围;加强与残疾人的良性互动,使残疾人健康快乐地成长。只有这样,残疾人才会在社会的关注下,能够坚强、乐观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四)学校应重视残疾人教育,培养残疾学生全面发展

特殊教育学校应该重视残疾人教育,努力提高残疾人综合职业能力,了解残疾学生的基本情况和困难,针对残疾人的特点,结合岗位需求,进行具体的课程安排和专业设置,同时要求残疾学生加强专业学习,巩固基础知识,并及早做好职业发展规划,才能提高残疾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就业能力,在未来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更好地生存;普通学校应该教会健全学生正确建立与残疾人的沟通方式,在平等、互助的基础上与残疾人进行交流与合作,理解、尊重残疾人,承认残疾人的优点,才能使残疾人更好地融入社会。残疾人同样有受教育、掌握知识与技能、从事劳动就业、享受美好生活的权利,学校要鼓励残疾学生树立“自强、自立、自信”的精神,不断完善自己,挖掘自身潜力,残疾人才能实现人生价值,才会与健全人一样成为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参考文献:

[1] Shakespeare,T.Cultural representation of disabled people;dustbins for disavowal[J].Disability and Society,1994,9(3):283-391.

[2] 肖放,落合俊郎,朴在国.中国大学生对残疾人态度的调查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8,98(8):3-10.

第8篇

一般资料

本研究共选取346名农村老年残疾人,其中,男性195(56.4%)名,女性151(43.6%)名;年龄60~69岁者204名(59%),70~79岁122名(35.2%);大于80岁20名(5.8%);没上过学的有68名(19.6%),小学189名(54.6%),中学85名(24.6%),大专及以上4名(1.2%)名;未婚39名(11.3%),已婚278名(80.3%),离异11名(2.5%),丧偶18名(5.2%)名;肢体残疾155名(44.8%),视力残疾72名(20.8%),听力残疾56名(16.2%),智力残疾32名(9.2%),精神残疾21名(6.1%),言语残疾10名(名(2.9%)名;一级残疾72名(20.8%),二级残疾61名(17.6%),三级残疾110名(31.8%),四级残疾103名(29.8%)名;先天残疾88名(25.4%),疾病所致残疾203名(58.7%),外伤致残55名(15.9%)。224名(64.7%)有康复医疗需求,223名(64.68%)有辅助器具需求;198名(57.2%)有功能训练指导需求;131名(37.9%)有康复知识宣教需求。

康复需求的单因素分析结果

(1)康复医疗需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是性别(χ2=60.36,P<0.001)、年龄(χ2=17.03,P<0.001)、残疾原因(χ2=31.63,P<0.001)、婚姻(χ2=8.962,P<0.05);(2)辅助器具需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是婚姻(χ2=8.723,P<0.05)、残疾类型(χ2=89.12,P<0.001)、残疾等级(χ2=22.768,P<0.001);(3)功能训练指导需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是残疾等级(χ2=206.372,P<0.001);(4)康复知识宣教需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是学历(χ2=5.95,P<0.05)、残疾原因(χ2=34.973,P<0.001)。2.3多因素分析结果(表1~4)

康复医疗需求的影响因素

康复医疗需求的影响因素有性别和年龄,年龄越大的女性残疾人康复医疗需求越高。女性比男性需求高,这与男性和女性生理、心理等多方面的差异有关,女性寿命较长,可能面临更多、更严重的伤病残疾,身体状况更差。这与贾宏亮等[6]对上海市残疾人的康复需求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是一致的。年龄越大,康复医疗需求越高。这与年龄影响器官的老化程度有关,年龄越大,器官老化越严重,生理机能衰退更明显,患病几率更大。在为农村老年残疾人提供康复医疗服务时,应重点倾向于相对弱势的女性、高龄的老年残疾人。

辅助器具需求的影响因素

辅助器具是实现残疾人全面康复的基本设施和必要手段,残疾人配置辅助器具能极大地改善机体功能。老年残疾人大多数是由于机体老化所致,完全康复的可能性很小,通过辅助器具补偿减弱的功能,对老年残疾人来说非常重要。本研究表明,影响辅助器具需求的主要因素是残疾等级。这与残疾程度影响自理能力有关,残疾程度越严重,自理能力越差,则更多的需要辅助器具替代功能,改善自理程度。建议相关部门提供辅助器具时,应倾向于残疾程度严重的老年残疾人。

功能训练指导需求的影响因素

研究结果表明,残疾程度是功能训练指导需求主要的影响因素,残疾程度轻的老年残疾人功能训练需求高。这可能与残疾程度严重者身体素质较差,残疾的时间也相对长,长期残疾折磨使他们缺乏康复信心,改善自身残疾现状的态度比较消极有关。残疾程度比较严重的老年残疾人,由于错过了功能训练的最佳时期,功能训练的作用不大,更多的需要生活照料。而对于残疾程度轻的老年残疾人,由于残疾时间相对较短,康复信心大,并且残疾程度轻者功能训练的价值也更大。所以,提供功能训练指导时应倾向于残疾程度比较轻的老年残疾人。

康复知识宣教需求的影响因素

本研究显示,影响康复知识需求的主要因素是学历和致残原因,学历高、疾病致残的老年残疾人,康复知识的需求高。学历越高者需求越大,这与文化程度高者易接受新知识、新方法,知道掌握康复知识的重要性有关。

本次研究中将致残原因归纳为先天及发育不良、后天疾病所致、外伤或原因不明,其中,绝大部分老年致残是由疾病所致,占58.7%,这与郁贝红等[8]的研究结论具有一致性,普通疾病特别是慢性病是老年致残的主要原因。慢性病很大程度上与生活行为习惯不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关,因慢性疾病致残的老年残疾人则更关注慢性病的管理、康复的相关知识,所以需求更高。健康教育是一种经济的保健对策,普及健康知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对预防老年慢性疾病有很好的效果。因此,预防和治疗老年致残疾病,应在农村大力普及健康教育。同时,根据学历和残疾原因制订合理的健康教育方案。

第9篇

关键词:延安市;残疾人;体育权利;现状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3.6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5-0045-02

残疾人体育既是残疾人康复健身、平等参与社会、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弘扬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重要推动力量,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感染力以及特殊的人文价值和社会使命。关心残疾人,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残疾人体育是残疾人事业和群众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残疾人体育取得了巨大成就,残疾人竞技体育举世瞩目,2010 年亚残会和2008 年残奥会,中国金牌总数均位居亚洲及世界第一。但我国的残疾人群众体育现状却不容乐观,目前,我国残疾人公共体育服务相对能够得到保障的大多是一些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如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从事与体育有关的活动,无疑是现代残疾人一个基本的生存前提,为了生存,接受体育活动对于残疾人来说是最基本的要求,但受教育除了维持基本生活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为了人格的全面发展,为了残疾人更有尊严地活着。因此,在残疾人体育权利实现以后,应享有体育权利的观念会逐渐深入人心。本文以延安市残疾人的体育权利现状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体育权利失衡现象的研究,剖析其原因并提出相关对策,有利于残疾人在体育活动中享有优先权和无障碍保障。

一、残疾人体育权利的概念

残疾人体育权利是指法律规定的残疾人在有关体育的各项活动中多获得的利益、资格、自由和权能等权利,享有法律对残疾人获得的这些权利的特殊保护。这是为了保障残疾人与生俱来的权利,而不是由政府和社会对残疾人进行的施舍。自从新中国建国初期,国家就将残疾人体育的发展和残疾人体育事业摆在与中国体育事业同步发展的位置上。1993年,中国残联和国际体委共同签发了《关于理顺中国残疾人体协工作关系,进一步加强残疾人体育工作的磋商纪要》,《纪要》明确指出,国家体委⒁蝗缂韧地重视和支持残疾人体育工作。

二、延安市残疾人体育权利失衡现状

体育运动市社会全体公民应有的权利,但当前的调查表明,2016年度,残疾人参与体育锻炼的状况不尽人意。这与延安市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表明残疾人还没有真正走出家门,从事体育锻炼和健身活动。通过走访调查发现,当前延安市还是没有形成支持、服务残疾人体育的氛围,人们从观念上、行动中仍没有把残疾人当作共同社会的一分子,说明残疾人在从事体育锻炼和体育运动中还存在着理想、物理、社会、自身心理的各种各样的壁垒。

三、延安市体育权利失衡现象产生的原因剖析

1.接受教育机会少,健身意识淡薄。残疾人是指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者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一个家庭一旦拥有一个残疾成员,无形中增加了生活的负担,所有的家庭成员也要承担很大的家庭压力。由于这种压力而产生心理上的自卑与缺陷,在参与健身的活动中比健全人不管是身体上还是精神上都要承担更大的困难,他们参与体育锻炼活动的动机也会受到制约与影响。尤其是一些生活不能自理的残疾人需要在家人的帮助下才能完成一些运动,为了不给家人增加更大的麻烦,尽量减少外出的机会。他们的生活圈子很小,仅限于家庭,社区附近。封闭的生活方式影响着残疾人的心理健康,不利于他们参与社会生活。接受教育的机会更少,其主要原因是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 (下转104页)

(上接45页)

2.部分人群的社会偏见的错误引导。有一种偏见就是,残疾人似乎与体育无关,体育活动会给残疾人带来疼痛或者负担。一旦有残疾,就要限制其活动,对其进行充分的保护。这种偏见的结果是造成残疾人的体育权利意识淡薄。如肢体残疾人,他们的部分肢体受损后,由于长期的不运动导致受损肢体甚至是健全肢体肌肉萎缩功能丧失。长此以往,身体的不断残疾导致精神的压力,精神的压力又会导致身体机能的损伤,长期恶性循环下,残疾人的体质状况每况愈下。

3.残疾人体育服务人才匮乏,体育健身质量差。残疾人体育服务人才在我国非常匮乏,目前国内有些体育院校设立有特殊体育教育专业,但是对于庞大的残疾人群体来讲还是杯水车薪,尤其是经济收入有限,有时在基本生活都难于保障的基础下,很难有机会得到专业的健身指导员的指导。有的残疾人也有体育锻炼的意识与需要,但是由于没有专人指导,导致运动内容、训练方法的选择不够科学,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往往会导致参加的体育锻炼中断。

4.场地、器材等硬件设施条件不高,残疾人专用器材少。《全面健身计划纲要》中指出,各种国有体育场地设施都要向社会开放,加强管理,提高使用效率,并且为老人、儿童和残疾人参加体育健身活动提供便利条件。近年来,政府在群众体育设施建设方面加大了投入,体育场馆设施的数量较之前有明显增加,但无障碍建设的力度远远不够,残疾人在全民健身活动中受益程度不大。

四、延安市残疾人体育权利救济的对策与建议

1.保障残疾人的体育参与权,营造和改善教育环境。由于残疾人不能接受正常的学校体育教育,还有自身对体育意识的淡薄,以及怕麻烦家人等原因缺乏科学锻炼的方法。甚至由于怕别人笑话,想都不敢想残疾的身躯还可以进行体育运动。因此,应该充分利用媒体,如报纸、微信平台网络措施营造有利于残疾人体育事业发展的良好的社会环境。利用互联网进行残疾人的体育知识普及专业教育,鼓励更多的残疾人参与到体育锻炼的队伍中来。不仅要完善对残疾人的教育,而且还要切实落实残疾人的体育教育,促进残疾学生体育教育的正规化、科学化。此外,引进专业社会指导员指导残疾人的体育健身技能。

第10篇

关心残疾人、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全面建设惠及全市人民的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为贯彻落实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浙委〔2009〕3号)文件精神,加快推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现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以扎实推进"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和创建"扶残助残爱心城市"为抓手,以加强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为重点,健全完善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积极营造残疾人平等参与的社会环境,努力提高残疾人生活水平,推动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工作目标。坚持"缩小差距、协调发展、共享小康、促进和谐"的工作目标,缩小残疾人生活状况与社会平均水平的差距,实现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保障残疾人共享小康成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力争到2012年,全市有适应指征贫困残疾人的助明、助听、助行等康复需求得到基本满足,符合条件的重度残疾人基本纳入集中托养、日间照料或居家安养,使每个残疾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享有基本医疗卫生和康复服务,享有安全的住房,残疾儿童少年人人享有九年义务教育;到2020年,残疾人文化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生活和医疗康复保障更加完善,就业更加充分,参与社会更加广泛,使广大残疾人政治上有地位、经济上有实惠、生活上有保障、精神上有尊严,与全市人民一道迈进小康社会。

(三)基本原则。

--坚持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在强化党委领导和政府主体责任的同时,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的作用,鼓励和引导各方面力量参与残疾人事业发展,形成党政主导、社会参与,政策扶持、市场推动的发展格局。

--坚持普惠特惠、全面发展。按照普惠加特惠、重点保障和特别扶助、一般性制度安排和专项制度安排相结合的原则,将残疾人作为重点对象纳入城乡社会就业、社会救助、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体系。完善针对残疾人特殊困难和需求的专项社会保障政策措施,创新残疾人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优先解决残疾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促进残疾人的全面发展。

--坚持统筹兼顾、分类指导。残疾人事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统筹城乡之间残疾人事业发展,兼顾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和特殊服务需求。把农村、社区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残疾人工作的重点,把残疾人各项政策落实到基层,为残疾人提供更多的服务。

二、完善残疾人的基本保障

(四)保障残疾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将残疾人分别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不断扩大保障覆盖面,推进残疾人"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贫困残疾人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个人出资部分给予全额补助。贫困残疾人列入城乡医疗救助的重点对象,其患大病享受医疗保险,救助后个人负担费用仍过重、影响家庭基本生活的,视财力再给予适当救助,切实解决贫困残疾人看不起病的问题。

(五)保障残疾人享有基本康复服务。残疾人康复纳入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推进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将符合规定的残疾人康复项目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范围,保障残疾人的康复需求。实施残疾人康复工程,为符合条件的贫困残疾人免费施行白内障复明手术、验配助听器、验配助视器、为下肢缺失者安装假肢。创造条件建立贫困残疾人康复救助专项基金,帮助贫困残疾人实施康复。贫困残疾人购置基本辅助器具纳入康复救助范围。对重度精神残疾人住院康复给予补助。建立和完善多层次、多类型的康复服务网络,建立市级公益性专业康复服务机构,逐步在医疗机构中设立康复医学科室,鼓励和扶持社会力量兴办残疾人康复机构,利用城乡资源建立农村、社区康复服务机构。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免费为孤残和贫困家庭残疾儿童提供抢救性康复治疗。将残疾人康复人才专业培训纳入政府教育计划,将残疾人康复纳入全科医生培训的内容,加大对基层社区康复人员培训力度。

(六)建立健全残疾预防体系。建立健全政府牵头,相关部门、有关社会团体及专家参与协作的残疾预防工作管理体系。制定预防出生缺陷和残疾、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实施工作计划,开展以一级预防为重点的三级预防工作。免费开展婚前医学检查和孕产优生检测。加强对各类人群的健康宣教。强化安全生产、劳动保护和交通安全等领域的执法监察,有效控制残疾的发生与发展。加强出生缺陷与残疾的监测工作,建立监测网络和监测方案。

(七)保障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制定针对残疾人特殊困难和需求的社会保障政策措施,推进残疾人"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实施"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完善残疾人的基本生活保障救助机制,逐步扩大保障范围,提高保障水平。对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家庭中的持证重度残疾人单独施保,全额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对家庭人均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150%的家庭中的持证重度残疾人,参照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全额发放补助金,并享受其他社会救助政策;逐步将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的重度残疾人纳入集中托养、日间照料或居家安养。农村低收入残疾人家庭优先纳入农村困难群众住房救助对象,建立贫困残疾人安居工程长效机制。符合条件的城市低收入残疾人家庭优先纳入城市廉租住房或经济适用住房保障对象,提供实物配租,减免租金或优先购房。

(八)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险政策。残疾职工按照规定参加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落实城镇贫困残疾人个体工商户基本养老保险补贴政策,鼓励并组织个体就业残疾人参加社会保险。城镇失业残疾人在公益性岗位就业的给予适当就业补助。农村残疾人纳入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支持各类专业保险机构增设预防各种伤残风险和残疾人专项险种。

三、促进残疾人的全面发展

(九)保障残疾人平等享有教育权利。残疾人教育纳入全民教育发展总体规划和教育发展评价考核体系。全面普及残疾人九年义务教育,加快发展学前康复教育和高中阶段特殊教育,保障适龄残疾人享有十五年教育,大力发展残疾人职业教育。残疾儿童在公办幼儿园接受教育的,收费给予适当优惠。对于需要语言和康复训练的聋儿、脑瘫儿和智残儿,凡家庭生活困难的,可予减半或免收教育康复训练费用,相关经费由政府给予补助。发展以培智教育为主的残疾人特殊教育,对特殊教育机构给予一定的教育经费补助。建立扶残助学制度,进一步完善助学政策。残疾学生和贫困残疾人家庭子女在义务教育学校就读的,免除住宿费,免费提供爱心营养餐;在普通高中就读的,免除学费、代管费;在中等职业学校就读的,免除学费、代管费,免费提供爱心营养餐;对录取高等院校全日制就读的给予奖励;高等院校将其纳入资助体系,优先享受资助政策。对参加自学考试、远程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并完成大专以上学业,取得文凭的给予奖励。免费对残疾人开展扫除文盲、职业培训、创业培训,鼓励残疾人自学成才。

(十)促进残疾人就业创业。机关团体、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及其所属机构要带头安置残疾人就业;新录用人员时,除特殊岗位外,录用单位不得设置歧视残疾人的录用标准。加强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和使用管理工作,完善地税部门代征办法,发挥其促进残疾人就业创业的重要作用。鼓励和扶持兴办福利企业、盲人按摩机构、工(农)疗机构、辅工场等残疾人集中就业单位,按规定减免相关税费。积极扶持、开发适合残疾人就业的公益性岗位,对难以就业的残疾人优先提供就业援助。积极扶持残疾人自主择业、自主创业。设立残疾人创业专项扶持资金,完善残疾人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农村扶贫和支农惠农政策对贫困残疾人家庭予以优先优惠,扶持农村残疾人从事种养业、手工业和多种经营,培育和扶持残疾人扶贫基地。对新开办劳动组织安排残疾人就业符合条件给予一定的就业补助。对创业初期有困难的残疾人,给予一定的资金无偿扶持、金融机构贷款贴息支持。加强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建设,推进残疾人就业信息网络建设,为残疾人提供用工信息、职业介绍、就业扶助等服务。建立和完善残疾人人才开发和交流的公共服务平台。鼓励和支持高等院校、职业学校、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开展残疾人就业创业培训。鼓励残疾人参与培训、钻研技术、提高技能,残疾人参加各类职业培训,凭相关证书给予补助。

(十一)发展残疾人文化体育事业。把发展残疾人文化体育事业纳入"文化大市"、"体育强市"建设内容,鼓励、组织、扶持残疾人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公园、展览馆、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体育场馆等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对残疾人实行免费开放,支持残疾人参与各类公共文体活动,并提供适合残疾人特点的服务;城乡健身公共场所要配置适合残疾人身心特点的健身器材;公共图书馆要为盲人提供有声读物,市图书馆建立盲人图书室,配置盲文版书籍;盲人读物邮件免费寄递。有计划地兴建适合残疾人特点的文化、体育、娱乐等活动场所。积极开展残疾人体育运动和比赛,定期举办残疾人综合性运动会。发展和扶持残疾人特殊文化艺术,积极组织开展残疾人特殊文化艺术比赛和演出。建立残疾人体育、文艺人才的培养、选拔激励机制,建立残疾人体育、文艺人才训练基地,鼓励企事业单位优先安置有体育、文艺等方面特长的残疾人。

四、全面提升对残疾人的服务

(十二)健全残疾人服务体系。以残疾人全面享受基本公共服务为目标,针对残疾人特殊性、多样性、类别化的服务需求,建立健全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主体、其他社会服务机构为补充、社区服务为基础、家庭服务为依托,以生活照料、医疗康复、社会保障、教育就业、文化体育、权益维护等为主要内容的残疾人服务体系。建立为残疾人提供康复训练、托养照料、职业培训和就业服务、文化娱乐、体育健身、辅助器具服务、专门协会活动等基本公共服务的公益机构,配备专业服务人员,所需经费纳入公共财政的保障范围,保证残疾人公共服务机构正常有效运转,不断增强服务能力。其他公共服务机构要为残疾人提供优先优惠优质服务。鼓励各类组织、企业和个人通过民办公助、公办民营、政府补贴、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兴办残疾人服务机构。放宽残疾人服务业的市场准入,支持面向残疾人家庭的家政服务等社会中介组织及依托信息产业的现代残疾人服务业的发展。加大对残疾人服务业发展的支持力度,运用税收减免、贷款贴息、经费补助和奖励等方式扶持残疾人服务业发展。

(十三)加快无障碍建设和改造。加强城市无障碍建设,在规划、设计、施工、监理和验收等各个环节严格执行无障碍规范和标准,实行无障碍设施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实现无障碍设施与城市建设相配套。镇乡和农村要逐步推行无障碍建设和改造。规划主管部门在审查建设项目时,要将配套建设无障碍设施列入审查范围,不符合规定的不予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设主管部门在审查建设项目施工图设计文件时,对不依照国家强制性规范进行无障碍设计的,不予核发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在建设项目竣工后提交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报告中要含有无障碍设施建设的内容。规划、建设部门在审查、审批与验收公共建设项目无障碍设施时,要听取残疾人代表和残疾人组织的意见,吸收其参加项目验收。强化无障碍设施养护和使用的日常监督管理,保证无障碍设施的完好率和使用率。对安排残疾人就业较集中的用人单位和贫困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给予适当补助。公共交通工具和站所要配置无障碍设备,标明残疾人专用座椅;公共停车区要设置方便残疾人的专用停车泊位,并为残疾人代步车停车提供方便和照顾。残疾人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优先购票、进站、上下车,其随身必备辅助器具免费携带;盲人、重度肢体残疾人免费搭乘公共汽车。积极推进信息和交流无障碍,公共机构要积极推广应用文字转换语音或语音转换文字装置,电视台要定期播出手语或配有字幕的新闻节目,加大对中国手语的推广应用。

(十四)加强残疾人工作信息化建设。创造条件建立残疾人信息资源平台,加大人力、物力投入,为残疾人提供服务,缩小残疾人在信息社会中与健全人的差距。完善实时共享的残疾人基础数据动态信息库,全面准确掌握全市残疾人基本状况。按照政务公开要求,残疾人政策信息、办事程序、责任部门和联系方式,为残疾人网上办事提供便利。

五、加强对残疾人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社会支持

(十五)完善残疾人工作的领导体制。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的残疾人工作领导体制。建立党委、政府每年专题研究残疾人工作制度,在组织实施经济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等重大工作中做到残疾人工作同步部署、同步实施、同步检查、同步考核;党委、政府主要领导要承担第一责任,亲自过问残疾人工作;要明确一位党委领导和一位政府领导分别分管和联系残疾人工作,经常听取汇报,及时推动工作。把残疾人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相关专项规划和年度计划,定期检查评估、督促落实。市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具体负责组织实施残疾人工作,建立有效的统筹协调机制,研究解决残疾人工作中的重大问题。落实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成员单位工作责任制,建立目标责任考核制度。市残联承担残疾人工作委员会的日常工作,要健全工作制度,配强工作人员,加强工作协调,提高工作效率。有关部门、单位要将残疾人工作纳入职责范围和目标管理,并列入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内容。

(十六)保障残疾人事业发展的经费支持。加大对残疾人事业的经费投入。残疾人事业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建立财政资金投入稳定增长的保障机制,每年增幅不低于地方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比例。将残疾人专业服务设施建设、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和无障碍设施改造等纳入政府为民办实事的重大项目建设行动计划,给予重点扶持。

(十七)优化残疾人事业发展的社会环境。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人道主义精神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倡导"平等、参与、共享"的现代文明残疾人观,形成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良好社会风尚。宣传、文化、新闻等部门和单位要积极宣传残疾人事业和残疾人自强模范及助残先进事迹。主要新闻媒体要开设专版专栏,刊登播放残疾人事业公益广告。教育部门要将人道主义思想纳入中小学德育教育内容。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及老龄协会等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要发挥各自优势,加大对残疾职工、残疾青年、残疾儿童、残疾妇女和残疾老人的扶助力度。全面开展扶残助残爱心城市、爱心乡镇、爱心单位创建和"自强模范"、"助残先进"等评选活动。加强残疾人法制教育,增强残疾人法制观念,提高残疾人遵守法律法规的的自觉性。司法机关和执法部门要加大对侵害残疾人合法权益案件的查处力度,依法打击各种侵害残疾人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法律援助机构要加大对残疾人的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务力度,切实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

第11篇

一、全市残疾人事业“十五”计划执行情况

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关心下,经社会各界和广大残疾人的共同努力,《*市残疾人事业“十五”计划》确定的各项任务指标已经完成或超额完成,残疾人事业得到较快的发展。

(一)残疾人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十五”期间,我市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扶贫、文化生活等各项工作全面拓展。全市有3200名残疾人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复;盲、聋、弱智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由90%提高到99%;10156名残疾人得到职业技能培训,残疾人就业率由80%提高到85%;22718名贫困残疾人通过扶持解决了温饱问题,7887名特困残疾人基本生活得到社会保障;通过加强残疾预防工作,有效地减少了残疾的发生;残疾人文化体育生活日趋活跃。广大残疾人自尊、自信、自强、自立,参与社会生活能力不断增强,在各条战线上为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

(二)残疾人事业持续发展的基础初步形成。各级政府重视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将残疾人事业纳入了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统筹安排,同步实施,协调发展。各有关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形成了各尽其责、密切配合、协调运作的工作机制。全社会更加重视残疾人事业,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良好社会风尚逐步形成。保障残疾人权益的法律、法规得到广泛宣传,执法检查得到加强。残疾人组织建设得到加强,广大残疾人工作者爱岗敬业,努力工作。

但是,当前残疾人事业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残疾人事业仍滞后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地区之间发展也不够平衡,特别是残疾人的生活状况与社会平均水平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扶贫等任务还十分艰巨,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环境和条件有待进一步改善,为残疾人提供服务的能力还需进一步增强。发展残疾人事业,改善残疾人状况,促进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仍然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

二、“十一五”规划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按照全国、省残疾人事业的“十一五”发展规划要求和围绕《*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的奋斗目标,进一步发挥残联“代表、服务、管理”职能,切实维护和发展残疾人利益,努力推进残疾人事业与我市经济社会同步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三、“十一五”期间的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十一五”期间我市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

进一步改善残疾人状况。残疾人基本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全面推进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扶持残疾人基本脱贫;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措施;盲、聋、弱智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达到健全儿童少年水平;有就业需求的残疾人能基本得到培训;开展残疾预防,控制和减少残疾发生。

不断提高残疾人素质。残疾人科学文化素质普遍提高,法律意识普遍增强,广大残疾人自尊、自信、自强、自立,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得到提高。

努力创建文明进步的社会环境。弘扬人道主义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倡导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社会风尚;广泛、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扶残助残活动;开展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生活环境的无障碍设施和信息、交流的无障碍环境建设有较大进展。

增强为残疾人提供服务的能力。社会公众服务业为残疾人服务的意识不断增强,服务领域逐步拓展,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增强基层为残疾人服务的实力,县(市)级基本建成为残疾人服务的综合设施;加强基层残联组织建设,建设一支“人道、廉洁、服务、奉献”的残疾人工作者队伍;利用信息网络技术为残疾人提供服务。

(二)“十一五”期间我市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是:

--贯彻“以人为本”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残疾人事业。

--将残疾人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推进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同步协调发展。

--贯彻残疾人事业“求真务实,持续推进”的发展方针,不断提高为广大残疾人办实事、办好事的能力和水平。

--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各级政府残疾人工作协调机构的作用,政府各有关部门各司其职,通力协作,共同推进。

--依法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依法发展残疾人事业。

--广泛动员社会力量,鼓励、引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

--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加大欠发达地区残疾人工作的力度。

--加强残疾人工作者队伍建设,发挥广大残疾人自身的能动性。

四、“十一五”期间的分项任务和主要措施

(一)残疾人康复

1.任务目标。

完成白内障复明手术11000例,其中贫困患者免费复明手术350例,人工晶体植入率达90%以上。为485名贫困低视力者免费配用助视器;培训100名低视力儿童家长;为300名聋儿进行听力语言康复训练;为140名贫困聋儿免费验配助听器并补贴康复训练经费;对300名聋儿家长进行培训;开展人工耳蜗植入术后聋儿听力语言训练试点;继续开展成年听力语言康复试点工作。为110名肢残儿童进行机构康复训练;对555名成年肢残人开展社区康复训练。对450名贫困智力残疾儿童开展康复训练;对450名智残儿童家长进行家庭康复训练知识培训;精神病防治康复覆盖人口达340万;市和各县(市)全面开展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对20000名重性精神病患者开展社会化、综合型、开放式的精神残疾康复服务;为4000名贫困精神病患者提供抗精神病药品的费用减免。组织供应各类残疾人辅助器具8000件,其中为贫困残疾人免费发放500件;为贫困残疾人装配普及型假肢300例、功能补偿性矫形器485件。

2.主要措施。

(1)继续做好“视觉第一,中国行动”项目医疗队为我市经济薄弱地区的白内障患者施行复明手术的组织工作。市残疾人康复指导中心建立低视力康复部,为各县(市、区)的低视力康复作好服务指导工作。

(2)进一步巩固完善全市新生儿听力障碍早期筛查网络,努力提高聋儿的早期发现率、早期助听器验配率和早期康复训练率;合理调整县级聋儿语训班(点)的布局,充分发挥基层聋儿康复资源的作用。

(3)市、县两级主要综合性医疗机构建立康复医学科,对住院肢体障碍病人进行早期临床康复训练。

(4)承担社区康复任务的县(市、区)医疗康复机构开展对成年智力残疾人的社区康复训练服务指导。依托各地特殊教育学校、福利企事业单位等,建立相应设施,开展以学龄和成年智力残疾人为对象的智力残疾综合康复服务。

(5)以精神卫生机构或综合性医院精神卫生科为龙头,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基础,建立覆盖当地城乡全部人口的精神卫生检测、治疗和康复网络。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建立示范性康复设施。

(6)加强全市残疾人用品用具供应站建设,并以创建达标站活动为载体,促进各级用品用具供应站的规范化建设。

(7)进一步将残疾人社区康复纳入城乡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各县(市、区)普遍开展规范化的社区康复服务,逐步使有需求的残疾人普遍得到相应的基本康复服务。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开展以残疾筛查、康复治疗护理、康复训练、康复知识普及和转介服务等为主要内容的基础康复服务。将社区康复档案内容逐步纳入居民健康档案并统一管理。

(8)加强市残疾人康复指导中心建设,注重服务水平和创办特色,进一步提高综合康复服务能力,充分发挥示范和技术指导作用。对康复重点项目争取达到开设30张康复病床;争取逐步增加康复服务项目。

(9)对市、县(市、区)级康复工作管理人员、康复机构专业技术人员和社区康复员开展统一的规范化培训,五年内争取轮训一遍,并逐步实现持证上岗和继续教育管理。2010年前,市、县(市、区)针对五类残疾人的康复业务,至少培养1名康复技术指导专家。

(二)残疾人教育

1.任务目标。

以提高基础文化水平的义务教育和就业能力的职业训练为重点,使可以接受普通教育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当地其他儿童少年同等水平。加快特殊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盲、聋、弱智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达到100%。大力拓展聋教高中段职业教育,促进特殊教育与其它教育的协调发展。每年上录取分数线的高考残疾学生做到应录尽录。

2.主要措施。

(1)切实将残疾儿童少年特殊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积极推进普通学校附设特教班和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进一步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加强特殊教育学校规范化建设。

(2)做好残疾儿童学前教育,与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相衔接。

(3)做好残疾学生高考录取工作,对残疾人进高校深造予以特别照顾。

(4)继续深入开展“爱心助学”行动,使贫困残疾学生及残疾人子女在九年义务教育、三年高中教育及四年大学教育阶段都能受到资助,帮助其顺利完成学业,消除残疾学生因贫辍学现象。

(5)努力发挥省手语培训中心*分中心的作用,面向社会,积极做好中国手语的宣传、推广、培训工作;市手语中心开展对专业手语的研究,努力建立统一、规范的全市手语服务网络。

(三)残疾人就业

1.任务目标。

通过实施按比例就业、集中就业、个体就业、开发公益服务岗位、劳务输出、农村残疾人种养业、手工业劳动等形式,完成城镇新增残疾人就业4950名,农村就业残疾人达到3万人。大力开展残疾人职业培训,提高职业技能,“十一五”期间培训7530名残疾人,其中完成培训盲人按摩人员105名。

2.主要措施。

(1)深入贯彻落实《浙江省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办法》、*市《关于进一步做好残疾人劳动就业工作的通知》等规定,加大行政执法、劳动监察和年检年审力度。

(2)加强对全市按比例就业、发展福利企业集中就业、个体就业、劳务输出、农村残疾人种养业、手工业劳动等各种形式劳动就业的指导,提高残疾人就业质量。

(3)加强盲人按摩行业管理,培养高素质的盲人按摩人员,使盲人按摩业得到健康发展。

(4)建立残疾人劳动能力评估体系,对残疾人劳动能力进行评估。建立与用人单位互通的年会制度,促进稳定就业。

(5)加强对福利企业的管理服务,完善并落实扶持保护政策,提高残疾职工待遇。

(6)推动城镇残疾人职业培训向正规化、专业化、学历化方向发展,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农村残疾人培训要与生产和扶贫相结合,大力开展中短期技术培训。发挥社会培训机构效用,开展职业教育与培训,形成残疾人培训网络。

(7)完善对残疾人的培训补助政策,使更多残疾人掌握一技之长。

(8)举办全市残疾人技能比赛,选拔优秀人才参加全省、全国残疾人职业技能大赛,促进残疾人职业技能的提高。

(四)残疾人扶贫

1.任务目标。

扶持10000名残疾人实现脱贫,7000名残疾人生活达到小康。

2.主要措施。

(1)认真贯彻落实浙江省《关于进一步加强扶助贫困残疾人工作的通知》。完善*市加强扶助贫困残疾人的政策措施,将残疾人扶贫纳入政府扶贫规划,在发展效益农业、培育特色产业、加快城市化建设等进程中,同步推进残疾人扶贫工作。

(2)加大残疾人扶贫资金投入力度,指导、督促、协调各地配套资金的筹措和投放。全面落实中央、省康复扶贫贷款,提高贷款落实率;帮助贫困残疾人以最优惠条件得到贷款扶持。加大市级残疾人扶贫贷款贴息资金的投入,在用足用好省、市级残疾人扶贫贷款贴息资金基础上,各县(市、区)普遍建立扶贫贷款贴息专项资金。

(3)各县(市、区)建立残疾人扶贫基地,发挥辐射作用,使受扶残疾人尽快脱贫,逐步过上比较宽裕的生活。对扶贫基地在硬件、软件、规模产量、功能、辐射效应等条件上作量化规定,因地制宜加强扶贫基地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

(4)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开展贫困残疾人帮扶活动。

(五)残疾人社会保障

1.任务目标。

在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贫困残疾人实现应保尽保的基础上,健全低保边缘群体中残疾人的各项保障措施。城镇残疾职工依法参加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等社会保险。鼓励和帮助个体就业和自愿组织起来就业的残疾人参加各类社会保险。帮助农村残疾人参加当地农村养老、合作医疗等社会保险。推进残疾人托管(安养)工作。实施康复等方面的救助。改善残疾人居住条件。

2.主要措施。

(1)积极制定残疾人社会保障政策,扩大残疾人社会保障范围,提高残疾人社会保障水平。

(2)将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做到应保尽保。对生活不能自理、无劳动能力等特殊困难的残疾人和一户多残的残疾人家庭,实行助困帮扶措施。

(3)促进社会各类用人单位为招用的残疾职工办理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用人单位要按规定交纳各项社会保险费。建立健全残疾人失业登记、贫困残疾人个体户基本养老保障补助制度。

(4)市、县(市、区)普遍设立残疾人专项扶助资金,提供发展援助与意外救助,使各类生活困难的残疾人得到切实保障。

(5)积极推进公办和民办公助等多种形式的残疾人托管(安养)机构建设,对民办非营利性残疾人托管(安养)中心,在土地使用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

(6)以政府出资代缴参保金的方式,帮助农村残疾人和城市非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对象中的残疾人参加当地合作医疗等保障制度,其中经济欠发达地区可先以上述人员中的贫困残疾人为重点帮助对象。与医疗康复有关的项目普遍列入合作医疗报销范围,有条件的地方还应适当提高报销比例。

(7)对贫困残疾人的康复训练、社区康复治疗、工(农、娱)疗康复、辅助器具验配、家长亲友培训等,普遍实施康复救助;继续以贫困残疾人为重点资助对象,实施“视觉第一,中国行动”、“长江新里程计划”、“彩票公益金残疾人康复”等项目。

(8)进一步加大残疾人危房改造的资金投入,在确保圆满完成全市残疾人“千户安居工程”任务的前提下,努力建立长效机制,实现助残安居工作的制度化、日常化。

(六)残疾人文化体育

1.任务目标。

广泛开展残疾人群众性文体活动,满足残疾人精神文化需求。促进残疾人融入公共文化生活。提高残疾人特殊艺术水平,推动残疾人文化产业发展。促进群众性体育和竞技体育协调发展,进一步满足残疾人参加体育活动的需求,提高残疾人身体素质。

2.主要措施。

(1)公共文体机构普遍对残疾人优惠开放并提供特别服务。各类公共文体活动吸纳残疾人参与。市图书馆建立盲人图书室,县级以上残疾人基础设施中要建立残疾人阅览室。

(2)在残疾人相对集中的特教学校、企事业单位、乡镇社区,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残疾人文化娱乐活动,使残疾人精神文化生活日趋丰富。开展“文化进社区”“文化进乡村”活动,充分调动各方力量,为基层残疾人提供文化服务。

(3)发展残疾人特殊艺术,提高特殊艺术水平,进一步发掘和培养具有艺术特长的残疾人,组织举办残疾人艺术演出。

(4)按照“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奥运争光计划”总体要求,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开展残疾人自强健身活动,实现残奥争光目标,使残疾人参加体育活动人数在“十一五”末达到15%以上。

(5)切实加强市残疾人体育协会建设,组织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举办全市残疾人运动会,选送运动员参加市级以上的各类残疾人运动会,争取获得好的成绩。

(6)统合资源,活跃基层残疾人体育活动。公共体育场馆设施要满足残疾人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并给予费用减免或优惠。特教学校和各级各类普通学校要组织适合残疾学生身心特点的体育活动,提高残疾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体育运动技术水平。

(七)残疾人社会环境

1.任务目标。

大力弘扬人道主义思想,宣传现代文明社会的残疾人观,倡导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良好社会风尚,营造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残疾人事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环境。

2.主要措施。

(1)在全社会进一步弘扬人道主义思想、增强公众人道主义观念。将人道主义思想纳入中小学教育内容;推出人道主义思想公益广告;深入开展“全国助残日”、“国际残疾人日”等活动。

(2)加大残疾人事业宣传工作力度。健全完善残疾人事业宣传网络,加强残疾人事业新闻宣传促进会建设,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反映残疾人生活,宣传残疾人事业,动员感召社会。

(3)动员社会力量普遍开展志愿者助残活动,深入实施“青年志愿者行动”,在社会上组织和招募更多的志愿者为有需求的残疾人提供志愿服务,逐步建立志愿者助残激励机制。

(4)落实盲人免费乘坐公交车等规定。在全市范围内对残疾人进入各类公共文体场所,按有关规定给予免费。促进公共停车场为残疾人专用车辆设置出入方便的免费停车泊位。

(5)把开展扶残助残活动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和“文明城市”、“文明单位”、“星级社区”评选活动的具体要求。

(6)市县两级电视台、广播电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电视双语和残疾人专题节目。

(八)城市无障碍设施建设

1.任务目标。

积极推进无障碍设施建设,开展创建“全国无障碍设施建设城市”工作。新建城市道路、公共建筑、居住建筑要建设无障碍设施,对现有的城市道路和建筑要进行有计划的改造,加强交通、教育、服务行业窗口的无障碍建设,促进信息交流无障碍,提高全社会无障碍意识。

2.主要措施。

(1)创造条件争取开展“全国无障碍设施建设城市”的创建活动。各级残联新建的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达到无障碍建设标准,已建的通过改造,基本达到无障碍建设标准。组织开展无障碍设施、器具进社区、进家庭活动,促进社区无障碍环境建设。

(2)加强对无障碍建设工作的领导协调,组建无障碍建设专家技术指导组。出台规范无障碍建设工作各个环节的政府性文件,在设计审批、施工监理、竣工验收等环节落实强制性执行国家《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的监督管理责任制。落实无障碍设施的使用、维护等环节的长效管理。

(3)组织开展对公众的无障碍建设宣传教育,普及无障碍知识,提高无障碍意识。支持鼓励残疾和功能障碍等特殊人群的协会组织参与无障碍建设的舆论监督和依法维权活动。

(4)市残联沟通工程要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推进信息交流无障碍。

(九)残疾人社区工作

1.任务目标。

将残疾人工作纳入城市社区建设的总体规划,切实推进社区残疾人工作,建立社区残疾人组织,夯实城市社区残疾人工作基础,使社区残疾人在康复、就业、扶贫、文化生活、维权和法律咨询等方面得到切实有效的服务。

2.主要措施。

(1)各级政府在规划和部署社区建设工作时,要将残疾人工作纳入总体规划和建设内容。

(2)建立健全规范化社区残疾人工作网络,社区普遍建立残疾人协会,配备残疾人工作专(兼)职委员,提供社区残疾人协会办公、活动场所。

(3)抓好开展社区残疾人工作示范区创建活动,巩固和提高社区残疾人工作示范区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并及时总结推广典型经验,促进社区残疾人工作。

(4)多渠道筹资,加大社区残疾人工作经费的投入;社区各类服务机构、设施建设要充分考虑残疾人的需求,开辟适合残疾人的活动场地和服务项目,为残疾人提供方便、优惠、优质的服务。

(5)组织社会各界志愿者为残疾人提供生活、就业、康复、医疗、子女教育等帮扶服务。

(6)各级残联要加强对社区残疾人专(兼)职委员和残疾人协会骨干的培训,提高他们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

(十)残疾人法制建设

1.任务目标。

进一步加强扶助残疾人规定的实施工作,加大对残疾人保障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执法力度;在社会生活领域逐步消除对残疾人的歧视;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机构要为残疾人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和援助。

2.主要措施。

(1)加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的宣传,提高全社会依法维护残疾人权益的意识。

(2)贯彻执行《浙江省残疾人社会保障条例》和我市已经出台的扶持残疾人政策,进一步完善残疾人就业、康复、无障碍环境等方面的政策规定;在制定、修订相关规范性文件时,要将保护残疾人合法权益的内容纳入其中。

(3)在公务员录用等方面不能对残疾人歧视。在汽车驾驶等方面逐步放宽对残疾人的限制。

(4)重视流动人口中的残疾人问题,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5)贯彻实施《浙江省法律援助条例》,城乡法律服务机构、基层调解组织要将残疾人列为重点对象,为其提供优先、优质、优惠的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

(6)在全市创建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示范岗,推动残疾人权益维护工作。

(7)各级政府应安排适当的资金用于残疾人法律援助,鼓励社会各界自愿捐助资金用于法律援助。

(8)依法处理残疾人来信来访,及时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保护残疾人合法权益。

(9)做好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市的调查工作。

(十一)残疾人组织建设

1.任务目标。

以健全和完善基层残疾人组织为重点,进一步夯实组织基础,履行“代表、服务、管理”职能,增强服务能力;以加强残疾人工作者职业道德建设为核心,不断提高残联干部队伍和残疾人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加大培养、选拔优秀残疾人干部的工作力度,密切与广大残疾人的联系,进一步活跃专门协会,发挥好桥梁和纽带作用,团结、教育广大残疾人,激励自强精神,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平等参与社会生活。

2.主要措施。

(1)按照贯彻“城市抓社区、农村抓乡镇”的指导思想,全面落实国务院残工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工作的若干意见》精神,切实重视和加强乡镇(街道)残联组织建设,乡镇(街道)残联组织配备一名专(兼)职理事长或专(兼)职理事;建立健全社区残疾人协会、村残疾人协会和企业残疾人组织,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市残疾人工作组织网络。

(2)认真贯彻执行中央组织部有关残联系统干部管理的规定,协助各县(市、区)做好有关干部的“双重管理”工作,着力建设“为公、勤政、团结、廉洁”的各级残联领导班子。

(3)贯彻落实《全国残疾人工作者职业道德规范(试行)》和“十一五”全国残联系统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加强残联干部队伍的思想作风建设,提高残疾人工作者道德水平和综合素质;建立干部教育培训长效机制,造就一支恪守“人道、廉洁、服务、奉献”职业道德的高素质残疾人工作者队伍。

(4)关心残联干部,重视对他们的培养教育和选拔,协助人事组织部门加大残联系统与外系统干部交流的力度,并始终保持活力。

(5)继续贯彻落实中央组织部、省委组织部转发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党组《关于选拔残疾人干部充实地方残疾人联合会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的报告》精神,做好残联残疾人领导干部和残疾人干部配备工作,切实增强残联组织的代表性;积极选拔各类别优秀残疾人干部,加强培养选拔,大胆使用,充分发挥其作用。

(6)进一步活跃专门协会工作,健全专门协会组织,完善工作制度,围绕残疾人事业发展大局,开展适合各类别残疾人特点的各项活动,推进残疾人素质教育,代表和维护残疾人利益,反映残疾人需求,贴近残疾人实际,更好地发挥专门协会“代表、服务、维权”的职能。

(7)加强残疾人证的核发管理,进一步完善优秀残疾人数据库,培养残疾人参与残联事务和社会事务的能力,进一步提高残疾人参政议政的比例。

(8)进一步规范优秀残疾人表彰工作,继续开展自强模范等各类表彰,激励残疾人自尊、自信、自强、自立,激励残疾人工作者恪守“人道、廉洁、服务、奉献”的职业道德,激励社会各界扶残助残,进一步弘扬人道主义。

(十二)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

1.任务目标。

县级以上残联要加快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步伐,完善服务功能,进一步提高为残疾人服务水平,扩大服务范围。

2.主要措施。

(1)县(市、区)残联应基本建成功能比较完善、配套比较齐全的集残疾人康复、职业培训、文化体育活动、用品用具供应为一体的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已建成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的单位,要加强管理,充分发挥各项服务功能。

(2)市残联本级应充分利用已建的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一期项目),适时启动二期工程,不断拓展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努力为全市残疾人营造一个温馨家园。

(十三)残疾预防

1.任务目标。

完善措施,建立机制,减少、控制残疾发生。

2.主要措施。

(1)认真执行优生优育、母婴保健、医药卫生、交通管理、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与残疾预防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适时修订完善我市相关政策措施和规定。

(2)由卫生行政部门牵头,人口计生、民政、环保、教育、公安、劳动保障、经贸、交通、工会、妇联、残联等有关部门齐抓共管,密切配合,建立有效的残疾预防工作机制。

(3)加强残疾预防科研工作;开展“爱耳日”、“爱眼日”、“计划免疫日”、“精神卫生日”、“防治碘缺乏病日”等活动,广泛宣传、普及残疾预防知识,增强全民残疾预防意识。

(4)禁止近亲结婚,提倡婚前检查,开展婚前指导、咨询,减少遗传性残疾和先天性缺陷;加强计划免疫,控制传染病、后天营养不良及脑血管疾病致残;严格耳聋药物的管理,减少药物致聋;进一步普及合格碘盐,在缺碘地区加强对新婚育龄妇女、孕妇的监测,减少缺碘致残;严格道路交通管理,加强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控制、减少意外事故致残。

(十四)残疾人事业信息网络系统建设

1.任务目标。

基本实现残联系统办公自动化和信息网络化,建立残疾人事业数据库,为残疾人和残疾人事业提供服务。

2.主要措施。

(1)加强全市残疾人信息网络建设,办好市、县(市、区)残联网站,建立与政府及有关部门之间的网络联系,通过网络报送数据、传输政务信息。逐步实现无纸化办公。

(2)建立连接到县级的信息网络管理系统,运用电子方式完成统计数据的传输与汇总;建立残疾人事业数据库。

(3)利用网络为残疾人提供服务,开展网上办理残疾人证、网上就业咨询、就业登记、网上康复咨询、购买用品用具、网上等业务。

(4)制定多层次计算机知识普及教育和培训计划,进一步提高残联系统整体运用现代化办公手段的能力。

(十五)国际交流与合作

1.任务目标。

做好残疾人事业对外宣传、交流与合作,展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和残疾人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增进了解和友谊,共同促进残疾人事业的发展。

2.主要措施。

(1)将残疾人事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作为我市对外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第12篇

 

了解和掌握特殊教育学生的心理,发现特殊教育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有助于我们有的放矢地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从而培养他们健全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全面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增强特殊教育实效。

 

一、特殊教育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涵义

 

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运用各种手段,帮助学生了解自己、认识世界,根据自身条件建立起有益于个人与社会的生活目标,在学业、职业和人际关系等方面得以充分发展,从而获得最佳的生活适应。在特殊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面临的都是身患有残疾的学生,他们一般比较敏感、脆弱,心理孤僻,心理障碍较重。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在特殊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是提高特殊教育质量的关键,决定着特殊教育质量的高低。

 

二、特殊教育学生心理健康的意义及现状

 

心理健康教育决定着每一位残疾学生的学习,直接影响着他们今后的就业和生活,与他们的命运息息相关。因此,要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对特殊教育中残疾学生开展心理健康辅导,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信念,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直接决定学生的未来发展。他们只有克服自身的心理障碍,促使他们心理上更加成熟,对未来的生活有充分的信心,有克服自我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

 

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残疾人学生由于身体因素、生活环境、早年经历等原因往往比较敏感,容易产生自卑、抑郁、恐惧、焦虑等心理问题。

 

对他们进行适当的心理辅导有助于提高残疾人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心理状态直接决定着学生的心理素质,影响着学生的理想信念,增加心理辅导,提高残疾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健康的心理状态能够进一步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德,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为学生提供更好地学习动力,促进他们更好地树立人生观、价值观。

 

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残疾学生作为社会弱势群体,要像正常人一样更好地融入社会,必须要有夯实的文化基础知识,掌握一门专业技术,具有一技之长,为能在社会上立足奠定坚实基础。更重要的是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状态,热爱生活,而上述一切必须要以心理健康为基础。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特殊教育很有必要。

 

目前,在特殊教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已受到越来越多地重视。

 

大部分学校都很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疏导,开设有心理健康课,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教师,甚至成立了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和心理咨询室,多数学生走出了残疾的阴影,具有了正常人的健康心理,同时,也大大提高了特殊教育教学水平。

 

但是,我们的特殊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数量还比较少,力量还比较弱;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还不能充分满足学生的需求,针对性还不够强;社会观念还需要进一步改变,较小联合的教育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还不够,仅停留在表面,执行力还不够强。

 

三、特殊教育学生心理健康的实施途径

 

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和队伍。目前,我国的特殊教育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师资队伍匮乏,但培养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掌握一技之长,实现自食其力最终走向自强自立,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这就要求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数量足够,素质优良的心理健康教师队伍。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则更要关注他们、了解他们,及时发现他们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时给予疏导和矫正。要掌握一定的心理保健知识,依照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施加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排除他们心理上的苦恼,维护他们的自尊心,消除他们的紧张和焦虑,避免他们可能产生的挫折感,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使他们保持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让他们融入文明的社会大家庭中。

 

创新心理咨询及辅导工作。有条件的学校应建立心理咨询室,配备有从业资格的专职心理咨询教师。在选修课程中加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立心理咨询热线,预约时间进行重点咨询。利用网络进行心理咨询知识的普及,为学生提供一个健康咨询的虚拟平台。同时对负责教学管理的辅导教师和班主任进行培训,形成网络化心理辅导体系,及时解决学生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

 

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和和谐的人际关系。对特殊学生来说,影响最直接、最经常的是学校班级以及与他们交往密切的老师和朝夕相处的同学。有序的学校管理,优美的校园环境,良好的校风、班风,和谐的人际关系,浓厚的学习氛围,共同的理想目标,这些都会使特殊学生在心理上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为此,我们应该本着“一切为了学生”和“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原则,积极创建团结协作、互助友爱、乐观向上的班级环境和丰富多彩、轻松活泼的课外环境以及优美文明的校园环境。面对社会上一些不良影响和学生的现状,我们应把堵与导结合起来,通过各种激励性的活动,努力营造校园文明氛围,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集体规范的认同效应、校容校貌的陶冶效应、人际关系的凝聚效应和良好校风的导向效应。

 

营造良好家庭氛围,形成教育合力。家长应充分认识特殊儿童身心发展的特殊性,让特殊儿童接受基本的生活技能、社会适应性能力的教育和训练,帮助孩子学会与外界交流沟通,注意引导、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健全的个性心理品质,帮助孩子克服自卑、怯懦、任性、粗暴、敏感等不良心理品质,树立自信,敢于面对困难和挫折,建立健全人格。

 

对特殊儿童的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家庭中的教育和训练应具有经常性、反复性和长期性。另外,家庭成员要分工合作,形成教育合力。

 

家长也要密切与学校及其他家长的联系。联系学校,及时了解孩子在校情况和学校教育的动态,联合教师共同制定合理可行的教育方案;与其他家长的联系,交流教育子女的心得、体会和经验,促进家庭教育质量的共同提升。家长要注意提高自身素质。特殊儿童自理能力差,独立性弱,他们的教育过程充满了枯燥无味的重复,这就更需要家长提高心理素质,耐心地教育孩子。家长自身素质提高了,才能探究残疾儿童的特殊心理,实施更有效的教育方法,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提高特殊儿童社会适应能力。家长要培养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鼓励特殊儿童克服怯懦、畏惧心理,主动参与社会生活,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此外,还应注意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为今后的生存奠定基础。

 

作者简介: